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我用了多少钱教案反思

大班教案五大领域及反思 2022-11-22 13:44:03

大班数学我用了多少钱教案反思

1、大班数学我用了多少钱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购买物品的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

  2、引导幼儿用语言讲述两件商品的价格及所付的钱款。

  3、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重点进一步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

  难点幼儿用语言讲述两件商品的价格及所付的钱款。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5元零钱,一个钱包,一个篮子,十二个筐分类摆放有标价的商品。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出示10以内钱币,巩固幼儿对人民币的认识。

  --这里有什么?

  --它们分别是多少钱--请你算算你的钱包里有多少钱?

  2、小组活动。

  交待活动要求。

  --小班的老师想请你们买些东西送给小朋友,我们就用钱包里的钱买两样东西,要把钱用完,买一样东西付一次钱,买好后说一说你买的两样东西一共用了多少钱。

  3、幼儿购买商品,教师巡回指导。

  4、活动评价。

  请幼儿口述作业单,师生共同评价。

  --谁来告诉大家你买了哪两样东西?分别用了多少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启发幼儿讨论不同的记录方法。

  鼓励幼儿多参与操作活动,提高幼儿操作的能力。

  教学反思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思路也很清晰,环节衔接得也挺好的,可能是因为用实物来演示,因此整堂课下来气氛都很好。但是,在介绍单位的时候,小朋友还是没能很好的运用,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慢慢的去引导他们正确运用单位的。

2、大班数学优秀教案《我一共用了5元钱》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讲述买了什么、用了多少钱,学习用数字和符号记录。

  2、引导幼儿用语言讲述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重点

  幼儿讲述买了什么、用了多少钱。

  难点

  学习用数字和符号记录。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5元零钱,一个钱包,一个篮子,十二筐分类摆放有标价的商品。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出示10以内钱币,;.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巩固幼儿对人民币的认识。

  --这里有什么?

  --它们分别是多少钱--请你算算你的钱包里有多少钱?

  2、小组活动。

  幼儿操作活动。

  --今天小班老师又要请小朋友到商店买两样东西,买好的东西请你算一算用了多少钱,再用一道算式把它记录下来。

  幼儿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活动评价。

  请幼儿讲述算式的含义。

  展示幼儿记录时间活动作业单

  教学反思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思路也很清晰,环节衔接得也挺好的,可能是因为用实物来演示,因此整堂课下来气氛都很好。但是,在介绍单位的时候,小朋友还是没能很好的运用,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慢慢的去引导他们正确运用单位的。

3、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还剩下多少钱?》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解决购买文具中“一共用去多少钱?”或“还剩下多少钱”的问题,学习7以内的加减运算。

  2、学习用算式记录自己购买文具的过程。

  3、能够积极参与购买文具的活动,清楚表达自己购物的过程及算式的含义。

  4、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文具店”的场景图,见教学挂图。

  2、剪下幼儿用书第9页的1~7的数卡和加、减、等号,剪下幼儿用书第3页的7根雪糕娃娃棒图卡及第7页《时钟接龙卡。幼儿用书第29页《分分合合(三)》的操作材料,笔。

  【活动过程】

  (一)集体玩游戏“一共需要多少钱?”学习7以内的加法。

  1、教师出示“文具店”场景图,请幼儿观察货架。

  师:文具店里有哪些文具?每种文具的价钱是多少?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教师提出购物要求:到文具店买两种文具,说一说所买的两种文具的价格各是多少?再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幼儿边看场景图边进行“算算一共需要多少钱”的游戏。

  3、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购买文具的事情。如买了2元钱的三角尺和5元钱的铅笔盒,一共需要7元钱。

  4、引导幼儿学习用算式记录购买文具的事情。

  师幼讨论:可以用一道什么算式把“买了2元钱的三角尺和5元钱的铅笔盒,一共需要7元钱”的事情记录下来。教师记录幼儿所讲述的算式。

  5、学习讲述算式中数字和符号表示的意义。

  6、幼儿再次进行买文具活动并学习用算式进行记录。

  7、鼓励幼儿两两结伴,先看算式记录卡,再讲述自己买文具的情况,最后相互检查是否正确。

  (二)集体玩“还剩多少钱”学习7以内的减法

  1、教师提出购物要求:用7元钱到文具店买一种文具,说一说所买的这种文具的价格是多少?算一算买了这种文具还剩下多少钱?

  2、幼儿边看图边进行“还剩下多少钱”的游戏。

  3、幼儿讲述自己用7元钱购买一种文具的事情。如用7元钱买了3元钱的钢笔,还剩下4元钱。

  4、学习用算式记录购买文具的事情。

  师幼讨论:用一道什么算式可以把“用7元钱买了3元钱的钢笔,还剩下4元钱”的事情记录下来。教师记录幼儿所讲述的算式。

  5、学习讲述算式中数字与符号表示的意义。

  6、幼儿再次进行买文具活动并学习用算式进行记录。

  7、鼓励幼儿两两结伴,先看算式记录卡,再讲述自己买文具的情况,最后相互检查是否正确。

  (三)幼儿分组操作活动。

  1、一共需要多少钱?

  师:每个小朋友到文具店里买两样文具,算算一共用了多少钱?再用算式记录。

  2、还剩多少钱?

  师:每个幼儿用6元钱到文具店买一样文具,算算还剩多少钱?用算式记录。

  3、雪糕娃娃排队。

  师:按顺序为7个雪糕娃娃排队,并说一说你是按什么顺序排队的

  4、时钟接龙。

  师:将时钟接龙卡片按顺序首尾相连,接成一条长龙。

  (四)活动评价。

  请个别幼儿介绍“一共需要多少钱”和“还剩下多少钱”的活动结果,集体评价。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利用分点心、分水果的机会,引导幼儿说说“有几块饼干,吃掉几块,还剩几块?并说说是怎样算出来的。

  家园共育:请幼儿在家中经常利用生活中发生的小事情,出题让幼儿计算,如看图书、写字时,可以问问幼儿“我写了4行字,还有2行没有写,请你算算一共要写多少行字?”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4、幼儿园大班社会数学《我会算钱换算》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进行10以内钱币的换算。

  2.遵守规则进行游戏。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币值的人民币实拍图;相关商品图片。

  钱币玩具卡人手一份;《神奇购物袋》游戏商品图若干份。

  材料准备:白纸、彩笔若干、铃鼓1个。

  活动过程

  出示钱币图片,帮助幼儿认识不同面值的钱币的样子,初步让幼儿感知货币单位的用途。

  1.出示10元、5元、1元的纸币,再出示1元、5角、1角的硬币;

  ——10元纸币的一面画的是什么?另一面画的是什么?5元的呢?1元的呢?

  ——1元硬币的一面画的是什么?另一面画的是什么?5角的呢?1角的呢?

  ——这个硬币上面写着5,那个硬币上面写着1,是不是这个就比那个代表的钱多呢?

  ——这是多少钱?这个呢?哪一种币值既有硬币又有纸币?

  出示纸面教具《玩具钱币》,先请幼儿剪下钱币,按照教师的提问,拿出符合要求的钱币。

  ——请用两种方法取出5元钱,怎么拿呢?

  ——请用两种方法取出8元钱,怎么拿呢?

  ——请用三种方法取出10元钱,该怎么拿呢?

  教师组织幼儿比赛,锻炼幼儿的速算能力。

  1.将幼儿分组,给每位幼儿10元的玩具钱币。

  2.播放课件中的商品图片,请幼儿用自己手中的钱币购买商品,哪组算得又快又正确,商品就归哪个组。

  ——这个机器人多少钱?可以怎么付钱?

  ——这个恐龙玩具多少钱?还可以怎么付钱?

  ——哪一组小朋友买的东西最多?

  组织幼儿玩“神奇购物袋”的游戏,让他们在玩中学习换算。

  戏规则如下:

  1.幼儿想象自己是一种商品,并拟好价格(不超过5元)贴在胸口,围成一个大圈坐好。

  2.请一位幼儿扮演“袋鼠”站在圈外,“袋鼠”围着椅子走,围观的幼儿齐声问:“袋鼠宝宝、袋鼠宝宝,你要买什么?”3.“袋鼠”根据椅子上的商品回答“我要X,我要X,我要x”,被点到的幼儿就起身,跟随“袋鼠”围着椅子走。

  4.当袋子里商品价格总数超过10元时,袋子就破了,此时“袋鼠” 与所有被点到的幼儿都去抢椅子,没有抢到椅子的继续当袋鼠。

  活动反思:

  在孩子们的眼中,平时买东西或者买东西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他们算钱,从来没有算过钱的他们对自己当个小大人非常感兴趣,将活动带入到游戏当中孩子们的积极性也更加活跃。

5、大班数学教案《还剩多少》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进一步练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

  2、幼儿认识减号,帮助幼儿理解减法的含义。

  3、幼儿初步掌握10以内数减法的运算技能。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进一步练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

  难点:掌握10以内数减法的运算技能。

  活动准备

  挂图《加法和减法》,蜡烛,橡皮泥,数字卡,我的数学操作材料,加减法操作材料,附加题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用橡皮泥做一个10根蜡烛的蛋糕。

  --这是一个神奇的蛋糕,我们可以对它许下心愿。

  请一个幼儿先许愿,再吹灭蜡烛。

  --数一数还剩几根没有吹灭。

  写出算式10-1=9。

  再请一个幼儿吹灭一根蜡烛。

  --数一数还剩几根。

  写出算式9-1=8。

  2、小组活动。

  第一、二组:我的数学材料。

  第三、四组:加减法材料。

  第五、六组:附加题材料。

  3、活动评价。

  请幼儿口述作业单,<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师生共同评价。

  请幼儿看挂图,做一做上面的数学题。

  鼓励幼儿多参与操作活动,提高幼儿操作的能力。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6、大班数学教案《多多少少》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活动室分别放1元,2元,5元,10元,20元纸币,在开展幼儿集体购物的活动前,需对家长讲清楚让幼儿带钱到幼儿园的目的,同时请家长将家里需要买什么东西告诉幼儿。

  活动目标

  1指导幼儿认识人民币一元,两元,五元,十元,二十元,并尝试用钱购物。

  2让幼儿懂得不同数字的钱能购买不同数量的同一种商品。

  3引导幼儿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人民币1元,2元,5元,10元,20元。

  难点:买一样东西不知道找多钱,在购买商品时到收银台不知道付款。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准备面值为1元,2元,5元,10元人民币共20元,教师准备20元面值的人民币若干张。

  2幼儿教学图片数的选择。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观察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认识1元,2元,5元,10元,20元,并进行简单的交流。

  2教师组织幼儿到活动室购买商品,让幼儿知道应选好商品,看清楚价格后再到收银出缴费。

  3回教室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交流,展示教学图片,[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让幼儿介绍自己买了些什么商品,用了多少钱,并比一比谁买的商品最多。

  4教师小结:用同样多的钱可以买到不一样多的商品,因为不同商品价格不同,人们到商店去,一般只买自己需要的东西。

  教学反思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由于我选择的是人民币,人人都喜欢,更何况是叫小朋友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整个教学活动清晰简单,环节一个紧扣一个,整个活动幼儿表现不错,很有积极性,注意力很集中,都能灵活的运用钱去买适当的东西,同时我们有时太低估了孩子,不敢或不知怎样给孩子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与任务,孩子们是乐于参加有一难度活动。这让他们找到自我的价值,有更多成功的感觉,在其中也会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而是我们教师或家长想象不到的。在以后的一些活动中,我们要改变自己的一些观念与思维定势,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们能得到更自由的发挥空间。

7、大班数学教案《糖果有多少》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学习估计10—20以内物体的数量。

  2、 尝试、学习运用多种数数方法(如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对30以内物体的数量正确计数并确定总数。

  3、 认真观察、判断同伴的估数,关注和学习同伴计数的多种方法。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FLASH课件

  2、 操作卡人手一份

  3、 大记录卡一份

  4、 教具画藏有有老鼠的房子4间

  活动过程:

  一、播放课件,情景引出活动

  1、师:今天的天气真好,猫妈妈带着它的宝宝们出去散步。他们走呀走,一路上看到很多美丽的风景。最后他们来到商业广场,走到糖果店门口的时候,发现这里乱七八糟的。

  猫妈妈:“孩子们,快来看哪,这里怎么乱七八糟的,是谁干的呀?瞧,这里还有老鼠的脚印的呢?”

  2、师:我们来想个办法对付他们,好吗?你们想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

  师:刚才小朋友想得办法真多。

  二、估计老鼠的数量,激发幼儿捕老鼠的想法

  师:咦,狡猾的老鼠都躲到哪里去了?(房间里)

  1、出示教具“4间房间”

  师: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狡猾的老鼠在不在里面?(教师打开房门)

  师:呀,原来这些坏家伙真的藏里面了。

  师:1号房间里藏着几只老鼠?你是怎么知道的?

  2、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数一数:如两个两个、三个三个、五个五个数

  3、估计其他房间里老鼠的数量

  师:那请你们来估计一下其他房间里老鼠的数量!

  师:2号房间里的老鼠看上去比1号房间的老鼠多还是少?

  师:那么会是几只老鼠呢?

  4、将幼儿的猜测记录在记录表中

  师:还有谁愿意说出你估计的数目?

  5、师:大家估计的这些数目,究竟谁的正确?谁的接近?我们怎样验证呢?

  6、请三名幼儿,带领大家数出每盘糖果的数目,并记录正确答案

  师:谁来数一数究竟其他房间里有几只老鼠?我们一起跟着他数一数。

  师:他是怎么数的?

  7、师:哪个估数正确?哪个与估数与实际数目最接近?

  三、想办法把老鼠引出房间

  师:这些老鼠可狡猾了,知道自己藏身的地方已经暴露了,就躲在里面不肯出来。老鼠心里得意的想:“反正我躲在里面不出来,看你能拿我怎么办!”

  师:小朋友们,你们说怎么办?(让小花猫躲起来)

  师:那我们再用一些好吃的糖果,把他们引出来好吗?

  1、出示幼儿操作卡

  师:最左边的盘子里有10块糖果,请你估计一下右边的盘子里有几块糖果?

  2、展示幼儿的操作卡

  师:我们来看看,小朋友估计的数目。

  3、请幼儿检查一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并及时改正

  4、师:小老鼠闻到了糖果的香味,偷偷的从门缝里张望着,以为小猫咪们都走了,其实聪明的小猫咪是躲起来,准备抓老鼠呢?(.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它们都藏在了哪里?

  师:老师以为小猫已经离开了,就偷偷的溜出来准备每餐一顿。这下,终于可以捉老鼠啦!

  四、对暗号,捉老鼠

  1、师:但是小老鼠们可狡猾了,待会抓老鼠时,妈妈和会你们有联络暗号,我们的暗号是看小旗上的数字,听妈妈拍手,你们接下去排,让妈妈拍手的次数和你们拍手的次数合起来是小旗上的数,好吗?

  2、拍手对暗号,拍对一次上前一步

  3、捉到老鼠,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是我自己原创的,活动情境设计的比较合理,能根据老鼠去偷糖果引出本次活动,首先估计老鼠的数量,然后我们一起想办法把老鼠引出来,就再次操作估计糖果的数量,幼儿在整个活动中感兴趣、注意集中、思维活跃,能达到教师预设的目标。并且课件做的漂亮,利于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数,幼儿会数,但是老鼠时凌乱的摆放的,数着数着幼儿会搞错,允许幼儿将老鼠边数边有序的摆放好,这样就利于下面的幼儿观察和检查。

  教师在引导幼儿估计三个房间里的数量时,语言可更明确些,先确定第一个为参照物,然后提问:第二个房间里的老鼠多还是少?有的差一两个分不清的可以说:多一点还是多很多?

8、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糖果有多少》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学习估计10—20以内物体的数量。

  2、 尝试、学习运用多种数数方法(如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对30以内物体的数量正确计数并确定总数。

  3、 认真观察、判断同伴的估数,关注和学习同伴计数的多种方法。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 FLASH课件

  2、 操作卡人手一份

  3、 大记录卡一份

  4、 教具画藏有有老鼠的房子4间

  活动过程:

  一、播放课件,情景引出活动

  1、师:今天的天气真好,猫妈妈带着它的宝宝们出去散步。<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他们走呀走,一路上看到很多美丽的风景。最后他们来到商业广场,走到糖果店门口的时候,发现这里乱七八糟的。

  猫妈妈:“孩子们,快来看哪,这里怎么乱七八糟的,是谁干的呀?瞧,这里还有老鼠的脚印的呢?”

  2、师:我们来想个办法对付他们,好吗?你们想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

  师:刚才小朋友想得办法真多。

  二、估计老鼠的数量,激发幼儿捕老鼠的想法

  师:咦,狡猾的老鼠都躲到哪里去了?(房间里)

  1、出示教具“4间房间”

  师: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狡猾的老鼠在不在里面?(教师打开房门)

  师:呀,原来这些坏家伙真的藏里面了。

  师:1号房间里藏着几只老鼠?你是怎么知道的?

  2、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数一数:如两个两个、三个三个、五个五个数

  3、估计其他房间里老鼠的数量

  师:那请你们来估计一下其他房间里老鼠的数量!

  师:2号房间里的老鼠看上去比1号房间的老鼠多还是少?

  师:那么会是几只老鼠呢?

  4、将幼儿的猜测记录在记录表中

  师:还有谁愿意说出你估计的数目?

  5、师:大家估计的这些数目,究竟谁的正确?谁的接近?我们怎样验证呢?

  6、请三名幼儿,带领大家数出每盘糖果的数目,并记录正确答案

  师:谁来数一数究竟其他房间里有几只老鼠?我们一起跟着他数一数。

  师:他是怎么数的?

  7、师:哪个估数正确?哪个与估数与实际数目最接近?

  三、想办法把老鼠引出房间

  师:这些老鼠可狡猾了,知道自己藏身的地方已经暴露了,就躲在里面不肯出来。老鼠心里得意的想:“反正我躲在里面不出来,看你能拿我怎么办!”

  师:小朋友们,你们说怎么办?(让小花猫躲起来)

  师:那我们再用一些好吃的糖果,把他们引出来好吗?

  1、出示幼儿操作卡

  师:最左边的盘子里有10块糖果,请你估计一下右边的盘子里有几块糖果?

  2、展示幼儿的操作卡

  师:我们来看看,小朋友估计的数目。

  3、请幼儿检查一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并及时改正

  4、师:小老鼠闻到了糖果的香味,偷偷的从门缝里张望着,以为小猫咪们都走了,其实聪明的小猫咪是躲起来,准备抓老鼠呢?它们都藏在了哪里?

  师:老师以为小猫已经离开了,就偷偷的溜出来准备每餐一顿。这下,终于可以捉老鼠啦!

  四、对暗号,捉老鼠

  1、师:但是小老鼠们可狡猾了,待会抓老鼠时,妈妈和会你们有联络暗号,我们的暗号是看小旗上的数字,听妈妈拍手,你们接下去排,让妈妈拍手的次数和你们拍手的次数合起来是小旗上的数,好吗?

  2、拍手对暗号,拍对一次上前一步

  3、捉到老鼠,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是我自己原创的,活动情境设计的比较合理,能根据老鼠去偷糖果引出本次活动,首先估计老鼠的数量,然后我们一起想办法把老鼠引出来,就再次操作估计糖果的数量,幼儿在整个活动中感兴趣、注意集中、思维活跃,能达到教师预设的目标。并且课件做的漂亮,利于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数,幼儿会数,但是老鼠时凌乱的摆放的,数着数着幼儿会搞错,允许幼儿将老鼠边数边有序的摆放好,这样就利于下面的幼儿观察和检查。

  教师在引导幼儿估计三个房间里的数量时,语言可更明确些,先确定第一个为参照物,然后提问:第二个房间里的老鼠多还是少?有的差一两个分不清的可以说:多一点还是多很多?

9、大班数学教案《大嘴巴比多少》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第一层次:能正确判断10以内数量的多少,并会用“〈”“〉”表示其关系。

  2.第二层次:尝试用“〈”“〉”表示10以内数量的多少。

  3.第三层次:在成人指导下,学习判断10以内数量的多少。

  4.养成玩完活动后按类收拾的习惯。

  5.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大的点点比较图三张,方格纸 ,数字(1—9),符号“〈”“〉”。

  学具:“大嘴巴比多少”(2组12套),每个幼儿2张,每张作业上包括点点比较图和方格纸;符号“〈”“〉”;水彩笔6支;印台每组2个,数字章1—9。 配组学具:回形针拼图形(1组); 数字脸谱连线(1组);大嘴巴比多少(1组 提高型)。

  活动过程:

  一、玩游戏,复习有关数量关系

  1.玩拍手数数游戏(1—20):集体。

  2.序数游戏(1—10的接数):集体、小组、个别。

  3.根据点卡上的点子数做动作:集体、个别。

  二、介绍新游戏的玩法

  1.出示知道其符号名称,并知道大嘴巴一直朝着多的一边。

  2.提出问题,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今天‘点点比较图’上盖了两组点子,它们分别在第一和第三格里。"文.章出自屈a老师教.案网"请仔细看一看,它们分别是多少?”(请幼儿个别回答)

  3.介绍新游戏玩法。

  根据点子数,知道相应的格子中应该用数字几表示。再根据比较点子的多少,知道是用“〈”还是“〉”,并把符号放在数字之间。

  4.请两到三名幼儿上来再次尝试。

  三、介绍配组游戏及玩法

  1.介绍配组游戏。

  “今天我们有两组新游戏,在第一组和第二组,其中,第一组中的‘〈’和‘〉’是直接摆放的,第二组中的‘〈’和‘〉’是用框中的水彩笔去写的。其他组还有回形针拼图形和数字脸谱连线的活动。”

  2.鼓励幼儿去尝试玩新游戏,并抓紧时间玩遍所有的游戏。建议玩的快的幼儿,鼓励他们去玩难度高的一组新游戏。

  3.提出要求,玩过的游戏要按类收拾好。

  四、循环游戏

  教师重点观察幼儿参与新游戏的活动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对个别有困难的幼儿 通过启发性的提问,帮助他们完成游戏,掌握方法。

  五、活动小结

  1.教师对幼儿游戏中好的行为、方法予以表扬。

  2.再次强化幼儿新游戏的方法。

  3.请幼儿为新游戏起一个名字。

  活动反思:

  一堂课下来我收获颇多,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要勤于动脑思考选择好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倾听和应变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让幼儿真正意义上做到"玩中学,学中乐",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10、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玩具有多少》含反思

  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按数群计数的运用很广泛,通过活动让 幼儿了解按"数群计数"的方法,在操作中,体验运用不同的方法数数的乐趣。并尽可能的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按群计数就是计数时不以单个物体为单位,而是以群体(物体群)为单位。幼儿按群计数能力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在幼儿掌握10以内数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方法得当,大班后期,幼儿的按群计数能力可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范围可达"100",甚至以上。按几个几个数更快,为什么?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数群越大,数的次数就越少,数群越小,数的次数就越多的函数关系。

  教学重难点:

  学习运用多种方法计数及依据某种参照物估计一组数量。

  活动目标:

  1.学习估计10-30以内物体的数量。

  2.尝试、"文.章出自屈a老师教.案网"学习运用多种数数方法(如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对30以内物体的数量正确计数并确定总数。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反思:

  1.由于为孩子们预先准备了数量颜色不均等的九盘实物玩具,带给孩子们的是动手操作的浓厚兴趣和快捷的数数速度。

  2.对实物进行按群数数时,"2个2个"地数幼儿比较容易掌握;"5个5个"地数,对于幼儿 较难掌握。但只要掌握规律多练,数数时还是比较容易的,如:2、4、6、8、10、12、14、16、18、20;或5、10、15、20、25、30……3.下次作业时需改进:让幼儿在操作卡上学习"按群圈数",这样数起来更清楚。

11、大班下学期数学教案《玩具有多少》含反思

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按数群计数的运用很广泛,通过活动让 幼儿了解按"数群计数"的方法,在操作中,体验运用不同的方法数数的乐趣。并尽可能的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按群计数就是计数时不以单个物体为单位,而是以群体(物体群)为单位。幼儿按群计数能力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在幼儿掌握10以内数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方法得当,大班后期,幼儿的按群计数能力可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范围可达"100",甚至以上。按几个几个数更快,为什么?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数群越大,数的次数就越少,数群越小,数的次数就越多的函数关系。

教学重难点:

  学习运用多种方法计数及依据某种参照物估计一组数量。

活动目标:

  1、学习估计10-30以内物体的数量。

  2、尝试、学习运用多种数数方法(如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对30以内物体的数量正确计数并确定总数。

  3、认真观察、判断同伴的估数,关注和学习同伴的多种方法。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反思:

  1、由于为孩子们预先准备了数量颜色不均等的九盘实物玩具,带给孩子们的是动手操作的浓厚兴趣和快捷的数数速度。

  2、对实物进行按群数数时,"2个2个"地数幼儿比较容易掌握;"5个5个"地数,对于幼儿 较难掌握。但只要掌握规律多练,数数时还是比较容易的,如:2、4、6、8、10、12、14、16、18、20;或5、10、15、20、25、30……

  3、下次作业时需改进:让幼儿在操作卡上学习"按群圈数",这样数起来更清楚。

12、大班数学教案反思《我的一天》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体验时间的行程。

  2、初步认识时钟,正确地辨认整点。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挂图第10号:我的一天。

  2、挂钟一个,长针、短针做成手状。

  3、幼儿自制的时钟人手一个。

  4、《小闹钟的音乐》

  5、大鼓一个。

  6、“我的一天”小卡片一套。

  活动过程:

  1、“小闹钟”你好。

  ——听听音乐看看钟,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教师念绕口令:长针长,短针短;长针走得快,短针走得慢;长针走一圈,短针走一步。

  ——教师边念绕口令边拨钟。!来自快思老师教案.!如:如长针短针握握手,12点钟;长针短针排一排,6点钟;长针握12,短针握1,1点了。

  ——幼儿在自己的钟上拨出与教师相同的钟点,并读出时间。

  2、说说“我的一天”。

  ——与幼儿一起讨论一天要做哪些事。(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相应的图片)

  ——幼儿将卡片按时间的前后顺序排好队。

  ——看教师的钟面,幼儿在自己的钟上拨出相应的时间,并举起相应的卡片。

  3、游戏:“小闹钟”

  ——听一遍音乐,教师敲鼓数下,幼儿拨出钟点。

  ——教师拨出钟点,幼儿用肢体表现相应的生活情景。如:教师拨12点,幼儿做睡觉的动作。

  活动反思:

  本堂课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活动准备充分,层次清楚。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学会了看整点。

  本堂课的开始部分我以听音乐唱《小闹钟》歌曲,引出主题,我提问:“刚才唱的是谁呀?”小朋友都能说出是小闹钟。随后我通过念绕口令让幼儿了解时针和分针转动的规律。小朋友的学习兴趣很浓厚。

  本堂课的第二部分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我通过让幼儿说说《我的一天》,说说一天中做了哪些事情,猜猜看那些事情是在几点钟做的,为下面的活动:幼儿在钟面上拨出钟点做铺垫。但是我在引导他们说出一天中做了哪些事情时,讲得过于细致、所以占掉的时间比预设的多了几分钟,因此,把最后一个环节:幼儿练习(活动材料第二册第9页)改为了延伸活动。

  从整堂课来看,幼儿的学习兴趣很浓,尤其是在游戏《小闹钟》时,他们能根据我拨出的时间用肢体做出相应的生活情景。

  孩子们在这堂课的出色表现,比我预想的要胜出一筹。

13、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大嘴巴比多少》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第一层次:能正确判断10以内数量的多少,并会用“〈”“〉”表示其关系;第二层次:尝试用“〈”“〉”表示10以内数量的多少;第三层次:在成人指导下,学习判断10以内数量的多少。

  2.养成玩完活动后按类收拾的习惯。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活动准备:

  教具:大的点点比较图三张,方格纸,数字(1—9),符号“〈”“〉”。

  学具:“大嘴巴比多少”(2组12套),每个幼儿2张,每张作业上包括点点比较图和方格纸;符号“〈”“〉”;水彩笔6支;印台每组2个,数字章1—9。

  配组学具:回形针拼图形(1组);数字脸谱连线(1组);大嘴巴比多少(1组提高型)。

  活动过程:

  一、玩游戏,复习有关数量关系

  1.玩拍手数数游戏(1—20):集体。

  2.序数游戏(1—10的接数):集体、小组、个别。

  3.根据点卡上的点子数做动作:集体、个别。

  二、介绍新游戏的玩法

  1.出示“〈”和“〉”,知道其符号名称,并知道大嘴巴一直朝着多的一边。

  2.提出问题,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今天‘点点比较图’上盖了两组点子,它们分别在第一和第三格里。请仔细看一看,它们分别是多少?”(请幼儿个别回答)

  3.介绍新游戏玩法。

  根据点子数,知道相应的格子中应该用数字几表示。再根据比较点子的多少,知道是用“〈”还是“〉”,并把符号放在数字之间。

  4.请两到三名幼儿上来再次尝试。

  三、介绍配组游戏及玩法

  1.介绍配组游戏。

  “今天我们有两组新游戏,在第一组和第二组,其中,第一组中的‘〈’和‘〉’是直接摆放的,第二组中的‘〈’和‘〉’是用框中的水彩笔去写的。其他组还有回形针拼图形和数字脸谱连线的活动。”

  2.鼓励幼儿去尝试玩新游戏,并抓紧时间玩遍所有的游戏。建议玩的快的幼儿,鼓励他们去玩难度高的一组新游戏。

  3.提出要求,玩过的游戏要按类收拾好。

  四、循环游戏

  教师重点观察幼儿参与新游戏的活动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对个别有困难的幼儿通过启发性的提问,帮助他们完成游戏,掌握方法。

  五、活动小结

  1.教师对幼儿游戏中好的行为、方法予以表扬。

  2.再次强化幼儿新游戏的方法。

  3.请幼儿为新游戏起一个名字。

  活动反思:

  一堂课下来我收获颇多,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要勤于动脑思考选择好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倾听和应变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让幼儿真正意义上做到"玩中学,学中乐",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14、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大嘴巴比多少》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第一层次:能正确判断10以内数量的多少,并会用“〈”“〉”表示其关系;第二层次:尝试用“〈”“〉”表示10以内数量的多少;第三层次:在成人指导下,学习判断10以内数量的多少。

  2.养成玩完活动后按类收拾的习惯。

  3.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能听着音乐游戏。

  4.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活动准备:

  教具:大的点点比较图三张,方格纸,数字(1—9),符号“〈”“〉”。

  学具:“大嘴巴比多少”(2组12套),每个幼儿2张,每张作业上包括点点比较图和方格纸;符号“〈”“〉”;水彩笔6支;印台每组2个,数字章1—9。

  配组学具:回形针拼图形(1组);数字脸谱连线(1组);大嘴巴比多少(1组提高型)。

  活动过程:

  一、玩游戏,复习有关数量关系

  1.玩拍手数数游戏(1—20):集体。

  2.序数游戏(1—10的接数):集体、小组、个别。

  3.根据点卡上的点子数做动作:集体、个别。

  二、介绍新游戏的玩法

  1.出示“〈”和“〉”,知道其符号名称,并知道大嘴巴一直朝着多的一边。

  2.提出问题,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今天‘点点比较图’上盖了两组点子,它们分别在第一和第三格里。请仔细看一看,它们分别是多少?”(请幼儿个别回答)

  3.介绍新游戏玩法。

  根据点子数,知道相应的格子中应该用数字几表示。再根据比较点子的多少,知道是用“〈”还是“〉”,并把符号放在数字之间。

  4.请两到三名幼儿上来再次尝试。

  三、介绍配组游戏及玩法

  1.介绍配组游戏。

  “今天我们有两组新游戏,在第一组和第二组,其中,第一组中的‘〈’和‘〉’是直接摆放的,第二组中的‘〈’和‘〉’是用框中的水彩笔去写的。其他组还有回形针拼图形和数字脸谱连线的活动。”

  2.鼓励幼儿去尝试玩新游戏,并抓紧时间玩遍所有的游戏。建议玩的快的幼儿,鼓励他们去玩难度高的一组新游戏。

  3.提出要求,玩过的游戏要按类收拾好。

  四、循环游戏

  教师重点观察幼儿参与新游戏的活动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对个别有困难的幼儿通过启发性的提问,帮助他们完成游戏,掌握方法。

  五、活动小结

  1.教师对幼儿游戏中好的行为、方法予以表扬。

  2.再次强化幼儿新游戏的方法。

  3.请幼儿为新游戏起一个名字。

  活动反思:

  一堂课下来我收获颇多,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要勤于动脑思考选择好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倾听和应变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让幼儿真正意义上做到"玩中学,学中乐",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15、大班优质数学教案《游戏大嘴巴比多少-10以内数》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第一层次:能正确判断10以内数量的多少,并会用“〈”“〉”表示其关系;第二层次:尝试用“〈”“〉”表示10以内数量的多少;第三层次:在成人指导下,学习判断10以内数量的多少。

  2、养成玩完活动后按类收拾的习惯。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教具:大的点点比较图三张,方格纸,数字(1—9),符号“〈”“〉”。

  学具:“大嘴巴比多少”(2组12套),每个幼儿2张,每张作业上包括点点比较图和方格纸;符号“〈”“〉”;水彩笔6支;印台每组2个,数字章1—9。

  配组学具:回形针拼图形(1组);数字脸谱连线(1组);大嘴巴比多少(1组提高型)。

  【活动过程】

  一、玩游戏,复习有关数量关系。

  1、玩拍手数数游戏(1—20):集体。

  2、序数游戏(1—10的接数):集体、小组、个别。

  3、根据点卡上的点子数做动作:集体、个别。

  二、介绍新游戏的玩法。

  1、出示“〈”和“〉”,知道其符号名称,并知道大嘴巴一直朝着多的一边。

  2、提出问题,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今天‘点点比较图’上盖了两组点子,它们分别在第一和第三格里。请仔细看一看,它们分别是多少?”(请幼儿个别回答)

  3、介绍新游戏玩法。

  根据点子数,知道相应的格子中应该用数字几表示。再根据比较点子的多少,知道是用“〈”还是“〉”,并把符号放在数字之间。

  4、请两到三名幼儿上来再次尝试。

  三、介绍配组游戏及玩法。

  1、介绍配组游戏。

  “今天我们有两组新游戏,在第一组和第二组,其中,第一组中的‘〈’和‘〉’是直接摆放的,第二组中的‘〈’和‘〉’是用框中的水彩笔去写的。其他组还有回形针拼图形和数字脸谱连线的活动。”

  2、鼓励幼儿去尝试玩新游戏,并抓紧时间玩遍所有的游戏。建议玩的快的幼儿,鼓励他们去玩难度高的一组新游戏。

  3、提出要求,玩过的游戏要按类收拾好。

  四、循环游戏。

  教师重点观察幼儿参与新游戏的活动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对个别有困难的幼儿通过启发性的提问,帮助他们完成游戏,掌握方法。

  五、活动小结。

  1、教师对幼儿游戏中好的行为、方法予以表扬。

  2、再次强化幼儿新游戏的方法。

  3、请幼儿为新游戏起一个名字。(幼儿教育)

  活动反思:

  一堂课下来我收获颇多,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要勤于动脑思考选择好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倾听和应变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让幼儿真正意义上做到"玩中学,学中乐",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16、幼儿园新年《我又长大1岁了》大班数学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台历的用途,初步理解台历中不同数字的意义。

  2.知道一年有12个月,学习在台历中查找日期。

  3.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4.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台历,数字卡片、记录卡等。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妈妈,她的名字叫“年”。她有365个孩子,他们的名字都叫“日”。一天,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间大别墅,别墅里有12个房间,房间的名字都叫“月”。大家猜猜这间大别墅叫什么名字?

  2.认识台历。

  (1)认识月。

  师:上面有多少页?一年有几个月?这是几月份呢?这个月有几天?

  小结:台历的每一页都有月份数字,一年有12个月。每一页表示一个月。

  (2)认识星期。

  师:每一月份的上除了阿拉伯数字还有什么?这些英文或者中文数字表示什么?一个星期有几天,这个月有几天?

  小结:这些英文或者中文数字表示星期。周日是星期的开始,周六是星期的结束。每个星期有7天。

  (3)游戏活动——我问你答

  教师任意说出日期。让幼儿找一找说一说是星期几?

  1.小组操作活动。

  (1)按月数天数。按记录卡上的月份要求,数数这月有多少天,并在记录卡上记录。

  (2)找节日。根据记录卡上的节日日期找出它是星期几,并记录下来。

  (3)找日期。根据记录单上老师的提示,如12月的第一行第一个数字是几月几号,星期几,并记录下来。

  活动延伸

  1.完成幼儿用书“我又长大一岁”,说一说小明和小红的新年计划。

  2.在区域中投放幼儿生日卡和台历,根据生日条上的时间在日历上找出相应的月、日和星期,并记录。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课,幼儿很感兴趣,特别是在幼儿交流分享的时候,有儿显现的很兴奋,与老师配合的也很好,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7、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比较轻重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越来越喜欢动手操作,进行简单的对比、分类、估量、判断等活动,对周围生活中不同物品的轻重、大小感兴趣,喜欢尝试比较,针对这个特点,因此,我设计了数学活动:比轻重,让幼儿用自然估量的方法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并通过目测、手握等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发展感知与判断能力。

  活动目标

  1.学会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估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能正确判断并用通顺、完整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3.体验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与成功感。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6.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7.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自然估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能正确判断并用通顺、完整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活动准备

  1.小熊、小兔、小鸭子毛绒玩具各一件;跷跷板;电脑课件。

  2.每人一个学具筐,装有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两块,大小相同的玻璃球两个,棉花球一个,小磁铁一块,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和适量的水。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利用跷跷板和毛绒玩具创设动物乐园的情境,并进行演示。启发幼儿用目测判断的方法比较小动物的重量,说出几个小动物中谁最重、谁最轻、谁不重也不轻。通过目测的方法判断轻重,生动自然、富有童趣,既成功导人了活动,又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2.多种材料的探索。

  引导幼儿充分运用学具进行操作,感知不同物品的重量,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

  (1)任意选择两件物品,感知并发现有的物品轻,有的物品重。放在手里掂一掂,说一说有什么感觉。(有的东西重,有的东西轻。)

  (2)比较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了解大的积木重、小的积木轻。

  (3)比较同样大小的玻璃球的轻重。

  (4)发现同样大小的棉花球与玻璃球,棉花球轻,玻球重。

  (5)比较大棉花球与小磁铁,幼儿比较后奇怪地感到大棉花球轻,小磁铁重。

  3.生活中的运用。

  为幼儿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水杯,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先比较、判断两个水杯的重量。

  (2)引导幼儿自由探索,体验通过多种思维方式改变物体轻重。

  教师引导幼儿比较生活中两个一样的水杯的轻重,将活动引入生活,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比较时,通过幼儿探索如何将两个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不一样重、不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一样重,调动了幼儿思维的创造性,而对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大班数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目标。

  通过前面的活动,幼儿对轻重有了感性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经验,挑战幼儿思维,通过对天平中不同的西瓜与梨,同等重量点燃着的蜡烛,皮球与融化冰块的比较,为幼儿探索比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得幼儿在争辩中,思维进一步激活并得到拓展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尊重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与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思想。活动一开始,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活动,选用压跷跷板这一生活场景,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对比较轻重产生了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比较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物品,通过对不同物品不同形式的比较,进行多角度顺向与逆向的提问,激发了幼儿积极思考,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整节活动设计紧凑,环环紧扣,幼儿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过程中,比较了物体的轻重,体验了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

18、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单双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6、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7、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水鬼卡片若干、手套、筷子、袜子等,卡片1——10圆点幼儿每人一张,三角形、圆形卡片幼儿每人各一份。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在森林里住着两个小精灵,一个叫单单,一个叫双双。单单小精灵所有的东西都是单数的,双双小精灵所有的东西都是双数的,可是有一天,调皮的小猫把它们的东西全弄乱了,这可急坏了单单和双双,它们想请小朋友帮帮忙,把它们的东西分出来,好不好?(出示单一的,成双的日常用品)让幼儿来分一份,哪些是单数,可以单独用;哪些是双数,要两个一起用。

  2、小结:生活中,有些物品是单数的,像剪刀、笔等, 可以单独使用,有些物品是双数的,如筷子、手套、袜子等,要两个在一起才能使用,这叫成双成对。

  二、寻找单、双数物体。

  请小朋友找一找,在你们身体上有那些是单数的好朋友,那些是双数的好朋友。

  三、巩固区分单、双数。

  游戏:寻找单单和双双给我们寄来了邀请卡,请我们到森林里玩。(出示图形)可是邀请卡上必须请小朋友填上正确的密码才能进入森林,小朋友看三角形图是单单的邀请卡,你要填上10以内的单数,而在双双的圆形图邀请卡上要填上10以内的双数。

  四、练习:

  请小朋友在已画有1——10圆点的纸上用笔圈一圈,然后把单数和双数按要求填写好。

  教学反思

  单数、双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单、双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活动的目标实而在,不空不广也不难,并已在过程中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寻找身体上的单双数”我觉得非常好,都是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而得到的正确答案。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反映。

19、大班数学教案《图形联想》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图形在孩子们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世界上各种物体都是由各种形状和它们的变体而构成。小班的时候,孩子们就认识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当我们把各种图形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时,他们就能自发的用稚气的小手拼出很多物体,为了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特设计这一活动,旨在让幼儿更好地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巩固对已经学过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认识。

  2、在了解这几种图形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进行图形的组合拼搭。

  3、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发展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套图片、胶棒、白纸、白板课件

  活动过程:

  (一)复习对图形的认识

  出示各种图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小朋友回答后,贴到黑板上,教师有意识的把出示的图形组合成一副画面,让幼儿观察。现在老师变成了一个魔术师,把图形组合在一起,发生了什么奇妙的事情呢?

  (二)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⒈点击乌龟。引导幼儿观察。提问:这是什么?它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⒉点击狐狸。方法同上

  (三)运用图形拼搭物体

  1、提供图形和图片,让幼儿尝试拼搭

  2、扩散幼儿的思维与想象力,激发幼儿拼搭的兴趣

  师:图形不仅可以拼搭成一个个物体,而且还可以变成不同的数字。你们觉得好不好玩?

  3、幼儿尝试运用多种图片组合拼搭物体

  (四)动手操作,自由想象拼搭

  幼儿自由拼物体,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老师拼的不一样。

  师:你们想不想像老师一样也做一名魔术师,用图形组合成各种各样的物品呢?

  (五)活动评价与延伸

  1、请个别有代表性的幼儿拿作品到前面,让他说出他拼的图片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并把制作理由讲给大家听。

  2、教师积极评价。

  3、老师鼓励幼儿用手中的图形自由组合画面,幼儿用自己的理解把这幅画编成故事讲述。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20、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1角,2角,5角,1元,5元,10元的币值。

  2、学习看钱币上的数字,知道钱币可以用来购买相应同等币值的商品。

  3、有钱币购买商品的愿望,体验自主购物的快乐。

  4、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并有不同的面价,探索相同面值人民币不同的换算方法。

  5、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6、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7、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与在超市做营业员的家长做好事先的购物安排。

  2、请家长为孩子准备不同币值的人民币10元。

  3、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教师让幼儿拿出自己带来的人民币,告诉大家:我带来的是几元钱?

  ◎老师分别出示各种货币的面值,让幼儿认一认。

  ◎观察钱币,读一读上面的数字。

  2、小组活动。

  ◎组织幼儿讨论:钱币有什么用?用钱可以做什么?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币值的人民币?

  3、实践活动。

  ◎说说自己带了多少钱?

  ◎提出超市购物要求:明天,我们要出去远足活动,为远足活动准备一些小食品,每个小朋友只有10元钱,每个小朋友事先考虑好,要买什么东西,观看商品的价值,然后在10元的范围内购物。

  ◎幼儿相互讨论,作出打算。

  ◎来到超市,自主购物。教师指导幼儿观看商品的价值,购满需要的商品。

  ◎到柜台结帐。自己核对商品和价钱。

  ◎回到教室,互相交流,讲述自己买了什么东西?用了多少钱?

  活动反思:

  在组织认识人民币这一课前,我们还在犹豫着是让老师自己准备,还是请幼儿自己带?起初我们想自己带省得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怕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园里要家长配合的地方太多,一会儿带这,一会儿带那,连钱也要带?又怕万一丢了,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但一想,明天刚好是远足活动,也许准备一些食物和水,何不趁此机会来一个购物实践活动?不是“结合家庭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活动”,很好的一个机会吗?通过孩子自己带钱,并去体验购物带来的快乐,一举两得,再麻烦,我们也决定抛开顾虑,试一试。

  于是,我们在家园知心屋中,告知家长需要配合的事项及缘由。大部分孩子都及时带了各种币值的钱币。在认识钱币的时候,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介绍自己带的人民币,我发现他们大多已经能准确无误的说出币值。我意识到,其实让孩子“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发现,探索,学习的过程。这样上起课来,轻松多了。在购物过程中,他们也会盘算着自己有多少钱,明天远足需要些什么东西?有多少钱能买多少东西?

  更令我们欣慰的是,在放学时,家长们见孩子拎着自己买的东西,兴奋地告诉他们自己购物时的经历,那快乐的模样,都感到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中确实成长了,对老师的做法也表示赞同,没有丝毫的责备麻烦的意识,他们纷纷表示,会更加支持我们的工作。

  对家长,对孩子,对自己,多一些信任,相信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21、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找朋友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本节课教学设计是在幼儿学习了10以内的数字后安排的一个新教学内容,对于幼儿来说这部分内容比较难理解,是抽象的数字概念。因此本节教学设计以游戏为主,通过游戏引导幼儿在“玩”中学,“趣”中练,“赛”中增勇气,“乐”中长才干。意在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使幼儿在玩中学,不知不觉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道中心数比相邻两数多1和少1。通过本科教学帮助幼儿在“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教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幼儿理解掌握概念、法规等知识,引导幼儿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活动目标:

  1.认识相邻数,初步探索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2.在游戏的情景中让幼儿能感知相邻数。

  3.进行朋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

  4.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6.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7.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1.圆片教具若、,磁性黑板、1--10的数字卡片(人手1套)、1——10的大数字卡片(人手一张)。

  2.幼儿已学会10以内的数字。

  活动过程:

  一、 通过语言引出主题:

  小朋友们,你们有朋友吗?你们的朋友是谁呢?

  二、认识相邻数,初步探索并体验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贴出对应并置的两排圆片,数量分别是2和3.师:第一排圆片有几个?第二排圆片有几个?第一排圆片比第二排圆片怎样?第二排圆片比第一排圆片呢?我们可以说2比3少1,3比2多1。

  2、教师在3个圆片下面再贴出第三排4个圆片。

  师:第三排有几个圆片?第三排圆片比第二排圆片怎样?第二排圆片比第三排圆片怎样?我们可以说3比4少1,4比3多1.

  3、教师以中间一个数为参照,先与前面一个数比,再与后面一个数比。

  师:3比2怎样?3比4怎样?

  4、师小结:3比2多1,3比4少1,所以3的“好朋友”就是2和4.通常我们就把这排在一起的3个数叫相邻数。

  5、教师把2个圆片取下,在4个圆片的下面贴上5个圆片,引导幼儿比较4比3怎样?4比5怎样?所以4的相邻数是3和5.

  6、教师把3个圆片取下,在5个圆片下面贴上6个圆片,引导幼儿比较5和4怎样?5比6怎样?所以5的相邻数是4和6。

  7、教师直接说数字6、7、8、9,请幼儿说出它们的相邻数是谁和谁?启发幼儿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找它们的相邻数,幼儿回答后,师可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理解10以内的各相邻数间多1和少1的关系。)

  三、玩游戏“找朋友”,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1、“找朋友”的游戏。

  将幼儿分为四组,每组幼儿胸前挂有1——10的数卡。教师请数字3的幼儿找朋友时,音乐开始,幼儿找本组的朋友时,音乐开始,幼儿找到本组的朋友,音乐停止,2、3、4的幼儿手拉手站一排。(先请10位幼儿演示,然后游戏继续。)

  2、卡片游戏。

  师事先发给幼儿1——10的数字卡片,教师说出一个数字,让幼儿找出该数的两个“朋友”,并将卡片举起。

  (通过游戏的形式巩固理解10以内各相邻数间多1和少1的关系。)

  四、结束部分。

  1、游戏后评价。

  2、师小结,教育幼儿要像数字宝宝一样,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设计意图: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友爱同伴的意识。)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流程安排合理清晰,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先是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再衔接到数字朋友中去。整个活动老师通过讲述、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再用卡片操作、评价总结操作结果几个环节帮助幼儿知道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说出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理解10以内各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达到了活动目标。

  在活动中孩子们情绪高涨,老师请幼儿找朋友时,孩子们的小手纷纷举起;老师问题刚提出,孩子们就争着回答;老师请小朋友们做“找朋友”的游戏时,活动气氛非常活跃。

  但在最后一个环节中,还有幼儿不能迅速地找出卡片,在活动后请家长回去利用扑克牌与幼儿巩固10以内的相邻数,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再玩几次类似的游戏。

22、大班数学教案《4 的分解》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愿意参与操作活动,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2、初步感知4的分解规律,认识分合号。

  3、通过游戏、操作,学习4的分解。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学图片--帽子、分合号、1-4数字。

  2、纽扣、纸盘、PPT。

  活动过程:

  一、集体游戏:撒纽扣,学习4的分合。

  1、教师:请每位小朋友数出4颗纽扣,小手放在盘子的上方。松开手后把钮扣撒下去,仔细看看盘子里有几颗纽扣,盘子外有几颗纽扣。

  2、幼儿进行游戏,大胆的讲出自己的操作结果。请老师帮助记录数字。(结果相同不重复记录)

  3、学习记录4的分解,认识分合号。

  记录444

  221331

  4、教师出示分合号,幼儿观察。

  二、出示教学图片—帽子,学习分类,进一步学习4的分解。

  教师:羊妈妈给羊宝宝们织了好多顶漂亮的帽子,请你帮助羊宝宝把相同颜色的帽子整理在一起吧。

  整理4

  13

  22

  31

  三、引导幼儿观察4的分解规律。

  教师总结:左边的数字从小到大,右边的数字从大到小。

  四、游戏---拍手打节奏。

  4可以分成几和几

  4可以分成1和3

  4可以分成几和几

  4可以分成2和2

  4可以分成几和几

  4可以分成3和1

  活动延伸

  在区域提供相应材料,供幼儿操作。

23、大班数学活动教案:10的加法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已经学过1-9的加法,为了激发幼儿更进一步的学习,根据教师指导用书活动要求,设计该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乐意学习10的加法问题。

  2、能在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上列出横式: 1+9=10,2+8=10,3+7=10,4+6=10,5+5=10,6+4=10,7+3=10,8+2=10,9+1=10.

  3、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7、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能在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上列出横式: 1+9=10,2+8=10,3+7=10,4+6=10,5+5=10,6+4=10,7+3=10,8+2=10,9+1=10.

  活动准备

  1、1-10的数字卡片、“+”、“-”、“=”的卡片若干。

  2、笔、纸若干。

  3、蝴蝶、花朵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解答口述应用题

  教师:“今天,老师要考考小朋友,看谁最聪明。”

  教师::“阿依古丽原来有1本书,妈妈又给她买了9本书,阿依古丽现在有多少本书?你是怎么算的?用什么方法算的?为什么?”

  2、教师:“谁能列出算式?”请个别幼儿到前面来列式。

  同法出2+8、3+7、5+5、6+4、7+3、8+2、9+1的应用题,并引导幼儿解答,列式

  二、基本部分

  1、自编应用题并列式:

  (1)提出自编应用提的要求。

  教师: “请小朋友摆一摆桌子上的卡片,然后编10的加法应用题,再列出横式。”

  (2)幼儿摆卡片,自编应用题并列式,教师观察指导。

  三、结束环节

  讨论交流:

  教师:“请一位小朋友到前面来说一说自己编的应用题,考考老师和小朋友”。

  四、延伸环节:

  把卡片贴在墙上,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选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从两方面谈一下:因为本班都是维吾尔族小朋友,对于汉语的表达还是有困难的,前几节课学过1-9的加法,部分幼儿有了一些基础。因为是纯汉语授课,对于我的授课一部分幼儿听起来还是有困难的,从他们的眼神中我就知道根本就不懂,只有少数幼儿可以和我配合一下,在我讲完以后,民考汉教师再进行解释,那些和我配合的幼儿进一步理解了,至于那些听不懂的幼儿,对民考汉教师的讲解的维语可以理解了,但是用汉语就根本表达不出来。所以一节课上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

  我的备课是按照教师指导用书的思路设计的,课也是按照几个环节的设计开展的,能听得懂汉语的孩子和我配合得很高兴,听不懂汉语的孩子认识一脸的茫然,总之,每次上课之前我准备一些教具来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结果在语言的障碍中“枯萎”了。

手机扫码阅读大班数学我用了多少钱教案反思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