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100篇大全

故事大全 2023-02-06 11:32:02

成语故事100篇大全

1、楚楚可怜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孙绰作《遂初赋》明志,在畎川建房隐居,房前种一株松树,亲自浇灌。邻居高世远看见说:“松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永无栋梁用耳。”孙绰说:“枫树、柳树虽然长得合抱那么粗,又能派什么用场呢?”

  【释义】楚楚:植物丛生的样子,也形容痛苦的神情。本指幼松纤弱可爱,后形容女子娇弱的样子。

2、离群索居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夏生性孤僻,平时很少与同学合群,只与曾参比较要好。子夏的儿子死了,他差一点哭瞎了眼睛。曾参前去批评他,子夏听后,如梦初醒,觉得自己离群索居很久就造成这样,于是节哀顺变,与同学打成一片。

  【解释】索:孤单。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

3、和璧隋珠成语故事

  春秋时珠宝匠卞和发现一块璞玉,进献给楚厉王,楚厉王砍了他的左脚;进献给楚武王,楚武王砍了他的右脚,只有楚文王识货,这块玉叫“和氏璧”。“汉东之国”姓姬的隋侯救蛇,蛇吐出一颗大珍珠报答他,这颗珍珠就是“隋珠”。

  【解释】和壁:和氏璧,隋珠:古传说中的夜明珠。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4、患难之交成语故事

  唐朝柳宗元考取进士后经王叔文推荐,升为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改革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司马。后来转任柳州刺史。他的好友刘禹锡迁擂州刺史,擂州是蛮夷作乱的地方,为了让刘禹锡照顾家庭,就上书申请与刘禹锡换位。

        患难之交的意思是:交:交情,朋友。在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

5、文武之道成语故事

  周朝时期,民间有一个祭祀百神的“蜡”节日,孔子带弟子子贡去看热闹。子贡担心百姓只顾玩乐而会有危险。孔子给子贡解释道:“百姓成年累月在田间劳作,让他们放松一下,有张有驰,这是周文王与武王定下的规矩,这样便于更好地生产。”

  【释义】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6、驷马高门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东汉郡狱吏于公为人清正廉明,执法公正无私,他坚持为郡内孝妇鸣冤叫屈,终于在新任太守手中为她平反昭雪,老百姓为他建生祠,把门建得可以让驷马高车通过。他的儿子于定国后来官至廷尉,于家门庭更加荣耀。

  【解释】指门第显赫。

7、为民请命成语故事

  明朝大清官海瑞一生十分清廉,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担任淳安县知县时,采取丈实田亩,大大减轻农民负担,因而得罪了总督胡宗宪,海瑞被嘉靖皇帝关入大牢,直到72岁才被重新启用,但他始终以为民请命为己任。

  【释义】请命:请示保全生命。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

8、沧海横流成语故事

  西晋末年,匈奴等少数民族起兵反晋,天下战乱纷纷,洛阳失陷,王尼带上儿子离乡背井到江南躲避祸乱,一路颠沛流离,他喟然长叹:“沧海横流,处处不安也”。到江夏投奔荆州刺史王澄,王澄不久死去,他们也活活饿死。

  【释义】沧海:指大海;横流:水往四处奔流。海水四处奔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

9、小儿破贼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氏族人苻坚率领百万大军向东晋王朝发起进攻。谢安奉命率8万大军迎战,他指挥有方,经常大胜苻坚。一次他同客人下棋,谢玄拿着前方捷报给谢安。谢安看后默不做声,下完棋后客人问谢玄战况如何?谢玄不动声色道:“小儿辈大破贼。”

  【释义】比喻年纪轻就建立功业。

 

10、避面尹邢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汉武帝同时宠幸尹夫人和邢夫人,对他们照顾有加。为了避免她们互相倾轧,下诏书让她们不得见面。后来尹夫人请求汉武帝让她见一见邢夫人,汉武帝考虑再三同意了她的要求。相见后,尹夫人低头痛苦,自叹不如邢夫人。

  【解释】以之比喻因嫉妒而避不见面。

11、哀梨蒸食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金陵哀仲家种的梨味道鲜美,入口便化解了,如果蒸一下就会变了味道。大将军桓温每对人不满,便说:“你得到哀家的梨,能不能不再蒸了。”讥笑对方真愚蠢。

  【解释】将哀梨蒸着吃。比喻不识货。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

12、陈陈相因成语故事

  西汉初年,刘邦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经济,使得农业生产突飞猛进。汉文帝和汉景帝仍坚持这个既定的国策,因此国库里钱币堆成山,粮库里积压的粮食无数,陈陈相因,仓库容纳不下,只好露天堆放,很多谷子腐烂不能再食用了。

  【解释】陈:旧;因:沿袭。原指皇仓之粮逐年增加,陈粮上压陈粮。后多比喻沿袭老一套,无创造革新。

13、柴毁骨立成语故事

  隋朝时期,鲁郡司法书佐陈孝意为人公平廉洁,在郡内声望很高,他是一个难得的孝子,父亲去世,他丁忧离职,在家守丧尽孝道,期满被朝廷封为雁门郡丞,他仍然坚持整天吃素,经常思念死去的父亲,弄得人柴毁骨立。

  【释义】柴:如木柴一样;毁:哀毁;骨立:消瘦到仿佛只剩下骨架。形容因居父母丧过度哀痛,身体受到摧残,消瘦憔悴的样子。

14、狮威胜虎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苏轼被贬至黄州,常与好友陈季常一起谈论文学。陈季常很好客,经常邀客人到家里,他的妻子是河东郡柳氏经常敲墙赶客,苏轼作诗“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笑陈季常怕老婆。

  【释义】胜:胜过,超过。狮子的威力超过老虎。比喻妇人十分悍妒。

15、黄耳寄书成语故事

  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陆机离开家乡浙江会华亭到京城洛阳做官。他很久没有收到家信,就写好一封信装入竹筒套到猎犬黄耳的脖子上,让它送到浙江老家,聪明的黄耳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到会华亭并索取回信,来回只用25天时间。

  【解释】黄耳:犬名;书:书信。黄耳为主人传递家信。指传递家信。

16、季孙之忧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康子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打附近的颛臾国。但拿不定主意,就找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他们问孔子该如何处理。孔子说:“治理一国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内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恐怕要祸起萧墙了。”

  【解释】季孙:鲁国大夫;忧:忧患。指内部的忧患。

17、街谈巷议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统治阶级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他们霸占良田与民宅,搜刮民脂民膏。张衡写《西京赋》来讽谏东汉的统治阶级,其中讲到西汉丞相公孙贺的儿子贪污军饷,公孙贺则抓捕逃犯朱安世来为儿子顶罪,对此,人们街谈巷议纷纷批评与指责。

  【解释】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

18、正言厉色成语故事

  贾宝玉去探访林黛玉,正赶上她在睡觉,就去推醒她,黛玉故意不去理他。宝玉突然想出一个主意,一本正经地给她讲扬州黛山林子洞耗子精偷香芋的故事,黛玉见他正言厉色,以为真有其事,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在取笑她。

  【解释】正:严正;厉:严厉,严肃;色:脸色。形容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

19、食前方丈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孟子要求自己的学生积极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要学生不要气馁,不要被对方显赫威势所吓倒。面对这些王公大臣高堂大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马上想到自己一旦得志,绝不像他们这样做,自己就不会心怯。

  【释义】方丈:一丈见方。吃饭时面前一丈见方的地方摆满了食物。形容吃的阔气。

20、让枣推梨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王泰幼年时,祖母给他们分枣子和栗子,他不去参与争抢而是等他们拿完后自己再吃剩下的。汉朝时期的孔融4岁他与兄弟吃梨时,他从不挑大梨吃,而是把大梨让给大人们吃,家人都夸他很懂事。

  【释义】小儿推让食物的典故。比喻兄弟友爱。

21、谈虎色变成语故事

  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说:从前一个曾被老虎咬伤的农夫深知老虎的厉害,一次他听说老虎在外地咬伤了人,周围的人听了十分吃惊,而他则惊慌失色。因为他有被咬的亲身感受,研究学问的人要获得真知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解释】色:脸色。原指被老虎咬过的人才真正知道虎的厉害。后比喻一提到自己害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

22、不识时务成语故事

  东汉献帝时,政权完全操众在大臣的手中,汉室已经面临危机,作为皇帝的子孙刘备想找机会挽救汉朝的危机,可是他始终找不到好的根据地。

  有一天他特地去拜访当时很有才学的隐士司马徽。司马徽被他的诚心感动了,问明了情况后对刘备说:你之所以没有很好的机会,是因为你没有好的人才帮助你。刘备想了一会儿,不明白地问说:帮助我的人都很有才华,糜竺和简雍两人能文,张飞和关羽能武。他们都是很优秀的人才呀!司马徽笑着说:他们确实很有潜力,可惜都是没有经验的年轻人,不知道时事,更不明白该如何来适应时代的潮流,而你要找的应该是懂得人情事理,能够通权达变的人,来帮助你,才能完成统一大业。

  【解释】:时务:当前的形势和潮流。指不认识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现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23、中流击楫成语故事

  东晋时的祖逖,是一位仗义好侠、忧国忧民的志士。魏晋时期,天下大乱。祖逖看到自己国家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无数同胞处于侵略者的铁蹄之下,非常痛心。他决心要收复失地,重振国威。晋元帝司马睿迁都建康的时候,祖逖在北府京口召集了一批壮士,日夜操练,准备北上抗敌。他给晋元帝上了一份奏折,文中说:晋朝之所以遭到侵略,皆因藩王争权。今百姓在外族的蹂躏之中,都有奋击之志、报国之心,陛下倘能够发威命将,任我做统主,则四方豪杰都会响应而来,由此敌兵去除,国耻可雪矣。晋元帝见奏,十分高兴,立即命祖逖为奋威将军,并拨给他大量给养,让他在当地招兵买马、打造兵器,以期早日实现北征。战备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切准备停当后,祖逖带领部下千余人渡江北上。他们的战船驶离南岸,来到波涛滚滚的大江中流,上下将土回望南土,心中像浪花一般翻腾。祖逖神情庄重地站立船头,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祖逖的铮铮誓言极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他们紧握刀枪,纷纷表示要同仇敌汽,杀敌报国。祖逖率军渡江之后,厉兵秣马。东晋道民闻讯,接踵而至,很快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祖逖知人善任,果敢勇武,爱护士卒,体贴部下。士卒们都愿为他出生入死、舍命战斗。因此所向披靡,一连打了几个胜仗,收复了不少城池。他治军有方,赏罚严明;对战死者,收尸埋骨,亲自祭奠;对投降的敌军将士宽厚相待,反戈有赏;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他的这些做法得到军民的广泛拥护,每当他们凯旋归来,百姓们总是自发地送来猪羊、美酒,搞赏三军。江北一带有人编出民谣颂扬他的功德: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祖逖战功卓著,被晋元帝封为镇西将军。

  【解释】: 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24、期期艾艾成语故事

  这句成语是由“期期”和“艾艾”结合而来的。“期期”见于《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不奉诏。”“艾艾”见于《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据《史记》记载:汉初有个将军叫周昌,沛县(今属江苏)人。秦末,为泗水卒史,农民战争中归刘邦,并从刘邦入关破秦,任中尉,后升至御史大夫,封汾阴侯。周昌为人正直,敢于直言。他口吃,说起话来很费劲。当时,汉高祖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另立如意为太子。周昌对此坚决反对,并向刘邦提出劝谏,说:“我不善言辞,但知此事不能这么办,如陛下想废太子,我就不服从您的命令了。”因为周昌口吃,在说上述话时,把本不需重叠的“期”字说成了“期期”。

  据《世说新语》记载:三国时,魏将邓艾口吃,但应对巧妙。他在自称名字时,常常连说:“艾……艾”。有一次,晋文王和他开玩笑说:“你老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呀?”邓艾回答说:“‘凤呵,凤呵’本来就是一个凤。”

 

  根据以上记载,后人引伸出“期期艾艾”这句成语,形容口吃的人说话不流利。

25、克勤克俭成语故事

  “克勤克俭”这则成语的克是能、能够。指既能勤劳地治国,又能节俭地持家。后泛指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这个成语来源于《尚书.大禹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古时候,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洪水经常泛滥成灾。人们苦于水患,热切希望加以治理。

  尧帝时,鲧受尧的委派负责治水,九年不成。

  舜帝时,把这一任务交给了鲧的儿子——禹。禹深知人民的疾苦,他欣然接受了任务,当时虽然他刚刚结婚才四天,但他毅然告别了新婚的妻子,踏上了治理水害的征途。

  禹认真地察看了地形,吸收了前人失败的教训,废弃了过去一贯采取的堵塞方针,采用了疏导的办法。他日夜辛劳地带领着百姓疏通河道,开渠作坝,把河水引入大海。

  在长达十三年的艰苦岁月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已的家门口,都没进去看一下,与群众一起节衣缩食,同甘共苦,最后,终于治服了洪水。

  大禹治水成功后,舜见他是一个有德有才的人,便要把自己的职位让给禹,他对禹说:“大禹啊,你是一个最贤能的人,既能勤劳地治国,又能节俭地持家,是能够担当得起这个职位的。”

  在舜的再三坚持下,禹便接替了舜的职位,受到了百姓们的拥戴。

26、轻虑浅谋成语故事

     赵文王3年,赵国消灭了中山国,举国欢庆,并封长子章在安阳郡,由田不礼辅佐。由于他们二人一向怀有篡逆之心,由此引起了朝中正直大臣的担忧。

  有一天,李兑跟肥义说:“公子章强壮而意志骄横,党羽众多,欲望很大;而田不礼为人狠毒,贪婪无度,两人彼此合谋,一定要生出作乱的事端。古人说‘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图见其利而不顾其害,到头来互相鼓动作乱,我们得时时提防才行。”

  后来李兑又对肥义说:“依我看来,他们叛乱的中心是要权要势,你正是灾祸集中的目标,必然先遭祸害。为什么你不称病不出,把权力交给公子章,却偏要成为灾祸攀登的阶梯呢?”

  肥义听了李兑的话很不以为然,告诉他:“不能这样做。从前先父把王位托付给我时就说道,你不要轻易改变念头和你的思虑,应该专心一致终结你的一生。……”

  肥义接着说:“我接受了他的委托,并记录在典册上,假如我畏惧作乱,怎么对得起前人,变心臣子,罪大恶极,连刑法都不能容忍,况且贞节之臣必待灾祸来临,才能显示操守;尽心之臣必待大难临头,才会彰明本色,决不违背我的誓言。”

  李兑感动得流着泪告别了肥义。此后,公子章和田不礼果然作乱,并杀害了肥义。“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常用来形容犯罪的动机。

27、墨守成规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木匠出身的墨翟主张兼爱与非攻,到处推广他的学说。楚国要去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军设计攻城的云梯。墨子急忙去劝阻这场战争,楚王让墨子与鲁班比试比试攻防演习,墨子善于防守,鲁班败北。楚王只好放弃攻打宋国。

  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那时墨子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一起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郢都立刻找到鲁班一同去见楚王。墨子竭力说服楚王和鲁班别攻宋国。楚王终于同意了,但是他们都舍不得放弃新造起来的攻城器械,想在实战中试试它的威力。

  墨子说:“那好,咱们就当场试试吧。”说着,解下衣带,围作城墙,用木片作为武器,让鲁班同他分别代表攻守两方进行表演。鲁班多次使用不同方法攻城,多次都被墨子挡住了。鲁班攻城的器械已经使尽,而墨子守城计策还绰绰有余。

  鲁班不肯认输,说道:“我有办法对付你,但是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要怎样对付我,但是我也不说。”楚王听不懂,问是什么意思。墨子说:“公输子是想杀害我。他以为杀了我,就没有人帮宋国守城了。他哪里知道我的门徒约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里等着你们去进攻。”楚王眼看没有把握取胜,便说:“好了,我决定不攻打宋国了。”

  因为墨子善守,后来就把牢守称为“墨守”。

  墨守成规: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8、拾人牙慧成语故事

  殷浩有个外甥,姓韩,名康伯,聪颖健谈,颇受殷浩喜爱。殷浩被流放时,康伯一直跟随在他身边。

  有一次,殷浩见康伯正在向别人发表言论,便仔细旁听,结果发现他所讲的,完全是套用抄袭自己的只言片语,没有融入个人的见解,却露出自鸣得意的样子,便对旁人说:“康伯连我的牙慧都没有捡到,就自以为了不起了,这真不应该啊!”

  拾人牙慧:拾:捡取;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29、异曲同工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文学家司马相如和扬雄都是以词赋见长,司马相如是汉景帝时期的人,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辞藻华丽;扬雄是汉成帝时人,作品有《甘泉赋》《河东赋》,主张修政。唐朝文学家韩愈评价说“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异曲同工的意思是: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

30、众叛亲离成语故事

  春秋时,卫国君主卫桓公有个弟弟,名叫州吁。公子州吁有满身的武艺,就想篡夺兄长的位置。

周平王死了,卫桓公到洛阳参加丧礼。州吁为兄长饯行,敬酒给桓公。桓公依照礼节,向弟弟回敬一杯酒。州吁趁哥哥没注意,突然拔出事先准备好的匕首,将桓公杀死,篡夺了国君之位。

州吁即位之后,觉得国人对自己不服。为了不让大家有反对自己的机会,他发动战争,联合陈、宋、蔡三国去攻打郑国,想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可是,郑国的防守非常严密,所以州吁打了败仗。

鲁国国君隐公问大臣们:“州吁这样做,能长久吗?”

一位大臣说:“州吁只知发动战争,四处树敌,老百姓不会对他效忠。他为人心狠手辣,谁都不敢亲近他。正因为如此,老百姓反对他,亲信的人背离他,这样的政权如何长久得了?其实,兵跟火是一样的,一味地用兵,却不懂得收敛和节制,就与玩火自焚差不多。我觉得,州吁很快就会遭遇灭顶之灾!”

果然,不到一年,卫人就借助陈国之力,将州吁杀死,报了杀害先君之仇。

◎成语释义

众人反对,亲信背离。众:大众。叛:背叛。亲:亲信。

◎故事出处

《左传·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出处译文

州吁倚仗手中握有兵权而安于做残忍的事情,握有兵权作威作福,不会有人跟随他,安于做残忍的事情,亲信的人会背离他。老百姓反对,亲信的人背离,这样的政权如何长久得了?

31、魑魅魍魉成语故事

  夏代

  从前,夏朝有德把远方的东西画成图像,让官员们晋献青铜铸造九鼎。把各种东西铸在鼎上,百姓可以从鼎上识别万物,哪些为神物,哪些为恶物。百姓再去打猎就不会碰上,也不会因为无知而害怕什么了。也可以避开魑、魅、魍魉这些鬼怪。因此上天保佑君臣和谐,百姓安居乐业。

  把魑、魅、魍魉写在一起了。

  炎黄之争

  约四千多年以前,炎黄二帝争天下,炎帝的下属蚩尤被俘后,做了黄帝的一名随从,后来找机会逃了。回到炎帝的身边去,力劝炎帝重起战事,洗雪阪泉之耻。但是,炎帝已经年迈力弱,又不忍因自己发动战争而让百姓遭殃,没有听从蚩尤的建议。蚩尤只好去发动他的兄弟们,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泽间的魑魅魍魉等鬼怪,率领大军,打着炎帝的旗号,向黄帝发起了挑战。黄帝听到蚩尤发动大军也不禁大吃一惊,他想施以仁义感化、招降蚩尤,但蚩尤并未被感化、招降,双方在逐鹿展开了大战。蚩尤使用术法,摆出了毒雾阵,把黄帝的军队围困起来。但是,黄帝驾着谋臣风后发明的指南车,指挥军队冲出了毒雾阵。蚩尤又派魑魅魍魉去作战,黄帝则叫兵士们用牛角军号吹出了龙的声音,吓跑了这些鬼怪们。妖,据说魑魅魍魉专吃美女,外表大多以高大、红身、尖耳、头长角为主要特征,民间传说在荒野无人的深山,山下四野又多古老的森林。走长途的人,尤其是走夜路的,常常遇上山魈鬼怪、魑魅魍魉,都是木、石、禽、兽变的。

  鬼界传说

  魑魅魍魉,原义为“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这里是鬼的聚居地。鬼界入口位于镬铎岛,有魑,魅,魍,魉四小鬼镇守。魑,喻氏,魅,李氏,魍,王氏,魉,梁氏。

32、七步之才成语故事

  曹植是曹操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同母弟弟。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有非凡的文学才华。曹操曾几次打算把他立为魏世子,继承自己的事业。

  曹操第二个儿子曹丕一心想当魏世子,一些拥护他的人一再在曹操面前说他的好话,最后终于促使曹操改变主意,立曹丕为魏世子。

  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曹丕想尽方法使曹操对曹植反感。曹植生性随便,不注意遵守禁令,几次遭到曹操处罚,从而没有机会使曹 操改变对他的看法。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继任丞相。 就在这一年,曹丕废献帝自立为帝(即魏文帝)。

  曹丕称帝后,借口曹植在父丧期间礼仪不当,把他拿下问罪。这罪犯得很重,当时要被处死。在审问的时候,曹丕指责他仗自己有才学,故意蔑视礼法,接着说:“父亲在世时,常夸你的诗文,我一直怀疑有人为你代笔。今天限你七步成诗一首,如若不成,休怪我问你死罪!”

  曹植点点头,说:“请皇上赐题。”

  “就以兄弟为题,但不许出现兄弟二字。”

  曹植略一思付,便迈开脚步,走一步吟一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要煮豆子作豆鼓,抱来豆梗当柴烧。豆梗在锅下呼呼燃烧,豆子在锅里被煮得又哭又叫:“咱俩都是一条根上长出来的,为什么这样狠心地煮我不轻饶?”

  曹植吟完,正好走了七步。曹丕听了,羞愧难当,免去了他的死罪,将他贬为安乡侯,曹植七步成诗的事很快传开,人们也因此而称赞他有“七步之才”。

33、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成语故事

  刘安是汉朝的淮南王。传说他很少干正经事,只爱寻求仙丹灵药。他逢人便说:“有了仙丹就可以长生不老!”他派人进山访仙,果然,他从仙翁手里得到了一张仙方。他把自己关进暗房里,炼起仙丹来。八卦炉里炼出10颗圆滚滚的仙丹,他一口气吞下5颗。没等吞下另几颗,他已飘飘悠悠飞上天去!剩下的仙丹,让门外的鸡犬抢着吃了。空中一阵鸡鸣狗叫,原来它们也上天成仙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对一人做官,全家享福的生动讽喻。

34、前程万里成语故事

  汉朝的贾逵家里很穷,他姐姐每天都抱着5岁的贾逵隔着篱笆听邻居家的孩子们读书。10岁时,贾逵能背《六经》。姐姐问:“我们家从没有请过先生,你怎么会知道天下有《三坟》、《五典》这些古书,而且背诵起来不漏一句呢?”贾逵答道:“当年,你抱着我隔着篱笆旁听邻家读书,至今仍没有忘记其中的任何一句。”不到20岁就有许多人来跟着他学习。 

“前程万里”比喻前途远大,不可限量。

35、生灵涂炭成语故事

  后燕、后秦联合攻打前秦,于是前秦的国都长安被人包围,苻坚因此退到五将山,等待有适当的机会能重新再来。后来苻坚被后秦活捉处死,苻坚的儿子苻丕就一直驻在邺城。不过,前秦的幽州刺史王永听说苻坚已经死了,就请苻丕到晋阳,在王永等人的拥护下,当了皇帝。苻丕当上皇帝以后,加封王永为左丞相。王永写了一篇召告,想号召前秦的部队去讨伐后秦和后燕。公告中说:“自从苻坚被害,国都长安沦陷后,国家就开始一蹶不振哪!老百姓好像生活在泥沼和炭火之中,十分痛苦。各地官员接到这份召告以后,就要派出兵马到临晋会师,准备作战。”可惜后秦的军队实在太强大了,王永无法获得胜利,前秦也逐渐衰落,不久后就被后秦消灭了。

36、乌合之众成语故事


  西汉末年,王莽(邯郸市大名县人)被打败后,刘玄称帝。扶风茂陵(今陕西省)人耿龠随其父耿况投奔了刘玄。没过多久,邯郸人王郎自称汉成帝之子刘子与,在西汉宗室刘休和大富豪李育等的支持下,自立为帝,建都邯郸。这时,耿龠手下的孙仓、卫包便劝耿龠投归刘子与(王郎)。耿龠闻听大怒,按剑说道:"刘子与这个反贼,我和他势不两立!等我到长安请皇上调动渔阳、上谷的兵马,从太原、代郡出击,来回几十天,便能以轻骑兵袭击那些'乌合之众',势如摧枯拉朽,定能获胜。谁不识大局,去投奔那些反贼,定遭灭族杀身之祸! 
  释义:“乌合之众”为贬意成语,比喻没有组织,像一群暂时聚合的乌鸦。 

37、顺手牵羊成语故事

【拼音】shùn shǒu qiān yáng【成语故事】梁山泊好汉们在宋江的带领下打败辽国的入侵,又奉命清剿河北的田虎暴动。在清剿的过程中,田虎的大将马灵会巫术,被公孙胜破解。马灵如飞逃去,戴宗作法也追不上。恰好碰到花和尚鲁智深,一禅杖把马灵打倒,顺手牵羊把他捆了交戴宗看押。 【典故】效马效羊者右牵之。
  《礼记·曲礼上》 【释义】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比喻趁势将敌手捉住或乘机利用别人。现比喻乘机拿走别人的东西。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顺便行事 【近义词】信手拈来【相反词】困难至极 【其它使用】 ◎ 这时,大家顺手牵羊每人拿一个,却也听不到什么意见了。 ◎ 新华书店因开架售书而被人顺手牵羊,大量丢书。  

38、量力而为成语故事

【拼音】liàng lì ér wéi 【成语故事】公元前712年,郑庄公借口许庄公不听周天子的命令,联合齐、鲁两国消灭许国,在处置问题上齐历公提议让鲁国管辖,鲁隐公则提议让郑庄公管辖。郑庄公量力而行将许国分成东西两块,东部由许庄公之弟许叔管,西边交大夫公孙获管辖。 【典故】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
  《左传·昭公十五年》 【解释】量:估量。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做事实事求是的态度 【近义词】量力而行 【相反词】力不从心 【邂逅语】比着被子伸脚 【英文】doaccordingtoone'sabilities 【成语举例】法物所须,各以差降,士民之类,可量力而为之。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三卷

39、不可救药成语故事

  “不可救药”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用来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这个成语来源于《诗.大雅.板》,天之方谑,无然谑谑。老夫灌灌,小子巩巩。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缴缴,不可救药。

  西周王朝到了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不断搜括钱财,发动战争,压迫百姓和奴隶。周厉王即位后,对百姓和奴隶的剥削压迫更重。他贪财好利,独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行;谁议论他,他就把谁杀死。人民忍无可忍,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

  眼看周王朝政权摇摇欲坠,关心国家的大臣都很痛心。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极力劝谏周厉王改变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国家。可是周厉王不听,一些权臣也嘲笑凡伯,说他昏庸无能,不识时务。凡伯非常气愤,挥笔写了一首长诗,表达自己焦急的心情。这首诗很长,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

  “上天正在逞威肆虐,

  不要这样盲目快乐。

  我这老夫一片诚意,

  小子们却是骄傲自得。

  我进谏的并非老昏之言。

  你们反倒拿来取笑戏谑。

  你们的气焰炽盛如火,

  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这首诗的内容,是劝说周厉王和那些权臣千万别把忧患当作儿戏,应趁它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尽力防止它。若是忧患越积越多,就像病重一样无法治愈了。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公元前842年发生暴动,平民和奴隶们拿起武器,冲进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走。西周从此哀落下去,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40、不为五斗米折腰成语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41、合浦珠还成语故事

  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尝到官,革易前弊,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

  释义:“还”,返回。合浦的珍珠又回来了。比喻人去而复回,或失物而复得。

  故事:东汉时,合浦郡沿海盛产珍珠。那里产的珍珠又圆又大,色泽纯正,一直誉满海内外,人们称它为“合浦珠”。当地百姓都以采珠为生,以此向邻郡交趾换取粮食。采珠的收益很高,一些官吏就乘机贪赃枉法,巧立名目盘剥珠民。为了捞到更多的油水,他们不顾珠蚌的生长规律,一味地叫珠民去捕捞。结果,珠蚌逐渐迁移到邻近的交趾郡内,在合浦能捕捞到的越来越少了。合浦沿海的渔民向来靠采珠为生,很少有人种植稻米。采珠多,收入高,买粮食花些钱不在乎。如今产珠少,收入大量减少,渔民们连买粮食的钱都没有,不少人因此而饿死。汉顺帝刘保继位后,派了一个名叫孟尝的人当合浦太守。孟尝到任后,很快找出了当地渔民没有饭吃的原因;下令革除弊端,废除盘剥的非法规定,并不准渔民滥捕乱采,以便保护珠蚌的资源。不到一年,珠蚌又繁衍起来,合浦又成了盛产珍珠的地方。

42、天涯海角成语故事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伟大文学家。
  他二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韩会有一个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会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纪此韩愈小一点。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十一岁,十二郎也很小。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会、弁、介),都很早离开了人世。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人,零丁孤苦,没有一天离开过。
  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过三次面。当他正打算西归和十二郎永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死去了。韩愈知道了这消息,悲痛欲绝,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备了一些时下的物品从老远的地方去致祭他。这篇祭文,一字一泪,令人读来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便把它引伸成“天涯海角”这句话,用来比喻极其遥远的地方。

43、魂飞魄散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洛阳女子贺怜怜与汴梁才子王涣一见钟情就订了婚。贺家嫌王涣家贫就把怜怜另许配给种师道手下军需官高常彬。王涣装作卖查梨的前去承天寺里见怜怜,遇到高常彬回家,王涣吓得魂飞魄散。王涣后来参军立下军功,夺回怜怜白头到老。

  【释义】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44、掷果潘安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荥阳中牟人潘岳(人称潘安)长得十分漂亮,文才出众,20岁就进京城洛阳做官。他经常乘坐华丽的车子到郊外去打猎。一路上被许多妇女围观,就连老太婆也争着往他车上投掷果品表达爱慕之情,每次回来都是满载而归。

  【释义】旧时比喻为女子所爱慕的美男子。

45、笃学好古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东吴丹杨太守孙瑜特别喜欢研读古书,还勉励部下的子弟们读。他对笃学好古、知识渊博的济阴人马普十分尊敬,请他到府中教授将吏的子弟读书,并借机在丹杨、庐江两郡设立学宫,他自己常去讲课,学生达数百人。

  【解释】笃学:专心好学。指专心致至地学习古代曲籍。

46、成语故事不打不相识

成语出处:《水浒全传》第三十八回 戴宗道:“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成语释义: 意思是双方不打一场不会相识。表示经过交手,互相了解, 更加投合。

中国古典小说《水浒全传》中有这样一段 故事: 宋江因犯案被发配到江州,遇到早就想结识他的戴宗。于是两 人一起进城,在一家酒店里喝酒。才饮得两三杯,又遇到李逵后来, 三人又到江边的琵琶亭酒馆去喝酒。 吃喝间,宋江嫌送来的鱼汤不甚好,叫酒保去做几碗新鲜鱼烧 的汤来醒酒。正好酒馆里没有新鲜鱼,于是李逵跳起来说:“我去渔 船上讨两尾来与哥哥吃!”

戴宗怕他惹事,想叫酒保去取,但李逵一定要自己去。

李逵走到江边,对着渔人喝道:“你们船上活鱼把两条给我。”

一个渔人说:“渔主人不来,我们不敢开舱。”

李逵见渔人不拿鱼,便跳上一只船,顺手把竹笆蔑一拔。没想到 竹笆蔑是没有底的,只用它来拦鱼,他这一拔,就让鱼全跑了。李逵 一连放跑了好几条船上的鱼,惹怒了几十个打渔人。大家七手八脚 地拿竹篙来打李逵。李逵大怒,两手一架,早抢过五六条竹篙在手 里,一下子全扭断了。正在这时,绰号“浪里百条”的渔主人张顺来 了。张顺见李逵无理取闹,便与他交起手来。两人从船上打到江岸, 又从江岸打到江里。张顺水性极好,李逵不是他的对手。他将李逵按 在水里,李逵被呛得晕头转向,连声叫苦。

这时戴宗跑来,对张顺喊道:“足下先救了我这位兄弟,快上来 见见宋江!”

原来,张顺认得戴宗,平时又景仰宋江的大名,只是不曾拜识。 听戴宗一喊,急忙将李逵托上水面,游到江边,向宋江施礼。戴宗向 张顺介绍说:“这位是俺弟兄,名叫李逵。”

张顺道:“原来是李大哥,只是不曾相识!”

李逵生气地说:“你呛得我好苦呀!”

张顺笑道:“你也打得我好苦呀!”

说完,两个哈哈大笑。戴宗说:“你们两个今天可做好兄弟了常言说:不打一声场不会相识。”几个人听了,都笑了起来。

47、成语故事吠形吠声的故事

有个村子里养了一条狗,这只狗非常机敏,看到异常的人影或者嗅到不妥的味道,会及时吠叫,提醒主人,有一天夜里,它察觉到村口来了奇怪的人影,就大声吠叫起来,叫了很久,村里别的狗虽然没有见到异常,也跟着胡乱吠叫起来,大吵大嚷,声势浩大。

小贴士:有察觉特殊情况,大声叫起来,是吠形;而跟随别狗的叫声大叫,毫无根据,是吠声,吠形吠声这个成语呢,后来用于形容盲目附和别人,没有自己观点的做法。

48、成语故事鹤立鸡群的故事

嵇绍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他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当时皇族争权夺利。互相攻杀,史称为“八王之乱”,嵇绍对皇帝始终非常忠诚。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形势严峻,嵇绍奋不顾身奔进官去。守卫宫门的侍卫张弓搭箭,准备射他。侍卫官望见嵇绍正气凛然的仪青,连忙阻止侍卫,并把弓上的箭抢了下来。不久京城又发生变乱,嵇绍跟随晋惠帝,出兵迎战于汤阳,不幸战败,将士死伤逃亡无数只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不离左右。敌方的飞箭,象雨点般射过来,嵇绍身中数箭,鲜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嵇绍就这样阵亡了。事后惠帝的侍从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迹,惠帝说“别洗别洗,这是嵇侍中的血啊!”嵇绍在世时,有一次有人对王戌说“昨天在众人中见到嵇绍,气宇轩昂如同野鹤立鸡群之中。”后来就用“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行很突出。


49、成语故事一日千里的故事

出处: 《史记·刺客列传》臣闻骐骥盛壮之时,—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驾马先之。

释义: 指马跑得很快,一天能跑一千里,现在形容人进步很快或事企发展极其迅速。

故事: 战国时期,燕国太子丹在赵国作人质时,与同在赵国、尚未做秦王的赢政相处良好。

后来,赢政回国做了秦王,太子丹也在秦国做人质,赢政不但没有顾念旧情、加以特别照顾,反而处处冷待、刁难他,太子丹见此状况,便找了个机会,逃回了燕国。回国后,太子丹一直耿耿于杯,想报复赢政。但由于国家小,力量薄弱,难以实现自己复仇愿望。

不久,秦国出兵攻打齐、楚、韩、魏、赵等国家,渐渐逼近了燕国。燕国国君害怕极了,太子丹也忧愁万分:就向他的老师鞠武求教能够阻挡秦国侵吞的好办法,鞠武说:“我有一个好朋友,名叫田光,他很机智,有谋略,你可跟商讨一下。”

田光请来了,太子丹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并说“希望先生能替我们想个办法,抵挡秦国的侵吞。”

田光听了,一言不发,拉着太子丹的手走到门外,指着拴在大树旁的马说:“这是一匹良种马。在壮年时、—天可以跑千里以上,等到它衰老时,劣马都可以跑在它的前面。您说这是为什么呢?”太子丹说:“那是因为它精力不行了。”

“对呀!—现在您听说的关于我的情况,都还是我壮年的事,您不知道我已年老了,精力不行了。”田光停了停又接着说:“当然;虽然有关国家的大事我已无能为力,但我愿向您推荐一个人,我的好朋友荆坷,他能够承担这个重任。

后来,太子丹结交了荆轲,派去行刺秦王,但最后行刺以失败告终。



50、成语故事郢书燕说的故事

这句成语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的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从楚国的郢都写信给燕国的相国。这封信是在晚上写的。写信的时候,烛光不太亮,此人就对在一旁端蜡烛的仆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一点)可是,因为他在专心致志地写信,嘴里说着举烛,也随手把“举烛”两个字写到信里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后,看到信中“举烛”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聪明地说,这“举烛”二字太好了。举烛,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举荐人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诉了燕王,燕王也很高兴,并按燕相对“举烛”的理解,选拔贤能之才,治理国家。燕国治理得还真不错。

郢人误书,燕相误解。国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写信的意思。这真是一个穿凿附会的典型例子。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申出“郢书燕说”这句成语,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51、成语故事一挥而成的故事

文天祥是南宁人,他二十岁那年,在集英殿接受皇帝考试时,针对朝廷的弊端,对皇帝进行劝谏,皇帝非常赏赐他的见解,在这次考试中,文天祥也得到第一名。

文天祥曾做地刑部郎官、右丞相,他一心报效朝廷,在元兵入侵江南时,文天祥不幸被俘虏,敌人让他写信招部下来投降,文天祥不但不投降,反而狠狠地怒斥了敌人一顿,敌人用绳索把文天祥捆上,在狱中,文天祥曾经在很短的时间里写下一首有名的诗:《过零汀洋》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史书”的别称)。”用来表明他宁愿一死,也不愿意轻易向敌人投降,这样才能无愧于天地。

52、成语故事风马牛不相及的故事

“风马牛不相及”常用来比喻毫不相干的事情。出自于《左传.僖公四年》。

春秋初期,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是声威大震,中原的诸侯没有不屈从他的。但南方楚国的国力也在不断增强,楚王不但不服齐桓公,还要与他抗衡。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等八国军队攻打蔡国,蔡侯只好连夜逃往楚国,请求楚国出兵援助。齐桓公看到蔡侯逃往楚国,于是率领率领军队长驱直入向楚国进发。楚成王接到密报,一面调集兵将准备同齐国作战,一面派屈完到齐国军营进行谈判。屈完是一位能言善辩的大臣,他对楚国非常忠诚。为了楚国的安危,他只身前往齐国的军营去见齐国的管仲,责问他:“你们齐国住在北方,我们楚国住在南方,齐楚两国相隔这么遥远,即使马牛走失不会跑到对方的国境内。尤其没有料想到你们的兵马,竟然践踏我们的国土。”屈完铿锵有力的言辞,把管仲问得理屈辞穷,无言以对。齐桓公见楚国没有屈服的意思,于是就把大军开进楚国的领地内,楚成王又派屈完前去谈判,齐桓公得知楚国早已有所准备,如果用武力讨伐楚国,势必会落个两败俱伤,只好同楚国讲和,双方言归于好,各自撤军。

宋代著名授国诗人陆游的《短歌行》不有这个典故:“耳边闲事有何极,正可付之风马牛。”

53、成语故事豁然开朗的故事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陶渊明看不惯官场的尔虞我诈,毅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归隐。他在《桃花源记》中构想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太平世界: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注音】huò rán kāi lǎng

【出处】极初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晋·陶潜《桃花园记》

【解释】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突然领悟了道理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豁然贯通

【反义词】百思莫解、大惑不解

【押韵词】明来暗往、众阳之长、祝禽疏网、神醉心往、无烦复往、营私植党、罗钳吉网、飞刍转饷、雅俗共赏、计功行赏、......

【年代】古代

【谜语】大悟;柳暗花明又一村

【英文】besuddenlyenlightened

【德文】jmgehtplǒtzlicheinLichtauf

【日语】眼界(がんかい)かつぜんとして開(ひら)く

【法文】s'éclaircirsoudain(surunquestion)

【语文同步】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高中一册·课文·9

【成语示例】宝玉豁然开朗笑道:“很是,很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成语例举】

◎ 蛟龙走后,这里便出现一个溶洞,溶洞的后上方有一个又圆又大的龙盘,龙盘上方有一个小洞,由此上去爬过一道小穴再过一条长廊,豁然开朗,洞身越来越大,各式各样的钟乳石,鲜艳玲珑,五彩缤纷,如花似锦。

◎ 来到路上,前面的景色豁然开朗,内卡河、古城、老桥、王宫城堡尽收眼底,一幅秀丽的鸟瞰图令人心旷神怡。

◎ 由于某种偶然的因素,突然提取了某种早已存贮的信息,完成了一种新的组合,好象接通了从未形成联系的某种神经网络,思考的问题迎刃而解,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就是直觉与灵感。

◎ 的确,往山顶上一坐,把汗一擦,扣子一解,打开眼帘一瞧,真是万山白到马蹄前,心旷神怡,胸怀豁然开朗,有使"贪夫廉,鄙夫宽"之自信。

◎ 这儿并没有直接扣题,而且绕了点小圈子,然后从"沉默"一词中引发出"使命感"的主题,给人以"曲径通幽"又"豁然开朗"的情趣。

◎ 过去若明若暗的问题,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 刘沧海的心情豁然开朗了。

◎ 这是认识、把握李默然的关键,写不出这一点,你写的就不是李默然!至今想起那次采访,我依然由衷地感谢严正老师,是他使我掌握了写这篇评传的魂魄,心中豁然开朗起来。

◎ 坐在山口的一块大石上,看着山谷向远方延伸,云天低垂,褐山无尽,我心情豁然开朗,理解了高原居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在严酷自然环境中的那种悠哉闲哉的乐天性格。

◎ 北方的初冬,繁茂的林木落尽了树叶,天地间豁然开朗。

◎ 这条消息确实令人震惊,我们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于是我们齐声为老五欢呼。

54、成语故事袒腹东床的故事

袒腹东床这一典故在《世说新语》和《晋书,王羲之传》上均有记载。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袒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说的是,郗鉴在京口的时候,派遣使者给王导带信,想在王氏子弟中找个女婿。王导对郗鉴的使者说:“你到东厢房去随意挑选。”使者回去以后,对郗鉴报告说: “王家的儿郎们都不错,听到来挑选女婿,个个都很矜持,只有一个在东面的床上露着肚皮躺着,好像啥也没听到。”郗鉴说:“那就是这个了。”询问之下,这个人就是王羲之,于是就把自己的大女儿郗璇嫁给了王羲之。



55、成语故事熟能生巧的故事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的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杓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释读】

这个成语,说明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勤学苦练掌握规律,就能找出许多窍门,干起来得心应手。

56、成语故事死灰复燃的故事

西汉时,韩安国是汉景帝与梁孝王身边一个很受欢迎的人。但是他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发生过一段曲折的故事。

由于受到某件事的牵连,他被送进监狱等最后的判决下来。在监狱里有一个叫田甲的看守,对他非常不礼貌,常常毫不留情地羞辱他。有一次安国被欺负得太过份,就告诉田甲说:“你不要以为我这辈子就没有出人头地的一天,暂时熄了火的灰烬,难道就没有可能再烧起来吗?”田甲得意地说:“如果会的话,我一定会撒泡尿浇熄它。”可是,过了不久,安国无罪释放,而且还当上了大官。这时,田甲只好低头向韩安国认错。

57、成语故事望尘莫及的故事

在东汉时期有一个官员,他叫赵咨。赵咨为官清廉,从不欺压百姓。

有一次,他的一个手下和一个小贩发生了矛盾,那个手下把小贩打得鼻青脸肿,临走前还张狂说:不服你到官府告我去啊!小贩知道他是赵咨的手下,但是赵咨在当地老百姓的心中是一个清官,因此他相信赵咨肯定会为他伸张正义。于是,小贩就去找赵咨,说明了一切情况。赵咨听后,非常地生气,把那个手下叫来说:你怎么这么张狂,是谁叫你打人的?来人,打五十大板!那个手下一下子吓倒了,忙喊:赵大人,我下次不敢了,你就饶了我吧!最后,赵咨还是没有饶他,把他赶出了官府。随后,赵咨把所有的手下叫来,告诉他们谁都不许欺负老百姓,否则严厉处置!

就这样,赵咨在当地的老百姓中树立了威信,人们都很尊敬他!

在汉灵帝时,赵咨被调到敦煌当太守。在当太守期间,赵咨向上不畏权势,向下不欺负老百姓。在那个政治腐败的年代,像赵咨这样的官员很少!因此,官场的赵咨经常感到力不从心。

有一次,自己上司的一个亲信在自己的地盘上撒野,杀了一个人。赵咨想把他法办,但是在上司的极力阻挠下,那个人还是被带回去了。为此,赵咨生了一场大病。经过这件事,他也看明白了官场的黑暗,觉得自己心灰意冷了。于是,他决定辞官回乡。

朋友听到他要辞官回乡的消息,都纷纷劝他。可是赵咨去意已决,谁也挽留不住。就这样,赵咨借病辞职归乡,带领子孙回家务农去了。

由于赵咨是个人才,因此朝廷多次派人劝他再次出来做官。赵咨开始极力婉言拒绝,但是还是经不住别人的再三推荐,不得已应召出来,担任东海(今山东省和江苏省东北交界一带)相。赵咨的再次出山,让很多的人高兴,这其中就包括曹暠(hào)。赵咨任敦煌太守时,曾推荐曹暠为孝廉,为此曹暠非常感激赵咨。

赵咨赴任的时候,路经荥阳(今属河南省)。当时的县令正是当年他曾经举荐的曹暠(hào)。曹暠听说赵咨要路过他那,非常地高兴。于是,一大早就到郊外去迎接。他心想:赵大人对我可有知遇之恩啊,这次我一定要好好地招待他。终于,赵咨的车到了。曹暠那个激动啊,大步向前迎了上去。不料,赵咨根本不停车,继续往前赶路。曹暠一看,大叫:赵大人,我是曹暠,请留一下!但是,赵咨好像没有听到一样,车子继续向前。这下,可急坏了曹暠,他赶忙向前追赶。可是赵咨的车子跑得实在太快,曹暠只能见到车马扬起的尘土,根本追不上他们。

曹暠的手下看到这样情况,纷纷表示不解:赵大人和你不是好朋友吗?他见到你怎么不停下来呢?

曹暠对手下说:赵咨声望很高,可能不想见我们这些小官吧。

没有见到赵咨,曹暠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我一大早的出来迎接,结果赵大人却没有和我们见面,这要是传到别人那里,一定会耻笑我们。于是,曹暠把官印交给主簿,又去追赵咨的车了。就这样,他一直追到东海,与赵咨相见后,才告别回家。

“望尘莫及”原意是远望着前行者车马所扬起的灰尘,就是追赶不上。比喻别人进步快,自己远远落后,怎么努力也赶不上。

58、成语故事名缰利锁的故事

发音: míng jiāng lì suǒ

解释: 缰:驾牲口用的缰绳;锁:锁链。比喻名利束缚人就像缰绳和锁链一样。

出处:宋·柳永《夏云峰》词:“向此免名缰利锁,虚费光阴。”


59、成语故事一网打尽的故事

晋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是两兄弟。夷吾得秦国和齐国的帮忙,登上国位,就是晋惠公。可是惠公的大臣分作两派,拥护惠公的一派以却茅和吕省为首。暗里拥重耳的一派以里克和丕郑为首。可是这班人对晋惠公个人来说都是有功的。当丕郑到秦国去公干的时候,惠公藉故杀了里克。丕郑回来后,心里很恐惧,深怕自己也给惠公杀掉。可是事情倒没什么对他不利的,他就安心下来。当然,他心里很恨惠公,便暗地召集同党,商量赶走夷吾,迎公子重耳登位。有一天,屠岸夷要来见丕郑。他从午间等到深夜,才见着丕郑。丕郑问他有什么事情,屠岸夷告诉他,惠公要杀他,所以请丕郑相救。

丕郑说:“你去叫吕省救你吧!”屠岸夷说:“吕省不是好人,我正要喝他们的血,吃他们的内呢!”丕郑不大相信。屠岸夷还献议了怎样怎样推翻惠公的办法。丕郑听了,大声喝道:“是谁教你来说的!”屠岸夷见他不信,只好咬破了指头,鲜血之流,对天发誓说: “天老爷在上,我如有三心两意,叫我全家都死光。”这么一来,丕郑就相信了,跟着丕郑这一伙人密谋了。他们写了一封信给重耳,请他准备回来。丕郑、共华、屠岸夷等十位大臣都签了字。

屠岸夷把信贴胸的带走了。第二天,他们上朝,惠公问丕郑说:“你们为什么要迎公子重耳?”丕郑这一班人都吃了一惊,心知不妙,都给缚去软了头。这九位反对夷吾的大臣全都一网打尽了。

60、成语故事处堂燕雀

处堂燕雀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祸临头而自己不知道。

战国后期,秦国攻打赵国,赵国的近邻魏国却见死不救,认为这对魏国有利,魏国相国子顺可不这样认为。他认为秦国势力强大,侵略成性,魏国不能像房梁下的燕雀那样过着安逸的生活,因为房屋发生了火灾,燕雀就没有栖身之处了。

【典故】燕雀处一屋之下,子母相哺,煦煦然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决,火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之将及也。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

61、成语故事扬扬得意

晏婴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齐国的名相。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他都在齐国做官,称得上是“三朝元老”。据说晏婴身材矮小,“长不满六尺”,也就是不足一米五,貌不出众,但他足智多谋,刚正廉洁,名闻天下。
晏婴有一个车夫,他很为自己能替晏子驾车而自豪。一次,他驾着车正好从自己家门前经过,表现得“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就是说一副神气十足的样子,非常得意。他的妻子从门缝中看到了丈夫的样子,心中很不高兴。这天,当车夫一回家,妻子便沉着脸说:“你今天驾车路过家门口,那副扬扬自得的样子,简直令人作呕。你看人家晏婴,位居相国,德高望重,虽然他身长只有六尺,但坐在车子里,看上去又稳重,又谦恭。可你呢?虽然身长八尺,可只能当人家的车夫,居然还这么神气十足,好像你比晏婴还了不起似的。”车夫听了妻子的话后,向妻子认了错,态度也慢慢变得谦恭有礼起来。晏婴察觉到了车夫的这种变化,就向他询问缘由,车夫便把妻子的话老老实实说了一遍。晏婴很有感触,他觉得车夫知错能改,是个可造之才,便提拔他做了官。
成语“扬扬得意”是指一个人因为自我感觉太良好而志得意满的样子。

62、成语故事折冲樽俎

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间,正值酒酣耳热,均有几分醉意之时,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头告诉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给客人。”范昭接过侍臣递给的酒,一饮而尽。晏婴在一旁把这一切看在眼中,厉声命令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依照当时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为晏婴识破了。

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的时候,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了。”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攻打齐国,绝对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敌人放弃进攻的打算,即现在“折冲樽俎”这个典故,就是来自晏婴的事迹。孔子称赞晏婴的外交表现说:“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机谋的真实写照。

63、成语故事如振落叶

王翱是明朝初年的大臣。王翱的一个女儿,嫁给京郊某个官员。夫人很疼爱女儿,每次接女儿回娘家,女婿都固执的不让走,怨恨的对妻子说:“你父亲做吏部尚书,调我到京城任职,那么你就可以从早到晚侍奉母亲;况且调动我就象摇落树叶一样容易,可你父亲为什么这么吝啬呢?”女儿捎话给母亲。一天晚上,夫人摆上酒,跪在地上,将这个意思告诉王翱。王翱大怒,拿起桌上的器物打伤了夫人,离家到朝房住宿,十多天以后才回府。最终也没有给女婿调职。

王翱做都御史时,和一个太监一起镇守辽东。这个太监很守法,与王翱相处很好。后来,王翱改任两广总督,这个太监送给王翱四枚大珠。王翱坚决推辞,太监说:“这珠不是受贿得来的。过去先皇把僧保郑和所买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现在拿出一半为你赠别,你本来就知道我并不贪财啊。”王翱收下大珠子,放入所穿的上衣里,把它缝好。后来回朝,太监已经死了,王翱找到太监的两个侄子。王翱问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廉洁,你们大概不免苦于贫困吧?”二人都说:“是的。”王翱说:“如果你们有所经营,我帮助你们出钱。”二人嘴里答应了,但是心里不信。王翱屡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说定的办。于是他们假造一张五百两银子的买房契约,告诉王翱。王翱拆开上衣,拿出大珠子交给他们。

“如振落叶”形容非常容易。

(出自明?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64、成语故事道韫咏絮

东晋女文学家,谢道韫自幼好学,喜欢读书,聪明有才,少年就能吟诗作对。一日伯父丞相谢安问她:诗经中哪句最好?她说:是“吉甫作颁,穆如清风”谢安认为她“雅人、深致”。
谢安一年冬天下雪,指着雪问“大雪纷纷何所拟?”侄儿谢郎答到:“散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伯父非常高兴,后人称她“咏絮才”后嫁给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
当时,谢道韫有个同乡叫张玄,张玄的妹妹也很有才华,嫁给顾家做媳妇。张玄认为妹妹可与谢道韫媲美。有个叫“济尼的人”,与这两家交往都很深。有人便问济尼她们两个评价如何,济尼回答说:“王夫人神情散郎,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冰清玉映,自是闺房之绣,可谓各有千秋。”后来人把形容女子超逸之态称为“林下风”。

65、成语故事草菅人命

贾谊,是汉文帝时洛阳人。
汉文帝任命贾谊担任梁王刘揖的太傅,希望能让梁王多读书。贾议说:“辅导皇子,教他读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他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像秦朝末年赵高教导秦二世胡亥,传授给胡亥的尽是严刑酷狱,所学的不是杀头割鼻子,就是满门抄斩。所以,胡亥一当上皇帝,就乱杀人,对待杀人,就好像看待割茅草一样,不当一回事(草菅人命)。这难道只是胡亥的本性生来就坏吗?他之所以这样,是教导他的人没有引导他走上正道,这才是原因所在。”
贾谊对梁王悉心教诲。可惜不久梁王不慎骑马摔死。一年后,由于伤心过度,33岁的贾谊也死了。
“草菅人命”形容视生命如草芥,任意杀戮。
(《汉书?贾谊传》)

66、成语故事闭门思过

韩延寿是西汉时期一个著名的官吏,他做官崇尚礼义,以教化感人向善,以礼让解纷息讼。因为在淮阳太守任上政绩显著,朝廷让他到更难治理的颍川任太守。
有一次他出去巡行,经过高陵县,看见兄弟二人为了争夺田产而大打出手。韩延寿见此情景十分沮丧,他觉得这是对他一贯推行的礼义教化的巨大嘲讽。他于是说:“我有幸成为这里的长官,却没给老百姓做出表率,百姓没有蒙受教化的熏陶,以致兄弟失和,骨肉争讼,这个责任全都是因为我无德无能造成的,我必须引咎辞职,关起门好好反省检讨自己的过失,听候朝廷处分。”说完之后就回到住处不再出门,终日反省自己的不足。
他的行为,使当地的官员都不知所措,最后只好也一个个把自己捆起来自投监狱表示请罪。争田产的兄弟俩这下全傻了,连他们的家族也都惶恐不安,指责他俩犯了大罪。兄弟俩被深深感动,痛悔自己的错误,剃光了头,裸着上身到县衙请罪。俩人都表示愿将田产让给对方,希望韩太守能原谅他们。韩延寿于是出门和县里官员及兄弟两个见了面,并大设酒宴与他们同欢共乐。
后来,人们就用“闭门思过”来比喻有了过失和错误之后要自我反省和检讨。过,过失。

67、疑心生暗鬼的成语故事

从前生性愚笨、胆子很小的涓蜀梁在一个月色很好的夜晚从外面往家赶,途中他发现一个黑影老是跟随他前后,而且时大时小的,他以为是鬼在跟踪他,吓得撒腿往家跑,没想到他自己在月光下的影子把自己竟给吓死了。

【释义】指因为多疑而产生各种幻觉和错误判断。

68、铜盘重肉的成语故事

北齐时期,杨愔,字遵彦,小时候特别懂得礼节,他家旁边有一个水果树,别的小孩争相去偷采水果,只有他不去。他的父亲向人夸奖他,同时在家庭院落中特修一间房子让他住,同时用铜盘装丰盛的食物给他,并告诫其他孩子要向他学习。

【释义】贵重的食器,丰盛的饭菜。引申指特殊恩宠。

69、成语故事虎头蛇尾

清朝时期,官场十分腐败,只要有钱就可以捐官。京城的都老爷给皇上上奏折要求整顿吏治。湖南巡抚接到皇上的指令,立即组织手下的文武百官进行考试,并声言对请人代考的人斩立决,当场抓了他二少爷的枪手,此事就只好虎头蛇尾了

【释义】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70、遗臭万年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大司马桓温专揽朝政,他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他位高权重,野心萌发,一次躺在床上说:“人生在世不能默默无闻。”亲信们不敢吭声,他从床上坐起接着说:“一个人即使不能流芳百世,那么就该遗臭万年。”

【解释】遗臭:死后留下的恶名。死后恶名一直流传,永远被人唾骂。

71、成语故事啮雪吞毡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大臣苏武等为使者出使西域同匈奴单于修好,因汉朝降将鍭侯王的反叛,单于大怒,扣押了苏武等人,把他幽禁在大窖里,苏武靠啮雪餐毡活命,坚决不投降,被迫沦为匈奴的奴隶在茫茫草原上放羊,19年后才回到汉朝。

【释义】指为坚持气节而过艰苦的生活。

72、户限为穿成语故事

南北朝陈朝著名的书法家智永禅师,坚持练字30多年,写坏的笔可以装十瓮,埋入地下称“退笔冢”,共练过80万字,他住在浙江吴兴县的永欣寺,找他题字的人很多,把他屋子的门槛都踩破了,不得不包上一层铁皮。

【释义】户限:门槛;为:被。门槛都踩破了。形容进出的人很多。


73、鲁戈回日成语故事

传说周武王率领诸侯讨伐殷纣王,旌旗飘扬,杀声四起,战斗非常激烈,周武王的部下鲁阳公愈战愈勇,敌人望风披靡,眼看天色已晚,鲁阳公举起长戈向日挥舞,吼声如雷,太阳又倒退三个星座,恢复了光明,终于全歼了敌军。

【解释】指力挽危局。同“鲁阳挥戈”。

74、合从连衡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诸侯之间战争频起,闹得兵荒马乱,人们不能安居乐业。秦国十分强大,对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虎视耽耽。为了阻止秦国的吞并,苏秦到六国去游说他们联合起来对抗秦国的进攻。而张仪则游说六国向秦国俯首称臣。

【解释】从:通“纵”;衡:通“横”。指联合抗敌。

75、不堪回首成语故事

五代南唐皇帝李煌(世称李后主)沉湎于奢侈享乐。当宋太祖赵匡胤的军队南下包围南唐都城金陵时,李煌还陶醉在歌舞声色中,结果自己也作为俘虏,被押送至开封,受到百般侮辱。一个初春的夜晚,他看到明月当空,哀秋痛苦顿时涌上心头。第二天写了首《虞美人》词,表达了他对故国及宫廷生活的怀念。其中有两句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堪:可以忍受。回首:回顾.不堪回首意为回忆往事,使人痛苦难忍。

【解释】: 堪:可以忍受;回首:回顾,回忆。指对过去的事情想起来就会感到痛苦,因而不忍去回忆。

76、驷马高门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东汉郡狱吏于公为人清正廉明,执法公正无私,他坚持为郡内孝妇鸣冤叫屈,终于在新任太守手中为她平反昭雪,老百姓为他建生祠,把门建得可以让驷马高车通过。他的儿子于定国后来官至廷尉,于家门庭更加荣耀。

【解释】指门第显赫。

77、不谋而合的成语故事

【释义】

谋:商量;合:相符。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故事】

东汉末年,各地群雄割据,关中地区以韩遂、马腾两支兵马最为强悍。此二人原先曾结拜为兄弟,关系相当密切,不料因部下之间多有摩擦,两人竟反目成仇,兵刃相向。

曹操派司隶校尉钟繇督守关中各路军马,调解二人争端。钟繇到长安后,写信劝和了韩遂和马腾。

当时曹操主要得对付孙权和刘备,他担心腹背受敌,因此极力安抚韩遂、马腾,并劝马腾放弃军权,到朝中任职。还要求他们二人分别送一子到京城,名为皇帝侍卫,实为人质。

建安十三年,因马腾年老,曹操上表推荐马腾儿子马超为偏将军,统领马腾部下,却提出要马腾和他其余两个儿子迁到京城。

后来曹操命令钟繇攻打汉中的张鲁,并派遣夏侯渊大军前去与钟会合。这时马超担心曹操是要对自己下手,便打算起兵。

马超对韩遂说:“曹操诡计多端,不可相信。我也顾不上在京城的父亲了,从今之后只以你为父;你也不要再顾忌扣作人质的儿子了,就以我马超为子,咱们同心协力对付曹操。”

韩遂欣然答应。韩遂的部将阎行却出来劝阻,请韩遂不要与马超一起反叛。韩遂说:“现在关中各将领不谋而合,一致要反,就好像老天命定了!”

他不听阎行的劝告,带兵向东进发,在华阴与曹操的军队大战一场,结果输得很惨。留在京城的人质,自然都成了曹操的刀下鬼。

78、遥遥华胄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吏部尚书何昌寓为人正直高雅,一个姓闵青年给他送来一大堆礼品,希望能举荐他做官。何昌寓给他讲子鱼拒鱼的故事。青年则说奉父母之命前来求一官半职,并说自己是子骞的后代。何昌寓笑着对在座人说遥遥华胄怎能联系呢?

【释义】指名人的远裔。嘲人自夸出于名门。

79、朝秦暮楚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475年,中国进入了战国时代。从这一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为止,共有254载的岁月。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你争我斗,到处爆发战争。比较大的诸侯国有七个,即秦、魏、韩、赵、楚、燕、齐,它们有“战国七雄”之称。在这七个国家当中,以秦国和楚国的势力最为强大。

秦、楚两国为了争夺天下之主的位置,经常打仗。当时,一些小国为了更好地生存,时而为秦国效力,时而向楚国靠拢,不知道到底忠于哪个国家。许多说客也是这样,时而替秦国出主意,时而向楚国献计策。北宋才子晁补之,将这种现象概括为“朝秦暮楚”。

◎成语释义

比喻人反复无常,也可比喻生活极不安定,早在此,晚在彼。


◎故事出处

北宋晁补之的《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出处译文

一些小国为了更好地生存,时而为秦国效力,时而向楚国靠拢,不知道到底忠于哪个国家。

80、冯生弹铗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的门客冯欢因不受重视,三次弹其铗而唱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孟尝君听后,深受感动,一一满足他的要求。冯欢借去薛地收债的机会为孟尝君谋划,营造三窟,使孟尝君在失势后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释义】指怀才不遇或有才华的人希望得到恩遇。

81、飘茵落溷成语故事

南朝梁代时期,子良与无神论者范缜在一起谈人生富贵之事,问富贵与因果的关系。范缜回答说:“人生就同一树花,虽然同处于一根树枝上,突然刮起了大风,花瓣有随风飘到富贵人家的座垫上,也有飘到人家厕所里的,因果在起作用。”

【解释】随风而落,有的飘在茵席上,有的落在粪坑里。比喻由于偶然的机缘而有富贵贫贱的不同命运。也指女子堕落风尘。

82、向平愿了成语故事

向平愿了成语故事

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隐士向长(字子平,河内朝歌人)一生有才学,就是不愿做官,他抚养几个儿女长大成人,并帮他们成家后,自己同家人告别,同友人北海禽庆遍游五岳名山,最后客死他乡,不知所终。

【释义】向平:即东汉时向长,字子平;了:了结。向平的心愿已了。指儿女都已婚嫁。

83、拔宅上升成语故事

拔宅上升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道教盛行,很多人找名师传道修炼,有人炼制丹药。晋孝武帝太康二年八月一日,许真君也是道教追逐者,他在洪州西山服用丹药,然后让全家人都服药,于是全家42口人全部拔宅成仙而去。他本人被道教列为十二真君之一。

【解释】拔:拔起;宅:住宅。古代传说修道的人全家同升仙界。

8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成语故事

1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成语故事

从全文看,其意为:因牵连而涉及祸害或损失,也说明事事之间都有一定的因果联系,提醒我们用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

属于联系的多样性中的间接联系,城门失火,要用到河里的水,水中生活着鱼。

这是比喻祸事的蔓延,必将会伤害到无辜的人!

原文

城门失火,祸及池鱼。

旧说:池仲鱼,人姓字也。居宋城门,城门失火,延及其家。仲鱼烧死。

又云:宋城门失火,人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鱼悉露死。喻恶之滋,并伤良瑾也。

翻译

城门着火,灾祸降临护城河中的鱼。

有一种旧的传说:池仲鱼,是一个人的姓名。他居住在宋国城门旁。城门突然着火,火蔓延到他的家里,池仲鱼被烧死了。

又有一种说法:宋国城门起火,救火的人汲取护城河中的水,去浇灭大火,结果护城河里的水干了,所有的鱼都死了。

2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chéng mén shī huǒ,yāng jí chí yú

【解释】比喻无辜被连累而遭受灾祸

【出处】北齐·杜弼《檄梁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用法】复句式;作分句

3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成语故事点评

又有一种说法:宋国城门起火,救火的人汲取护城河中的水,去浇灭大火,结果护城河里的水干了,所有的鱼都死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成语比喻无辜被连累而遭受灾祸。


85、忍辱负重的成语故事

1

忍辱负重的成语故事

三国的时候,吴国有一位名将叫陆逊。他出身江南士族,豁达大度,善于谋略,孙权把他的兄长孙策的女儿许配给他为妻。

公元220年10月,曹丕让他的亲信联名上书,劝汉献帝让位给魏王。于是,曹丕罢黜了汉献帝,自己做了皇帝,东汉王朝正式结束。大臣们认为既然汉献帝已经下位,刘备是汉家皇室后代,理应接替皇位。于是,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即位,就是汉昭烈帝。刘备即位之后,第一件要紧的事就是进攻东吴,报东吴占领荆州,关羽被杀之仇。

公元222年,刘备率军攻吴,陆逊被任命为大都督。刘备心急火燎,出兵没几个月,就攻占了东吴的五六百里的土地。他从秭归出发,急于向东继续进军。他要随军官员黄权守住江北,防备魏兵;自己率主力沿着长江南岸,翻山越岭一直进军到了猇亭。

蜀军从巫县到彝陵(今湖北宜昌东)沿路扎下了几十个大营,又用树木编成栅栏,把大营连成一片,前前后后长达七百里地。刘备以为这样好比布下天罗地网,只等东吴人来攻,就能把他们消灭。但是陆逊一直按兵不动,双方相持了半年。

东吴将士看到蜀军得寸进尺,步步紧迫,都摩拳擦掌,想和蜀军大战一场。可是大都督陆逊却不同意。

当时,东吴的诸将,有的是孙策的旧将,有的过去就是孙坚手下的人,有的则是宫室贵族。这些人不少都是打仗的能手,立过大功。对孙权派年青的书生陆逊当都督,本来已经不大服气。现在听到陆逊不同意他们出战,认为陆逊胆小怕打仗,更不满意,在背地里愤愤不平。

陆逊见众将如此粗鲁,不理解他的战略意图,心里很生气,便手拿孙权授予他的“尚方宝剑”严厉地说:“刘备天下知名,刚来的时候,士气旺盛,我们是不能轻易取胜的。我虽然是个书生,但是是奉主上的命令来行事的,你们只有服从。主上之所以委屈诸君派在我这儿,就是因为我有可取得地方,希望你们能够忍辱负重,遵守军令,不得违抗。”

一天,陆逊突然召集将士们,宣布要向蜀军进攻。将士们说:“要打刘备,早该动手了。现在让他进来了五六百里地,主要的关口要道,都让他占了。我们打过去,不会有好处。”

陆逊向他们解释说:“刘备刚来的时候,士气旺盛,我们是不能轻易取胜的。现在,他们在这儿呆了这多日子,一直占不到便宜,兵士们已经很疲劳了。我们要打胜仗,是时候了。”

当天晚上,陆逊命令将士每人各带一束茅草和火种,预先埋伏在南岸的密林里。到了三更,东吴四员大将率领几万兵士,冲近蜀营,用茅草点起火把,在蜀营的木栅栏边放起火来。那天晚上,风刮得很大,蜀军的营寨都是连在一起的,点着了一个营,附近的营也就一起延烧起来。一下子就攻破了刘备的四十多个大营。

等到刘备发现火起,已经无法抵抗。在蜀兵将士的保护下,刘备总算冲出了火网,逃上了马鞍山。这一战,刘备兵士死伤不计其数。一直战斗到夜里,刘备才带着残兵败将,突围逃走,最后逃到了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白帝山上)。

这一场大战,蜀军几乎全军覆没,船只、器械和军用物资,全部被吴军缴获。历史上把这场战争称作“猇亭之战”,也叫“彝陵之战”。

2

忍辱负重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sǐ ér bù xiǔ

【解释】指身虽死而言论、事业等长存。

【出处】‘死而不朽,何谓也。’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事业永不磨灭。

【近义词】永不磨灭

3

忍辱负重的成语故事点评

陆逊见众将如此粗鲁,不理解他的战略意图,心里很生气,便手拿孙权授予他的“尚方宝剑”严厉地说:“刘备天下知名,刚来的时候,士气旺盛,我们是不能轻易取胜的。我虽然是个书生,但是是奉主上的命令来行事的,你们只有服从。主上之所以委屈诸君派在我这儿,就是因为我有可取得地方,希望你们能够忍辱负重,遵守军令,不得违抗。”忍辱负重指身虽死而言论、事业等长存。


86、壮士解腕的成语故事

1

壮士解腕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征西大将军陈泰率军进攻蜀国,蜀将姜维率军还击到魏国边境,准备攻占狄道。陈泰与邓艾汇合,邓艾劝陈泰要像壮士断腕那样放弃狄道以求自保。陈泰说服邓艾,毅然率军进入高城岭,奇迹般地给狄道解围。

2

壮士解腕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zhuàng shì jiě wàn

【解释】比喻作事要当机立断,不可犹豫不决,贻患无穷。

【出处】《三国志·魏志·陈泰传》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做事果断

【近义词】当机立断 壮士断腕

【反义词】犹豫不决

3

壮士解腕的成语故事点评

故事中的邓艾想要陈泰做一个果断的领导者,不要犹豫不决,大敌当前看清形势应像壮士断腕那样当机立断放弃狄道以求自保。不仅是打仗的军人需要清晰的思路当机立断,平时生活中的我们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也需要有果断的判决能力。


87、人自为战的成语故事

1

人自为战的成语故事

部将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井陉这条路很狭窄,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队伍必定拉得很长。请拨给他三万人马,拦截敌军的粮草,再截断他们的后路,不用十天,定可将韩信等人的头献上,但陈余没有同意。

就这样,韩信在井陉狭窄道路没有遭到袭击。在出井陉口前,他先派两千轻骑兵从隐蔽小道上山,在那里观察赵军,准备行动。韩信又派出一万人为先头部队,命他们出了井陉口就背靠河水,摆开战斗列队。

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认为这是犯了兵家的大忌。天刚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旌旗和仪仗,大模大样地开出井陉口。赵军立即打开营垒,向汉军发起猛烈的攻击。

激战了一会儿,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营。河边阵地的部队马上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

2

人自为战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rén zì wéi zhàn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解释】为战:作战。人人能独立地战斗。

【用法】用法 作谓语、补语、定语;指英勇作战。

3

人自为战的成语故事点评

人自为战说的是人人都能独立的作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让自己像一个队伍,凡事都有第一次,在第一次当你跨出勇敢的一步时,你内心的勇敢之火就已经被点燃了,它将鼓励着你迈向成功的彼岸,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开辟出一条千帆竞发的人生道路。


88、异军突起的成语故事

1

异军突起的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秦二世荒淫无道,天下百姓怨声载道,陈胜、吴广率先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

这时,东阳县有个狱吏名叫陈婴,他一向在县中很有威信,东阳的百姓都很尊敬他。东阳县的年轻人见到全国起义浪潮风起云涌,也杀了东阳县令,聚集了几千人,宣布起义。他们一致请陈婴做他们的首领。县中的老百姓听说陈婴作了起义军的首领,纷纷前来投军。没多少时间,东阳的义军便壮大到二万多人。

东阳的年青人又想拥戴陈婴为王,并独树一帜;所有士兵一律用青色头巾裹头,显示他们是一支新起的与众不同的军队。

但是,陈婴的母亲对陈婴说:“自我嫁到陈家,从没听到你家的祖先有什么大贵的人,现在你的名气一下子这么大,不是什么好兆头。你不如率众归顺于什么人,将来起义成功,还可获得封侯。万一起义失败;也没有人会责怪你。”

于是,陈婴便不敢称王,他对部下说:“项梁是楚将项燕的儿子,很有名声。将来带兵灭亡秦国的,一定是项氏。我决定率兵归附他。”这时,正好项梁率兵过江,陈婴便归顺了项梁。

2

异军突起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yì jūn tū qǐ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

【解释】异军:另外一支军队。比喻一支新生力量突然出现。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含褒义;指新生力量。

【近义词】别树一帜、独树一帜、别开生面、独具匠心、匠心独运

【例句】郭公庄中学女子篮球队~,战胜了去年紫禁杯获得者光明女子篮球队,被誉为“南郊黑马”。

3

异军突起的成语故事点评

异军突起,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成功的突起,在这背后要付出许多的努力。就像我们想要成为人生的赢家,那你一定要付出百分之两百的努力,成功必定是属于不怕艰辛坚持到底的人。


89、道不拾遗的成语故事

1

道不拾遗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郑国国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使了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了依法治国,指定了严厉的刑罚来处置犯罪分子。所以,当时的郑国经济甚好。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富裕。

有一次,张三在路上看到了一包东西,疑似重物。可是张三观察了很久,来来往往的人非常多,可是就是没有人前去拾起。

这时他走到一个老百姓面前问:“地上的那个包看上去里面肯定有重要物品,为什么路过的人那么多,却没有一个拾起来的?”

老百姓回答:“我们的生活很富裕,不需要去捡别人丢弃的东西。更何况丢东西的人肯定很着急,他自会寻来。”

2

道不拾遗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dào bù shí yí

【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下》:“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齐景公患之。”

【解释】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好的社会风气。

【近义词】路不拾遗 弊绝风清 秋毫无犯 道不举遗 道不掇遗

【反义词】打家劫舍

【例句】解放了,社会安定,很快就出现了~,夜不闭户的新气氛。

3

道不拾遗的成语故事点评

在许多年以前,许多地方的人家哪怕晚上不锁门,也不会有贼来偷东西,因为自给自足,每家每户都要差不多,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欲望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满足,这就使得一些人用一些不好的手段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小朋友们,我们一定要洁身自好哦~


90、革故鼎新的成语故事

1

革故鼎新的成语故事

宋代的时候,朝中风气不好,贪污腐败很是严重。

当时的皇帝无能,无法掌控局面。所以当时朝中有位大臣,他的权限很高。就连皇帝也要对他敬重三分。

当时的他想了一个好办法,狠狠的整治了朝中的腐败风气。改变了很多朝中的大纲,建立了很多的新朝纲。

大员们不得不服。新朝纲的实施后,朝中再无腐败之气。

“革故鼎新”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消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意思。

2

革故鼎新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gé gù dǐng xīn

【出处】唐·张锐《唐中书令梁国公姚崇神道碑铭》:“夫以革故鼎新;大来小往;得丧而不形于色;进退而不失其正者;鲜矣!”

【解释】革:改变,革除。 故:旧的。 鼎:更新。指去除旧的,建立新的。革除旧弊,创立新制。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等。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除旧布新 改弦更张 推陈出新 改弦易辙 标新立异 除旧更新 不破不立 吐故纳新 蜕故孳新

【反义词】因循守旧 保残守缺 抱残守缺 一仍旧管 因循苟且 矮子看戏 陈陈相因

【例句】文化的发展需要不断的革故鼎新。

3

革故鼎新的成语故事点评

现在说起革故鼎新这个成语,我们首先会想起老师这个职业,因为革故鼎新体现治学之根本,作为教师需要思维创新,与时俱进。其实不光是老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固定生活模式,我们同样需要不断的打破这种模式,这样才能收获更好的自己。


91、扬扬得意的成语故事

1

扬扬得意的故事

晏婴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齐国的名相。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他都在齐国做官,称得上是“三朝元老”。据说晏婴身材矮小,“长不满六尺”,也就是不足一米五,貌不出众,但他足智多谋,刚正廉洁,名闻天下。

晏婴有一个车夫,他很为自己能替晏子驾车而自豪。一次,他驾着车正好从自己家门前经过,表现得“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就是说一副神气十足的样子,非常得意。他的妻子从门缝中看到了丈夫的样子,心中很不高兴。这天,当车夫一回家,妻子便沉着脸说:“你今天驾车路过家门口,那副扬扬自得的样子,简直令人作呕。你看人家晏婴,位居相国,德高望重,虽然他身长只有六尺,但坐在车子里,看上去又稳重,又谦恭。可你呢?虽然身长八尺,可只能当人家的车夫,居然还这么神气十足,好像你比晏婴还了不起似的。”车夫听了妻子的话后,向妻子认了错,态度也慢慢变得谦恭有礼起来。晏婴察觉到了车夫的这种变化,就向他询问缘由,车夫便把妻子的话老老实实说了一遍。晏婴很有感触,他觉得车夫知错能改,是个可造之才,便提拔他做了官。

成语“扬扬得意”是指一个人因为自我感觉太良好而志得意满的样子。

2

扬扬得意的材料

【注音】yáng yáng dé yì

【出处】《史记·管晏列传》:“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解释】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十分得意

【近义词】洋洋得意、洋洋自得、得意洋洋、得意扬扬

【反义词】垂头丧气

【年代】古代

3

扬扬得意的点评

我们知道洋洋得意,那么洋洋得意和扬扬得意的区别在哪里呢?在“表示自得的样子”这个意义上,“扬扬”比“洋洋”先出现;而《现代汉语词典》的处理也是把“扬扬”作为主条,而把“洋洋”作为副条的。这就是说,无论是从词语历史的角度看,还是从词语使用现状的角度看,“扬扬得意”才是规范的写法。


92、班门弄斧的成语故事

1

班门弄斧的故事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有一天,一个年轻的木匠漫不经心地走到一个大红门的房子前,举起自己手里的斧子,说:“我这把斧子,别看它不起眼,可不管是什么木料,只要到了我的手里,用我的斧头这么一弄,就会做出漂亮无比的东西来。”

旁边的人听了,觉得他太夸口,就指着身后的大红门说:“小师傅,那你能做出比这扇还好的门吗?”年轻的木匠傲慢地说:“不是我吹牛,告诉你们,我曾经当过鲁班的学生,难道还做不出这样一扇简单的大门来,简直是笑话。”

众人听了,忍不住大笑起来,说:“这就是鲁班先生的家,这扇就是他亲手做的,你真的能做出比这扇还好的门吗?”

那位年轻的木匠不好意思地跑掉了。

2

班门弄斧的材料

【注音】bān mén nòng fǔ

【出处】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日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解释】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含贬义,表示能力不如人 。

【近义词】布鼓雷门、贻笑大方、东施效颦

【反义词】虚怀若谷、自知之明、知人之明、自愧不如

【年代】古代

【例句】我不是文艺行家,可不敢在您这位老“艺术家”面前~,谈论文艺。

3

班门弄斧的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应该学会谦虚,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学越多,就知道越多,就不会有班门弄斧的行为。

班门弄斧的新解:退一步说,敢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的人,应该也是一个大胆、机智、灵敏,有一定学问的人。社会的进步是因为有这些具有“班门弄斧”精神的人前仆后继,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从无知到有知,在从有知到追赶,直到超越前人。如果我们泛泛无半点学识,也就谈不上什么“班门弄斧”。作为学生,我们就更应该有“班门弄斧”之精神。因为只有在尝试与实践过程中才能获得新知,有所进步。“弄斧”不是专利权,“鲁班”也并非唯一。只要你舞得精彩,舞之有道,大家就会为你喝彩!


93、奉公守法的成语故事

1

奉公守法的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立下显赫的功勋。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

有一次,他到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家去收田税,谁知道赵胜的管家蛮横不讲理,就是不肯缴纳田税。赵奢根据当时的法律,严肃地处理了这件事,杀了赵胜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赵胜知道后,大发脾气,扬言要杀赵奢。赵奢知道赵胜要杀自己,不但没有躲避,反而找到赵胜,对他说: 您是赵国王族的贵公子,却放纵管家违反法律。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衰弱。国家一旦衰弱,其他国家就会来侵犯我们,甚至把我们灭掉。到那个时候,您还能保持现在这样的富贵吗?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也就强盛起来了。您身为王族公子,怎么能不重视国家的法令呢?

赵胜听了这一番话,知道赵奢是个有才干的人,于是就在赵惠文王面前建议提拔赵奢。赵惠文王听从了赵胜的建议,任命赵奢为统管全国赋税的官吏。从此,赵国的赋税公平合理,百姓富足,国库得到了充实。

后来,人们就用 奉公守法 这个成语,指某人严格地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做事非常规范。

2

奉公守法的资料

【发音】 fèng gōng shǒu fǎ

【解释】奉:奉行;公:公务、公事。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形容办事守规矩。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

【相近词】克己奉公、谦洁奉公、安分守己。

【反义词】贪赃枉法、假公济私、胡作非为、违法乱纪。

【成语举例】我们每个人都要奉公守法,决不能做违法乱纪的事。

94、志在四方的成语故事

1

志在四方的典故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2

志在四方资料

【注音】zhì zài sì fāng

【解释】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出处】《孔丛子》

【简介】志在四方,即指有远大的志向。出处:“志在四方”由“四方之志”衍变而来。“四方之志”出自秦朝孔鲋编撰的《孔丛子》(记述孔子及其后代言行的一部书)。

【近义词】志在千里

【成语举例】好男儿志在四方,不能拘泥在一点小小的利益上,要勇敢的去开拓自己的未来。


95、世外桃源的成语故事

成语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园记》,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注音】shì wài táo yuán

【出处】晋·陶潜《桃花园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

【解释】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理想世界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洞天福地

【相反词】人间地狱

【押韵词】因人废言、慌作一团、塞上江南、一索得男、款款而谈、海水桑田、简断编残、却病延年、不知所言、古调独弹、......

【年代】近代

【灯谜】空中仙阁

【歇后语】陶渊明的理想

【语文同步】世界各地的观光者纷至沓来,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置身于细细的水雾中,感受着这世外桃源的清新空气,游客们常常为此陶醉不已,流连忘返。  佚名《* 大瀑布的葬礼》小学十一册·课文

【成语故事】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走了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两岸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而美丽,花瓣纷纷落下。他对此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渔人便下了他的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宽阔平坦的土地,排列整齐的房屋,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都神情愉快,自得其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的情况不必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成语举例】在这儿,在这世外桃源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嚣的声音。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

【成语造举】

◎ 像那种黑压压的一层又一层地延长去,人影接连着人影,市集的摊和摊,一切迟钝的骚动在暗淡的灯光下造成夜市的情景,恍然是工业社会里的世外桃源--没有机器的声音和烟筒的叫鸣,只有从手工造成的物件,摆满了闲散者的脚边。

◎ 当我旋开宾馆305号房门时,已是下午2时15分,我将行李往桌上一放,随即拿起高倍望远镜,从窗户上窥视那座世外桃源似的实验别墅。

◎ 在这种环境中,我国不可能成为风平浪静的"世外桃源"。

◎ 但是,在那吃人的旧社会,万恶的统治者,是不会让这离海岸仅几里远的沙砣成为受苦人的"世外桃源"的;时隔不久,官府、渔霸闻风而来,月牙砣也被投进了长夜难明的黑夜里。

◎ 不过在这「赤祸蔓延」的中国,S市究竟算是一个世外桃源,虽然近年曾因齐卢之战受过一点兵祸,但究竟是短时间的事,也没有多大的损失,况且现在又有那管辖五省,坐镇金陵的孙联帅在,小民托庇了联帅的福荫,总还可以安居乐业。

◎ 冷清的车间倒成了邵奇惠苦研学问、叮叮噹噹搞革新的"世外桃源"。

◎ 村名和地理环境,使人油然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想起"世外桃源"这个成语。

◎ 在电影的力量和深度受到特殊现实氛围制约的同时,纯情变成为电影所描绘的远离喧闹和浮躁的世外桃源,这几部影片都尽量淡化现实境遇的纷杂,尽量回避现实矛盾和人性矛盾的激化,都用相当封闭的叙事方法讲述相当封闭的关于乡情、亲情、爱情的纯情故事,用透明宁静的田园、落英缤纷的秋色、红装素裹的冬日、燕舞莺歌的春景来刻意营造一种诗情画意,将人们带入一个纯粹的、想象的艺术世界,在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中,他甚至用过去时彩色来与现在时黑白作为对比,突出想象中的纯情与现实中的苍白的视觉对比。

◎ 为保持一隅安身立命的清净地、一块世外桃源,也为保存先祖和故园古老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他们继承中原建筑风格的同时,因地制宜,发挥惊人的聪明才智,独创性的修筑一座抹着神奇色彩的古堡式大土楼,楼分外、中、内三圈,大厅、祖堂、粮仓、水井一应俱全,重重叠叠,气势恢宏,有的地方称作围龙屋,也有的地方叫它围楼。

◎ 于是那些从匆匆都市洪流中挤出来的游人们也渐渐地融入了这一切,这儿真有几分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呢。

◎ 在举世歼杀老鼠时,竟还有这样一块"世外桃源".幸未被全世界的老鼠都知道.--6--"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 看起来方便了学生,实际上,大学成了与外界隔绝的世外桃源、象牙之塔。

◎ 二十年代的中国,居然有如此"理想"的城镇,可不真是"世外桃源"么!怪不得那个"徘徊海滨的人,一溅水花,便觉得有所沾湿,狼狈起来",仓皇而逃的"孤雁"萧涧秋,一踏进这里就感到"无一不使他陶醉",从而"心里充满了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 "……这小小的芙蓉镇倒真是个世外桃源呢!"陶慕侃夸耀说。

◎ 在这样的情况和条件下,怎么能出现超社会的"世外桃源"呢?!

◎ 在六十年代的今天来鼓吹这种"世外桃源",它的反动性、危害性就更大。

◎ 可是,《早春二月》却企图使人相信,在阶级社会里可以出现没有阶级、没有阶级斗争的"世外桃源",你看,芙蓉镇就是一个标本!

◎ 如果我们把《早春二月》编造"世外桃源"的事实跟当前国内外形势联系起来考察一下,那末,我们就不难看出:这是国内外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在文艺领域中的一种反映。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96、五字成语:坐山观虎斗

  【注音】zuò shān guān hǔ dòu

  【典故】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史记·张仪列传》

  【释义】比喻对双方的斗争采取旁观的态度,等到双方都受到损伤,再从中捞取好处。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坐观成败

  【结构】复句式

  【相近词】坐观成败

  【同韵词】鸿图华构、反掖之寇、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不耻最后、三节两寿、痛湔宿垢、挂羊头卖狗肉、遮前掩后、补苴罅漏、东补西凑、......

  【年代】古代

  【灯谜】山上看大虫打架

  【英文】watchinsafetywhileothersfight,thenreapthespoilswhenbothsidesareexhausted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打了一年多还不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国使者陈轸给秦惠王讲卞庄子利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得到它们两败俱伤时一举打死两只老虎,劝秦惠王采取坐山观虎斗的计策,等待时机再消灭这两国

  【成语示例】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时,我们要耐心劝解,决不能坐山观虎斗。

97、六字以上成语:挟天子以令诸侯

  【注音】xié tiān zǐ yǐ lìng zhū hóu

  【出处】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后汉书·袁绍传》

  【解释】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政治要挟

  【结构】复句式

  【相近词】挟天子以令天下

  【押韵词】同谘合谋、水火不投、投鞭断流、粉面油头、招权纳赇、询迁询谋、至知不谋、义气相投、言泉会九流、官报私仇、......

  【年代】古代

  【英文】to have the emperor in one's power and order the dukes about in his name; to usurp power by holding the emperor as a hostage and acting in his name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汉室日益衰弱,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曹操将献帝迎至许昌,并以皇帝的名义号令诸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对付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联合东吴抵制曹操

  【成语举例】朕命白虎驮邱生来,原恶其自矜汉学,凌蔑百家,挟天子以令诸侯,故有投畀豺虎之意。  清·袁枚《续子不语·麒麟喊冤》

  【其它使用】

  ◎ 于是,各国诸侯都想利用周天子这块"天下共主"的招牌,打起所谓"尊王攘夷"的旗号,造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势,好在结盟的会议上、手执牛耳,发号施令。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98、四字成语:七上八下

  【注音】qī shàng bā xià

  【典故】那胡正卿心头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六回

  【释义】形容心里慌乱不安。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心里慌乱不安。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忐忑不安、心神不定

  【相反词】心安理得、若无其事

  【同韵词】拘挛补衲、天不怕,地不怕、危机一发、江山如画、南舣北驾、堂皇正大、因小见大、声势浩大、修短随化、酸甜苦辣

  【年代】古代

  【谜语】7/8;六九;十五只吊桶打水

  【邂逅语】一口吃十五只耗子

  【英语】beagitated

  【德文】vollerUnruhesein

  【教学同步】念着书,一听见篱笆外柳树梢上莺啼燕啭,就想嘬着嘴唇学鸟叫,念书跑了调儿;一听见门外过往行船的纤歌声,心里就七上八下,想跑出去看一看,念书走了神儿。  刘绍棠《蒲柳人家 》初中六册·课文·6

  【成语故事】潘金莲与西门庆通奸,毒死了武大郎,武松向官府告状,官府置之不理。武松决定请街坊邻居作证亲审潘金莲。吏员出身的胡正卿在应邀之列,武松不许他中途离开,胡正卿心里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武松审问完毕,亲手血刃了潘金莲

  【成语举例】他就感觉得七上八下,心里老不自在。  沙汀《烦恼》

  【成语造句】

  ◎ 现在,刘志强坐在餐桌旁,用眼角偷偷观察父亲的脸色,心里七上八下。

  ◎ 孩子的爸爸半年多没来信,孩子们去了好几封信,也没回信,也不知是病了,还是怎么了,我这心里也是七上八下地不安静。

  ◎ 李梅朝一座乳白色绿树掩映的小楼走去时,心里七上八下,不知道等待她的将是什么。

  ◎ 会后我的思想很不安静,到底是不是个人利益呢,思想七上八下不落体,甚至有时觉都睡不好。

  ◎ (有点结巴)这些天闹得我稀里糊涂,二心不定,心里七上八下,不知该怎么好。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99、成语小故事:反复推敲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还是“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文学家韩愈经过这里。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可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马上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眼前。贾岛只好把作诗的事讲了。韩愈听后不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啊!”

  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

  和“推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

100、成语“不可同日而语“的典故由来


成语“不可同日而语“的典故由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几乎每个成语都有自己的故事。今天为你介绍成语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典故由来。

  “不可同日而语”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不能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谈论,表示不能相提并论,互相比较。

  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从而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政治活动。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当时有个纵横家,名叫苏秦。他先到秦国游说秦惠王,结果没有成功。于是,他又到赵国游说。赵国的相国不喜欢苏秦,他又没有成功。后来到燕国,才得到一些资助。接着,他第二次来到赵国,这一回,赵国的国君赵肃侯亲自接待了他。

  他向赵肃侯分析了赵国和各国的关系:“如果赵国与齐、秦两国为敌,那么百姓就得不到安宁;如果依靠齐国去攻打秦国,百姓还是得不到安宁。现在,如果大王和秦国和好,那么秦国一定要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韩国和魏国;如果和齐国友好,那么齐国也一定会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楚国和魏国。魏、韩两个弱了,就要割地,也会使楚国削弱。这样,大王就会孤立无援。”

  赵肃侯年纪比较轻,见苏秦说得头头是道,不住地点头称是。接着,苏秦又分析了赵国的实力和面临的形势:“其实,山东境内所建立的国家,没有一个比赵国强大的。赵国的疆土纵横两千里,军队几十万人,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支用好几年。西、南、东三面有山有水,北面有弱小的燕国,也不值得害怕。现在各国中秦国最忌恨赵国,但为什么它又不敢来攻打赵国呢?原来是它害怕韩、魏两国在后边暗算它。既然如此,韩、魏可算是赵国南边的屏障了。但秦国要是攻打韩、魏两国,那倒是很方便的,它们必然会向秦国屈服。如果秦国解除了韩、魏暗算的顾虑,那么战祸必然会降临到赵国。这也是我替大王忧虑的原因。”

  赵肃侯听到这里,心里非常害怕,急着问苏秦应该怎么办。于是苏秦说道:“我私下考察过天下的地图,发现各诸侯国的土地合起来五倍于秦国,估计各诸侯国的士兵数量十倍于秦国,如果六国结成一个整体,同心协力向西攻打秦国,就一定能打败它。如今反而向西侍奉秦国,向秦国称臣。打败别人和被别人打败,让别人向自己称臣和自己向别人称臣,怎么可以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谈论呢?”

  接着,苏秦又讲了一些如何具体搞合纵的方法和策略。赵肃侯听完说:“我还年轻,即位时间又短,不曾听到过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如今您有意使天下得以生存,各诸侯国得以安宁,我愿意诚恳地倾国相从。”

  于是,赵肃侯给了苏秦许多赏赐,用来让他游说各诸侯国加入合纵联盟。

手机扫码阅读成语故事100篇大全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