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20个原文
1、因地制宜成语故事
从前长安城里有一个佝偻人郭骆驼以种树为生,很多有钱人争相请他去移栽树木,因为他有丰富的种树经验,经他移栽的树木长势很好,有人询问经验时,他说只是因地制宜,让其自然生长,很多人从他种树经验上悟出治国的道理。
【解释】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2、固若金汤成语故事
秦末陈胜起义军冲击秦王朝的统治,陈胜的部将武臣率军攻打越地范阳,蒯通去拜会并劝说范阳县令徐公,徐公放弃守城。蒯通就去拜会武臣,劝武臣妥善安置徐公,这样别的负隅顽抗的固若金汤的城池的守备也会投降,武臣同意他的意见。
【释义】金属造的城,滚水形成的护城河。形容工事无比坚固。
3、握蛇骑虎成语故事
北魏时期,魏高祖死于行宫,彭城王元勰等为防不测,密不发丧,下诏征世宗会驾。灵柩行至鲁阳,才发丧。当时咸阳王元禧怀疑元勰有阴谋说“你这样做很危险。”元勰怀恨在心说“兄识高年长,故知有夷险;彦和握蛇骑虎,不觉艰难。”
【解释】比喻处境极险恶。
4、斩草除根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次卫国与陈国合兵一处,进攻郑国。郑庄公吃了败仗,就向陈桓公提出两国讲和。陈桓公说什么也不答应,他的弟弟陈五父对他说:“与善良的人亲近,与邻国和睦相处,是最宝贵的东西,不可失去。我看郑国既然服软了,就跟他们讲和吧!”
听了弟弟的话,陈桓公很生气,说:“宋国和卫国国势强盛,我对它们有几分畏惧,恐怕它们为难我;可郑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我去攻打它,它还能把我怎么样呢?”于是命令本国军队继续攻打郑国。两年以后,郑国终于强大起来,派遣军队攻打陈国,大获全胜。陈国的邻国眼看陈国吃亏,却不来救助。人们纷纷议论,说:“陈国国君真是自找苦吃,他长期做恶事不知改悔,当然会有这个结果。古书有言,做恶事容易,但恶事如同燎原的烈火一样,无法扑灭,最后还会将大祸引到自己头上。“周朝的大夫周任讲过这样的道理:作为一个国君,对待恶事应像农夫对待杂草一样,将它们铲除干净,连根拔掉,从而使它们不再生长出来,只有这样做,善事才会渐渐多起来。”◎成语释义除祸要除掉祸根,以免留下后患。亦称“剪草除根”。◎故事出处《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出处译文作为一个国君,对待恶事应像农夫对待杂草一样,将它们铲除干净,连根拔掉,从而使它们不再生长出来。5、捉将官里去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真宗下令访天下隐者,得到一个会作诗的杞人杨朴,召见时他却说不会诗,真宗问他临行有人作诗送他否?杨朴回答说:“臣妻有诗一首: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朝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就放他还山
【释义】指被朝廷、官府捉去
6、成语故事不三不四
【注音】bù sān bù sì【出处】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回
【解释】指不正派,也指不象样子。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的品行不好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不伦不类、非僧非俗
【相反词】一本正经、正襟危坐、堂堂正正
【同韵词】各行其是、属辞比事、端人正士、风华浊世、楚楚有致、嫩草怕霜霜怕日、复亡无日、虚应故事、东山之志、快人快事
【年代】古代
【谜语】二除七;二分之七
【邂逅语】七个钱放两处;七尺布拦腰剪
【英语】neitherfish,fleshnorfowl
【德文】unanstǎndig
【日语】ろくでもない,まともでない。どっちつかずだ,へんてこだ
【法语】nichairnipoisson
【俄语】нитонисё
【教学同步】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门不着。吴敬梓《范进中举》初中五册·课文·19
【成语故事】梁山泊好汉鲁智深因救卖唱父女而拳打镇关西命案,被迫削发为僧,他到大相国寺去管理被地痞流氓霸占的菜园。这帮不三不四的人想方设法给鲁智深一个下马威,逼他离开,正设计围攻他,没想到鲁智深把他们全打入粪坑里求饶
【成语示列】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成语造句】
◎ 料想早有人传到他耳里,沉下脸来,索性直截了当地说:"你还不知道呀!实不相瞒,丁万红也太不象话!他前脚走,后脚就有人指他脖梗子骂──哼,骂什么!作风问题呗!他妈的,还不三不四扯到我女儿头上,本是我气来了,打了那贱丫头一膊拐。
◎ 现在他虽然戒了毒,但我仍不敢放松,我告诉他,只要你再和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我就到派出所去报告。"
◎ 他连三媒六聘的还不认账,何况那不三不四的歪辣货?知道他在外洋还有旁人没有?我就只这一个女儿,可不能糊里糊涂断送了她的终身,我自己是吃过媒人的苦的!"
◎ 千户长,我晓得:执掌法令的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不三不四的姑娘,也不能随便踏进您的门。
◎ 杨太太牌还是要打的,打牌的人却换了一批,不三不四的小伙子居多,敦凤简直看不入眼。
◎ 岸上一伙不三不四的人袖手旁观,围在一起哄笑怪叫,其中一人还拿着竹竿在落水儿童头上乱打,这个儿童几次挣扎着爬到岸边,又被这伙人用脚踢入水中。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7、成语故事不学无术的故事
解释:
没有学问,没有本领。不:无,没有。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
8、成语故事沧海桑田的故事
解释:
指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沧海:大海,桑田:农田。
传说东汉仙人王方平在门徒蔡经家见到了仙女麻姑,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妹妹。她早年在姑余山修行得道,千百年的过去了,长得仍如十八九岁的姑娘,头顶盘着发鬓,秀发垂至腰际,身上的衣服光彩夺目,大家举杯欢宴、麻姑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丘陵了吧!”王方平笑着说:“难怪圣人说海中行路都会场起灰。”
9、成语故事五里雾中的故事
张楷,字公超,是东汉人,对道学很有研究,门徒常常上百人。每天造访他的人车马盈门,填塞街巷,有人便在他家附近开办旅舍饭馆赚钱,张楷只好搬家。张楷很穷,以摆摊卖药维持生计。
永和年间,被推荐出任长陵(今咸阳市东)县令,张楷不就,搬到华山峪隐居,一时到华山峪求道者很多,致使华山峪成了集市,人们索性把华山峪叫成公超谷。张楷能在五里范围内弥漫云雾,人们把学道叫“学雾”。元和三年,皇帝召他,他又推脱了。张楷活了70岁。
“五里雾中”原指修道,现形容迷离恍惚、不知所从的状态。
(出自《后汉书•张楷传》)。
五里雾中的意思是:比喻模糊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
10、成语故事近水楼台的故事
宋仁宗时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气温和,与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关心与推荐提拔,有一个外地巡检苏麟到杭州办事,送范仲淹一首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给了他想要的东西。
【典故】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宋·俞文豹《清夜录》
【释义】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优先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反义词】隔岸观火
【押韵词】文武全才、命世之才、矜能负才、助边输财、土木形骸、手到拈来、杞梓之才、朴斲之材、计斗负才、惠然肯来
11、成语故事夜郎自大的故事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12、成语故事侯门如海的故事
崔郊的住处在汉水之上,他的姑姑有个女仆容貌端庄,并且擅长音乐。因为贫穷,他姑姑就把这女仆卖给了连帅,卖了41万钱,分别的时候,两人远远斜眼相看深情对望。崔郊思念她思念到不能控制的地步。那个女仆因为过寒食节跟随别人回来探望老家的人,正好崔郊正站在柳树荫下,(两人见面后)都马上就泪流满面,立下海誓山盟。崔郊写了一首诗给她:“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有一个仇恨崔郊的人,把这首诗写在了连帅的座位上。连帅看到诗以后,让人把崔郊找来,他手下人都不知道连帅的意图。一见到崔郊的面,连帅马上握住他的手说:“‘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这是你的大作吗?”于是连帅让女仆跟崔郊一起回去了。女仆本来带来的衣服饰品箱包等也一起带回去,又给她增加了很多。
里面的“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我认为可以不翻译,意思是说公子王孙们看到绿珠的美貌无不蠢蠢欲动,纵然绿珠不喜欢也没办法。一进到那些人家里就如同在大海中一样看不到了,从此以后萧郎如同路人。
这里是引用了西晋的一个典故,萧郎是绿珠的情人。这里崔郊把女仆比作绿珠,把自己比作了萧郎。
【解释】:侯门:旧指显贵人家;海:形容深。侯门像大海那样深邃。比喻旧时相识的人,后因地位悬殊而疏远隔绝。
【出处】:唐·崔郊《赠去婢》诗:“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13、历史故事年羹尧为何被杀?年羹尧写错了什么成语?
《清史稿》记载:三年二月庚午,日月合璧,五星联珠。这次天地异象,发生在雍正朝。在格外敬畏神灵的古代,天地自然异象,往往都被视为神灵的警示或者预告。
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在古代绝对是祥瑞之兆。对于国家出现这种祥瑞之兆,最开心的莫过于一国之君了。毕竟天降祥瑞也就意味着他这个君主当的不错,得到了老天爷的认可。
而雍正帝登基前经过了激烈的夺储之争,登基之后又流传有他皇位来得不正的说法。这次日月合璧的祥瑞,对于雍正来说有很大的政治意义。除了雍正帝之外,这次异象还对另一个人影响很大。
这个人就是雍正朝权臣年羹尧,而与雍正帝不同的是,这次异象之后他迎来的却是祸事。我们都知道雍正帝以92条大罪赐年羹尧自尽,又与这异象有何干系呢?
天降异象,官员们自然要大拍皇帝马屁。不管是否相信天降祥瑞与君主治理国家有关系,为了讨好最大的boss,就必须说感谢皇帝陛下用心治理国家,所以上天有感降下祥瑞。
虽然年羹尧权势滔天,但到底也只是一介臣子,自然也要上表拍雍正帝马屁了。而他的马屁,最后却给自己惹来了祸事。
年羹尧上表说陛下爱民如子,勤于政事,是励精图治的明君。而在夸赞的语句中,年羹尧用了一词朝乾夕惕,坏就坏在他写错了,将词语颠倒写成了夕惕朝乾。
朝乾夕惕,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这绝对是一个好词,但关键是年羹尧将它写错了。
雍正帝看了一下子就不开心了,说年羹尧就是不想将这四个字用来形容自己,所以故意写错。说年羹尧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然后他就清算了年羹尧,年羹尧的结局大家应该都知道了。
年羹尧的贺表字迹潦草,还出现了词语错误的情况,严格来说的确对皇帝不敬。但这只是一个导火索,雍正帝早就看不惯年羹尧了,清算年羹尧也不仅仅因为这一件事。
早在雍正二年,雍正帝就已经下定决心铲除年羹尧的势力。否则不会给忠于自己的大臣和站位不明的朝臣透露风声,让他们离年羹尧远一点。而他之所以治理年羹尧,更多的还是因为年羹尧功高盖主,专权谋利。
年羹尧因为对雍正帝继位有从龙之功,所以雍正帝上位之后他权势暴增。历来功高盖主之辈,下场都不怎么好。年羹尧却不知收敛,气焰极其嚣张。
他在朝廷大肆打压异己,培植亲信。但凡与他交好,或者给他送了巨额贿赂之辈,都能在他的安排下仕途更进一步。而与他不是同道中人的,则会被年羹尧拉下马来。如此行为,谓之年选。
当官员将升迁之事寄托在臣子身上,而不是皇帝身上的时候,皇帝还能无动于衷吗?特别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之后,围绕在年羹尧身边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政治小集团,雍正帝更不能忍了。
利字当头,事关自己君权的独尊,雍正帝自然不会想到年羹尧多年来对自己的辅助了。插手官员升迁,不敬、贪污种种加起来,最终使得雍正帝对年羹尧痛下杀手。
14、前车之鉴的成语故事
贾谊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年轻的时候,所写的文章便远近闻名。汉文帝听说贾谊精通诸子百家,于是征召贾谊入朝担任博士之职,此时,贾谊年方二十岁。为了表示对汉文帝的忠心,他曾多次上书,陈述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受到皇帝的赞赏。
有一次,贾谊在奏折中引用了夏、商、周三代都统治了几百年,而秦朝只传了两代的历史事实,劝说汉文帝应该效仿夏、商、周三代的做法,改进政治措施,努力治理国家。他引用当时的谚语说:“前车覆,后车戒。”意思是说,前面的车子翻了,后头的车就要小心了,应当以此为戒,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接着他又说道:“秦代灭亡的车迹我们已经看到了,如果不注意,我们也会走上灭亡的道路。所以我们一定要施行仁政,安抚百姓。”
汉文帝认为贾谊的意见很好,于是采取了相应的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奖励农桑等休养生息的措施。经过他和儿子汉景帝两代皇帝的治理,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力也逐步强大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解释】鉴:铜镜,引申为教训。前面翻车的教训。比喻把前人或以前的失败作为借鉴。
15、扣壶长吟成语故事
晋朝才子王敦怀才不遇,不得志时经常在酒后吟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边吟边用铁如意敲唾壶,以此来抒发自己的不平心情,时间一长唾壶全都缺了边。
【释义】借指抒发壮怀或不平之气。
16、步步为营的成语故事
1步步为营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黄忠和严颜攻占太阳山后,黄忠又带领人马向定军山进军。来到定军山,黄忠多次去挑战,定军山的守将夏侯渊就是不出来应战。因为那里地形相当复杂,也离开不清楚敌人的详细情况,黄忠只好安营扎寨住下来。
这时,曹操命令夏侯渊主动出击,并写信告诫,一要刚柔结合,二要有勇有谋。夏侯渊反复琢磨,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他让夏侯尚去引诱黄忠,自己乘机大伏击。结果,黄忠手下的将军陈式果然上了当,被夏侯渊活捉。黄忠很着急,采纳法正的意见,大军队的所有钱物都赐给全军将士,将士们一时间斗志昂扬,决心死战到底。
当天,军队就启程了。每行走一段路程就设下一道营垒,然后又继续向前推进。黄忠行军谨慎,防备又严密。夏侯渊不听张颌劝阻,轻率出击,不仅吃了败战,还伤了部将夏侯尚。黄忠的军队顺利推进到定军山下,夺取了定军山对面的高山。
2
步步为营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bù bù wéi yíng
【解释】形容进军谨慎
【出处】《三国演义》
【用法】作谓语、宾语
【近义词】 稳扎稳打、谨言慎行、小心谨慎
3
步步为营的成语故事点评
黄忠采纳法正的意见,大军队的所有钱物都赐给全军将士,将士们一时间斗志昂扬,决心死战到底。当天,军队就启程了。每行走一段路程就设下一道营垒,然后又继续向前推进。黄忠行军谨慎,防备又严密。夏侯渊不听张颌劝阻,轻率出击,不仅吃了败战,还伤了部将夏侯尚。黄忠的军队顺利推进到定军山下,夺取了定军山对面的高山。步步为营是指军队每向前推进一步就设下一道营垒。形容进军谨慎。也比喻行动,办事谨慎。
17、匹夫之勇的成语故事
1匹夫之勇的成语故事
出处:《国语·越语上》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释义:打仗不能光凭个人的勇敢,要用智谋,要靠集体的力量。
故事: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在吴国囚禁三年,受尽了耻辱:回国后,他决心自励图强,立志复国。
十年过去了,越国国富民强,兵马强壮,将士们又一次向勾践来请战:“君王,越国的四方民众,敬爱您就象敬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现在,儿子要替父母报仇,臣子要替君主报仇。请您再下命令,与吴国决一死战。”
勾践答应了将士们的请战要求,把军土们召集在一起,向他们表示决心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君不为士兵少而忧愁,只是忧愁士兵们缺乏自强的精神。我不希望你们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敢,而希望你们步调一致,同进同退。前进的时候要想到会得到奖赏,后退的时候要想到会受到处罚。这样,就会得到应有的赏赐。进不听令,退不知耻,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到了出征的时候,越国的人都互相勉励。大家都说,这样的国君,谁能不为他效死呢?由于全体将士斗志十分高涨,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灭掉了吴国。
2
匹夫之勇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pǐ fū zhī yǒng
【解释】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出处】《国语·越语上》:“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用法】作宾语;指个人的勇气
【近义词】血气之勇 一夫之勇
3
匹夫之勇的成语故事点评
到了出征的时候,越国的人都互相勉励。大家都说,这样的国君,谁能不为他效死呢?由于全体将士斗志十分高涨,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灭掉了吴国。匹夫之勇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18、日不暇给的成语故事
1日不暇给的成语故事
为此,刘邦命丞相萧何制订一个国家根本大法,使举国上下有法可循。萧何从县吏一直当到大臣,对民情比较熟悉。早在起义军进入秦都咸阳的时候,他就收取秦朝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等情况。他奉命后,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参照秦朝的制度,制定出了《九章律》。
军事方面也得有个法令。韩信是位卓越的军事家。在帮助刘邦打败项羽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刘邦让他制定军法。大臣张苍是有名的历算家,刘邦叫他制定了有关历数、度、量、衡等的规章制度。他还命博士官叔孙通制定礼仪制度,使君臣之间有了规定的礼节,大家都能遵照执行。刘邦年轻时没有读过多少书,当了皇帝也没有读书的习惯。太中大夫陆贾喜欢读书写文章,还常常在刘邦面前谈论《经》、《书》。刘邦每天处理政事已经非常繁忙,时间不够用,听多了就感到厌烦。有一次,他骂陆贾道:“我是骑在马上取得天下的,关《诗》、《书》什么事!”
陆贾又耐心地说:“陛下是骑在马上取得天下的,可是能骑在马上治理天下吗?自古以来的圣君、贤王,都要研究治理天下的办法,文武不能偏废,国家才能巩固。”
刘邦觉得陆贾说的话有理,便说:“好吧,你既然知书达理,就把秦朝为什么灭亡,我为什么取得天下,以及从古到今朝廷兴亡成败的大事,都写出来给我看。”不久,陆贾写出了十二篇文章。刘邦看后觉得很有启发,就把这些文章编成一部书起名《新琼》。
刘邦还立下誓约,并叫人将分封功臣的文书用朱砂书写,铸成铁券,把它放在金属做成的盒子和石室中。然后藏在宗庙里面,以便永久保存。
就这样,刘邦虽然每天忙得一点空闲时间也没有,但离他所要达到的规模还远得很。
2
日不暇给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rì bù xiá jǐ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 虽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
【解释】暇:空闲。不:没有 。形容事情繁多,时间不够用。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凡要做的事情,在时间上不足支配,可用此语。
【近义词】日理万机、日夜操劳、夜以继日
【反义词】无所事事
【例句】张老师身兼数职整天早出晚归,真是日不暇给。
3
日不暇给的成语故事点评
刘邦刚做皇帝的时候,朝廷直接统治的领土不过十五个郡,其余的土地都封给有功的诸侯王,几乎恢复了战国时期的割据局面。但是,这种做法在当时是必要的,不这样做就不能换得这些人攻打项羽,不能换得这些人对汉皇帝名义上的承认,也就不能换得统一与和平。
19、因势利导的成语故事
1因势利导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魏惠王看到商鞅把秦国变强大了起来,于是也学秦孝公的样,想找一个像商鞅那样的人才。那时候,孙膑和庞涓是同学,拜军事奇才鬼谷子为师,一起学习兵法。当听到魏国国君以优厚待遇招求天下贤才到魏国做将相时,庞涓再也耐不住深山学艺的艰苦与寂寞,决定下山,谋求富贵。
庞涓的确有本领,不久便把魏国周围的诸侯小国一一征服。宋、鲁、卫、郑的国君也纷纷来到魏朝贺,表示归属。不仅如此,庞涓还领兵打败了当时很强大的齐国军队,这一仗更提高了他的声威与地位,庞涓开始自以为是、泱泱得意了。
后来,魏惠王也听到孙膑的名声,有一次跟庞涓说起孙膑。庞涓派人把孙膑请来,跟他一起在魏国共事。可不久,庞涓就在背后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十分恼怒,把孙膑办了罪,在孙膑的脸上刺了字,还剜掉了他的两块膝盖骨。
幸好齐国有一个使臣到魏国访问,偷偷地把孙膑救了出来,带回齐国。到齐国后,孙膑被田忌推荐给齐威王。威王很器重孙膑的军事才能,任他为军师。
有一次,魏国派庞涓与赵国一起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带着军队前去帮助韩国。
孙膑对田忌说:“现在魏国把精锐的兵力都拿去攻韩国,国内大多是些老弱残兵,十分空虚。咱们不如去攻魏国大梁。庞涓听到了,一定要放弃邯郸,往回跑。我们在半道上等着,迎头痛击他一顿,准能把他打败。”
果然,庞涓得到本国的告急文书,只好退兵赶回去,齐国的兵马已经进魏国了。孙膑见庞涓被引诱回来,就对田忌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大意是魏国军队强悍,看不起齐国,总以为咱们的军队胆子小。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就要顺着这一趋势往有利的方面来引导。于是,孙膑建议现以假装败退,采用逐日减灶的计策,好让敌人产生误解。田忌命令部队修灶做饭,第一天修十万个灶,第二大修五万个灶,第三天减少到三万个灶。
魏国发动大量兵力,由太子申率领,抵抗齐军。这时候,齐军已经退了。庞涓察看一下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发现齐军的营盘占了很大的地方。他叫人数了数做饭的炉灶,足够十万人吃饭用的。庞涓吓得说不出话来。第二天,庞涓带领大军赶到齐国军队第二回扎营的地方,数了数炉灶,只有能够供五万人用的了。第三天,他们追到齐国军队第三回扎营的地方,仔细数了数炉灶,只剩了两万人用的了。庞涓这才放了心,笑着说:“我早知道齐军都是胆小鬼。十万大军到了魏国,才三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他吩咐魏军没日没夜地按着齐国军队走过的路线追上去。
孙膑估计追兵夜晚可以赶到地势险要的马陵,就选定一棵大树,刮去树皮,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并且让一些射手埋伏在大树周围的乱草丛中,约定见到火光时,一齐放箭。果然,庞涓在夜里赶到了马陵。当他派人点着火把辨认树上的字迹时,无数飞箭一起朝火光射来。顿时,魏军大乱。庞涓这时才知中了圈套,走投无路,只好自杀了。
这就是历史上“孙庞斗智”的故事。成语“因势利导”就是由孙膑所说的“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简化来的。“因”是顺着、按照;“势”是趋势;“导”是引导。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来很好地加以引导。
2
因势利导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yīn shì lì dǎo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解释】因:循;势:趋势;利导:引导。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导。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顺水推舟 因利乘便 借坡下驴 因地制宜
【反义词】倒行逆施
【例句】用灵活的教育方式,~地教育儿童,才能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3
因势利导的成语故事点评
因势利导与顺水推舟区别,顺水推舟是指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着某个趋势或某种方式说话办事。(注意:讽刺不坚持原则,随声附和的行为,贬义)而因势利导是指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目的方向加以引导。有的成语虽然大致意思上是一样的,不过在使用上面还是有区别的哦,这一点小朋友们一定要注意哦~
20、中流击楫的成语故事
1中流击楫的故事
东晋时的祖逖,是一位仗义好侠、忧国忧民的志士。魏晋时期,天下大乱。祖逖看到自己国家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无数同胞处于侵略者的铁蹄之下,非常痛心。他决心要收复失地,重振国威。晋元帝司马睿迁都建康的时候,祖逖在北府京口召集了一批壮士,日夜操练,准备北上抗敌。他给晋元帝上了一份奏折,文中说:晋朝之所以遭到侵略,皆因藩王争权。今百姓在外族的蹂躏之中,都有奋击之志、报国之心,陛下倘能够发威命将,任我做统主,则四方豪杰都会响应而来,由此敌兵去除,国耻可雪矣。
晋元帝见奏,十分高兴,立即命祖逖为奋威将军,并拨给他大量给养,让他在当地招兵买马、打造兵器,以期早日实现北征。战备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切准备停当后,祖逖带领部下千余人渡江北上。他们的战船驶离南岸,来到波涛滚滚的大江中流,上下将土回望南土,心中像浪花一般翻腾。祖逖神情庄重地站立船头,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祖逖的铮铮誓言极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他们紧握刀枪,纷纷表示要同仇敌汽,杀敌报国。
祖逖率军渡江之后,厉兵秣马。东晋道民闻讯,接踵而至,很快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祖逖知人善任,果敢勇武,爱护士卒,体贴部下。士卒们都愿为他出生入死、舍命战斗。因此所向披靡,一连打了几个胜仗,收复了不少城池。他治军有方,赏罚严明;对战死者,收尸埋骨,亲自祭奠;对投降的敌军将士宽厚相待,反戈有赏;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他的这些做法得到军民的广泛拥护,每当他们凯旋归来,百姓们总是自发地送来猪羊、美酒,搞赏三军。江北一带有人编出民谣颂扬他的功德: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祖逖战功卓著,被晋元帝封为镇西将军。
2
中流击楫的材料
【注音】zhōng liú jī jí
【出处】《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解释】击:敲打;楫:桨。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立志
【近义词】奋发图强、击楫中流
【反义词】委靡不振
【年代】古代
3
中流击楫的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要有自信,要朝着既定目标不懈努力,人生因为有梦想而变得有意义,追求梦想,我们的人生就能发出异样的光彩。小朋友们,一定要奋发图强,好好学习,以后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