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20个全文

故事大全 2023-01-10 19:40:03

经典成语故事20个全文

1、伏龙凤雏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刘备向司马徽请教指点时局,司马徽向他推荐说,这里有伏龙、凤雏都是识时务的俊杰。刘备急切问他们的名字,司马徽告诉他伏龙就是南阳的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刘备于是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后来又得到庞统的辅助。

  【释义】伏龙:(卧龙)诸葛孔明。凤雏:庞士元。两人都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后指隐而未现的有较高学问和能耐的人。

2、觥筹交错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滁州太守欧阳修自号醉翁,他经常去西南郊琅玡山的酿泉边去玩,那儿有一个亭子,他取名“醉翁亭”,经常与朋友在此饮酒欢聚,有《醉翁亭记》为证:“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解释】觥:古代的一种酒器;筹:行酒令的筹码。酒杯和酒筹杂乱地放着。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3、冰山难靠成语故事

  “冰山难靠”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依靠别人权势不能长久。

  这个成语来源于《资治通鉴》,君辈倚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辈得无失所恃乎!

  唐玄宗李隆基特别宠爱杨玉环,封她为贵妃。这下杨家便鸡犬升天了,她的堂兄杨国忠也官运亨通做了宰相,还兼领四十余个使官,大权在握,朝廷选任官吏都在他家里私下决定。

  当时,陕西有一个进士,名叫张彖没有机会作官。他的朋友们都劝他去拜见杨国忠,那样立刻就能升官发财。可是他始终不去,反倒对劝他的朋友说:“你们都把杨国忠看得像泰山一样稳固,可是我以为他不过是一座冰山罢了。将来天下有了动乱,他就会垮掉,好比冰山遇到太阳化掉一样,到那时候你们就失掉靠山了。”

  不久,安禄山起兵叛乱,攻下京城长安,杨国忠随同唐玄宗逃往四川,在马嵬驿,被士兵杀死。杨贵妃也被缢死,杨家这座靠山果然塌倒了。

  【解释】: 比喻不能长久的权势,难于依靠。

4、忍辱负重成语故事

  公元221年,蜀主刘备不顾将军赵云等人的反对,出兵攻打东吴,以夺回被东吴袭夺的战略要地荆州(今湖北江陵),并为大意失荆州而被杀的关羽报仇。东吴孙权派人求和,刘备拒绝。于是孙权任命年仅38岁的陆逊为大都督,率领5万兵马前往迎敌。

  次年初,刘备的军队水陆并进,直抵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在长江南岸六七百里的山地上,设置了几十处兵营,声势十分浩大。陆逊见蜀军士气高涨,又占据有利地形,便坚守阵地,不与交锋。当时,东吴的一支军队在夷道(今湖北宜昌西北)被蜀军包围,要求陆逊增援。陆逊不肯出兵,并对众将说,夷道城池坚固,粮草充足,等我的计谋实现,那里自然解围。 陆逊手下的将领见主将既不攻击蜀军,又不援救夷道,以为他胆小怕战,都很气愤。众将领中有的是老将,有的是孙权的亲戚,他们不愿听从陆逊的指挥。于是陆逊召集众将议事,手按宝剑说:“刘备天下知名,连曹操都畏惧他。现在他带兵来攻,是我们的劲敌。希望诸位将军以大局为重,同心协力,共同消灭来犯敌人,上报国恩。我虽然是个书生,但主上拜我为大都督,统率军队,我当克尽职守。国家所以委屈诸位听从我的调遣,就是因为我还有可取之处,能够忍受委屈,负担重任的缘故。军令如山,违者要按军法从事,大家切勿违反!” 陆逊这一席话,把众将领都镇住了,从此再也不敢不听从他的命令了。

  陆逊打定主意坚守不战,时间长达七八个月。直到蜀军疲惫不堪,他利用顺风放火,取得了最后胜利。刘备逃归白帝城,不久病死。

     忍辱负重的意思是: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暂时的屈辱。

5、多多益善成语故事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子有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善。”

  释义“益”,更加,“善”,好。形容越多越好。

  故事: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于是,他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将韩信逮捕。押回洛阳。回到洛阳后,刘邦知道韩信并没谋反的事,又想起他过去的战功,便把他贬为淮阴侯。韩信心中十分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刘邦知道韩信的心思,有一天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一一说了。当然,那些人都不在韩信的眼中。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陛下能带十万。”韩信回答。刘邦又问:“那你呢?”“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刘邦笑着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韩信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忙掩饰说:“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啊!”刘邦见韩信降为淮阴侯后仍这么狂妄,心中很不高兴。

  后来,刘邦再次出征,刘邦的妻子吕氏终于设计杀害了韩信。

6、成语故事半途而废的故事

解释:

半路上停下来不再前进。比喻做事有始无终。

这个成语来源于《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涂(即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东汉时,河南郡有一位贤慧的女子,人们都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乐羊子的妻子。

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施舍而呼唤过来吃的食物,宁可饿死。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乐西。这样会玷污品行。”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

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

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

乐羊子被妻子说的话深深感动,于是又去完成学业,一连七年没有回过家。

7、成语故事大公无私的故事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 “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 “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

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 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 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 “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 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 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8、成语故事乐极生悲的故事

乐极生悲”是形容一个人快乐到极点转而发生悲哀的事情。乐极生悲原写为“乐极则悲”,出自《史记.滑稽列传》。以下是这个成语的典故:战国时期,齐威王是个喜欢彻夜饮酒的君王,有一年楚军进攻齐国,他连忙派自己信得过的使节淳于髡去赵国求救。淳于髡果然不辜负齐王重托,到了赵国就请来了10万大军,吓退了楚军。当然,齐威王十分高兴,立刻摆设酒宴请淳于髡喝酒庆贺。齐王高兴地问淳于髡:“先生你要喝多少酒才会醉?”淳于髡一看这架势,知道齐王又要彻夜喝酒,必定要一醉方休。

他想了想回答道:“我喝一斗酒也醉,喝一石酒也醉。”齐王不解其意,淳于髡解释自己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况下酒量会变化:“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喝酒到了极点,就会酒醉而乱了礼节;人如果快乐到了极点,就可能要发生悲伤之事(此句原文即‘酒极则乱,乐极则悲’)。所以,我看做任何事都是一样,超过了一定限度,则会走向反面了。” 这一席话说得齐威王心服口服,当即痛快爽朗地表示接受淳于髡的劝告,今后不再彻夜饮酒作乐,改掉可能走向自己反面的恶习。就这样,“乐极生悲”这成语由此而来。


9、成语故事目不识丁的故事

以前,有个财主姓丁,他有一个儿子,都十多岁了,还什么都不懂,请了好几个先生,就是教不会

漫画他一个字。丁财主心里可急坏了,一天他出榜文,声称若谁教会丁少爷一个字赏银十两。

一位老秀才见了,心想:这孩子再笨,也不至于不知道自己的姓吧?况且,这个“丁”字笔画简单,又好写,又好认,我怎么会教不会他一个“丁”字呢?于是,他便揭了榜。

到了财主家后,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爷学习“丁”字,一晃就过了九天,丁财主要考丁少爷。老秀才怕丁少爷忘了,特意准备了一个钉子,让少爷拿着,说:“万一忘了,看看手里的东西,就想起来了,懂吗?”少爷点了点头。

秀才领着少爷去见丁财主,写了一个“丁”字说:“小少爷,这个字怎么念?”

谁知少爷看了半晌,还是想不起这是个啥字。秀才赶紧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

少爷低头一看,说:“一根铁棒棒。”

秀才一听,气得直跺脚:“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识‘丁'不要紧,我的十两银子可完了。”

从此,“目不识丁”这名俗语便传开了。


10、成语故事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故事

太初时期,众鸟儿们要选个鸟王。那时,大家商定:哪个最早看见太阳升起,它就可以做鸟王。蝙蝠与鸽子两个虽能同时早早地看见日升,为了自己能当上鸟王,蝙蝠欺骗鸽子让吃干炒面,故意耽延。结果,蝙蝠虽提前见到了日升,但鸟儿们并不承认它为鸟王。

另一次,大家商定:谁飞得最高,就算谁为鸟王。蝙蝠事先钻进飞得最高的大鹏的翅膀羽毛缝隙中,与百鸟比赛。鸟儿们飞呀飞呀都很疲劳了,别的鸟儿要返回地面去,只有大鹏鸟满以为自己是当然的鸟王了,自豪地高喊:“我已飞到最高空了!”接着,又展翅向高空飞去。这时,蝙蝠便从大鹏鸟的羽毛丛中钻出,又飞到大鹏鸟的上面,高喊:“我已飞到最高空了!”边喊边向更高处飞去。总算飞得最高,但是,所有鸟儿们,仍不承认它是鸟王。说:“像这种没有羽毛只有触角,颜色又很难看的东西,连鸟儿都算不上,又怎能当我们的鸟王呢?”这样一来,蝙蝠不仅没有当上鸟王,还被排除在普通的鸟儿行列之外。

蝙蝠虽有智慧,但无羽毛,就被众鸟们欺侮了一通。作为一个人,衣着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应该具备真才实学。

11、成语故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故事

西汉时候,有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赏赐统统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自己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握牺牲。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

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12、一字之师成语故事

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他以文会友,经常和一些文人往来。

当地有个叫齐已的和尚,对诗文很有兴趣。他早就仰慕郑谷的才名,就带着自己写的诗稿,前来拜会。齐已把诗稿一首一首地请郑谷看。郑谷读到《早梅》这首诗时,不由得沉思起来。郑谷吟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面对齐已说:“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郑谷又沉吟了一会,说:“不如把‘数’字改为‘一’字贴要。”齐已听了,惊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文人们知道了,就把郑谷称为齐已的“一字之师”。

成语“一字之师”是指能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13、指雁为羹的成语故事

1

指雁为羹的成语故事

元·宋方壶《醉花阴·雪浪银涛套·古水仙子曲》:“当初指雁为羹,充饥画饼,道无情却有情。”

明 朱有炖《半夜朝元》第一折:“假相期不志诚,恰便似指雁为羹。”

指雁为羹是一个成语。指着在天空中飞翔的大雁,说要把它做成肉羹,比喻空想或虚假不实。

2

指雁为羹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zhǐ yàn wéi gēng

【解释】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出处】元·宋方壶《醉花阴·雪浪银涛套·古水仙子曲》:“当初指雁为羹,充饥画饼,道无情却有情。”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望梅止渴 聊以自慰

3

指雁为羹的成语故事点评

元·宋方壶《醉花阴·雪浪银涛套·古水仙子曲》:“当初指雁为羹,充饥画饼,道无情却有情。”明 朱有炖《半夜朝元》第一折:“假相期不志诚,恰便似指雁为羹。”指雁为羹是一个成语。指着在天空中飞翔的大雁,说要把它做成肉羹,比喻空想或虚假不实。


14、奴颜婢膝的成语故事

1

奴颜婢膝的成语故事

南宋时期,南宋与入侵的元兵交战。宋朝兵力不足,因此总是打败仗,国家面临着灭亡的危机。但是昏庸的宋朝皇帝却仍然只顾享乐,而宰相贾似道则隐瞒敌情。大臣陈仲微知道情况十分严重,便告诉皇帝说:“高宗在位时,君臣都十分昏庸,敌人攻打进来时,那些人向敌人屈膝投降,就像奴才一样满脸堆笑,像婢女一样跪下求饶,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啊!”可是昏庸的宋君根本不放在心上,后来南宋就灭亡了。

2

奴颜婢膝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nú yán bì xī

【解释】奴颜:奴才的脸,满面谄媚相;婢膝:侍女的膝,常常下跪。指表情和动作奴才相十足。形容对人拍马讨好卑鄙无耻的样子。

【出处】唐·陆龟蒙《江湖散人歌》:“奴颜婢膝真乞丐;反以正直为狂痴。”

【近义词】摧眉折腰 低三下四

3

奴颜婢膝的成语故事点评

君臣昏庸,南宋面临灭国,大臣陈仲微知道情况十分严重,便告诉皇帝说:“高宗在位时,君臣都十分昏庸,敌人攻打进来时,那些人向敌人屈膝投降,就像奴才一样满脸堆笑,像婢女一样跪下求饶,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啊!”奴颜婢膝:奴颜:奴才的脸,满面谄媚相;婢膝:侍女的膝,常常下跪。指表情和动作奴才相十足。形容对人拍马讨好卑鄙无耻的样子。


15、孟尝君的高枕无忧的成语故事

1

孟尝君的高枕无忧的成语故事

春秋的时候,齐国有一位叫做孟尝君的人,他在家里养了三千个客人,孟尝君把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种等级!上等的客人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鱼大肉、出门的时候还有车子可以坐;中等的客人每天只有吃到鱼和菜;下等的客人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而已。

有一天,孟尝君的朋友介绍一个叫做冯谖(音:宣)的人到孟尝君家,孟尝君问他的朋友:「这个叫冯谖的人有什么专长呀?」朋友想了很久说:「好像没什么专长耶!」孟尝君听了之后,就不怎么理会冯谖,家里的佣人看到孟尝君不理冯谖,以为主人瞧不起冯谖,通通把冯谖当下等的客人招待。

冯谖心里很不高兴,天天发牢骚:「既然大家都瞧不起我,我干脆离开算了!」孟尝君知道以后,就把冯谖由下等的客人升为上等的客人,还送给冯谖的妈妈吃的和用的东西,冯谖心想:「孟尝君对我这么好,我一定要找机会报答他!」

有一次,孟尝君派冯谖到薛地去讨债,冯谖就假装是孟尝君下的命令,叫所有欠孟尝君钱的人不用还钱,替孟尝君买了个「义」的好名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国君解除了相国的官位,回到薛地去住的时候,薛地的人民都热烈地欢迎孟尝君呢!

过了不久,冯谖又对孟尝君说:「一只兔子要有三个洞藏身,才能免除被猎人猎杀的危险。您现在住在薛地,就好像兔子只有一个洞,是很危险的!万一齐国的国君对您不满意要杀您,您连其他躲的地方都没有呢!所以,您现在还不能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孟尝君一听:「那我该怎么办呢?」冯谖:「这件事就交给我去办!我会让您象狡兔一样,有三个安全的洞藏身!」于是,冯谖就跑去找梁国的国君梁惠王,告诉梁惠王孟尝君非常能干,梁惠王听了之后立刻派人带着一千斤黄金、一百辆马车去请孟尝君到梁国做相国。这个消息传到了齐国,齐国的国君马上慌张起来,赶快用隆重的礼节请孟尝君回去齐国做相国。同时,冯谖又叫孟尝君在薛地建立宗庙,用来保证薛地的安全。等到薛地的宗庙建好以后,冯谖就对孟尝君说:「现在三个洞都已经挖好了,从今天起,您就可以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了!」后来,人们就用“高枕无忧”来形容做任何事情准备周全,感觉很安心、不用害怕的意思!

123

16、师出无名的成语故事

1

师出无名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占秦都咸阳,推翻秦朝统治。不久,项羽率大军进入咸阳,杀了秦朗的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接着,他派人向他所拥立的楚怀王禀报了入秦的情况。

怀王表示,按以前的约定办:谁先打败秦军、攻人咸阳,谁就当秦王。项羽虽然是后进咸阳的,但他倚仗自己兵马强大,所以自封为西楚霸玉;而将刘邦封为汉王,让他到道路险阻、人烟稀少的巴蜀之地去。

同时,给了楚怀王一个徒有虚名的尊号——义帝。但不久,又暗中指使人把义帝杀死。项羽的这些举动,引起了诸侯王的强烈不满。

汉王刘邦领兵到了洛阳,董公对刘邦说:“我听说顺德的昌盛,逆德的灭亡。没有正当理由,做大事就不能成功。项羽无道,杀了他的君王,为天下人所怨。您乘此率军征伐,四海之内都会仰慕你的德行。这样,您就同从前的周武王讨伐殷纣王一样,兴的是仁义之师。”

从此,刘邦与项羽进行了长期战争。

2

师出无名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shī chū wú míng

【出处】南北朝·徐陵《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北齐广陵城主书》:“师出无名;此是和义。”

【解释】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

【用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含贬义

【近义词】平白无故

【反义词】名正言顺、师出有名

【例句】侵略军士气低落有种种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师出无名,不得人心。

3

师出无名的成语故事点评

群众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就拿小朋友们选举班干部的时候,自然平时能和大家打成一片的,十分优秀的小朋友们才能被大家选为班干部。像故事里的项羽没有正当理由,杀害自己的君王,这样的人,自然是不会得到天下人的拥戴的。


17、不拘小节的成语故事

1

不拘小节的成语故事

虞延是东汉时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人,长得非常威武,勇力过人,能肩扛千斤鼎奔走如飞,被人视为天神下凡。年轻时在家乡任户牖亭长。王莽称帝时宠幸魏贵人,朝中公卿及郡县官员对魏贵人的亲属及奴仆都畏之如虎。虞延听说后十分震怒,他采取突然行动将那些不法的家奴抓进监牢。

王莽末年,天下纷争。虞延身披甲胄,日夜巡逻,维护百里方圆的治安,百姓才得以安宁。虞延在伏、腊之际,法外施恩破例允许监狱里的犯人回家与家人团聚。犯人们对他感恩戴德,都能如期返回。

后来虞延辞职回到家乡。当地的太守宗富对虞延的贤名早有耳闻,请虞延出任功曹(郡中总务长,可参与郡中一切政务)。宗富生活奢侈,服装车马常常超过法定的标准,虞延认为这样下去迟早会触犯刑律,便劝谏说:“晏婴当齐国相国时,连一件像样的皮衣都没有;季文子为鲁国相国时,他的妻子从不穿丝绸衣物。从古至今,生活俭朴的人很少犯生活错误,请您留意。”但是宗富照样我行我素。不久,宗富的过分奢侈被大臣们参了一本,皇帝下令处以死刑。

有一回,当刘秀的车驾进封丘门的时候,因城门狭窄,仪仗不能通过,一时路塞。刘秀大怒,命令痛打负责此次行动的侍御史100鞭。虞延即向前跪倒请罪说:“城门狭窄是地方官的责任,侍御史没有责任,受过的应该是我。”刘秀听了觉得有理,便赦免了侍御史。虞延如此深明大义,在百官中传为美谈,他从此贤名远扬。

虞延虽然在原则问题上十分精明,但在小事上却从不大留心,所以史传上说他:“性敦朴,不注意细事(不拘小节)。”

2

不拘小节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bù jū xiǎo jié

【出处】《后汉书·虞延传》:“性敦朴,不拘小节。”

【解释】不为无关原则的琐事所约束。多指不注意生活小节 。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不拘形迹、洒脱不拘、不拘细节、大大咧咧

【反义词】缩手缩脚、谨小慎微、小心翼翼、心胸狭窄

【例句】他之所以拥有很多好朋友,是因为他向来是个不拘小节的人。

3

不拘小节的成语故事点评

不拘小节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对待某一件事情不能太过较真,应该顾全大局, 否则会影响大局甚至导致失败。古往今来,能成大事的人,也往往是不拘小节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向成功的学习好的经验哦!

18、量体裁衣的成语故事

1

量体裁衣的故事

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响,他裁制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不合体。一次,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请教老爷,您当官当了多少年了?”御史大夫很奇怪:“你量体裁衣就够了,还要问这些干什么?”

裁缝回答说:“年青相公初任高职,意高气盛,走路时挺胸凸肚,裁衣要后短前长;做官有了一定年资,意气微平,衣服应前后一般长短;当官年久而将迁退,则内心悒郁不振,走路时低头弯腰,做的衣服就应前短后长。所以,我如果不问明做官的年资,怎么能裁出称心合体的衣服来呢?”

御史大夫认为这个裁缝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仅是按照成衣法量尺寸,定式样,而且善于把握对象的特点,从中悟出"短长之理"来。

2

量体裁衣的材料

【注音】liàng tǐ cái yī

【出处】卧闲草堂本《儒林外史》评:“非子长之才长于写秦汉;短于写三代;正是其量体裁衣;相题立格;有不得不如此者耳。”

【解释】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指按情况办事。

【近义词】量入为出、实事求是、对症下药

【反义词】不自量力

【年代】古代

【例句】盖什么房子,用什么材料,这也同~一样。

3

量体裁衣的点评

量体裁衣的故事启示我们,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充分研究工作对象的思想状况,分出层次,"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的工作对象,确定不同的"起点",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循序渐进,循循善诱,逐步提高。


19、讳莫如深的成语故事

1

讳莫如深的故事

春秋时,鲁庄公有好几个妻妾。他的妻子哀姜没有生育,于是她的妹妹叔姜跟着嫁给庄公,并生了一个儿子叫启。而哀姜与庄公感情不好,与庄公的庶(妾所生的称庶)兄庆父私通。

庄公最宠爱的是孟任。孟任生了一个儿子叫般,庄公一心想使公子般继承君位。庄公的妾成风,也生了一个儿子叫申。成风希望申能继承君位,就请鲁庄公的弟弟季友帮忙。但是季友认为,公子般的年龄比公子申要大,没有答应。

不仅是庄公的妻妾想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国君,就是庄公的庶兄庆父也想继位,并且得到了庄公的庶弟叔牙的支持。庄公病重时就问过叔牙,他死后由谁继位最合适。叔牙就向他推荐庆父。这当然不合庄公的心意,接着他问季友,季友表示,愿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扶植公子般继位。

公子般长大成人后,与梁氏女相爱。一天,有个叫荦(luò)的养马人唱了首歌调戏她。公子般知道后,就叫人用鞭子抽打了荦一顿。荦对公子般怀恨在心,便投靠庆父打算伺机报复。

庄公死后,季友设计毒死了叔牙,准备立公子般为国君。正巧这时公子般的外祖父也病死,他就去吊丧。庆父认为这是夺君位的好机会,就派养马人荦去把公子般杀了。季友得知这个消息,知道是庆父主使这件事的,接下去一定不会放过自己,就逃到陈国去避难。

庄公的妻子哀姜见公子般已死,就怂恿庆父继位。但庆父考虑到庄公的庶子公子申和公子启都在,自己继位还不是时候。由于公子申年长,很难控制他,公子启年仅八岁,又是哀姜妹妹生的,所以最后立公子启为国君。这就是鲁闵公。

两个合计定当后,就为公子般发丧。庆父还借发讣告为名,出奔往齐国,争取齐桓公的支持。不到两年,庆父杀了闵公,准备自己当国君。人们见他杀了两个国君,太残暴了,纷纷起来反对。逃到陈国的季友乘机号召鲁国人民杀死庆父,庆父吓得逃往齐国。季友回国后,立公子申为国君,这就是鲁僖公。后来,庆父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得自杀。

孔子《春秋》中记载这段历史时,轻描淡写地说,庄公死的那年,公子般死去,庆父到齐国去并不明记其事。后来,阐释《春秋》的《谷梁传》在评论这件事时说,庆父明明是出奔到齐国的,却说是到齐国去的。为什么这样记载呢?那是因为事件重大,如实记载会伤臣子之心,所以隐瞒起来不说。孔子没有将这段历史写进《春秋》,人们说他是“讳莫如深”。

2

讳莫如深的材料

【注音】 huì mò rú shēn

【出处】《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讳莫如深;深则隐。”

【解释】 讳:隐讳;深:事件重大。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隐瞒的再没有比这更深,更紧了;唯恐别人知道。或指没有比这一事情或问题更犯忌的了。

【近义词】 秘而不宣、守口如瓶、高深莫测 、三缄其口

【反义词】心直口快、旁敲侧击、直言不讳

【年代】古代

【例句】对漏毒气事件,厂方讳莫如深,不愿接受采访。

3

讳莫如深的点评

如今讳莫如深这个成语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在面对有悖到的的事情,希望小朋友们都能勇敢的站出来揭露,因为隐瞒只会助纣为虐。但是对于重大事件,就如孔子并未将这段历史写进《春秋》,是怕如实记载会伤臣子之心。总之,大家要有自己评判标准。


20、割席断交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割席断交,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比喻朋友绝交。

【注音】gē xí duàn jiāo

【出处】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解释】席:坐席,草席。把席割开分别坐。比喻朋友绝交。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朋友绝交

【相近词】割席分坐

【同韵词】削肩细腰、山不厌高、笑中有刀、瓦解冰消、朽木难彫、杀人如蒿、满腹牢骚、薄利多销、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喜溢眉梢。

【英语】severe relation with afriend

【成语故事】汉朝末年,读书人管宁与华歆从小在一起读书,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两人性格不一样,管宁读书刻苦,不贪慕富贵,华歆行事浮躁,羡慕荣华富贵,渐渐地管宁厌恶他,就把两人共坐的席子割成两半,分席而坐,从此两人断绝交情。

手机扫码阅读经典成语故事20个全文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