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20个阅读

故事大全 2023-04-09 09:30:03

经典成语故事20个阅读

1、酒酸不售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一个宋国酿酒人非常注意自己的信誉,店越开越大,酒越酿越好,他养一条狗看店。可是渐渐地酒卖不动了,越积越多,逐渐变酸。他问杨倩到底为什么?杨倩说:“你家的狗太凶猛了,别人害怕你的狗而不敢来买酒。”

  【释义】酒已经变酸了,依然卖不出去。原比喻奸臣阻拦了有学问、有贤德的人为国家效力,使国君受到蒙蔽。后比喻经营无方或办事用人不当。

2、三缄其口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到周朝的首都去参观周王的祖庙,祖庙在当时是很神圣的地方,一般参观者必须保持沉默。孔子看到庙堂大殿右边的台阶前有一个铜人,铜人的嘴上封了三道封条,在背上还刻着字:“这是古时说话最小心谨慎的人。”

  【解释】缄:封。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3、封豕长蛇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复兴吴国,并趁楚国内乱时出兵伐楚,将楚平王掘墓鞭尸。伍子胥的原好友申包胥奉楚昭王之命赴秦国求助,在秦哀公面前说吴国是封豕长蛇,一旦占领了楚国就会向北发展,秦哀公出兵援楚。

  【解释】封:大;封豕:大猪;长蛇:大蛇。贪婪如大猪,残暴如大蛇。比喻贪暴者、侵略者。

4、漱流枕石成语故事

  孙子荆年轻时不想当官,准备过隐居生活,他告诉王武子“当漱石枕流”,实际上应该说“漱流枕石”。王武子乐了,笑他用石头漱口、用泉水作枕头。孙子荆只好辩解说:“用泉水作枕头可以洗耳,用石头漱口可以磨牙。”

  【解释】犹言漱石枕流。旧时指隐居生活。

5、道不拾遗成语故事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来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解释】: 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6、悔之无及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准备攻打齐国,越王勾践带人为夫差助威,伍子胥对夫差说越国才是心腹之患,应该除掉,等越国强大了,想消灭就后悔莫及了。夫差不听劝告,反而疏远伍子胥并命他自杀。11年后,强大了的越国一举消灭吴国。

  悔之无及的意思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7、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成语故事

  刘安是汉朝的淮南王。传说他很少干正经事,只爱寻求仙丹灵药。他逢人便说:“有了仙丹就可以长生不老!”他派人进山访仙,果然,他从仙翁手里得到了一张仙方。他把自己关进暗房里,炼起仙丹来。八卦炉里炼出10颗圆滚滚的仙丹,他一口气吞下5颗。没等吞下另几颗,他已飘飘悠悠飞上天去!剩下的仙丹,让门外的鸡犬抢着吃了。空中一阵鸡鸣狗叫,原来它们也上天成仙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对一人做官,全家享福的生动讽喻。

8、洛阳纸贵成语故事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9、奶奶教的成语睡前故事

  阿毛抱着他的宝贝“小动物”,在和它们玩过家家的游戏。玩着玩着,嘴里冷不丁儿地冒出一句:“丢三落四的妈妈!”

  阿毛妈可是听得真真切切的哦!心想:“一定是他爸爸教的!”阿毛妈气呼呼地去找阿毛爸。阿毛爸矢口否认,还问阿毛:“阿毛,什么叫‘丢三落四’ 啊?”阿毛一本正经地说:“就是很粗心!妈妈很粗心!”你看,他还能把这个词语说出个所以然来,看来是理解透了!妈妈追问道:“谁教给你的?”阿毛大声说:“奶奶!”

  这时,轮到奶奶急了:“我什么时候说过啊?”阿毛斩钉截铁地说:“就是奶奶!奶奶说妈妈‘总是丢三落四’!”

10、成语故事亡羊补牢

《战国策》记载:“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接下来,我们便来简述一下这段话的来历。

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庄辛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只顾奢侈淫乐,不理国家政事,郢都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呼呼地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

庄辛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小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相信我的话,那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么发展下去。”襄王同意了。

结果,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就派兵侵楚了,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他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询问他解决的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接下来,庄辛便给襄王讲了个故事: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窟窿,夜间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他没接受邻居的劝告。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邻居的劝告。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没有被狼叼走的了。

庄辛看到襄王听得津津有味,便给襄王具体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古时贤王商汤、周武王,都是在只有百里左右的土地上发展强盛起来的,创建了商朝和周朝。而暴君夏桀、商纣虽然有天下,却不免亡国。现在楚国的领土虽然比以前小了不少,但合计起来也有几千里,岂止是百里左右啊。楚国都城虽然被攻破,但只要大王您振作起来,改正过去的不当之处,秦国是灭不掉楚国的。”楚襄王听了,眼睛一亮,果真按照庄辛的话去做,真的度过危机,振兴了楚国。——《战国策·楚策四》

11、成语故事人自为战

【释义】将战士们置之死地,人人都主动拼死作战。也指人人能独立作战。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汉相争时,汉大将韩信有一次率领数十万人马,前去攻打依附于项羽的赵国。赵王和主将成安君陈余得知汉军来攻,在井陉集中二十万大军抵御,兵力大大超过汉军。

部将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井陉这条路很狭窄,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队伍必定拉得很长。请拨给他三万人马,拦截敌军的粮草,再截断他们的后路,不用十天,定可将韩信等人的头献上,但陈余没有同意。

就这样,韩信在井陉狭窄道路上没有遭到袭击。在出井陉口前,他先派两千轻骑兵从隐蔽小道上山,在那里观察赵军,准备行动。

韩信又派出一万人为先头部队,命他们出了井陉口就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认为这是犯了兵家的大忌。

天刚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旌旗和仪仗,大模大样地开出井陉口,赵军立即打开营门,向汉军发起猛烈的攻击。激战了一会儿,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营。河边阵地的部队马上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

赵军又向河边汉军军营发动攻击,但这次汉军因为没了退路,奋力拼搏,人各自为战,以一当十,结果把赵军打败了。

12、成语故事盲人瞎马的故事

东晋时,有一天,文学家顾恺之到殷仲堪家中做客,桓温的儿子桓玄也在,顾恺之、桓玄和殷仲堪三人都很有才华。他们经常相聚在一起吟诗作画,闲谈说笑。有一次,三人高兴抽签玩文字游戏,先抽到说了语(用一句话表示事情完结)。顾恺之说道:火烧平原无遗燎。这句话是以烧光为了。殷仲堪说:白布缠棺竖旒旐。这句话以人死为了。桓玄说:投鱼深渊放飞鸟。这句话以一去不复还为了。后来,他们又抽到说危语(用一句话表示非常危险的情况)。桓玄说:矛头淅米剑头炊。这句话的意思是把枪矛和利剑的尖头当米煮饭吃。殷仲堪说:百岁老翁攀枯枝。意思是说年过百岁的老头悬挂在枯姜的树枝上。顾恺之说:井上辘轳卧婴儿。井上辘轳容易滚动,婴儿躺在上面非常危险。正当大家谈论得兴高采烈时,旁边有人说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瞎了眼睛的人,骑着一匹瞎马,深更半夜,走到深水池塘边,这当然是最危险的事情了。坏了一只眼睛的殷仲堪听了,心里十分不高兴。


13、成语故事不可多得的故事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14、成语故事韦编三绝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他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多才多艺,学识渊博。

孔子曾说过他的学问都是通过刻苦钻研得来的。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他从十五岁开始发愤读书,因为没有人教,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就多方请教。他请教过做官的人,也请教过普通老百姓,请教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请教过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孔子虚心好学,学无常师,三十岁时便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

那时还没有纸张,制作书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签,刮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刻字,称为“竹简”。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写成一部书要许多竹简,书的内容全部写上去以后,要用牢固的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片按顺序编联起来,就可以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叫做“韦编”。由于一片竹简只能写很少的字,所以如果一部书的字数很多的话,那就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像《易经》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的,因此相当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下了很大的功夫,才把它全部读了一遍,还只是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接着,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然后,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此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同时也为了给弟子们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易经》,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好几次,不得不换上新的再读。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理解些《易经》的文字与内容了。”

孔子一生中还编着了不少书籍,其中有《诗》《书》等几部书,还有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的史书《春秋》。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5、成语故事月怀一鸡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自己的主张。孟子说治理天下是很容易的事,只是君王想不想做的问题,并不是他能不能做。齐宣王问:“想不想做和能不能做有什么区别?”孟子说:“挟着太山跨越北海,告诉人说:‘我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若是为长辈折条树枝,告诉人说:‘我做不到’,是不愿意做,不是做不到啊!治理国家没有挟太山超北海那样难,只是折条树枝那样简单。赡养我的父母,从而赡养别人的父母,爱护我的孩子,从而爱护别人的孩子,那么治理天下就像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

宋国大夫戴盈之决定减免百姓的部分捐税,但又说:“今年年内还办不到,请让我先稍微减一些,等到明年再彻底实行,怎么样?”孟子说:“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他说:‘这不是正派人的行为!’他便说:‘好吧,我知道这不好了。这样吧,请允许我少偷一点,原来每天偷一只,以后改为每月偷一只,到了明年,我就彻底洗手不干了’—如果知道这种行为不合于道义,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月怀一鸡”指那些明知道自己错了,却故意拖延时间,不肯及时改正的人。

(出自《孟子》)

16、扬汤止沸的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刘廙因哥哥刘望之被荆州刺史刘表所杀就去投奔曹操,他的弟弟刘伟是行刺曹操的案犯魏讽的同党,按律刘廙也应处死,可曹操爱惜人才并没有杀他。刘廙给曹操写一封信,感谢曹操扬汤止沸救命之恩,让他枯木生花。

【释义】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7、柴毁骨立成语故事

隋朝时期,鲁郡司法书佐陈孝意为人公平廉洁,在郡内声望很高,他是一个难得的孝子,父亲去世,他丁忧离职,在家守丧尽孝道,期满被朝廷封为雁门郡丞,他仍然坚持整天吃素,经常思念死去的父亲,弄得人柴毁骨立。

【释义】柴:如木柴一样;毁:哀毁;骨立:消瘦到仿佛只剩下骨架。形容因居父母丧过度哀痛,身体受到摧残,消瘦憔悴的样子。

18、生灵涂炭的成语故事

1

生灵涂炭的成语故事

后燕、后秦联合攻打前秦,于是前秦的国都长安被人包围,苻坚因此退到五将山,等待有适当的机会能重新再来。后来苻坚被后秦活捉处死,苻坚的儿子苻丕就一直驻在邺城。不过,前秦的幽州刺史王永听说苻坚已经死了,就请苻丕到晋阳,在王永等人的拥护下,当了皇帝。苻丕当上皇帝以后,加封王永为左丞相。王永写了一篇召告,想号召前秦的部队去讨伐后秦和后燕。公告中说:“自从苻坚被害,国都长安沦陷后,国家就开始一蹶不振哪!老百姓好像生活在泥沼和炭火之中,十分痛苦。各地官员接到这份召告以后,就要派出兵马到临晋会师,准备作战。”可惜后秦的军队实在太强大了,王永无法获得胜利,前秦也逐渐衰落,不久后就被后秦消灭了。

2

生灵涂炭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shēng líng tú tàn

【解释】生灵:百姓;涂:泥沼;炭: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出处】《晋书·谯纵传》:“遂使生灵涂炭;神器流离;邦国轸麦秀之哀;宫庙兴黍离之痛。”

【近义词】荼毒生灵 民不聊生

3

生灵涂炭的成语故事点评

公告中说:“自从苻坚被害,国都长安沦陷后,国家就开始一蹶不振哪!老百姓好像生活在泥沼和炭火之中,十分痛苦。各地官员接到这份召告以后,就要派出兵马到临晋会师,准备作战。”可惜后秦的军队实在太强大了,王永无法获得胜利,前秦也逐渐衰落,不久后就被后秦消灭了。生灵涂炭的成语故事指的是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19、江郎才尽的成语故事

1

江郎才尽的故事

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哦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拘出几尺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采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2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简介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南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历仕三朝,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文章华著,十三岁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齐高帝闻其才,召授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明帝时为御史中丞,先后弹劾中书令谢朏等人;武帝时任骠骑将军兼尚书左丞,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

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卒,谥“宪伯”,武帝为之穿孝举哀,葬于民权县程庄镇江墓店(今李堂南岳庄村)。

3

江郎才尽的材料

【注音】jiāng láng cái jìn

【出处】南北朝·钟嵘《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

【解释】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才情减退。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黔驴技穷、江淹才尽、才疏学浅、才思枯竭

【反义词】出类拔萃、初露锋芒、才华横溢、才高八斗

【年代】古代

【例句】果戈理《死魂灵》第二部最终没能写成,并非~,而是由于他远离了俄国社会生活。

4

江郎才尽的点评

其实并不是江淹的才华已经用完了,而是他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劳心费力,就不再动笔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逐渐逊色,缺乏才气。所以在平时休闲时间,我们应该多看书,而且每个方面的书都要有所涉猎,这样才能保持思想的丰富性。


20、六字以上成语: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注音】qì zhī kě xī , shí zhī wú wèi

  【出处】夫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晋·司马彪《九州春秋》

  【解释】指抛弃觉得可惜,但吃起来没有味道。让人陷于进退两难中。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让人陷于进退两难中

  【结构】复句式

  【相近词】味如鸡肋

  【押韵词】轻禄傲贵、刿心刳肺、无能之辈、群英荟萃、鲽离鹣背、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有声有泪、雍容华贵、买贱卖贵、心融神会、......

  【年代】古代

  【谜语】鸡肋

  【英语】to hesitate to discard something; to be unwilling to throw away

  【成语故事】公元217年,夏侯渊被刘备杀死,汉中失守。曹操率大军前去汉中,双方对峙几个月,曹军处境越来越不妙。一天晚上曹操吃饭发现汤中有鸡肋,随口说出“鸡肋”两字,被杨修误以为是退兵的意思。第二天曹操果然下令回师

  【示例】这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千万不能要。

手机扫码阅读经典成语故事20个阅读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