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蜗牛教案反思

大班教案五大领域及反思 2022-11-25 09:31:03

大班科学蜗牛教案反思

1、大班科学蜗牛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学校地处山区,幼儿经常在上学途中或学校的花坛里找小动物来玩,特别喜欢小蜗牛,经常找来蜗牛放在小书包里,于是我想培养幼儿从小热爱科学,亲近大自然的意识,利用家乡现有的教具,和幼儿一起进行科学探究。

  活动目标

  1、认识身边感兴趣的小动物,了解小蜗牛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喜欢观察大自然,有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兴趣,好奇爱问。

  3、能通过收集、观察、绘画等多种活动进行探究,并学习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简单的猜想,能大胆与同伴交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观察蜗牛的兴趣,能大胆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

  2、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知道蜗牛对农作物的危害。

  活动准备

  1、活动前组织幼儿捉蜗牛,每人准备一个盛有蜗牛的昆虫盒。

  2、《学前班科学活动上册》第1至2页。

  活动过程

  一、观察活动:蜗牛的外形特征。

  1、幼儿自由观察昆虫盒里的蜗牛,并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2、教师引导幼儿归纳小结蜗牛的外形特征。

  提问:(1)蜗牛是什么样子的?

  (2)蜗牛的头上有什么?它的眼睛长在哪里?它的触角有什么用?捕捉蜗牛时,为什么常常看不见它的头?

  (3)蜗牛的壳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

  (4)蜗牛的怎样走路的?蜗牛爬过的地方为什么会有一条线呢?

  二、讨论活动:蜗牛的生活习性。

  1、蜗牛喜欢吃什么?生活在什么地方?

  2、它是怎么过冬天的?

  小结:蜗牛生活在墙边、草丛、树根、叶子背面等阴暗潮湿的地方。它喜欢吃绿色植物,特别是蔬菜。蜗牛冬天躲进壳里,用粘液封闭壳口,十分耐饥。由于蜗牛的腹足会分泌粘液,粘液粘在地上就会留在一条白线。为了保护自己,它常常在头缩进硬壳里。

  三、谈话活动:蜗牛的危害。

  引导幼儿看《学前班科学活动课上册》第1页,了解蜗牛的危害。

  四、游戏活动:幼儿学蜗牛爬。

  五、画一画:我见过的蜗牛。

  教学反思

  活动前对幼儿已有的经验估计过高,有的幼儿虽经常捉来蜗牛玩,但没仔细观察过。当谈到蜗牛喜欢吃什么时, 对于老师而言也比较困惑,因为平时的司空见惯使我不再留心去观察。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大胆猜想、分工合作、动手尝试,并且持之以恒地做好记录,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蜗牛爱吃实物的秘密。由此我得到启示,从小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科学活动能力,培养爱观察、善思考、勇探究、乐合作、勤表达等良好习惯,对其日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大班科学教案《蜗牛》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学校地处山区,幼儿经常在上学途中或学校的花坛里找小动物来玩,特别喜欢小蜗牛,经常找来蜗牛放在小书包里,于是我想培养幼儿从小热爱科学,亲近大自然的意识,利用家乡现有的教具,和幼儿一起进行科学探究。

  活动目标

  1、认识身边感兴趣的小动物,了解小蜗牛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喜欢观察大自然,有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兴趣,好奇爱问。

  3、能通过收集、观察、绘画等多种活动进行探究,并学习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简单的猜想,能大胆与同伴交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观察蜗牛的兴趣,能大胆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

  2、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知道蜗牛对农作物的危害。

  活动准备

  1、活动前组织幼儿捉蜗牛,每人准备一个盛有蜗牛的昆虫盒。

  2、《学前班科学活动上册》第1至2页。

  活动过程

  一、观察活动:蜗牛的外形特征。

  1、幼儿自由观察昆虫盒里的蜗牛,并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2、教师引导幼儿归纳小结蜗牛的外形特征。

  提问:(1)蜗牛是什么样子的?

  (2)蜗牛的头上有什么?它的眼睛长在哪里?它的触角有什么用?捕捉蜗牛时,为什么常常看不见它的头?

  (3)蜗牛的壳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

  (4)蜗牛的怎样走路的?蜗牛爬过的地方为什么会有一条线呢?

  二、讨论活动:蜗牛的生活习性。

  1、蜗牛喜欢吃什么?生活在什么地方?

  2、它是怎么过冬天的?

  小结:蜗牛生活在墙边、草丛、树根、叶子背面等阴暗潮湿的地方。它喜欢吃绿色植物,特别是蔬菜。[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蜗牛冬天躲进壳里,用粘液封闭壳口,十分耐饥。由于蜗牛的腹足会分泌粘液,粘液粘在地上就会留在一条白线。为了保护自己,它常常在头缩进硬壳里。

  三、谈话活动:蜗牛的危害。

  引导幼儿看《学前班科学活动课上册》第1页,了解蜗牛的危害。

  四、游戏活动:幼儿学蜗牛爬。

  五、画一画:我见过的蜗牛。

  教学反思

  活动前对幼儿已有的经验估计过高,有的幼儿虽经常捉来蜗牛玩,但没仔细观察过。当谈到蜗牛喜欢吃什么时, 对于老师而言也比较困惑,因为平时的司空见惯使我不再留心去观察。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大胆猜想、分工合作、动手尝试,并且持之以恒地做好记录,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蜗牛爱吃实物的秘密。由此我得到启示,从小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科学活动能力,培养爱观察、善思考、勇探究、乐合作、勤表达等良好习惯,对其日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大班科学优秀教案《蜗牛》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爬行方式,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与习性。

  2、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和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良好习惯,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放大镜、玻璃瓶、塑料板、木板、玻璃板、木棍、各种食物等。

活动过程:

  一、捉蜗牛

  雨过天晴,带领幼儿到野外捉蜗牛,引导幼儿观察蜗牛喜欢住在什么地方。提问:你是在哪儿捉到蜗牛的?捉了几个?

  二、采用多种方法观察蜗牛

  1、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外形,说出其特征。

  2、用手触摸蜗牛的身体和壳,轻触蜗牛的“角”,看有何反应。

  3、将蜗牛分别放在塑料板、木板和玻璃板上爬行,观察留下了什么,从玻璃板的背面观察蜗牛的身体。

  4、游戏:蜗牛赛跑。每个幼儿选取自己的“最佳选手”参赛,看哪个蜗牛获得冠军,从而观察蜗牛的爬行方式。

  5、让蜗牛相互背负着爬行。观察大蜗牛驮着小蜗牛、小蜗牛驮着大蜗牛爬行有什么不同,小蜗牛驮阗大蜗牛是怎样爬行的。

  6、让蜗牛在竖立的木棍上向上爬,不断调转木棍的方蜗牛(大班科学)向,看看蜗牛会怎样,蜗牛为什么掉不下来?

  7、幼儿自由观察,引导幼儿创造更多的观察方法。

  三、喂蜗牛

  鼓励幼儿用不同的食物喂蜗牛,观察一下它们爱吃什么。

  四、养蜗牛

  和幼儿一起讨论饲养蜗牛的条件。

  创设下列不同条件,让幼儿观察,动脑思考:你想将你的蜗牛放在哪个“家”里饲养?为什么?

  1、将蜗牛放入空瓶中,瓶中盖上玻璃。

  2、将蜗牛放入有水的瓶子中,瓶口盖上纱布。

  3、将蜗牛放入有干沙的瓶子里,瓶口盖上纱布。

  4、将蜗牛放入有湿沙的瓶子里,瓶口盖上纱布。

  鼓励幼儿想办法为蜗牛创设更好的“家”。

  幼儿在欢快的“蜗牛与黄鹂鸟”的乐曲中,模仿蜗牛爬行的动作,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一)、准确把握教材本课是观察蜗牛这样的小动物,在活动中,我从动物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入手,在环境布置和材料选择上有的放矢,考虑较为周详。由于蜗牛具有胆小、怕受惊扰、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等生活习性,在环境布置上,我利用窗帘遮挡光线,要求学生较为安静,不能惊吓我们的动物朋友,营造了一个适宜蜗牛出来爬行的物理环境,课堂上的蜗牛表现得很活跃。在材料选择上,蜗牛爬行的地方是一张明胶片,底下衬一张白纸。白纸是为了防止桌子与蜗牛相近的颜色混淆学生的观察判断,明胶片的利用有两大作用,第一是减少磨擦,利于蜗牛的爬行;其二是让学生能多角度地对蜗牛进行观察。在材料中还用到了纸杯,一方面是蜗牛会乱爬,会影响到课堂秩序;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把蜗牛套入纸杯中,减少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倾听同学的发言。

  (二)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本课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这样的理念。课堂中第一个活动,学生小组观察研究蜗牛用时13分,汇报交流6到7分钟。第二个活动学生小组观察蜗牛壳用时6分,汇报交流9分。从时间上来说,保证了学生探究的时间,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使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落实在了课堂上。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对蜗牛的描述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个小组观察描述的方法并不雷同,学生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想。学生对蜗牛的观察也不局限于课堂,通过教师送给学生的蜗牛食物,学生对蜗牛食物的探究自然就延伸到了课外,通过课外对学生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对蜗牛依然是兴趣盎然、气氛热烈,令我颇为欣慰。

  (三)对本课以及科学教学的一些探讨

  1、对教学重点的把握过去的教学是一个个知识点的连接,而现在的科学教学强调的是一个个活动的连接,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从而获得儿童成长所需要的经验。因此他关注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以及活动的价值。在本课中如果我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学生对蜗牛壳的观察上,对学生的发展会更有利。因为学生对蜗牛柔软部分的观察是他们平时就会注意的内容,没有必要在课堂上重点展开。而对蜗牛壳的观察是学生原来忽略的,如果在课堂上作为重点观察对象的话,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对动物身体细节观察的经历,进而在生活中注意一些细节的观察,产生更多的发现,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去寻找对儿童来说价值更大的活动。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在科学教学中,不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师都会感觉时间不够。要让学生活动,没有时间的保证,活动是不会有效的。但要给学生时间,我们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就产生了问题。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唯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可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活动结束了,该停就得及时停下,不然一等一两分钟就过去了,几次活动下来,仅40分钟的课堂已浪费了好几分钟了。在培养习惯方面还应包括记录的有效性,组内分工的快速,活动开始的及时等。二是对观察活动的组织。组织观察活动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当成白纸,什么都去指导,时间自然不够用。当然也不能高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实际,让我们的教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3、如何引导学生生成新问题来源于学生内部的问题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产生学习的内驱力。科学教学中学生如果能不断地发现,在新发现中也许新问题就会不断地产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情境,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并在发现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一个观察活动结束时,有意识地提问:“在观察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尽管只是一句话,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经常这样的教学,学生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活动,从而得到更多的问题,从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开展后续活动, 不再是教师要求学生去做,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和发展。

4、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蜗牛》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学校地处山区,幼儿经常在上学途中或学校的花坛里找小动物来玩,特别喜欢小蜗牛,经常找来蜗牛放在小书包里,于是我想培养幼儿从小热爱科学,亲近大自然的意识,利用家乡现有的教具,和幼儿一起进行科学探究。

  活动目标

  1、认识身边感兴趣的小动物,了解小蜗牛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喜欢观察大自然,有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兴趣,好奇爱问。

  3、能通过收集、观察、绘画等多种活动进行探究,并学习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简单的猜想,能大胆与同伴交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观察蜗牛的兴趣,能大胆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

  2、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知道蜗牛对农作物的危害。

  活动准备

  1、活动前组织幼儿捉蜗牛,每人准备一个盛有蜗牛的昆虫盒。

  2、《学前班科学活动上册》第1至2页。

  活动过程

  一、观察活动:蜗牛的外形特征。

  1、幼儿自由观察昆虫盒里的蜗牛,并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2、教师引导幼儿归纳小结蜗牛的外形特征。

  提问:(1)蜗牛是什么样子的?

  (2)蜗牛的头上有什么?它的眼睛长在哪里?它的触角有什么用?捕捉蜗牛时,为什么常常看不见它的头?

  (3)蜗牛的壳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

  (4)蜗牛的怎样走路的?蜗牛爬过的地方为什么会有一条线呢?

  二、讨论活动:蜗牛的生活习性。

  1、蜗牛喜欢吃什么?生活在什么地方?

  2、它是怎么过冬天的?

  小结:蜗牛生活在墙边、草丛、树根、叶子背面等阴暗潮湿的地方。(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它喜欢吃绿色植物,特别是蔬菜。蜗牛冬天躲进壳里,用粘液封闭壳口,十分耐饥。由于蜗牛的腹足会分泌粘液,粘液粘在地上就会留在一条白线。为了保护自己,它常常在头缩进硬壳里。

  三、谈话活动:蜗牛的危害。

  引导幼儿看《学前班科学活动课上册》第1页,了解蜗牛的危害。

  四、游戏活动:幼儿学蜗牛爬。

  五、画一画:我见过的蜗牛。

  教学反思

  活动前对幼儿已有的经验估计过高,有的幼儿虽经常捉来蜗牛玩,但没仔细观察过。当谈到蜗牛喜欢吃什么时, 对于老师而言也比较困惑,因为平时的司空见惯使我不再留心去观察。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大胆猜想、分工合作、动手尝试,并且持之以恒地做好记录,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蜗牛爱吃实物的秘密。由此我得到启示,从小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科学活动能力,培养爱观察、善思考、勇探究、乐合作、勤表达等良好习惯,对其日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5、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蜗牛》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爬行方式,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与习性。

  2、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和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良好习惯,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放大镜、玻璃瓶、塑料板、木板、玻璃板、木棍、各种食物等。

  活动过程:

  一、捉蜗牛

  雨过天晴,带领幼儿到野外捉蜗牛,引导幼儿观察蜗牛喜欢住在什么地方。提问:你是在哪儿捉到蜗牛的?捉了几个?

  二、采用多种方法观察蜗牛

  1、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外形,说出其特征。

  2、用手触摸蜗牛的身体和壳,轻触蜗牛的“角”,看有何反应。

  3、将蜗牛分别放在塑料板、木板和玻璃板上爬行,观察留下了什么,从玻璃板的背面观察蜗牛的身体。

  4、游戏:蜗牛赛跑。每个幼儿选取自己的“最佳选手”参赛,看哪个蜗牛获得冠军,从而观察蜗牛的爬行方式。

  5、让蜗牛相互背负着爬行。观察大蜗牛驮着小蜗牛、小蜗牛驮着大蜗牛爬行有什么不同,小蜗牛驮阗大蜗牛是怎样爬行的。

  6、让蜗牛在竖立的木棍上向上爬,不断调转木棍的方蜗牛(大班科学)向,看看蜗牛会怎样,蜗牛为什么掉不下来?

  7、幼儿自由观察,引导幼儿创造更多的观察方法。

  三、喂蜗牛

  鼓励幼儿用不同的食物喂蜗牛,观察一下它们爱吃什么。

  四、养蜗牛

  和幼儿一起讨论饲养蜗牛的条件。

  创设下列不同条件,让幼儿观察,动脑思考:你想将你的蜗牛放在哪个“家”里饲养?为什么?

  1、将蜗牛放入空瓶中,瓶中盖上玻璃。

  2、将蜗牛放入有水的瓶子中,瓶口盖上纱布。

  3、将蜗牛放入有干沙的瓶子里,瓶口盖上纱布。

  4、将蜗牛放入有湿沙的瓶子里,瓶口盖上纱布。

  鼓励幼儿想办法为蜗牛创设更好的“家”。

  幼儿在欢快的“蜗牛与黄鹂鸟”的乐曲中,模仿蜗牛爬行的动作,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活动前对幼儿已有的经验估计过高,有的幼儿虽经常捉来蜗牛玩,但没仔细观察过。当谈到蜗牛喜欢吃什么时, 对于老师而言也比较困惑,因为平时的司空见惯使我不再留心去观察。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大胆猜想、分工合作、动手尝试,并且持之以恒地做好记录,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蜗牛爱吃实物的秘密。由此我得到启示,从小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科学活动能力,培养爱观察、善思考、勇探究、乐合作、勤表达等良好习惯,对其日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6、大班科学教案《我们的蜗牛朋友》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及简单的生活习性。

  2.能大胆提问和表达,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探究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观察记录本

活动过程:

  一、引发问题,激发孩子仔细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老师:我发现孩子们对蜗牛特别感兴趣,你觉得你最想知道的是哪方面的问题?

  幼儿:我想知道蜗牛的背壳有什么作用?

  幼儿:我想知道蜗牛的眼睛在哪里?耳朵在哪里?鼻子在哪里?蜗牛有牙齿吗?它怎么吃饭的?

  幼儿:蜗牛有脚吗?如果没有脚,那么它是怎么走路的呢?

  (老师的思考:孩子们提出来这么多有趣的问题,其实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把蜗牛拟人化,把它和小朋友自己的身体功能进行比较,想进一步了解蜗牛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而且这些问题还真的难到我了,我也需要去查阅资料才能得到答案。纲要也指出:在科学活动中要让孩子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我何不把问题又抛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呢)

  老师:老师对小朋友提出的这些问题也很感兴趣,那我们以后天天早上都去观察蜗牛,看看蜗牛五官到底在哪儿?再仔细观察蜗牛的没有脚是怎么走路的?我们要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观察完后我们要一起分享,看哪个小朋友的发现最多。

  二、幼儿观察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进行有意观察和简单记录。

  老师:孩子,你看到蜗牛的头了吗?看到它的眼睛和鼻子了吗?

  幼儿:老师,我只看到一个背壳,没有看到蜗牛的头。

  老师:那再等等看,可能蜗牛一会儿就会伸出头来的。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把头伸出来的时候头上还有两个小黑点。

  老师:真的有,看仔细了,长在头部的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赶快把它记录下来吧。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爬过的地方有一条白色的印子。

  老师:真的,观察得真仔细,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其它的蜗牛爬过的地方是不是都有一条白色的印子呢?

  幼儿:好的。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真的把我们的菜叶吃掉了,但是我看不见它们是怎么吃的。做操前我只看见它在那儿趴着,喝完牛奶后我再看的时候就看见菜叶上有一个洞了。

  幼儿:老师,每次我一伸手要去摸蜗牛的时候,它就把头缩进去了,我都看不到它了。

  老师:那赶快把这些现象记录下来,以后和小朋友交流,看他们是否有一样的发现。

  (由于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孩子们的观察非常仔细和耐心,除了晨间活动我组织去观察以外,个别孩子自由时间也去观察,下午放学的时候也会去观察,而且观察一次都要持续很长的时间,还一边观察一边和同伴说着自己的发现。)

  三、梳理交流,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渠道解决其它问题。

  老师:你们观察到蜗牛是什么样子的?它的五官到底长在哪儿?

  请幼儿拿着自己的观察记录本上来和小朋友进行交流。

  (幼儿有的画出来一个圆形的贝壳,有的画出来露出头的蜗牛,还有观察得更仔细的孩子还画出了蜗牛贝壳上的一些花纹。幼儿普遍在露出的头上画了眼睛和嘴巴。观察得细致的幼儿孩子头上画了两个触角。有的幼儿还和小朋友分享了蜗牛走路的动态,爬着一动一动的就往前了)

  老师:小朋友还有什么问题和疑惑也可以提出了来,看其它小朋友有没有答案。

  (孩子们提出了没看到蜗牛怎么吃东西,怎么听声音,背壳有什么用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但是通过观察也没有得到答案。)

  老师引导: 孩子们,你们提出的蜗牛怎么看、怎么听、怎么吃东西的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清楚,你们觉得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得到这些答案呢?

  幼儿:上网查询、问爸爸妈妈、看书。

  老师:那我们就分头去查资料,明天我们再来交流好吗?

  四、分享交流,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老师:你们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答案是什么?你是怎么找到答案的呢?

  幼儿:我爸爸给我做网上查了的,我爸爸说蜗牛的视力很差,只能看一点点地距离。

  幼儿:蜗牛走路的时候是爬着走的,它会分泌粘液,让路湿一点,这样爬着走就不伤身体了。那个白色的印子就是蜗牛分泌的粘液。

  幼儿:蜗牛的背壳是保护的作用,它怕光和坏人,看到强光或者危险的东西就把头缩进去。

  幼儿:我妈妈说蜗牛有它们自己的语言,碰碰触角就表示它们在说话了。

  老师:小朋友都说出来自己的答案,真能干。接下来我们给蜗牛朋友画个像,把我们知道的都告诉别班的小朋友好吗?

  老师和幼儿一起制作展板:我们的蜗牛朋友。

活动反思:

  教育内容的生成应基于孩子的问题需要。孩子们的在观察蜗牛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说明孩子们在思考,在分析,需要得到一定的支持与帮助,这时如果老师视而不见,那么就会错失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通过对孩子问题的分析和思考,确定生成蜗牛这个主题的教育活动,我觉得能够发展孩子的细致观察能力,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大胆分享交流的能力。

  教师采取的行为策略应有利于孩子目前问题的解决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在孩子们提出了有关蜗牛的若干问题之后,我采取了三个策略来解决问题。首先我选择了采取了激发孩子仔细观察这样一个策略。这一策略主要是发展细致观察、带着问题去观察的能力,这样的有意识的观察是优良的学习品质,对孩子解决目前问题和今后的成长非常有帮助。第二,我采取了让孩子主动寻求答案的策略。这一策略主要是发展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信息社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孩子们除了观察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家庭教育资源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一策略可以发展孩子用多种方法大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采取的策略是幼儿大胆分享和交流的策略。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对蜗牛有了自己的认识,产生了表达和分享的需要。于是我就采取了这一策略。这一策略的产生是为了让孩子在分享活动中充分表达和聆听别人的答案,发挥同伴互助学习的作用,对发展幼儿语言倾听与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有促进作用。这3个策略的解决既有利于目前问题的解决,又有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需要。

  教师隐性地指导是为了突出孩子主动地学习。在本次活动中,幼儿获得的有关蜗牛的知识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通过观察和询问得到答案的,这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和解答者,促进了幼儿的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在本次活动中,老师的作用是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观察和交流的平台,发挥的是隐性指导作用,重在激发和调动幼儿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孩子体验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感受其中的快乐。

7、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我们的蜗牛朋友》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及简单的生活习性。

  2.能大胆提问和表达,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探究的快乐。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观察记录本

活动过程:

  一、引发问题,激发孩子仔细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老师:我发现孩子们对蜗牛特别感兴趣,你觉得你最想知道的是哪方面的问题?

  幼儿:我想知道蜗牛的背壳有什么作用?

  幼儿:我想知道蜗牛的眼睛在哪里?耳朵在哪里?鼻子在哪里?蜗牛有牙齿吗?它怎么吃饭的?

  幼儿:蜗牛有脚吗?如果没有脚,那么它是怎么走路的呢?

  (老师的思考:孩子们提出来这么多有趣的问题,其实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把蜗牛拟人化,把它和小朋友自己的身体功能进行比较,想进一步了解蜗牛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而且这些问题还真的难到我了,我也需要去查阅资料才能得到答案。纲要也指出:在科学活动中要让孩子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我何不把问题又抛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呢)

  老师:老师对小朋友提出的这些问题也很感兴趣,那我们以后天天早上都去观察蜗牛,看看蜗牛五官到底在哪儿?再仔细观察蜗牛的没有脚是怎么走路的?我们要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观察完后我们要一起分享,看哪个小朋友的发现最多。

  二、幼儿观察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进行有意观察和简单记录。

  老师:孩子,你看到蜗牛的头了吗?看到它的眼睛和鼻子了吗?

  幼儿:老师,我只看到一个背壳,没有看到蜗牛的头。

  老师:那再等等看,可能蜗牛一会儿就会伸出头来的。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把头伸出来的时候头上还有两个小黑点。

  老师:真的有,看仔细了,长在头部的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赶快把它记录下来吧。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爬过的地方有一条白色的印子。

  老师:真的,观察得真仔细,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其它的蜗牛爬过的地方是不是都有一条白色的印子呢?

  幼儿:好的。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真的把我们的菜叶吃掉了,但是我看不见它们是怎么吃的。做操前我只看见它在那儿趴着,喝完牛奶后我再看的时候就看见菜叶上有一个洞了。

  幼儿:老师,每次我一伸手要去摸蜗牛的时候,它就把头缩进去了,我都看不到它了。

  老师:那赶快把这些现象记录下来,以后和小朋友交流,看他们是否有一样的发现。

  (由于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孩子们的观察非常仔细和耐心,除了晨间活动我组织去观察以外,个别孩子自由时间也去观察,下午放学的时候也会去观察,而且观察一次都要持续很长的时间,还一边观察一边和同伴说着自己的发现。)

  三、梳理交流,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渠道解决其它问题。

  老师:你们观察到蜗牛是什么样子的?它的五官到底长在哪儿?

  请幼儿拿着自己的观察记录本上来和小朋友进行交流。

  (幼儿有的画出来一个圆形的贝壳,有的画出来露出头的蜗牛,还有观察得更仔细的孩子还画出了蜗牛贝壳上的一些花纹。幼儿普遍在露出的头上画了眼睛和嘴巴。观察得细致的幼儿孩子头上画了两个触角。有的幼儿还和小朋友分享了蜗牛走路的动态,爬着一动一动的就往前了)

  老师:小朋友还有什么问题和疑惑也可以提出了来,看其它小朋友有没有答案。

  (孩子们提出了没看到蜗牛怎么吃东西,怎么听声音,背壳有什么用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但是通过观察也没有得到答案。)

  老师引导: 孩子们,你们提出的蜗牛怎么看、怎么听、怎么吃东西的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清楚,你们觉得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得到这些答案呢?

  幼儿:上网查询、问爸爸妈妈、看书。

  老师:那我们就分头去查资料,明天我们再来交流好吗?

  四、分享交流,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老师:你们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答案是什么?你是怎么找到答案的呢?

  幼儿:我爸爸给我做网上查了的,我爸爸说蜗牛的视力很差,只能看一点点地距离。

  幼儿:蜗牛走路的时候是爬着走的,它会分泌粘液,让路湿一点,这样爬着走就不伤身体了。那个白色的印子就是蜗牛分泌的粘液。

  幼儿:蜗牛的背壳是保护的作用,它怕光和坏人,看到强光或者危险的东西就把头缩进去。

  幼儿:我妈妈说蜗牛有它们自己的语言,碰碰触角就表示它们在说话了。

  老师:小朋友都说出来自己的答案,真能干。接下来我们给蜗牛朋友画个像,把我们知道的都告诉别班的小朋友好吗?

  老师和幼儿一起制作展板:我们的蜗牛朋友。

活动反思:

  教育内容的生成应基于孩子的问题需要。孩子们的在观察蜗牛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说明孩子们在思考,在分析,需要得到一定的支持与帮助,这时如果老师视而不见,那么就会错失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通过对孩子问题的分析和思考,确定生成蜗牛这个主题的教育活动,我觉得能够发展孩子的细致观察能力,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大胆分享交流的能力。

  教师采取的行为策略应有利于孩子目前问题的解决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在孩子们提出了有关蜗牛的若干问题之后,我采取了三个策略来解决问题。首先我选择了采取了激发孩子仔细观察这样一个策略。这一策略主要是发展细致观察、带着问题去观察的能力,这样的有意识的观察是优良的学习品质,对孩子解决目前问题和今后的成长非常有帮助。第二,我采取了让孩子主动寻求答案的策略。这一策略主要是发展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信息社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孩子们除了观察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家庭教育资源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一策略可以发展孩子用多种方法大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采取的策略是幼儿大胆分享和交流的策略。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对蜗牛有了自己的认识,产生了表达和分享的需要。于是我就采取了这一策略。这一策略的产生是为了让孩子在分享活动中充分表达和聆听别人的答案,发挥同伴互助学习的作用,对发展幼儿语言倾听与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有促进作用。这3个策略的解决既有利于目前问题的解决,又有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需要。

  教师隐性地指导是为了突出孩子主动地学习。在本次活动中,幼儿获得的有关蜗牛的知识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通过观察和询问得到答案的,这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和解答者,促进了幼儿的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在本次活动中,老师的作用是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观察和交流的平台,发挥的是隐性指导作用,重在激发和调动幼儿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孩子体验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感受其中的快乐。

8、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蜗牛的秘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

  2、 饲养蜗牛,了解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3、 养成善于观察小动物的习惯。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 玻璃板、木板、木棍、放大镜。

  2、 米粒、树叶、菜叶、西红柿。

  3、 蜗牛、螃蟹、乌龟。

  活动过程:

  1、 以谜语形式引出课题:没有脚、没有手、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2、 观察蜗牛

  (1) 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外形,说出其特征。

  (2) 认识蜗牛的触角、头、壳和腹足,知道蜗牛是世界上爬行最慢的动物,也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

  (3) 用手触摸蜗牛的身体和壳,看看有何反应。

  (4) 将蜗牛分别放在木板和玻璃板上爬行,(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让幼儿观察会留下什么。

  (5) 让幼儿从玻璃般的背面观察蜗牛的身体。

  (6) 让蜗牛在树立的木棍上向上爬,不断地调转木棍的方向,看蜗牛会怎样?为什么掉不下来?

  (7) 让幼儿自由的观察,引导幼儿创造出更多的观察方法。

  3、 游戏《赛跑比赛》

  将小蜗牛、小乌龟、小螃蟹放到木板上,观察他们的爬行速度及身后是否有爬行的痕迹,让幼儿知道蜗牛在他经过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白色的痕迹,那是为了前进时减少摩擦而分泌的黏液。

  4、 喂蜗牛

  鼓励幼儿用米粒、树叶、菜叶、西红柿等喂蜗牛观察一下他们爱吃什么?

  5、 活动延伸

  和幼儿一起讨论饲养蜗牛的条件。

  教学反思

  活动前对幼儿已有的经验估计过高,有的幼儿虽经常捉来蜗牛玩,但没仔细观察过。当谈到蜗牛喜欢吃什么时, 对于老师而言也比较困惑,因为平时的司空见惯使我不再留心去观察。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大胆猜想、分工合作、动手尝试,并且持之以恒地做好记录,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蜗牛爱吃实物的秘密。由此我得到启示,从小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科学活动能力,培养爱观察、善思考、勇探究、乐合作、勤表达等良好习惯,对其日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9、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大班科学:物体间的空隙》含反思

  一、活动题目

  物体间的空隙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培养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三、适用对象

  大班

  四、活动所需资源

  每组一个托盘,盘内有一个空广口玻璃瓶、一碗石头(10块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矿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记录纸和笔、指偶小兔。

  五、活动过程

  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 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探究的问题: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 试一试。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大石头,再依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头。

  记录实验过程。 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大石头,因为大石头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大石头,没有成功。

  六、注意事项

  1.实验前教师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装满瓶口为准,课前应预先操作几遍。

  2.本实验先装大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3.实验前教师应讲明注意事项:拿石头时要轻拿轻放,舀沙子时应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儿应边做实验边记录。

  5.实验前应让幼儿知道,应把物品都装进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败了。

  6.为幼儿多准备几份相同的材料,以备幼儿再次探索时使用。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10、大班教案《蜗牛》含反思

目标:

  1、会运用各种线条有序的组合来表现蜗牛的外形特征,感受线条画带来的美感。

  2、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增强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仔细、耐心的作画习惯。

  4、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5、学习客观的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作品,从而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重难点:

  创作新的线条组合来装饰蜗牛;并注意线条之间的疏密。

  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创作。

经验准备:

  已经有画线条画的经验;

教学准备:

  1、哭声、欢笑声、雷雨的音乐

  2、两只蜗牛范画

  3、蜡笔、粗、细记号笔、已画好外形的蜗牛与幼儿人数相等。

教学过程:

  一、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1、放音乐《欢笑声》。教师提问:“谁笑得这么开心呀?”

  2、过渡:原来是蜗牛轩轩和乐乐。瞧,他们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去参加选美大赛呢!

  二、出示范画,欣赏教师画的蜗牛的范例,请幼儿互相说一说,这些蜗牛的形状及装饰的线条,看一看,说一说它们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花纹。

  师:老师画的蜗牛是什么形状的?用了什么样的线条进行装饰?

  重点引导孩子观察几种线条组合变成新的图形的装饰效果。

  三、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培养孩子的爱心,激发创作欲望。

  1、放音乐《雷雨声》、《哭声》。激发孩子的助人为乐精神。

  教师:呀!雨水把轩轩和乐乐身上画的漂亮的线条和色彩都冲洗掉了,他们没办法去参加选美大赛了。听,他们哭得多伤心呀!孩子们,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2、激发创作欲望。

  教师:轩轩和乐乐喜欢的线条是几种线条组合变成的新线条,而且他们喜欢自己身上的线条是别人没有的,你能画出来吗?

  3、请个别孩子到前面画出自己创作出的线条组合,并给线条命名。

  四、师示范讲解如何对蜗牛进行装饰?如何处理分割画面?处理画面中点、线、面的疏密关系的画法:

  (1)教师简单在蜗牛身上示范分割画面的块,画出各种形状的线条,并重点讲解如何处理画面中点、线、面的疏密关系。

  (2)引导幼儿讨论,你准备用什么线条来装饰?

  五、师提出作画要求:

  (1)在作画前先想一想:你是想帮助轩轩还是乐乐?要用什么线条装饰?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出各种线条的组合,看谁想的和别人不一样。 并注意点、线、面的疏密变化。

  (3)安静作画,不影响别人,注意坐姿。

  ()请完成作品的幼儿把作品送到画展栏中进行评比,选出最漂亮的作品送给轩轩和乐乐去参加选美大赛。

  六、幼儿创作,教师给予及时指导,对幼儿创造性表现的作品及时给予肯定。

  (1)鼓励幼儿在绘画中大胆尝试用不同的点、线、面的运用。引导孩子自由发挥,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验到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2)帮助能力差的幼儿变化各种线条花纹。

  (3)请完成作品的幼儿把画送到画展栏中。

  七、观赏评析作品:

  (1)请幼儿自由互相讲述自己所装饰的蜗牛。

  (2)请个别幼儿谈谈自己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3)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帮助轩轩和乐乐装扮的漂漂亮亮的,轩轩和乐乐都说非常漂亮,他们说你们都画的非常漂亮,决定把你们的作品都带去参加选美大赛呢!

教学反思

  1、用音乐转换情境,为孩子创设了愉悦、直观的听觉效果。

  2、用一个故事作为主线把各个教学环节有序、合理地组织起来,让孩子在故事情景中复习所学的线条,激发创作出新的线条,层次清楚,难度层层递进。

  3、线条画的范画作品要比蜡笔画、水粉画的大许多,孩子才能清楚地看见线条的组合及疏密排列。

  4、教师讲解太多,语言不够精练。要注意提问的艺术。

11、大班美术教案《蜗牛》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让孩子初步了解蜗牛的构造。

  2.通过教师的故事讲解,让孩子大胆的发挥想象力。

  3.告诉孩子要珍惜时间,做一个守时的人。

  4.作画时细心地蘸色,保持桌面和画面的干净,体验不同形式美术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教学重点、难点

  蜗牛的形体构造,想象力的充分发挥。

活动准备

  课件、记号笔、画纸、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 谜语导入: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走,要说没力气,没有手、没有脚,拉着房子走。(蜗牛)

  二.讲故事并提问:《蜗牛与乌龟参加此为婚礼的故事》

  1. 蜗牛为什么刷牙刷这么长时间呢?

  2.

  (蜗牛的牙齿是牙齿最多的一种动物,而且它的牙齿都是长在舌头上,一共有两万五千多颗牙齿。)

  2.你们知道蜗牛是益虫还是害虫呢?

  (对于农民伯伯来说他是害虫,因为它总是吸取庄稼根部的汁液,可是对于药物学家来说,它就是益虫因为它身上的每一部分都可以做药材。)

  3.你们想不想让蜗牛去参加刺猬的婚礼呢?可是已经快晚了,怎么办呢?

  三.教师讲解并示范 画出蜗牛的形体

  1.蜗牛身上的壳

  2.蜗牛的身体。

  3.蜗牛的眼睛和头部的构造

  4.给蜗牛想的办法让它快点到刺猬家发挥想象力。

  5.在画纸的空白位置添画。

  四.涂颜色

  五.展示作品

  1.律动《蜗牛与黄鹂鸟》

  六.活动延伸:

  用橡皮泥捏一个蜗牛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孩子的想法很好,因为在平时的课堂中再想象力这方面很注意去调动孩子,我们的孩子是农村的,很少接触在这方面的 锻炼和鼓励,在这节课中很多的孩子都大胆的画出了蜗牛的壳,壳画完时,我鼓励孩子大胆的说这像什么?有的说:像棒棒糖、有的说:陀螺······通过这样的提问后孩子的思维好像不那么拘谨了,特别是在给蜗牛想办法的时候,他们的思维更活跃了,有的说:给他一辆摩托车、有的说:给他弄个降落伞、有的说:给他一个火箭、我接着引导:给他一个哪吒的风火轮····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好多,在这节课中孩子的兴趣一直很高,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我自己感觉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我们老师大胆的给孩子空间、让他感觉到无拘无束,那么,他们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会显著提高,我还要继续的去努力!

12、大班教案《懒惰的蜗牛》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讲述图片的情节,并运用合理的想象来表现角色的心理变化。

  2、锻炼幼儿能在集体面前自然大方有重点的讲述。

  3、引导幼儿对图片进行创造性排列并讲述,培养幼儿的求异思维。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喜欢并尝试创编故事结尾,并乐意和同伴一起学编。

【活动准备】

  大挂图5幅,(同课本)小图片每人一套。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组织幼儿背诵儿歌《小蜗牛》:小蜗牛,去旅游,背着房,到处走。引出课题《懒惰的小蜗牛》

  (二)基本部分:

  1、 整体出示图片,幼儿感知观察图片后提问;图片上有什么小动物?(乌龟和蜗牛)它们要去干什么呢?(旅游)这只偷懒的蜗牛在旅游时是怎么偷懒的呢?结果怎么样了?

  2、 幼儿自由讲述。

  3、 请个别幼儿讲述。

  4、 分图讲述,教师运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讲述提问:

  图一:小蜗牛和乌龟要去干什么?

  图二:(1、)小乌龟为什么要睡懒觉?

  (2、)乌龟睡着了,蜗牛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

  图三:

  (1、)乌龟醒来没看到小蜗牛,它会怎么想?怎么做?

  (2、)小蜗牛这时正在干什么呢?

  5、 幼儿在理解基础上讲述1——3幅图,教师小结:

  图四:(1、)走着走着发生什么事情了?

  (2、)乌龟为什么会上河里去呢?

  (3、)掉到河里后,小蜗牛怎么了/它会怎么做呢?

  (4、)小乌龟怎么说?怎么做呢?

  图五:小蜗牛怎么样了?它对乌龟说了什么呢?幼儿讲述图四图五,教师总结讲述。

  6、 幼儿自由排图,进行创造性讲述。

  (三)延伸活动:搜集有关蜗牛的资料,在区域中展示,大家分享,雨天后带幼儿寻找蜗牛,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探索蜗牛的生活习性,并把观察到的画下来。

课后反思:

  1、从活动的整个流程看,我觉得是比较清楚的,教师始终是在引导的位置上。但从幼儿角度来说,孩子们的发言不积极,思维不活跃,始终是这几个幼儿在说,其他的孩子不说。当我提醒他们说的时候,也就只会简单的重复别人说过的。说明孩子对画面的理解不够。对活动的专注性不够。

  2、在第一次让孩子去自由看图讲述时,由于教师前面交代的不清楚,在看图时,出现了争抢的现象,而且没有塑封的图片容易破,导致个别幼儿撕破后大喊大叫。教师应先出示首张图片让幼儿看看、说说,然后再分组说,给幼儿一个有东西说的铺垫。在每张图片的下面标上页码,引导幼儿给图片排排队,再说一说,这样幼儿更容易注意到情节的变化。对一张或2张图的讲述后要有一个小结。

  3、在教师提问后要给幼儿一定的时间,引导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思。应积极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讨论中。当幼儿不能回答时,教师应有追问,引导幼儿回答,而不是自己回答。

13、大班美术活动教案《蜗牛》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让孩子初步了解蜗牛的构造。

  2.通过教师的故事讲解,让孩子大胆的发挥想象力。

  3.告诉孩子要珍惜时间,做一个守时的人。

  4.作画时细心地蘸色,保持桌面和画面的干净,体验不同形式美术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教学重点、难点

  蜗牛的形体构造,想象力的充分发挥。

  活动准备

  课件、记号笔、画纸、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 谜语导入: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走,要说没力气,没有手、没有脚,拉着房子走。(蜗牛)

  二.讲故事并提问:《蜗牛与乌龟参加此为婚礼的故事》

  1. 蜗牛为什么刷牙刷这么长时间呢?

  (蜗牛的牙齿是牙齿最多的一种动物,而且它的牙齿都是长在舌头上,一共有两万五千多颗牙齿。)

  2.你们知道蜗牛是益虫还是害虫呢?

  (对于农民伯伯来说他是害虫,因为它总是吸取庄稼根部的汁液,可是对于药物学家来说,它就是益虫因为它身上的每一部分都可以做药材。)

  3.你们想不想让蜗牛去参加刺猬的婚礼呢?(.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可是已经快晚了,怎么办呢?

  三.教师讲解并示范 画出蜗牛的形体

  1.蜗牛身上的壳

  2.蜗牛的身体。

  3.蜗牛的眼睛和头部的构造

  4.给蜗牛想的办法让它快点到刺猬家发挥想象力。

  5.在画纸的空白位置添画。

  四.涂颜色

  五.展示作品

  律动《蜗牛与黄鹂鸟》

  六.活动延伸:

  用橡皮泥捏一个蜗牛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孩子的想法很好,因为在平时的课堂中再想象力这方面很注意去调动孩子,我们的孩子是农村的,很少接触在这方面的 锻炼和鼓励,在这节课中很多的孩子都大胆的画出了蜗牛的壳,壳画完时,我鼓励孩子大胆的说这像什么?有的说:像棒棒糖、有的说:陀螺······通过这样的提问后孩子的思维好像不那么拘谨了,特别是在给蜗牛想办法的时候,他们的思维更活跃了,有的说:给他一辆摩托车、有的说:给他弄个降落伞、有的说:给他一个火箭、我接着引导:给他一个哪吒的风火轮····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好多,在这节课中孩子的兴趣一直很高,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我自己感觉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我们老师大胆的给孩子空间、让他感觉到无拘无束,那么,他们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会显著提高,我还要继续的去努力!

14、大班教案《有趣的蜗牛》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身边感兴趣的小动物,了解小蜗牛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喜欢观察大自然,有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兴趣,好奇爱问。

  3、能通过收集、观察、绘画等多种活动进行探究,并学习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简单的猜想,能大胆与同伴交流。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1、有观察蜗牛的兴趣,能大胆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

  2、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知道蜗牛对农作物的危害。

活动准备

  1、活动前组织幼儿捉蜗牛,每人准备一个盛有蜗牛的昆虫盒。

  2、《学前班科学活动上册》第1至2页。

活动过程

  一、观察活动:蜗牛的外形特征。

  1、幼儿自由观察昆虫盒里的蜗牛,并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2、教师引导幼儿归纳小结蜗牛的外形特征。

  提问:(1)蜗牛是什么样子的?

  (2)蜗牛的头上有什么?它的眼睛长在哪里?它的触角有什么用?捕捉蜗牛时,为什么常常看不见它的头?

  (3)蜗牛的壳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

  (4)蜗牛的怎样走路的?蜗牛爬过的地方为什么会有一条线呢?

  二、讨论活动:蜗牛的生活习性。

  1、蜗牛喜欢吃什么?生活在什么地方?

  2、它是怎么过冬天的?

  小结:蜗牛生活在墙边、草丛、树根、叶子背面等阴暗潮湿的地方。它喜欢吃绿色植物,特别是蔬菜。蜗牛冬天躲进壳里,用粘液封闭壳口,十分耐饥。由于蜗牛的腹足会分泌粘液,粘液粘在地上就会留在一条白线。为了保护自己,它常常在头缩进硬壳里。

  三、谈话活动:蜗牛的危害。

  引导幼儿看《学前班科学活动课上册》第1页,了解蜗牛的危害。

  四、游戏活动:幼儿学蜗牛爬。

  五、画一画:我见过的蜗牛。

教学反思

  活动前对幼儿已有的经验估计过高,有的幼儿虽经常捉来蜗牛玩,但没仔细观察过。当谈到蜗牛喜欢吃什么时, 对于老师而言也比较困惑,因为平时的司空见惯使我不再留心去观察。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大胆猜想、分工合作、动手尝试,并且持之以恒地做好记录,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蜗牛爱吃实物的秘密。由此我得到启示,从小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科学活动能力,培养爱观察、善思考、勇探究、乐合作、勤表达等良好习惯,对其日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5、大班教案《蜗牛的一家》含反思

活动目标:

  培养观察力,尝试各种造型方法,挖掘创作潜能。

  了解、感悟装饰画的艺术美。

  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2.环境布置:蜗牛图片,蜗牛生活背景,幼儿观察记录。

  3.材料:水彩笔、油画棒、线描笔、装饰画。

  4.电教器材:投影仪。

活动过程:

  导入:(师)课前在幼儿园寻找大小、颜色不同的一群蜗牛,组成蜗牛的一家。

  (幼儿)课堂上让幼儿在投影仪上放大观察欣赏蜗牛的一家。

  知识点:

  1、提出质疑,引发幼儿探究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简单的生物知识。(软体动物,吃植物叶子,会伤害庄稼和花草,在潮湿的环境下生活)

  2、观察蜗牛的爬行动态,想想它们一家在干什么呢?引发情感。(螺旋形的外壳,半透明的柔软身体上还有花纹,两只触角非常灵活)

  3、你能想象出蜗牛一家它们在干什么?(构思一副惹人喜爱的“蜗牛的一家”创作画,相互交流自己的故事。)

  造型表现:

  1、欣赏几幅幼儿装饰画。你知道什么是装饰画吗?(幼儿总结装饰画的特点:夸张、变形、想象设计花纹。)

  2.用装饰画的方法,创作一幅“蜗牛的一家”,你怎么装饰画面?(构图提示:大小、疏密、遮挡。花纹提示:从课堂上、你的周围发现各种花纹。)

  3、作业要求:自己选用彩色水笔、油画棒、线描均可。

  加深梯度:你能注意整个画面色调吗?

  教学评价:

  1、幼儿自评,介绍自己的作品。

  2、幼儿互相评价,夸夸他好在哪里?

  3、教师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作品表现的是生活的内容,利用投影仪展示孩子们熟悉的蜗牛,孩子们对放大的蜗牛兴趣极大,强化了对蜗牛的细致观察,引发孩子们积极讨论,自主探索的欲望,通过想象和交流,孩子们的联想思维和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创造出不同的作品,他们对色彩花纹的设计很自由,色彩夸张,画面比较漂亮。作为艺术领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倡导的是自由表达,个性展示,我们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与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审美感受,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评价幼儿美术活动时,不应过分强调最终完成的作品,而是把重点放在活动的过程中,应该看到孩子情感和表现上的差异,以积极评价为主,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把每个孩子的作品都展示在美术园地中,使每个幼儿都有成就感,从而不断激发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这种个性化的注重主体参与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孩子学会自尊和尊重别人。

16、大班教案《蜗牛去哪儿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鼓励幼儿大胆想像,并通过语言绘画成粘贴的形式表现出来。

  2. 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的生命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3. 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4. 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绘画成粘贴的形式表现出来

活动准备

  蜗牛图片、材料:半成品剪贴画 、 八开白纸、油画棒、胶棒、手工布、录音机

活动过程

  1. 听一听

  放录音,童话故事《小青蛙旅行记》边讲边出示背景图。

  2. 说一说

  老师引出主题:故事里的小青蛙去旅行,可高兴了。咱班自然角的小蜗牛丢了,小朋友都很着急。其实,小蜗牛也去旅行了,你们想一想,小蜗牛可能到哪里去旅行呢?它会碰到谁呢?看到了什么?又能遇到什么事呢?请幼儿 讨论并一起交流。

  3画一画

  (1) 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想法画出来(介绍提供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幼儿,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需要的材料。

  (2) 幼儿绘画,粘贴,教师细心观察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给予适当的支持帮助和指导。

  (3) 对于不会画的幼儿,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挑选适当的半成品材料、粘贴蜗牛及背景。

  4.讲一讲

  (1) 教师引导画完的幼儿讲画,幼儿拿着自己的画把小蜗牛去旅行的经历讲给老师小朋友听。

  (2) 教师协助幼儿将作品粘 在展示板上,幼儿互相欣赏交流。

  活动延伸:幼儿将自己的绘画作品编成一个个小故事,录音后送给小班小朋友,教师协助幼儿将绘画作品装订成书,放在图书区供大家阅读。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丰富了幼儿的想像力,幼儿通过画一画,培养幼儿动手能力,能通过语言绘画成粘贴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不会画的幼儿要粘贴对不敢大胆绘画的幼儿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方面考虑,对不喜欢换色的幼儿,可让他们欣赏。

  由于幼儿个体差异,能力弱的幼儿不能独立完成作品,并且作品画面不够整洁,在今后日常活动中,对于动手能力弱的幼儿需多关注。

17、大班教案《我们的蜗牛朋友》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及简单的生活习性。

  2.能大胆提问和表达,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探究的快乐。

  4.探索、发现生活中蜗牛的特征。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观察记录本

活动过程:

  一、引发问题,激发孩子仔细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老师:我发现孩子们对蜗牛特别感兴趣,你觉得你最想知道的是哪方面的问题?

  幼儿:我想知道蜗牛的背壳有什么作用?

  幼儿:我想知道蜗牛的眼睛在哪里?耳朵在哪里?鼻子在哪里?蜗牛有牙齿吗?它怎么吃饭的?

  幼儿:蜗牛有脚吗?如果没有脚,那么它是怎么走路的呢?

  (老师的思考:孩子们提出来这么多有趣的问题,其实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把蜗牛拟人化,把它和小朋友自己的身体功能进行比较,想进一步了解蜗牛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而且这些问题还真的难到我了,我也需要去查阅资料才能得到答案。纲要也指出:在科学活动中要让孩子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我何不把问题又抛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呢)

  老师:老师对小朋友提出的这些问题也很感兴趣,那我们以后天天早上都去观察蜗牛,看看蜗牛五官到底在哪儿?再仔细观察蜗牛的没有脚是怎么走路的?我们要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观察完后我们要一起分享,看哪个小朋友的发现最多。

  二、幼儿观察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进行有意观察和简单记录。

  老师:孩子,你看到蜗牛的头了吗?看到它的眼睛和鼻子了吗?

  幼儿:老师,我只看到一个背壳,没有看到蜗牛的头。

  老师:那再等等看,可能蜗牛一会儿就会伸出头来的。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把头伸出来的时候头上还有两个小黑点。

  老师:真的有,看仔细了,长在头部的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赶快把它记录下来吧。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爬过的地方有一条白色的印子。

  老师:真的,观察得真仔细,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其它的蜗牛爬过的地方是不是都有一条白色的印子呢?

  幼儿:好的。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真的把我们的菜叶吃掉了,但是我看不见它们是怎么吃的。做操前我只看见它在那儿趴着,喝完牛奶后我再看的时候就看见菜叶上有一个洞了。

  幼儿:老师,每次我一伸手要去摸蜗牛的时候,它就把头缩进去了,我都看不到它了。

  老师:那赶快把这些现象记录下来,以后和小朋友交流,看他们是否有一样的发现。

  (由于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孩子们的观察非常仔细和耐心,除了晨间活动我组织去观察以外,个别孩子自由时间也去观察,下午放学的时候也会去观察,而且观察一次都要持续很长的时间,还一边观察一边和同伴说着自己的发现。)

  三、梳理交流,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渠道解决其它问题。

  老师:你们观察到蜗牛是什么样子的?它的五官到底长在哪儿?

  请幼儿拿着自己的观察记录本上来和小朋友进行交流。

  (幼儿有的画出来一个圆形的贝壳,有的画出来露出头的蜗牛,还有观察得更仔细的孩子还画出了蜗牛贝壳上的一些花纹。幼儿普遍在露出的头上画了眼睛和嘴巴。观察得细致的幼儿孩子头上画了两个触角。有的幼儿还和小朋友分享了蜗牛走路的动态,爬着一动一动的就往前了)

  老师:小朋友还有什么问题和疑惑也可以提出了来,看其它小朋友有没有答案。

  (孩子们提出了没看到蜗牛怎么吃东西,怎么听声音,背壳有什么用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但是通过观察也没有得到答案。)

  老师引导: 孩子们,你们提出的蜗牛怎么看、怎么听、怎么吃东西的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清楚,你们觉得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得到这些答案呢?

  幼儿:上网查询、问爸爸妈妈、看书。

  老师:那我们就分头去查资料,明天我们再来交流好吗?

  四、分享交流,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老师:你们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答案是什么?你是怎么找到答案的呢?

  幼儿:我爸爸给我做网上查了的,我爸爸说蜗牛的视力很差,只能看一点点地距离。

  幼儿:蜗牛走路的时候是爬着走的,它会分泌粘液,让路湿一点,这样爬着走就不伤身体了。那个白色的印子就是蜗牛分泌的粘液。

  幼儿:蜗牛的背壳是保护的作用,它怕光和坏人,看到强光或者危险的东西就把头缩进去。

  幼儿:我妈妈说蜗牛有它们自己的语言,碰碰触角就表示它们在说话了。

  老师:小朋友都说出来自己的答案,真能干。接下来我们给蜗牛朋友画个像,把我们知道的都告诉别班的小朋友好吗?

  老师和幼儿一起制作展板:我们的蜗牛朋友。

活动反思:

  教育内容的生成应基于孩子的问题需要。孩子们的在观察蜗牛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说明孩子们在思考,在分析,需要得到一定的支持与帮助,这时如果老师视而不见,那么就会错失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通过对孩子问题的分析和思考,确定生成蜗牛这个主题的教育活动,我觉得能够发展孩子的细致观察能力,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大胆分享交流的能力。

  教师采取的行为策略应有利于孩子目前问题的解决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在孩子们提出了有关蜗牛的若干问题之后,我采取了三个策略来解决问题。首先我选择了采取了激发孩子仔细观察这样一个策略。这一策略主要是发展细致观察、带着问题去观察的能力,这样的有意识的观察是优良的学习品质,对孩子解决目前问题和今后的成长非常有帮助。第二,我采取了让孩子主动寻求答案的策略。这一策略主要是发展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信息社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孩子们除了观察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家庭教育资源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一策略可以发展孩子用多种方法大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采取的策略是幼儿大胆分享和交流的策略。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对蜗牛有了自己的认识,产生了表达和分享的需要。于是我就采取了这一策略。这一策略的产生是为了让孩子在分享活动中充分表达和聆听别人的答案,发挥同伴互助学习的作用,对发展幼儿语言倾听与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有促进作用。这3个策略的解决既有利于目前问题的解决,又有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需要。

  教师隐性地指导是为了突出孩子主动地学习。在本次活动中,幼儿获得的有关蜗牛的知识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通过观察和询问得到答案的,这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和解答者,促进了幼儿的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在本次活动中,老师的作用是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观察和交流的平台,发挥的是隐性指导作用,重在激发和调动幼儿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孩子体验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感受其中的快乐。

18、大班教案《蜗牛与黄鹂鸟》含反思

活动目标

  能选择合适的乐器为歌曲伴奏。

  感受歌曲中活泼、诙谐的性质,会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的节奏。

  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使幼儿懂得歌曲的诙谐幽默之处。

活动重难点:

  能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的节奏。

  会选择合适的打击乐为乐器伴奏。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尝试过用打击乐器给歌曲伴奏物质准备歌曲《蜗牛与黄鹂鸟》的音乐、蜗牛与黄鹂鸟各一个、节奏图谱一张、铃铛和木鱼幼儿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导入:

  一、通过故事,引出课题。

  (出示蜗牛与黄鹂鸟)对,有一天,小蜗牛背着重重的壳来到了一颗葡萄树下,这时候一只黄鹂鸟高高兴兴地也飞过来了停在了葡萄树上,但是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接下来我们来听一听音乐就知道了!

  基本环节:

  二、聆听歌曲使幼儿第一次感受歌曲的节奏。

  一、(出示图片)

  1、小蜗牛也想爬到哪里去呢?它有又是怎样爬的呢?

  师:同时引导幼儿唱一唱、学一学蜗牛的动作师:这时候黄鹂鸟是怎样做的,有对它说了些什么呢?

  幼:阿黄阿黄鹂儿不要笑,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同时引导幼儿唱一唱

  三、看图谱用动作表现出歌曲的节奏

  1、“其实蜗牛与黄鹂鸟也给我们准备了很多动作,咦,躲到哪里去了呢?”

  2、(出示图谱)图谱上面画了些什么呢,请你找一找幼:有拍手、搭肩、跺脚

  师:原来蜗牛和黄鹂鸟想让小朋友也来学一学它们的动作。

  3、引导幼儿学会看图谱做动作,教师边示范做动作。

  4、接下来我们听着音乐一起来学一学蜗牛和黄鹂鸟吧!(全体幼儿一起跟着音乐做动作)

  5、幼儿互相合作打节奏(面对面拍手)结束:

  四、打击乐合奏

教学反思:

  我运用多媒体设计看动画讲故事比赛来引入歌曲。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的投入,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急不可待地想来讲一讲。学生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同学们很是兴奋。于是,我就马上抓住这一积极的情趣导入,开始了新课教学。这一过程看似简单,但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他们主动地发表见解,表达自己的感知结果,促进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19、大班艺术手工活动《可爱的蜗牛》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卡纸制作蜗牛,表现蜗牛的身体。

  2.通过观看示范,了解制作的基本方法,把握剪和折的方法。

  3.在手工活动中,保持桌面和地面整洁,养成良好的手工活动习惯。

  4.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5.培养幼儿养成有序摆放工具、材料的习惯。

  活动准备:

  1.每组有小箩筐一个(里面有各种颜色的卡纸)

  2.记号笔,固体胶,剪刀

  3.蜗牛范例一个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我们来猜一个谜语:没有脚,没有手,背着房子到处走.要是有人碰碰它,赶紧躲到房子里。你知道这是什么小动物吗?动脑筋想一想哦!(这是蜗牛)

  2.你们喜欢蜗牛吗?我们一起来做可爱的小蜗牛。

  二、课件演示

  三、观察学习

  1.认识做蜗牛的材料。(剪刀、固体胶、记号笔、卡纸)

  2.出示一只做好的蜗牛,幼儿观察。

  3.示范蜗牛制作方法:

  (1)用记号笔在卡纸上画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用剪刀剪下来。

  (2)画上两个大大的眼睛,用剪刀剪下来。

  (3)在校园上画上自己喜欢的花纹,这是蜗牛的房子。

  (4)还要剪下一条长长的触角,用手对折拉开。

  (5)最后,请固体胶来帮助把它们变成一只可爱的蜗牛。(大大圆对折做蜗牛的身体,房子贴在身体上,触角贴在蜗牛的头上,再贴上两个小眼睛,蜗牛就变出来了)

  (6)还要贴上小草,给蜗牛做朋友。(用绿色卡纸对折,画上小草剪下来,再打开折一下,小草就可以立起来了)

  四、动手操作

  重点引导幼儿发挥想象,画出有个性的“房子”,将做好的蜗牛放在纸上,再在旁边添加草地就完成了。

  五、作品评价

  幼儿相互欣赏同伴制作的蜗牛,感知体验成功制作小蜗牛的快乐。

  活动延伸:

  1.可迁移其他材料制作蜗牛。

  2.举行蜗牛展览会。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通过形象可爱的PPT图片,吸引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通过循序渐进的介绍,让幼儿能清晰的了解蜗牛的制作方法;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帮助幼儿记忆制作的步骤。出示做好的蜗牛成品时,能详细介绍一下蜗牛,效果会更好。

20、大班美术教案《美丽的蜗牛》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草绳盘成螺旋状,正确使用胶带贴在圆形纸上。

  2、指导幼儿使用颜料装饰盘好的草绳,发展幼儿创造美感的能力。

  3、将幼儿的成品装饰环境,让幼儿感受创造的快乐,体验到乡土活动带来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5、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

  1、收集草绳、装草莓盒子的竹编盖子、棉花、白色旧丝袜

  2、将白色丝袜和竹编盖子做成蜗牛外型,画上眼睛嘴巴。

  3、圆形纸、双面胶带、针线包、颜料、毛笔等。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森林里要开比美大会,许多小动物都设计了漂亮的衣服,准备参加比赛。可是有只小动物没有漂亮的衣服,着急的哭了。(出示小蜗牛)你们想帮助它吗?今天我们要做设计师,来帮助小蜗牛参加比赛。

  二、引导幼儿用草绳盘成蜗牛的外壳。

  1、师语:我们今天为蜗牛设计衣服使用的是又环保又特殊的材料——稻草。你在哪里看到过稻草?

  2、蜗牛的外壳是什么形状的?(螺旋形)你怎样让草绳变成螺旋形呢?

  3、幼儿尝试用草绳盘成螺旋形。

  三、教师示范如何将草绳粘贴在圆形纸上。

  师幼互动:主动请老师帮忙,用针线进一步固定盘好的草绳。

  四、为蜗牛壳涂上美丽的颜色。

  1、师语:蜗牛壳做好了 ,可是蜗牛还是不满意。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呢?

  我们还要用颜料为它的衣服画出美丽的色彩。

  2、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想为蜗牛涂上怎样的色彩。

  五、教师再次交待操作重点。

  先贴胶带——草绳盘成螺旋状——请老师帮忙用针线加固——用颜料上色(保持干净)—— 和老师合作将衣服贴在蜗牛外型上。

  六、幼儿操作,教师给与指导和帮助。

  七、作品展示。

  请幼儿向客人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将幼儿的作品布置在长廊上,美化环境,让幼儿感受创造的快乐。

活动反思:

  《蜗牛》是三年级第二单元“动物”的第三课。在前面一节课上,学生对蜗牛的身体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回家饲养过一段时间蜗牛,对于蜗牛已经获得了许多信息。这一节课主要是学生结合课前的观察,在课上以一定规范的方法继续观察探究蜗牛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生活习性。上课时我先请学生谈谈养蜗牛过程中的收获、遇到的问题,再结合课本内容开展教学,和学生一起观察蜗牛的休眠、吃食、呼吸、排泄等活动。可能是对教材把握不准确,准备也不充分,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

  师傅在听了这节课之后给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把握教学目标,三年级学生的科学课堂,知识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应该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课堂常规,为高年级段科学课打好基础。

  其次,在课堂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发言。不能只要学生说出教师所希望听到的内容之后就立刻打断。有时课堂纪律差,学生会在座位上说话有两种可能:一是,教师的课堂气氛没调动好,学生不感兴趣,转而讨论课堂外的问题;二是,学生对教师所讲的有思考,但是没有机会发言,学生找不到抒发的机会只能和周围的同学说话。

  最后,要把课堂常规的培养融入每一堂课,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不能一味批评,要在班中树立榜样作用。使用一些积极的方法提醒表现不好的学生,而不是消极地批评。对于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采用提问等方法,而不是直接点名批评。同时注意学生在其他人回答时是否认真倾听。

21、大班艺术手工《有趣的蜗牛》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卡纸制作蜗牛,表现蜗牛的身体。

  2、通过观看范例和示范,了解制作的基本方法,把握折卷,粘贴的技法。

  3、在纸工活动中,保持桌面和地面整洁,养成良好的手工活动习惯。

  4、培养幼儿耐心完成任务的习惯,享受折纸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

  娲牛、卡纸、画笔、剪刀、固体胶

  活动过程:

  一、儿歌导入

  老师变出一副美丽的图画,看我是怎么变的?请了谁?(折纸、绘画的方法,请了小兔、蜗牛、花……)会动的蜗牛非常有趣,我们一起来制作蜗牛吧!

  二、讲解演示,了解制作蜗牛的方法

  1.出示幻灯片,引导幼儿认真仔细地观察学习

  老师每出示一步,先请幼儿讲讲折法,然后演示。对于幼儿讲不清楚或不太懂的地方着重讲解。

  2.出示示意图再次演示一通

  3.变成春天的画:春天不但是小蜗牛出来了,还有许多小动物和花朵,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材料,请你先折小蜗牛,然后添加一些你喜欢的东西,可以是折的,也可以是画的,把他们变成一副美丽的春天图。

  三、幼儿练习、播放背景音乐

  重点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剪刀、固体胶,感知体验成功制作会动的小蜗牛的快乐。

  四、共同欣赏

  1.将幼儿作品展示出来,共同欣赏,请幼儿说说(用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意见)

  2.共同整理材料,结東活动。

  活动延伸:

  幼儿将和家人一起制作蜗牛

  教学反思

  活动前对幼儿已有的经验估计过高,有的幼儿虽经常捉来蜗牛玩,但没仔细观察过。当谈到蜗牛喜欢吃什么时, 对于老师而言也比较困惑,因为平时的司空见惯使我不再留心去观察。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大胆猜想、分工合作、动手尝试,并且持之以恒地做好记录,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蜗牛爱吃实物的秘密。由此我得到启示,从小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科学活动能力,培养爱观察、善思考、勇探究、乐合作、勤表达等良好习惯,对其日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手机扫码阅读大班科学蜗牛教案反思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