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100个在线阅读

故事大全 2023-03-28 19:40:02

成语故事100个在线阅读

1、拔宅上升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道教盛行,很多人找名师传道修炼,有人炼制丹药。晋孝武帝太康二年八月一日,许真君也是道教追逐者,他在洪州西山服用丹药,然后让全家人都服药,于是全家42口人全部拔宅成仙而去。他本人被道教列为十二真君之一。

  【解释】拔:拔起;宅:住宅。古代传说修道的人全家同升仙界。

2、受宠若惊成语故事

  唐太宗时期,官吏卢承庆奉命调查漕运船只失事的责任问题,先后三次给漕运官更改考评政绩“中下、中中、中上”,该官吏表现出宠辱不惊。后来卢本人也大起大落,命运坎坷,他的心情始终平静如水,并不因起落无常而受宠若惊。

  【解释】宠:宠爱。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

3、文武之道成语故事

  周朝时期,民间有一个祭祀百神的“蜡”节日,孔子带弟子子贡去看热闹。子贡担心百姓只顾玩乐而会有危险。孔子给子贡解释道:“百姓成年累月在田间劳作,让他们放松一下,有张有驰,这是周文王与武王定下的规矩,这样便于更好地生产。”

  【释义】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4、闵损芦衣成语故事

  周朝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子骞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幸过世了。父亲娶了后妻,后妻又连续生了两个弟弟。人都有私心,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后母对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别。后母平时对子骞很不好。严冬,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穿着保暖的棉花做的棉衣,两个小孩子就算是在户外玩耍小脸也是红扑扑的。可怜的子骞却裹在件单薄的芦花做成的衣服里。数九寒天,寒风刺骨,子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发紫。就是在这种极大的差别中,子骞也从来没有一点怨言。假如今天是我,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中,我是不是能够承担?是不是有勇气继续生活下去?今人或许没有办法,可是对子骞来讲,他一点都不感到难过,一点也不抱怨他的后母。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子骞的父亲外出办事,要子骞驾车。冰天雪地,子骞身上芦苇做的衣服哪里能抵挡住冬天的严寒!双手被冻僵了,嘴唇冻紫了。一阵寒风吹过,子骞剧烈抖动的身体实在没法抓紧缰绳,一失手,驾车的辔鞍就掉了,这引起了马车很大的震动。

  坐在后面的父亲身体猛晃,很是生气,心想:这么大了连马车都驾不好!便要下车呵斥。正要斥骂时,突然发现子骞脸色发紫,浑身颤抖。很是奇怪,便上前拉开子骞的衣襟,顿时脸色大变,眼睛湿润:原来,子骞的“棉衣”里全都是一丝丝的芦苇絮,没有一片棉花的影子!这样寒冷的天气,怎么能忍受的了呢。让孩子在三九天里受这样的冷冻这样的苦,是自己没有做到作父亲的责任啊!这时,父亲也火冒三丈,没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这样恶劣,居然对一个孩子都如此狠毒。当即决定把妻子赶出门去。子骞听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含泪抱着父亲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可是如果母亲不在的时候,家里的三个孩子就都要受凉挨饿了”他的这番话使父亲非常地感动,于是就不再赶他的后母了。看到闵子骞一点都不怀恨于心,后母深受感动,她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相当的后悔,最后也把子骞看成和自己的小孩一样的爱护。

  子骞一番挽留后母的话,非常的凄凉,非常的恳切,又非常的悲愍,完全是肺腑之言,连铁石心肠的人听后,都为之声泪俱下,他的天性是何等的孝敬、纯洁,何等的淳厚、善良。

  在当时,如果子骞的父亲一怒之下把后妻赶走了,那么可以说,这个家庭从此以后就天伦不再,妻离子散,这是何等的悲惨。可是因为有这样一位孝子子骞,才使整个家庭为之转变,从可能沦落到悲惨境地的家庭转变为幸福温馨。这个力量只在我们一念之间,这一念就是纯洁之孝,也就是每一个人心目当中都有的自性的纯孝。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流传千古,让后代的人都来赞美闵子骞的孝心孝行。如果我们也是生长在类似的家庭环境当中,我们也应该要懂得与后母好好的相处。如果能向子骞学习,相信在家庭生活当中,一定可以免去许多的误会、许多的争执、许多的不愉快。人都有孝心、孝行,天下不会有人心肠会像铁石一样,只要我们肯用心,发自内心对父母孝顺奉养,父母再怎么不好,也都会有感动的一天。

5、不教而杀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56岁的孔子担任鲁国的大司寇,他上任时颁布了三大法令,实行实价买卖,男女分道而行,款待外国人。当时少正卯出来反对被抓,手下问孔子杀不杀,孔子一向推行“仁政”,主张教育,认为“不教而杀谓之虐。”就把他抓入牢中。

  【解释】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6、扬汤止沸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刘廙因哥哥刘望之被荆州刺史刘表所杀就去投奔曹操,他的弟弟刘伟是行刺曹操的案犯魏讽的同党,按律刘廙也应处死,可曹操爱惜人才并没有杀他。刘廙给曹操写一封信,感谢曹操扬汤止沸救命之恩,让他枯木生花。

  【释义】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7、年高有德成语故事

  薛蟠在酒席上调戏柳湘莲,遭到柳湘莲的一顿毒打后,觉得没有面子在京城呆下去,于是想与年高有德的张德辉一起外出做生意,请示薛母,母亲没有主意,宝钗认为应该让他去试一试,如果旧病复发也没办法,如果彻底改变同性恋倒也是好事。

  【解释】年纪大,品德好。

8、家鸡野鹜成语故事

  东晋武将庾翼与王羲之一样都能写一手好书法,他看到自己的儿子与侄子不学他的书法改学王羲之的书法,心中十分不满,说儿子与侄儿不爱家鸡爱野鸡,要与王羲之比高低。后来他见了王羲之的一幅书法作品后就心服口服了。

  【释义】晋人庾翼以家鸡喻自己的书法,以野雉喻王羲之的书法。比喻不同的书法风格。也比喻人喜爱新奇,而厌弃平常的事物。

9、舟中敌国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吴起听说魏文侯很聪明贤能,就去投靠魏国,被任命魏军的统领,对付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魏武侯乘船时说江山多美好。吴起说如不施行仁政,那么共乘的小船上也会有敌国的存在,魏武侯赞同他的观点。

  【解释】同船的人都成的敌人。比喻大家反对,十分孤立。

10、箕山挂瓢成语故事

  相传唐尧时期,不愿当首领的许由隐居在箕山一带,他过着自食其力的简约生活。一次他在颍水边用手捧水喝时,有人送他一只水瓢,挂在树上,风吹得乒乓作响。许由心里很烦,把它丢到一边,头也不回就走了。

  【释义】用为隐居不仕之典。

11、靡靡之音成语故事

  春秋末年,晋平公在城外建造一座豪华的宫殿。卫灵公带涓乐师前去祝贺,席间涓乐师把在濮水边听来的乐曲弹了一遍。晋国的旷乐师马上制止说是商末延乐师为纣王所作的靡靡之音,听了会沉湎声色中。3年后,晋平公因贪色而亡。

  【释义】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指颓废的、低级趣味的乐曲。

12、牛溲马勃成语故事

  唐朝文学家韩愈在任国子监祭酒时,经常给太学生讲课,要求他们“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同时要求他们注意社会实践,要兼收并蓄,“牛溲马勃、败鼓之皮”都有它们的用途,鼓励学生加强学习,灵活运用。

  【释义】牛溲:牛尿,一说车前草,利小便;马勃:可治疮。比喻一般人认为无用的东西,在懂得其性能的人手里可成为有用的物品。

13、吹篪乞食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费无极怂恿楚平王占有太子毕建的新娘,设计要害死太子毕建及他的老师伍奢全家,派儿子费得雄去樊城诱骗伍员回京受诛。伍子胥得到的消息,就逃出楚国,到吴国的街市上靠吹箫乞讨为生,后被人发现推荐去辅佐吴王攻楚。

  【释义】吹着篪讨吃的。指在街头行乞。篪:古代的一种音乐,象笛子,有八孔。

14、鸿案鹿车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穷书生梁鸿与30岁孟光结婚,抛弃孟家的富裕生活,到霸陵山区隐居,帮皋伯通打短工,孟光给梁鸿送饭时把托盘举到眉毛一样高,眉来眼去,十分恩爱。汉朝的鲍宣的妻子与丈夫共挽鹿车回到故乡,两人同甘共苦传为佳话。

  【释义】鸿案:指梁鸿妻举案齐眉的事;鹿车:指鲍宣与妻共驾鹿车归乡的事。比喻夫妻相互敬重,同甘共苦。

15、灌夫骂坐成语故事

  公元前131年,安武侯田蚡娶燕王的女儿,失势的魏其侯窦婴与将军灌夫奉王太后的命令前去祝贺。灌夫给他们敬酒,田蚡及他的手下不理不睬,灌夫大骂他们,田蚡抓了灌夫全家。王太后出面要挟杀了灌夫,窦婴也被流言蜚语所杀。

  【解释】用以指人借酒发泄心中的不满。

16、东门黄犬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丞相李斯被诬以谋反的罪名入狱,秦二世派宦官赵高去审理他的案子。赵高本来与李斯有仇,便乘机把他的家族和宾客全部抓了起来,屈打成招被判死刑,李斯在行刑前对次子说多想与他牵着黄狗到上蔡东门外去打猎。

  【解释】用以作为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

17、鱼传尺素成语故事

  汉代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描写妻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靠鱼传尺素来传递感情,原诗:“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解释】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

18、志存高远成语故事

  明朝时期,李时珍背弃父亲要他读八股文科举入仕的愿望,一心阅读医书《神农本草》,发现其中很多中药没有详细记载,决心认真编写一部详尽的医书。他对书中的每一种中药都十分认真地考证,经过30多年终于完成《本草纲目》巨著。

  【释义】指立志很高远,有雄心壮志。

19、自诒伊戚成语故事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首诗描写一个因公外出办事的官员恋家的故事:他在二月份被派往西方处理政事,在遥远的地方心里老是惦记家乡的亲人,从播种时节一直忙到收获季节还不能回家,心里堆积着无限的烦恼。

  【解释】自寻烦恼;自招灾殃。

20、凿破浑沌成语故事

  传说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约好去浑沌之地,浑沌十分友善招待他们。倏与忽计划回报浑沌的好处说:“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于是帮浑沌凿一孔,七日后浑沌就死了。

  【解释】浑沌:传说中的中央之帝。指违反自然,致成祸害。也指开通耳目,增长人的知识。

21、兔丝燕麦成语故事

  北魏宣武帝时期,高级学官“国子祭酒”邢邵对于朝廷不重视学术却花很大人力、财力去修建寺院十分不满,认为这会误国误民,就会同其他学官联名上书复兴太学,说:“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而无教授之实,何异兔丝燕麦,南箕北斗哉?”

  【解释】兔丝:菟丝子。菟丝不是丝,燕麦不是麦。比喻有名无实。

22、三纲五常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碰壁后,在冉求的帮助下回到了鲁国,他与季康子是不相为谋。于是专心著述,编辑整理《诗》《书》《礼》《乐》《春秋》,同时又开坛讲学,与弟子们坐而论道,正式总结出三纲五常等社会规范。

  【解释】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23、标新立异成语故事

  标新立异这则成语的意思原指独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来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张,创造新奇的式样;有时带贬义,指另搞一套。

  这个成语来源于《世说新语·文字》:《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不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

  支道林,名遁,是东晋时的佛教学者,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南)人。他常与谢安、王羲之等名士交往,喜欢谈玄理,对《庄子》也很有研究。

  《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周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晋代的向季曾为《庄子》作注,没有完成就死了,郭象继续他的工作,完成了注释,后来人们都引用郭象和向秀所作的注。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也是一个难点。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深入钻研体味这篇文章的道理,都没有能够超出郭象、向秀的见解。

  有一次,支道林在洛阳白马寺同太常护国将军冯怀一起聊天,谈到《逍遥游》,支道林说出了一种新的道理,大大高于郭象、向秀的解释,树立了一种新的见解,超出当时许多著名学者的认识。支道林所作的分析见解,都是那些著名学者苦苦搜求思索没有能够解决的。后来人们就吸收了支道林的意见来解释《逍遥游》。

  这则故事中的标新和立异,就组成了成语标新立异。

  【解释】:标:提出,写明;异:不同的,特别的。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

24、牛鼎烹鸡成语故事

  “牛鼎烹鸡”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对有才的人使用不当,大材小用。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边让传》,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小汁则熬而不可熟。

  东汉末年,在陈留地方有位叫边让的人,很有名气。大将军何进便将他招来,命他作令史官。朝廷的议郎蔡邕听说边让在何进那里,心想:“边让这个人才学不凡,应该作更高一些的官。”便亲自到何进家里去,劝说他把边让推荐出去,让他担任再大些的官。

  蔡邕说:“我看边让这个人,真是才能超群呀,他聪明贤智,心通性达,非礼不动,非法不言,实在是难得的奇才呵。俗语说,‘用煮牛的大锅来煮一只小鸡,水放多了,味道没了,就不好吃了;水放少了,则煮不熟,更不能吃了。’这说的是大器小用,所以是不相宜的。我现在忧虑的是,这个煮牛的大锅没有用来煮牛,希望将军仔细考虑一下,给边让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

25、惜指失掌成语故事

  南朝时期,庐江人何恢特别喜欢年轻貌美的妓女张耀,经常与张饮酒作乐。何恢被任命为广州刺史,在即将赴任前设宴请阮佃夫,席间他频繁向阮夸耀张耀的美貌,说张耀不可多得。阮佃夫看不惯他们就拂袖而去,上书弹劾何恢荒废公务。

        惜指失掌的意思是:惜:吝惜。因舍不得一个指头而失掉一个手掌。比喻因小失大。

26、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成语故事

  公元550年,北朝的东魏大将军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退位,建立了北齐王朝。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有一年出现了日食,高洋担心自己的皇位不保,问一个亲信:“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去?”那亲信说:“陛下,这要怪王莽自己了:他没有把刘氏家族斩尽杀绝。”高洋马上又开了杀戒:把东魏姓元(原姓拓跋)的二十五家直系皇族700多人全部杀光,连婴儿也无一幸免。

    

  消息传来,东魏的元姓都很害怕,他们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请求高洋准许他们脱离元氏,改姓高氏。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投靠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死也不改姓。”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宁愿为气节牺牲。

27、一寒如此成语故事

  战国时,范睢当上了秦国宰相。他本是魏国人。那时魏国“中大夫”须贾怀疑他与秦国私通,宰相魏齐叫人把他痛打了一顿后扔到厕所里。范睢没有死,他带着伤痛逃到了秦国。秦昭王很赏识他的才干,封他为宰相。

  不久,秦国发兵攻打魏国。魏国立即派中大夫须贾去秦国求和。范睢悄悄换上破衣服,到客馆去见须贾。

  须贾见到范睢大吃一惊:“你还活着啊!”他上下打量范睢道:“没料到范睢叔叔一寒如此!”须贾到了宰相府,才明白范睢的高贵身份。

  寒:清苦。慨叹一下子贫苦到了极点,称“一寒如此”。

28、不可同日而语成语故事

  “不可同日而语”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不能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谈论,表示不能相提并论,互相比较。

  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从而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政治活动。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当时有个纵横家,名叫苏秦。他先到秦国游说秦惠王,结果没有成功。于是,他又到赵国游说。赵国的相国不喜欢苏秦,他又没有成功。后来到燕国,才得到一些资助。接着,他第二次来到赵国,这一回,赵国的国君赵肃侯亲自接待了他。

  他向赵肃侯分析了赵国和各国的关系:“如果赵国与齐、秦两国为敌,那么百姓就得不到安宁;如果依靠齐国去攻打秦国,百姓还是得不到安宁。现在,如果大王和秦国和好,那么秦国一定要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韩国和魏国;如果和齐国友好,那么齐国也一定会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楚国和魏国。魏、韩两个弱了,就要割地,也会使楚国削弱。这样,大王就会孤立无援。”

  赵肃侯年纪比较轻,见苏秦说得头头是道,不住地点头称是。接着,苏秦又分析了赵国的实力和面临的形势:“其实,山东境内所建立的国家,没有一个比赵国强大的。赵国的疆土纵横两千里,军队几十万人,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支用好几年。西、南、东三面有山有水,北面有弱小的燕国,也不值得害怕。现在各国中秦国最忌恨赵国,但为什么它又不敢来攻打赵国呢?原来是它害怕韩、魏两国在后边暗算它。既然如此,韩、魏可算是赵国南边的屏障了。但秦国要是攻打韩、魏两国,那倒是很方便的,它们必然会向秦国屈服。如果秦国解除了韩、魏暗算的顾虑,那么战祸必然会降临到赵国。这也是我替大王忧虑的原因。”

  赵肃侯听到这里,心里非常害怕,急着问苏秦应该怎么办。于是苏秦说道:“我私下考察过天下的地图,发现各诸侯国的土地合起来五倍于秦国,估计各诸侯国的士兵数量十倍于秦国,如果六国结成一个整体,同心协力向西攻打秦国,就一定能打败它。如今反而向西侍奉秦国,向秦国称臣。打败别人和被别人打败,让别人向自己称臣和自己向别人称臣,怎么可以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谈论呢?”

  接着,苏秦又讲了一些如何具体搞合纵的方法和策略。赵肃侯听完说:“我还年轻,即位时间又短,不曾听到过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如今您有意使天下得以生存,各诸侯国得以安宁,我愿意诚恳地倾国相从。”

  于是,赵肃侯给了苏秦许多赏赐,用来让他游说各诸侯国加入合纵联盟。

29、沉鱼落雁成语故事

  春秋的时候,有一个叫做西施的美女,她每天都会到溪边去浣纱,溪中的鱼看到西施,觉得自己长得比西施丑,都羞愧的不敢浮上水面,全沉到水底去。

  汉朝的时候,也有一个美女叫王昭君,她要出塞去嫁给番王的时候,天空飞过的雁,看到王昭君长得那么漂亮,都惊讶的忘记该怎么飞了,全坠落到树林里面。

  后来,大家在称赞一个女人长得很漂亮,就说她有“沉鱼落雁”的容貌!
 

30、尸位素餐成语故事


  尸音史,是古代祭礼中的一个代表神像端坐看而不须要做任何动作的人。“书经”有句道:“太康尸位””尸位就是源出于此,用来比喻一个有职位而没有工作做的人,正如祭礼中的尸,只坐在位上,不必做任何动作一样。“素餐”也是出于诗经:“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后人于是用“素餐”来比喻无功食禄的人。把“尸位”和“素餐”两者连合成为一句成语,应该说是出于“汉书”,因为该书的“朱云传”裹:“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整句成语的意思,也是和上述的尸位和素餐相同。这样说,我们要研究成语的出处,对这句成语分合的出处,也应该详细知道。
  
  一般机关、社团、商店的冗员,凭看人事或其他特殊的关系,只知道每月按期领取薪金,每日吃喝闲坐,而不做任何工作,这种人都可以说是“尸位素餐”。此外,一般工作能力很差的人,虽然已经尽了自己的能力服务,但事情总是做不好,毫无成绩可言,这种人能够保持职位,不是靠自己的本领,而是藉着特殊关系,因此也可以说“尸位素餐”。又如某人向朋友说,自己本来没有什么本领,幸蒙东主的照顾,得到解决生活,但自己“尸位素餐”,良心上也有点内疚。这样说,又成为很得体的谦话了。

31、成语故事妄自尊大

刘秀刚刚建立东汉王朝的时候,全国并未完全统一。各路豪强分别占据一方,国家仍是四分五裂。这些豪强之中势力最大的是在成都称王的公孙述。
当时,另一个势力稍弱一点的豪强隗嚣(wěiáo)派部下马援前去拜访公孙述,想找一条政治上的出路。马援小时候就和公孙述认识,他想这次公孙述一定会热情地接待他。谁知到了成都之后,公孙述却不理他,而且竟然以帝王的资格高居殿上,要马援以臣子之礼拜见,并且没说上几句话就退朝回宫,派人把马援送回宾馆去了。马援觉得心里很不舒服,回去之后就跟手下人说:“现在各地正在争夺天下,还不知道谁胜谁败,公孙述这样大讲排场,怎么能接纳有才干的人共同建立功业呢?”
马援回到隗嚣处,对隗嚣说;“公孙述就好比井底的青蛙,看不到天下的广大,自以为了不起,妄自尊大,我们不如到洛去投靠刘秀,到他那里去寻找出路。”
于是,马援就去洛阳投靠了刘秀,刘秀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马援在刘秀手下做了大将军,尽力帮助刘秀统一天下。最后,公孙述被刘秀打败了。
后来,人们引用“妄自尊大”来形容人狂妄地夸大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轻视别人。妄,过分地;尊,高贵。

32、成语故事螳臂当车

春秋时,鲁国有个贤人名叫颜阖(hé),被卫国灵公请去当太子蒯瞆(kuǎiɡuì)的老师。

颜阖听说蒯瞆仗着父亲是一国之君,整天作威作福,蛮不讲理。颜阖感到教育这样一个学生十分困难,不知如何是好。

颜阖到卫国后,他先去拜访卫国的大夫蘧(qú)伯玉,请教如何才能教好蒯瞆。蘧伯玉回答说:“颜阖先生,您先来问情况是对的,您想教好太子确实很难办到啊。”他进一步分析说:“我举一个例子说吧!螳螂自不量力,自己跑到马路上来,举起双臂来阻挡前进的车轮,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尽管它自己确实认为这种举动是勇敢的,但是确实没有意义啊。颜阖先生啊,您的心是好的,但您的作为像螳臂当车一样,您要小心慎重!有些事情不是您一个人能解决的,您还是好自为之吧!”

后来,人们就用“螳臂当车”作为成语,来比喻没有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就轻率地去做办不到的事,结果必然会招致失败。螳,螳螂;当,抵挡。

33、成语故事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奴隶社会中,等级制度在奴隶主阶级内部也十分森严。

按照周礼规定,演奏乐舞的行列,天子可以用八佾(yì),即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所组成的乐舞队进行演奏和舞蹈;诸侯则用六佾,共三十六人;卿大夫用四佾,共十六人;士则只能用二佾,即只有四人。

如果谁违反了这些规定,就是违反了周礼,应该受到惩罚。

当时,鲁国有一个卿大夫,叫季平子。季氏世代为卿,权重势大,操纵着国家政权,国君实际上已在他的控制之下。作为卿大夫,他本来只能用十六人的乐舞队,可是他自比天子,便在自家的庭院里用六十四人的乐舞队奏乐和舞蹈。

这件事被孔子知道后,认为季平子破坏了周礼。

有一次,孔子谈论季平子,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孔子愤怒地说:“他竟然敢在自家的庭院里违背周礼,用六十四人的乐舞队奏乐舞蹈,对这样的事情如果能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容忍的呢!”(原文是:“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后来,人们就用“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成语,指事情恶劣到了让人不能忍耐的地步。

34、成语故事七擒七纵

【释义】捉了七次又放了七次。指正确使用攻心战使对方心悦诚服。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为兵出祁山伐魏作准备,于公元225年率军平定南方,当时南方首领是孟获,他和诸葛亮展开了顽强的搏斗。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因此决定把他招降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有勇无谋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便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 孟获认定自己将会被诸葛亮处死,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

孟获不服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看营阵,若只如此,既容易胜耳)。诸葛亮就放他回去。这样一连捉了七次又放了七次。

最后孟获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族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擒七纵,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公,天威也,南人不复返矣。)就这样,孟获等终于归顺了蜀汉。

35、成语故事南辕北辙

南辕北辙,指要到南方去,却驾着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典出自《战国策·魏策四》

故事:

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个赶着车向北走的人,告诉我说:‘我要去楚国。'我问他:‘你要去楚国,为什么要向北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您的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充足。'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给我驾车的人本领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错了,赶路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会越远。

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称霸诸侯,办什么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国家强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岂不知您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啊!"

36、成语故事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刘备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又称刘阿斗。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公元263年,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惊慌不已的刘禅为了保命,便光着上身、反绑双臂,叫手下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刘禅投降以后,魏王曹髦(máo)为了笼络人心,封他一个食俸禄却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

有一次,他请刘禅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席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

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地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司马昭彻底知道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提防着他了。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三国志·蜀志·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求解驿站】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多用于形容人到了好的环境中而忘了本,含贬义。蜀,指三国时蜀国。

【活学活用】你到了美国,可不能~,忘记养育你的故乡故土啊!

【妙语点拨】刘禅身为一国之主,沦为亡国奴后,在敌国居然乐不思蜀,甚至连假装想念故国都装不出来,贪图享乐而志向沦丧居然到了如此地步!我们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料想九泉之下的刘备,倘若知晓自己的儿子是这样一番模样,必被气得捶足顿胸!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放任自己,而要志存高远,并不懈地为之奋斗。

【近义】乐不可支、乐而忘返

【反义】叶落归根、饮水思源

37、成语故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公元73年,东汉明帝的高级侍从官窦固奉命征伐匈奴,四十一岁的班超被任命为假司马。在这次征战中,班超立了战功深受窦固赏识。不久,窦固派他和军中的高级参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带了三十六名勇士,首先来到鄯(shàn)善国。国王开始对他们很尊敬,礼节也很周到,但不几天忽然变得冷淡起来。班超与手下判断认为,这必定是北方匈奴的使者来了,国王态度摇摆不定,吃不准服从哪一方的缘故。于是把接待他们的胡人叫来,诈骗说:“匈奴使者来了几天,此刻在哪里?”

那胡人很惶恐,招认了实际情况,证明班超的判断是正确的。班超把胡人禁闭起来,然后把三十六名勇士全部集合起来喝酒,喝得畅快的时候,班超激怒大家说:

“你们和我都在这极远的地方,想立大功以求得富贵。现在匈奴使者来到这里才几天,国王对我们的礼节和敬意就终止了。如果他逮捕我们,把我们送给匈奴,那我们连尸骨都会被豺狼吃掉。你们看,这事怎么办?”

他的下属表示了同一个意愿:“现在处于危急关头,不管死活都听从您的命令。”

班超下决心说:“好,不进入老虎洞,不能提到小老虎。眼前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趁着黑夜,用火攻击匈奴派来的人。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一定非常震惊,这样就可以把他们全部消灭。消灭了这些敌人,国王就会吓破胆,我们大功告成,事业也建立了。”

大家同意班超的行动计划,但又提出这件事要和郭恂商量一下。班超发怒说:“是凶是吉决定于今天。郭恂是个文弱而又庸俗的官员,听到这件事必定害怕,会泄露我们的计谋,这样我们就会白白送命,当不成好汉。”

大家都同意班超的看法。当天夜里正刮大风,班超带领勇士们悄悄来到匈奴使者的驻地。他布置十个勇士拿着鼓,藏在匈奴使者的房舍后,并跟他们约定,见火烧起来就打起鼓大喊大叫。其余的勇士都拿着武器,埋伏在大门两侧。

一会儿,班超顺着风势把火烧起来,顷刻之间战鼓齐鸣,杀声四起。匈奴人惊慌失措,乱成一团。班超亲手杀死三个敌人,勇士们杀了匈奴使者和随从三十多人,还有一百多人被烧死。

第二天,班超把这件事告诉郭恂,郭恂听了大惊失色。班超马上对他说,你虽然没有参加行动,但我哪里会独占功劳呢?郭恂听了这话很高兴。

接着,班超去见鄯善国王,并把匈奴的头颅给他看。国王吓得不知如何是好。班超对他作了解释,并且加以抚慰。这样,国王终于决定靠向汉朝一边,并且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汉朝去做人质。——《后汉书·班超传》

【求解驿站】不进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原指不亲历危险的境地,就不能获得成功。现也比喻不亲历艰苦实践,就不能认识事物或取得重大成功。焉,怎么。

【活学活用】我们不深入到大山深处,就很难找到名贵的药材,所谓~。

【妙语点拨】如果从认识论的角度讲,“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说的是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不入虎穴(实践),就不能得虎子(正确认识)。所以,主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教人们做事要深入实际,深入第一线,亲自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到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如果从具体的工作方法来讲,有的事情即使“不入虎穴”,或未必一定要深入“虎穴”,照样也可得到“虎子”。这种情况下,还非入“虎穴”不可,就不仅是多此一举,还会产生消极影响。

38、成语故事不蔓不枝

【注音】bù màn bù zhī
【典故】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宋·周敦颐《爱莲说》
【释义】蔓:藤蔓,引伸为蔓延。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说话作文简洁流畅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珠圆玉润、一气呵成、文从字顺
【相反词】拖泥带水、节外生枝、画蛇添足
【押韵词】顾盼生姿、日益月滋、切问近思、秉公无私、结党营私、气弱声嘶、鸾胶凤丝、风行一时、劳心焦思、忧国忘私
【年代】古代
【英语】(oflotusstems)neitherspreadingaboutnorbranchingout
【语文同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短文两篇〈爱莲说〉》初中三册·课文·22
【成语故事】宋朝时期,地方官周敦颐辞去官职,隐居在庐山莲花峰在濂溪书堂讲学,他的著名短文《爱莲说》流传到今天:“晋陶渊明独爱菊,自季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成语举例】做下去,年深日久之后,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书有笔,不蔓不枝”之类。鲁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

39、成语故事不打不相识

成语出处:《水浒全传》第三十八回 戴宗道:“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成语释义: 意思是双方不打一场不会相识。表示经过交手,互相了解, 更加投合。

中国古典小说《水浒全传》中有这样一段 故事: 宋江因犯案被发配到江州,遇到早就想结识他的戴宗。于是两 人一起进城,在一家酒店里喝酒。才饮得两三杯,又遇到李逵后来, 三人又到江边的琵琶亭酒馆去喝酒。 吃喝间,宋江嫌送来的鱼汤不甚好,叫酒保去做几碗新鲜鱼烧 的汤来醒酒。正好酒馆里没有新鲜鱼,于是李逵跳起来说:“我去渔 船上讨两尾来与哥哥吃!”

戴宗怕他惹事,想叫酒保去取,但李逵一定要自己去。

李逵走到江边,对着渔人喝道:“你们船上活鱼把两条给我。”

一个渔人说:“渔主人不来,我们不敢开舱。”

李逵见渔人不拿鱼,便跳上一只船,顺手把竹笆蔑一拔。没想到 竹笆蔑是没有底的,只用它来拦鱼,他这一拔,就让鱼全跑了。李逵 一连放跑了好几条船上的鱼,惹怒了几十个打渔人。大家七手八脚 地拿竹篙来打李逵。李逵大怒,两手一架,早抢过五六条竹篙在手 里,一下子全扭断了。正在这时,绰号“浪里百条”的渔主人张顺来 了。张顺见李逵无理取闹,便与他交起手来。两人从船上打到江岸, 又从江岸打到江里。张顺水性极好,李逵不是他的对手。他将李逵按 在水里,李逵被呛得晕头转向,连声叫苦。

这时戴宗跑来,对张顺喊道:“足下先救了我这位兄弟,快上来 见见宋江!”

原来,张顺认得戴宗,平时又景仰宋江的大名,只是不曾拜识。 听戴宗一喊,急忙将李逵托上水面,游到江边,向宋江施礼。戴宗向 张顺介绍说:“这位是俺弟兄,名叫李逵。”

张顺道:“原来是李大哥,只是不曾相识!”

李逵生气地说:“你呛得我好苦呀!”

张顺笑道:“你也打得我好苦呀!”

说完,两个哈哈大笑。戴宗说:“你们两个今天可做好兄弟了常言说:不打一声场不会相识。”几个人听了,都笑了起来。

40、爱情故事一个古老的故事:“相濡以沫”成语的由来

一个很古老的故事:说有两条鱼,生活在大海里。某日被海水冲到一个浅浅的水沟,只能相互把自己嘴里的泡沫喂到对方嘴里才得以共同生存。这就是成语:“相濡以沫”的由来。

但是庄子说,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最正常最真实的。真实的情况是:海水终于要浸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最后他们要相忘于江湖。

是啊,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与其天涯思君,恋恋不舍,莫若相忘于江湖。

有时,没有结果的感情就像一个包袱,放在心里非常的重,却找不到一个人把他卸下来。明知那是一段镜花水月情,却又不能不寻找、等待。

即使有时明明是相爱的两个人,也依然无法在一起,因为我们身在世间,许多事并不能有我们做主。好像花在盛开后,一定会枯萎而去。不得已,也要安慰自己,相濡以沫,相掬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湖,在花开花落云舒云展间,修着彼此来世的缘。

41、成语故事大逆不道的故事

出处: 《汉书·高帝纪》汉王数羽曰:“夫为人臣为杀其主,杀其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

释义: “逆”,叛逆,“无道’’指不合封建理法。这刚成语的多指封建专制者对起来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意为罪大恶极。“大逆无边”也称“大逆不道”。

故事: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

有—天项羽在阵前向刘邦喊话,要与他决一雌雄。刘邦回答说:“我开始与你都受命于楚怀王,约定先定关中的为王。但是我先定关中后你却负约,让我到巴蜀去当汉王。这是你第一条罪状。你在去救援赵军途中,杀死上将军宋义,自称上将军,这是你第二条罪状。你违抗怀王命令,擅自劫持各诸侯的兵马人员,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接着,刘邦又揭露项羽烧毁秦宫、掘开秦皇坟墓,搜刮财物,杀死投降的秦王子婴,活埋二十万秦国百姓,杀害义帝等罪状。在讲到第十条罪状时,刘邦说:“你作为臣子而杀死君王,又杀害已经投降的人,为政不平,对订立的约定不讲信义,为天下所不容,属于重大的叛逆。你犯下如此十条大罪,我兴仁义之兵来讨你这个逆贼,你还有什么面目向我挑战!”

项羽听了刘邦的话,气得浑身发抖,命令弓箭手向刘邦放箭。结果,一箭射中刘邦前胸,汉军只好迟兵。

42、成语故事快刀斩乱麻的故事

解释:

快刀斩乱麻,比喻办事果断,爽快地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语出《北齐书·文宣帝纪》:“ 高祖 尝试观诸子意识,各使治乱丝,帝独抽刀斩之,曰:‘乱者须斩!’”巴金 《谈<灭亡>》:“自己一直在两者之间不停地碰来撞去,而终于不能用快刀斩乱麻的办法一下子彻底解决。”

高欢是南北朝时期东魏孝静帝的丞相。他一共有六个儿子。有一天,他想考查一下哪个儿子最聪明,就把六个儿子都叫到跟前。他对儿子们说: "我这里有一大堆乱麻。现在发给你们每人一把,你们各自整理一下,看谁理得最快最好。"比赛开始了,孩子们手忙脚乱地十分紧张。他们都赶快把乱麻一根根抽出来,然后再一根根理齐。这种方法速度很慢,有的孩子一着急,还把麻结成了疙瘩。孩子们一个个都急得满头大汗。二儿子高洋则与众不同。他找来一把快刀,把那些相互缠绕的乱麻狠狠地几刀斩断,然后再加以整理,这样很快就理好了。高欢见高洋这样做,很是惊奇,就问:"你怎么想到用这个办法?"高洋答道:"乱者须斩!"高欢听了十分高兴,认为这孩子的思路开阔,思想方法不同一般,将来必定大有作为。后来,高洋果然夺取了东魏皇帝的王位,建立了北齐政权,自己做了北齐文宣皇帝。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引申出"快刀斩乱麻"这个谚语,用以比喻采取果断措施,解决复杂棘手的问题。麻指的就是麻线。


43、成语故事守株待兔的故事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44、成语故事先声夺人的故事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濮曰:“《军志》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哀。”

释义“先声夺人”这则成语就是从《军志》里的话转化而来的,表示 先造成声势,以破坏敌人的士气。

故事 宋国的司马华费逐,有三个儿子:华驱、华多僚和华 登。华多僚得国君宋元公的信任,就经常在元公面前说两个弟兄的 坏活。华登被迫逃亡到国外后,他又在元公面前诬陷华驱,说他打算 接纳逃亡的人。 宋元公经不住华多僚的一再挑拨,便派人通知华费逐,叫他驱 逐华驱。华费逐知道这件事是华多僚干的,恨不得杀了他,但又只得 执行元公的命令,准备叫华驱去打猎,然后打发他走。 华驱了解到这是华多僚干的坏事,本想杀了他,但又伯父亲伤 心,决定逃亡。 临行时,华驱打算与父亲告别。不料,在朝廷上遇见了华多僚。 他一时性起,就与侍从杀死了华多僚,并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 国。元公请齐国的乌枝鸣帮助守卫城池。 这年冬天,逃亡在外的华登带领了吴国的一支军队,前来支持 华驱攻打宋国。眼看华登的队伍快要来到,有位名叫淄的大夫对乌 枝鸣说: “兵书《军志》上有这样的话:先向敌人进攻可以摧毁敌人的土 气;后向敌人进攻要等待他们士气衰竭。何不乘华登的军队很疲劳 和还没有安定而进攻?如果敌人已经来到而且稳住,他们的人就多 了,到那时我们就后悔不及了。” 乌枝鸣听从了濮的建议。结果,宋国和齐国的联军击败了吴军, 俘虏了两个将领。但是,华登率领余部又击败了宋军。宋元公想逃, 淄拦住他说: “我是小人,可以为君王战死,但不能护送你逃跑。请君王等待 一下。” 淄说完这话,一面巡行,一面向军士们喊道: “是国君的战士,就挥舞旗帜:”军士们按照他的话挥舞旗帜。宋 元公也壮着胆下城巡视,对军士们说:“国家败亡,国君死去,这是大 家的耻辱,不仅是我一个人的罪过,大家拼死打吧!”乌枝鸣命军士 们用剑与叛军拼博。齐军和宋军一起攻打华登,华登支持不住,节节 败退。淄冲到前面刺死华登,将他的头砍下、裹在战袍里,一边奔跑 一边喊道: “我杀了华登了!我杀了华登了!”

45、成语故事兴高采烈的故事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

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

释义“兴”,兴趣、兴致。“采”神采、精神。“烈”,热烈。原意是指 文章志趣高尚,文词犀利。现常用来形容兴致,情绪饱满。也用来形 容至现出来的欢乐气氛。

故事 稽康,字皮夜,他是魏晋之间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风度 翩翩,文才超群,当时便有许多人倾慕他。 稽康一生写了不少诗和论文。他在诗中曾一再提到环境的险 恶。“鸟尽良弓藏,谋极身心危,吉凶虽在己,世路多险峨。”这些诗句 对当时的现实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他的论文,则观点鲜明,论点集中,具有根强的论辩力,充满了 对当时社会的揭露和对礼法之士的批判。如他在《养生论》中主张 “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批判士族中的人过着“声色是耽”的纵欲生 活,尤其对又想长寿又要享乐这类人的心理刻画更是特别精采。他 说,这类人“欲之患其得,得之惧其失,苟患失之所不至矣。在上何得 不骄,持满何得不溢,求之何得不苟,得之何得不失那!”稽康就是这 样,把魏晋士大夫那种得失急聚、生死无常所产生的极为贪婪的变 态心理一语破的,刻划得淋漓尽致。

46、成语故事凿壁偷光的故事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47、成语故事柳暗花明的故事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朝当了军器少监。但朝中的投降派百般排挤他,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皇帝偏听偏信,结果陆游被弃。

陆游怀着满腔的愤怒,回到老家绍兴闲居。一天,陆游前往山西村拜访友人,友人及左邻右舍听说陆游来访,都热情地接待他,家家户户摆酒设宴相迎。那淳朴的民风使陆游十分感动,他诗兴大发,写下诗篇《游山西村》。诗中有这样两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既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寄予希望的心境。“柳暗花明”后用来比喻环境的突然转变;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48、成语故事借花献佛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镇,闹蝗虫闹得很厉害,所以,不管种什么植物都长得不好,加上常常有猛兽下山吃鸡鸭,让镇民感到很不安,因此释迦牟尼佛特地从天上降临人间,施展佛法收拾了蝗虫,也驯服了猛兽。

镇上的人十分感谢佛祖,其中有一位穷人特地为佛祖献上一束鲜花。当释迦牟尼看到送花的人穿著破烂的衣服,浑身脏兮兮的,却捧着一束美丽的鲜花,忍不住就说:「你家需要我帮忙吗?」献花人说:“佛啊,我不敢欺骗您,我家里是很穷没错,就连这束花都是我去借来的,可是,这是我一片诚心,所以,请您一定要收下。”释迦牟尼十分感动,便让镇上所有的穷人都摆脱了贫穷,从此大家过着幸福的日子。

49、成语故事嫂溺叔援的故事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雄辩家淳于髡问孟子男女之间不用手递受物品是礼,那么嫂子掉进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救是礼吗?孟子认为是礼。淳于髡又说天下的人都掉进水里,你为什么不去救?孟子回答说应该用道去救,而不是用手去救。

【典故】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

【解释】比喻视实际情况而变通做法。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50、成语故事处之泰然的故事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在他的学生中最喜欢颜回,他十分尊敬孔子。孔子指出缺点马上就改正,孔子问他为什么不去谋个一官半职。颜回说只要学到老师的道德学问何必去做官。孔子赞叹颜回吃的是一竹筐饭,喝的是一瓢水,处之泰然,自得其乐。

【出处】爰初发迹,遘此颠沛,神情玄定,处之弥泰。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

【解释】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泰然自若、从容不迫、无动于衷

【反义词】惊惶失措、惊慌失措、六神无主

51、成语故事逾淮之橘的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王见他矮小就嘲笑他,抓一个小偷说是齐国人。晏婴回答说:“人们都知道橘树逾淮为枳,齐国人到楚国来成为小偷,环境改变而已。”巧妙地应对楚王。楚王刮目相看,改用高规格接待他。

【注音】yúhuáizhījú

【出处】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杂下十》

【解释】比喻易地而变质的事物。

【用法】作宾语;用于比喻句

【近义词】逾淮为枳

【成语示列】无如工厂之制,昌于西土,殆如逾淮之橘,迁地弗良。◎叶圣陶《穷愁》

52、成语故事袒腹东床的故事

袒腹东床这一典故在《世说新语》和《晋书,王羲之传》上均有记载。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袒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说的是,郗鉴在京口的时候,派遣使者给王导带信,想在王氏子弟中找个女婿。王导对郗鉴的使者说:“你到东厢房去随意挑选。”使者回去以后,对郗鉴报告说: “王家的儿郎们都不错,听到来挑选女婿,个个都很矜持,只有一个在东面的床上露着肚皮躺着,好像啥也没听到。”郗鉴说:“那就是这个了。”询问之下,这个人就是王羲之,于是就把自己的大女儿郗璇嫁给了王羲之。



53、成语故事矮子看戏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小镇,镇上有个小矮人,身高不足三尺,他特别喜欢凑热闹。

一天,他在街上闲逛,忽然听到一阵锣鼓声传来,心想:“真热闹,是干什么的?去瞧一瞧!”他顺着声音找去,只见不远处聚集着一群人,不知道里面在干什么,他急忙跑过去看个究竟。小矮人试图进去看一看,可是人太多了,挤也挤不进去。他的个子又太矮了,即使跳起来也看不到里面。“里面干什么呢?里面干什么呢?”他看不到,只好向旁边的人打听。“里面在演戏呢。”一个人回答他说。“是在演戏吗?演戏可真好啊!”小矮人听说在演戏,高兴地跳起来。里面一定很热闹,一会儿传出锣鼓声,一会儿传出喝彩声。小矮人站在外围,听到别人喝彩,他也跟着喝彩,听到别人叫好,他也跟着叫好:“太精彩了,太好看了。”这时,过路的人问小矮人:“喂!戏好看吗?”小矮人认真地回答:“好看!好看!”“你亲眼看到了吗?”那个人又问。小矮人不解地说:“别人都说好看,都在喝彩,当然好看喽!”那个人十分诧异。小矮人根本没有看到里面的情况,也不知道戏演得好不好,而随着别人评论戏的好坏。

54、成语故事倒履相迎的故事

「倒履相迎」原作「倒屣迎之」。东汉献帝时,左中郎将蔡邕是一位博学多闻的文学家、书法家,很受朝廷器重,在当时很有名气,家里经常高朋满座。有一天,蔡邕正在家里陪几位客人习诵诗经。一位仆人通报王粲来访。蔡邕迫不及待地出迎,竟然把鞋子穿倒了。蔡邕以很高的礼节,非常客气地把王粲迎请进来。当时众宾客皆讶异是什么人物会让蔡邕如此匆忙?原来竟是个年幼瘦弱的孩子,满屋子的人都觉得惊异。蔡邕说:「这位是王府公子,天赋异秉,我自叹不如,我家收藏的书籍文章,当全部由他来传承。」王粲的确是智力超群,问无不对。他可以过目成诵,并且倒背如流,可以把搞乱的棋局一点不错地重新摆好,而且他的文章诗赋写得特别好,后成为东汉末著名的文学家。

“倒履相迎”这个典故就是这么来的。

55、成语故事不甚了了的故事

东汉末年,河南太守李膺名声很大,轻易不接见客人。有个10岁的孩子,名叫孔融,他偏要去见见李膺。

太守府门庭森严,孔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大人的亲戚。”守门人陪送他去见李膺,可李膺不认识他,问:“你是我的什么亲戚?”孔融回答:“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很有交情。我和你不是世交吗?”李膺的宾客们见他才思敏捷,很善于讲话,都感到惊奇。只有大夫陈韪不以为然,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窘得陈韪半天说不出话来。

孔融长大后中,做过北海相等官,是历史名人。

了了:明白。“不甚了了”由“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引伸过来。形容不十分了解。

56、成语故事一举两得的故事

东汉初,被任命为建威大将军的耿弇率兵奔赴齐地,前去围剿以张步为首的割据势力。当时张步据守剧地,派他的兄弟张蓝率精兵二万据守西安县,另有诸郡太守合万余人据守临淄。西安县与晒淄相距四十里。耿奔便进军画中邑,正好处于西安、临淄两城之间。安营扎寨之后,耿弇分析了一下两城的据守情形。

西安城小却十分坚固,而且张蓝兵士精良;临淄名声很大,但守兵松散,易于攻下。于是,他来了个声东击西,扬言要攻打西安,实则发兵前往临淄。这时,有的将帅提出异议,认为随该速去攻打西安,耿弇坚持道:“不然。西安已听说我们要去攻打,正日夜守备,临淄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遇到我们,必会慌乱不堪,这就很容易拿下。攻下临淄,西安就变成了一座孤城,张蓝与张步又相距较远,他一定会吓得弃城而逃。这样我们就是一举而两得了。”果然,耿弇之师只用半天功夫便占据了临淄,张蓝听说,惊慌失措,率领部将弃西安逃往剧城,耿弇攻一城而得到了两座城池。

57、成语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文学家,也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派人去叫县令陶渊明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被一个手下拦住,手下说:“参见这位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他会在郡太守面前说你坏话的。”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意思是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说罢,他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他写农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写自己劳动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写农人劳作的甘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然而,田园生活既是美好的,也是艰辛的,不劳作就没有收获,遇到天灾人祸,即使劳作也是一无所获。晚年的陶渊明生活贫困,特别是一场大火把他的全部家当烧毁后,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到63岁时,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

陶渊明的最大成就,在于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以自己卓越的诗歌才华,极大地丰富了农事和田园题材的创作。以前诗中罕见的桑、麻、鸡、狗等普通事物,一经他写入诗中,无不生趣盎然,而他描写大自然的亲切,亦常常激起人们的无限向往。

政坛中少了一位官员,却让文坛上多了一位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后来,人们也常把那些在生活中,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气节去换取某种物质利益的行为,说成是“不为五斗米折腰”。

58、成语故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春秋时期,晋献公在位时,最宠信一个叫骊姬的妃子。当时,晋献公已经立了申生为太子,准备让他继位。可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当国君,于是她千方百计地陷害申生,最终申生自杀身亡,他的两个哥哥重耳和夷吾逃亡国外。
后来,晋献公病重,他把最信任的大夫荀息叫到床前,嘱咐他好好辅佐奚齐当国君。荀息答应了。可是他的使命太艰难了。晋献公一死,晋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有一个名叫里克的大夫,他原来是太子申生的副将,他觉得申生死得太冤枉,一心想为申生报仇。奚齐登上君位不久,他就找到机会把奚齐给杀了。荀息只好又立了奚齐的弟弟卓子当国君,可是很快,里克又把卓子杀了。这时候,流亡秦国的夷吾回国当上了国君,这就是晋惠公。晋惠公刚当上国君,就想杀掉里克。他对里克说:“你杀掉了两个国君和一个大夫,我如果不杀你,别人就不会服我。你受死吧。”没想到里克不但不害怕,还冷笑着说:“如果我不杀他们,能轮到你来当这个国君吗?你既然已经打定主意把罪名加到我头上,还怕找不到理由吗?”(原文是:“欲加之罪,其无辞乎?”)于是他自己扑到剑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成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由“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演变而来,是说想要给人强加上个罪名,何愁找不到借口。欲,想要,希望;患,害怕;辞,理由,借口。

59、成语故事必由之路

.唐僧师徒四人西行,虽然是秋天,但渐渐感到热气蒸人。请教一位老者,老者说:“敝地唤做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唐僧说:“火焰山可阻西去之路?”老者说:“西方却去不得。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西方必由之路,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过得此山,就是铜脑袋,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三藏听了,大惊失色。

“必由之路”指必定要经过的道路。比喻事物必须遵循的规律。

(出自《西游记》第五十九回)

60、成语故事饮鸩止渴

东汉的霍諝,从小就很有胆识。他十五岁时,他舅舅宋光由于秉公执法,得罪了一些权贵,被他们诬告篡改诏书,关進了监狱。霍諝知道舅舅为人正直,不可能干这种事,就给大将军梁商写信,为舅舅辩白。信中说:“宋光身为州郡的长官,一向奉公守法,以便更好地为朝廷效力。他怎么会冒着死罪去篡改诏书呢?这不就是人为了充饥去吃附子(一种草药,有剧毒),为了解渴去饮鸩(“鸩”的羽毛泡过的毒酒)一样吗?如果这样的话,还没有進入肠胃,到了咽喉处就已经断气了。他怎么可能这样做呢?”梁商读了信,觉得说得有道理,把信拿给皇上看。不久,宋光被无罪释放。

“饮鸩止渴”比喻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其严重的结果。

(《后汉书?霍諝传》)

61、成语故事将心比心

春秋时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一天晚上,为酬谢有功将士,摆了一席盛大的酒宴,要开怀畅饮。在轻歌妙舞的气氛中,忽然,灯火全部熄灭。黑暗中庄王的爱妾受到一个将士的调戏。她急中生智,一把抓下那个将士的头冠,让庄王点灯,捉拿那个无冠带的人。庄王不但没有发怒,反而说:“无妨,此刻宴乐饮酒自不必拘泥妇人之节。”并让所有的人都取下头冠,当灯火再亮时,将士中无一人戴头冠。真是难得的大度,十足的人情味。数年之后,楚军与晋军交战,楚军处劣势,突然,一位将士冲向敌阵,使战争转败为胜。这位将士就是当年调戏庄王爱妾的那人。庄王当年是“经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充分表现了他的宽厚仁爱之心和令人叹服的人情味;他并没有期求回报而却得到回报,这正是他事业成功之所在。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场帝的郡丞,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亲自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李渊灭隋后要杀李靖,李世民反对报复,再三请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魏征曾鼓动太子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样不计旧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为唐王朝立下了丰功。
相传唐朝宰相陆贽,有职有权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伙营私,便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不久,陆贽被罢相,贬到了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陆有点私怨,便玩弄权术,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意在借刀杀人。不想李吉甫不记旧怨,而且,“只缘恐惧传须亲”,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洒结欢,使那位现任宰相借刀杀人之阴谋成了泡影。对此,陆贽深受感动,便积极出点子,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搞报复,宽待了别人,也帮助了别人。
最难得的是将心比心,谁没有过错呢?当我们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时,是多么渴望得到对方的谅解啊!
古人古事,脍炙人口。以古为镜,可以净心灵,辨是非,明前途。
总之,与人交往过程中,肚量直接能影响到彼此间的关系是否能协调发展。众多同事同仁共处一方天地,矛盾、恩怨在所难免,这尤不及,有的是由于认识水平的不同,有的是因为一时误解造成。如果我们都能够像古人那样有较大的肚量和长远的眼光,以退让、宽容的态度去对待恩怨,就不仅有可能赢得时间、缓和矛盾,更有可能在不经意间为多年后的善报埋下善因,还你一个更为海阔天宽的新局面。

62、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搞笑版)

成语故事

●麦东茶

闲来无事,和上小学的外甥聊天,他求我给他讲故事,于是我们有了下面的对话。

1.凿壁偷光

我:汉朝时,一个少年叫匡衡,他非常好学。因为家里穷,晚上点不起蜡烛,他就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借用邻居家的烛光看书……

外甥:等等,他为什么不开灯呢?

我:因为没有电。

外甥:是因为电力紧缺?

我:(气喘吁吁)不是,汉朝离现在两千多年了,那时还没有发明电。

外甥:哦。(停顿)他什么时候凿的洞?

我:(愣)嗯?晚、晚上吧。

外甥:晚上?晚上他不是看不见吗?怎么凿的?

我:(语塞,停顿)那、那、那就是白天吧。

外甥:白天还有工夫凿洞?干吗不用这个时间看书?

我:(再语塞)这个、这个我记不清了,咱换一个故事再讲……

2.孔融让梨

我:东汉时期,有一个儿童叫孔融,他吃梨时把大个儿的梨让给大人吃……

外甥:等等,是几个大人?是他父母吗?

我:(做了准备)不知道,就算一个吧。

外甥:那还剩几个小梨?

我:(语塞,皱眉头)好像一个吧。

外甥:我明白了,大的梨肯定是催熟的,不好吃。小的肯定是天然的绿色食品……

我:(恨不得给他两巴掌)咱再换一个讲……

3.曹冲称象

我:三国时期,有个小孩子名叫曹冲。外国人送给他父亲一头大象,父亲想知道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就叫曹冲来称……

外甥:舅舅,停停。我知道。把大象杀了,割成一块一块称完后加起来就行了(得意洋洋)。

我:(瞪大眼珠子)那是礼物,不能杀的。

外甥:(这下轮到他语塞了)那大象是怎样送过来的呢?

我:(有些恼火)可能是用车吧。

外甥:那肯定超载了,看看司机的罚款单就知道重量是多少了!

我:(声音发颤)再、再换一个!

4.草船借箭

我:三国时期,孔明接到周瑜的命令,要他在三天内打造十万支箭……

外甥:舅舅,等等。箭是什么?

我:(问题终于靠谱了,心里很高兴)就是带尖的、古代用弓发射出去的一种先进武器……

外甥:噢!(若有所思)比CS里的枪还厉害吗?

我:没有。不过那时候没有枪,只有箭。

外甥:好,那您接着讲。

我:一天早晨,趁着大雾,孔明带着十余艘扎着草人的小船出发了。

外甥:天为什么有雾了?

我:孔明预测的。

外甥:他是天气预报员吗?

我:不是,是他算的。

外甥:他是瞎子?算命先生?

我:……(头重脚轻了)我、我、再、再、再换一个,我就不信我讲不完一个故事!

5.四面楚歌

我:秦朝末年,项羽和刘邦争霸……

外甥:争霸是什么意思?

我:就是争夺、竞争的意思。

外甥:哦,就是PK!

(我倒……)

63、匠石运斤成语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技艺很精湛超群的匠人石,他善于使用斧头削东西。一天一个楚国都城郢人干活时鼻子上沾上了一层像苍蝇翅膀那样的白灰,不太好擦掉,就跑去找匠人石。匠人石抡起斧子一阵狂削,白灰掉了,而郢人的鼻子完好无损。

匠石运斤的意思是:匠:匠人;石:人名;运:抡;斤:斧子。指木匠石抡斧砍掉郢人鼻尖上的白灰,而没有碰伤郢人的鼻子。形容技艺精湛超群

64、成语故事目不窥园

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后来他被征为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

【解释】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65、近悦远来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沈诸梁因封地于叶被称为叶公,孔子周游列国,来到楚国的叶邑,叶公向他请教怎样治理一个地方。孔子回答:“近者悦,远者来。”告诉他要先让境内的人民欢悦无怨,于是远处的人就会慕名而来投奔。

【释义】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66、食辨劳薪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荀勖曾经跟随晋武帝外出,当时条件十分艰苦,到处找不到柴火做饭,厨师只好把带去的旧车的车脚卸下烧火做饭。席间,荀勖对晋武帝说:“这饭是用腐朽的木柴烧出来的。”晋武帝不信,派人去询问,情况果然如此。

【释义】形容见识卓越。

67、偷媚取容成语故事

唐朝武周时期,官场腐败,到处是偷媚取容的人,最为典型的是张岌为了取悦武则天的情人薛师和尚,亲自拿着黄绢跟随薛师之后,遇到薛师要上马时就匍匐在地当马镫。还有侍御史郭霸亲自品尝来俊臣的粪便,宋之问为张易之捧便桶等等。

【解释】巧黠谄媚以取悦于人。

68、放虎归山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刘备处境艰难就去投奔曹操。曹操的谋士程昱知道刘备不是等闲之辈,劝曹操尽早除掉刘备。刘备为麻痹曹操,装做种菜不问政治。曹操灭了吕布后,刘备请求带兵攻打袁术,曹操给了五万军马,刘备离开曹操自立旗号。

【成语解释】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把老虎放回山去。

69、举足轻重的成语故事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虽已建立了东汉政权,但全国尚未统一。当时,蜀地的公孙述也想称王称帝,争夺天下。这个时候,有一个实力派人物叫窦[dou]融。王莽当权的时候,他当上了伏波将军。王莽失败以后,他归附了淮阴王刘玄,不但做了张掖[ye]都尉,还被刘玄的部属推举为河西五郡大将军。

拥有河西五郡的大将军窦融看到刘秀在政治、军事上占优势,有意顺附,便召集各郡太守和本地名流商讨,决定派使者带著书信和礼物前往洛阳。刘秀得知此事后,十分高兴,隆重接待了使者,并给窦融写了一封书信,信中说:“蜀地有公孙述,现蜀汉相攻,你的地位极为重要,一抬脚就会影响两端的轻重,无论你站在哪一方,都可以决定一方的成败。(原文是:‘举足左右,便分轻重。’)”从此,窦融十分忠心地跟随着刘秀,很快被升为大司马。刘秀得到窦融的支持,实力大增,终于消灭了公孙述和其他政敌,统一了天下。

后来,人们把“举足左右,便分轻重”简缩成“举足轻重”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处于关键地位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到整个局面。

【解释】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70、将门有将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齐威王的小儿子田婴任齐国相国十多年,捞取不少家产,小儿子田文向田婴进言:“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田婴觉得儿子有眼光,让他主持家事,接待宾客。田文后继承父亲的爵位,成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

【释义】旧指将帅门第也出将帅。

71、白龙微服的成语故事

白龙微服的成语故事

传说白龙下到清凉的深渊里,变成一条鱼。渔人豫且用鱼叉射中它的眼睛。白龙负伤,去向天帝告状。天帝问他当时在何处是什么样的状态,白龙回答自己在深渊里歇凉时变成鱼的形状受伤的。天帝说鱼本来就是让人射的,不能怪罪豫且。

【解释】比喻贵人微服出行,恐有估计不到的灾祸。

72、心悦诚服的成语故事

心悦诚服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孟子到各地去游说他的仁道,有人说靠武力照样可以称霸,根本用不上讲仁道。孟子说:“靠武力称霸必须要以国富民强为基础,是武力压服而非心悦诚服,而以仁道称霸,则可以让人心悦诚服,使国力强大。”。

心悦诚服的意思是:悦:愉快,高兴;诚:硬实。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

73、牛角挂书成语故事

牛角挂书成语故事

隋炀帝第一次进攻高丽,被打得大败。一百多万隋军兵士,逃回来的只有二千七百人。这样的惨败,并没有使这个骄横的暴君死心。才隔一年,他又发动第二次对高丽的进攻。他亲自率领大军攻打辽东,派大臣杨玄感在后方黎阳督运粮草。

杨玄感的父亲杨素,原是隋炀帝的亲信,帮助炀帝夺取皇位。后来受到炀帝猜忌,郁郁不乐地死去。杨玄感为这个对隋炀帝早就不满,这一回看到局势混乱,就想利用这个时机推翻隋炀帝。

杨玄感用督运粮草的名义,征发了年青力壮的民夫、船工八千多人,要他们运粮到辽东前线。那些年青人怨透了劳役,听说叫他们远离家乡去干苦差使,更加气愤。

有一天,杨玄感把民夫集合在一起,说:“当今皇上不顾百姓的死活,让成千上万的父老兄弟死在辽东,这种情况不能再忍受下去。我也是被逼来干这件事的。现在我决心跟大伙一起,推翻暴君。你们看怎么样?”

大伙儿一听有人带头反对朝廷,怎么不愿意,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声。

杨玄感把八千民夫编成队伍,发给武器,准备进攻隋军。他发现他身边缺少一个谋士帮他出谋划策,不禁想起了正在长安的好朋友李密。

李密的上代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正好宰相杨素坐着马车在后面赶上来,看到前面有个少年在牛背上读书,暗暗奇怪。

杨素在车上招呼说:“哪个书生,这么用功啊?”

李密回过头来一看,认得是宰相,慌忙跳下牛背,向杨素作了一个揖,报了自己的名字。

杨素问他说:“你在看什么?”

李密回答说:“我在读项羽的传记。”

杨素跟李密亲切地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少年人很有抱负。回家以后,杨素跟他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孩子的学识、才能,比你们几个兄弟强得多。将来你们有什么紧要的事,可以找他商量。”

打那以后,杨玄感就跟李密交上了朋友。

这回杨玄感要找谋士,想起他父亲的叮嘱,就派人到长安,把李密接到黎阳来。

李密到了黎阳,杨玄感向他请教:要推翻隋炀帝,这个仗该怎么打法。

李密说:“要打败官军,有三种办法。第一,皇上现在在辽东,我们带兵北上,截断昏君退路。他前有高丽,后无退路,不出十天,军粮接济不上,我们不用打也能取胜,这是上策。第二是向西夺取长安,抄他们的老巢。官军如果想退军,我们就拿关中地区做根据地,凭险坚守,这是中策。第三是就近攻东都洛阳。不过这可是一条下策。因为朝廷在东都还留着一部分守兵,不一定能很快攻得下来。”

杨玄感急于求成,听完这三条计策,觉得前两条都太费时间,说:“我看你说的下策,倒是个好计策。现在朝廷官员家属,都在东都。我们攻下东都,把家属都俘虏起来。官军军心动摇,保管能取胜。”

杨玄感立刻从黎阳出兵攻打东都,一路上,有许多农民踊跃参加起义军,队伍扩大到十万人,接连打了几个胜仗。隋炀帝正在带领大军猛攻辽阳,得到告急文书,连夜退兵,派大将宇文述等带领大军分路攻杨玄感。杨玄感抵挡不住,想往西退到长安去。宇文述带兵跟踪追击,最后,把杨玄感的人马围住。杨玄感没路可走,终于被杀。

李密从混乱中逃了出来,想偷偷地逃回长安。但是隋军搜捕得很紧,李密还是被抓住了。

隋将派兵把李密押送到隋炀帝的行营去。半路上,李密跟十几个犯人一商量,把他们随身带的钱财都送给押送的隋兵,供他们吃喝。隋兵受了他们的贿赂,喝酒作乐,防备松懈下来。李密他们就趁隋兵酒醉糊涂的时候,瞅个机会跳墙逃跑了。

李密脱离危险以后,想另找机会,反抗隋朝。他想找个起义军的首领作靠山,但是有的起义军首领看他是个文弱书生,不大重视他。李密没办法,只好改姓换名,东躲西藏,几次险点儿被官府抓去。最后,他听说东郡(今河南滑县东)瓦岗寨有一支起义军,兵力很强。带头的叫做翟(音zhai)让,为人厚道,又喜欢结交英雄,就决定上东郡去投奔瓦岗军。

7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成语故事

1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成语故事

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的说不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

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从魏征劝太宗的话演变而来。

这个成语意思是广泛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确的判断,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不了解真相,得出错误的结论。告诫人们办事要广泛听取意见,不要听信于一人,才能把事情办好。

2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jiān tīng zé míng,piān xìn zé àn

【解释】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出处】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用法】复句式;作主语、谓语、宾语;用于领导者

【近义词】虚怀若谷集思广益满招损,谦受益

3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成语故事点评

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从魏征劝太宗的话演变而来。

这个成语意思是广泛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确的判断,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不了解真相,得出错误的结论。告诫人们办事要广泛听取意见,不要听信于一人,才能把事情办好。


75、一笔勾销的成语故事

1

一笔勾销的成语故事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小时候就很有志气。他十几岁时便辞别母亲,外出求学,夜以继日地勤奋苦读。冬天感到非常疲倦时,就用凉水洗脸;吃的东西不够,就喝粥充饥。经过刻苦学习,他终于考中了进士。

庆历三年,范仲淹被宋仁宗任命为参知政事,他和同时任命的韩琦、富弼等一起,进行了一场以改善吏治为中心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措施之一就是裁减冗官。范仲淹取来官员名册,一个个检查他们的任职情况。凡是不称职的官员,他都在名册上一笔勾去,撤掉他们的职务。空出的职务,则从下一级能够胜任的官员中委任。富弼平时十分尊重范仲淹,对待他像自己的长辈一样,他见范仲淹对这些不称职的官员这么毫不留情,担心地说:“你用笔一勾,就撤掉了他们的职务。他们一家人都要伤心得痛哭流涕了!”

范仲淹回答说:“他一家人哭,总比他们祸害千家万户,让那些人家全部悲伤好得多吧。”于是,他把那些不称职的官员全都罢免了。

但是,由于新政触犯了当时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推行不到一年便夭折了。范仲淹也被贬到陕西任四路宣抚使。也就在这一年,他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后来,“一笔勾销”演变为,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否定或不再提起。

2

一笔勾销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yī bǐ gōu xiāo

【解释】把账一笔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出处】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第七卷:“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

【近义词】一了百了 一笔勾消

3

一笔勾销的成语故事点评

富弼平时十分尊重范仲淹,对待他像自己的长辈一样,他见范仲淹对这些不称职的官员这么毫不留情,担心地说:“你用笔一勾,就撤掉了他们的职务。他们一家人都要伤心得痛哭流涕了!”范仲淹回答说:“他一家人哭,总比他们祸害千家万户,让那些人家全部悲伤好得多吧。”于是,他把那些不称职的官员全都罢免了。一笔勾销:把账一笔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76、人死留名的成语故事

1

人死留名的成语故事

王彦章是五代时候的人,他年轻的时候跟随梁太祖打仗,立下不少的战绩,太祖死后又为末帝巩固了梁朝的江山,功劳不能说不大。可是当王彦章攻打后唐连续两次失败后,向来对他有反感的人趁机向末帝说王彦章的坏话,最后王彦章被罢免了兵权。不到半年,后梁江山不保,只好再度请出王彦章。

一次,王彦章被唐兵活捉了,后唐庄宗很赏识他,想让他做将领,王彦章说:“哪有当将领的人,早上替这个国家效力,晚上又为另一个国家做事的?所以请大王给我一刀,我没有怨言,只会感到很荣幸。”最后虽然他还是死了,但是却留下了很好的名声。

2

人死留名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rén sǐ liú míng

【解释】指人生前建立了功绩,死后可以传名于后世。

【出处】宋·欧阳修《新五代史·王彦章传》:“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用法】复句式;作分句

【近义词】永垂不朽 千古留名 流芳百世

3

人死留名的成语故事点评

彦章被唐兵活捉了,后唐庄宗很赏识他,想让他做将领,王彦章说:“哪有当将领的人,早上替这个国家效力,晚上又为另一个国家做事的?所以请大王给我一刀,我没有怨言,只会感到很荣幸。”最后虽然他还是死了,但是却留下了很好的名声。人死留名的成语故事多用来形容指人生前建立了功绩,死后可以传名于后世。


77、覆水难收的成语故事

1

覆水难收的成语故事

“覆水难收”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表示事已定局,不可挽回。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王桃《野客丛书》,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入。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商朝末年,有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因先祖封于吕,又名吕尚。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后来封在齐,是春秋时齐国的始祖。

姜太公曾在商朝当过官,因为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弃官而走,隐居在陕西渭水河边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为了取得周族的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经常在小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装模作样地钓鱼。

姜太公整天钓鱼,家里的生计发生了问题,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离开他。姜太公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并说有朝一日他定会得到富贵。但马氏认为他在说空话骗她,无论如何不相信。姜太公无可奈何,只好让她离去。

后来,姜太公终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

姜太公已看透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

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于是姜太公冷冷地对她说:“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块儿。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


2

覆水难收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bái miàn shū shēng

【解释】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出处】《宋书·沈庆之传》:“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

【近义词】白面儒冠 文弱书生

3

覆水难收的成语故事点评

姜子牙的老婆马氏因为姜子牙穷就想离开姜子牙,后来姜子牙发达了又想回到姜子牙身边,姜太公已看透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于是姜太公冷冷地对她说:“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块儿。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


78、一朝一夕的成语故事

1

一朝一夕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杨朱博学多才,很受人尊重。一次,他到朋友季梁家去,恰巧季梁身体不舒服,躺在床上。

季梁的儿子见了杨朱后,哭着说:“杨伯伯,我父亲的病看上去很厉害,你能否帮我请医生来为他诊治一下。”杨朱探视了季梁,安慰季梁的儿子说:“贤侄别急,依我看,你父亲的病并不重,只要好好调理,很快会痊愈的。”

但是,季梁的儿子不信,一下子请来三位医生。

第一位医生给季梁诊治了一下,说:“你得病的原因是冷暖没有节制,虚实失调,阴阳不和,平时饥饱不均。只要吃几帖药,即可药到病除。”季梁摇摇头说:“你只是个普通医生,你走吧!”

第二个医生为季梁诊了脉,说:“你的病是由于先天不足,而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要用药来治好你的病,恐怕很难。”季梁赞许地说:“你是一位良医。”

第三位医生只望了望季梁的气色,说:“你的病是由于精神忧郁引起的,所以不用吃药,只要好好修心养性,就会好的。”季梁十分赞许地说:“你真是一位神医啊!”

原来,季梁的病确实是因精神忧郁而起。他的病经过精神调节,果然没过多久就好了。

2

一朝一夕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yī zhāo yī xī

【解释】一个早晨,一个傍晚,指很短的时间之内。

【出处】《周易·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用法】作定语、状语;用于否定句

【近义词】一时半刻 弹指之间 转眼之间

【反义词】千秋万代 万古长存 地久天长

3

一朝一夕的成语故事点评

季梁是春秋初期的思想家,是开儒家学说先河的重要学者。但他提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政治主张却没有得到君主的赏识,国邦被夺去后,作为亡国之臣的季梁也因此郁郁而终。这个成语是告诉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不要等到时间流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着过往满满的遗憾,希望大家能学会珍惜时间。

79、优孟衣冠的成语故事

1

优孟衣冠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楚庄王宫廷有位艺人优孟,《史记·滑稽列传》形容他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优孟滑稽多智,常以调笑戏谑讽谏,他曾经劝谏楚庄王以大夫的礼仪厚葬爱马的不当之行。优孟还有一件为人称道的事迹。楚国宰相孙叔敖深知优孟是位贤人,十分礼遇他。孙叔敖一生清廉,没有储蓄多少家产,因而在临终前嘱咐儿子: 我死后,你必定贫困。到时你可以拜见优孟,就说你是孙叔敖的儿子。 果然,不到几年的光景,家境日渐萧条,生活贫困。

一日,孙叔敖的儿子在路上遇到优孟,想起父亲的遗言,便对优孟说道: 我是孙叔敖的儿子,先父临终前曾嘱咐我,家贫时可去拜见您。 优孟交待: 你不要到远处去,耐心等候我的消息。 优孟感慨孙叔敖一生奉献国家,死后家中却一贫如洗,于是花了一年的时间,模仿孙叔敖的动作、神韵,学习他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惟妙惟肖到旁人都无法分辨的境界。在一次楚庄王的酒宴上,优孟穿戴上孙叔敖的衣冠,上前为楚庄王敬酒。庄王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复活了,想要再请他为相,优孟表示必须先回家与妻子商量,希望楚庄王给自己三天的时间。

三日后,优孟回复楚庄王: 我妻子认为楚国的宰相不值得做,像孙叔敖一生尽忠清廉治理楚国,使楚王得以称霸诸侯。如今死了,他的儿子却无立锥之地,贫困潦倒。 优孟随后又高歌一曲: 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楚庄王听了很受感动,觉得自己对故臣照顾不周,于是召见孙叔敖的儿子,赐以土地与奴仆,使孙家生活得以改善,一生保有富贵。

2

优孟衣冠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yōu mèng yī guān

【解释】 优,形声。从人,尤声。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场演戏。

【出处】《史记·滑稽列传》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东施效颦 邯郸学步 鹦鹉学舌

【反义词】别具一格 别开生面 独辟蹊径

3

优孟衣冠的成语故事点评

故事中的春秋时期楚国王宫艺人优孟想要东施效颦用模仿孙叔敖的音容笑貌、穿戴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王博得楚王的感动,好让自己的儿子受到楚王的重用。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君王应该理性对待朝政封臣,优孟的做法也有待考量。想要出人头地,还是要靠真材实料。


80、流芳百世的成语故事

1

流芳百世的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大司马桓温专揽朝政,他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他位高权重,野心萌发,一次躺在床上说:“人生在世不能默默无闻。”亲信们不敢吭声,他从床上坐起接着说:“一个人即使不能流芳百世,那么就该遗臭万年。”

2

流芳百世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liú fāng bǎi shì

【出处】桓公卧语曰:‘作此寂寞,将为文景所笑。’既而屈起坐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

【解释】美好形象永不磨灭,不会被忘却。

【用法】作谓语;指好名声

【近义词】永垂不朽、名垂青史 万古流芳 馨香百世

【反义词】臭名远扬、遗臭万年 恶名远扬

3

流芳百世的成语故事点评

有人说,这是他们有着忠烈之气,所以会流芳百世,有异于平常人。流芳百年的意思是要人们心存善意的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好听的名声,而不是因为被野心操控成为一个遗臭万年的坏人名声。小朋友们平时要严于利己,做一个乖孩子,不要做坏事,臭名扬天下哦。



81、生花妙笔的成语故事

1

生花妙笔的成语故事

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了一朵美丽的花,因此,才思横溢,后来名闻天下。于是他拿着书问杜子野先生:“先生,人世间难道真会有生花笔吗?”

杜子野正色道:“当然有啊!事实上有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头不会长,只是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罢了。”

王安石见杜子野先生如此认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给我一支生花笔吗?”

于是,杜子野拿来一大捆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笔,究竟是哪一枝,连我也辨不清楚,还是你自己找吧。”

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学生眼浅,请先生指教。”

杜子野摸着胡须,沉思片刻,严肃地说道:“你只有用每枝笔去写文章,写秃一支再换一支,如此一直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了。”

从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导,每日苦读诗书,勤练文章,足足写秃了五百枝毛笔。可是这些笔写出来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中找到“生花笔”。他有些泄气,于是又去问杜子野先生:“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枝生花笔呢?”

杜子野没有说什么,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又过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给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笔都写秃了,仅剩一枝。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写了一篇《策论》,突然,他觉得文思潮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他高兴得直跳了起来,大声喊:“我找到生花笔了!”

从此,王安石用这枝“生花笔”学习写字,接着乡试、会试连连及第。以后又用这枝笔写了许多改革时弊、安邦治国的好文章,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

生花妙笔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shēng huā miào bǐ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解释】生花:长出花朵。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或绘画才能。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近义词】曲尽其妙 点睛之笔 神来之笔 笔下生花 笔下生辉 笔头生花 笔走龙蛇 飞来神笔

【反义词】平淡无奇 不足为奇

3

生花妙笔的成语故事点评

梅花香自苦寒来,生花妙笔得成于一个“勤”字。曾经有人问牛顿:“你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牛顿回答说:“假如我有一点微小成就的话,没有其它秘诀,唯有勤奋而已。” 勤奋是成功的唯一途径。没有它,天才也会变成呆子。


82、奄奄一息的成语故事

1

奄奄一息的成语故事

不久,晋武帝又征召李密为太子待从官。他不敢不从,他更不愿离开年迈的祖母,就向晋武帝上表陈情,叙述自己的不幸身世,说明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

李密在《陈情表》中说:臣命运坎坷,早年便连遭不幸。出世刚六个月,父亲亡故。四岁那年,舅舅逼迫母亲再嫁他人。臣全靠祖母刘氏抚养长大。现在祖母年老,长年疾病缠身,久卧不起,犹如西山落日,气息奄奄,生命不长,早晨难保晚上了。臣如无祖母抚育,难有今日;祖母如果失去臣的奉养,也无法度完余年。祖孙二人,相依为命。臣今年四十四岁,祖母今年九十六岁,因此,臣为陛下效力的日子长,而报答祖母的日子短呀!所以臣以这种乌鸦反哺其母的私衷,来乞求陛下准允臣为祖母养老送终。臣之辛酸困苦,乡邻官府共睹,天地神明可察。

文章写得委婉恳切,真挚动人。直到祖母死后,李密才出仕晋朝,官至汉中太守。

2

奄奄一息的成语故事的材料

【注音】yǎn yǎn yī xī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8回:“惠王亲往问疾,见痤病势已重,奄奄一息。”

【解释】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只剩下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中性词。

【近义词】奄奄垂绝 千钧一发 危如累卵 朝不保夕 间不容发 朝不虑夕 没精打采 岌岌可危 危在旦夕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摇摇欲堕 死气沉沉 日薄西山

【反义词】生龙活虎 生气勃勃 朝气蓬勃 欣欣向荣 栩栩如生

【例句】原来红极一时的蜡烛厂现在已经负债累累,奄奄一息了。

3

奄奄一息的成语故事的点评

小的时候,我们总想快快长大,可以独立的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但是当你真的离开家几千里的距离,你就会发现,家是多么的温暖。其实,我们这辈子与家人相处的时间都是非常短的,我们要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间。


83、不拘小节的成语故事

1

不拘小节的成语故事

虞延是东汉时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人,长得非常威武,勇力过人,能肩扛千斤鼎奔走如飞,被人视为天神下凡。年轻时在家乡任户牖亭长。王莽称帝时宠幸魏贵人,朝中公卿及郡县官员对魏贵人的亲属及奴仆都畏之如虎。虞延听说后十分震怒,他采取突然行动将那些不法的家奴抓进监牢。

王莽末年,天下纷争。虞延身披甲胄,日夜巡逻,维护百里方圆的治安,百姓才得以安宁。虞延在伏、腊之际,法外施恩破例允许监狱里的犯人回家与家人团聚。犯人们对他感恩戴德,都能如期返回。

后来虞延辞职回到家乡。当地的太守宗富对虞延的贤名早有耳闻,请虞延出任功曹(郡中总务长,可参与郡中一切政务)。宗富生活奢侈,服装车马常常超过法定的标准,虞延认为这样下去迟早会触犯刑律,便劝谏说:“晏婴当齐国相国时,连一件像样的皮衣都没有;季文子为鲁国相国时,他的妻子从不穿丝绸衣物。从古至今,生活俭朴的人很少犯生活错误,请您留意。”但是宗富照样我行我素。不久,宗富的过分奢侈被大臣们参了一本,皇帝下令处以死刑。

有一回,当刘秀的车驾进封丘门的时候,因城门狭窄,仪仗不能通过,一时路塞。刘秀大怒,命令痛打负责此次行动的侍御史100鞭。虞延即向前跪倒请罪说:“城门狭窄是地方官的责任,侍御史没有责任,受过的应该是我。”刘秀听了觉得有理,便赦免了侍御史。虞延如此深明大义,在百官中传为美谈,他从此贤名远扬。

虞延虽然在原则问题上十分精明,但在小事上却从不大留心,所以史传上说他:“性敦朴,不注意细事(不拘小节)。”

2

不拘小节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bù jū xiǎo jié

【出处】《后汉书·虞延传》:“性敦朴,不拘小节。”

【解释】不为无关原则的琐事所约束。多指不注意生活小节 。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不拘形迹、洒脱不拘、不拘细节、大大咧咧

【反义词】缩手缩脚、谨小慎微、小心翼翼、心胸狭窄

【例句】他之所以拥有很多好朋友,是因为他向来是个不拘小节的人。

3

不拘小节的成语故事点评

不拘小节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对待某一件事情不能太过较真,应该顾全大局, 否则会影响大局甚至导致失败。古往今来,能成大事的人,也往往是不拘小节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向成功的学习好的经验哦!

84、关于狗的成语故事

1

关于狗的成语故事:狗尾续貂

西晋咸宁三年(公元277 年)八月,晋武帝司马炎封司马懿的第九子琅琊王司马伦为赵王,掌管临漳军事。赵王司马伦到任后,滥封官爵,只要是王亲宦戚、亲信部属,即便是奴卒厮役,亦封以爵位。因此,每次上朝,貂蝉盈座(古时大官的官帽上,有蝉形图案的金铛为装饰,并插上貂尾,称为“貂蝉冠”),殿上挤得满满的尽是“大官”。当时老百姓看不惯这股腐败之风,编歌谣讽刺道:“貂不足,狗尾续。”貂尾是珍贵的皮毛,因为司马伦的滥封,大官太多,貂尾不够用,只好用狗尾巴代替。腐朽的西晋王朝,只维持了五十二年就结束了。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贾后手里,贾后生性凶狠狡诈,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个儿子),与一个名叫张林的大臣密谋策划,以此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死了贾后,自封为相国。由于是靠这种手段当上相国,司马伦整日忧心忡忡,害怕众人不服。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大封文武百官,甚至连听差的奴役也给以爵位。像皇帝左右的侍中、散骑、常侍等一等高管,在当时的宫廷人事编制中一般只有4人,可司马伦当皇帝时竟达近百人。真是官职泛滥成灾!等到一切就绪后,又废掉晋惠帝,自称皇帝。当时规定,凡宫内高级官员的官服,都是统一式样。如帽子上都插着貂尾做装饰。不同官职,插的位置也有区别。侍中插在左边,常侍插在右边。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晋爵,所以一时貂尾都不够用,所以只好用狗尾来代替,人们就据此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用来讽刺朝廷。后来,人们用“狗尾续貂”来比喻以坏续好,美丑不相称。多用来形象地揭示妄续他人文学作品,也有时用来表示自谦之意。清代蒲松龄的《代王次公与颜山赵启》里也有这个典故:“庇舆盖中,仍添昼行之锦;从缙绅后,张惭尾续之貂。”

狗尾续貂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gǒu wěi xù diāo

【出处】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第十八卷:“乱离以来;官爵过滥;封王作铺;狗尾续貂。”

【解释】续:连接。晋代皇帝的侍从官员用作帽子的装饰。指封官太滥。亦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用法】作主语、谓语、定语

【近义词】佛头着粪、鱼目混珠

【反义词】凤头豹尾

【年代】古代

【例句】你这部小说已经写了大半,请我继续写下去,我怎敢~。

关于狗的成语故事:狗尾续貂点评

晋武帝的叔叔司马伦很有野心,但是却没有一点统治朝廷的才能。自己当上了皇帝以后,把亲戚同党甚至是奴仆,小卒都滥加封赏,朝廷上上下下全都是大官。原本大官都是帽子上的饰物都是由貂尾制成,貂尾不够用,只能用狗尾代替,是不是太不可思议了呢!

2

关于狗的成语故事:狗急跳墙

从前有一个很凶的猎人,养了一只猎狗,但是每次都只给猎狗少量的食物。

有一次,狗实在大饿,偷吃了一点猎物。

没想到被猎人发现了,猎人拿起猎刀要将其杀死。

不料,猎狗一时害怕,从园子的很高的围墙也是唯一的逃生之路跳出去了。

猎人惊讶极了道:“狗急还能跳墙!”

狗急跳墙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gǒu jí tiào qiáng

【出处】《敦煌变文集·燕子赋》:“人急烧香;狗急蓦墙。”

【解释】狗急了也能跳过墙去。比喻坏人在走投无路时豁出去,不顾一切地捣乱。

【用法】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垂死挣扎 穷鼠啮狸 困兽犹斗 孤注一掷 铤而走险

【例句】我们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严防阶级敌人~,做垂死的挣扎。

关于狗的成语故事:狗急跳墙点评

猎狗东躲西藏,慌不择路,被逼进高围墙。在走投无路的绝境中急中生智,突然纵身一跃,越过高墙,终于死里逃生。“狗急跳墙”这个词在词典里也许是作为贬义词而加以诠释的,词里含有讥笑狗。但是从某个方面来说,在走投无路的绝境中激发了自己的潜能,救了自己一命,也未尝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只不过我们不要做危害他人利益的事情就好。

3

关于狗的成语故事:狐朋狗友

吃过午饭的狐狸很无聊,就独自一人出来散步。走着走着,他忽然闻到了诱人的鲜肉香味,他顺着肉香味望去,看到几头狮子正在撕吃着一头野牛。

看到如此惊心动魄的场面,吓的狐狸连大气都不敢出,悄悄的偷趴在浓密的草丛中,胆战心惊的偷看着狮群,焦急地等待着狮群的离去。

吃渴了的狮群陆续离开找水喝去了,狐狸小心谨慎的站起身,探头探脑的用眼睛环视一圈,确信狮子都已离去,就大摇大摆的从草丛中钻出来。

他走到野牛尸体旁,准备带些肉渣回去当晚饭。这时他的好朋友狗,睡过之后出老寻找食物;狐狸看到了,就大声叫唤道:“喂,狗大哥,快过来啊!这里有很多肉!”狗听的狐狸的喊叫,一溜小跑过去。

狗刚跑过来,狐狸就捡起其中最好最大的一块剩肉递给狗说:“今天我请客,你慢慢吃吧。”狗接过狐狸递过来的肉,感激的眼泪都流了下来说:“谢谢,我的好朋友。”

狐狸又从肉堆中捡了一块,对狗说:“我有事先走了,你慢慢在这吃吧。”

喝饱水的狮群中的老大回来看食物,看到狗正在大口大口地吃自己的猎物,很是生气。就走到狗的身旁,二话不说,抓起狗的尾巴,一下扔出几丈开外,狗从半空中落下来,摔折了一条腿。

狗趴在地上,疼的流下眼泪,心里骂道:“好啊,狐狸。我说今天你怎么对我那么大方,原来是拿别人的东西哦。”

狐朋狗友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hú péng gǒu yǒu

【出处】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他那里暗暗的藏,我须索紧紧的防,都是些狐朋狗党。”

【解释】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不务正业的朋友。

【近义词】猪朋狗友 狐群狗党

【反义词】良朋益友 患难之交 良师诤友

【例句】他终日与一批~混在一起,吃吃喝喝,不务正业。

关于狗的成语故事:狐朋狗友点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应该知道,拿别人的东西做人情,慷他人之慨的的朋友是不可交往的。而且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生活中,我们还是要多交一些益友,彼此一起进步,去拥有更好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好朋友。

4

关于狗的成语故事:跖狗吠尧

战国时期,齐国大臣田单不计较骂他的貂勃,备酒宴向貂勃请教错在哪里?

貂勃回答说:“跖犬吠尧并不是尧不圣明而是各为其主。”

田单把他推荐给齐王,齐王派他出使楚国,引起齐王9个宠臣的不满而攻击田单,貂勃慷慨陈词救了相国田单。

跖狗吠尧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zhí gǒu fèi yáo

【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解释】比喻各为其主。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比喻各为其主

【近义词】跖犬噬尧、各为其主

【押韵词】吃苦耐劳、水落归漕、吮墨舐毫、妖妖娆娆、在劫难逃、千里寄鹅毛、画地为牢、自家撞着、洗髓伐毛、虎啸狼号

【年代】古代

关于狗的成语故事:跖狗吠尧点评

做人要懂得感恩,故事里的貂勃是由田单推荐给齐王的,而田单也因为这件事差点被攻击。貂勃慷慨相助,我们得学习貂勃的这种品质哦!要记得帮助过自己的人,今后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

5

关于狗的成语故事:获兔烹狗

春秋时,越王勾践靠着范蠡、文种两个人的全力协助,灭了吴国,雪了国耻,称霸于诸侯。

范蠡看出勾践这个人只可与人共患难,不能与人共安乐,就改名换姓逃到齐国去了。

范蠡到了齐国就写封信给患难之交的文种,劝他早日离开,否则会给越王杀死的。

他在信中打了个比喻:鸟全打完,再好的弹弓也没用,就得收藏起来;猎人捉兔子,兔子死了,帮猎人捉兔子的狗还有什么用呢?猎人就要把狗杀掉烹吃了。现在越王用不着我们了,就要对我们下手了。

文种不大相信范蠡的话,但不多时,勾践就逼文种自杀了。

获兔烹狗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huò tù pēng gǒu

【出处】清·梁启超《论中国之将强》:“南洋一带,苟微华人,必不有今日。今虽获兔烹狗,得鱼忘筌。”

【解释】比喻事成之后排斥以至杀害有功之臣。亦作“狡兔死,良狗烹”。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过河拆桥

【年代】古代

关于狗的成语故事:获兔烹狗点评

这个成语故事给我们启示,一个人有价值,他做的事情就有意义。所以我们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要努力让自己增值,这样才不会有故事中悲惨的结局。同时,我们要听得进别人善意的劝告。


85、死不旋踵的成语故事

1

死不旋踵的故事

东汉桓帝的时候,司隶校尉李膺[yīng]反对宦官专权,大学生们赞他为”天下模楷李之礼(李膺的字)”。 当时,野王县令是张朔。张朔依仗深受汉桓帝信用的宦官、他哥哥张让的权势,横行霸道,贪婪残暴杀害怀孕妇女,受他欺凌的老百姓只好忍气吞声。

李膺到京都上任没有几天,就有人向他告发了张朔的严重罪行。李膺立即派公人去野王逮捕他归案。张朔听到这个消息后,知道李膺为官严厉,连夜逃到京都他哥哥的家里藏匿起来。公人虽然没有逮住张朔,但探听到他已逃至张让家里,便向李膺作了票报。李膺不畏强暴,亲自率领一批人,前往张让家里搜捕张朔。但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发现他的踪迹。李膺命令再彻底搜查一次。最后,终于击破有夹道的墙壁,把张朔从里面抓了出来。平时神气活现的张让,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李膺把自己的弟弟逮走,李膺怕张让会搞什么花样,把张朔关进监狱后,抓紧时间审讯。

张朔在人证物证面前无法抵赖,只得一一招供。”李膺见罪证确凿,论律该死,立即将他斩首。 张让得知张朔被处决,马上到一向宠幸自己的桓帝那里去诉冤。

桓帝非常生气,下沼命李膺上殿亲自讯问这件事。 李膺跪拜后,桓帝立即责问他道:“你身为朝廷官员,为何不先请求就诛杀张朔?”李膺理直气壮地回答道:“从前,晋文公就在天子身边逮住卫成公,并将他押送到周的京城去,《春秋》肯定了他这种做法。《礼记》上 说,贵族犯了罪,按礼的规定虽说可以恕罪,但主管的官员也可以不这样做,孔丘在鲁国当掌握刑狱的司寇,上任七天就杀了犯乱政之罪的少正卯。今天臣到任已有十天,只担心办事不力而获罪,却没有想到犯的竟是办事大急太快的罪。好,臣已经知道自己的罪责。但即使把臣杀了,臣也不会旋转脚跟后退。不过请求陛下再留我五天,让我杀尽大奸大恶,然后罢了官下油锅,这才是我所希望的!”

桓帝听了,回过头来对张让说:“你弟弟是罪有应得,司隶校尉有什么罪过呢?”就这样,李膺没有受到皇帝的惩罚。

从此,他名声大振,宫中大小宦官都吓得缩头缩脑,连大气也不敢出,甚至也不走出宫门。桓帝对这种现象很奇怪,问这是怎么回事,宦官们一边叩头一边说: “我们是害怕李校尉!”

2

死不旋踵的材料

【注音】sǐ bù xuán zhǒng

【出处】《战国策·中山策》:“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解释】旋踵:旋转足跟,即后退。比喻不畏艰险,坚决向前。亦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

【用法】作宾语、状语;指奋勇向前。

【近义词】勇往直前

【反义词】贪生怕死

【年代】古代

3

死不旋踵的点评

困难是欺软怕硬的,你越畏惧它,它越是威吓你。你如果不将困难放在眼里,它越对你表示恭顺。所以小朋友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害怕,更不要轻易被自己内心的防线打倒,只要你坚决向前,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你。


86、罄竹难书的成语故事

1

罄竹难书的故事

隋炀帝杨广的残暴统治,导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农民起义。

李渊在太原起兵以后,自任为大将军,积极地向隋军进攻。这个时候,突厥的力量很强,李渊既担心突厥坏自己好事,又想借用他们的悍马,于是,听从他人建议,与突厥的始毕可汗谈和。最终,双方约定:“若得攻入长安,民众土地归于唐,金玉缯帛归于突厥。”

李渊为争取人心,还大开粮仓,救济灾民,且乘机招募义兵。然而,这些义兵都是乌合之众,没有经过检阅练习,所以率领他们打起仗来很是辛苦。

此时,瓦岗农民义军首领之一的李密,在现在的河南省东部,拥有极大的力量,而且发表了一篇着名的文章声讨隋炀帝,其中的名句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简策,也书写不完隋炀帝的罪状;用东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清隋炀帝的罪恶。以后我们形容罪状之多,写都写不完,称之为“罄竹难书”,这就是此句成语的由来。

这篇文章一出,立刻在全国引起了轰动,人们争相传阅,李密的声势更加浩大,各地反隋的领袖如窦建德和徐圆朗等纷纷上表,劝请李密即天子位。不过,李密认为洛阳城还未攻克,不必急在一时。

李渊这边呢,倒是很想拉拢声势浩大的李密,便遣使通书。但李密自以为力量雄厚,要求李渊率领步骑数千到河南来,当面缔结盟约,由李密担任盟主。李渊不敢得罪李密,却又不想去河南,笑着说:“李密这个人如此骄傲自大,我正准备进兵关中,如果一口回绝他,等于平白又多了一个敌人,不如拍拍他的马屁,使他更为骄傲,然后再慢慢观看鹬蚌相争,我来坐收渔翁之利。”

于是,李渊命令温大雅回了一封书信给李密,信上说:“天生万民,必有司牧,当今能为司牧,作为天子者,除了你还有什么人?老夫已经五十岁的人了,没有那个野心,我愿意跟随你。”李密见到信,看得眉开眼笑。从此,对李渊深信不疑。

2

罄竹难书的材料

【注音】qìng zhú nán shū

【出处】《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解释】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十恶不赦、罪大恶极、擢发难数、作恶多端

【反义词】宅心仁厚、丰功伟绩、举不胜举、不可胜数

【年代】古代

【例句】 日本侵华战犯的罪恶,~。

3

罄竹难书的点评

对骄傲自大的李密,李渊投其所好,对其大说恭维之词,一方面说得李密是心花怒放,并解开防备之心;另一方面,又巧妙地掩盖住了自己的勃勃野心。真是一石二鸟!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想赢得好人缘,也要善于称赞、恭维他人。但是说恭维话时,一定要充满真诚,发自肺腑。这样别人才会越听越舒服。


87、如鸟兽散的成语故事

1

如鸟兽散的故事

李陵是西汉时的著名将领。他擅长骑马、射箭,作战十分勇敢,对士兵也非常爱护,因此深得汉武帝的喜爱。

当时,北方匈奴经常出兵侵犯中原。汉武帝为了安定边塞,便封李陵为派骑都尉,命他率军前去征讨匈奴。他带领五千步兵,从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向北推进,三十天后抵达浚稽山(约今蒙古图音河南),被匈奴三万骑兵包围于两山之间。李陵用战车围成营寨,歼灭匈奴数千人。匈奴单于又召集骑兵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边战边向南撤退,斩杀匈奴三千多人,向南撤退,途中来到一大片沼泽中。匈奴从上风放火,李陵也命令士兵从里边放火烧出一溜空地,以阻止再烧过来的火继续向南漫延。

正在匈奴作战不利,打算撤退的时候,李陵的一个部下投降了匈奴,把汉军无后援、箭矢将用尽等情况告诉了匈奴,于是匈奴加紧了对汉军的进攻。李陵率军退入一个山谷,匈奴紧追不舍,并切断了汉军的后路。一场激战,汉军伤亡惨重。夜里,李陵见自己没有了突围的希望,就召集起将士,沉重地说:“看样子明天就会被匈奴打败,我们如鸟兽散吧,这样或许还能有逃脱回朝报告皇上的希望。”随后,李陵在夜里突围时被匈奴追击,最后被擒,投降了匈奴。

2

如鸟兽散的材料

【注音】rú niǎo shòu sàn

【出处】 汉·班固《汉书·李陵传》:“今无兵复战;无明坐受缚矣;如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解释】 像受惊的鸟、兽那样四处逃散。含贬义。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逃之夭夭、溃不成军、风流云散、狼奔鼠窜

【反义词】云合雾散

【年代】古代

【例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

3

如鸟兽散的点评

故事中李陵知道第二天就会被匈奴打败,所以跟部下们说如鸟兽散,或许还能有逃脱回朝报告皇上的希望。现在来说,如鸟兽散是一个贬义词,形容一些不团结的团体,跟大难临头各自飞差不多。希望小朋友们,都能有团结意识,但是在紧急情况下,还是要作出正合适的选择。


88、乘人之危的成语故事

1

乘人之危的故事

“乘人之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趁别人危难之时去要挟或打击。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盖勋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东汉时,盖勋因为人正直,很有才干,被举为孝廉,当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属官——长史。盖勋所在的郡属凉州刺史梁鹄[hú]管辖,而梁鹄又是盖勋的朋友。

当时,受凉州刺史管辖的武威太守横行霸道,干尽了坏事,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梁鹄的属官苏正和却不畏强霸,敢于碰硬,依法查办武威太守的罪行。

不料,梁鹄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会涉及到高层权贵,连罪自己,焦虑不安。他甚至想杀了苏正和灭口,但又吃不准这样做是否妥当,于是打算去找好友盖勋商量究竟该怎么办。

也正巧,盖勋与苏正和是一对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将要和他商量如何处置苏正和,并且建议他乘此机会,劝刺史杀了苏正和,来个公报私仇。盖勋听了断然拒绝说:“为个人的私事杀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现;趁别人

危难的时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为。”

之后,梁鹄果然来与他商议处置苏正和的事。盖勋打比方规劝梁鹄说:“喂养鹰鸢[yuān],要使它凶猛,这样才能为您捕获猎物。如今它已经很凶猛了,您却想把它杀掉。既然如此养它又有什么用呢?”

2

乘人之危的材料

【注音】chéng rén zhī wēi

【出处】 《后汉书·盖勋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解释】指在别人遇到危难的时候去威胁损害。出自 《后汉书·盖勋传》。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同趁人之危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同“趁人之危”

【相近词】乘虚而入、落井下石、攻其不备

【反义词】成人之美、济困扶危、雪中送炭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盖勋因为人正直,很有才干被举为孝廉,他所在的郡正好是由其朋友梁鹄管辖。当时被梁鹄管辖的武威太守横行霸道,百姓敢怒不敢言,这时梁鹄的属官苏正和却不畏强霸依法查办武威太守的罪行。梁鹄生怕此事连累自己,打算杀了苏正和,于是去找好友盖勋商量究竟该怎么办。虽然盖勋与苏正和是一对冤家,但他并没有因为个人恩怨而公报私仇。

3

乘人之危的点评

故事中武威太守横行霸道,幸亏有这样一位不畏强暴的好官依法查办他的罪行,可梁鹄怕连累自己竟动了杀苏正和的心思。因吃不准这样做法是否妥当便与自己的好友盖勋商量。即便盖勋与苏正和是冤家,盖勋也没有公报私仇,这样的气节让人敬佩。在别人遇到危难的时候,不能再去陷害他们,而应该去帮助他人.这样才能对得住自己的良心,在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


89、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1

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哲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烩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烩炙,但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来人们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里引伸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2

脍炙人口材料

【发音】kuài zhì rén kǒu

【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解释】脍:切细切薄的肉、鱼;炙:烤。烤熟的肉。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现在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的好诗文。

【近义词】喜闻乐见、爱不释手、交口称誉、妇孺皆知、人人皆知

【反义词】平淡无味、鲜为人知

【用法】复杂式;作谓语、定语。

【成语举例】《红楼梦》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90、论功行赏的成语故事

1

论功行赏的成语故事

刘邦消灭项羽后,平定天下,当上了皇帝,史称汉高祖。接着,要对功臣们评定功绩的大小,给予封赏。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要封他为赞侯,给予的封户也最多。群臣们对此不满,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创伤,攻城夺地,功劳最多,应该排在第一位。”这时,关内侯鄂千秋把刘邦要讲而未讲的话讲了出来:“众位大臣的主张是不对时。曹参虽然有转战各处、夺取地盘的功劳,但这是一时的事情。大王与楚军相持五年,常常失掉军队,只身逃走也有好几次。然而,萧何常派遣军队补充前线。这些都不是大王下令让他做的。汉军与楚军在荥阳时对垒数年,军中没有口粮,萧何又用车船运来粮食。如今即使没有上百个曹参,对汉室也不会有损失,怎么能让一时的功劳凌驾在万世的功勋之上呢?应该是萧何排在第一位,曹参居第二位。”刘邦肯定了鄂千秋的话,于是确定萧何为第一位,特许地带剑穿鞋上殿,上朝时可以不按礼仪小步快走。

2

论功行赏材料

【发音】lùn gōng xíng shǎng

【解释】论:按照。按功劳的大小给予奖赏。

【近义词】赏罚分明、按劳计酬、计功行赏

【反义词】坐享其成、无功受禄、赏罚不明

【成语举例】《三国志·顾谭传》:“时论功行赏;以为驻敌之功大;退敌之功小。”

91、专心致志的成语故事

1

专心致志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2

专心致志材料

【发音】zhuān xīn zhì zhì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

【解释】专心致志,意为用心专一,聚精会神,丝毫不马虎,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形容非常认真地去做某件事。 致:尽,极。志:意志。致志:一心一意。

【近义词】聚精会神,专心一志,一心一意,一丝不苟,全心全意,全神贯注。

【反义词】心不在焉,心猿意马,魂不守舍,三心二意

【成语举例】同学们在教室里专心致志地写着作业。

92、闻鸡起舞的成语故事

1

闻鸡起舞的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2

闻鸡起舞资料

【注音】wén jī qǐ wǔ

【解释】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出处】《晋书.祖逖传》《资治通鉴》

【简介】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晋书·祖逖传》记述: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近义词】发愤图强、废寝忘食、锲而不舍

【成语举例】学习,就要有闻鸡起舞的精神,勤奋,勤奋,再勤奋.


93、退避三舍成语故事

成语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呢?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源于重耳在当上晋文公之前遭追杀,逃到楚国受到楚王礼遇,于是答应楚晋交战必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94、按图索骥的成语故事

成语按图索骥是什么意思呢?按图索骥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下面一起来看看这个成语故事吧!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

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

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95、四字成语:火树银花

  【注音】huǒ shù yín huā

  【出处】火树银花合,尽桥铁锁开。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

  【释义】火树:火红的树,指树上挂满灯彩;银花:银白色的花,指灯光雪亮。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节日晚上的灯火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张灯结彩、灯火辉煌

  【相反词】漆黑一团、黑灯瞎火、昏天黑地

  【押韵词】百卉千葩、马足龙沙、各自一家、执法不阿、一片散沙、滴里耷拉、初学涂鸦、告老在家、杂七杂八、心细于发、......

  【年代】古代

  【英语】adisplayoffireworksandaseaoflanterns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唐睿宗很懂享乐,虽然只当三年皇帝,但是每到佳节他都大肆铺张一番,逢正月十五,一定要扎起20丈高的灯树,点起5万盏灯称“火树”。诗人苏味道描绘《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成语示例】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  柳亚子《浣溪沙》词

  【成语例句】

  ◎ 每逢节日,延吉市时代广场便成了欢乐的海洋,夜幕降临时,这里灯光四射,欢歌盛舞,演员与群众水乳交融,构成了"火树银花不夜天,兄弟姊妹舞翩跹"的民族风情画。

  ◎ 心灵里飞掠的时光,有火树银花,争相生辉;大脑里无垠的空间,有琼楼玉阁,云蒸霞蔚。

  ◎ 当两把"圣火"与喜庆的"火树银花"交相辉映、熊熊燃烧时,亲爱的朋友,你可知道它经历了怎样艰苦曲折的历程?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96、四字成语:击碎唾壶

  【注音】jī suì tuò hú

  【典故】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壶边尽缺。《晋书·王敦传》

  【释义】唾壶:古代的痰盂。形容对文学作品的高度赞赏。

  【用法】作谓语;形容对文学作品的高度赞赏

  【结构】动宾式

  【相近词】唾壶击碎

  【同韵词】身在福中不知福、弭耳俯伏、哀丝豪竹、举要删芜、招财纳福、红绳系足、争先士卒、易于破竹、言笑自如、自愧弗如、......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大将军王敦每次喝完酒后总是吟咏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边吟咏一边用如意敲打唾壶,壶口都给敲破了

  【成语示例】有客虬髯醉咽呜,击碎唾壶小酒唱。清·魏源《秦淮灯船引》

97、六字以上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拼音】shēn zài cáo yíng xīn zài hàn

  【典故】《三国演义》第二五回至十二七回

  【释义】汉:汉朝。原指关羽身在曹营,心想刘备。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

  【用法】作谓语、分句;指人忠心

  【结构】复句式

  【近义词】人在心不在、心猿意马

  【反义词】同心协力

  【同韵词】蜂狂蝶乱、狐疑不断、伈伈睍睍、笑容满面、三茶六饭、无所顾惮、千金用兵,百金求间、泪干肠断、光说不练、辗转思念、......

  【年代】当代

  【谜语】关羽降曹操

  【歇后语】关羽降曹操;曹营的徐庶

  【英语】workononejobbutlongforanother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刘备被曹操打败。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夫人被迫投降曹操。曹操对关羽关怀备至,送他宅院、美女、战袍及宝马,关羽还是无动于衷,一心想打听刘备的下落。张辽问他为什么身在曹营心在汉,关羽说他与刘备有过生死誓言

  【成语举例】身在曹营心在汉,他就是上马金,下马银,也别想把我买动。刘波泳《秦川儿女》第一部第二章.

98、四字成语:楚弓楚得

  【注音】chǔ gōng chǔ dé

  【典故】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汉·刘向《说苑·至公》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孔子世家·好生》

  【释义】楚国人丢失弓,拾到的仍是楚国人。比喻自己的东西虽然丢了,拾到它的人并不是外人。

  【用法】作宾语、分句;比喻利未外溢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得失相当、一失一得

  【反义词】楚才晋用

  【押韵词】日丽风和、相去几何、政通人和、焦唇干舌、束之高阁、不拘一格、内峻外和、摇唇弄舌、无其奈何、拱手加额。

  【年代】古代

  【谜语】肥水不流外人田

  【英文】onelosesathingwhichpeopleathissidepickup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共王经常带着随从骑马到山野里去打猎,有一次他骑马追逐几头野兽,眼看要追上了,但发现弓不知去向,随从说要沿路回去找。楚共王说:“不必找了,楚国人丢的弓还是会让楚国人拾到的,不会损失的。”

  【成语示例】如今恰恰的不曾动身,这个东西送上门来,楚弓楚得,岂有再容它已来复去的理?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

  【其它使用】

  ◎ 自十九年度至二十三年度五个年度中,每年总支出的百分数里,少者百分之二十五(二十三年度),多者百分之三十七(十九年度),除一小部分属于赔款之支付外,主要的还是对于内债本息应支的债务费,楚弓楚得,仍以内国金融市场为范围。

  ◎ 非第楚弓楚得,无庸怀轩轾之心,实以卫国卫家,正赖此干城之选。"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99、四字成语:不足回旋

  【注音】bù zú huí xuán

  【释义】回旋:转动。形容处境局促,不便转身。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行动不便

  【结构】动宾式

  【相反词】留有余地

  【押韵词】十室容贤、如获石田、绳墨之言、篡党夺权、短褐不全、正色直言、同日而言、见风使船、柳折花残、万斛泉源。

  【年代】当代

  【成语故事】汉景帝时期,景帝设宴招待各地来朝见的诸侯,并让大家跳舞庆贺,来自长沙的定王舞得很别扭,别人取笑他。景帝问他是不是不会舞蹈,他说国小地窄,不足回旋。景帝明白他的意思,就把武陵、零陵、桂阳三地加封给他。

  【成语举例】这儿地方太窄,不足回旋。

100、趣味成语新解

最有学问的人——博古通今

最怕寒冷的人——不寒而栗

最荒凉的地方——不毛之地

最难听的歌曲——陈词滥调

最绵长的口水——垂涎三尺

最高大的超人——顶天立地

最难治的疾病——肝肠寸断

最怪异的动物——虎头蛇尾

最漂亮的帽子——冠冕堂皇

最反常的天气——晴天霹雳

最绝望的前程——山穷水尽

最神秘的行动——神出鬼没

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最宽阔的胸怀——虚怀若谷

最昂贵的时间——一刻千金

最为吝啬的人——一毛不拔

最急速的流水——一泻千里

最狭窄的海洋——一衣带水

最丰厚的稿酬——一字千金

最坚固的工事——固若金汤

手机扫码阅读成语故事100个在线阅读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