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的故事20个短篇

故事大全 2023-04-03 14:35:02

民间传说的故事20个短篇

1、不持一砚归的包拯民间故事

  大名鼎鼎的包拯,是北宋一位刚正不阿、断案如神的清官。

  包拯喜欢书法,对书法艺术也颇有造诣。

  有一次,包拯被调到端州做地方官,这里的端砚非常有名。

  他到任不久,便听说历任地方官员借进贡端砚为名盘剥百姓,砚工苦不堪言。

  为了弄个究竟,一天包拯穿上便服,去砚工最集中的村子了解情况。

  包拯进了村,就听见一间小茅棚里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砚工们正在凿砚坯、刻图纹。

  只见砚工们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他们边工作边埋怨官府要砚多却付钱少。

  回到衙门,包拯立即找来经办贡砚的书吏张考文。这人专用端砚贿赂上司,博取主子的欢心。

  他一听包拯问起端砚的事,便奉上一个优质砚台,并讨好地说还有更多的好砚台要送给包拯。

  本来按规定,端州每年只向朝廷进贡十块贡砚,而地方贪官私自增加数目,中饱私囊,害苦了砚工。

  包拯越想越气,脸色铁青,把张考文送上的端砚“砰”的一声摔在地上。

  张考文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才知道“包青天”果然铁面无私,于是跪地叩头求饶。

  包拯这回可纳闷了:莫非手下人背着自己私受贿赂,藏于船上?他马上把大家召集起来查问。大家都说没有私藏。

  包拯让他从实交代,张考文不敢隐瞒,便一五一十地把历年来贪官劣绅贪污勒索的实情招认出来。

  包拯据此专门出了一份告示,规定不得任意增加贡砚数目,不准克扣砚工的工钱。百姓们高兴极了。

  包拯离任时,端州男女老幼都来码头送行。很多人携物相赠,都被包拯一一谢绝了。

  官船在一片赞扬声中顺江而下,不久就到了羚羊峡。风和日丽的天空突然乌云翻滚,浊浪排空。

  包拯感到事有蹊跷,但他又想自己平生廉正,上天断不会为难自己。然而,过了好一会,风还不停,浪也不止。

  包拯追问再三,这时他的书童忽然跪下承认,离开前有人送了一块端砚,他认为是小事,就私下替包拯收了。

  包拯一听,当即命令书童将砚台取出。这块端砚,外包黄布,砚身雕龙刻凤,果然是方好砚。

  包拯喜爱书法,对文房用具也很钟情。但他连看也没看一眼,随手将端砚抛到江里。

  说也奇怪,砚一落江,顿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

  船开行不久,就在端砚下沉的地方隆起一片沙洲。包裹端砚的黄布顺流而下,一片黄光,变成了沙滩。传说现在广东广利镇的“砚洲”和沙浦镇的“黄布沙”就是这样形成的。

2、宋丑子三对招亲民间故事

  明朝年间,有个村庄叫宋家庄,一对夫妻无儿无女,年过五旬,夫人怀孕,生下一女,为了成人,起名叫丑子。

  夫妻俩,老来得喜,爱如掌上明珠。宋丑子,名丑人不丑,转眼间已过二八,出息的聪明伶俐,人不但长的出众,还是当地的才女。

  老夫妻年近七旬,为老有所养,决定招一上门女婿。

  一日,有一少年路过,见到姑娘,便萌生爱慕之情,不知不觉多看了几眼。

  姑娘并不害臊,看少年眉清目秀,年龄相当,便上前搭话,随口出了个上联:“绿方巾,蓝方巾,看上去南北不分。”

  少年随口吟道:“红绣鞋,黄绣鞋,走起来东西摇晃。”

  姑娘又出第二联:“大门外进来只黑白花猫。”

  少年吟道:“小院里卧着条灰黄大狗。”

  姑娘接着又出第三联:“红白高照,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

  少年又吟道:“绿帘低垂,喜喜欢欢,共度春夏秋冬。”

  三对下来,姑娘甚是满意,立即禀明父母,老人见后也很满意,于是择日给小两口办了喜事。

3、雷王要收租民间故事

  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那时候,天和地离得很近,近到什么样呢?你不见竹子往上长时总偏着头?就是那时留下的习惯,竹梢一直便碰到天上,不偏点行吗?

  那时,天上住的是雷王。他长着一双灯笼眼,眨起来闪耀着绿光;脊背上长着一对翅膀,抖起来扇动着风暴;两只脚又大又厚,走起路震响着轰轰隆隆的雷声;手上拿着板斧和凿子,这里劈劈,那里戳戳,迸溅的就是电光。

  地上住的是人。人的头领叫布伯。布伯会种田,也会打猎,还会很好的武功,在众人眼里是个仗义的好汉,要不怎么能推举他当头领?

  当时有个规矩,人们每年都要给上天供奉些香火,只要供了,就会风调雨顺,就能多收粮食,过好日子。那些香火供给谁?还不是雷王呀!雷王是天上的大神,掌管着地上的风雨。

  有一年,雷王在天上闲得无聊,便转悠到下界来了。布伯见是天上的大神,不敢怠慢,东凑西借,给他摆了一桌山珍海味,还上了陈年老酒。

  雷王吃得饭饱酒足,起了贪心,绿着眼睛说:“我每年都给你们送风下雨,哪能白送白下?今后我要收租。”

  布伯说人们还很穷,饶了大伙吧!雷王不依,头摇得晃晃荡荡。看看犟不过去,布伯想了想,便对雷王说:“交就交吧!你要庄稼的上头,还是要下头?”

  雷王想自己住在天上,高高在上,就说:“当然要上头。”

  布伯答应他秋天来收租。雷王走了,布伯对大伙说,今年全都种芋头。

  众人种了芋头,芋头长得不错,全部长在土里头。秋天来了,雷王按时来收租,布伯指着地上的枝叶,请他拿走。

  雷王一看上了当,想发火,可是自己有言在先,说不出嘴,只好吃了这个哑巴亏。临走时他对布伯说:“明年我不要上头了,我要下头。”

  布伯很爽快地答应了。雷王走后,布伯对大伙说,明年全部都种稻谷。

  众人种了稻谷,稻谷长得不错,谷穗沉甸甸压弯了梢头。

  秋天来了,雷王按时来收租,布伯指着稻根,请他拿走。雷王一看又上了当,想发火,还是没办法出气,心一横说:“明年我上头、下头都要!”

  他想,这么一来肯定布伯要求饶,那后头的事就好商量了,或许还能多分些稻谷。没想到,布伯又爽快答应了。雷王走后,布伯对大伙说,明年全都种苞谷。

  众人种了苞谷,苞谷长得很大,壮硕硕的穗子挂在腰身。

  秋天来了,雷王按时来收租,布伯指着梢、根,请他拿走。雷王看一眼苞谷,再看一眼梢和根,鼻子都歪到了一边,气哼哼回了天庭。

4、逃离匪巢民间故事

  清朝嘉庆年间,川东土匪成患,又数宋彪势力最大,占踞龙头山称王。宋彪的婆娘也是个土匪,匪味相投给宋彪生下了4个儿子。这4个崽儿与爹娘一脉相承,小小年纪就爱干坏事,实在是一群狼崽。匪婆娘战死前留下遗嘱,好好找个师父来教儿子们识文断字。宋彪点头称是,占山为王可不是长久的事啊,得给儿子们留一条后路,决定掳师。

  谁肯给土匪王的崽儿当教师爷呀?宋彪明晓这个,就定下掳师原则:本地的识字先生不掳。到外地去掳师爷,这活儿要精细,人手还不能去多。宋彪启用武艺高强胆大心细的心腹黑龙去掳,黑龙就去掳来一个个教书先生。无奈,那些教书先生宁死不与宋彪同流合污,杀人不眨眼的宋彪都成全了他们,在异乡做了断头鬼。宋彪杀人越多,民愤越大,掳师无果,成了一块心病。宋彪的新夫人杏儿说:“年年掳师,只见尸不见师,如此下去何时了?”宋彪问:“依夫人之见如何是好?”杏儿道:“都怪黑龙不会办事。”宋彪一瞪眼,“此话怎讲?”杏儿嗯了鼻子:“那些赶考的书生,为的是功名,谁肯来落草?那些教师爷,已有家小,好歹有后顾之忧,谁愿来背臭名声?要掳就去掳那些考场失利名落孙山者,或者饥寒交迫的穷酸文人,掳来好酒好肉好话相待,不信他们不听从你这当家的。”杏儿那一说就让宋彪眉头舒展,“只是,除黑龙之外,这掳师活儿就怕别人干不了。”杏儿把头一昂,“那你还信不过我?”

  “你,你手无缚鸡之力,能掳师?”宋彪摇头。

  “你以为用武力相迫,教师爷就会来吗?”杏儿道,“就是人来了,那心儿也早去了。”说完,抽身就走。

  宋彪就为难了。这杏儿是黑龙掳来的长得面容姣好的民女,至今宋彪还没有弄明白,这杏儿为什么来山后就十分的愿当压寨夫人?她的鬼点子很多,莫不是哪一股土匪抛来的一个绞绳儿,宋彪一直对杏儿防了又防。她主动说出去掳师,该不是要趁机逃之夭夭吧?但是,杏儿的掳师之论确实有道理,人来心不来的师,杀了他们又有何妨?也好,就让杏儿去掳师,探探她的心迹。

  当夜,宋彪就与黑龙单独喝酒。黑龙知道当家的要与他议事,先闷住声儿。宋彪讲了掳师的事,这次由杏儿选师,你黑龙陪她走一趟就行。黑龙说:“大哥,你放心好了。”

  “如果杏儿不愿回山,你该怎么办?”宋彪问。

  这可是黑龙没有想过。

  “这块黑布给你。她不回来,你就把她的脑壳包了提回来见我。”宋彪很平静地说。

  黑龙接那块黑布时,不免手在发抖。

  “你不用害怕。”宋彪微微一笑,“给你俩半月时间,归来你喝解毒药还来得及。”

  黑龙心里就发寒了,原来宋彪早在酒中下了毒呀!这一趟差事,办砸了小命就丢了。好狠毒的宋彪!宋彪叫人传来杏儿,说:“我同意你去掳师。黑龙全听你的,他护着你去。不过,半月归山为限,掳得没掳得师都要回来!好了,你俩就去准备,今晚上就偷偷下山。

  第二日,他俩就扮着一对夫妻行走在乡路上。走着走着,杏儿停下了步子,泪儿直淌。“嫂子是走乏了还是身子不适?”黑龙问。

  “一路见了农家老小,我突然思念起家来,不知老母可在人世……”杏儿就簌簌泪下,“我好歹是不清白的人了,跳进大海也没法洗白。好歹得回家去看看老母,看了就放心跟当家的。”

  “你是知道大哥规矩的!”黑龙不得不说了。

  “你还念叨他呀?”杏儿说,“当初我是看上你才跟上你走,谁知你是土匪啊!现在,我还看上你……”她那一说,真让黑龙心中大起波涛。当时他装扮为一个农家小子,欺骗了她上山。“你知道我顺从宋彪为啥?就是为了你呀!你当土匪,有一身好功夫,我等着你有朝一日会远走高飞!去过安稳日子……”

  “嫂子,这可不行!”黑龙不便说出他已经喝下了毒酒,即便此时远走高飞也活不过20天的。“这是你的命,也是我的命呀!”

  杏儿眼珠一动:“对了,我俩何不找个算命先生算算命,看今生今世有无姻缘。”

  黑龙苦笑,与她硬顶不行,不妨稳住她的心,来个逢场作戏。“好吧,那就试试。”

  于是,杏儿就高兴了,一路拦人就问,哪儿有算命先生。那时的算命先生可多啦,很快有人说附近就有一个,姓白,人称“百事通”白先生。“他可在家?”杏儿问。那人说,他精明一世糊涂一时,给一个恶棍算错了命被打断了腿,他不在家还到哪儿去?

  杏儿就和黑龙直奔那儿去。那个白先生见有人主动找上门来了,从那被窝里爬起来,脸笑得稀烂:“贵客贵客!我三天前就知道你们夫妻要来呢!”没错,杏儿他俩装扮的是夫妻,白先生还不胡诌吗?杏儿灵机应变:“我俩婚后三年,还不见有儿女,因此请先生……”白先生哈哈大笑,“小菜一盘,要想求子嘛……”白先生打住话,先伸出手来要钱。杏儿赶忙先递过去银两,白先生笑哈哈收了,就油嘴滑舌地算起命来。他把他俩吹捧得天上有地下无,世间最好的一对鸳鸯相配,来年必得贵子,是当帝王的好命哪!

  “先生会识文断字吗?”杏儿问。

  “识文断字算个什么呀?”白先生海吹,“四书五经都通读过,老夫倒背如流。”

  “那……”杏儿说,“容我夫妻商量后有要事相告。”杏儿就拉黑龙到一边去,讲,这个白先生看来有真才实学。他断了一条腿,掳他到山上去跑不了,只好安心当教师爷了。黑龙想想也有道理,就他孑身一人,老了也有个依靠,在山中安享晚年是便宜他了。杏儿回到白先生处说:“老先生不知愿否当教师爷,有一大户人家想求师教子。”白先生一拍腿:“小菜一盘,论教书,什么顽劣童子也不在话下。”杏儿就对黑龙说:“还等啥,背着老先生走。”

  到了一片林子地,白先生发觉不对劲儿,大吼大闹。黑龙放下他:“实话告诉你,龙头山上的宋彪大王请你去当教师爷。你愿意就乖乖的别吭声儿,不愿意老子就一刀子结果你,免得我白费力气背你上山。”白先生一听,吓得面如土色,稍后回神过来,说愿意。黑龙就用身上那块黑布将白先生的眼睛蒙上了,然后歇息。

  杏儿把黑龙拉过一边说话,“你把他背上山后,我在老家等你下山来。”

  “那怎么行啊!”黑龙眼露凶光,她要跑?

  “师爷请到了,宋彪还会把你怎样?”杏儿说。

  “你不回山,他会放过我吗?”

  杏儿冷冷一笑:“我回去他更不会放过你!他为什么要我俩装扮夫妻?难道他不怀疑你弄假成真?山上这些月来,你对我好瞒得过他的眼睛?我要是与你高高兴兴回山,他对你的疑心就更大了。我不回山,说明我俩没扭在一起,我还恨你,看不上你!还有这个!”杏儿从身上取出一个壶儿来,“他早给你毒酒喝了。还好我早有防备,偷得了这些解毒药。”杏儿把解毒药给了他,“我的话是真是假你回去就知道了,他宋彪不会给你解毒药的。他会说,去把杏儿弄回山来,再吃解毒药不迟。那你就正好下山。”杏儿哭出声来,“我等着你,远走高飞……宋彪迟早要害你!他在梦中说过要杀了你!”

  黑龙见她说得那么真诚又滴水不漏,一咬牙:“好,你等着我!”

  黑龙把白先生背回了山,宋彪见杏儿未归果然大怒,真是让黑龙下山找回杏儿后才给他解毒药。黑龙暗暗高兴,喝了宋彪的一碗酒。可他哪里知道,这一次酒中才有毒,他下山不久就倒地而亡。杏儿给黑龙的解毒药是假的,利用宋彪的心狠手毒,骗过了黑龙。

  杏儿用自己的智慧,成功地逃脱了魔爪。

5、对联对出金木姻缘民间故事

  民国年间,朗州乡下的赵家村有个铁匠叫赵青山,有一独生女儿宝翠,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小美人,又读过书,十分聪明。宝翠17岁这年,有个大户人家托媒人来向赵家提亲。赵青山两口子也想把女儿嫁出去,可宝翠不答应,说爹妈老了没人管,她想招个上门女婿。赵青山两口子感动之余只好依了她。

  常言道师徒如父子。赵青山有4个徒弟,他想从中招一个女婿。宝翠同几个师兄感情都不错,知道师兄们都喜欢她,但她不想因为嫁了一人而伤了另外3个人的心。为了公平起见,宝翠决定仿效古人,出联招亲。

  这天,赵青山陪女儿来到打铁间,对徒弟们说,女儿宝翠准备出联招亲,她出一上联,谁对出来、对得好,就招谁当女婿。徒弟们一听,个个喜笑颜开。宝翠见大师兄用钢钳夹住烧红了的铁块在铁墩上锤打,就问他打的是什么东西,大师兄说是一把铲子。宝翠灵机一动,出了上联:

  铁锤打铁铲铁打铁。

  师兄们一惊,想了好一阵子也没回答上来。

  “这样吧!”宝翠说,“我给师兄们3天时间,谁先对上我嫁谁。如果对不上来我再出一联。”说完笑嘻嘻地走了。

  一晃3天过去了,赵青山的徒弟们谁也没对出来。宝翠对联中8个字就有6个字是“金”旁,想要对出来,除非下联中也有6个字用同一个偏旁,这也太难了。

  恰好这天,赵家来了3个姓鲁的木匠,是父子仨。赵家的小楼房有几根檩条因长期漏雨朽了,赵青山请他们来换新的。

  老木匠的小儿子鲁小亮见几个小铁匠因为答不出师妹出的上联唉声叹气,便去问赵青山,他可不可以参加应对。赵青山同意后,鲁小亮笑了笑说,要当着宝翠的面对下联。宝翠出来站在小楼上,见小亮一表人才,心里一高兴就把上联说了出来。小亮看了一眼要修的楼房,吟道:

  杉木修杉楼杉连杉。

  “对得好!”赵青山高兴地对老木匠说,“老哥,看来俺闺女和你家小儿子有缘啊!”

  “慢!”不料宝翠却说,“他家是木匠,俺家是铁匠,小木匠能对出来是巧合,不一定有真才。如果我再出两联,他都对出来了,我才服他。”

  鲁小亮微微一笑,说:“请姑娘出联吧!”

  宝翠在走廊上边走边想,突然看见村外的一条河,灵机一动吟道:

  清溪潺潺浊河滚滚海涌浪。

  众人一惊,好联啊!溪水流到河里,河水流到海里,每一个字都有“水”,看小木匠怎么对得出来!

  鲁小亮也吃了一惊,他从小跟教私塾的爷爷学做对联,难道今天要败在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孩手下?他一时想不出来如何应对,一着急也学宝翠那样踱来踱去。这时,他瞥见了打铁间里的火炉,叫了声“有了”,随即脱口而出:

  灶炬灿灿炉焰炀炀煤燃火。

  鲁小亮吟完,楼上的宝翠想了想,笑道:“小木匠,算你对上了,但这也是我家打铁的火炉打开了你的思路。你能不能换个别的来对一下?”

  “那你说换什么?”小亮说,“我若自己换了,你又会不依,我看还是由你定吧!”

  “好,”宝翠说,“我也不为难你,既然你们家是木匠,那就用‘木’对如何?”

  “行!”小亮接招后,抬头望了一眼四周的林木,时值深秋,许多树木都已凋零,只有橘树还保持着苍青之色,又瞥见竹篱边有一个木槽,槽里有半槽用来维修火炉的观音土。他走到竹篱外一棵小松树旁,折了一节松枝插到观音土里,然后吟道:

  枯木朽朽橘树荣荣槽栖松。

  “好!”赵青山情不自禁地又叫了起来,他开始喜欢上小亮了。小亮赶忙向赵青山打拱致谢。

  “别高兴得太早!”宝翠说,“本姑娘还有第三联呢!”

  “那你快出吧!”小亮表面上很镇定,心里却忐忑不安,不知宝翠又要出啥怪联。

  随着一阵风过,楼边的枫树叶发出响声,宝翠手掌儿一合,叫了声“有了”,脱口而出:

  东风南风西风北风,东南西北四季风,风送风风迎风,风送风迎乾坤改。

  众人大吃一惊,这么长的对联,净是风呀风的,怎么对呀?谁知小亮听了却喜出望外,他看到远处一座白云缭绕的大山,马上吟道:

  山变水变天变地变,山水天地无穷变,变演变变促变,变来变去道路通。

  “对得好!”村学堂的姚老先生从门外走进来,朝赵青山打了一拱说,“赵老板,我在门外听了许久,宝翠姑娘和小木匠真乃天作之合。若不嫌老朽才疏学浅,到你招婿那天老朽愿送副婚联来讨杯喜酒喝,不知你意下如何?”

  “好,好!”赵青山高兴得合不拢嘴,问女儿,“翠翠,你看?”

  “全凭爹爹做主。”宝翠脸一红,害羞地钻进闺房。众人见姻缘已定,都哈哈大笑起来……

6、石夫人的传说民间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村落叫甜水村,是当地最富裕的村子,它的邻村叫上阳村,是当地最穷的村子。甜水村住处着一位大宦人家——石府。石老爷以慈悲为怀,拥有一位淑雅文静的女儿——石禹珠。她天生聪慧,深得石府二老喜爱。

  上阳村有一姓柳的人家,他们有位公子叫柳文毅。柳家先前是甜水村最富裕的,但因他爹,使家道中落,不得不被迫离家,投奔到邻村。他知书识礼,满腹经纶,但天意弄人,他唯有与他母亲相依为命,过着一日一餐的生活。

  石老爷将近大寿,准备在甜水村举行寿宴,并标出人人平等,无论是远方还是近邻,来者是客的牌子。

  到了大寿的那天,石府门外张灯结彩,柳文毅路过此地,便想起昔日,不禁惭愧点头。当他走到山坡的一头,忽然听见有人喊救命,他立刻放下东西,随着声音寻找。

  “这位公子,你救救我吧。我被毒蛇咬了。”石禹珠捂住脚,痛苦地呻吟。“只有小姐一人在山中此行。”柳文毅正在为石禹珠包扎。“我今天早上来山上寻苦灯花,今日乃是家父寿辰,家父最喜欢吃苦灯粥,唯有一人独自来寻,才有意义,不料……”石禹珠小声哭泣。

  “小姐的伤不是毒蛇所咬,而是乌山蛇,它没有毒,并无大碍。”柳文毅扶起石禹珠。“家父不能吃到我做的苦灯粥,真是惭愧。”石禹珠拭泪。“你有心就好,父母最大的愿望乃是看见自己的儿女好,自己就好,你这么有孝心,一定会感动上天的。”文毅深情地说。

  “我送你回家吧。”文毅背着禹珠来到石府。“你是这家的女儿?”文毅惊奇地说。“这是我家府邸,不知敢问公子大名?”禹珠叫喊了下人。“岂敢,久闻石老人慈悲,石老爷之女更是之女更是了得。今日一见,果不其然。在下姓柳,名文毅。”文毅鞠了一躬。“小女子石禹珠,得恩人相救,不知是否去府上一叙。”禹珠挥了挥手,但文毅拒绝了。“因为母亲在家,见自己还不归,会着急的。所以,在下告辞。”文毅离去时,石禹珠依依不舍。

  从那以后,石禹珠对柳文毅产生了好感,柳文毅也对她有了好感。

  眼见女儿一天比一天长大,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石老爷听说本村轩辕家有位公子叫轩辕风华,一表人才,早对石禹珠有了爱慕之意,两家从小订了娃娃亲,亲上加亲。

  石禹珠对轩辕风华并没有任何有意,她心里只想着柳文毅,眼看大婚的日子来临,石禹珠不得不逃走到上阳村找柳文毅。柳文毅的母亲坚决反对,因为这会危害他的性命。

  连夜里,柳文毅带着石禹珠逃走,逃到岭南(今温岭),那是日出的地方,他俩都一同坐在山顶上,看到太阳的第一眼,是见证他俩爱情的时刻,第一缕阳光照射在他俩的脸颊上,他们紧紧抱在一起,开始他们新的生活。但柳文毅母亲去了石府,说明了一切,轩辕风华气惨了,连夜寻找他们。

  他们男耕女织,过了短短的幸福的几天,当地人因知石禹珠之父,所以叫她石夫人,石禹珠每天都到集市上去卖菜,而柳文毅在家教当地孩子读书。这样的场景是美好的,但是好景永远都长不了。

  轩辕风华找到了他们的住处,一天,石禹珠去集市卖菜了,而柳文毅在家教书。轩辕风华找到了他,并强行把他找到,当石禹珠赶回家中,却看见房子在熊熊大火中燃烧。村民们正在救火,一位妇人跑了过来说:“有一个人带着一群人把我们围住,单独留下了柳先生一人,把他给杀死,放在火中。”妇人边擦眼泪边嗲嗲地说着。

  石禹珠拿着匕首,直到轩辕府,并把轩辕约在了岭南山,她用刀子插进了轩辕风华的心。轩辕风华仍笑着说:“我把心给了你。”便倒下了。当人们赶到,石夫人坐在山崖边使劲地哭,流了好久的泪,慢慢地化成石像。据说,虎山公园旁边的湖就是石夫人所流的泪,她屹立在山腰中,形成了巨大的石像。石夫人愿意用一生来等他,她的手中仍握着一枝柳条,因为柳条是她最爱的人……

7、寻狐妻民间故事

  相传在很早以前,营州府迁民县有一个小山村,村里有一个小伙子姓萧名迪,父母在世的时候,一心供他读书,也好取个功名,为萧家光宗耀祖。萧迪聪明伶俐,是块读书的料儿。可惜他福薄命浅,在他十几岁的时候父母相继去世,就他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度日。可是无论生活怎样磨难,他仍迷恋诗词歌赋和音律,以此为乐。一般的乐器都会摆弄,知名的曲子,只要听人演奏一遍,他就能牢记在心。

  一个春日,萧迪劳作一整天,把自己的那点田地耕种完了,虽累一些,但心里还是很高兴。自己做了晚饭,吃饱了,饱吹饿唱。他看看外面,月色明朗,他觉得不能辜负月圆花香的好时光,他拿上笛子和箫来到院子里,站在老梨树下就吹奏起来。梨花开得正盛,萧迪心情也格外地好,吹了一曲又一曲,古曲《春江花月夜》、《广陵散》吹得荡气回肠,连他自己都被感动了,吹着吹着就有眼泪流下。

  “哟呵!真看不出,不仅箫吹得好,还是个多情的种呢。”

  萧迪听见有人说话,箫声就住了,睁眼一看,原来身边站着一位婷婷玉立的女子,一袭红色长裙,在明月繁花的背景下,更显朦胧而脱俗。细看女子,身材修长,明眸皓齿,人间少有的丽质。他惊喜地问道:“你是谁?”

  姑娘嫣然一笑,回答道:“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怎么,不欢迎啊?”

  “不,我是说,天这么晚了,姑娘单身一人从哪里来?”

  姑娘又道:“关山难越,莫问来时路。我只是匆匆过客,被你这如泣如诉的箫声引来,真是花好月圆,箫管吹出声声慢。”

  萧迪接过说:“月白风清,梨下引来步步姣。吹得不好,让姑娘见笑了!”

  姑娘拍手道:“钟期既遇,奏流水何以惭。想不到这小山沟里也有如此雅性之人,超凡脱俗,真是难得呀!”

  箫迪说:“知音难觅!夜深天凉,如不嫌弃,何不到茅舍一叙?”

  姑娘掩袖笑笑说:“好啊。”就轻举莲步向萧迪的小屋走去,走到门口她深情地看了萧迪一眼,娇声说:“没安好心。”萧迪乘势拥住姑娘,双双走进了屋子里。

  第二天,村里人都看见萧迪的家里来了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说自己叫胡妩妹,问她是哪里人氏,她不肯说。

  没几天胡妩妹就和萧迪结成了连理,从此两口儿不论是劳动,还是吹笛弄箫都是成双成对,形影不离,家里是夜夜箫歌,引得村里的年轻人好生羡慕。都说萧迪这小子艳福不浅。

  欢欢乐乐日子过得快,一晃半年过去了。这一天,不知从哪儿来了一位年长的道人,此人仙风道骨,鹤发童颜。他见到萧迪后惊异地说:“施主身上的妖气很重!是何缘故呀?”

  萧迪说:“道长何出此言?我身上哪会有什么妖气。”

  道人说:“出家人不打诳语,有无妖气,贫道看得出来,你也不用瞒着,一年里你是否有什么奇遇?”

  萧迪怯怯地说:“春天梨花开的时节,遇上了我的妻子,就和她结成了夫妻。”

  道人紧问道:“那么,她是哪里人氏?”

  “我问过她,只是她不肯说,只说是过路之人。”

  道人捋捋飘胸的白髯说:“这就对了。那你发现她身上有什么怪现象发生没有?”

  萧迪说:“没啥怪事呀!哎,对了,我见她睡着时,时常有两个火球儿在屋顶上下动。”

  道人小声说:“过来我告诉你,你再看到火球出现时,你先把你的嘴张开,然后把她的嘴捂上,这样对你有好处。”

  老道人的话,萧迪记在心里了。当日夜里,萧迪故意晚睡,胡妩妹先睡着了,不一会儿火球就出现了,上下翻动。萧迪就按着老道的方法,把自己的嘴张开了,伸手把胡妩妹的嘴刚捂上,火球就忽地一下落入萧迪的嘴里,钻进了腹中,这时,胡妩妹惊叫一声就坐了起来,痛不欲生地说:“这下你可把我害惨了!”

  萧迪惊诧地说:“怎么了?”

  胡妩妹泪水涟涟地说:“实话跟你说吧,我是一个修炼六百多年的狐仙,我苦炼了几百年的仙丹,让你给吃了,我的道行一下子就减退了三四百年。我真舍不得离开你呀!可我们的缘份已尽,我不走是要遭到惩罚的,不走不行啊!”说罢哭泣起来。

  萧迪见胡妩妹伤心成这个样子,也哭将起来,边哭边说:“该死的牛鼻子,原来他是害我们呀!这可咋办呀?能吐出来不?”

  胡妩妹强颜苦笑一下说:“我的傻相公,吃进肚子里了,怎么吐得出来呢?”

  萧迪听完抱住妻子说:“你不要走,不管你是人还是狐,我都离不开你!你要是走了,会想死我的!”

  胡妩妹说:“不走是不行的,你要是实在想我就去找我吧,从这里一直往西北方向走,要渡深河,跨海洋,游过、袱水寨,越过背牛顶,到了裂山头,我家就在裂山里面。”

  萧迪说:“怎么都是水,我不会、袱水呀,过河跨海的,我怎么过得去呀?”

  胡妩妹说:“怕难就别去找我!”说完就不见了。胡妩妹走了,就剩萧迪一个人,如果没有胡妩妹的出现,他一个人过清闲日子习惯了,也算悠然自在。可是胡妩妹来到他家后,夫妻恩爱,百般柔情,日子甜甜蜜蜜,胡妩妹这一走,他倍感冷清。开始几天,他只以吹箫打发时间,只是笛吹裂,箫吹断,也吹不走他对胡妩妹的思念。后来,他笛也懒得摸,箫也不想拿,整天蒙着被子在炕上躺着,可是这样更是寂寞难耐,思妻心切。不行,不管千难万险也要找到妻子。他简单地收拾了行装,带上箫笛,就踏上了寻妻之路,刚走半天,他就向老乡问路:“大哥,到深河怎么走?”那人说:“我们这地方就叫深河。”“啥?深河不是深不见底的大河?”“对,深河不是河,只是这个地方叫深河。”

  萧迪喜出望外地说:“好,深河不是河,那海洋是海吗?”“海洋也是个村庄,你已经走过来了呀。”

  “哦!原来滴水没沾就渡过了深河,也跨过了海洋,这路也不难呀!”他赶路也更来劲了,到了黑天,到了一个地方找了个小店住了下来,一打听,恰巧这个村庄就是袱水寨,萧迪乐了,心里说:“看来袱水寨也不用、袱水了。”

  第二天一早,萧迪就打听去背牛顶的路,店家告诉他,背牛顶就在北面的大山里,上背牛顶要蹬柏木梯子。他就往北奔着大山走,他爬山越岭,钻沟蹚过森林,真是好不容易找到了柏木梯子,这座山又高又陡,险处都有梯子,直搭到山顶,他顺着梯子艰难地爬上了山顶,举头向四周嘹望,惊喜地看到东北方向有一座更高的山,山头上裂个大缝,这肯定就是裂山头了。他急忙顺着梯子下了背牛顶.向着东北方向疾走如飞,累得全身汗湿,才到了裂山下。只听有声音说:“裂山是昼张夜合的,太阳就要落山了。”

  萧迪四下看看,也没见到一个人影,他高声问:“你是谁?你是谁?”就是没人应。他一看西山的太阳已剩半个了,他三步并作两步地跑进了裂山,刚进去,就听“咔叭”一声,裂山合上了,里面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他摸着黑往前走,又累又怕,全身就像是从水里捞出来似的。也不知走了多远,突然发现前面有一点亮光,他高兴极了,就向亮光走去,到跟前才发现是一座青堂瓦舍的大宅院。靠一头的屋子里透出灯光来,好在院墙不高,他翻墙跳了进去,悄悄地摸到了亮着灯光的窗下,用手指抿点唾沫,把窗纸掏个小窟窿,单眼吊线向屋里一望,让他喜不自胜,正是妻子胡妩妹在秉灯读书。他情不自禁地喊:“娘子,快开门,让为夫想得好苦啊!”

  他这一喊不打紧,屋子里的灯立刻就灭了,院子里鸡鸣狗叫,其他屋子的灯都亮了起来。只听有人喊道:“有贼!快来抓贼呀!”萧迪哪能跑得了,被抓个正着,被几个大汉按颈扭臂押到灯火通明的大堂上。只见大堂的太师椅上端坐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老者慈眉善目,仪表堂堂。老人干咳两声,然后启齿问道:“来者何人哪?怎么深夜擅入我的私宅呀?”

  萧迪慌忙施礼,述说了来意。

  老人听后,说:“找你的妻子?你的妻子叫什么名字呀?”

  “回老人家的话,我的爱妻叫胡妩妹,我猜想不是您的女儿,就是您的孙女儿,求老人家开恩,让我见见她吧!”

  老人说:“我们这儿没有叫胡妩妹的,年轻人到别处去找吧。” 萧迪坚持说:“她就是你家人,刚才我还看见她在那边的屋子里读书呢。”

  老人有些愠怒地说:“放肆!我说没有就是没有,你看到的那个人是我的孙女,怎允许你个外人偷看?见你憨厚老实的份上,就饶过你这一回,你走吧。”

  萧迪倔强地说:“见不到她,我就是死也不走!”

  老人叹息一声说:“看来你是不到黄河不死心,不碰南墙不回头呀。那就了却你的心愿吧,把我九个孙女都喊来,你看哪个是你所说的人,如果没有,你就必须得走。”老人又对仆人说:“去,把老夫那九个宝贝孙女都给我唤来。”不一会儿,八个窈窕女子就排成一溜儿走进堂来,第一个进来的就是胡妩妹,萧迪非常高兴,啊!怎么都一模一样呢?女子们走上前,没有一个理他的。这时老人说:“小伙子呀,你可看好喽,哪个是你要找的?”萧迪摇摇头,从怀里摸出箫管吹了起来,仍然没有一个有特殊表情的。这时老人哈哈大笑说:“怎么样?没有吧?我说没有就是没有,老夫还能骗你么!到别处去找吧。”

  萧迪不依不饶地说:“老人家,您说您有九个孙女,怎么只来了八个?没来的那位肯定就是我的妻子。”

  老人发怒了:“你,你也太没规矩了吧!来人,把这个无赖之徒给我拖出去!”应声上来两个大汉,掐住萧迪的胳膊硬拖出去扔在大门外。可萧迪哪肯走,因他吃了狐狸的仙丹,又来到了狐仙洞府,他也就成仙体了,不吃不喝,他就在洞府外吹笛吹箫,想以自己的乐声唤出自己的妻子。可他哪里知道,胡妩妹失去仙丹后就被罚,关在深山洞府里苦苦修炼,哪出得来呀。从此以后,这裂山也不裂开了,时常从山里传出很动听的音乐声,越是下雨阴天,萧迪越是思妻心切,就吹得越欢。久而久之,人们就管这座山叫“响山”了。

8、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民间故事

  传说早时有一年宣化府摆下擂台,周围各个州县的武功强手都云集于此,这个擂一共打了21天,死伤了很多人,最后有一个和尚,人称“生铁佛”的击败了其它对手,夺得了头名。

  一年之后的一个冬天,生铁佛出外化缘,看见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孩躺在雪地里,冻僵许久了。生铁佛将他抱回来,热汤热水将他救醒,又留他住在寺中,当了一名和尚,法号法缘。

  法缘生性聪明,悟性极高,很得生铁佛的喜爱,将自己的一身武功倾囊传给了法缘。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生铁佛年事已高,患病卧床。一日夜里,突见法缘拿了刀站在自己床前,正在吃惊,只听法缘说:“我是十几年前在宣化擂台上被你打死的陈武师的儿子,今天我要给父报仇。”说罢举刀就砍,就在这时旁边伸出一条板凳,架住了他的刀,原来是大师兄法慧,法慧说:“你想报仇,难道就不知报恩吗?师父如不救你,你早已冻死了,我听说过‘恩师如父,生父师父,皆为父’,你为了生父杀死师父,就不怕后人耻笑吗?”法缘羞愧难当,赶快脆下向师父道歉。

  后来人们常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来表示对师长的尊敬。

9、马马虎虎民间故事

  人们常用“马虎”这个词形容办事粗心大意、草率从事、不认真负责的人。要弄清“马虎”一词的来历,还得从一段有趣的传说谈起。

  宋朝时,京城有个画家很出名。一次,他被人请去画一只虎,刚画一只虎头,就有人请他画马。于是他就在虎头后面画了马身子。请他画马的人惊奇地问:画的是马还是虎?画家答道:“马马虎虎。”以后,他大儿子问他画的是什么,他答是虎,二儿子问他画的是什么,他回答是马。

  后来大儿子去狩猎,遇见一匹马误认为是虎,便将马射死,结果只好给马主人赔偿损失。二儿子在野外碰上虎,认为是马,便要骑它,结果被虎咬死。画家痛心地把画烧掉,并且做了一首诗以自诫:“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大儿依图射死马,二儿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从此,世间便有了“马虎先生”之称。

10、山神讲故事民间故事

  在阳洞滩的半山腰上有一个岩洞,经常有山神在这里讲故事。

  包亚和依亚合伙做盐生意,发了财,从广西挑铜板回来。包亚想独吞钱财。他俩走到阳洞滩时,包亚指着十丈高的瀑布说:“哎呀,快来看啦,龙潭里有两条龙相斗哩!”

  依亚伸着脖子去看,包亚就从背后一推,把依亚推下悬崖去了。

  依亚摔在岩洞边,伤了腿。天又黑了,走又走不动,真是上下为难。这时,从洞里出来一个老公公。依亚不由分说,就向老公公哀求借宿。老公公说:“这里不安全呀,每天晚上都有豺狼、虎豹来这里讲故事,闹个通宵才去,只怕伤害你啊!”依亚又哀求说:“老公公,我腿摔伤了,走不动,求你开个恩吧!”土地公公见依亚落难,答应收留他。并交待说:“今晚不管狼来、豹来,你千万别声张,一声张,我就难保你了。”依亚满口答应。

  吃过晚饭,依亚按老公公的吩咐躲在楼上,静静地听着,不敢入睡。半夜里,山风呼啸,野兽嚎叫,依亚心里直打寒噤。

  狗熊一到门口就大叫起来:“阿公呀,今夜屋里怎么有股生人臊气?快把生人拖出来,让我们塞塞牙缝。”

  狼来了,凭着灵敏的嗅觉,大声说:“好大的生人气味,快搜出来消夜。”土地公公哈哈地笑,说:“你们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白天来往行客路过这里,都在树荫下歇脚,怎么没有生人气?莫去找麻烦事,快进屋里讲故事吧!”

  老虎、豹子也来了,同样叫嚷:“老阿公,有生人气,快搜出来,好当瓜籽嗑,边嗑边讲古,多好呀!”

  土地公公说:“你这个山中王也不想啊,白天人来人往怎么没有生人气?快快坐下来,莫耽误时间讲故事。”

  大家围着火塘,七嘴八舌地讲起故事来。

  狗熊首先说:“世上的人真傻,有了病只知道去求神问卜,不知道去舀洗病泉里的水去治。”

  “洗病泉的水真能洗病吗?”狼问。

  “当然能。这口泉就有点贵气,不管什么病,只要喝它三掬,内病就好。跌打损伤的,弄点泉水抹它个七七四十九下,就能接骨生肉恢复完好。”

  猿猴说:“我知道这口泉,在独岩山顶上是不是?”

  “可惜世人还未发现呢!”

  侬严听了,暗暗记在心里。

  猿猴说:“我也讲个古把你们听,世人只会勾心斗角抢现成的,不会自己去找找。在金峰山下有个金螺洞,洞里有架金芦笙。这架金芦笙是世上的宝中之宝。如果谁得了这架芦笙,吹起来,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狐狸说:“就是洞门打不开。”

  老虎说:“我力气大,只有我能开。”

  狐狸说:“树大招风,力大无用。金螺洞口有座金螺岩,哪个撬得动它!”

  云雀听了说道:“我有个法子,只要你唱‘石门开,金门开,探宝人我要走进来’,然后在金门上拍打三下,金门就会敞开的。”

  侬亚听了,又暗暗记在心里。

  天亮之前,山神兽散了。侬亚也告别土地公公上路了。

  侬亚撞撞跌跌,顺着岩湾路走去,见一座陡峭的山岩上嵌着“洗病泉”三个斗大的字,满心喜欢。他爬上山顶上,果然有一口清澈透亮的山泉。他一连掬了三捧水,咕噜咕噜地吞下肚里,又用包头帕浸湿泉水,浑身抹擦,不一会儿,只觉得每个关节都咯咯地响,心里好象有个老鼠往喉咙里爬,禁不住“哇”地一声,吐出茶碗粗细的一堆污备,浑身舒畅极了。不知哪里来那么大的劲,他跋山越岭,腿不软,腰不酸,气不喘,一口气走到了金峰山下。他绕着金螺洞左看看,右看看,金螺岩挡住了洞门口,哪能动它分毫!他按支雀讲的唱道:“石门开,金门开,探宝人我要走进来。”唱罢,又拍打三下,金螺岩挪动了,金门开,霎时,霞光万道从洞里迸射出来。侬亚眼花缭乱,赶紧用包头帕蒙住头,摸进洞里。洞里奇珍异宝应有尽有。那些珍宝他一样不要,单单只要了那架金芦笙。侬亚刚出洞门,金螺岩又光啷一声巨响,把洞口堵住了。

  侬亚得了金芦笙,走下金峰山,山下的禾田受枯萎,老百姓正“抬张郎张妹①”走村游寨,烧纸马祭神求雨。侬亚看到这般景象,心里着实通过,于是他把金芦笙吹起来:

  依依呜,依依呜,

  黎民百姓受茶毒。

  四海龙王齐听令,

  落阵大雨救五谷。

  吹了一遍,阴云密布。

  吹第二遍,四海龙王乘云驾雾来以山梁上。

  吹第三遍,雷公电母风嫂来了。

  接着天上下起了倾盆大雨,百姓笑逐颜开,无不感谢侬亚。

  第二天,侬亚走到“叫化村”,叫化村的人没吃没穿,个个当叫化子。侬亚又吹起芦笙来:

  依依呜,依依呜,

  看见百姓我想哭。

  快来白米救苦人哟,

  快来腌鱼和腌肉。

  只要芦笙的声音传到的地方,米呀肉呀。堆山堆海的。人人都可享受。

  人有耳,壁有缝,侬亚的金芦笙救了一方穷苦人的事让包亚知道了。包亚想:侬亚摔下悬岩没有死吗?他哪里又得了这把金芦笙?

  包亚来到叫化村,侬亚正给叫化们分金分银分米。包亚一看,就说:“哎呀!我的弟弟呀,可想死我了,在阳洞滩上看龙相斗,我怕你跌下去,就用手去拉你,谁料我的手才触到你身上,你早就跌下去了,害得我找遍了每条山沟,寻遍了每条岩缝,都没找着。我只好把我俩赚的银钱,全部给你做了‘道场’度你早日长仙,谁料你还活着。”

  侬亚是个厚道人,过去了的事也就算过去了,他还是把自己的经过,从头到尾,一点一滴地告诉了他。

  包亚听了,心里痒痒的。他想:“犁弓是挺不直的,傻子是教不乖的,侬亚得了恁多钱都散给了穷人,自己不会快活快活,真是傻子!”

  包亚自个竟跑到阳洞滩悬岩上,腰间捆根麻绳,慢慢的吊下去。到了岩洞边,假装摔伤了腿,爬进洞里,对土地公公说:“老公公呀,您老大慈大悲,救苦命救难呀,留我住一宿吧!”

  土地公公说:“难呵,这个地方每天晚上都有野兽来讲古,它们要吃掉你的。”

  包亚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老公公,我摔伤了腿,实在走不动了,请发个善心吧,日后小弟一定感谢您!”

  土地公公说:“我不是不愿留你,只怕猛兽来了你耐不住,被它们发觉就没命了。”

  包亚答应决不声张。

  晚上,野兽又三三两两地来了。它们都打着响鼻,连连吼叫:“有生人气!有生人气!”

  土地公公说:“今天又有一伙生人在权荫下歇脚,留下臊气,快进屋讲故事吧。”

  大伙又围在火塘边讲故事。老虎说:“世人的确不晓事,公公门前那棵千年松的皮就是一件宝,只要剥它手指大一块背在身上,别人就看不见你,你就是走进皇帝宝库里去拿金拿银,别人也不会发现你。”

  猴子说:“我还看见一样宝。八宝山上有棵八宝瓜,瓜蔓牵过八个岭,一个岭上给一个瓜。第一个是饭瓜,放在桌上打三个滚,八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就会摆在桌上。第二个是菜瓜,第三个是肉瓜,第四个是鱼瓜,第五个是酒瓜,第六个是银瓜,第七个是金瓜……”猴子的声音越讲越细。

  包亚在楼上越听越入迷,但越听越不清楚,把耳朵贴着楼板缝也听不清,心里着急了,悉悉索索地用手去掰楼板,一用力,朽木板被他掰缺了一大块,火塘的浓烟冒上来,包亚被呛,叩叩地咳起来。这一下,活象戳烂了马蜂窝,豺狼、虎豹、猴子、猩猩、狐狸狮子、狗熊……一起吼叫起来。猴子手脚灵快,三下两下爬到楼上,把包亚拖下来,一群野兽蜂涌而上,把他撕成了肉丝丝。

  注:“抬张郎张妹”,也叫“抬故事”,农历二月二日举行或受灾难时举行,用木直做成两个方台,中间竖一桅杆,桅杆上再扎一个坐盘,一少男和一少女作张郎张妹打扮坐在上面。抬到各村各寨,祝愿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张郎张妹是侗族传说中的两兄妹,是开天辟地繁衍人类的英雄)

11、一骑红尘妃子笑民间故事

  清风明月夜半无人,长生殿前的山盟海誓海枯石烂,虽是浅语低诉花前月下,但天上的比翼鸟听见了,地下的连理枝也知道了,于是,一段情爱成了千古绝唱。
  历史辗转了千年,那段情爱的绝唱随风而逝了,人们却真切地记住了以肥硕为美的杨玉环。
  杨玉环(719——756),号太真,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济)人,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
  杨氏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纳为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王妃,时杨氏年16岁,李瑁也年约16岁。737年,玄宗宠爱的武惠妃死,后宫数千宫娥,无一能使玄宗满意。高力士为了讨玄宗的欢心,向玄宗推荐了寿王妃杨玉环。740年,玄宗幸温泉宫,使高力士至寿王宫召杨氏,令其出家,号太真,住于太真宫。745年,另立左卫中郎将韦昭训的女儿为寿王妃,玄宗册封杨氏为贵妃,“父夺子妻”,成为唐朝宫闱的一大怪闻。
  杨贵妃有三位姐姐,皆国色,也应召人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每月各赠脂粉费十万钱。虢国夫人排行第三,以天生丽质自美,不假脂粉。杜甫《虢国夫人》诗云:“虢国夫人承主思,平明上马入金门。却嫌脂粉宛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杜诗详注》卷二)乃为事实之写照。
  美人,三千宠爱集于一生,衣袂飘动,暗影浮光,《霓掌羽衣曲》的旋律,淹没历史的钟鼓。
  杨贵妃靠一身姿色赢得重宠,她的兄弟均赠高官,甚至远房兄弟杨钊,原为市井无赖,因善计筹,玄宗与杨氏诸姐妹赌博,令杨钊计算赌账,赐名国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操纵朝政。玄宗游幸华清池,以杨氏五家为扈从,每家一队,穿一色衣,五家合队,五彩缤纷。沿途掉落首饰遍地,闪闪生光,其奢侈无以复加。杨家一族,娶了两位公主,两位郡主,玄宗还亲为杨氏御撰和彻书家庙碑。
  真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有一次,杨贵妃恃宠骄纵,得罪了玄宗,被玄宗谴归娘家。可是,贵妃出宫后,玄宗饮食不进,高力土只得又把她召回来。750年,贵妃偷了二十五郎的紫玉笛,独吹自娱。事发,以忤旨又被送出宫外。贵妃出宫后,剪下一绺青丝,托中使张韬光带给玄宗,玄宗大骇,又令高力士把她召回。张祜《分王小管》诗云:“金舆还幸无人见,偷把分王小管吹。”(《中晚唐诗叩弹集》卷五)就是咏此事的。杨贵妃知道玄宗没有她,便寝食不安,更为骄纵,杨家“出入禁门不问,京师长吏为之侧目”。时人有“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之谣。(《杨太真外传》))李肇说:“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有证:
  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代帝王被几颗“妃子笑”迷倒,那才是历史的真正悲哀啊!
  渔阳的鼓点惊醒一夜春梦,马嵬坡、早就为《长恨歌》填上了一个苍凉的休止符。古藤老树昏鸦,有幸与千载难逢的凄美拴到一处。
  天宝中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立过边功,深得玄宗宠信,令杨氏姐妹与禄山结为兄妹,杨贵妃则认禄山为干儿子。禄山以入宫谒见干娘为名,竟明目张胆地调戏起杨贵妃来。
  这些是为安禄山后来造反奠定了基础,杜牧《过华清宫》诗: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755年11月,安禄山反,玄宗仓皇入川,次年途经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军队哗变,逼玄宗诛杨国忠,赐杨贵妃自尽,时年38岁。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是叙玄宗与贵妃的悲剧故事。
  杨贵妃能诗,《全唐诗》收有其《赠张云容舞》一首云: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枭枭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杨贵妃写女入的舞姿,比之秋烟芙容,若隐若现;复比之岭上风云,飘忽无定,人生无常,更比之柳丝拂水,婀娜轻柔,衬以罗袖动香,可谓出神入化。
  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其:“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旅”名句(《李太白全集》卷五)更成为千古绝句。贵妃死后,玄宗人蜀,“行至扶风道,……又至斜谷口,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声,隔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杨太真外传》)这就是后来宋词《雨霖铃》词牌的由来。
  一条丝巾怎能悬住生命的沉重?
  一代帝王啊!你不是万人之上吗?却护不住自己柔弱的爱妃;你不是一言九鼎吗?却眼睁睁看着落鱼沉雁闭月羞花的容颜伸向死神的白绫。
  把一场战争的罪过,加到妩媚的女人身上,这是男人莫大的悲剧。
  红颜祸水?坐在龙椅上的帝王,你这样说吗?
  帝王啊!爱江山也爱美人的帝王,江山已失,美人蔫存?

12、岳飞妙喻说人才民间故事

  岳飞久经沙场,英勇善战,对坐骑了解得很透彻,什么样的马是好马,什么样的马是劣马,他一看便知。一次,宋高宗和岳飞谈起马来,问道:“你认为什么样的马是良马?良马和劣马的区别是什么呢?”
  岳飞想了想说:“我以前有两匹坐骑,都是上好的良马。”
  宋高宗问:“怎么看得出来是好马?”
  岳飞说:“那两匹马都食量很大,每天要喂几担草料,外加几升豆子,还要选非常好的精饲料,稍稍差些,它们便不吃。除此之外,那两匹马喝的水也很讲究,不清洁的泉水不喝。每次遛马,先要给它们配戴好马鞍,然后放开缰绳,看它撒开四蹄,奔跑起来。起初,并不很快,一溜小跑,跑出去约百里之外,开始加速,鬃毛乍起,头高昂起,喷着响鼻,越跑越快,三个时辰,就能跑二百多里。长途奔跑之后,卸下马鞍,毫无疲劳之感,既不出汗,也不气喘,这就是好马。”
  宋高宗又问:“那么不好的劣马又怎么样呢?”
  “劣马食量要小得多,就比如我现在的坐骑,每天几斤粮就足够了,对食物的优劣,饮用水的质量都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每次遛马,一骑上,便能感到马毫无精神.缰绳还没抖开,就懒洋洋地跑起来。跑不了百十里地,就气喘吁吁,汗流满面,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这样的马当然算不得好马。”
  高宗说:“看来马的好坏在先天素质,也和饮食有很大的关系。’
  岳飞道:“是的,良马在饮食上要求精当,且食量很大,因此能有足够的能量抗御疲劳,有耐力,有长劲。而劣质的马吃不进很多饲料,身体素质就差,跑不了多远就疲劳不堪。如同人一样装进头脑里的知识越多,人就越聪明,越有才智。”
  好马和劣马的区别,经岳飞那么一比较,特点就较为明显,让人听了之后,很容易把好马和劣马区别开来。在这里,岳飞说的是马的优劣问题,其实也是在说人才和庸才的区别问题。人才和庸才并排站在一块,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凭相貌我们根本看不出来,人才好比良马,对待遇比较讲究,“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工作起来有耐力,有长劲;庸才好比劣马,不太讲究,后劲不长,“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岳飞用良马和劣马来比喻人才和庸才,形象生动,一目了然。

13、麻姑节民间故事

  传说秦始皇有个女儿,因脸上长得满是麻子,大家都叫她  “麻姑”。麻姑虽相貌不俊,但聪明伶俐、心地善良。

  在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他派了大批  的士兵做监工,只要谁干得慢,就用皮鞭拼命抽打。这还不算,残  暴的秦始皇还用棍子把太阳支上,不让它落下,三天当一天。他  又命女儿麻姑到工地去宣读他的圣旨,让苦工们三天吃一顿饭。

  麻姑来到工地一看,被饿死、累死、打死的苦工成千上万,她  心里说不出的难过。于是,她就把圣旨中的“三天吃一顿饭”读成  “一天吃三顿饭”。事后,秦始皇知道了这件事儿,非常恼怒,就派人把麻姑喊来,问道:“是你私自改动了为父的旨意吗?”麻姑回答:“孩儿不敢!”秦始皇又问:“那为什么‘三天吃一顿饭’却变成了‘一天吃三顿饭’?”麻姑说:“也许是孩儿一时眼花,看错了。”秦始皇喝道:“你错读了圣旨,该当何罪?”麻姑从容不迫,答道:“当杀勿赦!不过孩儿以为,读错了圣旨,反倒对父王有益。”秦始皇一听,火了:“住口!你读错了圣旨,还说对我有益,真是岂有此理!”麻姑说:“父王息怒,听孩儿说来。

父王修长城,为的是抵御外患,保国安民,可是父王把成千上万的强壮劳力都征来,弄得无人耕田,没有收成。再说,修长城的苦役沉重,饿死、累死的人不计其数,使许多家庭父母失去了儿子、妻子失去了丈夫、儿女失去了父亲,岂不让百姓唾骂父王?父王失去民心,怎能谈得上保社稷、安万民?”

秦始皇闻此言,勃然大怒:“胡说!谁敢骂我!你这个不忠不孝的逆女,留你何用?来啊,推出午门斩首示众!”随着喊声,拥来几个刀斧手,把麻姑推出了皇宫。

  麻姑被杀的消息传到修长城的工地,苦工们无不痛哭流涕、义愤填膺。

人们的哭声冲上九霄,哭得苍天也受了感动,不禁下起雨来。因为麻姑被杀这天,正是农历七月十五日,所以人们为纪念她,把这天定为“麻姑节”。

每年到这一天,人们都要祭祀麻姑,后来也把这一天作为祭奠故去亲人的日子了。

14、民间故事走阴

蛊术,这个名词听起来很古怪,但我相信这里一定有着某种玄机,是与科学有着某种关系的。
----题记
母亲手中握着一支香,那是我们家买回来过年用剩的,是留下来给父亲抽大烟筒用的。不记得那是哪一年的大年初一晚上。母亲挨个给我们兄妹五人及几个堂兄妹施咒,目的是看看谁能走阴。走阴即灵魂可以去见死去的人和灵魂正被施咒,也走在阴间中的人。
这不是我第一次见到蛊术,我第一次见到蛊术是村里一个会“抖白马”的老巫婆施的。
那时候我还很小,三娘的一个儿子生病了,不去看医生,却叫来了村里的那个巫婆,说是鬼上了孩子的身,把他的灵魂带走了,需要“抖白马”吓走鬼魂,让孩子的灵魂重新回到他的身上,这样孩子才能活下来。
我看到,老巫婆让三娘抱着孩子,坐在堂屋中央面朝门口,她手里拿着三娘家的一把斧头,在三娘的头上绕了几圈,嘴里念着咒语。最后,她大吼一声,同时把斧头狠狠的摔出了门外。斧头在门外跳动了几下便一动也不动。老巫婆接着和三娘及三伯说了什么我也不记得了。当时,我看到,三娘怀里的小孩子已经病得只剩下那可怜的皮,包裹着骨架。
三娘的那个儿子最终还是死了。老巫婆的那一声吼没有吓走鬼魂,倒是真的太突然而吓了我一跳。从这件事,我便潜意识里断定,所谓的“抖白马”全是骗人的。我恨那个我应该称为万桃奶奶的老巫婆。对于这个老巫婆,后来我六岁的时候因为骑牛,从牛背上摔了下来,右手的两半胳膊落地时太猛,脱臼重叠在了一起。父亲当场断定我的手废了,却在万桃奶奶及村里一位大娘的精心治疗下完好如初。这是一个奇迹。
很多时候,我猜想万桃奶奶“抖白马”驱鬼是假的,她是借用了草药的力量在治疗别人时鼓吹自己的那巫术。因为大家都迷信,她成功的利用了人们的心理。
接着,我看到第二位施巫术的就是我母亲了。在我很小的时候,模糊的记得有那么一回事,母亲对着四五个男人施咒,其中包括我父亲。我父亲没能走阴,那一次只有一位男士的灵魂去到了阴间。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母亲在家里给我的堂妹施咒,让她去阴间看望死去的祖辈们。
走阴,这个词是当地的汉人对我们苗族人这个蛊术的称呼。苗族人意译过来应该是“迷伴香”,意思是用香气迷惑你,然后灵魂出窍去到阴间游荡。
那是大年初一晚上,吃过饭后施的。过年,苗族人的生活都是轻闲的。而大年三十及初一,我们苗族人一直流行“迷伴香”。伴着香气及咒语,一个又一个的灵魂出窍相继到了阴间。走阴的人只听施咒人的话,其他人在旁边只能观看,不能说话,不能笑,不能有任何的大动作。稍有动静,走阴的人就会把你的叫声当成鸟叫或是其他动物的叫声,抓到什么就往你身上扔,那劲绝对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每次施咒都有很多人围观,大家都屏住呼吸。有时因走阴人太过于滑稽的动作或是语言惹得大家忍不住叫了起来或是失笑了,准要被走阴的人抓东西扔一翻,甚至他们会站起来追,抓到人就打,而更多的时候直接用牙齿咬。每次走阴,周围重的东西及锋利的东西都被藏了起来,即使这样,偶尔也有人遭殃。我就看见过其中的一个走阴人,他不知怎么的,突然脱下自己的鞋,每只手一只扔向尖叫的人。顿时,站在前面的两个人脸上都挨了重打,大家于是安静了下来。
走阴的人在大家安静后,他们又听从施咒人的劝告,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幸运的是走阴的人都是蒙着双眼的。走阴,顾名思义,他们已经不属于阳间的人,他们抓到人,如果没有其他人和施咒的人制止,他首先会一口咬在被抓人的脖子上,成为确实的吸血鬼,只剩下动物最凶狠的本能。而这一切真的不是危言耸听。
千百年来,即使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可能发生,苗族人还是不厌其烦的传承着这项蛊术。我不封建,我是无神论者,但我却不能不相信世间有这个蛊术,因为我最亲爱的母亲就会,而且是我亲眼所见。
村里除了母亲外,还有很多人会这项蛊术,我也都去看过他们施咒。我想,走阴的人是被崔迷了。而每次,走阴的人都是自愿的,每次大家都是争着去的。在苗族人的眼中及思想里,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这是用科学无法解释的,但它却真实的存在着。
母亲双手一直不断的在堂妹的眼前撮着香,用完了一根接着点上另一根,也不停的问着堂妹话,让她去找祖辈们,与他们见面及看祖辈们死后的日子都过的怎么样。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幕是,堂妹还向我的祖爷爷要了10元钱去采花山。接钱的时候,堂妹的右手突然从膝盖上抬起,然后平着向侧边伸直,松开紧握的拳头握住了什么东西,她很快的握紧,手迅速缩回怀里把“钱”放好,才又把手放到膝盖上继续着她走阴的状态,双脚一直的弹跳着。
走阴的人,他们的双脚一直的跳着,几个小时过去了,但是他们从来没有累过,更不会疼。关于这一点我也弄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甚至有的人因为是在火堆边被施咒,他们听到围观人讲话或是笑声时,双手伸进火堆里,捧着通红的炭火就往其他人身上扔去。有时他们会捧着火追尖叫的围观人,最后回到原地把火放回,他们的手却一点事也没有。要是在平常,这肯定是不行的,而走阴的人却没有一点的伤痕,我对于这样的结果也不明白,也从来没有明白过是什么东西造就了如此离奇的效果。我问过母亲,她只告诉我,走阴的人已经不是他本人,他们有灵魂保护着,是不怕火的。这样的解释也许太过于牵强,也永远说服不了我。因为,我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捧着火种,那温度绝对是很高的,只要一秒钟就可以把人的皮肤烧伤。然而,我却找不到答案,因为他们手捧着如此高温的火走了一圈之后,手却没有什么问题。我真的找不到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当走阴的人最终回归到阳间时,他们却都不记得哪怕那么一点点的事情。
也许有一天,人们会像发现光其实既是波也是粒子,像物理学上发现的磁场,像化学界里发现“鬼火”其实是磷在作怪一样的能解释走阴这种蛊术其中的奥秘。
母亲的解释我是相当不满意的,也站不住脚的,我相信的是,走阴这东西一定藏着科学的玄机在里面,只是这种关键性的场或者别的什么东西没有被证明和模拟出来,对于人类来说还是一种奥秘,还无法理清,就连研究的窍门在哪里也不知道。
走阴分为两种,一种是灵魂出窍,但是灵魂只在阳间活动,走阴的人无法见到死去的人;一种是灵魂走到阴间去,可以见到死去的人并能与之交流。这种交流,只有围观与施咒的人记得,对于走阴的人,他回来后却一无所知。村里曾经有一位十二三岁的男孩因父亲死了,他走阴见到了死去的父亲,再也不肯回来。村里的人请来了一位蛊术高手,他用一口锅涂上什么东西后施咒,这男孩才恋恋不舍的回来了。当他回到阳间,自己也不记得眼睛因何而布满泪水。这是发生在我眼前的,男孩的哭泣声至今让我无法忘记。也许是他对父亲的思念实在太重了,也许是其他的什么,总之他通过走阴见到了一直思念的父亲。
我不能走阴,村里会施咒的人我都让他们试过了,可是还是不行。包括我的母亲在内,都一直说:走阴是天生的。母亲告诉我,只有骨头轻的人才能走阴,他们阴气很重,阳气弱,容易看到鬼,死去是要做鬼的;而像我这样的人则骨头太重,阳气太重,几乎没有阴气,有的只是正气,鬼无法骚扰这类人。
做不会走阴的人其实是好的,他们省去了太多不必要的麻烦。这是母亲说的。
走阴,我是不看好的,如果我不是苗族人,也没有亲眼目睹,那么我是绝对不相信的。但请朋友们相信,在苗族人的生活习性及蛊术里,确实存在着这样的行为,而且大家习以为常。
其实,我最想的是: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这其中的奥秘,去探索这其中的道理。只是一直以来,我都无从知道,我所能做的,就是记录这一切事实。

15、民间故事和谐的玉米

谷三老汉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会成“稳控对象”。

自打被“稳控”,乡里的几个干部就不离谷三老汉左右了。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来跟您作伴儿”。现在的干部们猴精,怕老百姓抓辫子,说话都拐弯抹角。什么“作伴儿”?不就是监视么?谷三老汉虽然80岁了,脑子却还灵光。谷三老汉小时候就监视过别人。那时候谷三刚十来岁,是村里的儿童团长,爹曾领着他监视过地主。黑夜,爷儿俩躲在墙旮旯监视老地主的一举一动,眼睛都不敢随意眨。困了,爹就咬口辣椒,谷三咬娘给他的独头大蒜。

过去监视地主,如今,地主一样被别人监视,谷三老汉心里很不是个滋味。

谷三老汉所居的青庄离县城不远。时下,土地越来越值钱,离城镇近的土地就更成了香饽饽。慢慢地,这些越来越值钱的土地上就不长绿油油的庄稼了,就长一片片的高楼大厦了。青庄,人均土地1.5亩,种粮食,也种蔬菜。绕村有条小河,用来浇地。现在持续干旱,干涸了。地里打了井,仍能浇灌。这些年,旱得不行,后来井也干了。小麦蔬菜不能种了,那玩意吃水。但可以种玉米,只是靠天收。

这些年,政府到处开发,青庄成了风水宝地。开始,政府先征了100亩地建住宅小区。村民们第一次被征地,还没有经验,用开发商的话说老实。政府一引导,很便宜地就把地征过来了。这以后,几乎每年都或多或少征这个村的地,建工厂、修公路、搞别墅。全村的土地被征去了一多半。乡亲们这才慌了神。地没了,喝西北风吃空气?而且一而再而三地征,村民们都被征“油”了,使劲要高价。村民们要得多,政府出价低,这“高”和“低”一对立,征地就成了天下第一难。

谷三老汉就一个儿子,在武汉工作,老伴去世早,儿子打算把爹接到武汉。可谷三老汉说武汉热得像火炉,怕蒸熟,将来死了钻火葬场的大烟囱,现在还没死就进你那蒸笼子?不去。其实,老汉不去的主要原因是舍不得他那半亩地。谷三本来有3亩地,现在只剩半亩了。那半亩地,种玉米,喝粥使。谷三老汉爱喝粥,他说咱中国人就是喝粥养大的。谷三老汉是出了名的倔脾气,儿子拗不过,考虑家里还有叔伯兄弟们能帮他照顾,就只好随他了。

谷三老汉身子骨硬朗,把那半亩地打理得有棱有角,润着雨水,地皮一湿,他会亲自点上玉米种子。那金黄黄的玉米种子丢进泥土,就丢进去一个个希望。不出10天,地里就嫩绿一片了。秋天一到,谷三老汉会亲手掰下那一颗颗金灿灿的玉米。

这两天,村里传来消息,说政府又打算征地了,要建个大型粉丝厂,而且征的这块地就包括谷三老汉的那半亩。谷三老汉听了,猴烧腚一般急火火地去找村长。村长叫谷金宝,是谷三老汉的侄子。谷金宝正呼噜呼噜吃面条,见谷三来了,欠起屁股让凳子,端着饭碗“虚”他一下。谷三老汉问是不是又征地了?谷金宝嘴里嚼着面条不清不浑地说:“是的是的,乡里刚开了会。好事咧!在咱村建厂,得优先安排咱们村的人打工咧,省得背着铺盖卷老远去省城。”谷三老汉一拍屁股,差点蹦个高:“好个屁!地都没了,你吃啥?”谷三笑笑:“伯啊,你得算个账,一亩地给咱10万款子,这一亩地种多少玉米才能挣10万?那么多钱,打着滚买粮食。”谷三老汉“呸”一声,把脑袋凑近金宝:“你咋就光算眼面前这丁点账,你花完,你儿子呢,你孙子呢?往后让他们喝西北风啊!”金宝依旧吃得呼噜呼噜:“谁看那么远,不定哪一天打起仗来,两原子弹一扔,地球就玩球了呢!”“呸,浑理。”谷三老汉站起身,“谁爱卖谁卖,我反正不卖,我喝粥。”谷金宝见他要走,站起身,把最后一口面条划拉到嘴里:“有那钱,买白面吃面条,谁稀罕喝粥?”谷三老汉骂一句,扬起手:“你小子成心,是不?”金宝一缩脖子,陪了笑:“跟伯开个玩笑么!伯得支持我工作。咱那地可不能不卖啊!”“你想好事吧,我喝粥。”说罢,谷三老汉甩给金宝一个佝偻的背影,鸭子般摇晃着走了。

从金宝大门回来,谷三老汉就去了地里。一到地头,那清香芬芳的田野气息就爽爽荡荡扑面而来。此时玉米棵正吐穗。今年雨水勤,风也不大,玉米长得根壮叶肥风光无限……谷三老汉越看越爱,脸蛋子就绽起了菊花。不过谷三老汉很快就皱了眉,这么好的地要被征了,谷三老汉气就不打一处来。谷三老汉气哼哼地往回走,逢人就喊:“知道要买咱的地不?”有人说:“知道知道。”遇到不知道的主儿,谷三就跟人一五一十地细说。“卖了地咱吃啥?能卖?”有人说:“那能有啥办法?咱胳膊拧不过大腿。”谷三点点那人鼻子:“song包。”走着走着遇到了本家孙子大墩子,这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大墩子龇着牙恨恨地说:“打死都不卖。”谷三老汉找到了同盟,来了精神:“对,打死也不卖。”

谷三老汉这一路吆喝,争取到了许多同盟。

没几天,地里来了几辆车,有人拿下测量仪器测量土地。谷金宝几个村干部被人指挥着画线。金宝猫着腰,左手端铁锹,上面装了白灰粉,手腕上抬,胳膊肘压着铁锹柄,维持着平衡。右手拿一木棍一溜碎步有节奏地敲击着铁锹。金宝做得很专业很投入,给人以行云流水般的美感,名角演戏般有声有行。那白灰粉被震荡到地上延伸出一道笔直的白线。谷三老汉远远望着,啐口唾沫,骂声“汉奸”,心一揪一揪的。

画上界线,村里就组织村民代表和征地户开会。金宝唾沫星子飞半天,说现在是和谐社会咱们都应该和谐对不?大家同意不?同意的就签字。有人就和谐了,或麻利利或肉吐吐地签了。谷三老汉他们一部分人就是不和谐,大墩子驴一样地叫唤,那火气能把屋子烤糊了。 会开砸了,乡里干部就下来了,和村干部一起挨家做工作。今儿一户明儿两户,干部们一点一点拱,就又有一些户签了字,最后只剩下谷三和大墩子等18户。

政府征地也算征出了经验,知道不可能百分之百同意,就先量地,走哪说哪。第二天,村里的大喇叭喊被征户去配合丈量土地,登记造册,张三多少李四多少,按手印领钱,耕种权就交回了集体。

政府这边忙乎,谷三他们当然不能坐以待毙等着被蚕食,18户村民联名写了告状信。次日,18个人租了3辆面包车开赴市里。谁知乡里得了信,半路把他们截回来了。

连夜,乡村两级干部又开始做这18户工作,一个干部包几户。政府也算有本事,几天后,又有几户被“和谐”了。谷三老汉的队伍越来越小。

16、民间故事鹿王

很久以前,森林深处住着一群鹿。它们的鹿王十分仁慈,非常爱护自己的部下,因而森林里的鹿,都很尊敬它、爱戴它,跟随它的鹿也越来越多。

有一天,它们一路寻着食物,边走边玩耍嬉戏,来到国王的皇家林苑里。

一个牧人发现了它们,就去报告国王。

国王听了很高兴,派了许多士兵包围这个地方。

士兵的吵嚷声惊动了鹿群,等大家意识到将要发生什么事时,已经太晚了,它们已被团团围住。在这危急关头,鹿王心里非常难过,也非常懊悔,它想:“就是因为我没有及早防备,才使得群鹿陷于重围,面临这样可怕的危险,哪怕拚了命,我也要救大家出去!”鹿王想着,跑到离围栏不远的地方,跪下两只前腿,对鹿群喊道:“快!蹬着我跳出围栏,你们就能活命了!”

于是群鹿一只接一只,都蹬着鹿王跳出了围栏,获得了自由。

鹿王却因而身受重伤,血流不止,仆倒在地,动弹不得。

那些已经逃出去的鹿看到鹿王身受重伤,都在围栏外边自动聚拢过来,哀声啼叫,不肯离去,丝毫没有想到自身的危险。

国王远远看到鹿王受到了重伤,血流遍地,而其他鹿都站在栏杆外边悲哀地望着它,忙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鹿王回答说:“陛下!是我没有管教好部众,为了寻找丰美的草场而侵犯了您的林苑,我的罪是很深重的。现在,我身体受了重伤,肉也残缺不全,但内脏仍是完好无缺的,我情愿供给您做一顿早饭,但请不要杀害其他的鹿吧!它们没有错。”

国王听了这一切,感动得热泪直流,说:“你虽然是牲畜,却具有天地间最高尚的慈善心肠,愿意牺牲自己,来拯救别人;而我是人的王,却要杀害生灵,真是罪恶深重啊!”

为了避免这样的事件再发生,国王颁布了一道命令:“从现在起,全国一律禁食鹿肉!”并下令毁掉一切捕鹿的工具。

鹿群看到鹿王伤势严重,都围拢用舌头轻轻地舔它的伤口,又从远处的树林里、山崖边找来草药,细心地敷在伤口上。

国王目睹这一幕动人的情景,擦着泪叹息道:“君王对百姓慈爱关怀,百姓才会爱戴、拥护君王。鹿王实在是仁义之君啊!”自此,国王心怀慈悲,不再杀生,处处关心百姓的疾苦,成为全国老百姓尊敬、爱戴的人。

17、民间故事一滴走在不归路上的眼泪

中国古典四大美人中的昭君,命运该算是最为悲惨的。

汉家宫阙,在画师私欲蘸泡的笔下,抹上了古道西风瘦马柳弯残阳。塞外加急传来牧羊曲,又一个女人,成为权贵的礼品,去安抚千里之外动荡的大漠孤烟。用自己的美色去征服历史,平息战争,在那个时代,作为区区一小女子来说,昭君无疑是伟大的,在胭脂泪中凝聚着整个民族的魂魄。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请行,远嫁匈奴,为民族间的亲善友好作出了贡献。入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门氏(皇后)。在她影响下,其子女及周围的人都努力维护与汉的通好关系,以致“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昭君,政治悲剧的一个符号。王昭君较其他三位美女来说,是被历代诗人、画家、作曲家们着笔最多的一位古典女性,然而她的命运是最为悲惨的,其根本原因或许是由于这千载难平的“昭君之怨”吧?!当然,历史和世人的眼光毕竟有着区别,历史是不能更改的:历史上的昭君在向着我们微笑,充分展现了她的深明大义,而文学作品中创造的昭君形象似乎在对着我们哭泣,怨而不怒。古往今来,那些怀才不遇、在官场苦苦挣扎的人们,则更易沉湎在“昭君之怨”中,找寻自己或深或浅的身影……毋庸讳言,在汉文化中这“怨”字才真正是“昭君之美”的美学意义的核心与真谛。

而“昭君之美”又是那么的残酷!美的极限。

她就这样朝胡地深处义无返顾走去,那是一条不能回归的路,她一连走了数十日。数十日,在苍茫的一生中,又算得了什么呢?可那数十日于她一生来说,也许是一辈子的事情。历史上的昭君,定格了她的人生模板:怀抱琵琶,寂寞地走在斜阳凄草之间。这是她生命转折的曲线。

“目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浩浩乎平沙无垠,不见人。”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一种苦难,昭君瘦削的肩膀如何能承受这些苦难呢?宿命的东西是永远摆脱不了的,她前脚刚踏出塞外一步,就注定了她一去不返。

“阳光万里遥,不见一人归。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出使的昭君颇有几分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气度了,然而,她的内心是怎样的沸腾?历史不能理解。

历史就走在一个归与不归的极限上,在进与退之间定格了她的命运。

漂泊是件痛苦的事,天灾人祸,永远逃避不了的战争和了无声息的死亡。故土在漫长的回忆中渐次温馨,永远对个体生命的接纳和承认,而走在塞外的路上,一路风萧萧,沙茫茫,个体的生命在广寂的天空下又是如此的渺小和绝望,稍不经意,就会被历史的尘烟淹没,回归的路是何其的遥远啊!那不可企及的远,使生命变得虚幻。

还能回去吗?汉乐府一曲“兔从狗窦出,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当那虚幻转换为血淋淋的现实,归去还有何意义呢?人往往在这一刻容易悟出关于生命的哲理,昭君也许明白了,她只是历史上的一个代号罢了,还能期待些什么呢?

唐代诗人杜甫在《咏怀古迹》中写道:“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昭君之美,在于既有沉鱼落雁之貌,更具凄楚艾怨之情。而昭君之怨,则是对命运的无奈的怨艾——锁在深宫人不识,她向往像寻常女子那样生活,有圆满的爱情,享受天伦之乐,而她只能代替皇家骨肉远嫁异邦,用一生的情爱去换取和平,思念故土却欲归不能……。

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回归之路是相同的,但那过程和仪式却有着质的相近之处,凝为一个坚不可摧的象征。走在一望无垠的大漠深处和飞沙的面前,人生的具体细节都可以省略了。绝望一望无涯,痛苦一望无涯,回归的路也只能永远的延伸,化着一滴滴的清泪,溅落在历史的门槛。

昭君在回归的梦幻中无数次上书汉朝廷,在呼韩邪单于死后,她把所有的痛苦化着回望的缕缕期待,然而,历史终究是历史,任何人都没有修改历史的可能。等到最后,她得到的是一纸御书:从胡俗。在昭君的舞台上,上演了太多的苦痛,而这一次又把她钉在极其悲痛的银幕上,继续上演绵延不尽的悲剧。此时的她,泪已被胡地的风沙淹干,人生于她,只剩下亘古的沉默。呼韩邪死,成帝又命她“从胡俗”,改嫁复株累单于(呼韩邪大闹氏长子)。我们暂且撇开伦理不说,就让历史去沉默吧!昭君怀中那把琵琶,我想再怎么的弹唱也不会让历史的乐曲具有一丝音乐的感觉了。

18、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传说天帝有六个女儿,她们一起跟王母娘娘学习纺纱织布。五个姐姐年龄大了,各有各的事儿;虽然天天学,但手艺学得一般。只有最小的妹妹,学习专心,手艺学得特别好。她织出的布,花样多,图案美,。她织成的绢,又轻又软。她还能织出层层迭迭的云彩,这些云彩随着时间和节气的变换而变化无穷,其颜色有时洁白如絮,有时红得如火;其形状有时象蘑菇,有时又象各种奇奇怪怪的动物“她织的衣服,浑然一体,没有任何缝制的痕迹。

被称为无缝天衣。王母娘娘见她织布的手艺高,就说:“不用给她另外起名字了,就叫她织女吧。”从此,人们就叫她织女。

织女姊妹六人都长得很漂亮,织女长得最美。

织女天天在天宫中坐在织布机前织布。

从织女织布机前的窗子往外望,远处有一条闪光的银河。沿着银河往下走,走出若干里,极目向银河的对岸望去,那无所不有的世界,就是人间。

人间有一个看牛的牧童,因为他天天牧牛,人们就叫他牛郎。牛郎的父母早已亡故,他跟着哥哥嫂嫂度日。哥哥待他还好,只可惜天天到外面去干活,不管家中的事。也管不了家中的事。嫂嫂是个狠心的人,天天逼着牛郎干最重的活儿,只给他吃米糠饼和野菜团子,有时连糠菜都吃不饱。

老牛看到牛郎饿得厉害,常常偷偷地流泪。

一天,老牛见牛郎饿得走不动了,很心疼他。它想帮着牛郎填饱肚皮,就挣脱拴牛绳,到哥哥种的白薯地里去吃白薯藤。它咬着白薯藤,故意用劲往外拽,这样连地下面的白薯就一起拽出。它自己只吃白薯藤,把白薯留给牛郎吃。

牛郎的嫂嫂经常想出许多法儿来虐待牛郎。牛郎也不计较,只是天天到山中牧牛。

一天,牛郎的嫂嫂对牛郎的哥哥说:“牛郎现在已经大了,饭吃得不少,活干得不多,和他分家算了!”牛郎的哥哥说:“分家倒可以,只是这个家该怎么分?三间房子总得给他一间吧?五亩地总得给他一亩吧?”嫂嫂听了,白了丈夫一眼说:“房子土地都没他的份儿,顶多把那头老牛分给他。

反正牛已经老了,拉不动犁哥哥做不了嫂嫂的主,只好听嫂嫂的。

就这样,牛郎和哥嫂分居了。牛郎什么也没分到,只分到一头老牛。

分家后,没房子住,老牛带着牛郎到一个石洞里住;没地种,老牛帮着牛郎开荒。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种的庄稼长得特别好,头一年就获得好收成。者牛又帮着牛郎驮来木头,砖瓦,盖起了三间房子。两年以后,牛郎家中有的吃,有的住,有的用,吃住都不用发愁了。

牛郎白天到山中牧牛,干活,晚间回到家中,除了老牛以外,没有人和他说说话,商量商量事情。这样冷冷清清地过日子,实在是很寂寞,好在牛郎过惯了寂寞清苦的日子,也不觉得怎么样。可老牛总想帮着牛郎成个家。

这一天,老牛忽然能说话了。他对牛郎说:“牛郎啊,你该成家了。”

老牛是牛郎最亲密的伙伴,它这样关心牛郎,牛郎很是感激,过了一会儿,牛郎叹了一口气对老牛说道:“老朋友啊,老朋友,你还不知道咱这个家吗?眼下虽说有些吃的,可到底还是太穷,谁家的姑娘肯嫁我牛郎?”

老牛说:“人固不可以妄自高大,也不可以大小看自己,重要的是要有信心。只要你能按照我说的办法去做,就会有姑娘肯嫁给你。”

老牛是牛郎最好的伙伴,它的话他能不听吗!

老牛对牛郎说:“天上的仙女,姊妹六人,明天中午就要到银河北面的一个水塘里洗澡。这姊妹六人中,年龄最小的那个,长得最漂亮,心最灵,手最巧,心眼儿也最好。她能纺线,能织布,能做饭,能吃苦。你明天中午先到池塘岸边的树丛后面等着。等她们下水洗澡时,你就把她的衣服拿走。她没有衣服,回不了天宫,就留在人间了。”

牛郎有些犹豫,说:“这样怕不好吧?”

老牛说:“这没有什么不好。其实织女自己也想到人间来,过一过人间的生活,只是天上的天条严,管束紧,她不得自由。你这样做倒正好称了她的心愿。”

经老牛的一再劝说,牛郎听从了老牛的话。可是,织女和众仙女洗澡的池塘是在银河岸边,牛郎怕去不了,就说道:“天河是天上和人间的界线,老远就有天兵天将把守,怎么能去得了?”老牛大包大揽他说:“这些你只管放心,到时候你骑在我的背上,我送你去就是了。”

第二天,快到中午的时候,老牛让牛郎坐在它的背上,老牛驮着他去。

临行的时候老牛嘱咐牛郎闭上眼睛。牛郎闭着眼睛坐在牛背上,只听得两耳生风,不一会儿就到了。牛郎一睁眼,已经到了银河边。银河很宽,河里的水滔滔滚滚,向着远方流个不停“河水清澈,水面上的水纹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十分好看。离银河岸边不远,有几个清澈碧绿的池塘。这些池塘远远看去,好象缀在银河带上的颗颗明珠。

老牛对牛郎说:“你可不要只顾看景误了大事。你赶快到第三个他塘旁边的树丛后面等着,仙女们一会儿就来。你可要记清了,要拿那个年龄最小的仙女的衣服,可不要拿错了。”

过了不多时间,一群仙女乘风飘然而来。她们长得都很俊美,穿的衣服都很华丽。她们的年龄看起来都差不多,很难分清哪个大哪个小。牛郎想,要我认清那个年龄最小的,这我可认不出。他懊悔当时没向老牛问清楚。

仙女们在池塘边聚齐了,要到池塘里洗澡的时候,一个仙女说:“今天脱衣下水,衣服要按次序放。”另一个说:“这样很对,上次穿衣服时,三妹妹忙手忙脚的,竟把我的袜子给穿错了。”一个仙女出来指指点点他说:

“大姐的衣服放在东边第一棵树下,依次往西排过来,二姐的衣服放在第二棵树下。六妹妹的衣服放在最西边那棵树下。”六妹妹就是年龄最小的织女,她放衣服的地方离牛郎躲的地方最近。牛郎此时心中不发慌了。他躲在树丛后面,头也不敢抬,气也不敢大声喘。

过了一会儿,池塘里传来了众仙女的说笑声。有的夸说水清,有的夸说水静,有的嫌水凉,有的怕水深。她们在水中嘻嘻笑笑,打打闹闹,洗得很是高兴。

牛郎听到众仙女都到池塘里去了,就从树丛后面悄悄地走了出来,来到织女放衣服的树下,拿起织女乘风的仙衣,回头就走了。

众仙女洗罢澡,从他塘里出来,各自去穿自己的衣服。织女穿好内衣,要穿那件乘风的外衣,却不见了。四周都找了也没找到。有的埋怨她不放好,有的埋怨她耽误了回天宫的时间。三姐说:“大姐带我们出来洗澡,六妹妹丢了仙衣,回不去,这可怎么办?”

大姐也没有办法,她怕误了时辰回去要受责罚,就说:“时间已到,现在顾不得许多了,我们有乘风衣的先回去吧。”于是五位仙女都披好乘风衣,凌空而起,飘飘然飞去了。织女只穿了内衣,没有能乘风飞升的仙衣,不能腾云驾雾。她回不了天宫,只好留在原地。

众仙女走后,织女无处可去,她还在四周找她的衣服,猛抬头,远远望见牛郎。她走了过去问道:“这位哥哥,可曾见到我的一件外衣?”牛郎点点头说:“见过。”织女请求把衣服还她。牛郎说:“我的老牛朋友叫我向你提个条件,你肯答应的话,我就还你。”

织女见这小伙子诚实厚道,话说得朴实、诚恳,相貌端正,体格健壮,心中产生了好感,就问道:“有什么条件,你说吧,只要我能办到的,我一定答应。”

牛郎待了好半天,才吞吞吐吐他说出求婚的意思。织女听了,红着脸点了点头。

就这样,织女成了牛郎的妻子。

牛郎到田间去耕田种地,织女在家纺纱织布,夫妇相亲相爱,不缺吃,不缺穿,生活过得幸福美满。

太平日子容易过,弹指过了五年,织女生了两个孩子,一儿一女,都长得伶俐可爱。织女高兴地对牛郎说:“人间的生活,自有人间的欢乐。我愿意永远生活在人间,和你白头到老。”牛郎高兴他说:“多亏老牛朋友的帮助,使咱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愿咱们永远相爱,永不分离。”

好景不长。在他们夫妇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时候,苦难却悄悄地降临到他们的头上。

天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织女留在人间嫁给牛郎的消息,大为恼火,立即派遣天兵天将,去把织女捉回到天廷问罪。王母娘娘怕天兵天将办事粗心,还亲自跟了去观察动静。

这天,牛郎照例到外面去耕地,织女让两个孩子在外面玩耍,自己坐在织布机上织绢。忽然一群天兵天将闯到织女跟前,不由分说,押解着织女就要返回天廷。织女知道这场灾难躲不过,说道:“能不能稍等片刻,让我见一见孩子和孩子的爸爸?”天神哪里肯准,说时间已到,立即押解着织女往回走。

牛郎回家,不见妻子,只见两个孩子在哭。他里里外外找了好几圈也没找到。问两个孩子:“妈妈哪里去了?”孩子只知道哭。牛郎很是着急,他来到牛棚里,对着老牛伤心。老牛告诉他,天帝知道织女的消息,派天兵天将把她押回天廷去了。

牛郎听说,悲痛万分,立刻找了一根扁担,两个箩筐,让两个孩子坐在箩筐里,自己挑着前去追赶。可是他挑着儿女,走得很慢。他想,走得慢不要紧,只要能渡过银河,我就可以一直追到天廷。他挑着担子好容易来到银河,却找不到银河的踪影。原来王母娘娘怕牛郎渡过银河追赶,命令管天河的天神把银河搬到天上去了。牛郎接近不了银河,无法渡河去追赶,只好挑着一双儿女回到自己家中,再想办法。

牛郎回到家中,见织布机上的布还在机上没织完,织女却不见了。孩子哭着要找妈妈。牛郎听到孩子的哭声,撕心裂肺地难过。

老牛见牛郎和两个孩子哭得十分伤心,就说道:“牛郎啊,你照顾我多年,如今我已老了,快要死了。我死之后,你把我的皮披在身上,就可以上天去。”

老牛说完话,闭上双眼,死了。牛郎按照老牛说的去做。他披上牛皮,果然能够腾云驾雾。他又挑上儿女,披上牛皮,继续去追赶织女。

牛郎升到天空,天空中群星灿烂,他在众星中穿来穿去。他追了一程又一程,前面那熟悉的银河已遥遥在望。隔河的织女也仿佛可以望见。牛郎非常高兴,箩筐里的两个孩子也很高兴,伸出小手来招呼妈妈。隔河的织女看见丈夫和两个孩子赶到了,也伸出手来和他们打招呼。

谁知牛郎跑到银河边,正要渡河的时候,忽然有一个无形的东西挡住他的去路。原来王母娘娘看到牛郎赶来,她怕牛郎赶上会生出许多麻烦,就从头上拔出一根银替往银河里一划,银河就变成不可逾越的天河。

从此,牛郎只能在天河的这边望着,织女只好在天河的那边招手。他们想彼此倾诉心中的话,但隔得远,听不见。他们想写信,也没法寄递。想把信抛过去,因为信纸很轻,抛不到河的对岸。他们终于想出一个办法:牛郎写好信,捆在牛鞅子上往对方抛;织女写好信,放在织布的梭中,隔河投了过来。直到今天,我们在秋夜天空的繁星中间,在那条白练样的天河两边,看到两颗明星,那就是牛郎和织女。牛郎星的前后各有一颗小一点的星,与牛郎星排成一条直线。那两颗小星就是牛郎挑着的两个孩子。离牛郎星稍远一点的地方,有四颗星,排成平行四边形的样子,传说那就是织女抛给牛郎的织布梭。离织女星不远的地方,有三颗星,排成个等腰三角形的模样,传说那就是牛郎抛给织女的牛鞅子(牛鞅子今天俗称牛拐子)。

牛郎织女就用这样方式,互相传递着他们的想念之情。天河虽然隔断了他们的通路,却隔不断他们真挚的爱情。

牛郎织女的爱情这样深,他们态度又很坚决,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使天帝稍稍作了一点让步,允许他们每年农历7月7日见一次面。他们的真挚爱情也感动了天宫的许多姐妹,每年7月7日,惠芳和双成等众仙女都主动去送织女渡河;连善于传递爱情喜讯的喜鹊,也都来帮助这一对夫妇在天河上搭桥。牛郎织女一年相会这一次,见面时彼此诉说着思念之情,说到伤心处,不觉潜潜泪下。据说,七月七日这天,下界有些地方一阵阵下着纷纷细雨。这雨就是牛郎织女的泪水。

19、民间故事活佛转世的传说

活佛转世制度的创始人是噶玛拨希,他佛法高深,神通非凡,深得元朝皇帝的赏识,曾得忽必列的兄弟阿里不哥所赐黑边帽,此帽保存至今。噶玛拨希于1283年在楚布寺圆寂,寿达80。在圆寂之时,告知其弟子邬坚巴“我死后,在远方拉堆,肯定会出现一名黑帽派继承者,密教的传人……”在涅磐的瞬间,噶玛拨希前往兜率天,这里是弥勒菩萨的住处。

八天后,他忽然想起自己的弟子们,就重新将自己的“灵魂”归入体内回到了世上,他看到弟子们为他的过世悲痛嚎叫,心情很不平静,顿时产生了怜悯之心,决定用“夺舍法”(转世瑜珈)使自己得以转世,从而继续教化众生。这一日,在拉萨西北部的堆龙拨昌村,一对老夫妇13岁的儿子突然死亡,当噶玛拨希看到袅袅升起的桑烟后,就赶到那儿,将自己的灵魂移到了尸体内,于是死尸的眼睛闪闪的有了光芒,老夫妇看到了这种奇怪的现象很害怕,认为是魔鬼附体,急忙在灶中抓了些烟灰撒在了儿子的眼睛里,接着又用针把眼睛刺破。

按藏族的风俗,把烟灰朝人身上撒是一种传统的驱除邪魔缠身的方法,老夫妇以为死了的儿子被魔鬼缠身,想用此灶灰驱邪,但他没有想到,这一行为却打乱了噶玛拨希的转世,他只好将自己的灵魂从尸体中移出来,另想办法转世。最后,将灵魂迁入后藏多吉的母体中,使转世获得成功,从此创立了西藏活佛转世制度。

20、民间故事狡猾的狐狸

这个小故事讲的是关于:狡猾的狐狸

两只猫互相争夺美食,狡猾的狐狸

“这是我发现的,所以是我的!”

“不对,我先发现的,应该是我的!”

“不,是我先的,拿来!”

“才不给哩!”

“放手啊!”

“才不放手!”

两只猫互不退让,紧抓着食物不放。

过路的狐狸停住了脚,用两只闪亮的眼睛看了看。然后硬闯入这两只猫中间。

“孩子们,你们吵什么?”

“嗯!狐狸伯伯,请评理,是他想抢走我发现的食物啊!”

“不对,这是我先发现的!”

“我知道了,知道了!伯伯会好好地把食物分成两半的,不要在吵了,去拿秤来!”

狐狸将食物分成两半,并且用秤量了起来,故事大全《狡猾的狐狸

“咦,右边比较重喔!”

狐狸说着就把右边的一半咬下了一小口。

“啊!这次变成左边比较重啦!”

接着狐狸又咬了一口右边的食物。

“这样右边又太轻了!”

于是在咬下一口左边的。

两只猫睁着眼睛看着秤上的食物,变成了豆粒般大小。

“实在没办法啦!就让伯伯吃光吧!”

结果狐狸把食物吃的一干二净,还说:

“啊!真好吃!嗨!再见了!”

多么狡猾的狐狸呀!

“我们两个如果不吵架,好好的把那食物分开来吃该多好啊!”两只猫垂头丧气,以后再也不敢吵架了。

以上是为您提供的小故事:狡猾的狐狸

21、民间故事不老草

明朝天启年间,冯之木就任新城知县。他一到任上,就先打听本地的风土人情。县丞吕聪就跟他介绍说,新城位于山区到平原的过渡带上。县城以东,都是平原,主产粮食;县城西边,则是高高的凤凰山,山上自然产些山货。民间有谚语:凤凰山,有三宝,奇石、怪根、不老草。

冯之木听后顿时来了兴趣,让他给仔细说说。

吕聪就细细道来。所谓奇石,就是凤凰山的石头形态千奇百怪,那是建造园林假山不可或缺的,是那些有钱的文人雅士们最喜欢的。凤凰山上石头多,那些树木就长在石头缝里,树根更是怪得出奇,挖出来可以雕成各种风物,也是价值不菲。说到这里,他就顿住了。

冯之木催促道:“还有那不老草呢?”

吕聪皱眉说道:“民谚上虽是这样讲了,但奇怪的是,没人认识不老草。凤凰山上的草有的是,各种各样,叫上来叫不上来名字的都有,也不乏名贵中草药,但就是没人认得不老草。下官也曾留意过,可这几十年了,就没见到过。”

馮之木捻须说道:“这也真是怪了。如若没有,民谚上不会这样讲;如若真有,怎么就没人认得呢?”他让吕聪安排个时间,他要到凤凰山上去转转。

几天后,吕聪就带着他上了凤凰山。

凤凰山林密草茂,风景秀丽。冯之木一边爬山,一边细心观察着路旁的草。他自小在山村长大,对草并不陌生,很多草都叫得出名字。后来他读书时,又博览群书,认识了许多新植物。但是,凤凰山上草的种类真是太多了,他看着看着,就有些眼晕。

这时,突然听前面传来呼喊救命之声。他忙着让差役们过去看看,自己也加快脚步,往前爬去。转过一个山包,前面有一处断崖,声音就是从断崖下发出的。他命差役们砍来青藤,拧成了一道藤索,放到断崖下面去。下面的人接住了藤索,捆到自己腰上,喊一声“好了”,差役们又往上拽。很快,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被拽了上来。

吕聪忙着问候:“何大夫,您没事儿吧?”

何大夫抱拳行礼:“多谢各位,多谢各位!若不是遇到你们,老朽没准儿就得死在这里了。”他见冯之木面生,就怔住了。吕聪忙着给他们做了介绍。原来,何大夫是新城县有名的大夫,大家都很尊重他。何大夫偶然瞥见断崖处有一株老参,就攀着石缝下去采,毕竟年纪大了,手上少了些力气,竟失手掉了下去。亏得下面还有个小平台,托住了他,他才没被摔得粉身碎骨。他再次施礼,感谢大家的救命之恩。

冯之木问他:“何大夫可见过不老草?”

何大夫摇了摇头。他也早就听说过不老草的大名,多次进山寻找,但都一无所获。冯之木问他:“山中可有你不认识的草?”何大夫是中医,认得各种中草药,那是常人所不能比的。他认识的草之外,是否就有传说中的不老草呢?何大夫点点头说:“有啊。”冯之木说:“不老草,也许就在你不认识的那些草里。”何大夫反问道:“那又如何验查?”这话倒把冯之木给问住了。

黄昏时分,冯之木这才带着差役们下山来。

山下就是清风镇,今日恰逢集日,还没散集,人来人往,倒挺热闹。吕聪跟冯之木说,清风镇上的羊肉不错,他想买些回家吃。冯之木灵机一动,兴奋地说道:“有了!”

晚上,冯之木拜访了何大夫。

他把一锭银子放到何大夫面前:“劳烦你帮我做件事吧。”他对何大夫有救命之恩,何大夫哪能拒绝,就问他是什么事。冯之木就请何大夫帮着做个试验,找出不老草来。

冯之木想的很简单,就是从市上买回10只一般大小的羊来,一只喂普通的草料,另几只分别喂何大夫不认识的那些草料,最后看哪只活得更年轻更壮实。

何大夫听了就笑:“老与不老,可非一日之功。就是养上几个月,它们发生变化,年轻与否,咱肉眼凡胎也看不出来呀!”

冯之木摆摆手说:“我自有主张。”

何大夫迷惑地问道:“不过是一个传说罢了,县长大人何必当真呢?如此费尽心力,到最后只怕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吧。”

冯之木重重地叹了口气,这才说,此也为万般无奈之举啊。当初,他怀着报国之志,一路科考过来,殿试时被皇上钦点了探花,任命为知县。他原想着尽己所能,治理好地方,而后往上走一走,实现自己更大的抱负。可是,他虽把地方都治理得富足美满,却因朝中无人,一直被调来调去,不得升迁。他就想,也该走走捷径了。眼下,朝中是九千岁魏忠贤一言九鼎,他只有送上奇珍异宝,才能走通魏忠贤的路子。他已经看过了,凤凰山上那二宝都无殊异之处,这点儿希望,就只能寄托在不老草上了。

何大夫点了点头,神情凝重地说道:“我帮你!”

第二天一早,冯之木就派吕聪带着几个差役下到乡间,寻找同时生出来的10只羊。一只母羊,一窝才生两只,要找到同时出生的10只,也颇费气力。好在清风镇上养羊的人家多,眼下又是产崽期,吕聪没费多少力气,就买来了10只羊。冯之木一看,那10只小羊果然一般大小,咩咩地叫着,他还真分不清哪只是哪只呢。

何大夫却很有经验,就像区分他那些中草药一样,早已让铁匠打出了10个铭牌,分别挂到每只羊的脖子上,铭牌上则写着一种草的代号。他不认得那些草,也不知道名字,就根据草的形状起了名字。他一个人忙不过来,又雇了个小伙子,每天跟他到凤凰山上去割草,回来喂羊。

转眼就过了几个月,那10只羊都已长大了。这天一早,冯之木就带着一个屠夫来到羊圈,对屠夫说,挑一只最小的羊。屠夫跳进羊圈里,这只摸摸,那只摸摸,很快就挑出了一只最小的羊。让冯之木和何大夫惊讶的是,那只羊竟是吃普通草料的。也就是说,何大夫选中的那9种草,都没能使羊年轻。

冯之木和何大夫面面相觑,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这时,吕聪忽然急急火火地跑过来,对冯之木说:“大人你快回衙门吧,知府大人来了!”冯之木不敢耽搁,马上回到县衙,拜见了知府。知府黄大人一脸难看,丢给他一张诉状,冷冷地说道:“你先看看吧!”

冯之木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有人把他给告了。告他的人,竟是新城县的王二小。王二小的母亲王朱氏突发急症,他赶去请何大夫来看病,谁知何大夫被知县大人赶到山上去割草养羊。他请不到大夫,误了他母亲的诊治,他母亲死了,他便告知县冯之木草菅人命,鱼肉乡里。

黄大人见冯之木看完了诉状,冷冰冰地问道:“王二小所告,是否属实?”冯之木忙道:“并不属实。何大夫割草喂羊,并非本官所逼,而是本官雇他去的。”王朱氏死了,冯之木心里也很愧疚,但想想这其中也未必有着因果关系。新城县又并非只有何大夫这一个大夫,王二小完全可以去请别的大夫,又怎能把他娘的死推到自己身上?况且,就算有罪,他也不能揽到自己身上啊!于是,黄大人就命差役传来何大夫,问个究竟。

何大夫如实一讲,黄大人见王二小所告并不属实,这才稍稍露出些笑容,好奇地问道:“你为何要雇何大夫给你喂羊啊?”冯之木就把寻找不老草的事讲了。黄大人不耐烦地一挥手道:“无稽之谈。世上要有那般宝贝,还轮得到你们去找?只怕先辈们早就找光了,他们也会活到现在不死呢。”

冯之木豁然一笑:“是啊。”

看看天已近午,冯之木就命差役把那几只羊捉来,宰了炖了,招待黄大人和随行的差役们。等到羊肉炖好,他命人盛了一盆,递给何大夫说道:“何大夫帮我养羊,实在辛苦,你也尝一尝吧。”何大夫凑近闻了闻:“好香的羊肉,拙荆肯定爱吃。多谢大人,我赶紧回去,让她尝尝刚出锅的热羊肉啊。”说着,他端着盆,快步走了。

望着何大夫健步如飞的背影,冯之木忽然呆住了。这一瞬间,他也醒悟了。何大夫都六十好几的人了,却精神矍铄,身子骨如此硬朗,比一般人都显得年轻。根本的缘由,可不就是他经常上山去采药吗?不老草,不老草,原来凤凰山上真有不老草啊。只是,一般人眼拙,看不到啊。而这份重礼,又如何送给九千岁呢?送是送不出去的,那就由自己来享受这份天赐瑰宝吧。

自此之后,冯之木就拜何大夫为师,学上了中医,研究上了中草药。他辞官之后,也没回老家,就在清风镇上买了座房子,且作为医馆。但他在医馆里呆的时间很少,更多的时候,他是到凤凰山上去采药。细心的人发现,他比做官的时候还显得年轻呢。有人问起,他就说,他年轻的秘密就是多到凤凰山上去爬爬走走。

问的人总是撇撇嘴说:谁信!

手机扫码阅读民间传说的故事20个短篇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