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鹅评课稿

学习分享 2023-07-17 09:30:04

白鹅评课稿

1、白鹅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白鹅听课稿,分享白鹅听课感受和记录

白鹅评课稿第一篇:

听完xx老师《白鹅》这一课,我有许多感触。

老师在语言训练时紧扣文本,紧扣鹅老爷的高傲不放,且扎实有效。李老师摒弃了一切繁琐的讲解,从读重点词语,纠正读音,从中心入手好一个高傲的白鹅,并理清课文基本思路:从鹅的姿态、步态、叫声和吃相几个方面来展开全文。

邓世杰:老师全身心的指导学生,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读书声中,品词析句,咬文嚼字,把鹅老爷的高傲所含着的内容都读了出来。

赵英杰:理解词语和句子是每个处级语文学习一个重要的目标,李老师注重了引导学生运用低年级段所习得的一些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方法,加强学习的迁移和运用,如:课前让学生选择一两个词语所说白鹅,看似简单,意在指导学生规范表达,准确地运用语言,而且还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白国华:李老师对这篇课文的词句处理,还善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的词句,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李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什么叫三眼一板的片段,是一个精彩的着力点,即白鹅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这是白鹅吃饭时的一个规定,任何时候都不变的规定,叫三眼一板,经过老师的反复推敲、打磨,学生理解非常深刻。

孙晓芳:在解读环节上来看这章课,有详有略,有所侧重,李老师把本节课目标定位于通过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和鹅狗争食的有趣场景上来品味、感悟鹅的高傲经以及作者对它的喜欢。

朱冬梅: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紧紧抓住鹅老爷一词,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去读课文,到文本中去寻找鹅的那种老爷架势、去感受鹅的高傲。你说,他说,我说,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词句觉得这是一位高傲的鹅老爷,反复品读,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阅读后的独特理解。所谓一切感受尽在琅琅书声之中。

李淑敏:在这节课中,李老师还创设了宽松的教学和阅读环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主要体现在朗读上,你想通过怎样朗读来表现鹅的老爷相呢?通过朗读指导,师生评价,提升朗读的层次。

陈玉玲:学生理解后绘声绘色地美读,使语言文字变得鲜活起来,使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与文本进行了对话。从而也在深化、美化的朗读过程中学生也进一步领略作者了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原先我们还担心学生,这是一篇较难的课文,毕竟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类似文言文的半白话文的那种语言上的距离较难跨越。

王鑫坤:李老师引领孩子们从语态、语速上、精神上进行指导去感受的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甜立刻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相,在感受狗的想偷吃又满心恐惧的同时感受鹅的高傲的老爷派头。

柳艳冰:丰子恺先生的语言风格以及学生喜爱鹅老爷的情感也在此再一次得到深化和强化,给大家呈现了一幅生动的鹅狗争食的画面,这个环节的浓墨重彩也为后来创作鸡鹅争食埋下了伏笔,水到渠成。当然如果时间充裕一些效果肯定会更好。善于发现和挖掘文本中语句间的内在联系,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一个巧妙的设计往往会有事关功倍的效果。

白鹅评课稿第二篇:

《白鹅》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作者抓住白鹅高傲这一性格特点,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鹅的特点,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冯老师能结合文章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思路,努力营造一种读书感悟式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品词、品句,感悟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成功的方面主要有:

1、体现以生为本,注重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在教学时3~7自然段时,冯老师在提出学习目标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小组(或同位)讨论反馈交流互相评议等,去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白鹅的高傲。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气氛宽松,师生关系较和谐。

2、对教材的处理比较恰当,体现以读为本,努力营造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感悟,从读中去积累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时,能突出重点,紧紧抓住描写白鹅特点的句子和段落,通过反复的读,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和抓住特点写的方法,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教学基本功较扎实,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较强。教态自然、大方,语言准确,富有启发性。能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媒体运用比较熟练、合理。

建议:教学时,一方面在品词品句方面要加大力度;另一方面就是感情朗读的指导,如果教师加以范读,效果就更好了。

2、比多少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多少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知识面进行拓宽。除了会比较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外,还会比较事物的远近、厚薄、宽窄等等。

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建立一个比较的概念 难点:根据实际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教科书上学过的知识。

⒈电脑显示:数学王国里的两只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出现在电脑屏幕上。这时聪聪说:同学们,我叫聪聪。明明接着说我叫明明。您们好!我们俩是数学王国的两只小精灵。你们想到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游玩吗?那里有很多有趣的数学活动和游戏。可好玩啦!聪聪接着说:可是,去数学王国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而这些知识我们可能在教科书上没学过。你们有信心做对吗?

教师接着问学生:你们有信心吗?有信心的请举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都举手,建立自信心。)

⒉出示复习题。

教师指出:同学们聪聪有话要跟我们说。我们一起安静地听听聪聪要说什么,好吗?(电脑放出聪聪的话)聪聪说:同学们你们要去数学王国必须到玩具房里面取两样东西。一是在最高的那个柜子上有三条钥匙,你们必须取最长的那条钥匙。二是在最多玩具的那个木箱里有一个多拉A梦,请你把他带上。你别小看他。有困难的时候他可是你的好帮手噢!只要你把多拉A梦按一下,他就会发出声音召集小朋友来帮忙。(老师提示学生把多拉A梦放在桌面的右下角的正方形筐里。)

⒊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复习题。

二、进入数学王国,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

⒈进入数学王国。

电脑放出明明的话:同学们,你们都很聪明。现在,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好吗?请大家跟我来。接着画面出现了一个写着数学王国四个大字的门口。但是通向数学王国有两条路,一宽一窄。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两条路的异同,并提出问题:应该走哪条路呢?我们听听聪聪是怎样说的好吗?电脑放出聪聪的话:同学们请大家由较宽的路进入。然后,用你们刚才拿到的钥匙打开大门。(老师引导学生完成。)

⒉遨游数学王国。

⑴比大小。

老师引导学生参加游戏一:钓鱼。电脑显示一个小鱼池。鱼池里有大鱼和小鱼。请学生把钓到的大鱼放在大筐里,把钓到的小鱼放在小筐里。每条大鱼5分,每条小鱼2分。看看谁的分数最高。老师指出,请大家注意,放错了位置不给分。

⑵比厚薄。

老师说:同学们,你们肚子饿了吗?老师请大家吃三文治。(电脑显示两块厚薄不同的三文治。)在大家面前有两块三文治。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两块三文治的异同。)其中较厚的已经过期了,不能吃。请大家把厚的三文治放到垃圾筒。把薄的三文治放在碟子里。

⑶比远近、比直曲。

电脑显示两条河,一直一曲。在两条河上都分别有两条远近不一的船。老师指出河的对岸还有很多有趣的游戏。我们一起乘船过去玩,好吗?但是,直河上较近的船才是通向对岸的,别乘错船噢!(老师引导学生完成此题。)

⑷自由活动时间。

过河以后,老师指出在这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你们可以自由活动,自己选择参加哪项活动和游戏。做对了会加分,还有奖品。相反,做错了会扣分的。你们要认真思考。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按一个多拉A梦,老师听到多拉A梦的呼叫就会来帮助你的。附近的同学听到哪位同学需要帮助的,也可以离开座位帮助他们。(电脑显示一个游乐园的环境。游乐园里有很多小动物和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等待着同学们的参加。)

3、乌鸦喝水评课稿

《乌鸦喝水》评课

《乌鸦喝水》评课稿

《乌鸦喝水》人教版语文一下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极富有童趣及人生哲理的童话故事。徐丽曼老师所教学的第一课时的目标是:一是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找、办、法等难写的字;二是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三是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乌鸦的心情变化。徐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富有新意,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性格。整个课堂妙趣横生,充分地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交流很到位,很好地完成了这些目标,

本次教学研讨的主题是教学中的言语训练,以下针对这一主题,我浅谈自己对本堂课的几点看法。

一、激趣导入,引起学生说话的兴趣

徐老师在导入部分非常贴切,由图到字,出示乌鸦的图片,引出乌鸦二字,并及时抓住学生学生兴趣,利用图片让学生展开说话,乌鸦的乌为什么中间没有点?学生集体展开想象,并纷纷举手回答,当老师说乌鸦的眼睛被羽毛遮住了,所以看不到眼睛了时,学生就有疑问了,那乌是什么意思啊?老师立即出示一张乌云图,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乌是黑的意识。老师又马上让学生用乌黑组词,课件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孩子的言语训练。这个环节设计非常巧妙,但是徐老师急于教学,直接将答案告诉了学生,这样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的说话机会,言语训练就被限制了。但总得来说,徐老师导入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及说话的兴趣,为后面的课堂教学打下了深深的基础。

二、抓到处,引导说话,体会乌鸦的心情变化

在精读课文教学中,徐老师抓住第一段展开,虽然只有短短四句话,但是仔细观察,这四句话是紧紧联系着乌鸦的内心变化的。徐老师在这四句话中又有取舍,着重抓住到处二字层层展开分析。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设计非常巧妙,由字到词,再由词入句,很符合低年级孩子的思维。乌鸦喝水的故事之所以能发生,究其原因是它口渴了,所以才会到处找水喝。老师就紧抓到处,让学生体会当时乌鸦的心情,这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都能讲出自己的想法,这一环节,老师又让学生好好地训练了言语。但是徐老师可能考虑教学时间,所以过于浮表,没有完全让孩子充分展开体验与训练,有些地方是老师强加的,这样就没有达到这一环节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也不是很扎实,这是美中不足的。

其实,在精读教学中,老师完全可以多加几个语言训练点,让孩子自己说,这样对故事的掌握就深刻了。比如,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这里就有两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一是口渴,乌鸦为什么会口渴呢?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二是到处,乌鸦会到什么地方找水呢?学生同样能展开说话。不要觉得这是很幼稚的问题,一年的孩子,他们本来就还是幼儿,这样问题真是训练他们说话,训练他们想象的好问题。

最后,承接单志明老师的一句话:编者把这篇课文放在教材中的价值是什么?是呀,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重视文本的价值,把故事放大,不要只看到故事的本身,更重要的是看到价值所在。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4、大小多少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大小多少听课稿,分享大小多少听课感受和记录

大小多少评课稿第一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在探究三个关系符号的过程中,体会这些数学符号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数学符号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感受独立思考、同伴合作、全班交流评价的乐趣。初步体会分类及一一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掌握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写法。

2.教学难点: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准备: 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小朋友们,这些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参观了美丽的校园,又和小猪们一起帮小兔子盖好了漂亮的房子,接着上节课我们去一起来到了动物园。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昨天在动物园里看到了什么呀?

生1:1头大象,2只犀牛,3只长颈鹿,4朵白云,5个小朋友。

师:好极了,我们昨天学习了1,2,3,4,5这5个数字,小朋友们一起来读一读,写一写。

学生活动:齐读1,2,3,4,5,再把5个数字写给同桌的小伙伴看。

师:看样子小朋友们回家都复习了,这样很好,以后也要养成课后认真复习的好习惯哦。刚才小朋友们回忆了昨天在动物园看见的小动物,那你们都看见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了吗?

生:老师,我没看见小猴,我最喜欢小猴了。

师:咦?小猴去哪里了呢?老师也觉得很奇怪,决定要把小猴子找出来。老师找啊找,终于找到了小猴子。小朋友们想知道吗?

师: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的老朋友小兔子吗?那天其实小猴也帮助小兔子在盖房子,只是我们到的时候小猴因为有事先走了,所以今天小兔子打算把小猴请到新家里做客。

师:小兔子给我们的小猴准备了很多水果。小朋友们看有哪些水沟呀?(梨,桃子,香蕉)哇,这么多水果堆在小猴面前,小猴傻掉了,这么多水果我们怎么分啊?

师:老师说啊,这些小猴真的是傻掉了,要是我们小朋友的话早就动手拿来吃了,管别人有没有的吃啊,这样对不对啊?哎,这样不对的,要像我们的小猴一样懂得谦让。

师:那这么多水果,到底怎么摆才能让小猴们一眼看出哪一种水果多,哪一种水果少呢?小朋友们先自己摆一摆。

师:好,老师看到许多小朋友都摆好了,那把你们的成果在小组里摆一摆选出摆得最好的,最后老师要看哪个小组的小朋友最能干。

学生活动:摆一摆

师:反馈摆一摆情况,有两种,横摆,竖摆,都要给予肯定。

二、探究新知

1.教=

师:现在小猴是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了啊?那小朋友们说小猴先吃什么水果最好啊?

生:桃子

师:说桃子的小朋友谁来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桃子和小猴同样多,小猴刚好一人吃一个桃子。

师:恩,你说得相当好。老师把他的话补充一下,就是说桃子的数量和小猴的数量同样多,是不是这样啊?这是什么知识啊?是不是我们学过的比多少的知识啊?那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在比较同样多的事物时采用怎样的方法啊?(一个对一个)好,我们一起再来把小猴和桃子比一下。

师:(边指课件边说)一只小猴吃一个桃子,刚好够吃,我们就说小猴和桃子同样多。师:这时候啊,数字宝宝3也想来凑凑热闹了,请小朋友们先把他找出来。

师:小猴有3只,桃子有3个,那么3和3是什么关系呢?我们数学上呢就说3等于3,用一个符号表示就是3=3,因为3和3是一样的,所以中间的符号是两条同样长的短线,表示两边的数字一样大,小朋友们理解了吗?

师:一起和老师写一遍,3=3,读作3等于3。请你在自己的本子上再练习几遍,再和用桌的小伙伴互相说几遍,看看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掌握了他的写法和读法。

学生活动:同桌读写后再抽问几个学生,保证人人都会。

2.教学>(猴和香蕉比)。

师:小猴吃完了桃子,还没有吃饱,那他们接下来吃什么水果好呢?小朋友帮忙出个主意。

生:小猴爱吃香蕉

师:好,那我们来看看小猴和香蕉,怎么进行比较啊?

师:一个对一个,咦,发现小猴比香蕉多,怎么办呢?这时候数字宝宝们又按耐不住,想给小猴出个主意,大家把他们找出来。

后面程序与教学=相仿,略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三、知识运用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师:小猴吃饱了肚子,就一起在小兔家附近参观了起来,他们走出门,发现门上挂着两排灯笼。这可不是普通的灯笼,这里富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小猴灵机一动给小兔出了一道数学题,我们一起来帮小兔解答一下好吗?

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学生活动:读读写写完成的式子,自己读,再读给同桌听。

2.师:小兔被小猴的题目难住了不甘心,想给小猴也出一道难题。看见小猴在远处玩耍。

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活动:同上。

(二)做教科书第21页练习二第5题(对题目稍加修改,不出现和,让学生自我探索,出现两种答案,避免思维定势)

1. 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或者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或者小于几?

(三)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四)拓展题:

教科书22页的练习10

四、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大小多少评课稿第二篇:

《大小多少》

周末急匆匆得赶课件,读文本,周一大体思路出来,我就这样急匆匆得备了课,讲了课。这种急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展露无遗,急匆匆得讲生字,急匆匆得读儿歌,急匆匆得收尾。下课时,看着孩子离场的身影,心中无限愧疚。愧对于这些可爱的优秀的孩子。当时我想到的一个词就是厚积薄发!

其一,备课时要想到孩子的厚积薄发。

一年级孩子正处于学字用词的黄金时期,每一篇课文都是拓展积累运用的好材料。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只关注到了量词的积累,拓展了颗棵的用法,群和堆的用法。忽视了基本词语的积累,如黄,如杏,如鸭,本可以组词后拓展草字头的字,木字旁的字,鸟字旁的字,拓展中既有新知又有巩固,这样的基础词语教学才丰满。

其二,课余时间要想到自己的厚积薄发。

通过这一次短时间的备课,我知道自己的知识储备相当匮乏,前几次去上公开课,都是十天半月才定下来稿,慢慢地练,慢慢地思索,慢慢地收集资料,这种慢正是我自己储备不足的原因,这个原因在这次的授课中更是十分凸显,如,词语认读没有反复出现,没有适时渗透识字方法,没有有效的拓展;如字理的渗透没有儿童话的语言,没有考究清楚反犬旁的字和什么有关系,没有用心去搜集字理动画这些没有为什么不可以在我平时的学习积累中变成有!我想是可以的!我要读书,注意平时的积累,才可以在需要时拿来就用。

通过这次教学,我知道,没有积累,短时间拿出来的课就是一个没打地基的楼房虚而无用!

5、四季评课稿

《四季》评课稿

《四季》评课稿

听了xx老师上的《四季》一课,我感到xx老师她对课文的处理和教学设计和思路还是清晰。

1、注重从生活入手创设情境。如开始上课时,潘老师先问学生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从什么地方观察到是秋天。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发现大自然,接着让学生直观的欣赏优美的春、夏、秋、冬的风景图,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四季的美丽,从而激发他们对四季的探索和好奇心。

2、重视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四季》是学生刚刚接触的语文课文,所以潘老师在设计中也进行了精心处理,本节课中潘老师在教法上打破了以往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方法。以往学习课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孤立的认识生字词,再指导朗读课文。本节课,潘老师将生字词随同课文的句子一起学习,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中识字,落实扎实。同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潘老师事先让学生在句子中拼读生字,在,这样学生就有一定的语境。但本堂课上的效果还是缺少,由于学生刚刚从简短诗马上到课文学生的读书方法还是掌握不够,潘老师也感受到了,于是潘老师就马上进行逐个认识,让学生说说识记方法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识字,从而达到巩固识字的目标。

3、指导朗读,形式多样。大家知道,现在学生唱读的现象比较普遍,游老师在指导朗读时,形式是多样的,有指名读、教师范读、小组、开火车读等。在读中注意了纠正学生的唱读现象。

4、注重拓宽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如在讲春天这一部分时,老师提出了草芽还对小鸟说些什么呢?这一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但在这里,学生可以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去思考,如,桃花对小鸟说,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桃花是什么颜色?,从而让学生根据颜色说出:桃花红红,它对小鸟说:我是春天!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谁能把书中的小鸟也换掉? 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答,互相启发思维,充分展现自我。

6、秋天评课稿

《秋天》评课稿

《秋天的雨》评课

今天我听了xx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一课,像是在欣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秋天的雨》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弓老师在执教时,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无论哪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她的匠心独运。

一、导课新颖

弓老师在导课时采用了猜谜语的形式:同学们,我们来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都不见。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都能猜到是雨。学生大都喜欢猜谜语,这个谜语与课文联系紧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弓老师又让学生说都见到过什么样的雨,学生有的说绵绵的春雨,有的说哗哗的雷雨,有的说大雨,有的说暴风雨等。让学生回顾曾经见过的不同的雨,以与本课要学的秋雨形成对比。然后弓老师话锋一转:刚才我们领略了多姿多彩的雨,秋雨却像一把无声的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悄悄地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给人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

二、导读巧妙

弓老师在导入新课后的环节是检查预习。她共检查了两项内容,一项是认读生字和词语,一项是检查读文中的五个句子。这五个句子分别是文中五个自然段的首句。她出示了这五个句子,让学生先读好这五个句子,然后告诉学生这五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优美的小诗,让学生再美美地读一读。学生读完后,弓老师说:这五句话就藏在课文中,同学们赶快读一读课文吧!这样导读课文,非常巧妙,不露痕迹,又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一个美文美读的基调。

三、以读为本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朗读可以促进理解,促进感悟,还可以培养语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指导学生美美地读是教学本文的一个重点,而这个重点被弓老师抓住了。在这节课中,弓老师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默读、男女生赛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而适时地点拨与指导更是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如: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弓老师点拨道:这句话把银杏树的叶子比作一把把小扇子,不但把银杏树泻火了,而且把银杏树写得更美了。接着她用柔美深情的语调范读,学生马上就明白像这样的句子该怎样读了。

四、注重语言训练

我们的课本仅仅是一个载体,我们并不是为了教教材而教教材,而是通过文本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弓老师这节课把这一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品读完第二自然段后,她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设计了一个写作片段练习,让学生模仿文中句子秋天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把黄色送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进行写话练习,实现了学习迁移,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可以说实现了教学文本的终极目的。

7、加减混合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加减混合

学情分析

加减混合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之后进行的教学,学生已熟练掌握了加减运算,因此本课教学重点在教学生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让他们学会正确的计算。由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奇心强,且经过前段时间的教学发现在运用课件和教具时课堂学习效率更高,所以我在教学中将运用课件和教具来辅助教学,用图片和形象的模具吸引学生的注意,以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混合式题。

2.能看图列出加、减混合算式。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运算这类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加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会计算加减混合算试题。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记住第一次的运算结果。

教学方法

情境演示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苹果教具卡片、口算卡片、双色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听过丑小鸭的故事吗?这只受尽苦难的丑小鸭最终怎么样了呢?今天,就让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在我们身边变成现实。大家请看大屏幕,这里有4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都带来2道数学题。只要大家把这2道数学问题解决了,这些丑小鸭就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蜕变吗?

2.学生抢答丑小鸭身上附着的连加连减图。

2+2+1= 3+4+2= 10-0-2= 8-5-3=

6+4+0= 1+5+3= 7-2-2= 9-4-3=

3.将丑小鸭换成白天鹅。提问这些连加、连减算式是按什么顺序运算的。

二、探究新知,明确算法

1.学习先加后减。

(1)情境模拟。(课件出示主题图1)

①这些美丽的白天鹅飞啊飞啊,飞到了一个美丽的湖泊,这个湖泊实在是太漂亮了,它们被这么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无忧无虑在这里游玩。

问:有几只天鹅?(板书4)

②又飞来了3只白天鹅。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把自己看到的用一句话表述出来吗?

问:现在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板书4十3)

③这时,飞走2只白天鹅。现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表示现在还有几只白天鹅呢?

学生回答后板书(4+3-2)。

(2)教学读法,讨论算法。

①这个算式和以前学的连加、连减有哪些不同呢?

师:这个算式里有加法也有减法,是加和减混合在一起,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式题(板书:加减混合)

②这个算式怎样读?谁来读给大家听?

师:这样的算式读做:4加3再减2。

③学生自主算,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交流时强调第二步是计算几减2,强调要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7记在脑中。教师板书:

4 + 3 2 = 5

7

④小结:计算4+3-2也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加在前面,减在后面,就先算4加3得7,然后再算7减2得5。

(3)巩固练习。

①教师在黑板上演示,拿出7个苹果教具,再拿出3个,然后拿走4个,讨论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汇报结果)

②出示加减混合运算题的卡片,开火车说出计算顺序。(不说得数)

6+2-4 2+7-1 4+3-4 7+2-5

2、学习先减后加。

(课件出示主题图2)过渡:天鹅继续飞啊飞,它们又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边,请你注意看,白天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你们能根据情境图的意思,用双色卡片摆出白天鹅的变化过程吗?

(2)请同学说说摆放的过程并列算式。

(3)学生自主探究算法,教师组织交流。组织交流时注意提供反例,强调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如:

4 -2 + 3 = 5 4 - 2 + 3 = 5

2 5

(4)比较异同:今天学习的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他们又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呢?

3.小结。

今天学习的算式,无论是加在前还是减在前,都叫加减混合算式。它们的运算顺序和我们上节课学习的连加、连减是一样的,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三、练习巩固

1. 教材67页做一做。

(1)学生说图意。

(2)指名上台在黑板上列式计算,其他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学生自评、互评。

2.同桌合作完成教材第68页练习十五第3题。

四、课后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用自己的智慧,学会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你们的表现非常棒,老师希望你们能学会学习,做一个爱学习的好学生。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4 + 3 + 2 = 5 4 - 2 + 3 = 5

7 2

8、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立体图形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各种图形的画面。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图形的认识。

  (出示课题:图形的认识)

  看!这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机器猫)

  今天,机器猫想请同学们到图形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图形乐园里的景色可真美,机器猫最喜欢玩积木了,你们喜欢玩吗?

  【本节课以玩积木引入,选取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内容。这一情境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后边的各种体验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展开活动,提出问题

  1.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这样的积木,现在,你们就一块玩一玩吧!

  (分小组活动)

  2.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为了便于下一次玩的时候挑选起来方便,我有个建议,能不能把手中的积木先分类,再整齐地摆放回去呢?

  3.师:请各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把这些积木按什么分?分几组?

  4.小组汇报。

  (请学生将积木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按大小分组,还有的按形状分组)

  师: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分的这种情况(出示按形状分的组)来研究。

  【一上课,让学生自己玩。这是随意的玩,是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的玩,这时,学生眼中的积木仍旧是玩具。收积木时,教师建议学生把积木分类摆放整齐,这时学生开始关注积木的形状。】

  三、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一)球的认识

  1.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喜欢球。请每人拿一个球,放在桌子上。

  2.问一个学生:你拿的是什么球?(小皮球)再问其他学生:你呢?其他同学呢?

  3.师:虽然他们拿的是不同的球,仔细观察,你们发现它们的形状怎样?

  师:(出示图)我们把这样的形状,统称为球。

  4.师:除了刚才你们手里拿的这些形状是球,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5.师:老师刚才提的要求是把球放在桌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

  6.师:为什么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呢?

  看来,球是能滚动的。

  (二)圆柱的认识

  1.教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放在硬纸板上,滚一滚,问学生:这块积木也能滚,它的形状是球吗?为什么不是?

  2.师:请你从桌上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摸一摸,再看一看,你还发现什么了?

  3.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一样大。

  4.师:(出示图)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柱。

  5.师: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

  (三)正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大屏幕中正方体这组积木问:你们把这几块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了一起,谁知道它们的形状叫什么?

  2.贴图并板书正方体。

  3.请你拿一块形状是正方体的积木,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板书摸。

  小结:我们通过摸,感觉到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4.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当学生发现正方体6个面都一样时)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的?能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吗?

  板书数。

  5.师:还有的同学说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样?

  板书看。

  小结:我们通过数,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用心观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

  (四)长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大屏幕中长方体的积木问:这些积木的形状是正方体吗?

  2.师:请你从这堆积木中任意拿出一块,用刚才研究正方体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样的积木有什么特点。

  3.汇报交流。

  (1)每个面都是平的。

  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

  (2)长方体也有6个面。

  问: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请你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

  比比看,谁的注意力最集中,能看清它是怎样数的?

  【通过数的反馈,引导学生掌握有序地数的方法。】

  (3)长方体对着的两个面一样。

  (学生发现这一特征后,教师用教具演示长方体的这一特征)

  ①师:这些积木的形状叫什么?(长方体)

  ②师:我们把这种图形,称做长方体。(贴图并板书)

  ③教师举起两块长方体(一般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④教师再举起一块长方体(特殊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采取放手让学生根据总结出的研究正方体的方法,进行独立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对学习方法的反思。】

  师:下面请同学们收学具,各组把积木倒在袋子里。看来,我们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数学知识。想一想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五)基本练习

  师:看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四、游戏活动,发展思维

  (一)神奇魔术师

  看过魔术表演吗?谁愿意上来当一回魔术师,从这个魔术箱里,变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游戏1:请一个学生在箱子里摸,随意摸到一个物体,先告诉同学给大家变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然后拿出来请同学判断。

  游戏2:问学生:你们想得到什么形状的东西?谁能实现他的愿望?

  (请一个学生上来,根据同学们指定的形状摸一个物品)

  游戏3: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做这个游戏。

  【神奇魔术师的游戏,让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对各个形体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促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

  (二)超级侦探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藏着一样东西,这回不许看,也不许摸,只能用耳朵听一听,然后根据你听到的声音,猜一猜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你们能行吗?

  游戏1:教师把盒子左右晃一晃。问:你听到什么声音了?

  你能猜出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吗?(球)

  你能肯定是球吗?还可能是什么?(圆柱)教师再把盒子前后晃一晃,转圈晃一晃。问:现在你能肯定里面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吗?(球)打开看看。你们猜对了吗?

  看来,通过听我们也能判断出物体的形状。板书听。

  游戏2:再拿出一个盒子,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晃,让学生听。

  师:谁来说说,你觉得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根据声音猜出可能是长方体,可能是正方体,也可能是圆柱。)

  在大家出现了不同意见时,我们想知道谁猜得对,应该怎么办呢?

  生:打开看看吧!

  (教师打开后,把里面的东西放到实物投影下边。让学生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个面是正方体,学生猜是正方体,这时再举起来让大家看。是长方体)

  讨论:说一说为什么会看错?通过这个游戏,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超级侦探的游戏,则是通过听使学生在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沟通了形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发现图形特征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可能性思想的渗透,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时方法不是唯一的,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渗透观察物体、考虑问题时要全面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五、观察生活,解决问题

  (一)欣赏

  五一放假期间,我带孩子出去玩儿,发现周围的环境变化可大了。一座座造型各异的建筑使我们城市越来越美了。请你们欣赏一组我拍的照片。

  (展示多种建筑物的图片)

  (二)数一数

  1.小动物们看到我们的城市这么美,它们可羡慕了。他们找来了一些材料,准备建一座动物乐园,你们看看他们都找来了什么形状的材料?

  2.(出示图)动物乐园建好了,请你帮助统计一下,他们所有的建筑材料的数量。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对于每种图形的特征,不需要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进行描述,因为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通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以玩为主线,将各个教学目标贯穿其中,使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情绪中学习和体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层的玩,是让学生无意识地玩,学生是在原有的对积木认识的基础上玩。(这时的积木在学生眼中就是玩具。)

  第二层的玩,是让学生整理积木。学生在整理积木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从而使无意识的玩开始向研究数学知识的方向转化。

  第三层的玩,则是在学生发现了图形的特征之后,教师设计的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摸一摸、猜一猜。学生在袋子里摸出指定形状的积木的过程,就是对图形的特征进行再认识的过程。

  第四层的玩,实际上是一个发展性练习──让学生用听的方法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形状。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每个图形特征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到几个图形特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使学生意识到任何研究方法都不能孤立存在,要学会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由于情境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层次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比较恰当。因此,全班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9、用数学评课稿

教学设计(续页)

教学活动设计补充内容

一、情境激趣

师:看,游乐场有这么好玩的游戏。现在老师带大家一起到滑滑梯上去玩,而且还要请喜欢数学的同学帮助老师用数学解决实际的问题,你们能做到吗?

二、新课教学

1、教学有关6、7的加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①观察图画。

师:我们先看一下小兔子遇到了什么问题。

师:你看到了什么?自己思考一下。

师:那么在这里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数学朋友,你们高兴吗?

②认识大括号和?号并解答。

师:请你猜一猜这个朋友叫什么?

师:我们的新朋友叫大括号,他的意思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

师:你能根据这个场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师:你的问题提得真好。?就代表了我们同学提出的问 师:(巡视)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

师:这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4+2为什么等于6?

2、教学有关6、7的减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现在老师带你们小河边游船,你看到了什么?

师:你能为这道题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采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

师:看这幅画与刚才小兔子的图比较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强化

(课件出示书本企鹅图)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下。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师:大家快来看,这是要我们干什么?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写算式,集体订正。)

四、课堂练习

师:你们还想不想继续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师出示课本第47页做一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一题,同桌之间互相说题意,再独立完成。分别让学生说想法,对做对的及时表扬。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48页第1题。

五、总结。

师:同学们真聪明,帮助老师解决这么多问题,非常感谢大家。那么通过今天的游玩,你想对大家说什么吗?

师:数学知识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知识并用心学好它。

10、雪孩子评课稿听课记录

《雪孩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及特点 

雪孩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课文部分的第19课。《雪孩子》这篇课文描述了一场美丽的大雪过后,小白兔和妈妈堆一个可爱的雪孩子,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了快乐但是后来,为了救大火中的小白兔,雪孩子却化了。它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表现了雪孩子奉献自已,救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同时将水的变化常识融于故事之中,易于激发兴趣。文章文质兼美、极有意境、极富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老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便用教材;看图读文,使学生获得了真实情感体验。进而学习雪孩子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在教学中,为了能够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节课我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加深感悟。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课程标准中教学法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认识10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及表演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感受雪地、云朵的美丽,体会雪孩子的美好心灵。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与依据

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雪孩子化了和雪孩子飞到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两句话,使学生知道雪会变成云,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这两种变化属于物理现象,对于刚刚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是极有难度的。所以教师要通过演示课件雪化成水、水蒸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自然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二、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制力较差,所以在教学中尽量让他们保持高昂的情绪,让他们在玩中学。但他们经过半年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尤其是本课课文首次以不注音的形式出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也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己阅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搜集了解雪和云的变化过程。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雪花生字卡片。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理念

基于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以故事情节导入,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低年级学生较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东西,为此,上课伊始,我先播放课件,以故事情节做为画外音,将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吸引到课堂上来。下面就请各位领导看一下这个小故事。(播放课件)我认为以动画形式巧妙导入新课,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有了美好的情感体验,声情并茂的动画片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2、图文结合,随文识字。

在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以后,我首先让学生图文对照欣赏课文,披文入情领略文章的语言美。(下面就请各位领导看一下课文内容)。我认为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就应该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所以我又让学生自由读并勾画出在生字,同时读出相关的句子,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在检查识字时我采用认读雪花生字卡片的游戏形式进行,这样就又一次调动了学生的积性。我还将课文中的10个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编成一首短小的儿歌。(兔妈妈,她赶早,连忙出去找食物,小白兔,点旺火,合上眼晴睡大觉,着了火,化成灰,自己全都不知道,雪孩子,把她救,从此变成白云美。)将生字的语言环境改换了,就很好地检测了学生的掌握情况。

3、朗读感悟,体验情感。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在这里我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对雪孩子舍己救人的精神给予肯定,对这种行为表示赞赏,因此才会体验到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后的高兴心情;而从另一角度,学生们也体验到了生命的宝贵,感悟到小白兔失去雪孩子后的悲伤之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所以在教学课文时,我采取了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分析在读时应注意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个我教学的小片段。当老师提出让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时,有的同学提出我最喜欢 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句。老师说,是啊!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有的同学说,我觉得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雪孩子虽然已经变成了白云,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白兔的平安,雪孩子觉得很高兴,所以要读出高兴的语气;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要读出伤心的语气,因为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小白兔觉得很伤心,所以要读出伤心的语气。这时老师追问,其他同学呢,你们同意谁的意见?(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适时总结,刚才小朋友们分别是站在雪孩子和小白兔的角度上来理解的,所以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现在大家就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学生自由朗读)

最后,我又请三名同学读,让其他学生评一评谁读的最好,好在哪里?老师在学生汇报中及时给予肯定。

在教学中,我觉的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表达出高兴、开心的心情。在此,我没有像以前一样,用一个统一而模糊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请大家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这一段,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用表情(满脸笑容)、动作(边读边跳)等方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学生心目中的高兴开心是什么样就怎么读,我觉的这样做比一味的好很好你真棒更重要,让学生在教师引导和鼓励中找到朗读技巧和方法。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新型教师,我们不仅不能以标准答案 来恒定学生,而应该给予鼓励,加以引导。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地发现,积极地创造,发展自己的个性。

4、帮助学生解疑。

雪孩子化了,他到哪里去了呢?你们想知道雪孩子怎样变成白云的吗?(播放课件演示雪与云的变化过程)

让学生理解雪孩子被火烤了,温度升高,化成了水。水又成了水蒸气,最后变成了白云。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化?有的学生可能说到:夏天里,我吃雪糕,含在嘴里雪糕一会儿就化了;我们把糖含在嘴里,糖慢慢地就化了;要是把塑料碗放在火炉上,就烧化了,变黑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学语文。在这里我抓住学生朗读中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搜集生活中的信息,在生活中寻找化 的现象。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了重点词化,扩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是语文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

5、结合图片,进行叙述。

指导学生合作表演课本剧虽有一定难度,但是借助动画,引导学生逐步模仿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及表演能力,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并且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取长补短。

  6、作业。让学生叙编故事,《雪孩子回来了》想象小白兔与雪孩子见面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样设计会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想像。

11、黄山奇石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石听课稿,分享黄山奇石听课感受和记录

黄山奇石评课稿第一篇:

《黄山奇石》

在教学中,教师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孩子在赞美声中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们在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无拘无束地参与学习活动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师一句恰当的赞美能让让孩子欣喜若狂,拥有一种成就感。一句赞美的话并不难说,但是在平日的教学中发自我们内心对学生的赞美确实很少。其实,学生身上有很多动人之处,这都是要靠老师用心去发现的。赞美在孩子们的眼里,是老师对自己的认可、肯定奖励,他们常常从老师的赞美中来悄悄地衡量自己,从赞美中获得成功、信心。既然一句赞美的话对孩子们如此重要,我们为什么还还要那么吝惜赞美的语言呢?

保护学生大胆、奇特的想象。想象是儿童的天性,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刚踏进校园的学生,对学习充满了渴望,他们也很想通过老师、课堂来了解身边的人和事,来认识这个奇妙的世界。在他们的脑海里,有一套属于他们自己认识世界的独特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成人看来,可能是滑稽可笑,更有可能是嗤之以鼻。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不被重视、不受关注,甚至是不允许的。不管什么问题,都求唯一答案,不允许独立思考。可正是这种独特的思维才得以让孩子们在想象的天空自由的翱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他们可以不受任何束缚,特别是不受外界的约束,从而畅快的表情达意。为什么儿童的想象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在慢慢地下降,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为的破坏。作为教师再也不能成为破坏者,而应该是保护者、开发者。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自由想像畅所欲言,尤其是 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弹琴等,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我的想像,我不禁为他们精彩的表现喝彩。很多时候,我们总抱怨学生的想象力太贫乏,思维方式太单一,这时候我们是否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

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充分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尽情地表演。有很多老师忽视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经常是越俎代庖,这样一来,教得省事,教学任务又完成得快。但这样造成的后果确实相当严重,完全背离《课标》的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是改变学习方式,改变一种学习习惯,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来实施课程改革。因而,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在课堂上就应该让学生成为主人,老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

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中的知识生成,它意味着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因而自主对话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唱主角的舞台,也不再是部分学生成功的乐园,而是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天地。

黄山奇石评课稿第二篇:

《黄山奇石》一课,作者用凝练的语言介绍了黄山石的奇趣,情感充沛,是一篇极好的带领学生感悟祖国壮美河山的文章。曾老师制作了幻灯片来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热情,课堂效果非常显著,突出了语文教学特色。曾老师教学体现了教学思想正,教学方法活,语言训练实等特点,反映在:

第一、重视自学能力培养。从小严格训练,狠抓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指导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第二、引导学生把阅读过程真正变成主动探索的过程,将感知性语言训练、理解性语言训练、运用性语言训练有机结合,训练非常落实;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了思维。

第三、第三,重视良好学习惯的训练,如认真读书,边读边想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等。

另外,针对学生实际,各段采用不同的方式检查,使学生会学、乐学,将感知性语言训练、理解性语言训练、运用性语言训练、熟记性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促进语言发展,培养观察能力、新闻记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2、大禹治水评课稿

《大禹治水》评课

《大禹治水》评课稿

xx老师的课堂教学我觉得有以下特色: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

一、迁情入境,引入教学

这一部分教师主要是引入新课并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她是这样导入的:

1.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

2.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等等,然后通过引读的方式指导了第一节的朗读,突出抓住无家可归,以及滔滔这两个词,充分感知滔滔的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二、读中想象,体会感情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朱老师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 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有的说:大禹满头是汗,也顾不得擦。有的说:大禹遇到猛兽还要和猛兽作斗争。老师适时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了治理洪水,大禹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他渴了________,饿了_________,累了______,身上划出了_______,脚底磨出了______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在朗读过程中教师也适时地点出表现大禹治水辛苦的词走遍、吃尽、千山万水、九条大河、九座大山。通过学生反复的朗读,细细体会大禹治水的辛苦和不屈不饶的精神。

13、认识直角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直角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认识直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学重点 :

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画直角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画直角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学会用直尺画角直角,用直尺量直角)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14、认识厘米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 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 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2) 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

体验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突破方法:通过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谈话、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图钉、刻度尺、小木棒、纸条、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盒、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老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布臵教室挂拉花时发现差了截,同学们准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还要做多长呢?我们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结论:测量的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为了准确的测量,人匀发明了带刻度的尺子,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厘米。

①认识刻度尺。 大格、小格、数字和厘米。 0刻度线

②认识1厘米。 1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③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4厘米有几大格?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汇报。

(2) 用厘米量。

① 每人发一张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② 说一说是怎样量的? (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③ 课件演示测量纸条过程。

④ 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

三、 拓展延伸,学会应用

(1) 完成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

(2) 小组使用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 四、 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15、认识时间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认识时间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一年级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首先通过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大格与小格来认识时针走一大格就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就是1分,再让学生仔细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从而发现时与分的关系,知道1时=60分。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钟面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知道1时=60分;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让学生知道钟面上刻度的含义,会读写几时几分;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1时=60分,并能准确的数分(5分、5分地数),能准确地认、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几时差几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好朋友,大家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啊?这位朋友出了个谜语让同学们猜一猜:

(课件展示)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呀?(钟表)那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呢?(时间)同学们认识时间么?有没有认真观察过时间啊?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观察体验,活动探究

师:同学们,你能说出自已的一些作息时间吗?(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时针和分针)

(一)认识时针,分针

(1)认识钟面

①要学会看时间,我们首先就要进一步了解钟面,(出示钟面模型)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说一说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格子

师:确定是12个格子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课件动态展示)从12开始数,12到1是一个,1到2是一个.11到12总共12个格子。

②刚刚我们数格子的时候,有细心的同学就发现了每个格子中间还有一些小格子,你能数出每个大格中间有几个小格子么?

学生:4个,5个

师:到底是几个小格子呢?现在我们来数一数大格里面有几个小格子(课件动态展示:从12开始,数到数字1)学生一格一格的数出有5个小格子。

师:那这12个大格里,都是有5个小格子么?现在啊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数数看,这个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学生自由数,然后汇报)

学生1:我一大格一大格的数,一共60个小格

学生2:我小格小格的数,一共有60个小格

那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以及60个小格

(2)认识时针

师:钟面上有两根针,那哪根针是时针呢?(钟面上的短针)

那现在移动时针,走一格是几时?(1时)两格呢?

我们现在知道了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那我们看时间要看什么呀?(看时针,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那分针怎么办呢?

(3)认识分针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在认时间的时候,不仅要看时针,也要看分针,只看其中的一根针是不全面的!

刚刚我们用自己的方法数出了钟面上共有60个小格,我们发现时针与大格有关,那小格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时针,分针

师:对,小格与时针分针都有关系,认时间时,我们知道不仅要看时针,也要看分针,那小格究竟与什么针的关系最好呢?请同学们翻开书,从第90页找找答案。

学生:小格与分针关系最好,书上说,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师:分针走1小格是1分,那走2小格呢?走3小格是几分?走一大格呢?

师:分针从刻度12走到刻度1是5分钟,现在用同样的方法数下去,刻度2刻度3分别表示多少分?(课件展示书上第90页的钟面图)

【游戏】同学们有没有试过1分钟到底有多久呢?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来看一看1分钟到底有多久。(课件一分钟倒计时,准备两个盒子和若干个乒乓球,然后把同学们平均分成两组,每组各选出一名同学来比赛,需要两名同学每次只能运一个,来比赛看看哪位同学在一分钟之内运的乒乓球多)

(二)认识时、分的关系

师:我们知道了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那时和分又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请看:教师拿起钟面,将时间拨到12时,观察现在时针、分针分别在什么位置?

学生:在12时

师:在钟面学具上按顺时针方向边拨边读,再仔细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时针和分针都在转动,分针转的快,时针转的慢

师:他们同时转,分针现在走到哪了?(12:05)现在分针继续走,同学们仔细观察,分针现在走到了刻度6,是多少分?(30)那时针走了多少?(时针走了1大格的一半)那也就是说:分针走30分,时针走了1时的一半,所以30分也可以说成半时。

师:请大家猜一猜,如果分针继续转,时针会怎么样?(同时转)那分针转到了刻度12,时针走到几?(1时)仔细思考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师引导)

学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1时

师:对的,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1大格,他们用的时间是相同的,时针走1大格是()时,分针走一圈是()分(板书:1时,60分)那1时和60分是什么关系?

学生:相等(板书:=)

(三)会读会写时间

1.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时间,那同学们会写会读么?(课件出示例2的三个钟面图)看一看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是多少啊?

学生:4时5分

师:你是怎么知道是4时5分的呢?

学生:时针指着4,分针指着1也就是5分,所以是4时5分

师:对了!我们说过看时间要看时针和分针,所以是4时5分,那怎么写出来表示呢?我们学过的两种方法同学们还记得么?一种是普通计时法(板书:4时零5分),一种是电子计时法,(边板书边说)是几时就在左边写上几时,中间写2个小圆点,是几分就在右边写上几分,特别要注意,如果分针数不到10,那么我们就要在这两个小圆点后面加上一个0(板书:4:05)

2.那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来认一认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么?谁来说说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是多少?

学生1:4时30分

学生2:4时半

师:真是太棒了,这里的时针已经过了4,而分针指在刻度6,所以就是4时30分,刚刚我们说过了30分也就是半小时,所以也可以说4时半。怎么写?

学生:4:30

3.看来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现在来看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我想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写写这个钟面的时刻。(学生上台写)

我们来看看写对了没有:我们可以看到时针指在哪?(4和5的中间)时针看起来是指向5的呀,你怎么认为是4时呢?看起来是指向5时,但是呢还不到5时;分针指在哪里呢?(刻度9,也就是45分)那么也就是4时45分,这两位同学写对了么?我们在认时间的时候,当分针走过半时,时针会靠近下一个刻度,同学们要认真加以区分。

4.教师具体指导三种代表性时间:第一幅图强调几时零几分的读写法;第二幅图强调半时的两种读法;第三幅图强调每当分针走过半时,时针会靠近下一个刻度,要认真加以区分。

5. 总结方法:刚刚我们是怎么读出这些时间的,谁能用上先看再看来说一说

小精灵也为小朋友们总结了方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展示)

【记忆游戏】老师拨动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学生回答是几时几分

老师说一个时间,指名学生拨动时针分针到相应刻度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看钟面认时间

(课件出示:书上91页内容做一做)

7:15 7:30 7:40 8:00

7时15分 7时30分(7时半)7时40分 8时

1:20 10:45 9:55 6:05

1时20分 10时45分 9时55分 6时零5分

2.表示作息时间

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吃早餐,吃午饭,放学,睡觉大概是几时几分,并动手拨一拨

早上 7:05吃早餐

中午 12:00吃午饭

下午4:10放学

晚上8:45睡觉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这节课同学们学的真积极,表现非常好,老师送给你们一首儿歌,请你们记住它

小朋友请记住,钟面数字十二个,两数之间有五格,一圈共有六十格,时针转大格是一时,分针转小格是一分,一时共是六十分,六十分也是一时,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16、四边形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通过对四边形的观察和直观感知,能够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方法:通过找一找,涂一涂,说一说,分一分,围一围等多种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渗透分类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良好习惯,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四边形(特殊)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图形,钉子板,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 ?光明小学校园里,同学们也正在进行各种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主题图)

你都看到了什么?看到图形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闪动图形)师:大家真能干!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看来啊,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些图形把我们的校园装点得真美!其中像长方形,正方形,自动门上的形状(平行四边形),橘黄色(菱形)地砖的形状,足球场上拦网架上的形状(直角梯形)都叫四边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四边形.(板书

17、吨的认识评课稿

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在生活中学会估计物体的质量以及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接受信息,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掌握了吨与千克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组独立完成例8,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轻而易举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又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上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问: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 学生答:(克,千克)。

  2、猜一猜老师的体重。

  你们知道老师有多重吗?你们猜老师体重的时候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呢?

  3、讲故事。

  李伯伯的农场今年获得了大丰收,收获了好多的大米,李伯伯要把这些大米装在袋子里,准备运到城里出售,他会选择什么样的车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比千克还要大的单位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游戏和故事引入课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师生交流,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吨。

  出示课件例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李伯伯要运送大米,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学生看车厢上的数,说出它们的质量)

  (2)1吨到底有多重呢?还是让这些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出示课件: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学生通过计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这10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吨是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

  (板书:1吨=1000千克)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在班级里找到一名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问:1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呢?(指出: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1吨。体会1吨的质量。)

  (2)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质量是1吨的物体。

  (3)出示课件做一做: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计量鲸、大象的体重,计量煤,建筑用的钢筋、水泥、沙子、砖的质量等。)

  出示课件做一做: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量恰好是1吨。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感知,产生联想,获得丰富的表象,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吨与千克的换算。

  同学们你们认识了吨,知道了1吨=1000千克,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那你们能不能换算他们之间的关系呢?(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板书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七的1、2题(教科书34页图)

  2、完成练习七的3题

  7吨=( )千克 1600千克-600千克=( )吨

  9000千克=( )吨 1吨-400千克=( )千克

  3、当堂训练 达标测评

  4吨=( )千克 2吨680千克=( )千克

  3吨=( )千克 6吨20千克=( )千克

  2000千克=( )吨 2450千克=( )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7010千克=( )吨( )千克

  (设计意图:通过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推理,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四、拓展延伸

  第35页练习七,第8题。

  (设计意图:提高了学生日常的事物现象用数学的经验,思想与方法进行观察、推测、尝试并合情合理地思考的意识与能力。)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收获,并鼓励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4吨=(4000)千克

  3000千克=( 3 )吨

18、白鹅评课稿听课记录

《白鹅》说课稿

《白鹅》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课第13课《白鹅》。

一、说教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是啊,课文是例子,浅化对课文内容的挖掘,简化课堂繁琐的环节,腾出时间训练学生,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习作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学时,我一直坚持做到六个字学文,用文,育人,在四十分钟里通过不断的进行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发展学生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说教材分析

《白鹅》,这是人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的首篇课文。这篇课文先总写白鹅的高傲,继而从叫声、步态和吃相3方面细致刻画了这一特点。

本文结构清晰,语言上幽默、诙谐,极富情趣,如,鹅昂首大叫,似乎责怪人们供养不周等,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很适合进行情感朗读和语言的积累。

写作方法上,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文中用鹅与狗的叫声对比,鹅与鸭的叫声对比,及鹅与狗的吃相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作者还善于运用明贬实褒的方法来表达,像我们的鹅老爷、架子十足等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从中感受到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以及四年级学生具备独立识字和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本节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表达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读、自悟、品读、体验等方式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2.理解作者明贬实褒的写作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1,、直观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优势,因此本课教学时充分应用了多媒体的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体验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了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

2、情景教学法: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法设法的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景,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景,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的启发下有效的进行学习。在教学本课时,我就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精彩的表演及多次的角色转换,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

3.赏析教学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时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感。本课教学就采用了以读代讲发,品词析句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学法

合作学习法

在教学本课时,我给予学生较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集思广益,指导学生采用读悟结合法相互切磋,在知识情感各方面互相借鉴。

五、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读悟结合,理解文本

1、初读美文,整体感知

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引入新课时,播放鹅的情境动态,引导学生描述鹅的形象,背诵古诗《鹅》。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入本文做好了铺垫。

紧接着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第二板块的学习。

2精读课文,了解写法

七岁的骆宾王眼里的白鹅真美,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白鹅又有什么特点呢?

丰先生是从哪几方面写白鹅高傲的特点?用波浪线画出过渡句。

板书:叫声、步态、吃相

白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觉得哪句最有趣,就读一读。这一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词句,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学习中体会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根据学生喜好引导点拨,精读一部分,其他两部分略读。

a如描写白鹅叫声部分:通过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等词语十分形象生动的表现了白鹅叫声的特点,作者完全把鹅当作人来写,是多么生动有趣啊!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词语,模仿鹅厉声大叫的样子,想象假如这只鹅会说咱们的汉语,它会说什么?我们一起来当当鹅语小翻译。课件出示句子:我是鹅语小翻译

凡有生客进来,鹅厉声叫嚣,好像在说:

篱笆外有人走路,鹅引吭大叫,好像在说:

这一环节很灵活,适应较高层次学生练习,既可以灵活运用本课的词语,进行语言重组,又可以拓展思维,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同学之间互相修改,增强互动

b如描写白鹅步态的部分:在描写步态这自然段,有这样一句:鸭的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净角净角出场,这是学生知识上的一个难点。于是在这一步中我采用录像辅助的方法,图片介绍什么是净角,让学生用这个自然段中的词来说说你所看到的情形,从而形象的理解了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等词,在与鸭的对比中,又间接的理解了局促不安的意思。最后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本文演一演,议一议,再读一读,变静止的学习为动态的表演,富有创意,对鹅的步态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鹅步态的特点?交流反馈,体会作者通过鹅与鸭的比较的方法突出鹅的步态特点。这样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师生合作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提高效率。

C如白鹅吃相的部分:请学生找出认为有趣的句子读一读,发现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反馈小结:看来大家已经体会到了这种写法的作用,鹅的缺点其实也是作者所要赞美的优点。这种明贬实褒的写法就是反语。除此之外,还用了拟人对比。作者这样写,既突出了鹅的特点,有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3回顾全文,概括板书

六、作业设计

1、乐于诵读的你,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习惯积累的你,抄写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3、擅长写作的你,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可以从一下方面来写:它的特点、外形、脾气以及它是怎样进食的,怎样嬉戏、休息等等。

4、多才多艺的你,画一幅喜欢的动物。

七、说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课堂实施过程与结果的价值判断,是描述评价教与学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变化的科学方法。作为老师都希望通过教学活动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与变化。虽然这些变化可能会受到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年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通过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与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的影响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最大心愿。通过课堂教学评价进行信息的反馈,无论是师生都可获得较为准确的反馈信息,以利于鉴定自己教与学的过程是否有效。对于做的好的地方要强化,对于缺点和不足要纠正,使课堂教与学双边活动不断完善,改进与提高,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从而达到教学的整体优化。

八、说板书设计

黑板是各个学科共同使用的工具,板书是普遍采用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只用口头语言提供听觉信号,对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知识,是很不够的。为了弥补讲授的不足,教师要通过文字、符号等形式把教学重点、难点或关键性的知识写到黑板上。好的板书,集教材的编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为一体。既反映了教材内容的实质,又服务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本课这样的板书体现了课文的结构顺序,抓住了课文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九、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地域特点,设计了《白鹅》的教学过程。教学中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白鹅形象,了解白鹅特点。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也体会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最后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了解白鹅叫声、步态、吃相的特点。学生表演、想象白鹅的动作、说的话。激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把自己独特的体验进行交流。

19、长城评课稿听课记录

《长城》说课稿

长城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首篇课文《长城》,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将带领学生观赏我国三处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文化景观。长城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文不仅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气势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文中配有两幅插图,由远及近地观察长城,并由此产生联想。依据这一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图文结合,学习由远及近的观察及表达方法。

2、能力目标:学会搜集,整理,利用信息,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长城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3、情感目标:激发民族自豪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点:初步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二、学情分析:

维果茨基说过: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有效备课。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偏僻的小镇,对于长城大多只知其名,不知其真,对长城的了解也只是微乎其微,同时,这类说明性的文章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将课文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采取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

基于新课标倡导的以读为主思想理念,我采用了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为主线,抓住中心句及相关语句进行朗读的方法,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逐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资料,既可以使师生双方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指向教学内容,使精力节约化,体现有效教学的特征,又可以化繁为简,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简单化,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效应。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手段,缩小与文本的距离,把学生心目中遥远的长城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并加工的心理倾向。

四、教学流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三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展示图片在情景中激情

于漪老师说过:语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开课我请同学们欣赏了一组长城的图片。一幅幅震撼人心的长城图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苍凉而厚重的《长城谣》随之缓缓地响起。(播放课件说导语仿佛巨蟒游弋于起伏的山岭中, 又似蛟龙翻腾在辽阔的海面上,

长城, 炎黄子孙为之自豪的瑰宝, 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灵魂。 经历过太多次暴风雨的洗礼, 接收过太多场硝烟战火的考验, 你,巍然不动!长城,中国人永远的骄傲!长城,中国人不变的脊梁!)这一环节的设计,为本课学习创设了情景,使学生感受到了长城的气势磅礴,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期待,激发了学生探究长城文化的兴趣。

第二环节 走进文本

1、品词析句在文本中动情

学生们的读书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带着老师温馨提示语通读课文。初读时要求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指读课文,要学生说说知道了哪些内容,从而理请课文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自我的揣摩、感悟和体验。因此,在精读全文时,我以学生品读、感悟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首先,我请学生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课文中哪部分的描写最能表达作者对长城的赞美之情。学生们普遍认为课文最后一段最能集中表达作者的这种感情,我请同学们读这句话,体会气魄雄伟和奇迹的意思,然后回读上文,看看从哪些地方能看出长城气魄雄伟。

学生在充分阅读勾画体会之后,就有了自己的感悟。然后组织学生自由地汇报交流,相机指导学习作者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的表达方法。在充分感悟之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图文结合,直观感受

大屏幕出示长城远景图,直观感受长城的长,抓住反映这一特点的两处一条长龙和一万三千多里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理解长城的气势,如计算,打比方,举例子等。为了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学生构建教师与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我在一幅中国地图上绘制了长城的东西两点,并用激情的朗诵进一步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这种有效的师生互动无疑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再现中心句,学生激情朗读,情感得以升华。

3、合作学习,动手动脑

大屏幕拉近长城的画面,学习作者由远及进观察事物的方法,新课程实施以来,合作学习成为有效教学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有三个要素:恰当的内容,健全的小组和有效的指导。其中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合作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为了帮助学生了解长城的结构特点,我让同学们进行合作学习,画出长城的结构图,并用笔标出你知道的名称,同时把描写长城结构和特点的语句区分开,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最后为学生提供一组数据,再读中心句,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升华。

第三环节课内外结合,提升情感

在作者联想的这部分教学中,重点体会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是朗读的重点,也是学文的难点。我设计了知长城,小小展示台的准备活动。

课堂虽然画上了句号,但情感还在延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也成为研究者。

五、说板书设计

图文并茂,紧紧围绕课文内容,体现长城的结构特点和历史作用,重点突出,简明扼要。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将三维目标有效确立,采用了科学有效的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得到了调动。学生在参与中成长,在快乐中收获,教师运用语言激情,文本感悟激情。学生朗读激情,相关资料渗透激情等策略,挖掘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节课的缺憾是个别学生由于受时间,家庭条件的限制,课前预习不够充分,参与积极性受到了影响。今后应该多考虑个体差异,想尽办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真正实现全员参与,整体互动。

我不期待这节课的完美,也不期待它的精彩,但求它的充实与真实,更希望学生能有所收益,我将不遗余力地勇于探索,在有效教学的道路上再创佳绩。

 

20、卡罗纳评课稿

《卡罗纳》评课稿

《卡罗纳》评课稿

我听了陈老师的课,受益非浅。陈老师为了突破重点,较好地达成情感目标(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把课文重组成两个版块。

一:找出描写卡罗纳的悲痛欲绝的语句,体会感悟,指导朗读,表现出卡罗纳的心情。

二:再读课文,找找卡罗纳身边有哪些人在关心他,并划出有关语句,细细品味,说说他们是怎样关心卡罗纳的。

课堂实录一:

师: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悲痛万分,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卡罗纳

心情的语句,再认真读读,用你的朗读声表现出卡罗纳的心情。

生默读找划语句,一会儿几个同学就认真地练读起来。

师: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卡罗纳悲痛的心情。谁先来读一读。

生1: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我从卡罗纳的脸色中体会到他失去母亲是多么的伤心、难过。

师:卡罗纳承受着多么巨大的悲痛呀!谁再读。(指名读)

师:你体会到了卡罗纳的悲痛。让我们一起读。(学生齐读)你还从哪句话体会到了卡罗纳的心情。

生2: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卡罗纳失去了母亲,他的内心充满了悲哀,他羡慕我还能拥抱妈妈。

师:你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走进卡罗纳的内心,读。(学生齐读)

师:卡罗纳失去了母亲是那样的痛苦、伤心。假如卡罗纳就在我们身边,你会怎么做?

生1:安慰他,叫他不要再伤心。

生2:帮助他走出伤痛。

生3:鼓励他,让他重新快乐起来。

这堂课,陈老师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自读自悟,集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语句,学生体会到了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从而激发起了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让听者也深深地被感染,引起共鸣。我觉得陈老师的既完美,又完整,是一堂很成功的语文课,让我受益非。

21、秦兵马俑评课稿

《秦兵马俑》评课稿

《秦兵马俑》评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

长期以来,我一直担任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今天有幸听了潘老师主讲的这节课,对我来说,真的是受益匪浅。在此,要说评课谈不上,我只是谈一谈我个人的听课感受和学习体会,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同仁予以批评指正。

纵观潘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大亮点:

一、运用了先进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思想上,潘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意培养了学生的基本语文素质,注重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大语文观、人文观。

二、确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文章条理清楚,潘老师抓住教材特点,紧扣中年段的教学,准确地定位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由此展开教学,目标明确,化难为易,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三、突出了鲜明的教学主线

本节课的教学,潘老师突出了两条教学主线:一条是内容主线,即理解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和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另一条是实践活动的主线,即以读为主,围绕读思悟读这一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思,思后说,说中悟,悟后再读,加深理解。整个课堂教学主线明确,流程清晰,思路明确。

四、读中学写,揭示规律,学以致用

1、这一点首先表现在对课题的教学上。

传统的教学中,课题往往只是导入课文学习的一个引子。然而,今天潘老师的课给了我一个启示:课题也可以是读写结合的一个训练点。教学中,潘老师首先通过齐读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来解读课题,理解题意,最后引导学生审题;如果让你写《秦兵马俑》,你想向大家介绍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内容,也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2、提示了过渡段的作用。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教学中,潘老师适时地向学生揭示了过渡段的作用,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为学生习作打下了基础。

3、课文学完以后,潘老师还布置了一个课后的小练笔,让学生试着用总分结构介绍我们的教室,并用上本节课所学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进一步落实了读写结合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五、重视了语文双基的教学

首先是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无论是对生字的教学,还是对南征北战、所向披靡、鸟瞰等词语的理解;无论是对第2自然段总起句的学习,还是对过渡段作用的揭示,纵观她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出她充分重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

其次,她还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本节课,她着力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朗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总之,从教学效果来看,这节课学生们学有所得,能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感受其宏伟的气势,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还掌握了一定的说明方法。

但是,我想如果教师课堂上的激情再饱满一些,课堂气氛可以会更好;还有教师课堂评价,还可以再丰富一些,学生的积极性可能会更好。

总之,语文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一片高效互动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22、幸福是什么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幸福是什么听课稿,分享幸福是什么听课感受和记录

幸福是什么评课稿第一篇:

《幸福是什么》说课稿

一、说教材

《幸福是什么》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一篇阅读课文。本组的主题是中外童话,本组学习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内容,品味童话语言,体会童话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魅力。《幸福是什么》是第二篇童话,这篇童话主要讲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指引下去寻找什么是幸福。十年后他们通过自己的经历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二、说教法学法

因为《幸福是什么》是本组的第二篇童话,前面已学习了讲读课文《巨人的花园》,学生对童话的语言和表达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 自主学习、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迁移运用上一课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抓重点事例、重点句自主阅读,自主品味、自主探究幸福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就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与人分享阅读成果,感受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的能力,从而达到自能读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自学生字、词语,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三个青年认识幸福的句子和智慧女儿的话,结合生活实际,感受幸福的真正含义,从而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主动探究、品词析句、展示交流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所讲的幸福的含义,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五、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调查、搜集别人对幸福的看法。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依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时教学过程我分五大环节:

一、歌声导入,揭示课题

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幸福拍手歌》,学生边唱边做动作。

师:幸福有很多表达的方式,刚才同学们又是拍手,又是跺脚,很幸福。可是幸福到底是什么呢?(板书:幸福是什么 齐读课题)你们是怎样理解幸福的呢?

学生发言说出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师:对于幸福,大家都说出了各自的理解,你们所说的幸福是不是真正的幸福呢?下面,我们到《幸福是什么》这一篇童话故事中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由歌曲导入,把音乐带进课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幸福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使学生初步感悟幸福,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二、课前反馈,整体感知 3个环节

1、开火车读文,纠正字音,指导难读的词、句,读后交流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教师点拨、指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2、检查生字词语(教师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认读,纠正字音,学生自由朗读。

3、交流预习提纲中的第5个问题。(即完成提纲2、4、)

提纲3在展示交流过程中完成。

预习提纲:

(1)自读文前导语,,画出阅读要求。

(2)用序号标出自然段,把课文读通读顺,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带拼音的字词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利用工具书解决不理解的字词,提出不懂的问题记在文中

(4)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默读课文,画出三个青年寻找和认识幸福的语句,反复读一读,抓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简要批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自主预习,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会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课前反馈,师生共同交流,学生互相学习,查漏补缺,以便对课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样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三、展示交流,品味幸福

(一)理解三个青年寻找和认识幸福的语句,感悟幸福

1、小组交流:

交流要求: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青年的做法和同伴交流,先读自己画的句子,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最后用词语概括青年对幸福的认识。

(2)讨论:怎样读才能读出三个青年很幸福的感觉,并练习朗读。 。

(3)讨论小组汇报的内容和汇报方式。

(4)合作解决不懂的问题、

(5)交流时要认真倾听,能听出好在哪里,哪地方说得不够完美,能够补充。

2、全班汇报交流: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展示交流。

(下面我说一说学生是怎样展示交流,教师是如何点拨指导的)

预设1、小组可能从读句子谈感受的角度汇报。一组汇报后

教师追问:哪组还有不同的感受?其他组继续展示。

预设2:小组可能以感情朗读的方式汇报。(学生感情朗读,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评议,教师点拨、指导朗读,学生练习朗读。)

预设3、小组还可能用现场表演的方式汇报。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评议哪地方演得好,为什么?

在展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文章的空白处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如:在交流第二个青年时,我是这样引导的。

师: 同学们,现在想象一下,这个青年他可能会在火车上、轮船上勤勤恳恳的做哪些事呢?

生:想象说话

师:他做这些好事,心里怎么样?

生:他做这么多好事,心里肯定觉得很幸福。

师:那你们能把自己体会到的这份情感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指名感情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朗读,学生幸福、自豪地朗读这段话。

师引读:你们读出了这种幸福的感觉。虽然第二位青年做什么事勤勤恳恳的,可是有人不理解。有的人可能会说:你呀,干活别那么卖力了,差不多就行了。这时候,你可以给他说

生齐读:划线的句子。

师:假如咱们班有同学对班干部说:你天天为班级操心,多累呀!这时候,你也可以给他说生再次齐读划线的句子。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为人治病 、 对人有用 、 养活别人 )

(二)理解智慧女儿的话,感悟幸福真谛。

1、师提问:这三位青年最后明白了幸福是什么?

  学生齐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2、课件出示这句话,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3、小组讨论交流这句话的含义。

前后桌四人一组结合预习,通过理解重点词 义务 有益和短语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的含义,合作探究这句话的含义。

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理解义务(应尽的责任) 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的含义时,(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我还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

如:建筑工人的义务是

所以,建筑工人 ,这就是自己的义务。

学生的义务是 。

所以,学生 ,这就是我们的义务。

交流完这句话的含义。

师追问: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呢?(引导学生从这句话中抽词概括,师板:靠劳动、尽义务、做益事)

( 三) 质疑解疑 提出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师小结:三个青年通过辛勤劳动,给别人带来了方便和好处,让别人感到幸福,所以他们自己也是幸福的。

(此环节设计,此环节设计,意在体现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努力探索杜郎口20+20的教学模式,真正的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抓重点句段,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自读自悟,展示交流、感情朗读,轻松地理解了幸福的真正含义,突破了难点。)

四、拓展延伸,找到幸福

1、展示同学搜集的对幸福的看法的句子。

师语言过渡:对幸福的理解,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课前我班同学也搜集了一段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看法,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

搜集的同学感情朗读这段话:

对雷锋来说,幸福是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的快乐;

对警察来说,幸福是舍一家团圆,保万家平安的奉献;

对农民来说,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

对母亲来说,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期盼。

然后老师满怀激情地说:此时老师也想说一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幸福 是学生的一声声问候,如一股暖流温暖心窝;

幸福 是看到学生灿烂的笑脸,那是一首甜美的歌。

接着教师追问:孩子们,你们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联系你们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可以是一首小诗,一句格言,一件小事,一段感悟,一首歌曲

首先学生自我酝酿,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汇报交流

师总结:孩子们,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幸福要用心去体验。让我们随着一首歌曲《幸福在哪里》,一起去耕耘幸福,品味幸福,传播幸福吧!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写出存在自己身边的幸福,写出对幸福的感受,渗透语文的人语性,升华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幸福,并更好地珍惜幸福。)

五、 布置作业:

自主选择伙伴,合作表演课本剧,准备在语文活动课上展示交流。

幸福 是 什么

为人治病 靠劳动

对人有用 尽义务

养活别人 做益事

幸福是什么评课稿第二篇:

一、说教材

《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时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本单元以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把我们带入到一个优美的情境,使我们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故事不仅能引起我们对幸福是什么的思考,更能引导学生发现并能懂得发现身边的幸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对以后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情况,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指引学生的认识和行为。

3.情感目标:理解幸福要靠劳动,要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发现身边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三、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难点:体会课文中所讲的幸福的含义,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四、教学方法:

因为《幸福是什么》是本组的第二篇童话学生对通话也比较感兴趣,对通话的语言表达也有一定的认识。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迁移运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抓住重点事例,重点句自主阅读,自主品读,自主探究幸福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就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与人分享阅读成果,感受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的能力,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幸福是什么。那么你认为什么是幸福呢?同学们自由发言。那么课文中的幸福是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童话故事吧!

2、预习检测。

3、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三个牧童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儿的祝福,并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个青年与智慧的女儿在小井旁边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

六、小组合作探讨,理解幸福。

1、讨论:三个牧童是怎样弄明白什么是幸福的?

2、完成表格,十年前和十年后进行对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三个青年最后明白了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从而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

七、在歌声中品味幸福。

八、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幸福的图片。

九、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幸福。我想同学们今后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会尝到幸福和快乐。

作业: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23、白鹅评课稿优缺点,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

白鹅评课稿优缺点,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

《白鹅》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课四年级上册的课文内容,创作者把握住白鹅自命不凡这一性格特征,应用比照的方式突显鹅的特性,用反语来表示自身的情感,语言特点幽默搞笑。冯教师能融合文章内容和班级学员的特性设计课程构思,勤奋构建一种读书感悟式的教育理念,正确引导学员品词、品句,感悟文章的写作技巧,感受创作者的情感。较为顺利的领域关键有:

  1、反映以生为本,重视将了解的主导地位归还学员。如在培训时3~7自然段时,冯教师在明确提出个人目标后,放开手让学员经过自读工作组(或同位)探讨意见反馈沟通交流相互之间评定等,去掌握文章内容的內容,体会白鹅的自命不凡。学员进行的主动性较高,氛围比较宽松,师生之间关系较和睦。

  2、对教材内容的解决较为适当,反映以读为本,勤奋构建从读中去了解,从读中去感受,从读中去累积的教育气氛。在培训时,能突出主题,紧抓描绘白鹅特性的语句和文段,根据不断的读,体会创作者对白鹅的钟爱,感受创作者措辞的鲜活和把握住特性写的方式,不错地完成了课堂教学每日任务,接到不错的学习效果。

  3、教师教学基本技能较扎扎实实,教学课堂组织协调能力较强。教态当然、大气,语言表达精确,颇具创造性。能依靠信息化教学方式輔助课堂教学,提升教学高效率。新闻媒体应用较为娴熟、有效。

  提议:课堂教学时,一方面在品词品句层面要下大力气;另一方面便是情感诵读的具体指导,假如老师进行范读,实际效果就更佳了。

24、新型玻璃评课稿

《新型玻璃》说课稿

新型玻璃评课稿第二篇:

一、说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是一篇非常有趣的说明文,课后第三题要求:请你试着做一回小发明家,把你想发明的玻璃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下来。结合这个小练笔的要求,我们根据书中出现的说明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开头方式两处读写训练点,结合我校五年级学生特点设计了本节课。

《语文课程标准》对高段的习作要求之一是: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本节课我们先采取课件播放课内外新型玻璃启迪学生思维,然后从思维广度上激活学生潜在的习作资源库,开源导流,然后采取立足教材,分层模块教学传知授法,最后采取合作方式连段成篇,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一篇说明文,感受习作的乐趣。

据此,我安排了仿写《新型玻璃》的习作训练。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两年年的习作经验,但有一部分学生仍然对作文有着恐惧心理。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的欲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把作文的功能性把作文与生活结合起来,我们以十一月份的科技活动月为契机,组织学生参加新型玻璃创意设计活动。然后通过读写结合,进行小练笔:联系生活实际,大胆发辉想象,把自己想发明的玻璃学着作者的表达方式写出来。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上述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如下教学目标:

1、展开合理想象,运用已经习得的习作方法清楚具体地写出自己设计的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通过表述自己的设计,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培植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感受发明就在他们的身边。

教学重点:展开合理想象,运用已经习得的习作方法清楚具体地写出自己设计的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表述自己的设计,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培植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感受发明就在他们的身边。

四、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读写氛围,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圆满的完成这次的教学任务,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谈话法。通过谈话给学生以亲切感,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2、 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围绕自己要发明的新型玻璃在四人小组内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畅说欲言。

3、 巡视指导点拨法。在学生自己设计的玻璃时教师的引导层面不仅仅停留在汇报玻璃的类型和功能上,更深一层次地引导学生运用什么方法,将自己的玻璃写得更精彩。

4、当堂评定法。在评价时注意层层递进,分层多元评价。学生写完作文,小组评改后,当堂进行评定,选出几篇典型的文章集体点评,对他们的优点闪光之处当众给予表扬,尤其是有创意的地方给以热情的鼓励,增强他们的成功欲。对于一般的文章,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帮助其提高写作水平。

五、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的完成这次写作任务,我将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讨论法。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感悟本课运用的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快速成文法。通过共同商讨,把自己想的结合在小组中讨论的内容进行构思,倾注于笔端,变口头语言为书面语言。进一步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技巧。

3、学生修改法。依据评比要求重点点评一篇习作,引导学生自己修改个人自改后,分小组互改。小组改是进一步进行写作体会交流,提高他们鉴析文章的能力。

4、集体修改法。让学生对典型的文章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加分同学精彩的展示,鼓励孩子写作的信心,让全班同学学会取他人之长共同进步。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我准备通过下面的七个环节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习作导入,未成曲调先有势

1、功能导入: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科技月了,我们决定结合第11课《新型玻璃》在咱们班举行一次新型玻璃创意设计评比活动,我们将采取无记名投票选出三名优秀奖,颁发由李老师亲自设计创意奖状,你们想得到它吗?

2、出示评比要求

以评比要求来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要求即这样以课文为例重视读写练习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又在小练笔中运用,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二、回温写法,蓄势待发

1、第11课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新型玻璃?这些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利用非连续文本填表格,回顾梳理说明性文章的脉络,提取关键的信息。领悟作者介绍玻璃的顺序,先介绍名称,再说特点和作用。

2、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把特点和作用写清楚和具体的? 教师随机板书四种说明方法。

3、回顾浏览课文,看看每个自然段的开头,想一想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开头,使得五种玻璃的介绍富有变化。

4、课件出示片段,教师推荐自述法开头。

引导学生比较作者介绍五种新型玻璃时方法上的异同,领悟表达方法上的特点.这里分三个层次:第一、引导学生感悟本课运用的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第二、教师启发学生发现每种玻璃开头的方式不同:故事引入法、现象开头法、开门见山法、愿望需求法等。第三老师推荐一段根据课文片段改变的介绍,让学生自主总结方法即自述法。

三、设计交流,银瓶乍破水浆迸

1、让我们欣赏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新型玻璃?你看了之后想说些什么?

2、现在就让我们开动大脑,你最想设计一种什么样的新型玻璃?它有哪些特点作用?

在引导学生充分体会课文谋篇布局等方法的基础上,再次以一组新型玻璃图片激活学生的个人的感受及想象,打破习惯性思维,以实际生活为依据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教师引导点】

A、当学生说时有情节,教师跟进:听了你的介绍,我想你用故事开头法,这个介绍就更精彩了,现在你说一说。

B、当学生只说作用,忽略了特点,采取教师质疑或者学生质疑的方式指导学生习作。

C、当学生思维打不开,教师主动参与交流,启迪思路。

4、同桌互相说说你创意的新型玻璃,同位互相提问质疑。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再扣方法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在学生自己设计的玻璃时教师的引导层面不仅仅停留在汇报玻璃的类型和功能上,更深一层次地引导学生运用什么方法,将自己的玻璃写得更精彩。课堂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的气氛极浓。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教师的平等参与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而且对学习重点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四、 静心书写,大珠小珠落玉盘

1、小发明家们,请你们拿起笔来,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写下你的新型玻璃吧!注意写之前再看看评比要求。

2、师巡视,对好的开头和方法进行具体指导加分。

要重视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评价是正信号的输出:找优点大于找缺点,或只找优点不找缺点,大大强化激励效应,放大学生的优点。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明确努力的方向。

五、评价修改,映日荷花别样红

1、开火车说说自己设计新型玻璃的名字。

2、指名交流评议。

3、加分的同学站起来,读出优秀的句子。

4、自我修改片段。

5、引导学生连段成篇。

在评价时注意层层递进,分层多元评价:1、全班开火车汇报题目,不仅让每个孩子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2、依据评比要求重点点评一篇习作,引导学生自己修改3、加分同学精彩的展示,鼓励孩子写作的信心,让全班同学学会取他人之长共同进步。4、课后小组把各种玻璃组段成篇,组成《新型玻璃2》激发学生合作意识,由独立地、创造性地写作变为篇章的训练。

六、布置作业

1、将自己的创意设计介绍上传到班级群,参加评选。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四种玻璃组段成篇,组成《新型玻璃二》。

七、说板书

新型玻璃(二)

故事引入法 举例子

开门见上法 打比方

愿望需求法 作比较

现象引入法 列数字

自 述 法

好的板书设计是教师的微型教案,是学生的思维导图。这一则板书归纳了段落开头的方法和回顾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这次习作的重点读写结合,进行小练笔。

25、鲸评课稿

鲸评课稿第一篇:

鲸评课稿第二篇:

听了xx老师执教的《鲸》一课,感触颇多。课堂中有许多亮点都值得借鉴。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众观毛老师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语文特点,渗透学科素养: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我们始终牢记:语文课是姓语的。毛老师在教学过程,既注重突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没有在内容上做过多的纠缠,进行繁琐地分析理解,从而把它上成一节科学课。而是要以课文为例子,紧紧抓住语言文字,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写小标题、写批注,个性朗读增强学生对鲸的感性认识;通过写名片的特殊形式使书面语言得以内化,以此增强学生对鲸的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对鲸这个庞然大物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乐意自己主动地作进一步的研究。

二、个性朗读,体现学科特色:

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同一篇课文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而有感情地朗读其实就是学生对文本的外化理解。感情朗读应是受到文章的感染,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的自然流露,达到其言皆若出之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而这种个性又不能放任自流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在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比如在让学生读出鲸很大这一特点时,毛老师力求做到不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是要他们自己读,通过点评,引导学生把鲸的大通读朗读展现出来。还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读,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读中体悟。毛老师还在朗读指导中教给学生一点朗读的方法。学生在读中一遍遍的感受鲸的大,也一遍遍感受运用说明方法的效果,对感受着语言文字的魅力。虽然有些孩子读得让我们这些大人听来觉得不敢恭维,但这不就是一种科学态度的体现吗?

三、读书方法,促进学科发展:

在这堂课中,毛老师在预设中,多处精心点化,想不着痕迹的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比如:通过鼓励巩固学生课前预习;通过操练,知道怎样自主学习生字;通过引导语告诉学生怎样写小标题;通过示范,掌握写批注等等。着力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习语文的本领。

四、读写结合,重视基础训练:

这节课中,毛老师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就是以自传的形式向大家介绍鲸,这样既完成了对2至7自然段的复述,又能对常用的说明方法复习,还能完成课后习题:鲸的自述。在本课的教学中,毛老师本着一种与学生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研究的态度,真正走到学生中间,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把课堂变成学堂,使师生成为学习的伙伴,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起研究学问。这应当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渗透吧。

应该说,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毛老师并没有故意讨好科学教育而把语文课与其进行生硬地捆绑。我觉得,语文课堂上其实时时处处都在体现着科学教育,而我们的实验就是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成分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整合,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富有科学的气息,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26、循环小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27~28页,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能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并能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意识。

3.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我们这节课来探索一些有趣的规律。先听老师讲一个故事,看你能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什么规律?

(教师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

生:这个故事总是在重复同一个内容。

师:不错!大家已经发现这个故事的一个特点了。

板书:不断重复

师:谁能根据这个特点接着老师的故事继续往下讲?

让几个学生继续讲这个重复的故事。

师:照这样讲下去,你发现这个故事还有一个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像这样重复下去,这个故事永远也讲不完。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讲不完。

师:这种不断重复的现象不但故事中有,在有的计算中我们也会遇到。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27页王鹏赛跑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后,列出算式40075。

师: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这个算式,看计算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40075这个算式的两个特点:①余数重复出现25;②商的小数部分连续地重复出现3。

师:像这样继续除下去。能除完吗?

生:可能永远也除不完。

师:怎样表示这种永远也除不完的商?这种商有些什么特点,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循环小数。

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二、认识循环小数

1.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请一位学生把40075的竖式计算放到视频展示台上。

师:刚才我们发现了这个算式的三个特点,下面我们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当余数重复出现时,商就要重复出现;商是随余数重复出现才重复出现的。

师:猜想一下,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是多少?它的第4位商是多少?第5位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如果继续除下去,无论是哪一位,只要余数重复出现25,它的商也就重复出现3。

师:是这样的吗?我们可以接着往下除来看看。

学生验证略。

师:那么我们怎样表示40075的商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永远除不尽的商。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40075=5.333

师:我们所说的重复也叫做循环,像5.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2.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

师:下面我们来继续研究循环小数,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78611。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在视频展示台上出示写有讨论问题的卡片,如:

①这个算式能不能除尽?

②它的商会不会循环?

③如果循环它是怎样循环的?

(学生计算、讨论、交流,大约控制在4分钟,然后组织全班汇报,学生的意见可能出现以下两种)

生1:我们小组认为这个算式不能除尽,但它的商不会循环。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不像例1那样连续出现数字3。

生2:我们小组认为这里的商不能除尽,而且会循环。

师:说说你们这样猜测的原因?

生2:因为我发现有数字4和5的重复。

师:大家觉得他们的猜测正确吗?请你们(指生1)这组的同学继续除下去,看商的小数部分会不会重复出现4、5。

学生计算后证实会重复出现4、5。

师:比较5.333和7.14545,你觉得这两个循环小数有什么不同?

生:前一个循环小数是一个数字循环,后一个循环小数是两个数字循环。

师:请同学们用循环小数的方式标出这个算式的商。

指导学生写出78.611=7.14545

师:你觉得这样的算式除到哪一位就可以不除了呢?

指导学生说出,只要余数重复了,就可以不除了。

师: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像这样的算式余数循环,商也会跟着循环。

师(指着5.333,7.14545):对了!像5.333,7.14545这样的小数都是循环小数。你能像这样写出几个循环小数吗?

学生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教师:观察这些循环小数,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后,指导学生说出:都是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都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三、学习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师:能把这些循环小数中循环的数字用你喜欢的方式标出来吗?

学生自主活动,并让几名学生在黑板上的循环小数上进行标示。如:

5.3333 7.14545

教师边指边介绍:这些在小数部分依次不断地重复的一个或几个数字,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把它写出来。如5.3333可以写作,7.14545可以写作。这就是用循环节表示循环小数,如果同学们对循环节有兴趣,可以看一看教材第28页的阅读材料。

学生看书。

师:请同学们计算1516和1.57。

学生计算后,问:从中你发现什么?

生:1516=0.9375,1.57=0.2142857

师: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如果得不到整数商,所得的商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你知道是哪两种情况吗?

引导学生说出一种是继续除下去能够除尽,像1516一样;另一种情况是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像1.57一样。

师:能够除尽的商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我们把它叫做有限小数;永远也除不完的商的小数部分是无限的,我们把它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的小数位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无限的。

师:所以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请同学们写几个无限小数,再写几个有限小数。

学生写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略。

五、运用巩固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5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完成第6*题。

27、穷人评课稿

《穷人》评课稿

穷人评课稿第二篇:

《穷人》评课稿

《穷人》第二课时,听后觉得这是一堂平实、有效的语文课堂。语文课标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借助学案引路,紧紧围绕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的四件事情展开的。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在事先布置学生预习学案的基础上,再找找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让他们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由于有了学案的预习,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加上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我觉得以下两点值得商讨

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在读中谈体会,如果重点句子以板书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上,引起学生的重视,效果会更好。

2课堂上学生写体会占用太多的时间,我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体会,这样既减少了写所浪费的时间,又可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

28、小数乘分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分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分数乘分数》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2单元第2课(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教材体现结合具体情境体会运算意义的要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计算过程去理解计算的意义。本课时是第1小节分数乘法计算的第二个层次的教学,学习分数乘分数,应该让学生在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去理解和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记住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比较困难。另外学生容易把分数加法与分数乘法的计算混淆,所以要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帮助区分。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

养成计算仔细、书写规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理念:

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创设现实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计算,体会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分数乘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最近一位老师家在装修房子(出示粉刷墙壁的画面),提出问题:装修工人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4小时可以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学生列式解答:1/54=4/5 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刚才我们解决了4小时粉刷多少的问题,那么1/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算?

揭示课题:1/51/4如何计算呢?板书课题:分数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究算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用它表示这面墙,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涂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是怎样涂的。

师: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小组讨论一下,1/5的1/4应该怎样涂?

小组汇报:把涂出的1/5部分再平均分成4份,涂出其中的1份。

师:从纸上可以看到,1/5的1/4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1/20)

我们可以得到1/51/4=1/20。根据涂色的过程,你能说说是怎样得到的吗?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教师小结:我们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1份是这张纸的1/5,再把这1/5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54=20份,1份就是这张纸的1/20。所以,1/51/4=11/54=1/20(板书)。

三、迁移延伸,归纳法则

提出问题:3/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师:怎样列式?1/53/4表示什么?(表示1/5的3/4是多少)你能涂色表示1/5的3/4吗?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有前面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分成54=20份,不同的是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1/53/4=13/54=3/20(板书)。

想一想: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学生归纳的出:分数乘分数,应该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四、巩固练习,深化主题

师: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小的鸟是什么鸟吗?介绍蜂鸟的知识,出示例4。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反馈计算过程,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乘,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重点说明约分的书写格式。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怎样约分?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同样也是难点。我在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以直观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直接发现结果,然后根据折出来的结果探索计算法则,放弃了教材中两次折、画的方法。刚上完课,表面上感觉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教学过程有点脱节。

敢于冲击教材。

一是改变了情景中的主人公,把教材中的粉墙改成了一位老师家的墙,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样更能激起学生质疑的兴趣。

关注动态生成。

在课的开始,我激活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的开始就面对老师家粉刷墙壁的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产生疑问,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在学生形成的关于问题的多种原始想法中,我关注了动态的生成,抓住鲜活的生成资源,筛选出了关键的问题,使本节课的目标及教学重点成为学生的探讨焦点,体现了教与学的主体地位。

敢于放手研讨。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以折纸涂色活动为主线,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和观察交流,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问题。折纸是为了理解意义。当学生由1/22的意义推测出1/41/2的意义是表示求1/4的1/2是多少时,我知道学生并不理解为什么这样说。正是通过折纸,学生理解了1/4的意义,1/2的意义,才能理解1/41/2的意义。因为学生只有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才能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9、三国鼎立评课稿

公元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孙刘联军胜利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合作探究:假如你是诸葛亮,赤壁之战后,召开新闻发布会,谈谈双方胜败的原因及赤壁之战之后的局势。

5、思考:如何正确评价曹操?(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教材内容,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三国鼎立的局面图,并写出以下详细信息:三个国家分别在什么时间,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里?(教师要重点强调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 曹魏重视农耕: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 诸葛亮治蜀:总结诸葛亮治蜀几个方面,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③ 吴国开发江南: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3、合作探究: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分裂是不是历史的常态?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可以用顺口溜来作小结,学生齐读,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当堂训练

利用课件,展示练习题

30、种子植物评课稿

教师活动与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由什么构成?

由图片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同学们也都知道了什么叫种子植物,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植物的种子有几部分的结构。同学们已经事先浸泡了芸豆和玉米的种子,因此要求学生对自己准备的种子进行解剖观察,讲解观察的顺序: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的观察顺序。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始观察植物种子并解剖,

在本次实验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种子分为几部分,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以及是否足够细心。此次并不要求学生得出种子各部分的结构,是因为学生对种子的结构并不熟悉。

学生跟着老师的讲解,认识自己手上的种子各部分的结构。种子切得不好的同学重新再做一遍。

通过实物与图片的双重对比,使学生加深对种子结构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并掌握了什么是种子植物,种子植物的结构,老师重新跟同学们一起总结归纳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点。并引导学生回顾反思: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总结归纳知识点,并思考老师的问题。 通过反思,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芸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解剖刀、镊子、放大镜、纱布、培养皿、碘液等。

一、观察芸豆种子的结构

(1) 种皮有什么作用?

1.比较芸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异同。

芸豆种子 玉米种子

子叶数量

有无胚乳

营养储存的部位

我们平时吃的豆腐、喝的豆浆主要来自黄豆种子的哪一部分?平时吃的玉米面呢?大米呢?

当堂达标:

一、请填写下图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根据大豆种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标号 所示部分既是大豆种子的主要部分,又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2)豆芽菜可供食用部分主要由图中标号 所示部分

发育而来。

(3)大豆种子与玉米、水稻种子的结构相比,大豆种子中

没有

课后实验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植物的种子结构,知道胚是新植物的幼体,那么,菜豆种子去掉种皮会萌发吗?

实验方法和步骤:1、准备20粒浸泡的菜豆种子,分两组,每组10粒,一组去掉种皮,注意不要破坏种子的胚。另一组不做处理。

2、取一个透明塑料碗,在碗中放入餐巾纸,将20粒种子放在纸巾上,加少量水,保持纸巾湿润,放在教室里,便于观察。

3、每天观察种子萌发的情况,注意种子各结构的发育情况,做好记录。

31、诗二首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二首听课稿,分享诗二首听课感受和记录

诗二首评课稿:

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天上的街市

一、导入新课

你喜欢星光灿烂的夜晚吗?能说说原因吗?(学生自由发言)

在星光灿烂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我们常常会产生许多遐思幽想,群星璀璨的天空令我们心驰神往。今天,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入《天上的街市》,去感受诗人笔下美丽、新奇的夜空。

二、自学指导一:朗读诗歌,整体了解诗歌内容。

(一)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2、指名读。)

(二)读出画面美。 (1、聆听配乐朗读,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2、配乐,沉醉在想象中朗读。)

(三)探究理解诗歌感情。 (有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三、自学指导二:探究诗歌感情。

1、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思考:诗歌是怎样逐步展开想象的?诗人想象的目的是什么?

2、描写诗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画面,并比较它跟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你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作者为什么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

3、诗中反复使用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明确: 1、逐步展开想象的过程是: 街灯、明星天上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物品牛郎织女的自由 2、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一大胆的改动恰恰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向往和执着的追求。

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借助丰富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奇妙的天街景象,表达出要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3、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象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

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收到感染和鼓舞。 四、读出情感美,思考:诗中描绘了星光闪烁的夜空,迷人的天街图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提示:含蓄委婉而又深沉执着,读时要注意体会、准确把握。

五、自学指导三:了解诗歌写法和风格,学习联想和想象的手法。

思考:诗歌开头为什么不直接写想象的天上的生活?

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既描绘出人间迷人的夜景,又巧妙地暗示出对现实的不满,为下文展开联想打下基础。

第二至四小节的想象,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六、当堂训练:发挥想象和联想,续写下面的句子

1)牵牛花开了,就像。。。。。。 2)雪花飘落在草地上,就像。。。。。。。 3)夜空中弯弯的月亮。。。。。。

七、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象的写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发挥想象,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九、板书设计:

天上的街市

街灯 明星

物品 珍奇 想象自然流畅

天河 牛郎织女

流星 灯笼

第二课时: 太阳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有听过月亮船,大家有听过太阳船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乘坐吴望尧的太阳船去感受一下其带给我们的奇特想象之旅吧!

1.吴望尧,浙江金华人。40年代在越南经商,抗战胜利后到台湾,继续从事商业。后旅居洪都拉斯。5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曾创设台湾现代诗奖。主要作品有诗集《灵魂之歌》、《玫瑰城》、《地平线》,散文集《自由的悲剧写给年轻的一代》、《越南沦亡琐记》、《阮氏娥写给年轻的一代》及《吴望尧自选集》。其作品曾获台湾文艺基金会特别创作奖。 今天我们学习吴望尧先生的太阳船,要注意体会作者的风格,以及通过独特的意象表达的言外之意。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诗歌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诗歌的意象,找出作者写作的思路, 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太阳船的?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明确:作者是按太阳运行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的,从早晨写到日落时分。 太阳升高以后,光芒万丈 穿过云层之后,霞光一片 没入云层之后,银星千颗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课堂探究,理解文意 1.太阳在运行的过程中,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金色(早晨)白色(升高到日落前)红色(日落时分)

2.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明确:当太阳升高以后,太阳没有的任何阻挡,发出了万丈光芒。

3.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含义?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比喻。作者用白银比喻阳光,用卸下批闪烁的白银比喻天色已晚,太阳光逐渐变暗,用驶向另一个港湾比喻太阳即将落山。 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光线的变化的,给人以美感及想像的空间。

4.但在它驶进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太阳下落没入云层,映射出晚霞一片。

三、背诵课文,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诗歌的意象以及寄托作者情感或主旨的诗句;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 诗言志,作者吴望尧借太阳船寄托自己什么情感呢?说一说你的理解? 明确:寄托自己对光明与幸福的渴望,对故乡与大陆的思念。 2.本诗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明确:

四、质疑问难,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1.你对本课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 2.你对本课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总结固趣: 你学习本课之后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预习《小圣施威降大圣》,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板书设计:

太阳船

航线 巨船 子午线

光波 海岸 白银 港湾 跳跃式想象

大火 银星

教学设计:

32、鸟评课稿

适应飞行生活的特征

流线型,减少空气阻力

减轻体重,呈流线型身体

胸肌发达

轻而坚固,胸骨发达

用肺呼吸,气囊辅助

食量大,消化快;无牙齿;心脏四腔;体温恒定;卵生,卵壳坚硬。

1.体形 2.羽毛 3. .肌肉 4.骨骼 5 呼吸 6 其他

生:完成下列表格:

课堂小结:略

五、板书设计:

一、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特点:

1、体形、体表

2、骨骼、肌肉

3、消化

4、呼吸

5、体温

二、鸟的主要特征

1、体表覆羽,前肢变翼。

2、有喙无齿。

3、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鸟的评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悟作者爱鸟、爱自由的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一些鸟的图片,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

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课文诵读及字词掌握情况。

3. 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梁实秋(1903~1987)中国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翻译家。原名治华,笔名秋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评文章和新诗。1923年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1928年与叶公超、徐志摩等人成立新月社。先后与鲁迅等就人性描写诸问题展开论战。他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学没有阶级性,宣传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后到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只身南下到四川,在重庆《中央日报》编辑副刊。1949年到台湾,曾在编译馆、台湾大学 、师范大学任职 。论著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文艺批评论》、《偏见集》、《文学因缘》,散文《雅舍小品》、《槐园梦忆》,编著有《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译有莎士比亚剧本20种、詹姆斯巴利的《彼得潘》、E.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还曾主编《远东英汉大字典》。

论《雅舍小品》。小品文的作者要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须在悠闲中才有所获得。我们都很清楚梁实秋先生是来自学院的教授学者,他既继承了晚明以来舒适的小品文风格,又接收了英国散文的个人笔调。他追求所谓雅的文调,批评市井之流的语气、村妇骂街的口吻,他的散文表现出一种闲和的雍容雅态。梁实秋自己嘴上常常挂着阿诺德的名言:文学是沉静地观察人生,并观察人生的全体。《雅舍小品》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小品集中雅趣横生。

三、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看课文可分为那三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本文大致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自己因为爱鸟而感受到鸟的苦闷。

第二部分(35节)生动细腻地描写了鸟悦耳的鸣叫和优美的体形,表达了对鸟的欣赏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6-7节)写鸟在带给人喜悦的同时也给人悲苦。

四、品析课文

1. 整理出描写鸟声音、外形的词语。

描写声音的词语:清脆、嘹亮、圆润、不单调、和谐、凄绝。

描写外形的词语:俊俏、玲珑饱满、细瘦而不干瘪 、丰腴而不臃肿、高踞枝头、临风顾盼

2. 这些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它们都是褒义词,都是表示作者喜爱、赞美之情的词语。

3. 在课文中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诵读,并在该句的空白处写上旁批,说明喜欢的理由。

(1)第二节: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它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鸟叫声的美妙动听。交响乐是艺术中最美的艺术,凡是懂音乐的人都喜欢交响乐,它是阳春白雪,作者把鸟叫声比做交响乐,可见作者对它声音的喜爱、赞美之情。

(2)第三节: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

生动地体现了鸟美妙的体形,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身材堪称完美的风华绝代的美女形象,无限的欣赏和赞叹渗透在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这些鸟是何等的喜爱啊!

(3)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

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向我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色彩明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动静结合,引人入胜,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中国画。作者把对鸟浓浓的喜爱化作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又用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4. 通过前面四节的语言品味,我们深深感受到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后面两节会出现悲苦、伤感这样的字眼,这跟前面的感情是不是矛盾呢?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如果说前面四节是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喜爱着鸟的可爱的话,那么后面两节却是诉说了作者悲苦着鸟的悲苦,同样反映了作者对鸟的关爱,这种爱比前面四节可能要显得更深刻更丰富。

5. 鸟被关在笼子里引起作者的同情,世界爱鸟组织有两句宣传标语:一、你爱谁,就把谁关起来吗?二、如果你爱鸟,就去观鸟,切勿关鸟!谈谈你的想法。

爱一样东西,不应该把它关起来,那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占有,为满足一己私欲的占有!真正的爱应该给它自由,应该放飞它,给它空间,自由翱翔的空间!

6. 第五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形体,并非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含义: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形容、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作者表明客观地看待事物的态度。因为鸟会带给人联想,比如杜鹃让人想到杜宇、望帝,想到啼血、客愁,所以往往忽略这种鸟的本性,作者虽爱鸟,但却是一种冷静的爱,单纯的爱,并不赋予过多的牵强的感情色彩。

7. 最后一段说自从离开四川以后,再也看不到那些跳荡的鸟儿,听不到悦耳的鸟鸣了,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明确:对鸟类自由、活泼、俊俏的尽情赞美。深深的故土之念。

五、文章主旨

1. 梁实秋谈散文:

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

2. 在这篇散文里,体现了梁实秋怎样的性格特点?

本文描绘了鸟的各种生动的情态,并且由鸟及人,借物抒情,通过写鸟来写自己对那种自由自在、潇洒自信的美好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喜爱。 (本文主旨)

六、拓展延伸

1. 作家笔下的动物。

我们从来没有要求过猫做什么事。他吃的不只是溪鱼,睡的也不只是毛毯,我们的住处没有鼠,他无用武之地,顶多偶然见了蟑螂而惊叫追逐,菁清说这是他对我们的服务。我们吃饭的时候他常蹲在餐桌上,虎视眈眈,但是他不伸爪,顶多走近盘边闻闻。喂他几块鱼虾鸡鸭之类,他浅尝辄止。他从不偷嘴。他吃饱了,抹抹脸就睡,弯着腰睡,趴着睡,仰着睡,有时候爬到我们床上枕着我们的臂腿睡。他有二十六七磅重,压得人腿脚酸麻,我们外出,先把他安顿好,鱼一钵,水一盂,有时候给他盖一床被,或是搭一个篷。等我们回来,门锁一响,他已窜到门口相迎。这样,他便已给了我们很大的满足。

猫和人一样,有个性。白猫王子不是属于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那个类型。他好像有他的尊严。有时候我喊他过来,他看我一眼,等我喊过三数声之后才肯慢慢的踱过来,并不一跃而登膝头,而是卧在我身边伸手可抚摩到的地方。如果再加催促,他也有时移动身体更靠近我。大多时他是不理会我的呼唤的。他卧如弓,坐如钟,自得其乐,旁若无人。至少是和人保持距离。

梁实秋《白猫王子五岁》

2. 诗歌中鸟的形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

七、小结

1. 梁实秋的散文小品,大都是从一己的人生经验出发,取材平易,亲切如话。他学识丰富,思路宽广,旁征博引,收纵自如,能在一个平凡的题目下,抒发人生的感慨和况味,发人深省,引人思考;他天性幽默,文笔轻松,篇幅适中,简洁明微,让人读来感到亲切自然,并于文中获得真趣与愉悦。

2. 老师寄语:

人和世间万物都属于自然,地球是人和一切生灵的共同家园。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别忘了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护一切生灵。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生灵,地球才生机勃勃,地球才风情万种,才姿态万千!

八、达标检测

九、作业

观察我们本地的一些小鸟,写一写这些小鸟。

33、秋天的怀念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听课稿,分享秋天的怀念听课感受和记录

秋天的怀念评课稿第一篇:

一、说教材

课题: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S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十一册第12课。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及课后联系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牵肠挂肚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使沟通成为永远的不可能,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

《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教学目标: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操作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三是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3、情感目标:一是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二是要懂得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

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二、 教法学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

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 导读

教师先简介史铁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欢树》中怀念母亲的句子:

(幻灯片 《合欢树》片段)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让学生默读这段话,并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这一教学设计的思想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走进文本对史铁生的作品、对本文的主题有一个初步但印象深刻的感知。

从这一段话引伸到本文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

(板书:12 秋天的怀念)

(二)初读

检查学生的读书预习情况为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首先检查学生对文中四个生词的认读理解

(幻灯片 词语:(1) 瘫痪 整宿整宿

(2) 诀别 好好儿活),

再指名分段初读课文,最后教师进行全文的范读。在这里教师一开始就范读全文是想为后面文本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也为学生的朗读、理解做好一个方向指引。

(三)品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品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首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幻灯片 学法指导)

(1)我们要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大家从这三方面认真去思考,就能读懂。请同学们默读1、3、5节哪些是写母亲行动的?哪些是写母亲的话?哪些是写母亲的神色的?边读边做好记号,圈出重点的词、句。

(2)好好体会你所画的词、句的意思。边读边想,从画的词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明白母爱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这里教师顺势进行学习的引导过渡到后面的学习。

(幻灯片 学习引导)

母爱就是一个行动、一句话语、一个神色。概括地讲母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如果把母爱比做大海,那细节就是一滴水,一滴水汇成了大海,一堆细节聚成了母爱。

史铁生通过一个个细节描写了母爱,细节往往是不起眼。我们来好好品位细节,想想母爱究竟是什么?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本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谈感受,通过感知母爱是一个个细节这个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重要环节的学习,教师的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主体地位。

然后再让学生读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通过交流、讨论、对话等多种学习方法好好地品悟这些细节,如文中的挡、躲、扑、抓、笑、悄悄地等字词,来感受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是呵护、是担忧、是细心。从而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新课标指出阅读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是朴实的、真切的。如何让学生从真切的话语中感受到母爱,读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伟大母爱,这就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精当点拨,让学生目透纸背读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感情。这个过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 (细节)

母亲     我

怀 念

(四) 悟读

这一部分主要透过作者对最后一段中菊花的描写来领悟好好活的意义,明白生命的真谛。首先让学生明白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就是希望兄妹俩好好活。如何体会这个好好活是怎样的活?教师布置学习活动:

(幻灯片 学习活动)

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他俩去看菊花的这段话,结合平时学习、理解的方法来体会文中菊花描写所隐喻的话语,讨论究竟该怎么活才是好好活。

学生讨论、交流懂得好好活三个字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嘱托,又是作者对生命存在终极意义的探询思考,更是对我们所有活于世上之人的告戒。

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既有开放性又有创设性,由菊花可以想到人、想到精神、想到生命的价值意义,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其人生观是正确的就是可取的,并且是值得称赞的。就如新课标所所提出的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母亲   好 好 活! 我

 怀 念

(五) 回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的学习,对文本的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知,情感得到升华。

首先教师郑重的向学生推荐史铁生的几部作品

(幻灯片 作品)

史铁生作品 《我与地坛》《病隙随笔》《务虚笔记》

告诉学生当史铁生用笔在他那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时候,他终于好好活了用他的笔在书写着好好活。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探询,更是对好好活三个字的诠释。

接着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说出自己的理解:这秋天的怀念到底是怀念什么呢?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学生再次齐读课题

最后教师总结

从史铁生的身上我们受到了启发,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局限这辈子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灵。为此,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作为站着的活着的我们必须好好活!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是本着简练、直观、大方的原则来设计的。板书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其中母爱是通过细节来表现的,而怀念也更是在这些细节中一步步加深体现。第二层次好好活三个字是本文的精神主旨,无论是母爱还是怀念都是好好活的延伸这三个字也是作者要告诉世人,世人要向作者学习的一种宝贵的人生态度。同时这则板书也将本文学习的重点、难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一目了然,明白易懂。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母亲   好 好 活! 我

 怀 念

五、课后练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语文学习,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三项练习,力求让学生在说、读、写三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1、表达练习:结合你对史铁生的了解及今天你在课堂上的所学,把这篇课文讲述给你的父母听,一定要说说自己学后的感受。

2、写作练习:回顾母亲爱你的点点滴滴的细节写一篇习作,体裁不限但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阅读练习:在课余时间,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文章

秋天的怀念评课稿第二篇:

可以从若干个亮点中提取四个字来谈谈感受:

1.抓住一个情字,连动全课

这篇课文融入了浓浓的亲情,教学这篇课文,我们也必须带着真情。赵老师这节课,从头到尾始终扣住一个情字。她的教学设计也体现了这个思路,课堂设计分为五个步骤:1.自由朗读,感知情;2.走近文本,理解情;3.品读细节,体验情;4.沐浴菊花,深思情;5.升华心灵,表达情。情情相扣,把史铁生母亲的爱子之情、史铁生的感激之情充分地挖掘出来。难得可贵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也带着真情和深情,带着学生品读文本,将学生的感情也调动起来了。所以我感觉这是一堂用浓浓深情营造的魅力课堂,文本的情、教师的情和学生的情相互交织,融入了整个课堂,在情的渲染之下我们享受了这个过程。

2.落实一个导字,渐入佳境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我们教师怎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不断走进文本,深入探讨,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在备课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赵老师在这节课上以几个主问题贯穿全文,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而且这种导是顺势而导,步步深入,不露痕迹。赵老师的课堂中有两个细节留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当学生自由朗读文本之后,老师问:从这篇文章里,你读到了什么?当第三个学生说我觉得文中的史铁生太不幸了,赵老师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回答引出第二环节,即走进史铁生,画出能够体现作者当时身体和精神状况的语句,体会作者心情。也许学生谈读到什么可能还没有完全达到老师所预设的目标,譬如还应读出史铁生对母亲的歉疚、理解和感激,但老师并没有要求学生的回答面面俱到,而是顺着学生思路,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努力寻找教学的切入点,抓住学生认知的生长点,同化与顺应,建构一个有生命成长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赵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科学施教,而且这个环节的转换非常自然,不留痕迹,体现了教者的教学机智。再如后来品读母爱的时候,赵老师也处理得很巧妙,她问:六年之后作者才写下这篇文章,他写这篇文章又是怎样的生活态度?他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学生回答是因为母爱。老师就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研读课文,关注细节,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表现出这种情深意浓、真挚美好的母爱的。我觉得赵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导而不牵,非常自然,如行云流水,这是我们很多老师需要修炼的。

3.扣住一个品字,研读文本

很多老师上《秋天的怀念》,可能会上成一堂感谢母亲的班会课,缺少语文味。语文老师怎样上出语文课的味道,关键在于欣赏语言,研读文本。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我始终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认真研读文本,从文本出发,行走在语言的世界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和语言表达能力。赵老师的课堂教学智慧,就是通过无痕的课堂教学语言引起学生共鸣,启发学生思索,促使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比如,老师引导学生品读母爱的环节里,学生从若干个细节、若干个动词挖掘母爱,如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里的扑和抓;赶紧准备准备里的赶紧;听说北海的花开了,母亲总是这么说里的总是。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让我吃惊,有人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作品当中也不是没有这些表情达意的字和词,可是我们很多学生,甚或我们的一些老师都没有那么敏感的能够找到,而赵老师引导学生品读这些字词,去感受、感悟,从字里行间读出母爱。再如学生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感悟、品味、分析好后,赵老师以声传情,以音动心,用丰富多彩、发自肺腑的语言给学生更多的情感铺垫和熏陶,她这样品评:是的,母亲无声的离开,是想让儿子发泄心中的怒火;母亲无言的守候,是担心她儿子对生活绝望啊;母亲无语的相望,是强忍着自己内心的悲伤啊!这里,老师用三个排比句式富有情感地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感情的真挚,以情唤情,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在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使学生的情感在老师情感的感染之下进入作者的情境之中,和作品表达的情感相通。课堂是动态变化的,评价语言也应当是随机而发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唤起学生的情感,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才能让他们走进作品中,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

4.体现一个 放字,突出主体

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能不能放得开,首先取决于教者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我们有些老师一开始上课,就抛出一个很高深的问题,一下子就把学生愣住了,课堂很容易出现冷场。赵老师在这节课上设计的几个主问题,能让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回答。作为一堂课的开始,她问:从这篇文章里,你读到什么?学生能从若干个不同角度,深的浅的、高的低的,都可以回答。再到后面品读母爱环节,赵老师就提出了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研读课文,关注细节,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表现出这种情深意浓、真挚美好的母爱的?学生可以从关键词、想象画面、母亲的情感、作者的心理、句式标点、上下文结合等方面去阅读品悟。这种问题的开放性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在沐浴菊花,深思情环节里,老师问:面对这一丛蓬蓬勃勃的菊花,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在放松的状态里自由自在地学,畅所欲言地说,收获着母爱和生命的哲思。

赵老师的放还体现在学生的发言在老师巧妙地点拨中形成了发言群。当有一个学生发言说:第二节的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此时最悲痛不是作者本人了,而是在他背后默默伤心的母亲,母亲伤心的不是儿子的瘫痪,而是儿子对生活消极的态度,所以更加体现了母亲的难过以及对儿子的爱。老师评价:分析得有深度。有没有谁再对这个问题作补充?此时,其他学生立刻补充,一个学生说:这里还有两个悄悄地和一个偷偷地,这就写出了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她周到细心,尽可能的不去打扰儿子,想让儿子自己平静下来。第二个学生说悄悄地躲出去是无声的离开,突出了母亲的小心谨慎,怕自己的存在增添儿子的痛苦。体现了她对儿子的理解。第三个学生补充说,一个躲字写出了母亲的小心翼翼,她不想让儿子看到自己难过,她不想让儿子因为看到自己而更加地感到心痛和绝望,她又不放心儿子一个人在家呆着,所以她只能躲起来,悄悄关注着儿子,可以看出母亲是细心的。此类学生发言群在课堂上时时出现,使问题的讨论更加全面深入。

34、春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听课稿,分享春听课感受和记录

春评课稿第一篇:

《春》评课稿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在教学设想中李老师,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

在教学设想中,李老师抓住了本文的妙词、佳句、锦段来分析美文。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多。如:涨、散、藏、和、晕等。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处之多。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下面是我的一些小小见意。

(一)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个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

(二)、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调整、细化则更好,学生所得则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活动效果更好。

(三)、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学流程有点涩。不够顺畅。(四)、课堂沉闷,缺少活力,及对学生情绪的激活和调动。压制了学生的积极的情感

春评课稿第二篇:

《春》评课稿

何所为一堂好的课堂,我以为好的语文课就是能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得,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能让学生感到有所收获,如果能够达到这一点,我觉得也就达到了目标。

  今天,聆听了李老师的《春》后,我感到受益匪浅。下面简单说说我听完这节课后的感受。

1、教师教态自然,基本功扎实,整个课的过程流畅自然,这所有的一切体现了执教者对课堂的把握能力。

2、师生沟通自然、亲切。

我们说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师生间思想的融合、智慧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汇。李老师不论是提问还是对学生的评价都是很自然地和学生沟通、对话,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自己(其实关注就是欣赏)。比如学生在顷情诵读时,唐老师总是很亲切的给与引导:你觉得这句该怎么读呢?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达到很好的教学助长的效果。这就是有效的沟通,自然的沟通。

3、课堂气氛动静结合,寓教于乐

在整节课中,李老师的表情没有任何做作与装饰,为教学活动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理解,更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升华。除此之外本堂课上李老师还做到了让,使学生在快乐中度过了这堂课,并有所收获和感悟。整堂课下来,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可以说,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是愉快的。愉快的学习心境在45分钟内持久保持着。学生那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整堂课上,能够持续地保持着,并和教师不断激起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动静结合,寓教于乐,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学生和老师都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对《春》一文的感悟更是有了新的认识。

4、整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步步设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步步设疑是学生思考的台阶,学生通过自身的朗读和自我的思考,渐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5、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品读课文,以读解疑,以读会义,以读悟情。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经越来越注重朗读,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或是为了朗读而朗读,或是朗读走过场,或是只注重朗读的技巧的指导等,这样的朗读教学使起不到任何的作用的。而真正的朗读教学是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而在李老师的这堂课中,她做到了,她首先以自己范读的方式将引领同学们走进了一个生机勃勃、春回大地的春的世界,接下来又以自读的方式让同学对课文进一步的进行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李老师进行了让学生自己品读、赏析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并在此环节中加入了对比朗读的方式,不仅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此外也使学生们在同学与同学上朗读的差异上碰撞出了知识的火花,使学生进而领悟作品的情感,使某种体验和感知更加的深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6、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在这篇课文中可感可学实在是很多,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有限,只能择其精要感悟。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让学生学会感动,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情感。本文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上所指出的六点使我个人对本堂课的亮点的看法,如果说本堂课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地方,可能就是课堂中问题的设置不是态明了,学生在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些迷茫,如大家看了这三个字,能感受到什么?当老师问道这个题目时,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因为学生当时对这个题目不是很明白,所以才导致这样情景的出现。所以建议在备课过程中关于问题设计方面要多花些时间,让题目更明确、更完整、更系统。

除此之外就是在让学生朗读课文中,李老师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自己有感情的去朗读,一个学生朗读好,另外的学生来读这样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自己的理解有所尊重,达到了学生对课文的多元化理解,但是在此环节上也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所以导致在最后并没有完成计划中的内容,这里建议李老师在几个学生朗读好的基础上,找出他们的不足并加以指导或范读,这样就会让学生很快的对文章的情感把握住。  

总之,本堂课无论在从教材处理、教学设计,还是学生学习的效果来说,这节课都不失为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但是也许是因为学生在整堂课上表现的太活跃了,所以在时间把握上不是态好,但这并不影响整堂课的效果。

35、哺乳动物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哺乳动物听课稿,分享哺乳动物听课感受和记录

哺乳动物评课稿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明确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对兔、狼牙齿种类的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相适应、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兔狼牙齿的比较。

难点:引导学生明确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相适应、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形态各异,水、陆、空三种环境的哺乳动物的图片情境。请学生辨识这些动物,讨论这些动物是否都属于哺乳动物?并说出理由。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评价】教师评价并补充。

【设计意图】识别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差别很大的哺乳动物,初步讨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探究新知,合作升华

任务一:体表特点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体表被毛,但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动物体表的毛还是不同的。

展示生活在非洲等热带地区的河马和生活在北美北部的灰狼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动物及其生存环境。

思考:河马和灰狼分别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为什么河马几乎无毛发,而灰狼在寒冷的冬季有厚厚的体毛到夏天则变薄?哺乳动物的体毛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小组讨论等,能更深入地理解并认同哺乳动物体表被毛这一特征,更重要的是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的生物学观点。

【评价】生生、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比较不同环境中的哺乳动物皮毛不同,理解哺乳动物体表被毛的主要作用是保温,体毛的长短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任务二:生殖方式:

过渡:除了体表被毛这一外在特征之外,哺乳动物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

学生自学课本,P42第二段,思考:和其他类群的动物相比,为什么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师补充考拉、袋鼠等有袋目的哺乳动物,加深学生对哺乳动物哺乳这一重要特征的理解。

为什么说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胚胎在雌性体内发育,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师展示鸭嘴兽图片,解析它是卵生,但是用乳汁哺育后代,属于原始的哺乳动物。

【评价】复习初二知识,进行知识性评价。

【设计意图】和其他类群的动物相比,突出哺乳动物胎生、哺乳可提高后代成活率的优越性。

任务三:牙齿特点

与其他类群的动物相比,哺乳动物可以用牙齿撕咬、切断和咀嚼食物。它们的牙齿有什么特点呢?

请学生观看视频,比较兔、狼的牙齿,思考教材上的讨论问题。

通过此活动,学生会发现哺乳动物的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拓展:请同学互相看一下同桌的门齿、犬齿和臼齿,想一想门齿、犬齿和臼齿各自有什么作用。

学生:门齿啃咬或切断食物,臼齿主要是磨碎食物,犬齿主要是撕裂肉食。牙齿的分化使得哺乳动物能更好地摄取和消化食物。

教师:上述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评价】通过观看视频,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生生评价。

【设计意图】对比草食哺乳动物和肉食哺乳动物牙齿分化的不同,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任务四: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提供捕食者猎豹,被捕食者斑马、老虎捕食鸡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哺乳动物灵敏的动作。

请学生思考:哺乳动物是靠哪个系统对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作出反应的?

学生会想到是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教师总结: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此外哺乳动物的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都很发达。

【评价】教师评价并总结

【设计意图】观察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灵敏的动作,体会哺乳动物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归纳总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拓展:为什么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类群?(提示:从哺乳动物主要特征考虑,以及生理功能考虑)

生生讨论并回答,教师点拨总结。

【评价】小组互评

【设计意图】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确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抓住要点,会灵活运用到实际题目中。

课堂小结: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感受。教师最后进行知识性总结。

板书设计 :

【评价】利用概念图的形式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总结性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概念图让学生明确本节的知识点,形成知识框架。

36、鱼评课稿

特点 生理功能

背部呈深灰黑色,腹面为白色 不易被敌人发现,具保护作用,是一种保护色

身体呈梭形 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覆盖鳞片,并分泌黏液 保护和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分偶鳍和奇鳍两类,共7个鳍 运动器官

数量(片) 生理功能

2 保持鱼体平衡,转换方向的作用

2 保持鱼体平衡,辅助升降的作用

1 保持鱼体平衡

1 协调其它各鳍,起平衡作用

1 产生前进的动力,控制运动方向

2(条) 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的作用

(3)鱼的呼吸过程:水(含氧气)口鳃鳃丝,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毛细血管里的二氧化碳渗出毛细血管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完成呼吸。

例题:对鲫鱼侧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侧线与神经相连

B.侧线在鲫鱼身体两侧都有

C.侧线能减少水的阻力

D.侧线能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练习:鱼能在不同的水层间游泳或停留,主要依靠哪个器官( D )

A.口腔  B.鳃  C.鳍   D.鳔

变式练习:下列鱼的生活习性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生活在水中 B.鱼的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

C.都有洄流 D.鲫鱼最适合的生长温度是15℃-30℃

问题3、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有那些?

鱼儿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大多成流线型,体表大多覆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例题:鱼在水中不停地用口吞水,由鳃孔排水,这是鱼在进行( C )

A.取食 B.饮水 C.呼吸 D.排泄

练习:鱼鳞片上的粘液的作用 ( A  )

A.保护身体,减少阻力   B.保护身体,感知水流

C.测定方向,减少阻力   D.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变式练习:下列是鲫鱼的外部形态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鲫鱼在水中游泳时靠〔 ⑤ 〕 胸鳍 和〔 ⑥ 〕 腹鳍 维持身体平衡。靠〔 ③ 〕 尾鳍 掌握前进的方向。靠 尾部和躯干部左右摆动 提供前进的动力。

2.鲫鱼是高度近视眼,它在水中依靠〔 ⑦ 〕 侧线 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鲫鱼在水中游泳时口和鳃盖后缘在不停的张合,这是鱼在 呼吸 ,它的呼吸器官是 鳃 ,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是 鳃丝 ,其内密布大量的 毛细血管 ,所以适于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

问题4、鱼类和人类有何关系?

鱼类养殖为千百万人提供职业; 鱼类为人类提供富含蛋白质的实物; 鱼融入文化之中(年华、成语等)。

例题:挑选新鲜鱼的办法是( A )

A腮丝颜色鲜红的 B体表湿润的 C鳞片完整的 D体表无伤的

六、本课小结

1、鱼的种类;

2、鱼的主要特征;

3、鱼与人类关系。

七、课后作业

完成《课时掌控》练习P7-P8。

37、工业评课稿

工业中心 基地特色 形成

大连,沈阳,鞍山,辽阳

钢铁,机械,化工,石化 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特别是陆地交通,

【课堂构建】:

1、工业生产包括______以及对原材料进行_____, __ ___、______。

2、现代工业重要性为社会经济各部门提供________和设备、原材料 和________等生产必需的___________。

3、我国工业发展现状:①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_________,门类齐全,基础________,规模庞大。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________,产量处于世界首位的工业门 、 、 、 、 。改革开放后,形成了 、 、 、 等工业基地。

4、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______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____地区工业中心较多;____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_______。

【课堂检测】

1、下列产品不是来源于我国工业的是(  )

A.煤炭 B.羊毛 C.轮胎 D.服装

2、下列关于我国工业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旧中国工业十分落后,不能生产任何产品

B.旧中国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地只在长江沿线有一些工业

C.我国目前已拥有联合国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 D.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

3、读下图,完成1~3题。

1、图中分布着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中的(  )

A.辽中南工业基地 B.沪宁杭工业基地

C.京津唐工业基地 D.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2、该工业基地得以发展的基础是具有丰富的(  )

A.水力资源 B.铝、铜等有色金属资源

C.森林资源 D.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

3、作为一个传统的老工业区,今后工业发展的方向是(  )

A.大力开发资源 B.继续发展重工业

C.破产保护 D.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教学反思】

38、民族地理评课稿

八年级地理上册民族听课稿,分享民族听课感受和记录

民族评课稿:

《第三节 民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运用资料,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

②运用我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征。

③运用资料了解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

④通过资料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

⑤理解我国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运用资料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运用我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理解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团结统一的正确观点。

②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民族分布图,学会阅读专题地图的步骤和方法;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同时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欣赏歌曲:请大家先欣赏歌曲《爱我中华》

承转过渡:从《爱我中华》的MV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有着56个民族,宛如一个民族百花园。这些民族的构成如何呢?

读书回答:请同学们读教材P15第二自然段和老师提供的资料(见附件1),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人口占全国的比例是多少?另外的55个民族为何被称为少数民族?

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汉族有1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91.5%。另外55个民族人口数总和仅占全国的8.5%,所以被称为少数民族。

2.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也不尽相同,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哪个民族?

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壮族有1692.6万人。

3.还有哪些人口比较多的少数民族呢?

满族:1038.8万人,维吾尔族:1006.9万人,苗族:942.6万人,彝族:871.4万人,土家族:835.4万人,藏族:628.2万人,蒙古族:598.2万人。这些都是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

4.有些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较少,你知道人口在一万人以下的有哪些吗?

鄂伦春族:8659人,独龙族:6930人,赫哲族:5354人,高山族:4009人,珞巴族:3682人,塔塔尔族:3556人。显而易见塔塔尔族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少的少数民族。同学们可以与自己所在的学校的人数做一下比较。

承转过渡:我国这56个民族,有人口上亿的大民族,也有几千人的少数民族,但却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在这方面我国有相关的民族政策。

政策解读:我国的民族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根据这一原则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对民族平等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1.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

2.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

3.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承转过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各个民族还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些活动来领略这民族文化百花园的绚丽多彩。

看图竞猜:请同学们猜一猜以下音乐舞蹈是哪个民族的?

长鼓舞──朝鲜族、锅庄舞──藏族、弹奏马头琴──蒙古族、弹奏冬不拉──哈萨克族

判断连线:请大家再做一做教材P17活动2,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看谁做得又快又正确!

a──傣族──泼水节、b──藏族──雪顿节、c──回族──开斋节、d──蒙古族──那达慕节e──高山族──丰收节、f──汉族──元宵节

对照链接:阅读教材P16的阅读材料《我国的民族语言》,再观察图1.17中的几种民族的文字。请同学们链接我国的人民币,看看上面是哪几个少数民族的文字?

有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和壮族的文字。

视频拓展:我国各少数民族在服饰上也各具特色,下面我们就来观看一段民族服饰的视频,然后回答问题。略

承转过渡:各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这方面我国也有相应的民族政策。

政策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重要会议,都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民族语言文字的文件或语言翻译。中国人民币主币除使用汉字之外,还使用了蒙古、藏、维吾尔、壮四种少数民族文字。总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政务、货币流通、教育、传媒、电信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对少数民族服饰、饮食、居住、婚姻、节庆、礼仪、丧葬等风俗习惯,国家给予了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如:为了保障一些少数民族饮食清真食品的习惯,北京、江苏、新疆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广州、昆明、成都等多个中心城市,都有专门立法保障清真食品的供应和管理,其他地方在综合性的法规中也对清真食品的管理进行了规范。

看图承启:正是有着这些民族政策的指引,我们国家的各个民族才能在祖国这个大花园里如花朵般地绚丽开放。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是不是形象地展现出了我们民族百花园的美丽,同时还生动地反映出了什么?

我国各民族在祖国的分布。

读图探究:但是研究民族的分布我们还得用专业的专题地图。

请同学们看图得出汉族的分布特点。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先不着急作答,先请同学们思考阅读这种专题地图步骤和方法。

归纳起来主要是四步:1.读图名:弄清这张地图展示的是哪一方面的专题内容,是否与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应。2.读图例:明确各种图例符号代表的是什么。找到并记住想要解决的问题所涉及的图例符号的特征。3.读内容:带着问题,观察主图,读取相关内容。4.得结论:根据问题,把读取的内容进行整合,概括得出结论。

下面再来具体解决我们的问题──读图得出汉族的分布特点。

1.图名是中国民族分布图,与我们的问题相对应。2.在图例中找到了汉族,是用黄颜色表示的。3.在主图中可见黄色表示的汉族分布得很广,但主要偏中部和东部。4.由此得出结论:我国的汉族分布广泛,主要在中、东部地区。

读分布图的方法和步骤大致如此,但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还要灵活应用。

请同学们在图上标出云南、青海、黑龙江等省区,看看它们主要有哪些民族?

这些省区除汉族外,云南省还有很多民族,如:傣族、哈尼族、苗族、白族、彝族等,云南省是我国拥有民族数最多的省区;青海省还有藏族、蒙古族和回族等;黑龙江省还有朝鲜族、满族等。

请同学们在图上标出我国的五个民族自治区,对照图例说出其主要分布着哪些少数民族?略

由上述两题,并读图概括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课堂调查:请问班里的同学中有哪些是少数民族?分别是哪个民族?

每次讲到这里老师都会在班里的同学中进行民族构成的调查,近些年发现两个现象,一就是同学中的民族种类变多了,过去一般有2、3种,现在多到5、6种;第二个现象是我们是在北方,过去班里同学的民族构成主要是汉族、还有回族或者满族,甚至还有朝鲜族或者蒙古族,而这些民族也都是世居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但是近年来还会有土家族、白族等南方的少数民族的同学和我们同处一班。

这些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又说明了什么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因为学习或工作的需要,祖国各地的人口之间相互迁移,于是造成了上述现象的出现。

说明我国民族的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即就某地而言会有多种民族交错杂居在一起,但就一个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而言,还是在其世居地相对集中分布。

承转过渡:面对我国民族的这一特点,我们国家也有一些相关的政策

政策解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指的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各民族的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中国各民族既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又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展所长。

承转过渡:在国家民族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各民族互助团结,共同发展,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个民族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边疆安定、国家统一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资料展示:请同学们阅读资料,并概括其展示了我国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的发展,以及对祖国的贡献?

以上资料表明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对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有促进作用。

该资料表明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从某种程度上为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做出了贡献。

资料:国家重视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1.自2002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投入保护经费3.86亿元,约1/4用于民族地区。

2.国务院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28项中,少数民族的有367项,占35.7%。55个少数民族都有项目列入。

3.国家公布的三批共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少数民族有393名,占26.4%。

4.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该资料表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得到保护,使得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为祖国文化事业百花齐放做出贡献。

总之,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因为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发展历史不同等原因,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在国家正确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各民族地区得以蓬勃地发展,同时也为祖国的统一稳定、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歌谣总结:最后我们用一段歌谣来总结今天的课程:

中华民族五十六,汉族人多遥领先

少数民族五十五,壮族塔塔尔两端

汉族侧重中东部,遍及全国很广泛

少数民族集边陲,西南西北和东北

各族散居也聚居,平等团结力量伟

课后拓展:1.请班里少数民族的同学准备介绍自己的祖籍地,包括民俗风情和近年来的变化。其他同学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民族来准备,请大家做成宣传报的形式,在班里展出。

2.请同学们调查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选择一种,也做成宣传报在班里展示。

(注:课后拓展的任务二选一)

附件1:2010年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分民族构成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汉族人口1220844520人,其中男性625032848人,女性595811672人。其余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据如下:

壮 族:16926381人,占比1.2700%

回 族:10586087人,占比0.7943%

满 族:10387958人,占比0.7794%

维吾尔族:10069346人,占比0.7555%

苗 族:9426007人,占比0.7072%

彝 族:8714393人,占比0.6538%

土家族:8353912人,占比0.6268%

藏 族:6282187人,占比0.4713%

蒙 古 族:5981840人,占比0.4488%

侗 族:2879974人,占比0.2161%

布依族:2870034人,占比0.2153%

瑶 族:2796003人,占比0.2098%

白 族:1933510人,占比0.1451%

朝鲜族:1830929人,占比0.1374%

哈尼族:1660932人,占比0.1246%

黎 族:1463064人,占比0.1098%

哈萨克族:1462588人,占比0.1097%

傣 族:1261311人,占比0.0946%

畲 族:708651人,占比0.0532%

傈僳族:702839人,占比0.0527%

东乡族:621500人,占比0.0466%

仡佬族:550746人,占比0.0413%

拉祜族:485966人,占比0.0365%

佤 族:429709人,占比0.0322%

水 族:411847人,占比0.0309%

纳西族:326295人,占比0.0245%

羌 族:309576人,占比0.0232%

土 族:289565人,占比0.0217%

仫佬族:216257人,占比0.0162%

锡伯族:190481人,占比0.0143%

柯尔克孜族:186708人,占比0.0140%

景颇族:147828人,占比0.0111%

达斡尔族:131992人,占比0.0099%

撒拉族:130607人,占比0.0098%

布朗族:119639人,占比0.0090%

毛南族:101192人,占比0.0076%

塔吉克族:51069人,占比0.0038%

普米族:42861人,占比0.0032%

阿昌族:39555人,占比0.0030%

怒族:37523人,占比0.0028%

鄂温克族:30875人,占比0.0023%

京 族:28199人,占比0.0021%

基诺族:23143人,占比0.0017%

德昂族:20556人,占比0.0015%

保安族:20074人,占比0.0015%

俄罗斯族:15393人,占比0.0012%

裕固族:14378人,占比0.0011%

乌孜别克族:10569人,占比0.0008%

门巴族:10561人,占比0.0008%

鄂伦春族:8659人,占比0.0006%

独龙族:6930人,占比0.0005%

赫哲族:5354人,占比0.0004%

高山族:4009人,占比0.0003%

珞巴族:3682人,占比0.0003%

塔塔尔族:3556人,占比0.0003%

外国人加入中国籍:1448人,占比0.0001%

其他未识别的民族:640101人,占比0.0480%

39、分式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分式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分式》的第一小节内容,主要内容是:分式的概念、分是有意义的条件和分时的值为零的条件。是本章后面内容:分式的性质和运算的基础,同时也是九年级下册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基础。要学好本节内容,必须要以分数和整式为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式的概念

2、理解整式和分式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并掌握判断分式是否有意义条件和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想象、合作探究、类比的教学活动,总结出分式的概念和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合作探究的魅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团队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1、分式的概念以及分式和整式的区别

2、分式是否有意义条件

【教学难点】分式是否有意义的条件和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复习引入(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1)长方形的面积为10 cm2 ,长为7 cm,宽应为 cm;

(2)长方形的面积是S,长为a, 宽应为

(3)圆的周长为10,圆的直径为

(4)把体积为Vcm3的水倒入底面积为33cm2 的圆柱形容器中,水面高度为 cm;

(5)把体积为V的水倒入底面积为S的圆柱形容器中,水面高度为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习题的答案,通过比较

得出分式的概念以及整式和分式的区别,考察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分析归纳能力

环节二: 冥思苦想,恍然大悟

冥思苦想: 分式的分母能为零吗?分式的分子能为零吗?(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教师指导)

恍然大悟:学生得出结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0;分式的分子是可以为零的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对数学思想的探究能力,让他们体会团队合作的魅力,自己总结出结论来提高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环节三: 例题讲解(师生合作完成)

(1)当x 时,分式 有意义;

(2)当x 时,分式 有意义;

(3)当b 时,分式 有意义;

(4)当x、y满足关系 时,分式 有意义.

【设计意图】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可以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环节四:小试牛刀

练习: 1.列式表示下列各量:

(1)某村有n个人,耕地40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为 公顷;

(2)△ABC的面积为S,BC边长为a,高AD为

(3)一辆汽车行驶a千米用b小时,它的平均车速为 千米/小时;一列火车行驶a千米比这辆汽车 少用1小时,它的平均车速为 千米/小时.

2、下列分式中的字母满足什么条件时分式有意义?

(1) (2) (3) (4)

【设计意图】 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达到检测和巩固的作用

环节五: 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想一想:当X为何值时,分式 的值为零?

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

当A=0且B0时 的值为零

环节六: 课堂小结

1、分式的定义

2、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3、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设计意图】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掌握预习和复习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板书设计:

分 式

一、分式的定义:

二、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三、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40、乘法公式评课稿

a b a2-b2 最后结果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个别学生口述结果。(多媒体出示结果)

辨一辨: 辨别下列两个多项式相乘,那些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多媒体出示)

(1) (2)

(3) (4)

(5)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个别学生口述结果。(多媒体出示结果)

反思:※ 怎样判断两个多项式相乘能否使用平方差公式?

※ 怎样寻找公式中的a和b?

学生总结交流,个别学生口述。

(设计意图:利用问题1.2.让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公式,分清结构,找准a、b,学会公式的应用,有效地进行难点突破。)

做一做: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多媒体出示)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4)(-1-2a)(-1+2a)

学生活动:独立练习,个别同学上台板演。

(设计意图:通过这组练习题,逐渐加深题目难度,让学生能够熟练利用公式计算,从而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换元、整体代换的思想方法,通过思考解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编一编:小游戏

每位同学各编一题。要求:(1)能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运算;(2)算式中的各项可以是数或字母,也可以是单项式;(3)所列算式自己要会做;(4)由同位做完后,进行批阅。

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参与,帮助部分同学,同时反馈同学们的做题情况,及时评价。活动完成后选出比较优秀的作品与同学们共享。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再次深化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维拓展: 解决开头引入问题:

(1)1001999

教师提出问题:它能运用平方差公式吗?怎样转化出a和b?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根据做题情况可适当讨论。个别同学板演。

(2)492-482

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算式能运用平方差公式吗?怎样运用平方差公式呢?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个别学生口述结果。(多媒体出示结果)

教师根据情况加以引导:我们能否逆向运用平方差公式呢?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练习,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进一步深化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同时达到前后呼应,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活动四】反思总结,巩固新知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能给自己和同学一个客观的评价吗?

学生活动:认真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及数学思想方法并对自己和同学

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这儿采取的是每个学生自己小结,把教师单人做小结变成了课堂上人人做小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由于人人都要做小结,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主动性加强。)

【活动五】课外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4页习题15.3第1题

2.选做题:计算:

(1) (2)

(3) (4)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处理有较大的弹性,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板书设计:

平方差公式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a+b)(a-b)=a2-b2 (a相同,b相反。)

a,b可以是数或字母,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设计说明: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在教学设计时,以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学生活动为主,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辅助手段,突出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语言叙述、推导验证、几何解释、应用巩固等活动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学知识的特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我紧紧抓住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突破一个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注意符号问题;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深刻理解这节课的关键:识别完全相同的项a和互为相反数的项b;精心选择练习题,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公式能力,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41、富贵不能淫评课稿

解释下列语段中的之字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拓展延伸

富贵不能淫孟子的论点与大丈夫能屈能伸你更赞同哪个? PPT16

这两个观点并不对立。 孟子是说在这种些情况下能够洁身自好,不改自己初衷。你不能把大丈夫能屈能伸当做是妥协,这是一种隐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不是畏惧而成奴仆,正是不屈于强权,所以才隐忍下来积蓄实力。

【附:板书设计】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教学反思

自我满意之处:

1-学法指导具体有效。识记作家的方法(名、时、地、代、评),读文言文的方法(读出节奏,读出语气)

2.课堂有生成。学生提出了不会翻译的句子,不理解的词(淫 媳)

3、教学目标确定的具体明确,符合学情,容易实现,也基本实现了。并且一开始就交代展示目标。

4.重视学生思维培养。让学生辩证地理解威武不能屈与大丈夫能曲能直的关系。肯定学生从孟子举例妾妇之道中得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的结论。

5、以学生为本,落实了学生的学。疏通文意主要靠学生完成。讨论问题也是留足充裕的时间,思考交流表述。

遗憾之处:

1、前松后紧,自我检测和练习环节没完成。

2.背诵目标没落实到位。

3.使动用法没重点落实。

富贵不能淫评课稿地二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读文本,识记重点字词,背诵精彩片段。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文章观点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大致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

理解并恰当运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白杨礼赞》,茅盾说:白杨树,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呢?(学生回答) 每个人心中都有大丈夫的定义,在孟子的眼里什么是大丈夫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富贵不能淫》。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学生个读

公孙衍(yǎn ) 丈夫之冠(ɡun)

妾妇之道(qi ) 不能淫(yn)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三、读懂大意

1、小组合作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疑难问题小组代表提出。

2、课堂讨论

3、及时巩固

通假字:女

词类活用:冠,淫,移,屈

古今异义:安居,熄,正,命

翻译句子: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读出理解

1、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的?这两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呢?

背景介绍战国纵横家(出示ppt),公张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判断善恶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在迎合君主的喜好,极端个人主义。妾妇之道。

3、孟子首先对景春的观点进行了反驳,接着正面提出了何谓大丈夫的标准。孟子提出的大丈夫标准的内容是什么?

4、古往今来,你认为哪些人算的上是大丈夫?

五、读出感悟

1、在你的心中大丈夫的标准是否有新的认识?并谈谈其的现实意义。

结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谈。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你们对什么样的人是大丈夫有了新的认识。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

七、作业布置

《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课外阅读《孟子》并积累名言警句。

42、苏州园林评课稿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弄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2.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罗曼罗兰说: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继续来品味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

2.检查上节课后练习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见教学要点

三、自主学习

(一)自学导纲

1、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明确:作比较。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是不讲究对称

2、第4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往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 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3、本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 师生共同完成导纲

四、合作探究

(一)本文的语言准确、周密。读下列句子,注意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明确:很少表示池沼或河道边沿砌齐整石岸的极少,但不是没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明确: 几乎表示不是全部,但已接近全部。准确地说明了在园林适当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在增加园林层次上的作用。

3.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明确: 大多 表明苏州园林多数门窗阑干漆广漆,但不是全部漆广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五、拓展延伸: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创造人与周围环境的谐调美,是怎样刻意追求自然之趣的?结合课文中的例子说说你的感受。

明确:1、突出自然之景地位;2、增添或仿造自然之景;3、人造景点力求自然之趣。

个人感受:各抒己见,只要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思想即可。

六、课堂小结:本文介绍苏州园林,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也适当穿插运用了描写和议论的方法;语言准确、周密,前后呼应,简练生动,耐人寻味。

七、达标检测 练习册

附: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①分类别

说明 ②作比较 语言 简炼生动

③引用

方法 ④举例子 特点 耐人寻味

⑤列数字

教学反思:(优点、不足、改进设想)

43、野望评课稿

导入:

背景介绍:

点名时间、地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萧瑟恬静的景色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孤独抑郁的心情

44、三峡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听课稿,分享三峡听课感受和记录

三峡评课稿第一篇:

《三峡》评课稿

郦道元的《三峡》这篇散文,富有诗情画意,布局自然,思路清晰,摇曳多姿,融情于景,的确是一篇美文。封潇老师就以美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悟,悟中学。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读得多,说得多,老师适当的点拨,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封潇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这些亮点:

一、反复朗读,感受美景

在诵读课文,感受美景这个授课环节,教师授以诵读方法指导,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和感情。通过学生听教师范读,学生展示朗读,教师引导再读、全班齐读的形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构思精巧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共四部分,识文、寻景、绘景、写作收获,教师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赏析和品味。

三、品味语言,赏析美景

寻景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教师请学生从文章中寻找三峡的美景,由峡字引入,峡即两山夹水,奇妙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美景即山和水,然后利用我从文中的

话看到了 景的句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寻找美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抓住句中关键词分析山水特点,指导学生朗读,并解决重点字词的意思,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突出对话式的教学特色。

教学建议:

1、根据学情,合作交流,理解文意这一环节不可忽视。初一学生应学会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圈点批注,补充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班内提出,然后学生讨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学生读懂了文言文,理解了基本内容,才能进行分析文章内容。可是公开课上由于时间的问题,如何处理还字词和文意的理解还真是有些困惑!

2、在品味语言,赏析美景,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风景、语言三个方面来追踪美点,重点探究三方面的问题:(1)、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什么方法来写。(2)、写水时怎样安排四个季节的顺序,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顺序?(3)、写三峡四季景色中有许多精彩的词语,你能找出这些具体的词语,以此来赏析各个季节的美景吗?学生通过这个环节对本节课的学习有系统、完整、深刻的印象。并且体会到作者在本文的多种写作技巧,更接近了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鉴赏和审美。

3、在初读课文的环节中,学生对同学的朗读进行了评价,因为是初读,所以更应该侧重于对字音、断句、节奏的把握方面。而在听了教师范读以后,可以侧重于对情感的指导。所以教师的配乐范读这一环节是不是应该放在理解文意之后,或者放在品味语言、赏析美景之后。这样以来学生的朗读才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

三峡评课稿第二篇:

《三峡》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揣摩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

4.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

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人。地理学家、散文家。著有《水经注》。《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3.读准下列加点字:

郦道元   阙处 重峦叠嶂 

曦月 襄陵   沿溯

乘奔御风 绝 献    素湍绿潭

飞漱 属引  

三、合作交流:

1.学生自读课文,全班交流: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多读。

明确:导朗指读:读出节奏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沿/溯/阻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3.合作解决相关内容: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自: (2)略无:阙:

(3) 嶂(zhng): (4)自非:自:非

(5)亭午:夜分: (6)曦(xī):

(7)襄(xiāng) 陵, (8)沿:溯(s):

(9)或:王命:宣: (10) 朝:

(11)江陵: (12)虽:奔:御:

(13)不以:疾: (14)素湍:素:绿潭:

(15)回清倒影: (16)绝巘(yǎn):绝:巘

(17)悬泉:飞漱:漱 (18)清荣峻茂: 

(19) 良: (20) 晴初:霜旦:

(21)属引:属(zhǔ):引:凄异:(22)哀转久绝:绝:

(23)沾: (24) 三声:

(25) 裳(chng):

(2)句子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四、点拨探究: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试找出相关的语句)

第一层(从开头至不见曦月)写三峡两岸的山

第二层(从至于夏水襄陵至不以疾也)写三峡的夏水

第三层(从春冬之时至良多趣味)写三峡的春冬景色

第四层(从每至晴初霜旦至文末)写三峡的秋天景象

五、归纳反馈:

学生放声朗读,体会作者情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复习课文:字词检查、重点句子翻译

二、自主学习:

文中描写了三峡的山、夏水、春冬景色、秋天景象,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三、合作交流:

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小组交流,每组选一代表展示)

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点拨探究:

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

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有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五、归纳反馈:

1.写作特点:

动静结合

全文:山静,文气平静舒缓

夏水动,文气激烈紧张

春冬景色静中微动,文气轻松晓畅

萧瑟之秋凄清、悲凉

从部分看:第三层

动 素湍、回清

静 绿潭、倒影

静 多生怪柏

动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互文两个(三个)语句内容相互揉杂,彼此隐含,理解时,要上下文应并成一句。

如:重岩叠嶂重叠岩嶂

隐天蔽日隐蔽天日

林寒涧肃林涧寒肃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

3.并提:

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绿潭倒影

4.完成作业:《同步练习》

45、藤野先生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藤野先生听课稿,分享藤野先生听课感受和记录

藤野先生评课稿:

说说《藤野先生》这堂课,作为一篇几代人都学过的文章,自然是经典中的经典。刘老师把这堂课要解决的问题定位在对藤野先生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上,无疑是很准确的。总结而言,刘老师这堂课有很多的地方可圈可点:如表现出比较高的整体素质,语言清晰,举止得体,教学思路很清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板书,现在很多教师的板书真的需要提高。据我平时的观察,有的要么字如螃蟹满地爬,有人要么字如蝼蚁看不清,有的要么板面如蓬草随风飘,等等,不一而足。试想一想,作为学生,每天要面对一堆没有欣赏价值的板书,情何以堪?刘老师的板书非常好。从板面上讲,整个板面分三部分: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的内容放在黑板的中间,两边为各类旁逸知识点的讲解。这完全符合教师板书的要求,值得大家学习。从书写方面讲,虽然谈不上苍劲有力,但也质朴大方,有板有眼,作为一个女老师,能写出这样的字,不容易!

接着讲一讲存在的问题,这里只是针对本堂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与思考,同时探讨一下,如何提升普通班学生思考能力的问题。

下面具体谈。本堂课分为三个大环节:导入背影介绍扫清字词分析人物形象总结。

1.导入:存在的问题是,显得平淡,至少是作为公开课是如此。导入语的设计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刘老师采用的是回顾旧知识的办法,这种办法也是可行的,也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尤其是理科的老师喜欢采用,它起到巩固旧知识,链接新知识的作用。当然,如果刘老师设计一个与本课的重点人物形象分析有关的,比较生活化的,(这里要注意面对是普通班的学生)的导入语,语言尽量生动一些。我想可能会更好一些,会有更多的学生有反应。一般而言,上课一开始要把整个课堂的气氛搞起来,不能一开始就比较低沉,特别是下午第一堂课,经过一些教室时,常常看见教室里卧倒一大片,除了对一些实在没有办法的学生,我们不能剥夺他的睡觉权外,我们老师还要想一些招,以调起学生的兴趣,也我们的课上得更加清松一些,有效一些,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教学案例,或者课堂实录什么的。

2.背景介绍。这个环节是必要的,但不是必需的。所谓必要的,指对于与学生具有一定的时代间隔的文章,教师在讲解时文章之前,把作者其人、其事交代清楚。知人论世,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所谓不是必需的,指语文老师在解读课文时不要把背景介绍这个环节固定化,逢课必讲,必在解读文本内容之前讲。是否要讲?要根据课文内容与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以确定;是否一定要在导入语之后就讲,更要灵活处理,不要弄成一种模式,久而久之,不仅学生感觉乏味,自己都感觉生硬。虽然备课时不用花什么精力,但对于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能力大为不力。如果背景知识以前在其它课文讲过,可以让学生来讲,让其它学生去补充,这样既起到巩固旧知识的作用,又调动了学生,老师只需进行必要的补充;如果背景知识与本课的重、难点关联不是很大,我个人觉得还是少讲,直接进入文章内容的分析,在分析内容,当学生的思考碰到坎时,老师再融入背景知识的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思考文章内容。因此,就本堂课而言,从时间上看,导入与背景知识的介绍占了14分钟(8:559:09),显然,这是占时过长的,花了近1/3的时间,而且部分内容书上还在注释。从与本课的重节(人物形象分析)来看关系并不是很直接,有一定的关系,可在融入分析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时讲。所以,个人建议,这里仍有改进的余地。

3.扫清字词。这个环节,刘老师做法是一面要求学生找,一面自己带着学生找,这是可行的,也是常见的做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老师对于生活中常读错的字的进一步强调,如绯闻中的绯念fēi,我注意了一下,对于这个词在座的听课老师很多都念错了,这说明这类词的读音很重要,我们都认得,但都念错,而这些词是中考与高考中常考的词。所以刘老师这个强调是很值得肯定的。另外,要提出来的是,刘老师对发髻(j)一词注意弄错了,刘老师弄成了第二声。

4.人物形象分析。具体的人物特点就不罗列了。应该说,刘老师上得比较规范,但缺乏教学的艺术性。这也是很多老师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如何更加巧妙地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引导。这里扯开来说一点,现在很多教普通班的老师一天到晚抱怨学生无法教。的确,我也深知其中苦,同样的劳动付出,在重点班能开花结果,在普通班却连泡都不冒一个。但是细细想来,我们有的时候也要适当地反思一下自己,首先要明确,重点班与普通班的学生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学习能力,抑或乖乖度都是有差别的,但我想,老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要不一样,教学的方法也要适当地调整。可能一个问题在重点班,老师只要提出即可,剩下的事都可以由学生完成;但在普通班,老师则要思考多一些,你要思考这个问题学生能否答得出来,如果答不出来,我该如何分解这个问题,把这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另外,还要思考,当学生思考不到位时,老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去提示学生思考等等。具体到刘老师这堂课,整体上带引学生深入对文本的阅读还做得不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定要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的字、句、段的读品思上的,刘老师的做法是让学生找哪一些内容写了藤野先生,我观察了一下,只有几个学生有反应,这个时候,老师应迅速调自己的教学策略,让没有反应的学生在读一读别的学生找出来的段落,营造出一点课堂氛围,读完后,问其它学生这段写了藤野先生的什么,这其实是促使学生去思考,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要注意某个动词,或某个句子。刘老师的做法是,几个学生找出来了,于是肯定学生,随即就抛出一个问题:这一个段说明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做法可以,但显得生硬,因为这是普通班的学生,第一学生肯定没有能力这么快迅速进行课文定位;第二,学生也没有能力一下概括出来。果然不出所料,学生没有反应,老师这时候也比较急,没有办法,只好自己说出来,并板书,于是老师问:是不是啊?学生们只好应声而齐答:是!明眼人一下子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段无效师生互动,因为学生根本经过思考,老师说出答案后,这是明显的诱答学生。其它的教学过程大多如此。

语文组一直有一个良好传统,对事不对人,就课论事。从个人角度指出一些不当之处,旨在营造一个实实在在的教研氛围,更在帮助年轻教师的业务成长和促进我自己的业务提升。

总结建议如下:

1.课堂教案设计尽量精致一些,对知识点的掌握尽量全面一些,多买一些相关的参考书,丰富自我对文本的解读,而不是单一地依靠教参。

2.多思考如何更加有效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不同教学策略,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尽量让更多的差学生爱听你的课。

46、制取氧气评课稿

氧气实验室制法原理

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

多媒体演示 实验探究 对比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体验游戏 体会氧气的重要性

感受氧气的重要性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思考后回答

【作业】练习与应用:1、2、3.

【板书设计】

课 题3 制取氧气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二、实验室制法: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 氧气+水

3、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三、分解反应:

○1、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2、特点是一变多

复习和巩固本节学习的知识.。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在教学中带着学生观察视频播放实验和演示实验,依据探究模式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但是将探究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学生兴趣很大,使学生在体验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基本达成学习目标。

2. 学生刚接触化学,实验的探究意识还未建立,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记录现象、发现提出问题等能力都不具备,分组独立探究条件还不具备,但为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生成过程,我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采取教师示范,使学生感知化学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初步体验探究过程,为今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3.因为是第一课时,学生动手实践放在第二课时补充。

47、水调歌头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听课稿,分享水调歌头听课感受和记录

《水调歌头》评课第一篇:

《水调歌头》一课,教学设计非常好,其优点大致总结如下:

一是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到位。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诗句,然后对学生的读进行评价,借机向学生指明哪个字应该重读,哪个应该拖音读,才能读出感情来。如久、娟读得慢一点儿、悠长一点儿,留给人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进而再让学生读,从而步步提高朗读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更是注重让更多的孩子投入到朗读中,给更多的孩子起来朗读的机会,用音乐营造朗读氛围,调动孩子的朗读积极性。

二是评价语贴切到位。让每个孩子起来读一句的时候,教师评价说每个孩子都在努力试着读出自己的味道,对孩子们的读进行肯定和鼓励。当理解课文内容时,学生说借助资料了解到的内容,教师马上强化结合资料是学习古诗词的好办法。

三是教学步骤清晰,由读引入到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使学生对词感情的把握步步引向深入。充分读课文之后,让孩子自己先看注释,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苏轼身在哪,心在哪,由浅层次的身在密州,心怀子由,让学生体会当时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然后通过老师的朗读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看到了把酒问天起舞弄影辗转难眠望月祝愿四幅画面。进而注重对孩子句式的训练,按句式来训练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循循善诱,通过文章的步步深入学习,让学生最终体会到身处失意,心怀天下的情感,文章写时只是兼怀自由。最后,更是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留下诗意的美。

四是不仅注重课文讲解深入到位,更是注重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把酒问天的画面详细讲解,让孩子思考问的内容,想象其动作,想象其心理活动,通过想象画面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后三个画面,先让孩子们自己分小组讨论想象,注重从动作、心态、语言几个角度去想象画面,然后把想象到的内容用笔写下来,并配乐营造氛围。紧接着分画面交流体会,通过每个画面学生的描写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每个画面所代表的心情矛盾坦然怨恨豁达的变化过程。

五是教师的素质极好,善于对孩子引导,板书字迹非常好,板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板书内容注重师生共同完成,发挥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

《水调歌头》评课第二篇:

《水调歌头》教案

目标导学:

1、自读课文,借助可下注释疏通文意。

2、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想象和联想的写作手法。

定向自学:

1、请同学们借助字典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讲疑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2、查阅与苏轼有关的资料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3、收集咏月的诗词,背诵这首词。

自主领悟:

导入:公元1082年,被贬于黄州的苏轼在一次大病初愈之后游览了清泉寺,看到兰溪的美丽景致,心情为之一振,顿时豁然开朗,写下了千古名句,大家知道吗?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对,这首诗体现了苏轼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热爱生活,旷达乐观。对,同学们回答很正确。苏轼在经历了人生的重重波折之后,依然保持着一种乐观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热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词《水调歌头》,再次来体会他积极乐观的情感和豁达的胸怀。

1、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这句话告诉我们诗歌要多读。首先请同学们来倾听我国著名的朗诵家为我们朗诵的《水调歌头》。同学们听完之后你们是不是也想试试?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同桌之间互读,然后大家再推荐两名读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读。

2、一生读完之后,纠正他读错的字音,说明想把诗歌朗读好首先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和情感。再请另一生读,读完点评之后让全班大声的齐读。

3、大家读得很不错了,但是大家读懂了吗?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重点词重点句,这些是打开诗词大门的钥匙。

4、请女同学齐读词的上片,男同学思考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词,答案在哪儿呢?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文中的小序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缘由。)

5、在中秋节的晚上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月亮,想到了天上的宫阙。

6、作者想去吗?为什么?

想去,因为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和寂寞孤单。(联系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理解。)

7、作者去了吗?为什么?

没去。害怕天空中的高寒,觉得现实中的生活比清冷的月宫好。

8、词的上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热爱现实的生活。

9、请男同学读词的下片,女同学思考:词的下片有月亮的踪迹吗?

转朱阁,低绮户。

10、谁在这样的一个晚上无眠?为什么?

苏轼,他想到了他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弟。

11、作者由月亮的阴晴圆缺联想到什么事情呢?

人世的悲欢离合。

12、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吗

此事古难全。这些不完满和缺憾自古以来就无人能够解决,是无人能够改变的。

点拨释疑:

1、面对人生的缺憾和不完满,苏轼的态度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

豁达乐观:欢饮达旦;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词的下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思念亲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拓展延伸:

清人评价苏轼的这首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首词到底好在哪里?(提示:从情感、内容、写法等角度分析。)

A这首词表现出的豁达乐观的情怀和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打动人心,给人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B全词以月贯穿,借月抒怀,情景交融。C作者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充实了诗词的内容,丰富了情感。

小结: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业: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写你眼中的月,心中的月。

48、乡愁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听课稿,分享乡愁听课感受和记录

乡愁评课稿第一篇:

《乡愁》评课稿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余光中先生以民谣的歌调,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把乡愁的产生,乡愁的无奈,巧借距离表现出来,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xx老师的《乡愁》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思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王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同时又通过学生动人的朗读,教师感人的导语,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对乡愁的感悟之中。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听读:感受朗读:理解演读:想象比读:发现创读:创造。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语言。因此,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情。这首诗的情就重在乡愁上。整个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悟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王老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

第二、处理好学生、教师、作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王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在听读时,她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诗,用简洁的文字说感受;在朗读时,她让学生把各自放进诗歌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心声。而且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王老师让学生去多读反复读课文,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处理好阅读和生活的关系。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徐老师让学生用乡愁是~~~~~的句式说一句话就是一条有效途径。另外,王老师让学生选一小节用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也很有创新意识,和新时代的生活生动有趣的联系起来。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及时点火,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诗情自然喷薄而出了。

总之,王老师的这节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重要之点,一切以学生读为主,没有雕饰之意,一切顺乎自然,清新流畅。就在这看似教者无为的课上,实现了师生的共同精彩。我们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乡愁评课稿第二篇:

《乡愁》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题,示标 5分钟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话题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以此导入新课,板题,PPT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通过分析诗中意象,理解意象对于表达乡愁的作用;

在开始第一次先学后教,简单引出作者的介绍及写作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文意;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深情朗读课文 12分钟

1、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文,诵读过程中注意:

①读出节奏; ②读出重音;③读出感情。

5分钟后,邀请同学进行朗读比赛;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2、学生朗读比赛后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5分钟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品析诗歌意象 10分钟

1、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2、自学指导

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以上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10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

具体事物: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借物抒情

感情:

邮票:离家求学的少年,想念母亲。

船票:奔波在外的青年思念爱妻

坟墓:失去母亲的痛楚。

海峡:国家的分裂,亲人分离,那是更痛的乡愁。

3,让学生感受诗歌与现代文表述上的不同之处;

四、当堂练习: 10分钟

阅读《别》(吴奔星),完成题目:

你走了,没有留下地址,

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阳里;

你走,没有和谁说起,

只留下一双眼睛在露珠里;

你走了,没有说去哪里,

只留下一排影子在小河里;

1、诗人巧妙的抓住友人的形象特点,把笑容与 ,眼睛与 ,影子与 ,融合一起,使画面跃然纸上。

2、在诗的前三节深情倾诉中,读者可以想像到我曾与友人 , , 。

3、全诗找不着一个惜别的词语,可是无处不表达了什么情怀?

1、夕阳、露珠、小河 2、在夕阳下嬉戏 在晨露中交谈 在河边散步 3、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五、拓展延伸 3分钟

第二课时

一、衔接第一课时,板题,示标 2分钟

PPT出示学习目标:

1.体会量词和叠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并尝试加以运用;

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第一次先学后教----体会用词特色 12分钟

自学指导

诗人用了邮票船票等四种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同学们再次品读诗歌,思考以上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5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

1、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叠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0分钟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大声齐读课文后,自主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5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

1.诗歌中所选取的意象之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

2.文中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哪一句?

3.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答案:

1、这些意象是按照诗人的人生经历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并且从感情的抒发来看,是层层推进的关系,邮票、船票、坟墓等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而已。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情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2、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 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 的 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 强烈愿望。

四、当堂训练 12分钟

比较阅读:

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月夜的笛声 、雾里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 。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包含着何种感情?

营造出一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似笛音萦绕耳边,表明自己的思乡情结。

3 、第二节连用两个虚实结合的比喻。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有怎样的表达的效果?

故乡的面貌 ----模糊的怅惘----雾里的挥手别离

[实] [虚] [虚]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达效果?

乡愁(思乡之情)比喻、无理有情

5、 根据分析现代诗的方法, 说说 两者之间的 同异。

同:诗人都是选择几个深意的形象或画面来表达同样的主题,

两篇都是通过创造性的比喻来书写心中的愁,两首都是抒情诗。

异:余诗主要是通过形象来推进诗情,席诗主要通过画面和

比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的思想深度比席诗要广和深;余诗的结构比较对称,在表达的情感上,席诗相对细腻和缠绵。

五、课外拓展 3分钟

六、作业: 1分钟

1、课文仿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仿写: 乡愁是_______________。

2、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手机扫码阅读白鹅评课稿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