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20个内容

故事大全 2023-06-14 13:34:06

经典成语故事20个内容

1、怀璧其罪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臣子张丑在燕国当人质,燕王要杀他,他乘机逃走,在燕国边境被守卫抓住。张丑心生一计,说燕王要杀他是因为他藏有宝珠,燕王想占为己有,如果你不放行,就说你吞下了宝珠,燕王会把你剖腹的,守卫只好放行.

  【释义】怀:怀藏。身藏璧玉,因此获罪。原指财能致祸。后也比喻有才能而遭受忌妒和迫害。

2、两贤相厄成语故事

  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手下大将季布的母弟丁公是项羽手下的大将。丁公为项羽攻打处于困窘中的刘邦,把刘邦围困在彭城西,短兵相接。刘邦急了,就与季布找到丁公,希望不要两贤相厄。于是丁公带兵退去,刘邦才得以解围。

     两贤相厄的意思是:厄:迫害。指两个有才德的人相互迫害。

3、曲尽其妙成语故事

  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出身于三国东吴的世族大家庭,祖父当过丞相,父亲当过大司马。晋朝建立后,他与弟弟陆云一起到京城洛阳,两人的文章倾倒了当时的士大夫,被称为“二陆”。陆机写了许多诗,但大部内容空虚,感情贫乏,过分追求文字技巧。不过。他作的《文赋》,是古代重要的文学论文,在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上有一定的贡献。《文赋》前有一篇序,序的开头是这样的:“每当我看了才智之士的著作,对他的用心私下有所领会。文章意用的表达、辞汇的运用,变化很多,但文辞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论述的。每当自己写文章,尤其能体会才士们写作时的用心和心情。我常常怕自己的意思和所要表达的事物不相符合,文辞也不达意。这不是因为难以知道它,而是因为难以掌握它。所以作《文赋》来讲述前辈才士丰茂华美的文章;并通过这些文章讨论写文章时为什么这样写有害的原因。待到写成后将来看时,也许可以说,它竟然将事物的妙处全部生动细致地表现出来了。

  【解释】: 曲:委婉,细致;尽:全部表达。把其中微妙之处委婉细致地充分表达出来。形容表达能力很强。

4、纷至沓来成语故事

  宋·楼钥《<洪文安公小隐集>序》:“禅位之诏,登极之赦,尊号改元等文,皆出公手,纷至沓来,从容应之,动合体制。”宋·朱熹《答何叔京》六:“夫其心俨然肃然,常若有所事,则虽事物纷至而沓来,岂足以乱吾之知思。”明·张岱《鲁云谷传》:“相知者日集试茶,纷至沓来,应接不暇。”

南宋时期,金兵南侵骚扰边境,龙图阁待制王刚镇守四川。由于战事频繁,各种文书纷至沓来,他从容不迫将文件分轻重缓急妥善加以处理。他曾亲自督战,安排部将吴璘和张正彦夹击金兵取得大胜,而他自己毫不居功自傲

 

  【成语辨析】纷至沓来和“络绎不绝”;都有“连续不断”的意思。两者在加强语气时可通用。但纷至沓来不仅指人;还可泛指一切事物;“络绎不绝”专指人;车、马、船的来来往往;同时含有“繁盛”的意思;纷至沓来没有。

5、风起云飞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经过连年的征战,刘邦后来居上,战胜了项羽,赢得了天下。可是没几天,淮南王英布造反,军势极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在得胜回朝途中,刘邦顺路回了趟故乡沛县,和昔日的朋友、邻里叙旧畅饮了十几天。一次在热闹的酒席上,想起天下的安危,刘邦伤感的唱道: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风起云飞”喻天下大乱,有时也指触景伤情。

6、惟命是从成语故事

  惟命是从: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服从命令。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讨伐郑国。三个月后便攻破了郑国都城。郑襄公出于无奈,只好裸露上身,牵着一只羊向楚庄王求饶说:“我不能很好的服侍君王,令大王生气,这都是我的罪过。今后,大王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只要大王不灭郑国,让郑国像您的众多属国一样服侍您,这就是您的恩惠了,也是我的心愿。我大胆的说出心里话,请大王决定吧。”

  楚王看到郑伯的可怜相,认为郑王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就下令退兵,允许郑国求和,还与郑国订立了盟约。

7、内助之贤成语故事

  晏婴是战国时齐景公的宰相,躯体不甚高大,据云长不满六尺(相当现在四尺三寸)但他很有才干,名闻诸侯,有一天晏婴出门,坐看车子,由他的御者(马车夫)驾车。那位御者的妻子很贤淑,当御者驾看车子,经过自己家的门口时,他的妻子在门缝里偷看,看见她丈夫挥看马鞭,现出洋洋得意的样子。当天晚上她丈夫回家时,她就责他道:“晏婴身长不满六尺,当了齐国的宰相,而且名闻天下,各国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我看他的态度,还是很谦虚,一点也没有自满的意思;你身长八尺,外表比他雄伟得多,只做了他的驾车人,还洋洋得意,显得很睛傲的样子,所以你不会发达,只能做些低贱的职务,我实在替你觉得难为情啊!”御者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态度逐渐转变了,处处显得谦虚和蔼,晏婴看见御者突然谦和起来,觉得很奇怪,问他的原因;御者就把妻子所说的一番话老老实实地告诉晏婴。晏婴为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是一个值得提拔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大夫的官。由这内助之贤的故事,后人把它引伸出来,恭维人家有贤淑的妻子。今日一般人对妻子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都有了进展,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就称他有内助之贤。

8、蛮争触斗成语故事

  传说古代有一只蜗牛的两个触角上有两个小国,左边的叫触氏国,右边的叫蛮氏国。两个国家因为争夺地盘而经常发生战争,有时竟伏尸百万,血流成河,造成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蜗牛因此而丧失触觉功能。

  【释义】蛮、触:蛮氏、触氏,《庄子》寓言中的在蜗牛两角的两个小国。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

9、成语故事鸟尽弓藏的故事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 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镂”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鸟尽弓藏的含义:飞鸟射尽,打鸟的弹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

10、成语故事亡羊补牢的故事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 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 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 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 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 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11、成语故事赴汤蹈火的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嵇康,字叔夜,谯国铨(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山涛)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骑常侍时,想请嵇康出来代理他原来的吏部侍郎官职,遭到了嵇康的坚决拒绝。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

接着又写到自已倾慕尚子平、台孝威(后汉隐士),不涉经学,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见有驯育服从的,大的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马氏请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糜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表达了坚决不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的决心。由于嵇康时常发表一些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司马氏统治集团对他十分忌恨。景元三年(262),曾经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以言论放荡、毁谤朝廷等罪名对嵇康横加诬陷。嵇康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入狱,不久便被杀害。

12、成语故事道路以目

《国语?周语上》和《史记?周本纪》中记载有被人们通常称之为“周厉王杀人止谤”的故事。
周厉王统治周朝时把平民赖以谋生的许多行业,改归王室所有,一时间民生困苦民冤沸腾。
厉王不听劝谏却采用特务手段对付人民,他派人去卫国(河南淇县)请了很多巫师,在首都镐京(陕西西安以西)川流不息地巡回大街小巷,偷听人们的谈话,凡经他们指认为反叛或诽谤的人,即行下狱处决。
不久,镐京再也听不到批评厉王的声音。后来人们索性连话都不说,亲戚朋友在路上见了面也只敢用眼睛示意(道路以目)来表示对厉王的不满。厉王大喜说:“怎么样,我终于使诽谤停止了。”他的大臣召公劝戒说:“这样堵住人民的嘴,就象堵住了一条河。河一旦决口,要造成灭顶之灾;人民的嘴被堵住了,带来的危害远甚于河水。治水要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民要让天下人畅所欲言,然后采纳其中好的建议。这样,天子处理国政就少差错了。”厉王不听劝告,仍然一意孤行,实行暴政。举国上下都是敢怒不敢言。3年后(公元前842年),平民们最终不堪忍受,自发地组合起来攻入王宫,把暴君放逐到一个叫彘(今属山西)的地方。这个事件史称“国人暴动”。
“杀戮无辜曰厉”。周厉王的谥号“厉”字,即是概括了他的这段杀人止谤的历史。道路以目指统治者胡作非为,对人民采用高压政策而导制的不满与怨恨。

13、千金一笑的成语故事

周幽王的妃子褒姒不爱笑,周幽王便命令点燃了告警的烽火,于是各诸侯王带领人马匆匆来救,结果并没有敌人。褒姒看到这种情况,开心大笑。周幽王说:“爱妃一笑,百媚俱生,这是虢石父的功劳。”于是赏给虢石父千两黄金。

【解释】犹言千金买笑。花费千金,买得一笑。旧指不惜重价,博取美人欢心。

14、接二连三成语故事

贾宝玉因父亲做主娶薛宝钗,林黛玉因此夭亡,贾宝玉得知后也大病一场,他吵着要去拜祭黛玉的灵柩,家人不同意。迎春已经出嫁,而且受到丈夫的虐待。元妃不幸病故,贾府的事情接二连三的发生,人们也就没心顾及大观园的事情了。

【解释】一个接着一个,接连不断。

15、不一而足的成语故事

元朝时期,乐善好施的施济资助桂富五300两银子,让他赎回妻子与孩子,同时给他十亩田地。桂富五在地里挖出1500两银子偷偷到绍兴过好日子。施济去世后家道衰落。好友支德要施还母子去找那个不一而足的桂富五。可他对过去的恩人后代置之不理。

【解释】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16、为富不仁的成语故事

1

为富不仁的故事

战国时,腾国很弱小。当时各国诸侯都为开疆拓土而不断发动战争,尤其是大国诸侯随便制造一个事端就向小国兴兵。战胜之后,小国轻则割地赔款,重则国家从此消失。大国诸侯尝到了甜头,发动战争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喊杀之声在华夏大地上回荡,战争风云经年不散,把那个时期称为战国,真正的名副其实。

滕国本来就国势衰微,到了滕文公继位时,面临的局面更为严峻:府库空虚,民生凋敝,四周列强环伺,虎视眈眈,随时都有亡国的可能。滕文公决心收拾残局,振兴滕国。他首先征询朝中文武官员的意见,让官员们拿出治国兴邦的办法。

滕国官员觉得这个题目太大,不知从何处着手,一个个都像锯掉了嘴的葫芦,开口不得,闷闷不语。滕文公一气之下,命令散朝。滕文公回到宫中凭栏远眺,默默沉思。他忽然想到,大学问家孟子现今正旅居滕国,为什么不请教他呢。

于是,滕文公轻车简从,来到孟子住处。孟子见国君亲自前来,觉得有些意外。滕文公落座之后,首先问道:“老朽不过是一介布衣,不敢劳驾国君,如有疑问,老朽乐于效力。”滕文公长叹一声说:“您是大学者,大贤人,所以特来请教。您知道,滕国兵微将寡,国家贫弱,依先生之见,怎样才能使滕国早日富强起来不受邻国欺侮呢?”孟子见滕文公态度诚恳,便直言相告说:“人民是国家的本源,把一个国家比喻为大树,那么人民就是树根,树根越发达粗壮,才能使技干强健,树叶茂密,大树才能茁壮生长呀。”滕文公问:“怎样才能使树根健壮呢?”孟子说:“当然要施仁政,孔子说:仁者爱人。要珍惜民力,不要做劳民伤财的事情,更不要随意增加人民的负税。人民安居乐业了,还愁国家不富吗。阳虎说的想发财就不能讲仁义这句话十分荒谬。对一国之君来说,只有讲仁义才能使人民爱国,人民才肯为国家效命。如果,国君横征暴敛,弄得人民怨声载道,人民当然不愿为国君效力了。”滕文公面露喜色,决心在国内推行仁政。

2

为富不仁的材料

【注音】wéi fù bù rén

【出处】元·王实甫《破窑记》:“这家为富不仁;薄俗之情;我若不过去;将我似什么人看我。”

【解释】为:做,引伸为谋求。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心狠手辣、唯利是图

【反义词】为仁不富

【年代】古代

【例句】土改时,对那些称霸一方,~的乡绅土豪,根据人民的意愿,进行了狠狠地打击。

3

为富不仁的点评

随着个人财富不断膨胀、金钱对法律的软化、“富二代”的逐步走上社会,为富不仁之事也日益严重起来,大有成为一种社会危机对广大百姓构成潜在威胁。希望所有的小朋友都能谦虚做人,就算家里条件好,也不要骄傲哦~


17、众怒难犯的成语故事

1

众怒难犯的故事

春秋时期,郑国掌握朝政大权的是子驷。大夫尉止与子驷平素不和,尉止便纠集宗族的一伙人发动叛乱。他们打进宫廷,杀死了子驷等人,并将郑简公劫持到北宫。司徒子孔因为事先听到风声,所以提前作了准备。他与子产一起平定了叛乱,杀死尉止等叛乱分子。

此后,子孔掌握郑国朝政。他制作盟书,规定官员各守其位,听从他的命令。有些大夫和将领不肯顺从,他准备杀掉他们。子产劝阻他,请求烧掉盟书。子孔不同意,说:“制作盟书是为了安定国家,大伙发怒就烧了它,就变成大伙当政,国家不是很为难了吗?”子产说:“众人的愤怒不可冒犯,专权的愿望难于成功,把这两件难办的事合在一起来安定国家,这是危险的办法,不如烧掉盟书来安定大伙。这样,您得到了需要的东西,大伙也能够安定,不也是很好的吗?要知道,专权的愿望是不成功的,触犯大伙会发生祸乱。您一定要考虑到大夫们的情绪,听从他们的意见啊!”

子孔听从了子产的劝告,当众烧掉了盟书,于是郑国安定下来。

2

众怒难犯的材料

【注音】zhòng nù nán fàn

【出处】《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解释】犯:触犯、冒犯。群众的愤怒不可触犯。表示不可以做群众不满意的事情。

【用法】作宾语、定语;表示不可以做群众不满意的事。

【近义词】众怒难任

【例句】土改时,群众发动起来了,从前不可一世的土豪劣绅知道~,不得不低头认罪。

3

众怒难犯的点评

小朋友们是否有听过所得民心者得天下呢?如果做了让群众不满意的事情,那么群众一定不会继续支持政权,因为群众是个大群体。确定的计划马上干,承诺的事情立马干,只有把每件工作落到实处,才能真正赢得老百姓的口碑,国家才会安定。


18、人人自危的成语故事

1

人人自危的故事

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在出巡途中得了重病。临终前,他命令中东府赵高写诏书,要公子扶苏速回咸阳奔丧。赵高却扣下遗诏,与秦始皇小儿子胡亥进行密谋。他们伪造遗诏,说秦始皇立胡亥为太子,逼令扶苏和大将蒙恬自杀。阴谋得逞,胡亥当了皇帝,称秦二世。胡亥拜赵高为郎中令,朝中政事全由赵高把持。胡亥和赵高生怕别人不服,制订了更加严酷的刑法。他们还大杀信不过的人,首先杀死了蒙恬的弟弟蒙毅。胡亥又将12个兄弟和10个姐妹一起杀掉。受牵连而被杀的无法计数。

由于秦二世昏庸残暴,法令苛严,大臣们个个提心吊胆,人人自危,朝廷一片混乱。公元前207年,秦王朝终于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2

人人自危材料

【发音】 rén rén zì wēi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解释】每个人都感到自身处境危险。指局势或气氛十分紧张。

【近义词】人心惶惶、提心吊胆

【反义词】高枕无忧、安居乐业

【成语举例】满京城的戚畹、勋旧和缙绅们为着李国瑞的事人人自危,家家惊慌。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章

19、四字成语:随声逐响

  【注音】suí shēng zhú xiǎng

  【典故】此随声逐响之过也。  东汉·王符《潜夫论·贤难》

  【释义】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没主见

  【结构】联合式

  【同韵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惜指失掌、兴废存亡、穷陬僻壤、一反既往、拔苗助长、肆奸植党、老虎头上搔痒、魑魅魍魉、此地无银三百两、......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从前司原氏夜间去田野打猎追逐一只鹿往东跑去,他听见西边一群人正在喧叫抓一头猪,他埋伏下来捉住那头浴白色土的猪,该猪发出亲昵的声音,以为是神物就带回家供养。不久暴雨把猪身上的白色土冲刷掉,原是自己的猪,这是随声逐响造成的错

20、杞人忧天的成语故事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手机扫码阅读经典成语故事20个内容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