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突徙薪

成语故事 2022-11-14 19:59:02

成语故事曲突徙薪

古时候,有一户人家建了一栋房子,许多邻居和亲友都前来祝贺,人们纷纷称赞这房子造得好。主人听了十分高兴。但是有一位客人,却诚心诚意地向主人提出:“您家厨房里的烟囱是从灶膛上端笔直通上去的,这样,灶膛的火很容易飞出烟囱,落到房顶上引起火灾。您最好改一改,在灶膛与烟囱之间加一段弯曲的通道(即“曲突”,突:烟囱)。这样就安全多了。”顿了一顿,这个客人又说:“您在灶门前堆了那么多的柴草,这样也很危险,还是搬远一点好。”(即“徙薪”,徙:移动,搬迁;薪:柴草。)

主人听了以后,认为这个客人是故意找茬出他的洋相,心里非常不爽。当然,也就谈不上认真考虑和采纳这些意见了。

过了几天,这栋新房的厨房失火,左邻右舍,齐心协力,拼命抢救,才把大火扑灭了。主人为了酬谢帮忙救火的人,专门摆了酒席,并把被火烧伤的人请到上座入席。惟独没有请那位提出忠告的人。这就叫作:焦头烂额座上宾,曲突徙薪靠边站。

这时,有人提醒主人:“您把帮助救火的人都请来了,可为什么不请那位建议您改砌烟囱、搬开柴草的人呢?如果您当初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就不会发生这场火灾了。现在,是论功而请客,怎么能不请对您提出忠告的人,而请在救火时被烧伤的人坐在上席呢?”主人听了以后,恍然大悟,连忙把当初那位提出忠告的人请来。

——《汉书·霍光传》

【求解驿站】把烟囱改为弯曲的,把灶旁的柴草移开。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

【活学活用】如果懂得~的道理,许多灾难都可以避免。

【妙语点拨】故事中的主人即便是对火灾隐患缺乏基本的防范常识,在有识之士提出警示和忠告后也应当有所提防,但是火灾还是发生了。试想,如果主人听从忠告,很可能就避免了火灾,也用不着众人相救和杀牛置酒了。故事中的“主人”,现实中不乏其例,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并非祸由天降,而是由来已久,逐渐积累而酿成的。如果“主人们”在有识之士提出各种安全建议和措施后,及时处理,完全可以把隐患扼杀在萌芽之中,避免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近义】防患未然

【反义】临渴掘井

成语故事曲突徙薪的故事

有一个造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的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改造为弯曲的烟囱,将柴草移到远处。不然的话,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摆酒来感谢他的邻人。在救火中卖力的表现突出的坐在上位,其他的按功劳大小依次排座,但是没有请说改“曲突”的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不会有火灾的忧患。现在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建议改造烟囱、移走草堆的人没有受到恩惠,而焦头烂额的人却被奉为上宾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人。

释义: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引申义:世上需要救火的英雄,更需要能发现忧患于毫末、有先见之明的人,提醒世人对于警示之言不要置若罔闻。

同韵词:一命归阴、淘沙得金、一掷千金、磨杵作针、如获至珍、铜臭满身、杯水车薪

成语故事曲突徙薪,焦头烂额

从前有一个人去做客,见主人家把做饭的烟囱砌成直的,正对着旁边的柴薪,很容易失火。就劝主人把烟囱砌成弯的,将柴薪搬得远些(曲突徙薪),可是主人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不久这家失火了。左邻右舍都来救火,费了好大力气才将火扑灭,不少人还受了伤。主人过意不去,杀牛买酒,请那些烧焦头发、烧烂额头(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席,其余的人论功排座次。有人提醒主人说:“当初你要听从那位朋友的话,就不会失火了,今天也用不着杀牛买酒待客了。现在,向你建议曲突徙薪的人没有被邀请,反而是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了上席。”
主人明白过来,马上请来那位朋友,让他坐了首席。
曲突徙薪是说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避免不必要损失的。焦头烂额常形容人受伤很重或处境很狼狈。
今天,大法弟子本着善心,向世人讲着大法的真相,并不是为了自己什么,也不是在搞什么政治,就是想让世人不受江氏政治流氓集团谎言的毒害,早日明白过来。

成语故事按兵不动成语故事

【拼音】àn bīng bù dòng

【典故】偃然按兵不动。《荀子·王制》赵简子按兵而不动。《吕氏春秋·恃君览》

【释义】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贸然行动是要付出代价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多指接到任务后不肯做

【结构】兼语式

【近义词】以逸待劳、裹足不前

【相反词】雷厉风行、闻风而动

【同韵词】诳时惑众、兴戎动众、省吃细用、言必有中、一心两用、厚栋任重、恩威并重、行师动众、调词架讼、欺世惑众、......

【邂逅语】下象棋不走卒

【年代】古代

【灯谜】休战

【造句】在探清敌人的虚实之前,我军还是先按兵不动。

【故事】: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位于晋国东部的一个弱小国家——卫国,长期以来受着强大晋国的压迫,苦不堪言。这个时候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毅然投靠了与晋国同样强大的齐国,缔约结盟。这种做法令当时晋国的执政卿赵鞅十分恼怒,集结大军准备讨伐卫国,大军出发前,赵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卫国,暗中调查卫国内部的情况,并约好在一个月后回来报告,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很快过去了,史默仍旧没有消息,赵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况,晋国内部也开始议论纷纷,史默已经被卫国杀害,不可能再回来了。况且卫国只不过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不如干脆出兵,一举击破,赵鞅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卫国之所以敢背叛晋国投靠齐国,一定已经做好了十分充分的准备,贸然进攻,会使晋国损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听消息回来之前,决不能草率采取行动。就这样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终于回来了。赵鞅问他:“为什么耽搁这么长的时间呢。史默答道,经过六个月的观察,卫灵公很有才干,国内贤臣很多,人民拥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如果我们要依靠武力使卫国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经过这半年来,还是寻找不到卫国的弱点,所以我只好回来了。赵鞅听后,同意史默的看法,暂时打消了攻打卫国的念头,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成语故事蓝田生玉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吴书.诸葛烙传》,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权见而奇之,谓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三国时,东吴大将军诸葛瑾,字子瑜。他有个儿子叫诸葛恪(ke),从小聪明伶俐,口才极好,善于言辞,孙权对这孩子很宠爱。

有一次,孙权在朝廷设宴,六岁的诸葛恪随父参加。诸葛瑾的脸长得特别长,孙权想开他的玩笑,乘着酒兴,命人牵来一头毛驴,在驴的长脸上写了“诸葛子瑜”四个字,借以讥讽诸葛瑾脸长似驴。众人见了,捧腹大笑,诸葛瑾也感到很尴尬。诸葛恪见了,走到孙权席前,跪请添写二字。孙权命人将笔拿来给他。诸葛恪在“诸葛子瑜”四字后面添写了“之驴”二字,这样就成了“诸葛子瑜之驴”。满座大臣见了无不惊讶叹服,孙权见诸葛恪如此机敏,十分高兴,当场把毛驴赏赐给他。

又有一次,孙权问诸葛恪:“你父亲和你叔父诸葛亮相比,到底是谁高明?”诸葛恪答道:“我父亲高明。”

孙权要他说出因由,他不假思索地说:“我父亲懂得事奉明主,而我叔父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当然是我父亲高明。”

孙权对诸葛瑾说道:“人们都说蓝田生美玉,名门生贤良,真是名不虚传呀!

手机扫码阅读曲突徙薪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