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20个合集

故事大全 2023-02-22 10:31:02

经典成语故事20个合集

1、谈笑自若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与孙权、刘备为首的孙刘联军在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进行了一场大战,结果曹操被打败。孙刘联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南郡(今湖北省江陵县)。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以逸待劳,击败了吴军的先头部队。

  孙权手下的大都督周瑜大怒,准备与曹仁一决雌雄。东吴名将甘宁上前劝阻,认为南郡与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互为犄(jÿ)角,应该先袭取夷陵,然后再进攻南郡。周瑜接受了他的建议,命他领兵攻取夷陵。甘宁率军直逼夷陵城下,与魏军守将曹洪激战。曹洪败走,甘宁命令部下迅速夺取夷陵。当时他的兵力很少,只有几百人;入城后立即招兵,但也不过千人。当天黄昏,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派曹纯和牛金引兵与曹洪汇合,共聚五千余人,把夷陵城团团围住。曹军架设云梯攻城,被甘宁守军击退。

  第二天,曹军堆土构筑高楼,然后在高楼上向城中射箭。箭如雨下,射死射伤不少甘宁的士兵。城中的将士们都恐惧起来,唯独主帅甘宁跟平时一样镇定,谈话笑容非常自然。(原文是:“城中士众皆惧,唯宁谈笑自若。”)他命人收集曹军射来的数万枝箭,选派优秀射手,与魏军对射。由于甘宁率军沉着顽强地固守夷陵,使得曹军一直无法攻破。

  后来人们就用“谈笑自若”来表示平静地对待所发生的情况,说说笑笑,不改常态。自若,跟平时一样.

2、摇尾涂中成语故事

  战国时,楚王派大夫去请庄子做官,庄子对楚大夫说:听说楚 国有神龟,死去已三千年,现在把它用匣子装起来藏在庙堂之上。你看此龟是留下骨头让人珍藏好呢,还是活着曳尾于泥涂中好?大夫说:当然是活着曳尾于涂中好。庄子说:那末我将曳尾于涂中。见《庄子·秋水》。曳尾,犹摇尾。

  后因以“摇尾涂中”喻自由自在地生活。

3、马齿徒增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献公一心想吞并虢国,苦于没有路到达。大夫荀息建议用骏马和美玉作为交换条件,换取虞国借道。晋献公忍痛割爱拿出骏马和美玉。晋国轻而易举灭了虢国,荀息于是马上建议灭掉虞国,夺回了美玉和骏马,只是骏马多长了几颗牙齿而矣。

  【释义】马的牙齿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龄有多大。比喻自己年岁白白地增加了,学业或事业却没有什么成就。

4、自求多福成语故事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专门有一首诗夸颂周文王秉承了上帝的意志,灭掉殷商。文王不只荣宗耀祖,使子孙百世做天子诸侯。他的子孙要以文王的德行作为榜样,以商纣作为借鉴,要经常自我反省,勤修贤德,发奋图强,自求多福。

  【解释】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幸福。

5、兵不血刃成语故事

  “兵不血刃”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兵器上没有血。表示未经作战就取得胜利。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侃传》,默在中原,数与石勒等战,贼畏其勇,陶侃讨之,兵不血刃而擒也,益畏侃。

  东晋的屯骑校尉郭默作战勇敢,曾与后赵的建立者石勒等作过战,石勒等都很怕他。但此人一贯骄横跋扈,把谁都不放在眼里,有一次因为泄私愤竟然杀死了平南将军刘胤。事后,还大胆伪造诏书,诬谄刘胤谋反,向各州郡通报。这件事暴露后宰相王导怕朝廷无力惩处他,不但不向他问罪,反而加封他的官职。

  陶侃知道这件事后,一方面上书朝廷请求讨伐郭默,一方面写信给王导,要求他采取果断措施。信中有两句话写得非常有力:“郭默杀害州官,朝廷就任命他当州官。难道他杀害宰相,也就让他当宰相不成!”

  王导读了这封信,受到很大的触动,便派陶侃率军去讨伐郭默。郭默深知陶侃领兵作战十分厉害,听说他亲自来讨伐,非常焦急,打算率军离开江州南下。但陶侃出兵神速,郭默还未离城,陶侃的大军就已经将江州团团围住。

  郭默想固守城池,但又知道自已不是陶侃对手,怕城破后难逃性命;想开城门投降,又怕朝廷要杀他的头,真是左右为难。他手下的一名叛将见大势已去,将他逮捕后开城门投降。陶侃终于不战而取得胜利,平定了这次叛乱。

6、买椟还珠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7、成语故事目瞪口呆的故事

【成语故事】西汉初年,韩信被封为齐王,丞相萧何担心韩信兵权太大,就找樊哙共商计策。樊哙自鸣得意,连夸自己是如何斗败项羽,吓得他目瞪口呆,从而保住主公。面对这淮阴一饿夫且手无缚鸡之力的韩信,只须叫一两个人就可以把他一刀两断。

【注音】mù dèng kǒu dāi

【典故】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

【释义】目瞪:睁大眼睛直视;口獃:嘴里说不出话来。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瞠目结舌、目瞪口哆

【反义词】从容不迫

【同韵词】于呼哀哉、怨怨哀哀、朝穿暮塞、生荣亡哀、十月怀胎、上梁不正下梁歪、异想天开、七倒八歪、旱魃为灾、运拙时乖、......

【年代】古代

【谜语】眼前有景道不得

【邂逅语】李逵装哑童

【英语】starelikeastuckpig

【德文】vorSchreckoderAngstsprachlossein

【日语】あいた口がふさがらない,あっけにとられる,ぼうぜんとする

【法语】resterbouchebée

【教学同步】当他把卷子发下来时候,我惊得目瞪口呆,因为卷面上划着一个巨大的 红叉叉。《* 我最好的老师》小学十二册·课文·21

【成语示例】殷、雷二将见众官激变,不复朝仪,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出。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回

【成语造句】

◎ 他突然想起刚才那个老汉和他儿子给他下跪的情景,急得“扑通’一声,也双膝跪在了泥水地里!黑暗中的人们一下子被县委书记这个举动惊得目瞪口呆,一个个在黑暗中大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 直到有一天何小桃手持一座雕像来到课堂大家才目瞪口呆。

◎ 曹老海正听得目瞪口呆,忽然背后有人猛一搬他的肩膀头。

◎ 这一质问弄得他们个个目瞪口呆。

◎ 后面紧跟着的是一条声势浩大的马车队,他们人多势众,甩得鞭子更响,那个支委惊得目瞪口呆,被孤零零地甩在了后面……

◎ 香香没法,只好愣愣怔怔走到门前,开门一看,吓得目瞪口呆,尖声叫起来:

◎ "张嘴狼"一听,吓的是目瞪口呆,浑身发抖,几个战士上去就夺下了"张嘴狼"的手枪,紧接着,三个护兵也都磕头交枪。

◎ 日本知名学者石川一成先生曾撰文说:面对宝顶大佛湾造像,看中华民族囊括外来文化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不禁使我目瞪口呆。

◎ 的电视制片人目瞪口呆。

◎ 推车的人,还有满厅失声痛哭的人,全吓得目瞪口呆,魂不附身。

◎ 史建国听刘太太这么一说,顿时目瞪口呆,他越想越觉得刘太太看相的本领十分高明,他要在黄浦江底捞起银箱,自然离不开一个"水"字。

◎ 袁寿山这番慷慨激昂、冠冕堂皇演说,使在座的同行们目瞪口呆。

◎ 曹老海听过曹志道的话,目瞪口呆,好象变成坟地上的石望天猴一样了。

◎ 渠道上、山坡上的人们,开始是目瞪口呆,接着是狂热地欢呼。

◎ 他们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往往能处危不乱,急中生智,化险为夷,而那些心理素质欠佳的军人则可能恰恰相反,他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常可能手足失措,目瞪口呆,呆若木鸡、或者乱作一团。

◎ 这一抽打,让很多人目瞪口呆,但很快就为之做出了最恰当的反应,"打得好!"这一抽打,不仅没使人性的情感垂落,反将一个活生生的母亲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充满光彩。

◎ 特别是那淳厚的男中音画外音,让整个影片充溢着浓郁的西班牙风韵,以至于让我觉得那荒野上的酒厂、牛肉庄,野汉的轶事,都象美国西部的英雄故事,或者是西班牙吉卜赛人的生活,难怪车上的乘客看得熨贴之至,没有一位让"浓郁的异国情调"震惊得目瞪口呆。

8、成语故事殃及池鱼的故事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出自:北齐·杜弼《檄梁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其意可解如下:

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在里边快乐地游着。突然,城门着了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叫说:“不好了,城门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鱼儿都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除了那条鱼儿之外,其它鱼都没有逃走。这时,人们拿着装水的东西来池塘取水救火。过一会,火被扑灭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干了,满池的鱼都遭了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火——水——鱼是有联系的,池塘的水能灭城门的火,这是直接联系,鱼儿与城门失火则是间接联系,它是通过池水这个中间环节而发生联系的。比喻无端受祸。其事本于《吕氏春秋·必己》:“宋桓司马有 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此言祸福之相及也。”后人加以附会,演化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汉应劭《风俗通》:“城门失火,祸及池鱼。旧说:‘池仲鱼,人姓字也,居宋城门。城门失火,延及其家,仲鱼烧死。’又云:‘宋城门失火,人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鱼悉露死。’喻恶之滋,并伤良谨也。”

9、成语故事何去何从

楚怀王由于听信谗言,将直言進谏的屈原流放,三年后也不召回。屈原去找算卦的郑詹尹说:“我心里有不明白的,想请先生指教。”詹尹拿起龟策(算卦具)说:“您想知道什么?”

屈原问:“我应该刚正不阿保持我的忠诚呢,还是迎来送往安享天年算了?是去田地里努力耕作呢,还是与士大夫往来求取名声?是为了進谏忘记身家性命呢,还是苟且偷生保持富贵?应该像千里马一样桀骜不驯呢,还是像水中的凫一样随波上下?这些哪个好哪个坏?我应该何去何从?”

詹尹放下龟策说:“对不起!用您的心去做您想做的事吧。龟策算不出来您问的。”

“何去何从”指在重大问题上方向性的选择。

(出自屈原《卜居》)

10、成语故事得心应手

成语“得心应手”出自《列子?汤问》,与音乐有关。它常被用来比喻作事非常顺利。
古时,匏巴弹琴,鸟儿会随着乐声而舞,鱼儿跃出水面倾听。郑国的师文听说后,就去拜师襄为师学琴。
师文学了三年,柱指钧弦,却弹不出一首完整的曲子。师襄无奈地说:“你可以回家去了。”师文扔掉琴,叹息道:“我不是不会指法,也不是不能完整地弹一首曲子。而是我心不在琴弦上,心里也没有音乐。由于内心找不到音乐的感受,所以手指就不能和琴弦相配合了。你再给我一些时间,让我找一找音乐的感受。”( 历史故事 )
过了不久,师文回来见师襄。师襄说:“你的琴炼得如何?”师文告诉他:“我已找到音乐的感受,请听我弹一曲。”
当春天时叩击商弦弹南吕调,凉风突起,草木都结出了果实。秋天时叩击角弦弹夹钟调,和风徐徐地吹起,花草树木都开花发芽了。夏天时叩击羽弦弹黄钟调,霜雪交下,河塘里都结冰了。冬天时叩击徵弦弹蕤宾调,阳光变得炽热,厚厚的冰块一下就融化了。一曲将终时,则以宫弦为主与其它四弦一并奏起,这时吹来了和丽的风,天空中漂着吉祥的云朵,降下了甘露,地下涌出了清清的泉水。
师襄抚心高蹈说:“你的弹奏真是妙啊!即使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也比不上你。我得挟琴执管向你学琴了。”由上可见,音乐既可以使春天变成秋天,也可以使秋天变成春天,既可以使夏天变成冬天,也可以使冬天变成夏天。上述种种变化,皆是骤变,而非渐变。音乐的力量不言而喻。
注:师襄:春秋时鲁国乐官,擅击磬,也称击磬襄。也有一说是卫国乐官,亦称师襄子。《史记》里说他“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师文曾从他学琴。《史记.孔子世家》、《韩诗外传》也都说孔子曾从他学琴。

11、草船借箭成语故事

“草船借箭”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演义》,孔明用奇谋借箭。

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

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12、儿童成语故事先斩后奏

窦天章为了换取上京赶考的路费,把女儿窦娥抵押给蔡婆婆做童养媳,10年后窦娥的丈夫去世,地痞张驴儿想霸占窦娥,诬陷她毒死他的父亲。窦娥被官府断案不明斩杀。6年后深受皇帝信任有先斩后奏之权的窦天章为女儿伸了冤。

【释义】原指臣子先把人处决了,然后再报告帝王。现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

13、空洞无物的成语故事

1

空洞无物的成语故事


“空洞无物”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空空洞洞,没有内容,没有东西。比喻文章没有什么内容或不切实际。

这个成语来源于《世说新语.排调》,王丞相枕周伯仁膝,指其腹曰:“卿此中何所有?”答曰:“此中空洞无物,然容卿辈数百人。”

周顾,字伯仁,是东晋的一位大臣。他少年时就长于谈吐,成人后颇有名望,谈吐幽默诙谐,为人宽宏大量,不拘小节,性格开朗从不为一点小事而耿耿于怀。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有雅量,友爱过人”。

由于他的才识、品德和他的名望很高,官居尚书左仆射之职,引起弟弟周嵩的不满和妒忌。一次,兄弟俩一起喝酒,周嵩酒醉,竟拿起燃着的蜡烛朝周顾投了过去。而周顾只稍一躲闪,脸色依旧十分平静,一点也没有生气,只缓缓地说道:“阿奴,你用蜡烛丢我,实是下策。”

东晋时期,在一些名士之中盛行着一种“清谈”的风气。那些名士们一边饮酒、一边发议论。他们只注重自己的个性品格,而不在乎礼节。

周颛的家里,也常常有人来喝酒闲谈,其中一位就是辅助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的丞相王导。周家和王家都是中原的名门望族,所以周颐和王导之间的私交十分深厚。一次,王导和周颐谈得十分投机,越谈越高兴。谈着谈着,王导高兴之余,竟得意忘形地侧卧身子,把头枕在周顾的膝上,用手指着周颐凸起的肚子问道:“你这肚子里面有些什么东西呢?”

周颛挺了挺身子,摸着自已的肚子,诙谐地说:“这里面吗?什么也没有,‘空洞无物’。不过,像阁下这种人,倒也能容得下几百位咧。”

空洞无物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kōng dòng wú wù

【解释】空空洞洞,没有什么内容。多指言谈、文章极其空泛。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丞相枕周伯仁膝;指其腹曰:‘卿此中何所有?’答曰:‘此中空洞无物;然容卿辈数百人。’”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不着边际 空空如也


12

14、一顾倾人的成语故事

1

一顾倾人的成语故事

汉朝时期,中山李氏兄妹三人到京城长安发展,李延年进入皇宫乐府,他向汉武帝推荐他妹妹是绝世佳人,一见倾城,再顾倾国。汉武帝十分高兴就召见李延年的妹妹并封她为夫人,生下昌邑王刘贺,汉武帝十分宠爱这个绝色夫人。

2

一顾倾人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yī gù qīng rén

【解释】形容女子容貌艳丽

【出处】《汉书·外戚传》

【用法】偏正式

【近义词】一顾倾城 一貌倾城 倾国倾城

3

一顾倾人的成语故事点评

自古以来,多少君王为美人折腰,爱江山更爱美人。故事中的汉武帝看见李延年的妹妹后,竟一见钟情,并封她为夫人,生下昌邑王刘贺,汉武帝十分宠爱这个绝色夫人。李延年的这首名动京师的佳人歌《汉书·外戚传》也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5、拔山扛鼎的成语故事

1

拔山扛鼎的故事

项羽是楚国下相人,他从小跟随叔父项梁生活。项家世代为楚将,项羽的祖父就是楚国名将项燕。

项羽年少时曾读过书,但没什么进展,后又去学剑,仍然不行。叔父项梁生气了,问他到底要学什么。项羽说:“读书只要能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学剑只能对付一个人,我要学能对付万人的本领。”

项梁只好教他兵法。项羽这才高兴起来。

后来项梁杀了人,为了躲避仇家报复,他带着项羽到吴中居住。

有一次,秦始皇到会稽巡游,很多百姓在路边观看,项梁带着项羽也在人群中。项羽指着秦始皇说:“这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诛灭九族的。”但心中暗暗称奇,觉得项羽不平常。

这时项羽已长得很高大,大约有八尺多点,力气大得能举起青铜鼎,当地的年轻人已没人是他的对手,对他非常敬畏。

后来,陈胜吴广起义,随后各地义军蜂拥而起,项羽也随着叔父项梁率军起义。他凭着自己的勇气和兵法在战争中逐步扩大势力,并成为重要的义军首领。

他和刘邦率领的另一支强大的义军共同推翻了秦朝的统治。随后又同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

项羽在战争中失利,被刘邦包围在垓下。由于项羽部下大部分是楚国人,刘邦命人在四周唱起楚国歌谣,项羽以为自己的老家已被刘邦占领,心中惊慌。军士们也都无心恋战。

项羽预感到自己大势已去。就作了一首《垓[gāi]下歌》,歌中唱道:“我力能拔山英雄盖世,但天时不利连骏马也不肯走了。骏马不走我还有办法,虞姬我可拿你怎么办呢?”

不久之后,战败的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

后来,“拔山扛鼎”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人力大无穷;或用来借称项羽。

2

拔山扛鼎的材料

【注音】bá shān gāng dǐng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解释】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

【近义词】拔山盖世 拔山举鼎

【反义词】举鼎绝膑 软弱无力

【年代】古代

【例句】那举重运动员走上台,往杠铃前一站,膀圆腰粗,胸脯尽是黑毛,立在那儿像半堵黑塔,是个~的大力士。

3

拔山扛鼎的点评

一个人不论有多大的能力,都得将自己的能力用对地方,才能发挥能力的作用。如果能做到能文能武自然是好的,但是我们绝对偏向文或是武,而是要全面发展,要做到有勇有谋才能很好的生存哦!


16、利令智昏的成语故事

1

利令智昏的故事

战国时代,各诸候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经常发动战争。秦国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韩国的一块土地野王。在野王邻近有另一块土地上党,他们的地方官员看到野王轻易地就被秦军攻下,怕上党也守不住,就写信给赵国,表示愿意归顺,希望得到赵国的庇护。

赵国的君臣们对于要不要接受上党的归顺,意见不一,大家展开激烈的争论。平原君赵胜说:“上党这么大块的地方,我们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为什么不要呢?”平阳君反对说:“就是因为不花力气得到好处,轻易要了,恐怕会招来大祸。”赵王因为不想失去这块到嘴的肥肉,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张,并且派他去接收上党,把它划为赵国的领地。秦国知道后,认为赵国存心和自己作对,就命令白起率大军去攻打赵国。结果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全部被秦军歼灭,国都邯郸也被围困,后来平原君带毛遂去楚国,说服楚王联赵抗秦,最后楚国出兵,才解除了赵国的邯郸之围。

赵王和平原君因为贪图眼前可以获得上党土地的利益,而差点导致赵国灭亡。后人便形容他们的行为是“利令智昏”。

2

利令智昏的材料

【注音】lì lìng zhì hūn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赞》:“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解释】令:使;智:理智;昏:昏乱,神智不清。因贪图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么都忘了。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贪财

【近义词】见利忘义 利益熏心 贪利忘义

【反义词】见利思义 一芥不取

【年代】古代

【例句】我们党的干部绝不应该见钱眼开,~。

3

利令智昏的点评

没有不花力气就能得到的好处,一个人如果唯利是图,利欲熏心,往往会丧失理性,做出愚蠢的事来,就像故事里赵王和平原君因为贪图一时的利益,差点导致赵国灭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人说的“淡泊明志”“无欲则刚”才是正确的处世态度。


17、先声夺人的成语故事

1

先声夺人的故事

宋国的司马华费逐,有三个儿子:华驱、华多僚和华登。华多僚得国君宋元公的信任,就经常在元公面前说两个弟兄的坏活。华登被迫逃亡到国外后,他又在元公面前诬陷华驱,说他打算接纳逃亡的人。宋元公经不住华多僚的一再挑拨,便派人通知华费逐,叫他驱逐华驱。华费逐知道这件事是华多僚干的,恨不得杀了他,但又只得执行元公的命令,准备叫华驱去打猎,然后打发他走。华驱了解到这是华多僚干的坏事,本想杀了他,但又伯父亲伤心,决定逃亡。临行时,华驱打算与父亲告别。不料,在朝廷上遇见了华多僚。他一时性起,就与侍从杀死了华多僚,并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国。元公请齐国的乌枝鸣帮助守卫城池。这年冬天,逃亡在外的华登带领了吴国的一支军队,前来支持华驱攻打宋国。眼看华登的队伍快要来到,有位名叫淄的大夫对乌枝鸣说:“兵书《军志》上有这样的话,先向敌人进攻可以摧毁敌人的土气;后向敌人进攻要等待他们士气衰竭。何不乘华登的军队很疲劳和还没有安定而进攻?如果敌人已经来到而且稳住,他们的人就多了,到那时我们就后悔不及了。”乌枝鸣听从了淄[zī]的建议。结果,宋国和齐国的联军击败了吴军,俘虏了两个将领。但是,华登率领余部又击败了宋军。宋元公想逃,淄拦住他说:“我是小人,可以为君王战死,但不能护送你逃跑。请君王等待一下。”淄说完这话,一面巡行,一面向军士们喊道:“是国君的战士,就挥舞旗帜。”军士们按照他的话挥舞旗帜。宋元公也壮着胆下城巡视,对军士们说:“国家败亡,国君死去,这是大家的耻辱,不仅是我一个人的罪过,大家拼死打吧!”乌枝鸣命军士们用剑与叛军拼博。齐军和宋军一起攻打华登,华登支持不住,节节败退。淄冲到前面刺死华登,将他的头砍下、裹在战袍里,一边奔跑一边喊道:“我杀了华登了!我杀了华登了!”

2

先声夺人的材料

【注音】xiān shēng duó rén

【解释】 声:声势;夺:动摇;人:人心;先张扬自己的声势以压倒对方。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这则成语就是从《军志》里的话转化而来的,表示先造成声势,以破坏敌人的士气。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例】清·壮者《扫迷帚》:“我兄负一乡之望,乃上之不能~,阻止设位,攘斥狐仙,力辟谬说。”

【灯谜】山间铃响马帮来;先声夺人(打字一)谜底:仕

【例句】上海今年可能会先声夺人,但香港仍有许多优势。

这电影上映第一周就先声夺人,得到入围奥斯卡的口碑。

【近义词】 先发制人

【反义词】甘拜下风

3

先声夺人的点评

故事中淄劝乌枝鸣先向敌人进攻,因为这样可以摧毁敌人的士气,然后乘胜追击获得最终的胜利。我们应该从中学习做事的道理,想到就要去做,要快人一步,要不然许多机会就从手中偷偷溜走啦!机会可是不等人的噢~

18、胶柱鼓瑟的成语故事

1

胶柱鼓瑟的故事

齐人跟赵人学习瑟这种乐器。他不去刻苦钻研演奏瑟的技术,却依照赵人预先调弄好的音调,将瑟上调音的短柱用胶粘固起来,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齐人回家后,摆弄了多年,总是弹不出一支曲子。他还觉得奇怪呢!后来,有人从赵国来,了解到是怎么回事,觉得这个齐人的举动是多么愚蠢啊!


2

胶柱鼓瑟材料

【发音】jiāo zhù gǔ sè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解释】原意就是用胶把柱粘住,使音调不能调整。现含贬义色彩,指不能灵活变通。多用于书面语中。胶柱鼓瑟”,亦作“胶柱调瑟”。比喻拘泥成规,不知灵活变通。

【近义词】胶柱调瑟、刻舟求剑

【反义词】随机应变、通达权变

【成语举例】若非公孙杵臼,焉得赵氏孤儿,既以遇难避仇,不必~。 ★明·无名氏《鸣凤记·桑林奇遇》

19、三字成语:一风吹

  一风吹 (yī fēng chuī)

  (惯)1.比喻一勾销,一律不算数:咱们之间的恩怨,从此之后一风吹,一切向前看。

  2.比喻一种风气很快就流行起来:现在社会也不知怎么了,不管什么都一风吹。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后世不论官宦和平民人家,只要是有产业的,兄弟叔侄争产,势同仇人,平日所讲的仁义忠信,兄友弟恭,全都一风吹了。”

  3.一种磨面粉的设备。

  4.煤矿中一种瓦斯排放的一种不当方式。具体是指,在排放瓦斯时,不考虑瓦斯回风流中瓦斯浓度,一次性集中地排放所有集聚的瓦斯,容易造成回风流中瓦斯超限而发生瓦斯事故。

20、成语故事铁杵成针的典故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成语故事,故事典故源于大诗人李白,《铁杵成针》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认真去做都能成功。

  故事讲的是李白小的时候很聪明,贪玩、不好学。一天,他趁人没注意,丢下书本,溜出去玩。他四处闲逛,走啊走啊,不知不觉,来到一条小溪边,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溪边吃力的磨着铁杵。

  李白觉的很奇怪,上前问到:“老婆婆您在干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铁杵磨成绣花针。”李白吃了一惊问:“这个铁杵几年才能磨完?”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就能磨成绣花针。”李白听了从此刻苦学习、仔细观察,成了中国一位大诗人。

  《铁杵成针》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认真去做都能成功。

手机扫码阅读经典成语故事20个合集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