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20个简短
1、受宠若惊成语故事
唐太宗时期,官吏卢承庆奉命调查漕运船只失事的责任问题,先后三次给漕运官更改考评政绩“中下、中中、中上”,该官吏表现出宠辱不惊。后来卢本人也大起大落,命运坎坷,他的心情始终平静如水,并不因起落无常而受宠若惊。
【解释】宠:宠爱。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
2、陈陈相因成语故事
西汉初年,刘邦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经济,使得农业生产突飞猛进。汉文帝和汉景帝仍坚持这个既定的国策,因此国库里钱币堆成山,粮库里积压的粮食无数,陈陈相因,仓库容纳不下,只好露天堆放,很多谷子腐烂不能再食用了。
【解释】陈:旧;因:沿袭。原指皇仓之粮逐年增加,陈粮上压陈粮。后多比喻沿袭老一套,无创造革新。
3、朽木粪墙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宰予很会说漂亮话,孔子很喜欢他,以为他一定会有出息。可是不久孔子就发现他经常不来上课,派人去找,发现他躲在房间睡大觉,孔子知道后很伤感地说:“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
【释义】朽坏的木头,污秽的土墙。比喻没有培养前途的人。
4、五经扫地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皇帝召集群臣宴饮,国子监察酒祝钦明说自己会跳八风舞,皇帝即刻让他表演助兴。祝钦明身体肥胖,跳舞丑态百出,时而头点地,时而做鬼脸,皇帝大笑。侍郎卢藏用评论说:祝公五经扫地,亵渎文明。
【释义】五经:借指文人。把文人的脸都丢尽了。旧时也指圣人之道泯灭。
5、正龙摄虎成语故事
七年冬,周伯正龙摄虎于秦,献于克,天下哗。初,偶有疑者,正龙证以颅,克携党羽镇之,官昧而民惘,及年画为所觅,始曝。君子曰:赝虎,蔽何?现何?笑何?君子不知。
【释义】① 意指某人或某集团为利益驱动做假,被揭穿后还抵死不认; ② 社会公信力缺失;
6、舍本逐末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有使节往来。
有天,齐襄王派出了一名使者到赵国去问候赵威后。这位使者没有到过赵国,更没见过赵威后。但他早就听说赵威后是一位很贤德的王后,所以愉悦地接受了这一差事。他想,我作为齐国使者去向赵威后问安,赵威后一定会很高兴。她一高兴,说不定会赏赐一些贵重的小礼品。因此,他觉得此行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美差。使者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邯郸,在齐王使者的想象中是十分漂亮的:那雕梁画栋的梳妆楼,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那热闹非凡的市桥,那巍峨秀丽的丛台……他听人描述过很多次,可就是没有见过。因此,一路上盘算着,等办完了公事,一定要好好地游览游览邯郸,饱饱眼福。到了邯郸,他直奔赵王城,去问候赵威后。赵威后果然不负贤名。当齐王使者被一位美丽的宫娥引进后宫时,赵威后早已端坐在一个绣墩之上等候了。她一身威严正气,满脸的慈祥。齐王使者以礼拜见之后,便把随身带来的齐王亲笔信呈给了赵威后。但不知怎的,那赵威后竟然没有先去拆阅齐王的信,却躬身对齐王使者说:“你们齐国今年的收成好吗?”“好。”齐王使者答。赵威后又问:“老百姓们好吗?”“好。”齐王使者答。赵威后再问:“齐王也很好吗?”“也很好。”齐王使者答。齐王使者回答完问话,心里感觉很异样。他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心中想什么,便直接问出来:“尊敬的威后,我奉我国大王的旨意,专程向您来问安。照说,您若回问的话,也该先问候我们的大王。可您先问的却是年景和百姓,您怎么把低贱的摆在了前头,而把尊贵的放在了后面呢?”赵威后笑着说:“话可不能这么说。我之所以先问年景和百姓,后问候你们大王,自有我的道理。”齐王使者更是一脸迷茫,问:“您有什么道理?可否详述?”赵威后慢条斯理地解释说:“你想想看,假如没有好年景,那老百姓靠什么活下去呢?假如没有老百姓,又哪里有大王呢?所以说,我这样问才合乎情理;不这样问,便是舍本逐末。你说是不是这样呢?”“这……”齐王使者哑口无言了。召见一结束,齐王使者,一没有去观光那雕梁画柱的梳妆楼,二没有去踏看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也没有去游览那巍峨的丛台和热闹的市桥,便直接回齐国去了。在归国的路上,齐王使者一直觉得肩上沉甸甸的。虽说那赵威后什么礼品也没有赐给他,可他并不认为是空手而回。他觉得,赵威后那“舍本逐末”的话语,比什么礼品都贵重,都沉重……
【求解驿站】抛弃根本,追求枝节。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在细枝末节上下功夫。
【活学活用】写文章只追求形式,不注重内容,那是~。【妙语点拨】大儒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这里,轻重主次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要说真有什么“天子”,那么民众才是真正的“天子”。在古代社会,赵威后抱有“民贵君轻”的情怀,是难能可贵的,无愧于贤德的美誉。【近义】本末倒置【反义】追本穷源7、楚材晋用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夫名叫伍举。有一次,他的岳丈犯了法偷偷地逃跑了,有人造谣说,伍举的岳丈畏罪潜逃,是伍举向他通风报信并送他逃走的。伍举怕楚王听信谣言治他的罪,便带着一家老小逃到临近的郑国去了。
伍举在郑国住了一段时间,觉得不安全,便准备再逃往晋国。正在伍举将要逃亡的时候,伍举的好友、蔡国大夫声子恰巧出使晋国。他在路过郑国时碰到了伍举,便问:“你怎么到郑国来了?发生了什么事?”伍举把自己外逃的前因后果和准备逃往晋国的想法告诉了声子。声子听后为伍举抱不平,说:“你暂时到晋国去躲一段时间也好,但我一定使你早日回到楚国!”于是,伍举又带着一家老小,跟着声子一起前往晋国。声子在晋国办完事后,特地来到楚国。楚国的令尹子木接见了声子,并询问他说:“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相比,你以为哪国的大夫才能要胜一筹呢?”声子回答说:“晋国的人才没有楚国多,晋国虽然有不少大夫很有才能,不过他们多半都是楚国人。这些人因为在楚国得不到重用,所以到了晋国。楚国不少有用的人才都被晋国收走了。就像杞梓、皮革等,在晋国都受到了重用。有人说,这叫楚材晋用!”声子接着说:“楚国不珍惜人才,让人才外流,所以同晋国交战,好几次被晋国打败。这就是因为有不少楚国人在为晋国出谋划策。”子木听后大吃一惊。声子接着又说:“这次你们大夫伍举因受到别人的诬陷,不得已出走他国了,我听说他现在也到了晋国。可惜,楚国的又一个人才将被晋国利用,这对楚国来说是一个损失啊!”子木觉得声子说得很有道理,马上下令恢复伍举的职位,并派人把他接回到楚国。【求解驿站】楚国的人才为晋国所用。比喻本国的人才外流到别的国家工作。也用来比喻使用别国的人才。
【妙语点拨】楚国大夫伍举因岳丈犯事而偷逃到晋国,遇到蔡国大夫声子,声子答应帮他回到楚国,便到楚国与令尹子木就楚晋两国人才问题进行探讨,说楚国人跑到晋国得到重用,对楚国十分不利。子木认为有理就去晋国接回伍举。人才对国家稳定与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唯有把“识别人才”“用好人才”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才能生机勃勃,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会识人、用人,只凭一己之力,难成大事。
8、成语故事松筠之节的故事
【典故】梁主奕叶重光,委诚朝廷,而今已后,方见松筠之节。唐·魏征《隋书·柳庄传》
【释义】松与竹材质坚韧,岁寒不凋。用以比喻坚贞的节操。
【用法】作宾语;指人的气节
【成语故事】公元579年,北周宣帝宇文赟病死,年幼的静帝宇文阐即位,内史大夫郑泽和御史大夫刘昉伪造诏书召杨坚入宫总揽军政大权,后梁大臣柳庄奉明帝萧岿之意入关,杨坚召见他并夸梁明帝有松筠之节,缓和了双边关系,共同对付尉迟迥。
9、成语故事要言不烦
三国时的魏国有个叫管辂(lù)的人,非常精通占卜之术。他有一个好朋友叫何晏,是个玄学家,精通《老子》《庄子》与《周易》,喜谈玄理,是魏晋时清谈之士的领袖人物。西晋人陈寿在《三国志.管辂传》里记载了他们之间发生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管辂邀请何晏到家中做客,一起谈论《易经》义理,谈得非常通透明晓,简直成了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何晏不由得赞叹说:“谈论阴阳之道,恐怕这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比得过你。”
当时还有个叫邓飏(yáng)的人也坐在旁边,他在这方面显然还是个未入门的人,他此时还是糊里糊涂的,就向管辂问道:“人人都说您精通《易经》,但您刚才谈论的时候,却丝毫没有涉及《易经》的辞义,这是什么缘故呢?”
话音未落,管辂便应声答道:“真正精通《易经》的人,是不随便谈论《易经》的。”
听了这机敏又深奥的话,何晏含着笑说:“这等答复真是太妙了,要言不烦,越是精要的话越不会烦琐难懂呀。”
这之后,人们便用“要言不烦”一词,泛称说话或写文章时,言语简明扼要、不烦琐。要,重要,精要;烦,烦琐,麻烦。
10、成语故事自惭形秽
晋朝时候,有个骠骑将军名叫王济,相貌俊朗,待人接物也很有风度。虽然是个提刀弄枪的军人,但平时读书论经,才学很好,在城里也颇有名声。
有一年,王济的外甥卫玠(jiè)母子前来投靠王济。卫玠是晋朝时最有名的美男子。《世说新语》中说卫玠“风神秀逸、身体羸弱”,这正合魏晋女子喜欢的标准——病态之美。王济一见卫玠如此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简直惊呆了。他对卫母说:“人家都说我相貌漂亮过人,现在与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块与明珠宝玉放在一起,显得我真是太难看了!(原文是:‘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过了几天,王济带着卫玠,骑着马去拜见亲朋好友,又带着卫玠四处游玩。走到街上,看见卫玠的人都以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争着围观,你挤我拥,几乎轰动了全城。好不容易到了亲戚家,亲友们想了解一下卫玠除外貌漂亮以外,学问是否出众,便坚持要他讲解玄理。卫玠推辞不了,便讲了起来。讲的时间不长,听的人却没有一个不称赞他讲得精深透彻的。人们笑着说:“看来,你们王家三个儿子也抵不上卫家的一个儿郎啊!”王济说:“是啊,和我这外甥一起走,好似明珠在侧,朗然照人。”就是说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发光。
后来,人们就用“自惭形秽”来形容因为自己在某一方面不如别人感到惭愧。惭,惭愧;形秽,相貌丑陋。
11、成语故事天下无双
黄香是汉朝江夏人,家里贫寒,但很喜欢读书。
他的母亲早死,黄香对自己的父亲十分孝敬:夏天,他用扇子把席子扇凉,让父亲睡;冬天,他先钻进被窝,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休息。
黄香后来在魏郡当太守,有一次魏郡发水灾,当地的百姓被洪水冲得无家可归,没吃没穿。黄香就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家产,分给了受灾的百姓。
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天下无双”形容非常好,天下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来。
12、成语故事不遗余力
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强盛,不断派兵去攻击其他国家。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在赵国的长平一举歼灭了由赵括率领的四十万赵军。秦王趁机派出使者要挟赵王,要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作为讲和的条件,否则就要将赵国踏为平地。
于是,赵王召集楼昌、虞卿来商量对策。赵王说:“我们的军队在长平一带吃了败仗,我准备率领赵国的全部人马与秦军决一死战,你们有什么意见?”楼昌表示反对,他主张派出重要使臣到秦国去讲和。虞卿对这两种意见都不同意,他首先指出楼昌的意见不切合实际,然后针对赵王的意见,问道:“按照大王的看法,秦王能不能打败您带去的全部兵马呢?”赵王说:“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意思是说,秦国进攻我们,已经把所有的力量都用上了,一定要打败我们才肯返回的。虞卿于是说:“希望大王能听从我的意见,派出重要使者带着珠宝礼品到楚国、魏国去。楚王和魏王贪图我们的礼品,必然会很好地接待我们的使者。秦王看到这种情况,必然会疑心各国诸侯要联合抗秦。秦王就会心生顾虑,不敢贸然进攻我们,我们与秦国讲和才能成为现实。”但是,赵王没有听从虞卿的意见,结果军队也吃了败仗。
后来,人们就用“不遗余力”比喻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
13、伏龙凤雏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刘备向司马徽请教指点时局,司马徽向他推荐说,这里有伏龙、凤雏都是识时务的俊杰。刘备急切问他们的名字,司马徽告诉他伏龙就是南阳的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刘备于是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后来又得到庞统的辅助。
【释义】伏龙:(卧龙)诸葛孔明。凤雏:庞士元。两人都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后指隐而未现的有较高学问和能耐的人。
14、放马华阳成语故事
商朝末年,商纣王荒淫无度,百姓怨声载道。周武王率领大军把商都包围起来,商纣王登上鹿台放火自杀。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让士兵回家从事农业生产,把征用的牛马全部退还,让全国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解释】指不再用兵。
15、萍水相逢的成语故事
1萍水相逢的成语故事
成语中包含的意思也会加深我们对这个成语的认识,在记成语时可以先看其具体意思。
公元676年,唐朝著名的文学家王勃因罪被免官,前去交趾探望做县令的父亲,途经洪都,都督阎伯屿因重修的滕王阁落成,宴请文人志士及他的女婿吴子章,邀请他们为它作序,王勃作《滕王阁序》感慨:“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解释】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2
萍水相逢的语句
示例1、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我和你萍水相逢,斯文骨肉。这拆字到晚也有限了,长兄何不收了,同我到下处谈谈?
2、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他两个萍水相逢,年相若,貌相似,谈吐应对之间,彼此敬慕。”
3、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三十三回:颜生答道:“兄台若不嫌弃,何不将就在这边屋内同住呢?”只听那人道:“萍水相逢,如何打搅呢?”
4、清 《镜花缘》第五一回:“我们萍水相逢,莫非有缘!”
5、王汶石·《通红的煤》:“大家萍水相逢,挤在一起,畅谈祖国各地建设情形,兴致都很高。”
16、取长补短的成语故事
1取长补短的成语故事
有一天,大象和蚂蚁发生了一场争论,他俩都认为自己的力气比对方大。大象指着一棵大树对蚂蚁说:“你能拔起这棵树吗?”蚂蚁无能为力,大象就用鼻子把树连根拔起。蚂蚁走到一片草叶前,对大象说:“你能搬动这片草叶吗?”大象无论如何也不能用鼻子卷起地上的草叶,而蚂蚁却能背起草叶轻松自如地走动。最后,他们请天神来评判。
天神听了他们各自诉说的理由,也无法判断谁的力气大。猴子和大象都想吃到河对岸树上的果子。猴子苦于无法过河,大象则苦于无法摘果。双方协商后想出了个办法:大象驮猴子过河,过河后,猴子上树摘果。结果它们都吃到了果子。
2
取长补短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qǔ cháng bǔ duǎn
【解释】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出处】《吕氏春秋·用众》:“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指弥补自己的不足。
【近义词】切磋琢磨 酌盈剂虚
3
取长补短的成语故事点评
猴子和大象想要吃果子,猴子过不了河,而大象可以,所以大象就帮助猴子过河,大象不能爬树,但是猴子可以,就让猴子去摘果子,这样猴子和大象都能吃到果子。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17、惩前毖后的成语故事
1惩前毖后的故事
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周武王登基时间不长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周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岁太小,由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协助处理国家大事。
对此,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很为不满。他们到处造谣,诬蔑周公助理成王是想伺机废除成王,夺取王位。周公是个待人忠心诚实、豁达大度的人,听了这些谣言后,为了不招惹是非,便离开京都,住到外地去避嫌。
管叔鲜和蔡叔度见周公离开了成王,便暗中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一起发动叛乱,企图篡夺王位。
周成王得到密告,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可谁也拿不出办法来,急得成王不知如何才好。
一个大臣见了,说:“这事只有周公才有办法处理!”成王一听立刻把周公请了回来。周公来了,成王马上命令周公带兵东征,讨伐叛贼。经过三年的艰苦征战,叛乱终于被周公平息了。接着,周公又忠心耿耿地替成王料理了几年的国家大事,一直到成王长大成人后,便把政权交还给他,让他自理朝政。
正式接管朝政这一天,成王前往宗庙典祭祖先。在祭祀仪式上,成王回顾了以往的历史教训,并说:“我一定要从以前所受的惩戒中汲取教训,小心谨慎地办事,以免再遭祸害。”
2
惩前毖后的材料
【注音】chéng qián bì hòu
【出处】《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解释】惩:警戒;毖:谨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吸取教训以后小心
【近义词】小惩大诫
【反义词】重蹈覆辙
【年代】古代
【例句】对于犯错误的同志,包括犯了严重错误的同志,我们都要坚持“~,治病救人”的方针。
3
惩前毖后的点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成王是一个知错能改,深明大义的君王。小朋友们如果犯了错,一定要及时的改正哟!而且我们要让从前犯过的错变成宝贵的经验,要从错误中反省,从此以后做事情都要谨慎小心。
18、尔虞我诈的成语故事
1尔虞我诈的故事
春秋中期,楚国在中原称霸,楚庄王根本不把邻近的小国放在眼里。
一次,他派大夫申舟出使齐国,指示他经过宋国的时候,不必要向其借路。申舟估计到这样一来,必定会触怒宋国,说不定因此而被处死。但庄王坚持要他这样做,并向他保证,如果他被宋国处死,自己将出兵讨伐宋国,为他报仇。申舟没有办法,只好将儿子申犀(xī)托付给庄王,然后出发。
不出申舟所料,他经过宋国时因没有借路而被抓住。宋国的执政大夫华元了解情况后,对庄王如此无礼非常气愤,对宋文公说:“经过我们宋国而不通知我们,这是把宋国当作属国看。当属国等于亡国。如果杀掉楚国使者,楚国来讨伐我们,也不过是亡国。与其如此,倒不如把楚使处死!” 宋文公同意华元的看法,下令将申舟处死了。
消息传到楚国,庄王听到后火冒三丈,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宝剑也没挂,就立即下令讨伐宋国。 但是,宋国虽然是个小国,要攻灭它也并不容易。庄王从公元前595年秋出兵,一直围攻到次年夏天,还是没有把宋国的都城打下来。楚军锐气大挫,决定解围回国。
申舟的儿子申犀得知后,在庄王马前叩头说:“我父亲当时明知要死,也不敢违抗您的命令。现在,您倒丢开从前说的话吗?” 庄王听了,无法回答。这时,在边上为庄王驾车的大夫申叔时献计道:“可以在这里让士兵盖房舍、种田,装作要长期留下。这样,宋国就会因害怕而投降。”
庄王采纳了申叔时的计策并加以实施。宋国人见了果然害怕。华元鼓励守城军民宁愿战死、饿死,也决不屈膝投降。 一天深夜,华元悄悄地混进楚军营地,潜入到楚军主帅子反营帐里,并登上他的卧榻,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君王叫我把宋国现在的困苦状况告诉您:粮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经交换死去的孩子当饭吃。柴草也早已烧光了,大家用拆散的尸骨当柴烧。虽然如此,但你们想以此来压我们订立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那么我们宁肯灭亡也不会接受。如果你们能退兵三十里,那么您怎么吩咐,我就怎么办!” 子反听了这番话很害怕,当场先和华元私下约定,然后再禀告庄王。庄王本来就想撤军,听了自然同意。 第二天,庄王下令楚军退兵三十里。于是,宋国同楚国恢复了和平。华元到楚营中去订立了盟约,并作为人质到楚国去。盟约上写着:“我不欺骗你,你也不必防备我!”
2
尔虞我诈的材料
【注音】ěr yú wǒ zhà
【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解释】尔:你;虞、诈:欺骗。表示彼此互相欺骗。
【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彼此互相玩弄。
【近义词】勾心斗角 明争暗斗 明枪暗箭 钩心斗角
【反义词】分甘共苦 同床异梦 同心协力 同甘共苦 开诚布公 开诚相见 披肝沥胆 推心置腹 推诚相见 肝胆相照 风雨同舟
【歇后语】骗子遇骗子——尔虞我诈。
3
尔虞我诈的点评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与人交往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爱阿谀奉承别人的人往往会让人反感,只有用心和别人交流对方才会体会到你身上的人格魅力!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别人。
19、一傅众咻的成语故事
1一傅众咻的故事
有一年,孟子听说宋国的君王说要施行仁政,这正是孟子所竭力主张的,所以他特地到宋国去。
孟子在宋都彭城了解了一个时期,发现宋国君主手下的贤臣很少,而没有德才的人却很多。他感到情况并不是像宋国国君说的那样,便打算到别国去游历。宋国的君主听说孟子要离去,便派大臣戴不胜去挽留,并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戴不胜说:“请问先生,怎样才能使我们宋国的君王贤明?”
孟子回答说:“先生要使贵国的君王贤明吗?我可以明白地告诉您。不过,还是让我先讲一件事。楚国有位大夫。想让自己的儿子学会齐国话。据您看,应该请齐国人来教他呢,还是请楚国人来教他?”
戴不胜不加思索他说:“当然是请齐国人来教他。”
孟子点点头,说:“是的,那位大夫请了一个齐国人,来教儿子齐国话,可是儿子周围有许多楚国人整天在打扰他,同他吵吵嚷嚷。在这样的环境中,就是用鞭子抽他、骂他、逼他;他也学不会齐国话。如果那位大夫不是这样做,而是将儿子带到齐国去,让他在齐国都城临淄的闹市住几年,那么齐国话很快就会学好。即使你不让他说齐国活,甚至用鞭子拍打他,强迫他说楚国话,也办不到。”
戴不胜打断孟子的话说:“我们宋国也有薛居州那样的贤土呀!”孟子回答说:“是的,宋国的薛居州是位清廉的大夫。但是靠他一个人在君王左右是不起什么作用的。如果君王左右的人,无论年老处少、官职尊卑,都能像薛居州一样,那才行呢。君王左右都不是好人,那君王能与谁去做好事呢?”
戴不胜向君王复命后,君王见孟子去意已决,便不再强留,送了他一些钱,让他离开宋国。
2
一傅众咻的材料
【注音】yī fù zhòng xiū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
【解释】傅:教导;咻:喧闹。一个人教导,众人吵闹干扰。比喻不能有什么成就。
【用法】贬义词;作定语
【近义词】众楚群咻
【反义词】光明正大、直截了当
【年代】古代
【例句】她觉得这一含沙射影的批评对自己造成了不利影响。
3
一傅众咻的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周围环境特别是身边多数人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仅学习语言是这样,在品德修养上也是这样。不是有句话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和周围对我们自身是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小朋友们也要懂得选择一个好的环境。
20、举贤不避亲仇的成语故事
1举贤不避亲仇的成语故事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令,谁可以当任这个职务呢?
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去当。
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祁黄羊回答说:君问的是谁可以去当这个职务,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呀!
平公称赞说:好!于是任命解狐为南阳县的县令,果然非常称职,老百姓都很称赞。
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京城里缺个军尉,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呢?
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
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军尉这个职务,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说:好!于是又任命祁午为军尉,果然也很称职,大家都赞扬他。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祁黄羊讲的这些话太好了!推荐外人不回避仇敌,推举家人不回避儿子。像祁黄这样的人,可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2
举贤不避亲仇的寓意
举贤不避亲仇的成语故事中,祁黄羊不但举荐了自己的儿子当军尉,同样也举荐了自己的仇人解狐去当县令。这说明了举荐人才,只见公义,无视仇亲的道德勇气,是国家社会人人所要培养的一种基本精神。能“公”才能去“私”,能去私才能互信不疑,这是塞堵乱源的根本道理。
举贤不避亲仇材料
【出处】《吕氏春秋》的《去私》
【解释】举贤不避亲仇:举荐贤能的人不避开亲近和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