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学习分享 2023-05-24 12:33:03

金色的鱼钩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1、金色的鱼钩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金色的鱼钩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情节,概括文章内容。

2.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3.总结文章拟题和塑造人物的方法。

【简评:目标最后表述为学习目标,每一条目标都要包含有行为主体(默认为学生)、行为条件、行为动词和行为结果。如第一条: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抓主要事件梳理文章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另外,目标的提炼要与单元阅读训练要素匹配,与课文内容匹配。】

【教学重难点】

运用学习方法,通过品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主要学习活动,应该是落实单元阅读训练要素,重点放在让学生运用方法(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体会老班长的精神品质。这是略读课文,重点在学生如何自主的学,不是教师的教。整个学习过程设计,重点有点偏了。】

一、情境导入

(1)播放视频《金色的鱼钩》,揭示课题。

(2)了解长征历程,理解写作背景。

二、学习课文

(一)扫清字词

1.默读课文。遇到注音的词语,读2遍。

2.出示生字词

hu kē xi kui

和着 青稞面 威胁 碗筷

tng ěr liǎn chān

搪瓷碗 鱼饵 收敛 搀扶

yǎn yē

奄奄一息 抽噎

(1)读一遍生字词

(2)着重指导读音:和(hu)着 抽噎(yē)

(2)理解词语:合不拢眼、支吾、奄奄一息

(二)梳理文章情节,概括文章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

(1)思考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梳理本文的故事情境,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用自己的话来简述每个部分讲什么?

2.梳理出主要事件。

(1)浏览,圈关键词。

①出示:老班长带着三个年轻的小战士走出草地用了多少天?选择:

A、半个月

B、20天

C、35天以上

②看第3节,圈出不到半个月。

③继续浏览,圈出其它表示时间的词,算出走草地时间。

(2)跳读,圈关键词。

①主要写了4天的事情,看第4节圈出一天。

②跳着读,圈出其它3个类似的关键词。

③4天4件事,分别是:鱼汤充饥;发现秘密;命令喝汤;临终叮嘱。

④默读这4件事。

(三)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1.聚焦主要事件,思考: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他的哪些言行中看出来的?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感受深的地方画批注。

2. 读第8节。

(1)默读发现秘密(619节)。

(2)听录音读第8节,1遍。

(3)像录音那样读2遍。

读句子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4)课堂训练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选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 和 描写,从中可以看出老班长 的品质。

3.读第21节。

(1)默读命令喝汤(2022节)。

(2)自由读第21节,1遍。

(3)听录音读21节,1遍。

(4)跟着录音读21节,2遍。

看到老班长的笑,我是怎么也吃不下的再读21节。

我们吃完了鱼汤,老班长又笑了再读21节。

(5)课堂训练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①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这句话中的意思指的是什么?如果不会,请你再读一读11、18节。

②用波浪线画出与加粗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③当看到老班长嘴边露出一丝笑意时,我的心里为什么沉重极了?

4.读28节。

(1)默读临终叮嘱(2334节)。

(2)听录音读第28节,1遍。

(3)像录音那样读第28节,2遍。

读句子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

临终想的是别人!再次默读28节!

(4)课堂训练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

①老班长说的浪费是指 。

②二十多里路说明 ,从中你感受到 。

5.文中还有几个地方体现了班长尽职尽责的品质,如:第3、4、5、13、15都有,这里可以表格的形式出现。作为班长,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想法设法照顾好三个小同志,确保能走出草地,这就是尽职尽责(还可以结合现在抗击疫情的各个岗位的人是怎样尽职尽责地工作,让疫情得到控制,人民的生命得到安全的保障)。通过这里再提升一下,老班长的形象是不是更高大了,对后面理解金色的鱼钩也起到铺垫的作用。

6.小结:通过老班长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我们感受到了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高尚品质。

(四)小结文章拟题和塑造人物的方法。

1.你认为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本身是金色的吗?文中并没有告诉我们,直

到最后一段才写到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并以金色的鱼钩为题,对此,你怎么理解呢?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为《金色的鱼钩》,能不能改成《老班长》、《无名英雄老班长》或者是《不畏牺牲的老班长》等等,为什么?说一说你的理由。

3.学了这篇文章,你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什么启发?

回归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这也是小说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小说,虽是小说,但在长征途中却真实发生了许多这样感人的故事,引出推荐阅读。

三、主题推荐阅读

1.《草地夜行》

2.《倔强的小红军》

3.《丰碑》

四、布置作业

学习了本文拟题的技巧和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一写在此次新冠肺炎抗疫战争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可以是家喻户晓的抗疫英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等,也可以是身边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附板书设计

13 金色的鱼钩

鱼汤充饥 发现秘密

命令喝汤 临终叮嘱

2、明天要远足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明天要远足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朗读感悟,随文识字(教学重点)

师:读完第1小节,你知道小作者明天要去哪里吗?

生:她明天要去看海。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

生:从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这句看出来的。

师:(出示写有海的卡片)这个字就念海。谁能读一读?(指名读)

师:想想看,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生1:大海里面都是水,所以海的偏旁是三点水。

生2:我能用字谜记住它:每天都有水。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有这么多种方法记住这个字。那你能用海组词吗?

生1:大海、海水。

生2:人山人海。

师:你知道人山人海是什么意思吗?

生:人山人海就是有很多很多的人。

师:什么时候会用到人山人海呢?你能用人山人海说一句话吗?

生:元宵节灯会的时候,大街上人山人海。

师:海一般情况下表示很多的意思。比如花开得特别多,我们就可以说是

生:花海。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你们知道大海都有什么颜色吗?

生:蓝色、绿色

师:大海有这么多种颜色吗?我们快来看一看。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欣赏不同颜色的大海)

师:大海这样美丽,小作者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了。你能读出她这种向往的心情吗?

(生练读)

师:谁能把这一节读给大家听?要读出期待、向往的语气,也要读出大海的美丽。

(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老师都想去看看大海了。

赏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识字是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这一阶段必须切实加强朗读和识字教学,以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形成积累,为日后运用语言文字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既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又注重识字教学,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当。教师在指导学生识记海字时,体现了多种识字方法并存,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对于海的字义的理解拓展较好,通过扩词和练习说话以及教师创设情境,自然而然地教会学生运用,突出了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教学理念。

3、秋天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秋天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一、说教材

1、单元及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 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的预设

  依据本单元本课的特点,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预设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进行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3、教学重、难点的预设

  依据以上两点,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二、说教法

  1、教学的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所以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而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诗歌,适于朗读,所以讲析文章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绘的自然美。

  2、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对语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节课,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3、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激发兴趣法(引秋)、问题导引法(品秋)、讨论质疑法(品秋)、诵读法(诵秋)。

  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风景图片、使用相关的课件来辅助教学。

  4、说学法

  我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5、反馈调控措施

  根据我所授课班级学生底子薄、认知水平低、自觉性差的现状,我估计学生可能会在品秋写秋环节中出现困难,这时教师可根据当时的情况,就出现困难的环节,以对话的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拉进师生距离,启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秋诵秋品秋写秋进行教学的。其中我把教学重点突出在诵秋环节;在品秋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引秋(2分钟)

  教师给学生们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请学生说说看了图片,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由此创设情景导入。(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诵秋(8分钟)

  本环节以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

  1、 初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2、 教师范读,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语调。

  3、 学生自读与赛读,并在学生中互评,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4、 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节朗读,也可找出你认为诗中用得好的词语,做适当的批注,并与同学交流。教师也可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词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加以引导。

  设计意图:这样就能使学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的同时,还能够掌握精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素养中注意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质中的兴趣与情感得以提升,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品秋(20分钟)

  在此环节中,学生组成小组,主要围绕教师给出的三个问题讨论、质疑,探究全诗。

  ①找出每节诗的点睛之句。

  ②诗中刻画了几幅图景,请分别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板书。)

  ③这首诗创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归结出诗文的特点并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检测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的归纳、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把学生对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请学生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展开想象的翅膀,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并把它描绘出来。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课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描绘的图景,了解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若学生理解有不足之处,教师可以自己头脑中的图景加以引导。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使学生感悟到诗的意境美,以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写秋(15分钟)

  这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态度两方面的语文素养。

  1、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小诗或画一幅画。并给大家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自然、体验自然和发现美的习惯。也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思想观念。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2、请同学们一起歌唱秋天(试背)

  设计意图:教师可在学生试背过程中,在此出示与诗文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边看图片边回忆诗文,进行背诵。这可以使学生智力素质中的记忆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可掌握一种理解记忆的方法。在朗读以及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达到了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3、布置作业:①查找描写秋天的诗歌、名句。

  设计意图:在积累字词句篇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筛选、查找资料的能力。

  ②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比较《秋天》与《秋景》,说说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本课所学知识的验收以及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拓展与延伸。

  (五)、板书

  在这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我能够摈弃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分析、讲授诗歌意境为主的做法,积极尝试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创设校本实例及校本意境,尽量使课堂充满活力,把课堂还给孩子,积极努力尝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直至最后能独立品诗、写诗或作画,以突出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我认为这也体现了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渗透。让孩子们通过读诗来感悟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更好的品味诗意,领悟意境,我认为这充分体现出了语文的人文性,为孩子营造了一个 大语文的氛围。

小学语文《秋天》教案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③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让学生观察秋天的事物及特点。

授课设想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共同体会诗歌的美。采用多媒体课件,在声、形、色上对学生的审美感官产生刺激,使之能更好地理解诗歌。

教学设计(过程)

一、创设氛围:

1、出示秋天组图,并播放音乐。

今天我们要谈的是一个关于秋天的话题。同学们现在听到的是钢琴曲《秋日的私语》,有人曾写过这样一段话诠释这首曲子:是温柔爱情与优美秋光的无限延展,是微妙心灵与广袤世界的无隙契合;情感融入了季节,思想交汇了自然。在萦萦于耳的天籁之声中,我们读懂了秋天(鲁元枢《精神守望》)。是啊,秋天总是能引发人们许多的思绪,也有许多人曾经描写过秋天。那么,诗人何其芳笔下所展示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图景呢?

2、介绍-教案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散文集《画梦录》,结集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诗集《预言》、《夜歌》(后改名《夜歌和白天的歌》),作品集《刻意集》,散文集《还乡杂记》、《星火集》及其续编等。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他又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录》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文字秾丽,富于艺术的独创性。以后在《还乡杂记》中的篇什则趋于朴素自然,感情犷放,格调明朗。

3、出示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③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并解决生字词。

2、学生听配乐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停顿及重音的把握;并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写乡村秋景?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景物?(出示课件内容)

三、研读赏析:

1、看第一幅图,并思考:

①这幅图与文中哪几句话相对应?

②划出第一段节奏、重音,并叫学生读一读。

③出示改动后的诗句,教师读一读,比较:与原文有一样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不能去掉?(逐句进行分析)

④学生再读第一段,进行品味,要读出感情。

2、看第二幅图,并思考:

①你觉得这段应怎样读?(有问题四人一组讨论。)

②请学生配乐试读,其他同学评价。

③对诗中语句进行品味交流:你认为诗中的字词好在何处?

④学生齐读第二段。

3、看第三幅图,思考:

①根据诗歌第三节内容,你觉得画面有必要增添一些什么内容吗?说说你的想法。

②牧童这几句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③学生齐读第三段,读出感情。

4、本诗的秋景图是由三幅特色画组成,请你试着用富有诗意的词来命名,并说说它们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美好感情)

三、拓展延伸:

1、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象,描绘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热情、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总结:诗人通过三组画向读者展现了秋天的特征,寄托了作者对秋天的理解:并且超出了一般人对秋天的惯性定义,独创出秋天的清幽的意境。

2、比较阅读:

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四、课堂总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热闹喜庆,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清幽的淡雅的乐在其中的秋天。

五、布置作业:

1、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2、熟读课文,并背诵。

4、口语交际:商量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口语交际:商量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材简析

《商量》是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课,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当与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就要与人商量。本次口语交际,在一年级下册使用礼貌用语向人求助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侧重提升说和沟通能力,要用商量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要求借助课本泡泡图中三种不同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用商量的语气,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不同时不勉强他人。

小贴士告诉我们:商量要用商量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这既是对学生学习商量的方法指导,也是对口语交际要求的落实。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处于交际的敏感期,经过一年的口语交际训练已经有了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但是学生还小,活泼好动,课堂上要保持旺盛的精力还是需要激发兴趣。其次商量是人际交往中的经常性行为,需要从熟悉的生活场景,有趣的情境来引导学生,从而更好的落实本次口语交际的目标。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商量的必要性,知道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情况要与别人商量解决问题。

2.通过观看讨论商量情境视频,明白与人商量要征得别人的同意,注意说话的语气,说清事项,说明理由。

3.通过生活情境表演、相互评价等口语交际活动,初步体验与人商量的语气与表达要求,在商量不成功时学会坦然接受并理解。

【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商量的语气乐于与人交流,在与别人商量时能说清楚自己的想法。

【教学难点】

在与别人商量时能说清楚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商量

(1)教师上课伊始通过和学生商量课堂要求,引导学生认识商量。

(2)小结商量含义,板书课题

师:像我这样,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你们,想获得你们的同意,这样的沟通就叫做商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商量这个话题。(板书:商量)商字标拼音,正确认读。

2.结合情境,明确商量的必要性

(1)师生交流,联系生活实际回顾需要商量的事情。

问: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需要商量的事情呢?

(2)教师出示课件,呈现需要商量的情况,总结商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小结:看来生活中我们需要寻求别人的帮助,或者自己拿不定主意、与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学会与人商量着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和学生商量课堂要求,并结合生活情境,教师请学生说说平时需要商量的经历,由此很自然地小结了商量的含义,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有效的铺垫。】

01

二、视频导学,明确要求

引入情境:你看明明他就遇到一件事情想找同学商量一下,商量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1.看材料明白话题内容

问:谁知道明明要商量什么事?(指名同学回答。)

生:明明想跟同学商量调换值日。

2.观看视频,感受商量不成功的原因

视频对话内容:今天是明明的生日,他想放学早点儿回家,于是就去找同学小丽商量调换值日的时间,他是这样对小丽说的:喂,跟我换下值日。奇怪,小丽怎么不理我?

(1)观看视频一,学会礼貌与人打招呼

问:明明不明白,问题到底出在哪呢?你觉得应该怎么说?(板贴:说)

预设:他没有礼貌。引导学生怎么说才有礼貌?(相机板书:礼貌语 你好,请问,谢谢)

(2)依据视频一中小丽听的表现,总结交际中听的正确方式。

追问:听除了要做到有礼貌,别人在说话的时候,我们还应该做到什么呢?(板书:边听边想:什么意思,怎么回答)

(3)观看视频二,学会用因为......所以我想......的句式将事情说清楚。

导语:听了大家的建议,明明和小丽都做出了哪些改变呢?

(出示视频内容:明明:小丽,你好,我可不可以跟你调换一下值日?小丽:不可以,我为什么要跟你调换?)

(4)角色扮演,尝试练说

问:想想看明明该怎么样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如果你是明明你会怎么说?

预设:明明,因为今天是我的生日,所以我想和你调换一下值日的时间,可以吗?

小结:根据同学们刚才的分析,我们发现明明是分两部分把想法说清楚的,用因为说明原因,用所以,我想说明请求,这样就把想法说清楚了。(板书:因为所以我想)

引导学生补充商量的语气还有哪些

问:除了行不行,我们还可以说什么话,让别人知道我们在和他商量呢?(板书:好吗?行吗......)

【设计意图:教师把学生生活中遇到的调换值日的情境录成视频,让学生通过聆听思考的方式去感知商量的前提是尊重他人,态度温和,如果不讲礼貌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其次再次通过视频总结出将想法表达清楚的方法。这样既能锻炼学生听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总结商量的诀窍。】

02

三、实践演练,提升完善

1.演练商量调换值日

过渡语:同学们,这回你们给明明提的建议到底可行吗?可别又不成功。那请哪位勇敢的同学帮明明先试试找咱们班的同学去商量商量调换值日这件事。(抽生在班级演练)

2.模拟情境,灵活处理

创设情境:可是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正当明明满心欢喜的时候,班主任刘老师告诉小丽:妈妈打电话说今天下午让小丽早点回家去看望外婆。于是小丽只得告诉明明:明明,不好意思,我今天不能和你调换值日了,我要早点回家看望外婆。

追问: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你是明明,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小结:商量就是这样,别人也许同意,也许不同意,那别人同意了,我们就有礼貌的谢谢他。如果没有同意呢,也不能有抱怨责怪的心态,因为别人没有义务必须满足你的要求。商量不成功,我们可以再找别人商量,办法总比问题多。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交际活动,目的是希望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感受明白商量必须把事情说清楚,要好好征询别人的意见,即使不成功,也不勉强,要再想办法。】

03

四、生活情境,练习商量

1.根据板书回顾商量中说和听的要求

出示情境二:

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动物世界》马上就要开始了,但是爸爸正在看喜欢的足球比赛,你打算怎么跟爸爸商量?

1.同桌之间一个当爸爸,一个当孩子,试着商量演练(学生练习,教师巡视3分钟)

2.指名学生展示

3.师生合作展示,教师设置不同障碍,考察学生应对。

老师视情况充当三种角色:

很宠爱孩子的爸爸,马上让给孩子看

球赛还有10分钟,能不能让老爸先看完,再让给你

看电视对视力不好,小孩子应该多看书

4.学生尝试着商量,其他同学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小结:同学们,刚刚当你与别人商量成功时心情怎么样?(高兴、开心、舒服)那一旦商量不成功时你会埋怨对方吗?为什么?(别人也有难处)。你们真是善解人意的孩子!看来我们在拒绝别人时,也要把原因说清楚,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

【设计意图:设计三种角色原因是生活中同样的情境,我们可能会遇到不同的人,那么孩子们会如何去应对呢?口语交际不就是要求孩子们能实战吗?那么我们就不能让交际来得那么成功,而要让交际情境更现实一点,更生活一点让孩子们真正地、自如地在生活中经历口语交际,灵活运用商量的诀窍。】

04

总结:你们真会学习,收获真不少!同学们,商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沟通方式。在与人商量事情时,要注意说和听,说的时候要注意用礼貌语,要说清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千万别忘了用上商量的语气。而当别人在和我们商量的时候,我们也要有礼貌,还要一边听一边想。你们记住了吗?最后希望大家下来之后就用上我们的商量小妙招去商量你想商量的事情,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商量

5、一封信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一封信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 通过字理、形声字、联系生活、创设语境、随文等多种方法认识封、削、锅、修、冷、束等16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朝、结、重。

2. 能从课文中找出两封信的内容,并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3. 理解并说明露西写两封信的原因,体会其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集中识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一.谈话导入,学写封字

同学们,当爸爸或妈妈好几天不在家时,你想念他们了,该怎么办?(预设:打电话、开视频)

在没有手机、网络的年代,人们想要传递信息、表达思念只能写信。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书信有关的课文齐读一封信。

请大家伸出小手,跟老师板书课题:一封信.

我给大家猜个字谜:寸土相连不分离。

是的,就是封。仔细观察,这个字横划比较多,各有各的姿态,谁来说说你的发现?(生发言)

教师示范:上横短,下横长,左长右短到中央。末尾一横变成提,竖钩瘦长右边站,一点写在夹角上。

练习展示评价

二.集中识字,了解主要内容

1.师:像一封信这样表示数量的词语,课文里还有很多,老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

单个出示: (1)一沓纸 (配图、实物) 指名读齐读

(2)一支圆珠笔(配图)

出示只,什么时候用这个zhi 呢?

总结:表示小动物时用只,表示细长的东西用支。一支笔,一支烟、一支口红。

(3)一束鲜花 (配图)

出示束的演变,最早表示捆起一些树枝,后来指捆成细长的东西。生活中还有这些:出示图片(一束头发、一束光)

出示填空,谁能把词语放进句子里读一读。

露西准备了______、_______,给爸爸写了______,在信的结尾,还画了__________。

这个多音字读得非常准确。在这里读二声。

出示动词词组:(逐一出示)

削掉皮 放锅里 朝外望

刮胡子 逗我玩

修台灯 看电影

(1)削这个字,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换一换、形声字

(2)锅这个字,怎么记住它?蜗字换偏旁。

总结: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看到偏旁就知道意思了。

(3)朝在这读chάo.读这个句子:她朝窗外望了一眼。

师:你发现了吗?这些动作都是谁做的?连线

板块二:品读课文,找到书信内容,随文识字

三.带着疑问读课文

1.师:今天有个同学向我提了一个问题,我想和大家一起商量商量。听(播放问题录音)

同学们,我们要做这个同学的小老师了。先不着急回答。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停下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请大家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划出第一封信的内容。(出示第三段课文)

(1)学生朗读自己画的。

(2)方法指导:你发现了吗?凡是信里的内容,都有一个有趣的标点符号双引号。

(3)我们一起读读这封信齐读。

(4)师引语: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爸爸在家的时候,陪我玩过什么呢?

每天一放学,爸爸就会带我_______。

每天睡觉前,爸爸还会______。

我跑步得了冠军,爸爸_______。

一到周末,爸爸还会_______。

多么有爱的爸爸啊!多么幸福的一家啊!可是现在,__,__,___,__还有吗?是啊,这些都只能留在回忆里了,家里变得十分冷清。

(指名学生读)露西,读出你此时的感受师:我听出了你的委屈。

(指名学生读)露西,读出你此时的心情。师:我感受到了你的难过。

师引语:远在异国他乡的爸爸十分挂念家人,不知道他们过得好不好。他收到信,读着读着,得知女儿过得并不开心,还遇到了很多困难,这位爸爸(采访一名同学),此时你在想什么?你是不是想立刻回家,陪在她的身旁?是不是想立刻回去解决困难?是的,爸爸的心乱了,他不能安心工作了,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了。

亲人之间总是心意相通,露西也觉得这封信写得不好。如果寄给爸爸,会让爸爸担心,影响他的工作。于是,学生接读。

2. 请大家自读714自然段,划出第二封信的内容。记住,双引号里就是。

(1)指名学生展示读。

(2)采访:这位爸爸,收到这封信,刚才的担忧还有吗?

奇怪,这封信和第一封信哪里不同,我们一起找找看。(出示表格)

烦心事开心事(板书)

原来,秘密在这里。现在能回答刚才那名同学的疑问了吗?(生谈)

你更喜欢哪一封呢?

师: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的事情。如果只盯着这些事,生活会更糟糕。如果换一种态度,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解决问题,自己快乐,身边的人也会快乐。

(3)我们对比着读读这两封信,体会不同的效果。

(4)师:这封信对远隔重洋的爸爸是最大的心灵慰藉,

当他工作劳累,情绪低落的时候,拿出来读一读生读。

一天的疲惫一扫而光了。

当他夜深人静,孤独寂寞的时候,拿出来读一读生读。

他恬恬地睡着了。

当他思女心切、又远隔千里的时候,他仍然拿出来读一读生读。

板块三(机动环节)口头练习,语言表达

爸爸也有许多话要对女儿说,想一想,爸爸会说什么呢?

出示信纸提示。

作业:

1. 练习写一封信

2. 推荐阅读《我和小姐姐克拉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懂得在困苦中寻找乐趣,懂得在亲人面前要报喜不报忧,以免亲人担忧的道理。

2、懂得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初步体会当说话人在话语后面时的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2、懂得在亲人面前要报喜不报忧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师:孩子们写过信吗?在写信的时候,你们一般会告诉朋友或亲人一些什么事情?

2、揭示课题:一封信。

二、初读课文,识写生字。

1、根据自读提示,学生自读课文。

师:这个故事就藏在课本的第35页,读之前看看老师给大家的小提示。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我会认的字画上圆圈。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再读,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识记生字。

(1)带拼音认读生字。

大家看,这里有这么多信封,只要孩子们能将上面的生字读正确,我们就能顺利地将信封打开。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借助拼音读一读吧!

(2)去掉拼音认读生字。

调皮的生字宝宝丢掉了它的帽子,你们还认识他们吗?给你的同桌读一读吧!

(3)开火车读生字。

(4)交流识字方法。

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他们吗?先跟你同桌交流交流!

老师也出几个字谜考考大家!

(5)认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请孩子们汇报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露西要给爸爸写一封信,开始露西给爸爸报告家里的坏消息,后来在妈妈的提醒下,他向爸爸报告了妈妈的好消息。)

2、找一找,看看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露西给爸爸写第一封信?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露西给爸爸写的第二封信?

3、自由读读露西两封信的内容,体会一下两封信给你带来的感觉。

四、写字指导。

1、观察要求写的生字,说说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6、拍手歌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拍手歌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识字3《拍手歌》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识字3》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拍手歌的形式,带出10个本课学习的生字,这首拍手歌告诉学生人和动物是朋友保护动物要牢记,内容通俗易懂,读音押韵,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渗透一些汉字的演变以及造字规律的知识,学用结合教给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效率,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中受到保护动物、关爱自然的情感熏陶。

二、说学生

低年级的小学生都喜欢小动物,对小动物有着自然的感情,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更加热爱动物,保护动物。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要求的10个生字,学习书写物牢猫等字。

2.在自主学习,生生互学,师生互动中获得多种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3.有节奏地朗读拍手歌,了解翱翔雁群会写字唱不休等词句的意思,受到保护动物、关爱自然的情感熏陶。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会认10个生字,会写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本课难点:让学生领悟人与动物互相依存,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意愿。

五、说教法:

1.创设情境导入: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展示动物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句式,在动物里,我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边。

2.读文,初认生字。在这个环节,我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营造良好、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体会识字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图文结合,巩固生字。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动物的喜爱,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4.朗读儿歌、巩固全文。本节通过拍手游戏,让学生了解拍手歌节奏感强,押韵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动物的认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意愿。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非常喜欢小动物,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精彩的动物世界去看一看。

2.出示课件,学生欣赏感受。

(1)欣赏各种动物在不同环境活动的场面,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说说自己看到了哪些动物。

导语:多么广阔、美丽的大自然啊!动物们有的在空中自由飞翔,有的在地上快活地奔跑,有的在水里无忧无虑地玩耍。他们生活的可真幸福啊!今天,老师从美丽的大自然中邀请了5位美丽的客人来咱们班做客,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美丽的客人吧!

(二)看图、读词、识字

1.出示课件,看图片,认识动物。

2.出示词语,图文对照,认读词语,与动物打招呼如孔雀,你好。

(1)自由认一认,读一读。

(2)小老师领读。

(3)开火车认读。

导语:美丽的客人走了,它们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我们牢牢记住它们的名字吧!

3.出示生字,识记生字孔、雀、灵、鹂、锦、鹰。

(1)同桌合作识记生字。

(2)交流汇报。

(三)出示课件谁能帮帮我,学习生字丛、牢、嬉、护

1.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2.交流汇报。

3.组词说话练习。

导语:你们帮了老师,你们这么喜欢帮助别人,一定有很多朋友,是吧?那我们一起来做找朋友的游戏好吗?

(四)巩固生字

1.找朋友游戏。

(1)教师示范。

(2)做游戏。

导语:孩子们,看得出来,你们不但喜欢猜谜语,还会编谜语,那我们就来一起猜谜语,好不好?

2.课件出示我会猜。

小牛戴帽子──牢。一只美丽的鸟──鹂。女孩喜欢做游戏──嬉。火烧的山倒了──灵。手拿户口本──护。两个小人走独木──丛。

导语:你们真是太聪明了,有一位孩子跟你们一样聪明,也非常喜欢动物,他根据大自然中动物的特点编了一首非常有趣的拍手歌,你们想读吗?打开课本读读。

(五)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同桌互读互听。

3.分小节展示朗读。

4.评价。

5.课件出示(拍手歌)练读。

(1)自由模仿练读。

(2)男女分小节接力读

(3)师生拍手加动作表演读。

(4)自由练读,说说读了拍手歌,你知道了什么?

导语:是啊,大家说得太好了,大小动物都有家,人和动物是朋友,我们人人都应该关心动物,保护动物。在这儿,我们可爱的大熊猫也提醒大家要保护动物,并编了一首保护动物的小儿歌。

(六)出示课件(稀有动物图片),介绍认识稀有动物

七、说教学效果

整节课气氛活泼,环环相扣,充满童趣,师生合作愉快,轻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1.认识拍、靠、蚕、插、根、棍、把、掰、苞、鸣、闯、匹12个生字,会写拍、合、豆、谷、蚕、匹6个生字。学习新部首提手旁、人字头、虫字旁、三框儿。

2.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感悟汉字的表意功能。

4.利用拍手歌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儿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效率。

5.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重点:

掌握生字,能读准12个新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难点:

了解生字的意思,并能运用生字组词造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引入新课。

1.听儿歌。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儿歌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儿歌。请听歌曲,一边听一边想: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

2.播放《幸福拍手歌》。

3.生回答:这首歌名叫《幸福拍手歌》。

4.师:你们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拍手歌》这首儿歌。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读文识字。

1.引导学生自由读儿歌,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会认字和会写字,然后反复拼读。

师:同学们,老师已经布置你们圈出课文中会认和会写的字,你们都做好了吗?(出示课件:课文生字。)

师:请同学们合作读生字,看看你们同桌都会读了没有?如果你的同桌读不准或读不对,请你帮他纠正,好吗?

生:汇报读字情况,教师纠正。

3.同桌之间互读儿歌,互相正音。

师: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好,现在调皮的生字宝宝跑到儿歌里面去了,它们想考考大家是不是还认识它们呢。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一起读儿歌,互相正音。

4.检查读文情况。

5.再次学习生字。

(1)儿歌中的生字宝宝又跑出来和我们见面了,大家还认识吗?

(出示课件:带拼音的会写字。)

(2)学生齐读带拼音的生字。

(3)采用多种形式读生字。

a.领读。

b.小组读。

c.开火车读。

6.认清字形。

(1)请学生观察字形,想办法识记字形。

(2)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7.理解字义。

联系儿歌、图片和动作,理解掰苞谷、闯进、把门闩这几个生字词。

8.生字开花:看谁组的词最多。

师:同学们真能干,会组很多词!

9.开火车读词语。并能用所组的词语说一句话。

师:谁能用你喜欢的词语来说一句话呢?

例:谷,稻谷:妈妈去田里收稻谷。三、指导书写。

1.学生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生:我用加一加,例如:扌+白=拍;天+虫=蚕。

生:我用顺口溜,例如:一人一口便是合。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师: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起笔在田字格的位置。

3.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拍、蚕、匹。

(1)师:出示这几个字的笔画顺序。

(2)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跟着书空。

(3)学生描红,书写。

4.展示学生作业并点评。

5.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课件(生字课件),学生齐读。

2.齐读儿歌一遍。

二、细读课文。

1.引导学生接力读课文。

(1)师生接力读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来读一读,老师读前一句,同学们读后一句。

例如:老师读:你拍一,我拍一,

学生读:人靠大树好休息。

(2)男生读前一句,女生读后一句。

(3)全班同学拍手齐读。

2.小组比赛读。

(1)指名2或3个小组读儿歌,看哪一组读得好。

(2)师生点评。

3.读完了儿歌,聪明的你发现这些汉字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生字有一部分由偏旁和独体字组合而成。

例:拍扌+白=拍。

生:有些是由两个独体字组合而成。

例:蚕天+虫。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添上扌后的字,它表达了什么意思?

拍:要用手,所以加上提手旁。

4.教师进行补充:利用字理教学学习拍谷字。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5.教师小结。

6.拓展说字。

师:你还认识哪些带有扌旁的字?

7.玩你来说,我来猜的游戏。

例如:一生:上面是合,下面是手,这个字是

另一生:我知道这个字是拿。

三、指导编儿歌。

1.齐读儿歌。

2.学生小组交流编儿歌。

3.教师范读新编儿歌。

4.学生汇报。

5.师生评议。

6.师小结。

四、学生谈学习收获。

五、板书设计。

识字4拍手歌

天+虫=蚕

扌+白=拍

部编2017秋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识字3《拍手歌》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拍、靠等12个生字,会写拍、合等6个生字。

2.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的过程中识记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图片:一个人靠在大树上。

2.出示休,引导理解:一个人靠着大树,就是休。

3.那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汉字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拍手歌》,看看儿歌中有哪些有趣的汉字吧!(板书课题)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播放《拍手歌》乐曲,让学生跟着欢快的音乐节奏朗读儿歌。

2.边读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不会读的请同学帮助或向老师请教。

3.同桌或四人一组互相认读,正音。

4.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开火车读。

5.做游戏:摘苹果。巩固识记。1.认一认,连一连。

蚕chā

插pǐ

苞chuǎnɡ

闯bāo

匹cn三、小组合作,整体感悟

1.师: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并且识记了课文中的生字,大家的表现都很棒。可是,这些生字宝宝有个小小的要求,它们想和大家一起读一读儿歌,你们愿意吗?(愿意)

2.自由读儿歌,同桌互读。(一人一句)

3.指名读。(加上动作表演)

4.全班齐读。2.加一加,学生字。

天+虫=

扌+白=

匚+儿=四、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并口头扩词。

2.师:课文读熟了,生字会认了,我们还要(引答)会写。下面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些生字。

3.教师范写,学生认真看,仔细观察老师的书写笔顺。

4.学生自由书写,教师组间巡视,个别指导。

5.展评书写,奖励五角星。3.填一填。

匹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组词为( )。

7、金色的草地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金色的草地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材分析】

《金色的草地》是部编教材三上五单元(习作单元)的第二课。这篇课文也曾被选为人教版教材三上一单元,讲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的两个小朋友的故事。

课文先讲了在家乡的乡下有一大片草地,在蒲公英盛开的时候就会变成金色的。兄弟俩最喜欢的游戏就是吹着蒲公英玩儿。哥哥一本正经地喊,弟弟假装打呵欠,充满了童真童趣。从兄弟俩身上,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故事发生变化是因为我无意中发现了草地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了。这促使我仔细观察,才发现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后来随着我们对蒲公英的了解,它就成了我们最爱的一种花。课文的结尾正是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课文语言平实,内容比较简单。教学重点是引导孩子学会观察自然,了解自然,发现生活中从未注意过的小细节,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感受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最好能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

【学情分析】

教学的这个班级已经学过这篇课文,对于文章的大意,字词、句子的理解做了一个抽查,效果不错。这次的教学主要希望在习作方面进行指导,希望能借助文章的学习找到观察的乐趣和妙处。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绒毛、假装、这些、引人注目、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有趣等词语。

2、通过互文阅读,学习作者的观察视角,看看作者是怎么将观察生动表达出来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复习导入

板书金色的草地

师:这篇课文我们学过,所以大家都知道,金色的草地是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我想问问大家,你还见过金色的草地吗?(或者你还见过什么其他颜色的草地?)

生交流

师:在生活中只要仔细观察,我们就有好多有趣的发现。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学这篇课文,看看你们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复习词语,连缀故事

1、听写词语

蒲公英 盛开 玩耍

观察 合拢 有趣

2、组合词语,回顾课文

师:(评价听写的情况)我们来玩个游戏。如果我把蒲公英和盛开结合起来想,我就能想到每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一大片一大片金色的蒲公英把天空好像都映成金的了。你能像我这样,也联系两个词来回忆回忆课文的内容吗?

生交流

梳理:

两个故事:吹蒲公英,观察蒲公英

三、重点研读

师:怪不得,作者会感叹: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啊!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文章找找,在哪些地方觉得蒲公英可爱。

预设:两个部分。

(一)吹蒲公英

1、读一读,圈一圈有关的词语

有一次,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弟弟也假装打呵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2、聊一聊,趣在哪里?

抓两个词语装着假装。理解一本正经,理解兄弟之间相互的玩笑,明白为什么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会给我们带来不少快乐。

(二)观察蒲公英

1、读一读,圈一圈有关的词语

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2、演一演,草地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

我发现早晨草地是__________,中午是___________,到了傍晚的时候,又变成了_____________。

梳理花开花合的状态,明白作者用人的手掌来比喻,这样的方式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蒲公英的开花。

  3、填一填,说一说草地的变化。是啊,多么有趣的蒲公英,多么可爱的草地啊!大自然真是奇妙。这段话你能读吗?  

早晨,草地(      ),因为蒲公英( );

  中午,草地(      ),因为蒲公英( );

  傍晚,草地(      ),因为蒲公英( )。

  交流,草地和蒲公英变化的有趣。点名标点的作用。

4、连起来读第三自然段(配点音乐)

  

四、互文阅读

师:怪不得作者说蒲公英那么有趣呢!蒲公英不仅仅给作者带来了乐趣,它还给这位小朋友也带来了乐趣,你看看,这个蒲公英的有趣又在哪里呢?自由朗读

出示诗歌

《蒲公英》

飞呀飞 飘呀飘

落到哪里

就在哪里发芽

生根开花

一把把小伞

悠悠地 轻轻地

飘向田野

河边房檐

飞吧

飞到天之涯

飘吧

飘到海之角

越高越好

越远越好

生交流有趣在哪里,这是蒲公英的第二个特点飞。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通过作者的眼睛欣赏了一大片金色的草地,也弄清楚了草地变化的原因。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呀!你仔细观察也会有所发现。希望小朋友们下去后多多发现,也能像他们一样找到观察的乐趣。 

板书:

金色的草地

吹 飞

蒲公英

观察 开合

8、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材分析】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预测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童话,讲述了老屋与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之间的故事。课文用反复的手法推进情节的发展,每一个片段都是老屋准备倒下,然后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请求老屋不要倒下,接着是它们陈述老屋不要倒下的理由,以及老屋无一例外地答应了它们的请求,最后是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都得以了老屋的帮助,满足了各自的心愿。

课文有7处旁批,都是根据真实的阅读心理所做的预测,提示学生可以在什么地方、依据什么来预测。对题目的旁批,提示可以在看题目时,结合已有的阅读经验进行预测;对插图的旁批,提示可以在看到插图时进行预测;对故事内容的旁批,提示可以根据故事的发展和结局,结合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进行预测。

课后题都围绕预测这一教学重点展开。第一题指向预测意识的唤醒,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阅读测,并相互交流各自预测的内容。第二题生了解这些预测是怎样得出来的,与课文旁批相呼应。表格呈现了预测的依据,以及由一定的依据推导出相应预测结果的思维过程。表格中所举例子是示范依据故事里的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生活常识进行预测;下方左边的泡泡提示可以根据文章的题目、插图和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进行预测;下方右边的泡泡提示预测的内容可能跟故事的实际内容一样,也可能不一样,不必过于计较预测结果正确与否。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已有阅读经验,在题目、插图和故事内容处大胆猜测。

2.能借助旁批,探寻预测方法。

3.能在预测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发现反复结构的故事特征。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读书调查 激活预测

一、读书调查,触摸学情

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都爱看书,你们都看过哪些书?

你是否在读书的过程中一边读一边猜?会读到什么地方边读边猜?

边读边猜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二、导语阅读,激活预测

1.齐读单元导语:猜测与推想,使我们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乐趣。

2.思考单元导语,发现预测既要猜测又要推想。(板书:预测)

设计意图:预策这种阅读策略绝不是课堂上的一个新知,它是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这个阅读经验是藏在学生平时读书活动之中,需要的是唤醒,然后进一步在规范的学习活动中扎实巩固。

活动二 借助课文 学习预测

一、在题目处学习预测

1.齐读课题

2.借助题目,尝试预测

在题目处停留一下(板书:题目),请你预测:总也倒不下的老屋会是什么样的一座老屋?你这样预测的依据是什么?

3.借助旁批,探寻预测方法

出示:老屋总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吗?

为什么这里的预测和大家的有些不一样?请说说你的观点。(相机板书:生活实际、阅读经验)

设计意图:根据题目来预测是学生最重要的一种阅读经验,在这个经验里最难的是如何厘清自己为什么要这么来预测,即预测的依据。本环节一是让学生依据题目预测,并说出预测依据。二是让学生看别人的预测结果,想一想别人的预测依据。两处形成了一个阅读思维的回路,有助于新知的夯实。

二、在插图处学习预测

1.初读课文,了解老屋,比较发现

那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座什么样的老屋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的1.2自然段。

通过文字,你眼前看到了一座什么样的老屋?和你预测的一样吗?哪些差不多?哪些不一样?

2.进入情境,观察插图,学习预测

(1)模仿读老屋和小猫的语言(2.3自然段)

(2)猜测是谁在请求老屋帮助,引出插图。

(3)认真观察插图,预测老屋是否会答应帮助小猫?

(4)借助旁批,探寻预测理由。

出示:图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它应该会答应吧!

引导学生,结合慈祥这个词,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老屋会答应的原因。

3. 印证结果,分角色朗读,体会帮助

设计意图:在阅读文字的看一下插图,会对文字起到一个补充作用,并有一种可视化的呈现,增强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但插图还具备另一个功能,对文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任何一本优秀的书籍里配的插图一定是名家作品,一定是经过千雕万琢的作品,所以在这里运用插图的预测功能绝不突兀,更是对题目中预测功能的一种深入检测。

三、在故事内容处学习预测

1.片段呈现,联系内容,预测人物

读第7自然段里,你预测到这次请求老屋帮助的会是谁?

2.细读文本,探究质疑,发现方法

为什么不是小鸟、鸭子、大公鸡这些动物呢?说说理由。(联系孵小鸡,相机板书:联系上下文)

3.小组合作,角色表演,体会帮助

4.借助旁批,探寻预测,发现反复

出示:一读到这句话,我就知道,一定又有谁来请老屋帮忙了。

这句话指的是哪句话?在课文里出现了几次?你还有什么发现?(板书:反复结构的故事)

5.依据反复,预测故事,尝试创作

当小蜘蛛寻找老屋帮助时,你一定知道老屋是怎么回答的。

老屋还有可能遇到其它小动物,你一定知道这个故事会怎么继续下去,请你说一说。

设计意图: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是小学生阅读里非常缺失的一点。在预测的进一步学习中,学生还能初步体会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发现反复结构的故事秘密这一特点。

活动三 方法小结 运用预测

同学们,今天我们运用了预测这种阅读策略来读故事。我发现可以在题目、插图、内容的地方停下来,生活实际、阅读经验、联系上下文等进行预测。当然,预测有可能和故事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下课之后,你可以拿起一本课外书,相信预测会让你的读书之旅变得更有乐趣。也许把你在不同地方的预测结果写出来,也会出一本有趣的书了。

设计意图:预测这种阅读策略,它的用处不仅仅是带来读书的乐趣,更是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合理想象,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多运用、正确运用预测。

9、秋天的雨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秋天的雨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通过读一读、比一比、画一画、演一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本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五彩缤纷等难懂的词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读出秋雨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中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制作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有关秋雨的视频,教师描述优美的情境:

秋天,一个美丽的季节,一个丰收的季节,秋雨也来点缀这个多彩的季节,它不像春雨缠缠绵绵,不像夏雨急促暴躁,同学们,想不想看看秋天的雨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秋景图片)

2.板书文题,齐读文题。

设计意图:直观引入,让学生感受秋天,感受秋雨,同时与春雨、夏雨对比,为学习秋雨的特点做铺垫。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组织学生借助生字词卡片,在四人小组中互教互学,巩固生字词的读音,记住字形。

3.检查反馈,教师相机纠正字音。

(1)出示词语。

钥匙 五彩缤纷 一枚枚 勾住 小喇叭 厚厚的 一曲 丰收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钥匙的匙读轻声;缤是前鼻音;丰是后鼻音。

(3)齐读。

4.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1)钥可以与阴比较,用字族识字法。

(2)匙与是的读音和字形相近,可以比较记忆。

5.练习书写生字。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田字格中要求书写的生字,说说生字的书写要点,教师重点强调:曲和丰是独体字,书写时要注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顺;颜左边被包部分的三撇是短撇,而且要写在一条竖线上;争中间的一要写得长一些,右侧出头;料、仙、油要写得左窄右宽。

(2)教师范写,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3)选择部分学生书写的生字进行反馈、修正。

6.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

(1)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从每个自然段中找一两句话来概括这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发现第2~4自然段都是由一个总起句领起,接着进行分述。

引导学生抓住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来回答。

第1自然段: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第2自然段: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第3自然段: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第4自然段: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第5自然段: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

作者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主要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各种动、植物忙碌的情景。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首先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然后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研读,边读边想:为什么喜欢它?

2.组织小组交流: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小伙伴听,交流读书体会。

3.交流汇报:

(1)第1自然段:

①学生简单说说自己喜欢这一自然段的理由。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找到秋雨的神奇之处。

(2)第2自然段:

①自由朗读思考: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秋雨的哪些内容?

②朗读接龙活动。每人读一句,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③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3)第3自然段:

①谈一谈自己喜欢第3自然段的原因。

②指导朗读:指名读师生点评男生读女生读。

(4)第4自然段:

①学生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一说喜欢这些语句的理由。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自然段。

(5)第5自然段:

①学生交流喜欢的理由。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中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练习,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为下节课深入细致地品析词句做好准备。

四、布置作业,积累词句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文化。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出示生字词,复习字词。开火车读,学生领读,众生跟读。

2.内容回顾,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本节课你还想弄懂哪些问题?

3.过渡: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季节。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感受秋雨带来的奇特景色吧!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内容回顾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课文,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深入局部,品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课件出示: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2)理解词语:钥匙,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其本义,还可以结合语境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体会秋雨的神奇。

(3)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你看到了什么?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语句。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勾画相关语句。

3.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学生讲到哪个自然段就学哪个自然段。)

(1)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五彩缤纷。(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

①作者是怎样把这些景物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景物名称,用括号标出景物的色彩。

②用文中表示色彩的词语,完成填空练习。

(黄黄的、黄色的)银杏树 (红色的、红红的)枫树

(金黄的、金色的)田野 (橙红色的)果树

(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菊花

③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五彩缤纷。

这么多颜色,如果用本段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那就是(指名反馈:五彩缤纷)

④引导学生品读句子。

句1: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A.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银杏树叶的样子。

B.课件出示银杏树叶,引导学生从颜色和样子的角度欣赏。

C.比较体会。

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去掉,句子的表达效果会不会更好?为什么?

(不会。因为扇哪扇哪让我们仿佛看到银杏树叶像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D.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舒缓的节奏,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句2: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A.说说这个句子和上面这个句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课件出示枫树叶子和叶子飘落的画面,引导学生从颜色和样子的角度欣赏。

C.比较体会。

把句子中的飘哇飘哇去掉,读读有什么不同。

(飘哇飘哇有一种动态的感觉,让我们感受到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为我们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D.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飘哇飘哇读得轻缓,悠长,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句3: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A.你喜欢这几个句子吗?说说喜欢的理由。(比喻、拟人)

B.课件出示画面,说说从画面上感受到了什么。

C.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⑤整体朗读第2自然段。

⑥小练笔: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样子,写一写。

引导学生先总写,再分写,并恰当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第3自然段:体会好闻的气味。

①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呢!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秋天藏了哪些好闻的气味。

②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勾住一般是指用钩子把东西拉住,香味怎么会拉住小朋友的脚呢?(引导学生体会勾住一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

③假如你当时在果树下,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④小组合作读,互相指导。

(3)学习第4自然段。

过渡:秋天的雨不仅带来了色彩和香味,还向我们传递了冬天的讯息。谁愿意读一读第4自然段?

①通过表演朗读体会课文内容。

咱们来把小动物和植物是怎样准备过冬的演一演,怎么样?

②指导朗读。

这么快乐的景象,让我们来快乐地读一读吧!放开声音读出你的快乐。

设计意图:教学中采用比较、品读、表演朗读等方式感悟秋天的美景,既引领学生感受秋天的雨的独特之处,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阅读,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及实效性。在感受文本内容的同时也感受文本语言的美,逐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

三、回顾课文,升华感情

1.引读第1自然段:

秋天有绚烂的色彩,有好闻的气味,动物悄悄忙碌着,植物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这一切都是秋雨带来的,难怪课文第1自然段说(引读,出示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2.过渡:是啊,秋雨就像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通过这扇门,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呢?(五彩缤纷的、美丽的、丰收的、快乐的、香甜的)

3.所以,课文的结尾总结说(齐读,出示句子: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4.配乐朗诵。跟着音乐咱们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5.积累背诵。

想不想把这么美的景色永远留在脑海里?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读一读、背一背吧。

设计意图:感悟文本最好的方式就是朗读,而配乐能更好地使学生走入情境,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有效方式。同时,语文的学习要得意得言,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对于深度理解及将来的习作运用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拓展链接,对比阅读

1.引导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

2.引导学生讨论:短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景物?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找找相关的句子。

3.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短文与课文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然后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五、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1.搜集描写秋天的词语、诗句,把它们抄下来,背一背。

2.用你手中的画笔,画一画秋天。

3.与爸爸、妈妈一起去郊游,并写一写秋天的景色。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锻炼了多种角度、多种方式感受秋天的能力,同时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画秋天更体现了学科间的整合。

10、赠刘景文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赠刘景文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第一句赞美了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第二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苏轼对刘景文的鼓励。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有着天生的喜爱之情,这首诗在预习过的情况下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实际经验,借助图片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1、巩固本单元描写秋天的词和句,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会认10个生字,会写本首诗中的4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 对朋友的鼓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回忆本单元描写秋天的词,交流后齐读

2、回忆本单元描写秋天的句子,交流并引导用上我仿佛的句式说话。

3、借描写秋天的词句引到古人描写秋天的诗,板书课题《古诗两首》,齐读课题后给首组词并学习首的书写。

二、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一)释题

1、板书古诗题目《赠刘景文》

(注意重点字音:赠)学习刘的书写

  2、师简介诗人苏轼并强调苏轼的读音

 (二)初读感知,读通古诗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同桌纠音

   2、圈出诗中生字,和同桌一起把古诗读两遍

   3、检查生字读音,抽生读,请生说说哪些字要注意读音并加以强调 

4、抽生读古诗

5、师范读古诗

6、请生比较老师和同学读得有什么不一样,借机指导朗读

7、再请生读古诗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学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a、这句诗中写了哪几种花?请生框出荷和菊

b、看课件夏天的荷花,请生说说夏天的荷花是怎样的?重点理解擎雨盖

c、到了深秋,荷花怎样了?荷叶怎样了?借助课件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会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意思

d、同法学习菊残犹有傲霜枝

e、课件显示深秋时的荷花和菊花,展开对比,找到诗中反义词框出来,领悟菊花不怕冷的精神并指导朗读

2、学习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a、这句诗中写了哪几种水果?请生框出橙和橘

b、让生看课件说橙黄就是什么,橘绿就是什么

c、橙黄橘绿的时节就是秋季,秋季是丰收的季节,诗人苏轼想借这句诗告诉刘景文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借此理解君指的就是刘景文。

d、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来鼓励鼓励刘景文吧!

(四)感情背诵,积累古诗

1、听老师配乐有感情读古诗

2、男生配乐有感情读古诗

3、女生配乐有感情读古诗

4、全体起立,闭上眼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背诵古诗

(五)学写生字,掌握字型

1、学习枝

a、如何记忆枝?

b、师范写学生书空,提出注意点

c、书上描一个写一个

2、同法学习记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刘、枝、首、记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图上画的是秋天的景色,从一片片的红叶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景色。)

  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

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所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

  刘 菊 残 君 橙 橘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小组合作,交流记字方法。)

(3)学习书写刘、首、枝、记。

①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导书写。

a.首:下半部分是自。  b.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c.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写成点。

④学生描红、仿写。

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每人读一遍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一起讨论。

  三、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读诗,说说你懂了什么,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课件演示擎雨盖,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荷花已经凋谢了,连擎雨的荷叶都枯萎了。

  学生乙: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不怕寒冷。

  学生丙:第三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学生丁:第四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解答。

(1)尽:没有了,在诗中指荷花凋谢了。  (2)残:是说菊花已经开败了。

(3)君须记:你一定要记住。

3.读给你的伙伴听。

4.老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诗人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秋末的美丽图画,并用优美的诗句描写了秋末时节美丽的景色,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自由读,指名读。)

2.说说你最喜欢哪句,试着背下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五、启发思考

  你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这个季节的喜爱。(写、画、讲等形式。)

课后习题

背诵并默写《赠刘景文》。

11、一块奶酪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一块奶酪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一块奶酪》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单元以童话为主题展开。《一块奶酪》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描述的是以身作则,关爱弱小的蚂蚁队长。课文虽然篇幅短小,却给人很深的启迪。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会认11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处、禁、稍,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学习蚂蚁队长以身作则,关爱弱小的优秀品质。

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我将分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图片,教师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昆虫吗?学生作答,蚂蚁。2.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简单说说蚂蚁都具有怎样的精神。教师归纳(勤劳、团结),同时引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则童话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勤劳、团结的小蚂蚁。我利用图片增设趣味导入情境,不仅遵循了孩子的认知心理,也能够让他们在初步感知蚂蚁特点的基础上自然引出了要学习的童话故事。

(二)、精读课文,仔细体会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课中指名分自然段轮读课文,教师适时进行部分字词的朗读提醒,重点指导生字:同时学习三个多音字禁、稍、处,强调在稍息一词中稍读第四声。接着让学生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明确课文讲了由一块奶酪所引发的故事(重点讲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予以归纳。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1、蚂蚁队长公布了什么纪律?

2、蚂蚁队长遇到了什么难题?

3、面对奶酪渣它是如何处理的?

4、最后结果怎么样?

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自主学习法,同学们畅所欲言,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的自主读课文,使学生明确:蚂蚁队长具有以身作则,关爱弱小的优秀品质。

(三)、梳理结构

出示问题:你喜欢蚂蚁队长吗?为什么?这也是这篇课文的核心问题。使孩子明确:这篇课文叙述了蚂蚁队长在搬运食物时抵制奶酪渣的诱惑,不搞特权,把奶酪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蚂蚁的事,赞扬了蚂蚁队长以身作则,关爱弱小的品质。

(四)、拓展延伸:

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语文主题学习来设计的,根据本单元主题,我选了两篇丛书上的文章,一篇是《花花》,另一篇是《谁是森林小天使》。通过外出学习和北京来的专家讲座中了解到丛书的阅读不必深挖细究,只要在本课的语用点、人文点加以巩固和延伸,给学生品味的空间,达到积累和扩大阅读量的目标即可。所以在学习《花花》这篇文章时,我让孩子默读课文,思考:山羊老师告诉花花哪四个字?花花是怎么做的?第二篇《谁是森林小天使》这个故事,让孩子思考:乌鸦为什么能成为森林小天使?你从乌鸦身上学到了什么?最后推荐孩子读叶圣陶的《稻草人》,让学生尝试阅读整本书。

(五)、小结

教师提问:通过三篇童话故事的学习,都学习了什么优秀品质?学生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以身作则,关爱弱小的蚂蚁队长和花花,还有乐于助人的乌鸦。教师顺势向学生发起号召从今天开始要学会关爱他人,关爱身边的人和动物!

总之,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读为本,以文为本,以生为本,力求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给予宝贵的意见或建议,谢谢大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诱、舔等11个生字,知道稍、处多音字的读音,培养孩子主动识字的兴趣。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蚂蚁队长以身作则、严守纪律的美好品质,教育学生要自觉遵守集体纪律。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蚂蚁队长以身作则、严守纪律的美好品质,教育学生要自觉遵守集体纪律。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严守纪律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课件出示:奶酪。充分展示奶酪的美味、诱人。

2、让学生遵守纪律,表现好,课后就能得到奶酪。

3、揭示课题。

师:我们一起走进《一块奶酪》的故事。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观看。

齐读课题。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让学生体会到奶酪的诱惑力,为下文做铺垫。

1、学生初读课文,扫清生字词,读通句子。

a 、多种方式朗读。

b 、重点指导前后鼻音、多音字。

1、 多音字稍、处读音指导。

2、 多音字练习。

3、 开火车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4、 学生思考文中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5、 课件出示主要内容填空,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初读课文。

多种方式读词语。

完成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提升课堂的效率。

巩固练习,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点。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形成。

1、蚂蚁队长带领蚂蚁们做什么?

2、蚂蚁队长怎么要求大家的?

a、学生表演蚂蚁队长发布命令。

b、体会到发布的是纪律要求。

C、对自己的要求是什么?体会到蚂蚁队长什么?(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化)

3、小蚂蚁们是搬运粮食表现怎么样?

a、朗读。理解词语。

b、体会到小蚂蚁们怎么样?

4、搬运粮食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5、这块奶酪诱人吗?找出体现奶酪诱人的句子。

a、感情朗读

6、蚂蚁队长想吃吗?

a、找出蚂蚁队长想吃的句子?

b、有感情的朗读。

C、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体现蚂蚁队长想吃的?

d、最终蚂蚁队长怎么决定的?

e、面对这么大的诱惑还能坚持,蚂蚁队长你喜欢吗?是个怎么样的蚂蚁队长?

7、小蚂蚁们想吃吗?

a、找出描写小蚂蚁想吃的句子。朗读体会。

b、这群小蚂蚁们最终没有吃,这群蚂蚁是有着怎么样的品质?(遵守纪律)

c、体会描写手法。

梳理内容,充分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写作手法。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

老师布置学生分角色表演读。

学生表演

既是营造课堂氛围,更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老师创设情境,让孩子们明白各种情况下遵守的纪律。

学生思考、回答。

落实教学重点目标,学知识,悟道理。

板书设计:

一块奶酪

蚂蚁队长 严于律己 爱护弱小

小蚂蚁们 遵守纪律

12、爬天都峰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爬天都峰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让学生体会到,一老一小之所以能爬上天都峰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努力以及彼此之间的鼓励,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3.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人物之间的对话,让学生了解这一老一小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努力,以及都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由此深入地理解他们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难点

学会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具准备

投影片、图片。

教学设计

一 揭示课文题目,启发谈话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区,那里景色秀丽,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大景观著称于世。自古就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天都峰是黄山的奇峰之一,海拔1810米。(课件出示2)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小作者的脚步一起来爬上这著名的天都峰吧!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课件出示3)

《爬天都峰》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顶的事。

2.学生交流查找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如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三 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

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或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把字音读准确。教师可有重点地进行指导。

2.认读词语(课件出示4)

石级 铁链 攀登 照相 小辫子 笑呵呵

3.读准下面的多音字。(课件出示5)

假(ji)日   

似(s)乎  

白发(f)苍苍

照相(xing)

应(yīng)该

4.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读生字、新词。

5.推选读得好的同学担任领读员。

四 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把要求会写的生字用幻灯片展示,让学生口头组词。(课件出示6)

陡 级 链 颤 攀 猴 鲫 辫 呵

2.识记字形。(课件出示7)

辫辩、辨:左右均相同,关键是分析中间。

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

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有眼睛和眉毛。

辫和发丝有关,所以中间是纟。

3.书写提示。

教师示范写辫,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紧凑,然后学生试写。

4.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进行试写。

五 词语理解(课件出示8)

石级:石头台阶。

抬头望:仰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发颤:颤动,发抖。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在相互鼓舞下战胜困难的过程。

2.学会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和心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

1.听写。

2.认读词语。(课件出示10)

tiě lin pān dēng bin zi chn dng

铁链 攀登 辫子 颤动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紧扣课文题目,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字,而不用登字呢?(课件出示11)

学生讨论后,使同学们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地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课件展示天都峰又高又陡的景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课件出示12)边读边想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词句所表达的意思。

3.朗读体会两个语气词(啊、哩)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形体演示理解词语。

教师引领学生朗读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读后,让学生用动作演示出天都峰的高,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天都峰的高和陡。

4.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

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及令人生畏的气势。

5.读了第二自然段,同学们有什么感受?积累优美的词语。

我好像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

三、深入学习,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的情形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13)

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可以看出我害怕、畏惧的心理。

2.指名交流。

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

边读边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3.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八至第十自然段。

指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4.我是看到了什么才下定决心要爬上峰顶的呢?

自由读课文第三到第七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出示第四自然段的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

(2)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生们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你(您)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向对方表示敬意,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课件出示14)弄懂句意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朗读。

(3)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5.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第六、七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圈画描写爬山的词语。

(2)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奋力是拼尽全身的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3)引读第七自然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山的辛苦及上山后的喜悦。

(4)让学生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第六、七自然段。

四、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舞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能爬上峰顶呢?

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想。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1)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2)他看见了我,心里又怎么想呢?

(3)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互相鼓舞,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的鼓舞才爬上峰顶的。

指导朗读。

五、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这样,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六、课外延伸,培养能力

请你把这一周所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字,而不用登字呢?

13、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听写。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自查听写情况。

课件出示:

呼风唤雨 世纪 技术 改变 程度 超过 腾云驾雾 幻想 原子核 奥秘 日益 联系 物质 哲学 任何

创造 改善

2.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一个大概的学习,谁能说说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

设计意图:

设置这个环节是为了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坚实基础。

二、精读课文,感悟方法

1.请大家默读第2~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画出相关句子,简单写出你的体会。

课件出示:

文中哪些地方能让我们感受到是科学让20世纪成为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的?

(1)生自读学习,画出相关语句。

(2)全班交流问题。师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感受科技发展的魅力并表达自己的体会。

2.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品读。

课件出示:

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师:发现是什么意思?发明又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区别呢?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发现和发明的区别,师总结。

课件出示:

发现是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发明是创造出新事物或新方法。

3.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你还画出了哪些句子?

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师: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这段话,说说这段话中列举的事物,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生读文,思考问题,并在全班交流。

4.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几个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并找出相关句子。

(1)师引导学生找出使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并进行总结。

预设:举例子(第4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请同学们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一说20世纪人类还发现了什么?发明了什么?运用课件上出示的句式来进行表达。

课件出示:

20世纪人类发现了____________,发明了_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举例说明。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

预设:20世纪人类发现了无线电,发明了雷达。

5.在科技并不发达的时代,人们是用什么来寄托自己的愿望的?

生阅读第3自然段,师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人们寄托自己美好愿望的途径通过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

6.请同学们再读第3自然段,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

20世纪的到来,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的美好愿望变成了现实。古人幻想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分别是现在的什么?可以用哪两句诗来形容这些变化?

引导学生把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结合起来阅读,进行对照。

预设:千里眼电视机、天文望远镜等;顺风耳电话、手机、广播等;腾云驾雾飞机、飞船、火箭等。这些变化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来形容。

师: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感受这两种生活的不同。

设计意图:

带着问题读课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课后作业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习了作比较和举例子两种说明方法。现在请你大显身手,运用这两种说明方法写一个片段,介绍一下科技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大家可以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来介绍。

14、夜间飞行的秘密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夜间飞行的秘密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设计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认蝙、蝠、漆、启、避等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系。正确书写达、蚊、即、科、横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6课。(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出示会认字。

出示会认字蝙、蝠、启、即、锐、系、铛、蝇、证、揭、障、荧、屏

蝙、蝠、蝇的偏旁都是虫字旁;如蝙不能读成piān,锐翘舌音要读准, 蝙蝠 即 、铛、蝇、证、揭、障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荧要与萤区别开了。

2.出示会写字。

达、蚊、即、科、横、竖、绳、系、蝇、证、研、究、驾、驶

指导书写:绳去偏旁加一虫字旁变成蝇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即的第五笔是点。横、绳、蝇、驶书写时要左窄右宽。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3.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听写词语。

飞蛾 系着 驾驶 研究 苍蝇 证明 科学

2.多媒体出示蝙蝠图:

师:同学们,你从课外资料中知道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学生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师板书)

师述:无论何种蝙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夜间都能安全地飞行。

二、理解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指名读,思考: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飞机的飞行是从篇幅身上得到的启示。

2.自读第3自然段,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在书上做个标记。

小组讨论。

a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敏锐)

(飞行特点)

b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还能、无论、即使、也)

3.这段话该如何把它读好呢?谁来试试,这样吧,我们先练练,待会儿我们来比赛。

学生练习指名两人比赛学生评议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朗读

4.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怎样探路的)(多媒体出示最后一句话。)

5.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已经做了很多试验,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根据表格自学第4、5自然段。把表格补充完整。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a.学生分小组学习。

b.检查:假如你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我是科学家--------,我在第---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6.小结: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请大家把书上的这句话用双横线划出来,然后仔细地读读。边读边想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7.学生自读后提问,并列出问题清单。

a.引导学生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探路的?

b.同桌一起自学第七节,找出有关蝙蝠飞行的秘密的句子,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能理解它吗?

8.同桌自学第七自然段。

a.检查: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第七自然段。

b.老师根据回答画出2、4两句。

c.请大家自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自己读懂它吗?

d.学生介绍读懂的地方。(教师板书:蝙蝠 嘴 超声波障碍物 耳朵)

e.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f.请学生上黑板标出超声波传播方向。(生板演,生简评)

9.师生分读第七自然段。

10问: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11好,那我们再一起来当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学家,向在座的老师介绍一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齐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后,就模仿它来发明了雷达。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请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第八自然段,同时也帮老师设计一个雷达探路示意图的板书。

教师板书:雷达 天线 无线电波 荧光屏

12.集体朗读第八自然段。

13.学过课文,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分组讨论,列出清单。

a.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b.为什么课本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c.蝙蝠探路还可以用在上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反馈:

生:我发现这三个问题的提问角度是不一样的,第一个问题针对课文内容来提问的。

生:第二个问题是从课文写法上来问的。

生:第三个问题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来的。

四、总结

同学们,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呀?

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

【板书设计】

                    

                嘴巴 超声波

                耳朵 障碍物反射

 蝙蝠和雷达天线 无线电波                                    

荧光屏 障碍物反射

1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设计说明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童话故事图片。

学生准备:阅读安徒生童话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鼓励质疑

1.出示童话故事的图片。(《海的女儿》《小红帽》《白雪公主》《皇帝的新装》)

过渡: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现在就请你们根据图片猜一猜这些童话故事的名字。

2.说一说你还读过哪些童话故事。

3.过渡:同学们读过的童话故事可真多呀!今天,我们再来阅读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有趣的童话。(板书课题)

4.看到这个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预设:这五粒豌豆到哪里去了?这五粒豌豆各有什么样的命运)

5.小结:会提问也是一种能力。我们要边读课文边思考,看看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童话的欲望。同时,围绕善于提问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课题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两遍,把不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

2.检测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课件出示带有拼音的字词。

wān n jiānɡ y jiē

豌豆 按照 僵硬 预感 揭晓

pā ti qi kunɡ y

啪 青苔 囚犯 窗框 洋溢

(2)去掉拼音读。(开火车读,请小老师领读。)

(3)摘苹果游戏。

课件出示生字:豌 按 僵 预 揭 啪 苔 囚 框 溢

3.交流对词语的理解。根据学生的质疑,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词语。重点指导理解以下词语。

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如寻找近义词、反义词,联系生活实际等。

(1)联系上下文理解揭晓,指名用揭晓造句。

(2)借助图片认识青苔水笕。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引导学生认识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同时,渗透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紧扣中年段教学重点。

三、尝试提问,梳理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自己能提出哪些问题?

2.过渡:普通的豌豆在作者的笔下是多么富有情趣呀!你也一定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我们来看一组同学整理的问题清单,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3.课件出示小组问题清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提问方法。

(1)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却长得很好,为什么?(针对某一处自己不理解的语句提问。)

(2)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针对某一段自己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提问。)

(3)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针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提问。)

4.教师小结:提问的方法可真多呀!我们可以针对课文的一处内容提问,可以针对全文的内容提问;可以针对某一处关键语句提问,也可以对人物命运、人物特点进行提问。

5.现在请各小组进行交流,仿照刚才的问题清单,将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

6.投影仪展示各小组的问题清单,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关键问题。

学生在汇报自己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针对哪方面提出的问题,如:针对关键语句、人物命运、某一部分的内容等。

预设:豆荚里的五粒豆各自有怎样的愿望?

这五粒豆最终的结局怎样?

小豌豆是怎样长大的?小女孩又是怎样慢慢康复的呢?

7.小组交流组内成员提出的问题。如果有解决不了的,可以做好标记。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提出问题。通过观察问题清单,初步掌握一些提问方法;在小组交流中,整理问题清单;在全班交流中,通过教师引导,学会梳理重点问题。

四、指导书写,巩固练习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指名开火车读。口头组一个词。

豌 按 舒 适 恐 僵 硬 枪 耐 探 愉 曾

2.形近字区别组词。

按( )案( ) 枪( )抢( ) 愉( )偷( )

探( )深( ) 硬( )便( ) 适( )活( )

3.说一说书写生字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预设:豌左边的豆在做偏旁时,下边的横变成了提;探的右部上边是冖;曾要强调笔顺。

4.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机进行示范。(重点示范豌舒硬探曾。)

5.学生独立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6.投影展示学生书写的生字,组织评议。

设计意图:夯实写字训练。通过形近字区分、观察交流、示范指导等活动,引导学生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引言出示课题

2.豆荚里的这五豌子,你对哪豌豆的印象特别深?

3.过渡:上节课,我们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提问,又对问题进行了整理、交流。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解决上节课提出的一些问题。抓住关键语句,进一步理解这个童话。相信你会收获不一样的感动,汲取不一样的力量。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提问方法,巩固了课文主要内容;同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独立学习的自主性。

二、选择问题,尝试解决

1.这五粒豌豆最初的愿望是什么?找一找,用横线画出来。

2.指名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1)第一粒豌豆:

①出示语句:现在我要飞到广阔的世界里去了!如果你能捉住我,就请来吧!

②你能体会它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心情吗?(骄傲、激动)

③指导朗读。

(2)第二粒豌豆:

①出示语句:我,第二粒说,我将直接飞进太阳里去。这才像一粒豌豆呢,而且与我的身份非常相称!

②说一说第二粒豌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高傲、自以为是)

③想象第二粒豌豆说话时会有怎样的动作、表情。(扬起眉毛,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拍拍胸脯,骄傲自大的样子。)

(3)第三粒、第四粒豌豆:

①出示语句:我们到了哪儿,就在哪儿住下来。接下来的两粒说,不过,我们还得向前滚。

②你认为这是两粒什么样的豌豆?(满足现状)

(4)第五粒豌豆:

①出示语句: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最后的那一粒说。

②这是一粒怎样的豌豆呢?(随遇而安,喜欢过平静的生活。)

3.指名表演,分别读一读五粒豌豆的愿望。

学生读豌豆的愿望时,注意带着动作、表情,要读出恰当的语气。

4.过渡:豌豆们都有自己的愿望,那么,它们实现自己的愿望了吗?请你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豌豆们最后的结局。

5.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1)曾经想飞到广阔世界里去的那一粒,它落到了屋顶的水笕里,被一只鸽子吃掉了。

(2)那两粒在地上打滚的豌豆也没有走多远,也被鸽子吃掉了。

(3)那本来想飞进太阳里去的豌豆,却落到了水沟里,在脏水里躺了好几个星期,而且涨得大大的。

(4)最后的那一粒想: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最后,它落到顶楼窗子下面的一块旧板子上,正好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开出一朵紫色的豌豆花。

6.小结:五粒豌豆在即将分开时,都有自己的愿望,你最喜欢哪粒豌豆呢?

7.过渡: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慢慢好了呢?让我们用心去品读一番。

设计意图:依据学生问题清单中的问题,采用内容对比的方式,更清晰地了解五粒豌豆最初的愿望与最后的结局。这个阅读环节,通过对比更突出第五粒豌豆的特点,激发学生深入阅读、体会的愿望。

三、品析语句,精读感悟

1.找一找第五粒豌豆是怎样长大的,以及小姑娘的变化。画出相关语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交流。

3.学生汇报,重点理解以下几处关键句。

在汇报时,引导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找到了哪些句子,然后抓住关键词语来谈感受。

(1)重点句: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

①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却长得很好,为什么?(这里把豌豆比喻成了一个囚犯,表面上看,这是一处使豌豆失去了自由的不好的环境,实际上却为豌豆安全、健康地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中,豌豆能够发芽、开花,更衬托出豌豆积极上进、乐观的生活态度。)

②引读:在这样的环境中,小豌豆依然乐观地说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那小豌豆会怎样做呢?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吧。

课件出示:在这样的环境中,小豌豆该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

(小豌豆该吸收水分就吸收水分,该扎根就扎根,该发芽就发芽,该长叶就长叶,该开花就开花。)

(2)重点句:我的天,原来是一粒小豌豆在这里生了根,还长出小叶子来了。它是怎么钻进这个缝隙里去的?你现在有一个小花园了!

①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母亲希望这株豌豆苗能给女儿带来快乐,带来希望。)

②小姑娘有什么变化呢?找一找。

③课件出示语句:妈妈,我觉得我好了一些!晚上,这个小女孩说,太阳今天在我身上照得怪暖和的。这粒豌豆长得好极了,我也会好起来的;我能爬起来,走到温暖的太阳光中去。

④你感受到小姑娘的变化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从好了一些我也会好起来的我能爬起来,走到温暖的太阳光中去可以看出小姑娘变得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3)重点句:她记起最近这孩子讲话时,要比以前愉快得多,而且最近几天她也能自己爬起来,直直地坐在床上,用兴奋的眼光望着这一粒豌豆所形成的小花园。一星期以后,小女孩第一次能够坐一整个钟头。她快乐地坐在温暖的太阳光里。

①从小女孩的变化中你可以看出什么?

②请你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读一读吧。

(4)重点句:窗子打开了,她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紫色的豌豆花。小女孩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①在你眼前出现的是一朵怎样的豌豆花?

②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因为小女孩获得了对生活的信心,身体越来越健康。母亲和小女孩都非常开心,因此,这一天就像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一般。)

(5)重点句:此刻,顶楼窗子旁那个小女孩她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她的眼睛发着亮光正注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着。

①现在小女孩是什么样的?(从洋溢着健康的光彩发着亮光快乐地微笑可以看出,小女孩身体健康了,也感受到快乐和希望了。)

②小女孩注视着豌豆花,她的心里会对豌豆花说些什么呢?

4.通过抓住关键语句,我们看到了豌豆苗的成长,看到了小女孩的变化。请你说一说,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慢慢好了呢?(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在最后一粒豌豆努力地发芽、生长、开花的启示下,获得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身体也逐渐恢复了健康。)

设计意图:将豌豆苗的生长与小女孩的病慢慢变好两条主线结合起来阅读,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豌豆苗的成长,感悟小女孩的变化。在两条主线的对比阅读中,体会到豌豆苗带给了小女孩信心和希望。

四、畅谈感悟,拓展练笔

1. 豌豆苗绽放了美丽的花朵,同时也帮助小女孩绽放了美丽的生命之花。从这五粒豌豆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示?(指名回答)

2.过渡:这是一个优美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使我们懂得了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志向的大小,而是在于实际的付出和产生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用平淡的心去面对一切。

3.写话练习。

文中五豌粒的命运各不相同,最后的那一粒豌豆却用平凡的生命创造出奇迹。你想对最后那一粒碗豆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4.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能给需要帮助的人以鼓励和希望。也希望我们每个同学在困境中都能够树立信心,积极乐观地战胜困难。

设计意图:畅谈心声,从五粒豌豆的命运中受到启发。同时,拓展练笔,请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荚、豌、按、僵、苔等8个生字,会写豌、按、适、恐、枪等16个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童话魅力。

  3.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教学重点】

  1.认识荚、豌、按、僵、苔等8个生字,会写豌、按、适、恐、枪等16个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童话魅力。

  【教学难点】

  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对豌豆熟悉吗?在通话世界里,豌豆也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你们看--五颗小豌豆从豆荚房子里跳出来了,来到这个世界上,同学们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教师板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出示生字荚、豌、按、僵、苔、囚、框、溢

    构是木加匡;荚、苔的偏旁都是草字头;豌碗是形近字;囚因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豌、按、适、恐、枪、耐、玻、璃、探、愉、绕、曾

    左右结构:豌、按、枪、玻、璃、探、愉、绕,书写时要左窄右宽;绕是左右结构的字,右上角没有一点。

    上下结构:曾。

    半包围结构:适。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3.词语理解:

    僵硬:(肢体)不能活动。

    预感:事先感觉。

    丰满:充足。

    揭晓:公布(事情的结果)。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囚犯:关在监狱里的犯人。

    洋溢:指情绪、气氛等饱满而充分流露。

  四、课堂小结

   1.学生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字词。

    探出 愉快 盘绕 不曾 按照 舒适 恐怕 玩具枪

    集体订正。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围绕着什么写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板书课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二、理解课文。

   1.豌豆在家庭里的地位是怎样安排的?

    (按照在豆荚里的排列顺序。)

   2.豌豆为什么想出去?哪个词具体说明了想出去的理由?变得僵硬具体说明了豌豆们已经成熟,想出去了。

   3.五粒豌豆即将分开时,它们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1小组展开讨论,通过阅读提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2汇报交流。

    分角色读。指导朗读:读出前四粒豌豆骄傲的语气。

   4.表现了豌豆们怎样的性格?

    第一粒豆和第二粒豆:自高自大。(板书:自高自大)

    第三、四粒豆:满足现状(板书:满足现状)

    第五粒豆:随遇而安,喜欢过平静的生活。(板书:随遇而安)(让学生体会到:小豌豆的长大满足了小姑娘的愿望,使她鼓励起了战胜病魔的信心。)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惊喜的感情。

   5.其余几粒豌豆后来是怎样的?

    指名朗读。

    (板书:吃掉了落到脏水沟里)

    小组讨论后回答。

   6.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a.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却长得很好,为什么?

    b.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说成一个小花园?

    c.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很了不起吗?

    d.小姑娘看到豌豆开花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我发现有的问题是针对课文的一部分的内容提出来的,有的问题是针对全文提出来的。

    生:因为这粒豌豆正好落在青苔的缝隙里,适合豌豆的生长。

    生:小女孩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出去,即使到院子里都不能,窗台上的豌豆苗正好可以陪伴小女孩,也就是一个小花园,也是母亲一个美好的愿望。

    生:一粒自大的豌豆没什么了不起。我还知道小女孩看到豌豆开花心情很好。小豌豆就是希望,是女孩对生命和生活的希望。

   7.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慢慢好了?小组讨论。

    生:豌豆的成长给了女孩希望,让女孩心情变好,女孩因此变得坚强,所以慢慢好起来了。这就是奇迹,是爱的力量。

  三、拓展延伸。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了爱的幸福,爱的神奇,同时更感受到奉献爱是最崇高的、最伟大的。只要我们都献出一份爱心。世界将处处充满爱!

    小姑娘对小豌豆很感激,假如你是小豌豆,你会对小姑娘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第一粒:飞向世界

    第二粒:飞进太阳落到脏水沟里

    第三、四粒:射的最远

    第五粒: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一株植物随遇而安爱

16、蟋蟀的住宅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蟋蟀的住宅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设计说明

充满童趣的课文,本身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课文描写的对象更使学生感兴趣,因此,本文的教学以趣为核心,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观察插图、展开想象等方式深入文本,学习作者精致而准确的观察,细腻而自然的描述的方法。突出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教学理念,整课教学围绕着解决作者为什么将蟋蟀的洞穴说成是住宅?它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建造的?等问题展开教学,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表达、理解等能力,有效地指导学生观察的正确方法,培养其良好的观察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整理作者法布尔和昆虫蟋蟀的相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有条件的地方,学生可以课前观察蟋蟀的巢穴。

2.查找作者和蟋蟀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导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住的房子越来越宽敞,越来越漂亮。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家的住宅?(板书:住宅)

2.现在有一个小家伙想和你们比一比住宅,它就是(板书:蟋蟀)

3.(学生齐读课文题目)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教师整理出几个重点问题:作者为什么将蟋蟀的洞穴说成是住宅?它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建造的?)

设计意图:本课的起始设计,具有激趣和铺垫的双重功能。开篇创设比住宅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许多疑问,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检测字词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将句子读通顺。

(2)给不理解的词语做上标记。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1)同桌互相交流预习字词的情况。

(2)组长利用字词卡片,组织小组成员轮读、抢读,熟记字词。

(3)课件出示几个难读的新词:

慎(shn)重  挖掘(ju)  搜(sōu)索

倾(qīnɡ)斜  骤(zhu)雨  布置(zh)

住宅(zhi) 选择(z) 洞穴(xu) 较(jio)大

(全班开火车读、指学生领读,正音。)

(4)出示本课会写字:宅、临、慎、选、择、址、良、穴、厅、卧、专、寸、卫、较。

①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特点,指名说说书写注意事项。

②动漫演示重点字的书写过程。

③先让学生互相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再指导书写。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点放在检测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上,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逐段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读课文情况。

一是评价字音是否读得准;二是评价语句是否读得流利,断句是否恰当。

2.边听边思考:蟋蟀出名的原因是什么?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课件提示)

3.小组讨论后交流,教师引导填写学生活动卡(一):

先简单说明蟋蟀成名的原因(唱歌和住宅),然后重点介绍住宅的样子和住宅是怎样建造的。

4.指学生找出每部分对应的段落,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指名读、默读等多种形式读熟课文,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为精读课文做好铺垫。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说说这节课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2.作业设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文中描写生动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谈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整体回顾课文;抄写生动的句子,丰富积累。

第二课时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1.师生共同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教师引问:上节课同学们已经知道蟋蟀出名的原因不光因为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其实,蟋蟀的住宅只不过是小小的洞穴而已,可为什么这样出名呢?连作者都赞叹说(出示句子,齐读):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复习引导、巩固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也为理解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二、精读课文,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它的住宅是什么样儿的?

引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有序地概括蟋蟀住宅的特点。

(1)教师出示第5、6自然段,指名读,思考: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用____画出相关句子,并试着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

(2)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交流,合作填写学生活动卡(二)。

(3)学生结合句子汇报。

预设:结合第5自然段能概括出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通过读第6自然段能知道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简朴、清洁、干燥、很卫生。(教师出示课文原图结合学生汇报的内容相机板书。)

(4)学生扮演小蟋蟀向大家介绍住宅是什么样子的。

(5)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象蟋蟀住宅的样子。

(6)过渡: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这么好的住宅怎么就被蟋蟀碰上了呢?

2.引出选址问题。

(1)指学生读第2自然段。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①随遇而安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②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谁不喜欢随遇而安?(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蟋蟀:慎重地选择住址,不肯随遇而安。)

③读了这一段,你喜欢上蟋蟀了吗?是文中的哪些词语让你喜欢上它的?(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常常、一定要、一点儿一点儿等。)

④如果你是蟋蟀,天下起了大雨,别的昆虫还在为寻找住宅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个舒适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自豪、舒畅)带着这种心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⑤过渡:这么宽敞的住宅它又是怎样挖掘的?

3.解决问题:它是怎样建造住宅的?

(1)提出读文要求。

默读课文第7~9自然段,结合下面几个问题,谈谈你的发现和感受: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谈,教师引导学生适时归纳,感受蟋蟀的可贵精神。

①作者分几个层次来写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说说每个层次的意思。

②找出描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③蟋蟀能够把住宅建得这么好说明了什么?

(2)汇报交流:

①这部分分三个层次介绍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动工时间;怎样挖掘;不断修整。

②蟋蟀建造住宅的句子主要在第7自然段,表示动作的词语有:扒、搬、踏、推、铺。

③说明蟋蟀有认真工作、坚持不懈、辛勤劳动的精神。

补充学生活动卡(二)。

(3)读到这儿,你明白为什么作者将蟋蟀的洞穴称为住宅了吗?你想怎样称赞这小小的蟋蟀?

(4)带着赞美的感情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来体会课文要表达的内容,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选址和建筑过程,并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从而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三、深入读文,感悟写法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其实我们很多人并没有亲眼见过蟋蟀的住宅,那为什么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就如同亲眼所见而且兴趣盎然呢?(因为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认真,而且写得生动、具体、形象。)

3.学生介绍有关法布尔和《昆虫记》的资料。

4.读了这篇课文,你要向法布尔学习什么?(学会连续、细致地观察,具体地描写。)

5.学生介绍蟋蟀的资料。

6.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昆虫记》,更深刻地感受一下法布尔对这些小生命的热爱和敬佩。

7.拓展阅读。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燕子窝,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设计意图:交流写作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总结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结合课文让学生写一个小动物,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布置课外阅读,延伸语文课堂,让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和课外图书有效地整合起来。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过程,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学情分析:

蟋蟀,是同学们很喜欢的一种昆虫,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加上本文的作者又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善于观察研究,勤于探索和实践,在表达上比较讲究方法,倾注了对蟋蟀的无限赞美的深情。基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选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有效的教与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得到最大的发挥与锻炼,他们获得的收益将是无穷的。

教学建议:

首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读全文,读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概括出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最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法,完成小练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感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了解本课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难点

体会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布置学生收集蟋蟀的相关资料;做一张蟋蟀纸板图(用于贴图)。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互联网等工具初步了解蟋蟀的习性。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的住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蟋蟀吗?有谁斗过蟋蟀?说起这个小东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不仅是个好斗分子,是个有名的歌唱家,它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出色建筑家。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专门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蟋蟀的住宅》。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让我们跟随作者去了解蟋蟀们高超的建筑本领吧。

二、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从小喜爱昆虫。他的主要著作是10卷《昆虫记》,第一卷于1878年问世,最后一卷在他87岁(1910年)时出版。这部杰作把科学知识与文艺很好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1)出示词语,用多种方式认读,弄清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2)师强调难写字,并适当范写,加深记忆。

2.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3.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蟋蟀住的地方也叫住宅呢?

明确: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蟋蟀的喜爱。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

四、认知贯通,整体感知

1.蟋蟀的住宅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

明确:住宅一般是指人的住房,可是蟋蟀是动物,这篇课文题目的特点就在于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的住宅,并讨论课文按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几部分,怎样分?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这篇课文的主题是蟋蟀的住宅,全文围绕这个主题部分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蟋蟀的住宅是使它出名的原因之一。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

3.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教师指导,明确:本文通过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住宅是怎样建成等方面的知识,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板书设计:

蟋蟀的住宅

因住宅而出名

住宅的特点

住宅的建造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生字、词语。

2.上节课我们已大致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建造过程。

二、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第二部分。

(1)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想一想这一部分从几个方面讲蟋蟀住宅的特点?每个方面写了蟋蟀住宅的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部分主要从选址、工具和洞内外三方面讲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这是蟋蟀住宅很明显的特点。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分析蟋蟀住宅的这些特点。

(2)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明确: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3)蟋蟀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可是人们为什么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呢?

明确:蟋蟀盖房子的工具,非常柔弱。正是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了排水优良、有温和阳光的住宅,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这也是蟋蟀吸引作者关注的地方,所以作者决定要研究它,请同学继续读课文,看一看蟋蟀的住宅内外的情况怎样?

(4)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明确:因为蟋蟀盖房的工具,只是简单的四只脚和钳子,所以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平坦、清洁、干燥、卫生的住宅,所以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2.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第7~9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建造住宅的?课文是怎样写的?

明确:这一部分从建造时间、怎样建造和整修三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

(2)蟋蟀工作很辛苦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小声读第8、9自然段,找出写蟋蟀盖房子动作的句子,并画出动词,体会蟋蟀盖房子的艰难与辛苦。

(3)蟋蟀的住宅建造好了,可是它好像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

(整修)

提问启发:对,蟋蟀是怎样整修的呢?

(长时间加深加阔)

(4)学习了蟋蟀建造住宅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想法吗?

学生交流,教师提示:蟋蟀持之以恒,认真工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这篇课文是写小动物的,作者并没有蟋蟀盖房子的体验,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形象、具体、逼真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同学自由发言,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作者通过对蟋蟀盖房子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这样细致入微。

三、品读感悟,句段解读

1.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明确:对于一般的昆虫来说,只要能找到一个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就满足了,而蟋蟀却不同,它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择址,自己一点一点地挖掘。这是法布尔发现的蟋蟀与别的昆虫的不同之处。这句话也照应了课文的题目,让读者知晓,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

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明确:在这句话中,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让读者感到,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而且还具备了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形象的语言也反映了昆虫学家对昆虫的特殊感情。

四、小结全文,学习写作方法

1.为什么作者会把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的过程介绍得这么详细具体呢?

明确:这都是长时间仔细观察的结果。作者对蟋蟀亲自实地观察,从外到内,观察仔细,坚持不懈,一连好几个钟头。

2.如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就是将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人的特征。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作者将蟋蟀当作人,把它称作专家主人;把蟋蟀的洞穴说成是住宅,里面有大厅卧室;把蟋蟀的叫声说成是弹琴。语言风趣幽默,吸引读者的兴趣。

运用拟人时要注意:(1)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必须是出于自己的真情实感。(2)只有事物本身的特点和人的特点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时,才可以把物人格化,不能乱拟。(3)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的目的要明确。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事物的形象和特点,借物抒发作者内心情感,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疑难探究

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为什么?

明确:我们从朝着阳光、倾斜的隧道、深度和宽度、隐蔽的门口、平坦的平台、光滑的墙壁、清洁干燥的屋子内部等,可以感受到蟋蟀身上似乎有一种聪明和才智,知道住宅要向阳,能排水,大小要适宜,住所要简朴、卫生。然而,它们用来建筑这座住宅的工具却是如此柔弱的一对前足和一双后腿。从这种巨大的反差中我们体会到,蟋蟀能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决不夸张。充分体会到这一点之后,我们不禁也要发出感叹: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六、拓展延伸

1.以《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阅读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撰写的《昆虫记》。

七、课堂小结

作者把蟋蟀建房的特点、过程写得如此具体生动,这与作者的仔细观察分不开,让我们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态度与精神,去留心身边的事物,你会发现它们的绚丽多姿!

17、爬山虎的脚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爬山虎的脚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内容】

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绕语文要素时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围绕语文要素准确表达,学会观察。《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叶老专门为孩子们写的一篇观察范文。文章的结构非常的清晰,先写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再写引人注意的爬山虎的叶子,最后写爬山虎的脚。让学生以品读感悟,想像画面为主要手段,去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开启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前两段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图片

我们通过这些准确形象的语句,感受到了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这节课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在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吧!

二、研读3、4自然段,交流体会

1.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1)读文画句

①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如果你也学着叶圣陶爷爷此时在观察爬山虎的脚,你发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的呢?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

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提出比喻句,仿写比喻句)

(2)读文画脚

1.学生用自己的话再次复述爬山虎脚的样子,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重点理解以下几点:图片

最后展示呈现爬山虎的脚的图片

学生们为什么可以画的这么像?(作者描写的详细)

为什么描述的这么详细?(指导学生要仔细观察)

跟着音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脑海里想象爬山虎脚的样子。

2.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过渡:

师:我们知道了爬山虎的脚很独特,那你们知道它更独特的地方是什么吗?让我们默读第四段。

(1)让我们默读第四段,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①生回答:爬山虎会往上爬

师: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画出相关语句。

生: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②再次默读第四段,把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词用▲标出来(触、巴、贴、爬)

指名读爬山虎往上爬的这一段,注意划线的词,要重读。同学表演(讲解动词)----同桌边说边表演(体会动作)小组讨论:动词可不可互换

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顺序性的。

从这些动词我们可以体会到叶圣陶爷爷用词准确、观察细致。

③质疑问难

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呢?

一步一步:脚交替着爬

一脚一脚: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在长出一只新脚来

在这儿,叶圣陶爷爷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到什么?

(连续观察 细致观察 用词准确)

那我们观察爬山虎的脚与那些东西相似呢?

(最后一句蛟龙爪,蜗牛的触角等等)

这是一天就观察到的么?是怎样观察的?(长期观察)

那大家想看一看爬山虎向上爬的情景吗?(播放课件)

最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动词的变化和作者的用词准确)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爬山虎脚的样子和时如何向上爬的,那除了这些叶圣陶爷爷还发现了一个秘密,他是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在一起去探索吧!

三、回归整体,领悟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具体形象。作者将爬山虎的脚描写的十分详细,跟着作者就可以领略爬山虎的风采。

罗丹也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

四、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2.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再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叶子、爬山虎脚的特点、爬山虎是怎样用脚来爬行。在教学时要启发学生学会深入、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情分析】

小学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学生第一次接触爬山虎,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活跃回答,积极动脑筋,但注意要引导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本课教学内容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深入、细致的观察习惯和能力。首先,学生对爬山虎这一植物的命名会倍感兴趣,有助于调动学生观察的欲望;其次,在表达方式上,本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另外,课文在描写上细致入微,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观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掌握会写的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能流利的朗读课文。

3、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重点语句品读法、表演法、画图法、课件演示法、朗读法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培养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难点:1、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2 、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动画效果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进入课文,引导质疑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读完这个题目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有谁知道爬山虎是什么?

生:是一种植物!

师:原来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啊!大家都知道人类是有脚的,那爬山虎属于植物为什么还会有脚呢?爬山虎的脚又是长得什么样子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学习今天的新课文《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老爷爷观察到的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交流预习,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和不懂的词语。

①课前我们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生字的认识情况。(随机点学号读生字词)

②哪位同学来当当小老师领读一下生字词?(老虎、占领、铺平、均匀、重叠、茎叶、把柄、触角、痕迹、追逐、蛟龙)

③除了生字词以外,课文中还有哪些你认为写得好的字词?

带领学生分析生字,掌握较难字的写法,解释学生不懂的词语。

2、初读课文

(1) 听老师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 自己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在讲什么。

(3) 你喜欢哪个自然段?选出来读一读,再说说这个自然段在讲什么。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划分段落

一二三四自然段分组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想想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

根据段落大意进行课文的分段,并归纳大意。(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将课文课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家里和学校都有爬山虎,引起作者的观察兴致,引出下文。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段(第三到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时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三、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2)(课件展示爬山虎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四、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出示爬山虎叶子的图片,提问:这是爬满墙的爬山虎,首先引起你注意的是爬山虎的哪个部分?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指名答。(爬山虎的叶子很多,铺满了墙面。叶尖一顺朝下,没有重叠的。)

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1、思考一下: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这一段共四句话:

第一句写叶子颜色的变化。色美:由嫩红到嫩绿再到绿得那么新鲜。

第二句写长大的叶子引人注意。

第三句讲叶子形美,排列整齐、均匀。形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缝隙。从新鲜和那么体会出来的。新鲜就是说叶子水灵,鲜嫩;加上那么就说明叶子非常鲜嫩。从均匀一顺朝下体会到叶子分部得很匀称,叶子之间间隔一般大,体会到叶子的整齐美。叶子尖都朝着一个方向,非常有条理,看起来很美。

第四句讲风吹过时的景象,动态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这么美的叶子,让我们再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师生齐读)。

2、一顺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爬山虎的叶子一顺儿朝下,铺得很均匀并且没有重叠?(一顺儿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爬山虎的叶尖一顺儿朝下,是说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长得非常整齐。我们知道,爬山虎是靠着脚向上爬的,而与它的脚相反方向长的叶柄便向下垂,叶尖便自然也向下垂。叶子的生长要吸收阳光,如果重叠生长,那么有的叶子就不能吸收阳光了,所以叶子铺得均匀,没有重叠。)

3、女生读第四句,体会漾字的生动之处。想象微风吹过,成片的叶子随风起伏,如绿色的海荡起的波纹,让人的心里不由得震撼。引导学生读出美感。

4、从文中找出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5、叶圣陶的笔下爬山虎的叶子是那么的美丽,那么哪位同学能把那种美读出来呢?(找学生朗读课文第二段)

师:作者能够把叶子写的这么美,是与作者的一种好习惯分不开的,你知道是什么好习惯吗?(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的叶子:嫩红--嫩绿

长大了的叶子: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一课时结束,教师布置家庭作业,预习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前两段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三四五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就让我们跟着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看一看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和特点,以及它究竟是怎么爬上去的吧!边读边把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划下来,仔细品味品味,还可以学着做做动作。

一、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一)读文画句

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过渡: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这一段,通过同学们认真读书,自己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请同学们这样认真去读,看看这一段,你们能知道什么?

(二)读文画脚

1.教师板画,提出要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2.学生读书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①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

方案一:学生选择的是红色

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教师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说课文依据)

方案二:学生选的不是红色 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

②画脚。学生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③全班评议。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

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方案一:学生画得不对

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方案二:脚的位置画错了

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学生如果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了,但又不知道画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置的句子,对照图文评议、理解、感悟。

教师最后可展示呈现爬山虎脚外貌细节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与自己的画的差别。

二、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过渡:

师:作者把爬山虎的脚描写得多么细致呀!是什么原因呢?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谁能独具慧眼找出来呢?

对了,正是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颜色了解得那么仔细。刚才同学们提出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问题,那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4自然段。(板书:爬)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有关句子。

2、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 把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词用▲标出来(触、变、巴、贴、爬)

①巴住墙是什么样子?(紧紧地贴、吸在墙上)为什么要巴住墙?(这样茎才不会掉下来?)这么细小的脚,怎么可能巴住墙的呢?(因为六七根细丝的头上都变成小圆片了)

②巴住墙了,再怎么往上爬?(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同学们,假如我们的手指就是爬山虎的脚,和你的同桌一起演示一下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

4、指名读爬山虎往上爬的这一段,注意划线的词,要重读。

5、体会朗读。注意:只要读好这些词,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

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二)看画面配解说

教师可呈现幻灯片,展示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随着动画效果的变化读出文中相应的句子,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直观的观察到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么爬的。

(三)质疑问难

学到这儿,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质疑:①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②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解决问题

1. 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方案一:可以用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此时教师不动声色,请其他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方案二:理解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教师请学生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是怎样爬的。

2. 教师板画描述启发: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3.在这儿,叶圣陶老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叶圣陶老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非常恰当。)

小结:体会叶圣陶老爷爷作了连续观察,观察细致,用词准确。

三、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墙和脚的关系)

2、这是一天就观察到的么?是怎样观察的?(长期观察)

3、叶爷爷还说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自己试过了)

我们观察物体时,可以用眼、手、闻、触,这些都是观察的好方法,叶爷爷就是利用这些方法来观察爬山虎的脚的。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观察,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的许多奥秘。

4、叶圣陶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观察细致)

四、回归整体,领悟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课题,为什么这篇课文的标题是《爬山虎的脚》,现在你有没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这脚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脚爬山虎就没法往上爬了!)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4、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六、作业

背诵三四自然段。

18、题西林壁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题西林壁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一、说教材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题西林壁》。

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本着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

  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本诗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其教学的难点:为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二、说教法、学法

  我采用了阅读感悟法,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先引导学生融入诗境,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内容的感悟所得,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诗文,把握诗意。

三、设计理念

  1、《基础教育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国推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语文课程标准》中3-4学年段目标对古诗的要求是: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本节课中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去体现教学时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积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世界,让学生在读想说的过程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奥秘。老师今天带同学们去看看那庐山风景,可也要细心观察才会有发现。(多媒体展示庐山风光)

  面对如仙境一般的庐山风光你是否想到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呢?请说说。在学生的回答上师加以感慨,是啊,真美!这里山高水常,这里古树参天,这里是鸟语花香,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指导壁字的正确书写)。

  2、交流资料,读中感悟

  A.让学生展示在课前去查阅关于本课的资料,此时让他们踊跃发言,进行交流,从而了解作者及本课的部分知识。

  B.精心读书可是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课件出示录音范读,让学生尝试着说说读得怎样?自己也能读得这么美吗?指三|、四名学生进行读诗,师进行指导读诗应具有的层次感、节奏感,如:注意每行之中字间适当的拉长与停顿,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读好韵脚ng。

  C.告诉学生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用心,你就能看到这幅画,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齐诵读,并把所感受到的画面说出来。

  3、组织自学,理解诗意

  (1)在学生述说画面的基础上,去寻寻诗人苏轼眼中的庐山是怎样的。(从而导出诗的前两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想想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儿看到的是岭一会儿看到的又是峰呢?分组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原来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导致了所看到的不同,同学们认为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出示课件展示庐山的不同风采)

  (3)全班交流作者笔下的庐山之所以有着不同样子是因为正如他所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缘字提醒学生把字写正确,并理解其含义),在对诗文有所感悟的情况下,再次与朗读有机结合,师适时点拔启发、出示课件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从中去明白其中的奥秘。

  4、领悟道理,拓展延伸

  A、启发谈话:庐山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会看不清真面目,就像刚才同学们所说对一个事物只有多方面去观察全面去认识才行。诗人首先向大家描述的是:生回答出(庐山有着不同的面目)然后诗人再向同学说明了:原来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阐明道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B、拓展延伸:在生活中你是否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呢?说说好吗?

  多媒体展示《盲人摸象》,让学生想想事中的人物错在哪?

  5、诵读巩固,总结全文

  同学们,你们还想再读读这首诗吗?好的,一起来。在结尾之处,我设计了让学生再次以饱满的情感和着乐曲去诵读这一过程。让学生懂得其实啊,在生活中诗歌就是美的画面。(多媒体展示几篇关于描写庐山的古诗让大家欣赏)

  最后师作以总结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得全面观察。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小学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读题释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咱们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风光吧!(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

  2、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叫《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提示学生借助注释是学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

  二、初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正音,如:岭此等。练读诗句。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

  5、师生合作读。

  三、再读,感受不同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多了,你就会对诗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们再轻声读这首诗,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掌握方法:查子典,结合诗后注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3、问题检测:苏轼身在何处?(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

  4、理解横看:怎样看是横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师以手示意),怎样看是横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苏轼还身在何处?理解苏轼身处位置不同。

  5、教师: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6、出示课件,真切感受不同,引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苏轼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让我们沿着苏轼的踪迹到庐山去看看吧!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仿佛来到了何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8、理解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庐山景象也不同。

  出示课件,教师引读。

  四、品读,感悟不识

  1、看到庐山的这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指名读。

  2、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3、链接作者简介:他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苏轼,他是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他还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于是,他问自己,他问山中游客,他还问你们:孩子,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可是,我都身在庐山之中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观察了呀,怎么还会不识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识。)揭示哲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5、于是,苏轼文思泉涌,挥毫在西林壁上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学生读全诗)

  五、升华,积累运用

  1、结合生活经历运用诗句谈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

  3、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苏轼(宋)

横 侧

  远 近 各不同 客观全面

高 低

不识 只缘 认识事物

( 果 ) ( 因)

19、松鼠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松鼠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驯、矫等8个生字,会写鼠、秀等12个字,会写松鼠、乖巧等词语。

2.了解松鼠的特点,提炼梳理松鼠的相关信息,并分条记录。

3.通过对比,能体会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揭示课题

1.谜语导人:弓背,短腿,细长尾;利齿,尖嘴。洞里睡。猜猜是哪种动物?师板书并指导书写鼠字。

2.板书:松鼠。同为啮齿类动物的松鼠与老鼠不同,它十分可爱,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松鼠图片,生欣赏。)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松鼠?(美丽、机灵、乖巧。)你对松鼠有哪些了解?它吃什么?住在哪里?

3法国著名博物学家、作家布封又会怎样向我们介绍松鼠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松鼠》这一课。

(设计意图: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一方面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在形象地进行鼠字的教学。出示松鼠的图片,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松鼠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词语积累来形容松鼠,这也是一种语言的运用。)

二、整体感知,认读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这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想一想,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信息?(生自读,师巡视。)

2.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1)出示词语,认读。

面容清秀身体矫健 尾巴翘起 四肢轻快

榛子 缝隙 塞满 扒开

分权苔藓 宽敞 勉强

驯良乖巧 胎生 梳理

(2)学生明白这行词语写的分别是松鼠的外形、活动、搭窝和其他习性。

3再读课文,从松鼠的外形、活动、搭窝和其他习性等方面梳理获得的相关信息,简要地写下来。

(设计意图:这里将要认读的词语分为四组,分别对应松鼠的外形、活动、搭窝和其他习性,这样就将词语的学习与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融为了一体。同时,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从四个方面介绍松鼠后,引导学生梳理相关信息,既能让学生对松鼠有更多的了解,还能有效培养学生梳理信息的能力。)

三、品味语言特色,学习表达方法

1同学们,查阅工具书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要学习《松鼠》这一课,我也特别查阅了工具书《辞海》中是这样介绍松鼠的--

(1)出示句子,学生读。

松鼠又称灰鼠,体形细长,耳端有黑色簇毛,尾长而蓬松。

(2)有没有觉得这段话和课文中的一段话所写的内容非常相似?找一找,读一读。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①同学们,学习语文,我们要善于将文字转化成画面,读这段文字,特别是第一句话时,你的脑海中一定也会出现画面,我请几位同学读这句话,大家来想象画面。

②有画面了吧?我的脑海中也有画面了,看看咱们的一样不一样?(出示TF BOYS照片)我想到的画面是他们,他们面容不清秀吗?眼睛不闪光吗?身体不矫健吗?

③在作者笔下,松鼠就像人一样,像他的朋友一样。再读这句话体会。

(设计意图:将《辞海》中介绍松鼠的句子与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进行比较,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到本文说明生动的特点,同时,也渗透了学习课文时要及时查阅相关工具书的学习方法。)

2.继续读课文第2自然段,你读到哪句话时,也感受到松鼠就像人一样?

(1)出示句子,学生读。

在清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

(2)清朗的夏夜,你们会不会跳着叫着?会不会互相追逐?会不会奔跑?会不会玩耍?会不会吃东西?作者笔下的松鼠就像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太可爱了!

(3)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4)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你了解到松鼠的样子了吗?了解它们的一些生活习性了吗?作者不仅介绍得很清楚,还表达得很生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思考,将松鼠与自己夏夜里的活动进行对比,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感受到松鼠的聪明,另一方面也让课文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

3.在作者笔下,松鼠不仅像孩子一样可爱,一样活泼,还像孩子一样聪明,读一读课文第3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来。

(1)学生读找到的句子: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雪下面找榛子。

(2)找出动作:拾、塞、扒、找。

(3)想象松鼠找到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的情景,师引导思考:快塞满了怎么办?好像已经没有空隙了,怎么办?体会松鼠的聪明。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表演,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会很感兴趣,参与更加积极。同时,通过表演,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松鼠的聪明,懂得正是因为作者把松鼠当作人来写,课文的语言表达才如此生动。)

4.聚焦搭窝的段落,学习作者有序的表达方法。

(1)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聚焦松鼠搭窝的过程,说说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2)松鼠搭窝的步骤还真不少,作者是怎样写清楚的,你发现了哪些表达的秘密?

(3)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明白作者运用了先再然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

(4)再读这段话,引导学生关注松鼠搭窝时的动作,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

5.与《太阳》一课比较,感受风格的不同。

(1)出示三段描写生动的句子,学生读,背诵。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

在清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

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雪下面找榛子。

(2)出示《太阳》一文中的三句话,对比。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小结:《太阳》一课,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得很清楚,《松鼠》这一篇课文不同,不仅介绍清楚了,语言还很美,描写很形象。

6.改写文字,让表达更形象。

(1)出示资料。

松鼠:体毛灰色,腹面白色。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也食昆虫和鸟卵。

(2)学生尝试改写,进行生动的说明。

(3)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将《太阳》中的语句与《松鼠》这一课的语句进行对比,能够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两篇课文语言表达风格的不同,因为方式直观,因此学生会感受更加深切。这时候再出示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改写,就能及时巩固所学习到的表达方法,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得到了提升。)

四、作业布置

1.书写本课所学到的生字。

2.尝试着运用学到的方法介绍一种动物。

20、搭石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搭石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01教材解析

《搭石》是一篇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家乡环境的介绍,反映出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借助对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画面的细致描写,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家乡的淳朴民风。

0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够联系实际生活对课文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引导他们学习并掌握提升阅读速度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交流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然后,细读课文,把握主旨,借助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把提高阅读的速度的指导和运用贯穿始终。

03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学为主,分组合作,研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重点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04重点难点

难点

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完成课后习题一。

2课时

第一课时

05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提高阅读速度。

06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1.师:(课件出示走搭石图片)在我国北方农村,进入秋天,天气转凉,我们会看到图片上的景象,小溪里有一排排石头,人们踩着这些石头过河。这些石头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搭石。今天我们就跟随着作者刘章一起走进他的家乡,去看看这些平凡的、默默无闻的搭石。(板书课题:搭石)

2.作者简介。

刘章,生于1939年,河北省兴隆县人。当代著名诗人,一级作家。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被誉为农民诗人。著有诗集《燕山春》《南国行》《北山恋》等。

二、默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

1.教师出示阅读要求,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读好后举手。

(2)集中注意力,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3)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要停留太久,不要反复回读。

2.检测阅读效果。

(1)教师统计学生默读课文所用时间。

(2)交流默读时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①什么是搭石?

②家乡的人们什么时候摆搭石?

3.交流阅读体会。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有的同学读得快,但理解得不够准确;有的同学虽然读得慢,但是理解得准确;有的同学读得又快理解得又准确;还有的同学读得慢,理解得还不够准确。下面我们就自己在阅读中的体会进行交流。

(1)交流自己的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如:是否有回读现象,哪些地方出现了回读,为什么会出现回读,如何集中注意力等。

(2)请读得又快理解得又准确的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

(3)教师总结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建议:阅读时要让自己尽可能地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或难理解的句子,不要回读,可以联系上下文来帮助理解;眼睛注视课文;通句通行地读,不要逐字逐句地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指名读,教师纠正字音,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2)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2.学生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些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

出示填空:

3.合作探讨,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什么是搭石。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写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点明主旨,揭示搭石承载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第二课时

07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中描写的关于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想象画面,从中发现美、感受美。

2.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理解作者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抓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08重点难点

重点

1.品读课文中描写的关于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想象画面,从中发现美、感受美。

2.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理解作者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难点

抓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09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说搭石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什么是搭石。(学生齐读:进入秋天,天气变凉,这就是搭石。)

二、细读文本,品搭石

(一)品读第2~4自然段。

1.在作者心目中,搭石除了可以用来过河,还是什么?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搭石构成了怎样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去感受吧。

3.品读第2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把描写老人摆搭石的动词圈出来。(放、找、搭、踏)

(2)老人来回踏搭石的时候,他的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我得试试这块搭石稳不稳,不然别人走的时候就可能掉进水里了。)

(3)从老人摆搭石的一系列动作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为他人着想)

(4)结合自己的理解,再次朗读这一自然段。

4.品读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画出描写人们走搭石时的情景的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地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2)文中的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呢?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也没有人指挥,一行人走得既轻快又整齐,那么默契,那么有序,那么和谐。)

(3)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一段,感受这如诗如画一般的美景。

5.品读第4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人们走搭石时互相礼让、尊老爱老。)

(2)如果人们都不互相礼让,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可能会出现争吵、甚至有人掉进水中。)

(3)你们平时生活中有出现过互相礼让的情况吗?

(4)年轻人是怎样背老人过河的呢?(俯下身子)这说明了这儿的人们对老人非常尊敬。

(5)老人过河后,可能会对年轻人说些什么呢?年轻人又会怎样回答呢?

(老人可能会对年轻人说:谢谢你,小伙子。年轻人可能会回答:不用客气,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6)试想一下,如果有小孩子来过河,这里的年轻人会怎么做?

(弯下腰来把小孩子抱在怀里过河。)

(7)你认为背老人过河是理所当然的事吗?生活中我们做什么事属于理所当然的事呢?

(8)一块块普通的搭石,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好的画面,让我们再次大声地朗读第2~4自然段,感受这一个个美好的瞬间。

(二)品读第5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如何理解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一排排搭石,象征着乡亲们一颗颗淳朴、善良的心,是传递乡亲们情感的纽带,更是乡亲们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

三、课堂小结

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搭石上传递,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搭石上发生的那样平平常常的小事,它们虽小,却时刻温暖着我们。请同学们睁大自己的火眼金睛,找找身边的美。

教学目标:

1、认识汛、谴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挽等10个字,会写汛期、山洪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4、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难点: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

1、刘章爷爷是当代诗人,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对搭石的印象非常深刻。三十年前,刘章爷爷来到大城市工作,当他看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看到人们无序地忽然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潺潺的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他突然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1980年,他写出了散文《搭石》,把他心中长留的那份景、那份情传达给我们。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刘章的家乡,去看看给作家刘章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面对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3)思考同学们刚提出的问题,找到关键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检查反馈,指导惰、衡的写法。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简要地说一说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摆放搭石的画面、调整搭石的画面、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老师、同学听。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搭石。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孩子们,如果你是刘章的乡亲,你能不能用书中的话语告诉大家什么是搭石?

进入秋天,天气转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

抓住方正、二尺左右体会人们精心选择搭石,细心摆放搭石。

2、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日常生活会怎样?

扣住脱鞋挽裤反复朗读去感受。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作业设计:

练习有感情地读文。抄写生词3遍。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说搭石。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谁来为大家说一说什么是搭石。

二、细读文本,品搭石。

(一)品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搭石,文章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出了搭石很美,谁能找出来?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细读课文,边读边想,搭石构成了怎样的风景呢?你看到了怎样的风景?边想边画出相应的句子,如果有感受及时写出来。

2、学生读出找到的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在你们的理解中,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

(2)文中的协调有序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们自由地再读一读这两句话。

(3)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速度再渐快)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也没有人指挥,一行人走得既轻快又整齐,那么默契,那么有序,那么的和谐,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3、你还可以从什么词中感受到走搭石的美?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1)绰字在字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

A.宽裕,缓 B.舒缓柔美 C.外号

在人影绰绰中,绰是什么意思呢?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2)读一读这两个词,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溪水,溪水中怎样的人影?

(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我们可以由词联想到画面,同样也可以由画面联想到词:

出示画面:杨柳( )白雪( )明月( )

4、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同时想象:你还看到什么?还听到了什么?

(学生说说自己脑海中出现的画面。蓝天、白云、晚霞、绿树、青草、红叶、夕阳人们的欢笑的声音,谈话的声音,孩子歌唱的声音)

5、指导朗读,运用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随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二)品味: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统观全文,文中还怎样评价了搭石?

(1)学生读出这样的句子。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你从文章的语句中体会到了这样的情感吗?你从哪儿体会到的呢?画一画句子,想一想感受以备交流。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老人踏上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是怎样的呢?你此刻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表达,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从总会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招手示意、说家常话是一种习惯;乡亲们谦让的品格、和睦的情感。)

(3)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A、这里描写年轻人动作的的词伏。这个字的意思是:趴,脸向下,体前屈

学生站起身做一下这个动作,师:你伏下身子准备做什么?你伏下身子时是什么心情?(尊敬老人)你为什么要背老人过搭石?你期待老人感激你吗?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B、假如你是一位身强体壮的年轻人,你还愿意帮助谁,并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在这里你又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尊老爱幼)

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如果

假如

三、关注写法,总结拓展

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搭石上传递。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搭石上发生的那样平平常常的小事。它们虽小,却时时温暖着我们。有一天下课时,老师又看到两个女同学弯着腰,睁大眼睛,仔细认真地帮一位小妹妹找她丢失的一个发卡,就像是在干一件什么大事。这也是一种美这样的美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也睁大发现的眼睛,找找身边的美吧!

四、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2、结合具体事例写一写身边令你感动的事。

21、桥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桥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材分析

《桥》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是中国作家谈歌写的一篇小小说。学生此前接触的大量的记叙文(记实文)。相对于记实文,虚构性是小说最大的特点。虚构,来源于真实生活,是对真实生活进行了文学加工。

抒情性是这篇小说显著的文学特点。这课文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坚决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让读者备受感动。体验式阅读,既是对作品文学性的整体感知,也是在夯实革命传统教育。

作品篇幅尽管短小,但是一篇典型的小说,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人物形象生动,为了村民顺利逃生,主人公老汉最后牺牲了自己。让我们感受到了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塑造了老汉伟大的形象;大量环境描写既渲染气氛,又推动情节发展;情节一波三折,尤其是结局出人意料。小说的结尾揭示人物关系。让我们对之前父子临死前互相推让的动作恍然大悟,原来老汉揪出来的年轻人是自己的儿子啊,这一揪一推,让我们感受到了父子情深,也烘托了老汉高尚的品质。

学情分析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本单元第一篇小说就是《桥》,学生平时会读一些儿童小说,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中心的把握不难,但是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的了解不多。对小说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不了解。所以预计学生阅读本文时,在感悟小说基于现实的情节虚构性会面临困难。因此将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关注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呢?是让学生去一个个地体会欣赏什么是情节?什么是环境?什么是人物形象吗?这样的教学,难免让学生失去了主动性,探究性。我们能否换个思路,先让学生在读懂小说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小说基于现实的情节虚构性。创设情境,跟着作者来一次构思创作之旅呢?在构思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作者安排的环境、人物、情节,对于烘托人物形象,凸显小说的主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历了构思的过程,学生在以后读小说的过程中,就能更加自觉地关注小说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读懂《桥》这篇小说,感受老汉的形象。

2.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关注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关注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

【教学流程】

一、引入小说,明确学习目标

喜欢读小说吗?说说看。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小说《桥》,我们的学习目标就是读懂《桥》这篇小说,并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

二、讲述故事,形成差异化认识

怎么读懂这篇小说呢?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高老头),你会用什么词形容这个老头?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里也有个老汉(板书),他又是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带着思考自由朗读课文。

三、对比故事,迅速读懂小说

1.读懂作品主题。

对照课前故事里那个吝啬的老头,这篇文章里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舍己为人。舍的是谁?为的又是谁呢?让我们通过生词和难读的句子,来回顾一下课文,再回答这个问题。

2.学习生字词,理清人物,解释中心词。

3. 借助生字词,再次熟悉作品内容。

小说通过什么事来体现老汉的舍己为人呢?学生汇报。

四、代入阅读,深入理解作品主题

1.设身处地读小说。

假设自己是文中的儿子,老汉是你的父亲。师生合作读片段。

2.情感渲染,你能理解你的父亲吗?

五、评价故事内容、铺垫虚构

你觉得这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吗?为什么?和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

学生汇报。

小结:小说最大的特色就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但为了烘托人物形象,凸显中心,我们需要在真实的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添加或是调整。这就是小说最大的特点:虚构。

六、换位阅读 ,体验虚构,发现小说三要素

假设你就是那时候的作者,你是怎么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一步步上进行虚构,添加,来烘托老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呢?请小组同学合作讨论,进行1-3处添加,把关键词大大地写在卡片上,并在小组学习单上写清楚添加的理由。

1.添加环境描写。

(1)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小结: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背景,为后文做铺垫。

(2)体会文中的环境描写。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变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环节1:你会用什么词语形容洪水?

环节2:作者正是用环境描写制造了紧张的气氛。朗读感受。

小结:洪水越来越凶猛,水位越来越高。这些就是作品中必不可少的环境虚构。

2.添加老汉的儿子。

环节1:采访学生:既然描写老汉就能体现他的精神,为什么还要描写儿子呢?是不是多此一举呢?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小结:添加了儿子,烘托了老汉的高大形象,升华主题。

环节2:读课文片段: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前因)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后果)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小结:本来洪水已经让人心惊胆战了,老汉与儿子之间的冲突又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

3.添加老太太。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采访学生:本来老汉的故事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在结尾添加了一个老太太?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作者在之前设置悬念,让结局出人意料,让情节更加曲折。

4.其他添加。教师相机指导。

5.教师小结。优秀的小说家就好像一个魔术师,通过添加环境、人物等,用本来平淡无奇的素材,将情节安排地曲折起伏,扣人心弦。生动的情节又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凸显主题。

七、强化认知,推荐阅读

1.学生谈收获。

2.推荐阅读。

22、宇宙生命之谜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宇宙生命之谜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宇宙生命之谜

教学目标:

1.认识酶、碳、析、揭、磁、陨等9个生字,会写谜、摄、磁、御等12个生字。会写揭开、轨道、拍摄、枯萎、稀薄、抵御、沧海一粟等10个词语。

2.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哪些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从小养成热爱科学、热爱地球、保护环境、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哪些科学知识?

2.难点是通过了解宇宙生命之谜,培养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从小养成热爱科学、热爱地球、保护环境、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的资料。

2.教师准备《宇宙》音频、微课《宇宙之谜》、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的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宇宙》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茫茫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还有很多不可计数的星球,你来猜猜这些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存在呢?(学生自由回答)你们的观点是否正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宇宙生命之谜》,文中向我们介绍了科学家们对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这一课题的探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吧!生齐读课题:《宇宙生命之谜》,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掌握不认识的字,并标注读一读。

  2.以开火车的形式读生字,指名读生字。

重点指导: 辐(f)射 轨(gǔi)道 土壤(rǎng) 陨(yǔn)石 厌氧(yǎng)菌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谜、嫦、揭、摄、御、倾。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谜是左右结构,注意迷,相互要结合紧凑。

嫦是左右结构,右边书写时要瘦一点写。

揭是左右结构,右边里面是人字,书写时要注意。

摄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右边要紧凑。

御是左右结构,注意中间下是提,书写时要正确。

倾是左右结构,右边最后一笔是点,书写时要注意。

4.趣味识字词

  (1)出示词语:

揭开 轨道 拍摄 枯萎 稀薄 抵御 沧海一粟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朗读课文。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长句子注意停顿。

如整个银河系中/有几千亿颗恒星,类似太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为数不少。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同学们,全文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展开说明,仔细阅读全文,标注段落,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请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交流分享:

根据学生的交流分享,概括为:

①第一部分(1自然段):提出问题:从古至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② 第二部分(2-9自然段):分析问题:宇宙有没有生命

③ 第三部分(10自然段):得出结论:至今没有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但是仍然相信有生命存在,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之谜。

3.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哪些科学知识?

生交流:

师总结:先提出问题: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然后分析问题:生命存在至少有四个条件,根据这些条件进行推测,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就是火星,研究证明火星表面还没有生命存在,但仍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有生命存在。最后得出结论,这仍是一个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复习旧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宇宙生命之谜》,谁能复述这篇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哪些科学知识?

生:回忆课文内容并复述。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地球之外如果有生命存在,至少要有四个条件,根据这些条件进行推测,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就是火星,但研究证明火星表面还没有生命存在,这仍是一个谜。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科学知识小品文的语言特点。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小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1)师: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关注课文内容。

(2)生交流完成表格内容。

师点拨:

①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可采用浏览阅读的方法,关注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这一问题。

②作者写科学家是怎样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呢?可采用仔细阅读和反复阅读的方法,关注生命存在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的内容。

③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可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关注科学家近年来对火星的研究新发现。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三)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2.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29自然段。

(1)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呢?人类和生命存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师:引导学生用原文来回答问题。

学生找:第3自然段,至少应有四个条件:一是保证一定的温度,二是有水分及生命物质,三是有适当的大气成分。四是有足够的光和热。

(2)仔细阅读课文第4.5自然段,思考:作者提到地球外的哪些行星?它们符合生命存活的条件吗?

师:引导学生找不符合条件的星球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学生通过排除法,知道作者根据四个条件证明,认为火星唯一符合这些条件,但却一直被科学家们所争论。

(3)仔细阅读课文第6-9自然段。思考:为了揭开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的奥秘,作者先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最后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找出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师引导学生谈出:

①作比较:作者把火星与地球进行比较,找到了两个相似点:一是自转时间相似;二是有昼夜,有四季,两极也都寒冷。由此比较,又引出科学家的两种猜测:一是火星表面的黑色线条是运河;二是火星表面颜色随季节变化,认为那是植物在变色。这两种结果证实了火星上有人类、火星上有植物的两种说法是错误的。

②列数字:作者为进一步证实火星上没有生命,阐述了宇宙飞船的发现。还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证明了火星上水分少、大气稀薄、温度低、无磁场,这说明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

③举例子:作者为使读者更加心服口服,通过到火星进行实地考察,列举了两个结果:一是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分子,没有有机分子植物就不可能生长;二是未发现微生物存在,也就是火星连微小的生命都没有存在。这样又否定了火星上有生命的说法。

(四)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3.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10自然段,作者得出结论: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思考:虽然火星上没有生命,但是火星和地球很相似,人类会不会移居火星呢?

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只要学生回答的有理有据,即可。此环节让学生展示出课前所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加以判断。)

三、开展活动,升华主题。

1.播放微课《宇宙之谜》拓宽学生的视野面。

学生谈谈观看后的感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搜集资料,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

2.课件出示: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的段落,(集体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问题相关的内容要仔细读,必要时要多读几遍。

四、巩固延伸,作业设计。

小练笔:结合神州六号的发射成功,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篇与环保或飞往太空有关的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

(2)能运用上本节课所学的说明方法,有理有据的证实自己的观点。

(3)书写认真,卷面规范、整洁、大方。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宇宙生命的历程,给我们留下了至今未解的宇宙之谜。本单元训练重点是有目的的阅读,教学本课,主要是借助课文旁边的批注,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会用精读、跳读、细读、浏览等方法,来阅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根据批注提示,分组学习、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辩论交流中,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银河系、太阳系、火星、生命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2.制作有银河系、太阳系、火星图片的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1.阅读《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了解与宇宙之谜相关的知识。

2.查找宇宙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赏图片,引入新课

1.导入:(出示星球图)同学们,浩瀚的宇宙一望无际,它往往给予人们神秘的色彩,面对广阔,美丽而又深邃的宇宙空间,奇妙的宇宙中有什么吸引人的秘密呢?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宇宙生命之谜》一课,走进这神秘的宇宙。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呈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出示课文配乐朗读的音频,学生看书听读课文。

2.出示自读要求,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学习字词。

(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不理解的词语做出标记。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①朗读生字,相互正音。②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生命之谜  尚未找到  厌氧菌 倾角 揭开

斑点 干燥 沙漠 磁场 抵御 因素 海盗 培养

(2)指名读词语,强调个别字的读音:尚是翘舌音;倾是后鼻音,读qīnɡ;揭读jiē; 磁场的磁读c;干燥的燥读zo;因素的素读s。

(3)形近字辨析。

①迷 谜      ②御 衔

③揭 渴 喝    ④燥 澡 躁

(4)屏幕出示下面的词语,学生查字典后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

沧海一粟 倾角 揭开 磁场 抵御

(5)提示学生书写注意事项。

倾字的第四画是竖提。

揭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最后一笔是竖折。

设计意图:生字词教学在高年级依然是重点,但通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可以通过自学解决字词的学习。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对一些较难的字只需从字音、字形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

(1)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课文部分自然段旁边的小字是什么内容,为什么要标注在旁边呢?

2.小组合作,交流上述问题。

3.小结:课文一共有10个自然段。按照总分的构段方式,向我们讲述了科学家探索宇宙生命的历程。课文旁边空白处的小字就是批注。那么,为什么在课文部分自然段旁边进行批注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是第三学段关于阅读中学习目标的表述,本环节为课文划分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脉络,正是训练学生这一阅读能力的体现,同时为下一步的深入阅读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找和宇宙生命相关的资料,读一读。

设计意图: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和宇宙生命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这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引导质疑

1.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从古时候起,人们对太空,对宇宙就充满了探索的欲望。那么,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探索这个秘密吧!

2.引导质疑:请同学们看画面再次听读课文,听读课文后,面对课题,你们有哪些疑问呢?请大家说一说。

3.学生自由质疑,老师进行归纳。屏幕出示质疑的问题:

(1)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

(2)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

(3)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设计意图:承接上节课的问题,点出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简单明了,节省了课堂的学习时间。

二、借助批注,了解阅读方法

过渡:同学们,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大家质疑得很精彩。让我们继续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1.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旁边的批注,看看这些批注都是对应哪个自然段的,批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汇报,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有目的的阅读学习本课,借助批注明确目标,选择阅读方式。

(1)第一个批注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告诉我们浏览了这一段后,发现它对了解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没有帮助。

(2)第二个批注在第2自然段的旁边,提示我们每个自然段往往有提示主要意思的语句,阅读时要注意找出来。

(3)第三个批注在第3自然段的旁边,告诉我们这一段对解决问题很重要,画出关键词可以帮助理清生命存在的条件。

(4)第四个批注在第4自然段的旁边,提示我们阅读这段时要注意提取关键信息。

(5)第五个批注在第5自然段的旁边,提示我们这段关于火星的内容很重要。

(6)第六个批注在第8自然段的旁边,提示我们近年来科学家对火星的研究可能有了新的发现,课文信息可能不准确,需要我们再查一下资料。

3.小结:这几处批注给了我们几种阅读的方法。第一,阅读时可以进行精读,勾画主要段落、语句、关键词。第二,阅读时可以略读,就是快速浏览或进行跳读。第三,阅读时,对阅读信息不准确的内容,要查找相关资料再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更好地学会阅读技巧。能够有的放矢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三、探究问题,交流阅读策略

过渡:同学们,下面大家就分组合作学习。请选择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批注提示,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进行研读课文。

1.学生根据提出的三个问题,任选一个问题,分组后进行阅读学习。

2.学生分组汇报。(按提出问题的顺序进行汇报)教师说明汇报要求:先说明你们组研讨的是哪个问题,再说根据批注提示,采用了哪种阅读方法,最后说说研读的结果。

预设:

第一组:

我们组研讨了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我们根据批注提示,快速浏览了课文,得出结论,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在快速浏览课文时,我们还结合批注提示,采用快速浏览的方式,学习了第4自然段,提取了关键信息,并借助段首段尾的关键句,知道木星、土星等这些星球上是不存在生命的。

我们还通过跳读,从课文的第10自然段中找到了答案: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师:原来你们组在阅读课文时,有的段落和想要了解的问题没有关系,就大致浏览了一下,或者跳过去不读,不错的方法哟。

第二组:

我们组研讨了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这个问题,我们重点阅读了第3自然段。根据批注提示,进行细读,勾画出了关键词。

我们反复读这个自然段,得出结论。天体上要有生命存在,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二是必要的水分,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系统提供能源。

师:你们组的同学很聪明,原来你们在研读学习时,和问题相关的内容会细读,必要时会多读几遍,而且你们找到了天体上要有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挺好的。还有哪个组的同学也研讨了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这个问题?

第三组:

我们组也研讨了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这个问题。

我们结合批注提示,仔细阅读了第5~7自然段。我们了解到火星和地球有许多相似点,有可能存在生命,但科学家们经过近距离观测发现:(1)所谓的运河,原来是一连串的暗环形山和暗的斑点。火星表面上所谓颜色的四季变化,是风把火星表面上的尘土吹来吹去引起的颜色明暗变化。(2)火星非常干燥,在它的大气中虽然找到了水汽,但含量极少;大气层非常稀薄,氧气含量极少;表面温度很低;没有磁场;没有臭氧层,不能抵御紫外线和各种宇宙线的照射。又得出结论:在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

师:第三组同学和第二组同学探究的问题一样,但是所选取的阅读内容却不同,第三组同学,你们究竟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老师,我们通过阅读发现,火星和地球有许多相似点,有可能存在生命。可经过近距离观测发现,在火星上生命又难以存在。

师:让你们这么一说,我也疑惑了。那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我们人类能否移居火星上生活呢?

第四组:

生:老师,我们第四组正好研讨了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这个问题。

师:哦,那快说说你们探究的结论吧!

生:我们组快速阅读了第8、9自然段,结合批注提示,又查了一下资料,速读后发现科学家的探测只证明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但科学家通过对落在地球上的一些陨石的分析,发现陨石上存在有机分子,所以今日,科学家仍然相信太空可能存在生命。

师:有的信息可能是不准确的,需要再读读相关资料加以判断。你们这组同学真聪明。

3.小结:

同学们,刚才大家的分组研讨,有目的的阅读学习,归纳总结得很好。这个阅读结论说明了目前宇宙中是否有生命存在,对我们人类来说还是个谜呀!

4.总结:从同学们美好的畅想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的我们会找到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利用高度发达的科技改造环境相近的其他星球,使人类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

设计意图:围绕宇宙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话题,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批注,读相关语段,从重点句入手,通过补充的课外资料,找到理论和事实依据,得到了科学的结论。让学生懂得如何围绕自己的阅读任务,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

四、拓展延伸,激发体会情感

刚才大家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因为阅读的目的不同,我们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同。我们体会到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能提高阅读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请结合本单元的阅读要求,课后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阅读《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少儿科普百科全书》,在阅读中去探索宇宙,揭开宇宙的秘密吧!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巩固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并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科学的力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3、竹节人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竹节人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竹节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颓、疙、瘩等13个生字,会写豁、凛、磕等16个生字。会写威风凛凛、疲倦、跺脚等18个词语。

2.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体会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

3.能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感受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4. 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并能概括故事情节。

2.难点:

(1)通过学习竹节人的制作指南和教别人玩斗竹节人游戏的内容,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2)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自己童年玩具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童年》音频、微课《快乐的童年》、童年玩过的玩具图片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童年》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你的童年都玩过哪些玩具?(生自由回答)你们想不想知道范锡林的童年玩过什么玩具?范锡林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非常聪明,就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竹节人的玩具。你瞧,(课件出示竹节人的图片)这就是竹节人,你们玩过吗?想不想知道怎么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看,范锡林和小伙伴们是怎么玩的吧!生齐读课题:《竹节人》,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掌握不认识的字,并标注读一读。

2.以开火车的形式读生字,指名读生字。

重点指导:

风靡(mǐ)叉(chā)腿 金箍(gū)棒 窦(du)尔敦(dūn)俨(yǎn)然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豁、凛、雕、磕、跺、颓。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豁是左右结构,注意害谷,相互要结合紧凑。

凛是左右结构,右边书写时要瘦一点写。

雕是左右结构,左右书写时要紧凑一些。

磕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边要小一点。

跺是左右结构,右边是朵,注意正确写法。

颓是左右结构,左边下几最后一笔是提,右边的页要瘦一点最后一笔是点。

4.趣味识字词   

(1)出示词语:

威风凛凛 叱咤风云 弄巧成拙 虎视眈眈 赫赫伟绩 津津有味 全神贯注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感情饱满的朗读课文。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长句子注意停顿。

如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同学们,全文围绕我们都迷上了斗竹节人展开了描写,仔细阅读全文,标注段落,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请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交流分享:

根据学生的交流分享,概括为:

①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小时候,我和小伙伴自己做玩具,我们全都迷上了玩竹节人。

② 第二部分(3-19自然段):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及玩法,突出了斗竹节人给我打童年带来的快乐。

③ 第三部分(20-29自然段):叙述了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偷偷玩竹节人,我和同桌在办公室外看到,从沮丧到心满意足的情感变化。

3.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交流:

师总结:《竹节人》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迷上

竹节人和老师没收竹节人,我和同桌想从老师那里拿回竹节人,结果却看到老师也在玩竹节人,心满意足。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复习旧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竹节人》,谁能复述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回忆课文内容并复述。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学习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小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图片

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1)师: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关注课文内容。

(2)生交流完成表格内容。

师点拨:

①作者写竹节人制作指南时,可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关注如何制作竹节人的步骤内容。

②作者写教别人玩这种玩具斗竹节人游戏时,可采用仔细阅读和反复阅读的方法,关注斗竹节人游戏入迷的细节描写,体会传统玩具斗竹节人游戏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③作者在写老师没收竹节人玩具后的故事时,可采用浏览阅读的方法,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12自然段。

(1)思考:你都获得哪些信息?

师:引导学生从写作方法分析。

学生交流:开篇直接点题我小的时候自己制作玩具,有一段时间我们迷上斗竹节人的游戏。

(2)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交流:开篇直接点出主题来写,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三)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3-19自然段。

(1)思考:竹节人是怎样制作的呢?

师:引导学生用原文来回答问题。

学生找:第3自然段,用毛笔竿锯成寸把长一截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课件出示:竹节人图片,及制作方法的字幕,让学生齐读。)

(2)仔细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引导学生找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学生通过像黄河长江两个关键词说出: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考张的修辞。这样写的好处是:把桌子上的裂缝比喻成黄河长江生动形象的写出豁口很大,也表现出课桌的破旧,语言幽默诙谐,为文章增添了色彩。

(3)仔细阅读课文第17、18自然段。思考: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找: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生交流:作者运用五个感叹号。

师:引导学生谈出这样写的好处。(营造出一种紧张、热烈的氛围,仿佛一场激战即将开始,衬托出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激动心情。表现出孩子们对斗竹节人的投入、痴迷和喜爱。)

(4)反复阅读课文第19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攒着跺脚拍手咋咋呼呼来分析写作方法。

学生通过引导谈出方法: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通过这些细节描写,烘托出我们斗竹节人的入迷,表现出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师:采用分组读、齐读、师生合作读,来反复朗读,读出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用声音表现出我们的入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四)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3.请同学们浏览阅读课文2029自然段。

思考:老师把竹节人没收后,怎么做的?你怎么看待老师的行为?

师:引导学生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正确看待老师的态度。

学生畅所欲言:老师没收后自己玩竹节人了。我觉得竹节人得到老师的青睐,让我们感到自豪,同时也能感受到与老师志趣相近、心灵契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突出老师童心未泯,活泼亲切的形象。(意思对即可)

三、开展活动,升华主题。

1.播放微课《快乐的童年》拓宽学生的视野面。

学生谈谈观看后的感想,也能介绍出一种自己童年入迷玩的玩具。表达真情实感即可。

2.引导学生介绍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你的老师是什么样的性格?和你发生过怎样的故事,令你难忘?选择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来讲。

学习上 生活中话语里 心理上

句式练习:学习上对我的细心引导

生活中对我的亲切关怀

话语里对我的鼓励支持

心理上我对老师的感激

四、巩固延伸,作业设计。

1.推荐阅读:《你不是灰姑娘》。1985年范锡林获儿童文学优秀奖的作品。

2.小练笔:写一篇有关老师的故事。

要求:(1)题目自拟。

(2)能运用上本节课所学的修辞和描写等写作方法,给语言增添色彩。

(3)记叙一件具体的事情,表达出真情实感。

(4)书写认真,卷面规范、整洁、大方。

五、板书设计

课前预习任务:

1.标自然段,圈出易读错字和陌生的四字词语。

2.给课后生字组词。

3.根据文章内容,自己学着做一个竹节人。

活动一:单元引领

1.今天我们进入第三单元阅读策略单元的学习,课本打到35页,读单元导语杨绛的话。

2.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打开这个世界大门的钥匙就在语文要素里,生齐读。

3.我们的阅读总是带着不同的目的,比如想了解雨来的英雄故事,我们要读读《小英雄雨来》,生病吃药想了解药怎么吃,需要看药品说明书。

4.这些都叫有目的地阅读。

活动二:题图解意

1.带着这样的策略来学习第一课《竹节人》(板书课题,标红节字)

2.题目中的节字表明竹节人是一节一节的。(出示学生做的竹节人)像这样把一节一节的空心竹杆用线串成小人形状的玩具就叫竹节人。

活动三:词语积累

1.这是范锡林小时候最爱玩的玩具之一,一起到课本里了解下。文章总共一千三百多字,按照每分钟不少于三百字的速度,大家需要四分半的时间完成默读。

2.认读易错字和描写战斗场面的四字词语。

3.课文导语讲了几个阅读任务?用数字123的形式标注。

4.课文围绕竹节人写了什么?结合导语用小标题形式说一说。

活动四:做法、玩法

1.这么有趣的玩具,想玩一玩吗?我们先来完成任务一学着做一做。

2.请从任务一中找出两个关键词。所以可以概括为做法、玩法。

3.生汇报,哪段跟玩法有关?哪段跟做法有关?

4.找到相关内容,划定了范围,为了完成任务单,我们要在相关内容中做什么?(提取关键信息)

5.我东找一下西找一下行吗?容易遗漏信息。所以要按顺序。

一下子提取很多关键信息,不能同时记下,可以先在书中圈点勾画。

6.介绍任务单(正面写,背面说)

7.明确倾听要求

补充:遗漏之处

提问:不清楚的地方

8.汇报(要求说得有条理;教玩法要说得细致一些,比如加装饰,加什么,在哪加,怎么加。)

9.其实课后题已经帮我们梳理了,生齐读第一条。

10.这就是有目的地阅读。

作为阅读策略单元的课文,生字词的难度我觉得都比精读课文的要多。结果还要进行阅读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并上成一节公开课,难度大,算是一次尝试吧。

上完课收获还是很大的。课的设计每个环节都要有目的性,有了意图,环节、方式就容易想出来。在教学阅读方法时,先让学生读,读完后,再回头发现总结。也就是让学生有个体验的过程,发现的过程。还有学生在说的时候,其实相当于一次小型口语交际,要求学生说得有条理,讲具体。在具体讲授过程中,制作指南上的注意事项上,学生有补充锯的时候要先小心手。玩法上,学生先开始的汇报只是讲到玩法,而我们的目的是教会别人玩,也就是说别人不会玩才要教。所以我们的描述要具体一些,准确一些,这样才能学会。这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所提升。一节课就是一道大型的思考题,自己想清楚想明白才会有好课的诞生。

24、灯光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灯光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2.理解郝副营长这一人物形象。

3.把自己在灯光下学习时所想到的写下来。

【教学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2.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教学策略】

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本文作者去对灯光有着特殊的感受,因为在他的经历中,围绕着灯光,发生过一个感人的故事。在教授本课时我们主要要让学生认真体会课文中几次出现的多好啊!明确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是,看到了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从而体会郝副营长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出灯光之题目:

提问: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初步学习了《灯光》这篇课文,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深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灯光》。

二、细读课文,理解灯光之内容:

师:上一节课,同学们概括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画出了课文的思维导图,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传阅思维导图,挑选出优秀作品参加班级的展示。

生:小组范围内传阅思维导图,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准备参加班级的展示。

师:请一名学生展讲思维导图。

(生展讲,老师记分,其余学生评价,质疑和补充。)

生1:我想评价一下他画的思维导图:思路清晰,线条流畅,我很喜欢他写的心得体会,把本课的中心都罗列出来了。

师:你的评价很精准,说明你看得仔细,听得认真。

生2:我要质疑:请问,课文开头和结尾描写天安门前的灯光是为了什么?

师:你真是一个大胆质疑的孩子,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3:我觉得是看到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路人才会说多好啊,才会引起作者的回忆。

生4:现在我们能够在明亮的灯光底下学习了,而且还有这么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的愿望实现了。

师:这种写法就是首尾呼应,其实我在平时的习作也经常用到这种方法。

生5:我还有一个问题:文章几次写了多好啊作用是什么?谁能帮我解答?

师: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

生5:多好啊出现了3次。第一次: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看到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引起我的回忆。第二次: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郝副营长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憧憬着自己也能用上电灯。第三次:课文第七自然段。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师:你真是我们班同学学习的榜样,回答问题具体全面。

师小结:刚才老师听到了你们精彩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看到了你们思维的碰撞,你们太厉害了。

三、品读体会,感悟灯光之内涵:

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对灯光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接下来我们继续研读。

教师质疑:结合课文体会郝副营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学法指导:

1.学生自己读课文,把想法写在学习单上;

2.组长组织组员在小组内讨论;

3.班级展示。

(1)用有感情的朗诵展示画出的句子。

(2)谈谈自己的体会。

交流过程:

1.展示的小组学生朗读:

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夹着自制的烟卷,拿着火柴盒,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

师:同学们,老师发现你们组的学生一个个都是朗读高手,读得如此投入。通过读你还能了解什么?(我们知道了这是动作描写,可以看出他热爱读书)(板书:热爱读书)

带着感受集体读一读这段话。(重点理解郝副营长对读书的热爱)

2.出示,学生齐读。

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再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孩子的热爱。(板书:热爱生活、热爱孩子)

3.生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生1:这句话是动作描写,可以看出郝副营长不怕牺牲的精神。(板书:不怕牺牲)

师:你真了不起,不仅说出了描写方法,而且说出了人物的品质。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展示我们知道了一位热爱读书,热爱生活,热爱孩子,不怕牺牲的郝副营长。正是因为有像郝副营长这样的英雄,我们才有了今天如此美好的生活。

四、抒写内心,提升灯光 之境界:

教师激趣:为了胜利,为了新中国,为了无数的同胞,为了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一位又一位英雄前赴后继英勇就义。

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让我们能在电灯下学习。如今,我们每天晚上都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看到这灯光,你会想到什么呢?请你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吧。

1.学生构思,动笔,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展示。

3.学生评价。

五、作业超市,延伸灯光 之外延:

1.讲一讲:把本课的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2.演一演: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表演本篇课文;

3.写一写:把自己知道的关于灯光的故事写下来。

(任选一题完成)

六、板书设计:

灯光

热爱读书

郝副营长 热爱生活

热爱孩子

英勇善战

不怕牺牲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据此,本课的教学以理解多好啊!为线索,促使学生在不断与文本对话、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散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操。指导学生走近英雄,感受理想,感悟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使学生不断与文本对话,以读促讲,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陶冶情操。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重点词句的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资料,了解写作背景、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渗透背景,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灯光。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3.揭题:夜幕悄然降临时,划破黑夜,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憧憬的便是灯光。灯光下,人们在散步;灯光下,人们在享受天伦之乐;灯光下,人们在看书写字;灯光下,人们在快乐歌唱。而在本文的作者心中,灯光是一段回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愿坚笔下的《灯光》。

4.学生交流作者和时代背景,教师补充:

王愿坚是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了不少革命题材的小说。他的作品有《闪闪的红星》《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等。

5.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图片 培养学生养成读题质疑猜测内容的习惯,为习作打下基础。

预设:

生1:我想知道课文中的灯光是什么样子的。

生2:我想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3:我想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

设计意图:本文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比较远,上课时,先让学生大致了解时代背景,对深入理解课文有一定的帮助。然后由题目入手,导入新课,通过质疑激发兴趣,帮助学生将自己的解读和文本进行对照,加深对文题的理解。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与课文题目又有什么联系?

2.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的,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全文仅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3.围绕阅读提示,自由读文。

设计意图:从学习方法入手,体现阅读主线。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为学生的独立阅读打下基础。

三、引导自读,感悟灯光

1.初步读了课文,谁能试着说说文章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灯光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这也是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过渡:如果只想到这一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学习应由表及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再想想这个问题。

2.学生默读,教师引导:文中还有一处特殊的灯光,你发现到了吗?

(郝副营长在黑暗中点燃书本,照亮后续部队前进的道路。)

3.聚焦灯光。

过渡:让我们静下心来读第10自然段,用心感受这特殊的灯光。

(1)千钧一发能用拆词法说说它的意思吗?请联系文中语句介绍当时的情况。

灯光对战友意味着什么?(生的希望,战斗的胜利)

(2)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郝副营长知道会有这样的后果吗?这样做是为了谁?请联系上文对郝副营长的描写,静静地思考。

灯光对郝副营长意味着什么?(未来的幸福生活。)

(3)郝副营长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预设: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的美好心愿,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希望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郝副营长所说的多好啊!是指孩子们在这样的灯下学习、生活是多么幸福啊!憧憬的内容可能是:等革命胜利后,劳动人民将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不再被压迫,他们的子女将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上学的权利

4.再现灯光。

(1) (配乐)教师深情而满含敬意地范读。请大家在脑海中再现这一感人的画面。

(2)练写:根据刚才的想象,写写郝副营长当时的心情、动作、神情,让英雄的形象更清晰。

(3)导读:郝副营长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和安乐,让我们满怀敬意来读这特殊的灯光。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再现主线。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文本的结构,从而过渡到重点语句的学习。

四、引导自读,感悟多好啊!

1.浏览课文,找一找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图片 引导学生抓住线索,运用画画想想写写的方法多角度品读文本。

2.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悟,体会其感情。

(1)默读课文,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可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旁边作好批注。

(2)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画出相关语句,写写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3)交流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崇高美好的理想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

设计意图:从关键词句入手,再现主线。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

五、拓展想象,瞻仰英雄

1.导学:再让我们来看看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此时,你会想到些什么呢?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课件出示华灯影像,配乐)

2.导读:是啊!课文中还有一句让我们刻骨铭心的话,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件出示: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学生齐读)

3.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预设: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充分发言,通过讨论,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无数先烈正是为了后代的幸福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不能忘记牺牲自己生命的先烈们。

4.此时此刻你想对郝副营长说些什么呢?(课件出示:郝副营长,我想对您说)

5.出示阅读链接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场景和细节描写,体会蕴含的感情。

设计意图:以情感的深化作为小练笔的切入点,让学生抒发情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5、祖父的园子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祖父的园子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8个生字,会认读蚂蚱、樱桃、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园中景物自由与快乐的语段课文,理解课题为什么叫祖父的园子。

3.感受园子的生机勃勃和自由自在,体会祖父对我的包容与疼爱。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园子的生机勃勃和自由自在,体会祖父对我的包容与疼爱。

教学难点:理解课题为什么叫祖父的园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课文。

一、谈话导入,走近萧红

1.回忆课题,出示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师: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描写晚霞的课文是?(《火烧云》)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萧红)出示关于萧红的资料,了解其主要作品《呼兰河传》的内容。

(幻灯出示: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黑龙江省呼兰人。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体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对故乡的回忆录。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中用许多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尤其着重写家里的园子,把它称为《祖父的园子》)

2.质疑,引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师:为什么把这个园子叫做祖父的园子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女作家萧红,一起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板书课题:7.祖父的园子(学生齐读课题)

二、预习感知,了解学情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效果到底如何呢,老师先来考考大家。师:课文中有很多词语,你会读吗?能读正确吗?

1.你会读吗?

幻灯片出示:

(1)你会读吗?

蝴蝶 蜻蜓 蚂蚱 樱桃

蚌壳 倭瓜 水瓢 蚯蚓

下了种 溜平 锄头杆 似的

胖乎乎 圆滚滚 明晃晃 毛嘟嘟 蓝悠悠

马马虎虎 嗡嗡地飞着

(教师请三位同学来读,其它同学认真听,评价并纠正错误的读音,教师强调后齐读)

(师: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在这些词语之中红色的字体都是?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音读准确,老师要强调的是水瓢的瓢字和飘扬的飘字,还有漂亮的漂字它们字形很像,我们把这样的字叫做?形近字,可要好好区分呀!第四行都属于ABB式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语呢?)

2.你知道吗?

师:看来大家对字词预习的不错,那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老师以填空的形式给大家提示哦!

(幻灯片出示-----你知道吗?)

这篇课文写了园子里的( )以及( )和( )在园子里的( )。

这篇课文写了园子里的(景象)以及(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

师:好,扫清了字词的障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我们走进这个园子,初步感受这个园子。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入园初体验

1.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试着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2.学生交流并汇报:(预设生:生机勃勃、无拘无束、应有尽有、丰富多彩、自由自在)有这种感觉的请举手,还有不同的感觉吗?

3.师: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课文,对园子有了大致的了解,要想对祖父的园子做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还得深入读文,透过字里行间,感受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

四、深入读文,感受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体会情感

师:首先,让我们走进园子,看看园中有哪些景物?课文的哪些段落是集中描写园子的?(第1和17自然段)找的很准确!

1.感受园子里的昆虫生机活力(学习第1自然段)

(方法:找中心句,抓关键词,通过朗读、想象,从而感受这是一个

生机勃勃、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热闹的花园)

师:课文的第1、17段写了园子,下面,让我们先来把目光聚焦第一自然段。

师: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想一想:这段话写了什么?(学生读第一段,教师对朗读做出评价,从字音读的正确与否、流利方面做评价)

这段话中有一个中心句,谁来说一说?(学生汇报并出示文字)

(出示文字: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同意吗?用笔把这句话话出来,那中心句的作用是什么呢?(点明中心)听老师来读这句话: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你听出了什么?(师预设:花园里昆虫种类很多,样样都有)都有什么呀?(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蝴蝶怎么样呢?(生接读: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那蜻蜓呢?你来读(学生接读:蜻蜓是金的)蚂蚱呢?(蚂蚱是绿的)那蜜蜂呢?(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拟人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把蜜蜂胖乎乎、圆滚滚的姿态和样子比作一个小毛球)真好!真是样样都有想一想,还会有什么?(学生想象并交流)

从这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祖父的园子昆虫丰富多彩;五彩缤纷;昆虫很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活力、热闹;作者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那我们再来齐读本段文字,读出园子的热闹和生机勃勃。

2.感受园子里的一切都充满生命、富有活力,自由自在(学习17自然段)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园子里的昆虫充满生机和活力,那园子里的其他事物呢,是否也是这样?让我们把目光转移到课文第17自然段,请大家自由朗读第17段,找出本段中心句并画出来。)

(学生找中心句并交流汇报,教师出示中心句后齐读)

(出示中心句: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师:听老师来读这句话,这一切指的是?活字表现在哪?(学生谈理解和体会)

师:是啊,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你看,师:花开了----生接读: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师:此时此刻,你的感受是什么?(园子里的生物都很自由自在、快乐)如果去掉后面的描写,你觉得好吗?(拟人化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增加了趣味性)那你能仿照这样的拟人话写法,再来想象还有什么怎么样呢?(引导学生说:蝴蝶飞来了,就像蝴蝶在跳舞似的;白云一会儿飘来一会儿飘走,就像在玩捉迷藏似的;对面吹来一阵风,就像在唱歌似的)

师:大家想象力可真丰富,说的真好!那园子里除了花、鸟,虫,还有哪些景物呢,它们都在干什么呢?快找一找,告诉老师。(学生找、交流汇报)

师出示文字:引读是啊,一切都活了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

愿意爬上房,就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

愿意结一个瓜,就

若都不愿意,就是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

蝴蝶想怎么飞,就

想往哪飞,就

师: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这段话中一连运用了十几个就字,读起来会不会觉得重复啰嗦呢?(预设生回答:不会,从反反复复中读到了快乐、自由)读了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园中的一切自由自在,充满活力,感受到了快乐)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齐读这段文字。

3.感受我的自由(学习4-15自然段)

师:大家想一想,自由快乐的,仅仅是院中的昆虫和植物吗?还有谁也是自由、快乐的?请快速浏览课文的415段,找出这部分的中心句,看看写了什么?(学生快速浏览,找中心句)

出示中心句: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

同桌交流讨论: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哪些事?请快速提取关键词语(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菜等)同意吗?很好!

师:(出示文字)瞧,在园子里,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种菜,我就种菜;

祖父铲地,我就铲地;

祖父浇地,我也来浇地;

祖父干活,我也来干活;

祖父劳动,我就劳动

师:想想看,祖父劳动,我就劳动,我是真的劳动吗?(不是,是在玩耍,实在瞎闹)你从哪里看出是在玩耍,而不是在真的劳动呢?(学生找文中词语瞎闹、踢飞、乱闹或相关句子)可见小时候的萧红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活泼、淘气天真等)面对这样一个孩子,祖父的态度如何?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学生找)从祖父的笑以及他对我的态度里你能感受到了什么?(祖父对我的爱宽容、包容、有耐心)

师:是啊,正是由于祖父的包容和疼爱,童年时代的萧红才是那么的自由和快乐,正因为有了祖父的爱和呵护,萧红才有了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五、回归课题,领悟写法

1.师:课文学完了,我们回到课题: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祖父的园子,能否改为园子呢?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精神家园 童年乐土)

2.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板书:观察、感受、表达、做生活有心人)

六、课后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并背诵。

2.完成小练笔:在你的童年中出现过哪些有趣的人和物?用心感受,然后写一段话简述一下。

七、推荐阅读:《呼兰河传》

同学们,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对的有关萧红的童年生活,请继续阅读《呼兰河传》吧!

板书设计: 7.祖父的园子

生机勃勃

自由自在

包容、疼爱

自由、快乐

26、中国美食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中国美食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学生借助拼音、插图、卡片等工具会认16个生字,会读多音字炸,会写9个生字

练习写好偏旁捺变点的变化和穿插避让。

归类识字,理解偏旁部首和字义的关系,能说出用炒、烤、烧等方法制作的美食。

【重点难点】

重难点:归类识字,理解偏旁部首和字义的关系,能说出用炒、烤、烧等方法制作的美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链接生活

师:周末回家,妈妈给你们做什么好吃的了?你最喜欢妈妈做的那一道菜?

生:(答)

师:大家刚才说得老师都馋了,这些都是美食(师:板书)说到美食,我们课文里就有十几道美食呢,请大家打开课文,拿好书,看着这些图片,认真拼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好生字

1、大声朗读35页,对照拼音和图片读准确。

2、创设情境,出示课文词语:

师:看了课文啊,老师准备今天中午就按课本上的美食做一桌,出示PPT:

第一次:带图带拼音,学生指名认读

(随机指导:炸(zha 炸带鱼,油炸 zha 炸弹,爆炸))

第二次:只带拼音,出示词语

凉拌菠菜,香煎豆腐,红烧茄子,烤鸭,水煮鱼,葱爆羊肉,小鸡炖蘑菇,蒸饺,炸酱面,小米粥,蛋炒饭

(要求:不拖腔,读准确响亮,教师随机纠正)

第三次: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第四次:字卡呈现,学生互相读,边读可以给字组词。

三、归类识字

(一)食物(菠菜,茄子,蘑菇,鸡、鸭、鱼、羊肉、饺子,小米粥,鸡蛋,米饭)

1、师:老师在这些菜里面,最喜欢吃的是菠菜,不管怎么做,老师都喜欢吃。你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啊?生答

2、从课文的菜肴中圈出食材的名字

3、出示:菠菜,茄子,蘑菇

(1)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点?你觉得和什么有关?

(2)波、磨、姑起什么作用?随机指导组词

4、出示:鸡、鸭

(1)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点?你觉得和什么有关?

(2)指导书写:又的捺变点,鸟的横穿插,学生练习,随机展示评价,再写两个

5、猜一猜蛋的下面为什么有个虫字。

6、肉出示图片理解记忆

8、 粥米发出了香气。字形理解。

7、饭字的左边是食字的变形,出示演变过程图(找一个)

8、整体齐读(菠菜,茄子,蘑菇,鸡、鸭、鱼、羊、饺子,小米粥,鸡蛋,米饭)

(二)做法(烧,烤,炒,爆,炖,炸,煎,煮,蒸)

1、师:在我们学校,这些食物中,最常见的是蛋,老师喜欢吃煮鸡蛋,你们呢?

生(蒸鸡蛋、炒鸡蛋)

2、师:这是食物的做法,请从课文的菜肴中圈出做法。

(烧,烤,炒,爆,炖,炸,煎,煮,蒸)

3、找规律:烧,烤,炒,爆,炖,炸,火字旁;火字旁的字和做饭有关。

4、指导写字烧烤,你觉得这两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火字的变化,左右的穿插避让)

师:示范,学生练习

师:展示评价

生再练两个

5、煎,煮,蒸是四点底;四点底的字也和做饭有关;

6、出示图片字理识字,(一堆火上有一个锅)

同样是做饭,方法不同,字的样子也不同

7、你还能用上这些词语,说出不同的菜名吗?(烧,烤,炒,爆,炖,炸,煎,煮,蒸)生(说菜名)师,随机问答,这是你家乡的特色美食么?

四、复习结课

1、老师的家乡也有很多美食,你想知道老师最喜欢吃的食谱吗:

炒菠菜 炖豆腐 蒸茄子 爆炒虾尾

烧烤 水煎包 辣鸭脖 干炸带鱼

大盘鸡 水蒸蛋 黑米粥 蘑菇油菜盖饭

生读

2、其实,最好吃的饭是妈妈做的饭、家里的饭和家乡的美食,但这些都是中国美食

27、稚子弄冰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稚子弄冰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材分析】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地天真,把孩子们玩冰得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使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在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互助启发下,能够投入积极而深入的思索之中。《稚子弄冰》这首诗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现了孩子奇思妙想、天真烂漫的天性。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此可让学生通过品味词句、想象画面、联系自己实际生活来深入理解古诗,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之美。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会书写磬。(教学重点)

2.能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词的意境,并能通过想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了解作者的资料,预习古诗。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积累,激趣导入

1.开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看图猜诗句(出示图画,学生背诵)

2.这些古诗中的主人公都是谁?(儿童)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杨万里写的关于儿童的诗。出示题目:稚子弄冰2.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弄冰呢?(玩冰)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小孩子玩冰)通过题目,我们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创设童年生活的童趣画面,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方法引路,读懂古诗

1.学生交流课前预习,了解作者杨万里。

2.前两天我们学过了《四时田园杂兴》和《村晚》,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怎么学懂古诗文呢?学生回想学习古诗方法,教师随机板书,并明确:首先是多读,读出感情。第二、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三、通过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第四、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多读、明意、入境、悟情这四步来学这首古诗《稚子弄冰》。

3.出示古诗,学会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明确读音。

(2)同桌互读,一人读一人听,正音。(跟同学合作)

(3)检查朗读,正音(请其他学生评价是否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4)检查预习,学生结合注释明确诗中钲磬玻璃的意思。教师重点强调磬的写法:观察磬甲骨文写法,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磬的演变过程,指导学生按照笔顺书写磬

4.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1)出示自学指导:自由朗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组内交流分享,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

出示金钥匙: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

(2)学生交流反馈(重点强调:玉磬、玻璃)

5.再读古诗,理解心情

(1)其实,这首诗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这个故事?(生讲,生评价,师引导)小孩子多有意思啊,他发现盆子里的水结成了冰块,就把它剜了出来,穿上秀色的丝线就成了一个新奇的玩具,敲一敲,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这时候他是什么心情?(开心)高兴地再敲啊敲,怎么了?(冰块掉到地上摔碎了,发出像玻璃破碎的声音)他这时候是什么心情?(失望、难过)

【相机板书:剜冰、穿冰、敲冰、冰碎】

(2)游戏:渔歌对唱:男生有感情读古诗,女生根据诗句串读翻译。

三、我是小导演

假设你是一位导演,要把小孩子们玩冰的过程拍成一个小视频,你觉得关键镜头有哪些?选其中你最感兴趣的一幕给大家描述一下

(出示:描述画面金钥匙:加描写,加心情,加修饰)

1.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分享描述的画面

3. 是啊!诗人多么喜欢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啊,你觉得诗人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4.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配乐朗读这首《稚子弄冰》

四、拓展延伸

冰心说: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 回想一下,你的童年有没有记忆深刻又有趣的事情?简要的说一说。

五、推荐阅读:高尔基的《童年》

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

宋 杨万里

剜冰 开心

穿冰 小心

敲冰 得意

冰碎 失落

28、赵州桥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赵州桥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找出描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句子,体会赵州桥独特设计。

2.体会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中起到的作用。

3.感受赵州桥美观的特点,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4.抓住关键词向游客介绍赵州桥,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

1. 感受赵州桥美观的特点,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2. 抓住关键词向游客介绍赵州桥,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引发思考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赵州桥是一座历史悠久、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它具有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课文又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特点写具体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赵州桥》,感受它的魅力吧!

二、品读句子,了解特点

(一)感受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1.出示学习要求: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一、用____画出本段的中心句。二、用~~~画出具体描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阅读批注。

师:现在谁来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句子?

(1)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2)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女生合作读读这两个句子,再次感受赵州桥的雄伟。

过渡:同学们,如此雄伟的一座石拱桥,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据史料记载,1400余年中赵州桥经受多次洪水及地震,桥至今没有多大大变动,这说明了赵州桥的什么特点?(生:坚固)。那这座桥为什么如此坚固呢?

(3)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过渡:是的,赵州桥能在一次又一次洪水来临时屹立不倒,是来源于它独特的设计。

师生问答读

过渡:那这种独特的设计好处是什么?文中有没有告诉我们?

(4)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过渡:(播放视频1)经精确计算,四个小桥洞有泄洪的作用,这样就大大减轻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

2. 观看视频,理解创举

(1)观看视频

过渡:我们再来看一个视频,在外国人世界的眼中,赵州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播放视频2)欧洲人建造同样的桥,比中国晚了这么多年,这种世界领先的独特的设计,我们就叫创举,而且是惊人的创举。

(2)全班齐读:来,让我们全班一起再读第二自然段。

(二)赏析美观,体会写法

出示:第3自然段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1.学习过渡句,迁移运用

(1)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呢?对,这句话很重要,这样的句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叫过渡句。

(2)给片段,学习写过渡句。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篇写荷花的片段,中间有个过渡句,我们该怎么填呢?请男生读第一段(男生读)这里写了荷花的什么?(生:颜色多)请女生读第三段,这里又写了荷花的什么?(生:姿态各异)

齐读过渡句。

2. 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写法

(1)完成学习单任务

师:那第三自然段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呢?请你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描写栏板图案的语句,然后完成学习单上的练习,填完之后再读读课文,想一想这段话中哪些地方表达上写得很有特点,开始吧!

(2)生汇报

师:那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些地方语言表达上写得很有特点?

生:运用了排比有的有的还有的写出了栏板上的图案很精美。

(3)师生接读

(4)找出动词,体会精美

(5)总结写法,运用表达

A:总结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写法

师:我们来看,这段先写一个中心句,再围绕这个中心句,用生动的语言把美观这个特点写得更清楚,更详细,最后加上自己的感受,这就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让我们也来小组合作写一写吧!

B:仿写练习

师:请你从这几句话里任选一句作为中心句,然后写一段话。

三、小组合作,导游介绍

师:同学们,学习完这篇课文,世界闻名、雄伟、创举、美观这几个关键词就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深深为有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自豪。现在,请你小组合作讨论,当一回小导游,试着用下面的词语向游客介绍赵州桥。注意要围绕赵州桥特点的关键词说清楚哦!

世界闻名 雄伟 创举 美观

生小组汇报。

四、拓展延伸,感中国桥梁之地位

1.分享桥梁资料袋

师:谢谢刚才这位同学,介绍得真不错。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关于中国桥梁的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请一位小助手来帮忙读一读。

2.认识中国5座有名的桥梁

29、怎么都快乐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怎么都快乐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各位老师大家好,本次公开课我执教了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篇课文《怎么都快乐》一课,下面我就从说教材分析、教材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怎么都快乐》是本册书的第七篇文章,本单元围绕伙伴这个主题,编排了《小公鸡和小鸭子》《树和喜鹊》《怎么都快乐》三篇课文,其中前两篇是童话,后一篇是儿童诗,这些课文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伙伴之间的情谊,互相帮助,快乐合作,友好共处,把生活中常见的伙伴之间的相处,通过生动的故事情境和朗朗上口的诗歌语言加以展现,道理不再直接告诉我们,而是在朗读和感受中细细体味。

本课语言生动有趣,结构简单,重复句式较多,语言浅显易懂,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充满童真童趣,情感乐观积极。

这首儿童诗十分易于学生朗读和识字。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快乐的含义:

独处是一种快乐,与他人相处也是一种快乐,学会为别人付出更是一种快乐;游戏快乐,学习也快乐。

文中的词语搭配极为丰富,折纸船、踢毽子、听音乐、下象棋、打排球、讲故事等,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良好素材。因此,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了解这样的词组,积累动词。

《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阅读的要求是:语文教学要将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所以本节课的目标我拟定为:

二、说教学目标:

1、多种形式巩固生字和词语,会写讲、许2个生字。

2、积累跳绳、讲故事等这类词语,引导学生建立初步建立归类的意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联系生活实际,读出诗歌的情趣,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快乐。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课的重难点定为:

重点:

1、会写讲、许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积累跳绳、讲故事等这类词语。

难点:

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快乐。

四、说教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本身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品读感悟法、快乐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对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教师引导学生以情感为纽带,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

五、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的,有怎样的教法就有怎样的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本课时,我指导学生用听、说、读、写、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教学流程:

一、字词教学奠基础,好习惯逐步养成。

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教学已始,我就用快乐的歌曲《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导入,让孩子在开心快乐的氛围中开始学习,这种设计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复习生字时,我采用了字卡变变变的游戏,让识字变得多样化,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的学习特点,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观察中,实践中去学习字词。讲、许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属于左窄右宽,横要穿插在提里面。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养成一个好的书写习惯,比什么都重要。写字前我强调读写姿势,并要求孩子书写时做到:一看、二描、三写、四比较,以便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书写习惯。

二、朗读教学激情感,读中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根据这一要求,在学文时,我减少无效的讲解,增强有效的朗读。我重视指导朗读,通过朗读培养语感。如,在学习独自、更有劲等词语时,我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人玩也是一种乐趣。

在学习第一、二小节时,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地读文,然后思考: 一个人可以玩什么游戏?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折船、折马、踢毽子、跳绳、搭积木、看书、画画、听音乐并作出相应的动作,告诉孩子,像这样含有动作的短语叫动词短语。

本文配有精美的图画,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提示学生除了借助拼音识字,还可以借助图画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阅读信心,让学生认识到:借助拼音能阅读,没有拼音也能阅读,学过的字能读,没学过的字也能想办法多,这样使得学生不再惧怕生字这个拦路虎,不再一味依赖拼音这个拐杖,可以及早点燃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视野。

本课也是第二课时,孩子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所以在学习诗歌第三、四小节时,我只给个别字注音,逐渐激发学生阅读的信心。

三、想象文本,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茹贝尔说:想象是灵魂的眼睛。在学习第一、二小节,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省略号的用法特点,透过省略号你知道还有什么游戏?

一年级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根据这一特点,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把自己想到的读出来。

运用灵动的童心去体验,既发展了语言,又升华了情感,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

部编教材倡导大量阅读,加强课内外沟通。教材每个单元都编写了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儿歌,提倡无压力亲子共读,是衔接幼小、口语向书面语过渡的重要桥梁。

根据部编教材编写的这一意图,我推荐孩子在课外读任溶溶的《大大大和小小小历险记》《我成了隐身人》《没头脑和不高兴》等书目,并把《没头脑和不高兴》中的精彩片段读给孩子,激起孩子的读书兴趣。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本科的教学内容,在板书时,我采用了小人图简笔画,在孩子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年级学生的起始阅读,重在培养兴趣,所以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为:给爸爸妈妈读《怎么都快乐》这首儿童诗。让孩子在亲子阅读中,感受父母的爱,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在发现中热爱阅读,从而爱上阅读。

30、月光曲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月光曲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种方式学习三轮对话,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体会贝多芬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2.借助语言文字,联系生活、绘制波形图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月光曲》的美妙,背诵第9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走进贝多芬,把握文章内容

1.轻柔的音乐,如同潺潺的细流,洗涤我们的心灵;激昂的音乐如同灿烂的阳光,照亮我们的心扉。跟随子期领略了伯牙琴声中的恢弘气势,我们今天将要走进一首举世名曲《月光曲》。(板书:月光曲)

2.生自由交流对贝多芬的了解,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适时补充介绍贝多芬的生平。

被誉为交响乐之王的贝多芬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能做到这点该是多么幸福。他的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被广大人民所喜爱。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贝多芬在莱茵河边遇到了谁?发生了什么故事?

4.抽生交流,师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

提前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尽可能地开阔视野,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用问题支架帮助理清文脉,整体感知内容,培养概括能力。

二、体会情感变化,了解创作经过

贝多芬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月光曲》的呢?细读三段对话,体会人物情感。

(一)学习皮鞋匠和兄妹俩的对话,感受手足情深。

1.重点指导朗读那该有多好啊!随便说说。

2.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自己在什么时候会说那该有多好啊!体会妹妹想听贝多芬弹奏的强烈愿望以及对音乐的热爱。

3.思考:妹妹真的是随便说说吗?体会妹妹既热爱音乐又善解人意。

(二)学习皮鞋匠和贝多芬的对话,感受贝多芬对兄妹俩的同情。

1.师生合作分角色读。

2.如果你就是贝多芬,此刻,你是怎么想的?

3.结合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能做到这点该是多么幸福。体会贝多芬对兄妹俩的同情,对底层人民的关怀。

(三)学习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谈话,感受贝多芬情感的变化。

1.反复朗读,从盲姑娘的话中感受到什么?

多纯熟呀!赞叹了弹奏技巧的高超。感情多深啊!赞叹情感表现得充分。再次表现了盲姑娘十分热爱音乐。

2.聚焦指导读好两个您。小组交流:盲姑娘在说两个您的时候分别在想什么?

第一个您,表示猜想,读出疑问,语调可拖长。后面根据贝多芬在附近旅行演出,做出判断,这样高超的技巧,应该只有贝多芬。第二个您,就读出肯定。

3.练习朗读,进一步领悟。

4.贝多芬遇到了爱音乐、懂音乐、懂自己的盲姑娘,回顾21课《伯牙鼓琴》 ,体会贝多芬此刻的心情,由对兄妹的同情转换为了偶遇知音的兴奋,给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因此又准备弹奏一曲。

设计意图

通过分角色朗读三段对话,置身情境,走进贝多芬的内心,讲述自己的感受,同时表达贝多芬的感动,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了解贝多芬创造《月光曲》的经过。

三、根据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美

(一)根据两个清幽展开想象,感受创作前茅屋的朦胧与安静。

1.齐读第8自然段,说说这段文字带给自己怎样的感受?

2.联系生活理解两个清幽。

第一个清幽,指在皎洁的月光下,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

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第二个清幽,指月光的柔美,令人动容。

3.围绕清幽,闭眼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此刻小屋子里的情景。

预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贝多芬望着身边的穷兄妹,想着,他们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音乐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二)根据文字变化展开想象,感受乐曲美妙的变化。

1.读文字,想象画面。

(1)享誉世界的《月光曲》在幽静中诞生。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了什么?用横线把皮鞋匠想到的勾画出来。

(2)自由朗读皮鞋匠想象到的内容,说说他看到了哪些画面?

预设:看到的第一个画面是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预设:月亮升高,从薄云间穿过。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是第二个画面。

预设:第三个画面是海面刮起大风,浪花快速涌来。

(3)你在读皮鞋匠想到的画面时,你的眼前又有怎样的景象呢?

(4)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画面,脑海中的情景不断变化着,我们仿佛已经听到变化万千的乐曲,感受到它的美妙。(板书:文字 画面 想象)

2.想象体会,绘制波形图。

(1)想象第一个画面,绘制波形图。(出示句子)

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月夜,这时感觉贝多芬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比较缓慢,曲调悠扬。给人舒缓的感觉。这时候如果用我们音乐中的波形图来表示这段乐曲,我会用比较平缓、起伏较小的线条来表示。(师绘制波形图)

(2)想象在另外两个画面中,贝多芬弹琴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你会用波形图怎么表示呢?小组互相交流一下吧。(出示课件。播放《月光曲》)

3.交流汇报。

预设:在第二个画面中,我联想到贝多芬此刻可能也开始跟着音乐慢慢晃动,节奏也会稍微快,力度加强,给人感觉更热烈欢快。所以我们小组画的波形图比老师的起伏稍微大一点。

预设:在第三个画面中,海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我想,此刻的贝多芬应该更加激动,音乐节奏应该比之前更快、旋律充满力量、力度更强了,所以我们的波形图又增强了起伏。(师相机在黑板上补充完整)

4.小结:明月升起,高悬于空,大海时而平静、时而汹涌,我们根据文字的变化想象了贝多芬弹奏乐曲的状态变化,感受到乐曲美妙的变化。

5.让我们伴随着这变化丰富的美妙乐曲,再读这段文字。

6.播放《月光曲》,在情境中朗读第9自然段。

7.小结:通过绘制波形图,感受音乐从悠扬舒缓、气势渐强再到高昂激越,进一步体会了乐曲丰富的变化。在想象中去体会乐曲变化的美,真妙呀!这美妙的乐曲和景象在你脑海中留下印记了吗?根据波形图的提示,试着还原皮鞋匠的想象吧。(根据板书提示,一边想象,一边背诵第9自然段)

设计意图

分解想象步骤,搭建想象支架,降低想象的难度。从文字想画面,使学生融入课文意境中,绘制波形图使思维可视化,更好地体会音乐节奏、韵律、情感的变化美,从而感受艺术的魅力。

四、想象画面,回味艺术美

旋律和节奏在变化,脑海中的画面也随之变化。这就是想象的魔力。课后你也可以一边听你喜欢的音乐,结合自己的感受把想到的画面变成文字写出来。

设计意图

从文字中来,回到文字中去,自我感悟,运用学习到的方法,在音乐中尽情地徜徉、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31、一匹出色的马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一匹出色的马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郊、泛等15个生字,会写匹、妹、波、纹、像5个字,会写出色、妹妹、河水、碧绿、波纹、河岸6个词语。

2.朗读课文,知道文中一匹出色的马指一根又长又细的柳枝。

3.读句子,抓住碧绿碧绿层层波纹拂过葱葱绿绿等词想象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等句子描写的画面。

【教学重点】

读句子,能想象句子描写的画面。

【教学难点】

读句子,能想象句子描写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谜语导入:尾巴长,鬃毛飘,会拉车,能奔跑,四个蹄子嗒嗒响,帮助人们立功劳。你猜是什么?(谜底:马)

2.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匹出色的马》(板书:一匹出色的马)。请你自己读读课题。

3.理解出色:课题中的出色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预设:出色是指非常好,超出一般的好。

4.引导质疑:小朋友,你印象中出色的马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预设:高大的,四肢发达的,跑起来速度很快的。

过渡:那么,课文中的那匹马是这样的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认识一下这匹出色的马吧。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开启学习的思维。

二、整体感知

1.听读任务

认真听读课文,把自己读不准的字标注出来。

2.随文识字

郊(jiāo)外 泛(fn)起 波(bō)纹(wn) 葱(cōnɡ)葱绿绿 柔软(ruǎn)

绿毯(tǎn) 异(y)常 恋(lin)恋不舍(shě) 求(qi) 一株(zhū)柳树

拾(sh)起 骑(q)着 跨(ku)上

点拨:

(1)一个春天的傍晚,妈妈牵着妹妹,爸爸牵着我,一起到郊外去散步。

我们一家人去哪里散步了?课件出示城市和郊外的图片,正确理解郊外的含义。

(2)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练习读读这句话,说说葱在这里读什么?重点强调读准平舌音。

软毯是前鼻音,韵母是ɑn。

(3)春天的郊外,景色异常美丽。

谁能给异常换个词?

预设:特别、非常。

3.集中识字

(1)出示课文中要求会认的字。

郊(jiāo) 泛(fn) 波(bō) 纹(wn) 葱(cōnɡ) 软(ruǎn) 毯(tǎn) 异(y)恋(lin) 舍(shě) 求(qi) 株(zhū) 拾(sh) 骑(q) 跨(ku)

(2)认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预设:

① 运用熟字加偏旁识记:纹、株。

②换偏旁成新字:校郊、眨泛、披波、吹软。

③借助谜语、顺口溜猜字识记:毛毛着火了毯;一人吐舌头舍。

④做动作表演识记:拾、骑、跨。

⑤组词识记:葱(大葱、葱白);异(异同、异样);恋(依恋、留恋);求(要求、求助)。

(3)拍手朗诵儿歌,巩固认读生字。

我和妹妹去散步,

郊外景色真美丽。

河水泛起小波纹,

田野像片软绿毯。

春天春天异常美,

葱葱绿绿惹人爱。

4.自读任务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里写到了出色的马?出色的马指什么?找到相关段落,把段落序号圈出来。

(2)师生交流。

①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第6自然段,齐读课文。

②聚焦文中一匹出色的马指一根又长又细的柳枝。

③随机联系上下文理解:我们一家人去郊外散步,妹妹求爸爸妈妈抱,爸爸给了她一根柳枝当作马骑回家。这就是一匹出色的马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随文识字、集中识字,讲读结合,扫清字词障碍,为阅读、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引导学生弄清楚一匹出色的马实则是一根又长又细的柳枝后,再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整体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找一找描写春天郊外景色优美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想象句子所描述的画面。

2.探究方法

(1)朗读第1至3自然段,交流汇报看到的风景。

(2)读句子,抓住词语,想象画面。

(3)想象说话,指导朗读。

3.探究活动

(1)交流汇报看到的风景。

①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

②河岸上垂下来的柳叶,拂过妈妈和爸爸的头发,我和妹妹看着都笑了。

③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2)读中品悟,想象画面。

①读句子,想象河水碧绿的画面。

出示句子: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

A.谁能通过朗读,带我们欣赏河水美丽的颜色?指名读,提示重读碧绿碧绿。(板书:碧绿碧绿)

B.比较:碧绿和碧绿碧绿感觉一样吗?

预设:不一样,碧绿形容颜色是绿的,碧绿碧绿强调颜色特别鲜亮翠绿,描写更加生动。

C.像碧绿碧绿这样表示颜色的词语你还能说几个吗?

预设:金黄金黄、雪白雪白

D.河水除了颜色美,还有哪儿也很美?(板书:层层波纹)你见过层层波纹吗?一圈圈,一条条,像什么呢?

预设:像鱼儿的鳞片闪闪发光、像被微风吹起的裙角、像老人脸上的皱纹、像布满褶皱的衣服、像蜘蛛吐出的丝网

E.出示图片和文字,引导:夕阳一照,微风一吹,波纹就更美了!你看,河水泛起了层层金色的波纹。让我们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注意节奏和重音。

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

F.小结过渡:刚才我们抓住词语,展开想象,用心朗读,脑海中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河水碧波荡漾的美丽画面(板书:抓住词语 展开想象)。接下来,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继续学习。

②读句子,想象柳叶拂发的情景。

出示句子:河岸上垂下来的柳叶,拂过妈妈和爸爸的头发,我和妹妹看着都笑了。

A.抓住拂过一词,引导学生理解用词的准确性。(板书:拂过)

点拨:

轻轻拂过就感觉像人的手抚摸一样,非常舒服。用丝巾拂过脸颊做演示,拓展词汇春风拂面。

B.柳叶垂下来拂过你的头发,会是什么感觉?

预设:有趣、好玩、欣喜。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C.看到柳叶拂过爸爸、妈妈的头发,我和妹妹为什么笑了?

预设:感觉柳叶在风儿的吹动下,像调皮的孩子。

我和妹妹会笑着说些什么呢?

预设:哈哈,柳叶在给你们挠痒痒呢

D.小结:多么美丽的景色,多么快乐和谐的一家人。让我们读出这种美好!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③读句子,想象葱绿田野图。

出示句子: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A.在作者眼中,田野是什么样的?(板书:葱葱绿绿)

点拨:

葱葱绿绿和碧绿碧绿一样,都是表示颜色的词语,主要是指草木长得茂盛,十分青翠。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提示重读葱葱绿绿。

B.引导:作者把葱葱绿绿的田野想象成了柔软的绿毯,多么形象,多么贴切!我们一起读一读。

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④梳理小结: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从碧绿碧绿葱葱绿绿中感受到了春天的色彩美,从层层波纹和拂过中感受到了春天的动态美。(板书:色彩美 动态美)

⑤齐读第1至3自然段。

⑥想象说话:让我们跟随妹妹的脚步,继续往前走,在春天的郊外,你还会看到些什么?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展开想象说一说(能说一、二句即可,鼓励学生积极表达):

油菜花的,像

梨花的,像

还有路边的野花蝴蝶燕子

预设1:油菜花金黄金黄的,像一片金色的海洋。

预设2:梨花雪白雪白的,像一大团一大团的雪花。

⑦引导:看到郊外的风景,我一家有什么感受?

预设:恋恋不舍。

全班齐读第3自然段。

教师指导朗读:强调异常美丽恋恋不舍等词语。

设计意图:第1至3自然段重在写景,三个句子学习时采用抓住词语、展开想象的方法,通过交流反馈、想象说话、体会心情等途径带领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理解春日郊外的美景,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书写指导

过渡:同学们,刚刚朗读课文时,下面这些生字宝宝你是否关注了呢?它们是什么结构的汉字?哪些字容易写错呢?怎么书写才美观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易错字的书写。

匹 妹 波 纹 像

点拨:

(1)匹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要注意笔顺,先写横,再写儿,儿要写得饱满、靠上,最后写竖折。

(2)妹、波、纹、像均为左右结构,且都是左窄右宽。

(3)妹左边的女成为偏旁后,横要写短,不越过第二笔撇;右边注意第一个横短,第二个横要长一些。

(4)波右半部分的皮第一笔为横钩,第二笔的撇要注意穿插到三点水的右下。

(5)纹右边的文要穿插到绞丝旁的右下。

(6)重点指导像字的书写,右边象的第六笔要从扁框内撇出。教师范写。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执笔和写字姿势。

点拨:书写指导的过程中,也可让学生口头组词、造句,检测掌握情况。

3.推荐展示几位书法家的书写供学生欣赏。(可拍照上传评比)

设计意图:对本课要求会写的9个字进行分析,第1课时集中指导写匹和妹、波、纹、像4个左右结构的字,灵活安排指导。像字的难点是右边象字的第六笔,教师给予重点指导。

五、课堂小结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生字词,阅读了第1至3自然段,既欣赏了傍晚郊外的美丽景色,又学习了通过抓重点词语来读句子想象画面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抄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出色 妹妹 河水 碧绿 波纹 河岸

2.课后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至3自然段。

【板书设计】

一匹出色的马

色彩美 动态美

碧绿碧绿 层层波纹 抓住词语

葱葱绿绿 拂过 展开想象

《一匹出色的马》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景、恋、舍、求4个字,会写柳叶、非常、景色、恋恋不舍、柳树、枝条、高兴7个词语。

2.体会妹妹的变化,能说出变化的原因。

3.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

【教学重点】

体会妹妹的变化,能说出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着一家四口去郊外散步,领略了郊外美丽的风景。还认识了一些词语,一起再来读一读吧!

2.课件出示词语,请学生读一读。

郊外 泛起 波纹 葱葱绿绿 柔软 绿毯 异常 恋恋不舍

求 一株柳树 拾起 骑着 跨上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匹出色的马》。(板书课题:一匹出色的马)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回顾已学课文,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复现认读带有生字的词语,帮助学生巩固认字。

二、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朗读第4至7自然段,找出妹妹、妈妈、爸爸说的话,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

2.探究方法

(1)朗读课文第4至7自然段,找找妹妹、妈妈、爸爸的对话。

(2)联系生活实际,有感情地朗读4句对话。

(3)感受妹妹的变化,感受这一家人相互关爱,温馨的家庭画面。

3.探究活动

(1)引导勾画语句:请同学们读一读第4至7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妹妹、妈妈、爸爸的话。

(2)指名朗读: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下列句子:

当我们往回走的时候,妹妹求妈妈抱抱她:我很累,走不动了,抱抱我。

妈妈摇摇头,回答说:不行啊,我也很累,抱不动你了。

这是一匹出色的马,你走不动了,就骑着它回家吧。

等我们回到家时,她已经在门口迎接我们,笑着说:我早回来啦!

(3)指导学生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4句话。

①指导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在生活中你也有求妈妈抱的时候吗?当时你的语气是怎样的?

预设:恳求、撒娇的。

请你用这种恳求、撒娇的语气读一读妹妹的话。

②指导朗读:平时当妈妈拒绝你的请求时,她是怎么说的呢?请你模仿着妈妈的语气说 一说。

预设:妈妈拒绝时的语气是温和的,但又很肯定。

请你用轻柔而又肯定的语气读一读文中妈妈的话。

③指导朗读:当妹妹转头求爸爸时,爸爸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你模仿爸爸的语气读一读爸爸的话。(在反复朗读中指导学生读出爸爸鼓励、期待的语气)

④指导朗读并提问:读最后一句妹妹的话,此时妹妹是什么样的心情?

预设:开心、兴奋、带着一点得意。

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妹妹的话。感受妹妹的天真可爱和爸爸对孩子充满智慧的关爱。

⑤结合生活体验,说说妹妹的态度为什么变化这么大。

点拨:爸爸了解小朋友的兴趣和爱好,天真的妹妹在爸爸的鼓励和引导下,将柳条当成一匹马,觉得自己可以骑着它回家,所以很开心,并且体会到了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的快乐。

⑥教师小结并引导朗读:朗读这篇文章,就要把自己当成文章里面的人物,想他的心思,说他的话,做他的事,你就理解了他,变成了他。我们感受到了妹妹的变化,感受到了这一家人的相互关爱,多么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啊!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分角色朗读第4至7自然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对话,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人物语气和心情,多种方式朗读对话,读悟结合,感受亲情和关爱。

三、书写指导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匹、妹、波、纹、像5个生字的书写,接下来我们来学习4个生字的书写,哪些字容易写错呢?怎么书写才美观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吧。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易错字的书写。

景 恋 舍 求

点拨:

(1)景是上下结构,上面的日写得稍小而扁,下面的京第二笔横写得稍长。

(2)恋是上下结构,第三笔和第四笔都是竖,注意这个字的六个点画,每一个点的位置及互相之间的协调。

(3)舍是上下结构,注意上面的人要写得舒展,注意下半部分不能写成舌。

(4)求是独体字,第二笔竖钩写得正而直,第三笔点和第四笔提,两笔收笔处不能相连。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执笔和写字姿势。

点拨:书写指导的过程中,也可让学生口头组词、造句,检测掌握情况。

3.推荐展示几位书法家的书写供学生欣赏。(可拍照上传评比)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观察汉字,规范书写,明确汉字笔画及笔顺。重点字、重点笔画进行指导。

四、课堂小结

小结: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一家人到郊外去散步,感受着他们的快乐与幸福。读着这篇课文,老师脑海中会不由自主地浮现明媚的春光图、和谐的家人关爱图。(板书:春光图 关爱图)

五、拓展延伸

过渡:《一匹出色的马》中的爸爸深爱着孩子,对女儿的喜好了如指掌,充满童心且善于呵护童真。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爱发脾气的孩子》,这故事中的爸爸和我们课文中的爸爸类似,大家想读吗?

1.老师范读。

爱发脾气的孩子

有个男孩儿,脾气很不好,不管遇到什么事,稍不顺心,就大发雷霆。虽然事情过后,他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别人道歉,但是,他的朋友还是越来越少。爸爸对他的这个缺点提出了批评,他却满不在乎地说:我不是已经道歉了吗?

一天,爸爸交给他一盒钉子和一把锤子,然后把他领到院子里的一个木桩前,说:下次你再要发脾气,就往这个木桩上钉一颗钉子,等你想道歉了,再把这颗钉子拔出来。

男孩儿不理解爸爸的用意,不过还是点了点头。很快,爸爸看到木桩上钉了很多钉子。过了一段时间,爸爸发现新钉的钉子少了,开始有了拔出钉子留下的洞。到后来,几个星期才有一颗新钉子。

终于有一天,男孩儿来到爸爸面前,把当初爸爸交给他的钉子和锤子还给了爸爸。他说: 爸爸,我已经不需要这些东西了,我现在可以控制自己,不再乱发脾气了。

爸爸让男孩儿讲一讲原因。男孩儿说:当我拔出第一颗钉子的时候,看到一个那么深的洞,再也填不平,我的心受到很大的震动。以后每钉一颗钉子,我心里都非常难受,因为我知道,这又是一个无法填平的洞。

2.交流感受。说说孩子的变化及原因。

预设:男孩儿由爱乱发脾气到能控制自己不乱发脾气。这都是来自父亲的智慧教育,他尊重孩子的天性,关爱与教导并行。

小结:爱发脾气的小男孩在爸爸的引导下,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行为。慢慢的,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乱发脾气了。他的转变离不开爸爸的智慧教育,也离不开他那颗善良的心。如果你愿意,请你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一下来自家人的关爱,在享受关爱的同时,也希望你也能用行动去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

设计意图:引入类文故事,感受小男孩的变化与原因,感受爸爸的关爱。懂得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

六、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抄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柳叶 非常 景色 恋恋不舍 柳树 枝条 高兴

2.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开展送关爱的实践活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掌握需要书写的词语,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锻炼学生的课外实践能力,学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关心、爱护身边的人。

【板书设计】

一匹出色的马

春光图 关爱图

32、小青蛙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小青蛙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一、理论背景

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和交往对话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完善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

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思维的提升与发展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小青蛙》是部编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这篇课文是一首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情趣。本课的生字共12个,其中由青 加偏旁生成的新字有5个。

这样,这个字便形成了以青为基本字的一组音近、形近的形声字。而这些字的意思,在这首儿歌的情境中有具体的体现。于是,这些字的音、形、义在语境中便巧妙地联系了起来,很有特点。

2.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特; 点和认知发展特点的限制,有趣、具体、细致的内容更有助于他们的学习。虽然有了半年的语文学习经验,但识字能力尚在形成过程中,教师仍需指导识字方法。

三、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的教学背景分析,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形声字特点,借助声旁读准字音,借助形旁语境初步了解字义。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初步了解形声字特点,并运用其规律识字。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

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我精选教学内容,精简教学环节,设计思路如下:

入课环节:

上课伊始,便让学生猜个谜语。谜面反应了青蛙的外形特征、生理特点等。学生猜出了青蛙,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板书过程中,指导青字,为后面清、晴、睛、情、请这组新字的学习做了铺垫。

识字环节:

1.之后进入本课中心环节的学习。教师范读课文后,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带青字的新字。继而引导学生发现青和清、晴、睛、情、请这些字的异同。

2.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最后梳理:

首先,清、晴、睛、情、请这些字是由青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形成的;

其次,这些字的读音与青 或相同,或相近。清 的读音与青相同,晴睛请 的读音与青在这个过程中,一则渗透了形声字的规律、特点,教给了方法;再则,让学生找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是在训练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3.之后,教师以清为例,讲解如何识记这个字。示范学习、思考的过程:三点水旁,想到了水。所以课文中写到河水清清。继而请学生用清组词,老师再提供一组词语,(念一遍词语)。然后,请学生根据刚才示范的学习、思考过程,用这样的方法自主学习晴、睛、情、请。

先同桌交流,再全班集体交流。这个过程,学生借助形旁和语境记住了字形、了解了字义,积累了语言,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4.继而出示一首小儿歌,念一遍儿歌。在新的语境中复现这组生字,再次引导学生关注形声字的形旁帮助记忆字形、了 解字义。

5.紧接着,以选字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尝试运用,眼睛的睛跟眼睛有关,填写目字旁的睛,其他的字学生根据示例猜想偏旁的意思填写。正体现识字教学中的识用结合。

6.然后,创设情境,一出示小青蛙跳伞的识字小游戏。孩子们以抢读的方式读词,如果读准确,小青蛙就成功降落。这样的一个设计,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具体、形象、有趣,在情趣盎然之中,读词巩固字音。

写字环节:

结束后,进入第三板块写字的学习。标青和请。学生利用既有知识经验,观察后先尝试书写。教师根据实际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重点落在:

第一,位置。独体字青基本在田字格的中央;而青作为请的一部分时,在田字格偏右的位置。

第二,关键笔画。青字中月的竖撇变成竖,请 字言字旁的第二笔是一笔,横折提。

之后,学生修改、再写,再进行全班点评。

让学生先尝试书写这样的设计,既尊重利用了学生既有的经验,又准确把握真实的学情,教师再进行指导,更具有针对性。

33、习作即景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习作即景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并把题目补充完整。

2.能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重点)

3.对不满意的地方能够有针对性地修改。

教学过程:

一、回顾精彩片段,初步感知习作方法

1.出示《鸟的天堂》插图:大榕树,这幅图同学们熟悉吗?

2.出示《鸟的天堂》中描写榕树和鸟的两段文字,思考:这两段文字分别介绍了什么?

文字一: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文字二: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乌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3引导学生思考:巴金先写树,再写鸟,写法一样吗?

小结:通过复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在写景的时候将动态的情况和静态的情况交织在一起,这样的文章才能给我们的阅读带来愉悦。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精彩片段的回顾,引出本单元的习作方法: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为学生之后的习作做铺垫。)

二、引导学生审题,打开学生习作思路

1.出示习作题目《____即景》,引导学生思考:写景的文章我们以前写过,这次的习作题目和我们以前写的有什么不同?

预设: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景字前面加了一个即字。

2.什么是即景?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点拨:我们在当下,眼前所看到的景色就是即景。

3.请你们回忆一下,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哪一瞬间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吸引了?那是一处怎样的景色呢?学生交流。

4.结合学生交流的自己所看到的美景,适时引导学生把题目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审题,使学生准确理解习作题目。之后,通过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美景,打开学生的思路,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三、明确习作要求,深入指导习作方法

1.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以前学过如何写景,首先要注意什么?

预设:要按一定的顺序写。

2.出示题目《窗外即景》引导学生思考:你可以按照什么顺序来写?

预设:可以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

出示题目《雨中即景》引导学生再次思考:你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来写?

预设:可以仿照《雷雨》这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来写。

3.写景,除了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之外,本次习作,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教材第3自然段,试着提炼出关键词,圈画下来。

预设:写动态变化。

4.本次习作的重点是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思考:本单元的课文中有哪些动态描写的片段,找出你喜欢的一两处,同桌交流一下,作者是如何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的?

预设:

片段一: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作者使用恰当的动词,写出了天空颜色的变化。

片段二: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1)作者通过月亮形状的变化写出了月亮慢慢升高的动态过程。

(2)作者在写景物变化时运用了先再渐渐地这些表达承接关系的词语,使月亮升高的过程更清晰。

(3)溜爬两个动词用得极其准确,这样写使月亮的动态变化更生动。

点拨:作者在写景时运用动态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景物的变化,实际上也表达出了作者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品味经典,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帮助学生理清习作思路,掌握习作方法。)

四、赏析片段,抓住习作关键点

1同学们,这篇习作要求我们抓住景物的动态变化来写,那么这个动态变化该怎么抓呢?我们来看一看这几位同学的精彩小练笔,并说一说你自己的体会。

学生交流讨论。

片段一:

看!雨丝如牛毛,像银针,斜斜地落到地面上,溅起朵朵小水花。听!雨点轻敲树叶,有节奏地滴答着,像是一位音乐家在演奏轻音乐。道路两旁的树木都挺直了腰板,贪婪地吮吸着这甘甜的雨水。刚走上天桥,雨点儿骤然变大了,噼里啪啦如子弹般猛打在雨伞上,水花四溅。行人急匆匆,我跟上疾走几步。雨水如注,像瓢泼似的,又密又急。不一会儿,天桥台阶水流汩汩,恰似小小瀑布。雨声、脚步声与桥下的汽笛声交织在一起,仿佛一曲交响乐。

点评:这位同学抓住了雨的特点,是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来写的,通过观察,写出了雨的变化,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片段二:

清晨,当第一缕夏日的风吹过花丛,花草顿时随风摇曳,翩翩起舞空气里充满了浓郁的花香。中午,骄阳似火,空气里仿佛有一团火。小草蔫了,树叶也耷拉着脑袋。田野里劳作的农民,更是汗流泱背。这时,风来了,拂过万物,好似一股清凉的甘露沁入人们的心田。要时,人们情不自禁地伫立在风中任凭风掀起他们的衣襟,梳理他们的头发。晚上,凉风习习。孩子们在院中望着天空,挥动着小手。咿咿呀呀地数着星星。

点评:这位同学按照时间的顺序写出了夏日的风的可爱,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片段三:

城镇的傍晚是喧闹的,而乡村的傍晚却是宁静的、柔和的。当夕阳恋恋不舍地下山之前,这片绿色的村庄的每一个角落都变成了金黄色。啊,家乡的傍晚多么美丽啊

你瞧,太阳慢慢地下山了。绿荫掩映的村庄上空升起了一层层薄薄的烟雾,真像一层细腻的轻纱罩住了整个村庄。竹林里响起叽叽喳喳的声音,原来是小鸟们在尽情歌唱。虽然我不懂它们在唱什么。可是我知道它们的心情一定是欢快的。

点评:这位同学写的是乡村傍晚的景色,他的描写中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以静衬动。

2.小结:同学们,写景物动态变化的角度可以有多种,我们可以像刚才这几位同学一样抓住所写景物的特点,如景物的形状、颜色数量、声音等方面的变化,来描述景物的动态美,也可以写写在不同时间段里景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还可以在你的文章中既有动态描写也有静态描写,从而表达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而且在写的时候,要按照-定的顺序描写,并要写好事物之间的衔接。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小练笔中的精彩片段予以示范,使学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掌握习作要领,确定描写景物动态变化的角度,降低习作难度。)

五、构思文章写习作

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思考,在你观察的景物中,哪些是有动态变化的?你会抓住它的哪些方面来描述?注意描写所观察的景物的动态变化应是文章的主体段落。

学生动笔写作。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相机指导。

六、明确习作修改重点,完成修改

1小组内互读习作,初步评价习作,得出评价标准。

(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就本次习作而言,好作文的评价依据是什么?(点拨:能按顺序写出动态变化。)

(2)让学生四人一组,互相读读小组内同学的习作,议一议谁的习作写得好,好在哪里。

2.优秀片段赏析。

通过刚才你们的交流,我发现每位同学的习作都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几位同学的优秀习作片段,看看你们能不能和我一样发现他们习作中的一些闪光点。(通过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片段,学生交流。)

3.聚焦动态变化,初步修改片段。

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习作中优秀的片段,本次习作的主要要求是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针对这一要求,我们对自己习作中这部分的描写还要进行修改,如何修改呢?出示典型片段,全班讨论,提出修改建议。

4.学生自主修改习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习作注意事项和同学的习作,总结出本次习作的评价标准。通过师生对典型片段的共同修改,使学生明确本次习作的关键点是写出景物动态变化,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修改自己的习作。)

34、西门豹治邺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西门豹治邺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设计说明

阅读教学的重点不仅是得意,分析内容、读懂课文,更重要的是得言得法,学会相关语言知识、建立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能力。《西门豹治邺》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来体现人物品质。教学设计中,摆脱传统的学习方式,鼓励、帮助、推动学生运用提要式阅读和构建思维导图的阅读策略,由内容分析式阅读转向策略性阅读,放手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课文插图制成的课件;思维导图课件。

2.制作学习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熟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引入课题

1.导言: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将带领你们了解一件战国时期发生的事。(板书课题:西门豹治邺)

2.生齐读课题。

3.师:课题中西门豹是一位历史人物,谁能说说他的姓跟我们的姓有什么不同?(西门是复姓,豹是名字。)

4.你还知道哪些复姓?(上官、司马、欧阳)

5.出示课文插图:(指西门豹)这就是今天咱们要认识的人物。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对他的第一印象吗?(威风凛凛、身材高大魁梧、威严、不怒自威)

6.过渡:同学们的词汇量还真是丰富!看来啊,大家都是善于积累词语的有心人。这是你对西门豹的外在印象,那么西门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认识一下!

设计意图:由课文插图入手,让学生直观地说出对主人公的第一印象,便于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一个威风凛凛的人做了什么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检测字词

1.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初读我能做到:

(1)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圈画本课的生字,遇到生字要再读一次。

(2)自主完成学习卡片。

(3)小组成员交流学习卡片,准备全班汇报。

2.教师下发学习卡片(一)。

学习卡片(一)

检测字、词:

(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灌溉(    )   磕头(    )

流淌(    )   开凿(    )

(2)想一想,再组词。

娶(   )取(   )) 淹(   )掩(   )) 饶(   )浇(   )) 旱(   )早(   ))

(3)我觉得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生字和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特别喜欢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对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小组成员学习交流,教师做课堂观察。

(1)小组成员结合学习卡片进行组内汇报。

(2)组员之间纠正字词读音,说一说需要提醒伙伴注意的字词。

(3)组长利用字词卡片组织检测、轮读等活动。

(4)小组共同商量全班汇报方式。

过渡:老师仔细地观察了小组学习的情况,发现每个小组都能采用自己小组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而且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互相帮助,真好!我们都要发挥集体学习的力量。下面,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情况?

5.各组交流收获,检测生字词掌握情况。

(1)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字音。

绅、饶是翘舌音,凿是平舌音,媳读二声。

(2)课件出示词语,开火车读: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面如土色、开凿渠道、灌溉庄稼。

    图片可以渗透分析综合法、寻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3)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出示田地荒芜的图片,理解荒芜是(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的意思。

②出示人烟稀少的图片,理解人烟稀少为荒无人烟的意思。

③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官绅们的表情,理解面如土色的意思是:脸的颜色像泥土的颜色一样。形容极端惊恐或气急的样子。

6.指导书写。

(1)学生主动观察要求会写的字,汇报写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要注意派、淹、浮的三点水在田字格中占的位置;娶、媳、妇的女字旁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及写法有所不同。

旱的下部是干,不是于;豹的右边是勺,不是勾;饶的右边不要多写一点。

徒的笔顺要注意。

灌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2)教师范写娶、媳、徒、饶。

(3)学生练习书写。

(4)大屏幕展示,师生共同评价,提出意见。

(5)结合评价意见,再次书写,强调一个比一个写得好。

(6)小结:同学们写得真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只要用心去做,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卡片并进行组内交流,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伙伴的互助力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将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因此,在写字过程中注重了师生共评、改后再写。

三、熟读课文,建思维导图

1.师:这篇课文的篇幅虽然比较长,但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故事情节,条理十分清晰,下面我们就采用提要式阅读的方法来构建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理清课文的脉络,同学们有信心吗?老师相信你们!也会帮助你们!

2.课件出示:

运用提要式阅读对课文进行摘要整理: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在书上标注、勾画。

(2)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找到相关段落。

(3)小组交流你的阅读摘要。

3.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完成阅读摘要。教师随时指导。

4.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1)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预设:

起因:第1~9自然段,写西门豹调查邺这个地方人烟稀少的原因。

经过:第10~15自然段,写西门豹惩治坏人。

结果:第16自然段,写西门豹发动百姓开凿渠道,这个地方有了好收成。

(2)师:同学们的摘要做得不错,每组都有自己的摘要标准,那么,你们能根据你们的摘要来构建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吗?试一试吧!

5.课件出示:

我能为课文构建思维导图

(1)继续读课文,根据小组阅读摘要,共同构建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

(2)小组每个成员都能根据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理顺课文脉络。

(3)准备全班汇报。

6.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构建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

7.教师做课堂观察,随机提问构建的想法。

8.全班展示汇报。

(1)1组:

起因一问怎么回事二问这话谁说的三问新娘哪来的四问发过大水没有 ⇨ 经过扔巫婆、官绅头子下水)

⇨ 结果 年年获得好收成

(2)其他小组展示。

(3)各小组根据每组的结构思维导图练习复述课文。

(4)集体交流,丰富思维导图。

图片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只要合理就可以,无需统一。

设计意图:随着年段的升高,学生接触的文章难度会越来越大,篇幅会越来越长,要想真正地教会学生阅读,学会思维导图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思维导图的构建是学生梳理课文脉络的有效途径,但是构建思维导图必须有课文摘要做基础,这样的学习过程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

四、布置作业,期待阅读

1.师:通过你们的努力,我们已经完善了课文结构思维导图,也练习了复述故事,老师希望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的人听一听。

2.西门豹用妙计惩治了恶人,那妙计究竟妙在哪里?西门豹的机智表现在哪里?希望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我们在下节课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阅读期待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布置继续阅读课文的作业能使下节课的交流建立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构建了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学习了生字,老师想听写几个词语,考一考大家,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老师找一名同学到前面来写。你们看看他写得对吗?对照自己写的字,把错误的改过来。

2.找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

娶媳妇 上浮 逼迫 干旱 徒弟 求饶

3.师生共同订正。

4.师:(出示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请同学回忆一下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

5.全班同学自由说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字词仍然是中年段的教学重点,在第二课时,课前复习字词是很好的练习契机。

二、精读课文,感悟妙言

1.师:上节课,我记得刚开始同学们对西门豹的印象是威风凛凛、身材魁梧、威严、有气派。那么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对他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机智、善良、关心老百姓)

2.师: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近西门豹,体会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办法好在哪里。

3.感悟西门豹言的巧妙。

(1)课件出示自学指南(一)。

自学指南(一)

A.默读课文第1~9自然段,用  画出西门豹的问话。

B.同桌合作分角色读一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四次对话,说一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展开交流,教师参与各个小组的交流,进行课堂观察。

(4)课件出示四次问话,全班交流汇报,概括出西门豹四次发问的主要内容:

是怎么回事?

这话是谁说的?

新娘是哪儿来的?

那么漳河发过大水没有呢?(板书:巧妙提问)

了解原因;了解作恶的坏人及其头目;了解受害者;了解漳河的情况。(板书:调查原因,掌握证据)

(5)男女生合作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四次对话。

(6)(课件出示)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神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师:西门豹为什么这样说呢?

预设:为了不惊动这些坏人,以免打草惊蛇;不能走漏消息;巫婆官绅导演了一场骗局

小结:原来老百姓都不明白,都认为是河神娶媳妇给闹的,他们都信巫婆的话,这就是迷信啊。西门豹在演一出戏,想帮助老百姓破除迷信。所以,西门豹才会这样说。(板书:思考计策,成竹在胸)

设计意图:让学生围绕问题自主探究,寻求答案。更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学生通过对西门豹的四次问话的品读、剖析,逐步体会到了西门豹的机智。

三、研读课文,感悟妙行

1.师: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办法好在哪里?我们接着学习第10~14自然段。

2.出示自学指南(二)。

自学指南(二)

A.默读第10~14自然段,找找体现西门豹言行巧妙之处,好好读读,细细体会。

B.完成学习卡片(二)。

C.小组内交流学习卡片,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D.小组内练习朗读,比一比谁能通过朗读再现西门豹的聪明才智。

3.教师下发学习卡片(二),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内容见学生活动卡设计。)

4.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做课堂观察记录,准备全班交流重点。

5.课件出示表格,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重点语句。

学习卡片(二)

学习活动:我能通过理解西门豹的行为,感受西门豹的品质。

语言1: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神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神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行为1:他叫卫士架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语言2: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行为2:又叫卫士把官绅的头子投进了漳河。

语言3: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

行为3: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1)学生交流汇报描写西门豹语言的句子。

图片 学生汇报时,可以让学生以西门豹的身份读一读这些话,引导学生说一说西门豹这样说的原因。

预设: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可以先救下姑娘,同时安排周密,将计就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两个麻烦、两个催体现了西门豹不动声色假戏真做。(相机板书:惩治恶人,教育百姓)

图片引导学生抓住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头子与惩治官绅的不同,体会这种做法的巧妙之处。

(2)汇报描写西门豹行为的句子,引导学生从这三次行为中体会西门豹的果断决绝和杀鸡儆猴的威慑力。(板书:有智慧,讲策略)

(3)指导朗读。(角色扮演;朗读竞赛,比一比谁能读出西门豹的语气。)

6.小结学法:体会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作方法。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先找出了描写西门豹言和行的句子,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做动作等方法感受西门豹的言妙,行更妙。从而了解了西门豹的聪明、勇敢。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外在语言和行为是一个人内心想法和品质的表现,我们只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加以分析,就一定能揣摩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那么,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尝试着运用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为的方法来表现你要描写的人物的品质。

7.课件出示最后一段,齐读: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庄稼得到灌溉,年年都获得好收成。

(1)说一说西门豹又为百姓做了什么。(板书:兴修水利,改变面貌)

(2)谈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考虑了抓住人物言行的阅读方法。教会了学生透过人物言行感受人物的品质。把教师的讲堂变成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堂,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对这种方法进行了小结,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进行应用。

四、设计对话,读写结合

1.过渡:西门豹的计策可真是巧妙哇!不仅破除了封建迷信,而且让老百姓明白了只有开凿河道才能获得好收成的道理,更让官绅和巫婆的女徒弟们以后再也不敢害人了。假如你现在是一名跨时空的小记者,来到了这里,目睹了这样精彩的一幕,去现场采访一下老百姓、巫婆做女徒弟们、官绅或者西门豹,好吗?

2.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1)小组内分角色对话。(分别扮演记者、老百姓、巫婆的女徒弟们、官绅、西门豹。)

(2)组内表演。

3.选择一个身份,写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把读写结合赋予一定的情景小记者采访。既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又能有利于学生走进人物内心去设身处地地感受当时的情景,更能写出真情实感。

35、我的长生果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我的长生果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一、揭题

1、有一种果子叫长生果,你们见过吗?(板书:长生果)

 2、说实话,老师也没有见过,不过在神话中听说这种果子吃了能让人长生不老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阅读课文我的长生果(完成课题板书)

  3、齐读课题。

  4、课题中的长生果打上了引号,可见它并不是指真的长生果,那指的是什么呢?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老师曾布置同学预习课文,谁查找了作家的资料。

2、这么一位高产作家,你们想了解她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吗?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作家叶文玲的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

3、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边读边画,把自己感受较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自读自悟

  1、、交流:我们先来看看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

  板书:看:香烟人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2、从作者所读的书籍中你看出了什么?(读书的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深,从中得到的知识越来越多)

  3、作者是怎样读书的呢,她对书倾注了哪些情感?仔细阅读写他读书的段落,在书上画出相关的句子或词语,

四、交流,教师点拨

  1、读自己画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例如:津津有味废寝忘食囫囵吞枣如醉如痴(指名回答,表扬预习的同学)

  3、从这些词句中你看出了什么?(作者很爱读书,争分夺秒地读书)

  4、像她这样读如醉如痴,废寝忘食地读书,简直就是一个(书迷,书虫,书痴,书狂)

五、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高尔基曾经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作者就是这样如饥似渴地读书,把读书当作人生一大乐事。正如文中所写:

    (点击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2、这段话写得多美呀,他把读书当作人生中的一件美事,所以描绘小时候读书的情景才能写得这么美,让我们自己试着美美地读一读吧。

  3、指读、评议。

  4、师范读。

  5、全班齐读。

  6、小结:

    作者爱读书,他从书中得到了报偿和馈赠。

六、交流

  1、作者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多媒体出示道理。

  3、学生结合文中事例和自己平时写作谈谈感受,理解词语:呕心沥血。

  4、欣赏作者写秋天的作文,理解:别出心裁。

  5、作者的作文得了甲优和赞誉都归功于(读书)这就是读书给他的报偿和馈赠。(板书:报偿 馈赠)

七、总结、升华

  1、读书使作者一生受益,他成功了,成了一位响当当的作家,有着精彩的人生,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阅读,生命因你而精彩。

  2、我们再来看看课题,作者把书比作长生果是因为(作者喜欢读书,它使人一生受益)正如沙士比亚所说(出示:齐读)所以课文一开篇就说(出示课文第一句话,齐读)

  3、分享一首小诗:神奇的书。

  4、总结:

    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它就像长生果,带给我们一辈子的营养,让我们一生受用!

八、拓展

交流:谈谈你在生活中是怎样读书的?说一说你读书中的故事,你在读书的收获。把自己在读书中所得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

板书设计

4.我的长生果

看:香烟人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津津有味废寝忘食囫囵吞枣如醉如痴

36、迢迢牵牛星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迢迢牵牛星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并且可以熟练吟诵、背诵全诗。

2. 学会本诗中的生字章、泣、盈、脉四个字,并且理解它们在诗中的意思。

3. 能借助想象去思考诗中描绘的画面,并且能体会诗人所表达出的情感。

4. 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者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之前了解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背景,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古诗文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由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诗文

老师配乐诵读诗文,学生初步感悟诗文内容。

(二)解诗题

孩子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迢迢牵牛星》,透过这首诗的题目我们捕捉到了什么信息呢?

迢迢形容路途的遥远。我们常见的词语有千里迢迢。

相隔遥远的牵牛星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继续走进古诗。

(三)诗的出处简介

以往我们学习古诗,都会先研究诗人的创作背景。今天不同的是,我们对于这首诗的作者无从考证,只知道这首诗来自《古诗十九首》选辑。《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这些诗习惯上以首句为标题。一般认为,这些诗作大多出于东汉末年,它们的内容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情,多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其艺术成就很高,语言质朴,长于抒情,情景交融,对五言诗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迢迢牵牛星》就选自这组诗歌,他根据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无法相见的故事创作而成的。

(再读古诗)

(四)诗意解读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遥远的样子。

牵牛星:星座名,俗称牛郎星(和织女星隔银河相对)。

皎皎:明亮的样子。

河汉:指银河。

河汉女:指织女星。

银河东边的牵牛星遥遥可望,银河西边的织女星皎洁明亮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

擢:抽出,伸出的样子。

素:洁白,雪白的样子。

札札:象声词,纺织机工作发出的声音。

弄:摆弄。

杼:指织布机上的梭子。机杼常见于古诗词当中,例如:《乐府诗集木兰诗》中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声,唯闻女叹息。;孟郊《织妇辞》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后汉书列女传》中关于机杼是这样说的杼,织布梭子,成于机杼。

织女伸出纤长洁白的手指织布,织布机的梭子来回摆弄,不停地发出声音。

3、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章: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涕:眼泪。

零:落下。

织女一整天也织不下一整张的布帛,泪水像下雨般纷纷地落下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相去:相离,相隔。

复:又。

几许:多远。

银河看起来清清浅浅,两岸相隔又能有多远?

5、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形容水清澈、晶莹的样子。

一水:银河。

间:间隔。

脉脉:指含情相视的样子。

虽然只相隔了一条清浅的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的相视无言

6、叠字词分析

诗中的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都是叠字词,这些叠字赋予诗歌音乐节奏和韵律美,内容上起到寓情于景,使情感表达更加缠绵悱恻,韵味悠长。

(五)诗情总结

此诗明写传说故事,暗写现实生活。表面上字字在续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之情,实际句句在抒发人世间的离妇之苦,以曲折委婉的手法,抒发了有情人被分割两地的相思之苦。

(六)课后拓展

寻找描写和七夕有关的诗句,感悟诗情,并把所悟所想分享给朋友、老师及家人。

37、四季之美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四季之美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词句体会四季的美有什么不同,学习文章的表达顺序。

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景物的特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领悟独特韵味的写法。

3.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探索美、感悟美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写出独特韵味的原创诗歌。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演讲时间,孩子们展示诗歌朗诵,学生分享了汪国真的《美好的愿望》:

我要用一生去实现

心中美好的愿望

即使那是一条

没有尽头的路

走向远方又有远方

有时,感觉自己

真像一只孤独的大雁

扇动着疲惫的翅膀

望天也迷茫望水也迷茫

只是从来不想改变初衷

只是从来不想埋葬向往

我不在乎地老天荒

只要能够如愿以偿

师:同学们,在学习的路上,我们一起奔向远方,梦想终将会如愿以偿。

一、谈话导入,师生共对诗句。

大自然的四时风景各异,我们感受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喜悦,欣赏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明丽,品味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热烈,更体验过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情趣,季节的交替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四季之美》,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每个季节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勾画相关词句),体会其静态之美和动态之美(批注学习体会)。

2.学习小组自由选择春、夏、秋、冬,每组合理分工。(组长组织交流)

3.按四季的顺序来汇报小组的学习所得。(小组汇报)

(1)春季小组汇报:

生1:这一段是对春天黎明的描写,通过泛、染、飘三个动词体现它变化的动态美。

生2:这一段通过颜色的变化体现时间的推移,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我从鱼肚色,红晕,红紫红紫词语中感受到的。

生3:我仿佛看到了天与海深蓝一片,波涛滚滚。这时天边冒出红色的尖,渐渐地泛白,黎明即将到来,突然红光跳出了海面,云被染红了,海也被染红了,既有静态美,又有动态美。

生4:我觉得在朗读时总体节奏应该舒缓,读得轻一些,读出黎明的安静,我来试着读一读。

师:学生有感情朗读之后(教师将春季之美用现代诗形式呈现)让我们感受春天黎明中蕴含的诗意壮美。一起赏读。

(2)夏季小组汇报:

生1:本段通过对夏天夜晚的描写,写出了萤火虫翩翩起舞的动态景色之美。

生2:一个漆黑的夜晚,那几颗泛着点点微黄的星光,给人以高远与深邃的感觉。十分宁静的夜晚出现了几只萤火虫,使安静的夜增添了几分活泼的色彩,动静结合,实在太美了。

生3:这时晴朗的夜下起了微微细雨,伴着沙沙的细雨,几只萤火虫打着它们特有的小灯笼飞来了,微微的黄光在细雨中越发朦胧了。

生4:夏天这一段为我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美:一是静态的美,一是动态的美。萤火虫是点缀夏天色彩最富有特色的一笔。

师:(教师将夏季之美用现代诗形式呈现)用明亮的双眸去观察,用细腻的心去洞悉,诗意与美同在。一起赏读小诗中夏天的美。

(3)秋季小组汇报:

生1:在秋天的黄昏这一节中,以时间的顺序呈现夕阳映照西山与夕阳西沉两幅画面。

生2:夕阳映照西山是以视觉效果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归鸦和大雁的感动;夕阳西沉是以听觉效果为主要内容,风声与虫鸣声使人心旷神怡。

生3:我仿佛看到乌鸦嘴里叼着小虫快速地扇动翅膀飞回窝里,等候许久的小乌鸦看见后快活地叫着。

生4:天空中出现几个黑点,渐渐近了,原来是一列大雁,他们时时变换队列。队形虽是不断地变换,但无一只掉队。一阵秋风吹过,掀起落叶,仔细听落叶沙沙声中伴着蝉鸣、蛙叫

师:孩子们,你们能按照老师前面对春天和夏天内容的文改诗的形式,完成秋天的修改吗?(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将秋季之美用现代诗形式呈现),秋天组同学真厉害!风声和着虫鸣,伴随着归家的脚步,便是我们眼中最美的诗意风景。一起赏读。

(4)冬季小组汇报:

生1:冬天最美是早晨,从视觉的角度写出冬天早晨的美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写清晨到正午不同的美丽景色。

生2:雪和霜的静、白、美与生起的熊熊炭火,形成强烈的对比,一动一静,一红一白,生动的画面跳入眼帘。

生3:正午时再看炭火盆,盆中只剩下少许的炭火和白灰,以及淡淡的炭火的烟徐徐升向天空,以动写静,满溢着冬的充盈。

小组组员补充:我仿佛看到一个女子手捧着暖和的炭炉从屋里走了出来,穿过长廊,抬头望着天,欣赏冬日美景。

小组长:老师,我来把冬季之美改写成现代诗,大家听听可以吗?

师:(教师将冬季之美用现代诗形式呈现)寒冷的冬日,有美景在,有一颗赏美景的心在,同样是诗意画卷。一起赏读。

感情朗读1:现在,《四季之美》通过同学们的学习、交流、改编,现在是一首四季之美的现代诗,请四组同学每组读一个小节,读出诗中描绘的动静之美。

感情朗读2:请男生读(春秋)女生读(夏冬)交叉朗读,比赛谁们读的更有感情。

三、学以致用写出现代诗诗意之美。

1. 在作者的笔下,春天的柔和,夏夜的迷人,秋日的悠然,冬季的温馨都是那样的细腻真挚。细细品味,这份溢于言表的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感染了你,感动了我,让我们带着这份热爱去享受自然的馈赠,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吧。

2.师:从中我们应学习哪些写作方法呢?

生:描写景色的形、色、声、味。

生:用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写景。

生:写景要细致地观察

生:表达内心的独特感受,抒发情感。

3.学习创作(完成堂清)。

4.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创作。(听课老师同学生一起创作)

5.班内交流学生创作的诗歌。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漫步在充满温情的诗意家园中,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四季景色的美好,校园生活的多彩。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语文的生活中,走进生活的语文天地中,去尽情地品味其中的诗意吧!

38、十五夜望月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十五夜望月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一般知识,本诗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反复吟诵本诗,达到当堂背诵。

3.结合声韵理解诗词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4.积累意象典故,明确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吟诵教学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中秋节导入

你说我说话中秋

教师语: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中秋节的传说呢?

(学生交流传说故事,此环节重点是可定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励其多多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明确: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折桂等。

2.中秋节的日期。

教师语:说了这么多有关中秋节的传说,那么中秋节是哪一天呢?

明确:农历八月十五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绘中秋节的诗篇《十五夜望月》。

二、初吟古诗,整体感知。

1.听一听:哪一个字的读音你有异议?

明确:思,读s,心绪,愁思的意思。

教师补充:秋思:乐府琴曲名,这里应当还有感秋之情思。此处的思当文读为s。在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卷五九《琴曲歌辞》中收录《秋思》九首。原诗另有题注为时会琴客。

(此环节,要求学生结合《古汉语字典》明确思字两个读音分别是什么意思,积累一字多义,可以回顾《采薇》里的今我来思的思,助词,无义。)

2.自主读诵

结合吟诵符号谱,自主读诵。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反复读诵吟咏,可以分小组读,分男女生读,指名读等)

3.思考:符号谱上的题目和课本上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符号谱上的题目多了四个字寄杜郎中。

4.题解: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明确:十五夜,当是中秋之夜,望月,观看月亮。有思乡怀人之感。

教师语:传统中国社会,秋收之后的中秋节是一家人的团圆之日,也是唯一凸显团圆主题的节日,这天的月亮也是一年之中最圆的一次满月,故而古人十分重视中秋节。漂泊在外的文人们,往往在离乡之后再不能与家人于中秋之夜团聚,故而中秋之夜、之月便多成为古代文人表达思乡怀归、怀人的重要题材。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据题可知是作者在中秋之夜,望月有感,进而作此篇。

补充材料:

1.了解背景

本诗题目一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此人姓名、资料均不详。另据王宗堂所作的题注时会琴客一句,可以得知,本诗是在中秋之夜与弹琴(即古琴)的朋友相聚时所作。

2.了解作者

王建(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唐代宗大历初,卒于唐文宗太和中),字仲初,唐代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一说生长于关辅(陕西省关中)。早年游历贝、洺、邢、魏等地(今冀南豫北),后从军塞上,为幽州藩镇幕僚,弓剑不离身。年过不惑始入仕,历任渭南尉、昭应县丞、太府寺丞、秘书丞、侍御史等,唐文宗太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病逝于任上。

王建工乐府歌行,格幽思远,其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也是中唐新乐府的代表。此外,王建尤擅《宫词》,传世百篇。其与韩愈、张籍、李益、孟郊等中唐名士亦交往深厚。

三、再吟古诗,深入理解。

1.结合吟诵文字谱,全班齐吟。

小组合作,理解古诗。

明确:庭院的地上洒满月光,树上乌鸦已经栖息,冰凉的露珠不知不觉打湿了树上的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明月,不知道是谁因此起了思乡怀归之情。

参考分析:

首句,中庭,即庭中,也就是庭院中,庭字拖长,有庭院开阔之感。地白二字读高,强调出地面的颜色,白入声字,表达了一种突然之感,好像地面突然变白了,也表现出了月亮的皎洁明亮。树读高,强调出庭院中的树上栖息着,而不是别的地方。栖鸦二字拖长,给人感觉栖息的乌鸦是不少的,而鸦本身也意寓秋天,也带来一种浓浓秋意之感。

第二句,冷露读得高,强调秋天的凄冷,露珠都是寒冷的。无声拖长,感觉一直都很安静。湿桂读高,强调出突然打湿了桂花树,湿是入声字,读的时候短而促,有一种突然之感。花字拖长,可见打湿的范围很广,同时,露,桂花,也是意寓秋天,还是有一种秋意浓重的感觉。

第三句,今夜读高,强调此时此刻,今天夜里,而不是其他任何时候,任何一个夜晚。明拖长,感觉月光非常的明亮,月光照亮了这广阔的天地,照耀着所有思乡的人。尽读高,强调所有人都在望月。月,意寓团圆,有一种强调出人人都是渴望团圆之意。

第四句,不字入声,读短读促,一种决绝之感,知拖长,感觉秋思飘得很远。思读得高,强调思乡怀人。落,入声短促,有一种突然之感。谁家拖长,感觉很广阔很遥远。

3.结合声韵,体会诗情。

明确:这首诗的韵字是鸦花家,押的是平声麻韵,韵母是ɑ,开口度很大,情感也是比较单一的,有开阔、辽远、嗟叹之感,以辽远衬托孤独,思乡怀人。

四、三吟诗歌,明确主题。

1.看图背吟诗歌。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看图尝试背诵全诗。

2.明确主题。

明确:这首诗的主题是悲秋思乡,也算是一种羁旅情愁。

教师语: 传统中国文人在走上实现济世安民的道路上之后,便开始了大半生的羁旅漂泊,这一过程几乎很难再回故乡与家人重逢相聚。故而每逢八月十五中秋夜,文人之间(琴客也是文人)或者文人自己便会望月起秋思,进而思乡怀归。秋思便是文人的哀叹,不知秋思落谁家流露出的也是天下文人共一叹。彼此在中秋之夜互相同情、理解、安慰、鼓励。

这首诗的文化精神便是文人对济世安民这一共同理想的坚守。文人自己为此理想要付出毕生的代价,从离开家起就漂泊四方,很难回乡。他们需要承受着这样的思念,坚持奋斗。他们舍小我而为天下,思乡也是他们的代价。

同学们,伟大而正确的人生理想,是要用一生来坚守并为之奋斗的,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出很多牺牲。为了天下人都能与家人团聚而牺牲自己与家人团聚,有时还可能因为坚守理想而付出生命,这便是真正的舍小我而为大家。现在我们身边还是有很多这样的人,每年春节都坚守岗位的人都是这样的人,对吗?我相信这样的精神在中华民族也会代代传承下去。

五、拓展延伸

1.月饼的来历

教师可以点拨结合寒假做的阅读理解《中秋节为何吃月饼》,让学生说说后,播放小视频,加深记忆。

2.齐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9、鸟的天堂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鸟的天堂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设计说明】

《鸟的天堂》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精读课文,作者巴金。本单元的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单元学习要素是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本文是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与前两篇课文相比,《鸟的天堂》在静态与动态描写上更为典型。教学设计以鸟的天堂没有鸟(静)鸟的天堂有鸟(动)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融)为整体框架,围绕三个聚集点推进:

1.以朗读的形式展开榕树部分的学习,借助文学化的指导语言,感受课文从多角度描写树的静态;

2.自学写鸟的部分,同桌互读,讨论:作者是怎样写鸟的动态的?

3.由静到动,理解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两次写鸟的天堂的内容,读中感悟榕树的静态美,鸟儿的动态美,体会景物的变化,感受和谐之美;

2.交流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深化理解;

3.拓展阅读,巩固静态与动态,在朗读交流中欣赏美。

【教学过程】

梳理课文,问题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鸟的天堂》。在课文里,鸟的天堂指哪里?(板书:大榕树),鸟的天堂里有没有鸟?(板书:鸟)

2.作者最终看到了鸟,这是结果,其实经过更有意思。你能根据题目和这两个词说说作者去鸟的天堂的经过吗?(根据需要提供支架)

傍晚,我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 ;

第二天早晨,我们又经过鸟的天堂, 。

我不禁感叹: !

3.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带有鸟的天堂的句子,一共有几句话?请同学读。你们有什么发现或疑问吗?

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

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

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预设

最后一个鸟的天堂不加引号,其余都加了引号,为什么?这里的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设计意图

从课题鸟的天堂进入文中直接写鸟的天堂的句子,梳理出课文的两个板块: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一株大榕树,没有见到鸟;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看见很多鸟,作者发出感叹。按概括课文提炼句子发现异同的顺序,巧妙引入课后习题中的问题,让精读的目标精准。

读大榕树,感悟静态美

鸟的天堂是大榕树,我们先去看看,这是怎样的一株榕树?

1.课文中写榕树的是哪几个自然段?指名读。(58)你看到一棵怎样的榕树?(初印象:榕树很大,很茂盛。)作者见过榕树,但从没见过这么大的一株,它形成了独木成林的美妙奇观。(出示图,板书:独木成林)

2.这样一棵独特的大榕树,我们边读边欣赏它。(再印象)

(1)自由读一读,喜欢的段落多读两遍,读到令你惊叹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

(2)朗读分享、交流感受。

预设一

朗读指导:1.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师生评价;2.建立生活联系,推荐朗读,如:谁见过榕树?读给大家听一听;3.建立前后文联系,读出不同视角的树叶,体会远看与近看。(板书:树叶 远近)男女生分读,指导远与近的不同。

朗读指导:怎样叫不可计数?静静的大榕树,柱根相连,柱枝相托,枝枝蔓蔓,蔚为壮观,我们一起读一读(板书:树干、树枝)。

预设二

3.小结。

此时是黄昏,没有鸟,有落日的余辉,灿烂的红霞,四周环水的小岛上,这株南国的树尽情地展示出它静谧的美。而作者就是按这样的顺序,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它的美。

设计意图

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虽没见到鸟,心有疑惑,又有惊喜。这一部分从树叶、树枝、树干几个方面写出了大榕树独木成林、生机勃勃的奇观。此环节的学生活动以朗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学生在朗读中发现作者描写榕树的视角变化,教师用文学化的指导语言渗透榕树的静态美。

自读鸟的部分,交流动态美

美好的景致是值得等待,值得一看再看的。随着鸟儿的加入,这幅画面活起来了。

1.自读交流 鸟的部分,出示要求:

(1)同桌互读1013自然段;

(2)讨论:作者从哪些方面把鸟的画面写活的?

2.交流,指导:

预设

叫声、颜色、样子从一只鸟到多只鸟,再到一只鸟。(相机板书)

重点指导朗读第13自然段: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

有一个词写出了鸟儿漫天飞舞,数不胜数的景象?(应接不暇),应接不暇就是?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对,就是这种感觉,欣喜呀!我们来读一读文中的句子。

设计意图

由读大榕树到读鸟,画面由静转动。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这一部分的活跃、欢快。作者从哪些方面把鸟的画面写活的承接前一环节,由扶到放,从教结构到用结构。

动静融合,理解鸟的天堂

1.我们读了大榕树,又读了鸟,这两幅场景给我们不同感觉,你发现了吗?

(板书:静态动态)

2.师生合作读,动静相融。

静有静的美,动有动的活泼,有变化才有生趣。现在,我们来合作读一读。老师读第一部分写榕树的内容,你们读对应的第二部分写鸟的句子,感受段与段、静与动是怎样联结在一起的。(屏幕虚化课文背景,变化呈现榕树和鸟两部分。)

提醒

我们读的不一样哦,想想怎么应该读。老师会静静地读,你会(欢快地读);老师会轻轻地读,你会(热闹地读)。

师: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

生: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上,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

师: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生: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师: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

生: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师: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生: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

师: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生: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3.理解: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回到课初的问题,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上一节课,我们读出了鸟的天堂是一棵榕树,这是从文中来的答案。现在,你觉得鸟的天堂指什么呢?同桌讨论。

(2)全班交流。

(3)作者从广东回到上海,念念不忘,写下了《鸟的天堂》,记录这段愉快的旅程,最后发出这样的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齐读)

设计意图

学到这里,对比两个部分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学生不难发现其不同之处静态美与动态美。两种感受虽不同,却又不是割裂的。因为有大榕树的茂盛、安静,所以有鸟儿的自由、欢快。两次经历,体验不同,又前后关联,融为一体。师生对读,建立关联,感受动与静的和谐美。

拓展阅读,感悟动静之美

1.这节课,我们读了《鸟的天堂》,体会到静态与动态的变化之美。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两篇文章,课后我们在阅读中继续发现这样的美。

2.小组分发阅读材料《海上日出》《灰椋鸟》,每个同学一篇(随机)。要求:认真阅读文章,从两项任务单中选一项完成,小组评价。

(1)画出文中静态与动态描写的句段,练习朗读,在小组里分享。如果能配上背景音乐,录制音频,分享到班级读书群就更好了。

(2)把特别喜欢的内容摘抄下来,可以搜索图片,为喜欢的文字做配图。

设计意图

围绕本课的语文要素体会景物的静态美与动态美拓展阅读,课中读悟,课后巩固运用。因为美,所以要欣赏。阅读活动设计注重朗读体验,同伴分享,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表现力。这个过程,既聚集动静美,又适度开放,学生的阅读材料、阅读方式、交流评价都有选择性。阅读,不止步于课本。学习一篇课文,带出一类作品,让学生打开辽阔的阅读域,获得更丰富的滋养。

40、鹿角和鹿腿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鹿角和鹿腿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材简说

本文是人教版第六册第二单元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脱险的故事。平时,鹿十分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细长的腿。当凶猛的狮子向它扑来的时候,鹿的四条有力的长腿帮它从狮口脱险;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险些丧了性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

本课的语言简洁生动,尤其是小鹿的四句独白值得回味推敲:前三句都以一语气词开头,凸现小鹿当时的情绪,是进行朗读训练和语言积累运用的珍贵语例;最后一句意味深长,有助于学生读懂故事的寓意。文中的插图展现的小鹿正陶醉于自己的美丽,利用图片展开想象能够帮忙学生更好地揣摩小鹿的情绪,使朗读入情入境。

设计理念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还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撑,探求寓意,须引导学生凭借想象将文字变成活动的生活画面,激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在此基础上再以读促思。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又使学生的理解得以深化。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透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3、透过自读自悟,使学生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指导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教学难点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培养独立阅读潜力。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你们看,这天老师把谁请来了?(板书:鹿)喜欢它吗?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鹿?学生交流。

2、老师还为大家请来了(板书:狮子)谁来说说在你心中狮子是怎样的?

3、凶猛的狮子和漂亮的鹿碰到一齐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就让我们一齐走进《伊索寓言》中的《鹿角和鹿腿》。

设计意图:形象展示,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两个动物朋友鹿角和鹿腿,将美丽的鹿的形象展此刻大家面前,引导孩子去猜想鹿角和鹿腿之间到底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进而激发起孩子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请大家大声朗读整个故事,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词语

欣赏,匀称,珊瑚,精美别致

抱怨,撅嘴,皱眉,没精打采

灰心丧气,挣脱,狮口逃生

大家读得很认真,相信这些词语肯定都认识了,哪位勇士愿意先来试试?谁愿意当小老师?

3、概括故事的主要资料

欣赏抱怨狮口逃生

真不错,读了一遍就读准了词语的字音,还能读得有滋有味。但是,如果你能用这几个词语把整个故事说成一句话,那就更了不起了。指名说。(板书:角腿)

三、品读鹿之美

1、故事中的小鹿到底是怎样欣赏和抱怨自己的,请同学们默读1―4自然段,用划出小鹿欣赏和抱怨自己的话。

2、交流

(1)谁来说说鹿是怎样欣赏自己的角的?

欣赏的话:

咦,这是我吗?

啊!我的身段是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象两束美丽的珊瑚!

他为什么欣赏自己的角?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角很美丽?(板书:美丽)你就是这只美丽的鹿,快夸夸自己吧!下面的小鹿都迫不及待要夸夸自己了,那就自己夸夸吧!指名读。

(2)小鹿都快要陶醉了,但是他为什么还要抱怨呢?(板书:难看)小鹿怎样抱怨的?

抱怨的话: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样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意思就是说:

你看,小鹿们都在抱怨呢?(自由读)谁来抱怨一下(指名读)

3、引读2-4自然段

看你们读得如此有滋有味,老师也想加入,欢迎吗?老师当解说员,你们读小鹿的话,可要听好老师的提示。

咦,这是我吗?

啊!我的身段是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象两束美丽的珊瑚!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样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师:漂亮的小鹿们,你们从来没有注意到自己是这么漂亮,这天突然发现,所以惊喜万分,

生:咦,这是我吗?

师:你们不急着离开了,对着自己的身影大加赞赏

生:啊!我的身段是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象两束美丽的珊瑚!

师:但是,当你们看到自己难看的细腿之后,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抱怨道

生: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样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设计意图: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句话这样说道: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朗读训练中,我鼓励学生读出对文中情感的不同体验,并结合具体语段来说说自己的朗读体会,充分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同学之间互相评论,相互促进,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一朗读训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和文本对话,为下文体会鹿的思想转变,奠定了基础。一轮轮的朗读,会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一步步的提升。

四、研读狮口逃生

1、正当鹿抱怨自己的腿,没精打采地准备离开时,一场厄运正悄悄地降临,明白将要发生什么吗?

2、视频播放猛兽追赶猎物时那惊心动魄的场面

同学们,看过动物世界吗,看到过猛兽追赶猎物时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吗?我们再来体验一下。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还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撑,个性是课文所描述的那种惊心动魄的场景,如果光靠讲学生很难进入这种情景。视频的引入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一难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师范读,再次创设情境。

对于弱者来说,这真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那么故事中的小鹿又将面临怎样的生死抉择呢?那样吧,此刻我们就到森林深处去亲自体验一下。闭上眼睛:正当鹿抱怨自己的腿,没精打采地准备离开时,一场厄运就这样降临了,鹿猛一回头,(惊叫)

哎呀,一头狮子正悄悄地向自己逼近,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扑过来。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这次,狮子再也没有追上。

3、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情绪怎样样?你从哪些词语体验到了紧张,惊心动魄?

4、这叫有惊无险。大家体会得很好,但是,我还想提个推荐,当大家读到,哎呀,一头狮子正悄悄地向自己逼近时,就在后面写上三个字好险啊!;读到鹿使劲一扯,才把鹿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的时候,也写上三个字好险啊!咱们再把这两段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5、咱们一次比一次体会得好。下面我们再读的时候,要求提高了。好险啊!这三个字,让它们悄悄地藏在心里,只在心里暗暗想:好险啊!老师念每个句子的前半部分,你们接下去!

师再次引读,师生合作整读课文五六自然段。

6、师总结:我想这回大家完全能够给动物世界配音了。

设计意图:课文五六自然段,正是写鹿遇险的经过,真是有惊无险。学生初读时,可能会显得四平八稳,漫不经心。几经启发之后,学生在朗读速度上是加快了,但让人倒抽一口冷气的惊险场面却感受不到。适时地播放视频,听老师范读,此时,学生就能体会到那种劫后余生的感觉,读起来就有惊心动魄的感觉了。在读书的过程中,不可小看老师的导悟作用,有时老师艺术性的寥寥几语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在这一段的朗读训练里,透过老师一次次深入引导,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一次次主动参与到朗读实践中,老师把颖悟的心灵交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和灵性的精神世界与学生共享,潜移默化中老师就会成为学生精神文化之旅的亲切导游。

五、领悟道理、拓展延伸

1、小鹿跑到了一条小溪边,停下脚步,一边喘气,一边休息,假如你就是这只小鹿,刚才师口逃生的一幕肯定还在脑海回旋,心肯定还在砰砰直跳,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你还会欣赏美丽的角,而抱怨难看的腿吗!他叹了口气,说生: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2、是啊!角虽然(),但是却差点儿让他送命(板书:差点送命)腿虽然(),但是却使他狮口逃生(板书:狮口逃生)于是,小鹿经历了这次灾难之后,痛定思痛,幡然省悟,它毅然锯掉了头上那两只美丽的角,同学们讨论一下鹿该不该这样做呢?

同学们明白了美丽的角不能锯掉,他在不同的时候也是有作用的,读到那里,你想对鹿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好看的东西不必须有用,不好看的东西也不必须没用。一个人虽然长得漂亮,但不必须美,而要看他的心灵是不是美。)

3、很高兴同学们能从这则寓言中悟到很多东西。像我们熟悉的《龟兔赛跑》选自《伊索寓言》,它语言凝练,寓意深刻,能让我们在读后获得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满足,期望同学们能和寓言交上朋友,和书交上朋友,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因为读书人是幸福人。

设计意图:思辩的这一过程,我想肯定能完全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在小组激烈的辩论中,孩子们肯定能据理力争,运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式,争先恐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思想的交锋使课堂上高潮迭起,然后老师不失时机地向孩子们推荐这一特点鲜明,又深受大家喜爱的文学作品,激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愿望。

41、腊八粥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腊八粥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腊八粥》微课教学设计

(共两课时)

设计思路:

《腊八粥》课文比较长,用微课的形式呈现,我主要选取了两个训练点:一是小练笔,仿照1自然段写自己喜欢的食物;二是体会详写的部分,抓住八儿的言行以及对于腊八粥的细腻描写,体会腊八粥的甜蜜、家庭生活的温情,同时感受作者对家乡生活的怀念、对亲情的眷念。

对于课文内容的把握、理清文章脉络及分清主次,我主要在第一课时利用预学单,让学生自学,然后直播交流。在这里只展示预学单,教学设计略去。(文后附《预学单》)

教学准备:

学生:读熟课文,学会生词,完成预学单。

教师:设计《预学单》;搜集腊八粥的图片、课文朗读的配乐《风中的蒲公英》;做好课件。

第一课时 品腊八粥,用真情摹写

教学目标: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种喜爱的食物。

教学流程设计:

一、品腊八粥的简述,由表达悟美好。

1. 出示腊八粥图片,引出课文简述腊八粥的部分。

同学们,你们看到这幅图片最想做什么?哈哈,我猜就是想喝粥。作家沈从文的文字也能带来这画面给我们的感觉,你信不信?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l),白糖,花生仁(rn)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tu)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2. 抓住重点语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1)请你默读这段话,思考: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简述腊八粥的食材、做法和味道)

2)在了解段落内容及结构的基础上,咱们就可以好好琢磨语言了。请你边读边思考,看看哪些语句描写得最有味道,把最喜欢的部分勾画出来,并在自然段旁边批注出你读懂的内容。

3)师生共同交流。

A.出示: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朗读一下这句话,你从中读明白了什么?(老老少少见到腊八粥都会生出甜甜的腻腻的感觉。)

那么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呢?抓住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体会出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被腊八粥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吸引着;谁不是,一个反问,就再次强调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已经深入骨子里。

这样风趣俏皮又亲切的语言让人倍感生活的温馨,一下子把我们拉进他们的生活里,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由此展开。

B 出示:

把小米,饭豆,枣,栗(l),白糖,花生仁(rn)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tu)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请你读读这句话,看看作者从什么角度简述了腊八粥的样子。(看、闻、品)作者能看到什么?闻到什么?又是怎么喝的呢?

抓住糊糊涂涂、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闻着、何况是、大碗大碗、大匙大匙等词语,感受人们急切想喝腊八粥的样子。这描写有声有色有味,热气腾腾。你再来读读它,想象腊八粥的样子。

现在你们再用心读读这个自然段吧!也可以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关注老师的公众号,在里面看打开这课的链接再听听录音。先按下暂停健吧。再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学生读课文。

3. 对比腊八粥的描写,悟语言表达与写作目的关联。

出示老舍《北京的春节》中的腊八粥的描写与1自然段对比读: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北京的春节》老舍

请你分别读读这两段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两段话的语言表达都亲切、通俗。老舍语言朴素自然,京味儿十足。他非常自然地运用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富足生活的自豪和期盼。而沈从文的腊八粥呢?语言更多了些风趣、俏皮,他重点描绘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有更浓郁的生活气息,感觉这粥回味无穷,情意绵长。

看来,写作目的不同,选材的角度和语言的表达也就不同,表达出来的情感也不同。

二、慢忆生活,摹写中见温情。

1. 再读第一自然段,师生共同总结写法。

A 段落结构要鲜明。(人们喜欢腊八粥;食材、做法、味道)

B 语言表达要朴素。描写时要用最通俗的话,可以用上当地的方言,让你的文字调动读者的多种感官,写出食物的形、色、味等,融进真正的温情。

2. 回忆自己喜欢的食物,认真写上一段话。可以参考以下思维导图,选择自己觉得合适的语言进行表达。

3. 修改、交流。

4. 出示范文,读读后,再次修改自己的练笔:

每逢八月十五,圆月升空的时候,我们这个小城家家户户都会把红糖火烧端上桌。刚会跑的娃娃,手挽手的夫妻,掉没了牙的老人,无论哪个,都会恭恭敬敬地围坐在桌前等着全家人一齐吃。圆圆的,盘子大小的红糖火烧,被厨房里做饭的女主人按照家里的人口数,切成大小约摸一样的角儿,预备着赏月时候吃。棕色的红糖、擀压过的花生碎,再掺上黑白芝麻,赶上家里的媳妇儿讲究,还会配上青红丝,放上少许白面,搅活开,就制成了甜丝丝的馅儿,一点儿不齁人。面皮儿擀起来,包上红糖馅儿,饼外再沾上芝麻,放在电饼铛里那么一烙,从客厅一下子就能闻到那顺着锅盖儿钻出来的味儿。你鼻子使劲儿一吸,心满意足得似乎马上就能咬掉一大口似的。

课后检测:把自己写的这段话读给家长听,让他们帮忙提建议,再修改,誊抄在稿纸上。

42、惠崇春江晚景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惠崇春江晚景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设计说明

《绝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前两句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后两句具体描写燕子和鸳鸯,一静一动,生动地表现出春天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的气氛。《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惠崇的画题的诗。诗中既依画面所绘,又融进作者的想象,刻画了一派江南春天的景象。《三衢道中》是诗人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写出了他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古诗教学,吟诵是重点,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感觉、色彩、气味等方面想象景物特点并且在交流中使认识更加清晰。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诗的韵味,理解诗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注:1.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见前面的课文备课方案。

2.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涉及的学生活动卡请使用手机扫描封面二维码进行下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出示图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你的头脑里跳出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吧!

2.你们又想起了哪些古诗呢?

预设:《春晓》《咏柳》。

3.春天在我们的眼中是美丽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三首》中的前两首古诗,就是描写春天的,我们一起看一看在诗人的眼中春天是怎样的。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色彩明丽的图画刺激学生的视觉,调动积极性,在头脑中搜索春天,激起探究古诗内容的欲望。

二、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1.质疑:第一首诗,是描写春天的诗,但是,从题目怎么也看不出与春天有关。

绝句是一种诗歌体裁,它的特点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五个字的简称五言绝句,七个字的简称七言绝句。诗人以绝句为题,是因为事先没有想好题目,就用这种诗的体裁名称作了诗题。

2.了解作者。

学生汇报搜集到的资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

杜甫,字子美,汉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为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为杜少陵、杜草堂。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3.读通读顺,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检查学生读古诗的情况。

(3)相互纠正字音,针对学生的共性错误,指正区分,反复领读。

鸳鸯:一种鸟,常在水边嬉戏,雄鸟与雌鸟常结对生活。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

鸯是后鼻音;崇是翘舌音;豚与村屯的屯同音;惠下部是心。

4.标出停顿,把古诗读通。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指名读,男女生读。

设计意图:掌握生字,扫除学习障碍,学生交流识字的方法,标出停顿,有节奏地读古诗,把古诗读通,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三、理解古诗,感受春之美

1.学习《绝句》。

(1)指名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春天)

(2)自读古诗,再看看插图,思考:诗的前两句中有哪些景物?

预设: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你能说说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吗?

预设:温暖的阳光,秀丽的江山,轻柔的春风,五颜六色的花,嫩绿的小草。

(4)多么美好的春色!诗中写道:迟日江山(  ),春风花草(  )。学生填空。

什么是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

诗中有美景,还有气味呢?(香)

谁闻到了?怎样读这两句诗?

(5)美丽的春景也吸引了小动物,读读古诗,找一找哪些小动物出来了。

预设:燕子、鸳鸯。

(6)小燕子在做什么?(飞来飞去)为什么要飞来飞去?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泥融飞燕子。春天来了,天气变暖,冰冻的泥土也变得湿软,小燕子飞来飞去地衔泥垒窝。

(7)勤劳的小燕子忙着垒窝,那鸳鸯在干什么呢?

预设:在沙滩上睡觉。

(8)看图,鸳鸯睡得多香甜哪!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呢?

预设:春天,温暖的阳光照射着大地,照在沙滩上,沙子渐渐地变暖了,在沙滩上休息的鸳鸯在温暖的春风中睡着了。

(9)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幅图,你会画什么?

(10)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尝试背诵。

2.学习《惠崇春江晚景》。

(1)出示春江晚景图,你能感觉到这是哪个季节?(春季)

(2)这幅画是惠崇画的,简介惠崇。

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僧人,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作的一首题画诗,我们来读一读。

(3)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多年生草本植物。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肥而味美的鱼,有毒。

(4)谁读懂了第一句?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

(5)春天来了,谁得到了这个讯息?(鸭)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天来了,寒冰消融,水温升高,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可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

(6)除了最先感知春天的群鸭,一些植物也发生了变化。

预设:蒌蒿满地芦芽短。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

(7)整个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的气息,苏轼的短短的几句诗就把画面中的景物都呈现出来了。再读古诗,哪些句子是写景的?(前三句)第四句是写什么的?(作者的联想)

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面。

(8)题画诗,依画而题,苏轼通过观察,引发联想,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的季节。他的联想是有根据的,不是胡乱的想象。

请你朗读古诗,结合插图,想象画面。

(9)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中结合插图、生活实际、想象,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产生热爱之情。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学生观察课后写字表中在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交流哪些生字的书写有难度,需要注意什么。

2.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融、燕、鸳、鸯、惠、崇、芦、芽、短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学会笔顺。重点强调:

融:左下内部不是羊。

燕:廿是燕头,口是燕身,北是燕子的翅膀,灬是燕子的尾巴。

鸳:上部分的右侧不是巳。

惠:第六笔是竖,不是竖提。

短:右边是豆,不是委。

3.学生独立观察课后写字表,先描红,再练写两个。

4.展示反馈,集体评议后修改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书写指导要结合学生已有的书写能力,教师抓住难点进行指导,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古诗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将古诗读熟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营造积极浓厚的阅读氛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学过的两首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绝句》《惠崇春江晚景》。

2.曾几的《三衢道中》又描绘了怎样的美景呢?

设计意图:回顾学过的古诗,进入古诗的意境,激发学习热情。

二、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1.读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三衢山的道中)

2.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今江西赣州)人。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著有《茶山集》。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了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古诗的同时,对诗人也要有所了解。

三、图文结合,理解古诗

1.掌握生字。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组内交流,纠正字音。

(3)指名读,汇报生字。

溪、泛:左部都是三点水旁。与水有关。溪右边中间部分有点。

减:减法的减。

梅: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每天的每。

(4)指导写字。

课件演示梅、溪、泛、减的书写。

这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

溪:写时注意右部分,爫幺大,不要忽视中间的幺有点。写时要紧凑。

减:右边不是成,里面是一口。

(生练习写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2.标出停顿,读通读顺。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读古诗,提出疑问。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的?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与同学交流。

(3)作者的心情怎样?

4.学生交流汇报。

5.你读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

6.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日日晴),给人以(喜悦)之感。这句应该怎样读?

学生练读。

(2)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而行。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小溪泛尽却山行这句诗写了什么?(一溪,一山,一泛,一行)它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指导学生读这句诗。

这两句诗的意思:梅子成熟的季节,正是江南的雨季,却遇上天天都是晴朗的日子,我乘船到了小溪的尽头以后再走山路。

诗人游兴未至,又上山路,自有一份惊喜于心头。那么,该怎么读这两句诗呢?

(3)正当诗人走在山路上的时候,看到树上美丽的黄鹂,听到其叫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下面两句。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绿阴:苍绿的树荫。阴,树荫。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这两句诗的意思:一路上绿阴并不比来时看到的少,而绿阴深处又传来了黄鹂的声声啼鸣,更增添了不少游兴。

黄莺清脆的叫声突出了山林的寂静,绿阴、黄莺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那么,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

7.朗读古诗并想象画面。

8.欣赏江南景色。

9.学生配乐诵读古诗。

设计意图:调动多种感官,理解诗句意思,读与悟结合,体会诗人心情。

四、综合比较,总结全课

1.将这三首古诗连着背一遍。

2.比较异同:

同:

情感同。(都是表达喜爱之情)

异:

内容不同;作者朝代不同;景物地点不同。

3.再读三首古诗,总结全课。

4.布置作业。

读古诗,想象画面,为喜欢的古诗配一幅画。

设计意图: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的内容及相关知识,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43、狐假虎威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狐假虎威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设计说明

《狐假虎威》是根据《战国策楚策一》改写的。课文讲述了一只狐狸如何狡猾地骗过老虎,不仅使自己逃脱危险,还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其他动物的故事。这篇课文是一个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学生都非常喜欢,很感兴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了。

低段阅读目标中指出: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课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特别是从对狐狸和老虎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可以看出两者的不同特点狐狸的狡猾与老虎的愚昧。适合学生朗读和表演,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采用边扶边放的方法,让学生揣摩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再通过表演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和感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狐狸、老虎头饰,相关课件及生字词的卡片。

学生准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组织学生说说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坐井观天》《乌鸦喝水》等。

2.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通过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简单的道理。

3.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板书课题:狐假虎威)

4.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狐狸与老虎的特点。

5.解题,识字。

(1)认读威字,引导学生理解威风的意思。

(2)学习多音字假。假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三声jiǎ,是借用,利用的意思。

6.齐读课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课题的导入从已经学过的寓言故事及识字辨音入手,加深了对寓言的认识,又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长句的停顿。

2.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3.再读课文,圈画生字、生词,同桌间自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检查自学:

(1)开火车认读带拼音的生字、生词。

h jiǎ hǔ wēi zhun chě zhe sǎnɡ zi pi wi knɡ

狐 假 虎 威  转  扯 着 嗓 子  派  违 抗

zhuǎ zi zǒu y tnɡ shn q hu xin yě zhū

爪 子  走 一 趟  神 气 活 现  野 猪 

n mn shu pin ji zhe

纳 闷  受 骗  借 着

(2)指名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生词。

(3)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①加一加:口+桑=嗓,扌+止=扯,马+扁=骗。

②换一换:神伸,违围,假霞。

③熟字比较:爪瓜,受爱。

(4)学习多音字转闷的不同读音及表示的不同含义。转表示改变方向或位置时读zhuǎn,可组词转变、转移;表示围绕一个中心活动时读zhun,可组词转动、转笔刀。闷表示心情不好时读mn,可组词沉闷、郁闷、纳闷;表示不透气,空气不流通不吭声时读mēn,可组词闷热、闷声闷气。

5.做小狐狸摘果子游戏,巩固识字。

   图片 引导学生读好狐狸和老虎的对话。

6.按自然段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相机板画狐狸图、老虎图。)

设计意图:第一学段在识字与写字的目标达成上,要求培养学生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意愿。所以在识字课中采用让学生动笔圈画生字自学,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因为学生间存在差异,让同学间互相交流识字方法,能较好地使学生分享学习资源,缩短差距。然后教师及时检测,了解学生自学生字、阅读课文情况,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及时指导,让学生完善学习成果、积极探究学习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看图,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把能概括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内容的一句话画下来。

3.引导学生找到这句话,是第9自然段最后一句。

4.学生齐读这一个自然段。

5.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这段知道了什么?

6.学习生字食、物。

(1)识记字音:食是翘舌音,读sh,不要读成s。

(2)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字形:人+良=食,牛+勿=物。

7.指导朗读首尾两个自然段。

(1)引导学生从扑这个字中感受老虎的凶猛。

(2)指导读出老虎的凶猛。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读文,找到课题的准确意思,并通过重点词语设身处地地体会老虎的饥饿及狐狸和老虎的实力悬殊,把学生带入作者预设的紧张情境中。

四、课件演示,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食、物两个字的动漫书写。

2.请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及书写要点。

     图片 引导学生用看一看、比一比、写一写的方法找生字的结构和书写要点。

3.书写指导,教师范写:

食:人宽良窄。良的第一点落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横在横中线下侧,末笔是长点。

物:左窄右宽,勿的第一笔撇尖落在田字格中心点,横折钩中的竖笔微微往里倾斜,第二撇短,第三撇长。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的设计从整体到个体。先引导学生观察,讲清注意点,抓住关键笔画,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把字写端正。

五、课后小结,激发探究

这节课我们扫清了字词障碍,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了在茂密的森林里,一只狐狸被饥饿的老虎捉住了。那么,狐狸面临被老虎吃掉的危险,结果怎么样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设计意图:在课时结束时,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本节课的内容,然后通过设疑狐狸面临被老虎吃掉的危险,结果怎么样呢?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下节课继续学习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随机点名认读并组词。

(2)认读带有生字的词语,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食品 物体 真假 威风 鸡爪 转圈

扯开 嗓音 违抗 肥猪 归纳 接受

借条 骗子 闷闷不乐 神气活现

(3)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狐假虎威》讲的是什么故事。

2.导入:狐狸被饥饿的老虎抓住了,他被老虎吃掉了吗?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狐假虎威》,学完你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对生字的学习是感性的,识记很快,但不是很扎实。通过课前几分钟的交流汇报,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同时,通过复习词语与朗读课文,巩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设置情境,表演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学习第2~6自然段:

(1)自由读第2~6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狐狸的动作及语言的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从狐狸的动作及话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3)想好后小组同学可以共同演一演,汇报时注意语言的完整性。

2.汇报狐狸被逮到时的动作:(课件出示)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

(1)指名扮演狐狸,表演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是什么样的。

(2)引导学生想一想:这只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他在想什么?

(3)交流体会想出办法的狐狸扯着嗓子对老虎说话的部分。

①鼓励学生扯着嗓子读读。

②同桌两人扯着嗓子互相读。

③教师瞪着眼睛、攥着拳头、用威胁的语气范读。

    图片 读出虚张声势、内心恐慌的状态,却装出很神气的样子。

④指导学生模仿老师的样子再读。

⑤想一想:狐狸为什么不说你不能吃我或你别吃我呢?

(4)再次范读: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板书:你敢吃我 一愣)

3.汇报狐狸被逮到时的语言:

(1)课件出示狐狸第二次对老虎说的话老天爷多大的胆子!

①自由读读狐狸说的话,想想什么意思。

②引导学生理解:狐狸怕谁?(老虎)老虎怕谁?(老天爷)(板书:违抗天命)

(2)相机学习生字爷、就。用谜语识记命字:签订合同在节下。(命)

(3)指导学生朗读狐狸的话。

4.出示第5自然段。

(1)相机理解蒙是欺骗的意思。(板书:松开)

(2)引导学生思考:看着被蒙住的老虎,狐狸摇了摇尾巴,他会怎么想?

5.出示第6自然段,指名读。

(1)引导学生思考:狐狸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2)指导朗读狐狸的话。

        图片 读出狐狸炫耀的语气。

6.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第2~6自然段。

7.学习第7、8自然段。

(1)指名读,教师强调多音字呀的读音。

(2)出示四字词语:神气活现 摇头摆尾 半信半疑 东张西望 大摇大摆

①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②引导学生简单分类,看看哪些是写狐狸的,哪些是写老虎的。

③学生理解后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读,边读边试着做动作加深理解。

(3)学生分角色表演狐狸和老虎的样子。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8.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引导学生交流:看到动物们逃走了,老虎会怎么想?动物们到底害怕谁?

(2)引导学生感悟出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老虎受骗了。(板书主体部分)

9.引导学生从老虎上当受骗的故事中,明白做什么事都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了的道理,进而理解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板书:仗势欺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读演结合,研读文本,展开思辨,感悟事理,目的是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理解文本,深入解读文本内涵。教师适时地评价与引导,抓住重点词语老天爷蒙通过角色转换,引导学生朗读、表演、想象老虎、狐狸的心理活动,与作者、编者、文本产生共鸣。突出文章的重点,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三、重点指导,认真书写

1.指导书写生字爷、就、爪、神、活、猪。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教师相机正音。

神、爪、猪是翘舌音。

(2)引导学生观察大屏幕中字的笔顺规则及间架结构,重点讲解神和爪。

爷:上宽下窄,父第三、四笔撇、捺相交于竖中线,图片横折钩在横中线下侧,竖笔写在竖中线左侧。

就:左窄右宽,左边京的第八笔是点,右边尤从田字格中心点起笔,长撇撇向京下侧。

爪:第一笔平撇从竖中线右侧起笔,第三笔竖在竖中线上,收笔略低于第二笔撇,第四笔捺靠在竖上,捺脚出锋。

神:左窄右宽,礻的第一点靠右,与横撇的尖角在一条垂直线上,申的第一竖从竖中线起笔。

活:左窄右宽,舌第一笔短撇过竖中线,第二笔横从横中线上起笔,略向右上斜,第三笔竖在竖中线右侧,略往左倾斜。口扁,上宽下窄,第一笔竖在竖中线上。

猪:左窄右宽,犭的最后一撇从弯钩与横中线的交点起笔。者中的土在横中线上侧,日的第一笔竖贴着竖中线写。

(3)教师范写,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书空。

(4)学生临写。

2.反馈交流,展示评议,评选小小书法家。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所以在写字指导上要从细微的笔画、结构入手,先观察再动笔,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深入理解,妙笔生花

1.总结: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你喜欢他吗?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学聪明的狐狸用智慧与坏人作斗争,但千万不要学狡猾的狐狸去骗人或者借着别人的威风来欺负他人。

2.拓展:后来,老虎明白了百兽是因为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如果他再遇到狐狸,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你展开想象,续编寓言故事《新狐假虎威》。

设计意图:读后要有所收获,因此在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获得启示,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恰到好处的拓展,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这为学生今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44、好的故事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好的故事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文章首先描写了我在昏沉的夜靠在椅背上,进入梦乡,引出梦境中好的故事。接着以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为总领,点出了这个故事的特点。围绕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作者描绘了梦境中回忆山阴道两岸的美丽风景,进而指出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并具体描绘了这个故事中的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最后,作者写梦醒时分,好的故事消失,我又回到了昏沉的夜,但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

读懂《好的故事》,需要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也要读懂作者是如何表达文章的中心。本文运用了象征和对比两种主要的写法,用昏沉的夜暗指当时中国的黑暗社会,用好的故事这个美好的梦境象征理想与美好的生活,现实与梦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来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描写梦境中美好的人和事的同时,作者还在梦境中回忆起故乡的美景。作者用记忆中的故乡美景照应美好的梦境,使这个蒙胧的梦变得那么的真实,因此,作者说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这个好的故事从蒙胧到清楚,表现了作者内心对于美的人和美的事的坚定与追求,即便醒来梦已消逝,但作者仍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鲁迅通过这样的写法告诉读者,他心中的理想是真切的、实在的。

本课以《好的故事》作为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有目的的阅读策略,从中心和表达两个方面入手来读懂文章。

学情分析

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学生的语言习惯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所以,课后题第一题提示了学生可以在初读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鲁迅的文章所表现的内容以及涉及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生在阅读鲁迅的文章时,理解上存在困难,尤其像散文集《野草》中的文章带有很多象征意义,学生在阅读时更是比较难从文字表面读懂文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引入课后阅读链接的材料和课外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课文。

教学目标

1.运用有目的地阅读策略,读懂文章内容。

2.理解好的故事好在哪里?

学习过程

一、问题导入,明确目标

1.同学们都读了《好的故事》,我们知道,好的故事是作者做的一个( )。

2.你们能告诉老师,这个好的故事好在哪里吗?认真思考一分钟。

出示学习目标:读懂文章,理解好的故事好在哪里?

二、抓关键句,把握中心

【锦囊一】鲁迅给我们讲这个好的故事想跟我们分享什么?

1.要解决好的故事好在哪里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小锦囊:我们要读懂这篇文章,首先要知道鲁迅为什么要给我们写这个好的故事,他想跟我们分享什么?(出示锦囊一)

默读课文,完成学习单第一题:

鲁迅给我们讲这个好的故事想跟我们分享什么?

(1)技巧一: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带着这个问题,认真默读课文,继续完成学习单第一题。

(2)技巧二: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或与中心有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学生读)

补充资料:课后阅读链接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

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把美好的事物描绘得非常美丽,幽雅,有趣,艳丽多姿;表面是在描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

结合中心句和资料,说说作者想表达什么?思考并修改学习单第一题。

(3)提问:鲁迅给我们讲这个好的故事想跟我们分享什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2.出示句子: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提问:鲁迅先生在表达对美好的热爱、向往和追求时,为什么要写昏暗的夜?

补充材料: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处于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下,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十分艰苦。在这期间,鲁迅经受了深刻、严峻的考验,同反动军阀及其形形色色走狗们的斗争。

与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3.小结:要解决好的故事好在哪里这个问题。我们运用锦囊,读懂文章的中心,抓住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句和环境描写的句子,知道这篇文章作者是通过对美好梦境和黑暗现实的描写,来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聚焦段落,理解表达

【锦囊二】鲁迅是怎么来讲述这个好的故事的?

1.出示锦囊二,认真思考一分钟。

(1)技巧一:聚焦重点段落: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重点阅读哪些段落呢?(第3-9自然段),其中第5自然段讲了对家乡的回忆。

出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在第5自然段中描写回忆中的家乡美景?这段话可以删掉吗?(学生讨论、回答)

(2)技巧二:补充材料

小明认为,孙悟空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梦想着:全世界的人都变成孙悟空,都会七十二变,都拥有金箍棒。这样世界上就没有坏人,大家想变什么就能够变成什么,想吃什么、想玩什么,都在分秒之间可以实现。

提问:小明的梦想和鲁迅的梦有什么不同?

小明的梦想是胡思乱想,不切实际的。鲁迅的梦不是幻想,源于真实的,梦中的景物他曾在家乡见过,他真切地希望中国人民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3)完成学习单第二题。

2.小结:好的故事的好不仅体现在作者的写作意图上,还体现在文章的表达方法上,作者用回忆照应了现实。

四、回归主题,归纳总结

1.出示两个锦囊:

锦囊一:鲁迅给我们讲这个好的故事是想跟我们分享什么?

锦囊二:鲁迅是怎么描述这个好的故事的?

【方法回顾】抓关键句,读懂中心

关注段落,读懂表达

借助资料,突破难点

有目的地阅读

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回答:好的故事好在哪里?完成学习单第三题。

(学生汇报)

(1)通过梦境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2)通过回忆照应梦境,表达作者内心的这个梦不是幻想,而是真切的、实在的理想。

3.总结: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来读懂一篇文章,运用用有目的地阅读策略,尝试去读更多的文章。

推荐阅读:《野草》(《雪》《秋夜》《死火》)、《朝花夕拾》

45、古人谈读书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古人谈读书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会认矣、耻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每篇文章所表达的重点。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和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生讲述故事,师加以引导和评价)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2.这课总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的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三篇文章,从中获取营养。

(出示课件3)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出示课件4)

1.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好学 是知也 识

2.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3.大声朗读课文。

4.指名读。

5.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全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5)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一)1.谦虚 2.求实 3.勤奋

3.读第二部分,试着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

四、拓展。(出示课件6)

学习了这两部分,你有什么收获?

生畅所欲言,师进行指导

五、作业

1.背诵这两部分。

2.掌握重点词语,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文意。

3.学习古人读书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8)

1.谁来说说《论语》三则的意思?

2.朱熹的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行了介绍,让我们受益匪浅。现在,我们学习第三篇文章。这是曾国藩对读书人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出示课件9)

1.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师补充:恒:恒心

自足:自我满足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划分指导:我们在划分节奏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把完整的词划分开来,要保持词语的完整。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试着解释意思。

三、细读课文,深入把握。(出示课件10)

1.默读课文,思考:读书人对读书有什么要求:

生读课文,总结并汇报:

板书:有志 有识 有恒

2.再读课文,思考: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识、有恒?

生总结,汇报

板书:有志----不甘为下流

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

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3.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出示课件11)

师加以引导,生汇报

板书: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出示课件12)

正面: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最后作者进行总结,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点明这三点的重要性。

四、再读文章,说说你受到什么启发?

生畅所欲言

五、拓展延伸(出示课件14)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畅所欲言,师加以指导

六、作业

背诵这三篇文章

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三篇文章的意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这篇文章是由三篇古文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效果较好。

2.在教学中,我还通过抓重点词句,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论语》的其他几则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

美中不足的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46、枫桥夜泊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枫桥夜泊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泊、愁。

2、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老师的到来。

一、导入新课,解诗题。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们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枫桥夜泊》。

2、谁能告诉我诗人是在哪里写这首诗的?

3、是的。谁会来解释一下这首诗题目的意思。

枫桥在哪儿?泊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是谁写的呀?

二、了解诗人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张继)

2、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张继?指名读PPT上内容。

(出示有关张继资料:张继,唐代诗人,湖北襄(xiānɡ)阳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距今约1200年,他的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枫桥夜泊》。)

三、初读古诗

1、弄懂了题目的意思,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读这首诗了。我们先来把这首诗读熟。

2、出示自读要求:

读书小提示:

①自读第一遍,读准字音。

②自读第二遍,读出节奏(提醒:七言诗可以按照4-3来停顿)。

③第三遍同桌互相读,互相听,相互检查一下,生字读音有没有错误,如果有帮助纠正一下。

师:读得好!霜愁是翘舌音,寒山寺翘平转化也读得非常准确!

师:读得还不错,要想读出诗的韵味,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好句末的平声字,天眠船我们要读得长一些。引读:霜满天 对愁眠 到客船

4、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

5、比赛读:我们就应该像她这样读,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我们小组之间开展一次比赛,看看哪个组读的好!四个组,一组读一行。

下面男同学和女同学开展一次比赛,看是男同学读的好,还是女同学读的好。

6、同学们,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啊?

7、大家都能把古诗读得准确了,但是还缺少了一点情感,此时,就让我们走进古诗。

五、明诗意

1、要弄懂诗意,我们再来听听这首诗。记住听读要求。

听读要求:

①专心聆听,边听边记;

②边听边想,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③边想边画,把看到的用波浪线画下来,把听到的用横线表示出来。

2、播放录音视频。

3、相信大家眼前一定浮现出了许多景物,也听到一些声音。那就请你按要求画一画,画好之后四人小组交流一下。

4、小组用这样的句型汇报:诗人看到了.......诗人听到了.....

先看前两句

【月落】:

(1)这是怎样的月亮? (快要落下去的月亮。)

(2)是的,月落的意思就是: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3)看来夜已经很深了,再过一会就要天亮了。同学们,这是什么季节的月亮?(深秋)快要入冬了,天上的月亮是怎样的呢?(惨淡、无光,凄凉。)

(4)是的,这是凄凉的月光。谁来读这个词。

【霜满天】:

(1)已经是深秋了,下霜之后的天气更凉了。为什么是霜满天呢?(霜很大,很浓,很多)

(2)你们说,在这霜满天的夜晚,诗人能感受到这种寒冷吗?(能)

(3)我们在家里也许很难感受到这种寒冷。

  而张继此时身在哪里?(外地、船上)你们说得都很对。张继本是湖北省襄州人,但他此时在哪里?(苏州),从哪里知道?(姑苏城)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苏州是

我们江苏的一个城市,湖北和江苏之间相隔1000多公里。我们古代的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行驶的速度非常慢,由此可见,张继已经离家很长时间了。我们把漂泊在外的人称为什么?(游子)你能体会游子的感受吗?(生交流)(思念家乡)

  这满天的霜呀将游子张继团团包住,张继是什么感受呢?(寒冷、孤独、忧愁)

(4) 读读这个词。

【江枫】:

(1)江边的枫树。

(2)因为是晚上,江边的枫树在作者的眼里是什么样子的?(暗红,昏暗、黑乎乎)

【渔火】:

什么样的?江面上的点点渔火,忽明忽暗,隐隐约约。

连起来读读这两个词。

5、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张继所看到的,那张继还听到什么了呢?

【乌啼】:

(1)这是什么意思?人们喜欢听乌鸦的叫声吗?(不喜欢)为什么?

(2)是的,乌鸦的叫声十分刺耳,在夜晚听到乌鸦的叫声,更加的凄惨,凄凉。

(3)读词。

6、同学们,张继看到的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副图,一副凄凉的秋夜图。请你们回过头来想想,用自己的话描述给你的同桌听,从天空再到江面的顺序来描述。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又在啼叫,到处弥漫着寒霜,使夜空充满了凉意。江边的枫树黑黝黝的一片,渔船上的灯火在风中摇曳着。)

7、理解感悟对愁眠

(1)诗人看到了,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听着凄厉的乌鸦叫声,张继又怎样的感受?(压抑、难过、郁闷、心情很不好)

(2)此时的张继与忧愁相伴,他睡得着吗?(睡不着)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对愁眠?

(3)作者为什么睡不着?(圈出愁)张继心中满是忧愁,那这里的眠是睡觉的意思吗?那是什么眠?(失眠、无眠、不眠、难眠)

(4)是的,张继根本睡不着,他带着忧愁,难以入眠。

(5)连起来,读读整句诗。个别读,分组读,一起读。

8、感受钟声。

(1)诗人在船上难以入眠,所以(出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他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默读第二句。

(2)寒山寺:简介寒山寺。寒山寺在哪里?是近在咫尺吗?(不是,而是在姑苏城外,只能是远远看到。)

(3)张继听到了什么?(钟声)

(4)哪里传来的钟声?(寒山寺)

(5)为什么远在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张继也能听到呢?(因为是半夜了)从哪里看出来?(夜半钟声到客船)

(6)这半夜的钟声传到了哪里?(客船)在这里到就是传到的意思。

(7)客船能听到钟声吗?真正听到钟声的是张继。

(8)谁能连起来解释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

(在这充满寒意的夜半,只有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悠扬回荡,传到船上来。)

(9)读这两句诗。

六、悟诗情

1、读懂了诗意,我们再来看这首诗,哪个字眼触动你的心?(板书:愁)

2、此时此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张继,您为什么愁?

愁什么呢?这是怎样的一种愁呀?)

3、问得真好呀!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问题。

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4、交流: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预设:乌鸦啼叫,寒风正在把秋霜布满云天,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家灯火,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

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思乡之愁)。

他读出了乡愁,真了不起!还有谁读出了怎样的愁?(孤独之愁)

你从哪里知道?(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一个人坐在船上,没有人陪他。)

还有怎样的愁啊?(寂寞之愁。)

师:对,寂寞之愁。在这里,还有一种愁。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谁愿意来读一读?(背音乐《二泉映月》起)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

师:把自己的理解带进去,边背边想象情景。(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诵。)

师:一千二百年前,一个江南秋天寒冷的夜晚,张继所乘坐的那艘小小的客船停泊在枫桥边,他愁啊,那一晚他独立船头,看明月西沉,听乌鸦啼叫,觉寒霜满天,也许是因为思念故乡,也许是因为考场失意,也许是因为。。。。总之,他愁啊,直到夜深人静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一声声传来,击打在他的心头他才浑身一阵,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这首诗,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金榜上的状元是谁?哈哈,管他是谁,今天真正被我们记住的是张继和他的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请同学们听老师唱这首诗。(学生深情背诵。)

七、古诗拓展

假如今天,诗人怀着同样的愁绪,将船停泊在枫桥边,他还能写出这样的诗么?

八、布置作业。

师:老师给同学们出了这样几道作业:

必做作业:下一次,当你感觉幸福或者哀伤时,请你试一试,静静的感受它,再试一试,拿起笔把它写下来

选做作业:

根据诗意创作一幅图画。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对愁眠

47、村晚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村晚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读准古诗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

2.运用适当策略,自主理解古诗大意

3.抓住关键词语,想象诗歌画面,感受诗歌童趣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和插图想象诗歌画面,感受诗歌童趣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1.检查预习,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复习古诗三首中《四时田园杂兴》的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

3.ppt出示方法,提示学生借助学习单,自学古诗。

二、小组合作,了解古诗大意

1.借助学习单,自学诗歌中难理解的词语

(1)重点理解水满陂

可采取联系上文的草满池塘,猜测池塘水漫出来,快到到岸边的样子

也可采取将满字替换,如替换成溢(选择的方式)

(2)重点理解山衔落日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衔字。如小狗衔骨头,成语衔枚疾走。燕子衔泥

结合书中插图,为两座上标上眼睛,眉毛,根据对衔对理解,把太阳贴到对应的位置去。

2.借助学习单,选择感兴趣的句子自主理解

3.组内合作,利用学习单,了解诗歌的意思

4.根据诗歌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的,形成初步印象。

三、抓住关键词,展开具体想象

1.复习《四时田园杂兴》中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的方法

(1)选择有趣的画面(2)抓住关键词想象(3)可以从儿童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出发。

2.自主选择诗句中能够体现童趣的的关键词

(1)重点关注横牛背的横字

联系上文的归去,猜测儿童的心情,感受横字背后的轻松,快活

(2)重点关注无腔与信口

联系生活,说说自己什么时候会哼着不成调的小曲子

从生活实际出发,感受牧童此时的快乐自由

推己及人,猜测牧童愉快的心情的原因。进一步理解自由的意味

3.组合分句画面,形成总体印象,朗读展示想象出的画面。

四、方式我选择,表达诗歌情感

1.出示朗诵,绘画,诗歌配文字等方式

2.自由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将你感受到的童趣

48、传统节日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传统节日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

  2、能积极用语言描述过节时的特点。

  3、通过参加节日环境创设,感受参与节日庆祝活动的乐趣。

  4、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活动准备:

  PPT。

  活动过程:

  1、谈话引题。

  很久以前,我们的爷爷的爷爷,他们小时候不能和我们现在一样过儿童节、圣诞节,不过他们也会过节,那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2、出示PPT,展示传统节日画面。

  (1)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2)师:春节我们会做些什么事情?

  幼:贴春联、挂灯笼、拜年、逛庙会

  出示PPT,帮助幼儿更直观地感受节日的氛围。

  (3)依次出示其他节日。

  3、总结。

  这些传统节日,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每年都会过这些节日,我们回家到日历本上去找找,不要错过下一个节日哦。

49、白桦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白桦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设计说明

《白桦》以白桦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金晖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有色彩的变化,又富有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读与想象中仔细揣摩诗中重点语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细细品读,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理解诗人与白桦那种朝夕相伴、难舍难分的亲密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白桦树图片。查找作者相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1.查找白桦树的有关知识。

2.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谈话,猜想引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它吗?(出示图片)仔细观察,谁来向大家描述一下,你眼中的白桦。

2.那你们想不想看一看苏联的作家叶赛宁眼中的白桦呢?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介绍作者:叶赛宁(18951925),苏联诗人。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

5.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猜一猜,作者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内容,结合学习经验进行猜测

学生猜测,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认识白桦。看课题,猜想文章内容,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引读:请大家带着刚才的猜想,自由朗读课文,看看猜出了哪些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把生字用笔圈一圈。

(2)与小组同伴合作,轮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2.学习字词:

课件出示白桦树叶图片,瞧,小树叶为我们带来了本课的会认字和会写字,快来念一念!

第一组:毛茸茸、绣花、潇洒、朦胧、金晖、徜徉、白雪皑皑(指名读并正音、齐读、开火车读)。

第二组:桦、涂、茸、绣、潇、穗、朦、胧、寂、霞、抹。

(1)学生自由认读。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在课件上圈出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学生交流讨论。

(3)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

(4)汇报交流,重点记住:

桦和树木有关,所以是木字旁。

抹可以做动作体会,明白是手部动作,强化记忆。

霞通过图片出示生字,记住偏旁。

朦胧绣都是用偏旁加上熟悉的字组成的新字,都是形声字。

穗与庄稼有关,用禾苗的禾做偏旁,右部结合图片识记。

把这些会写字放到词语中,你还能流利地读一读吗?

出示词语:

白桦、涂色、毛茸茸、绣花、潇洒、花穗、朦胧、寂静、朝霞、抹上。

(1)学生自由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词语,相互纠正字音,针对学生的共性错误,反复领读。

(3)开小火车读好词语。

3.过渡:能把生字和词语都读准确了,你们真了不起,相信读文章也难不倒大家。

指名读每一节。

设计意图:字词是学习的基础,鼓励学生自主识字,主动让学生运用识字方法,强化记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良好语感。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轮读课文,要求读通全文。

2.默读全文,思考: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指导学生提炼关键词进行概括。

预设:白桦的色彩,白桦的挺拔,白桦的高洁。

设计意图:在读中理解、感悟。读书必须读懂内容,抓住中心,否则阅读就是无效的。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和默读,了解诗歌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学生观察课后写字表,当当小老师交流写字方法。

2.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潇穗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学会笔顺。

3.学生再次观察课后写字表,先描红,再练写两个。

4.指导反馈,集体评议后修改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书写能力,并抓住重点进行书写指导,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五、课堂小结,拓展阅读

1.教师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3.拓展:你知道哪些与植物有关的诗歌,找一找,读一读,与大家交流。

设计意图: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营造积极浓厚的阅读氛围。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

白桦、涂色、毛茸茸、绣花、潇洒、花穗、朦胧、寂静、朝霞、抹上。

2.学生认读。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读文,说说白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复习字词,加强记忆;回忆诗歌内容,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二、品读诗歌,读出韵味

1.轻轻读诗歌,想想写了哪些内容,用笔圈画。

2.抬头望去,窗前那棵白桦,多么漂亮,多么特别,你喜欢吗?与同学进行交流,说说你读文的发现。

3.学生汇报。

(1)第一节总写白桦的特点。

白桦总体上的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能体现出这种特点?      

读这一节,哪些字用得好,好在哪儿?

指导学生抓住动词,体会用词的准确。

(一个涂字准确地表现出桦树主干上一层洁白的细皮;一个披字把桦树拟人化了,表明桦树对一身洁白的喜爱,突出白桦的高洁。)

好一棵通体洁白的白桦。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第二节写桦树的枝叶。

对枝头的描写,为什么是毛茸茸的?

(枝头未掉的叶上落满了松软的积雪,毛茸茸的。)

毛茸茸的,让我们想到了松鼠的大尾巴,在作者的眼中,毛茸茸的枝头像什么?

(雪绣的花边,串串绽放的花穗、流苏一般好看。)

指导朗读时毛茸茸雪绣的洁白的要读得轻柔些,绽要重读。

你能读出这种美吗?

雪后的桦树,展现着怎样的形象?(它傲寒挺立的形象。)

读出这种傲寒挺立的感觉。

(3)第三节写白桦静中有动的气质美。

朦胧的寂静写出了什么?(白桦的含蓄)

从玉立一词中感受到了什么?(写出它的挺拔,写出它的气质高尚)

灿灿的金晖,衬托它的绚丽辉煌。

闪着这一动词又突出了什么?(静静挺立的白桦有着一种特别的动态美。)

(4)第四节写朝霞的映照之下的白桦。

姗姗来迟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突出朝霞的形态之美,更加衬托出白桦的秀美)

朝霞渲染下的白桦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白桦由衷的喜爱、赞美和崇敬之情)

读出这种感受。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语句,在读与想象中揣摩,感受诗歌的意境,细细品读,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理解诗人与白桦那种朝夕相伴、难舍难分的亲密关系!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这首诗前两节重在描摹白桦的外在形象,后两节重在表现白桦的内在气质。为了突出白桦的形象气质,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或正面刻画,或侧面烘托,力求塑造的形象鲜明、生动。白桦是俄罗斯的国树,它生性耐寒,又通体银白,气质高雅,所以诗人对白桦的礼赞其中更包含着对民族的热爱,对祖国的炽烈情怀!

2.拓展:这段时间,我们阅读、收集了许多诗歌,还做了自己的诗歌摘抄本,大家可以交流一下。还可以试着当个小诗人写写诗,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写的时候要注意分析。写完后,和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诗中走出来。同时把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通过摘抄诗歌,试着当小诗人写写诗的活动,激发学生喜爱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板书设计

白 桦

外在    洁白

      傲然

内在    静中有动

      形态秀美

手机扫码阅读金色的鱼钩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