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分段及段落大意
1、三年级上册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分段及段落大意
三年级上册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分段及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赵一曼用过的一个粗瓷大碗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第二段(第2~4自然段):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个缴获的大碗,赵一曼要求他还回去。
第三段(第5~8自然段):赵一曼倒掉了通讯员给她盛的高粱米饭,只盛了半碗野菜粥。
第四段(第9~11自然段):赵一曼把大碗送给七班做菜盆。
2、一年级上册大还是小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一年级上册大还是小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大还是小》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同时富有教育意义。文章通过有时候很大和有时候很小的比较,使学生感知成长,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懂得如何变大。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1、2自然段):写我觉得自己很大,因为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了。
第2部分(3、4自然段):写我觉得自己很小,因为有些事情自己还做不了。
第3部分(5、6自然段):写我有时希望自己不要长大,有时盼着自己快点长大。
3、一年级上册影子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一年级上册影子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首以生活现象为题材的儿歌,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影子和人形影不离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影子的喜爱之情。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2个小节。
第1小节:写了影子常常在我前后,像一条小黑狗。
第2小节:写了影子不离我左右,是我的好朋友。
4、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本文讲述的是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文章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于细微处见精神,语言简洁平实,娓娓道来,既展现了一位以身作则、吃苦在前的红军指挥官形象,也表现了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敬爱之情。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4段。
第1段: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背景。
第2段:写为了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储备足够的粮食,红军战士们争着到宁冈的茅坪去挑粮。
第3段:写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战士们心疼他,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了,他却又找来一根并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第4段:写战士们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5、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搭船的鸟》是第一篇精读课。本单元以留心观察为主题,力图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体会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本课课文描写我旅途中的观察所得,既观察到了旅途的雨声,又观察到翠鸟的外形、动作之美。本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表现翠鸟的外形之美,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观察的妙处。
段落大纲:
全文共5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我和母亲乘船到外祖父家去。
第二自然段:写小鸟的外形特点。
第三自然段:写我对小鸟的好奇。
第四自然段:小鸟的捕鱼过程。
第五自然段:母亲告诉我这是翠鸟。
6、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它以合理的丰富想象,讲述了一间老屋与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之间的故事。每当老屋准备倒下的时候,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就依次出现,请求老屋不要倒下以帮助他们,老屋一一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一直没有倒下。故事塑造了一个慈祥的、乐于助人的老屋形象。
段落大纲:
全文共1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很久很久没人住了,认为自己该倒下了。
第二部分(36):小猫请求老屋一个晚上后再倒下,老屋又坚持了一个晚上。
第三部分(710):老母鸡请求老屋再过二十一天,让它孵出小鸡后在倒下,老屋答应了它的请求。
第四部分(1117):小蜘蛛需要在老屋里织网,老屋同意了,后来老屋一直听小蜘蛛讲故事,至今也没有倒下。
7、三年级上册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分段及段落大意
三年级上册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分段及段落大意
第一段(1-4):在大年夜的风雪中,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大街上卖火柴,她一根也没卖出去。
第二段(5-9):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了各种幻象。
第三段(10-11):写小女孩在大年夜悲惨地冻死在街头。
8、三年级上册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地课堂笔记分段及段落大意
三年级上册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地课堂笔记分段及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4):写经过一夜秋风秋雨,天放晴了,我背着书包上学去。
第二部分(5-9):具体生动地对铺满金色落叶的水泥道进行描写。
第三部分(10-11):写我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
9、三年级上册第16课金色的草地分段及段落大意
三年级上册第16课金色的草地分段及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写当蒲公英盛开时,窗前的草地就变成了金色。
第二部分(2):写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尽情地玩耍。
第三部分(3):写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变色的原因。
第四部分(4):写出了我对草地和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10、三年级上册第12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分段及段落大意
三年级上册第12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分段及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2):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很久很久没人住了,认为自己该倒下了。
第二部分(3--6):小猫请求老屋一个晚上后再倒下,老屋又坚持了一个晚上。
第三部分(7--10):老母鸡请求老屋再过二十一天,让它孵出小鸡后在倒下,老屋答应了他的请求。
第四部分(11--17):小蜘蛛需要在老屋里织网,老屋同意了,后来老屋一直听小蜘蛛讲故事,至今也没有倒下。
11、三年级上册第11课一块奶酪分段及段落大意
三年级上册第11课一块奶酪分段及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总写蚂蚁队长对搬运粮食的蚂蚁下令不许偷嘴,自己也不例外。
第二部分(第4-12自然段):面对一块奶酪渣的诱惑,蚂蚁队长以身作则,遵守纪律,让最小的蚂蚁吃掉了那块奶酪渣。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蚂蚁们干劲更足,终于把奶酪搬回了洞里。
12、三年级上册第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分段及段落大意
三年级上册第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分段及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7)红头与青头玩捉迷藏游戏,红头悄悄地躲进草堆里,却被一头大黄牛吃草是卷进了嘴里。
第二部分(8-18):写红头在青头的鼓励和帮助下,经过艰难历程,终于从牛肚子里逃了出来。
第三部分(19-20):写红头感激青头,青头笑着安慰红头。
13、三年级上册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分段及段落大意
三年级上册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分段及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赵一曼用过的一个粗瓷大碗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第二段(第2~4自然段):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个缴获的大碗,赵一曼要求他还回去。
第三段(第5~8自然段):赵一曼倒掉了通讯员给她盛的高粱米饭,只盛了半碗野菜粥。
第四段(第9~11自然段):赵一曼把大碗送给七班做菜盆。
14、三年级上册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课堂笔记重难点归纳
三年级上册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课堂笔记重难点归纳
1.赵一曼用过的这个大碗为什么被陈列在军事博物馆?
解析:因为这个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2.赵一曼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解析:只有人人都有了碗,赵一曼的碗才不会丢。
3.碗是我们生活中很平常的日用品,课文中的粗瓷大碗为什么那么珍贵,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
解析:因为那时候生活很艰苦,所以能得到一个大碗就很不容易,同时这是赵一曼烈士用过的,是她关心战士,坚持斗争的高贵品质的体现,我们要继承发扬这个品质,所以要陈列起来。
15、三年级上册第26课手术台就是阵地分段及段落大意
三年级上册第26课手术台就是阵地分段及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写我军在齐会镇消灭了日军五百多人。
第二部分(2):写白求恩大夫在枪林弹雨中坚持为八路军上院做手术。
第三部分(3-4):白求恩没听从事卫生部长的指令,依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
第四部分(5):齐会战斗结束了,白求恩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
16、三年级上册第25课灰雀分段及段落大意
三年级上册第25课灰雀分段及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写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非常喜欢公园里的三只灰雀。
第二部分(2-10):写列宁对男孩循循善诱,让男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男孩决心改正错误。
第三部分(11-13):写第二天,列宁看见了那只灰雀,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17、三年级上册第23课父亲、树林和鸟分段及段落大意
三年级上册第23课父亲、树林和鸟分段及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概括父亲一生最喜欢的树林和歌唱的鸟。
第二部分(2-23):具体写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
18、三年级上册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分段及段落大意
三年级上册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分段及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总写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第二部分(2-4):写出了风、水和动物发出的美妙声音,他们都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19、三年级上册第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分段及段落大意
三年级上册第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分段及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总写小兴安岭是绿色的海洋。
第二部分(2-5):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的景物和物产。
第三部分(6):总写小兴安岭是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
20、三年级上册第19课海滨小城分段及段落大意
三年级上册第19课海滨小城分段及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写海滨的美丽景象。
第二部分(4-6):写小城美丽的景色。
第三部分(7):总写海滨小城的美丽与整洁。
21、三年级上册27课一个粗瓷大碗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27课一个粗瓷大碗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一个粗瓷大碗》是三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课文,作为一篇略读课文,这篇文章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将学生在前面阅读方法默读应用于阅读实践中。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语文要素的表述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二学段的目标是一致的: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于怎么学习略读课文已经有了清楚的了解,那就是对照题目下方的学习提示:默读课文,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你还可以查查资料,了解有关赵一曼的事迹。
为了让学生在未学习课文之前对人物有一定的了解,结合教学前面一篇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时,观看白求恩的影视片能够对人物形象有更加完整、深刻的认识的实情,我将查找有关赵一曼的资料作为一项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这项任务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提示学生可以寻求家长帮助,有条件的可以打印,或者上网找到相关资料后摘抄到本子上,目的也是在于初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意识。
教学伊始,我由生活中常见的碗说起,引出课题后,出示人物简介,再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赵一曼的资料,从学生的实际表现来看,前一天布置这项任务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如果学习完再布置的话,就少了检测环节,虽然搜集资料并没有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完成,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只有感兴趣的同学才会搜集,这样也能以榜样的作用影响其他学生。
虽然本课唯一需要学生完成的要求只有一个,即默读课文,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但还是应该给学生出声朗读的时间,朗读的作用也是魔都替代不了的,特别是初读课文环节,至少要保证学生能读正确,接着是读通顺,在此基础上才能达成理解文章大意的目标要求。
在研读课文环节,我也有查找资料的经历。课文第六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野菜、草根不说了,都知道,但是这个橡子面是什么呢?以前只听过青稞面,这个橡子面真没听说过,上网查了下,才知道原来是橡实(橡树、栎树的果实)磨成的粉,可以充饥,味苦。课堂上,我把这个情况也告诉了学生,学生对当时部队艰苦的生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带着学习提示中的问题默读课文,自读自悟。全班交流环节,我让学生自由交流,学生说的很多时候是印象深刻的片段,如有的学生提到:通讯员给赵一曼一个粗瓷大碗,赵一曼拒绝了;赵一曼把高粱米饭倒进锅,从另一口锅盛了半碗野菜粥;赵一曼的粗瓷大碗丢了,成了七班的菜盆。我提示学生关注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有一回、开饭了、第二天开饭的时候,然后让学生尝试将同学们提到的片段用时间词连接到一起,完整的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接着,我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说说通过学习,认识到了一个怎样的赵一曼,学生有说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有说关心战士的,有说艰苦朴素的。至此,赵一曼的伟大形象已经留在学生心中。
最后的提出疑问环节,有同学提到了赵一曼在倒掉高粱米饭,盛了半碗野菜粥时,为什么炊事员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应该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从而让学习更有深度,不过自己似乎因为课堂时间的原因有些着急,几乎是由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代替了学生对文本的思考与理解,现在想来实在不妥。
22、四年级上册麻雀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四年级上册麻雀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麻雀》出自19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他以新颖的构思,精练、优美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
脉络梳理:
全文共7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打猎归来途中,我的猎狗发现了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写猎狗想伤害小麻雀,老麻雀飞落下来保护小麻雀,吓退了猎狗。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我唤回猎狗,小麻雀得救了。
23、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分段及段落大意
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分段及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用天下奇观总起,指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和地位。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在海塘大堤上的所见。
第三段(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由远而近的变化过程。
第四段(第5自然段):写潮头奔腾西去后的情景。
24、四年级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课堂笔记之段落大意
四年级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课堂笔记之段落大意
第一段(1):讲了爬山虎生长的具体位置。
第二段(2):主要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段(3-5)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时怎样一步步向上爬的。
25、四年级上册第16课麻雀课堂笔记之段落大意
四年级上册第16课麻雀课堂笔记之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3自然段):讲猎狗随我打猎归来途中看到从巢里掉下来一只小麻雀的经过。
第二段(第4-5自然段):讲老麻雀在庞然大物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歌颂了伟大而高尚的母爱。
第三段(第6-7自然段):讲猎狗被带走,小麻雀得救。
26、四年级上册第11课蟋蟀的住宅课堂笔记之段落大意
四年级上册第11课蟋蟀的住宅课堂笔记之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点出蟋蟀的出名不仅因为唱歌,更在于其住宅。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蟋蟀选择住址非常慎重和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介绍了蟋蟀是如何修建住宅的,展现了蟋蟀建造住宅的才能。
27、四年级上册第23课梅兰芳蓄须课堂笔记之段落大意
四年级上册第23课梅兰芳蓄须课堂笔记之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用三句话简明介绍了梅兰芳先生的生平。
第二部分(2-7):记叙了梅兰芳先生用各种方法拒绝为日本人演出:藏身租界,远避香港;蓄须明志,卖房度日;打针装病,险些丢命。
第三部分(8):写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先生重新登台演出。
第四部分(9):点明了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的意义,并予以高度评价。
28、五年级上册太阳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五年级上册太阳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太阳》是一篇说明文,全文分为两大部分,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更多地了解太阳的特点,培养热爱科学的情趣。
脉络梳理:
全文共8段,可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介绍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48自然段):说明了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29、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主要内容:
本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英法联军肆意践踏、毁灭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英法联军野蛮行径的无比痛恨,激发了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脉络梳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的总体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多和珍贵,再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抢、砸、烧以至毁灭的经过。
30、五年级上册第19课父爱之舟课堂笔记段落大意及分段
五年级上册第19课父爱之舟课堂笔记段落大意及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刚从梦中醒来。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日常生活中的父爱。
第三部分(第5-9自然段):写求学路上的父爱。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再次写我梦醒,照应开头。
31、五年级上册第15课小岛课堂笔记段落大意及分段
五年级上册第15课小岛课堂笔记段落大意及分段
第一部分(1):介绍小岛的样子和特点。
第二部分(2-19):写将军刚上岛时发生的事情:发现菜地,最后决定留下来吃晚饭,并住一晚。
第三部分(20-35):写晚饭时发生的事情:将军看到菜地全貌,之后到饭堂给战士们分蔬菜汤。
第四部分(36-37):写清晨发生的事情:将军离开后又绕回小岛南边,并行了一个军礼。
32、六年级上册桥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六年级上册桥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一位村支部书记在洪水到来时,沉着镇定地指挥村民撤离,最后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段落大纲:
全文共2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4):写黎明时分,山洪暴发,村庄里一片混乱。
第二部分(513):写在危急关头,老汉挺身而出,组织群众撤离。
第三部分(1423):写桥塌了,小伙子失去了生命,老汉也以身殉职。
第四部分(2427):写洪水退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
3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分段与段落大意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分段与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歼敌人。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讲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讲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第6-9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深谷。
34、六年级语文上册在柏林分段与段落大意
六年级语文上册在柏林分段与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2):写列车上一位神志不清的老妇人的举动引起了两个小姑娘的嗤笑,老兵对此很不满。
第二部分(3):写老妇人变成这个样子的原因及老兵此行的目的。
第三部分(4):写车厢里静得可怕。
35、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金色的鱼钩分段与段落大意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金色的鱼钩分段与段落大意
这篇课文篇幅长,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1935年秋天,我和两个小同志因生病没法和大部队一起过草地,指导员便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
第二段(第3~22自然段):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想方设法钓鱼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而他自己没吃过一点鱼。
第三段(第23~33自然段):讲走到草地边缘,老班长牺牲了。
第四段(第34自然段):讲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
36、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桥分段与段落大意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桥分段与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黎明时分,山洪暴发,村庄里一片混乱。
第二部分(第5-13自然段)写在危急关头,老汉挺身而出,组织群众撤离。
第三部分(第14-23自然段)写桥塌了,小伙子失去了生命,老汉也以身殉职。
第四部分(第24-27自然段)写洪水退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
37、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故宫博物院分段与段落大意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故宫博物院分段与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故宫位置,历史和建筑特点。
第二部分(3-15):分别介绍故宫博物院的建筑。
第一层(3-10):写故宫的主要建筑:前朝三大殿,突出了故宫的雄伟壮丽。
第二层(11-15):略写故宫的后三宫和御花园,突出了故宫的雍容华贵。
第三部分(16):从景山鸟瞰故宫,再次点明故宫特点。
添加王老师微信jy976627 免费送六年级语文课堂笔记与生字组词课后上课资料
38、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宇宙生命之谜分段与段落大意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宇宙生命之谜分段与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写的是从古至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第二部分(2-8):先概括地说明,从理论上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然后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
第三部分(9-10):人们至今没有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但是仍然相信有生命存在,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之谜。
39、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分段与段落大意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分段与段落大意
第一段(1):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景观和一幅喜人画卷。
第二段(2-5):写老人改造山林及绿化山沟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所取得成绩。
第三段(6-7):写我的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点出文章中心意旨。
40、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分段与段落大意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分段与段落大意
第一段(1-2):介绍环境,引出下文。
第二段(3):写梦见一个好的故事。
第三段(4-10):叙述这个好的故事。
第四段(11-12):写我要追回故事,完成故事,留下故事。
41、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1.结合图片、字源等,认识乌、鸦、找、处等11个生字和反文旁。抓住关键部件和相同结构,会写只、石等5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乌鸦心情的变化。3.能根据小标题,说出乌鸦喝水的大概过程。懂得遇到困难,应认真思考、积极想办法解决的道理。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3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了乌鸦口渴找水喝,找到了水却喝不着水。
第2自然段:写了乌鸦想出了喝水的办法。
第3自然段:写了乌鸦终于喝到了水。
42、一个粗瓷大碗三年级第27课的生字组词造句
一个粗瓷大碗三年级第27课的生字组词造句
①生字组词造句
陈(陈列、姓陈、陈旧) 这种陈旧的衣服款式在顾客中极不吃香。
联(联系、关联、联合) 这件事情可以和那件事情关联起来!
缸(水缸、米缸、鱼缸) 鱼缸里面养了好多可爱的小鱼。
粱(高粱、青粱、膏粱) 高粱成熟了,它鼓着涨涨的脸站得笔直。
顿(顿时、安顿、一顿饭)走吧!我们一起去吃一顿饭。
侦(侦察、侦探、侦讯) 我们深入虎穴侦察敌人的部署。
②生字组词
陈:chn(陈列、姓陈、陈旧)
曼:mn(赵一曼)
联:lin(联系、关联、联合)
缸:gāng(水缸、米缸、鱼缸)
粱:ling(高粱、青粱、膏粱)
顿:dn(顿时、安顿、一顿饭)
侦:zhēn(侦察、侦探、侦讯)
43、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四季之美》的作者清少纳言心性敏感,对外界事物感受力强,同时又充满女性的宽厚慈爱,春夏秋冬四季她认为最美的四个时刻:黎明、夜晚、黄昏、早晨。春天黎明动人的是色彩的美。夏天夜晚迷人的是萤火虫的翩翩飞舞,哪怕是星星点点朦胧的微光也足够唤起美的感觉。秋天黄昏感人的是夕阳照山时的点点归鸦和比翼联飞的雁字,还有风声虫鸣的合唱。冬天早晨可人的是手捧温暖炭火的心情,这是下雪时、下霜时,甚至无雪无霜时都需要的。春天的柔和,夏天的有趣,秋天的温暖,冬天的和谐,都细腻真挚, 溢于言表。不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是不会写出如此文字的。
脉络梳理:
全文共4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春天最美的时间是黎明,重点写了天空。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夏天最美的时间是夜晚,重点写了萤火虫。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秋天最美的时间是黄昏,重点写了归鸦和大雁。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写冬天最美的时间是早晨,重点写了落雪的早晨和无雪时清晨闲逸的心情。
44、五年级上册梅花魂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五年级上册梅花魂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1.认识葬、腮等8个生字。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能说出对题目的理解。
脉络梳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由梅花开放想到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第二部分(第215自然段):回忆关于外祖父的几件事,表现了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写我带走了外祖父眷恋祖国的赤子心。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找出关于外祖父的几件事,进一步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情感,同时理解什么是梅花魂。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没有时间让学生读文中的一些重点段落,这仍需进一步改进。
45、五年级上册猴王出世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五年级上册猴王出世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1.认识芝、遂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词句试着猜一猜。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脉络梳理:
全文共4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教学时,以各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讨论探究;接着再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遗憾的是没有为学生拓展《西游记》中的其他内容。
46、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1.能认识茧栈等14个字,会写蚕考等14个字,联系语境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意思;2. 能梳理出文章的写作线索,通过场景、细节描写品读体会父爱的伟大以及我对父亲的怀念与感激之情;3.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并说出文章以父爱之舟为题的理由。
脉络梳理:
全文共10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以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日常生活中的父爱。
第三部分(第59自然段):写求学路上的父爱。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照应开头。
47、四年级上册乡下人家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四年级上册乡下人家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1.认识构、芍等11个生字,会写构、饰等15个字,会写屋檐、构成等17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说说课文描写了哪几幅图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之情。3.围绕文中最感兴趣的景致展开交流,摘录、积累好词佳句。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脉络梳理:
全文共7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乡下人家总爱在房前屋后种瓜、养花,养鸡、养鸭。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描写了夏天和秋天乡下人家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乡下人家有着独特、迷人的风景。
1.品读语句,感受美景。在本文教学中,我始终把读贯穿全文,采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的美好。2.抓住中心,分层感悟。在教学时,学生找出中心句,概括感兴趣的风景或者标注小标题,画句子交流品味感受。
48、四年级上册琥珀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四年级上册琥珀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7个词语。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4.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课文中一些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脉络梳理:
全文共18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推测琥珀形成的时间。
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琥珀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第三部分(第1317自然段):琥珀被发现的过程。
第四部分(第18自然段):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
1.抓住重点。本篇课文的重点是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通过梳理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以及分析作者推测的依据,可以很好地突出教学的重点。
2.注重培养想象力。在理解了作者科学合理的推测之后,再来自己推测小苍蝇和蜘蛛被包住的过程,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测能力。
3.注重语言训练。阅读教学离不开读,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品读,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通过练习说话来积累语言,培养表达能力。无论是读还是说,都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感。
49、四年级上册白桦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四年级上册白桦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白桦》最大的特点是作者有很多奇妙的感受和想象。比如:朦胧的寂静、雪绣的花边、姗姗来迟的朝霞这些独特而美妙感受,必须让学生在反复读中积累感知,最后和作者产生共鸣。教学还是以朗读为主,分三层推进,初读感知,明确主题理解朗读,感知写法感情朗读,品悟形象。
脉络梳理:
全文共4小节,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小节):写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
第二部分(第24小节):从多个角度描写了白桦的美。
50、三年级下册第27课漏课堂笔记之段落划分及大意
三年级下册第27课漏课堂笔记之段落划分及大意
全文共20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老公公和老婆婆喂着一头小胖驴,老虎想吃它,贼想偷它。
第二部分(318):写了贼和老虎两次都把对方当做漏而吓跑、吓昏的场景。
第三部分(19、20):写老公公和老婆婆再次说漏,原来漏是指漏雨。
51、三年级上册纸的发明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三年级上册纸的发明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1、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基础上,默读课文。2、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3、明白围绕着一个意思构段的方法,正确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段落大纲:
全文共5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第二自然段: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及其特点。
第三自然段:麻纸出现的时间及其特点。
第四自然段: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第五自然段:造纸术的传播及其对世界文明的意义。
52、三年级上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三年级上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1.认识本课择、宫等8个生字,其中2个多音字乘、笼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段落大纲: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概括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作者、画面内容、存在的时间及目前的保存状况。
第二部分(24):具体描写了画面的情况。
第三部分(5):写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53、三年级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三年级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下册选学课文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齐会战斗期间,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的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夫在这次战斗中,把手术台作为阵地,在形势越来越危急的情况下,不顾个人安危,谢绝卫生部长恳请他离开的劝说,坚持为伤员做手术的故事。这篇文章虽是选读课文,但是人教版教材编写的特点是,一组课文配一篇主题较为接近的选的课文。而这篇课文所匹配的是这册课文的第七单元,该单元的主题是国际理解和友好。而已白求恩大夫真实事迹而编写的这篇课文最主要表现了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赞扬了白求恩大夫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
段落大纲: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写我军在齐会镇消灭了日军五百多人。
第二部分(2):写白求恩大夫在枪林弹雨中坚持为八路军上院做手术。
第三部分(3-4):写白求恩没听从师卫生部长的指令,依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
第四部分(5):齐会战斗结束了,白求恩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
54、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父亲、树林和鸟》本文主体部分由我和父亲的对话组成,展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和热爱,也应对了第七单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主题。除了识字教学,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能结合课文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的含义,感受本课独特的语言特点,积累句子。
段落大纲:
全文共2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写父亲一生最喜欢的树林和歌唱的鸟。
第二部分(223):具体写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
55、三年级上册读不完的大书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三年级上册读不完的大书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读不完的大书本篇课文语言生动有趣。尤其是描写动物活动的句子。运用了许多精当妥帖的四字词语。如叽叽喳喳蹦蹦跳跳高空盘旋展翅滑翔猛扑而下等词语写出了小动物们活动时生动有趣的样子。但是如果课堂中纯粹解释词语的意思并不能带给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段落大纲: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起全文,写大自然有很多好玩的东西。
第二部分(25):具体地描写了大自然中一些好玩的东西:飞鸟、蚂蚁、花草、果树、竹林、棕榈树。
第三部分(6):总结全文,赞叹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读不完的大书,去无穷无尽的奥秘和乐趣。
56、三年级上册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生字
三年级上册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生字
赵一曼,中国共产党党员,是民族英雄,成就读于莫斯科重山大学。 1935 年开始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治委员,在 1935 年的一场战斗中因为掩护部队而被捕。 1936 年因英勇牺牲,年仅31岁。《一个粗瓷大碗》围绕粗瓷大碗讲述了赵一曼把小通讯员盛给她的高粱米饭倒进病号灶的锅里,和战士们一起喝野菜粥;把小通讯员给她找的用来吃饭的碗又一次丢掉了的故事,表现了她在艰苦的环境中关爱战士胜过关心自己,与战士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高贵品质。
陈:chn(陈列、姓陈、陈旧)
曼:mn(赵一曼)
联:lin(联系、关联、联合)
缸:gāng(水缸、米缸、鱼缸)
粱:ling(高粱、青粱、膏粱)
顿:dn(顿时、安顿、一顿饭)
侦:zhēn(侦察、侦探、侦讯)
57、三年级上册池子与河流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三年级上册池子与河流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这则寓言故事是以诗歌的形式呈现的。在故事中,池子嫌河流太累,问河流什么时候才能抛开那样的生活。还夸自己过着安逸、平静的生活。可河流却说,自然法则中,水只有流动才能保持新鲜,池子不流动就不会保持新鲜,迟早会被人遗忘的。最后,河流的说法果然应验了。
段落大纲: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6):池子将自己与河流对比,认为自己的命运很好,河流拥有的一切都是空的。
第二部分(7、8):河流反驳池水,阐述真正的哲理。
第三部分(9):指出池水和河流的不同结果。
第四部分(10):点明主题,揭示寓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本课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通过诵读、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的特点,发现人物本质追求上的不同。分角色朗读则进一步走进人物内心,更好地展现对人物的理解。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感悟人物品质,明白寓意。也在交流中养成主动交流的习惯,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由于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因此,在教学字词方面侧重于学生活动卡,让学生在预习之时主动认识、记忆生字,课堂以小老师领读,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对生字的学习为主,提高学习效率。
58、三年级上册27课一个粗瓷大碗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三年级上册27课一个粗瓷大碗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一个粗瓷大碗》主要内容:围绕粗瓷大碗讲述了小通讯员盛给她的高粱米饭倒进病号灶的锅里,和战士们一起喝野菜粥;把小通讯员给她找的用来吃饭的碗又一次丢掉了的故事,表现了她在艰苦的环境中关爱战士胜过关心自己,与战士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高贵品质。
《一个粗瓷大碗》被选作小学语文课文,其选定的标准必然是思想性占据第一的位置,以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等正能量的教育。赵是妇幼皆知的巾帼英雄,其短暂的一生是壮丽的革命的一生。她的一生,充满了热爱祖国,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民族气节;她的一生,表现了她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当最后走上刑场时,竟当着刽子手,大义凛然地高唱《红旗歌》,慷慨赴死,为国捐躯。赵为中华民族解放的献身精神,是中国女性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涌现的最伟大的女英雄。
59、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1.能正确工整地书写11个生字,理解晶莹、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破碎、和蔼可亲等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说出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课文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联系实际思考,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的含义,认识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迫在眉睫的事。
段落大纲: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说明地球是人类的母亲,但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只有很小很小。
第二部分(3、4):说明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如果随意毁坏,就会使资源枯竭,就会给自身的生存带来严重威胁。
第三部分(57):说明人类别无去处,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第四部分(8、9):说明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60、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月光曲》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也值得反复诵读体会,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我的设计重点是通过指导朗读和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和乐曲的美妙。
段落大纲:
全文共10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段(1):写《月光曲》是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210):详细地记述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61、六年级上册藏戏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六年级上册藏戏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藏戏》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较强的民俗散文。因此,本设计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促进学生与文本及学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争辩,在争辩中激活思维。
段落大纲:
全文共1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3):概括介绍藏戏的主要特点。
第二部分(47):写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
第三部分(817):具体介绍藏戏的特点。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藏戏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初读课文,让学生围绕课文的主要问题读文、思考,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及脉络,这样更容易让学生走进文本中,为细读全篇扫清障碍。
2.在教学中,全程为学生考虑,努力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留给学生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时间,促进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间、同伴间的对话。
3.在阅读中能够科学地引导学生释疑解惑,并适时激励点拨,归纳提炼,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62、二年级上册找春天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二年级上册找春天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1.会读脱、袄等14个生字、会写本课冲、寻等10个生字,会写春天、寻找等9个词语。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注意语气和重音。
3.能说出文中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脉络梳理: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春天来了,孩子们去田野里寻找春天。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写早春景物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写我们找到春天时的欣喜之情。
这节课主要选择以读代讲的方式展开教学。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多读的目的在于将课堂的学习时间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感悟领会课文。第一课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读通、读熟课文。在学生自由读前,提出要求,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难读的字和较长的句子,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在教学第2自然段时,让学生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脱掉冲出奔向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描绘出孩子们急着到外面去寻找春天的心情。这时适时引导学生用盼望、高兴的、急切的语气去读。
63、二年级上册风娃娃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二年级上册风娃娃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风娃娃》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这个童话表达的是:在为他人的劳作中体会人生的快乐。这篇课文生动搞笑,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近,我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孩子们乐学,从而明白了做事情要多动脑子,掌握了风的好处和坏处。回想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有点滴反思。
段落大纲:
全文共11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松鼠和小熊分别住在山顶和山脚。
第二部分(第26段):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
第三部分(第79段):松鼠和小熊吵架后,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第四部分(第10、11段):松鼠和小熊和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