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惯性玩具

大班教案五大领域及反思 2022-11-12 10:32:03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惯性玩具

1、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惯性玩具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惯性玩具

  活动目标

  1、熟悉常见玩具的多种启动方式,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了解一些常见的民间惯性玩具。

  2、 乐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惯性、电动、回力、发条、拉线等多种玩具。

  2、画有电池、发条、回力、拖拉线等各种标志的篓子。

  3、玩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一段,包括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

  活动过程

  一、初步分享玩具,感知不同启动方式并分类

  1、幼儿自由玩玩具,感知不同玩具的不同启动方式。

  教师:小朋友们带了很多有趣的玩具,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等一会儿请你说一说:玩的是什么玩具,用什么办法让它动起来的。

  2、集体交流操作情况,教师随机出示相应标记。

  教师:你玩的是什么玩具?它为什么会动?你还发现了什么?

  3、引导幼儿按启动方式的不同将玩具分放至不同标志的篓子内,并请幼儿相互检验操作的正确与否。

  二、探究惯性玩具的奥秘

  1、出示惯性玩具汽车,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教师:这个玩具汽车,既没有用电池,也不用上发条,更没有拖拉的线,轻轻一推,它就能开出很远,它是靠什么启动的呢?你玩过这样的玩具汽车吗?

  2、个别操作,集体观察,大胆猜想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

  教师:请你们猜一猜,为什么它能一推就开出很远?秘密在哪儿呢?

  3、教师介绍分组拆卸的工具及要求。

  教师:玩具汽www.qinzibuy.com车到底是靠什么开得这么远呢,光猜也不行,我们动手拆开看看吧!老师准备了螺丝刀、小盘子,知道怎么用吗?

  4、幼儿分组合作拆卸,观察惯性玩具汽车上独特的惯性轮装置。

  5、集体交流发现,教师进行小结。

  教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和玩具汽车的什么部位连在一起?猜猜它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小结:这就是惯性玩具汽车上才有的惯性轮装置。它的作用就是把惯性力量放大,惯性轮越重,小汽车开出的距离就越远,明白了吗?

  三、观看视频,拓展经验,了解更多有趣的民间惯性玩具

  1、教师:现在的小朋友玩的玩具很多很多,电动的、遥控的,还有声音控制的呢。可是,你们知道吗,在老师小的时候,玩的玩具很多都是不用电池、不用机械的惯性玩具,它们不但好玩,还能锻炼身体呢!你们想知道这些玩具是怎么玩的吗?

  2、播放玩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让幼儿欣赏。

  延伸活动

  1、组织幼儿将拆卸后的惯性玩具汽车重新组装起来,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进一步创设条件,让幼儿尝试拆卸发条玩具,观察其中弹簧圈的构造和作用,培养幼儿大胆猜想、专心操作、细致观察的科学探究精神。

2、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玩具》含反思

设计意图:

  玩具是孩子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现如今,孩子手中会动、会唱、会亮的玩具应有尽有,大班的孩子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摆弄、重复操作,他们常常会冒出许多富有教育价值的问题:它为什么会动。它的肚子里有什么,怎么弄它才会跑得更快……甚至会产生拆开看看的欲望。顺应孩子的兴趣,为了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大胆思考,我们创设条件,让孩子在玩一玩、分一分、拆一拆的过程中。熟悉玩具的不同启动方式,初步感知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激发参与科学探究的热情。

活动目标:

  1.熟悉常见玩具的多种启动方式,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了解一些常见的民间惯性玩具。

  2. 乐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3. 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 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惯性、电动、回力、发条、拉线等多种玩具。

  2.画有电池、发条、回力、拖拉线等各种标志的篓子。

  3.玩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一段,包括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

活动过程:

  初步分享玩具,感知不同启动方式并分类

  1.幼儿自由玩玩具,感知不同玩具的不同启动方式。

  师:小朋友们带了很多有趣的玩具,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等一会儿请你说一说:玩的是什么玩具,用什么办法让它动起来的。

  (评析: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方式是大班孩子乐于接受的。教师有意让孩子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自由玩玩具的同时,了解玩具的启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集体交流操作情况,教师随机出示相应标记。

  师:你玩的是什么玩具?它为什么会动?你还发现了什么?

  (评析:教师提出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同时,随机出示的标记卡无形中将幼儿自主操作获得的信息进行了梳理、概括和分类。)

  3.引导幼儿按启动方式的不同将玩具分放至不同标志的篓子内,并请幼儿相互检验操作的正确与否。

  (评析:这一环节的操作对大班幼儿来说没有太大难度,是他们能直观感受到的较为熟悉的内容。教师有意识地"后退",让幼儿承担检验的任务,给予幼儿更大的自主思考、判断的空间。)

  探究惯性玩具的奥秘

  1.出示惯性玩具汽车,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师:这个玩具汽车,既没有用电池,也不用上发条,更没有拖拉的线,轻轻一推,它就能开出很远,它是靠什么启动的呢?你玩过这样的玩具汽车吗?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突然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幼儿再次探究的欲望。)

  2.个别操作,集体观察,大胆猜想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

  师:请你们猜一猜,为什么它能一推就开出很远?秘密在哪儿呢?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动手操作验证猜想的兴趣。)

  3.教师介绍分组拆卸的工具及要求。

  师:玩具汽车到底是靠什么开得这么远呢,光猜也不行,我们动手拆开看看吧!老师准备了螺丝刀、小盘子,知道怎么用吗?

  (评析:分组拆卸玩具汽车是幼儿很乐意参与的任务,但两人分工合作、螺丝逆时针拆卸、有序放置螺丝钉等,都是需要帮助幼儿明确的操作要点。)

  4.幼儿分组合作拆卸,观察惯性玩具汽车上独特的惯性轮装置。

  (评析:从猜想到验证,这一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高潮。惯性玩具汽车后轮轴上带动着的惯性齿轮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教师不妨多留些时间,让幼儿充分观察和尝试。)

  5.集体交流发现,教师进行小结。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和玩具汽车的什么部位连在一起?猜猜它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小结:这就是惯性玩具汽车上才有的惯性轮装置。它的作用就是把惯性力量放大,惯性轮越重,小汽车开出的距离就越远,明白了吗?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幼儿有充分的直观经验想表述出来。教师在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发现的同时,要给予幼儿正确的概念,帮助幼儿将所见所思整理成有效的经验。)

  观看视频,拓展经验,了解更多有趣的民间惯性玩具

  师:现在的小朋友玩的玩具很多很多,电动的、遥控的,还有声音控制的呢。可是,你们知道吗,在老师小的时候,玩的玩具很多都是不用电池、不用机械的惯性玩具,它们不但好玩,还能锻炼身体呢!你们想知道这些玩具是怎么玩的吗?

  播放玩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让幼儿欣赏。

  (评析:民间惯性玩具丰富多彩,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上一环节所获新经验的延伸,又帮助幼儿拓展了经验,激发了幼儿对惯性玩具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延伸活动:

  1.组织幼儿将拆卸后的惯性玩具汽车重新组装起来,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进一步创设条件,让幼儿尝试拆卸发条玩具,观察其中弹簧圈的构造和作用,培养幼儿大胆猜想、专心操作、细致观察的科学探究精神。

活动反思:

  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在《有趣的陀螺》这节绘画和操作相结合的美术活动中,色彩缤纷的陀螺让孩子们眼花缭乱,充满了好奇……

  本次活动,主要让幼儿通过“玩陀螺、看陀螺、说陀螺、画陀螺、制作陀螺”来感受陀螺转时色彩的变化,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并在玩的过程中体验自制玩具的愉悦和成功感。

  说到“玩陀螺”,孩子们在情境游戏活动中都很感兴趣,他们都能各显神通的用自己的方法玩着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们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去思考、观察:陀螺的形状和颜色是什么样的?再看一看陀螺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说陀螺”这一环节中,我运用集体讨论法,让孩子们大胆讨论,说出自己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秘密?(转之前,陀螺有齿轮,转的很快的时候,齿轮线变圆了)(颜色变了)等。“画陀螺”和“制作陀螺”是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我运用讲解、示范法让孩子们了解陀螺的制作过程。(涂色、剪、做)

  在大家共同制作陀螺的过程中,部分孩子存在的问题是陀螺转不起来,经讨论原来是陀螺卡片中间的点被弄大了,所以小棒松了导致转不起来。如果改用火柴棒而不用牙签,效果会更好。这是一节比较有趣的美术活动,孩子们玩的很开心,制作得也很开心!

3、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惯性玩具》含反思

  【设计意图】

  玩具是孩子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现如今,孩子手中会动、会唱、会亮的玩具应有尽有,大班的孩子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摆弄、重复操作,他们常常会冒出许多富有教育价值的问题:它为什么会动。它的肚子里有什么,怎么弄它才会跑得更快……甚至会产生拆开看看的欲望。顺应孩子的兴趣,为了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大胆思考,我们创设条件,让孩子在玩一玩、分一分、拆一拆的过程中。熟悉玩具的不同启动方式,初步感知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激发参与科学探究的热情。

  【活动目标】

  1、熟悉常见玩具的多种启动方式,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了解一些常见的民间惯性玩具。

  2、乐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惯性、电动、回力、发条、拉线等多种玩具。

  2、画有电池、发条、回力、拖拉线等各种标志的篓子。

  3、玩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一段,包括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

  【活动过程】

  初步分享玩具,感知不同启动方式并分类

  1、幼儿自由玩玩具,感知不同玩具的不同启动方式。

  师:小朋友们带了很多有趣的玩具,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等一会儿请你说一说:玩的是什么玩具,用什么办法让它动起来的。

  (评析: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方式是大班孩子乐于接受的。教师有意让孩子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自由玩玩具的同时,了解玩具的启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集体交流操作情况,教师随机出示相应标记。

  师:你玩的是什么玩具?它为什么会动?你还发现了什么?

  (评析:教师提出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同时,随机出示的标记卡无形中将幼儿自主操作获得的信息进行了梳理、概括和分类。)

  3、引导幼儿按启动方式的不同将玩具分放至不同标志的篓子内,并请幼儿相互检验操作的正确与否。

  (评析:这一环节的操作对大班幼儿来说没有太大难度,是他们能直观感受到的较为熟悉的内容。教师有意识地“后退”,让幼儿承担检验的任务,给予幼儿更大的自主思考、判断的空间。)

  探究惯性玩具的奥秘

  1、出示惯性玩具汽车,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师:这个玩具汽车,既没有用电池,也不用上发条,更没有拖拉的线,轻轻一推,它就能开出很远,它是靠什么启动的呢?你玩过这样的玩具汽车吗?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突然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幼儿再次探究的欲望。)

  2、个别操作,集体观察,大胆猜想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

  师:请你们猜一猜,为什么它能一推就开出很远?秘密在哪儿呢?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动手操作验证猜想的兴趣。)

  3、教师介绍分组拆卸的工具及要求。

  师:玩具汽车到底是靠什么开得这么远呢,光猜也不行,我们动手拆开看看吧!老师准备了螺丝刀、小盘子,知道怎么用吗?

  (评析:分组拆卸玩具汽车是幼儿很乐意参与的任务,但两人分工合作、螺丝逆时针拆卸、有序放置螺丝钉等,都是需要帮助幼儿明确的操作要点。)

  4、幼儿分组合作拆卸,观察惯性玩具汽车上独特的惯性轮装置。

  (评析:从猜想到验证,这一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高潮。惯性玩具汽车后轮轴上带动着的惯性齿轮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教师不妨多留些时间,让幼儿充分观察和尝试。)

  5、集体交流发现,教师进行小结。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和玩具汽车的什么部位连在一起?猜猜它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小结:这就是惯性玩具汽车上才有的惯性轮装置。它的作用就是把惯性力量放大,惯性轮越重,小汽车开出的距离就越远,明白了吗?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幼儿有充分的直观经验想表述出来。教师在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发现的同时,要给予幼儿正确的概念,帮助幼儿将所见所思整理成有效的经验。)

  观看视频,拓展经验,了解更多有趣的民间惯性玩具

  师:现在的小朋友玩的玩具很多很多,电动的、遥控的,还有声音控制的呢。可是,你们知道吗,在老师小的时候,玩的玩具很多都是不用电池、不用机械的惯性玩具,它们不但好玩,还能锻炼身体呢!你们想知道这些玩具是怎么玩的吗?

  播放玩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让幼儿欣赏。

  (评析:民间惯性玩具丰富多彩,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上一环节所获新经验的延伸,又帮助幼儿拓展了经验,激发了幼儿对惯性玩具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延伸活动:

  1、组织幼儿将拆卸后的惯性玩具汽车重新组装起来,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进一步创设条件,让幼儿尝试拆卸发条玩具,观察其中弹簧圈的构造和作用,培养幼儿大胆猜想、专心操作、细致观察的科学探究精神。

  活动反思:

  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在《有趣的陀螺》这节绘画和操作相结合的美术活动中,色彩缤纷的陀螺让孩子们眼花缭乱,充满了好奇……

  本次活动,主要让幼儿通过“玩陀螺、看陀螺、说陀螺、画陀螺、制作陀螺”来感受陀螺转时色彩的变化,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并在玩的过程中体验自制玩具的愉悦和成功感。

  说到“玩陀螺”,孩子们在情境游戏活动中都很感兴趣,他们都能各显神通的用自己的方法玩着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们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去思考、观察:陀螺的形状和颜色是什么样的?再看一看陀螺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说陀螺”这一环节中,我运用集体讨论法,让孩子们大胆讨论,说出自己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秘密?(转之前,陀螺有齿轮,转的很快的时候,齿轮线变圆了)(颜色变了)等。“画陀螺”和“制作陀螺”是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我运用讲解、示范法让孩子们了解陀螺的制作过程。(涂色、剪、做)

  在大家共同制作陀螺的过程中,部分孩子存在的问题是陀螺转不起来,经讨论原来是陀螺卡片中间的点被弄大了,所以小棒松了导致转不起来。如果改用火柴棒而不用牙签,效果会更好。这是一节比较有趣的美术活动,孩子们玩的很开心,制作得也很开心!

4、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有趣的惯性玩具》含反思

  设计意图:

  玩具是孩子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现如今,孩子手中会动、会唱、会亮的玩具应有尽有,大班的孩子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摆弄、重复操作,他们常常会冒出许多富有教育价值的问题:它为什么会动。它的肚子里有什么,怎么弄它才会跑得更快……甚至会产生拆开看看的欲望。顺应孩子的兴趣,为了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大胆思考,我们创设条件,让孩子在玩一玩、分一分、拆一拆的过程中。熟悉玩具的不同启动方式,初步感知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激发参与科学探究的热情。

  活动目标:

  1.熟悉常见玩具的多种启动方式,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了解一些常见的民间惯性玩具。

  2.乐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3.让幼儿知道愉快有益于身体健康。

  4.教育幼儿养成清洁卫生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惯性、电动、回力、发条、拉线等多种玩具。

  2.画有电池、发条、回力、拖拉线等各种标志的篓子。

  3.玩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一段,包括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

  活动过程:

  初步分享玩具,感知不同启动方式并分类

  1.幼儿自由玩玩具,感知不同玩具的不同启动方式。

  师:小朋友们带了很多有趣的玩具,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等一会儿请你说一说:玩的是什么玩具,用什么办法让它动起来的。

  (评析: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方式是大班孩子乐于接受的。教师有意让孩子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自由玩玩具的同时,了解玩具的启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集体交流操作情况,教师随机出示相应标记。

  师:你玩的是什么玩具?它为什么会动?你还发现了什么?

  (评析:教师提出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同时,随机出示的标记卡无形中将幼儿自主操作获得的信息进行了梳理、概括和分类。)

  3.引导幼儿按启动方式的不同将玩具分放至不同标志的篓子内,并请幼儿相互检验操作的正确与否。

  (评析:这一环节的操作对大班幼儿来说没有太大难度,是他们能直观感受到的较为熟悉的内容。教师有意识地"后退",让幼儿承担检验的任务,给予幼儿更大的自主思考、判断的空间。)

  探究惯性玩具的奥秘

  1.出示惯性玩具汽车,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师:这个玩具汽车,既没有用电池,也不用上发条,更没有拖拉的线,轻轻一推,它就能开出很远,它是靠什么启动的呢?你玩过这样的玩具汽车吗?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突然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幼儿再次探究的欲望。)

  2.个别操作,集体观察,大胆猜想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

  师:请你们猜一猜,为什么它能一推就开出很远?秘密在哪儿呢?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动手操作验证猜想的兴趣。)

  3.教师介绍分组拆卸的工具及要求。

  师:玩具汽车到底是靠什么开得这么远呢,光猜也不行,我们动手拆开看看吧!老师准备了螺丝刀、小盘子,知道怎么用吗?

  (评析:分组拆卸玩具汽车是幼儿很乐意参与的任务,但两人分工合作、螺丝逆时针拆卸、有序放置螺丝钉等,都是需要帮助幼儿明确的操作要点。)

  4.幼儿分组合作拆卸,观察惯性玩具汽车上独特的惯性轮装置。

  (评析:从猜想到验证,这一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高潮。惯性玩具汽车后轮轴上带动着的惯性齿轮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教师不妨多留些时间,让幼儿充分观察和尝试。)

  5.集体交流发现,教师进行小结。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和玩具汽车的什么部位连在一起?猜猜它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小结:这就是惯性玩具汽车上才有的惯性轮装置。它的作用就是把惯性力量放大,惯性轮越重,小汽车开出的距离就越远,明白了吗?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幼儿有充分的直观经验想表述出来。教师在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发现的同时,要给予幼儿正确的概念,帮助幼儿将所见所思整理成有效的经验。)

  观看视频,拓展经验,了解更多有趣的民间惯性玩具

  师:现在的小朋友玩的玩具很多很多,电动的、遥控的,还有声音控制的呢。可是,你们知道吗,在老师小的时候,玩的玩具很多都是不用电池、不用机械的惯性玩具,它们不但好玩,还能锻炼身体呢!你们想知道这些玩具是怎么玩的吗?

  播放玩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让幼儿欣赏。

  (评析:民间惯性玩具丰富多彩,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上一环节所获新经验的延伸,又帮助幼儿拓展了经验,激发了幼儿对惯性玩具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延伸活动:

  1.组织幼儿将拆卸后的惯性玩具汽车重新组装起来,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进一步创设条件,让幼儿尝试拆卸发条玩具,观察其中弹簧圈的构造和作用,培养幼儿大胆猜想、专心操作、细致观察的科学探究精神。

  活动反思:

  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在《有趣的陀螺》这节绘画和操作相结合的美术活动中,色彩缤纷的陀螺让孩子们眼花缭乱,充满了好奇……

  本次活动,主要让幼儿通过“玩陀螺、看陀螺、说陀螺、画陀螺、制作陀螺”来感受陀螺转时色彩的变化,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并在玩的过程中体验自制玩具的愉悦和成功感。

  说到“玩陀螺”,孩子们在情境游戏活动中都很感兴趣,他们都能各显神通的用自己的方法玩着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们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去思考、观察:陀螺的形状和颜色是什么样的?再看一看陀螺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说陀螺”这一环节中,我运用集体讨论法,让孩子们大胆讨论,说出自己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秘密?(转之前,陀螺有齿轮,转的很快的时候,齿轮线变圆了)(颜色变了)等。“画陀螺”和“制作陀螺”是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我运用讲解、示范法让孩子们了解陀螺的制作过程。(涂色、剪、做)

  在大家共同制作陀螺的过程中,部分孩子存在的问题是陀螺转不起来,经讨论原来是陀螺卡片中间的点被弄大了,所以小棒松了导致转不起来。如果改用火柴棒而不用牙签,效果会更好。这是一节比较有趣的美术活动,孩子们玩的很开心,制作得也很开心!

5、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惯性

  一、设计思路:“老师,我把溜溜球甩出去为什么它会回到我的手上?”“汽车突然刹车,我的身体为什么总是向前倾?”……生活中惯性无处不在,人们运用惯性的原理发明了许多有用的娱乐玩具:过山车、蹦床、秋千……

  怎样让孩子们懂得和了解惯性的秘密及原理,在阳光和空气充足的户外场地上,孩子们“坐汽车”感受惯性、自己动手制作陀螺和旋转的纸盘、操作溜溜球、木块等活动来“找惯性”、通过做做玩玩发现问题,与老师和小伙伴一起“说惯性”。从而培养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激发幼儿自由探究的欲望和好奇心,萌发幼儿团结合作、克服困难的决心。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满足好奇心,萌发在活动中认真思考,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受成功的快乐。

  2、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动用各种感官寻找答案,提高幼儿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幼儿关注周围事物,感知惯性现象,懂得不受外力影响,任何物体都保持原状不变。

  4、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提高他们动作的协调性。

  5、体验游戏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1、场地:一楼户外操坪,能感受惯性现象的体育器械若干;

  2、幼儿操作材料:瓶盖、小木棍、扑克牌、小木块、扣子、免洗纸盘、卫生纸卷芯、

  3、玩具车、溜溜球若干;

  四、活动过程:

  1、感受惯性:全体幼儿实地坐车感受开车、刹车带来的身体变化;下车谈感受:开车时我的身体怎么变化?刹车时我的身体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初步了解什么是惯性。

  2、发现惯性。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育为切入口,尝试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使生活成为课程资源,让教育融入生活之中。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一直遵循三中原则:一、观察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科学内容。二、通过生活实践活动,提高幼儿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三、通过幼儿的一日生活小环节渗透科学教育。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幼儿操作练习的丰富、开放性的材料,这些材料来源于幼儿身边的小玩具,有积木、饮料瓶盖、硬纸片、雪花片、鸡蛋壳、呼啦圈等等,让幼儿在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转动方面的知识经验。在交流中,我采用自由交流和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幼儿描绘他们亲自经历的、丰富而有意义的探索过程和发现,但是在交流中,我只是一味的问幼儿你是怎么把它转动起来的,却忽视了该物体转动的有趣现象,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让幼儿自由操作材料的环节,我说的太多,孩子们玩的时间太短,让他们探索的不够,还有在活动中我的语言不够简洁,显得啰嗦。整个活动下来幼儿的转动经验拓展不够。

  在 “身体转动”的环节,通过小结幼儿操作材料转动的方法,最后介绍呼啦圈,引出了身体的转动,这个环节幼儿能够大胆说出身体的哪些部位能转动,如:眼睛、头、肩、手腕、胯等等,都说的很好,我出示了儿童身体图,在幼儿找到的部位贴上字卡,认识汉字,还准备了轻音乐带着幼儿转动这些部位,我原本以为这是我这个活动的亮点,但在专家评课的时候,却说我的内容太多,可以删掉这一部分,在最后让幼儿观看光碟的环节应该再细一点,引导幼儿多说,并用完整的话表达。课后好好的反思了这次活动,真的是内容有点多,如果我再次开展此活动,身体的转动可以在第二课时开展,活动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6、大班科学《有趣的弹性玩具》教案反思

  教材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开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对幼儿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生活中,大班幼儿接触过很多弹性玩具,并对弹性物品非常感兴趣,但对弹性的特征没有真正的了解,因此设计此次活动。在活动中,针对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孩子们准备了弹性的玩具,以及弹性及非弹性物品让孩子们进行分类,幼儿通过玩一玩、试一试,说一说,在实践中主动感知弹性的特征,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不仅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还引起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发现物体的弹性,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自主探究发现物体的弹性,理解弹性的特点,运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喜欢探究、发现,积极表达交流,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重点:感知弹性的特点

  活动难点:用不同的方法发现身边的弹性物品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活动前让幼儿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各种有弹性的物体,初步感知弹性这一科学现象,了解弹性的特点。2.物质准备:

  第一次操作材料:布娃娃、气球、弹簧玩具、皮球等。第二次操作材料:橡皮泥、海绵、手套、拉力器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自制弹簧玩具,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试一试、玩一玩弹性玩具,感知弹性玩具的特点。

  1.出示弹性玩具,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弹性玩具的特点。

  2.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3.交流分享,总结提升。

  问题:你玩了什么玩具,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秘密?

  在交流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分享、完整讲述,教师及时根据幼儿分享情况提升并小结:这些玩具在小朋友捏捏、拍拍、拉拉、吹吹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变化。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为什么这些玩具我们一用力它就发生了变化,不用力又变回原来的样子了呢?

  引导幼儿讨论、总结出:篮球用力一拍就会跳起来;气球用力一吹会变大,拉力器和弹簧玩具用力拉会变长,不用力就弹回去跟原来一样……

  我们把有这种本领的玩具叫做弹性玩具。

  4.再次感知弹性玩具的特点

  三、探索比较并分类,进一步感知弹性,深化对弹性的认识。

  1.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幼儿进行操作探索并分类2.引导幼儿分享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说出:它们有没有弹性?为什么?

  四、联系生活,拓展认知,感受弹性物品带给我们的便利。

  提问:1.你身上有弹性的东西吗?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便利?

  2.生活中,你还看过玩过或用过什么有弹性的物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ppt)

  五、延伸活动:继续寻找身边或你发现的有弹性的东西与你的小伙伴和老师进行分享。

  课后反思:

  在我们的生活中,弹性的现象、物品有很多,孩子们也对此司空见惯,但孩子们对弹性的特点去深究的很少。在《幼儿园教育指导制要》中指出要让幼儿亲历科学、体验科学,在活动中教师更多的去引导孩子自主实我发现,在玩中感知弹性的特点,激发幼儿的探究欲。

  在这个大班科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过程有清晰、合理的设计,每个环节目标明确,环环相扣.在整个活动中数师运用了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动手操作、实匙,发现弹性玩具的秘密。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能为这个活动服务,如:第一环节的设计出示自剖弹簧玩具,微发幼儿探究的兴趣。第二环节引导孩子在玩中感受弹性玩具秘密,知道弹性的特点并能用不同的方法分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第三个环节迁移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吏多的了解了有弹性的物品。这三个环节以点到面、层层递进,拓展了孩子的经验。

  在活动中孩子们很感兴趣,并能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得到了发展,知识上有了新的收获。

  通过反思,我觉得整个活动中有以下值得肯定的地方:

  1.活动过程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对于材料的提供也有一定的层次性.

  2.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激发幼儿的兴趣后,引导幼儿自主然究实默,感知弹性的特点.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感兴趣的材料,使幼儿在玩中学、玩中探索。

  在活动中不足的地方:

  1.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语言还需严谨。

  2.活动中在对物品进行有无弹性分类时,说到橡皮泥的弹性时,本想引起争议,我觉得这里教师可用夸张的表情语气,引起孩子们的争议,对于大班幼儿,可让他们对此进行讨论。

7、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弹簧玩具》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制作圆柱螺旋弹簧玩具的方法。

  2.体验科技小制作的乐趣。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1.每人一根约30厘米长的细铁丝,一根食指粗的圆木棍或笔身为圆形的铅笔。小兔弹簧玩具范例一个。

  2.白板纸、约3厘米长的塑料吸管双面胶、剪刀、橡皮泥等材料。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小兔的弹簧玩具,激发幼儿的兴趣。

  2.打开玩具外面的包装,请幼儿观察玩具里面的秘密:原来小兔的身下有弹簧。

  3.教师示范弹簧的做法,请幼儿尝试制作玩具弹簧。

  (1)教师左手拿圆木棍,右手拿细铁丝,将细铁丝的一端固定在木棍上,然后开始一圈一圈地往木棍上绕铁丝。(banzhuren)注意:每圈铁丝螺旋式上升,每圈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不要太密。缠好后,将木棍从中间抽出,弹簧就做好了。

  (2)请幼儿自己尝试制作弹簧,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幼儿,提醒幼儿注意安全操作。

  4.请幼儿将做好的弹簧固定在橡皮泥底座上,制作喜欢的小动物形象。

  (1)可以取白纸板, 画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然后将其剪下,粘贴到塑料管上。

  (2)将吸管插到弹簧上,玩具就做好了。

  (3)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创作,互相交流,分享成功的经验。

  5.组织幼儿以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制作经验。

  活动延伸

  可以请幼儿将做好的玩具卖给“超市”,做角色游戏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充分为幼儿创造了条件,引发他们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提供的材料都是孩子们平时见过的,玩过的,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归纳出了弹性的概念。在分类活动中,幼儿再次操作,玩中观察,玩中发现,自然而然的将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进行了分类。活动时,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8、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弹性玩具》公开课教案反思

  教材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开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对幼儿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生活中,大班幼儿接触过很多弹性玩具,并对弹性物品非常感兴趣,但对弹性的特征没有真正的了解,因此设计此次活动。在活动中,针对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孩子们准备了弹性的玩具,以及弹性及非弹性物品让孩子们进行分类,幼儿通过玩一玩、试一试,说一说,在实践中主动感知弹性的特征,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不仅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还引起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发现物体的弹性,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自主探究发现物体的弹性,理解弹性的特点,运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喜欢探究、发现,积极表达交流,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4.初步了解其特性。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重点:感知弹性的特点

  活动难点:用不同的方法发现身边的弹性物品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

  活动前让幼儿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各种有弹性的物体,初步感知弹性这一科学现象,了解弹性的特点。2.物质准备:

  第一次操作材料:布娃娃、气球、弹簧玩具、皮球等。第二次操作材料:橡皮泥、海绵、手套、拉力器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自制弹簧玩具,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试一试、玩一玩弹性玩具,感知弹性玩具的特点。

  1.出示弹性玩具,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弹性玩具的特点。

  2.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3.交流分享,总结提升。

  问题:你玩了什么玩具,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秘密?

  在交流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分享、完整讲述,教师及时根据幼儿分享情况提升并小结:这些玩具在小朋友捏捏、拍拍、拉拉、吹吹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变化。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为什么这些玩具我们一用力它就发生了变化,不用力又变回原来的样子了呢?

  引导幼儿讨论、总结出:篮球用力一拍就会跳起来;气球用力一吹会变大,拉力器和弹簧玩具用力拉会变长,不用力就弹回去跟原来一样……

  我们把有这种本领的玩具叫做弹性玩具。

  4.再次感知弹性玩具的特点

  三、探索比较并分类,进一步感知弹性,深化对弹性的认识。

  1.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幼儿进行操作探索并分类2.引导幼儿分享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说出:它们有没有弹性?为什么?

  四、联系生活,拓展认知,感受弹性物品带给我们的便利。

  提问:1.你身上有弹性的东西吗?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便利?

  2.生活中,你还看过玩过或用过什么有弹性的物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ppt)

  五、延伸活动:继续寻找身边或你发现的有弹性的东西与你的小伙伴和老师进行分享。

  课后反思:

  在我们的生活中,弹性的现象、物品有很多,孩子们也对此司空见惯,但孩子们对弹性的特点去深究的很少。在《幼儿园教育指导制要》中指出要让幼儿亲历科学、体验科学,在活动中教师更多的去引导孩子自主实我发现,在玩中感知弹性的特点,激发幼儿的探究欲。

  在这个大班科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过程有清晰、合理的设计,每个环节目标明确,环环相扣.在整个活动中数师运用了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动手操作、实匙,发现弹性玩具的秘密。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能为这个活动服务,如:第一环节的设计出示自剖弹簧玩具,微发幼儿探究的兴趣。第二环节引导孩子在玩中感受弹性玩具秘密,知道弹性的特点并能用不同的方法分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第三个环节迁移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吏多的了解了有弹性的物品。这三个环节以点到面、层层递进,拓展了孩子的经验。

  在活动中孩子们很感兴趣,并能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得到了发展,知识上有了新的收获。

  通过反思,我觉得整个活动中有以下值得肯定的地方:

  1.活动过程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对于材料的提供也有一定的层次性.

  2.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激发幼儿的兴趣后,引导幼儿自主然究实默,感知弹性的特点.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感兴趣的材料,使幼儿在玩中学、玩中探索。

  在活动中不足的地方:

  1.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语言还需严谨。

  2.活动中在对物品进行有无弹性分类时,说到橡皮泥的弹性时,本想引起争议,我觉得这里教师可用夸张的表情语气,引起孩子们的争议,对于大班幼儿,可让他们对此进行讨论。

9、大班教案《有趣的惯性》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关注周围事物,感知惯性现象。

  2、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动用各种感官寻找答案。

  3、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满足好奇心,感受成功的快乐。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5、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课前让幼儿感受开车、刹车时的身体变化。

  2、户外场地,能感受惯性现象的秋千。

  3、幼儿操作材料:瓶盖、小木棍、扑克牌、小木块、扣子、免洗纸盘、圆柱纸管、滑板车、飞盘、骑小车的车子、溜溜球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提问:(1)小朋友你们都坐过汽车吧!那汽车开车、刹车时候身体有什么变化呢?为什么?请小朋友互相讲一讲。

  (2)个别幼儿上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二)、让幼儿在玩荡秋千中感受惯性,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

  1、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玩“荡秋千”的游戏。不过请你们注意在荡秋千时会有什么秘密呢?

  2、 谈谈荡秋千的感受。

  3、老师小结:初步了解什么是惯性?

  我们坐车时,汽车突然的刹车,我们的身体会前倾,而突然的开车会让我们的身体后仰,这种现象就是惯性。荡秋千时我们不用推秋千,但是秋千还能荡来荡去,这也是惯性。惯性很有趣吧!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找一找有趣的惯性藏在哪里?

  (三)、幼儿自由分组选择多种材料来发现惯性现象。

  1、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制作陀螺和旋转的纸盘,玩溜溜球、滑板车,摆多米诺骨牌,翻扑克牌,操作玩具车等),请你们自己试一试、玩一玩、找一找,惯性在哪里?

  2、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和感受,鼓励动用各种感官寻找答案。

  3、幼儿互相交流。

  师:你发现的惯性在哪里?和同伴讲一讲。

  (鼓励幼儿大胆的用较连贯的语言与同伴讲述自己的发现与想法)

  (四)、通过玩游戏体验感知惯性,并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1、带着问题重新选择材料发现、体验惯性。

  (1)师:请小朋友选择没玩过的材料,再去发现惯性在哪里?

  (2)师幼互动:鼓励幼儿大胆展示或讲述自己的成果。

  2、教师小结惯性的原理,解答幼儿发现的疑难问题。

  3、鼓励幼儿讲述自己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惯性现象,相互交流惯性带来的不足。

延伸活动: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惯性,进一步了解惯性秘密和原理。

  1、师幼共同寻找操坪周围运用了惯性原理的大型器械。

  2、自由玩耍,体验惯性带来的快乐。

10、大班教案《有趣的电动玩具》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操作、探索,学会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

  2、幼儿学习用记录卡和语言来表达操作结果。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孩子认识电池在物品中正确的安装方法。

  难点:找出玩具不会动的原因和修好玩具的方法,总结规律。

活动准备

  1、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不同的电动玩具以及其配套的干电池。

  2、取出一半电动玩具的电池。

活动过程

  1、激趣导入:出示电动玩具,激发第一次探索的兴趣。

  2、自主探索:装上电池玩具是否会动。

  采用了直接操作方式进行探索,通过玩一玩满足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

  3、经验传递:正确安装电池的方法。

  我用集体教学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我融进参与法、发现法诱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并进行应验的验证,从而达到目标1,突破重点。

  4、经验梳理:玩具不会动的原因——A 没装电池B 没装满电池C 电池大小不一样D 电池装反了。通过装一装、找一找、记一记、说一说的形式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达到目标2,解决难点。

  5迁移经验:幼儿寻找身边哪些小家电需要电池,并用今天所学经验装上电池。进行再次探索。从而达到目标3

活动延伸:

  教育活动的结束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探索的开始。所以,我把活动作了进一步的延伸:让幼儿回家寻找哪些小家电需要电池,并用今天所学经验装上电池。通过继续体验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分析、动手、创造能力,从而萌发幼儿爱科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反思

  幼儿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给幼儿创造一个可以供探究的环境,活动中我把场地布置成一个玩具厂,让幼儿在这一环境中自由去玩玩具,让幼儿与幼儿,幼儿与老师之间都可以畅所欲言,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活动中我让幼儿自由摸一摸,拆一拆,玩一玩这些玩具,找出这些玩具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并在玩结束以后,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好朋友和老师。这样的的活动可以让幼儿带着目的去玩,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活动中,大部分的幼儿都知道电动玩具不动是因为没有电池的原故。接着在幼儿初步了解电池作用的基础上,要让幼儿学会正确使用电池,我就先请幼儿开始去给没有电池的电动玩具安装电池,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兴趣,通过再一次的操作去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人电池安装进去了玩具仍无法动起来?这时我在旁边给他们提出建议,让他们去看看玩具会动的小朋友,他们的电池是怎样安装的?由他们观察出来的结果引入到观察电池的外部特征,如请玩具不动的幼儿想一想:你用的电池是怎样安装的?你安装电池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再请玩具会动的幼儿示范安装电池。通过这些提问,让幼儿注意观察、别人,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培养他们的观察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意见,这样就可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

  电池——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普遍,幼儿经常能够接触到它,如玩各种的电动玩具、遥控器等等,而对于电池的神奇力量,幼儿感到很新奇,也很有趣,为了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乐于尝试、勤于动手的习惯。设计了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较强的尝试学习活动——好玩的电动玩具。活动主要通过让幼儿各种各样的玩具和不断地探索,一步步地揭开电池的各种秘密,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识电池并学会安装电池的方法。

11、幼儿园大班科学有趣的陀螺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视觉暂留造成的奇妙现象。

  2、在游戏中体会两种颜色相配的陀螺旋转后会产生新颜色的奇妙现象,并能认真记录。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陀螺转动时颜色的奇妙变化。

  教学难点:了解奇妙的视觉暂留现象。

  活动准备

  塑料陀螺(幼儿人手一个)

  自制彩色卡片若干

  实验大记录表一张

  幼儿实验记录表(幼儿人手一份)

  油画棒

  有关视觉暂留的几种玩具

  活动过程

  一、出示陀螺,幼儿自由探索,激发兴趣。

  1、玩陀螺

  师:宝贝们,大家快来看看,图片上的两位小朋友在玩什么呢?他们看起来玩的很开心。大家玩过陀螺吗?你们想不想来玩一玩呢?老师给大家带来好多呢,一会儿就让你的陀螺宝宝随着音乐一起舞蹈吧!音乐一停,陀螺宝宝的舞蹈也要暂停,他们要休息一会儿。宝贝们听明白了吗?好,跳起来喽!(播放音乐)大家玩的开心吗?请你们来说说你是怎么玩的?

  2、引出彩色卡片

  师:刚才老师也玩了玩,确实很好玩,可是我的陀螺宝宝说“我有点冷,我不想玩了”。哦,原来寒冷的冬天到了,陀螺宝宝也怕冷,所以他不愿意和我玩了,不过,没关系的,侯老师给它准备了一顶好看的帽子,这样,它出来跳舞的时候就不会感觉冷了。大家看我给陀螺宝宝选择的小帽子吧。(出示彩色卡片,引导幼儿观察,说出卡片颜色)好,现在我要请它跳舞给你们看了。(音乐开始,教师分组给幼儿展示旋转的陀螺)

  3、尝试第一张卡片

  师:有的小朋友说他也想来试一试,那我们快来试试吧,看看你们转动陀螺时能发现什么小秘密?现在请小朋友给你的陀螺宝宝戴好帽子,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来试试吧!等陀螺宝宝停止跳舞以后把你发现的小秘密告诉我们。(提供红黄卡片,播放音乐,幼儿旋转陀螺,教师观察)

  二、尝试验证,感知色彩变化,学会简单的记录

  1、师:请一位小朋友来大声告诉我们你发现的秘密。(出示记录表,幼儿回答,教师作好示范记录)好,大家的小眼睛都特别亮,表现都很棒,你们可以为陀螺宝宝得到第二顶帽子,让我们转转看吧!看看这次有什么新发现?

  2、提供红蓝卡片,幼儿旋转陀螺,再次探索颜色变化。

  3、请一位幼儿用完整的话表述陀螺转动前和转动时的颜色变化,并请另外一位幼儿帮着做好记录。

  4、小朋友们的表现真棒!所以可以得到更多的帽子,那我们赶快来发现其中的秘密吧!(幼儿每人一张记录表,各种颜色卡片)播放舒缓的音乐,幼儿操作记录,教师观察指导)。

  5、请幼儿用完整的话来说说自己发现的小秘密。

  小结:宝贝们,你们都很了不起,就是一个个小科学家呀!发现了这么有趣的现象,那咱们来想想,为什么两种颜色转动起来就会出现一种新颜色呢?(幼儿回答)鼓励幼儿的回答。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观看视频,展示几种有关视觉暂留的小玩具,再次引起幼儿兴趣。

  1、观看视频

  师:伟大的科学家伯伯也发现了这个秘密了,并给这种奇妙的现象取了个名字,叫做“视觉暂留”。当我们看卡片时,看到了红色,在转的时候红色不会马上消失,而会在眼前停留几秒钟,紧接着黄色也映入眼前,两种颜色就重叠起来了,也就形成了新的颜色——橙色。

  2、引起兴趣

  师:原来视觉暂留现象就在我们身边呀,就连好看的动画片也是根据这个现象制作成的,老师也试着根据这个科学原理做了一些小玩具。(出示玩具,简单操作,让幼儿说出发现的小秘密,并请幼儿来玩一玩。)看来我们都可以当小魔术师了。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就能发现好多的小秘密。请小朋友慢慢去发现吧!

  3、小结

  宝贝们!今天大家和侯老师一起见证了陀螺的颜色变化,还了解了“视觉暂留”现象。一会儿我把这些好玩的玩具放到咱们的科学探究区,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继续来玩。

  四、活动延伸

  宝贝们,今天老师和你们在一起特别开心,我想和你们继续做好朋友,同时,我有两个小愿望想让你们来帮我实现,我想看看三种颜色或多种颜色的陀螺转动起来的变化,那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制作好吗?还有一个小愿望就是我想知道生活当中哪里还有视觉暂留的现象,也请小朋友用心去观察,把你们的发现分享给老师和小朋友。

  五、活动结束

  幼儿整理活动所用物品,随音乐走出活动室。

  活动总结

  此活动通过孩子们感兴趣的陀螺激发幼儿活动兴趣,结合美术元素让幼儿感知旋转陀螺的色彩变化,知道两种颜色相配会产生一种新的颜色,在活动中,我觉得整个活动思路还是很清晰的,孩子们的探索兴趣也被较好的激发着。在提问和回应上,能做到简洁、明了,能运用指向性明确的语言来引导孩子的思考和探索,幼儿通过尝试、感知,实验在玩中发现科学秘密,积极性很高。由此过渡到“视觉暂留”这一科学现象,再次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也萌发了他们今后继续探索的愿望。不过,在活动中有些细节没有处理好,比如引出“视觉暂留”这一科学现象后,应当再用通俗、浅显的语言来给幼儿作出解释,使幼儿更容易接受,今后需要不断改进,以求更上一层楼。

12、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连接》

  设计意图:

  连接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他们对连接物体的这一科学原理概念模糊,需要我们提供、创设一个研究、探索的机会和环境。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利用物品的连接,通过游戏、探索、尝试连接现象,知道"连接"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孩子们观察、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活动目标

  1. 对周围事物有探究的兴趣和愿望,体验连接成功的快乐

  2. 尝试用各种方法将不同的物体连接起来,发展幼儿观察、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了解各种连接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一:记号笔、夹子、回形针、插塑玩具、雪花片

  2.操作材料二:干枣、吸管、珠子、小盒子、纸张、蛋糕纸盘、筷子,辅助材料:订书机、双面胶、白乳胶、牛皮筋、牙签、绳子、夹子

  3.图片《猴子捞月亮》 《生活中的连接》PPT课件 记录表 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引起兴趣

  1.谈话

  师:孩子们,你们听过《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吗?故事里的小猴子们是怎样捞水里的月亮的?(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出示图片,让幼儿自由的说一说。

  师:谁来说一说小猴子们是怎样捞月亮的呀?(引导孩子们说出猴子是用连接的方法捞的)

  小结:大家都观察得很仔细,小猴子们一只抓住一只,一只连着一只,是用连接的方法捞水里的月亮的。

  二、探索活动一:组织尝试连接。请幼儿把不需要辅助物连接的物品连接,并说说连接的方式

  1.出示材料

  师:今天呀,老师就想邀请孩子们探索“连接”的游戏,想不想玩?(想)老师带来了很多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出示材料:记号笔、夹子、回形针、插塑玩具、雪花片)它们也想找好朋友,你们能帮它们两个两个的连接吗?

  2.提出操作要求

  师:请孩子们听清活动要求,在操作的时候,请你保持安静,如果有问题要举手,听到老师说“活动结束”的时候,请放下你手中的材料,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实验结果。好不好?

  3.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分享:你刚才选择的是什么材料?你是怎么把它们连接在一起的。(引导幼儿描述:我用*的方法把**连接在了一起)

  小结:用了夹、勾、绑、插等方法把同一种东西连在一起。因为他们开可以勾、可以绑、可以插、可以夹。

  三、探索活动二:借助辅助材料连接。请幼儿把需要辅助物连接的物品连接,并说说连接的方式

  1.介绍操作材料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材料,请你观察一下,这些材料它们好朋友之间能连接在一起吗?(出示操作材料:干枣、吸管、珠子、小盒子、纸张、蛋糕纸盘、筷子。幼儿观察并发现它们不能单独连接。)这些材料为什么不会连接在一起?可是它们也想和好朋友连接在一起呢。怎么办?

  2.介绍辅助材料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材料,(出示辅助材料:订书机、双面胶、白乳胶、牛皮筋、牙签、绳子、夹子)你能从这些辅助材料里选择出一种材料来帮助它们连接在一起吗?(教师示范:我选择把筷子连接在一起。我用绳子,绑住一头,再绑住另一根筷子,这样筷子兄弟就连接起来了。教师描述:我用绳子把两根筷子绑了起来。)请你想办法试一试,这些辅助材料里哪些可以帮助上面的材料连接起来?

  3.介绍记录表,提出操作要求

  师:这是什么?(记录表)请孩子们在实验的时候,一边操作一边记录,你是借助哪种辅助材料把它们连接在一起的呢,请你给它们连线,明白了吗?(明白了)在实验前,我要提出要求了,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份操作材料,操作的时候请你保持安静,有问题要举手,当听到老师说“活动结束”的时候,请把材料都放下,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实验结果,好不好?(好)现在开始操作吧。

  4.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连接所给材料,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5.组织交流分享。

  ①师:你是选用的是哪种材料?用什么方法把它们连接起来的?(如,我用牙签把两个干枣串了起来;我用订书机把两张纸订起来,像一本书。我用胶水(双面胶、白乳胶)把两张纸粘贴了起来。我用绳子把两根筷子绑了起来。我用绳子把两个珠子串了起来。我用牛皮筋把两根吸管扎了起来)(引导幼儿描述:我用**把两个**什么了起来。)

  ②在幼儿回答的同时强调连接的动词,鼓励幼儿想出更多的连接方法。

  ③教师观察指导,并给予幼儿一些提示和帮助。

  小结:孩子们真会想办法。刚才我们用订、粘、穿、夹、绑等方式,帮助一些不能连接的物品连接在了一起。你们真是太棒啦!这些东西虽然自己不能连接,但通过了朋友的帮忙他们也能够连接在一起。

  四、设置情景,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用连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师: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能帮帮我吗?

  问题一:手机没电了

  问题二:如何晾衣服

  问题三:怎么样过小河

  小结:小朋友们都用了连接的办法帮助老师解决了困难,谢谢大家哦。

  五、迁移经验

  1.知识迁移: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的连接,让我们来找一找活动室里还有哪些东西也是连接的?(如:电扇和墙是连接的,电话和电线连接、各种吊饰的连接等等)

  2.探索生活中的连接,了解连接给我们带来方便与美观

  师: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连接,看看它们连接在一起会怎么样?观看图片(项链、门帘、栅栏、插头与插座、水管与水龙头、钢筋连接、火车轨道等)

  小结:小小的连接作用可真大,不但能美化我们的环境,而且还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师:除了我们活动室里,你在家里还有其他地方找到过哪些东西是连接的?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继续探索生活中的连接现象。

13、大班科学有趣的磁铁教案含反思

  教学目标:

  1、探索有关磁铁的各种有趣现象。

  2、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发现并揭示磁铁的“同性相吸、异性相斥”的特性,建立有关磁性原理的粗浅概念。

  3、共享同伴的成果与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老虎、兔子、磁铁有两级(老师操作的,幼儿操作的),人手一份操作材料(鉄制品,不是铁制品)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出示背景图,老虎和小兔)

  1、今天我老虎肚子饿,想找个动物来填肚子。咦,前面有只兔子,“兔子等着瞧。”“老虎大哥求求你,别吃我。”“行,只要你回答出我的问题,就放过你。”这里一堆米粒里混入许多的小针,你能用最快的方法把米粒和小针分开吗?小朋友们,你有什么好办法?快来帮帮小兔。

  2、请小朋友回答,然后办法进行操作,比一比,谁的办法快?(筷子、夹子、磁铁、)

  3、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矿石,黑黑的,它有磁性,又能吸住鉄,所以就取名叫磁铁。

  二、磁铁的特性。

  1、磁铁除了能吸住小针,还能吸住什么东西?在你们的桌子上有许多的东西,用磁铁试一试,看能吸住什么,并用笔把它记录下来,能吸住的打勾,不能吸住的打叉。

  2、幼儿操作,并记录。

  3、讲解

  4、小结:磁铁能吸住鉄和含有鉄的东西。磁铁的力量很大,隔着东西或者放在水里,它还是能够把含有铁的东西吸起来。

  三、磁铁的作用。

  1、现在磁铁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你知道磁铁有什么用处吗?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磁铁?(磁悬浮列车,指南针,音响的扬声器,以及电冰箱的门上的密封垫.甚至儿时奶奶用磁铁将家里缝缝补补用的针都吸在一起以免丢失~~~如冰箱的门、电铃、电饭锅、门吸、磁性黑板、磁悬浮列车等回答均可。(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用到磁铁的地方很多:五金磁铁玩具手袋磁铁 皮具磁铁 门吸磁铁 服装磁铁 磁疗磁铁 电子产品磁铁 电声、电机磁铁 礼品盒磁铁“)(垃圾处理场用大磁铁分离出垃圾里的废铁等金属。)

  2、由于磁铁有磁性,所以会干扰信号,比如电视机,手机,千万别把磁铁和有磁性的东西放在一起。

  四、原理: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1、看来大家对磁铁并不陌生。老虎也知道磁铁的作用,给自己装上了磁铁,也悄悄给兔子装上磁铁,老虎我追我追,我追追追,兔子你逃你逃,你逃逃逃。哈哈,兔子我抓住你了。怎么办?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兔子用磁铁逃走吗?

  2、请你让磁铁和磁铁在一起玩一玩,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磁铁有两边,贴有同样颜色的碰在一起就会马上推开,不同颜色的碰在一起就会紧紧的连在一起。这是怎么一回事?

  3、原来每块磁铁的两边都有着不同的磁性,我们分别把它们叫做南极,也用S表示;北极,就用N表示。(出示认识两极)操作。

  小结:一样磁性的碰在一起就会推开,不一样磁性的碰在一起就会紧紧地连在一起。我们也可以说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4、现在谁能来帮助小兔呢?

  5、总结:小朋友真聪明,科学家费了很大的劲研究才发现:磁铁能吸鉄,隔着物体也能吸住鉄,还知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重大发现,我们小朋友一节课就知道,太了不起。

  五、游戏:我是快乐的磁铁人

  1、现在让我们每个人也来当一块小磁铁,一面贴上“S”,一面贴上“N”,玩一个快乐的磁铁人。当音乐停,你的“S”必须与别人的“N”相吸,否则就会被老虎吃掉。

  2、游戏2遍,结束。

  教学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乐于参与,积极发现。简单而有平常的活动准备,又为幼儿提供了全面探索的机会。简单容易的记录过程更适合幼儿的操作能力。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依据幼儿的需求设计了置疑、猜测、验证、交流等各个环节,让孩子们在每个环节中对磁铁特性的了解层层深入,同时对记录单和实验的操作能力有很大提高。从而培养孩子乐于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孩子观察、比较、发现等科学探究能力。在活动过程中首先我引导运用对比观察的方法,引导孩子发现磁铁的特性,从而让孩子了解磁铁的“同性相吸,异性相斥” 的特性。 在科学活动中参插游戏,并辅以形象生动的教具、有趣活泼的语言,会使幼儿对活动的兴致加浓,而在有趣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也愿意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参与,从而使幼儿的听觉力、注意力、观察力得到了发展。我们认为,整个活动的全过程,将“尝试精神”渗透在了教育教学之中,基本遵循了“先练后讲”的尝试原则。让幼儿在不断尝试,不断探究,不断发现中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现象。

  本次活动充分体现了分层递进,分步落实的教学特点,教学的环节比较分明,教学重点突出,时间分配得当。操作材料充足,在活动中教师言语只是一般的引导性语言,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是学习的主体“。

  本次活动存在的问题是,我在课前还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便于操作观察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亲自进行实验探索,从而能更加引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在活动中还应认真的观察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在于他们的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经验,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个别幼儿在尝试活动中不够大胆,模仿性强;有些幼儿在材料的使用上还有磕磕碰碰的现象,虽然老师多次提醒,但还是影响了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活动中有时还不能做到“收放自如”,今后,在教学活动中需注意这方面的指导。

14、科学活动《有趣的静电》大班教案

  在活动中让幼儿了解摩擦产生“静电”,尝试探索不同的材料摩擦产生“静电”的现象,愿意主动参与探究,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能动手动脑大胆进行实验探究,并交流实验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正值寒冷的冬季,空气干燥,经过物体间的摩擦会产生有趣的静电现象。例如有个小朋友在关灯后脱毛衣,听到了噼里啪啦的声音,问老师为什么;有女孩子老师给小朋友梳头时,看到好多头发站了起来。生活中的这些静电现象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也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因此,本次活动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设计了这次探索静电现象的科学活动。帮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实验探究来解决发现的问题。

  活动目标

  1.愿意主动参与探究,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2.了解摩擦产生“静电”,尝试探索不同的材料摩擦产生“静电”的现象。

  3.能动手动脑大胆进行实验探究,并交流实验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幼儿尝试探索不同的材料摩擦产生静电的现象。

  活动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并交流实验探究过程及结果。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理解摩擦的含义;有观察到过身边的“静电现象”。

  物质材料准备:记录表,大小碎纸屑,塑料小勺,塑料梳子,铅笔,水彩笔,吸管,塑料玩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魔法小视频激发幼儿兴趣

  牙签为什么会随着吸管动起来呢?

  二、基本部分

  (一)第一次实验,幼儿初步感知静电的产生

  1.设置情境:小小魔术--吸管吸纸屑

  (1)刚才杨老师是怎么把纸屑吸起来的呢?引出摩擦的概念。

  (2)吸管还可以在哪里摩擦吸起小纸屑呢?引发幼儿猜想。

  2.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第一次实验并做记录。

  3.小组展示实验结果。

  4.小结:原来在有毛的如毛发,毛衣或绒布上摩擦容易产生静电,然后就可以成功地吸起小纸屑啦!

  (二)第二次实验,探索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静电现象。

  1.出示材料,提问:除了吸管外,这些材料都能通过摩擦产生静电吗?

  2.幼儿第二次实验,并做记录。

  3.交流、分享实验结果

  4.小结:经过摩擦后,有的物体容易产生静电,有的不容易产生静电。

  三、结束部分

  观看PPT,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四、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幼儿利用活动区的材料进行静电实验。

  家园共育: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资料,了解静电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总结 【自我评价】

  在干燥的秋天,小朋友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和别人猛的一碰,会感到被电击了一下,还有脱毛衣的时候会听到“滋拉滋拉”的声音,还伴有亮光。小朋友们对这些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心,很有兴趣随老师一起去探索。

  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以魔术视频导入,用吸管摩擦后将牙签控制的左右转。小朋友都感到很神奇,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继而欢呼起来,一个个跃跃欲试。所以接下来我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尝试,用小棒棒去吸小纸屑。通过与自己身体或衣服摩擦产生静电,大部分幼儿操作成功,很有成就感。接着我便让幼儿继续用其它物品去吸小纸屑,看看哪些是可摩擦起电物品,哪些是不可摩擦起电物品。最后我还让幼儿了解电对人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止静电。

  通过此次科学活动的展开,让我认识到科学活动要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要多引导幼儿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从而热爱生活。

  【存在问题】

  本次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活动中,有两次幼儿进行实验探索操作的地方,我通过让幼儿边做实验边填记录表来记录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但对孩子们记录的结果没有充分地进行探讨。

  【课堂重建】

  科学探究活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活动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而且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科学活动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总结交流。在本次活动中,在验证猜想的环节没有给与孩子们充分讨论自己实验验结果的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以幼儿为主题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鼓励幼儿进行大胆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15、大班《有趣的0》优质科学教案

  设计意图: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引导幼儿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会用到数,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字的信息,体会数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引导幼儿了解和感受数用在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的特点,设计了这节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数字“0”,感知“0”的意义。

  2、引导幼儿能准确将数字0-9与相应的量进行对应。

  3、引导幼儿充分认识到数字和生活息息相关。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幼儿认识数字“0”,感知“0”的意义

  活动难点:幼儿能准确将数字0-9与相应的量进行对应。

  活动准备:

  教具:三个奶粉罐子、两个木球、八片雪花片

  学具:学具“红色圆片”、“数字卡片”、操作盘若干 、图片三张

  活动过程:

  1、导入:游戏“摇罐子”,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出示三个奶粉罐子,请一位幼儿上来摇一摇三个奶粉罐子有什么不同,幼儿感知后打开奶粉罐子看看里面有什么,为什么不同。引导幼儿可以用数字表示奶粉罐子里面的东西。2个木球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8个雪花片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空的罐子表示什么都“没有”,可以用数字“0”来表示。

  教师总结:“没有”可以用数字“0”表示。

  2、引导幼儿将数字与相应的量进行一一对应。

  教师引导幼儿操作学具,按照0-9的顺序在数字的下方摆上相应的红色圆片。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边操作教师边将操作的幼儿照片拍下来,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摆的,再将老师摆放的图片展示给幼儿。引导幼儿观察,数字“0”的下面一个红色圆片也没有。和幼儿一起巩固,“没有”可以用数字“0”表示。

  3、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的“0”。

  引导幼儿说一说在生活中,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数字“0”。

  教师出示图片(温度计),引导幼儿找找温度计中的“0”在哪里(在温度计的中间),并提问幼儿是什么意思。教师总结:温度计的温度在“0”的下方,天气会变得很冷,水会结冰。如果温度慢慢上升到“0”的位置以上,天气会越来越暖,结的冰会慢慢融化成水。教师继续出示图片(尺子),引导幼儿寻找尺子中“0”的位置,提问幼儿这里的“0”表示什么意思。教师总结:我们用尺子量东西的时候从“0”开始测量,所以这里的“0”表示起点的意思。

  教师继续出示图片(电话),引导幼儿寻找“0”,并问小朋友们有没有小朋友知道这里的“0”表示什么意思。教师总结:电话里的“0”表示一个电话号码。

  教师总结:引导幼儿和教师一起巩固今天在活动中学习到数字宝宝“0”的本领,不仅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号码,表示起点,和表示温度计的界限等等。告诉幼儿数字宝宝“0”还有很多很多本领,让幼儿关注身边的“0”。

  4、结束:游戏“0”的舞蹈。

  引导幼儿用身体的各个部分或者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出“0”的形状。教师和幼儿一起做一个大大的“0”结束活动。

  5、活动延伸:幼儿回到家里和家长一起找一找生活中遇到的“0”,学习“0”表示的不同的意义并与小朋友们进行分享。

  活动总结:

  活动时,幼儿能够根据生活当中的不同物品找准数字“0”,比如空调的温度等等。在最后的游戏过程中,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出像“0”的肢体动作,这节活动可以将数字和生活联系起来,并且幼儿真正认识到了“0”明白了“0”的不同含义。

  文章来源于网络,由小编转载整理,只为分享优秀教育理念,促进幼教行业健康发展。感谢原创作者的辛苦创作的付出,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谢谢!

16、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喷泉反思

  一、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探究活动,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操作感知孔越多,喷泉喷得越低;孔越少,喷泉喷得越高。

  3、在活动中体验发现成功的快乐。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二、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一样大小的瓶子、瓶盖(孔的大小相同、数量不同)、大小粗细相同的针管、水、水盆、地毯、报纸、记录表格、抹布。

  2、幼儿经验准备:会玩喷泉。知道用力大,水喷得高;用力小,水喷得低。

  三、 活动过程:

  (一)一个孔和两个孔的喷泉哪个喷得高?

  1、提出问题:

  幼儿充分体验玩“喷泉”的乐趣,并提问:“一个孔和两个孔的喷泉哪个喷得高?为什么?”

  2、幼儿猜想并记录:

  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3、实验验证:

  教师注意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问题和发现并给以适时的支持与帮助。

  预想与对策:

  (1) 玩的过程中存在操作技能上的问题,如喷泉的水柱总是喷到脸上、手上,有时瓶子爱倒:帮助幼儿发现操作技巧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没有注意到要进行比较才能分辨出哪个喷泉的水柱喷得高: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指导幼儿合理的分工与合作,轮流使用操作材料,边操作边观察。

  4、结果与讨论:

  鼓励幼儿大胆与同伴交流,关注每个幼儿的发现和感受,获得一个孔的喷泉喷得高、两个孔的喷泉喷得低的经验。

  (二)几个孔的喷泉喷得最高?

  1、提出问题:出示三个孔的喷泉,并提问:“几个孔的喷泉喷得最高?几个孔的喷泉喷得最低?为什么?”

  2、幼儿猜想: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能阐述自己的理由。

  3、实验验证:(预想与对策同上)

  4、结果与讨论:

  知道一个孔的喷泉喷得最高、三个孔的喷泉喷得最低,并能够归纳出孔越少喷泉喷得越高、孔越多喷泉喷得越低的新经验。

  (三)游戏:看谁的喷泉能喷到报纸上

  (四)活动延伸:怎样才能使喷泉的水喷得更高?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是在学习了《指南》之后设计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选材取自于孩子们常见的喷泉,幼儿都熟悉,但却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原理,这样有生活经验的基础,又有探索的空间,孩子们很感兴趣。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在演绎着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先猜想,再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老师只是把问题抛给孩子,孩子们便循着这一线索探索起来,每个孩子都是活动的主体,都在积极的参与探索,尤其在最后表演自己的音乐喷泉,都特自豪。相信他们以后会爱上科学探索活动的。

17、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分类》教案

  设计意图:

  分类是指将一组事物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并进行归类的过程。

  学前儿童分类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1.能按事物表面的、具体的、简单的特征进行分类;

  2.能根据事物内部特征进行抽象概括但脱离不了具体情景和功用;

  3.开始根据本质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能抽象出事物的多种属性和特征。

  基于《指南》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生成了《有趣的分类》这节教学微课。

  活动目标:

  1.通过情景活动,让幼儿感知事物的特征,了解分类的方法。

  2.通过操作、探索,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多角度分类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有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情景类物品准备2.动画课件准备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以疑激趣

  以帮小白兔整理杂货铺为线索,引出分类活动。

  1.小白兔店里的东西太多,乱七八糟,小兔忙不过来。小花猫根据自己的经验帮助它进行了简单的分类。

  2.为进一步帮助顾客准确、快速地找到商品,小白兔提出:“怎样将货架上的商品再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呢?”

  二、学习分类感知方法

  以富有动画的课件演示,激发幼儿按蛋糕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的兴趣,感知多角度分类的方法。

  第一次:按颜色进行分类第二次:按形状进行分类

  第三次:按蜡烛进行分类第四次:按水果进行分类

  三、回归情景归纳提升

  1.将花小猫简单分类的货品,再次细致分类。

  2.对比发现:通过再次分类后,杂货铺的商品更有序了。

  四、迁移延伸快乐体验

  活动区角里的材料摆放有些凌乱,请小朋友们分类整理一下,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

18、幼儿园《有趣的陀螺》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孩子好奇心强,在游戏中体会两种颜色相配的陀螺旋转后会产生新颜色的奇妙现象,并能认真记录。感知视觉暂留造成的奇妙现象。

  设计意图

  在区域活动时,孩子们总是对科学探究区陈设的一些陀螺很感兴趣,他们分成几组在观察比较着各自拿到的陀螺,比比谁的陀螺转的快,比比谁的陀螺转起来好看,看似非常感兴趣。《纲要》要求我们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并激发他们探索的愿望。大班孩子好奇心强,也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和探索欲望。所以在此基础上,我抓住孩子们的这个兴趣点,添加了一些带有各种颜色的卡片陀螺,让他们在玩的时候去发现、探索两种颜色的陀螺在旋转时会变色,使他们感知颜色的奇妙变化,也使他们对“视觉暂留”这一科学现象有初步的认知,并产生继续探索的愿望。

  活动目标

  1、感知视觉暂留造成的奇妙现象。

  2、在游戏中体会两种颜色相配的陀螺旋转后会产生新颜色的奇妙现象,并能认真记录。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陀螺转动时颜色的奇妙变化。

  教学难点:了解奇妙的视觉暂留现象。

  活动准备

  塑料陀螺(幼儿人手一个)

  自制彩色卡片若干

  实验大记录表一张

  幼儿实验记录表(幼儿人手一份)

  油画棒

  有关视觉暂留的几种玩具

  活动过程

  一、出示陀螺,幼儿自由探索,激发兴趣。

  1、玩陀螺

  师:宝贝们,大家快来看看,图片上的两位小朋友在玩什么呢?他们看起来玩的很开心。大家玩过陀螺吗?你们想不想来玩一玩呢?老师给大家带来好多呢,一会儿就让你的陀螺宝宝随着音乐一起舞蹈吧!音乐一停,陀螺宝宝的舞蹈也要暂停,他们要休息一会儿。宝贝们听明白了吗?好,跳起来喽!(播放音乐)大家玩的开心吗?请你们来说说你是怎么玩的?

  2、引出彩色卡片

  师:刚才老师也玩了玩,确实很好玩,可是我的陀螺宝宝说“我有点冷,我不想玩了”。哦,原来寒冷的冬天到了,陀螺宝宝也怕冷,所以他不愿意和我玩了,不过,没关系的,侯老师给它准备了一顶好看的帽子,这样,它出来跳舞的时候就不会感觉冷了。大家看我给陀螺宝宝选择的小帽子吧。(出示彩色卡片,引导幼儿观察,说出卡片颜色)好,现在我要请它跳舞给你们看了。(音乐开始,教师分组给幼儿展示旋转的陀螺)

  3、尝试第一张卡片

  师:有的小朋友说他也想来试一试,那我们快来试试吧,看看你们转动陀螺时能发现什么小秘密?现在请小朋友给你的陀螺宝宝戴好帽子,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来试试吧!等陀螺宝宝停止跳舞以后把你发现的小秘密告诉我们。(提供红黄卡片,播放音乐,幼儿旋转陀螺,教师观察)

  二、尝试验证,感知色彩变化,学会简单的记录

  1、师:请一位小朋友来大声告诉我们你发现的秘密。(出示记录表,幼儿回答,教师作好示范记录)好,大家的小眼睛都特别亮,表现都很棒,你们可以为陀螺宝宝得到第二顶帽子,让我们转转看吧!看看这次有什么新发现?

  2、提供红蓝卡片,幼儿旋转陀螺,再次探索颜色变化。

  3、请一位幼儿用完整的话表述陀螺转动前和转动时的颜色变化,并请另外一位幼儿帮着做好记录。

  4、小朋友们的表现真棒!所以可以得到更多的帽子,那我们赶快来发现其中的秘密吧!(幼儿每人一张记录表,各种颜色卡片)播放舒缓的音乐,幼儿操作记录,教师观察指导)。

  5、请幼儿用完整的话来说说自己发现的小秘密。

  小结:宝贝们,你们都很了不起,就是一个个小科学家呀!发现了这么有趣的现象,那咱们来想想,为什么两种颜色转动起来就会出现一种新颜色呢?(幼儿回答)鼓励幼儿的回答。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观看视频,展示几种有关视觉暂留的小玩具,再次引起幼儿兴趣。

  1、观看视频

  师:伟大的科学家伯伯也发现了这个秘密了,并给这种奇妙的现象取了个名字,叫做“视觉暂留”。当我们看卡片时,看到了红色,在转的时候红色不会马上消失,而会在眼前停留几秒钟,紧接着黄色也映入眼前,两种颜色就重叠起来了,也就形成了新的颜色——橙色。

  2、引起兴趣

  师:原来视觉暂留现象就在我们身边呀,就连好看的动画片也是根据这个现象制作成的,老师也试着根据这个科学原理做了一些小玩具。(出示玩具,简单操作,让幼儿说出发现的小秘密,并请幼儿来玩一玩。)看来我们都可以当小魔术师了。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就能发现好多的小秘密。请小朋友慢慢去发现吧!

  3、小结

  宝贝们!今天大家和侯老师一起见证了陀螺的颜色变化,还了解了“视觉暂留”现象。一会儿我把这些好玩的玩具放到咱们的科学探究区,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继续来玩。

  四、活动延伸

  宝贝们,今天老师和你们在一起特别开心,我想和你们继续做好朋友,同时,我有两个小愿望想让你们来帮我实现,我想看看三种颜色或多种颜色的陀螺转动起来的变化,那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制作好吗?还有一个小愿望就是我想知道生活当中哪里还有视觉暂留的现象,也请小朋友用心去观察,把你们的发现分享给老师和小朋友。

  五、活动结束

  幼儿整理活动所用物品,随音乐走出活动室。

  活动总结

  此活动通过孩子们感兴趣的陀螺激发幼儿活动兴趣,结合美术元素让幼儿感知旋转陀螺的色彩变化,知道两种颜色相配会产生一种新的颜色,在活动中,我觉得整个活动思路还是很清晰的,孩子们的探索兴趣也被较好的激发着。在提问和回应上,能做到简洁、明了,能运用指向性明确的语言来引导孩子的思考和探索,幼儿通过尝试、感知,实验在玩中发现科学秘密,积极性很高。由此过渡到“视觉暂留”这一科学现象,再次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也萌发了他们今后继续探索的愿望。不过,在活动中有些细节没有处理好,比如引出“视觉暂留”这一科学现象后,应当再用通俗、浅显的语言来给幼儿作出解释,使幼儿更容易接受,今后需要不断改进,以求更上一层楼。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完整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

19、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影子教案反思

  【教材分析】

  影子是人们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一种物理现象。它时大时小、时隐时现的变 化易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对影子的形成及其位置、成像大小和与光之间的关系,需要多途径引导幼儿进行探究。为此在活动中借助图片,创设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幼儿讨论: 为什么白天小姑娘躲在妈妈的身后,影子就不见了?为什 么小猫的影子比小姑娘的影子大?不断出现的疑问与实验相结合,能更好地调动 幼儿的参与性,使幼儿产生继续探究、操作的愿望。

  【活动目标】

  1.感知影子现象,初步了解影子的形成。

  2.大胆探索、发现影子的变化及其与光的关系,能用简单的符号记录并交流 实验结果。

  3. 感受活动的乐趣,产生继续探究影子的兴趣。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带幼儿观察影子,玩“踩影子”等游戏。

  2.可参考《身边的科学》自备 4 幅图片,“幼儿学习材料”——操作材料⑤, 记录表。

  【活动建议】

  1.猜谜、谈话导入活动,引发幼儿兴趣。

  (1)迷语: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时走在前,有时走在后。我和它说话, 就是不开口。

  (2)提问:影子是什么样的?你还见过谁的影子?

  2、结合图片,设置问题情境,初步了解影子的形成。

  (1)出示图片 1,引出情境主题。

  教师讲述图片内容:小姑娘有一个影子朋友,她的影子朋友总是和她形影不 离。可是, 最近她遇到了一件烦心的事。

  (2)出示图片 2,引发幼儿讨论。

  教师结合图片提问:为什么晚上关了灯以后,白天小姑娘躲在妈妈的身后时,影子就不见了?

  小结:有光的地方物体才有影子;没有光的地方物体就没有影子。

  3、通过讨论和操作,探究影子的位置和光的方向有何关系。

  (1)结合图片 3,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提问:为什么小姑娘的影子有时跑到这儿,有时跑到那儿?

  (2)教师出示操作材料⑤,讲解操作要求及记录方法。

  (3)请幼儿合作进行自主探索,从不同方向照物体,记录影子出现的位置。请幼儿展示记录表,交流实验结果。

  小结:影子总是出现在光的反方向。

  4、继续合作探究,感知影子成像大小的原因。

  (1)观察图片 4,引发幼儿讨论。

  提问:为什么小猫的影子比小姑娘的影子大?

  (2)介绍操作材料,鼓励幼儿两两合作实验,实验后进行交流。

  小结:当物体距离光近的时候,影子就变大;当物体距离光远的时候,影子 就变小。

  教学反思:

  要上好科学活动,就要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也要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更要让幼儿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提高。”

20、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蚯蚓》含反思

活动来源:

  体育活动时,我带领幼儿到软质地面上玩“爬爬乐”的游戏。游戏休息时,有几位幼儿发现了旁边花圃里有蚯蚓。平时‘幼儿很喜欢小动物,但对蚯蚓却不太了解。孩子们有的能用土语说出蚯蚓的名称,但观察不细致,不能准确地用口语表达其外形特征,更不了解蚯蚓的“再生能力”,但有的不认识误认为是怪物、大坏蛋。大班孩子,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事物充满好奇,,小小的蚯蚓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他们在议论着,有几个胆大的孩子还用小棒子将蚯蚓挑起来观察。

  《纲要》中提出:孩子们的探究活动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东西,其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为此,我设计生成了科学活动《有趣的蚯蚓》,引导幼儿展开了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了解蚯蚓的部分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探究蚯蚓,并能将结果记录与交流。

  3.产生对蚯蚓的进一步探索欲望,知道要保护蚯蚓,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聊天的两盆花》,蚯蚓若干条,实验用品(尺、放大镜、玻璃板、盆子、泥土等)

活动过程:

  一、由多媒体课件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昨天晚上,我听到窗台上两盆花在聊天。”(播放多媒体课件)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太硬了;紧紧的裹着我的根部,我吸收营养都困难。你看,我都快枯萎了。”

  另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松松,软软的,我可以尽情的吸收养分。你看,我长得多茂盛。”

  教师:“为什么两盆泥土会不一样呢?这里面有什么秘密?”

  (倒出来看看)原来是小蚯蚓在帮花儿松土,花儿才长得茂盛,碧绿。那我们帮花儿谢谢小蚯蚓。

  (孩子们在情境中发现活动的主角“蚯蚓”,引入课题。)

  二、幼儿自主探究,实验并记录。

  1.小蚯蚓长是得什么样子的?请你仔细的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每人用盒子拿一条蚯蚓去研究研究。(为幼儿提供放大镜和透明的小盒)交流结果:

  蚯蚓是环节动物,细细长长的,没有眼睛、鼻子和耳朵。身上有许多水分,摸上去湿湿的。头部有环带。

  (引导幼儿细致观察,了解了蚯蚓的外部特征。)

  2.小蚯蚓是怎么运动的呢?用动作学学。摸摸它的腹部。

  一伸一缩蠕动腹部有刚毛。蚯蚓借助刚毛爬行。

  3.小蚯蚓还有什么秘密呢?它到底有多长?蚯蚓在地上会爬,它在玻璃、纸上上会爬吗?哪里爬得快?它喜欢什么环境是干干的还是潮湿的?它为什么总是躲在泥土里?他喜欢光吗?我们来做几个实验研究研究。(出示表格)讲解操作方法与要求。

  实验一:提供尺量。

  实验二:提供玻璃和马粪纸。

  实验三:提供手电和纸盒实验四:提供软硬不同的泥土另外:提供笔记录交流探索的结果:

  蚯蚓有不同的长度;蚯蚓在玻璃上、纸上也会爬,蚯蚓没有眼睛和耳朵,看不见,也听不见,但是他可以感受到有光,也能感觉到震动。他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

  (利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对蚯蚓进行实验研究和记录分析,感知了蚯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三、以趣引路,拓展研究。

  我们发现了蚯蚓的这么多秘密,你还知道蚯蚓的什么秘密?

  1.蚯蚓的粪是宝贝,可以养鸡、鸭、鱼等。

  2.蚯蚓是中药,叫地龙。

  3.蚯蚓还是一种菜,营养很好。

  4.蚯蚓会处理垃圾。

  小小蚯蚓真能干,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这一环节,幼儿知道了蚯蚓更多的相关知识,知道了我们要保护蚯蚓,爱护大自然。)

  四、延伸活动:

  1.有一条蚯蚓受伤了,我们把它养在教室里,看看它会好吗?会有什么变化。

  2.把蚯蚓送回家。

  (在延伸活动中,幼儿了解到蚯蚓受伤分成两段后,它有个小本领,有脑袋的那部分会长出尾巴来,有尾巴的那部分也会长出脑袋来,它就能变成两条蚯蚓啦!)

活动反思:

  1.选材生活化《纲要》中提出:“”孩子们的探索活动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本活动的内容主体来源于生活,结合活动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关爱人类的朋友——蚯蚓。孩子们兴趣盎然的参与活动,发现了蚯蚓的有趣和奇妙。

  2.环境宽松化整个活动注重每个孩子的参与、探索、研究。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寻找、发现。幼儿在活动中能很好合作。教师在活动中是材料的提供者,问题的观察者和探索活动的引导者、启发者,为幼儿提供了宽松、自由的探索氛围。幼儿充分体验了自主活动的乐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意识。

  3.材料丰富化本次活动的材料,看似简单,其实蕴含了丰富的内容我们提供了若干条蚯蚓和相关的探索辅助材料避免了幼儿操作时的争抢,有提供了自主选择、探索的机会。

21、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蜡》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在感知蜡烛燃烧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通过观察,了解各种各样的蜡,说出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3.初步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对此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欲望,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活动难点:

  让幼儿知道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燃烧时需 要空气中的氧气。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透明玻璃瓶6个、玻璃杯1个、火柴、打火机。蜡烛实物图片、轻音乐、课前对幼儿进行的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烛光,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带领孩子进入教室,一起感受美丽而又温馨的烛光。

  2.引导幼儿观察点燃的蜡烛,说说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例如:滴下来的蜡烛油像眼泪,而且很烫;小火苗会随风"跳舞",说一说小火苗像什么呢?(像星星、像花蕊、像太阳、像萤火虫等。)

  3.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烛火的样子。

  二、通过观看各种各样的蜡烛实物图片,让幼儿说出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1.教师请幼儿共同来欣赏各种各样的蜡烛实物图片。

  2.引导幼儿说出蜡烛的用途,谈谈自己在什么时候用过蜡烛?(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挂灯笼的时候等。)

  三、通过游戏《蜡烛的熄灭》,让幼儿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对此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1.请幼儿讲一讲应该如何点燃蜡烛(火柴、打火机)

  2.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蜡烛熄灭(用手扇或用嘴吹)

  3.教师用另一种方法将蜡烛熄灭。首先点燃一根蜡烛,固定好,然后用一个玻璃口杯罩在蜡烛上,看看结果怎样?(熄灭)

  4.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进行实验,验证这种方法。

  (1)幼儿操作实验: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

  (2)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幼儿自由发言)

  (3)罩上杯子后蜡烛会熄灭,还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杯子会发热、发黑,杯壁上会有小水珠,火焰熄灭时有一股烟味)

  5.教师小结:蜡烛燃烧时需要空气,当蜡烛罩上杯子后,外面的空气进不去了,杯子里的空气被拉住燃烧用完了,蜡烛就会熄灭。

  活动延伸:

  蜡还可以绘画,请幼儿用桌子上的碎蜡在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用棉签蘸上盘中的颜料,均匀的涂在画上, 就会显现出美丽的蜡染画。

  活动反思:

  在组织这节科学活动课之前,我提前给孩子做了详细的安全工作讲解,因为担心从来没有接触过火的孩子在实验的过程中会紧张、害怕,再有怕孩子会不小心烧着手。当活动一开始,孩子们就很投入,探索的积极性也很高,也很注意安全问题,就这样在孩子们的带动下,我逐渐放开手,和孩子们一起来探索,效果很好。

22、大班《有趣的油和水》科学教案

  在活动引导幼儿感知水和油不相容的特征,知道洗洁精有乳化作用,能分解油,能观察油和水倾倒、搅拌静止后的分离现象并表述观察结果,乐意并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活动,体验科学带来的乐趣

  设计意图

  《纲要》对科学领域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的表述使我们强烈认识到,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的能力。这一转变,使幼儿科学教育更加立体化、生活化,幼儿要体会到科学来源于生活。水和油是我们生活中常见,但也很容易被忽视的东西,通过科学实验让幼儿把水和油融合在一起,在操作中满足动手的欲望,引导幼儿思索生活中的油水分离现象,让幼儿学会观察生活。

  活动目标

  1.感知水和油不相容的特征,知道洗洁精有乳化作用,能分解油

  2.能观察油和水倾倒、搅拌静止后的分离现象并表述观察结果

  3.乐意并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活动,体验科学带来的乐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观察油和水倾倒、搅拌静止后的分离现象并表述观察结果,感知水和油不相容的特征

  活动难点:知道洗洁精有乳化作用,能分解油

  活动准备

  油、水、红色水、蓝色水、一次性透明杯子、筷子、记录卡、笔、洗洁精、盐、白醋、透明大杯子、音乐两段

  活动过程

  师:今天,园长妈妈请我们的小朋友来当小小科学家,那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实验室的这几种东西,你们先看一看,猜一猜,这些都是什么东西呢?(油、水、红蓝色的水)

  一、基础部分

  (一)教师示范融合实验

  1.师:宝贝们,如果我把清水中加入红色的水,你们猜一猜,水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2.师:现在我将蓝色的水中加入清水,你们猜一猜水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3.教师小结:不管是水倒在颜色水里,还是颜色水倒在水里,它们都会融合在一起。

  (二)幼儿探索倾倒油和水的现象并记录

  1.师:那如果把水和油倒在一起会是什么现象呢?请你们来猜一猜?

  2.为了证实小朋友们的猜想是否正确,现在请你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请你们把油倒在水里或者水倒在油里,然后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并记录下来

  规则:

  (1)每人一杯油一杯水一张记录卡,先操作、再观察,如果水油能融合在一起就在它们两个上面打“”,不能就打“X”

  (2)操作时保持桌面的干净

  (3)听到音乐开始操作,音乐完毕,停止操作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分享记录结果,教师小结:不管是油倒在水里还是水倒在油里,油都在上面,它们是分离不相融的。

  (三)通过操作感知油、水搅拌静止后的分离现象

  1.师:那现在请你们用筷子搅拌,边搅拌边观察,它们是什么现象,能不能融合?然后等油和水静止后观察又是什么现象,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规则:

  (1)每人拿一根筷子,轻轻搅拌,然后在记录卡像刚才一样记录。

  (2)听到音乐开始操作,音乐完毕,停止操作

  2.幼儿分享操作结果,教师小结

  (四)教师讲解油水分离的原理

  师:宝贝们,那你们知道为什么油和水不会融合在一起吗?是因为油的密度比水要小,也就是油要比水稍微要轻一些,所以油就会一直浮在我们的水上面。

  (五)小组合作用三种材料探索油水融合实验

  1.师:用什么方法才能让油和水像最开始的红蓝色水一样融合在一起呢?

  2.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三种材料,1号盐、2号白醋、3号洗洁精,你们来实验一下,那种材料能让油水融合在一起,请在它的后面“”

  规则:

  (1)以小组为单位,三个小朋友操作,一人负责一种材料,一个小朋友记录,一个小朋友实验完了上台分享,自行分工,不争不抢

  (2)用筷子多搅拌一会儿再观察

  (3)听到音乐开始操作,音乐完毕,停止操作

  3.幼儿分享实验结果,教师小结:因为我们的洗洁精中活性剂和乳化剂,它们会把我们水中的油分散,所以我们看起来油水就融合在一起了。

  4.那你们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油水分离的现象?

  三、结束部分

  那你们今天晚上回家帮爸爸妈妈洗碗,去感受一下我们能不能用洗洁精把油洗干净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玩一玩“油水分离”画,并想象为什么颜料水不会和油画棒混在一起?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的目标达成较好,幼儿的参与度比较高,觉得非常的有趣,有的幼儿还说回家了还要做这个实验,非常有趣,回家后还要去用其他材料来探索水和油分离。但是在活动过程中,由于第一环节把筷子投入进去了,导致幼儿在把水油混合在一起时,没到教师讲解的部分,就直接用筷子在搅拌观察了。所以如果在上本次课,我觉得可以直接让幼儿先观察水油混合,然后自主探索筷子搅拌、静止后的状态合为一部分,让幼儿直接观察完之后,在进行分享总结可能会更好一些。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完整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

23、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复制》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复制现象,激发幼儿对复制现象的兴趣。

  2、尝试简单的复制方法,感受复制方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视频《有趣的复制》、投影仪、电脑

  2、操作材料(分两次投放)

  第一次:每组纸若干、勾线笔、饼干样品人手一份

  第二次:印花机、印泥、钱币、印花机若干,分组投放

  3、作品展示板

活动过程:

  一、蛋糕师引题,感受复制的特性(一模一样)

  1、今天,我这个蛋糕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盘新鲜出炉的饼干,请你们仔细瞧一瞧?

  2、这是什么饼干?(跟周围的小朋友比较饼干的特点)

  小结:是的,我烤出来的是大小、形状都是一样的小鱼饼干。

  二、幼儿设计样板图第一次,引出复制的概念。

  材料准备:笔每桌5支、饼干样品5-7、样板泥、教师样板泥等。

  1、出示样板图,提出设计要求

  教师介绍高点的步骤。

  2、介绍材料,幼儿首次操作

  你看,我为大家准备了笔、样板纸,请你们在纸上设计自己喜欢的一个饼干样板图,记得和样品要一模一样。

  3、验证比较

  你设计了什么饼干,用了什么方法?(印画、临摹)

  还有什么方法?

  小结:像刚才几位小朋友用的方法叫复制。

  三、第二次操作,尝试多种复制方法

  1、介绍材料与操作要求

  重点介绍复写泥。

  2、幼儿操作、比较作品

  你用了什么方法?复制了什么图形。

  小结:刚才尝试了用印花机、复写纸、印模、银币拓印这四种材料都成功地复制了饼干图样,恭喜过关!

  四、观看视频拓展经验,感受复制的便捷。

  1、生活中的复制现象

  你还见过那些复制品?

  2、观看视频拓展经验

  幼儿观看一段制作月饼的视频

  提问:月饼是怎么复制出来的?她的复制工具在哪里?

  有了这个机器有什么好处?——便捷、快速、方便

  五、制作饼干,生活应用

  1、出示糕点师工具,示范制作方法,讲解要求。

  2、背景音乐,幼儿制作

  结束:这下蛋糕师将你做的饼干送去烘烤吧!

活动反思:

  让孩子操作,在操作体验中,感受到复制的神奇。在这之后,再认识不同的复制方法,知道利用科学技术复制的神奇。这样,孩子们从最贴近自己的操作的认识,向未知的拓展,更循序渐进。

24、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蜗牛》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学校地处山区,幼儿经常在上学途中或学校的花坛里找小动物来玩,特别喜欢小蜗牛,经常找来蜗牛放在小书包里,于是我想培养幼儿从小热爱科学,亲近大自然的意识,利用家乡现有的教具,和幼儿一起进行科学探究。

  活动目标

  1、认识身边感兴趣的小动物,了解小蜗牛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喜欢观察大自然,有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兴趣,好奇爱问。

  3、能通过收集、观察、绘画等多种活动进行探究,并学习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简单的猜想,能大胆与同伴交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观察蜗牛的兴趣,能大胆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

  2、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知道蜗牛对农作物的危害。

  活动准备

  1、活动前组织幼儿捉蜗牛,每人准备一个盛有蜗牛的昆虫盒。

  2、《学前班科学活动上册》第1至2页。

  活动过程

  一、观察活动:蜗牛的外形特征。

  1、幼儿自由观察昆虫盒里的蜗牛,并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2、教师引导幼儿归纳小结蜗牛的外形特征。

  提问:(1)蜗牛是什么样子的?

  (2)蜗牛的头上有什么?它的眼睛长在哪里?它的触角有什么用?捕捉蜗牛时,为什么常常看不见它的头?

  (3)蜗牛的壳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

  (4)蜗牛的怎样走路的?蜗牛爬过的地方为什么会有一条线呢?

  二、讨论活动:蜗牛的生活习性。

  1、蜗牛喜欢吃什么?生活在什么地方?

  2、它是怎么过冬天的?

  小结:蜗牛生活在墙边、草丛、树根、叶子背面等阴暗潮湿的地方。(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它喜欢吃绿色植物,特别是蔬菜。蜗牛冬天躲进壳里,用粘液封闭壳口,十分耐饥。由于蜗牛的腹足会分泌粘液,粘液粘在地上就会留在一条白线。为了保护自己,它常常在头缩进硬壳里。

  三、谈话活动:蜗牛的危害。

  引导幼儿看《学前班科学活动课上册》第1页,了解蜗牛的危害。

  四、游戏活动:幼儿学蜗牛爬。

  五、画一画:我见过的蜗牛。

  教学反思

  活动前对幼儿已有的经验估计过高,有的幼儿虽经常捉来蜗牛玩,但没仔细观察过。当谈到蜗牛喜欢吃什么时, 对于老师而言也比较困惑,因为平时的司空见惯使我不再留心去观察。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大胆猜想、分工合作、动手尝试,并且持之以恒地做好记录,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蜗牛爱吃实物的秘密。由此我得到启示,从小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科学活动能力,培养爱观察、善思考、勇探究、乐合作、勤表达等良好习惯,对其日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5、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静电反思

  活动目标

  1.愿意主动参与探究,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2.了解摩擦产生“静电”,尝试探索不同的材料摩擦产生“静电”的现象。

  3.能动手动脑大胆进行实验探究,并交流实验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

  幼儿尝试探索不同的材料摩擦产生静电的现象。

  活动难点:

  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并交流实验探究过程及结果。

  活动准备

  理解摩擦的含义;有观察到过身边的“静电现象”。

  物质材料准备:

  记录表,大小碎纸屑,塑料小勺,塑料梳子,铅笔,水彩笔,吸管,塑料玩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魔法小视频激发幼儿兴趣

  牙签为什么会随着吸管动起来呢?

  二、基本部分

  (一)第一次实验,幼儿初步感知静电的产生

  1.设置情境:小小魔术--吸管吸纸屑

  (1)刚才杨老师是怎么把纸屑吸起来的呢?引出摩擦的概念。

  (2)吸管还可以在哪里摩擦吸起小纸屑呢?引发幼儿猜想。

  2.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第一次实验并做记录。

  3.小组展示实验结果。

  4.小结:原来在有毛的如毛发,毛衣或绒布上摩擦容易产生静电,然后就可以成功地吸起小纸屑啦!

  (二)第二次实验,探索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静电现象。

  1.出示材料,提问:除了吸管外,这些材料都能通过摩擦产生静电吗?

  2.幼儿第二次实验,并做记录。

  3.交流、分享实验结果

  4.小结:经过摩擦后,有的物体容易产生静电,有的不容易产生静电。

  三、结束部分

  观看PPT,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四、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幼儿利用活动区的材料进行静电实验。

  家园共育: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资料,了解静电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总结【自我评价】

  在干燥的秋天,小朋友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和别人猛的一碰,会感到被电击了一下,还有脱毛衣的时候会听到“滋拉滋拉”的声音,还伴有亮光。小朋友们对这些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心,很有兴趣随老师一起去探索。

  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以魔术视频导入,用吸管摩擦后将牙签控制的左右转。小朋友都感到很神奇,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继而欢呼起来,一个个跃跃欲试。所以接下来我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尝试,用小棒棒去吸小纸屑。通过与自己身体或衣服摩擦产生静电,大部分幼儿操作成功,很有成就感。接着我便让幼儿继续用其它物品去吸小纸屑,看看哪些是可摩擦起电物品,哪些是不可摩擦起电物品。最后我还让幼儿了解电对人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止静电。

  通过此次科学活动的展开,让我认识到科学活动要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要多引导幼儿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从而热爱生活。

  【存在问题】

  本次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活动中,有两次幼儿进行实验探索操作的地方,我通过让幼儿边做实验边填记录表来记录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但对孩子们记录的结果没有充分地进行探讨。

  【课堂重建】

  科学探究活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活动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而且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科学活动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总结交流。在本次活动中,在验证猜想的环节没有给与孩子们充分讨论自己实验验结果的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以幼儿为主题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鼓励幼儿进行大胆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

26、科学活动《有趣的三脚架》优质大班教案

  通过操作,让幼儿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鼓励幼儿乐意参与科学活动,体验操作的快乐。

  设计意图

  “三脚架”在人们的生活中运用得比较广泛,但是孩子们可能关注得比较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孩子们在玩彩棒的时候,无意中把很多根彩棒直立着靠在一起竟没有倒下,孩子们对此很惊奇,于是产生了设计这样一个活动的想法,试图通过活动引导幼儿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旨在活动中,让幼儿自主探索“三脚架”支撑的原理,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2.乐意参与科学活动,体验操作的快乐。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探索用最少的小木棒撑起彩泥的方法。

  活动难点: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活动准备

  小木棒若干、每组一份含有三脚架的图片、毛根若干、彩泥球人手一个、每组各一个用筷子绑成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彩笔4支、毛根若干、幼儿分成4组。

  活动过程

  一、找一找,说一说三角形

  (一)出示图片,师:这些图片里有个共同的小秘密,它们都藏着一个共同的图形,请找一找相互说一说在哪里?并把它用彩笔圈出来。讨论:为什么这些地方都有三角形?

  (二)教师出示绑好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请幼儿拉一拉、挤一挤,说说哪个的稳定性最好。

  师:老师用橡皮筋和筷子绑好的这些图形,请小朋友拉一拉、挤一挤,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拉的时候注意轻点,别把筷子抽出来。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通过操作实验发现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一拉就歪来倒去变形了,但三角形却拉不动,是最稳固的。

  二、玩一玩小木棒,初次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一)出示小木棒和橡皮泥,引导幼儿探索、尝试用最少的小木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方法。

  (二)幼儿交流操作结果:你最少用了几根小木棒?你是怎么摆放这几根小木棒的?

  (三)教师小结:我们发现,最少用三根小木棒,围绕一个中心点,只要上面固定,下面分开搭成三角形,就能既方便又稳固地把彩泥撑起来。人们根据三角形具有的稳定性的特征,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并且还给这种架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如,我们刚才看到的图片上的这些物体。

  三、搭一搭各种运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原理的架子

  (一)出示生活中的材料:小木棍、毛根、橡皮筋

  师:大家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征,请用这些小木棒拼一拼、搭一搭,看看你能搭出什么东西来。

  (二)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幼儿 “尽量把筷子扎紧,搭出来的东西要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分享幼儿作品,说说你搭建的作品里哪个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

  四、延伸活动

  我们去找找幼儿园里还有哪些东西,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征,来做成的。

  活动总结

  这节教学活动选材好,幼儿喜欢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设计环环相扣、由易到难,让孩子在探索中学习,体验操作成功的乐趣。在第一个环节“找一找并相互说一说,图片中藏着一个共同的图形在哪里?并把它用彩笔圈出来”,幼儿在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既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又初步激发了幼儿找三脚形的乐趣,并初步建立经验。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提出用最少的小棒使其站起来,很多幼儿在操作中带着游戏的目的来操作,对活动越来越感兴趣。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操作贯穿始终。教师对操作结果的总结,都充分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孩子创造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究的空间,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从而真正成为了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领者。但孩子主体性和主动性体现得还有些许欠缺,如果老师能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不同的更多图片和更多的常见材料,促使孩子去主动发现和探索,逐步寻找答案,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27、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领域:有趣的转动反思

  教材分析

  幼儿对这些会转动的物体或玩具非常感兴趣。但是,物体是围绕着什么在转动? 怎样让物体转动起来?转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了解的较少。

  根据《指南》有关建议:“教师应利用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本活动选择幼儿熟悉的玩具,探究让玩具转动的多种方法,如:拧吹拨等.发现转动的有趣现象.进而深入探究让看似不容易转动的低结构材料转动起来的方法, 如:可以使用辅助材料。最后联系生活,发现转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目标:

  1.发现转动的有趣现象,初步感知转动的轨迹,转动速度与用力大小的关系。

  2.探索让物体转动起来的多种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

  3.乐于探究物体的转动,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让幼儿到生活中寻找转动的现象。

  2.物质准备:课件;第一次操作材料:风车、小伞、陀螺、手绢花。

  第二次操作材料:电线弯成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铁环、光盘、铅笔、纸绳等材料。

  活动建议

  1.以风车玩具导入,激发幼儿探究“转动”现象的兴趣。

  引导幼儿发现风车的转动进而激发想去探索其他玩具的愿望。

  提问:小风车怎么了?你还玩过哪些会转动的玩具?

  2.幼儿操作材料,探索让物体转动起来的方法,鼓励幼儿发现转动的有趣现象。

  (1)第一次操作,提供风车、小伞、陀螺、手绢花,引导幼儿让好玩的玩具转动起来,感知物体是围绕中心点进行转动的。简单了解用力大小与物体转动的关系。

  提问:你是怎样让这些玩具转起来的?这些玩具是围绕什么地方进行转动的?怎样转的快?

  小结:原来所有转动的物体都有一个秘密,它们是围绕一个点进行转动的。用的力气大,物体转动的就快;用的力气小,物体转动的慢。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让一种材料转动起来,一种方法也可以让不同的材料转动起来。

  (2)第二次操作,引导幼儿用刚才梳理的方法再次玩玩具。

  (3)第三次操作,提供光盘、铁丝弯成的三角形、正方形,引导幼儿探索更多让物体转动的方法,大胆尝试使用辅助材料。

  提问:可以用什么方法让这些材料转动起来?你用了什么辅助材料?

  小结:只要肯动脑筋,肯尝试,看起来不容易转动的物体也能找到转动的方法,也可以借助其它材料来帮忙。

  3.借助课件,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提问: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能转动?它是用什么方法转动的?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小结:人们利用转动的现象发明了很多东西,转动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

  活动延伸:

  将以上材料投放到科学区,让幼儿继续进行有关转动的探索,鼓励让幼儿在活动室或家里寻找一些小物品,探索使其转动起来的方法。或在活动区发明会转动的小玩具。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28、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用多种方式让物体转动起来的方法。

  2.能力目标:发现生活中的转动现象,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3.情感目标:乐于动手动脑,体验探索转动带来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探索材料:风车、光盘、伞、陀螺、勺子、呼啦圈、雪花片、手绢花、筷子、一盆水、绳子等若干物品

  2.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游戏“迷迷转”,体验身体转动的快乐。

  教师带领玩“迷迷转”游戏,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身体哪些地方会转动。“迷迷转,迷迷转,你的身体哪会转?”游戏后交流:身体那么多部位会转动有什么好处?

  小结:我们的身体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会转动,让我们做事、运动更灵活,经常活动这些地方,会让我们更健康。二、第一次动手操作,探索物体转动的方法

  1.教师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探索用多种方法让材料转动起来。幼儿第一次探索尝试,教师观察并指导。

  交流分享:你用什么方法把什么转动起来了?请你试一试。

  小结:原来转动的方法有很多,转、搓、拧…都能使物品转动起来了。三、第三二次动手操作,探索让两种物品一起转动起来。

  2.教师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探索用两种物品组合,让物体转起来的方法。

  提出要求:请你用两种材料转动起来。鼓励幼儿创造性地组合材料,教师观察指导。

  3分享交流:你用了哪两种材料,让什么转动起来了?

  小结:有许多材料看起来不能转,只要我们积极动脑筋,就能让许多材料转动起来。

  四、经验拓展,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1.组织谈话: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品能转动?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转动现象

  2.观看课件,进一步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小结:转动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还利用转动原理,发明了很多东西,转动的用处可真大。

  活动延伸:

  一起到教室中找一找更多可以转动的物品。

  课后反思:

  本节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有趣的转动》源于幼儿的生活,在生活中转动是非常常见的现象,符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活动中幼儿认识并且会使用实验材料,在听到小物品们也想玩的声音时,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并且喜欢去帮助小物品完成想要转动的心愿,间接中进行了德育的教育,培养幼儿愿意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在活动中,孩子们的回答特别积极,相处了相同物品转动的不同方法,在实验中也是想玩一玩这个,玩一玩那个,最终在进行难点时孩子们通过教师吹风车需要用力来感受到力才可以使物品转动,得出了物品转动的结论。但是在本节活动的时间的把握中有些着急,还是有许多的知识可以探索,以后还会继续多想,多研,谢谢!

29、幼儿园大班语言科学活动:有趣的汉字教案

  【教材分析】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随着大班幼儿求知欲的增长,他们也开始逐渐认识一些常见的、简单的汉字,如大、小、日、月、水等,并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活动从汉字的起源及象形文字等问题入手,通过民间小故事《仓额造字),使幼儿了解汉字的起源及作用。最后的“找出认识的汉字”这一环节中可采用让幼儿与同伴交流学习的形式,进一步引发他们对汉字的学习兴趣。

  【活动目标】

  1.理解民间故事的内容。了解汉字的由来与作用。知道汉字是由中国人发明的文字。

  2.尝试认读与图画、象形字相对应的汉字。

  3.愿意参与识字活动,培养对汉字的兴趣。

  4.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5.引导幼儿充分想像合理的故事经过,锻炼自己口语的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创编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活动准备】

  1.了解本班幼儿对汉字的兴趣和识字情况。

  2.教师自备故事课件《仓额造字》,象形字图片。

  3.部分常见汉字,报纸幼儿人手 1 张。

  【活动建议】

  1.出示常见的汉字和象形字,引导幼儿猜认,让幼儿对汉字的起源产生兴趣

  (1)出示常见的汉字,引导幼儿猜认。

  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字吗?可以读一读吗?

  (2)出示象形字,引发幼儿对汉字的起源产生兴趣。

  提问:这像什么? 你猜是什么字?

  2.讲述故事《仓额造字》,帮助幼儿了解汉字的由来与作用。

  播放课件《仓颉造字》,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提间:古代人是用什么记录事情的?这样记录方便吗?仓额是怎样造字的?他是怎样想到用图画符号表示事物的?汉字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3.播放象形字课件,引导幼儿探索、认读象形文字和现代文字。

  (1)引导幼儿观察仓颉创造的火、口、山的图画部分和象形字。

  提问:你是怎么认出来这些汉字的?

  (2)介绍汉字来历。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文字,最早的文字叫“象形字”是从各种具体形象的图画中演变过来的。

  4.引导幼儿参与识字活动,激发他们对汉字的兴趣。

  (1)请幼儿说一说自己认识的汉字,教师书写。在认读过程中,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发音。

  (2)分组交流。幼儿人手一张报纸,教师鼓励幼儿将认识的汉字圈出来,然后与组内同伴互相讨论、交流。

  附

  仓颉造字

  很久以前,世间并没有字,人们只能用刻木、结绳来记事,用豆粒等物来记数。后来, 有个叫仓颉的人为人类造出了文宇。

  仓颉很聪明,做事既尽心又尽力,很少出差错。皇帝见仓颉这样能千,就把年年祭把的次数、次次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等统统让仓顿管理

  由于管理的事情越来越多,加上人了、牲口、食物等数量不断增加、品种不断变化, 时间一长,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绳结和刻木都记了些什么,连仓颉自己也没办法认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他先是尝试用不同颜色的绳结表示不同的事物。但是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结很方便,而数目减少时,把绳子解开就麻烦了。

  这下仓颉又犯了,他饭吃不下,觉睡不着,他想呀想呀,也没有想出好的办法来。一天,仓颉走到一个三盆路口。见 3 个打猎的老人为往哪条道路走而争起来。

  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走,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走,说往北能到鹿群个老人偏要往西,说西边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

  仓颉觉得奇怪,他问第三个老人:“你怎么知道前面有老虎呢?”老人指着地上的老虎脚印说:“这不是明摆着吗?”原来 3 位老人各自发现了不同的野脚印。

  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种脚印能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一种所管理的东西呢?于是他高兴地拔腿就往家里跑。

  仓颉一到家,就开始创造可以表示他所常管的事物的符号。

  仓颉还给特号们起了一个名字一一“字”。他细心地观察世间万物,辛辛苦苦地不断创造着字。时间一长,他造的字就越来越多了。

手机扫码阅读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惯性玩具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