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100个阅读

故事大全 2023-04-17 11:32:06

成语故事100个阅读

1、晋惠闻蛙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晋惠帝十分昏庸愚昧,曾经在华林园听到蛙声就问左右说:“它们这样叫是为了要官做还是别的原因。”后来天下大乱,很多百姓饿死,百官上朝时把情况报告给他,惠帝竟然说他们为什么不吃肉呢?百官哭笑不得。

  【解释】比喻愚昧寡闻。

2、井底之蛙成语故事

  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回。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看看那些虾和蝌蚪,谁也比不上我。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

  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你看过海吗?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只千来丈。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旱,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井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吃惊地呆在那里,再没有话可说了。

3、杯弓蛇影成语故事

  “杯弓蛇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误把映入酒杯中的弓影当成蛇。比喻因错觉而疑神疑鬼,自已惊扰自已。

  这个成语来源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有一年夏天,县令应郴请主簿(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杜宣来饮酒。酒席设在厅堂里,北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由于光线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杜宣看了,以为是一条蛇在酒杯中蠕动,顿时冷汗涔涔。但县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请他来饮酒的,不敢不饮,所以硬着头皮喝了几口。仆人再斟时,他借故推却,起身告辞走了。回到家里,杜宣越来越疑心刚才饮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随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动,觉得胸腹部疼痛异常,难以忍受,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

  家里人赶紧请大夫来诊治。但他服了许多药,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过了几天,应郴有事到杜宣家中,问他怎么会闹病的,杜宣便讲了那天饮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应郴安慰他几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里怎么会有蛇的。

  突然,北墙上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结果发现,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细细观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应郴马上命人用马车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说:“你说的杯中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没有其他什么怪东西。现在你可以放心了!”

  杜宣弄清原委后,疑虑立即消失,病也很快痊愈了。

4、疲于奔命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申公巫臣子灵为了得到此郑王室嫁到陈国的美若天仙的夏姬,先后阻止楚庄王及子反娶她,但也轮不上他。过了五年他终于把夏姬骗回了郑国,后改道晋国,楚国子反、子重反对,子灵扬言要使他们疲于奔命而死.

  【释义】原指因受命奔走而搞得很累。后也指忙于奔走应付,弄得非常疲乏。

5、握粟出卜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广陵太守琅邪人赵昱,是一个有名的忠孝人士。他13岁时,母亲生病有三个月,他目不交睫地侍候在左右,经常握粟出卜祈求神明保佑他母亲,有时磕头都流出血来,明显消瘦了许多,乡亲们称赞他是个孝子。

  【释义】后用以指祈求神明护佑,去凶赐吉。

6、避面尹邢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汉武帝同时宠幸尹夫人和邢夫人,对他们照顾有加。为了避免她们互相倾轧,下诏书让她们不得见面。后来尹夫人请求汉武帝让她见一见邢夫人,汉武帝考虑再三同意了她的要求。相见后,尹夫人低头痛苦,自叹不如邢夫人。

  【解释】以之比喻因嫉妒而避不见面。

7、杳如黄鹤成语故事

  传说读书人荀瑰游览武昌,到黄鹤楼上休息,迷迷糊糊看见飘然而下一个人,他骑着仙鹤落在黄鹤楼上,他很有儒雅风度,两人把酒论诗,谈得十分投机。不一会儿已是酒酣耳热,那人跨上黄鹤,黄鹤振翅飞上天空而去。

  【释义】杳:无影无声;黄鹤:传说中仙人所乘的鹤。原指传说中仙人骑着黄鹤飞去,从此不再回来。现比喻无影无踪或下落不明。

8、鹤背扬州成语故事

  传说古代赵钱孙李四公子在扬州瘦西湖畔饮酒谈志向,赵某说自己有幸结识朋友,但愿能混个扬州刺史。孙某则想骑上红顶白羽的仙鹤去琼楼玉宇渡余生。李某说要腰缠十万贯,骑上仙鹤去扬州赴任。众人戏他性急喝不得热粥。

  【释义】比喻利欲之心。

9、贵在知心成语故事

  管仲年少生与鲍叔牙是好朋友,管仲经常骗取鲍叔牙的财物,后因鲍叔牙跟随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小白和纠争位,管仲射中小白。小白即位后为齐桓公,鲍叔牙推荐管仲为丞相,管仲感叹:“知我者鲍叔牙也。”

  【释义】以知心交心为贵,指朋友之间心心相印。

10、孤鸾照镜成语故事

  古代罽宾王在峻祁山结网捕获一只鸾鸟,特别喜爱它,但就是不能让它鸣叫。于是用金樊笼装饰,用美食喂养,三年后还是不叫。他的夫人听说鸟见了同类肯定会叫的,于是在笼前挂一片大镜子。果然鸾鸟见到镜子中的自己,慨然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绝。

  【释义】比喻无偶或失偶者对命运的伤悼。

11、乌舅金奴成语故事

  江南烈祖一向十分节俭,寝宫里不点脂烛灯,只点灌舅子油的乌舅灯。桌上有一个五尺高的捧烛铁人,是杨氏时的马厩中用的。一天黄昏天暗需要点灯时,烈祖叫手下捧这个叫金奴的铁人来。手下人偷偷说:“乌舅金奴正好作对。”。

     乌舅金奴的意思是:乌舅:乌臼子油;金奴:指油灯。讥讽吝色的人。

12、义形于色成语故事

  魏文帝称帝,陈群面带愁容,文帝问他:“朕顺应天命即位,你为什么不高兴?”陈群回答说:“臣和华歆铭记先朝,现在虽然欣逢盛世,但是怀念故主恩义的心情,还是不免要流露出来。”

  【释义】形:表现;色:面容。仗义不平之气在脸上流露出来。

13、朽木粪墙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宰予很会说漂亮话,孔子很喜欢他,以为他一定会有出息。可是不久孔子就发现他经常不来上课,派人去找,发现他躲在房间睡大觉,孔子知道后很伤感地说:“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

  【释义】朽坏的木头,污秽的土墙。比喻没有培养前途的人。

14、十羊九牧成语故事

  北周后期,隋文帝取代北周政权后,恢复汉制,把国土重新划分成很小的郡县进行管辖,造成官员成倍地增加。杨尚希对此忧心忡忡,看到每年开销急剧增加就上书隋文帝要改变这十羊九牧的局面。隋文帝采纳了建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解释】十头羊倒用九个人放牧。比喻官多民少,赋税剥削很重。也比喻使令不一,无所适从。

15、齐大非偶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强大的齐国国君想把女儿文姜嫁给郑国的公子忽,郑国比较弱小,担心其中有诈,公子忽就婉言谢绝了这门亲事。别人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每个人都有适合于他的配偶,齐国那么强大,与我门不当户不对,怎能结亲呢?

  【解释】指辞婚者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不敢高攀。

16、沐猴而冠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刘邦、项羽、楚怀王三人约定,谁先攻入咸阳谁就做关中王。刘邦先攻进咸阳,项羽很不高兴,进城就杀百姓及已投降的国王子婴,放火烧了阿房宫,掠夺大量金银财宝准备回江东地区。有人在背后讥讽楚国人是戴着帽子的猴子。

  【释义】沐猴:狝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17、山阴夜雪成语故事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生性高傲,行为豪放不拘,他辞官隐居在山阴,天天游山玩水,饮酒吟诗。在一个大雪夜里,他喝酒赏景觉得少了琴声,就命仆人开船连夜赶往戴逵处,拂晓时赶到戴门前,却说:“山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释义】犹言山阴乘兴。后指访友。

18、饮鸩止渴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州郡长官宋光为人正直,秉公办案,得罪了皇亲国戚,被诬陷入狱,他的外甥霍决定为舅舅伸冤,就在申辩信中写道:“宋光不会冒死去篡改诏书,那样做无异于饮鸩止渴。”大将军梁商看中霍的才识就亲自向皇帝汇报救了宋光。

  【释义】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19、割席分坐成语故事

  有两个读书人,一个叫管宁,一个叫华歆;他们的感情很好,不仅在同一个地方读书,而且形影不离。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到院子里锄草,忽然发现了一块金子。当时,管宁视若无睹,仍旧挥动锄头,而华歆却动心了,立刻就拾起了金子,放在一边。

  又有一次,管宁和华歆正一同坐在席上读书,忽然有坐着轿子的官员从门前经过,管宁照常读书,华歆却忍不住的放下了书本,跑出去看。管宁见华歆这样的不专心,又羡慕做官的人,再加上发现他见到了金子动心的事,就坚决的割断了并坐的席子,把座位分开,面色严肃的对华歆说:“从现在开始,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这个故事记载在“世说新语”里面,以后的人,凡是遇到朋友之间志趣不合,感情破裂,以致断绝往来,就称为“割席绝交”。

  我们无论在学习或工作上,都要专心一致;如果一起学习或工作的朋友不是这样的话,不但没有办法互相琢磨,互相协助,反而会影响自己学习和工作的成效;这样的朋友,真是不交也罢。你认为呢?

20、决一雌雄成语故事

  秦末,汉楚争霸,楚王项羽对汉王刘邦提出建议:“天下不安定好多年了,只是因为我们两人的缘故。所以,我愿意向汉王挑战,决一胜负,不要苦了老百姓。”最后,刘邦当然不会接受这匹夫之勇的挑战,更凭其智能,战胜了项羽,建立汉朝。

21、雪泥鸿爪成语故事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爪印,鸿毛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君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和诗人苏轼作的。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曾写了一首《渑池怀旧》诗,苏轼就以上面这首诗和他,所以这首诗的题目叫做《和子由渑池怀旧》。

  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在洛阳之西,崤山之东。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曾到过渑池,并曾在那儿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寺院里的老和尚奉闲还殷勤地招待他们,他们也在寺内的壁上题过诗。当苏轼后来从苏辙的怀旧诗回忆起这些情景的时候,奉闲已经去世,题诗的墙壁也可能已经坏了,想想自己漂流不定的行踪,不由得感慨起来,便在和诗中对苏辙说:“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作者原注:“往岁马死于二陵[崤山],骑驴至渑池。)

  苏轼的这首诗,对于人生抱着消极的态度,是错误的。由于这首诗,便产生了“雪泥鸿爪”这句成语。人们用它来比喻往事所留下的痕迹。元人戴良有诗道:“世事已成鸿印泥。”有时人们也把留作纪念的题赠诗文,称为“雪泥鸿爪”。

  【解释】: 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22、梧鼠技穷成语故事

  战国时邯郸籍学者荀况,在他的著作《荀子.劝学》中,劝导人们要努力学习。荀况强调学习要专一精深,切忌自满于一知半解,要像腾蛇无足而飞,切不可像梧鼠五技而穷。腾蛇,是一种龙,它没有脚,可是能腾云驾雾,飞游空际;而梧鼠(蝼蛄的别名),虽说有五种技能(能飞不能过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合,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实际却一样也不行。这个成语也有叫五技之鼠、梧鼠五技或梧鼠之技的。

  【解释】: 梧鼠:即“鼯鼠”,为鼣鼠之误。比喻才能有限。

23、反求诸己成语故事

  相传四千多年前,正是历史上的夏朝;当时的皇帝就是赫赫有名的大禹。

  有一次,诸侯有扈氏起兵入侵,夏禹派伯启前去抵抗,结果伯启打败了,部下们很不甘心,就一致的要求再打一次仗。伯启说:“不必再战了。我的兵马、地盘都不小,结果还吃了败战,可见这是我的德行比他差,教育部下的方法不如他的缘故。所以我得先检讨我自己,努力改正自己的毛病才行。”从此,伯启发愤图强,每天天刚亮就起来工作,生活简朴,爱惜百姓,尊重有品德的人。这样经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来侵犯,反而心甘情愿的降服归顺了。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要先要求自己,找出自已本身的缺点,努力加以改正,只有抱持这种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能够这么做的人,我们就说他能“反求诸己”。

  虽然,这只是短短的四个字,但是,它却可以做为我们修养上的金科玉律,不仅我们可用它来反省自己,也可以用它来劝勉别人,对于我们自己的做人处事,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解释】: 求:追究,寻求;诸:“之于”的合成词。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24、一抔黄土成语故事

  汉文帝时,廷尉张释之在处理盗窃汉高祖庙里玉环的案件上同汉文帝发生分歧,他不同意汉文帝的灭门九族的惩罚,就只处死小偷一个人。他说:“偷一只玉环就灭门九族,那么偷走陵墓的一抔黄土该如何判决?”

  【解释】一抔:一捧。一捧黄土。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

25、青门种瓜成语故事

  秦朝东陵侯召平深得西汉丞相萧何的赏识,他曾经在刘邦杀韩信、彭越时劝萧何献出家产作为补贴军用,拒收封赏以巩固地位。召平本人不愿做官,接受萧何的挽留,住在京城长安东门外青门靠种瓜为生,以显示他的清高。

  【成语解释】在京城东门外种瓜。指隐居不当官。

26、补天浴日成语故事

  上古时代,有一次,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大战。共工大败,气得向西方不周山一头撞去,把不周山撞坏了。不周山是撑天的大柱,大柱一断,天就坍塌了一大块,地也陷裂了很多;同时,山林起火,洪水横流,世界发生了可怕的灾难。创造世界万物的女神娲(女娲是邯郸市涉县人,娲皇宫就坐落在涉县境内),在大江大河中挑选了许多五彩的石子,架起火来,把石子炼成熔液,然后用这种熔液去修补破坏了的天。她又杀了一只大得无法形容的乌龟,斩下它的4脚,作为4根天柱,竖立在四方,把天撑住。还利用大火后遗留的芦草灰,堵住了洪水。一场大难,始告平息。

  太阳女神羲和,生有10个儿子,也就是10个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的汤谷。那里有一棵大树,名叫“扶桑”,所以那地名也叫“扶桑”。这棵大树有几千丈高,10个太阳,就住在这棵大树上。他们每天一个,轮流在天空值班。早上,不论哪个太阳值班,都由他们的妈妈羲和架车伴送。这辆车子很壮观,是由6条龙拉着的。从起点汤谷到终点蒙谷,共有16个站,正好一天的路程。车到第14站悲泉,太阳就得下车步行,妈妈羲和架着空车赶回汤谷,为伴送明天值班的儿子去作准备。每天早上,值班的太阳离开扶桑,登上龙车之前,一定先要在咸池里洗一个澡。

  羲和还常常带着儿子们在东南海外的甘渊一块洗澡,甘渊的水,十分甘美,羲和把儿子们一个个都洗得干干净净,明明亮亮。

  补天浴日:指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和羲和给太阳洗澡两个神话故事。后用来比喻人有战胜自然的能力。也形容功勋伟大。

27、惜玉怜香成语故事

  元代歌妓顺时秀天资聪敏,色艺超群,翰林学士王元鼎十分喜欢她。中书参政阿鲁温也想插一手,借机调戏她,问她他与王元鼎的差异。顺时秀说:你是宰相,治理国家,辅佐君王,他不如你。可惜玉怜香方面,你不如王学士。

        惜玉怜香的意思是:惜、怜:爱怜;玉、香:比喻女子。比喻男子对所爱女子的照顾体贴。

28、贪天之功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不但品德高尚,而且才能出众。由于骊姬的谗言迫害,他只得逃离祖国,四处漂泊。这样的生活他过了十九年。由于妻子姜氏和众谋臣的帮助,他虽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但为国出力的抱负始终没有被磨灭。

苍天不负苦心人,到了公元前636年,他终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晋文公即位以后,为了奖赏与自己同甘共苦的谋臣,对他们进行封赏,其中的很多人都得到了优厚的待遇。可是有一位谋臣介子推却被晋文公忘记了,既没有得到赏赐,职位也没有升迁。

在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一直在公子的鞍前马后效力,将他照顾得无微不至。有一次重耳没有饭吃,介子推为了让他吃顿饱饭,甚至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煮汤吃。他为重耳用尽了一片丹心,出了很大的力。

虽然重耳没有厚待介子推,但介子推品格很高,对此表现得毫无怨言。他不但没有向重耳伸手要官,反而认为自己没有受赏的资本。

当时,一些谋臣自恃对重耳有功,便居功自傲,看不起同僚。他对此非常气愤,便说:“公子能够当上国君,完全是上天的意思,可是那些在困难时期辅佐公子的人却以为是靠他们的力量,这不是欺骗别人么?偷人家东西尚且被称为盗贼,更何况贪取上天的功劳,把上天的功劳归为自己的功劳的人,这些人难道不是可耻之辈吗?”

介子推的母亲和亲戚、邻居都劝他向晋文公讨赏。但他不愿与朝中的那些世俗之人争名夺利。他还觉得官场污浊不堪,与其在官场里活受罪,还不如在家中编草鞋快活。

介子推的母亲见儿子的志趣如此高雅非常高兴,就决定和儿子到深山中隐居。介子推非常高兴,于是背着母亲直奔绵山(今山西沁源县西北),从此隐居深山,过着虽然清贫却无忧无虑的隐居生活。

晋文公得知介子推到绵山归隐,不再为他效力,心中非常后悔,就亲自到深山寻找,却总也找不到介子推。晋文公急了,他下令放火烧山,好逼迫介子推母子出山。介子推在山中生活得很好,怎肯再受官场的污染,就和母亲一起稳坐山中,任凭大火将他们吞没。

◎成语释义

把上天的功劳归于自己。比喻把别人的功绩算到自己身上。

◎故事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出处译文

偷人家东西尚且被称为盗贼,更何况贪取上天的功劳,把上天的功劳归为自己的功劳的人呢?

29、循序渐进成语故事

  从前纪昌去拜箭法高手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让他练好眼睛的基本功,他回家看妻子织布,练就圆睁眼睛,一点也不眨。飞卫让他练把小东西看成大东西,纪昌把头发上的小虱子看成车轮,飞卫这才教他射箭,从此成为百发百中的神射手。

    循序渐进的意思是: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30、以逸待劳成语故事

  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结果反被隗器打败。

  刘秀再派征西大将军冯异,前去占领枸邑。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将行巡立刻去枸邑抢占有利地形。冯异的部将们知道后,都劝冯异不要和行巡大军作战。冯异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抢占枸邑‘已逸待劳’。”冯异命令部队急行军,抢在行巡之前,占领了枸邑。冯异严密封锁消息,紧闭城门,偃旗息鼓,让将士们休整。行巡的部队急匆匆地刚赶到城下,城楼上突然鼓声大作,亮出了冯异的帅旗。行巡的军队毫无防备,吓得四下逃窜。冯异大开城门,领兵冲出城来,大败敌军。

  让自己的军队养精蓄锐,以等候从远方赶来的敌军,以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称为“以逸待劳”。

31、马到成功成语故事

马到成功:战马一到阵前就取得胜利。形容迅速取得成就。

出处:元·郑廷为《楚昭公》:“管取马到成功;奏凯回来也。”

唐朝时期,绎州龙门大黄庄农民薛仁贵,自幼喜欢武术,到20岁时已学成十八般武艺。他一心想投军报国,父母担心他并劝阻他。他对父母说:“今当国家用人之际,要扫除夷虎,肃靖边疆,凭你孩儿学成武艺,智勇双全,若在两阵之间,怕不马到成功。”

32、不甚了了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河南太守李膺名声很大,轻易不接见客人。有个10岁的孩子,名叫孔融,他偏要去见见李膺。

  太守府门庭森严,孔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大人的亲戚。”守门人陪送他去见李膺,可李膺不认识他,问:“你是我的什么亲戚?”孔融回答:“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很有交情。我和你不是世交吗?”李膺的宾客们见他才思敏捷,很善于讲话,都感到惊奇。只有大夫陈韪不以为然,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窘得陈韪半天说不出话来。

  孔融长大后中,做过北海相等官,是历史名人。

  了了:明白。“不甚了了”由“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引伸过来。形容不十分了解。

33、生吞活剥成语故事


  唐朝时,有个县的武官叫张怀庆。他为了追求名利,常常弄虚作假,把别人的作品,改头换面当做自己的“创作”。当时诗人王昌龄、名士郭正一声望都很高,张怀庆便常常抄袭他们的作品。
  大臣李义府写了一首“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的五言诗。意思是要把天上的明月雕刻成歌舞时用的扇子,把空中的彩云剪裁成跳舞时穿的衣裳,想象奇特。张怀庆一看,便抄了下来,并在每句诗的开头加上两个字,凑成了一首“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的七言诗。经他这么一“创作”,诗句都不通了,谁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意思。
  张怀庆这首诗一传出,人们就议论纷纷,有人根据他常常抄王昌龄、郭正一作品的行为,还给他编了顺口溜,嘲笑他是“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这句话,经过简化成了成语“生吞活剥”,使用上也发生了变化。现在用来比喻一些人不经过思考,不经过消化,就生硬地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方法。 

34、安然无恙成语故事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赵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处理,赵威后是一个很能干的妇女。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赵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齐国使者听了很不高兴地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赵威后笑着说:“不是,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赵威后和使者的对话的原文是: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这也就是后来演化出的“安然无恙”这个成语。

35、残杯冷炙成语故事

  “残杯冷炙”这则成语中“炙”的意思是烤。原意是吃剩的酒食,现指权贵的施舍。

  这个成语来源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不可令有称誉,见役勋贵,处之下坐,以取残杯冷炙之辱。

  北齐的文学家颜之推,学识渊博,他有一部《颜氏家训》传世,内容是以儒家的传统思想作为立身治家之道。这部著作,对后世不少学者为人处世也有很大的影响。

  《颜氏家训》中有一处告诫说,不能因为有点称赞,你就去受权贵驱使;处在低下的座位上,受取权贵施舍的屈辱。唐朝的大诗人杜甫,有一段时间就被迫在颜之推提到过的这种悲辛的处境里生活。

  杜甫从小聪明好学,志高务实,但一直没有遇到施展才华的机会。直到三十五岁那年,早已盛负诗名的他才踏上通往京都长安的大道。考试完后,杜甫觉得文章写得得心应手。但他哪里知道,主持这次考试的大臣李林甫,根本不想选用贤才,而对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一概采取排斥的态度。

  杜甫没有料到自己会应试失败,内心非常痛苦,对前途悲观失望。从此,他流落长安,以“宾客”的身份出入于达官贵人之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时常陪王公大臣宴饮,席间吟诗赋辞助兴。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维持生计,一方面也是希望得到权贵们的推荐,求得一官半职。

36、乘风破浪成语故事

  “乘风破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船借着风势,破浪前进动。比喻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日:“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南北朝时,有个年青人名叫宗悫,字元干。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叔叔舞剑弄棒,练拳习武,年纪不大,武艺却十分高强。

  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结婚的日子,家里宾客盈门,热闹非凡。有十几个盗贼也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

  正当前面客厅里人来人往,喝酒道贺之际,这伙盗贼却已潜入宗家的库房里抢劫起来。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大声惊叫着奔进客厅。一时间,客厅里的人都被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盗贼一见来了人,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

  宗悫面无惧色,举剑直刺盗贼,家人也呐喊助威。盗贼见势不妙,丢下抢得的财物,赶紧脱身逃跑了。

  宾客见盗贼被赶走了,纷纷称赞宗悫机敏勇敢,少年有为。问他将来长大后干什么?他昂起头,大声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伟大的事业。”

  果然,几年以后,当林邑王范阳迈侵扰边境,皇帝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讨伐时,宗悫自告奋勇地请求参战,被皇帝任命为振武将军。一次,檀和之进兵包围了区粟城里林邑王的守将范扶龙,命宗悫去阻击林邑王派来增援的兵力。

  宗悫设计,先把部队埋伏在援兵的必经之路,等援兵一进入埋伏圈,伏军立即出击,把援兵打得个落花流水。

  就这样,宗悫果然替国家打了不少胜仗,立下许多战功,被封为洮阳候。实现了他少年时的志向。
 

37、一木难支成语故事

  南北朝(刘)宋顺帝的时候,萧道成把持政权,杀害忠良,横行恣肆,大有篡夺王室的企图,当时大臣袁粲和刘东两人,秘密商量要杀死萧道成,但事机不密,被萧道成同党褚渊知道了,把秘密告诉萧道成,萧道成十分恼怒,立刻派部将戴僧静率领了很多人马去攻打袁粲,把城池团团围住了。这时,袁药对他的儿子袁最说:“我明知道一支木柱不能支持一座大厦的崩塌,但为了名誉义节,不得不死守下去。”

  后来,戴僧静率领部下越墙冲进城里去,在敌人的刀枪下,袁最勇敢地用身体去掩护他的父亲,这时,袁粲对他的儿子袁最说:

  “我是个忠臣,你是个孝子,我们死而无愧。”

  结果他们父子俩都为正义而牺牲了。

  后人便把袁粲当时所说“我明知道一支木柱不能支持一座大厦的崩塌”这句话,引伸成为“一木难支”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事情到了艰难危急的时候,并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所能挽救的。

38、万死不辞成语故事


  出处:《三国演义》第八回蝉曰:“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兴叹,不想为大人窥见。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
  释义:意思是虽然有一万次死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故事:东汉末年,朝政大权落在董卓手中。董卓骄横跋扈,出入宫廷用皇帝的仪仗,并让弟弟、侄儿统率禁军,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论老小一律封为列侯。他还征二十五万民夫为自己修筑宫室,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纳入宫内。
  司徒王允见董卓如此嚣张,很为汉玉室担心,但又无法除掉董卓,心中十分烦恼。一天夜里,他到后花园散心,忽然听见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走近一看,原来是家中的歌妓貂蝉。王允问道:“深更半夜,你为什么来这里唉声叹气?”
  貂蝉回答说:“承蒙大人恩惠抚养,为我训习歌舞,并以礼相待。我虽然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万一。近来见大人双眉紧锁,知道必定是为国事操心,所以心中忧伤,但不敢询问。今晚又见大人行坐不安,因此也长吁短叹起来,想不到被大人发现。如果大人有用我的地方,我一定效力,虽万死也决不推辞。”
  王允听了貂蝉的话,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马上朝貂蝉跪下,纳头便拜。貂蝉慌忙扶起。王允流着眼泪说:“眼下朝廷危如累卵,贼臣董卓将要篡位,朝中文武元计可施。董卓有一个义子吕布,骁勇异常,天下无有敌手。方才听了你的话,我想出一条‘连环计’来,先把你许配给吕布,然后再暗中献给董卓。你去离间他们父子两人,让他们因为想得到你而互相仇恨,最后挑拨吕布去杀死董卓。如此方能除掉大害,为国效忠。不知你意下如何?”
  貂蝉缓缓站起,态度坚决他说:“我已许下大人虽万死也决不推辞,如果不能遵计杀死董卓,以报国恩,愿意死在万刃之下!”玉允和貂蝉共同谋划,实现了“连环计”,结果除掉了奸臣董卓。

39、士别三日成语故事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地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踉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位开玩笑说:
  “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40、不学无术成语故事


  解释:
  没有学问,没有本领。不:无,没有。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

41、不时之需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密州知府苏轼因为写诗被诬陷入狱,后来被贬到黄州团副使。他在黄州期间,遇到两位好朋友。朋友弄到一条新鲜鲈鱼,苏轼问夫人要酒,夫人王闰之早就给他准备酒以备他不时之需,他们乘船去游赤壁,一直玩到尽兴而归。

  【解释】不时:不是预定的时间。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出现的需要。

42、成语故事木梗之患

孟尝君准备西入秦国,劝阻的人极多,但他一概不听。苏秦也想劝他,孟尝君却说:“人世的事情,我都知道了;我所没有听说过的,只有鬼怪之事了。”苏秦说:“我这次来,确实也不敢谈人间的事情,而是专门和殿下讨论鬼神的事。”

孟尝君就接见苏秦。苏秦说:“我这次来齐国,路上经过淄水,听见一个泥土捏成的土偶和一个桃木刻成的木梗交谈。木梗对土偶说:‘你原是淄水西岸的泥土,被捏成了人,到了八月,天下大雨,淄水涨上来,你就残缺不全了。’土偶说:‘你的话不对啊。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为大水毁了也仍然是西岸的泥土。可你是东方桃木刻成的,天下大雨,淄水横流,你随波而去,还不知道要被冲到哪里呢?’那秦国是个虎狼之国,关山四塞,殿下到了秦国,我不知道殿下能否安然出来。”孟尝君就打消了去秦国的念头。

“木梗之患”比喻客死他乡,不得复归故里。 (出自《战国策》)
木梗之患的意思是:喻客死他乡,不得复归故里。

43、成语故事甘棠遗爱

召虎是周宣王时的一位大臣,人们称他为召伯。他巡行各地时,不要老百姓为他盖房子,都是在路边的甘棠树(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下搭个草棚办公、过夜,连草棚的边也不要人来修剪。

召伯死后,老百姓很怀念他,对甘棠树都不忍伤害,他们唱道:“茂盛的甘棠啊,不要剪不要伐,召伯搭过草棚。茂盛的甘棠啊,不要剪不要败,召伯休息过。茂盛的甘棠啊,不要剪不要拜,召伯说过的。”

孔子说:“我看见甘棠就像看见宗庙一样肃然起敬。”

“甘棠遗爱”对离去的人的怀念,或赞颂离去官员的政绩。

(出自《诗经·国风·南召》)

44、成语故事才高八斗的故事

解释:

比喻极有才华。

出处: 南朝·宋·无名氏《释常谈·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斗,我得一斗,天下兵分一斗。”

释义: 比喻极有才华。

故事: 南朝宋国有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划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

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他的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

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45、成语故事各得其所的故事

出处《易·系辞下》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释义 表示每个人或每件事都得到了适当的安排大家都满意。

故事 汉武帝妹妹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是汉武帝的外甥,隆 虑公主知道昭平君倚仗权势,经常为非作歹,难免要惹出大事。她担 心自己死后,昭平君会犯死罪无人救他,便在病重时对武帝说:“陛 下,我愿以一千斤黄金和一千万钱,为昭平君预赎死罪。”这种事没 有先例,但汉武帝见她病生得很重,为了安慰她,也就点头应允了。 隆虑公主死后,昭平君因没有人管束他,日益骄横。一次他酒后 杀人,被捕入狱。武帝非常难过,叹息道:“我妹妹很晚才生这个儿 子,死前把他托付给了我,现在要判他死罪,我实在不忍心呀!”左右 的大臣们都说:“公主早已替他赎了死罪,陛下就赦免他一次吧!” 武帝摇摇头说:“法令是先帝制定的,必须遵守。如果因为我的 亲属而破坏法令,岂不失信于民?” 最后,武帝狠了狠心,还是下诏处死了昭平君。 处死了昭平君,武帝心里很难过。但是,太中大夫东方朔却向武 帝祝酒说:“赏功不避仇敌,罚罪不考虑骨肉,这两点陛下都做到了。 四海之内的百姓就会各如其所愿。”

46、成语故事九牛一毛的故事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这时, 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 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 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 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 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 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 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 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 刑”。

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 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 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 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 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 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47、成语故事乐极生悲的故事

乐极生悲”是形容一个人快乐到极点转而发生悲哀的事情。乐极生悲原写为“乐极则悲”,出自《史记.滑稽列传》。以下是这个成语的典故:战国时期,齐威王是个喜欢彻夜饮酒的君王,有一年楚军进攻齐国,他连忙派自己信得过的使节淳于髡去赵国求救。淳于髡果然不辜负齐王重托,到了赵国就请来了10万大军,吓退了楚军。当然,齐威王十分高兴,立刻摆设酒宴请淳于髡喝酒庆贺。齐王高兴地问淳于髡:“先生你要喝多少酒才会醉?”淳于髡一看这架势,知道齐王又要彻夜喝酒,必定要一醉方休。

他想了想回答道:“我喝一斗酒也醉,喝一石酒也醉。”齐王不解其意,淳于髡解释自己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况下酒量会变化:“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喝酒到了极点,就会酒醉而乱了礼节;人如果快乐到了极点,就可能要发生悲伤之事(此句原文即‘酒极则乱,乐极则悲’)。所以,我看做任何事都是一样,超过了一定限度,则会走向反面了。” 这一席话说得齐威王心服口服,当即痛快爽朗地表示接受淳于髡的劝告,今后不再彻夜饮酒作乐,改掉可能走向自己反面的恶习。就这样,“乐极生悲”这成语由此而来。


48、成语故事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故事

东晋时,世族权贵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其中,护军将军庾亮的声势最大。他职掌中央大权,受到晋成帝的赏识。凡是朝廷大事,晋成帝都要听取他的意见。对此,镇守历阳的苏峻将军十分不满:我沙场屡建战功,庾亮凭什么青云直上!于是,他命令部下向庾亮讨伐。消息传到驻守在雷池附近的温峤都督那里。他听说庾亮受围,立刻发兵救援。不料,庾亮写信叫他切勿越过雷池一步。因为雷池一旦失守,历阳也就保不住。

这个成语原意是要温峤坐镇防地,不要越过雷池去京都。现指做事不敢超越一定的界限、范围。

49、成语故事负重致远的故事

东汉末,襄阳大名士庞德公有个很有才学的侄儿,名叫庞统。那时候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常去拜访庞德公,和庞统也成了好朋友。庞德公非常赞赏他俩的才能,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在庞德公的眼中,他俩都是当世俊杰。

周瑜任南郡太守时,庞统在他手下任功曹。不久周瑜病死,庞统送葬到吴郡。吴郡很多文人早就听说庞统的名声,所以等他将要西归南郡去的时候,大家都去看望他。连当时非常有名的文人陆绩、顾劭,全琮等也去了。

大家在昌门聚会话别,谈古论今,非常欢畅。谈论间,众名士请庞统评论一下在座人员。

庞统先评江东著名学者陆绩,他说:“陆先生像是一匹跑不动但脚力强劲的马,有超逸的才能。” 众名士听了,都说他评到了点子上。接着,庞统又评顾劭。他说:“顾先生好比是一头跑得很慢的耐劳的牛,但能够背负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有人请他评评自己,他颇为自负地说:“为帝王出谋划策,治理天下,我还是可以胜任的。”

【释义】:

“负重致远”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能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处的目的地。比喻能肩挑重任。“负”,背着,“致”,送到。亦作“负重涉远”。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庞统传》,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50、成语故事乘人之危的故事

“乘人之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趁别人危难之时去要挟或打击。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盖勋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东汉时,盖勋因为人正直,很有才干,被举为孝廉,当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属官——长史。盖勋所在的郡属凉州刺史梁鹄(hu)管辖,而梁鹄又是盖勋的朋友。

当时,受凉州刺史管辖的武威太守横行霸道,干尽了坏事,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梁鹄的属官苏正和却不畏强霸,敢于碰硬,依法查办武威太守的罪行。

不料,梁鸽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会涉及到高层权贵,连罪自己,焦虑不安。他甚至想杀了苏正和灭口,但又吃不准这样做是否妥当,于是打算去找好友盖勋商量究竟该怎么办。

也正巧,盖勋与苏正和是一对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将要和他商量如何处置苏正和,并且建议他乘此机会,劝刺史杀了苏正和,来个公报私仇。盖勋听了断然拒绝说:“为个人的私事杀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现;趁别人危难的时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为。”

之后,梁鹄果然来与他商议处置苏正和的事。盖勋打比方规劝梁鹄说:“喂养鹰鸢(yuan),要使它凶猛,这样才能为您捕获猎物。如今它已经很凶猛了,您却想把它杀掉。既然如此养它又有什么用呢?”

51、成语故事目瞪口呆的故事

【成语故事】西汉初年,韩信被封为齐王,丞相萧何担心韩信兵权太大,就找樊哙共商计策。樊哙自鸣得意,连夸自己是如何斗败项羽,吓得他目瞪口呆,从而保住主公。面对这淮阴一饿夫且手无缚鸡之力的韩信,只须叫一两个人就可以把他一刀两断。

【注音】mù dèng kǒu dāi

【典故】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

【释义】目瞪:睁大眼睛直视;口獃:嘴里说不出话来。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瞠目结舌、目瞪口哆

【反义词】从容不迫

【同韵词】于呼哀哉、怨怨哀哀、朝穿暮塞、生荣亡哀、十月怀胎、上梁不正下梁歪、异想天开、七倒八歪、旱魃为灾、运拙时乖、......

【年代】古代

【谜语】眼前有景道不得

【邂逅语】李逵装哑童

【英语】starelikeastuckpig

【德文】vorSchreckoderAngstsprachlossein

【日语】あいた口がふさがらない,あっけにとられる,ぼうぜんとする

【法语】resterbouchebée

【教学同步】当他把卷子发下来时候,我惊得目瞪口呆,因为卷面上划着一个巨大的 红叉叉。《* 我最好的老师》小学十二册·课文·21

【成语示例】殷、雷二将见众官激变,不复朝仪,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出。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回

【成语造句】

◎ 他突然想起刚才那个老汉和他儿子给他下跪的情景,急得“扑通’一声,也双膝跪在了泥水地里!黑暗中的人们一下子被县委书记这个举动惊得目瞪口呆,一个个在黑暗中大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 直到有一天何小桃手持一座雕像来到课堂大家才目瞪口呆。

◎ 曹老海正听得目瞪口呆,忽然背后有人猛一搬他的肩膀头。

◎ 这一质问弄得他们个个目瞪口呆。

◎ 后面紧跟着的是一条声势浩大的马车队,他们人多势众,甩得鞭子更响,那个支委惊得目瞪口呆,被孤零零地甩在了后面……

◎ 香香没法,只好愣愣怔怔走到门前,开门一看,吓得目瞪口呆,尖声叫起来:

◎ "张嘴狼"一听,吓的是目瞪口呆,浑身发抖,几个战士上去就夺下了"张嘴狼"的手枪,紧接着,三个护兵也都磕头交枪。

◎ 日本知名学者石川一成先生曾撰文说:面对宝顶大佛湾造像,看中华民族囊括外来文化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不禁使我目瞪口呆。

◎ 的电视制片人目瞪口呆。

◎ 推车的人,还有满厅失声痛哭的人,全吓得目瞪口呆,魂不附身。

◎ 史建国听刘太太这么一说,顿时目瞪口呆,他越想越觉得刘太太看相的本领十分高明,他要在黄浦江底捞起银箱,自然离不开一个"水"字。

◎ 袁寿山这番慷慨激昂、冠冕堂皇演说,使在座的同行们目瞪口呆。

◎ 曹老海听过曹志道的话,目瞪口呆,好象变成坟地上的石望天猴一样了。

◎ 渠道上、山坡上的人们,开始是目瞪口呆,接着是狂热地欢呼。

◎ 他们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往往能处危不乱,急中生智,化险为夷,而那些心理素质欠佳的军人则可能恰恰相反,他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常可能手足失措,目瞪口呆,呆若木鸡、或者乱作一团。

◎ 这一抽打,让很多人目瞪口呆,但很快就为之做出了最恰当的反应,"打得好!"这一抽打,不仅没使人性的情感垂落,反将一个活生生的母亲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充满光彩。

◎ 特别是那淳厚的男中音画外音,让整个影片充溢着浓郁的西班牙风韵,以至于让我觉得那荒野上的酒厂、牛肉庄,野汉的轶事,都象美国西部的英雄故事,或者是西班牙吉卜赛人的生活,难怪车上的乘客看得熨贴之至,没有一位让"浓郁的异国情调"震惊得目瞪口呆。

52、成语故事拔帜易帜的故事

“拔帜易帜”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取而代之。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后,率领汉军攻占了魏国和代国,接着又在张耳的协助下,带了几万兵东下井陉,攻击赵国。赵王和主将陈馀在井陉口聚集了二十万大军阻挡。

谋士李左军建议陈馀拔给他三万军队,从小路出发,出奇不意地截取汉军的后勤装备及粮食;而它的前军抵达井陉时不与交战。这样的话,不到十天就可以取下韩信和张耳的头颅。

陈馀是个读书人,不爱使用诈谋奇计,认为韩信的兵不过数千,经过千里行军,巳非常疲惫,可以直接予以攻击,因此没有采纳李左军的计谋。

韩信手下的人探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放心东下井陉,进军到离井陉口三十里之处,韩信下令休息。半夜里,他选出两千名轻骑兵,让他们每人拿着一面红色旗帜,从小道来到井陉口山后隐蔽起来,同时对他们说:“我将另派一支军队与赵军对垒,并假装败退。这样,赵军必定倾巢而出,前来追击。你们乘此机会快速进入赵营,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我们汉军红色的旗帜。”

接着,韩信又派出一支一万人的军队,叫他们背水摆开阵势。赵军见汉军排出兵法上最讳忌的背水之阵,都哈哈大笑,以为汉军自己断了后路。

天刚亮,韩信指挥这一万人的军队向井陉口进发,赵军立即打开营门迎击。战了一段时间后,韩信、张耳命汉兵丢掉旗鼓,向水边退去。汉兵退到水边阵地,再也无法后退,只得拼死作战。

这时,隐蔽在山后的两千汉兵,趁赵营无人守卫,快速冲进赵营,飞快地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红色的旗帜。而在水边作战的赵兵,因遇到背水一战的汉兵的顽强抵抗,无法取胜,想返回营地,却见那里全是汉军的红旗,以为赵王已被汉兵抓住,顿时军心大乱,各自逃命。接着,汉军两面夹击赵军,结果主将陈馀被杀,赵王被活捉。

53、成语故事人弃我取的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货殖列传》,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战国初,魏文候任用李悝为相国,厉行改革,加强统治。他实行保护农民利益和发展农业的“平籴”法。所谓“平籴”,就是国家在丰收年份用平价买进粮食,到荒年时以平价卖出,使粮价保持稳定。这样,就促进了封建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

李悝的经济改革,尤其是所实行的“平籴”法,使一个名叫白圭的商人受到启发。经过反复思考,他想出了一种适应时节变化的经商致富办法,这就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这个办法说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别人不要的我要下来,别人要的我就给予。

按照这个办法,在丰收季节,农民收的粮食很多,大家都不要,价钱也就便宜下来,他就大量买下粮食。这时,粮价虽然很低,但蚕丝、漆等因不是收丝或割漆的季节,没有大量上市、价钱自然很高,他赶紧把这些货物卖出去。

到了收丝时节,蚕丝大量上市,价钱贱下来,而粮价却高了起来。这时,他就收进蚕丝,卖出粮食。就在这买进卖出之间,牟利致富。

54、成语故事少见多怪的故事

唐朝散文家柳宗元因王叔文失势而被贬到湖南永州当司马,他在永州期间收到韦中立的拜师信,非常感动。他立即回信《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表达一个观点:少见多怪是常有的事情,就像蜀犬吠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释义】见闻少的人遇到不常见的事物就觉得奇怪。后常用来嘲笑见识浅陋的人。

【出处】汉·牟融《牟子》:“少所见,多所怪,睹橐驼,谓马肿背。”

东晋·葛洪《抱朴子·神仙》:“夫所见少则所怪多,世之常也。”

【示例】人家说~,你多见了还是那么多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六回)

55、成语故事围魏救赵的故事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释读】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56、成语故事一事无成的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当了省郎的官,因官运不怎么亨通,不管做甚么事情,往往都不

如他的心意,所以时时出去,想藉游玩散散心。有一天,他到了京国寺,游倦了,就寄宿在

寺里。晚上做了一个梦;他梦中走到一处岩石下,碰到一位老和尚;在老和尚的面前,有一

个极小香炉,炉檀香烟袅袅上升。老和尚对省官说道:“这小香炉中的香烟还是你许愿时留

存下来的,现在你已做了三世人了。你一世你是唐玄宗时代的剑南安抚巡官;第二世你是宪

宗时候的西蜀书记,第三世就是现在的省郎官。”他听了老和尚这番话,恍然有点觉悟,彷

佛记忆三世所做的官,都是庸庸碌碌,一事无成。

于是,再也不愿意在宦海里浮沈,对人生似乎恍然彻悟。

王中的诗句,也有“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的感叹语。

现在上了年纪的人,事业上要是没有成就的话,通常都是拿一事无成来感叹。有时年纪不大的人,你问他事业做得怎样,他也会说“一事无成”呀!

57、成语故事二桃杀三士

春秋时期,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侍侯齐景公,都能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以勇力而闻名遐迩。

有一天,晏婴(即晏子)从他们身边经过,小步快走以示敬意,这三个人却不起来,对晏婴非常失礼。晏婴很生气,去见景公说:“我听说贤能君王蓄养的勇士,对内可以禁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上面赞扬他们的功劳,下面佩服他们的勇气,所以使他们有尊贵的地位,优厚的俸禄。而现在君王所蓄养的勇士,对上没有君臣之礼,对下也不讲究长幼之伦,对内不能禁止暴乱,对外不能威慑敌人。这些祸国殃民之人,不如赶快除掉。”

景公说:“这三个人力气大,硬拼恐怕拼不过他们,暗杀恐怕又刺不中。”

晏婴说:“这些人虽然力大好斗,不惧强敌,但不讲究长幼之礼。”于是便乘机请景公派人赏赐他们两个桃子,说:“你们三个人就按功劳大小去分吃这两个桃子吧!”

公孙接仰天长叹说:“晏婴果真是位聪明人。他让景公叫我们按功劳大小分配桃子。我们不接受桃子,就是不勇敢;可接受桃子,却又人多桃少,这就只有按功劳大小来分吃桃子。我第一次打败了野猪,第二次又打败了母老虎。像我这样的功劳,可以吃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吃一个。”于是,他拿了一个桃子站起来了。

田开疆说:“我手拿兵器,接连两次击退敌军。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自己单吃一个桃子,用不着与别人共吃一个。”于是,他也拿起一个桃子站起来了。

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黄河,大鳖咬住车左边的马,拖到了河的中间,那时,我不能在水面游,只有潜到水里,顶住逆流,潜行百步,又顺着水流,潜行了九里,才抓住那大鳖,将它杀死了。我左手握着马的尾巴,右手提着大鳖的头,像仙鹤一样跃出水面。渡口上的人都极为惊讶地说:‘河神出来了’。仔细一看,原来是鳖的头。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自己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能与别人共吃一个!你们两个人为什么不快把桃子拿出来!”说罢,便抽出宝剑,站了起来。

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勇敢赶不上您,功劳也不及您,拿桃子也不谦让,这就是贪婪啊;然而还活着不死,那还有什么勇敢可言?”于是,他们二人都交出了桃子,自刎而死。

古冶子看到这种情形,说道:“他们两个都死了,惟独我自己活着,这是不仁;用话语去羞耻别人,吹捧自己,这是不义;悔恨自己的言行,却又不敢去死,这是无勇。虽然如此,他们两个人若是同吃一个桃子,是恰当的,而我独自吃另一个桃子,也是应该的。”他感到很羞惭,放下桃子,也自刎而死了。

景公的使者回复说:“他们三个人都死了。”景公于是派人给他们穿好衣服,放进棺材,按照勇士的葬礼埋葬了他们。

58、成语故事唯命是从

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逐步强盛起来,到楚庄王在位时,就开始图谋中原,取代周王朝的统治。有一次,楚庄王率军到达周朝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郊外,在此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向周天子炫耀楚国的武力,并向周朝大夫王孙满询问九鼎的轻重,遭到了王孙满一顿奚落。九鼎是传国宝器,代表着中央政权的权威。楚庄王问鼎,表示想要以楚代周。
到楚灵王时,仍然企图取代周朝。有一次,楚灵王外出打猎,夜宿在外,又想起了九鼎的事。他对晚上来求见的右尹子革说:“过去我们祖上和齐、卫、晋、鲁四国共同服侍周康王,四国都被赐予宝器,唯独我们楚国没有。现在我想派人去周天子那里,请求把鼎作为对我们楚国的赏赐,你说周天子愿意给我们吗?”
右尹子革回答道:“当然会给您啊!当年我们的先王跋山涉水去侍奉周天子,只能用桃木弓、枣木箭来进贡。齐、卫、晋、鲁四国的诸侯王都与周天子有点亲戚关系,所以楚国因此没有得到赏赐而他们有。现在的情况是周朝和四国都顺服侍奉您了,不管什么事情,都会唯命是从,难道周天子还会爱惜这鼎吗?”其实右尹子革这是讨好楚灵王,九鼎最终也没有落到楚国手里。
后来,人们引用“唯命是从”作为成语,指只要是命令都无条件地绝对服从。唯,只;从,服从。

59、成语故事扬扬得意

晏婴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齐国的名相。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他都在齐国做官,称得上是“三朝元老”。据说晏婴身材矮小,“长不满六尺”,也就是不足一米五,貌不出众,但他足智多谋,刚正廉洁,名闻天下。
晏婴有一个车夫,他很为自己能替晏子驾车而自豪。一次,他驾着车正好从自己家门前经过,表现得“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就是说一副神气十足的样子,非常得意。他的妻子从门缝中看到了丈夫的样子,心中很不高兴。这天,当车夫一回家,妻子便沉着脸说:“你今天驾车路过家门口,那副扬扬自得的样子,简直令人作呕。你看人家晏婴,位居相国,德高望重,虽然他身长只有六尺,但坐在车子里,看上去又稳重,又谦恭。可你呢?虽然身长八尺,可只能当人家的车夫,居然还这么神气十足,好像你比晏婴还了不起似的。”车夫听了妻子的话后,向妻子认了错,态度也慢慢变得谦恭有礼起来。晏婴察觉到了车夫的这种变化,就向他询问缘由,车夫便把妻子的话老老实实说了一遍。晏婴很有感触,他觉得车夫知错能改,是个可造之才,便提拔他做了官。
成语“扬扬得意”是指一个人因为自我感觉太良好而志得意满的样子。

60、成语故事无为而治

由于舜品德高尚,尧派他来管理天下。

当时中原到处是洪水,以前尧派鲧去治理洪水,9年后失败了,舜就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果然不负众望,13年后平息了洪水。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很宽厚,多采用象征性的惩罚,犯了该割掉鼻子罪的人,让穿上赫色衣服来代替;应该砍头的人只许穿没有领子的布衣。为了让老百姓懂得乐舞,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有人担心夔一个人不能担当重任,舜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孔子赞叹道:“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坐着而已。”

“无为而治”指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自《吕氏春秋》和《论语》)

61、成语故事曲突徙薪,焦头烂额

从前有一个人去做客,见主人家把做饭的烟囱砌成直的,正对着旁边的柴薪,很容易失火。就劝主人把烟囱砌成弯的,将柴薪搬得远些(曲突徙薪),可是主人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不久这家失火了。左邻右舍都来救火,费了好大力气才将火扑灭,不少人还受了伤。主人过意不去,杀牛买酒,请那些烧焦头发、烧烂额头(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席,其余的人论功排座次。有人提醒主人说:“当初你要听从那位朋友的话,就不会失火了,今天也用不着杀牛买酒待客了。现在,向你建议曲突徙薪的人没有被邀请,反而是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了上席。”
主人明白过来,马上请来那位朋友,让他坐了首席。
曲突徙薪是说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避免不必要损失的。焦头烂额常形容人受伤很重或处境很狼狈。
今天,大法弟子本着善心,向世人讲着大法的真相,并不是为了自己什么,也不是在搞什么政治,就是想让世人不受江氏政治流氓集团谎言的毒害,早日明白过来。

62、成语故事草菅人命

贾谊,是汉文帝时洛阳人。
汉文帝任命贾谊担任梁王刘揖的太傅,希望能让梁王多读书。贾议说:“辅导皇子,教他读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他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像秦朝末年赵高教导秦二世胡亥,传授给胡亥的尽是严刑酷狱,所学的不是杀头割鼻子,就是满门抄斩。所以,胡亥一当上皇帝,就乱杀人,对待杀人,就好像看待割茅草一样,不当一回事(草菅人命)。这难道只是胡亥的本性生来就坏吗?他之所以这样,是教导他的人没有引导他走上正道,这才是原因所在。”
贾谊对梁王悉心教诲。可惜不久梁王不慎骑马摔死。一年后,由于伤心过度,33岁的贾谊也死了。
“草菅人命”形容视生命如草芥,任意杀戮。
(《汉书?贾谊传》)

63、成语故事惩前毖后

周武王伐纣,建立了西周王朝。但是没过几年,周武王就死了,儿子周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纪太小,所以由他的叔父周公旦辅佐,实际上由周公旦代替他管理国家。
但是成王的另外两个叔父管叔鲜和蔡叔度,因为看到周公旦握有大权,便心怀嫉妒。他们在外面散布谣言,说周公旦自己想做天子,将来要谋害周成王。周公旦听说后,为了避嫌便离开京城,住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
后来,成王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就把周公旦接了回来。尽管成王没有治另外两个叔父的罪,但是这二人却慌了手脚,急忙怂恿(sǒnɡyǒnɡ)殷纣王的儿子武庚起兵造反,最后还是周成王命令周公旦带兵把他们消灭了。
过了几年,成王长大了,周公旦就把政权还给了他。成王亲政的那天,带了很多大臣到庙里祭拜祖先,并告诉大家:“我后悔以前听了管叔鲜、蔡叔度的谣言而误会了周公旦叔父,今后应当慎重,以防再发生祸患。”
后来,人们把周成王的话概括为“惩前毖后”,用来表示接受了以前的教训,今后就要小心谨慎,不能再重犯以前的错误。惩,警戒;毖,谨慎小心。

64、酒酸不售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一个宋国酿酒人非常注意自己的信誉,店越开越大,酒越酿越好,他养一条狗看店。可是渐渐地酒卖不动了,越积越多,逐渐变酸。他问杨倩到底为什么?杨倩说:“你家的狗太凶猛了,别人害怕你的狗而不敢来买酒。”

【释义】酒已经变酸了,依然卖不出去。原比喻奸臣阻拦了有学问、有贤德的人为国家效力,使国君受到蒙蔽。后比喻经营无方或办事用人不当。

65、伯乐相马的成语故事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66、朽木粪墙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宰予很会说漂亮话,孔子很喜欢他,以为他一定会有出息。可是不久孔子就发现他经常不来上课,派人去找,发现他躲在房间睡大觉,孔子知道后很伤感地说:“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

【释义】朽坏的木头,污秽的土墙。比喻没有培养前途的人。

67、心悦诚服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孟子到各地去游说他的仁道,有人说靠武力照样可以称霸,根本用不上讲仁道。孟子说:“靠武力称霸必须要以国富民强为基础,是武力压服而非心悦诚服,而以仁道称霸,则可以让人心悦诚服,使国力强大。”。

心悦诚服的意思是:悦:愉快,高兴;诚:硬实。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

68、蟾宫折桂的成语故事

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郤诜当左丞相。后来郤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

【释义】蟾宫: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69、星星之火成语故事

明朝时期,宰相张居正起用名将戚继光练兵对付倭寇的侵略,起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水灾。少数民族地区发生叛乱,他认为是贪官与无赖所为,起义军的力量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下令惩治贪官悍将,迅速平息了叛乱。

【释义】一点点小火星。比喻开始时策小,但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

70、生张熟魏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寇准镇守北部,收蜀人魏野到门下。当时北部有一个漂亮而举止生硬的妓女,士人叫她生张八,来寇府聚会,寇准即兴要魏野作诗,魏野立即作诗:“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话,半生半熟未相谙。”

【释义】张、魏:都是姓,这里泛指人。泛指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

71、一字之师成语故事

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他以文会友,经常和一些文人往来。

当地有个叫齐已的和尚,对诗文很有兴趣。他早就仰慕郑谷的才名,就带着自己写的诗稿,前来拜会。齐已把诗稿一首一首地请郑谷看。郑谷读到《早梅》这首诗时,不由得沉思起来。郑谷吟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面对齐已说:“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郑谷又沉吟了一会,说:“不如把‘数’字改为‘一’字贴要。”齐已听了,惊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文人们知道了,就把郑谷称为齐已的“一字之师”。

成语“一字之师”是指能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72、大笔如椽成语故事

大笔如椽成语故事

东晋文人王珣从小才思敏捷,胆识过人,20岁时担任大司马桓温的主簿。他经常是口若悬河,下笔成文。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送给他一支像椽子那样大的笔,预感有大手笔的事情要做。第二天果然被叫去为晋孝武帝写祭文。

【解释】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顶的木条。象椽子那样大的笔。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73、翠纶桂饵成语故事

翠纶桂饵成语故事

传说古代鲁国有一个特别喜欢钓鱼的人,他用桂花做鱼饵,他的钓竿用黄金做鱼钩,用白银做鱼漂和坠子,用翡翠鸟的羽毛做钓线,钓竿十分奢华,可是拿到水里去钓鱼,一天也钓不上一条鱼。

【释义】翠纶:用翡翠鸟毛做的钓鱼线;桂饵:用桂花做的鱼食。比喻过分追求华美,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而适得其反。

74、复鹿遗蕉成语故事

复鹿遗蕉成语故事

从前郑国人在野外砍柴,看到一只受伤的鹿跑过来,就把鹿打死,担心猎人追来,就把死鹿藏在一条小沟里,顺便砍了一些蕉叶覆盖。天黑了,他想找到死鹿扛回家,可惜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只好放弃,就当作自己做了同样的梦罢了。

【解释】复:遮盖;蕉:同“樵”,柴。比喻把真事看作梦幻而一再失误。

75、鸣金收兵的成语故事

鸣金收兵的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战斗暂时结束,它出自哪个故事呢?

古代军队行军作战都离不开“金”与“鼓”,命令军队行动与进攻就打鼓,即鸣鼓而攻,而命令军队停止或退回就击钲,即鸣金收兵。这种击鼓而攻、鸣金收兵的做法在各个朝代基本上是通行的,到了明朝时,有时也会金鼓齐鸣。

【释义】用敲锣等发出信号撤兵回营。比喻战斗暂时结束。

76、集思广益的成语故事

集思广益的成语故事

这是一个常见的成语了,它背后的成语故事是怎样的呢?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蜀国的大小政事都由丞相诸葛亮处理。诸葛亮在朝野的威望很高,但他并不居功自傲,经常注意听取部下的意见。有部下反对他这样做,他认为这是为了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广泛地听取有益的建议.

【解释】指集中众人智能,广泛进行议论。

77、海角天涯的成语故事

1

海角天涯的成语故事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伟大文学家。

他两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 韩会有一个嗣子(韩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纪比韩愈小一点。

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十一岁,十二郎也很小。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会、弁、介),但都很早离开了人世。

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人,零丁孤苦,没有一天离开过。 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过三次面。当他正打算西归和十二郎永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死去了。韩愈知道了这消息,悲痛欲绝,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备了一些时下的物品从老远的地方去致祭他。

这篇祭文,一字一泪,令人读来心酸。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便把它引伸成“天涯海角”这句话,用来比喻极其遥远的地方。

2

海角天涯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hǎi jiǎo tiān yá

【解释】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相隔极远。

【出处】唐·白居易《春生》:“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近义词】海角天隅 天涯海角

3

海角天涯的成语故事点评

这篇祭文,一字一泪,令人读来心酸。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便把它引伸成“天涯海角”这句话,用来比喻极其遥远的地方。海角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相隔极远。


78、一衣带水的成语故事

1

一衣带水的成语故事

出处《南史·陈后主纪》隋文帝谓仆射高颖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释义像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域。原指窄小的水面间隔,后泛指地域相近,仅隔一水。

故事: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称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有志于统一中国,在北方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国力大增。而当时长江南岸的陈朝后主陈叔宝却十分荒淫,不理朝政。他虽知道隋文帝有意征伐,却依恃长江天险,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一次,隋文帝向仆射高颖询问灭陈的计策,高颖回答说:“江南的庄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们在他们的收获季节,扬言出兵,他们一定就会放弃农时,屯兵防守;他们作好了准备,我们便不再出兵。这样来几次,他们便不会相信。等他们不作准备,我们突然真的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们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粮食不像我们北方屯积在地窖中,而屯积在茅、竹修建的仓库中,我们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烧毁它,如果连烧几年,陈朝的财力就大大削弱了,灭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

一次,隋文帝向仆射高颖询问灭陈的计策,高颖回答说:“江南的庄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们在他们的收获季节,扬言出兵,他们一定就会放弃农时,屯兵防守;他们作好了准备,我们便不再出兵。这样来几次,他们便不会相信。等他们不作准备,我们突然真的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们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粮食不像我们北方屯积在地窖中,而屯积在茅、竹修建的仓库中,我们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烧毁它,如果连烧几年,陈朝的财力就大大削弱了,灭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

隋文帝采取了高颖的计策,经过七年的准备,在公元588年冬下令伐陈。出发前,他对高额说:“我是天下者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佯狭窄的长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晋王杨广为元帅,率领五十万大军渡江南下,向陈朝的都城建康发动猛烈的进攻,并很快就攻下建康,俘获了陈后主,灭掉了陈朝。

123

79、不欺暗室的成语故事

1

不欺暗室的成语故事

蘧(qú)伯玉,名瑗,字伯玉,春秋时蒲国人,生活的时代和孔子大致相同。他是卫灵公时著名的贤大夫,也是一位道德和操行都非常优秀的人。“卫地多君子”,历来人们都将蘧伯玉作为卫国君子的代表。

蘧伯玉非常贤德,人们十分敬重他。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在宫中夜坐,先听到辚辚的车声,可车声到宫门时却消失了,过了一会儿,辚辚的车声又响起来。卫灵公就问夫人说:“你知道刚才过去的人是谁吗?”夫人说:“应该是蘧伯玉。”灵公问:“你怎么知道是他呢?”南子说:“君子是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的,车走到宫门口时没了声音,那是车的主人让车夫下车,用手扶着车辕慢行,为的是怕车声打扰国君。忠臣和孝子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信誓旦旦,也不会因在黑暗之中没有人能看到而改变自己的操守。蘧伯玉是我们卫国品行端正的大夫,仁而有智,对国家恪尽职守。他不会因为现在是黑夜,没人会看见就忘记礼节,所以我觉得是他。”灵公派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

灵公与夫人开玩笑说:“不是蘧伯玉。”夫人听后马上给灵公上酒道贺。灵公说:“你为什么要向我道贺呢?”夫人说:“开始我以为卫国只有蘧伯玉一个人是这样的贤德之人,现在知道在卫国还有一个和他一样贤德的人,那么我们国家就有两个贤臣了。国家多贤臣,是国家之福,怎么能不向您道贺呢?”灵公说:“说得好!”然后就把真相告诉了夫人。

蘧伯玉协助卫灵公把卫国治理得兵强马壮、人民富裕,使其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晋国大将赵简子原想讨伐卫国,派人到卫国试探。那人返回后,告诉赵简子:“蘧伯玉在卫国当政,我们如果贸然攻打卫国肯定会吃败仗的。”赵简子马上就取消了攻卫的计划。

蘧伯玉谦虚谨慎,经常对自己进行反思,“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他又经常鞭策自己,《庄子·则阳篇》记载:“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说他年已六十还能与日俱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贤人总是对自己的道德与行为有明确的要求,而且一直认真的按照这些要求去做。

2

不欺暗室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bù qī àn shì

【出处】《汉魏南北朝墓志铭集释·隋王世琛墓志》:“信行所履,不欺暗室。”

【解释】欺:欺骗自己;暗室:人家看不见的地方。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用法】褒义 谓语

【近义词】不欺地下 光明磊落 暗室不欺

【反义词】暗室欺心

3

不欺暗室的成语故事点评

小朋友们,今后你们要做到“慎独”哦!“慎独”既是一种道德修养的途径,也是经过长期修养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它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活动,无人监管,有多种做坏事的可能并且不会被发觉的时候,仍然能坚信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的按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不做任何坏事。这种人值得我们尊敬,我们要向这样的人学习哦!


80、鼓励孩子的经典成语故事

1

鼓励孩子的经典成语故事:锲而不舍

战国末期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荀况在《劝学》中教育人们做事情要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个词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不停地雕刻,就连金属和石头那么硬的东西都可以镂穿。其中“镂刻”是一种精细的雕刻方式。

在哲学思想方面,荀子认为自然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反对天命,不迷信鬼神,认为人定胜天;还主张因地、因时制宜,充分发挥人的才能,促使万物发展。在教育方面,他写过一篇十分著名的文章——《劝学》,来阐明他的教育思想。

《劝学》中记述了他在教育、学习方面的很多理论,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比如,他认为人接受教育,努力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在《劝学》中,荀子还用镂刻金石来说明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的道理。他写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知识是一个由少到多、日积月累的过程,高深渊博的学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人们学习时一定要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锲而不舍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qiè ér bù shě

【出处】《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解释】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坚韧不拔 始终不渝

【反义词】一暴十寒 半途而废

【年代】古代

【例句】能否做成学问,除必要的天赋外,很大程度取决于有无~的精神。

鼓励孩子的经典成语故事:锲而不舍点评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没有恒心,连棵树都砍不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有恒心,连金子都可磨。

2.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专心致志地去做就没有不成功。

3.毅力和决心是人生成功路上至关重要的。

2

鼓励孩子的经典成语故事:持之以恒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孟轲)小的时候,母亲送他到学堂读书。刚开始孟轲还懂得用功,后来就渐渐学会偷懒、贪玩,不肯用功读书了。

有一天,他竟然逃学回家。 母亲此时正在家中织布,一看见他逃学回来,就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织了一半的线剪断了。孟轲很惶恐地跪下,问母亲为何要把线剪断。

母亲责备说:“求学跟织布的道理是一样的,必须一丝丝不断积累,才能织成有用的布料。如果中途把它剪断了,那就会前功尽弃,成为一堆废料。求学更是要不断地用功,最后才会有所成就。而你现在却偷懒逃学,不肯用功读书,这样自我堕落,如何能成就学业?”

孟轲听了母亲这番话,非常惭愧,立刻向母亲认错,从此发愤向学。经过长年累月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就了自己的道德学问。

持之以恒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chí zhī yǐ héng

【出处】宋·楼钥《攻媿集·雷雨应诏封事》:“凡应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诚;持之以久。”

【解释】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

【用法】作谓语、状语;表示长久不变;褒义词。

【近义词】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坚持不懈

【反义词】一曝十寒、半途而废、朝三暮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例句】锻炼身体必须~,不然收效甚微。

鼓励孩子的经典成语故事:持之以恒点评

成功的路上从来都不是鲜花遍布,而是满山荆棘。没有一个人是能轻轻松松成功的,朝着你设定的目标走是“坚”,不问结果绝不放弃是“持”。永不放弃永不言败可以浓缩为两个字“坚持”。成功永远没有捷径可走,成功在于是否能够坚持,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拥有持之永恒的精神。

3

鼓励孩子的经典成语故事:滴水穿石

宋朝时,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崇阳县担任县令。

当时,崇阳县社会风气很差,盗窃成风,甚至连县衙的钱库也经常发生钱、物失窃的事件。张乖崖决心好好刹一刹这股歪风。

有一天,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这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看到一个管理县行钱库的小吏慌慌张张地从钱库中走出来,张乖崖急忙把库吏喊住:“你这么慌慌张张干什么?”

“没什么。”那库吏回答说。张乖崖联想到钱库经常失窃,判断库吏可能监守自盗。便让随从对库吏进行搜查。结果,在库吏的头巾里搜到一枚铜钱。

张乖崖把库吏押回大堂审讯,问他一共从钱库偷了多少钱,库吏不承认另外偷过钱,张乖崖便下令拷打。库吏不服,怒冲冲地道:“偷了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你竟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罢了,难道你还能杀我?”

张乖崖看到库吏竟敢这样顶撞自己,不由得十分愤怒,他拿起朱笔,宣判说:“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意思是说,一天偷盗一枚铜钱,一千天就偷了一千枚铜钱。用绳子不停地锯木头,木头就会被锯断;水滴不停地滴,能把石头滴穿。

判决完毕,张乖崖吩咐衙役把库吏押到刑场,斩首示众。从此以后,崇阳县的偷盗风被刹住,社会风气也大大地好转。

后来,“滴水穿石”这一成语用来比喻坚持不懈,集细微的力量也能成就很大的功劳。

滴水穿石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dī shuǐ chuān shí?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一钱斩吏》:“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解释】滴水可把石头打穿。比喻虽然力量小,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把艰难的事情办成。也作“水滴石穿”。

【用法】一般作谓语、状语。

【近义词】铁杵磨针、绳锯木断、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 、孜孜不倦、坚持不懈

【反义词】半途而废 浅尝辄止

【例句】要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就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鼓励孩子的经典成语故事:滴水穿石点评

我们知道,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从高空落下来的,它的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但它却不能把石块滴穿。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12

81、关于三的成语故事

1

关于三的成语故事: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tuì bì sān shè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

【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用法】动补短语

【近义词】委曲求全、远而避之

【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周旋到底

【例句】晋楚两国在城濮交战时,晋文公重耳命令晋军~。

关于三的成语故事:退避三舍点评

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说明我们信守承诺,不能轻易许诺,答应的就必须做到,这是一种信用度。虽然楚国和晋国打仗,但是重耳没有忘记曾经答应要避退三舍,并且说到做到,但最后楚国被自己的弱点给击败了。

2

关于三的成语故事:白璧三献

春秋时期,楚国珠宝匠卞和从山中发现一块璞玉原料,兴高采烈跑到宫里去进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认为这根本就是石头,就命人砍了他的左脚。

楚国珠宝匠卞和不甘心,他笃定这是一块上等的玉,于是他又把这璞玉原料进献给楚武王,楚武王也同样砍了他的右脚。

最后只有楚文王识货,命人加工成为有名的和氏璧。

白璧三献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bái bì sān xiàn

【出处】《韩非子·和氏》

【解释】楚人和氏得玉璞,两献楚王,两遭刖足。 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为璧,世称“和氏璧”。比喻不识良材或怀才不遇。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怀才不遇

【近义词】怀才不遇

【反义词】将遇良才

【押韵词】逐机应变、百闻不如一见、豕分蛇断、听而无闻,视而无见、笔墨纸砚、条修叶贯、千呼万唤、长吁短叹、高雅闲淡、天真烂漫

关于三的成语故事:白璧三献点评

我们都希望天下的统治者和管理者能够学会善于识别人才,不要让千里马怀才不遇伯乐的惨剧屡屡重现。我们要相信在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千里马常有,伯乐也一样常有!

3

关于三的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

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卧龙岗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

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卧龙岗。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

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sān gù máo lú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真心诚意邀请

【近义词】礼贤下士

【反义词】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歇后语】刘备访贤

【灯谜】刘备请孔明

【例句】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

关于三的成语故事:三顾茅庐点评

刘备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做事最终必然成功。小朋友们,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不管前面的道路是多么泥泞,任务有多么艰巨,只要我们有毅力、有恒心,最终一定会成功。从故事中也能看出刘备是个懂得尊重人才的人,善于团结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大家各自发挥所长,努力提升自己,使得整的团队的战斗力都得到了提升。联系到我们自己,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其他同学学习。

12

82、一成一旅的成语故事

1

一成一旅的成语故事

范蠡与文种商议,他们知道吴王夫差好大喜功,只要投其所好,夫差就会接受越国投降的。只是吴国大夫伍子胥具有远见卓识,谋略不凡,担心他会从中阻碍。他们了解到吴国的太宰伯嚭[pǐ]与伍子胥不和, 且爱财如命,只要贿赂伯嚭,此事必成。于是,勾践派遣文种去吴军帅帐,向夫差跪拜请降。夫差应允越国投降,但大夫伍子胥坚决反对。

他上前进谏说:“此亊万万不可。常言道:‘树立德行最好不断培植,去掉毒害最好扫除干净。’国君不能小视勾践,他胸怀大志,绝不肯屈从吴阔。如今他派人来讲和,分明是缓兵之计,以图东山再起。您千万不能答应他们投降啊!”为了说服国君,伍子胥讲了帝相的遗腹子少康依靠有虞部落发展壮大,恢复夏朝的故事:

夏朝初期,太康失政。东方的有过氏部落首领寒浞,派大儿子过浇率兵攻杀了斟灌,又攻克了夏都,杀害了夏朝的皇帝后相。后相的妻子后缗[mín]怀有身孕,她偷偷从宫城中逃出,逃到娘家有过氏部落生下了少康。后来,寒浞得知后相的儿子叫少康,想斩草除根,杀死少康。

少康逃亡到有虞氏部落,当上了有庚氏部落掌管伙食的官。有虞甶部落首领认为少康胸怀大志,文武双全,决定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且将纶作为他的封地。自此,他拥有了十里见方的土地和五百口人,也就是一成一旅。少康到了封地,繁衍积聚,训练军队,力量逐渐壮大。

在其他部落的支持下,最终杀了过浇,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这件事,历史上称为 “少康中兴”。

伍子胥又进谏说:“现在的吴国不如当时的有过氏强大,而越国又比少康的封地纶大。如果我们不一鼓作气消灭越国,将来勾践向少康学习,等越国强大了再来报仇,悔之晚矣。”

夫差刚愎自用,不听伍子胥的劝告,反而听信太宰伯嚭的谗言,答应了越国的求和条件。伍子胥痛心地对大臣说:“勾践用十年时间繁衍积聚,再用十年时间训练军队。那时他再来报仇,吴国的宫殿恐怕要变成一片废墟了。”

果不其然,一切都被伍子胥言中了。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 日夜勤兵,一心想报仇。 等到时机成熟,勾践率领众兵伐吴,围困吴都三年。吴王夫差见大势已去,求和不成,便自杀而死。勾践终于一举灭吴雪耻。

2

一成一旅的成语故事的材料

【注音】yī chéng yī lǚ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

【解释】成:古时以方圆十里为一成;旅:古时以兵士五百人为一旅。形容地窄人少,力量单薄。

【用法】作谓语、定语。

【同韵词】祁奚之举、一毫莫取、街谈市语、冷言热语、闲言闲语、盲风涩雨、十风五雨、红男绿女、意气相许、生花妙语

3

一成一旅的成语故事的点评

伍子胥给夫差讲了少康沉潜了许久,最终恢复了夏朝的故事,希望夫差能够以此为鉴,做出正确的选择。然而夫差并没有将伍子胥的话听进去,所以后来一切都被伍子胥说中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历史,并从历史中学到一些优质的东西。


83、包藏祸心的成语故事

1

包藏祸心的成语故事

这天,楚国公子带了很多兵马到郑国迎亲。郑国国王看到楚国公子迎亲带了那么多的兵力,担心他会乘机侵袭,所以就不让楚国公子进城,并派大臣对楚国公子说:“我们国家小,容纳不下楚国那么多的兵力随从。就请楚国公子住在城外,并举行接亲仪式吧!”

楚国公子听了很不满意,对郑国大臣说:“既然郑国都愿意将女嫁与我楚国,并且我国准备了极其隆重的接亲仪式,出发前还摆了宴席在宗庙中进行了祭告,如果郑国让我们在城外举行接亲仪式,恐有不妥之处。”

郑国大臣说:“我们郑国国家小,但国小并没有罪过。如果依靠大国不设防备,那才是罪过,我们本想着通过联姻让国家得到安宁,而如果出国作为大国却怀着害人之心来打我们弱小的郑国,是行不通的。”

2

包藏祸心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bāo cáng huò xīn

【出处】《左传·昭公元年》:“小国无罪,恃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已,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

【解释】包藏:隐藏,包含;祸心:害人之心。心里怀着害人的恶意。

【用法】作谓语、宾语;形容外表不露声色暗中害人。

【近义词】心怀叵测、居心叵测

【反义词】襟怀坦白、襟怀坦荡

【例句】岳飞从小立下报国志向,~,苦练武艺,终于成为一个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

3

包藏祸心的成语故事点评

人与人之间要用心去交往,这样对方也会对你付出真诚。楚国公子本来就不够真诚,所以也不能怪郑国有所防备。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人不是孤立的个体,生活和学习中我们需要去交流,去感受,当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伸出热情的双手为他提供方便,感动对方的同时,也会给自己增添快乐。反过来,当你需要帮助时,别人也会乐于为你提供方便。生活需要真诚,需要热心肠,幸运总是青睐那些对别人怀有真挚爱心的人。


84、金蝉脱壳的成语故事

1

金蝉脱壳的故事

宋朝开禧年间,金兵屡犯中原。宋将毕再遇与金军对垒,打了几次胜仗。金兵又调集数万精锐骑兵,要与宋军决战。此时,宋军只有几千人马,如果与金军决战,必败无疑。毕再遇为了保存实力,准备暂时撤退。金军已经兵临城下,如果知道宋军撤退,肯定会追杀。那样,宋军损失一定惨重。毕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转移部队。这对,只听帐外,马蹄声响,毕再遇受到启发,计上心来。

他暗中作好撤退部署,当天半夜时分,下令兵士擂响战鼓,金军听见鼓响,以为宋军趁夜劫营,急忙集合部队,准备迎战。哪知只听见宋营战鼓隆隆,却不见一个宋兵出城。宋军连续不断地击鼓,搅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军的头领似有所悟:原来宋军采用疲兵之计,用战鼓搅得我们不得安宁。好吧,你擂你的鼓,我再也不会上你的当。宋营的鼓声连续响了两天两夜,金兵根本不予理会。到了第三天,金兵发现,宋营的鼓声逐渐微弱,金军首领断定宋军已经疲惫,就派军分几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营,见宋营毫无反应。金军首领一声令下,金兵蜂踊而上,冲进宋营,这才发现宋军已经全部安全撤离了。

原来毕再遇使了“金蝉脱壳”之计。他命令兵士将数十只羊的后腿捆好绑在树上,使倒悬的羊的前腿拼命蹬踢,又在羊腿下放了几十面鼓,羊腿拼命蹬踢,鼓声隆隆不断。毕再遇用“悬羊击鼓“的计策迷惑了敌军,利用两天的时间安全转移了。

2

金蝉脱壳的材料

【注音】jīn chán tuō qiào

【出处】元·马致远《任风子》:“唬得我玉魂销;怎提防笑里刀;……天也我几时能够金蝉脱壳。”

【解释】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用法】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近义词】瞒天过海

【反义词】作茧自缚、瓮中捉鳖、老树盘根

【年代】古代

【例句】杨六郎用了~之计,才逃出虎口。

3

金蝉脱壳的点评

金蝉脱壳的故事本意是:寒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头。此计用于国战中,是指通过伪装摆脱敌人,撤退或转移,以实现我方的战略目标的谋略。稳住对方,撤退或转移,决不是惊慌失措,消极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内容,稳定对方,使自己脱离险境,达到己方战略目标,己方常常可用巧妙分兵转移的机会出击另一部分敌人。国战中不一定要硬拼硬,当感觉自己实力不济的时候,适时的实施转移或撤退是很保存有生力量的最佳方法,这个撤退也很讲技巧和方法,要不就成溃败之势,一发而难以收拾。要稳步撤退,道士先撤,变撤边放技能,异人中间补心加万骨后撤,高甲不必攻击,殿后即可,当后撤到利于本方的环境和地形时再组织防守或反扑。


85、兵贵神速的成语故事

1

兵贵神速的故事

郭嘉,字奉孝,颍[yǐng]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他足智多谋,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曹操打败了据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杀了袁绍长子袁谭,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袁尚、袁熙逃走,投奔辽河流域的乌丸族首领蹋顿单于。蹋顿乘机侵扰汉朝边境,破坏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曹操有心要去征讨袁尚及蹋顿,但有些官员担心远征之后,荆州的刘表会乘机派刘备来袭击曹操的后方。

郭嘉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曹操说:“你现在威镇天下,但乌丸仗着地处在边远地区,必然不会防备。进行突然袭击,一定能消灭他们。如果延误时机,让袁尚、袁熙喘过气来,重新收集残部,乌丸各族响应,蹋顿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属于我们了。刘表是个空谈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刘备,不会重用刘备,刘备不受重用,也不肯多为刘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远征乌丸,不会有后顾之忧的。”

曹操于是率领军队出征。到达易县(今属河北)后,郭嘉又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速。现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战,军用物资多,行军速度就慢,如果乌丸人知道我军的情况,就会有所准备。不如留下笨重的军械物资,部队轻装,以加倍的速度前进,乘敌人没有防备发起进攻,那就能大获全胜。”

曹操依郭嘉的计策办,部队快速行军,直达蹋顿单于驻地。乌丸人惊慌失措地应战,一败涂地。蹋顿被杀,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后被太守孙康所杀。

2

兵贵神速的材料

【注音】bīng guì shén sù

【出处】《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将征袁尚……嘉表曰:‘兵贵神速。’”

【解释】神速:特别迅速。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分句,独句;用于军事等。

【近义词】速战速决、事不宜迟、风驰电掣

【反义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迟疑不决、游移不定

【年代】古代

【例句】乘胜追击,~,不给敌人喘息之机。

3

兵贵神速的点评

《孙子兵法》提出的“兵贵胜,不贵久”的速战速胜的方针,被历代军事家奉为经典。现代战争中,其快速程度已到了惊人的地步,胜负之分往往决定于谁能快几秒钟。其实在一些比赛中不要采取拖延战,速战速决更好哟。


86、按图索骥的成语故事

1

按图索骥的故事

春秋时,秦国有个名叫孙阳的人,善于鉴别马的好坏,只要让他看一眼,便能分辨出马的优劣。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于是人们都把他称为“伯乐”。为了不让自己的一身绝学失传,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识马经验写成一本书,名为《相马经》,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类好马。

孙阳的儿子资质很差,却想继承父亲的事业。在熟读了这本书后,他以为自己学到了父亲的所有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去找千里马。《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他按照这个特征找了很久,也没有什么收获。

有一天,他发现路边有一只蹦蹦跳跳的动物,他看了很久,觉得这个东西很像《相马经》中所说的千里马,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个“千里马”捉住,并带回家。一进门,他便嚷着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它长得和《相马经》中说得差不多,就是个头小了点,蹄子差了些。”孙阳一看儿子手里捉着的居然是一只癞蛤蟆,真是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说:“傻儿子,你拿的是一只癞蛤蟆,根本不是什么千里马啊!你这样按图索骥是不行的,要学相马的本领,就得多去看马、养马,深入地了解马才行啊!”儿子听了羞愧不已,从此便一头钻到马群中去研究马。

2

按图索骥的材料

【注音】àn tú suǒ jì

【出处】元·袁桷《清容居士集·示从子瑛》诗:“隔竹引龟心有想;按图索骥术难灵。”

【解释】索:找;骥:良马。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按部就班

【反义词】不落窠臼、见机行事

【歇后语】伯乐儿子找马(打一成语)

【例句】工具书中索引的作用,就在于能让人~,很快找到自己所要的资料。

3

按图索骥的点评

把癞蛤蟆误认为千里马,这是寓言作者的夸张。但是,在学习和工作中,死板教条,生搬硬套,以致闹出笑话,招致损失的事例,确实是经常见到的。前人传下来的书本知识,应该努力学习,虚心继承,但是,一定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切实验证、牢固掌握,并加以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87、杜口裹足的成语故事

1

杜口裹足的故事

战国时代,策士说客之风很盛,他们凭仗口才,巧言善辩,以博取统治者的信任而掌握政治大权。范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

范雎(或作范睢)本是魏国人,起初投在魏国的“中大夫”须贾门下当些差使,没有干成什么大事,反而受了一顿冤枉,几乎伤了性命。后来,改姓换名,辗转到了秦国。

那时,秦昭王已在位三十六年,秦国政治上最有势力的人有四个:穰侯、华阳君,都是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兄弟;泾阳君、高陵君,都是宣太后宠爱的儿子,即昭王的同母兄弟。穰侯是宰相,把持国政,其余三人也轮流主持军事;他们依靠宣太后的关系,权力很大,并且拥有广大的封邑,家财之富,在国王之上。

范睢针对秦国当时的这一情况,先写一封信给昭王,要求面谈。昭王便派车子去把范睢接来相见。范睢进宫,故意乱走,内侍们吆喝道:“王来了!”范睢说:“秦国只有穰侯和太后,哪有什么王?”昭王恰巧出来,隐约听到了,心中不免一动,当即表示欢迎,特别隆重地接待范睢。旁边看的人,都感到很惊讶。

昭王吩咐左右的人都退出去,然后恭敬地对范睢说:“先生有什么见教?”范睢说:“嗯!嗯!”昭王连问三次,范睢三次都不回答,只说:“嗯!嗯!”昭王便跪着央求道:“先生终究不肯赐教吗?”

范睢这才开口说了一大篇道理,并且说:“现在我寄居秦国,和您的关系还很生疏,而我所要说的,却是关于君臣之间和骨肉至亲之间的事。今天说了,明天就可能有杀身之祸。死固然没有什么可怕,人终是要死的,只要我所说的话,对秦国有利,即便因此被杀,又有什么可怕呢?我所顾虑的是:天下有才能的人们,看见我为秦国尽忠,反而被杀,那么恐怕他们从此就要‘杜口裹足’,莫肯向秦了!……"

范睢的这次谈话,深深打动了秦昭王,因而取得了昭王的信任。后来,昭王就拜范睢为宰相;收回了穰侯的相印,叫他回到老家陶邑去;还让宣太后告老,不许她再过问朝政;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也都住到关外去了。范睢当了好多年宰相,一直到老。

2

杜口裹足的材料

【注音】dù kǒu guǒ zú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解释】杜口:闭住嘴;裹足:止步不前。闭着嘴不敢说,停住脚不敢走。比喻有顾虑而不敢接近,远远避开。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形容十分害怕

【近义词】闭口不言

【年代】古代

【例句】她被吓得杜口裹足不敢出门。

3

杜口裹足的点评

故事里范雎与秦昭王探讨的是国家大事以及骨肉至亲的事情,秦昭王认同便是皆大欢喜,要是不赞同,范雎就有杀生之祸。如果一心一意为国家考虑的人被杀,估计其他大臣也不敢轻易开口。所以如果你是领导或是班干部,一定要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哟~


88、心腹之患的成语故事

1

心腹之患的故事

春秋时期,越国和吴国是邻国,越国趁着吴国忙于进攻楚国而经常出兵去袭击吴国的边境。吴国被惹烦了,就出兵讨伐越国,不料却吃了败仗,吴王阖闾也因为受伤而死去。他的儿子夫差继承吴王之位后,为报父仇,励精图治,后来大败越国,并乘胜攻入了越国的都城。越王勾践率领着仅存的五千残兵败将退到了会稽,并派人向吴国求和。

吴国的大臣伍子胥对夫差说:“越王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今天要是大王不一举歼灭他,将来一定会后悔。”可是吴王夫差因为这次的大胜而骄傲自满,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劝谏,下令准许越国议和。吴王大胜越国以后,夫差自以为从此可无后顾之忧了,于是一心想到中原和晋国、齐国等国家比试比试,分个高下。而这时的越王勾践时刻不忘丧国之耻,卧薪尝胆,越国的国力渐渐恢复起来。伍子胥又规劝夫差说:“勾践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打算有所作为。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患。现在吴国有越国在身边,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原文是:‘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大王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致力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吗?”可吴王还是不听伍子胥的规劝。由于他连年用兵,结果国力空虚,终于在公元前473年被越国消灭了。

成语“心腹之患”由“心腹之疾”演变而来,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害。

2

心腹之患的材料

【注音】 xīn fù zhī huàn

【出处】《左传·哀公十一年》:“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后汉书·陈蕃传》:“寇贼在处,四肢之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

【解释】 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害。也泛指最大的隐患。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指最大的隐患。

【近义词】 心腹大患

【反义词】癣疥之疾

【年代】古代

【例句】这个心腹之患一天不除,就一天不得安宁。

3

心腹之患的点评

故事中的吴王夫差目光短浅,而且完全不停身边大臣的规劝,才导致最后国破家亡的局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及时发现了问题所在,一定要立刻解决,因为有的时候,你无法预计这个问题今后会造成多大的影响。当身边有人帮助你解决问题,你要懂得去思考,然后采纳他人的意见。

89、鸡口牛后的成语故事

1

鸡口牛后的故事

战国的时候,秦国想要统一整个天下,就常常去攻打吞并别的小国。

其中有一个小国家叫韩国,韩王很害怕秦国会来攻打他们,就想要把一块土地送给秦国,向秦国称臣,这件事被楚国的国王楚王知道了,就派了一个叫做苏秦的人去劝韩王千万不可以这么做!苏秦到了韩国,就对韩王说:“大王,你们国家虽然小,但是资源丰富、武器也很精良,还有那么多的勇士,为什么要送地给秦国,当秦国的附属国呢?”韩王犹豫地说:“秦国那么强大,我们送一块地给他,让他们高兴一下,就不会来打我们了啊!”

苏秦摇着头说:“您现在送一块地给秦国,以后,他会再跟你要其它的土地,你有多少土地可以送呀?等你送不出来的时候,秦国一样会来打你们的!”韩王:“可是…”苏秦:“别可是了,有句俗话说:『宁可做鸡口,不愿作牛后。』,鸡的嘴巴虽然很小,但是可以吃东西,牛的屁股虽然很大,一点东西也不能吃,只能大便!您现在连抵抗都没有,就把国家的土地送给秦国,让自己去向秦国称臣,这不是和牛屁股一样吗?”

韩王听了苏秦的话后,觉得很有道理:“你说的对!我情愿作韩国这个小国家的国王,也不要去做秦国这个大国家的臣子!我不送地给秦国了!”

2

鸡口牛后的材料

【注音】 jī kǒu niú hòu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韩策》:“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

【解释】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用法】 作宾语、定语

【近义词】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年代】古代

【例句】他已经明白鸡口牛后的道理。

3

鸡口牛后的点评

秦国的野心十分大,正如苏秦说的,即便你送了一块地也并不能使秦国放过韩国。所以不如在自己这个小国家当国王,也不要去秦国当臣子。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人有大大的梦想,固然是好的。但是我们也要懂得去选择适合我们的生存方式,并不是大城市发展就非常好,有时在小城市当个要职会更开心,也同样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90、走马看花的成语故事

1

走马看花的故事

唐朝中期,有位著名的诗人孟郊。他出身贫苦,从小勤奋好学,很有才华。但是,他的仕途却一直很不顺利,从青年到壮年,好几次参加进士考试都落了第。他虽然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的家属都养不起,但他性情耿直,不肯走权贵之门。他决心刻苦攻读,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叩开仕途的大门。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孟郊又赴京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这次,他进士及第了,孟郊高兴极了。他穿上崭新的衣服,扎上彩带红花,骑着高头大马,在长安城里尽情地游览。京城美丽的景色使他赞叹,高中进士的喜悦又使他万分得意,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诗把诗人中了进士后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千古名句。

2

走马看花的材料

【注音】 zǒu mǎ kàn huā

【出处】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解释】 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形容得意愉快的心情,现在多比喻粗略地观察。

【近义词】 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反义词】细心吟味

【年代】古代

【造句】阅读好的文章,一定要仔细体味,走马看花的看一遍很难体会到其中的寓意。

那天去展会,人太多了,只是走马看花地看了一下。

3

走马看花的点评

故事里的孟郊出身贫寒,他从小勤奋好学。不过仕途不顺,后来终于考上了。走马看花的原意是指得意愉快的心情,现在用来比喻粗略地观察。小朋友们,学习可能走马观花哦,细心探索才能获得像孟郊这样喜悦的时刻哟~


91、毛将焉附的成语故事

1

毛将焉附的故事

有一年,魏国的东阳地方向国家交售的钱粮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为此,满朝廷的大臣一齐向魏文侯表示祝贺。魏文侯对这件事并不乐观。他在思考:东阳这个地方土地没有增加、人口也还是原来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钱粮布帛呢?即使是丰收了,可是向国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这必定是各级官员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来的。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年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年前,魏文侯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见到一个人将羊皮统子反穿在身上,皮统子的毛向内皮朝外,那人还在背上背着一篓喂牲口的草。

魏文侯问道:“你为什么反着穿皮衣背柴禾?”

那人回答说:“我很爱惜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坏了,特别是背东西时,我怕毛被磨掉了。”

魏文侯听了,很认真地对那人说:“你知道吗?其实皮子更重要,如果皮子磨破了,毛就没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吗?”

那人依然执迷不悟地背着草走了。

如今,官吏们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钱粮布帛而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这跟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行为不是一样的吗?

于是,魏文侯将朝廷大臣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讲了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难以巩固。希望你们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被一点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实质。”

众大臣深受启发。

2

毛将焉附的材料

【注音】máo jiāng yān fù

【出处】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解释】 焉:哪儿;附:依附。 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用法】复句式;作补语;形容两者的关系。

【近义词】 相辅相成、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3

毛将焉附的点评

毛将焉附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基础是根本,是事物赖以存在的依据,如果本末颠倒,那将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我们绝不能因为一点蝇头小利而被蒙蔽双眼,要站在长远的角度上看待问题。


92、一木难支的成语故事

1

一木难支的故事

南北朝(刘)宋顺帝的时候,萧道成把持政权,杀害忠良,横行恣[zì]肆,大有篡[cuàn]夺王室的企图,当时大臣袁粲[càn]和刘东两人,秘密商量要杀死萧道成,但事机不密,被萧道成同党褚渊知道了,把秘密告诉萧道成,萧道成十分恼怒,立刻派部将戴僧静率领了很多人马去攻打袁粲,把城池团团围住了。这时,袁粲对他的儿子袁最说:“我明知道一支木柱不能支持一座大厦的崩塌,但为了名誉义节,不得不死守下去。”

后来,戴僧静率领部下越墙冲进城里去,在敌人的刀枪下,袁最勇敢地用身体去掩护他的父亲,这时,袁粲对他的儿子袁最说:“我是个忠臣,你是个孝子,我们死而无愧。”

结果他们父子俩都为正义而牺牲了。

后人便把袁粲当时所说“我明知道一支木柱不能支持一座大厦的崩塌”这句话,引伸成为“一木难支”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事情到了艰难危急的时候,并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所能挽救的。

2

一木难支的材料

【注音】 yī mù nán zhī

【出处】 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

【解释】 大楼将要倒塌,不是一根木头能够支撑得住的。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

【用法】 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孤木难支

【反义词】:众志成城、众擎易举

3

一木难支的点评

一支木柱不能支持一座大厦的崩塌,所以从这则故事中我们能懂得团结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我们每个人离不开集体,只有团结互助的集体才会有无穷的力量,反之如果没有团结,即使有再大的力量也会枯竭。以后做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应该团结合作,齐心协力。

93、画饼充饥的成语故事

1

画饼充饥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卢毓(yù)的人,他是前朝东汉名臣卢植的小儿子。卢毓为人忠厚,学识渊博,魏文帝把他提拔为侍中。在职三年,卢毓对魏文帝曹丕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魏文帝最初不太高兴,但是后来见他忠心耿耿、踏踏实实,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书。接着,魏文帝要卢毓推荐一个与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职务,卢毓推荐了郑冲。魏文帝说:郑冲这个人你不推荐我也知道,你重新推举一个我不知道的人吧。卢毓推举了阮(ruǎn)武和孙邕(yōnɡ)二人。后来,魏文帝选择孙邕担任了侍中。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像在地上画的饼一样,是不能吃的。卢毓回答说:靠名声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发现一般的人才。我以为好的办法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辨,虚实混淆。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2

画饼充饥材料

【发音】huà bǐng chōng jī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解释】充饥:解除饥饿;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空有虚名,不实用,也比喻以空想来自慰。

【近义词】望梅止渴、指雁为羹、无济于事

【反义词】名副其实

【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

【成语举例】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虽然不曾定个来期,也当~,望梅止渴。”

94、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成语故事

1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摔兵南下,进攻刘备和孙权的联军。东吴都督周瑜决定用火攻破曹军。

一切准备好了,周瑜突然想起,必须要刮东南风才能火借风势,取得成功,而当时是冬天,刮的是西北风,那里来得东南风呢?周瑜急得病倒了。

诸葛亮猜透了他的心事,给他写下了十六个字的药方: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周瑜忙向诸葛亮请教办法。诸葛亮懂得天文,知道几天内会刮东南风,就说自己能用法术借来东南风。

后来,果然刮起了东南风,使吴军火攻成功,曹军大败而归。

2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材料

【发音】wàn shì jù bèi,zhǐ qiàn dōng fēng

【出处】《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解释】原意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作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近义词】精心筹备、谋划良久

【反义词】 毫无进展、毫无起色

【成语举例】我们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机器一来,马上就可以安装了。

【用 法】作分句;指等待时机

95、专横跋扈的成语故事

1

专横跋扈的故事

汉大将军梁商的儿子梁冀,肩膀上耸,眼角倒竖,说起话来口齿不清。他从小放荡不羁,喜好喝酒、打猎、斗鸡。靠了他父亲和当皇后的妹妹的权势,官越做越大。

梁商死后,汉顺帝任命梁冀为大将军。接着,顺帝也死去,梁冀为了掌握朝政大权,强行把年仅八岁的刘缵立为皇帝、这就是汉质帝。质帝虽然年幼,但很聪明。他见梁冀非常骄横,有一次召见群臣时,看着梁冀说:”这位是跋扈将军!”“跋扈”,是霸道、不讲理的意思;梁冀听到质帝这样责骂,恨透了他,他命手下人把毒酒加入饼里。质帝吃了,当天就死去。

在决定立新君的时候,大臣们又联名上书,要求立刘蒜为帝。当时,蠢吾侯刘志正在和梁冀的小妹议婚,于是粱冀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当众宣布立刘志为皇帝。这就是汉恒帝。接着,将力主立刘蒜为帝的两位大臣害死。

刘志因梁冀的关系而当上了皇帝,自然封他的小妹为皇后。这样,皇太后和皇后都是他的妹妹,他的权势更大,也更胡作非为了。梁冀利用搜刮来的钱大造豪华的住宅园林,开辟大片的猎场。仅仅一座兔苑就造了好几年,绵延几十里。

后来,梁冀当皇太后和皇后的两个妹妹先后去世,梁贵人受到桓帝宠幸。梁贵人本名邓猛,父亲早死,母亲宣氏改嫁给梁冀的亲戚梁纪。梁冀的妻子见她得长美,就认为干女儿,改姓梁,并把她送进宫中,结果受宠。梁冀怕她母亲宣氏泄露真情,派人去暗杀她,不料刺客被她家隔壁人家发现而逮住。

宣氏得知这个情况后,进宫向桓帝哭诉。这时,桓帝对梁冀的横行霸道已非常不满,就召集一些大臣商仪,决定除掉梁冀,并立即派出一千多武土包围了梁冀的府第。梁冀和他的妻子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当天自杀身死。

2

专横跋扈材料

【发音】zhuān hèng bá hù

【出处】 《后汉书·梁冀传》:“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

【解释】专断蛮横,任意妄为,蛮不讲理。

【近义词】 横行霸道、恣行无忌、肆无忌惮

【反义词】 彬彬有礼、谦谦君子

【成语举例】领导者~,就得不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96、四面楚歌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97、夜郎自大成语故事

成语夜郎自大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在汉朝西南方有一个叫夜郎的国家,下属总是因为迎合国王,就告诉国王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但是却让汉朝的使者吓了一跳。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 “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98、成语故事虎口拔牙

成语故事“虎口拔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当我们做好人好事的时候,不能盲目,要分清对象,免得出现农夫与蛇的故事就不好了。

老虎犯了牙疼病,“哎哟哎哟”直哼哼。

恳请森林医生啄木鸟,吓得啄木鸟脑袋瓜子直卜愣;

再找长尾猴子来帮忙,长尾猴子吓得一个跟头没了影。

求完狐狸求老狼,求了花狗再求老山羊,求来求去找了个遍,就是没谁敢来帮它这个忙,大家都被它伤害过,都怕它再把自己伤。

眼看老虎疼得快没命,好心的白兔为它来疗伤。

“虎大哥,你别着急,只要把你的病牙拔了就没问题!”

老虎给白兔直作揖:“你真善良,兔兄弟,我要真诚地谢谢你,只要你为我治好了病,我一定好好报答你。”

白兔一咧小豁嘴,天真可爱笑眯眯:“虎大哥,‘谢’字我可当不起,只求你以后和气点,把团结友爱记心里!”

查到病根忙动手,“咔嚓”一声病牙就被拔了去。

涂了药,疼痛止,老虎觉得好舒适。

白兔高兴奋兴要离去,老虎把它的尾巴给摁住。

“兔弟弟,你好人做到底。

我两天没有吃东西,心里难受肚中饥。

只要你舍身将我喂,我永远永远怀念你!”

白兔拼命来摆脱,尾巴却落进虎口里。

白兔成了短尾兔,惨痛的教训不忘记。

“友爱互助也要分清好坏人!”它谆谆告诫众兄弟。

大家看了这个虎口拔牙故事,以后帮助他人,也要看是不是好人,这和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一样,说明问题的是:“好心救了恶人反被恶人所害”

99、六字以上成语:此地无银三百两

  【拼音】cǐ dì wú yín sān shí liǎng

  【典故】里巷间有个笑话:……写道‘此地无银三十两’。……就在木板的那一面添上一句道:‘隔壁阿二勿曾偷’。  鲁迅《伪自由书·推背图》

  【释义】比喻想要隐瞒、掩盖真相,结果反而彻底暴露。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结构】复句式

  【近义词】此地无银三百两

  【同韵词】茁壮成长、泰山不让土壤、千思万想、难鸣孤掌、明察暗访、兴废存亡、不同凡响、纷纷穰穰、目无尊长、不关痛痒、......

  【年代】当代

  【英语】this place; here

  【成语故事】从前有个精于算计而又自作聪明的张三,辛辛苦苦攒了三百两银子,放在家里怕别人偷,就趁夜色在自家院中挖坑埋好,并在埋银处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字牌。隔壁的小偷王二将银子偷走,并留下“隔壁王二不曾偷”的字牌

100、六字以上成语:画鬼容易画人难

  【注音】huà guǐ róng yì huà rén nán

  【典故】画鬼容易画人难。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释义】比喻凭空瞎说很容易,但是要想有真才实学却需下一番功夫才能获得。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难刻画

  【结构】联合式

  【同韵词】由中之言、一家之言、天随人原、裙屐少年、犬马之年、禁鼎一脔、事无不可对人言、东阁待贤、刻苦钻研、卷帙浩繁、......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王想找一个人替自己画一张像,先后找了很多画工都不满意。后来找到齐国最有名的画工画像。画工说他画不好人,只会画别人没有见过的鬼怪。齐王让他画了一张,一会儿他就画出一个面目狰狞的鬼相,齐王感慨画鬼容易画人难

  【成语示例】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人是很难刻画的。

手机扫码阅读成语故事100个阅读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