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20个简短
1、不谋而合成语故事
【释义】
谋:商量;合:相符。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故事】
东汉末年,各地群雄割据,关中地区以韩遂、马腾两支兵马最为强悍。此二人原先曾结拜为兄弟,关系相当密切,不料因部下之间多有摩擦,两人竟反目成仇,兵刃相向。
曹操派司隶校尉钟繇督守关中各路军马,调解二人争端。钟繇到长安后,写信劝和了韩遂和马腾。
当时曹操主要得对付孙权和刘备,他担心腹背受敌,因此极力安抚韩遂、马腾,并劝马腾放弃军权,到朝中任职。还要求他们二人分别送一子到京城,名为皇帝侍卫,实为人质。
建安十三年,因马腾年老,曹操上表推荐马腾儿子马超为偏将军,统领马腾部下,却提出要马腾和他其余两个儿子迁到京城。
后来曹操命令钟繇攻打汉中的张鲁,并派遣夏侯渊大军前去与钟会合。这时马超担心曹操是要对自己下手,便打算起兵。
马超对韩遂说:“曹操诡计多端,不可相信。我也顾不上在京城的父亲了,从今之后只以你为父;你也不要再顾忌扣作人质的儿子了,就以我马超为子,咱们同心协力对付曹操。”
韩遂欣然答应。韩遂的部将阎行却出来劝阻,请韩遂不要与马超一起反叛。韩遂说:“现在关中各将领不谋而合,一致要反,就好像老天命定了!”
他不听阎行的劝告,带兵向东进发,在华阴与曹操的军队大战一场,结果输得很惨。留在京城的人质,自然都成了曹操的刀下鬼。
2、侃侃而谈成语故事
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大力提倡“仁政”,并认为仁必须要以礼为规范,因此他日常的一举一动都力求按周礼去做,在家说话温和恭顺,与下大夫谈话时无所顾忌,侃侃而谈,而上大夫或国君谈话时和颜悦色,十分谦逊,严格按周礼行事。
【释义】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3、吹篪乞食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费无极怂恿楚平王占有太子毕建的新娘,设计要害死太子毕建及他的老师伍奢全家,派儿子费得雄去樊城诱骗伍员回京受诛。伍子胥得到的消息,就逃出楚国,到吴国的街市上靠吹箫乞讨为生,后被人发现推荐去辅佐吴王攻楚。
【释义】吹着篪讨吃的。指在街头行乞。篪:古代的一种音乐,象笛子,有八孔。
4、三夫之言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费地有一个与曾参同名的人在外杀了人,有好事者跑到曾参的母亲那里说:“曾参杀了人。”曾母回答说:“我儿不会杀人。”照常织布。没多久又有两人跑来误传曾参杀了人,这时曾母害怕,就投杼逾墙而走。
【释义】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
5、尺短寸长成语故事
爱国诗人屈原曾多次向楚王提忠告。但昏庸的楚王不仅不接受,反而听信谗言,把他流放到外地。屈原心烦意乱,请人卜卦。他对占卜人说:对君王应该是真诚直言呢,还是虚假应酬?应为真理正义牺牲一切呢,还是奴颜婢膝、苟且偷生?应与天鹅比翼高飞呢,还是和鸡鸭去争食吃?……占卜人被屈原的问题难住了,拱拱手说:对不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尺会有短的时候,寸会有长的时候),神也有不灵的时候。你的问题我没法卜。尺短寸长由此简化而来。
尺短寸长比喻事物都有其长处和短处。6、不言而喻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君子天生的秉性,君子在得志时不妄为,在困穷失意时不自卑,他敬天知命,将仁义礼智铭记在心,并将它发扬光大,不但能将它们表现在脸上,照到背上,然后传到四肢,四肢就不言而喻可以找到其法门了。
【解释】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7、拾人牙慧成语故事
殷浩有个外甥,姓韩,名康伯,聪颖健谈,颇受殷浩喜爱。殷浩被流放时,康伯一直跟随在他身边。
有一次,殷浩见康伯正在向别人发表言论,便仔细旁听,结果发现他所讲的,完全是套用抄袭自己的只言片语,没有融入个人的见解,却露出自鸣得意的样子,便对旁人说:“康伯连我的牙慧都没有捡到,就自以为了不起了,这真不应该啊!”
拾人牙慧:拾:捡取;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8、成语故事龙山落帽
东晋时。北方豪强士族南逃,偏安江左。江陵为长江中游政治军事重镇,荆州刺史治所终置江陵。江陵城由此又称荆州城。其时江陵镇将,往往拥兵自重,成为左右朝中局势的重要人物。晋明帝的女婿桓温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最初不过是一郡守,东晋永和年间。他谋得荆州刺史,将关羽所筑城与原有古城联结,随即以江陵为根基,掌握长江中游兵权,数次率师西征北伐,于是晋爵为南郡公,官至大司马,都督全国军事,权势显赫。其弟桓豁、桓冲亦相继为荆州刺史,镇守江陵。桓温死后,他的儿子桓玄嗣为南郡公。桓氏得江陵地利物产,实力雄厚,最终导致桓玄自立称帝。
话说有一年过重阳节,桓温照例率领幕僚到龙山登高,饮酒赏菊吃九黄饼,他的参军孟嘉也在其中。
龙山又称八岭山,在江陵西北12公里,东距着名的纪南城5公里,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5公里,为南条荆山之属山,因其山势蜿蜒宛若游龙而得名。
席间一阵山风吹过来。吹落了孟嘉头上戴的帽子,他却浑然不知,依然风度翩翩。桓温凑趣命孙盛作文戏弄孟嘉。
谁知孟嘉不假思索,即席对答,出口成章,在座的人无不惊佩其才思敏捷。气质不凡。
于是,孟嘉被视为气度宽宏、风流倜傥、潇洒儒雅之士。
至今,江陵城西北10公里处龙山上还有着名的落帽台遗迹,封域高8米,周长144米。
孟嘉落帽成佳话,历代文人墨客到江陵,没有不赋诗歌咏的。
李白有《九日龙山饮》:“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有留人。”
孟浩然《九日》: “九日未成旬,重阳即此晨。登高寻故事,载酒访幽人。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唐朝宰相令狐楚、宋朝诗人杨万里在重阳节游落帽台后,写下了“贵重近臣光绮席。笑谈重事落乌纱”和“闲门幸免奖乌纱”等诗句。
龙山九黄饼也因此久负盛名,成为传统名点,千年不衰。
9、成语故事江郎才尽
南朝梁有个着名的才子叫江淹,他曾写过很多精彩的散文、诗歌,人称“才子江郎”。
江淹是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人,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尽管家境贫寒,但凭着自身的努力,青年时代的江淹就已写得一手好文章。后来,江淹的才名传到了南朝宋建平王刘景素那里。刘景素很欣赏江淹的才华,于是便给江淹写信,希望江淹能够做他的属僚。随后,江淹去拜访刘景素,二人谈得十分投机。不久,刘景素就提拔江淹做了南兖州的官吏。没想到此时有个叫郭彦文的县令犯了罪,为了开脱罪责,竟诬告江淹接受过他的贿赂,所以,江郭二人被抓到州府的监狱。
江淹认为清者自清,无愧于心,便在狱中给刘景素写了一封长信,信中慷慨陈词,抒发内心委屈,堪称一篇好文章。刘景素看了这封信后,立刻派人把江淹从狱中放了出来。出狱后,江淹又考中了南徐州的第一名秀才,从此才子江淹的名气就更大了。
后萧道成灭宋立齐,请江淹做史官,专责编写历史。有一次,襄阳发掘出一座古墓,并出土了一面玉镜和一些竹简。竹简上刻着的古体字谁也看不懂,人们于是便把竹简拿给江淹看,江淹一看就认出竹简上写的是周宣王时候的事情。从此,江淹的名气广传。到萧衍建立梁朝以后,拜江淹为光禄大夫,即皇帝的高级顾问,后又被封为醴陵侯,并赐封地。
江淹当了大官以后,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再也不愿意动笔写文章了。时间一长,才思减退,有时勉强写出一点东西,但人们读了以后感到十分乏味。因此,人们都很惋惜地说:“江郎才尽了”。
——《诗品·卷中·齐光禄江淹》
【求解驿站】比喻人的才思减退或是本领用尽。
【活学活用】有人指出,果戈理《死魂灵》第二部之所以最终未能写成,并非~,而是由于他远离了俄国社会生活。
【妙语点拨】文笔优美的江淹,后来之所以发生“才尽”的悲剧,与他失去创作动力,满足于功成名就的现状以及在文学上不思进取密切相关。江淹家境贫寒,本是一介书生,为了扬名,为了摆脱卑微的身份与地位,他发奋读书,文思泉涌,着成精美诗文。可惜,待江淹拥有官位名誉,拥有锦衣玉食的生活后,创作的热情便被养尊处优的情怀渐渐取代,失去了创作的动力,自然也就“才尽”了。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不要满足现有的成就,只有不懈努力,积极进取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近义】黔驴技穷
【反义】才思泉涌
10、成语故事前车之鉴的故事
西汉,贾谊洛阳人,他年青的时候,其所写的文赋便远近闻名。汉文帝听闻贾谊具有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于是征召贾谊入朝担任博士之职,此时,贾谊年方二十岁。
一次,贾谊上书给汉文帝谈到治国方略时说:“夏殷周之所以能有较为长久的统治,在于其能够很好地调教其继任的太子。而到了秦朝之所以只有短短的两代便灭亡就在于他没有很好地教导其继任的太子胡胡亥,宦官赵高只教导秦始皇的次子胡亥如何处杀囚犯,所以胡亥所学习斩杀犯人灭人宗族。而秦始皇死后,胡亥当上了皇帝后,更是草菅人命。那么,难道胡亥天生就是这样残暴的吗?不是的。这完全是教导他的人所造成的恶果!俗语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看到前面的车子倒下来,后面的车子就应该作为警戒!’秦朝灭亡的前车之覆,应该作为我们的后车之鉴呀!因此要必须重视对于太子礼教呀!”
汉文帝看了上书,认为贾谊讲得很有道理,不久便把贾谊升为大夫。后来,汉文帝想继续提拔贾谊,但遭到绛侯周勃等人的反对。于是汉文帝派贾谊出任长沙王太傅,后又调任梁王太傅。贾谊一直郁郁不得志,死时年仅32岁。
成语: 前车之鉴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拼音: qián chē zhī jiàn
出处
《荀子·成相篇第二十五》:“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汉·刘向《说苑·善说》:“前车覆,后车戒。”
解释
鉴:镜子,为教训。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11、成语故事仰人鼻息的故事
东汉末年,袁绍起兵讨伐董卓,很多郡县纷纷响应,冀州牧韩馥看到袁绍的强大十分不安,就克扣他的军粮。袁绍密谋公孙瓒发兵威胁冀州,派高干去游说韩馥。韩馥不听谋士的意见,就把冀州让给这个仰他鼻息的袁绍,最终被逼自杀。
释义:仰:依赖;息:呼吸时进出的气。依赖别人的呼吸来生活。比喻依赖别人,不能自主。 也作“仰承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12、成语故事必恭必敬的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周幽王姬宫涅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国君,他昏庸暴虐,政治腐败。
公元前779年,褒国进献了一个姓姒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十分宠爱她。褒姒一向不爱笑,幽王用音乐歌舞、美味佳肴都不能让她笑。有人献计点燃报警的烽火台,召来各路诸侯兵马,使他们上当,让褒姒笑一笑,幽王欣然同意。他带褒姒到行宫游玩,晚上传令点燃烽烟,各地诸侯见到烽烟,以为有盗寇侵扰京城,纷纷率领兵马赶来相救。到了一看,只见幽王在喝酒取乐。幽王派人对他们说:“没有什么盗寇,让你们辛苦了!”
诸侯受骗,匆匆地来,匆匆地去。褒姒看了不由大笑,幽王也很开心。褒姒生了个儿子叫伯服,幽王废掉申后,立褒姒为王后;废掉申后生的太子宜臼,立伯服为太子。
宜臼遭到废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里。他对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满怀忧愁,心中十分痛苦,写了一首题目叫作《小弁》的诗,抒发自已的心情。诗的第三节说:“看见屋边的桑树和梓树,一定要必恭必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亲,我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谁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谁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处找寻?”
由于幽王无道,诸侯纷纷叛离。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犬戎的军队进攻镐京。幽王下令点燃烽烟,但是诸侯受过骗,都不派救兵。犬戎的军队攻下镐京,杀了幽王,掳走了褒姒。 “必恭敬止”后来演化为“毕恭毕敬”,也有写作“必恭必敬”的。
13、遇人不淑的成语故事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诗描写女人的艰难生活,谈到女人要真正认识一个人很不容易,如果错嫁一个负心人,生活就会不幸福,直到最后被丈夫遗弃,她只有痛苦地叹息自己遇人不淑。
【解释】淑:善,美。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
14、昼伏夜行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平王十分昏庸荒淫,竟霸占自己的儿媳妇,太子老师伍奢认为不妥被抓起来,楚平王命他写信叫回外地的儿子伍尚与伍员(伍子胥)。伍尚回去后与父亲被杀,伍子胥历尽艰辛,昼伏夜行,十分小心风吹草动,终于逃到吴国。
【释义】伏:躲藏;行:赶路。白天躲藏,夜间赶路。指为避免被敌人发现所采取的秘密活动。
15、一坐皆惊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蒋堂担任蜀郡守备,亲自招收很多学士教诲,要求他们作文评论时政,当他看到吕陶的文章时,激动得招集所有的学生来听,并夸奖吕陶的文章可以与贾谊的文章媲美。那时的吕陶才13岁,使得在座的人为之惊讶。
【释义】指满座皆惊服。同“一坐尽惊”。
16、坐立不安的成语故事
1坐立不安的成语故事
明·施耐奄《水浒传》第四十回:“哥哥吃官司,兄弟坐立不安,又无路可救。”
坐立不安,成语,坐着也不是,站着也不是。
形容心情紧张,情绪不安。
2
坐立不安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zuò lì bù ān
【解释】坐着也不是,站着也不是。形容心情紧张,情绪不安。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回:“自从哥哥吃官事,兄弟坐立不安,又无路可救。”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情绪
【近义词】坐不安席、坐卧不安、
3
坐立不安的成语故事点评
明·施耐奄《水浒传》第四十回:“哥哥吃官司,兄弟坐立不安,又无路可救。”坐立不安的成语意思:坐着也不是,站着也不是。形容心情非常紧张,焦躁的样子。
17、起死回生的成语故事
1起死回生的成语故事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人,本名秦越人。据传他少时曾从长桑君学医,擅长诊脉,能够洞察内腑五脏的症结,医术极为高明。
一次扁鹊到了虢国,听说虢国太子暴亡不足半日,还没有装殓。于是他赶到宫门告诉中庶子,称自己能够让太子复活。中庶子认为他所说是无稽之谈,人死哪有复生的道理。扁鹊长叹说:“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试着诊视太子,应该能够听到他耳鸣、看见他的鼻子肿了,并且大腿及至阴部还有温热之感。”中庶子闻言赶快入宫禀报,虢君大惊,亲自出来迎接扁鹊。
扁鹊说:“太子所得的病,就是所谓的‘尸厥’。人接受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阳主上主表,阴主下主里,阴阳和合,身体健康;现在太子阴阳二气失调,内外不通,上下不通,导致太子气脉纷乱,面色全无,失去知觉,形静如死,其实并没有死。”
扁鹊命弟子协助用针砭进行急救,刺太子三阳五会诸穴。不久太子果然醒了过来。扁鹊又将方剂加减,使太子坐了起来。又用汤剂调理阴阳,二十多天,太子的病就痊愈了。
这件事传出后,人们都说扁鹊有起死回生的绝技。
2
起死回生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qǐ sǐ huí shēng
【解释】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比喻把已经没有希望的事物挽救过来。
【出处】《太平广记·太玄女》引《女仙传》语:“行三十六术甚效;起死回生;救人无数。”
【用法】既适用于人;也适用于物;多用作定语;一般不作补语
【近义词】绝处逢生 化险为夷
3
起死回生的成语故事点评
扁鹊命弟子协助用针砭进行急救,刺太子三阳五会诸穴。不久太子果然醒了过来。扁鹊又将方剂加减,使太子坐了起来。又用汤剂调理阴阳,二十多天,太子的病就痊愈了。 起死回生: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比喻把已经没有希望的事物挽救过来。
18、人心不古的成语故事
1人心不古的故事
此成语就是出自刘时中的《端正好.上高监司.既官府甚清明套.十二月》曲:“不是我论黄数黑,怎禁他恶紫夺朱?争奈何人心不古,出落著马牛襟裾。”
刘时中即为著名曲家之一。元顺帝天历二年,江西大旱,刘时中见到灾民受难的情况,于是作了两套散曲《端正好》,上呈江西道廉访使高纳麟。
第一套的内容陈述饥荒时「谷不登,麦不长」,民无以食的悲惨遭遇,而且愤怒地斥责了奸商富豪趁火打劫的罪行,展现元代社会严重的阶级压榨。
第二套则是揭露官吏的无能与违法乱纪。他形容一群暴发户般的官员为「没见识街市匹夫」,彼此狼狈为奸,勾结作恶,尽日将精力耗费在吃喝嫖赌,完全不顾百姓生计。并申辩说:「不是我要讲他们的坏话,但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邪恶战胜正义?根本完全丧失了旧时代的淳朴,明明是人,但行事却如禽兽一般。」
后来,人心不古演变为成语,用来感叹失去古人的忠厚淳朴。
2
人心不古的材料
【注音】rén xīn bù gǔ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五回:“奈近来人心不古,都尚奢华。”
【解释】古:指古代的社会风尚。旧时指人心奸诈、刻薄,没有古人淳厚。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慨叹社会风气
【近义词】世风日下
【反义词】古道热肠
【年代】古代
3
人心不古的点评
随着当今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物质的享受,精神追求却不断退步,人与人的交往也是限于有所求之中。但是如果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能始终保持一颗初心,对于人生来说,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19、如出一辙的成语故事
1如出一辙的故事
首先是关羽。三国时期的关羽,是刘备手下的一名猛将。当年他与袁绍作战时,于万军之中亲手杀死了袁绍的得力干将颜良、文丑。后来,关羽率军进攻樊城的魏军守将曹仁,曹操派出于禁等大将率领七支人马前去增援,关羽水淹曹魏七军,活捉了于禁,名震天下,致使曹操都打算把都城迁离许昌,以避开关羽的锐气。可是,如此智勇双全的将领,却没有领悟到东吴吕蒙、陆逊的欺诈,竟然中了孙权的计谋,败走麦城,被东吴活捉,死在了孙权的手中。
还有一位是南北朝时期西魏的王思政。当年他镇守玉壁,被东魏的高欢所包围。高欢的军队,营垒连绵四十多里,最终还是被王思政所打败。后来王思政迁至荆州,高欢又率大军前来进攻,双方对峙五十多天,最后又被王思政所击败。可是,后来他不听别人的建议,以致做了高澄的俘虏。
此外,洪迈还列举了北齐的慕容绍宗和南朝陈国的吴明彻作为例子。他感慨道:“此四人之过,如出一辙。”
2
如出一辙的材料
【注音】rú chū yī zhé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自古威名之将;立盖世之勋而晚谬不克终者;多失于恃功矜能而轻敌也;……此四人之过;如出一辙。”
【解释】辙:车轮碾轧的痕迹。好像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言论和行动。
【近义词】千篇一律、毫无二致、一模一样
【反义词】别树一帜、大相径庭
【年代】古代
【例句】历史上有些事情非常相像,~。
3
如出一辙的点评
英雄的一生战绩显著,却总会在晚年犯些错误,导致人生最终以失败告终。人无完人,不可能一辈子都不犯错,但是我们能从自身犯过的错以及他人的失败中汲取经验,让自己做对的事情。小朋友们,我们一定不能骄傲自满,不能轻视自己的对手哦!
20、三字成语:二把刀
词目:二把刀
发音:èr bǎ dāo
释义:称对某项工作知识不足、技术不高的人。
示例:我只会搭棚这点手艺,我的拳脚不过是二把刀。(老舍《四世同堂》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