大班科学老虎的秘密教案

大班教案五大领域及反思 2022-12-20 17:44:08

大班科学老虎的秘密教案

1、大班科学老虎的秘密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老虎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

  2、知道老虎的行踪并且对它的行踪感兴趣。

  3、爱护老虎 ,懂得保护老虎。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家长引导幼儿初步的认识老虎。

  物质准备:

  1、一段介绍老虎的《动物世界》

  2、一张中国地图

  活动过程:

  1、首先是导入部分: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老虎吗?在哪里见过的?

  激发兴趣,让幼儿自由表述引发幼儿对老虎的已有知识经验,帮助幼儿梳理关于老虎知识的几个方面:外形、环境、食物、行踪、哺育。

  2、播放视频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关于老虎生活的视频,你们想看吗?

  首先分段无声播放视频,播放顺序是老虎的外形特征--生活环境--捕食--育儿。

  每段看完后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让幼儿自由表述)

  3、教师: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老虎在捕食前是怎样潜行的!

  教师引导幼儿模仿老虎的潜行,理解其悄无声息的含义。

  4、出示一张中国地图教师:(手指地图)这个是什么知道吗?是哪个国家的国旗呢?

  教师和幼儿一起指认老虎在中国的踪迹,介绍"东北虎"、"华南虎"所在的地点,议论为什么要保护老虎,以此给予"保护动物"的概念。

  5、结束部分: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老虎厉害吗?你最喜欢老虎哪一点?为什么?

  最后小结:老虎是珍惜动物,我们要懂得保护它们!

  活动延伸:

  教师:今天回家后可以跟自己的爸爸妈妈们讲讲老虎的秘密,老虎还有其他秘密,可以回家后让家长帮忙上网查一查!

  如:老虎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2、大班科学优秀教案《老虎的秘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老虎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

  2、知道老虎的行踪并且对它的行踪感兴趣。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家长引导幼儿初步的认识老虎。

  物质准备:

  1、一段介绍老虎的《动物世界》

  2、一张中国地图

  活动过程:

  1、首先是导入部分: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老虎吗?在哪里见过的?

  激发兴趣,让幼儿自由表述引发幼儿对老虎的已有知识经验,帮助幼儿梳理关于老虎知识的几个方面:外形、环境、食物、行踪、哺育。

  2、播放视频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关于老虎生活的视频,你们想看吗?

  首先分段无声播放视频,播放顺序是老虎的外形特征--生活环境--捕食--育儿。

  每段看完后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来;自.屈;老师;教.案;(让幼儿自由表述)

  3、教师: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老虎在捕食前是怎样潜行的!

  教师引导幼儿模仿老虎的潜行,理解其悄无声息的含义。

  4、出示一张中国地图教师:(手指地图)这个是什么知道吗?是哪个国家的国旗呢?

  教师和幼儿一起指认老虎在中国的踪迹,介绍"东北虎"、"华南虎"所在的地点,议论为什么要保护老虎,以此给予"保护动物"的概念。

  5、结束部分: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老虎厉害吗?你最喜欢老虎哪一点?为什么?

  最后小结:老虎是珍惜动物,我们要懂得保护它们!

  活动延伸:

  教师:今天回家后可以跟自己的爸爸妈妈们讲讲老虎的秘密,老虎还有其他秘密,可以回家后让家长帮忙上网查一查!

  如:老虎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活动反思:

  根据主题《动物王国》,开展了本次科学活动《动物的秘密》。对于这次活动的目标主要是让幼儿“了解动物尾巴的形状和作用。知道动物有很多本领,并乐意与同伴一起讨论。”

  在活动前我做了PPT。活动中我结合课件通过游戏“猜尾巴”,引出活动主题,激发幼儿探索动物尾巴秘密的兴趣。孩子们积极举手发言,我提出了让孩子们先跟同伴之间相互交流自己所看的动物尾巴的秘密、一起探究动物尾巴的用处,考虑到此环节有利于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让孩子们体会到和同伴交流的快乐。整个活动以猜尾巴——讨论尾巴作用——揭示答案,让孩子们在猜猜、说说、看看更加的了解对动物尾巴的形状和用处。

  整个活动下来,我发现直观的教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请幼儿观看各种动物图片时,幼儿都被颜色鲜艳,生动的图片吸引住了,也更能顺利的让幼儿理解。从观察中孩子们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和保护自己的一些方法:断尾自卫、奔跑、平衡,战斗武器等,也了解了动物的生活习性。

  活动中幼儿的兴趣、表现都非常积极,因为以猜猜、说说动物本领的游戏形式对幼儿有一种吸引力,更能激发了幼儿的好胜心。让孩子更能积极的思考、表达。也都能乐意参于到活动中来。我发现课结束后,孩子们都没有尽兴,我应该还可以让孩子们来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另一些动物,不只是单单按照教课书上的都给一些孩子们自由发挥的时间。

3、大班科学教案《磁铁的秘密》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磁铁的秘密》是一节大班科学活动,生活中孩子们对磁铁能吸住物品的现象很感兴趣,大部分幼儿对磁铁已有初步的认知,但仅仅觉得好玩、神奇却不明白其中的原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利用磁铁这一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设计本节微课,让孩子在轻松愉悦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其中的奥秘。这样做孩子既易于接受,又会对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奥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想要探索、敢于探索、乐于自主探索的学习品质。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乐意主动探索;

  2.知识目标:了解磁铁的特性,初步感知磁铁在人类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能力目标:发现磁铁相同两极相斥,不同两极相吸的特性;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难点:

  1.重点:了解磁铁可以吸住铁制品;

  2.难点:能发现磁铁的“秘密”相同相斥,异极相吸。

  活动准备:

  1.教学Prize PPT;

  2.游乐场操作材料每人一套、小猫钓鱼操作材料两人一套;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介绍可爱的小猫可可,激发幼儿兴趣,并示范可可在游乐场乖乖听话的演示。;

  2.教师提问“小猫可可为什么这么听话?”引导幼儿发现磁铁可以吸住小猫身后的曲别针。

  二.基本部分:

  1.为幼儿提供材料,(游乐场图片、小猫卡、磁铁)让幼儿也变出一只听话的小猫;

  2.提问幼儿“究竟是什么东西让小猫变得听话”引导幼儿说出磁铁能吸住小猫身后的回形针;

  3.让幼儿进行操作,给筐子里的东西分分类,找出还能被磁铁吸住的东西;引导幼儿总结:磁铁的特性是可以吸铁制品;

  4.游戏“小猫钓鱼”利用小猫可以抓住小蓝鱼却怎么也抓不住小红鱼的奇怪现象引导幼儿发现磁铁相同两极相斥,不同两极相吸的特点。

  三.结束部分:

  观看教学PPT,看一看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哪里还藏着磁铁。

  【活动反思】

  在开始上课时,我首先拿出块磁铁问:这是什么?现在想来这样导入新课的方式很少不好。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思考的兴趣。我应该这样设计一个问题:电冰箱的为什么能够没有锁照样关上呢?这样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就会非常容易的得出答案。而且问题来自学生的中间,而且学生在生活中有经验,不是十分的困难。

  在下面的环节就是学生玩自己的磁铁的时间。我是这样的安排的,首先让学生自己想法去玩磁铁,然后分享给大家。也就是说学生在玩之前先动脑思考,怎样去玩,然后再将自己的方法分享给大家。然后大家再一起在玩的过程中发现磁铁的性质。现在想来,是否能够让学生直接去玩,不先想。这样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去发现,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玩的过程中,没有刚才一些其他学生的思考的限制,可能会有更好的玩法,这样可能有更好的发现。在学生在体验发现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成功的喜悦。

  还有就是小组进行合作玩。我现在思考这个活动不适合人数过多的小组玩。可以两个人小组玩,这样合作,他们都能够参与进去,而且手中都物品。这样就不会出现一半学生在操作,另一半在玩的情况。

  我先现在的合作探究,需要学生在小组内,但是操作时候可以更为小的分组。这样效果会更好的。

4、大班《下落的秘密》科学教案

  设计意图

  自然科学属性相比与其他各领域活动而言,更加强调幼儿自主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冬天来了,我们在户外活动中,幼儿最喜欢把落叶抛洒这玩,乐此不疲,他们对落叶下落的现象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基于幼儿对物体下落的探究和思考,我感受到了他们对“下落”这一现象兴趣浓厚,于是设计了《下落的秘密》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让孩子们发现各种物体下落现象的不同之处。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物体下落现象的兴趣,感知物体下落时的不同特点;

  2、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和表达观察结果,了解不同物体下落方式不一样,速度也不一样。

  3、探索用不同的方法改变同一物体下落的现象。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和表达观察结果,了解不同物体落方式不一样,速度也不一样。

  难点:探索用不同的方法改变同一物体下落的现象。

  活动准备

  1、第一次操作所需的材料:丝带、泡沫网、纸杯、桌面玩具、塑料袋、手工纸、木夹子、树叶、羽毛、气球、毛巾、废弃的饮料瓶、乒乓球等,数量之和多于幼儿人数。

  2、第二次操作所需的材料同上,每人增加一份记录纸和笔。

  3、第三次操作所需的材料:同样大小、颜色的手工纸幼儿人手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演示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树叶,并演示树叶下落时的样子,激发幼儿观察、探索的兴趣。

  2、师:今天苏老师带来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请大家去试一试,观察它们下落时的样子。

  二、幼儿探索、感知物体下落时的不同现象。

  (一)幼儿自主观察、探索物体下落时的样子,教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的发现。

  (二)通过提问,启发幼儿表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1、师:小朋友们,通过刚刚的观察,物体在下落时你有什么发现?

  2、幼儿表述自己的发现。

  3、师小结:原来小朋友发现不同的材料它下落的方式不一样。

  三、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和表达观察结果,了解同一高度、同一时间,不同的物体下落的方式不一样,速度也不一样。

  1、师:刚刚我们观察了一种材料它是怎样下落的,现在我们用两种材料进行比较和观察,每个小朋友选择两种材料,同一高度,同一时间放开,请你观察这两种材料下落的方式和速度有什么不一样?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把你的发现用符号或者是线条表示出来,然后我们再来分享。

  2、幼儿自主探索并记录,教师适时引导。

  3、张贴和分享记录表

  师: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用的是哪两种材料,你有什么发现。

  师小结:刚刚小朋友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同一高度、同一时间,不同的物体下落的方式不一样,速度也不一样。

  四、探索用不同的方法,改变同一物体下落的现象。

  1、师:请小朋友用同样的手工纸使它下落的方式不一样。

  2、幼儿自主尝试让同样的纸发生不同的下落方式。

  3、交流:你用哪些方法让你的手工纸下落的方式不一样。

  4、师:同样的材料,我们在改变了它的形状以后,在下落时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原来物体的下落也和它的(形状有关)。

  五、延伸活动: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有关下落的有趣的现象,我们一起来欣赏视频吧!小朋友视频里这些下落的方式很奇妙吧?今天我们也发现了很多有关下落的秘密,生活中还有很多有关下落的秘密,我们接着再去发现吧!

  活动总结

  在一次操作活动中,我没有过多的要求幼儿,只是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比较自由和宽松的探索环境,这样有利于幼儿自由尝试,在初次尝试之后,幼儿发现物体从空中下落时的速度有的快有的慢,有的转着圈,有的左飘右飘的方式下落。第二次操作让幼儿选择两种物体同高度观察比较下落的方式和速度,并记录,孩子们的记录和分享表达也是非常丰富的。第三次通过操作同样的物体,我们将形状进行改变,小朋友发现到了物体的下落还和它的形状有关。在整个活动中,我把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分享表达,创造思维放到了首位。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主体作用。活动延伸更升华了幼儿的求知欲,给幼儿提供了继续探索的方向。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完整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

5、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年轮的秘密

  活动目标:

  1、对大树桩的年轮感兴趣,简单了解年轮与树木生长的关系。

  2、喜欢发现问题,并能和同伴通过探讨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树桩图片或树桩做成的物品,课件或挂图

  2、《大树桩你有几岁》歌曲磁带、纸张、画笔、毛线等。

  活动建议:

  1、指导幼儿观察树桩或挂图、课件上的树桩,发现树桩的秘密。

  (1)请幼儿观察树桩,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2)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观察树桩上纹路的特点,发现其规律;一圈一圈的, 有密有疏。

  2、引导幼儿探讨树的年龄,简单了解年轮的含义。

  (1)引导幼儿了解年轮生长与气候的关系,知道年轮的数目就代表树的年龄。

  (2)请幼儿数数树的年轮,相互交流树的年龄。

  3、请幼儿观看课件或挂图,了解世界上最古老的树,拓展知识经验。

  4、在歌曲音乐背景下,请幼儿再有梳妆的纸上画出树的年轮,或用毛线粘贴。

6、大班科学教案《根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观察、比较植物根的不同形态。

  2、发现植物根的种类,了解根的作用及根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1、各种植物根的图片。

  2、自然角中生长出来的许多植物的根。

  3、教学挂图《根的秘密》。

  4、几种可以食用的根。

  5、《科学》下P.8~9。

教学过程:

  一、我见过的植物的根。

  1、幼儿将搜集来的图片一一展示,介绍给大家。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丰富对根的认识。

  二、根是什么样的。

  1、请幼儿猜一猜自然角植物的根是什么样的。

  2、幼儿从自然角中拔出各种植物的根观察:它们是什么植物的根?这些跟像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3、教师引导幼儿比较发现:洋葱的根细细的,像老爷爷的胡须;菠菜的根中间直直的;红萝卜的根红红的、胖胖的。

  4、让幼儿说说还有哪些植物的根和上面说的一样。

  三、根的作用有多大。

  1、观看教学挂图和画册《根的秘密》。

  2、幼儿讲一讲植物为什么长根呢?

  3、植物的根还有什么用途?

  4、鼓励幼儿将自己观察到的不同形态的植物的根画在画册上。

  5、请幼儿品尝煮熟的胡萝卜、红薯。

  6、教师与幼儿一起根据生活经验介绍根与人类的关系。

  7、引导幼儿观察自然角,发现植物的根的不同形态。

7、大班科学教案反思《影子的秘密》

  活动设计背景

  幼小的孩子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索,所以我选择了这个教学内容。我用“做中学”的理念,原则,设计,组织这个教学活动,这个活动内容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求知欲望,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现象,孩子在生活中发现过影子,活动中能用运各种手段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活动目标

  1. 通过自身的探索让幼儿感知影子的变化与光源的远近,照射角度的关系。

  2. 激发幼儿对探索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 引导幼儿的探索让幼儿感知影子的变化与光源的远近,照射角度的关系

  2. 启发幼儿用简单的符号表示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 布置一间暗室。

  2. 投影屏,立体玩具吗,手电筒,记录板,纸笔。

  活动过程

  1.设疑导入

  提问:影子先生怎么了?他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

  2.激活思维,猜想,想象,建构。

  组织幼儿自由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让影子变魔术呢?

  3.自主探索。

  分组实验并把发现记录下来。

  重点:引导幼儿的探索让幼儿感知影子的变化与光源的远近,照射角度的关系

  难点: 启发幼儿用简单的符号表示自己的发现。

  4.分享交流。

  5.抛出问题,拓展延伸。

  问题:影子是从哪里来的?他只能是黑色的吗?他还会变什么魔术?

  教学反思

  影子一直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将科学教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中是新观念的体现,设计活动旨在通过让学生探索影子,让学生了解影子与光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对影子的好奇与兴趣,学习科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活动开始,我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让学生们寻找自己的朋友影子,以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迅速的集中精神,很快的进入课堂角色中来.接着就让孩子自己动手探索发现影子,让孩子从实践中感悟出真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积极的讨论交流和细心的观察中弄明白影子的奥秘,孩子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并发出火花。第一次操作后,孩子们获得了“因为有光,物体挡住光,所以产生影子”的道理.接着又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导入,观看多媒体课件”生活中的影子”,从孩子的认知出发,交流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发展语言和思维的同时引发了对影子形状、大小、变化的兴趣,从中引发第二次探索的兴趣。第二次探索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照物体,发现影子的方位及大小变化。在这次操作中,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成功地发现了影子变化的秘密,所以我请几名成功的孩子到前台来示范操作,我进行引导小结,然后让所有的孩子进行第三次操作,并要求孩子把操作结果记录下来,效果很好,所有的孩子都在科学探索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培养了自信心。(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最后,向学生介绍了影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观看了月食形成的原因的短片。

  本次科学探索活动,我抓住了孩子对科学现象好奇、好动手的特点,让孩子们在充分自主的实践探索中发现科学道理,活动效果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孩子个别操作无目的,所以没有能很好地发现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这堂科学活动课是借鉴市科技馆的活动手册影子的秘密一课开展的,这次的教学是一次成长的教学,因为今天科技馆的老师和北京的专家老师也莅临了我的课堂,并对我的这节课做了点评,尚老师先是对我课堂好的一面做了表扬,其次对课堂的不足之处做了探讨,并结合科技馆鲁老师的意见和我一起共同进行了修改,让我确实感受了科学教学的魅力,今天的课堂教学是紧张的也是快乐的。

8、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空气的秘密教案反思

  【教材分析】

  世间万物都离不开空气,空气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大班幼儿对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充满好奇,经常玩一些与空气相关的小游戏,在玩中很多问题会引发他们的猜想,如: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里面到底有什么? 一连串的“为什么”激发了幼儿探究“空气”奥秘的兴趣。为了让幼儿亲身感知到空气的存在,本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在操作实践中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空气流动的特性,探索空气的秘密,体验空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目标】

  1.知道空气的作用及会流动的特点,了解空气流动形成了风,空气能传播各 种气味,空气压力作用能产生各种有趣的现象。

  2.能运用吹、扇、装、闻等多种方法探究、发现空气的存在,主动探究、自 主发现空气是有力量的。

  3.萌发“从我做起,净化空气”的环保意识。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大型吹气玩具(如塑料吹气动物)、塑料袋、气球、吸管 4〜5 根、水 1 盆、 硬纸板等每组 1 张、空气清新剂 1 瓶。

  2.“幼儿学习材料”——《身边的科学》。

  【活动建议】

  1、玩游戏“亲亲小脸蛋”,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

  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迅速打开大型吹气玩具的气孔,对着幼儿的小脸蛋轻轻放气,引导幼儿体验气流吹在脸上的感觉。

  提问:脸上有什么感觉?猜一猜,是谁在亲你的小脸蛋儿?

  2、引导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寻找空气,感知空气的流动。

  (1)提问:你知道空气在哪里?你用什么办法证明它的存在?引导幼儿探索用不同的方法寻找空气。

  (2)用塑料袋找空气。将塑料袋张开口,然后猛地扎紧,塑料袋鼓了起来, 说明空气跑了进去。

  (3)用气球找空气。吹气球,气球鼓了起来,说明空气跑了进去;将气球 对准幼儿的脸蛋慢慢放气,幼儿会感到一阵风,这说明空气又跑了出来。

  (4)用吸管找空气。将吸管在空中吸一下,迅速插人水中,产生的泡泡说明空气来过了。

  (5)用硬板找空气。对着硬纸板吹气、吸气,脸上会有一阵风吹过,这就 是空气流动形成的风;扇动硬纸板,请幼儿再次感知空气的流动与存在。

  小结:原来空气就在我们身边,空气无处不在。

  3、引导幼儿通过嗅觉感知空气流动能传播各种气味。

  (1)请幼儿感受空气的流动为生活带来的芳香气味。

  在活动室里悄悄地喷上空气清新剂,引导幼儿闻一闻、说一说:你闻到了什 么气味?你最喜欢空气为我们带来哪些香味?如:花香、饭菜香、糖果香、水果香……

  小结:原来空气是流动的,能够为我们传播各种气味。

  (2)请幼儿回忆生活中遇到过的难闻的气味,讨论出现难闻气味的原因,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

  提问:生活中你有没有闻到过难闻的气味?出现难闻气味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减少这些难闻的气味?

  小结:空气的流动也会传播难闻的气味,如工厂烟囱冒出的烟味、垃圾味、 农药味…… 这是因为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污染了空气。保持空气新鲜的方法有 很多,如不随便扔垃圾、不乱排放脏水、多植树种花、少开车多步行……

  4、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1)请幼儿闭上嘴巴,捏紧鼻子,感受憋得喘不动气的感觉,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喘不动气。

  小结:因为身体里缺少空气,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觉,说明人离不开空气。

  (2)幼儿经验迁移:除了人类需要空气外,还有什么也需要空气?

  小结:除了人类需要空气外,动植物也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事物都需要空气。

  5.引导幼儿完成实验“倒不出来的水”、“浸不湿的手帕”,感知空气是个“大 力士”。 (1 )出示玻璃杯和厚卡纸,边讲解演示边引导幼儿讨论。

  先往玻璃杯里倒满水,盖上卡纸,然后把杯子倒过来。

  提问:会有什么现象发生?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并动手操作实验。

  小结:将卡纸盖在倒满水的杯子里,把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倒出来。

  (2)出示一个放有手帕的空杯子,引发幼儿猜想。

  提问:如果把杯子扣到盆中,手帕会不会湿?为什么?

  鼓励幼儿动手尝试,要求幼儿把手帕塞到杯底,杯子要垂直放到水中。

  小结:杯中充满空气,当杯子垂直放入水中时,杯子里的空气把水顶了出来, 所以杯中的手帕不会湿。空气可真是个“大力士”!

  【活动延伸】

  结合《身边的科学》第 11 页,引导幼儿继续探究、记录空气的秘密。

  活动反思:

  《指南》中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无处不在的空气,在幼儿眼中蕴含着许多“小秘密”,空气本身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空气的秘密》这一活动的内容实际是很抽象的,雾霾天气更是难以理解,但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环保教育又是非常必要的,如何能让幼儿理解这个知识点是个难点。对照《指南》的要求以及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以幼儿动手操作为核心的活动过程,过程中以“放在瓶口的纸团能用嘴把它吹进瓶子里吗?”和“不吹自灭”两个小实验进行探索,实验一是“放在瓶口的纸团能用嘴把它吹进瓶子里吗?”,这个环节根据幼儿的经验觉得非常容易吹进瓶子里,而结果却让幼儿很吃惊,不管是使劲还是轻轻吹都无法把纸团吹进瓶子里,从而在亲身体验中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压力;实验二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了解空气中有燃烧需要的氧气。这两个环节让幼儿在玩中学,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感知了空气的特点及作用。

  最后环节,抓住了今年的社会关注点“雾霾”,虽然“雾霾”对我们南方城市来说是少见的,可以说对我们而言是较遥远的,但在现代社会里对治理雾霾又是势在必行的。因此,本次活动后半部分从了解什么是雾霾?雾霾天气哪里来?到雾霾对人类的影响。最后讨论对雾霾我们(小朋友)能做什么?这几个环节中让幼儿多方位了解关注“雾霾”,让幼儿知道从小这样做的重要性,达到对幼儿从小进行环保教育的效果。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大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9、大班科学《泥土的秘密》获奖教案

  探索发现泥土的秘密,知道泥土中有很多成分,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能正确使用工具,能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体验探索操作的乐趣,萌发对泥土的感情,教育幼儿爱护环境,保护土地资源。

  设计意图

  空工院幼儿园是一所地处郊区的部队幼儿园,果园、山坡、河流、农田军营等丰富的资源为孩子们的探索、发现提供了广阔天地。五月份大班孩子们开展了《种豆子》的园本活动,在感知、操作、连续、讨论、观察中,孩子们不禁好奇的问:“植物为什么在泥土能生长呢?”。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究兴趣,我们六月份的园本活动以《泥土的秘密》主题来进行。 本次活动以观察、操作、实验为基本方法,让孩子们在主动的探究过程中,积累、丰富泥土的直接经验,从而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活动目标

  1. 体验探索操作的乐趣,萌发对泥土的感情,教育幼儿爱护环境,保护土地资源。

  2. 探索发现泥土的秘密,知道泥土中有很多成分,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3. 能正确使用工具,能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重点难点

  重点:会正确的使用工具,

  难点:在实验和操作中发现泥土的秘密,能够大胆讲述自己发现。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一把小铲子,选择户外比较空旷的土地,便与幼儿挖土、观察。

  2.环境准备:泥塑作品、陶瓷制品

  3.ppt课件、土块儿、烧杯、托盘、抹布

  4.前期发放调查问卷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

  5.家长带领孩子寻找泥土。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活动。(3分钟)

  教师:哪些地方有泥土?

  教师:请小朋友猜一猜泥土中会有什么?

  教师:今天我们每个孩子都有一把小铲子,一起去幼儿园找一找、挖一挖、看一看,泥土中究竟会有什么?

  幼儿分成2-3组进行探索、观察。

  2.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户外进行观察探。(8-10分钟)

  教师:我们来到了操场上(或种植园地、大树下),这块泥土中长了些什么?如果没有泥土,植物会怎样?

  每个人都可以用小铲子挖一挖,看看泥土中究竟有些什么?和我们事先想的是否一样?使用铲子时要注意旁边的小朋友,注意安全。

  引导幼儿操作,挖土的时候,小心泥土中生长的植物,一边挖一边看。同时注意自己的铲子不能碰到身边的小朋友,注意安全。

  幼儿自由结伴一边探索、观察,一边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3.师幼交流。(2分钟)

  教师:挖土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泥土中有什么?

  教师小结:泥土中有落叶、枯树枝、小草的根、死去的小动物等。这些都会变成泥土中的养分,植物生长非常需要他,我们把它叫做腐殖质。

  4.操作实验(6分钟)

  教师:泥土中的腐殖质是我们用眼睛能够看到的,还有一些成分是肉眼看不到的,就需要我们去动手操作。

  教师介绍操作材料,幼儿2人一组操作、观察。

  教师:这里老师准备了一些泥土,请小朋友捏一捏,说说有什么感觉?

  这里还有一杯水,请小朋友用水和泥土来试验,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注意一定要轻拿轻放。

  教师总结:泥土中不仅有腐殖质,还有空气和水份。这些都是动物和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条件。

  5.泥土的用途(3分钟)

  教师:泥土是动植物的家园,对我们人类也非常重要,泥土还有什么用途呢?

  播放ppt,拓展幼儿知识面。(可以建房子、做成精美的陶瓷制品、艺术的泥塑作品。)

  6.环境保护

  播放ppt课件,教师:看完这两张图片,说说你们的感受?(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保护土地资源,不能将有毒有害的废水、电池、塑料带等放在泥土中。)

  7.回顾总结:

  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8.延伸活动:玩泥巴

  活动总结

  大班科学活动《泥土的秘密》经历了难忘的磨课研修过程,是我将《指南》的感悟及《田野课程》、《高宽课程》的学习心得融合在集体教学中的一次教学实践,对我的活动设计能力和现场教学组织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帮助。

  第一阶段:学习理论,解读教材。我园有幸邀请到北师大霍力岩教授来园指导,在与教授的交流中,霍教授对科学活动的见解给我们很大的启发。霍教授指出:“科学重在探究、探究重在过程”、“科学活动可以以猜测、感知、探索、验证、表达这五个环节进行活动”。同时《指南》指出“要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活动”,因此,在《泥土的秘密》活动中,我们为孩子们创设了真实、现场、自由的环境,让孩子们探索。同时在活动每个环节中设疑,让孩子们不断地猜测,结合生活经验探索、操作、验证。之后,我通过演示、介绍等方式帮助幼儿获得有关泥土的知识。最后,我受《高宽课程》“计划—工作—回顾”学习方法的启发,请孩子们谈一谈自己的收获,熊一诺大胆提出“泥土是软的,为什么做出的盘子、碗那么硬?”,方子牛问道:“泥土黑黑的,为什么瓷器有那么漂亮的颜色?”,这是孩子们经过观察、探索、深度思考后大胆的发问,这种积极主动、敢于提问、认真专注的学习品质让我很意外,很欣慰,这为我们的下次活动指引了方向。同时,龚骁函兴奋地说“老师,泥土真实太有趣了!”,从孩子们的反馈中可以看出,本次活动尊重了孩子得学习方式和特点,是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

  第二阶段,优化细节、全面提升。在对活动的目标、重难点、环节进行重新梳理后,我对活动中的引导语、提问、回应等做了进一步优化提升,是课堂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近几年在做行政工作,对集体教学有一些生疏,尤其在语言的组织上显得不那么流畅,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该常常参与一线教学,提升自我的教学水平。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10、大班科学教案《水的秘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玩水中感知水的特性,知道水是无色、无味、透明、无形、可流动的液体。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脑动手能力。

  (3)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教师材料准备:盛有清水、牛奶、醋的玻璃杯各一个,字卡一套;示范用的各组实验用具一套。

  (2)幼儿材料准备:盛水的大脸盆四个;小脸盆两个;塑料小篮、能盛水的小容器若干;杯子每人两个;糖每人两颗。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谜活动:(指导语:今天有位小客人要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要想知道小客人是谁,请先猜个小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把它请。)

  二、认识水的特性

  1、看

  教师出示装有牛奶和水的透明杯子。

  师:你们面前是一杯水和一杯牛奶,请小朋友只用眼睛看,说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水是无色的,并出示字卡“无色”。

  2、尝

  3、观察

  师在水杯、牛奶杯中分别放入一颗糖,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自己的感觉,例:你能看见吗?为什么?

  幼:水中的糖很清楚,而牛奶中的看不清楚。水是透明的,而牛奶不透明。

  小结:水是透明的,并出示“透明的”字卡。

  4、动一动

  幼儿自己选择实验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观察、感知水的无形、可流动性。

  (1)提供各种形状的容器,并让幼儿用手去抓水,看水能被抓起来吗?怎样才能将水盛起来?并看看盛起来的水是什么形状的?说说水有没有形状?

  总结:水装在任何容器中就是容器的形状,水本身是没有形状的,并出示“无形”的字卡。

  (2)提供塑料小篮、杯子等,请小朋友选一样来盛水,看看会怎么样?总结:水是流到盆里的,并出示“可流动的液体”。

  三、总结水的特征

  与幼儿一同看看字卡,一起总结水的特征。

  四、结束活动:水的用处

  提问:水有什么用处?如果没有水,会怎样?我们怎样保护水资源? 总结:水对我们用处很大,我们一定要节约用水,不能浪费水

活动反思:

  在教学形式上,我只居于主导和启发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了更多地交流。而在教学手段上,使学生听觉和视觉交替冲击,适合儿童情趣,对“水”的概念,领会得尤为清晰而深刻。有些地方,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也许过于深奥,但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能做到深入浅出、概念清晰,语言得当,就一定能受到预期的效果。有些遗憾的是:我本想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观察记录,但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放手给孩子。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引导,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1、大班科学活动《特种服装的秘密》教案

  活动目标

  1、能说出特种服装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功能。

  2、亲身体验、感知特种服装的秘密。

  3、了解特殊职业的危险性,对他们产生敬佩之情。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重点:能说出特种服装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功能。

  难点:亲身体验、感知特种服装的秘密。

  经验准备:

  1、在图书区投放和航天、军事、消防方面有关的儿童读物。

  活动准备

  2、棉麻背心、水盆、打火机、灭火器物质准备:

  特殊服装的实物。例:迷彩服、防弹衣、阻燃服、宇航服。

  1、神秘箱导入:今天的活动中,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样“宝贝”,请大家猜一猜,他们是什么?(教师先露出迷彩服的一角,让幼儿猜测,然后一点点取出衣服)

  2、出示迷彩服:(鼓励幼儿积极发言、大胆想象)

  1)介绍服装:这是什么衣服?谁会穿这样的衣服?他们的服装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教师总结:迷彩服是解放军经常穿的服装,他们是由绿、黄、茶、黑四种颜色组成的保护色,在树丛中便于隐藏自己,不仅能躲过敌人的目力侦查,还可以躲过红外侦查。

  2)介绍头盔:你们知道头盔有什么作用吗?

  教师总结:头盔虽然是不防弹的,但是他们可以阻挡战场上的地雷、手榴弹、炸弹、炮弹爆炸时所产生的碎片,保护解放军的头部不会受伤。

  (请幼儿近距离观看迷彩服的图案,用手摸一摸,感受材质。)

  3、以神秘箱的形式继续出示第二件服装:阻燃服

  1)介绍服装:这是什么衣服?谁会穿这样的衣服?他们的服装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2)防火小实验:阻燃服会不会燃烧?

  活动过程师:现在我们来验证一下,阻燃服会不会燃。老师先用打火机烧一件普通衣服,小朋友看一看,衣服会有什么变化?现在再烧一下阻燃服,看看有什么变化?

  教师总结:阻燃服不会被点燃,一般消防员用的是四层阻燃服,炼钢、炼铁和管道工人等,所穿的是一层阻燃服,他们有极强的柔韧性,穿着舒适,可以防止大火烧到自己。

  (请幼儿仔细观察阻燃服,用手摸一摸、感受材质)

  4、以神秘箱的形式继续出示第三件服装:——防弹衣

  1)介绍服装:这是什么衣服?谁会穿这样的衣服?他们的服装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教师总结:防弹衣是由衣套和钢板等金属组成的,可以用于防护弹头或弹片对人体造成的伤害,防弹层也可以让子弹减速,减轻对人体胸、腹的伤害。

  2)试穿防弹衣、感受重量。

  师:请问有没有小朋友愿意试穿一下防弹衣?

  (由于防弹衣材质较重,在试穿的时候,教师会拖着防弹衣的底部,防止伤到幼儿。)

  5、以神秘箱的形式继续出示第四件服装:航天服

  1)介绍服装:这是什么衣服?谁会穿这样的衣服?他们的服装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教师总结:航天服可防护在真空、高低温、太阳辐射等环境对人体的伤害。

  2)试穿航天服、感受服装的重量及行动不便: 师:请问有没有小朋友愿意试穿一下航天服?

  (航天服的零部件较繁琐,教师挑选了几样有代表性的零件为幼儿进行解说)

  6、了解特殊职业的危险性,对他们产生敬佩之情:

  师: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每天让你穿着这样的衣服,而且是在没有氧气,极冷、极热的情况下工作,你会觉得很舒服吗?

  师:解放军和特警一般在什么情况下才参与战斗呢?消防员呢?他们的工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非常的——危险!所以对待一些冒着生命危险保护我们, 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他们呢?——尊敬!

  师:只有特别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从事这样辛苦又伟大的工作。所以,老师真的非常地崇拜他们,也希望我们班级的小朋友也要好好学习,努力做一名优秀的中国人,好不好?

  7、课后延伸:

  1、在图书区投放和航天、军事、消防方面有关的儿童读物。

  2、将特种服装投放在表演区,供幼儿欣赏、试穿、表演。

12、大班科学教案《蛋壳的秘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多次探究验证中探索感知力作用于蛋壳的凹面与凸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发现拱形面能承受更大的力。

  2、在操作中能仔细观察,会与同伴分享交流探究的发现。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小鸡出壳》挂图;

  2、鸡蛋壳、削好的铅笔、针筒、装水的盆、托盘、积木、纸板若干;

  3.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小鸡出壳"引发问题,激发幼儿兴趣。

  师:"鸡姐姐和鸡妹妹吵个不停,你们来评评理,到底是谁先啄破了蛋壳?"

  二、第一次探索:戳鸡蛋壳的凸面与凹面,哪个更容易破?

  1、与幼儿共同设计实验方法:

  提问:我们来做个实验吧,那要怎么做能比较出谁先啄破蛋壳的呢?需要什么材料?

  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

  2、幼儿用铅笔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做自由落体,分别戳蛋壳的凸面、凹面,并记录探究的结果。教师关注幼儿探究的过程与困难,鼓励幼儿多次尝试验证。

  3、结合幼儿记录表,交流分享。

  师:"小朋友们都发现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要花较大的力才能戳破。"

  三、第二次探索:为什么蛋壳的凸面不容易戳破?

  1、设置疑问:鸡姐姐不服气,我也用了同样的力气,为什么啄不破蛋壳呢?

  我用的力气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2、教师出示针管,介绍操作的方法。

  3、幼儿实验,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流下的情况。

  4、交流分享探究的结果。

  师:针管里的水落在蛋壳凸面时就散开了,就像铅笔戳在蛋壳上的力被分散了,所以蛋壳不容易破;当水落在蛋壳的凹面时,会集中在蛋壳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壳的中心,蛋壳就容易破。

  四、第三次探索:拱桥承载的重量更大吗?

  1、教师介绍材料及操作方法:

  幼儿两两合作,分别用纸板搭两座"桥"(一座平面桥、一座拱桥),然后轻轻地往上面摆放积木,比一比哪座桥承载的积木更多,并以小组记录的方式记录结果。

  2、幼儿操作探究,教师引导幼儿更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自己探究的结果。

  3、结合记录表分享交流:

  哪座桥承受的积木多?有不同意见的吗?

  五、引发问题,拓展活动。

  师:"拱形的力气更大吗?在我们的生活里,人们在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拱形,请你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明天带到班上和大家分享吧。"

【活动反思】

  《鸡蛋里的秘密》是一次科学活动,活动以故事“鸡妈妈和她的宝宝”作为引子,让幼儿产生探索的兴趣。了解鸡蛋的外形特征和内部构造,愿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本来是想把故事完整的说一遍,结果孩子们在讲述中就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没有嘴巴,没有手,是一个怪物!我决定把故事一分为二,让孩子们先讨论,也是对已有经验的一种表达。我问,这个宝宝是鸡妈妈的孩子吗?孩子回答后,我马上接着说;鸡蛋真神奇,它的里面会钻出小鸡,我们来看看它的秘密吧!互动较为自然。

  在让幼儿摸摸感受蛋的外形时,滑滑的,凉凉的,后面的孩子都是照搬前面的几个孩子,我没有及时的引导幼儿用光溜溜,圆圆的,白的,黄的等词语描述鸡蛋的特征。有几个孩子观察的很仔细:上面有一个个小的洞洞。通过鸡蛋的图片孩子们认识了蛋白,蛋黄和蛋清,我又给每一组都准备了一个打开的鸡蛋,让他们去观察这三部分都在哪里,蛋白在哪里呀?孩子的好奇心一下就上来了,我也给了孩子们自己去发现的机会,最后我总结了生鸡蛋和熟鸡蛋的不一样的地方,虽然并没有讲的很深入但是也让孩子们有了两者不同区分的初步印象。

  我想,在活动中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注意随机教育,适当保留一些有难度的内容让幼儿自己去尝试、探索,这点很重要。

13、大班科学教案《风的秘密》含反思

设计背景

  孩子们对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风雨雷电”这些自然现象,既普遍存在而又有无穷奥秘。孩子们是渴望认识这些自然现象的。例如“风”,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他们玩过许多风的玩具和游戏。我发现“风”是孩子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但他们对“风”的认识只停留在直观的现象,这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我追随孩子的经验和生活,让大班孩子围绕“风”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风的秘密“的活动。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乐意参与探索风的游戏。

  2、让幼儿初步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并认识风的一些用途和危害。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风的形成,认识风的一些用途和危害。

活动准备

  1、纸箱、塑料袋、气球、扇子、书本、硬纸片、吸管、羽毛等。

  2、 风类玩具。

  3、 有关风的用途及危害图片

活动过程

  1、初步认识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

  (1)运用魔术箱和塑料袋证明空气的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周围。

  (2)出示2个充满气的气球,把其中1个松开口后吹到一幼儿的头发上,请幼儿说说观察到了什么,引出“风”。通过对比,引导幼儿说出: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不动的空气不是风。

  (3)教师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

  2、尝试制造人造风。

  (1)出示风车,告诉幼儿它们都想和风做游戏,但是教室没有风,怎么办?

  (2)幼儿自由选择制造风的材料,尝试用各种材料制造风。

  (3)教师小结人造风的方法,并鼓励幼儿想出更多的方法。

  3、幼儿观看图片,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一些用途和危害,引导幼儿辨证地看待事物。

  4、游戏:羽毛飞起来了。让幼儿运用人造风的一些方法制造风,人鸡毛飘得又高又远。

教学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探究活动,一开始就利用魔术箱变魔术这一孩子感兴趣的现象深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活动中,教师首先紧紧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了具有观察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提问,如在活动的对于环节中,把塑料袋变鼓,使幼儿感知到我们的周围有空气,把充满气的气球松口吹到幼儿的头发上,让幼儿通过观察,对比,知道了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不动的空气不是风。活动就这样把幼儿引入到科学的氛围之中诱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其次,《纲要》中强调:“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活动中,幼儿通过 “做中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选择材料制造人造风,让风车转起来,在动手、交流与表达中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最后,生成新的问题:怎样让羽毛飞起来?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 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14、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空隙的秘密》

【活动目标】

  1、大胆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隙的现象。

  2、喜欢探索,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经验。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大石头、小石子、沙子每组幼儿一份;带盖的大瓶子四个;幼儿记录表(附后);PPT图片(附后)等

【活动重难点】

  在实验中发现物体之间存在的空隙,不同的空隙可以用不同的物体填满。

【活动过程】

  一、观察比较,感知材料。(目的:调动幼儿观察、比较积极性,感知操作材料不同特性)

  “今天,我们要做个有趣的实验,看看我们桌上的实验材料是什么。(石头、石子、沙子)比较一下这三样材料,有什么主要的不同之处。”(大小、轻重、形状不同)

  二、操作实验,交流共享。(目的:在实验、交流中引导幼儿主动发现物体间存在的空隙)

  1、交代实验要求

  “今天的实验三人一组合作进行,用三分钟时间,试着把这三种材料全部都装进大瓶子里。想想怎么放才能比较容易将这些材料全都装进瓶子里。在实验时要记录放材料的顺序,什么先放就记在1号空格,看看实验结果能否把这些材料全部装进瓶子里”(出示记录表并介绍)。

  ——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记录能力,尤其在探索活动中及时记录操作过程及结果,可以帮助幼儿更清晰、全面交流经验。

  2、幼儿第一次实验,集体交流实验结果。

  ●关键提问:试试看按照什么顺序装这三种材料会把更多的材料装进瓶子里?

  ●补充提问:同样多的材料,为什么有的小组装得多,外面剩的少,有的小组还有许多材料没有装进瓶子里?

  ●交流、对比操作方法后小结:外面留许多材料的小组是瓶子中还有许多空隙,而按照石头→石子→沙子的先后顺序装,容易将更多的材料装进瓶子里。

  3、第二次实验,集体交流实验结果。

  ●幼儿借助提供的有洞洞的篮子快速将三组材料分离开。(增强幼儿动手及相互间的合作能力。)

  ——根据第一次的实验情况,已经成功的组提供多一些的沙子让他们想办法装进瓶子中以增加一定的挑战性,未成功的组借鉴经验再次实验,激发每一组幼儿参与探索、操作的积极性,让每一组幼儿在活动中都能有新收获,增强信心)

  ●关键提问:这一次在装三组材料时又会发现什么秘密呢?

  ——通过第二次实验探索、交流印证:按照石头→石子→沙子的先后顺序比较容易将三组材料都装进瓶子中。从而发现:石头间的大空隙可以用石子填,石子间的小空隙可以用沙子填,瓶子摇一摇还可以装更多的沙子。

  ●提升小结:原来,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物品,可以减少空隙,装更多的东西。

  4、教师激趣实验:选择幼儿认为最满的一瓶,问是否还可以装东西。然后倒水渗透进去,使幼儿发现空隙其实还没有填满,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物体空隙秘密的兴趣。

  三、观察图片,迁移生活经验。(目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的联系)

  ——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展开,我提供了幼儿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照片,在情境中引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合理安排、利用空间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从而使幼儿获得更多能为生活服务的有益经验,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过渡语:今天我们在实验中发现了瓶子里的空隙,并通过合理的摆放方式填充了这些空隙,充分利用了瓶子里的空间,让瓶子尽可能的多装一些材料。其实,生活中就有许多合理利用好空间的例子,一起来看看。

  PPT一:椅子收藏(可以一张挨着一张摆放;或者从下往上叠起来放)

  PPT二:真空袋收纳家中靠垫

  总结:看来合理安排、利用空间真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

15、大班科学教案《年轮的秘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对树桩上的年轮感兴趣,简单了解年轮与树木生长的关系。

  2、喜欢发现问题,并能和同伴通过探讨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有年轮的大树桩图片。

  2、彩笔、毛线、纸张:(画有树桩图案)。

活动过程

  1、谈话形式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你们来帮老师一个忙。有一棵小树和老师是好朋友,它在森林里长了8年,有一天它被伐木工人砍掉了,做了家具,但它的根还在,小朋友帮我找一找好吗?

  2、组织幼儿让幼儿讨论。

  3、教师解释:树桩上的圈圈就代表大树的年龄,这些圈圈就叫做年轮,他每长一年就多一个圈,代表一岁,圈圈越多就证明这棵树越老。

  4、引导幼儿探讨树的年龄,简单了解年轮的含义。

  5、请幼儿观看课件,了解世界上最古老的树,拓展幼儿的知识经验。

  6、操作游戏。

活动反思

  活动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如: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等,使幼儿自主动脑、动手去探究年轮的秘密,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探究欲望,从而能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

16、大班科学教案《包装的秘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物品的不同包装及其各自的作用。

  2、通过观察发现各种包装的异同,发展观察能力。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难点:

  了解物品的不同包装及其各自的作用;

  细心观察,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

活动准备:

  家乡特产图片、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特产的包装

  1、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特产吗?

  (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家乡有的一些特产。)

  2、教师:如果这些特产你要把它送给外地的朋友或亲戚的话,你会怎样带去呢?

  二、出示几种不同包装的特产:茶叶、酱鸭、南丰蜜橘、瓷器,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包装有什么不同之处

  1、教师:小朋友,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特产的包装,它们有哪些地方不一样的呢?

  2、为什么人们喜欢用罐子来装茶叶、用真空包装半酱鸭、用塑料袋装蜜橘、用带有纸槽的纸盒装瓷器呢?能不能把这引动物品的包装互相调换一下呢?

  (让幼儿大胆讨论,说明自已的看法。)

  3、教师小结:各种物品的包装要根据这种物品的特点来选择适合保存它的材料。比如罐子的密封性好,所以用它装茶叶可以更好的使茶叶防潮保鲜,真空包装减少了袋子里的氧气,用它来装酱鸭可以防止酱鸭变质;塑料代轻便、透明,用它装蜜橘便于人们购买;盒子能将很多小东西集中在一起,方便携带,在盒子里做一个硬纸槽,用来装瓷器,可以更好的固定,防止瓷器破碎。

  三、观察这些包装发现它们的相同点

  1、教师:小朋友,仔细看一看,虽然这些包装的材料不一样,但是它们上面都有什么呢?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教师小结:包装上都有文字和图案,是用来介绍该产品的名字、配料、生产日期及使用方法等。

  四、启发幼儿根据包装的不同材质来分类:纸包装、塑料袋包装、罐包装、真空包装等

  教师:原来各种物品的包装都它们各自的特点,我们现在把包装材料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我们一起来分分类,看看有多少材质的包装吧!

  五、讨论:平时生活中你见过还有哪些物品用过这些包装呢?为什么用这种包装呢?

  教师示范边讲解;

  教师:老师还见过小朋友的玩具有很多是用纸盒包装的,因为纸盒可以减少对玩具的碰撞和磨损。

教学反思

  我觉得本次活动的亮点就是充分的体现了幼儿的主动性,以孩子的主动观察、探索为主。以及教师的退位。在活动中,从最初幼儿找出各种标志,通过观察猜想它们的含义到在表格中检查标志,分类找出食品,处处体现出教师在活动中的退位,使幼儿成为了本次活动的主体。充分的体现了孩子的主动观察和主动探索。

17、大班活动《影子的秘密》科学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影子是幼儿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幼儿在有意无意间都会注意到影子。影子充满了神秘,并且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以及便利。5—6岁的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愿意学习新的东西,并乐于主动解决问题。本次活动,旨在将幼儿生活中的有趣现象与幼儿年龄特点结合起来,为幼儿创造条件,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发现影子的各种有趣现象,感受影子带来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光和影子的位置关系。

  2.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找到影子消失的办法。

  3.在探索过程中,使幼儿感受到发现的乐趣,激发幼儿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光和影子的位置关系。

  难点:在探索过程中能够小组合作找到影子消失的办法。

  活动准备:

  幼儿:踩影子的前经验。

  教师:城堡模型,大的记录表,手电筒,幕布,纸,笔,积木,毛绒玩具,PPT。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用影子讲述“影子王国”的故事,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兴趣。

  二、基本部分

  (一)影子的形成

  1.请幼儿猜想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2.小结:想要变出影子,要有光,有被光照射的物体,还要有接住影子的地方。

  (二)影子的变化

  1.师:影子王国要开一个城堡影子派对,想请小朋友帮忙变出城堡不同的影子。

  2.操作规则:两人一组,在规定时间内,将物体放在纸中心的圆点上画出不同的影子,发现光与影子的秘密。

  3.引导幼儿从不同的方向照物体,发现影子的位置及长短变化。

  4.小结并在记录表上做记录:

  (1)光在左,影子在右;光在右,影子在左。

  (2)手电照物体的方向、位置改变了,影子的方向、位置也会发生改变。

  (三)影子的消失

  1.师:正当影子们狂欢的时候,巫婆悄悄的从下水道潜入了影子王国,他要把所有的城堡影子都抓起来,影子们害怕极了,她们想把城堡影子都藏起来,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2.操作规则:两人一组,要在有光源的情况下,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探索影子消失的办法。

  3.幼儿分享实验结果:

  (1)可以使小积木藏在其他物品的后面。

  (2)多束光照物体时,影子会越来越淡,最后可能会消失。

  4.你们把城堡影子都藏起来了,巫婆一个影子都没找到,失望的离开了。

  三、结束部分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子每天都会出现在我们身边,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乐趣,比如影子戏,手影游戏,皮影戏等。但是影子也会带来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我们写字时影子会投影到本子上,影响我们写字;医生在做手术时,影子会让医生看不清楚病人的患病处,所以人们利用小朋友刚才发现的,用多个手电照物体让影子消失的方法造出了无影灯

  四、延伸部分

  将材料投放到科学区,让幼儿发现更多影子的秘密。

  活动反思:

  幼儿在区域活动和生活中已经对影子有了前经验,明白影子的形成原因,我在第一环节中,帮助幼儿梳理了影子的形成的三要素,所以我的活动重点落在了感知光和影子的位置关系,活动难点是让幼儿小组合作探索影子藏起来的办法。

  在导入部分,我采用了影子与幼儿互动的方式,直接引出了影子的主题,“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再观其影”,幼儿迅速带入影子王国的故事情境中,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第一次探索光与影子的关系环节中,从孩子的认知出发,交流刚才实验中发现的秘密,让他们畅所欲言,发展语言和思维的同时引发了对影子位置、大小、变化的兴趣,从中引发第二次探索的兴趣。在第二次探究影子消失的环节中,我选择了开放式的投放材料,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完成实验,整个活动中幼儿参与度很高,积极探索出了光和影子的位置关系和长短关系,幼儿都在科学探索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培养了自信心。

  文章来源于网络,由小编转载整理,只为分享优秀教育理念,促进幼教行业健康发展。感谢原创作者的辛苦创作的付出,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谢谢!

18、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禾苗的秘密》教案

  二、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幼儿在故事中理解生活中数学的10以内的点数,比较多少的概念。

  2.幼儿能听懂故事情节,并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 幼儿在故事中意识到要保护野生动物,培养幼儿有爱心。

  4. 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5.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三、活动准备:

  1.编写故事《禾苗的秘密》

  2.制作PPT动画

  四、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老师:你们想知道禾苗的秘密吗?

  幼儿:想知道。

  老师:我们一起来看故事把这个秘密找出来。

  2.教师讲故事:

  春天来了,1株禾苗上有2只虫子,3只青蛙又吃掉了2只虫子,接着出现4条蛇,5只老鹰,6个猎人,7只狗,8只熊,9只蜜蜂,10个警察。最后,动物们四散逃跑,猎人被警察抓走了。

  3.说一说故事中的数字规律

  1株禾苗2只虫子3只青蛙4条蛇5只老鹰,6个猎人,7只狗,8只熊,9只蜜蜂,10个警察。总共10个数,每次都递增1,每次比前一次多。

  4.说一说故事中的道理:

  提高幼儿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在生活中不虐待小动物,对小动物有爱心。

  5.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听了今天的故事从中得到了很多乐趣,请你们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一起分享自己的想法。

19、大班科学教案《磁铁的秘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发现磁铁的秘密,感知磁铁的特性。

  2.愿意参与探索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3.初步感知磁铁的磁性与生活的关系。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实验器材:磁铁、带回形针的纸小鱼、水彩笔、螺丝帽、棉签、螺丝钉、扣子、别针、发夹、橡皮筋、纸片、回形针、小棒、塑料玩具、硬币、气球一人一份。

  2、观察记录表一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钓鱼游戏。

  二、大胆的猜想。

  1、认识实验材料。

  2、想想哪些会被磁铁吸住,哪些不会被吸住?

  3、学会把自己心里想的记录在记录表的第一排中

  三、大胆尝试磁铁吸吸吸。

  1、动手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2、与小伙伴交流结果。

  四、大胆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五、拓展经验,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反思】

  在开始上课时,我首先拿出块磁铁问:这是什么?现在想来这样导入新课的方式很少不好。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思考的兴趣。我应该这样设计一个问题:电冰箱的为什么能够没有锁照样关上呢?这样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就会非常容易的得出答案。而且问题来自学生的中间,而且学生在生活中有经验,不是十分的困难。

  在下面的环节就是学生玩自己的磁铁的时间。我是这样的安排的,首先让学生自己想法去玩磁铁,然后分享给大家。也就是说学生在玩之前先动脑思考,怎样去玩,然后再将自己的方法分享给大家。然后大家再一起在玩的过程中发现磁铁的性质。现在想来,是否能够让学生直接去玩,不先想。这样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去发现,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玩的过程中,没有刚才一些其他学生的思考的限制,可能会有更好的玩法,这样可能有更好的发现。在学生在体验发现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成功的喜悦。

  还有就是小组进行合作玩。我现在思考这个活动不适合人数过多的小组玩。可以两个人小组玩,这样合作,他们都能够参与进去,而且手中都物品。这样就不会出现一半学生在操作,另一半在玩的情况。

  我先现在的合作探究,需要学生在小组内,但是操作时候可以更为小的分组。这样效果会更好的。

20、大班科学教案《口袋的秘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了解各种各样的口袋及功用。

  2、提高幼儿探索的兴趣,尝试记录探索结果。

  3、知道塑料袋的危害,初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收集各种口袋(塑料袋、网袋、布袋、纸袋、蛇皮袋等)。

  2、操作材料:珠子、水、球、书、水果,游戏棒、沙子、抹布若干,教师、幼儿分组记录用纸各一份,记录材料,音乐等。

  3、知识准备:活动前组织幼儿参观菜场、垃圾场、医院、马路,并与家长联系,请家长向孩子介绍家中所用的口袋。

活动过程:

  一、幼儿通过摸摸、看看,了解各种口袋种类和作用。(时间大约3分钟)

  1.幼儿游戏玩各种口袋。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大口袋,我们来看看里面装着什么?原来,里面还有那么多的口袋!

  幼儿操作前引导:请你们摸一摸,看一看,你拿到的是什么口袋?它能用来做什么?

  2.了解口袋的作用。

  师:口袋有什么用?

  口袋能装很多东西,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许多的东西。

  二、操作活动:探索

  A请幼儿猜想:

  师:想一想,你手上的口袋能装什么?(幼儿边说,教师边打勾)

  塑料袋(能装的东西打勾)布袋纸袋网袋蛇皮袋

  这些口袋真能装这些东西吗?我们来试一试。

  要求: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两组材料,每组还有一块记录板,试过以后把可以装的东西贴到相应的口袋后面(教师手中一块幼儿记录板,边说边演示),比如,你试的是塑料袋发现可以装苹果,你就把苹果的图片贴到塑料袋的后面。

  请幼儿操作:(时间大约12分钟)

  教师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选用多种材料进行操作;

  指导幼儿正确记录;

  小组汇报:小朋友都试过了,它们到底能装什么东西呢?请你们看着题板告诉我,塑料袋可以装什么?…….

  C小结:

  师:原来口袋可以装那么多的东西,不同的袋子装的东西还不同呢?举例:网袋不能装细小的东西,纸袋不能装水。

  三、讨论塑料袋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初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师: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也是什么口袋?(塑料袋)

  1、请幼儿欣赏FLASH:

  教师: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看一段关于塑料袋的动画。

  2、请幼儿讨论:

  塑料袋容易污染环境,不能乱扔塑料袋,它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

  我们称它是:白色污染。

  原来塑料袋会对环境造成这么大的污染,那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3、教师出示回收箱:

  教师:刚才你们想的办法都很好,老师也想了一个办法,这是一只回收箱,专门用来回收用好的塑料袋,我们把它放在教室里。

  四、结束活动:把装的物品运回教室。

活动反思:

  幼儿期的孩子年龄较小,因此对周围的一切环境和物品都充满着好奇,都想去探索研究一下。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喜欢一些零碎的小东西,比如一张彩色的小纸片,掉在桌子上的橡皮泥屑,就连一根短短毛线头也会成为他们喜欢玩的物品。总喜欢拿在手中捏捏,在嘴巴旁吹吹,甚至还要与同伴分享一下。有的小朋友羡慕,也想玩,拿不到,他就会跑到老师的跟前告状:某某小朋友他有什么?小班小朋友告状是经常性的行为,他们会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反复几次的来到老师的面前,直到老师出面解决,没收小朋友的东西为止。

  在操场上活动或者是课上,他们会将看到的东西,如整理时丢落的小积木,玩具,纽扣,小朋友家中带来的东西等物品捡起来交到老师手里。作为老师,把小朋友拿过来的东西不理睬,幼儿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来跟老师说,马上处理的话就防碍活动的开展,直接扔在垃圾筒让幼儿觉得老师太不当回事,那只能课后或者活动接束时再做处理。而我平常最多的做法就是把小朋友捡回的物品放在口袋中,等到了教室或者活动完后再进一步的处理。每次活动结束后,我不会把口袋里的东西全扔掉,而是和小朋友一起将他们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找出有价值的东西,处理没有用的物品,这样既让小朋友感受到老师对其的重视又不会打扰到正常教学活动。

  我的口袋就成为了专装幼儿小东西的场所,如果哪天不穿有口袋的衣服就觉得特不顺,好象缺了什么。

  当然我的口袋也不是专门装小朋友捡到的物品,里面也会放一些有用的物品。例如在幼儿感冒的多发季节,孩子们的鼻涕不断,我就会从口袋中拿出柔软的纸巾,让孩子们把鼻涕擦干净;做数学练习时当一组上橡皮正好有人在使用,有其他孩子需要时,我就会递上橡皮,让小朋友及时改正错误;教学活动中,为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我把一些小的操作卡片或者小玩偶放在口袋中,操作时突然的跳出来,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

  在利用自己口袋的同时,我也经常关注孩子们口袋中的物品。有的宝宝会将家中的物品带到幼儿园,有的从家中带了食品,乘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就偷偷的拿出来品尝,带得多的会给好朋友分享。口袋中还有好多。有的会带一些危险的物品,如弹珠、夹针等,我们发现立即处理。还有的会带钱,曾在小皓小朋友的口袋中发现一块带硬币等,一经发现我们都会没收,暂时由老师保管,来接送的时候给他们的父母,提醒家长来幼儿园的时候检查孩子的口袋,不要让危险物品带来幼儿园。有的小朋友会把幼儿园中自己喜欢的物品带回家,碰到此类事情,我们会和家长进行沟通,并告诉小朋友幼儿园的玩具是大家玩的,如果拿回家后就会越来越少了到没有,大家以后就没有玩具可玩了。

  幼儿教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事事处处做个有心人,注重观察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注每一个细节。俗话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幼儿间的个性和品质也各不相同,要使幼儿的潜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就应以发现“美”的目光去捕捉、欣赏幼儿身上的闪光点,从细微处关注孩子的成长,细微处才能见真情,更多地要看到幼儿的可爱之处,还要接纳幼儿的不足。在教师宽容、欣赏、微笑里,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得到发展。

21、大班科学教案《溶解的秘密》含反思

  活动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水与我们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水是生命之源,水孕育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水为生命提供能量,让生命能够存活。水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

  活动目标:

  1、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激发探索兴趣。

  2、知道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方糖、花生、麻油、果珍。

  2、透明的杯子、小碗、筷子、勺子。

  3、小博士课件。

  4、幼儿人手一份记录本和笔。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在观察、比较和实验的过程中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活动难点:

  会记录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结果,知道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活动流程:

  观察引趣→猜想实验→迁移运用

  活动过程:

  一、观察引趣

  1、看一看,闻一闻,老师给准备了什么样的实验材料。

  2、幼儿观察,教师指导。

  3、幼儿讲述观察结果,知道实验材料名称,了解其外形特征。

  二、猜想实验

  (一)实验一:谁不见了

  1、猜想并记录:谁不见了

  (1)这些材料要和水来作游戏,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它们放进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谁会不见了?

  (2)幼儿猜想并记录。

  提出记录要求:选择两种符号,一种表示它不见了。另一种表示它还在。

  (3)展示幼儿记录,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

  2、实验并记录:到底谁不见了

  (1)小朋友的说法各有不同,到底谁猜对了谁猜错了呢?我们还是做个实验试试对吧。在做实验前,我想请你们把这些材料都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的搅拌之后,先别忙着记,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的记录本上,把这种有趣的现象记录下来。

  (2)幼儿实验,教师观察,随机指导。

  (3)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4)小结:小朋友猜想的和实验出来的结果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只有动手做一做,我们才能知道正确的答案是什么。

  (二)、实验二:谁能取出来

  1、提出问题:放到水里的材料,还能取出来吗?(幼儿猜想,讲述。)

  教师演示大表格让幼儿猜想并记录猜想结果。

  2、提出实验要求:这里有许多的小工具,有小勺,筷子。现在你们就要用这些小工具,看看刚才你们放进水里的这些材料,哪些还能取出来,哪些取不出来了。记录实验结果。

  3、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拿记录本讲述自己发现的现象,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表述与同伴不同的看法。

  5、教师演示PPT,展示大的记录表和孩子一起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6、提问

  (1)你发现什么可以从水中取出来?什么不可以取出来?

  (2)我们来看看有没有不同意见?

  (3)为什么方糖和果珍取不出来了?它们到哪里去了?

  7、教师小结,帮助幼儿理解溶解的概念。

  今天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体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像花生放进水中,沉下去了。油放进水中,浮起来了。果珍放进水中,使水改变了颜色。糖最后看不见了。象糖和果珍这种放进水中经过充分的搅拌之后,利用各种小工具能不能取出来?放进水中不能取出的现象,有个好听的词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像花生和油,放进水中后花生还是花生,油还是油。我们用小工具一取就把他们取出来了。他们不能“溶解”在水中。

  三、迁移运用

  1、谁能告诉我,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2、演示课件引导幼儿思考。

  活动延伸:

  出示沙子、肥皂、泥土。

  问:这些是什么?它们能溶解在水中吗?

  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我和大家。

  活动反思:

  采用个别引导和间接指导的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溶解”的方法。而且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溶解的过程一目了然。这样有效的帮助幼儿掌握理解溶解的有关知识。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两个问题情景的创设,把模式贯穿其中。通过孩子的猜想,验证,发现溶解的秘密, 培养孩子严谨的科学态度,懂得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不足之处:

  1、很多幼儿活动中多以听和记录为主,很少主动提出问题。

  2、由于操作材料有限,不能每个幼儿都进行操作。

22、大班科学教案《连接的秘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物体间的连接有的需要辅助物,有的不需要辅助物。

  2、懂得不需要辅助物连接的物体的特殊结构,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萌发科学兴趣和对发明家的崇敬。

  3、会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各种拼插积塑、纸张、纸筒、塑料珠、布片、各种有连接的生活用品。

  2、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一定的连接经验。

  活动过程

  1、出示操作材料引入,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材料,请小朋友玩玩连接的游戏,看看你是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各自连接起来的。

  2、第一次探索--对需要和不需要辅助材料的连接进行分类

  (1)操作探索

  师:请小朋友每一种材料都连一连,连的时候可以告诉身边的小朋友,你是怎么连的。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在操作中感受需要和不需要借助辅助材料的连接。

  (在这个环节中,幼儿主要是通过简单的操作,感受物体间连接的各种方法。斯咏连接纸筒,他先是将夹子都夹在纸筒上,然后又拿了一个纸筒比划着,比划后他将夹子都拿下来,将两个纸筒靠在一起,用夹子夹住,他就这样一个纸筒一个纸筒连着夹成一串,他说:这是蜈蚣。 这个环节比较简单,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一环节中的分类打下铺垫。)

  (2)经验交流

  师:请小朋友来说说,你连接的是什么物体,你是怎么连接的?

  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连接经验。

  (在这个环节中我有意识地请了连接不同物体的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连接经验,在交流中,幼儿知道了老师提供的纸筒、布片、纸片、珠子本身是不能连接的,需要借助辅助物,而夹子、回形针、别针、彩链等本身是可以连接的。)

  (3)对不同的连接现象进行分类

  师:我们在操作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物体连接需要辅助物,有的物体连接不需要辅助物,现在我们来分一分。

  引导幼儿根据需要辅助物与不需要辅助物的连接现象进行分类。

  (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幼儿进行分类,重点鼓励幼儿说说为什么有的物体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幼儿通过操作、观察了解了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的物体本身的特征。如果这个活动直接引导幼儿进行分类,效果可能更好,能更直接地增加幼儿的经验,幼儿在分类中能进一步感受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的物体特点。)

  3、第二次探索--发现不需要辅助物连接处的特征。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物品,他们需要找到自己的伙伴才能用,请小朋友帮帮忙,帮它们连接起来,使它们成为有用的物品。

  (1)提出要求

  A、连接时要认真观察它们是怎样连接起来,连接处藏着什么秘密。

  B、把发现的秘密告诉小朋友和听课的老师。

  (2)幼儿操作探索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发现物体间连接部分的特殊结构。

  (这个环节幼儿在操作中对物体连接处的秘密很感兴趣,他们在连接时很认真观察,奕馨小朋友对杯子与杯盖进行连接很感兴趣,旁边的谢诗蕾发现了一个塑料杯中有一个过滤网,奕馨看到了也把过滤网拿过来,她比划了半天,告诉我:"陈老师,这个网不能放在我的这个杯子里。"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杯子比较大,过滤网比较小,会掉下去。"在这个环节中,幼儿有的将笔的各个零部件连接组合起来;有的连接风车;有的连接各种杯子……他们发现了很多连接处的秘密,在连接中,幼儿很高兴地和老师、同伴交流着自己的发现。)

  (3)幼儿分享自己的探索发现。

  师:这些东西是怎样连接的?

  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探索发现,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述。

  (由于幼儿在上一个环节中的操作探索很认真,所以在本环节中,幼儿的发言很积极,他们能将自己在连接中发现的秘密用连贯的语言告诉大家。)

  4、在比对中提升连接的经验

  师:小朋友都发现了不同物体连接处的秘密,连接处的秘密一样吗?(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为什么杯子有的直接盖上去,有的是螺纹的?是不是同样在连接处有螺纹的物体都能连接起来呢?

  (1)请个别幼儿对比操作,教师引导幼儿了解。

  师:请一个小朋友来试试,这个瓶子的瓶盖是哪一个呢?

  请一幼儿从一堆瓶盖中找出和瓶子相符的瓶盖。

  师:物体的连接是需要通过精密的计算和设计的,而且根据材料和用途的不同,它们的结构也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方便。

  (本环节我主要选择用螺纹连接的不同物体让幼儿比较,引导幼儿发现虽然这些物体都是有螺纹的,但是它们并不是都能连接在一起,而是还要通过设计,在大小、螺纹的疏密等方面的考虑,物体才能紧密连接起来。 但是,本环节由于考虑到时间关系,我自己操作。如果能让孩子来操作,这样效果会更好。)

  (2)比较不同杯子的不同连接的不同便利

  师:老师这里有几个有杯盖的杯子,请小朋友看看它们的杯口和杯盖各是怎么连接的。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杯子和杯盖连接处的不同特征。

  师:以前为了不让杯盖掉下来,杯子和杯盖是用绳子绑的,而现在人们根据材料的不同将杯口的连接处设计成只要压一压或拧一拧,既牢固又方便。

  师小结:今天小朋友通过连一连、看一看,知道了我们人类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明了许多看似不起眼的小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本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幼儿比较不同杯子的连接变化,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发现,发言十分踊跃。他们在讨论中感受到了不同连接特点杯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同的便利。)

  6、活动延伸

  教师抛出问题:怎样解决剪刀给小朋友带来的潜在的危险性;怎样解决老师笔帽常常在使用后找不到的问题。

  教师鼓励幼儿向发明家学习,尝试运用连接的秘密改进我们生活中需要改进的各种物体。

  (延伸环节,我给幼儿布置了任务,保持了幼儿探索连接的积极性。)

  活动反思

  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在幼儿期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次活动来源于幼儿园片区联动的教研活动,在设计活动目标时我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回顾本次活动,有几点体会。

  一、教学有效性方面

  1、选择适宜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连接"是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幼儿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玩具无一不是需要连接的,因此,我提供给幼儿的活动操作材料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各种物体:各种瓶子、杯子、笔、包装盒、玩具等等。幼儿对这些材料的操作很熟悉。虽然这些物品的连接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在活动中他们仍操作得兴趣盎然,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2、制定适宜的教学目的,教师做到心中有目标。

  《纲要》指出:科学活动内容要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因此,针对"连接"这个活动内容,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制定了三条目的:①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物体间的连接有的需要辅助物,有的不需要辅助物。②懂得不需要辅助物连接的物体的特殊结构,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萌发科学兴趣和对发明家的崇敬。③会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在活动中我能带着目标去引导孩子进行连接操作,如:在第一个环节的探索中,教师的重点是鼓励幼儿将各种物品连连看,从中发现了有的物体的连接是需要辅助物的,有的物体的连接是不需要辅助物的。虽然这个环节的操作比较简单,但重点是让幼儿通过这个环节的比较发现引发幼儿探索不需要辅助物的连接秘密的兴趣。在第二个环节中,幼儿通过连接各种生活中的物体发现物体连接处的各种秘密。在第三个环节中,幼儿有了前两次的探索经验,教师的重点就放在引导幼儿通过比对,进一步感受到虽然连接处的秘密很简单,但是我们人类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体现,有了连接处的小小发明,为我们人类带来了很多便利。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幼儿逐渐产生了对科学家的崇敬,愿意向科学家学习,学习他们刻苦钻研发明的精神。 3、有效的指导语,是师幼互动的关键。

  每一个环节的开始,教师都要设计好具有承上启下、富于启发性的指导语。幼儿虽然整个活动的环节比较多,但是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指导语的启发下,幼儿的关注点始终在探讨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的秘密上,在教师的启发性提问下,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大家的谈论,说出了自己在探索中发现的连接处的秘密。虽然,后排的幼儿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但他们也很认真地在倾听同伴的讲述,整个活动气氛非常活跃。

  二、活动中的不足

  虽然活动开展得很顺利,但是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的地方。

  1、教师在材料的准备上,考虑还不是很充分,应再多准备一些操作性强的物体,在引导幼儿进行比对时,应该选用一些对比比较明显、需要幼儿反复比较才能连接的物体,这样幼儿的探索会更具主动性。

  2、教师在关注幼儿时还是比较关注眼前的幼儿,师幼互动中前排的幼儿做得比较好,由于后排的幼儿比较远,班级常规又要求幼儿要坐在位置上,因此后排个别幼儿的参与更多的是倾听老师与同伴的对话。这个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出现,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寻找有效的方法,使全体幼儿的学习主动性都能调动起来,学习更具自主性。

23、大班科学教案《空气的秘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亲自实验和游戏来感知空气的存在以及压力等,知道空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激发幼儿对空气进行观察和实验的兴趣。

  3.了解雾霾天气,从小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瓶子、纸团、玻璃杯、蜡烛;课件

活动过程:

  一、科学小实验:放在瓶口的纸团能用嘴把它吹进瓶子里吗?

  1.猜想:能不能把放在瓶口的纸团吹进瓶子里?

  2.介绍操作要求:平放瓶子,把小于瓶口的纸团放在瓶口,用力往瓶子里吹,能否吹进。

  3.幼儿操作,师观察指导。

  4.观看视频总结为什么吹不进。(空气的压力)

  二、实验二:不吹自灭

  1.师介绍操作要求

  2.幼儿操作,师指导。

  3.小结:空气里有燃烧需要的氧气,氧气没了蜡烛自然熄灭

  三、总结讨论

  1.空气的特点: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

  2.空气的重要性:动物植物以及人类都离不开空气。

  四、了解雾霾天气

  1.什么是雾霾?

  2.雾霾天气哪里来?

  3.雾霾对人类的影响。

  4.对雾霾我们(小朋友)能做什么?

活动反思:

  《指南》中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无处不在的空气,在幼儿眼中蕴含着许多“小秘密”,空气本身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空气的秘密》这一活动的内容实际是很抽象的,雾霾天气更是难以理解,但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环保教育又是非常必要的,如何能让幼儿理解这个知识点是个难点。对照《指南》的要求以及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以幼儿动手操作为核心的活动过程,过程中以“放在瓶口的纸团能用嘴把它吹进瓶子里吗?”和“不吹自灭”两个小实验进行探索,实验一是“放在瓶口的纸团能用嘴把它吹进瓶子里吗?”,这个环节根据幼儿的经验觉得非常容易吹进瓶子里,而结果却让幼儿很吃惊,不管是使劲还是轻轻吹都无法把纸团吹进瓶子里,从而在亲身体验中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压力;实验二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了解空气中有燃烧需要的氧气。这两个环节让幼儿在玩中学,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感知了空气的特点及作用。

  最后环节,抓住了今年的社会关注点“雾霾”,虽然“雾霾”对我们南方城市来说是少见的,可以说对我们而言是较遥远的,但在现代社会里对治理雾霾又是势在必行的。因此,本次活动后半部分从了解什么是雾霾?雾霾天气哪里来?到雾霾对人类的影响。最后讨论对雾霾我们(小朋友)能做什么?这几个环节中让幼儿多方位了解关注“雾霾”,让幼儿知道从小这样做的重要性,达到对幼儿从小进行环保教育的效果。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大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24、大班科学教案《不倒翁的秘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乐于探究不倒翁不到的秘密。

  2、 尝试制作不倒翁。

  3、 享受不倒翁的艺术体验。

  4、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塑料球、蛋壳、橡皮泥、彩纸、剪刀、水彩笔。

活动过程:

  1、 以谜语形式引出课题:一个老头,不跑不走,请他睡觉,他就 摇头,请你猜猜是什么。

  2、 引导幼儿探索不倒翁的秘密。

  (1)出示不倒翁让幼儿自由玩耍,发现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2)请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发现(上轻下重)

  (3)可以提示幼儿打开不倒翁看看,再说说自己的发现。(上轻下重,底下有固定物)

  3、 幼儿动手制作不倒翁,发现不倒翁的制作原理。

  (1)幼儿自己选择材料制作不倒翁。

  (2)幼儿操作完后,将作品摆在前面进行试验,检验是否成功。

  (3)师幼共同探讨为什么有的成功了,有的不倒翁却站不起来。(固定物没有放在中间,没有固定住。)

  (4)教师小结:不倒翁的底部必须是圆圆的、滑滑的。固定物一定要牢牢的站在不倒翁的底部。

  4、 幼儿再次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展览欣赏作品,感受成功的快乐。

  (1)组织幼儿欣赏同伴的作品。

  (2)跟随音乐学做不倒翁。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既有科学的探索,又有动手制作,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会比较喜欢、比较符合幼儿的兴趣。在活动前我认为不倒翁应该是小朋友生活中经常玩的一种玩具,不倒翁真勇敢,我们也要学习不倒翁遇到困难继续站起来的精神。让我们和你的小伙伴介绍下你的不倒翁吧。

25、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屋顶上的秘密》

活动目标

  1、感受屋顶的不同以及对我们生活关系。

  2、尝试在问题情景中表述自己的想法,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过程

  一、回忆交流屋顶上的不同设施(目的:是在交流中发展语言,关注孩子语言的表达,丰富他们的经验。)

  1、出示文字“秘密”、“屋顶上”,引出话题。

  2、幼儿提问,解决几个问题

  小结:屋顶上一些设施的不同用处(根据孩子的介绍)。

  二、发现、感受一些有趣的屋顶(目的:感受屋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发展观察能力以及分析、比较等思维能力。)

  1、出示一组照片猜猜我去了哪里,结合经验说出理由。

  2、了解空中百鸟园在何处,猜猜为何屋顶上有百鸟园?

  3、幼儿看录像,了解屋顶百鸟园的意义。

  4、再猜一张照片,判断这是什么地方?上面会有什么?

  5、了解屋顶停机坪上直升飞机救人的事情。

  小结:屋顶的设计和这幢房子里的人和事是有关系的。

  6、 交流其他的屋顶

  三、讨论设计幼儿园屋顶平台(目的:重点通过设计、分析,发展想象、创造能力。)

  1、 猜测幼儿园屋顶及栏杆的作用。

  小结:屋顶是不可以随便攀爬的,我们要注意安全。

  2、幼儿园的屋顶平台上还缺什么?

  3、引发在幼儿园屋顶上做游戏的规则。

点评:《屋顶上的秘密》 (吴佳瑛)

  一、选材好、选点妙、选角度巧,充分体现了教师设计的智慧和预设的精彩。

  首先,选材好。幼儿前期对屋顶的形状、屋顶上的瓦片和老虎窗进行了充分的观察,并展开积极的讨论,从而引出了一个探索的兴趣点——屋顶。教师选中这一切入点,适时地预设了本次集体活动,使这一“教材”,既有效唤起了幼儿的经验储备,又充分激活了幼儿在教学现场的思维。

  其次,选点妙。教师独辟蹊径,选择了“空中百鸟园”和“屋顶停机坪”这两个符合大班幼儿“最近发展区”经验水平的教学点,引发了孩子们极大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愿望,使教学过程不断碰撞出精彩的思维火花。

  再者,选角度巧。在呈现“空中百鸟园”和“屋顶停机坪”这两个有趣的屋顶时,教师采用了层层推进,引人入胜的方法,让孩子们在观察、推理、判断中,不断调动已有的认知经验与生活经验来“猜测”:“猜一猜吴老师最近去过的一个有趣的地方(空中百鸟园)”“再猜一猜这是在哪儿(屋顶停机坪)”。在孩子们饶有兴趣的“猜一猜”过程中,整合了所有的认知经验,激活了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乐园,发展的摇篮。

  二、教师具有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师幼互动游刃有余,使幼儿的学习更有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每一次对话、每一个细节,让幼儿在与教师互动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整个活动中,反映了教师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以及游刃有余的师幼互动能力。比如,当幼儿介绍:“这是我搜集的资料,是冷却塔……”,教师:“那是什么?冷的反义词——”幼儿:“是热。”老师:“对,是散热器。”又如,当幼儿表示听不懂永乐公司经理介绍“空中百鸟园”的话时,老师有点出乎意料,但立刻机智的回应:“哦,我知道了,经理说的普通话没有幼儿园老师标准,所以你们听不太懂。但是,你们注意到没有,经理说的话是很有条理的,第一点……第二点……他一共说了三点理由。这样,我们再仔细听一遍,你能记住、听明白一点也可以。”吴老师有效地回应了来自幼儿的大量不确定的生成问题,充分反映了教师的现场互动能力。由此,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了更有意义的经验。

  三、目标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了对幼儿的发展价值。

  真正优质的集体教学活动,评量其价值的一个最核心的要素,是看它对幼儿发展与成长的作用与意义。本活动,目标清晰,价值取向合理;层次分明,重点问题突出,使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了对幼儿的发展价值。比如,第一环节“回忆、交流屋顶上的不同设施”,重在交流,在生生之间分享、互动中,发展孩子们的语言,丰富彼此探索发现的经验。第二环节“发现、感受一些有趣的屋顶”,重在理解屋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并借此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第三环节“讨论、设计幼儿园屋顶平台”,重在设计,在设计中刺激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以及激发孩子们的自主意识。整个活动中,幼儿积极自主、思维活跃、表达大胆,充分体现了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手机扫码阅读大班科学老虎的秘密教案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