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学习分享 2023-11-21 13:34:06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1、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指导学生能有板有眼、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②、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引导法、 情境教学法、 点拨讨论法

学习方法:自读感悟、讨论探究 、诵读法

教 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揭题导入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咱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记的古诗多。

(1)谁能背出和黄河或者长江有关的诗?

(2)老师开诗头,看谁能接下去: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出示课件唐代地图,介绍边塞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引出边塞诗。 

3、了解诗人及凉州词这种曲调名。

(1)简介王之涣。

(2)凉州词不是诗题,是凉州歌的唱词,它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边塞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甚少。从几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引入,出示唐代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和塞外的区域划分,了解边塞地理位置和历史情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

3、指导仞的读音和羌的书写。

4、读诗不仅要读的字正腔圆,还要读的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来试试?

5、师生合作读古诗。

6、齐读古诗。

7、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学生自由汇报,并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

8、请大家静静地默读《凉州词》,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层次、按步骤进行练读,每个环节注重落实,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读自悟,读出感觉,读出情绪,然后引导学生在古诗词句中捕捉感受的来源,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理念。】

三、抓诗象,入诗境,悟诗情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预设一:学生对孤的感悟

1、诗象:孤城、万仞山

(1)这座孤单单的城。指的是哪座城?引导学生从注释中获取玉门关相关知识,师补充介绍玉门关。(出示图片 )

(2)为什么作者称之为孤城?

引导感受:a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关的荒凉与寂寞 。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四周荒无人烟,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城。

b这样的一座城,不远处就是万仞高山,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那么(渺小、孤单)这就是诗句中说的孤城。

(3)了解片的用意。

师抛疑:片在这可以换成什么词?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一片是唐诗习惯用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孤城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像一片落叶,显得单薄。)

(4)指导朗读本句,可以把一片孤城 和万仞高山对比读,读出戍边城堡的孤。

引导:孤城周围除了高山,还有什么?

2、诗象:黄河

(1)读读这句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2)回顾黄河入海流的观察角度,了解本句诗的视角:逆着黄河流向,自下而上远眺黄河。

(3)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白云中流出来的黄河像  。(想象练说,引导学生用比喻句表达)

(4)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条黄河?

(5)指导朗读:让我们读出黄河的源远流长,读出黄河奔腾万里的气势。

3、深化孤城的意境。

巍巍高山、滚滚黄河,荒凉的地理环境,更加衬托了这座戍边城堡的孤!仅仅是城孤孤单单吗?(守城将士的心更是孤独的)与其说城孤,不如说人孤、心孤、情孤啊!

4、带着我们的感觉,自由读两句,读出古诗的意境。

预设二:学生对怨的感悟。

1、感悟杨柳的双关。

(1)理解怨,思考: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为什么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吹不到,杨柳自然不会发芽。战士们是多么盼望见到春风轻拂,杨柳吐绿啊?但在这茫茫高原,那只是奢望。埋怨杨柳有用吗?所以作者说读后两句

(2)杨柳在这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指的是战士吹奏的是《折杨柳》曲子。介绍古人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3)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课件出示:出示跟杨柳有关的一些诗句,让学生和老师轻声诵读。)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隋代无名氏《送别》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当戍边将士听到羌笛吹奏的悲凉的折杨曲时,会是怎样的心情?理解后两句的意思。

(5)指导读后两句。

2、感悟春风 的深意。

春风,表面指的是自然界的风。它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戍边将士们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他们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很多将士魂归关外。

3、拓展: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轻声地跟老师一起读。(配哀伤的乐曲)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4、 激情创境,配乐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初读感悟,以情为突破口,以孤城为主要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边塞的荒凉地理环境,感悟戍卒的离愁别恨。以读为依托,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进入古诗的情境,感悟诗人的情感。以一首带动多首古诗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同时深化了古诗的内涵,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积淀了古诗的文化底蕴。】

四、情感渲染,拓展运用

1、写话练习:羌笛发出的悲切之音,让将士黯然泪下。如果他家有年迈的父母,如果他已经有了妻儿,他会对父母妻儿说些什么?请你任选一种角色,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写好后交流)

2、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将士们只好把滔滔的思念寄托在幽幽的羌笛声里,含泪回忆那依依惜别的情景!有感情背诵《凉州词》。

3、结课升华: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安宁!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学生情之所至,定会言之有物,读写结合,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深化古诗内涵,将立意提升至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赋予了古诗新意。】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之涣

一片城 孤 万仞山

羌笛 怨 杨柳

2、二年级上册课文19古诗二首敕勒歌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二年级上册课文19古诗二首敕勒歌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说明: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开头交代敕勒川位于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帐,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眺,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丰盛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全诗风格明朗豪爽,语言明白如话,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针对这一理念,本设计以北朝民歌《敕勒歌》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观察课文插图,理解诗意并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在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教学目标:

1.学写本诗中的两个生字苍、茫,结合诗句理解穹庐、笼盖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背诵。

3.通过想象画面,观察课文插图,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感受草原辽阔壮美的风光。

教学重点:

通过想象画面,观察课文插图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草原高远辽阔的美丽风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情导入

师:我们祖国风光秀美,山川壮丽,今天,老师带你们到草原去游一游。(课件展示草原风光的图片)看到这美丽的风光,你想用哪些词语或句子来表达出你内心的感受,快快来说一说!(师生交流)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一望无际的草原,游牧民族可爱的家乡,在1600年以前,在这辽阔的大草原上曾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敕勒族,他们用一首优美的诗歌赞颂着自己的家乡敕勒歌,我们一起去看看那里的美景吧!(板书课题敕勒歌)

二、感知古诗内容,把握诗歌韵律

1.学生自读诗歌。(要求:请大家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读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2.出示字词,纠正读音。

出示词语:笼盖 穹庐 敕勒川 见牛羊

3.师范读,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

三、品读感悟诗意,升华情感体验

师:草原那辽阔的风光,用无数的词汇也描述不尽。但在这首诗歌中,只用了27个字便描绘出了草原的景色。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品味这27个字,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1.品读重点句子,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拔并板书。

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蒙古包的样子,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说出自己品读后的感受。指导朗读。

⑵天苍苍,野茫茫。学生自主表达对一两个小句的感受,教师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相机板书。指导书写:苍 茫

⑶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你能想像一下,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碧绿的牧草是那么茁壮。一阵风儿吹来,草儿被吹得弯下了腰,你会看到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学生交流)

点拨:这一句让我们看到了茂盛的牧草和肥壮的牛羊,写出了草原上的勃勃生机。

2.再读古诗,体会动静交织的美。

⑴ 师:在高耸入云的阴山的映衬下,辽阔无边的敕勒川更加吸引人。让我们满怀深情地一起赞颂这美丽的风光

⑵ 学生齐读。

四、想象诗歌画面,进行拓展延伸。

师小结:孩子们,在诗歌的长廊中,还有很多赞美草原的诗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秀丽的草原风景图,跟着老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

无名《草原诗》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欧阳修《丰乐亭游春三首》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 《赋得古草原送别》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天空 四野

想象画面

草地 牛羊

3、二年级上册19课古诗二首之敕勒歌评课稿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19课古诗二首之敕勒歌评课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1.注重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朗读方式多样,层次分明。首先是读准读顺课文。先由学生自由初读课文,借助拼音把文中生字读准,再同桌合作读,相互纠正不准的读音,接着指名读诗歌,检查读音。最后全班齐读,读顺课文。其次,读通读懂课文。在随文识字中读懂课文,利用图片引导孩子理解诗歌。最后,想象读、品读课文。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边读边想象画面,说感受,再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有趣的情境设计,贯穿整堂课,让孩子一节课都置身于大草原这个情境中,学习兴趣高。

3.巧妙地运用了随文识字,利用字源、组词、图片等方式,让学生轻而易举理解生字。

4.对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这句诗歌的理解还不够到位,可以运用更多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天苍苍,野茫茫。

5.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主。在生字的书写上,如果能范写结构相同的苍、茫二字,对比两者的异同,就能进一步教会学生写字的方法。

4、三年级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把本单元关于秋天的重点词句加以整合,然后通过复习巩固这种不常见的引入方式展开新课的学习。在本堂课中我主要采取对比法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诗意,在感悟诗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看图说完整一句话及几句话的能力。综观全课,有成功有失败。我觉得提高课堂效率上还是很成功的,复习了本单元重点,积累了古诗,学写了四个生字,还进行了我仿佛的句式训练以及看图说话训练。失败之一是学生看图说话不太会说,只关注了荷花忽视了荷叶,对擎雨盖的理解产生了困难,这或者是由于图片的不清晰,又或许是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更或许是我的引导不到位。失败之二是由于我的不放心,我让学生事先在家里进行了预习并让家长指导朗读,造成上课前朗读基本已经到位,在已经基本到位的情况下要体现本堂课的古诗朗诵上的一个明显的进步梯度就比较困难了,这让我原先的设想基本泡汤。人无完人,课无完课。每堂课总是有缺陷的,在缺陷中不断提高自己才是正道!

5、三年级上册22课读不完的大书说课稿课案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22课读不完的大书说课稿课案教学反思

《读不完的大书》这篇文章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体现了大自然的奥秘和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课文的重点是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感受本文语言的生动、有趣;理解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为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初读课文掌握大致内容,其次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教学结构,最后朗读课文完美结束。

2.利用多媒体吸引同学们对大自然的兴趣,使之让他们对课文内容感兴趣,老师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3.抓住了含义深刻的句子,研词析句,领悟语意。

二、成功之处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从初读课文,了解注意内容,到精读课文,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都在引导学生自读自学,小组合作,以汇报交流的形式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效果不错。

三、不足之处

由于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有些锻炼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的活动,完成得不够到位。

四、改进措施

1.教学中,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后,应重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后,谈感受,再把感受读出来,感情朗读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2.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想象,然后再学会领悟语言,细细品味语言,生发感情,让学生入情入境,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

6、三年级上册22课读不完的大书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22课读不完的大书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读仅、麻等8个字,会写读、昆等10个字,会写昆虫、蚂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乐趣。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课文内容,培养观察能力及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重要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大自然有许多好玩的东西,我们来猜一猜,分别是什么?【3】 出示有关大自然花草树木、飞鸟虫鱼的谜语,让学生猜。

如:有头没有颈,身上冷冰冰,有翅不能飞,无脚也能行。(鱼)

团结劳动是模范,全家住在格子里,常到花丛去工作,造出产品比糖甜。(蜜蜂)

身披花棉袄,唱歌呱呱叫,田里捉害虫,丰收立功劳。(青蛙)

2.作者也写到了许多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让我们去看一看。(板书:读不完的大书)

二、简介作者。【4】

朱维之(1905-1999)浙江苍南人。中共党员、民盟成员。1930年赴日本中央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学习、进修,回国后在福建协和大学、上海沪江大学任教,曾任沪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1952年调任南开大学教授,先后担任南开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主任等职,并当选为天津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天津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顾问、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顾问。朱先生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他一生从教六十余年,桃李满园,著作等身,在中国教育界、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

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随机指导。

(1)学生试读课文。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自然段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出示让学生认读。

(3)【7、8】 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一行含有会认字的,第二行含有会写字的新词):

不仅 麻雀 盘旋 敬佩 春笋 几寸 秋高气爽 一副

读不完 昆虫 蚂蚁 梨树 温柔 池塘 画册

认读形式灵活多样。

师生参与评价,重点强调生字笋、寸、册为平舌音,爽、柔为翘舌音;

前鼻音仅、旋、昆,后鼻音爽、塘等。

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学生练读。

(4)词语我理解

温馨提示:【9】

理解词语的方法:

查字典或词典、联系上下文、从理解重点字入手。

有的词语应该理解在文中指什么?

有的词语不仅要弄清它的意思,还要想一想这个词用在什么场合?

小组交流自己理解的词语。

猜猜我是谁。根据意思说出对应词语。【10】

① 沿着螺旋轨道运动,或旋绕飞行。( )

②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 ( )

③超出常人,脱离凡俗。 ( )

④ 悠远地想象,无拘无束的联想;指超越现实境界的想法。 ( )

⑤形容秋天晴空万里,天气凉爽。( )

(5)生字我会写

(11、12 :生字田字格课件)

读 昆 麻 蚂 蚁 梨 寸 柔 塘 册

①记字形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13】

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副、蚂、蚁、梨、塘。

加一加:讠+卖=读日+比=昆广+林=麻。

②说说本单元每个字提醒大家写时要注意什么?【14】

写好生字四步走:1.说一说。2.看一看。3.写一写。4.对一对。

说一说:整体结构上要注意什么。上下结构,写时要上宽下窄。左右结构,应写得左右等宽。

看一看:关键笔画的写法。【15】

读、蚂、蚁、塘左右结构,应写得左窄右宽。

写一写:老师范写,重点指导柔、册,学生练写。

柔上面是矛,不要少写一撇。

册注意笔顺,最后一笔是横,长,横穿整个字,左右露头。

对一对:再和课本对照一遍,写不好看的地方,下一遍及时改正。【16】

③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师小结: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最神奇的文字,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集形象、声音和意思三者于一体的特性,掌握了汉字这一特点去学习,能帮助我们更轻松的认读、识写。

⑤同桌相互听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四、再读感知,理清内容。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17】 课文描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

学生阅读后讨论完成预设:

(飞鸟、花草、鲜花、蚂蚁、果树、竹林、棕榈树)

2.指名说一说段落意思。【18】

第一自然段:写从小就喜欢到大自然去寻找好玩的东西。

第二自然段:大自然中的飞鸟非常好玩。

第三自然段:大自然中花、草非常美。

第四自然段:我家院子里的果树结的果子味道鲜美。

第五自然段:介绍我家屋后的竹子和棕榈树。

第六自然段:总说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五、课堂总结,再读课文【19】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本的生字生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感受本文语言的生动、有趣。

2. 理解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为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朗读情况。

2.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会了本课的生词,解决了不理解的词语,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写了大自然哪些好玩的东西?【24】

(板书:飞鸟、花草、鲜花、蚂蚁、果树、竹林、棕榈树)

3.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那么就让我们快到书中去看看吧。

二、读中感悟,体验新知 

1.初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

【25】课件出示思考题:

(1)这本书指的是什么?

(2)你是从哪知道的?(第一自然段)

谁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大自然对五六岁的孩子来说,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好玩的、好看的)

思考后指名回答,集体评议。

(一)学习课文2-5自然段

1.作者又觉得大自然哪好看,哪好玩呢?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找一找。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第2~5自然段)

(2) 【26-30:第2~5自然段】

默读第2~5自然段。找出作者具体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

(飞鸟、花草、鲜花、蚂蚁、果树、竹林、棕榈树)

2.选择一处或几处你喜欢的景物,小组内学。说说作者最喜欢什么,你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的。【31】

预设:

(课文第3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蚂蚁搬家时井然有序、尽心尽力以及两军对垒时你死我活的勇敢忠诚令人不可思议)

3.选小组代表展示交流

A.【32】:蚂蚁搬家,井然有序,当两军对垒时,那番勇敢忠贞的精神,真叫人敬佩。

(1)大自然中写昆虫虽然很小,但它们的行为却往往让人不可思议,读蚂蚁搬家的情景,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呢?(惊讶。指名朗读,集体评议)

(2)蚂蚁两军对垒时表现怎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齐读,看谁能读出对蚂蚁的敬佩之情)

B.【33】:微风吹来,沙沙的竹叶声,如同温柔的细语。池塘边的棕榈树高大挺拔,大蒲扇似的叶子在风中摇摆,一副超凡脱俗的样子。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它倒映在池塘的水中,小鱼在倒影间游玩,又是另一种境界。

(1)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你眼前浮现怎样的美好的景象?

【34】预设:辽阔的天空,浮云朵朵飞鸟翱翔,五颜六色的鲜花散发出沁人的芳香,满山的果树,竹林生机勃勃,高大的棕榈树

(2)作者会有什么感受呢?

 预设:大自然太美了如诗如画。

【35】(3)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预设1:微风吹来,沙沙的竹叶声,如同温柔的细语。运用了拟人是手法,展现了竹林的美丽温柔。

【36】预设2:我从池塘边的棕榈树高大挺拔,大蒲扇似的叶子在风中摇摆,一副超凡脱俗的样子。这句话中,挺拔、超凡脱俗读出棕榈树的高大威武,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非常生动。

4.小结,齐读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像所描述的画面。

(小朋友读得真不错,读出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我们在朗读时,根据内容想像画面,会读得更美)

(二)总结全文,品读内化

【37:最后一自然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

【38】2.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看不完的大画册?(联系课文内容)

【39】3.为什么说大自然里有无穷的奥秘,无尽的乐趣?(联系自己生活)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小结:说一说本节课你的收获。

2.拓展延伸【40】

联系课文内容和平时的生活积累,说说大自然中还有哪些奥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回答哪些问题?

板书内容

读不完的大书

动物:飞鸟、蚂蚁

花:花草、鲜花、

树:果树、竹林、棕榈树

7、三年级上册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写的是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教材重点,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从课文的思想内容出发,依据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阅读,了解小兴安岭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练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记叙和描写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可创造因素对学生进行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小兴安岭的美丽与富饶。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句子的思想,掌握景物的特点。

三、说教学方法

在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之后,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让学生边学、边悟、边总结、边创造,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一、导入,温故求新。

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东北的美丽景色,为让学生一开始就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可设计这样的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丽。我们曾领略过苹果树瀑布的雄伟壮观;我们曾游览过首都北京的古老时尚,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的小兴安岭,领略一下它的美丽与富饶吧!这段话通过教师充满感情的娓娓道出,学生自然会想起前面学过的课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的思想马上集中到课文中来,迫切想跟随作者去游览小兴安岭。

二、紧扣中心,整体感知

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桌互相讨论,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概括了文章的中心内容?学生找出后先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哪个词写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特点?说说景色诱人是什么意思。本课比喻句较多,我将抓住这些比喻句,让学生品位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本课作者比喻的精当,弄懂比喻句在文中的作用,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句中把小兴安岭比作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理解把小兴安岭比作花园,说明花草树木多,非常美丽;比作宝库说明物产丰富,非常富饶,再沿着美丽、富饶这条中心线索,理解课文顺序和作者的思路就容易了。

三、抓住题眼,突出重点

从课题可以看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小兴安岭的美丽,我将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中的美丽,找出主要段落,提问: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课文的25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紧紧围绕美丽、丰富进行了具体介绍,这几段结构、写法相似,教师要采用教、扶、?的方法,重点知道学生学习春、夏两段,辅导学生自学秋、冬两段。

1、教学第二自然段

学生听教师范读本段,边听边仔细观察春季图,然后说说作者抓住了小兴安岭春季的哪些景物进行了描写,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现了小兴安岭春季怎样的特点,我要引导学生品位比喻句,使学生理解小兴安岭资源丰富。最后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段,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和背诵课文,也可采用引读法,指导学生读:春天,树_。山上的积雪_。小鹿_。溪里_。一根根原木_。学完本段后,我要进行小结:这段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春季的特点,选取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这几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小兴安岭的春天万物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我的小结,其实教会了学生概括自然段的意思的方法,落实了寻了重点,给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扶学第三自然段

让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这段有几句话,每句描写了什么景物,抓住景物什么特点进行描写,这段作者用词准确、语言精练,我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如此较理解封、挡、遮的意思,重点演示理解密密层层、浸的意思,品位比喻句,思考:这里把、阳光、野花分别比作了什么?说明了什么?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段,读出夏之美来。

由于描写夏季一段,是四季中景色最美的一部分,我还将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闭眼听教师范读,边听边想象画而,然后再让学生观看录像进行比较,说说想象的和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最后让学生仿照教师小结春季段的句式,自己小结本段段意。

3、总结学习方法,自学四、五自然段

自学四、五自然段前,我将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学习春、夏两段的方法,用投影机打出学习方法:先找哪些景物,再看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具体描写的,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根据自学方法,分小组自学,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视指导点拨,对学习的效果要及时反馈检查,可利用练习题的形式完成。

(1)四、五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填表:

季节

描写的景物

春天

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

夏天

树木、晨雾、阳光、野花

秋天

冬天

(2)四、五自然段抓住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描写的?填空:

()的松柏()的山葡萄

()的棒子()的蘑菇和木耳

()的人参()的积雪

(3)分别概括四、五自然段意

补充句子:第四自然段作者抓住秋季的特点,选取了这几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小兴安岭秋天_的景象;第五自然段作者抓住冬季的特点,选取了_这几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小兴安岭冬天的景象。

四、设疑引入,以读代讲

学习完重点段后,让学生思考:课文描写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时都写到了哪种景物?(树木),为什么?再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时我将让学生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寻找答案,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先让学生自由读段,要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出停顿,读出重音,以读代讲,然后让学生说说读出了什么?从哪儿读出的?最后再让学生概括本段主要讲了什么?

8、三年级上册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通过描写西沙群岛的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展现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以及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说学情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们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也学习过相关的写景文章,掌握了 写景分析的基本方法。但他们生活经验和阅历毕竟有限,在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方面还有待提高。这些都是我组织课堂教学考虑的因素。

三、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新课改理念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读写饶、屿、蠕动等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内容;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 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修辞手法,提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结合新课改理念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法

语文课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朗读体 会法。同时,辅之以情境教学法、引导启发法,帮助学生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激发对 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而对于学生,我将主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进行课文的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授、巩固、小结、作业五部分。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堂之初,我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在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处你印象最深的景色?

待学生介绍完毕,我会做总结引导:同学们介绍 的景色都很美丽,今天,我们要共同欣赏一处美景富饶的西沙群岛。通过谈话的方式自然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既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情感距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语文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课文讲解之前,我会让学生充分 地读。具体如下:

我会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标注出不懂的生字词,勾画出自己认为含义 深刻的句子,同时想一想西沙群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之后,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生字词及时进行点拨和指导。

比如,我会帮助学生理解蠕动这个词。我会借助视频帮助学生观察毛毛虫爬行,从而理解蠕动就是像虫类爬行一 样地动。当学生理解了字词,我将继续引导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从而明白:作者从海水、海底、 海滩、海岛四个方面描写了西沙群岛这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研读环节,我主要采用引导 启发式教学,以问题贯穿始终。此环节,我会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作者是从哪方面来描写海水的?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明确是从色彩方面来描写的。然后请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海水颜色的句子。

当学生找到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这句话时,我会联系生活实际,向 学生提出问题:你在生活中见到的海水是什么颜色的呢?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海水的美 丽。并概括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特点。

之后,我会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海水还可能有什么颜色。并出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海水的美丽。然后,我会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美丽的景象?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海水有深有浅,所以从海面看,色彩不同。

最后,我会让学生带着这种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深刻体会海水的色彩美, 领悟西沙群岛的美丽。我首先会提出问题:作者描写了哪些海底生物?让学生自由读这一部分,边读边思考,从而明确:作者描写了珊瑚、海参、龙虾、鱼。接着,我会让学生找出描写各种生物的相关语句,采用小组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图片视频展示、表演等方法,帮助学生感受珊瑚的形态各异、 海参的慵懒闲适、龙虾的威武、鱼的数量多和姿态美,进而体会西沙群岛的物产丰富。

然后,我会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能把海水写的这么美?把海底生物写的这么形象生动?进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西沙群岛的喜爱,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最后,我会让学生再次朗读这一部分,在读中感悟。

(四)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语文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因此,深层次的鉴赏和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描写景物的方法。同 时,由于思想主旨是文章的灵魂,因此,我会在本部分结束后,再次引导学生体悟文章主旨, 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最后,我会播放轻音乐,再次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五)巩固小结,深入理解

在同学们总结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西沙群岛不仅海水美丽, 而且海底有珊瑚、海参、龙虾、鱼等丰富的物产,特别富饶。那么它的海滩和海岛又有什么特 点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分析。(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 摘抄文中优美的词句。2. 以小导游的身份向朋友介绍西沙群岛中你最喜欢的美景。这样布置是根据学生的多样性,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因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六、说板书设计

接下来,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根据上述分析,我将板书设计如下,我的板书力求图文结合,重点突出,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略)

9、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亦、抹、宜等生字,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

2、借助图片,发挥想象,走进诗境,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3、拓展学习,注重积累。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 :欣赏古诗意境,领会西湖比西子这一千古妙喻,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题。

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从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在这里饮酒赏景,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北宋大文学家、大诗人苏轼所作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2、齐读诗题。(指导读对节奏)

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预设:生1:我知道了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生2:我读懂了地点是在西湖的船上;

生3:我知道了诗人在饮酒。)

3、师归纳小结:是呀,苏轼和他的朋友在西湖上喝着酒,赏着美景,起初天气是晴的,后来下起了雨。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走进诗中,走近西湖去看看吧!

二、走近西湖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认读诗中的生字新词。小组接力读,再齐读。

潋滟 亦 淡妆浓抹 相宜

3、词语读好了,相信诗也会读得好,谁来试试?

学生读诗,教师相机指导评价。

4、全班齐读。

三、晴雨西湖

(一)晴天西湖

1、我们先来欣赏晴天西湖的美景吧!

出示晴天西湖的景色图片。

2、理解潋滟。请仔细观察潋滟这个词,猜猜它可能跟什么有关?(水,都是三点水的字。)

3、出示水光潋滟的图片。瞧,天晴的时候,阳光洒在水面上,水波一荡一荡的,闪闪发光,潋滟指的就是生接:波光闪动的样子。

4、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波光粼粼、水光潋滟的画面?

5、阳光照在水面上,波光闪动,你觉得这水面像什么?

(预设:像明晃晃的镜子。

像闪闪发光的金子。

像水晶宝石。)

6、这水光潋滟的景色够美吧,难怪苏轼会说(生接)水光潋滟晴方好

7、理解方的意思。方在字典里有7种解释,老师选取了其中3种。

出示课件:方:A正直 B正当;恰好 C一种形状

在这里方选哪一种?(第二种:正当;恰好)

你能给晴方好中的方换个词吗?

(预设:晴正好;晴刚好;晴恰好)

8、在阳光的照射下,所有的景物都镶上了金边,晴天的西湖真是美丽呀,你能把这种美丽读出来吗?

指名学生朗读。

9、听完他的朗读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美景?

学生展开想象描述晴天西湖的美景画面,教师启发评价。

10、小结方法:一边读一边想画面,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

(二)雨中西湖

1、不仅晴天的西湖景色这么美,雨天的西湖景色也很美。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先自由地读一读,悟一悟。

2、在苏轼的眼中,雨天的西湖生接:山色空蒙雨亦奇

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雨中西湖的美?(奇)

理解奇的意思。

3、雨中的西湖奇丽在哪里?现在,你们就是坐在小舟上饮酒赏景的苏轼,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云雾迷蒙,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展开想象描述雨中西湖的美景,教师相机启发点拨。

四、晴雨西湖

1、刚才还是阳光灿烂,水光潋滟。(出示晴天西湖图片)现在却是山色空蒙,迷茫缥缈。(出示雨天西湖图片)谁能把这晴雨的变化读出来?指导朗读。晴天的西湖读得响亮一些,灿烂一些;雨天的西湖读得轻柔一些。

2、短短的一天中,就让我们看到如此不同的西湖,实在是曼妙,我们再跟着作者来回味一下。师生合作说。

师说:我看,水光潋滟是景 生接:我看,山色空蒙也是景

我看,晴是景 我看,雨也是景

我看,晴方好 我看,雨亦奇

我看,水光潋滟晴方好 我看,山色空蒙雨亦奇

五、西子西湖

1、晴天的西湖是那样的娇媚,雨天的西湖又是那样的温柔,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就像生接:西子。出示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

板书:西湖西子2、西子是谁呢?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说出获得知识的途径,归纳引导:看注释、查资料、读课外书等都是获取新知识的好方法。

3、课件补充出示西子的资料。

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传说每次当西施在古越国浣纱溪边洗纱,水中的鱼儿一看到她的惊艳容貌,都不好意思地沉入了江底。

4、西子美吗?难怪苏轼会赞道:

生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绝色美女西子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那么适宜,那么美丽。西湖也是生接:淡妆浓抹总相宜。课件演示西湖的四季之美。

师跟随着课件图片和音乐描述:

每当春天的时候,杨柳青青,桃花盛开,鸟儿欢唱,行走在苏堤上,美景尽收眼底;

夏天一到,湖面上一望无际的荷花竞相开放,美不胜收,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到了秋天,这儿是人们赏月的最佳去处。你看,皎洁的月光,洒在湖面上,是那么的唯美;

冬天的西湖,白雪皑皑,银装素裹,让人仿佛走进了美丽的童话世界。

6、想象说话。课件出示:

西湖真美啊!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啊!

先小组说一说,再汇报交流。

7、西湖的美,美在了四季,美在了四时,美得灵动,美得隽永。真是生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因为这一千古巧喻,西湖又多了一个很美很美的别称西子湖。

六、情系西湖。

1、苏轼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的。。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苏轼曾经两次在杭州任职,期间,他带领当地人民疏导了西湖,并驻堤防洪,这条修好的堤坝就成了著名的苏堤。同时他为了保护西湖,还建造了著名的三潭印月。

所以说,苏轼是很有西湖情结的,在杭州的这三年里,他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游玩西湖,身在西湖,心更在西湖,对西湖最是醉心。这首诗就饱含了诗人对西湖深深的赞美与留恋。

2、配乐朗诵。

3、引导背诵。

在苏轼的眼中,西湖是这样的美丽醉人。

男生背:水光潋滟( ),山色空蒙( )。

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就是一位婀娜多姿的江南女子。

女生背:欲把西湖( ),淡妆浓抹( )。

说起苏轼,人们就会想起西湖,想起他的千古巧喻。

齐背:欲把西湖比西子,( )。

每当人们行走在西湖,总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苏轼的这首千古佳作。

齐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七、拓展阅读。

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苏轼写了很多西湖的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有两首,课文是第二首,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首。

课件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宋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2、除了苏轼,在其他诗人笔下的西湖又是什么呢?

课件出示: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 清 .周起渭《泛舟西湖夜半始归》

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 艾青

3、有关西湖的诗词歌赋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搜一搜,选几首读读背背。

10、三年级上册15课搭船的鸟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一

三年级上册15课搭船的鸟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想】

认识翠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人与动物和谐共处,互相亲近的照片或图片供学生欣赏。

2.谈话导题: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它不仅漂亮而且还特别聪明,它会搭船。

板书课题(15 搭船的鸟),齐读课题。

3.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

(1)是什么鸟要搭船?

(2)这只鸟是什么样子的?

(3)这只鸟为什么要搭船?

(4)这只鸟搭船要去哪里?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情导入,使学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谈话过渡: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序号标出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

2.听范读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3.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4.生字宝宝被大家的读书声吸引,跳出来在课后排好队等着我们和它们交朋友呢,认识的字把拼音藏起来读,不认识的利用拼音和它打招呼。

5.学生利用生字卡片小组内互读。

6.利用大屏幕出示生字,学生齐读。小组内说认字好方法,学生互助识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其自主识字的能力、合作意识及良好的识字习惯。]

7.检查识字,小组之内互查。(开小火车读)

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书写会写字,教师巡视。

2.投影学生写字作品,师生评议。

3.学生继续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11、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多音字及近反义词

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多音字及近反义词

《出塞》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凉州词》描写了艰苦荒凉的边塞上出征前的一场盛宴,描摹了将士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

《夏日绝句》这首诗借古讽今,借赞颂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的行径,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多音字:

还:hun(归还)hi(还是)

度:d(度假)du(揣度)

为:wi (以为)wi (为什么)

12、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词语理解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词语理解

《出塞》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①但使:只要。

②龙城: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

③飞将:汉朝名将李广。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④教:令,使。

⑤胡马:当时内地和北方游牧民族间常发生战争。胡马指袭扰内地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

⑥阴山: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

13、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课堂课外拓展积累

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课堂课外拓展积累

描写战争惨烈的四字词语:枪林弹雨 马革裹尸血流成河 尸横遍野

体现爱国精神的四字词语:精忠报国 救亡图存 舍身为国 匹夫有责

描写爱国情怀的句子: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抒发爱国情怀的诗句:1.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4.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14、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夏日绝句课堂笔记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夏日绝句课堂笔记知识点

夏日绝句诗意: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是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夏日绝句主题:

《夏日绝句》这首诗借古讽今,借赞颂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的行径,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夏日绝句鉴赏:

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提出生当作人杰,表达了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愿望;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诗的后两句用了一个典故: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下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重振旗鼓,东山再起。项羽自觉羞愧难当,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江,遂拔剑自刎而死。李清照借古喻今,既歌颂了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又不着痕迹地痛斥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抛弃中原河山,南渡偷生的软弱行径。

15、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凉州词课堂笔记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凉州词课堂笔记知识点

凉州词诗意:

精致的酒杯里盛满了醇香的葡萄酒,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如果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不要笑话,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

凉州词主题:

《凉州词》描写了艰苦荒凉的边塞上出征前的一场盛宴,描摹了将士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鉴赏:

诗一开头就切入了宴会场面。夜光杯这里指精制的酒杯,以显示宴会的豪华,令人想象那五光十色的宴饮情景。琵琶声既是宴席上的欢快旋律,又是即将痛苦告别的前奏,将士们不惧怕战斗的来临,却不免惋惜这场豪饮的终止。所以第二句中一欲一催刻画了错综矛盾的情景和心情。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将土们纵情饮酒后,略带悲壮的语言,这正是将士抒发的豪迈感情:战斗来临,投身疆场,为国献身又有何惧!

16、四年级上册19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一

四年级上册19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一

设计说明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是叶至善老先生的作品。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扮演一只老虎最后失败并遭到同学们哄笑的故事。基于文本,教学中可以以人物的心情变化作为切入点,架构整个教学流程,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再现当时的场景,并不断启发学生进行思辨性的阅读,体悟文中蕴含的道理。同时,引导学生默读时,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然后和同学交流。在开展思辨性的阅读的同时,注重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实践点,发掘语文元素,学习文本语言的表达,从一味关注内容理解,走向既关注内容理解,又关注语言的表达,充分发挥文本言语样式的例子功能,实现语言知识的迁移和内化。通过这样的教学,促进学生语言运用与建构思维发展与提升等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板书大老虎,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这三个字,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

2.同学们心目中的大老虎是多么的威风凛凛、凶猛强壮!可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指导学生读准生字囊的读音,再说说自己对窝囊的理解:(1)指因受委屈而烦闷;(2)指无能,怯懦。这里是第二种意思。

4.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这个课题,心中有什么疑问?(如:大老虎为什么会窝囊呢?这只大老虎窝囊在什么地方?)

设计意图:分步出示课题,先确立老虎威武的印象,再让学生理解窝囊的意思,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激发阅读的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根据自读要求自学。

(1)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边读边画出课文中包含生字的词语。

(2)准确认读生字,与同桌交流生字的书写注意点。

(3)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学习用比较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教师相机正音识字。

(1)出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窝囊 露脸 羡慕 角色 殷切 豁虎跳 撇嘴 啊呜啊呜 霉糨糊 亏得 哄堂大笑 笨拙 唉声叹气 砸锅

①指名朗读。

②指导多音字的读音:露脸的露读lu;角色的角读ju;啊呜啊呜的啊读ā;哄堂大笑的哄读hōnɡ;唉声叹气的唉读āi。

(2)说说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或者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①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课文中作者羡慕什么?你有羡慕的东西吗?用这个词语来说一句话。

②通情达理:形容很懂道理,言行合乎情理。文中讲谁通情达理?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她通情达理?

③砸锅:比喻办事失败。

(3)依托砸锅这个充满了生活气息的词语,相机出示词语:窝囊、比画、露露脸、将就。 图片

要引导学生借助语境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①这篇课文中像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词语还有很多,指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

比画:用手或拿着东西做出姿势来帮助说话或代替说话。(请学生或教师演示理解)

露露脸:本课是指通过上台表演,让大家认识。

将就:勉强适应不很满意的事物或环境。本课中指谁将就?为什么事而将就?

②启发学生再说几个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词语。

白相:玩;玩耍;玩弄。

呱呱叫:形容极好。

下海:原来是指到海中去,现在也形容放弃原来的工作而经营商业。

穿帮:露出破绽;被揭穿。

3.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1)识记方法。

露豁撇霉哄等字都可以用部件相加法来识记。教师可以适当讲解偏旁的表音功能或表意功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识记和理解字义。

羡可出示图片,帮助识记、理解(也可以用部件相加法来识记):

图片

羡字上面是一个羊字,下面是一个次字,即一个人在流口水。合起来就是对羊肉垂涎的意思,本意就是喜爱或者贪慕得到。

图片砸可出示图片,帮助识记、理解:(因为它是形声字,也可以用部件相加法来识记)石表意,右边的匝表音。用石头去砸,被砸之物满身破裂,本义是用力捶打。

(2)书写注意点。(教师边范写边讲解要点)

①裤左边是衤,不是礻。

②挖最后一笔横折弯钩的弯钩要写得圆转,底要平,力求与全字相协调。

(3)进行生字书写练习并组织反馈。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同时进行了生字、词语教学,注重结合课文来理解词语,体现词不离文的理解原则。在识字过程中,注重将字义和字形巧妙结合起来,利于学生交流识记和理解。

三、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朗读挑战:选择一个你觉得最难读或者最想读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2.师生共同评议。

课文篇幅较长,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来归纳课文内容。

3.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图片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作者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十分羡慕同学们上台表演,期待也能登台露脸。有一次老师让他上台扮演一只老虎,可惜他不会豁虎跳,将戏演砸了。作者最后一直在寻求原因。)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讲了这一次表演经历?(第3~19自然段)其他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1、2自然段写我期待参加演出;第20、21自然段写事情过去后,我寻找失败的原因。)

(3)作者是怎么写这一次表演经历的?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分派任务,排练节目,表演失败。)

设计意图: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这篇课文很长,是训练学生默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的有效载体。因此,教学中提出了相应的默读要求,并要求学生圈画生字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总结课堂:同学们读书读得认真,写字写得漂亮,而且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课后,请同学们把记不牢的生字多练几遍,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作业布置:抄写由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

设计意图:夯实识写基础,根据不同学情进行针对性巩固。

17、四年级上册读书吧很久很久以前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读书吧很久很久以前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故事书吗?最近读了什么书?书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有没有关于神话的书?快来给老师讲一讲。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吧享受读书的快乐吧。(出示课件2)

【设计意图:通过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初步交流读书带来的乐趣,从而乐于阅读更多课外书。开课伊始,就营造出一种浓浓的语文味,感受书香氛围。】

二、感受神话故事

引导学生想一想:(出示课件3)

世界是如何起源的?

人类是怎样产生的?

神和英雄如何生活?

这些问题都是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我们的祖先用神话的方式给出解释,并依靠口头讲述使其代代相传。现在我们就要在书中找到答案。(板书:很久很久以前)

三、通过读书,了解故事

我们要找开天辟地的人物要找哪本书?(出示课件4)

1.提问

(1)你读过这本书吗?

(2)书里都介绍了什么?

2.小组合作交流:(出示课件5)

在小组里讲一讲自己喜欢的故事,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谈谈自己对这个故事的感受是什么。如果有同学也看过这个故事,可以进行补充或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

3.通过重点词语把过程记录下来。

4.全班交流。

四、选择阅读类型

除了中国古代神话,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古希腊神话。

1.神话的产生和原始人类为了自身生存而进行的同大自然的斗争结合在一起。当时生产工具简陋,变幻莫测的自然力对人类形成严重的威胁,但原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处于极为幼稚的阶段。日月的运行、昼夜的变化、水旱灾害的产生,生老病死等,都使他们迷惑、惊奇和恐慌。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和人一样,因此,所有的自然物和自然力都被神化了。神话是原始人在那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企图认识自然、控制自然的一种精神活动,同时也寄托了人类的向往和宗教的实化展现。

2.神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

(板书:开辟神话 自然神话 英雄神话)

3.神话中充满神奇的幻想,它把原始劳动者的愿望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一层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

4.西方的神话更加丰富,古希腊神话是成体系的,神与神的关系复杂而且完整,主要见于两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还有《神谱》《变形记》等,以及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

小组交流:向同学介绍你带来的神话故事书,告诉他故事主要讲什么,哪个地方最有趣。

五、总结

神话的世界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你读得越多,收获就越多。并且通过图文记录了下来,与大家分享读书的快乐。

18、四年级上册12课盘古开天地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12课盘古开天地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盘古开天地》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巨人盘古用神力开辟天地,以身躯化为万物的故事。这是统编教材第二次出现神话故事这种文学形式。二年级下册的《羿射九日》重在讲故事,《盘古开天地》则是让学生初步感受神话故事富有神奇的想象,人物形象鲜明的文体特点。

(一)单元要素:

1.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会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感受神话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3.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

(二)教学目标:

1.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文中神奇的地方;

2.品读重点词句段,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感受神话神奇的想象;

教学难点:体会盘古勇于开创的人物形象。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奇特,已初步具备自主与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我班学生对神话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神话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情有独钟。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感悟探究。

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法;2.朗读法;3.任务驱动法。

说教学过程

一)神奇的自然

视频导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提问:美丽的世界是谁创造的?引出课题《盘古开天地》。

【设计意图】学生观看视频,感受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

(二)神奇的想象

1.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提问:他是怎样创造世界的?

2.配乐范读第五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想象神奇的画面。

3.师生合作读、男女生轮换读,感受美好的世界。

4.说话训练:仿照句式他的变成了发挥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5.小结:感受盘古的形象。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就是要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基于这个理念,我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思、思中学。

(三) 神奇的人物

1.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品读词句,感受盘古开天地的勇敢无畏。

2.借助学习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老师相应点拨评价。

3.情境体验:学生化身盘古感受人物的顽强与坚定。

【设计意图】此环节采用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把任务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在角色体验中,体会盘古无畏、顽强的形象。

(四)神奇的精神

1.观看视频,感受新时代的盘古精神。

2.根据提示改写歌词,讴歌新时代的英雄。

【设计意图】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从盘古精神延续到我们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崇敬英雄,歌颂英雄,学习英雄!

(五)神奇的语言

推荐阅读《中国古代神话》。

【设计意图】以篇带本,激发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让学生认识更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五、说板书(略)

19、四年级上册11课蟋蟀的住宅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11课蟋蟀的住宅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号考生。

新课程理念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设计秉承这样的理念,把教师训练的意图和训练的技巧隐藏起来,以情激情,以情带读,通过师生互动,促使学生在跟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积淀情感。

一、说教材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观察笔记。他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向我们真实地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赞扬了蟋蟀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使学生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第二单元围绕 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选编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为了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本篇课文也不例外。同时,它也为第五单元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方面埋下伏笔。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本节课应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随遇而安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作者拟人的习作方法。

3.学习蟋蟀那种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句段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教学难点是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四、说教法学法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

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情趣教学法、多媒体直观法、以读促悟法。学生主要采用以下学法:自主质疑法、合作解疑法、自读自悟法。

五、教学流程

如何转换学生角色,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想让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蟋蟀,介绍自己的家和修建家的经过。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上课前,学生在以前已经学过口语交际介绍自己的家,学生会非常自豪,能踊跃地说。再加上课前对蟋蟀的已知了解,学生已经知道蟋蟀的歌声动听,对蟋蟀的可爱、有趣早已铭记在心。这样二者结合起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旧知迁移,为学生转换角色,改变学习方式作准备,也为学生发展口语作准备。

这样让学生把自己的家和早已熟悉的蟋蟀的住宅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地导入课题。

(二)研读课文、自主感悟

在导入课文后,我设计让学生研读课文,自主感悟。请学生快速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生能很快体会出文章主要内容: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经过。这个环节落实本期教材训练重点: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达到阅读有一定的速度,能体会文章主要内容。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小组学习、组内交流

这个环节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分别学习、研究蟋蟀住宅有什么特点和怎样修建住宅的。每个学生要先认真读书,体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或怎样修建住宅的,想想如果你就是一只可爱蟋蟀,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你的家或你修建住宅的经过;把你感兴趣的句子勾画下来反复读一读,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旁边或本子上,如果还有不懂的句子或以在旁边标上问号;并且估计一下,其它小组的同学有可能向你们提出什么问题,该怎么解答。学生在自读自悟几分钟后再在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质疑,共同推测一下其他组同学会提的问题,一起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这样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在小组讨论交流,就真正达到人人动口读书,用心体验,实现人人自主学习,而不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个别优秀学生的一言堂,从而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效率。达到设计理念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全班交流、答记者问

学生把自己转换成蟋蟀这个角色,汇报介绍我的家即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时,就有可能根据自己在读中的感悟,用朗读勾画批注法,边朗读边结合自己的体会介绍,也有可能会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示意图介绍。在听完介绍后,其它小组的同学可扮演小记者向这组同学质疑,进行答小记者问。这样促使学生自读自悟时更认真,在本小组交流讨论时更合作、更投入。在学生自主解疑仍有困难时教师适时点拨,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共同参与,自主质疑、自主解疑或合作解疑的效果。实现设计理念中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

由于通篇采用拟人手法叙述,学生在阅读中会产生浑厚的兴趣,在汇报蟋蟀住宅经过时,学生除了边朗读边谈体会,还很可能会自然而然转换成蟋蟀的角色,配上动作介绍修建住宅的经过。在转换角色的同时,学生一方面对课文自读自悟,自主学习读懂了课文,另一方面在情感上对蟋蟀产生认同,自然就体验到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就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一体这一设计理念。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交流,已经激发了学生对蟋蟀的喜爱和赞扬之情,就进入拓展延伸、情感升华这一环节。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动物住宅和它们修建住宅的图片、文字资料或关于作者的相关资料,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再把此时此刻想对蟋蟀或其它动物想说的话写下来,鼓励学生用我笔写我心,畅所欲言。然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这样让学生有准备地说一段话,实现读、写、说结合。

(五)小结作业,收束课堂

最后是本节课的小结作业环节,教师对本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一方面总结收获,另一方面鼓励学习积极性,为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六、说板书设计(略)

20、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篇是一首咏物说理的七言绝句。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说理精辟深刻,很有启发性。尤其评梅之语,入木三分,非梅之知音不可然也。诗人从视觉雪比梅白,嗅觉梅比雪香入手,一色一香,一长一短,观察入微,评判独到。这种写得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巧妙地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揭示了诗人搁笔费评章的真正原因。在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是意在言外的,诗人借雪和梅的争春,告诫人们世上万物都各有千秋,无论何人都各有所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文字生动精粹,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2.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3.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一剪寒梅傲立雪中,雪花和梅花️都是冬天的景物,都是报春的使者,它们各自的长处是什么呢?

顺势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生字词

2.解题+背景介绍

3.听读古诗,边听边想象画面。

4.看视频,思考诗中描写的景物。

读完了这首诗,我们知道了梅和雪的长处分别是:()和()

三、精读

1.课件出示图片

梅花️和雪到底谁更美呢?我们看一看诗人是怎么说的。

学习梅雪争春未肯降

梅花和雪花各自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2.骚人阁笔费评章

诗人放下笔,难以评论她们的高下

3.梅须逊雪三分白

梅花比不上雪花三分晶莹洁白

4.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思考:梅花和雪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香 白

现在我们知道了每句诗句的意思,你能来完整的说出整首诗的意思吗?

梅花和雪花各自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诗人放下笔,难以评论她们的高下。梅花比不上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缺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学完古诗,想一想: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好贵品格。

​​从他们的比较中,你明白了什么?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四、拓展延伸,思维训练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略)

21、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1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题西林壁》(板书课题),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对于《题西林壁》这篇课文,我是这样解读的: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一共包含四篇文章,这四篇课文都讲的是通过细心观察和仔细思考发现新现象的故事。《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作者通过描写游览庐山的经历,总结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的道理。

二、说学情:

对于学生的情况,我是这样认为的: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对于文中描写的景物有自己的感触。但是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本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除此之外,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和稳定性还是较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媒体、图片等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我设立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题、横看、侧、缘等词的意思;翻译全诗;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从自然景物中总结出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诗中所蕴含的观察问题要客观全面的道理,学会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看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诗句,走进诗句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与领悟全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五、说教学方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配合朗读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探索。

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它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对此我会采用温故知新导入,给学生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具体过程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同学们,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一个怎么样的道理啊?对,这首诗告诉我们想要看得远,就要站的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也是一首哲理诗,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能够从中读出哪些哲理。(板书:题西林壁)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会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自主解决以下3个问题:

1.借助相关工具书,理清字词。

2.自主翻译全文。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读毕,我会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字词方面重点强调横、侧、缘等词的意思。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翻译全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最后理清本诗的写作背景:苏轼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环节三:析读课文,整体感悟

首先我给学生播放录音,跟随名家朗读这首诗,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针对前两句,我会向学生提问是什么导致了庐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接着我会向学生展示庐山不同角度拍摄照片,让学生对这些照片自主描述,根据学生的描述,总结出观察角度的不同,导致所看到的景色不同。随后,我会接着问你们有过对事物或者事情观察角度的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同的经历吗,请学生分享他们的经历,并引导学生要多角度看问题。(板书:看问题、多角度)

针对后两句,我会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这里我引导学生从他们登山的经历出发,总结出是在深山中无法看清山的全貌,所以就不识庐山真面目。接着我又会说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结合本诗和这个成语,分小组讨论你们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你们有什么感受,并且是怎么做的。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从全局出发,摆脱主观成见。(板书:解决问题 、全局)

环节四:品读课文,领悟升华

我会让学再次生品读这首诗,想一想你还能够总结出哪里哲理。

环节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我会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

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背诵全诗;记叙一件你从中发现哲理的小事。

六、说板书设计(略)

22、四年级上册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在设计这课时,我准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开篇气势恢宏,第一段只有一句话,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说明了一个事实: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作者借神话故事中神仙道士运用法力呼风唤雨的本领比喻20世纪与以往的不同。

第2自然段,课文连续运用两个设问句,强有力地说明,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才使神话中的呼风唤雨变为现实,使人类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阐明了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

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列举具体事例巧妙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没有科学技术,人类只能顺从自然。人们生活在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社会,只能在神话中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但是拥有了科学技术,人类就能改造自然,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上天入地、咫尺天涯已不再是神话,现代科学技术把广博的地球浓缩成了小小的地球村,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可见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作用十分巨大。

第5自然段中,作者引用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名言,点明文章的主旨: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它将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我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三、说教法学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设计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直观导入,激发情感

首先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的相关资料,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自然导入: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板书课题,(板书:29呼风唤雨的世纪)理解课题。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现代的科学技术,感受一下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在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渎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并标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注重教给方法,以学定教。在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 引导补充,使课堂内容在平等对话 教学相长中动态生成。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才使神话中的呼风唤雨变为现实,使人类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观。(板书: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科技发现和发明)

第三、读中悟学 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

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1、读。学生自由读第3、4自然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 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次为科学技术给

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所折服。

5、想。学生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心中的奇思妙想。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由于学生自选内容,自选形式,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所以就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品味到成功的喜悦。这样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会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在这里,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体会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另外,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

第四、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次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为此我先让学生再次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通过向学生展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的图片,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然后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文:我们观看了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的景象,此时,你想对它说些什么?还有什么想法或不懂的地方?继而根据学情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五、说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 ↖

科技发现和发明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表述自己具体执教某课题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等。

23、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花牛歌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花牛歌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罗眠霸占,积累压扁霸占滴溜溜偷渡青峰等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3.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重难点

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一、读诗题,想象画面

板书课题,引导交流: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现代诗《花牛歌》,齐读课题。

说一说:读了诗题,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

要求:

(1)大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生字,并用生字组词。

(3)交流识记生字方法。

2.学生分节朗读,在师生点评中指导学生读准眠、霸占、滴溜溜、偷渡的字音,读好压扁了一穗剪秋罗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这两个句子。

3.教师配乐朗读全诗,学生闭眼想象:草地上的花牛在做什么?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一)教学第1节

(1)出示课文插图,这幅插图画的是哪一小节内容?

(2)学生自读第1节,找一找这里写了哪些景物?(花牛、草地、剪秋罗)

(3)想象说话:( )的花牛、( )的草地、( )的剪秋罗

(从花牛的颜色、样子、动作等角度想象;草地和剪秋罗的颜色、样子等;也可以从花牛、剪秋罗之间的对话想象)

(4)结合自己想象,用连贯的话说出第1节所描写的画面,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花牛?

(5)带着想象和感受朗读第1节。

(6)总结想象的方法:抓关键词,从颜色、样子、动作、语言等方面展开想象,能让画面更生动。

(二)教学第2-4段

1.小组合作:运用第一小节的读诗方法,来开展合作学习。

(1)组内成员轮流读诗,每人选择一个段落轮流读诗。

(2)勾画出诗中的景物,填写表格。

段落 景物 想象到的画面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我觉得这是一头_______的花牛。

(3)小组分享合作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重点指导压扁眠霸占,滴溜溜,偷渡等词的想象,感受到这是一头怎样的花牛。

2.指导朗读:

图片

重读动词霸占、半个天语速稍快,感受蓝天白云下的美好,滴溜溜读得稍快,表现花牛的可爱调皮,偷渡要读得轻一点,感受花牛做梦时的悠闲。

小结:多么自由、悠闲的小花牛啊,指导学生讲述整首诗的画面。

3.仿写:淘气的花牛在草地里还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发挥你的想象,仿写1段。

图片

展示交流学生作品。

四、课后延伸

《花牛歌》是一首诙谐有趣的儿童诗,课后学生还可以读一读儿童诗金波的《林中小景》,愿同学们在诗歌花园中采撷最美的花朵。

24、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对文中项羽宁死不屈、李清照爱国情怀的赞美、敬佩情感。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3、理解人杰、鬼雄,明白古诗大意。

4、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体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价值。

5、了解历史背景,感受民族豪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及李清照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人复杂情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民族之魂,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他们所反映的民族魂是什么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夏日绝句》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夏日绝句》。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五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二后三)板书;有韵味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① 绝句:

绝句?有五言或七言两种。

②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李清照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历城(山东济南)人。她少年时就颇有诗名。她的文学作品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情调活泼优美,主要抒写少女、少妇闺情与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后期金兵入侵,丈夫去世,她只身漂泊,在愁苦中度过晚年,作品情调低沉、凄苦、深厚的故土之情,悲凉的身世之感和慷慨的国家兴亡之痛,一并抒发其中。其词清新俊逸,擅长白描,善用口语,风格独特。我们看看,猜猜这首词是属于哪一时期的作品?(也可出示李清照前期作品,对照让学生发现其不同。)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

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

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杰:人中的豪杰。鬼雄:鬼中的英雄,指壮烈死去的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思:怀念。直到今天,人们还怀

念思忆着项羽,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逃回江东。

D、请12位同学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

② 悟诗情:抓住至今、思感受诗的情感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这首绝句,是李清照的传世名作,我们就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之处。请你边读边想,你有什么感受?

你先感受到什么?(项羽是英雄豪杰,他虽然失败,但不屈服。)

你是从哪感受到的?(至今、思:到现在人们还怀念项羽。人们赞美项羽什么?)

C、这首诗为什么写项羽?为什么诗人要至今思项羽呢?深入思考一下。提示:可以结合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背景来体会,你又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在动荡的年代,李清照亲眼看到宋朝统治者仓皇逃窜,北方沦入敌手,与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人借赞扬项羽来批评南宋王朝的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从诗中,体会出李清照的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把满腔的爱国情,集中在对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思念与赞美中。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诗人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读下面两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两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6)自学古诗

①介绍两首诗的作者.

②解决字词。

出示: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读词语。

拓展词语:千()万()

③朗读古诗。想一想古诗的意思,想一想这两首古诗的特点?

25、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评课稿听课反思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评课稿听课反思

《暮江吟》是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本节课我准备了许久,更改了好几次,主要采用的环节是三疑和小组合作贯穿课堂,三疑是课前疑,课中生疑,拓展升疑,小组合作是根据我班孩子学情合理设计的,感觉设计很好,但是通过本节课的授课,学生学习兴趣很高昂,整节课节奏掌握较好,但是通过实践,我仍我发现有以下的不足:

1. 在古诗文的讲解中,课堂前半部分还比较注重古诗文的朗读,但是后半部分,在赏析古诗时,忽略了读的指导。

2. 三次质疑,可以尝试再把层次拉开一些。

3. 古诗文学习,不能仅仅教会学生意思,更应该把方法教给学生。

4. 在学生质疑的环节中,我班两个孩子提的问题非常好,一个是铺一个是珍珠,但是由于我的一些原因,导致这部分没有处理好,导致对学生悟诗情和诵古诗都没有指导到位。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时刻牢记本节课的不足,真正做到把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起来,让学生会学语文,能欣赏语文的美,还能够在生活中将学过的知识加以整合利用。

26、四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好词好句摘抄

四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好词好句摘抄

1、独倚胡床酒初醒。刘光祖《洞仙歌荷花》

2、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杜甫《夏夜叹》

3、误他双燕未归梁。叶小鸾《浣溪沙初夏》

4、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5、昔年于此伴萧娘。尹鹗《临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7、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8、一秋穿堑兵多死,十月烧荒将未回。李梦阳《夏城坐雨》

9、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二首》

10、藕花珠缀,犹似汗凝妆。阎选《临江仙雨停荷芰逗浓香》

11、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12、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13、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14、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15、一番荷芰生池沼,槛前风送馨香。尹鹗《临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

16、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17、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张元干《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

18、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纳凉》

19、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7、四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课堂笔记译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课堂笔记译文

诗意: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是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8、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我会写:

杰:ji(杰出、英杰、英雄豪杰)

亦:y(亦然、不亦乐乎、人云亦云)

雄:xing(雄鸡、雄风、雄壮)

项:xing(项链、颈项、强项)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9、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为:wi (以为)wi (为什么)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30、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课堂笔记译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课堂笔记译文

诗意: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31、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重点)

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难点)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重点)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难点)

教具准备:教材、教案、电子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具体内容,具体方法,设计意图。)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今天,让我们将继续欣赏这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二、新课或复习的每个知识点:(知识点内容,具体教学方法,设计意图,结果有多种情况的要有预设。设计有学生活动的要有 具体组织措施,注意事项,有活动评价的方法。)

1.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一名巩祚,易简,字(王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 礼部主事。他支持林则徐禁烟,建议加强战备。他反对清末土地兼并,反对君主独裁。其为文纵横,自成一家,诗风瑰丽奇肆,有《龚自珍集》。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2.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他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统名曰《己亥杂诗》,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3.诗词赏析

(1)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2)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4.写作特点

寓情于景,景中生情,情景交融,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议论和抒情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学生默读课文、大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同桌互相讨论。

5.这首小诗写了三种心境,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细读诗句,仔细品味作者的爱国情。

三、练习:(练习内容,设计意图,评价方法。)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浩荡:无限。

(2)吟鞭:诗人的马鞭。

(3)落红:落花。

(4)化作春泥:变成春天的泥土。

2.听读诗歌,理解诗意。

满怀无限离愁别绪,在白日斜的时候告别久居的京城,吟咏着诗句挥动着马鞭,(马鞭)举处便是离京师越来越远的天涯。落在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落花)要变成泥土把故枝滋养。

3.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落花完全结合起来,移情于花,表达诗人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惜献身化为春泥,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的感情。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离京,却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具体方法。)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五、作业布置:(具体内容,完成时间要求。)

1.熟读并背诵《己亥杂诗》

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黯然辞官

不甘退伏,憧憬未来

以落红自喻,寄予爱国情怀

32、五年级上册10课牛郎织女(一)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10课牛郎织女(一)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牛郎织女》是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朴素、简洁、清新自然,读来朗朗上口。

二、说目标。

根据课文特点,我制定以下具体目标:

1.会认恳、筛等9个生字,会写爹、嫂等14个生字,会写嫂子、床铺、照看等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织女敢于追求新生活的决心,懂得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的道理。

三、说教学重、难点。

人物和情节是故事的主要组成部分,故事总是用来讲的,因此确定教学重点为:掌握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学会情境表达。

限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时代背景,因此确定教学难点为: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四、说教法、学法。

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让学生谈对人物喜欢与否,角度开放,学生也敢于发言。同时,进行将想法转换成文字的训练,设置问题,讨论人物形象代表的意义,用情境表达延伸想象空间。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小组合作最大限度的解决生字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在畅谈感受和情境表达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及时记录的书写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采用牵牛星和织女星的故事导入课文,引起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课文整体把握。我首先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

在人物形象的把握上,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让学生明确人物的性格特点。

我还利用拓展的环节,把学生的视角引向课外,扩大学生的视野。

板书设计

牛郎:勤劳善良

织女:善良,向往自由

板书设计虽然简单,但是总括了人物形象,让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更深了。

六、教学效果预设。

这篇文章语言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我让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通过重点词句理解人物特点,以期收到良好效果。

33、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教案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课案教学反思

我想,全新的理念就像一篇文章的魂,应该紧紧地系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试图抓住古词的情和味,从小学生实际出发,以移情想象、质疑、情景诵读等多种教学方法,从一读到七读几个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入境动情。首先,通过借助注释、观看插图、穿插诵读、静心默读和教师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征程,初步感受作者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之后,我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精心设计,通过声情同构出征程中的艰辛和故园其乐融融的安逸生活,引发学生对作者此刻矛盾心情的进一步感受。再用诗一般的语言和情调,用鲜明对比而又层层递进的引读,使学生和作者思乡到几近破碎的心灵碰撞,使学生自然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以至理解,作者的离愁中有痛苦,也有豪情。穿插的语言练习和课堂小练笔,旨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更好的理解词的特点和对仗的用法。教学中我觉得也存在一些不足: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最后的拓展延伸部分如果能有时间让学生当堂大量背诵交流就更好了。练笔时,有些学生填词没有押韵,这虽有些难度,但我的指导还是不够到位。

34、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反思

这节课,少了冗长单调的解词析句,但超纲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的要求,并通过吟诵表现之,同时感受到汉语的声韵之美。课堂气氛活跃,我教得很轻松,孩子们也学得轻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播放教学效果视频)

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古诗中的内容用图画展现出来也是学生对古诗形成自我理解和再创造的过程。

当然,在本设计中,有些问题还有值得思考的必要。比如,学生对渔火这一意象缺乏现实了解,所以在根据古诗作画的环节里, 体会渔火传达的思想感情有难度,以致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实现。这启发了我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多做些知识铺垫。

35、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枫桥夜泊》。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

《枫桥夜泊》是语文国家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二首,本单元课文旨在通过文本让学生欣赏、领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 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诗人借景抒发了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依据教学内容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能有节奏地诵读诗歌;能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2.能在诵读过程中抓住诗眼及意象进行画面想象,进一步领会诗人感情, 从而形成个性的情感体验。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抓住古诗意象,通过吟诵理解诗意,领会诗情。理解诗人是如何表现愁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重视古诗教学,对培养小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因时空差距,学生处在以直观感受为主的心理水平。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以上分析,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本课教学将充分体现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 利用图画、声音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拉近学生与诗人与文本的距离。

2.体验学习教学法。本课重点是抓住古诗意象,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因此教学时,我将让学生把古诗还原成图画,在想象的过程中完成个性的领悟。

3.提示点拨法。点拨学习思路,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点拨学习重难点,本课难点是理解诗人的愁 及诗文传递出来的清幽凄冷的意境,这时我将提示诗人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4.评价激励法。本课教学我讲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只要言而有理,不拘泥于追求标准答案,都给予认可与鼓励, 这也有助于形成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

三.说学法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有三个:

1.诵读感悟法。

2.想象感悟法。

3.自主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分析,我做了如下的教学流程设计:

谈话导入:我们从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看到了诗人眼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从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体会到元稹对秋菊的独爱之情。江南秋夜,桥畔孤舟,常年的羁旅生涯,使诗人张继对水乡静谧幽美的景色有着更深的感受,顿时绵绵诗意流注笔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

1.读,读出语感。

先听老师范读,给学生一个初体验。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音、注释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听录音跟读,检查自己诵读时在字音上是否正确。因为已学的《望洞庭》和《菊花》也都是七言绝句,学生已做过划分七言绝句节奏的练习,所以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然后请个别学生诵读,大家评议节奏划分是否正确。这个环节主要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诵,诵出情感。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读出语感的基础上,再次回归文本,请学生认真诵读全诗,找到诗人看到的和听到的。诗人看到的有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听到的有乌啼、钟声。要学生理解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是有难度的,所以我将意象具体化,充分利用图画、声音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这些意象带给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根据图画采用个别读、分组读、男女对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诗人换位边读边思考:看到这些画面,听到这些声音,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心情如何?逐步把学生融入到诗歌感情里。有了上面的情境体验,接着请学生找出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字,在学生找到愁字后,我顺势介绍愁就是本诗的诗眼,并板书愁,突出重点。围绕诗眼,抛砖引玉,诗人为什么愁,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把学生带入背景的学习中:枫桥在苏州,距离诗人的家乡湖北襄阳千里之外。此时,诗人不是一个怡然自乐的游客,而是一个科举考试的失败者。夜深了,诗人独自一人,他的心情便化成了诗中的愁。接着让学生继续诵读,从读中去体会诗人的忧愁。

3.吟,吟出美感。

吟,让学生领会诗的格律美,进一步领会诗的意境美。我先示范吟唱,顺势激发学生吟诗的兴趣。(播放教学过程视频)再同桌合作,一人吟诗,一人画诗,把诗中的意象在画中展现出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乐自然融合。学生在吟诗中感受古诗的格律美,在想象作画中深入理解诗意,感受诗情,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愁,紧接着,抓住月落、江枫、渔火这三个意象进行重点指导,力求通过点来突破面,以词的理解来融汇整首诗的感情,突破难点。月落在画面中,不好表现,我会点拨学生想象已学的古诗中写月亮的一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再问学生张继一直守着天边的月,一直到月落也不眠。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月落就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那是忧郁、孤独、伤感。在给图画用色的时候,主要有江枫和渔火两个画面,受到插图和现实生活的影响,学生画枫树有的会用红色,我不急于否定学生,而是顺着学生的意思,请他谈一谈这样用色的原因。对于用红色的,我会说枫树在秋天是火红的。可是,此时月亮已经落了,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没有灯光,你能看得很远、看得很清楚吗?学生能从我的提示中理解月亮已经落下,江边的枫树模模糊糊,船上的渔火星星点点,一切都不是那么清楚。我再点拨此时,在昏暗的夜色中,诗人会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在学生理解诗人很孤独甚至凄凉后,我将和学生辨析,霜能不能满天,是不是诗人写错了,用词不当?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诗人凄凄冷冷,感觉到霜气满天,实际上是到处都冷,没有一丝温暖。在此基础上,请学生闭着眼睛想象画面,再次吟唱诗歌。

4.品,品出好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古诗意象的传情达意之效,我选择了本诗其中一个意象钟声进行拓展。一边播放钟声,一边提示:寂寥中飘来阵阵夜半钟声,浑厚深沉,悠扬不息,正是这姑苏城外的古刹钟声,给枫桥夜景注入了历史的内 涵,隽永含蓄,耐人寻味,使诗的意境得以升华。远离家乡的惆怅,科举落榜的失意下,张继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这首诗, 让张继名垂千古,让苏州名扬天下,让枫桥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寒山寺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钟声,是古诗的一个独特意象,把钟声写进古诗的还有:(看幻灯片)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赠阙下裴舍人》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阳。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用读、诵、吟、品四步骤学习其中一首,在这种横向的拓展延伸中,进一步让学生领会古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36、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说课稿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面试小学语文的六号考生,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山居秋暝》,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

《山居秋暝》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古诗,本单元共包含四篇文章,都是围绕着自然之趣展开描写,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培养学生的文学品味能力。《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理解分析古诗词的基础,但是知识还不成体系,更多的是模糊的感性认识,特别是古诗所处的时代,距离我们较为久远,学生很难理解诗人那种高洁的情怀,因此需要教师从语言入手,带领学生品味诗歌意境,方能一步步走进文本,知情达意。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以及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与交流,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培养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框架和课程目标,我的教学重点为:学习作者诗歌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想象诗歌意境。

我的教学难点为:培养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

五、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古诗特点和五年级学生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反复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设计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及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会采用诗词导入的方式,以轻松愉悦的语调引导学生交流分享自己所知道的田园诗歌。预设学生会想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等诗句。从而引出本课课题《山居秋暝》。

这样的导入,既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又培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环节二:初读梳理,知情入境

朱熹认为,读诗之法,只有熟读涵味,自然和气从胸中流出,其妙处不可得而言。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会带领学生以诵读为主,边读边解决以下问题:

比如:课题的理解,对作者的了解,朗读节奏的把握

读毕,我会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汇报学习,我会适当的进行指导。

课题的理解:就是诗人在山中居住时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

诗人王维简介:字摩诘,是唐代著名的田园诗人。

最终,通过名家范读,点名读,男女生赛读等阅读方式,读准确读通顺课文。

这一环节,在回顾人物背景和题目意思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文的主题,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三:析读课文,援疑质理

在这一环节,我会再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描绘了那些画面?我预设学生会找到如下内容:

内容一:雨后秋山图

针对这一内容,我会进行提问: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预设学生汇报首联的内容: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接着提问学生这里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呢?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在学生的汇报中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诗人的淡雅。

内容二:明月清泉图

这里,我会引导学生说说颔联都写了哪些内容?并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同时试着想象诗人在这样优美的景色中会听到什么?明确听到了淙淙的流水,晚归的鸟鸣声。最后在舒缓音乐中再次朗读诗句,入情入境。

内容三:浣女渔舟图

在这里,我会请学生说说具体写了哪些景物?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颔联写的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相矛盾?理由是什么?在师生交流中明确这里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写出了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

析读环节,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做好舵手,围绕目标,指导学生开展有效诵读,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环节四:品读课文,深入体会

高尔基说:如果学习只是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不会有技术。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再次回归诗文本身,交流分享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这样设置我的品读环节意在指导学生在全面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走进文本,进一步提高诗歌理解能力。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我会在课堂即将结束时,以教师小结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回顾,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将诗中描绘的景色用手中的笔画出来,下节课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带给各位考官清晰、直观的感受,同时便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结束语: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请问我可以擦板书了吗?

37、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教学三首诗时,我都由诗题入手,引导学生释题,从诗题中了解信息,再结合相关资料,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会总体掌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学生理解诗意的情况较好。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拓展其它的爱国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

教学反思2:

《己亥杂诗》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更加复杂,诗人所表达的思想不易理解。我让学生结合资料和注释来理解诗意,适时点拨,帮助学生读懂古诗。如果可以再给予孩子更多的交流资料的时间相信效果会更好。

38、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评课稿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评课稿教学反思

无论起点多高,需以基础着手

老师明白以基础着手,以基本入手,教师要教的明明白白,学生要学的扎扎实实,这才是一堂充实的课程。老师关注古诗和现代诗的差异;关注单元导读;关注古诗的读悟等,循序渐渐,切实关注到学生的学情。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

教师教授学生知识、道理固然重要,但《语文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这也是目前语文教学所有重点关注的地方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郭老师,对学生读古诗的指导十分扎实,读古诗要读的正确,引导学生要读诗题、朝代、诗人;读古诗要读的有节奏,七绝整体可分为223的停顿来读,教会学生这样读是基础,但教会学生诗的节奏不必刻意为之,将节奏放在心中才是至关重要的。读古诗要读的有画面,她引导学生用手做取景框,用感悟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出了落月寒鸦图、渔火红枫图、夜半钟声图。

以文带文,博闻广涉

虽然语文教学倡导零起点教学,不随意拔高教学目标、评价要求,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不忽视学生差异,不扼杀学生兴趣等,但带领学生领略文学之美,文字之雅,感情之真,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爱是至关重要的。通常情况下,了解一篇诗文,仅在其中斟酌、探索是完全不够的,我们需要举三而感一,读更多类似的诗文帮助我们理解一篇诗文。这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学方法。郭老师这种方法也运用的极好,如理解诗中画面的动静,郭老师便举例李白的《静夜思》;理解诗愁之情的时候,郭老师列举了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杜甫的《登高》、纳兰性德的《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共悟秋愁、失意之愁

其实中高考作为教学的重要指向标之一,已经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学需要侧重于阅读和写字。学生需要具备一定量的阅读积累,需要具有一定的阅读速度,需要具备基本的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需要规范、美观的书写汉字等,。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语文课堂上教师给学生的启蒙和拓展,让学生对语言文字充满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练字写作的习惯,才是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

一些可优化的地方

郭老师这节课无疑是一节朴实且扎实、基础且充满创意的语文古诗教学课,可以直接让我学习到以上三点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方向,还有诗眼的品读、秋日的缤纷等等,这些提升既让学生受益匪浅,也让诗歌得以升华、课堂得以拓展。但我觉得,语文课堂,教师的范写有点少,总计只有愁字一个,其余大部分均用张贴和学生书写代替,其中有诸多便利,但就书写指导,教师示范这点来说,对小学生书写来说效果不佳;其次,教师范读也略显逊色,当然我期望有朗诵者那样极高的朗诵水平,给学生以诵读的美的欣赏,通过声情并茂,将学生引入诗境,这还需要教师多下功夫,练就技能,这点上与君共勉。

39、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由写寒山寺钟声的诗歌导入。

欣赏诗歌《涛声依旧》:

请同学读,齐读。谁知道无眠是什么意思?谁能给无眠找一个近义词?你们有睡不着觉的时候吗?这说明你们开始长大了。我们带着睡不着觉的感受再来读诗歌。谁在敲打我的无眠?(钟声)这是哪里传来的钟声呢?

300多年前清代的诗人就写到了这样的钟声。

请同学读。教读。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诗句)你还从哪里看出是寒山寺里传来的钟声?(题目)这钟声让大诗人,等了盼了十年,钟声有如此大的魅力,我们接着看。

500年前,诗人也写到了这样的钟声。

请同学读。全班读。寒山寺的钟声居然和一个人联系在了一起,是谁?(张继)

800多年前陆游也写到过钟声。

(图片。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旧半夜钟)请学生读。谁知道枫桥寺又叫什么寺?齐读。也就说七年前陆游到了哪里?我改一下十年不到枫桥寺谁来接一下?我大胆地改百年不到枫桥寺谁来接一下?千年不到枫桥寺谁来接一下?

引导串读以上诗句。

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枫桥的钟声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千年之后依然还在敲?是谁在敲打枫桥的钟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在写寒山寺的钟声?)我想可能所有的问题都和一个人、一首诗有关:《枫桥夜泊》张继。

二、学习《枫桥夜泊》

1.自读三遍:读通、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请学生读。(几个学生读,教师评语: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3.师生合作读。(反复合作读,读出味道、节奏)

4.用一个词来概括读这首诗的感受(愁、凄凉、悲、思乡、孤独)

5.同样的诗歌,每人的感受都不一样,真是奇怪。你们读李白诗歌两岸猿声啼不住,你有悲伤的感受吗?你读过杜甫的《绝句》,你会感受到孤独吗?读白居易的《忆江南》,你感受到思乡吗?而读张继的诗歌,你却有这么多感受?请你打开书,把能给你这样感受的地方画下来。大家都知道写《枫桥夜泊》的时候作者很累了,按照常理他应该睡了,这天晚上他睡了没有?诗里哪个细节直接告诉你他没有睡?(愁眠)请圈出来,因为发愁而睡不着觉。读愁眠(反复读)。为愁眠找一个近义词(无眠、失眠、不眠)。再读愁眠。

6.张继睡不着觉,他看到了什么?(月落)当月亮完全落下后,张继又看到了什么?(江枫)(老师描述如画的美景,学生想象)你看到秋风中叶子在干什么,飘向了哪里,可能落在了哪里?江风瑟瑟,他还看到了什么?(渔火)谁能用一个词来说说看到的渔火。(摇曳、小小的、闪闪烁烁、星星点点,老师把学生回答的美化成合理的词语)

7.愁啊,睡不着啊,张继不但看到这些,还听到了什么?(乌啼)谁曾经听到过乌鸦啼叫的声音?在哪里听到过?有什么感觉?我们听到的乌鸦的啼叫让人很烦,除了乌鸦啼叫的声音,还听到了什么?(钟声)

8.因为睡不着,他听到了乌鸦凄厉的啼叫声,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还是因为睡不着,张继还有一种独特的感觉?(霜漫天)有没有人见过霜,你看到的霜在哪里?有没有人看到过满天的霜?其实霜不可能漫天,只能在地上、在叶子上,只有一种可能张继写错了,你怎么看?张继之所以会这样想象,是因为什么?原来凄惨、凄凉的感觉让他有了这样的想象。

9.因为愁眠他看到,听见了,他仿佛感觉到了。(老师问,学生答)于是我们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愁眠)。对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从字典里的四个意思里选一个吗?(老师统计学生的选择)请学生说出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意思。

10.对是朝着,朝向,配合,这个晚上,张继辗转反侧,于是他发现这些都陪伴着他。教师朗读。师生合作读(入情入境地反复)。(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勾勒诗歌的意境)

11.(在教师反复的勾勒中,擦掉板书,只留下愁眠和钟声)此时传来的只有悠悠的钟声,这悠悠传来的钟声仿佛在对张继说什么?请你用张继啊,张继开头,写下钟声对张继说的话。汇报(教师用优美的导语,给学生创设一个汇报的独特情景)。

12.我们相信,跟着寒山寺的钟声消失的时候,愁眠也消失了(擦掉所有的板书)。其实,几乎所有的人都有愁眠。那他们是怎么写的呢?引读,相关的诗句。(图片)

这些大诗人在写自己的愁眠的时候都会写到(月亮)。那么要是没有月亮的时候,或者月亮落下之后,又写什么呢?从张继之后,又多了一种写愁眠的事物寒山寺的(钟声),齐读诗句。张继之后一代又一代的人写到钟声,钟声悠悠传来,(引读相关诗句)但是没有一个钟声能够超越张继笔下的钟声。

40、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评课稿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评课稿教学反思

《浪淘沙》是六年级上册统编教材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这一单元的单元导语是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本课教学,结合单元要求,紧扣兴发教学理念,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反复朗读,感知诗词大意。

2.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感受黄河的气势磅礴,理解诗歌意蕴。

3.在拓展学习中感受诗人积极豁达、乐观向上的精神。

通过本课的实践探索,在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关于兴发教学在古诗课中的应用与落实,笔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现结合本课教学,围绕兴发教学理念,作以下解析与反思:

一、自然生命的兴起:优雅的身体状态

刘铁芳教授在《培育中国人:儿童教育的审美意蕴及其实现》中谈到,教育就是要引领个体与世界的审美性相遇,唤起个体对世界的亲切感。所以在本课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达到真正的起兴状态,我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设计:

1.兴于诗

首先从选材上而言,《浪淘沙》这一首诗,诗人本身就是由兴而发:这首诗前两句写实,写诗人所见的黄河的气势磅礴、浪淘风簸,后两句是诗人在所见之后的所想,是诗人在所见之后的兴发。其次,在本课的导入环节,由师生对诗导入,渲染古诗学习的氛围,从而引出古诗中藏着的黄河,引领学生感受到黄河在华夏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2.始于自然

在对诗之后,我播放了一个黄河的视频,在与大自然的美好相遇中打开了学生身体的感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了黄河的大气磅礴,感受到大自然的器宇轩昂,充分激发了学生对黄河的探索欲望与热爱之情,学生的身心达到一个充分兴起的状态:迫切想去听听黄河的涛声,看看黄河的气魄。在此基础上,顺其自然地引领学生走进课文《浪淘沙》,以开展进一步的学习。

二、理智生命的启发:积极的思维状态

在个体的身心得到充分的兴起的基础之上,引领学生展开理智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往往能让学生更好地向着学习的方向,受到更多的启发,真正做到由兴而发。基于以上的考虑,我着重从立于礼(方法指导),启于智(思维启迪)这两个方面做了以下努力:

1.立于礼

首先是朗读方法的渗透。多读多诵是诗歌教学的基础,在朗读教学时,我着重基于以下两个维度的思考:一是从朗读要求上,由读通读顺到读好读精,所以在形式设计上采取整体读解决生字词再读听范读描红跟读提炼朗读要点读的形式,循序渐进,逐步达到读出节奏、韵律,读出情感的教学目标。二是在学法指导上,实现由整体到个人的逐步落实,在教学时,先采用齐读,全班跟读的形式,确保大部分学生掌握朗读要点,在此基础上,再指名读,实现由面到点的教学转变。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本课教学时我采取了朗读描红的方法:出示名家高水平朗读,先让学生听范读,感受名家朗读的高明之处,再让学生轻声跟读两遍,再大声跟读,最后自己读,以逐步实现读出节奏与韵律的教学目的。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描红的方法,以便于方法迁移。

其次是理解诗歌意境方法的渗透。理解诗歌意境是高年级诗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着重向学生渗透通过抓关键词理解诗句创设情境想象画面这两种理解诗歌意境的方法。如让学生抓住九曲万里沙感受黄河弯曲、长、沙多的特点,抓住直上引领学生感受黄河的气势。又比如我通过出示黄河图片、放黄河咆哮声的方式,引导学生想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都是意在让学生掌握通过抓关键词理解诗句创设情境想象画面理解诗歌意境这两种方法。

2.启于智

教学时,在读通读好的基础上,我以问促思,引领学生积极的思考。在古诗意境理解时,我先出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这两句诗,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句诗描写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到的?进而组织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升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对于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两句的教学,我也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如(他想到了什么?谁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诗人刘禹锡他要上到哪里去?他是怎样上的?你从直上体会到了什么?孩子们,诗人说同到,同是什么意思?同谁一起?)来展开教学,以问促思,层层递进,在思维发散,智力充分调动的同时,以达到理智学习的积极状态。

三、精神生命的托举:超越的精神状态

前面两部分的学习,学生已实现身心的兴起,理智的启发,已基本达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但是一堂好的兴发课应不止于知识目标的完成,还要引领学生回归生命,对生命进行积极的思考,实现精神上的托举。基于以上目标,在教学设计上,我着重从展于智成于乐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1.展于智

在前文的教学中,我已通过以问促思等方式,实现了对学生思维、智力上的启迪。但是启于智还往往不够,还应在启迪的基础上去继续展开,以达到真正的理智学习的状态。所以在原文教学的基础上,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先让学生结合《浪淘沙》猜测诗人性格,再拓展学习诗人的另外两首古诗,让学生再猜诗人的性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诗人作品、性格,反推诗人的经历。最后出示诗人的生平经历,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实践,谈自己的个人感受。这样的教学设计,基于教材,但又超脱于教材,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思考与猜测中升华了个人感受,达到了精神托举的目的。

2.成于乐

成于乐不仅仅是指配乐朗读等教学方式,更多地应该是指向于学生兴发的高潮状态。在本课的结尾,在学生精神状态被顺利启迪的同时,我引导学生配乐齐读:让我们把对刘禹锡的钦佩之情,融入到这气势雄伟的黄河水中,融入到你们气势恢宏的朗读声里。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因为融入了音乐,更多的是因为学生在前面已经被充分兴发与托举,进而非常顺利、愉悦地进入了这样一个齐读状态,读有所发,读有所感。

当然,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我也反思到自己的诸多不足:

1.教师的基本功有待加强。在朗读指导环节,虽然方法与流程设计都非常清晰,但是因为自身的朗读水平有限,学生的朗读指导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感知浪淘风簸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排比读的这一个环节,我本身的预期是学生一次比一次堵得有气势、有力量,但是因为我自身在导语部分的朗读技巧不够,以至于这个版块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极致。

2.对于兴发教学理念的理解还有待加强。在教学的设计上,我虽然紧扣兴发教学理念,逐一展开教学设计,看似自然、流畅,但是对于兴发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平常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兴发教学的理论学习,多尝试、多运用,以期更大的进步。

手机扫码阅读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