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26课好的故事评课稿教学反思

学习分享 2024-04-10 14:35:04

六年级上册26课好的故事评课稿教学反思

1、六年级上册26课好的故事评课稿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26课好的故事评课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与别的课文不同,《好的故事》是第一次见到的课文。可能自我感觉深度不够,鲁迅的文章读的大多是那些小说,还是明白能懂的。对于晦涩的鲁迅的散文,基本没有触碰,之前自然是知道《野草》的,可以并没有读过。

备课反复考虑的问题是:那些具体的象征要不要讲得那么详细?最后,我决定象征手法详细讲,还拓展了丁香结,梅兰竹菊,举例讲了赋予本体特点、气质,形成象征。

文中具体的景物,就不讲那么详细,最终只讲了一串红象征着新的力量。

本课学生要重点了解的就是:美好的梦境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昏沉的夜象征着黑暗的现实生活。

所以课的开始以介绍作者、作品背景导入,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些象征的意义了,也能说得很好。

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了解课文的结构,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们很容易发现,从现实到入梦,再到梦醒,回到现实。板书现实梦境,梦境现实,很清楚地看出这是回复的圆形结构,写作方法就是首尾呼应。

最后,学生交流了梦境的表现特点:朦胧,梦丽,是各种意象的交叠,是不完整的图片,但是更显示出梦的朦胧美。

尾声:大概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意象的东西很多。但是有一些可能目前还不知道代表什么?比如《初学记》,留下悬念,请学生们去读读鲁迅的其他文章《呐喊》、《野草》、《狂人日记》等集子。

作业布置了小练笔:仿照鲁迅的梦境,谢谢自己曾经做过的梦。(提示:分为2个部分,梦中的那些细碎的片断,场面,自己醒来后的感受,所思所想。)

教学反思2:

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一篇文章选自《野草》,正如书名所写的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草》集中的文章表现了鲁迅先生尽管身处残酷、昏沉、昏暗的现实之中,但是仍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而这希望的源泉又来自于哪里呢?

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学生能够借助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深刻的内涵,学生的这种自己查找资料的能力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所以课堂当中教师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他们自己主动去探索、去学习。

而教师应该给学生的学习探索提供支架,我认为这种语文课堂最有效性的支架就是提问,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去探索。

比如《好的故事》这篇文章,针对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鲁迅先生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好的故事》?

二、鲁迅先生做梦的时候为什么会梦到这些场景?(查找资料《朝花夕拾》)

三、鲁迅先生所处的现实是怎样的?你可以联系鲁迅先生所写的其他文章说一说吗?

四、鲁迅先生是通过何种方式追寻这样的美好梦境?是什么原因呢?

将这四个问题分配给每个小组,小组讨论,小组上台展示,在展示的过程当中,教师予以点播,同时学生讲课的过程当中,下面的学生可以提出质疑或者是问题,整个课堂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讲,学生单方面的回答或者是听。

2、一年级上册第一课秋天的雨教学反思评课稿

一年级上册第一课秋天的雨教学反思评课稿

这节课,是多年前上的。现在回顾,是想通过与不断更新的教学观念与不一样的学情进行认真的对照,以期及时修正方向,不断追寻语文教学的真谛。

这节课的设计,紧紧抓住了诗歌教学以诵读为主的教学要领,引领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并借助多媒体和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展示平台等方式,体会诗情,领略诗意之美。另外,教学的四个环节,引秋,诵秋,品秋,写秋,简练并体现学生学习的规律,以秋为主线,通过环环相扣的四个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虽然在当时的教学中,成功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但在作品展示环节,只是走了一个过场,最终用了几个训练题结束了教学,当时还觉得处理得好,因为学生得到了当堂训练。现在想来,其实当时的教学理念还是转变得不够彻底,还是被应试束缚住了手脚。本来是很好的教学设计,实施效果却不尽人意。由此可看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要的训练和答题技巧是需要的,但如果过早进行训练,势必会偏离语文教学的本质。不由得想起了任玲老师在谈到关于如何处理应试与语文的诗意的关系时,说到的那些话:在初中阶段,一定要推迟训练和技巧指导,七年级最好尽量减少训练和技巧指导,最好多培养阅读兴趣,多给学生读的机会,一定要牢记只有读,才能读!结合部编教材的编写理念,认真分析这份说课稿,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读诗歌、品诗歌、写诗歌的设计理念已经体现了语文教学要重在感悟积累的本质,但遗憾的是在实施中却戴着镣铐跳舞。其实,在每一节语文课中,只要在老师精心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在多读中会读,那么还需要为学生成绩提不高发愁吗?而如果一味只是用课本教学生怎么答题,语文教学势必走入死胡同,就更谈不上提高成绩了!

3、一年级上册8课雨点儿教学反思评课稿

一年级上册8课雨点儿教学反思评课稿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这句话既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又可以说是对朗读重在感悟这一内涵的高度概括。我校周老师在教学《雨点儿》一文时,正是以读代讲,注重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悟,效果出人意料。

  环节一:通读全文后,出示课文第一小节: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周老师不讲一字一词,让学生开火车读,等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时,才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的。于是,有的学生说数不清是说雨点儿多,有的学生用手势表示飘落,是说雨点儿落下来很轻。周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后,小朋友就自觉地边朗读边做动作,读得入情入境。

  环节二:出示课文第2-4小节,让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用笔划出描写大雨点和小雨点对话的句子。划好再读,校对后同桌互读,提醒别人注意读正确读通顺,然后自由找伙伴把对话内容表演出来。指名汇报表演时,小朋友读得绘声绘色,还加上了动作,表情。好几对伙伴争着上台,演了还想演,读了还想读,老师都有些欲罢不能。

  以上是这节课中朗读教学的两个环节,它把老师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显性要求非常投入地朗读,以自己的情感理解,达到与别人产生共鸣巧妙地内化成学生自身的需求;同时对学习的隐性要求认真倾听别人的见解,善于合作,对自己充满学习的信心等渗透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实践活动中,成为孩子自身的感悟。

  这两个教学环节至少给我有以下两点启示:

  一、读中有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周老师的做法告诉我们:书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老师讲懂的。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周老师正是运用读的手段,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学会朗读,学会合作。一句话,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当学生读着读着,就自然而然地用动作表演出课文的内容,不用老师示范,就把课文读得美美的,我们着实感受到文贵自得,熟读自悟所带来的喜人效果。在课堂中注重强调读和悟,能自然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自始至终能有滋有味地活记乐背,卓有成效地吸收,内化,积累,在生动活泼的形式中自然而然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二、学中有导

  在周老师的课上,我们会发现她像学生的朋友一样,她已经把自己变成学生与学生,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上课中,周老师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课文,掌握课文,调和学生间的学习行为的影响,把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此时,她的作用是帮助,而不是代替。课堂上我们能见到的只是周老师忙碌穿梭的身影:抚摸一下学生的头,轻拍一下学生的肩,或俯下身子倾听,或偶尔与学生耳语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老师在关注他。其间有关课文内容如何理解,如何朗读等,周老师很少提及。孩子们指导别人的过程也即是他们自己练习,感悟,提高的过程。更难能可贵的是虽然是一群刚入学三个月的一年级的小朋友,但学习活动却进行地有章有法。看来,是周老师的学中有导,不落痕迹的帮助演绎出孩子们成功的学习场面。

4、一年级上册7课青蛙写诗教学反思评课稿

一年级上册7课青蛙写诗教学反思评课稿

教授低段语文如何去提升孩子的语文综合能力,落实语文素养,听了许老师的一节课,有所思,有所悟。

许老师选的是一年级的《青蛙写诗》,这是一首简单易懂的儿童诗歌,许老师整节课运用多种方法,去教孩子们识字,并以识字为基础,锻炼孩子们说话的能力。

在上课之初,通过书写课题,讲授秃宝盖和诗的言字旁,借由写字,学习生词写字、写作业,这是由字到词的过渡。紧接着学生自读和标注小节号,在自读后出示难读词语:下雨、我们、可以,然后许老师有个特别好的操作,由词串句,让学生把这三个词连起来,说成一句话,很是精妙。

许老师还用到了结构识字法,她讲雨和点的时候,通过让孩子们观察古文字和现在文字的对比,以及田字格中的占位,让他们自己发现书写时的要点,孩子们总结的不到位,老师再讲解,以学定教。

第三个部分,许老师结合课后题用到了随文识字法,和孩子们一起解决了串、们当这三个字,在小结部分还利用当这个字串起了整个诗歌的文脉。

学习完这节课后,给我最大的感受以及要学习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低段教学中,我们要无时不刻注意提醒、培养孩子们学习的习惯。

第二、低段语文教学重点在识字,我们要设计多种识字的方法,避免干瘪地、机械地识字,破坏孩子们的识字兴趣。

第三、语文课要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的操练,在语文的课堂上一定要关注表达,要让孩子们通过课文这一范例学表达,就低年级孩子来说就是学说话、会读书、积累好词好句。

最后,针对孩子的语言操练,设计要以儿童视角进行,操练结束后评价要具体,给孩子们提出的改进要求要适当可操作。

5、二年级上册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讲述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配有形象的插图,学生理解课文并不困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各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从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之处。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概括、默读、朗读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于是,在教学时,我先用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如趣味猜猜猜:伴着音乐出示一张张美丽的植物图片,让学生猜猜这些植物的名称,不认识的可根据其颜色、形态起个有趣的名字,引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热爱。

为了帮助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借助多媒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自读思考:这首诗一共介绍了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还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试着闭上眼睛想一想,闻一闻,听一听,试试在读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什么?接下来再用不同的形式展现,如:蒲公英传播种子是用录象展现过程的,让学生知道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苍耳传播种子是通过投影演示的;石榴传播种子是通过图片;豌豆传播种子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然后同桌交换意见,再利用录像,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豌豆蹦跳着离开妈妈,也就是靠弹力传播种子。优点:教学中,我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品读、齐读等多种方式 ,起到巧读促悟的目的。最后小结:大自然中的植物各种各样,千姿百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千奇百怪。希望你做细心的孩子,做有心人,你就会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发现更有趣的事物和现象,得到更多的乐趣。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也越来越广了,在这篇课文中,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我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不但轻松的学完了课文,学生也对这几种种子传播方式记忆犹新。

我在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和生字,并向专业人士了解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预习是上课前学生的自学,是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独立学习新课内容 ,为上好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的过程。为新课的学习节省了时间,奠定了基础。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是因为它的遗憾之处,才会成就更多的精彩。正如我所执教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也不乏缺憾之处。

1.课堂上的应变能力还需加强,对课堂生成的问题体现自主意识明显不够,教师急于求成。2.教学语言不够丰富,评价语言过于单调、简单。3.现代技术的操作水平略逊一筹,有待加强。改进措施:

课堂是师生、生生全方位互动的场所,这种互动不可能是事先设计好的,老师的教学机智、教学敏感、课堂驾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锤炼。

6、二年级上册17课难忘的泼水节评课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17课难忘的泼水节评课教学反思

1.这是一节情意绵绵的语文课。学生在教师满怀深情的语言的激励下,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徜徉于语言文字的海洋,主动地读,快乐地想,尽情地说,热情高涨。他们仿佛身临其境,来到了泼水节的现场,和傣族人民一起欢乐着,一起激动着,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2.课上,学生非常喜欢朗读这样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老师的几次引读,让学生带着想象或体验朗读,都读得满怀深情。这里没有朗读技巧的传授,有的只是让学生在感悟理解基础上由内而外的抒发。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懂得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并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生成个性化的理解。

7、二年级上册16课朱德的扁担评课记录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16课朱德的扁担评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记叙了朱德同志与战士们一起挑粮的事情,赞扬了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因为文章篇幅较长,课文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经历相差甚远,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教师教学也不容易把握分寸,教学起来比较辛苦。因此,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因而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做好了课前预习,告诉了学生朱德是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的有关知识,还让学生查阅十大元帅的资料。上课时,我让大家把查阅到的十大元帅的资料进行交流。

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

第二自然段中介绍区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如何更好地突破这个重点呢?我一改传统的逐段分析的教学模式,代之以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再思中感悟,在辩中明白,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人物的行动入手,抓住藏和找,使他们带着情感进入主客观高度融合的审美境界。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它的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当学生回旋于情感的浪尖,心潮澎湃,有一种渴望表达的冲动时,心灵的闸门就已经开启了,人物的个性得到鲜明地再现。一道、一块儿两个词语其实很能体现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

总之,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从而体味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敬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是一种艺术,让教学充满生命的气息,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8、二年级上册22课狐假虎威评课记录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22课狐假虎威评课记录教学反思

狐假虎威是一篇成语故事,指的是自己本身并没有什么本事,却借助别人的能耐吓唬其它人。这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结合了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课标中该学段的目标进行设计。

一、设计思路

(一)随文识字

因为是二年级上册的课文,所以在教学目标上首先就要明确,要通过这篇课文实现识字教学。所以在这二十分钟的课程里,我结合词语神气活现处理了神和活两个字。在处理神这个字的时候,先是观察这个字的结构,然后区分偏旁示字旁和衣字旁。通过讲解衣字旁的特点,再来讲解神的字义。然后在组词的过程中,了解这个字更多的意思。

(二)以读代讲

这篇课文中有很多四字词语,包括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表演朗读的方式,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然后通过师生配合读、齐读、自己读等多种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三)读写结合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让孩子发挥想象,这一次狐狸通过他的聪明才智,成功的欺骗了老虎,可是如果过了几天,老虎和狐狸又见面了,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孩子们在学习课文课文后,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础,接着在情境中展开想象,先自由的表达,激活孩子的思维,然后在落在笔上,做到读写结合。

二、存在问题

1.词语的处理不够细腻。在这节课我重点处理了神气活现这个词语,但是在解释这个词语的时候,我是出示了这个词的概念,神气:因为某种优越条件而感到得意和傲慢的样子。其实这种处理,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个词,因为学生对得意和傲慢这两个词的处理也有障碍。所以王校长提出了可以不出示词语概念,而是通过品味此时狐狸的心理特点的方式,来不断的都课文,将朗读、理解、品词三者结合在一起。这样才是真正的遵从了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

2.课文整体感觉散乱。这二十分钟内,我主要讲授了七八九三个自然段,是以一段一段按照顺序推进的方式。但是在评课时,王校长提出了可以用借这个字为头,通过借什么、怎么借这两个大问题进行推进,在这两个大问题下,不断的进行追问,然后在这过程中处理生字。

三、收获与成长

这是来到这个学校,参加的第三个毓秀杯比赛,每一次的比赛都会让我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掌握有一个新的认识。诚然,磨课备课的过程非常辛苦,不断的查阅资料,设计、推翻然后再设计,再更改。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身的很多不足,比如这学期在准备《葡萄沟》和《狐假虎威》这两篇课文时候,对如何处理词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常思常新,在不断的思考和反思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9、二年级上册21课雪孩子评课记录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21课雪孩子评课记录教学反思

虽然我为了实现默读的教学目标,教会了学生如何正确运用默读的方法,但是在学习实践中,我发现,学生虽然努力不出声,但嘴唇还是不断地翕动,仍会发出轻而急促的声音,会用小手去点读,仍然需要依靠小声朗读才能领会意义。因此,面对学生默读中出现的嘴唇翕动念念有词等现象,我发现自己有些操之过急,并且没能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做法,没有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小声轻读过渡到无声视读。

所以针对在本节课中教学重点的处理,我认识到把握学段要求是在备课和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重中之重。就像在默读阅读方法的学习中,我不应该急于求成,一开始就不允许学生唇读和指读,只提要求,不重指导,而是要明确对默读方法的具体训练以及层层递进地讲解,让学生逐步吸收。

针对上述的问题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学会,首先,要了解学段要求,根据学段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其次,要看教材分解落实。就像《雪孩子》课后思考题要求学生学习默读课文,试着做到不出声,这是本册第一次,也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默读的要求。第八单元《纸船和风筝》中,再次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旨在巩固默读的方法,并能将这一方法运用到日常阅读中,促进阅读理解。结合具体学习内容进行具体点拨,提供可行的操作建议和路径指引,以帮助学生在默读实践中逐步掌握正确的默读方法,学会默读,学会学习。最后,要依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在备课及授课中,要充分考虑本课的学情,结合学情及阶段目标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相关的教学重难点,而不应该脱离实际,天马行空。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要反思,同时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向身边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不断地锤炼自己,抓住孩子们的认知特点,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结合学情、学段目标,核心素养等进行教学设计,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

10、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1.抓主线,理清思路。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了)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并围绕这条线索展开学习。

2.联系实际,将读书与生活相联系。阅读教学中,除了要有读和悟的学习过程,我们还应该注意学生在阅读后的沉淀。理解爸爸的话是全文的重点,让学生感悟到:通过动脑筋,有些坏事能变成好事。

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义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巧妙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点是我认为课堂中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巧妙开头,使师生之间和谐融洽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三、抓主线玲玲的心情变化,帮学生理清思路

四、联系生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

五、《你读我诵》的代入,课后名言的拓展,都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量。

遗憾的是在教学中,生字词复习时课件有点多,有点语病,这还取决于自身的心理素质。我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教,缺少对学生的需求的关注。以至于学生在读啪时读错了,老师没有及时纠正。看来,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11、三年级上册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这个童话故事的内容早就被人们概括成:

一年一度的新年除夕,是大家欢乐的日子,但有的人却在挨饿。这种饥饿在天真的孩子身上就特别显得尖锐,特别是当地(或他)看到好吃的东西到不了口的时候。卖火柴的小女孩擦亮一根火柴,照出对面楼上有钱人家的餐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上面有精致的碗盘,填满了梅子和苹果的、冒着香气的烤鹅。更美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出来了,背上插着刀叉,蹒跚地在地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姑娘面前走来。这时火柴就熄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湿又冷的墙。最后她死了在旧年的除夕冻死了。在这里安徒生安慰读者,说她和她的祖母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飞到既没有寒冷、也没有饥饿、也没有忧愁的地方她们是跟上帝在一起。但这只是一个希望。真正的光明和快乐得自己去创造。上帝是没有的。小女孩究竟还是死了。

一、复习导入

1、齐读生字。

乖巧 赤脚 衣兜 蜷缩 冻僵 火焰 蜡烛 火柴梗 薄纱 橱窗 圣诞 两腮

二、初读课文

1、修改课题,句式训练。

①卖火柴的小女孩真 。

可爱,可怜,幸福,穷苦

②卖火柴的小女孩真 。因为 。(用文中的话,或加上自己的话)

可怜:因为她光着脚在大街上走,而且还下着雪。(师评:对于天气的补充非常关键。)

可怜:因为她光着脚走路,脚上冻得红一块紫一块。

幸福:因为她死了,不用再忍受痛苦寒冷,而且还能和最爱她的奶奶在一起。

可怜:因为她卖不掉火柴,回家要被爸爸打。

可怜:因为她蜷缩着身子,坐在墙角。

③小结:天寒地冻,小女孩还在外面走,此时她身上感觉如何?寒冷。

一根火柴也没有卖掉,回家还要挨打,可见这户人家怎样?贫穷。

大年夜,别人在家里合家团聚,吃着晚餐,而小女孩却怎样?饥饿书中介绍她的家是怎样的情况?(第4段)此时小女孩有家回不得,不仅仅是苦,而且孤零零地在冰天雪地中。孤苦。

三、精读课文,展开想象。

1、朗读指导,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①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②老师范读第2自然段

③学生仿读第3自然段

④师生接读第4自然段

指导朗读长句:雪花落在她(她读得短促)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披在肩上。

指导情绪递进:她觉得更冷了。

2、抓住划火柴,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1)文中哪个自然段写到小女孩真幸福?

最后一段,齐读。

(2)小女孩怎样得到她的幸福?她幸福了几次呢?

每一次都和她划火柴有关。

(3)学习第一次划火柴

①划了火柴,她看到了什么?一个大火炉。

②朗读相关的语句: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如果你是这个小女孩,此刻你想到什么?

多么温暖,太舒服了;心也变温暖了;要把火炉卖掉(学生没有生活体验,第一次想象还不是很开阔。)

③继续读下去:唉,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如果你是小女孩,此刻你会怎么想?

大火炉去哪了,我好想再暖和一下啊!(说出自己的遗憾和惊讶。)

④你会不会紧接着再划一根火柴?

为什么小女孩不拿一把火柴,而只划了一根呢?

她没卖掉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联系上文,感受火柴的珍贵。)

(4)想象交流:后几次划火柴时女孩的心理活动。

①划火柴后看到了什么?

第2次:烤鹅,第3次:圣诞树,第4、5次:奶奶。

②小结学习方法:小女孩划开火柴时看到的情景,想象此刻她的心情;火柴熄灭,眼前的情景消失后,再想象她的心情。

③任选一部分,仔细读读,交流自己的想象。

看到圣诞树时,小女孩想:如果我把它买下来一直留着,那该多好。

看到烤鹅时,小女孩想:我终于可以吃点东西了。当烤鹅消失时,她想:这是幻觉吗?

3、划亮火柴看到的这些,在火柴熄灭时都消失了。你觉得她幸福吗?

不幸福,因为这些都是假的,都没有享受到。

幸福,因为她最后死了,在天堂和最疼爱她的奶奶在一起。

4、小结板书,留下思考。

当她寒冷时,划亮一根火柴,自然想到了温暖的大火炉;当她饥饿时,划亮一根火柴,自然看到了好吃的烤鹅;当她一个人孤苦无依时,她看到了代表节日的圣诞树以及她的奶奶。所以她感到很幸福。但这些最后都消失了,所以也不幸福。

到底她幸福还是不幸福?为什么先写到火炉,再写烤鹅,再写圣诞树,最后才写到奶奶呢?

12、三年级上册27课一个粗瓷大碗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27课一个粗瓷大碗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1.目前我对略读课文的想法是:略读课文多数是叙事,所以教学重点放在梳理故事脉络和品析人物形象,朗读可以放低要求,因为这些文章本身较难朗读,且语句并不会很美。

2. ian连起来读yan,lian。

3. 课堂前5分钟抽学生上台听写,效果不错,较高效。昨天教授的生字,第二天及时巩固,即及时复习。

4. 期末复习阶段要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适用于整个学期的任何一个时期)

5.生字的学习,要带入词语、句子当中练习,这样效果更好。(还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教学反思2

《一个粗瓷大碗》是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7课的课文,本文围绕粗瓷大碗讲述了赵一曼把小通讯员盛给她的高粱米饭倒进病号灶的锅里,和战士们一起喝野菜粥;把小通讯员给她找的用来吃饭的碗又一次丢掉了的故事,从送碗到还碗,从盛饭到倒饭,到最后又丢了碗的过程,表现了她在艰苦的环境中关爱战士胜过关心自己,与战士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高贵品质。本课既要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又要让学生体会深刻感受赵一曼高尚的精神品质。

板块二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试课的过程中发现都是老师带着学生学,仅仅停留在老师指导学生句子的品析上,抓魅力星值华而不实,教学过程缺少梯度。如何把联系上下文方法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抓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进行品析人物品质,实现自主实践和感悟,是需要思考的方向。所以最终稿在郑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以下修改:

我们以赵一曼的四个动作为教学,猜测她的心理想法,感悟她的品质。以学习小伙伴的微课作为教学支架扶学,放手让学生独学、合学,孩子对赵一曼各个举动与语言背后的情感感悟更加深刻,朗读自然也更加入情入境。这样的设计教学思路也更加清晰了,教学过程也如剥丝抽茧,层层深入,有了明显的梯度。

13、三年级上册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是海水和海岛这两部分,教学海水部分,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水的特点,如引导学生理解海水五光十色这一特点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还出示了海底示意图,非常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在让学生朗读文中描写海水美的语句后,让其他同学评价,这点很值得很肯定,不过之前最好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听说读写,后面几项在语文课堂都得到了重视,听是说的基础,听说是读写的基础,可见听的训练不应该忽视,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很重要,倾听是一张习惯,也是一种能力,会倾听才会学习,也是对他人最基本的尊重。这些如果课堂上告诉学生,慢慢的,学生的倾听能力也会得以提高。

课堂上,教师对于朗读教学也很重视,从诸多的教学活动也能感受到这一点,但是还是那句话,示范是最好的指导,备课的时候别忘记被朗读,老师能够入情入境的朗读,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榜样,而且还是最好的榜样,大家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期望我们每一位老师在朗读这一方面都能成为学生的榜样。再有一点需要提醒的就是,齐读是不太适合有感情朗读指导的,特别是学生还不能做到有感情朗读的时候,所以之前还是应该以个别知道为主,在此基础上再齐读。

在学习岛上的鸟,也就是读物自然段的时候,老师也是很好的注意到了课后习题的要求,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让学生找出第五自然段是围绕那句话来写的,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出示图片,在让学生通过朗读表现鸟多的特点。

同夏利琴老师一样,张老师也注意文章的结构方式,因为这篇文章的结构方式很具有代表性,对于学生的习作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最后的小练笔,很好的利用了我们现成的语文教材,让学生认真观察后选择一幅图写一段话,这节课其实还没有上完,还有十分钟的时间,完全可以过几分钟在让学生那个展示,学习的效果如何,学生到底能不能学以致用,这样也为单元习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写的好当然值得肯定,如果写的还不够理想,那儿出现了问题,也算是自我进行课堂效果诊断检测的机会,可以有则很难队形的挑选尔桑威同学的上台展示,让学生读,让学生欣赏,互相学习。因为这一单元的习作要素就是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包括作业时要求做到这一点,这是一个很好的练习机会,不应错过。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设计基本符合课表要求,而且能够把课后习题巧妙地融入到课文讲解当中,尤其是课后小练笔有清楚地提示,能够让孩子们写作目标更加清晰。

2.另外,课堂氛围比较好。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师生配合默契。

3.老师讲解时,每一段之间的过渡语衔接较好。

4.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最后小练笔环节,只剩下五分钟(原计划10分钟),本来是想让孩子们先说后写,但是最后没有时间说,直接写,所以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

14、四年级上册2课走月亮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2课走月亮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想让学生能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意境的美,就要把文字变成形象可感的东西,变成学生头脑中的画面,然后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感悟文本。  

在讲《走月亮》这篇课文时,我通过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联想生活中的景色,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具体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去触摸、去感受,使学生感受文章意境。例如在教学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时,我引导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发挥想象。我问:你读这句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由文本拉向了他们的生活,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老师,我看到皎洁的月光洒在溪面上,溪面是忽明忽暗的!老师,我看到了一条细长的小溪,溪面上银波荡漾;小溪潺潺地流着,一路欢歌;我闻到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泥土和野花的清香!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好像真的看到了那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此时学生透过文字看到了一副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这时候学生再读文章,就是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了。  

《走月亮》一文也展现除了母女之间的温情。于是我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自己和妈妈在一起时的情境,感受和妈妈在一起是多么的快乐、幸福,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例如我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这个小姑娘,妈妈在溪边洗衣服,你会做什么游戏?学生想到的不是文中的作者,而是自己,学生回想起妈妈在做事情,自己在一边玩耍的情境:我会趴在妈妈身上撒娇。我会和妈妈捉知了猴。、我会和妈妈听虫鸣,感受大自然的声音学生回忆起自己和妈妈在一起时的情形,是那样的快乐、幸福,这是学生联系生活、深入生活得出的情感体验,这时学生再读书,就是用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了。  

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作为老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文字时,也要联系自己、联系生活,感悟自己、感悟人生。

教学反思2

不足:

1.学习状态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谈的很少,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只是默默听讲,默默记笔记,不善于表达。而且我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也只是讲了流着抱着两个关键词。在课堂上,本该是学生对文本畅所欲言,但是大部分学生默不作声,教师单纯地讲解效果一般。

2.语段解读

本单元阅读重点训练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走月亮》中的景,都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寄情之景,每一处景物中,都有幸福的味道那是牵着妈妈的手一起走月亮时见到的、回忆起的景。边读边想象画面,一定是读者代入了情境中的想象,而非单纯地想象文字所能呈现的客观画面。

在第四自然段中,最后一句中的去看看的内容,都是前面所领悟的内容:

3.对文章情感的体悟

《走月亮》是学生课堂阅读的第一篇正式意义上的抒情散文。本文无论是语言、意象,还是情感,都富有诗意,并且文中描写的景,抒发的情,都是学生熟悉的,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可触。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它是一根情感线,既层层深入地抒发了跟阿妈走月亮的欣喜和幸福之情,也起到了在结构上串连全文的作用。课文正是以这句话为线索,循着这样的情感脉络把读者一步步带入美好的画意诗情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没有过的讲解,但我相信学生通过朗读能体悟。

15、四年级上册26课西门豹治邺说课稿课案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26课西门豹治邺说课稿课案教学反思

《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很长,而课堂上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只有抓住重难点,敢于取舍,才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在处理了生字词之后,抓住课文的主线:把西门豹是怎样利用送新娘的办法破除迷信的这部分内容作为重点,并以西门豹的言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西门豹的智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突破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学习简要复述.这么长的课文,为了避免学生在复述的时候照本宣科,我交流平台的方法和建议提前搬出来,抛给孩子们,接着进行实践指导,出示兴修水利部分原文改编内容,通过与原文对比,让学生明白适当删减的方式方法,接着让学生对调查情况的环节用上所学的方法进行简要复述,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不足的是,这是第一次学到课本剧,虽然课上布置了拓展的作业,但后期的展示做的不到位,如果再给学生演一演,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了。

16、四年级上册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听课记录及反思

四年级上册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听课记录及反思

《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语文学习真实有趣,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网络中的信息浩如烟海,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我们的学生该怎么办呢?我们既不能过高地估量网络的功能,认为网络上的信息足能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在教学时,先提出学习的任务,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网上查找,而自己却很少了解网络上的信息,也不能怕学生在网上迷失方向,直接提供给学生几个相关的网站,让他们在其中学习。教师省却了让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而学生的视野被禁锢了。

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方便快捷地学习,课前我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基于网站内容来源于书本,而要高于书本;专题网站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专题网站应具有扩展性等特点。我查阅大量资料制作了网络课件。这样的网页中有学生自己搜集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增。

课前我还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能较充分地对网页中的内容进行阅读了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帮助认知速度慢的同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目的是想用这种方式来构建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网络化教材的学习中,去决定他的学习方向。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教师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知道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这些实际都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可能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丰富课程本身的内容。这也给了他们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

上课时,我就从三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质疑。

(1)齐读课题,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

(2)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

(3)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学生的思维如有源之水,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是呼风唤雨?一世纪是多长时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呼风唤雨的英雄是谁?它是靠什么来呼风唤雨的?怎样理解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的回答使我明白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已完整地构建了自己的学习内容。我认为按照这种方式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将使语文教育发生根本的变革。

2.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是主体,教师做引导。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信息由单一化到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在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同时,也对我们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课件设计的问题,导向性一定要强。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我的纵向栏目主要帮助读懂课文。我的横向栏目重在激趣,升华主题,开阔视野。

其次,注重思维策略的训练。

(1)用发散思考思维活策略训练小学生如何质疑。启发: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当你浏览网页时,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强调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想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2)用理解深刻有见解策略训练学生如何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提问:科学永无止境,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查阅阅读平台,了解科技历史,关注科技发展,形成了深刻的见解,自然也会对科技的未来充满信心。

注重对学生的帮助引导。教学决不能放任自流,学生如果目标不明确的,就等于在大海捞针,花时间多,收获却不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世纪呼风唤雨的意思,知道20世纪到底是多长时间,我让学生直接进入第一部分进行学习,使同学们一目了然;20世纪都有哪些科学技术成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探讨,然后有理有据地讲明自己的理解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通过对比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的不同,对这句古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说明什么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3)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但敢说的前提是会听,我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听,他们会听老师提出的重点和要点,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认真地听,并做到了回答问题时不说重复话、不说半句话,敢讲自己的发现和见解。真正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3.用美好的心灵畅想未来。

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从美好的角度,想象人类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阅读平台,听新闻联播,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明白了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艰辛的努力,才有丰硕的果实。课堂上还安排了一次畅想活动,我长大了大家谈。我长大了要开通星际航班,让地球上的人们都能到外星球去旅行。我长大了一个爸爸妈妈是医生的孩子说,大了要当个医学家,发明一种药,为生病的人解除病痛,健康长寿。

给学生一次想象与表达的自主空间,能将爱与理想的种子种植在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唤起学生真诚、善良、自信、拼搏的情怀,谁能说这不是教学的精彩和感动呢?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学这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三、不足之处

上完本课后,我认识到自己在落实方面到位,重难点突出,但在上课时的语速过快,没有给足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时间太短。教学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通过理解课题引起学生探讨20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热情,引入重点段的学习。接着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地学习。品读词句,学习表达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所查阅的资料,想到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等事情的意义,想到电视、电话等事物的飞速发展;再通过课件出示有关文中列举例子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技的发达;同时,通过朗读的指导,使学生感受科技的巨大成就,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拓展升华办一张科技手抄报 。

17、四年级上册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本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五粒豌豆在豆荚成熟裂开后,飞向广阔的世界后,各自经历了不同的事情。重点描写了第五粒豆落在了顶楼一个长满了平台的裂缝里,默默发芽、长叶、爬藤、开花,给病床上的小女孩带来了无限的愉快和生机,成为了她生活的动力。

昨天晚上在备课的时候,我觉得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有点困难,不知道如何入手。思考半天,正好看见了第二单元的引导语: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意思是学习最怕的是没有疑问,有疑问学习就能有进步。)正好用疑这个字,让学生知道在学习中多多提问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本课的第一步提问是针对课题进行提问,即让学生在读课题的时候养成提问的习惯,也对本课阅读策略提问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教学本课之前,因为这篇童话较长,所以我们首先是通过默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是第一次默读的要求,学生知道了课文的大概内容。第二次默读,我就要求他们边读课文边提问,随便什么问题都可以。(这个时候,主要是让学生积极提问,不论问题好坏,树立学生提问的信心。)我选择了一部分写到了黑板上。

接着学习课文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问题在哪里提的?有没有质量?

第一自然段,我先让学生读第二句,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胡浩彬起来回答说:为什么豌豆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呢?这个问题想对比较简单,孩子们都能够回答出来,我相机跳到了第三自然段,让孩子们在刚刚的问题上,加深一下。就这样,有些部分的问题,我让学生来提,其余学生来回答。他们很喜欢来提问题,虽然有时候提的点和我预设的不一致,我也耐心的引导着。课堂就这样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

教学反思2: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这个单元围绕阅读训练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课文学习内容和任务的编排有系统性,有设计感,应该能够保障学生熟练掌握提问策略,促进学生阅读思考的能力和品质。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应该教导学生在充分阅读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主动提问,更进一步地培养和训练自己的问题意识。

在本文的课前导语中写道: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是第一次在教科书中正式要求学生读课文提出问题,所以是常识性的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课后练习中的三个问题,难度相比课前导语来说更大,要求更高不仅要求提问,还要给问题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一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角度,二是通过教科书来提醒,即在小组问题清单的旁边以小泡泡的形式来提醒:可以针对部分,也可以针对全文来提问。还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提出更多的问题,课后第三题旨在通过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18、四年级上册23课梅兰芳蓄须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23课梅兰芳蓄须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听课感受:

1. 说课老师直切主题,提问:对于梅兰芳,你有什么了解?通过读关键词的方式,让孩子大致了解了梅兰芳的个人信息和时代背景。

2. 时光轴这一环节的设计,让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得到了落实。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时光轴运用串联事件的方法说本课的主要内容,几位站起来回答的同学表述得都非常清晰。

3. 说课老师还进行了方法迁移,从课文到写作,写事作文,我们可以学习课文中归纳小标题的形式进行主要事件梳理。

4. 后半部分教学中,说课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深刻的字词或者句子展开精读学习。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在一旁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提问,为什么梅兰芳要拒绝演出?说课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梅兰芳大师高尚的人格和深深的爱国情怀。

6. 联系《孟子》电影《梅兰芳》丰富学生课外积累。

7. 归纳自然段段意,理出关键事件,最后串联起来。一切都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学情进行。

19、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评课稿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评课稿教学反思

1. 合理利用教材,有效整合课文

部编版教材主编温儒敏说过:大家要尊重新教材,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但也用不着把新教材看作不容置疑的教学标准与蓝图。教材教材,编得再好,也只是用于教学的材料,当然也会提供某些教学的框架和导向,但学情不同,用起来也应当有各自的发挥,教材是可以质疑、改动和调整的。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编排课文的顺序。比如在这一单元的古诗教学中,老师将《从军行》和【日积月累】中的《凉州词》放在一堂课上教学。这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就是分析两首诗的异同,仔细一看,两首诗在形式上确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边塞诗歌,都出现孤城,前两句都是写景但是,两首诗却在思想感情上完全相反。《从军行》激昂顿挫、壮志凌云;《凉州词》委婉蕴藉,乡愁难禁。这就注定了两首诗歌在景色描写上必有不同。

课上,通过反复地读,品味意象,学生明显读出了两首诗,两个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在对比之中,学生更加清晰鲜明地明白了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不同,情不同。

所以,从这一课中,我了解到,教材不是一个单纯的线性结构,只要教师使用得当,教材可以变得立体。而我们最终的目的,一定是为更高效的教学服务。

20、四年级上册14课普罗米修斯评课稿教学分析反思

四年级上册14课普罗米修斯评课稿教学分析反思

《普罗米修斯》是一篇希腊神话,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为民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教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感悟普罗米修斯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扎根语言,引导想象,让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在学生自主的阅读中丰厚而饱满。

我让学生用抓住关键词句层层推进的方法,让学生感悟普罗米修斯的善良,勇敢,顽强,富有同情心。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对普罗米修斯的认识。学生的感受十分丰富,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内心。

教学本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聚焦痛苦,感悟坚强

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68自然段,画出普罗米修斯受惩罚的句子,找出反映他承受痛苦的词语,然后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词语旁边批注上自己的感受。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我让他们抓住 锁和啄两个词,体会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漫长的痛苦。然后引导学生想象他还会受到怎样的灾难。再让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普罗米修斯所遭受的痛苦。这一环节,我从同学们看到普罗米修斯受难时紧锁的眉头,凝重的神情,看得出同学们体验到了这种巨大的痛苦和精神的折磨,从同学们深情的朗读中,感受到同学们同情着普罗米修斯,并被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为人类造福的精神所折服。

为了人类,普罗米修斯忍受了多大的痛苦! 为了人类,普罗米修斯作出了多大的牺牲!他动摇了吗?屈服了吗?从哪里看出来?我用这样的质疑将学生引到普罗米修斯的惊天动地的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抓住绝不会更不会体会他的态度坚定,不动摇不屈服。再通过师生对读:(所以当宙斯将普罗米修斯死死地锁在高加索山上时,他摇摇头,坚决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所以当普罗米修斯忍受着日晒雨淋的痛苦时,他果断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所以当凶恶的鹫鹰啄食他的肝脏时,他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来升华情感。这一次次地对读,燃起了学生的情感之火,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聚焦造福,感悟善良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忍受这非人的折磨?他心里又想到了什么?那人类没有火是怎样的情景?有了火又是怎样的情景?我将学生带到学习普罗米修斯取火的部分。通过让学生找句子,用句式想象来明白没有火人类生活的悲惨,有了火给人类带来的幸福生活,同时我还穿插安排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为提升人物形象一次次作铺垫,如: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感悟:自从有了火:人们从黑暗走向______,从寒冷走向_____,从痛苦走向____,从疾病走向______,从野蛮走向_____。然后及时总结提升普罗米修斯看着人类灿烂的笑脸,看着人间富有的生气,看着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他的那份信念更加坚定了,这一切都是为了造福人类。然后我让学生读火神对普罗米修斯的态度的句子,让学生领悟火神为什么敬佩普罗米修斯,从而使学生再次聚焦在造福上,体会到普罗米修斯的善良。

三聚焦英雄,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评价众神,为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作进一步的衬托,在比较中让学生更加感到普罗米修斯的可敬,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在评判的过程中,学生们对人物进行了充分的解读,并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众神,闪现出个性的光芒。在教学中,对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因势利导,于是课堂上新的观念,新的问题不断生成,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展现和提高。

四聚焦神话,拓展阅读

有位诗人雪莱也写了一首诗来赞美他,我们一起读一读。学生深情地诵读,又一次深化了主题。我乘势利导:读到这里,相信你们对这位英雄有了许多感受,他勇敢、坚强、博爱、无私,这正是英雄高尚品质的真实写照。或许你对课文内容还有些疑问:比如宙斯为什么不给人类火种?赫拉克勒斯是谁?他为什么就不怕宙斯,敢去解救普罗米修斯?太阳神阿波罗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课文虽然不能给我们解答,但是有一本书会给我们答案,那就是《希腊神话》这样让学生产生对神话的阅读兴趣,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有效地推荐了阅读书目,使学生的阅读得到拓展。

21、四年级上册11课蟋蟀的住宅评课稿听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11课蟋蟀的住宅评课稿听课笔记

天上午,随校长、教导主任一道听了本学期新进我校教师的课,这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让听者如沐春风,拍案叫绝,故记之。

首先,这是一堂辨识度很高的语文课,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从理解课题开始,删繁就简进入正题。出示蟋蟀图片,认识蟋蟀又叫蛐蛐,学生的兴致马上来了。未成曲调先有情,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抓住第一自然段句子中的关联词进行教学,不光还,还可以换成哪些其他的关联词语?学生找出不仅还不但而且既又从课文内容上看,主要侧重于前面还是后面?这样的教学显得扎实有效。平时,关联词语教学往往不够重视,采用替换教学,对相近的关联词语进行了巩固与运用,成功串起珍珠。认识著名作家法布尔以及他的《昆虫记》,让学生做一个粗浅的了解。接下来是初读课文,一般来说,初读课文需要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比较具体的提示:第1自然段,蟋蟀出名的原因;第2-6自然段,();第7-9自然段,()。这种方式,可圈可点,便于学生操作,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读书的目的明确,这是对学生整体把握能力的训练。检查字词教学,重点讲了蔽、惧、搜、毫四个字,选择这几个字,是颇一番思量,因为都是平时学生易错字。接下来,教学蟋蟀住宅的特点,抓住句子进行教学,如:蟋蟀在平台上弹琴,其实是蟋蟀在鸣叫,把它说成是弹琴,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说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着蟋蟀活动的图片,一共三幅图,分别是享受美食,做游戏,欣赏风景,运用拟人句来说。这个环节的教学,是学习课文表达方式拟人的手法,以课文为例,进行学习迁移运用,举一反三。而且,从内容上都是讲蟋蟀的活动,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并不突兀。最精彩的要算让学生变换人称方式来进行介绍。大家好,我是一只小蟋蟀,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这个环节的教学,体现了老师的教学理念:创设语言表达的情境,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匠心独运,令人赞叹。

其次,老师具有很强的指导艺术。蟋蟀的隧道长九寸时,九寸是什么概念,学生还真的不知道。因此,老师讲解,告诉学生一寸3厘米左右,9寸就是30厘米左右,用手比划长度,让学生很直观形象感受到其空间的大小。在教学半掩这个词时,让学生上台演示关教室的门,什么叫做半掩,趣味盎然。老师把蟋蟀住宅特点的学习与感受蟋蟀聪明能干结合起来,比如,隧道为什么要倾斜的?为什么要朝着阳光?整个过程,指导细致,有条不紊。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成长进步是明显的,就是老师之功。在老师的心中,环节的设计目标指向非常明确,为什么要有这个设计?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的教学时朴实的,也是扎实的。不花哨,但是很实用。老师教学处理,做到详略得当。重点教学第5段,舍得花时间,浓墨重彩,精雕细琢。而第6段教学,就一笔带过。一篇文章,要选择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来教,千万不要面面俱到,要学会取舍。

第三,老师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感觉舒服。朗读指导令人耳目一新。科学小品文比较枯燥乏味。老师通过指导朗读,在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蟋蟀聪明能干以后,让学生读出这种感觉。读中理解与感悟,读中积累,比如读出排水优良的感觉;读出隐蔽安全的感觉。带着感觉去读,读出的味道就不同了。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说,这堂好课,有什么缺憾的话,那就是改变人称,让学生介绍蟋蟀的家这一个环节。两个学生都上台讲,欠缺的是,虽然特点讲了一些,但是有好一些没有讲到,课文中的词语运用的也比较少。如果,老师在教学时候,能够有机板书重要的词语,让学生有所凭借,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让学生借助语言的桥梁,讲起来就会顺畅些,而且目标指向也更加明确:一是要讲出住宅的特点,二是要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在语言表达的时候,要注意避免空泛,胡乱讲一通这一弊端。

22、四年级上册26课故事二则之纪昌学射评课稿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26课故事二则之纪昌学射评课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纪昌学射》这则寓言篇幅短小、内容浅显,但人物个性鲜明,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勤学苦练的纪昌。特别是文章中描写纪昌练眼力的句子,描写生动,突出表现了纪昌的品质。这部分内容既是故事情节的重点,也是语言表达上的重点,应该说是人文精神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孩子紧抓练眼力语句,在读读议议、品词品句中感悟纪昌品质。

《纪昌学射》既然是一则寓言,肯定有其区别与一般的写人记事的文章,除了人物的形象与精神之外,必有其深刻的寓言。课文几乎没有写纪昌是怎样学习射箭的,只是一句话飞卫开始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与其说是学射不如说是练眼。那么课文为何不叫纪昌练眼呢?飞卫为什么一再强调纪昌练习眼力呢?抓住这一矛盾点,我引导孩子在体会了纪昌那么花功夫去练眼力后再去感悟这则寓言的深刻寓意: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让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体会更深。

教学反思2:

这两则寓言分别告诉我们要有恒心和毅力;要防微杜渐,不讳疾忌医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多读多感悟,同时,我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现自身价值,并体会寓言的深意,从而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23、四年级上册26课西门豹治邺评课稿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26课西门豹治邺评课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根据课文的特点,我把西门豹是怎样利用送新娘的办法破除迷信的这部分内容作为重点,并以西门豹的言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西门豹破除迷信的过程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惩办巫婆和教训官绅是主要部分。尤其是惩办巫婆的部分,西门豹的语言十分重要,他用了一个借口,将计就计。教学中我抓住课文中西门豹说的三个重点句,让学生先找到这些句子,读懂意思,再进行语言的转换练习,然后各自根据自己的水平和习惯反复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并借助准确、有感情地朗读把各自研究学习的收获告诉大家。

教学反思2:

先结合小标题把握好复述内容的条理;再创设写奏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长话短说;最后,利用表格,要求学生把重点内容讲清楚。课后鼓励学生挑战选做题,小组合作写剧本,准备元旦举办班级戏剧节。

24、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是本组一篇精读课文,叶圣陶先生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以此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1.教学效果

本单元主要是训练孩子处处留心,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学习作者相应的观察方法,而这篇《爬山虎的脚》就负担着这项任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课文重点放在让孩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对事物的观察方法。学生初读课文后,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又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接着通过做动作体会词语,初步感悟这些词句的意思。然后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引导观察直观理解,从而轻而易举就突破了理解上的难点。

2.教学收获

  课文比较长,所以,课堂处理方面要学会取舍,这篇课文每个段落要表达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采取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结合刚才对于简笔画的理解,学生们模拟爬山虎爬行的过程,通过手指来体会触巴拉贴等动作,学生通过朗读和亲自体验爬山虎爬行,对整个爬行过程有了较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3.不足之处

我在备课时其实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读书,并且分层次去读书,但是虽然采取了多种读书的方式,实效性并不大,在一个个环节中并没有看到学生在读书上的明显提升。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教师也没有及时给予指导性的评价,结果就失去了层次性读书的意义。

4.改进措施

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想尽办法引导学生啃课本。在学习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时候,让学生拿出笔画一画,大多数孩子重在画,根本不知道要从书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教学效果的。所以,不管教学的哪个环节,老师都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本,反复朗读、研读、体会读,不能够停留在表面。

25、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教学实录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引发思考

师:请大家看一组图片。第一张,认识这是谁吗?(出示图片)

生:千里眼,我在《西游记》里看到过。

师:他最大的特异功能是什么?

生:千里眼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东西。

师:再看看第二张图片。这个人是

生:顺风耳。顺风耳的听力特别好,他能听到很远的地方的声音。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词

生:腾云驾雾。

师:读到这个词,你想到了哪个神仙?

生:太白金星,他经常踩着一朵祥云就来了。

生:我想到的是孙悟空,他一个筋斗云就是十万八千里。

师:我们再来看一个词,大家一起读出来。

生:呼风唤雨。

师:有没有想到谁?

生:我想到了风婆。

生:我想到了雨神。

师:刚刚我们说到的全都是神仙。在神话故事中,他们能做到很多人类无法做到的事情,因此古代人民也经常借用这些神仙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如果王老师告诉你,我也有这样的本领,你们信不信?

(学生有的说相信,有的说不相信)

师:爸爸到上海出差打电话给你,你能听到这千里之外的声音吗?

生:能。

师:妈妈出国了,通过监控能看到你在家的表现吗?

生:能。

师:乘坐飞机,四周都是云雾,有没有腾云驾雾的感觉?

生:有。

师: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妙,曾经只有神仙才能做到的事情,今天我们都可以做到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呼风唤雨已经不再是件艰难的事情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呼风唤雨的世纪》。看老师写课题,请同学们注意看,这个呼字和唤字一样都是口字旁。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师:这里有一个词叫世纪,谁知道什么是世纪?

生:100年就是一个世纪。

二、紧扣重点词,学习提问策略

(一)层层深入,发现提问方法

师:同学们,这一课的题目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呼风唤雨,这个世纪的变化该有多大呀!都有哪些变化呢?打开课本,请你认真地读一读这篇文章,注意把字音读准确,同时画出这个世纪中的发明和发现。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勾画)

师:谁来把屏幕上的句子读一读?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学生读)

师:有没有同学发现,在这段话里有一个词绝对是重点?谁来说说看?

生:我觉得是呼风唤雨。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呼风唤雨这个词反复出现,肯定很重要。

生:加上课题中的呼风唤雨,这个词一共出现了四次。我们经常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人家都说四遍了。

师:面对这么重要的一个词,我们肯定不能轻易放过它,那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可以用一个特殊的符号把它标记出来,比如画个重点符号。

师:把它标记出来是个不错的方法。

生: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还可以重读这个词。

师:重读法,不错。你来试着读给大家听。

(该生读,强调呼风唤雨)

师:面对这个非常重要的词语,还可以怎么做?

生:可以理解它的意思,在旁边写出来。

师:那谁来说说呼风唤雨的意思?

生:呼风唤雨原指神仙道士行使刮风下雨的法术,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有时也比喻反动势力的猖狂活动。

师:我想问问,你刚才说了两个意思,在这儿你选哪个意思?

生:我选能够支配自然这个意思,就是说有很大的本领,大有作为。

师:把重点的词语画下来,并且重读了,理解了意思,很好。我们还可以怎么做?

生:可以针对呼风唤雨提一些问题。

师:抓住重点词语提出问题,这个主意很好。在我们刚刚读的这段话中作者就提了两个问题,谁发现了?读给大家听一下。

生(读):是谁来呼风唤雨呢?靠什么呼风唤雨呢?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要呼风唤雨?

生:怎么样呼风唤雨?

师:同学们,我们抓住重点词,可以画下来、重读、理解意思,还可以根据重点词提出问题,这样的学习方法非常好。编者也是这样做的,他提出了问题,并且批注在了旁边。谁把作者的问题读给大家听?

生: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

师:大家都清楚了,以后遇到一个重点词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生:除了勾画、重读、理解意思,我们还要学会抓住这些重点词来提问,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

(二)从扶到放,运用方法提问

师:同学们,抓住文中的重点词提问这个方法的确特别好,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找到关键词才行。屏幕上出示的是课文中的两段话,这两段中都有重点词,你们自由读一读,看能不能找到重点词?

(出示段落一:)

在 20世纪100年的时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出示段落二:)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学生默读思考)

师:第一段话的重点词是什么?

生:我画的是发现和发明。这两个词是近义词,很像,而且在这段话中还出现了两次。

师:挺有道理的。来,读一读这两个词,再读读这段话,强调一下这两个词。

(学生读词语和这段话)

师:面对这么重要的一个词不能放过,那就来提问吧。

生:在20世纪,人类发现了什么?发明了什么?

生:人类是怎么发现的?怎么发明的?

生:是谁发现和发明的?

师:我们再看看第二段话,你画出的重点词又是什么?

生:我画的是千里眼和顺风耳。

师:你为什么画出了千里眼和顺风耳这两个词?

生:因为这两个词很特别,加着引号。

师:的确,这些很特别的词语值得我们关注。来,紧扣这两个重点词提出你的问题吧!

生:为什么要加引号?

生:千里眼和顺风耳过去指什么?现在又指的是什么?

师:同学们掌握了抓住关键词进行提问的方法,很好,提出的问题也很有价值。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你还会提出哪些问题。可以运用刚刚学到的抓重点词提问的方法,也可以用前面学到的其他方法来提问。大家既可以针对全文内容来提问,也可以根据部分内容来提问。除了针对内容提问,大家还可以就写法提问,或者从得到启示的角度提问。

(学生细读课文,思考,提出问题,写在问题清单中。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梳理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一)紧扣课后题,发现梳理问题的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提出问题后还要学会梳理问题。该怎样梳理问题呢?我们来看看课后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出示课后第2 题)

生:我们可以把小组几个人的问题整理在小组问题清单上。

生:我们应该分析一下小组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可以先不管它。

师:同学们的这些发现都有价值。下面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请各小组梳理一下本组提出的问题,合并相同的问题,将暂时可以搁置起来的问题和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分别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小组合作学习,梳理问题,填写表格。)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说说你们小组提出的问题哪些是可以暂时不管的。

生:我们准备先删除不管的问题是:是谁来呼风唤雨呢?靠什么呼风唤雨呢?因为这两个问题课文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可以不用回答了。

生:我们组准备删除的问题是:天体是什么?远洋船舶是什么?我们觉得这两个问题跟课后题中的什么是程控电话一样,都不影响对课文的理解。

师:那你们觉得哪些问题很重要,需要解决?

生:作者为什么要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20世纪的变化?

生:发明和发现有什么不同?

生:为什么说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

生:千里眼和顺风耳现在指什么?

生:为什么作者说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个地球村?

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社会还有哪些变化?

(二)聚焦重点问题,读中尝试解决

师:刚刚我们提出了6 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不过一节课时间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让我们先来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发明和发现有哪些不同?请大家好好读读课文第4 自然段,想想这段话中写到的哪些属于发明,哪些属于发现。

(学生读书思考,然后交流)

生:发明的是程控电话、因特尔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

师:对,这些以前没有,后来产生了,这就是发明。发现的有什么呢?

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原子核世界的奥秘。

师:这些一直存在,不过之前并没有被人类找到。现在明白发明和发现的区别了吧?

生:明白了。

生:我知道了,要解答问题一定要好好读课文。

师:非常好。我们不仅要读书,还要联系生活来思考。刚刚大家还提到千里眼和顺风耳的问题。结合这段话,联系生活,谁来说说生活中的什么是千里眼,什么是顺风耳?

生:我觉得电视、报纸、网络都是千里眼顺风耳。比如昨天四川的地震,我就是通过电视新闻知道的。

四、关注表达方法,质疑解疑中落实语用

师:同学们,我们提问的时候,不仅可以就课文内容提问,还可以就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问。我们再读读这段话,大家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默读思考,提出问题)

生:作者连着用了好几个没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是呀,作者用了那么多没有来写百万年前的生活,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生:想表达当时的科技很不发达。

生:想写出过去和现在的差距很大。

师:这种方法真不错,我们也来用一用。同学们想想看,那时候除了没有课文中写到的电灯、电视机等,还没有什么?如果让你来写,你会怎么写?

(学生思考,动笔写,教师巡视,写好后交流)

生: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冰箱,没有空调,也没有高铁,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生:那时候没有微波炉,没有电暖气,没有按摩椅,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师:同学们再想想,现在有了什么?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写一写。

(学生思考,动笔写,教师巡视,写好后交流)

生:现在有了汽车,有了高铁,有了飞机,太棒了!

师:他情不自禁地加了三个字太棒了,还有一个感叹号。我采访一下这位同学,如果把感叹号换成一个表情,你会选什么表情?

生:破涕为笑,激动不已!

师:人们靠着科技对世界进行了那么多的改造,原来没有的,现在都有了,原来不方便的,现在方便了,所以说这是一个

生: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相信课文学到这里,大家对呼风唤雨一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提了不少问题,但是时间有限,我们只解决了两个问题,其他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解决,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6、五年级上册第4课珍珠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第4课珍珠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1.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把握主要内容时不能再用填空的形式,应该整个问题在开始时放给学生们去解决,并且可以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比如这个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培养快速阅读和概括文章的能力。

2.在解决文章的阅读提示时,我应该扣住文章的主线信赖的产生过程进行分析,而不是单独的罗列显得凌乱。应该把握住身体上的距离与心的距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同学们就会更加容易理解。

3.在文章学习进入到自主探究阶段前,最好将本课的方法再次进行梳理与呈现,帮助学生进一步进行自主阅读与思考。同时在学生发言时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回答,有问题及时指出。

4.文章的学习落脚必须在写,所以文章最后关于写法的整理也是必要的,必须让学生懂得作者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反思2

1.通过查找课文相关语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理解、体会珍珠鸟的可爱及作者的情感;

2.通过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和宽容,进一步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内涵,使学生懂得不论是人与动物,人与自然,还是人与人之间,必须互相信赖、理解、宽容,才能和睦相处,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7、五年级上册第3课桂花雨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第3课桂花雨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翻开《桂花雨》,沁人肺腑的清香四处弥漫。纷纷扬扬的桂花雨洒落的是琦君童年的欢乐,多年后对家乡的追忆怀念更融入在那细细密密的桂花雨中。琦君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将我们带到她儿时伴随桂花香味的乐趣中,闻花香,摇花乐,点点滴滴尽是思乡情。

杭州也有桂花,那一处小山即是风景名胜地满觉陇,著名的满陇桂雨美得过分。秋风乍起,纷纷扬扬的桂花从天而降,满地的桂花花瓣像铺了一层金沙,又似薄薄的金雪。满陇桂雨虽美,但毕竟代替不了儿时摇花的乐趣,更无法慰藉对故乡的深深怀念。

《桂花雨》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琦君的母亲。琦君从小父母双亡,被寄养在她的伯父伯母家中,文中的母亲便是伯母叶梦兰。寄人篱下的自卑感与痛失双亲的孤独感并没有烙印在琦君的身上,《桂花雨》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活泼开朗可爱的小女孩形象,这得益于叶梦兰细心的照顾和倾心的疼爱。有人说,读琦君的文字就像翻阅一张张老照片,隽永却不乏清新,琦君的很多作品当中都是关于家乡的,其中缺一不可的人物就是母亲叶梦兰,如《粽子里的乡愁》、《春酒》等,激发学生对琦君作品的阅读兴趣,可以以母亲这一形象为依托,搭建阅读桥梁。

教学《桂花雨》,重点就是让学生通过字里行间感悟到琦君对故乡的思念,这份思念寄托在笨笨的桂花树上,浸泡在浓浓的桂花香里,融入在纯朴的摇花乐中。引导学生通过看树、闻香、摇花、悟情感悟对家乡的思念,再过渡到琦君的简介,引出母亲叶梦兰,通过阅读《粽子里的乡愁》和《春酒》的片断,体会母亲的形象,推荐琦君的儿童文学作品。

一、感悟关键词,感悟的应是一颗语文的心

体会关键词语的内涵,以点带面式地加深对文本的感受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课文中有一个字:浸。在全文中出现了两次,分别是: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在这里浸可以理解为淹没,说明全村淹没在桂花的香气里,强调桂花香气浓郁弥漫。一个学生理解为泡在液体中,并将桂花的香气想象成液体。这是一种丰富的想象、丰盈的情思,而这正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源头活水,是具有欣欣向荣般言语生命的有力呈现。是在于她有一颗语文之心,一份对于美的高度追求之情!而我却果断地下了个错误的结论,以标准化的答案一票否决孩子的才情,这正是语文教学中不可饶恕的浅薄。

如果我的脚步放慢一点,放大她无邪的言语诉求,问问她是否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体会该多好。退一步看,我这种将浸字的几种解释出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选取最合适的,本身就是一种错误。这种标准化的答案行为是学生放飞想象力的大敌。从研究型的学语言角度去误读语文,学习言语,这是一种本末倒置。何不围绕这个浸字放开学生的思绪,让他们在桂花香里自由翱翔,想象桂花的香味有多浓郁,以想象来深化对词语内涵的体味,比标准化的答案更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更吻合小语的学科逻辑规律。

二、情在雨中,桂花雨洒桂花情

儿时的桂花雨从何而来,自然要提及琦君的摇花乐。教学中,我将充满童真童趣的摇花乐融入到闻花香中,淡化了教学的重点,没有突显出主旨。

摇花乐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是儿时的一个生活剪影,它承接课题:桂花雨(故乡的桂花雨),启续杭州的秋风乍起时的桂花雨(满陇桂雨),在对比中更突出对家乡的那种深深的怀念,那份家乡情是任何地方的桂花雨所不能取代的,哪怕是被称为三绝之一的金雪满陇桂雨都不可比拟。

《桂花雨》文脉清新、意脉丰厚,它给我们传递了一份浓郁的思乡情,一种对人性的高度赞美!

教学反思2:

一、课文解析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课文以桂花为主线贯穿始终,语言清新质朴,意味隽永,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章开篇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喜欢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二、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

1.以读为本,读中感知、感悟、体会、品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课的教学中以读为本,指导学生在读中感知文本内容、感悟文本内涵、体会作者情感,品味语言的优美。读文是学习文本的前提,首先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做到不加字、不减字。初步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能够明白什么是桂花雨。其次,重点段落的精读,体会其中的内涵,感悟作者在文本中字里行间透露的内涵。其三品读句子,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用一定的符号标出来,再指导学生细读这些句子,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文本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朗读,把作者的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

2.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阅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感知、感悟、理解与体会能力以外,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应该逐步培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阶段目标时提出,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尝试训练学生的默读速度。当然因为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默读时部分学生只能完成默读的任务,并没有能够完成速度的训练和问题的思考。或许是因为我在时间上没有给足,有好几个学生没有能够达到默读的目标。

3. 利用好课堂的主阵地

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很宝贵,只有充分利用好,但是在课堂上又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盲目的赶时间,在我看来应该是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到实处,不急于为了赶时间而把每一处都教学的很简单,不能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达到学习目标。在教学环节上应该就像课文一样详略得当,方法合理,最终我认为学生都会有收获的。

二、课堂教学的败笔之处

对于新课标的学习还是不够,没有真正领会新课标的核心内容。虽然本节课看似是以学生为主体,特别在指导学生默读思考问题时收的太急,导致部分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其次老师牵引的太多,一直牵着学生学习,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体现。形式上看似学生是主体,实际上还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被动的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真真正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被动的要我学转换成主动的我要学。只有教师扎扎实实教语文,学生才能扎扎实实学语文。

28、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白鹭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白鹭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反思我的《白鹭》课堂教学,我努力把握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利用教学媒体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堂中设计了多种读书的方式,以读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感悟韵味无穷的白鹭,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或仿写或作画,引导学生遐想,孕育出学生独特的感悟和想象,提升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参与度高,学习效果明显。总之,把握住每一课自身的特点,抓住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新课程标准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必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反思2:

《白鹭》是部编版新课标第九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全文语言朴实流畅,优美如诗。尤其是字里行间饱含的那份浓浓的诗意,使人回味无穷。整篇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流畅。全文看似状物,读来却优美如诗。白鹭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一个字美!它的颜色美,形体美,觅食、栖息、低飞的画面更美!它给大自然增添了活力,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无穷的乐趣。白鹭本身蕴含的这种无尽的美,正是作家郭沫若全文所要传达的!

一、教学效果

调动积累,走近白鹭 。

首先板书课题,齐读两遍,说一说你对白鹭的了解?古代诗人笔下的白鹭是怎样的呢?此环节做的比较充分,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交流得非常火热,特别是出现白鹭的古诗句,一下子交流了八句,引导孩子们诵读,进一步感受诗人眼中白鹭!为下文理解白鹭是一首诗作好铺垫。

1.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自古以来,白鹭就是人们吟诵的对象,那么作者给予它怎样的评价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标画出相关语句。孩子们很快便找到了两句话: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开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结尾)引导发现这种首尾照应的写法,感受以诗作喻写白鹭的美,结尾强调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诗,内涵比开头深了一层。

2.品词析句,领悟白鹭如诗如画的美。

出示课件:潜心默读作者勾勒了白鹭的哪几个画面?边读边把感受写在旁边的空白处。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入。接着在班内展示交流,主要聚焦:颜色美 外形美、生活画面美(觅食 栖息 低飞),最后让学生在朗读声中感受语言美和白鹭的美!

3.合作探究,启发想象。

探究一: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的是在望哨吗?质疑激趣,启发想象。

探究二:白鹭在清水里钓鱼,怎么理解?

探究三:本文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物及人,真正感受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二、成功之处

教学本文有三点值得称道,一是借助课前预习环节查阅资料,既让学生动了手,也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一种简洁方法,还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二是培养了快速阅读能力以及概括能力,这主要体现在第二个环节;三是创设了自读自悟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引导学生由不会到会,落实了由教到不用教的新课标精神。再有,创设探究氛围,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三、不足之处

在品词析句环节注重了自读自悟,但是琅琅读书的预设太少,用时也太少,比较句子去感悟内涵也有点蜻蜓点水。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在品词析句上下功夫,会引导学生背诵积累如诗句般的语言,以便积累更丰富的语言,为学生的语言交流夯实基础,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29、五年级上册10课牛郎织女一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10课牛郎织女一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初读课文,学习新词。

1、默读故事。

2、读黑板上的词语:嫂子、勤恳、筛子、稀罕、裂开、酿酒、瞌睡、梭子。

①罕hǎn:(音)在词语稀罕中读轻声;

③嫂子:(形)嫂的右边部分易写错;(义)嫂子是指哥哥的妻子。

②酿酒:(形)和酿造有关的,一般是酉字旁。

(识字教学,从音形义三方面,各有侧重地进行简要的提醒和解释。朱老师的字理识字特别有趣,讲得清楚明白,让学生能更好地记住和区分。)

二、抓住关键词句,交流阅读感受。

方法指点:我们学习了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快速读懂文章内容。

(一)牛郎:身世可怜

1、读完后,牛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可怜(老师引导:身世可怜)

什么叫身世可怜?(结合课文内容谈理解)

父母双亡、家人对他不好。

2、课文中,哪里直接写出了牛郎的身世可怜?(找句子,划出)

①主要集中在第一段:父母双亡;吃不好、睡不好;遭遇冷暴力;哥嫂独占家产;名字都没有

②还有学生找到第6段中:嫂子在旁边,三分像笑,七分像发狠,说:我们挑顶有用的东西给你,你知道吗?你要知道好歹,赶紧离开这儿。天还早,能走就走吧。

(这句话虽然不是直接描写牛郎身世可怜,但也十分重要,老师顺势让学生通过朗读、抓住关键词理解,来进一步感受到牛郎的身世可怜。)

理解句子,先要读通,读透,读出语气、感情。请学生齐读、单独读、再齐读。

这句话非常有意思,所谓有意思不是有趣,而是要理解其中一些关键词背后的意思。老师引导学生去找关键词,如:知道好歹(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好,才会说重话);赶紧(哥嫂恨不得让牛郎快点离开);顶有用(说反话,实则是一些没用的破烂东西,欺负欺骗牛郎。)

③再读一读:集中描写牛郎身世可怜的第一自然段。

(二)牛郎与老牛

1、牛郎身世可怜,好在有一头老牛相伴。找一找,牛郎和老牛之间是如何相处的?(划出)

学生主要找到第3、4自然段中的句子,内容较多。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有些内容是写牛郎照顾老牛,有些内容是写老牛照顾牛郎。

①牛郎照顾老牛:主要集中在第3自然段。归纳:牛郎照看那头老牛挺周到。(第一句话)板书:照顾周到。

具体从哪里看出?饮食、清洁。(学生找句子,老师帮助归纳。)

②老牛照顾牛郎:主要集中在第4自然段。归纳:相处亲密。(板书)

具体从哪里看出?倾听、陪伴。(学生直接归纳出。)

(朱老师先请学生找到关于牛郎和老牛之间相处的句子,再把较多的内容分成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概括;再找到具体的句子,归纳他们彼此照顾的具体表现。方法在反复的训练、运用中习得。)

③师小结:可见,对他人或者对一个动物好,是要有具体的表现的。

④读第4自然段,老牛对待牛郎,是比较神奇、有趣的地方。

3、想象:牛郎在与老牛的相处过程中,他会和牛说些什么事情?

成家立业;期待遇到好心人(学生主要联系下文,进行想象。)

师引导:当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最想与别人倾诉。想象一下牛郎会遇到什么困难?

没有粮食,生病,没有钱,没有衣服御寒等(学生思路被打开)

师小结:独自一人在外生活,衣食住行都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30、五年级上册9课猎人海力布评课稿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9课猎人海力布评课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1.本单元以民间文学为主题,本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非常动人的蒙古族民间故事,而且具有神话色彩。故事描写了善良、诚实的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一块宝石,使他听得懂动物的语言,为了拯救乡亲们的生命,他把可怕的消息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得救了,而他自己却变成一块石头,赞美了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因此人们世世代代纪念他。这则故事虽然篇幅较长,但语言通俗易懂,运用多种描写手法,使得人物形象鲜明突出,重点围绕海力布舍己救乡亲的中心事件,层层铺垫,寓理寓情于故事中,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教育。

2.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我们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学习浏览课文的方法,练习有一定速度地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3.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又因为课文的篇幅较长,情节曲折生动,情感丰富动人,所以教学中要尽量给学生创造自读自悟、自由想象、倾吐真情的空间,因此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学法上,我们贯穿的主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反思2:

《猎人海力布》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了一块能听懂动物说话的宝石,后来为了救乡亲们,他把听到的话告诉了乡亲们,自己却变成了一块石头的故事。赞美了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本文为民间故事,充分体现故事情节完整、曲折、生动的特点,并带有神话色彩。运用多种描写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现总结如下:

1.追根溯源,猎字入手, 感受祖国汉字的博大精深。

课件出示 猎字的演变过程,并让学生猜一猜它的内涵,接着课件呈现它的本义以及引申义。此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看课件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从而对汉字文化产生仰慕之情。

2.聚焦猎物,理清文章脉络。

默读全文,发现猎物有哪些变化?学生们自读自悟,很快把握住了相关的语言文字,即猎物很全很多,大家分享;猎物越来越少;猎物没有了怎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通读全文,用列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描写了几个镜头,班内交流归纳:分享猎物;救小蛇得宝物;听懂语言,救乡亲。

3.走进人物内心,领悟精神品格。

自由默读课文,标画让你感动的句段,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徜徉,在心灵受到震撼中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人物品质逐步凸显。海里布的善良、机敏、舍己救人的品质犹如一座丰碑竖立在孩子们脑海之中,情感受到熏陶和感染。

4.复述课文,落实核心目标。

引导孩子们抓住主要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填空的形式学习复述的方法,学生很快便完成目标,复述的条理清楚,此能力进一步得到了锤炼。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引入汉字的由来,孩子们立刻进入状态,对汉字的起源产生了极大的敬畏感。继而,再聚焦猎物,在读书中学会寻找关键线索,为复述作了最好的铺垫。紧接着品词析句,将孩子们的情感推向高潮。再通过复述,学会把握文章的梗概,概括能力进一步提升。总之,学生在自读自悟中综合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品词析句时,注重了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理解句子以及句子包含着的社会含义,但是揣摩用词的精妙未能涉及,特别是有声朗读预设得更少,所以整堂课缺少有滋有味的朗读,显得沉闷。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教授这篇课文,我会增加指导朗读的环节,让学生享受读书的韵律美、节奏感!我会让学生在斟酌用词上下功夫,在对比中感受作者文笔的功力,从而让学生也能迁移运用。会创设口语交际的平台:你若在现场,或是龙王,或是小蛇,亦或是知情的人,会怎么劝说海里布呢?他会做怎样的选择呢?

31、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评课稿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评课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1.感知文本。语文教学的前提是读。读通读顺、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读出道理。每一遍的朗读有每一遍的收获。初度的目的是读通文本,感知文本大意。作为文本的第一次朗读,我以(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读完说一说课文中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题目是将相和,那么之前两人之间因为什么原因不和呢?(2)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三个小故事,请用划出每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或者词语,用横线画出来,并试着找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通过同学的朗读后,学生基本都能够找到相关句子,也都能总结出三个小故事的题目。

2.细读感悟。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课文中的将与相为什么不和,最后又为什又和了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说一说这些句子中你能看出廉颇和蔺相如的什么性格。作为学生,在通过朗读之后能够找出文中的句子,但在理解上比较困难,只能从表面上来理解出其中的含义。思考再三,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上,我临时调整为先从完璧归赵开始教学。让学生边学习故事边进行提炼任务品格,这样把难度降低一点。

(1)让学生先重点朗读第一部分(1-10)自然段。边读边找出文中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勾画出蔺相如说的话。从这些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再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逐渐能够找到句子,并结合句子理解出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我既遵循学生的思路但不脱离教学重、难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廉颇、蔺相如的光辉形象都已深深地印入学生的心里。

(2)放手自学,作为本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三个小故事的写作方法有点相似。指导学完第一个故事之后,便指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归纳好之后我便将第二个、第三个小故事的学习放手给学生进行自己学习。通过小组自己学习来体会蔺相如与廉颇的性格特点。最后进行交流总结评价的时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原则,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在充分交流、探究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汇报自己的体会和收获。在汇报时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作为五年级的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是完全能够学到知识。而且在小组中,学生通过合作来学习,效率会更高。

2.教学中的不足。

(1)学生对于此篇课文的教学学习,如果教师不要太过于进行教学的太深,学生通过朗读就能体会出文本中蕴含的人物品格,但作为五年级的学生,结合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品格。因此在指导学生通过语言、动作来描写人物品格方面过于扣得太细。导致学生学习起来难度有点大。特别对于后进学生,更是难于理解。这也许是在备课时考虑到他们的有点少。

(2)自己课堂的另外一个败笔,是阅读之后的评价阅读也是最欠缺的。学生在评价学生朗读时,学生在评价别人朗读时并不能正确客观的来进行评价。而是只找问题,没有一种欣赏、发现、客观的眼光与认识去评价别人。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这也是重点要培养的,让学生在朗读时能够客观公正的对学生进行评价。逐步培养一种欣赏别人、发现别人优点的良好习惯。

总之,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总会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不论怎样,我们只有一个追求就是真实的进行语文教学。让学生扎实的学习语文。这也是作为语文老师的初心。

教学反思2: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错的精神。文章语言简练,人物形象鲜明。

教学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用查字典了解词语意思,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准备。教学中先在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每个故事,深入研究每个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并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让学生读、议、辩的形式让学生感受。

32、五年级上册第5课搭石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第5课搭石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搭石》是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组教材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体现了乡亲们淳朴的爱。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一识字教学,集中和分散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识字教学,我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先整体认识本课要求会写和会认的字词,以及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再学文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想象画面理解,联系生活体验理解,也有教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等。

比如在初读课文后认读生字词时,不但要求学生读准,部分词语还进行了拓展,如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ABCC形式的词语,借此机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积累的这种形式的词语,拓展了学生的词汇量。在教学协调有序一词,学生对协调有序的理解一直是抽象的,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又通过学生体验走搭石的节奏加以理解。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协调有序。 在学习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两个词语,相机学习生字绰,课件出示字典的三种解释,学生联系上下文知道应该是姿态柔美,然后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和图片来理解,并通过朗读体会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美,达到了感性理解和个性思维的统一,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文本教学,捕捉画面,品读文美

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悟老人摆搭石,摆出了助人美;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含着的谦让美; 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所体现的敬老美,同样都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人景合一的和谐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如上了年纪的人摆搭石的场面,通过学生想象老人发现不平稳的石头到放平稳,再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才离开这个过程,他会想什么,做什么,体会他认真负责,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又如年轻人背老人过河,通过理解理所当然, 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还有哪些人来走搭石,家乡人会怎样做的,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来体现出他 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学生通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习最后一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以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在这节的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教学总结的语言过多,随机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不够。二是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没有落地,如:批注感受的时候,学生只画了相关语句但没有写出感受,在讲谦让美这部分时,学生在表演走搭石时,动作不规范,没有引导学生明白走搭石的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不断努力,不断反思,争取更大进步。

33、五年级上册24课月迹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24课月迹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本文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为了避免让学生读得支离破碎,不能体会其中的美妙,我就思考编者的意图,他们是想让学生提升文学修养,在读中领悟作者的美好情感,在读中明白只要我们有了美好的情感就会去发现美好的生活的道理。于是教学中,我就带领学生读课文,由分自然段读,到小组合作读、默读,一边读一边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把我想到的能读的方法都用上了。一节课下来,学生终于把课文读通了,可是情感的表达还是不够。怎么办呢?于是我从杂志上找到了一篇描写作者童年生活的文章,在授课前也读给同学们听了。在我的带动下,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感来读文章,分析文章,效果的确很好。

教学反思2:

本单元的语言训练点是抓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围绕这一训练点,本课教学以月迹为线索,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创设情境,引出月迹;默读课文,寻找月迹;研读对话,升华月迹;课堂练笔,拓展月迹。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沿着清晰的教学思路研读文本,感悟语言。运用自读、浏览、批注阅读等策略迁移学法,关注文中的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尤其关注语言描写,从而解读文本深层的思想内容。通过本篇自读课文的教学,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34、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评课稿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评课稿教学反思

无论起点多高,需以基础着手

老师明白以基础着手,以基本入手,教师要教的明明白白,学生要学的扎扎实实,这才是一堂充实的课程。老师关注古诗和现代诗的差异;关注单元导读;关注古诗的读悟等,循序渐渐,切实关注到学生的学情。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

教师教授学生知识、道理固然重要,但《语文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这也是目前语文教学所有重点关注的地方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郭老师,对学生读古诗的指导十分扎实,读古诗要读的正确,引导学生要读诗题、朝代、诗人;读古诗要读的有节奏,七绝整体可分为223的停顿来读,教会学生这样读是基础,但教会学生诗的节奏不必刻意为之,将节奏放在心中才是至关重要的。读古诗要读的有画面,她引导学生用手做取景框,用感悟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出了落月寒鸦图、渔火红枫图、夜半钟声图。

以文带文,博闻广涉

虽然语文教学倡导零起点教学,不随意拔高教学目标、评价要求,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不忽视学生差异,不扼杀学生兴趣等,但带领学生领略文学之美,文字之雅,感情之真,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爱是至关重要的。通常情况下,了解一篇诗文,仅在其中斟酌、探索是完全不够的,我们需要举三而感一,读更多类似的诗文帮助我们理解一篇诗文。这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学方法。郭老师这种方法也运用的极好,如理解诗中画面的动静,郭老师便举例李白的《静夜思》;理解诗愁之情的时候,郭老师列举了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杜甫的《登高》、纳兰性德的《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共悟秋愁、失意之愁

其实中高考作为教学的重要指向标之一,已经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学需要侧重于阅读和写字。学生需要具备一定量的阅读积累,需要具有一定的阅读速度,需要具备基本的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需要规范、美观的书写汉字等,。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语文课堂上教师给学生的启蒙和拓展,让学生对语言文字充满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练字写作的习惯,才是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

一些可优化的地方

郭老师这节课无疑是一节朴实且扎实、基础且充满创意的语文古诗教学课,可以直接让我学习到以上三点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方向,还有诗眼的品读、秋日的缤纷等等,这些提升既让学生受益匪浅,也让诗歌得以升华、课堂得以拓展。但我觉得,语文课堂,教师的范写有点少,总计只有愁字一个,其余大部分均用张贴和学生书写代替,其中有诸多便利,但就书写指导,教师示范这点来说,对小学生书写来说效果不佳;其次,教师范读也略显逊色,当然我期望有朗诵者那样极高的朗诵水平,给学生以诵读的美的欣赏,通过声情并茂,将学生引入诗境,这还需要教师多下功夫,练就技能,这点上与君共勉。

35、五年级上册19课父爱之舟评课稿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9课父爱之舟评课稿教学反思

《父爱之舟》是散文体裁的文学作品。在一般人的笔下,母爱如水般温柔,父爱如山般厚重,而著名画家吴冠中记忆中的父爱,却能载于小舟之中,飘入他的梦境。它不是以斐然的文采见长,而是平白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父子之情,令人感动不已。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现总结如下:

1、名言赏析,走进生活。

赏析歌颂父爱的名言,引导学生聊一聊对父爱的看法。把生活中父亲爱你的场景复述复述。这一环节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大部分孩子在交流中坦言,父亲几乎不管,比较严厉,很忙。只有一小部分同学能从细节中发现爱的体现。其实这也揭示了一个社会问题,怎样透过本文引导孩子们去发现爱也变成了课堂的教学要点。

2、自读自悟,感知场景。

首先,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接着在小组内交流,争取将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为阅读教学扫清朗读障碍。接着引导观察文章开头和结尾,从整体上把握前后照应的写法,并知道本文是以梦境呈现的形式来回忆父亲的点点滴滴来抒发情感的。接着抛出问题:默读课文,说说梦境中出现了几个难忘的情景,在你感触很深的地方写下批注。学生在此与文本对话,课文选取的场景逐渐明朗,感受也越来越深。

3、聚焦场景,感受情深。

通过交流归纳,在理清了文章的主要场景之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来体会当时那个年代作者的小幸福:比如第一个场景,你平时的零食如何获得?数量及口味如何?从而感受今天的自己是多么的幸福,这都源于一个家庭收入后的付出,即爸爸妈妈的辛苦换来的。以此类推,有哪些玩具?住宿条件如何?交学费困难吗?阴雨天气如何去上学?等等的问题都与作者的经历反差很大,从对比中去让孩子们震撼,去进行心灵的碰撞,从而学会感恩,也为理解父亲的伟大和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4、合作交流,探究感悟。

文章为什么以父爱之舟做题目,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谈一谈。学生的阅读一下子又深入了一步,交流中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感受能力可窥见一斑。

如果再重新学习,我会增加课堂容量,如加大背诵力度,小练笔等,让教学更圆满,语文味更浓!

36、五年级上册18课慈母情深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8课慈母情深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母亲是世界上最神圣的一个字眼,每个人提起母亲总会在心底涌出一股暖流。在学完《慈母情深》一课,孩子们不仅学会了通过场景和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也是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的不易,懂得了感恩。因此,我想把本课教学中的一些心得反思做下浅显的记录。

成功之处:

1.教学目标明确:此节课我围绕课后练习第一题来设定了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朗读主要片段,想象场景,交流细节,从哪里感受到了慈母情深,让学生与作者一起走进文本,情感体会更深刻。

2.课前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一组母亲照顾子女的沙画视频,勾起了学生自身情感上的共鸣,为后面体会文中母亲对作者的爱及母亲的辛苦,做好了情感铺垫。

3.品析重点语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首先,让学生自己圈画出感动的关键词句,并把自己感受写在旁边;再次,进行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补充;最后,全班分享、品析、朗读。整个过程,学生能够准确抓住极其瘦弱龟裂的手疲惫的眼睛等这些对母亲细节描写的词语,来感受母亲工作挣钱的辛苦;还能找到母亲工作环境的场景描写,并想象自己身处此处是怎样的的感受,更能进一步感受母亲的不易,也能体会作者当时给母亲要钱的愧疚。

4.读中悟情:这篇课文很适合感情朗读,我将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引导学生感受母亲的疲惫和艰辛后,进行感情朗读;在学生理解了体现母亲辛劳的其他句子后,再练习朗读;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深刻地体会母亲的情是深沉的,读中体会,情感得以升华。

不足之处:

在感受过作者细腻的描写之后,结合课后选做题,让学生写一写鼻子一酸的经历。可能是学生年纪还小,对于何叫鼻子一酸理解的还不够到位,写出来的小练笔要么是题材老套都是生病了母亲照顾自己,要么是情感牵强。而我的指导也不够仔细,没有打开学生的思路。

后来,我认真反思了一下,应让学生明白鼻子一酸不仅仅可以指父母之爱,也可以指分别之痛,或是亲人之爱,把学生思路打开,也要引导孩子学习文中学到了场景、细节描写,将它们融入自己的写作中,才能处处体现心酸。

37、五年级上册17课松鼠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7课松鼠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1、了解说明对象松鼠的特征与习性,培养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2、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3、体会科学小品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针对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我通过完成填空、自我介绍的环节,先对松鼠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与习性。再通过你说我猜的环节,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完课内的知识点之后,学会迁移和灵活运用。

2、在梳理完文章内容之后,让学生思考《松鼠》一文运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在学生答出逻辑顺序后,带领学生明确逻辑顺序的概念,同时简单复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以达到第二个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文章是如何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3、在再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通过比较辞海词条和课文《松鼠》第二自然段对松鼠的不同说明,来体会《松鼠》一文语言的生动性。在对比阅读后,学生表示更喜欢课文第二自然段对松鼠的说明,因为辞海词条的语言平实,对于学生来说稍显枯燥,《松鼠》一文的语言更生动形象,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说明文的语言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遵循一个原则准确。在辞海词条中,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松鼠的体长。在《松鼠》一文中,经常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我利用板书将文章的结构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作业布置方面,学生在当堂练口头作文的基础上,如果能补充介绍小动物习性或其他方面的特点,就能写成一篇生动形象的科学小品文。回家后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写在大作文本上,将学生的口头练习最后落实在笔头上。

5、学生的情感培养方面,我在教学的最后对《松鼠》一文进行了总结和升华:布丰写松鼠,不是完全用客观主义的态度来写,而是带着亲切的情感,用形象的语言替它们画像。所以整篇文章语言生动,饶有趣味。对待万物,我们应保有一颗温暖的心,有真爱,才有美好。

在整节课中,我认真落实了听说读写,围绕着中考考点来设计提问问题。总体来说,预设的教学内容基本完成,各环节的用时和预设的相差不大,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积极主动。

作为一名新老师,面对公开课,心情是忐忑紧张的。在讲课结束后,我结合课堂观察和评课时各位老师的评价,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反思,课文《松鼠》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如下:

1、专业行为表达:从指标的数据来看,指导学生阅读和朗读有4次,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有3次,指导学生分析评鉴有1次,指导学生读写结合有2次,引导发现并解决问题有1次,点播思考问题的路径有2次,进行思维方法指导有1次,用文本指导审美有1次,重视人文熏陶有1次,讲授精彩之处有3次,重要知识解释准确有1次,关联旧知识和课内外迁移有2次,强调重点恰当有1次,板书运用恰当有3次,点评学生到位有2次,纠错及时有2次。根据具体数据进行分析,因势利导培养使命感方面,由于文体的关系,在教学中有缺失。

根据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专业行为表达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在讲解的过程中,有些环节可以放手让学生们去完成,比如自我介绍时,我担心学生找不到关键词,就自己先作了漂亮一词的示范。后来我课下和学生聊天的时候,发现漂亮恰恰是他们最感兴趣的部分,所以在学情分析上,还要再下功夫。

(2)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要更有针对性,要学会抓住学生回答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总结,不是简单地评价很好、不错等词。对于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和引导。

(3)预设性过强,引导的语言过多,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用词不够准确,语言不够精炼,有些时候话语过于重复啰嗦。

2、媒体应用行为:从指标的数据来看,投影预设的课件页面有9次,现代媒体运用有11次,投影学生学习成果有1次,播放声像资料有1次,阅读教科书内容有5次,完成教科书活动有2次,教师板书有4次。根据具体数据进行分析,纸媒教材运用、传统媒体运用和现代媒体运用效果都为等级A。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媒体运用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课堂导入播放海绵宝宝的片段,使学生较快进入情境,幻灯片重点突出,板书条理清晰。但在播放幻灯片和书写板书时,有时会出现延迟的情况,所讲内容和幻灯片展示没有及时对应上。

(2)由于文体限制,利用实物模型教学和电子模拟实验没有出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3、核心素养培育行为:从指标的数据来看,语言积累丰富有11次,解读文本精当有3次,表达阐述到位有2次,联想想象丰富有1次,思维发展与提升有5次,探究有理有据有2次,收获审美体验有2次,发展审美体验有2次,口头书面创作有2次,文化传承与理解有1次。根据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文化视野与增强使命感这两个方面在教学中都呈现得较少。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核心素养培育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在审美鉴赏和创造方面,让学生对比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和生动,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热爱自然,善待万物。文化传承和理解方面有所欠缺,这与《松鼠》一文的文体有一定的关系。

(2)文本解读详略得当,但在语言品味板块,留给学生思考感悟的时间还是有些短。对于作者如何做到生动地说明小松鼠这个问题,应该留出较宽裕的时间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之后再进行回答。

4、师生交往行为:从指标的数据来看,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有8次,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有8次,教师提问全班回答有5次,学生回答教师理答有4次,学生质疑教师解答有1次,学生交流互相评议有2次,指导学生讨论或辩论有2次,教师激情感染有3次,班级气氛热烈有2次,个体表现突出有3次,教师点评用语有针对性有3次,教师点评用语有激励性有2次,有理有据纠错且保护学生自尊心有1次,进行形成性检测有2次,及时反馈检测效果有2次。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师生交往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语言具有感染力,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比重较大,学生对文本的主动思考和探索还是少了一点。教师提问,个体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较多,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学生互评较少,这个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加注意。

(2)在点评过程中,针对性不够,很多时候重复使用很好、不错、非常好等词,没有很好地抓住学生回答的重点,并及时地进行总结。

(3)教学预设方面可以更灵活些,不一定要学生答到幻灯片上预设的关键词,对学生多元的想法和感受再包容一些。

5、课堂提问行为:从柱状图的数据来看,问题指向性明确,没有模糊不清的问题。问题类型方面,描述性问题的百分比为43.33%,判断性问题的百分比为23.33%,论证性问题的百分比为6.67%。获得答案的途径方面,42.86%靠阅读教科书和资料,54.29%靠学生思考,2.86%靠学生谈论。应答方式方面,80%为个人应答,20%为集体回答,无合作交流。学生应答水平方面,74.29%的应答基本正确,25.71%的应答正确有逻辑。教师理答方式方面,48.48%为直接评判,48.48%为追问和补问,3.03%为组织评议,无批评或不理睬的情况。课堂提问与学生应答情况总体来较好。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课堂提问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问题明确,针对性强,难度适中,学生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来。问题类型多为描述性问题和判断性问题,论证性问题的比重较低,问题的类型较为单一。

(2)获得答案的途径多为读书和思考,应答方式多为个人回答。在课堂问答方面比较缺憾的地方是缺少小组讨论。在课前预设时,关于说说辞海词条与《松鼠》第二自然段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这个问题,我预设的是学生先集体朗读辞海词条,女生再朗读《松鼠》第二自然段,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来回答问题。结果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我太过紧张,在学生自行比较后就让个人来进行发言回答。教学结束后,我觉得这个疏漏是可以避免的,在今后的公开课教学中我也会调整心态,以更好的状态来进行教学。

去年六月,我从上海回到家乡,来到昆明三中,转眼一年,秋去春来。怀着对昆明三中的向往和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憧憬,我捧着一颗炽热的心重返校园,完成了新的人生角色的转变。我听过晨光中最动人的读书声,我看过灿若云霞的三月樱花,我在星光下静静聆听风穿过操场的声音。我遇到了我教育生涯的第一届学生,他们调皮可爱,也认真踏实,在愉快的校园生活中,我与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进步。我遇到了帮助我成长的老师们,我在三中的大家庭里被爱和温暖包围着,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在三中积极向上的氛围里,我督促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我坚持阅读教育类书籍和期刊以拓展自己的视野,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在学习和培训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打造自己的源头活水,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和道德修养。

这次公开课,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在准备此次公开课的过程中,我有过困惑,有过迷茫,每次磨课,都是一次蜕变,都是一次成长。感谢我的师傅陈玉英老师,安抚我焦虑的情绪,一遍又一遍耐心地听我讲课,每一个细节都提出改进的建议。

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反思是面莹澈的镜子,在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就要及时地去调整和改进。我会将此次公开课的收获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去,不断向老教师学习,不断完善自己,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站好站稳三尺讲台。

38、六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当年的长征早已成为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我们再一次品读《七律长征》这首诗时,仿佛又看到那恢弘的山、苍凉的水,似乎又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但是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长征只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与我们生活较远,怎样才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长征精神呢?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我在课前让学生观看《长征》电影,让学生了解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等长征故事,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同时通过预习收集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时,我让学生深入学习诗中的比喻句。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让学生说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这个诗句突出了五岭、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但是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说明红军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紧扣腾细浪和走泥丸来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完课文,我让学生高声朗读诗句,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透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资料,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9、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草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草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远客部分,我问学生: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接下来的问题是:蒙古族人民见到原来的客人,为什么不下马交谈,而是立刻拨转马头?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教学反思2: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远客部分,我问学生: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接下来的问题是:蒙古族人民见到原来的客人,为什么不下马交谈,而是立刻拨转马头?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40、六年级上册16课夏天里的成长评课稿听课记录

六年级上册16课夏天里的成长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读单元页,明确任务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单元,第五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在这一单元关于写文章,单元导语说了什么

生: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师: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生:写文章要以立意为宗旨,不能以华丽的语言堆砌为根本。

师:理解得很深刻。古人写文章就是以立意为根本,现代人写文章以讲究围绕着中心意思写。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请你自己读一读。

生: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师:这个语文要素给我提出了什么样的学习要求呢?

生答

思考: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这个版块的教学不耍花招,简简单单让习作单元的学习目标和方法呈现出来。

二、初读课文,字词检测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散文,齐读课题。

生:夏天里的成长。

师:这篇文章很短,请浏览全文,找到生字词,记住它们,老师马上准备听写。

生浏览

师:老师一口气会读两个词,听清楚再作答。苔鲜、草坪,甘蔗、瀑布

师:写完的同学请同桌互换,对照大屏幕同桌批改,错了的再写两遍。

师:全对的,以及修改对的举手。

思考:起点准确,方式得当。六年级生字词学生是有自己比较稳定的学习方法的,听写时念两个对学生有挑战。遗憾点在于,不管怎么样,学生在生字词学习上总有音形义上掌握不好的,可以适当点拨一下,过得太随堂。

三、把握中心,初感立意

1.找中心句

师:这篇文章如此短小,你能用文章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主要内容吗?

生: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师大家都找的是这句吗?这句是文章的中心句。大家一起来读,再记录在学习笔记上。

师:同学们三年级时我们就学过抓关键词来理解句子的含义。就这个句子,你抓住了哪些关键词?

生:我抓住了万物迅速生长这几个关键词。

师:找得准。请同学们圈画下来。

师:你是如何理解万物迅速生长的?

生:一切事物都在迅速生长。

师:你能抓关键词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这就是立意。我们再来读这句话。

生读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2.梳理内容

师:作者围绕着万物迅速生长是怎么样写的呢?请同学们默读2-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围绕万物生长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用上你喜欢的学习图表。

生:用了思维导图等方式梳理在学习笔记上。

师:下面小组交流一下。(提示,动植物和人不是事物吗?想一想第3自然段,可以把事物这个词换一种说法,可以归纳成什么呢?)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作者围绕万物生长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第二自然段是动植物

师:接着汇报

生:第三自然段是没有生命的事物

师:有同学有疑问吗?

生:不简洁

师:可以怎么换呢?

生:非生物

师:最后一部分无庸质疑

生:人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动植物、非生物、人他们的迅速生长才构成了万物迅速生长。作者围绕万物迅速生长选择了

生:动植物、非生物、人的生长来写。

师:赶快把这三方面批注在语文书上。

3.理解关系

师:请再思考,这三个方面删掉一个方面可以吗?

生:不行,删掉其中一个方面就不能说明是万物了。

师:不删,调换顺序可以吗?

生:不行,是递进关系。动植物促进了非生物的生长,非生物促进了人的生长。

师:你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同学们,夏天来了,动植物的变化是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而山、河这些非生物的变化是在动植物的变化之上而变化。而人的成长变为就更不明显了。

师:所以,选材就是这样层层递进,才能体现以立意为中心。

思考:体现过程,发掘思维。文章很简单,但教学一定不能太随意。文中学生借助自己喜欢思维图表来梳理内容,从录像过程中看到学生选择的方式不止一种,可以学生的过程性学习是很丰富,很有效的。这样的过程性,才能最真的看到学生的素养形成,真正体现了学习者为中心的内在学习效果。后面设两个问删掉、调换顺序,是两个不同角度的思维训练,学生说得有点少,有些遗憾,最终由老师归结到立意上来,是教师的亮点,也是学习的缺点。

四、聚焦事例,揭密写法

1.抓中心句,感受写法

师:现在我们走进第一部分,动植物的成长。你能用文章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吗?

生: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师:你从这句中能找到哪些有新鲜感的词。

生: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看得见的长

师:这几个词真的很新鲜,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生:这几个词写出了万物生长特别迅速,所以才是跳跃的长、活生生的长、看得见的长,更加突出夏天是迅速生长的季节。

师:他突出了迅速这个词,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生读

师:我来读一下。(强调关键词)

生齐读

2.抓典型事例,揭秘写法

师:作者围绕中心又是怎么写的呢?请同学们迅速完成学习笔记上的第一个表格,想一想围绕着动植物的生长作者是怎么写的呢?写了什么,各自的变化是什么?

师:下面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各自的学习结果。

师:哪个小组可以到台前来,汇报自己的学习结果。

生:我抓到的动植物有,变化的关键词是,写法是选取不同事例和较短时间词来写出万物迅速生长。

师:谁能给他提点意见。

生:我认为他写了一个错别字。

师:这个表格中还有哪些小问题。

生:我认为在苔鲜哪一栏要加上黄泥土。

生:我不同意,这一栏是动植物,黄泥土不是动植物。

师:哪黄泥土应当写在什么地方?

生:应当写在变化哪栏。

师:我们再来看,前面是苔鲜,但后面变化写的是长满了,你再读读课文,这句应当怎么写?

师:把你们的想法写下来。

师:学习就要这样,见微知著才能求取真精。作者就是这样发现了这些事例的不同事例才写出了他们的变化。

师:同学们,动植物生长这段文字很短,却写得很美。谁来美美的读一读。

生读

师:哪位同学可以评价一下她的朗读。

生:读得流利,却缺少感情。

师:要读出感情,应当关注些什么?听老师读一读。

师:你听到了什么?

生:万物都长得很快

师:你是怎么听出来万物长得快的?

生:我感觉到老师读的时候很关注时间词。

师:下面我们来试一试。

师:同学们请看,作者为了突出中心列举了这些事例,都很典型。正是列举了这些看得见的、活生生的事物,才将这种动植物的生长写得清楚。

作者是这样写的,当年萧统也是这样主张的。读

生:以文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师:下面我们再用朗读来感受夏天生物的迅速生长,请同学们和老师配合读。(学生读红色的,老师读黑色的。)

思考:这一部分的教学考验的是细读文本的能力。工具的使用对段的整体把握好,而段写作上的好是在借助表格交流的过程中体现的,老师教学中点燃学生火花用了给他提点意见?促进了学生主动思考。

3.迁移学习,理解写法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写,又写学习了选材典型的事例把中心表达得更清楚,又准确。下面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自学课文的后两部分。开始吧!

(1)自主学习

生:借助学习笔记上的表格填写:本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解决问题:怎样围绕中心写的?非生物写了哪些?变化(关键词)是什么?

生交流

(2)交流汇报

师:谁发现了小问题?

生:有两个错别字:轨和细

师:内容上来看有疑问吗?

生:写得有些不完整。应当把草、树也写下来。

师:我们能帮他解决一下吗?

生:草、树是有生命的。山的丰满是因为草和树在长。所以前面同学的表格填写是正确的。

师:我们给同学们一点时间来整理这个表格。哪位同学来汇报下一个表格。

生汇报

师:请内容上来看,有疑问吗

生:我觉得他没有用原文来写中心意思。

师:真好,我们要尽可能的尊重原来,下面请同学们来整理这样一个表格。

思考:继续的梳理内容,感受写法。在点燃学习火花上,除发现小问题了吗,还将学生的关注视角引导到内容上看有疑问吗?可以,在教学中老师在动态地调整自己的关注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4.关联自己,深刻立意

师:请你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段中人的长具体指的是什么?

生:人在学习生活中,学习变化的一个过程。

师:这和我们前面说的动植物的长、非生物的长是一个概念吗?

生:不是,这里既有身体上的长,也有心理上的长。

师:文章说人的长要赶时间,赶时候,现在是不是用力的好时候呀?

师:你们现在的生长具体指的是什么?

生:身体上的长、心理上的长。

师:你一言我一语,就把我们长的状态完整的形容出来了。

师:有一个词语叫时不我待,我们的生长是不能等的。谁能读出这种感觉?

生读

师:读得好,读出了赶时间,赶时候的冲劲。一起来读。

思考:感觉有点平淡,平淡的原因还是这段文本本身有些难,不容易把握好度。我个人的感觉是这段人的生长,才是文章真正的立意所在,我自己教学可能会在此重点处理文章以文章为宗这个话题。因为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我也同意执教者弱处理本段的做法。

五、结合板书,总结收获

师:这节课,结合板书,看一看学会了什么?

生:学会了作者围绕中心意思写会选择不同事例,把中心意思表达得清晰,准确。

师:回过头来看看萧统的这句话,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生:写文章一定要围绕中心意思来写。

师:梁容若在《夏天》这篇文章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夏天教我们生长;教我们率真、亲近自然;教我们克服艰难跟考验。

作者在这里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课后同学们可以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去阅读《夏天》这篇原文,相信你会得到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41、六年级上册16课夏天里的成长评课稿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6课夏天里的成长评课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1、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的,这种情感被称之为个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有所彰显,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2、较好地处理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注重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在教学中,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适当选择教学策略,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出示夏天景色图片,让学生畅谈对夏天的感悟。研读文本,感受成长,自读交流。接下来,让我们借助语言文字,走进夏天,认真读,仔细想。重点理解农作物夏天不长或长得太慢,秋天就没有收成的希望这句话。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最后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使用的语言都是我们熟悉的语言,浅显易懂,这种表达虽没有华丽的词汇,却用得恰到好处,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朴实。

教学反思2:

《夏天里的成长》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是一篇说理性小散文。作者用简洁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在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的自然现象。开篇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句引领全文,结尾点明中心,收束全文。启迪我们:人也是一样,要赶时,赶热天,尽量的用力的长。通过教学,我收获颇丰,分享如下:

一、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我为文本创设了应有的教学情境。本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例如,课文中讲到了竹子高,讲到了小小狗,讲到了小学生和中学生,这都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紧密,而且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物,应该能够很容易吸引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教学时我积极创设了情境,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的渴望会更强烈。

2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有看己独特的情感的,这种情感被称之为个性。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有所彰显,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回答,我会及时分析引导,既保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要抽丝剥茧,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

3我通过把握重点的方式,让学生们齐读第四自然段,让学生们通过读,体会人要成长的道理。学生们通过读这些浅显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谚语,充分理解了谚语的意思,从而理解了最后一句话的含义,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二、成功之处:

1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体会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边读边用笔画画、写写,看看作者描写了夏天谁在成长,它们有什么特点。这一环节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自主感悟的能力。

2通过设计问题夏天还有哪些生物生长迅速,你能仿照课文的句子说一说吗?"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列举的几种事物和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夏天动植物成长迅速的特点,最终使学生明白因为文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并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不足之处

虽然这一课对于课文的分析比较多,课堂气氛活跃,但我觉得还有一个不足是没有进行拓展。对于本课的诗的题材,我们可以让学生试着写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上升到新的层面。

四、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最后设计一个环节:拓展写诗的环节,给学生列出大概的要求,仿照文本,让学生自己练习写诗,增强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2、六年级上册13课桥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3课桥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在本次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我听了3节课,每位教师都对教学过程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展现了自己的教学风采。因为同在五年级,所以我黄浩老师所授《桥》印象特别深,下面我就对这一课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这篇课文语言简练,结构简短,这节课说课老师主要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议一议等语文活动,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体会老汉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优秀品质和人格力量。

在本课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处理的特别好:

1.抓住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在教学时,说课老师让学生找出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好地抓住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等句子,充分感悟了当时危急的情况,对人们当时的恐惧之感就体会更深刻了。同时说课老师还注意到了修辞方法的指导,环境渲染写作方法的介绍,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2.设置矛盾,老汉的大山形象品读到位。如: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那么,当时老汉的揪和推;小伙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说一说,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

3.感受人们的哀思与崇敬,理解生命桥。说课老师在课堂结尾设置问题: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并拓展延伸了解了新时代的像老汉一样的优秀共产党员,从而深化了主题。

43、六年级上册12课故宫博物院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2课故宫博物院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故宫博物院》是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三单元的略讲课文,单元目标是针对性阅读,而本课的指导性很强:

一、正文前有一个导语,明确提出了两个学习任务:

(1)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2)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

二、本文以四段材料展示相关内容,各有侧重点,且形式多样,有说明文,有记叙文,有网页截图,还有平面示意图。

因为有了这些便利,我对这堂课的印象深刻。现将第一个任务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开篇,我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要求很明确,指令分明,所以在完成教学任务(1)时,黄玉辉、廖锦标等几位同学得意地提示大家可以模仿材料四来画,完全不需要耗费什么精力和时间。我欣赏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但批评了他们枉顾教学目标、急于求成、投机取巧的学习态度。有了这段插曲之后,全班非常安静,非常配合,教学秩序也顺利了。

在教学中,我先组织学生带着第一个任务快速浏览全文,去分析哪些材料能解决这个任务,且一边浏览一边勾画相应的语句;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分享阅读成果。在交流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去了解各材料的大意,从而筛选出哪些材料可以用来解决任务(1);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材料一的写作顺序、结构,划分段落并概括主要内容。

接着,我让孩子们带着这些心得仔细阅读材料一,要求边读边画路线图。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学生还是会忍不住去模仿材料四,总有依赖和侥幸心理,我及时制止,并明确:自己根据阅读所得画完路线图后再和材料四核对,查漏补缺,回头再读文本核对、纠正。刚开始学生还是很不习惯,在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淫威之下,他们不得不为之,看得我不禁暗自偷笑。所以,我在掌握进度大致接近尾声时喊了暂停,现场示范如何根据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去分析与任务有关的段落和关键句子,根据这些提示边画边确认,在画、纠正、读的循环过程中一步步完善路线图。

看起来啰嗦、耗时耗力的教学过程,孩子们却很享受,投入度极高,很多学生情不自禁激动起来,巴不得来黑板上画,但我不能在此时将主动权交给他们,因为示范教学注重第一印象的深刻。此时,就连平时投入度较低、容易走神的学困生也伸长了脖子看着黑板上的草图画了擦、擦了再画

看起来这是一个错漏百出的绘画过程,但我和我的学生却非常快乐。作为语文教学的方法强化课程,我自动摒弃了教学课时的规定,抱定要完成教学目标的初心。我引导着孩子们在这种游玩、给老师纠错的喜悦当中完成方法的内化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不按常规出牌的课堂,但在教学如何让学生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学习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堂有效果的课。

教学反思2:

《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是一篇比较典范的说明文,课文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学习这篇课文,既可以从中获得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可以增强我们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文中使用的说明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对我们学习、写作说明文都具有指导性。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故宫博物院全貌,能够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找准作者的立足点;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首先告诉学生有关作者的情况,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完成课后故宫建筑的简单示意图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注明各部分的名称,我想这应该是很简单了,因为文章思路很清晰,它是按游览者参观故宫的顺序,由南到北依次介绍说明。5分钟过去了,令我无语,大部分学生没能完成示意图。看来同学们印象并不深刻,我想在学生的脑海里没能形成对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印象,对一些方位词的理解也不到位,看来课堂上只靠老师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是不行的,更需要引导式的学习,该让学生自己完成的老师坚决不能代替,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来完成,并且日后要经常复习巩固。

2.重点在研读介绍太和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在讲解过程时,能抓住文章重点进行讲解,尤其从课文第五自然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壮丽的特点。如:金黄色、青蓝点金、贴金彩画、金锁窗。第六自然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第七自然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作者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详略结合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让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要学习作者这种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3.本课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比较简洁,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同时又不过分突出该手段的替代和渲染作用,效果较好。在课后作业部分,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介绍故宫博物院,这样的课外练笔设计可让学生复习课文内容,补足课堂上没有讲解的景点内容(如:后三宫等),另外,又可锻炼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文本探究中,不断质疑为什么采用这种说明顺序,怎样采用这种顺序。学生在深入探究中明白必须根据说明对象来确定最合适的说明顺序。在空间顺序说明时注意确定立足点和准确的方位词。在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进行说话训练,学生比较容易学会。

三、不足之处

文章第五至第八自然段是课文重点,没有很好地自然地安排体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特点。学生对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重点介绍,由于课前学生资料查阅不够,阅读文本不够深入,讨论之后依然没有到位的答案。另外,学生在说话训练中立足点过渡不自然,没有准确使用方位词。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脚印片段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接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中的结构层次。然后以小导游的形式介绍参观顺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学习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太和殿),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最后以空间顺序写一篇说明文,介绍我们的学校,或者自己的家、自己的房间。

44、六年级上册11课宇宙生命之谜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1课宇宙生命之谜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宇宙生命之谜》用大量的材料说明,地球以外是否还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在探索的宇宙生命之谜。教学重点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学会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求知的好奇心。我根据本课课文较长,课文是说明文的特点,安排了如下的教学结构:先以学生感兴趣的星空知识导入课题,然后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第210自然段。把学生分成五组,每个小组围绕问题学习,看每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讲道理的?组内进行交流,小组间进行汇报。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教师班内指导,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自我分析文章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每一部分的指导都出示课件,为全体同学的分析提供范例,明确课文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运用什么说明方法讲的。

通过学习,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宇宙中除地球外是否还有生命存在进行分析,学生兴趣浓厚,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各方学生论据充足,辩驳有力。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小主人。在辩论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活跃了思维,拓展了知识,做到了课内与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科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应辩能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反思2:

1.让学生主动查阅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的相关资料,培养了学生从小热爱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运用《宇宙》的音频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了解了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学习中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读书,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习兴趣。

3.运用微课导学《宇宙之谜》,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谈出自己观看后的收获,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5、六年级上册第4课花之歌评课稿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第4课花之歌评课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花之歌》是黎巴嫩作家纪伯伦所写,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本文的语言清丽、流畅,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是一篇很适合孩子们诵读的文章,用纪伯伦自己的话来说:我们活着只为的是去发现美。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种种形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是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纪伯伦的文章总是能给人带来一种特有的美感与韵味,在他的笔下,花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教学中我主要以读为主:听读想象,默读思考,朗读悟情,品读欣赏。在读中引导学生去寻找花的形象,寻找人生的启迪。我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给予学生去自主探究,四人一小组讨论:花的精神是什么?然后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分享智慧成果,领悟到花的精神就是: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以__之歌为题,仿写一首散文诗。学生习其言,悟其法,仿写他物,既培养学生创作的欲望,也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收获。可谓是读写联动,相得益彰。

回顾自己的课堂,细细思考,发现教学中仍然存在着缺陷,因为考虑时间的问题,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落实仿写散文诗,只是提醒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譬如小草、小花、春风、秋雨、冬雪等来写几句话。回过头来想,我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牛刀小试,即兴发挥,为孩子们搭建好锻炼自己的胆量,提高写作能力的平台。

教学反思2:

上《花之歌》,上得让自己喜欢,这是开始没有想到的。

备课的时候,查找了很多资料,有一些是有用的,比如纪伯伦其人,比如散文诗的特点。后来发现资料不重要,先读通、读顺比较重要。

这一课的词语真难。上一次教学到词语特别难的课文是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我采用了和上一节课一样的方法,在早读的时候,把课文反反复复读了四、五遍,还抽读了词语。我是觉得,如果课文都没有读通,那散文诗确实没有什么好聊的。

读完课文之后,我让小朋友找一找作者的写作密码,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

月夕小朋友说,1-4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写的是我是什么,后面三个自然段写的是我做什么。

有意思,这么难的文章,这样一分,就变得简单了。

那我是什么呢?我们又读了1-4自然段。问了小朋友,读之后的感受。并用第一句做了范例。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词,或者画面?

有的说,轮回;有的说,循环;有的说,永久。

说永久的那个家伙说,每一年都会有花开花落,但是花的芬芳,花的色彩会永远的留在自己的脑海中。我问,什么花让你印象这么深刻。他说,初夏里在美院看到的一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满田的芬芳馥郁。那一刻,他陶醉得不行,我都想放他回归山野之中了。

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同桌互相学习了剩下的三句,想到了什么画面,并交流。花店里的满天星;公园里的郁金香;菜园里的一朵小茉莉便从孩子们的口中涌动出来了。

接着完成了这个表格,明白了在作者心中花的形象。

46、六年级上册28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28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以下是我执教前的教学设想: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发了一种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深刻思考。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只关注了纪念鲁迅而忽略了有感。所以,本堂课,我希望带领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带领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感情;品味朴素的语言背后表达的丰富、深刻的含义。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更要以此为契机,带领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有了今天课堂上的呈现。

对照预设,根据课堂生成,接下来,我将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

一、成功之处

(一)注重课堂生成。

记得刚工作不久,上公开课时,当我的问题提出,学生没有反应,或不能及时回答时,我会很着急,迫不及待的帮着学生去回答。但今天,当我的第一个问题:请同学找一找具体写这两种人(一心想流芳百世却不为人民谋福利的人和不求个人名利,一心为人民谋福利的人)的句子并读一读提出时,班上同学没有反应,这个问题不难。我知道他们没有迅速做出反应的原因是上公开课,听课老师多,换了教室,他们有点不适应。我立刻放慢了教学节奏,带着学生重新把诗歌读了一遍,带着他们慢慢走进文字,走入文本。这次,他们发言了。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当课堂上出现了暂时的停滞不前或迂回徘徊时,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才能与美好的生成相遇。

(二)用问题推动教学。整堂课设计了四个大问题:

1、找一找具体写这两种人的句子读一读,看一看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

2、人民用什么态度对待这两种人呢?

目的:带领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带领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感情。

3、这首诗歌仅仅是单纯纪念鲁迅一个人吗?

目的:从题目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理解作者对鲁迅的崇敬、赞扬之情,从有感二字,感受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4、请同学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启示。我愿做 的人。

目的:带领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以上四个问题由表及里,逐层推进。引导学生,从学习诗歌内容,感受鲁迅形象进而到人生价值的思考,由浅入深。

(三)能根据具体情况追问,目标明确。注重开展师生间的对话。

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教育。我力求做到设计大体有序,具体细节灵活,能由学生说出来的,我尽量不说。围绕着我设计的主问题,学生展开了积极思考和发言,此时我对他们的发言进行了及时的点评与指导。以下是一个课堂片段:

生:读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们当牛马。

师:你能具体分析一下这两种人的形象吗?

生:一种人什么都不做,一直在自夸,一种人一直在默默的做着事。

师:那书上是怎么写的呢?怎么看出他的默默无闻,怎么看出他的自夸?

生:从骑和俯这两个字看出来的。

师:能再具体分析一下吗?从骑字,你看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生:骑写出的是自大骄傲,蛮横无理。这是动作描写。俯看出一种默默无闻,谦卑。

师: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一种人自以为是,高高在上;一种人谦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师:还有吗?

生:骑是欺压;俯下身子,是把自己的地位放低。

师:如果你来读这两个句子时应该怎么读?把人民当牛马,读这样的句子应该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读第二节诗歌。

师:这位同学读得如何?

生:呵,我多伟大! 这个句子中,那种骄傲自大的感觉没有读出来,应该读得夸张一点。

当学生只是泛泛的概括回答时,我试着在主问题的推动下,用追问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而理解诗歌情感。

对学生发言,我做了及时的点评。 那书上是怎么写的呢?怎么看出他的默默无闻,怎么看出他的自夸,这个字要是重读会是怎样的效果,及时有效的点评使得我与学生之间开展了有意义的对话,也为课堂的延伸进行了铺垫。但我认为在点评过程中我的语言有时还不够简洁。以后我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二、不足之处

(一)教师预设过强,学生的主动学习不够。只注重了教师的预设和讲解,缺乏学生的质疑和相互交流。

(二)课堂节奏没有把握好,前松后紧。

课堂是有节奏的,这样既能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控制教学流程。我分析前两个问题时,耗时太多。导致最后的小结、拓展环节没有充足的时间,情感内化不足。

(三)朗读形式略显单一。

整堂课,我都在引导学生找句子,读句子,理解句子,再读,这个过程中虽然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成长,但是形式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年轻的名师王君老师也曾说过:让我死在公开课,活在常态课吧。每上一次公开课,对我而言都是一次历练,一次提升。感谢语文组给我了这次机会,感谢组里老师的耐心倾听并给我提出的忠恳建议。让我把公开课上的收获落实在每一天的日常教学中吧,如对待公开课般对待每一节常态课,上好每节课。

47、六年级上册26课好的故事评课稿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26课好的故事评课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与别的课文不同,《好的故事》是第一次见到的课文。可能自我感觉深度不够,鲁迅的文章读的大多是那些小说,还是明白能懂的。对于晦涩的鲁迅的散文,基本没有触碰,之前自然是知道《野草》的,可以并没有读过。

备课反复考虑的问题是:那些具体的象征要不要讲得那么详细?最后,我决定象征手法详细讲,还拓展了丁香结,梅兰竹菊,举例讲了赋予本体特点、气质,形成象征。

文中具体的景物,就不讲那么详细,最终只讲了一串红象征着新的力量。

本课学生要重点了解的就是:美好的梦境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昏沉的夜象征着黑暗的现实生活。

所以课的开始以介绍作者、作品背景导入,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些象征的意义了,也能说得很好。

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了解课文的结构,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们很容易发现,从现实到入梦,再到梦醒,回到现实。板书现实梦境,梦境现实,很清楚地看出这是回复的圆形结构,写作方法就是首尾呼应。

最后,学生交流了梦境的表现特点:朦胧,梦丽,是各种意象的交叠,是不完整的图片,但是更显示出梦的朦胧美。

尾声:大概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意象的东西很多。但是有一些可能目前还不知道代表什么?比如《初学记》,留下悬念,请学生们去读读鲁迅的其他文章《呐喊》、《野草》、《狂人日记》等集子。

作业布置了小练笔:仿照鲁迅的梦境,谢谢自己曾经做过的梦。(提示:分为2个部分,梦中的那些细碎的片断,场面,自己醒来后的感受,所思所想。)

教学反思2:

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一篇文章选自《野草》,正如书名所写的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草》集中的文章表现了鲁迅先生尽管身处残酷、昏沉、昏暗的现实之中,但是仍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而这希望的源泉又来自于哪里呢?

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学生能够借助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深刻的内涵,学生的这种自己查找资料的能力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所以课堂当中教师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他们自己主动去探索、去学习。

而教师应该给学生的学习探索提供支架,我认为这种语文课堂最有效性的支架就是提问,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去探索。

比如《好的故事》这篇文章,针对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鲁迅先生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好的故事》?

二、鲁迅先生做梦的时候为什么会梦到这些场景?(查找资料《朝花夕拾》)

三、鲁迅先生所处的现实是怎样的?你可以联系鲁迅先生所写的其他文章说一说吗?

四、鲁迅先生是通过何种方式追寻这样的美好梦境?是什么原因呢?

将这四个问题分配给每个小组,小组讨论,小组上台展示,在展示的过程当中,教师予以点播,同时学生讲课的过程当中,下面的学生可以提出质疑或者是问题,整个课堂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讲,学生单方面的回答或者是听。

48、六年级上册26课好的故事评课稿听课记录

六年级上册26课好的故事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导入

师:一起看黑板,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诗《好的故事》(齐读三遍)

1.看大屏幕:

课后思考和联系一: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2.打开课文,哪些词语是你第一次读课文的时候跳过去的?每人说一个。

生:我在读课文时伽蓝是跳过去的。

生:我在读课文时泼辣奔放是跳过去的。

生:我在第一次读课文时,膝髁是跳过去的。

生:我在第一次读课文时,错综是跳过去的。

生:我在第一次读课文时,乌桕是跳过去的。

师:孩子们你们刚刚跳过了很多个词语。现在我粗粗一听发现你们刚刚说的一些词语就属于现代文学初创时期的词。有没有孩子知道现代文学初创时期大概在什么时候?

师:老师我们带手机不能上网查资料啊。不需要,细心的孩子在这篇课文当中就能捕捉到一个重要的信息。

生:我估计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在1925年前后。

师:凭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依据是这篇文章是1925年2月24日鲁迅写的。

3.黑板出示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师:二月二十四日我们不一定要记,但一九二五年要再读。

师:一九二五年距离我们现在差不多一百年,现代文学初创时期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一百年以后的词语和一百年后的词语当然会有差异。

二、进入课文

1.学习字词

石油、鞭爆、膝髁、蒙胧、伽蓝、皱蹙、虹霓

师:这就是一百年前初创时期的词语,很多词语我们现在不说了,那么现在这些词语又变成什么样子呢?

煤油、鞭炮、膝盖、蒙眬、寺庙、皱缩、彩虹。

师: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胧变成眬。为什么课文不把那些词换成现在这些词?

生:篡改不尊重鲁迅。

生:鲁迅写这篇文章时是现代文学初创时期没有这些词语。

师:那你读到的时候什么感觉?年代感。

2.原来《好的故事》写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黑板再次出示时间)

3.初读时怎么做我们知道了,那么再读时怎么做呢?

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4.在这句话中,就有两个在初读时容易放过的词语,谁来读?

a.读:澄碧荡漾

b.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没有解释要联系上下文。

生:跟水的清澈度有关。

生:澄碧的近义词是清澈。

生:澄碧的近义词是澄澈。

清澈见底、清澄

c.荡漾,这个词和哪个词连在一起,你大概就懂了。

生:轻微波动。联系萍藻游鱼。

生:随着每一打浆,水中荡起了波纹。

师:每一打浆,波纹开始波动。一圈一圈散开去,这就是荡漾。

师:好的故事就和小河有关。

生朗读这句话。

d.师:联系上下文放过的词语并不局限于一句话的内部,有时你可以把眼光再打开,看看前面一段后面一段,以及整篇课文。我们来看。

课件出示:

错综

由错综读一段文字,看你能不能捕捉到关键字眼。

生:交错和织就理解了错综。

师:错综交错和织都是指一种事物,有谁知道?

生:写的水中倒影。

师:有难度。不猜啦。太难了。专业不怪你们。

e.出示云锦:

师:仔细看看左边的云锦十秒钟。说说你看到云锦的第一印象。

解读材料。

三、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图片

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图片

1.打开课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认定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生:闭上眼睛

生:第三自然段中朦胧中看到一个好的故事。朦胧

生:第十自然段顿时睁开眼将整片影子撕成片片了

这时候作者醒了,说明之前就在梦里。

生:眼前还有几点虹霓色的随影梦境留下的回忆。

师:有没有直接在好的故事找到依据。

生:错综起来像梦境中发生

师:整个光怪陆离、变幻莫测这只可能在梦境中发生。

依据六,继续在好的故事本身找。

生:小船一会在屋子里一会在小船上.

师:这些依据说明这好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梦境里。

2.找出鲁迅先生用的三个词语形容好的故事(梦境)

生:美丽、幽雅、有趣。

师:圈出来。(板书)

3.一起来看看好的故事。蓝色老师读。(配乐)

这样的梦境如此美丽、幽雅、有趣。

我又经过另外一条河(把意象竖着编排)读。

师: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首诗歌中至少出现了十九种景物。底下还是个省略号。

孩子们,这样写是不是有点乱?说说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第一直觉。

生:这些景物排列在一起,和谐。

生:这个梦境写于江南地区。

师:故乡的梦。这么多景物排列在一起我们不会感觉到乱,我们感受到和谐、纯洁,感受到美丽。其实这美丽、有趣的梦境还在继续。

4.课件出示: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吧。

师:之前的梦境是个广角镜头,出现的事物太多太多,现在,先生的梦境聚焦了。梦境中有个景物在放大。

师:梦境还有颜色,还是红色。梦境还在继续。读。

课件出示:

大红花和斑红花

师:又是大红花、斑红花又是胭脂水,梦境被染得更红了。继续读。

课件出示: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

师:大红花成了红锦带,多美丽。再看。

课件出示:

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师:看,梦境就这样聚焦在了一丈红,孩子们发现没有,在梦境当中写到了那么多和红色有关的事物。我们来读一读红色有关词语。

生读。

师:梦境一般什么颜色?灰色。鲁迅先生的梦境有颜色还是以红色为主。

生:红色给了我一种光明和正义的感觉。

生:红色给我感觉光艳夺目。

生:希望透出来的感觉。

生:自由、幸福。

师:你们非常敏感。红色感受到热烈、自由、幸福和光明、希望。这样的梦境用三个词语来形容

生:美丽、幽雅、有趣。(师指着黑板)

5.资料补充

师:一九二五年的鲁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记录这样一个梦?我们来看一则资料。

课件出示:

选自冯雪峰《论》

这段话大致能够读懂的有哪些同学。这段话有哪些主要信息。

生:最后一句话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

生齐读。

师:锁定这句话,这句话中最关键的哪个词?

生:希望。

齐读希望,请把这个词写在课文题目边上。

师:鲁迅先生之所以写这个好的故事在于这是希望。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是他的希望。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日有所思和当时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孩子们一定不会忘记,这个故事写于一九二五年(生答)。有没有孩子找过资料,一九二五年的鲁迅处于怎样的境况。

生:鲁迅举报了一个人叫章士钊,滥用职权,发生在一九二五年。

师:举报后的结果。

生:一九二五年中国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生活,当时社会混乱,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希望中国有幸福自由的生活。

师:一九二五年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下,社会混乱这非常重要。

生:一九二五年创作了《碰壁之后》《忽然想到八》抨击滥用职权。

师补充资料。

课件出示:

找一个词形容一九二五年的鲁迅,你会找到哪个词?

苦闷、孤独、怅惘(生说师板书)

6.借助资料,发现暗示。

日有所思,也有所梦。课件出示:

其实,鲁迅当时所处的现实环境和社会北京,在文中是有所暗示的。

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课文的那些地方在向你暗示当时的现实环境和社会背景。

生:昏暗的夜

生:斑红花影正在碎散

生:撕成片片了

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出这样的梦来呢?读,再读,这样的故事如此幽雅,再读。是的,这样的梦境哪有怅惘可言,这如此有趣,你有什么问题?

生:社会现状混乱,为什么鲁迅先生的梦境仍然这么幽雅?

生:鲁迅先生写这么美梦境的原因是什么?

7.借助资料,深化思考。

师:我们再来看一段(播放视频)

8.现在应该有答案了,拿出作业纸,写下答案。

课件出示:

鲁迅啊,既然现实如此黑暗,生活让你如此苦闷、如此怅惘、如此孤独,你为何还要苦苦寻觅美的梦境,为何总是记得这样一个好的故事呢?(生配乐写)

师:把鲁迅改成我,此刻你就是鲁迅。

师:我问你回答。

生回答。师出示课件上的语句,再读。

三、师总结。

49、六年级上册22课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评课稿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22课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评课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

1. 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我便出示与知音相关的诗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从而引出课题,解题:鼓与琴,鼓,借助课本注释理解为弹,琴为七弦古琴并出示古琴图片。

2. 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厌百回读,文言文地读更加重要。在初读课文时,要读准字音,读通顺。需要注意的字音有:少读shǎo;汤读 shāng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两个为的读音第一个是wi,第二个是wi。再读课文,读准断句。我适时范读,提醒学生,这是一篇古文,读古文要注意断句,讲究节奏、韵律的美感。三读课文,读出韵味。指导学生注意乎字声音要延长,在读文时,有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我适时补充人物背景知识。相传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称为琴仙。书中有这样记载:伯牙鼓琴而六马仰合,可见他弹琴技术高超。而锺子期只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山村樵夫,以砍柴为生。他们俩相识于伯牙探亲回家途中,伯牙在汉江边弹琴,锺子期正巧遇见,于是,就有了一段动人的故事。一个是著名的琴师,一个是普通的樵夫,伯牙为何为子期之死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弹琴?

3. 适时补白,丰富文本。

在品析完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我让学生仿照句式进行训练。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流水,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在文中巍巍、汤汤分别强调了琴声中山水的特点。那文人墨客也有许多赞美山水的名句,你知道哪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样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4. 深悟绝弦。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为进一步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我相机进行拓展资料: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通过补充资料,使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而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传百世的原因所在。

若在课上,留出一定时间指导学生背诵,就好了学古文一定要注重积累,背诵就是一种好的积累方法。一堂课结束了,值得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且行且思!

50、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评课稿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评课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这节口语交际课的重点是学习协商解决意见有分歧的事情,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具体任务是就课本提供的两件事例来讨论解决的办法。

我认为这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每个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了讨论,并发表了自己所任角色的意见,有理有据,比较成功。

不足之处是学生没有深层次的思考,对真正锻炼口语交际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今后,我要切实从课堂实际情况出发,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遇到任何事情都能随机处理,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多种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反思2:

教学流程

一、看教材,提炼交际要点:阅读教材要求,寻找关键句,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任务、要求、小贴士。

二、阅读交际材料,选择自己的角色,梳理观点。

三、小组合作,练习实践,总结方法。不同角色的同学分为一个小组,开始针对交际材料中的两个问题中的一个问题讨论。

四、选取个别小组上台表演,在表演中总结交际经验。

听:倾听别人的观点,准确把握要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交流:尊重不同的意见,讨论问题的时,态度平和,以理服人。

说:表达观点的时候,符合人物身份,语言要简单明了,有理有据。

五、观看微课堂评价:讨论视频中人物因为什么而引发争吵?再次总结意见不同时怎么办?的交际要点。

支架帮助

谢谢你能认真聆听,并且指出我的问题

你讲的也有道理(换位思考),但是我有与你有不同的观点,我是这么想的

六、小组合作,落实交际经验,完善交际活动。

七、个别小组上台演示协商活动,评价提升。

八,拓展延伸其他话题情境进行协商交际实践。

51、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江南春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江南春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难点:透过《江南春》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古诗抓景物写出江南春天的特点,让学生由景物来感受自然之美,有景入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这首诗中,诗人由景物来表现自然地美,又由景入情,流露出为国担忧的淡淡哀愁。这种感受学生不太容易体会到,因为这高于六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展示江南美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看完图片的感受,说说自己看到的美景。

2.引入主题。诗人杜牧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江南春景图。(激发兴趣)

(二)知识讲解

3.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读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4.圈画景物,明意悟情。

(1)学习前两句诗赏今。

①圈出诗句中描写的是景物,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千里]这里的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绿映红]绿叶映着红花,这里用颜色指代景物,给人丰富的联想。如绿叶衬红花,桃红映柳绿。

[水村山郭]傍水而居的小村,依山而建的城。

[酒旗风]酒旗迎风招展。

②说说这两句诗是从哪些感官来写景物的。

明确:听觉莺啼 视觉绿、红、水村、山郭、酒旗 触觉风

③再读诗句,说景色。

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④透过这些景物你仿佛想到了一个怎么样的江南春天?

课件展示:我仿佛看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我仿佛听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我仿佛闻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我感受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花红柳绿、莺歌燕语、鸟语花香、充满生机)

你在这样的春景中心情是怎么样的?作者和你的心情是否一样呢?

(愉悦、轻松、快乐

(2)学习后两句诗怀古。

自读后两句诗,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①体会情感基调:这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还是愉悦的吗?你们知道这是因为什么吗?学生展示收集的背景资料。教师及时补充背景知识:

南朝 公元420年至589年,是东晋灭亡之后隋朝统一之前存在于我国南方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的总称。这一时期,当权者曾大兴建设寺庙,祈求神明保佑。由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让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杜牧生活的时代 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国家渐渐衰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而当朝的统治者却仿效南朝,大建佛寺,想祈求神灵保佑,永保江山稳固。

诗句中的哪些地方最能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伤感、担忧?

(四百八十寺、烟雨中)

交流后明确:这两句诗的情感基调不是愉悦的,而是伤感的、担忧的。诗人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国家命运深深的忧虑。借景抒情的写法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②理解背景知识后,再读这两句诗,感悟诗人的担忧。

理解诗意:

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此时作者心里会想写什么?

示例:诗人可能在想:希望通过建造寺院保佑江山的稳固是不可能的,南朝修了那么多寺庙都灭亡了,物是人非,我们的国家竟然还在仿效这种做法,这不仅不会巩固国家的统治,相反,会加速国家的灭亡啊!

③引导学生带着感情重读全诗。

过渡:同学们,你们能尝试读出作者的赞叹之中隐含的哀愁吗?自己先试试。(再指名读。)

(三)课堂巩固练习

5.带着感情,吟出诗韵。

看着花红柳绿感受着鸟语花香的杜牧想:

齐读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

看着江南山村喜爱美景的杜牧想:

齐读诗句水村山郭酒旗风。

看着细雨迷蒙的寺庙忧心忡忡的杜牧想:

齐读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

看着细雨迷蒙的寺庙关心国事的杜牧想:

齐背诗句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小结

诗人杜牧用了28个字的向我们展开的是千里江南春天的美丽画卷,寄托的是对江南春景浓浓的爱和淡淡的愁。学了这首诗,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了作者那份独特的情感了呢?那么就让我们伴着《江南好》这首曲子,带上对江南春天的喜爱之情为这首诗配上一幅你心中的江南春景图吧!

手机扫码阅读六年级上册26课好的故事评课稿教学反思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