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鸟评课稿

学习分享 2023-10-22 18:39:03

珍珠鸟评课稿

1、珍珠鸟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上册珍珠鸟听课稿,分享珍珠鸟听课感受和记录

珍珠鸟评课稿第一篇:

《珍珠鸟》一课评课稿

五年级上册《珍珠鸟》一文,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 冯骥才先生精心结撰的优美散文。这篇散文描写了人鸟相亲的动人历程,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道理,情文并茂,寓理于事,值得我们品味鉴赏。  

而与此同时,《珍珠鸟》又是一篇略读课文。陈老师的教学平实、扎实,基本符合略读课的课型特点,教学较为成功。突出的特点有:

一、 整合教学问题,问题设计提纲挈领,统领全文

陈老师围绕我是怎样对待珍珠鸟的,珍珠鸟对我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一问题,让学生找出我照料与呵护珍珠鸟及珍珠鸟对我的感情发生变化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句子、关键段落进行学习,顺利地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领悟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特别是其中的一个话题设计我不管它。是指我不管它,不管它,不管它,引着学生联系上下文来接读。自然而然地学生就体会到,这不管它背后隐含着的宽容与关爱,更是作者给予小珍珠鸟的自由,真正的自由。这一话题设计看似简简单单,但却是陈老师的匠心独具。

二、激趣揭题,自然流畅,体察喜爱之情。  

陈老师在上课伊始,直接让学生读课题,再配合优美的语言文字介绍:它,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后背还生着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让学生说说珍珠鸟这一名字的来历,学生非常感兴趣。继而追问,如果此时你有机会亲近它,摸摸它,会是怎么样的感觉?这样的导入顺理成章,更是激起学生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三、延伸课外,拓展视野与思维,领悟美好境界  

在学完了课文以后,陈老师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与本课的主旨,巧妙地节选了沈石溪的《保姆蟒》片段,让学生阅读后说说读后的感受。这样,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无论是人与鸟,还是人与蛇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信赖,是创造美好境界的基础。  

四、关注插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新课标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大都配有精美的插图,图文结合,图文并茂。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对插图视而不见,白白浪费了大好的教学资源。陈老师在教学中关注插图,而且和课文教学有机结合。像生意葱茏等词语的理解借助了直观的插图,将抽象的含义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听了陈老师的这节课,我忍不住翻看别人的听课记录,看一看其他的老师究竟是怎样上《珍珠鸟》这节课的。虽然我没能看到他们亲临课堂的风采,但从记录上却能看出他们不拘一格的设计思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亮点,就拿陈老师这节课来说,我觉得陈老师抓的重点词语很恰当,话题设计有效,不过缺少朗读,学生体会不深。教师应该更多地倾听学生发言,利用有效的生成资源,顺势引导学生更多地去发现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能够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朗读,肯定能做到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并能准确传达作者的情感和读者独特的体验,打动自己,感染他人,给学生更多发展的空间。

诚然,对于一节课的看法,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仅是自己的一些浅见,加之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权当抛砖引玉,敬请批评指正。

珍珠鸟评课稿第二篇:

珍珠鸟是一篇文旨优美的课文,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文章主旨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所以我的教学重点就放在这两个方面。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就想如何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我与小珍珠鸟亲近的这一过程,这一过程体会不好,文章主旨的理解会显得生硬。所以我还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仔细的体会,并仔细观察图,利用这一具体的形象来体会抽象的东西,经过实践,同学们的反应不错,文章主旨水到渠成。

  整堂课教学我都试着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结果效果非常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极高,普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反思以前上的课总是不能彻底的解放思想,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不会,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所以老师们,把机会让给学生吧,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2、乌鸦喝水评课稿

《乌鸦喝水》评课

《乌鸦喝水》评课稿

《乌鸦喝水》人教版语文一下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极富有童趣及人生哲理的童话故事。徐丽曼老师所教学的第一课时的目标是:一是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找、办、法等难写的字;二是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三是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乌鸦的心情变化。徐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富有新意,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性格。整个课堂妙趣横生,充分地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交流很到位,很好地完成了这些目标,

本次教学研讨的主题是教学中的言语训练,以下针对这一主题,我浅谈自己对本堂课的几点看法。

一、激趣导入,引起学生说话的兴趣

徐老师在导入部分非常贴切,由图到字,出示乌鸦的图片,引出乌鸦二字,并及时抓住学生学生兴趣,利用图片让学生展开说话,乌鸦的乌为什么中间没有点?学生集体展开想象,并纷纷举手回答,当老师说乌鸦的眼睛被羽毛遮住了,所以看不到眼睛了时,学生就有疑问了,那乌是什么意思啊?老师立即出示一张乌云图,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乌是黑的意识。老师又马上让学生用乌黑组词,课件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孩子的言语训练。这个环节设计非常巧妙,但是徐老师急于教学,直接将答案告诉了学生,这样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的说话机会,言语训练就被限制了。但总得来说,徐老师导入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及说话的兴趣,为后面的课堂教学打下了深深的基础。

二、抓到处,引导说话,体会乌鸦的心情变化

在精读课文教学中,徐老师抓住第一段展开,虽然只有短短四句话,但是仔细观察,这四句话是紧紧联系着乌鸦的内心变化的。徐老师在这四句话中又有取舍,着重抓住到处二字层层展开分析。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设计非常巧妙,由字到词,再由词入句,很符合低年级孩子的思维。乌鸦喝水的故事之所以能发生,究其原因是它口渴了,所以才会到处找水喝。老师就紧抓到处,让学生体会当时乌鸦的心情,这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都能讲出自己的想法,这一环节,老师又让学生好好地训练了言语。但是徐老师可能考虑教学时间,所以过于浮表,没有完全让孩子充分展开体验与训练,有些地方是老师强加的,这样就没有达到这一环节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也不是很扎实,这是美中不足的。

其实,在精读教学中,老师完全可以多加几个语言训练点,让孩子自己说,这样对故事的掌握就深刻了。比如,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这里就有两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一是口渴,乌鸦为什么会口渴呢?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二是到处,乌鸦会到什么地方找水呢?学生同样能展开说话。不要觉得这是很幼稚的问题,一年的孩子,他们本来就还是幼儿,这样问题真是训练他们说话,训练他们想象的好问题。

最后,承接单志明老师的一句话:编者把这篇课文放在教材中的价值是什么?是呀,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重视文本的价值,把故事放大,不要只看到故事的本身,更重要的是看到价值所在。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3、升国旗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升国旗听课稿,分享升国旗听课感受和记录

升国旗评课稿第一篇:

听了xx老师执教的《升国旗》一课,给我留下了以下感觉:

一、 导入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头,就是一个课堂的亮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xx老师设计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开头,让小朋友来参与板书课题:升国旗中的 升,既考考小朋友对于生字的掌握情况,又激发了小朋友的兴趣,这个方法是非常有新意的。

二、采用多种形式,扎实抓朗读

xx老师教学中,把朗读目标定位在有感情朗读,课文虽只有短短三句话,但是教师采用了多种朗读方法,除了一般语文课上常用的指名读、齐读之外,针对低年级小朋友的特点,还采用了开火车、领读、范读等方法,这些都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朗读。

三、注重写字指导

针对一年级小朋友的特点,xx老师对写字指导得很细致,通过板演生字,让小朋友能清楚地看到整个字的笔顺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每个老师教生字的时候,态度是同样的认真,方法各有不同,指导记忆生字的时候,有说笔顺,有用组词法的,还有的渗透了熟字加笔顺的记忆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四、凸现了情意目标

xx老师的课,没有停留在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之上,而是注重了情感的激发,让小朋友明白爱国旗就是爱自己的祖国。如果能进一步引导一下,以后在周一升旗仪式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指导一下行为,效果会更好的。

升国旗评课稿第二篇:

《升国旗》

1、在分析课文时,老师把抽象的课本知识,用具体的画面等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自主地通过看、听、读、演等一系列的时间活动,知、情、意、行相辅相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懂知识的同时,接受到语言文字中蕴涵的对国旗的崇敬和对远祖国的热爱的思想。课堂教学应该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

2、升国旗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激起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由于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主导的特点,诵读指导中教师用升国旗时的场面(录像)及时辅以音乐、图画不断地进行视听觉的刺激,形成了一股浓浓热爱国旗的课场,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能不受到深刻的熏陶感染吗?学生凭借文本,依托课场,对国旗的热爱之情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3、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给孩子提供说话的机会,说说你对国旗要说些什么,让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飞跃发展。

4、学生在理解能力比较差的情况下,对国旗知识的介绍可以少些,如果有时间的话,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彩笔画国旗,用自己的真心表达对国旗的爱。

4、秋天评课稿

《秋天》评课稿

《秋天的雨》评课

今天我听了xx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一课,像是在欣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秋天的雨》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弓老师在执教时,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无论哪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她的匠心独运。

一、导课新颖

弓老师在导课时采用了猜谜语的形式:同学们,我们来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都不见。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都能猜到是雨。学生大都喜欢猜谜语,这个谜语与课文联系紧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弓老师又让学生说都见到过什么样的雨,学生有的说绵绵的春雨,有的说哗哗的雷雨,有的说大雨,有的说暴风雨等。让学生回顾曾经见过的不同的雨,以与本课要学的秋雨形成对比。然后弓老师话锋一转:刚才我们领略了多姿多彩的雨,秋雨却像一把无声的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悄悄地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给人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

二、导读巧妙

弓老师在导入新课后的环节是检查预习。她共检查了两项内容,一项是认读生字和词语,一项是检查读文中的五个句子。这五个句子分别是文中五个自然段的首句。她出示了这五个句子,让学生先读好这五个句子,然后告诉学生这五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优美的小诗,让学生再美美地读一读。学生读完后,弓老师说:这五句话就藏在课文中,同学们赶快读一读课文吧!这样导读课文,非常巧妙,不露痕迹,又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一个美文美读的基调。

三、以读为本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朗读可以促进理解,促进感悟,还可以培养语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指导学生美美地读是教学本文的一个重点,而这个重点被弓老师抓住了。在这节课中,弓老师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默读、男女生赛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而适时地点拨与指导更是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如: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弓老师点拨道:这句话把银杏树的叶子比作一把把小扇子,不但把银杏树泻火了,而且把银杏树写得更美了。接着她用柔美深情的语调范读,学生马上就明白像这样的句子该怎样读了。

四、注重语言训练

我们的课本仅仅是一个载体,我们并不是为了教教材而教教材,而是通过文本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弓老师这节课把这一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品读完第二自然段后,她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设计了一个写作片段练习,让学生模仿文中句子秋天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把黄色送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进行写话练习,实现了学习迁移,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可以说实现了教学文本的终极目的。

5、认识钟表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认识整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认读整时时间观念的建立的顺序编写。

钟表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就潜移默化地感知到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但这仅是粗浅的认识。尤其是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没有自己的亲身体会,难以理解,更谈不上掌握和运用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实践,充分体验,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看钟面上的整时数。

教具:课件,实物投影仪,实物钟,有时针、分针的钟面模型。

学具:有时针、分针的学具钟面。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顺势导入。

1、猜谜语: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个好朋友。它有三条腿,白天、黑夜不停跑,发出嘀哒、嘀哒声音提醒你,早睡早起习惯好,谁知道这是什么?

(学情预设:有趣的谜语易于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应该很容易猜出是钟表。)

2、师出示一个实物钟。

师:对啦,这就是钟表,聪明的小朋友们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吗?

3、揭示课题:钟表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设计意图:教学情境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课一开始教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形式引出钟表,能很好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

二、自主探究,认识钟表。

(一)认识钟面

1、小朋友拿出钟面模型,看一看、拨一拨。

2、小组交流:钟面上有什么?你有什么发现?(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概括、归纳。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总结出①钟面上有3根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较长的是分针,还有又细又长的秒针;②钟面有12个数字,这12个数字按从小到大顺序围成一圈;③分针跑得快,时针走得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由发言,加强钟面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方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钟表知识的程度,并以此作为调整课堂教学思路的主要依据。]

(二)认识整时

1、拨钟报时游戏

教师把钟拨到几时,让全班同学说说钟面所指的时刻是几时。

追问:这时分针指向的数字是几?时针指向的数字是几?

2、让学生观察8时、3时、6时、4时、9时等几个钟面。说一说,表示整时的时候,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

小结:当钟面上的分针都指着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3、同桌互动:一人说时刻,另一人拨钟面;一人拨钟面,另一人说时刻。

4、师发指令:学生拨出12时过一小时后是几时、1时再过2小时是几时、3时再走一圈是几时等。

(教学设想:让学生在动手拨一拨中感受整时,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到整时的形成及特点。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体验到实践的乐趣,学习的乐趣。)

5、引申: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除了钟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还有什么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答手表、手机、电脑、电视、电子表)

认识电子表,并教学电子表上时间的写法

(设计意图:在整时的两种写法教学中,时刻的后一种写法使用非常普遍,通过在我们生活中除了钟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还有什么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由电子钟表引出整时的两种写法,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一)认识小明的一天。

1、师:时间是很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作为一个学生如何珍惜时间呢?合理利用时间,安排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活,这儿有一个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请小朋友仔细看,然后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

2、出示P85小明的一天图片(或者制作成课件)。

(1)引导学生说说:小明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

(学情预设:一些学生可能不太在意是上午、中午、下午的时刻,还可能有个别学生分不清,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发言,适时点拨引导。)

(2)小结:钟表兄弟在嘀嗒嘀嗒地跑步,时间就这样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再也不回来了。我们从小就要像小明那样,做时间的主人,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好,这样每天都会有很多收获的。那么你们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呢?跟同组的小朋友说说。

(教学设想:用课件演示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把认识整时的基本练习、再过一个小时是几时?、一天中有早上8时和晚上8时等知识拓展融于一个具体情境中完成。并让学生感受到时间是永不停歇的,要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习惯。)

(二)课堂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练习十九的部分练习题,集体反馈评议。

2、听故事做练习。

(1)小山羊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准备请小猴到他家去做客。他给小猴打电话,说:喂!是小猴吗?今天我过生日,请你来我家做客,请你大约8时来。请你帮小猴想一想:他应该什么时候到小山羊家去呢?

全班交流后,归纳:

8时刚过:分针刚过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刚过;

快8时了:分针快到12(还没到12),时针接近8,就是快8时了。

(2)出示书上P87第6题图,让学生说一说钟面上的时间。

(三)出示时钟演变过程,了解从古到今计时器的变化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钟表,那你们知道钟表的由来吗?请看:

古时候没有钟表,人们根据太阳影子的长短来判断时间。后来又用沙漏、日晷、滴水的方法来计时。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设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钟和表(闹钟、石英钟、音乐钟、工艺钟、手表、怀表),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还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关于钟面上和时间的知识还有很多,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学习。

四、课堂总结。(略)

6、大禹治水评课稿

《大禹治水》评课

《大禹治水》评课稿

xx老师的课堂教学我觉得有以下特色: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

一、迁情入境,引入教学

这一部分教师主要是引入新课并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她是这样导入的:

1.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

2.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等等,然后通过引读的方式指导了第一节的朗读,突出抓住无家可归,以及滔滔这两个词,充分感知滔滔的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二、读中想象,体会感情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朱老师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 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有的说:大禹满头是汗,也顾不得擦。有的说:大禹遇到猛兽还要和猛兽作斗争。老师适时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了治理洪水,大禹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他渴了________,饿了_________,累了______,身上划出了_______,脚底磨出了______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在朗读过程中教师也适时地点出表现大禹治水辛苦的词走遍、吃尽、千山万水、九条大河、九座大山。通过学生反复的朗读,细细体会大禹治水的辛苦和不屈不饶的精神。

7、搭船的鸟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搭船的鸟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教学反思一:

这次公开课,我感觉自己在课感和课堂语言方面进步了很多。我不再像以前一样慌张,也不再是思路不清、表达模糊,更不是只管自己上课,忽略学生的学习和感受,而是按照清晰的课堂思路上课,课堂语言简练而不失灵活,对学生的发言能做出恰当的引导和及时的评价,并能相机做适当的发挥和情感的升华。不足是课堂节奏稍快,如果能慢一点、深入下来,多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朗读体悟,让学生自己发现作者观察的细致和具体的描写就更好了。我久久追寻的良好的课感来了,这样上课的感觉真好,我将继续对我的语文课堂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改进,争取能实现课堂上的游刃有余。

听课反思二:

1、《搭船的鸟》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梁老师,紧扣目标,聚焦第2自然段翠鸟的外形段,第4自然段翠鸟捕鱼动作段,通过品读发现写作密码是:寻找特点,看清动作,然后分别运用写作密码,进行有趣地,有层次的练笔。

2、梁老师的声音真是太好听了,不听课,光听声音,也入迷了。

3、梁老师重点进行了品读总结方法,用方法进行小练笔。特别是在动作的的练笔上,梁老师的训练不仅是落实的更是有层次的,先用小狗与刺猬的例子,让学生找动词。再用小蜥蜴的例子,让学生填动词。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8、搭船的鸟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搭船的鸟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一:导入课题。(1分30秒)

师:孩子们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

生:15 搭船的鸟

师:是的,真好听!看老师写课题。搭字右下部分撇窄捺收,注意笔画间的穿插。来,孩子们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嗯,读得自然一些行吗?就像我们平常说话一样。搭船的鸟。

生:齐读课题。

师:真好。

二、初感课文。(5分30秒)

师:孩子们看,这是课文的插图(配乐),如果此时你就坐在这样一条静静行驶的小船上,和妈妈一起到乡下外祖父家,在这趟旅途中,你会有着不平常的发现,一会儿老师为你们读课文,你们一边看课文一边做动作,如果老师读得是坐在船上的你眼睛看见的,就指指自己的眼睛;如果是耳朵听见的,就指指耳朵;假如是脑袋想的,就指指小脑袋瓜。来,我们演练演练,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棒!来,我们开船了。(师有感情读课文)

师:孩子们,这搭船的鸟是一只什么鸟?

生:翠鸟。

师:你在船上,都看见什么了?听见什么了?(板书:听、看)谁来说说?

生: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坐在船头,多么美丽啊!

师:这是你的观察!好,你呢?

生:我听见了雨沙拉沙拉地响。

师:能够及时修正自己的答案,真好!我们,就是在不断地修正中成长的!还有想说的呢!

生:我看见一只小鸟,坐在船头,多么美丽啊,他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师:你看得真仔细,孩子们看,这听和看就是我们最常用的观察方法,那么像作者那样认真地听,仔细的看就叫做?细致观察。(板书)一起说。

生:细致观察。

师:课题是搭船的鸟,你发现这5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作者对它的细致观察啊!都有发现,一起说说。

生:第2和第4自然段。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聚焦这两个自然段,一起去发现,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并且把观察所得写清楚地。

三、品读第二自然段。(15分50秒)

1、品读翠鸟的特点,发现写作密码。

师:这是第2自然段,孩子们读读看,读清楚,读准确。

生:读

师:孩子们在读的时候,可以自己读自己的,这段话,谁想读给大家听?

生:读2自然段。

师:哇,你声音真好听,第一次读就读的这么准确,一字不差。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孩子们,你发现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啊?一句话说一说?

生:我发现这是一只漂亮的小鸟,因为文中说它比鹦鹉还漂亮。

师:谢谢,你呢?

生:我也觉得它是一只漂亮的小鸟。

师:还有别的词儿吗?

生:它是彩色的鸟。

生:它是一只美丽的小鸟。

师:是啊,作者都观察了这只小鸟哪些部位呢,请你拿出笔,在文中圈一圈?有圈好了的,是吧?说给大家听!

生:作者观察了这只鸟的羽毛、翅膀和嘴。

师:真准啊 来我们一起看屏幕,作者一打眼,先看了这只鸟儿的羽毛,接着又看了它的翅膀,最后注意到一张长嘴,吸引了目光。孩子们看,这翠鸟的羽毛、翅膀和嘴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吗?哦,有一半的同学还不知道怎么回答是吧!我先问问你们,小手先放下,平常咱们最常看见,最最普通,随处可见的鸟儿是什么啊?

生:麻雀!

师:那么我们就有请麻雀出场,好吗?(出示麻雀和翠鸟的图片)请你左看看,右看看,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同?你手举得最高,你是不是一个高手,请高手发言。

生:麻雀的羽毛是偏棕色的,翠鸟的羽毛肚皮好像是橙色的,羽毛是蓝色的,麻雀的嘴巴尖尖的,但是很短,特别小,翠鸟的嘴巴特别长特别尖。

师:哇,你观察得很仔细啊!你从他们不同的颜色,嘴的长短都有发现。现在我想邀请一位同学跟我合作,我来描述这只麻雀,你来读读屏幕上这段话,我们来比较比较!

(邀请一个女生上台,你一句我一句对比着读)

师:我们这一比较,大家是不是就发现了,原来翠鸟外貌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啊?

生:它每个部位的颜色不一样。

师:也就是说它身上的颜色特别?

生:鲜艳。

师:你也想说吗?

生:它的嘴与别的鸟与众不同,很长。其他鸟的嘴巴很短。

师:而且嘴的颜色都是红色的。原来啊,翠鸟外貌最大的特点就像这两位同学说的一样,颜色特别的鲜艳!(板书)

师:我们一起来合作读,读出小鸟的色彩美!(配乐)作者具体写了翠鸟身上的哪些颜色呢?

生:羽毛是:翠绿色 翅膀:蓝色 还有一张红嘴

师:你能直接说出这三个颜色的词吗?

生:翠绿、蓝色 、红色

师:真准,蓝色和红色是我们常见的颜色,你知道翠绿是什么颜色吗?怎样的绿?

生:刚长出来的叶子。

师: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绿,翠绿是?

生:还要长上一阵子。

师:孩子们,翠绿,跟一种玉石有关!(配图)翡翠,是一种珍贵的玉石,像翡翠一样的青绿色,我们就叫它翠绿!

师:下次,别人问你,这种小鸟为什么要叫翠鸟,你会怎样回答?

生:因为羽毛是翠绿色的,所以叫它翠鸟。

师:现在你有么有发现作者给我们送来了,观察动物的小妙招,也就是?我们要寻找动物身上最与众不同的?特点。(板书:寻找特点)

2、小练笔。

师:可是自然界中,并不是每一种动物都是颜色鲜艳的!瞧,这是谁啊?我能说,这蜗牛的颜色真是五彩斑斓啊!大家都笑了!看见这只小蜗牛,你会先看见它哪里?

生:我会先看见它大大的壳。再注意到它小的身躯。

师:你还会看见它哪里?

生:先观察到长长的触角。

生:注意到它很小很小的眼睛!

生:我还能看见它软软的身体。

师:是的,我们就好好地来观察这三部分,但是我们却不是随便去看。比如,我们可以?请生读?

生:是大是小?是圆是扁?是粗是细?

师:假如你胆子足够大,你还可以,摸一摸它?

生:是硬是软。

师:现在我们就根据这两只小蜗牛,来玩一个观察对对碰的游戏。(邀请一位同学)

师:我说这蜗牛的壳硬硬的,你还可以说?

生:这蜗牛的壳像海螺一样!

师:你可以根据刚才儿歌中的角度来说一说吗?

生:蜗牛的壳是圆圆的,小小的。

师:成功,谁还想和我玩儿?这蜗牛的触角尖尖的。

生:我看这蜗牛的触角软软的,细细的。

师:我大着胆子摸了一下它,我发现它的身体肉肉的!

生:我摸到了它的身体软软的。

师:我觉得这两只蜗牛还挺有趣。

生:我觉得这两只蜗牛还挺可爱!

师:我要送你一个观察大礼包,全都由你来说!

生:我看见两只蜗牛趴在草叶上?它多么( )。它的壳( ) ,它的触角( ) ,

它的身体( )。

师:观察礼包用过了,来一个观察大礼包plus,跟同桌练一练。

我看见两只蜗牛趴在草叶上?它多么( )。它的壳( ),就像背着( ) ,它的触角( ) ,好像( ),

它的身体( )。

生:

师:它的壳和它的触角还像什么啊?

生:

师:哇你的想象,背着房车,无线续航!棒棒糖,是你吃过的糖吧。棒棒你想到乐队的指挥棒!

四:聚焦第四自然段。(21分钟)

1、 过渡。

师:假如此刻你就坐在这小小的船上,看着这样的翠鸟,你心里会想什么呢?或者有什么问题吗?

生:它叫什么名字呢?它怎么这么美丽啊!

生:它是什么时候来这里的?

师:你对这里感兴趣了!

生:它为什么要搭船?

生:它来干什么?

生:它要去哪里?

师:你们跟作者的心是相通的。你读?

生: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

它静悄悄的停在船头不知有多久了。

它坐在那里作甚呢?

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去外祖父家去吗?

师:证当作者无限遐想的时候,一个突如其来的场景,打断了作者的联想,它看见什么了?

2、品读翠鸟动作,发现写作密码。

生:他看见翠鸟冲进水里捕鱼。这就是翠鸟捕鱼的场景,一起读读看。(板书:捕鱼)

师:你觉得翠鸟捕鱼的动作怎么样呢?

生:非常快速

生:干净利索

生:一眨眼的功夫,很快速

师:你激动得都要配上手势才能表达它的快速了。你们刚才说的快速利索还可以有个说法叫做敏捷。(板书:敏捷)把这个词儿,积累到自己的词语库里。

师:作者都写出了翠鸟哪些动作呢?拿出笔在课文里面圈一圈。有人一下子就全出两处啦?有想说的吗?

生:冲、飞、衔、站、吞

师:一下子把5个翠鸟的动作都说出来了。我们先看看第一句话,自己读读看。你想读吗?

生:读第一句。

师:假如你的手作出一个翠鸟冲进水里的姿势,会怎么冲?

生:做动作。

师:我能换成一个钻字吗?

生:冲表示动作很迅速、敏捷。钻进不知道是慢慢还是快速钻进去。

师:你感觉不到速度感。你们看,这就是翠鸟冲进水里的样子?这个小男孩嘴巴张的好大,你想说什么?

生:速度特别快。

师:它冲进水里的样子,你觉得像什么?

生:像小飞机坠落的样子。

生:离弦的箭飞快冲进水里。

师:还很带劲、还很给力呢!那刚才钻能带给大家这种感觉吗?带上手势读一读。

师:再看这一句话,有一个衔字,衔是怎样的动作呢?

生:用嘴在地上衔起一个东西。

师:怎样是衔:有个同学说叼?假如你的手指,是翠鸟又细又长的嘴,你会怎么衔起一只小鱼呢?衔起一根铅笔试一试!请这个小女生给大家看看!请翠鸟一号轻快的衔起一条小鱼。翠鸟2号 ﹍这条小鱼要跑走了,大家块紧紧衔起它。这就是衔的动作。

师:除了翠鸟的动作,你还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翠鸟的利索、敏捷?

生:一口吞下去。吞。

师:吞 找过了,还有那个词?

生:一口。

师:对啦,请问一口,翠鸟有细嚼慢咽吗?有慢慢品尝。

生:没有。直接吃紧嘴里。

师:就这样一仰脖子,直接吞进去了。你还找到哪个词儿?

生:一下子,没有半点犹豫。

生:没一会,时间很短,不费功夫。

师:如果你注意到这三个词儿,你会读得更好,我想邀请一位同学,带上动作读一读。同学们一起带上动作读一读。(配乐)

师:想不想亲眼看看翠鸟捕鱼的样子?(播放翠鸟捕鱼的视频)你们俩为翠鸟鼓掌,为什么?

生:因为它的速度很快。

生:吞鱼很快,一下子,狼吞虎咽,没有嚼。

师:这翠鸟入水衔鱼,出水吞鱼,这样的过程大概只有四五秒而已,如果你稍不留神,只能看见最后一个动作?是哪一个动作?吞下去了。如果你头脑放空,那你就注意不到它怎么捕鱼了。你还以为翠鸟没动呢!作者是怎样吧翠鸟捕鱼的动作写得这样清楚,你发现什么小妙招了?

生:没有等一秒,一直观察。

生:眼睛没有离开翠鸟,一直盯着它,什么都不管,只盯着翠鸟。

师:作者的眼睛就像照相机的镜头一样,紧紧盯着翠鸟,让翠鸟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所以第二个小妙招就是:看清楚一些列的动作。(板书:看清动作)

3、小练笔。

师:作者有一天看见了一直小狗和一只小刺猬之间的冲撞,他就运用这个方法进行描述!现在想不想玩儿一个火眼金睛大搜索的游戏。老师为大家读这一句,每读完一句,请你快速抢答出小动物的动作。

小狗大神吠叫,追逐刺猬,刺猬好像一只小猪翘起尖尖的嘴,喷着鼻息,竖起悲伤的刺毛,对着小狗撞过来,想要跑回深林里面去,小狗左蹦右跳,拦住刺猬的回路。

师:作者运用这个方法,把8个动作都记录了下来。想看清前后的动作,还真是要细心观察呢!你们现在心里有什么问题?

生:﹍

师:﹍你们想不想小试牛刀?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视频,视频的主人公是一只小蜥蜴,它在一个大沙漠里,中午的太阳可毒了,快把沙子晒融化了,小蜥蜴会有怎样的举动呢?请你认真观察,敢接着这个看眼自己记忆力、观察力的打挑战吗?(观看视频)

师:采访一下,你为什么笑啊?

生:把脚抬起来一直重复,很可笑。

生:像在跳舞,上厕所,做操

师: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都看见了小蜥蜴的哪些部位?

生:眼睛,肚子,脚,尾巴,溜走的画面。再次观察视频,和同桌说说看,它都有哪些举动?用上合适的动词填空。

师:我们交流,谁想读给大家听?

生:

师:这个小女生填写的,我最欣赏两个地方,一个是小蜥蜴的肚皮一鼓一鼓的,把动作活灵活现写出来了。还有一句,尾巴还高高挺挺翘着,这就把尾巴的活动写出来了。我还要表扬他,本来她写得是睁了睁眼睛,她念到这里,改成眨了眨眼,你是怎么想的?

生:

师:这就是语感,语感是从大量的阅读中产生的。你们真是优秀的小小观察家,我们学习了作者的方法,也能写动态的场景了。作者并不是来专门观察这只鸟的,它只是?

五、结尾。(1分30秒)

师:一个不经意的瞬间,让她有了这样的观察。所以,作者在最后写道,哦,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如果 作者在船舱里没有向外看,没有抬头呢?

生:她就看不到翠鸟的动作了。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有些人,低着头看手机,走路时看,吃饭是看,坐船时也看,慢慢的观察能力就退化了,甚至缺失了,真遗憾啊!在一百多年前,法国的大雕塑家罗丹它这样说道:

生: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师:有了发现美的眼睛,听到美的声音的耳朵,感受美的心,你的生活一定会多一份丰富,多一份精彩。一会你走出大门,走在回家的路上,你也会有新的发现。别忘了,作者也是在不经意间认识这只搭船的鸟。

板书

搭船的鸟

颜色鲜艳,寻找特点 听 看

捕鱼敏捷,看清动作 细致观察

9、四边形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通过对四边形的观察和直观感知,能够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方法:通过找一找,涂一涂,说一说,分一分,围一围等多种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渗透分类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良好习惯,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四边形(特殊)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图形,钉子板,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 ?光明小学校园里,同学们也正在进行各种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主题图)

你都看到了什么?看到图形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闪动图形)师:大家真能干!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看来啊,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些图形把我们的校园装点得真美!其中像长方形,正方形,自动门上的形状(平行四边形),橘黄色(菱形)地砖的形状,足球场上拦网架上的形状(直角梯形)都叫四边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四边形.(板书

10、鸟的天堂评课稿听课记录

《鸟的天堂》说课稿

说教学程序

《鸟的天堂》说课稿

今天,我将对《鸟的天堂》这一课进行我的说课。

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阅读文章。作者巴金先生记叙了他和朋友们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清晨群鸟纷飞的活泼景象。

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群鸟构成了一副清雅优美的风景画,表现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本课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大榕树的奇特与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景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进一步增强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心有所感,情有所依。

  情境(1):播放大榕树的静态视频,使学生进入我欣赏大榕树的情境中。

情境(2):播放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录像,使学生进入我欣赏鸟儿的情境。

情境(3):播放全文朗读视频,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

2、采用启发式教学,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设计开放性作业。开发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鼓励学生创新。

说学法

1.在教学前,教给学生用读、划、思、议的方法认真预习。通过读,让学生有所思,在思考之后,划出重点词句,和同桌讨论提出的疑难问题。

2. 在学习中,边读边想象画面并借助媒体资源,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由此可见导语的设计在教学中十分重要。针对本课,我设计了如下导语:

在我国广东有一个传说,相传四五百年前在广东新会的天马村,有一条小河,河中有块泥潭小洲。一天,一只仙鹤看中这块优美安静的地方,便把衔来的一条榕树枝,插在这块泥土上。说也奇怪,这条榕树枝很快的生长起来,枝繁叶茂,远看就像浮动的绿洲!又是一个美丽的清晨,这只仙鹤带来成千上万只同伴。从此,每到清晨,万千灵鸟引吭高歌、翩翩起舞,形成了南国奇观鸟的天堂。

初步感知课文

齐读课题《鸟的天堂》。先解词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又是怎么理解的?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讲的内容。当然,目的也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读课文后,抛出问题:作者去了鸟的天堂几次?分别看到了什么?因为文章很简单,学生在读完后,能回答出:去了两次,第一次看到大榕树,第二次看到鸟。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清楚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相比于老师自己讲出来,更易于学生记忆。

接下来理清脉络,提示学生:哪几个自然段讲了树;哪几个自然段讲了鸟;学生从这个方向可以很轻松的把课文理清楚。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认识,又可以抓住关键段落进行分析。

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理解大榕树的茂盛,旺盛的生命力,体会静态美,去鸟的天堂先看到的树,看到怎样的树,这个是课文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一定要让学生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在谈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不一定能够抓住关键词,但可以让他们试着说一说,引导他们找到一簇簇不可计数绿的可爱包括堆在一起等等这样的词,这都是非常准确的。因为课文中描写大榕树时,提到了大,我会问学生既然作者这样描写,我们可以在哪些句子看出?

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了纷飞的鸟,不禁发出感叹。在这里,我会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学生自己归纳出多欢等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感受。

体会语言美,拓展延伸

在充分了解课文的句段和文章后,我将启发学生联系课文,自己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样能充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本文的写作手法也是亮点之一,作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鸟树和谐图,我会采用点拨法,让学生掌握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鼓励学生谈谈这样写的好处,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鸟的天堂》的确是一片精美佳作,尤其是在大力提倡环保意识的今天,更是不可多得的。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要延伸到生活中去。为此,我会不止一个实践活动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动物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环保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我家门口就是鸟的天堂我能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我认为通过我的板书即达到了梳理文章思路的目的,同时还有效地强化了文章的中心。

板书切忌多,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不会让学生感到眼花缭乱。板书在讲课的过程中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让学生通过看板书就明白这节课的写作目的,从而达到老师预期的教学目的。遵循以上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3、鸟的天堂

第一次 树 茂盛、大 静

第二次 鸟 多、欢 动

11、卡罗纳评课稿

《卡罗纳》评课稿

《卡罗纳》评课稿

我听了陈老师的课,受益非浅。陈老师为了突破重点,较好地达成情感目标(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把课文重组成两个版块。

一:找出描写卡罗纳的悲痛欲绝的语句,体会感悟,指导朗读,表现出卡罗纳的心情。

二:再读课文,找找卡罗纳身边有哪些人在关心他,并划出有关语句,细细品味,说说他们是怎样关心卡罗纳的。

课堂实录一:

师: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悲痛万分,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卡罗纳

心情的语句,再认真读读,用你的朗读声表现出卡罗纳的心情。

生默读找划语句,一会儿几个同学就认真地练读起来。

师: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卡罗纳悲痛的心情。谁先来读一读。

生1: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我从卡罗纳的脸色中体会到他失去母亲是多么的伤心、难过。

师:卡罗纳承受着多么巨大的悲痛呀!谁再读。(指名读)

师:你体会到了卡罗纳的悲痛。让我们一起读。(学生齐读)你还从哪句话体会到了卡罗纳的心情。

生2: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卡罗纳失去了母亲,他的内心充满了悲哀,他羡慕我还能拥抱妈妈。

师:你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走进卡罗纳的内心,读。(学生齐读)

师:卡罗纳失去了母亲是那样的痛苦、伤心。假如卡罗纳就在我们身边,你会怎么做?

生1:安慰他,叫他不要再伤心。

生2:帮助他走出伤痛。

生3:鼓励他,让他重新快乐起来。

这堂课,陈老师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自读自悟,集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语句,学生体会到了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从而激发起了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让听者也深深地被感染,引起共鸣。我觉得陈老师的既完美,又完整,是一堂很成功的语文课,让我受益非。

12、塔石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塔石听课稿,分享塔石听课感受和记录

塔石评课稿:

《搭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厚的文章,课文语言纯朴。在教学中,吉老师用她那带有浓浓感情色彩的语言把学生们带入了这个民风纯朴的乡间,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简而言之,我觉得吉老师这节课有以下三大亮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切入课题。  

上课伊始,吉老师便用一幅美丽的搭石图,一曲优美的乐曲,配以教师优美的诗意语言,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又美丽的搭石。)几句简短的话,搭石已在听课老师和学生心中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文本的兴趣。     

二、以点带面,加强对词语的理解。   

在教学中,吉老师始终注重对生字、词语和重点句子的学习和指导,特别是指导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人影绰绰、清波漾漾这四个词语时,所采用的方法语文味儿十足。比如老师问: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怎么办?学生马上说:人们就要脱鞋绾裤。老师顺势就进入学习词语的环节,先让学生解释一下绾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想象了人们在小溪上走路的情景,还组成了几个句式整齐的,像诗歌一样的句子: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绾裤)。学生对脱鞋绾裤的意思和走过小溪的艰辛就有了了解。一次次的引说练读,学生已经牢固地掌握了这个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学协调有序这个词语时,就让学生自己说说是什么意思,然后用一句让我们进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吧。让孩子们进入了当时的人们行走的情境中,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跟上去)理解了人们行走的协调有序。  

学习人影绰绰、清波漾漾这两个词语时,不仅让学生看图理解,而且还指导读,通过一看,一想,一读,美丽的画卷便跃然于学生的脑海之间。最后在教伏字时,吉老师又是通过让学生表演的形式来理解,很形象,老师无需过多的解释,学生便在这种形象直观的表演中理解了词意。老师就是这样有层次,有梯度,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在愉快的情境活动中不知不觉积累,感悟运用了新知,扎实有效地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使语文能力得以提高。  

三、浓浓的诗画情。

把一篇具有乡土文学气息的文章上出一番诗情画意,吉老师对课堂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吉老师在学完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老师反复导读这句话,语速由慢变快,孩子们也跟得很有节奏,书声朗朗,起起落落,好象是走搭石的人没有乱了步伐一样,最后总结这样的动作就叫作协调有序。又在读中领悟了词意。如此的情、境、意三者融为一体,整个过程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却有一番清新雅致的韵味。

再看这段话: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样的美感。经过吉老师独特的解读后,把它调整为这样一首清丽的小诗: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样的美感/引读之后就是配乐朗读了,大家好象都变成了一个个的小诗人,用诗人般的情感和语气读出了搭石的美,人们的情感美。这多亏了吉老师诗意的语言,诗意的设计,诗意的交流,才会有一个个的小诗人的出现。

厚实的功底,朴实无华的教学特色,吉老师将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地统一起来,简约而不简单,通过一堂《搭石》,巧妙地展示了语文教学的美,让人受益无穷。我相信,通过这次观摩会,我们的语文教学水平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13、白公鹅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白公鹅听课稿,分享白公鹅听课感受和记录

白公鹅评课稿第一篇:

1教学目标

1、学生能以一定的速度进行默读,能够体会这只白鹅的特点。

2、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3、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具体描写,唤起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学情分析

学生阅读感悟能力较强,搜集和存贮的好词、佳句、文段较多,能灵活运用所积累材料。

3重点难点

1. 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白公鹅海军上将军衔的特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一)、对比复习导入  1、师 :我们刚刚认识了著名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公鹅,谁来说说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 印象?板书;白鹅?  2、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只白鹅,它就是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板书课题:白公鹅  师:在学课文之前,让我们大胆推测一下,这只鹅会有哪些特点呢? 生: 师板书:高傲    生:  师:你从公鹅推测它很好斗(高傲)同学们已经做出了很多猜想,下面让我们读一读这篇课文。 (二)、根据阅读提示,学习目标  1、指学生答学习方法:默读蓝色块的阅读提示,看看编辑叔叔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完成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读课文 2、学生默读阅读提示,划出问题,同桌交流。  3、指学生答:默读课文,想想这只白公鹅有哪些特点? 再比较一下,作者的写法又与丰子恺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生:  (三)、按学习目标学课文  (1)初读课文,回答: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公鹅?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概括一下。生答:  师:好一只(海军上将派头)的大公鹅,理解海军上将衔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是怎样写这白公鹅具有海军上将衔的?师生对读。 2、你们喜欢这只具有海军上将衔的白公鹅吗?就请你们带着这种感情大声地读一读。读完后你们有什么新发现?生:。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写白公鹅的派头十足? (3)学习最后几段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根据课文中的句子, 再指学生回答(师:归纳并板书)。  2、学第二自然段:生:从白公鹅走路的姿态,这方面具体写白公鹅的派头十足。师:它走路的姿势怎样?用文中一个词来说?生:慢条斯理,并理解这个词语。从这个词可以看出这只鹅具有海军上将的派头。可看出作者对白公鹅充满什么感情?带着感情读第二自然段具体描写的句子。  师:除了从它走路的姿势这方面具体写,作者还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3、生答:(第3、4段)。师:同学们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把句子读出来。(全班读,边读边想象)说感情。 4、生答:(第5、6段)师:同学们对哪些段感兴趣?分别指学生读,以读代讲,读完让学生说感受,如果你是作者对这鹅会怎么办?  5、小节: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儿时,你们觉得这只白公鹅是不是具有海军上将的派头,派头到有点霸道。让作者无可奈何,它是那么可爱,让作者深深喜欢,才留心观察鹅的一举一动。 六、作业   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七、板书  走路:慢条斯理 生活:无忧无虑 个性:自以为是  教学活动

白公鹅评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白公鹅的特点。

  2、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引入:同学们,我们刚刚认识了丰子恺笔下那只( 高 傲 )的白鹅,它是那样可笑而又可爱。(板书:白鹅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今天,我们再去了解俄国作家叶诺索夫描写的鹅。(板书:白公鹅)

  2、读课前导语,明学习目标:叶诺索夫描写的这只白公鹅有哪些特点?两位作家的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同桌互教互查生字词的读音,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确。

腔调 掂量 涟漪 属于 主宰 荣膺 甭想 勾当 率领 嬉戏

车辄凌乱 无忧无虑 自由自在 耀武扬威 从从容容

2、试读课文,注意正音,要求读准,读通顺。

3、这只白鹅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在书上勾一勾,写一写。

4、交流:这究竟是只什么样的白鹅?概括一下。

(派头十足)的大公鹅 (耀武扬威)的大公鹅 (威风凛凛)的大公鹅

板书: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

三、再读课文,了解白公鹅的特点。

1、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现白公鹅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特点的句子。读出它的特点

2、汇报展示。

四、对比阅读,感悟交流《白鹅》与《白公鹅》写法上的异同点。

交流:

(1) 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同:傲慢、派头;

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

  (2)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

  A、 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食料简单 三眼一板,要人伺候 老爷脾气)

  B、 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喜欢戏水 无忧无虑 自由自在,抢占地盘 耀武扬威,从从容容 主宰一切)

  C、 讨论: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的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抓特点,围绕特点来写等)

四、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读一读。

  2、两位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样的感情?

五、作业设计

1、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在采蜜本上。

2、认真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作好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13 白鹅 14* 白公鹅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可爱) 海军上将的派头(可爱)

叫声 步态 吃相 步态 活动

(喜爱与赞美) (喜爱与赞美)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难以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课文的难度高;二是学生预习不充分;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教学语言、表情不够丰富,并且我太着急了,在一两个学生的回答达不到要求时,我会自己说出答案,这也可能与学生发言不积极,我问不下去有关。课后评课老师们提出建议,对于某些不难的问题,可以对学生多引导;对于某些较难的问题老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但仍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14、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

《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整理及评课

  教材分析:

  文章充满激情地歌颂20世纪,开篇便用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点明中心、总起全文。紧接着,第二自然段进一步说明是人类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发明、发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下文三、四自然段用对比的方法,对第二自然段进行了细致阐述:20世纪将幻想变为现实,百年间的改变胜过了百万年的总和。最后,通过第五自然段进行总结。文章各段落间内在联系非常密切。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科技发展迅速,科技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

  2.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科技发展、生活变化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照片中这位慈祥的老爷爷就是路甬祥,他是中国科学院院长,一个非常有名的科学家。

  4.理解课题:读过课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

  A.什么是呼风唤雨?指名一生解释。引导: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其实是指能够支配和控制?生答:大自然。能够支配控制大自然,多了不起呀,能把那种气势读出来吗?再读课题。

  B.是谁呼风唤雨?

  C.为什么能呼风唤雨?归纳: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个世纪是靠什么力量呼风唤雨的?

  D.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个世纪?

  E.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什么样的?

  F.为什么这个世纪能够呼风唤雨?

  相机板书:谁?靠什么?哪个?什么样?为什么?)

  二、全文初探

  1.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棒,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随时画出答案。师板书:( )世纪,( )靠( )呼风唤雨。

  [评:通过这一填空,把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便于他们浏览自学课文。]

  2.交流,填空。

  3.(指后两空)考考大家,这两个答案是从哪句话得来的?能读一读吗?发现了吗?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设问)

  4.(指第一空)这个答案是从哪儿找到的?齐读句子。纵观全文,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生可能说到总起段、中心段)师引导:前几天学课文,咱们学到了结尾和题目相照应,叫什么?(篇末点题)这篇课文呢?(引导为开头点题)

  [评: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教师主导,同时也注意了把空间留给学生,学生并没有学过开头点题,但联系旧知,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总结。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旧知后,便把空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由篇末点题悟得开头点题。]

  三、精读文章三、四自然段。

  1.为什么说20世纪,人类靠科技呼风唤雨?那就需要研究一下20世纪之前的上百万年,以及20世纪以来的一百年了。(板书:百万年 百年)看看,这两个时间段,有什么感受?

  2.在如此漫长的百万年间,在如此短暂的一百年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分别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三、四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3.交流句子,第三自然段中你画了哪几句话?出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4.师引读:那时候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能不能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进行补充?出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 ),没有( ),没有( ),也没有(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5.总结:在这长达百万年的历史中,什么也没有,(板书:没有)想象一下,人们过的是怎样的日子?(靠天吃饭,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十分寂寞)

  [评:填空的设计,不单为了训练学生说话,更是为了通过这样的说话练习,让学生感悟20世纪以前的百万年中,人们的生活是如何单调寂寞,艰难贫困。

  不足之处:作者写20世纪前的百万年,还是为了反衬20世纪的百年,两者之间的对比关系强调的还不够。教学中应该在抓住幻想这个点,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1.寂寞单调的日子中,人们只能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于自己的幻想中。他们可能在幻想什么?(幻想能看到远方的亲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幻想能飞上月亮,看看那轮皎洁的明月;幻想能有一种快于骡马的交通工具)

  2.过渡:百万年中,这一切只能是幻想,人们只能在幻想中艰难度日。但是,在20世纪,仅仅一百年的时间中,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

  6.过渡:在长达百万年的历史中,人们一直过着寂寞无味,靠天吃饭的日子。但是,20世纪,仅仅一百年,人们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画了哪些句子?指名读,出示: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7.看看这两个分句,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可提示:第一个分句说的都是人们的发?第二个呢?板书:发现 发明。能根据这些说说发现和发明的区别吗?(发现:原本就有,后来人们才找到它,研究它;发明:原本没有,是人们新创造出来的。)还能分别几个例子吗?

  8.有了这些发现和发明,人们的生活有了哪些变化?比如:有了电话这一发明,相隔遥远的人们可以随时通话,互通信息,交流情感,电话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改变。你能这样说一句话吗?(提示生:也可以说发现、说物质生活)出示:

  有了( )这一( ),( ),( )使人们的( )生活得到了改变。

  [评:以上理解发明发现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这样几个层次:

  A、出示分句引导发现,总结词语。

  B、根据分句理解词语。

  C、举出例子深化理解,此环节中,学生开始的发言并不到位,提到发明,他们只想到了那些探月卫星、电子蛙眼、雷达等等,脱离了自己的生活。此时,教师引导:不单这些,从咱们的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是20世纪的新发明?这一点拨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于是他们马上说出了如手机、电视、冰箱之类的日用品,这些都属于20世纪的新发明。

  D、说话练习,锻炼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两个分句其实照应了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句中提到的这些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明和发现,是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第二自然段同样是文章的总起段,此处教师总结时可以引读句子。]

  9.小结:即使相隔千里万里,只要打个电话就能互诉情谊,只要利用网络就能立刻见面,只要坐上飞机就能相聚相守,广袤的地球好像一下子变?(小了)所以,人们称之为?(地球村)

  10.20世纪,人们有那么多的发明,那么多的发现,说也说不尽,回顾着这一切,你现在心情怎样?(自豪、激动、高兴)带着这种感情,咱们一起读读这几句话。

  11.文章中还有了一句诗来写这些变化,赶快找找,是什么?联系上下文,你怎么理解这句诗?(下过大雪,许许多多的树上都落满了积雪,像开满了白色的梨花。比喻人们的发明和发现很多。)能给大家读一读吗?提示喜悦之情,齐读。

  12.把咱们刚才画的两处句子联系起来看,同学们发现文章的写作特点了吗?提示: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3.过去百万年中只存在于人们幻想中的东西,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都变成了现实,顺风耳就是?千里眼呢?腾云驾雾呢?

  14.这一百年的改变,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让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能用自己的话评价一下这一百年吗?出示:这是( )的一百年

  四、回归课题

  正因为同学们所说的这一切,所以,我们不得不由衷赞叹,20世纪确实是一个引读课题。

  [评:作者作为中国科学院的院长,他是满怀着自豪、激动之情写作本文的,也正因如此,他的文章有些片面。其实百万年和百年之间,是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过程,如果没有那百万年的积累,也肯定没有20世纪100年中飞跃。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20世纪的战争死亡人数,超过百万年中历次战争死亡人数的总和;20世纪的疾病瘟疫爆发,也超过以往任何世纪。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现代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但也带来了一种虚浮的繁华。教师授课时如果能把这些也传达给学生,就会引发他们更深刻的思考,让他们看待问题更加客观、理性。]

  附 板书: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百万年:没有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百年:发明 发现

15、数量关系评课稿

数字本身成等差、等比、质和、对称等规律

每个数都加减乘除、多次方运算后成规律

每个数多次方后加减1或2成规律

前后两个数加减乘除后成规律

前三个数加减乘除、多次方后成规律

奇、偶项成规律

整数、小数,分子、分母各自或联动成规律

基本数列

质数、合数相关数列

周期数列

两项等差数列及变式

两项等比数列及变式

三项数列

三项和数列及变式

三项差数列及变式

三项积数列及变式

三项商数列及变式

多次方数列

平方数列及变式

立方数列及变式

多次方数列及变式、

多重数列

奇、偶项数列

分组组合数列

分数数列

分子分母分别变化数列

分子分母联动变化数列

多级数列

因式分解数列

创新数列

图标型数字推理

三角形数字推理

圆圈形数字推理

九宫格数字推理

从行间、列间或整体规律

16、落花生评课稿

《落花生》评课稿

《落花生》这篇课文是许地山先生回忆小时候和母亲一起种花生,收获花生后与家人一起品花生、议花生,从文中父亲所说的话中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要做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人。文章篇幅短小,语言文字朴实易懂,生活气息浓郁。是一篇以物喻理、借物喻人的好文章。在上课中,我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重视课前积累,强化和树立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这节课前,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复习前面所学课文要求背诵部分,因为我平时注重对学生的指导积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尊重学生,调动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这节课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把学生放在和教师平等的位置上,从课题入手,从搜集资料做起,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兴趣。质疑交流,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调动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三、循序渐进,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课堂上求异思维的气氛基本具备之后,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只要教师引导得好,学生自身的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求异思维的火花将不时闪现。而教师应努力抓住求异思维的契机,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问难,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四、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

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教者在教学活动中,不但做到了在做上教,还做到了学生在做上学。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去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本节课的教学中佘老师能够根据不同的内容和需要指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来加深理解。比如轻声自悟读、默读、男女生齐读等方法。但不管是采取了什么形式的读我都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学生交流后能及时评价。

落花生评课稿第二篇:

目标:读准课文,重点在第一自然段。理解句子,学会懂得借物喻人,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一、导入

的的游戏

出示图片:花生、糖醋花生,酥花生,落花生等

说说你对花生的认识,师小结:花生有很多用处。

过渡:你们只是画饼充饥,许地山比你们幸运,他与家人过了一个收获节。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闯关

(一)第一关:读四个生词

(二)第二关:小组合作

正确流利朗读第一自然段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分享(某个关键词、标点)推选一名汇报

汇报

A生读文,同学评读

B那个字音难把握(种)联系上下文指导读音(据意定音)

C齐读。你发现了什么?提醒:抓住某个关键词、标点

D生:从居然我发现收获的时间短。师:引导联系上下文说说收获的条件(后园有半亩空地),

E引导读出喜出望外的心情。生读,评读,再读

(三)学习3-15自然段。

1、思考:默读,思考围绕花生写了哪些事情?

2、汇报:尝花生、议花生

3、师:议花生为什么要写得多。(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4、小组合作(直奔中心:议花生)

明白的,感受深刻的,有所发现的,做记号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互相修正推选2号汇报

A生汇报:提的问题实在很难得。师介绍背景,指导朗读一二句:生读,师导读,再读

B生汇报:提的问题花生的好处。

解决问题:对比的写作方法,读文完成表格

作对比

花生

桃、石榴、苹果

位置

外表

印象

其貌不扬、容易被忽视、不起眼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出示图片重现花生,桃、石榴、苹果。

作者为什么用他们做对比,悟出花生的品格

读文。

小组探究:父亲觉得花生到底好用在哪?

C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理解只体面

哪些人对别人有用。

读句

E了解作者,深层理解句子。

许地山生平,许地山名言

F课题为什么叫落花生,许地山为什么用落花生做笔名

G小结:

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17、新型玻璃评课稿

《新型玻璃》说课稿

新型玻璃评课稿第二篇:

一、说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是一篇非常有趣的说明文,课后第三题要求:请你试着做一回小发明家,把你想发明的玻璃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下来。结合这个小练笔的要求,我们根据书中出现的说明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开头方式两处读写训练点,结合我校五年级学生特点设计了本节课。

《语文课程标准》对高段的习作要求之一是: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本节课我们先采取课件播放课内外新型玻璃启迪学生思维,然后从思维广度上激活学生潜在的习作资源库,开源导流,然后采取立足教材,分层模块教学传知授法,最后采取合作方式连段成篇,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一篇说明文,感受习作的乐趣。

据此,我安排了仿写《新型玻璃》的习作训练。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两年年的习作经验,但有一部分学生仍然对作文有着恐惧心理。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的欲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把作文的功能性把作文与生活结合起来,我们以十一月份的科技活动月为契机,组织学生参加新型玻璃创意设计活动。然后通过读写结合,进行小练笔:联系生活实际,大胆发辉想象,把自己想发明的玻璃学着作者的表达方式写出来。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上述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如下教学目标:

1、展开合理想象,运用已经习得的习作方法清楚具体地写出自己设计的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通过表述自己的设计,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培植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感受发明就在他们的身边。

教学重点:展开合理想象,运用已经习得的习作方法清楚具体地写出自己设计的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表述自己的设计,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培植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感受发明就在他们的身边。

四、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读写氛围,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圆满的完成这次的教学任务,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谈话法。通过谈话给学生以亲切感,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2、 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围绕自己要发明的新型玻璃在四人小组内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畅说欲言。

3、 巡视指导点拨法。在学生自己设计的玻璃时教师的引导层面不仅仅停留在汇报玻璃的类型和功能上,更深一层次地引导学生运用什么方法,将自己的玻璃写得更精彩。

4、当堂评定法。在评价时注意层层递进,分层多元评价。学生写完作文,小组评改后,当堂进行评定,选出几篇典型的文章集体点评,对他们的优点闪光之处当众给予表扬,尤其是有创意的地方给以热情的鼓励,增强他们的成功欲。对于一般的文章,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帮助其提高写作水平。

五、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的完成这次写作任务,我将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讨论法。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感悟本课运用的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快速成文法。通过共同商讨,把自己想的结合在小组中讨论的内容进行构思,倾注于笔端,变口头语言为书面语言。进一步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技巧。

3、学生修改法。依据评比要求重点点评一篇习作,引导学生自己修改个人自改后,分小组互改。小组改是进一步进行写作体会交流,提高他们鉴析文章的能力。

4、集体修改法。让学生对典型的文章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加分同学精彩的展示,鼓励孩子写作的信心,让全班同学学会取他人之长共同进步。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我准备通过下面的七个环节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习作导入,未成曲调先有势

1、功能导入: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科技月了,我们决定结合第11课《新型玻璃》在咱们班举行一次新型玻璃创意设计评比活动,我们将采取无记名投票选出三名优秀奖,颁发由李老师亲自设计创意奖状,你们想得到它吗?

2、出示评比要求

以评比要求来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要求即这样以课文为例重视读写练习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又在小练笔中运用,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二、回温写法,蓄势待发

1、第11课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新型玻璃?这些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利用非连续文本填表格,回顾梳理说明性文章的脉络,提取关键的信息。领悟作者介绍玻璃的顺序,先介绍名称,再说特点和作用。

2、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把特点和作用写清楚和具体的? 教师随机板书四种说明方法。

3、回顾浏览课文,看看每个自然段的开头,想一想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开头,使得五种玻璃的介绍富有变化。

4、课件出示片段,教师推荐自述法开头。

引导学生比较作者介绍五种新型玻璃时方法上的异同,领悟表达方法上的特点.这里分三个层次:第一、引导学生感悟本课运用的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第二、教师启发学生发现每种玻璃开头的方式不同:故事引入法、现象开头法、开门见山法、愿望需求法等。第三老师推荐一段根据课文片段改变的介绍,让学生自主总结方法即自述法。

三、设计交流,银瓶乍破水浆迸

1、让我们欣赏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新型玻璃?你看了之后想说些什么?

2、现在就让我们开动大脑,你最想设计一种什么样的新型玻璃?它有哪些特点作用?

在引导学生充分体会课文谋篇布局等方法的基础上,再次以一组新型玻璃图片激活学生的个人的感受及想象,打破习惯性思维,以实际生活为依据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教师引导点】

A、当学生说时有情节,教师跟进:听了你的介绍,我想你用故事开头法,这个介绍就更精彩了,现在你说一说。

B、当学生只说作用,忽略了特点,采取教师质疑或者学生质疑的方式指导学生习作。

C、当学生思维打不开,教师主动参与交流,启迪思路。

4、同桌互相说说你创意的新型玻璃,同位互相提问质疑。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再扣方法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在学生自己设计的玻璃时教师的引导层面不仅仅停留在汇报玻璃的类型和功能上,更深一层次地引导学生运用什么方法,将自己的玻璃写得更精彩。课堂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的气氛极浓。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教师的平等参与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而且对学习重点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四、 静心书写,大珠小珠落玉盘

1、小发明家们,请你们拿起笔来,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写下你的新型玻璃吧!注意写之前再看看评比要求。

2、师巡视,对好的开头和方法进行具体指导加分。

要重视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评价是正信号的输出:找优点大于找缺点,或只找优点不找缺点,大大强化激励效应,放大学生的优点。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明确努力的方向。

五、评价修改,映日荷花别样红

1、开火车说说自己设计新型玻璃的名字。

2、指名交流评议。

3、加分的同学站起来,读出优秀的句子。

4、自我修改片段。

5、引导学生连段成篇。

在评价时注意层层递进,分层多元评价:1、全班开火车汇报题目,不仅让每个孩子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2、依据评比要求重点点评一篇习作,引导学生自己修改3、加分同学精彩的展示,鼓励孩子写作的信心,让全班同学学会取他人之长共同进步。4、课后小组把各种玻璃组段成篇,组成《新型玻璃2》激发学生合作意识,由独立地、创造性地写作变为篇章的训练。

六、布置作业

1、将自己的创意设计介绍上传到班级群,参加评选。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四种玻璃组段成篇,组成《新型玻璃二》。

七、说板书

新型玻璃(二)

故事引入法 举例子

开门见上法 打比方

愿望需求法 作比较

现象引入法 列数字

自 述 法

好的板书设计是教师的微型教案,是学生的思维导图。这一则板书归纳了段落开头的方法和回顾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这次习作的重点读写结合,进行小练笔。

18、鲸评课稿

鲸评课稿第一篇:

鲸评课稿第二篇:

听了xx老师执教的《鲸》一课,感触颇多。课堂中有许多亮点都值得借鉴。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众观毛老师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语文特点,渗透学科素养: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我们始终牢记:语文课是姓语的。毛老师在教学过程,既注重突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没有在内容上做过多的纠缠,进行繁琐地分析理解,从而把它上成一节科学课。而是要以课文为例子,紧紧抓住语言文字,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写小标题、写批注,个性朗读增强学生对鲸的感性认识;通过写名片的特殊形式使书面语言得以内化,以此增强学生对鲸的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对鲸这个庞然大物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乐意自己主动地作进一步的研究。

二、个性朗读,体现学科特色:

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同一篇课文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而有感情地朗读其实就是学生对文本的外化理解。感情朗读应是受到文章的感染,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的自然流露,达到其言皆若出之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而这种个性又不能放任自流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在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比如在让学生读出鲸很大这一特点时,毛老师力求做到不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是要他们自己读,通过点评,引导学生把鲸的大通读朗读展现出来。还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读,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读中体悟。毛老师还在朗读指导中教给学生一点朗读的方法。学生在读中一遍遍的感受鲸的大,也一遍遍感受运用说明方法的效果,对感受着语言文字的魅力。虽然有些孩子读得让我们这些大人听来觉得不敢恭维,但这不就是一种科学态度的体现吗?

三、读书方法,促进学科发展:

在这堂课中,毛老师在预设中,多处精心点化,想不着痕迹的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比如:通过鼓励巩固学生课前预习;通过操练,知道怎样自主学习生字;通过引导语告诉学生怎样写小标题;通过示范,掌握写批注等等。着力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习语文的本领。

四、读写结合,重视基础训练:

这节课中,毛老师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就是以自传的形式向大家介绍鲸,这样既完成了对2至7自然段的复述,又能对常用的说明方法复习,还能完成课后习题:鲸的自述。在本课的教学中,毛老师本着一种与学生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研究的态度,真正走到学生中间,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把课堂变成学堂,使师生成为学习的伙伴,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起研究学问。这应当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渗透吧。

应该说,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毛老师并没有故意讨好科学教育而把语文课与其进行生硬地捆绑。我觉得,语文课堂上其实时时处处都在体现着科学教育,而我们的实验就是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成分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整合,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富有科学的气息,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19、学会看病评课稿

《学会看病》

《学会看病》是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作品,文章讲的是身为医生的母亲让生病的孩子独自上医院看病的事,在这件儿子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中,母亲却有着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文章从母亲的视角来反应了另一种方式的母爱,孩子们初读时可能会对母亲的行为有些不理解。仇老师用亲切的语言、娴熟的教学艺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感受母亲复杂的心理与情感变化,理解并体验到母亲这种更深沉、更宽广的爱。整节课以个体阅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真正地把读书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也充分的体现了只略教师的教,不略学生的学这一理念。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对这节课的所思所感。

一、主线明朗  层层深入

《学会看病》是一篇略读课文,仇老师通过回忆课文创设情境,进而揭示课题,使学生想合作,要合作。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仇老师用说说面对病中的儿子,妈妈是怎么做的?这种做法你们赞成吗?帮助学生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让学生粗浅的表达了自己对文中母亲做法的看法。当学生对母亲的看法有不一致时。仇老师用让我们走近妈妈,走进妈妈的内心世界,找找妈妈要生病的儿子学会看病的理由。用过渡语不露痕迹地帮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尽管妈妈的理由非常的充分,可儿子出门时和出门后,妈妈却又有着复杂的心理斗争。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学生刚开始只是感性的从原因和心理两个方面来感知母爱。,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心理的句子应交流体会,突出课文的教学重点。随着课文的逐步展开,阅读地不断深入,对课文语言地反复品味,揣摩,在师生的交流、感悟中,学生一次次地走进母亲的心里,深切地感悟到母亲的情感变化:做出决定后的犹豫不决和心软后悔,在等待中的自责担心,看到儿子后的勇气回升,每一种心理都是爱子之情的反映。在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份细腻而又理性的母爱基础上再出示母亲让儿子学会看病的心情表白,这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孩子和母亲的情感交流过程,融进了学生的感悟和认识。

二、读中感悟,激发情感。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

仇老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母亲的情感,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穿插在了交流情感体验中。即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吃透课文,更激发了学生的个体思维,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合作朗读,走近学生

在教学中,仇老师安排了师生合作朗读,老师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加入,这点会让学生倍感亲切。并且,在合作的同时,老师还相机指导了朗读,使学生的感悟加深,朗读水平得以提升。再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四、拓展阅读 增强体验

阅读是读者和作者的对话,了解作者能更好的读懂文本。在课末,学生对这位母亲已怀有深深的敬意,仇老师出示了作者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朱自清的《背影》、梁晓声的《母亲》,鼓励学生在课外读,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把课标中对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实到了实处,仇老师立足课文,把阅读拓展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在这堂课中,仇老师用朴实的教学风格,扎实地引领学生在训练中悟理,在朗读中悟情,在表达中抒发情感,在学习语言中飞扬情思。

最后想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建议:学课文时,是否可以加点这样的设计:

当儿子摇摇晃晃地独自到医院里看病的时候,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果当时是你的妈妈这样对待你,让生病的你独自去看病,你会怎想?类似这样的问题,以儿子的角度来说说看病时的心理活动,目的是为了学习课文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并联系自己的类似经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学生在情感铺垫的基础上,理解得更深入,他们真正读懂了母亲的心。

以上纯属个人的浅薄看法,望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20、位置评课稿

一、谈话导入

活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应的习题

上、下、前、后

轮船在火车的下面 汽车在火车的上面

小轿车在货车的前面 客车在大货车的后面

21、解方程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解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结合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性质,学会解简易方程。

3、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并能用代入法进行检验。

过程与方法: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的代数思想。

教学重点: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会解简易方程,并能用代入法进行检验。

教学难点: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理解解方程的原理,掌握正确的解方程格式及检验方法。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观察、猜想、验证等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图片,练习题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1、回忆等式有什么性质?

2、什么是方程?

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也就是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齐读解方程,这种思考方法到初中解更加复杂的方程时仍然会用到。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它吧!

(设计意图:复习和巩固前两节学习的天平平衡道理导入新课,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另外强调解方程这种思考方法到中学解更加复杂的方程一直有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掌握新的思考方法的积极性。)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出示例1的主题图)

1、提出问题:

师:请看这幅图,请你说出图上的意思。

(盒子里有x个球,盒子外有3个球,合起来一共是9个球。)

师:能不能用我们新学的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出方程:X+3=9(引导学生根据加法的意义列出方程。)

师:同学们根据加法的意义得到方程X+3=9,(板书:X+3=9)

那么X是多少?(异口同声说6)

(设计思路:在这里学生能列出这个方程其实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一直是按以前算术方法的解题思路去分析,不假思索就会说出9-3=6,因此我在这里强调用加法的意义列出方程。为后面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做准备。)

2、结合天平探究解法

A、结合天平,理解方程

师:当然我知道这么简单的问题是难不住大家的,现在我们就将X+3=9这个方程转换到天平上来。(出示天平图1)

师:你能理解吗?说说他的意思。

师生结合图一起说:天平的左边是X+3,天平的右边是9,左右两边正好平衡,说明两边相等。齐读这个方程X+3=9

B、明确目的,寻找方法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解这个方程,哎,我不禁要问我们解方程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算出X=?)

师:对,我们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算出X等于几.

师:请你结合天平图思考,怎样才能使天平的左边只剩下X,而且还要保持

天平平衡?(同座位的同学可以相互讨论)

组织交流(指名学生说,再说一次,齐说一次)

进一步明确: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3个皮球,左边就只剩下X,右边剩下6个皮球,说明X代表6个皮球。

师:能不能把这个变换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自己试一试。

组织交流:谁愿意把你的做法展示给大家,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这些方法那

一种更合理,谈谈你的想法,

师:从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3个皮球,天平保持平衡,表示在方程里就是方

程的两边同时减去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师:(指着X+3=9)说: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2,左右两边相等吗?同时减去1呢?那为什么就要从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1或2。

再次强调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X。

(设计意图:先由学生结合图列出方程,再把方程转换到天平上来,根据天平平衡的道理,学生很容易就想到从两边各拿走3个皮球,天平仍然平衡,,再引导学生将这一变换过程反映到方程上,明白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3,方程的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使学生的思维由图转化成式,再由式子转化成图,最后再由图转换成式子,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另外,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我两次强调到解方程的目的,因为我觉得它很重要。)

3、规范书写,指导验算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67页解方程的书写格式。

问:书写解方程的过程要注意什么?

教师示范书写格式,①、先写方程X+3=9。②、接下来写解:。③、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3。④方程的左边只剩下未知数X。方程的右边9-3是6。得到方程的解是X=6。

师:在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解方程时每一步得到的都是一个等式,不能连等。另外还要注意等号对齐。

师小结:刚才我们计算出的x =6,这就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也就是说,x =6就是方程x +3=9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板书:方程的解 解方程)

4、引导:谁来说一说,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师引导学生小结:方程的解中的解的意思,是指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值;而解方程中的解的意思,是指求方程的解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

5、检验:师:我们怎么能知道X=6是不是就是正确答案呢?可以把x =6的值代入方程的左边算一算,看看是不是等于方程的右边。

即, 检验:方程的左边= X+3

=6+3

=9

=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让学生尝试验算,并注意指导书写。

师:同学们,检验的习惯要牢记,这样才会不出错。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这样的书写规范、整齐、清楚就像一件艺术品一样值得人们去欣赏,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解题的过程中都能这样去做。能做到吗?

6、质疑:看书第67页,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巩固练习

X+2=15  (自己解方程,对照答案,检查自己做的,哪儿错了。)

(设计意图:从一开始就强化必要的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

强势效应,有利于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

2、出示:第67页做一做的前两道题。

100+X=250 X+12=31

(1)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2)指名学生板演,并说说如何解答的?

先在练习本上试试看,有勇气的同学可以到前边来试试。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找老师或找小伙伴帮助。

订证答案让我们一起来看。他完成的怎么样?你对他的解题过程有什么意见要提吗?

2、加法会解了,那么减法又怎样做呢?我们来挑战一下。

(1)出示第67页做一做的第三道题:x-63=36小组讨论完成。

(2)展示学生的计算结果,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再来一起看X-63=36这一道题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加上63呢。

3、我最棒

(1)我是小法官

A:x+1.2=5.7 B:x-1.8=4

x+1.2-1.2=5.7-1.2 解:x-1.8+1.8=4+4

x=4.5 x=8

4、找朋友

8+ X =16 X =3

X -6=17 X =9.6

X +2.1=5.1 X =8

X -3.2=6.4 X =23

5、拓展

X -0.5=3+1.9

四、总结收获:

解方程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像我们用天平操作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做了什么?

五、课后作业:

数学课本70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中的前四题。

板书设计:

解方程

例1:

X +3=9

解:X+3-3=9-3

X=6

检验:方程的左边=X+3

=6+3

=9

=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2、统计与概率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概率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统计与概率内容变化及教学启示

统计与概率是实验稿所规定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之一。由于这部分内容与传统的确定性数学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教师对统计与概率的核心思想、统计与概率的联系和区别、课堂上应当突出的关键和重点,以及不同年级学生应当达到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等问题,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困惑和认识上的分歧。为此,新标准对这部分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一方面明确统计课程的核心是数据分析观念,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统计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想到用数据、愿意亲近数据,初步培养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习惯,在活动中逐步提高对随机现象的把握能力;另一方面,重新梳理、整合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及相关教学要求,使得义务教育阶段三个学段的学习层次更加明确,从而有利于广大教师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关键。

一、进一步明确和强调的内容

实验稿在前言部分给出了各部分内容学习的关键词,也是相关内容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所谓核心,不是指具体的知识点,甚至不是指具体的知识本身,而是概括很多知识的共性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和思维方式。[1]就统计而言,实验稿给出的关键词是统计观念,其内涵是: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容易看出,统计意识、统计过程、质疑评价是统计观念所关注的三个主要方面。相应地,新标准给出的统计学习的关键词是数据分析观念,其内涵是: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数据分析观念与统计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它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对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逐步培养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重视上;区别在于,后者更加关注数据在统计活动中的基础地位、数据分析方法的特点,以及数据处理过程所蕴涵的更为一般的数学思想。

1.统计研究的基础是数据,统计就是通过数据来进行分析和推断的。

当今世界,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数据越来越多,经济、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中都存在大量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来获取信息、作出决策的例子。因此,必须树立利用数据的意识,掌握一些分析数据的方法和模型。所谓数据,是指用来描述对客观事物观察测量结果的数值。当我们对某个随机变量(比如某个年龄的学生身高)进行观测时,事先不能预料会取到谁的身高,而一旦某位同学被抽取到,就称这个人的身高数值为这个随机变量(身高)的一个观测值,即数据。[2]广义地讲,数据不仅指具有现实背景的数,也包括图和语句。比如,网络中的搜索引擎就是用统计方法进行语句检索的,此时统计所处理的数据就是语句。[3]

作为统计研究基础的数据,往往具有随机性的特点。这种随机性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是不同的;另一方面,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例如,记录某位同学每天的上学时间,每天得到的数据可能是不一样的,事先无法确定;但只要记录的数据足够多,就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确定的信息,比如该同学每天上学时间大约是多少等。

构成数据随机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数据的抽样过程。首先抽样方法本身通常是随机的,因为按随机性原则抽取的样本,能够较好地排除人个主观的选择与成见,从而使得样本能够尽可能具有对总体的代表性;同时这种代表性也不是绝对的,相对于总体参数而言,它只是趋近于后者,而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后者。其次,抽样过程中的数据本身也可能是随机的,特别是连续性数据的测量,由于测量工具、观察者角度、测量时间等各种各样的原因,每次测量的结果事实上都会存在误差,也就是存在一定的随机性。二是由部分推断总体的过程。统计推断不同于演绎推理,它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不一定准确无误,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好的统计方法能够保证这种出错的可能性较小。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概率事件的随机性,而上述数据随机性则主要表现在统计活动过程中。换句话说,引导学生在统计活动过程中体会随机思想是数据分析观念的基本内涵之一,也是需要我们特别予以关注的一个重点。

2.数据分析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不同方法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好坏之分。

对不同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源自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对样本数据的不同理解;二是基于研究问题的目的和解决问题的需要。例如,对于两家公司最近五年出口贸易额的数据,我们既可以逐年比较它们的绝对数额,也可以逐个分析每家公司近五年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幅度。前者有利于我们了解每家公司的实力,后者则有利于我们掌握每家公司的发展潜力。又如,有两组同学的投篮成绩,一组是10人,另一组是8人。对这样的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是否一定要采用平均数呢?结论自然不是肯定的:如果我们要比较这两组同学投篮的整体水平,可以取每组成绩的均值──成绩相对比较均衡用平均数,有极端数据也可用中位数;如果想从中选拔投篮水平高的选手,则可直接比较每组的最高成绩或前三名成绩,等等。这就是说,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应该依赖于研究问题的目的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

小学数学中对统计图形的选择以及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不同的问题,事实上也可以看作是用不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同样的数据,希望研究的问题和获得的信息不同,所选择的数据分析方法自然也应有所区别。因为可以用各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判断,所以得到的结论可能不同也就十分正常了。同时,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各种数据分析方法本身通常很难区分对错,能够区分的只是好与不好──如果能够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这样的方法就是好的;反之,则是不好的。这也是统计与确定性数学内容十分重要的区别之一。

3.统计体现了一种不同于确定性数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创新意识。

传统数学由于其所研究的问题本质上是确定性的,基础是定义和假设,遵循约定的原则进行严格的计算或者推理,因而更多体现的是演绎;统计所研究的问题本质上是随机的,是非确定性的,需要通过较多的数据进行推断,也就是通过个别来推断一般,因而更多体现的是归纳。[4]

统计活动中的归纳还有别于一般数学规律和公式的归纳过程:公式和规律往往是确定的,学生用于归纳的素材可以不同,但得到的结论一定是相同的;统计活动中的归纳往往需要从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提炼信息、把握规律,或者从样本出发推断整体,这个过程本身就具有诸多不确定性,所以得到的结论也就具有个性化特点。显而易见,经历统计活动中的归纳过程,既有助于学生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结论,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初步学会用不确定的思维看待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知道世界上大部分事情都处于随机状态,它们是否发生以及怎样发生尽管不能完全确定,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二、教学要求有所调整的内容

新标准在进一步明确要把数据分析观念作为统计内容核心的基础上,又依据广泛调研的结果,针对教材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重新梳理并整合了统计与概率的课程内容。就小学阶段而言,内容难度有所降低,容量有所减少,具体有以下几点:

1.第一学段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数据整理的结果。

这里所说的学生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和表格,但显然不是指规范的统计图表形式,如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图等。换句话说,只要学生能将数据整理的结果清楚地呈现出来,我们不仅无需提出方式上的要求,而且应该鼓励他们采取富有个性的不同方式。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避免学生把注意力过早集中于统计图表的认识和制作等技能的学习,从而影响对数据收集、整理和呈现等学习过程的兴趣;二是为了引导学生基于感兴趣的实际背景,从数据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从而体会数据是蕴涵信息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可以通过收集数据,以及相应的分析和交流作出判断。

2.对平均数的认识从第一学段移至第二学段,对中位数和众数的认识从第二学段移至第三学段。

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开展统计活动时,关注的重点通常是一组数据内部所蕴涵的各种信息,例如,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各是多少,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多少,哪个数值出现的次数最多,与学生自身有关的数据处于什么位置,等等。到了第二学段,学生则应该更多地学会把一组数据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学会从整体上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或把一组数据与另一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用来刻画一组数据整体水平的统计量,因此,在学生初步积累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验之后,再安排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是较为恰当的。

另一方面,尽管简单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不复杂,但真正理解它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恰当地使用平均数,却并不是一个容易达成的目标。尤其是,如果在学习平均数之后,接着安排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就势必会涉及这三种统计量的比较和选择,即: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到底选择哪种统计量更具有代表性?真正弄清这些问题,既需要对统计活动的现实背景以及相关问题的特点具有较为透彻的理解,而且还涉及函数概念以及相关的代数运算。所以,把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移至第三学段是较为务实的选择。

3.降低了可能性的教学要求。

统计和概率都是用来摹写、刻画随机现象的数学方法。所谓随机现象,是指结果与条件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的现象,即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结果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尽管统计和概率都研究随机现象,而且从知识逻辑看,统计学的研究需要以概率论为基础,但从认知角度看,统计比概率更为具体,概念和定义也少得多,因而小学阶段通常以统计内容的学习为主。

新标准在第一学段删除了可能性的教学要求,同时在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随机现象中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这里有两点需要特别加以关注:一是明确所涉及的随机现象仅限于简单随机事件,即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亦是相同的;二是只要求对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而不要求进行定量表达。显然,这些教学要求的调整,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试验、游戏等蕴涵随机现象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体会相应的思维方式,积累学习经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多地学会从数据的角度看待可能性大小,知道有些事情需要通过调查去估计或推断,养成用数据分析问题的习惯,而不是急于从定义和假设出发进行概率计算。

4.删除了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教学要求。

就一组数据而言,大部分情况下它们是符合或近似地符合正态分布的,但也有一些情况下数据的分布是偏态的,也就是存在极端数据。对于后一种情形,如果不加分析地采用某种统计量(如平均数)去表示它们的整体水平,则可能使人产生一种错觉,这就是所谓的数据误导。认识到数据有可能产生误导,就应根据数据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以便更为客观地反映数据特点以及相关现象的本质。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考察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通过计算极差、方差等使数据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得以显现。显而易见,由于中位数、众数等知识的后移,对上述内容的认识和体会自然也不再适合放在第二学段。

三、几点教学启示

如前所述,小学生学习统计与概率,重要的不是制作统计图表、计算平均数,以及求某个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而是要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包括养成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习惯;初步建立随机的概念,学习如何去判断事情的主要因素[5]。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关键应依赖于他们的经验,特别是他们亲身经历的经验。也就是说,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学会提出用数据表达的问题,通过收集、组织、展示数据以及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方法分析数据,进而回答问题、作出判断、进行预测,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基本途径。

1.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数据。

收集数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回答那些无法立即找到答案的问题。事实上,培养数据分析观念的首要方面就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数据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也就是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够想到通过设计简单的数据收集计划来回答这些问题,从而体会数据是有用的,数据中往往蕴涵着我们想要的信息,数据能够帮助我们作出判断和决策。

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我们应该努力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学生有机会从这些情境中发现并主动提出一些需要借助数据来回答的问题,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展示和分析,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或使问题得到合乎情理的解释。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应侧重于引导他们提出一些与自身有关的趣味性问题,并使他们提出问题的自然倾向得到保护和延续。例如,喜欢的小动物,喜欢的运动项目,喜欢的饮料,喜欢的电视节目,作业本上小红花的数量,等。对第二学段学生来说,应引导他们更多地关注与学校、家庭、社区有关的现实问题,并把兴趣从自己的周边环境逐步转向其他情境,包括社会现象、自然现象以及其他学科中具有特定意义的问题。例如,自己家一周扔几个垃圾袋,同学们收看某个电视节目的情况,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情况,当地的气温变化情况,某种植物的生长情况,等。

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还应适当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数据收集方法。第一学段可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举手数数、逐个询问、投票等方式获取数据。第二学段则应鼓励学生多开展一些实际调查或测量活动,可以是在课堂上能够完成的,也可以是需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完成的。此外,作为收集数据计划的一部分,还可提醒学生:要根据数据收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适当调整相关选项甚至是最初的问题;也要注意数据收集的一些具体环节,如提什么样的问题及向谁提问题,观察什么及什么时候观察,测量什么及怎样测量,等等。

2.用不同的方式整理和展示数据。

无论是调查、测量,还是试验,得到的数据通常都显得有些杂乱,此时就需要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必要的整理。整理数据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理解数据、获得信息,同时也是为了与别人进行交流,与别人分享对问题的理解,并引发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从而也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进一步地展示数据。

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是分类。分类是需要标准的,不同标准下的分类结果往往是不同的,由此获得信息自然也会有所差异。就教学而言,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呈现每个数据逐步过渡到分类呈现数据,以及按不同标准分类呈现数据。例如,就家里有几口人这个问题,低年级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小组里每个同学家里的人数,此后可以逐步过渡到要求他们按3人以下、3人及3人以上的标准分类呈现全班同学家庭人口的情况;到了中年级,除了要求按家庭人口数进行分类之外,还可要求按两代人、三代人、三代以上这样的标准重新分类,从而进一步体会标准对于分类的意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己给出标准,并注意标准自身的严谨性。这里,数据类型标准通常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数据的数值范围标准则需要多一些指导。例如,就喜欢的小动物这个问题,学生通常不难给出标准;但如果进一步讨论你家饲养某种小动物的情况,那么大部分学生就会感到困难。此时要通过组织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可以采用诸如不养、养1只、养1只以上这样标准去收集和整理数据。

至于数据的展示方式,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表达对相关数据信息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合适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引入相关统计图表的必要性,并在统计图表的选择过程中不断把握各种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学会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恰当的数据展示方式。此外,还应适当引导学生从周围环境中了解各种富有特色的数据展示方式。

3.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据。

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以便从数据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发现蕴涵其中的一些规律,是数据分析观念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依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一般认为,教师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从统计图表(包括各种自己的方式)中获取信息、作出估计或推断。

第一,要引导学生从只关心个别数据(尤其是极端数据)逐步过渡到关注一组数据的方方面面。例如,就全班同学身高情况这个问题,学生通常首先会关注这组数据中的最大值是多少、最小值的多少、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多少等问题。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这组数据中每个高度段各有多少人,哪些高度段的人数较多,哪些高度段的人数较少,自己处于什么位置等问题,从而使他们初步体会分析数据的一些基本方法。

第二,要引导学生逐步意识到把一组数据看作一个整体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对两组相关数据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要清楚地确定两组数据间的异同,仅靠说明每组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或数据分布情况是不够的,由此引入均值的概念;也可在讨论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全部数据的分布情况后,要求学生找出一个能够代表这组数据整体水平的数值,从而感受平均数提供的是什么样的信息,它在相应现实背景中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

第三,要引导学生从关注数据本身能够说明什么逐步过渡到基于数据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推断。例如,从自己班同学中超过一半的人有蛀牙,是否可以推出同年级其他班级同学,乃至全校所有同学的蛀牙情况?上面哪个判断要可靠一些?要使推断更加可靠可以怎样做?事实上,这样的推断或多或少已经涉及样本与总体的关系。尽管小学生不大可能也无需理解样本与总体等概念,但可以借此初步感受样本与总体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够在活动中适当组织一些如上的讨论,或者将从全班同学中获得的数据与更大范围的相关数据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比较,相信学生对数据的理解将更加透彻,基于数据所进行的思考也将更加深入。

4.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估计可能性的大小。

我们知道,判断一个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列举出这个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再根据这些结果作出判断。二是先进行试验,并记录由试验所产生的数据,再根据收集的数据去估计相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实上,上述第一种方法是基于定义和假设的概率计算,而第二种方法则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推断。在第二种方法中,尽管每次摸出的球的颜色是不确定的,但是只要摸的次数足够多,我们就能从中发现一些规律,进而做出相应的估计和推断,而这些正是数据随机性特点的基本内涵。因此,这样一种运用数据进行估计的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对统计与概率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凸显随机思想。

此外,在上述摸球活动中,我们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讨论:要使估计的结果更准确,应该怎样做?通过讨论和相应的活动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要使估计的结果更加准确,需要增加摸球的次数;摸球的次数越多,估计的结果就越准确。一般来说,这样的经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增强数据分析意识,提高运用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23、可能性评课稿

(二)组织学生交流,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

师:通过亲自动手摸球验证,你们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你们的第一次试验情况?(学生汇报)

师:咦,我就不明白了。每个小组黄球的个数不一样,摸的次数也不一样,为什么结果却都一样呢?

生:因为里面全都放黄球,摸出来的就一定是黄球,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

师:看来呀,只要放的都是黄球,就一定能摸到黄球,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

师:那如果全放白球,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生:如果全都放白球,摸出来的就一定是白球,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

师:那第三种实验呢?情况如何?

师:不管黄球和白球的数量多少,只要既有白球,又有黄球,就有可能摸出白球,也有可能摸出黄球。

师小结:可能、不可能、一定是可能性家庭中的三个成员。我们在判断一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时,如果结果不能确定 [板书:结果不确定],我们就说可能;如果能确定 [板书:结果确定],就说不可能或一定。

(三)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师:刚才我们在试验中感受到了一定不可能可能这几种情况,现在谁能用这三个词来描述一下你们刚才试验的结果?

生1:如果袋子里全都放黄球,摸出来的就一定是黄球,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

生2:如果袋子里全都放白球,摸出来的就一定是白球,也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

生3:如果袋子里既放白球,又放黄球,摸出来的就有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没有老师的限制,只有根据学习目标的自主学习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教师的作用发挥在汇报过程中的引导学生反思上,让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黄球,就一定只能摸到黄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如果既放黄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黄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三、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师:看来你们对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几个生活中的例子。(电脑展示:例2的6种现象)

师:这道题在书上第107页,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

(生先自己判断,教师巡视指导,再全班汇报。)

师:同学们都已经作出了自己的判断,现在谁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来描述这些现象?你们可以自由选题回答,回答时,不仅仅要把这些现象描述清楚,还要说出你的理由。

师:准备好了吗?谁先来?

(1)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师:这个现象是一定的吗?

生1:我认为一定,因为如果地球不转动,就没有白天黑夜了。

生2:我也认为一定,因为如果地球不转动,就没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了。

师:也就是说,地球每天一定都在转动。(电脑出示 )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生3:地球每天一定都在转动。

生4:地球每天一定都在转动。

(课件出示:地球每天一定都在转动。 )

师:后面的题目谁也能像这题一样来说一说?

(2)三天后下雨

生1:我觉得不可能,因为这几天连续出太阳,所以三天后不可能会下雨。

生2:我觉得一定,因为电视上天气预报有台风,所以三天后一定会下雨。

生3:我觉得是可能,因为天气变化无常,说下雨就下雨,所以我觉得三天后可能会下雨。

师:是呀,我们常说,天气变化无常,连天气预报都不能准确地告诉我们三天后的天气情况,我们就更不能确定了,因此只能填可能。 (电脑出示○ )完整的说就是三天后可能会下雨。

(课件出示:三天后可能会下雨。 )

(3)吃饭时,人用左手拿筷子。

生1:我选可能,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有的是用右手拿筷子,有的是用左手拿筷子,所以都有可能。

生2:不可能。

生3:我也认为不可能!

师:到底是可能还是不可能呢?(生七嘴八舌,意见不一)

师:那我们就来现场调查一下吧!咱们班有用左手拿筷子吃饭的吗?(现场调查)原来证据就在我们身边。(电脑出示○ )

师:用上可能完整地说说这个句子。

生:吃饭时,人可能用左手拿筷子。

(课件出示:吃饭时,人可能用左手拿筷子。)

(4)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

生:绝对不可能。我一天不吃东西就受不了了,更何况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那岂不是要饿死!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电脑出示 )

师:用上不可能完整地把这句话说一说!

生: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

(课件出示: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

(5)太阳从西边升起。

生1:不可能。我们都知道太阳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生2: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我们怎么可能改变它?(电脑出示 )

师:谁能不可能来完整地说一说?

生: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

(课件出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

(6)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师:最后一个问题了,谁来攻克它?

生1:我觉得一定,因为每天都有人结婚,结婚了就会生孩子,所以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生2:我觉得不可能每天都有人出生。

生3:我觉得可能每天都有人出生。

师:你们各有各的想法,也各有各的理由,那到底是可能还是一定呢?让我们先来看一则小资料。(课件出示小资料:目前,全世界每秒钟大约出生4.3人、每分钟大约出生259人、每小时大约出生15540人、每天大约出生37万人。)

师:看完这则小资料,你现在想说什么?(电脑出示 )

师:完整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定每天都有人出生。

2、举生活中的例子。

师: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现象的结果是确定的,哪些现象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你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说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其他的同学给你评价评价,比比谁想得又快又多。(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现在,谁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全班同学听。

生1:每个人都一定有自己的属相。

师:你的属相是什么?大家知道自己的属相吗?(学生趣味盎然,相互诉说)告诉你们,张老师也有自己的属相,我是属羊的。

生2:公鸡不可能会下蛋。

生3:男人不可能会生小孩。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学生哄然大笑,并情不自禁地为他的绝妙发言鼓掌。)

生4:人一定会死。

师:死这个字听起来让人感觉心情沉重,不仅是人,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一定会死,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有限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多做一点贡献!

生5:今天,老师可能会表扬我。

生6:我可能会成为一个科学家。

师:那么多的同学还想说,这样吧,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们下次专门来举办一个这样的交流会,到时比比谁讲得最多最棒,好吗?

[设计意图:以夺小动物游戏渲染解决问题的氛围,学生兴趣盎然,再一次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与感悟数学,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借助现实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和列举哪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学生在描述、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对确定与不确定事件的认识。]

四、再次摸球,进一步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一)认识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影响后一次摸球。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小组摸球比赛,每一个组上来一个代表。看你们谁能摸出黄球,那谁就将成为今天的优胜小组!

师:(出示摸球的盒子)我在盒子里放入2个黄球和2个白球,先说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

生: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师:好,那开始摸球吧!谁先来?

师:先猜猜能摸出什么球?

生:黄球。

师:那你快摸吧,我们来看看。(学生先猜,再摸)

师:你是最后一个摸球,难道你就不担心摸不着黄球吗?

生:不用担心。因为盒子里还是放着2个黄球和2个白球,那我摸出来的就有可能是白球,也有可能是黄球。

师:你是说前面同学摸球的结果不影响你这一次摸球吗?

生:不影响。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师:好样的!你在玩的时候都在思考,那就摸一摸试试看吧!(生摸)

师:看看是什么球。

(二)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师:还想玩吗?

生:想。

师:再请4位同学上来。

师:先听要求:摸出一个球后,请将这个球放在另一个盒子里。谁先来?(学生先猜,再摸)

师(对已经确定的学生):先猜猜会摸到什么球?一定吗?说说理由。

师小结:刚才,前面的同学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可后面只剩下2个黄球,那么就一定能摸出黄球。也就是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指板书)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生活中就有着这样的例子。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关可能性的故事吧。古罗马帝国有一个忠臣受奸人陷害,被判处死刑。但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他有一个决定生死的机会,就是抽生死签。(出示:生签 死签)抽到生签就能免一死,抽到死签就马上处死。同学们,这位忠臣是生是死能确定吗?为什么?

生:不能确定。因为他有可能抽到生签,也有可能抽到死签。

师:陷害他的奸臣为了置他于死地,在生死签上做起了手脚,偷偷地将生的签都换成了死的签。(出示:死签 死签)同学们,这位大臣的命运将会如何?为什么?

生:他不可能活下来,一定会死。因为现在两张签都是死签,他必死无疑!

师:幸运的是,奸臣的小动作被一位富有正义感的士兵看见了,他急忙把这件事悄悄地告诉了这位被害的忠臣。同学们,快帮帮这位忠臣想想办法吧,他要怎样才能脱身呢?

生1:把死签换成生签。

生2:让士兵去求皇上,皇上就换成了生签。

生3:士兵偷偷地把死签换成了生签。

生4:可能大臣会拿出两张签说:这两张都是死签,这样不公平。就重新再抽一次。

师:想不想知道这位忠臣是怎么做的?

生:想!

师:这位忠臣特别聪明,当大法官要他抽取生死牌的时候,他郑重其事地抽取了其中的一张,然后迅速将它塞进嘴里一口吞下。大法官急了:你你你怎么这这这可怎么办?这时旁边的一位师爷说:大人,别急!看看盒子里剩下的另外一张签是什么,不就可以知道犯人抽到的是什么了吗?同学们,盒子里剩下的是什么?这位忠臣最后的命运会是怎样的?

生:盒子里剩下的是死签,就说明他抽到的是生签,那他就不会死了,一定能活下来。

师:你真聪明!这位大臣就是这么做的,所以他活了下来。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1:做事情一定要动脑筋,不动脑筋反而会害了自己。

生2:那个坏人想陷害忠臣,偷偷把生签换成了死签,却反倒救了忠臣。

生3:这个故事里的忠臣原本是可能生,但被奸臣陷害成了一定死,可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将一定死变成了一定活,从而使自己死里逃生。

师:说得真好!(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是呀,有些事并不是绝对的,只要肯动脑筋,还是会有转机的。

[设计意图:可能性作为一种随机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观愿望控制的。但许多学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即第一次摸到红球,第二次就该摸到白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我设计了第二次摸球活动,让学生先猜再摸,暴露学生的认识,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对于某一次摸球来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事先是无法确定的,并且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会对后一次摸球产生影响。通过逐步拿出球,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变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

五、深化认识,拓展延伸。

师:让我们再一起回到吉马超市的摸奖活动吧!(指板书)

师:如果你是超市的老板,会怎样放球?为什么?每种颜色的球放多少?

生1:我会放1个黄球、4个白球,这样就要看顾客的运气了。

师:为什么这么放?

生1:因为这样就不大可能摸到黄球了。

生2:太黑了!这样放有时候人家都只能抽到白球了。

生3:过黑了!因为别人如果总是运气不好,总是摸到白球,那就亏得很了,而老板一点儿也不会亏。

师:这位老板也是为自己考虑,他把白球放得多一些,那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中奖的可能性就小。

师:有没有其他的设计方案?

生4:我会全放白球。因为这样可以吸引顾客,又不会亏钱。

师:对这种做法,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1:这样做顾客根本就摸不到奖,不就上当受骗了吗?

生2:如果我是顾客,我才不去呢!

师:是呀,这是一种欺诈行为,千万要不得!

师:还有其他的方案吗?

生6:全放黄球。

生7:这样太亏了!

生8:这样太浪费钱了!

师小结:(指板书)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指黄多白少)这种方案是在奖金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奖项小一点,让更多的顾客能中奖。(指黄少白多)像这种,中奖面虽然小,同样也能吸引顾客。

师:刚才有同学说,中奖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可能性还有大小呀?可能性大小会跟什么有关系呢?下节课咱们再来一起研究,怎么样?

师: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感谢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度过快乐而又充实的40分钟,同学们,再见!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可能性》的第一课时,由于概率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注重学生的亲历和体验,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能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同时通过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到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不足:

一、以摸球贯穿全课,引发学生不同层次地进行探究。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这节课我始终以摸球活动为主线,在第一次摸球活动中,学生没有受到老师的限制,而是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黄球,就一定只能摸到黄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如果既放黄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黄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学生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了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可能性作为一种随机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观愿望控制的。但许多学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即第一次摸到红球,第二次就该摸到白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我设计了第二次摸球活动,让学生先猜再摸,既暴露学生的认识,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思考,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对于某一次摸球来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事先是无法确定的,并且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会对后一次摸球产生影响。通过逐步拿出球,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 一定、不可能、可能是可以互相转化。

二、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数学是一门严密的科学,因此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十分必要的。在本节课中,我尽力地去做到这一点。比如在学生想出多种放球的方案后,我适时评价: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放球的方案,说明你们考虑问题很全面,这可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当学生提出要摸球验证的时候,我马上说:的确,亲自动手试一试,摸一摸,也是验证猜测的好方法。在这里就无形之中地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也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投入起了积极的激励作用。

但一节课下来,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摸球前,教师让学生先进行猜测,这时学生的猜测较为随意,应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分析。课堂上,教师的部分语言还不够精练,评价语言还可以更有针对性些。

学习的道路是无止尽的,今后我还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为学生创造更加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历数学,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

24、五年级语文上珍珠鸟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上册珍珠鸟听课稿,分享珍珠鸟听课感受和记录

珍珠鸟说课稿第一篇:

《珍珠鸟》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习和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信赖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由于我为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呵护它们,逐渐得到了它们的依赖。揣摩课文的表达方式。

3.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含义。

4.激发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要靠相互之间的信赖。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

教学重点:知道虽然珍珠鸟很怕人,但是由于我为它们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呵护它们,才使得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给我带来情意,从而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彼此的信赖。

教学难点: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掌握新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摘抄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

3.学习作者精心呵护一对珍珠鸟的内容。

4.试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猫》一课,懂得了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人和鸟儿友好相处的乐趣。(板书课题)

2.介绍珍珠鸟。珍珠鸟体形小,因后背有珍珠似的小白点而得名,是一种观赏鸟。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和同学们交流生字的读写。

2.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意思。

葱茏 愈发 繁茂 雏儿 蓬松 柜子 画框 细腻 流泻 信赖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给课文分段。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

⑴指名认读生字词语后,全班齐读。

⑵重点读音、字形指导。字音:巢、雏、瞅、睁、茏、蓬、框、腻;字形:腻、巢、框。

⑶指名逐段读课文,了解课文通读情况。

2.理解词语。

信赖:信任并依赖。

深幽:深而幽静。

细腻:本课指珍珠鸟的羽毛精细光滑。

神气十足:本课指珍珠鸟精神饱满的样子。

3.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描写了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它们由怕人到能与我和睦相处。人、鸟之间的深情使我感悟到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4.段落层次。

第一段(1~5):写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

第二段(6~13):描写我与珍珠鸟和睦相处,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第三段(14~末):人、鸟之间的深情使我感悟到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四、学习第一段

1.教师:课文讲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可是为什么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一点儿也不怕人?请同学们默读第一段,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

2.指名读第一段,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3.引导体会:

⑴开头用真好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喜悦、喜爱的心情)

⑵巢指什么?舒适而温暖的巢是谁安排的?这反映了我对珍珠鸟什么样的感情?

(巢指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笼内还有一卷干草。舒适而温暖的巢是我安排的。这反映了我对珍珠鸟的关爱之情。)

⑶我喜欢珍珠鸟还有哪些表现?

我把笼子挂在窗前。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

⑷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喜爱地、亲切地)

五、课堂小结

教师:正是因为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给它们安排了一个舒适温暖和安全的住处,并且很少去惊扰它们,所以我们就一点点熟悉了。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会从绿叶中伸出来,它们还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六、作业设计

1.试背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生字词语。

2.比一比,组成词。

睁( ) 愈( ) 柜( ) 茏( ) 蓬( ) 瞅( )

挣( ) 愉( ) 拒( ) 笼( ) 篷( ) 揪(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由于我为它们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呵护它们,逐渐得到了它们的信赖。

2.揣摩课文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产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要靠彼此之间的信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是怎么描写珍珠鸟外形的?

2.冯骥才先生饲养了一家三只珍珠鸟,在小鸟与大作家相伴的日子里,作者有什么感受,你还记得吗?

齐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读了课文,你知道说的是谁信赖谁吗?(鸟儿信赖作者)

二、品读课文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一至五自然段,大家知道了那一对大珍珠鸟与作者一点点熟悉了,它会伸脑袋瞅瞅我。(板书:大鸟 伸脑袋瞅瞅)可作者是怎样描写小珍珠鸟逐渐信赖作者的呢?

2.出示自学提示:认真阅读第六至十六自然段,从哪些语句看出小珍珠鸟逐渐信赖了作者?你有什么感受?做简要批注,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默读,自学批注,教师巡视。

4.学生汇报交流。

⑴探脑袋:小珍珠鸟的好奇心很强呀!

⑵屋里飞:小珍珠鸟在屋里的具体表现让我们忍俊不禁,它都去了哪些地方?(笼子四周柜顶上书架上灯绳旁画框上窗框上)

地点变化了这么多,但我们为什么没有错乱的感觉?作者是如何巧妙描写的?(用了三个一会儿)

教师:小珍珠鸟在屋里四处活动,地点变了,方式也变了,如果我是作者,谁来扮演小珍珠鸟,告诉我原因?

师:你为什么先只在笼子四周活动?

师:为什么又敢在我的屋里飞来飞去?

师:你为什么要落在柜子顶上呀?

师:你为什么那么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还敢啄我的名字师:你一定觉得撞灯绳、跳上画框很有趣吧?窗子都打开了,你站在窗框上为什么不飞出去呢?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⑶喝茶水: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它先离我很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它是一只 的小鸟。然后它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瞅瞅我有感受,它真是一只 的小鸟。它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它更是一只 的小鸟。

⑷啄笔尖:同桌互读。

⑸肩头睡:作者为什么不惊扰它?他当时有什么感受?

三、回读一至六自然段

1.看来,在作者的精心呵护下,小珍珠鸟的活动地点变了,我们感到它的活动方式、性格也变了,它越来越亲近我、信赖我了,透过小珍珠鸟的变化,你感到仅仅是小珍珠鸟信赖作者吗?

(大鸟也信赖我,它们允许自己的孩子飞出笼子,与我亲近)

2.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一对大珍珠鸟也信赖我?请找出来。

3.朗读自己所画的句子。

⑴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⑵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的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⑶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四、关注描写人的语句,体会信赖上彼此创造的

1.教师:不论是大鸟,还是小鸟,都对我产生了信赖,但这珍珠鸟一家为什么会对我产生信赖呢?(是我精心呵护它们的缘故)画一画描写我精心呵护珍珠鸟的语句。读一读,体会我对鸟的爱。归纳出:不看不管不伤害不停不写。

2.此时,我们再来体会作者的感受。你感到仅仅是鸟信赖人吗?

五、拓展延伸

1.教师:作者仅仅是想表明生活中需要人与鸟之间的信赖吗?(人与人之间也需要信赖)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体会。

六、课堂小结

因为爱,作者对珍珠鸟一家呵护备至;因为爱,作者笔下的小鸟也充满了灵性。大千世界,处处都需要关爱,处处都需要信赖。让我们再深情地读读作者那富有哲理的话吧!

齐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七、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细腻(n n) 画框(kuānɡ kunɡ) 待一会儿(dāi di)

3.用下列词语造句。

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先然后再

珍珠鸟说课稿第二篇:

《珍珠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欣赏和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学习和积累描写动物或自然的方法,以读为主,读写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朗读、默读、快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引导。把读与写有机联系起来,开展读动物,写动物的活动。

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把握全文感情基调,领会作者的情怀,分析我与珍珠鸟建立相互信赖关系的过程和原因。读中感悟,培养孩子心中有爱、学会去爱,创造美好的境界。

教学重点:

1、理解体会课文描写动物细腻人微、语言运用准确传神的写作特点。

2、展示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教学难点:

人之爱和鸟之爱两方面的结合,理解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现实意义。

六教学准备:

资料的收集:作者冯骥才资料、珍珠鸟图片、音乐。

课件的制作:《珍珠鸟》课件

活动的准备:让学生课前通过查资料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请静静地聆听!(播放清脆的鸟鸣声)课件出示珍珠鸟的图画。边听边介绍珍珠鸟外形特征的句子。

2.介绍作者冯骥才。

二、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自己想办法解决。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请生汇报,师强调重点词

小组合作交流:

1、自由读课文,选你印象最深刻的段落读一读,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2、那么,这原本怕人的鸟,又怎么会大胆起来的呢?说说在我的努力下,我和珍珠鸟之间的信赖关系是怎样逐步建立起来的。

3.组员交流体会,并运用:首先接着然后再最后的句式组织语言,回答第二题。

欣赏课件,初步感知,看看大致分几个过程:起先 渐渐地 后来

3、研读探究

文中哪儿重点写的?自读第四节,小组合作讨论,

⑴我如何让小鸟产生信赖?用~~~~~~画出描写我行为的句子。

⑵信赖使小鸟产生了什么变化?用画出描写雏儿活动的句子。

4、指名汇报交流:

⑴起先怎么样?读,悟,读

⑵渐渐地呢?读,悟,竟然什么意思?我会有什么反应?

⑶后来?读,悟,感觉?怎样交流?啄,好像在说什么?抚呢?再啄?

5、连起来说,加进想象更好。

指名学生汇报交流,师课件出示。

(三)课堂小练笔

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验,和哪个人或者自然界的花鸟草虫建立了相互信赖的关系,你认为这种信赖是怎样建立的?

1、一天,我漫步在森林中,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一只受伤的小白兔。我轻轻地走了过去。

提示:这只小白兔见到我会有什么反应,结果会怎样?展开想象。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可以用上起先----随后----渐渐地-----先---然后---后来等反映过程的词语,并用上居然、不由自主这两个词语。

2、四人一组交流。

3、指名说。同学之间互相补充。

4、学生各自完成小练笔。

(四)完全信赖,美好境界,有爱会爱。

1、完全放心还从哪儿看出?再读第六节,深化情感。

因为信赖,小家伙美美地睡着了,因为信赖,它做起了甜甜的梦,会梦见什么呢?

这不就是因为信赖而创造出的板书:美好境界

2、我究竟为什么能获得珍珠鸟的信赖?指名说,板书:有爱。

配乐朗读感悟。

3、你喜爱这样的小家伙吗?你有过这样的小鸟依你的情景吗?文中的我为什么能够呢?

生自由表达。

师小结:爱的方式有很多种,温暖地抚摸是爱,静静地注视也是爱;逗它玩是爱,让他独自耍也是爱;为它做这做那是爱,啥也不做,放在心里默默地关注也是爱;给它舒适的家是爱,放飞它,让它自由飞翔也是爱。所以我们不仅要心中有爱,还要学会选择如何去爱。

板书:会爱

正因为我有爱,因为我会爱,所以这个小家伙才完全信赖了,是不是?

(五)延伸拓展

1、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2、在本文中,冯骥才描绘了一幅人与小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赖的画面,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看一看人类与其他动物,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真情。

展示幻灯图片:小女孩与猛兽亲若一家,只要人们愿意,人和自然是可以融为一体的。

3、不仅是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

(播放一组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好的画面)

谈感受。(多一份宽容、多一份沟通、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信赖。)

学会尊重、关爱、宽容,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思想空间,真正做到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这是建立信赖关系的条件,有了信赖,无疑会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所以我们说:信赖,是一朵嫩美的花,需要用真诚去灌溉。

(展示幻灯片:信赖,是一朵嫩美的花,需要用真诚去灌溉。 )

试着仿照作者的这个内心感受,写一句有关信赖方面你自己的格言。(学生开始动笔,写后交流)

集体交流,鼓励有创造性的学生:

信赖,是友谊地久天长的标志。

信赖,会使我们的家园充满色彩。信赖,是打开和谐美满生活的金钥匙。

信赖,虽不是金钱,但比金钱宝贵的多,因为它能使人与人变得理解、宽容

信赖是一座桥,让我们彼此相通,真情相融。

信赖是一缕阳光,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和谐共存。

(六)情感升华,动情结课。

人与鸟因为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那我们人与人之间有这种信赖吗?请举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课件出示人与动物、运动场上人与人、国家之间战火纷飞的画面。(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人类处境、国际形势等具体情况,谈点体会。)

今天,我们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里,目睹了一幅人鸟相亲的画卷,这是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其实,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你、我、他都能在自由的天空中创造出美好地境界。正如韦唯的歌曲: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就让我们在爱的歌声中结束这一节课吧。(播放歌曲)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珍视生命、善待动物、爱护自然,同时也能善待自己的同类人,那么我们都将会拥有一个美好的世界。

联系现实,谈感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历,谈论对学习了本文之后的感悟。(1)人和动物有没有不和谐的因素呢?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2)今天,我们如何把信赖放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中,为自然、为社会、为人类创造出更美好的境界呢?这个设计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感悟人与动物的关系,培养孩子心中有爱、学会去爱,创造美好的境界。

(七)作业园地(选做)

1、搜集关于鸟或其它动物的成语、古诗句,体味其中的意蕴。

2、推荐阅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

25、穷人评课稿

《穷人》评课稿

穷人评课稿第二篇:

《穷人》评课稿

《穷人》第二课时,听后觉得这是一堂平实、有效的语文课堂。语文课标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借助学案引路,紧紧围绕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的四件事情展开的。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在事先布置学生预习学案的基础上,再找找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让他们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由于有了学案的预习,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加上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我觉得以下两点值得商讨

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在读中谈体会,如果重点句子以板书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上,引起学生的重视,效果会更好。

2课堂上学生写体会占用太多的时间,我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体会,这样既减少了写所浪费的时间,又可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

26、青山不老评课稿

《青山不老》评课稿

《青山不老》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非常有幸参与区语文教研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备课、教学,让我也尝试了新教材略读课文的教法。下面我就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 教学理念与目标。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

《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

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

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导读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前两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再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也同时得到升华。对最后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安排了写,主要意图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最后,以读代讲,体验感悟。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时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课文。 备课时,抓住备读。要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课文,根据要求来自由读课文;交流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以读代讲,讲得少,用读去体会。最后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过写感想后读一读。

以上这些是我的教学意图,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还有很多问题(简单谈谈课的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一起探讨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最后,我以叶圣陶先生曾说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讲话,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和各位老师一起共勉。谢谢!

27、确定位置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确定位置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平面图中认识列和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能在比较中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同时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提高学生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正确地表示出物体位置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例题1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提出了什么问题?(小军坐在哪里?)

(2)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描述,如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

2.揭题。

刚才许多同学都知道小军的位置了,那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介绍列和行的知识。

(1)介绍:通常把竖排叫作列,横排叫作行。一般情况下,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向右数,确定第几行要从前向后数。

学生可能会提类似为什么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向右数这样的问题。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些都是规定,人们在确定位置时才有一致的思考和结论,才会能避免争议和混乱。

(2)课件出示下图,帮助学生理解列和行的知识。

第5行

第4行

第3行

第2行

第1行

第1列 第2列 第3列 第4列 第5列 第6列

教师任意指出图上的 ,让学生说出它在第几列第几行,并强调要先说列,再说行。

(3)用先说列数、再说行数的方法表示出小军的位置。

学生交流得出: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

2.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1)教师介绍: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4,3)表示。

(2)小组交流讨论。

提问:从数对(4,3)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

①用数对确定位置有规定的书写格式,要将列数与行数写在括号里,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把两个数隔开。

②数对指的是两个数,即列数与行数。

③在数对中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也就是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3.教学例题2。

(1)认识方格图。

课件出示教材第99页例题2红山公园平面图。

提问:观察这幅图,说说这幅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指导学生观察图,发现不同之处:一是红山公园的各个场所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所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表示各场所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10;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8,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2)尝试用数对表示图中场所的位置。

提问:你会用数对表示大门和书报亭的位置吗?

学生尝试用数对来表示。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怎样用数对表示大门和书报亭的位置,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启发学生认识到:大门在平面图中处于竖线3,横线1的交叉位置上,所以用数对(3,1)来表示;书报亭在平面图中处于竖线2,横线3的交叉位置上,所以用数对(2,3)来表示。

(4)让学生先用数对表示儿童乐园、盆景园、草坪等其他场所的位置,再与同学交流。

学生观察得出:儿童乐园(2,6),盆景园(5,7),草坪(7,6),饭店(5,2),水池(8,2),假山(9,4)。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8页练一练。

(1)在上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

学生先在图上找,然后用数对(2,4)来表示。

(2)指名说说(6,5)表示图中第几列第几行的位置。

2.完成教材第99页练一练。

这道题练习了用数对表示方格纸上点的位置,又练习了根据数对描出方格纸上的点。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一说。

3.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十五第1题。

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然后组织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28、杞人忧天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杞人忧天听课稿,分享杞人忧天听课感受和记录

杞人忧天评课稿: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读懂故事。

2.结合语境,分析人物。

3.转换视角,讨论寓意。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读懂故事。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讨论寓意。

【教学策略】 一线串珠,层层推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用忧字引领课堂学习。

二、抓住忧字,理清情节,读懂杞人故事。

1. 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 按照为何而忧忧成何状谁来解忧何以解忧是否解忧的顺序,寻找对应原句,串译课文。

3. 教师小结:解释重要文言现象,强调重点文言字词用法和句式特点。

三、 紧扣忧字,分析人物,讨论故事内涵。

4.分角色朗读,体验杞人忧状,看作者如何看待他。

明确:讽刺不必要的担忧。

5.转换角度,联系杞人表现,谈我们如何评价他。

明确:杞人是一个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乐于放下的人,是一位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人。以后的众多天灾地难,证明了忧者该忧。他是一位具有远见的人,是一位真正的智者。

6.学生质疑,解析晓之者是否解忧? 明确:智者非智。

7.教师小结:我们要深忧远虑,敢于问天。

四、创读忧字,研讨问题,赋予新的寓意。

8. 根据下面《杞人忧天新篇》提示,尝试寄寓新的寓意。

杞人在朋友圈发布了一则信息,内容是他将要在宜昌东山开辟旅游度假村。消息一传出,网友纷纷评点赞、吐糟。一时众说纷纭、热闹非凡。看到这些,杞人开始坐卧不安、茶饭不思了,他一会儿担忧降雨滑坡造成交通堵塞、一会儿又担忧环境污染破坏景区风光。

一筹莫展之际,他打电话把晓之者和一群朋友约来,对他们说出了他的忧虑,最后终于找到了解忧良策。

如今,他的度假村已经门庭若市,游客爆满。

思考:①杞人的忧虑对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②展望我们的未来生活,你有什么值得忧虑的事情吗?

五、齐读课文,小结忧字,强调学习态度。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觉得遥不可及的忧虑大可不必,是因为那时认识局限或发展缓慢。在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当今,防患未然的深忧远虑确实必须。

我们学习寓言,既要走进去追根求源,把握本意,又要走出来结合当今,获得新知。

六、延伸阅读,推荐书目。

1. 出自《列子》的其它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

2.《伊索寓言》。

【板书设计】

杞人忧天

《列子》

讽刺不必要的担忧

提倡深忧远虑,敢于问天

29、散步评课稿

《散步》评课稿

《散步》评课

一、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设计合理;

在本节课,黄老师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品味优美的语言;3、体会亲情。对于《散步》这篇简短的美文,结合初一学生的特点,目标设计完全合理。

二、教材的重难点把握到位;

在本课的实际学习过程中,黄老师突出了三点:1、积累生字词;2、概括文章内容,体会中心;3、品味优美词句;重点把握十分到位。

三、课堂结构的设计有层次感;

首先,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默读体会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精读品味优美语言。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由浅入深的层次感。

四、学生活动比较充分,体现课堂的以学为主;

整节课所有问题的解决,均能由学生先自学后交流解答,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懂得用主问题带动整篇课文的学习;

整节课主要提出了两个问题:1.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你认为谁做得好?为什么?2.文章中哪些细节能体现文章的主题?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关注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从而自然地分析了人物形象,更深刻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第二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关注了文章的细节描写,品味了一些优美的词句。

六、敢于让学生发问,具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比如,在处理生字词的过程中,让学生发问。

由于年轻,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因此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一、对课文读得不透,导致出现了两个问题。

1.对难点的解答不够清晰透彻;

文中最后说: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如何理解?老师只是模糊地解答说:这一家人是由三代人组成的。其实,可以

进一步告诉学生:这一家人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而整个世界也是如此,那么这一家人是这个世界的代表,所以作者说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解释学生可能就明白了。

2.品味语言,涉及到的美点不够。

文章中除了有感人的人物描写之外,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如: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写出了春天来临时的生机活力;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么美丽的景色也正是儿子走小路的理由。这些语言是值得学生积累的。

另外文章中浓浓的亲情还表现在许多朴实的语句中,学生没有体会出来。这和老师的主问题设计不当有关,更和老师没读透教材有关。

二、课堂设计不够合理。

1.课堂以赏析为主,缺乏琅琅的读书声。

整节课读课文仅有三遍,而且以默读为主,不适合初一的孩子特点。应当变换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要求读准字音时可以听读,在感知内容时可以自由朗读,在分析人物时可以指名读,在找到优美语句时可以齐读,甚至在积累语句时可以背诵。以及锚文本关键词:小说下载

2.拓展训练的设计不当。

学完本文后的拓展训练,要求学生以亲情为话题写一段话,训练目的不明确。很多学生写了一些抒情句,与散步这篇叙事散文毫无联系。其实,以后在进行读写结合的拓展训练时,要找到课内外的衔接点,如:写一件发生在你身边的能表现亲情的事件,学习文章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或者环境描写,或者模仿文中某个优美句式造句等。

建议:

一、教师多读课文,研究文本比研究教法更有价值。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课文,许多问题是在学生一遍遍朗读中解决的,多读书少分析。

三、多读教育教学专家的作品,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捷径。篇二:《散步》评课

《散步》评析

心理教研室 王海霞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通过学习,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可以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

听了修老师的《散步》,我认为,修老师教学基本功比较好,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说话比较得体,能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点拨、诱导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字正确、工整、熟练。教态自然、亲切。 教学设计方面,课堂目标、教学设计基本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故事导入、学习目标、初读感知、体会感情、研读赏析、自我分享、课下延伸,设计合理、流畅,一环接一环。能够熟练配合使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配乐朗诵,更好的营造了朗读和欣赏的氛围。

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有序,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活动,有师生、生生各种课堂互动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适时进行引导启发,比如在讲解咕咕和熬字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去掉,以体会作者文字应用之恰当;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老师能够给予学生以恰当的肯定和鼓励;比如:讲到熬换成度过为什么不好时,学生从两个角度,儿子的角度和母亲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修老师肯定的说,很说,思考问题就是要多个角度;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对比,如讲到霎时一词时,还有讲到语言评析时,修老师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小草偷偷地发出嫩芽,让学生齐背,起到了很好的知识联想和巩固写法的作用;也注重对学生生活的联系和引导,如:在讲到文中蕴含了怎样的感情时,教师将学生家中的亲情与课文中的亲情作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亲情有很多表达方式,父母因为我们考试成绩不好而生气、焦急,也是一种亲情,批评甚至打骂,有时候也是亲情的表达方式,当然是否恰当,还有待商榷;进而引申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也需要我们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关爱,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管理。在讲到在你的家中,亲情常常表现在哪些小事上时,当一个学生说到无意发现

帮妈妈治疗痘痘的偏方时,老师引导学生以后要有意的去寻找,教师用词非常巧妙和灵活的教学机智。

另外,修老师也比较注意对学生的课前心理调试,因为学生是第一次上公开课,难免紧张,用轻松的语言和简单的鼓掌欢迎帮助学生缓解紧张的情绪。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交流。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材中学到的多。因此,这更加强调教师在对教材、内容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巧妙设计教学环节,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表达方式,让学生参与语文知识发生、发展及形成的全过程;给予学生学法指导。

作为非语文学科的老师,我虽对语文教学不甚了解,但作为老师,我想我们都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才能更快的进步。对这节课,我也有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教师明确设定了知识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好像缺乏过程和方法目标,我感觉,本节课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文章巧妙构思,体会文章平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教会学生如何去以小见大。同时,本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不是可以更准确恰当些,在体味浓浓的亲情和亲人之间互相的爱和理解的基础上,重要的是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理解父母作为中年人的责任的意义,进而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感。否则,如果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在教学过程中,虽多次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联系,但仍有浅尝辄止的感觉。

对一些重点和细节,修老师能够与学生一起研读、品位、赏析,但我认为线条稍显粗疏,对细节的把握还不够。优秀的记叙文之所以会产生撼人的力量,细节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细节,更重要的是发现这些细节所隐含的特殊意义。

比如散步出现的分歧,假如处理不好,就可能产生冲突或矛盾,应更多的与学生一起探究,让学生明确,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妻子听我的,现在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别别扭扭就会影响家庭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的重大,表达我对母亲、妻子和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这里还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办?这

样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并深入其中,充分体会真情实感,学生或许还会迸发许多奇思妙想。

人生要面临很多抉择,不只是走大路、小路,自然会遇到很多痛苦,有时无论怎样抉择,都是痛苦的。然而抉择又是幸福的。作者想到母亲,母亲想到孙儿,他们都作出了成熟的抉择,我虽然委屈了儿子,母亲放弃了平坦的大路,有了小小的痛苦,但他们也抉择了幸福,才会有那温馨动人的一幕。这是爱的抉择,这是亲情的自然流露。

研读赏析部分,能够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但必然稍显零乱,其实本节课的重点是体味人物心情,不仅仅是赏析重点语言这些文本信息,因此在这个环节之后,可以与学生一起品味这四个人物,如,通过赏析,请同学们说说这一家四口分别是怎样的人物性格?或者,四个人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爸爸,孝顺、有责任。奶奶,慈爱,体谅。妈妈,温柔、孝顺。我,乖巧、懂事。这样在设定的情景中评价人物,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丰富的情感,融自己的情感于学习过程中。将会超越简单的静态的对人物实施归纳,使教学效果精彩纷呈。

再如:书上写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那么在家里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妻子的角色,甚至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也展示了生命奇妙的过程。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具有非常强的画面感,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把握生命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由于生活中的经验局限,学生并不能一下子透彻地理解其中的含义,需要老师一步步的提示和引导,才能让学生理解中年人两肩背着老人和小孩,靠的是责任。中年人正在承担责任,上有老、下有小,要顾两头,难。老年人已经承担了责任,小孩子将来也要承担,责任维系三代人,中年人要顾两头,应该。 这里的责任,既有尊老、又有爱幼,他们同样重要。

另外,在一个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说到咳嗽一词时嗽字念错,修老师没有纠正,我感觉在语文课上还是应该给学生纠正过来的。

四人讨论环节,设置不够细致,最后的回答还是个人的,因此,讨论不能只是形式,要让学生明确讨论的要求,是选出组内最感动的,然后全班交流,还是每个人只是说说自己的,最后在全班说自己的呢?这节课中

有三个同学超过三次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如果不能在讨论环节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话,那么学生的整体参与度是有待提高的,因此,讨论环节还应细致进行设置。

研读赏析之后,修老师带领学生体悟了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一件小事去反映一个大的主题,一滴水可以反射阳光。只要用心去感悟生活,再平凡的事情也能够发掘出深厚的主题。语文教学不仅要学生知道文本写了什么,还要体会是怎么写的。因此,如果能够在下一环节,联系在你的家中,亲情常常表现在哪些小事上?教师能够重点让学生尝试学习一点淡淡的语言,会更好,甚至可以让学生用三五分钟写几句话,学习作者,注意个别词语的运用,这样能够更好的体会写作中小如何见大,事情发生了,怎样把它准确恰当有感情的描述出来。

临睡前的拥抱营造了温馨的家庭画面,family一词的解释稍显时尚了一点,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不适合,尤其是本文淡淡的语言风格中。

最后的总结,因为目标设定不够到位,因此只提到亲情是需要互相关爱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还是要引导学生,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当然,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不能苛责求全,也不能一叶障目。在这节课上,教学活动比较扎实、真实、充实,但可能还不够丰实。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并在教师引导下感悟和体验文本,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阔的思维和想象力还需充分发挥。精品就是精品,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足够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从作者淡淡的语言中,真正品出浓浓的亲情,充分理解作者独具匠心的《散步》。篇三:散步说课稿

散步说课稿

一、说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自读课文,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学习本文要进一步落实单元要求,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同时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2.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人情美。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为: ①揣摩精美词句,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人情美。

②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至于教学难点,即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确定教学难点为:理解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难点突破: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三、教学创意

本文通过生活小事和细节体现亲情美,学习本文正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感悟亲情的一次极好的机缘。所以我确定课堂结构以情感为线索,贯穿对文本的品味,使学生能真正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内心有所触动,从而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美读引路,涵泳亲情。这篇散文,虽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因而,要让学生品出其中的语言美、人情美,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如听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

2.以写促读,深化感情。《散步》之美就在于以小见大,反映出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在触动学生内心情感,激发其写作欲望的前提下,要求他们为亲人写一张贺卡。

3.媒体辅助,增色课堂。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适时给予友情提

示(朗读、品味方法的指导),体现人文性。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

1.营造氛围,谈论亲情。播放歌曲《我爱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2.初读课文,认识亲情。

①听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②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快速抢答。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感知能力以及综合概括的能力,又可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浅层的直接的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愉悦,真正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同时又能缩短不同层面学生的距离,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搭建平台。

3.品读课文,享受亲情。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美最能表现亲情最有深意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说说它美在哪里。

②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语句,交流心得。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以突出重点。 ③教师范读精美语句,适当指导,学生齐读。

④指名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教师点拨,以理解主旨,突破难点,并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愉悦。在探究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去品味语言的精妙,感悟人性的淳美,感受亲情的温馨,探究生命的真谛,从而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4.拓展延伸,拥抱亲情。幸福家庭是美好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它不仅在莫怀戚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家里。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学生与教师的经历体验就是课程,社会生活就是课程。设计讲述亲情故事,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形成他们对社会、人生的双向理解,获得对生命意义和生命本质的认识,并进而形成自己健康的个性。

5.动情落笔,抒写亲情。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拨动了,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写在贺卡上送给亲人。

6.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下面是老师在资料中看到的由本课生发的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五峰县第一中学)篇四:散步 说课稿

《散步》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散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作业布置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散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编者将目光转向家庭与亲情,已引起我们对亲情的共鸣!《散步》表现的是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长辈,体味人间亲情,树立一种责任意识。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二、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2、合作、探究、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并通过指导朗读,品味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的高尚美德,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那么,如何将目标转化成现实?这就要看重难点的准确定位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较难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意识。同时散文诗意的语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无穷。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1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将重点化解到教学中,又如何引领学生寻找解除难点这一杂症的灵丹妙药就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法宝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学法这一环节中。

四、教法和学法

1、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经纬交织的方法。以朗读及朗读指导为经,以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讨论、探究为纬。 2、学法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关键语句,深入思索,反复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五、教学过程

1.营造氛围,谈论亲情。播放歌曲《我爱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2.初读课文,认识亲情。 听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3.品读课文,享受亲情。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美最能表现亲情最有深意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说说它美在哪里。

②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语句,交流心得。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以突出重点。 ③教师范读精美语句,适当指导,学生齐读。

2

④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教师点拨,以理解主旨,突破难点,并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4.拓展延伸,拥抱亲情。(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讲述亲情故事)

5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六、作业布置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3篇五:散步说课稿

散步说课稿

竹泓初中

一、 说教材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散步》,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苏教版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它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亲情之美。

二、 说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亲情,体味亲情。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① 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浓浓的亲情。

② 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③ 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三、 说教法学法

教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增强直观性。

学法:

1.圈点勾画。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渲染亲情

投影出示family这一英文单词,然后播放family的公益广告视频, 唤起学生对亲情的理解,然后老师导课:家是什么?家就是爱!爸爸妈妈爱你们,你们也爱爸爸妈妈,有了爱,也就有了一切。今天就让我们陪同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体验爱的朴素与厚重。

(二)、初读感知

①练习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注意生字词。)

嫩芽nn 霎时sh 拆散chāi 熬过o 分歧 水波粼粼n .....q..l

②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畅,融入自己的情感。)

③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文章记叙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南方初春的田野散步的事情。

(三)熟读感悟

师:一家四口,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初春时节去散步,很温馨,很甜美。这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亲情,是透过优美而朴素的语言传递给我们的,我试着来朗读这篇散文,希望你们能用心去感受这份温情。同时,也请同学们去感受:这四个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师:范读课文。(四分钟左右)

师:文章开头说到四个人,你最喜欢谁?你喜欢他什么?为什么?要从文中找出对应的段落或句子来谈,前后左右先交流交流。

生:自由交流。(师行间巡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对形象材料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划分文章段落、归纳段意、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中心思想、认识写作特点、表明自己的观点等等。过针对性较强的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人物的一言一行)寻找回答问题的依据,同时他还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典型人物身上寻找典型的形象特征,使学生学会在形象中捕捉特定的意义。当然他还没有忘记培育他的施教对象对形象的感知能力,让他们用声音来准确地再造形象。优秀的记叙文之所以会产生撼人的力量,细节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细节,更重要的是发现这些细节所隐含的特殊意义。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细节,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书本中的细节与生活中的细节联系起来思考。细节的发现也离不开细腻的情感体验,两者也应结合起来。

(四)精读课文,突破难点

师:这四个人物,大家都非常喜欢,也许同学们要说,老师,你最喜欢谁呀, 师:这一家人我都喜欢。你看,

师:春风和煦,阳光明媚,一家人向着那菜花(你帮老师读下去)

生:读最后一段。

师:好一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背上的是(母亲)

师:妻子背上的是(儿子)

师: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是――(整个世界)

师:我背上的加她背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一家一世界。

师:我背母亲是尊老,妻子背儿子是(爱幼)

师:尊老爱幼,就是

师: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世界。

师:我背上的是生命的源头,妻子背上的是生命的(延续或未来)

师:生命的源头加上生命的延续就是

师:就是生命绵延的整个世界。

师:请一位同学再读最后一节(生读)

师: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幅图画,这是多么诗意的一幅图画!能用一个字给这幅画取个名字吗?

师:板书 爱

师:家庭的幸福大厦就是由爱支撑起来的,散步所体现出来的温馨与幸福就在于此。

师:我们齐读文章的最后一个段落,共同分享一家人的和谐幸福。请说说你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30、细菌评课稿

资源名称 素材类型 水平 来源 使用时间 应用方式和作用

手术前,为何要先消毒? 视频 感知与体验 现有 3分钟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细菌的发现 图片+文档 感知+识记 现有 2分钟 自主阅读,感受技术进步会推动科学的发展。

观察细菌的形态 图片+文档 拓展学习 现有 2分钟 自主阅读,认知细菌十分微小及其形态。

观察细菌的结构,比较不同之处。 图片+文档+动画 拓展学习 现有 5分钟 自主阅读,认知细菌的结构特点及其营养方式。

探索细菌的生殖速度 图片+文档+视频 能力训练 现有 1分钟 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巩固与应用 文档 能力训练 现有 3分钟 拓展学习、延伸课堂。

评 价 标 准 等级(权重)分 自评 小组评 教师评

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是否了解列文﹒虎克、巴斯德其人,及其发现细菌的过程 8 6 4 3

10 8 5 3

10 8 5 3

8 6 4 3

8 6 4 2

是否运用网络搜集有关细菌形态结构特点的图片和视频。 8 6 4 3

8 6 4 3

8 6 4 2

课堂上积极参与,积极思维,积极动手、动脑,发言次数多 8 6 4 2

8 6 4 3

8 6 4 2

8 6 4 2

题目 成员1 成员2 成员3 成员4

八、帮助和总结

1、在知识上,注重化难为易。通过多媒体课件,努力将课本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方法上,着重突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自学感知、动手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讨论等手段,给学生提供充分学习的机会,并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让学生愉快全面地接受新知。

3、不能盲目提高难度和深度。对于繁、难、脱离生活的内容,坚决不补充。不要为学科系统性而加大学生负担。

4、对于能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材内容的材料,应该补充。这些资料应该具有趣味性、形象化和科学性并重的特点。例如:细菌繁殖得比地球重月球上的细菌这样的资料,能给学生很清晰的感受。

5、在情感上,重视教材本身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健康意识。同时,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发现、体验与感悟,真正做到愉快地学习,形成和谐、平等、民主以及积极互动的现代师生关系。

31、自然灾害评课稿

名称 含义 危害及影响 发生的时间

气象

地质

3、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哪些特点?

学生浏览课文完成任务。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解惑。重点强调发生的时间。

头脑风暴 达成目标1

活动一:分析所述现象是否属于自然灾害,为什么?

A、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把田地里很多西瓜砸烂了。

B、化工厂废水泄露,水田被污染,有刺鼻的臭味。

C、一游客违反规定在林区吸烟,乱扔烟头,引发森林火灾。

D、楼上一块广告牌被一阵瞬时大风刮落,正好砸在楼下的两辆汽车上。

活动二:看图片识灾害

看图片说出各属于哪一种灾害。

活动三:是真是假?

1、我国很少发生自然灾害。( )

2、同一时间,一个地区发生自然灾害的同时,其他地区则不会再发生自然灾害。( )

3、同一地区,只会发生一种自然灾害,而且不会再连续发生其他灾害。 ( )

4、自然灾害不会造成重大的损失,对人们的生活影响不大。( )

由活动三小结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小结:什么是自然灾害,常见自然灾害的分类及特点。

环节三:合作交流----- 析分布 探成因 达成目标2、3

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气象灾害专家小组和地质灾害专家小组,组长分任务:干旱组,洪涝组,台风组,寒潮组,地震组,滑坡组,泥石流组,结合地图讨论:探究每种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成因。

出示的地图有:气象灾害分布图 ,地质灾害分布地区。

百宝箱-------地图册

1、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14页

2、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16页

3、中国气候分布图 18页

4、季风图 19页

5、中国地形图 10页

课堂展示---识图达理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讲解,其他人补充。

找出主要气象灾害-----寒潮、洪涝、台风和干旱的分布地区,并简要分析原因。达成目标2

找出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地区,并简要分析原因。 达成目标3

答案预设:

洪涝灾害:南方地区。 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

干旱灾害:华北地区。 因为 降水少,需水量大。

寒潮:北方广大地区。 纬度较高, 受冬季风影响明显。

台风灾害:东南沿海地区。台风最早在南部沿海登陆, 之后势力逐渐减弱。

地震灾害:西南地区、 东部沿海。 位于火山地震带上。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中西部山区,西南地区最集中。 因为中西部地区多山,坡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环节四 学以致用 达成目标2、3

人们常说,祸不单行,想想看, 台风、洪水会引发什么地质灾害? 在山区的河谷地带,地震会引发什么灾害?

答案预设:台风带来的强降水可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洪水可引发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

在山区的河谷地带,地震可造成崩塌灾害,在适当的降雨条件下,可进一步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岩石在河谷堆积会阻断河道形成洪水灾害等。

讲解: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各种自然灾害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常常在某一时间或某一地区相对集中出现,形成灾害群。自然灾害具有并发性,当某种自然灾害发生 后,往往会诱发其他灾害的发生。这些自然灾害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环节五 当堂检测

1.下列现象中属于气象灾害的是( C ) 检测目标1

A. 地震 B. 滑坡 C. 台风 D. 泥石流

2.有关自然灾害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检测目标1

A .春夏季节我国江淮地区常见洪涝灾害

B.一个地方发生旱灾后,不会再发生其他自然灾害

C.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D.不同自然灾害有时会连续发生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检测目标2、3

A. 山区是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B. 我国旱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冬季风的不稳定

C. 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干旱的多发区

D. 我国地势的第三阶梯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4、能力提升: 南部沿海降水多,为什么也常发生旱灾?而新疆降水很少,为什么没有发生旱灾?

检测目标2

尾声:地理服务于生活

给叔叔的建议:春暖花开下江南,夏季避暑上高原。秋高气爽飞九寨,冬季逍遥在海南。

结束语: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差异大,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会加剧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面对如此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我们该怎么办?这将使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内容,让我们齐心协力为防灾减灾献计献策。

32、河流评课稿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评听课稿,分享河流评听课感受和记录

河流评评课稿:

教学目标

1.识记我国主要外流河、内流河的名称及位置;了解内外流区的划分及分布;知道我国的两大湖区及主要的淡水湖、咸水湖。

2.理解并会分析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了解长江、黄河的源流情况及开发利用情况,并通过这两条大河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认识、研究一条河流。

4.利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2.长江的源流概况及开发利用情况。

3. 黄河的上、中、下游概况及黄河的综合治理。

教学难点

2. 黄河的综合治理1. 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课堂学习知识积累:

(一)、学习《外流河为主的河流》

1.自学教材P42页内容。概括这部分的知识要点:

流域:

水系:

外流河:

内流河:

外流区:

内流区:

2.阅读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内、外流区的分布区域及面积大小:外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内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外流区面积大,我国河流以外流区为主

3.读地图册20页水系图 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并判断其是外流河还是内流河,如果是外流河,它又流入哪个大洋?

河流 黑龙江 松花江 黄河 淮河 长江 珠江 雅鲁藏布江 额尔齐斯河 塔里木河

是否外流河

注入的海洋

4.(独立完成教材43页活动题。)4.

5.引导学生探讨河流水位、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等水文特征受哪些因素影响?

联系身边的河流(汉江河)的相关情况讨论影响河流水文特点的因素。

A.水位的高低、流量的大小主要受河流来水的影响,而河流的水源主要来源于降水、地下水及高山冰雪融水;

B.含沙量的大小受河流流经地区植被覆盖率高低影响;

C.外流河汛期的长短主要受雨季时间长短的影响

D.河流是否结冰以及结冰期时间的长短受气温高低的影响。

6.看书归纳内流河、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水文特征

内流河

河 秦岭淮河以南

秦岭淮河以北

7.引导学生推导水文特征特殊的河流:

①汛期最长的河流 ②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③结冰期最长的河流

④水量最大的河流 ⑤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二)、学习湖泊

1.在中国地形图中学习湖泊分布的相关知识并进行概括。

⑴哪些地形区湖泊分布比较集中?这个地区的湖泊是外流湖还是内流湖?是咸水湖还是淡水湖?

⑵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是哪一个?它是什么类型的湖泊?

⑶继续提问: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哪一个呢?

2.请学生读P45两幅地图,观察洞庭湖的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什么?了解我国湖泊现状:湖泊数量越来越少,面积越来越小;讨论:围湖造田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三)比较学习《长江与黄河》

长江 黄河

发源地

长度

注入的海洋

主要支流

主要水

文特征

分段点 上游

中游

下游

水能集中分布河段

干流流经省区

干流流经地形区

主要水利枢纽

其他特点

课 堂 练 习

一、选择题

  1.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是( )

  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基尔运河   D.京杭运河

  2.位于我国最北端的河流是( )

  A.黑龙江  B.乌苏里江   C.珠江  D.雅鲁藏布江

  3.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 )

  A.洞庭湖 B.鄱阳湖 C.青海湖 D.太湖

  4.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 )

  A.弱水 B.塔里木河 C.湘江 D.渭河

  5.下列河流中属于内流河的是( )

  A.弱水 B.渭河 C.汉江 D.辽河

  6.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是( )

  A.珠江 B.长江 C.额尔齐斯河 D.怒江

  7.下列河流中有凌汛发生的是( )

  A.珠江 B.黄河 C.长江 D.淮河

  8.形状像几字形的河流是

  A.黄河 B.长江 C.淮河 D.黑龙江

  9.1998年夏季,南北夹击,在我国出现了特大洪水灾害,发生洪水的两条河流是( )

  A.长江、黄河   B.长江、淮河   C.松花江、黄河  D.长江、松花江

  10.黄河干流流经的地形区,按从上游至下游的顺序是( )

  A.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B.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

  C.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

  D.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黄河流经十个省区,注入渤海   B.黄河流经十个省区,注入黄海

  C.黄河流经九个省区,注入渤海   D.黄河流经九个省区,注入黄海

  12.黄河断流现象出现的河段是(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中上游

  13.泾渭分明是我国的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事情的好坏,就像古时的泾水和渭水一样清浊分明。春秋以前泾河要比渭河清,但战国以后这两条河流就好像展开了竞赛,先是泾浊于渭,东汉以后,又渭浊于泾,两河越来越浊,至今都浊浪滚滚,泾渭不分了,其根本原因是:( )

  A.河水全无 B.河水清澈  C.流域内植被覆盖好 D.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

  14.治理黄河的关键是( )

  A.引黄淤灌 B.加固黄河大堤  C.全流域综合开发 D.中游水土保持

  15.被誉为塞上江南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华北平原  C.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 D.四川盆地

  16.目前我国最大的水电站是( )

  A.龙羊峡 B.葛洲坝 C.三门峡 D.丹江口

  17.长江流域水灾的多发地段是长江的( )

  A.四川盆地地区 B.长江三峡地区  C.中下游平原地区 D.上游地区

  18.我国被誉为黄金水道的内河航道是:( )

  A.长江 B.珠江 C. 松花江 D.京杭运河

  19.我国最长、年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 )

  A. 黑龙江 B. 黄河 C. 长江 D.珠江

  20.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分布在____省( )

A.湖北 B.湖南 C.江西 D.青海

二、填空题

  1.下列是我国主要河流:黑龙江、鸭绿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京杭大运河。

  在上述河流中:(1)属于我国和邻国界河的是:_______________。(2)发源于我国流经邻国入海的河流有:______________。(3)属于内流河的有:_______。(5)流入印度洋的河流有:____________。(6)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有:___________。(7)流程最长的河流是:________。(8)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_______。(9)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是:_________。(10)1月0℃等温线经过的河流是:________。

  2.填表:比较我国黄河与长江水文特征。

河流 水量大小 汛期长短 含沙量大小 有无结冰期

黄河

长江

  3.我国河流受地势影响,大部分河流自______向______流,最后流入______洋。

  4.我国外流河的水量变化,深受______气候的影响,汛期大多集中在______季节。

 三、综合题

  1. 读课本P42《中国的主要河流分布》图,答下列问题

 (1)用红笔画出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分界线。

  (2)对照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观察此线同 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走向近似,同时此线又同(气候分区) _______ 区和 __________ 区分界线走向基本一致。

  (3)图中位于外流区域的河流主要有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 河等,这些河流受气候影响,水量________,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_________ ,汛期主要在 _____ 季。

2. 读课本P47图2-37,做题:

 (1)长江发源于青海省______ 山,注入 _______ 海,自西向东依次流经 _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等四大地形区,总落差达到______ 米,因此 ______资源非常丰富。

  (2)长江流域的水灾多发生在 ________ 地区,因为这里地势 _________ 、水流 _______、泥沙 _______、排水 _________ ,一遇暴雨,洪水难以宣泄,往往泛滥成灾。

  (3)九八年夏季,长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后,秋冬季节,云南、四川等部分地区开始封山育林,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图P49图2-39做题

 (1)源头①发源于 _________ 山北麓,注入④ _________ 海。

 (2)支流②为 __________河,③为 ___________ 河

 (3)黄河上游流径我国地势第 ______、 _____ 级阶梯交界处,河流_______大,是黄河_________ 最集中的地区,因此建有水利枢纽a __________ ,b ___________ 。中游已建成的水利枢纽C是 ___________ ,正在建设中的水利枢纽d是_______省的 ____________。

(4)读P51图2-42,做题:因河床高出地面 ________ 米以上而称为_________。此种现象在黄河的 ___________ 段(A至B或B至C)最为明显。其形成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 。而要从根本上治理图中所反映的问题,必须在 _____________ 地区大力植树造林,综合整治。

参考答案:

一、1.D 2.A 3.B 4.B 5.A 6.D 7.B 8.B 9.D 10.B 11.C

  12.C 13.D 14.D 15.C 16.B 17.C 18.A 19.C 20.D

二、1.(1)黑龙江、鸭绿江(2)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3)塔里木河(4)京杭运河(5)怒江、雅鲁藏布江 (6)额尔齐斯河 (7)长江 (8)黄河 (9)雅鲁藏布江 (10)淮河

  2.

河流 水量大小 汛期长短 含沙量大小 有无结冰期

黄河 小 短 大 有

长江 大 长 较小 无

  3.西、东、太平洋

  4.季风,夏季 

 三、1.(1)略 (2)400,季风,非季风 (3)长江,黄河,主讲,淮河(答案不唯一),大,明显,夏季

  2.(1)唐古拉山,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6600,水能.

   (2)中下游,低平,缓慢,沉积,不畅

   (3)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

  3.(1)巴颜喀拉山,渤 (2)渭河,汾河 (3)一,二,落差,水能,龙羊峡,刘家峡 ,三门峡,河南,小浪底 (4)7,地上河(悬河), B至C,泥沙沉积,中上游

33、气候评课稿

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 昼长时间

漠河 5329N 134 7时30分

北京 3954N 2640 9时12分

广州 238N 4325 10时43分

(读表)(1)比较一下,在冬至日,三地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和昼长时间有什么不同?(学生:冬至日,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

(2)想一想,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也比南方短?(学生:因为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愈往北去,太阳高度角愈小,白昼时间愈短)

(3)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这往往意味着什么?(学生:白昼时间越长往往意味着接受太阳光热越多,气温越高;反之,气温越低)

(教师小结)可见,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很大,与南北纬度位置高低不同很有关系。(板书)

教师强调:冬季风也是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另一因素

2.夏季普遍高温

(过渡)刚才,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

《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4)

(读图思考)①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我国七月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这说明了什么?②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什么地形区平均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③七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南北平均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并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

(教师小结)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小结: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7月等温线分布比1月等温线分布稀疏,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我国夏季气温的南北差值较小,全国普遍高温;②等温线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现明显向南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的地势很高造成的。③我国最北的黑龙江省北部七月平均气温在16℃,最南的海南省七月平均气温在28℃,七月南北平均气温相差12℃。由此可见,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夏季南北温差不大,全国(除青藏高原等地区)普遍高温。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小字材料,扩大其知识面。

(课堂活动)我国气温冬夏季分布特点的形成,与地势有没有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分组讨论)分A、B两大组(若干四人小组)讨论,A组结合《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讨论,B组结合《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讨论。各大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小结)①从《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上可看出,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说明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较大。特别是1月0℃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之所以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受青藏高原地势高的影响。②从《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上可看出,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说明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但等温线在四川盆地西部(即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向南出现明显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的地势很高造成的,因为地形地势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3.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过渡)前面,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夏季南北气温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温度带。

《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图2.17)

(读图观察)同学们读图2.17,观察一下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哪5个温度带?在我国西南部还有一个什么气候区?(学生: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还有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提问)我国的温度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学生: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这里的农业生产实际指的是什么?(学生阅读书中资料回答后,教师补充:这里的农业生产实际主要指一个地方气候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那么,我国的各温度带都包括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仔细阅图。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省级行政区等有关地图相对应,尤其应着重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并将其与0℃等温线相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它既是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教师小结)学生观察判断后,教师归纳小结:寒温带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中温带位于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暖温带位于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亚热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热带位于滇、粤、台南部和海南省。

(课堂活动)阅读下面的资料,再补充有关资料,说说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1)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如暖温带内适合种苹果、梨,柑橘只能在亚热带生长,芒果、香蕉主要分布在热带。

(2)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如中温带内一般只能一年一熟,到了热带就可一年三熟。

(3)南北气温的差异在传统民居的建筑上也有一定反映。如北方的房屋大多数坐北朝南,密闭程度较高,墙体较厚,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房屋多有双层窗户,房内或以炕代床,或有地炉、火墙,利于取暖保暖;南方的房屋则高大宽敞,比较注重通风透气。

(4)不同的温度带内,同一种粮食作物(如小麦)选择的播种时间也不同。暖温带适合于秋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冬小麦;中温带只适合于春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春小麦。

上述资料说明了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了解南北方不同温度带内生长的不同水果树及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分组讨论)分A、B、C、D四大组(若干四人小组)讨论,每大组讨论一个问题,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小结)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如下:

(1)不同的温度带,地面的植被不同,因而生长的水果也不同;

(2)不同的温度带,农作物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不同,因而农作物的作物熟制也不同;

(3)不同的温度带,冬、夏的气温高低差异很大,因而居民的建筑特色很不相同;

(4)不同的温度带,所处的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接受的太阳光热多少不同,气温高低不同,因而农作物(小麦)播种时间也不同。

结合实际:谈一谈我们这里属于什么温度带?有什么特点?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的差异和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明白了冬夏气温的分布与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有关,也与地形的地势影响有关,不同的温度带有不同的地面植被,有不同的作物熟制和农作物,民居的建筑特色也不同,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活动与探究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它与纬度位置的影响有什么关系?想一想,我国气温分布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地形、地势的高低,冬季气温分布还受冬季风的影响)

2.我国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南部和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海南岛各属于什么温度带?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呢?(寒温带、中温带、亚热带、热带和高原气候区;中温带、暖温带、热带;暖温带、亚热带、高原气候区)

反思:这节课所学内容,结合当地实际,兴趣较高,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分析问题较准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和原因。

2.记住几条特殊的等降水量线。

3.知道我国的主要干湿地区。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阅读等降水量图。

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

1.有关降水图的分析判读。

2.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绘制有关复合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

看图:《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

(学生活动)

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3)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提问)从《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

(教师小结)学生答后,教师补充: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阅读材料)同学们从《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上可看出: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较多,超过1600毫米,而西北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那么,我国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呢?同学们阅读并勾画一下课本P34小字资料就明白了。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特点)和总趋势,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干湿地区。

(板书)2.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

(1)引导学生观看我国不同干湿地区的植被录像,并出示有关图片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尝试着说明这个地区气候的特点,特别是降水的特点。

(2)引导学生阅读年降水量分布图,验证自己的想象与图像中反映的降水量特点是否吻合。

(3)引导学生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将植被与干湿地区相对应,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与干湿地区的划分相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对东北地区的湿润区产生疑问,教师可针对这一疑惑,解释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板书),而非单纯用降水量多少进行衡量。

(讲解)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若降水量远大于蒸发量,则该地为湿润地区;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该地为半湿润地区;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则该地为干旱地区;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则该地为半干旱地区。

(提问)从《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上可看出,我国分为哪四类干湿地区?(学生: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其中,什么干湿气候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区?(学生: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引导学生阅读、观察、对照复合投影图《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这个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及《我国行政区划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

1.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哪条等降水量线?(学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哪条等温线?(学生:0℃等温线)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学生:暖温带和亚热带)大致通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河流?(学生:秦岭、淮河)什么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2.为什么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湿润地区?(学生答后,教师小结:东北地区纬度位置较高,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降水量相对较大,因此气候较为湿润,属于湿润气候区)

3.地跨三个以上温度带或干湿地区的省级行政区各有哪些?(学生:①内蒙古、陕、甘、新、云;②内蒙古、陕、甘、藏)

4.我国四类干湿地区分布在什么地区?各以什么植被为主?各干湿地区年降水量有什么特点?(学生读图回答后,教师小结)

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 分布地区 植被

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800 mm

降水量>蒸发量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黑龙江西北、内蒙古东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森林

半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400 mm

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森林草原

半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200 mm

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草原

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200 mm

降水量<蒸发量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多荒漠

5.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将我国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部各为什么干湿气候区和农业区?(学生答后,教师小结:400 mm等降水量线,将我国大致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是我国主要农业区;西部为半干旱、干旱地区,是我国主要草原放牧业地区)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又将我国东部地区划分为南方和北方,南北方各为什么干湿气候区和农业区?(学生答后,教师小结:800 mm等降水量线;南方为湿润地区,是我国主要水田农业区;北方为半湿润地区,是我国主要旱地农业区)

(课堂活动)1.降水量的不同,会影响到建筑、饮食、民俗等许多方面。比较图2.23中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的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

《两种不同特色的民居》(图2.23)《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和《这个干湿地区的划分》图。并引导学生观看图,将不同的民居景观图、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干湿地区分布图联系起来,在年降水量和干湿地区分布图上找出活动题中提到的四个地区,对应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干湿状况比较、讨论后,说明民居的不同风格与当地降水情况的关系。

(教师小结)学生比较、讨论和发言后,教师补充:甘肃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年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房屋修建成平顶,可以用来晾晒粮食或其他农作物;吐鲁番年降水量很少,蒸发量很大,房屋通风效果很好,通风可以加速水分的蒸发,利于水果的晾晒;绍兴位于我国东南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大,斜顶房利于排水;黄土高原年降水量较少,气候较为干旱,因此人们利用黄土的直立性修建了窑洞,窑洞冬暖夏凉,防风避雨,很适合北方黄土高原人民的生活。

(课堂活动)2.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不同的影响,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加以补充,说明干湿地区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气候湿润程度,直接影响到植被的生长。因而湿润地区林木繁茂,干旱地区主要适合于草木植物生长。

(2)气候干湿程度不同,会影响到农业类型,如东部地区以耕作业为主;西北干旱地区以畜牧业为主。此外,还会影响到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如南方湿润地区主要以水田种植为主,北方地区主要以旱作为主。

(3)气候湿润程度影响了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进而影响到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如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喜食面。

(4)气候干湿程度不同,对人们的身体也有很大影响。如南方降水多,人们易患风湿病、关节痛,因而爱吃辣椒、爱喝麻辣汤;北方降水少,气候干,人们易上火,体力消耗大,因而爱吃菠菜,爱喝绿豆米汤。

(提问)上述材料究竟说明了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不同的影响呢?

(学生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干湿地区影响地面植被: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因而林木繁茂;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因而草木矮小。

干湿地区不同,植被不同,农业类型不同,农作物(经济作物)也不同。

干湿地区不同,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身体状况也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为什么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解线?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搞清了我国的降水不仅有南北的差异,也有东西的差异。年降水的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懂得了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不同的影响。

●活动与探究

1.试分析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为什么呈现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总趋势?(提示:可结合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加以分析。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东南沿海地区地势相对较低,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很大,形成的降水较多;而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在向西深入内地过程中受到重重山岭的阻挡,势力大为减弱,西北内陆地区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很小,因而形成了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我国年降水空间分布的总趋势)

2.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可参考P37活动题2回答)

反思: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明白了秦岭淮河一线为什么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冬、夏季风的成因和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冬、夏季风的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季风形成图的技能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

我国冬夏季风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

有关季风形成图的分析判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绘制有关复合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两课时,我们已了解了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降水的空间差异及我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那么,从气温和降水两个主要因素来看,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为何会形成这样的气候特征?这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何关系?它们各有什么优越性呢?同学们带着以上四个问题自学课文。

[讲授新课]

(指导自学)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一至两遍。

《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图2.24)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地图。

(提问)从图2.24上,你能发现什么呢?(学生:除了季风气候,我国还有其他气候类型:东部地区主要是北方的温带季风气候和南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南地区是高原山地气候,云南南部、广东南部和台湾南部及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从图2.24中,能否看出我国还有一个什么重要的气候特征?(学生: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或气候复杂多样)(教师板书:气候复杂多样)

(提问)我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气候类型?这种气候特征的形成与哪些因素的影响有关呢?(提示: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等)

引导学生观察图2.28《中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示意》图,在引导学生回忆或回顾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从图上观察出我国冬夏季风的源地、风向及海洋与大陆气压状况的区别后,进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冬(或夏)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还是从海洋吹向大陆,为什么?

(教师小结)学生读图、观察、思考、回答后,教师补充讲述:①冬季风从亚欧大陆内部纬度较高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吹向低纬的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洋面,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冬季大陆内部气温较低,气压较高,而热带洋面气温较高,气压较低,于是寒冷干燥的气流从大陆吹向海洋,从纬度较高的地方吹向纬度较低的地方,使沿途所经地区普遍降温,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样就形成了干冷的偏北风(西北风、东北风)即冬季风。可以说,我国南北受冬季风影响程度大小不同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②夏季风从低纬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热带洋面吹向纬度较高的大陆内部,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夏季低纬的热带洋面气温相对较低,气压较高;而大陆内部气温较高,气压较低。于是温暖湿润的气流从纬度较低的热带洋面吹向纬度较高的大陆内部,形成了温暖湿润的偏南风(东南风、西南风)即夏季风。

(提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除了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冬季风)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补充小结)

(教师小结)冬季风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一带频频南下,我国北方地区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冬季风在南下过程中,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势力逐渐减弱。南方受冬季风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比北方小。因此,寒冷干燥的冬季风的盛行,也是导致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结)综上所述,我国东部广大地区之所以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除了纬度位置的影响外,还有海陆位置的影响。

由《中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示意》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填写下表。

季风名称 成因 发源地 风向 陆地海洋

海洋陆地 性质 影响范围(地区)

冬季风 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 偏北

(西北、东北) 从陆地吹向海洋 寒冷

干燥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台湾岛)

夏季风 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洋面 偏南

(东南、西南) 从海洋吹向陆地 温暖

湿润 东南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西南季风:我国西南、华南、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

问题探究:.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大体相同的纬度位置上,但是气候差别却很大,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学生答后,教师补充小结: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洋流、气压和风等)

(讨论)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纬度位置大致相同(同处北纬15~30之间),但前者降水很少,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后者却气候湿润,物产丰富,人们称之为鱼米之乡,你认为影响二者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吗?(学生:不是)那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二者的气候差异呢?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刚刚学的知识四人一组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补充小结:根据刚学过的知识可知,我国东部背靠亚欧大陆,面临太平洋,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非常明显,因而夏季高温多雨。由此可知,造成两个地区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不是纬度位置而是海陆位置。正是由于海陆位置的影响,才使地处同纬度大陆西岸的阿拉伯半岛气候干旱,沙漠广布,而地处同纬度大陆东岸的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位于世界上著名的东亚季风气候区而且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因而成为气候湿润、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

拓展活动: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这对我国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请你举例说明。

气候多样,可以使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在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下,可以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如夏天可以去海滨、湖岸或山上避暑。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有不同。如四川、湖南、贵州等地一年四季,特别是冬季比较阴冷潮湿,当地居民爱吃辣椒,以驱寒抗风湿。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人们种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瓜果蔬菜也不同,如东北种植的是春小麦、甜菜;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的地区种植的是冬小麦、甘蔗;华北、东北种植的油料是花生、大豆;长江以南种植的油料作物是油菜;北方种植的是温带水果瓜菜,如苹果、梨、葡萄、萝卜、大白菜等,南方种植的是亚热带、热带水果瓜菜,如柑橘、菠萝、荔枝、香蕉、辣椒、绿茄子等。(教师及时表扬学生)

分组交流: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呢?

由各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归纳。

[课堂小结]

我们在第二节中学了哪些主要知识?各小组同学归纳后小组代表发言:我们明白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干湿的差异及成因,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分布,我国冬季最冷、夏季最热的地方,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在此基础上,着重学习了我国的两大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及其成因,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纬度大致相同,为何气候差别却很大。

34、分式方程评课稿

; (2)

练习题 草稿

35、因式分解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因式分解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了解分解因式的意义及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感受分解因式在解决相关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解因式的意义及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教学突破:

充分利用类比思想,用分解因式的方法去探究整式的 分解因式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准备:

正方形、长方形卡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复习分解因数,尝试解决课本中提出的问题。然后解决下面两个练习题:

(1) 3475-3465能被10整除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 992-99都能被那些整数整除?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展示各小组答案,然后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我们能否把一些整式也化成乘积的形式呢?

二、引领探究。

做一做:

1、计算下列各式:

3y(y-1)=

m(a+b+c)=

(m+4)(m-4)=

(y-3)2=

2、把上面的式子反过来,结合刚才的计算填空。

3y2-3y=( )( )

ma+mb+mc=( )( )

m2-16=( )( )

y2-6y+9=( )( )

让学生观察从左到右的变形与上面式子进行比较,总结它们的变化特征。之后,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变化形式就叫因式分解。然后让学生结合上题变化形式,尝试归纳分解因式的概念。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通过练习,让学生比较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互为逆变形)

三、训练检测。

1、下列式子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

(1)y2-4=(y+2)(y-2)

(2)a2+2a+1=a(a+2)+1

(3)y2-9+8y=(y+3)(y-3)

(4)m(m-n)+n(m-n)=(m+n)(m-n)

2、检验下列因式分解是否正确。

(1)x2y-xy2=xy(x-y)

(2)2x2-1=(2x+1)(2x-1)

(3)a2+3a-4=(a+1)(a-1)

(4)a2+2a+2=(a+2)

四、总结升华。

通过上面的练习,引导学生归纳自己对因式分解的理解,师生归纳要注意的问题。

1、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而言的一致变形;

2、因式分解的结合仍是整式;

3、因式分解的结果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五、布置作业。

36、愚公移山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听课稿,分享愚公移山听课感受和记录

愚公移山评课稿第一篇:

《愚公移山》评课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且是文辞兼美的文言文,除了让学生了解有关《列子》的文常知识,掌握重点文言词句,了解故事寓意,感受、学习愚公精神,更重要的是学习通过对话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六位参评老师的教学,基本达成各自的教学目标,方法灵活,设计合理、科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读扎实有效,文、言并重,语文味浓厚,教学基本功较强。各有亮点,也各有欠缺之处。

1.目标确立:确立精准的教学目标,一定程度上是教师吃透教材、挖掘文本精髓的基本功展示,只要方向对了头,不怕汗水负东流。六位参评老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大致相同,或展示,或不展示而心中有数,并在教学过程中基本达成自己的目标。目标设计较为精准的有陈浩老师、张丽老师。但结课时,六位老师都没能做到回归目标,反馈巩固。

2.教材挖掘:普遍存在教材挖掘欠深透的现象,教学中体现的则是浅尝辄止,甚至是蜻蜓点水,文本解读欠精准。比如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创新设计点,可以总结为移山之人的老、小、少与山之高大的对比,移山工具之简陋与移山之艰难的对比,移山之助(其妻、众人、孀妻弱子、操蛇之神)与移山之阻(智叟)的对比,愚公之智与智叟之愚的对比;再比如其妻献疑与智叟笑而止之的对比,可以从称呼不同、语气不同、目的不同、损毁的魁父之丘与山之一毛不同、反问的如太行王屋何与其如土石何不同方面比较、赏析,进而挖掘出愚公精神,点出寓言的寓意。问题设计方面,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线贯穿课堂的精准问题设计少而又少,问题多而碎现象较为普遍,虽然问题意识较强,但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解决疑难,逐步达成教学目标的问题精准性不够,有的课堂上老师不说话学生就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还有的老师问题设计不易于学生把握,切入点不明确,突破口小,把学生问死了,致使课堂气氛不活跃,课堂冷场令人难耐。

3.环节设计:基本做到合理、科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起承转合顺理成章,有的还富有创新点。如李燕老师的初读课文,了解移山之事品读课文,研讨移山之难感受愚公真人,领悟移山之意拓展延伸,敢做移山愚公,工整而唯美。设计巧妙的还有颜雯老师设计的解读题目的人物、事件要素,用一句话概括各个人物做了什么事的说话练习;陈浩老师设计的补充名片字音挑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味,用心设计听其言观其行环节,通过研讨人物语言和动作分析人物形象,抓得精准,体现了课堂设计意识和创新意识;张丽老师设计的添枝加叶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更深层次地感知和解读;吴瑞云老师设计的用原文回答问题,感知效果好,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五字诀,教的是方法。

4.朗读设计:文言文学习重在朗读,书声琅琅的课堂一定是有味、有效的课堂。六位老师都注重安排了感知读,但缺乏的是巩固读、赏读,也没敢安排默读。还普遍缺乏背诵指导,致使背诵课文这一目标达程度不高。比较好的有颜雯老师安排的课前读,吴瑞云老师设计的分角色朗读,陈浩老师设计的演绎读,张丽老师设计的学生分角色对话读,李萍老师的范读也是有滋有味的,富有感染力。

5.自主学习: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自致其知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各位老师都注重设计了自读、自解、自译、互助释疑等学生主体活动,其中张丽老师还安排了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从形式走向内容。需要加强的是有疑而问时的真合作,而不是无疑而问的假合作,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6.讲练结合:课堂教学主阵地上最忌讳的是学生只听不读,更不写,写才是有效落实。设计学生书写环节最好的是陈浩老师,一是抄写生字词,二是留了巩固练习做《助学》的时间。另外,每位老师对文言字词句的教学做得都非常扎实,辨析、比较、朗读、书写等灵活多样,落实较好。

7.教学语言: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有语文味、文学化,富有感染力、感召力,表述准确,能熏陶、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感。如颜雯老师课堂语言的柔美,吴瑞云老师课堂语音的洪亮激扬,陈浩老师点评学生发言一个哲学家诞生了的个性激励,张丽、李萍、李燕三位老师标准动听的普通话,都体现了他们较高的语言表达基本功。

8.导入设计:语文课堂也是艺术的课堂,巧妙的导入不仅水到渠成地引入课题,提高学习的情趣,而且能够概括出学习的思路与任务。李燕老师设计的成语填空导入,最贴近;陈浩老师跨过历史的长河,和古代文化交流拉近了课文与时代的距离;张丽老师的农夫和蛇寓言导入最直接。《愚公移山》歌曲的课前欣赏不更有感染力吗?李萍老师设计了课后的赏听,也不失文学与艺术的再结合,虽然因为设备故障没有播放成功。

9.板书设计:富有板书设计意识的是陈浩老师的。字画合一是语文板书的最高境界。本文可以把太行、王屋二山利用山的象形字画出两座大山来,然后把愚公与其妻、智叟的名字分别写在山的两侧,利用反方向箭头与山关连起来,形成对比,不失一幅绘形绘色的精美板书。课件制作也是如此,尽量做到字画合一,文字少而精,大而醒目,最好使用艺术立体字,颜色对比鲜明,并突出关键字,给人以美感,链接音频、视频,使绘声绘影。

10.拓展迁移:语文课的拓展阅读或延伸迁移,不可做得喧宾夺主,费时而显拖沓,情感熏陶及三观教育也是语文课的功能,需要自然灵活地点化,万不可生硬地加一个政治尾巴,把美美的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愚公精神依然是时代正能量,但其精神可佳而做法不可取的现实说法,也可以引导成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出彩点。吴瑞云老师设计的仿照中央电视台评选感动中国人物太行新愚公张荣锁的颁奖词,为愚公写一段颁奖词的课后作业,就是一个很新颖的创设;张丽老师设计的《愚公(智叟),我想对你说》片段练习,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和说话的权利。

愚公移山评课稿第二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3、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4、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鲁迅先生曾说过世上本没有路,只不过走的人多了便就有了路.同样,在古代有这样一位老人,立志要把两座大山移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看看这是一个怎样传奇的老人

二、检查预习

1、走进作者

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三、读熟课文

1、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

2、 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3、再读课文。读好停顿。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 (反返)

汝之不惠 (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无)

一厝朔东 (厝措)

无陇断焉 (陇垄)

五、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 说明]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他几岁了?你怎么知道的?为什么要移山?

3、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的人是什么态度?

4、愚公的妻子献疑是反对吗?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愚公挖山的队伍有几个人?他们用了什么先进的工具没有?

6、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7、智叟他智吗?他对移山持什么态度?

8、愚公是怎样反驳他的?

9、两座山移掉了吗?

10、如何理解这个神话结尾?

明确:以神话作结,赞美了愚公移山的诚心和坚定的意志。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富有浓厚的想象力。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寄托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题。

1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讨论并归纳: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2、小结

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运土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六、联系现实,进行拓展,深入领会愚公的精神。

1、思考:

如果没有神仙的帮忙,结果会怎样?

明确: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

2、理解对比和衬托手法

二山高峻 对比 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

智叟: 愚公:

胸怀大志 对比 目光短浅

远见卓识 安于现状

坚持不懈 自作聪明

遗男热情帮助 对比 智叟顽固不化

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

衬托

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4、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七、拓展

1、什么是愚公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意义是什么?中学在新时期该如何发挥愚公精神?

2、一个人的一生中肯定会遇到无数的困难险阻,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却面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3、 现在摆在我们同学面前就有7座大山,我们只有发挥愚公精神,逐一克服,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八、布置作业

1、自选《列子》中的一段文字,自主阅读。

37、野望评课稿

导入:

背景介绍:

点名时间、地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萧瑟恬静的景色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孤独抑郁的心情

38、藤野先生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藤野先生听课稿,分享藤野先生听课感受和记录

藤野先生评课稿:

说说《藤野先生》这堂课,作为一篇几代人都学过的文章,自然是经典中的经典。刘老师把这堂课要解决的问题定位在对藤野先生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上,无疑是很准确的。总结而言,刘老师这堂课有很多的地方可圈可点:如表现出比较高的整体素质,语言清晰,举止得体,教学思路很清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板书,现在很多教师的板书真的需要提高。据我平时的观察,有的要么字如螃蟹满地爬,有人要么字如蝼蚁看不清,有的要么板面如蓬草随风飘,等等,不一而足。试想一想,作为学生,每天要面对一堆没有欣赏价值的板书,情何以堪?刘老师的板书非常好。从板面上讲,整个板面分三部分: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的内容放在黑板的中间,两边为各类旁逸知识点的讲解。这完全符合教师板书的要求,值得大家学习。从书写方面讲,虽然谈不上苍劲有力,但也质朴大方,有板有眼,作为一个女老师,能写出这样的字,不容易!

接着讲一讲存在的问题,这里只是针对本堂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与思考,同时探讨一下,如何提升普通班学生思考能力的问题。

下面具体谈。本堂课分为三个大环节:导入背影介绍扫清字词分析人物形象总结。

1.导入:存在的问题是,显得平淡,至少是作为公开课是如此。导入语的设计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刘老师采用的是回顾旧知识的办法,这种办法也是可行的,也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尤其是理科的老师喜欢采用,它起到巩固旧知识,链接新知识的作用。当然,如果刘老师设计一个与本课的重点人物形象分析有关的,比较生活化的,(这里要注意面对是普通班的学生)的导入语,语言尽量生动一些。我想可能会更好一些,会有更多的学生有反应。一般而言,上课一开始要把整个课堂的气氛搞起来,不能一开始就比较低沉,特别是下午第一堂课,经过一些教室时,常常看见教室里卧倒一大片,除了对一些实在没有办法的学生,我们不能剥夺他的睡觉权外,我们老师还要想一些招,以调起学生的兴趣,也我们的课上得更加清松一些,有效一些,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教学案例,或者课堂实录什么的。

2.背景介绍。这个环节是必要的,但不是必需的。所谓必要的,指对于与学生具有一定的时代间隔的文章,教师在讲解时文章之前,把作者其人、其事交代清楚。知人论世,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所谓不是必需的,指语文老师在解读课文时不要把背景介绍这个环节固定化,逢课必讲,必在解读文本内容之前讲。是否要讲?要根据课文内容与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以确定;是否一定要在导入语之后就讲,更要灵活处理,不要弄成一种模式,久而久之,不仅学生感觉乏味,自己都感觉生硬。虽然备课时不用花什么精力,但对于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能力大为不力。如果背景知识以前在其它课文讲过,可以让学生来讲,让其它学生去补充,这样既起到巩固旧知识的作用,又调动了学生,老师只需进行必要的补充;如果背景知识与本课的重、难点关联不是很大,我个人觉得还是少讲,直接进入文章内容的分析,在分析内容,当学生的思考碰到坎时,老师再融入背景知识的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思考文章内容。因此,就本堂课而言,从时间上看,导入与背景知识的介绍占了14分钟(8:559:09),显然,这是占时过长的,花了近1/3的时间,而且部分内容书上还在注释。从与本课的重节(人物形象分析)来看关系并不是很直接,有一定的关系,可在融入分析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时讲。所以,个人建议,这里仍有改进的余地。

3.扫清字词。这个环节,刘老师做法是一面要求学生找,一面自己带着学生找,这是可行的,也是常见的做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老师对于生活中常读错的字的进一步强调,如绯闻中的绯念fēi,我注意了一下,对于这个词在座的听课老师很多都念错了,这说明这类词的读音很重要,我们都认得,但都念错,而这些词是中考与高考中常考的词。所以刘老师这个强调是很值得肯定的。另外,要提出来的是,刘老师对发髻(j)一词注意弄错了,刘老师弄成了第二声。

4.人物形象分析。具体的人物特点就不罗列了。应该说,刘老师上得比较规范,但缺乏教学的艺术性。这也是很多老师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如何更加巧妙地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引导。这里扯开来说一点,现在很多教普通班的老师一天到晚抱怨学生无法教。的确,我也深知其中苦,同样的劳动付出,在重点班能开花结果,在普通班却连泡都不冒一个。但是细细想来,我们有的时候也要适当地反思一下自己,首先要明确,重点班与普通班的学生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学习能力,抑或乖乖度都是有差别的,但我想,老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要不一样,教学的方法也要适当地调整。可能一个问题在重点班,老师只要提出即可,剩下的事都可以由学生完成;但在普通班,老师则要思考多一些,你要思考这个问题学生能否答得出来,如果答不出来,我该如何分解这个问题,把这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另外,还要思考,当学生思考不到位时,老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去提示学生思考等等。具体到刘老师这堂课,整体上带引学生深入对文本的阅读还做得不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定要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的字、句、段的读品思上的,刘老师的做法是让学生找哪一些内容写了藤野先生,我观察了一下,只有几个学生有反应,这个时候,老师应迅速调自己的教学策略,让没有反应的学生在读一读别的学生找出来的段落,营造出一点课堂氛围,读完后,问其它学生这段写了藤野先生的什么,这其实是促使学生去思考,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要注意某个动词,或某个句子。刘老师的做法是,几个学生找出来了,于是肯定学生,随即就抛出一个问题:这一个段说明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做法可以,但显得生硬,因为这是普通班的学生,第一学生肯定没有能力这么快迅速进行课文定位;第二,学生也没有能力一下概括出来。果然不出所料,学生没有反应,老师这时候也比较急,没有办法,只好自己说出来,并板书,于是老师问:是不是啊?学生们只好应声而齐答:是!明眼人一下子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段无效师生互动,因为学生根本经过思考,老师说出答案后,这是明显的诱答学生。其它的教学过程大多如此。

语文组一直有一个良好传统,对事不对人,就课论事。从个人角度指出一些不当之处,旨在营造一个实实在在的教研氛围,更在帮助年轻教师的业务成长和促进我自己的业务提升。

总结建议如下:

1.课堂教案设计尽量精致一些,对知识点的掌握尽量全面一些,多买一些相关的参考书,丰富自我对文本的解读,而不是单一地依靠教参。

2.多思考如何更加有效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不同教学策略,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尽量让更多的差学生爱听你的课。

39、空气评课稿

颜色 状态 气味 标准状况下的密度 熔点 沸点 是否易溶于水

无色 气体 无味 1.251 gL-1 -209.9 ℃ -195.8 ℃ 不易溶于水

[过渡] 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一类很重要的气体就是稀有气体。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稀有气体的有关知识。

3.稀有气体

[分析] 稀有气体曾叫做惰性气体。这是由于稀有气体性质不活泼,人们在发现它们的时候普遍认为这些气体不能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有些惰性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于是又把它们改作为稀有气体。在空气的成分中,稀有气体所占比率虽然不大,但却很重要。

[思考]稀有气体的用途[通过阅读让学生总结稀有气体的用途]。

[回答] ①可用作保护气;②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可用于激光技术。

[思考]除了课本上讲到的稀有气体的用途外,谁还知道稀有气体的其他用途呢?

[回答] ①广场、体育场、飞机场等场所所用的灯里充了氙气,通电时能发出比荧光灯强几万倍的强光,因此叫做人造小太阳。

②航空、航海的指示灯里充入了氖气,通电时发出红光,这种光能穿透浓雾。

[总结]通过大家刚才的回答和讨论,我们可以总结出稀有气体具有如下用途:

(1)保护气 (2)电光源 (3)激光技术 (4)冷却剂 (5)麻醉剂

[分析] 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年人每天吸入的空气约为12 m316 m3。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故保护我们的空气已成了全世界人民都关注的问题。

四、保护空气

[分析]少量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中。依靠大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仍能保持空气的洁净。如果进入空气的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超出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空气的污染。

[图片展示]大气污染

[讨论] 1.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

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结论]1.汽车尾气、工厂废气、沙尘暴、酸雨、使用含氟冰箱造成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等都属于大气污染。

2.使人发生呼吸道疾病、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水中生物濒临死亡、温室效应使沿海城市下陷、酸雨使建筑物被腐蚀、臭氧空洞使人受到紫外线的伤害而易得皮肤病和影响视力等等。

3.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爱护花木,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及保护空气应采取的措施。

[思考]假如你当了市长或省长,你会如何去改善当地的空气质量呢?

[回答]1.大量植树造林。鼓励市民种草养花。

2.把工厂建在人口不太集中的地区。

3.使用和开发化石燃料以外的清洁能源。

4.汽车不再用汽油,而用车用乙醇汽油。

5.加大检测汽车尾气的力度,禁止没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

6.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课堂练习]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2.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曾被称为惰性气体 B.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都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D.稀有气体有广泛用途

答案:1.B 2.C

[课堂小结]本课题我们重点学习了空气的组成和用途,同时还知道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等概念。另外,还了解了洁净的空气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空气的一些措施。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

2.氮气的用途

(1)重要的化工原料 (2)保护气 (3)提供低温环境

3.稀有气体

(1)保护气 (2)电光源 (3)激光技术 (4)冷却剂 (5)麻醉剂

四、保护空气

布置作业

1.上册课本P33习题3、5、7

2.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矿泉水 B.白酒 C.米醋 D.干冰

3.我们已经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下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燃烧匙里为什么要盛放过量的红磷?

(2)这个实验除了可以得出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外,还可推出氮气____________(填难或易)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_______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

(3)此实验过程中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

答案:2.D

3.(1)让O2尽量消耗完全,使测得O2的体积更接近空气O2的实际体积 (2)难 不活泼 (3)不能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的实验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第一单元的知识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真正体现了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这样效果会更好。

40、三顾茅庐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听课稿,分享三顾茅庐听课感受和记录

三顾茅庐评课稿第一篇:

三顾茅庐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令后人叹服不已。

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写张飞的关键词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3.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因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中国的智多星。今天,我们将学习的三顾茅庐不过是诸葛亮众多故事之一,但是,仅仅从这一个故事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们就可见一斑。(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   纶巾(guān)  末胄(zhu)

愧赧(nǎn) 倾颓(tu) 存恤(x)

殆尽(di) 疏懒(lǎn) 鄙贱(bǐ)

如雷贯耳(gun)   顿开茅塞(mo)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窗外日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未审得入览否:明白,知道。

不胜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

总揽英雄:广为延揽。

惟将军图之:考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高低。

②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2.作者链接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山东东原(今山东东平)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回答:谁三顾茅庐干什么?

【交流点拨】刘备三顾茅庐寻求智者诸葛亮的帮助。

2.以各种形式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通过读课文,了解刘备、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刘备求贤如渴、礼贤下士;诸葛亮满腹经纶,智慧过人。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

第二部分(2-3):刘备与诸葛亮见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4):诸葛亮随刘备出山。

(二)深层探究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交流点拨】第二段中张飞、刘备的对话以及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等了半晌、又立了一个时辰等细节描写;第四段中在庄中共宿一宵等情节。

2.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亮的见面,却多次写到张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交流点拨】文章多次写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是通过写张飞的急躁、鲁莽来反衬刘备三顾茅庐的耐心与诚心,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美好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文章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交流点拨】小说通过典型的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为了见到诸葛亮,他甘愿立上半晌一个时辰,态度十分恭敬,张飞则是粗犷豪放,莽莽撞撞。诸葛亮则是一个经天纬地之才,从他未出茅庐而能对天下形势正确分析即可看出。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1.学了《三顾茅庐》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交流】①我们对人一定要诚心诚意;②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③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2.课后阅读《三国演义》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

三顾茅庐评课稿第二篇:

《三顾茅庐》评课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沈老师在教学中抓住了《三顾茅庐》一文中刘备诚心诚意这一中心,引导学生深入地朗读、理解、感悟文本中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人物的特点。课堂有三点值得学习:

一、思路清晰,教学设计巧妙合理。教学板块清晰,复习导入后,直接从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入手,让学生品读文章,品味重点词句。通过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诚心诚意是真的,从而也体现了教师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

二、重点突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教者紧扣刘备尊重人才这一中心组织教学,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特点。通过刘备和张飞语言的对比,品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表示刘备动作的词,进而加深学生对刘备尊重人才的感受。课堂中,沈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说出刘备下马步行,轻轻敲门、阶下等候,快步见面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刘备的谦恭和诚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

三、拓展适度,课外延伸恰到好处。对下马代表尊敬的拓展,对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的拓展,对刘备、诸葛亮年龄与地位的拓展,帮助学生对尊重的理解;对三分天下及诸葛亮出山后所打胜仗的拓展,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所有的拓展无不围绕着教学的重点,可谓点睛之笔。

四、对于恭的教学也是匠心独运。既进行了生字教学,又因为心字底,让学生明白刘备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正的诚心诚意。

建议:

1、课文中的三句比喻句教学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如果沈老师能巧妙地将其进行集中教学,就能很好地化解了教学的难点,凸显教学的重点了。

2、本文可以学习的重点比较多,可以做适当的取舍,有舍才有得。

41、故乡评课稿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有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饱经风霜。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活泼机智。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热爱生活,知识丰富。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说明杨二嫂年轻漂亮,安分守己。   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外貌描写说明杨二嫂老、丑且瘦。

终日坐着 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贪婪)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尖刻、势利。

  虽靠姿色招揽客人,但仍是本分生活。   搬弄是非。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贼喊捉贼)

【交流点拨】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

(2)小组讨论: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交流点拨】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总结: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3.分析我的形象

(1)小组合作研讨: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络。

【交流点拨】①回故乡急切

②见故乡悲凉

③忆故乡沉重、忧愤

④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⑤见杨二嫂惊吓、困窘

⑥见闰土兴奋、惊异

⑦离故乡茫然、气闷、悲哀、希望

(2)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思乡诗句积累。

【交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第三课时

一、新课导入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同时深刻揭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的人性的扭曲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我们现在进入对文本的深入探究,体会鲁迅的洞察力和语言魅力。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语言品析

1.高墙比喻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

【交流点拨】高墙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儿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导致我四面像竖起了高墙,所以气闷。

2.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交流点拨】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我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所以我感到悲哀。

3.我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

【交流点拨】一方面,我对自己这一代的社会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所以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4.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

【交流点拨】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实现,如此凄惨的故乡现实,又使我觉得希望实现的渺茫,所以害怕。

5.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交流点拨】闰土的愿望就是在对神灵的膜拜中得到安慰,相对而言,他的愿望就在最近的神灵上,所以切近;而我的愿望却是希望有新的生活,这是遥远的,不可知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和希望新的生活变成现实的迫切心情。

6.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最后两句话的?

【交流点拨】希望的有无取决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奋斗,希望就不会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实践,希望就有可能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无。全句强调了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以路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

7.三个辛苦各指哪三个人?在当时,他们各自的社会性质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第一个辛苦指的是我,在当时是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知识分子;第二个辛苦指的是闰土,是一个辛苦民众的代表;第三个辛苦指的是杨二嫂,是一个典型的人格被扭曲的庸俗小市民。

8.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一句中的新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

【交流点拨】新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消除了封建思想意识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

(二)主题探究

作品发表以来,人们对其主题产生许多分歧,下面列举了四种。读完文章后,你赞同哪一种?请你根据本文内容,说说理由。

1.隔膜说。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隔绝一气。

2.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天真活泼、健康聪明反应迟钝、精神麻木。

3.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儿老爷;看守西瓜,捕鸟磕头、打拱。

4.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叫闰土管祭器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交流点拨】《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物质和外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必多说。精神、内心的变化,则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人,而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我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存在问题。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农村,十几年间也看到了故乡的变化,但我们的家乡不是变坏了,而是变美了:天蓝了,路宽了,人富了,心情舒畅了,家乡人经济上富裕了,政治上平等了,有了做人的尊严。这些变化都得益于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现在,请大家拿起笔,以《家乡变了》为题,写一段文字,描述这些变化,抒发自己的感想。

(学生朗读自己写的文段,班内交流。)

【交流】生甲:湛蓝的天,湛蓝的水,涌起了朵朵浪花。哗哗的水声那是欢乐的歌唱。你还记得吗?以前我们村里人喝的都是一些不卫生的池塘水、水沟水,现在喝的是比清泉还甘甜的地下水,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家乡的变化吗?

生乙:瞧,洋溢着温馨气息的图景,是居民房,啊,多气派。以黄、粉红为主色的房子,周围种满生机盎然的树木,犹如雨后春笋竞相拔地而起,原先低矮破旧的瓦房已经旧貌换新颜了,在树荫下有孩子的笑脸,时常传出老人们的欢笑声。

故乡评课稿第二篇:

《故乡》评课稿

今天我听了xx老师的《故乡》。这是一节最真实的课,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校语文教师的基本水平。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旧知回放与预习检查1.引导学生回忆作者及学过的作品。2.引导学生回忆小说三要素等文体知识。3.让学生依据资料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三、理解景物描写作用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有关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试分析其内容。本课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

这堂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环节齐全。

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反馈讨论效果,就学生写的小传进行交流。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着墨较多,刻画得比较详细,人物形象丰满。为他们写小传,要从全文着眼,筛选与之有关的材料与信息,然后将其连缀在一起。陈老师的这一环节做得很好,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老师对闰土的分析非常到位。主题挖掘地很深.

教学本课,陈老师本着一种潜入深处的原则,在分析文本时,简单入手,在挖掘主题是,注重由浅入深,这样,学生既轻松地学习了课文,有深刻地了解了本文的主题。

42、水调歌头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听课稿,分享水调歌头听课感受和记录

《水调歌头》评课第一篇:

《水调歌头》一课,教学设计非常好,其优点大致总结如下:

一是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到位。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诗句,然后对学生的读进行评价,借机向学生指明哪个字应该重读,哪个应该拖音读,才能读出感情来。如久、娟读得慢一点儿、悠长一点儿,留给人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进而再让学生读,从而步步提高朗读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更是注重让更多的孩子投入到朗读中,给更多的孩子起来朗读的机会,用音乐营造朗读氛围,调动孩子的朗读积极性。

二是评价语贴切到位。让每个孩子起来读一句的时候,教师评价说每个孩子都在努力试着读出自己的味道,对孩子们的读进行肯定和鼓励。当理解课文内容时,学生说借助资料了解到的内容,教师马上强化结合资料是学习古诗词的好办法。

三是教学步骤清晰,由读引入到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使学生对词感情的把握步步引向深入。充分读课文之后,让孩子自己先看注释,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苏轼身在哪,心在哪,由浅层次的身在密州,心怀子由,让学生体会当时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然后通过老师的朗读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看到了把酒问天起舞弄影辗转难眠望月祝愿四幅画面。进而注重对孩子句式的训练,按句式来训练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循循善诱,通过文章的步步深入学习,让学生最终体会到身处失意,心怀天下的情感,文章写时只是兼怀自由。最后,更是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留下诗意的美。

四是不仅注重课文讲解深入到位,更是注重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把酒问天的画面详细讲解,让孩子思考问的内容,想象其动作,想象其心理活动,通过想象画面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后三个画面,先让孩子们自己分小组讨论想象,注重从动作、心态、语言几个角度去想象画面,然后把想象到的内容用笔写下来,并配乐营造氛围。紧接着分画面交流体会,通过每个画面学生的描写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每个画面所代表的心情矛盾坦然怨恨豁达的变化过程。

五是教师的素质极好,善于对孩子引导,板书字迹非常好,板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板书内容注重师生共同完成,发挥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

《水调歌头》评课第二篇:

《水调歌头》教案

目标导学:

1、自读课文,借助可下注释疏通文意。

2、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想象和联想的写作手法。

定向自学:

1、请同学们借助字典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讲疑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2、查阅与苏轼有关的资料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3、收集咏月的诗词,背诵这首词。

自主领悟:

导入:公元1082年,被贬于黄州的苏轼在一次大病初愈之后游览了清泉寺,看到兰溪的美丽景致,心情为之一振,顿时豁然开朗,写下了千古名句,大家知道吗?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对,这首诗体现了苏轼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热爱生活,旷达乐观。对,同学们回答很正确。苏轼在经历了人生的重重波折之后,依然保持着一种乐观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热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词《水调歌头》,再次来体会他积极乐观的情感和豁达的胸怀。

1、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这句话告诉我们诗歌要多读。首先请同学们来倾听我国著名的朗诵家为我们朗诵的《水调歌头》。同学们听完之后你们是不是也想试试?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同桌之间互读,然后大家再推荐两名读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读。

2、一生读完之后,纠正他读错的字音,说明想把诗歌朗读好首先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和情感。再请另一生读,读完点评之后让全班大声的齐读。

3、大家读得很不错了,但是大家读懂了吗?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重点词重点句,这些是打开诗词大门的钥匙。

4、请女同学齐读词的上片,男同学思考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词,答案在哪儿呢?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文中的小序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缘由。)

5、在中秋节的晚上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月亮,想到了天上的宫阙。

6、作者想去吗?为什么?

想去,因为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和寂寞孤单。(联系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理解。)

7、作者去了吗?为什么?

没去。害怕天空中的高寒,觉得现实中的生活比清冷的月宫好。

8、词的上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热爱现实的生活。

9、请男同学读词的下片,女同学思考:词的下片有月亮的踪迹吗?

转朱阁,低绮户。

10、谁在这样的一个晚上无眠?为什么?

苏轼,他想到了他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弟。

11、作者由月亮的阴晴圆缺联想到什么事情呢?

人世的悲欢离合。

12、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吗

此事古难全。这些不完满和缺憾自古以来就无人能够解决,是无人能够改变的。

点拨释疑:

1、面对人生的缺憾和不完满,苏轼的态度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

豁达乐观:欢饮达旦;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词的下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思念亲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拓展延伸:

清人评价苏轼的这首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首词到底好在哪里?(提示:从情感、内容、写法等角度分析。)

A这首词表现出的豁达乐观的情怀和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打动人心,给人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B全词以月贯穿,借月抒怀,情景交融。C作者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充实了诗词的内容,丰富了情感。

小结: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业: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写你眼中的月,心中的月。

43、岳阳楼记评课稿

日星隐曜(yo) 浩浩汤汤(shānɡ) 淫雨(yn) 薄雾冥冥(b mnɡ) 偕(xi) 樯倾楫摧(qinɡ j) 岸芷汀兰(zhǐ) 心旷神怡(y)

3、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俱,都、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4、朗读指导。

  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转入平缓,然则引出新意境,语调应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的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注意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5、学生大声练读,尝试表情朗读,力求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6、分组按要求诵读。

○诵读叙述写作缘由的段落(第1段,标志性句子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诵读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第2段,衔远山气象万千;标志性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指代什么?)

○诵读描写阴雨天气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若夫淫雨霏霏虎啸猿啼)

○诵读描写天晴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至若春和景明此乐何极)

○诵读描写由阴雨天引发的情绪句子(登斯楼也)

○诵读抒写天晴时喜悦心情的句子(登斯楼也)

○诵读议论抒怀段(标志性词语:嗟夫)

四、理解文章层次结构

讨论并归纳: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五、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复述各段大意并作简要概括。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并嘱托作者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第二段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作者认为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先从空间上写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然后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晨昏之间的万千气象,然后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一句小结。接下来,作者转写登楼览物之情,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水波一起荡漾,金光闪烁,水中的月亮宛如一块温润的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那是多么的欣慰和欢喜啊!

第五段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忧虑,唯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唯恐国君有阙失。那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表达了对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

第二课时

二、精段阅读

第一段

1、第一段的叙述交待了什么内容?属详写还是略写?

讨论并归纳:写作缘由,包括时间、滕的遭遇与政绩、重修盛况、由于不是重点,写得异常简洁,如写滕子京的政绩就只用了八个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第二段

1、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2、第二段写洞庭湖壮观的景象,哪两个词能表现这层意思?具体写景的句子是哪些?

讨论并归纳:胜景、大观;衔远山气象万千。

3、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前人之述备矣怎样理解?与第一段哪里照应?

讨论并归纳: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照应。(补充孟浩然、李白、杜甫的诗句)

5、第二段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其中哪个词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切入点?过渡启下引出了哪些文段?

讨论并归纳:用设问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引出了第三、四段,其中异字可以作为理解本文的切入点。

第三、四段

1、朗读第三段,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 因己而悲。

2、朗读第四段,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3、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人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4、第三、四段分别写了什么情况下洞庭湖的景色?由这不同的景色又产生了怎样的情?这两段的结构有何共同之处?

(三段由淫雨霏霏天气状况下萧条凄凉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悲;四段由春和景明天气状况下明媚怡人的景色道出迁客骚人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喜;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

第五段

1、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什么?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地方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二者指因阴而悲和因晴而喜这两种心情。而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3、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4、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谁的看法?作者同意这种观点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作者用这样的问句结束全文,有何用意?

(古仁人, 由微斯人,吾谁与归?可以看出作者同意古仁人的观点,作者以此作结是希望滕子京能做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7、出自本文的成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心旷神怡

三、揣摩写作意图

结合有关资料,再次明确本文的写作意图。

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来规劝好友滕子京,希望滕子京能和自己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无论居庙堂还是处江湖都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三课时

二、合作探究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自然段为例:雨是淫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曜潜形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自然段的特点与第3自然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2、第3、4自然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文章的内在联系也被破坏。

3、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引导要点: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句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

三、课堂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

五、板书设计

译 文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观赏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如果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到了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44、乡愁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听课稿,分享乡愁听课感受和记录

乡愁评课稿第一篇:

《乡愁》评课稿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余光中先生以民谣的歌调,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把乡愁的产生,乡愁的无奈,巧借距离表现出来,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xx老师的《乡愁》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思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王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同时又通过学生动人的朗读,教师感人的导语,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对乡愁的感悟之中。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听读:感受朗读:理解演读:想象比读:发现创读:创造。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语言。因此,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情。这首诗的情就重在乡愁上。整个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悟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王老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

第二、处理好学生、教师、作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王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在听读时,她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诗,用简洁的文字说感受;在朗读时,她让学生把各自放进诗歌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心声。而且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王老师让学生去多读反复读课文,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处理好阅读和生活的关系。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徐老师让学生用乡愁是~~~~~的句式说一句话就是一条有效途径。另外,王老师让学生选一小节用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也很有创新意识,和新时代的生活生动有趣的联系起来。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及时点火,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诗情自然喷薄而出了。

总之,王老师的这节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重要之点,一切以学生读为主,没有雕饰之意,一切顺乎自然,清新流畅。就在这看似教者无为的课上,实现了师生的共同精彩。我们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乡愁评课稿第二篇:

《乡愁》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题,示标 5分钟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话题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以此导入新课,板题,PPT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通过分析诗中意象,理解意象对于表达乡愁的作用;

在开始第一次先学后教,简单引出作者的介绍及写作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文意;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深情朗读课文 12分钟

1、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文,诵读过程中注意:

①读出节奏; ②读出重音;③读出感情。

5分钟后,邀请同学进行朗读比赛;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2、学生朗读比赛后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5分钟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品析诗歌意象 10分钟

1、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2、自学指导

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以上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10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

具体事物: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借物抒情

感情:

邮票:离家求学的少年,想念母亲。

船票:奔波在外的青年思念爱妻

坟墓:失去母亲的痛楚。

海峡:国家的分裂,亲人分离,那是更痛的乡愁。

3,让学生感受诗歌与现代文表述上的不同之处;

四、当堂练习: 10分钟

阅读《别》(吴奔星),完成题目:

你走了,没有留下地址,

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阳里;

你走,没有和谁说起,

只留下一双眼睛在露珠里;

你走了,没有说去哪里,

只留下一排影子在小河里;

1、诗人巧妙的抓住友人的形象特点,把笑容与 ,眼睛与 ,影子与 ,融合一起,使画面跃然纸上。

2、在诗的前三节深情倾诉中,读者可以想像到我曾与友人 , , 。

3、全诗找不着一个惜别的词语,可是无处不表达了什么情怀?

1、夕阳、露珠、小河 2、在夕阳下嬉戏 在晨露中交谈 在河边散步 3、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五、拓展延伸 3分钟

第二课时

一、衔接第一课时,板题,示标 2分钟

PPT出示学习目标:

1.体会量词和叠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并尝试加以运用;

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第一次先学后教----体会用词特色 12分钟

自学指导

诗人用了邮票船票等四种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同学们再次品读诗歌,思考以上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5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

1、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叠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0分钟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大声齐读课文后,自主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5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

1.诗歌中所选取的意象之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

2.文中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哪一句?

3.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答案:

1、这些意象是按照诗人的人生经历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并且从感情的抒发来看,是层层推进的关系,邮票、船票、坟墓等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而已。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情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2、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 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 的 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 强烈愿望。

四、当堂训练 12分钟

比较阅读:

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月夜的笛声 、雾里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 。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包含着何种感情?

营造出一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似笛音萦绕耳边,表明自己的思乡情结。

3 、第二节连用两个虚实结合的比喻。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有怎样的表达的效果?

故乡的面貌 ----模糊的怅惘----雾里的挥手别离

[实] [虚] [虚]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达效果?

乡愁(思乡之情)比喻、无理有情

5、 根据分析现代诗的方法, 说说 两者之间的 同异。

同:诗人都是选择几个深意的形象或画面来表达同样的主题,

两篇都是通过创造性的比喻来书写心中的愁,两首都是抒情诗。

异:余诗主要是通过形象来推进诗情,席诗主要通过画面和

比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的思想深度比席诗要广和深;余诗的结构比较对称,在表达的情感上,席诗相对细腻和缠绵。

五、课外拓展 3分钟

六、作业: 1分钟

1、课文仿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仿写: 乡愁是_______________。

2、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手机扫码阅读珍珠鸟评课稿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