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20个欣赏

故事大全 2023-08-05 10:31:05

经典成语故事20个欣赏

1、手足胼胝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右军将军王羲之和太傅谢安一起登冶城,谢安凝神遐思,王羲之对他说:“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又谈到当时盛行的空谈误国,谢安反感地说:“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释义】胼、胝:手掌、足底的老茧。手掌足底生满老茧。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

2、白云苍狗成语故事

  白云苍狗 bai yun cang gou 苍:灰白色。联合式成语,本意指浮云像白衣裳,顷刻又变得像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语出唐·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唐朝书生王季友的妻子柳氏不堪家境贫寒,抛弃了丈夫而去,外界不明真相,纷纷指责王季友。杜甫为王季友鸣不平,作《可叹》诗一首,感叹世事变化莫测。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近者抉眼去其夫,河东女儿身姓柳。丈夫正色动引经,酆城客子王季友。

群书万卷常暗诵,孝经一通看在手。贫穷老瘦家卖屐,好事就之为携酒。

豫章太守高帝孙,引为宾客敬颇久。闻道三年未曾语,小心恐惧闭其口。

太守得之更不疑,人生反覆看亦丑。明月无瑕岂容易,紫气郁郁犹冲斗。

时危可仗真豪俊,二人得置君侧否。太守顷者领山南,邦人思之比父母。

王生早曾拜颜色,高山之外皆培塿。用为羲和天为成,用平水土地为厚。

王也论道阻江湖,李也丞疑旷前后。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

吾辈碌碌饱饭行,风后力牧长回首。

——杜甫《可叹诗》

 

3、管中窥豹成语故事

  史料记载:“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摴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此段文字中的王子敬即王献之,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末子,聪明伶俐。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有一天,他父亲的几个学生在玩打牌。在一旁观看的献之竟然能够给他人出谋划策,说上几句行内话。哪知学生们都笑他道:“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献之听到他们这样说自己,很是气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说完,就甩开袖子走了。

“管中窥豹”的成语便出于此。

该成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一种是褒义的,意指人们可以从观察到的事物的一部分来推测该事物的全貌。从字面上理解“管中窥豹”,那就是从“竹管”中透过视线来看到豹子,由于视线为“竹管”圆孔面积所束缚,看不到“全豹”,只能看到所观对象身上具有豹子特征的斑点花纹,于是就此推论观测对象是一只豹子。这种逻辑思维能够以小见大,极具智慧。“微尘中见大千世界”与“管中窥豹”均可用来形容通过小事情,推测出对象的概况。

然而,只要我们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那可见的“一斑”并非百分百的是豹!梅花鹿身上的斑纹完全可以与豹子相媲美。因此,千篇一律的“管中窥豹”,搞不好就会出现“指鹿为豹”的尴尬,让人啼笑皆非呢。

【求解驿站】从竹管的小孔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

【活学活用】有的人孤陋寡闻,~,却喜夸夸其谈,炫耀自己。

【妙语点拨】七个盲人碰到一头大象,便都上前摸摸大象是什么样子。他们摸到大象粗腿、尾巴、肚子、背部、耳朵、牙齿、鼻子,便分别形容大象像柱子、笤帚、山包、平台、蒲扇、犄角、橡皮筒,争论不休。这个故事之所以可笑,是因为盲人们“管中窥豹”,都只是看到了大象的一个部分,便固执地认定大象的总体模样皆如此。这启示我们,很多时候,没有全面了解情况,千万不能乱下结论,否则很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近义】窥豹一斑、管窥所及、以管窥天

【反义】洞若观火、一目了然

4、黍秀宫庭成语故事

  相传西周灭亡后,周大夫长途跋涉来到西周都城,看到过去的宗庙宫室都成了长满禾黍的田地,触景伤怀,无限感慨,就作《黍离》诗一首。后来微子朝见周王时,路过殷墟,看到宫室毁坏,长满禾黍,非常哀伤,就作一首《麦秀》歌。

  【解释】相传西周亡后,所有旧时的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之地。后以之作为感慨亡国之词。

5、解衣推食成语故事

  楚汉相争时,韩信奉汉王刘邦之命率兵进攻齐国,项羽派大将龙且前去救援。结果被韩信打得大败,龙且战死。

  项羽见韩信很有本事,于是就派武陟去劝说韩信脱离汉王刘邦,自己独自称王。韩信拒绝了武陟的劝诱,对他说:“我以前在项王部下,职位低下,说话没有人听,计谋没有人用,所以我改投汉王刘邦。现在汉王授我大将军印,让我统率数万军队。他脱下衣服给我穿,分出食物给我吃。我说的话,他能听从,我的计谋他能采纳。汉王这样信任我、尊重我,我怎能背离他呢?”武陟见劝说不成,只好失望地回去了。

  【解释】: 推:让。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6、发指眦裂成语故事

  西汉三年,项羽拥兵40万在新丰鸿门,听从谋士范增的意见尽快除掉刘邦,项伯将消息透露给张良,张良向刘邦汇报。第二天刘邦就去鸿门赴宴,宴上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刘邦的卫士樊哙怒目而视,头发直竖,誓死保卫刘邦。

  【成语解释】形容非常愤怒。发指:头发直竖;眦裂:眼眶裂开。头发向上竖,眼睑全张开。

7、鹤立鸡群成语故事

  晋朝皇室有个侍卫官中嵇绍,一次他跟着皇帝出去打仗,结果被敌人包围,其他人都只顾自己逃命只有嵇绍,保护皇帝勇敢地杀出了重围。大家都觉得他是个英雄。嵇绍的身材高大,一次,他上朝时,有人称赞他:“他是那么高大神奇,就像一只鹤站在一大群鸡中间!

  嵇绍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他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当时皇族争权夺利。互相攻杀,史称为“八王之乱”,嵇绍对皇帝始终非常忠诚。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形势严峻,嵇绍奋不顾身奔进官去。守卫宫门的侍卫张弓搭箭,准备射他。

  侍卫官望见嵇绍正气凛然的仪青,连忙阻止侍卫,并把弓上的箭抢了下来。不久京城又发生变乱,嵇绍跟随晋惠帝,出兵迎战于汤阳,不幸战败,将士死伤逃亡无数只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不离左右。敌方的飞箭,象雨点般射过来,嵇绍身中数箭,鲜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嵇绍就这样阵亡了。事后惠帝的侍从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迹,惠帝说“别洗别洗,这是嵇侍中的血啊!”嵇绍在世时,有一次有人对王戌说“昨天在众人中见到嵇绍,气宇轩昂如同野鹤立鸡群之中。”

  后来就用“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行很突出。

8、水滴石穿成语故事


  张乖崖是崇阳县的县官。一次,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从仓库出来时,顺手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这小吏抓来追问,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里不服,大声嚷道:“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对我这么凶狠啊!”
  张乖崖听了,就拿起笔来,写了一条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个铜元,一千日就是一千个铜元,这就像用绳子锯木头、水滴石头一样,日久天长,木头也会被锯断,石头也会被滴穿的。然后,他下令将这小吏斩首。
  成语“水滴石穿”就是由这个故事来的。有时也写成“滴水穿石”,含义是一样的,故事原来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危害。张乖崖就是根据这一条杀了小吏,这自然是滥用刑法。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办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水滴石穿”,战胜困难,得到成功。 

9、成语故事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有个人名叫刘安,不知怎么迷上了修道成仙的事,他做梦都想成为仙人,飞升仙境,那该是多么逍遥自在悠哉游哉的事啊!于是他整天吃斋念经,求仙诵咒,如痴如狂。他放着淮南王不当,而专门结交那些会道懂巫的人,尊他们为座上宾,向他们请教得道成仙的秘诀。

刘安痴迷修道的事广为天下人所传,于是,四面八方的巫师术士道人,全都聚集到刘安居住的淮南地方。这些巫师道人,有的带来了自己炼制多年的灵丹,献给刘安说:“吃了这些东西您便可以成仙了。”有的巫师道人住在刘安家为他现场熬制妙药。他们拿着诱人的妙药对刘安说:“您吃了这些东西便可以得道了。”刘安十分高兴,他重赏了给他献丹献药的人,将这些灵丹妙药都收藏好。

刘安有了巫师术士道人们献的这些丹、药,修道更全心全意了。他每天念咒吃药,真的有一天,刘安忽觉身轻气爽,不知不觉竟飘了起来。原来,他真的得道了。他慢慢地成为仙人升天了。

他的妻子一看,丈夫得道升天了,便将那些灵丹妙药也拿来吃,果然也成仙升天了。接着,刘安家其他的人都争着吃那些剩下的灵丹妙药,一个个都得道飞升仙境。

后来,连刘安家那些鸡、鸭、猫、狗,因为舔食了盛药的器皿里的残余仙药,也都随着成仙升天了。

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事,一个人得势升官,家中亲戚和那些与他有关系的朋友,都跟着沾光,一个个飞黄腾达起来。这种丑恶的裙带关系,是社会的一大公害。

10、成语故事司空见惯

刘禹锡,是唐朝中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出身于
书香门第,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在朝廷任职期间,他曾参与政治改革,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来屡经迁徙(xǐ),又被外放为苏州刺史。
到了晚年,刘禹锡回到了京城长安。当时长安城中还有一个诗人,名叫李绅。李绅做过司空,十分富有,喜欢讲排场。他对刘禹锡的诗名仰慕已久,当刘禹锡回京时,就把刘禹锡请到家里来,摆了丰盛的酒席招待他。酒过三巡,李绅又叫来歌女演唱助兴,并让她们为刘禹锡殷勤敬酒。面对如此奢华的场面,刘禹锡想起自己命运的坎坷,无限感慨涌上心头,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七绝: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诗中第一句描写歌女的装束,第二句写歌女唱的曲子,第三句说司空李绅已经见惯了这种场面,第四句抒发自己的凄凉感受。
成语“司空见惯”就是由诗句“司空见惯浑闲事”缩略而成的,原意是指司空李绅见惯了这样的场面,不觉得奇怪了。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事情十分常见,不足为奇。

11、成语故事家喻户晓

古代的一本名叫《烈女传》的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姓梁的女子,人称梁姑,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跟她的哥哥一家人住在一起。
有一天,哥哥和嫂嫂下地干活去了,梁姑就在家独自照看着哥哥的一个儿子和她的两个孩子。当她在屋外的庭院里洗衣服的时候,屋里突然着起了熊熊大火,烈火将三个小孩子堵在屋子里,情况十分危急。
梁姑奋不顾身地冲进屋子里,想先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但是因为屋子里浓烟滚滚,根本分不清哪个孩子是自己的小侄儿,所以等她把孩子抱出来一看,却发现得救的是自己的儿子。这时候,火势越来越猛,再进去救孩子的话她自己都有生命危险。她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捶胸大哭,心里想:这怎么得了啊!要是我不能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自己的孩子却得救了,这样一来,家家户户不都会知道我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了吗?那么我以后将再也没有脸去面对我的哥哥和嫂嫂了啊!不行,即使冲进去被烧死,我也得把自己的侄儿救出来!于是,她冒着生命危险再一次冲进了已成火海的茅草屋,结果孩子没有被救出来,她自己也被烧死了。
后来人们就用“家喻户晓”来表示一些人物、故事或者事件每家每户都明白,人人都知道的意思。喻,明白;晓,知道。

12、成语故事百丈竿头的故事

“百丈竿头”这则成语也称“百尺竿头”。比喻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要继续努力,不断攀登高峰。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ji)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

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问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听讲的人发现,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ji)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罕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13、成语故事穿井得人

鲁哀公问孔子说:“听说舜的乐师夔只有一只脚,可信吗?”孔子说:“为了让老百姓懂得乐舞,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有人建议再派些人去协助他,舜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所以说‘夔一足’(夔一个人就够了),不是‘一足’(夔有一只脚)啊。”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每天要有一个专人负责出外打水。后来,他家凿了一口井,用不着再派人出去打水了,告诉别人说:“我家开了一口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消息,立即把它传出去了,说:“丁家开井,挖出了一个人。”很快,全国各地都在谈论着这件事。终于传到了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国君派人到丁家去查问。丁氏说:“我是说省出一个打水的人,家里多了一个劳力,不是说在井中挖出了一个人呀!”

“穿井得人”比喻话传来传去而失真。

(出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14、马勃牛溲成语故事

唐朝文学家韩愈在任国子监祭酒时,经常给太学生讲课,要求他们“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同时要求他们注意社会实践,要兼收并蓄,“牛溲马勃、败鼓之皮”都有它们的用途,鼓励学生加强学习,灵活运用。

【释义】马勃:马屁菌;牛溲:车前草。借指不值钱的东西。

15、老气横秋的成语故事

老气横秋的成语故事

老气横秋其实是一个带有贬义的成语,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南朝时期,齐国的孔稚珪是一个风韵清雅的隐士,当他得知曾经隐居于钟山的周彦伦要出任海盐县令时,觉得周彦伦不是真正的隐士,远不及巢父及许由有志气,于是作《北山移文》:“风情张日,霜气横秋。”

【解释】老气:老年人的气派;横:充满。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态。现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也形容缺乏朝气。

16、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成语故事

1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成语故事

刘安是汉朝的淮南王。传说他很少干正经事,只爱寻求仙丹灵药。他逢人便说:“有了仙丹就可以长生不老!”他派人进山访仙,果然,他从仙翁手里得到了一张仙方。他把自己关进暗房里,炼起仙丹来。八卦炉里炼出10颗圆滚滚的仙丹,他一口气吞下5颗。没等吞下另几颗,他已飘飘悠悠飞上天去!剩下的仙丹,让门外的鸡犬抢着吃了。空中一阵鸡鸣狗叫,原来它们也上天成仙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对一人做官,全家享福的生动讽喻。

2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yī rén dé dào ,jī quǎn shēng tiān

【解释】意思是一个人得道成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出处】(汉·王充《论衡·道虚》)

【用法】作宾语、分句;用于人事关系。

3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成语故事点评

刘安吃了仙丹就升天了,剩下的仙丹,让门外的鸡犬抢着吃了。空中一阵鸡鸣狗叫,原来它们也上天成仙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对一人做官,全家享福的生动讽喻。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意思是一个人得道成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17、旁观者清的成语故事

1

旁观者清的成语故事

唐朝有位很有学问的人叫元澹。他撰写的《魏典》三十篇,受到当时许多学者的称赞。有一次,一位大臣上书唐玄宗,请求把唐初名相魏征修订、整理的《礼记》列为儒家经典。唐玄宗觉得这个主意好,便命元澹等人仔细校核,再加上注解。

过了一个时期,元澹完成了任务,把魏征的本子编成五十篇,并加了注解,呈送给玄宗。不料右丞相张说对这样做有不同意见,他认为,戴圣的本子使用到现在已近千年,东汉的郑玄也为它加了注解,为什么要改用魏征的本子呢?玄宗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但元澹认为本子还是改换一下为好,他写了一篇文章,用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这篇文章是采用客人和主人对话的形式写成的。

客人问:“《礼记》这部书,究竟哪个编的好?”主人答:“戴圣编的本子,从西汉到现在,已经过许多人的修订、注解,矛盾之处很多。魏征考虑到这个情况,对它进行了修订、整理,哪知那些墨守成规的人竟会反对!”客人说:“就像下棋一样,局中人反而迷糊,旁观者倒看得清楚。”

2

旁观者清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páng guān zhě qīng

【解释】对同一事物,局外人由于冷静、客观,比当事人看得清楚和全面。

【出处】《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观见审。”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常与“当局者迷”连用。

【近义词】了如指掌 洞烛其奸

【反义词】当局者迷

3

旁观者清的成语故事点评

旁观者清的意思是对同一事物,局外人由于冷静、客观,比当事人看得清楚和全面。往往局中人深陷其中,不能以冷静客观的角度对事情做出最好的判断,可是旁观者不会受到情境中的干扰打乱自己的客观判断。有时候身为局中人的我们做不出最理性的判断时,可以试着去听听局外人的建议和想法,或许能有效的解决我们的困惑呢。


18、功败垂成的成语故事

1

功败垂成的故事

东晋时期后秦在北边迅速崛起,后秦皇帝苻坚不顾许多大臣们的坚决反对,亲自统率六十余万大军逼近淝水,号称百万雄狮,想以秋风扫落叶的态势一举消灭东晋。东晋宰相谢安命令谢石谢玄统兵八万在淝水对岸安营扎寨,准备迎敌。谢玄抵达前线后,立即给苻坚写信挑战。信中开诚布公地说:“将军既犯我疆土,而在河边列阵,显然不想速战速决。真打算决战,请把兵营后移,让我军过河,一决雌雄,岂不爽快。”苻坚自恃兵强马壮,下令往后退。谢玄亲率八千精锐骑兵强行渡河。谁知道军令一下,后秦军兵马秩序大乱,立刻失去了控制。苻坚在混战中被冷箭射伤,后秦兵军马互相践踏,死伤不计其数。此时晋军乘胜北伐,很快就收复了北方大片失地。这时朝廷官员中有人妒忌谢安立下的汗马功劳,以镇守淮阴为借口调回了他的军队。谢玄眼看收复国土的大业转瞬之间变成沤浮泡影,不禁忧心忡忡,没有过多久就与世长辞了。

2

功败垂成的材料

【注音】gōng bài chuí chéng

【出处】《晋书·谢安传论》:“庙算有遗;良图不果;降龄何足;功败垂成。”

【解释】垂:接近,快要。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表示惋惜。

【近义词】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反义词】大功告成、功成名就

【年代】古代

【例句】试验越接近尾声,越要谨慎小心,任何一个小小的误差,都会~。

3

功败垂成的点评

我们都知道想要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个过程的艰难许多人都经历过,当快要接近成功的时候突然遭到了失败,不论是发生在谁的身上都是难以接受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自暴自弃。因为东山再起会比之前简单一些,毕竟你的基础在那儿了。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失败就放弃生活的希望哦!


19、顺手牵羊的成语故事

1

顺手牵羊的成语故事

唐朝中期,各镇节度史都拥有军事、经济大权,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蔡州节度使的儿子吴元济在父死之后,起兵叛乱。唐宪宗派大将李愬。担任唐州节度使,剿灭吴元济。

李愬到任,放风麻痹吴元济。散布说,我是个懦弱无能的人。朝廷派我来,只是为了安顿地方秩序。至于攻打吴元济,与我无干。吴元济观察了李愬的动静,见他毫无进攻之意,也就不把李诉放在心上了。

其实李愬一直在思考攻打吴元济老巢蔡州的策略。他趁机擒获了吴元济手下的大将李佑,对他优礼有加,感动了李佑。李佑告诉李愬,吴元济的主力部队都部署在洄曲一带,防止官军进攻,而防守蔡州城的不过是些老弱残兵。蔡州是吴元济最大的空隙,如果出奇制胜,应该迅速直捣蔡州,活捉吴元济。

李愬在一个雪天的傍晚,率领精兵抄小路,神奇地直抵蔡州城边,趁守城士兵呼呼大睡时,爬上城墙,杀了守兵,打开城门,部队静悄悄涌进了城。筹吴元济从睡梦中惊醒,发现宅第已被围困,负隅顽抗,终于被捉。李诉将吴元济装进囚车,押往长安。驻扎在洄曲的董重质见大势已去,也向李愬投降。

2

顺手牵羊的寓意

顺手牵羊,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除了科学技术中不期而然的发现发明外,顺手牵羊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贪小便宜之嫌,都不那么正人君子气。作为一种计谋,顺手牵羊常常不是等“羊”自动找上门来,而是着意寻找敌方的空子,或诱使敌方出现漏洞并进一步利用漏洞,从而使自己牵羊时很“顺手”。

3

顺手牵羊材料

【发音】shùn shǒu qiān yáng

【出处】本计语出《草庐经略》 · 游失》:“伺敌之隙,乘间取胜。”后人以顺手牵羊形象化地比喻乘敌人的小间隙,向敌人的薄弱处发展,创造和捕捉战绩的一种谋略。

【解释】字面义为: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比喻趁势将敌手捉住或乘机利用别人。现比喻乘机拿走别人的东西。内在义为:某个人在操作一项技能的时候已经达到了,十分娴熟的境界所以能顺手牵羊。

【近义词】信手拈来

【反义词】困难至极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顺便行事

【成语举例】新华书店因开架售书而被人顺手牵羊,大量丢书。

20、半途而废的成语故事

半途而废的成语故事,出自战国时期,现在用半途而废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也许你再坚持一下就能成功了。

战国时期,黄河岸边有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个十分贤惠懂事理的妇女。有一次,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拿回家交给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劝告他说:“我听说有道德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带有污辱性的施舍,更何况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使自己得利而玷污自己的名声呢?”乐羊子听了,惭愧万分,便把捡到的金子放回了原处,并且外出求学访师,以求能在学问上有所进步。

然而过了一年,乐羊子便回到了家中。妻子问:“你怎么刚刚学了一年就回来了呢?”乐羊子说:“我在外面待时间长了,非常想念你,于是就赶回来看望一下。”妻子听后,就拿起一把剪刀走到了织布机旁,说:“这些丝绸,是把蚕茧抽成丝,再通过织布机织成,是一根丝一根丝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而成寸、成尺、成匹的。现在如果把这匹丝绸剪断,以前的劳动就会白费。你在外求学也要日积月累,要通过不断钻研才能提高自己的学问和修养。如果学了一半就回来,这不是与剪断织布机上的丝线一样会前功尽弃吗?”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这番话,非常感动,随即又外出继续求学。七年之后乐羊子学成归来,得到了魏国国君的重用,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后来人们就用“半途而废”来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

精彩推荐:

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成语故事:塞翁失马

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更多成语故事,请点击亲亲宝贝网成语故事栏目!

手机扫码阅读经典成语故事20个欣赏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