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母表示数评课稿

学习分享 2023-12-09 09:30:05

用字母表示数评课稿

1、用字母表示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用字母表示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用字母表示数》说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教师: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一同交流我在《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的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说教材分析

《用字母表示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4446页的学习内容。由于学生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抽象,显得枯燥无味的。而这些知识和规则的掌握程度,又是学习《简易方程》的主要基础,直接影响到后序知识的学习。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着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计算公式、运算定律,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的探究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并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是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号的简写和缩写,运用字母公式和数量关系求值。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行之有效.

(1)感悟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属于程序性知识,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具体实施方法是情境体验法。即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2)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方法属于陈述性知识,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采用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具体实施方法是讲练结合法。即让学生自学简写规则,然后教师引导归纳小结,并在运用中加强理解与认识。

2、学法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交流、概括、应用与反思等加深对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境、感受意义

学生伴随着音乐齐唱英文字母歌《ABC》,利用喜闻乐见的符合年龄特征的儿歌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列举生活中字母表示的事物(如CCTV、M、KFC、NBA、扑克牌、JQK)然后让学生把这些字母牌分类,并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使学生感知字母就在生活中。由字母表示事物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让学生发现字母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数学王国中也应用地非常广泛。那么,今天就与大家一同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环节一 初步感知字母表示数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不断地思考和转变,有效地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探究过程。在这个环节中,先出示了例1中的三道练习题,通过探究规律和百宝箱解密码两个活动,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计算来感悟新知------用□、△、○或a、x、n、m这些图形符号、字母可用来表示一个特定的数。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常常用到字母表示数,你还见过哪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的例子,引出例2。

环节二 通过对用文字叙述与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对比,使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你能很快猜出这些算式中的字母表示的数吗?你是根据什么方法来猜的呢?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这些运算定律用文字怎样叙述?用字母怎样表示?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填写表格。通过对比,你更喜欢用哪种表达方式?为什么?很快得出用文字叙述更繁锁,有时不容易说清楚。而用字母表示更为简单,易记又便于应用。这样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进一步感知字母表示的优越性。

环节三 探究用字母表示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字母不仅可以表示数、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通过回忆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学会怎样用字母表示已学过图形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再次体会用字母表示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环节四、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

字母的用处可真大啊!可以表示数、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给我们的学习还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其实在这些含有字母的式子里,还可以进一步简化。你们想知道简写的方法吗?大家自学书本第45-46页的内容后,你就会有新的发现,谁愿意把自己的发现与大家分享分享。然后教师引导归纳小结含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字母公式求值。如果ɑ=6厘米,你会用字母式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吗?

同时安排有针对性的练习,以达到及时反馈、巩固,从而避免混淆。有效化解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简写。

(三)练习巩固、强化提高

同学们,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知道了怎样用字母表示数,还知道如何用字母来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

1、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aх= bc= 4m= х5=

b8= b1= хх= yy=

2、把结果相同的两个式子连起来。

a 2 2.52.5 xx 62

x 2 62 2.52 a2

3 、判断

(1)a0.3写作a0.3 ( )

(2)abc写作abc ( )

(3)77写作77 ( )

(4)a+2写作2a ( )

(5)b2c写作2bc ( )

(6)1a写作a ( )

(7)bb可以写成2b. ( )

4、说出它的意义,并计算结果。

52=  62=  72= 82= 32=  42=   12=

5、请同学们运用字母公式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与周长。

6cm

8cm

5cm

本节课的练习形式多样。加强对比练习,区分数字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之间的的乘号才能省略,其他的运算符号都不能省略。

整个应用设计有坡度、难易适中,使不同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在鱼跃的情景教学中学习和巩固了新知。

(四)知识延伸感知用字母表示计量单位、数量关系

想了解奥运冠军刘翔吗?你们想更进一步了解他吗?

课件出示刘翔简介,出现了哪些字母,分别表示了什么?学生自学第45页你知道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字母的多种用途,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数青蛙游戏 接着又以儿歌游戏《数青蛙》为学习素材,富有童趣。让学生从中切身体验数学中的奥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n不仅表示数,还表示青蛙的只数n与嘴巴数n、眼睛数2n、腿数4n之间的数量关系。

(五)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介绍先驱,传承文化。

3、总结评价,赠言勉励。

设计总评:本节课力求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创设问题情境,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学会用字母表示事物-特定的数---运算定律-计算公式---计量单位的过程。数形结合,在对比、交流、讨论、分享中,初步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2、乌鸦喝水评课稿

《乌鸦喝水》评课

《乌鸦喝水》评课稿

《乌鸦喝水》人教版语文一下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极富有童趣及人生哲理的童话故事。徐丽曼老师所教学的第一课时的目标是:一是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找、办、法等难写的字;二是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三是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乌鸦的心情变化。徐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富有新意,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性格。整个课堂妙趣横生,充分地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交流很到位,很好地完成了这些目标,

本次教学研讨的主题是教学中的言语训练,以下针对这一主题,我浅谈自己对本堂课的几点看法。

一、激趣导入,引起学生说话的兴趣

徐老师在导入部分非常贴切,由图到字,出示乌鸦的图片,引出乌鸦二字,并及时抓住学生学生兴趣,利用图片让学生展开说话,乌鸦的乌为什么中间没有点?学生集体展开想象,并纷纷举手回答,当老师说乌鸦的眼睛被羽毛遮住了,所以看不到眼睛了时,学生就有疑问了,那乌是什么意思啊?老师立即出示一张乌云图,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乌是黑的意识。老师又马上让学生用乌黑组词,课件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孩子的言语训练。这个环节设计非常巧妙,但是徐老师急于教学,直接将答案告诉了学生,这样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的说话机会,言语训练就被限制了。但总得来说,徐老师导入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及说话的兴趣,为后面的课堂教学打下了深深的基础。

二、抓到处,引导说话,体会乌鸦的心情变化

在精读课文教学中,徐老师抓住第一段展开,虽然只有短短四句话,但是仔细观察,这四句话是紧紧联系着乌鸦的内心变化的。徐老师在这四句话中又有取舍,着重抓住到处二字层层展开分析。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设计非常巧妙,由字到词,再由词入句,很符合低年级孩子的思维。乌鸦喝水的故事之所以能发生,究其原因是它口渴了,所以才会到处找水喝。老师就紧抓到处,让学生体会当时乌鸦的心情,这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都能讲出自己的想法,这一环节,老师又让学生好好地训练了言语。但是徐老师可能考虑教学时间,所以过于浮表,没有完全让孩子充分展开体验与训练,有些地方是老师强加的,这样就没有达到这一环节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也不是很扎实,这是美中不足的。

其实,在精读教学中,老师完全可以多加几个语言训练点,让孩子自己说,这样对故事的掌握就深刻了。比如,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这里就有两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一是口渴,乌鸦为什么会口渴呢?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二是到处,乌鸦会到什么地方找水呢?学生同样能展开说话。不要觉得这是很幼稚的问题,一年的孩子,他们本来就还是幼儿,这样问题真是训练他们说话,训练他们想象的好问题。

最后,承接单志明老师的一句话:编者把这篇课文放在教材中的价值是什么?是呀,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重视文本的价值,把故事放大,不要只看到故事的本身,更重要的是看到价值所在。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3、比尾巴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比尾巴听课稿,分享比尾巴听课感受和记录

比尾巴评课稿第一篇:

《比尾巴》评课稿

今天,听了xx老师执教的《比尾巴》一课,可以看得出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活泼、自主的学习空间。下面就谈谈我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然后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并且在整堂课中,穿插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实践,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

一.注重情境创设

一年级学生课堂常规较差,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创设一个与小动物交朋友的情境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始终情绪盎然,有声有色地投入学习中去。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促使学生主体能动作用与现实环境的统一,使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的充分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创设出理想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使教学不断发展和提高。

二.生字教学力求扎实

新教材识字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识字量增加是一明显特点。识字教学要注重识字过程,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会读到会认,由简到难地进行学习。抓住识字规律,把几个相似的字巴、把、公、松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发现识字规律,渗透识字方法。教师采用随机教学法,把学习生字一一落实。有层次地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与认识的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就轻轻松松地掌握了本课的生字。

三.形式多样,强化朗读训练

在朗读中,教师不但运用了指名读、自由读、范读、齐读、同桌分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而且让学生评议,评后再读,强化了朗读训练,培养了朗读能力。

四.练读课文,体会语气

本节课重点指导疑问句的读法。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练读,目的是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在读中体会感情,在读中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方式。

比尾巴评课稿第二篇:、

《比尾巴》评课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上周两位老师的精彩课堂演绎,诠释了他们背后的辛苦与付出,也同样展示了辛苦后所获得的成功。在这两堂课中,我就陈晓苏老师上的《比尾巴》来谈谈我的看法。

在这堂课中,陈老师的亮点有很多。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课前游戏导入生动有趣

上课之初,陈老师就让小朋友们跟他做,摸摸自己的鼻子、嘴、耳朵,到摸摸自己的尾巴?到这里,小朋友们都没有尾巴,课堂上是一阵笑声!老师适时的提出问题,谁有尾巴呢?动物们有。接着说道,对,今天小动物们在动物王国里举行了一场比赛,是什么比赛呢?这时恰到好处的引入课题---比尾巴。这样的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人觉得是水到渠成。

二、形式多样,促进识字教学,突出本课重点

低年级识字和写字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识字的过程中,陈老师多次出现本课的生字,(1、先出示来参加比赛的动物,并一起教学动物的名字,让学生第一次与生字见面。并把偏旁鸟字边八字头穿插于教学中。让生字与偏旁教学相结合2、接着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出示动物和动物尾巴的特点,第二次与生字见面3、最后集中识字,出示本课所有的生字。利用带拼音读,让学生自由读、全班读、抽生读、开火车去拼音读、摘苹果等多种方式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真正做到让生字不断复现在学生眼前,达到识字的目的,为突出重点而努力。

三、范读引领,突破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读好问句。在完成对文本的初步了解后,老师出示文中的句子,让学生观察他们有什么特点?通过观察,学生都知道有一个问号?如何才能读好问句呢?这时老师身先示范,自己朗读了问句。在示范读以后,通过学生的自由练习,抽生读并指导读好问句的方法,学生轻而易举的了解了读好问句关键在于读到句末时语气要上扬。在掌握了方法后,接着进行第三四小节的自由学习,做到有扶有放。以种形式的朗读进行练习:一问一答、三问三答、师生问答、生生问答等。这样问句朗读这个难点就轻松地被攻克了。

当然世界上找不到两个相同的人,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教学思路。在这堂课中我也有以下几点思考,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1、在低段中的某一课时教学中,生字教学与课文教学时间比例的安排是对半开,还是关注点在某一个方面。陈老师的课堂我发现时间差不多是各用一半。我觉得,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主要是以识字为主,那么我们更多的关注点是否应该在识字上多下功夫,而对课文则让它真正做到是为识字而服务的。

2、课文的拓展面可以更宽一点。在学习松鼠的尾巴像把伞的时候。陈老师师主要讲述了松鼠的尾巴有什么作用。我觉得把这里换成还有谁的尾巴像什么?更具实效性呢?例如燕子的尾巴像剪刀,鱼的尾巴像扇子。这样既锻炼的学生说话的能力,又让学生拓宽了知识面。

3、评价鼓励对较少。在整个课堂中,学生的表现非常不错,如果陈老师能对他们的表现即时的肯定与鼓励,相信在他们的心中学习兴趣会更浓厚,表现还能更棒。

以上是我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与大家共同学习探讨。最后非常感谢陈老师为我们带来这样一节富有灵动的课,也感谢能给我这么好的学习机会,辛苦了!

4、升国旗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升国旗听课稿,分享升国旗听课感受和记录

升国旗评课稿第一篇:

听了xx老师执教的《升国旗》一课,给我留下了以下感觉:

一、 导入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头,就是一个课堂的亮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xx老师设计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开头,让小朋友来参与板书课题:升国旗中的 升,既考考小朋友对于生字的掌握情况,又激发了小朋友的兴趣,这个方法是非常有新意的。

二、采用多种形式,扎实抓朗读

xx老师教学中,把朗读目标定位在有感情朗读,课文虽只有短短三句话,但是教师采用了多种朗读方法,除了一般语文课上常用的指名读、齐读之外,针对低年级小朋友的特点,还采用了开火车、领读、范读等方法,这些都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朗读。

三、注重写字指导

针对一年级小朋友的特点,xx老师对写字指导得很细致,通过板演生字,让小朋友能清楚地看到整个字的笔顺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每个老师教生字的时候,态度是同样的认真,方法各有不同,指导记忆生字的时候,有说笔顺,有用组词法的,还有的渗透了熟字加笔顺的记忆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四、凸现了情意目标

xx老师的课,没有停留在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之上,而是注重了情感的激发,让小朋友明白爱国旗就是爱自己的祖国。如果能进一步引导一下,以后在周一升旗仪式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指导一下行为,效果会更好的。

升国旗评课稿第二篇:

《升国旗》

1、在分析课文时,老师把抽象的课本知识,用具体的画面等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自主地通过看、听、读、演等一系列的时间活动,知、情、意、行相辅相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懂知识的同时,接受到语言文字中蕴涵的对国旗的崇敬和对远祖国的热爱的思想。课堂教学应该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

2、升国旗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激起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由于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主导的特点,诵读指导中教师用升国旗时的场面(录像)及时辅以音乐、图画不断地进行视听觉的刺激,形成了一股浓浓热爱国旗的课场,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能不受到深刻的熏陶感染吗?学生凭借文本,依托课场,对国旗的热爱之情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3、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给孩子提供说话的机会,说说你对国旗要说些什么,让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飞跃发展。

4、学生在理解能力比较差的情况下,对国旗知识的介绍可以少些,如果有时间的话,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彩笔画国旗,用自己的真心表达对国旗的爱。

5、大小多少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大小多少听课稿,分享大小多少听课感受和记录

大小多少评课稿第一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在探究三个关系符号的过程中,体会这些数学符号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数学符号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感受独立思考、同伴合作、全班交流评价的乐趣。初步体会分类及一一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掌握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写法。

2.教学难点: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准备: 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小朋友们,这些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参观了美丽的校园,又和小猪们一起帮小兔子盖好了漂亮的房子,接着上节课我们去一起来到了动物园。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昨天在动物园里看到了什么呀?

生1:1头大象,2只犀牛,3只长颈鹿,4朵白云,5个小朋友。

师:好极了,我们昨天学习了1,2,3,4,5这5个数字,小朋友们一起来读一读,写一写。

学生活动:齐读1,2,3,4,5,再把5个数字写给同桌的小伙伴看。

师:看样子小朋友们回家都复习了,这样很好,以后也要养成课后认真复习的好习惯哦。刚才小朋友们回忆了昨天在动物园看见的小动物,那你们都看见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了吗?

生:老师,我没看见小猴,我最喜欢小猴了。

师:咦?小猴去哪里了呢?老师也觉得很奇怪,决定要把小猴子找出来。老师找啊找,终于找到了小猴子。小朋友们想知道吗?

师: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的老朋友小兔子吗?那天其实小猴也帮助小兔子在盖房子,只是我们到的时候小猴因为有事先走了,所以今天小兔子打算把小猴请到新家里做客。

师:小兔子给我们的小猴准备了很多水果。小朋友们看有哪些水沟呀?(梨,桃子,香蕉)哇,这么多水果堆在小猴面前,小猴傻掉了,这么多水果我们怎么分啊?

师:老师说啊,这些小猴真的是傻掉了,要是我们小朋友的话早就动手拿来吃了,管别人有没有的吃啊,这样对不对啊?哎,这样不对的,要像我们的小猴一样懂得谦让。

师:那这么多水果,到底怎么摆才能让小猴们一眼看出哪一种水果多,哪一种水果少呢?小朋友们先自己摆一摆。

师:好,老师看到许多小朋友都摆好了,那把你们的成果在小组里摆一摆选出摆得最好的,最后老师要看哪个小组的小朋友最能干。

学生活动:摆一摆

师:反馈摆一摆情况,有两种,横摆,竖摆,都要给予肯定。

二、探究新知

1.教=

师:现在小猴是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了啊?那小朋友们说小猴先吃什么水果最好啊?

生:桃子

师:说桃子的小朋友谁来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桃子和小猴同样多,小猴刚好一人吃一个桃子。

师:恩,你说得相当好。老师把他的话补充一下,就是说桃子的数量和小猴的数量同样多,是不是这样啊?这是什么知识啊?是不是我们学过的比多少的知识啊?那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在比较同样多的事物时采用怎样的方法啊?(一个对一个)好,我们一起再来把小猴和桃子比一下。

师:(边指课件边说)一只小猴吃一个桃子,刚好够吃,我们就说小猴和桃子同样多。师:这时候啊,数字宝宝3也想来凑凑热闹了,请小朋友们先把他找出来。

师:小猴有3只,桃子有3个,那么3和3是什么关系呢?我们数学上呢就说3等于3,用一个符号表示就是3=3,因为3和3是一样的,所以中间的符号是两条同样长的短线,表示两边的数字一样大,小朋友们理解了吗?

师:一起和老师写一遍,3=3,读作3等于3。请你在自己的本子上再练习几遍,再和用桌的小伙伴互相说几遍,看看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掌握了他的写法和读法。

学生活动:同桌读写后再抽问几个学生,保证人人都会。

2.教学>(猴和香蕉比)。

师:小猴吃完了桃子,还没有吃饱,那他们接下来吃什么水果好呢?小朋友帮忙出个主意。

生:小猴爱吃香蕉

师:好,那我们来看看小猴和香蕉,怎么进行比较啊?

师:一个对一个,咦,发现小猴比香蕉多,怎么办呢?这时候数字宝宝们又按耐不住,想给小猴出个主意,大家把他们找出来。

后面程序与教学=相仿,略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三、知识运用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师:小猴吃饱了肚子,就一起在小兔家附近参观了起来,他们走出门,发现门上挂着两排灯笼。这可不是普通的灯笼,这里富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小猴灵机一动给小兔出了一道数学题,我们一起来帮小兔解答一下好吗?

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学生活动:读读写写完成的式子,自己读,再读给同桌听。

2.师:小兔被小猴的题目难住了不甘心,想给小猴也出一道难题。看见小猴在远处玩耍。

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活动:同上。

(二)做教科书第21页练习二第5题(对题目稍加修改,不出现和,让学生自我探索,出现两种答案,避免思维定势)

1. 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或者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或者小于几?

(三)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四)拓展题:

教科书22页的练习10

四、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大小多少评课稿第二篇:

《大小多少》

周末急匆匆得赶课件,读文本,周一大体思路出来,我就这样急匆匆得备了课,讲了课。这种急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展露无遗,急匆匆得讲生字,急匆匆得读儿歌,急匆匆得收尾。下课时,看着孩子离场的身影,心中无限愧疚。愧对于这些可爱的优秀的孩子。当时我想到的一个词就是厚积薄发!

其一,备课时要想到孩子的厚积薄发。

一年级孩子正处于学字用词的黄金时期,每一篇课文都是拓展积累运用的好材料。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只关注到了量词的积累,拓展了颗棵的用法,群和堆的用法。忽视了基本词语的积累,如黄,如杏,如鸭,本可以组词后拓展草字头的字,木字旁的字,鸟字旁的字,拓展中既有新知又有巩固,这样的基础词语教学才丰满。

其二,课余时间要想到自己的厚积薄发。

通过这一次短时间的备课,我知道自己的知识储备相当匮乏,前几次去上公开课,都是十天半月才定下来稿,慢慢地练,慢慢地思索,慢慢地收集资料,这种慢正是我自己储备不足的原因,这个原因在这次的授课中更是十分凸显,如,词语认读没有反复出现,没有适时渗透识字方法,没有有效的拓展;如字理的渗透没有儿童话的语言,没有考究清楚反犬旁的字和什么有关系,没有用心去搜集字理动画这些没有为什么不可以在我平时的学习积累中变成有!我想是可以的!我要读书,注意平时的积累,才可以在需要时拿来就用。

通过这次教学,我知道,没有积累,短时间拿出来的课就是一个没打地基的楼房虚而无用!

6、四季评课稿

《四季》评课稿

《四季》评课稿

听了xx老师上的《四季》一课,我感到xx老师她对课文的处理和教学设计和思路还是清晰。

1、注重从生活入手创设情境。如开始上课时,潘老师先问学生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从什么地方观察到是秋天。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发现大自然,接着让学生直观的欣赏优美的春、夏、秋、冬的风景图,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四季的美丽,从而激发他们对四季的探索和好奇心。

2、重视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四季》是学生刚刚接触的语文课文,所以潘老师在设计中也进行了精心处理,本节课中潘老师在教法上打破了以往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方法。以往学习课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孤立的认识生字词,再指导朗读课文。本节课,潘老师将生字词随同课文的句子一起学习,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中识字,落实扎实。同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潘老师事先让学生在句子中拼读生字,在,这样学生就有一定的语境。但本堂课上的效果还是缺少,由于学生刚刚从简短诗马上到课文学生的读书方法还是掌握不够,潘老师也感受到了,于是潘老师就马上进行逐个认识,让学生说说识记方法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识字,从而达到巩固识字的目标。

3、指导朗读,形式多样。大家知道,现在学生唱读的现象比较普遍,游老师在指导朗读时,形式是多样的,有指名读、教师范读、小组、开火车读等。在读中注意了纠正学生的唱读现象。

4、注重拓宽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如在讲春天这一部分时,老师提出了草芽还对小鸟说些什么呢?这一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但在这里,学生可以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去思考,如,桃花对小鸟说,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桃花是什么颜色?,从而让学生根据颜色说出:桃花红红,它对小鸟说:我是春天!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谁能把书中的小鸟也换掉? 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答,互相启发思维,充分展现自我。

7、秋天评课稿

《秋天》评课稿

《秋天的雨》评课

今天我听了xx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一课,像是在欣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秋天的雨》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弓老师在执教时,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无论哪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她的匠心独运。

一、导课新颖

弓老师在导课时采用了猜谜语的形式:同学们,我们来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都不见。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都能猜到是雨。学生大都喜欢猜谜语,这个谜语与课文联系紧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弓老师又让学生说都见到过什么样的雨,学生有的说绵绵的春雨,有的说哗哗的雷雨,有的说大雨,有的说暴风雨等。让学生回顾曾经见过的不同的雨,以与本课要学的秋雨形成对比。然后弓老师话锋一转:刚才我们领略了多姿多彩的雨,秋雨却像一把无声的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悄悄地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给人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

二、导读巧妙

弓老师在导入新课后的环节是检查预习。她共检查了两项内容,一项是认读生字和词语,一项是检查读文中的五个句子。这五个句子分别是文中五个自然段的首句。她出示了这五个句子,让学生先读好这五个句子,然后告诉学生这五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优美的小诗,让学生再美美地读一读。学生读完后,弓老师说:这五句话就藏在课文中,同学们赶快读一读课文吧!这样导读课文,非常巧妙,不露痕迹,又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一个美文美读的基调。

三、以读为本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朗读可以促进理解,促进感悟,还可以培养语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指导学生美美地读是教学本文的一个重点,而这个重点被弓老师抓住了。在这节课中,弓老师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默读、男女生赛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而适时地点拨与指导更是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如: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弓老师点拨道:这句话把银杏树的叶子比作一把把小扇子,不但把银杏树泻火了,而且把银杏树写得更美了。接着她用柔美深情的语调范读,学生马上就明白像这样的句子该怎样读了。

四、注重语言训练

我们的课本仅仅是一个载体,我们并不是为了教教材而教教材,而是通过文本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弓老师这节课把这一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品读完第二自然段后,她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设计了一个写作片段练习,让学生模仿文中句子秋天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把黄色送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进行写话练习,实现了学习迁移,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可以说实现了教学文本的终极目的。

8、第几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几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几个和第几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因为生活情境中经常用到它们。几个和第几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事物排列的顺序号。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的设计重在指导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

1.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

以去动物园为情境,在门口排队买票为主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使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几个和第几的含义,并了解第几的相对性。

2.重视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学习。

本节课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的,通过小组成员不断发现,知道了几个表示物体数量的多少,而第几是其中的一个,明确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能区别几个和第几,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本节课中教师设计了一些有层次、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中自然地训练了思维,并掌握所学知识。如课件演示排在第1位的阿姨买完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走上前来的动画。现在有几人在排队?谁排第1?那位叔叔现在排第几?军人阿姨呢?让学生体会第几的相对性。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不断的辨析比较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学具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看哪位同学反应最快!听好了,请同学们举起自己的右手,听口令,好,开始,左边的眼睛在哪里?(学生指自己的左眼)右边的耳朵在哪里?(学生指自己的右耳)轻拍你的前胸3下,轻拍你的左肩5下

师:同学们真聪明,为了奖赏你们,老师要带同学们去动物园参观,你们想去吗?(想)

课件出示动物园的售票处。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动物园的售票处,人们井然有序地在排队买票)

设计意图:由教师与同学们做口令游戏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使学生明确前、后、左、右、这几个准确方位,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学习第几。

(1)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中的情境。

(学生描述)

(2)说一说,有几个人在排队买票?

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进入动物园,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小朋友排在第几?排在他后面的两位阿姨呢?后面的那位叔叔呢?小朋友前面有几人?后面呢?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再次在具体情境中明确第几,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3)说一说军人阿姨排在第4的理由。

(4)看到小朋友买票的情境,同学们除了知道一共有5人在排队买票以及每人的位置,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育学生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在公共场所应当自觉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设计意图:模拟现实情境,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知第几的含义,深化了学生对序数含义的理解。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渗透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2.区分几个和第几。

(1)请同学们再数一数,一共有几人在排队买票?排在第5位的是谁?有谁愿意上台前数一数,指一指。

(学生上台前数一数,指一指)

同学们已经明确一共有5人在排队买票,排在第5位的是一位叔叔,同样都是5,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吗?你是怎样理解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

(2)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明确:图中有5人,这里的5人表示事物的数量,叔叔排在第5,这里的第5表示的是其中的一人,同样是5,意义不同。

(3)讨论图中的两个5分别表示什么。(学生明确:5人表示购票的人数,第5表示买票的叔叔所在的位置)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感知自然数的两个含义。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对比5和第5两个数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自然数基数和序数含义的理解。

3.感知第几的相对性。课件演示排在第1位的阿姨买完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走上前来的动画。(出示课堂活动卡)

(1)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区分几个与第几。

(2)教师操作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强调观察的顺序和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动态演示第一人买完票走了,后面的4人前移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排队的位置变了,顺序也发生了变化。让学生感受序数的相对性,突破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请几位同学上台前。

数一数,一共有几人?从左数第2位是谁?A同学从右数排第几?从左数排第几?她的右边有几人?左边有几人?

5.分小组做排队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排队游戏,使学生明确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数起,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进一步体会第几的相对性。

9、比大小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各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课时安排:(61课时)

第一单元:数一数 (共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1-10各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等。

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点: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兴趣。

教学过程:

一. 按要求观察。(课本2.3两页的主题图)

1.看第2页的图,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谁能告诉大家,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2.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上到底有哪些东西。汇报的时候要说清楚,个数是1的是什么,个数是2的是什么,个数是10的是什么?

3学生独立观察。

二. 汇报。

1. 生按1、2、3的顺序汇报,师板书1、2、3

个数是1的有 红旗、教学大楼、老师、操场、风向标、气温箱、足球

个数是2的有 双杠、跳绳、门柱

个数是3的有 石凳、帽子

个数是4的有 垃圾箱、国旗护栏 问:你是怎么知道有4个垃圾箱的?

个数是5的有 高楼、

个数是6的有 花、大树、

个数是7的有 小鸟、

个数是8的有 小树

个数是9的有 女同学

个数是10的有 男同学

(允许学生说10以上的。)

2.指板书,这些数你能数一数吗?

3.能完整的说有1个什么,2个 同桌互相说一说。

4.谁上来说给大家听。(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说对了要拍手。)

三.讨论。刚才小朋友们都很能干,现在你能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些什么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等一下来汇报。

四.汇报。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小结:这节课小朋友的表现都很棒,现在你能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吗?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板书设计; 数一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0、狐假虎威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狐假虎威听课稿,分享狐假虎威听课感受和记录

狐假虎威评课稿第一篇:

《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学生都非常喜欢、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抓住狐狸的动作:骨碌一转、窜、扑、逮等,启发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动作的含义,从而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动,体会它的狡猾。又从老虎的动作:楞、松,明白了老虎被狐狸骗了的经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发言踊跃,读出了狐狸步步得胜,老虎信以为真的味道来,然后再进行表演,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由于课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适合学生朗读和表演,所以我在教学时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1. 读、说结合。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特点,联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读、思结合。在教学中,我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认读。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狡猾的狐狸是如何借着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的。这样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3、创设情景,分角色表演。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朗读中不光要求学生的朗读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老师要积极指导。如:引导学生读句子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我先让学生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己自由读,个别指名读之后,让学生自己把句子演出来,看看是不是把这句句子读懂了。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边读边演,再让同桌之间进行进行合作表演。

通过创设情景、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懂句子,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指导学生朗读第2节时,提示小朋友读的时候注意旁白部分,帮助学生运用动作、面部表情进行朗读表演,初步掌握朗读技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朗读和表演中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

4、巧设问题,理解成语。围绕第8节进行提问。百兽为什么纳闷呢?它们在想什么?它们又为什么撒腿就跑呢?它们到底怕的是谁?这一系列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的关键。就像一个坡度,让学生一点一点,不知不觉走上去,慢慢领悟假是什么意思?威又是什么意思?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的形式,逐步揭示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突破这篇课文的难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引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对故事的情节不必再花太多的时间去理解分析,而应该把教学目标落实到我自己所定的读一读,演一演上,抓住文中特别关键的词句指导学生来演好,同时又通过表演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和感悟。但在教学中时间有限忽视了一部分不积极的学生,锻炼机会也很少。

因此,在今后在教学中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回答,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给更多的学生提供表达与朗读的机会,真正实现教师与全体学生间的互动。

狐假虎威评课稿第二篇:

《狐假虎威》评课稿

我校回归学习本真,走向深度学习为主题的同课续构校本教研活动已经结束,上周听了张静老师执教的《狐假虎威》一课感触颇深,以下我就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成功与不足,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张老师虽然刚代语文,但她以清新大方的教态,耐心的引导,引领孩子们与文本对话,进行了朗读、说话、字词句段品析和写字等方面的有效训练,让学生的双基得以不断巩固。课堂上张老师很善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及时鼓励他们的勇敢表现,让他们投入课堂,进入文本,从小小的故事中明白所蕴含的道理,初步感知寓言故事的魅力。

一、 层次分明,朗读指导到位。

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是语文学习的一条主线,是语文教学的主环节。张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努力做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理,读的形式多样。如:带着问题读,抓住关键词语读,感悟人物品质读,分角色读等,每次读的要求不同,指导效果层层深入。用狐狸是怎样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作为主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相关段落。抓住狐狸与老虎的三次对话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和感悟。在教学重点段落时,抓住狐狸的动作骨碌一转、扯着嗓子、摇,让学生想一想每个动作所表示的含义,进而来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动,体会它的狡猾;又从老虎的动作一愣、蒙住、松开,让学生明白百兽之王是被狐狸给骗了。依据学生的理解,教师顺势指导,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的朗读情绪高涨、踊跃。渐渐地,学生读出了狐狸的步步为营,老虎的信以为真。

二、 角色体验,挖掘人物内心。   

在教学中,张老师重在对学生两个主角的内心进行探索,挖掘文字以下的内容。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如:狐狸的眼珠子在骨碌一转,它在想什么啊?老虎怎么愣住了,它心里在想什么?还有采访的形式:老虎,你的表情怎么半信半疑,你在想什么?等问题,让孩子体会当时狐狸和老虎的内心活动。让孩子进行有效地思维。也同时避免了老师简单的说教。

三、 创设情景,进行表演。

在教学7、8两小节的时候,引导学生读句子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没有直接让学生去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而是让学生通过表演展现出来。再让学生自己自由读词,再放入句子中,指导读好句子,一气合成。也为之后的表演片段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接下来就是利用精心设计的表演,由小组长带领,依靠大家的力量,来参与演出。演出对文本的理解,既突破了教学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协调能力,质疑和解疑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教学主线的渗透清晰,阅读训练凸显整体性

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这个故事,知道狡猾的狐狸先蒙住老虎,又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在此基础上体会狐狸的狡猾。二年级的学生容易受知识和年龄特点的影响,对聪明和狡猾不能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因此这也成为教学的难点。张老师为处理好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可以抓住一个骗字逐渐展开,而且展开这一阅读教学一定要凸显整体性。扣住骗字后抓住狐狸和老虎的对话及神态,让学生知道狐狸怎样一步步使饥饿的老虎松开爪子,体会其狡猾。这一过程中又引导学生找到老虎的反应一愣、蒙住、松开、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些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老虎由不信到相信的心理变化,体会其愚钝,从侧面又感受狐狸的狡猾,对蒙这个字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建议:任务设计的策略可以改为:朗读课文2至6自然段,找到狐狸和老虎的三次对话,想想怎样读好它。总结课文是应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像狐狸一样的人;在教学两个生字假和借时,教师很自然巧妙的引了出来,如果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单人旁)和不同点(虽然都是单人旁,但是他们在田字格的位置不同)就更好了。

11、大禹治水评课稿

《大禹治水》评课

《大禹治水》评课稿

xx老师的课堂教学我觉得有以下特色: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

一、迁情入境,引入教学

这一部分教师主要是引入新课并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她是这样导入的:

1.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

2.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等等,然后通过引读的方式指导了第一节的朗读,突出抓住无家可归,以及滔滔这两个词,充分感知滔滔的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二、读中想象,体会感情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朱老师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 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有的说:大禹满头是汗,也顾不得擦。有的说:大禹遇到猛兽还要和猛兽作斗争。老师适时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了治理洪水,大禹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他渴了________,饿了_________,累了______,身上划出了_______,脚底磨出了______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在朗读过程中教师也适时地点出表现大禹治水辛苦的词走遍、吃尽、千山万水、九条大河、九座大山。通过学生反复的朗读,细细体会大禹治水的辛苦和不屈不饶的精神。

12、葡萄沟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葡萄沟听课稿,分享葡萄沟听课感受和记录

葡萄沟评课稿第一篇:

今天有幸听了xx老师执教的《葡萄沟》一课,课文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葡萄沟盛产水果;葡萄沟葡萄多,景色美丽,维吾尔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色鲜、粒大、味甜,非常有名。xx老师整堂课结构严谨,思路清晰。学习方法多样,课堂纪律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气氛活跃。听课者犹如品尝一道菜般,色、香、味俱全。

  一、读悟结合,达到目标

  《葡萄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词汇丰富,是训练朗读的好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至关重要。xx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特别注重读的重要性,以读代讲,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品读、体会,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发出感悟,在读中激发情感,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营造意境,突破重点。

  上课伊始,xx老师以带领孩子们去新疆这个好地方去旅游为线,引出课题,此环节干脆利索,不拖沓。随后,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句话组织教学,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又如:葡萄怎么样?你从哪里体会到的?这样顺学而导,学生自然能更好地体会葡萄沟盛产水果、葡萄味甜色美、老乡热情好客等吸引人之处。又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来总结全文,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葡萄沟就是个好地方。

  课堂上,xx老师运用多媒体和实物图片的方式把静止的文字还原为生动可感的画面,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课件把葡萄沟水果的多和葡萄颜色多、一个个凉棚的美通过画面展示出来了。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积累一些优美词句,如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

  三、知识延伸,情感升华

  教师课堂语言富于童趣,感染力强;教师善于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学过程中能保持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创造高效的课堂学习。

  为了带孩子们走进远在新疆的葡萄沟,彭老师更是化身为头带新疆特色小礼帽的阿姨,互致问候,师生们互动跳起欢快的新疆舞蹈,通过表演学生们较快突破了重点,理解了难点,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拨动了学生的情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议:提问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写字教学可再加强就整堂课而言,彭老师的课给人的感觉放得很开,又收得很好!

葡萄沟评课稿第二篇:

《葡萄沟》评课

xx老师执教的《葡萄沟》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对于低年级的阅读课到底应该怎么上,一直是小语界致力探讨的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这节课有几下几个特点:

一、课堂思路清晰

文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葡萄沟盛产水果;葡萄沟葡萄多,景色美丽,维吾尔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色鲜、粒大、味甜,非常有名。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引导学课生整体感知,葡萄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找找课文的中心句,初步感受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在初步感知后,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激发了学生再次朗读的兴趣。

二、学习形式多

xx老师上的这堂课可以用五光十色这个词来形容,在课堂上教师由歌曲导入,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挂葡萄,画葡萄 ,吃葡萄,跳舞等,学生一直很快乐。

二、多媒体课件运用恰当、适宜

无论从课堂开始的范读课文,还是后来的运用课件展示地图、梯田、阴房,整节课课件运用的恰当而不牵强,有实效而绝不做作。课件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起到了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目的。

当然,万物总是不完美的,美玉有暇,圆中有缺,圆月有亏,我们的教学也有缺陷。姚老师对于整堂课的总领句设计的可以,但准确度还不够,如果把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改为你从哪里看出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是否更加切入中心点呢?课堂上用于读书的时间是不是有点少?进行活动是为了达成什么目标?

13、日月潭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日月潭听课稿,分享日月潭听课感受和记录

日月潭评课稿第一篇:

今天我们学校的教研课是xx老师上的《日月潭》一课。从这堂课中我看到了xx老师精彩的地方,也认识到了自己某些不足的地方,应该说受益匪浅。黎老师今天我们学校的教研课是黎翠妃老师上的《日月潭》一课。从这堂课中我看到了xx老师精彩的地方,也认识到了自己某些不足的地方,应该说受益匪浅。xx老师执教的《日月潭》整节课都落实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充满活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

  一堂课精不精彩,课堂的导入也是一个因素。一般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非常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发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过来。黎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一开始播放风光片,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了美丽的日月潭。学生看着看着发出了发自内心的感叹:好美啊。学生在这样美的心境下进入课堂,有了这个美的情境,学生就能在学习中愉快地畅游了。到了这节课结束了,和生字朋友说再见了,小朋友们就会高兴地说出群山环绕、名胜古迹。

  二、以学生为本、以质疑为线、以朗读为主。

  我们说,要让孩子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疑问课堂出课堂。这堂课上黎老师从在这么美丽的地方,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质疑,带着这是岛?在什么地方?湖水面积多大、多深?为什么那么美?等问题进入文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与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读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真情实感自然流露。

  三、以人为本,自主学习、探究。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堂课中有一个非常闪亮的地方,那就是师生共同演绎群山环绕。学生开始是遥遥相对,这时第一个孩子说:不对,你们不应该和老师站那么远。有的说:群山就是有很多山,而山应该有高有低,你们应该有些人搞一点,有些人矮一点有的说:应该有几座山在后面,有几座山要重叠起来等等。整个环节给人的感觉特别真实,教师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而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整个课堂开放而灵活,充满生机。

  四、从课内到课外知识的不断延伸。

  在课的一开始,老师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简单介绍了那里的文武庙,独具匠心,注重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衔接与整合。

执教的《日月潭》整节课都落实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充满活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

  一堂课精不精彩,课堂的导入也是一个因素。一般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非常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发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过来。黎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一开始播放风光片,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了美丽的日月潭。学生看着看着发出了发自内心的感叹:好美啊。学生在这样美的心境下进入课堂,有了这个美的情境,学生就能在学习中愉快地畅游了。到了这节课结束了,和生字朋友说再见了,小朋友们就会高兴地说出群山环绕、名胜古迹。

  二、以学生为本、以质疑为线、以朗读为主。

  我们说,要让孩子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疑问课堂出课堂。这堂课上黎老师从在这么美丽的地方,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质疑,带着这是岛?在什么地方?湖水面积多大、多深?为什么那么美?等问题进入文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与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读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真情实感自然流露。

  三、以人为本,自主学习、探究。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堂课中有一个非常闪亮的地方,那就是师生共同演绎群山环绕。学生开始是遥遥相对,这时第一个孩子说:不对,你们不应该和老师站那么远。有的说:群山就是有很多山,而山应该有高有低,你们应该有些人搞一点,有些人矮一点有的说:应该有几座山在后面,有几座山要重叠起来等等。整个环节给人的感觉特别真实,教师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而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整个课堂开放而灵活,充满生机。

  四、从课内到课外知识的不断延伸。

  在课的一开始,老师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简单介绍了那里的文武庙,独具匠心,注重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衔接与整合。

日月潭评课稿第二篇:

《日月潭》评课稿

今天听了xx老师执教的《日月潭》一课,令我感受颇深,本课教学的是小学中年段一篇讲读课文的第一课时,也许讲读课文的第一课时总会让人觉得以枯燥乏味,但李老师的课上却是精彩不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李老师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不仅落实了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而且陶冶了品格。下面就我的体会与大家交流:

第一、优美动听的语言引入课文,既使学生很快的进入情境,又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涌起自豪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课件的不断呈现,使文字描述变成了可观、可感的直观体验。既活跃了课堂,又弥补了极尽言辞不能名其状的缺憾。

第二、多种读文方式的有效结合,加上适时的点评与指导,既达到了初知文意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正说明了多读文本的重要意义。

第三、多种识字方法的穿插利用,很好的诠释了中年段生字教学的教学方法,将知识落实;繁简适度的讲解与扩展,又使学生的自学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简单的一带而过,决不拖沓冗长;复杂的不厌其详,决不敷衍塞责。这既是教师备课态度的体现,也是语文基本功及驾驭课堂能力的体现。

第四、一曲终了,余音绕梁,本课教学任务完成时,又能启发学生思考,激发继续探究的兴趣,达到了课虽下,趣仍浓的效果。

14、解决问题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评课稿 解决问题一课是二年级下册第2~5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用两步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的教材,两步应用题是用文字叙述的,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在呈现形式上较以往有很大的改变。教材选用了贴近学生生活且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快乐的游乐园,提供了小朋友在游乐园里看木偶戏、丢沙包等丰富活动的信息资源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如何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掌握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呢?我在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对教材呈现的形式做了适当的补充和调整,具体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情境引入,激发学习兴趣。围绕喜欢什么活动的话题,从与学生交谈周六、周日喜欢到哪儿玩,喜欢玩什么,到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在玩什么的情境,调动了学生认真观察的积极性。教师说的这里面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呢!这句话激发了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生探究新知做准备。

15、线段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一、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理解并掌握知识。在认识线段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教师先示范操作,再放手让学生人人操作体验。让学生在拉线的操作过程中,感受线段的特征,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能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线段,由摸一摸,指一指,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

二、教学设计层次分明,形式丰富

练习形式多样有趣,通过不同的途径来丰富学生的认识,有效地巩固了新知识。精心设计数线段折线段连线段简笔画等练习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来加强对线段特征的认识,并使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数学学习的意义。

三、注重观察比较,加深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线段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直的,二是有两个端点,在教学中教师始终不离开这两点。在练习中,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教师除了让学生找出哪些是线段,还要学生知道为什么是,而其他的又为什么不是。在画线段这一过程中,展示了学生画得两张图,其中一张没有画端点,一张在端点上也提了一些要求,通过观察比较,从而深化对线段两个特征的认识。

16、认识时间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认识时间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一年级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首先通过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大格与小格来认识时针走一大格就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就是1分,再让学生仔细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从而发现时与分的关系,知道1时=60分。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钟面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知道1时=60分;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让学生知道钟面上刻度的含义,会读写几时几分;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1时=60分,并能准确的数分(5分、5分地数),能准确地认、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几时差几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好朋友,大家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啊?这位朋友出了个谜语让同学们猜一猜:

(课件展示)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呀?(钟表)那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呢?(时间)同学们认识时间么?有没有认真观察过时间啊?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观察体验,活动探究

师:同学们,你能说出自已的一些作息时间吗?(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时针和分针)

(一)认识时针,分针

(1)认识钟面

①要学会看时间,我们首先就要进一步了解钟面,(出示钟面模型)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说一说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格子

师:确定是12个格子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课件动态展示)从12开始数,12到1是一个,1到2是一个.11到12总共12个格子。

②刚刚我们数格子的时候,有细心的同学就发现了每个格子中间还有一些小格子,你能数出每个大格中间有几个小格子么?

学生:4个,5个

师:到底是几个小格子呢?现在我们来数一数大格里面有几个小格子(课件动态展示:从12开始,数到数字1)学生一格一格的数出有5个小格子。

师:那这12个大格里,都是有5个小格子么?现在啊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数数看,这个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学生自由数,然后汇报)

学生1:我一大格一大格的数,一共60个小格

学生2:我小格小格的数,一共有60个小格

那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以及60个小格

(2)认识时针

师:钟面上有两根针,那哪根针是时针呢?(钟面上的短针)

那现在移动时针,走一格是几时?(1时)两格呢?

我们现在知道了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那我们看时间要看什么呀?(看时针,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那分针怎么办呢?

(3)认识分针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在认时间的时候,不仅要看时针,也要看分针,只看其中的一根针是不全面的!

刚刚我们用自己的方法数出了钟面上共有60个小格,我们发现时针与大格有关,那小格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时针,分针

师:对,小格与时针分针都有关系,认时间时,我们知道不仅要看时针,也要看分针,那小格究竟与什么针的关系最好呢?请同学们翻开书,从第90页找找答案。

学生:小格与分针关系最好,书上说,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师:分针走1小格是1分,那走2小格呢?走3小格是几分?走一大格呢?

师:分针从刻度12走到刻度1是5分钟,现在用同样的方法数下去,刻度2刻度3分别表示多少分?(课件展示书上第90页的钟面图)

【游戏】同学们有没有试过1分钟到底有多久呢?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来看一看1分钟到底有多久。(课件一分钟倒计时,准备两个盒子和若干个乒乓球,然后把同学们平均分成两组,每组各选出一名同学来比赛,需要两名同学每次只能运一个,来比赛看看哪位同学在一分钟之内运的乒乓球多)

(二)认识时、分的关系

师:我们知道了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那时和分又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请看:教师拿起钟面,将时间拨到12时,观察现在时针、分针分别在什么位置?

学生:在12时

师:在钟面学具上按顺时针方向边拨边读,再仔细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时针和分针都在转动,分针转的快,时针转的慢

师:他们同时转,分针现在走到哪了?(12:05)现在分针继续走,同学们仔细观察,分针现在走到了刻度6,是多少分?(30)那时针走了多少?(时针走了1大格的一半)那也就是说:分针走30分,时针走了1时的一半,所以30分也可以说成半时。

师:请大家猜一猜,如果分针继续转,时针会怎么样?(同时转)那分针转到了刻度12,时针走到几?(1时)仔细思考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师引导)

学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1时

师:对的,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1大格,他们用的时间是相同的,时针走1大格是()时,分针走一圈是()分(板书:1时,60分)那1时和60分是什么关系?

学生:相等(板书:=)

(三)会读会写时间

1.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时间,那同学们会写会读么?(课件出示例2的三个钟面图)看一看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是多少啊?

学生:4时5分

师:你是怎么知道是4时5分的呢?

学生:时针指着4,分针指着1也就是5分,所以是4时5分

师:对了!我们说过看时间要看时针和分针,所以是4时5分,那怎么写出来表示呢?我们学过的两种方法同学们还记得么?一种是普通计时法(板书:4时零5分),一种是电子计时法,(边板书边说)是几时就在左边写上几时,中间写2个小圆点,是几分就在右边写上几分,特别要注意,如果分针数不到10,那么我们就要在这两个小圆点后面加上一个0(板书:4:05)

2.那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来认一认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么?谁来说说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是多少?

学生1:4时30分

学生2:4时半

师:真是太棒了,这里的时针已经过了4,而分针指在刻度6,所以就是4时30分,刚刚我们说过了30分也就是半小时,所以也可以说4时半。怎么写?

学生:4:30

3.看来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现在来看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我想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写写这个钟面的时刻。(学生上台写)

我们来看看写对了没有:我们可以看到时针指在哪?(4和5的中间)时针看起来是指向5的呀,你怎么认为是4时呢?看起来是指向5时,但是呢还不到5时;分针指在哪里呢?(刻度9,也就是45分)那么也就是4时45分,这两位同学写对了么?我们在认时间的时候,当分针走过半时,时针会靠近下一个刻度,同学们要认真加以区分。

4.教师具体指导三种代表性时间:第一幅图强调几时零几分的读写法;第二幅图强调半时的两种读法;第三幅图强调每当分针走过半时,时针会靠近下一个刻度,要认真加以区分。

5. 总结方法:刚刚我们是怎么读出这些时间的,谁能用上先看再看来说一说

小精灵也为小朋友们总结了方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展示)

【记忆游戏】老师拨动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学生回答是几时几分

老师说一个时间,指名学生拨动时针分针到相应刻度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看钟面认时间

(课件出示:书上91页内容做一做)

7:15 7:30 7:40 8:00

7时15分 7时30分(7时半)7时40分 8时

1:20 10:45 9:55 6:05

1时20分 10时45分 9时55分 6时零5分

2.表示作息时间

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吃早餐,吃午饭,放学,睡觉大概是几时几分,并动手拨一拨

早上 7:05吃早餐

中午 12:00吃午饭

下午4:10放学

晚上8:45睡觉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这节课同学们学的真积极,表现非常好,老师送给你们一首儿歌,请你们记住它

小朋友请记住,钟面数字十二个,两数之间有五格,一圈共有六十格,时针转大格是一时,分针转小格是一分,一时共是六十分,六十分也是一时,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17、灰雀评课稿

《灰雀》评课稿

《灰雀》评课

以对话为重点,研读。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抓住对话,质疑启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1、引导发现,质疑 在学生知道这是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非常喜欢它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抓关键段,引导质疑。一天,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结合课件,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请女同学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什么了?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回来了,男同学齐读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教师追问:读到这,(指板书)你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灰雀哪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   

2、再读对话,启思有了疑问,如何解决?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就让我们跟随着列宁和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配乐范读3-10自然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入境思考。为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带着灰雀哪去了呢?你从小男孩的什么话中知道的?的问题自读,思考、交流。顺势启发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了呢?学生初步明白受了列宁的启发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3、设境研读,深思 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难点,刚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含话中话的语言,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所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情境朗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10自然段,想一想,到底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呢?用波浪线划下来。培养学生读思划的语文学习能力。第二步,重点交流列宁的两句话: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考虑到学生对列宁的心理不能深入走进,所以虽然交流的落点在列宁,但切入点是男孩的感受,用这句话怎么打动男孩了呢?来体会列宁的心情。自言自语一句用简明、易懂的句子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 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通过分组读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男孩的心理变化;师生分角色读,加深理解;去提示语,同桌分角色读,深入感受;全班情境朗读,升华感悟。通过不同形式、层次分明的读,把心里所想表达出来。

18、周长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感知周长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充分观察,体验感知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一大一小树叶型纸板,钟表,习题纸

学生:一片树叶,彩笔,尺子,毛线

教学过程及步骤

师生活动

(一)初步感知,理解周长

现在正是秋季,许多同学都会跟着家长去汉阳陵欣赏银杏,老师收集了一片(课件出示图片)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的树叶。

1.感知、理解 一周。

(1)描一描

教师:你们能描出这片树叶的一周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描的?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叶子的边线再回到起点,就将树叶的一周描出来了。

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随老师来描一描屏幕上银杏叶的一周。

(2)找一找,摸一摸。

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像树叶一样有一周。

① 同学们用一根手指摸一摸钟面的一周,再请同学们摸一摸课本封面的一周。

08 08 08 08

② 同桌互向找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

2.感知周长的概念。

(1)感知树叶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线绕一周再回到这儿,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长度、周长)

(2)感知图形的周长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描一描,这些图形的周长。(学生动手独立完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教师:像这样,首尾相连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3)完善周长的概念。

①出示: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教师:这个图形有周长吗?为什么?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边不能回到开始的这一点。

教师:看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周长的概念?

预设: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②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能描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结合实例,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找一找、说一说、描一描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使学生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获得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

(二) 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要想知道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多长,怎么办?(测量)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1.小组合作要求。

(1)测量准备了直尺、绳子,请大家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出它们的周长。

(2)小组4人每人选择1个图形进行测量。请先独立思考选择什么测量工具,有想法或者有困难的都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再动手。

2.动手测量。

3.展示方法。

谁来说一说你们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预设:可以将围成图形的所有边进行测量,再把测量结果加起来就行了。

(学生小组代表发言,汇报交流)

小结:先测量图形的各边有多长,再把几条边的长度加在一起,就是图形的周长。

(2)心形等曲边的测量方法。

预设:我们是用绳子直接沿着它的边绕一圈,再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绳子的长度就是心形的周长。

小结: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碰到无法直接用直尺测量的情况,就可以向同学们这样先用绳子围一围,再将绳子拉直,测量绳子的长度,这也就是化曲为直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之后,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图形的周长,让学生在测量、计算中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同时感受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2、下面的长方形分成两个部分,哪个部分的周长长?

01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辨析加深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体会图形的转化思想。

(四)归纳总结,内化新知

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谈谈你都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是对本课知识的梳理和加深,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板书设计

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化曲为直

教学反思

19、母鸡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母鸡听课稿,分享母鸡听课感受和记录

母鸡评课稿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最近我们学习了几片描写小动物的文章,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揭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篇文章,(板书课题)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的什么态度?将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

  要求: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想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为什么了变化?

  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讨厌母鸡的?写喜欢的自然段是?

  2、反馈交流相机板书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讨厌这只母鸡,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笔画出来。

  3、学习1-3段

  a、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深化认识: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呻吟。

  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暗箭伤人。

  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b、读出母鸡以上的品行。

  过渡: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你找到了秘密了吗?

  4、学习4-10自然段

  a、 要求:自读用笔画一画,这些语句中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魅力与情怀?

  b、相机点拨并想象说话体会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

  母鸡可能会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

  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会说些什么?

  三、升华主题

  a、看到这令人心灵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敬佩地读)

  难怪作者会这样的赞叹道:读,第九段。

  B、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

  带着对母爱的崇敬,读。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话都在这一一地说出来,今天是回家的日子,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踏进家门前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写的那句话,记住: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课后反思: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她的讴歌与诠释从未有过终止。《母鸡》,老舍的另一篇佳作,通过描写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在体会作者由讨厌到敬佩的情感过程中,紧扣文章的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来梳理文章的脉络,学生的学习目标进一步的被明朗,学便有了针对性。文章的布局和教材的处理事实上是有异曲同工之趣的:讲究有详又略,详略得当。讲学习感悟作者对母鸡的讨厌部分时,放在了整个文本的大背景去体验,这事实上也是作者写作手法的体现:欲褒先贬、欲扬先抑、欲擒故纵。故在此环节的处理上无过分的张扬,为体验后面的主情感母爱埋下了伏笔,并进一以贯之。最后让学生在品析词句,体会情感的学法指导下,在朗读感悟母鸡对鸡雏的平凡细节中自然地联想到生活的场景,层层推进,勾起对母爱的回忆,从而揭示出:母亲是伟大的,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的文本主题。

  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待进一步的思考,过于沉重的表情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由于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过于犹豫,延误了时间显得有些拖沓;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要在平时花功夫加以落实。

母鸡评课稿第二篇:

《母鸡》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 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后半部分写了母鸡 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的情感由讨厌转为尊敬。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四、课时安排

  本课为略读课文,课时安排为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学时,从老舍的《猫》入手,让学生回忆老舍笔下的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再引出课题《母鸡》。

  (二)初读课文

  一读:想主要内容。

  二读:圈画生字,难词。

  小组合作学习字词,并全班交流。

  三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读:指名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细读课文,感悟文意

  在理解课文时,我从导读入手,梳理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问题。那就是1作者笔下的母鸡是什么样子的?画出问中的相关词句,并在书的边白处写上你的体会。2比较《猫》和《母鸡》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这样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会梳理问题,通过自主读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和理解能力。在交流时抓住两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一是母鸡的讨厌,表现在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三个方面,二是母鸡的可爱,表现在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几个方面,使学生的感情由喜欢升华到尊敬,和作者产生共鸣。最后全班同学交流《猫》《母鸡》两篇文章写法的特点,感受作者在表现小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四)在学习完课文的基础上,最后向学生推荐三篇文章,分别是屠格涅夫的《麻雀》,列那夫的《母鸡》。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旨在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0、猫评课稿

四年级上册《猫》

教材分析

1.《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十分喜爱的感情。

2.引导学生通过充分阅读体会猫的特点,感受猫的可爱,学习作者在语言和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特别方式。

学情分析

猫是较常见的家养小动物,学生对猫比较熟悉,绝大多数学生见过,有的学生还养过猫。在教学中激趣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在读中整体感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理解和朗读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是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2、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探究,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导语:大家都知道著名作家老舍吧?他的作品言语朴实,语句优美,常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篇他写的文章。

2.揭示题目:猫(读题)

学生齐读题目

了解作者,熟悉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条理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①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猫的?

②给课文分段。

2.指名读,交流。

① 课文从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两个方面写猫的。(板书)

② 分段:第一段:13节,第二段:第4节

(一)概括第一段段意。

1.分节朗读,划出表述这一段内容的句子。(第一句)

师:这句话是这一段中的总起句。

2.理解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古怪是什么意思?(板书:古怪)

读出句子语气。

3.这一段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它的古怪呢?自由读第一段。

交流后出示板书:

老实、贪玩、尽职

胆小、勇猛

4.运用中心句归纳段意。

(1)温习学过的中心句归纳段意法。

(2)说说段意: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5.朗读第一段。

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桌间相互交流,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小组讨论分段

代表发言总结分段

学生分节朗读,划出表示这一段主要意思的句子。

举例理解古怪一词

自由读句子,体会语气

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

积极表述中心句法归纳段意的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理清文章结构,善于从整体驾驭课文

语言组织能力

让学生学会寻找理解词语的方法

培养学生提炼概括的能力

三、落实训练目标

1.读文章第二段,思考句子间是什么关系?

(总分总)

2.用中心句归纳法概括段意:

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板书:淘气)

3.齐读第二段

默读课文,思考

先总结再交流

教学生读书的方法

四、总结并朗读全文

1、什么样的段落可以使用中心句法归纳段意?怎样使用中心句法归纳段意?

(有总起句、中心句、总结句的段落可以使用中心句法归纳段意,先找到中心句,然后进行整理归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桌交流,试说出中心句法的主要方法

及时记录笔记

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运用

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并学会总结

五、布置作业

①熟读课文,②默写词语。

板书设计

老实 贪玩 尽职

大时古怪

胆小 勇猛

猫:

小时淘气 玩耍 跌倒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主动参与的时间长,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2.通过认真观察,能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并能够有条理地进行表述。

3.善于倾听,并能够在倾听后评价他人发言、及时补充自己的想法。

4.善于思考,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见解。

5.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主动与同学合作交流,并能够切实解决问题或产生新认知。

教学反思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十分喜爱的感情。

我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重点词句的意蕴,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和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感。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老实、贪玩、尽职等重点词,通过反复诵读,从而去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同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以及猫和人的和谐情趣。如学习第二节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通过朗读并结合生活体验,深化对蹭的感受,体会人和猫的和谐情趣。

接下来朗读成了体会情感的主要手段,通过自由朗读第四节,让学生感受小猫满月时的可爱,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作者把猫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写,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在这节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缺陷:

首先,教学语言不精炼,情绪也不够到位。如果能尽量做到自然巧妙地过渡,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会更活跃。

其次,读的还少。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熏陶,朗读指导还需要加强。

21、白公鹅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白公鹅听课稿,分享白公鹅听课感受和记录

白公鹅评课稿第一篇:

1教学目标

1、学生能以一定的速度进行默读,能够体会这只白鹅的特点。

2、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3、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具体描写,唤起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学情分析

学生阅读感悟能力较强,搜集和存贮的好词、佳句、文段较多,能灵活运用所积累材料。

3重点难点

1. 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白公鹅海军上将军衔的特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一)、对比复习导入  1、师 :我们刚刚认识了著名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公鹅,谁来说说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 印象?板书;白鹅?  2、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只白鹅,它就是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板书课题:白公鹅  师:在学课文之前,让我们大胆推测一下,这只鹅会有哪些特点呢? 生: 师板书:高傲    生:  师:你从公鹅推测它很好斗(高傲)同学们已经做出了很多猜想,下面让我们读一读这篇课文。 (二)、根据阅读提示,学习目标  1、指学生答学习方法:默读蓝色块的阅读提示,看看编辑叔叔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完成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读课文 2、学生默读阅读提示,划出问题,同桌交流。  3、指学生答:默读课文,想想这只白公鹅有哪些特点? 再比较一下,作者的写法又与丰子恺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生:  (三)、按学习目标学课文  (1)初读课文,回答: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公鹅?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概括一下。生答:  师:好一只(海军上将派头)的大公鹅,理解海军上将衔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是怎样写这白公鹅具有海军上将衔的?师生对读。 2、你们喜欢这只具有海军上将衔的白公鹅吗?就请你们带着这种感情大声地读一读。读完后你们有什么新发现?生:。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写白公鹅的派头十足? (3)学习最后几段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根据课文中的句子, 再指学生回答(师:归纳并板书)。  2、学第二自然段:生:从白公鹅走路的姿态,这方面具体写白公鹅的派头十足。师:它走路的姿势怎样?用文中一个词来说?生:慢条斯理,并理解这个词语。从这个词可以看出这只鹅具有海军上将的派头。可看出作者对白公鹅充满什么感情?带着感情读第二自然段具体描写的句子。  师:除了从它走路的姿势这方面具体写,作者还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3、生答:(第3、4段)。师:同学们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把句子读出来。(全班读,边读边想象)说感情。 4、生答:(第5、6段)师:同学们对哪些段感兴趣?分别指学生读,以读代讲,读完让学生说感受,如果你是作者对这鹅会怎么办?  5、小节: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儿时,你们觉得这只白公鹅是不是具有海军上将的派头,派头到有点霸道。让作者无可奈何,它是那么可爱,让作者深深喜欢,才留心观察鹅的一举一动。 六、作业   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七、板书  走路:慢条斯理 生活:无忧无虑 个性:自以为是  教学活动

白公鹅评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白公鹅的特点。

  2、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引入:同学们,我们刚刚认识了丰子恺笔下那只( 高 傲 )的白鹅,它是那样可笑而又可爱。(板书:白鹅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今天,我们再去了解俄国作家叶诺索夫描写的鹅。(板书:白公鹅)

  2、读课前导语,明学习目标:叶诺索夫描写的这只白公鹅有哪些特点?两位作家的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同桌互教互查生字词的读音,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确。

腔调 掂量 涟漪 属于 主宰 荣膺 甭想 勾当 率领 嬉戏

车辄凌乱 无忧无虑 自由自在 耀武扬威 从从容容

2、试读课文,注意正音,要求读准,读通顺。

3、这只白鹅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在书上勾一勾,写一写。

4、交流:这究竟是只什么样的白鹅?概括一下。

(派头十足)的大公鹅 (耀武扬威)的大公鹅 (威风凛凛)的大公鹅

板书: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

三、再读课文,了解白公鹅的特点。

1、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现白公鹅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特点的句子。读出它的特点

2、汇报展示。

四、对比阅读,感悟交流《白鹅》与《白公鹅》写法上的异同点。

交流:

(1) 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同:傲慢、派头;

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

  (2)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

  A、 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食料简单 三眼一板,要人伺候 老爷脾气)

  B、 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喜欢戏水 无忧无虑 自由自在,抢占地盘 耀武扬威,从从容容 主宰一切)

  C、 讨论: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的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抓特点,围绕特点来写等)

四、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读一读。

  2、两位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样的感情?

五、作业设计

1、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在采蜜本上。

2、认真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作好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13 白鹅 14* 白公鹅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可爱) 海军上将的派头(可爱)

叫声 步态 吃相 步态 活动

(喜爱与赞美) (喜爱与赞美)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难以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课文的难度高;二是学生预习不充分;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教学语言、表情不够丰富,并且我太着急了,在一两个学生的回答达不到要求时,我会自己说出答案,这也可能与学生发言不积极,我问不下去有关。课后评课老师们提出建议,对于某些不难的问题,可以对学生多引导;对于某些较难的问题老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但仍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22、白鹅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白鹅听课稿,分享白鹅听课感受和记录

白鹅评课稿第一篇:

听完xx老师《白鹅》这一课,我有许多感触。

老师在语言训练时紧扣文本,紧扣鹅老爷的高傲不放,且扎实有效。李老师摒弃了一切繁琐的讲解,从读重点词语,纠正读音,从中心入手好一个高傲的白鹅,并理清课文基本思路:从鹅的姿态、步态、叫声和吃相几个方面来展开全文。

邓世杰:老师全身心的指导学生,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读书声中,品词析句,咬文嚼字,把鹅老爷的高傲所含着的内容都读了出来。

赵英杰:理解词语和句子是每个处级语文学习一个重要的目标,李老师注重了引导学生运用低年级段所习得的一些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方法,加强学习的迁移和运用,如:课前让学生选择一两个词语所说白鹅,看似简单,意在指导学生规范表达,准确地运用语言,而且还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白国华:李老师对这篇课文的词句处理,还善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的词句,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李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什么叫三眼一板的片段,是一个精彩的着力点,即白鹅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这是白鹅吃饭时的一个规定,任何时候都不变的规定,叫三眼一板,经过老师的反复推敲、打磨,学生理解非常深刻。

孙晓芳:在解读环节上来看这章课,有详有略,有所侧重,李老师把本节课目标定位于通过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和鹅狗争食的有趣场景上来品味、感悟鹅的高傲经以及作者对它的喜欢。

朱冬梅: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紧紧抓住鹅老爷一词,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去读课文,到文本中去寻找鹅的那种老爷架势、去感受鹅的高傲。你说,他说,我说,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词句觉得这是一位高傲的鹅老爷,反复品读,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阅读后的独特理解。所谓一切感受尽在琅琅书声之中。

李淑敏:在这节课中,李老师还创设了宽松的教学和阅读环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主要体现在朗读上,你想通过怎样朗读来表现鹅的老爷相呢?通过朗读指导,师生评价,提升朗读的层次。

陈玉玲:学生理解后绘声绘色地美读,使语言文字变得鲜活起来,使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与文本进行了对话。从而也在深化、美化的朗读过程中学生也进一步领略作者了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原先我们还担心学生,这是一篇较难的课文,毕竟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类似文言文的半白话文的那种语言上的距离较难跨越。

王鑫坤:李老师引领孩子们从语态、语速上、精神上进行指导去感受的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甜立刻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相,在感受狗的想偷吃又满心恐惧的同时感受鹅的高傲的老爷派头。

柳艳冰:丰子恺先生的语言风格以及学生喜爱鹅老爷的情感也在此再一次得到深化和强化,给大家呈现了一幅生动的鹅狗争食的画面,这个环节的浓墨重彩也为后来创作鸡鹅争食埋下了伏笔,水到渠成。当然如果时间充裕一些效果肯定会更好。善于发现和挖掘文本中语句间的内在联系,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一个巧妙的设计往往会有事关功倍的效果。

白鹅评课稿第二篇:

《白鹅》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作者抓住白鹅高傲这一性格特点,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鹅的特点,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冯老师能结合文章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思路,努力营造一种读书感悟式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品词、品句,感悟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成功的方面主要有:

1、体现以生为本,注重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在教学时3~7自然段时,冯老师在提出学习目标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小组(或同位)讨论反馈交流互相评议等,去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白鹅的高傲。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气氛宽松,师生关系较和谐。

2、对教材的处理比较恰当,体现以读为本,努力营造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感悟,从读中去积累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时,能突出重点,紧紧抓住描写白鹅特点的句子和段落,通过反复的读,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和抓住特点写的方法,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教学基本功较扎实,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较强。教态自然、大方,语言准确,富有启发性。能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媒体运用比较熟练、合理。

建议:教学时,一方面在品词品句方面要加大力度;另一方面就是感情朗读的指导,如果教师加以范读,效果就更好了。

23、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把除数接近15、25的数看做15、25来试商的方法,会计算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让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同头无除商八九和除数折半商四五这两种快捷的试商方法。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的灵活试商技巧,提高试商速度。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试商、调商的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练习,课件出示:

253= 255= 354 = 156= 358=

256= 452 = 345= 15( )=60 ( )35=105 15( )= 120 15( ) 65 25( )124

学生口算,集体订正。

二、巩固四舍五入法试商。

师:在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重点学习了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来帮助我们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请同学们自己出一道这样的题目来检验一下自己的掌握情况。(学生独立出题计算,引导学生自觉验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分别指两生介绍试商方法及计算过程。)

三、探索中数试商法。

1、一本童话故事书共140人,张林每天看26页,几天可以看完?

2、生列出算式,判断商是几位数,独立尝试计算。(注意答语)

3、学生介绍试商方法。

师: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但很多时候需要调商。计算14026谁有更巧妙的试商方法?生自由说。(如果学生想不到,师提示:能否把26看成25来试商?给学生思考时间。)

商几比较合适?板书思考方法:255=125 125140,

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提醒学生及时验算。写出答案(6天看完)。

4、刚才我们把除数26看成25来试商,发现很方便,不需要调商。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算式,你觉得哪道题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试商?

23429 10824 1832 54816

10824和54816分别把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试一试!(指一生板演)

5、揭示中数试商法。

把26、14、这样的数看成与它接近的25、15这样的试商方法叫做中数试商法。

6、你觉得这种试商方法,好用吗?有感觉用起来到有困难的吗?

师:中数试商法要求同学们有很好的口算能力,如果你的口算能力实在不怎么样,就不要勉强自己使用。

四、掌握同头无除商八九,除数折半商四五的试商方法。

1、 同学们,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试商方法计算23926这道题目。

生算完后,师生对话:请同学们不要说话,让老师猜猜商是几,是9。(生很惊讶。)

师: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知道的吗?这里面有一个秘诀,想不想知道?

2、介绍同头无除商八九

结合课件逐步介绍。

3、判断哪几道能使用这种方法试商?53261 53251 53255,并计算53255。

4、老师的秘诀还有呢,介绍除数折半商四五的方法。

结合课件介绍。

5、判断那一道能用以上方法? 25212 25248,并计算25248,问:除了用此方法试商,还可以用什么方法也比较好?

6、你觉得老师的两条秘诀好用吗?其实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在多次的计算中得出的除法试商经验,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啊?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话又说回来,这两种方法也有他们的局限性,这就是要求除数和被除数的前两位数要有特殊的大小关系,还学要同学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五、巩固练习

师:我们了解了这么多试商方法,(课件出示:多种试商方法)

究竟哪种方法最好?生思考。

师:老师认为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1、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选择合适的试商方法进行计算。

64058 91444 21523

2、选择

(1)15029( )A. 4 B.5 C. 40 D. 50

(2)90231( ) A. 3 B.30 C. 40 D. 50

(3) 44845( ) A. 2 B.10 C. 15 D. 20

3、根据试商情况,快速找出准确的商。

六、全课小结

24、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76页例3。

教学目标:

1、会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试商,从而能够正确的计算除数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除法。

2、经历试商和调商的过程,体验试商的方法。

3、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和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试商。

教学难点: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和调商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旧知引入 (一)复习

师:请快速抢答出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20( )﹤85 40( )﹤316 70( )﹤165 50( )﹤408 师:40( )﹤316,最大填几?(7)为什么填7?(因为40乘7乘积最接近316,但又小于316) (二)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请独立完成完成下面这一题。 73590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师问:商8,你是怎么想的?(生:8乘90等于720,最接近735,又小于735。) (三)引入新课

师: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同学们会算了,如果除数不是整十数,又该怎样计算呢?(只问不答)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笔算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2(1) 1、提出问题。

师:现在我们跟着王老师到文具店去看一看她们遇到了怎样的数学问题。请同学们看屏幕。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们了解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王老师在书店买了21个笔袋,付了84元。 师: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大家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2、生:一个笔袋多少元? 师:怎样列式呢? 生:8421(教师板书)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生)

师:这道题和昨天学习的知识有什么不同?(除数不是整十数)这道题你会算吗?请你算一算。

2、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试算后,教师引导反馈算法。

师:谁能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计算?商是几?(生:想乘法、口算、估算、竖式计算)

师:今天我们重点来讲讲竖式计算。(展示学生的作业)提问: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说计算过程) 师:这道题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比较小,同学们一眼就看出了它的商。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比较大,不能一眼就看出该商几,又该怎么办呢?(生:试商)我们可以试除,也就是试商。现我们就以(8421)这道题为例来重点学习试商的方法。(板书竖式 试商)

3、引导探究试商方法

师:首先在解决除数不是整十数的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时,我们可以利用上一节课的知识,把除数看成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这道题我们把21看成多少来试商呢?(生:20)想20乘几最接近84,但又小于84,(商4)接下来该干什么?(算乘)用谁去乘谁?(4乘21)这里要用4与原来的除数21相乘,千万不能用4与看成的这个20去乘,因为20实际是不存在的。4与21的乘积是多少?(84)乘得的积写在哪里?(被除数的下面)最后怎样?(再减)等于多少?(0)说明什么问题?(刚好商对了,没有余数)

教师引导学生集体口答这道题。

4、小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做笔算除法时,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呢?(一商、二乘、三减、 四比)在这道题中我们还学了用什么方法帮助我们做笔算除法呢?(试商)

你会用试商的方法来做笔算除法了吗?我们来试一试,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6923,32481)请同学用竖式计算这两题。

全班集体订正。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展示学生作业:6923)引导学生回答:这道题是把除数看成多少来试商的?(20)先试商几?(3)这时要用3与几相乘?(23)等于多少?(69)再算什么?(69减69等于0)说明什么?(商正好合适)

同学们做的非常好,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下面这一题(课件出示21472),在做题的过程中想一想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学生独立完成)

3、把除数看成多少来试商?(70)你认为可以商几?(商3)我们乘一下你会发现什么?(不够减)这说明了什么?(商大了)哪该怎么办?(把商改小)你认为商几?(2)(课件出示)引导学生看课件完成这道题。

师:前面完成的两道题试商后刚好商准,而这一题试商后,商偏大需要改小,这就是笔算除法中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调商。(板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道题的除数,它们的个位上的数字都是1、2、3这些比较小的数字,我们通常把它们个位上的数字舍去,看成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这样的试商方法叫做四舍法试商。(板书)

(二)教学例2(2)

1、引导学习试商、调商的过程:

师:现在我们一起再看看王老师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请看屏幕:王老师还有430元,要买62元一个的台灯,可以买多少个?还剩多少元?(出示例2(2))

师:你认为该怎样列式? 生:19639

师:为什么用除法?(生)

师:请你估一估王老师大约可以买几个?(生:4本)现在我们来算一算。这道题的被除数和除数都比较大,能一眼看出商几吗?该怎么办呢?(试商)

师:请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做这道题 。(请一名学生交流思路) 全班订正。

2、小结:在计算这一题时,我们把62看成60来试商,先商7,发现商大了,这时改商6。在计算笔算除法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调商过程,调商时有可能商一次、两次,甚至次数更多,这就需要同学们要有耐心,要很仔细。

2、强化练习:(课件出示)

师:现在就让我们练两道题。(课件出示:9029 18537)

全班订正:第一题商是多少?(商3余3)你是把29看成多少进行试商的?(30)这道题需要调商吗?(不需要)

第二小题商是多少?(商5,没有余数)你是把37看成多少进行试商的?(40)这道题要用到调商吗?先试商几?在怎么算?(先商4,再用4乘37等于148,用185减148等于37,余数等于除数,所以改商5。)

师提问:从上面的这两道题我们可以看出用五入法试商时,有时第一次试商就是准确的,有时也会出现试商偏小,需要调商,把商改大一点。

(三)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除数不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知道了笔算除法要经历试商和调商的过程,我们还知道了可以用四舍法和五入法把除数看成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其实就是把今天学习的知识

4、转化成上一节课已经学过的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根据试商情况,很快说出准确商。(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完成每一小题后提问,左边两道是用什么方法试商的?(四舍法)后两道呢?(五入法)用这两种方法试商会出现哪些情况呢?(四舍法试商有时是第一次试商就是准确商,有时商大了要改小;五入法试商有时也是第一次试商就是准确商,有时商小了要改大)

(二)检查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过来。(课件出示)

生自己改。然后说一说,什么地方不对,我们今后在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三)解决问题。

师:图中有什么数学信息,怎样解答?(7212)为什么要除以12? 学生展示做的情况。

四、全课总结

师:谁来说一说今天都有哪些收获?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今天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注意,试商是不是合适,要用它和除数相乘的积与被除数比较,才能确定。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初商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要调整商的大小。

25、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课程标准描述】 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学习目标】

1.借助具体情境,通过操作、讨论等活动,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算理。

2.初步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方法,并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学习重点】

初步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方法,并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学习难点】

借助具体情境,通过操作、讨论等活动,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算理。

【评价活动方案】

1.借助具体情境,通过操作、讨论等活动,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算理,以评价目标1。

2.通过学生试做、讨论,初步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方法,并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以评价目标2。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030= 8020= 18020=

20050= 24080= 45090=

2、( )里最大能填几

20( )81 30( )96 40( )98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板书)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一)73页例1

1、探索新知 (评价目标1)

今天是阅读日,这里有92本连环画,178本故事书。

例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该怎样列式?

9230大约等于几?怎样估算?

9290 92303 所以大概能分给3组。

你能用小棒具体摆一摆是怎么分的吗?(学生动手操作)

投影展示学生的操作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操作将十根小棒捆成一捆。

2. 你会列竖式计算这道题吗? (评价目标2)

先自己做,再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讨论完之后找学生口述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9230=3(组)2(个)

3

30 )9 2

9 0

2

答:这些毽子可以分给3组还剩余两个毽子。(板书)

谁能说一说你是如何试商的呢?

此环节引导学生明白92里面有3个三十,所以商3,写在个位上。

3.新旧知对比 (评价目标2)

对比一下 923和 9230的计算过程,你发现了什么呢?(在商中都有3,但是3的位置不同。)

能说一下它们的意义吗?

(第一个算式中92里面有30个三,所以商30,其中的3代表3个十,应该写在十位上;第二个算式中92里面有3个三十,所以商3,其中的3代表3个一,应该写在个位上。)

多找几名同学回答,加强对算理理解、记忆。

教师总结:在923这个算式中92里面有30个三,所以商30,其中的3代表3个十,应该写在十位上;然而在9230这个算式中92里面有3个三十,所以商3,其中的3代表3个一,应该写在个位上。商的意义不同所以书写的位置也就不同。

再次找几位学生口述竖式书写过程并说出3写在个位的原因,然后小组间、同桌间各种形式的互说。

3、趁热打铁 (评价目标2)

在练习本上完成书中73页做一做第一题,并用投影出示正确与错误答案对比,让学生判断、分析,并改正错误答案。

(二)73页例2

1.178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评价目标1)

谁会列式呢?(17830)

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同桌间互相交流,一会儿找同学到黑板给大家板演一下。

找学生到讲台板演并面向其他学生讲解计算过程,教师给予表扬、鼓励。

我们看这道题中的被除数的前两位比30小,该怎么办呢?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

再来说一下你是怎么试商的?

(305接近178且小于178,,所以商5,写在个位上。)

找2到3名学生口述此题的计算过程,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2.独立完成73页做一做第二题,并集体订正。 (评价目标2)

3.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是什么?

1.从被除数的( )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 )位,如果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 )位。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 ) 。

3.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 ) 。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下面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课件)

2、有500吨货物,每节车厢限60吨,需要多少节车厢才能装完?

学生列竖式计算50060=8(节)20(吨)

还有20吨货物怎么办?(20吨货物用一节车厢)

8+1=9(节)

四、课堂总结,建构体系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计算中应注意什么?

【学习目标检测】

笔算下面各题

250 60 = 280 50 = 380 40 =

660 80 = 500 60= 728 80 =

26、松鼠评课稿

《松鼠》评课稿

松鼠评课稿第二篇:

《松鼠》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因而,上课伊始,王春燕老师播放了一些松鼠的图片,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对松鼠的喜爱之情,他们的注意力也很快就被吸引到教学轨道上来。

王老师执教的《松鼠》一文,始终贯穿着引领学生体悟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这一主线。首先,通过比较文本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来感受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王老师出示百科全书对松鼠的描述,让学生对照文本比较两者有何区别?生答:布丰笔下的松鼠是活泼灵动的,而百科全书对松鼠的描写是准确全面的。正因为布丰对松鼠的喜爱,才会用这样的文字来叙写松鼠。其次,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布丰是非常喜爱松鼠的。比如文中写道:松鼠的外形它的尾巴长得像帽缨;松鼠的习性喜欢坐着吃东西;松鼠的活动夏天喜欢在树下歇凉等等,作者处处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刻画松鼠的惹人怜爱,就如他熟稔的朋友,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对松鼠的喜爱。在文字的感染下,朗读时,学生们心怀浓浓的情意,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对松鼠的喜爱。最后,王老师还想大家介绍了布丰的一些资料,借他的生活经验和思想,让学生进一步去感悟作者写作的初衷凸显对松鼠的喜爱。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王老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从旁层层引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同时也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统一,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许多有关松鼠的常识,还学会了一些写作的手法,更激发起学生对松鼠的喜爱和对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愫。

27、鲸评课稿

鲸评课稿第一篇:

鲸评课稿第二篇:

听了xx老师执教的《鲸》一课,感触颇多。课堂中有许多亮点都值得借鉴。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众观毛老师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语文特点,渗透学科素养: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我们始终牢记:语文课是姓语的。毛老师在教学过程,既注重突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没有在内容上做过多的纠缠,进行繁琐地分析理解,从而把它上成一节科学课。而是要以课文为例子,紧紧抓住语言文字,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写小标题、写批注,个性朗读增强学生对鲸的感性认识;通过写名片的特殊形式使书面语言得以内化,以此增强学生对鲸的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对鲸这个庞然大物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乐意自己主动地作进一步的研究。

二、个性朗读,体现学科特色:

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同一篇课文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而有感情地朗读其实就是学生对文本的外化理解。感情朗读应是受到文章的感染,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的自然流露,达到其言皆若出之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而这种个性又不能放任自流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在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比如在让学生读出鲸很大这一特点时,毛老师力求做到不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是要他们自己读,通过点评,引导学生把鲸的大通读朗读展现出来。还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读,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读中体悟。毛老师还在朗读指导中教给学生一点朗读的方法。学生在读中一遍遍的感受鲸的大,也一遍遍感受运用说明方法的效果,对感受着语言文字的魅力。虽然有些孩子读得让我们这些大人听来觉得不敢恭维,但这不就是一种科学态度的体现吗?

三、读书方法,促进学科发展:

在这堂课中,毛老师在预设中,多处精心点化,想不着痕迹的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比如:通过鼓励巩固学生课前预习;通过操练,知道怎样自主学习生字;通过引导语告诉学生怎样写小标题;通过示范,掌握写批注等等。着力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习语文的本领。

四、读写结合,重视基础训练:

这节课中,毛老师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就是以自传的形式向大家介绍鲸,这样既完成了对2至7自然段的复述,又能对常用的说明方法复习,还能完成课后习题:鲸的自述。在本课的教学中,毛老师本着一种与学生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研究的态度,真正走到学生中间,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把课堂变成学堂,使师生成为学习的伙伴,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起研究学问。这应当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渗透吧。

应该说,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毛老师并没有故意讨好科学教育而把语文课与其进行生硬地捆绑。我觉得,语文课堂上其实时时处处都在体现着科学教育,而我们的实验就是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成分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整合,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富有科学的气息,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28、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评课稿

(出示图片)小明将要参加一个夏令营活动,爸爸给他买了一个带密码的旅行箱。他很高兴,但又担心把密码忘记,可怎么办呢?设什么密码好呢?这时爸爸说;我们一起玩个游戏,做完游戏,你就知道设什么密码最好了,即使忘了,也能很快找到它。同学们,你们想一起玩这个游戏吗?(想)那好,这个密码箱上的密码是由四位数字组成的,我们就写出4个不同的数字。

采访学生,有什么感受。

探究新知

探寻数学的奥秘,欣赏数学之美

拓展:

要不要再往下算啦?如果还没看出来,就要再往下算一算。算完后,回头看看,发现什么规律了?(指名说)

现在想想,这个方法好不好?回过头来看看,刚才为什么你想不到这个方法?觉得难,是不是?(板书:难)那难在哪?(数太大)而我们现在的方法呢?(简单了)

(板书:易)

师:其实这个方法是我们的祖先老子告诉我的。(课件出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生齐读)。我们先由容易的发现规律,再用规律去解决那些难的问题。同学们,你掌握了吗?(手指课题)

五、全课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畅谈。

29、一个数除以小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五年级上册《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我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遇到课堂中学生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出现错误,特别是一些受思维定势影响的规律性错误。比如学生在处理商的小数点时受到小数加减法的影响。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是批评、简单否定还是鼓励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然后让学生发现错误,验证错误?当然应该是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想法。学生对自己的方法等于进行了一次自我否定。这样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分析或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自我否定,有利于学生促进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

【教材分析】例4教学的内容是一个数除以小数,教材创设了编中国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根据获取的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例5教学的是一个数除以小数中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的小数位数少的情况。教材通过学生的提问被除数位数不够怎么办?的方式,引起学生思考。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商不变的规律、小数点的位置移动,这些知识都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只是要解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就要把以上几个知识点综合到一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通过转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正确地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除数转化成整数,正确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被除数的位数不够时的处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美丽的中国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活经验

1.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

生:喜欢!

师:在上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接龙游戏,看看哪个组表现最好,好吗?

生:好!

(点击多媒体课件,出示四组下面这样的题目进行接龙游戏。)

(1)0.78扩大10倍是( ) (2)9.38扩大100倍是( )

(3)6.73扩大1000倍是( ) (4)0.023扩大100倍是( )

(表扬表现出色的小组。)

2.点击多媒体课件出现:

你能不用计算,判断出下面各式的商是否一样?请说明理由。

27090 279 2.70.9

(学生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答对的表扬,答错给予鼓励 。)

师 :你们真棒!能把一种问题转化成另一种问题来思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除法,就可以运用转化思想的方法进行学习。(板书:一个数除以小数)

【设计意图】这两道题的设计,让学生复习小数扩大移动小数点和商不变的规律,另一方面孕伏新知,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为下面教学作好铺垫。复习时通过不同的方式表扬激励学生,使学生有信心学好这节课。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师:(教师手拿中国结)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齐答:中国结。

师:你们知道中国结是用什么做的吗?

预设: (1)用丝绳;(2)用彩绳。

师:你们对它的了解有多少?

预设:(1)代表吉祥如意。(2)表示祝福。(3)是中国的一种特色手工艺品。

师:你们想学吗?

生齐说:想。

师:老师介绍一位老奶奶给你们认识好吗?她的手可巧,会编各种的中国结。这节课谁表现出色,老师就把中国结奖给谁。

全体学生:好!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8页,例4。

【设计意图】以生活化的事例引出数学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同时,采用中国最传统的工艺中国结,让学生受到中国优良文化的熏陶,进行德育教育,符合本教材的意图。

(一)教学例4

1.课件演示 (点击多媒体课件出现:两人正在对话,及老奶奶动手编中国结的情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编出一道数学应用题吗?

生:奶奶编中国结,编一个要用0.85米丝绳。现在已有7.65米丝绳,这些丝绳可以编几个中国结?

师:请同学们独立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出算式。

生:7.650.85= (老师板书算式)

师:请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要求这些丝绳可编成几个中国结,就是求7.65里面有几个0.85,用除法计算。

2.观察并比较式子的特点。

师:这个算式和上节课学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预设:上节课学习的除数是整数,而这道题的除数是小数。

3.小组合作,初步探索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想想,能不能把除法转化成整数来计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边看书,边思考,边讨论。(教师巡视,与个别学生交流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

4.探索交流多样化的算法。(学生展示成果,到讲台用投影仪汇报)

师:那个小组愿意把想法告诉大家?

预设1:我们小组愿意,把7.65米0.85米都换成分米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计算。就可以计算出结果了。

师:你们说得好! (老师、学生掌声鼓励小组1。)

预设2:我们小组认为把7. 65米0.85米都化成厘米作单位的数,

7.65米 = 765厘米 0.85米=85厘米 76585= 9(个)

师:这个组也不错!

预设3:我们小组认为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变成76585计算就可以了。

师:第3小组说得非常好,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表扬这个小组。

小组4:我们小组与他们的都不同,我们刚学过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根据商的变化规律,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到它的100倍,商就缩小到它的100倍,这样也可以算出7.650.85的商。

师:也说得对!

【设计意图】 放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力。

5.交流,比较寻求最佳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通过动脑筋想出这么多方法计算7.650.85,真了不起!

师:你认为这几种做法,哪种方便,为什么?( 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理由。)

预设1:我认为第3种方法好,方便又快。

预设2:我同意第一位同学的说法,因为第1、2种只适合能够进行单位换算的一些数量,没带单位的数量就不能计算了;第4种更麻烦,换来换去容易出错;第3种就不同了,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只要把除数变成整数就行了。

预设3:我们小组原来用第2种方法做的,但经过比较觉得第3种方法好,把米数改写成厘米数,实际上是间接的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师 :对,第3种方法方便。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可以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把 7.650.85转化成76585,也就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教师板书)

板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商不变的规律转化 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设计意图】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几种方法的比较,学生进一步明确解答的方法及道理,懂得选择的目的,并在对比分析中找出最快捷、最方便、使用更具普遍性的方法。

6.指导书写格式(竖式板书)

【设计意图】使学生清楚地明白转化的过程,又掌握了规范的竖式书写格式。

7.反馈练习47.850.75

(学生独立完成后检验,同桌交流;在学生独立做题时,教师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二)教学例5(自主学习)

1.出示例5计算12.60.28

2.尝试独立计算。(要求学生边算边思考下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1)这里被除数和除数各有几位小数?

(2)怎样才能把除数变成整数?

(3)被除数只有一位小数,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办?

(在学生做题时,老师巡视做好学生错题记录。)

3.教师把巡视时,记录的错例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让书写端正的一位学生到黑板做12.60.28。)

【设计意图】这里让学生尝试自己思考解答例题的方法,既对解决例5有一定的导向性,又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同时有目的地选出错例,让学生分析。既是对算法的重新认识,又是对算理的强化认识。

(三)通过对比,归纳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师:观察例4、例5,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那些不同的地方?

预设1:相同的是,两题的除数都是小数;不同的是,例5被除数与除数小数的位数相同,例5被除数与除数小数的位数不同。

预设2:相同的是,都是把除数的小数点去掉,使除数变为整数;不同的是,例5的被除数在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要在末尾用 0补足。

2.请大家想一想,怎样计算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除法呢?

(1)鼓励学生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把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分三个步骤总结。教师加以提炼得出:

一看:看清除数有几位小数;

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当被除数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方法计算。

(点击多媒体课件出示计算方法)

(3)找出计算方法的关键

师:你认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关键是什么?

预设1:我认为,在计算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关键是把除数转化成整数然后计算。

预设2:我认为,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当被除数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是计算的关键。

预设3:我认为,关键是转化时看除数有几位小数,就把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几位,同时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几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人人有发表见解的机会,总结出计算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智慧闯关、巩固提升

1.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0.120.3﹦( )3 3.722.4﹦( )24

0.6720.28﹦( ) 28 1.360.16﹦( )16

(学生回答后表扬)

2.列竖式计算。

7.050.47= 260.13=

(你要认真审题,完成后还要认真检验哦!)

3.数学诊所:(书本做一做的第2题)

(看看谁是个好医生,要细心点哦!)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而且具有层次性。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对做错的几种情况进行判断,培养学生辨别和选择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反思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发奖,表扬表现出色的同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与同学交谈,回味一节课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通过同学间的交流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并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五、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小数:(一看、二移、三算)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商不变的规律 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转化

【设计意图】能让学生清晰地知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计算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清晰而且直观的范例。

30、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微复杂的数量关系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学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复杂的 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2、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3、增强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加深对用字母表示的数量、数量关系 以及计算公式的理解。

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难点:把数代入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板书:2a a2

问:这两个式子相等吗?为什么?

(分别与出它们简与前的与法:a+a a^a)

比较:虽然都是两个a,但2a表示的是两个a相加,a2表示的是两

个a相乘。它们是不同的概念。

二、学习新知:

(1)学习例4:

看懂图意,指名说一说。

用式子表示冷水壶里还剩下多少毫升橙汁。交流式子。比较不同的写 法并做适当评价。

以前我们曾经测量过,这样一个杯子的容积是多少?

(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

(1)容量是200毫升。12003x

=1200-3x200

=1200600

=600

(2)容量是250毫升。

通过这几次计算,你懂得了什么?(X表示不同的数量,其结果也不

相同;X的值并不是任意的,有时根据具体情况会有一定的范围。)

3、完成试一■试。学生自己读,读完后完成解答。

交流检查写法是否规范。

(2)画一画(图略):1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板书:3)增加 1个三角形(继续画),共用的小棒根数是多少根呢?(板书:3+2) 增加2个三角形呢?(板书:3+2x2)

增加3个三角形呢?(板书:3+2x3)

增加a个三角形呢?(板书:3+2xa)

比较这些式子,上面的式子都能算出具体的结果,而最后一个只能表 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果要知道具体的结果,一定要当知道a表示具体

的数量。如果a=10,你能算出需要的小棒根数吗?

当a是10的时候,一共有几个三角形?(注意区别共有几个三角形 和增加几个三角形。)

补充鱼图(图略),让学生说说摆成这样的一条鱼需要几根小棒? 每增加一条鱼呢?增加a条鱼呢?如果a=6,总共需要小棒多少根?

说说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些什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

1、看图填空。指名说出结果

2、填写表格。在填第一格的时候要请学生说清楚自己是怎么想的 (总的苹果一运走的苹果)依次指名说说后面的填空

3、在括号里填写含有字母的式子。

指名说,若遇到有困难的加以指导。

4、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Z3的度数。

先请学生说说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再分别完成下面的3题

5、完成第5题。

31、用心灵去倾听评课稿听课记录

《用心灵去倾听》说课稿

《用心灵去倾听》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用心灵去倾听》这篇课文,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我们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学习。

【说教材】

《用心灵去倾听》是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全文围绕我与苏珊的交往过程这条主线展开,脉络清楚。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课文采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选取一些平凡的琐事来表现人物品质,语言朴素自然,平凡中包含深情,读来真实可信,生动感人。

【说教法、学法】

《用心灵去倾听》是本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对于本组课文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课前借助预习提纲,迁移运用学法,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课堂上引领学生充分地展示、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真正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提高独立阅读能力,从而达到自能读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

【说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学习本课生字、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苏珊用心灵倾听给我带来的快乐与幸福,感悟我对苏珊的怀念之情;

3、学会在生活中用心灵倾听别人的心声,用爱心帮助他人;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主动探究、品词析句、展示交流的学习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关键词句,体会苏珊用心灵倾听给我带来的快乐与幸福,感悟我对苏珊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时教学过程我分六大环节:

一、回忆导入,深入课文

首先,回忆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真情故事,请学生说一说,以进一步领会人间处处有真情。接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指导学生读好课题,理解课题,重点理解倾听二字。然后追问:看了课题你还有哪些疑问?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这样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回忆真情故事,为本文学习做了铺垫,然后再次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质疑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二、自读课文、引发思考,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导入课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后,提出如下自读思考题:

1、苏珊帮助我解决了哪些困难?

2、苏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是怎样知道的?你是从文中哪些描写中读出来的?

这样安排,旨在践行设问导读之理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感知课文内容,事后师生共同交流,学生互相学习,查漏补缺,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迁移学法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提出问题:

其一,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最想对苏珊说什么?

其二,用心灵去倾听会给人带来什么?在这个大千世界中,值得我们用心灵倾听的有哪些?结合自己的情况说说怎样才能当一位好的倾听者?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用心灵去倾听给别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用爱心去对待生活,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此环节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自主表达对苏珊的崇敬,进一步懂得倾听的重要性,渗透语文的人语性,升华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受到启发,学会在生活中用心灵倾听别人的心声,用爱心帮助他人。

【说板书设计】

为求得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对全文的内容、主旨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力求阅单、明了,特作如下板书:

我 问讯处( 苏珊)

用锤子砸伤手指 热情帮助

学习上的问题 耐心回答,一遍遍解释

用心灵倾听 心爱的金丝雀死了 去了更美丽的地方幸福歌唱

相约见面 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深切怀念 用心灵倾听,用爱心帮助

32、用心灵去聆听评课稿

《用心灵去倾听》评课稿

题目是《用心灵去倾听》,我觉得整整一节课,我们的每位老师都在用心灵去倾听,倾听苏珊那温暖的话语,倾听吴老师那磁性般的声音和凝炼的语言,倾听孩子的真情告白。在倾听中,我们感受到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倾听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听说读写能力渐次提高的过程。

一是导语设计。我们说,一千个文本就有一千、两千甚至更多的导语设计,可谓多姿多彩,各具特色。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最有效,今天,吴老师为我们作出了示范。他用简单的一句话:我整整一天都没吃饭。由于表达的语气、语速、强调的词语不同,让学生体会出了:可怜、悲伤、骄傲、激动、感人等多种心情变化,进而揭示出你们是在用心灵去倾听这一课题。这样的设计,不仅直入主题,还让孩子了解语言的丰富性,明白只有用心灵去倾听,才能理解别人,宽容别人,学会换位思考。我觉得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老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在影响着学生,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能够静下心来,倾听别人诉说的毕竟少之又少。所以,这样的安排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是一举多得的。

二是读写结合。在学生理解了文本之后,老师把人物的语言出现在屏幕上,再现苏珊和汤米的交往过程,老师声情并茂的描述:汤米受伤时,苏珊为他解除痛苦;孤独时,苏珊送去快乐;困难时,苏珊给予帮助。这个像慈母一样关怀、呵护他的人,如今却到天堂去歌唱了。他想见这位母亲一面都没能实现。

33、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评课稿

去年 今年

480人 540人

500人 520人

2.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观察统计表,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与百分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吗?

生1:今年自驾游人数是去年的百分之几?

生2:去年自驾游人数是今年的百分之几?

生3:今年自驾游人数比去年自驾游人数多百分之几?

生4:去年自驾游人数比今年自驾游人数少百分之几?

学生自由的提问题,对学生能口头解决的问题进行随机解决,与本节新内容有关的问题进行板书。

师:第一个问题怎样解答?

生:540480

师:第二个问题呢?

生:480540

师:为什么两个问题都要用除计算,被除数和除数却不一样呢?

生:第一题是以去年自驾游的人数为标准,第二题是以今年自驾游的人数为标准。

[设计意图]

借助农家乐的数学情境可以更好的调动动学生参与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分析素材提出问题,培养学主和问题意识。

二、探究方法,建立模型

1.解决红点问题:今年自驾游人数比去年自驾游人数多百分之几?

(1)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理解题意。

你能试着用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吗?

师:结合线段图,你能说说今年自驾游人数比去年自驾游人数多百分之几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吗?

小组内交流,重点让学生借助图说说问题的含义。

生:今年自驾游人数比去年自驾游人数增加百分之几,就是今年比去年多的人数是去年的百分之几。

[设计意图]让学生切实理解题目的含意为建立模型奠定基础。

(2)自主探究算法

学生尝试解答,组织小组内交流,搜集不同的做法。

(3)全班交流,理解算法。

生1:(540-480)480=12.5%

师:先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80?

生2:540480-100%=12.5%

师:先求的是什么?

师:为什么可以用112.5%-100%?

[设计意图]

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质疑、追问题,引发维碰撞,促进思维发展,初步形成数学模型。

2.解决绿点问题:去年自驾游人数比今年自驾游人数少百分之几?

师:今年自驾游人数比去年自驾游人数多12.5%,猜想一下,去年自驾游人数比今年自驾游人数少百分之几?能不能少12.5%?为什么?

学生独立解决后组织交流思考的过程。

生1:(540-480)54011.1%

生2:100%-48054011.1%

[设计意图]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突出以什么为标准的重要性。

3.对比探究,提升方法。

师:先观察第道题的第一种方法,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主思考后讨论交流。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师:先观察第道题的第二种方法,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观察第二种做法都要用了100%,这两个100%是一回事吗?有什么不同,百分数之间相加减要注意什么?

师:想一想,我们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有什么办法吗?

提炼:要弄清楚谁与谁比较,以谁为标准,要问的问题是谁占谁的百分之几。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探究,在比较中找出不同,在不同中找出相同,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能力。

三、练习巩固,应用拓展

1.10月2日去济南近郊旅游的人数约为1万人,10月3日约为0.8万人。10月3日比10月2日减少百分之几?

学生借助线段图,独立解决。

2.文化路小学五年级有男生100人,女生125人。

小组内,先独立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如:

(1)男生人数比女生少百分之几?

(2)女生人数比男生多百分之几?

3.小明在放假前体重为40千克,开学时体重增加了5%,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体重又降低了5%,小明现在比放假前的体重是轻了还是重了?

[设计意图]

突出方法的提炼,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

四、教师小结,交流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本质的理解和深层次思考,从而将所学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又提升学生和梳理和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一个数-另一个数)另一个数

[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以下的学习方法掌握新知:

1.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带领学生复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两种常用解法,然后再让学生迁移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上来,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解题思路。

2.讨论交流法。让学生通过尝试练习后,展示不同的答案,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展示,思维火花的碰撞,在争辩中明确算理。概括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在互助合作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3.画图比较法。画图辅助理解题意,找出解决问题的突跛口。本节课,我在课中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在练习中又出现了不同的线段图,让学生选择正确的列式。(同一情境)这样做有效发展了学生的对比思维,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本质内涵的理解。

不足之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时,关注纵深不够。数学知识间是相互联系、前后相生的。我们不能就题教题,要关注纵深。即研究实际问题本身的发展。如,本课求的是百分数,可以从百分数的意义着手,让学生结合百分数的意义分析思考问题其实就是哪两个量比较,谁是单位1。学生从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展开思维,就会顺水推舟,自主地联系起上节课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解决策略,主动迁移类推,得出解题思路,同时,会灵活应用,应对不同的生活问题。

34、一个数除以分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1.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抽象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利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检查

投影出示:把下面的算式补充完整。

问:根据是什么?分数除以整数的法则是什么?

投影出分数除以整数的法则。

问:根据是什么?整数除以分数的法则是什么?

投影出整数除以分数的法则。

问:这两个法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分数除法的法则。

板书:一个数除以分数。

(二)新授教学

板书例题)

提问:

①谁会列式?

②为什么这样列式?根据什么?

生:根据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③谁会计算这道题?试做在本上。

指名说过程。老师板书:

生:根据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可得出:

这个想法有道理吗?画出线段图理解一下。

投影出示线段图:

这说明同学们的思路是很正确的。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的法则相同。

你能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吗?

投影显示: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投影出三条法则(分数除以分数、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整数)。

问:这三条法则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都是被除数不变,除号变乘号,除数变倒数。

师:既然这三条法则都有这样共同的特征。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条法则概括成一个统一的分数除法的法则呢?

板书:分数除法法则

师:为了便于总结和记忆,我们把被除数叫做甲数,除数叫做乙数。分数除法的法则该怎样总结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问:谁来说一说?(指名2~3人说)

板书:甲数除以乙数(    )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问:为什么要空格?为什么要加0除外这3个字?

板书:0除外

同学们把法则完整的说一遍。

师:甲数、乙数可以是什么数?

法则不但适用于分数,也适用于整数除法。

2.做一做:(投影)

投影订正,错的同学要说明错因。

(三)巩固练习

1.做书上第36页第5题,学生们做在本上,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订正,找错因。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对分数除法的法则掌握、运用得很好。下面我们继续研究分数除法的一些特点。

2.投影:不用计算,你能知道下面哪几道题的商大于被除数?哪几道题的商小于被除数吗?为什么?

(1)谁来读一读题目要求?

(2)同桌同学互相讨论一下。

(3)指名说,老师板书。

(4)问:你是怎么想的?

问:谁还能说出几道商大于被除数的算式?

根据学生说的,老师可板书几道题:

观察上面几道算式,看一看商大于被除数的题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发言,老师板书:除数比1小。

问:被除数呢?

板书:不等于0。

问:谁能说出几道商小于被除数的题?

商小于被除数的题又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被除数不等于0,除数比1大。

师:利用分数除法的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对一些题进行估算检查,看一看是否符合道理。

老师投影出示:下面的结果对吗?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

我们这节课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分数除法的法则是什么?你还学会了什么?商比被除数大的题有什么特点?商比被除数小的题有什么特点?你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第36页练习九第6,7,9,10题。

35、有理数评课稿

【教法说明】以上内容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师启发诱导,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

提出问题:巩固概念

(出示投影2)

(1)0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

(2)-5是整数吗?是负数吗?是有理数吗?

(3)自然数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

【教法说明】这三道小题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新授过程中随时设计习题进行反馈练习,以便调节回授。

注意:有时为了研究的需要,整数也可以看作是分母为1的分数,这时分数包括整数,本章中的分数是指不包括整数的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为了便于研究某些问题,常常需要将有理数进行分类,需要不同,分类方法也常常不同,常用的有以下两种:

(1)先把有理数按整和分来分类,再把每类按正与负来分类,如下表:

(2)先把有理数按正和负来分类,再把每类按整和分来分类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

下列有理数中:-7,10.1, ,89,0,-0.67, .

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分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学生思考,然后找同学逐一回答.其他同学准备补充或纠正。

【教法说明】通过此题,检查学生对有理数分类的掌握情况,通过对有理数进行分类,培养学生树立对数分类讨论的观点和正确地进行分类的能力。

3.数的集合

我们曾经把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数集合,所有的负数组成的集合叫做负数集合。同样把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合;把所有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分数集合;把所有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合。

(三)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4)

(1)把有理数6.4,-9, ,+10, ,-0.021,-1, ,-8.5,25,0,100按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分成四个集合。

正整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

正分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2)把下列有理数:-3,+8, ,+0.1,0, ,-10,5,-0.7填入相应的集合:

整数集合 ,分数集合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教法说明】学生思考后,动笔完成上述第(1)题。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师生共同订正.从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类能力。第(2)题采用分组计分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

(四)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内容?

由学生自己小结,然后教师再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有理数的定义和两种分类方法.要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属于哪一类,要特别注意0不是正数,但是整数。

【教法说明】课堂小结,采取学生小结的办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归纳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帮助全体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应达到的目标。

(五)反馈检测

(出示投影5)

(1)整数和分数统称为_______________;整数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零,分数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集合的持号内:

-3,4,-0.5,0,8.6,-7

整数集合: ,分数集合:

正有理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4)选择题:-100不是( )

A.有理数; B.自然数; C.整数; D.负有理数。

以小组为单位计分,积分最高的组为优胜组.

【教法说明】通过反馈检测,既使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布置作业

思考题: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集合中

3.14,-5,0,89,-2.67,+1001

有理数集合:

非负有理数集合:

负有理数集合:

板书设计

36、杞人忧天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杞人忧天听课稿,分享杞人忧天听课感受和记录

杞人忧天评课稿: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读懂故事。

2.结合语境,分析人物。

3.转换视角,讨论寓意。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读懂故事。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讨论寓意。

【教学策略】 一线串珠,层层推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用忧字引领课堂学习。

二、抓住忧字,理清情节,读懂杞人故事。

1. 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 按照为何而忧忧成何状谁来解忧何以解忧是否解忧的顺序,寻找对应原句,串译课文。

3. 教师小结:解释重要文言现象,强调重点文言字词用法和句式特点。

三、 紧扣忧字,分析人物,讨论故事内涵。

4.分角色朗读,体验杞人忧状,看作者如何看待他。

明确:讽刺不必要的担忧。

5.转换角度,联系杞人表现,谈我们如何评价他。

明确:杞人是一个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乐于放下的人,是一位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人。以后的众多天灾地难,证明了忧者该忧。他是一位具有远见的人,是一位真正的智者。

6.学生质疑,解析晓之者是否解忧? 明确:智者非智。

7.教师小结:我们要深忧远虑,敢于问天。

四、创读忧字,研讨问题,赋予新的寓意。

8. 根据下面《杞人忧天新篇》提示,尝试寄寓新的寓意。

杞人在朋友圈发布了一则信息,内容是他将要在宜昌东山开辟旅游度假村。消息一传出,网友纷纷评点赞、吐糟。一时众说纷纭、热闹非凡。看到这些,杞人开始坐卧不安、茶饭不思了,他一会儿担忧降雨滑坡造成交通堵塞、一会儿又担忧环境污染破坏景区风光。

一筹莫展之际,他打电话把晓之者和一群朋友约来,对他们说出了他的忧虑,最后终于找到了解忧良策。

如今,他的度假村已经门庭若市,游客爆满。

思考:①杞人的忧虑对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②展望我们的未来生活,你有什么值得忧虑的事情吗?

五、齐读课文,小结忧字,强调学习态度。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觉得遥不可及的忧虑大可不必,是因为那时认识局限或发展缓慢。在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当今,防患未然的深忧远虑确实必须。

我们学习寓言,既要走进去追根求源,把握本意,又要走出来结合当今,获得新知。

六、延伸阅读,推荐书目。

1. 出自《列子》的其它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

2.《伊索寓言》。

【板书设计】

杞人忧天

《列子》

讽刺不必要的担忧

提倡深忧远虑,敢于问天

37、病毒评课稿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通过观看资料及回忆调动课堂气氛,联系学生亲身体验打过

1.打过乙肝疫苗的同学请举手?

提问乙肝是由什么引起的?

学生叙述病毒发现过程了,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师引导并归纳

观察,认识病毒结构。强化记忆病毒结构。

幻灯片展示病毒结构、病毒的生活,繁殖。

请学生阅读两则有关禽流感和非典的新闻。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害处。

请学生回答所知道的由病毒造成的各种各样人体疾病、家禽、家畜疾病。

学生谈收获。 在学生谈的基础上,幻灯展示病毒自我总结,进一步巩固所学。

根据教师提供的题来巩固知识。

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利用课件练习

教后反思:1、导入新课的反思我通过提问下列问题引入新课:、我们班最多人患的是什么病?、大家最担心的、最难对付的有些什么病? 3、一个小东西能对付比它大几万倍的庞然大物,大家会相信以小能制大吗?用提问法导入新课一下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整一节课学生的神经无比兴奋。2、用图片说明病毒是伊万诺夫斯基和贝杰林克前后共同努力所发现的!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病毒的发现过程,教学简明直接学生印象深刻。3、通过课件展示各种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图片,比较细菌和病毒的大小,认识病毒的形态:杆状、球状、蝌蚪状。认识病毒的寄生类型: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这节有大量图片,学生的形象记忆效果明显。课件展示三种病毒的结构模式图,让学生找出病毒结构的共同点,归纳病毒的结构特点。还通过对比病毒、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学生都能记住病毒的结构。5、病毒的生活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所以用了比较多的时间进行教学。首先介绍了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再介绍病毒要是离开了它寄生的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了病毒的生活特征。6、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本节的第二个重点知识,应该重点突破!我除了介绍病毒的有害方面:使动物、植物、细菌致病和有利方面:制作各种疫苗、杀虫、帮助基因转移、基因治疗等。

38、鱼评课稿

特点 生理功能

背部呈深灰黑色,腹面为白色 不易被敌人发现,具保护作用,是一种保护色

身体呈梭形 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覆盖鳞片,并分泌黏液 保护和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分偶鳍和奇鳍两类,共7个鳍 运动器官

数量(片) 生理功能

2 保持鱼体平衡,转换方向的作用

2 保持鱼体平衡,辅助升降的作用

1 保持鱼体平衡

1 协调其它各鳍,起平衡作用

1 产生前进的动力,控制运动方向

2(条) 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的作用

(3)鱼的呼吸过程:水(含氧气)口鳃鳃丝,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毛细血管里的二氧化碳渗出毛细血管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完成呼吸。

例题:对鲫鱼侧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侧线与神经相连

B.侧线在鲫鱼身体两侧都有

C.侧线能减少水的阻力

D.侧线能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练习:鱼能在不同的水层间游泳或停留,主要依靠哪个器官( D )

A.口腔  B.鳃  C.鳍   D.鳔

变式练习:下列鱼的生活习性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生活在水中 B.鱼的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

C.都有洄流 D.鲫鱼最适合的生长温度是15℃-30℃

问题3、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有那些?

鱼儿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大多成流线型,体表大多覆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例题:鱼在水中不停地用口吞水,由鳃孔排水,这是鱼在进行( C )

A.取食 B.饮水 C.呼吸 D.排泄

练习:鱼鳞片上的粘液的作用 ( A  )

A.保护身体,减少阻力   B.保护身体,感知水流

C.测定方向,减少阻力   D.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变式练习:下列是鲫鱼的外部形态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鲫鱼在水中游泳时靠〔 ⑤ 〕 胸鳍 和〔 ⑥ 〕 腹鳍 维持身体平衡。靠〔 ③ 〕 尾鳍 掌握前进的方向。靠 尾部和躯干部左右摆动 提供前进的动力。

2.鲫鱼是高度近视眼,它在水中依靠〔 ⑦ 〕 侧线 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鲫鱼在水中游泳时口和鳃盖后缘在不停的张合,这是鱼在 呼吸 ,它的呼吸器官是 鳃 ,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是 鳃丝 ,其内密布大量的 毛细血管 ,所以适于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

问题4、鱼类和人类有何关系?

鱼类养殖为千百万人提供职业; 鱼类为人类提供富含蛋白质的实物; 鱼融入文化之中(年华、成语等)。

例题:挑选新鲜鱼的办法是( A )

A腮丝颜色鲜红的 B体表湿润的 C鳞片完整的 D体表无伤的

六、本课小结

1、鱼的种类;

2、鱼的主要特征;

3、鱼与人类关系。

七、课后作业

完成《课时掌控》练习P7-P8。

39、轴对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轴对称)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83页例1、例2及练习二十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的过程,培养审美意识,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教学的价值。

重点

探索形成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及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难点

在作图中探索对称轴本质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同学们,认识老师吗?可老师还是不很了解大家,我先认识一下大家,好吗?

想知道老师有什么爱好吗?

在你到过的地方中你觉得最美的是哪里?

你想知道老师心目中最美的地方吗?

行,上课后老师告诉大家!上课!

一、观察对称,通过看视频,初步感受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存在。从而引入新课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老师心目中最美的地方就是播放视频。

师:大家认为故宫美不美?

师:老师也有同感,看来英雄所见略同。你发现,这些建筑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特征?

生:都是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轴对称)

二、回顾对称,再次感受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师:为了进一步深入的了解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兴吗?

1.现场剪一幅树形轴对称图形,通过复习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概念,为进一步教学画对称轴、找对应点做准备。

师:老师要在现场剪一幅轴对称图形,大家告诉我,怎样才能更快?

老师根据学生说的步骤剪下一个树形轴对称图形。

师:谁还记得怎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生: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把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轴对称图形的

生:对称轴。

老师画出图形的对称轴。

说明:对称轴一般使用虚线表示,画的时候,要超过图形一点点。

让学生在主题图上的轴对称图形上画出对称轴(选择两条来画)。

大家对照老师画的,检查一下自己画对了没有?

三了解对称。通过引导,理解对应点和对称轴的关系,为画图做准备。

1、课件出示小树图案(教材例1)。

指名上台指出对称轴的位置,同时课件画出对称轴。

仔细观察图中的点A和点 A' 你有什么发现?

生:点A和点 A' 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格。

提示:如果把这个图形对折,你猜猜这两点会怎样?

师:将一个轴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点称为一组对应点(板书)。我们可以说点A是点A' 的对应点,还可以怎么说?

生:点A' 是点A的对应点。

师:通常我们把左边的点称为关键点,右边的点称为对应点,也可以叫做对称点。这两个点是相互依存(板书)的,不能单一的说哪个点是对应点。

引导学生说出B、B' ,C、C' ,D、D'

师:完全重合的对应点都有什么特征?

左边图形有一个关键点在对称轴上,依据对应和重合特征,就会有一个对应点和它对应。

(预设:1、如果学生指着F和G点说是对应点。师:为什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师:你是指这两点是一组对应点?还是这个点有一组对应点?这个点有一组对应点?如果学生没有找出来就引导)

3、理解对应点和对称轴的关系。

师:通过我们共同学习找出了所有的对应点,现在把每组对应点用虚线连接起来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课件演示:连接每两组对应点。

集体交流汇报。

如果学生不能归纳出以下两点,再做如下引导:

师: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有什么特征?

生: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板书)。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的?

生:数格子。

师:那如果没有格子呢?(课件演示)

生:还可以用直尺测量。

生:对折后能重叠就说明它们的距离相等。

追问,师:那他们的连线与对称轴的关系是什么?

(引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和直线是怎样的?)

生:连线互相垂直(板书)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因为你们的这两个发现,我们一不小心就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性质!(出示课件)

总结: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着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4.通过活动练习,加深对找对应点的理解。

活动方法:以学生为点,把四组同学分成平均的两半,把过道看作对称轴,让其中一个学生站起来,让他的对应点站起来。关键突出关键点和对应点的垂直和等距离。重点突出对称轴上的关键点和对应点是同一点。

师:谁知道,如果老师是关键点,我的对应朋友是谁?生:

四、画对称。在学生了解了找对应点后,学习掌握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步骤和方法。

师: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我们不仅可以用它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还可以运用这个性质画出轴对称图形。

1、课件出示例2。

2、你们能补画出这个图形的另一半吗?先想想怎样画能又快又好,再动笔。

3、学生独立试画。

4、汇报展示,把学生画好的进行展示。(展示前六名同学的作品)

引导学生总结:①.找关键点。②.数格子。③.标对应点。④.顺次连线。

课件出示总结好的方法并课件演示画的过程,同时板书。

师:你认为找哪些点是比较关键的?生:

五.巩固应用

1、展开想象:根据给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左半边,想象它的另一半,并判断给出的是什么轿车的标志。

2、自己确定对称轴,自由画出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看谁能画出与众不同的轴对称图形。

教师说明要求:1、读题。2、什么是与众不同?3、要画轴对称图形还缺少什么?4、可以怎样确定它的对称轴?(请一个同学比一比)4、要想与众不同关键看什么?5、老师请画得又快又与众不同的6个同学进行展示。6、画图。

展示小组作品。

六、欣赏对称,感受对称给我们带来的视觉美。

师:充实的时间过得真快!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现在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师:老师告诉大家,生活中的这些轴对称图形以其特有的对称美,给我们带来了和谐的美感。古今中外,对称性被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生活中。(播放图片)

七、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美的完美结合,老师希望大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把我们的生活装扮的更美丽、更精彩。

板书设计

轴对称

距离相等

对应点 对称轴

(相互依存) 连线互相垂直

1.找关键点 2.数格子 3.标对应点 4.顺次连线。

40、赤壁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听课稿,分享赤壁听课感受和记录

赤壁评课稿第一篇:

赤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赤壁之战的简述

二.教学新课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见课件)

(2)出示古诗,朗读诗歌

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字音读准,把握古诗的朗读节奏。

(3)课堂知识普及咏史诗

(4)学生参照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三.问题探究

1.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由叙事引发议论

2.后两句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见解和思想感情?

(1)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政治见解。

(2)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3)认为周瑜的成功在于东风之便,暗含自己怀才不遇,曲折的表达了作者感慨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四.总结

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做学案上的题。

赤壁评课稿第二篇:

《赤壁》教学

背景:这首诗写的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作者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教学过程中,要穿插历史事件的讲述,便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从而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案例描述:

一.导入。

1.教师解题,赤壁是著名的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学生就赤壁之战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学生零散的发言,拼凑出较为完整的事件,对其中的主要人物周瑜要重点讲解。

2.教师由学生曾学过的《清明》、《泊秦淮》引出诗人杜牧,要特意点出诗人所处的时代是晚唐,渗透一些在晚唐时期文人的一般境遇与情怀。

设计意图:

1.学生对《三国演义》是不陌生的,每个学生都能对其中的人物或事件说上几句,学生说出自己熟知时的心情是高兴的,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氛围是高涨的。教师适时纠正、点拨、归纳知识要点,学生是乐于接受的,为新诗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激进作用。

2.人在大的环境中会产生大众的情怀,了解了大众才能更好的把握住个性。通过对晚唐时期文人的一般境遇与情怀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对本诗的阅读理解。

二.朗读。

学生出声朗读,并思考三大问。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眼到,心到,口到,感受诗歌带给人的最初语感体验。

三.合作学习分析课文。

一问:文章写什么? 二问:文章为什么写?

学生在朗读中,首先吸入眼球自然是跟三国人物有关的后两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那教师就从这两句开始教学。

师:东风与周郎在赤壁之战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与作用?

生1:周郎即周瑜,孙刘联军的统帅,就是他以少胜多,成就了著名的赤壁之战,东风在最后的胜利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一成语就从这里来的。

师:周瑜能以少胜多,说明了什么?

生2:他足智多谋,满腹才华。

师:铜雀是什么?二乔又是谁?

生3:铜雀是曹操为了自己享乐建的豪华楼阁,名叫铜雀台。

生4:二乔是东吴的两姐妹花,也整个三国都是有名的大美女。姐姐大乔是孙策的妻子,也就是孙权的嫂子,妹妹小乔是周瑜的妻子。

师:铜雀台怎么能跟大小乔联系在一起了呢?

生5:在 赤壁之战的最初,诸葛亮来到东吴商谈结盟时,有一场精彩的舌战群儒,其中就有一条说到曹操一旦胜利就会掳走大小乔,关在铜雀台,供曹操享乐。

师:事实上曹操并没有胜利,但在诗句却不是这样表达的,那又如何表达的?

生6:诗句中是把二乔锁进了春深的铜雀台,那就是大小乔被掳走了,曹操胜利了。

师:诗人是怎样设计曹操会胜利?

生7:因为东风没有给周瑜方便。

师:按照诗人的思路,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因为周瑜捡了东风这个便宜,诗人是有意贬低周瑜吗?还是另有深意?

生8:周瑜才华横溢是事实,如果诗人真的有意贬低,这首诗也不会成为传世佳作。

生9:诗人应该强调的是,周瑜的才华因为东风的便利,让他有机会在赤壁之战中大胜全胜,尽显一代枭雄风采。

师:那也就是才华横溢的周瑜在施展抱负时赶上了好时候,他遇到了能重用他的明君。文如其人,诗人拿周瑜说事,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

生10:大概是诗人羡慕周瑜,能够有机会施展抱负。而自己空有才华,不能施展。

生11:在古代,要想施展才华,得得到明君的重用。诗人生活在晚唐,那时皇帝昏庸,社会腐败,有太多的人怀才不遇,诗人很可能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是要借周瑜来感慨壮志难酬之无奈,以及对当时统治者的讽喻。

师:是的,这才是诗人真正的用意。那诗人是如何引发要对历史评析?

生12:诗人发现了一把折戟,折断的兵器,说明这里经历了战争。折断的戟已沉进沙底,铁还没销蚀掉,说明战争据今有点年岁了。

生13:发现了就会拿起来,磨洗一下,自然认前朝,引发后两句的论史抒怀。

师:这种用别的事物来引发所要抒怀内容的表现手法,在以前学的一篇古文也用过,是哪篇,什么表现手法?

生14:《陋室铭》,起兴手法。

三问:文章怎么写的?

教师结合一问和二问的分析过程,引导学生赏析并讲解三问。

1.借物兴感;

2.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3.立意新奇。

41、春望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春望听课稿,分享春望听课感受和记录

春望评课稿第一篇:

【教学目标】

   1. 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学习《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习名句赏析方法。

   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中心,学习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笔记,充实预习笔记。

  二、解释文题及创作背景:

    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感时恨别、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2.画出今天要学习的生字:

     溅jin

    【释义】液体向四面飞出:溅了一身泥|浪花飞溅。

   3.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1)个人自由读。(2)两人合作读。(3)四人小组合作读。

  四、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1、指名试读诗,请仔细听后评议。

   2、再放音频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及韵律特点。师生共读。

   3、请学生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1、 合作解决;(2)请教老师;(3)师生讨论。

   5、注释:

     城:长安城。

     草木深:草木从生。

     时:时事,时局。

     抵:抵挡。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浑:简直。

   6、 理解诗意。

     1、诗与诗意结合起来读一读,认真感悟。

     2、同桌两人互相说诗,对诗意。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像,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这首诗的大意是:国家残破而山河依然存在,都城的春天竟是满目荒凉,忧国思乡看到繁花盛开而不禁落泪,恨与亲人分别听到鸟叫都暗自心惊。战争的烽火长久不息,盼到一封家书真是价值万金。想得头上白发越梳越少,简直连簪子都要插不住了。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六、指导背诵,当堂检查,及时反馈

    1、教师抓住重点词指导背诵:

    2、学生自由背诵。

    3、抽查学生背诗,指出优缺点。

  七、作业:抄写诗句。

春望评课稿第二篇:

《春望》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杜甫。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这首诗是我们儿时就已经能琅琅背诵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赏析首联

问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问2:你认为在这四个描写对象中作者着力要体现哪一个事物的特点?为什么?(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国之破。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国都,通常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驻扎地,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词典词条)

开篇即是春望所见,先用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遍地。这一联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出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政权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问3: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在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自选式)

破:着一破字一字统全貌,未言一处破败之象,但是满目疮痍之态已赫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

在:青山不言,流水永恒,更衬李唐之倾颓惨境。(略)

春:春回大地,应生机勃勃,草长莺飞。(略)

深: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重点赏析深:

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这深就是《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就是《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桥边红药,就是《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贵胄名门的郊游喧闹不见了,市井黎民百姓的劳作平淡不见了,再没有那摩肩接踵、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商铺林立、行旅如织的富盛,只见枝繁草盛满眼绿意,墙倒城坏千门闭锁。疮痍遍布,满目凄然。一个深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长。草木深实意是说只剩下了山河依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

背景对比:

昔日长安城: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杜甫《丽人行》)

今日长安城:

小结:此联对仗工巧,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对照强烈,出人意料。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为全诗渲染了悲怆的气氛。(本段引述鉴赏辞典语言)

赏析颔联

问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历来有两种翻译的版本,谁来试着给大家翻译一下?

第一种:人溅泪惊心。第二种:花鸟溅泪惊心。(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问2: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好呢?

第一种,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

第二种,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

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前者触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郁之情。

问3:这一联中的溅和惊两个字用得甚好,请用简洁的语言批注这两个字的妙处,写在老师发的纸上,写好之后撕去背胶粘到前面的纸上。(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指定式)

溅:含悲带愤,感情浓烈。

惊:敏感惊恐,心灵柔软。

小结: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人。

赏析颈联和尾联

介绍背景:

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引诗拓展:

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本诗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问1: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忧虑,焦急。

问2:对比诗人的《望岳》和本诗的尾联,想象一下两首诗中的诗人形象有何不同?(再造想象赏析落实点)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本诗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在齐赵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漫游,《望岳》大约就写于这一年。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望岳》中的诗人:年富力强,意气风发。

《春望》中的诗人:垂垂老矣,沉郁悲痛。

问3:诗人写这首诗年仅45岁,却已白发,而且稀到不胜簪的地步,这可能吗?是什么使诗人如此?

是感时,恨别所致。是国与家共同的打击所致。是因为艰难苦恨繁霜鬓。

诗的最后两句给我们勾勒了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心情沉郁痛苦。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频频搔发,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问4:相比《望岳》,诗人的气度是不是变小了?例如诗中先忧国,再思亲,最后写到自己的衰老。

从背景上看: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从年龄上看:从裘马轻狂、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历尽沧桑、日渐衰颓的老年;

从情感上看:由壮志凌云的豪情到对国家命运前途忧虑的悲情,

从胸怀上看:都是广大的胸怀,《望岳》更凌厉自信,《春望》更深沉蕴藉。

问5:比较《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这两首诗一悲一喜,然而你能否找到他们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的相同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诗人的天赋就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

小结:家与国紧密相连,个人和民族血脉相融。以爱家之心爱国,以忧国之心忧家,心系国家,胸怀天下。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爱国方式,这一直是圣哲先贤思考问题的方式。家国天下的背后,有高尚的情感,更有精神的智慧。杜甫在诗中把家愁同国忧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也是杜甫伟大之所在。

整体赏析

问1: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沉郁悲痛。

问2:作者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抒发的?

借景抒情,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炼字。

借助自身形象描写。

问3:面对同样的景致,为什么作者会产生忧国之思?从你了解的杜甫说一说。

背景:知人论世部分。(具体材料见后面附件)

奉儒守官的家世

壮志凌云的理想

艰难坎坷的经历

悲悯博爱的胸怀

问4:让我们来共写一段话,望杜甫的一生,看杜甫的诗歌,他是(饱经风霜)的杜甫,他是(忧国忧民)的杜甫,他是(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杜甫,他是(温柔慈爱)的杜甫

本课总结

杜甫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句拓展品析: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755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757年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768年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去世前

结课ppt: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结课朗读:

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来一起朗读《春望》。

结课语:

十三年后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不得不继续漂泊,59岁那年,他在一叶小舟中悄然离世。他的生命是那样坎坷脆弱,而他的精神却那样不朽永恒。他的厚重与伟大,不是我们这个年龄能完全理解的,因为杜甫是一首要用一生来解读的诗,杜甫是一曲要用灵魂来倾听的歌!

板书:

主板书: 春望

沉郁的家国凝望

己家国

老离破

副板书1:感时、恨别

副板书2:抒情方法:借景抒情;借助炼字;借助形象。

42、富贵不能淫评课稿

解释下列语段中的之字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拓展延伸

富贵不能淫孟子的论点与大丈夫能屈能伸你更赞同哪个? PPT16

这两个观点并不对立。 孟子是说在这种些情况下能够洁身自好,不改自己初衷。你不能把大丈夫能屈能伸当做是妥协,这是一种隐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不是畏惧而成奴仆,正是不屈于强权,所以才隐忍下来积蓄实力。

【附:板书设计】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教学反思

自我满意之处:

1-学法指导具体有效。识记作家的方法(名、时、地、代、评),读文言文的方法(读出节奏,读出语气)

2.课堂有生成。学生提出了不会翻译的句子,不理解的词(淫 媳)

3、教学目标确定的具体明确,符合学情,容易实现,也基本实现了。并且一开始就交代展示目标。

4.重视学生思维培养。让学生辩证地理解威武不能屈与大丈夫能曲能直的关系。肯定学生从孟子举例妾妇之道中得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的结论。

5、以学生为本,落实了学生的学。疏通文意主要靠学生完成。讨论问题也是留足充裕的时间,思考交流表述。

遗憾之处:

1、前松后紧,自我检测和练习环节没完成。

2.背诵目标没落实到位。

3.使动用法没重点落实。

富贵不能淫评课稿地二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读文本,识记重点字词,背诵精彩片段。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文章观点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大致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

理解并恰当运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白杨礼赞》,茅盾说:白杨树,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呢?(学生回答) 每个人心中都有大丈夫的定义,在孟子的眼里什么是大丈夫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富贵不能淫》。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学生个读

公孙衍(yǎn ) 丈夫之冠(ɡun)

妾妇之道(qi ) 不能淫(yn)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三、读懂大意

1、小组合作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疑难问题小组代表提出。

2、课堂讨论

3、及时巩固

通假字:女

词类活用:冠,淫,移,屈

古今异义:安居,熄,正,命

翻译句子: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读出理解

1、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的?这两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呢?

背景介绍战国纵横家(出示ppt),公张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判断善恶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在迎合君主的喜好,极端个人主义。妾妇之道。

3、孟子首先对景春的观点进行了反驳,接着正面提出了何谓大丈夫的标准。孟子提出的大丈夫标准的内容是什么?

4、古往今来,你认为哪些人算的上是大丈夫?

五、读出感悟

1、在你的心中大丈夫的标准是否有新的认识?并谈谈其的现实意义。

结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谈。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你们对什么样的人是大丈夫有了新的认识。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

七、作业布置

《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课外阅读《孟子》并积累名言警句。

43、苏州园林评课稿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弄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2.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罗曼罗兰说: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继续来品味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

2.检查上节课后练习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见教学要点

三、自主学习

(一)自学导纲

1、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明确:作比较。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是不讲究对称

2、第4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往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 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3、本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 师生共同完成导纲

四、合作探究

(一)本文的语言准确、周密。读下列句子,注意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明确:很少表示池沼或河道边沿砌齐整石岸的极少,但不是没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明确: 几乎表示不是全部,但已接近全部。准确地说明了在园林适当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在增加园林层次上的作用。

3.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明确: 大多 表明苏州园林多数门窗阑干漆广漆,但不是全部漆广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五、拓展延伸: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创造人与周围环境的谐调美,是怎样刻意追求自然之趣的?结合课文中的例子说说你的感受。

明确:1、突出自然之景地位;2、增添或仿造自然之景;3、人造景点力求自然之趣。

个人感受:各抒己见,只要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思想即可。

六、课堂小结:本文介绍苏州园林,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也适当穿插运用了描写和议论的方法;语言准确、周密,前后呼应,简练生动,耐人寻味。

七、达标检测 练习册

附: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①分类别

说明 ②作比较 语言 简炼生动

③引用

方法 ④举例子 特点 耐人寻味

⑤列数字

教学反思:(优点、不足、改进设想)

44、黄鹤楼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听课稿,分享黄鹤楼听课感受和记录

黄鹤楼评课稿第一篇:

《黄鹤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积累字词,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理解诗意和意境,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感情。

教学重点:积累知识,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诗意和意境的把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整体感知:

黄鹤楼是位于武汉市蛇山上的一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当仕途失意,飘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唱。

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著有《崔颢集》。

二、分组读译,概括意思:

1、自由诵读,积累字词

2、范读指导,体会感情

3、小组合作,概括诗意

诗句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三、研读共品,自由赏析:

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板书:人去楼空)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板书:岁月苍茫,探究:体会两个空字的意思)

明确: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板书:惆怅、失落、孤寂)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板书:写景抒情)

4、尾联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板书:悠长缠绵)

四、试题点睛,研讨探究:

1、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和萋萋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景致?

明确: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五、拓展阅读:

欣赏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

六、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首联↘ ↗人去楼空

登临怀古 惆怅、失落、孤寂

颔联↗ ↘岁月苍茫

颈联↘ ↗晴朗明丽

写景抒情 思乡、忧愁

尾联↗ ↘悠长缠绵

黄鹤楼评课稿第二篇:

《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 学习诗人借助神话传说和景物描绘抒发内心情感的表达手法。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难点:学习诗人借助神话传说和景物描绘抒发内心情感的表达手法。

重点: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历代有很多诗人都曾到这里游览,留下了不少诗篇。据说李白也曾来到黄鹤楼观赏景色,一时诗兴大发,正准备拿笔题诗,谁知一抬头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李白再三吟诵,大为折服,于是李白不题诗了,只在下面留下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崔颢的这首《黄鹤楼》,看看这是一首怎样的诗竟能令李白折服。

二、整体感知

1.抽一个学生读,纠正读音。

2.集体朗读,圈出表达诗人情感的字(愁)。

3.作者为何而愁呢?请结合注释,大致了解诗的意思。看看诗人登上黄鹤楼之时,他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三、研读诗句

1. 想到:传说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昔日的仙人和黄鹤都已飞去,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还有王朝的更迭、功名利禄、恩怨是非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看到:草木茂盛,欣欣向荣;暮色沉沉,烟波浩渺。

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

3.作者为何而愁?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5.齐读,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6.小结:全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四、拓展阅读

李白受崔颢诗的启发,后来在金陵凤凰台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黄鹤楼(七律)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引用神话传说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景:草木茂盛 欣欣向荣

日暮乡关何处是, 景:暮色沉沉,烟波浩渺

烟波江上使人愁。 情:漂泊异地的伤感和思念故乡的情怀

45、藤野先生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藤野先生听课稿,分享藤野先生听课感受和记录

藤野先生评课稿:

说说《藤野先生》这堂课,作为一篇几代人都学过的文章,自然是经典中的经典。刘老师把这堂课要解决的问题定位在对藤野先生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上,无疑是很准确的。总结而言,刘老师这堂课有很多的地方可圈可点:如表现出比较高的整体素质,语言清晰,举止得体,教学思路很清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板书,现在很多教师的板书真的需要提高。据我平时的观察,有的要么字如螃蟹满地爬,有人要么字如蝼蚁看不清,有的要么板面如蓬草随风飘,等等,不一而足。试想一想,作为学生,每天要面对一堆没有欣赏价值的板书,情何以堪?刘老师的板书非常好。从板面上讲,整个板面分三部分: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的内容放在黑板的中间,两边为各类旁逸知识点的讲解。这完全符合教师板书的要求,值得大家学习。从书写方面讲,虽然谈不上苍劲有力,但也质朴大方,有板有眼,作为一个女老师,能写出这样的字,不容易!

接着讲一讲存在的问题,这里只是针对本堂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与思考,同时探讨一下,如何提升普通班学生思考能力的问题。

下面具体谈。本堂课分为三个大环节:导入背影介绍扫清字词分析人物形象总结。

1.导入:存在的问题是,显得平淡,至少是作为公开课是如此。导入语的设计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刘老师采用的是回顾旧知识的办法,这种办法也是可行的,也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尤其是理科的老师喜欢采用,它起到巩固旧知识,链接新知识的作用。当然,如果刘老师设计一个与本课的重点人物形象分析有关的,比较生活化的,(这里要注意面对是普通班的学生)的导入语,语言尽量生动一些。我想可能会更好一些,会有更多的学生有反应。一般而言,上课一开始要把整个课堂的气氛搞起来,不能一开始就比较低沉,特别是下午第一堂课,经过一些教室时,常常看见教室里卧倒一大片,除了对一些实在没有办法的学生,我们不能剥夺他的睡觉权外,我们老师还要想一些招,以调起学生的兴趣,也我们的课上得更加清松一些,有效一些,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教学案例,或者课堂实录什么的。

2.背景介绍。这个环节是必要的,但不是必需的。所谓必要的,指对于与学生具有一定的时代间隔的文章,教师在讲解时文章之前,把作者其人、其事交代清楚。知人论世,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所谓不是必需的,指语文老师在解读课文时不要把背景介绍这个环节固定化,逢课必讲,必在解读文本内容之前讲。是否要讲?要根据课文内容与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以确定;是否一定要在导入语之后就讲,更要灵活处理,不要弄成一种模式,久而久之,不仅学生感觉乏味,自己都感觉生硬。虽然备课时不用花什么精力,但对于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能力大为不力。如果背景知识以前在其它课文讲过,可以让学生来讲,让其它学生去补充,这样既起到巩固旧知识的作用,又调动了学生,老师只需进行必要的补充;如果背景知识与本课的重、难点关联不是很大,我个人觉得还是少讲,直接进入文章内容的分析,在分析内容,当学生的思考碰到坎时,老师再融入背景知识的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思考文章内容。因此,就本堂课而言,从时间上看,导入与背景知识的介绍占了14分钟(8:559:09),显然,这是占时过长的,花了近1/3的时间,而且部分内容书上还在注释。从与本课的重节(人物形象分析)来看关系并不是很直接,有一定的关系,可在融入分析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时讲。所以,个人建议,这里仍有改进的余地。

3.扫清字词。这个环节,刘老师做法是一面要求学生找,一面自己带着学生找,这是可行的,也是常见的做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老师对于生活中常读错的字的进一步强调,如绯闻中的绯念fēi,我注意了一下,对于这个词在座的听课老师很多都念错了,这说明这类词的读音很重要,我们都认得,但都念错,而这些词是中考与高考中常考的词。所以刘老师这个强调是很值得肯定的。另外,要提出来的是,刘老师对发髻(j)一词注意弄错了,刘老师弄成了第二声。

4.人物形象分析。具体的人物特点就不罗列了。应该说,刘老师上得比较规范,但缺乏教学的艺术性。这也是很多老师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如何更加巧妙地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引导。这里扯开来说一点,现在很多教普通班的老师一天到晚抱怨学生无法教。的确,我也深知其中苦,同样的劳动付出,在重点班能开花结果,在普通班却连泡都不冒一个。但是细细想来,我们有的时候也要适当地反思一下自己,首先要明确,重点班与普通班的学生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学习能力,抑或乖乖度都是有差别的,但我想,老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要不一样,教学的方法也要适当地调整。可能一个问题在重点班,老师只要提出即可,剩下的事都可以由学生完成;但在普通班,老师则要思考多一些,你要思考这个问题学生能否答得出来,如果答不出来,我该如何分解这个问题,把这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另外,还要思考,当学生思考不到位时,老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去提示学生思考等等。具体到刘老师这堂课,整体上带引学生深入对文本的阅读还做得不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定要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的字、句、段的读品思上的,刘老师的做法是让学生找哪一些内容写了藤野先生,我观察了一下,只有几个学生有反应,这个时候,老师应迅速调自己的教学策略,让没有反应的学生在读一读别的学生找出来的段落,营造出一点课堂氛围,读完后,问其它学生这段写了藤野先生的什么,这其实是促使学生去思考,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要注意某个动词,或某个句子。刘老师的做法是,几个学生找出来了,于是肯定学生,随即就抛出一个问题:这一个段说明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做法可以,但显得生硬,因为这是普通班的学生,第一学生肯定没有能力这么快迅速进行课文定位;第二,学生也没有能力一下概括出来。果然不出所料,学生没有反应,老师这时候也比较急,没有办法,只好自己说出来,并板书,于是老师问:是不是啊?学生们只好应声而齐答:是!明眼人一下子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段无效师生互动,因为学生根本经过思考,老师说出答案后,这是明显的诱答学生。其它的教学过程大多如此。

语文组一直有一个良好传统,对事不对人,就课论事。从个人角度指出一些不当之处,旨在营造一个实实在在的教研氛围,更在帮助年轻教师的业务成长和促进我自己的业务提升。

总结建议如下:

1.课堂教案设计尽量精致一些,对知识点的掌握尽量全面一些,多买一些相关的参考书,丰富自我对文本的解读,而不是单一地依靠教参。

2.多思考如何更加有效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不同教学策略,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尽量让更多的差学生爱听你的课。

46、制取氧气评课稿

氧气实验室制法原理

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

多媒体演示 实验探究 对比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体验游戏 体会氧气的重要性

感受氧气的重要性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思考后回答

【作业】练习与应用:1、2、3.

【板书设计】

课 题3 制取氧气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二、实验室制法: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 氧气+水

3、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三、分解反应:

○1、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2、特点是一变多

复习和巩固本节学习的知识.。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在教学中带着学生观察视频播放实验和演示实验,依据探究模式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但是将探究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学生兴趣很大,使学生在体验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基本达成学习目标。

2. 学生刚接触化学,实验的探究意识还未建立,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记录现象、发现提出问题等能力都不具备,分组独立探究条件还不具备,但为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生成过程,我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采取教师示范,使学生感知化学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初步体验探究过程,为今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3.因为是第一课时,学生动手实践放在第二课时补充。

47、用列举法求概率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九年级数学上册用列举法求概率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用列举法求概率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及技能】

用列举法求事件的概率

【过程与方法】

试验结果数比较少,把所有可能的结果全部列举出来,在用等可能事件求概率。

【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用列举法求事件的概率。

教学难点:列举全部的结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一)

1、盒中有3个黄球,2个白球,1个红球,每个球除颜色外都相同,从中任意摸出一球,

则P(摸到白球)=________,

P(摸到黑球)=________,

P(摸到黄球)=________,

P(摸到红球)=________。

小结: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相等,件A包含其中的m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____,___ P(A ) ___。

2、一个袋子中装有一个黄球和一个红球,任意摸出一球后放回,再任意摸出一球,两次都摸到红球的概率是多少?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导语:在一次试验中,如果可能出现的结果只有有限个,且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大小相等,我们可以通过列举试验结果的方法,分析出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用列举法求概率。)

二、合作交流,试验探究

活动(二) 教材第133页例1

分析:游戏开始时,随机地踩中一个小方格,如果这个方格下有地雷,地雷就会爆炸;如果没有地雷,方格上就会出现一个标号,该标号表示与这个方格相邻的方格(绿线部分) 内有与标号相同个数的地雷。

第二步应该怎样走取决于踩在那部分遇到地雷的概率小,只要分别计算在两区域的任一方格内踩中地雷的概率加以比较就可以了。

解:略

变式题:把例1中的标号3改为标号1,其它规则不变,则第二步应该踩在A区域还是B区域?

解:略

归纳小结:本题是一个以电脑中扫雷游戏为背景的问题,这个问题背景能够充分说明,概率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决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活动(三) 教材第134页例2。

分析:两枚硬币所产生的结果全部列举出来,它们是:正正,正反,反正,反反,

所有的结果共有4个,并且这4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解:略

变式题:一枚质地均匀硬币连续掷两次,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两次硬币全部正面朝上。

(2)两次硬币全部反面朝上。

(3)第一次硬币正面朝上,第二次反面朝上。

(4)第一次硬币反面朝上,第二次正面朝上。

解:略

讨论:同时掷两枚硬币与先后两次掷一枚硬币,这两种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一样吗? 求某个事件概率时是否有区别?

归纳小结:1、一个随机事件出现的各种结果数目较少时,就用直接分类列举法

2、利用列举法求概率的关键在于正确列举出试验结果的各种可能性。即要准确地进行统计,考察统计思想;还要不重不漏找准各种结果,即合理的进行分类。

思考:掷一枚大头针有几种可能的结果?它们的可能性相等吗?与例1、例2有何区别?

三 、牛刀小试

1.(湖北荆州)屏幕上有四张卡片,卡片上分别有大写的英文字母A,Z,E,X,现已将字母隐藏.只要用手指触摸其中一张,上面的字母就会显现出来.某同学任意触摸其中2张,上面显现的英文字母都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概率是 .

2.(湖南株洲)从1,2,3,,,20这二十个整数中任意取一个数,这个数是5的倍数的概率是 .

3.(湖南益阳)有三张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卡片,卡片上分别写有数字1、2、3,从这三张卡片中随机同时抽取两张,用抽出的卡片上的数字组成两位数,这个两位数是偶数的概率是   .

4.(哈尔滨)一个袋子里装有8个球,其中6个红球2个绿球,这些球除颜色外,形状、大小、质地等完全相同.搅匀后,在看不到球的条件下,随机从这个袋子中摸出一个红球的概率是( ).

四、知识迁移,巩固提高

1.一张圆桌旁有四个座位,A先坐在如图所示的座位上,B.C.D三人随机坐到其他三个座位上.则A与B不相邻而坐的概率为___;

2、一次比赛中,甲、乙两人同时转动如图中的两个转盘进行配紫色(红、蓝结合)游戏,配成紫色甲参加比赛,否则乙参加比赛,这个规则对甲、乙公平吗?为什么?

解:转动两个转盘所能产生的结果全部列出来,

它们分别是:红红,红黄,红蓝,蓝红,蓝黄,

蓝蓝。所有的结果共有6种,并且这6种结果

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其中配成紫色是2种,

所以P(紫色)= 。P(乙参加)=4 /6=2 /3

而1/3小于2 /3,

这个规则对甲、乙不公平

小结:1、概率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决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利用列举法求概率的关键在于正确列举出试验结果的各种可能性。

五、课后练习

六、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

P(A)= m/n;用列举法求概率。

2、数学方法:列举法。

3、数学思想:统计思想。

七、课后作业

教材第137页习题25.2第1、2题

八、板书设计

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

数学知识:P(A)= m/n;

用列举法求概率。

数学方法:列举法。

数学思想:统计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48、故乡评课稿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有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饱经风霜。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活泼机智。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热爱生活,知识丰富。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说明杨二嫂年轻漂亮,安分守己。   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外貌描写说明杨二嫂老、丑且瘦。

终日坐着 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贪婪)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尖刻、势利。

  虽靠姿色招揽客人,但仍是本分生活。   搬弄是非。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贼喊捉贼)

【交流点拨】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

(2)小组讨论: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交流点拨】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总结: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3.分析我的形象

(1)小组合作研讨: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络。

【交流点拨】①回故乡急切

②见故乡悲凉

③忆故乡沉重、忧愤

④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⑤见杨二嫂惊吓、困窘

⑥见闰土兴奋、惊异

⑦离故乡茫然、气闷、悲哀、希望

(2)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思乡诗句积累。

【交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第三课时

一、新课导入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同时深刻揭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的人性的扭曲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我们现在进入对文本的深入探究,体会鲁迅的洞察力和语言魅力。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语言品析

1.高墙比喻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

【交流点拨】高墙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儿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导致我四面像竖起了高墙,所以气闷。

2.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交流点拨】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我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所以我感到悲哀。

3.我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

【交流点拨】一方面,我对自己这一代的社会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所以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4.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

【交流点拨】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实现,如此凄惨的故乡现实,又使我觉得希望实现的渺茫,所以害怕。

5.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交流点拨】闰土的愿望就是在对神灵的膜拜中得到安慰,相对而言,他的愿望就在最近的神灵上,所以切近;而我的愿望却是希望有新的生活,这是遥远的,不可知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和希望新的生活变成现实的迫切心情。

6.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最后两句话的?

【交流点拨】希望的有无取决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奋斗,希望就不会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实践,希望就有可能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无。全句强调了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以路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

7.三个辛苦各指哪三个人?在当时,他们各自的社会性质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第一个辛苦指的是我,在当时是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知识分子;第二个辛苦指的是闰土,是一个辛苦民众的代表;第三个辛苦指的是杨二嫂,是一个典型的人格被扭曲的庸俗小市民。

8.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一句中的新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

【交流点拨】新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消除了封建思想意识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

(二)主题探究

作品发表以来,人们对其主题产生许多分歧,下面列举了四种。读完文章后,你赞同哪一种?请你根据本文内容,说说理由。

1.隔膜说。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隔绝一气。

2.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天真活泼、健康聪明反应迟钝、精神麻木。

3.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儿老爷;看守西瓜,捕鸟磕头、打拱。

4.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叫闰土管祭器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交流点拨】《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物质和外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必多说。精神、内心的变化,则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人,而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我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存在问题。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农村,十几年间也看到了故乡的变化,但我们的家乡不是变坏了,而是变美了:天蓝了,路宽了,人富了,心情舒畅了,家乡人经济上富裕了,政治上平等了,有了做人的尊严。这些变化都得益于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现在,请大家拿起笔,以《家乡变了》为题,写一段文字,描述这些变化,抒发自己的感想。

(学生朗读自己写的文段,班内交流。)

【交流】生甲:湛蓝的天,湛蓝的水,涌起了朵朵浪花。哗哗的水声那是欢乐的歌唱。你还记得吗?以前我们村里人喝的都是一些不卫生的池塘水、水沟水,现在喝的是比清泉还甘甜的地下水,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家乡的变化吗?

生乙:瞧,洋溢着温馨气息的图景,是居民房,啊,多气派。以黄、粉红为主色的房子,周围种满生机盎然的树木,犹如雨后春笋竞相拔地而起,原先低矮破旧的瓦房已经旧貌换新颜了,在树荫下有孩子的笑脸,时常传出老人们的欢笑声。

故乡评课稿第二篇:

《故乡》评课稿

今天我听了xx老师的《故乡》。这是一节最真实的课,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校语文教师的基本水平。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旧知回放与预习检查1.引导学生回忆作者及学过的作品。2.引导学生回忆小说三要素等文体知识。3.让学生依据资料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三、理解景物描写作用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有关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试分析其内容。本课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

这堂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环节齐全。

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反馈讨论效果,就学生写的小传进行交流。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着墨较多,刻画得比较详细,人物形象丰满。为他们写小传,要从全文着眼,筛选与之有关的材料与信息,然后将其连缀在一起。陈老师的这一环节做得很好,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老师对闰土的分析非常到位。主题挖掘地很深.

教学本课,陈老师本着一种潜入深处的原则,在分析文本时,简单入手,在挖掘主题是,注重由浅入深,这样,学生既轻松地学习了课文,有深刻地了解了本文的主题。

49、水调歌头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听课稿,分享水调歌头听课感受和记录

《水调歌头》评课第一篇:

《水调歌头》一课,教学设计非常好,其优点大致总结如下:

一是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到位。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诗句,然后对学生的读进行评价,借机向学生指明哪个字应该重读,哪个应该拖音读,才能读出感情来。如久、娟读得慢一点儿、悠长一点儿,留给人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进而再让学生读,从而步步提高朗读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更是注重让更多的孩子投入到朗读中,给更多的孩子起来朗读的机会,用音乐营造朗读氛围,调动孩子的朗读积极性。

二是评价语贴切到位。让每个孩子起来读一句的时候,教师评价说每个孩子都在努力试着读出自己的味道,对孩子们的读进行肯定和鼓励。当理解课文内容时,学生说借助资料了解到的内容,教师马上强化结合资料是学习古诗词的好办法。

三是教学步骤清晰,由读引入到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使学生对词感情的把握步步引向深入。充分读课文之后,让孩子自己先看注释,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苏轼身在哪,心在哪,由浅层次的身在密州,心怀子由,让学生体会当时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然后通过老师的朗读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看到了把酒问天起舞弄影辗转难眠望月祝愿四幅画面。进而注重对孩子句式的训练,按句式来训练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循循善诱,通过文章的步步深入学习,让学生最终体会到身处失意,心怀天下的情感,文章写时只是兼怀自由。最后,更是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留下诗意的美。

四是不仅注重课文讲解深入到位,更是注重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把酒问天的画面详细讲解,让孩子思考问的内容,想象其动作,想象其心理活动,通过想象画面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后三个画面,先让孩子们自己分小组讨论想象,注重从动作、心态、语言几个角度去想象画面,然后把想象到的内容用笔写下来,并配乐营造氛围。紧接着分画面交流体会,通过每个画面学生的描写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每个画面所代表的心情矛盾坦然怨恨豁达的变化过程。

五是教师的素质极好,善于对孩子引导,板书字迹非常好,板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板书内容注重师生共同完成,发挥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

《水调歌头》评课第二篇:

《水调歌头》教案

目标导学:

1、自读课文,借助可下注释疏通文意。

2、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想象和联想的写作手法。

定向自学:

1、请同学们借助字典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讲疑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2、查阅与苏轼有关的资料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3、收集咏月的诗词,背诵这首词。

自主领悟:

导入:公元1082年,被贬于黄州的苏轼在一次大病初愈之后游览了清泉寺,看到兰溪的美丽景致,心情为之一振,顿时豁然开朗,写下了千古名句,大家知道吗?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对,这首诗体现了苏轼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热爱生活,旷达乐观。对,同学们回答很正确。苏轼在经历了人生的重重波折之后,依然保持着一种乐观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热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词《水调歌头》,再次来体会他积极乐观的情感和豁达的胸怀。

1、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这句话告诉我们诗歌要多读。首先请同学们来倾听我国著名的朗诵家为我们朗诵的《水调歌头》。同学们听完之后你们是不是也想试试?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同桌之间互读,然后大家再推荐两名读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读。

2、一生读完之后,纠正他读错的字音,说明想把诗歌朗读好首先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和情感。再请另一生读,读完点评之后让全班大声的齐读。

3、大家读得很不错了,但是大家读懂了吗?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重点词重点句,这些是打开诗词大门的钥匙。

4、请女同学齐读词的上片,男同学思考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词,答案在哪儿呢?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文中的小序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缘由。)

5、在中秋节的晚上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月亮,想到了天上的宫阙。

6、作者想去吗?为什么?

想去,因为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和寂寞孤单。(联系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理解。)

7、作者去了吗?为什么?

没去。害怕天空中的高寒,觉得现实中的生活比清冷的月宫好。

8、词的上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热爱现实的生活。

9、请男同学读词的下片,女同学思考:词的下片有月亮的踪迹吗?

转朱阁,低绮户。

10、谁在这样的一个晚上无眠?为什么?

苏轼,他想到了他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弟。

11、作者由月亮的阴晴圆缺联想到什么事情呢?

人世的悲欢离合。

12、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吗

此事古难全。这些不完满和缺憾自古以来就无人能够解决,是无人能够改变的。

点拨释疑:

1、面对人生的缺憾和不完满,苏轼的态度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

豁达乐观:欢饮达旦;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词的下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思念亲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拓展延伸:

清人评价苏轼的这首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首词到底好在哪里?(提示:从情感、内容、写法等角度分析。)

A这首词表现出的豁达乐观的情怀和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打动人心,给人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B全词以月贯穿,借月抒怀,情景交融。C作者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充实了诗词的内容,丰富了情感。

小结: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业: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写你眼中的月,心中的月。

50、沁园春雪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听课稿,分享沁园春雪听课感受和记录

沁园春雪评课稿第一篇:

评课《沁园春.雪》

看了来自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十一中学的魏凤英老师讲的《沁园春.雪》的课堂实录视频之后,感触很深,尤其对于刚离开校园,开始实习教学的我来说,很有启发。她的课很有激情,也没有在卖弄,让人感受到的是她对教育深深地挚爱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

首先,魏凤英老师的课给人的感觉像是一首感情激昂的诗歌,她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点燃了上课的气氛。她自身深厚的朗诵功底为她的课增添了不少色彩,她的朗诵具有激情,很好的体现了诗人的感情,使学生易于把握情感。从朗诵的角度展开文章,一句句引领学生了解诗歌的感情。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强,整堂课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心的领略到了诗人的感情。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她标准的普通话与洪亮的声音为这节课的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从情境创设看:这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很成功,作者引经据典,使学生迅速进入《沁园春.雪》的情境中去,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从学科特点观: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同时,它也是一堂典型的开放性的课程,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完全交给了学生,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把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学情。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着手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指示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每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知识与能力属于教学目标的基本层面,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考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显性因素;过程和方法首次列入课程目标,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它是隐性的,但其作用极为重要。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维度是要靠过程与方法来实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的目标,内容是隐性的,而其形式是外显的,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也是人的发展所必需的。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被荣誉目标一一对应,将三个维度割裂开来,而是要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地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魏老师很好的完成了这个教学目标,使学生充满激情,得到充分的情绪体验,提高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度。

5、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老师还是有些过于局限书本,没有将学校的课程资源利用起来,课程资源进入课堂,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彰显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才能最终体现资源的价值。那么作为课程实施主要途径的教学活动,无疑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我国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如果用新的课程与教学来 看待课程资源问题,那么就会在新的视角上深入理解课程资源的内涵。新课程要求变课程即教材课程即学科的传统观念,而是把课程看做是教师参与其中的,增长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情谊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课程研制的过程。魏老师在教此篇文章时,应多利用课堂资源,使得其更易为学生接受。教材是课程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资源,学会对教材的重组与整合使他更好的为我所用,敢于并善于对教材下剪刀,是一个好老师的基本功。

教材是学生和老师共享的学习材料,而且更偏重于学生。教师既不能无组织无纪律地脱离标准,随心所欲,更要防止唯教材论。

6、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等问题设计,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7、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8、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如,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

通过学习了魏老师的这堂课,我获益匪浅,在以后的实习生活中,要更加努力钻研教材,注意教态,练好基本功,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沁园春雪评课稿第二篇:

1 沁园春雪  初中语文

1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通过比较,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感受鲁迅不屈的精神;

3.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1.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重点)

2.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难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沁园春

一、导入新课

(课前预习P253《怎样读诗》)

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题解与背景(见PPT12)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PPT3)

1、学生看书、听读,正音:

分( )外妖娆 成吉思汗 (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

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折腰

学生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学生自读,两人互指缺点。

2、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

3、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 学习上阕

1、很明显,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一过渡句。(学生作答)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来写的,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是贬? (是褒义,是赞扬。)褒什么?(北国风光)有何特点?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封、飘有何好处?(在这里用到一种修辞方法是互文,实际指整个的北方冰封、雪飘,这是总写北方雪景,注意用到的两个字封、飘。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3、 下面有一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领。望到了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写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5、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天晴,那么现在天还没有晴,晴之景应该是想到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虚写。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天晴后的景色。

(放幻灯片,让学生看图想像、交流,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

6、 小结: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作者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

7、 学生齐读上阕一遍 。再齐读整首词。

五、作业

1、 背诵这首词

2、 完成作业本上相关题目。

3、 自读《减字花木兰 广昌路上》 《沁园春 长沙》

1 沁园春雪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 沁园春雪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沁园春

一、导入新课

(课前预习P253《怎样读诗》)

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题解与背景(见PPT12)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PPT3)

1、学生看书、听读,正音:

分( )外妖娆 成吉思汗 (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

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折腰

学生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学生自读,两人互指缺点。

2、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

3、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 学习上阕

1、很明显,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一过渡句。(学生作答)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来写的,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是贬? (是褒义,是赞扬。)褒什么?(北国风光)有何特点?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封、飘有何好处?(在这里用到一种修辞方法是互文,实际指整个的北方冰封、雪飘,这是总写北方雪景,注意用到的两个字封、飘。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3、 下面有一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领。望到了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写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5、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天晴,那么现在天还没有晴,晴之景应该是想到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虚写。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天晴后的景色。

(放幻灯片,让学生看图想像、交流,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

6、小结: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作者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

7、 学生齐读上阕一遍 。再齐读整首词。

五、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完成作业本上相关题目。

3、自读《减字花木兰 广昌路上》 《沁园春 长沙》

51、论教养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论教养听课稿,分享论教养听课感受和记录

论教养评课稿第一篇:

《论教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贸然、疲惫不堪、自持等字词的音形义。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

教学重点: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教 法:自读法、朗诵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俄罗斯的20世纪,被称为利哈乔夫的世纪。利哈乔夫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20世纪的俄罗斯风云变幻,许多权柄在握、不可一世的人物,来去匆匆,成了时代的过客,唯独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名字屹立不倒。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良心作家的一篇文章《论教养》。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恪守(k)   箴言(zhēn)  自吹自擂(li)

允诺(yǔn) 妨碍(i) 矫揉造作(jiǎo)

愚蠢(chǔn) 尴尬(gān) 絮絮叨叨(dāo)

积淀(din) 谚语(yn) 大发雷霆(t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恪守:严格遵守。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箴言:劝诫的话。箴,劝告、劝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堪,能忍受。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2.作者链接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入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2-17):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说明论题。

第三部分(18):再次强调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做一个有教养、有风度的人。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交流点拨】①教养首先应该体现在家里;②要有优雅的风度。

(二)深层探究

1.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论题。

2.文章谈论教养,为什么要谈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交流点拨】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这其实就是一种有教养的表现,是养成教养的基础。

3.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①对比论证。将没有教养的行为和有教养的行为加以比较,强调了教养应该首先体现在家里的观点。

②举例论证。文章列举大量的例子说明哪些是有教养哪些是无教养的表现,增强了说服力。

四、布置作业:抄写课后字词;写出阅读后本文的收获(选做)

五、板书设计

论教养评课稿第二篇:

今天先把本文中心思想告诉大家: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因为爹娘对崽的关系是世上最纯最亲的关系,所以三字经里才讲了孟母三迁的典故。

教养二字是两层意思:一个是教,通过教,人们由出生时的一样到不一样。人之初,性本善,性想近,习相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决定了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了人们的文明程度,决定了一生发展的方向,就象建摩天大楼要打好基础一样,基础处理不好大楼肯定建不起来。言下之意学习不好长大很难有什么造就;另一个就是养,养是养成。在天长日久的生活中把学到的东西养成习惯,如尊老爱幼、敬重领导、团结同事、讲究卫生、办事认真、勤劳勇敢、谦虚谨慎等等。而这些好习惯会决定你的人生。由此来看,教育是手段,养成才是目的。

集我几十年生活之经验,和没有教养的人在一起共事和生活是人间最苦的差事。一个有教养的人带给别人的是知识、上进、热情、善良、大度、友好,而一个没有教养的人带给大家的是苦恼、烦乱、焦躁、不安,甚至是人生的不幸!

从生活小事到理想前途,没教养人言行是和时代主旋律背道而驰的。他的一生绝对是不幸福的,不精彩的,也绝对不会给别人带来幸福的!

那么没教养人的出路在哪里呢?其实很简单,一是多观察,多体会,用心学,多向比自己优秀的人请教。人怎样都是过一生,累死、饿死的人少,没教养死的人更不多见。与其这样还不如用心学习,使自己变成一个有教养的人。二是教养就是不断的学习和养成,只要你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在生活中严格按照去做,你就会变成一个有教养的人。人的生活实际上是简单的:吃、穿、住、工作、学习,就那么点事,你稍微认真点,就会让人感觉到你变了。

手机扫码阅读用字母表示数评课稿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