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1、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是统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顺承了三年级的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细致观察。
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理解诗句意思,并能懂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我从三年级所学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进入学习本首古诗,通过解题诵读理解感悟等环节步步深入。尤其是在学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沿用上一单元策略提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座山会看到不同的景象?这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明了,我选用一个六面体,分别找不同位置的学生说说各自看到了什么颜色,当学生发现每人看到的颜色都不同是因为坐的位置不同后,很容易就明白了诗人因为身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色自然不同。之后在教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因为这两句中采用了因果倒装的写作手法,并含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又用盲人摸象这个小故事引导他们理解诗意:因为诗人身处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所以看不到庐山的全部景象。继而马上提问:你认为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有的学生说从高处看,有的学生说从远处看,有的学生说把所有看到的景象合并在一起,从他们的回答中看出学生已明白一定道理。这时候我出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并举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平时遇到的这样的情况,有一个学生回答他在下棋时,因为旁观者纵观整个棋局,最后帮他下赢了这盘棋;还有学生回答两个同学闹矛盾了,她在旁边看清了整件事情的经过。这些事例都能很好的说明这个道理。同时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之后,为了当堂消化所学古诗,我设计了背诵、默写环节,达到会读会背会写的教学目标。
2、二年级上册识字2:树之歌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识字2:树之歌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树之歌教学反思1
《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等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
教学本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儿歌,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木字旁的8个生字,初步了解树木特点。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
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洋溢着浓浓的情趣。所选的树木具有代表性,贴近儿童生活。学习完课文,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列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树木,让孩子们说说这些树木的特点,并有意识地模仿《树之歌》说一说。比如杨树直,榕树茂,柳叶弯弯像眉毛。榆树高、槐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石榴开花红似火,桂树花开十里香。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
课堂上,我也重视对学生背诵的指导,通过填空的形式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背诵,再通过各种形式的背诵加强学生的记忆,大部分学生能当堂把这首儿歌背诵出来。当然课堂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对生字书写的指导还不太够,少数学生把桂和挂两个字混淆了,部分学生在写松字时不够规范,右边的`公撇和捺的位置关系不对,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要加强生字书写方面的指导。
树之歌教学反思2
《树之歌》是统编教材二年级语文上册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儿歌,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所以当我接触这篇课文时,我便想着我要把它展示的更完美。所以昨天下午我花了一下午的时间来准备这篇课文,我觉得如果只是简单地立足于文本分析,有点太对不起它本身的意义。于是我把它当成一篇科普文来讲。
在课堂上既给孩子们展示了每一种树木的图片,因为现在的孩子离自然太远了,而且很多树木我们生活的附近并没有,所以图片是最简单的一种介绍方式。对于每一种树木,我都给他们拓展,特别是讲到白杨树的时候,因为自己本身去到过新疆,所以我给他们讲了很多关于新疆的东西,天上啊、沙漠啊等等,还告诉他们连新疆的羊肉都是带着淡淡的草香的,而不是膻味。讲到银杏树的时候,我告诉他们在西安的大观音寺里有李世民亲手种下的一棵银杏树。这棵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我告诉他们如果这些树要是能说话,我们的生活该多精彩,它肯定要不分昼夜地给我们讲述朝代的更替和古往今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后我把立足点落到孩子们的价值观上,我告诉他们我们所在的祖国有许多美里的河山,你们的世界不只是眼前的一座山一条河,你们应该努力走出这座大山,去听海浪翻滚的声音,去感受沙滩的柔软,去领略泰山黄山的险峻,去感受雪山的春洁......你们应该用脚去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而这一切都需要你们今天和明天不懈地努力来实现,努力学知识,努力学做人,努力学会爱,爱生活,爱自己、爱别人。我不知道我每次给他们讲这些应不应该,但我想如果我时刻能像念经一样一直在他们的耳边念叨,我相信一定能让我在未来看到希望。
每一堂课总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因为今天带着匆忙的心去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有很多本来预设的内容没有给孩子们提到。比如本来计划在讲白杨树的时候,我想给他们读一读茅盾的《白杨礼赞》,凡是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大抵应该都能感受到这篇文章的魅力;计划讲木棉树的时候,要给他们读一读舒婷的《致橡树》。也许在他们这样一个年纪读这些文章或者诗歌,根本领略不到其中的感情,但任何东西我相信只有听过、见过,一定会装到自己的记忆里。而在许久之后,这些尘封的记忆会在某一刻被悄然唤醒。然而这一切都在匆忙后完全忘记了,这是今天一个小小的遗憾。
3、二年级上册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讲述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配有形象的插图,学生理解课文并不困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各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从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之处。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概括、默读、朗读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于是,在教学时,我先用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如趣味猜猜猜:伴着音乐出示一张张美丽的植物图片,让学生猜猜这些植物的名称,不认识的可根据其颜色、形态起个有趣的名字,引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热爱。
为了帮助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借助多媒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自读思考:这首诗一共介绍了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还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试着闭上眼睛想一想,闻一闻,听一听,试试在读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什么?接下来再用不同的形式展现,如:蒲公英传播种子是用录象展现过程的,让学生知道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苍耳传播种子是通过投影演示的;石榴传播种子是通过图片;豌豆传播种子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然后同桌交换意见,再利用录像,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豌豆蹦跳着离开妈妈,也就是靠弹力传播种子。优点:教学中,我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品读、齐读等多种方式 ,起到巧读促悟的目的。最后小结:大自然中的植物各种各样,千姿百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千奇百怪。希望你做细心的孩子,做有心人,你就会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发现更有趣的事物和现象,得到更多的乐趣。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也越来越广了,在这篇课文中,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我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不但轻松的学完了课文,学生也对这几种种子传播方式记忆犹新。
我在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和生字,并向专业人士了解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预习是上课前学生的自学,是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独立学习新课内容 ,为上好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的过程。为新课的学习节省了时间,奠定了基础。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是因为它的遗憾之处,才会成就更多的精彩。正如我所执教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也不乏缺憾之处。
1.课堂上的应变能力还需加强,对课堂生成的问题体现自主意识明显不够,教师急于求成。2.教学语言不够丰富,评价语言过于单调、简单。3.现代技术的操作水平略逊一筹,有待加强。改进措施:
课堂是师生、生生全方位互动的场所,这种互动不可能是事先设计好的,老师的教学机智、教学敏感、课堂驾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锤炼。
4、二年级上册课文8古诗二首之望庐山瀑布评课记录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课文8古诗二首之望庐山瀑布评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这首诗抓住了瀑布的动态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壮与美丽,反映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已经形成的读书习惯上初读古诗。在已经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诵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再全班齐读古诗,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如在检查自读情况时,由字到词再到句,有易到难,对于易错的字进行重点分析讲解。如瀑读音是p而不是p,照是翘舌音,川是三拼音节等,将字词学习穿插在教学各环节。而且利用各种形式的识字方法,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到实处。教学瀑字时,先让学生自由讨论,一起说说识字方法。如利用猜字谜暴露在水边、换偏旁、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强化学生记忆;在教学川字,通过PPT展示字形变化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识字教学不在枯燥乏味,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在抓住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设置了齐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读、个人读等方式。我还利用媒体展示、课文插图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句意,让学生感受到庐山瀑布的壮美。
三、不足之处:
1.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学生已经具备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是一味地牵引,反倒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我感觉其中最大的不足在于,虽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但缺乏教师范读,学生只是机械的朗读,没有加入自己的理解来诵读古诗。
3.在评价学生时,评价语言匮乏、单一,原先精心设计的评价语被一些简单的口语所替代,没有让学生从评价语中获得成就感。
四、改进措施:
古诗所蕴含的意境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只能通过反复朗读,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特别是学生朗读不到位的地方加强教师的示范读,或及时播放音频视频,从而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学生朗读水平。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时,可以通过联系诗人的生平遭遇或时代背景将诗人的情感展现在学生脑海,从而唤起学生生活体验,获得共鸣,再现诗人情感。这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突破学习难点,获得更好的发展。
教学反思2
当我上完这节课时,我觉得有些不足之处,在孩子们提起对古诗的朗读兴趣时,没有很好的反复朗读练习。在使用贴图画时,有些局限了孩子的想法,应该大胆的让孩子自由的发挥,开拓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创造力。
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让孩子们自由的发挥,让他们有无限的空间去开拓思维,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图。让他们对古诗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5、二年级上册19课古诗二首之敕勒歌评课稿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19课古诗二首之敕勒歌评课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1.注重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朗读方式多样,层次分明。首先是读准读顺课文。先由学生自由初读课文,借助拼音把文中生字读准,再同桌合作读,相互纠正不准的读音,接着指名读诗歌,检查读音。最后全班齐读,读顺课文。其次,读通读懂课文。在随文识字中读懂课文,利用图片引导孩子理解诗歌。最后,想象读、品读课文。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边读边想象画面,说感受,再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有趣的情境设计,贯穿整堂课,让孩子一节课都置身于大草原这个情境中,学习兴趣高。
3.巧妙地运用了随文识字,利用字源、组词、图片等方式,让学生轻而易举理解生字。
4.对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这句诗歌的理解还不够到位,可以运用更多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天苍苍,野茫茫。
5.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主。在生字的书写上,如果能范写结构相同的苍、茫二字,对比两者的异同,就能进一步教会学生写字的方法。
6、三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在那奇妙的王国里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在那奇妙的王国里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初步了解童话的三大特点:奇妙的角色、奇妙的情节、奇妙的想象,对阅读童话有兴趣。
2. 学生能掌握阅读童话的两大方法:想象角色、想象情节。
一、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故事,看看你们能猜出故事的名字来吗?
第一则(师读):猛一看,这些锡兵长得好像都一样,但仔细看就会发现,最后浇铸出来的那个锡兵只有一条腿。《坚定的锡兵》
第二则(生读):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三则(齐读):注意啦,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一块奶酪》
2.小结:孩子们,这三则故事都是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就要走进童话王国,看看在那里会有哪些奇妙的人和奇妙的事儿。
3.板书:奇妙
4.齐读课题:在那奇妙的王国里。
二、想象奇妙的角色
(一)感受童话角色万物皆人的特点。
1. 根据音乐猜角色
(1)在这个王国里,住着许多我们熟悉的老朋友,他们藏在音乐中。听,有哪些你熟悉的老朋友?
(2)小结:是的,这首歌里还藏着
2. 根据图片描述角色
(1)他们还藏在图片里呢。谁来猜一猜?
(2)生上舞台,游戏规则:坐着的孩子根据图片描述该角色的外貌,或者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不能直接说出角色的名字。(训练学生的表达,拓展中外童话)
图片一:美人鱼《海的女儿》(动物)
图片二:玫瑰花精《玫瑰花精》(植物)
图片三:匹诺曹《木偶奇遇记》(玩具)
3.小结:你们发现了吗,不论是动物、植物、玩具,都和人一样会说话,有喜怒哀乐。
4.板书:(想象)只要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世界万物都能成为童话中的角色。
(二)将自己想象成角色,体会人物形象
一只不好看的小鸭子,在安徒生的想象中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经典角色,他就是《丑小鸭》。
1.初步感知丑小鸭的形象
(1)自由朗读《丑小鸭》片段,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后来一天比一天糟。
大家都要赶走这只可怜的小鸭,连他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对他生起气来。他们老是说:你这个丑妖怪,希望猫儿把你抓去才好!于是妈妈也说起来:我希望你走远些!鸭儿啄他,小鸡打他,喂鸡鸭的那个女佣人用脚来踢他。于是他飞过篱笆逃走了。灌木林里的小鸟一见到他,就惊慌地向空中飞去。这是因为我太丑了!小鸭想。
于是他闭起眼睛,继续往前跑。他一口气跑到一块住着野鸭的沼泽地里。他在这儿躺了一整夜,因为他太累了。
预设:生1 可怜 (追问:从哪里读到的?别人的行为、语言)
生2 沮丧 (追问:在哪里感受到的?丑小鸭的动作、心理描写)
(2)A.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B. 生1评价: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2评价: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3)谁再来读一读。
2.想象角色,体会人物形象
读要读出人物的心理情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岳老师有一个锦囊妙计送给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1)出示文本,大声自由朗读。
后来一天比一天糟。
大家都要赶走我,连我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对我生起气来。他们老是说:你这个丑妖怪,希望猫儿把你抓去才好!于是妈妈也说起来:我希望你走远些!鸭儿啄我,小鸡打我,喂鸡鸭的那个女佣人用脚来踢我。于是我飞过篱笆逃走了。灌木林里的小鸟一见到我,就惊慌地向空中飞去。这是因为我太丑了!我想。
于是我闭起眼睛,继续往前跑。我一口气跑到一块住着野鸭的沼泽地里。我在这儿躺了一整夜,因为我太累了。
(2)采访:把自己当成了丑小鸭来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3.小结:这就是岳老师送给大家的第一个阅读童话的方法。
(出示小贴士一)
我们把自己想象成童话中的主人公,才能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世界,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悲伤。
4.齐读阅读片段2:我们一起来化作小鸭子,再来读读。
三、想象奇妙的情节
1.和老朋友们会了面,来认识一些新朋友吧。看看在他们身上会发生哪些奇妙的事儿。
2.根据图片猜情节
(1)出示图片,这是箱子。生活中,他能用来做些什么呢?
(2)在那奇妙的王国里,他又会有什么奇异功能呢?出示视频。
(3)你觉得这个飞箱怎么样?
小结:是啊,神奇的飞箱还带着商人的儿子经历了许多奇妙的事儿呢。
3.这些都是源于安徒生的想象。现在,该你们发挥想象啦。
(1)出示图片,这是黑天鹅,他又会有什么奇妙的经历?大胆猜!
(2)生1。(看来,你跟安徒生的想象一样大胆;看来,你们的想象还不够大胆。)
(3)读:太阳一落山,这些天鹅马上就变成了十一位美貌的王子。《野天鹅》
小结:孩子们,在童话王国里,箱子会飞,天鹅会变王子这些奇妙的事儿就是故事的情节。
(4)齐读:在童话王国里,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一切都妙不可言。
4.根据文本猜情节
(1)擦涂,师讲故事。
(2)根据文本,猜情节
瞧,这是一粒大麦种子,是一个女人从巫婆那里求来的。女人把种子种进花盆里,很快长出了一朵红花。这是一朵很美的花。女人说,同时在那美丽的花瓣上亲吻了一下。突然
(3)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4)小组讨论:
a.猜一猜: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b.说一说。选出小组内最富有想象力的成员。
(5)小组分享。同时在那美丽的花瓣上亲吻了一下。突然
(6)大家真敢想,让我们看看安徒生的想象。
出示原文:
(师读)突然噼啪一声,花开放了
(生齐读)在这朵花的正中央,在那根绿色的雌蕊上面,坐着一位娇小的姑娘,她看起来又白又嫩,又可爱。她还没有大拇指的一半长,因此人们都叫她拇指姑娘。
小结:孩子们,这是岳老师送给大家阅读童话的第二个方法。
(出示小贴士二)
当我们读到某个特别精彩的片段时,我们会忍不住想象故事的情节,甚至还会想出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也是阅读童话的方法想象情节。
5.板书(情节)
四、设计童话角色、想象情节。
1.想象家们,我们已经来到了奇妙的王国的最后篇章。在这里,鱼会变成美人鱼;玩偶会成为匹诺曹;黑天鹅会变成王子。看看你手中拿到的物品,它们又会变成什么?它们又会遇到哪些奇妙的事儿呢?发挥你的想象,赶紧创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童话王国吧!
2.(音乐)生单独完成奇妙童话卡。
3.小组分享。(投屏展示)
(动物:狐狸、啄木鸟;植物:玫瑰、土豆;工具:橡皮、地毯;空白)
7、三年级上册11课一块奶酪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1课一块奶酪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一块奶酪》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记叙了蚂蚁队长带领蚂蚁搬运食物,把奶酪渣让给最小的蚂蚁的故事,赞扬了蚂蚁队长严于律己,关心幼小的美好品质。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读演结合,激发朗读热情。指导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点,朗读教学不能泛泛而读,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在进行教学时,我让孩子们首先自读蚂蚁队长喊话的部分,接着让学生当一当体育队长,请他们体验蚂蚁队长这一角色。让他们根据课文中的对话,再联系体育老师上课的样子,对全班发号施令:稍息立正,向后转!这一环节激发了全班的朗读热情。并在这一过程中讲解多音字稍,加强学生对这个字的识记和运用,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针对本课内容,我认为有以下成功之处:
1.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蚂蚁队长在搬运奶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有哪些这一问题,让学生6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遵循找找、读读、谈谈、再读读的顺序,首先出示表格,让学生找到相应的文字和段落,接着请同学自由地朗读课文内容,进一步加深理解。然后与同学进行讨论,学会找关键词来理解蚂蚁队长的心理活动。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在老师的引导下,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创设情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播放学生课间视频,让学生针对视频里的一些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让学生自导自演这篇童话故事,将童话内容演一演,学生积极性高涨,生动的表演活跃课堂氛围,使得课堂生动有趣。集体表演《蚂蚁之歌》,使课堂充满童趣。
三、不足之处
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时代的变化,现在的学生随时随地能见到奶酪,认为奶酪是很平常的一样事物。不认为奶酪很有吸引力,甚至觉得奶酪不好吃,无法体会奶酪的诱人。因此很难理解奶酪在文中对于蚂蚁的吸引力是那么大,这样对于蚂蚁队长的矛盾、复杂的心理难以理解。在教学时学生虽然能回答出问题,但对蚂蚁队长激烈的心理活动还是难以把握。
四、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对话的练习,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等形式理解课文。
2.教师要处理好课堂的收与放。略读课文正是放手的好机会,要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考,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反思2
《一块奶酪》是部编教材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语言浅显易懂,内容生动有趣。我在教这篇童话故事时,以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讲生活中自己看到的蚂蚁搬食物的情景,将学生带入文本的故事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采用学生自主识字,老师巧妙点拨的生字教学,效果较好。
初读课文,我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识字,然后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这大大激发了孩子识字的热情,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不但提高了识字效率,学生们也学得愉快而轻松。
二、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在指导课文学习环节,我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上这堂课。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这个教学理念,我在教学《蚂蚁队长》中设计了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
其次,我利用孩子们特别喜欢上体育课的心理,让大部分孩子都真实的体验了一把蚂蚁队长,让他们随着课文中的角色对话自己对全班发号施令,稍息立正,向后转!这一环节激发了全班的朗读热情,并在这一读演结合的过程中强化了孩子们对于多音字的识记与运用。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只有自己走进文本,被文本感染感动,才能够感动学生,带动学生。课堂上,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面对美味诱人的奶酪的小蚂蚁,随着文字走进蚂蚁们的内心世界,感悟体验蚂蚁群的自律,毅力,体验作为队长的蚂蚁的严于律己,爱护幼小的品质,从而受到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的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拓展延伸中,让学生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这在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说话的能力。
不足之处:该放手就放手,略读课文,正是放手的好机会,教师完全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
8、三年级上册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听课记录:
一、字词学习
1. 认识人物:青头、红头
2. 出示生字(带拼音)开火车读
3. 去掉拼音,齐读生字
4. 交流难读句子、难写生字
师:看看这些字,你觉得哪些容易写错?
让我们拿起手来,一起写写(书空)
5.这些是老师最容易错的字(标注:旅、怜、救、流、算)
打开语文书,在空白处选两个自己最容易错的字,抄写下来
6.玩听写游戏。一个小朋友念一个字,其他学生听写。(请了)
二、学习红头的旅行路线(课后第三题)
1. 提出最难读懂的地方?
(生提问,共提出了10个问题)
2. 走进最难的问题
红头的旅行真是惊险。用画出它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
生:卷到嘴里、 吞到肚子里去、喷了出来
师相机板书
3. PPT:(牛的胃的肚图)
谁能来讲讲红头在牛肚子里的过程?
PPT演示:吞到了第一个胃,接着到了第二个胃,然后就到了第三个胃
师:这就是小红头在牛的胃的过程。牛吃东西就是这样的,一起读:
红头在牛肚子随着草一起移动,从第一个胃到了第二个胃,又从第二个胃到了
4. 师讲解反刍
5. 根据示意图讲解旅行路线,请生说,同桌两人说
6. 板书:喷字。师:小朋友,我们就要这样学习,从不懂的地方学。红头在牛的肚子里转了一圈出来,能活过来,是谁啊?青头。
三、体会青头和红头的友谊(课后第二题)
从哪里可以看出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默读全文,至少找出三处来说明。
生默读,勾画,寻找。(师:找到第一处就标一个①,第二处就标一个②)
2. 生1:它不怕疼痛也要救它(师板书:不怕痛)
生2:他们捉迷藏也说明他们是好朋友
生3:青头急忙问。青头很焦急(师:你不仅找到了句子,还进行了说明。师板书:急)
生4:你是勇敢的蟋蟀,你一定能出来的。(师:这是在鼓励它。一边教它方法,一边鼓励它,真是好朋友啊。)
生5:青头又跳到牛身上,安慰它(师:安慰它,原来是蟋蟀在地上说,看到红头被卷进去了,青头跳上去了,隔着肚皮说。刚才谁提的这个问题,你现在明白了吗)
生6:不要哭。(师:不仅找到了句子,而且还有说明去开导它)
生7:红头最后见到自己的好朋友,都流泪了(师:嗯,会感恩)
师:我们不仅在文中找到了依据,而且已经在说明了。现在我们连起来说一说,看看同学们会不会。当红头被卷到牛的肚子里时,青头非常着急,并且不顾自己的疼痛,要救它的朋友。当红头被吞到胃里去的时候,红头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当红头非常悲哀的时候,青头还要不断地鼓励它。当红头觉得绝望的时候,青头还要不断地给它树立信心。当红头最后出来的时候,红头还要不断地开导它。这样的朋友,才叫非常要好的朋友。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课后第一题)
1.师:学童话故事,读着读着,这样就读明白了。并且,我们也明白了故事中蕴藏的道理呢。学童话故事,除了我们刚才所说的找到的好朋友的句子,我们学童话故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学习内容,那就是分角色朗读课文。
2.师:喜欢朗读吗?那我们看7到12自然段,找到了吗?再找红头和青头的语言在哪儿,找到了吗?
3.同桌两人一人扮演青头,一人扮演红头,就读他们两个的对话。
4.请生上讲台合作对读。
5.师:她读的最好的是哪里?我要向这位同学学习,读得这么好,我来试试啊。(师动情且有点夸张地读)
6.师:为什么要表扬我,我哪儿读得好?读出了什么?
生:读出了哭的感觉
生:你读青头的时候,读出了着急的语气
生:你读的每一句话都很有感情
生:你读你在哪儿这一句读的很快。读得伤心得时候,很伤心,感觉要哭了。
师:我听懂了,你们表扬了我三点。那我把我朗读的窍门跟你们分享。
7. 同桌两人练对话,注意语气,感情,画面。
8. 请同桌两人读一读。
9. 师生合作读。师读提示语,生读语言。
五、总结学习方法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读一个童话故事,知道了牛吃草的特点,知道了青头和红头是一对为别人着想的非常要好的朋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这些方法,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课文通过描写两只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不小心被牛吞进肚子里,另一只利用知识帮它从牛肚子里逃脱出来的事,让学生知道反刍这个知识。
课文以对话为主,有着丰富的提示语。为了让孩子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在指导朗读,红头拼命地叫起来救命啊!救命啊!时,开始孩子们读得很平淡,我提醒他们注意提示语拼命地,结果一下子炸了锅,孩子们大喊大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的看着同桌发笑,有的还做起了鬼脸,他们不是在读课文,只是单纯地觉得很好玩。眼看场面失去了控制,我及时叫了停。让孩子们静下来默读课文,通过提示语去细细体会红头此时的心情。假如,此时此刻,你就是红头,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想?你又是什么心情?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我指名让孩子说,并让她带着这种感受,走进红头的内心去读。效果比刚才好了很多!
在指导读青头的话时,我引导孩子通过一些关键词,去体会青头的心情变化。在体会红头和青头心情变化的基础上,让孩子练习分角色朗读。
在课堂的最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孩子们各抒己见,多学习知识,要珍惜朋友,遇事不要慌张,要动脑筋想办法等等。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课文,更是让情感价值观的教育进入到孩子心中。
9、三年级上册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这个童话故事的内容早就被人们概括成:
一年一度的新年除夕,是大家欢乐的日子,但有的人却在挨饿。这种饥饿在天真的孩子身上就特别显得尖锐,特别是当地(或他)看到好吃的东西到不了口的时候。卖火柴的小女孩擦亮一根火柴,照出对面楼上有钱人家的餐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上面有精致的碗盘,填满了梅子和苹果的、冒着香气的烤鹅。更美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出来了,背上插着刀叉,蹒跚地在地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姑娘面前走来。这时火柴就熄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湿又冷的墙。最后她死了在旧年的除夕冻死了。在这里安徒生安慰读者,说她和她的祖母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飞到既没有寒冷、也没有饥饿、也没有忧愁的地方她们是跟上帝在一起。但这只是一个希望。真正的光明和快乐得自己去创造。上帝是没有的。小女孩究竟还是死了。
一、复习导入
1、齐读生字。
乖巧 赤脚 衣兜 蜷缩 冻僵 火焰 蜡烛 火柴梗 薄纱 橱窗 圣诞 两腮
二、初读课文
1、修改课题,句式训练。
①卖火柴的小女孩真 。
可爱,可怜,幸福,穷苦
②卖火柴的小女孩真 。因为 。(用文中的话,或加上自己的话)
可怜:因为她光着脚在大街上走,而且还下着雪。(师评:对于天气的补充非常关键。)
可怜:因为她光着脚走路,脚上冻得红一块紫一块。
幸福:因为她死了,不用再忍受痛苦寒冷,而且还能和最爱她的奶奶在一起。
可怜:因为她卖不掉火柴,回家要被爸爸打。
可怜:因为她蜷缩着身子,坐在墙角。
③小结:天寒地冻,小女孩还在外面走,此时她身上感觉如何?寒冷。
一根火柴也没有卖掉,回家还要挨打,可见这户人家怎样?贫穷。
大年夜,别人在家里合家团聚,吃着晚餐,而小女孩却怎样?饥饿书中介绍她的家是怎样的情况?(第4段)此时小女孩有家回不得,不仅仅是苦,而且孤零零地在冰天雪地中。孤苦。
三、精读课文,展开想象。
1、朗读指导,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①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②老师范读第2自然段
③学生仿读第3自然段
④师生接读第4自然段
指导朗读长句:雪花落在她(她读得短促)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披在肩上。
指导情绪递进:她觉得更冷了。
2、抓住划火柴,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1)文中哪个自然段写到小女孩真幸福?
最后一段,齐读。
(2)小女孩怎样得到她的幸福?她幸福了几次呢?
每一次都和她划火柴有关。
(3)学习第一次划火柴
①划了火柴,她看到了什么?一个大火炉。
②朗读相关的语句: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如果你是这个小女孩,此刻你想到什么?
多么温暖,太舒服了;心也变温暖了;要把火炉卖掉(学生没有生活体验,第一次想象还不是很开阔。)
③继续读下去:唉,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如果你是小女孩,此刻你会怎么想?
大火炉去哪了,我好想再暖和一下啊!(说出自己的遗憾和惊讶。)
④你会不会紧接着再划一根火柴?
为什么小女孩不拿一把火柴,而只划了一根呢?
她没卖掉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联系上文,感受火柴的珍贵。)
(4)想象交流:后几次划火柴时女孩的心理活动。
①划火柴后看到了什么?
第2次:烤鹅,第3次:圣诞树,第4、5次:奶奶。
②小结学习方法:小女孩划开火柴时看到的情景,想象此刻她的心情;火柴熄灭,眼前的情景消失后,再想象她的心情。
③任选一部分,仔细读读,交流自己的想象。
看到圣诞树时,小女孩想:如果我把它买下来一直留着,那该多好。
看到烤鹅时,小女孩想:我终于可以吃点东西了。当烤鹅消失时,她想:这是幻觉吗?
3、划亮火柴看到的这些,在火柴熄灭时都消失了。你觉得她幸福吗?
不幸福,因为这些都是假的,都没有享受到。
幸福,因为她最后死了,在天堂和最疼爱她的奶奶在一起。
4、小结板书,留下思考。
当她寒冷时,划亮一根火柴,自然想到了温暖的大火炉;当她饥饿时,划亮一根火柴,自然看到了好吃的烤鹅;当她一个人孤苦无依时,她看到了代表节日的圣诞树以及她的奶奶。所以她感到很幸福。但这些最后都消失了,所以也不幸福。
到底她幸福还是不幸福?为什么先写到火炉,再写烤鹅,再写圣诞树,最后才写到奶奶呢?
10、三年级上册23课父亲、树林和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23课父亲、树林和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成功之处】:
1.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情感。我抓住文章的父亲对我说的话进行重点教学,引领孩子们感悟。多次让学生合作讨论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学会与文本对话,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感受父亲知鸟爱鸟,促使学生达到感情的熏陶。
2.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大胆想像,创意表达的能力,加深了对课文中爱鸟护鸟这一主题的深刻认识。
【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时还是有些紧张,准备的仍不够充分,课堂上出现了离不开讲稿的现象。总感觉课堂还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仍然放不开。如果换一种思路,又怕自己把握不住。比如:这样设计: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你还有哪些疑问?合作探究,解决难点。由于准备不好,教学中的引导语,仍然需要修改完善,加以精练。其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朗读较少,使不能充分体会人物的情感。
教学反思2
关注语文要素:
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这一训练点是对2011年版课标中提出的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的细化与落实,又是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要求在这一单元教学的具体操作。
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理解感受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在教学中的实施要求应该这样把握:教师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关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体会、交流等手段或形式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获得对语言文字美的体验。
确立教学要点(非教学目标):
1.生字词教学:读准生字词,尤其注意凝、热腾腾的读音,写好蒙、鼻、吸等生字;通过注释理解滹沱河的意思,找近义词理解喃喃,联系上下文理解茫茫然,借助图片理解兀立。课堂范写蒙、鼻。
2.走进父亲和我:借助鱼骨图梳理父亲知鸟的本领,通过父亲和我的对比,体会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品读20-23自然段,体会我的形象。
3.走进树林:关注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借助图式,情景朗读等方法体会形容词连用的特点。
4.关注鸟:找出写鸟的句子,情境朗读感受鸟的欢快。角色转换,仿写文章。
5.关注标点:引号。
11、三年级上册22课读不完的大书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22课读不完的大书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是把大自然比喻成读不完的大书。课前的生字,因为比较简单,我只用了十分钟。课前,我设计了几个主要问题:①这本大书是什么?内容是什么?这本书怎么样?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述了大自然好玩的东西?③读2-5自然段,找一找作者具体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④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看不完的大画册?⑤联系生活说说,大自然里还有哪些奥秘和乐趣?
前三个问题我主要是想让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的印象,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然后我就直接带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了,过渡语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却没有说,应该让学生走进课文去看看作者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第一自然段,我抓了三个词语,读书要用眼睛去体验和感受,所以第一个词语寻找。读书要用心去体会,找到词语沉思和遐想。那遐想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说不准确,只能说到在心里去想,所以我让孩子们去查一下字典,遐是远的意思,悠远的思索或想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我应该让学生用这个词语造句。另外,这个自然段不仅还也应该让学生仿写。我只关注了基本知识,语文素养没有进行训练。
第二自然段主要问题:动物的表现是什么?有什么遐想?
第三自然段主要抓有趣二字。但是我仅仅是让学生读了,却没有让学生说出哪里有趣。有趣的是什么?
第四自然段应该仿写句子,我没有仿写。只说了果子的味道。
第五自然段应该让学生想象棕榈树倒映在池塘水中的美丽。引导学生想象大自然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
两个课时,太多的内容没有顾及到,课后主题的小练笔也没有写,课堂应该再紧凑一些,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有连贯性,有顺序性,尤其是在细读课文的时候。
教学反思2
有了第21课的基础,在这篇课文继续学习怎么把对摘抄句的赏析理由说清楚。这篇课文的语言特色和《大自然的声音》中的大量拟声词不同,它不仅写了事物、景物是什么样的,还写了给人的感觉。文中有好几处让人叫人给人以的感觉,通过唤起学生对这样的表达形式的关注,引导学生可以仿照这样的句式写出生动的语言。借助课后思考题和练习册上的示例和题目,主要教了用两个句式来赏析,一个是作者把当作人来写,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另一个是读了这句句子,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给人以的感觉/让我感受到小麻雀的句子是练习册上给的范例,以此为例进行模仿练说,赏析老鹰那一句,各层次都至少抽了两个同学来说,还是老样子让说得好的示范,不会说的重复。课堂上要求一起动笔写下来的是对竹叶声和棕榈树这两句的赏析,在分开的两个课时内各写一句,要求全员当堂完成。
12、三年级上册21课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21课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中运用多种方法描写了大自然中的美妙声音,语言生动丰富。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美读来引导学生体会散文语言的魅力。从读词语入手,到句子的情境式复沓读,配乐师生承接读,小组合作读、师生问答读,再到段落填空读。认真对待每一个字词、每一个短语,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形式不同的读,贯穿了整堂课,从分析课文内容转变为朗读语言,培养语感,感受文本传递的语言魅力。
文章整体结构清晰,先总后分;段落结构富有特色,总写只有一句话,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分写各段,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结构化思维十分明显。因此学生在完成课后第二题时速度很快,难度不大,可见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把握是准确的,只是他们不知道总分结构这一名词。
二、三、四自然段的首句,即总写的中心句,都奠定了整段的写作手法:拟人化。这种写法,本身就充满情趣,符合儿童的阅读趣味。学生在学习是也相对容易接受,特别是在朗读时能比较容易地带入情感,在朗读课文时情感、语气把握较好。
课文的语言的美,更重要的在于能根据不同声音的特点,选择适切的词语和句子的长短、节奏。微风轻轻柔柔,狂风让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小溪淙淙,河流潺潺,大海哗啦啦;鸟叫叽叽喳喳,虫鸣唧哩哩唧哩哩,蝈蝈歌唱无论是描述声音的特点,还是拟声,用词准确、适切。
在本堂课的教学上,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练习朗读,对课文内容没有做太细致的讲解,也花了较多的时间去积累关于风、水、动物的象声词。因此学生在课后背诵第二三两段速度较快,朗读也比较有感情,很顺畅,但是在做课堂作业本时出现困难:
问题:读着片段中的呢喃细语,我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读着片段中的______,我又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
学生对于呢喃细语的理解基本都写对,但是对于仿佛后面的自由练习就不会了,发散性思维较弱。部分学生表示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填什么,后来我告诉他们这是要形容风的声音,想象不同的风吹起时的景象,学生也能很快明白,只是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或者说是学生的词汇积累太少。心求通而未得知意,口欲言而未能知貌。
在课后小练笔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来,可见这堂课还是有所收获的,作业本上的小练笔是在课堂上写的,但是我发现班里21位同学,怎么大部分学生写的东西都差不多呢,选取了相同的事物,用了相似的修辞。
13、三年级上册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是海水和海岛这两部分,教学海水部分,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水的特点,如引导学生理解海水五光十色这一特点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还出示了海底示意图,非常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在让学生朗读文中描写海水美的语句后,让其他同学评价,这点很值得很肯定,不过之前最好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听说读写,后面几项在语文课堂都得到了重视,听是说的基础,听说是读写的基础,可见听的训练不应该忽视,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很重要,倾听是一张习惯,也是一种能力,会倾听才会学习,也是对他人最基本的尊重。这些如果课堂上告诉学生,慢慢的,学生的倾听能力也会得以提高。
课堂上,教师对于朗读教学也很重视,从诸多的教学活动也能感受到这一点,但是还是那句话,示范是最好的指导,备课的时候别忘记被朗读,老师能够入情入境的朗读,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榜样,而且还是最好的榜样,大家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期望我们每一位老师在朗读这一方面都能成为学生的榜样。再有一点需要提醒的就是,齐读是不太适合有感情朗读指导的,特别是学生还不能做到有感情朗读的时候,所以之前还是应该以个别知道为主,在此基础上再齐读。
在学习岛上的鸟,也就是读物自然段的时候,老师也是很好的注意到了课后习题的要求,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让学生找出第五自然段是围绕那句话来写的,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出示图片,在让学生通过朗读表现鸟多的特点。
同夏利琴老师一样,张老师也注意文章的结构方式,因为这篇文章的结构方式很具有代表性,对于学生的习作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最后的小练笔,很好的利用了我们现成的语文教材,让学生认真观察后选择一幅图写一段话,这节课其实还没有上完,还有十分钟的时间,完全可以过几分钟在让学生那个展示,学习的效果如何,学生到底能不能学以致用,这样也为单元习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写的好当然值得肯定,如果写的还不够理想,那儿出现了问题,也算是自我进行课堂效果诊断检测的机会,可以有则很难队形的挑选尔桑威同学的上台展示,让学生读,让学生欣赏,互相学习。因为这一单元的习作要素就是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包括作业时要求做到这一点,这是一个很好的练习机会,不应错过。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设计基本符合课表要求,而且能够把课后习题巧妙地融入到课文讲解当中,尤其是课后小练笔有清楚地提示,能够让孩子们写作目标更加清晰。
2.另外,课堂氛围比较好。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师生配合默契。
3.老师讲解时,每一段之间的过渡语衔接较好。
4.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最后小练笔环节,只剩下五分钟(原计划10分钟),本来是想让孩子们先说后写,但是最后没有时间说,直接写,所以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
14、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经典诗篇。全诗二十八个字将西湖的晴、雨两种美态描绘得生动而富有意境。老师细致解读文本,熟悉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情为首要,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充满诗意的课堂。
一、以读为主,发现美
小学诗歌教学向来被认为是难题,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孩子的诗歌欣赏引导,因为孩子们没有生活积累,所以诗歌教学经常变成了诗歌背诵课或者诗歌字面意义的解释课。这样的课堂,只能使孩子们欣赏诗歌的兴趣慢慢磨灭了,也就对诗歌意境美和情感美趋于麻木。
温故知新,随着引导学生背诵描写风景的古诗词,将学生轻松地带到 千里莺啼绿映红的西子湖畔。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诗题入手,并且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第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第二,要读出诗的节奏;第三,要读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诗歌本身就是和着音乐而生、而长的文学珍宝。课堂上有自读、领读、范读、引读等多形式、多层次、多梯度的读。诗歌特有的音乐美与孩子们天生的韵律感达成共鸣,因此孩子们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也读出了古诗的韵味。教师的指导非常到位,引导学生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理解,看着老师的手势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紧抓词语,品味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赏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例如,在教学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这句诗时,潋滟一词的理解,在诗中是个难点,抓住潋滟、方两个词,做足文章,结合图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象,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西湖在晴、雨两种气候下的迷人风姿,引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做比,更好的理解了诗意,更好地引导理解诗人苏轼当时的那种美好的心情。
水光潋滟晴方好,一个方字将诗人心中晴日西湖恰到好处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足见诗人文学和文字的造诣之深,不禁让人联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西湖的美,在诗人心中,也许就是这种唯美的感受吧。
这是再典型不过的读诗的方法!没有以词解词的呆板,没有概念界定的机械,一切都是象的激活、提取、呈现和叠映,一切都是情趣、情味、情韵的自然流露。
让学生感受西湖的雨天和晴天的美景后,安排了一次的小练笔:西湖的景很美,但是它毕竟离我们比较遥远,我们生活在美丽的生态城,生态城是不是也和西湖一样,晴方好雨亦奇呢?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笔,写一写你心目中的生态城的美景。
教学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六单元17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全诗的意境整体透出一种空灵的美、含蓄的美、朦胧的美,这种美的格调与韵致,情欲浓淡,存乎一心,各得其所。课堂教学中首先抓住潋滟、空蒙这两个词语知音、明意。再放到句子中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大意。教学诗句时,借助音乐唤醒学生脑海中的记忆,想象古诗描绘的景色,将西湖的晴雨之美扩展至晨暮之美、四季之美,引发了学生对西湖美景的遐想。更为理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一千古一比做好铺垫。
这节课设计了五个版块,视频导入、初读感知、品悟积累、再识诗人、总结回顾,各板块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中、在一次次想象体会中走近西湖、走近诗人,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与爱怜。诗人苏轼在第二单元和学生初相识,在第六单元和学生再相遇,于是对诗人有了一个初识和再识的版块,再识的部分对三年级孩子来说有一些难度,走近一首诗还得走进一个人,课堂扩展了《饮》的其一,还有这首诗和诗人之间的人生关照,让学生看到一个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苏轼。
高品质的教学设计,源自教师对文本新颖独特的解读,教师要在文本中发现学生不易觉察的具有语文学习的价值的要素,并依据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判断将其转化为新颖的设计问题。与平常处见奇崛。形成教学设计的坡度。提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审美性。在这些方面还需要多钻研,多思考,多实践。
在备课过程中很感谢两位教研员老师于老师、阎老师拨云雾 ,指方向、名目标、给方法,一次次耐心指导,感谢李校长每一次的鼓励与指导,也感谢身边同事的无私帮助。
生活中有太多的美好要收藏,希望课堂学习成为有趣的旅行。
15、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一组祖国美好河山图片,让学生欣赏。)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课前我们欣赏了祖国壮丽的大好河山,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你会选择去哪里?
生1:我会选择去大海。
大海边,大海你去不了。(师及时补充)
师:为什么选择去大海边?你想看什么?你能说说吗?
生:我想看到大海与蓝天相连之间的船只。
师:很好,有想法!
生2:我想到山峰上去,从山顶上往下看风景。
师:不错。
生3:我想到草原上去,去看看动物在草原上到底在干嘛?我还想去草原上骑马。
师:嗯,策马奔腾,那简直是太爽了!
生4、5、6:我也想去草原,去看看草原上万马奔腾,还有看牛羊吃草。
师:瞧!咱们的小手好多好多啊,说明一个问题,大家都喜欢旅行是不是?
师: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也有一个喜欢周游天下的人。他字太白,号谪仙人 ,被后世称为诗仙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齐呼:李白。
师:对呀,他就是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同时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今天我们就追随李白的足迹,一起游天门山去。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这个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心领神会)
师:对,远远地看。看什么呢?
生:天门山
师:既然是远远地看,那我们的声音就得放出去,就应该读出向远看的意思,我们再来读一遍,齐。
生:望-天门山
师:读完课题后,你有什么想问的?
生1:天门山在哪里?
2:天门山上有什么?
3:李白在哪里望天门山?
4:天门山上的景色怎么样呢?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师:好了,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首古诗。但是,学之前首先要学会怎样去读诗,怎么样读呢?有几个要求,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强调自由读,读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师:老师刚才看了一下,有摇头晃脑的读,有抱成一团的读,那有没有谁来展示一下呢?
生(纷纷举手)
(师指名朗读。)
师:同学们,刚才他读的怎么样?有没有谁来评一评?
生1:我觉得他没有读出断句。
师:(故作惊讶状)哦,那你来试试,把他的断句读出来好吗?
生反馈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评评他读的怎么样?
生2:他刚才重音没有读出来。
师:嗯,也就是说停顿有了,重音却没读出来,那你来给同学们演示一下。
(生抑扬顿挫、激情高昂地读。)
师:同学们,他读的好不好啊?
生大声呼道:好并且掌声鼓励。
师:看着你们读,杨老师心里痒痒的也想来试一试,你们来评评,杨老师读的怎么样吧?
(师范读古诗。)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啊?(生大呼特别好)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请你们学着杨老师的样子再读一读,好吗?(生大声齐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教学反思
一次我教李白的《望天门山》,因为这是我非常熟悉的一首唐诗,所以我草草地备一下课,就走上了讲台,开始了滔滔不绝的讲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正当我讲的尽兴时,一个学生的问话打断了我的思路:老师,天门山高吗?为了突出下面我要讲的气氛,我不假思索地说高,太高了,不然就叫天门山了吗?于是我在黑板上画出了高高的东梁山和西梁山,并画出了长江的走势,学生都很赞叹地点了点头。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了芜湖,并有幸目睹了天门山风姿,想象着当年李白乘舟欲行的豪迈,我亲自爬到山顶上,没一会,只几分钟的时间,我就爬到了山顶上,感觉这山并没有我想象的高,但为什么李白写的那么有气势呢?观察的角度不同,当年李白是乘船,现在你在山顶上,感受当然不一样了。一个同事提醒了我。于是我下了山,租了船,重温了一下乘舟将欲行的感觉。此时,我想起了我曾和学生讲过的天门山的事,一种愧疚油然而生,挥之不去。
想想自己参加工作也已经十多年了,教育教学中,我总是兢兢业业,认认真真,所以心里一直很坦然,虽然没有取得过什么优异的成绩,但也从来没出过什么差错,可自从我教过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并亲眼目睹天门山的风姿时,我的心里就觉得很愧疚。
从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需要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不能仅凭自己的感觉。
16、三年级上册15课搭船的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5课搭船的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一:导入课题。(1分30秒)
师:孩子们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
生:15 搭船的鸟
师:是的,真好听!看老师写课题。搭字右下部分撇窄捺收,注意笔画间的穿插。来,孩子们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嗯,读得自然一些行吗?就像我们平常说话一样。搭船的鸟。
生:齐读课题。
师:真好。
二、初感课文。(5分30秒)
师:孩子们看,这是课文的插图(配乐),如果此时你就坐在这样一条静静行驶的小船上,和妈妈一起到乡下外祖父家,在这趟旅途中,你会有着不平常的发现,一会儿老师为你们读课文,你们一边看课文一边做动作,如果老师读得是坐在船上的你眼睛看见的,就指指自己的眼睛;如果是耳朵听见的,就指指耳朵;假如是脑袋想的,就指指小脑袋瓜。来,我们演练演练,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棒!来,我们开船了。(师有感情读课文)
师:孩子们,这搭船的鸟是一只什么鸟?
生:翠鸟。
师:你在船上,都看见什么了?听见什么了?(板书:听、看)谁来说说?
生: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坐在船头,多么美丽啊!
师:这是你的观察!好,你呢?
生:我听见了雨沙拉沙拉地响。
师:能够及时修正自己的答案,真好!我们,就是在不断地修正中成长的!还有想说的呢!
生:我看见一只小鸟,坐在船头,多么美丽啊,他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师:你看得真仔细,孩子们看,这听和看就是我们最常用的观察方法,那么像作者那样认真地听,仔细的看就叫做?细致观察。(板书)一起说。
生:细致观察。
师:课题是搭船的鸟,你发现这5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作者对它的细致观察啊!都有发现,一起说说。
生:第2和第4自然段。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聚焦这两个自然段,一起去发现,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并且把观察所得写清楚地。
三、品读第二自然段。(15分50秒)
1、品读翠鸟的特点,发现写作密码。
师:这是第2自然段,孩子们读读看,读清楚,读准确。
生:读
师:孩子们在读的时候,可以自己读自己的,这段话,谁想读给大家听?
生:读2自然段。
师:哇,你声音真好听,第一次读就读的这么准确,一字不差。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孩子们,你发现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啊?一句话说一说?
生:我发现这是一只漂亮的小鸟,因为文中说它比鹦鹉还漂亮。
师:谢谢,你呢?
生:我也觉得它是一只漂亮的小鸟。
师:还有别的词儿吗?
生:它是彩色的鸟。
生:它是一只美丽的小鸟。
师:是啊,作者都观察了这只小鸟哪些部位呢,请你拿出笔,在文中圈一圈?有圈好了的,是吧?说给大家听!
生:作者观察了这只鸟的羽毛、翅膀和嘴。
师:真准啊 来我们一起看屏幕,作者一打眼,先看了这只鸟儿的羽毛,接着又看了它的翅膀,最后注意到一张长嘴,吸引了目光。孩子们看,这翠鸟的羽毛、翅膀和嘴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吗?哦,有一半的同学还不知道怎么回答是吧!我先问问你们,小手先放下,平常咱们最常看见,最最普通,随处可见的鸟儿是什么啊?
生:麻雀!
师:那么我们就有请麻雀出场,好吗?(出示麻雀和翠鸟的图片)请你左看看,右看看,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同?你手举得最高,你是不是一个高手,请高手发言。
生:麻雀的羽毛是偏棕色的,翠鸟的羽毛肚皮好像是橙色的,羽毛是蓝色的,麻雀的嘴巴尖尖的,但是很短,特别小,翠鸟的嘴巴特别长特别尖。
师:哇,你观察得很仔细啊!你从他们不同的颜色,嘴的长短都有发现。现在我想邀请一位同学跟我合作,我来描述这只麻雀,你来读读屏幕上这段话,我们来比较比较!
(邀请一个女生上台,你一句我一句对比着读)
师:我们这一比较,大家是不是就发现了,原来翠鸟外貌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啊?
生:它每个部位的颜色不一样。
师:也就是说它身上的颜色特别?
生:鲜艳。
师:你也想说吗?
生:它的嘴与别的鸟与众不同,很长。其他鸟的嘴巴很短。
师:而且嘴的颜色都是红色的。原来啊,翠鸟外貌最大的特点就像这两位同学说的一样,颜色特别的鲜艳!(板书)
师:我们一起来合作读,读出小鸟的色彩美!(配乐)作者具体写了翠鸟身上的哪些颜色呢?
生:羽毛是:翠绿色 翅膀:蓝色 还有一张红嘴
师:你能直接说出这三个颜色的词吗?
生:翠绿、蓝色 、红色
师:真准,蓝色和红色是我们常见的颜色,你知道翠绿是什么颜色吗?怎样的绿?
生:刚长出来的叶子。
师: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绿,翠绿是?
生:还要长上一阵子。
师:孩子们,翠绿,跟一种玉石有关!(配图)翡翠,是一种珍贵的玉石,像翡翠一样的青绿色,我们就叫它翠绿!
师:下次,别人问你,这种小鸟为什么要叫翠鸟,你会怎样回答?
生:因为羽毛是翠绿色的,所以叫它翠鸟。
师:现在你有么有发现作者给我们送来了,观察动物的小妙招,也就是?我们要寻找动物身上最与众不同的?特点。(板书:寻找特点)
教学反思:
文章以搭船的鸟为题,搭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即顺便乘坐船。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我也正是抓住了这个字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理解 搭字在课题中的含义,感受题目所蕴含的深意。在这里我喊了两位学生回答搭意思,他们也都说出是顺便乘、坐的意思,但是后面从这个题目你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回答的都是这是只可爱、聪明的小鸟。因为不是我要的答案,所以我没有说什么就让孩子坐下了。在这里我应该进行适当的评价,把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学完课文后自己判断。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细致观察进行学习。先初步感知作者对那些事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第一自然段中作者留心观察了旅途中的环境,第二、四自然段作者观察了翠鸟的外形以及翠鸟捕鱼时的动作。
接下来重点教学第二、四自然段,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在学习翠鸟的外形时 ,首先学生带着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的问题自读思考。我叫了几个学生来谈,其实应该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切实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让学习真正发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后再由小组代表汇报。今后的教学中要做到真正关注学生学习。我进行小结后引导学生边读第二自然段边想象画面,并出示翠鸟图片进行观察,说一说翠鸟的样子,感受翠鸟外貌的美丽,体会我观察的细致。学习作者从整体到部分并把每一部分观察得清清楚楚的方法。然后,出示鹦鹉图片说一说样子,给予孩子扶手进行写一写。这个地方因为太害怕孩子们写不出来,给与的提示过多,反而限制了孩子们思维。今后应该放手给学生,把更多的学习空间、学习时间给学生。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观察翠鸟的外形,在学习翠鸟捕鱼时的动作时,进行了简单处理,聚焦动词,观看翠鸟捕鱼视频。继而引导学生体会观察事物不仅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要用心去感受。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一、让学生读课题后提出自己的疑惑,明确想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通过抓重点词语,词语的替换,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体会作者用词是经过反复推敲的。三、提出问题要全班讨论,让学习真正发生。四、课堂上要多读书,多有感情地朗读和精心的默读。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还需要下功夫,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更上新台阶。
17、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堂笔记
题西林壁翻译:
《题西林壁》: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成了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主题:
《题西林壁》是诗人游览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了庐山雄奇壮观、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要客观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题西林壁鉴赏:
1、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连绵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赞美了庐山景色的雄奇壮观、千姿百态。
2、后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18、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篇是一首咏物说理的七言绝句。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说理精辟深刻,很有启发性。尤其评梅之语,入木三分,非梅之知音不可然也。诗人从视觉雪比梅白,嗅觉梅比雪香入手,一色一香,一长一短,观察入微,评判独到。这种写得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巧妙地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揭示了诗人搁笔费评章的真正原因。在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是意在言外的,诗人借雪和梅的争春,告诫人们世上万物都各有千秋,无论何人都各有所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文字生动精粹,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2.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3.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一剪寒梅傲立雪中,雪花和梅花️都是冬天的景物,都是报春的使者,它们各自的长处是什么呢?
顺势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生字词
2.解题+背景介绍
3.听读古诗,边听边想象画面。
4.看视频,思考诗中描写的景物。
读完了这首诗,我们知道了梅和雪的长处分别是:()和()
三、精读
1.课件出示图片
梅花️和雪到底谁更美呢?我们看一看诗人是怎么说的。
学习梅雪争春未肯降
梅花和雪花各自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2.骚人阁笔费评章
诗人放下笔,难以评论她们的高下
3.梅须逊雪三分白
梅花比不上雪花三分晶莹洁白
4.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思考:梅花和雪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香 白
现在我们知道了每句诗句的意思,你能来完整的说出整首诗的意思吗?
梅花和雪花各自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诗人放下笔,难以评论她们的高下。梅花比不上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缺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学完古诗,想一想: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好贵品格。
从他们的比较中,你明白了什么?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四、拓展延伸,思维训练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略)
19、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词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谈话导入
请学生分享描写太阳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进而引入课题《暮江吟》。
四、初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纠正字音瑟,明确朗读节奏
五、析读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你的理由。
(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吗?(画面感)
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下这是怎样的场景吗?(傍晚太阳快要落山了的时候,柔和的阳光铺在江面上,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3.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喜爱、赞叹)
4.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为我们读一读吗?
(二)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呢?(比喻的修辞手法)
2.你能想象此时的画面吗?(在九月初三的夜晚,露珠尤为可爱就像一颗颗圆润的珍珠,而那天空的月亮是一弯新月就像一张弯弯的弓。)
3.你们见过月初的新月是什么样子的吗?(视频)
4.让我们边想象画面,边进行朗读。
六、品读
让我们将自己想象成白居易,配着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七、小结作业
作业:用画笔将这首诗画出来。
八、板书设计(略)
20、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指导学生能有板有眼、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②、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引导法、 情境教学法、 点拨讨论法
学习方法:自读感悟、讨论探究 、诵读法
教 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揭题导入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咱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记的古诗多。
(1)谁能背出和黄河或者长江有关的诗?
(2)老师开诗头,看谁能接下去: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出示课件唐代地图,介绍边塞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引出边塞诗。
3、了解诗人及凉州词这种曲调名。
(1)简介王之涣。
(2)凉州词不是诗题,是凉州歌的唱词,它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边塞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甚少。从几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引入,出示唐代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和塞外的区域划分,了解边塞地理位置和历史情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
3、指导仞的读音和羌的书写。
4、读诗不仅要读的字正腔圆,还要读的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来试试?
5、师生合作读古诗。
6、齐读古诗。
7、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学生自由汇报,并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
8、请大家静静地默读《凉州词》,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层次、按步骤进行练读,每个环节注重落实,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读自悟,读出感觉,读出情绪,然后引导学生在古诗词句中捕捉感受的来源,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理念。】
三、抓诗象,入诗境,悟诗情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预设一:学生对孤的感悟
1、诗象:孤城、万仞山
(1)这座孤单单的城。指的是哪座城?引导学生从注释中获取玉门关相关知识,师补充介绍玉门关。(出示图片 )
(2)为什么作者称之为孤城?
引导感受:a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关的荒凉与寂寞 。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四周荒无人烟,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城。
b这样的一座城,不远处就是万仞高山,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那么(渺小、孤单)这就是诗句中说的孤城。
(3)了解片的用意。
师抛疑:片在这可以换成什么词?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一片是唐诗习惯用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孤城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像一片落叶,显得单薄。)
(4)指导朗读本句,可以把一片孤城 和万仞高山对比读,读出戍边城堡的孤。
引导:孤城周围除了高山,还有什么?
2、诗象:黄河
(1)读读这句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2)回顾黄河入海流的观察角度,了解本句诗的视角:逆着黄河流向,自下而上远眺黄河。
(3)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白云中流出来的黄河像 。(想象练说,引导学生用比喻句表达)
(4)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条黄河?
(5)指导朗读:让我们读出黄河的源远流长,读出黄河奔腾万里的气势。
3、深化孤城的意境。
巍巍高山、滚滚黄河,荒凉的地理环境,更加衬托了这座戍边城堡的孤!仅仅是城孤孤单单吗?(守城将士的心更是孤独的)与其说城孤,不如说人孤、心孤、情孤啊!
4、带着我们的感觉,自由读两句,读出古诗的意境。
预设二:学生对怨的感悟。
1、感悟杨柳的双关。
(1)理解怨,思考: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为什么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吹不到,杨柳自然不会发芽。战士们是多么盼望见到春风轻拂,杨柳吐绿啊?但在这茫茫高原,那只是奢望。埋怨杨柳有用吗?所以作者说读后两句
(2)杨柳在这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指的是战士吹奏的是《折杨柳》曲子。介绍古人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3)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课件出示:出示跟杨柳有关的一些诗句,让学生和老师轻声诵读。)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隋代无名氏《送别》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当戍边将士听到羌笛吹奏的悲凉的折杨曲时,会是怎样的心情?理解后两句的意思。
(5)指导读后两句。
2、感悟春风 的深意。
春风,表面指的是自然界的风。它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戍边将士们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他们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很多将士魂归关外。
3、拓展: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轻声地跟老师一起读。(配哀伤的乐曲)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4、 激情创境,配乐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初读感悟,以情为突破口,以孤城为主要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边塞的荒凉地理环境,感悟戍卒的离愁别恨。以读为依托,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进入古诗的情境,感悟诗人的情感。以一首带动多首古诗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同时深化了古诗的内涵,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积淀了古诗的文化底蕴。】
四、情感渲染,拓展运用
1、写话练习:羌笛发出的悲切之音,让将士黯然泪下。如果他家有年迈的父母,如果他已经有了妻儿,他会对父母妻儿说些什么?请你任选一种角色,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写好后交流)
2、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将士们只好把滔滔的思念寄托在幽幽的羌笛声里,含泪回忆那依依惜别的情景!有感情背诵《凉州词》。
3、结课升华: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安宁!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学生情之所至,定会言之有物,读写结合,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深化古诗内涵,将立意提升至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赋予了古诗新意。】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之涣
一片城 孤 万仞山
羌笛 怨 杨柳
21、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课时:一
课前游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古诗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
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资料: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放古代战争的视频,学生观看,谈感受.
师:是啊,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和永远不能回家啊.
指导读这两句诗
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 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无数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失去亲人的悲痛,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指导读
想一想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征人们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同在一轮明月照耀下的征人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③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
教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啊,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每个征人盼回家,每个征人的亲人盼征人回家.诗人写出这样的诗句该有何等的悲天悯民的情怀啊.板书:思亲盼归 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 陈陶《陇西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北朝民歌《木兰辞》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写话。指名读读自己写的话.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学生读诗。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尺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整体读全诗。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学生齐诵全诗。
三、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论文
资料一: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资料二:
凉州词 王之涣 凉州词(王翰)
黄河远上白云间, 葡萄美酒夜光杯
一片孤城万仞山. 欲饮琵琶马上催。
羌笛何须怨杨柳, 醉卧沙场君莫笑,
春风不度玉门关. 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军行(王昌龄) 从军行(李白)
青海长云暗雪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
孤城遥望玉门关。 战罢沙场月色寒。
黄沙百战穿金甲, 城头铁鼓声犹震,
不破楼兰终不还。 匣里金刀血未干。
资料三:
出塞曲
台湾 席慕容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著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 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资料四:
《雄关赋》节选 峻青
啊!雄关!
这固若金汤的雄关!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
在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上,在那些干戈扰攘、征战频仍的岁月里,这雄关,巍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之上,山海之间,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抵御着异族的入侵,捍卫着神圣的祖国疆土。这高耸云天的坚固的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洒上我们英雄祖先的殷红热血?这雄关外面的乱石纵横、野草丛生的一片片土地上,哪一处没埋葬过入侵者的累累白骨!
啊,雄关,它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的英雄历史的见证人,它本身就是一个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
如今,这雄关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是它却仍以它那雄伟庄严的风貌、可歌可泣的历史,鼓舞着人们的坚强意志,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感。
我相信:假若一旦我们的神圣的国土再一次遭受到异族入侵的话,那位手执大刀的青年小伙子,还有我们的现代花木兰,以及所有登临这雄关的公民,全都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奔赴杀敌卫国的战场!
22、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评课稿教材分析反思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评课稿教材分析反思
教材分析
本篇是一首咏物说理的七言绝句。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说理精辟深刻,很有启发性。尤其评梅之语,入木三分,非梅之知音不可然也。诗人从视觉雪比梅白,嗅觉梅比雪香入手,一色一香,一长一短,观察入微,评判独到。这种写得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巧妙地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揭示了诗人搁笔费评章的真正原因。在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是意在言外的,诗人借雪和梅的争春,告诫人们世上万物都各有千秋,无论何人都各有所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文字生动精粹,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2.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3.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一剪寒梅傲立雪中,雪花和梅花️都是冬天的景物,都是报春的使者,它们各自的长处是什么呢?
图片
顺势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生字词
2.解题+背景介绍
3.听读古诗,边听边想象画面。
4.看视频,思考诗中描写的景物。
读完了这首诗,我们知道了梅和雪的长处分别是:()和()
三、精读
1.课件出示图片
梅花️和雪到底谁更美呢?我们看一看诗人是怎么说的。
学习梅雪争春未肯降
梅花和雪花各自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2.骚人阁笔费评章
诗人放下笔,难以评论她们的高下
3.梅须逊雪三分白
梅花比不上雪花三分晶莹洁白
4.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思考:梅花和雪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香 白
现在我们知道了每句诗句的意思,你能来完整的说出整首诗的意思吗?
梅花和雪花各自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诗人放下笔,难以评论她们的高下。梅花比不上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缺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学完古诗,想一想: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好贵品格。
从他们的比较中,你明白了什么?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四、拓展延伸,思维训练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23、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宋代卢梅坡的这首《雪梅》,是咏物说理诗中的一篇精品。尤其是对梅花的评语,可谓入木三分,非梅之知音不可然也。这首诗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 说理精辟深刻,很有启发性。
诗人在首句梅雪争春未肯降中巧用一个争字,运用拟人的写法,就把梅、雪为争春发生的摩擦,双方都认为自己各自占尽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让谁的情态,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在写法上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诗的后两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对骚人阁笔费评章原因的回答,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并且巧妙地写出了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借用梅雪争春告诉人们: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互相欣赏,懂得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更完美的境界。
24、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评课稿听课反思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评课稿听课反思
一上课,我先出示庐山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喜欢上庐山,再对苏轼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北宋大苏轼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这样,学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诗人笔下的庐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我一般采用读、诵、吟的方法。在《题西林壁》的教学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诗,要求做到通顺、流利,能认真、正确地读下来。然后,在学生慢慢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吟诵,在反复地吟诵中走进文本。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回顾之前学过的《画杨桃》一课,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水到渠成。我顺势又提了个问题:通过学习了古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他们回答地也比较到位.之后又带入《登飞来峰》一诗,这两首诗形式结构类似,增加学生的积累。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25、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暮江吟》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白居易,引导积累。
2、有感情诵读,熟读成诵。
3、根据所描绘的景色,想象画面。
4、感悟诗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所描绘的景色,想象画面。
2、有感情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初知诗人(4分钟)导言:同学们,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诗如画。自古以来,曾有无数的文人墨客歌咏她们,留下了许多不朽名句。如,我们读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读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们还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著名的山水风景诗《暮江吟》。
1、板题,齐读后强调吟的读音。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2、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傍晚)
3.区分墓、幕、慕字,分别组词快读。
4.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吟:吟诗)《暮江吟》写的是什么?(傍晚江边的景色。)
5.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
简介白居易(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其中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家喻户晓。)6、过渡:《暮江吟》这首诗,是他在1083年去杭州做官上任的路上,看到江边日落的美景,陶醉其中而写下的。
二、读诗,领略诗境(6分钟)
1、教师范读。师:一位特级老师曾说:学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读,读,就像练武功,简单的招数练到极致就是绝招。请大家打开课本,先听老师读一遍,边听边画出节奏。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站、可坐、可配合手势,可以摇头晃脑,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3.个别汇报读.师生评。师:大家读得很专心,很投入,读书就要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词?(评价:字音读准了,证明你已有收获;读得真流畅,学习力强;读出了古诗的味道,这种味道就叫韵味,而体现韵味最好的方式就是适当的夸张,夸张的方式就是拖一点音,你真是个小诗人)
4.过渡:看来大多数同学都会了。那老师得把难度加大,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不错,来个有点难度的吧!再来个难度更高的好吗?还能挑战吗?(出示多个课件)
3、明确背景,体会情感(同学们的学习力真强!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还有韵味,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俗话说:诗言志。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PPT示背景(指名读):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己请求外调,调到杭州,这首诗就是作者在赴任途中的长江边写下的。。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让我们带着诗人那种轻松畅快的心情,随同诗人一起赏景抒情齐读
三、赏诗,感悟诗情
1、导入:人们常说,诗词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词表达了诗人的志向。还有一些时候,诗词就是一幅画!这首《暮江吟》就是这样的请找出词中的景物。
斜阳、江水、露水、月亮
你看得出这是什么季节吗?(秋天)你在这首诗里看到了秋天里的哪些画面?
一个是夕照图,一个是月夜图。你认为最美的画面是哪一个?
(一)品读夕照图(10分钟)
1、你觉得夕照图美,哪句诗写夕照图?师画简笔图:长江、残阳 故意将太阳画成圆的,请学生在诗中找理由反驳
2、那这两行诗中哪个词写得好?平日我们描写阳光用什么动词?(照、射、洒)换上这些词好不好?换词读一读。换好不好?(铺字表现出了阳光的柔和,斜射的方位,还有面积的广大而均匀)铺字多用在何处?(引导铺字组词:铺床、铺路)铺(夜晚妈妈帮你铺床,盖被子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得出:温暖,柔和,舒服,亲切)(学术说法: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像是有人拿了一块红绸子从天边慢慢地铺了过来,+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读出来的?+大家跟着来,用他的方法读读。齐读
3、指名读。你能读出它的柔美吗?请你轻柔地读一道残阳铺水中。谁能读得更柔和一些?一道残阳铺水中。
4、就这两行诗你还认为哪里写得好?(瑟、红)
5、用仿佛、好像说说这是怎样的红?怎样的绿?(像绿宝石、无瑕的翡翠、碧玉;像小孩子的脸,像红玛瑙、像火)
6、红如小孩的脸,绿如无瑕的翡翠,这是多么纯净的美啊!请你读半江瑟瑟半江红。红如玛瑙,绿如宝石,那是多么绚丽的美啊!请你读半江瑟瑟半江红。
7、夕照下的江水半绿半红,这是多么美丽的奇观啊,看我拿的这两根粉笔,一根红色的,一根绿色的,江水应该怎么画。谁来画画?
预设:生:靠近斜阳的应该是红的,靠近岸边的应该是青绿色的,因为岸边有水草倒映的颜色。(生边说边画)。师边演示课件边小结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8.小结诗意: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看到的这幅美丽的画?过渡:多美的画面啊!那斜阳再往下落,再往下落,再往下落,时间从傍晚推移到了----夜晚,你从哪里知道天黑了?(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夜、月)
(二)品读月夜图:(5分钟)
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当诗人沉浸在这夕照图中,久久不愿归去,天色伴随着一丝遗憾拉下帷幕。仰望天空,他看见了(一弯新月),俯首草地,他看见了露珠。(诗人感叹:齐读露似真珠月似弓)
2.师相机画----新月
(1)故意画成圆月,问:画得对吗?(不对)
(2)请学生上台画新月。(画得对吗?预设对,你有些天文知识。--不对。老师解释)(弯月分新月和残月,农历初几天的月亮是新月,月末几天的月亮是残月。残月的残拼音音序是C,就像残月,弯月向右。而诗中的是九月初三,是新月,应该向左)
(3)除了月亮,诗人还描绘了露珠,露似真珠月似弓,真珠即是珍珠。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
3、新月如弓,露水如珠,多么令人惊喜啊,带着一份惊喜读露似珍珠月似弓!+月光如水,白露如霜,多想赞美一番啊,读露似珍珠月似弓!
4、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①你就是白居易,你心情愉快,恋恋不舍,请你读可怜九月初三夜。
②你就是白居易,你心情舒畅,流连忘返,请你读可怜九月初三夜。
4、诗中有一个词表达了诗人的心情,哪个词?可怜什么意思?(可怜可以怜惜就是可爱的意思)一个可怜可以看出诗人对大自然是多么热爱呀!多可爱夜景啊!请你赞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多可爱夜景啊!请你再赞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三)品读全诗(3分钟)
1、夕照图和月夜图,两幅图构成了一道最美丽的风景。两种颜色,两个比喻又构成了一首千古名篇。请同学们读这首诗,用你声音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练读,指两名学生读。
2、我们现在一起来吟一吟。老师读一行,同学们紧跟着应读一行。
四、拓展,对比学诗。(8分钟)
1、白居易在杭州为官,江南旖旎的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十二年后,他又创下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今天我们简单学习他写的其中一首(出示全词《忆江南》)。
2、背景: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苏州刺史,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3、春暖花开,太阳出来,朝霞满天,花红胜火,水绿如蓝,多好的江南啊,诗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
⑴此时此刻你就是诗人白居易,你能不忆江南?(课件)江南的人民我深深地思念你:
1组读全词江南的春色我如此地眷恋你:
2组读全词+此时此刻我们就是诗人白居易,让我们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
3组读全词师马上接:(响而快)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慢而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轻而慢)日出江花红胜火(渐快渐响)日出江花红胜火(更快更响)日出江花红胜火(响而快)春来江水绿如蓝(渐轻渐慢)春来江水绿如蓝(很轻很慢)春来江水绿如蓝
(反复最后一句)(反复)
师:你们的朗读中,藏着深深的情,流淌着款款情深。是啊,在这红胜火的江花上,这绿如蓝的江水中,藏着白居易深深的情,这就是寄情于水,情深似水,这就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今天学的《暮江吟》这首诗又何尝不是呢?诗歌中藏着白居易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之情啊!
4、古人唱歌兼唱情,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独在于声韵的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暮江吟》(播放,齐唱)
五、唱得多美啊!请你拿出书签,美美地把这首诗写下了吧!(3分钟)
六、总结(1分钟):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希望同学们多去诵读古诗,诵读经典,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甚至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6、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评课稿听课反思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评课稿听课反思
《暮江吟》是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本节课我准备了许久,更改了好几次,主要采用的环节是三疑和小组合作贯穿课堂,三疑是课前疑,课中生疑,拓展升疑,小组合作是根据我班孩子学情合理设计的,感觉设计很好,但是通过本节课的授课,学生学习兴趣很高昂,整节课节奏掌握较好,但是通过实践,我仍我发现有以下的不足:
1. 在古诗文的讲解中,课堂前半部分还比较注重古诗文的朗读,但是后半部分,在赏析古诗时,忽略了读的指导。
2. 三次质疑,可以尝试再把层次拉开一些。
3. 古诗文学习,不能仅仅教会学生意思,更应该把方法教给学生。
4. 在学生质疑的环节中,我班两个孩子提的问题非常好,一个是铺一个是珍珠,但是由于我的一些原因,导致这部分没有处理好,导致对学生悟诗情和诵古诗都没有指导到位。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时刻牢记本节课的不足,真正做到把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起来,让学生会学语文,能欣赏语文的美,还能够在生活中将学过的知识加以整合利用。
27、四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如果整堂课只是在说,那么它的效果也就随下课铃声一起结束了;如果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那就违背了口语交际活动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本课内容时,我尝试将知识的传授贯穿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重在启发学生在互动中学习与反思,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借鉴别人的经验,摸索接受一定的方法技巧。本堂课上,我不仅营造了一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感兴趣、又能让学生大胆把自己收集到的材料介绍给大家的语言环境,而且让学生在轻松的交流氛围中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培养了良好的听说能力和语言表达习惯。
【教学反思】
1.在口语交际进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交流之中,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能围绕环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2.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有少数学生当众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态度还不够自然大方,老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对这部分学生多加关注。
28、四年级上册8课蝴蝶的家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8课蝴蝶的家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蝴蝶的家》是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燕志俊。这篇课文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以问题与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
教学中,我遵循着教学目标,先播放一些有关蝴蝶的图片,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蝴蝶的美丽图片,有静态的,也有蝴蝶在胡从中翩翩起舞的动态的,欣赏着着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小生灵们都会向我们一样有着各自的家,蜜蜂的家是蜂箱,小鸟的家是鸟窝,那么蝴蝶的家在哪里呢?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本课是一篇散文,文章语言优美,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没,在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以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将读与品词相结合,读与想象相结合,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通过反复诵读,齐读、领读、师生配合读、分读,去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教学时,结合课文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注重语言的训练,并抓住重点词句去品读悟情,例如: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的急切心情呢?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做?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一下。我们看哪一位同学说的最好。如果你遇到此类问题,你在语言表达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神态?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课后反思发现:本节课的朗读指导还是有点儿少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才会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去,用语言把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或道理读出来。
教学反思2
本课堂在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品读中思考并解决问题。学生已能够运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文,逐步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
29、四年级上册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本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五粒豌豆在豆荚成熟裂开后,飞向广阔的世界后,各自经历了不同的事情。重点描写了第五粒豆落在了顶楼一个长满了平台的裂缝里,默默发芽、长叶、爬藤、开花,给病床上的小女孩带来了无限的愉快和生机,成为了她生活的动力。
昨天晚上在备课的时候,我觉得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有点困难,不知道如何入手。思考半天,正好看见了第二单元的引导语: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意思是学习最怕的是没有疑问,有疑问学习就能有进步。)正好用疑这个字,让学生知道在学习中多多提问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本课的第一步提问是针对课题进行提问,即让学生在读课题的时候养成提问的习惯,也对本课阅读策略提问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教学本课之前,因为这篇童话较长,所以我们首先是通过默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是第一次默读的要求,学生知道了课文的大概内容。第二次默读,我就要求他们边读课文边提问,随便什么问题都可以。(这个时候,主要是让学生积极提问,不论问题好坏,树立学生提问的信心。)我选择了一部分写到了黑板上。
接着学习课文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问题在哪里提的?有没有质量?
第一自然段,我先让学生读第二句,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胡浩彬起来回答说:为什么豌豆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呢?这个问题想对比较简单,孩子们都能够回答出来,我相机跳到了第三自然段,让孩子们在刚刚的问题上,加深一下。就这样,有些部分的问题,我让学生来提,其余学生来回答。他们很喜欢来提问题,虽然有时候提的点和我预设的不一致,我也耐心的引导着。课堂就这样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
教学反思2: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这个单元围绕阅读训练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课文学习内容和任务的编排有系统性,有设计感,应该能够保障学生熟练掌握提问策略,促进学生阅读思考的能力和品质。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应该教导学生在充分阅读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主动提问,更进一步地培养和训练自己的问题意识。
在本文的课前导语中写道: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是第一次在教科书中正式要求学生读课文提出问题,所以是常识性的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课后练习中的三个问题,难度相比课前导语来说更大,要求更高不仅要求提问,还要给问题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一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角度,二是通过教科书来提醒,即在小组问题清单的旁边以小泡泡的形式来提醒:可以针对部分,也可以针对全文来提问。还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提出更多的问题,课后第三题旨在通过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0、四年级上册4课繁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4课繁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巴金描写三次看星星的经历,作者着重地描写了第三次在海上看星星的过程,文章语言非常的优美。多角度的写景,在这一部分上,我觉得我处理的是理性有余,感性不足。这样的一种美景,我认为只有把气氛用自己的语言渲染的到位,让学生充分地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美。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散文语言的美,才能达到这节课的最终目标与良好效果。
教学反思2
像这样的经典文章,在小学能读,放到初中也能读,在备课的时候就一定思考一个老问题:用文章(课文大多是单篇文章)的方式教还是文学的方式教?
因为这篇课文被放在这个单元的这个位置(最后一篇自读课文),我毫不犹豫决定用文章教学的方式来教,课时有限,就要取舍,因此我把教学的目标依然锁定在单元目标内,还是运用本单元前几课一直在练的方法,梳理作者的写作顺序,品读词句时着重于用五官感受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像这样的文章,在语言风格和人物情感层面,孩子们能理解到哪一个层次,是有差异的,但了解行文顺序,知道作者写了哪些画面,对繁星有什么样的感情,却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
上这一课时,环节、提问大都沿用了空中课堂的设计,尤其是对文中所写三个看星时间的背景说明一说出来,孩子们对为什么第三段写得最为具体,此时对繁星的情感又有了什么变化,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我问星星在天上,人怎么能在星的怀抱里时,一个孩子回答:虽然星星离得很远,但在作者心里,离它们很近很近,有了星星的陪伴,他就不再孤单了。回想这个回答时,我又突然想到,其实这课中三幅繁星满天的画面,不也是有着由远及近的变化吗?密密麻麻的星星是远的,只能感觉到多;光明无处不在尽管微小,却已比童年时看到的星星更亮,我也看得更久;摇摇欲坠一直到星的怀抱繁星于我已越走越近,走到我的心底深处去了。
31、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秋晚的江上》这首诗中,作者以凌空高蹈的视角,敏锐地捕捉到了悄然发生于暮晚秋江上的动人一幕:倦鸟归巢,背驮斜阳,忽又抖落斜阳于江水之中。诗人以清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旷远,奇异瑰丽,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创造出的是一种意趣丛生,情味绵绵,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
《花牛歌》牛的造型童趣盎然,毛茸茸的云朵,毛绒绒的花牛,还有毛融融的小草,让人忍不住伸手想去抚摸。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儿童诗之于儿童,首先是感受诗的趣味。
诗的趣味首先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花牛歌》诗人以一种逆向的思维,表达了儿童独特的探究精神,以酣畅淋漓的语言抒写了童心童趣,引发了小读者更为开阔的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读诗的延伸,可以丰富对原作的认知,从而在感情上引起共鸣,让内心得到抚慰,让心灵得到庇护,从而进入了诗的意境。读儿童诗,更多的是为诗中所表现的超拔奇特的幻想所感染。如果是小读者,他可能为之赞叹;如果是大读者,他又会为久违了的童年的异想天开而快乐。阅读这些儿童诗,会使我们更亲近儿童,更佩服他们的想象力。想象力丰富的人是智慧的人,是有创造力的人。
2.孩子们心气健旺,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有灵性的。面对一朵小花,一场春雨,或悄然凝思,或与之对语。《秋晚的江上》一时的情与境会,那些平凡的景物便纷至沓来,倦鸟、斜阳栩栩然活了起来,都成了童话王国的角色。细细品味这些小诗,我们的灵魂早已伴随着花朵、白云、小鸟飞入了幻境。我们感受到的是童年纯美的情境和隽永的趣味。
3.读诗还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故事情节之外的乐趣,这就是诗的独特的表现形式。
诗不但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也是在形式上处于不断变化的样式。因此,读诗不能不注重它的形式,这也是读诗的一种趣味。
中国的新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索表现形式。从所收入的二十首诗看,就可发现诗的艺术风格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有的遵守一定的格律,有的靠近民歌体,有的追求散文美。无论哪一种形式,诗都不可涣散,要凝练集中;诗都不可呆板,要气韵生动。如徐志摩的《花牛歌》,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说到诗与画的关系,古人常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加以褒奖,这是因为诗有很强的画面感,借景抒情,情景交触,景语即情语,都可以让我们在读诗时产生种种幻象。而画又是有内涵的,画所表现的意境与诗意很贴近,这也就是诗与画的相映成趣。
4.总之,读诗要细致入微,不漏掉只言片语,而要紧紧地追踪着诗人的情感脉络。读诗,要引发感情的共鸣,要激发想象力,要读出乐趣。读诗,还常常会引发并不相同的理解,有的理解轻浅,有的理解深邃,甚至超出作者的原意,这都是允许的。因为诗讲究含蓄,有字面的意义,有时还有隐含的意义。由于读者生活阅历的不同,审美趣味的不同,对诗的鉴赏也就有了差异。
古人说的诗无达诂,正是说明了好诗没有终结的诠释,这给我们理解诗歌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这也是读诗的一种乐趣。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两首现代诗的教学中,培养了读诗的乐趣,是一种审美的阅读,这种阅读有利于提高文学整体的鉴赏水平。以诗歌为文学基础的图画书,更是画家的挥毫写意,他们通过对诗的理解,创造了新的意象,帮助了我们对诗的理解,同时,也帮助我们感受绘画的神韵。
三、不足之处
教学时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过多的让学生说,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老师的调控引导作用,但反过来想,如果孩子们热情高涨还不让说的话,不知又会产生怎么样的效果?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接着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结合重点词语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最后拓展延伸,发挥想象,自创一首现代诗。
32、四年级上册23课梅兰芳蓄须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23课梅兰芳蓄须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听课感受:
1. 说课老师直切主题,提问:对于梅兰芳,你有什么了解?通过读关键词的方式,让孩子大致了解了梅兰芳的个人信息和时代背景。
2. 时光轴这一环节的设计,让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得到了落实。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时光轴运用串联事件的方法说本课的主要内容,几位站起来回答的同学表述得都非常清晰。
3. 说课老师还进行了方法迁移,从课文到写作,写事作文,我们可以学习课文中归纳小标题的形式进行主要事件梳理。
4. 后半部分教学中,说课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深刻的字词或者句子展开精读学习。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在一旁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提问,为什么梅兰芳要拒绝演出?说课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梅兰芳大师高尚的人格和深深的爱国情怀。
6. 联系《孟子》电影《梅兰芳》丰富学生课外积累。
7. 归纳自然段段意,理出关键事件,最后串联起来。一切都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学情进行。
33、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评课稿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评课稿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对文中项羽宁死不屈、李清照爱国情怀的赞美、敬佩情感。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3、理解人杰、鬼雄,明白古诗大意。
4、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体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价值。
5、了解历史背景,感受民族豪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及李清照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人复杂情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民族之魂,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他们所反映的民族魂是什么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夏日绝句》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夏日绝句》。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五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二后三)板书;有韵味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① 绝句:
绝句?有五言或七言两种。
②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李清照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历城(山东济南)人。她少年时就颇有诗名。她的文学作品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情调活泼优美,主要抒写少女、少妇闺情与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后期金兵入侵,丈夫去世,她只身漂泊,在愁苦中度过晚年,作品情调低沉、凄苦、深厚的故土之情,悲凉的身世之感和慷慨的国家兴亡之痛,一并抒发其中。其词清新俊逸,擅长白描,善用口语,风格独特。我们看看,猜猜这首词是属于哪一时期的作品?(也可出示李清照前期作品,对照让学生发现其不同。)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
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
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杰:人中的豪杰。鬼雄:鬼中的英雄,指壮烈死去的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思:怀念。直到今天,人们还怀
念思忆着项羽,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逃回江东。
D、请12位同学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
② 悟诗情:抓住至今、思感受诗的情感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这首绝句,是李清照的传世名作,我们就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之处。请你边读边想,你有什么感受?
你先感受到什么?(项羽是英雄豪杰,他虽然失败,但不屈服。)
你是从哪感受到的?(至今、思:到现在人们还怀念项羽。人们赞美项羽什么?)
C、这首诗为什么写项羽?为什么诗人要至今思项羽呢?深入思考一下。提示:可以结合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背景来体会,你又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在动荡的年代,李清照亲眼看到宋朝统治者仓皇逃窜,北方沦入敌手,与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人借赞扬项羽来批评南宋王朝的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从诗中,体会出李清照的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把满腔的爱国情,集中在对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思念与赞美中。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诗人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读下面两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两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6)自学古诗
①介绍两首诗的作者.
②解决字词。
出示: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读词语。
拓展词语:千()万()
③朗读古诗。想一想古诗的意思,想一想这两首古诗的特点?
34、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评课稿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评课稿教学反思
1. 合理利用教材,有效整合课文
部编版教材主编温儒敏说过:大家要尊重新教材,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但也用不着把新教材看作不容置疑的教学标准与蓝图。教材教材,编得再好,也只是用于教学的材料,当然也会提供某些教学的框架和导向,但学情不同,用起来也应当有各自的发挥,教材是可以质疑、改动和调整的。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编排课文的顺序。比如在这一单元的古诗教学中,老师将《从军行》和【日积月累】中的《凉州词》放在一堂课上教学。这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就是分析两首诗的异同,仔细一看,两首诗在形式上确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边塞诗歌,都出现孤城,前两句都是写景但是,两首诗却在思想感情上完全相反。《从军行》激昂顿挫、壮志凌云;《凉州词》委婉蕴藉,乡愁难禁。这就注定了两首诗歌在景色描写上必有不同。
课上,通过反复地读,品味意象,学生明显读出了两首诗,两个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在对比之中,学生更加清晰鲜明地明白了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不同,情不同。
所以,从这一课中,我了解到,教材不是一个单纯的线性结构,只要教师使用得当,教材可以变得立体。而我们最终的目的,一定是为更高效的教学服务。
35、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评课稿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评课稿听课记录
在单元整体备课的时候,觉得《从军行》和《凉州词》可以放在一起教学。这两首诗有太多相同点,也有太多不一样。
上课的时候,很没有想到的是,小朋友会从两位诗人站的地方不一样,这个角度来解析,还非要冲到讲台上来画图,意外之余,也为孩子的主动思考而叫好。
这家伙反思能力非常强,也促进我不断思考自己的教学。谢谢哦!
【教学实录】
一、 单元导入
1. 齐读四单元主题4-5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 请学生阐述理解。
3. 教师明确诗意,介绍虎门销烟的背景故事。由中国近现代屈辱史,唤起学生爱国意识,明确本单元的重要性。
4. 齐读语文要素,浏览单元习作,提醒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人的动作、神态、语言。
二、 初读感知
1. 学生1min自读课文
2. 有信心的学生自愿起立,展现朗诵表演。
三、 研读探究
1. 提问: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回答:①都是边塞诗②都出现孤城③都描写战争
教师点拨:①都可以吟唱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继续找找两首诗的异同,并进行小组交流。
3. 学生发言:
1) 《从军行》中有战争场面。
教师追问:哪一句?生答:黄沙百战穿金甲
追问:真的是打仗的场面吗?生答:不是,是侧面描写。
2) 两首诗的前两句都在写景。
4. 全班齐读两首诗写景的诗句,再男女生分别读。提问:两处的景有何不同?(提醒学生抓字眼)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从军行》出现的景物: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视角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的变换
②品析暗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凄凉悲怆)
③上句的暗对应下一句什么字?孤。(环境会随着人物的心境发生变化。)
④再读古诗。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①《凉州词》前两句是怎样的画面?学生在黑板上画图,分析作者的写作观察视角,分析各景物的前后上下的顺序。
②黄河这个意象,在这首诗中,还磅礴大气吗?不再。(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
③学生发言:还读出了渐行渐远的静态美。
④通过这样的诗句,你能感受出作者王之涣怎样的性格?
大气
平和
洒脱
5. 再次全班齐读两首诗,要求读出情感,读出对诗句的理解。
6. 提问学生,这次读出了什么区别?
A. 第一首:表达决心,慷慨激昂。
B. 第二首:飘逸婉转,思乡之情。
36、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根据课文的特点,本课教学的重点设定为:在教学中,教师着力引领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出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诗作的感染与激励。教学难点设定为:在赏析品读中深入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唐诗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唐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学习古诗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力图引导学生自学自悟,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古诗的能力。具体设计如下:
1、设计并运用学习向导,体现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学。
2、自读自悟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把握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诗中形象,体会诗中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播放《出塞曲》
2、 导入
一首《出塞曲》,唤起了我们去一览祖国壮阔雄奇的边塞风光的渴望,也唤醒了我们心中那份久违的英雄情节。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王昌龄的《出塞》,去再次体验一下盛唐边塞战士的情怀。
(二)复习热身,明确学法。
1、唐人边塞诗歌,是唐诗中一道雄奇瑰丽的风景线。其实,我们这学期在母亲河单元学过的一首七绝,就是盛唐边塞七绝中的一篇杰作。谁能说出是哪一篇?
提问背诵 明确学法:
感受诗中形象,体验诗中情感。
(三)切入新课,指导朗读。
(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朗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朗读指导。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下面请同学们通过感受诗中形象,体验诗中情感,自主探究以下三个问题。时间是10分钟。(屏幕出示学习向导)
1、秦时明月汉时关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试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这图景。
2、你能猜想一下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原因吗?
3、你能理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含义的吗?说说你的感悟或疑问。
2、小组交流,准备发言。
3、 班级讨论,交流对话。
4、 视频播放,深化理解。
5、 背诵全诗
(五)知识拓展,延伸训练。
边塞诗大多描写边塞奇异风光和将士征戍生活。在老师为同学们编辑的《唐人七言绝句一百首》中,收有边塞七绝14首。课前请同学们任选其中的一首自学,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学的收获吗?
(六)学生小结学习收获。
(七)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我们经常听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叮嘱,有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感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许就是你与小学师友依依惜别时的赠言,天生我才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也许就是你此时的自信和理想唐诗,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流淌在每一位炎黄子孙的文化血脉中,最后祝同学们在我们的唐诗之旅上坚定地走下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教学目标1
1.认识砚、乾、坤3个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雁、砚、乾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塞下曲》《墨梅》。
3.能理解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意思,感受将士们保家卫国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品格。
4.能理解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意思,感受诗人淡泊名利、自信昂扬的精神品格。
02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边塞诗王昌龄的《出塞》。
2.出示课题,介绍塞下曲是古时的一种军歌。
3.了解作者:卢纶,唐代诗人。他少年时代家境并不好,后来走科举之路,又多不顺利,但后来在诗坛却名声渐盛。他交游广泛,是一个活跃的社交家,并最终借此步入仕途。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
二、自学《塞下曲》,讲述大意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读准单于的单(chan)。
遁是形声字,有逃走的意思,所以部首是走之。遁和逃意思相同。
雁字是半包围结构,撇要写得舒展。
2.借助注释自学古诗,读懂诗歌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意,不懂的地方提出来组内互相帮助解决。
预设:夜静月黑,雁群惊飞到高空,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适,将领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了将士们的弓刀。
3.想象画面,体悟精神。
(1)齐读第一、第二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我仿佛看到大雁惊起,单于领着手下的士兵仓皇适逃,狼狈不堪。
(2)齐读第三、第四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我仿佛看到将军正准备率领轻装骑兵夫追击,刹那间大雪纷纷扬扬,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3)从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画面中,你读出了将士们的什么精神品格?
预设:不畏严寒,勇敢,奋勇无畏.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熟读成诵。
37、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之雪梅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之雪梅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雪梅》知识点
课文主题:
《雪梅》这首诗写法新颖别致,诗人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注释]
①降:服输。②骚人:诗人。③阁:同搁,放下。这里读。④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⑤逊:不及;比不上。
鉴赏
1、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诗人难以评判高下。首句运用拟人手法,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早春梅花与雪花之美。
2、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概括写出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这两句妙趣橫生,而且富有理趣,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才是正理。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38、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雪梅》在末句点明了雪和梅的特点,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3.说说本课三首古诗的异同点。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描绘景物的。其中,《暮江吟》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题西林壁》和《雪梅》则在描写景物之余寄寓了一定的道理。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39、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题西林壁》知识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文主题:
《题西林壁》是诗人游览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了庐山雄奇壮观、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要客观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注释]
①题:书写,题写。②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③岭:高大的山脉。④峰:高而尖的山头。⑤识:认识。⑥缘:因为。
鉴赏
1、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连绵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赞美了庐山景色的雄奇壮观、千姿百态。
2、后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40、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之雪梅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之雪梅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降xing(降伏、归降、降龙伏虎)
阁g(阁下、阁子、阁楼)
费fi(费事、费解、费时)
须xū(必须、须知、须要)
逊xn(逊色、逊位、谦逊)
输shū(输血、输入、运输)
骚sāo(风骚、牢骚、骚扰)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41、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教学反思】
一上课,我先出示庐山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喜欢上庐山,再对苏轼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北宋大苏轼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这样,学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诗人笔下的庐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我一般采用读、诵、吟的方法。在《题西林壁》的教学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诗,要求做到通顺、流利,能认真、正确地读下来。然后,在学生慢慢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吟诵,在反复地吟诵中走进文本。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回顾之前学过的《画杨桃》一课,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水到渠成。我顺势又提了个问题:通过学习了古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他们回答地也比较到位.之后又带入《登飞来峰》一诗,这两首诗形式结构类似,增加学生的积累。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是统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顺承了三年级的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细致观察。
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理解诗句意思,并能懂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我从三年级所学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进入学习本首古诗,通过解题诵读理解感悟等环节步步深入。尤其是在学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沿用上一单元策略提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座山会看到不同的景象?这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明了,我选用一个六面体,分别找不同位置的学生说说各自看到了什么颜色,当学生发现每人看到的颜色都不同是因为坐的位置不同后,很容易就明白了诗人因为身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色自然不同。之后在教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因为这两句中采用了因果倒装的写作手法,并含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又用盲人摸象这个小故事引导他们理解诗意:因为诗人身处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所以看不到庐山的全部景象。继而马上提问:你认为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有的学生说从高处看,有的学生说从远处看,有的学生说把所有看到的景象合并在一起,从他们的回答中看出学生已明白一定道理。这时候我出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并举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平时遇到的这样的情况,有一个学生回答他在下棋时,因为旁观者纵观整个棋局,最后帮他下赢了这盘棋;还有学生回答两个同学闹矛盾了,她在旁边看清了整件事情的经过。这些事例都能很好的说明这个道理。同时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之后,为了当堂消化所学古诗,我设计了背诵、默写环节,达到会读会背会写的教学目标。
课后也认真阅读了各位老师的教学建议,果然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其中史老师、刘老师、梅老师、喻老师还有廖校长给出的建议,让我看到了本课教学的不足,也为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42、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题临安邸》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诗是宋代诗人林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作者先通过山、楼两个叠词的运用,让鳞次栉比的亭台楼阁,重重叠叠的青山,彷佛出现在眼前,给人以美好的感受。但是面对国家大好河山被金人践踏,南宋官员却不思故土,诗人的愤怒之情跃然纸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暖风熏得游人醉中,暖风一语双关,不但介绍了当时的自然春风,又指出了当时的淫靡之风;游人在这里不是指一般游客,而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最后以只把杭州作汴州结尾,讽刺了南宋权贵们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为难之中,被淫靡之风熏得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苟且偷安,更表达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较好的古诗学习基础,对古诗有一定的学习热情。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但由思悟,在学生充分阅读思考、质疑的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来了解一段历史,感悟一种民族情怀,带领学生充分学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方法与策略: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情景,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并受到心灵的熏陶。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历史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一座城市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呢,能否把印象最深的一处介绍给大家呢?
(生自由发言。)
2.下面老师也给大家推荐一个地方,请看大屏幕。
(播放杭州宣传片)
3.这是哪里?觉得怎么样呢?
(生自由发言。)
4.你们用了最简单最简约的一个词来表达对这座城的印象,其实啊,单单一个美字不足以评价这座城,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想杭州在人们心中的地方是蛮高的,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都为它写下过浓浓的一笔。比如说
(出示描写杭州的名句)
5.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杭州的诗,它的名字叫《题临安邸》。
(板书课题,指导临和邸字)
(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运用谈话的方式引出杭州,并利用视频让学生感受杭州城的繁华,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为学习诗意以及领悟诗情做出了很好的铺垫。】
二、学会一首古诗
1.大家看这个题字,我们在四年级曾经学过一首关于题字的诗。
(齐背《题西林壁》)
2.揭示诗题。
3.出示诗文,提出要求: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生读诗文)
4.谁能给大家读一下?
(生展示读,在读好停顿的基础上师指导读长短音的技巧。)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在多次朗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进而为后面的诗文理解,与作者产生共鸣做好夯实的基础。】
5.师: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懂了吗,透过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关于杭州的哪些画面?
师板书山,楼,歌舞。
6.出示图片。
何为山外青山?一座连着一座,此时此刻你能否想到一句符合画面的诗句?
7.出示图片。
(1).我们再看,楼是什么样的楼?
(2).穿越到宋朝,透过这些楼,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样的城市?
(3).人们在这座繁华的城市里干什么呢?
(4). 此城,此风,此景,此歌舞给游人怎样的感受呢?
生:暖风熏得游人醉。
8.是香风吹到我们的面颊上让我们陶醉了吗?
生:是美酒。
生:是美景。
生:是繁华的城市。
生:是美女。
生:是这种生活状态。
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能力,透过图片,文字去探索诗中更深刻的内涵。】
三、记住一段历史
1.再看这首诗,题目提到了一座城临安,诗文写了一座城杭州,貌似文不对题啊!其实这里有一段屈辱的历史。
(师讲解杭州的历史以及临安的名字由来)
(播放短片)
2.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游人仅仅只指到杭州游玩的游客吗?
(指当时居住在杭州城里的人们。指当时的朝廷里的官员们。指当朝的皇帝。)
3.那么这个醉字貌似有了另一层含义?
(指当时杭州从上到下的一种生活状态。纸醉金迷的生活风气,苟且偷生的生活风气,不思复国的生活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写作背景,了解南宋权贵们不思复国,苟且偷安,进而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情怀。】
四、认识一位诗人
1.这一切,被一个人看到了,他就是林升,也就有了这首传世千古的古诗《题临安邸》。(生齐读诗文。)
2.假如你是林升,你想说些什么吗?
生:杭州的人们,醒醒吧,我们应该停止这种生活,要发奋图强,去收复旧山河。
3.所以说诗人写出了三个字几时休?
(师板书)
4.当林升看到杭州城里的人们沉迷于这种安于现状的生活,发出了感叹。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5.当林升看到南宋小朝廷不思复国,一味的求和,用文字做出了这样的讽刺。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做汴州。)
6.林升担心这样长此下去,这个羸弱的小朝廷又能坚持多久呢?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设计意图:通过再读诗文,达到读者与文本共鸣,与作者共鸣,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情怀。】
五、传承一种精神
1.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延续了五千年,那是因为我们华夏子孙有着一种气节,每当国难当头的时候,总会有些爱国之士站出来,宋代也如此,林升只是其中之一。
(出示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是啊,盼了一年又一年,宋朝的军队怎么还不回来收复失地呢,最后等到了白发苍苍,久卧病床,将死之时带着遗憾写下了
(出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林升的担忧成了现实,苟且偷生只换来了短暂的安定,临安府后来被攻破了,南宋亡国了,爱国诗人文天祥誓死不降,临死前写下了
(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一首诗了解了一座城市,一段历史,一位诗人,知道了国家强大的重要性,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绝对不能让历史重演。最后我们以齐诵的方式致敬林升!
(生齐诵《题临安邸》)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进一步感受诗人们的爱国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山 楼
歌 舞 几时休
权贵 醉生梦死 林升 忧国忧民
暖 风 游人醉
杭 州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题临安邸》。
2.收集描写西湖的古诗,互相交流。
43、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白鹭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白鹭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反思我的《白鹭》课堂教学,我努力把握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利用教学媒体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堂中设计了多种读书的方式,以读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感悟韵味无穷的白鹭,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或仿写或作画,引导学生遐想,孕育出学生独特的感悟和想象,提升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参与度高,学习效果明显。总之,把握住每一课自身的特点,抓住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新课程标准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必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反思2:
《白鹭》是部编版新课标第九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全文语言朴实流畅,优美如诗。尤其是字里行间饱含的那份浓浓的诗意,使人回味无穷。整篇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流畅。全文看似状物,读来却优美如诗。白鹭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一个字美!它的颜色美,形体美,觅食、栖息、低飞的画面更美!它给大自然增添了活力,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无穷的乐趣。白鹭本身蕴含的这种无尽的美,正是作家郭沫若全文所要传达的!
一、教学效果
调动积累,走近白鹭 。
首先板书课题,齐读两遍,说一说你对白鹭的了解?古代诗人笔下的白鹭是怎样的呢?此环节做的比较充分,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交流得非常火热,特别是出现白鹭的古诗句,一下子交流了八句,引导孩子们诵读,进一步感受诗人眼中白鹭!为下文理解白鹭是一首诗作好铺垫。
1.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自古以来,白鹭就是人们吟诵的对象,那么作者给予它怎样的评价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标画出相关语句。孩子们很快便找到了两句话: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开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结尾)引导发现这种首尾照应的写法,感受以诗作喻写白鹭的美,结尾强调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诗,内涵比开头深了一层。
2.品词析句,领悟白鹭如诗如画的美。
出示课件:潜心默读作者勾勒了白鹭的哪几个画面?边读边把感受写在旁边的空白处。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入。接着在班内展示交流,主要聚焦:颜色美 外形美、生活画面美(觅食 栖息 低飞),最后让学生在朗读声中感受语言美和白鹭的美!
3.合作探究,启发想象。
探究一: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的是在望哨吗?质疑激趣,启发想象。
探究二:白鹭在清水里钓鱼,怎么理解?
探究三:本文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物及人,真正感受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二、成功之处
教学本文有三点值得称道,一是借助课前预习环节查阅资料,既让学生动了手,也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一种简洁方法,还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二是培养了快速阅读能力以及概括能力,这主要体现在第二个环节;三是创设了自读自悟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引导学生由不会到会,落实了由教到不用教的新课标精神。再有,创设探究氛围,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三、不足之处
在品词析句环节注重了自读自悟,但是琅琅读书的预设太少,用时也太少,比较句子去感悟内涵也有点蜻蜓点水。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在品词析句上下功夫,会引导学生背诵积累如诗句般的语言,以便积累更丰富的语言,为学生的语言交流夯实基础,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44、五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从前有座山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从前有座山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阅读方法
1.记住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动人的情节。
2.分析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品质。
3.掌握民间故事的特点:(1)有固定的类型和重复的段落;(2)寄托人们朴素的愿望。5.评议谁最棒。
(1)全班评议,看讲的同学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语言是否流畅、细节是否清楚,是否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2)从说得有趣,活动开展的过程精彩,收获丰富、感受深刻、说得好的学生中评选出最自然大方奖、最佳口才奖,并宣布评选结果。
一、教材分析
本册快乐读书吧以从前有座山为题,结合民间故事单元引导学生阅读中国民间故事。教材由导语、你读过吗、小贴士和相信你可以读更多四部分组成。
导语将《从前有座山》这个仿佛语言游戏一般讲不完的故事作为引子,一方面提示民间故事口语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唤起学生关于民间故事的更多记忆,激发阅读兴趣。
你读过吗和相信你可以读更多,通过列举中外民间故事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故事,如田螺姑娘、徐文长、列那狐等,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
小贴士点明本次快乐读书吧的阅读要素,即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如情节内部的反复、固定的故事类型、相似的主人公和结局,而不是具体的读书方法。因此,在阅读时应多注重感受民间故事的整体特点及其背后反映的民众传统心理。
45、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1.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发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用问题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并阐明理由,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气氛高涨。
2.这节课中,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勇于发言,对别人说的话及时做出评价,使说话者的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听话者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同学说话的声音较低,自信心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关注这些同学,让他们提升自信。
46、五年级上册26课忆读书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26课忆读书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整堂课学生的自主读书能力提升明显,通过口语交际和课外资料的拓展,真正落实了大语文观。不足之处有整堂课上老师的引导太多,学生放开的几率不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没有打开。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在品词析句上下功夫,会引导学生积累能引导读书方法的句段,为学生的语言交流夯实基础,还会涉及有深度的问题,或者引领孩子们进行句子比较和分析,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望在下次教学中注意。
教学反思2: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总是对自己的课不满意。下课时,总有一种羞愧的感觉,我怎么上的如此差劲。与我想象的差远了,真么好的课文,我却上不精彩。
就如今天冰心的《忆读书》,每天大力提倡读书的我,应该将这篇文章上成激励孩子们读书的课。但我觉得平平淡淡,可能还是没有深挖作者的缘故。如果给她们讲讲那个年代,女子上学的不易。那时候女孩子不能上学,识字的人凤毛麟角,不得不听受命运的安排,做一个弱女子。
读书好,读书让冰心成为了大作家,不仅自食其力,还能利用自己力量改变了许许多多贫穷孩子们的命运。她写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繁星春水》等等作品,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多读书,只有博览群书,才能获取人生需要的知识,进而感受读书的乐趣。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无不吸引我们去热爱读书。
读好书,是我们不断获取幸福体验的源泉。书有好坏之分,好书好人,坏书坏人。引导同学们读好书,走上人生光明的途径!
《忆读书》,能否引导同学们爱上读书,是我这节课本想达到的目的。但我觉得自己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47、五年级上册24课月迹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24课月迹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本文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为了避免让学生读得支离破碎,不能体会其中的美妙,我就思考编者的意图,他们是想让学生提升文学修养,在读中领悟作者的美好情感,在读中明白只要我们有了美好的情感就会去发现美好的生活的道理。于是教学中,我就带领学生读课文,由分自然段读,到小组合作读、默读,一边读一边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把我想到的能读的方法都用上了。一节课下来,学生终于把课文读通了,可是情感的表达还是不够。怎么办呢?于是我从杂志上找到了一篇描写作者童年生活的文章,在授课前也读给同学们听了。在我的带动下,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感来读文章,分析文章,效果的确很好。
教学反思2:
本单元的语言训练点是抓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围绕这一训练点,本课教学以月迹为线索,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创设情境,引出月迹;默读课文,寻找月迹;研读对话,升华月迹;课堂练笔,拓展月迹。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沿着清晰的教学思路研读文本,感悟语言。运用自读、浏览、批注阅读等策略迁移学法,关注文中的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尤其关注语言描写,从而解读文本深层的思想内容。通过本篇自读课文的教学,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48、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吟诵对比,了解词之特点
1.同:由同类思乡诗《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出《长相思》
2.异:诗与词的区别
3.读出题目的味道:理解思
评:比较诗词异同,共感思乡之情,读出诗词的味道,词味到文学味,提升阅读品味与审美情趣。
二、多重诵读感知词之音律
1.读准读通全文,强调更,古时记时单位,这里指一更又一更,读出这种长久。
2.圈出韵脚:程 灯 更 成 声
特殊行
3.师生合作,读出押韵,读时把韵脚拖长,读出味道
评:正确理解关键字更,准确理解诗意,诵读是词之教学根本。课标高段要求学生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停顿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找到词之韵脚,读出韵味,为理解内容,正确把握诗意奠定基础。
三、移情想象,体悟词之意境
1.借助插图、注释和想象交流词的意思
2.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听师配乐范读,学生想象上阕画面
3.想象遇到的困难
4.上阕内容概括为行之难
5.想像下阙的画面
音乐引读助想象
6.概括下阕内容思之切
四、体会诗情
1.你觉得词中的哪个字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碎
2.纳兰的心都碎了
3.引读升华情感
评:入境入情,行之难到思之切,引读激活想象,碎字形成张力,给学生强有力的震撼。
五、知人论世,体察词之内涵
1.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2.了解作者纳兰性德:满清第一词人,渴望建功立业。
3.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与寂寞交织在一起,化作了长长的相思。
评:由词到人,角色置换,文本、作者、读者产生共鸣,理解诗词意境。
六、组词赏读,回味词之情韵
1.出示以长相思为词牌的组词,发现了什么?
长相思
南唐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长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每一种词牌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
3.长相思这个词牌最适宜表达思念之情。
4.纳兰性德的这首词被誉为古今思乡诗词中的经典,请背会这首千古绝唱。
49、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评课稿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评课稿教学反思
无论起点多高,需以基础着手
老师明白以基础着手,以基本入手,教师要教的明明白白,学生要学的扎扎实实,这才是一堂充实的课程。老师关注古诗和现代诗的差异;关注单元导读;关注古诗的读悟等,循序渐渐,切实关注到学生的学情。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
教师教授学生知识、道理固然重要,但《语文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这也是目前语文教学所有重点关注的地方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郭老师,对学生读古诗的指导十分扎实,读古诗要读的正确,引导学生要读诗题、朝代、诗人;读古诗要读的有节奏,七绝整体可分为223的停顿来读,教会学生这样读是基础,但教会学生诗的节奏不必刻意为之,将节奏放在心中才是至关重要的。读古诗要读的有画面,她引导学生用手做取景框,用感悟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出了落月寒鸦图、渔火红枫图、夜半钟声图。
以文带文,博闻广涉
虽然语文教学倡导零起点教学,不随意拔高教学目标、评价要求,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不忽视学生差异,不扼杀学生兴趣等,但带领学生领略文学之美,文字之雅,感情之真,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爱是至关重要的。通常情况下,了解一篇诗文,仅在其中斟酌、探索是完全不够的,我们需要举三而感一,读更多类似的诗文帮助我们理解一篇诗文。这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学方法。郭老师这种方法也运用的极好,如理解诗中画面的动静,郭老师便举例李白的《静夜思》;理解诗愁之情的时候,郭老师列举了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杜甫的《登高》、纳兰性德的《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共悟秋愁、失意之愁
其实中高考作为教学的重要指向标之一,已经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学需要侧重于阅读和写字。学生需要具备一定量的阅读积累,需要具有一定的阅读速度,需要具备基本的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需要规范、美观的书写汉字等,。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语文课堂上教师给学生的启蒙和拓展,让学生对语言文字充满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练字写作的习惯,才是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
一些可优化的地方
郭老师这节课无疑是一节朴实且扎实、基础且充满创意的语文古诗教学课,可以直接让我学习到以上三点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方向,还有诗眼的品读、秋日的缤纷等等,这些提升既让学生受益匪浅,也让诗歌得以升华、课堂得以拓展。但我觉得,语文课堂,教师的范写有点少,总计只有愁字一个,其余大部分均用张贴和学生书写代替,其中有诸多便利,但就书写指导,教师示范这点来说,对小学生书写来说效果不佳;其次,教师范读也略显逊色,当然我期望有朗诵者那样极高的朗诵水平,给学生以诵读的美的欣赏,通过声情并茂,将学生引入诗境,这还需要教师多下功夫,练就技能,这点上与君共勉。
50、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评课稿听课记录
课前,教师先将课题板书在黑板上,随后问学生:刚才老师在黑板上写课题的时候,你们在干什么?以此提醒学生今后要养成跟着老师写课题的习惯。接着,薛老师请学生当堂核对暝的写法,及时订正后,通过对文旁注释的关注,了解暝的意思。这就是薛老师的课前谈话,虽曰课前,始终围绕这一课的教学进行暖场。同时,还时时不忘帮助学生养成诸如跟着老师写课题关注注释学古诗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揭题之后,薛老师请学生读了三遍题目。学生读完第一遍,以有速度为由,让学生读了第二遍;学生读完第二遍,教师又以读得太硬了为由,让学生读了第三遍;等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读完第三遍,教师这才心满意足,直夸学生语感好。就在这电光石火的几个来回里,薛老师把朗读古诗课题的方法教给了学生。
读完课题,便开始解题。教师先帮学生弄清题目中的居有居住的意思,在知道山居即住在山中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地追问,帮学生拓展了住在村里村居住在家里家居住在异国他乡客居/旅居住在山中隐居,并将题中山居的理解引申到住在山中,不想让人知道隐居。弄清了山居的意思,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板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王维隐居的山,叫终南山;他在山中修建的别墅,叫辋川别业。接着,教师再次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暝,先从偏旁入手,知道它和太阳有关;再联系注释,知道它指日落时分,也即傍晚或黄昏;接着,在讲到代表暝字意思的傍晚和黄昏时,教师还以诗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为例,让学生感受到,相比于傍晚,黄昏显得更有诗意诗歌的课堂,处处须有诗意。
解读完课题的意思,教师请学生齐读课题后,让学生关注题目《山居秋暝》地点+时间的诗题结构,并以课文中的下一首诗歌题目《枫桥夜泊》为例,让学生巩固了对于古诗常常在题目中点明时间、地点的现象。最后,教师让学生带着如上的认识再次齐读课题之后,解题的工作,才告一段落。
解题之后,教师请学生带着王维在秋日黄昏的终南别业中,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的思考自读全诗。学生自读之后,教师指名朗读,开始了他的诗歌朗读指导。第一名学生站起来把诗读得字正腔圆、韵味十足,他生听罢,不由地鼓起了掌。教师在肯定他的朗读的同时,心知此时大概无法再用谁能比他读得更好的方法激励学生举手朗读了,遂反其道而行之地问学生有谁觉得自己读得比他差一点。在这别出心裁的一问之下,果然,又有学生站起来展示朗读了。第二名学生读过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情调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朗读和第一名学生的差距。第二名学生的朗读,当然比第一名学生略逊一筹,但教师抓住了该生发言中的情调,充分肯定了他对古诗的感觉,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在后续的教学中,这名读得比同学差的学生,始终对薛老师的课堂保持着高度的参与热情。接着,教师还顺着这名学生发言中提到的情调告诉学生,要想读出诗歌的情调,就得在朗读时读出诗的节奏感。那么,什么是节奏感呢?教师趁热打铁,立即以《山居秋暝》的空山新雨后和《枫桥夜泊》的月落乌啼霜满天为例,让学生关注格律诗后面的三个字,分别将五、七言律诗朗读停顿的三字结构(五言二三,七言二二三)教给学生。学生了解三字结构后,教师先请学生用师读前二字,生读后三字的方式与自己合作着将全诗朗读一遍;再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为例,让学生在这样的停顿中师生合作,拉长第二个字的读音,读出诗歌的节奏;接着,在上述两轮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押韵的秋流舟留等字,以将押韵字读长音的方法进行第三次师生合作朗读。最后,学生脱离教师的帮助,独立而完整地将诗读出了节奏。
51、五年级上册18课慈母情深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8课慈母情深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母亲是世界上最神圣的一个字眼,每个人提起母亲总会在心底涌出一股暖流。在学完《慈母情深》一课,孩子们不仅学会了通过场景和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也是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的不易,懂得了感恩。因此,我想把本课教学中的一些心得反思做下浅显的记录。
成功之处:
1.教学目标明确:此节课我围绕课后练习第一题来设定了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朗读主要片段,想象场景,交流细节,从哪里感受到了慈母情深,让学生与作者一起走进文本,情感体会更深刻。
2.课前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一组母亲照顾子女的沙画视频,勾起了学生自身情感上的共鸣,为后面体会文中母亲对作者的爱及母亲的辛苦,做好了情感铺垫。
3.品析重点语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首先,让学生自己圈画出感动的关键词句,并把自己感受写在旁边;再次,进行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补充;最后,全班分享、品析、朗读。整个过程,学生能够准确抓住极其瘦弱龟裂的手疲惫的眼睛等这些对母亲细节描写的词语,来感受母亲工作挣钱的辛苦;还能找到母亲工作环境的场景描写,并想象自己身处此处是怎样的的感受,更能进一步感受母亲的不易,也能体会作者当时给母亲要钱的愧疚。
4.读中悟情:这篇课文很适合感情朗读,我将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引导学生感受母亲的疲惫和艰辛后,进行感情朗读;在学生理解了体现母亲辛劳的其他句子后,再练习朗读;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深刻地体会母亲的情是深沉的,读中体会,情感得以升华。
不足之处:
在感受过作者细腻的描写之后,结合课后选做题,让学生写一写鼻子一酸的经历。可能是学生年纪还小,对于何叫鼻子一酸理解的还不够到位,写出来的小练笔要么是题材老套都是生病了母亲照顾自己,要么是情感牵强。而我的指导也不够仔细,没有打开学生的思路。
后来,我认真反思了一下,应让学生明白鼻子一酸不仅仅可以指父母之爱,也可以指分别之痛,或是亲人之爱,把学生思路打开,也要引导孩子学习文中学到了场景、细节描写,将它们融入自己的写作中,才能处处体现心酸。
52、五年级上册15课小岛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5课小岛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小岛》讲述的是一位将军在视察自己管辖的小岛驻军时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反映了小岛战士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们具有热爱海岛,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表现了将军关心战士疾苦,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
本课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故事情节。全文以战士以岛为家为主线,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训练的好文章。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以下几点指导学生感悟文本,努力达成高效课堂。
一、给学生质疑问难的契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上课伊始,我先营造问题情境,让学生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问,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求知欲望的不断提升和思维习惯的不断养成。《论语》中共有117个问题,其中109个是弟子问孔子的,7个是弟子互问的,只有1个是孔子问学生的。这对我们应有所启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问题。因为这种发现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智慧与鲜活。
二、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契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关系到学生能否自主学习的关键。
第一,教法服从学法。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教师的一切行为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法,这是向学生传授学法的最好形式。从学生学会一篇课文的角度来设计教路,每个程序中,既有要达到的目标,又有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教学中,学生按这样的顺序由浅入深地学习,逐步达到学懂学会。久而久之,经过反复训练,这种教法逐渐会转化为学生的学法。
第二,练习紧扣学法。学生有了学习方法,还应转化为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设计多种变式练习,促进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
三、给学生揣摩作者写作方法的契机,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感悟文本语言。如,语言描写:战士们有蔬菜吃吗?走,去看他们吃什么!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动作描写:将军重重地放下筷子。将军把手中的菜倒进汤里把菜汤舀到战士们的碗里。外貌描写:喉咙哽了一下。将军凝视着那片绿色。心理描写:将军留宿小岛了解战士的生活;将军准备推广这种种菜方法,让这一带守岛部队都吃上新鲜蔬菜。学生从这些描写中读懂了将军是一个关心战士,与士兵平等的人。
四、给学生主动探索的契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的。教师如果担心学生不会学习,如果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学习,学生怎么能学会学习?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抱着的孩子永远不会走,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实际问题。
五、给学生合作交流的契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只有在合作学习中才能学会合作。教师要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留意课文中的细节,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本情感,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感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3、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草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草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远客部分,我问学生: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接下来的问题是:蒙古族人民见到原来的客人,为什么不下马交谈,而是立刻拨转马头?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教学反思2: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远客部分,我问学生: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接下来的问题是:蒙古族人民见到原来的客人,为什么不下马交谈,而是立刻拨转马头?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54、六年级上册17课盼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7课盼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大问题意识是我们讨论与交流的主要内容。本篇课文以雨衣为线索,写了小女孩蕾蕾得到雨衣、盼穿雨衣、穿上雨衣这个充满童心童趣的故事。我们聚焦在作者是怎样写出盼的心理的?第一次试讲,我重点落在了朗读与梳理情节,在主要内容上,出现了理解性错误。另外,王院长指导我列举事例是写出盼的心理活动的方法,教师不可越俎代庖。于是,我和学校业务领导、老师共同探讨,第二天又进行了第二次试讲,对于朗读环节加入了指生分段读文,找一找心理活动的语句,着重指导关键句的朗读,分析语言、心理、环境描写的妙处。这些也都是第二次试讲以后有所发现。对此,有个心得,教学经验往往是每一次试讲以后才出现的,并且旁观者清,执教者本人不但要选择性吸取建议,还要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这样才能自然的去教学。
试讲第二次的第二天,来到额如小学正式讲课,孩子们的课本中没有预习,课文很干净,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不能表达的很到位,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不能拿尺子去衡量他们,所以我努力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去激活文字,读出小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我看来,一节课的成败与否,都不能归咎学生,教师才是要多多反思,他们是一张张白纸,等待教师去唤醒,用智慧去点拨,课后尽管身边的认可很多,但心底里仍然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对于如何写出盼的心理描写的这个点,还是没有落实啊!所以,从那天以后到现在,我一直在思索怎么打开这个点,这段时间看了于永正的《儿童的语文》这本书,对于理解学生和解读文本,貌似有了朦朦胧胧的认识。对于《盼》这节课的第二课时,我想应该有这样的教学思想,就是站在六年级学生的语文知识经验来搭梯子,实现更深一层的学习目标如何写出盼的心理,具体思路为:
1.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即写了什么。
2.学生默读课文能够发现作者运用了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这些方法才将盼的心理写得有趣生动。
3.运用个性化阅读的语文教学理念,圈画批注。
4.小组交流。(这次出课仍然有许多感悟)
5.全班交流。
6.总结。写好心理并不难,贵在运用事例和真情实感。
我想这样的教学思路就突出了教学重点,即如何将盼的心理写出来的。作为教师真的要有大局观,学会取舍。多有预设,并运用儿童的语言去揭开孩子心中一个又一个谜团。另外,一课一得的点,落在哪,怎么落?这也将是我以后思索的问题。
学贵有疑,经常对学生说的话,如今也用在了我自己身上,问题越多,想要研究的也就越来越多了......
教学反思2:
《盼》是六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选自作家铁凝的第一本出版小说《夜路》,是一篇儿童文学类的小说。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课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天的渴盼,穿着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这篇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画面,文中的我心底的渴盼更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表现了童真童趣。
一、研读教材、精心设计。
根据教材及学情特点,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研读文本,加深感悟;(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二、回顾课堂、浅谈得失。
文章内容符合孩子的心理,学生在课堂上有着浓厚的兴趣。一节课下来,整体感觉字词处理的特别好:验收预习,在检查预习中中发现问题,然后重点读音纠正,生字孩子们把握难点,在这一环节重点指导书写了嚷、唇、酱,酱字不但指导了书写,还讲了字源字理,有助于孩子理解记忆。这节课的第二个亮点也就是孩子们在课堂上词语读得非常的有非常好,有感情,有温度,有声音,有色彩,所以在读文章中引起共鸣的段落,读的也特别好,读出了真情实感。遗憾的是第三环节把握课文的内容,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围绕主题课文通过哪些事来突出主题,我运用了速读的方法,因为六年级第二单元已经已经练习了速度,但是因为我们是初步接触新教材,孩子们虽然掌握了方法,但是还不熟练,在这个环节用时最长,这篇课文比较长,所以总结这篇课文有哪些事例突出中心用时15分钟,孩子们总结的也不到位。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中,我还发现我有一点限制了孩子的思维,本来孩子总结事例就比较难,但是我用短语的形式来限制了孩子,孩子这一段时间的发言积极性不高。反思过之后,我觉得孩子把握主要内容能说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这一节课,浪费的时间就在于概括事例这个环节。同时补救的方法就是课前把课文读熟练,预习到位,这样可以有效地达成第一课的目标。第二节课让孩子们能够自由发言,围绕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教学。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本文的语言浅显精炼、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所以在一开始讲课,我就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走进课文,学会在读中感悟。另外,本文以盼为题目,文中始终围着盼这条线索写出了我盼望穿上雨衣时的不同的心理活动。通过引导学生体悟个别语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种心理,从而引起共鸣。
三、再度研读、课堂重建。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更多一点的时间来读文,用心关注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发言交流,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另外,在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环节时,教会学生如何提取关键信息,如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语段及文章的内容,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55、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这次习作的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虚构故事的特点,自己创编故事。在实际教学中,我先和学生一同回顾了刚刚学过的三篇课文,也就是说三个虚构的故事,让学生真切感受虚构故事的特点,为自己的创作做准备。然后学生自读三组环境和人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组去展开联想写作文。在这个环节,我做了较为具体的指导,让学生注意到时间、地点、人物身份、性格特点等,这样学生的联想才切合实际,编写出的故事才有可能吸引人。这些地方做的比较到位,学生完成情况较好。
对教材提出的写作时让学生尝试写环境,以及写心理活动的建议没有落实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适时地予以补充。
教学反思2: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口语交际中来,每个同学都能开口讲话,懂得了要说服别人支持自己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该怎样去说。
在教学中,学生练习交流和教师指导占用时间较多,导致后面的分组练习时间不够用,很仓促。今后在教学中一定做好预案,充分考虑好时间因素,合理分配。
56、六年级上册12课故宫博物院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2课故宫博物院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故宫博物院》是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三单元的略讲课文,单元目标是针对性阅读,而本课的指导性很强:
一、正文前有一个导语,明确提出了两个学习任务:
(1)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2)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
二、本文以四段材料展示相关内容,各有侧重点,且形式多样,有说明文,有记叙文,有网页截图,还有平面示意图。
因为有了这些便利,我对这堂课的印象深刻。现将第一个任务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开篇,我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要求很明确,指令分明,所以在完成教学任务(1)时,黄玉辉、廖锦标等几位同学得意地提示大家可以模仿材料四来画,完全不需要耗费什么精力和时间。我欣赏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但批评了他们枉顾教学目标、急于求成、投机取巧的学习态度。有了这段插曲之后,全班非常安静,非常配合,教学秩序也顺利了。
在教学中,我先组织学生带着第一个任务快速浏览全文,去分析哪些材料能解决这个任务,且一边浏览一边勾画相应的语句;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分享阅读成果。在交流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去了解各材料的大意,从而筛选出哪些材料可以用来解决任务(1);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材料一的写作顺序、结构,划分段落并概括主要内容。
接着,我让孩子们带着这些心得仔细阅读材料一,要求边读边画路线图。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学生还是会忍不住去模仿材料四,总有依赖和侥幸心理,我及时制止,并明确:自己根据阅读所得画完路线图后再和材料四核对,查漏补缺,回头再读文本核对、纠正。刚开始学生还是很不习惯,在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淫威之下,他们不得不为之,看得我不禁暗自偷笑。所以,我在掌握进度大致接近尾声时喊了暂停,现场示范如何根据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去分析与任务有关的段落和关键句子,根据这些提示边画边确认,在画、纠正、读的循环过程中一步步完善路线图。
看起来啰嗦、耗时耗力的教学过程,孩子们却很享受,投入度极高,很多学生情不自禁激动起来,巴不得来黑板上画,但我不能在此时将主动权交给他们,因为示范教学注重第一印象的深刻。此时,就连平时投入度较低、容易走神的学困生也伸长了脖子看着黑板上的草图画了擦、擦了再画
看起来这是一个错漏百出的绘画过程,但我和我的学生却非常快乐。作为语文教学的方法强化课程,我自动摒弃了教学课时的规定,抱定要完成教学目标的初心。我引导着孩子们在这种游玩、给老师纠错的喜悦当中完成方法的内化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不按常规出牌的课堂,但在教学如何让学生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学习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堂有效果的课。
教学反思2:
《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是一篇比较典范的说明文,课文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学习这篇课文,既可以从中获得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可以增强我们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文中使用的说明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对我们学习、写作说明文都具有指导性。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故宫博物院全貌,能够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找准作者的立足点;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首先告诉学生有关作者的情况,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完成课后故宫建筑的简单示意图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注明各部分的名称,我想这应该是很简单了,因为文章思路很清晰,它是按游览者参观故宫的顺序,由南到北依次介绍说明。5分钟过去了,令我无语,大部分学生没能完成示意图。看来同学们印象并不深刻,我想在学生的脑海里没能形成对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印象,对一些方位词的理解也不到位,看来课堂上只靠老师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是不行的,更需要引导式的学习,该让学生自己完成的老师坚决不能代替,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来完成,并且日后要经常复习巩固。
2.重点在研读介绍太和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在讲解过程时,能抓住文章重点进行讲解,尤其从课文第五自然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壮丽的特点。如:金黄色、青蓝点金、贴金彩画、金锁窗。第六自然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第七自然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作者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详略结合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让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要学习作者这种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3.本课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比较简洁,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同时又不过分突出该手段的替代和渲染作用,效果较好。在课后作业部分,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介绍故宫博物院,这样的课外练笔设计可让学生复习课文内容,补足课堂上没有讲解的景点内容(如:后三宫等),另外,又可锻炼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文本探究中,不断质疑为什么采用这种说明顺序,怎样采用这种顺序。学生在深入探究中明白必须根据说明对象来确定最合适的说明顺序。在空间顺序说明时注意确定立足点和准确的方位词。在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进行说话训练,学生比较容易学会。
三、不足之处
文章第五至第八自然段是课文重点,没有很好地自然地安排体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特点。学生对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重点介绍,由于课前学生资料查阅不够,阅读文本不够深入,讨论之后依然没有到位的答案。另外,学生在说话训练中立足点过渡不自然,没有准确使用方位词。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脚印片段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接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中的结构层次。然后以小导游的形式介绍参观顺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学习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太和殿),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最后以空间顺序写一篇说明文,介绍我们的学校,或者自己的家、自己的房间。
57、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一、激趣导入,读解诗题
1.出示象形字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体会古诗句中的雨的特点。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唐武元衡 《春兴》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唐白居易《上阳白发人》
▲楚水结冰薄,楚雨为雨微。唐孟郊《旅行》 (冬雨如冰)
3.揭示诗题。(板书课题)
4.读解诗题。
题目告诉我们什么?简介望湖楼;醉字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出示象形字雨,学生观察后猜一猜这是什么字,再朗读古诗词中三句关于写雨的诗句,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的雨的特点,不仅尊重了学生本性,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营造诗文学习的情境,把学生浸润于中华文化的博大之中,通过品析字词,既知晓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顺诗句;②结合课文插图和相关工具书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然后和同伴交流一下。
2.检查自读情况。
3.相机学习生字遮,重点掌握字形,通过指导、描红、临写加以训练。
4.反馈阅读初感:
试着给这首诗加一个适当的题目。(学生板演、评议)
【设计意图】此课只有一个生字遮,着重进行指导,同时,还对廿庶教学延展,达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在学生反馈对诗句理解情况时,采取给古诗加一个适当题目的方法,避免了生硬说诗句意思,而是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灵活地表达了自己的阅读初感,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品词析句,想象诗境
1.默读古诗,品读词句,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并做适当批注。
2.交流:
(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①这是怎样的云?好像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品析词语翻墨。
②这是怎样的雨?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品析词语白雨和跳珠。
③比较诗句,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匠心。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玉莲珠跳入船。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需要结合自身认知进行自我体悟。学生在引导下,通过想象、比较等方法,不仅较好地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喜悦,还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语言感悟能力。
(2)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品析词语卷地风和水如天。
②结合图片,发挥想象,描述水如天的景象。
③拓展:
▲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f q),开过尚盈盈。苏轼《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④诵读诗词,体会意境。
(3)简要小结,引导学生感受诗人运用语言的智慧,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设计意图】以画面启发学生思维,张开想象翅膀,然后分别补充苏轼的一句词和诗句,进行以词解诗,以诗点诗,既扩充了古诗学习的容量,又提升了学生对诗境的体验,还感受到了诗人运用语言的智慧,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四、诵读感悟,体会诗情
1.感受意境,诵读古诗。
2.感受诗情,诵读古诗。
3.走进内心,升华诗情。
拓展: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引导学生体会苏轼的内在情感。
【设计意图】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在诵读中不断设置诗境,体会诗情,再适时地拓展,学生猜一猜苏轼的内在情感,把对古诗的理解推向了新的高度。同时,还紧扣翻墨跳珠,带领学生品析诗句语言的精妙,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如何遣词造句的方法指导。
五、走近诗人,领悟诗韵
1.诵读古诗。
2.安排课后练习,激起学生继续走近诗人的欲望。
课后读一读其它的四首同题诗,再读一读苏轼的生平事迹。
【设计意图】诵读古诗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达成程度如何,直接反映出学习这节课的成效如何,也反映了教学目标意识。同时,教学结尾安排学生课后读读苏轼的其它四首同题诗,再读一读苏轼的生平事迹,不仅拓展了本课的学习内容,还可以了解诗人的人生历程,走进诗人内在情怀,让源远流长的诗韵超出时空局限,达到诵读经典诗文,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
58、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德,通过字形了解德的内涵。
2、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3、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4、背诵全诗。
重难点
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难点:
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教学过程
一、诗文回顾,情境导入
师简介羁旅诗后展示相关诗句,全班齐读,而后师创设情景导入。
PPT展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师引入《宿建德江》:唐代诗人孟浩然孤身一人,漫游吴越途径建德江的时候也写下了一首流传至今的羁旅诗《宿建德江》,我们今天一起来感受感受孟浩然的情思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羁旅诗有个初步认识,初步了解羁旅诗大多抒发思乡思亲之情,便于体会诗人在《宿建德江》抒发的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解读诗题,初读感知
1、学生字:齐读课题,师指导书写德, 通过字形讲解德的内涵
2、解诗题:读了诗题后,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宿的意思,宿住宿、留宿。建德江是一个地名。诗人正在建德江留宿。
师生对话中点出理解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
3、初读诗歌,疏通字词,读出节奏
(1)个人读师点评,指导读音:烟渚的渚,多音字宿泊
(2)自由读
(3)点名读,点名学生评价
(4)PPT展示节奏,师生合作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多种方式朗读,把握朗读节奏,体会诗歌的味道。
三、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1、借助创作背景悟情
介绍诗人写作背景,PPT展示,全班齐读
师:你们觉得求官不成、仕途失意的孟浩然是什么心情呢?
预设 :愁愁苦(板书:仕途失意)
设计意图:联系写作背景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情,是学诗的重要方法。
2、细品字眼,感受愁苦(赏析诗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1)思考:因为没有办法做官,诗人原来就已经愁绪满怀,此刻面对黄昏的落日,诗人还在愁苦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预设:还在发愁。愁新。
(2)思考:为什么诗人还是在愁苦呢?从这句诗的哪一些字眼可以看出诗人发愁的原因呀?他在愁什么呀?
预设生回答:客、日暮
根据生的回答,师引导详细分析,层层追问,总结得出诗中情感是思乡之愁。(板书:思乡之愁)
(3)全班齐读多遍,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设计意图:抓住诗歌中表情达意的字眼,更易于把握情感。同时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3、分析景物特点,初悟借景抒情(赏析诗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思考:在书本中把第三第四句诗中写到的景物圈划出来,并且静下心来想象画面,找一个词来形容形容这些景物带给你的感受,动笔写下你的批注。
生分析诗中景物天树月的特点,了解到景物带有诗人的情感。(板书:天 树 江 月)
四、紧扣单元要素展开课堂练笔
1、小练笔: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孟浩然身边的月亮,你想对孤独的孟浩然说些什么?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用孟浩然啊孟浩然开头,写一写月亮对孟浩然的回应吧。
PPT展示:
此时此刻,你就是孟浩然身边的月亮,你想对孤独的孟浩然说些什么?
句式:这月亮仿佛在说:孟浩然啊孟浩然, 。
播放月亮视频素材,生随着音乐,想象写话。
师追问:听了月亮的回应,孟浩然又会对月亮说什么呢?
师:同学们,是啊,这一轮月亮的陪伴,给诗人孟浩然孤寂愁苦的内心带来了一丝丝喜悦,一点点慰藉。是月亮安慰了孟浩然啊!
2、点明抒情方式为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
五、师范读,创设情境引读全诗(PPT出示诗句,播放配乐)
六、小结情感,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全班齐读导入时出示的诗句
师总结,布置作业:是啊,诗人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停顿)那一轮皎皎的明月上。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在月亮的光影里,每一个诗人都曾经陶醉,每一次陶醉都是一幅美的画面。请各位同学课后继续去积累通过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同时还请同学们背诵本首古诗。
59、六年级上册25课少年闰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25课少年闰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今天的《少年闰土》,自我感觉上得还可以,比原来随意发挥的课堂强很多,全面完成了教学内容,重难点也有所突破。
1.《小小少年》的歌曲引入,介绍一位更厉害的少年闰土。这是教案上面的导入,其实直接从介绍作者导入,效果更好。
2.很久没有在课堂讲字词,5年级开始训练学生自学字词,但是有部分学力不足的同学,可能根本没有自学。其实6年级的学生自学字词,基础没有问题,但是梳理一下,效果显然更好。特别是一些难字,那些学生就是不认识,有些会写错,这部分工作主要就是为那些学力不足的学生做的。当然做了,效果确实好很多。
3.初读课文,弄清楚课文里面的主角闰土有什么特点?(机智能干,见多识广,活泼可爱)
4.再读课文,那么课文怎么写出他的这些特点的呢?(具体事例)
找事例,读事例,分析事例。
重点:4个不知道;四角天空。
5.落实较好的点一:印象中的闰土第一自然段,读,讲景美,人美,从美学角度分析构图之美,颜色之美,词语修饰之美。
6.落实较好的点二:扩展《故乡》,讲了二点,一是成年闰土的样子和少年的时候对比,问:为什么?二是闰土对作者的称呼老爷的分析。
总的说来,作为日常课堂,本课还是完成较为成功的,从后面的《导学案》作业情况也可以看出来,当然也许是凑巧,讲的几个拓展内容,正好里面都有,毕竟备课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导学案》作业。
教学反思2:
这节课,自己课前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课堂中,尽量让学生多思、多说,让他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丰富课文的内容,整体上感知教学内容,认识少年闰土的形象,体会他在鲁迅心中的美好。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自己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后自己百思不得其解,鼓起勇气请教了宋助理和张助理,两位老师的话让我如梦初醒,恍然大悟。
宋助理幽默、风趣的语言,巧妙的比喻,让我明白了:教学是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学生们第一次学时,兴趣盎然,充满期待,然而第二次,老师再墨守成规去讲他们学过的课文时,孩子们只能勉强配合,强装兴趣,预期的效果肯定达不到。因此,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情,知道孩子们想学什么,你才能知道自己要教什么。此外,宋助理说,一堂好的语文课,一定要懂得角色转换,只有让孩子们在情境中学习,把自己当做故事里的人物,学生才会真正体味到乐趣,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鲁迅是本有字之书,一定要透过文字,感受它的力量。
张助理和蔼可亲、巧妙引导,她首先肯定了我这堂课背后的用心,鼓励我:这课堂整体不错,从课堂的表现中,可以看出老师有认真研读、精心设计,想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去思、去说,但已经上过的课文如何去上,这是她在听课时也在思考的问题。课后,她整理了自己的思路,并分享给我,告诉我每一个环节应该怎样设计,如何转变角色,让孩子们自己成为课堂的小老师,老师只要适时引导、点拨,如何在学习课文重点内容时,将课文推向另外一个深度和广度,让孩子们在这堂课中能够学到真正的东西。
60、六年级上册24课京剧趣谈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24课京剧趣谈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京剧的艺术特色有很多,作者通过对马鞭和亮相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京剧的一些艺术特色。在马鞭一节中,马鞭在京剧表演艺术中到底有哪些功用?解决了哪些问题?实在的道具和虚拟的道具起着什么作用?这些是我们探究的主要问题。在亮相一节中,作者通过京剧表演上的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静态亮相和动态亮相在京剧艺术上的高妙之处。举例典型,论证有力,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不足之处在于,文本是趣谈,而我的趣教体现得不够明显。
教学反思2:
京剧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究竟又是什么?教学中又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呢?我们该怎么做呢?我认为:
一、明确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
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读懂文章的大意。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二、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
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止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质,深钻进去,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61、六年级上册20课青山不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20课青山不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本周三我讲了一节汇报课《青山不老》,课程是这样设计的:一、聚焦老人,提取老人重要信息 ,感受人物形象;二、聚焦青山,体会创造奇迹之艰难,感悟精神之伟大;三、理解青山不老之含义;四、明白作者之情感。对前两点的设计,我觉得挺满意,后两点总觉得内容有点多,强调人文精神太明显,毕竟是语文课,但不知怎么修改,便这样开讲了。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的实践学科,而我更多关注的是人文精神的构建,并且只是通过单一的、想当然的说来训练,很少兼顾听、读和写的训练,好像有点儿上思想品德课的味道 。11月初,在人民会堂听了白皛老师的古诗文教学巜江南春》,白老师主要通过想象画面指导学生读好古诗,在读中品作者之情感 ;肖绍国老师的《湘云醉卧》,关注细节描写想象画面进行各种读,品味文字的美 ;赵志祥老师的《司马光》,让学生采用普通话读、河南话读、周口话读,横版读、竖板读,有标点读、无标点读,简化字读、繁体字读,品味文言文之美。他们传递的是语文之美,传承的是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而我的语文课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没有根据学情细致入微的方法引领和对语文态度的培养,突然觉得自己这20年的语文课白教了 。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却没有抓住重点,尤其看到任教授见缝插针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更有种想提高生命质量的想法 。
梳理思路,断舍离,直奔目标 。
教学反思2: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这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另外一个特点是课堂动静结合,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62、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今天分享的是部编版教材初中语文(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的《古代诗歌三首》之三《书湖阴先生壁》,作者王安石。课件预览在下方。
德如壁立千仞,才如汪洋恣肆。这是我看到过对王安石概括最贴切的一句话。
王安石一生为国着想,在北宋发动王安石变法,虽然新法失败,但是他的初衷是为了国家能够更健康。在北宋,就能提出变法,是思想上的进步。列宁称他为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最后新法失败,王安石自己晚年也过着隐居山林的生活。
因为变法的原因,大文豪苏轼因不同意冒昧实施新法而被贬。但是,也正是因为放归之后,才让我们看到了作为文学家的苏轼。
王安石自己本身,在文学上也有着非常高的成就位列唐宋八大家。今天这篇《书湖阴先生壁》,正是王安石晚年隐居山林之后的作品,写的是他的邻居湖阴先生家周围的环境。
63、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江南春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江南春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难点:透过《江南春》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古诗抓景物写出江南春天的特点,让学生由景物来感受自然之美,有景入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这首诗中,诗人由景物来表现自然地美,又由景入情,流露出为国担忧的淡淡哀愁。这种感受学生不太容易体会到,因为这高于六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展示江南美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看完图片的感受,说说自己看到的美景。
2.引入主题。诗人杜牧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江南春景图。(激发兴趣)
(二)知识讲解
3.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读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4.圈画景物,明意悟情。
(1)学习前两句诗赏今。
①圈出诗句中描写的是景物,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千里]这里的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绿映红]绿叶映着红花,这里用颜色指代景物,给人丰富的联想。如绿叶衬红花,桃红映柳绿。
[水村山郭]傍水而居的小村,依山而建的城。
[酒旗风]酒旗迎风招展。
②说说这两句诗是从哪些感官来写景物的。
明确:听觉莺啼 视觉绿、红、水村、山郭、酒旗 触觉风
③再读诗句,说景色。
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④透过这些景物你仿佛想到了一个怎么样的江南春天?
课件展示:我仿佛看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我仿佛听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我仿佛闻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我感受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花红柳绿、莺歌燕语、鸟语花香、充满生机)
你在这样的春景中心情是怎么样的?作者和你的心情是否一样呢?
(愉悦、轻松、快乐
(2)学习后两句诗怀古。
自读后两句诗,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①体会情感基调:这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还是愉悦的吗?你们知道这是因为什么吗?学生展示收集的背景资料。教师及时补充背景知识:
南朝 公元420年至589年,是东晋灭亡之后隋朝统一之前存在于我国南方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的总称。这一时期,当权者曾大兴建设寺庙,祈求神明保佑。由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让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杜牧生活的时代 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国家渐渐衰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而当朝的统治者却仿效南朝,大建佛寺,想祈求神灵保佑,永保江山稳固。
诗句中的哪些地方最能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伤感、担忧?
(四百八十寺、烟雨中)
交流后明确:这两句诗的情感基调不是愉悦的,而是伤感的、担忧的。诗人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国家命运深深的忧虑。借景抒情的写法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②理解背景知识后,再读这两句诗,感悟诗人的担忧。
理解诗意:
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此时作者心里会想写什么?
示例:诗人可能在想:希望通过建造寺院保佑江山的稳固是不可能的,南朝修了那么多寺庙都灭亡了,物是人非,我们的国家竟然还在仿效这种做法,这不仅不会巩固国家的统治,相反,会加速国家的灭亡啊!
③引导学生带着感情重读全诗。
过渡:同学们,你们能尝试读出作者的赞叹之中隐含的哀愁吗?自己先试试。(再指名读。)
(三)课堂巩固练习
5.带着感情,吟出诗韵。
看着花红柳绿感受着鸟语花香的杜牧想:
齐读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
看着江南山村喜爱美景的杜牧想:
齐读诗句水村山郭酒旗风。
看着细雨迷蒙的寺庙忧心忡忡的杜牧想:
齐读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
看着细雨迷蒙的寺庙关心国事的杜牧想:
齐背诗句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小结
诗人杜牧用了28个字的向我们展开的是千里江南春天的美丽画卷,寄托的是对江南春景浓浓的爱和淡淡的愁。学了这首诗,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了作者那份独特的情感了呢?那么就让我们伴着《江南好》这首曲子,带上对江南春天的喜爱之情为这首诗配上一幅你心中的江南春景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