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个成语小故事简短内容

故事大全 2023-06-14 19:40:05

50个成语小故事简短内容

1、乐昌之镜成语故事

  南朝陈将要灭亡时,驸马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估计不能相保,就将铜镜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分开行动,相约于正月十五日当街卖破镜来取得联系。陈朝灭亡,妻没入杨素家。到期,徐德言辗转依约至京,找到卖破镜的妻子,夫妻团聚。

  【释义】比喻夫妻分离。同“乐昌分镜”。

2、杯弓蛇影成语故事

  “杯弓蛇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误把映入酒杯中的弓影当成蛇。比喻因错觉而疑神疑鬼,自已惊扰自已。

  这个成语来源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有一年夏天,县令应郴请主簿(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杜宣来饮酒。酒席设在厅堂里,北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由于光线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杜宣看了,以为是一条蛇在酒杯中蠕动,顿时冷汗涔涔。但县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请他来饮酒的,不敢不饮,所以硬着头皮喝了几口。仆人再斟时,他借故推却,起身告辞走了。回到家里,杜宣越来越疑心刚才饮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随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动,觉得胸腹部疼痛异常,难以忍受,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

  家里人赶紧请大夫来诊治。但他服了许多药,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过了几天,应郴有事到杜宣家中,问他怎么会闹病的,杜宣便讲了那天饮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应郴安慰他几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里怎么会有蛇的。

  突然,北墙上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结果发现,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细细观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应郴马上命人用马车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说:“你说的杯中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没有其他什么怪东西。现在你可以放心了!”

  杜宣弄清原委后,疑虑立即消失,病也很快痊愈了。

3、飞蛾扑火成语故事

  南朝梁时才子到荩是朝廷金紫光禄大夫到溉的孙子,深受皇帝萧衍的喜爱,经常在一块作诗,萧衍特地赐他祖父一首诗:“研磨墨以腾文,笔飞毫以书信,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必耄年其已及,可假之于少荩。”

 

  【成语解释】飞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取灭亡。

4、山公倒载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山简嗜酒成性,是一个十足的酒鬼。他镇守襄阳时,经常约朋友到高阳池游玩,少不了要饮酒作乐,他一喝就要喝得烂醉如泥,经常是躺倒在车上,当时人们用“山公倒载”来形容醉鬼。

  【释义】山公,指晋·山简。山简性嗜酒,镇守襄阳,常游高阳池,饮辄大醉。其指醉酒后躺倒在车上。形容烂醉不醒。

5、响遏行云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秦国歌手薛潭向歌唱家秦青拜师学艺,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薛潭的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就向老师辞行。秦青在郊外设宴送行,席间唱了一曲十分悲壮的歌曲,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觉得十分惭愧,于是留下继续学习。

  【释义】遏:阻止;行云:飘动的云彩。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6、射石饮羽成语故事

  古代传说有四个人箭术相当精湛,能够箭射到石头里,隐没了箭尾的羽毛。其一人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将养由基,他有百步穿杨的本领。其二是春秋时期楚国的熊渠子;其三是汉朝的大将李广;其四是北周大将李远。

  【解释】饮:隐没;羽:箭尾的羽毛。箭射到石头里,隐没了箭尾的羽毛。原形容发箭的力量极强。后也形容武艺高强.

7、后患无穷成语故事

  汉献帝建安元年,徐州牧刘备受到袁术的攻击就只身投靠曹操。曹操表面上重用刘备,让刘备招兵买马到徐州去攻打袁绍。谋士郭嘉听说放走了刘备,肯定会后患无穷。曹操立即意识到这一点,就带兵攻打徐州,刘备赶紧投靠了袁绍。

  【释义】以后的祸害没有个完。

8、鲁阳麾戈成语故事

  传说周武王率领诸侯讨伐殷纣王,旌旗飘扬,杀声四起,战斗非常激烈,周武王的部下鲁阳公愈战愈勇,敌人望风披靡,眼看天色已晚,鲁阳公举起长戈向日挥舞,吼声如雷,太阳又倒退三个星座,恢复了光明,终于全歼了敌军。

  【释义】指力挽危局。同“鲁阳挥戈”。

9、自投于地成语故事

  东汉灵帝时小官吏陈寔心地善良,做事公正无私。有天晚上一个小偷溜进他的屋里躲在屋梁上,他发现后并没有下令捉拿,而是把儿子、孙子叫到身边,给他们讲如何做人,不要学梁上的那位君子。小偷深受感动就下地求饶。陈寔给钱放他回。

  【释义】投:抛掷。自己一下子仆伏在地上。

10、三谏之义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北方的戎国将要侵略曹国,曹伯想亲自去迎敌。曹羁进谏说:“戎国人最不讲道义,国王您不能亲自去迎战。”曹伯说不行。曹羁进谏三次之后,尽到做臣子的道义之后就离开。后来曹军被戎狄打败。

  【释义】指事君之正道。

11、老蚌生珠成语故事

  后汉时大将韦端,生有二个儿子:大的叫元将,次的叫仲将,他们都是很优秀的人才,和孔融是世交。一次,孔融写给韦端一封信,写道:〔前天元将到来,我看他那一套高深的学问,透彻明快,才华丰富;他度量很宽大,意志又坚定;将来必然是一个有很大本领,能创立伟大事业的人才。昨天仲将又来,我看他在学问和做事方面,都很有条理;资质聪明,心思敏捷;性情敦厚老实,热诚恳切;将来一定是个能继承家业的好子弟。想不到这一对宝贵的珍珠,就在一只老蚌的身上产生出来!〕当时韦端的年纪实在不小了,所以孔融就借着老蚌来比拟他夫妻两人;又借两颗珍珠来比拟他那两个优秀的儿子。直到现在,恭颂人家晚年生子的时候,也常常引用这句成语。

  【解释】: 原比喻年老有贤子。后指老年得子。

12、片言折狱成语故事

  孔子有个叫子路的弟子,身强力壮,刚直守信。他只要答应别人的事,一定会马上去办好。大家都很信服他,遇到纠纷,就会如实把情况向他诉说。孔子因此称赞他片言可以折狱。意思是说:因为没人会欺骗子路,所以他只要听了单方面的陈述就能正确判决诉讼案件。片言:一方的话。折狱:判决诉讼案件。

片言折狱现在指用极少几句话来正确判别争论双方的是非曲直。

13、未雨绸缪成语故事

  诗经”中有一篇标题为“鸱鸮”的诗,描写一只失去了自己小孩的母鸟,仍然在辛勤的筑巢,其中有几句诗:“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意思是说:趁着天还没有下雨的时候,赶快用桑根的皮把鸟巢的空隙缠紧,只有把巢坚固了,才不怕人的侵害。

  后来,大家把这几句诗引伸为“未雨绸缪”,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事先准备,以免临时手忙脚乱。

  【解释】: 绸缪:紧密缠缚。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14、不合时宜成语故事

  “不合时宜”这则成语的时宜是:当时的需要。不符合时势的需要,与世情不相投合。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哀帝纪》,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汉哀帝刘欣是汉成帝的养子,二十岁即位做了皇帝,定年号为建平。自做皇帝以后,哀帝经常生病。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亲丁太后得病去世。担任“黄门待诏”的顾问官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说:

  “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落,应当重新接受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顺应天命,所以他没有亲生儿子。现在,皇上您生病的时间已很长了,天下又多次发生各种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发生,人民就要遭受灾难。”哀帝听了夏贺良的一番话,也盼自己身体健康,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日,即丁太后死后的第四天,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三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把计时的漏上的刻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改变年号以后,哀帝还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预朝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调查,知道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在八月间又下诏书,说道:“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国家永远安定,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定,但是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元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

15、有名无实成语故事


  出处《国语,晋语八》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了我何故。”
  释义表示空有虚名,而无实际内容。
  故事一天,晋国的大夫叔向去拜访老朋友韩宣子。韩宣子是当时晋国的六卿之一,职位很高。但他见了叔向,不住地唉声叹气,说自己很穷。不料叔向听他这样说,便站起身拱手向他祝贺。韩宣子不解地问道:“我是有卿的名,而没有卿的实际,无法跟大夫们相比。我正为此犯愁。你为什么要祝贺我呢?”叔向正色道:“我就是因为你贫穷才来道贺的呀!穷,不一定是坏事;你只要回忆一下弈武子三代的遭遇,就可以知道了!“叔向知道韩宣子很清楚奕武子三代的不同遭遇,所以特地提起了这件事。最后他又说:“我看你像弈武子一样贫困,就想到您已经有了他那样的德行,所以才表示祝贺。不然,我只会担心,哪会再向您表示祝贺呢?”韩宣子听了叔向的话,顿时愁云消散,向叔向行礼说:“多谢您对我的指教,要不我连自己将走向灭亡也不知道呢。”

16、一发千钧成语故事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评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
  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17、成语故事一钱不值

灌夫,字仲孺,西汉时代人。他性情刚直,讲究信义,说出的话一定做到。他常侮慢地位比他高的官员,而对地位比他低的,越是贫贱,他越敬重。因此,当时很多有才能而无地位的人都喜欢接近他。
灌夫喜欢喝酒,并且常因喝醉了使性子。有一天,丞相田汾结婚,他喝了不少酒。一会,他走到田汾的面前敬酒,田汾说:“我不能喝满杯。”灌夫见他不肯痛快喝酒,便语带讽刺地说:“你虽是一个贵人,但也应喝完我敬的这杯酒。”田汾还是没有乾杯。灌夫讨了一顿没趣,就走到临汝侯灌贤面前敬酒。这时,灌贤正对程不识(曾任边境太守,后改任大中大夫)的耳朵说话,没有对他表示出欢迎的样子。 灌夫心里本来有气,看见这情形,再也忍不住了,立即骂灌贤说:“我一向就说程不识不值一钱,今天在这里你竟和他学妇人们的样子咬耳根子!……”
自此以后,人们对于别人有轻视鄙弃的意思,而要说这人一无长处,或是一无是处,就说“一钱不值”或“不值一钱”,亦即是毫无价值之意。 譬如那些对自己人傲慢无礼,对外人却卑恭屈膝的人,或是那些外表好看,实际不堪一用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叫它为“一钱不值”。

18、成语故事滔滔不竭

【注音】tāo tāo bù jié
【典故】饮福受胙,舞降歌迎,滔滔不竭,洪惟水行。《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二·积善歌》
【释义】比喻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
【用法】作状语、定语;形容话多
【结构】补充式
【近义词】滔滔不断、滔滔不绝
【押韵词】杜门自绝、重重叠叠、高才绝学、薰莸有别、小菜一碟、堤溃蚁穴、扶正黜邪、难素之学、如梦初觉、严词拒绝
【年代】古代
【语文同步】河,莱茵,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滔滔不竭的流水,流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去,把大家都带着,跟你一块到无边无岸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吧!名闻世界的扬子江与黄河,比莱茵的气势还要大呢!……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气吞牛斗的表现才对。《傅雷家书两则》初中五册·课文·7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中书侍郎张九龄负责吏部选拔人才,他主张不循资格用人,设十道采访使,受到皇帝的赞许。他不但能很好地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而且是有才的诗人。他能言善辩,每当谈论经书时总是滔滔不绝,像下阪走丸一样毫无阻碍
【示例】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

19、成语故事安居乐业的故事

出处《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释义 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故事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 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 称。 老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 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 民”的理想社会。 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 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 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20、成语故事狼狈为奸的故事

源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据说狼和狈是一类动物。狼的前腿长,后腿短;狈则相反,前腿短,后腿长。狈每次出去都必须依靠狼,把它的前腿搭在狼的后腿上才能行动,否则就会寸步难行。有一次,狼和狈走到一个人家的羊圈外面,虽然里面有许多只羊,但是羊圈既高又坚固,于是它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让狼骑在狈的脖子上,再由狈用两条长的后腿直立起来,把狼驮得很高,然后,狼就用它两条长长的前脚,攀住羊圈,把羊叼走。从此,人们用“狼狈为奸”来比喻互相勾结,共干坏事。

解释:

狼狈:狼和狈一同出外伤害牲畜,狼用前腿,狈用后腿,既跑得快,又能爬高。

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


21、成语故事鸟尽弓藏的故事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 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镂”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鸟尽弓藏的含义:飞鸟射尽,打鸟的弹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

22、成语故事自食其果的故事

宋朝时期,有位大官名叫丘浚的人去拜访一位和尚,但和尚看见丘浚的打扮不像是做官的人,于是对他不理不睬,态度非常不礼貌。这个时候,来了位高级军官的儿子,那位和尚看他穿著打扮非常气派,便立刻满脸笑容、必恭必敬地走上前招待。丘浚看到这一切很生气,等到那个军官的儿子离开后,愤怒地问和尚说:“你为甚么对我这样不客气,而对他又那么好呢?”

和尚口才很好,说:“你误解了!我表面上对他客气,但内心未必对他客气;而内心对他客气的,就没必要表面客气。”

这时丘浚手中刚好有支拐杖,一怒之下,向和尚的头上打去,说道:“按照你的逻辑,打你就是爱你,不打你就是恨你,那么我只好打你了。”

23、成语故事铜头铁额的故事

【出处】《太平御览》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卷七十九引《龙鱼河图》兄弟八十人,铜头铁额。《云笈七签》卷一百

【释义】铜铸的头,铁打的额。形容人勇猛强悍。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勇猛强悍

【相近词】铜头铁臂

【成语故事】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生活黄帝部落、炎帝部落及蚩尤部落。黄帝部落打败西北的炎帝部落,实现了两大部落的统一,炎帝要求黄帝攻打九黎部族。九黎部族首领蚩尤兄弟81人,个个都是人头兽身,铜头铁额。天神派玄女授给黄帝兵书神符,制服了蚩尤。

24、成语故事以一当十的故事

秦朝末年,秦国大将章邯打败赵国大将张耳,赵王歇只好向楚怀王求救,怀王派宋义项羽去救赵,宋义故意拖延时间,项羽杀宋义自立为主帅,命令士兵破釜沉舟,轻装上阵的楚军个个奋不顾身,没有一个不是一以当十的,大败秦军。

【出处】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解释】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用法】作谓语、定语;同以一当十

【近义词】一以当十、一以当百

25、成语故事锦囊妙句的故事

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26、成语故事矮子看戏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小镇,镇上有个小矮人,身高不足三尺,他特别喜欢凑热闹。

一天,他在街上闲逛,忽然听到一阵锣鼓声传来,心想:“真热闹,是干什么的?去瞧一瞧!”他顺着声音找去,只见不远处聚集着一群人,不知道里面在干什么,他急忙跑过去看个究竟。小矮人试图进去看一看,可是人太多了,挤也挤不进去。他的个子又太矮了,即使跳起来也看不到里面。“里面干什么呢?里面干什么呢?”他看不到,只好向旁边的人打听。“里面在演戏呢。”一个人回答他说。“是在演戏吗?演戏可真好啊!”小矮人听说在演戏,高兴地跳起来。里面一定很热闹,一会儿传出锣鼓声,一会儿传出喝彩声。小矮人站在外围,听到别人喝彩,他也跟着喝彩,听到别人叫好,他也跟着叫好:“太精彩了,太好看了。”这时,过路的人问小矮人:“喂!戏好看吗?”小矮人认真地回答:“好看!好看!”“你亲眼看到了吗?”那个人又问。小矮人不解地说:“别人都说好看,都在喝彩,当然好看喽!”那个人十分诧异。小矮人根本没有看到里面的情况,也不知道戏演得好不好,而随着别人评论戏的好坏。

27、成语故事失斧疑邻的故事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原文:人有亡斧者,疑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译文: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偷斧子的。

后来,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地时,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走路的样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脸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谈话语,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说明: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28、成语故事为虎作伥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只非常凶残的老虎,因为林中的动物都被??吃光了,找不到食物,正饿得发慌,这个时候??发现林中一条路常常有人经过,就守候在路边准备吃人。有一天,有个叫伥的人路过这里,老虎迅速的扑上去,咬住他的喉咙,拖到林中饱吃了一顿。老虎想:“要是每天都有人肉吃该多好呀!”于是老虎抓住伥的灵魂不放,对他说:“你必须找到另一个人给我吃,我才让你的灵魂得到自由,投胎重新做人。”伥虽然已经死了,可是他的灵魂仍然害怕老虎,竟然点头同意了。 来自

于是伥的灵魂就到处去找人,当发现一个人时,就把他骗到林中,早已守候在那里的老虎连忙扑上去把人咬死,伥的灵魂为了讨好老虎,竟上前把那个人的衣服脱掉,带子解开,让老虎毫不费力地将那人吃掉。老虎对伥灵魂的合作很满意,不肯放伥的灵魂走。于是伥的灵魂也不去投胎做人,帮助老虎做吃人的勾当。

人们称伥的灵魂为“伥鬼”。后来形容那些帮助恶人一起做坏事的人为“为虎作伥”。

29、成语故事巧诈不如拙诚

乐羊作为魏国的将领攻打中山国。当时他的儿子就在中山国内,中山国国君把他的儿子煮成人肉羹送给他。乐羊就坐在军帐内端着肉羹喝了起来,一杯全喝完了。乐羊攻占中山国之后,魏文侯虽然奖赏了他的战功,却怀疑起他的心地来。
鲁国国君孟孙打猎时活捉了一只小鹿,让秦西巴带回去,秦西巴发现一只大鹿跟在后面不停的哀号,秦西巴不忍心,就把小鹿放了,孟孙气得将秦西巴赶走了,一年后又把他找回来当太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对您是有罪的,请他来做太子的老师,不妥当吧?”孟孙说:“秦西巴有一颗仁慈的心。他对一只鹿都生怜悯之心,请他做太子的老师,我最放心了。”
所以汉代刘向说“巧诈不如拙诚”。乐羊因为有功而被怀疑,秦巴西虽然有罪却得到了信任,这是个仁义不仁义的问题。


(出自《刘向说苑•贵德》)

30、成语故事相见恨晚

西汉时,原来齐国临淄这个地方有个人,名叫主父偃。他早年曾学习纵横术,后为纵横术没什么用处了,便开始学习《周易》、《春秋》等儒家学说。大概因为半路出家,修养不够,所以受到当地儒生的排斥。
汉武帝初年,主父偃听说大将军卫青爱惜人才,就长途跋涉,来到长安,拜见卫青将军。卫青很赏识主父偃的才华,多次向汉武帝举荐,可是汉武帝没有理睬。
时间一久,主父偃所带的资财几乎要花光了,大家都开始讨厌他。远道而来,求官不成,生计都成了问题,这可如何是好?主父偃心想:求人举荐不成,那就直接上书皇帝,没准儿会有意外惊喜。
当时,北方匈奴经常侵扰汉朝边境,让汉武帝十分头疼。于是,主父偃直接上书汉武帝,就匈奴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他抓住要害,切中时弊,力主汉武帝讨伐匈奴。与他同时上书的还有徐乐、严安二人。汉武帝看了主父偃的文章,极为欣赏,很快就召见了他们三人,并说:“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意思是说,你们这几个人原来都在哪里来着?真是相见恨晚呀!于是,汉武帝拜他们三个人做了郎中。
成语“相见恨晚”由“何相见之晚也”演变而来,形容新结交的朋友十分要好,以彼此认识太晚为憾事。

31、衔石填海成语故事

神话传说,上古时期炎帝最疼爱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游泳被水淹死,她的灵魂于是化成一只作精卫鸟,经常飞到西山去叼小石头和小树枝扔进东海,发誓要填平东海为自己报仇,她就这样一直飞来飞去,但最终也没有将东海填平。

【释义】比喻为实现既定目标,坚韧不拔地奋斗到底。

32、虎头蛇尾成语故事

清朝时期,官场十分腐败,只要有钱就可以捐官。京城的都老爷给皇上上奏折要求整顿吏治。湖南巡抚接到皇上的指令,立即组织手下的文武百官进行考试,并声言对请人代考的人斩立决,当场抓了他二少爷的枪手,此事就只好虎头蛇尾了

【释义】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33、添兵减灶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兵法大师鬼谷子的弟子庞涓请魏王残害师弟孙膑。被砍了双腿的孙膑逃到齐国做大将田忌的军师。魏王派庞涓去攻打赵国。田忌采纳孙膑的围魏救赵、添兵减灶计,迫使庞涓撤军并追至马陵道齐军的埋伏圈自杀身亡。

【解释】增加兵员,反而减少行军饭灶。指伪装士兵逃亡,示弱以欺骗对方。

34、成语故事颐指气使

唐朝末年,朱温杀了宰相崔胤,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朱温不放心,派李振到洛阳去监视唐昭宗及百官。李振仗着朱温的权势,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他经常用动动下巴和盛气凌人的态度去指使别人,遇到不顺眼的就训斥。

【解释】颐指:动下巴示意,指挥别人;气使:用神情气色支使人。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

35、腼颜人世成语故事

晋元帝为了钳制王敦,任郗鉴为安西将军,镇守合肥,统领江西、扬州等地的军队。王敦则推荐他为尚书令。郗鉴回京途中去拜谒王敦,双方就当年满武秋当机立断效忠贾后发表看法。郗鉴认为危急之时不能偷生屈节厚着脸皮活在世上。

【解释】腼颜:表现出惭愧的脸色。形容丧气失节,厚颜无耻地活在世上。

36、和璧隋珠成语故事

春秋时珠宝匠卞和发现一块璞玉,进献给楚厉王,楚厉王砍了他的左脚;进献给楚武王,楚武王砍了他的右脚,只有楚文王识货,这块玉叫“和氏璧”。“汉东之国”姓姬的隋侯救蛇,蛇吐出一颗大珍珠报答他,这颗珍珠就是“隋珠”。

【解释】和壁:和氏璧,隋珠:古传说中的夜明珠。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37、朝秦暮楚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475年,中国进入了战国时代。从这一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为止,共有254载的岁月。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你争我斗,到处爆发战争。比较大的诸侯国有七个,即秦、魏、韩、赵、楚、燕、齐,它们有“战国七雄”之称。在这七个国家当中,以秦国和楚国的势力最为强大。

秦、楚两国为了争夺天下之主的位置,经常打仗。当时,一些小国为了更好地生存,时而为秦国效力,时而向楚国靠拢,不知道到底忠于哪个国家。许多说客也是这样,时而替秦国出主意,时而向楚国献计策。北宋才子晁补之,将这种现象概括为“朝秦暮楚”。

◎成语释义

比喻人反复无常,也可比喻生活极不安定,早在此,晚在彼。


◎故事出处

北宋晁补之的《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出处译文

一些小国为了更好地生存,时而为秦国效力,时而向楚国靠拢,不知道到底忠于哪个国家。

38、淮南鸡犬成语故事

淮南鸡犬成语故事

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十分信奉道教,为了长生不老,他找到八公仙翁,按照八公仙翁的话炼制仙丹。丹药炼成后,刘安吃下觉得自己轻飘飘的升天而去。庭院里的鸡狗抢着吃剩下的丹药也纷纷飞上天成了仙。

【解释】淮南王的鸡和狗。比喻投靠别人而得势的人。

39、患难之交的成语故事

患难之交的成语故事

唐朝柳宗元考取进士后经王叔文推荐,升为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改革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司马。后来转任柳州刺史。他的好友刘禹锡迁擂州刺史,擂州是蛮夷作乱的地方,为了让刘禹锡照顾家庭,就上书申请与刘禹锡换位。

患难之交的意思是:交:交情,朋友。在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

40、匪夷所思的成语故事

1

匪夷所思的成语故事

汉语词语,出自《周易·涣》:“涣有丘,匪夷所思。”。解释为形容人的思想、言谈、技艺、事情等离奇,超出寻常。

匪:通“非”,不是;夷:平,平安,平常。如:化险为~,表示“一般的,平常的”。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根据常理所能想象的。

2

匪夷所思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fěi yí suǒ sī

【解释】匪:不是;夷:平常。 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出处】《周易·涣》:“涣有丘;匪夷所思。”

【近义词】胡思乱想 咄咄怪事

3

匪夷所思的成语故事点评

汉语词语,出自《周易·涣》:“涣有丘,匪夷所思。”。解释为形容人的思想、言谈、技艺、事情等离奇,超出寻常。匪:通“非”,不是;夷:平,平安,平常。如:化险为~,表示“一般的,平常的”。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根据常理所能想象的。


41、小巫遇见大巫的成语故事

1

小巫遇见大巫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东吴孙权身边的名将张绂,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不但能写诗,还擅长作赋。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陈琳是他的同乡,陈琳著有《武库赋》,张绂看过后非常欣赏,便写了封信称赞陈琳的文才。陈琳回信说:“我在河北,几乎与天下隔绝,这里写文章的人少,容易被人注意,所以不是我文笔好,是你太夸奖我了。我和你及张昭两人相比,实在差得太多,就好比是小巫遇见大巫,法术便无法施展一般。”

2

小巫遇见大巫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xiǎo wū jiàn dà wū

【解释】巫:旧时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 原意是小巫见到大巫,法术无可施展。后比喻相形之下,一个远远比不上另一个。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小巫见大巫,拔茅而弃。”

【近义词】相形见绌

3

小巫遇见大巫的成语故事点评

陈琳认为自己和张绂还有张昭相比文采差太多了,就好比是小巫遇见大巫,法术便无法施展一般。”小巫遇见大巫多用来形容原意是小巫见到大巫,法术无可施展。后比喻相形之下,一个远远比不上另一个。


42、不遗余力的成语故事

1

不遗余力的成语故事

“不遗余力”这则成语的遗是:留;余力:没有使完的力量。指把所有的力量全部使出来,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

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赵策三》,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在赵国的长平一举击败了由赵括率领的四十万赵军。秦王乘机要挟赵王,要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作为讲和的条件。

赵王连忙召来大将楼昌和上卿虞卿商量对策,说:“长平一战,我们吃了败仗,我想带领全部人马与秦军决一死战,你们看怎样?”

“这样做没用,还是派亲信使臣去讲和为好。”楼昌说。

虞卿不同意楼昌的主张,问赵王说:“大王,这次秦国究竟是想消灭我们赵国军队呢,还是打一打就回去?”

2

不遗余力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bù yí yú lì

【解释】遗:留;余力:剩下的力量。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

【出处】《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全力以赴

【近义词】全心全意 竭尽全力

3

不遗余力的成语故事点评

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在赵国的长平一举击败了由赵括率领的四十万赵军。秦王乘机要挟赵王,要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作为讲和的条件。虞卿不同意楼昌的主张,问赵王说:“大王,这次秦国究竟是想消灭我们赵国军队呢,还是打一打就回去?”不遗余力多用来形容把所有的力量全部使出来,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


43、一顾倾人的成语故事

1

一顾倾人的成语故事

汉朝时期,中山李氏兄妹三人到京城长安发展,李延年进入皇宫乐府,他向汉武帝推荐他妹妹是绝世佳人,一见倾城,再顾倾国。汉武帝十分高兴就召见李延年的妹妹并封她为夫人,生下昌邑王刘贺,汉武帝十分宠爱这个绝色夫人。

2

一顾倾人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yī gù qīng rén

【解释】形容女子容貌艳丽

【出处】《汉书·外戚传》

【用法】偏正式

【近义词】一顾倾城 一貌倾城 倾国倾城

3

一顾倾人的成语故事点评

自古以来,多少君王为美人折腰,爱江山更爱美人。故事中的汉武帝看见李延年的妹妹后,竟一见钟情,并封她为夫人,生下昌邑王刘贺,汉武帝十分宠爱这个绝色夫人。李延年的这首名动京师的佳人歌《汉书·外戚传》也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44、旗鼓相当的成语故事

1

旗鼓相当的故事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改国号为“新”。刘秀起兵反对,实力不断壮大,后来当上皇帝,建立东汉王朝。

光武帝刘秀虽然建立了东汉政权,但是边远地带却还没有完全统一。公孙述占据了四川一带,并且自己当起了皇帝。隗嚣(wěi xiāo)在甘肃一带自称西州大将军。而隗嚣和公孙述也有矛盾,双方不断发生斗争。于是,刘秀为了孤立公孙述,就想拉拢隗嚣。

有一次,刘秀听说隗嚣打退了公孙述的进攻,便立刻写信给隗嚣,表示愿意同他友好,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公孙述。信中说:“我现在忙着在东方打仗,目前实在是没有力量攻打成都和公孙述一比高下,而且,我西方的兵力也很薄弱。如果公孙述侵犯汉中,甚至骚扰长安的话,我希望能得到你军队的帮助。这样,在西方战场上,我就可以和公孙述旗鼓相当了。”后来,隗嚣就归顺了刘秀,成为光武帝的将领。

后来,人们用“旗鼓相当”来比喻双方的实力非常接近,难以分出谁高谁低。旗鼓,都是古代军队行军打仗用来传达指挥官命令的工具。

2

旗鼓相当的材料

【注音】qí gǔ xiāng dāng

【出处】《后汉书·隐嚣传》:“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旗鼓相当。”

【解释】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势均力敌、工力悉敌、不相上下、平分秋色、棋逢对手、旗敌相当、半斤八两、八两半斤、势均力敌、各有千秋、各有所长

【反义词】相形失色、天差地别、寡不敌众、云泥有别、众寡悬殊

【年代】古代

【例句】这场篮球赛,双方~,难分胜负。

3

旗鼓相当的点评

你要忍,忍到春暖花开;你要走,走到灯火通明;你要看过世界辽阔,再评判是好是坏;你要卯足劲变好,再旗鼓相当站在不敢想象的人身边;你要变成想象中的样子,这件事,一步都不能让。小朋友们,我们都要变得更好哦!


45、东山再起的成语故事

1

东山再起的故事

东山再起的历史故事在江宁周边地区流传已久。

江宁的东山原为土山,据说是当年小秦王赶山塞海神鞭鞭方山时掉下的一撮土,取名土山。

东晋谢安,才学过人,但在朝廷遭到一帮小人的嫉妒,使得皇上一刻儿用他一刻儿贬他。谢安一气之下就辞官来到土山隐居,邀人下棋,落个耳根清静。他人在外,心念家,就模拟浙江会稽东山景色,在土山上大兴土木搞建筑,并改土山为东山。

公元383年8月,前秦符坚率百万大军南下伐晋。此时的皇帝想起了谢安,决定重新启用他,就派员到东山,封他为征讨大都督。宰相肚里能撑船救国要紧,谢安没有推托,他回到朝廷调兵遣将,上下整顿,赏罚分明,官兵一心,要与符坚决一死战。

不多久,符坚的人马打到了淮河、淝水,只要一过江,东晋难保,谢安心中有数,凭东晋的八万官兵跟符坚硬拼尤如鸡蛋碰石头,他坐阵东山,临危不乱,精心排兵布阵,并把自己的侄儿谢玄也派到前线去打仗。他侄儿临走前想探听这个仗怎么个打法,谢安只说了一句话“朝廷自有安排”。谢玄心里没底,第二天又派人来听口风,谢安呢,就拖来人下棋,一直下到天黑,打仗的事一字未提,到了当天半夜时分,才掏出将帅名单,摆出了他的“八卦阵”。

淝水那里战事拉开,谢安仍稳坐东山跟人下棋,敌人果真中计,大败而逃。喜报传来,谢安接过一看,二话没说,还下他的棋。客人等不及了,都围过来听消息才知道前方打了胜仗,谢玄立了大功,在场的人无不佩服谢安沉得住气,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淝水一仗,救了东晋,谢安被封为三公之上。因为他东山闲居以后,又出来做了一番大事业,后来人们都称谓他“东山再起”。

直到现在,东山上还有“谢公祠”的碑、“谢公泉”的井,山脚下还有条“跑马埂”,据传是当初谢安练马时用的,这埂能伸能缩,马跑多远,它就能长多远,神哩!

2

东山再起的材料

【注音】dōng shān zài qǐ

【出处】《晋书·谢安传》:“谢安少年既有名声,屡次征辟皆不就,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解释】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而不用于物;含褒义

【近义词】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死灰复燃(含贬义)

【反义词】风流云散、一去不返、过眼烟云

【年代】古代

【例句】失败了,只要不灰心丧气,一切从头开始,重整旗鼓,就有~的希望。

3

东山再起的点评

想要东山再起,必须要有才干,这是走出困境的基础。对年轻人来说,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失败了,一定不要灰心丧气,而是让一切重新开始,让自己变得更强,就有东山再起的希望。


46、城狐社鼠的成语故事

1

城狐社鼠的故事

晋朝时候,朝廷上有个左将军叫王敦,他的长史官是谢辊,他俩常在一块议论朝廷上的事情。有一天,王敦对谢辊说:“刘隗这个人,奸邪作恶,危害国家,我想把这个恶人从君王身边除掉,以此来报效朝廷。你看行吗?”

谢鲲想了一想,摇着头说:“使不得呀,刘隗的确是个坏人,但也是城狐社鼠啊!要挖掘狐狸,恐怕把城墙弄坏;要用火熏死老鼠,或用水灌死老鼠,又怕毁坏了神社庙宇。如今这个刘隗就好比那城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他是君王左右的近臣,势力相当大,又有君王作靠山,恐怕不容易除掉他。”王敦听了谢辊的话,虽然心里不高兴,也只好罢休。

2

城狐社鼠的材料

【注音】chéng hú shè shǔ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而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木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

【解释】社:土地庙。城墙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比喻依仗权势作恶,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比喻仗势作恶的小人。

【近义词】狐假虎威、狗仗人势

【反义词】光明正大

【年代】古代

【例句】这个人是个~之辈,总想讹诈别人,但看到别人怒目横眉,就装出一副宽宏大量的样子。

3

城狐社鼠的点评

奸臣之所以能够只手遮天,是因为有强大的后台,并且在为人处事方面也有自己的手段,所以王敦即便有心除掉这个恶人,也还是不能轻举妄动。有许多重要和棘手的事情,一定要经过层层商议才能做,不能太冲动。


47、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出自秦国时期,现在一言九鼎用来比喻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精彩推荐:

成语故事:天衣无缝

成语故事:揠苗助长

成语故事:掩耳盗铃

更多成语故事,请点击亲亲宝贝网成语故事栏目!

48、天衣无缝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天衣无缝,讲述的是古时候一个叫郭翰的人故事,后来人们用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古时候有个叫郭翰的先生,他能诗善画,性格诙谐,喜欢开玩笑。盛夏的一个夜晚,他在树下乘凉,但见长天如碧,白云舒卷,明月高挂,清风徐来,满院飘香。这时,一位长得异常漂亮的仙女含笑站在郭翰面前。

郭翰很有礼貌地问:“小姐,您是谁?从哪来?”

仙女说:“我是织女,从天上来。”

郭翰问:“你从天上来,能谈谈天上的事情吗?”

仙女问:“你想知道什么?”

郭翰说:“我什么都想知道。”

仙女说:“这可难了,你让我从哪说起呀?”

郭翰说:“人们都说仙人聪明,你就随便说说吧。”

仙女说:“天上四季如春,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绿树常青,花开不谢。枝头百鸟合鸣,水中游鱼可见。没有疾病,没有战争,没有赋税,总之,人间的一切苦难天上都没有。”

郭翰说:“天上那么好,你为什么还跑到人间来呢?”

仙女说:“亏你还是个读书人。你们的前辈庄周老先生不是说过‘在栽满兰花的屋子里呆久了,也闻不到香味’的话么。在天上呆久了,难免有些寂寞,偶然到人间玩玩。”

郭翰又问:“听说有一种药,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你知道哪有吗?”

仙女说:“这种药人间没有,天上到处都是。”

郭翰说:“既然天上多得很,你该带点下来,让人们尝尝有多好呀。”

仙女说:“带是带不下来。天上的东西,带到人间就失去了灵气。不然早让秦始皇、汉武帝吃了。”

郭翰说:“你口口声声说来自天上,用什么证实你不是说谎话哄人呢?”

仙女让郭翰看她的衣服。郭翰仔细看,很诧异仙女的衣服是没有缝的。

仙女说:“天衣无缝,你连这个都不懂,还称什么才子,我看你是十足的大傻瓜。”

郭翰听完哈哈大笑,再一瞧,仙女不见了。

这个成语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精彩推荐:

成语故事:揠苗助长

成语故事:掩耳盗铃

成语故事:叶公好龙

更多成语故事,请点击亲亲宝贝网成语故事栏目!

49、成语故事马革裹尸

中国成语,指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寓意将士要英勇牺牲在战场方为天职的英雄气概。出自《后汉书·马援传》;反义词《临阵脱逃》。另有相关诗句和文章。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成语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成语示例

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50、四字成语:坚贞不屈

        【注音】jiān zhēn bù qū

  【出处】坚强而不屈,义也。《荀子·法行》王公束修厉节,敦乐爇文,不求苟得,不为苟行,但以坚贞之操,违俗失众,横为谗佞所构毁。  《后汉书·王龚传》

  【解释】坚:坚定;贞:有节操;屈:屈服、低头。意志坚定,决不屈服。

  【用法】作谓语、状语;指意志坚定

  【结构】补充式

  【相近词】威武不屈、坚强不屈

  【相反词】卑躬屈膝、奴颜婢膝

  【同韵词】批吭捣虚、穴处野居、燕雀之居、虎豹之驹、乘隙捣虚、温恭自虚、投刃皆虚、华屋丘墟、穷大失居、丢卒保车、......

  【年代】古代

  【英文】faithful

  【德语】treuundunbeugsambleiben

  【成语故事】明朝末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军攻打扬州,派明朝降将李遇春去扬州劝降史可法,被史可法痛骂而回。豫亲王多次用书信劝降,也被史可法回书痛骂。清兵攻陷扬州,史可法自杀未遂,被清兵俘虏,他坚贞不屈,慷慨就义

  【成语示例】而那些共产党人的坚贞不屈、为了人民和祖国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更深深使他向往。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四十四章

  【成语造举】

  ◎ 也有的在敌人的围困下,坚贞不屈,一直战斗到最后一人。

  ◎ 纪念朱克靖同志叶飞张震朱克靖同志是中共早期优秀党员,大革命时期和新四军的著名政治工作者八一南昌起义参加者,坚贞不屈的共产主义战士。

  ◎ 一二O年一月,因从事爱国斗争被捕入狱,在狱中坚贞不屈、大义凛然,领导其他难友与反动派进行顽强的斗争。

  ◎ 敌人对他严刑拷打,甚至把竹签钉入他的指甲缝里,还扳去他的全部指甲,李大钊几度昏迷,但始终坚贞不屈。

  ◎ 恽代英同志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英勇气概。

  ◎ 我军这种英勇顽强和坚贞不屈的精神,使敌丧胆,也是我冀中军民在这次空前激烈与残酷的反"扫荡"斗争中,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能以简单落后的武器重创拥有现代化装备的法西斯军队,给敌人以大量杀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 在这种恶劣环境中,富春同志横眉冷对,坚贞不屈。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手机扫码阅读50个成语小故事简短内容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