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在线阅读

故事大全 2023-05-13 09:30:07

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在线阅读

1、醇酒妇人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被秦兵围困,赵相平原君派人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军救赵,迫于秦国的压力,晋鄙不敢行动。魏公子信陵君盗取兵符,杀了晋鄙,亲自率军救赵。他中了秦王的反间计被魏王免职,他只好纵情于醇酒美人之中。

  【解释】醇酒:味厚的酒。比喻颓废腐化的生活。

2、大笔如椽成语故事

  东晋文人王珣从小才思敏捷,胆识过人,20岁时担任大司马桓温的主簿。他经常是口若悬河,下笔成文。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送给他一支像椽子那样大的笔,预感有大手笔的事情要做。第二天果然被叫去为晋孝武帝写祭文。

  【解释】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顶的木条。象椽子那样大的笔。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3、一朝一夕成语故事

  【释义】

  一个早晨,一个傍晚。指很短的时间之内。

  【故事】

  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杨朱博学多才,很受人尊重。一次,他到朋友季梁家去,恰巧季梁身体不舒服,躺在床上。

  季梁的儿子见了杨朱后,哭着说:“杨伯伯,我父亲的病看上去很凶险,你能否帮我请医生来为他诊治一下。”

  杨朱探视了季梁,安慰季梁的儿子说:“贤侄别急,依我看,你父亲的病并不重,只要好好调理,很快会痊愈的。”

  但是,季梁的儿子不信,一下子请来三位医生。

  第一位医生给季梁诊治了一下,说:“你得病的原因是冷暖没有节制,虚实失调,阴阳不和,平时饥饱不均。只要吃几帖药,即可药到病除。”

  季梁摇摇头说:“你只是个普通医生,你走吧!”

  第二个医生为季梁诊了脉,说:“你的病是由于先天不足,而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要用药来治好你的病,恐怕很难。”

  季梁赞许地说:“你是一位良医。”

  第三位医生只望了望季梁的气色,说:“你的病是由于精神忧郁引起的,所以不用吃药,只要好好修心养性,就会好的。”

  季梁十分赞许地说:“你真是一位神医呵!”

  原来,季梁的病确实是因精神忧郁而起。他的病经过精神调节,果然没过多久就好了。

4、离题万里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个自以为是的文人被人戏称为博士,他上街买了一头驴子,按当时的习惯,买家要给卖家写一份合同。博士铺开白纸,下笔千言,足足写了三大张跟驴无关的废话。卖驴人等得不耐烦就催他快点,他忙说不急还没写到“驴”字。

  【解释】形容写文章或说话同要讲得主题距离很远,毫不相干。

5、驷马高门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东汉郡狱吏于公为人清正廉明,执法公正无私,他坚持为郡内孝妇鸣冤叫屈,终于在新任太守手中为她平反昭雪,老百姓为他建生祠,把门建得可以让驷马高车通过。他的儿子于定国后来官至廷尉,于家门庭更加荣耀。

  【解释】指门第显赫。

6、坚壁清野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中义军后占据兖州地区,继又挥师东进,准备夺取徐州。但兖州豪强张邈,勾结割据势力吕布,袭破兖州大部分地方,并占领要地催阳。曹操急忙从徐州撤兵回来,向屯驻催阳的吕布发动反攻。吕布十分凶悍,双方相持日久,曹操一时无法取胜。不久,徐州守将陶谦病死,把徐州让给了刘备。曹操争夺徐州的心情更为迫切,想要取下徐州再来消灭吕布。曹操的谋士荀或,劝谅曹操切勿急于进兵徐州,以免吕布乘虚而入。他说:“眼下正值麦收季节,据报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加紧抢割城外麦子,运进城去,这表明他们对可能发生的战争有所准备。收尽麦子,对方必然还要加固防御工事,撤退四野居民,转移粮草、物资。这样军队开到那里,势必无法立足;对方用‘坚壁清野’的办法对付我们,到那时,攻不能克,掠无所得,不出十个天,全军就要不战自溃 .

  【解释】: 坚壁:坚固壁垒;清野:清除郊野。对付强敌入入侵的一种方法。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

7、馋涎欲滴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苏轼与吴兴太守孙觉交往很深,经常在一块吟诗作赋。苏轼在熙宁五年写《将之湖州戏赠莘老》:“顾渚茶芽白于齿,梅溪木瓜红胜颊。吴儿脍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称赞湖州的美食。

  【释义】涎:口水。馋得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极其贪馋的样子。也形容非常眼红。

8、杜渐防萌成语故事

  汉和帝刘肇即位后,窦太后掌权,其兄窦宪被封为武阳侯,权力越来越大。丁鸿直言不讳地对刘肇说大将军武阳侯窦宪仪仗太后的势力,包揽朝政,这是朝廷的隐患要及时清除。汉和帝采纳了丁鸿的意见,罢免了窦宪等人的官职。

  【释义】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萌:萌芽。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就预防。

9、积羽沉舟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秦国的相国张仪发现齐、楚、燕、赵、韩、魏六国的合纵盟约十分牢固,就辞去相位,到魏国出任相国,他想劝说魏王与秦国联合,退出合纵盟约。魏王不听。秦国就出兵攻打。张仪说魏国如忽视这些不利因素就会积羽沉舟的。

  【释义】羽毛虽轻,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比喻小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10、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韩国歌女韩娥以卖唱为生,一天她到一家客栈去投宿,被店家赶出来,她只好在店外唱着如泣如诉的曲子,客人们感动得不吃不喝,店主无奈,只好请她住店唱歌。离店前她唱了欢快的曲子,三天后那悦耳的歌声还在客栈房梁上萦绕。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意思是:余音:音乐的余味;绝:断。形容歌声高亢、优美悦耳,余味无穷。

11、一琴一鹤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地方官赵抃去蜀地成都赴任,随身行李就是布袋中的古琴与竹篓里的白鹤,分别驮在一匹马上,其他就是两袖清风。宋神宗听说赵抃的行李就只有一琴一鹤,十分赞赏他的为人,希望他到任后精兵简政,廉洁奉公。赵抃的政绩也被广为传诵。

  【解释】原指宋朝赵抃去四川做官,随身携带的东西仅有一张琴和一只鹤。形容行装简少,也比喻为官清廉。

12、舟中敌国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吴起听说魏文侯很聪明贤能,就去投靠魏国,被任命魏军的统领,对付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魏武侯乘船时说江山多美好。吴起说如不施行仁政,那么共乘的小船上也会有敌国的存在,魏武侯赞同他的观点。

  【解释】同船的人都成的敌人。比喻大家反对,十分孤立。

13、痛定思痛成语故事

  1275年,元军逼近南宋都城临安,文天祥率军抵抗失败,他得知赵昰在福州称帝,就前去投奔。他一路与敌兵周旋,在路上写出《指南录》一书,他总结宋朝失败的原因,痛定思痛,要把握时机,才能振兴宋朝。

  【解释】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

14、善颂善祷成语故事

  晋文子赵武家里新落成一所房屋,晋国大夫张老去祝贺说:“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旁人十分惊讶。晋文子接上:“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腰领以从先大夫于九原也!”人称晋文子善颂善祷。

  【释义】关于颂扬,关于祝祷。用来称赞能在颂扬之中带有规劝的意思。

15、鸿案鹿车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穷书生梁鸿与30岁孟光结婚,抛弃孟家的富裕生活,到霸陵山区隐居,帮皋伯通打短工,孟光给梁鸿送饭时把托盘举到眉毛一样高,眉来眼去,十分恩爱。汉朝的鲍宣的妻子与丈夫共挽鹿车回到故乡,两人同甘共苦传为佳话。

  【释义】鸿案:指梁鸿妻举案齐眉的事;鹿车:指鲍宣与妻共驾鹿车归乡的事。比喻夫妻相互敬重,同甘共苦。

16、马去马归成语故事

  古代塞北的一老汉家的马跑到长城外面胡人那边去了,乡亲们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几天后走失的马带回几匹烈马回来。老翁认为这不一定是好事,他的儿子因骑胡马摔断了腿,老翁认为不是坏事,后老汉儿子因腿伤而躲过战祸。

  【释义】比喻世事多变,得失无常。

17、鲁阳麾戈成语故事

  传说周武王率领诸侯讨伐殷纣王,旌旗飘扬,杀声四起,战斗非常激烈,周武王的部下鲁阳公愈战愈勇,敌人望风披靡,眼看天色已晚,鲁阳公举起长戈向日挥舞,吼声如雷,太阳又倒退三个星座,恢复了光明,终于全歼了敌军。

  【释义】指力挽危局。同“鲁阳挥戈”。

18、雍门刎首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越军开赴齐国边境,烈士雍门子狄听说后亲赴越军营前刎颈而死,越军见了纷纷感慨齐国有如此的忠君的义士,肯定是不容易战胜的,于是就引军而退。齐王以上卿之礼收葬了雍门子狄。

  【解释】后用为忠君的典实。

19、羞与为伍成语故事

  刘邦建立西汉后,封曾经在鸿门宴上立功的樊哙为“舞阳侯”,由于担心大将军韩信握兵自重,削其兵权改为楚王,接着又降为淮阴侯。一次韩信从樊哙门前走过,樊哙跪迎韩信。事后韩信后悔自己竟与樊哙这样的人为伍而感到羞愧。

  【解释】羞:感到羞耻;与:跟;为伍:作伙伴。比喻把跟某人在一起认为是可耻的事。

20、绳趋尺步成语故事

  南宋时期,朝廷内部在朱熹倡导的“道学”上分为两派,权臣韩侂胄极力排斥朱熹,认为道学为伪学,道学代表结为死党,目的是想篡位。在这种情况下,道学代表们小心翼翼、一举一动都绳趋尺步。有人建议朱熹解散学堂,朱熹总是笑而不答。

  【解释】绳、尺:木工校曲直、量长短的工具,引申为法度;趋:快走;步:行走。指举动符合规矩,毫不随便。

21、公而忘私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的晋平公要找一位有贤能的人担任南阳县的县令,因此他找来大夫祁黄羊,想请他推荐适合的人选。没想到,他竟不计前嫌推举了自己的仇人解狐。

  又有一次晋平公找一位勇敢善战的人担任军中统帅的职位,他知道之后,大力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一点都不担心别人闲言闲语。

  不论对方与自己的关系是好是坏,只要是适合的人选,他都会大方推荐,而他推荐的人也都很称职,更是证明了祈黄羊的好眼光。后来孔子听说了,称赞祁黄羊推荐人才完全以一个人的才德为标准,而不管对方是与自己敌对交恶的人,或是有血缘之亲的儿子,的确称得上是公而忘私。

 

  【解释】: 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

22、唱筹量沙成语故事

  拔山举鼎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力强气壮。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项羽,名籍,秦末下相人。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解释】: 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23、蒋干盗书成语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亲率百万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意欲横渡长江,直下东吴。东吴都督周瑜也带兵与曹军隔江对峙,双方剑拔弩张。曹操手下的谋士蒋干,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读书,便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到东吴去作说客,劝降周瑜。结果周瑜设下计策,令蒋干盗得假冒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蒋干献书曹操,令斩了蔡瑁、张允。后来蒋干盗书用来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

24、有恃无恐成语故事

  春秋时,鲁国遭到了严重的灾荒,齐孝公觉得扩张自己实力的机会到了,就率领着大军去讨伐鲁国。鲁僖公听说敌军压境,知道自己的实力无法和齐军对抗,便派大夫展喜为使者出使齐军。展喜日夜兼程在齐鲁边界上截住了齐孝公。

  展喜是个很善于辞令的人,他先是很恭敬地对齐孝公说:“我们国君听说大王亲自到我国,特地派我前来慰劳贵军。”齐孝公傲慢地问:“你们鲁国人害怕了吗?”展喜回答说:“没有见识的人可能有些害怕,但我们大王却一点儿也不害怕。”齐孝公不相信:“你们鲁国国库空虚,地里连青草也看不到,你们凭什么不怕呢?(原文是:‘何恃而不恐?’)”展喜不慌不忙地答道:“我们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遗命。当初,我们鲁国的祖先周公和齐国的祖先姜太公,忠心耿耿、同心协力地辅助成王,终于把天下治理得安定兴旺。

  成王对他俩十分感激,让他俩立下盟誓,子子孙孙都要世代友好,不互相侵害,这在史书上都是有记载的。我们正是依仗着这一点,才不害怕。(原文是:‘恃此以不恐。’)”齐孝公听了,自觉理亏,无言以对,只好打消了讨伐的念头,又率领着大军回去了。一场大战就这样被展喜的几句话给化解了。

  成语“有恃无恐”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来的。意思是因为有所倚仗,所以无所畏惧。恃,倚仗,依靠;恐,恐惧,害怕。

25、对症下药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有一个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他的医术非常高明。有两个病人,一个叫李延,一个叫倪寻,都得了头痛发热病,找过很多医生也没治好,于是来找华佗。华佗经过细心诊断,给他们各开了一个药方。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药,给倪寻开的药方是泻药。他们俩一看,心里就嘀咕起来:都是一样的病,怎么用药完全不同呀?便问华佗这是什么道理。

  华佗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你们症状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却不同。倪寻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李延却是从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当然用药就不能相同了。”

  两人听了,便放心服药,病果然很快好了。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对症下药”。“症”指病症。现在这成语的用法广泛得多。不光形容治病,凡是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采取恰当措施和方法的,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比喻。相近的成语还有“有的放矢”。“的”是靶子;“矢”是箭。意思是要有目标地射箭。“对症下药”强调的是要根据客观情况采取有效方法;“有的放矢”强调的是办事要有目的性、针对性。

26、失斧疑邻成语故事

  有人丢失了一把斧子,怎么找也没有找到。后来他认为是邻居的儿子偷去了,他注意到邻居的孩子的言行,神情怎么看都象是一个小偷。于是他断定是那个孩子偷去了,心里还对说,“我早就看出那个家伙不是个好东西。”

  第二天,他上山砍柴时在一棵树边上发现了丢失的斧子。现在他才想起来,原来是前天忘记在这里了。他后悔随便的怀疑邻居的孩子。回家后,再看那个孩子的言行和神情,根本不象是偷东西的人。于是他又对说,“我早就想过,他不是那种偷东西的人。”

  后来人们就用“失斧疑邻”形容主观臆造、胡乱猜疑。

27、仙人指路成语故事


  仙人指路 位于云谷寺至皮篷路口。一怪石屹立峰巅,其状似身着道袍的仙人,他一手举起,似为游客指引进人皮篷之路,故名“仙人指路石”,又名“仙人指路峰”。它之所以颇负盛名,不仅仅在于外形酷似,而且因为有一段对世人颇有启发作用的故事。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位两岁能文、四岁会武的神童,只因后来科场失意,擂台负伤,改行经商后又把老本蚀光,在走投无路时就奔赴黄山来寻师访仙。哪知跑遍了千峰万壑,连一个药农、樵夫的踪影也没见到。干粮吃光了就吞野果,衣服穿烂了就披树皮、树叶。渐渐地变得骨瘦如柴,一天终于昏倒路旁,奄奄一息。
  不知过了多久,来了一位身背蔑篓,脚着山袜芒鞋的老人,把神童救醒过来,问明情况后,老人哈哈一笑说:“你怎么聪明反被聪明误呢?哪里有什么神仙,你快回家去找个力气活干干,免得把一条命丢在这荒山野岭白白喂了豺狼虎豹。”说完还送些野果给神童路上吃。神童心想老人的话是对的,就千恩万谢地辞别了老人。
  没走多远,猛一下醒悟过来:“我跑遍全山连个人影也没见过,那老汉分明就是仙人。”他回头就追,追上老人后就双膝跪地,苦苦哀求老人给指引一条成仙得道之路。老人说:“我哪里是什么神仙。实不相瞒,我前半生被名利二字害得家破人亡,这才看破红尘.隐匿在此.”神童半信半疑,但见老汉风度不凡,气宇若仙,决心拜老人为师,苦苦哀求不止。谁知等他抬头再看时,这老人却变成了一块高大魁伟的“仙人指路”石。神童又在石头前百拜千叩,忽然石头人肚里发出声音:“踏遍黄山没见仙,只怪名利藏心间,劝君改走勤奋路,包你余生赛神仙.”
  神童最终还是听信了仙人的话,后半生不但成家立业,而且日子过得很火红。难怪清人曹来复以诗记之:“世事多乖错,投足皆模糊。请君(仙人指路石)出山去,到处指迷途。”在人胜亭北行一公里的石板桥仰视,仙人指路石的形状又变成了喜鹊,旁有一棵青松,状若古梅,松石相配成景,人称“喜鹊登梅”。

28、曲突徙薪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有人盖了一座新房子,客人们都前来观赏。可是有一个客人,看到烟囱笔直地竖在厨房顶上,灶门口又堆着柴禾,就劝主人把烟囱重新砌得弯曲一些,柴禾要搬得远些,以免发生火灾。可是主人认为这客人不会说吉利话,很不高兴,便没有听他的。
  过了不久,这家果然失火了,幸亏左邻右舍赶来相救,才把火扑灭。主人为了酬谢前来救火的邻居,杀牛买酒,请那些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席,其余的人坐在旁边,就是没有请那位劝他改砌烟囱,搬走柴禾的人。
  席间有个客人说:“如果你当初听从那位朋友的意见,根本不会失火,也就用不着像今天这样杀牛打酒请客了。现在你请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席,却把那位朋友忘了。这岂不是: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吗?”
  主人听了这话,猛然醒悟过来,他马上派人把那位朋友请来,并让他坐了首席的位置。
  ------------------
  曲突徙薪qū tū xǐ xīn:曲(弯曲);突(烟囱);徙(迁移);薪(柴草)
  曲突徙薪: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
  近义词:防患未然、未雨绸缪

29、自惭形秽成语故事

  出处《世说新语·容止》

  骡骑王武于;是卫玠之舅,隽爽有风姿,见玠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释义“惭”,惭愧;“形秽”,丑陋,不体面。因为自己在某一方不如别人而有一种惭愧的感觉。

  故事晋朝时候,有个骠骑将军名叫王济,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很有风度。虽然是个提刀弄枪的军人,但平时读书论经,才学很好,在城里也颇有名声。有一年,王济的外甥卫玠母子前来投靠王济。王济一见卫玠如此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简直惊呆了。他对卫母说:“人家都说我相貌漂亮过人,现在与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块与明珠宝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难看了!”过了几天,王济带着卫玠,骑着马去拜见亲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见卫玠的人都以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争着围观,你挤我拥。几乎哄动了全城。好不容易到了亲戚家,亲友们想了解一下卫万玠以外貌漂亮,学问是否出众,便坚持要他讲解玄理。卫玠推辞不了,便讲了起来。讲的时间不长,听的人却没有一个不称赞他讲得精深透彻的。人们嘻笑着说:“看来,你们三王抵不上卫家的一个儿郎啊!”王济说:“是啊,和我这外甥一起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发光。
 

30、安然无恙成语故事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赵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处理,赵威后是一个很能干的妇女。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赵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齐国使者听了很不高兴地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赵威后笑着说:“不是,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赵威后和使者的对话的原文是: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这也就是后来演化出的“安然无恙”这个成语。

31、捕风捉影成语故事

  “捕风捉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说话做事没有确切的事实根据,或无事生非。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郊祀志下》,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

  谷永,字子云,长安(在今陕西西安市)人,汉成帝时担任过光禄大夫、大司农等职。

  汉成帝二十岁做皇帝,到四十多岁还没有孩子。他听信方士的话,热衷于祭祀鬼神。许多向汉成帝上书谈论祭祀鬼神或谈论仙道的人,都轻而易举地得到高官厚禄。成帝听信他们的话,在长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赐福,花了很大的费用,但并没有什么效验。

  谷永向汉成帝上书说:“我听说对于明了天地本性的人,不可能用神怪去迷惑他;懂得世上万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行为不正的人蒙蔽。现在有些人大谈神仙鬼怪,宣扬祭祀的方法,还说什么世上有仙人,服不死的药,寿高得像南山一样。听他们的说话,满耳都是美好的景象,好像马上就能遇见神仙一样;可是,你要寻找它,却虚无缥缈,好像要缚住风、捉住影子一样不可能得到。所以古代贤明的君王不听这些话,圣人绝对不说这种话。”

  谷永又举例说:周代史官苌弘想要用祭祀鬼神的办法帮助周灵王,让天下诸侯来朝会,可是周王室更加衰败,诸侯反叛的更多;楚怀王隆重祭祀鬼神,求神灵保佑打退秦国军队,结果仗打败了,土地被秦削割,自己做了俘虏;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下海求仙采药,结果一去不回,遭到天下人的怨恨。最后,他又说道:“从古到今,帝王们凭着尊贵的地位、众多的财物,寻遍天下去求神灵、仙人,经过了多少岁月,却没有丝毫应验。希望您不要再让那些行为不正的人干预朝廷的事。”

  汉成帝认为谷水说得很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意见。

32、间不容发成语故事

  系结于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

  释义: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故事:西汉的辞赋家枚乘,是吴王刘濞的谋士,他见刘濞积蓄力量准备反叛,便上书劝谏。原来,刘濞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侄子。刘邦称帝后,把他的亲属分封到各地当诸侯王,并赋予这些诸侯王很大的权力。时间长了,诸侯王与朝廷尖锐对立,成为朝廷的严重威胁。为此,文帝、景帝两代逐步削减王国封地。刘濞对此不服,阴谋反叛,引起了枚乘对这件事的严重关切。枚乘在上书中分析了反叛的严重后果。他举例说,如果在一根线上吊干钧(古代三十斤为一钧)重物,这重物悬在空中,下面是无底的深渊,那最笨的人也知道它极其危险。接着他又指出,马刚受惊骇就打鼓吓它,线将断又吊上更重的东西,其结果必然是线在半空断掉无法连结,马坠入深渊无法救援。这情势的危急程度,就像两者距离极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请大王深思。尽管枚乘以及其他一些谋士反复劝谏,吴王刘濞还是不听,决定谋反;于是枚乘等人离开刘濞,前去投奔梁孝王刘武。

33、空洞无物成语故事

  “空洞无物”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空空洞洞,没有内容,没有东西。比喻文章没有什么内容或不切实际。

  这个成语来源于《世说新语.排调》,王丞相枕周伯仁膝,指其腹曰:“卿此中何所有?”答曰:“此中空洞无物,然容卿辈数百人。”

  周顾,字伯仁,是东晋的一位大臣。他少年时就长于谈吐,成人后颇有名望,谈吐幽默诙谐,为人宽宏大量,不拘小节,性格开朗从不为一点小事而耿耿于怀。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有雅量,友爱过人”。

  由于他的才识、品德和他的名望很高,官居尚书左仆射之职,引起弟弟周嵩的不满和妒忌。一次,兄弟俩一起喝酒,周嵩酒醉,竟拿起燃着的蜡烛朝周顾投了过去。而周顾只稍一躲闪,脸色依旧十分平静,一点也没有生气,只缓缓地说道:“阿奴,你用蜡烛丢我,实是下策。”

  东晋时期,在一些名士之中盛行着一种“清谈”的风气。那些名士们一边饮酒、一边发议论。他们只注重自己的个性品格,而不在乎礼节。

  周颛的家里,也常常有人来喝酒闲谈,其中一位就是辅助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的丞相王导。周家和王家都是中原的名门望族,所以周颐和王导之间的私交十分深厚。一次,王导和周颐谈得十分投机,越谈越高兴。谈着谈着,王导高兴之余,竟得意忘形地侧卧身子,把头枕在周顾的膝上,用手指着周颐凸起的肚子问道:“你这肚子里面有些什么东西呢?”

  周颛挺了挺身子,摸着自已的肚子,诙谐地说:“这里面吗?什么也没有,‘空洞无物’。不过,像阁下这种人,倒也能容得下几百位咧。”

34、奋不顾身成语故事


  “奋不顾身”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奋勇向前,不顾个人安危。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司马迁传》,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从,无奈投降了匈奴。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
  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
  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35、八仙过海成语故事


  解释:
  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
  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蓝技水而渡;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八仙过海”根据这个传说而来。
  又叫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6、刎颈之交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宦者令缪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的派遣,带和氏璧出使秦国,而能完璧归赵,被赵王重用,拜为上卿。武将廉颇受不了,多次想找蔺相如的茬,蔺相如以国事为重避免了矛盾。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后来成为刎颈之交。

  【释义】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37、成语故事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春秋时期,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侍侯齐景公,都能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以勇力而闻名遐迩。

有一天,晏婴(即晏子)从他们身边经过,小步快走以示敬意,这三个人却不起来,对晏婴非常失礼。晏婴很生气,去见景公说:“我听说贤能君王蓄养的勇士,对内可以禁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上面赞扬他们的功劳,下面佩服他们的勇气,所以使他们有尊贵的地位,优厚的俸禄。而现在君王所蓄养的勇士,对上没有君臣之礼,对下也不讲究长幼之伦,对内不能禁止暴乱,对外不能威慑敌人。这些祸国殃民之人,不如赶快除掉。”

景公说:“这三个人力气大,硬拼恐怕拼不过他们,暗杀恐怕又刺不中。”

晏婴说:“这些人虽然力大好斗,不惧强敌,但不讲究长幼之礼。”于是便乘机请景公派人赏赐他们两个桃子,说:“你们三个人就按功劳大小去分吃这两个桃子吧!”

公孙接仰天长叹说:“晏婴果真是位聪明人。他让景公叫我们按功劳大小分配桃子。我们不接受桃子,就是不勇敢;可接受桃子,却又人多桃少,这就只有按功劳大小来分吃桃子。我第一次打败了野猪,第二次又打败了母老虎。像我这样的功劳,可以吃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吃一个。”于是,他拿了一个桃子站起来了。

田开疆说:“我手拿兵器,接连两次击退敌军。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自己单吃一个桃子,用不着与别人共吃一个。”于是,他也拿起一个桃子站起来了。

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黄河,大鳖咬住车左边的马,拖到了河的中间,那时,我不能在水面游,只有潜到水里,顶住逆流,潜行百步,又顺着水流,潜行了九里,才抓住那大鳖,将它杀死了。我左手握着马的尾巴,右手提着大鳖的头,像仙鹤一样跃出水面。渡口上的人都极为惊讶地说:‘河神出来了’。仔细一看,原来是鳖的头。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自己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能与别人共吃一个!你们两个人为什么不快把桃子拿出来!”说罢,便抽出宝剑,站了起来。

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勇敢赶不上您,功劳也不及您,拿桃子也不谦让,这就是贪婪啊;然而还活着不死,那还有什么勇敢可言?”于是,他们二人都交出了桃子,自刎而死。 成语故事

古冶子看到这种情形,说道:“他们两个都死了,惟独我自己活着,这是不仁;用话语去羞耻别人,吹捧自己,这是不义;悔恨自己的言行,却又不敢去死,这是无勇。虽然如此,他们两个人若是同吃一个桃子,是恰当的,而我独自吃另一个桃子,也是应该的。”他感到很羞惭,放下桃子,也自刎而死了。

景公的使者回复说:“他们三个人都死了。”景公于是派人给他们穿好衣服,放进棺材,按照勇士的葬礼埋葬了他们。——《晏子春秋·谏下二》

38、成语故事不合时宜

汉哀帝刘欣是汉成帝的养子。成帝死后,十九岁的刘欣于绥和二年甲寅(公元前7年)四月即位称帝,翌年改年号为“建平”,此即历史上的又一着名昏君汉哀帝。

即位初期,面对汉朝中道衰落的局面,哀帝很想有一番作为。他为此曾躬行节俭,勤于政事,又启用龚胜、鲍寅、孙宝等有识之士,颁布限田令、限奴婢令等法令,试图抑制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然而哀帝生不逢时,当时汉家王朝根基已动,无论何人也无力回天。哀帝的革新政策也因受到大贵族官僚的反对而失败,而长于权术的祖母傅太后的干政,使哀帝办起事来力不从心,结果导致权力外移,朝风日坏。

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亲丁太后得病去世。担任“黄门待诏”的顾问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说:“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落,应当重新接受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顺应天命,所以他没有亲生儿子。现在,皇上您生病的时间已很长了,天下又多次发生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发生,人民就要遭受灾难。”

哀帝听了夏贺良的一番话,也盼自己身体健康,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日,即丁太后死后的第四天,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把计时的漏上的刻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改变年号以后,哀帝还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预朝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调查,知道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在八月间又下诏书,说道:“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国家永远安定,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定,但是没有应验。夏贺良等说的做的,都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元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汉书·哀帝记》

39、成语故事草木皆兵的故事

解释:

把野草树木都当成敌兵。形容在受到某种打击时惊恐万状、疑神疑鬼的心态。 皆:都。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40、成语故事乘风破浪的故事

解释:

顺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què),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41、成语故事吠形吠声的故事

有个村子里养了一条狗,这只狗非常机敏,看到异常的人影或者嗅到不妥的味道,会及时吠叫,提醒主人,有一天夜里,它察觉到村口来了奇怪的人影,就大声吠叫起来,叫了很久,村里别的狗虽然没有见到异常,也跟着胡乱吠叫起来,大吵大嚷,声势浩大。

小贴士:有察觉特殊情况,大声叫起来,是吠形;而跟随别狗的叫声大叫,毫无根据,是吠声,吠形吠声这个成语呢,后来用于形容盲目附和别人,没有自己观点的做法。

42、成语故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故事

明初年的大臣刘基,字伯温,元代末年中过进士,担任过一些小官。后来,他劝说朱元璋脱离红巾军领袖韩林儿建立的政权,独树一帜。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他被任命为御史中丞。 夏日的一天,刘基在杭州城里漫步,只见一个小贩在卖柑子。柑子是很难保存到夏天的,但刘基发现这小贩卖的柑子金黄油亮,新鲜饱满,就像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他便去向小贩买了几个。虽然价钱是上市时的十倍,但觉得小贩能把柑子贮存到现在,也是很不容易的事,贵就贵些吧!回家后,刘基剥开柑皮,发现里面的果肉干缩得像破旧的棉絮一样,便拿着柑子,去责问小贩为何骗人钱财。 不料,卖柑子的小贩从容地笑了笑,说:“我靠卖这样的柑子为生,已经有好几年了。买的人很多,谁也没有说什么,就是先生您不满意。”接着,小贩说道:“当今世上骗人的事到处都是,岂止是我一个?请问,那些威风凛凛的武将,从装束看,比孙子、吴起还神气,可是他们真正懂得兵法吗?那些头戴高帽、身着宽大朝服、气宇轩昂的文官,难道他们真正掌握治理国家的本事吗?寇盗横行,他们不能抵御;百姓困苦,他们不能救助;贪官污吏,他们不能处置;法纪败坏,他们不能整顿。这些人一个个身居高位,住着华美的房舍,吃着山珍海味,喝着琼浆玉液,骑着高头骏马,哪一个不是装得道貌岸然、一本正经的样子?又有哪一个不像我所卖的柑子那样,表面上如金如玉,内中却像是破旧的棉絮呢?” 刘基听了小贩的一席话,哑口无言。回到家里后,就写了《卖柑者言》这篇文章。

解释:外面像金像玉,里面却是破棉絮。比喻外表漂亮,内里破败。虚有华美的外表,实质却一团糟。金玉:比喻华美;败絮:烂棉花。此成语用来表达贬义,现在常用来形容某些华而不实,外表光鲜美丽而无修养内涵的人。


43、成语故事破镜重圆的故事

南北朝时期,陈国公主乐昌美丽且有才华。她与丈夫徐德言感情深厚。但当时,隋朝正入侵陈国,陈国即将被灭亡。乐昌公主和徐德言都预感到他们的国家将被入侵者占领,他们也会被迫离开王宫,背井离乡。战乱中,他们可能失去联系。于是,他们将一枚象征夫妻的铜镜一劈两半,夫妻二人各藏半边。相约在第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将各自的半片铜镜拿到集市去卖。期盼能重逢,并将两面镜子合而为一。

不久他们的预感就成为了现实。战乱中,公主与丈夫失散了,并被送到隋朝一位很有权势的大臣杨素家中,成了他的小妾。在第二年的元宵节上,徐德言带着他的半边铜镜来到集市上,渴望能遇见他的妻子。碰巧,有一名仆人正在卖半面的铜镜。徐德言马上认出了这面镜子。他向那名仆人打听妻子的下落。当他得知妻子的痛苦遭遇后,他不禁泪流满面。他在妻子的那半面铜镜上题了首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那个仆人把题了诗的铜镜带回来,交给了乐昌公主。一连几天,她都终日以泪洗面,因为她知道丈夫还活着而且想念她,但他们却无法再相见了。

杨素终于发现了这件事。他也被两人的真情所打动,觉得自己也不可能赢得乐昌的爱。于是,他派人找来了徐德言,让他们夫妻团圆了。

“破镜重圆”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形容夫妻分开后,又高兴的团圆。


44、成语故事天下无双的故事

出处《史记·信陵君列传》

始吾闻夫人弟公于天下无双

释义 天下没有第二个,独一无二。

故事 黄香是湖北江夏人,母亲早死了,父亲是个小官员,父子二 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清苦。黄香知书达理,对父亲十分孝敬,在 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把床上、枕上的席子扇凉,让父亲睡得舒服 些;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先钻进被窝,把被子温热一点,再请父亲睡 下。因此父亲更爱护他,帮助他学习许多知识。

黄香长大以后,做了官。在他当魏郡太守期间,有一次遭到水 灾,当地的百姓被洪水冲得无家可归,没吃没穿。黄香拿出自己的俸 禄和家产,分给了受灾的百姓。因为黄香幼年时期勤奋好学,知识渊 博,对父亲又十分孝敬,所以博得了许多人的赞美。当时在京城里流 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45、成语故事以貌取人的故事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46、成语故事紫芝眉宇的故事

元德秀是唐朝时的河南人,为人宽厚,少浮华。

元德秀当鲁山县令时,县里有个人因偷盗被捕,恰好当时鲁山境内有虎为暴,那人请求去缚虎来赎自己的罪,元德秀答应了。官吏劝他说:“这是那人的诡计,他想逃走,你不怕受到牵连吗?” 元德秀说:“人应该讲究信义。如果有什么差错,由我一人来承担好了,决不连累别人。”第二天那人背着死虎回来了,一县人都感叹不已。

由于元德秀平日里把自己的奉禄都接济了县里的孤遗,到离任时,他的全部财产只是一匹细绢,坐着柴车而去。因为喜欢陆浑的山水,元德秀就去那里隐居。家里没有围墙也不上锁,也没有仆人。遇到荒年,有时一天也吃不上饭,元德秀喜欢喝酒,常常弹琴来自娱。宰相房?g每看见元德秀,都感叹说:“见紫芝(元德秀的字)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

“紫芝眉宇”形容人德行高洁。

47、成语故事始作俑者的故事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48、成语故事两败俱伤的故事

从前有两个人,一个叫管庄子,另一个是管与。有一次打猎的时候,他们看见两只老虎为了抢人肉吃而打起来,管庄子迫不及待想杀了那两只老虎,管与马上阻止他,还说:“老虎很喜欢吃人肉,人肉可以说是它们的美食,现在两只老虎都抢着吃人肉,一定会争得你死我活,力气比较小的那只肯定会被比较强的那只打死。最后,比较强的那只也一定会伤痕累累。等到那时候,我们不用花什么力气就可以把两只老虎都打死,这不是做了一件事就能获得双倍好处吗?”果然,两个人很轻松地就把两只老虎抓住了。

49、成语故事得意洋洋的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政绩卓著。专门为他驾车的车夫,也倍觉荣耀。晏婴每次出行,马壮车美,那车夫高坐在华丽的车蓬前赶马驾车,总是露出一副惹路人羡慕的神态。

车夫的表现引起了他妻子的不安。这天,听闻晏婴车马经过家门,她从门缝里看了个明白。晚上,丈夫一回到家,妻子便提出要离婚分手。犹如晴天霹雳,车夫登时愕然:"好端端地为何要散?"只听妻子说道:"晏子个头不高,但肩负国相重任,名扬天下。他坐在车上,神情稳重深沉,没有一点自满的样子。而你呢,虽然身材高大,但不过是驾车人而已,却那么意气洋洋,不可一世。你如此妄自尊大,我怎能继续跟你过下去啊!"一番话使车夫羞愧不已。

从此,车夫行为检点,对人态度谦虚。车夫转变突然,晏婴纳罕,细问之下,方知原委,赞赏车夫勇于改过。

后来,晏婴还举荐车夫担任大夫之职。

50、成语故事公而忘私的故事

春秋时代的晋平公要找一位有贤能的人担任南阳县的县令,因此他找来大夫祁黄羊,想请他推荐适合的人选。没想到,他竟不计前嫌推举了自己的仇人解狐。

又有一次晋平公找一位勇敢善战的人担任军中统帅的职位,祁黄羊知道之后,大力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一点都不担心别人的闲言闲语。

不论对方与自己的关系是好是坏,只要是适合的人选,他都会大方推荐,而他推荐的人也都很称职,更是证明了祈黄羊的好眼光。后来孔子听说了,称赞祁黄羊推荐人才完全以一个人的才德为标准,而不管对方是与自己敌对交恶的人,或是有血缘之亲的儿子,的确称得上是公而忘私。

51、成语故事短绠汲深的故事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颜渊从鲁国到齐国去,准备与齐国的国君谈治理国家的大道理。孔子不放心,子贡问何故,孔子说:“我想起管子的一句话‘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对待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颜渊难以做到。”

【出处】故曰: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与及圣人之言。战国·赵·荀况《荀子·荣辱》

【近义词】绠短汲深

【解释】绠:汲水用的绳子;汲:从井里打水。吊桶的绳子短,打不了深井里的水。比喻能力薄弱,难以担任艰巨的任务。

【用法】作宾语、定语;比喻能力难以担任艰巨的任务。

52、成语故事顾曲周郎的故事

东汉末年,吴中有一位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他出身士族,少与孙策友善,后归孙策,为建威中郎将,助策在江东创立了孙吴政权。孙策死后,周瑜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周瑜和鲁肃坚决主战,并亲率吴军大破曹兵于赤壁。两年后周瑜病死,终年35岁。

周瑜不但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而且精于音乐,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

据载:周瑜听人演奏的时候,即使多喝了几杯酒,有几分醉意了,也能听出那怕是很细微的差错。每当发现了错误,他就拿眼睛看一下演奏者,示意他演奏错了。因此,当时有句歌谣说:‘曲有误,周郎顾。”



53、成语故事车载斗量的故事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出兵伐吴,吴主孙权派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援。曹丕傲慢地侮辱他,赵咨十分巧妙地回敬曹丕,使曹丕十分佩服他的才能,问他东吴像他这样的人才多不多,他回答说可以车载斗量。

【典故】遣都尉赵咨使魏。《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裴松之注引《吴书》

【释义】载:装载。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用法】作谓语、定语;表示事物数量很多

【近义词】不可胜数、不计其数

【反义词】凤毛麟角、寥若晨星、屈指可数

54、成语故事短兵相接的故事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写《九歌》热情讴歌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士,祭祀他们,歌颂他们的忠毅。诗文内容为:“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光。”

【解释】短兵:刀剑等短兵器;兵:兵器;接:交战。意思是车轴相撞,刀剑相碰。指作战时近距离厮杀。后来也比喻双方面对面进行尖锐的斗争。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军事、斗争



55、成语故事熟能生巧的故事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的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杓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释读】

这个成语,说明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勤学苦练掌握规律,就能找出许多窍门,干起来得心应手。

56、成语故事比肩接踵的故事

楚灵王知道晏婴长得矮小,就和大臣们定计,想戏辱他。

晏婴到了楚国郢都,可是城门紧闭。一个楚国的卫兵把晏婴领到一扇新开的小门前,请他从小门进城。晏婴冷笑一声,说:“这是狗洞,出使狗国从这儿进;我出使楚国,怎能从这里进!”楚灵王反被晏子戏辱,只得大开城门,迎晏婴进城。

楚灵王还想戏弄晏婴,在接见时,第一句话就问:“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婴大声回答:“我国京城行人比肩接踵,怎么说没有人?”楚灵王笑着说:“既然有人,为什么叫你这个矮子出使我国呢?”晏婴叹口气说:“我国那些体面能干的使臣,到有贤君的国家去了。”晏婴加重语气说:“像我这样无用的人,只好来见你了。”

“比肩接踵”成语由此而来。肩并肩,脚尖靠着脚跟,形容人多拥挤。

57、成语故事山鸡舞镜的故事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南方有人捕到一只美丽的山鸡献给曹操。曹操喜欢山鸡,命手下人逗山鸡跳舞,他们不懂山鸡的习性,怎么逗也不能让其跳舞。聪明伶俐的曹冲让人抬来一面大镜子,把山鸡放在镜子面前,山鸡面对镜子忘情地跳起舞来。曹操十分满意。

【典故】山鸡爱其毛羽,映水则舞。很武时,南方献之,帝欲其鸣舞无由。公子苍舒令置大镜其前,鸡鉴形而舞,不知止。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

【释义】山鸡对镜起舞。比喻自我欣赏。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自我欣赏

【相近词】山鸡映水

58、成语故事一枕黄粱的故事

唐朝时期,一个书生姓卢,字萃之,别人称之为卢生。

一年,他上京赶考,途中在邯郸的旅馆里投宿,遇到了一个叫吕翁的道士,并向他感慨人生的穷困潦倒。吕翁听

一枕黄粱典故漫画后,从衣囊中取出一瓷枕给卢生,说:“你晚上睡觉时就枕着这个枕头,保你做梦称心如意。”

这时已晚,店主人开始煮黄米饭。卢生便按着道士的说法开始睡觉,他很快睡着了。在睡梦中,他回到家中,几个月后,还娶了一个清河的崔氏女子为妻,妻子十分漂亮,钱也多了起来。卢生感到十分喜悦。不久他又中了进士,多次层层提拔,做了节度使,大破戎虏之兵,又提升为宰相做了十余年。他先 后生了5个儿子,个个都做了官,取得了功名,后又有了十几个孙子,成为天下一大家族,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到了80多岁时,他得了重病,十分痛苦,眼看就要死了,突然惊醒,才知是一场梦。

这时,店主煮的黄米饭还未熟。卢生感到十分奇怪地说:“这难道是场梦?”吕翁听了便说:“人生的归向,不也是这样吗?”

经过这次黄粱一梦,卢生大彻大悟,再不去想进京赶考了,反而进入深山修道去了。”

59、成语故事三令五申的故事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学家名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庐。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也说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队伍站好后,孙武便发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众女兵说:“知道。”孙武再说:“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后。”众女兵说:“明白了。”于是孙武使命搬出铁钺(古时杀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戒。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孙武见状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们的过错。”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

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同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这故事原出于“史记”的“孙子吴起列传”。后来;人们把孙向女兵再三解释的做法,引伸为“三令五申”,即反覆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例如某地政府向食品商店屡次告诫食品要清洁卫生,以免损害顾客健康,我们便可说:对于食品商店要保证清洁卫生,政府已“三令五申”:大家都早已知道了。

60、成语故事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中期,有个国君叫梁惠王。为了扩大疆域,聚敛财富,他想出了许多办法,还把百姓赶到战场上,为他打仗。

有一天,他问孟子:“我对于国家,总算尽心了吧!河内年成不好,我就把河内的灾民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调到河内来。河东荒年的时候,我也同样想方设法地救灾。看看邻国的君王还没有像我这样做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大量逃跑,我国的百姓也没有明显增加,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拿打仗作比方吧。战场上,战鼓一响,双方的士兵就刀对刀、枪对枪地打起来。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这种做法对吗?”

梁惠王马上回答说:“当然不对!他只不过没有逃到一百步罢了,但同样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怎么能够希望您的百姓会比邻国的多呢?”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五十步笑百步”这句成语就是从这则寓言中提炼出来的。

61、成语故事水到渠成

北宋时期,有一个叫苏轼的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当时着名的古文学家,世称“三苏”。苏轼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公元1057年考进士时,欧阳修见他的文章连称:“快哉!快哉!”这一年,二十一岁的苏轼高中进士。

“自古雄才多磨难”,苏轼也不例外。当年王安石主持变法,苏轼站在对立面,几次向神宗皇帝进言,极力陈述新法的各种弊端。苏轼的言论自然引起王安石的不满,王安石通过亲信网罗罪状,上书弹劾苏轼。苏轼感到在都城举步维艰,就请求到外地做官。公元1079年4月,苏轼到达湖州,到任不久,一场灾祸便从天而降。同年七月,御史台(旧称乌台)派人将苏轼逮捕,押送汴京(今河南开封),罪名是作诗诽谤朝廷。苏轼在狱中被关押了一百多天,受审十余次,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团练副使。这就是宋朝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被贬官到黄州的一段时期,不但在精神上感到十分寂寞,在生活上也是穷困潦倒,捉襟见肘。当时,朝廷给他的薪金已经用完了,苏家人口又不少,他只得想方设法节约开支。他规定每日的开支不得超过一百五十枚钱,每月初一,他会拿出四千五百枚钱,分为三十份,装在小袋里,挂在屋梁上。每天早晨,他用一根平时取画、挂画的长叉从梁上挑下一袋,然后就把长叉收藏好。当天用不完的钱,则用大竹筒另外收藏,做招待客人之用。当大袋子里攒了不少钱时,就再做别的安排。就这样,苏轼和家人度过了人生中最为惨淡的四年。

苏轼在给好友秦观写信时,曾说:“平时过日子,一点一点地节省,等积多时再做安排,自然会水到渠成,没必要做预先的计划。”在如此落魄之际,苏轼仍然能够做到泰然自若,实在非常人所及。这正是: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62、成语故事有恃无恐

春秋时,鲁国遭到了严重的灾荒,齐孝公觉得扩张自己实力的机会到了,就率领着大军去讨伐鲁国。鲁僖公听说敌军压境,知道自己的实力无法和齐军对抗,便派大夫展喜为使者出使齐军。展喜日夜兼程在齐鲁边界上截住了齐孝公。
展喜是个很善于辞令的人,他先是很恭敬地对齐孝公说:“我们国君听说大王亲自到我国,特地派我前来慰劳贵军。”齐孝公傲慢地问:“你们鲁国人害怕了吗?”展喜回答说:“没有见识的人可能有些害怕,但我们大王却一点儿也不害怕。”齐孝公不相信:“你们鲁国国库空虚,地里连青草也看不到,你们凭什么不怕呢?(原文是:‘何恃而不恐?’)”展喜不慌不忙地答道:“我们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遗命。当初,我们鲁国的祖先周公和齐国的祖先姜太公,忠心耿耿、同心协力地辅助成王,终于把天下治理得安定兴旺。成王对他俩十分感激,让他俩立下盟誓,子子孙孙都要世代友好,不互相侵害,这在史书上都是有记载的。我们正是依仗着这一点,才不害怕。(原文是:‘恃此以不恐。’)”齐孝公听了,自觉理亏,无言以对,只好打消了讨伐的念头,又率领着大军回去了。一场大战就这样被展喜的几句话给化解了。
成语“有恃无恐”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来的。意思是因为有所倚仗,所以无所畏惧。恃,倚仗,依靠;恐,恐惧,害怕。

63、成语故事郑人买履

春秋时郑国有一个人,他的鞋子已经非常破旧了,他想到集市上去买一双新鞋子。买鞋子,就要先知道鞋子的尺寸。他找来一根草绳,先量好了脚的大小,然后就顺手把这根草绳放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赶集这一天,一大早,他就匆匆忙忙地出门了。来到卖鞋的摊子前,他讲好了价钱,准备买鞋,可一摸口袋,坏了,量好的绳子忘带了!
他又匆匆忙忙地往家跑,找到绳子,再转身往集市上赶。等他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地跑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摊也不见了。他手里拿着那一小段绳子,后悔不迭。
别人问清楚了情况,很奇怪地问他:“你干吗不用自己的脚来试试,那不就省事了吗?你也不用来回地跑了。”可是他固执地摇摇头说:“那可不行。我是有原则的人。我宁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众人听了,也只好无可奈何地笑了。
履(lǚ),就是鞋子。这个故事中的“郑人”十分可笑,只肯相信一根绳子,不肯相信自己的脚。“郑人买履”这个成语就是比喻一些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

64、成语故事伐性之斧

世界上的事物是为生命而存在的,生命不是为这些事物存在的。

如果音乐听得能忘了自我,不要再听。美色看得能忘了自我,不要再看。美食吃得能忘了自我,不要再吃。圣人对于声色滋味,只求维持生命,多了就舍弃,这是真正的保有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眼明、耳聪、口敏,不为外物所动。

富贵而追求这些的人,大多不知道这个道理,日夜以求,得到了就乐此不疲,怎么不损害自己的生命呢?出门坐车,回来乘轿,一味追求舒适,导致四肢痹蹶。每顿饭大鱼大肉,花天酒地,总是强迫自己,叫做“烂肠之食”。整日里轻歌曼舞、靡靡之音,一定要尽兴,叫做“伐性之斧”。这些多是富贵带来的,所以古代有些人不愿意富贵,也不是沽名钓誉,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生命的实质。

“伐性之斧”指毁坏人性的斧头,比喻为害身心的事物。

(出自《吕氏春秋.本性》)

65、成语故事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又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进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66、成语故事糟糠之妻

宋弘是光武帝刘秀的大司空(主监察),为人正直。

一次刘秀身边需要一位博学的人,宋弘就推荐了桓谭。后来宋弘发现桓谭老是给刘秀弹奏郑国的靡靡之音,立即把桓谭叫来,责备他。后来宋弘又向刘秀谢罪,说:“我原想让桓谭忠心辅佐王室,可是现在整个朝廷都爱听郑国的亡国之音,希望治我的罪。”刘秀就把桓谭免职了。

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死了丈夫,刘秀希望她从满朝文武中再选一位丈夫。湖阳公主说:“满朝大臣中,宋弘的才貌和品行最好。”于是刘秀召见宋弘,说:“俗话说,一个人地位高了,就要改交富有的朋友;发了财了就要另娶妻子,这可是人之常情啊!”宋弘说:“我听说,一个人在贫贱时交的朋友是不能忘记的;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是不能抛弃的。(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刘秀和湖阳公主只好打消了念头。

(出《后汉书》卷二十六)

67、野人献曝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农夫,由于家贫终日穿一件粗麻衣,勉强过冬。第二年春天,天气晴朗,他就脱光衣服在太阳下曝晒,觉得十分舒服,由于没有见过漂亮的皮衣和高大的房子,就对妻子说将把这取暖的办法进献给国王。

【释义】比喻贡献的不是珍贵的东西。(向人建议时的客套话)。

68、骑驴索句成语故事

传说唐朝时期,相国郑启虽然有诗人的名气,但在诗坛上名望不高。他想提高自己的声望,于是他骑着驴在雪天到灞桥去寻找灵感。有人问他最近的新诗,他回答说:“诗思在灞桥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

【解释】后用为苦吟的典故。

69、翻然改图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病死,他的大臣雍闿投降吴国,吴国派他担任永昌太守,他走马上任。永昌郡守将吕凯忠于蜀国,不肯放雍闿进城,特地给雍闿回了一封文书,希望他能回心转意,将会有所作为的,再大的官都可以做。

【解释】图:计划,打算。比喻很快转变过来。另作打算。

70、暮夜怀金的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太守杨震为人正直,清正廉洁,从来不收受别人的贿赂。受他举荐的昌邑县令王密趁着夜色,给他送去10斤黄金。杨震十分不高兴,王密说夜深人静没人知晓的。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不能收这不义之财。”

【解释】比喻暗中行贿。

71、藏污纳垢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594年,楚庄王率军攻打宋国。宋国派乐婴齐去晋国求救。晋景公看不惯楚国的恃强欺弱,准备出兵救宋。大夫伯宗认为晋国是鞭长莫及,他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释义】污、垢: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72、白头如新的成语故事

白头如新的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邹阳有一次因为受人诬陷,被梁孝王关进监牢,准备处死。邹阳十分激愤,他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信中列举事实说明:“待人真诚就不会被人怀疑,纯粹是一句空话。”

他写道:“荆轲冒死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可是太子丹还一度怀疑他胆小畏惧,不敢立即出发。卞和将宝玉献给楚王,可是楚王硬说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脚。李斯尽力辅助秦始皇执政,使秦国富强,结果被秦二世处死。所以谚语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双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头发都白了,也还是像刚认识时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一样。”

梁孝王读了邹阳的信后,很受感动,立即把他释放,并做为贵宾接待。

【解释】: 白头:头发白了;新:新交。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

73、南辕北辙的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要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74、白龙微服的成语故事

传说白龙下到清凉的深渊里,变成一条鱼。渔人豫且用鱼叉射中它的眼睛。白龙负伤,去向天帝告状。天帝问他当时在何处是什么样的状态,白龙回答自己在深渊里歇凉时变成鱼的形状受伤的。天帝说鱼本来就是让人射的,不能怪罪豫且。

【解释】比喻贵人微服出行,恐有估计不到的灾祸。

75、九关虎豹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屈原被楚怀王流放。楚怀王死于秦人之手,他作《招魂》以示哀悼:楚王的魂魄快回来,不要上天庭去,上天庭要过九重门,每一重门都有虎豹把守,它们是凶狠吃人的东西,真是太危险了,你还是回来吧。

【解释】比喻凶残的权臣。

76、罗钳吉网成语故事

罗钳吉网成语故事

唐玄宗时期,酷吏吉温与罗希奭善于拍马奉承,得到右丞相李林甫的赏识,让他们掌管刑狱,他们两人办案均根据李林甫的旨意行事,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帮助李林甫排斥与打击异己,落入他们手中如同被钳夹住或落入网中一样。

【释义】用以指酷虐诬陷。

77、牝牡骊黄的成语故事

牝牡骊黄的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尚书仆射谢安在大雪纷飞的冬天里把儿女辈召集在一起谈论诗文经义,要求子侄们用诗形容此时的大雪,侄儿谢朗作诗“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笑,欣赏侄女的诗才。

【解释】表示人有卓越的文学才能。多指女子。

78、车载斗量的成语故事

车载斗量的成语故事

用成语前要多去了解成语,了解成语故事也是其中一种。

三国时,蜀主刘备称帝,出兵伐吴。吴主孙权派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援。

曹丕轻视东吴,接见赵咨时态度傲慢地问道:“吴王是什么样的国君?吴国怕不怕我们魏国?”

赵咨听了这种带有侮辱性的问话,心中很气愤。他作为吴国的使者,当然不能有失国家的尊严,便很有分寸地回答道:“吴王是位有雄才大略的人,重用鲁肃证明了他的聪慧,选拔吕蒙证明了他的明智,俘虏于禁而不杀证明了他的仁义,取荆州而兵不血刃证明了他的睿智,据三州虎视四方证明了他的雄才大略,向陛下称臣证明了他很懂得策略。至于说到怕不怕,尽管大国有征伐的武力,小国也自有抵御的良策,何况我们吴国有雄兵百万,据江汉天险,何必怕人家?”

一席从容的对答,使曹丕十分叹服,不得不改用比较恭敬的口气问:“像先生这样有才能的人,东吴有多少?”

赵咨答道:“聪明而有突出才能的,不下八、九十人,像我这样的,那简直是用车装,用斗量,数也数不清!”

听到如此得体的外交辞令,魏国朝廷上下都对赵咨肃然起敬。曹丕也连声称赞赵咨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先生当之无愧。”

赵咨回到东吴,孙权嘉奖他不辱使命,封他为骑都尉,对他更加赏识重用。

【解释】载:装载。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79、奶奶教的成语的故事

1

奶奶教的成语的故事

阿毛抱着他的宝贝“小动物”,在和它们玩过家家的游戏。玩着玩着,嘴里冷不丁儿地冒出一句:“丢三落四的妈妈!”

阿毛妈可是听得真真切切的哦!心想:“一定是他爸爸教的!”阿毛妈气呼呼地去找阿毛爸。阿毛爸矢口否认,还问阿毛:“阿毛,什么叫‘丢三落四’ 啊?”阿毛一本正经地说:“就是很粗心!妈妈很粗心!”你看,他还能把这个词语说出个所以然来,看来是理解透了!妈妈追问道:“谁教给你的?”阿毛大声说:“奶奶!”

这时,轮到奶奶急了:“我什么时候说过啊?”阿毛斩钉截铁地说:“就是奶奶!奶奶说妈妈‘总是丢三落四’!”

80、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成语故事

1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成语故事

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指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出自 孔子《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欲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两 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 。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后,再也不以华歆为友 。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又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其实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念、学术主张等。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司马迁感叹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真是各人追随各人的志向啊!”(《史记·伯夷长齐列传》) 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司马迁又说:“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学儒学的人也不 屑于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不是说的这种情况呢?”(《史 记·老庄申韩列传》) 这是思想观念、学术主张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道不仅仅指简单的志向或兴趣,它在哲学中是宇宙的本源,是最深刻的东西,统领着世界,可以理解为人的境界。

2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dào bù tóng bù xiāng wéi móu

【解释】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3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成语故事点评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又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其实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念、学术主张等。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指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出自 孔子《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81、不知不识的成语故事

1

不知不识的成语故事

子贡是孔子的弟子,知道维护老师的尊严。

赵简子问子贡:“孔子的为人怎样?”子贡说:“让人认识不了。”简子不高兴了,说:“你跟随孔子学习了几十年,学成了才离开他。现在我问你,你却说认识不了,为什么?”子贡说:“如果让一个非常渴的人到江海里去喝水,他也只能喝下他能喝的,孔子就像江海一样,让我如何能认识他呢?”

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子贡说:“是孔子。”景公问:“孔子贤吗?”子贡说:“贤。”景公问:“有多贤?”子贡说:“不知道。”景公说:“你知道孔子贤,却不知道有多贤,有问题吧?”子贡说:“大人、小孩、聪明的人和愚蠢的人都说天高,可到底天有多高呢?谁也不知道,所以我说孔子贤却不知道有多贤。”

“不知不识”指知识不多。旧喻民风淳朴。

2

不知不识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 bù shí bù zhī,

【解释】指没有多少知识,旧喻民风淳朴,

【出处】《列子·仲尼》:“尧乃微服游于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不识古今

【近义词】不知不觉

3

不知不识的成语故事点评

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子贡说:“是孔子。”景公问:“孔子贤吗?”子贡说:“贤。”景公问:“有多贤?”子贡说:“不知道。”景公说:“你知道孔子贤,却不知道有多贤,有问题吧?”子贡说:“大人、小孩、聪明的人和愚蠢的人都说天高,可到底天有多高呢?谁也不知道,所以我说孔子贤却不知道有多贤。”“不知不识”指知识不多。旧喻民风淳朴。


82、先发制人的成语故事

1

先发制人的成语故事

秦始皇是我国的第一个皇帝,可他只当了十二年的皇帝就死了,把皇位传给了二儿子胡亥,也就是秦二世。秦二世当了皇帝,和他的老爹一样横征暴敛,老百姓的生活很困难。大家再也活不下去了,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率先在大泽乡造反,天下群雄纷纷响应。

项梁他们家在战国时世代担任楚国的将军,他和他的侄子项羽都是有雄心的人,也想争夺天下。起兵前,他找来了素有贤德之名的会稽代理太守殷通,说:“陈胜他们在长江以西都造反了,现在是上天要灭秦的时候了。我觉得,先下手的话可以迅速地制服敌人,要是下手晚了,只能等着被敌人制服了。(原文是:‘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殷通是个读书人,哪知其中的深浅,当场赞叹道:“听说您出身楚国的将军世家,起兵的事儿就一切听您做主了。”项梁让殷通找来了项羽,项羽佩戴着宝剑进了屋,殷通连忙起身相迎,结果被项羽一剑割下了脑袋,一命呜呼了。可怜的太守成了“先发制人”这个谋略的最早牺牲品。然后,项梁和项羽收服了殷通的军队,从此东征西战,争夺天下。

“先发制人”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来的,现在人们用来表示遇事时要先于对方采取行动以获取主动。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

2

先发制人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xiān fā zhì rén

【解释】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出处】《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主动出击

【近义词】后发制人 先下手为强 先声夺人

3

先发制人的成语故事点评

项梁觉得陈胜他们在长江以西都造反了,现在是上天要灭秦的时候了。我觉得,先下手的话可以迅速地制服敌人,要是下手晚了,只能等着被敌人制服了。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83、宾至如归的成语故事

1

宾至如归的成语故事

解释:

客人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形容主人待客热情、周到,来客感到满意。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盗寇,而亦不患燥湿。

子产,即公孙侨,是春秋时郑国的大夫,曾当过多年国相,执掌郑国政权。

公元前542年,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带去许多礼物。当时,正遇上鲁襄公逝世,晋平公借口为鲁国国丧致哀,没有迎接郑国使者。子产就命令随行的人员,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然后赶进车马,安放物品。

晋平公得知这一消息,吃了一惊,派大夫士文伯到宾馆责问子产。士文伯说:“我国是诸侯的盟主,来朝聘的诸侯官员很多为了防止盗贼,保障来宾安全,特意修建了这所宾馆,筑起厚厚的围墙。现在你们把围墙拆了,其他诸侯来宾的安全怎么办呢?我国国君想知道你们拆围墙的意图是什么。”

子产回答说:“我们郑国是小国,需要向大国进献贡品。这一次我们带了从本国搜罗来的财产前来朝会,偏偏遇上你们的国君没有空,既见不到,也不知道进见日期。我听说过去晋文公做盟主的时候,自已住的宫室是低小的,接待诸侯的宾馆却造得又高又大。宾客到达的时候,样样事情有人照应,能很快献上礼品。他和宾客休戚与共,你不懂的,他给予教导,你有困难,他给予帮助。宾客来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可是,现在晋国铜鞋山的宫室有好几里地面,而让诸侯宾客住的却是奴隶住的屋子。门口进不去车子,接见又没有确切的日期。我们不能翻墙进去,如果不拆掉围墙,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就是我们的罪过了。如果让我们交了礼物,我们愿意修好围墙再回去。”

士文伯把情况报告了晋平公,平公感到惭愧,马上接见子产,隆重宴请,绐了丰厚的回赠,并下令重新建造宾馆。

2

宾至如归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bīn zhì rú guī

【解释】宾:客人;至:到;归:回到家中。客人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形容招待客人热情周到。

【出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盗寇;而亦不患燥湿。”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满腔热情 宾入如归

3

宾至如归的成语故事点评

子产把拆掉围墙的原因告诉晋平公平公感到惭愧,马上接见子产,隆重宴请,绐了丰厚的回赠,并下令重新建造宾馆。宾至如归:宾:客人;至:到;归:回到家中。客人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形容招待客人热情周到。


84、必恭必敬的成语故事

1

必恭必敬的成语故事

“必恭必敬”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态度极为恭敬,后来也形容十分端庄和有礼貌。

这个成语来源于《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周幽王姬宫涅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国君,他昏庸暴虐,政治腐败。

公元前779年,褒国进献了一个姓姒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十分宠爱她。褒姒一向不爱笑,幽王用音乐歌舞、美味佳肴都不能让她笑。有人献计点燃报警的烽火台,召来各路诸侯兵马,使他们上当,让褒姒笑一笑,幽王欣然同意。他带褒姒到行宫游玩,晚上传令点燃烽烟,各地诸侯见到烽烟,以为有盗寇侵扰京城,纷纷率领兵马赶来相救。到了一看,只见幽王在喝酒取乐。幽王派人对他们说:“没有什么盗寇,让你们辛苦了!”诸侯受骗,匆匆地来,匆匆地去。褒姒看了不由大笑,幽王也很开心。褒姒生了个儿子叫伯服,幽王废掉申后,立褒姒为王后;废掉申后生的太子宜臼,立伯服为太子。

宜臼遭到废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里。他对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满怀忧愁,心中十分痛苦,写了一首题目叫作《小弁》的诗,抒发自已的心情。诗的第三节说:“看见屋边的桑树和梓树,一定要必恭必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亲,我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谁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谁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处找寻?”由于幽王无道,诸侯纷纷叛离。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犬戎的军队进攻镐京。幽王下令点燃烽烟,但是诸侯受过骗,都不派救兵。犬戎的军队攻下镐京,杀了幽王,掳走了褒姒。

“必恭敬止”后来演化为“必恭必敬”,也有写作“毕恭毕敬”的。

2

必恭必敬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bì gōng bì jìng

【解释】恭、敬:端庄而有礼貌。形容态度十分恭敬。

【出处】《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恭恭敬敬 肃然起敬

3

必恭必敬的成语故事点评

幽王无道,诸侯纷纷叛离。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犬戎的军队进攻镐京。幽王下令点燃烽烟,但是诸侯受过骗,都不派救兵。犬戎的军队攻下镐京,杀了幽王,掳走了褒姒。必恭必敬的成语故事形容态度极为恭敬,后来也形容十分端庄和有礼貌。


85、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1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贪小失大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想吞并物产丰富的蜀国,有人献计造能下金粪的石牛送给蜀侯。蜀侯中计,下令民工开山填谷,铺筑道路迎接石牛,秦惠文王让大军跟在运送石牛的队伍后灭了蜀国。

蜀国国君生性贪婪,秦惠王听说后想讨伐他,但是通往蜀地的山路深涧十分险峻,军队没有路可以通往蜀国。于是秦军雕凿石牛,把许多贵重的东西放在牛的后面,号称为“牛粪”。用来送给蜀国。蜀国国君贪图宝物,就劈开山路填平谷地,派了五个大力士用来迎接石牛。秦惠王率领军队紧随其后,从而导致蜀国毁灭蜀国国君死了,因小利失去国家而被天下的人耻笑。

故事材料

【注音】tān xiǎo shī dà

【解释】比喻因贪图小利而造成重大损失。

【出处】《吕氏春秋·权勋》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得不偿失

【反义词】乞浆得酒

故事点评:蜀国国君生性贪婪,在与秦惠王的战胜中因为贪图秦惠王用黄金造就的“牛粪”的计谋,疏于对军队的管理,在战争计策上失误,最后导致蜀国被灭,自己的生命也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蜀国国君因为贪图一点点黄金失去了国家领土和自己的生命,真是贪婪造就的笑话。



123

86、脱颖而出的成语故事

1

脱颖而出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助,毛遂请求跟着去。平原君说:“有本事的人,在人群中,就如锥子放在布袋中,尖儿立刻露出来。你在我家已有三年,但我未听说过你的名字。看来你没有什么能耐,还是不要去了。”毛遂说:“若我真的能如锥子,放在布袋里,就会连锥子上面的环也露出,岂止只露出尖儿︰”后来毛遂就跟着去,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

脱颖而出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tuō yǐng ér chū

【解释】颖:尖子。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只能用于人。

3

脱颖而出的成语故事点评

哪想到最后是毛遂在这场战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生性低调,平时安分守已。但是在重要关头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众多将士中脱颖而出,成功帮助赵国抵制了秦国的攻打。小朋友们在学校也要努力学习、开朗活泼的和大家做朋友,用自己的优秀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87、蚕食鲸吞的成语故事

1

蚕食鲸吞的故事

这个纪晓岚鬼精,传说他打小就“读书目数行下,夜坐暗室,目闪闪如电光”,真可说是天赋异禀,灵颖卓然,记忆力超强。他遍读天下书,竟能过目不忘,那个脑袋瓜儿,好像几千年的玩意儿怎么装都装不满它,里头老是咣当咣当的,似乎空当儿还大着呢!

尤其叫人佩服的是纪晓岚的辩才,时人夸他是铁嘴铜牙,曾辩倒天下名流学士无数。就连真龙天子乾隆皇上跟他掰扯,也占不到什么便宜,常弄得灰头土脑的,不得不容让他三分。其实真格儿讲,乾隆皇上也是个满腹珠玑、口若悬河、出口成章的能耐梗。照说他一个至尊天子,能不想着驳倒每见自己必得磕头下拜的臣下纪晓岚,看他出回子丑吗?只是每每交锋总占不到啥便宜,弄个烧鸡大窝脖,您说气人不?

这一天,君臣一众进了西郊富丽堂皇的宝刹万寿寺,香烟缭绕中,乾隆在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塑像前站住,灵机一动,盯住纪晓岚突然问道:“纪爱卿,你说,这佛为何见朕发笑?”纪晓岚也不含糊,脱口而出:“回皇上,此乃佛见佛笑。”乾隆一愣,随即又问:“为何见你也笑呢?”纪晓岚眼睛一眨,躬身欲拜;乾隆挥手止住,一脸得意;纪晓岚风趣地笑道:“皇上是当今的活佛,臣哪能比呀!这是佛笑臣不能成佛,自然要伴随圣上左右。”乾隆没脾气,不仅服了,还被摩挲得挺舒坦,这一舒坦,又搭上了一件黄马褂。

2

蚕食鲸吞的材料

【注音】cán shí jīng tūn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汝先遗二孤侄;汝蚕食鲸吞;几无余沥。”

【解释】像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像鲸吞食那样一下子吞并。比喻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别国的领土。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一点一点被吞食。

【近义词】鲸吞虎据

【反义词】光明正大、直截了当

【年代】古代

【例句】 鸦片战争时期帝国主义~地瓜分中国。

3

蚕食鲸吞的点评

看了这个故事以后,你是不是也为纪晓岚的聪明才智折服了呢?纪晓岚的才能固然和天赋有关,但大部分还是取决于他的勤勉。试想如果他空有智慧却只顾贪玩不顾学业,那么必然会和方仲永一样无法成才,浪费了宝贵的天赋。我们要学习纪晓岚的勤勉哦!


88、城狐社鼠的成语故事

1

城狐社鼠的故事

晋朝时候,朝廷上有个左将军叫王敦,他的长史官是谢辊,他俩常在一块议论朝廷上的事情。有一天,王敦对谢辊说:“刘隗这个人,奸邪作恶,危害国家,我想把这个恶人从君王身边除掉,以此来报效朝廷。你看行吗?”

谢鲲想了一想,摇着头说:“使不得呀,刘隗的确是个坏人,但也是城狐社鼠啊!要挖掘狐狸,恐怕把城墙弄坏;要用火熏死老鼠,或用水灌死老鼠,又怕毁坏了神社庙宇。如今这个刘隗就好比那城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他是君王左右的近臣,势力相当大,又有君王作靠山,恐怕不容易除掉他。”王敦听了谢辊的话,虽然心里不高兴,也只好罢休。

2

城狐社鼠的材料

【注音】chéng hú shè shǔ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而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木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

【解释】社:土地庙。城墙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比喻依仗权势作恶,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比喻仗势作恶的小人。

【近义词】狐假虎威、狗仗人势

【反义词】光明正大

【年代】古代

【例句】这个人是个~之辈,总想讹诈别人,但看到别人怒目横眉,就装出一副宽宏大量的样子。

3

城狐社鼠的点评

奸臣之所以能够只手遮天,是因为有强大的后台,并且在为人处事方面也有自己的手段,所以王敦即便有心除掉这个恶人,也还是不能轻举妄动。有许多重要和棘手的事情,一定要经过层层商议才能做,不能太冲动。


89、摩肩接踵的成语故事

1

摩肩接踵的故事

晏婴是齐国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身材矮小,但是头脑敏捷,非常机智。

有一次,晏婴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他,就按他的身材高度在大门旁边开了个小门,叫他钻进去。晏婴说:“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我是出使楚国,请问楚国是个狗国吗?如果楚国是个人国,就应当请我从城门出入。”楚王听说了这番话,只好让大开城门请他进来。

楚王见到晏婴又说:“你们齐国大概是没有人吧?怎么派你这么个矮小的人来呢?”晏婴说:“我们齐国首都临淄有三百条街道,人多得把衣袖一展开就把太阳都遮蔽了,挥洒的汗如同下雨一般,走在路上要肩靠着肩,脚碰着脚,怎么没有人呢(原文是‘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荫,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楚王又问“那么为什么把你派到这里来呢?”晏婴回答说:“我们齐国派使臣,有个规矩:上等的使臣派到上等国;下等的使臣派到下等国。我是个下等使臣,所以就被派到楚国来了。”

他的回答噎得楚王作声不得。

2

摩肩接踵的材料

【注音】mó jiān jiē zhǒng

【出处】《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解释】摩:摩擦。踵:脚后跟。 接:碰。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多时

【近义词】人山人海、摩肩擦踵、接踵比肩、人头攒动

【反义词】地广人稀

【年代】古代

【例句】六·一儿童节,游艺园里游人们~,热闹非凡。

3

摩肩接踵的点评

由这个故事产生了两个成语。一个是“挥汗成雨”,也写“挥汗如雨”,用来形容人多,现在也用来形容出汗很多。另一个成语是“比肩继踵”。“比”是挨着,“比肩”是并肩;“踵”是脚跟;“继踵”是脚碰着脚。也可写成“摩肩接踵”;“摩”是摩擦。都是形容人很多,很拥挤。小朋友们,你们会使用了吗?


90、人杰地灵的成语故事

1

人杰地灵的故事

公元663年九月初九重阳节,洪州阎都督在新落成的滕王阁大宴宾客,当地知名人士都应邀出席。

王勃正好路过这里,也应邀参加。因为他才十四岁,所以被安排在不显眼的座位上。阎都督的女婿很会写文章,阎都督叫他预先写好一篇序文,以便当众炫耀一番。

大家酒酣之际,阎都督站起来说:“今天洪州的文人雅士欢聚一堂,不可无文章记下这次盛会,各位都是当今名流,请写赋为序,使滕王阁与妙文同垂千古,话毕,侍候的人将纸笔放在众人面前。

但是大家推来推去,没有一个人动笔。后来推到王勃面前,王勃竞将纸笔收下,低头沉思。过了一会儿,王勃卷起袖口,挥毫即书。阎都督见是一个少年动笔,不太高兴,走出大厅,凭栏眺望江景,并嘱咐侍从将王勃写的句子,随时抄给他看。

才过一会儿,侍从抄来《滕王阁序》的开头囚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轻,地接衡庐。”这四句的意思是:滕玉阁所在之处过去属南昌郡治,现在归你洪州府。它的上空有冀、鞍两垦,地面连接衡山、庐山两山。阎都督看了,认为这不过是老生常谈,谁都会写,一笑置之。其实,这十六个字把南昌的历史和地理的概况都交代清楚了,纵横交错,起笔不凡。

接着,侍从又抄来了两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匝越。”阎都督看了有些吃惊。他想,这少年以三江(指荆江、湘江和浙江)为衣襟,又将五湖(指太湖、都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为飘带,既控制着南方辽阔的楚地,又接引着东方肥美的越地,大有举足轻重。扭动乾坤之气。写出这样有气魄的句子,不是大胸襟、大手笔是不可能的。

侍从接着抄上来几句,更使阎都督吃掠:“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原来,王勃在这里用了两个典故。前一个典故是说,物有精华,天有珍宝,龙泉剑的光芒直射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之间。意思是洪州有奇宝。后—个典故是说,东汉时南昌人徐孺家贫而不愿当官,但与大守陈蕃是好朋友。陈蕃特地设一只榻,专供接待徐孺之用。意思是洪州有杰出的人才。

阎都督越看越有滋味,越看越钦佩,连声称赞“妙!妙!妙文难得!”再也不让女婿把预先写好的序文拿出来了。王勃写完后,走到阎都督面前,谦逊他说:“出丑之作,望都督指教。”阎都督高兴他说:“你真是当今的奇才啊!”于是重新就座,净都督把王勃奉为—上宾,并亲自陪坐。

2

人杰地灵的材料

【注音】rén jié dì líng

【出处】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解释】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赞美别人的家乡

【近义词】藏龙卧虎、钟灵毓秀

【反义词】绸人广众、人稠物穰[ráng]

【年代】古代

【例句】我国东南各省是个~的好地方,不但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而且还诞生了大量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

3

人杰地灵的点评

金子埋在地下,人们在地面上时无法用肉眼发现的。所以,人们可以用各种仪器检测出来,最终将金子挖掘到手。它成了珍品,它是金子,它是会发光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是金子总会发光,在被发现之前,你需要做的就是充实自己,等待机会来临,有料可以发挥。


91、党同伐异的成语故事

1

党同伐异的故事

公元前141年,刘彻即位,史称汉武帝。他当政的第二年就下了一道诏书,命朝廷大臣和各地诸侯王、郡守推荐贤良文学之士。诏书下达后不久,各地送来了一百多个有才学的读书人。武帝命他们每人写一篇怎样治理国家的文章,其中有个名叫董仲舒的文章写得不错,武帝亲自召见他两次,问了他不少话。董仲舒回话后,又呈上两篇文章,武帝看了都非常满意。

董仲舒的三篇文章,都是论述天和人的关系的,所以合称为《天人三策》,又称为《举贤良对策》。其中宣扬的理论,叫做“天人感应”。这种理论把封建统治尤其是皇帝的权力神化:谁反对皇帝,谁就是反对天,就是大逆不道。

为了贯彻这种理论,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了三项建议:一是将诸子百家的学说当作邪说,予以禁止,独尊孔子及其儒家经典,以通过文化上的统治,达到政治上的统一。这就是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是设立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三是网罗天下人才,使他们忠心耿耿地为朝廷服务。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非常合乎武帝一统天下的心思。他亲政后,就设置了专门传授儒家学说的五经博士,向五十名弟子讲述《诗》《书》《易》《春秋》等五部儒家经典。这些弟子每年考试一次,学通一经的就可以做官,成绩好的可以当大官。后来,博士弟子人数不断增加,最多时达三千人。

到汉宣帝刘询当政的时候,儒家思想已经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儒家学说更是盛行,刘询自己也让五经名儒萧望之来教授太子,但由于当时儒生对五经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宣帝决定进行一次讨论。

公元51年,由萧望之主持,在皇家藏书楼兼讲经处的石渠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儒生们把和自己观点一样的人作为同党,互相纠合起来;而对观点不一样的人,则进行攻击。为此,《后汉书》的作者在评述这一现象时,把它称为“党同伐异”,也就是纠合同党攻击异己。

2

党同伐异的材料

【注音】dǎng tóng fá yì

【出处】《后汉书·党锢列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守文之徒;盛于时矣。”

【解释】伐:讨伐,攻击。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结党营私、诛除异己、朋比为奸

【反义词】无偏无坦、公正无私、不偏不倚

【年代】古代

【例句】~,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是读不到的。

3

党同伐异的点评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所在,自然对每样事物都有自身的看法判断,我们要做的是让各种思想在碰撞出,结出新的花朵。而不是像故事中那些儒生们对待观点不一样的人就进行攻击,这样是不对的,求同存异很重要。


92、博而不精的成语故事

1

博而不精的故事

“博而不精”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常识广博而不精深。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马融传》,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即精即博,吾何加焉?

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郑兴,以研究《左氏春秋》著称于世。他的儿子郑众,十二岁时就跟父亲学习这部经学著作。后来,郑众还学习了《周易》,《毛诗》,《周礼》等经学著作,使他学识渊博,几乎无所不晓,在上层社会很有名气。

郑众当官后,在公务之余给一些年轻人讲解《毛诗》、《周礼》等经学著作,并且花很大的精力为《左氏春秋》作注。后来,终于完成了《左氏春秋》的注释工作。这部书流传后,和另一位经学家贾逵所注的《左氏春秋》齐名,都受到学者们的好评。当时,最著名的经学家是马融。他注过《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使古文经学达到成熟的境地,因此,弟子多达千人。马融除了为经书作注外,又兼注《老子》、《淮南子》。讲课时坐在高堂上,挂上纱帐,前面让学生坐着听课,后面列一班女乐演奏音乐,很有特点。

马融研究了《左传》后,也准备注一部《左氏春秋》,他仔细阅读了贾逵和郑众的注本后评价说:“贾逵的注本精深而不广博,郑众的注本广博而不精深。要是既精深又广博,那我怎能超过他们?”马融觉得,这两个注本各有各的长处,合起来就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之处,便决定不再给《左氏春秋》作注了。

2

博而不精的材料

【注音】bó ér bù jīng

【出处】范晔《后汉书·马融传》:“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解释】形容学识丰富但不精深。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的知识或能力。

【相近词】博者不知

【反义词】博大精深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著名的经济学家郑兴以研究《左氏春秋》著称于世,他的儿子郑众深受其影响阅读了不少经学著作,郑众当官后花了很大的精力完成《左氏春秋》的注释工作,并与另一位经学家贾逵所注的《左氏春秋》齐名,都受到学者们的好评。而当时最著名的经学家马融也准备注一部《左氏春秋》,他仔细阅读贾逵和郑众的注本后认为两者各有所长,合起来称得上是完美的注释,便决定不再给《左氏春秋》作注了。

3

博而不精的点评

故事中郑众和贾逵都是学识渊博的人,两人都为《左氏春秋》作了注。原本也打算为《左氏春秋》作注的最著名经学家马融在仔细阅读二人的注释后,认为两者结合起来已是完美,便放弃了作注。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我们都应该丰富自身的知识和开拓眼界,要善于发现的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发扬,这样就能离成功更进一步啦!

93、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

1

开天辟地的故事

神话中传说,世上最早时,天地浑然一体。世界像个鸡蛋,天地的开创人盘古就在蛋里。

一万八千年后,盘古从蛋里走出来。蛋里淡淡的烟云冉冉上升,变成青天。混浊的沉渣逐渐凝聚,变成大地。天地近在咫尺。盘古弯曲着背把天地撑开。盘古顶开立地一万八千年,终于把天撑高。天地再也不会合在一起,盘古才安然死去。他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他留下的声音,变成雷霆。他的眼睛变成太阳和月亮。

盘古开创了世界。

2

开天辟地材料

【发音】kāi tiān pì dì

【出处】三国·吴·徐整《三五历纪》:“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

【解释】古代神话传说:盘古氏开辟天地,开始有人类历史。表示以前从未有过,有史以来第一次。

【近义词】前所未有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

94、如火如荼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如火如荼出自《国语·吴语》,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比如如火如荼造句“浓烟散去时,却看见一对鸳鸯鸟在树下相拥而卧,毫发未损,泰山崩于前而爱不改色,且加倍的如火如荼。”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头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像深不可测的大海。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95、成语故事虎口拔牙

成语故事“虎口拔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当我们做好人好事的时候,不能盲目,要分清对象,免得出现农夫与蛇的故事就不好了。

老虎犯了牙疼病,“哎哟哎哟”直哼哼。

恳请森林医生啄木鸟,吓得啄木鸟脑袋瓜子直卜愣;

再找长尾猴子来帮忙,长尾猴子吓得一个跟头没了影。

求完狐狸求老狼,求了花狗再求老山羊,求来求去找了个遍,就是没谁敢来帮它这个忙,大家都被它伤害过,都怕它再把自己伤。

眼看老虎疼得快没命,好心的白兔为它来疗伤。

“虎大哥,你别着急,只要把你的病牙拔了就没问题!”

老虎给白兔直作揖:“你真善良,兔兄弟,我要真诚地谢谢你,只要你为我治好了病,我一定好好报答你。”

白兔一咧小豁嘴,天真可爱笑眯眯:“虎大哥,‘谢’字我可当不起,只求你以后和气点,把团结友爱记心里!”

查到病根忙动手,“咔嚓”一声病牙就被拔了去。

涂了药,疼痛止,老虎觉得好舒适。

白兔高兴奋兴要离去,老虎把它的尾巴给摁住。

“兔弟弟,你好人做到底。

我两天没有吃东西,心里难受肚中饥。

只要你舍身将我喂,我永远永远怀念你!”

白兔拼命来摆脱,尾巴却落进虎口里。

白兔成了短尾兔,惨痛的教训不忘记。

“友爱互助也要分清好坏人!”它谆谆告诫众兄弟。

大家看了这个虎口拔牙故事,以后帮助他人,也要看是不是好人,这和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一样,说明问题的是:“好心救了恶人反被恶人所害”

96、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

本文为大家推荐的成语故事,都是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从这些成语故事中,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从中可以学到很多战术!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12

97、五字成语:自以为得计

  【注音】zì yǐ wéi dé jì

  【典故】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释义】得计:计谋得逞。自以为计谋很对很好了(含贬义)。

  【用法】作谓语;指自以为是

  【结构】复句式

  【近义词】自以为计

  【押韵词】唇焦舌敝、作法自毙、寡情少义、鸿蒙初辟、指天画地、忘象得意、斗美夸丽、树同拔异、轻财贵义、弄性尚气、......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唐宪宗时期,力图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遭到贬黜,柳宗元因此也被贬官。好友韩愈为柳宗元作《柳子厚墓志铭》,谈到人在困窘时才能显出气节道义,那些表面握手言欢似乎肝胆相照,背后却落井下石还自以为计,真是可悲

  【成语举例】却说魏延烧断栈道,屯兵南谷,把住隘口,自以为得计;不想杨仪、姜维星夜引兵抄到南谷之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

  【成语例句】

  ◎ 反动统治者自以为得计,他们的镇压人民的力量表面上也还是强大的。

  ◎ 或许更重要的是,"肉体的占有"作为一个男人(现在大约也包括女人)的成功标志已深深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头脑中,我们的头脑中有太多这样谬误的种子!小到一天三顿饭,睡眠八小时,穿皮衣,开汽车,大到滥砍滥伐制造原子弹,我们就是一群不问缘由不辨真伪的没头苍蝇,我们甚至还不如!没头苍蝇瞎撞,它们真着急呀,我们不仅不急,还自以为得计,愚蠢地窃喜着,攀比着,简直是谁最愚蠢谁光荣……议论暂告一段落,我先将那一过程叙述一遍吧,它快成我这篇文章的一块心病了,甚至可以说我一直把它当成了这文章的"核",我甚至隐隐构思成:当我的身体高潮来临时,也便是我这篇文章的高潮!现在我发觉这是一个俗构思,大可不必。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98、五字成语:桃李遍天下

  【拼音】táo lǐ biàn tiān xià

  【典故】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资治通鉴·唐纪·武后久视元年》

  【释义】桃李:桃树和李树,比喻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教师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桃李满天下

  【押韵词】楛耕伤稼、口讲指划、言从计纳、锋芒毛发、度量宏大、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一刹那、败俗伤化、勒索敲诈、蚤朝晏罢。

  【年代】古代

  【英文】have student all over the world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武则天夺权执政,她为了巩固政权,对外招贤纳士,网络人才。宰相狄仁杰,为人正直,心地无私,深受武则天的信任,他推荐几十名人才都受重用,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成语示例】而性阔大,不甚饰边幅,爱乐贤士大夫,与共功名,朝有所知,夕即登荐,以是桃李遍天下。明·焦竑《玉堂丛语·荐举》。

99、六字以上成语:置之死地而后生

  【注音】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

  【典故】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孙子·九地》

  【解释】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军事或决策

  【结构】复句式

  【相近词】背水一战

  【同韵词】刻雾裁风、孤苦零丁、鼻塌唇青、星行电征、极武穷兵、彻底澄清、改俗迁风、抵掌谈兵、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鸡犬不惊、......

  【年代】古代

  【英语】to confront a person with the danger of death and he will fight to live

  【语文同步】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  罗贯中《失街亭》高中四册·课文·7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刘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故意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河边列阵,士兵们背水一战,越战越勇,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刘歇

  【成语示例】若我不先发制人,终必为人所制,置之死地而后生,等死耳,不如速发难。  孙中山《训练革命军人之演讲》

  【成语例句】

  ◎ 古老的中国,沉睡的民族,被敌人的铁蹄踏倒在地,没有踏碎它,反而把它踏醒了,没有制服它,反而把它激怒了;置之死地而后生,在危亡之际,麻木者沉沦,知耻者奋勇,“东亚病夫”

  ◎ 艺术家和戏剧家中虽然也不乏善于在商海中的弄潮之人,但总体上说,他们的确比其它行业的人缺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急迫客观条件;更少背水一战的魄力;拿来不出放不下身架、放下架子的勇气;没有练就出摸爬滚打、左右逢源、能上能下地在商海中闯荡的能力。

  ◎ 在田耕大声疾呼,决心背水一战,力促华钢“置之死地而后生”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100、四字成语:自不量力

  【注音】zì bù liàng lì

  【出处】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战国策·齐策三》

  【释义】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没有自知之明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蚍蜉憾树、螳臂当车、以卵击石

  【反义词】量力而行、力所能及、自知之明

  【押韵词】乘间投隙、危而后济、指瑕造隙、厌塞众议、上无片瓦,下无卓锥之地、死生啕气、执文害意、苌弘化碧、漫天彻地、栋梁之器。

  【年代】古代

  【灯谜】苍蝇吹喇叭

  【歇后语】以卵投石;鸭子拉车;螳臂挡车

  【英文】overestimateone'sstrengthoroneself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实力弱小的息国从郑国发动战争,结果被打败。分析人士认为自不量力的息国即将被消灭,原因是他不考虑自己的德行,不正确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分不清敌人与朋友,不团结邻国,结果没过多久息国被楚国消灭。

  【示例】就说我们殿试都是侥幸名列上等,并非真才实学,何敢自不量力,妄自谈文。  《镜花缘》第八十七回

手机扫码阅读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在线阅读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