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三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分享 2023-10-08 11:32:0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三年级语文下册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三年级语文下册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的文章,本单元主要讲的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表达作者背井离乡在重阳节对故乡对亲人的真挚思念的一首诗。学习这首古诗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字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说学情

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学生,这个年级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思维活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总结概括能力还是较弱。,要指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教学生用多种读的方式展开教学把握全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结合新课标对该学段的具体要求,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情,理解全诗内容及重点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全诗内容及重点词。难点是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教学中我采用朗读法、探究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上课伊始我将谈话法进行导入,并伴随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每逢佳节亲人相聚一堂,欢乐的气氛难得难忘。有一个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时候在他乡苦读。看着别人扶老携幼、开开心心地过节,于是他拿起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感受千古佳作的无限魅力。【板书课题】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这样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快速的带入到课堂中,为本节课的讲解铺设一个良好的感情基调。

(二)初步感知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该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此环节,我首先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思考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三)深入研读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所了解之后,我安排了第三个教学环节--深入研读。阅读是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要想完成多重关系的对话,就需要我们对文本有着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此环节我会引导学生默读,边读边展开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和与讨论:

1.理解首联独、异乡、为异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

体会出作者孤独、无奈的情感。

2.理解颔联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3.诗中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

4.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巩固提高

为了实现语文学习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我设置了思考问题:王维的笔下,有着这样浓浓的乡思诗句,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乡思的诗呢?

这是一步学以致用的做法,学生不但对本堂课的知识得以巩固还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巩固。至此,本节课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教师总结: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历经10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作业:搜集王维的其他诗词,研读并赏析。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好的板书应该结构清晰,构思新颖,内容高度凝练。因此,我对本课的板书进行了如下设计。便于学生理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思念家乡亲人

少一人

2、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3:小青蛙说课稿

《小青蛙》说课稿

一、说教材

《小青蛙》是一篇孩子们喜欢的儿歌。本组教材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本文要求掌握的生字7个,要求会认的字12个。由于面对的是低年级学生。我尽量把识字和阅读结合起来,以识字为主,阅读为辅,以多种游戏的形式,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活起来。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和自主识字法。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开展活动,有张有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学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认知水平,运用做一做、演一演、议一议、贴一贴、读一读等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乐于参与的活动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三、说学生

一年级学生思维活跃、自信心、表现欲特强,但持久性很差。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花样多、新,让他们自主学习,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此外,在学习生字时,学生只会抓简单的字进行说明学习,对较难的字不大爱理,所以,在教学中我需要对较难的字给以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感悟。

四、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针对本课生字特点,拟定了以下几个学习目标:

1.情感目标:(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小青蛙做的好事,培养爱护青蛙的情感。(2)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知识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活动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辩清字形。(2)认识新的部首(3)对本课的第一类生字认、会写、会用。

3.能力目标:能正确归范的书写本课的第一类生字。

教学重难点:识记生字,寻找方法,正确书写。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它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课堂气氛的营造十分重要。良好的气氛容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为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制作了生动形象的课件,课件运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显得丰富多彩,将学生带进直观的教学意境,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同时也体现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导入时质疑: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两位小客人,你们想知道他们是谁吗?看着画面孩子一下子兴奋起来,抓住契机:小朋友,仔细看看小青蛙的表情,告诉我他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青蛙?几句话就把学生引入到我创设的教学情景中,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活泼。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

2.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示讲故事,让学生在亲切的语言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兴犹未尽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去朗读课文,紧接着让学生自由发言读书所得。

3.指导学生识字识词。

(1)在本堂课中我利用多媒体这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出示本课生字,引领孩子们通过试读、抽读、齐读、带读、再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可以满足孩子们好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找朋友、送生字回家,而且注意的紧张度也会较高。所以,我利用多种游戏活动,如:字宝宝回家、猜一猜等多种形式,让孩子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新知。在教学中我尽量使用学生喜欢听的语言,用亲切的语气和孩子们说话,让他们爱学、想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同时,又能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表演能力、和自信心。

(3)通过大屏幕出现生字并质疑,让学生共同交流识字方法,可以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识字,如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熟字变形、找规律、分解字形等,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如:猜谜语、编儿歌、比动作、引用同学或家人的姓名等方法进行识记。运用课件的演示,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随着孩子们大声的朗读,一个个生字完整的出现,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自主的寻找出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发现生字的结构,认识两个新的部首。

(4)字词开花,说句子。在识字教学中,巧妙地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说练的机会,不要拘泥于汉字学汉字,读汉字,默汉字,颠来倒去就那几个字,一堂课下来,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兴趣全无。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们的能力,挖掘他们的智慧,让他们在和谐的语言环境中自由表达,在玩中练习说话,训练了思维,发展了语言、提高了表达能力。

(5)至于写字,通过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写字要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独立完成写字任务,教师只作点拨、指导。通过课件出示难写的字:如:因、困、点。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正确书写生字。在不知不觉的教学中,就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六、说课总结

本课教学力求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动脑动手,身心愉悦,实现尊重儿童,发掘童真,童趣的课程价值。

3、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春夏秋冬说课稿

《春夏秋冬》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春夏秋冬》一课是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节识字课。本册教材包括两个识字单元和六个阅读单元,识字部分安排在教材的第一和第五单元,穿插在阅读单元之间。《春夏秋冬》作为全册教材的第一课,在整册教材中起着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

(1)识字、赏词的学习是基础,识字的意义在于学以致用,是在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2)本课的内容韵律和谐,易于朗读,且蕴含着浓郁的文化韵味,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对后面的学习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

(3)执教此内容时正逢冬去春来,是一年的开春之际,从教材结构编排和时间安排上来说顺应了时节特点。

(4)《春夏秋冬》这一课是一年级下册的开篇又是识字课,刚开学,学生的学习从识字开始,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这一单元,从学生熟知的春夏秋冬四季美景入手,到学生喜闻乐见的猜字谜,都是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及插图、字谜、形声字规律等识字,图文结合,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欣赏和想象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这一课的学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形式进行识字,通过欣赏,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和想象等方式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感受四季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喜欢的情感。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达成实现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的要求。

2.学情分析:

作为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由于学生的起点水平不同,识字量和识字方法的掌握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了解了这些的基础上我对本班又做了进一步的小调查。

课前小调查:

(1)你是否上过学前班?

(2)看书时你会因为不认识字而苦恼吗?

(3)你知道哪些和四季有关的内容?

本班有26名学生,情况如下:在课前调查中,你是否上过学前班?56%的孩子选择的是,这说明有一半的孩子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识字基础。看书时你会因为不认识字而苦恼吗?全班有22人表示为此感到很苦恼,占全班的84.6%。你知道哪些和四季有关的内容?100%的学生都能说出一年级上册《四季》这篇课文。可见,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在学生头脑中是有印象的,同时也反映出学生愿意认识更多的字。那如何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识字,在欣赏中陶冶情操,感受词语学习的魅力成为了我本课思考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本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春、夏、秋、冬的美丽,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能力与方法:

通过联想、图文结合、多种形式读记等方法,引导学生识字赏词,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知识目标:

认识霜、吹等8个生字;认识雨字头和双耳旁2个偏旁;读好词语和短语。会写春、冬等7个生字。

三、教学过程

为达成教学目标,本课主要采用互动式与体验式结合的教学方式。本节课上,根据学生识字较少,缺乏词语欣赏的情况,引入了大量美景图,并设计了画图识字,韵律读词的活动,从而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机会,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兴趣,达成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考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包括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通过联系旧知,迁移导入新课。

环节二:通过图文结合,认读生字词语。

环节三:通过画图识字,韵律读词。

环节四:通过指导写字,培养书写习惯。

下面逐环节进行介绍:

环节一:通过联系旧知,迁移导入新课。

一上课,先请学生回忆背诵一上课文《四季》,顺势提出问题

四季包括哪四季呢?引出课题《春夏秋冬》。

这一环节的设计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他们对于春夏秋冬有一定的认知,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背诵熟知的课文,唤醒学生对春夏秋冬的美好回忆。

环节二:通过图文结合,认读生字词语。

所以接下以春夏秋冬都有哪些漂亮的景色?这一问题切入到第二个环节的学习。为了让学生读好、读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这四个词语,我采用了借助拼音初读、同桌检查读,小组开火车带读、去拼音词卡读、看图配词读、图文搭配连线读以及最后的配上音乐有节奏的韵律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不断地认读过程中识记、感受学习内容。

接下来,通过出示生动形象的图片、利用多种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识字读词。例如在认识吹时,老师引导:春风一吹,大地一片生机,你会吹什么?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吹字?学生通过做动作、联想、加一加、组词、形声字等多种记字方法识字。在认识霜时通过图片的引入,强化学生对霜字的记忆。

环节意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选择教学资源,多种形式的认读,在不断地复现中识记生字词,每一次的认读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新一层次的提高。通过出示生动形象的图片,图文结合,加深学生感官眼看的体验,强化他们的感受和认知,极大程度地降低了本课的教学难度,突出了教学重点。

环节三:通过画图识字,韵律读词。

识记了生字、认读了词语也想象了画面,接下来是不是放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呢?这时我又想到了《语文课程标准》里的话,它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实用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基于这一思考,我们进入到了第三个环节,画图识字,韵律读词。有了前面的引导、铺垫,学生基本掌握了图文之间的联系,所以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将自主权充分地交还给学生,请他们一起来画画,通过展开想象在黑板上描绘出一幅美景图。在学生描绘时,我及时抓住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相关信息,相机引导学习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等短语中的生字词。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以画画为学习资源,通过联想和想象,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词语、贴图、识字,在情境中学习,玩中学,学中悟。

最后针对这些词语、短语朗朗上口的语言特点,我将学习内容编成轻松有趣的小儿歌,辅以美景和音乐,学生在欣赏、感受中理解,在节奏韵律中学习,学习形式更为活泼,学习内容更利于学生记忆。环节四:通过指导写字,培养书写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一生受益的法宝。在指导书写这一环节,我不仅注重学生的书写质量,更关注对他们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的引导和培养。这一环节中,学生首先通过观察、交流感受汉字的整体结构和关键笔画,然后在教师范写与书空的过程中感受每一笔的写法,最后落实在书面上,亲自体验,描一个,写一个。书写后的反思和修改必不可少,通过互相评价,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在修改中进步,在鼓励中成长。

四、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以观察课堂生成的方式将评价贯穿整节课。

2.课堂结束后,观察学生书写的字迹是否工整,写字姿势是否正确,是否能从实际行动中真正去热爱大自然做出进一步的评价。

3.激励性语言评价。

五、教学特色

与以往教学相比,本设计的特色之处在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教学内容,结合课内外,采用多种形式识字、读词,创造性地选择以画画识字、学词和韵律赏词、读词为教学资源。

(一)根据学生情况安排教学

根据课前调查,44%的孩子没有上过学前班,识字存在一定困难。全班84.6%的同学会因识字少影响自己的阅读。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之间的落差较大,因此,在课堂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认读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在这样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学习是主动的,情感是真切的,真正贯彻了语文学习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宗旨。

(二)形成互动和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整堂课中,既有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又有情景体验。多种形式的读,欣赏和想象,让学生们敢说,爱说,这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了凭据,让学生有了学习的脚手架;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绘画当中,展开想象,学词贴图,跟着音乐,有节奏的拍手说儿歌,在音乐和美景中,强化了学习的效果,从而激发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一年级语文下册13课荷叶圆圆说课稿

《荷叶圆圆》说课稿

一、说教材

《荷叶圆圆》是部编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小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它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心童趣,利于启迪学生智慧,丰富情感体验,激发想像力。

这篇课文在本册教材中是:通过多种方法朗读,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引导学生读出画面,读出个性,读出疑问,读出思考,读出情感。以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感悟语言,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内容,我设置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抓住中心句荷叶是我的**,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初步感受夏天和大自然的美好,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力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新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二、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以突出一个特色,遵循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设计

教法、学法及教学流程。一个特色是:培养学生自读、会读。三个原则是: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2、是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创设情景。3、是内外联系原则,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向课外观察研究,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又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本课的教法主要采用情境法,朗读式教学。学法是自读、自悟,交流讨论。

三、说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4种小动物头饰。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时安排为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进行生字教学下面主要说说第二课时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复习检查

通过检查生字词的掌握以及课文个别朗读的情况,从达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第二个环节是: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通过图画、音乐和文字语言描述,就会给学生以真实感、轻快地把学生带入智力最近发展区,情境法适合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能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能力。

为达到预期目标,安排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图画展示,创设情景

同学们,咱们上堂课认识了四位新朋友,他们都在哪儿?

看图细读课文指导学生用谁在哪儿句型进行说话训练,由浅入深的提问,让学生理解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在荷叶上,小鱼儿在荷叶下。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穿插朗读指导,老师适时纠正读音。

第二步,把文中带有是的中心句找出来,小组交流讨论,以点带面,引导学生理解这4句中我指谁?并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比赛读、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满足求胜欲望。

第三步;在熟读的基础上教师可趁热打铁,让学生即兴表演。表演读是一种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读方法,可以再现课文情景,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受到感染。在这复杂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引起情感共鸣。这样学生就不只囿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境,而且出达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第四个环节,是拓展延伸

荷叶是小青蛙的歌台,小水珠的摇篮,小蜻蜒的停机坪,小鱼儿的凉伞,那在你眼里荷时是谁的什么呢?在一分钟内哪个小组说得最多,哪一组就获胜,并适时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渗透环保意识。

5、17动物王国开大会说课稿,一年给语文下册

《动物王国开大会》说课稿

一、说教材

《动物王国开大会》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课文主要讲了动物王国要开大会,老虎让狗熊通知,狗熊在狐狸、大灰狼、梅花鹿的提醒下,一次又一次才把通知说清楚。通过狗熊四次播报通知,让学生明白发布通知时要把重要的内容说清楚、说完整,故事情节生动有趣。

二、教学目标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物、虎等13个生字和牛字旁1个偏旁;

2.会写要、连等6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此目标的指导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1.认读生字词,读准字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说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教学效果的成败取决于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方法有:在认读生字时主要让学生采用自由拼读,小老师领读,指名读,齐读,抢读等不同方式对生字进行识记。在组织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时,我主要采用了自由读,同桌两人互读,指名读等方法。

说学法:根据一年级学生特点及本课目标,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法的学习方法,开展学习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更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教学流程有以下四大板块。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课环节,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老虎、狗熊、狐狸、梅花鹿等图片,并配以音乐,让学生根据图片说出动物的名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动物王国开大会》。

2.在板书课题时,相机教学动物的物字,在这里要读轻声,认识牛字旁。

3.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向学生出示学习要求:

(1)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拼读,读准字音;

(2)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读流利;

(3)标出自然段序号。

过渡:《语文课程标准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接下来的这个环节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多种方法来学习生字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检查认读

(1)先出示带拼音的词语,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拼读、小老师领读(相机正音)、全班齐读。

(2)去拼音读词:打乱顺序抢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巩固对词语的识记)

2.交流识字方法:利用白板中的计时器功能,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内交流。学生谈到的识字方法可能会有:

(1)熟字加一笔、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

(2)生活识记:让学生做个鬼脸(做中学);

(3)图片识记:出示熊、虎图片;

(4)组词识记:让学生在白板上拖动生字给通、遍组词。过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低年级的孩子的有意注意的时间非常短暂,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我设置了一个游戏环节。

3.做游戏:猴子摘桃。

(三)再读课文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由于课文比较长,共有18个自然段,我挑选了生字较多的第一自然段,先让同桌互读,再指名读,在反复朗读课文中读准、读通、读流利。

2.接着读26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由于这篇童话情节反复,读懂了第一部分对于后面内容的学习就不难了。

过渡:书写是小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本节课的一项教学任务。在指导写字时,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观察能力与书写能力,塑造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点,利用放大镜将生字放大,让学生观察怎样才能将这个字写正确、写美观。

2.教师范写,边写边说书写要点,学生书空。

3.生描红,练写一个。

4.在展示台上展出,师生共同评议。

5.再次练写。

6、二年级下册语文识字2 传统节日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传统节日》是一首介绍祖国传统节日的童谣,讲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的习俗,让学生从中认识、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并知道每个节日的具体时间。

2、学情分析

本课的内容贴近生活,浅显易懂,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时,主要让学生根据图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这些传统节日的,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说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课文。

(3)借助图片、资料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并知道它们的具体时间。

(4)感受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

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说教法学法: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我确立了以学定教的思想,先借助图片,同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了解传统节日中的风俗,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通过观察、谈话平等的与学生交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 说教学过程:

1、 谈话导入:通过儿歌导入,营造了节日氛围,激发了学生兴趣,自然的过渡到了课题并让学生对什么是传统节日有了一定了解。

2、 课前热身:

3、 初读,整体感知,让学生整体感受了童谣的韵律美。分小组读课文,标出序号,圈出节日,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4 、 深入学习,了解传统节日,练习朗读、说话

(1)学习我国最隆重、最盛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春节,教学时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小朋友,图上画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再让学生说一说春节这一天还有哪些风俗呢?春节是几月几日呢?最后再交流: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应该以一种什么语气读这一个节日。

(2)学习元宵节时和学习春节的方法相似。

(3)学习完这两个节日后我同学生一起归纳了学习这两个节日的学习方法:看(想)说读并让学生分小组照以上方法小组学习其余五个节日。

(4)全班交流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5.拓展延伸:

(1)全班一起拍手读,童谣感受节日的美好。

(2)进行记忆挑战赛,检测学生对节日时间的识记情况。

(3)说话练习:再次加深印象,感受节日的美好。

总之,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记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精华,积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我们中华民族感恩、爱国、爱老敬老等优良传统。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了解了每个节日的内涵,感受节日的欢庆与幸福,并激发民族自豪感。

本节课设计我感到较为成功的地方是:

1、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地位。让学生通过图片和生活实际或情境进行说话训练和朗读训练。

2、注重了学法指导。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要想深入、全面地了解这些节日,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师及时梳理学生所提出来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在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节日的快乐气氛,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不足的是课前没有让学生充分的搜集资料,对学生的情况估计不够。

7、当世界还小的时候二年级语文下册24课说课稿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很有趣的科普童话。文中用轻松活泼、通俗浅白的语言,编织出世界之初简单、自由、和谐的生活。本文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能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而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又是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因此,学习本文,应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词句的品读,感受想象的奇妙。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的留白,引发学生的想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尝试朗读,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通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1.激趣:同学们,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多大年纪吗?(学生自由猜)它的年纪已经好大好大了。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它是怎样长大的呢?(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个世界是怎样慢慢长大的!

2.教师指导识记书写世、界。

世,独体字。

界,上下结构。上面是个田,下面是个介。

3.指导学生用生字组词。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猜猜世界的年纪,再想想世界是怎样长大的,自然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实现向文本的自然过渡。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自读要求:

(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①朗读生字,相互正音;②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2.检查自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多种形式朗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

教师相机正音:世、式是同音字,都是翘舌音,弄注意发音。

教师注意正音并加强读音示范。

(2)你注意到这些生字的字形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呢?

教师引导识记:①可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纪、须、功、糙、敏、简、睁、秩、哦。

②形近字对比识记:纪记、睁筝。

③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哦、睁、简。

3.自由读课文,自己喜欢的语句可以多读几遍。思考: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

出示填空,交流:

这篇课文说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雨这些事物是怎么学习成长的。太阳学会    ,月亮学会     ,水学会     ,雨学会    。

引导学生体会世界还小的时候,生活十分简单。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里,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除字词障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使识字效果 得以巩固,完成识字任务。

三、自主发现,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世、界、功、反、复、式。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做做小老师,说说有什么需要大家注意的。

2.教师重点讲解关键笔画的书写。(如式字应讲解斜钩的写法。)

3.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描红,师提醒注意正确的写字姿势,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并且注意一看、二写、三对照。

5.投影反馈,生生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写好字是我们的目标之一,我们不仅要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欲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积累巩固,拓展阅读

1.认读词语表中本课的词语,同桌之间互读。

2.课后阅读科普说明文《太阳》,试着读给家长听。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适时引导学生认读本课词语,巩固识字写字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关注基础,旧知导入

1.教师听写本课易错生字。

2.出示填空:这篇课文说了(   )和(   ),(    )和雨这些事物是怎么学习成长的。太阳学会(      ),月亮学会(      ),水学会(      ),雨学会(      )。

设计意图:新课开始时引导学生复习本课生字词,旨在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通过练习填空,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整体的印象,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细读品味,感悟趣味

1.过渡:课文充满了奇妙的想象,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把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文。

3.自主学习,理解文本。

(1)用我喜欢 部分,因为 ,的形式来交流自己喜欢的部分。

引导学生利用课文的留白,展开想象。

(2)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在班内交流。

(3)如果把世界万物比作人的话,你觉得它们是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挑选其中一个事物说一说。(如:太阳是个莽撞的小男孩;月亮的主意变得特别快,似乎很调皮;水是个聪明的孩子,它学流动学得特别快。)

4.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5.借助资料,介绍其中一个事物的成长。

6.理解秩序。

(1)借助工具书,查一查秩序的意思。

(2)我们什么时候会表现得很有秩序?

(3)课文中的秩序指的是什么?

7.只要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了。说一说:万物都能做什么事情,让世界很有秩序?你还知道哪些事物的成长?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树立大语文观,时时体现语文学习综合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且在借助资料介绍的同时,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简、弄、由。引导学生认读,扩词。

2.强调书写注意点:由是独体字,观察在田字格中的占格;简、弄注意观察上下部分的宽窄关系。

3.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4.投影展示,师生互评。

设计意图:意在培养学生养成先观察后书写的良好习惯。

四、总结回顾,阅读拓展

1.指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小组读、男女生比赛读。)

指导学生朗读时,语速减慢,语调渐轻,读出意犹未尽的感觉。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语言优美,告诉了我们大自然中万物的成长过程,作者是德国的于尔克舒比格。这篇课文是同名故事集中的一篇,作者笔下的世界是那么美好、简单。花花草草都有了生命,风云雷电都有着情意。希望大家能去读一读这本故事集。

3.出示故事书,激发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我们要拥有大语文观,要注重课外阅读及积累。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充满情趣。通过书籍介绍,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板书设计

图片

教学反思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大自然万物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个问题对学生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带着好奇心问:大自然还有哪些事物在慢慢成长?

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组织他们搜集大自然中其他事物的成长资料,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课文内容有趣,语言可爱,适合朗读。

8、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6课雷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6课,这是一篇老课文,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保留下来不多的课文之一。本文用字简炼而且准确,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很富表现力的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1、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拟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时的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初步感受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认读4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 垂。

2.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的描写。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征,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住,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体验,感受。同事也比较多积累了不少下雷雨的情景,因为我们是在南方,雷雨时很常见的自然现象,这也是学习本科的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

1.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齐读,(2)小老师领读,(3)同桌互读,(4)仔细分析,组词。

五、说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雷雨吗?雷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雷阵雨,谁能说说雷雨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雷雨。(板书课题)(二)、看图,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不会的字多读几遍;再把句子读通顺。

2.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3.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纠正丢字、添字和读破词、破句的现象。

(三)再读课文,读流利

1.练习把课文读流利。先自己读两遍,读得准确,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

2.标出自然段,在小组内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该得正确,读得流利。

3、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你喜欢课文的哪一段,请把它流利地朗读一遍。

4、赛读课文。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充分地读书,把课文读流利,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四)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雨中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后的景象?两幅图分别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2.小组讨论、交流。(第1- 3自然段写雷雨前;第4 - 6自然段写雷雨中;第7-8自然段写雷雨后。第一幅图是雷雨中的景象,第二幅图是雷雨过后的景象。)

3.课堂拓展

让学生说说,他自己在雷雨是观察到了什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把说的写下来。

9、枫树上的喜鹊二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枫树上的喜鹊》是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是一篇描写儿童生活的散文,文章语言质朴、自然,想象丰富,课文图文结合,富有童真和童趣,是一篇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展开想象,写句子的典型范本。

二、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喜欢想象,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第二课时的三个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根据情境展开合理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2.按照汉字的笔画顺序,在田字格里正确规范的书写伞、母2个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感受作者对喜鹊的喜爱之情。

三、说重难点 二年级以来与想象有关的语文要素已经出现了两次,分别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读句子想象画面,本文是第一次提出了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这是对学生提出了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能力要求。这既是难点也是重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和重难点,,本篇课文教学,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1.创设情境法,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为学生进行想象找到共鸣点和切入点。

2.阅读法,我采用朗读、默读。教师范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喜鹊的喜爱之情。 3.练习设计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充分说明了语文练习的重要性。练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设计语言训练的练习,是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开展。

四、说教学环节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句,激发喜欢之情 我坚持将识字写字作为低段的学习重点,采用在语境中识字的方法,使识字与课文的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第一课时,集中识字读准字音后,知道文中反复说的我喜欢指的是什么后,结合本课的学习目标一是根据情境,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所以,我我运用朗读教学法,一方面对第一课时进行复习,另一方面再次激发学生体会作者的喜欢之情。本课的导入设计,首先,我用渡这个字在文中有许多好朋友,请你读课文,将他们圈出来。其次,结合文中的插图,理解渡口等词语的意思,运用多媒体将词语放到插图合适的位置。接着,引导学生朗读我们村的渡口旁有一课枫树,我很喜欢它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我喜欢的是什么最后,借机板书出:一棵枫树、喜鹊窝、喜鹊阿姨、喜鹊弟弟。二、理解课文,感受喜欢之乐 课标提出低段开始学习培养默读的能力,因此在此环节,我引导学生逐步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唇。在默读中思考我是如此的喜欢喜鹊,从那天起,我一有空,便来到渡口旁,站在枫树下面看,我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五至十二自然段。结合学习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和阅读法相结合。一方面指导学生读懂句子内容,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首先,运用朗读想象,补白画面内容,从句末的省略号中,你读懂了什么?喜鹊阿姨还会教小喜鹊做什么?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用一会一会一会说一句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语文园地四的相关内容打好基石。最后,指导学生按笔顺书写生字母。多媒体动画展示母字的汉字演变,从构字规律上讲解汉字,根据书写的正确度、规范度和整洁度进行师生、生生互评。将写字学习与课文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三、创设情境,体验知音之乐 这个环节我主要分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创设学习汉语拼音的情境。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本文中喜鹊的叫声是展开想象的切入点。但如何防止课堂上混乱无序的学习喜鹊叫呢?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看,喜鹊阿姨,正在教喜鹊弟弟学拼音呢!让我们也一起来加入它们的队伍学习一下吧!老师是喜鹊阿姨,你们是喜鹊弟弟。你是一只刚出生的小喜鹊,声音小小的,我来教你学读;你是一只,刚学拼音的喜鹊弟弟,你读的不是很熟练,我来教你读;你是正在认真学习拼音的小喜鹊,我来教你读。一阵风吹来,你才发现自己不是喜鹊,此时你正在枫树下面抬头看,你知道它们在说?第二步进行小组合作表演看日出。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人读喜鹊阿姨,一人读喜鹊弟弟,一人读我,一人读旁白。同时提示:找好各角色的语言,注意标点符号,用恰当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这个环节为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做了重要的铺垫。为完成教学重难点写下想象之话,做了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做到了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四、展开想象,绘画喜欢之境 有了前三个环节的层层铺垫,把想象的内容写出来,就变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根据二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心理特征,多媒体出示与内容相关的两幅图片,组织学生先小组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语言的规范化、想象的合理化,新颖性。再组织学生写下来。最后,进行小结,在枫树下,我望着喜鹊的窝,就快乐无比,所以作者在课文的结尾写道我真高兴啊!借机板书:简笔画一颗枫树、一个儿童、喜欢。

10、三年级语文上望洞庭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听课稿,分享望洞庭听课感受和记录

望洞庭说课稿第一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螺。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说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5、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学习古诗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美丽的祖国山河,热爱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古筝音乐、收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以景引诗、引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我们一起去观赏一番吧!

2、出示配乐课件1(庐山瀑布课件)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时,你想吟诵哪首古诗来表达心中的赞美?指名背诵《望庐山瀑布》。

3、我们继续领略美景,出示配乐课件2(天门山图片),此刻,你又想诵读哪首古诗呢?齐背诵《望天门山》。

4、我们观赏了雄伟壮观的庐山瀑布,欣赏了长江流经天门山附近一段的雄奇壮丽景色,这节课,我们继续游览,会看到什么景色呢?出示课件3(洞庭湖图片),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谁对洞庭湖有所了解?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板书课题:望洞庭(请同学们拿出手指,跟老师一起书写诗题)(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初读感知,体会诗的音韵美

1、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3页,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2、谁愿意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抽读,评价。

3、同学们还想读吗?在朗读这首诗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联系自己以前读古诗的经验,说说怎样才能把古诗读好?(生发表意见,师课件出示要求)(在古诗中,一声二声归为平声,三声四声归为仄声,在读诗的时候平声我们要读的慢一些长一些,仄声要读的快一些短一些,大家试着自己读一读吧)

4、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把古诗读三遍,第一遍争取把字音读准,第二遍把它读通,第三遍按照一定的节奏朗读,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来。(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正音)

5、齐读,评价:读得有板有眼,富有节奏和韵味。

三、 精读会意,品诗赏景悟情。

(一)总体把握,丰富积累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别看这首诗才短短的四句,但是如果你细细地品味,你会发现诗句描绘了一幅美好生动的画面。下面请你们再读这首诗,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同桌的伙伴。(学生自由读文后与同桌互相交流)

2、诗中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你想象到怎样的画面呢?指名说说,相机板书:湖水、明月、青山

3、你能用上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指名说一说,(生:湖光山色、山青水秀、月明星稀、风清月朗、皓月当空)

  4、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说得真恰当!老师也送大家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齐读词语)

5、你觉得洞庭湖的秋夜的景色如何?(美、安静等等)你能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首诗吗?

(二)品悟一、二句,理解诗句并感情诵读。

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

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美景?(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语言训练: 和 两相和

2、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出示平静的湖面图片,理解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的迷蒙的样子)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你的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3、谁来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尽量用上刚才积累的四字词语。

4、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指名读,评价(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三)品悟三、四句,理解诗句并感情诵读。

出示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诗人在什么地方欣赏洞庭湖的美景?相机理解遥望。师小结:第三句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是远看,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2、诗人遥望的是什么?山水色中的山水分别指什么吗?(山就是指君山,水就是洞庭湖)

3、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形成的景色,像什么呢?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

(1)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相机识记生字螺

  (2)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像吗?

  (3)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现在你弄懂这句诗中,诗人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4、你打算怎么读这两句?指名读,评价。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这两句诗,齐读: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1、看到同学们意犹未尽,老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这首同样是描写洞庭湖景色的诗篇,体会它们的异同。出示:《临洞庭》(节选前四行诗句及注释)

临洞庭

〔唐〕孟浩然

八月潮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注释:①湖水平:指湖水涨满。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此指水天一色。④云梦泽:古泽名,故址在今湖北安陆一带的低洼地区。⑤岳阳楼: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请你借助注释,细细品读,感受这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指名说说读后的感受。

3、比较异同:异:《临洞庭》写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震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而《望洞庭》描写的是一个晴朗的秋夜洞庭湖上的安静和谐的景色。同:都是描写洞庭湖的景色。

4、小结:两首古诗,一动一静;一个波澜壮阔,气势雄伟,一个静谧和谐,柔和秀美。让人品味洞庭湖的千姿百态,感叹祖国山河的美丽。此刻,你心中有什么话要说?

5、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我们祖国地大物博,你还可以到你喜爱的名胜去游览,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6、让我们再次吟诵《望洞庭》。师生齐诵。

五、多种形式指导背诵,感悟诗情意境

同学们,我们平时学古诗都是用读的方法,今天大胆改革创新,用唱、画等方式来再现古诗,表达诗意、诗情好不好?

1、学生自由组合,通过喜欢的方式练习再现古诗。

2、学生通过喜欢的方式展示古诗。评价。

3、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4、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5、面对这样的美景,此刻,你就是诗人,你想说什么?(总结全诗,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望洞庭说课稿第二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螺。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说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5、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学习古诗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美丽的祖国山河,热爱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古筝音乐、收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以景引诗、引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我们一起去观赏一番吧!

2、出示配乐课件1(庐山瀑布课件)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时,你想吟诵哪首古诗来表达心中的赞美?指名背诵《望庐山瀑布》。

3、我们继续领略美景,出示配乐课件2(天门山图片),此刻,你又想诵读哪首古诗呢?齐背诵《望天门山》。

4、我们观赏了雄伟壮观的庐山瀑布,欣赏了长江流经天门山附近一段的雄奇壮丽景色,这节课,我们继续游览,会看到什么景色呢?出示课件3(洞庭湖图片),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谁对洞庭湖有所了解?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板书课题:望洞庭(请同学们拿出手指,跟老师一起书写诗题)(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初读感知,体会诗的音韵美

1、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3页,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2、谁愿意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抽读,评价。

3、同学们还想读吗?在朗读这首诗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联系自己以前读古诗的经验,说说怎样才能把古诗读好?(生发表意见,师课件出示要求)(在古诗中,一声二声归为平声,三声四声归为仄声,在读诗的时候平声我们要读的慢一些长一些,仄声要读的快一些短一些,大家试着自己读一读吧)

4、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把古诗读三遍,第一遍争取把字音读准,第二遍把它读通,第三遍按照一定的节奏朗读,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来。(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正音)

5、齐读,评价:读得有板有眼,富有节奏和韵味。

三、 精读会意,品诗赏景悟情。

(一)总体把握,丰富积累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别看这首诗才短短的四句,但是如果你细细地品味,你会发现诗句描绘了一幅美好生动的画面。下面请你们再读这首诗,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同桌的伙伴。(学生自由读文后与同桌互相交流)

2、诗中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你想象到怎样的画面呢?指名说说,相机板书:湖水、明月、青山

3、你能用上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指名说一说,(生:湖光山色、山青水秀、月明星稀、风清月朗、皓月当空)

  4、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说得真恰当!老师也送大家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齐读词语)

5、你觉得洞庭湖的秋夜的景色如何?(美、安静等等)你能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首诗吗?

(二)品悟一、二句,理解诗句并感情诵读。

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

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美景?(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语言训练: 和 两相和

2、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出示平静的湖面图片,理解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的迷蒙的样子)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你的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3、谁来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尽量用上刚才积累的四字词语。

4、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指名读,评价(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三)品悟三、四句,理解诗句并感情诵读。

出示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诗人在什么地方欣赏洞庭湖的美景?相机理解遥望。师小结:第三句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是远看,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2、诗人遥望的是什么?山水色中的山水分别指什么吗?(山就是指君山,水就是洞庭湖)

3、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形成的景色,像什么呢?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

(1)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相机识记生字螺

  (2)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像吗?

  (3)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现在你弄懂这句诗中,诗人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4、你打算怎么读这两句?指名读,评价。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这两句诗,齐读: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1、看到同学们意犹未尽,老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这首同样是描写洞庭湖景色的诗篇,体会它们的异同。出示:《临洞庭》(节选前四行诗句及注释)

临洞庭

〔唐〕孟浩然

八月潮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注释:①湖水平:指湖水涨满。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此指水天一色。④云梦泽:古泽名,故址在今湖北安陆一带的低洼地区。⑤岳阳楼: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请你借助注释,细细品读,感受这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指名说说读后的感受。

3、比较异同:异:《临洞庭》写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震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而《望洞庭》描写的是一个晴朗的秋夜洞庭湖上的安静和谐的景色。同:都是描写洞庭湖的景色。

4、小结:两首古诗,一动一静;一个波澜壮阔,气势雄伟,一个静谧和谐,柔和秀美。让人品味洞庭湖的千姿百态,感叹祖国山河的美丽。此刻,你心中有什么话要说?

5、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我们祖国地大物博,你还可以到你喜爱的名胜去游览,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6、让我们再次吟诵《望洞庭》。师生齐诵。

五、多种形式指导背诵,感悟诗情意境

同学们,我们平时学古诗都是用读的方法,今天大胆改革创新,用唱、画等方式来再现古诗,表达诗意、诗情好不好?

1、学生自由组合,通过喜欢的方式练习再现古诗。

2、学生通过喜欢的方式展示古诗。评价。

3、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4、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5、面对这样的美景,此刻,你就是诗人,你想说什么?(总结全诗,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1、三年级语文上司马光说课稿

的故事。

司马光

         爬    掉    

别的小朋友  都慌了

       司马光    没有慌

聪明机智

司马光说课稿第二篇:

一、

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2动画片中,讲的是谁的故事?(司马光)

3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篇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4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二、

一段

1司马光是什么时候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第一段就知道

了(学生齐读第一段)

2你知道了什么?

(司马光是古时候的人)

对,司马光是古时候,也就是900多年前宋朝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叫光。司马是复姓。

三、

整体感知,认读字词。

1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这个故事就藏在课本的

85页,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学习第二段

1、那么他是在什么地方砸缸救人的呢?请一名同学读课文第二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老师的问题。

5回答问题:在花园里救人。

6观察图画,花园里还有什么?假山下有什么?小朋友观察的真

认真,那么水缸里的水多不多呢?找一找相应的句子。

7、指导读句子。读出水缸的大和水满。

四、学习第三段

1、他们正玩的开心的时候,看看这个小朋友爬到了哪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段,思考这个问题。

2、学生回答:一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里。

3、这个小朋友掉进了缸里会怎么样?(淹死,很危险)

4、这种情况怎么样?(危险、不妙)

5、指导朗读。(读出情况的危险和紧急)

五、学习四、五段

1、看见一个小朋友掉进了水缸里,别的小朋友怎么样?司马光又怎么样呢?请同桌两个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四、五段,

交流一下,用圆圈圈出表示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的动词。

2、学生汇报:

别的小朋友怎么样?(慌了)慌

慌了是什么意思?(着急,害怕)

那他们是怎么做的呢?有哪些动作?

5、学生汇报(师板书:哭、叫、喊、跑)

6、他们叫着喊着,会喊些什么?(快来救人哪)

7、指导读,读出他们慌张的样子。

8、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为什么?(

同桌讨论

)

9、这些小朋友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怎么了?(太慌了,我们不能慌)

8、是呀,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这个时候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没有慌)

A、司马光没有慌,这个时候他会想些什么?

B、他是怎么做的,有哪些动作?(举、使劲、砸)

C 、比较举起拿起使劲和几下子说明什么?

9、学生表演读。

4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

5、学着司马光的样子,把他遇事不慌、奋力救人的心情和样子读出

来。

六、学习第六段

1、司马光把缸砸破了,结果怎么样呢?齐读第六段。

2、学生回答:小朋友得救了。

3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4.从他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小朋友?想对他说

什么话?

(把会想办法、聪明、勇敢等星送给他。)

5、之前我们知道了遇到危险的时候不能慌张,看了司马光的表现后,我们遇到危险应该怎么做?(冷静,想办法)

四、课堂总结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几百年后我们也一直记得他。课后你们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你会更加了解司马光。

20.司马光

小朋友 司马光

哭 叫 喊 跑 找 举 使劲 咂

12、三年级语文上金色的草地说课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朗读,在读中感受自然景观的美,体验发现自然奥秘的乐趣,激发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2.教学难点:

通过读课文,与文中小男孩一起去发现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此外, 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也是难点所在,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要让学生自己默读,再交流一下,看看他们是否已粗知大意。然后引导他们想一想或讨论讨论: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五、教学资源

1.自制的课件、课题组提供的资源。

2.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

六、教学策略

 1、美读感悟法: 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 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这几天忙着写论文,写案例,一直也静不下来写教案,这两天听这各位专家的讲座,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备的课,今天排除了这种想法,明天又排除了那种想法,到最后就不知道该怎么上了,但是昨天是无论如何自己都要先备一下了。备完之后觉得课的设计自己也不满意,缺少创意,这样上课自己扶得太多了,总是自己牵着学生的思维,还有情感目标怎么更好地在这堂课中进行落实,朗读指导的形式,课文字词教学如何落实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傻了。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1 同学们,草地是什么颜色的?你见过其他颜色的草地吗?

   2 出示课题:金色的草地

   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生: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

   3 好,带着你心中的疑问来读课文,并找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跟它交朋友。

  (二)分小组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小组长带领组员商量准备用什么方法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教师指导提出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可概括为四读:

     一读:扫读(扫除障碍读)。小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把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做上记号,查字典解决。

     二读:连读。小组内成员分自然段连读课文,读通课文,检查字的读音。

     三读:想读。小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四读:选读。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4、检查自学情况

    (1)(板书生字)在自学生字时,你有哪些困难?(在字音、字型、字义等方面的困难)

       在自学生字时,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要告诉同学们?

       师生共同解决困难,教师相机指导理解开心、一本正经、揪掉、合拢,可让学生做一做相应的动作,重点理解合拢。

       重点指导学生区别近和进、反和返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并说说哪些内容比较吸引你的注意。通过读课文,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检查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蒲公英的资料,先让他们说一说,然后对照课文的描写和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进行比较、观察,蒲公英是什么样子的?花是什么颜色的?有什么不同之处。

       教师简单介绍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外皮黄棕色,叶根生,花为头状花序。

    (4)本课生字较多,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记忆。要指导读准字音,如蒲、傍,识字要与词语的学习结合。

    (5)完成语文天地抄一抄2

(三)拓展阅读、巩固生字。

在拓展资料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短文快速自读。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的巩固和掌握所学生字词。】

(四)确定主题、练习写作。

1.播放ppt课件,

2.练习写话。

【设计意图:通过写话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另一方面也会 让学生的思维更敏捷。】

(五)点评反馈、交流修正。

选择好的的造句段落大家共享,并且对写得好的学生口头表扬,给以鼓励。

【设计意图:激励学生,训练学生写句子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读题质疑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外国文学《金色的草地》,齐读。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自由读一读课文。(读之前让学生相互提提初读课文的要求。)

   2、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或自己进行指导。

   3、再读一读课文,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或是你想说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了解蒲公英:出示蒲公英的花和种子图,说说你看到过哪种蒲公英,谈谈自己的认识,教师补充,在认识蒲公英种子时相机学习生字绒。)

  (三)、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草地会是金黄色的?

    (1)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2)看满地盛开蒲公英花的图理解草地是金黄色的,结合感受读一读句子。

  第二自然段

   1、同桌齐读,感受文中的哥弟俩是怎么玩的。

   2、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像他们这样玩一玩,一名学生上台帮忙读一读文本。课件播放蒲公英四处飘散的样子。

   3、师生评一评,相机理解一本正经、使劲、假装几个词语。

   4、再指导读第二自然段,请两位学生上台演一演,一生帮忙读。

   5、一起来玩一玩,体会玩蒲公英带来的乐趣。(课件播放无数蒲公英飘散远去的情景。)

   6、一起在读一读本段最后一句,理解引人注目一词。

  第三自然段

   1、指名一生朗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自由说。

   2、出示填空题:

     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

     早晨,花朵--------,是-------,草地是----------。

     中午,花朵--------,是-------,草地是----------。

     傍晚,花朵---------,是-------,草地是---------。

    (1)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说一说,加上动作说一说,不看提示说一说。

   3、齐读本段。

  第四自然段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又发现了什么或新的想法?

    (理解最后一句话,为什么一起起床,一起睡觉?)

(四)拓展阅读(10分钟)。

在拓展资料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短文快速自读。

【设计意图:多读可开阔学生的视野 ,积累好词好句,为以后的写作打好基础。】

(五)确定主题、练习写作(9分钟)。

1.播放ppt课件,

2.练习写话。

【设计意图:通过写话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另一方面也会 让学生的思维更敏捷。】

(六)点评反馈、交流修正(1分钟)。

选择好的的造句段落大家共享,并且对写得好的学生口头表扬,给以鼓励。

【设计意图:激励学生,训练学生写句子的能力】

板书:

金色的草地

带来发现秘密、寻找原因 可爱、有趣!

更加喜爱

快乐

金色的草地说课搞第二篇: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钓、拢两个生字,会写课后耍、装、劲、绒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等14个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玩乐的情形,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草地变色的原因。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4.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让学生在感情朗读、表演、交流中,体会、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3.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品味语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学生自己走进大自然时经历的有趣事情或独特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第四自然段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

2.体会文中我的情感变化及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难点:

能体会到课文描写的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

三、教学策略

1.美读感悟法: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教师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

2.多媒体情景法: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设悬导入新课

1.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蒲公英的文字或图片。介绍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蒲公英的知识。

2.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蒲公英,请学生们欣赏。

3.导语:小小的蒲公英每天有什么变化,你有没有细心观察过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细心观察这种平凡植物的小孩,看看他发现了什么。

引出课题并板书:金色的草地。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入语文学习。多媒体展示蒲公英,可以使学生感受蒲公英的美丽。通过图片展示,设悬来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教师随机出示卡片,检查巩固生字、新词。

玩耍 一本正经 谢寥(lio)沙 绒毛 假装 钓(dio)鱼

观察 花瓣 合拢(lǒng) 手掌 有趣

3.理解词语。

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引人注目:引起人的注意,使人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

4.指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作者是谁?有什么感受?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老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

5.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明理由。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有困难的生字,给学生自由识字的空间。

【设计意图】读通文本是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前提,多种形式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为深入体验文本做好铺垫。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朗读、审美能力。

(三)理解课文,品悟作者情感

1.营造氛围,感受草地之美。

(1)出示图片,谁能借助朗读把大家带入这金色的草地?学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配乐出示一组图片。

导语: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来到了一望无际的草地上。春天,蒲公英盛开了,放眼望去,布满草地的金色蒲公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小鸟飞来了,蝴蝶飞来了,空中弥漫着青草的香气飘飞着蒲公英柔嫩的绒毛。那绒毛轻轻地贴在你的身上,落在我的头发上,亲吻着我们的面颊小朋友,这时,你最想在草地上做什么呢?

(3)看来文中的小朋友和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片草地,请大家齐读。

2.趣为主线,生成教学过程。

课文最后一段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让学生说说你感觉课文哪里写出了草地和蒲公英的有趣?

预设1: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玩很有趣。

(1)朗读第2自然段。

(2)抓住描写哥俩神情的词语装着一本正经使劲一吹假装打哈欠体会互相吹绒毛的有趣,指导朗读出愉快的心情。

(3)用自己的话说说引人注目一词的意思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东西很引人注目。

(4)蒲公英开在草地上,本是再平常不过的,可是课文为什么说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预设2:观察草地的变化很有趣。

(1)默读课文3自然段,看看他们又有什么新发现?并出示蒲公英变化表,按课文内容填完整。

时间 早晨 中午 傍晚 第二天早上

草地颜色

花的颜色

(2)草地的颜色会变化,这是多么有趣的发现啊!朗读第3自然段。

3.读演结合,探究草地变化之谜。

(1)出示蒲公英张开和合拢的图片,并用手势图来解释蒲公英和草地颜色的变化。

(2)对照表格,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说说草地在一天的三个时间里是怎样变化的,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出来。再指名说一说。

蒲公英的花就像________,可以________。早晨,花朵________时,________被包住,草地就是________;中午,花朵________时,它是________的,草地就是________;傍晚,花朵又________,草地就又变成________的了。

(3)一棵小小的蒲公英在草地上有许许多多,不引人注目,可是今天我们却有了这样一个奇妙的发现,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同学们请你们就带着这种感情来练习朗读,先自己练着读一读。

4.体会段落写法。

(1)齐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找一找作者在写蒲公英一天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时,由哪个句子连起来写的?

预设:这是为什么呢?

(2)这是为什么呢这句话把蒲公英一天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连接起来了,这一自然段写草地变颜色的一段话先写发现草地变颜色的事实,然后用这是为什么呢?来连接草地变颜色的原因。两层意思不但讲得十分清楚,而且还很通顺。同学们以后在写文章时也要学习这样的方法,当然可以用其他的连接句。

(3)小主人公2次发现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第一次发现是在无意中看到的,有的人可能不把它当一回事。第二次发现是带着问题,特意去观察后所看到的。引导学生明白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有所发现。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1)为什么说草地是可爱的,蒲公英是有趣的?

(2)文中小朋友说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你觉得这种说法恰当不恰当?

(3)联系上文所讲的早中晚蒲公英花瓣的开合情况体会。你觉得这句话写得怎样?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主动探究的强烈愿望。从以下三点入手:一是让学生感受美,二是让学生体会趣,三是让学生探究谜。 美是辐射整篇文章的基调,趣是贯穿整篇文章的主线,而谜则是引发学生进行探究的火种。

(四)拓展延伸,指向生活实践

1.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并给学生提供一份蒲公英知识小档案,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蒲公英的知识。

2.利用课件出示含羞草、向日葵等植物,唤起学生的回忆,引发学生谈这些植物的神奇之处,从而对课文做第二次的拓展。

3.提出实践性要求。

大自然里有植物、动物,各式各样的物种千千万万,它们色彩缤纷、形态独特、习性各异,经常亲近它们,仔细观察它们,你会有独特的发现、新颖的感受,因而你会激动、兴奋,由此产生眷恋、喜爱。请大家把自己回到大自然的发现、经历、感受作为课余生活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一篇课文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学习探索空间。因此,在本课教学的最后,我设计了3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逐层加深。

(五)布置作业。

1.有选择地布置检测练习。

2.把你在大自然中的发现及时地记录下来,去体验发现和探索的乐趣吧!

【设计意图】1.基础检测练习。2.让学生体验发现和探索的乐趣。

1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赏析,这代表了什么节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赏析,这代表了什么节日

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次节日会更加的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天在登高望远,到处插满茱萸只是少了我一人。

参考:这首诗代表的节日是重阳节,整首诗作者通过先写自己在外面流浪再到节假日的思亲,写出来了作者对于家乡以及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14、火烧云生字组词加造句,三年级语文下册

火烧云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火烧云的奇妙景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图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火烧云生字组词加造句,三年级语文下册

必 必须 必需

胡 胡乱 胡须

灿 灿然 灿亮

骑 骁骑 骠骑

秒 读秒 秒表

凶 凶残 凶猛

猛 猛然 勇猛

庙 宗庙 庙门

威 威武 威风

武 英武 用武

镇 坐镇 村镇

檀 tn 檀香 我在房间里点了一支檀香的棒儿香。

喂 wi 喂食 饲养员给动物园里的老虎喂食,老虎猛吃,真是狼吞虎咽。

盈 yng 充盈 阳光透过叶茎时,水仙花生命活力是如此真实而充盈。

彤 tng 彤云 彤云密布在天际,犹如鲜艳的绸缎,非常美丽。

跪 gu 跪拜 婚礼上,新郎新娘向双方父母跪拜行礼。

庙 mio 岳庙 两人在岱岳庙游览了一圈,上了香,便早早的歇了。

模 m 模样 他一看到食物就露出垂涎欲滴的模样。

15、三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守株待兔教学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守株待兔教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守株待兔》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一篇寓言。《守株待兔》这一则寓言故事主要讲述的一个种田的人在一次偶然得到了一支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就自认为不用耕作,守在树桩胖等着兔子的到来,最后结果是毫无收获,还被人耻笑。这篇寓言蕴含着哲理:要想有所收获,必须要付出,不能心存侥幸,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懂得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二、说学情

分析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我所面对的学生是三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在不断发展,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理解文本。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结合文本,创设情境,比如,在讲解文本时,可以播放相应的图画,这种直观的形象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学生劝一劝这位农夫,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外,这是一篇文言文,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积累文言词汇也是一教学重点。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基于新课标理念,我确定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梳理文章大意。

2.通过朗读,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

3.懂得不劳动就不会有收获这一道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难点: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基于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情境创设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因此,在导入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主要力,我采用的是谈话导入法,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我们都爱听故事,那谁能给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喜欢的故事呢?(《逃家小兔》《郑人买履》《狐狸与乌鸦》),感谢同学们的分享,大家都听得很入迷呢,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课文就是一篇寓言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寓言故事讲了什么内容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解题,齐读课题,想一想: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呢?你们有什么疑问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守株待兔是守在树旁,等待兔子的到来。预设学生也会提出疑问:为什么要等兔子到来呢?兔子真的会来吗?

接着,就是初读文本,我会播放名家范读,引导学生圈画难认或难理解的生字词。为了解决生字词,我会通过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并对重点生字词和文言词汇进行强调,引导学生积累。

然后,我会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于断句我会进行指导。

最后就是疏通文意,让自读课文,同桌交流,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在这一环节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能够为深入研读环节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表达方式理解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为了让学生能够懂得寓言中的道理,并能够自主地分析,我会创设相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基于此,我设置了层层深入的问题:

1.想一想,这个种田人守在树桩旁,在想什么呢?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

2.同桌交流,分享感受。学生可能会答出:

①农夫很懒惰,想不劳而获。

②农夫是等不到兔子的,会被饿死的。

③上次的兔子撞到了树桩上,只是一个意外。

3.你们都是从哪里知道的,农夫不会等到兔子的呢?要求学生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读完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进行总结,要想有所收获就不能懒惰,要有所付出。

5.这样简短的文章却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这种文体的故事跟我们平时所听到的有什么不同呢?得出文言文语言简洁,内涵丰富。

这几个问题的设置是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文本的,环环相扣,更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为: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你能劝一劝农夫吗?

(五)小结作业

最后,我会让学生谈收获,我进行总结,结束本课。作业是课堂的眼神,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将这个故事写成现代文,下节课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守株

耕人{ } 一无所获

待兔

16、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绝句,惠崇春江晚景说课稿

教学目标:

1. 认识鸳鸯等六个生字,会写融、燕等 9 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3.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绝句》《惠崇春江晚景》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 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绝句》《惠崇春江晚景》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板块一:单元整体导读

1.从本册教材封面中获取信息。

出示 PPT:春分、谷雨、惊蛰、清明

2.读到这些词语你会想到什么?

3.是的,到了春天这个美丽的季节,大自然中一切可爱的生灵开始向我们展示出他们美丽的姿态。三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就以可爱的生灵为主题,编

排了《古诗三首》《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这几篇课文。

3.同学们,当你们读到第一单元的题目时觉得这一单元会向我们展现哪些大自然可爱的生灵呢?

对啊,可能会有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姿态万千的荷花,有趣的小昆虫。除此之外,这一单元更是通过古诗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美丽生动的画面呢。

【教学意图: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对单元一的内容有整体了解,明确学习内容。】板块二:读一读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引入课题,读正确:

过渡: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第一课《古诗三首》,首先来看看《绝句》与《惠崇春江晚景》。

(PPT 出示:两首古诗)

请你们自己来读一读这两古诗,借助拼音把诗句读正确。

2.整组入手,读出节奏:

古诗文的朗读要读出节奏,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看着 PPT 上的符号读一读。你可以用小手轻轻的敲击桌面,或者拍着巴掌来帮助你更好地朗读。

3.对比读一读这两首古诗,你发现老师为什么把这两首诗放一起学习呢?

有同学发现了,它们都是写春天的。你们猜对了!两位大诗人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教学意图:初读古诗扫清阅读障碍,初步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

板块三:想一想精读绝句,想象画面

1.解题,学生字

看到《绝句》这个题目是不是很眼熟,对我们二年级时就学过杜甫的绝句。对比着看一看,像这样只有四句的古诗就叫做绝句,而按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绝句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形式。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 诗人信手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

一起读读这首诗,(点红生字,提示学生)把诗句中的生字读准确。

出示:鸳鸯(字)

提示读音。你能借助字形猜猜它么?有的同学从都是鸟字旁猜出它是一种鸟

出示:鸳鸯(图)

让我们来看看这种鸟。真漂亮!鸳指雄鸟,鸯指雌鸟,出双入对。2.自读,理解诗句

我们已经学会了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可以用这种方法看看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3.读诗句,想画面

(1) 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每一首诗都是一片情。边读边想象画面也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种特别好的方法,三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了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今天我们来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想想这幅画面是由哪些景物组成。

(点红诗句中的景物词)有的同学看到画面中有:迟日、江山、花草、燕子、鸳鸯

(带学生想象): 迟日结合注释,就是春日。透过迟日江山你看到了什么? 温暖的阳光下碧水青山 这迟日江山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真是太美丽了!看!一个丽 字也表达了诗人同样的感受 春风拂过美丽的花草,你闻到了什么?清香,令人陶醉。

(2) 出示课件:我们一起画一画吧

(边读诗,边出示一个个画面)春天暖暖的阳光,远山似黛 ,江山一片明丽,暖暖的春风带了百花的芬芳,夹杂着春草的清香,令人陶醉。多么美丽的春景啊,带着我们的想象,来读读这两句诗。

小燕子和鸳鸯在做什么?

(出示 PPT:诗中飞、睡点红)有的同学看到了,燕子在蓝天下叽叽喳喳的飞着。时而掠过湖面,时而落在枝头,时而蹦蹦跳跳的衔来食物,时而在飘摇的柳枝间斜飞而过。沙地上两只鸳鸯相互依偎着,在暖融融的沙子上睡着啦, 这是多么美好静谧的画面啊。这一动一静多么富有春的趣味,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把这一动一静的画面表现出来。

诗句和画面让我们感受到春意盎然,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首古诗。

(3) 那好,你们能用自己的话完整的描述一下这幅画面吗?

(4) 是的,春天阳光普照山河秀丽,清风拂面、花草芬芳,泥土湿润,燕子衔泥筑巢,慵懒的鸳鸯睡在温暖的沙滩上。这一动一静、一忙一闲相映成趣, 让我们再完整的读一读这首古诗。

小结:杜甫向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前浣花溪一带美丽的春景,令我们陶醉, 真是一句一景。我们透过这些生动的文字展开想象读懂了诗句,尝试用这种方法读懂《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意图:结合诗句描写的景物,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诗中所描绘春景的美好。】

板块四:放手自学研读《惠崇》

1.解诗题

有的同学结合注释知道了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惠崇是本课生字, 读一读。

读懂了苏轼把这首诗写在了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图上,这样的诗就叫做题画诗。

2. 读诗句,想想画面

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想想这幅画出现了哪些景物?像刚才那样圈出来。

蒌蒿,它是长在洼地里的一种野草。(出示 PPT:蒌蒿图片,读读)

河豚,是一种有剧毒的鱼,肉嫩鲜美,在开春的时候它逆流而行来到江水中产卵。

3. 交流画面,回扣诗句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几名同学结合古诗绘制的图画吧。

(1)交流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个同学画的多有趣,你们看鸭子们是多么快乐的嬉戏呀。

(2)交流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预设 1:画出蒌蒿

评价:再看这满地新长出的蒌蒿,他们虽没有桃花的艳丽,但他们也给春天带来了生机。

预设 2:两幅图画,一幅有河豚买一幅没有河豚

同学们,这两幅图画哪一幅更符合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哪幅是苏轼联想的?

引发思考:联系上文中的欲我们可以判断这时可能并没有河豚。那苏轼为什么还要想象这里有河豚呢?老师这有一些资料,相信会对你有些帮助。

PPT 出示:资料

评价:借助资料我们知道了苏轼看到蒌蒿与芦芽很自然的想起了河豚。

4.带着想象,有感情的朗读: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想象再来读读这两首诗。

(2)当竹、桃花、春江,鸭、蒌蒿、芦芽、河豚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时,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特别热闹,春天已经来了,芦芽嫩嫩的,感受到了一种欢快

(3)把这些感受融入到诗中,我们一起读一读。

【教学意图:继续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学习古诗,通过想象画面、描绘画面深入理解古诗,并有感情朗读。】

板块五:说一说回扣整体,说出诗中画面

过渡:这两首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戏水的群鸭,飞翔的燕子,闻到了花草的芬芳,听到了春风春雨的簌簌声,昆虫的低喃声,更感受到春天迎面而来的气息。

读着《绝句》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看着《惠崇春江晚景》你眼前又会出现什么?选择其中一首诗完整的说一说。

【教学意图:用语言描绘画面,巩固所学。】

板块六:背一背积累语言

这么美丽的图景,这么美丽的诗歌,让我们大声的朗读出来,能背诵的同学可以尝试背诵。

【教学意图:背诵古诗,丰富语言积累。】

板块七:写一写燕

1.利用字源字理展示燕的演变,理解字形。

2. 利用动画,了解笔顺。

3. 观察结构。

4. 尝试书写。

【教学意图:指导书写,夯实基础。】

作业:

1.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绝句》

选择其中一首古诗,用诗配画的形式,或者语言描绘诗句意思。

17、我变成了一棵树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教案设计说课稿

我变成了一棵树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教案设计说课稿

教学目标:

1. 会认本课 7 个生字,会写 13 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有趣的想象。

3.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知道该如何去写想象故事。

4.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经历,并感受其中神奇有趣的想象。

熟悉掌握生字、词语;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知道该如何去写想象故事。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课前导入

教师口述:同学们,你可有过奇思妙想,希望自己变成别的什么?文中的小朋友,希望自己变 成一棵树,这样,玩的时候就没人打扰了。在这个小朋友真的变成树后,发生了许多奇妙的事情,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 我变成了一棵树)

介绍作者

顾鹰,儿童文学作家,幼儿园教师。在《儿童文学》上发表过《阁楼上的熊皮外套》《粉红色的漂流瓶》;在《儿童文学下》上发表过《请进山猫的雏菊花铺》。已出版多部长篇童话、中短篇童话集、绘本等。曾获 2008 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

初读课文

1.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 学生初读。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3. 检查初读情况

(1)会读生字。

希(xī)痒(yǎng)鳄()丁(dīng)零(lng)肠(chng)醋(c)

(2)会写生字,并组词。

(3)积累词语。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

思考:阅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预设:这篇课文通过叙述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告诉人们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2. 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

预设:我因为想好好玩,不想回家吃饭而希望自己变成一棵树。

(2)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预设:变成树后,我身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小动物们搬进了鸟窝;妈妈坐在鸟窝里给小动物们分食物;我馋得直流口水。

(3)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

预设:那些有趣的、新奇的、不可思议的想象就很有意思。鸟窝居然有各种形状,妈妈竟然和小动物们一起吃东西,小动物们不知道水珠是我的口水等,这些都很有意思。

3.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第一部分(第 1 到 4 自然段):写我变成了一棵树。

第二部分(第 5 到 20 自然段):写我变成树后发生的趣事。

第三部分(第 21 到 23 自然段):写妈妈最了解我。

课后作业

1. 学习并积累《课后积累单》的内容。

2. 摘抄课文中你最感兴趣的语句,并和同学们交流。

第 二 课 时

课前导入

教师口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 我们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品读释疑

1. 说说哪些句子表明我想变成一棵树,我变成一棵树后的心情怎么样。

预设:英英,吃饭了!我在树下玩得好好的,一点儿都不想吃饭。作者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妈妈叫我吃饭,我只想好好玩儿,为下文我想变成树做铺垫。

一点儿都不强调了我只想玩儿,不想吃饭。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 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我想变成一棵树,完全是因为自己在玩的时候不想有人叫自己吃饭。

( 板书 想变成树)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我想变成树的愿望竟然实现了,多么神奇, 多么令人不可思议呀!朗读时要读出我内心的惊讶、兴奋。( 板书 真的变成树)

2. 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趣事写清楚的,我的心理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预设: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对了,鸟窝!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说明树上长的是鸟窝。你猜写出了我天真、可爱、调皮的性格特点。我

变的树上长满了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各种形状说明树上的鸟窝是各种各样的,多有趣啊!

( 板书 树上长满鸟窝)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它们指的是各种形状的鸟窝。鸟窝在枝头跳起了舞,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反映了我丰富的想象力和快乐的心情。

第 7 自然段中的如果你喜欢也可以住进来说明了英英热情大方,而第 8 自然段中的你只需轻轻一跳或者轻轻一爬,就像平时上你的小床那么容易。这为后面小动物们和妈妈的到来做 了铺垫。( 板书 小动物们入住)

妈妈到来后,我的心嗵嗵地跳着,震得鸟窝都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我有点儿高兴, 又有些失望。高兴失望表现了我此时此刻的矛盾心理。我高兴的是妈妈不知道我变成了树,我就不会在玩的时候被妈妈叫回去吃饭了;我失望的是妈妈竟然认不出我。

( 板书 妈妈住进鸟窝)小动物们津津有味地吃着妈妈带来的巧克力、香肠、面包、花生、牛奶

等食物,而 我 的肚子早已经饿得咕噜噜叫了,所以开始想念家里香喷喷的饭菜, 尤其是我最爱吃的糖醋排骨。想象中还出现了爸爸大口大口地啃糖醋排骨的情景。

狐狸发现了树上滴下来的水珠,小动物们猜测不断往下滴的水珠是雨、牛奶、虫子撒的尿、

大树的眼泪,可就是猜不到这是我看到食物后流出的口水,( 板书 我馋得流口水)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我变成了树真麻烦的这一想法。由渴望变成树到觉得麻烦,我的

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 你是怎样理解噢,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这句话的?

预设:从小馋猫,肚子饿了,对吧?还对我眨了一下眼睛可以看出妈妈早已经知道这棵树是我变的,联系课文开头可知,妈妈是猜到我不喜欢在玩儿的时候被叫回去吃饭

才变成了树,于是带了很多食物住进鸟窝里,又故意分给小动物们,和它们一起津津有味地吃,

目的就是勾起我的食欲。我终于明白了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板书 妈妈最了解我)

语言赏析

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再和大家交流。

出示示例:

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1) 小组交流:这是介绍我变成树的过程,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

预设:我认为痒痒的一词太有想象力了,一个人变成树的过程竟然是从身上冒出树枝,还痒痒的,十分有趣且神奇。

冒出来一词也非常好玩,从人的身上冒出树枝,该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啊!

(2) 朗读体会:学生读,老师读,指名读,齐读,从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想象的魅力。

出示示例:

我变的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鸟窝: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的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思考:省略号省略了哪些形状的鸟窝?

预设:梯形的、心形的、五角星形的等。出示示例:

我会请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住在里面,如果你喜欢也可以住进来。

思考:你认为这句话想象奇特在哪儿?

预设:这些在陆地上或水里生活的动物居然要要到树上去居住,这让人觉得十分奇特。出示示例:

咕噜噜我的肚子里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咕噜噜我肚子里的声音越来越响了。

思考:为什么我的肚子会发出声音,并且越来越响了?

预设:因为正是该吃饭的时候,我饿了,但是没有东西吃,所以我的肚子不停地发出声音,而且还越来越响。

课文主旨

这篇课文通过叙述我变成一棵树后经历的有趣的事情,告诉人们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方法,使学生知道该如何去写想象故事。并且通过对句段的赏析,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课后作业

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和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充分阅读,谈读课文的感受,充分唤醒学生的想象潜力, 以激发其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理解文章的目的。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抓住关

键语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理解人物心理,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同时还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表 情达意的方法,这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十分有益。

不足之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感受人物心理的变化。

18、14课蜜蜂教学设计说课稿三年级语文下册

14.《蜜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3.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作者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理解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蜜蜂的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设计理念:

以读为主,充分挖掘文本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老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同学们,经过观察以及课外阅读,你们对有关蜜蜂的知识了解多少?

2.今天,咱们就跟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一起,看看他笔下的蜜蜂具有怎样的特点。

板书课题,蜜蜂提醒二字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2.检查阅读情况。

(1)指名几人分别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为了证实蜜蜂有无辨认方向的能力,亲自捉了20只蜜蜂,做了记号,装在袋里,带到两里之外放飞,检查蜂窝,结果有17只飞了回来。作者由此得出:蜜蜂有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3)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

板书:实验试验目的过程结果结论

(4)理解:实验与试验的区别。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细读第一段。

(1)找出实验的目的。板书:辨认方向

(2)文章怎样具体写实验目的的?板书:无论总

(3)用无论总说话。

2.作者是如何做这个实验的呢?细读课文,看作者做了那些工作?在书中找找画画,同位交流交流。

3.学生汇报。(捉蜜蜂做记号装纸袋找人等带离窝走两里打开袋走回来检查窝)老师相机板书:捉做装等带带打走查。

4.请同学们看板书,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实验步骤。

5.实验的结果是什么?

相机板书:确确实实回来了。

6.理解:用确确实实的好处,感受祖国语言的奥妙。(1)不用;(2)用确实;(3)用确确实实。

7.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这种本能是我们人类所没有的)

板书:不是记忆力而是本能。

8.理解:记忆力。(1)学生举例。(2)老师举例。狗记千,猫记万,老鼠还记二里半。

9.理解:本能。(1)学生举例。(2)老师举例。做打学生状,学生情不自禁的躲闪。

四、回读课文,悟理学法。

1.从作者的实验获得成功的过程看,要想实验取得成功得做到那些?

(1)对问题要考虑周密。

(2)要有吃苦的精神。

(3)要有探索的精神。

2.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根据理解。

五、请有兴趣的同学们找法布而的《昆虫记》读一读。

19、10课纸的发明教学设计说课稿三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目标:

1.认识创、携等10个生字,读准累、切等4个多音字,会写欧、洲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填写图表,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3. 结合相关语句,说一说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填写图表,说清楚纸的发

明过程。

2.结合相关语句,说清楚蔡伦改进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浸润传统文化,引入课题激兴趣

㈠ 温习旧知

背诵《古诗三首》,感受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㈡引入新课

出示四大发明,引入新课。

二、扫除字词障碍,运用图表学概括

㈠归类检查,认识词语

1.拼一拼、读一读

⑴出示

造纸术的发明,他可是功不可没。

⑵ 出示

在第4自然段中,找到便的不同读音进行圈画、拼读。

⑶ 出示

在第4自然段中找到另外两个多音字进行圈画,对比拼读。

⑷ 出示

拼拼、读读

⑸ 出示

① 随机学习欧洲

欧,笔顺跟随

洲,结合偏旁猜测意思。

②指导书写欧洲

③再读词语,发现都是地点。

⑹ 出示

都是朝代名称,也代表时间。

㈡运用图表,学习概括

1.课文中还有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或短句,整体初读,圈画出来。

2.自主交流

⑴第2自然段,早在几千年前,这个时候就是造纸术发明以前。

⑵第3自然段,两千多年前,就是西汉时代。

⑶第4自然段,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就是 东汉时代。

大约能不能去掉,说出理由。

⑷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指的是我们的后来。

3.我们将找到的这些词语或短句放在一起读一读。

发现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4.出示课件

⑴ 后来下面的这句话,与课文中哪个自然段的意思是一样的,

⑵ 指导学生学习简练概括。

三、运用图表提示,说清楚造纸过程

㈠出示学习提示,自主阅读学习

㈡ 提取重要信息,连接成句表达

1. 交流第2自然段

圈画关键词语: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木片、帛

连接成句,读读。

2.交流第3自然段

西汉时代,人们是用麻来造纸。

3.交流第4自然段

东汉时代,人们用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来造纸。

㈢依据提示内容,说清造纸过程

四、再次运用图表,厘清传承的原因

1.观察图表,思考:纸张真正、广泛地运用起来,是在哪个时代?

2.默读课文的第2、3、4自然段,结合纸的发明过程思考一下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圈画出相关语句。

3.自主交流分享

⑴第2自然段

① 圈画:笨重、不方便

结合竹简、简、学富五车体会笨重、不方便。

② 出示

体会不方便

③ 圈画:轻便、价钱太贵不能普及

体会轻便的帛不能传承的原因

⑵第3自然段

圈画:粗糙,不便书写

⑶第4自然段

圈画:既轻便又好用、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

4.厘清传承原因

再次运用图表,讲清楚蔡伦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

5.蔡伦做出了哪些方面的改进?再读第4自然段

这样的造纸制作工艺,蔡伦是怎么想到的呢?联系前文思考。

6.思考:改进能换成创造吗?

7.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传承。

五、必做选做结合,分层布置作业

1.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练习规范书写

2.练习填写图表

3.选做作业

我国古代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科技成就。如:张衡发明了测验地震的仪器地动仪;祖冲之把圆周率的计算精准到了小数点后第七位;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查找相关资料,再线上与小伙伴交流一下。

2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三年级语文下册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的文章,本单元主要讲的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表达作者背井离乡在重阳节对故乡对亲人的真挚思念的一首诗。学习这首古诗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字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说学情

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学生,这个年级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思维活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总结概括能力还是较弱。,要指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教学生用多种读的方式展开教学把握全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结合新课标对该学段的具体要求,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情,理解全诗内容及重点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全诗内容及重点词。难点是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教学中我采用朗读法、探究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上课伊始我将谈话法进行导入,并伴随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每逢佳节亲人相聚一堂,欢乐的气氛难得难忘。有一个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时候在他乡苦读。看着别人扶老携幼、开开心心地过节,于是他拿起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感受千古佳作的无限魅力。【板书课题】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这样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快速的带入到课堂中,为本节课的讲解铺设一个良好的感情基调。

(二)初步感知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该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此环节,我首先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思考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三)深入研读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所了解之后,我安排了第三个教学环节--深入研读。阅读是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要想完成多重关系的对话,就需要我们对文本有着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此环节我会引导学生默读,边读边展开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和与讨论:

1.理解首联独、异乡、为异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

体会出作者孤独、无奈的情感。

2.理解颔联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3.诗中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

4.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巩固提高

为了实现语文学习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我设置了思考问题:王维的笔下,有着这样浓浓的乡思诗句,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乡思的诗呢?

这是一步学以致用的做法,学生不但对本堂课的知识得以巩固还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巩固。至此,本节课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教师总结: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历经10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作业:搜集王维的其他诗词,研读并赏析。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好的板书应该结构清晰,构思新颖,内容高度凝练。因此,我对本课的板书进行了如下设计。便于学生理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思念家乡亲人

少一人

21、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枣核教学设计说课稿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

2、 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3、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2、 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图片,导入课题。

1、 出示枣核图片,导入新课枣核,齐读课题。

师:一对夫妻在期盼中得到了他们的孩子,(出示图片),看到他们的孩子,你们有什么想说的?生1:这个孩子好小。生2:这个孩子能做什么呢?

师:这个孩子就是枣核,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枣核。

(多媒体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有图片导入,设置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更能让理解文本内容。多种渠道,加深学生印象。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认清文中的生字词,读懂内容,想一想文章讲述了什么事情。

2、 检查生字词。

a、 齐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说意思;进行识字游戏。

b、 想一想文章讲述了什么故事?(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齐读、个人读,以图佐意,游戏的方式进行识字比赛,多种教学形式,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主动学习。分组形式的出现,图片的辅助,更能解决识字难点。在兴奋的情绪中,孩子学得轻松,学习效率更高。

三、 精读课文,品趣处。

1、 学习枣核的勤劳能干。

师:枣核虽然小,但是却有很多本领,说一说。生答。

师:想一想他还会哪些本领?生1:洗衣服。生2:插秧。

师:真是个生接勤劳能干的孩子。师随机板书。

2、 想一想后面哪些内容你觉得有趣,做上标记,并且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说哪里有趣。

a、 捉弄衙役,牵回牛羊

师:哪些内容有趣?怎么有趣,用自己的话说。生回答。

师:体会到枣核的?生:聪明。

师:用你们的朗读,把这一段故事读给大家听好吗?别急,读也是有学问的,想想该怎么读?

出示读书小法。(课件)学生自读,个别读。

师:如果我们把这一段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出来,哪些内容需要说得具体一点?

设计意图:先是读出自己认为文本中有趣的内容,接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以本展本,从文本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让孩子对内容理解的更清楚,也训练了孩子的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也得到训练。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阅读知识的教授,孩子很容易掌握。

b、 师:面对衙役的逮捕,枣核有什么表现?生答;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枣核?生:敢作敢当。

C、顺利脱险

师:来到衙门,衙役师怎样对待枣核的?枣核的表现又师怎样?

生:(读书上的内容)先是用铁链套,然后是棒子打。枣核的表现。(读书上的句子)

师:动作描写,感受到枣核?钻出铁链、躲过棒打、教师相机板书生:动作敏捷。

哈哈大笑类型句子积累

师:读到县官你有什么感想?生:太爽了,县官终于得到惩罚。

师:这是什么描写?生:夸张、神态。

夸张手法的练习。

师:怎么逃脱的呢?生回答。教师板书,棒打县官。

师:这么生动的内容,我们带着感情读一读吧,回顾朗读小法。

师:回顾全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设计意图:先是读出自己认为文本中有趣的内容,接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以本展本,从文本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让孩子对内容理解的更清楚,也训练了孩子的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也得到训练。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阅读知识的教授,孩子很容易掌握。朗读环节,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

四、 回顾全文、讲故事。

设计意图:让孩子有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学会选择重难点内容,突出故事的主题。

五、 拓展延升,补充民间故事。

设计意图:让孩子知道我国民间故事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通过民间故事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爱读书的兴趣。

教学板书:

枣核

枣核出生

勤劳能干

智牵牛羊

顺利脱险

22、27漏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目标

1. 会认本课 8 个生字,会写 13 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3. 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4. 能根据提示复述故事。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教师口述:同学们,你们见过漏雨吗?知道漏是什么意思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漏》这篇课文去看看吧!( 板书 漏)

初读课文

1.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 学生初读: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3. 检查初读情况。

(1)会读生字。

婆(p)脊(jǐ)贼(zi)莫(m)颠(diān)胶(jiāo)旋(xun)纵(zng)

(2)会写生字,并组词。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里屋:里间。

莫非 :表示揣测或反问,常跟不成呼应。厉害:难以对付或忍受;剧烈;凶猛。

发抖:由于害怕、生气或受到寒冷等原因而身体颤动。松手:放开手。

跟前:身边;附近。甘心:愿意。

细读课文

1. 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预设:课文主要讲了老虎和贼都想得到老公公和老婆婆养的小胖驴,在偷驴时无意中听到老婆婆说害怕漏,老虎和贼因做贼心虚,都把对方当成漏最后吓昏了的故事。

2. 相互交流,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理清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惦记驴。老虎想吃小胖驴,贼想偷小胖驴。

第二部分(第 312 自然段):遭遇漏。老虎和贼遇到了漏,但他们成功甩掉了漏。

第三部分(第 1318 自然段):再遇漏。老虎和贼再一次遇到漏被吓昏了。第四部分(第 19、20 自然段):揭示漏。小胖驴安然无恙,揭示了什么是漏。

3.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提示:(1)要入情入境,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角色,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各个角色的表情、心理活动、说话时的语气等;(2)反复练习,揣摩每句话中的停顿、重音、语气和语调。

4. 老虎和贼的遭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预设:告诉我们想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害人终害己。

课后作业

1. 学习《课后积累单》本课的内容。

2. 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抄写下来,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第 二 课 时

课前导入

教师口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分角色朗读课文,我们知道了《漏》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感受故事的情节和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并学习根据提示复述故事的方法。(板书 漏)

品读释疑

1. 默读课文,选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2. 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部分是什么。

示例一:老虎和贼听到漏很害怕,贼脚下一滑,从屋顶的窟窿里跌下来,正好摔到虎背上, 老虎和贼都把对方当成了漏。

示例二:老虎和贼又一次相遇,又把对方当成漏最后被吓昏了。示例三:老婆婆和老公公说害怕漏,原来漏就是漏雨。

3. 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评议并引导交流。

交流一: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1)快速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标注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2) 小组交流,第 1、2 自然段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基本信息。

(3) 教师小结。(时间:从前;地点:山下;人物:老公公、老婆婆、老虎、贼、小胖驴。起因: 老虎想吃老公公和老婆婆喂养的小胖驴,贼想偷小胖驴。)

交流二:老公公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

(1) 故事发生时的天气情况怎么样?(下着蒙蒙小雨。)为什么写当时的天气情况?(为下文写漏作铺垫。)

(2) 这部分课文除了描写当时的天气情况,还描写了什么?(老公公和老婆婆的语言,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动作等。)

(3)这样的天气情况老虎和贼来这里做什么?

山上住着一只老虎,山下住着一个贼。老虎嘴馋,一心想着吃这头小胖驴;贼手痒,一心想着偷这头小胖驴。( 板书起因:老虎想吃驴,贼想偷驴)

(4)老公公和老婆婆说了什么?

老公公说:好像有什么声音在响?

老婆婆说: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板书经过 1. 老公公老婆婆说漏)

朗读指导:读出老婆婆的无奈。

(5)如果当时你就在窗外,你会以为漏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6)老虎和贼听了老公公和老婆婆的对话会怎样想呢?

老虎趴在驴圈里想: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贼蹲在屋顶上想: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说过,就是没听说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朗读指导:读出老虎和贼的疑惑和胆怯。

(7)接着发生了什么?老虎和贼又是怎么想的?

老虎吓得浑身发抖,贼听得腿脚发软。贼心里害怕,脚下一滑,扑通从屋顶的窟窿里跌下来, 正巧摔到虎背上。老虎未料到房上会有东西掉下来,心想:坏事,漏捉我来了!撒腿 就往外跑。

贼栽得晕头转向,一摸是个毛乎乎的东西,心想:坏事,漏等着吃我哩!拼命抱住虎脖子不敢松手。

朗读指导:读出老虎和贼的惊慌失措和狼狈,体会老虎和贼做贼心虚的心理。

交流三:虎驮着贼,贼骑着虎。

(1) 教师口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老公公和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板书 2. 老虎和贼听到后逃跑)

(2) 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跑哇,跑哇,累得老虎筋都快断了,颠得贼骨头架都快散了。 这时看到前边有棵歪脖老树,老虎和贼会想些什么呢?

老虎想:漏真厉害,像胶一样,粘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蹭下来,好逃命。 贼也想: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蹿上去,好逃命。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老虎和贼想摆脱漏的迫切心情,体会这两个比喻句的作用。)

交流四:虎甩掉贼,贼蹿上树。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

(1)教师口述: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老公公和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虎驮着贼,贼骑着虎,他们都想尽快摆脱漏,结果他们都摆脱漏了吗?接下来又会 发生什么事呢?

(2)虎甩掉贼,贼蹿上树。

到了树跟前,老虎把身子一歪,贼顺势一纵,蹿到树上。老虎一边往前跑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 !贼一边往上爬一边想 :终于甩掉漏了 !

(一歪、一纵、蹿形象地刻画了老虎摆脱贼,贼跳到树上的动作,抓住终于一词感受 老虎和贼摆脱漏以后如释重负的心情。)

(3)老虎和贼不甘心又返回。

雨越下越大。

老虎被雨一淋,清醒了许多,想想不甘心,还是要回去吃驴,就转身往回走。贼被雨一淋,清醒了许多,想想不甘心,还是要回去偷驴,就下树准备往回走。

(通过雨越下越大的环境描写以及老虎和贼不甘心的心理描写,理解老虎和贼又返回去的原因。)

(4)老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

老虎走着走着,走到了歪脖老树跟前。贼又冷又饿,正在下树,看见走来一个黑乎乎的东西, 心想 :漏又来了,这下我可活不成了 !他赶忙往树梢上爬,总嫌离地太近,紧爬慢爬, 咔嚓一声,树枝断了,一个倒栽葱摔了下来,顺着山坡往下滚。

老虎正走着,见天上掉下个黑乎乎的东西,响声又这么大,心想 :漏又来了,这下我可活不成了 !赶紧逃跑。下过雨的山坡又湿又滑,老虎腿一软,顺着山坡往下滚。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词语赶忙赶紧感受贼和老虎又一次遇到漏以后 惊慌的心情。)

交流五:老虎和贼以为对方就是漏,都吓昏了过去。

老虎和贼一齐滚下了山坡,浑身沾满泥水,撞在了一块儿。他俩对看了一眼,同时惊恐地大喊 :漏哇然后都吓昏了过去。

(齐读课文第 18 自然段,抓住词语惊恐感受老虎和贼当时的狼狈样子。)( 板书 3. 再相遇,

把对方当成漏而吓昏)

交流六:老公公老婆婆再说漏。

(1)教师范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老婆婆说的漏指漏雨,因为老虎和贼都没有弄清楚老婆婆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而把漏当成了厉害的怪物,所以非常害怕。( 板书 结果:小胖驴安然无恙,老公公和老婆婆说的漏指漏雨)

复述故事

借助下面的示意图和文字提示,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复述这个故事。(示意图和文字提示见教材第 108 页)

提示:这个故事很有趣,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交流概括故事情节,可以借助课后的提示,也

可以以图文的形式先制作连环画再复述故事。(情节梳理:①老公公老婆婆说漏,吓跑了 虎和贼。②虎驮着贼,贼骑着虎。③虎甩掉贼,贼蹿上树。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④虎 和贼以为对方就是漏,都吓昏了过去。⑤老公公老婆婆再说漏。)

示例:从前,有一户人家,家里有一个老公公和一个老婆婆,他们养着一头小胖驴。

一个下雨天,老虎和贼都来偷小胖驴,正巧听到老婆婆说她什么都不怕,就怕漏,老虎和贼一听,都以为漏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贼心里一害怕就从房顶上跌下来,正巧掉到 老虎的背上。老虎以为是漏来了,吓得撒腿就跑。贼栽得晕头转向,又摸到毛乎乎的东西, 心想:坏事,漏等着吃我哩。于是拼命抱住老虎脖子不放。就这样,老虎驮着贼,贼 骑着老虎一路跑,老虎累得筋疲力尽。正好前边有棵歪脖老树,老虎把身子一歪,贼顺势一纵, 蹿到树上,老虎和贼心想:终于甩掉漏了!

雨越下越大,老虎和贼被雨一淋清醒了许多,都不甘心,就决定再回去偷小胖驴。老虎走到歪脖老树跟前时,贼正在下树,他看见一个黑乎乎的东西走来,心想:漏又来了。于是赶忙往树梢上爬,结果树枝断了,贼从树上掉了下来顺着山坡往下滚。

老虎和贼一齐滚下了山坡,撞在了一块儿,他们都认为对方是漏,双双吓昏了过去。天快亮了,小胖驴在驴圈里安安稳稳地吃着干草。老公公和老婆婆抬头看看屋顶唉,说

怕漏,偏就又漏雨了。

课文主旨

课文主要讲了老虎和贼都想得到小胖驴,在偷驴时无意中听到老婆婆说怕漏,老虎和贼因做贼心虚,都把对方当成漏最后吓昏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不劳而获,为了

自己的利益而害人的人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 板书 害人害己)

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围绕一对老夫妻雨夜说漏,老虎和贼怕漏这一线索,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想象奇妙、情节奇特、趣味十足的民间故事。

课后作业

1. 仿照课文对老虎和贼的描写,运用心理描写写一段话。

2. 找一个类似的民间故事,读一读,体会做贼心虚的含义。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的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性。在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边读边

画出关键词句。对故事内容的交流讨论,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为复述故事作准备。

不足之处: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同时,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课文中对主人公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学习细节描写对突出人物特点的作用。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运用心理描写写一段话,这对学生来讲可能有点难度,需要教师引导。除了借助教材课后的示意图和文字提示 复述故事,还可以提示学生根据课文插图,复述插图对应部分的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多看、多想、多表达。

23、三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国宝大熊猫范文三篇

示例1:

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中,有许多可爱的动物,但我最喜欢的还要属我国的国宝大熊猫。

大熊猫的样子很可爱。它身上毛茸茸的,黑白相间的毛特别显眼,圆溜溜的脑袋上,长着一双黑黑的耳朵,总是竖着, 好像在认真听些什么似的。它还有一双乌黑的眼睛,眼珠子 总是转个不停,而眼睛外的一层毛,好像是故意染成深黑色的,

如果不仔细看,还以为它戴了一副墨镜呢!

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数量很稀少,很珍贵。

在中国,大熊猫的数量也不过一千多只罢了,有多少国家甚至出高价买,都没有如愿。

大熊猫是哺乳动物,通常一胎生两个,它爱吃竹叶、竹笋等,有时也吃肉。④

我们应该保护动物,爱护大自然,现在大熊猫已经很少了,如果人们不对其加以爱护,大熊猫迟早要像恐龙一样灭绝,所以我们要加倍珍爱大熊猫,让我们一起保护大熊猫吧。

示例2:

熊猫是一种活泼可爱的珍贵动物。

它有黑白相间的皮毛,圆圆的脸上嵌着一对大大的黑色眼圈和闪闪发光的小眼睛。头顶上有着两只黑茸茸的耳朵,四肢黑乎乎的,尾巴大而短小,身体圆圆的、胖乎乎的,样子十分憨态可掬。

大熊猫生活在森林茂盛、箭竹丰富的高山峡谷之中。它天生是个近视眼,什么都看不清,就只能靠它灵敏的听觉和嗅觉来寻找食物。在冰雪覆盖的冬天,大熊猫却不冬眠。由于找不到食物,它就会爬上树,摘野果子,或游到小河里抓鱼吃。在竹林里,它们拽断竹子,挑选最嫩的竹干的竹叶,坐在地上一大口一大口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它们还会用锋利宽厚的爪子刨竹笋吃呢。它们休息的时候,喜欢靠在粗壮的树干上,或躺在茂密的草丛中睡觉。

熊猫不仅是我国的国宝,还是和平使者,快乐明星哦!我国向世界各地赠送了许多只可爱的熊猫,为世界人民搭起了友谊的桥梁。它每到一处,就会给世界各地的小朋友带来无比的快乐。 

示例3:

国宝大熊猫

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熊猫的家主要在四川、甘肃、陕西省的各个山岭里,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之一。

熊猫以竹子为主食。它们最喜欢吃箭竹了,他们吃竹子是先剥皮,看看有没有纤虫,经过一番检查之后,才可以吃的。

熊猫刚出生只有150克左右重。相当于妈妈体重的千分之一。但是,过了一个月以后,熊猫的体重可达2公斤,过三个月后,体重可达5、6公斤重了。

妈妈经常把熊猫宝宝搂在怀里,轻轻地抚摩,外出时也会把小熊猫叼在嘴里,或使用背驼着。迈着瞒姗的步子走来走去,熊猫母子也经常嬉戏玩耍,高兴的时候,也会在平坦的地上翻筋斗。非常亲热的。

熊猫的毛又黑又亮,毛茸茸的面孔上嵌着一对黑乎乎的眼睛,好似戴着一副墨镜,可爱极了!再加上一身黑白相间的毛,更显的美丽了!

熊猫睡觉时,腹部朝天,有时,它还用前爪轻轻地拍着肚子,也有时它会翻一个身,用前爪揉揉惺忪的眼睛,然后伸个懒腰。好像人的样子似的。

等小熊猫四、五个月大时,熊猫妈妈就会教小熊猫爬树、洗澡、游泳剥食等本领。

小朋友们,听了我的介绍,你应该更加了解熊猫了吧!

24、我不能失信三年级语文下册21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不能失信》是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组最后一篇课文,本组的主题是名人故事。本组共有四篇课文,都是通过具体事例展示名人在平凡的小故事中不平凡的一面,赞颂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我不能失信》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星期天,宋庆龄全家准备到父亲的一个朋友家去,可是宋庆龄想起要在当天教朋友小珍叠花篮,虽然父亲和母亲都劝她改天再教,可是宋庆龄还是留下来,履行了自己的诺言,赞美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

因为《我不能失信》是本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迁移运用前三节课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抓住描写宋庆龄的重点句子,联系上下文,联系学生实际自主阅读、自主品味、自主感悟宋庆龄的可贵品质,然后引导学生就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与人分享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的能力,从而达到自主读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

三、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是自己在做人做事获得启示。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宋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的原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简介宋庆龄生平

(1)你们认识、了解宋庆龄奶奶吗?谁来说一说?

(2)教师简介宋庆龄生平。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庆龄奶奶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学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所以我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宋庆龄的生平,然后揭示课题。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可以为下面的学习做铺设。)

(二)初读感知

1、你们知道这篇是什么课文吗?(略读课文)

2、学生自渎阅读提示,找出阅读提示里所提的问题。

3、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把不懂的字、词、句画出来,并想一想:自己还有什么问题不懂想问大家或有那些问题想考考大家。

4、学生自由交流读后感。

5、朗读课文(齐读、小组分自然段读)。

6、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让学生结合阅读提示自由去阅读课文,发现问题,质疑问题,交流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

(三)感悟课文内容

1、精读品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能说明宋庆龄守信的语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2)交流描写宋庆龄诚实守信的语句。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反复读一读,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小组交流

交流要求:

(1)先朗读自己画的词、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2)讨论怎样才能读出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品格。

3、全班交流

(1)小组指名汇报: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宋庆龄诚实守信?

(2)全班交流。

4、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在体现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真正地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自读自悟,展示交流感受、分角色感情朗读,轻松地感悟到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扩展延伸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读了本文有什么感想?

2、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

3、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大家以后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自主表达对宋庆龄崇敬,渗透语文的人文性,升华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是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受到启发,明白做人要诚实守信的道理,从而转化内在的行动。

25、三年级语文下册守株待兔文中诗句赏析

本文通过写宋国一个农夫偶然捡到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就放下农具守着树桩等待再有兔子折颈而死,最后一无所获被人耻笑的故事,告诉人们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1.宋人/有/耕者。

第一句话交代了主人公是宋国人,耕字点明了他的身份农民。

2.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这两句话交代了事件的起因:田里有树桩,兔子跑得快,撞在树桩上,死了。同时也告诉我们平时做事要细心,不慌张,不莽撞。

3.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一个因字不仅说出了释其耒而守株的原因,还把一二两句很自然地连接起来了。释其耒而守株是宋人所做,冀复得兔是宋人所想,写出了宋人的喜悦之情。

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他等来的不是兔子,反而是一无所获,是为宋国笑。

26、三年级语文下册14课蜜蜂生字组词

本文通过写我验证蜜蜂有无辨认方向能力的经过,验证了蜜蜂特有的本能,表现了我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也告诉了我们凡事要多动脑筋、勤于实践,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蜜 甜蜜 蜜色 蜜月 蜂蜜

蜂 蜂王 蜂拥 蜂糕 蚂蜂

辨 辨认 分辨 辨析 辨证

阻 劝阻 阻挡 阻止 阻力

跨 跨越 跨年 横跨 跨度

括 包括 概括 囊括 总括

检 检点 检视 检查 检阅

查 检查 查封 调查

确 确实 的确 准确 确认

误 错误 延误 耽误 误解

途 歧途 沿途 用途 长途

陌 陌生 陌路 阡陌

27、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目

一、读一读,连一连

陶 验 价 妇 逼 配 冀 罐

ji bī to gun yn pi f j

二、给下列汉字注音并组词

守( )( )( ) 宋( )( )( )

耕( )( )( ) 触( )( )( )

弱( )( )( ) 欣( )( )( )

赏( )( )( ) 致( )( )( )

狮( )( )( ) 代( )( )( )

三、照样子,换部首成新字,再组词

例:偶(遇)(相遇)(偶遇)

珠( )( )( ) 特( )( )( )

桥( )( )( ) 熬( )( )( )

棒( )( )( ) 糖( )( )( )

汉( )( )( ) 秧( )( )( )

糯( )( )( ) 歉( )( )( )

四、选字填空

尊 遵

师( ) ( )敬 ( )守 ( )命

涯 崖

山( ) 生( ) 悬( ) 天( )

五、比一比,再组词

陶( )( ) 验( )( )

淘( )( ) 脸( )( )

价( )( ) 妇( )( )

介( )( ) 归( )( )

逼( )( ) 配( )( )

福( )( ) 醋( )( )

28、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天窗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

《天窗》是我国现代作家茅盾笔下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以作者儿时的生活为题材,生动地再现了孩子们透过天窗,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景,含蓄地揭示了想象和创新的主题。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积累新词,理解词义。

(2)会用也许也许也许写一句话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思、议、讨论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感悟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激发学生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2)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3.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唤起学生与课文的共鸣。

4.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进而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含义。

5.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片、茅盾资料。

二、说教法。

1.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师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点拨和引导,形成本课教学中师生研讨的主线。

2.以读为主,重点感悟。茅盾先生的这篇散文内容通俗而含蓄,文笔生动而流畅,情感舒缓而真挚。许多情节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但也确有难懂之处。因此要以读为主,重点感悟课文的第二部分,读的过程中要以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为主线,展开多种形式的读。从中理解乡下孩子的无奈心情,感受他们透过小小的天窗看到的外面的世界,并由此展开了无穷无尽的想象。

3.从难理解的句子入手,引导学生读读、议议,结合学生的生

活实际,在理解中读,在读中感悟。

三、说学法。

1.学生通过读、思、议、讨论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唤起自己与课文的共鸣。

2.以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温故质疑。

1.以茅盾爷爷的故乡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2.自读课文,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深入研读,体会课文。

过度:是啊,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小小的天窗是神奇的。(课件出示这两话。)慰藉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唯一、唯一的慰藉呢?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是神奇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进一步去体验天窗神奇之处。

1.找一找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在什么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透过这扇天窗,孩子们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分别用和~~在文中画出来。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你对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这句话的理解。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汇报交流。

师相机出示课件,指导朗读、理解句子的意思。指导学生用也许也许也许说一句话。

5.指导朗读47自然段。

6.学习8、9自然段。

也许是天窗外的世界与乌镇美丽风景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在乌镇简陋的房子里他开始了自己文学的创作,从而写下了反映他童年生活的小说《春蚕》、《林家铺子》;优美的小品散文《白杨礼赞》所以茅盾爷爷回忆往事时,这样的夸了天窗:啊唷唷!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1)出示课件: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学生齐读)

(2)为什么说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8、9自然段,思考问题。

(3)讨论交流,师相机出示重点句子,指导朗读、理解感悟。

a.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联系到的种种事件!

b.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更复杂,更确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三)拓展思维,运用积累

1.教师启发提问:在你烦闷或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云?也许是收拾整理自己珍爱的小玩意儿)

2.把自己类似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尽量把让自己释然甚至开怀的那个慰藉写具体一点。

(四)总结全文

天窗外的世界是幅永恒的画面,印在茅盾爷爷的心中,也印在我们的心中。想象是首隽永的小诗,想象是悠扬的曲调,同学们愿你们能够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向美好的明天,那么你们的未来也会像今夜的星空璀璨无比!

29、小英雄雨来说课稿,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

一、抓住特点说教材

《小英雄雨来(节选)》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讲读课文,课文节选自作家管桦写的同名中篇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游泳本领高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我在解读本文时特别关注了三点:一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将一位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少年英雄塑造的活灵活现。二是文章中有些语句含义比较深刻,三是课文分六部分,每部分用空行隔开,便于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晋、扭等17个生字,会写晋、炕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体会雨来的英雄品质,激发爱国情感。

3.品味课文如何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

二、根据实际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引读法,引导学生抓住要点阅读,实现长文短教的教学方法。

三、依据课标说学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重点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法学习,学生通过读画思议感知文本。

四、情感互动说流程

本课我设计四个环节:

(一)直入课题。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战争》这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大家齐读课题。

(二)预习检测:

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谁来说说?

(三)学习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字词】

晋察冀 扭身 起码 软骨囊囊 姥姥 塞进 枪栓 捆绑 劫难 枕头 柜板 扒开 尸首 铅笔 胳膊 红绸 敌人 慌忙 趁机

(1)读准字音

(2)指导书写

(3)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四)重点品读,体会感情

要课堂达到高效,必须抓住文本特点,以点带面。在这个环节中, 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哪些段落表现雨来的机智勇敢?重点阅读四五部分,找出表现雨来机智勇敢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谈谈体会。

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全班汇报,交流,对重点语句,指导朗读、体会。

如抓住三次我没看见 品读、交流进入人物内心,感悟雨来的英勇无畏的品质。具体设计如下:

1)师出示以下句子,生自由朗读三个没看见所在的句子:

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

2)师引导学生体会三次没看见的不同点与共同点。通过交流,感受雨来的坚强与勇敢。

3)师运用提示语分别引读上面三个句子。

这样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感悟雨来的品质,真正发挥了读的作用,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升华情感。读到最后学生就深深体会到了雨来的那句没看见的背后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板书:机智勇敢 热爱祖国)

第三步,探讨写法:

1.文中除了对雨来的生动描写,为什么还要形象逼真地写敌人呢?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侧面描写)

2.说说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第一段描写,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因为芦花村紧靠还乡河雨来才有可能练就游泳的本领;因为还乡河边长着芦苇,后来雨来才可能在敌人眼皮底下潜水跑掉。

(2)文章第六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什么好处?

在这里的描写渲染了雨来牺牲的悲壮气氛。衬托雨来的英雄形象。

(3)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烘托乡亲们悲愤的心情。

由此看来,成功的环境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今后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运用环境描写。

(五)合作探究

学完课文,我们知道课文正是通过雨来掩护李大叔,并与鬼子勇敢作斗争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来表现他是小英雄。那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的前两部分与整个事件有什么关系呢?(教师手指板书中的小标题)

(六)我的视角

拿起手中的笔,从不同方面,写下你的收获。

(七)突出教路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是一个微型教案,本课的板书力求简洁精炼:

小英雄雨来(节选)

机智勇敢

临危不惧

顽强不屈

热爱祖国

这样的设计,抓住了课文主线,理清了课文的思路脉络,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有序性、直观性, 实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统一。

30、27巨人的花园说课稿,四年级语文下册

一、教学设计理念

细细品读课文,发现当阴冷的自私盘踞在巨人心头,孩子们远离巨人时,他的花园雪花飞舞;当温暖的阳光照彻巨人心房的时候,孩子们亲近他,他的花园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王尔德以艺术的形象告诉我们,自私、封闭、狭隘的人不仅不能长久地拥有美好的事物,更不可能拥有人生的春天,甚至会扼杀一切的美与希望。

所以我打算以巨人的变化为中心,辐射全文,展开教学。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把朗读作为体验文本的手段和归宿,让学生在反复触摸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享受学习语文所带来的愉悦。

二、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巨人的花园》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本组教材导语明确指出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感受童话语言魅力。因此学好本组课文有利于学生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童话,并从中发挥想象,丰富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这篇课文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意蕴深刻的童话,主要讲述了一个自私的巨人在孩子们的帮助下,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和孩子们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故事,告诉我们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明白不要自私,要学会爱,快乐只有和大家一起分享,才会真正快乐。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读过《小壁虎借尾巴》、《乌鸦喝水》等童话,对童话有较浓厚的兴趣,而且初步掌握了默读、理解课文大意的能力,也基本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学情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我准备围绕对比展开教学,以情导读,以读促悟。通过朗读法法、想象情境教学法来实施教学。

在学法上,我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探究讨论的方式展开。

五、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激趣入境。

我设计的导入语是:同学们今天可真精神,老师问你们一个有趣的问题:你们有翅膀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张开想象的翅膀再一次飞进王尔德笔下的《巨人的花园》。教师顺势板书课题,生齐读,并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巨人的花园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积极的回忆上节课所学,提高课堂效率。

环节二,细读探究。

进入这一环节,我会创设情境:正当孩子们沉浸在这美丽而又快乐的花园时,巨人回来了,花园里发生了神奇的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花园里发生了什么神奇的事情?这件神奇的事情引起了你的哪些思考?在同学们朗读完之后,我会请几名同学回答问题并提炼出大家都关注的两个话题:

春天为什么会离开巨人的花园?

春天为什么又会回到花园里呢?

然后我会鼓励学生们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想,并在小组内合作探究,最后形成自己小组的意见,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的意见最全面,最有说服力。

小组代表汇报后教师小结:是巨人的自私、任性、冷酷使春天离开了花园,巨人赶走了孩子,春天也走了。接着让学生们找出巨人赶走孩子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象并表演巨人的样子。

最后我会以朗读法、想象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们找出描写巨人醒悟后言行的语句,并想象醒悟后的巨人的变化,思考春天又回到了巨人的花园的原因。

这一环节既有学生的独立思考,也有小组间的合作学习,既锻炼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想象的能力,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环节三,交流感悟。

通过第一课时和前两个教学环节的学习,学生们对课文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这里我会让学生们思考:从这篇童话中,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学生们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

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们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懂得快乐要大家分享的道理。

环节四:课后作业。

在这里,我会请同学们收集王尔德的其他童话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们多读童话故事的兴趣,而且能够锻炼学生提炼故事精华的能力。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通过列提纲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教学重难点。

31、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军神教学设计说课稿

教材分析

《军神》是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的精读课文。本文主要讲述了刘伯承到一家外国诊所做眼部手术,拒绝使用麻醉剂,为他做手术的外国医生沃克称他为军神的故事,赞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钢铁般的意志。本文以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为序组织材料,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推动故事向前发展,并通过对人物语言和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描写来表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刘伯承的钢铁意志,既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精读,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抓住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3、学习刘伯承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坚定刚毅、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做 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重点段落,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难点:读懂描写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一、直奔中心,突破全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军神》,通过上一节的学习,谁是军神?(出示人物简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句子。

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军神!(出示课件)

沃克医生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在说这句话的?(激动、赞美、敬佩)带体会读。

读了这句话,你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为什么说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是军神?)学贵有疑。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文,边读边用心体会,把课文中最能体现这些词语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你的感受和体会。然后小组交流。(出示自学提示)

二、品读感悟。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那么我们也按照顺序来交流。

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出示课件)你体会到了什么?

刘伯承的伤势到底有多重呢?出示资料 :刘伯承眼部受伤是在讨阀袁世凯的丰都之战中,为了救一位战士,刘伯承猛扑过去,敌人的一颗子弹射中了他,从颅顶穿过,又从右眼眶飞出,刘伯承当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

手术前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他是真正的男子汉?

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出示课件)

能说说你的理解吗?(刘伯承为了以后能指挥打仗,不实行麻醉。)

为了有一个清醒的大脑,此刻他将要为此负出的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剧烈的疼痛。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刘伯承说的这段话。

我们重点分析了刘伯承的语言,那么在手术前这部分,谁还能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哪个句子也能说明他是个真正的男子汉?

当知道他是军人,他能承受这样的痛苦时,沃克医生的目光柔和了,而现在当他听到刘伯承这一番解释的时候,他又怎么了?

沃克怔住了,竟有点儿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

沃克为什么怔住了?(他从来没听说过这样的话,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事情。)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关心刘伯承、沃克医生非常吃惊、震惊、很紧张。)

为什么很紧张?(竟有点口吃地说话。他被震惊了。他从来没有给一个拒绝用麻醉药的人做手术。)带体会,再读沃克医生的话。

刘伯承的回答只有四个字试试看吧,这几个字又包含着什么?(刘伯承很勇敢、镇定。)(分角色朗读)

通过你们的朗读,我们感受到刘伯承的坚强,也感受到沃克医生对病人的关心。

同学们,手术中,你认为哪个句子最能回答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上的白垫单,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出示课件)

这是刘伯承手术台上的表现,那么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播放视频)

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刘伯承紧紧地抓着崭新的床单,手上都流汗了。刘伯承把崭新的床单抓破了。沃克医生额头上有很多汗珠。)你们听见了什么?(剪刀剪肉的声音。抓床单的声音。)

看录像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非常紧张、害怕、担心、惊讶、难以置信)

那么手术台上沃克医生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很紧张、很害怕)课文哪些地方能够说明?(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你忍不住可以哼叫。)

沃克医生为什么这么紧张?(害怕刘伯承出事。担心刘伯承顶不住。手术有一定的危险,沃克医生怕做不好。)沃克医生没做过眼部手术吗?(沃克医生做过这种手术,但从来没做过没打麻醉剂的手术,他怕刘伯承挺不住。)沃克医生不是没做过眼部手术,而是没有做过不使用麻醉剂的手术。那么,此刻刘伯承在做什么?(在数刀数。)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不小心受伤的经历?你知道吗?摘除眼球的手术比我们的普通伤疼几百倍,上千倍。而刘伯承在没有用麻醉剂的情况下,他整整承受了多少刀?七十二刀!

因此,沃克惊呆了。他失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军神!(齐读)

这不是一位普通的病人,他是......这不是一位寻常的军人,他是......他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的极大痛苦,他是......这是沃克医生发自内心深处的由衷的赞美你是......(引读: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军神!

这的确是沃克医生的肺腑之言。但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态度。沃克医生刚见到刘伯承时的态度是?手术后的态度是?沃克医生的情绪为什么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

课文主要写刘伯承,文中却用大量笔墨来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这是为什么?(为了衬托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属于侧面描写)

三、扩展延伸,深化情感。

赞军神 (英雄壮举泣鬼神,铁骨钢筋铸军魂。 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人。)

四、练习写话,升华情感。

1.同学们,慈祥的刘伯承爷爷就在我们的面前,此刻你想对刘爷爷说些什么?2.全体起立,向可敬的军神献上我们最崇高的敬礼!

五、总结,深化情感。

六、主题阅读《第十二块纱布》

自学提示:

1、 快速浏览课文,分别找出描写年轻护士和外科专家语言、神态变化的句子,体会护士的优秀品质。

2、 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点?

七、作业:

(1)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一篇文章。

(2)继续搜集刘伯承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 :

军神

(侧面描写) 沃克冷冷柔和慈祥

(正面描写)刘伯承病人军人军神

从容镇定 意志如钢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充分感悟,通过读,学生充分了解课文,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然后再引导学生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让学生对人物性格特点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让学生更深入地感知人物形象。

32、7猴王出世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说课稿

一、紧扣文本析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猴王出世》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近中国古典名著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这一节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对于古典名著有一定了解,对章回体小说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对学习古典名著积累了一些方法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学完这节课,对学生今后进一步阅读古典名著,感受古典名著魅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生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五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对孙悟空形象并不陌生,考虑到本文作为一篇古代白话文,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所困难,因此我把学习的重难点放在对文本的理解上,通过复述石猴出世成为猴王的过程,体会课文中的石猴(猴王)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单元学习要求及学生实际,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2.初步感知文中猴王的鲜明个性,品味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文中猴王的鲜明个性,品味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所以我将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基于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为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我将初步感知文中猴王的鲜明个性,品味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依据课标用教学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该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所以,我采用讨论法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运用讲授法、读中感悟法,引导学生理清情节线索,品味文章语言,感知猴王形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激发阅读兴趣,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因为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文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运用合作交流法、迁移学习法,让他们在自主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有所感悟和生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环环相扣道流程

通过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整个教学过程共分为四个探究步骤:

(一)谈话导入,字词过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巨大推动力。通过课前交流,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了解学生对《西游记》的认知程度和学习起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奠定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接着板书课题,进入预习反馈环节。用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让学生通过开火车的方式认读词语,重点关注难理解的词语,如拖男挈女、瞑目蹲身等,启发学生运用前面精读课文学到的联系上下文猜读的方法来理解词语。把方法的运用融合在理解当中。

(二)初读课文,理清线索

课堂伊始,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石猴出世和成为猴王这两个过程的相关语句,同时用自己的话复述整个过程。因为课文为古代白话文,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些难度,所以在预习反馈时已经解决了部分难理解的词语。在复述过程中,我提醒学生注意把事情复述完整,如在成为猴王的过程中,众猴的约定这个前提不可漏掉。学生理清线索后明确,石猴出世的过程为:仙石---仙胞---石卵石猴。成为猴王的过程为:众猴约定--发现水帘洞告诉水帘洞---入住水帘洞 ---拜为美猴王。然后教师用小标题的形式总结并板书:出世仙石迸裂,成王跳水寻源。最后再次小结石猴出世成为猴王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故事情节的了解。通过播放石猴出世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初步感知石猴出身神奇。

设计意图: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提倡有目的的阅读,所以我设计全课由课前导读中的两个问题切入,即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重视了课前导读作为课文的一部分,与插图、注释、课后思考题一样,对于整节课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默读时画出相关语句,筛选提取相关信息,理清思路。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经过教师的点拨提示,课文的情节线索已然清晰。到这里,整个教学流程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通过播放石猴出世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知石猴出身神奇,为后文的教学埋下伏笔。

(三)聚焦文本,感受形象,品味语言

在学生理清课文的情节线索后,我让学生说一说脑海中猴王的形象,顺势引导学生研读文本。

1.再读石猴出世,感受石猴神性,品味语言诗性

学生通过自读石猴出世的相关文段,找出能感受石猴神奇之处,接着通过指名读、带着感受读的读书方式,品味经典语言。同时,我启发学生关注语言文字形式、内容、节奏上的规律,通过反复品读词句,学生自然走进文本,感受到石猴活泼可爱的个性、出身神奇的神性体现。

2.研读成为猴王,感受猴王人性

课文中成为猴王的部分,是猴王敢作敢为、有领导力的个性集中体现。所以在这里,我抛出问题石猴为什么被大家称为美猴王,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让学生快速浏览相关语段,并在课文旁做批注。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配上动作表演朗读,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猴王的勇敢机智、敢作敢为的形象深入人心。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在讲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个基本理念时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读的实践。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读、对经典语句的品读、带着感受再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与文本间的交流更加密切。阅读小说的方法有两个:理清情节线索与分析人物形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抓重点句子,如:感悟花果山的天造地设、感悟石猴出世的非比寻常等,运用朗读、感受、批注、交流的学习方法了解石猴(猴王)的鲜明个性,感受他集神性与人性于一身的奇妙之处,同时渗透课文中有特点的语言规律,在精读品味中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语言之精妙。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使语文味更加浓厚。

(四)拓展延伸,交流奇趣

这一环节,通过课件出示原著书本的图片,教师介绍《西游记》小说内容及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学生交流《西游记》中的奇人奇事,在总结时再次回顾了学习古典名著的方法:理清线索、分析人物,碰到难理解的词句可以结合上下文猜读、跳读。最后,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原著中去寻找能表现石猴(猴王)神通广大、活泼可爱、勇敢机智等鲜明个性的故事,把学生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布置课后作业为选择《西游记》你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尝试写读后感,与本单元习作相衔接,体现了统编教材的三位一体阅读体制,即教读自读课外阅读,让学生从阅读文本走向体会文本。

四、画龙点睛说板书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紧扣目标,突出重点,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设计意图:猴王活泼可爱是猴性的表现,勇敢机智又呈现出人性的一面,仙石迸裂而出又是他出身神奇之处。神性、猴性、人性集于一身,猴王形象,自然神采飞扬,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回归本位谈反思

本节课后,我有以下思考:

1.避免拔高,以能读为主。在推进学生名著阅读方面,温儒敏教授曾提出了三点建议:完整阅读、自由阅读、自主阅读。首先,完整阅读要引导学生从单篇阅读到静下心来完整地读几本书。其次,要尊重学生的自由阅读。名著导读的功夫在课外,课内只是激发兴趣,提供建议方法,或者排除一些难点。没有自由阅读就没有阅读兴趣,也谈不上阅读习惯,更谈不上阅读的生活方式。第三是自主阅读,让学生自由。读写结合是好的,但是处处都指向写作的阅读,也会让学生失去阅读的耐性。所以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只在最后留下一个尝试写读后感的作业,与本单元的习作衔接起来,不在课堂上对学生做读写结合的训练,避免拔高,让学生失去兴趣。

2.形式多样,以兴趣为核心。如何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古典名著,这不是通过一节课就能轻易达到的。教师在进行这一单元教学之初就可以有意识的通过各种活动来渗透古典名著的魅力所在,依托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版块,通过讲故事、演课本剧、开读书会等读书交流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力求让学生达到课内习得方法,课外迁移运用。课堂小天地,阅读大课程。我们以《西游记》这样的经典名著为例,以篇带本,持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收获阅读的幸福与快乐。

33、跳水教材设计说课稿,五年级语文下册17课

一:说教材

《跳水》是冀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感受生活,领悟生活的智慧灵光。训练主题是:① 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② 揣摩文章表达的顺序,学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单元训练主题与各单元文化主题的融合:抓关键词句,品读文字中的生活,感受生活中智慧的灵光。

《跳水》一课讲述了发生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教材的编排意图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船长在危急中,冷静,机智和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和了解作者记叙一件事情经过的方法。

本篇课文情节惊险,扣人心弦,易于激起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形象逼真的教材插图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说学情

孩子们在暑假读过《女水手日记》对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应该不是很陌生,对于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也有一定了解,这篇课文不是很长,学生读起来比较好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唬、咧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肆、唬、咧、瞄4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3、情感目标: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故事的惊险,并从中受到启示。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大纲要求和本课特点,以及六年级学生的情况,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中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教学难点:体会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五、说教法

依据课标要求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过程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

2.语言点拨

3.抓重点词句

4,朗读感悟等等。

六、说学法

1.抓重点词句,理解感悟:比如哭笑不得,气极了,惊呆了,40分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对这些词句的未尽之意进行表象理解,体会孩子,水手们的心情。这是在巩固和运用以前的读书方法。

2.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本课教学中采用了指名读,自由读,默读,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读书感悟,说出自己的见解。比如: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引导学生从几个不同的角色身上去体会。

3.自觉运用和积累词语:比如第一自然段,写了哪两个角色之类间发生的事发生了什么事 强调用词来概括其主要内容和感受.在学习孩子处境危险时,用提示句当时的情形真是呀!引导学生用上千钧一发,万分危急,迫在眉睫等词语。

4.小组合作与交流。

七、说教学程序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过程大致分为如下步骤:

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全文。

2.说说读懂了什么?

3.明确本节课的探究目标。(由学生质疑时的疑点整理出来。)

预设:(1)这个孩子是怎样走上最高的横木的?从哪儿可以看出他的处境危险?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

(3)有没有其他方法救孩子?

【设计意图:回忆课文内容,了解船长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的原因,从而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给学生创造思考,归纳的空间。】

二、探究课文,师生交流。

1.自读课文,围绕目标进行感悟、探究。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个人收获,探讨疑点,教师巡视指导。

3.班上汇报与交流。

(1)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最高的横木的,以及孩子处境怎样?

A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猴子戏弄孩子,水手们又在一旁大笑,孩子很尴尬。)

B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不但不制止,反而笑得更欢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下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

生:我一定要追上猴子,夺回帽子,再狠狠地教训猴子一顿。

生:我一定要挽回面子,不能便宜了这只可恶的猴子。

C猴子一边不断向上爬,一边回头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孩子此刻处境如何?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②从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难以回转身来发起抖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帮助: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桅杆的高(与甲板之间的距离大),横木的窄,突现处境的危险。

形容处境危险,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

生: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

A船长手里正拿着枪。

B船长肯定很着急,他可能想:必须马上让孩子离开危险境地,怎样才能使孩子听从命令呢?枪是最有威力的,借助枪的威胁可督使孩子服从命令,尽快跳水。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救孩子?

跳水至少有如下优势:

①船长的儿子肯定水性好,淹不死。

②往水里跳因为水的浮力而不会摔伤。

③船上有水手可以救助。

④这样做比较节省时间。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实现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

三、指导朗读精彩句段。

1、这个故事给你什么感觉?

生:趣、险、智

2、具体表现在文中哪些地方?找出有关句段读一读。

(1)趣 猴子、孩子的淘气、顽皮

(2)险 孩子爬上最高的横木顶端的危险处境

(3)智 船长的急中生智、化险为夷

提示学生:朗读时要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一边谈感受一边带着感情读课文,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将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充分朗读,读中理解;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达成阅读的基本目的。】

五、想象表演。

1、孩子被救上甲板后,船上的人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小组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

2、然后以《孩子被救上甲板之后》为题,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通过演一演这种学生喜欢的方法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复述能力;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八、说板书设计:

17 跳水

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教学手段,力求内容简单化、明确化,通过板书使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九、说课堂作业

作业设计以词语和课文理解为主,由易入难,层层递进,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以及词语在课文中的运用。

34、五年级语文下册16课田忌赛马说课稿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田忌赛马》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齐威王赛马,在孙膑帮助下,转败为胜的故事。田忌与齐威王的第一次比赛,由于齐威王的每一个级别的马都比田忌的强。所以三场比赛下来,田忌都输了。第二次比赛,孙膑为田忌出主意。鼓励田忌同齐威王再次赛马,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转败为胜。全文分四部分。12自然段讲田忌和齐威王第一次赛马,田忌失败了,312自然段讲孙膑让田忌要求齐威王再赛一次,齐威王同意了。1317自然段讲田忌和齐威王第二次赛马,田忌赢了,第18自然段讲田忌取胜的原因。从教材本身看,本课有三个特点:一是课题概括了主要事情;二是全文描写生动,叙述清楚,比赛层次分明,人物形象鲜明丰满;特点之三结尾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因此,本文是训练学生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用自然段归并法分段,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的好教材,在本单元乃至本册中地位都很重要。本课我准备分二教时教学,第一课时学习一二三段,弄清赛局,了解转败为胜的原因;第二课时仿照第二段进行人物对话的片段练习并复述故事。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自主识写本课生字,理解扫兴挖苦夸耀讥讽轻蔑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目瞪口呆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三)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一次赛马孙膑劝说第二次赛马)为线索,了解段和段之间的承接关系,并给课文分段。

2.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课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他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2.从田忌两次赛马一输一赢的事情中,懂得要分清主客观情况后再行事,这佯才能扬长避短,变劣势为优势。

3.从田忌两次赛马转败为胜的事情中,使学生懂得遇事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取胜,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三匹马的出场顺序的不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理解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却能转败为胜。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田忌赛马》是一篇传统好教材,课文主要讲了2500多年前战国初期齐国大将由忌和齐威王赛马转败为胜的故事。全文分初赛失败、孙膑献策,再赛获胜三部分。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做事要多动脑筋,广开思路,分析主客观情况,合理使用力量。本单元训练重点是根据课题推想课文主要内容。从编排的意图看,作为首篇课文,起着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

基于课文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课文的特点,遵循阅读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本课选择的基本教法是以读代讲、以练代讲、合作探究的导学式教学法,其教学程序分如下六个环节:揭示课题,推想内容;自学课文,初步感知;再读课文,理清脉络;细读课文,弄清赛局;深读课文,探究原因;延伸课外,培养能力。

在操作过程中采用读、练、思、演、品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时主要教给学生看课题推想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和思维的逆向推理方法,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及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本课时的教法设计和学法选择是遵循语思统一原则,以读为本原则。

五、说学法

结合教法,我准备运用以下四种学法:自学讨论法、质疑提问法、朗读理解法和动手操作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田忌赛马》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突破难点。各项教学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探究,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5分钟)

谈话了解故事背景: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喜欢赛马。赛马前,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马奔跑的速度,把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时,这三种马各赛一场,谁的马赢的次数多,谁就获胜。

介绍主要人物,问题导入学习:《田忌赛马》一课讲的就是是战国时期田忌参加赛马的事,故事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孙膑是当时齐国的军事家。课文中讲了几次赛马,每次的情况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呢?请同学们借助字典朗读课文,并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讲授新课:(约30分钟)

(1)诵读课文,初步探究。

①多媒体出示学习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宁新词,用序号标出小节,看看能读懂什么。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②交流预习,学习字词。

③指名分节读文,问题导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④理清顺序,划分段落。

(2)品读欣赏,质疑再探。

①多媒体出示问题引导交流,学习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

②自由交流交流学习第四部分(第十八自然段)。

③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体会每个人物的内心活动,交流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到十二自然段)。

④自由朗读学习第三部分(第十三到十七自然段)。

3.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强化认识,积累实践。(35分钟)

(1)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给课文加上什么题目?(斗智)

(2)小组交流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从孙膑身上学到了些什么呢?

(3)教师小结,学生朗读全文。

(4)课外阅读,积累资料。

4.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比较简单直观,目的是引领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5.布置作业:

通过字词练习继续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通过词句练习,巩固生字,理解新的词语;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写作和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探究的积极性,课堂上我对教材顺序做了适当调整,在引导学生阅读了田忌第一次赛马失败的内容后,我直接引导学生阅读描写第二次赛马的结果的课文内容,使学生长生悬念:同样的马匹参加比赛,怎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呢?这样激起了学生了解和探究第二次比赛过程的欲望和兴趣。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以读为本,读中生情。

叶圣陶说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在读中悟出来的。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去揣摩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指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精妙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课的第二段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刻画人物,虽然文字浅显,但细细品味,回味无穷,在这一段教学时,我设计了指名读、对读、范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以读显形,突出感染性;以读动情注重熏陶性;以读育人,坚持渗透性:以读启智,坚持启发性。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益智、怡情,发展语言和能力。

(二)悬问质疑,引导探究。

新课程提倡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为基点,对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有机因素,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巧妙地设置悬问,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在课堂上能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质疑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探求精神。例如教学第二次赛马时,引导学生交流探究:比赛时马的出场顺序与以前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齐威王的神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比赛结果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比赛过程可以看出孙膑是个什么样的人?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给课文加上什么题目?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从孙膑身上学到了些什么呢?问题成螺旋式逐步上升,教学重点和难点逐步突破。

35、第12课刷子李教学说课稿,五年级语文下册

一、说教材:

《刷子李》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作家笔下的人这组文章中的一篇课文。刷子李普普通通,却有俗世奇人之美称。首先是俗世中的凡人,因为他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手艺人;可他又是俗世中的奇人,因为他刷墙的技艺高超,让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他有才能、有个性,喜怒哀乐样样俱全,但行事言语又高于常人,所以,用俗世奇人之称最为恰当。

这篇短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主要内容。作者写刷子李的奇妙绝活时,首先极力写他手艺之高,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然后作者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浆、傅等7个生字,会写浆、傅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粉刷、刷浆、规矩、徒弟、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师傅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继续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2.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3.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说学情: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一定的认知范围,所以我要求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提前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作家冯骥才;熟读课文,感受刷子李的特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1)自主学习:通过课前预习,鼓励学生熟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熟悉故事情节。

(2)以读促悟: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

2.说学法:自读自悟、探究交流。

五、说教学流程:

1.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独立解决文中的生字新词后,交流资料了解到刷子李是冯骥才笔下的俗世奇人。引导学生抓住俗世奇人几个关键字来阅读课文,了解刷子李有一身绝活,所有人都不相信,一个叫曹小三的新徒弟随师傅来到了一位姓李的人家刷墙,亲眼目睹了刷子李是怎么刷墙,刷墙后衣服上一个白点也没有。了解传说中刷子李的奇表现在哪里?启发学生从课文中找到有关描写,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感受形象,品味写法。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通过描写刷过的墙壁表现人物形象技艺高超。

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对刷子李那种敬业、专注、求精、创新精神的敬意。在朗读中感受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刷子李刷过的房子很美,给人的感觉舒服。从而感受刷子李刷墙的技艺高超。

(2)了解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巧妙。

感受刷子李穿上这身黑与其说是在和那桶白浆较劲,不如说是在与自己挑战和较劲,他在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向世人展示自己的高超技艺,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绝对自信和自豪。刷子李行云流水的刷墙技术,滴水不漏的功夫,在一身全黑装束中让人震撼折服,这就是细节描写的妙处。

(3)学习作者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直接描写和细节刻画的同时,感受作者通过曹小三的所见、心理感受、想法的改变印证了刷子李的高超技艺的写作方法。感受课文从侧面烘托了刷子李技术的高超,写法绝妙。

(4)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通过刷子李的语言描写感受 刷子李心细如发,他对于小徒弟细微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感受刷子李对徒弟说的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是在告诉徒弟曹小三不要以为别人的名气都是虚的,那可是名副其实的。教育曹小三手艺人必须有本事,本事是勤学苦练出来的,有了本事才能有自己的尊严。

六、说作业设计:

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俗世奇人》的其他章节,如《泥人张》等,扩展视野,提高阅读兴趣,增加课外知识,加深对俗世奇人的了解。

选择身边一个熟悉的人进行片段描写,写出他的主要特点。这一环节,做到了读写结合,加深学生对人物性格的领会,深化学生情感。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简明完整直观形象,梗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的结构,表现的中心一目了然,不仅体现了教材的重、难点,而且有助于学生揣摩写法。

刷子李:技艺高超

规矩奇特:规矩奇

效果非凡:效果奇

动作娴熟:动作奇

曹小三:半信半疑佩服失落敬佩震撼

36、三年级语文下册元日的注释与译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元日的注释与译文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1.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 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 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37、三年级语文下册清明的注释与译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清明的注释与译文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3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王维:(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通音乐,工书画。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这是王维的一篇思乡怀亲的名作。前两句写自己独自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日夜思念着故乡和亲人,每逢佳节来临,孤独的感觉更加深刻,思乡怀亲之情也会倍加铭心刻骨。这里所说的佳节,虽然泛指一般的美好节日,但更是为本诗所写的九月九日(即重阳节)作铺垫。后两句写重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古来就有登高饮酒、佩插茱萸的风俗。而今,诗人想象着兄弟们成群结伴、登高饮酒的情景,同时他也设想因为自己无法亲临盛会,共享欢乐,兄弟们也会感到一种无法团聚的缺憾。这首诗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3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自在他乡作为异地的客人,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故乡的亲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倍:加倍,更加。

遥知兄弟登高处,

我遥想兄弟们今天也一定登上高处,

✦遥知:远远推想。✦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遍插茱萸少一人。

他们头上都插了茱萸,却发觉少了我一人。

✦茱萸(zhūy):一种香草。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函谷关与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这是王维十七岁那年重阳节在长安所作。诗人不仅写出了佳节自己对亲人的思念,更设想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对自己的想念,从两面着笔,更见亲情浓重。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语,也早已成为国人最吟咏的名句之一。

4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了什么的景色节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了什么的景色节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了重阳节。登高望远,遥想家乡兄弟们插了茱萸也在思念自己的情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了重阳节亲人团聚、插茱萸、登高望远的场景

4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写出了游子思乡怀亲之情。

42、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上课笔记划重点

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上课笔记划重点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一、生字组词

旧ji(怀旧、旧事、念旧)

符f(符号、相符、音符)

欲y(食欲、欲望、欲罢不能)

魂hn(灵魂、鬼魂、魂不守舍)

借ji(借口、借书、借钱)

酒jiǔ(白酒、红酒、米酒)

何h(何时、何地、何苦)

牧m(牧童、牧民、牧场)

兄xiōng(兄弟、兄长、师兄)

独d(单独、独自、独立)

异y (异乡、异地、奇异)

佳jiā(佳节、佳音、佳作)

二、多音字

行hng(银行)xng(不行)

少shǎo (少人)sho (少年)

三、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晚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他主写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王维:(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通音乐,工书画。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四、问题归纳

1.《元日》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这首诗写的春节。写出了一片喜庆,人们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新对联欢度春节的情景。

2.《清明》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清明节。雨纷纷而下,在外不能回家扫墓人想借酒浇愁,恰巧碰到牧童指点去杏花村的情景。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重阳节。登高望远,遥想家乡兄弟们插了茱萸也在思念自己的情景。

4.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什么样的情景?

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元宵节人们挂上各种灯笼,会猜灯谜,煮元宵吃;端午节人们会做镜糕、吃粽子、赛龙舟,门上插艾草、沙枣花等;中秋节一家团聚,烙月饼,看月亮

五、课文主题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清明》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写出了游子思乡怀亲之情。

六、课后习题

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元日》主要描绘了春节人们放爆竹、畅饮屠苏酒、用新桃换旧符等热闹场面。

《清明》描写了清明节美丽又凄迷的江南春雨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了重阳节亲人团聚、插茱萸、登高望远的场景。

手机扫码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三年级语文下册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