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20个欣赏

故事大全 2023-07-04 14:35:04

经典成语故事20个欣赏

1、乐昌之镜成语故事

  南朝陈将要灭亡时,驸马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估计不能相保,就将铜镜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分开行动,相约于正月十五日当街卖破镜来取得联系。陈朝灭亡,妻没入杨素家。到期,徐德言辗转依约至京,找到卖破镜的妻子,夫妻团聚。

  【释义】比喻夫妻分离。同“乐昌分镜”。

2、放虎归山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刘备处境艰难就去投奔曹操。曹操的谋士程昱知道刘备不是等闲之辈,劝曹操尽早除掉刘备。刘备为麻痹曹操,装做种菜不问政治。曹操灭了吕布后,刘备请求带兵攻打袁术,曹操给了五万军马,刘备离开曹操自立旗号。

  【成语解释】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把老虎放回山去。

3、蟾宫折桂成语故事

  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郤诜当左丞相。后来郤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

  【释义】蟾宫: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4、众口铄金成语故事

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当时担任“左徒”的官职,但是得不到楚怀王的信任。他主张联合东方的大国齐国,共同抗秦。

  昏庸的楚怀王,不听忠告,反而偏信谗言,疏远屈原,并向秦国妥协。结果连连上了秦国的当,怀王最后终于死在秦国。怀王死后,他的儿子横继位为顷襄王。顷襄王像他父亲一样糊涂,竟把屈原赶出郢都,放逐到长江以南的沅、湘和洞庭湖一带。

  屈原始终热爱他的祖国,在被疏远、遭打击,以至被流放的苦痛年月中,无时不关心着人民的生活,无时不怀念着国都郢都。他写的《九章》等不朽的诗篇,充满了悲愤和热烈的爱国之情。《九章》共包括九篇,其中的《惜诵》,一般都列为第一篇。

  《惜诵》,据专家考证,是屈原劝楚怀王联齐抗秦而被谗去职时写的。“惜诵”二字,据说是“不愿随便歌颂”的意思。诗中有一节假托在梦中和大神谈话来表达自己始终不变的忠诚。诗的大意说:“我曾在梦里企图登天,无奈既没有路也找不到船。请大神帮帮忙吧。可是他说,理想虽好实行困难!难道我的理想将永远被认为危险而无法实现?大神说:

  可思而不可恃。

  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惩于羹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

  欲释阶而登天兮,犹为曩之态也!

  大神说的这几句话,大意是说:“对于君王,你可以怀念却不必寄托希望。他身边那群人的嘴连金属都消熔得了,你当初一片天真当然要遭殃。上过当的人总该特别小心了,为什么不能改一改你的直心肠?你想登天偏又放弃了往上爬的梯子,看来你从前的老脾气,还是照样!

  这一节中,“惩于羹而吹齑”这一句,就是成语“惩羹吹齑’的来处。羹,就是羹汤;齑,是捣烂的蒜韭之类。在喝热汤的时候烫了嘴,于是怀着戒心,见了蒜韭之类的凉小菜,也撮口去吹吹它。人在某件事情上受过打击,吃过亏,以后变得过分谨慎和警惕,就叫做“惩羹吹齑”。《唐书·傅奕传》说:“惩沸羹者吹冷齑,伤弓之鸟惊曲木。”

  诗的原文中,另一句“众口其铄金”,后来也成为一句成语,即“众口铄金”。这句成语的“众口”却变为舆论的意思,形容舆论的力量很大,即使最坚硬的金石也要被消毁。

  【解释】: 铄:熔化。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

5、楚囚对泣成语故事

  刘聪,匈奴人,他年轻时常游历于洛阳京城,广结名士、豪杰,被新兴太守郭颐辟为主簿,这是刘聪政治生涯的开端,后成为十六国时汉国的国君。

公元311年,刘聪派刘曜(yao)率兵攻打洛阳。破城后,将怀帝俘到平阳。刘聪在宴会中侮辱怀帝,晋朝的旧臣痛哭,刘聪为此把他杀死。怀帝死后,他的侄子司马邺即位,史称晋愍帝(mǐn)。但愍帝舒服日子过得也不长。公元316年,刘曜率军攻占长安,将愍帝杀死,灭了西晋。

第二年,流亡到江南的琅邪王司马睿,在大臣王导的主谋下,依靠南迁的士族,并联合江南的士族,在建康称帝,建立了东晋王朝,他就是晋元帝。

不过,也有一些贵族和官员担心国家大事,整天愁眉不展。他们每当天气晴朗,便相邀到建康城外的新亭饮宴。一天,武城侯周凯在饮酒时忽然长叹一声道:“这里的风景和往日没有两样,可是国家的山河都已经变了样!”这话一出口,引起了众人伤感之情,大家都流下眼泪,对视着哭了起来。

丞相王导也参加了这天的饮宴,他的心里也很难受。此时,他的神色变得严肃起来,对大家说:“我们大家应该共心合力报效朝廷,收复神州大地,何必像楚囚那样相对哭泣呢?”

  

  

  【求解驿站】现泛指处于危难窘迫之境的人相对而泣。也表示怀士思国,郁郁不欢。楚囚,比喻处于危难窘迫境地的人;对泣,相对哭泣。

6、卧薪尝胆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跟同甘共苦共同命运,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7、羊踏菜园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平时都是吃蔬菜,有一天他遇到一个朋友请他上餐馆,美美地吃了一顿羊肉,感觉舒服极了,就连晚上做梦也忘记不了,梦见五脏神告诉他:“羊踏破菜园了。”他在梦中急忙跑去菜园去抓羊来杀。

  【解释】喻惯吃蔬菜的人偶食荤腥美食。

8、成语故事不远千里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支!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释义: “不远千里”又称:“不远千里而来”,表示不以千里为远来到 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遥远。 故事: 梁惠王见了孟子,热情地说:“先生,您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我们魏国,一定是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了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开口就讲利?有仁义就行了。如果君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说怎样有利于自身,这样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么就危险了。”接着孟子说道:“在能出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二等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大国的大夫能从万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千辆,二等国家的大夫能从千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说不多了,但是,他仍永远不会满足。所以您不能再宣扬私利了。”
梁惠王听了很受触动,焦急地问:“那先生以为该怎么办呢?”孟子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他的双亲,也没有讲义的人会不尊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再讲利呢?”

9、成语故事囊萤照读的故事

晋代车胤从小就好学不倦,但因家贫没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因此浪费晚上的时间他觉得十分可惜。在一个夏日的夜晚,他见室外到处飞舞着萤火虫,就用白纱布袋把捉来的几十只萤火虫吊在书本的上方,借着微弱的光线进行读书

【典故】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晋书·车胤传》

【释义】用口袋装萤火虫,照着读书。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勤学苦读

10、成语故事过眼烟云

书画能给人带来喜悦,但不能改变人的志向。如果对它太在意,爱不释手,就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三国时太傅钟繇看见韦诞有一篇蔡邕的书法,苦求不得,以至于捶胸吐血。晋朝的大将军桓玄在率领大军出征前,先造了几艘快船,用来装载古玩书画,他说:“战争是危险的事情,如果发生意外,可以便于运输,免得被敌人夺去了。”拿国家大事当儿戏,危害自身,这都是因为太在意的缘故。

我年轻时,很喜欢这两样东西,自家有的,总是担心有朝一日会失去,别人有的,总是担心不肯给我。后来自己也觉得好笑:我轻视生死富贵,却看重书法字画,岂不是主次颠倒、违背本心了吗?从此不再喜好。看见好的书画,虽然也会收藏,但是被别人拿去时,也不觉得可惜了。就像眼前飘过的烟云、耳边掠过的飞鸟,总是高高兴兴的看着它们来,离去了也想不起来。于是这两样东西常常只是使我快乐却不再使我伤心。

“过眼烟云”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出自苏轼《宝绘堂记》)

11、是非自有公论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大将军王敦到了都城,中书令庾亮问他四个好友是谁?王说是庾凯、王夷甫、阿平、胡毋彦国,其中阿平最差。庾亮又问哪个最好,王敦说自然有人,庾亮要他说名字,王敦说自有公论。左右人暗中踩庾亮脚,这才没往下说.

【释义】指事情的是非曲直公众自然会有评论。

12、天马行空的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西域大宛国出产一种名马可以日行千里,被称为“西极天马”或“天马行空”。汉武帝派使臣带上金银珠宝去换这种千里马,大宛国国王毋寡杀了使臣侵吞财物。汉武帝大怒,派李广利率军讨伐大宛国,取得西极天马3000匹。

【解释】天马:神马。天马奔腾神速,象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实。

13、残杯冷炙的成语故事

1

残杯冷炙的成语故事

出处《晋书·王助传》殉(xun)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说议皆淘所草。释义用来赞誉写作才能极高,并用来称颂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故事东晋的文士王玖从小才思敏捷,胆量很大,散文和诗赋都写得很好,二十岁时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有一次,桓温为了试王殉的胆量,在大司马府聚会议事的时候,故意骑一匹马,从后堂直冲大厅。幕僚们都吓得惊慌失指,四处躲避,唯有王殉镇定自若,端坐不动。桓温感叹他说:“面对奔马而能稳坐的,将来一定是个黑头公的人!”桓温为了试王殉的才学,趁幕僚们在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准备发言的文稿。王殉发言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桓温拿出他的文稿对照,发现他说的内容与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他十分钦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chuan)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预言马上成为事实。就在这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殉文笔出众,朝廷要发出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溢议等,全交给他起草。这种殊荣是历史上少见的。

2

大笔如椽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cán bēi lěng zhì

【解释】残:剩余;杯:指酒;炙:烤肉。 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唯不可令有称誉,见役勋贵,处之下坐,以取残杯冷炙之辱。”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

【近义词】残羹冷炙

3

残杯冷炙的成语故事点评

北齐的文学家颜之推,学识渊博,他有一部《颜氏家训》传世,《颜氏家训》中有一处告诫说,不能因为有点称赞,你就去受权贵驱使;处在低下的座位上,受取权贵施舍的屈辱。残杯冷炙多用于指残剩的饭菜。也指权贵施舍的东西。


14、当务之急的成语故事

1

当务之急的成语故事

孟于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释义意思是指当前应该做的事情中最急需办的事。

故事有一次,孟子的弟子问起,现在要知道和要去干的事情很多,究竟应该先知道和干些什么。孟子回答说:“有智慧的人无所不知,但要知道当前应该做的事中最急需要办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们无所不爱的,但应先爱亲人和贤者。又比如古代的圣主尧和舜,尚且不能认识所有的事物,因为他们必须急于抽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尧舜的仁德也不是爱一切人,因为他们急于爱的是亲人和贤人。”接着,孟子又从反面来回答这个问题:“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丧期,却对服三个月、五个月丧期的礼节很讲究;在长者面前用餐没有礼貌地狼吞虎咽,咕哆咕哆地喝汤,却去讲什么不能用牙齿咬断干肉等等,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当前最需要知道和干的是什么。”

2

当务之急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dāng wù zhī jí

【解释】当务:指应当办理的事。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

【出处】《孟子·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判断语句中

【近义词】刻不容缓 燃眉之急

3

当务之急的成语故事点评

仁德是人们无所不爱的,但应先爱亲人和贤者。即使不能认识所有的事物,因为他们必须急于抽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尧舜的仁德也不是爱一切人,因为他们急于爱的是亲人和贤人。”当务之急现在释义意思是指当前应该做的事情中最急需办的事。

15、流芳百世的成语故事

1

流芳百世的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大司马桓温专揽朝政,他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他位高权重,野心萌发,一次躺在床上说:“人生在世不能默默无闻。”亲信们不敢吭声,他从床上坐起接着说:“一个人即使不能流芳百世,那么就该遗臭万年。”

2

流芳百世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liú fāng bǎi shì

【出处】桓公卧语曰:‘作此寂寞,将为文景所笑。’既而屈起坐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

【解释】美好形象永不磨灭,不会被忘却。

【用法】作谓语;指好名声

【近义词】永垂不朽、名垂青史 万古流芳 馨香百世

【反义词】臭名远扬、遗臭万年 恶名远扬

3

流芳百世的成语故事点评

有人说,这是他们有着忠烈之气,所以会流芳百世,有异于平常人。流芳百年的意思是要人们心存善意的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好听的名声,而不是因为被野心操控成为一个遗臭万年的坏人名声。小朋友们平时要严于利己,做一个乖孩子,不要做坏事,臭名扬天下哦。



16、危在旦夕的成语故事

1

危在旦夕的故事

太史慈是三国时期吴国的著名将领,他年轻的时候就武艺高强,很有心计,远近闻名。当时大名士北海相孔融听说了太史慈这个年轻人,对他非常欣赏,认定他是难得的奇才,很想与他结交,于是便多次派人去看望他的母亲,并向他的母亲赠送了丰厚的礼物。这让太史慈的母亲非常感动。

当时还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风起云涌,孔融为防侵扰,出兵屯驻都昌这个地方,结果被黄巾军管亥包围,情势十分危急。正好太史慈由辽东回家,母亲便命他去救助孔融。她说:“你和孔融并不认识,但是他在你走后,派人非常周到地照顾我的生活。今天他被敌军围困,你应该赶紧去救他啊!”

太史慈赶到都昌城下,趁夜间找机会进入城内,拜见孔融。孔融便派太史慈去找刘备搬救兵。太史慈来到平原,对刘备说:“我与孔融非亲非故,但都是讲道德仁义的人。今管亥暴乱,孔融被围,危在旦夕。您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因此孔融让我冒着生命危险突出重围向您求救。”刘备闻言,恭敬地回答:“孔融知道这人世间有我刘备这个人吗?太看得起我了。”刘备于是立即调遣精兵三千跟随太史慈驰救都昌,黄巾军听说有救兵前来,便四散而去。

2

危在旦夕的材料

【注音】wēi zài dàn xī

【出处】《三国志·太史慈传》:“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

【解释】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十分危险

【近义词】朝不保夕、危如朝露

【反义词】安如磐石 高枕而卧 安然无事 高枕无忧

【年代】古代

【例句】这位工人全身大面积烧伤,生命~。

3

危在旦夕的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把最好的给予别人,就会从别人那里获得最好的,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你帮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你越吝啬,就越一无所有。现实就是这样,只有那些乐于帮助他人的人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17、当头棒喝的成语故事

1

当头棒喝的故事

黄檗[bò]禅师是古代一个有名的高僧,他有很多徒弟,其中有个叫临济,临济想了解佛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向禅师请教。

禅师不回答他的话,就突然拿起了一根棍子,朝临济的头上打下去,把临济弄得莫名其妙。临济被打了之后,虽然很痛,还是忍痛的问,黄檗禅师见他再问,又是一棒打下去;这样一直三问三打,临济只好停止请教,自己专心研究,后来终于明白佛法的奥妙,参证了黄檗禅师的宗旨。

以后,临济和他的师父禅师讲佛法的时候,总是机锋敏捷,这时,他对佛法的奥妙,已研究到和黄檗禅师是一样的高深了。当时,喜好研究佛法的人都向他们请教,但黄檗禅师一样拿起棍子朝那些人的头打下去,而临济还在一旁吆喝助威;他们用这种奇怪的方法,点醒了不少人。因此,后人对于这种警醒人们迷误的行为,说是“当头棒喝”。

因为黄檗禅师和临济研究的是佛教里面的禅宗,禅宗主张顿悟,因此,他们想出许多法子,来点醒世人,“当头棒喝”就是其中的一种。

2

当头棒喝的材料

【注音】dāng tóu bàng hè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临济义玄禅师问乐普曰:‘从上来;一人行棒;一人行喝; 阿那个亲?’对曰:‘总不亲。’师曰:‘亲处作么生?’普便喝;师便打。”

【解释】当头:迎头;棒:指用棒子打。喝:大声喊叫。佛教语,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用棒迎头一击或大喝一声的仪式。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多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晨钟暮鼓、当头一棒

【年代】古代

【例句】我们应该~那些扰乱社会治安的不法分子,使他们立即停止各种犯罪活动。

3

当头棒喝的点评

有无数请教的时间,不如自己好好研究,有的时候并不是知识难,而是你自己思想上的惰性,如果你研究了一样东西,仍然困惑,这时请教,对方一定是乐意教你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问题,一定先要自己仔细思考,不要太依赖别人。


18、负薪挂角的成语故事

1

负薪挂角的成语故事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朱买臣负薪读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奋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李密牛角挂书)


2

负薪挂角材料

【发音】fù xīn guà jiǎo

【出处】《三字经》: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解释】负薪:背着柴草,汉代朱买臣背着柴草读书;挂角:把备读的书挂在牛角上,隋代李密骑在牛背上读书。指边劳动边读书,不畏辛苦。

19、白龙鱼服的成语故事

1

白龙鱼服的故事

吴王想要跟百姓一起饮酒,伍子胥劝谏说:“不能这样。从前白龙从天上下到清泠的池子里,变成鱼,被善于打渔的豫且射中了它的眼睛。白龙向天帝告状,天帝问:‘在这个时候,你是怎么设立你的形体?’白龙回答说:‘我下到清冷的池中,变成了鱼。’天帝说。‘鱼本来就是渔夫所要射的,像这样,豫且有什么罪过呢?’那白龙是天帝豢养的珍贵动物,豫且是宋国身份低贱酶奴隶,白龙不变成鱼,善于打渔的渔夫就不敢射它。现在君王放弃国君的地位,而跟平民百姓一起饮酒,我担心将会有白龙被豫且射中一样的祸患了。”吴王这才放弃了这样的想法。

"白龙鱼服"这条成语,比喻的就是贵人隐藏身分,微服出行,也有时进一步指这样隐瞒身份,恐怕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2

白龙鱼服资料

【原文】吴王欲从民饮酒,伍子胥谏曰:“不可!昔天上白龙下于清冷之渊化为鱼,渔人豫且射中其目。白龙上诉天帝,天帝曰:‘当是之时,若安置而形?’白龙对曰:‘吾下清冷之渊化为鱼。’天帝曰:‘鱼本为人所射也,既为如此,豫且何罪之有?’白龙乃天帝之宠物,豫且为宋国之下民。白龙不化,豫且不射。今弃万乘之位,而与布衣之士共饮,臣恐其有豫且之患矣。”王乃止。

——西汉·刘向《说苑·正谏》

【发音】bái lóng yú fú

【出处】西汉·刘向《说苑·正谏》

【解释】指白龙化为鱼在渊中游,被渔夫所伤。比喻贵人微服出行,恐有不测之虞。

【相近词】微服私巡、白龙微服

【成语举例】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之三》:“权翰林穿著儒衣,正似‘白龙鱼服’,掩著口只是笑,连权忠也笑。”



20、四字成语:打抱不平

  【注音】dǎ bào bù píng

  【典故】气的我只有替平儿打抱不平。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释义】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受欺负的一方。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为人出头

  【结构】动宾式

  【相近词】仗义执言、见义勇为、扶弱抑强

  【反义词】欺软怕硬、欺贫重富、见死不救

  【同韵词】出师有名、青史传名、大发雷霆、爱憎分明、对泣新亭、秋波盈盈、竖子成名、赫赫声名、砥砺名行、滔天罪行

  【年代】近代

  【灯谜】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邂逅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英语】defendsomebodyagainstaninjustice

  【日文】弱い者に味方(みかた)する;義憤に燃えて助太刀(すけだち)する

  【法文】défendreqn.contreuneinjustice

  【俄文】застулáтьсязаобиженного

  【语文同步】他又好喝酒,脾气大,爱打抱不平,为朋友敢两肋插刀,所以在哪一个地主家都呆不长。  刘绍棠《蒲柳人家》初中六册·课文·6

  【成语故事】大观园又聚会了,李纨负责组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姐妹在一起喝酒聊天。在酒席中,王熙凤诉说家难当难管,平儿帮不了什么忙。李纨则为平儿打抱不平,骂王熙凤酒后无德。众人纷纷大笑起来

  【示例】扶正义,打抱不平,正是我们革命党我的本色。  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

  【成语造句】

  ◎ 当社会上一些青年拉拢和引诱时,他便为了打抱不平而一次次聚众打架斗殴,从此走向歧路。

  ◎ 按说,似乎给许瑾说几句代打抱不平的话,就可以洗刷自己;但他又不愿意得罪陈教授──要知道,他是陈筱秋的爸爸啊,万一话传到她耳朵里,那还了得!犹豫了一番之后,只得圆滑地说道:

  ◎ (他就越说越声大,似乎要喊了起来,好像他是专打抱不平的好汉,而变了他原来的态度了。

  ◎ 难道我就会因此疑心起四婶也同林先生有什么关系了么?就拿今天这事来说吧,四婶您不是也很热心的替林先生打抱不平吗?可是我觉得这些事都很平常,用不着少见多怪。

  ◎ 国军伤兵戏弄舞台上的程蝶衣,段小楼打抱不平遭到伤兵殴打。

  ◎ 他们当中那个比我略大的男孩,说父亲又怎么啦?他把你往死里揍,就是你的敌人,我们与他有不共戴天之仇!我心里热乎乎的,我觉得他们就像一帮打抱不平的古代侠客,感动得差点掉下眼泪。

  ◎ 譬如,当湖北罗田县廖家坳乡工商所长舒高峰听到本地的"打工妹"不幸死亡,前往广东南海沙头镇该中外合资企业伸张正义时,该地的"父母官"--司法人员、派出所和特警人员不仅不为受害者伸冤,反而以暴力手段对他进行威胁,甚至还将为已死的"打工妹"打抱不平的人抓起来,送到监狱去。

  ◎ 编辑部为她打抱不平,还给她找了一个好人家。

  ◎ 你以为凡是买卖都不犯法呀?你那时候替六指打抱不平,是好心不是?是!六指让人欺负了,脑袋都破了,你上手打人,差点儿把人打死。

  ◎ 总想为靳老头儿打抱不平,可是,又不知道怎样打,也没有人理睬我们。

  ◎ 在过去生活中,工人、农民都很讲义气、爱打抱不平。

  ◎ 为"真善美"打抱不平有时候是举手之劳。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手机扫码阅读经典成语故事20个欣赏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