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古诗三首之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学习分享 2023-08-02 14:35:04

四年级下古诗三首之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1、四年级下古诗三首之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第三篇诗词。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和向往之情。本组课文围绕淳朴的乡村风景展开,意在引领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学会表达内心情感。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虽然通过之前的学习,对于词这种体裁能够基本把握上片与下片之间的联系,但是在展开想象,理解意境,感悟情感等方法上较为欠缺,因此,需要教师架桥铺路,通过创设情境体验等方式启发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剥、莲蓬等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感受词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受到美的熏陶。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教学难点确定为: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我会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通过朗读法、对话法、多媒体教学法,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以教法引路,用学法践行。在学法上,我始终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用小组合作、自主质疑的方法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接下来,我将从五个环节具体展示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分享诗词,导入美

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因此,上课伊始,我会结合学生脑海中对古诗词的印象,伴随着教师的导入:同学们,诗词如同跳动的音符婉转于心弦,又犹如那初升的太阳洒下光辉。上节课我们就一同遨游在诗歌的海洋,哪位同学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喜欢的诗句呢?顺势引入今天的课题《清平乐村居》。

这样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以学生原有的知识框架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环节二:初读词文,感受美

古诗词讲究韵律美,这一环节将以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走入诗境。

首先,从课题入手。请学生结合课前的预习以及相关的注释,明确清平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即:居住在乡村。

接着,我会为学生范读,并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标记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注意朗读节奏。示范完毕,我会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大声自由地朗读这首词,先做到生字词读准、读到位,并逐渐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读毕,学生尝试挑战初读全词,我会适时对学生易读错的字词进行重点强调。如莲蓬的轻声读音和剥的多音。

紧接着通过指名读,全班齐读,男女合作,小组赛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初步感受画面。

环节三:研读赏析,品悟美

在学生攻克了字词、节奏关后,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诗词鉴赏能力,我会再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组织他们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交流讨论: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乡村画面?我预设学生会找到如下画面:

画面一:田园风景。淋漓尽致地再现田园风景具体表现在上阕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中。针对这一部分,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结合书本上的插图、注释进行学习,提问学生: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到哪些景物?学生很容易找到茅檐,溪流,青青草等。基于此,我会适时的播放溪水潺潺流声,请学生闭眼想象、感悟这一优美画面,适当范读,给学生一片自由想象的天地。

接着,在学生初步进入美的享受,并有了各自眼前的画面体验时,此时再抛出问题:

低小,青青有何作用?又矮又小的茅房为何会给你们美的享受?相信学生在与同桌分享、在与全班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时,不难得出这样更加淋漓尽致的刻画茅檐的低小可爱小草的粉嫩可人,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情画意的田园乡村便跃然纸上。

随后,鼓励学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一句的画面,并结合插图以及刚才的想象谈一谈此时此刻内心的感受。

最后,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田园风光的清新自然,边读边进一步想象画面,继续在读中发散思维。

画面二:乡村生活。描写乡村农家主要体现在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在这一画面里,

首先,我会提示学生总结学习诗词的方法,例如:结合注释、工具书,边读边想象,反复朗读等,试着用自己的话去描述这一画面。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醉,让学生思考: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学生可以通过联系下阙对三个孩子的描写,进而明确是如此温馨、美好、幸福的生活,令人陶醉!

接着,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并发挥想象,将三个儿子的画面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样让学生在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更好地拓宽自己的思维。同时,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儿子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最后,全班齐读,读中感受情趣,进一步在读中陶冶情操。

环节四:品读感悟,融入美

此时此刻,为了帮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进一步的共鸣,我会请学生配乐朗诵,其他同学可闭眼听读,想象画面。

环节五:小结回顾,总结美

课的尾声,学生汇报收获,再次要求学生明确诗歌的学习方法,我适时地予以补充。

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根据这首词的描写,结合你的想象,用绘画将其表现出来。

2、一年级语文12古诗两首池上与小池教学设计说课稿

设计说明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使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朗读、想象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借助音乐、画面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课文插图、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

2.古筝曲《春江花月夜》。  

学生准备:1.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激趣:美丽的夏天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你能说一说你最喜欢夏天的哪些景色吗?  

2.过渡:是啊!夏天的荷塘是那样的美丽、迷人。快看!(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3.导入: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做些什么或说些什么呢?(学生交流)我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荷花,多么想吟诗一首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荷塘的古诗。  

4.识记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  

5.揭题:诗人白居易用一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儿,描绘了一个有趣的画面。(板书诗题:池上)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上。  

6.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介绍诗人。  

(2)教师补充: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魔之称。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  

设计意图:通过夏天图片的导入,调动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身心愉悦,为轻松学习古诗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3.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拼读。教师相机强调:踪、采是平舌音,萍是后鼻音。  

4.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记住了哪些生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联系生活识记踪、迹、浮、萍。  

采:(出示字理图)会意字,它就像是一只手正从树上采摘果实。本义是用手指或者指尖轻轻摘取。  

踪: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识记。  

迹:分析结构和笔顺,扩词,理解踪迹的意思。  

萍:扩词,看图片理解浮萍的意思。  

5.划分节奏读诗。  

(1)引读:同学们真棒,已经认识了这么多生字宝宝。我们不仅要把诗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节奏感。我们来听一听朗读录音,你能正确划分节奏吗?

(2)学生一边听录音,一边用铅笔在书上做记号。  

(3)指名读出节奏感。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6.导读: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样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音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教师范读)这样就读出诗的节奏感来了。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读起来更有趣些呢?师示范拍手读。同学交流多种方法:跺脚读、合作读、开火车读、表演读  

7.小结:同学们,刚才你们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地读诗,这样多有趣呀!  

8.引导学生初读诗文,质疑:荷花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一个小娃偷采白莲。)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读,引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韵律美。在听读、范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中,体会古诗的韵味。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过渡:一个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莲,究竟有趣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到荷花池塘边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2.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引导学生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汇报自己是如何看出来的。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小艇:小船。  

(2)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联想:荷塘是什么样的?白莲是什么样的?(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大家对荷花池和娇嫩的莲蓬的向往之情。)  

(3)出示莲蓬的图片,简介:莲蓬长在荷花花瓣中间。莲蓬里藏着一粒粒的莲子,花瓣落了之后莲子就慢慢成熟了,它可是夏天解暑的好东西。  

(4)指导学生融情想象:如果你就是这个小娃,看到一池的荷花都在风中舞蹈,风中还传来了莲蓬的清香,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4.体会小娃偷采白莲的心情。  

(1)小娃瞒着荷塘的主人偷偷地去采白莲,他当时在想什么?是怎样的心情呢?(预设:既忐忑又高兴的心情。)  

(2)指导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两句。  

(3)小结:一个偷字,形象地表现了小娃的天真调皮,写出了诗人对小娃的喜爱之情。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导学:小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是从哪儿知道的?引导学生抓住最传神的诗句不解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藏踪迹,体会小娃的顽皮、纯真。

3.学生汇报。  

(1)小娃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行踪,满池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痕。  

(2)理解不解:不懂得,不明白,不知道。  

(3)认识浮萍:一种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先指着画面让学生理解,再出示浮萍的图片。)  

(4)当小船慢慢驶来,浮萍怎么样了?(做手势)  

(5)可是小娃哪里知道,小船划出的波痕已经暴露了他偷采白莲的事。多么纯真质朴的孩子啊!  

(6)齐读后两行诗。  

4.猜诗人的行为、心理。  

(1)诗中不仅藏着一幅幅美丽、有趣的画面,还藏着一个人呢!你们猜,他是谁?  

(2)你们猜白居易此时正在岸边干什么?(窥视、偷笑。)  

(3)我来采访一下:请问白老先生,您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乐呢?  

(4)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荷塘之美。同时进行心理体验,让学生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深入体会诗中的情趣。  

四、倾情朗读,背诵全诗  

1.出示与古诗内容相对应的图片,请同学分别说出相对应的诗句。  

2.练习背诵:自由背诵,同桌互相考一考,师生合作背,齐背。  

3.引导想象:诗中的小娃多可爱呀!你能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  

4.小组里编一编这个故事,推荐故事大王在全班讲一讲。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进行背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构筑相应的画面,把简单的四句诗想象成一个小故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指导写字,拓展延伸  

1.先让学生观察采的字形,然后引导学生分析。  

2.教师范写,讲解书写要点。  

采:平舌音,共8画,上下结构。上小下大,爪字头。木的横位于横中线上,撇、捺舒展。  

3.指导学生书写首。  

(1)指导学生观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尝试交流书写要点。  

(3)教师归纳:首,翘舌音,9画,独体字。点、撇短而小,第三笔是长横。  

(4)教师示范。  

4.学生练习写。(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  

5.展评学生写的字。  

6.拓展:写儿童趣事的诗还有很多,比如《四时田园杂兴》《村居》《宿新市徐公店》等,课后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写字是一年级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指导书写的过程,不只是提高书写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主动发现写字规律的过程。此环节让学生先观察生字,再分析字的间架结构,会降低书写难度,加上教师规范的书写,给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第二课时

一、以诗引诗,创设情境  

1.(出示配乐课件:吟咏春天。)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春晓》《咏柳》。  

2.引导交流:我们刚才背诵的诗有什么共同点呢?(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  

3.激趣:大自然的美景总是令人陶醉。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诗人赞美它。(出示配乐课件:夏天情。)生机盎然的春天过去了,姹紫嫣红的夏天来了,你们看到了什么?  

4.导入:是啊,大自然是那么美好,万物是那么和谐。南宋诗人杨万里被这个美丽的小池塘深深地吸引了,写下了一首名为小池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文题目:小池)  

5.学生齐读课文题目,教师介绍作者。  

设计意图: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出示直观形象的图片创设情境,以诗找景,以图解诗,以景悟情,变静为动,化难为易,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过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池塘呢?我们一起来有滋有味地读读吧!  

2.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诗歌,勾画难认难记的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3.出示本节课的生字:泉、流、爱、柔、荷、露、角。  

(1)指名拼读生字,去掉拼音再读一读生字。  

(2)教师强调:柔是翘舌音,露在本课读l,角是三拼音节的字。  

4.交流识字方法,教师相机指导。  

(1)课件出示泉的字理图,学生观察明确:甲骨文字形像水从泉眼里流出的样子。本义为泉水。  

(2)课件出示爱的字理图,学生观察明确:手捧着东西送给朋友,以此表示友爱、喜爱。相机用爱组词并造句。  

(3)引导学生用加一加或形声字的方法识记流柔荷露。荷、露可以借助生活经验组词进行复现和识记。  

(4)出示牛角图片及角的字理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识记角。  

5.出示词语卡片,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  

泉水 流水 友爱 柔和 荷叶 露水 牛角  

6.指导学生将生字带入古诗中,再次朗读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感。  

(1)让我们再回到这个小池塘,去体会它的美。老师再读。  

(2)这首古诗听起来很美,你会读吗?  

(3)请你也这样读一读,读出节奏感。  

(4)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5)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男女对读。  

(6)师生接力读,全班接力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作为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的重要目标,因此,本环节的设计重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识字,把理解字义和识记字形结合起来,领悟生字的特点。  

三、深入朗读,体会诗意  

(一)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诗,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泉眼、树阴、小荷和蜻蜓。)  

(二)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1)相机引导质疑: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怎样理解爱晴柔?  

(2)指导朗读:一道溪流缓缓地从泉眼中流出来,池畔的绿树在阳光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到水面上,忽明忽暗。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要读得轻柔、甜美,速度稍慢,饱含不舍之情。)  

(3)指导想象: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了?如果它们会说话,会说些什么?  

(4)引导学生交流:才和早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这两句诗时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学生交流)  

(5)引读:多么细微的画面,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①指生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②配乐读。  

2.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构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样的小池景色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情境,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揣摩、体会诗句承载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小荷渐渐长大,大家想欣赏它们在盛夏时节的美丽姿态吗?(出示课件:满池的荷花的图片及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  

设计意图:阅读杨万里的另一首描写盛夏荷花的诗,与《小池》对比,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加对古诗的积累,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进而更加热爱生活。  

五、观察示范,指导书写  

1.学生仔细观察课后田字格中的无树爱 尖角的字形,思考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得正确、端正,并把自己的建议分享给大家。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补充,进行范写,相机指导书写。  

无:共4画,独体字。两横上短下长,第二横从横中线上起笔,竖撇从第一横中间位置起笔,竖弯钩从第二横下方竖中线上起笔,弯钩伸展。  

树是第一个要求会写的左中右结构的字。要让学生观察左中右各部件之间的位置,做到两边高,中间低,三个部件要靠紧。

树:共9画,左中右结构。这样的字要写得紧凑,部件之间要穿插避让。又的横撇要写到木字旁的点下方,长点位于寸的点的下方。木和又的捺要变成点。  

爱:共10画,上下结构。上部爪字头较小,撇是平撇,秃宝盖扁而宽。友字的横在横中线上,第二笔撇较长,第三笔横撇较短,第四笔捺长而舒展。  

尖:共6画,上下结构。上部第一笔是短竖,位于竖中线。下部大的横位于横中线,撇、捺舒展,位于同一高度,撑起整个字。  

角:共7画,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斜刀头短撇从竖中线起笔。下方用中间的两个短横不能碰到左右两边,中间一竖在竖中线上。  

3.学生在田字格中练写,先临写,再自己写两个。  

4.投影展示,欣赏评议。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探究生字,教师范写,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写字的过程,让学生领悟写字的要点,掌握运笔的方法,最后欣赏、评议生字,让学生在自主、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写好生字。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在充分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情况下,借助多媒体展示古诗画面,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惜早立等关键字词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从而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思想感情。

3、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说课稿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说课稿

1.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外积累的文字、图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积累词语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板书课文题目:村居)

1.学生朗读课文题目。

2.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村居》是他写的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诗。著有《拙吾诗稿》。

二、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in 。趁的韵母是en,不是eng 。鸢不要读成yān。

2.课件展示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

节奏划分: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语速要稍慢,读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要带着活泼、开心的语气。

学生反复读诗。接受快的同学可以试着背诗。

3. 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学生汇报交流。

例:诗=讠+寺(寺庙旁有人在说话)

村=木+寸

童=立+里

3.教师针对会写字进行书写指导。

诗: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寺不要丢掉最后一点。

村: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木字旁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童:按照上小下大的结构书写,里横画较多,注意在田字格里的布局。

4.交流快速背诗的方法。

学生甲:用唱诗的方法来背诗。

学生乙: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诗。理解了每句诗歌的意思,知道连起来讲的是什么意思,就可以背诗。

三、品悟古诗

1.有同学说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背诗,那么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组长汇报。(教师课件展示)

小草生长,黄莺飞翔,正是春光明媚的二月,

轻拂河堤的杨柳沉醉在春天的烟雾之中。

村子里的小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到了家,

急忙趁着温暖的东风快活地放起了风筝

2.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①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

②学生自由读诗。

③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④你能把你看到的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⑤你觉得诗句中的哪些字词用得好?说说你的理由。

生: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天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柔态、神韵。

⑥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你们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

⑦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这么多美妙的画面,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①在这么好的春光里,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放风筝。(板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②你能配合画面说说这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吗?

生: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趁着温暖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

③读了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归来早忙趁体会孩童欢畅的心情。

学生汇报。

④很有意思的想法,能将你的想法融入诗里读出来吗?你们想不想加入他们放风筝的队伍?这样吧,让我们一起放飞心爱的纸鸢,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情吧!

四、背诵全诗

1.教师边展示本课配图边引导学生联想诗句描绘的美景:早春的山村,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孩子们也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飞。多美的春景图呀!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背下来这首古诗。

2.生自由背。

3.集体配乐吟诵。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

2.搜集诗人的其他古诗名句,进行整理。

第二课时

一、知诗人,解题意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这轻快飞行的燕子,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羞红了脸的桃花,柳枝轻摇的柔柳,组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你看,这是什么?(出示杨柳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咏柳》。

1.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出示课件)?

贺知章(659-约744),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属于盛唐前期诗人,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诗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2.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咏:歌唱,赞美。咏柳,就是歌唱、赞美柳树。

3.作者是怎么歌颂柳树的呢?请大家轻声读一遍古诗。用手中的工具书查一查,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课件)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大家在朗读这首诗的时候,边读边想象柳树的姿态,仿佛柳树就在自己的眼前,轻轻的,柔柔的,那么碧绿,那么美丽,要用喜爱、惊叹的语气来读。

二、释字词,明诗意

1.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1)理解词语。

妆:(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左右结构,注意女的写法。意思是装饰,打扮。

一般都是谁爱打扮?那么本诗是说谁打扮?

(通过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不仅帮助了学生熟记字形,了解字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字更深刻地理解诗句的意思,诗的开始就把杨柳化身成一位美人)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丝绦:形容一条条像丝带般的柳条。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后,引导学生串连诗意: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2.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1)理解词语。

剪:上下结构。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课件展示剪刀,引导学生理解)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后,引导学生串连诗意: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出的吗?就是那像剪刀一样的二月春风啊!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通过理解字义,结合图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高高的柳树像碧玉妆扮成的一样,千万轻柔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再来读前两句诗,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柳树似一位姿态婀娜的美人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千万条垂丝,就像她的裙带)

2.你觉得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好?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第一句中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第二句中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摇摆。

教师:谁能通过诵读把这美妙的画面读出来?

(点名读,其他学生说画面)

3.那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被作者用似剪刀形象化了。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它还能剪出什么。

示例:将小草剪成了一根根;将枫树的叶子剪得像手掌

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我们美的想象。

4.总结: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让我们借作者的诗文,读出我们心中对春的赞美。

四、横纵观,拓视野

1.课堂小结:春天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吟着春天的诗,与春天撞个满怀

2.教师布置作业:

请在下面的三首诗中,选一首喜爱的背诵下来,课下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意。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五、板书设计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六、备课资料

1.风筝

又名木鸢纸鸢风鸢。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中国人就发明了风筝。史书记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的能工巧匠鲁国人公输班,因看到鹞鹰盘旋于蓝天而受到启迪,传说曾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发明纸以后,风筝用纸张糊制,称作纸鸢。到五代(907-960)李邺加以改进,装竹笛于纸鸢之头,临风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

2.柳树

可种可插,极易成活。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从这句俗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柳的生命力多么旺盛。柳树姿态优美、秀色可餐,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宋代大文豪苏轼任杭州知府时在西湖修了一道堤,堤上遍植柳树,如今已成为西湖十大景点之一。田园诗人陶渊明喜爱柳树,室旁有柳五棵,所以自名五柳先生。清代蒲松龄也喜欢柳,并自号柳泉居士。清代左宗棠戍守边疆时,为了保持水土、抵御风沙等,在河西走廊新栽杨柳三千里,后人为纪念他称这些柳树为左公柳。在古代文学中,杨柳是一个特殊意象,优美动人,情意缠绵,为诗人传诵吟咏。

4、二年级下册语文15课古诗两首之绝句说课稿

一、说教材

《绝句》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5课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主题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描写了成都杜甫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对古诗的了解和积累很少。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力争做到不再是教学生念书,而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愉快的学习。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为了让二年级学生认识更多的生字,能够流利有韵味的朗读古诗,通过品读古诗感受大自然之美,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会认、会写诗歌中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理解诗意,读出诗的韵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领会诗意,读诵古诗。

教学难点:读出诗的韵味,体会大自然之美,感悟诗人愉快的心情。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朗读感悟法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诗歌的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我设计了5个环节: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诵读古诗,体会情感

拓展迁移,形成能力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新课伊始,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今天我们又要让李白的好友诗圣杜甫带领我们到四川成都浣花溪草堂去领略那里的美景,你们有兴趣吗?(课件出示杜甫简介和诗歌内容)。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出示生字,谁愿意把这些生字读给大家听,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如加一加、换偏旁、顺口溜等方法轻松识字,然后给这些生字组词。通过范读,画出古诗的节奏,指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出示课件,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一起有节奏的朗读古诗,提出朗读要求:一边读,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说一说,在书中用横线画一画描写的景物。指名读,点拨理解鸣含泊千秋雪等词语,如果让你给这首诗画一幅画,你打算用哪些颜色来画?为什么?用这样的句式练习:如果让我给这首诗画一幅画,我打算用( )颜色来画( ),因为( )。然后齐读古诗,全班交流,诗中描写了( )这六种景物。大诗人杜甫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学生很快找出表示颜色的黄翠白青四种颜色,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能不体会到诗人愉快的心情呢?

(四)诵读古诗,体会情感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找对子的小游戏。老师先出词,让学生从诗中找出词来对。讨论交流,如: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翠柳对青天、窗对门、西岭对东吴、千秋雪对万里船。然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视频朗诵,想象画面。这样的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美。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窗虽小,因含着,千年积雪而让人感受到时间的久远;船虽泊但静中寓动,也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意境幽远,更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

(五)拓展迁移,形成能力

大量阅读优秀的古诗,能使学生领悟中华语言的精华,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课后收集一些杜甫的诗,如《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和描写春天的诗,在晨诵课上展示给同学们;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你还可以在绘本上画一画这首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说板书设计

绝 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的板书就是原诗,既让学生掌握了诗句中的字词,又使学生对本诗的节奏有了清晰明了的认识,更利于学生诵读、记忆,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六、说教学反思

《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可教学之处实在太多。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收获也有遗憾。成功之处有:

1、体现了我校3143情景教学模式,分层试教。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说一说,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

2、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读悦情

本节课以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图文并用,借助图画将古诗形象化,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古诗,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感悟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3、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教学中我多次创设情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古诗的对仗特点。学生从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大量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5、15课古诗二首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我说课的内容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①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诗歌;②能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写的景色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描写的意境;③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①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②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为了达到即定的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前的组织热身活动非常关键,积极的热身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课下的兴奋状态转入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实践证明,饱满的情绪和良好的开端能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直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可以说,没有成功的激趣导入,就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阅读探究和兴趣盎然的练习实践。在学新课之前,我通过复习前一首古诗,引导学生走入西湖美景,优美的西湖十景图片把学生带入了美的享受,然后借助小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的新古诗的学习上来,学生兴味盎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了充分体现这一崭新的科学教学理念,我安排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本课的生字生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与人交流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积极参与,相互尊重。然后,再让学生把不理解的词在班上提出来,有师生共同解决。

  三、精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教学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传授与给予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和培养自我探究的能力。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要一环,教学的重点、难点都要通过这一环节得到解决。由于古诗词的教学,忌逐句讲解。所以我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交流来解决。同时教给学生抓住字词进行读议的方法,使学生在合作探究时既有的放矢又有法可依,使学生饶有兴趣的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这样,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传统的教育相比都有了变化,教师由教授者转变成为学习的合作者,学生也由听课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课堂上的主人。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自己的亲身体验。教师由灌输变为指导,学生由认真听变为自己动手、动脑,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与发展。

  在解决难点的时候,我适当的出示教学课件,使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有了感性认识作为基础,这是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由直观到抽象的规律的;在学生充分掌握了古诗的内容之后,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描写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默写。教学目标一步步实现。

  四、总结

  教师用简单精辟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增强了教学效果。最后所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

  五、作业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学生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综合训练,我设计了抄写古诗和积累描写夏季古诗这两项课外作业,这样既照顾了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也注重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全课秉承以人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情感,既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又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即强调学生基本技能的学习,也强调学生美好感情的培养。师生在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同学习和享受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6、二年级上册课文19古诗二首夜宿山寺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二年级上册课文19古诗二首夜宿山寺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说教材

这一环节,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地位、文本解读、教学价值三方面来说。

教材地位:《夜宿山寺》是统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二首》里的第一首古诗。

文本解读:《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本诗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夸张手法的运用。本诗借用百尺极言山寺之高。其实,借用数字百、千、万表示事物之高、深这样的用法,在李白的诗中很常见。这一用法要让学生了解。二是想象的运用。如摘星辰、惊天人这些奇特的想象,美丽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愉悦、豪放、可爱与率直的情感。

教学价值:《夜宿山寺》的教学价值在于想象画面,感受山寺之高,初步感受诗人愉悦、豪放、可爱与率直的情感。

这一环节,为教学目标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的确立,需要建立在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也需要考虑单元目标和编写意图。本课属于第七单元,单元主题是想象,教学重点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同时,新课标指出古诗教学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认识宿、寺、危、辰、恐、惊6个生字,书写危、敢、惊3个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感受山寺之高,初步感受诗人愉悦、豪放、可爱与率直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想象画面,感受山寺之高。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感受诗人愉悦、豪放、可爱与率直的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和教法学法

在遵循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基础上,我准备在这一环节说清两个问题:一是准备带着学生怎么学这首古诗;二是说清为什么要这么学。

第一板块:简介作者,破解课题

先出示李白图像,顺带简介李白,再回忆以前学过他的诗作,后引出课题《夜宿山寺》。然后,引领学生读准课题,理解题意。

这一板块里,课题中的宿字,学生可能会不理解。我将通过出示甲骨文宿字作,对其进行形象化的讲解来破解此问题。

【设计意图】李白是学生熟悉的诗人,一年级曾经学过他的诗。从孩子们已有的认知出发,回顾旧知,引出新课。

第二板块: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先让学生听读,后自由读诗,目的是为了读准字音。后出示本课的生字读音:宿、寺、危、辰、敢、恐、惊,再把这些字送入诗中读。最后,要求学生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除了读准字音以外,还应该关注古诗的节奏。用多种形式诵读出古诗的节奏,如男生读、女生读、个读、齐读等。

第三板块:体会楼高,感受情感

先让学生看课文插图说出自己感受到山之高,然后在诗中找相应的句子危楼高百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问题:本首诗是如何写楼高的?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我将从以下几点做突破:

1.分析危字体会楼之高。危楼即高楼;

2.借数字百尺体会楼之高。顺带补充李白善用数字百、千、万表示事物之高、深的创作习惯;

3.让学生做摘星辰的动作,进一步体会楼之高,感受诗人轻松、愉悦的情感;

4.闭眼想象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画面,体会楼之高,感受诗人豪放的情感。

5.分析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心理,体会楼之高,感受诗人可爱、率真的情感。

通过逐字逐句的分析,明确:古诗是运用夸张和想象来写楼高的,表达了诗人愉悦、豪放、可爱与率直的情感。

这一环节在讲解时,要将朗读的指导与字词的学习渗入进去。如字理识字危字,比较辰与晨的区别学习辰

在主问题解决后,我将通过配乐范读,引导学生边想象着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边朗诵这首古诗,从而达到熟读成诵的教学目标。再用配乐背,配乐唱进一步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多种方式随文识字、写字符合低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而识字又与诗意的理解紧密结合。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歌的韵味,而诗歌的韵味应建立在品读和感悟的基础上。加动作、看图、想象多种方式带领学生品读古诗,古诗的韵味自然溢于言表。

第四板块: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先回扣教学目标,今天我们跟着大诗人李白学古诗、读古诗,并通过想象画面,感受了山寺之高,初步感受到诗人愉悦、豪放、可爱与率直的情感。然后布置课下选择作业(四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创作《新宿山寺》。格式:危楼高百尺,_____。不敢高声语,_____。

4.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四、说设计理念和教学特色

新课标指出古诗教学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禀承这一理念,我在设计时力求做到:谈化诗意,精析诵读,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富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

如教师的深情范读,课件的展示,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让学生扮演诗人演绎古诗的意境等。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

7、二年级上册课文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课文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登鹳雀楼》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三)读中有悟,培养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诗传诵已久,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到古诗语言的优美,既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

(四)合作学习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种理念,本课的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相互评价等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怎样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让二年级的学生能感受古诗的美,围绕本课的学习任务,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古诗的意境是用极为凝炼的文字来创造的,对小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个总印象,为理解诗句,领会诗情打下基础。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想学、爱学,渴望学习的境界。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它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鹳雀楼)对,你们真聪明!并相机介绍鹳雀楼名字的由来,因为这首诗是作者登上鹳雀楼写的,所以题目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被激发,顺势导入,便可水到渠成。

(二)初读指导

人们认识事物要经过感知重现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感知得越具体,才能理解得越深刻。因此,我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认真读诗句,要求学生圈出生字词,对照拼音,逐字、逐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

(三)悟读古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美的实践。古诗教学更应以朗读,吟诵为重点。在这一环节,我将指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朗读的方法,使他们与诗人产生共鸣。

1.解词看图,领会诗意

教学古诗必须从字词句入手,进而理解诗人所描述的内容。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抓住白日、尽入海流等重点词语,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了词语的内容,进而了解诗句的意思。接下来,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学习第三、四两行诗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所思及所蕴含的哲理。

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使学生自得求之,实现从老师的指导到学生的自觉的质的飞跃。

2.展开想象,化诗为文

想象和联想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古诗中的许多词语都充满了丰富的联想,学生此时已理解了诗句,基本能用口头语言表达了。所以,我要求学生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一讲,把古诗的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从口头表达能力。

3.赏读古诗,熟读成诵

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时,我通过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诗人。这样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所蕴含的情感,孩子们都可能在朗读中表达出来。然后,通过让学生借助板书背诵、表演背诵、配乐背诵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这样孩子的潜力就能得到发展,表现欲也得到了满足。

(四)指导写字

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字的笔画、笔顺、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课标中明确12年级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是喜欢写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每个字的笔顺、笔画、结构,再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把字写好,并安排小组之间互相评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感受汉字的形美。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理解课文,背诵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我的板书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设计的。

1.前两句用一个(景)字概括,后两句用一个(想)字概括,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是整首诗的浓缩。

2./既代表朗读时字词断开处,也表示将诗中词语分隔出来,有助于释词,理解诗文。

3.表示读重音,有助于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情。

白日/依山/尽,

(景)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想)

更上/一/层楼。

《望庐山瀑布》说课稿

一、说教材及学生

古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诗人李白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他们已学过一些古诗,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培养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和课程标准,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抓住重点字词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情。

二 、说教法及教学手段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为了使学生能学得快活,学得轻松,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采用激趣导入初读感知感悟诗意课外延伸的方法进行教学。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我制作了有关课件,把瀑布的影视文件、能调动学生情感的优美的音乐,诗中比较难懂的词句等制成了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情画意。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取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的学习方法,采用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全班讨论交流的形式来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读,即读诗中的重点词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始终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想,想自己悟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问,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说自己的独到见解。学生始终在教师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积累语言,在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四、说教学过程

针对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学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激趣导入,感受形态美

运用多媒体,可以创造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激发学生审美的情感。教学伊始,就播放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那俊秀的面容,庐山瀑布那宏伟的气势,学生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看完视频,教师启发学生联系积累的情感体验谈谈: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带领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了学习古诗的最佳状态,

第二步:初读感知,感悟语言美

教学中,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感悟诗歌语言的精髓。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自由读古诗,画出文中的生字,自学。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交流识字方法,重点指导学生区别庐和炉的异同。

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中学得知识,学得生字的一些认识途径和方法。教师少做一点,让学生多活跃一点。学生们在互相交流中彼此进步,不仅有助与良好性格的形成,而且培养了交际能力。

3.再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铺垫。

第三步:感悟诗意,欣赏意境美。

引导学生感悟诗意,我分三步进行:

第一、知诗人。众所周知,学习一首古诗,首先要了解的便是其作者,因为古诗之所以为古,原因之一是它离我们现在生活较远,必须把它放在当时的背景下去理解,这样,就必须了解它的作者。因为作者的生活的年代、当时的心境、人生品格等等,总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了解了作者,也就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理解起诗来,就容易多了。

第二、解诗题。解诗题是在了解作者之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题者,文之眼睛也。有的诗题就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

第三、明诗意。诗歌其实是以形象来说话的,读诗也就是要把握住诗人创造的形象,再现于学生的头脑之中。我制作了与诗句相关的图片资料,这些图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我充分地利用了图资源,让学生图文结合,体会意境,懂得诗情。基本方法就是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想象实现语言符号到形象的转化,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表现的形象。

第四步:课外延伸,感悟积累。

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应灵活把握教材,扩展教材,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双翼,展开教学活动,使我们的小课堂得到无限的拓展和延伸,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的课程体系。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课堂最后,我把新编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生课外必读古诗词中的部分古诗纳入课堂,如:课件展示,李白的《古朗月行》、《独坐敬亭山》、《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秋浦歌》、《望天门山》等,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选学自己喜欢的古诗,可个人自学,可小组合作学,,强调自我感悟,个性发展。

最后播放媒体音乐《望庐山瀑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巩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而且还陶冶了性情。

总之,本课的教学我力图建立一个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的课堂结构,建立起师生的平等、感悟的课堂,对话与实践的课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在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提高。

8、三年级下古诗三首之惠崇春江晚景诗句复习要点笔记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首句虽然简单,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第二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2.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9、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之绝句课堂笔记

①主要内容:

《绝句》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前两句勾画背景,后两句点染出春天大背景下的极富生机的生物,展示出生机盎然的春天图画。花草的幽香、轻盈的燕子、交欢的鸳鸯,构成了一幅清丽自然的春图。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②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杜甫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三年级语文下册九课古诗三首之清明课堂笔记

①主要内容:

《清明》是一首叙事诗,描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时节的景象,借春雨绵绵寄托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惆怅感伤无限哀思。

②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11、三年级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第一句赞美了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第二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苏轼对刘景文的鼓励。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有着天生的喜爱之情,这首诗在预习过的情况下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实际经验,借助图片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1、巩固本单元描写秋天的词和句,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会认10个生字,会写本首诗中的4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 对朋友的鼓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回忆本单元描写秋天的词,交流后齐读

2、回忆本单元描写秋天的句子,交流并引导用上我仿佛的句式说话。

3、借描写秋天的词句引到古人描写秋天的诗,板书课题《古诗两首》,齐读课题后给首组词并学习首的书写。

二、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一)释题

1、板书古诗题目《赠刘景文》

(注意重点字音:赠)学习刘的书写

  2、师简介诗人苏轼并强调苏轼的读音

 (二)初读感知,读通古诗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同桌纠音

   2、圈出诗中生字,和同桌一起把古诗读两遍

   3、检查生字读音,抽生读,请生说说哪些字要注意读音并加以强调 

4、抽生读古诗

5、师范读古诗

6、请生比较老师和同学读得有什么不一样,借机指导朗读

7、再请生读古诗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学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a、这句诗中写了哪几种花?请生框出荷和菊

b、看课件夏天的荷花,请生说说夏天的荷花是怎样的?重点理解擎雨盖

c、到了深秋,荷花怎样了?荷叶怎样了?借助课件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会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意思

d、同法学习菊残犹有傲霜枝

e、课件显示深秋时的荷花和菊花,展开对比,找到诗中反义词框出来,领悟菊花不怕冷的精神并指导朗读

2、学习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a、这句诗中写了哪几种水果?请生框出橙和橘

b、让生看课件说橙黄就是什么,橘绿就是什么

c、橙黄橘绿的时节就是秋季,秋季是丰收的季节,诗人苏轼想借这句诗告诉刘景文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借此理解君指的就是刘景文。

d、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来鼓励鼓励刘景文吧!

(四)感情背诵,积累古诗

1、听老师配乐有感情读古诗

2、男生配乐有感情读古诗

3、女生配乐有感情读古诗

4、全体起立,闭上眼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背诵古诗

(五)学写生字,掌握字型

1、学习枝

a、如何记忆枝?

b、师范写学生书空,提出注意点

c、书上描一个写一个

2、同法学习记

12、三年级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山行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山行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

说教学反思

纵观本节课,自我反思,也有自己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1.课堂内容的取舍,容量的把握都需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在30分钟的教学时间里,想教得面面俱到,容量上显得过大。

2. 为了呈现教学中好的一面,课堂上没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学困生,这是在平时教学中我要注意的。

总之,此次参加赛课,让我成长,让我收获,让我思索,我将以此次赛课为基点,继续努力,修炼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做一名风格独特,务实创新的语文教师。

13、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写孤、帆等四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默写。

2.理解全诗的意思,体会全诗意境,及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并培养此种感情。

二、重难点

重点: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难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意境

三、课前准备

《望天门山》生字词卡片、诗中所描写画面的PPT、有关诗的音频

四、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去看过长江吗?有什么感受呢?是不是觉得很雄伟壮观?今天我们来看看大诗人李白是如何描写它的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有谁还读过李白的其他诗吗?

恩,对呀,李白的诗读来总是那么耐人寻味,看来大家都对李白的诗比较感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他描写长江的诗(板书望天门山)

(这样,既能巩固学生之前所学,又能为今日所学做铺垫,鼓励学生自信心,增加其学习的兴趣)

2、读全诗,感受意境

播放音频,及PPT,大体感知其意境。用自己的方式找出诗中不懂不会的字词句,读通读懂全诗,无法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分小组交流阅读感悟;指名让学生谈谈对全诗的理解;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大家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一步步指导学生说出全诗大意,并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帮助学生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试着体会诗所表达的意境。

找出诗中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诗中共描述几个画面?都是什么样的画面?(四个画面,天门中断楚江开描绘了汹涌奔腾的长江冲破天山东流而去的壮阔气势;碧水东流至此回描绘的是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和反作用;两岸青山相对出是作者远望天门山所看到它的雄姿;孤帆一片日边来道出了作者远望天门山的地点)

标题是望天门山为何不见诗中有望字?(细细品味全诗,四句诗句句都是作者遥望天门山的所思所感,这种方法更显其神韵。)

3、赏读全诗并背诵

再次播放音频、PPT,学生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教师给出朗读评价,并让其指出这样读的意义何在,给予适当点拨,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14、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之望洞庭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之望洞庭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螺,掌握庭、螺、潭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2.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通过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3.感受月色、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2.难点: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品味名句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幅优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我听到有同学说洞庭湖,没错,在古代有一位诗人刘禹锡,他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洞庭湖的美丽景色。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望洞庭》,来看一看,欣赏一下。(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首先老师播放一段配乐朗诵,听的过程中处理不认识的生字词。

2.自己大声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美丽景色。

(正音:潭tn、洞庭dng tng)

3.浏览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明确:描写了洞庭秋色和洞庭山水。

(三)深入研读

1.想象一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一会儿找同学分享。

明确:①在洞庭的秋天,月光如水,水映着月光,水和月光交相辉映,好像融合在了一起,显得十分和谐。湖面上没有风刮过,显得朦朦胧胧的,好像一面未被磨过的铜镜。②把洞庭湖比作一面镜子。

2.配乐读诗,欣赏其中的美景。

3.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的意思以及它所描写的画面。

明确:①遥望是远望的意思。②从远处望着洞庭的山山水水,看着君山和洞庭湖,感觉到君山就像是洞庭湖中的一颗青螺一样。③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4.刘禹锡把洞庭湖的景色描写得如此之美,表达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诗人对山水的一种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

回忆过去自己欣赏过的美景,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有机会让爸爸妈妈带着自己去湖南岳阳,亲自去看一看这美丽的洞庭湖。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

2.试着描写身边的景物,用简短的语句把它描绘得生动形象。

教学反思:

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湖面写成潭面?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是诗人认为自己的心胸是非常宽阔的,在作者的心中,洞庭湖的湖面比自己的心胸那要小得多,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在教学之前,我为了让学生更加好的理解,我在黑板上板书湖面、潭面,让学生区别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就很快地明白了,湖面比潭面大,然后通过出示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名言在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但是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但是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怀。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慢慢地明白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再联系诗,通过学生反复地读,理解诗人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了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的原因。

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先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后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洞庭山(君山)比作青螺。后两个比喻句学生能较快理解。前一个比喻句与往常不同,在平时,我们通常说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这样的比喻学生就见得多,但是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了。

我翻阅的参考资料上这么说: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所以这个比喻句要结合诗的意境来解说,并要先向学生介绍古时候,使用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样子。月光下的湖面和铜镜都是朦朦胧胧,故这句比喻句真是妙不可言。

教学这个比喻句,给我一个很大的感触: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不应该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牢牢记住一个所谓的最正确的答案。否则,学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养得起来,写作时运用比喻的欲望和乐趣也将大大减少。

15、四年级语文下22古诗三首注音组词造句

四年级语文下22古诗三首注音组词造句

芙 f(芙蓉) 湖面上葱绿的荷叶,托出朵朵芙蓉。

蓉 rng(芙蓉) 济南的芙蓉街,古色古香,美食遍地。

洛 lu(洛阳) 洛阳牡丹的茎又细又短,老干可达3米,枝叶特别茂盛。

单 chn(单于) 所以应该是呼韩邪单于。

遁 dn(遁逃)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砚 yn(砚台) 这块石头是砚,叫做砚石或砚台。

乾 qin(乾坤)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

坤 kūn(乾坤) 他以为他打网球能赢我,岂不知我还有袖里乾坤。

16、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第22课注音多音字组词

《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三首古诗介绍,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第22课注音多音字组词

生字组词

芙 f(芙蓉)(芙渠)

蓉 rng(芙蓉)(椰蓉)

洛 lu(洛阳)(洛阳纸贵)

单 chn(单于)

遁 dn(遁逃)(遁迹)

砚 yn(砚台)(砚池)

乾 qin(乾坤)(乾隆)

坤 kūn(乾坤)(坤表)

多音字

单:chn(单于)dān(单独)shn(单姓)

17、四年级下古诗三首之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第三篇诗词。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和向往之情。本组课文围绕淳朴的乡村风景展开,意在引领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学会表达内心情感。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虽然通过之前的学习,对于词这种体裁能够基本把握上片与下片之间的联系,但是在展开想象,理解意境,感悟情感等方法上较为欠缺,因此,需要教师架桥铺路,通过创设情境体验等方式启发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剥、莲蓬等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感受词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受到美的熏陶。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教学难点确定为: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我会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通过朗读法、对话法、多媒体教学法,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以教法引路,用学法践行。在学法上,我始终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用小组合作、自主质疑的方法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接下来,我将从五个环节具体展示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分享诗词,导入美

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因此,上课伊始,我会结合学生脑海中对古诗词的印象,伴随着教师的导入:同学们,诗词如同跳动的音符婉转于心弦,又犹如那初升的太阳洒下光辉。上节课我们就一同遨游在诗歌的海洋,哪位同学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喜欢的诗句呢?顺势引入今天的课题《清平乐村居》。

这样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以学生原有的知识框架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环节二:初读词文,感受美

古诗词讲究韵律美,这一环节将以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走入诗境。

首先,从课题入手。请学生结合课前的预习以及相关的注释,明确清平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即:居住在乡村。

接着,我会为学生范读,并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标记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注意朗读节奏。示范完毕,我会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大声自由地朗读这首词,先做到生字词读准、读到位,并逐渐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读毕,学生尝试挑战初读全词,我会适时对学生易读错的字词进行重点强调。如莲蓬的轻声读音和剥的多音。

紧接着通过指名读,全班齐读,男女合作,小组赛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初步感受画面。

环节三:研读赏析,品悟美

在学生攻克了字词、节奏关后,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诗词鉴赏能力,我会再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组织他们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交流讨论: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乡村画面?我预设学生会找到如下画面:

画面一:田园风景。淋漓尽致地再现田园风景具体表现在上阕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中。针对这一部分,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结合书本上的插图、注释进行学习,提问学生: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到哪些景物?学生很容易找到茅檐,溪流,青青草等。基于此,我会适时的播放溪水潺潺流声,请学生闭眼想象、感悟这一优美画面,适当范读,给学生一片自由想象的天地。

接着,在学生初步进入美的享受,并有了各自眼前的画面体验时,此时再抛出问题:

低小,青青有何作用?又矮又小的茅房为何会给你们美的享受?相信学生在与同桌分享、在与全班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时,不难得出这样更加淋漓尽致的刻画茅檐的低小可爱小草的粉嫩可人,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情画意的田园乡村便跃然纸上。

随后,鼓励学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一句的画面,并结合插图以及刚才的想象谈一谈此时此刻内心的感受。

最后,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田园风光的清新自然,边读边进一步想象画面,继续在读中发散思维。

画面二:乡村生活。描写乡村农家主要体现在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在这一画面里,

首先,我会提示学生总结学习诗词的方法,例如:结合注释、工具书,边读边想象,反复朗读等,试着用自己的话去描述这一画面。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醉,让学生思考: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学生可以通过联系下阙对三个孩子的描写,进而明确是如此温馨、美好、幸福的生活,令人陶醉!

接着,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并发挥想象,将三个儿子的画面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样让学生在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更好地拓宽自己的思维。同时,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儿子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最后,全班齐读,读中感受情趣,进一步在读中陶冶情操。

环节四:品读感悟,融入美

此时此刻,为了帮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进一步的共鸣,我会请学生配乐朗诵,其他同学可闭眼听读,想象画面。

环节五:小结回顾,总结美

课的尾声,学生汇报收获,再次要求学生明确诗歌的学习方法,我适时地予以补充。

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根据这首词的描写,结合你的想象,用绘画将其表现出来。

18、四年级下册22课墨梅说课稿

一、说教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贞纯洁的品格。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

1、岁寒三友是哪三友?

2、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生背)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读课题。

(二)读诗。

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检查读。

2.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诗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A、①结合注释能理解的重点词有:淡墨、痕、清气、乾坤

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B.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

②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③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

师小结: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这就是会读书。当然,同学们不用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品诗

1.品淡墨

①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老师拍了好多幅梅花的照片,想不想欣赏?(课件:几幅盛开的梅花照片)照片中的梅花什么样子?你能用上一、两个词描述一下吗?

②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

生说: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骄人

③师点课件,出示《墨梅图》。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一下,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生说: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

④指导朗读:你们说的老师深有同感。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读。

指点:淡墨痕淡雅的,要读得轻一点。

2.品清气

过渡:同学们,这梅花如此浅淡,貌不惊人,从没引起过别人的注意,从没受到过别人的夸赞,但它却在洗砚池边不畏严寒地怒放着,呈现出勃勃生机。

①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不懂,墨梅这样做心里是怎样想的?揣摩一下,谁来帮一帮老师?

现在明白不要人夸好颜色了吗?指生说。

②正如诗中所说(课件出示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谢谢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老师读懂了墨梅。

师引读:这真是一株清香、迷人的梅花啊!女生

这真是一株洒脱、淡定的梅花啊!男生读

这更是一株自信、不俗的梅花!齐声读

3.品读

过渡:这梅花是痕迹一般的淡墨色,但却素洁高雅,而又清香怡人。可这是一幅画呀,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谁已经明白你们提出的问题了?生回答。

①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让墨梅的形象走进你的心中吧。生自读。

②把书扣在桌上,闭上眼睛,让你的思维跨越时空,让你的想像飞起来,飞到元代王冕家的小院子里(老师的语气要饱含深情,有一种静谧之感)。(配乐)

师引读:淡墨色的梅花开了,多么淡雅,多么高洁啊!指一生读。淡淡的清香弥漫在小院子里,充满了天地间,也飘到了我们的教室里,让我们静心闻一闻吧。指一生读。

(五)品诗人

过渡:看得出同学们都陶醉于这梅香中了。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竹石》、《石灰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墨梅》与这两首诗对照一下,有什么相同之处?(板书:借物喻人,借物言志)

1.师:能提到借物喻人,借物言志,老师相信你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已有所感悟了。如果能再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你们的感悟会更深!课件出示:王冕资料。指生读

师: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至此,墨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你读懂了吗?(借梅自喻,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2.师小结:对呀!王冕曾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

3.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始提到的问题:

指名提出问题的同学:你明白作者为什么画墨梅了吗?生回答。

师评:你们真正读懂了《墨梅》,读懂了王冕,老师很高兴。

4.升华读:同学们,看着这幅墨梅图,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墨梅、对王冕说吗?

指生说,该生接着读出自己的情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千般喜欢、万般敬佩化成一首诗,表达出对墨梅对王冕的由衷赞美吧!

齐诵《墨梅》!

(六)作业:搜集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办一期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小报。

五、说板书设计:

墨梅

墨梅借物喻人王冕 清气

淡墨借物言志不与世俗 同流合污

19、四年级下古诗三首《塞下曲》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单;会写雁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背诵古诗。

3.读懂《塞下曲》,读出画面,读懂诗意。了解诗中所描写的将士雪夜追敌的情景,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辛、英勇无畏的气概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复习导入。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谁来背一背?(师指名背诵)

(2)你觉得这首送别诗与你熟悉的其他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一样吗?(生交流)

(3)师引导:在学习《芙蓉楼送辛渐》时,我们了解到王昌龄是边塞诗人。其实,唐诗按照内容进行分类,有:送别诗、田园诗、思乡诗、边塞诗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边塞诗。(板书:边塞诗)

(4)初步了解边塞诗。

①课件出示资料。

②师:快速浏览资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自由交流)

2.板题读题。

(1)课件出示诗题。

(2)师指名读诗题。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是学生需要养成的学习习惯。由复习旧知识来引入新课,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进行牵引联想。

板块二 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古诗。

(2)生自由朗读,读通、读顺古诗,读的时候注意字的读音,反复多读几遍,读正确,读熟。

(3)师检查生读书情况,适时引导读;小组竞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互相指正;师指名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认识的字。

①师指名读词语,强调:单是多音字,单于的单读chn。

②师指名读文中单于的注释,全班齐读词语。

(2)指导书写。师重点指导雁字的书写。

①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要记住这个字,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②生交流。

课件出示:

,雁,一种候鸟。 = (人字形)+ (鸟),表示以人字队形飞行的鸟群。

造字本义:名词,一种习惯以人字形迁徙的大型候鸟。

③师:关于雁字的资料,对你识记这个字有什么帮助?

④示例:我记住了大雁是以人字形队伍飞行的鸟群,所以写的时候记住有两个单人旁。

⑤区分雁和燕。师引导:怎样区分雁和燕。

⑥课件出示燕字的演变过程。

课件出示:

燕,甲骨文像一种翅膀尖长、尾巴剪形的候鸟。造字本义:一种喜欢在民居筑巢的候鸟。

⑦师引导:对照燕字和雁字的资料,想想怎样区分这两个字。

⑧师指导书写雁:观察雁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然后描红、书写。

【设计意图】初读诗文,引导学生自己读、听同学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避免了初读只停留在形式的弊端。教学要求会认、会写字时,将学生特别容易写错的同音字引入,用课件资料呈现,让学生知道写字要结合字的起源和意思。

板块三 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1.初读了解大意、了解作者。

(1)课件出示诗题:《塞下曲》。

(2)师指名读诗题,适时引导:你从诗题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还有哪些疑问呢?在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前,可以看看文中的注释,看看能解决你的哪些疑问,你还有其他疑问吗?

(3)师适时讲解:塞是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4)课件出示资料,了解作者。

①师引导:了解作者,对我们学习古诗、读懂古诗也有很大的帮助。

②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有关军队生活的诗歌,内容充实,富有生气。

③师指名读,思考:这则资料中哪个信息给你印象最深?

④生自由交流。

⑤师简介: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共有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2.品读,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古诗。

(2)生自由朗读;师指名读。

(3)理解诗意。

①师引导:静下心来看看课文注释,仔细读读,借助注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②示例:在这月黑风高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宿雁惊飞。将军发现单于潜逃,要率领轻骑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飘然而至,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③师引导: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这首诗?

④示例: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轻骑追赶。

⑤师引导:谁能用两个字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可以借用诗句中的重点字。

⑥示例:前两句写单于要逃跑,我借用诗中的逃,后两句写将军要去追逐单于,我就借用诗句中的逐。(相机板书:逃、逐)

3.细读诗句,体会诗情。

(1)解读逃。

①课件出示第1、2句诗。

②师指名回答:单于是在什么时候逃跑的?(预设:夜晚)(板书:夜)

③师顺势引导: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预设:夜黑风高,夜深人静)

④师:你能想象单于逃跑时的情景吗?你能用几个词来形容逃跑时的单于吗?

⑤示例:狼狈不堪、惊恐万状。(相机板书:狼狈不堪、惊恐万状)

⑥师指名读,读出单于的惊恐、狼狈。

⑦生齐读。

(2)解读逐。

①课件出示第3、4句诗。

②师指名读,引导:将军是如何追捕单于的?(预设:率领轻骑追赶)

③师引导:这一句没有直接写将军是怎样追赶的,具体写了什么呢?

④示例:写了将军正要去追赶时,一场雪飘然而至。

⑤师指名再读,相机引导:你最关注诗中的哪个字?(相机板书:满)

⑥示例:满字,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突如其来的大雪,天气严寒。

⑦师小结:满字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塞外环境恶劣,正是这个满字,突显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相机板书:环境恶劣、英勇无畏)

⑧师指名读,指导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4.课堂总结。

(1)朗读全诗。

(2)师总结:本诗情景交融,单于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有力地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丰富的想象。

5.拓展延伸。

(1)师引导续写古诗:诗读到这里事情却还没有讲完,作者跟我们卖了个关子:将士们最后究竟追到了单于没有?发挥你的想象来写一写。

(2)这首《塞下曲》是通过描述将士雪夜追敌来展示将士英勇无畏的气概的,那么剩下的五首《塞下曲》又写了什么呢?课后请同学们自己找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塞下曲》这首诗情景交融。教学时从景入手,由景入情,前两句重点品读逃,感受单于惊恐的心情,想象他狼狈的样子;后两句由逐入手,感受将士不畏艰险,奋勇追敌的豪迈气概。最后发挥想象续写追敌场面,既弥补了内容的不足,也加深了对诗情的理解。

20、清平乐·村居诗句课堂重难点探究手抄笔记

1.溪头卧剥莲蓬中卧字用的好吗?为什么?

卧 字使用得最妙,它把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时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样子和盘托出,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2.怎么理解最喜小儿亡赖一句中的亡赖?

这里是顽皮的意思,形象地刻画出小孩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3.这首词从哪些方面展现了纯朴的乡村生活?

这从白发翁媪醉里吴音的安详,大儿锄豆的勤劳,中儿织鸡笼的能干,小儿卧剥莲蓬的天真活泼等方面展现了纯朴的乡村生活。

21、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诗句字词解读及大意

①字词释义:

清平乐:词牌名。 村居:词题。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今属江西)时写的。此地古代属于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②词句赏析: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这两句尽管写得很平淡,却把一对白发翁媪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词的下片刻画了锄豆的大儿子、编鸡笼的二儿子、剥莲蓬的小儿子。重点刻画了小儿子。一个卧字把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时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样子和盘托出。

③古诗词大意: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22、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全诗课堂笔记

①主要内容:

这首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现出词人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②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代表作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23、四年级下册21课古诗三首生字注音必考内容训练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

壶雁洛砚

二、给下列汉字注音并组词

芙( )( )( ) 蓉( )( )( )

乾( )( )( ) 坤( )( )( )

遁( )( )( )

三、比一比,再组词

壶( )( ) 雁( )( )

壳( )( ) 雅( )( )

洛( )( ) 砚( )( )

格( )( ) 现( )( )

四、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dān( ) jiāng( )

单 将

chn( ) jing( )

五、咬文嚼字(填序号)

1.骑:A.跨坐。 B.兼跨两边。 C.骑兵。也泛指骑马的人。

① 不论刮风或者下雨,我都天天骑车上学。( )

②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2.送:A.赠送。 B.陪着离去的人一起走。 C.把东西运去或拿去给人。

① 把客人送到大门外。( )

② 老师送我两本书。( )

③ 邮递员踏着泥泞的道路为农民送信。( )

24、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文生字组词及造句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文生字组词及造句

塞:关塞 要塞 边塞 塞外 塞翁失马 云南既有雄伟壮丽的高原景观,又有妩媚迷人的边塞风光。

秦:秦代 秦朝 秦岭 秦始皇 朝秦暮楚 李三是个朝秦暮楚的花花公子。

征:征战 出征 征程 征文 南征北战 老一辈革命家为建立新中国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词:宋词 填词 词语 歌词 义正词严 他义正词严地驳斥了对方的谬论。

催:催促 催命 催化 催眠 催人泪下 再一次的打动人心,催人泪下。

醉:醉鬼 醉酒 陶醉 沉醉 醉生梦死 这美丽的花朵使我深深地沉醉。

杰:英杰 豪杰 杰出 杰作 人杰地灵 天府之国不但美丽富饶,而且人杰地灵。

亦:亦然 人云亦云 亦庄亦谐 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一半的道理,也比人云亦云地知道全部真理要好。

雄:枭雄 英雄 雄伟 雄鸡 雄心壮志 没有宽宏大量的心肠,便算不上真正的英雄。

项:强项 项目 款项 项圈 望其项背 颈饰项圈,腰系带,于上腹部打结.

25、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篇是一首咏物说理的七言绝句。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说理精辟深刻,很有启发性。尤其评梅之语,入木三分,非梅之知音不可然也。诗人从视觉雪比梅白,嗅觉梅比雪香入手,一色一香,一长一短,观察入微,评判独到。这种写得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巧妙地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揭示了诗人搁笔费评章的真正原因。在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是意在言外的,诗人借雪和梅的争春,告诫人们世上万物都各有千秋,无论何人都各有所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文字生动精粹,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2.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3.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一剪寒梅傲立雪中,雪花和梅花️都是冬天的景物,都是报春的使者,它们各自的长处是什么呢?

顺势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生字词

2.解题+背景介绍

3.听读古诗,边听边想象画面。

4.看视频,思考诗中描写的景物。

读完了这首诗,我们知道了梅和雪的长处分别是:()和()

三、精读

1.课件出示图片

梅花️和雪到底谁更美呢?我们看一看诗人是怎么说的。

学习梅雪争春未肯降

梅花和雪花各自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2.骚人阁笔费评章

诗人放下笔,难以评论她们的高下

3.梅须逊雪三分白

梅花比不上雪花三分晶莹洁白

4.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思考:梅花和雪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香 白

现在我们知道了每句诗句的意思,你能来完整的说出整首诗的意思吗?

梅花和雪花各自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诗人放下笔,难以评论她们的高下。梅花比不上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缺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学完古诗,想一想: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好贵品格。

​​从他们的比较中,你明白了什么?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四、拓展延伸,思维训练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略)

26、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1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题西林壁》(板书课题),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对于《题西林壁》这篇课文,我是这样解读的: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一共包含四篇文章,这四篇课文都讲的是通过细心观察和仔细思考发现新现象的故事。《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作者通过描写游览庐山的经历,总结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的道理。

二、说学情:

对于学生的情况,我是这样认为的: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对于文中描写的景物有自己的感触。但是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本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除此之外,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和稳定性还是较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媒体、图片等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我设立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题、横看、侧、缘等词的意思;翻译全诗;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从自然景物中总结出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诗中所蕴含的观察问题要客观全面的道理,学会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看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诗句,走进诗句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与领悟全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五、说教学方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配合朗读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探索。

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它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对此我会采用温故知新导入,给学生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具体过程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同学们,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一个怎么样的道理啊?对,这首诗告诉我们想要看得远,就要站的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也是一首哲理诗,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能够从中读出哪些哲理。(板书:题西林壁)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会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自主解决以下3个问题:

1.借助相关工具书,理清字词。

2.自主翻译全文。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读毕,我会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字词方面重点强调横、侧、缘等词的意思。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翻译全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最后理清本诗的写作背景:苏轼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环节三:析读课文,整体感悟

首先我给学生播放录音,跟随名家朗读这首诗,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针对前两句,我会向学生提问是什么导致了庐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接着我会向学生展示庐山不同角度拍摄照片,让学生对这些照片自主描述,根据学生的描述,总结出观察角度的不同,导致所看到的景色不同。随后,我会接着问你们有过对事物或者事情观察角度的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同的经历吗,请学生分享他们的经历,并引导学生要多角度看问题。(板书:看问题、多角度)

针对后两句,我会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这里我引导学生从他们登山的经历出发,总结出是在深山中无法看清山的全貌,所以就不识庐山真面目。接着我又会说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结合本诗和这个成语,分小组讨论你们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你们有什么感受,并且是怎么做的。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从全局出发,摆脱主观成见。(板书:解决问题 、全局)

环节四:品读课文,领悟升华

我会让学再次生品读这首诗,想一想你还能够总结出哪里哲理。

环节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我会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

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背诵全诗;记叙一件你从中发现哲理的小事。

六、说板书设计(略)

27、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是统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顺承了三年级的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细致观察。

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理解诗句意思,并能懂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我从三年级所学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进入学习本首古诗,通过解题诵读理解感悟等环节步步深入。尤其是在学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沿用上一单元策略提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座山会看到不同的景象?这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明了,我选用一个六面体,分别找不同位置的学生说说各自看到了什么颜色,当学生发现每人看到的颜色都不同是因为坐的位置不同后,很容易就明白了诗人因为身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色自然不同。之后在教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因为这两句中采用了因果倒装的写作手法,并含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又用盲人摸象这个小故事引导他们理解诗意:因为诗人身处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所以看不到庐山的全部景象。继而马上提问:你认为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有的学生说从高处看,有的学生说从远处看,有的学生说把所有看到的景象合并在一起,从他们的回答中看出学生已明白一定道理。这时候我出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并举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平时遇到的这样的情况,有一个学生回答他在下棋时,因为旁观者纵观整个棋局,最后帮他下赢了这盘棋;还有学生回答两个同学闹矛盾了,她在旁边看清了整件事情的经过。这些事例都能很好的说明这个道理。同时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之后,为了当堂消化所学古诗,我设计了背诵、默写环节,达到会读会背会写的教学目标。

28、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评课稿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评课稿教学反思

1. 合理利用教材,有效整合课文

部编版教材主编温儒敏说过:大家要尊重新教材,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但也用不着把新教材看作不容置疑的教学标准与蓝图。教材教材,编得再好,也只是用于教学的材料,当然也会提供某些教学的框架和导向,但学情不同,用起来也应当有各自的发挥,教材是可以质疑、改动和调整的。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编排课文的顺序。比如在这一单元的古诗教学中,老师将《从军行》和【日积月累】中的《凉州词》放在一堂课上教学。这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就是分析两首诗的异同,仔细一看,两首诗在形式上确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边塞诗歌,都出现孤城,前两句都是写景但是,两首诗却在思想感情上完全相反。《从军行》激昂顿挫、壮志凌云;《凉州词》委婉蕴藉,乡愁难禁。这就注定了两首诗歌在景色描写上必有不同。

课上,通过反复地读,品味意象,学生明显读出了两首诗,两个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在对比之中,学生更加清晰鲜明地明白了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不同,情不同。

所以,从这一课中,我了解到,教材不是一个单纯的线性结构,只要教师使用得当,教材可以变得立体。而我们最终的目的,一定是为更高效的教学服务。

29、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评课稿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评课稿听课记录

在单元整体备课的时候,觉得《从军行》和《凉州词》可以放在一起教学。这两首诗有太多相同点,也有太多不一样。

上课的时候,很没有想到的是,小朋友会从两位诗人站的地方不一样,这个角度来解析,还非要冲到讲台上来画图,意外之余,也为孩子的主动思考而叫好。

这家伙反思能力非常强,也促进我不断思考自己的教学。谢谢哦!

【教学实录】

一、 单元导入

1. 齐读四单元主题4-5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 请学生阐述理解。

3. 教师明确诗意,介绍虎门销烟的背景故事。由中国近现代屈辱史,唤起学生爱国意识,明确本单元的重要性。

4. 齐读语文要素,浏览单元习作,提醒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人的动作、神态、语言。

二、 初读感知

1. 学生1min自读课文

2. 有信心的学生自愿起立,展现朗诵表演。

三、 研读探究

1. 提问: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回答:①都是边塞诗②都出现孤城③都描写战争

教师点拨:①都可以吟唱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继续找找两首诗的异同,并进行小组交流。

3. 学生发言:

1) 《从军行》中有战争场面。

教师追问:哪一句?生答:黄沙百战穿金甲

追问:真的是打仗的场面吗?生答:不是,是侧面描写。

2) 两首诗的前两句都在写景。

4. 全班齐读两首诗写景的诗句,再男女生分别读。提问:两处的景有何不同?(提醒学生抓字眼)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从军行》出现的景物: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视角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的变换

②品析暗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凄凉悲怆)

③上句的暗对应下一句什么字?孤。(环境会随着人物的心境发生变化。)

④再读古诗。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①《凉州词》前两句是怎样的画面?学生在黑板上画图,分析作者的写作观察视角,分析各景物的前后上下的顺序。

②黄河这个意象,在这首诗中,还磅礴大气吗?不再。(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

③学生发言:还读出了渐行渐远的静态美。

④通过这样的诗句,你能感受出作者王之涣怎样的性格?

大气

平和

洒脱

5. 再次全班齐读两首诗,要求读出情感,读出对诗句的理解。

6. 提问学生,这次读出了什么区别?

A. 第一首:表达决心,慷慨激昂。

B. 第二首:飘逸婉转,思乡之情。

30、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根据课文的特点,本课教学的重点设定为:在教学中,教师着力引领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出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诗作的感染与激励。教学难点设定为:在赏析品读中深入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唐诗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唐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学习古诗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力图引导学生自学自悟,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古诗的能力。具体设计如下:

1、设计并运用学习向导,体现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学。

2、自读自悟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把握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诗中形象,体会诗中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播放《出塞曲》

2、 导入

一首《出塞曲》,唤起了我们去一览祖国壮阔雄奇的边塞风光的渴望,也唤醒了我们心中那份久违的英雄情节。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王昌龄的《出塞》,去再次体验一下盛唐边塞战士的情怀。

(二)复习热身,明确学法。

1、唐人边塞诗歌,是唐诗中一道雄奇瑰丽的风景线。其实,我们这学期在母亲河单元学过的一首七绝,就是盛唐边塞七绝中的一篇杰作。谁能说出是哪一篇?

提问背诵 明确学法:

感受诗中形象,体验诗中情感。

(三)切入新课,指导朗读。

(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朗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朗读指导。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下面请同学们通过感受诗中形象,体验诗中情感,自主探究以下三个问题。时间是10分钟。(屏幕出示学习向导)

1、秦时明月汉时关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试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这图景。

2、你能猜想一下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原因吗?

3、你能理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含义的吗?说说你的感悟或疑问。

2、小组交流,准备发言。

3、 班级讨论,交流对话。

4、 视频播放,深化理解。

5、 背诵全诗

(五)知识拓展,延伸训练。

边塞诗大多描写边塞奇异风光和将士征戍生活。在老师为同学们编辑的《唐人七言绝句一百首》中,收有边塞七绝14首。课前请同学们任选其中的一首自学,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学的收获吗?

(六)学生小结学习收获。

(七)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我们经常听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叮嘱,有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感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许就是你与小学师友依依惜别时的赠言,天生我才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也许就是你此时的自信和理想唐诗,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流淌在每一位炎黄子孙的文化血脉中,最后祝同学们在我们的唐诗之旅上坚定地走下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教学目标1

1.认识砚、乾、坤3个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雁、砚、乾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塞下曲》《墨梅》。

3.能理解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意思,感受将士们保家卫国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品格。

4.能理解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意思,感受诗人淡泊名利、自信昂扬的精神品格。

02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边塞诗王昌龄的《出塞》。

2.出示课题,介绍塞下曲是古时的一种军歌。

3.了解作者:卢纶,唐代诗人。他少年时代家境并不好,后来走科举之路,又多不顺利,但后来在诗坛却名声渐盛。他交游广泛,是一个活跃的社交家,并最终借此步入仕途。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

二、自学《塞下曲》,讲述大意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读准单于的单(chan)。

遁是形声字,有逃走的意思,所以部首是走之。遁和逃意思相同。

雁字是半包围结构,撇要写得舒展。

2.借助注释自学古诗,读懂诗歌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意,不懂的地方提出来组内互相帮助解决。

预设:夜静月黑,雁群惊飞到高空,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适,将领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了将士们的弓刀。

3.想象画面,体悟精神。

(1)齐读第一、第二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我仿佛看到大雁惊起,单于领着手下的士兵仓皇适逃,狼狈不堪。

(2)齐读第三、第四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我仿佛看到将军正准备率领轻装骑兵夫追击,刹那间大雪纷纷扬扬,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3)从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画面中,你读出了将士们的什么精神品格?

预设:不畏严寒,勇敢,奋勇无畏.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熟读成诵。

31、四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读后感

四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读后感

  唐诗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达到了中国诗歌水平的顶峰,尤其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凉州词》,使我深受启发。

  《凉州词》可谓家喻户晓,被人们广为传诵,是众多边塞诗中比较著名的一首,诗人以别致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时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荒凉、广阔的景象。虽然略显苍凉,但是掩盖不住诗人的豪迈之气;有哀怨,但不消沉,清晰地描绘出了戍守边疆战士们的生活情景和心里状态。

  诗中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汹涌的黄河和白云相接,茫茫一色,极目西眺,一幅苍凉、壮阔的景象映入眼帘;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一片孤城万仞,孤零零的驻地、高高的山峰,尽显苍凉,更流露出孤寂之情;然而羌笛何须怨杨柳,何必用哀怨的羌笛吹奏《折杨柳》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寂、环境的荒凉呢?原来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春风吹不到这遥远的关外啊!

  读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我们不仅能在眼前浮现出一幅荒凉、孤寂的'塞外景象,而且还可以感受到诗人不畏困难、积极向上的豪迈之气。它给我们后人最大的启示是: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气候多么恶劣,我们都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乐观豁达的精神,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美好!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32、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之从军行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从军行》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诗的头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将士们身经百战,战斗的激烈和生活艰苦,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通过对教材的分析,针对五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用观全文想画面解诗意悟诗情的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受到感染。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大意。理解边塞诗歌诗人的怀乡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对比学习诗歌,了解不同作品蕴含的不同情感和诗歌特色。

四、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有自我意识。这个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爱思考、细心、课前预习、课后练习。

五、说教学流程

(一)教学方法

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运用观全文想画面品诗意悟诗情 的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分步朗读、逐层深入的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分散难点,各个击破,从而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过程

1. 解诗疑,课前查询

2. 读韵味,初读感知

3. 悟诗情,想象诵读

4. 品诗意,回读感悟

5. 共交流,拓展延伸

(三)预期教学效果

使学生了解诗的结构特点跳跃式,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受到感染。锻炼学生的分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看文字想画面解诗意 的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最终会背诵。

33、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重难点复习笔记

1.诗的前两句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夏日的农忙?

一是时间上,昼夜忙个不停;二是内容上,既要耘田又要绩麻;三是劳动者,村庄儿女,各忙其事。

2.诗的后两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也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34、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重点)

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难点)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重点)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难点)

教具准备:教材、教案、电子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具体内容,具体方法,设计意图。)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今天,让我们将继续欣赏这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二、新课或复习的每个知识点:(知识点内容,具体教学方法,设计意图,结果有多种情况的要有预设。设计有学生活动的要有 具体组织措施,注意事项,有活动评价的方法。)

1.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一名巩祚,易简,字(王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 礼部主事。他支持林则徐禁烟,建议加强战备。他反对清末土地兼并,反对君主独裁。其为文纵横,自成一家,诗风瑰丽奇肆,有《龚自珍集》。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2.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他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统名曰《己亥杂诗》,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3.诗词赏析

(1)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2)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4.写作特点

寓情于景,景中生情,情景交融,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议论和抒情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学生默读课文、大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同桌互相讨论。

5.这首小诗写了三种心境,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细读诗句,仔细品味作者的爱国情。

三、练习:(练习内容,设计意图,评价方法。)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浩荡:无限。

(2)吟鞭:诗人的马鞭。

(3)落红:落花。

(4)化作春泥:变成春天的泥土。

2.听读诗歌,理解诗意。

满怀无限离愁别绪,在白日斜的时候告别久居的京城,吟咏着诗句挥动着马鞭,(马鞭)举处便是离京师越来越远的天涯。落在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落花)要变成泥土把故枝滋养。

3.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落花完全结合起来,移情于花,表达诗人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惜献身化为春泥,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的感情。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离京,却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具体方法。)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五、作业布置:(具体内容,完成时间要求。)

1.熟读并背诵《己亥杂诗》

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黯然辞官

不甘退伏,憧憬未来

以落红自喻,寄予爱国情怀

35、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3、分工合作,自学自悟。

4、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5、读、想、写结合,寻找情感共鸣。

教学重难点: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它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示儿)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调]

2、了解作者及背景

①[资料出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和背景,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为体会古诗深刻的内涵,感受诗人人格精神打下基础]

3、揭示诗题

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有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关注书后注解,借助注解尝试理解诗意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4、过渡。陆游的诗有不少是专门写给儿孙辈的。在诗中,他告诫儿孙如何读书,如何做人,比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等。今天,他要告诉儿子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诗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

[设计意图: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学习过程,降低难度,给所有的学生学习的和参与的机会]

三、疏通诗意,理解内容

1、理解古诗的内容

①有人说这首诗是一份遗嘱。你同意吗?(理解家祭无忘告乃翁祭是什么意思)祭,就是祭祀、祭奠逝去的先人,寄托自己的哀思。说明这首诗正是他临终的绝笔。在这首诗中,你是向儿孙交代身后之事啊)

②既然是遗嘱,85岁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了,他肯定有许多话要叮嘱儿孙,肯定有许多事让他牵肠挂肚,有许多美好事物让他恋恋不舍,是这样的吗?(只牵挂一件事,只叮嘱一件事,理解:王师北定中原日)

③伤别离,作者满心的悲伤缘何而生?(理解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能力,老师的点播,引导,是为了引领学生透过文字,探索诗中深刻的内涵]

④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出示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68岁)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放一段背景音乐)师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这是怎样的泪呀,这是老人失去孩子的泪,是妻子失去丈夫的泪生灵涂炭,妻离子散,家不成家,国不成国,这是人民的血泪,陆游也在望也在盼.10年过去了.南望王师又一年,又一个10年过去了,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已68岁了,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85岁己到垂暮。还在南望王师!他盼来了自己的军队吗?没有(但悲不见九州同)是啊,从中原沦陷起,人们在苦苦等着,盼着,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可是,多少个日子过去了,中原沦陷,九州破碎,陆游等不到祖国统一这一天了。同心是如何的悲痛。

2、体会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孩子们,请你们再读诗句,你能读出一个什么字?(悲!)为什么悲?(为国土沦丧而悲,为苦难百姓而悲)

[设计意图:把两首诗进行整合,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遣民的痛,诗人的悲,拉近孩子们与诗人的距离,体验感悟诗人的情感,把学生的感悟,体验引向深入]

3、出示《题临安邸》,追求:王师的军队到底在哪?寻些权贵、皇帝在哪?他们究竟在干什么?(读)你们此时有什么感受?(气愤)北方已沦陷,南方还歌舞不休,权贵们已把自己的痛苦建立在遣民的痛苦之上。你能体会到陆游一颗怎样的心?(焦急、祈盼、同情、悲愤)陆游52岁那处竭力主张抗金,结果被罢官,他忧愤成疾,大病数十日,他曾写下位卑未敢忘忧国。而令,生命垂危的他是临终未敢忘忧国。再有感情地读诗。

[设计意图:引出两首古诗,与《示儿》互文解诗,使学生从对诗意的理解走向对诗人情怀的感受,通过对比,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

五、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家祭无忘告翁,虽然痛彻心扉,虽然死不瞑目,虽然万念俱灰,但是诗人还渴望有一天祖国统一。希望有一天,儿孙能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想象一下,在病榻上,他如何地嘱咐自己的儿孙啊?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说些什么?试着写下来。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想象情境,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去体验,把握诗歌情感的脉搏,让他们与诗人的心灵作一次近距离的对话,把读、想写相结合起来,加深感悟,使这首诗,这位伟人的诗人,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36、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通过创设的情境,更好地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词中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2.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3.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对仗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过程与方法

利用课文插图、音乐渲染、多样化朗读和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完成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和态度

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初读词意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五课的前两首古诗,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意犹未尽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三) 初读《长相思》

1.一读 读准音

请同学们将《长相思》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文)

正音:哪位同学愿意读(指读)

生字正音,形近字练习

2.二读 品节奏 (读出长句子中的停顿)

请同学们将《长相思》再读两遍,请读出长句中的停顿,看谁能读出好听的节奏。

请同学们到白板上标注出应该如何断句。

3.三读 找不同

同学们读的很准,也读出了好听的节奏,老师还要请同学们将《长相思》再读两遍,这次请你找一找这首《长相思》和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

《长相思》和《忆江南》都是词,请大家再观察,两首词在结构上又有什么不同。

师小结词的概念分类 特点

二、品读感悟 理解词义

(一)四读 知上阕

1.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的上阕,结合书中的插图,和书中的注释想想这上阕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曾在何处?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学生自学 讨论 )

2.汇报 :曾经身处山上 身处水中身处山海关 身处军营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小结;

是啊,他怎会轻视离别?为了朝廷为了国家他不得不离,好男儿爱故园,更要爱家乡,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长相思》中有离愁,也有男儿为家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37、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说课稿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面试小学语文的六号考生,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山居秋暝》,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

《山居秋暝》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古诗,本单元共包含四篇文章,都是围绕着自然之趣展开描写,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培养学生的文学品味能力。《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理解分析古诗词的基础,但是知识还不成体系,更多的是模糊的感性认识,特别是古诗所处的时代,距离我们较为久远,学生很难理解诗人那种高洁的情怀,因此需要教师从语言入手,带领学生品味诗歌意境,方能一步步走进文本,知情达意。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以及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与交流,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培养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框架和课程目标,我的教学重点为:学习作者诗歌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想象诗歌意境。

我的教学难点为:培养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

五、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古诗特点和五年级学生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反复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设计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及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会采用诗词导入的方式,以轻松愉悦的语调引导学生交流分享自己所知道的田园诗歌。预设学生会想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等诗句。从而引出本课课题《山居秋暝》。

这样的导入,既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又培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环节二:初读梳理,知情入境

朱熹认为,读诗之法,只有熟读涵味,自然和气从胸中流出,其妙处不可得而言。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会带领学生以诵读为主,边读边解决以下问题:

比如:课题的理解,对作者的了解,朗读节奏的把握

读毕,我会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汇报学习,我会适当的进行指导。

课题的理解:就是诗人在山中居住时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

诗人王维简介:字摩诘,是唐代著名的田园诗人。

最终,通过名家范读,点名读,男女生赛读等阅读方式,读准确读通顺课文。

这一环节,在回顾人物背景和题目意思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文的主题,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三:析读课文,援疑质理

在这一环节,我会再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描绘了那些画面?我预设学生会找到如下内容:

内容一:雨后秋山图

针对这一内容,我会进行提问: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预设学生汇报首联的内容: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接着提问学生这里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呢?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在学生的汇报中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诗人的淡雅。

内容二:明月清泉图

这里,我会引导学生说说颔联都写了哪些内容?并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同时试着想象诗人在这样优美的景色中会听到什么?明确听到了淙淙的流水,晚归的鸟鸣声。最后在舒缓音乐中再次朗读诗句,入情入境。

内容三:浣女渔舟图

在这里,我会请学生说说具体写了哪些景物?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颔联写的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相矛盾?理由是什么?在师生交流中明确这里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写出了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

析读环节,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做好舵手,围绕目标,指导学生开展有效诵读,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环节四:品读课文,深入体会

高尔基说:如果学习只是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不会有技术。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再次回归诗文本身,交流分享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这样设置我的品读环节意在指导学生在全面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走进文本,进一步提高诗歌理解能力。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我会在课堂即将结束时,以教师小结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回顾,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将诗中描绘的景色用手中的笔画出来,下节课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带给各位考官清晰、直观的感受,同时便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结束语: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请问我可以擦板书了吗?

38、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评课稿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评课稿教学反思

《题临安邸》是 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 讽喻诗中的杰作。

  北宋的灭亡,原因当然很多,但统治者的荒淫奢侈必居其一;南宋的偏安,原因也很多,但朝野酣嬉,醉生梦死,也必居其一;林升这首见于《西湖游览志余》的诗,所写正是当时公然的,常见的,谁都不以为奇的,毫不注意的社会现象,给他一写,便觉触目惊心,令人难以为情,所以是成功的讽刺。

《古诗三首》是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通过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展现了不同年代、人物深深的爱国情怀。

古诗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所以在本单元的开篇,以学生最容易理解、接受的三首爱国诗揭开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同时,本单元重在强调学生结合资料体会情感的能力。在课前,我让学生对三首古诗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查找了相关资料,这都为更好的理解古诗、体会情感奠定了基础。

《示儿》和《题临安邸》两首古诗简单易懂,且所处年代相同,在教学中,我根据两首古诗的时代背景的先后顺序,先进行《题临安邸》的教学,再教授《示儿》。通过对《题临安邸》的学习,学生对南宋历史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感受了南宋诗人的爱国情怀。在此基础上,《示儿》的教学相对来说更易读懂,我以小组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全班交流,在《题临安邸》的基础上,《示儿》中的情感体验水到渠成。

39、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陆游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留下了近万首诗,其中有不少就是专门写给他儿子们的。如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就是给儿子们传授写诗的经验,要想写好诗,功夫在于写诗之外的博览群书和生活阅历。对于执教完的教研课《示儿》,我的感悟就是汝果欲教诗,功夫在诗外。

功夫之一:搜集资料

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示儿》是陆游的绝笔之作。简短的28个字,饱含着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强烈的爱国热情。但仅让孩子们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为此,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陆游的资料;利用音频软件,听杨雨教授讲《侠骨柔情话陆游》,听孙丹林教授讲《陆游》;认真阅读《陆游传》《陆游的英雄梦》等相关书籍

通过这些途径,陆游一生的点滴仿佛就在我眼前真实上演,我悲伤着他的悲伤,快乐着他的快乐,幸福着他的幸福,追逐着他的追逐

功夫之二:诵读诗作

陆游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在不断地吟诵涵咏中我渐渐明白

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这是一位精通烹饪的美食家;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这是一位喜爱动物的宠物控;

乘除尚喜身强健,六十登山不用扶。这是一位注重养生的健身族;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更是一位为报国而生,为忧国而死的爱国者!

功夫之三:推敲教学

每一次教研课都是组内教师教研水平、团队力量的一个集中体现。为了上好这次教研课,大到选课、教学设计,小到课堂上老师说的一个字,一句话,组内老师都给予了悉心地指导。

整首诗,团队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受,读中感悟,读中升华;教学中还着眼一个悲字,拓展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两首诗,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提升,情感得到升华,也越能使他们走进诗人悲的心境。

课后,通过向老师们请教,我也发现了这节课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对高学段古诗教学的侧重点把握不清,应该在指导学生悟诗情,扩充学生诗词积累方面下功夫;其次,应该在诗眼悲上做足功夫,可用一篇带多篇的方法,拓展陆游不同时期的爱国诗,通过对比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悲天悯人的情感;再次,我的课堂评价语过于单调,教学语言还需凝练,教学应变能力还需加强。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今后我还需要深挖教材,课前认真备课,在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上做到细致入微,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40、六年级语文下古诗三首之寒食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 )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1、六年级下古诗词诵读十:清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当堂实记。

2.掌握无行路、若、因等字的含义,根据声韵理解含义。

3.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把握主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初诵文本,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1. 听诵、领诵、跟诵全词。

2. 走近作者。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洪州分宁人(今江西永修)。江西诗派一祖三宗的三宗之一。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参与撰修《神宗实录》,元祐八年(1093)以修史失实的名义被贬为涪州别驾,徽宗即位,他被召还,流寓荆州,又因《承天院塔记》一文获罪,卒于流放地。

3. 了解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的伤春之作。黄庭坚因元祐党祸被贬至广西宜州,当时黄庭坚已经六十岁了,他对时局和个人前途已经深深失望,便作下这首词来寄予落寞无望的心情。作此词后数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

三、再吟文本,理解词意,明确声韵。

1. 理解词意。

[1]春:意喻青春、美好的生命。

[2]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3]黄鹂:意喻生命、活力。黄鹂是著名食虫益鸟,羽色艳丽,鸣声悦耳动听,有黄鹂处象征着生活的美好。

[4] 啭:鸟婉转地鸣叫。

[5]因风:借着风势。因,凭借。

[6]蔷薇:意喻夏天。

2.明确声韵。

[1] 韵:这首词上片的韵字是路住,押的是去声遇韵,韵母是u,声情通透圆润、坚决明确。下片的韵字是知鹂薇,是平声支韵和薇韵通押,多有细腻之意。

[2]入声字: 上片寂寞两个入声字,读来顿挫有力,有痛苦之感。若字短读,强调这是一种假设的情境。下片百啭的百字是入声字,短读,强调黄鹂鸟鸣叫了很多次。

[3]格律:

上片:第一句,归字拖长,有种希望春天缓缓归去之感;处字拖长,有种寻寻觅觅之感。 第二句,行路二字拖长,好像有很多路的感觉,但加上表示否定的无字,就表示一条路都没有。 第三句,若有读高,强调一种假设的情境;知字拖长,有询问很多人之感;春去读高,强调对春的恋恋不舍;处字拖长,有寻觅了很多地方的感觉。第四句,唤取读高,强调急迫的心情;来字拖长,有长久的呼唤之感;住字拖长,感觉要将春天长久留住。

下片: 第一句,无字拖长,有种到处都没有的感觉;踪迹读高,强调一种倒装,突出是踪迹无人可知,而非其他;知字拖长,极言很多人都不知道。 第二句,非字拖长,有种非黄鹂不可的感觉;鹂字拖长,感觉问了很多只黄鹂。第三句,百啭读高,强调黄鹂鸣叫的次数很多;人字拖长,是说好多人都解不了;能解读高,强调解不了的事实。第四句,风字拖长,有风吹得很长的意思;飞过高音表强调;薇字拖长,有蔷薇很多之意。

四、明确主题,立德树人

1.明确主题。

这首词是作者以人生苦短为主题的伤春之作。

这首词从头到尾都是在说作者苦苦地寻找如老朋友一般的春天。春意喻青春,青春是美好的、纯洁的,但青春又是极短暂的、易逝去的。作者在作这首词的时候已经年过花甲,青春早已不再,所以作者此处的伤春表现在寻春上,这种表现的背后便是人生苦短的主题。

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到处寻春不得的绝望之感。词中四大句,前三句都说春,反复追寻,层层深入,第四句黄鹂不管不顾而飞走。而且蔷薇盛开,夏天已至,春天是不会回来了。这种绝望感非常沉痛,令人心伤。这首词几乎是作者的绝命之词,他一生的奋斗,到此即将结束,没有东山再起的希望了。彻底的痛心,也是一股巨大的生命力量,这是作者最后的表白,他永远属于象征生命与美好的春天。

2.立德树人。

人生苦短是传统文人的一种人生观。人生只有一次,青春一去不返。作者此时被贬外放,生命也已接近尾声,他的毕生理想济世安民几近成空。黄庭坚一定清楚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但却依旧不放弃对春天的呼唤,希望自己还能像当年那样为国、为民、为天下,这是文人不甘向命运低头的刚毅和执着。

42、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说课稿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参加面试的8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宿建德江》。接下来我将从七大板块开始我的说课。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宿建德江》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以走进大自然为专题展开,全诗围绕愁字,通过刻画秋江暮色,展现了诗人落第而归,仕途无望的哀愁,而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本文在本单元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

二、联系实际,说学情

古诗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六年级的学生对本诗愁不难把握,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交流,利用媒体等巧妙点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情入景。

三、有机整合,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生字词德、渚,理解诗文意思。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感受诗歌意境,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忧愁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一课一得,说重点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立足发展,说方法

针对诗词韵律感强的特点,教法上我采取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再加上教师在疑难处进行点播,经历了读、思、议、品、再读的过程,深入文本,实现言意共生。

六、优化教学说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接下来,我将从五个环节展示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随风潜入夜之诗词引境

上课伊始,伴随教师的导入:同学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思乡的佳作。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满目皆富有色彩感和动感的江南春景。又如举头望明月月是故乡明等,月成为思乡的寄托。还有哪些喜欢的诗句呢?鼓励学生分享思乡诗句,顺势引入《宿建德江》。诗词串烧,动人的旋律,挑起学生记忆深处的心弦,为融情入景做好铺垫。

环节二:润物细无声之感知韵律

首先,检查预习。明确宿建德江即:夜晚停舟靠岸留宿在建德江边。随后学生交流孟浩然写作相关背景,培养预习和查找资料的好习惯。接着,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每个字的读音,听清古诗的停顿与节奏。随后,学生自由地朗读,先做到读准、读到位,并逐渐读出停顿和节奏。读毕,同桌互相检查自学情况,我会巡视课堂,相机提供帮助。在学生尝试挑战初读古诗时,适时对学生易读错的字词进行强调。如停泊的读音。紧接着,指名读,男女合作,小组赛读等多种方式在读中初步想象画面。这样让学生监督、帮助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环节三:春种一粒粟之融情入景

反复地朗读是品词析句的前提,而批注则是我对话文本的法宝。

我会请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你最喜欢的诗句是什么?它如何打动你?在旁边做好批注。我预设学生会分享如下触动心灵点:

触动点一:夜泊添愁聚焦诗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对于此:

首先,配合多媒体背景音乐,我适时范读此句,学生闭眼想象。随即,请学生结合插图,描述脑海中构思的画面。在其阐述的过程中,提示结合注释等明确烟渚即烟雾迷蒙的小洲,紧扣日暮这个时间点,出示相应背景图,营造烟雾缭绕黄昏之气氛,引导学生感受出孤单、凄凉之感,顺势指导朗读,以读带领学生初步入境,其次,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从日暮客愁新中抓住愁这个关键字。学生容易发现愁新也即新愁,进而通过联系语境、结合背景明确是周遭的环境触动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我相机抓住客这个字,提示学生联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对比朗读,想象诗人心境,配合语用,从中更深刻地感受身处异乡,诗人自诩为客的愁绪和无奈。最后,指导学生朗读,读中感受诗人满腔愁绪。

触动点二:以景抒愁聚焦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基于此:

一方面,出示江边、原野、小船一系列的图片,指引学生结合前面读诗的方法,声情并茂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并创设情境,学生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如果是自己,处于独自留宿江边的哀愁,如临其境,联系实际对比居家的温馨和幸福。进而鼓励学生将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与诗人产生共鸣。另一方面,在画面欣赏的基础上,在朗读中抓住低和旷以及江和清这两组词,引导学生联系全诗愁的基调,明确二者相互映衬与依存的关系。随后,发散思维,围绕月这个意象,调动学生的想象和体验,进而明确诗人借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与人亲近的景象,抒发内心的思乡和羁旅之愁。紧接着,小组读男女赛读等多种方式,在读中体会拟人、对比促进情感抒发的精妙。升华体验。

环节四、秋收万颗子之拓展品情

出示其他思乡类的诗,与本诗对比异同,巩固学诗的方法,提高诗歌阅读能力。并请学生跟着配乐,将自己想象成诗人,边读边与诗人对话。

这样层层深入的设计引导学生入境释意,从而真正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环节五: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总结延伸

课的最后,学生汇报本课的收获,我予以补充,并请学生课下结合本词的内容,用简笔画将其表示出来。

七、画龙点睛,说板书

结束语: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倾听。请问,我需要擦黑板吗?

43、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生字组词并造句

昼夜 白昼 沙漠里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

耘 耘田 耕耘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桑 桑树 蚕桑 桑树是最常见的一种植物。

晓 拂晓 破晓 拂晓时,清洁工开始打扫街道。

44、四下语文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知识点

四下语文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知识点

【注释】

清平乐(yu):词牌名。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取乐、逗趣。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杂草。

织:编织。这里指编织鸡笼。

亡(w)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莲蓬:莲花开过之后的花托,呈倒圆锥形,里面有莲的果实。

【译文】

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

带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则在家里编织鸡笼。

而我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他正趴在溪头,剥着刚摘下来的莲蓬。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因此,他21岁即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归于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其词的题材广阔,又善于化用前人的典故,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由于其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遭遇弹劾,退隐江西带湖。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在今江西省上饶市城外)期间所作。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抗金的政治主张,所以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压。

从四十三岁起,辛弃疾长期未得任用。在隐居时,他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知识点1】

《清平乐》作为词牌名,主要代表和限定的是词的格式,包括格律。

《村居》则是标题,概括的是内容。

并非所有的词都有标题,但所有的词一定都有词牌名。

如果有多首词的词牌名相同,而没有标题,为了区分,可以在词牌名的后面,用括号缀上第一句,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

【知识点2】

有的词,只包含一个段落,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

也有的词,包含两个乃至更多段落,这些段落的术语叫做阕或片。

比如现在这首《清平乐村居》:

从茅檐低小到白发谁家翁媪这四句,叫做上阙或上片;

而从大儿锄豆溪东到溪头卧剥莲蓬这四句,叫做下阙或下片。

【知识点3】

《清平乐》是同时包含平韵和仄韵的词牌名。

上阙仄韵,每一句的尾字都是韵脚字,也就都是仄声字。

下阙平韵,三个韵脚字都是平声字,唯一不是韵脚字的尾字赖则是仄声字。

【知识点4】

如同格律诗一样,词,也普遍存在着每一句的偶数字平仄交替的规律,本词正是如此。

【知识点5】

剥是入声字,且发生了古今平仄变化(在古诗词中不太常见)。

另外,织这个入声字,我们以往在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讲过。

【知识点6】

目前我们接触过的南宋诗人、词人,如果将暂未正式学到的陆游也算上,那么出生时间排序如下:

1、陆游(1125年)

2、范成大(1126年)

3、杨万里(1127年)

4、辛弃疾(1140年,南宋初期至中期)

5、叶绍翁(南宋中期)

6、卢钺(南宋后期)

【扩展】

合称在一起的作者,不一定是同一时期的人。

辛弃疾以豪放词著称,这一特点与北宋的苏轼相近,所以他们合称苏辛,而两人的生卒年没有任何交集。

辛弃疾又与李清照合称济南二安。

因为他们都是济南人,而李清照别号易安、辛弃疾字幼安,又都含有安字。

两人的生卒年虽有一小部分重合,但也相差较多。

45、四年级下三月桃花水教学说课稿课案

四年级下三月桃花水教学说课稿课案

一、说教材

  《三月桃花水》是一篇美文,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春暖花开、大地回春的美丽画卷,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春天到来时的欣喜之情。课文篇幅虽然较短,但由于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对偶句等多种句式,文质兼美,适合学生反复品读,积累语言。教学这篇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感情,文中优美的词句有利于学生培养语感,积累词汇;大量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教学目标:(出示课件)

1 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2 培养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并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中,理解课文的意境,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中,理解课文的意境,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教学难点:引导孩子展开想象,让学生在层层推进的想象中感受语言美的熏陶。

  三、说教法、学法

  遵循初步感知整体感知精读品味整体回顾的阅读规律,采用层进性教学模式设计教学。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以读促表达的教学方法,在朗读中创设情境,理解课文的意境。这节课我主要抓住重点语段,引导孩子展开想象,让学生在层层推进的想象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四、说教学流程:(出示课件5:)包括五个环节。

  一、导入情景渲染,直奔重点

  (课件展示)学生通过欣赏美妙的画面,聆听潺潺的水声,再现教材的情境,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较快地把学生带入文。此时我问: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的情感被调动,顺利回答老师的问题轻松又积极。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情景,又让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回到了全文的重点部分。

  二、层进对话,感悟美景

  (一)与文本对话,感受水声如琴声

1、 方法引领,自主阅读我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边读边悟并及时批注自己阅读感悟的学习方法。)我深情地说:瞧!大地复苏了,河流醒来了!听,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出示课件:找出和下面两句话相对应的段落,读一读。)这一问题学生完全可以快速做出正确的回答,因此直接切入重点:默读课文3、4自然段,用划出表示声音的词语,用﹎﹎划出声音特点的词,并做简单的批注。(出示课件)学生汇报。正因为有了方法的指引,学生的目的明确,学有所获。

2 、方式多样品析词语,突破难点。

 通过品味词语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力,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此处让学生联系生活经历理解应和、纤细的低语、谈心、催促,就为下面的感情朗读做了铺垫。如水浪声的特点是什么?(急)你从哪里看出来?(催促)它催促人们干什么?(开犁播种)是啊!春雨贵如油,正是播种的大好时节,谁能不急?谁来读出你的急。(指名读)学生读完后,我说:村民们,还等什么,让我们赶快开犁播种吧!此刻孩子们的情感已完全融入课文,会情不自禁地答:好嘞!马上行动。③联系生活经历理解纤细的低语和谈心。纤细的低语是什么?(小声地说话)什么是谈心,你经常和谁谈心?它们在谈些什么呢?让我们来听听。(指名让平时比较好的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就是对词语的正确理解。)

3 感情朗读。

 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有感情的读是学生感悟的真情流露。我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通过配乐读、比赛读、师生共读等形式,层层深入文本,达到人文合一。

 (一)与文本对话,想象水清如明镜

1、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课件:默读课文5、6自然段,想象画面,可以画出你想到的画面,也可以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合作交流的有效途径。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2、了解省略号的妙用。

  教学省略号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然后教师补充资料的形式进行。(课件出示:是啊!三月桃花水它看见;它看见;它看见;它看见;它看见想象一下,它还看见了什么?瞧,从省略号的背后老师也看见了(教师补充图片,体会省略号的妙用。)这时让学生想象读、比赛读,让学生透过文字感受三月桃花水如明镜一样美丽。

3、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此时学生情感被激发,感情自然流露,师生接读读出了情,读出了对三月桃花水的喜爱,达到了情景交融。

  (二)与作者对话,品词悟情引发共鸣

  (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学生自由朗读,重点体会红色的词)让学生抓住一千朵樱花、一万个小酒窝以及动词醒来、舞动、流淌和回旋联系生活实际,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指名汇报,谈体会。我这样问:孩子们,想一想一千朵樱花就是_一朵朵浪花___,那一万个小酒窝就是一个个波纹、一张张笑脸啊!看到这些你的心情如何?(惊奇、兴奋、激动)读出你的惊奇、兴奋、激动。这样抓住重点词语,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有感情的朗读。

  三、提炼写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并通过练习的方式,巩固学习效果。

  美妙的琴声拨动了你我的心弦,如果说美妙的画面丰富了我们的视野,那么优美的文字则更滋养我们的心田。这篇文章多处运用修辞手法,此时让学生找找这一段的修辞手法,体会修辞手法的好处,并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播放台风来临时的画面,请用也用一两个修辞手法写写。迁移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熟读成诵,自主积累本

  文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美丽的春水图。课文篇幅虽然较短,但语言优美,适合学生反复品读,积累语言。因此,课堂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积累空间,让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回顾重点,总结全文

  为了让学生整体把握全文,此时回顾重点,总结全文使文章从整体部分整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链条,体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当学生回顾课文后,我总结:孩子们三月桃花水像竖琴,像明镜,更像一把小提琴,弹奏着春天美妙的旋律。

  六、推荐作业,自主选择

  课标提出:要重视学生的阅读积累。结合教材对学生摘录笔记的要求及单元目标,我设计了较灵活的作业:

1、摘抄积累《三月桃花水》中优美的段落。

2、将《三月桃花水》这篇课文读给同学、老师或爸爸妈妈听,让他们感受春水的美丽。

46、四年级下塞下曲教学说课稿课案

四年级下塞下曲教学说课稿课案

一、说教材:

《古诗三首》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三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宋代诗人。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课本选入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诗,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一大块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水玉破碎的声音。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全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2.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3.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课文所描写的情景又都与儿童有关,反映儿童生活,学生也可能有着相似的亲身经历,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的共鸣,进而在阅读古诗中获得感知,加以模仿,发展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教学中,设置情景,激发学生认知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这一教学主体主动积极地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探究。

2.说学法:

教学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新课标理念,教学中,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词的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入情入境的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古诗的特点,引导学生或交流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古诗,或交流与古诗作者相关的古诗,或交流古诗插图,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使学习成为他们自身迫切的需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前提。

2.理解课题,了解作者。

古诗的题目或反映古诗的内容,或反映古诗的情感,或点明古诗发生的时间,或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题目有助于学生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准确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同时通过了解作者,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崇拜之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作者及出处,激趣导入新课。

2.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互相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3.熟读深思,层层深入。

在理解题目、了解作者、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读、感悟。在熟读的基础上,梳理诗中的重点词句,进一步深入理解感悟整首诗的诗意,想象诗歌的意境,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在整个过程中,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4.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通过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深化学生情感。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现宝,古诗文富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点,博大精深,灿若星河,语言精炼,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内涵,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多地接受传统诗歌的浸润,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延伸和拓展。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同主题作品拓展延伸,有助于学生在把握基点中生情。指导学生抓住同诗人作品拓展延伸,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鼓励学生抓住同题材作品拓展延伸,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

在古诗教学中适度拓展学生阅读诗文空间,继承传统,弘扬中华文化,它不仅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也顺应着时代发展的要求。对于拓展阅读的古诗,学生可能短时间内理解不够透彻,甚至不能理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储备的增加,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会水到渠成。长此以往,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想象,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

七、说作业设计:

通过课后作业,帮助学生背诵和积累古诗,理解古诗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47、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生字组词与笔画

芙蓉 芙蓉花

蓉 芙蓉 莲蓉

洛 洛阳 洛河

壶 茶壶 水壶

雁 大雁 雁阵

砚 砚台 砚池

乾 乾坤 朗朗乾坤

坤 乾坤 坤角

48、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生字组词带拼音

f 芙蓉 芙蓉花

蓉 rng 芙蓉 莲蓉

洛 lu 洛阳 洛河

壶 h 茶壶 水壶

雁 yn 大雁 雁阵

砚 yn 砚台 砚池

乾 qin 乾坤 朗朗乾坤

坤 kūn 乾坤 坤角

49、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生字组词与笔画

复杂 杂货

稀 12画 稀少 稀疏

篱 16画 篱笆 竹篱

蜻 14画 蜻蜓点水

蜓 12画 蜻蜓 蜻蜓

蝶 15画 蝴蝶 粉蝶

宿 11画 宿舍 寄宿

徐 10画 徐徐 徐步

疏 12画 稀疏 生疏

茅 8画 茅屋 茅草

檐 17画 屋檐 房檐

翁 10画 老翁 渔翁

赖 13画 依赖 信赖

剥 10画 剥夺 剥削

50、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常见多音字与近反义词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常见多音字与近反义词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描写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表现了农村夏忙时节路上宁静的场景。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乡村田园景色的热爱之情。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现出词人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多音字

乐 l 快乐 欢乐 剥 bō 剥削 剥夺 宿 s 宿舍 茅舍

yu 乐曲 音乐 bāo 剥皮 剥示 xi 星宿 辰宿

xiǔ 一宿 整宿

51、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塞下曲课堂笔记之作者简介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塞下曲课堂笔记之作者简介

卢纶,字允言,唐代诗人、儒客名家,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但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如《塞下曲》,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

52、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墨梅:用水墨画出来的梅花。 痕:痕迹,留下的印记。 乾坤:天地间。

53、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淡字表现了墨梅怎样的特点?

淡字表现了墨梅颜色朴素淡雅的特点。

2.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最后两句诗托物言志,点明中心。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淡泊名利、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54、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这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盛赞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有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自己不愿媚俗的品格。

55、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清明生字组词字词解释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欲 病好后,她的食欲大增。

魂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借 我需要借用你的卷笔刀。

酒 爸爸平常都是不喝酒的。

何 你为何要说谎呢?

牧 牧民们十分热情。

兄 他们家兄弟姐妹众多。

独 我独自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异 这两件物品差异太大了。

佳 元宵佳节,市场上热闹非凡。

字词解释:

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56、清平乐村居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画面感极强。仅用读诗句、明诗意、品诗境、诵诗句的诗词四步教学法进行固定化设计,难以使优美的画面活起来,动起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让学生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也就更难以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我们只有采用多种的教学形式,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才会创造出灵动而有生趣的课堂,才可以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诗意在课堂飞扬。

乐:课伊始,让悠扬的古琴声把学生带入情境,给学生创设一个恬静的田园氛围。伴着乐声,教师范读,使学生初感全词;伴着乐声,学生品读时描述心中意象,助学生展开想象;伴着乐声,学生诵读全词,让学生心中也涌动着喜爱田园生活的审美情趣。精神在乐声中自由徜徉,情感在乐声中不断升华

演:醉里吴音相媚好是本篇词作的留白处。抓住这点,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老头儿和老伴儿三两杯酒下肚,微带着醉意,话开始多了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学生根据自己所理解的词意和课文所提供的画面来演一演。教师则可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进行难解词语的点拨指导,如无赖等。通过表演让学生在动一动中读懂词句的意义,让表演成为学生内在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

唱:学生读懂全词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吟唱此词。让学生通过自由编曲,古词今唱的形式唱出对词的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

写:写是本课课后要求之一。在充分诵诗全词后,让学生把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是学生对文本的二度创造。在写的过程中学生走入词人的内心,体会辛弃疾的情感。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以乐、演、唱、写等教学活动来感悟如画般的词《清平乐村居》,有利于使画面立体起来,激起兴趣;有利于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展开对话;有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心里,产生共鸣;有利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营造出多彩的课堂!

57、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村居咏柳课后题目及答案

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村居咏柳课后题目及答案

第2题

参考答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河堤 堤岸 杨柳 柳条

吹拂 春风拂面 化妆 梳妆打扮

58、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村居咏柳课后题目读一读填一填

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村居咏柳课后题目读一读填一填

参考答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9、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村居咏柳课后题目读一读记一记

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村居咏柳课后题目读一读记一记

河堤 堤岸 杨柳 柳条

吹拂 春风拂面 化妆 梳妆打扮

60、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61、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62、村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村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诗、村、童3个生字,认识莺、拂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4.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平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2)学生质疑: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师点拨:这是古诗常用的方法,古人写诗常常不按照正常顺序写,为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草长/莺飞/二月天

(4)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5)指导读:河堤/杨柳/醉/春烟。

(6)老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让学生充分地说: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7)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8)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

(9)配乐全班齐读一二句。

3.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三、四句,读后,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2)(多媒体出示孩子放风筝的画面)指名说诗意,理解纸鸢。

四、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交流识记字形。出示:诗 村 童 加一加:诗讠+寺; 村是木+寸,童是立+里。

2.教师指导书写。

出示诗 村 童的田字格课件。

诗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村左右结构,左右等宽,木的捺变成点。

童上下结构,注意下面里的笔顺。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3.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板书设计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儿童散学

醉春烟

杨柳拂堤|忙放纸鸢

早春

手机扫码阅读四年级下古诗三首之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