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20个儿童

故事大全 2023-01-15 11:32:03

经典成语故事20个儿童

1、勇者不惧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陈国闲居无事,与弟子讨论修身之事。孔子认为做“士”要做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三好,士分三类:“不辱君命,为国效力;孝悌兼备,乡邻模范;言信行果,千金一诺。”

  【释义】惧:害怕。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

2、父母之邦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碰壁后,在冉求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父母之邦鲁国,主事的季康子嫌他太老,没有重用他。他认为与季康子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闲居起来,专心著述,编辑整理《诗》《书》《礼》《乐》《春秋》等。

  【解释】邦:国家。指祖国。

3、甚嚣尘上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袭击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援,楚共王亲率大军援郑,楚军趁晋军毫无防备逼近晋军前阵,想迫使晋军投降,晋厉王采纳范文子的儿子的填灶盖井的建议,于是晋军营尘土飞扬,腾地列阵,楚共王轻敌结果被晋军打败。

  【解释】甚:很;嚣:喧嚷。人声喧嚷,尘土飞扬。原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后来形容消息普遍淬,议论纷纷。现多指反动言论十分嚣张。

4、深自砥砺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曹操巩固北方后,与刘备、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儿子曹丕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派人去向贾诩请教自固之术。贾诩说:“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曹丕听从他的建议,自己刻苦磨练,最后成功称帝。

  【解释】砥砺:磨刀石,引申为磨砺,磨炼。自己刻苦地磨炼。

5、先入为主成语故事

  汉哀帝的时候,宫里有一个宠臣,名字叫息夫躬,他为争取更大的权势,极力想除掉和他关系紧张的大司马董贤。他想出了一个毒计。

  那时匈奴每年都要到汉朝进贡。可是息夫躬派人对匈奴说:“皇帝的事务十分繁忙,你们就不用来朝见了。”匈奴单(chan)于听了,觉得息夫躬是汉哀帝身边的近臣,说的话应该可信,也就乐得清闲,没有来朝见。这时,息夫躬又对汉哀帝说:“匈奴今年竟敢不来进贡,如果您不出兵征讨他们的话,那四方小国就会群起效仿,后果会很严重啊。” 汉哀帝赶快召集众大臣,商讨出兵征讨匈奴的事。

  朝中的丞相王嘉对息夫躬这种恃宠乱政的行为极为愤怒,他很干脆地对汉哀帝说:“现在并没有确实的证据可以证明匈奴人要造反,陛下不可轻信。”接着他又说道,“希望陛下能吸取古代君主的经验教训,反复参考各方意见,而不要先听到谁的意见,就以谁的意见为主。”(原文是:“唯陛下观览古今,反复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朝中以董贤为首的大臣们也纷纷表示同意王嘉的意见,汉哀帝也就接受了,不再提出兵的事。没多久,息夫躬的阴谋大白于天下,汉哀帝大怒,把他关进监狱,后来他就死在狱中。

  “先入为主”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

6、望其项背成语故事

出处

清·汪琬《与周处士书》:“言论之超卓雄伟,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非后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项也。”

释义

项:颈的后部。 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差距不大,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难以~. 不能~.

  

相关示例

他已窥破喜奎和小雀儿的深情密爱,万万不是本人所能望其项背。 --蔡东藩、许仅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二十七回,后汉书·左雄传》:“监司项背相望,与同疾疢(chen,热病,泛指病),见非不举,闻恶不察。”李贤注:“项背相望,谓前后相顾也。”前后相顾者,相距并不遥远,绝非可望而不可即。“项背相望”因而还用来形容人多拥挤,连续不绝。如明代刘基《宋景濂学士文集序》:“海内求贤文者,项背相望。”梁启超《爱国论》:“不观夫江南自强军乎,每岁糜巨万之饷以训练之,然逃亡者项背相望。”

7、苏秦刺股成语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及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原文: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奋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

8、口若悬河成语故事

  “口若悬河”这则成语的悬河是瀑布。讲起话来像瀑布一样滔滔不绝。形容能言善辩,也比喻十分健谈。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郭象传》,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他在年纪很轻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

  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了深刻的理解。当时,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出去做官,他都一概谢绝,每天只是埋头研究学问,或者和志同道合的人谈论哲理。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活得充实自在。

  但是,又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廷中做了黄门侍郎的官。

  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而且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已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

  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像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

  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而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善于说话,且说起话来就像倒悬的河水,滔滔不绝,永远没有停止的时侯。

9、以身试法成语故事

  出处《汉书,王尊传》

  太守以今日至府,愿诸君卿勉力正身以率下。……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释义表示明知法律禁止,还亲身去做犯法的事。

  故事西汉时,高阳出了一位廉洁奉公的官员,叫王尊。王尊从小死去父亲,由他的伯父抚养长大。伯父家里比较贫穷,王尊每天要赶羊群到野外去放牧。这孩子最爱读书,放牧时总要带些书阅读。渐渐地,他对书上提到的那些秉公执法的官吏十分崇敬,希望自己将来也成为这样的人物。一天他向伯父央求,为他在郡的监狱里谋一份差使。这时王尊才十三岁,伯父听后惊讶他说:“你还是个孩子啊,又不懂刑律,怎么能到监狱去做事呢?”玉尊说:“孩儿已从书中见到过很多。以后再跟狱长多学学,不就行了吗?”伯父经不住王尊一再央求,便备了礼托人找狱长说情。狱长便把王尊当听差在身旁使唤。王尊当了几年听差,经常接触到刑狱方面的事务,长进很快。一次他随狱长去太守府办事,被太守看中,便把他留在府中做文书方面的事。又过了几年,王尊辞去职务,攻读孺家经典,之后再被任用。由于他执法严正,逐步提升,当上了县令,后来又升为安定郡大守。当时,安定郡官场非常混乱,一些官员利用权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王尊一到那里,立即整顿吏治,并晓示属县所有官吏忠于职守,以身作则,为下属作出榜样。法律无情,不要用自己的身体去尝试一下法律。郡里有个属官心狠手辣,搜刮大量民脂民膏,民愤极大,告示贴出后不见改悔,于是王尊把他捉拿归案。这贪官入狱后,没几天就一病身亡。接着,王尊又惩办了一批罪行严重而又没有悔改的豪强。这样一来,安定郡开始太平起来。
 

10、成语故事天经地义

公元前518年夏、郑、晋、宋、卫、曹、邾、腾等诸侯国的大夫在黄文聚会。这些大夫们在商量如何安定周朝王室。会议期间,大夫们又互相拜访,请教。
一天,郑国的子大叔去会见晋国的赵简子。赵简子就向子大叔请教什么叫“礼”的问题。子大叔就介绍了先大夫子产的学说。子产早就说过:“礼,是上天的规范,天地的准则,百姓行动的依据。”子大叔说:“我认为礼,是上下的纲纪、天地的准则,是老百姓生存的依据。”赵简子极为赞赏他的见解。
许多诸侯国的大夫都来请教子大叔了。子大叔对大夫们又说:“先五都推崇‘礼’,所以我们要终生记住,一辈子奉行。”
成语“天经地义”从“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演化而来,是指不可改变的真理或理所当然的意思。

11、成语故事草菅人命

贾谊,是汉文帝时洛阳人。
汉文帝任命贾谊担任梁王刘揖的太傅,希望能让梁王多读书。贾议说:“辅导皇子,教他读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他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像秦朝末年赵高教导秦二世胡亥,传授给胡亥的尽是严刑酷狱,所学的不是杀头割鼻子,就是满门抄斩。所以,胡亥一当上皇帝,就乱杀人,对待杀人,就好像看待割茅草一样,不当一回事(草菅人命)。这难道只是胡亥的本性生来就坏吗?他之所以这样,是教导他的人没有引导他走上正道,这才是原因所在。”
贾谊对梁王悉心教诲。可惜不久梁王不慎骑马摔死。一年后,由于伤心过度,33岁的贾谊也死了。
“草菅人命”形容视生命如草芥,任意杀戮。
(《汉书?贾谊传》)

12、匠石运斤成语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技艺很精湛超群的匠人石,他善于使用斧头削东西。一天一个楚国都城郢人干活时鼻子上沾上了一层像苍蝇翅膀那样的白灰,不太好擦掉,就跑去找匠人石。匠人石抡起斧子一阵狂削,白灰掉了,而郢人的鼻子完好无损。

匠石运斤的意思是:匠:匠人;石:人名;运:抡;斤:斧子。指木匠石抡斧砍掉郢人鼻尖上的白灰,而没有碰伤郢人的鼻子。形容技艺精湛超群

13、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成语故事

1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成语故事

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指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出自 孔子《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欲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两 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 。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后,再也不以华歆为友 。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又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其实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念、学术主张等。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司马迁感叹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真是各人追随各人的志向啊!”(《史记·伯夷长齐列传》) 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司马迁又说:“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学儒学的人也不 屑于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不是说的这种情况呢?”(《史 记·老庄申韩列传》) 这是思想观念、学术主张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道不仅仅指简单的志向或兴趣,它在哲学中是宇宙的本源,是最深刻的东西,统领着世界,可以理解为人的境界。

2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dào bù tóng bù xiāng wéi móu

【解释】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3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成语故事点评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又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其实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念、学术主张等。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指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出自 孔子《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14、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成语故事

1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成语故事

古时候,有个烧木炭的老汉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青山,小的叫红山,老汉快去世时,把东岗分给了青山,把西岗分给了红山。

西岗树木稠茂,能烧很好的木炭,红山很勤快,整天辛辛苦苦地烧木炭,日子过得很富裕,但三五年后,树都被他伐光了,于是红山就在岗上种了庄稼。不料一场暴雨冲走了红山辛辛苦苦种下的全部庄稼。他没有吃的,只好去东岗投奔哥哥。

东岗原来树木稀少,但青山很会规划,他先把不成材的树木伐了烧炭,然后又种上新苗;他在岗下开荒种田,养牛喂马。前几年生活很贫困,但三五年后,岗上树苗长大,岗下庄稼连片,牛羊成群。下那场暴雨时东岗上因为为树木防护,所以庄稼一点也没受损害。红山见哥哥这边山清水秀,一片兴旺,非常奇怪,就问哥哥其中的缘故,哥哥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说:“你吃山不养山,终究会山穷水尽;先养成山后吃山,才会山清水秀啊!”

后来,人们都称赞青山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2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bù pà méi chái shāo

【解释】比喻只要还有生命,就有将来和希望。

【出处】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虽是遭此大祸,儿子官职还在,只要到得任所,便好了。”

【用法】作分句;用于劝诫人

【近义词】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

3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成语故事点评

东岗原来树木稀少,但青山很会规划,青山告诉洪山:“你吃山不养山,终究会山穷水尽;先养成山后吃山,才会山清水秀啊!”后来,人们都称赞青山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比喻只要还有生命,就有将来和希望。


15、众叛亲离的成语故事

1

众叛亲离的故事

春秋时,卫国君主卫桓公有个弟弟,名叫州吁。公子州吁有满身的武艺,就想篡夺兄长的位置。

周平王死了,卫桓公到洛阳参加丧礼。州吁为兄长饯行,敬酒给桓公。桓公依照礼节,向弟弟回敬一杯酒。州吁趁哥哥没注意,突然拔出事先准备好的匕首,将桓公杀死,篡夺了国君之位。

州吁即位之后,觉得国人对自己不服。为了不让大家有反对自己的机会,他发动战争,联合陈、宋、蔡三国去攻打郑国,想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可是,郑国的防守非常严密,所以州吁打了败仗。

鲁国国君隐公问大臣们:“州吁这样做,能长久吗?”

一位大臣说:“州吁只知发动战争,四处树敌,老百姓不会对他效忠。他为人心狠手辣,谁都不敢亲近他。正因为如此,老百姓反对他,亲信的人背离他,这样的政权如何长久得了?其实,兵跟火是一样的,一味地用兵,却不懂得收敛和节制,就与玩火自焚差不多。我觉得,州吁很快就会遭遇灭顶之灾!”

果然,不到一年,卫人就借助陈国之力,将州吁杀死,报了杀害先君之仇。

2

众叛亲离的材料

【注音】zhòng pàn qīn lí

【出处】《左传·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解释】叛:背叛;离:离开。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近义词】土崩瓦解、孤家寡人、分崩离析

【反义词】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和衷共济

【年代】古代

【例句】他坚持与人民为敌,以至~,死无葬身之地。

3

众叛亲离的点评

故事中州吁虽有满身武艺,却没有做大事的能力。所以这样的政权无论如何都是长久不了的,这也就有了后来被杀死的悲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勇有谋,而且要懂得拉拢民心,也只有这样才会成为百姓心中值得信任的人。


16、别无长物的成语故事

1

别无长物的故事

东晋时有个读书人,名叫王恭。他生活俭朴,不图享受,人们都说他将来定能做一个有用的人。

有一年,王恭随父亲从会稽来到都城建康,他的同族王忱去看望他,两人在一张竹席上促膝谈心。

谈着谈着,王忱忽然觉得身下的席子非常光滑,感到很舒服。

他心想王恭从盛产竹子的会稽来,一定带了不少这样的竹席,就称赞了一番这张竹席,并希望王恭能送他一张竹席。

恭听了,毫不犹豫他将下这张竹席赠送给王忱。王忱千恩万谢地走了。其实,王恭只有这张竹席。送掉后,他就改用了草席。 王忱知道这情况后,十分惊讶,觉得过意不去,就去找王恭表示歉意。王恭笑笑说:“您不太了解我,我王恭平生没有什么多余的物品。”

2

别无长物的寓意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大部分人都忘记了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自由。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事实上,一个人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并不多,超乎此的属于奢侈品。它们固然提供享受,但更强求服务,反而成了一种奴役。现代人是活得愈来愈复杂了,结果得到许多享受,却并不幸福,拥有许多方便,却并不自由,反倒不如崇尚简单生活的古人来得潇洒。

3

别无长物材料

【发音】bié wú cháng wù

【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王恭传》,恭曰:“吾平生无长物。”

【解释】长物:多余的东西。再也没有别的多余的东西。形容因贫困而空无所有或因节俭而东西极少。也作“身无长物”、“一无长物”。

【近义词】一无长物

【反义词】一应俱全 应有尽有

【成语举例】三年来,经他手的钱成千上万,但他清廉自守,离职时依然是那点简单的行李,~。

17、专横跋扈的成语故事

1

专横跋扈的故事

汉大将军梁商的儿子梁冀,肩膀上耸,眼角倒竖,说起话来口齿不清。他从小放荡不羁,喜好喝酒、打猎、斗鸡。靠了他父亲和当皇后的妹妹的权势,官越做越大。

梁商死后,汉顺帝任命梁冀为大将军。接着,顺帝也死去,梁冀为了掌握朝政大权,强行把年仅八岁的刘缵立为皇帝、这就是汉质帝。质帝虽然年幼,但很聪明。他见梁冀非常骄横,有一次召见群臣时,看着梁冀说:”这位是跋扈将军!”“跋扈”,是霸道、不讲理的意思;梁冀听到质帝这样责骂,恨透了他,他命手下人把毒酒加入饼里。质帝吃了,当天就死去。

在决定立新君的时候,大臣们又联名上书,要求立刘蒜为帝。当时,蠢吾侯刘志正在和梁冀的小妹议婚,于是粱冀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当众宣布立刘志为皇帝。这就是汉恒帝。接着,将力主立刘蒜为帝的两位大臣害死。

刘志因梁冀的关系而当上了皇帝,自然封他的小妹为皇后。这样,皇太后和皇后都是他的妹妹,他的权势更大,也更胡作非为了。梁冀利用搜刮来的钱大造豪华的住宅园林,开辟大片的猎场。仅仅一座兔苑就造了好几年,绵延几十里。

后来,梁冀当皇太后和皇后的两个妹妹先后去世,梁贵人受到桓帝宠幸。梁贵人本名邓猛,父亲早死,母亲宣氏改嫁给梁冀的亲戚梁纪。梁冀的妻子见她得长美,就认为干女儿,改姓梁,并把她送进宫中,结果受宠。梁冀怕她母亲宣氏泄露真情,派人去暗杀她,不料刺客被她家隔壁人家发现而逮住。

宣氏得知这个情况后,进宫向桓帝哭诉。这时,桓帝对梁冀的横行霸道已非常不满,就召集一些大臣商仪,决定除掉梁冀,并立即派出一千多武土包围了梁冀的府第。梁冀和他的妻子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当天自杀身死。

2

专横跋扈材料

【发音】zhuān hèng bá hù

【出处】 《后汉书·梁冀传》:“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

【解释】专断蛮横,任意妄为,蛮不讲理。

【近义词】 横行霸道、恣行无忌、肆无忌惮

【反义词】 彬彬有礼、谦谦君子

【成语举例】领导者~,就得不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18、南柯一梦的成语故事

1

南柯一梦的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

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2

南柯一梦资料

【注音】nán kē yī mèng

【解释】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出处】《南柯太守传》

【简介】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二十回《宋公明神聚蓼儿洼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天子吃这一惊,撒然觉来,乃是南柯一梦。

【近义词】黄粱一梦

【成语举例】世事难料,谁能知道目前拥有的一切,不会只是南柯一梦?

19、百步穿杨的成语故事

秦国的名将白起,领兵前去攻打魏国,有个名叫苏厉的谋 士获悉后,赶紧去见周朝的国君,提醒他说: “如果魏国被秦军占领,您的处境就危险了。”

原来,这时周朝的国君名义上是天子,实际上对各诸侯国已没有管辖权。魏国如被秦国攻灭,秦国的势力将更强大,对周天子的威胁也更大。周天子问苏厉怎么办,苏厉建议周天子赶快派人去劝说白起停止进攻,并给白起讲一个故事。

苏厉介绍了一个应该向白起讲的故事: 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 练成了一手好箭法。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

一 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 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采声。潘虎也洋 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 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近、太大 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 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

接着,他拉开弓,“唆”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链正 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 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 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 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 “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

这一来,喝采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他说: “喂,有了百步穿扬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了!” 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 怎样教我射箭?”

那人平静他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 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 当注意保持名声!” 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 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苏厉介绍的向白起讲了上面这个故 事。白起听后,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战百胜的名气,不能轻易出战,便 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国的进攻。 这个故事还引申出另一条成语“百发百中”。

------出处《战国策·西周策》------

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释义 它与成语‘百发百中”意义相似。比喻射箭技艺高超,并引申为 本领非常高强。

20、成语小故事:髀肉复生的典故

  “髀肉复生”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先左传》,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刘备在与曹操作战中失败后,丧失了地盘,只得投奔汉皇族刘表。一天,刘表请刘备喝酒聊天。

  席间,刘表对刘备说:“上次没有听您的话,失去了一个好机会,真可惜!”刘备安慰地说:“如今天下分裂,天天有战事。上次失去机会,怎么知道今后不能再碰到呢!机会是没有尽头的。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后悔了。”两人交谈得很投机,又商量了以后的打算。过了一会儿,刘备起身上厕所,他摸了摸自已的髀(bi,大腿),发现上面的肉又长起来了,不禁掉下泪来。回到座上的时候,脸上还留着泪痕。刘表见了很奇怪,问他道:“怎么啦?您是不舒服还是有什么心事?”

  刘备不好意思地说:“没什么,实说吧。我以前一直南征北战,长期身子不离马鞍,大腿上的肉精壮结实,到这里来后,一晃就是五年,闲居安逸,用不着骑马,髀上的肉复长,又肥又松。一想起时光过得这么快,人都快老了,复兴汉室的功业一点也没有建成,因此心里非常难受。”

手机扫码阅读经典成语故事20个儿童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