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分类画角评课稿

学习分享 2023-05-28 14:35:03

角的分类画角评课稿

1、角的分类画角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分类画角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角的分类和画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角的分类过程,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关系,能判断已知角是哪一类的角;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角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进一步感受分类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利用最角的经验主动学会画指定度数的角.培养用量角器画角的技能。

3.使学生主动操作和比较,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作用,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认识角的分类结果和掌握角的画法。

教学难点

理解、认识平角和周角。

教学准备:

师生准备活动角、量角器、圆形纸片;为每个学生准备练习纸(分为三道题的图形):(1)下面各个锐角是多少度(大小不同的几个锐角);(2)下面各个钝角是多少度(大小不同的儿个钝角);(3)下面各是什么角(5类角各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激活认识.引入新课

1.激活已有认识。

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的三个图形。

提问:这三个角各是什么角?你能用什么办法知道这个角(指直角)是不是直角?(教师演示用三角尺比一比,确认直角,并标注直角符号)

2.引入新课。

谈话:我们在二年级已经认识过锐角、直角和钝角.以直角的大小为标准,(指角)这个角是直角,这个小于直角的是锐角,这个大于直角的是钝角。那么到底有哪几种角呢?这就要学习角的分类。(板书:角的分类)除此之外,我们这节课还要利用量角的经验,学习画已知度数的角,学会画法。(板书:画法)

二、操作比较,认识新知

1.学习角的分类。

(l)认识直角。

引导:(指直角)刚才我们验证了这个角是直角。你知道直角是多少度吗?请你用量角器量一量课本例4里的那个直角,看看等于多少度。

交流:直角是多少度,(根据同答演示量直角,观察直角是90,并板书直角是90让学生读读)

(2)认识平角。

让学生用活动角做成直角(教师同时用活动角演示出直角)。

引导:请大家把这个直角像老师这样(师生同时操作)转动其中一条边把角一点一点变大,旋转到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为止。这样也组成一个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指顶点和边)这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

请同学们互相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互相指、互相说)

画图:这个角可以这样画出来:先画一个点。再沿直尺向一边画一条射线,向另一条边画另一条射线,这就是一个角(标注弧线)。

追问:这个角有什么特点?(两边在一条直线上)

说明:这样的角叫作平角。(板书:平角)请在课本例4里找到平角,互相指一指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引导:平角相当于几个直角那样大,应该是多少度?

那请你量量.看看等于多少度?你们说得对不对?

交流:平角是多少度?(板书平角等于180.让学生读一读)你知道直角和平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吗?(板书:1平角=2直角)

(3)认识锐角和钝角。

引导:你觉得把锐角、钝角和直角、平角比较义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还是来看活动角。

师生同时操作,旋转一条边从小到大做几个锐角;(旋转到直角的位置时提问:现在还是锐角吗?为什么?)继续旋转做几个钝角,(旋转到平角位置时提问:现在还是钝角吗?为什么?)

追问:那比直角大的都是钝角吗?(平角不是钝角)

提问:根据活动角的操作,知道锐角和钝角的大小与直角、平角有怎样的关系了吗?说说你的认识。

指出:大家通过活动的变化,知道了锐角比直角小,就是小于90的角;钝角比直角大、比平角小,就是大于90、小于180的角。

(4)认识周角。

引导:刚才活动角已经转动成平角,我们续转动这条边把角变大,让两条边重合为止。(师生同时操作活动角)现在这个角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我们请位同学来指一指、说一说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指名学生边指边说明)

画图:这个角可以这样画出来:先画一个点,再画两条重合的边。(画出角)这样两边重合的也是角。(标注弧线符号)

提问这样的角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点?

说明:把一边旋转一周,两边重合所得的角,叫作周角。(板书:周角)

提问:这样形成的角包含了几个平角,大小是多少度。(板书:周角等于360)

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板书:1周角=2平角=4直角)

(5)整合结果,形成认识。

回顾:观察黑板上的图形,看看角可以分为哪几种?每类角有什么特点?

指出:我们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周角.90、180'和360的角分别是直角、平角和周角: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但比平角小的角是钝角。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牛观察折扇、团扇中的角,说说各是什么角。

提问:你还能我出生活中的这种角吗?(学生举例.如钟而上的时针、分针组成的平角和周角,单杠叫环动作形成的平角和周角,扳动扳手时可能形成的平角和周角等)

3.学习角的画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说说如果要在量角器上画一个50的角.可以怎样画,同桌互相用笔尖指一指、说一说。

学生画角,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画出50的角的?(结合交流.教师演示画角.叫确先画一条射线.再确定50角另一条边的位置并画出来)

要求学生按照画法再画一个50的角,同桌互相说说画法。

交流:你能说说说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吗?

指出:按照要求的度数画角,可以先画一条射线,再把量角器中心和射线端点、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然后从0起找到要画的度数画点,画出另一条边。(板书:画一条边摆量角器(两个重合)找点画另一条边)

4.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画指定度数的三个角。

提问:你是怎样画的?(交流用量角器的画法)还可以用什么画这三个角?(交流用三角尺的画法)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做练习十四第1题。

让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各是什么角,并且说说从小到大怎样排。

交流:能把你们同桌讨论的结论说给大家听一听吗?(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角的判断练习。

出示3:00、6:00、8:00、4:30、l2:00的钟面图。

让学生判断钟面上时针、分针组成的各是什么角。

3.做练习十四第2题。

让学生照样子折一折(两次对折后说说是什么角.三次对折后想想平均分成了几份)再在课本上观察、填充。

交流:你填的结果是样的,是怎样想的?

学生找一找平角、周角,再交流。

4、做练习十四第3题。

让学生完成画角。

交流画出的角,结合说说画法。

四、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把你认识的内容与同学们分享吗?

回顾一下认识各类角和学习画角的过程,还有哪些体会可以和大家交流?

练习设计:

计算练习十四第4题.比较一下每组两道题,思考有什么发现。

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和画角

锐角小于90

直角是90

钝角大于90,小于180

平角是180

周角是360

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4直角

2、雪地里的小画家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雪地里的小画家》评课

  《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极富儿童情趣,特别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每一个层次都注意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针对本节课,我谈谈几点值得我学习的方面。

  一、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潘老师在导入新课时,引用画的古文字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字,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出画家这一词语,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对画家一词有所了解,再由生活中的画家进入文本导读,去认识雪地里的小画家,这样循序渐进的语境设计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潘老师还运用课间展示了美丽的雪景图,让学生有了直观的体验。根据已有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学生自然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除此之外,潘老师在教学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这句时,邀请学生运用不同颜料用手指作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把小手想象成动物的小脚丫,模拟小动物的作画场景,为学生理解句子创设了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学生学的积极。

  二、朗读形式多样,贴近学生的心灵

  潘老师上的这堂课设计新颖,思路清晰。她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拉进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再加上板贴小鸡、小鸭、小狗、小马; 竹叶,梅花,枫叶,月牙的实物展示,激发了学生主观探索课文的欲望。其次,潘老师重视朗读的训练,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以各种形式的练读,培养了学生对课文的感受,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三、练习说话,课外拓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在本课的教学中,潘老师设计了多处句式练习的环节,如:用完整的话说说雪地里的小画家是谁? 还有,我会说:叽叽叽,我是()我的脚印像()等句式。这种拓展说话,让学生实施知识迁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不仅使学生逐渐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也增添了学生热爱生活,学习语文的乐趣。

  四、生字教学扎实有效

  识字是低段语文课的一个重点,潘老师在教学生字词时,能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识字。用奖励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蛙,睡生字时,特别让学生回忆生字的偏旁,同时还结合语境对生字进行教学,如学习词语一群时,能让学生先观察雪地里的小画家,用不同的量词展现,再引导学生用一群来表示。这么多小画家都来了,学生对一群的词义理解就很浅显了。使识字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3、影子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影子听课稿,分享影子听课感受和记录

影子评课稿第一篇:

《影子》评课

今天上午第一次听了xx老师讲课,最想说的是:后生可畏。

第一:教师语言生动充满激,教师的评价语丰富,动作夸张但不做作,让听课的学生和老师很容易跟着你的思路去听,很乐意去享受你带给我们的课堂。

第二,教师的基本功扎实,个人素养好。应变能力强,尤其是在由于口误把小黑狗说成小花狗时,能很快追问为什么不能说是小花狗呢?让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很容易突破。

第三,联系生活实际去让学生理解重点句,如你家有没有小狗啊?你的好朋友是谁啊?一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关系,教给了学生理解课文、句子的方法。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很多。

建议:由于学生年龄小的原因,一些我们觉得很简单的问题在教学中也得给学生讲解,比如说比喻句,还有常常是什么意思。

影子评课稿第二篇:

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正确认读影、前等11个生字,学会写马,鸟两字

3.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

2学情分析

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一些识字方法。本课有11个生字,在他们预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大部分应该能识记。课文内容可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前,后两个方位全班同学都已掌握,左,右两个方位,还有部分同学会混淆。

3重点难点

识字和写字。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谜语激趣,谈话导入

1.出示谜语,猜谜语

2.我们在昨天活动课一起玩了踩影子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3.揭示课题: 影子。齐读课题。认识影字

活动2【讲授】分节学习,随文识字

1.生与小伙伴读认识的生字。

2.出示第一小节。

(1)请会读的同学读。

(2)学习本节生字.

a.出示生字卡片,交流识字方法

b.读生字,开火车读。

(3)指导朗读课文

(4)说说影子什么时候会在我们的前后?

3.出示第二小节

(1)影子除了在我们的前后,还会在我们的什么地方?

(2)指名读。

(3)学习生字。

(4)指导朗读

(5)说一说:影子什么时候在我们的左右?了解左右两个方位。

活动3【练习】拓展

读儿歌,做手影

活动4【活动】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马和鸟.

活动5【讲授】板书设计

9.影子

前黑狗后

左朋友右

活动6【活动】《影子》教学反思

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人类形影不离的朋友。课文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影子的这一的特点。儿歌共两小节,用比拟的手法,把影子形象地说成是小黑狗、好朋友,活泼、亲切,充满了童真童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能引起孩子们的强烈的内心感受。课文配有两幅插图,俏皮可爱的小朋友在阳光下和影子快乐地玩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为了跟影子形影不离,如影随形,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影子的一些现象,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环节:

一、课前活动玩影子

为了让孩子们与影子亲密接触,课前让学生在室外玩影子。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玩,边玩边观察,看谁对影子的发现多。学生有的独自在研究,有的几个一起在跑来跑去,有的在玩踩影子游戏。操场上,我和学生融合在一起,一边蹦着、跳着,一边引导学生大声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并将他们拍下来,看我拍照,孩子们更兴奋了,我一次次感受到学生带来的活力和欣喜。

二、谜语激趣

上课伊始,我先以影子谜语揭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孩子猜谜语的本领,还真不咋地,猜猪,猜狗的都有。在读过一两遍之后,终于有些敏感的同学猜出来,为了让她们了解猜谜的方法,我追问这位同学,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再稍做小结。

投影灯前做手影

在备课时,一直在想,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手影?看着班班通投影仪发出来的光,一下子有了主意。但是那光太高,在做的时候后面的同学看不到,还好学生人数少,我就把他们都请到讲台上,围成一圈,快快乐乐地做,只做不说,总觉得像是炒菜不放盐,就让他们边做边说,当然,教师要开好示范的头。于是,活泼的小狗、展翅的雄鹰、鸟妈妈喂食小鸟孩子们用灵巧的双手摆弄出一个个俏皮可爱的影子。一句句充满灵性,诗意的话从这些农村的熊孩子嘴中蹦出来,有时真觉得难以置信。

四、重点词语,表演中理解

这课中的两个词语跟陪是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教给学生理解、区别意思,如果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肯定只是一知半解。所以我采用表演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演演、记记,使表演者和旁观者都进入角色。哪个小朋友上来跟着我走走?于是,被选中的学生乐滋滋地站在老师的后面, 跟着老师走了一圈。我适时地边教给学生:同学们,像他现在这样走在老师后面,就叫做跟。 我又问第二个问题:哪个小朋友愿意陪着老师走走?上来了一个学生,他也像前一个学生那样站在了老师的后面,下面的学生马上纠正:错了,错了,他应该站在老师的旁边。于是,这个学生改了过来,兴高采烈地陪着老师走了个来回。通过这两个学生的表演,我想:跟和陪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学生肯定会记得很牢的。

五、难写笔画的演示

很多同学被带折 的笔画弄得糊里糊涂,经常会错以为,它们不只一笔。而竖折折钩是笔画里较难的一个。在备课时,看到参考书中,说到用铁丝来演示,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我也觉得这个方法当真直观,当真倍儿棒,于是拿来为我所用,效果肯定是比老师一遍又一遍地强调记得更牢了,更深刻了。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拙见,还有很多地方做得并不好,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9 影子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9 影子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谜语激趣,谈话导入

1.出示谜语,猜谜语

2.我们在昨天活动课一起玩了踩影子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3.揭示课题: 影子。齐读课题。认识影字

活动2【讲授】分节学习,随文识字

1.生与小伙伴读认识的生字。

2.出示第一小节。

(1)请会读的同学读。

(2)学习本节生字.

a.出示生字卡片,交流识字方法

b.读生字,开火车读。

(3)指导朗读课文

(4)说说影子什么时候会在我们的前后?

3.出示第二小节

(1)影子除了在我们的前后,还会在我们的什么地方?

(2)指名读。

(3)学习生字。

(4)指导朗读

(5)说一说:影子什么时候在我们的左右?了解左右两个方位。

活动3【练习】拓展

读儿歌,做手影

活动4【活动】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马和鸟.

活动5【讲授】板书设计

9.影子

前黑狗后

左朋友右

活动6【活动】《影子》教学反思

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人类形影不离的朋友。课文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影子的这一的特点。儿歌共两小节,用比拟的手法,把影子形象地说成是小黑狗、好朋友,活泼、亲切,充满了童真童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能引起孩子们的强烈的内心感受。课文配有两幅插图,俏皮可爱的小朋友在阳光下和影子快乐地玩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为了跟影子形影不离,如影随形,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影子的一些现象,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环节:

一、课前活动玩影子

为了让孩子们与影子亲密接触,课前让学生在室外玩影子。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玩,边玩边观察,看谁对影子的发现多。学生有的独自在研究,有的几个一起在跑来跑去,有的在玩踩影子游戏。操场上,我和学生融合在一起,一边蹦着、跳着,一边引导学生大声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并将他们拍下来,看我拍照,孩子们更兴奋了,我一次次感受到学生带来的活力和欣喜。

二、谜语激趣

上课伊始,我先以影子谜语揭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孩子猜谜语的本领,还真不咋地,猜猪,猜狗的都有。在读过一两遍之后,终于有些敏感的同学猜出来,为了让她们了解猜谜的方法,我追问这位同学,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再稍做小结。

投影灯前做手影

在备课时,一直在想,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手影?看着班班通投影仪发出来的光,一下子有了主意。但是那光太高,在做的时候后面的同学看不到,还好学生人数少,我就把他们都请到讲台上,围成一圈,快快乐乐地做,只做不说,总觉得像是炒菜不放盐,就让他们边做边说,当然,教师要开好示范的头。于是,活泼的小狗、展翅的雄鹰、鸟妈妈喂食小鸟孩子们用灵巧的双手摆弄出一个个俏皮可爱的影子。一句句充满灵性,诗意的话从这些农村的熊孩子嘴中蹦出来,有时真觉得难以置信。

四、重点词语,表演中理解

这课中的两个词语跟陪是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教给学生理解、区别意思,如果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肯定只是一知半解。所以我采用表演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演演、记记,使表演者和旁观者都进入角色。哪个小朋友上来跟着我走走?于是,被选中的学生乐滋滋地站在老师的后面, 跟着老师走了一圈。我适时地边教给学生:同学们,像他现在这样走在老师后面,就叫做跟。 我又问第二个问题:哪个小朋友愿意陪着老师走走?上来了一个学生,他也像前一个学生那样站在了老师的后面,下面的学生马上纠正:错了,错了,他应该站在老师的旁边。于是,这个学生改了过来,兴高采烈地陪着老师走了个来回。通过这两个学生的表演,我想:跟和陪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学生肯定会记得很牢的。

五、难写笔画的演示

很多同学被带折 的笔画弄得糊里糊涂,经常会错以为,它们不只一笔。而竖折折钩是笔画里较难的一个。在备课时,看到参考书中,说到用铁丝来演示,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我也觉得这个方法当真直观,当真倍儿棒,于是拿来为我所用,效果肯定是比老师一遍又一遍地强调记得更牢了,更深刻了。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拙见,还有很多地方做得并不好,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4、画评课稿

《画》评课稿

《画》说课稿

《画》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部分第一课的内容,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

一、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为本课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能够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认: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认识11个生字。

    理解:理解: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学生反复地拼读,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学生通过听,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朗读,齐读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⑵ 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无形地识字,再通过齐读,开火车读,男女读等方法巩固生字。

   ⑶ 通过学生自己找反义词,读反义词,理解反义词,再记住它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内容,懂得这首古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感悟、体验,都是以读为本,读是语文教学重要手段。读的实践越多,自然感悟越深,体验也越深。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读得多了自然就见其义。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接触的字词量极少,这首古诗的意思非常浅显,只要他们反复地读,都能够理解其义。

 

二、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读准、读好、读懂、读背。

  1、读准:

    初读古诗,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这一点非常重要,假如学生连字音也读不准,哪来读的感悟。这里我安排了各种读法,由于学生已经学了所有的汉语拼音,能够独立地拼读音节,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己拼读,再同桌互读,接着指名读(2~3名),然后分小组读,最后齐读。通过各种不同的训练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读好,有些基础比较弱的学生要进行个别指导。虽然这首古诗只有20个字,但是里面的字比较难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难区分,比如说色读成sh,近读成jng,还有听、声、春、惊。近听水无声。这一句特别难读,学生容易把近听这两个字都读成后鼻音。我把这些字着重让学生练读,分开读,连起来读,放在诗句里读,直到学生读好为止。在这一教学环节,一定要沉着,不能浮躁。

  2、读好:

    怎样读好,读出古诗的韵味?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设计了两个环节:① 让学生听读,我范读,学生听;② 标上停顿记号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划两条的地方声音延得长一点,划一条的地方声音延得稍微短一些。然后反复练读,采用自由读,个别读,男女读,小组读,配乐读多种形式,最后熟读成诵。

  3、读懂:

    我这里所说的懂,并不是说要说出每个字词的意思。根据一年级的特点,我只要求学生初步知道这是一首谜语诗,谜底是画。水无声、花还在描写的就是这幅画。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再反复读。读好后,我例举诗中的一组反义词远──近,通过采用各种形式反复地读,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反义词,然后到书中找出其他两组反义词。

  4、读背:

    学生通过不同方式不断的练读,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能背出了,还不会背的学生,让他们课后再读,要求人人会背。

  通过读准、读好、读懂、读背这四部曲的层层深入,完成了读的教学目标。

三、本课的字词我是这样处理的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识写分流的识字教学新理念。我在教学本课生字时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通过前面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再让学生圈出自己已经认识的字,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所有的字。现在的识字不是像过去那样孤立地一个个学习生字,而是把生字直接放到课文里去识记。当生字与生动有趣的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识字难度就大大降低,这不是抽象的识记,而是一种有意义、有趣味的识记,孩子们通过反复阅读,不知不觉间就把生字记住了。

  然后我把要求掌握的生字拿出来,反复练读,采用齐读,开火车读,男女读,读的时候及时正音。然后把拼音擦了,再练读。接着我安排了一个送信的游戏,丁零零,丁零零,邮递员阿姨来送信拿到信的小朋友大声朗读,读对了,大家一起跟读,读错了,让其他人送信。学生们在学中玩,个个兴趣盎然。这些都是巩固识字效果的方法,让生字不断再现,不断重复,反复强化。在教学中创造各种再现重认的机会,尤其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把已经学过的生字进行温习巩固。

  本节课要学生会写两个生字人、火。写字时,首先还是要规范写字姿势,这是他们入学时就反复强调的。写字姿势不正确,事虽小,但危害不小。我在写字前要求学生背写字姿势很重要,身体做正书放平,一寸一尺和一拳,学好知识身体健。这样耳提面命,时间久了,印象也就自然深刻了。其次要着重强调写字的笔顺,要求学生一定要严格按照笔顺来写。最后要求写好每一笔,摆好每个字的结构。每课书后面都有描一描,写一写。我在教学这两个生字时,自己先在黑板上示范,然后让学生书空,书笔画,再描一描,最后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写一写,让学生在课内完成。

  语文教学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要不断探索。我这样设计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

5、小小的船评课稿

《小小的船》评课

听了xx老师执教的《小小的船》这节课,感觉整个课堂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我们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高效课堂模式,注重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课堂扎实而有语文味。她的课堂有这样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一 有效而富有特色的组织教学

大家都知道作为低段,最重要的就是课堂上的组织教学,它不但只是课堂教学的保证,更是孩子学习生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开始。从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在短短的两月时间里,她的组织教学是扎扎实实地在抓,而且抓得很好。她的课堂上组织教学形式不是一层不变的,是多种形式。她的课堂组织教学是很自然的,结合教学展开的,不是脱离实际的形式,在她的课堂上没有1、2、3快坐好这些我们经常用的公式化的口语,她的每次组织都是很自然很贴切,渗透到了教学的每个细节里。在课堂上呈现的是非常有组织有纪律的状态,能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

二 教学环节很有特点

1教学环节清晰干净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她课堂的教学环节,还能清晰的记得是三个大版块:识字;写字;读好课文。课堂教学讲究环节精,环节少。王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到了这点的。而且在她的每个环节的处理和过度上,目的是非常明确,环节和环节的过度是非常自然的。

2每个环节落实、适合低段教学

我们来看这样几个片段:

片段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晴朗的夜晚你能看到什么?(课前准备)出示蓝天图,学生边说教师边贴星星月亮。星星在蓝天一闪一闪,多美啊!有一位老先生写了一首儿歌来赞美它!引出课题,激发起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纷纷被这神奇的月儿迷恋住了,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字词的出现,王老师在本环节的引领中又把握住了几个难点,从读音中进行区分,比较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对生字词的朗读也是层层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并且重点指导好轻声的朗读技巧。在这里,王老师以小小的、弯弯的、闪闪的、蓝蓝的几个特殊形式的短语进行训练。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得很好。

片段二:对识字的处理,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

先学,打开书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课后的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多读几遍,想想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后教,王老师在本环节的引领中又把握住了几个难点,从读音中进行区分,比较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如:教学坐字时,除了让学生注意读好平舌音之外,根据字形遍儿歌记忆。一个人走进门双人坐在土地上两个小人坐在地上聊天学生学得有兴趣也记得牢。又如教学弯字,教师弯下腰让学生说它的反义词记字也是理解词义,再让学生组词加深印象,并且随机总结了识字的方法。当堂训练,出示练习:在正确的读音后面打对勾。

片段三:对正确的朗读课文的指导。

对生字词的朗读也是层层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并且重点指导好轻声的朗读技巧。在这里,王老师以小小的、弯弯的、闪闪的、蓝蓝的几个特殊形式的短语进行训练。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得很好。

片段四:写字的过程

让学生观察了见的书写、再练习见的笔顺、再讲田字格、再观察见在格子里的放置、再示范它的书写、学生描红、学生独立写。在写的时候,不是提笔就写,先巧妙的引出握笔姿势,再谈写字姿势,再要求安静写。。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走扎实。步步注重语文学习的习惯:观察的习惯,书写的姿势等。

从以上四个片段,我们可以体会到,王老师是非常注意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去落实语文教学的目标,注重孩子的习惯培养,从细微处把孩子的基本功抓扎实。这是非常可贵的。

三 注重习惯的培养

我们每个老师经常都谈论到,这个孩子习惯太差其实静下心来反思,我们会发现,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受到了他习惯的影响,这样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那些成绩落后的孩子往往就是习惯非常差的。因此,每个教师在自己的心里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习惯的黄金时间,我们应该抓住。而作为低段是关键中的关键,教师应该把注意力多放一些在这里。那课堂教学是落实习惯培养的好地方。

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发现她在这个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精心的习惯是她做得最好的习惯,可以看到她课堂上是非常安静的,孩子们在安静里也是在认真的积极的参与的。现在我们都感觉到孩子们非常浮躁,就是因为孩子静不下来。而语文学习是一门特殊的科目,静是学习语文非常重要的基础,静静地思考,静静地读,静静的写只有静得下来的人,才能真正体会语文的美。

当然我也有一些建议:

课文读还没到位。读的训练层次还没出来,读的形式还不够,读的时间还不够。读的效果没达到。在一些环节处理上速度太快,还不够扎实。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指出来,共同学习。

小小的船评课稿第二篇:

《小小的船》一课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童诗。它同时被多版教材所收录,足见其魅力之所在。全诗共四行,描绘了一幅非常美丽的夜空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标》提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上更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喜爱,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结合课标,我在本课教学中主要想体现以下几点: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节课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乘着月亮船遨游夜空的情境开始我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着美丽的夜空,继而又紧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么美丽的夜空缺少了什么?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美妙的情景中。

   在揭示了学习的内容之后,我又带大家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飞上月亮船,听,月亮船里传来了一首歌,那便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小小的船》,动人的旋律、美丽的画面使学生进入了触目可及的童话世界!在这样的情绪下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起了课文。

   在认识文中的生字时,我又使生字出现在小星星的身上,让学生感到要想和小星星交朋友一定要认识它身上的字,使认字的环节趣味化。在学生学习完课文,我又引导大家一起再唱一唱《小小的船》这首歌,既是一种紧密联系课文的课中休息又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加以升华。

  二、引发想象,培养能力。

   这首诗虽然简短,却有着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结合教材特点,抓住了文章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联想的能力。设计了几处想象点:

   如:这么美的夜空缺少了什么?

     你在月亮船上看见了什么?

     你想对夜空说点什么?

     你坐在月亮船上还想看见什么?

     我抓住这些想象点,既培养了学生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节课我们努力创设着完整而美好的意境,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里,感悟诗歌意境,大胆联想、想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扩大阅读,向课外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把教材作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范本。这节课,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完课文后,又安排了夜空给大家送礼物的环节,让学生在课上再学习积累一首有关月亮的小诗歌,一方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更主要的是使学生能接触更多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

    但基于自己能力有限,许多设想在课上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学生朗读的训练方面,形式过于单一,齐读多,其他形式的读没有得到充分的练习。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还可以让他们加上动作、表情读一读。再有,对学生的朗读没有指导性的评价。导致学生读书没有大幅度的提升,没有层次感。

    有些教学环节落得还不是很实,比如学生回答错了,马上就让他坐下了,这样他还是一知半解。应该请其他同学帮助他之后,让他再说一说,看他是不是真正掌握了。

    此外这节课明显的感觉到学生的能力跟不上,今后在学生能力培养上还要自己好好的下一番功夫。平时带学生多读一些好的文章,积累词汇的同时,培养孩子们的语感。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想真正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只教好课本上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在朗读指导方面,还要加强个别辅导。在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要培养孩子听请老师的要求后再行动,真正的学会听讲。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首先自己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语文功底。而在这方面我还要不断的努力,丰富自己。现在自己离这个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比如课上还有用词不够准确的地方,今后自己一定不断努力,避免这种错误的出现。

  总之,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力求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训练中能够有所提高。但在实际授课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我会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继续努力、改进!

6、一年级上册12课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评课稿

一年级上册12课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评课稿

教学过程中,我先抓住冬天一词,让学生自由说说冬天,激发学生对冬天的喜爱之情,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从而揭示课题,之后用帮助4小动物过雪山的游戏来复习生字。最后过渡到课文,从文中找出雪地里来了哪几个小画家,它们在雪地里画了些什么?这一部分的教学,我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鸡脚印与竹叶的相似之处,让学生说说小鸡的脚印像( ),第二句就变为因为( )的脚印像( )所以()画(),最后一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学生顺着阶梯,自然而然就掌握了这一句式.再顺势指导第3句的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促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小画家们画画的神奇。

在了解了青蛙冬眠的特性之后拓展关于动物冬眠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最后让学生了解这美丽的一切之所以发生,只因为下雪啦!再次激发学生对于冬天的喜爱以及对雪的憧憬。指导朗读第1句下雪啦,下雪啦!,体会雪天的快乐。而在教学的尾声我安排了一个拓展环节,说说其它小动物又会在雪地里画些什么,并仿照课文内容说话。最后你是小画家你又会在雪地里画些什么?同学们发挥想象在他们的脑海中绘画着属于自己的美丽图画,教学就在这样热烈的气氛中画上句号。

7、认识直角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直角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认识直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学重点 :

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画直角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画直角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学会用直尺画角直角,用直尺量直角)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8、9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我们中国有一个传统的节日,叫做端午节,在过端午节的时候,你们会做什么?

一条龙舟上有九人,九条龙舟上一共有多少人?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9的乘法口诀,学了之后,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常简单了。我们先来看看袋鼠跳格。

(二)自主探究

1、瞧,小袋鼠在数轴上是怎样跳的?(出示课本第84页的袋鼠跳格图)问:它第一步落到了9,第二步落到了18,你们能发现袋鼠跳格的规律吗?按照这样的规律袋鼠第三步应跳到几呢?你是怎样想的?你们能帮助袋鼠跳完格吗?打开书84页,填在书上。(学生自己算)师:我请一名学生汇报:9,袋鼠跳了几格?是几个9?(1个9)18,袋鼠跳了几格?是几个9? 27,袋鼠跳了几格?是几个9

师:写完后,师生一起观察:1个9是9,2个9相加是18,27是3个9相加的和,36是4个9相加的和学生齐回答。

2、编制口诀:谈话:这些得数就是9的乘法口诀的得数,今天我们就根据这些得数来编9的乘法口诀。

(1)师:根据1个9是9,编一句口诀:一九得九(板书)2个9相加是18,谁来编?(板书:二九十八)

师:同学们会编吗?打开书第84页,将编制的口诀填到书上。(学生填书)

(2)学生汇报,教师同步板书。提问:五九四十五

(3)全班读口诀,读两遍。

3、探索9的口诀的规律

小组里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充分的交流,指名汇报,教师小结规律。

4、记忆口诀:

谈话:其实9的乘法口诀就藏在我们身上,你想知道藏在哪吗?就藏在我们灵巧的十个手指上。教师边演示边指导:

①双手手心朝上,平放在桌子上;

②从左起依次弯曲每个手指,弯曲第几个手指就代表几个9;

③弯曲左起第一个手指,代表1个9,弯曲手指的右边,数一数有几个手指?(9个)这就是得数;口诀:一九得九。

④弯曲左起第二个手指,代表2个9,弯曲手指的左边代表十位;右边代表个位,得数是多少?(18)口诀:二九十八。

尝试练习: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自己试一试其他的口诀。

5、背诵口诀

齐背,小组背,男女生背,指名背,各种形式背诵比赛

(三)课堂检测

1、大转盘,抢答,巩固9的口诀

2、补充口诀

3、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四)多向吸取

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提出问题并解决

(五)拓展思路

写出积是18和36的乘法算式,比比谁写得多?

(六)鉴赏评价

1、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2、你最欣赏谁的表现?为什么?

【板书设计】

9的乘法口诀

91=9      一九得九

92=18     二九十八

93=27     三九二十七

94=36     四九三十六

95=45     五九四十五

96=54     六九五十四

97=63     七九六十三

98=72     八九七十二

99=81     九九八十一

9、7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七巧板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闯关游戏。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导入新学)

二、自主探索,总结规律

1.引入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非常棒,作为奖励,老师要带你们去美丽的海底看一看,看大屏幕,这是什么?(海底各种各样的鱼类),这些鱼美丽吗?我们用七巧板也可以拼组成。

师:用几块呢?同学们一起数一数。

生:7块

师:如果拼成两条鱼,四条鱼,七条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数一数,拼1条鱼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生说师填).拼2条鱼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生说师填).你能像这样自己填完这个表格吗?(书72页)

2.观察表格,说发现

师: 师生一起完成表格,引导学生说出1个7是7,2个7是14, 3个7是21,4个7是28,5个7是35,6个7是42,7个7是49,你们填对了吗?

3.合作探究,编制口诀:

1).学编口诀

师:拼一条鱼用了几块拼板?是几个几?

生:1个7

师:1个7是多少?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

生:17 =7 71=7

师:你能试着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吗?

生:一七得七,齐读一遍。

师:想一想:表示2个7,3个7,7个7的乘法算式大家会写吗?每填一道乘法算式就想一想,可以编出什么口诀?请自己试着编写口诀。(教师巡视指导)

2)、同桌交流并思考:7的乘法口诀共有几句?每句口诀中的积依次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指出:在7的乘法口诀中,后一句的得数是前一句得数加7得到的,所以后一句口诀的积比前一句多7。

3)、学生说,教师板书,共同完成7的乘法口诀的编写。

4)、导出课题:7的乘法口诀。

引导观察,一句口诀可以列几道乘法算式?哪一句口诀只可以列一道乘法算式?为什么?(因数相同)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并利用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让他们独立、自主地编制口诀,在编制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乘法口诀的来源和含义)。

4、发现规律,记忆口诀

1)读口诀。

师:经过大家的努力,咱们编出了7的全部乘法口诀,那就赶快读一读吧。然后让学生自己记忆口诀。

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哪句容易记?为什么?

2)、课件出示动画片情境,让学生寻找7的乘法口诀,并运用联想记忆口诀。

师:看,这些故事和生活中的俗语也能帮助我们联想到乘法口诀。

3)、观察口诀,谈发现。

7的乘法口诀还有什么特点?

生:从上往下观察,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依次多1,第二个数都是7,积依次多7.

4)、利用发现再次记忆口诀,闭上眼睛一起背一背。之后进行对口令的游戏。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发现规律,同时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三、巩固口诀,灵活运用

我们已经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我们下面就用这些口诀来解决一些问题。

1、课件出示题目

2.口算比赛

要求看算式,说得数,再说出口诀。

3、计算天数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好吗?请同学们听清要求:

师说要求。(一个同学提问,全班回答,然后第二个同学接着提问,全班回答,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提问)。

问题是: 一个星期有多少天?

4对口令比赛,男女生对比,师生对答

4、编儿歌,七个小矮人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通过多种练习(如对口令、口算、计算天数编儿歌等游戏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活动中熟练运用7的乘法口诀,同时注重与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几的乘法口诀?大家学得开心吗?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请小朋友说一说。

板书设计: 7的乘法口诀

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

四七二十八

五七三十五

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

10、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1.抓主线,理清思路。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了)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并围绕这条线索展开学习。

2.联系实际,将读书与生活相联系。阅读教学中,除了要有读和悟的学习过程,我们还应该注意学生在阅读后的沉淀。理解爸爸的话是全文的重点,让学生感悟到:通过动脑筋,有些坏事能变成好事。

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义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巧妙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点是我认为课堂中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巧妙开头,使师生之间和谐融洽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三、抓主线玲玲的心情变化,帮学生理清思路

四、联系生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

五、《你读我诵》的代入,课后名言的拓展,都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量。

遗憾的是在教学中,生字词复习时课件有点多,有点语病,这还取决于自身的心理素质。我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教,缺少对学生的需求的关注。以至于学生在读啪时读错了,老师没有及时纠正。看来,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11、带刺的朋友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带刺的朋友听课稿,分享带刺的朋友听课感受和记录

带刺的朋友评课稿第一篇:

《带刺的朋友》高老师今天上的是第一课时,应该说,基础部分是抓得很牢的。如后鼻音径多音字 兴、散,象声词噼里啪啦、呜呜、扑等。环节设计用心。如:引领中心时反复串读了第九节,体味钦佩一词中作者所包含的情感。整堂课,学生走进了文本,体味了刺猬的鬼和聪明可爱之处,理解了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要是能通过学生更多的朗读体现出来了就会更精彩。整堂课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投入,教学效果好。

高老师针对学情确定字词,教得十分扎实。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字词为推进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如行云流水一般,环环相扣。这与老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是分不开的。

这篇课文讲了两件事,重点部分是刺猬偷枣,老师对这一部分肯下功夫,重锤出击,层层推进,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高老师的教学步骤是这样的:(1)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刺猬的句子(2)圈出表示刺猬动作的词。(3)用简要 语言概括刺猬偷枣的过程。整个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的教学理念。在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时高老师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抓住重点词概括事情主要内容方面,这也是本课及本单元要训练的重点。高老师的教学,力图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学会理解概括课文的的方法,不放过文章中的任何一个细节。整节课有放有收旋律和谐。但回味一下总感觉本节课好像还缺点什么,课堂气氛略显沉闷,仔细想想个人认为也许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本节课学生读课文读的不够扎实不够充分,语文课堂有些东西是要多读方能体现其中韵味儿来的,老师指导朗读也是至关重要的。

带刺的朋友评课稿第二篇:

《带刺的朋友》是作家宗介华写的,他写了家乡院子里的一窝刺猬,这群不束之客的到来给宗介华的童年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四年级语文书中截取了其中的两个故事刺猬偷枣以及刺猬击退大黑狗,让学生体会刺猬的高明、本事大,体会我对刺猬的喜爱与钦佩。

叶老师在教学时做了很大的尝试: 一、抓住关键词归纳《带刺的朋友》写了主要写了刺猬偷枣与刺猬击退大黑狗两件事,叶老师在让学生有侧重的学习本文的新字新词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本文写了带刺的朋友的哪两个事,分别是用了哪几小节来写的?由于文章的脉络比较清晰,学生很快就归纳出文章写的两件事分别是:刺猬偷枣,与刺猬大黑狗,老师在学生反馈后,进行直观的板书,并在学生的反馈后写上这两件事分别是第几小节到第几小节。

教师教学生进行归纳,还体现在教师让学生找出刺猬偷枣的语段,在这些语段中找出相关的动词,在进一步归纳出刺猬偷枣的步骤,这位学生后面的复述提供了很好的拐杖??

教师在教学生提取关键的词语进行归纳后,还在课堂上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运用,在教授刺猬击退大黑狗时教师试着让学生运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己找句子,找关键词(动词)归纳小标题。

由此,叶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真真实实地落实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归纳主要意思。

二、结束神来之笔

叶老师对本文本的研究是很到位的,这篇课文是宗介华写的,原文篇幅比较长,四年级语文课本只截取其中的两个故事,如果没有了解宗介华写的全文的话,题目《带刺的朋友》就很突兀,刺猬偷枣,刺猬击退大黑狗这两件事根本无法与朋友相提并论,为什么作者对刺猬这么宽容,这么喜爱甚至敬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疑问,教师也无从下手进行解答。

叶老师在课的最后配上舒缓的音乐,深情地朗读了原文,让学生知道原来刺猬偷枣是因为她生了一窝刺猬,她要抚养自己的孩子,不惜冒着被抓的危险,以及受伤的危险上树偷枣等等。刺猬的形象一下子高大了,也理解了作者对她喜爱的原委。这样的处理比简单的说教有效得多。 三、思考

语文到底是文学性重要还是功能性重要?这一问题在我听了该课后总是萦绕在脑海里。这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字里行间还隐含着许多生活的小情趣,但是由于把它作为工具使用所以让学生体会文字的机会少了,体会文本的情感少了,学生朗读得也少了,这样的语文课该如何评价?

12、分数的简单计算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操作、交流、演示等数学活动,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通过对比观察、知识迁移、自主操作等探究方式,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课前准备:学习卡、圆形纸片、剪刀、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铺垫引入

1、5/9里面有( )个1/9。

2、4/7里面有4个( )。

3、3个1/5是( )。

4、1里面有( )个 1/4,有( )个 1/8 。

二、操作演示,理解算理

1、情境呈现:一个西瓜,哥哥吃了2/8,弟弟吃了1/8。

2、提出问题:从给出的信息中,你能提出哪些有关分数的问题?

预设:(1)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哥哥比弟弟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3)还剩下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3、操作交流:

(1)解决第一个问题,怎么列式?

(2)涂一涂,填一填,完成学习卡第1题。

(3)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4、理解算理:学生展示操作过程,清晰表达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5、强化算理: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表述,强化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6、数形结合:结合图形,借助算理,计算得数。

三、自我发现,掌握算法

1、迁移类推:

(1)尝试解决减法问题,表达各自想法。

(2)学生尝试表述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理。

(3)课件演示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理。

(4)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对比观察:从这些分数加减法计算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3、归纳算法:让学生充分表达自我发现,引导学生归纳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4、自主探究:

(1)利用手中的圆形纸片,折一折,剪一剪,完成1-3/8。

(2)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折怎么剪的?为什么这样做?

(3)独立思考:题中的1应该看成几分之几?

四、分层训练,拓展升华

1、看图计算:2/8+3/8 5/6-2/6 1-2/5

2、口答得数:(略)

3、解决问题:练习二十一第4题。

4、拓展练习:动脑想一想,你能想出几种答案?

( )/7+( )/7=5/7

( )/9-( )/( )=2/( )

五、梳理总结,内化新知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13、给予是快乐的评课稿

《给予是快乐的》评课稿

我有幸聆听了xx老师执教的《给予是快乐的》这节课。现在我就对这节课谈一下我肤浅看法: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地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课文的选编意图非常明显,是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的情感。

xx老师的教学设计也遵循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规律。如:初读课文时xx老师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想想文章的主要人物、事物这就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然后再从重点句子入手,通过反复评读,在读中感知人物的心理上。

一、以学生的收获大小为准定位略读课文的学习。

我们知道略读课文的编排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迁移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因此在略读文的教学中,我们要明确这样的教学要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着力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鲍老师就本着这一理念,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并且抓住重点句段和词语,解读文本,训练学生的阅读。

二、情境如蜜,粘住学生

xx老师重点抓住保罗的两次出乎意料来进行情景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深情地融进情景。

情景一:当保罗告诉小男孩新车是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时,小男孩吃惊得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天哪!我希望

  希望什么呢?保罗是这样揣度小男孩的心理的: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可以白白送给他一辆新车。保罗错了!小男孩不是 而是 ,让学生体会出小男孩希望的是将来也能像保罗的哥哥那样,能送给自己的弟弟一辆新车。小男孩的话语让保罗吃惊,也让读者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在物欲横流、利益当先的今天,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自己获取了什么,并不是给予了什么。小男孩用他不是期待获取而是准备给予的言行教育着我们,也触动着我们人性中最柔软、最美好的一部分,让我们由衷地感觉到给予也能给人带来快乐,而且这快乐是那样的至真至纯、至善至美。

情景二:小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开到他家门口,保罗以为小男孩想炫耀一下。然而,小男孩只是背出腿有残疾的小弟弟,告诉他:弟弟,看那新车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到那时候

保罗又一次错了!小男孩不是 而是 ,让学生填出小男孩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关爱。小男孩的弟弟看起来是不幸的,因为他腿有残疾。但,他却比谁都幸福,他有一个时时想着他,时时给予他关爱的哥哥。残缺的生命因为爱而倍感完美。这个富有爱心的小男孩一次又一次地让我们和保罗一样感到震惊、感到意外、感到惭愧,他的一言一行中所散发出来的人性的芬芳,飘逸在我们心中,荡涤着我们因尘世的忙碌而积满浮尘的爱心。面对小男孩对亲情的给予,我们体会到的难道不是久离我们的,让生命产生奇妙感觉的深层次的快乐吗?

总之,这是一节高品味的语文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训练,这就是语文课。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用大家风范诠释了一种别样的快乐给予。

给予是快乐的评课稿第二篇:

《给予是快乐的》是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地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

这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代老师的课堂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代老师巧妙的抓住课文的重点,轻松的突破了难点。高段的语文课堂重在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而我认为,如果是纯粹的朗读,那么一个孩子也许会很成功,但我认为一个真正的亮点所在,还应该是孩子会自己去解读文本,会有自己的思想。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孩子的朗读,孩子的想法也是千千万万的。在本堂课上,代老师点拨孩子保罗为什么一错再错,都是因为那辆车,同时,出示图片,让孩子有一个想象的凭借,并围绕这辆车展开想象,小男孩想当一个这样的哥哥,体会给予的快乐。孩子们说的都很不错,我也想拥有这样的车,这车太漂亮了,真的是你哥哥送的吗,孩子不停地说,从视觉感官上去产生给予是快乐的刺激。

在后边代老师设计了,当保罗知道了真相以后,带着这兄弟俩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代老师生动的补白并播放美丽的圣诞节图片,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升华,效果很好。这份给予的快乐,孩子们渐渐地悟出来了。再者,教师优美的声音如同播音员一样,把美丽的文本传递给孩子们,让人回味无穷。

最后的拓展,教师别出心裁:小组讨论小男孩为什么没有名字?由此引申到我们每个人身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4、四年级数学线与角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线与角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第二单元《线与角》

①直线:没有端点, 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不可测量;

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不可测量;

线段:有两个端点,不可延伸,可以测量。

线段和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直线和射线不能比较长短。

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②平行: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平行线画法:一合,二靠,三移,四画。(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只能作一条。)

(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可以作无数条。)

两平行线间的所有垂线段相等。(即: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③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垂线画法:一找,二合,三画,四标。(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只能作一条。)

(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作无数条。)

同一条直线的所有垂线互相平行。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个点到直线的距离。

(即:【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

④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互相平行;

长方形的两组对边互相平行,四组邻边互相垂直;

正方形的两组对边互相平行,四组邻边互相垂直,且一组对角线也互相垂直。

⑤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与张口的大小有关。

0o锐角90o 直角=90o 90o钝角180o 平角=180o 周角=360o

1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1个平角=2个直角

⑥量角:量角要用量角器。

(角的单位是度,用符号o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o)

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两合一看。

两合是指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点点重合); 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线边重合)。

一看是指要看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的刻度(看刻度)。(看角的度数时要注意是看

外圈刻度还是内圈刻度。角的张口向左看外圈刻度,角的张口向右看内圈刻度。)

⑦画角:画角可以用量角器或三角板。

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一画射线二重合,三找好点四连线,五标度数六检查。

用一副三角板能画出的角有:(注意:这12个能用三角板画出的角度都是15的倍数。)

15o 30o 45o 60o 75o 90o 105o 120o 135o 150o 165o 180o

(45o-30o) (30o+45o) (45o+60o)(30o+90o)(45o+90o)(60o+90o)180o -(45o-30o)

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四边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

15、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

x10

X10

10

10

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长x宽=绿地的面积

( )x8 =560(平方米)

( ) x24=(1680)(平方米)

方法1:248=3 3x560=1680(平方米)

方法2:5608=70(米)

70x24=1680(平方米)

答:扩大后的绿地面积为1680平方米

题3、拓展题:

这个长方形绿地要栽种苹果,如果每4平方米可以产苹果9千克,那么560平方米可以产苹果多少千克?,扩建后的果园可以产苹果多少千克?

(每平方米的产量 )X(有几平方米)=产苹果的量

( )x 4 = 9

扩建前:( )x 560= ( )(千克)

5604=140(平方米) 140x9=1260(千克)

扩建后:( )x 1680=( )(千克)

16804=420(平方米) 420x9=3780(千克) 答:......

小明和小伙伴们得到了最珍贵的宝物,那就是他们一路上的重重考验。因为困难让他们得到了更多的知识。

六、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零除外),积也要乘(或除以)几(零除外)。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七、作业布置:P59

1. 3. 4

八、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62=

620=

6200=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1824=

(182)(242)=

(182)(242)=

两 数 相 乘,一 个 因 数 乘(或 除 以)几,另一个 因 数 除 以 (或 乘 )几,它 们 的 乘 积 不 变。

▲.这节课教学要注意的一些内容:

1、注重组织好合作交流活动。

对于这类刚刚尝试探索规律的问题,广泛进行小组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让学生

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

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

地进行探索与交流。教师把思考的权力还给学生。

2、学与练有机穿插,练习的设计体现了阶梯性。

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亦学亦练,注重了知识的生成与巩固,学与练相得益彰。

最后练习题的设计,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最后的拓展题则是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的情况,不对全体学生做统一的要求。

16、角的分类画角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分类画角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角的分类和画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角的分类过程,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关系,能判断已知角是哪一类的角;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角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进一步感受分类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利用最角的经验主动学会画指定度数的角.培养用量角器画角的技能。

3.使学生主动操作和比较,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作用,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认识角的分类结果和掌握角的画法。

教学难点

理解、认识平角和周角。

教学准备:

师生准备活动角、量角器、圆形纸片;为每个学生准备练习纸(分为三道题的图形):(1)下面各个锐角是多少度(大小不同的几个锐角);(2)下面各个钝角是多少度(大小不同的儿个钝角);(3)下面各是什么角(5类角各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激活认识.引入新课

1.激活已有认识。

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的三个图形。

提问:这三个角各是什么角?你能用什么办法知道这个角(指直角)是不是直角?(教师演示用三角尺比一比,确认直角,并标注直角符号)

2.引入新课。

谈话:我们在二年级已经认识过锐角、直角和钝角.以直角的大小为标准,(指角)这个角是直角,这个小于直角的是锐角,这个大于直角的是钝角。那么到底有哪几种角呢?这就要学习角的分类。(板书:角的分类)除此之外,我们这节课还要利用量角的经验,学习画已知度数的角,学会画法。(板书:画法)

二、操作比较,认识新知

1.学习角的分类。

(l)认识直角。

引导:(指直角)刚才我们验证了这个角是直角。你知道直角是多少度吗?请你用量角器量一量课本例4里的那个直角,看看等于多少度。

交流:直角是多少度,(根据同答演示量直角,观察直角是90,并板书直角是90让学生读读)

(2)认识平角。

让学生用活动角做成直角(教师同时用活动角演示出直角)。

引导:请大家把这个直角像老师这样(师生同时操作)转动其中一条边把角一点一点变大,旋转到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为止。这样也组成一个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指顶点和边)这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

请同学们互相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互相指、互相说)

画图:这个角可以这样画出来:先画一个点。再沿直尺向一边画一条射线,向另一条边画另一条射线,这就是一个角(标注弧线)。

追问:这个角有什么特点?(两边在一条直线上)

说明:这样的角叫作平角。(板书:平角)请在课本例4里找到平角,互相指一指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引导:平角相当于几个直角那样大,应该是多少度?

那请你量量.看看等于多少度?你们说得对不对?

交流:平角是多少度?(板书平角等于180.让学生读一读)你知道直角和平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吗?(板书:1平角=2直角)

(3)认识锐角和钝角。

引导:你觉得把锐角、钝角和直角、平角比较义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还是来看活动角。

师生同时操作,旋转一条边从小到大做几个锐角;(旋转到直角的位置时提问:现在还是锐角吗?为什么?)继续旋转做几个钝角,(旋转到平角位置时提问:现在还是钝角吗?为什么?)

追问:那比直角大的都是钝角吗?(平角不是钝角)

提问:根据活动角的操作,知道锐角和钝角的大小与直角、平角有怎样的关系了吗?说说你的认识。

指出:大家通过活动的变化,知道了锐角比直角小,就是小于90的角;钝角比直角大、比平角小,就是大于90、小于180的角。

(4)认识周角。

引导:刚才活动角已经转动成平角,我们续转动这条边把角变大,让两条边重合为止。(师生同时操作活动角)现在这个角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我们请位同学来指一指、说一说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指名学生边指边说明)

画图:这个角可以这样画出来:先画一个点,再画两条重合的边。(画出角)这样两边重合的也是角。(标注弧线符号)

提问这样的角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点?

说明:把一边旋转一周,两边重合所得的角,叫作周角。(板书:周角)

提问:这样形成的角包含了几个平角,大小是多少度。(板书:周角等于360)

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板书:1周角=2平角=4直角)

(5)整合结果,形成认识。

回顾:观察黑板上的图形,看看角可以分为哪几种?每类角有什么特点?

指出:我们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周角.90、180'和360的角分别是直角、平角和周角: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但比平角小的角是钝角。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牛观察折扇、团扇中的角,说说各是什么角。

提问:你还能我出生活中的这种角吗?(学生举例.如钟而上的时针、分针组成的平角和周角,单杠叫环动作形成的平角和周角,扳动扳手时可能形成的平角和周角等)

3.学习角的画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说说如果要在量角器上画一个50的角.可以怎样画,同桌互相用笔尖指一指、说一说。

学生画角,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画出50的角的?(结合交流.教师演示画角.叫确先画一条射线.再确定50角另一条边的位置并画出来)

要求学生按照画法再画一个50的角,同桌互相说说画法。

交流:你能说说说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吗?

指出:按照要求的度数画角,可以先画一条射线,再把量角器中心和射线端点、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然后从0起找到要画的度数画点,画出另一条边。(板书:画一条边摆量角器(两个重合)找点画另一条边)

4.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画指定度数的三个角。

提问:你是怎样画的?(交流用量角器的画法)还可以用什么画这三个角?(交流用三角尺的画法)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做练习十四第1题。

让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各是什么角,并且说说从小到大怎样排。

交流:能把你们同桌讨论的结论说给大家听一听吗?(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角的判断练习。

出示3:00、6:00、8:00、4:30、l2:00的钟面图。

让学生判断钟面上时针、分针组成的各是什么角。

3.做练习十四第2题。

让学生照样子折一折(两次对折后说说是什么角.三次对折后想想平均分成了几份)再在课本上观察、填充。

交流:你填的结果是样的,是怎样想的?

学生找一找平角、周角,再交流。

4、做练习十四第3题。

让学生完成画角。

交流画出的角,结合说说画法。

四、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把你认识的内容与同学们分享吗?

回顾一下认识各类角和学习画角的过程,还有哪些体会可以和大家交流?

练习设计:

计算练习十四第4题.比较一下每组两道题,思考有什么发现。

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和画角

锐角小于90

直角是90

钝角大于90,小于180

平角是180

周角是360

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4直角

17、难忘的一课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一课听课稿,分享难忘的一课听课感受和记录

难忘的一课评课稿第一篇:

《难忘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一位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我认为李老师认真钻研教材,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设计清晰有条理,语言简练有感染力,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教给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学习的方法,也称得上是精彩的难忘的一课。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不管偏离了谁,都会使语文失去了语文味。我认为李老师记得这节课就和好的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简约有效和美丽转身。

在我们平时讲公开课时,好多老师一直不明白略读课文究竟该怎么讲,让学生读书的度该如何把握。归根到底,是对略读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所以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是略而不略,把略读课上成了精读课;一是教而不教,没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前者是因为老师觉得略读课文中有好多值得仔细品味的语句,不舍得放手,于是像精读课一样细细品味。后者是因为老师觉得既然是略读课,就让学生读读课前导语,然后自学去吧。其实,略读教学是充分利用课例,引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品质。具体教学要求主要有: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粗知文章大意;向课外延伸。在《难忘的一课》一课的教学中,这些教学目标都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课前交流中,教师就让学生各自谈谈语文学习的方法,教师做一简单的总结与指导。。揭示课题后,指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靠同学们自己读懂课文。接着引导学生关注阅读提示:我们还可以带着问题读书,把书读薄。这些引导,都体现了略读教学的特点。在进入读书环节后,老师让学生先进行第一遍读,思考,那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出反复出现的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教给学生抓住主线脉络,把书读薄的方法。紧接着教师抓住重点环节,把目光放在写这一环节。让小组同学用横线画出台湾老师、作者、孩子们读书的情形的句子,认真品读所画句子,写体会、作批注。又一次交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笔一画地写、一遍一遍地读、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等语句来体会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认真态度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懂得这里作者是抓住他在台湾小学里所看到的师生认真学习祖国文字这一感受最深的事来叙述,从而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光复一词是这一环节中的情感处理难点,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词却是全文情感的基调,没有了这个基调,所有的体验和情感都是苍白无力的。可喜的是李老师很好的解读了文本,抓住了这个情感点,从光复资料的推荐,朗读,语言引领上起到了很好的点睛之笔。这充分体现了李老师的课堂智慧。

把书读薄之后,教师又通过反复朗读,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课文中的三次出现,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赏、在读中化。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台湾师生那严肃认真、富有感情、火热而真挚的心;让孩子们明白了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浓郁的爱;更让孩子体验到了台湾与祖国之间永远也割舍不断的亲情;还让我们的学生那颗纯朴的爱国之心沸腾了!这样的读,给语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这样的读,让语文课承载了生命的涌动;这样的读,使语文课升华了厚重的精神。这样就做到了把书读厚。这厚重的读,使语文课升华了厚重的精神。就在课堂中,不仅是学生全部的注意力凝聚在这一课,我们听课者也被这一课深深地感动了。在这节课上,学生获取的已经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多的是对祖国的铭心之爱,是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体验。这种体验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

总之,我认为本节课既有语文知识的生成,学习技能的掌握,又有情感的体验和升华,实现了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融合。

难忘的一课评课稿第二篇:

《难忘的一课》评课稿

《难忘的一课》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 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 , 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 , 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 , 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 我觉得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 , 联系时代背景 , 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 既是教学的重点 , 又是教学的难点。

今天听了贾宁老师的教学,贾老师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1、贾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课堂设计有条理,抓住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条主线,层层深入,使学生和作者一起感受那浓浓的爱国情意。2、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注重创设情境,通过歌曲、图片、诗歌等营造氛围,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运用情境教学法,以采访的形式,让学生和文本融为一体。3、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始终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比如初读课文后,她说,找出贯穿全文的一句话是不是可以了呢?我们还要认真地读课文,读出作者的感受,并把我的感受变成自己的感受。4、教师教态自然,亲切平和,表现在首先她以引领者的身份出现,其次在课堂上始终亲切地称呼孩子们,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而且她善于及时地表扬鼓励学生,而评价语言极其丰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一个学生读正确词语之后,她是这样评价的:你真是口齿清楚,字正腔圆哪!我想学生听到这句评价语一定学得更认真了。

但是,在品读感悟的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教师牵得太紧,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完全是一问一答地进行的,我觉得这样不能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没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可以在找到这些句子之后,让学生谈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者疑问。比如教师的问题:老师和孩子们对我的到来为什么不感到意外?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由学生来提出,并组织讨论。对第二部分参观小礼堂的教学,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这句话应该引导学生感悟到伟人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这是在用日本的民族精神来毁灭中华民族的精神。这是非常残酷的精神统治,因为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精神支柱,他们就只能沦为亡国奴。我觉得老师还没有引领到位。

18、商的近似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商的近似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为什么要求商的近似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6.03、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8.785、7.602、4.003、2.897、3.996

3、计算0.381.14。(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出示例6,口述图意,再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哪一位?为什么?(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教师问:表示计算到角需要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哪一位?应该约等于多少?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我们学习班了求积的近似值和求商的近似值,比一比这两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P32做一做:

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各题商的近似数:

3.817、3242、246.413

2、P36第1题。

四、作业

P36第4题。

课后小结

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都有什么样的收获?

课后习题

1、计算下面各题(商保留一位小数)。

14.362.7 8.336.2 70.03 3)

2、计算下面各题(商精确到百分位)。

3242 1.251.2 2.410.7 4)

3、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得数保留到百分位)。

5.636.1 2.840.03 4.24.5 0.3820.13 6.643.3 38.22.7

19、位置评课稿

一、谈话导入

活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应的习题

上、下、前、后

轮船在火车的下面 汽车在火车的上面

小轿车在货车的前面 客车在大货车的后面

20、三角形的面积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的建立。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以及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你能计算出下面图形的面积吗?(单位:米)

建议:将正方形换成平行四边形

2、小结:求图形面积时,只要找到相关的条件,运用所学的方法就能得到要求的图形的面积。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自学书本P61,思考:你怎么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生自学后回答,师边板演边小结)

2、练习:找出下列三角形中BC边上的高。

3、师:那么在一个三角形中可以作几条高呢?

(生在练习纸上作高,师在板演时特别要注意说明钝角三角形的两条形外高和直角三角形的一组直角边是对应的一组底和高)

4、小结。

探究二:三角形的面积的面积计算方法

1、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

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请你用手中的学具,想办法算出它的面积。

2、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学习任务

3、汇报交流

师: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算的?

为什么用同样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去拼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拼好后有什么发现?

(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直角三角形的底与底边上的高与平行四边形底与高有什么关系?)

4、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师: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出示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5、验证与归纳

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底高2,它适用于直角三角形,是否适用于锐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呢?

师:请学生拿出手中的锐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想办法验证一下

(1)、学生操作:小组合作

(2)、汇报交流

师: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你们有什么发现?

教师媒体演示:三种三角形各自相应的平行四边形

(3).归纳

师: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三角形的底和高。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底高的积是什么图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怎么表示?

S=ah2

小结: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相应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九册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第一小节的内容。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行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二、学生分析

新课程沐浴下成长的五年级学生,在灵活开放的课堂中,学生们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十分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本课学生对数格子法、剪割拼补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操作与观察,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新课程对图形与空间的教学要突出探究性活动的要求,体现《数学课程》的过程性目标,同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确立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难点:使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五、 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

教学方式: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靠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学习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着观察、操作、推理、比较、交流

模拟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本课多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

实践,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讨论,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

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梳理来完成探究任务。

评价方式1、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学习状况、学习态度的评价。

3、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4、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

六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 平行四边形课件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梯形

学具 学生每人一个任意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 剪刀

七、 教学流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学生特点,设计如下环节。

(一)结合生活设疑 激发情趣导入 

  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伊始,我结合生活实际(课件出示小故事)设疑导入, 根据学生的兴趣特征设计了学生在现有知识水平中无法解决的生活实际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不是在学习纯碎的数学知识。而是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玩中初步理解了抽象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二)动手实践,多维探究

我提出怎样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大小呢?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小组讨论。小组学习中,学生不受任何束缚,开动脑筋,各自想尽一切办法,这样不但达到大家参与,共同提高的学习效果,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汇报交流时,找准切入点,突破难点。利用从小组汇报中得来的信息,引导学生确定办法的可行性。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如:数方格(学生有计算长方形面积的能力)、重叠卡片对比法,剪割拼补法等等。不论哪一种方法都是宝贵的,因为,这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学生自己研究讨论的结果,是课堂中生成的收获。引导学生分析、验证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的方法。所以,在学生汇报出多种答案时,我组织学生分组实践各种办法,并要求说明实践过程,要合情合理 ,学生在认真、细致的操作中认知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

首先(课件出示数方格图)要求认真观察,然后填写表格,最后讨论总结出:即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并得出两个图形面积相同的答案。这一组实践操作,实际上是组织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与高相同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进行合作探究,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汇报交流时,他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自然形成,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为下一步推导平行四边面积计算公式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抓住重点环节,深入推导梳理

学生认知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动手实践,他们已经知道:两个图形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底相等,宽和高也相等。但这三个结论之间并没有在学生思维中产生联系,而这个联系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于是让学生自主操作探索,探究新知

(1)实验操作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并选取小组代表把拼剪的图形张贴在黑板上。学生操作方法如有误,可用课件演示正确方法,使学生学会平移图形的方法。这一环节的安排,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概念,更为下一步探究面积公式积累了感性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2)合作探究

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结果,讨论:

a、是不是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剪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

b、拼成长方形的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c、拼成长方形的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小组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课件展示板书)

整个新知识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现、比较、归纳,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具体到 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突破了难点,解决了关键,培养发展了学生能力。

(四)分层运用新知,逐步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

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几道练习题:

1 基础练习 出示填空判断题,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提升练习 出示例1及实际应用题。熟练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3 发散练习 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此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使学生明白等地等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本课小结 (课件出示 )

九 板书设计

22、唯一的听众评课稿

《唯一的听众》评课

《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 xx老师创设的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令我印象深刻,沈老师就像是一位心灵的导师,娓娓道来,使学生感受人间的真、善、美。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沈老师在教学主要环节采用了从课题引入的方法。找出写有唯一的听众的句子用划出。先让学生找出相关语句,通过交流使学生对 唯一的听众有初步的认识。接着沈老师引导学生品味老妇人的语言。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老妇人对小主人公心理的影响。最后,沈老师引导学生品味老妇人的眼神,进一步感受老教授真、善、美的心灵,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也在学习与交流的产生了共鸣,得到了升华。这样的安排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达成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沈老师在教学时有意弱化了前一条线索的探究,而着重引导学生品味老妇人的语言、眼神等语句,教学重点突出。设计老人为什么这么说?此刻我的内心怎么样?等问题进行追问,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小主人公的内心变化,理解小主人公从音乐白痴到小提琴家的重大转变的原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充分体现了沈老师对教材的深刻解读和准确把握。

第二,沈老师所创设的开放、和谐的课堂很值得我们借鉴。整堂课,沈老师就像是一个朋友,与学生一起交流读后的感受,和谐之风拂面而来。同时因为沈老师很强的课堂掌控能力,使得课堂上的气氛民主而散漫,活泼而不吵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沈老师都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走进文本,感受文本,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教学47自然段时,沈老师先由学生默读课文,并在读书时写下这样的感受,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而且在随后的交流中,我们也能听到学生们精彩纷呈、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第三,本堂课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也非常突出。老师注重让学生读中悟意、读中悟情。在课堂的各个环节,老师采用了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重形式,运用了朗读、默读等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特别是在教学老妇人的语言描写时,在交流对相关语句的感受后,沈老师设计了一个配乐分角色朗读的环节。在学生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在悠然的乐曲的背景下,学生完全融入了人物的情感之中,课堂中我们确实也感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全情投入。这样的教学入情入境,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唯一的听众评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总体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两方面的变化去感受老教授对我的鼓励以及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2,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人与人之间相互的支撑形成爱的暖流,进行拓展写作.

  教学重点:

  要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几个方面的变化去感受老教授对我的鼓励与欣赏,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写作练笔.

  教学难点:

  1,本文作为对单元学习的收结,要贯穿人字结构是相互支撑的,它形成爱的暖流这个主题,这个主题分散到各篇文章中又不一样,既要对前几篇课文作出回顾,又要突出本文的爱是关心,鼓励别人的关爱.

  2,全文朗读要以老教授的用心关爱为着眼点,因涉及到的文句比较多,所以要进行及时的多种形式的练习.

  板书设计:

  老教授用心

  相互支持爱

  我尽心尽力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这个单元语文学习的主题是什么

  生:爱(板书靠左:爱)

  2,对,是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就形成了一股爱的暖流,所以,单元提示说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3,在课文《穷人》中,渔夫一家用善意的行动给困难中的人以关受,在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中,残疾青年用善意的谎言维护了别人的自尊.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11课,一齐读课题(《唯一的听众》指题).

  5,这一课,写的是谁对谁的爱,又是通过哪件事,表现出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的(出示)

  6,带着以上问题,我们来读课文,读的时候要把字形看清楚,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自己朗读(5分钟)

  评:本环节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单元组合的重视,发挥了教材单元组合的作用,让学生有整体的单元意识,并且通过单元整体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这一课写的是谁对谁的爱

  ①生:老妇人对我的爱

  ②能不能说得确切一些,这位老妇人是一位

  生:老教授(板书)

  ③这一课,写的就是老教授对我的爱.

  2,你是通过哪件事,感受到老教授对我的这种支持,这种爱的

  生:学琴(反复问三人)

  评:本环节教师问题简单明了却让学生了解了本文的主要事件,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有整体的感受.符合语文学习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认识过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

  三感受老教授对我的爱

  1,是啊,这种爱是通过老教授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来的(小结).默读课文38自然段,划出这样的词句.

  2,读你找到的句子

  预设:

  ①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

  a.你为什么划这一句

  b.老教授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其实是谁打扰了谁老教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c.带着这种感情,谁能读这个句子(三人)

  d.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②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a.你为什么划这一句

  b.联系上下文,老教授的耳朵真的聋了吗那她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让我放心)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c.这句话你们会不会读

  (如不妥,追问:这样读行不行应该怎样读)(多人邀读)

  (好的话,追问:为什么要这样读)

  ③也读,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a.你为什么划这一句

  b.你是从哪个词语感受到这种爱的.(用心,板书)

  c.还有什么地方你也看出教授在用心支持我(每天)

  d.你能不能用心来读这句话.

  ④我停下来时感觉

  a.你为什么划这一句

  b.抓住了真不错来说,能不能抓住这个词来读.

  c.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⑤有一次像深深的潭水.

  a.为什么划这一句

  b.你从教授的哪个动作中,感受到这种爱.为什么说像深深的潭水呢

  c.带着这种感受,你来读这句话.

  ⑥三次平静地望着.(根据学生理解情况,作为选择问题)

  a.你能联系上下文,是会读书的学生.

  b.为什么你认为这也能看出老教授对我的爱

  5,从教授的语言,动作,神志中,我们感受到她总在用心关爱我,所以教授的每一句话在我听来,都像是诗一般的语言(小结).

  6,我们也来读一读,感受一下,老师先读,老师读完你们接着读老教授的话,从3读到8自然段.

  评:此环节教师围绕单元目标,让学生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来感受人物的形象同时展开教学,这一点,执教老师抓住了,并抓准了.课堂中展示过程也比较充分.学生学得比较主动.学习中,学生的理解,感受,体会都比较到位,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发言中能够体现.

  但是,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受,对文学作品的体会学生是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在回到简单的认识过程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展示,合理调节,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能更清晰地获得这个过程呢这是很有讲究的,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本课应该有两个梯度:一个是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老教授对自己的爱,另一个是让学生体会到这种爱是倾注了老教授良苦用心的.但由于执教老师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教学过程显得平铺直叙,这两个梯度交*进行显得无序,教学中学生始终在一个平面上思考,教学的深入不够,没有梯度,教师作用的发挥不够,提问显得琐碎,学生跟着老师无休止的问题走,没有自己真正的思考,教学的有效性不足.

  四,感受我对老教授的爱

  1,老教授这样用心支持我,我又是怎么做的呢

  2,你能用这段里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吗

  (尽心尽力板书:尽心尽力)

  3,就是这种用心与尽心的相互支持,最后我获得了成功.演奏成了我难以割舍的爱好,让我们和着《小夜曲》一齐读最后一段,感受他的成功.

  4,是啊,听众是唯一的,关爱却是相互的(指课题),让我们互相关爱,让人字的结构变得更加牢固吧!(总结)

  评:此环节教师做了略读的处理,很适当.由于有了前面内容的学习铺垫,学生自己能够解读文本,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课堂显得轻松自如,有效率.

  五,拓展写话

  1,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像老教授一样支持你,帮助你,让你获得成功的人他是怎样支持你的请你简单的写在1#本上.

  2,交流(23人)

  3,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评:此环节展示了教师对学生练笔的重视,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在这点上更加应该突出.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内容,本次拓展写作的内容太泛,设计还不够精细.

23、青山不老评课稿

《青山不老》评课稿

《青山不老》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非常有幸参与区语文教研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备课、教学,让我也尝试了新教材略读课文的教法。下面我就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 教学理念与目标。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

《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

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

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导读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前两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再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也同时得到升华。对最后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安排了写,主要意图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最后,以读代讲,体验感悟。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时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课文。 备课时,抓住备读。要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课文,根据要求来自由读课文;交流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以读代讲,讲得少,用读去体会。最后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过写感想后读一读。

以上这些是我的教学意图,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还有很多问题(简单谈谈课的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一起探讨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最后,我以叶圣陶先生曾说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讲话,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和各位老师一起共勉。谢谢!

24、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掌握圆的面积 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圆片,剪刀。学具准备:分成十六等分的圆硬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这个故事与所要学习的内容有联系。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楚学习的重点,难点是什么?也提醒老师要有的放矢。

三、学习新知

(一)、定义:

1、摸一摸哪里是圆的面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二)、小组交流

圆与以前我们研究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不同之处:圆是由一条封闭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都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

如何化曲为直呢,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呢?

(三)复习旧知,渗透极限思想

1、还记得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还记得吗? (我们是通过剪拼的方法把它转化成长方形的。)

小结:把圆转化成哪一个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而得到它的面积公式。

(四)小组合作学习

(1) 老师引导学生将圆化曲为直,先将圆沿直径剪开,然后沿半径再把圆平均分成偶等份。然后把剪成多份并用拼的方法将其转化成学过的规则图形。

(2)请学生观察四组图。随着份数的不断增加,有何发现?

(3)转化后的图形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长方形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

(5)试着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五)风采展示

1、学生汇报推导过程。

2、学生齐读圆面积公式。并说一说圆的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设计意图】 这两个环节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中,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当堂测试与应用

1、做课件图示,求半径为2分米的圆的面积

2、做课前出示的圆形花坛的面积。

3、根据下面所给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1)半径2分米

(2)直径10厘米

4、一个雷达屏幕的直径是4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5、判断对错:

(1)圆的半径越大,圆所占的面积也越大。 ( )

(2)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面积扩大6倍。 ( )

【设计意图】在当堂测试与应用中设计了基本练习与综合练习。基本练习主要是加强学生对圆面积的认识,并能计算圆的面积。综合练习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出圆的面积,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七)总结

今天我们推导出的圆的面积公式,是利用剪拼方式,把圆转化成长方形的。可见数学知识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知识间的联系就是我们学好数学的钥匙。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5、圆的面积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 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

2. 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活动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圆面积公式并能够运用圆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体会化曲为直思想。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直尺、圆形纸片、毛线或绳子。

教学过程:

一、激活表象、再现特征。

1.(投影出示16页的喷水动画):

师:这是现代化农田里的一个自动喷水头,喷射的距离为5米,从画面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课件演示喷射过程,理解什么是圆的面积)

学生可能回答:喷水头喷射一周得到一个圆形,喷射的距离5米就是圆的半径。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回答:这个自动喷水头喷射一周的周长是多少? 自动喷水头喷射一周浇灌的农田面积是多少?

师:求喷水头转动一周浇灌的面积有多大就是求谁的面积?课件演示由生活中的圆抽象的过程。(板书:圆的面积)

二、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估算圆的面积。

(1)老师提出问题:你能估一估半径是5米的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2)独立估算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进行交流。

(3)班内汇报交流:让不同想法的学生分别汇报,其余学生在认真倾听的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或不同想法。

(4)师:求圆的面积,我们用数格子的方法方便吗?如何又快又好的求出圆的面积呢?(引出用公式计算)

2.探索圆面积公式

(1)学生操作

老师提出要求: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的圆,和小组同学一起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并思考你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形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开始操作,教师巡视)

(2)初步汇报,实物展示。

汇报要求:○1如何分的?○2把圆转换成了什么图形?(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课件演示)

学生可能是4等分、8等分、16等分、32等分,学生可能拼成的图形有4种情况:

(3)比较反思,发现规律。

学生结合课件或展示的实物,比较4等分、8等分、16等分、32等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会发现:等分的份数越多,等分后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师:如果把一个圆等分成64份、128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微机显示,让学生体会到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4)深层汇报,转化思考:

汇报问题○3: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形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汇报得知: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C/2=r,它的宽是圆的半径r(学生汇报的同时,老师课件演示)

(5)提出问题:你能否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圆形面积公式呢?并说出你的理由。 (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也就是圆形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形的半径。而长方形面积=长宽,那么那么圆形面积=圆周长的1/2半径即可。)

(生说,教师板书)用字母怎么表示圆面积公式呢?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S=rr

S=r2

(6)拓展探究:根据上面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你是否受到了启发?刚才还有的同学把圆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或者是梯形,你能试着用你转化成的那个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出圆的面积公式吗?

(7)总结:今天我们已经实践证明了,把圆拼成一些已经学过的直线图形,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r2 。把曲线图形拼凑成直线图形,体现了一个数学思想,那就是化曲为直的思想,化曲为直的思想是数学上一个最重要的思想。

三、试做例题、反馈矫正。

1.解决情境导入时的问题: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面积的农田?

学生独立尝试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后,老师展示学生出现的各种不同情况,让学生分析比较,哪种方法最正确合理。

3.1452=3.1425=78.5(米2)

答: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78.5平方米的农田。

2.计算下面圆的面积。(课本18页试一试的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后,让学生比较三道题的不同,说一说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让学生体会半径是求圆面积的必备条件。

四、巩固训练、灵活运用。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培养自己热爱数学,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动脑筋解决下面的问题。

1.计算下面圆的面积。

r=3cm d=10dm c=12.56m

独立完成,同位相互检查订正,发现共同错误集体订正。

2.要求一张圆形纸片的面积,需测量哪些有关数据?比比看谁先做完,谁想的办法多?

(1)可测圆的半径,根据S=r2求出面积。

(2)可测圆的直径,根据S=(d/2)2求出面积。

(3)可测圆的周长,根据S=(c/2)2求出面积。

3.实际应用:

一块圆形铁板的周长是31.4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4.在一个边长10米的正方形中放置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

五、评价小结、引发反思。

1.师: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的是圆的面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把圆等分成若干份,拼成我们学习过的图形,我们推导出了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S=r2 ,知道了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圆的半径,并且学会了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老师总结: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到处可见,希望大家用数学的眼光到生活中找一找我们用今天学习的圆的面积公式,还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面积= 长 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S = r r

S=r2

26、圆的周长评课稿

周长 直径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师: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了吗?

师:现在谁能说说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生: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你观察的很仔细)

师:(出示PPT)同学们都非常的伟大,你们和我们的祖先祖冲之有一样的发现。(到底多多少呢?)

②学习圆周率

师:(出示ppt)其实,他早就研究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发现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 (读pi)表示。他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3.1415926535但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只取它的近似值,即3.14。

>3.14 (板书: =圆周率)

师:而我们刚才得到的实验结果有差异,主要是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有误差造成的。(板书:圆周率,3.14)

5、推导公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圆的周长始终是直径的倍,而且知道了圆周率是个常量,如果已知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呢?

生: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吗?

生:C=d。(板书公式:C=d)

师:如果已知半径呢?

生:C=2r。(板书公式: C=2r)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直径是半径的2倍。

(三)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圆的周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出示ppt)那下面请同学们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并说明你的理由。

师:(出示ppt)同学们知识掌握的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解决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结果。ppt出示结果)

【设计意图:这三道习题是从基础练到拓展练的跨越,让学生在掌握了新内容的基础上,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要想做出判断是要有依据的,下面你们能不能帮助阿凡提计算小黑驴和小花驴的的跑到长度,看比赛到底是不是公平呢?

生:(通过计算)不公平

【设计意图:再次回到小黑绿和小花驴比赛的情境中,运用新的知识解决问题,首尾呼应,使整节课完整而有序。】

师:阿凡提看到同学们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非常高兴。可是国王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很不甘心,于是又想了个新花招,设计出一种新型的跑道要和阿凡提比赛,同学们想看看跑道的样子吗?

生:想。

师:(出示ppt)阿凡提看到了跑道的样子就答应了比赛。国王看到阿凡提答应了比赛,心想:聪明人也有犯糊涂的时候,我绕里面的8字路线跑,不知比你外面的大圈近多少,这个第一肯定是我的了。

师:同学们课后去研究,看看是国王的阴谋得逞,还是阿凡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呢!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化曲为直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3.14

C=d或C=2r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小黑绿和小花驴的比赛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的始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在创设情境时,我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激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此同时,我向学生提出质疑,以相同的方法测量学校花坛,车轮、地球赤道的长度,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产生探究一般方法的迫切愿望。第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验证猜想,在理解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及圆周率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第三次回到情景中,使学生在掌握新内容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小黑绿和小花驴比赛的情境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并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前面圆的认识的成功铺垫,因此本节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动,理解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因为亲自经历了小组内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过程,所以学生能较为容易地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另外,我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激励,比如当学生展示巧妙的方法时我赞扬学生的想法有创意、善于发现,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乐趣。

我在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评价时,艺术性稍显不足,另外,我对课堂的掌控和把握能力还需要提高。虽然对教材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但还没做到彻底地理解。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弥补以上不足之处,提高个人理论素养,使自己的教学趋于完美。

27、圆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材简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教材首先讲圆的认识,通过圆的直径和半径以及它们长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圆的特征;然后讲圆的画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通过对圆的认识,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本节内容,不仅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圆,而且为学生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2、理解和掌握同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会画圆。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具学具:8开白纸2张、硬币、直尺、圆规、棉线、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探求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了哪些平面上的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

师:上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围成的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师:很好,这是以前你们都学过的,那么圆是什么线围成的?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曲线。

师:对,现在我们来研究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圆。

板书课题:圆

点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入新的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圆:

1、表象认识。

师:你们以前初步认识过圆,请同学们说一说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生:硬币、钟面、圆形桌面、瓶盖等。

点评:在学生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采取让学生举实例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的表象认识。既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注意了学生的思维特点,为进一步认识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动手操作,认识圆心。

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操作)

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

生: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板书)

点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操作,自己发现,主动获取知识。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3、动手操作,认识半径。

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你所量的长度。(学生操作)

生1:相等,都是2.3厘米。 生2:相等,都是2.4厘米。

生3:相等,都是2.5厘米。 生4:相等,都是2.8厘米。

师:你们的结论,教师不否定。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操作)

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所量的数据。

生1: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生2: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生3: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生4: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师: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规律?若有,这个规律是什么?

生:有,相等。

师:相等说明了什么?

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点评:老师首先引导学生量数据,然后指导学生看数据,找规律,归纳出同一个圆内半径相等的结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概括能力。

:师: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老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

生:有无数条,都相等。

师:回答非常正确。(板书)

点评:让学生回味知识,强化结论,有助于学生对结论的掌握。

4、动手操作,认识直径。

师 :请同学们沿着对折的一条折痕画出一条线段来,观察后回答,画出的线段两端在什么地方?通过圆心吗?

生:两端在圆上,通过圆心。

师: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板书)

师: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吗?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回答,并说出道理。

生: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无数条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所以说,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无数条。直径是由两条半径组成的,同一个圆的所有半径相等,所以,同一个圆的所有直径都相等。

师:很好。(板书)

点评:学生有了这种推理能力,难能可贵。

5、回顾讨论,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讨论回答直径与半径存在着什么关系?并说出你是怎样找到这种关系的?

生1: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我们是通过量来的。

生2: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1/2。我们是这样想出来的:

圆心把直径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每一部分是半径,所以说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1/2。

师:你们回答都对。(板书:d=2r或r= d/2)。但找到关系的路子不一样,同学们,哪一个同学回答的好一些?

生:后一位同学回答的好一些,后一位同学是推理出来的,能力高一些。

点评:老师这种指导性的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6、尝试练习:课本58页 做一做 :1题 、2题。

三、画圆。

1、尝试画圆。

师:你们会画圆了吗?请同学们在白纸上任意画一个圆(不凭借圆形物体)。(学生操作)

师:你们都画出来了吗?若画出来了,请回答是怎样画出来的?并说出画圆的依据。

生1:画出来了,是凭手圈出来的,没有什么依据。

生2:没有画出来。

生3:画出来了,我是先在白纸中间点一点,把棉线的一端固定在这一点上,把捆着铅笔头的另一端放在白纸上,拉直棉线转动一圈,铅笔头留下的痕迹就成了一个圆。根据是: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相等,固定的一端端点是圆心,棉线长是半径,铅笔头留下的痕迹便是圆。

师:后一个同学画得对,道理说得好,不会的同学不要紧,请注意看老师示范。

点评:让学生尝试画圆,并让学生说出画法和依据,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规范画圆的步骤。

老师以圆规画圆为例示范。(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画法:1、定圆心;2、定半径;3、画圆。在画圆的同时标出圆心和半径。

3、学生练习画圆,画半径为2.5厘米、直径为4厘米的圆各一个,并说清画法和依据。

4、学生分组讨论:圆的位置、大小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请同学们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答,(略)。

师: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怎样?请同学们课后讨论,回答这个问题。

点评:课堂小结,延伸课外。既注重了本节学习任务的落实,又注重了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知识的欲望。

五、目标检测。(略)。

六、作业:课本60页: 1题、2题。

总评: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求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做到了教师心中有标,教学过程靠标,课堂结束达标。

3、教学的指导思想端正,教师始终处在指导的地位,学生始终处在主体地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

4、教法独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初步认识圆),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体形象表象抽象)和认知规律,采取动手操作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操作(折、量、画、观察、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在探索中分别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再让学生分析比较,总结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从而完成对圆的整体认识。

5、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例如:在认识圆心时老师提出了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了⑴折痕一样长,⑵交点在圆的中心,⑶每条折痕一样长,⑷交点把折痕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学生的发现,无疑是一种创新。老师提出的这个开放性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认识半径时,让学生观察数据组,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同圆的半径相等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例如:老师让学生回答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时,注重引导学生推理出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6、课堂教学结构严密,层次分明,并注意了课堂延伸,解决课内的余留问题。

7、基础知识落实的很好,重难点知识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发现,自己分析总结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巩固。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较好地贯彻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中由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发现。自己分析总结,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

28、比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举例验证

如:2:3=4:6=6:9

2:3= 4:6= 6:9=

2.根据分数和比的关系,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验证

如:3:4=6:8=9:12

= =

3.根据除法和比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规律验证。

如:5:6=10:12=15:18

56=1012=1518

在学生验证的基础上得出我们发现的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并揭示课题:比的基本性质(板书)接着进行随机练习:8:5=32:( ) 0.35:0.25=( ):25=( ):5

板书:7:5 8:5 9:8引导学生对这几个比进行观察,认识最简整数比。

本环节当学生通过素材的研究产生了对规律的猜想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使学生学会正确的研究方法,养成严密思维的习惯。因此,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验证。并且在验证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之后接着进行了应用性的随机练习,加深了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并引出最简整数比,为化简比做好充分的铺垫。

四、应用规律,化简比

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作用之一就是化简比,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化简整数比,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三个环节的教学,化简整数比首先出示:12:18,并提出,你能把它化简成一个最简整数比吗?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12:18=126:186=2:3 ②12:18=(122):(182)=(63):(93)=2:3 ③12:18=(126):(186)=2:3 ④12:18= = 这几种情况,此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出现的几种做法让学生思考,哪种正确?让学生在自我纠辩中,明了错因,掌握算法。并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指出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也可以根据比和分数的联系,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

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是在化简整数比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时可直接提问怎样化简小数比?学生可能会说出把小数变成整数。然后出示:1.8:0.09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做完后集体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变的。此时教师可提问:可不可以同时乘10?为什么?

学生掌握了化简小数比的方法后,接着提出对于分数比,你想怎样化简?学生可能回答把分数化成整数,教师追问,怎样把分数变成整数?接着出示: :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在全班展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提问为什么要乘12?如果学生出现 = =10:9教师应给予肯定。

化简整数比是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前提,在掌握化简比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探索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实现知识的迁移。

当学生掌握了化简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的方法后,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找到化简时的共同点,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小结:把不是整数比的化简成整数比,再把不是最简整数比的化成整数比。

五、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化简比是对比的基本性质的运用,因此,在这里充分的让学生自主的运用已经掌握的规律解决问题。而且由于前面比较注重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所以学生不仅能灵活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而且还能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想到用除法来解决化简比的问题,使学生实现对已有知识经验的灵活的综合应用。

 六、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在本环节中通过教师的提问,学习的比的基本性质,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全面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能谈到: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提升:我们在根据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整数比时,一般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能较快地得到最简单的整数比。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时,一般先化成整数比,再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通过引领学生全面回顾所学知识,提升学生梳理、概括知识的能力。并且注重知识网络的建构,引导学生关注本课知识的同时,关注以前学过的知识和以后将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学会知识、明确联系、体验数学的魅力,从而萌发自主地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的意识。

  作业布置的完成练习十三的11至14题。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们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29、东汉的兴亡评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亡听课稿,分享东汉的兴亡听课感受和记录

东汉的兴亡评课稿:

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习难点】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

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

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3. 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隐患。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阅读教材,回答。

(1)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东汉后期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不堪

2.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这首民谣体现了百姓们不畏强权,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且不卑不亢,视死如归的精神。

三.黄巾起义

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领导者、口号、结果)

2.材料分析。

材料一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1)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材料二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

(2) 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直击中考】

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2.东汉的首都在( )

A.长安 B.洛阳 C.大泽乡 D.巨鹿

3.( )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A.大泽乡 B.军阀 C.黄巾 D.外戚

4.光武中兴出现在( )

A.西汉中期 B.东汉初期 C.东汉中期 D.东汉末期

5.动摇了东汉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是( )

A.黄巾起义 B.州牧割据 C.宦官专权 D.光武中兴

A B C B C

30、动荡的春秋时期评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听课稿,分享动荡的春秋时期听课感受和记录

动荡的春秋时期评课稿: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区分西周与东周、春秋与战国的时间分期。

了解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三大方面的表现;王室衰微的三大方面的表现、以及诸侯争霸的原因、口号、五霸、影响等基本史实。理解春秋时期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变化对整个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认识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归纳知识要点,理解重点,难点。

多媒体展示,讲述历史故事,再现历史场景,寓乐寓教寓学。

提出典型问题,引导思考,学生自主思考与讨论相结合,攻克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到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重要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春秋 时期是上承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下启战国由分裂迈向统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导致原有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剧烈的变化,整个国家出现了割据纷争的局面。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内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三个内容是因果相连的递进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诸侯争霸。

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引起春秋时期一系列的变化;分封制的瓦解。

四、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少,历史思维也欠缺,注意力易分散,但他们好奇心强, 形象思维能力强,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历史思维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2. 启发式教学法

3. 讨论归纳法

4. 阅读讲解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对回顾之前学的西周的建立与灭亡以及对西周之后东周历史分期的介绍导入新课

(二)新授新课

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归纳:

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从三个方面农业、手工业、商业找并划出

之后并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考试引导划出要点并做好笔记

刚才我们学习了春秋时期的经济,掌握春秋时期的状况还需要了解什么呢?现在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春秋的政治吧老师总结过渡。

2、王室衰微

阅读这三段从每一段中分别找出王室衰微的表现

同时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书上的信息,由因朔果,帮助学生理解分封制瓦解、周王室势力衰落、诸侯势力崛起。

3、诸侯争霸

老师指导学生默读本部分。

请同学起来回答诸侯争霸的原因是什么?口号和春秋五霸是什么?

老师给学生分析尊王攘夷并明白为什么提出这样的口号

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30页并小组讨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三)课堂小结

利用板书进行知识梳理式归纳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重大变化。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史实是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瓦解的突出表现。

(四)作业

第六课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教学功能和立足初一学生学情,夯实基础,立足课本,分析理清每个知识点。

通过引导学生,启发式教学找出归纳重点,培养了他们的阅读材料和历史学习、思维能力。

通过讨论法、提问法,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原则,大胆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31、细胞的生活评课稿

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胞的生活听课稿,分享细胞的生活听课感受和记录

细胞的生活评课稿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细胞的生活》是初中生物十大主题之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二级主题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内容,本节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和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如具有叶绿体和细胞壁),以进行生命活动。并能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2、教材分析:  

《细胞的生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2012年新版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本节内容主要阐述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以及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采取模拟实验、分析资料等多种形式使细胞中的物质的教学具体化。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引入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教学。例如,葡萄被晾晒成葡萄干,是由于葡萄细胞中的水分子通过细胞膜散失到空气中去了。我们吃葡萄干时会感到酸甜可口,说明葡萄细胞中的糖类物质并未通过细胞膜到达细胞外。由此形象的引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然后再展开讲述。  

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难在如何使学生理解细胞通过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能量的转变。可先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做功的事例(如汽车行驶需要汽油燃烧提供能量),然后教师指出:细胞中物质的转变、物质的移动、细胞的成长、细胞内有序状态的维持等,都是做功。然后综合教科书的素材,还可参考背景资料,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通俗地解释细胞通过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了能量的转变。  

细胞核是控制中心内容比较抽象。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1)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2)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载体DNA。教师可从分析克隆羊的资料入手,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可分组),让学生发表看法,引导学生从多莉羊的性状几乎与提供细胞核的B羊一样的现象,得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的推论。进而依次介绍:细胞核、DNA、遗传信息。最后用比喻、举例的方法总结出:在生活的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控制的;而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也储存在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变。  

4、通过分析教材的插图和相关资料,了解生物体中能量转换是通过

叶绿体和线粒体进行的。  

5、概述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能力目标:

1、通过问题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的能力,  

2、通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2、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4、概述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教学难点:

1、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的图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活动一:  

教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关知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植物细胞主要由哪些结构构成?动物细胞呢?两种细胞相比,最显著的不同时什么?  

2 、在切西瓜时流出的红色汁液是什么?来自细胞的什么结构?  

学生回忆、思考、回答。  

教师引导: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的各项生理活动都需要物质和能量,那么,细胞的生活是否也需要物质和能量呢?这些物质和能量分别来自哪里呢?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讨与之相关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以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达到我要学,我想学,为以下新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创设良好的求知氛围。)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1、细胞内的物质  

活动二: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并指导学生分析下面问题。  

资料1:某校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粒浸软的小麦种子穿在细铁丝上,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烧,发现种子先变黑,然后燃烧,最后只剩下灰白色的灰。  

资料2:小明和小刚是同班同学,他们都是生物课外小组的成员,对一些生物现象非常感兴趣。今天,他们在一起探讨构成生物细胞的物质有哪些。小明说:我们吃的肉类非常香,水果酸甜可口,馒头和面包在细细咀嚼后感觉有甜味。这说明构成细胞的物质有脂肪、糖类、水等成分。小刚说:我在有关资料上发现,生物的细胞中还含有蛋白质、无机盐等成分。  

问题  

(1)、资料1中,种子能燃烧的原因是什么?燃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的灰是什么?  

(2)、通过资料2中两位同学的提示你认为生物细胞内含有哪些物质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内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1、种子能燃烧是因为种子中含有有机物,这种物质一般含有碳,能燃烧。燃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灰是无机盐。  

2、知道细胞中含有水分、无机盐、脂肪、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  

教师进一步强调:  

生物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无机物包括水、无机盐、氧等。另外,细胞在生活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推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通过小明与小刚的叙述,让学生明确细胞中含有的物质。使学

生具有了独立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欲望)   

2、物质的构成  

活动三:  

演示1:蔗糖在水中溶解  

把一块由蔗糖压缩的方糖放进水里,不一会蔗糖在似乎在水中消失了,舀一勺水尝一下,水有了甜味。  

演示2:将一滴红墨水滴在盛有清水的透明玻璃杯内,红墨水慢慢扩散到清水中,最后清水变成浅红色。  

问题 :   

(1)将蔗糖放在水中,蔗糖不见了,它真的消失了吗?  

(2)将红墨水滴在清水中,清水为什么变成了浅红色?  

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最后达成共识。得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通过实验加深我要学的欲望。并通过分析、猜测、推理,使学生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且分子之间有间隙。)  

2、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上面的资料1,尝试总结。  

有机物的分子比较大,一般含有碳;而无机物的分子比较小,一般不含碳。  

学习目标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教师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教师引导:夏天,为了防止晚上休息的时候被蚊子咬,而在床上设置蚊帐,这样蚊子不能进去,而人们需要的空气能够进去。那么,在细胞的结构中,那个结构相当蚊帐的作用,挡住有害的物质,而细胞需要的物质能够进入呢?  

学生通过讨论后回答: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部的环境分隔开,它可以挡住细胞外的有害物质进入细胞内,并将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使得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是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加深学生对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理解。)  

学习目标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活动四: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指导学生分析,并尝试完成下面的问题  

资料1:能量的形式有多种。食物中的能量属于化学能,阳光的能量属于光能,物质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是热能。  

资料2:当蜡烛燃烧时,蜡烛中的化学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  

资料3:绿色植物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问题:  

(1)、生物的生活中都需要能量,它们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哪里?  

(2)、绿色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什么?  

学生分组分析、讨论,最后小组成员达成共识,并在班内展示。  

(1)、生物生活的能量主要来自它们摄取的食物。而有的食物来自动物,有的食物来自植物。其实,这些能量归根结底来自这些生物体的细胞。细胞中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因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吸收太阳光的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制造的有机物中。有些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物的食物,一些小动物又可以被其他动物取食,能量通过食物链流到这种动物体内。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需要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光的光能。  

(2)、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是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化器。  

(通过知识陈述,并结合陈述的知识,提出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2 、化学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五: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示。  

(1)、线粒体存在于哪些细胞中?  

(2)、线粒体如何对能量进行转化?  

学生对照教材,分析图示,思考上面的问题,最后达成共识。  

(1)、无论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都含有线粒体。  

(2)、线粒体能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分解,在分解的过程中有机物需要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的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综合利用教学资源能力以及概括分析和知识总结能力。)  

学生质疑1:  

如果将细胞比作汽车的话,线粒体、有机物分别相当于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如果将细胞比作汽车,则线粒体相当于发动机,有机物相当于燃料。)  

学生质疑2:  

小刚患重感冒,在医院住院期间,每天都要注射葡萄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静脉注射葡萄糖可使病人的细胞及时获得葡萄糖,不必完全依赖消化系统。病人的细胞中的线粒体就可以将葡萄糖和氧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给病人生命活动的需要。  

教师进一步强调: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生物细胞中的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所以,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学习目标四: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1、遗传信息  

活动六:  

教师创设情境:当你想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状况时,可以收看天气预报;当你想外出旅游时,首先通过一定的媒体查看旅游的线路和旅游区各景点的介绍。  

通过收看天气预报可以获得有关天气的信息,通过媒体可以获得旅游线路和各景点的相关信息。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信息进行指导,那么这种信息存在于哪里呢?  

学生通过教材和相关资料尝试回答:受精卵内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都是由父母传下来的,因而叫遗传信息。  

(设计意图:铺垫,类比,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分析、概括。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迁移能力。)  

2、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活动七: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小羊多莉的身世,并指导学生完成下面的问题。(教师手书融合过程)  

问题:  

1、与多莉的身世有关的绵羊有哪些?  

2、多莉与哪只绵羊最相似?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1与多莉身世有关的绵羊油 3只,即A绵羊提供去核卵细胞,B绵羊提供乳腺细胞核,C绵羊孕育胚胎。2多莉虽然是C绵羊生出的,但是长相却一点都不像C羊,而是与B羊十分相像。说明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和对照,以及小组讨论和补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并通过关系图理清知识脉络,明确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3、细胞核中有存储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活动八:  

教师创设情境  

我们每天需要通过媒体获得信息,例如:通过读报可以了解最新的时政要闻,通过看天气预报可以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这些信息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给人们。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呢?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图片:螺旋DNA结构图片,细胞核中有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它的结构像一架螺旋形的梯子。DNA的分子很长,它可以分成许多个小片段,每一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比如,有的片段决定人的血型,有的片段决定人的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有的片段决定人的眼睛是黑色还是褐色,这些片段就是基因。  

问题:  

1、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什么结构上?(细胞核DNA上)  

2、 DNA的结构有怎样的特点?(像一架螺旋形的梯子)  

教师进一步强调: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因为细胞核中有遗传信息的载体DNA。DNA的小片段是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DNA上)  

教师提问: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是如何理解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这句话的含义的?(学生回顾这几节课的学习,尝试进行总结)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因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生活提供动力。细胞核能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因为细胞核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所以,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教师进一步强调: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每一个细胞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进一步使学生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加深概念的生成。使学生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课堂小结:  

活动九:  

教师:本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学生分别谈收获。最后教师简单小结。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巩固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有些知识比较难理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只能通过一定的习题加以练习,巩固所学内容,以后再慢慢消化理解。

32、地形图的判读评课稿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听课稿,分享地形图的判读听课感受和记录

地形图的判读评课稿第一篇: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3.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找出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2 .能够运用地形图上分辨出五种主要地形类型

4.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复习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

1.比例尺:①会运用比例尺,通过测量图上距离,换算出实际距离;②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2.方向:(在地图上有三种表示方法)①指向标(课件展示);②

经纬网;③按惯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

经纬网;③按惯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

激趣导入

国庆黄金周将要来临,某班的一位同学准备随家人去郊外的一些地方自助游(注意:途中要爬山)。你觉得他们应该随身携带的物品有什么?(地图)

还记得我们做过的题目野外旅行一般用什么地图?(地形图)很好,人们最常用的两种地形图是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图。那这两种地图怎么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怎么去阅读地形图。

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预习定标

情景创设国庆黄金周将要来临,某班的一位同学准备随家人去郊外的一些地方自助游(注意:途中要爬山)。因为要爬山,所以出发前搜集了一幅南京地形图。这下他们犯难了,地形图怎么读呢?

下达任务教师告诉学生:判读地形图其实并不困难,只要像关云长一样过五关斩六将就可以学会地形图的判读了。哪五关呢?

合作达标

第一关:会读地图上的高度

设疑:小甲和小丁各自站在自己所在位置测得甲山和丁山的高度都是1000米,可是图上显示甲山确实比丁山高,这是为什么?

电脑出示动画:表示高度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阅读书本P24,帮我找出相对高度和海拔的定义。

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注意: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情况下的都是海拔。

闯关题(一):

甲山的海拔为 米,丁山的海拔为 米,

甲山相对丁山的相对高度为 米。

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米。

AC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米

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

第二关:绘制等高线

学生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

动画:P16图1.28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形象感知)

学生交流感悟心得(教师可以用切土豆演示)

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即为等高距。

注意:同一幅地图中等高距相同。

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点的高度相同。

高度不同的两条等高线 (会,不会)交叉。

如果绘的是等深线,图中由内向外高度 。

闯关题(二):(见上右图)

那么地形坡与等高线有什么关系呢?

第三关: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一) 坡度陡缓

设疑:有一老一少要爬山(出示图片),请你为二人安排一下各自的登山路线,并说说原因。

提问:你能把你的原因用这座山的等高线图加以解释吗?(出示等高线图,学生解释,教师引导归纳)

闯关题(三):(电脑出示)

(二)山体不同部位的地形形态

第四关:判读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

读图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本P16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

(1)认识山体素描图上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形态。

(2)辨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

教师精讲点拨:用电脑出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相关图进行分析对比。

演示:用拳头演示

第五关:分层设色地形图

设疑:用电脑出示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怎么读呢?

学生活动:先让学生读课本P27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辨认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五种地形并区分它们的特征。然后再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对比高度表从颜色上区分五种基本地形。(教师点拨)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闯关题(五):找找图中的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互动展示

闯关题(四):

(1)写出右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类型名称:

A C

D E

F

(2)读左下图,找出图中的山顶、鞍部、山谷和山脊。

(到屏幕前指出来)

交流反馈

见课堂作业。

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过五关斩六将学会了地形图的判读,在学习和生活中为了大家更好的运用地形图,我给大家了总结了一段歌谣:

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

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

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

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

结束语:我已经基本弄懂了等高线地形图,要出发去爬山了。

课余大家可以搜集几幅地形图来读读试试,还可以利用课本上的方法做一个等高线模型或者沙盘。有很多知识等着你们去学习呢,大家努力啊~

地形图的判读评课稿第二篇: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3、情感目标:  

  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小组之间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2、了解等高线概念,明确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图上识别主要地形类型  

2、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  

【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实践探究法、直观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课件、等高线地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件展示: 几种地形类型的图片)  

导言: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高原,这是物产丰富的盆地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画面,有高山、有低地。然而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她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呢?大家想不想知道?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能引发动力。 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地理有一定的兴趣,热情高,思维活跃,在这里用地理学科特有的魅力设疑导思吸引着他们。  

板书:地形图的判读  

二、指导学习,探究创新:  

学生自读课本,结合第31页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学案第1题: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   

学以致用:  

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据测量,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 8844.13米 ,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却说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 珠穆朗玛峰高 8844.13米 指的是什么高度? (海拔高度)。而青藏高原上的藏民说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4000多米则指的是什么高度?(相对高度)  

【设计意图】  

首先让学生通过课本文字自学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的定义。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看学法提示相近的概念,要从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进行比较,这样记忆得才牢固。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然后延伸与实际相联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珠穆朗玛峰的两个高度值,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的能力。

(活动)陆地表面主要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等五种基本地形类型,课件展示图片,并引导学生完成相关表格。

【设计意图】同学们通过欣赏图片,分小组讨论完成表格,既能让学生以轻松完成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知道取长补短的重要性,相信集体的力量大。 

(过渡)电影《红河谷》里的片断: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来一幅图,两个英国人撒谎说他们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们画的是一只只的蝴蝶。后来就是这几张蝴蝶图带来了英国的军队。这幅图到底是什么呢?(学生读课本找出等高线地形图)。  

(一)等高线地形图(板书):  

1、什么又是等高线呢?学生自读课本完成学案第2题,什么是等高线?  

【设计意图】  

在这里又提升到理论层次等高线就是指在地图上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如等深线、等温线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的理解等高线的含义,而且为今后学习等深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打下基础。  

师问:学生那么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  

2、(课件演示:等高线示意图的制作) 学生通过观看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过程,小组共同探讨学案第3题,等高线有哪些基本特征?  

该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第四个特点等高线的疏密状况与地面坡度的陡缓有什么关系?在这里我利用了自制的等高线模型,并举例:爬山比赛,请你选择路线并说明理由。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3、在山地,各部位都有各自的名称。请同学们对照大屏幕上出示的各部位局部图,小组合作试着在模型准确指出山地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部位。  

                                                  4、等高线地形图上,山地不同部位如何区分?  

运用地形模型与课本中的图文相结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逐个了解山地各部位的名称及分析各部位等高线的表示形态特点,完成学案第4题。学生快速巩固记忆之后,到黑板抢答自己最熟悉的部位名称。(利用支你一招提醒学生要观察不同部位等高线的海拔变化规律及其弯曲方向与高度变化的关系来辩认属于哪个部位。)  

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利用新闻直通车潭獐峡大峡谷洪水事件让学生思考  

①请你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一下本次事故的原因 。  

②如果你是潭獐峡景区的导游,你会对游客们提出哪些警示: 。  

进而又提出开放性问题:请看等高线模型图你还能发现哪些生活常识?   

【设计意图】  

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形图的基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因此,利用自制感观教具,依赖学生最直观的自身体验,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实践探究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用教法:即运用等高线地形模型,结合课件演示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对于山地不同部位名称,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去观察、分析,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其观察能力。  

哪里容易形成河流?在山区下大雨时能不能往山谷部位跑?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感知体会,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过渡)同学们,请看课件同一地区的两种不同的地形图。在绘有等高线地形图上,按不同的高度或深度,着上不同的颜色,能够使得地表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清晰可见,这是什么地形图呢?它是用什么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请大家看课本第35页图 。(生答:分层设色地形图,颜色)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板书)  

课件展示某地的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出我们最常见的五种地形类型。这五类地形判读时一般借助颜色进行,比如蓝色的代表海洋,绿色的代表平原,黄色代表山地、高原、丘陵;白色表示雪线以上。  

根据该地区的地形素描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完成学案第5题。分析一下各种地形类型的地表特征。师用坐标折线图让学生辨别分别表示哪种地形类型。  

【设计意图】  

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根据颜色来判断高度的,每一种颜色的海拔都是指一个区间。然后用地形素描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相结合,感知几种地形类型的地表起伏景观,让概念有了素材依据。小组活动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最后用坐标折线图让学生对比辨别平原与高原、丘陵与山地地形类型的区别。同时又为下一步学习地形剖面图自然过渡。  

(过渡)同学们,前面我们学到的两种地形图都属于从上空观察到的俯视图。如果想要像这幅坐标折线图这样更直观的了解地表沿某一方向上的地形起伏状况,我们需要借助于什么地图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5页。  

(三)地形剖面图(板书):  

先请同学们自己看书,看看地形剖面图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课件展示制作过程)  

同学们,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自己试着制作一下。  

【设计意图】  

用实体模型形象直观的教具,表达难以理解的概念。  

三、知识小结:  

师:我们这节课主要了解三种基本的地形图,每种地形图都有着不同的判读方法,比如:等高线地形图我们要借助等高线上标注的海拔高度及其排列特点来判断,这类地形图这种地图一般用于小范围的军事、勘探、野外实习等。分层设色地形图则可以根据颜色的不同一目了然的辨认是哪种地形。而要直观的看出某地在某一方向上的地表起伏状况,则用地形剖面图最好,可以说这三种地图一个比一个更加形象直观。  

学生依照学案熟练巩固所学知识。  

熟读本节课的知识小结:  

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  

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  

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  

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靠颜色辨;  

坡度陡缓和高低,山地丘陵来辨析;  

沿着剖线作剖面,高低陡缓特直观。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归纳与总结能力,及时梳理本节知识结构,不断反思自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四、内化知识,拓展延伸  

1、时下流行的蹦极运动在( )部位进行。A、山脊 B、山谷 C、鞍部 D、陡崖  

2、下列关于等高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山脊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B、在山谷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C、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地面坡度小 D、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小  

3、能力大挑战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王红的村子东西都是山谷,南北都是山顶;刘明的村子在河流沿岸且海拔最低;赵建的  

村子与刘明村的相对高度大约是300多米。  

假如他们的朋友来访,你能帮他引路吗?  

王红 张村,地处 部位  

刘明 李村,地处 部位  

赵建 王村,地处 部位  

五、课堂小结:  

畅谈收获与不足         

【设计意图】  

练习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机械回顾,而是设计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习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空间思维想象力,提高学习能力。  

五、课堂小结:  

1、学生自由发言七嘴八舌话收获。  

2、老师课堂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地形图的判读,其中的奥妙还有很多,我们唯有努力学习,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将来为社会、为人类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设计意图】  

并及时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动力。  

   

附板书提纲:  

地形图的判读  

一、等高线地形图  

1、坡度疏密:坡陡线密  

坡缓线疏  

2、部位: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三、地形剖面图

【教学反思】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地形图的判读》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立体空间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学习难度较大。所以本节课没有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针对学生感性思维仍起主导作用的特点,用问题导入,通过探险队探宝这一形式引入,多次富含趣味性的导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同时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演示一些相关生动、直观的课件,动手操作模型、画等高线图直观性、形象性比较强的方式,降低学生学习的困难,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效果较好。

但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课件还不能较为细致的表达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势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理解程度降低;课件没有完备的交互功能,部分学生不能参与到课件的操作演示当中去,对学生动手实践缺乏的有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把握等。今后要加强课件制作知识的学习,优化课堂结构,使现代教育技术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33、地图的阅读评课稿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地图等。

用一些地图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地图之美,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交流探讨

组内交流

通过探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图知识的必要性。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阅读地图的方法吧!

(一)地图语言──图例

1.尝试对照课件或课本自学本部内容

(二)地图语言──比例尺

1.学生对照自学提示,尝试学本小节内容

联系小学时学过的知识,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的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

(三)地图语言──方向

学生自学,并结合课件明确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并用手指出任意方向。

本部分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实际生活及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

两项活动,任选其一:

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咱们了解了地图的语言,也希望地图能成为同学们生活、学习的良师益友。 学生尝试以画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本节所学内容,畅谈自己的收获。

拓展方法: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讨论、发言 多媒体展示有代表性的导游图、

根据导学案完成 安排任务一、根据需要选择比例

组长主持组内交流探究成果 维持秩序,帮助学困生

分三个组展示 点拨、评价

根据导学案完成 安排任务二、现代高科技地图的应用、

组长主持组内交流探究成果 帮助学困生

由两个组的学生代表发言 点拨、评价

五、教学板书设计

选择适用的地图:

方法一、根据使用目的,选择地图的种类 如交通图、旅游图

方法二、根据需要,选择比例尺合适的地图 如大比例尺地图

方法三、选择现代高科技地图 如电子地图、遥感影像

六、教学反思

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所以应使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要培养学生阅读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34、地球的运动评课稿

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日期 正午太阳高度 白昼时间 北半球获得的热量

范围 有无阳光直射 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少 四季变化情况

课堂小结:通过建立知识思维结构导图,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建立知识体系。

课堂检测:对课堂内容进行检测,进一步巩固刚学过的知识。

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旋转中心:地轴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24小时

4.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二、地球的公转

1.旋转中心:太阳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

4.产生的现象: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反思:

教学中设计了大量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通过身边的例子,尽量知识的难度,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中,通过问题探究学生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动画,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有利于学生发挥空间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思考题:

1.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和现象还有哪些?

2.假设地球运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那太阳是不是能从西边起来?

35、整式的加减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整式的加减》评课

课上得条理清晰可能是数学课本就重练习吧。课堂分为三部分,前15分钟作业点评,完后就上正课,讲解例题,读概念,然后开始不断做堂上练习巩固知识,讲解,继续做,直至下课。

首先在作业点评部分。点评的题目已经在PPT上,老师点评分析,指出他们的不足。老师在黑板讲解了一条多人搞错的题目。然后翻开书本做题目,由习题得出结论,全班齐读该结论。然后老师说了一句:我们来琢磨一下这句话。我很喜欢这句话,可惜学生没什么反应。琢磨的形式就是出了两个题目,不断扩充来巩固新学的概念,譬如:

-(a+b)c-(a+b)c-2(a+b)

+(a+b)-[c+(a+b)]

第二题老师讲中括号写上时,学生小哇了一声。据老师说有学生反映数学课好闷,偶尔来一题难的,刺激一下学生的思维也算是另一种有趣吧!

接下来是做习题。首先是抄出题目,由老师引导下学生齐答来做。然后让学生在书上做,叫几个同学上去黑板做。讲到 5a-3b+3a2+6b化简合并时,先是老师化简时简化了一步,学生答的是简化了的那一步。老师擦掉后根据学生思维写。后来再写下去又成了学生简化直接答,而老师却一步一步写。这里有些不妥。先是老师想适应学生,讲简化的具体化讲,而学生则发现老师能简化这步又想跟上老师的思维。老师的用意是想一步步写,培养学生踏实细致做题,但学生却习惯跟着老师走。互相牵制的感觉,窃以为这种状况老师可掌握课堂节奏,不必太顾学生。这点也表现在课堂给学生做题时间太多,给太多时间学生可能会拖拉,进而走神。不如上快写些,多做练习,让学生紧跟上。后来讲到1/3(9y-3)+2(y+1)这题时,做题步骤上师生达到同步了。

之后时间都是做练习,直至下课,拖堂了大概有5分钟。后来问老师为什么只任黑板学生做完不评讲,原来是因为那4题4个同学都做对了。窃以为做对了也要讲解一下,打个勾也好。另外,有奇想,不妨叫学生去改学生,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题目,将错改对,错改错,或对改错,这都能让学生有对知识进一步认识的意义。亦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总的来说,老师的教态自然,语言简练,与学生交流较多,也有点出重难点及容易错的地方。由于不是本科的教学,无法给更专业的意见。从我这个外行人来看,该教的都教了,该练也练得挺多的,以我理解的数学课,算是挺不错的一堂课了。

36、狼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狼听课稿,分享狼听课感受和记录

狼评课稿第一篇:

《狼》评课稿

有幸欣赏了周老师这节洋溢着创新气息、人文关怀的《狼》。总的来说,这一课课型新颖,过程流畅,方法新颖,合适有效,调动合理,应该是一节很不错的古文教学课。但任何人、任何一堂课,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瑕疵,下面略微谈谈,与周老师商榷。

周老师的这堂课,按照设置情境,导入新课;疏通字词,读顺句读;变换角度,读评故事;读出情境 整体欣赏;拓展迁移,思维创新等思路依次展开,清晰有序,易于把握。下面分点说说。

一、关于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采用话题导入法,与文本有关联,但关于狼的动物性生性凶残,是由其生物性所决定,所以需要讲究立意准确,切入合适。但类似问题是狼的凶残之中,又渗透着智慧的成份这样的表述有点童话化,基于《狼》这一课凸显狼的凶残、狡猾、贪婪与人的勇敢、机制、无畏的主题,我才给出这样的评论。

二、关于内容感知。

对于此课的文意感知,周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参照注释,或者运用已经掌握的一些文言文知识尽力自行解决文字障碍问题。对于文本中实词和虚词的解释,周老师采用小组合作探讨,学生主动质疑,教师解释,注重引导和启发。如果能对文本中出现的知识点筛选梳理,分门别类,有指向性的给予理解层面的辅导,效果可能会更好。

至于周老师主张要学生多说,我个人认为:作为教师,针对古文学习,一定要教会学生相当一部分可以作为工具的知识类的东西,这是教师必须要讲的。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理解文言文意,朗读是很好的办法。朗读可以正音,可以明确停顿节奏,感受人物情态(动作、语言),因此学习文言文,利用多种形式的读是必不可少的。很显然周老师辅导学生读的少了,缺少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注定是缺少灵性的!

三、关于变换角度,读评故事。

第三个步骤变换角度读评课文可谓新意迭出,让学生揣摩屠户的心理来进行表演,再让学生以狼的角度表演,学生一方面兴趣十足,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与进行思考。这个环节应该是很好的,课程标准也主张教学形式多样化,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四、关于拓展迁移,思维创新。

拓展延伸这样的设计,每每公开课,竞赛课,研究课,展示课,大都会见到这样的设计。个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需要这样的设计,即使需要这样的设计,也要讲究合情合理合适。

《狼》是则故事,现实生活中,狼也会袭击人,故事中是狼主动攻击人的,请把我们的语文课还原生活化吧,毕竟不是童话。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下审视问题的传统视角,从狼的角度说一说,它们听完故事后会有什么想法?作为狼,它从同类失败的遭遇中,又能汲取哪些教训呢?有的学生说知彼知己才能百战百胜(不应以身强力壮并手持快刀的屠夫为敌),有的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抓住时机(在屠夫弛担持刀之前下手)最重要,有的说不要自作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贵有自知之明,这倒有一点误导之嫌,功利味道太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倘若这样的策略,学生记在心里,以后......想想都害怕。所以,迁移拓展一定要合情合理合适,把握好一个度,切勿为求新而求新,哗众取宠。

以上纯属一家之拙见,欢迎批评指正。

狼评课稿第二篇:

《狼》

蒲松龄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积累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背诵、翻译课文。

2、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理解故事的寓意及其现实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本文语言简炼生动、在记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4、引导学生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理解古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故事复述,多角度地阐释自己对古文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故事讲述,激趣引读

1、故事讲述:教师呈现狼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读过、听过有关狼的故事吗?谁能给同学们讲一个呢?(狼外婆、狼与东郭先生等)听了以后,谁能说说狼是怎样一种动物呢?

2、激趣引读:

同学们,一提起狼这种动物,我们马上就会意识到它是我们人类最狡猾、凶残的敌人之一。当然,对于狼的本质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段过程的,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不是险些被它吃掉吗?幸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屠夫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又会怎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篇发生在屠户和狼之间的故事,相信它会给你带来独特的感受的。

3、作家作品: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异是记载奇闻异事的意思。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于是他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属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现实意义,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二、熟读课文,积累理解

1、读一读:学生自读课文。

先叫一学生范读;然后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得顺畅;第三遍读出语气、节奏和表情。

正字正音:

缀zhu 窘jiǒng 苫shn 蔽b 弛ch

眈dān 瞑mng 隧su 尻kāo 黠xi

2、译一译:

①圈点勾画,解决重要字词,粗通文意。如果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提问,师生共同解决。

实词: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

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一词多义:

  止: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 一狼得骨止

  意: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 盖以诱敌

  前: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

词类活用:

  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②学生试译短文,弄清内容大意,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重要语句翻译:

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恐前后受其敌(屠户)恐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

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

犬坐一一像狗似的坐。

洞其中在其中打洞。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会儿功夫两只狼先后毙命,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3、述一述:学生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本文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学生可按照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这样一个过程进行复述。)

三、合作探究,创作提升

1、合作探究:

①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贪婪凶恶、狡诈阴险的本性的?

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②文章是如何来刻画屠户的形象的?(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以课文例句加以分析)

讨论明确:a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B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

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

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

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③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④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让学生自由讨论,要求自己的观点必须在文中找到根据。)

讨论明确:A标题。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B行文。通过屠夫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狡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C结尾。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在狼。

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夫的机智勇敢,更在于突出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这一中心的。

⑤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屠户胜利的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示?

明确:作者写《聊斋志异》这部书主要是借狐仙鬼怪来讽喻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所以作者嘲讽的不仅仅是恶狼,而是借狼来讽喻当时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启示:△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都自取灭亡的。

△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要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并且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样两狼齐毙,不留后患。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从投、复投等词看,屠户为什么不一次将骨投尽,使两狼并止,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屠户对狼的心态是怎样的?后来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又可看出当时屠户是怎样的心态呢?

②从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可以看出狼此时的心态是怎样的?后来狼眈眈相向 又可看出狼当时是怎样的心态呢?

③如果此时两狼有一番对话,它们会说些什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④如果你遇到像狼一样的坏人你会怎么办呢?

明确:*要冷静、镇定,利用周围有利地形摆脱对方。

*要大声喊救命,向周围人求救。

*万一对方有利器,要智取,先保住性命,再寻找有利时机摆脱,并记住对方相貌特征,及时报警。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这篇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故事的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明白: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拓展延伸:

①请大家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版狼故事。

②收集有关狼的资料,以我眼中的狼为题,写一篇短文,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狼,并在班上开展交流活动。

③课外阅读《聊斋志异》并收集与 狼有关的成语和故事。

④解释下列其的含义:

a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b场主积薪其中。(指代麦场) 

 c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d一狼洞其中。(指代柴草堆)

  e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f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⑤请用原文回答:

两狼的计谋: 前狼假寐的姿势:

前狼假寐的神态: 前狼假寐的目的:

后狼径去的目的:

附板书:

遇狼 狼:缀行--------狡

惧狼 屠:投骨--------惧

狼:并驱如故----贪

御狼 屠:窘 恐

倚薪、弛担持刀-----智

杀狼 前狼:犬坐于前

后狼:径去、洞其中-------黠

屠:暴起、刀劈----------勇敢      

1 缀行甚远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2 请结合图片思考: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 屠夫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4、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体现了狼的什么品性?

5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6请指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

7、 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原文回答)

8、狼的表现呢?

9请用原文回答

两狼的计谋:

前狼假寐的姿势:

前狼假寐的神态:

前狼假寐的目的:

后狼径去的目的

10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前狼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特点?

11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后狼的经过,体现屠夫的什么特点?

12、朗读最后一段,作者的感叹是怎样的?

13、用现代汉语解说这句话的意思?

分析小说的情节。可用评狼二字概括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全文分为两大部分,前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叙述故事情节;第5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作者发表评论。然后要求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概括每一层次的大意,讨论后明确

第一自然段 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自然段 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自然段 写屠户御狠,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进一步发展。

第四自然段 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狠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教后感:初一学习文言文,属起步阶段,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设计了说狼入题的导入形式。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语感、帮助理解的主要方法,指导学生通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应作为教学本文的重要环节。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进行自读理解、疏通文义。其间,教师起到指导作用,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可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围绕思考题,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形象和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得到的启示。这是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课文拓展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思路,全方位认识事物。

37、植树的牧羊人评课稿

拣 戳

慷慨 帐篷 废墟

坍塌 呼啸 滚烫

张扬 溜达 琢磨

微薄 酬劳 硬朗

水渠 流淌 光秃秃

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沉默寡言

(三)理清情节,感受变化

1.默读课文,边读边为课文表自然段,并说一说作者三见牧羊人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时间顺序 牧羊人的情况 荒地的情况

初遇 独居、安静、意志果断、开始种树 荒野无际、毫无生机

再遇 矫健、养蜂、减少羊群、继续种树 草木复现、环境改善、焕发生机

最后相遇 87岁,住在凭一己之力建造的乡间 青山绿水、安居乐业、生机勃勃

教师提问:通过刚才大家默读文章,谁能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答:一个牧羊人几十年默默无闻种树,靠一己之力创造奇迹,变荒漠为绿洲)

教师提问:你们已经默读了全篇,并且也帮助老师梳理出来了文章大意。那谁来说说这篇文章是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行文的呢?

学生回答: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事情发展的经过/树林的变化来写的(多种方向)

教师:没错。那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是以时间为线索、以树林的变化为线索来写的。

(四)观察言行,分析人物

1.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文中描写牧羊人的语句,说说你眼中的牧羊人。(小组内合作交流)

(如:(1)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

(2)他是一个有顽强毅力、默默奉献的人。从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可以看出。

(3)他是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人。从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可以看出。)

2.找出作者对牧羊人评价的语句,看看作者眼中的牧羊人。

(1)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2)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3)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教师:我们刚才既分析了这篇文章的结构,然后又分析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描写,还对作者行文的一些细节进行了分析。(可补充:作者三次见到牧羊人,牧羊人及那片土地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那么,老师想问大家一下,作者这样写是想表达什么呢?

学生: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五)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教师:通过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主人公的形象分析,你们自己对如何描写人物有了自己的感受,那下面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请大家结合刚才老师讲的人物描写的相关知识描写班上的一名同学,注意在片段中不要出现同学姓名,等一下老师请几位同学来和大家分享,其他人都来猜一猜这名同学是谁。

(六)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词,每个三遍;

(2)再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主人公牧羊人的人物描写。

五、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时间顺序 牧羊人的情况 荒地的情况

初遇 独居、安静、意志果断、开始种树 荒野无际、毫无生机

再遇 矫健、养蜂、减少羊群、继续种树 草木复现、环境改善、焕发生机

最后相遇 87岁,住在凭一己之力建造的乡间 青山绿水、安居乐业、生机勃勃

六、教后反思

38、散步评课稿

《散步》评课稿

《散步》评课

一、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设计合理;

在本节课,黄老师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品味优美的语言;3、体会亲情。对于《散步》这篇简短的美文,结合初一学生的特点,目标设计完全合理。

二、教材的重难点把握到位;

在本课的实际学习过程中,黄老师突出了三点:1、积累生字词;2、概括文章内容,体会中心;3、品味优美词句;重点把握十分到位。

三、课堂结构的设计有层次感;

首先,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默读体会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精读品味优美语言。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由浅入深的层次感。

四、学生活动比较充分,体现课堂的以学为主;

整节课所有问题的解决,均能由学生先自学后交流解答,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懂得用主问题带动整篇课文的学习;

整节课主要提出了两个问题:1.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你认为谁做得好?为什么?2.文章中哪些细节能体现文章的主题?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关注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从而自然地分析了人物形象,更深刻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第二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关注了文章的细节描写,品味了一些优美的词句。

六、敢于让学生发问,具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比如,在处理生字词的过程中,让学生发问。

由于年轻,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因此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一、对课文读得不透,导致出现了两个问题。

1.对难点的解答不够清晰透彻;

文中最后说: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如何理解?老师只是模糊地解答说:这一家人是由三代人组成的。其实,可以

进一步告诉学生:这一家人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而整个世界也是如此,那么这一家人是这个世界的代表,所以作者说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解释学生可能就明白了。

2.品味语言,涉及到的美点不够。

文章中除了有感人的人物描写之外,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如: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写出了春天来临时的生机活力;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么美丽的景色也正是儿子走小路的理由。这些语言是值得学生积累的。

另外文章中浓浓的亲情还表现在许多朴实的语句中,学生没有体会出来。这和老师的主问题设计不当有关,更和老师没读透教材有关。

二、课堂设计不够合理。

1.课堂以赏析为主,缺乏琅琅的读书声。

整节课读课文仅有三遍,而且以默读为主,不适合初一的孩子特点。应当变换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要求读准字音时可以听读,在感知内容时可以自由朗读,在分析人物时可以指名读,在找到优美语句时可以齐读,甚至在积累语句时可以背诵。以及锚文本关键词:小说下载

2.拓展训练的设计不当。

学完本文后的拓展训练,要求学生以亲情为话题写一段话,训练目的不明确。很多学生写了一些抒情句,与散步这篇叙事散文毫无联系。其实,以后在进行读写结合的拓展训练时,要找到课内外的衔接点,如:写一件发生在你身边的能表现亲情的事件,学习文章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或者环境描写,或者模仿文中某个优美句式造句等。

建议:

一、教师多读课文,研究文本比研究教法更有价值。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课文,许多问题是在学生一遍遍朗读中解决的,多读书少分析。

三、多读教育教学专家的作品,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捷径。篇二:《散步》评课

《散步》评析

心理教研室 王海霞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通过学习,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可以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

听了修老师的《散步》,我认为,修老师教学基本功比较好,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说话比较得体,能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点拨、诱导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字正确、工整、熟练。教态自然、亲切。 教学设计方面,课堂目标、教学设计基本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故事导入、学习目标、初读感知、体会感情、研读赏析、自我分享、课下延伸,设计合理、流畅,一环接一环。能够熟练配合使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配乐朗诵,更好的营造了朗读和欣赏的氛围。

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有序,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活动,有师生、生生各种课堂互动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适时进行引导启发,比如在讲解咕咕和熬字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去掉,以体会作者文字应用之恰当;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老师能够给予学生以恰当的肯定和鼓励;比如:讲到熬换成度过为什么不好时,学生从两个角度,儿子的角度和母亲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修老师肯定的说,很说,思考问题就是要多个角度;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对比,如讲到霎时一词时,还有讲到语言评析时,修老师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小草偷偷地发出嫩芽,让学生齐背,起到了很好的知识联想和巩固写法的作用;也注重对学生生活的联系和引导,如:在讲到文中蕴含了怎样的感情时,教师将学生家中的亲情与课文中的亲情作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亲情有很多表达方式,父母因为我们考试成绩不好而生气、焦急,也是一种亲情,批评甚至打骂,有时候也是亲情的表达方式,当然是否恰当,还有待商榷;进而引申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也需要我们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关爱,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管理。在讲到在你的家中,亲情常常表现在哪些小事上时,当一个学生说到无意发现

帮妈妈治疗痘痘的偏方时,老师引导学生以后要有意的去寻找,教师用词非常巧妙和灵活的教学机智。

另外,修老师也比较注意对学生的课前心理调试,因为学生是第一次上公开课,难免紧张,用轻松的语言和简单的鼓掌欢迎帮助学生缓解紧张的情绪。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交流。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材中学到的多。因此,这更加强调教师在对教材、内容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巧妙设计教学环节,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表达方式,让学生参与语文知识发生、发展及形成的全过程;给予学生学法指导。

作为非语文学科的老师,我虽对语文教学不甚了解,但作为老师,我想我们都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才能更快的进步。对这节课,我也有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教师明确设定了知识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好像缺乏过程和方法目标,我感觉,本节课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文章巧妙构思,体会文章平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教会学生如何去以小见大。同时,本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不是可以更准确恰当些,在体味浓浓的亲情和亲人之间互相的爱和理解的基础上,重要的是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理解父母作为中年人的责任的意义,进而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感。否则,如果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在教学过程中,虽多次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联系,但仍有浅尝辄止的感觉。

对一些重点和细节,修老师能够与学生一起研读、品位、赏析,但我认为线条稍显粗疏,对细节的把握还不够。优秀的记叙文之所以会产生撼人的力量,细节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细节,更重要的是发现这些细节所隐含的特殊意义。

比如散步出现的分歧,假如处理不好,就可能产生冲突或矛盾,应更多的与学生一起探究,让学生明确,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妻子听我的,现在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别别扭扭就会影响家庭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的重大,表达我对母亲、妻子和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这里还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办?这

样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并深入其中,充分体会真情实感,学生或许还会迸发许多奇思妙想。

人生要面临很多抉择,不只是走大路、小路,自然会遇到很多痛苦,有时无论怎样抉择,都是痛苦的。然而抉择又是幸福的。作者想到母亲,母亲想到孙儿,他们都作出了成熟的抉择,我虽然委屈了儿子,母亲放弃了平坦的大路,有了小小的痛苦,但他们也抉择了幸福,才会有那温馨动人的一幕。这是爱的抉择,这是亲情的自然流露。

研读赏析部分,能够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但必然稍显零乱,其实本节课的重点是体味人物心情,不仅仅是赏析重点语言这些文本信息,因此在这个环节之后,可以与学生一起品味这四个人物,如,通过赏析,请同学们说说这一家四口分别是怎样的人物性格?或者,四个人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爸爸,孝顺、有责任。奶奶,慈爱,体谅。妈妈,温柔、孝顺。我,乖巧、懂事。这样在设定的情景中评价人物,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丰富的情感,融自己的情感于学习过程中。将会超越简单的静态的对人物实施归纳,使教学效果精彩纷呈。

再如:书上写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那么在家里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妻子的角色,甚至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也展示了生命奇妙的过程。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具有非常强的画面感,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把握生命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由于生活中的经验局限,学生并不能一下子透彻地理解其中的含义,需要老师一步步的提示和引导,才能让学生理解中年人两肩背着老人和小孩,靠的是责任。中年人正在承担责任,上有老、下有小,要顾两头,难。老年人已经承担了责任,小孩子将来也要承担,责任维系三代人,中年人要顾两头,应该。 这里的责任,既有尊老、又有爱幼,他们同样重要。

另外,在一个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说到咳嗽一词时嗽字念错,修老师没有纠正,我感觉在语文课上还是应该给学生纠正过来的。

四人讨论环节,设置不够细致,最后的回答还是个人的,因此,讨论不能只是形式,要让学生明确讨论的要求,是选出组内最感动的,然后全班交流,还是每个人只是说说自己的,最后在全班说自己的呢?这节课中

有三个同学超过三次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如果不能在讨论环节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话,那么学生的整体参与度是有待提高的,因此,讨论环节还应细致进行设置。

研读赏析之后,修老师带领学生体悟了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一件小事去反映一个大的主题,一滴水可以反射阳光。只要用心去感悟生活,再平凡的事情也能够发掘出深厚的主题。语文教学不仅要学生知道文本写了什么,还要体会是怎么写的。因此,如果能够在下一环节,联系在你的家中,亲情常常表现在哪些小事上?教师能够重点让学生尝试学习一点淡淡的语言,会更好,甚至可以让学生用三五分钟写几句话,学习作者,注意个别词语的运用,这样能够更好的体会写作中小如何见大,事情发生了,怎样把它准确恰当有感情的描述出来。

临睡前的拥抱营造了温馨的家庭画面,family一词的解释稍显时尚了一点,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不适合,尤其是本文淡淡的语言风格中。

最后的总结,因为目标设定不够到位,因此只提到亲情是需要互相关爱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还是要引导学生,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当然,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不能苛责求全,也不能一叶障目。在这节课上,教学活动比较扎实、真实、充实,但可能还不够丰实。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并在教师引导下感悟和体验文本,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阔的思维和想象力还需充分发挥。精品就是精品,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足够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从作者淡淡的语言中,真正品出浓浓的亲情,充分理解作者独具匠心的《散步》。篇三:散步说课稿

散步说课稿

一、说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自读课文,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学习本文要进一步落实单元要求,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同时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2.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人情美。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为: ①揣摩精美词句,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人情美。

②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至于教学难点,即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确定教学难点为:理解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难点突破: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三、教学创意

本文通过生活小事和细节体现亲情美,学习本文正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感悟亲情的一次极好的机缘。所以我确定课堂结构以情感为线索,贯穿对文本的品味,使学生能真正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内心有所触动,从而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美读引路,涵泳亲情。这篇散文,虽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因而,要让学生品出其中的语言美、人情美,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如听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

2.以写促读,深化感情。《散步》之美就在于以小见大,反映出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在触动学生内心情感,激发其写作欲望的前提下,要求他们为亲人写一张贺卡。

3.媒体辅助,增色课堂。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适时给予友情提

示(朗读、品味方法的指导),体现人文性。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

1.营造氛围,谈论亲情。播放歌曲《我爱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2.初读课文,认识亲情。

①听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②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快速抢答。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感知能力以及综合概括的能力,又可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浅层的直接的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愉悦,真正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同时又能缩短不同层面学生的距离,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搭建平台。

3.品读课文,享受亲情。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美最能表现亲情最有深意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说说它美在哪里。

②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语句,交流心得。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以突出重点。 ③教师范读精美语句,适当指导,学生齐读。

④指名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教师点拨,以理解主旨,突破难点,并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愉悦。在探究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去品味语言的精妙,感悟人性的淳美,感受亲情的温馨,探究生命的真谛,从而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4.拓展延伸,拥抱亲情。幸福家庭是美好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它不仅在莫怀戚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家里。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学生与教师的经历体验就是课程,社会生活就是课程。设计讲述亲情故事,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形成他们对社会、人生的双向理解,获得对生命意义和生命本质的认识,并进而形成自己健康的个性。

5.动情落笔,抒写亲情。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拨动了,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写在贺卡上送给亲人。

6.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下面是老师在资料中看到的由本课生发的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五峰县第一中学)篇四:散步 说课稿

《散步》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散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作业布置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散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编者将目光转向家庭与亲情,已引起我们对亲情的共鸣!《散步》表现的是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长辈,体味人间亲情,树立一种责任意识。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二、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2、合作、探究、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并通过指导朗读,品味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的高尚美德,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那么,如何将目标转化成现实?这就要看重难点的准确定位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较难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意识。同时散文诗意的语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无穷。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1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将重点化解到教学中,又如何引领学生寻找解除难点这一杂症的灵丹妙药就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法宝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学法这一环节中。

四、教法和学法

1、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经纬交织的方法。以朗读及朗读指导为经,以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讨论、探究为纬。 2、学法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关键语句,深入思索,反复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五、教学过程

1.营造氛围,谈论亲情。播放歌曲《我爱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2.初读课文,认识亲情。 听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3.品读课文,享受亲情。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美最能表现亲情最有深意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说说它美在哪里。

②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语句,交流心得。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以突出重点。 ③教师范读精美语句,适当指导,学生齐读。

2

④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教师点拨,以理解主旨,突破难点,并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4.拓展延伸,拥抱亲情。(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讲述亲情故事)

5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六、作业布置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3篇五:散步说课稿

散步说课稿

竹泓初中

一、 说教材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散步》,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苏教版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它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亲情之美。

二、 说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亲情,体味亲情。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① 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浓浓的亲情。

② 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③ 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三、 说教法学法

教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增强直观性。

学法:

1.圈点勾画。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渲染亲情

投影出示family这一英文单词,然后播放family的公益广告视频, 唤起学生对亲情的理解,然后老师导课:家是什么?家就是爱!爸爸妈妈爱你们,你们也爱爸爸妈妈,有了爱,也就有了一切。今天就让我们陪同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体验爱的朴素与厚重。

(二)、初读感知

①练习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注意生字词。)

嫩芽nn 霎时sh 拆散chāi 熬过o 分歧 水波粼粼n .....q..l

②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畅,融入自己的情感。)

③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文章记叙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南方初春的田野散步的事情。

(三)熟读感悟

师:一家四口,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初春时节去散步,很温馨,很甜美。这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亲情,是透过优美而朴素的语言传递给我们的,我试着来朗读这篇散文,希望你们能用心去感受这份温情。同时,也请同学们去感受:这四个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师:范读课文。(四分钟左右)

师:文章开头说到四个人,你最喜欢谁?你喜欢他什么?为什么?要从文中找出对应的段落或句子来谈,前后左右先交流交流。

生:自由交流。(师行间巡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对形象材料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划分文章段落、归纳段意、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中心思想、认识写作特点、表明自己的观点等等。过针对性较强的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人物的一言一行)寻找回答问题的依据,同时他还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典型人物身上寻找典型的形象特征,使学生学会在形象中捕捉特定的意义。当然他还没有忘记培育他的施教对象对形象的感知能力,让他们用声音来准确地再造形象。优秀的记叙文之所以会产生撼人的力量,细节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细节,更重要的是发现这些细节所隐含的特殊意义。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细节,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书本中的细节与生活中的细节联系起来思考。细节的发现也离不开细腻的情感体验,两者也应结合起来。

(四)精读课文,突破难点

师:这四个人物,大家都非常喜欢,也许同学们要说,老师,你最喜欢谁呀, 师:这一家人我都喜欢。你看,

师:春风和煦,阳光明媚,一家人向着那菜花(你帮老师读下去)

生:读最后一段。

师:好一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背上的是(母亲)

师:妻子背上的是(儿子)

师: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是――(整个世界)

师:我背上的加她背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一家一世界。

师:我背母亲是尊老,妻子背儿子是(爱幼)

师:尊老爱幼,就是

师: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世界。

师:我背上的是生命的源头,妻子背上的是生命的(延续或未来)

师:生命的源头加上生命的延续就是

师:就是生命绵延的整个世界。

师:请一位同学再读最后一节(生读)

师: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幅图画,这是多么诗意的一幅图画!能用一个字给这幅画取个名字吗?

师:板书 爱

师:家庭的幸福大厦就是由爱支撑起来的,散步所体现出来的温馨与幸福就在于此。

师:我们齐读文章的最后一个段落,共同分享一家人的和谐幸福。请说说你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39、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听课稿,分享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听课感受和记录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评课稿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通过前五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各类群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以及细菌和真菌等主要类群的特征,这就为学习生物的分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既是对前面所学的生物圈中的各类生物的回顾、总结,同时也对后面将要学习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的本质、意义打好了基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生物分类概念及依据;

2、尝试对植物和动物根据其结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

3、通过探究生物分类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判断能力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学生实践活动为基础,侧重自主探究式学习为主;

2、教师主要用到实物展示法、激情激励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3、学生主要用到观察法、比较法、资料收集、调查法、讨论交流法、合作学习、组间互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做一个小小分类学家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2、 通过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增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同学们保护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怀;

3、 通过观察图片,使同学们在欣赏自然界里形形色色的生物同时,受到美育教育,从而陶冶同学们的情操。

【教学重点】

1、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2、探究并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1、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2、通过观察与思考,总结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一)导入新课

师:假如我叫小明同学去买酱油,你应该怎么样去买? 师:对,要到超市或商店去买而不是去水果店酒店去买。到了超市以后我们也不是每样商品都看一下是不是酱油,而是直接到摆调料的区域去找。超市里对物品进行分类摆放就为我们带来了方便。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分类方法无处不在。因为他给我们带来了便捷。那我们初中已经初步的学习了一些生物的知识,我们能不能尝试一下对生物进行分类呢?

教师:(打开课件第2页)我在屏幕上展示了四本书,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菜粉蝶的生长发育和行为,你会选择哪一本书去了解?

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教师:好,我们请小明同学起来回答一下。小明同学说要从昆虫学里面找,同学们认为从这本书里能不能把蝴蝶了解得最透彻?

师:通过上面这些活动 ,我们已经在不经意中应用了生物分类的方法。

教师: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呢?请这位同学起来给我们归纳一下。

生:

师:生物分类主要是依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即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二) 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

教师: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植物,回顾一下:

1、植物体有哪六个器官?

2、所有植物都有种子吗?

3、种子的外面都有果皮包裹吗?

4、所有植物都有根、茎、叶的分化吗?

5、所有植物的叶脉都是一样的吗?平行脉和网状脉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

教师:现在,就让老师带领大家进入安详宁静的植物王国,对植物进行分类吧!同学们请观察几组植物的图片(课件第5页),这些植物都有种子吗?

学生:有的有,有的没有。

教师:我们能不能把这六种植物根据种子的有无将他们分成两大类呢?

学生:葫芦藓、肾蕨、水绵没有种子; 玉米、油松有种子。

教师:恭喜你们答对了。请同学们再想一想,葫芦藓、肾蕨、水绵都是没有种子的植物,还能不能将它们进一步的分类呢?

学生:答。

师:(总结)对,水绵没有茎、叶的分化,葫芦藓和肾蕨具有茎和叶的分化。

教师:很好。葫芦藓和肾蕨都具有真正的根吗?我们请A同学起来给我们分析分析这个问题。

学生:答。

师:对了,葫芦藓不具有真正的根,只具有假根,肾蕨真正具有根、茎和叶的分化。

教师: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同时还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而假根的作用只是固着植物,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哪位同学能根据这三种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给它们找到家──它们分别属于哪类植物?

学生:D蕨类植物(肾厥);E苔藓植物(葫芦藓);F藻类植物(水绵)。

教师:同学们已经成功地给无种子植物进行了分类。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玉米和油松。

学生: 玉米种子有果皮包被,油松种子无果皮包被。

教师:分类的方法很多,在刚才我们对上面植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中,是依据形态结构来分的。

师:分类完成后请同学们来完成书上的这个讨论题。

(三) 尝试对动物进行分类

教师:告别安详宁静的植物王国,让我们带着对生物分类的初步认识,一起来领略博大神奇的动物殿堂的魅力吧!

教师:在200多万种的生物界中,动物自己就独占150多万种。你能利用刚才我们给植物分类的经验,根据动物的外部形态结构正确的给他们进行分类吗?请尝试将老师给出的这几种动物进行分类。[展示课件第9页]

学生:(尝试给动物进行分类①──根据动物的外部形态结构进行分类;汇报,互动学习。)

教师:(点评)看来,仅凭动物的外部形态结构很难正确的给动物进行分类,往往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同学们来摸摸自己背后,我们人类有脊柱,蚯蚓有脊柱吗?

学生:没有。

教师:现在我们就根据脊柱的有无,重新对这几种动物进行分类。

师:根据有无脊柱,我们首先把这些动物分成两组,每组里分别有哪些动物?

生:有脊柱:鱼、青蛙、蟾蜍、蜥蜴、壁虎、鸟、猫、虎。无脊柱:蚯蚓、蜜蜂、蜘蛛。[课件第10页]

师:(点评)非常正确。看来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就非常关注我们身边的动物朋友。动物的种类繁多,分类自然也是格外的细,你们能不能根据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中我们所学的知识,再度帮画面上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找找家?想一想,它们在生物分类学上分别属于什么类动物?生:环节动物蚯蚓,节肢动物蜜蜂、蜘蛛,鱼类鱼,两栖类青蛙、蟾蜍,爬行类蜥蜴、壁虎,鸟类鸟,哺乳类猫、虎。[课件第11页]

师:(点评)同学们分得真是又快又准。通过刚才我们一起对生物分类的了解,我们知道科学家们给生物进行分类的目的是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那么,你能不能将这几种动物所属的动物类群再按照进化顺序从低等到高等进行排序哪?

生:环节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教师:通过给常见的动、植物进行排序,你能总结出生物进化的顺序吗?

学生:生活环境──水生到陆生;细胞──单细胞到多细胞;结构──从简单到复杂。

教师:除了以上几种动物涉及到的动物种类,你还知道其他动物的种类吗?

学生:软体动物、腔腔肠动物、原生动物。

教师:动物的种类远不止这些,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课下请查阅更多有关动物的资料吧。

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出色地完成了生物分类学家的使命,给动物也各自找到了家。现在请同学们追溯一下我们给动物分类的整个历程,一起来总结一下,动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外,往往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

(四)小结

教师:祝贺同学们,你们都是成功的小分类学家。通过尝试给生物进行分类,我们一起更好地了解了生物界。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40、真菌评课稿

八年级生物册真菌听课稿,分享真菌听课感受和记录

真菌评课稿

《真菌》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重点)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知道真菌与人类息息相关。

能力目标:

1、制作及观察酵母菌、青霉、黑根霉临时装片。(难点)

2、尝试绘制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2、通过真菌的学习体验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真菌的主要特征、真菌的营养和繁殖方式。

2.难点:真菌的主要特征、真菌的营养和繁方殖式。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利用图片视频及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质疑,逐步探究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并区分青霉和曲霉,使学生对酵母菌和霉菌有一个确切的认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客观理解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礼物,其中一件是一物生来像小伞,林中树下把家安,小伞撑开收不拢,做汤做菜味道鲜。猜一猜是什么?

生:蘑菇

师:呈现蘑菇实物。

问:蘑菇属于哪类生物?

生1:植物

生2:菌类

进一步引导:蘑菇能进行光合作用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体内没有叶绿体

师:所以蘑菇不能属于植物,那么它属于细菌还是真菌?为什么?

生:真菌,因为细菌都是单细胞个体,我们用眼是看不到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真菌世界,认识真菌这类生物。

二、探究新知

真菌的种类很多,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种类约有12万种,我国大约有4万种。有个体微小的单细胞个体,也有个体较大的多细胞个体,还有一些结构较为复杂的大型真菌。

师:今天中午我们就来一个真菌大聚会。

(一)、真菌的形态结构

1、酵母菌

过渡:老师这里还有一件礼物,(出示酵母)这里面是什么?

生:酵母菌

师:我们家里做什么的时候用到它?

生:做馒头

师:想想看,还有做什么也要用到它?

生:做面包,酿酒。

师:想不想看看酵母菌的庐山真面目?

生:想

1:观察酵母菌

师:出示实验的目的要求、利用图片和视频了解酵母菌

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有的学生能发现酵母菌是单细胞的,有的说是多细胞的。

师给予表扬:你们观察得很仔细。

师:展示酵母菌在显微镜下的图片

讲:酵母菌的确是单细胞生物,两个长在一起的是一个酵母菌在进行出芽生殖。

补充:酵母菌在条件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在环境营养缺乏时进行孢子生殖。

生对照视频,填出教师出示的PPT课件上酵母菌结构:

2、霉菌

酵母菌是真菌中的单细胞菌类,在真菌中还有些多细胞菌类非常常见,例如霉菌,在学习了解霉菌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有关霉菌的震撼的视频

过渡:老师还给大家带了些橘子和核桃但没保存好。(师展示带来的发霉的橘子和核桃)

生:长毛了, 发霉了

师:这些毛我们称它什么?

生:霉菌

师:霉菌长什么样?下面你可以仔细观察你桌上的霉菌。

分组实验2:观察青霉、黑曲霉

师:出示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及方法步骤

生:检查自己的材料用具后按照方法步骤操作

师:巡视指导

问: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疑问?

生:橘子上的霉菌是绿色,面包上的霉菌是黑色。

师:长在橘子上的是青霉,长在面包上的是黑根霉。

生:霉菌下面是白色, 它是一丝一丝的

师:生物学上叫它菌丝,也就是说霉菌是由菌丝构成的。

生:上面有很多小点点,小点点是什么?

师:小点点与生殖有关,你猜是什么呢?

生:孢子

师:你看到的青霉是绿色,其实就是因为它的孢子是绿色的,黑根霉是黑色的,也是因为它的孢子是黑色的。

师:还有什么疑问?

生:菌丝里面是什么样?

生:孢子是什么样的?

生:青霉和黑根霉有什么区别?。

师:展示显微镜下的青霉、黑根霉的孢子排列图片,学生区分。

师总结:青霉、黑根霉都是丝状真菌,菌丝内不含色素,是无色的,霉菌的颜色是由孢子囊中孢子的颜色决定的。

讨论:霉菌与酵母菌的形态结构有什么区别?

生:酵母菌是椭圆形的单细胞个体,霉菌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霉菌的直立菌丝顶端有孢子囊。

3、大型真菌

师:你吃过或者听说过哪些蘑菇?

生:介绍自己吃过的蘑菇

师:你知道蘑菇的各部分名称吗?

生:对照图2.313识记

师:蘑菇,被称为21世纪的健康食品,富含维生素和氨基酸,同学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应该多吃点,有利于大家的生长发育。

过渡:是不是所有的蘑菇都可以食用呢?

生:毒蘑菇不能食用

师点击图片:这是一些毒蘑菇。专家建议,不熟悉的野生蘑菇最好不要采摘食用,小心中毒。

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当地的食用菌有哪些?

师出示各种大型真菌:大家看你认识这些真菌吗?

生介绍自己认识的各种真菌:木耳、香菇、银耳、金针菇、平菇

(二)、真菌的生命活动

师:酵母菌能发面、酿酒,那你能不能推测出它的营养方式?

生:腐生

师:酵母菌在条件适宜时进行 生殖?在环境营养缺乏时进行 生

生:在条件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在环境营养缺乏时进行孢子生殖。

师:霉菌靠什么生活呢?

生:分解橘子、面包里的有机物。

师:它们的营养方式是?

生: 腐生

师:你知道蘑菇的培植过程吗?

生:交流

师:同学们根据蘑菇的生活环境,你能不能推测出蘑菇的营养方式?

生:它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应该属于腐生。

师:霉菌和蘑菇依靠蔓延到营养物质内部的菌丝吸收有机物。

问:我们吃的蘑菇大多是种植的还是野生的?

生:种植的

师:那种蘑菇是种种子吗?

生:种孢子

师:孢子是什么样的呢?你见过吗?

生:没见过,太小了

师:我们可以通过制作蘑菇的孢子印来认识它们, 这是课前老师和部分同学制作的几个孢子印(出示孢子印),想做一个吗?课下向小组长请教就会了。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孢子印激发学习的兴趣,加深记忆,培养学生课下动手能力。

师:我们今天探究的这三种真菌:酵母菌、霉菌、蘑菇,它们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生:有

师:哪些共同特点?

生:交流

师补充:有的真菌在其他生物体上营寄生生活,如我们皮肤上的癣就是由真菌引起的。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归纳的就是真菌的特征。

点击屏幕出现真菌的特征:

细胞的结构基本相似,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它们主要营腐生生活,有的寄生;大多靠孢子繁殖。

生: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而其它都有成形的细胞核。

师:和细菌的最主要区别是,植物、动物、真菌细胞中有明显的细胞核,有核膜将细胞核与细胞质分开,由这种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动物、植物和真菌都属于真核生物。

小结:真菌多数对人类有益,也有的有害。

三、延伸:师:真菌和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我们下节课继续探究。

四、小结巩固

1、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课件展示小结内容)酵母菌是单细胞的个体,霉菌、蘑菇是多细胞个体,但细胞的结构基本相似,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它们主要营腐生生活,有的寄生;大多靠孢子繁殖;多数对人类有益,也有的有害。

2、关于本节课的内容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生: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讨论、交流。

五、课堂达标:

六、板书设计:

一、真菌的种类

二、真菌的形态结构

三、真菌的繁殖

41、细菌评课稿

资源名称 素材类型 水平 来源 使用时间 应用方式和作用

手术前,为何要先消毒? 视频 感知与体验 现有 3分钟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细菌的发现 图片+文档 感知+识记 现有 2分钟 自主阅读,感受技术进步会推动科学的发展。

观察细菌的形态 图片+文档 拓展学习 现有 2分钟 自主阅读,认知细菌十分微小及其形态。

观察细菌的结构,比较不同之处。 图片+文档+动画 拓展学习 现有 5分钟 自主阅读,认知细菌的结构特点及其营养方式。

探索细菌的生殖速度 图片+文档+视频 能力训练 现有 1分钟 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巩固与应用 文档 能力训练 现有 3分钟 拓展学习、延伸课堂。

评 价 标 准 等级(权重)分 自评 小组评 教师评

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是否了解列文﹒虎克、巴斯德其人,及其发现细菌的过程 8 6 4 3

10 8 5 3

10 8 5 3

8 6 4 3

8 6 4 2

是否运用网络搜集有关细菌形态结构特点的图片和视频。 8 6 4 3

8 6 4 3

8 6 4 2

课堂上积极参与,积极思维,积极动手、动脑,发言次数多 8 6 4 2

8 6 4 3

8 6 4 2

8 6 4 2

题目 成员1 成员2 成员3 成员4

八、帮助和总结

1、在知识上,注重化难为易。通过多媒体课件,努力将课本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方法上,着重突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自学感知、动手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讨论等手段,给学生提供充分学习的机会,并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让学生愉快全面地接受新知。

3、不能盲目提高难度和深度。对于繁、难、脱离生活的内容,坚决不补充。不要为学科系统性而加大学生负担。

4、对于能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材内容的材料,应该补充。这些资料应该具有趣味性、形象化和科学性并重的特点。例如:细菌繁殖得比地球重月球上的细菌这样的资料,能给学生很清晰的感受。

5、在情感上,重视教材本身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健康意识。同时,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发现、体验与感悟,真正做到愉快地学习,形成和谐、平等、民主以及积极互动的现代师生关系。

4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评课稿

八年级地理上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听课稿,分享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听课感受和记录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评课稿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运用图片资料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认识我国资源的现状,呼吁学生积极参与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实际行动中去,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时时讲环保,处处当节约。

【指导思想】

遵循新课标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设计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

【设计理念】

运用大量的图片和资料来学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认识我国资源的现状,呼吁学生积极参与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实际行动中去,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时时讲环保,处处当节约,最终达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帮助学生的地理知识、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有所提升。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整章教材中起到了概述和引言的作用,为后几节的学习作了知识和价值观的铺垫。教材首先提到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教师需要为学生解释清楚。其次,利用一系列的数据,使学生认识到了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的需求量增加,资源的供给已不容忽视。针对资源供给不足,呼吁学生节约使用资源,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学情分析】

1.认知心理特征

八年级学生年龄尚幼,感知觉有了一定发展,想象力比较丰富,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自我意识明确,自主、独立,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大部分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表达。但是他们的注意力水平有限,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其心理发育略显不成熟。

2.已有知识和能力储备

八年级学生通过之前的地理课程学习,读图能力和思维能力均有所提高,已经对自然资源有了一定的了解。

3.个性化学习策略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发展方面的差异,导致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尽相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力图采用个性化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的提升。

4.课堂中可能随机生成的问题

由于各教学班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不同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可能会生成一些问题,如自然资源的判断及分类对此,应有所准备,在课堂上解决生成性问题,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分析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及中国的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现状。

过程与方法 利用数据对比我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的基本国情。通过图片、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节约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树立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理念,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节约资源。

【教学重点】

1.会举例说出一些常见的自然资源及分类。

2.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会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理解可再生资源如果不被合理利用和保护,也将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2.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现状。

【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理论联系实际,使用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稿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知道4月22日是什么纪念日吗?(世界地球日)地球上的资源是自然界给予我们的物质,这是一种自然资源,那么什么是自然资源呢?自然资源有什么基本特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揭题: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讲授新课】

一、自主预习

1、在 中对人类 的土地、阳光、 、 水和水能等等,称为自然资源。

2、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循环使用的资源,属 资源;还有些自然资源,总是用一点就少一些的资源,是 资源。

3、自然资源分为 资源和 ___资源。

4、常见的可再生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见的非可再生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______利用,并注意___________,便能够实现可持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更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总量 ,人均 。

二、交流合作

1、猜猜看:下列图片用到了哪些自然资源?引出自然资源的概念,并总结出判断是否属于自然资源的两个条件。

2、学以致用:判断下列资源是否属于自然资源?

3、提问:水和煤炭在使用结果上有何不同?引出自然资源的分类。

4、学以致用:将所给资源进行分类,引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方法。

5、提问:我国是地大物博,还是地大物薄?从数据来分析我国资源的现状,总结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6、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的需求量增加,资源的供给已不容忽视。

针对资源供给不足,呼吁学生节约使用资源,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三、作业:请同学们为节约、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写一些宣传标语。

【板书设计】

概念

可再生资源,如 、 、

分类

自然资 非可再生资源,如 。

源的基

本特征 特征 :总量 ,人均 。

做保护地球资源的小主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基于本节内容涉及面广、资料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新颖、多样,给学生以听觉、视觉、感觉等多维度、立体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通过数字的比较、资料的分析,结合讨论、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思考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合理利用、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重要意义的认识。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对抽象的概念进行拓展和补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来推导、理解新知识,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规律。注重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下面将本节课的不足做以下总结:

1、没有写板书;

2、在节约、保护资源的具体做法上应再拓展;

3、在奖励机制上,加分活动有些乱。

4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设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一、教学前端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基础的几何语言,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好奇心强,有探究的欲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运用所学推出新知。但他们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比较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引导。

  二、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七年级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刚学完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来研究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简化了证明过程,同时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是作图、计算、证明的重要工具,为今后的几何学习作好了铺垫,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画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判定及初步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综合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探索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中培养几何直觉与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讨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四、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判定并能初步运用,

  难点: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判定的综合运用。

  五、教学策略分析:

  1.教法选择: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我选择问题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相结合。

  2.学法指导:巴甫洛夫曾指出:方法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东西,因此学之有法,才能学之有效,学之有趣。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在学法上指导学生:以探究、合作学习为主线,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

44、水的净化评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水的净化听课稿,分享水的净化听课感受和记录

水的净化评课稿:

水的净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纯净水与天然水的区别。

(2)知道沉淀、吸附、过滤、蒸馏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能述说自来水的

净化,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及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与探究、讨论归纳等活动,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对浑浊水进行净化的实验探究,认识净化水的各种方法。

3、情感价值观

(1)认识到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感受水的净化不容易,树立珍惜水、爱护水的思想。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自来水的净化过程,过了操作的原理和实验。

教学难点:过滤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

【讲授】引入新课

展示展示鲁滨逊在荒岛提取饮用水的图片,同事展示一瓶河水和一瓶纯净水,让学生比较并说出他们的区别。

学生:河水比较浑浊,纯净水较澄清透明。

教师:纯净水虽然较澄清、透明,但纯净水不等于纯水。

我们能不能将比较浑浊的河水变成澄清的水呢?

学生:能

教师:我们如何将比较浑浊的水变成比较澄清的水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水的净化问题。

活动1、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课本74页,完成导学案上的1、2、3题的问题。

教师: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检阅,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活动2、活动与探究

学生动手完成实验4-1:向小烧杯中倒入半杯浑浊的泥水,再加入3药匙明矾,搅拌溶解后,静置,观察现象。

教师:同学们,从这个实验当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烧杯底部有些固体颗粒,上层水更清了,下层水较浑浊。

教师:我们用什么方法将杯底的固体颗粒除去呢?

学生回答:静止一段时间,再过滤。

(引导过度到过滤操作)

活动3、合作探究

1、教师:演示过滤实验,学生观察。边演示便给学生讲解。

2、学生:分小组做过滤实验完成P7 4-2,每个小组实验完毕后总结出过滤操作要领以及注意事项。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操作要领: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①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 。②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①杯紧靠玻璃棒, ②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部分。③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

活动4、小组讨论

(1)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2)河水过滤后,滤液可以喝吗?

(3)在生活 中还能用什么来代替滤纸?

活动5、课堂检测

1.下图是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其中除去水的异味主要是在(  )

A.沉淀池 B.过滤池

C.吸附池 D.清水池

2、下列混合物可用过滤方法来分离的是( )

A、水和二氧化锰 B、铁粉和铜粉

C、酒精和水 D、食盐和水

3、下列净化水的操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过程的是( )

A、沉淀 B、消毒

C、过滤 D、配水

4、指出图中的错误:

(1) 。

(2) 。

5.某化学科技小组在实验室中对一烧杯浑浊的 河水进行了简单净化。请完成操作中的有关问题:

(1)先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明矾粉末,这是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________,使杂质________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2)再进行过滤液体:

①过滤操作所必需的仪器:________。

A.烧杯 B.酒精灯 C.铁架台(带铁圈) D.试管 E.玻璃棒 F.漏斗 G.托盘天平 H.蒸发皿

②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玻璃棒下端接触的部分是________层滤纸处。

③若操作过程中发现过滤速度太慢,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若滤液仍然浑浊,你认为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再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味,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作用。

活动6、课堂小结

1、学完本课你应该知道些什么?

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净水,通过静置、沉淀、过滤、吸附等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2、过滤:

原理: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颗粒和液体分离。

操作要领::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①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 。②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①杯紧靠玻璃棒。

②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部分。

③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

3、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

①滤纸破损;

②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③收集滤液的烧杯不洁净。

活动7、布置作业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78页练习与应用的2、4题.

【选做题】

教材第78页练习与应用的3题.

二、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导读练习题

三、实践活动

用生活中的用品自制一个简易净水器。

水的净化教案

45、元素评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听课稿,分享元素听课感受和记录

元素评课稿:

《元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理性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常见27种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前面课程学生已经知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需要结合原子结构知识,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进行比较确定的概念定义,将物质的宏观元素组成与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有机统一起来。

1、元素概念是化学概念的教学难点,这里可以淡化概念的具体教学,可以通过生活物品中元素组成的大量实例,促进学生认识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只需了解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2、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根据,因而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以课本列举27种元素为重点,包括每种元素的符号、名称,做到会写、会读、会用。

3、简介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个化学工具,依据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可以安排学生组织探究活动,从原子序数查找一些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定元素分类等信息,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方便,建立良好的使用学习工具习惯。

教学准备:系列生活物品,教学课件,学生导学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展示课题:

【生活启示】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实物、图片、食品包装标识等,让学生阅读分析这些物品所给出的信息。

【展示实物】提供生活中的系列用品(食品、饮料和日用品等)。

【教师导语】生活中我们使用过加碘食盐含氟牙膏AD钙奶,这里的氟碘钙分别指的是什么?应该是分子、原子、元素中哪种呢?

【学生回答】这些指的是都是元素。

【投影课题】第2课题:元素

(评析):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要注重化学联系生活,积极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用品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等,运用化学的观点认识。

二、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理解元素的概念:

【问题探究】那么什么叫做元素?

【学生演板】要求书写几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O2、CO2、H2O、H2O2等。

【共同分析】四种物质分子里都含有氧原子,虽然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从上次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中知道: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于是将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学生1】我们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学生2】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定义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题讲解】氧元素和氢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B )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相对分子质量 D、核外电子数

【师生分析】在原子结构中,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因此选择(B)。

【引导讨论】下述化学反应:2H2O==2H2+O2,S+O2===SO2中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1】分子种类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2】元素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生活应用】

1、生物细胞无论来源于动物还是植物,微生物,其中元素种类及其质量分数都相近。

2、从生物学或科普书刊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阅读图表】了解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即质量分数。

【发现规律】地壳中元素含量(质量分数)从多到少次序:氧硅铝铁

【师生讨论】为了加强记忆,可以采取谐音记忆技巧:养闺女贴(心)。

【知识拓展】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引导归纳】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2千万种,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

(评析):现阶段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和原子之间的关联,认识到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则用原子,运用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加强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突破两个概念容易混淆的认识误区。

三、熟记常见元素符号,领悟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

【趣味话题】外国友人不会认识实验桌上的三瓶金属材料,他问都是些什么物质?他说我不认识。

【教师提问】科学上使用什么来表示元素呢?

【学生讨论】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需要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表示各种元素。

【阅读资料】常见元素符号的历史演变过程,了解道尔顿在化学上的又一贡献。

(评析):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动漫形式介绍,有利学生从乐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充分了解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这样就便于不同国度的化学界进行学术交流。

【学生1】书写元素符号应该注意法则:一大二小。

【提出问题】氧元素符号为O表示什么?

【学生2】O表示氧元素

【学生3】O表示一个氧原子

【共同归纳】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阅读资料】从中文元素造字规律来看,将元素分成哪三种?

【学生1】有金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如生活中的五金即金银铜铁锡Au、Ag、Cu、Fe、Sn。

【学生2】有气字头一般是气态非金属元素O、N、Cl、H等,有石字旁的是常温下的固态非金属元素,C、S、P等。

【学生3】记住三种常见稀有气体元素:氦He、氖Ne、氩Ar等。

(评析):元素符号作为学习化学的第一种化学用语,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为马上学习的化学式做好准备。

四、开展课外探究,简单认识元素周期表

【类比引入】超级市场为了便于顾客选购采用分门别类、有序方式排放成千上万种商品。而化学上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规律探索】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序排列构成元素周期表。

【学生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学生2】共有18个纵行,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

【教师提问】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我们可以从元素周期表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可以查找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2】通过计算还可以知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中子数等。

【学生3】确定该元素属于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

【拓展视野】通过科普书刊或互联网查询: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评析):由于认识元素种类不多,暂时无法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规律,因而需要适当降低运用知识的难度系数,重要的让学生积极拓宽知识视野,体验门捷列夫和道尔顿等科学家研究化学的乐趣。

【教学反思】

一、组织科学探究要重视学习过程和探究经历

化学新课程组织化学原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参与体验学习的快乐,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过程,重视科学探究的全程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学习方面的巨大收获,知道学习上的暂时失败,还是今后人生的偶然失败都是难得的人生经历,是人生中一笔精神财富,遭遇失败的滋味也许是刻骨铭心的永久记忆,自我慢慢体味,但是要在不成功的记录中寻找失败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我们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收益。

强调元素符号记忆的学习任务,可以采取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前三单元教学中有计划的逐步提供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让学生逐步熟悉常见元素符号和物质化学式,着实减轻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体现出化学用语的启蒙性和工具性。也可以安排学生个人自制学习卡片或学习包,将化学用语记忆分解成阶段性学习任务,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基础性,体现认知发展规律的渐进性。

二、广泛联系社会生活,将抽象的知识原理具体化

本单元组织元素化学概念和元素周期律原理的教学,都可以运用类比方法,有利将元素、元素周期表内容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将抽象的知识体系具体化,增强学生对元素概念、元素周期表的感性认识。

前三个单元知识学习,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触和认识常见物质有空气、氧气和水,但是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这样势必要求组织教学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化学新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师生对话和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明确强调要求进一步淡化化学概念的教学,对于概念的知识要求只需学会应用,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正确运用,因而理解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个问题,领悟元素和原子之间有什么异同,可以通过类比的事例进行讲解:0-9九个数字就是组成无数个数字的元素,26个字母就是英文的基本元素等,让学生知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引入元素周期表这个化学学习工具,不直接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内在规律,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为了取用存放的方便考虑,例如超市的商品需要分门别类、有序的排放,其中有共同的有序性,那么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科学的有序排列。总之,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学习的每个方面,评价方式可以设计成社会调查、课外探究、课前导学单和课后检测等。

46、原子的结构评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听课稿,分享原子的结构听课感受和记录

原子的结构评课:

《原子结构》

一、教学流程:

1、教师阅读学习目标之知识与技能目标。2、播放关于原子弹爆炸录像片段。3、学生自学导学案学法指导1,用关键词呈现本课基础知识。4、教师播放原子结构相关课件。5、学生自学导学案中的4个问题。5、学生展示4个问题。

二、学生展示流程:

1、学生独学四个问题后,2、全体上黑板展示本小组答案,教师指定一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三、评课:

1、学习目标中提到会计算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上课到此环节时,教师提到这部分等我讲,但是始终并未提及,可能是教师没有时间完成,所以提醒大家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考虑是否能够达成,要精确控制一节课的容量。

2、过程与方法中提及通过情景剧表演进一步巩固核外电子的分布情况,但在教学过程并没有出现,使得学案与教学不对应。

3、多媒体运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建议大家在两个环节上使用多媒体,一是课上导入环节,起到激趣的作用;一是在教师精讲总结知识时使用,起到重点提示的作用。本课两次应用多媒体播放,一次导入,恰到好处,一次讲授,时机过早。应放在学生总结基础知识之后。

4、思考问题对于基础知识是思想升华,理论应用。思考问题不简单等于试题,他是对基础知识的对比理解和综合应用。具体使用是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探究,之后,教师系统的进行精讲点拨。

5、群学中给定时间为5分钟,学生交流独学所得。讨论分工给定时间5分钟,用于组长分派展示任务。两个时间点体现在导学案上,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那个时间该干什么,而在课堂操作时不必要割裂开来,给学生10分钟就可以了。

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放开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多给他自信,让他表达,无论对错对教学都有益处,说对了教师不必再说,说错了正是反应大家没有掌握好的地方,及时纠正可以避免以后的疏漏。

47、空气评课稿

颜色 状态 气味 标准状况下的密度 熔点 沸点 是否易溶于水

无色 气体 无味 1.251 gL-1 -209.9 ℃ -195.8 ℃ 不易溶于水

[过渡] 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一类很重要的气体就是稀有气体。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稀有气体的有关知识。

3.稀有气体

[分析] 稀有气体曾叫做惰性气体。这是由于稀有气体性质不活泼,人们在发现它们的时候普遍认为这些气体不能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有些惰性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于是又把它们改作为稀有气体。在空气的成分中,稀有气体所占比率虽然不大,但却很重要。

[思考]稀有气体的用途[通过阅读让学生总结稀有气体的用途]。

[回答] ①可用作保护气;②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可用于激光技术。

[思考]除了课本上讲到的稀有气体的用途外,谁还知道稀有气体的其他用途呢?

[回答] ①广场、体育场、飞机场等场所所用的灯里充了氙气,通电时能发出比荧光灯强几万倍的强光,因此叫做人造小太阳。

②航空、航海的指示灯里充入了氖气,通电时发出红光,这种光能穿透浓雾。

[总结]通过大家刚才的回答和讨论,我们可以总结出稀有气体具有如下用途:

(1)保护气 (2)电光源 (3)激光技术 (4)冷却剂 (5)麻醉剂

[分析] 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年人每天吸入的空气约为12 m316 m3。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故保护我们的空气已成了全世界人民都关注的问题。

四、保护空气

[分析]少量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中。依靠大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仍能保持空气的洁净。如果进入空气的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超出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空气的污染。

[图片展示]大气污染

[讨论] 1.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

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结论]1.汽车尾气、工厂废气、沙尘暴、酸雨、使用含氟冰箱造成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等都属于大气污染。

2.使人发生呼吸道疾病、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水中生物濒临死亡、温室效应使沿海城市下陷、酸雨使建筑物被腐蚀、臭氧空洞使人受到紫外线的伤害而易得皮肤病和影响视力等等。

3.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爱护花木,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及保护空气应采取的措施。

[思考]假如你当了市长或省长,你会如何去改善当地的空气质量呢?

[回答]1.大量植树造林。鼓励市民种草养花。

2.把工厂建在人口不太集中的地区。

3.使用和开发化石燃料以外的清洁能源。

4.汽车不再用汽油,而用车用乙醇汽油。

5.加大检测汽车尾气的力度,禁止没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

6.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课堂练习]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2.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曾被称为惰性气体 B.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都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D.稀有气体有广泛用途

答案:1.B 2.C

[课堂小结]本课题我们重点学习了空气的组成和用途,同时还知道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等概念。另外,还了解了洁净的空气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空气的一些措施。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

2.氮气的用途

(1)重要的化工原料 (2)保护气 (3)提供低温环境

3.稀有气体

(1)保护气 (2)电光源 (3)激光技术 (4)冷却剂 (5)麻醉剂

四、保护空气

布置作业

1.上册课本P33习题3、5、7

2.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矿泉水 B.白酒 C.米醋 D.干冰

3.我们已经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下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燃烧匙里为什么要盛放过量的红磷?

(2)这个实验除了可以得出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外,还可推出氮气____________(填难或易)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_______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

(3)此实验过程中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

答案:2.D

3.(1)让O2尽量消耗完全,使测得O2的体积更接近空气O2的实际体积 (2)难 不活泼 (3)不能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的实验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第一单元的知识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真正体现了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这样效果会更好。

48、故乡评课稿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有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饱经风霜。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活泼机智。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热爱生活,知识丰富。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说明杨二嫂年轻漂亮,安分守己。   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外貌描写说明杨二嫂老、丑且瘦。

终日坐着 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贪婪)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尖刻、势利。

  虽靠姿色招揽客人,但仍是本分生活。   搬弄是非。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贼喊捉贼)

【交流点拨】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

(2)小组讨论: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交流点拨】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总结: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3.分析我的形象

(1)小组合作研讨: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络。

【交流点拨】①回故乡急切

②见故乡悲凉

③忆故乡沉重、忧愤

④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⑤见杨二嫂惊吓、困窘

⑥见闰土兴奋、惊异

⑦离故乡茫然、气闷、悲哀、希望

(2)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思乡诗句积累。

【交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第三课时

一、新课导入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同时深刻揭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的人性的扭曲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我们现在进入对文本的深入探究,体会鲁迅的洞察力和语言魅力。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语言品析

1.高墙比喻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

【交流点拨】高墙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儿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导致我四面像竖起了高墙,所以气闷。

2.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交流点拨】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我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所以我感到悲哀。

3.我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

【交流点拨】一方面,我对自己这一代的社会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所以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4.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

【交流点拨】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实现,如此凄惨的故乡现实,又使我觉得希望实现的渺茫,所以害怕。

5.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交流点拨】闰土的愿望就是在对神灵的膜拜中得到安慰,相对而言,他的愿望就在最近的神灵上,所以切近;而我的愿望却是希望有新的生活,这是遥远的,不可知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和希望新的生活变成现实的迫切心情。

6.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最后两句话的?

【交流点拨】希望的有无取决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奋斗,希望就不会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实践,希望就有可能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无。全句强调了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以路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

7.三个辛苦各指哪三个人?在当时,他们各自的社会性质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第一个辛苦指的是我,在当时是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知识分子;第二个辛苦指的是闰土,是一个辛苦民众的代表;第三个辛苦指的是杨二嫂,是一个典型的人格被扭曲的庸俗小市民。

8.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一句中的新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

【交流点拨】新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消除了封建思想意识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

(二)主题探究

作品发表以来,人们对其主题产生许多分歧,下面列举了四种。读完文章后,你赞同哪一种?请你根据本文内容,说说理由。

1.隔膜说。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隔绝一气。

2.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天真活泼、健康聪明反应迟钝、精神麻木。

3.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儿老爷;看守西瓜,捕鸟磕头、打拱。

4.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叫闰土管祭器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交流点拨】《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物质和外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必多说。精神、内心的变化,则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人,而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我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存在问题。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农村,十几年间也看到了故乡的变化,但我们的家乡不是变坏了,而是变美了:天蓝了,路宽了,人富了,心情舒畅了,家乡人经济上富裕了,政治上平等了,有了做人的尊严。这些变化都得益于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现在,请大家拿起笔,以《家乡变了》为题,写一段文字,描述这些变化,抒发自己的感想。

(学生朗读自己写的文段,班内交流。)

【交流】生甲:湛蓝的天,湛蓝的水,涌起了朵朵浪花。哗哗的水声那是欢乐的歌唱。你还记得吗?以前我们村里人喝的都是一些不卫生的池塘水、水沟水,现在喝的是比清泉还甘甜的地下水,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家乡的变化吗?

生乙:瞧,洋溢着温馨气息的图景,是居民房,啊,多气派。以黄、粉红为主色的房子,周围种满生机盎然的树木,犹如雨后春笋竞相拔地而起,原先低矮破旧的瓦房已经旧貌换新颜了,在树荫下有孩子的笑脸,时常传出老人们的欢笑声。

故乡评课稿第二篇:

《故乡》评课稿

今天我听了xx老师的《故乡》。这是一节最真实的课,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校语文教师的基本水平。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旧知回放与预习检查1.引导学生回忆作者及学过的作品。2.引导学生回忆小说三要素等文体知识。3.让学生依据资料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三、理解景物描写作用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有关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试分析其内容。本课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

这堂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环节齐全。

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反馈讨论效果,就学生写的小传进行交流。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着墨较多,刻画得比较详细,人物形象丰满。为他们写小传,要从全文着眼,筛选与之有关的材料与信息,然后将其连缀在一起。陈老师的这一环节做得很好,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老师对闰土的分析非常到位。主题挖掘地很深.

教学本课,陈老师本着一种潜入深处的原则,在分析文本时,简单入手,在挖掘主题是,注重由浅入深,这样,学生既轻松地学习了课文,有深刻地了解了本文的主题。

49、水调歌头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听课稿,分享水调歌头听课感受和记录

《水调歌头》评课第一篇:

《水调歌头》一课,教学设计非常好,其优点大致总结如下:

一是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到位。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诗句,然后对学生的读进行评价,借机向学生指明哪个字应该重读,哪个应该拖音读,才能读出感情来。如久、娟读得慢一点儿、悠长一点儿,留给人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进而再让学生读,从而步步提高朗读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更是注重让更多的孩子投入到朗读中,给更多的孩子起来朗读的机会,用音乐营造朗读氛围,调动孩子的朗读积极性。

二是评价语贴切到位。让每个孩子起来读一句的时候,教师评价说每个孩子都在努力试着读出自己的味道,对孩子们的读进行肯定和鼓励。当理解课文内容时,学生说借助资料了解到的内容,教师马上强化结合资料是学习古诗词的好办法。

三是教学步骤清晰,由读引入到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使学生对词感情的把握步步引向深入。充分读课文之后,让孩子自己先看注释,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苏轼身在哪,心在哪,由浅层次的身在密州,心怀子由,让学生体会当时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然后通过老师的朗读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看到了把酒问天起舞弄影辗转难眠望月祝愿四幅画面。进而注重对孩子句式的训练,按句式来训练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循循善诱,通过文章的步步深入学习,让学生最终体会到身处失意,心怀天下的情感,文章写时只是兼怀自由。最后,更是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留下诗意的美。

四是不仅注重课文讲解深入到位,更是注重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把酒问天的画面详细讲解,让孩子思考问的内容,想象其动作,想象其心理活动,通过想象画面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后三个画面,先让孩子们自己分小组讨论想象,注重从动作、心态、语言几个角度去想象画面,然后把想象到的内容用笔写下来,并配乐营造氛围。紧接着分画面交流体会,通过每个画面学生的描写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每个画面所代表的心情矛盾坦然怨恨豁达的变化过程。

五是教师的素质极好,善于对孩子引导,板书字迹非常好,板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板书内容注重师生共同完成,发挥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

《水调歌头》评课第二篇:

《水调歌头》教案

目标导学:

1、自读课文,借助可下注释疏通文意。

2、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想象和联想的写作手法。

定向自学:

1、请同学们借助字典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讲疑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2、查阅与苏轼有关的资料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3、收集咏月的诗词,背诵这首词。

自主领悟:

导入:公元1082年,被贬于黄州的苏轼在一次大病初愈之后游览了清泉寺,看到兰溪的美丽景致,心情为之一振,顿时豁然开朗,写下了千古名句,大家知道吗?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对,这首诗体现了苏轼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热爱生活,旷达乐观。对,同学们回答很正确。苏轼在经历了人生的重重波折之后,依然保持着一种乐观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热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词《水调歌头》,再次来体会他积极乐观的情感和豁达的胸怀。

1、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这句话告诉我们诗歌要多读。首先请同学们来倾听我国著名的朗诵家为我们朗诵的《水调歌头》。同学们听完之后你们是不是也想试试?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同桌之间互读,然后大家再推荐两名读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读。

2、一生读完之后,纠正他读错的字音,说明想把诗歌朗读好首先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和情感。再请另一生读,读完点评之后让全班大声的齐读。

3、大家读得很不错了,但是大家读懂了吗?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重点词重点句,这些是打开诗词大门的钥匙。

4、请女同学齐读词的上片,男同学思考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词,答案在哪儿呢?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文中的小序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缘由。)

5、在中秋节的晚上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月亮,想到了天上的宫阙。

6、作者想去吗?为什么?

想去,因为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和寂寞孤单。(联系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理解。)

7、作者去了吗?为什么?

没去。害怕天空中的高寒,觉得现实中的生活比清冷的月宫好。

8、词的上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热爱现实的生活。

9、请男同学读词的下片,女同学思考:词的下片有月亮的踪迹吗?

转朱阁,低绮户。

10、谁在这样的一个晚上无眠?为什么?

苏轼,他想到了他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弟。

11、作者由月亮的阴晴圆缺联想到什么事情呢?

人世的悲欢离合。

12、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吗

此事古难全。这些不完满和缺憾自古以来就无人能够解决,是无人能够改变的。

点拨释疑:

1、面对人生的缺憾和不完满,苏轼的态度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

豁达乐观:欢饮达旦;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词的下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思念亲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拓展延伸:

清人评价苏轼的这首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首词到底好在哪里?(提示:从情感、内容、写法等角度分析。)

A这首词表现出的豁达乐观的情怀和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打动人心,给人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B全词以月贯穿,借月抒怀,情景交融。C作者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充实了诗词的内容,丰富了情感。

小结: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业: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写你眼中的月,心中的月。

50、雪地里的小画家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雪地里的小画家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反思

  一个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收集材料,不但发展了语言,而且树立了敢于挑战权威的信念。这节课中最值得称道的,一是学生较敏锐的观察能力,一是教师民主的态度。在学生对教材的否定面前,老师没有轻易做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番自主探究。这不仅是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学生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毫无疑问,这对于学生养成独立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反思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又融汇了科普知识的儿歌。全文语言浅显易懂,排列整齐又错落有致,气韵生动,充满儿童情趣。首句下雪啦重复出现,旨在营造冬日雪景氛围,可以想象,当小动物们看到雪后大地就像一张洁白的画布时,充满兴奋和喜悦之情。第二、三、四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形象的比喻,准确而又饶有趣味地描绘了4种小动物的足迹印在雪地里的不同形状。紧接着,以设问结尾,既巧妙融入了青蛙冬眠这一科学知识,又使得全诗拥有了别样的想象空间。教学重点为认识群竹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着的字音。会写竹牙等5个字和横折弯钩1个笔画;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感受小画家雪地作画的快乐之情;结合插图,知道小动物脚印的不同形状,了解青蛙冬眠的特点。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的教学思路主要还是采取多种识字方法帮助学生识字。如洞:同加三点水。牙播放大象牙齿图片,建立图文联系,使学生巧妙记住。回顾方法时,学生提出了熟字组词法,如几天竹子。写字教学时,针对学生预习情况,书写质量较差的字重点字。竹、牙、马、几、用做示范,采取学生先观察,老师范写,学生练写,教师指导的形式。学生达到了夯实基础的目的,写字习惯得到培养。

2.通过范读、引读、带读、对读等方式,强化不同语气和语句节奏,不读破,不唱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体会。为避免朗读技巧的抽象指导,我启发学生回忆:下大雪时,看到雪地上一片洁白,你们的心情怎样,会到雪地上做什么?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想象小画家们和我们一样兴奋地跑向雪地,边跑边欢呼,朗读时把自己的激动、开心、兴奋的心情表达出来。

3.关注语气和停顿,感受和体会课文轻快活泼的基调。学生展示朗读,借助情境想象,读出课文中小画家们生动作画的场面。最后一句睡着啦要读得轻柔,突出青蛙在冬眠呢。

4.理解运用。找一找文中描写了哪些动物和景物,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把小动物的足迹和雪地上的竹叶、梅花、枫叶、月牙联系起来,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说说对小动物们的了解,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动物样貌、冬眠特性,以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说说。雪地画画是多么有趣呀!了解还有哪些动物也会来雪地画画,还有那些动物也冬眠。用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画( ),( )画( )。( )画( ),( )画( )。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 )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这样既积累了语言,又提高了认识,写话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成功之处

1.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找文中描写的动物和景物,锻炼了学生找课文中明显的信息的能力。

2.《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读写不分家,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尝试自己说句子。用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画( ),( )画( )。( )画( ),( )画( )。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 )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给学生句式,减轻了学生仿句的压力。学生仿句兴趣在信心中得到提高。学生积极性高,符合课标要求。

三、不足之处

课上教师展示青蛙冬眠的知识,学生属于被动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课上在仿句说话环节中,学生用时较多,教师的应变引导能力还不够好,因此,课前学生不仅要做好文具准备,更应做好知识准备说白了,教师掌握把控课堂能力还需继续提高。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针对学生差异,分层布置作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字词、读课文上多下功夫。首先让学生认识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了解会写字笔画,能组词两个,指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小动物样貌、脚印形状及青蛙冬眠这一科学知识;正确流利熟读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深入体会动物们作画的快乐心情。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并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味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理解文章主旨及写作意图。

手机扫码阅读角的分类画角评课稿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