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评课稿听课记录

学习分享 2023-07-29 17:38:04

穷人评课稿听课记录

1、穷人评课稿听课记录

《穷人》说课稿

穷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选自人教版初中一年级的《穷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归纳、教学过程和教学心得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教材 首先是教学分析,《穷人》这篇文章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表现了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善良,以及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

学生情况方面,本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比较远,我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独立阅读上,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感受作品中蕴含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基于以上两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欣赏故事的认知,提高总结归纳、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的能力,并进一步升华情感,用心感悟人物的心灵美。而这恰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理念。

教学重点则定位在感悟人物的高贵品格方面,教学难点则是赏析描写人物的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 人教版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我也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使所有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参与、动脑思考。因此,在具体讲习时,我用到了这样几种教学方法:

开放式探究 、启发式引导 、互动式讨论 、反馈式评价。

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导入新课,使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的美好心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给学生以充分的美感享受。这点是语言和文字无法描摹的。

二 检查预习 本环节采用词语小擂台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字词如:搁板 魁梧 汹涌澎湃等词语的掌握,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从而完成认知目标。

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个环节:走进穷人故事。学生通过预习、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从而实现了长文短教。

接着进入第四个环节,走进故事中的人物,欣赏人物美。让学生通过诵读课文、小组讨论等形式总结归纳文中的穷人以及他们的品格特征,发现人之情,品味人之美。整个过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稍作点拨,再以图片呈现总结,形象生动,一目了然。最后再融入学生形式多样的有感情的诵读,至此,这节课的重点品味人物的高贵品格可以说得到了很好的阐释。

下面进一步探讨文章的描写手法。首先观赏《穷人》的课文Flash情景朗读视频,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美好心灵的同时,探讨表现人物品格的方法。本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加之教师适时的点拨来解决。这样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了解了语言的表达方法,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至此紧扣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展现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

进一步引申探讨,文章写到桑娜和渔夫收养孩子后,便戛然而止,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怎样?会遇到怎样的困难?这一个个未知的疑问牵动着学生绷紧的心弦。学生至此对人物的感悟达到高潮,进入当堂写作训练:展开想象,续写穷人。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它凝聚了学生整堂课的聆听、思索和感悟,也是对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一个强化。

而课后作业,则对整堂课起到了一个巩固作用,也提升了学生对人生的感悟能力。

最后,我的教学心得是:感受穷人生活的艰难、凄惨,即一个穷字,生活上的贫穷。品味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坚强,即一个富字,精神上的富有。从聆听歌曲到欣赏故事,从观赏课文情景朗读视频到品读人物,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碰撞和情感共鸣,是我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2、ang eng ing ong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年级语文上册ang eng ing ong听课稿,分享ang eng ing ong听课感受和记录

ang eng ing ong评课稿第一篇:

《ang eng ing ong》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后鼻韵母ang eng ing ong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拼音教学的最后一课,课文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读准ang eng ing ong和整体认读音节ying.,在每个后鼻韵母前都配一幅图和表明图意的音节。为了让学生及时巩固四个后鼻韵母的读音,课文还安排了声母与ang eng ing ong拼读音节的练习,包括两拼与三拼的音节。最后是音节太阳的书写格式。本课课文采用了拼音与图文相结合的方式,分散难点,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拼音,体会学好拼音的成功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学会后鼻韵母ang、eng、ing、ong和整体认读音节ying,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地进行书写。教学重点是韵母ang、eng、ing、ong的读音;教学难点是读准后鼻韵母ing、eng的音。

二、说学情

一年级的学生,认知尚浅,注意力易分散,但是观察、模仿能力强,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教学中,组织教学、趣味教学尤为重要。教学中,应该最大限度的联系实际生活,结合情境图,进行发音指导,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十分必要。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为往后的教学打下基础。学生有前面的知识基础,在学习新知上有一定的能力,但由于受本地方言的影响,学生对后鼻音的发音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起主导作用,注意前后鼻音的区别,适当纠正。

三、说教法学法

一年级学生有年龄小、好动、自制力较差等特点,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教师在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流程时应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自主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依据新课程理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新知,教

师应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实施教学:

1、游戏教学法

采用和字母打招呼找朋友、开火车、当小老师、贴鼻子等游戏方式贯穿教学教学始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大面积读音法

本节课将采用大面积的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发准这四个后鼻韵母的音,要跟前面所学的前鼻韵母区分开。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都有和同学交流的时间。

3、教、放,收结合法

先教给学生学习ang 的方法,然后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主学习eng ing 和ong,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最后教师适时辅导、点拨、指正。

4、比较法

在学习后鼻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ying时,通过与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ing的比较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温故而知新,良好的复习能有效的提高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因此我先设计了复习导入的环节。

1、 上个星期我们已经认识了5个前鼻韵母,想想还记得吗?见到这些老朋友你想不想和他们打招呼呢?

2、接着出示5个前鼻韵母an en in un vn ,学生打招呼。

通过以上复习很自然的进入下一个环节

(二)新授

1、今天,我们又来了几个新朋友,想认识吗?板书:ang eng ing ong

2、学生交流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汇报总结每个新朋友后面都有ng.

4、首先学习韵母ang :a带头的ang应该怎么发音?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总结。

5、学生读中体会an与ang的区别,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巩固字母的音。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它的形。

7、学习ang后,小组讨论交流其他三个后鼻韵母的发音,然后汇报,多种形式读。这样的设计既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自学的能力,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8、在学习韵母ing时,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ing

9、认读四个后鼻韵母的四声,小组长当小老师领读。

只有学之有法,才能学之有效、学之有趣。本课以上的新授环节教学中,先共同学习ang,掌握发音方法,为学生学习另外三个韵母的读音找到了钥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学习eng ing ong的发音,老师再进行点拨、指正

(三)、巩固练习,

1.小组竞赛读。

2.当小老师领读韵母四声。

3.开火车读带调韵母。

4.贴鼻子游戏。

(四)、指导书写

1、请同学练习本上抄写韵母与整体认读音节。

2、展示学生书写情况,说说哪儿写得好,哪写得还不够好,进行评比。对写的好的鼓励,有错的及时纠正。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预期效果

本课教学,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自主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拼音的快乐,激发学习拼音的兴趣,掌握后鼻韵母和整体

认读音节的音形和书写,学会了学习方法,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但不足之处是时间分配不够科学,后面的练习时间相对较少,还要加强训练,创建高效课堂。

an en in un n评课稿第二篇:

ao ou iu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扎花小学教师潘文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11单元字与拼音中的ao ou iu学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手段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阐述。

一、 说教材:

汉语拼音是认识汉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枯燥,乏味的内容之一,再加上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这就使得原本就不吸引人的拼音教学难上加难。要使这枯燥无味的拼音,变成活泼有趣的小生灵展现在儿童的眼前,让孩子们爱学乐学。依据新课程标准精神,紧扣新教材特点,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我认为应确立趣为先的指导思想,并据此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为:让拼音教学更具趣味实效性。

二、说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复韵母ao ou iu的发音。拼读有关音节。

教学难点:  ao的发音是难点,口型唇位到位,才能正确发音。iu的教学也是难点。发iu时,中间有o;iu和ui的字形相近,同学容易混淆。

三、说教学目标和教法定位

(1)教学目标

并且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本组拼音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复韵母ao ou iu 及其四声,能够读准音,认清形。看图能说几句简单的话,。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情境戏等方式,正确熟练地读准每个字母和音节,提高拼读音节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游戏和学生自学尝试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浓厚兴趣,在生活中发现和学习语文。

(2)教法定位

1、充分体现教学的主体性,养成儿童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行为和习惯。(问题探究式)

2、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画画、说说、写写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引导点拨法)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汉语拼音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所以在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一上课我就以去拼音王国旅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之中,以拼音娃娃来迎接孩子们,并开来火车的形式既巩固复习了上节课的旧知,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第二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发挥想象练习说话,从而培养学生看图说话发展语言的能力。

第二板块:自主合作 探究学习三个复韵母ao ou iu

这一板块我分为两个部分:

1、看图学习复韵母ao的音形及四声

首先出示棉袄图,告诉学生:袄是第三声,如果把它改为第一声,读音就像ao了,并让学生说说它是由什么字母和什么字母合起来的。接着运用示范读、跟读、齐读等方式巩固ao的读音。最后还运用了戴帽子游戏,给ao标上了调,并采用找朋友的方式拓展了孩子们的词语积累量。

2、自主学习复韵母ou、iu的音形及四声

在这一环节,我利用学习单分步引导让学生尝试自学ou、iu的音形和四声,把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汉语拼音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第三板块:巩固练习

在巩固练习中,我一共安排了两项:

1、 玩笑脸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巩固,,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2、书写练习。

五、说教学手段

本课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用大屏幕展示了书中的彩图,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图文对照的同时,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动画的情景中。直观、形象的画面,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了鲜活的空间。

3、ie üe er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年级语文上册ie e er听课稿,分享ie e er听课感受和记录

ie e er评课稿第一篇:

《ie e er》第一课时说课

 第一课时

学习目的:

  1.学会复韵母ie、e,学会特殊韵母er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2.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e、yue。

3、能正确拼读声母和复韵母ie e组成的音节。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会复韵母ie、e和特殊韵母er的音形,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区别韵母ie、e和整体认读音节ye、yue的用法。

教学准备:拼音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情趣复习

  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不少拼音朋友,前几天我们又认识了6个复韵母,我们来认一认他们吧。

出示:ai ei ui ao ou iu开火车认读,教师及时纠正。

师: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再来认识三个新的复韵母朋友。

二、故事贯穿教学ie ue

1、学习ie和ye

  师: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三个复韵母朋友,他们在沙滩上玩,d、t、n、l也要跟我们去。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了,哦,那边有一棵什么树呀(椰子树),是谁在爬树呢,只见他爬上去又滑下来,爬上去又滑下来。那不是ei 吗,d、t、n、l兴奋地大喊:嗨!小 ei ! 没想到他转过头奇怪地说:你们认错人了吧。那他是谁呢

出示ie

师:原来是ie,,哪位小朋友认识他,来介绍一下。指名读,范读,开火车读,齐读。

师:原来他跟ei 是双胞胎,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吗?指名说,区别读。

师:ie说,我还有一个好办法让你们记住我,因为我会变魔术呢,我可以把小I就变成了大y。

板书:ye

师:你们还认识他吗,他还是读ie 。但已经变成整体认读家族的成员了,跟他打个招呼吧。指名读,齐读,分组读。

师:ie的本事真大呀,还会变魔术,所以老师要奖给他四顶帽子,带上了帽子你们还认识他们吗?(出示卡片,指名当小老师领读)

师:d、t、n、l现在和ie成了好朋友,你看他们手拉手出来了,他们成了朋友怎么读呢?(卡片出示,指生拼读,范读,齐读)谁能选择一个找朋友或联系生活说话呢?指生说。

2、学习ue

师:不知不觉天渐渐黑了,太阳公公回家了, ie也回家去了 ,d、t、n、l继续在拼音乐园里玩。你们看,月亮姐姐出来了,咱们跟月亮姐姐打个招呼吧。

生齐说:月亮姐姐,你好!

  师:月亮姐姐特别喜欢上课专心听的小朋友,瞧,她看着小朋友呢。(组织教学)

  就在这时d、t、n、l突然听到有人在哭,会是谁呢?

出示ue ,

师:哪位小朋友认识她。指名读,范读,齐读。

师:d、t、n、l他们连忙过去问他为什么哭?n、l拉着他的手叫他别哭了,n、l和ue在一起该怎么读呢?(出示音节,指生拼读,范读,齐读)

师:j、q、x听到ue的哭声也过来了,ue见到j、q、x马上把眼泪擦掉了,该怎么读呢?(卡片出示音节,指生拼读,范读,齐读)

3、学习yue.

  师继续编故事:你们知道ue 刚才为什么哭吗?原来她因为贪玩,忘了回家的路了。可是d、t、n、l、j、q、x都不认识他的家,他又开始哭了,怎么办呢。这时候,大y走过来对她说:我认识你家,我带你回家去,但有个条件就是把你的眼泪擦去。ue 一听连忙擦去眼泪。

板书:yue。

师:大y带小ue 还读ue,只是成了整体认读家族的成员了。来,跟她交个朋友。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师:带上帽子后,你还能认出她吗。带调读,并选择一个说话或找朋友。

三、猜谜引出er 的教学

  师:这儿有个谜语请小朋友猜一猜。

   左一片,右一片,隔着山头看不见。指名说(耳朵)

  师:耳朵能帮我们干什么呢?

  生:听故事,听老师讲课

  师:看哪位小朋友用好自己的小耳朵了,认真听了。(组织教学)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最后一位拼音朋友就是er,耳朵的耳读第一声就是他的名字。

      范读,跟读,练读,指名读,正音,开火车读。

  师:这位小er很特别,他不像其他韵母喜欢跟声母交朋友,他喜欢独来独往,人们都叫他特殊韵母。瞧,他带着帽子走来了。带调读er的四声。并选其一联系生活说话。

四、小结巩固

 师:今天,咱们在拼音乐园认识了不少拼音朋友,该回家了。咱们来点一下名,送他们回家吧。

 出示:ie ue er

    ye yue 开火车读,齐读。

五、看一看,描一描,写一写

 完成作业本中的抄写,注意写字姿势要正确。


ie e er评课稿第二篇:

《ie e er》说课稿

一.说教材

《ie e er》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汉语拼音第11课的内容。

本课共有五个部分:第一是复韵母ie e特殊复韵母er,和整体认读音节ye yue与er的四声,每个复韵母配有一幅插图,用以提示字母的读音;第二是声母与e的拼音练习;第三是看图拼读音节词语;第四是看图借助汉语拼音读句子;第五是一首儿歌,配有图画。本课着重学习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的ie e与ye yue的内容。

二.说学情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时间较短,无意性注意占主导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合理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富有童趣的情境中 学习,从而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会复韵母ie、e,学会特殊韵母er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e、yue,正确认读、书写它们的四声音节。

3、掌握J、q、x与e相拼时,上两点省略,变成jue、que、xue。掌握上两点的省略规则。

四、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复韵母iee,特殊韵母er和整体认读音节yeyue。

2、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区别iee和yeyue,学会er的发音,掌握上两点的省略规则。

五、说教法学法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对事物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我让小老师领读生字,以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促使学生爱读乐读。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又要去拼音王国里做客了。出示学过的复韵母ai ei ui ao ou iu,看看那个小朋友还记得他们啊,指名小组开火车读,读对后以小组加分作为奖励。

生:小组踊跃举手回答问题。小组加分鼓励。

2.今天我们再学习2个复韵母和一个特殊韵母,还有两个整体认读音节。谁有信心能学好!真棒!

3.出图。过渡:在这幅图中就藏着我们的新朋友,看谁的小眼睛最亮,第一个发现他们(生答)。

4.这就是今天我们将学习三个新的复韵母(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教学ie

1.生看图说话。过渡:我们先来认识第一个拼音宝宝,看,图上画了什么?(出椰子树图)

2.讲解发音方法:椰子树的椰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ie。竖起耳朵认真听老师发音,睁大眼睛看老师嘴型的变化,老师先发i,(你们也把口形摆出来,老师来看看谁的小嘴巴最灵活)然后快速的滑到,以e的口型结束,师范读,生跟读,开火车读。

3.区分ie、ei。我们小朋友已经跟新朋友ie打过招呼了,它跟我们以前认识的一个复韵母宝宝长得特别像,它是ei,原来他们是双胞胎兄弟,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好办法区分他们?(随生出儿歌:i在前,e在后,ie ie ie;e在前,i在后,ei ei ei。)

4、那声调帽子该给谁戴呀?我们来复习标调歌。

5、拿出练习卡,拿出铅笔给ie带上声调帽子。

6.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e。

过渡:ie是复韵母,他不能单独给汉字注音,这可把ie难住了,他们想啊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一天,e对i说:你的读音和大y的读音差不多,你变一下,我们不就可以成为音节了吗?那好吧。于是,小i就把身子一晃,变成了大y,ie也就变成了ye,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音节了。谁会读这个音节?(指名读,齐读),ie变成音节后就加入了整体认读音节家族,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请完成练习卡写出相应的整体认读音节。

7. 给这个音节带上声调的魔法帽子,谁会读?(出示:ye ye的四声,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8.生活的语言中,有哪些词语带有ye的四声?同桌合作一起找找看。

小ie也给我们带来一首歌谣,让我们一起来读: yē椰子树上椰子大, y爸爸摘下爷爷尝。 yě我也赶紧去帮忙, y拿起叶子挡太阳。(出课件)

(三 ) .学习e

1. 看图上有什么?(出课件月亮),孩子们,月亮在你心中像什么呀?(指生答)

2. 瞧,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二个拼音宝宝坐着月亮船来了,谁会读。

3. 你是怎么读的?先读再读(师引:先发音,很快地向e滑动。重e轻,就成了e。)

4. 请他当小老师教大家读,大家仔细观察他的嘴巴是怎么变化的,跟他读。

5.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来记住他?四人小组说一说,比比谁的方法好。(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6.声调帽子究竟给谁带呢?借助《标调歌》来给他带上帽子,并自己读一读自由读、齐读四声。

7. 小e看到小ie成为音节能帮汉字注音,也想成为音节,可是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合适的朋友,不由得哭了起来,这时,大y看见了,走过来说,快别哭了,我来带你去玩。 e一听,笑了起来,拉起大y的手,赶紧把眼泪擦掉,开开心心的走了。他们这对好朋友在一起组成了整体认读音节yue(边说边用卡片示范)出示四声调图片(分大组读)

8. 不但和大y在一块儿把眼泪擦去,回忆一下,见了谁也把两点给藏起来了?(小小有礼貌,见到jqx,墨镜就摘掉。) 在这里的e和我们的jqx交朋友的时候也把眼泪擦掉了。J、q、x与e相拼时,上两点省略,变成jue、que、xue。出示相应的音节,认读音节。

(四)、学习er

1.小朋友们学了这么久是不是很累啊,那现在我们来猜一个谜语放松放松。猜谜语:圆圆脑袋一座山,兄弟两人住两边,各种声音能听见,从小到老不见面。 (耳朵)

学生猜,举手回答 。

2. 小朋友们课真聪明啊,答对了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韵母er。现在跟着老师读一遍。教师读,生跟读。

3 . 指导发音方法:发音时舌头往上卷。(做手势,练读。)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4. 师:er很特殊,第一他有一个单韵母和声母组成,第二从来不和声母交朋友,总是自己单独成为音节,我们把它叫做特殊韵母。 出儿歌,跟读,齐读:er是一个小淘气, 不和声母在一起, 只和声调做游戏, 独自注音就可以。

5. 同桌合作,给他带上声调帽子再读一读,并组词。

(五).小结:今天,我们在拼音王国里认识了不少拼音朋友,咱们来点点名,出示所学内容,齐读。

(六)、 指导书写:

1、过渡:小朋友们,三个小伙伴有些累了,让我们一起把他们送回他们四线三格的家吧,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要让这些复韵母在拼音格里呆的舒服,应该注意什么呢?(复韵母虽然由两个单韵母组成,可他们是一个整体,要紧紧挨在一起不能分开,所以要写得紧凑些,还要呆在拼音格的正中间,两边不靠墙,这样才舒服。)

2.那你会写哪个呢?来当小老师教我们写写吧。(生说师范写)

3.描红,在汉语拼音本上写各写两个。(提醒写字姿势)

4.反馈评价。(老师选一名学生写的作评价,小组内评价。)《ie e er》说课稿

一.说教材

《ie e er》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汉语拼音第11课的内容。

本课共有五个部分:第一是复韵母ie e特殊复韵母er,和整体认读音节ye yue与er的四声,每个复韵母配有一幅插图,用以提示字母的读音;第二是声母与e的拼音练习;第三是看图拼读音节词语;第四是看图借助汉语拼音读句子;第五是一首儿歌,配有图画。本课着重学习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的ie e与ye yue的内容。

二.说学情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时间较短,无意性注意占主导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合理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富有童趣的情境中 学习,从而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会复韵母ie、e,学会特殊韵母er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e、yue,正确认读、书写它们的四声音节。

3、掌握J、q、x与e相拼时,上两点省略,变成jue、que、xue。掌握上两点的省略规则。

四、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复韵母iee,特殊韵母er和整体认读音节yeyue。

2、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区别iee和yeyue,学会er的发音,掌握上两点的省略规则。

五、说教法学法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对事物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我让小老师领读生字,以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促使学生爱读乐读。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又要去拼音王国里做客了。出示学过的复韵母ai ei ui ao ou iu,看看那个小朋友还记得他们啊,指名小组开火车读,读对后以小组加分作为奖励。

生:小组踊跃举手回答问题。小组加分鼓励。

2.今天我们再学习2个复韵母和一个特殊韵母,还有两个整体认读音节。谁有信心能学好!真棒!

3.出图。过渡:在这幅图中就藏着我们的新朋友,看谁的小眼睛最亮,第一个发现他们(生答)。

4.这就是今天我们将学习三个新的复韵母(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教学ie

1.生看图说话。过渡:我们先来认识第一个拼音宝宝,看,图上画了什么?(出椰子树图)

2.讲解发音方法:椰子树的椰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ie。竖起耳朵认真听老师发音,睁大眼睛看老师嘴型的变化,老师先发i,(你们也把口形摆出来,老师来看看谁的小嘴巴最灵活)然后快速的滑到,以e的口型结束,师范读,生跟读,开火车读。

3.区分ie、ei。我们小朋友已经跟新朋友ie打过招呼了,它跟我们以前认识的一个复韵母宝宝长得特别像,它是ei,原来他们是双胞胎兄弟,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好办法区分他们?(随生出儿歌:i在前,e在后,ie ie ie;e在前,i在后,ei ei ei。)

4、那声调帽子该给谁戴呀?我们来复习标调歌。

5、拿出练习卡,拿出铅笔给ie带上声调帽子。

6.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e。

过渡:ie是复韵母,他不能单独给汉字注音,这可把ie难住了,他们想啊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一天,e对i说:你的读音和大y的读音差不多,你变一下,我们不就可以成为音节了吗?那好吧。于是,小i就把身子一晃,变成了大y,ie也就变成了ye,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音节了。谁会读这个音节?(指名读,齐读),ie变成音节后就加入了整体认读音节家族,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请完成练习卡写出相应的整体认读音节。

7. 给这个音节带上声调的魔法帽子,谁会读?(出示:ye ye的四声,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8.生活的语言中,有哪些词语带有ye的四声?同桌合作一起找找看。

小ie也给我们带来一首歌谣,让我们一起来读: yē椰子树上椰子大, y爸爸摘下爷爷尝。 yě我也赶紧去帮忙, y拿起叶子挡太阳。(出课件)

(三 ) .学习e

1. 看图上有什么?(出课件月亮),孩子们,月亮在你心中像什么呀?(指生答)

2. 瞧,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二个拼音宝宝坐着月亮船来了,谁会读。

3. 你是怎么读的?先读再读(师引:先发音,很快地向e滑动。重e轻,就成了e。)

4. 请他当小老师教大家读,大家仔细观察他的嘴巴是怎么变化的,跟他读。

5.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来记住他?四人小组说一说,比比谁的方法好。(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6.声调帽子究竟给谁带呢?借助《标调歌》来给他带上帽子,并自己读一读自由读、齐读四声。

7. 小e看到小ie成为音节能帮汉字注音,也想成为音节,可是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合适的朋友,不由得哭了起来,这时,大y看见了,走过来说,快别哭了,我来带你去玩。 e一听,笑了起来,拉起大y的手,赶紧把眼泪擦掉,开开心心的走了。他们这对好朋友在一起组成了整体认读音节yue(边说边用卡片示范)出示四声调图片(分大组读)

8. 不但和大y在一块儿把眼泪擦去,回忆一下,见了谁也把两点给藏起来了?(小小有礼貌,见到jqx,墨镜就摘掉。) 在这里的e和我们的jqx交朋友的时候也把眼泪擦掉了。J、q、x与e相拼时,上两点省略,变成jue、que、xue。出示相应的音节,认读音节。

(四)、学习er

1.小朋友们学了这么久是不是很累啊,那现在我们来猜一个谜语放松放松。猜谜语:圆圆脑袋一座山,兄弟两人住两边,各种声音能听见,从小到老不见面。 (耳朵)

学生猜,举手回答 。

2. 小朋友们课真聪明啊,答对了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韵母er。现在跟着老师读一遍。教师读,生跟读。

3 . 指导发音方法:发音时舌头往上卷。(做手势,练读。)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4. 师:er很特殊,第一他有一个单韵母和声母组成,第二从来不和声母交朋友,总是自己单独成为音节,我们把它叫做特殊韵母。 出儿歌,跟读,齐读:er是一个小淘气, 不和声母在一起, 只和声调做游戏, 独自注音就可以。

5. 同桌合作,给他带上声调帽子再读一读,并组词。

(五).小结:今天,我们在拼音王国里认识了不少拼音朋友,咱们来点点名,出示所学内容,齐读。

(六)、 指导书写:

1、过渡:小朋友们,三个小伙伴有些累了,让我们一起把他们送回他们四线三格的家吧,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要让这些复韵母在拼音格里呆的舒服,应该注意什么呢?(复韵母虽然由两个单韵母组成,可他们是一个整体,要紧紧挨在一起不能分开,所以要写得紧凑些,还要呆在拼音格的正中间,两边不靠墙,这样才舒服。)

2.那你会写哪个呢?来当小老师教我们写写吧。(生说师范写)

3.描红,在汉语拼音本上写各写两个。(提醒写字姿势)

4.反馈评价。(老师选一名学生写的作评价,小组内评价。)

4、 ao ou iu评课稿听课记录

《ao ou iu》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ao ou iu》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汉语拼音第十课。(课件)本课的内容主要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学习复韵母ao ou iu 的音、形和拼读方法。这部分是通过在图中的相应位置上出现了复韵母ao ou iu,图意有助于学生练习拼读三个复韵母的双拼或三拼音节,意在强化学生的注意和记忆。另一部分也就是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这节课是利用句子和儿歌《有礼貌》来巩固含有复韵母ao ou iu 的拼读,认读拼音句,并在其中学习8个生字。

 2.教学重难点:根据本组知识的训练重点,教学汉语拼音《ao ou iu》时,拼读8个生字的音节并从文中找出生字来识记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和图正确朗读句子作为难点。

 3.教学目标:根据新大纲对小学低年级的具体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利用拼读音节来学习8个生字,并能利用拼音正确朗读句子和学习儿歌《有礼貌》。

(2)过程和方法:采用创设情境、游戏、儿歌等多种方法来拼读音节,学习生字。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游戏和儿歌的学习中培养学生文明礼仪的习惯和团结友爱的精神。

二、说教法:

情境教学法:陶行知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使于亲。教师只有在这种情境教学法的过程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中,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进行有效学习。教学本课时,通过生动儿童化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游戏等多种途径,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新的知识。

三、说学法:

 (1)在儿歌游戏让学生身心愉悦的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2)自我尝试法: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学习中利用已经学习过的拼读方法进行自由拼读,并拼读拼音句,学习8个生字,还尝试由感情的朗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断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学习生字。

 1.创设情境:祖国60岁生日就要来到,为了庆祝国庆节,老师带来鞭炮,我们和小动物一起放鞭炮啊!

 2.新旧知识衔接学习生字的音节。出示8个生字的音节,利用上一节课学习的拼读方法,自由拼读。并利用游戏进行检查验收。

 3.找朋友的游戏学生生字。音节验收后再到句子和儿歌中去找拼读的8个音节以及相对的生字,并标画在原文中,然后以找朋友的游戏将音节和生字对应上,这个环节中还渗透着文明礼仪教育。最后用学习的生字进行组词说话训练。

 4.火眼金睛孙悟空来巩固字音:首先请戴孙悟空头饰的同学出来,请大家认读去掉音节的生字读音。然后以出难题的形式,找音节中的错误。

(二)学句子:

 1.创设情境:国庆节去农家院中转一转,观察图,都有些什么物体?然后猜一猜:小猫爱吃鱼。小狗爱吃---?小牛爱吃--?

 2.回到文中读句子。

 3.扩展:我爱--?妈妈爱爸爸爱我们爱进行口语训练。

(三)学习儿歌《有礼貌》

创设情境:看农家院里真热闹(课件)听,太阳公公来送信了,打开书读儿歌《有礼貌》,并采用分角色朗读,动作表演朗读,启发学生体验情感,启发朗读兴趣,期望他们越读越出色。

(四)巩固拓展:

大公鸡有礼貌,起得早,太阳公公奖它一顶大红帽,谁想要,帽子藏着歌谣,谁读对了就把红帽奖给她。

歌谣是:小河里面鱼儿游,来到河边要看牛,小牛慢慢来吃草,小鱼跳出水面来问好。小猫最爱吃小鱼,见到鱼儿流口水。

总结:本课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将游戏、儿歌贯穿于教学拼音和识字中,激发学生喜欢学习拼音生字并能恰当运用它们,促进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5、d t n l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年级语文上册d t n l听课稿,分享d t n l听课感受和记录

d t n l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是胡熙瑶。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d t n l 》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 说教材

《d t n l》是启蒙拼音书上的第5课,本课中配有4幅图,这4幅图是配合教学四个声母的。可以帮助学生认读记忆声母的音和形。

(2)教学目标

1、学习d t n l 四个声母,能正确的读准音,认清形势。

2、能正确的区分 d b p m n l

(3)教学重难点

1、区分n l两个声母的发音。

2、区分d b p 音形。

二、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2、直观法 3 、游戏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教学本课时,我通过看图,游戏,运用适当的评价语等途径,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的知识。

三、说学法

1、观察法

本课配有4幅插图,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发现图与字母之间的联系,达到认读记忆音和形的目的。

2、自学尝试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课堂上的主人翁是学生,我只是辅助孩子。让孩子们当小老师,让孩子们同桌交流,小组交流。不断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b p m f

通过送小鸟回家的游戏复习b p m f。

(二)教学d t n l

1、通过观察图画,利用学生感兴趣并且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他们对拼音音形的记忆,创设情境,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作用。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如在学到d的时候,我会先给他们听听马蹄d d d的声音,从而引出d 及顺口溜。并且用手势有效区分d b p

3、如在学到t 的时候,我利用教室里面孩子自己的伞,作为引导,引出t及顺口溜,这样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东西,也会很感兴趣,原来我自己的伞里面藏有t。

4、如在学到n 的时候,我会利用之前学到过的声母m作为引导。之前我们学过2个门洞叫m m m。那现在一个门洞叫什么呢?这样对孩子们来说学起来比较简单。

5、如在学习l 的时候,我会出示小朋友拿着棍子打鼓的照片。让他们从中去发现我们要学习的声母l,在n 和l的读音上区分它们,n是鼻音,l是边音。让孩子们在读的时候感受它们的不一样。

6、在学习拼音过程中肯定要让学生多读。为了不使孩子们读的枯燥,我使用了很多种方法,如师范读,小老师教读,男女比赛读,小组比赛读,读给同桌的同学听,读给后面的老师听。等等。

五、复习巩固

采用游戏来复习刚学的声母d t n l 从而让孩子在课堂中学中玩,玩中学。不让孩子们那么枯燥乏味。激发孩子们学习拼音的积极性。

游戏1.《放鞭炮》 游戏2《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6、a o e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年级语文上册a o e听课稿,分享a o e听课感受和记录

a o e评课稿第一篇:

《aoe》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单韵母a o e》,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 说教材

《单韵母a o e》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第1课的内容。本课是第一课时,本课包含了2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三个单韵母ɑ、o、e,配有一幅图画。画面表现的是乡村的清晨,一个女孩儿正在小河边练唱啊啊 啊,啊提示ɑ的音,女孩儿的头部和小辫子构成的图形提示ɑ的形。一只大公鸡正在打鸣,公鸡打鸣的声音喔提示o的音。一只大白鹅正在欣赏自己美丽的倒影,鹅提示e的音,水中的倒影提示e的形;第二部分是ɑ、o、e的书写格式及笔顺。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小学一年级小学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特点,在本课时中我拟定以下2个目标:

1.学会a o e三个单韵母,能读准字母的音,认清字母的形。

2.认识书写汉语拼音的四线格,正确掌握a o e的笔顺,知道三个字母都占中格。 由于本课单韵母学习的特点,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了学会三个单韵母的读音,掌握字母的形,正确书写字母;将难点定为了读准o e的音。

二、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将说一说我的教法和学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根据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我们知道本课的重点就在于认识并书写a o e三个单韵母。因此,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来创设情景以鼓励观察,引导想象;直观法以及讲授法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学习aoe这三个单韵母;同时,我还准备采用儿歌的形式教学aoe的音形,引起他们对单韵母aoe学习的兴趣。

在学法上,考虑到到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及形象思维的特点,在教学本课时,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三种学习方法学习本课:1、练习法;2、合作法;3、游戏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减轻对拼音学习的恐惧,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程序

现在,我将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本节课将分为四个环节: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仔细看图,学习韵母巩固练习,强化记忆 总结全课,课外拓展。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我便导入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就要带领大家到拼音王国去,认识拼音朋友。拼音可有意思了,它能帮助我们识字、读书、写话,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你们愿意学好它吗?在学生回答后,我接着讲述在拼音王国里,有三个大家庭,他们是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这节课,老师要带领你们走进韵母家庭,认识三个最可爱的单韵母朋友aoe;同时,板书:单韵母aoe

(二)仔细看图,学习韵母

首先,引导学生自主看图,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赶快睁大眼睛仔细看看这幅图画了什么,待会我请同学起来说一说?趁机用ppt展示小女孩在练习唱歌的图片,同时请学生模仿小女孩是怎样唱歌的小女孩是怎样唱歌的,谁来学一学?得出唱歌时啊的音发平一点,长一点就变成了a;接着,带领学生读三遍a的音,在初步读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观察发a时的口型同学们,请仔细看老师发a的时候,嘴巴是怎样的?得出张大嘴巴aaa;然后,引导学生识记a的样子同学们,咱们知道第一个单韵母拼音的名字叫a了,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来记住a的样子呢?,引出儿歌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aa来强化单韵母a的音形的识记;最后,创设情境单韵母a说它玩累了,想出家休息,大家一起送它回家好吗?可是,你们知道单韵母a的家在哪里吗,没关系,老师知道,老师马上带领大家去认识单韵母a的家来带领学生初步认识四线三格以及每一格的名称,再让学生仔细观察a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是在中格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发现a的写法笔顺a由两笔组成,先写半圆,再写竖弯,示范一遍,指导学生用手指跟写一遍,边书写边强调同学们,要想写好单韵母a,我们必须将小女孩的脸画圆,小辫子要短一点,要写饱满、规范,然后让学生描红一个并模仿书写两个,在纠正写字姿势后,巡视指导学生书写,并展示互评,同时用红粉笔纠正学生写在黑板上的a中不到位的笔画,最后让同桌相互纠正写得不好的地方。这样,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中,发现写好单韵母a的窍门。

第二部分学习单韵母o和第三部分学习单韵母e的教学环节与学习单韵母a的教学环节一致,其学习都是由看图片引导出学习的单韵母,教师教读发音,提醒发音口型,识记单韵母的样子以及指导书写组成。其中,在发音环节重点指导单韵母o的发音口型是拢圆的,e的发音口型是嘴巴扁扁的,在指导书写环节着重指导e是一笔写成,把半圆画圆,最后不封口。

我这样安排是综合考虑aoe三个单韵母的教学特点,aoe的教学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我将它分为三部分分别进行教学,有利于一年级小朋友更好地区分三个不同的单韵母。

(三)巩固练习,强化记忆

遗忘是有规律的,在三个单韵母都认识了后,及时地巩固练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因此,我在此设计了看口型猜字母游戏和全班游戏记忆两个环节。在看口型猜字母游戏中,先随机抽五个同学进行此游戏,以检查三个单韵母的识记情况,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的发音口型,并带动全班强化发音时的口型;在全班游戏记忆环节,我先讲游戏规则同学们,在这个游戏中,老师做出单韵母发音的口型,你们找出相应的字母卡,并迅速地举到头顶,找对了就当小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读两遍,在示范一次后先抽取五个同学进行此游戏,接着就全班一起玩这个游戏,学生正确找出相应字母卡后相机指导全班朗读并识记。这样既复习了新知,又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总结全课,课外拓展

一年级小朋友是积极性,需要来自他人的鼓励,因此,在本课的结尾,我先总结本课内容同学们,今天啊,咱们一起认识了三个单韵母,它们分别是....,它们的家叫......,并且三个单韵母都住在同一间屋子...里这样的语言来总结本课,突出学习的重点,然后肯定了学生们的努力这节课啊,同学们不仅认识了aoe三个单韵母朋友,而且还很积极主动地记住他们的样子,表现得非常好,大家回家把今天新认识的朋友介绍给爸爸妈妈吧,既复习了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又让学生消除对拼音学习的顾虑,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说板书设计

本次板书用于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四线三格,会写单韵母aoe,加深记忆,其中用红粉笔纠正学生写在黑板上的aoe中不到位的笔画,以利于学生更规范地书写单韵母aoe,突出本课书写的重点。这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谢谢!

a o e评课稿第二篇:

《a o e》说课

一、教材分析

《a o e》是汉语拼音第1课。本课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情境图。早晨,太阳出来了,大公鸡喔喔啼,路旁的白鹅咯咯叫,阿姨带我到村西。小白鹅好像在问我:早上好。情境图主要用 以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单韵母a o e及其表音表形图,教材以活泼生动的卡通画形式将a o e三个单韵母呈现给学生,旨在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记住这三个字母。第二部分是单韵母a o e及其表音表形图。第三部分是单韵母a o e的笔顺图示及其在汉语拼音四线格中的书写。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改精神、教材特点以及低年级儿童认知水平,我准备用一课时的时间完成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领域:学会a o e 三个单韵母,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能熟悉认读单韵母四个声调。(2)情感领域:感知汉语拼音和汉字的关系。(3)发展领域:创设各种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形成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三个单韵母的读音,掌握字母的形

2、认识汉语拼音四线格,能正确书写a o e。

教学难点 :

1、能正确书写3个单韵母。

2、o e读音的比较。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尝试本课教学内容以创设情境,引导观察、鼓励想象、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呈现。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全体学生都成了活动的主人。

1、观察想象法。观察是学生获取外部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字形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图与字母相同点,寻找新的发现,而后,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字形,说说什么东西的形状象字母的形体,再编顺口溜帮助记忆字形、巩固字形,字母教学过程以观察想象巩固的层次性来体现,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图画,自己去揣摩发音方法,、自己去比较、记忆字母形体。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寻找新发现,主动的意识和进取的精神得到了培植。

2、表演游戏法。教过单韵母发音后,运用游戏学习按顺序、变顺序演读声调,学生在玩中学习,学得很来劲,课堂情绪高涨,个个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互相合作,获取了知识,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学法指导

1、自主合作法。教学中,我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字母时,通过同桌、小组交流,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合作学习,主动参与。

2、拓展思维法。在巩固练习这环节中,我设计了《找朋友》游戏,让学生根据已学汉字找出相关的字母卡片,并通过扩展活动,让学生在书中、古诗中、儿歌中找到带有a o e 字母的字,这样,将不断增加识字量,使课内外互相结合,所学知识真正得到延伸。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han yu pin yin(投影出示) 。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对,这就是汉语拼音。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个拼音王国,那里有很多的拼音宝宝,认识了这些拼音宝宝,你们就能认识很多汉字,就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了。你们想认识这些拼音宝宝吗?让我们唱着儿歌出发吧!)

2、说儿歌:汉语拼音用处大,学习生字需要它,帮助说好普通话,我们决心学好它。(带领学生边拍手边说儿歌)

(二)情境揭题

1.瞧,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图上画了谁?它们在干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早晨,太阳出来了,大公鸡喔喔啼,路旁的白鹅咯咯叫,阿姨带我到村西。小白鹅好像在问我:早上好。)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其他小朋友说过的话。

2.小结:多么美好的早晨呀!老师把你们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儿歌, 大公鸡,oo啼,阿姨带我到村西。小白鹅,ee叫,连声叫我早上好。其实,我们今天要学的拼音呀,就藏在这幅图和这首儿歌里呢!(板书课题)

(三)学习字母的读音

学习a 的读音

1.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个韵母a(投影出示阿姨图),只要把阿姨的阿读得长一些,响一些就可以了。那个聪明的小朋友来试着读一读?

2、师范读:(出示字母卡片)请听老师读,注意看老师的口型。请小朋友们照老师的样子自己先读一读。

3、指名读,相机点评(你的嘴巴张的真大,嘴巴不动,你的声音响、长)

4、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5、 看画面:小朋友,你发a音时就想到画面上的阿姨,这样你就容易记住a的音了。老师也编了几个小口诀送给大家 a a a,阿姨的阿( 嘴巴张大,a a a 阿姨的脸蛋,a a a)

学习o

1.读准音。小朋友,真聪明,小公鸡也来表扬你们了。o的读音就像公鸡叫,特别响亮。

2、师范读:(出示字母卡片)听老师读,看老师的口型。你们自己试一试。3、为了帮助小朋友记住这个音,老师也送个小口诀给你们:拢圆嘴巴o o o

4、同桌互读,相互纠正:同桌两个小朋友相互读读看,是不是小嘴巴都陇得圆圆的。

5、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

学习e

1.过渡:小朋友们读得真棒!瞧,小白鹅也来了。它一变身,就变成了拼音字母e,跟老师读e。

2.读e的时候,小朋友个个都张开了笑脸。我们再来读一读,扁扁嘴巴eee。

3、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认识单韵母:今天,我们学习的三个拼音字母发音都是响而长,所以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单韵母,跟老师说一遍单韵母。

发现口型变化

1.下面,请小朋友听老师读这三个韵母,看看老师的口型有什么变化呢?(老师边读边比划)小朋友自己也来读一读,比划比划。你发现了什么?(口型由大到小)

(四)巩固复习

1、游戏考考你:看口型、说发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师在黑板上贴字卡:a o e,教师摆口型,不发音,请小朋友看老师口型,判断是哪个单韵母。

2、请生上台猜老师指了哪个字母:若猜对,其余学生说:对对对,就是?。若猜错,则说:错错错,请再猜。

(五)认清字母的形,指导书写。

过渡:三个字母的读音我们学会了,还要记住他们的形状。

1、认清形。我们再来看看a(出示表音表形图)它不光发音和阿姨的阿差不多,她的样子,像什么?

2、小结:a圆圆的,就像阿姨的脸,后面还拖着一条直直的小辫子呢!能记住a了吗?你觉得 a还像什么?

3、记住了它的音和形,那怎么样才能写好它呢?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拼音宝宝的家。

4、教师用形象化语言帮助孩子认识四线格(出示四线格小黑板)这就是拼音宝宝住的楼房,数一数几条线,几层楼?拼音宝宝住的地方就叫四线格,上格、中格和下格。老师读1遍生跟读2遍四线格。

5 、下面,请同桌的小朋友相互合作,借助书上P6的图把拼音宝宝送回家,看清楚它们住在哪一格,是怎么写的?(引导孩子自己学会看书上的书写示例:红箭头表示笔画走向,蓝色数字表示笔画顺序,边看边书空。0

6、师范写,讲解要点。

我们先看着字母a是怎么写的?

(1)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先写哪一笔,再写哪一笔,几笔写完的?

(2)请学说一说。找到中格先写左半圆,再写竖右弯。生跟着书空。

(3)看清楚了吗?拿出小铅笔描2个写一个a。

7、同法学习单韵母o 和e的音和形。

指导书写o

(1)老师书写,请大家注意o是从哪起笔的?几笔写成的?

(2)请学生说一说。

(3)教师边写边讲:o是一笔写成的,从左上起笔,注意要写圆,生跟着书空。

(4)学生练习书写o。

指导书写e

(1)老师演示书写过程:大家注意e是怎样写的?

(2)说一说。

(3)教师过写边讲:e是一笔写成,占中格,从中格的中间起笔,先写一短横,接着连写半圆。

8、 教师注意引导孩子调整呼吸,做做手指操,摆好姿势,练习描红。

9、反馈。

7、对韵歌评课稿听课记录

《对韵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对韵歌》是一首优美的对子,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山清水秀、桃红柳绿的美丽景象,表现出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喜悦之情。这首对子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本文的感情朗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同时进行听说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能会出现唱读的现象。

三、教法分析

从本课对对子的特点考虑,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时主要采用情境教法。

四、学法分析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本节课采取的主要学法有观察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表演演练法等。

五、教学流程

1.复习检查。

通过检查生字词的掌握以及课文个别朗读的情况,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2.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众所周知,教师通过图画、音乐和文学语言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就会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较快地把学生带入智力最近发展区。情境法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能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能力,在情境教学中学生既能观察、感受又能调动思维、提高表达能力,使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为充分挖掘大脑潜力创造了条件。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安排以下几个步骤: (1)教师导疑,学生质疑,图画展示,创设情景。(教师出示图画并用语言描述)小朋友,你们下课了都喜欢做游戏对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对对子的游戏,你们想玩吗?通过问题陈学生在注意力集中起来。 (2) 教师导学,学生自学,综合运用图画、语言、幻灯再创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识字,加字变成对韵歌。 (3)教师导思,学生释疑,教师相机指导,帮助学生用认识在汉字宝宝加字变成对韵歌。 (4)教师导悟,学生迁移,学生整理认识来自大自然的朋友,感悟对大自然在热爱之情,把自己认识在汉字,通过加字变成对韵歌。

对韵歌评课稿第二篇:

《对韵歌》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对韵歌》是一首优美的对子,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山清水秀、柳绿桃红的魅力景象,表现出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喜悦之情。这首对子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本文的感情朗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同时进行听说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险、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能说一句比较完整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材料。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能会出现乱唱的现象。

三、 教法分析

根据一年级学生特点,本节课采取的主要学法有观察法、小组合作学习、表演演练法等。

四、 教学流程

1.图片导入

出示大自然中一些动物和自然景观的图片,让学生用我看到了说一句话。

2.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通过师范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形式朗读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感受汉语言的音韵美。

3.分句学习,归类整理

(1)小组合作学习,找出这首儿歌一共有几句话?

(2)总结共有三句话,分别写了自然现象、动植物、自然景观

小结:同一类事物可以对成对子。

4.拓展练习,积累知识

(1)自由选择一组事物,来试着对一下对子。

(2)老师出示自己找到的另一首对韵歌,学生找找,这首对韵歌里写了什么?

5. 指导写字

1. 观察山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

2. 请一位同学来交教师在田字格中的书写

3. 书空并描红

4. 在田字格中书写山的笔顺。

5.作业布置

回家收集其他的对韵歌,并读给爸爸妈妈听。

五、 教学反思

1. 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高,对学生的评价过于随意,简单,没有从内心去思考学生的答案。

2. 没有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不标准。

3. 对于学生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老师缺乏适当的引导。

4. 阅读课文的时间较少,应在多种语境中让孩子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这就是教学本节课后我的一些反思,还请老师们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能够让我及时改正。感谢大家。

8、项链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年级语文上册项链听课稿,分享项链听课感受和记录

项链评课稿第一篇:

《项链》说课

提要:文学欣赏课的目的是解放人的心灵和智慧。如何解放人的心灵和智慧呢?我在教学《项链》一文时,着重从两方面进行,一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展开思维的翅膀;二是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不受既定结论的影响,见仁见智,自由评说。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文学欣赏教学是浪漫而富有创造性的,对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文学欣赏教学中,我们应该这样定位教学目的:在文学欣赏教学中解放人的心灵和智慧,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如何解放人的心灵和智慧呢?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在教学文学精品《项链》一文时,我着重从两方面进行,一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二是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在学习作者巧妙构思的同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第二课时,通过对主人公玛蒂尔德其人的赏析,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不受作者创作意图的束缚,不受既定结论的影响,见仁见智,自由评说。创新需要想象,也需要理性思考,两者同样重要。

我这样设计并实施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先让学生在座位上七嘴八舌地复述课文情节(课前已布置过自读)。这种热启动既是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也为了使学生一开始就动口、动脑,进入学习状态,使自己胸有成文,为下面的讨论作好知识准备。复述之后,让学生聚焦结尾,观看结尾部分的课本剧录像,然后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有人认为,作者在结尾才说出项链是假的是耍了一个花招,欺骗读者,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具体说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以前后两桌为一小组,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最后每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教师不随意插话,尽可能让他们相互补充,自我完善。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了以下结论:作者没有耍花招,更没有欺骗读者。联系全文,就会发现前面已经有三处伏笔了,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没有任何犹豫,也没有任何叮嘱贵重的东西借给人家,总要叮嘱一番,这是人之常情;二是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验明一下正身,这说明借出的项链本不是什么贵重首饰;三是当玛蒂尔德拿着空盒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帐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所以,作者在结尾才说出项链是假的似乎很意外,但掩卷回思,却又在情理之中,并没有耍花招欺骗读者。相反,倒显出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学生领悟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和项链之假的必然性后,再让他们展开自由想象:佛来思节夫人道出项链是假的之后,会发生什么?请你大胆地往下推想(要有情节)。每人先自己想,然后小组交流。交流时要求其他同学以欣赏的态度倾听。最后每小组推出一位最有新意的参加全班交流。教师则鼓励他们讲出自己的想象内容,即使荒诞,也不表示出不屑,允许他们胡说八道。对特别有新意的还要带头鼓掌。

交流过程中,学生新意迭出,高潮不断。下面摘录几个想象的要点:1、玛蒂尔德喜出望外,讨回了三万五千法郎,过上了浪漫幸福的生活。2、玛蒂尔德百感交集,喜怒无常,她的精神崩溃了,整天念叨着:项链,假的!项链,假的!从此,她的身影出现在精神病院里。3、玛蒂尔德与佛来思节夫人争吵不休,最后不得不诉诸法律,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大战。4、玛蒂尔德取回了那挂付出了她十年心血的项链,拿到珠宝店去换钱,可对方却告诉她:这串项链是假的,至多值300法郎!

交流结束后,教师紧接着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刚才我们想象丰富,新意迭出,可作者却戛然而止,不再往下写,这是为什么?先让同学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在这基础上,教师作一个理论性较强的概括,以提高学生的层次:刚才我们能接得这么好,就是因为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文学欣赏上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假如作者再往下写,就剥夺我们的思考了,让我们每个读者都接受他唯一的答案,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了。法国文学评论家圣勃夫说: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得最好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他留下许多东西让你自己去追索,去解释,去研究。小说创作也一样,需要创设一个空筐结构,留下许多东西让读者自己去追索,去解释,去研究,读者有想象的最大主动性和自由度。

对课文结尾多次聚焦之后,再让学生总结,归纳本文结尾的特点。这次不作讨论,想好就说,自由发言。同学发言意思如下:本文构思非常巧妙,结尾有两个特点,一是似乎在意料之外,可掩卷回思,却又发现在情理之中;二是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回味无穷。

至此,学生对本文巧妙的构思已有了清晰的把握。根据读写一体、以读促写的原则,我让他们进行写作迁移训练,提供两篇构思巧妙却已删去结尾的小小说,让他们根据巧妙结尾的两个原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戛然而止,回味无穷),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小小说接上龙尾。答案只要符合两个原则就行,不求标准、唯一,力求百花齐放,绚丽多彩,解放学生的心灵和智慧。限于篇幅,两则训练内容略去不说。

第二课时。通过赏析主人公玛蒂尔德其人,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理性思考。赏析分两个目标:一、还原性目标。即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者的用意。作者可能用意十分,下语三分,读者要能将另七分用意也领悟到,还原作者的用意和作品的原貌。二、创新性目标。不受作者创作意图束缚,不受既定结论影响,充分发挥自己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见仁见智,自由评说。

第一步,进行还原性赏析,领会作者原意。

领会的途径是作品的语言(切忌脱离语言架空分析)。着重从两种描写入手,一是心理描写,二是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方面重点赏析玛蒂尔德的七个梦想(从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到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赏析方法是让同学闭上眼睛,静听这段话的配乐朗读(配上富有温馨情调的钢琴曲,在多媒体教室播放),同学边听边展开想象,让主人公的种种梦想场景活现在自己的脑海中。然后教师抓住梦想一词,问同学:刚才我们美美地畅想了一番,感受到了玛蒂尔德丰富的想象力。可作者为什么用梦想,而不用想象或联想?为准确把握梦想一词的含义,可让同学查阅《现代汉语词典》(《词典》上有两个义项:①妄想,空想;②渴望)。查阅之后再问:玛蒂尔德的梦想,是词典义的第一个还是第二个?还是兼而有之?用上这个词,表达效果好在哪里?同学先自由讨论,之后再抽请一两个小组的代表发言。

同学发言意思如下:玛蒂尔德的梦想,两个词典义兼而有之。首先,她是在妄想、空想,想象的事情不太可能实现;其次,她虽然是空想,可却又渴望实现。这就表明了她的自不量力,预示了悲剧的必然发生。

动作描写方面则重点赏析玛蒂尔德借项链一节(从第二天,她到她的朋友家里,说起自己的烦恼到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赏析之前,教师先作个引子,以让学生更好地欣赏品味: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写作时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达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借项链一节是作者描写得非常精彩的片断,其中有很多最准确的句子,最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请各位好好欣赏,细细品味,并向同学介绍你的感受,让大家共享。欣赏品味时给他们较充分的时间,不能太仓促。时间差不多了,就让同学自由发言(不点名,不推选),发言力求完整,教师不作插话。

同学的发言大意如下:玛蒂尔德在试这些首饰的时候,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而且还不断地问着:再没有别的了吗?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一个贫穷却又对珠宝情有独钟的妇女见到日思夜想的珠宝首饰时特有的激动、惊喜。这种激动与惊喜绝不亚于一个在沙漠中行走多日快要渴死的人突然见到一泓清泉时的心情。当她忽然发现青缎盒子里的一挂精美钻石项链时,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双手拿着那挂项链发抖。她真是又激动又紧张。激动,是因为她发现这里竟有如此精美的项链;紧张,是她很想借到却又担心对方不借给她。她把这串项链挂在脖子上,对着镜子出神好半天她发现自己配上这副项链太美了,美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镜中这位高雅迷人的贵妇人竟然就是自己,这不正是自己日夜梦想中的富贵形象吗?现在竟然变成现实了!可是要开口借了,却又显得迟疑而焦急担心借不到,所以迟疑;可又很想借到,所以又焦急。这种心情只有玛蒂尔德自己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她的问话也特别讲究:你能借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这里这件、只、这,三个词必须重读,才能体现她此时的心情。这件、这,强调自己对这串项链情有独钟;只,表明自己要求不高,别无他求。她问得如此迟疑而焦急,如此讲究问话艺术,是担心对方不借给她。可没想到对方却爽爽快快四个字:当然可以!这可太意外了,她兴奋得简直要发疯了,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莫泊桑真不愧是得到老师真传的语言高手,场景不大,着墨不多,却把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描绘得栩栩如生,把她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上面赏析了玛蒂尔德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了解了她的性格,然后就可引导学生对玛蒂尔德的悲剧根源展开讨论:玛蒂尔德为了一夜的狂欢,换来的却是十年的辛辣,最后又得知项链是假的。那么,造成主人公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请用层层挖掘的方法找出一连串的根源,并依次排列。注意用文中的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讨论时以小组为单位,边讨论边找相应的语句,用层层挖掘的方法将一连串的根源逐层清理出来,然后前后两个小组互相辩论(全班同时进行),以进一步理清思路,取得共识。全班同学经过讨论,取得的共识如下(教师稍加润色):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源是极细小的一件事;这极细小的一件事又源于她强烈的虚荣心;强烈的虚荣心又源于她错误的人生观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而错误的人生观又源于她生活的社会环境。在那个社会里,人们崇尚金钱,贪慕富贵(我费了多大的力气才弄到手你在那儿可以看到所有的官员);而且女子是男子的附属品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言外之意,美丽动人就应该有好命运,就应该嫁个好丈夫。在晚会上,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受到男人赏识,她就觉得是最大的幸福。所以鲁迅先生曾一针见血地说:在女子充当男子附属品的社会里,娘儿们的颈项上、耳朵上的链儿、环儿都是古代奴隶身上的链铐演化来的。它们好像是富贵的象征,其实是苦难的标记。可以说,主人公玛蒂尔德个人的悲剧就是法国当时社会的悲剧。

第二步,进行创新性赏析,超越作者,冲破框框。

教师先作引导和说明:刚才我们领会了作者的创作原意。其实,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总会在阅读时进行再思考、再创造,形成自己的理解。现在就让我们超越作者,冲破框框,不受作者创作意图的束缚,不受既定结论的影响,开展自由讨论,来个玛蒂尔德其人大家谈,见仁见智,自由评说。每人先独立思考,然后主动站起来亮观点,找同伴,拉帮结派,再按观点分组,由主动亮观点者牵头,让同一观点的人坐到一起去,共同研讨,继续完善自己的观点,力求自圆其说。最后请每个观点的领头人上台演说,阐述本组的观点。

同学演说过程中气氛活跃,掌声阵阵。阐述的观点多种多样,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面兼有的。下面摘录几种正面观点(以下表达借鉴了马化宇、梅春燕老师的一些语言)

诚实守信观。有借必有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决定赔偿。即使自己只有一万八千法郎,买项链就需要三万六千法郎,她也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更没耍起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她和丈夫的道德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用十年的心血偿清债务,使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因祸得福,无意中成了受惠者。

勤劳坚强观。玛蒂尔德勇敢面对生活的不幸,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租了小阁楼住下,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儿: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到水果店、杂货店,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艰难的钱。尽管十年艰辛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不再、粗壮耐劳的妇女,但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勤劳坚强。

纯洁高尚观。晚会上,玛蒂尔德高雅迷人,压倒所有的女宾。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连部长也注意她了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然而,她只是沉迷在欢乐里,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这表明,玛蒂尔德来参加晚会只是为了展示美貌,让自己唯一的价值得到承认。在那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里,玛蒂尔德完全可以靠她的美貌和姿色出卖灵魂和肉体,可她没有这样做,她不愧是一朵高洁的荷花。

热爱生活观。玛蒂尔德社会地位不高,生活也很一般,但她不甘现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得更好些,这反映了她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即使遇到了天大的挫折,她也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自寻短见,而是用行动一步步努力地改善着自己的生活。她心里始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讨论结束后,教师对此进行鼓励性小结: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既要深入领会作者的用意,同时又要敢于超越作者,冲破框框,学会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文学欣赏课,应该是浪费而富有创造性的,让我们共同朝这个方向努力。

以上是笔者对《项链》一文的设计例说。本设计试图克服目前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四个弊端,一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一人独霸课堂,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欣赏;二是脱离作品语言,想当然地架空分析;三是以封闭式的标准化训练代替开放性的多元化欣赏;四是只追求表面上的热闹与花样上的翻新,忽视文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科学内涵,务虚不务实。

当然,本文也只是一种不成熟的思考和尝试。其实,每篇文学作品都可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同一篇文学作品不同的人也可以有不同的设计,只要以人为本,有利于解放学生的心灵和智慧,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尽情的释放,就可算是成功的文学欣赏课。

项链评课稿第二篇:

一、说教材

《项链》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犹如一段优美的风光片:大海蔚蓝,宽阔无边;沙滩金黄,绵软细长;浪花 雪白,哗哗而来。几个小娃娃赤着脚,拾海螺,捡贝壳。他们脸上写满快活,嬉笑着,奔 跑着,享受着美好的生活。

课文如同影视拍摄一般,从大海远景切入,慢慢推至近景,逐一展现海边最富特色的沙滩、海浪、海螺、贝壳,并对之作色彩描绘;然后又呈现脚印、沙滩、大海的远景,很 有动感。其中,对小娃娃动作的描写先后有序,一气呵成。篇末把小娃娃的脚印比作大海 的项链,非常传神。作者巧妙构思,把从生活中捕捉到的美好画面加以诗意表现,学生从 中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二、说目标

1、认识蓝,又等11个字,会写和并认识禾木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娃娃海边玩耍的快乐。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三、说结构

课堂不应该是死气沉闷的,特别是语文课堂更应该是生动的、活的课堂,对于小学低段的孩子来说,保持课堂活力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活动与游戏了。所以我利用闯关走迷宫,青蛙跳荷叶等形式,将第一课时中的生字学习设置成形式多样化,让学生不断克服难关,不断得到成就感,在每个生字学习中,我设置了不同的活动,以此来让学生保持充足的学习动力。

四、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我认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重在积累。如果是单一的死记硬背对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学生的学习也将事倍功半,所以我主要采用了游戏活动法,寓教于乐。

五、说学法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采用了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问答法。

六、说过程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你们见过项链吗?你们见到的项链都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呀有一个小娃娃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串项链,你知道他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那我们一去看看课文吧。

二、课件出示本课的插图

板书课题《项链》,让我们一起去读课文吧。

三、初读课文

1、听老师读。

2、你自己读读看。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3、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及自然段。

四、生字学习

(一)学习生字

1、哪一位同学可以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ln yu xio zhe xinɡ h bi w gu hu

蓝 又 笑 着 向 和 贝 娃 挂 活

jīn bi de

金 白 的

2、分析生字:一个一个生字分析:看生字拼音是几拼音节,什么偏旁部首,什么结构,怎样组词。是否多音字,反义词等,例如

学习生字和:音节:两拼音节,偏旁:禾木旁禾,认识禾木旁禾结构:左右结构,请同学组词,最少说三个词,可以一起说,也可以找学生说。

3、就这样一个一个学完本课生字。

4、利用走迷宫的形式复习这些生字。

着:多音字

zhe 笑着

zho 睡不着 ,着火,着急

和:多音字

h 和气

h 和了

huo 暖和

反义词

黑白 笑哭

这节课我们要记住

一个偏旁禾木旁禾

(三)我书中的组词

1、请学生圈出本课中的生字组词

如果本课有现成的组词,就直接圈出来,如果本课的生字没有现成的组词,可以写一个,以备以后忘了组词可以随时翻看。

2、利用青蛙跳荷叶的形式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进而巩固这些词语,

五、朗读生字

(一)带拼音朗读生字

1、学生齐读:说出音节,偏旁部首,结构,每一个字组两个词语。

2、学生领读

(二)去掉拼音朗读生字

我会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开火车读自读。

六,请将生字宝宝带进课文里面进行朗读。

1、学生自读

2、分自然段找人读。

3、在老师带领下齐读。

七、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2、学生说。

3、老师总结: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认识了一个偏旁禾木旁

4、初读了课文

八、下节课我们做什么?

1、下节课我们将进行朗读课文,分析课文

2、请同学们自己在课下把本课生字读给同桌或爸爸妈妈听。

9、升国旗评课稿听课记录

《升国旗》说课稿

一、说教材

《升国旗》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学生已经学习了拼音和识字后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以及升国旗时学生应该怎样做,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要求学生有热情的朗读,背诵课文及学会本课生字、词,并且美观地书写。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复习和巩固了所学的拼音,也为今后的课文朗诵打下扎实的基础。全篇课文共有三句话,第一句写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第二句写国旗升起的情景;第三句写升国旗我们怎样做。整篇课文句字简结明了,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国旗的热爱之情。第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部分生字和初读课文,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完成余下的生字和细读课文。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学生的要求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朗读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的主要手段。

(二)学会文中14个生字,其中7个只识不写,认识两个笔画。

(三)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我的目的是通过训练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及识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使知识和思想教育互相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精神与合作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的引入,文中的插图展示以及学生对现实中红旗的陈述,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朗读促背法让学生通过范读、个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朗读方法,以读促背。并从读中领悟思想感情。

(三)红促写法让学生自主读、描红,训练美观书写,学生平时学习课文,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在学习上存在较强的依赖性。这节课我让学生通过观看插图和联系实物回答问题;朗读课本、尝试背诵;美观书写,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意识。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进行: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教学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首先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每个星期一我们学校都要举行一次升国旗仪式。老师板书:生国旗,你知道这是一面什么样的旗帜吗?上面的星星叫什么,又代表什么?红旗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这就把课文中的抽象事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这样可调动起他们表达的欲望,激活课堂的活跃气氛。接着我补书讲述,帮助学生更深认识国旗,激发学生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

(二)细读课文,领悟情感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最重要的训练。为了让学生把握有感情地朗读,我先范读课文,再这样引导学生:国旗代表着祖国,此时你应该怀着怎样的感情来读?学生已经了解了国旗,也激发了对国旗的感情,这是要求学生把这种感情融入到字里行间,他们会比较容易接受。然后我组织学生独立朗读、小组朗读、全班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流露出对祖国的感情。接着我提问:升国旗时,你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学生跃立欲言,课堂气愤再次高涨。学生发言时老师板书:国歌声中,高高升起。我紧界着引导:五星红旗升得多高啊!飘扬在祖国的蓝天上,你能读出来吗?学生尝试有感情朗读第二句,指名读,集体评: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有没有感情?谁再来试一试?通过比较朗读,让学生逐渐掌握有感情朗读的方法。教学第三句时,我让学生找出能表达热爱国旗的词语(立正;敬礼)老师板书:立正敬礼,再指导学生朗读。

(三)朗读促背,再悟情感

在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后,我这样引导学生背诵:同学们已经能有感情地朗读了,现在我们来尝试背一背,好吗?师指导背诵并带上动作表演;这更能引发学生背诵的动力,并再次通过动作表露出对祖国和国旗的热爱之情。

(四)指导书写

在一年级教学中,书写也同样重要。让学生养成认真美观地书写,教师责无旁贷。我先范写生字,说明每个生字的书写规格,接着学生自主读,说说关键笔画、描红,最后按要求在田字格上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知识延伸,加深情感

在学生通过朗诵课文对国旗的热爱后,我又设计了最后一个问题: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了国旗的一些知识。你们想知道更多有关国旗的知识吗?那就回家多和爸爸妈妈交谈,好吗?把课堂的知识延伸到是生活上,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国旗的感情,达到教育教学的效果。

(六)好的板书可以体现文章的中心,使学生一目了然,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紧扣升国旗的情景,设计板书如下:

2升国旗

国歌声中

升国旗高高升起

正立敬礼

10、小书包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年级语文上册小书包听课稿,分享小书包听课感受和记录

小书包评课稿第一篇:

《小书包》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的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8课《小书包》。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本课主要讲了与学生天天形影不离的书包和里面放的学习用品,让孩子对学习用品有一定的认识。也属于看图归类识字课,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六个词语。第二部分是关于小书包的儿歌。第三部分是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和5个会写的生字。根据教材特点及民语学生实际,本课将用1个课时进行学习。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还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但识字能力依然很弱,对于民语言学生来讲,学起来可能有一点点困难,进展稍微缓慢一些,更应加强识字的能力与兴趣培养,并应长期坚持养成习惯。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书包及常见文具用品的名称与用途。

四、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认识本课11个生字。

难点:学会有条理地整理书包,愿意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五、教学准备:

书包 、橡皮、尺子、作业本、笔袋、铅笔、转笔刀的多媒体图片和生字词卡片。

六、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采用朗读法、观察法、讨论法、电教演示法等方法。让孩子去认识了解书包及学习用具的作用。

我把观、读、说、写相结合,利用多媒体将图片与文、与字相结合,充分利用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考虑到民语言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一些,在此环节上可能用时稍微长点,重在会认、会读。因此在讲的时候尽可能放慢语速。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安排了学习及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如齐读、比赛读、分组读、抽读等形式)来贯穿与整堂课的学习。

七、说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首先通过猜谜语的方式,激趣导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学习用具的图片让学生来说分别都是什么,然后出示相对应的名称来读。让学生说说自己都有那些学习用具呢?

(二)自读识字,认读词语

1.老师利用课件出示橡皮、尺子、作业本、笔袋、铅笔、转笔刀这些文具的图片,让学生说出物品的名字,再指名让学生读。之后,老师出示相对应的汉子名称,给学生领读。

2.随机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借助拼音读生词。

3.指明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不对的,让学生来纠正,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去掉拼音,学生认读。(同桌认读,指名读、齐读)

5.巧识字:比如笔为什么时竹字头呢?这时给学生出示一根毛笔,然后给他们讲解,古代人写字都是用这种笔,上面是竹子做的,小面是毛做的,所以笔字上面是竹字,下面是毛字。还如:把合体字分成两部让学生进行拼字游戏等,通过多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生字的理解与记忆。因为本课是看图识字课,必须让学生达到会读,会写。

(三)指导写字:

1.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要写的生字,课件出示早、书、刀、尺、本让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占框情况,然后观察笔顺,同桌交流说笔顺。

2.老师给学生示范书写,边写边说笔顺,学生观察笔画顺序。

3.学生临写,边写边读笔顺,同桌间可以交流,老师巡视检查。

(四)学习儿歌

1.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儿歌,学生跟读。

2.讨论:儿歌里说了什么?

3.运用多种方法教学生诵读(如齐读、同桌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儿歌,引导学生体会儿歌抒发的情感。

4.指名读,检测学生的朗读,针对不足加以引导、纠正。

八、课堂总结,巩固延伸

1.说说本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多找几名学生说,培养学生课后小结的习惯。

2.指导动手,练习书写:早、书、刀、尺、本学生在课本田字格中描红,教师巡视指导,表扬学得好的同学。

九、课后作业:

1.熟读儿歌。

2.书写关于学习用品的生字。

九、板书设计:依据课文内容,做到简洁、清晰一目了然。

小书包

橡皮、尺子、作业本、

笔袋、铅笔、转笔刀

以上是我讲解本篇课文的主要思路和方法,由于教学经验有限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真诚欢迎各位老师,给予指导,谢谢!

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自主识字的能力,教师就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生字,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学习汉字中去。本设计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用联想、比较、拆分、组合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记生字,提高识字效率。并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设表达的机会,让学生享受学语文、用语文的乐趣。

小书包评课稿第二篇:

说课稿:《小书包》

一、说教材

《小书包》是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第8课的课文,主要讲了与学生天天形影不离的书包和里面放的学些用品,让孩子对学习用品有了行的理解。

二.说目标:

熟悉、了解书包及常见文具用品的名称与用途,在操作中学习有条理地整理小书包。

三.说重难点

了解常见文具用品的名称与用途和学会有条理地整理书包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活动准备:

书包 橡皮 尺子 作业本 笔袋 铅笔 转笔刀

五.说教法

孩子上小学首先面临的就是要背书包,那么书包里到底要放些什么,玩具、零食还是书本?具体该怎么放,在他们的头脑中是不清楚的。在本节课中,我选用了实验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法。让孩子去认识了解书包。

六.说学法

因此在活动中通过让孩子去选择、去思考、去讨论、去练习,来了解书包的用途,以适合的方式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装书包。这对孩子上小学是非常有帮助的。活动的形式我是让孩子操作在前,讨论在后,让孩子去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得真切的感受。在整个过程中,通过与书包、文具等材料的交往互动,激发孩子向往小学生活的一种积极情感,

七.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次活动分为三个环节和一个延伸活动。

第一个环节观察、讨论小书包。在《纲要》要求我们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他们的视野。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先通过谈话法,让学生认识知道书包有不一样的,也有一样的,再通过观察法,讨论法让学生自由地互相观察和交流书包用途、装些什么,是我们的朋友。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幼儿的视野。

第二个环节书包里的朋友。我通过用实验法让学生分散操作把桌子上的东西有选择的放进书包里。再用谈话法书包里装些什么?哪些有用哪些没用,让孩子用完整话说明理由。并知道每天上小学时必须要带的东西,如书本、纸巾、水杯等是可以带的,玩具和危险的用品是不能带到学校去的。

第三个环节整理小书包。为了让学生更加爱惜自己的东西,在这一环节,我采用整理书包这一操作活动来训练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活动中教师先要去发现能干的学生,让他们向小朋友介绍整理书包的方法,从而达到人人都会按分类的步骤来整理自己的小书包。从操作中知道要每天整理好我们的小书包,检查一下要带的东西,爱护好书包里的这些东西。

11、狐假虎威评课稿听课记录

《狐假虎威》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s版第五册寓言两则中的《狐假虎威》一课,我的说课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没有本领。寓言讽刺了仗势欺人者的奸诈狡猾。全文语言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和表演。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会用简单的方法积累喜欢的成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难点在于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进行角色扮演。

二、学情分析

在经过了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目标的要求,对学习语文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特别是对一些新颖的、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根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与人交往合作能力。

三、教法学法

1、教法设计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狐狸说的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学法指导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表演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理解课题。

我采用直接导入的方法,先在黑板上画狐狸和老虎的简笔画让学生进入课堂,并且进一步理解课题,知道狐假虎威中的假是借着的意思。

接下来大家一起读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读故事了解缘由的兴趣。

二、细读课文

(一)、学习狐狸和老虎的第一次对话。

学生自读课文2~6自然段,找出狐狸与老虎的对话。指导学生读出狐狸与老虎的语气与神态,重点把握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和老虎愣住了,体会狐狸的狡猾和老虎的疑惑。运用移情策略,提问学生狐狸内心想的说什么,让学生有了一次狐狸的角色体验,生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狐狸和老虎的第二、三次对话

让学生小组合作是新课标中倡导的合作学习的要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狐狸和老虎的第二、三次对话,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接着让学生自己探索狐狸没有趁着老虎松开爪子而立即逃走的原因。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狐狸和老虎的神态动作,我让学生演一演狐狸和老虎走路的样子,在这一环节中能让学生深入感受文本,自己体会到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和跟在后面的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的样子。

(三)、模拟森林里的百兽反应。

随机采访学生森林里的小动物逃跑的原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狐假虎威的含义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是被狐狸身后的老虎吓跑的。

三、点题,加深理解狐假虎威

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接着提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懂得了什么道理(狐狸自己没有本事,是借着老虎的本领吓跑百兽的)。而在本课中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告诉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现象:有的人自己没有本领,借着别人的本领耀武扬威,这是我们不能学的,做人一定要有真才实学。

四、拓展积累,课外延伸。

最后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一起交流还有哪些和动物有关的成语,充分让学生自己再现已学或积累到的成语,让学生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板书的内容往往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有助于学生记忆,便于学生理解相关内容,也便于学生记录和课后复习。该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形象生动,十分逼真。写出了人物的特征,写清了狐狸为什么借老虎的威风,怎样借以及借到威风的经过。完成了故事寓言的表达。教学时我引领学生紧扣借,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学习,板书也呈现描写人物这些方面的词语,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领悟寓意,记忆知识。

狐假虎威

神气活现 半信半疑

摇头摆尾 东张西望

狐假虎威评课稿第二篇:

狐狸分奶酪》说课稿

一、说教材

狐狸分奶酪》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相处,训练重点是引导孩子们,通过童话故事感受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本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角色个性鲜明,是匈牙利的民间故事,讲的是两只小熊捡到一块奶酪,狐狸趁他们拌嘴时提议帮他们分奶酪,在分的过程中,狐狸故意分配不匀,而小熊哥俩都不愿吃亏,让狐狸一次又一次的有机会吃奶酪,最后一整块奶酪都被狐狸吃光了,两只小熊这才恍然大悟,可狐狸还狡辩说他分得很公平!故事中的狐狸非常狡猾,他从一开始就打着如意算盘想吃掉奶酪,而文章的小熊们却傻乎乎的不明就里,总在奶酪的大小上斤斤计较,看不清楚狐狸行为的用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伴之间斤斤计较,就会让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本篇文章篇幅较长,有11个自然段,采用对话的形式推进故事的发展,文中配有一幅插图,图中的狐狸手拿两块一大一小的奶酪,一脸的自信得意,两只小熊抬着头,托着下巴一脸的困惑,生动形象的展示了人物表情及心理。

二、说目标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本阶段识字阅读的重点,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认识酪、捡等12个生字,会写奶、始等8个字。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读课文。

3、能力目标:读懂故事内容,能对狐狸的说法作出判断,初步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重难点

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我把本科划分为两个课时,本次说课的内容为第二课时,其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读课文,对狐狸的说法作出判断,初步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说教法、学法。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会的不教。

上课前一天下发本课前置小研究,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当堂解决孩子们困惑的地方,或者我认为学生需要了解并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教学,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以小组合作,展示交流为主。

1、简笔画激趣法,二年级的孩子同样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利用简笔画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质疑法,在教学中出示核心问题,狐狸说他分得很公平,谁也没多吃一口,谁也没少吃一口,你同意狐狸的说法吗?如果你是小熊,你会怎么做?贯穿课文,当然在教学方法中更重要的是顺学而导法,本课的内容比较浅显,虽然篇幅比较长,但是理解课文之后,分析人物的本质特点,让学生们自己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五、说过程

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预设为:

(一)、简笔画激趣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新朋友,是谁呀?简笔画当堂出示(狐狸)2、指名读好课文题目,板书课题。

(二)、巧解题

1、课件出示,学生小组交流有关从题目入手收集的资料,

2、教师相机补充:

(三)、巧浏览

1、自由读课文、懂内容、知体裁。

2、课件出示前置小研究的第二部分内容,全班交流,个别展示。

(四)、巧发现、会读文,

课件出示本课,狐狸谈话的次数和内容,主要内容是分角色读课文,也可以表演读,学生自带类似于奶酪的食物,重点是读出狐狸分奶酪时的语气和小熊与狐狸对话的语气。

(五)、巧探究

狐狸说,他分得很公平,谁也没多吃一口,谁也没少吃一口,你同意狐狸的说法吗?如果你是小熊会怎么做?这个不要求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想说什么说什么,全班交流。

(六)、巧拓展

分享你收集到的有关狐狸的故事吧,大声地读给同学听,或者个别展示,要读出其中的有趣!

七、说板书

狐狸分奶酪

狐狸 小熊

帮忙 分 捡 拌嘴

故意分不匀 同伴斤斤计较

一整块 谁也没吃到

本课板书分为三部分,一主人公狐狸和两只小熊;二是狐狸说话的内容和小熊说话的内容,形成对比;三是斤斤计较导致结果,每一次小熊和狐狸的对话,各自的心里都有不同的想法。

八、说反思,

(一)、教学设计上的特点:

1、突出以趣引路,以读领悟狐狸的狡猾本性教学。

2、引导个性朗读,与文本对话,激发情感的生成。

3、抓住文本特点,创设童话,落实说话训练,

(二)、教学设计中的困惑:

1、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时,教学中是否会出现课堂调控上的不足。

2、由于时间的关系,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是否会流于形式,展示时间不够充足是否过窄。

最后,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希望能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不断地遗憾中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2、雪孩子评课稿听课记录

《雪孩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及特点 

雪孩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课文部分的第19课。《雪孩子》这篇课文描述了一场美丽的大雪过后,小白兔和妈妈堆一个可爱的雪孩子,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了快乐但是后来,为了救大火中的小白兔,雪孩子却化了。它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表现了雪孩子奉献自已,救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同时将水的变化常识融于故事之中,易于激发兴趣。文章文质兼美、极有意境、极富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老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便用教材;看图读文,使学生获得了真实情感体验。进而学习雪孩子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在教学中,为了能够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节课我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加深感悟。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课程标准中教学法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认识10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及表演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感受雪地、云朵的美丽,体会雪孩子的美好心灵。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与依据

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雪孩子化了和雪孩子飞到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两句话,使学生知道雪会变成云,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这两种变化属于物理现象,对于刚刚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是极有难度的。所以教师要通过演示课件雪化成水、水蒸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自然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二、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制力较差,所以在教学中尽量让他们保持高昂的情绪,让他们在玩中学。但他们经过半年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尤其是本课课文首次以不注音的形式出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也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己阅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搜集了解雪和云的变化过程。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雪花生字卡片。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理念

基于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以故事情节导入,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低年级学生较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东西,为此,上课伊始,我先播放课件,以故事情节做为画外音,将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吸引到课堂上来。下面就请各位领导看一下这个小故事。(播放课件)我认为以动画形式巧妙导入新课,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有了美好的情感体验,声情并茂的动画片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2、图文结合,随文识字。

在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以后,我首先让学生图文对照欣赏课文,披文入情领略文章的语言美。(下面就请各位领导看一下课文内容)。我认为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就应该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所以我又让学生自由读并勾画出在生字,同时读出相关的句子,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在检查识字时我采用认读雪花生字卡片的游戏形式进行,这样就又一次调动了学生的积性。我还将课文中的10个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编成一首短小的儿歌。(兔妈妈,她赶早,连忙出去找食物,小白兔,点旺火,合上眼晴睡大觉,着了火,化成灰,自己全都不知道,雪孩子,把她救,从此变成白云美。)将生字的语言环境改换了,就很好地检测了学生的掌握情况。

3、朗读感悟,体验情感。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在这里我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对雪孩子舍己救人的精神给予肯定,对这种行为表示赞赏,因此才会体验到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后的高兴心情;而从另一角度,学生们也体验到了生命的宝贵,感悟到小白兔失去雪孩子后的悲伤之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所以在教学课文时,我采取了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分析在读时应注意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个我教学的小片段。当老师提出让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时,有的同学提出我最喜欢 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句。老师说,是啊!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有的同学说,我觉得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雪孩子虽然已经变成了白云,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白兔的平安,雪孩子觉得很高兴,所以要读出高兴的语气;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要读出伤心的语气,因为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小白兔觉得很伤心,所以要读出伤心的语气。这时老师追问,其他同学呢,你们同意谁的意见?(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适时总结,刚才小朋友们分别是站在雪孩子和小白兔的角度上来理解的,所以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现在大家就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学生自由朗读)

最后,我又请三名同学读,让其他学生评一评谁读的最好,好在哪里?老师在学生汇报中及时给予肯定。

在教学中,我觉的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表达出高兴、开心的心情。在此,我没有像以前一样,用一个统一而模糊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请大家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这一段,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用表情(满脸笑容)、动作(边读边跳)等方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学生心目中的高兴开心是什么样就怎么读,我觉的这样做比一味的好很好你真棒更重要,让学生在教师引导和鼓励中找到朗读技巧和方法。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新型教师,我们不仅不能以标准答案 来恒定学生,而应该给予鼓励,加以引导。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地发现,积极地创造,发展自己的个性。

4、帮助学生解疑。

雪孩子化了,他到哪里去了呢?你们想知道雪孩子怎样变成白云的吗?(播放课件演示雪与云的变化过程)

让学生理解雪孩子被火烤了,温度升高,化成了水。水又成了水蒸气,最后变成了白云。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化?有的学生可能说到:夏天里,我吃雪糕,含在嘴里雪糕一会儿就化了;我们把糖含在嘴里,糖慢慢地就化了;要是把塑料碗放在火炉上,就烧化了,变黑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学语文。在这里我抓住学生朗读中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搜集生活中的信息,在生活中寻找化 的现象。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了重点词化,扩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是语文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

5、结合图片,进行叙述。

指导学生合作表演课本剧虽有一定难度,但是借助动画,引导学生逐步模仿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及表演能力,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并且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取长补短。

  6、作业。让学生叙编故事,《雪孩子回来了》想象小白兔与雪孩子见面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样设计会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想像。

13、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听课记录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 )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我要的是葫芦》。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我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说明,请各位老师给予指导。

一、说教材

《我要的是葫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选编了一组能给人以启迪的故事,其意图在于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

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种葫芦,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但隐含的寓意学生一时难以领悟。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承载的语文能力训练内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学历水平,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和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过程和方法:学生通过在多方式朗读训练过程中感悟语言,积累词汇,获得情感的熏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阅读,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喜欢阅读,并从文中了解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我想说明的是,我认为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这里,为了表述上的方便,我把三个维度分开,并不意味着在教学中要分项落实三维目标,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指正。

教学重点:学生在多种朗读训练中感悟语言,积累词汇,获得情感的熏陶,从而爱上阅读。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了解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善于表达。通过一年级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对浅显的语言材料有所感悟,具有语言的学习和交流的欲望。本文的语言描述浅显易懂,学生通过结合图片多读,一般都能较容易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同时也不难发现种葫芦的人得不到葫芦是因为他不治虫,但这些都是表面的认识。故事隐含的深刻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容易理解。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在屏幕上演示植物的根、茎、叶子和果实之间的关系,学生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也自然而然地明白植物生长所需的必须条件。不仅突出了重点,而且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

三、说教法

教师设计教法最终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组织一节有效的语文课没有唯一可行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综合运用有利于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教法。为了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采用以读代讲、变序阅读等方法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试图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读读、找找、画画、想想、说说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另外,由于这篇课文是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教学中才有不同形式的读,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从而把握课文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本课识字教学的目标已经落实,同时,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作了以下设计:

(一)图文结合,体会情感

我首先出示两幅插图,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与插图相对应的内容读一读,提醒学生边读边想:插图所描绘的和课文文字讲述的内容是否一致?

这里,我这样设计试图借助课文插图,让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再上新台阶。

然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小葫芦为什么都落了呢这一问题。学生读了课文,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得到答案:是因为叶子上有了蚜虫,小葫芦才慢慢变黄,一个个落了。

顺势,我抛出 叶子上有蚜虫,种葫芦的人是怎么想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变序阅读,品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这个重点句子,体会种葫芦人的心理。

课件展示以下问题,引发学生探究:

a.一天,种葫芦的人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而可爱的小葫芦还在,他心里想

b.对,是叶子上有虫,又不是葫芦上有虫,我才不在乎呢!他心想

c.比较读:把这句话换成:有几个虫子不可怕。好不好呢?(男生读感叹句,女生读陈述句,读中体会其不同语气。)

新课程倡导个性化地解读文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以文字表面的既定答案限制学生思维,不能以自己的理解替代学生的理解。种葫芦人为什么会认为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狭义地就文本文字来理解,答案很明显:我要的是葫芦。但是,这里却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因此,我这里设计的a、b两个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我让男、女生分别朗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这组句子,通过体会感叹句和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所要表达的感情的强弱也不同,让学生体会到种葫芦人对叶子上的虫子并不放在心上。

在学生深入揣摩种葫芦人心理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悟种葫芦人的自言自语和与邻居的对话,感受他一心只想要葫芦不听别人劝告的固执。

我想,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理解为什么叶子上的蚜虫会导致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这个问题会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利用课件演示了植物的根、茎、叶子和果实之间的关系,孩子明白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必须条件,对课文的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情感升华,体会寓意

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要靠读才能体会到的,而要真正实现情感诵读的愿望,必须用理解奠基。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学生已经明确这一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对种葫芦人所犯的错误也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齐读,读出自己的理解感悟,使学生对课文寓意的理解在朗朗诵读中得到升华。

在学生读得情感涌动之时,我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来归纳寓言的寓意,随后趁机出示课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的看问题,要弄清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三)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这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始终以发现者、探索者的身份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满足了他们实现自我的学习需求。我想,文章学完了,但孩子意犹未尽,因此,在最后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供孩子们课后写话:(可以二选一,也可以两题都做)

1.如果你是小蚜虫,听了种葫芦人的话,你会怎么想呢?

2.想一想:种葫芦的人看到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的一种很重要的辅助手段,好的板书能将复杂的课文内容、课文知识结构体系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凸现出来。这一课的板书,我选取了文中的几个概括主要事件的词语展示课文脉络,以引起学生重视或加深教学的印象。

我要的是葫芦

叶子(长满) 葫芦(可爱)

不治

长虫 落了

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第二篇: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讲一个人种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不管,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该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喜欢读寓言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含哲理,可以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学情分析:

低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很好的理解课文。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三、教学重点:

  1、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四、教法与学法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由于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因此,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故事、激趣引入。

一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很有趣的课文《棉花姑娘》,谁还记得里面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七星瓢虫帮棉花姑娘捉走了叶子上的蚜虫,棉花姑娘露出了笑脸,可是,假如那天没有七星瓢虫的帮助,那么棉花姑娘会怎么样呢?今天学习了《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你就会知道答案了。

(二)、字词过关,整体感知。

根据课标中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基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变序学习,质疑过程。

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同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小葫芦长得可爱?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出更喜欢葫芦的人是种葫芦的人。通过他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葫芦突出葫芦的可爱。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同学学习下面的内容。让每个自然段环环相扣。

让学生发挥想象,引入第四自然段的学习。如果你也有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你希望它秋后长成什么样啊?课文中这棵可爱的小葫芦到底怎么样了?

(四)、研读过程,解读原因。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通过我会读、我会说、我会演来深刻体会故事主人公的错误看法,让学生逐渐明白葫芦叶子和葫芦果实密不可分的关系。

(五)拓展交流,续编故事。

1、学了课文之后,叫学生学生说说如果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他一定会注意什么呢?通过拓展延伸,使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七、板书设计。

叶子上长蚜虫 他不治

可爱的小葫芦 小葫芦变黄落了

邻居劝他 他也不治

14、黄山奇石评课稿听课记录

《黄山奇石》说课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石》讲的就是那些惟妙惟肖、妙趣横生的奇石。作者将一块块本无生命的石头描绘的活灵活现,并配上了插图,学习本课应在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先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然后概括地描写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还特别指出了黄山的奇石有趣极了。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各具体形象的介绍了一处奇石的景点,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的介绍了其它怪石,表现了黄山奇石数量之多和形状之怪,突出了奇石的有趣。

二、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同时,他们具备表演的欲望。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或者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背诵喜欢的部分。

3.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看。

四、教学流程

1.导入:黄山风景区招聘小导游。

2.初读识字。(小组识字、归类识字)

3.精读课文,触摸奇石。(名字 样子 位置)

4.拓展。

5.写字。(注意笔顺和重点笔画)

五、方法突破

课的难点就是让孩子体会到奇,我先让孩子们在读文和插图中体会奇石是根据形状命名的神奇,然后让他们以导游的身份自居,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深入了解。并在拓展中给孩子一些石头的名字让孩子根据名字发挥想象力试着介绍这些石头。最后根据孩子们的表现评出最佳导游。

六、作业设计

小导游回家给家人介绍美丽神奇的黄山奇石。

七、板书设计

2.黄山奇石

名字

奇 样子

位置

黄山奇石评课稿第二篇:

《黄山奇石》说课稿

众所周知,黄山是天下第一奇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她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可以说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自古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为了让学生领略这黄山的美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安排了课文《黄山奇石》,这正是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黄山奇石》描述了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课文紧紧抓住一个奇字,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一块块本无生命的石头,描写得活灵活现,各种奇形怪状的岩石在作者笔下惟妙惟肖,趣味横生,让人对黄山产生无限向往。文章字里行间蕴含作者对黄山奇石和秀丽景色的赞美。

二、说学情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知识,表现欲较强,喜欢展示自己。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已经能够自主学习,并与他人合作探究。但学生对黄山奇石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表达能力、对事物的细致观察能力也处于薄弱阶段,理解课文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班学生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14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感受黄山石的奇妙,体会作者对黄山奇石的赞叹,并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3、通过观察图画与理解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赏析优美词句,展开合理的想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能更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在课堂中我让学生通过读、想、议、演等形式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作为教师,我只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综上所述,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首先,我和孩子们一起去品味课题,理解奇字。

六、说教学流程

(一)品味课题,理解奇字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用课件出示课题,让学生说说课题中哪个字最能说明黄山石的特点?奇是什么意思?并问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哪些疑问?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在本环节中,奇字吸引了学生,学生通过质疑,对黄山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于是,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二)初读课文,感知奇石

首先,由教师范读课文,同时课件播放黄山的美丽风光,把黄山奇景呈现在学生面前。孩子们眼看着黄山秀丽神奇的风景,耳听着教师饱含激情的范读,仿佛走进了仙境般的神话世界。

在学生惊叹于黄山美景之时,马上让他们带着要求去自读课文,然后利用课件,通过认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准本课生字,认熟课文新词。

接着,学生再次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描写的几种奇石,并完成这个练习。

孩子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就该让他们去品词酌句,感悟黄山奇石的美了。

(三)品词酌句,感悟奇石

由于课文中介绍了许多怪石,因此采用选读探究的教学方式,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选择自己认为最奇、最有趣的石头,结合书上的插图想象它的样子,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小组合作进行深入地探究,教师相机指导。这样的设计,改变了教师的指令性行为,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想象是模糊的,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在反馈自学成果时,我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并从词句的比较入手,让学生理解想象的内涵。比如:当学生汇报仙桃石时,让他们观看大屏幕上的图片,并分析图下面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抓住飞和落两个字来理解想象的方法和作用。当学生汇报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时,按照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细读重点句,从中找出抱、蹲、望等描写动态的词语,品味想象的意境。并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黄山奇石的美丽神奇。

同时抓住时机,让学生将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进行即兴表演,把图中景物,由语言变为动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想象思维。 

由此,本课的重点得到落实,难点得到了突破,第四环节想象奇石便水到渠成。

(四)大胆创新,想象奇石

朗读了第6自然段之后,鼓励学生大胆地对黄山的其它岩石展开丰富的想象,动手画一画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仿照课文,用一两句话描述。也可以画一画自己想象中的怪石并起上名字,再进行介绍。

本环节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把这节课对课文的学习感悟最终生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孩子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个性得以舒展,灵感得以释放,提高了自身的语文素养。

(五)课外延伸,情感升华

我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孩子们一定感受到了黄山奇石的美,有了想要去黄山看看的愿望。我顺势告诉他们,黄山奇石仅是黄山四绝之一,那里的奇松、云海和温泉都是美不可言的,同时,课件播放图片,孩子们将更加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将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最后,在一幅幅黄山美景图中,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布置今天的作业,结束本课的学习。

下面,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七、说板书设计

课文运用想象的手法详细介绍了黄山的四块奇石,写出了黄山石的有趣和神奇。我把它们的名字和描写动态的词写在了黑板上。这样的板书虽然简单,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却一目了然。

附板书设计:

仙桃石飞、落

猴子观海抱、蹲、望

黄山奇石 仙人指路站、伸、指有趣神奇

金鸡叫天都伸、鸣叫

在座的老师们,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想说: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吧!

15、妈妈睡了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年级语文上册妈妈睡了听课稿,分享妈妈睡了听课感受和记录

妈妈睡了评课稿第一篇:

《妈妈睡了》说课

一、教材分析

《妈妈睡了》是冀教版第三册第五单元亲情与关爱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是让享受着被爱,而往往忽视去爱他人的孩子们多一种思考的一篇文章。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慈祥、好累。给人亲切温馨的感觉。不仅可以感受到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同时更能体现出作者对妈妈的爱。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16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积累部分词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的情感。

2、 师生合作,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同时懂得关爱父母。

重难点:

通过读文反复体验,学生自己体会出妈妈的爱,再加上学生生活实践充分感悟。

二、说教法:

针对本课抒情性比较强的特点,我运用多媒体手段,音乐、图片在视觉与听觉上给学生双重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文章时,采取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的方法。

三、说学法:

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感情朗读的方法,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体会文章的浓浓深情。

四、教学过程

我说的是《妈妈睡了》的第二课时,我把感受亲情,感恩父母作为这课教学的核心理念,准备按四个环节展开:

(一)启动情感,重温课题

1、课一开始,我首先让孩子们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写谁的文章?妈妈那老师有一首关于妈妈的歌曲想与大家分享,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利用歌曲导入,既吸引学生,又能有效的调动上节课的情感储备,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引到课文中来。

2、指生配乐读《妈妈睡了》,重温文章。

(二)读中感悟,体会深情。

1、出示问题: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从那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

2、学生自己边读课文,边勾画重点语句。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汇报。

课文只分三部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慈祥,好累。

第一种情况:

有的学生可能对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感触较深,(板书)在谈论时,就抓住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等词句进行交流。

除了美丽还能读出什么?

好像在给我唱催眠的歌谣说明妈妈爱我们。

师小结:妈妈爱我们,我也爱妈妈,就让我们带着对妈妈的爱再读这段。

学生练读。

第二种情况:

睡梦中的妈妈好慈祥,(板书)慈祥一词对于学生理解来说是一个难点。我准备用读文分析的方法。看看从那些词或句子看出妈妈慈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该可以抓住睡梦中妈妈在微笑,很温和,来体会慈祥的含义,这时,我再次深入提问:周围有那些人你认为是慈祥的呢?学以致用,让知识走向生活,将抽象的词化为具体的表象,加深学生的记忆。

第三种情况: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读懂了睡梦中的妈妈好累。(板书)

这时我抓住这段引导学生都来分析,从哪些语句看出妈妈累?学生回答后,我及时抓住这里进行生活拓展,问:根据你的观察,妈妈一天里都可能干哪些活?

妈妈累了刚睡着,应该怎样读这一段呢?(轻轻的)学生体验读。

(三)、融入文本,情感升华。

师:睡梦中的妈妈是那么美丽,那么慈祥,又是那么的累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音乐再读课文,读给我们亲爱的妈妈,注意一定要小声点儿,别吵醒了睡梦中的妈妈。

(生随音乐读文。)

本课我的核心理念是感受亲情,感恩父母因此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说:妈妈,用她无私的爱为我们撑起一把遮风挡雨的大伞,每一次跌倒,每一次微笑,每一次成功,每一次成长,都有妈妈默默为我们付出,我们渐渐长大,妈妈逐渐老去,让我们学会感恩,感谢妈妈,感谢这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板书:感谢妈妈)《感恩的心》音乐响起,教师学生轻轻读文章。当今的语文教学已经从单一的知识传授演变为教学生做人,教学生生存的大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中学会感受爱,也学会爱别人,这是我们语文教学最终的追求。

(四)、走向生活,拓展延伸。

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所布置的作业也力求体现人文性。

1、妈妈日夜为我们操劳,可她却无怨无悔,多么值得我们去爱呀!就让我们课下认真观察自己的妈妈,像文中的小作者一样写写自己的妈妈,并写一句最想对妈妈说的话。

2、妈妈辛苦了,为妈妈做一件事,如倒茶,捶背,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这种实践性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亲近长辈,消除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

板书设计

真美丽

好慈祥 感谢妈妈!

好累

妈妈睡了评课稿第二篇:

《妈妈睡了》

一、教材分析

  《妈妈睡了》是一篇浅显的抒情性的阅读课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慈祥、好累。文章以流畅自然的语言为基调,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见雕琢的痕迹,但是给人亲切热情的感觉。我们透过小作者对睡梦中的妈妈的描绘,不仅可以感受到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同时更能体现出作者对妈妈的爱。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8个生字,会读文中11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母子之间的关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的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建立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团结有爱的情感。

  二、设计思路

  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路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观察,交流对话

  

  读文识字 小组合作,扫清文字障碍

  

  引导探究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引导表达 读 说 写 评

  

  引导拓展 搜集、处理信息

  三、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把相信学生能学会作为这课教学的核心理念,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启动情感,揭示课题

  1、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刚一上课他们的思维不能马上集中到课堂上来,如果利用歌曲导入,会很吸引学生,能有效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引到课文中来。所以课一开始,我和孩子们一起唱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2、由于每个人都有爱自己的妈妈,妈妈在孩子心目中是神圣的,伟大的,学生乐于亲近自己的妈妈,因此当歌曲唱完以后我就问大家:歌中唱到了谁呀?非常明显唱到了妈妈,于是我创设了谁愿意把观察到的妈妈介绍给大家?这样的情境。我想这样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使儿童既有经验与文本产生冲突,寻找到孩子心跳与文本心跳的合拍点,产生移情效应。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自由介绍生活中的妈妈。

  有的学生会说:生活中的妈妈很美丽,尤其是那双大眼睛。或有一头又黑又亮还很长的头发。

  有的会说:妈妈做的饭菜特别好吃。还有可能说平时特别关心自己的学习。如天天接我、送我放学,辅导我学习等。..因为学生有真实的生活体验,说起来一定很全面,而且学生的参与率也会很高。同时也调动了孩子们对妈妈的情感体验。

  4、在学生介绍自己妈妈的基础上,我接着说:有一位小朋友也观察了自己的妈妈,你们看,妈妈在干什么?同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揭示并课题板书《妈妈睡了》。

  紧接着我说:我们应怎样读课文的题目呢?根据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他们肯定知道《妈妈睡了》要小声,如果大声会吵醒妈妈。根据此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题《妈妈睡了》,这样又一次调动了学生对妈妈的情感体验,使孩子们在对妈妈的爱的情感体验下进入了文本。

  5、学生练读题目。

  然后我说:那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听老师读课文。老师配以舒缓优美的《摇篮曲》朗读课文。在教师动情的朗读下,可以使学生置身其中,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

  (二)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在老师感情的渲染下,我想学生肯定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都跃跃欲试的想自己读一读。于是,下一步放手学生自读课文,识记生字。按照平时的习惯学生的学习流程是这样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课文边圈画生字。

  2、同桌互读,检查读文情况。

  3、在读文过程中进一步识字,加深印象。

  4、教师检查学困生的读文情况,其他学生听后评价。

  5、教师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23名学生)对于全读对的学生奖励识字大王的标志。

  6、组内检查,并进行奖励。

  (设计意图:1、对于生字的识记,学生已经有了一年的基础,所以教师干脆直接教给学生自学,发挥学生主体性,使他们成为识字的主人。2利用识字大王的评价机制,能有效的促进学生们主动识字。因为我校的学生成长记录中有识字闯关过级,每节课都有识字大王的评选,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十分诱人的。所以孩子们识字的兴趣很大,积极性很高,他们都会自主进行识字活动,在此手段的激励下,学生的识字量很大。3、采用师生共同评价的形式,避免了评价单一性,顾全了整体,另外也体现了师生的平等关系,为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奠定了基础。)

(三)读中感悟,体会深情。

  1、我先总结上一环节的学习情况:有这么多同学都成为了识字大王祝贺你们,现在我们已经顺利通过了读文和识字,那下一步该干什么了?

  学生按照平时的学习过程回答:我们该理解课文了。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我顺接学生的观点说:好,就按你们说的,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你能读懂什么?把不懂得地方画出来。

  2、己读课文,画出不懂得的地方,以便交流时提出。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汇报。

  设计意图:尝试质疑问答,鼓励自主发现解答问题。邱学华先生创立的尝试教学法,主张先学后教,先讲后练,正是着眼于让学生知不足,而后再学;让教师知困,然后再教。尝试教学法改变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被动的现象,真正实现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教学的主导。尝试教学法倡导在教授新知识时,先让学生大胆尝试, 解决能自己学会的内容, 发现不懂的地方,然后教师在就学生的质疑进行讲解、点拨,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疑难的问题、渴望学到的知识,精力会更集中、思维会更活跃。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先愤后启,先悱后发的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4、 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不会有很大问题。课文只分三部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慈祥,好累。所以我把文本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能学会让他们自读课文,之后谈论感受最深的地方。

  因为我知道学习活动是学生的潜能得以生发、表现的基础。学生有活动的时空、有选择的权利、有展示的舞台、就有了更多感知、观察、思考和探索的机遇,就有了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在这儿进行课文分析时,我准备通过展开读、说、写、评等活动,充分地表达了学生从文本中体验到的情感。

5、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学后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进行交流。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读懂了睡梦中的妈妈好累,我是从窗外,小鸟在唱着歌,风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看出来的加上自己的理解。

  6、这时我抓住这段引导学生都来分析。学生还可能说:我从妈妈干了好多活,累了,乏了。看出妈妈很累。这是我紧紧抓住这里进行生活拓展,问:根据你的观察,妈妈一天里都可能干哪些活?因为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 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所以我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生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

  7、在这部分有两个词语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是深沉和均匀。对于呼吸深沉的理解采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对于呼吸均匀的理解采用表演的方式,先来表演呼吸不均匀是什么样的,再表演呼吸均匀是什么样的,这样通过对比学生理解就不会太难。这样做的目的是: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逐步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强化个性体验。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

  8、有的学生可能对睡梦中的妈妈很美丽感触较深,在谈论时,就可能抓住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等词句进行交流。

  在平时的训练中我总是鼓励学生多样化地语言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因为语文课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舞台,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多样化的表达,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对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汇报时,有的直接摘录了书上描写的原句来表达,有的加以概括列出几个关键词语,有的联系自己的生活,还有的可能加上想象等,学生在表达中思辨,在倾听中评判,不仅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提高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同样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情朗读。因为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感受加深,情感被激活,他们才会不容自遏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是,因为要求表情朗读,这就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

  9、在谈睡梦中的妈妈好慈祥时,慈祥一词对于学生理解来说是一个难点。估计这里学生可能要提出疑问,处理这个问题,我准备用读文分析的方法。出示这段文字: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话,看看能有什么收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该可以抓住睡梦中妈妈在微笑,很温和,另外,通过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一会儿要讲给我听。来体会妈妈对孩子的爱。

  在读中感悟,体会深情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始终以《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为指导思想。在《妈妈睡了》的教学中,课始情境的创设,问题的引出,教师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当学生就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小组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塑造学生心灵。

  (三)、小结,生读文升华情感。

  师:睡梦中的妈妈是那么美丽,那么慈祥,又是那么的累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音乐再读课文,读给我们亲爱的妈妈,读完后,从这三部分中选出一段背下来。注意一定要小声点儿,别吵醒了睡梦中的妈妈。

  师;我们的妈妈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一天天操劳着,可是她却无怨无悔,多么值得我们去爱呀!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沉的爱再读一读这篇课文,注意可千万不能吵醒妈妈。

(生随音乐读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在通过各种手段,如:教师的语言,眼神,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的设计等营造自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因为只有自由宽松的语文课堂才会激起学生智慧的波澜。我们老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获得自我满足。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纵横,充分展示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在这儿,老师再也不是传统定义中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了,更像一个专业的主持人。)

  四、拓展整合

  现代阅读教学观需要我们以生活的理念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所布置的作业也力求体现人文性。如:

  关于妈妈,你还想写些什么?课下认真观察,象文中的小作者一样也来写一写自己的妈妈。

  小作者写了自己的妈妈,你想写谁呢?课下认真观察,把他写下来吧!

  这种实践性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亲近长辈,很好得淡化了训练意识,消除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

  附:板书设计

  真美丽

  妈妈睡了 好慈祥

  好累

  (设计意图: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亮点进行板书,使整节课乱中有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重点,起到引领作用。同时,随机板书也作为一种肯定学生探究成果的形式,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16、曹冲称象评课稿听课记录

《曹冲称象》评课稿

今天听了翟老师讲的《曹冲称象》一课,收益匪浅,感想颇多,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下边谈谈我听课后的感想。

一、阅读指导到位,读中感悟。在学生阅读课文时,董老师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翟老师不做任何要求,让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还非常注意及时评价鼓励学生,所以学生学习非常投入,积极性很高。

二.、课堂结构紧凑,层次清楚。用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让学生通过讨论,去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课后拓展巧妙,教育深刻。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完成板书,夸夸曹冲后,本以为教学已经结束,没想到翟老师又给学生放课件《司马光砸缸》,《瓦特发明蒸汽机》两个动画故事,使课后主题升华,不仅使学生没有觉得刚才的长时间分析理解很疲劳,而是精神更加集中,情绪更加高涨。

四、培养创造思维,问题巧妙。教学中,翟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曹冲能想出这样巧妙的方法,是因为他注意观察,善于动脑。小朋友们能不能也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想出比曹冲更好的方法呢?这样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充分让学生体现了主体意识,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只,今天翟老师不仅给同学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而且让我学到了很多教学经验。

曹冲称象评课稿第二篇:

《课题》评课稿

授课老师:庄琪瑶

授课内容:《曹冲称象》

授课时间:9月19日

评课老师:傅海燕

评课内容:

一、从教师基本功评价

老师这节课语言具有亲和力,板书也特别工整,课件内容准备的也特别充分,具备着扎实的基本功。

二、从教学程序上评价

(1) 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较清晰,重难点也有突破。特别是来头运用视频导入,比较符合低年级教学;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中间在句子比较环节,个人觉得他们这个年龄最好是让学生多读,从读书中体会句子感情的变化。

(2) 课堂结构安排

本节课老师先通过视频导入这点很好,能很快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值得我学习接下来就是复习生字环节,在这一环节,老师运用了砸金蛋的游戏,本来是个好事,但是金蛋上字有些过小。然后就是讲解课文,这一环节琪瑶老师池里的也是比较好的,做了道具,如果图片是彩色的效果就更好了。还有在拓展学生用:有的有的..造句时候,我觉得老师可以让学生多说一些生活中的事物。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从学生自己动手去拼故事的情节,可以看出老师锻炼学生的自主动手,自学能力。值得我学习。

(6)教学效果

整节课从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来说,老师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也很多。

三、教学细节的感悟

从老师这节课来看,一二年级也要多多的锻炼他们自主学习能力。语问学习要接近生活,所以在学习语文上,要处处联系生活去处理问题。另外老师课堂趣味性也是比较重要。这需要以后的学习,摸索。

17、场景歌评课稿听课记录

《场景歌》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识字的第一课《场景歌》第一课时。

说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指出,能准确地拼读音节,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学生朗朗上口的诵读中,欣赏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同时认识事物,表示认识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数量词的表达方式。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说教材特点:

《场景歌》是本册书第二单元以4个识字为主题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组数量词归类识字。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数量词的表达方式。全文共五节。第一节是一幅大海风景图。第二节是一幅山村田园风光图。第三节是一幅公园景色图。第四幅是少先队员活动的场面。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认字,朗读。

说学生实际: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借助汉语拼音准确地认读汉字。已具有较强的识字能力和学习经验,为本课时的认字打下来良好的基础。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写字时还需在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上多加注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已经能结合图片和上下文,欣赏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同时认识事物,初步感知不同事物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说学习目标:

明晰的学习目标能为学生的学及教师的教指明方向,所以,基于《课标》,基于教材,基于学生,我制定本课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如下:

1、借助图画,熟字记忆新字,形声字规律识字或给字组词说一句话的方法自主认识滩、艘、军、舰、帆、稻、园、孔、翠、队、铜、号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会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孔、桥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场景展示的美丽景色,了解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表达。

基于目标确定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滩、艘、军、舰、帆、稻、园、孔、翠、队、铜、号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孔、桥两个生字。

难点:运用数量词表达不同的事物。

说教法学法:

教法:直观演示法,引导法。

学法:勾画圈点法,情境图对比法。

立足学情设计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把相信学生能学会作为这课教学的核心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预计用时3分钟)

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刚一上课他们的思维不能马上集中到课堂上来,我就借助师生互动游戏把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一下子引到课堂上,引到课文中来。板书课题《场景歌》

在旅游的吸引下,我想学生肯定会对接下来的内容感兴趣,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于是我的学习流程是这样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预计用时4)

首先听老师读课文,听清字音。接着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画出带有生字的词。同桌两个互相读读画的词语。

三、细读课文,自主识字(预计用时19分钟)

(一)观察情境图,学习第四小节

1、先来看看要做哪些准备吧?出示图: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说看到的事物,出示:队旗、铜号、红领巾、欢笑,随文认队、铜、号

3、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加上合适的数量词,创设情境,多种形式读课文

(二)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1、多种形式认读生字情况。

2、摘苹果游戏,开火车巩固生字。

(三)在读文中,感受场景展示的美丽景色,了解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表达。

1、出示海边景色图,问: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按从上到下,由近到远的顺序,把观察到的事物加上合适的量词,创设情境,多种形式读课文。

2、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过渡:咦,前面是什么呀,到处一片翠绿鲜红。)

①创设情境,多种形式读课文。

②出示词语,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量词。

一()鱼塘一()稻田

3、我们到了最后一站,看看有哪些美景?

(四)齐读课文,再现课文美景。

四、指导写字

1、凭借田字格观察生字,引导学生观察本课左右结构的字,交流书写注意事项。

2、教师范写孔和桥,学生书空后练写,教师巡视。

3、写字评价反馈,总结

五、总结课文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这样的总结,既让学生回顾了所学的生字又了解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表达,教给了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的方法,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为下一课时学生细读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8、美丽的小兴安岭评课稿听课记录

《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上册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

一、说教材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写景课文。围绕着美丽这个中心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能力目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并产生创建美好家园的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小兴安岭春、夏、秋、冬不同的景物特点,体会小兴安岭丰富的物产。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抓住特点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情感。

三、说教法

(一)说说教法:在本课中,我结合多媒体课件,采用情境教学法、语言描述法、质疑引探法、先扶后放教学法。合理引进适当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说说学法: 三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比较薄弱,我把阅读理解放在重要的位置,引导学生采用读中感悟、合作探究、自主创造的学习方式,重在学生感悟,发展创新思维。

四、说教学设计意图

1、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学中,我配有精美图片展现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美景。在图文对照下,吸引学生注意力,直观呈现教学内容,直接展示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重难点词句形象地理解,体会句子的生动描写。

2、情感熏陶,审美鉴赏。多媒体创设了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丽情境中,能看到小兴安岭的真实画面,他们会惊讶,会陶醉,为亲自体会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悦,从而有所感慨。

五、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围绕美丽分四步设计:发现美讨论美赞赏美憧憬美。

第一步:情境激趣,发现美

我这样创设: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说你们都去过哪里?那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江山如画,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的小兴安岭,领略一下它的美丽与富饶吧!此时出示中国地形图(课件),激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读文,整体感知课文,读后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第二步:品读词句,讨论美

课文第27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这几段结构、写法相似,于是,我营造了开放性的教学氛围,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教师扶学春天美。

教师先范读本段,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图,然后默读,让学生自己勾划出作者抓住了春季的哪些景物,划出学生认为作者用词准确、生动的句子,再说说这些词句美在哪里。最后指导学生边有感情地品读,想象美景。再通过换词法理解抽出的意思,通过结合实际理解散步欣赏,体会拟人句的作用,让学生领悟到语言文字的优美。紧接着,我这样小结:这段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春季的特点,选取树木、积雪、小溪、小鹿这几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小兴安岭春天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我的小结,其实教会了学生概括自然段意思的方法,落实了训练重点,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

2、合作探究夏天美

夏天段,是小兴安岭四季景色中最美的一部分,教师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我先让学生总结老师教学春天段的步骤(读、划、说、品),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到葱葱茏茏密密层层封浸等词的生动、贴切。通过生生对话,互教互学,既获取了更多的信息知识,又形成了良好的人际技能,培养了协作精神。学生尝试小结段意,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自学秋天美冬天美

这两段比较易懂,可放手让学生自学,反馈,小结段意,再指名朗读,读出秋天丰收的喜悦和冬天动物的有趣,再想象出图中没有画出的景色,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步:发展创造,赞赏美

学生理解课文后,我设计了朗读背诵当小导游做小画家当小诗人四种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其中一种方式来表达对小兴安岭的喜爱。学生张扬了个性,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想象力。

第四步:总结升华,憧憬美

通过学习,学生感悟到小兴安岭的美,心中涌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这里,我及时总结课文后,让学生自豪地齐读最后一段,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我便激励学生更好地保护、利用、开发小兴安岭,为祖国的更加美丽而努力奋斗!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图样板书,不但重点突出,更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春 生机勃勃

   美丽的小兴安岭夏 花木繁茂   宝库

            秋 果实累累   花园

            冬 雪花纷飞

六、说教学效果预计

通过本课的精心设计,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文结合的生动画面,我相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参与教学,在认知、情感、技能这几方面,既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又掌握了学习方法,多种能力得到训练培养,切实体会到了字里行间的准确描写,达到动之以情、理解认识、想象激情、情不自禁、真情流露,在朗读中抒情的完美效果!说的不当之处恳请在座的各位老师指正,帮助。谢谢大家!

美丽的小兴安岭评课稿第二篇:

《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

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美丽的小兴安岭》。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鲁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该单元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主题展开,单元内各部分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重点在于让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本文按照春、夏、秋、冬的描写顺序,描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课文抓住了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进行描写,语言生动,贴切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充满感染力。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选编本课的意图,结合本文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会认12个生字,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嫩绿、欣赏、密密层层、挡住、药材、又松又软等词语。

2.升华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为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而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发现美

1.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向学生介绍:在美丽富饶的祖国各地,有数不尽的壮丽河山。然后地图标识小兴安岭的位置,我国东北边陲就有一片连绵千里的山岭,那里物产丰富,树种齐全,景色奇特,美不胜收。你们想去看一看吗?现在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进那令人心旷神怡的美丽的小兴安岭吧!通过出示地图,让学生了解了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的思想马上集中到课文中来,迫切想跟随作者去游览小兴安岭。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

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然后说一说: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读完课文之后,能够概括出小兴安岭的总体特点:绿色的海洋,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同时我将抓住这些比喻句,让学生品位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比喻的精当,弄懂比喻句在文中的作用,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句中把小兴安岭比作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理解把小兴安岭比作花园,说明花草树木多,非常美丽;比作宝库说明物产丰富,非常富饶,再沿着花园、宝库这条中心线索,理解课文顺序和作者的思路。

(三)品读词句,体味美

从课题可以看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小兴安岭的美丽,我将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中的美丽,找出主要段落,出示学习提示,学习课文的25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紧紧围绕花园、宝库进行了具体介绍,这几段结构、写法相似,采用教、扶、放的方法,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春、夏两段,学生自学秋、冬两段。

1.教学第二自然段

学生听教师范读本段,边听边仔细画。作者抓住了小兴安岭春季的哪些景物进行了描写?用___画出来,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用﹏画出来。然后出示画面,逐句分析,引导学生品位句子,尤其是拟人句,使学生理解小兴安岭资源丰富,体会这些句子表现了小兴安岭春季怎样的特点。最后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段,学完本段后,进行小结:这段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春季的特点,选取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这几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小兴安岭的春天万物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教会了学生概括自然段的意思的方法,落实了重点,给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扶学第三自然段

让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作者抓住了小兴安岭夏天的哪些景物进行了描写?用___画出来,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用﹏画出来。然后出示画面,体会作者用词准确、语言精练,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如理解封、挡、遮的意思,重点演示理解密密层层、浸的意思,品位比喻句,思考:这里把阳光、野花分别比作了什么?说明了什么?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段,读出夏之美来。

由于描写夏季一段,是四季中景色最美的一部分,我还将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再让学生观看课件比较,说说想象的和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最后让学生用一个词语说出夏天的特点。

3.自学四、五自然段

自学四、五自然段前,我将出示学习提纲,引导学生自己先找哪些景物,再看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具体描写的,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根据自学方法,分小组自学,完成表格。

季节 描写的事物 事物特点

(四)总结升华,憧憬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学习,学生感悟到小兴安岭的美,心中自然而然地涌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这里,我及时总结课文后,让学生自豪地齐读最后一段,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我便激励学生更好地保护、利用、开发小兴安岭,为祖国的更加美丽而努力奋斗!

(五)拓展延伸,体验美

为了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课的结尾,让学生用本节课学习的描写方法夸一夸自己的家乡,让孩子们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激发孩子们也来热爱自己的家乡。学生理解课文后,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夸夸我们的家乡或美丽的校园。

(六)总结升华,憧憬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学习,学生感悟到小兴安岭的美,心中自然而然地涌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这里,我及时总结课文后,让学生自豪地齐读最后一段(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板书花园宝库)这个宝库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利用和开发。希望你们长大以后能够去建设它。为我国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从而激励学生热爱家乡,为建设家乡而努力学习。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图样板书,不但重点突出,更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春 生机勃勃

   美丽的小兴安岭 夏 花木繁茂  宝库

            秋 果实累累   花园

             冬 雪花纷飞

19、金色的草地评课稿听课记录

《金色的草地》说课稿

一、说教材

《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童趣。课文不仅为我们再现了俄罗斯乡下金色草地的神奇和美丽,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而且还向孩子们渗透了观察、了解自然的意识和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由于本课是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学习主题是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刚升入三年级,已经具备了一些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感悟能力,遇到疑问也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这样的学情和课标对本学段的具体要求,我预设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1、认读钓、拢两个生字,识记、会写耍、装等12个字。结合语境和生活实际理解一本正经、使劲、引人注目、观察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3、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增强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鉴于以上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另外,小男孩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变色的奥妙,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是未见过蒲公英开放,合拢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也难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

三、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四、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

期待在学习上表现为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只有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期待,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因此我将这样导入新课:在教学开始,我先问孩子:你们喜欢郊游吗?好,今天我就带你们去郊游。然后引导他们回忆过去郊游的情景。并且出示一张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的图片,板书:( )的草地,结合图片问你见过怎样的草地?谁来说?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板书完整的课题《金色的草地》,并且问你见过金色的草地吗?借此引起学生对本课的阅读期待,对下面的学习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词。

本课生字较多,在初读课文之后,我问学生:你们想去见见金色的草地吗?但总不能两手空空啊,那我们就带上生字宝宝作为礼物去看看。看看谁能拿到去金色草地的入场券。然后出示生字词,通过各种形式如开火车读、指名领读、同桌互读检测、齐读等方式,检测学生认读情况。并重点区分耍和要、钓和钩的字形,进行书写指导。并且出示几句带有生字比较难读的句子来读一读。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初步朗读了课文,自己疏通了课文词句。在自学检查反馈中,我还相机进行生字词的正音和难读句子的突破。突出了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初窥课文大意。

读而不死则罔,读中有思,才是高质量的读,才是有意义的读。本篇课文文字和内容都比较前线,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内容。请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哪两件事情?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来说一说,并且将两件事概括为: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变色的原因。锻炼了学生从文本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四)趣为主线,生成教学过程

在了解了课文大意之后,我准备抓住课文最后一段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这句话展开教学,以趣为切入口,让学生说说你感觉课文哪里写出了草地和蒲公英的有趣?由此展开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由于学生回答的不确定性,我预设了以下两块的教学:

1、抓住第2段体会草地的美和可爱。

这段话写的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的事。当学生说到蒲公英一词时,我引导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的《植物妈妈有办法》里关于蒲公英的内容,并结合词语手册里蒲公英的插图和说明文字,先引导学生了解蒲公英的情况。这段话里面充满了哥俩的对话和他们有趣的神情、动作,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这时可能会说我感到谢廖沙哥俩在这片开满了蒲公英花的草地上玩得非常快乐。然后我就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句当中能看出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呢?引导学生抓住哥俩的神情装着一本正经、使劲一吹、假装打哈欠等重点词语体会互相吹绒毛的有趣。并且指导朗读出愉快的心情。再抓住该段的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引人注目一词的意思,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东西很引人注目。再回到课文,理解蒲公英开在草地上,本是再平常不过的,可是课文为什么说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再鼓励几个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拘一格地表演一下课文当中的这段内容。让学生在朗读和表演中仔细揣摩哥哥假装一本正经的叫和弟弟假装打哈欠的用意,体会孩子在游戏中表现的智慧和为对方上了自己的当而开心得意的神态。让那种真正属于孩子之间的乐趣,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得以再现。

2、抓住第3段发现草地变色,以及变色的原因。体会蒲公英的有趣。

学到这里,我用语言进一步激发学生去发现蒲公英的有趣:可爱的小男孩发现草地在变魔术,他多想快点找到答案。于是,他迫不及待地来到草地上,找到一朵蒲公英仔细观察起来,请大家自由读这一段,看看小男孩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读后很快就能找出小男孩的发现。

在上述教学环节的展开过程中,我还将随机引导学生去体会个别词语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例如这句话: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怎么让学生体会起得很早的用意呢?我想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为什么以前我没有发现草地的颜色会变呢?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便豁然开朗,原来,以前我从没有起这么早过,所以一直误以为开满蒲公英花的草地是金色的。那么并在这里又有什么含义呢?为了让学生自主感悟,我想可以先把并字去掉来读这一句,再加上并字读这一句,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到,用上并这个字,给人的感觉是我过去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直到今天才明白原来那种想法是错的。然后让学生再通过自己的朗读去体会这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指向生活实践课后,我还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

1、摘录描写鲜花的词语。

2、平时你一定见过许多美丽的鲜花,你能向大家介绍一种你最喜欢的花吗?介绍的时候要说清楚花的形状、颜色等,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这样的练习,由摘录写鲜花的词语到介绍鲜花,体现了一定的梯度。将语文学习的平台延伸到了课外,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紧密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第二篇:

《金色的草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金色的草地》。我准备分从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金色的草地》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两个小朋友的故事。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课文结尾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课文在第三自然段以吐泡泡的形式,对阅读作了提示,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草地会变颜色的原因。本文语言优美平实,内容也较简单,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体验美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体验以及能力素养的提高,根据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绒毛、假装、这些、引人注目、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有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以上四项目标分为两课时完成,下面我要向大家汇报的就是我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其中如何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蒲公英生长的过程,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美读感悟法: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其次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四、说教学过程

这里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分四大步骤:一是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二是自由朗读,寻草地之美;三是指导朗读,品草地之美;四是拓展延伸,谈自然之奇。

一、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

教师激情导课:孩子们,我们都来开开心心的玩耍蒲公英,好吗?然后让孩子们拿出老师课前放在抽屉里的蒲公英进行玩乐。最老师说:课文里的兄弟俩啊,玩耍蒲公英的时候也是可快乐了,你能找出哪一段是描写这样的情景的呢?

【就这样,巧妙地导入新课,让学生都亲身体验融入到课文中兄弟俩玩耍蒲公英时的独特体验与感受,体现语言学科的人文性。】

当有学生说到金色的草地时,教师用自己肢体语言表现:皱着眉头,显出很吃惊的样子,以此激起学生质疑,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草地应该是绿色的,怎么会是金色的呢?【这样激起学生学习之兴趣,激起学生探究之欲望。】

二、自由朗读,寻草地之美

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但对话的基础应是学生潜心融入文本。因此,在学生产生了读书兴趣、探究欲望后,让学生自读全文,并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美美地多读几遍,教师巡回倾听。这样学生有充分读书的时间三、指导朗读,品草地之美

与空间,同时,通过读、找、画等方式去寻找文中的优美语句,体验了自主学习的乐趣,为美读打下基础。 如何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教师不必细细讲解、分析,应重视读。因此,教学中教师以读代讲,以评代导。

1、读第一自然段,赏颜色之美。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小男孩发现了什么?

(2)指名朗读第一句,让学生自由读,教师适时评价,在评价中让学生明白草地变成金色的原因,进而读出草地之美。

(3)出示金色的草地图,教师引导:看,这片金色的草地就在眼前,看着图,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说出自己面对这块金色的草地想说的话,自然与文本感情产生共鸣,因为对草地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自然就能读好第一自然段了。】

2、讲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⑴这一段中哪几句话描写了兄弟俩快乐玩耍的情景?大家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兄弟俩?你是从哪些关键词中看出来兄弟俩的淘气?理解一本正经、使劲、假装,让学生从具体的词语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⑵同桌角色扮演兄弟俩,体会玩耍的快乐,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把课文把课文读得轻松愉快,达到感情朗读的效果。

⑶在反复朗读中指导学生散发思维:如果,你们就是那对淘气的兄弟俩,你最想在这片草地上玩些什么呢?

3、读第三自然段,探变化之因:

⑴教师激情:这片草地除了给兄弟俩带来玩耍的快乐,还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快乐呢?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他们又有什么新发现?并出示蒲公英变化表,按课文内容填完整。

时间

早晨

中午

傍晚

第二天早上

草地颜色

花的颜色

⑵对照表用自己的话说说草地是怎样变化的?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出来。

相机指导朗读重点句:蒲公英的花瓣就像我们的手掌一样,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这一段是课文的重点,这一句更是难点,如何让学生读中明理,读中悟情,读中享受?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可以配合表情读,因为学生明白了草地变色的原因后,心情一定很高兴,可以笑眯眯地读;配动作读,边读边用动作演示,这样学生很快明白张开、攥的意思。可以配道具读,也可以配课件展示的图片读,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读的形式,让学生能在读中悟出草地变色的原因。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草地变色的奥妙,难点也迎刃而解,另一方面多种形式地读,展示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从而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

3、引导学生发现草地的秘密后,此时学生的心理也会起微妙的变化,及时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将心里想说的宣泄出来,会更好地激发学生星期,激起表达的欲望。因此,此时来追问学生一个问题:感受到蒲公英的变化,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肯定会畅所欲言。

4、从那以后,我们有什么变化?我们为什么不再随意揪它?

引导谈出:

发现草地的变化

喜爱金色的草喜欢上可爱的小花

不再随意揪花

接着请学生小声读最后一段,理解一起睡觉、一起起床的含义,【体会我此时的心情,体会观察与发现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之情,从而突破本课学习的第二个难点。】

三、拓展延伸,谈自然之奇

1、美读课文后让学生谈自己读后的收获:孩子们,今天我们到一块神奇的金色草地上玩了玩,你们有些什么收获呢?

    2、在学生兴致盎然时,进行拓展延伸,课件出示向日葵等植物,唤起学生的回忆。引发学生谈向日葵、夜来香、太阳花、含羞草等植物的神奇之处。并布置学生一项课外作业:请你用学会的观察方法观察自己喜欢的事物,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观察、发现时没有止境的,留心观察,记录生活,应该成为一种习惯。让学生体会到及时的地记录一些新的发现,会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收获更多的感动。】

3、最后教师总结:孩子们,你们知道得这么多!是啊,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神奇的植物、奇特的现象等着你们去发现!去探索!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像文中的小男孩一样,不仅发现它们的神奇之处,还能找到其中的奥妙!这样更能引发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

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集中体现了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好的板书还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根据本课的教学预设过程,将形成如下板书,使本课的学习变得更加一目了然。

金色的草地

发现金色的草地合拢张开

寻开心最喜爱

20、去年的树评课稿听课记录

《去年的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组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去年的树》。本文属拟人体童话,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鸟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

这篇童话的语言朴实无华,全文没有华丽的词句,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共有四次对话,分别是鸟和树、树根、门先生以及小姑娘之间的对话。这四次对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对话通俗易懂,适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已有的认知以及本组教材特点和课后习题,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融化、剩下、伐木、煤油灯等词语。

☆能力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想象鸟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活动。

2、学完故事,对鸟、树、伐木人等说说心里话,并试着写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2、体会鸟儿和大树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教法和学法

1、以读为本,读中理解。我打算采用提问对话法、美读法、点拨法来进行教学。

读是学生课堂语言实践的主要活动形式,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读的训练,唯有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完成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本文语言浅显易懂,宜让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再分角色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说写结合,提高能力。学法上,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原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法、朗读品味法和合作探究法。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不光要有读的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思维、表达能力。所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想想人物的心理活动,谈谈自己学文所悟,跟文中人物聊聊天,并试着写下来。于是,把读、想、说、写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说教学过程

我计划用两个课时授完课。

(一)激趣导入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我播放歌曲《朋友》,紧随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感情较深厚的朋友?这个问题相信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各抒己见。师再问:你们离别过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关于朋友离别的童话故事。

[小学阶段,学生对音乐一般都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我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和有趣的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带入童话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教师对个别难写的字加以指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互相交流读书所获。

讨论:

1、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篇童话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看来同学们都已经读懂这个故事了,那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课文叫《去年的树》吗?

[这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分角色读,加深理解

本文对话语言较简单,但要读出恰当的语气和情感,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学习。于是,我先采用自读、同桌合作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摸索出恰当的语气和情感。如:树和鸟离别时,读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鸟答应树的请求回来唱歌给树听,读时语气坚决、肯定;当鸟一次又一次找不着树时,心情一次比一次急切,读时要突出一次比一次伤心,一次比一次难过等。然后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发展想象,直奔重难点

1、想象鸟两次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的内心活动,体会鸟对树的深情与留恋。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

师:假如你是小鸟,那么你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你的好朋友,面对着眼前日思夜想的朋友,你会有如何反应?

师:唱完了歌,你要走了,会说些什么?

[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将心比心,切身体会真挚的友情,达到感情的升华。]

2、畅所欲言,揭示道理。

经过上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体会的道理应该不成问题。有的学生从鸟的身上会悟出: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有的从树身上得到启示: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伐木人伐木悟出:要保护环境,爱护树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见解,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支撑理由,不脱离文本的本意,都可以加以肯定。

[这一过程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思维能力,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3、拓展训练,完成课后小练笔。

学完课文,你肯定还有很多话要说,你想对哪些人物说?

有的学生可能想对鸟说,有的想对树、对伐木人说等等。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最后试着把它写下来,完成课后小练笔,达到说写相结合。]

五、说板书设计

去年的树

天天形影不离

好朋友一定难舍难分

寻找诚信守诺

[好的板书设计要求能够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的灵魂,本课的设计抓住好朋友这个点,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感受大树和鸟深厚的友谊。这样的板书能让学生一目了然,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去年的树评课稿第二篇:

《去年的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唱歌给树听,冬天即将来临,鸟儿将要飞回南方时,郑重承诺明年还要回来唱歌给树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时,它的朋友树却不见了。鸟儿在树根、大门和小姑娘的指引下,四处寻访,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找到的却是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

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童话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读过之后,我们会为小鸟与大树之间的纯真友谊而感动,会赞赏鸟儿信守诺言的品质,会产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二、说目标

根据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2、体会小鸟和大树之间的真挚情谊,感悟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三、说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2、领悟课文中的情感和蕴含的道理。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理念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秉承这样的理念,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发想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说、悟,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情感体验,促进师生、自我、文本对话方式的生成。

五、说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直接揭题,简介作者;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倾心感悟;拓展延伸、多元对话的教学思路。

1、直接揭题,简介作者。

本课我采用直接导入新课的方法,接着简介本文的作者新美南吉,对于他,孩子们很陌生,通过对他生平的简单介绍和出示他生前说的一段话,力求拉近孩子们和这位天才作家的距离,从而让他们产生阅读文本的渴望。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环节设计主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本文的写作是以对话为主的,为下面的精读课文作好铺垫。同时,通过多媒体辅助伐的教学,不但让学生了解它的结构,更让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的文化底蕴,力求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另外,我让学生根据所给提示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意在帮助学生把握全文内容。本文篇幅不长,但故事情节曲折,直接说出内容大意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而给予一些必要的提示,学生稍加整理语言,即可在初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而达到整体感知的学习目标。

3、研读课文、倾心感悟。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方式。

(1)、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句子、词语进行教学。

比如,重点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天天体会,同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小鸟与大树的深厚感情。再如,重点指导朗读小鸟和大树临别时的对话,我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感知课文。让学生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读读小鸟飞向南方之前与小鸟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换位体验,把学生带入课文,文我一体,文中有我,我中有文,让他们和文本零距离接触。又如,最后三段的教学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我主要抓住两个看字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和文本对话,感悟鸟儿对朋友的怀念和留恋。

(2)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朋友之间的深情。

童话讲究意境美,如果在教学中能展现童话的意境美,有助于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内容,从而让学生和文本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为此我创设了两个情境,第一个是去年的树和鸟儿在一起的幸福情境,另一个是鸟儿找到已经变成灯火的大树他们离别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以读促悟,悟后再读,读悟结合,从而完成师与生,生与师,生与文本的深度交流。

(3)、引发想象,激活创造性思维。

没有想象就没有童话,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童话时学会想象,激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我主要抓住了稳重两个空白点引发想象。一个是引发他们想象鸟儿天天给树唱歌的情景,让他们深深地感受到鸟儿和树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从而为理解下文做好铺垫。第二个是鸟儿找到变成灯火的大树时,引发他们想象此时鸟儿心中会想些什么?第三个是引发他们想象鸟儿唱完了歌又看了灯火一眼时,他可能会对灯火说些什么?从而完成文本的补充和再创造,同时也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到鸟儿内心的伤感和对大树的眷恋。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感悟真情。

读中感悟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自由读、想象读、同桌练读、教师引读、配乐读、分角色读、比赛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走近童话中的角色,体会角色内心的情感世界。比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接着谈感受,然后激发学生想象画面读,最后配乐老师引读,使学生深深感受到了鸟儿和大树之间的深厚友谊,打开了学生走进这篇文章的大门。又如在学习鸟儿和树根、门先生、小女孩的三次对话时,我通过让学生在想象中感悟,激起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在体会小鸟满怀希望、一次比一次着急的心情后再次朗读,这样做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内心深处对文字的一种感觉。有了对文字的感觉,才能自然地将这种感觉渗透在表达中,渗透在朗读中,达到以情带读。总之,在读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文本情境中,在读中让学生感受鸟儿和大树之间的深厚友谊,在读中品出小鸟留下的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在读中获得懂得童话中蕴含的道理。

4、拓展延伸,多元对话。

在学完课文后,我这样说:虽然鸟儿带着伤感飞走了,她却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了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那就是珍爱友情,信守诺言!课文学到这里,作为读者,你肯定会有很多话想说,那么,你想对谁说呢?这样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评判意识,即跳出课文去审视,引发学生与各种角色进行多向对话,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课文的潜在含义。同时,也是利用教材提供的文本资源,在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写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小练笔,培养他们的写作习惯,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六、说板书

板书设计是课本静态的呈现,这样图文并茂的设计直观性很强,用音符圈点出来本文蕴含的寓意,目的就是希望小鸟留下的友谊之歌,诚信之歌,永远留在学生的记忆深处,希望多年以后,他们想起这只小鸟和大树的友谊仍然会有温暖的感动。

21、听听秋的声音评课稿听课记录

听听秋的声音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听听,秋的声音》

  一、说教材:

  《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毕国瑛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

  根据《大纲》对小学三年级的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三)尝试仿照诗歌的格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点:边读边想,从秋天的声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教学难点:学写诗歌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包括秋天的多彩的图片、本课涉及到的重点词句、能反应秋天到来的特点的音频、旋律优美的轻音乐文件等内容。)

  教学时数:一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在本单元以秋天为主题的教学篇目中《听听,秋的声音》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没有听觉上的美感,秋之韵味将大减;没有诗歌来佐料,秋之意境顿感逊色。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以美为基调,以赏为主线,以趣为佐料,以仿为桥梁,旨在让学生久久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秋韵里,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愉悦身心的自主的渴望。

  学法: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但他们的思维仍以直观、形象为主,持久性差,教学时要注意动静搭配,有张有弛,要充分运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们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使学生初步接触诗歌,走进诗歌,感受诗歌从而达到热爱诗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展开想象

  1.出示给同学们一片真实的美丽的火红枫叶,给同学们十秒钟时间欣赏,谈谈自己的感受。

  2.展开想象:看了这枚枫叶,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会感受到叶子的美或秋天来了(一叶知秋)等内容。

  3.接着欣赏秋天的美景图,(放背景音乐)让学生试着用学过的成语描述秋天。老师承接:因为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所以你们捕捉到了秋天那么多迷人的景色,是的,秋天不仅是一个色彩缤纷的季节,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去听,秋天,她还是一个

  (师出示词语 辽阔的音乐厅,指名多个学生认读,齐读。)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去听听秋的美妙的声音。(板书:听听,秋的声音)。

  [秋天是美的,不仅美在缤纷的色彩里,还美在动人的秋声里。课一开始,我就为学生创设了美的教学情境。以悦目的翩翩黄叶导入,以背景音乐渲染, 让学生久久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秋韵里,奠定了本节课唯美的教学基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只听不看书,比比看谁的小耳朵最灵,听到了哪些好听的声音?并让学生试着模仿一下听到的声音。

  学生应该很容易就会回答出来:落叶的刷刷声、蟋蟀发出的口矍口矍声。(对于学生能够认真倾听提出表扬)其实不仅这些,书中还隐藏了很多美妙的声音正等着同学们去寻找呢!那就开始我们的发现之旅吧!

  2、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找到的秋的声音或能表现隐含秋的声音的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也可提出不懂的词)

  3、师生对话共同记录发现: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口瞿口瞿是蟋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大雁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声;田野在唱一曲丰收的歌吟。在对话里理解歌韵、叮咛、歌吟等词;在对话里引导学生想象黄叶和谁在道别,大雁为谁而叮咛,田野里是谁在歌唱。。并随机板书。

  4、指名学生读前三节,边读边品,说说你喜欢哪节中描写的秋的声音,并说明为什么喜欢,谈谈自己的感受。

  [本环节以听为主线,在师生融洽的对话中对诗歌前三节内容进行了一次梳理,也为下面的细听秋声和情感朗读做好了准备。]

  (三)细听秋声,深感秋趣。

  听声音,想象说话。

  (1)师导语:从刚才的对话中,我们已经听到了秋的声音,可大家听得还不够真切。我们快跑进树林里,站到蓝天下,再去仔细地听一听吧!听听黄叶和树妈妈说些什么?蟋蟀会唱什么?而大雁有什么叮咛?秋风又有哪些欢快的歌吟?也可以把自己想像成其中的一个角色与同伴合作表演,想想你会怎么说、怎么唱。(分小组合作完成,其他同学再补充、再展示朗读,教师相机给出评价和指导。)

例如:从黄叶和树妈妈的告别声里,我们听到了一份伤感,指导学生读出依依惜别情;而在我们小朋友的耳中,那声音又是多么优美动人,指导学生美美地读诗句。再如,抽两个学生表演大雁和朋友告别时的对话,教师可让学生回忆你上学离家前父母会有哪些叮咛,再引导学生想象,大雁不仅叮嘱白云,叮嘱小动物们,它们飞过二户来学校上空的时候,也对我们班的小朋友们撒下了暖暖的叮咛,它们是怎么叮嘱小朋友们的?引发学生的想像,再指导学生甜甜地暖暖地读诗句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等等。

  (四)仿说秋声,编织秋韵

  1.师导语:在美丽的秋天里,何止这些声音啊!快把耳朵、把心、把想象带上,我们再去听听,秋天里还有哪些声音。再将自己听到的秋天的声音编成一节小诗吧! 出示诗歌仿写格式,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一节或几小节诗,写后我会选派代表诵读,并给学生们配上合适的音乐。

  2.承接仿说内容,师引导学生略读诗歌第五、六两小节: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

   [在细听了课文中的秋声后,我引导学生到课文外去听听秋天还有哪些声音,并让学生模仿课文第一二小节当当小诗人,试着编一编诗,这一仿说训练不仅架起了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培养了学生的作诗能力,而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下文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

  3.配乐朗读、回味全诗。齐声朗读,有兴趣、能力者可尝试背诵。

  最后我再次拿起上课初出示给同学们的那枚枫叶,以诗一样的语言结束教学任务。

  四、说作业设计

科学、合理又充满挑战情趣的作业才会让学生喜欢,从而实现课后对课上内容的有效再现与完美衔接。所以我设计的作业是画一幅秋天的画或写一首秋天的诗或编一个秋天的童话。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带着意犹未尽的感受出色地完成。

这就是我对本课的总体设计,自知能力水平有限,所以诚恳希望领导和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听听秋的声音评课稿第二篇:

《听听,秋的声音》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的第四篇课文,全组课文体现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诗歌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的题目《听听,秋的声音》用轻柔的语气引领你走进美丽的秋景,诗中这句话不断出现,一种声音就是一幅美丽的秋景图。前三节写的是落叶、昆虫、大雁、秋风等具体可感的声音,后两节写了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诗歌就是要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引导我们想象秋天美好的景象,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

二、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学习重点: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学习难点: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意,仿照诗歌的形式,说一说,写一写。

三、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们非常喜欢生动的形象、鲜艳的色彩,喜欢多媒体上那一系列神奇的变化。另一方面他们的抽象思维正在发展,想象丰富不受限制,并且开始尝试用自己的小脑瓜思考问题,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积极表达。在前几课的学习中他们已了解了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了解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了解了秋天里具体的景物,这些都为他们理解这首现代代诗打下基础,虽然诗歌语言精炼,跳跃性强,相信理解起来并不难。

四、说教法

情境创设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朗读感悟法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文字优美,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

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教学时把个人思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增大了课堂信息量,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力口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自主探究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让学生上网浏览、自由研读、搜集信息、等环节无不渗透着自主探究这种教法、学法。

直观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使用,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四、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学生可采用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说自己所收集的资料,自己所感受的秋天。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有感情地朗读是学习诗歌的很好方式。在对诗歌的音节美的感受中,诗歌的内容美也能得到很好的体验。所以教学时,可以采用范读、赛读等多种方式,加强朗读的训练和指导。写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五、说流程

情景导入,激发情感

1.在你眼里,秋天是什么样子?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通过简单的引导,唤起学生心中对秋天的记忆,为学习诗歌打下基础。]

2.听声音,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和相关录音,让学生一边听秋声一边想象景物,使文中秋天的声音和相应和景物形象化,为理解诗歌和创作诗歌作准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说说自己最喜欢哪种声音?

[设计意图:说自己喜欢的声音这一发散性问题为学生创造了个性化阅读的空间说只是一个方面,以说促读才是真正的目的。在学生初步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创设情境,使抽象的诗句具体形象化,既帮学生理解了诗句内容,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体会情感,展开了更深层次的交流,丰富了诗歌的语言,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秋天。在此基础上的齐读是学生情感的体现和升化。]

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师范读4、5小节,读后引述:秋的声音,还藏在哪里?

[设计意图:借助诗句启发学生说秋天的声音还藏在哪儿,丰富学生对秋天特有声音的了解,为下一步的创作做准备。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鼓励、示范,开发学生潜能,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仿照1、2小节写诗。

3.学生诵读自己的作品。

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配乐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朗读升华感情,感受秋的声音的奇妙,感受秋的美好。]

22、秋天的雨评课稿听课记录

《秋天的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一、教材分析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秋天的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围绕本组秋天这个专题,使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语言的魅力。《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散文,名为写秋雨,实则写秋天。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针对教材的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本节课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语言的魅力。课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那些艺术化,抽象化的语言给学生在理解上带来了困难,因此品味文中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内化运用语言。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心强,形象思维趋于成熟,但抽象思维仍处于起步阶段。

三、教学目标

针对这样的教材,教学目标的制定,我将依据新课标总目标和三年级阶段目标,语文教学要注意字词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因此我特别依据新课标新课标三维目标制定本课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四、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包括如下环节:

(一)情境导入,引出题目

我首先以一首小诗进行导入,让学生观察这首诗少了什么,从而引出课题。

(二)精读课文,理解体验

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画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组成一首小

在这里我采用了情感朗读法,符合《新课标》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我会和学生共同得出结论秋天的雨具有五彩缤纷的颜色。

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比喻句的写作练习。这一设计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接轨了,为了让学生有物可写。

游戏是低年级不可缺少的,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巧妙的使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请一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闭上眼睛猜一猜都闻到了秋天的哪些气味。

课文第四自然段,文字妙趣横生描写了深秋中各种动植物过程中准备过冬的场景。

最后总结,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五、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秋天很熟悉,但是他们不会像课文中那样观察仔细,他们有一些粗略的印象,需要通过课文的描述去回忆,并且通过课文来加深这样的印象。在读中去品味秋天的美,去体会语言的美。教学设计中的小诗首尾呼应,起到了较好的落实知识点作用。

秋天的雨评课稿第二篇:

《秋天的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一、教材分析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秋天的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围绕本组秋天这个专题,使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语言的魅力。《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散文,名为写秋雨,实则写秋天。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针对教材的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本节课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语言的魅力。课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那些艺术化,抽象化的语言给学生在理解上带来了困难,因此品味文中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内化运用语言。

二、学情分析

一堂好课也是建立在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因此我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分析。三年级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心强,形象思维趋于成熟,但抽象思维仍处于起步阶段。

三、教学目标

针对这样的教材,教学目标的制定,我将依据新课标总目标和三年级阶段目标,语文教学要注意字词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因此我特别依据新课标新课标三维目标制定本课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四、教法学法

古人云:古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对本节课教法学法也做了精心的安排,

1.情景教学法: 2.情感朗读法: 3.自主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包括如下环节:

(一)情境导入,引出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对词的积累

首先呈现的是几组词语,有描写颜色的,有动词,有叠词。在读动词时学生边读边做动作从而更好的理解词义。

2. 对句子的掌握

然而词语教学也应该将所学的词语放在整个句子中,这样才能真正运用。

(三)精读课文,理解体验

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比喻句的写作练习。这一设计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接轨了,为了让学生有物可写,我通过六幅图画引导学生写作。

游戏是低年级不可缺少的,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巧妙的使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请一名学生读课文,教师出示秋天的果蔬 ,其他学生闭上眼睛猜一猜都闻到了秋天的哪些气味。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知道了秋天的雨具有香香甜甜的气味。

课文第四自然段,文字妙趣横生描写了深秋中各种动植物过程中准备过冬的场景。在教学中我超越了文本,图文结合的编了一首儿歌在这里我采用表演读的方法,小喜鹊小喜鹊,叫喳喳,衔来树枝盖新家。小松鼠,跳啊跳,搬来松果当粮食。

学生情感的升华。

(四)运用语言,升华情感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在运用语言升华情感这个环节中由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图片介绍秋天的美景。引导学生重新组织语言,学以致用。本节课到此已接近尾声,我会这样结束本节课:秋天的雨,轻柔的抹去夏的炎热,把秋天的大门打开。秋天的雨,带来了秋的五彩缤纷,带来了秋的芬香扑鼻。秋天的雨,捂着丰收的硕果,深情呼唤冬的讯息。

(五)层次作业,放飞个性

选作作业:1.搜集描写秋天的词句,记一记

2.选择课文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3.出去寻找秋天,把看到的秋景写一写

六、板书设计

23、古诗两首评课稿听课记录

会认、会写生字。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理解诗句意思,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体会诗人的心境,明白诗中蕴含的哲理。

想象画面法。以《题西林壁》为例,想象如果是你站在庐山之中,从不同角度观赏到千姿百态的庐山风貌,这时你会想些什么?悟出什么道理呢?

联系生活法。结合已学过的篇目,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生活中何时也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题西林壁》

(一)课件导入,活跃气氛

播放课件,展示祖国的秀丽河山。让学生畅谈自己游览过的风景名胜。那么,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了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生畅谈感受)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看看诗人游完庐山又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诗题)

(古诗的教学,必须通过必要地途径,以展现诗中多姿多彩的形象世界、情感世界。为此,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既带来了形象性、直观性,又创设了良好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落实了之前教法中所提及的情境教学法和形象直观法。)

(二)细读文本,理解诗意

1. 让学生自读。要求借助拼音要正确、流利地朗读。

2. 指名读,进行师生、生生评价,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3.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谈谈诗的内容。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先学生自愿起来朗读,而后全班朗读。

(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有利于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析去了解诗人所表达的诗意。)

(三)赏析诗句,想象诗境

1.让学生再次朗读诗句一遍,思考第一、二行诗写了些什么生发言。(板书:庐山 。板书:千姿百态)

2. 作者是如何来描写庐山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重点引导学生从横、侧、远、近、高、低等字来理解作者的观察角度,从而得出了诗人观察仔细,和观察的地点、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会不同的道理。

3.针对这种现象,诗人接下来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生齐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板书:所感)而后让全班再次朗读一遍这两句诗。

(体会诗境是古诗教学的一大重点。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赏析诗的前两行,自然地引出哲理诗句的意思,达到体会诗境的目的。)

(四)联系实际,品味诗情

1.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针对诗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谈谈自己的理解,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2. 回忆已学过的《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3.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畅谈自己对这一哲理的认识。

(哲理句的理解是古诗教学的一大难点。结合已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在缩短文本与现实的距离中帮助学生理解本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使学生对哲理的体会更加深刻。)

(五)创设情景,朗读全诗

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庐山的美丽风景。教师引导学生:假设你就是苏轼,来到庐山你看到了庐山生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师再问:那么,你看到了庐山的真面目了吗?为什么?生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同诗人苏轼一起从横、侧、远、近、高、低等角度观赏了庐山的不同风貌,体会了诗人多角度的观察方法,领悟了从不同角度观察所得结果也会有所不同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预习陆游的《游山西村》。

四.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所见: 横、侧、远、近、高、低 千姿百态

原因?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感)

24、鸟的天堂评课稿听课记录

《鸟的天堂》说课稿

说教学程序

《鸟的天堂》说课稿

今天,我将对《鸟的天堂》这一课进行我的说课。

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阅读文章。作者巴金先生记叙了他和朋友们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清晨群鸟纷飞的活泼景象。

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群鸟构成了一副清雅优美的风景画,表现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本课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大榕树的奇特与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景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进一步增强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心有所感,情有所依。

  情境(1):播放大榕树的静态视频,使学生进入我欣赏大榕树的情境中。

情境(2):播放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录像,使学生进入我欣赏鸟儿的情境。

情境(3):播放全文朗读视频,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

2、采用启发式教学,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设计开放性作业。开发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鼓励学生创新。

说学法

1.在教学前,教给学生用读、划、思、议的方法认真预习。通过读,让学生有所思,在思考之后,划出重点词句,和同桌讨论提出的疑难问题。

2. 在学习中,边读边想象画面并借助媒体资源,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由此可见导语的设计在教学中十分重要。针对本课,我设计了如下导语:

在我国广东有一个传说,相传四五百年前在广东新会的天马村,有一条小河,河中有块泥潭小洲。一天,一只仙鹤看中这块优美安静的地方,便把衔来的一条榕树枝,插在这块泥土上。说也奇怪,这条榕树枝很快的生长起来,枝繁叶茂,远看就像浮动的绿洲!又是一个美丽的清晨,这只仙鹤带来成千上万只同伴。从此,每到清晨,万千灵鸟引吭高歌、翩翩起舞,形成了南国奇观鸟的天堂。

初步感知课文

齐读课题《鸟的天堂》。先解词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又是怎么理解的?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讲的内容。当然,目的也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读课文后,抛出问题:作者去了鸟的天堂几次?分别看到了什么?因为文章很简单,学生在读完后,能回答出:去了两次,第一次看到大榕树,第二次看到鸟。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清楚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相比于老师自己讲出来,更易于学生记忆。

接下来理清脉络,提示学生:哪几个自然段讲了树;哪几个自然段讲了鸟;学生从这个方向可以很轻松的把课文理清楚。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认识,又可以抓住关键段落进行分析。

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理解大榕树的茂盛,旺盛的生命力,体会静态美,去鸟的天堂先看到的树,看到怎样的树,这个是课文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一定要让学生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在谈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不一定能够抓住关键词,但可以让他们试着说一说,引导他们找到一簇簇不可计数绿的可爱包括堆在一起等等这样的词,这都是非常准确的。因为课文中描写大榕树时,提到了大,我会问学生既然作者这样描写,我们可以在哪些句子看出?

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了纷飞的鸟,不禁发出感叹。在这里,我会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学生自己归纳出多欢等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感受。

体会语言美,拓展延伸

在充分了解课文的句段和文章后,我将启发学生联系课文,自己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样能充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本文的写作手法也是亮点之一,作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鸟树和谐图,我会采用点拨法,让学生掌握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鼓励学生谈谈这样写的好处,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鸟的天堂》的确是一片精美佳作,尤其是在大力提倡环保意识的今天,更是不可多得的。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要延伸到生活中去。为此,我会不止一个实践活动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动物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环保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我家门口就是鸟的天堂我能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我认为通过我的板书即达到了梳理文章思路的目的,同时还有效地强化了文章的中心。

板书切忌多,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不会让学生感到眼花缭乱。板书在讲课的过程中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让学生通过看板书就明白这节课的写作目的,从而达到老师预期的教学目的。遵循以上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3、鸟的天堂

第一次 树 茂盛、大 静

第二次 鸟 多、欢 动

25、雅鲁藏布大峡谷评课稿听课记录

雅鲁藏布大峡谷评课稿第一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生词及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及词语填空来学习生词;引导学生通过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高、深、长及壮丽景观来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观。

重点:理解课文生词

难点:理解课文

教法:引导法

学法:小组合作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雅鲁藏布大峡谷评课稿第二篇:

可以只针对课文主要部分的内容写提纲。例如本文可以只写第25自然段的提纲。

提纲应简洁、明确,比如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2、请同学们再默读25自然段,勾画内容,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⑴顶端景象⑵传说⑶特点(长度、宽度和相对高度)⑷自然博物馆

【设计意图】:结合本课的教学要求,借助课后的金钥匙,指导学生给课文列简单的提纲,以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细品,深感其奇

导语:作者又是怎样从这几方面向我们具体介绍的呢?让我们再走近些,去真切领略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所在!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教师朗读该段,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想象雅鲁藏布大峡谷顶端的壮丽景色。

2、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汇报有关句子。你觉得景色美吗?谁能美美地读一下你喜欢的句子?

3、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4、齐读,读出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第二自然段主要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顶端景色,语言生动优美,意境耐人寻味,只有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用心去想像、感受才能更好地感悟到它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喜爱之情。

(二)、学习第3自然段

导入:雅鲁藏布江自西而来,然后转向,绕着南迦巴瓦峰作马蹄形大拐弯,(相机出示大拐弯的图片)这真令人惊叹不已。

1、这个大拐弯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谁能书绘声绘色地讲述一下传说。

2、学生讲述。其他人评价。

3、教师小结:讲得真好。这真是一个美丽的传说。那么,雅鲁藏布大峡谷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生答)那么,如果文章中去掉这个传说,直接说它的形成,行不行,为什么?(引用传说增添了很多的神秘色彩,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引起读者的兴趣,也更能体现出人们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课前已读了好几遍课文,对传说一定记忆犹新,因而,直接让学生讲一下传说。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为学文节省了时间。

(三)、学习第4自然段

导入:雅鲁藏布大峡谷是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江水冲刷形成的。那它有什么特点呢?

1、叫一生读此段。

2、有什么特点呢?(长、深、窄)

3、你从那句话体会到的?出示这句话,和去掉数字的句子,让学生比较着读。体会数字更真实准确,有说服力。这种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叫列数字。

4、除了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这段还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通过举例,你发现了什么?全班齐读最后一句话。理解秘境。【】

【设计意图】:说明文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说明方法(写作方法),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这方法有什么好处呢?得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于是便设计比较句子这一环节。

(四)、学习第5自然段

导入:这块秘境的神奇还表现在哪里呢? 1、学生默读。

2、你觉得神奇还表现在什么地方,找出有关的句子与大家分享。

3、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播放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色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

4、看了以后,你有怎样的感受?(太美了、真壮丽等)

5、你喜欢吗?请同学们带着喜悦之情把你喜欢的句子与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这段主要写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垂直的自然博物馆,描写生动,语句优美,没有难词难句,学生一读就能了解,因此,让学生读自己认为神奇的语句,与大家分享,既体现了语文课堂注重培养学生读文的能力,又重视培养学生语言感悟的能力。课件的播放,加深学生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喜爱、向往之情。

(五)、品读最后一段

作者又是怎样抒发自己的喜悦之情的呢?

1、齐读这段。2、出示句子:

⊙在这里,我见到了最纯净的天空,最飘逸的云彩,最雄伟的雪峰,最漂亮的大拐弯,最丰富的宝库。这里真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

这段有几个最?从这几个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把它换成非常行不行?(最即极限,没有可超越的。说明程度深。换成非常不合适,虽也表示程度深,但不是极限,课文通过连用7个:最,反复强调极限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景观的神奇之处。体会到了作者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无比喜爱和骄傲、自豪之情)

3、指导朗读。最字读得重一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体会7个最,来感受作者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无比喜爱和骄傲、自豪之情。

五、总结全文,提升感情

1、其实,作者在文章中好几处都流露了惊叹与赞美之情,请同学们再浏览一下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

2、学生说,教师课件出示。(惊叹不已 不可思议 鬼斧神工 无与伦比 令人向往)

3、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用我读到感到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设计意图】:打破了传统的总结全文的方法,让学生读文中印象深刻的句子,来表达自己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喜爱、赞美之情,既交给了学生练习说话的方法,锻炼了学生的语感,又起到了提升学生感情,达到与作者感情共鸣的目的。

七、布置作业

1、自学本课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假如你是导游,为雅鲁藏布大峡谷写一篇解说词。

【设计意图】: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准备,下一节主要让学生汇报解说词,体验导游的经历,增强学生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说板书设计:

该板书遵循简单明了、突出重难点、体现课文主要内容的原则。

26、猫评课稿听课记录

《猫》说课稿

《猫》说课稿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主要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特点的描写,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课文以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为主线,贯穿了猫的古怪性格及满月小猫的可爱形象,栩栩如生。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参照单元目标,结合本篇文章的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与能力:

了解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练习说话,写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并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以谜语和图片导入新课,说说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找同学上台演示各种猫的动作及声音。引出本课课题《猫》及老舍先生简介。这样的导入,会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强烈的探究欲望,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2分钟)

(二)词语大闯关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多种形式读新课词语。(开火车读,齐读)多种形式评价(学生自评,老师点评)。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老舍笔下的这只猫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

(孩子们大致能感受到这只猫淘气可爱,性格古怪,作者喜爱猫的特点。而这些恰好是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板书:性格古怪、满月可爱】 (3分钟)

(四)小组探究

细读课文的1-3自然段,用铅笔划出猫性格古怪表现在哪些地方? 说说你的体会。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这句话用任凭也这组关联词,突出了猫及其贪玩,一玩就要玩个痛痛快快。】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这句话连用了三个语气词,实实在在地凸现了作者对猫的关切爱怜之情,担心、翘望、心疼、着急,种种情态尽在其中。】

【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这句话写猫工作时认真负责,从非不可可以体会到猫等老鼠的决心与耐心,突出地表现了它是多么的尽职尽责

把这个句子改成肯定句: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其实猫就是猫,白天睡大觉,晚上捉老鼠,没事东跑西跑,根本谈不上什么古怪呀,老实呀,乖,贪玩呀,尽职呀。但是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

运用拟人的手法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 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者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

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温柔可亲)和不高兴(一声不出);既胆小又勇猛。】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先通过朗读表现猫的性格古怪,在朗读过程中能更进一步体会到猫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上填空练习,学生水到渠成的体会到了猫性格古怪的特点,而且还培养了概括能力。

2、指名读课文第4自然段,感受小猫的可爱,重点体会作者爱猫之情。

投影出示:小猫满月的时候很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重点体会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呢?怎么理解?

【板书:更 】

在体会到了老猫的性格古怪之后,引入对小猫可爱的感受,既激发了学生对小猫的可爱研读的兴趣,又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用词之精。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板书:喜爱】

最后再来读读描写小猫可爱的内容,边读边想象。想象一下小猫淘气可爱的样子,播放课件,进一步感受小猫的淘气可爱。

(五)总结谈话,升华主题。

猫,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动物。然而,在作者老舍爷爷的笔下却显得那么惹人喜爱。这正说明了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像老舍爷爷那样不但能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

(六)拓展练笔

请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小动物,用一两段话把这种小动物的特点记述下来,与同学们共分享。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并把动物的特点写具体的,又是怎样真实地表达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的。同时,这种训练形式就会成为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写作创新的新平台。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说是一个微型的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一板书设计由师生共同完成,这样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体会中心。

6 猫

性格古怪:既( )又( )

猫 喜爱

满月(更)可爱

27、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评课稿听课记录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说课稿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说课稿

一、说教材

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第八课的学习内容。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本文的主题是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既承接了上节课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的内容,又紧扣了观察和发现这单元一主题。

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在感受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观察自然、体味生活的兴趣。

㈡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下,特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⒈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⒊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㈢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⒈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⒉难点: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二、说学情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一下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也拥有一定的地理知识,但是与本文相关的地理知识储备不足。这一时期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创造力强,出现了抽象思维,但还是需要感性经验的辅助,这都是我本节课当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所以我借助了世界地图和地球仪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说教法,说学法

㈠说教法

俗话说得好,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而老师最重要的是贵在得法。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取引导法和朗读体会法来教学。

㈡说学法

在遵循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理念指导下,我确定如下具体学法:读读、想想、划划、议议。通过朗读课文,品词析句,体会人物心情等多种途径,积累语言,体味作品的精神美。

四、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分别是:

㈠导入环节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经过30年的观察研究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我们也应该和法布尔一样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我们就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今天就让我们用心来学习第八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板书课题,齐读)

㈡新授环节

⒈让我们用心去发现,说说你从这个题目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⒉那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并完成下列要求(出示自学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⑵思考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检查自学要求之一

①出示生字新词

呈现 凹进 精神大振 端详 叩开 枉费心机 起源 资料 浩如烟海 静谧 宁静 大陆漂移

②请同学们自由读生字新词,要求读准确读响亮些(自由读、男生读、女生读、指读)

③请同学们看大陆漂移(板书:大陆漂移)。这是一个关于地质学方面的科学术语。我出示相关的资料介绍。

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一个假说,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主要内容为远古时代的地球只有一块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称为泛海洋的水域包围,大约于2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在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以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基本地貌。

大陆漂移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一种学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他根据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在形状上的吻合性和地层、构造、山脉的连续性,以及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大陆古生物的相关性等事实,认为地壳的硅铝层漂浮在硅镁层之上,大陆曾经大规模地水平移动过。在2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块统一的连续体,叫泛古陆。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加上日、月引潮力的作用,自2亿年前的中生代开始,漂浮在硅镁层上的硅铝层逐渐自动向西移动。到第四纪初期,形成现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轮廓。大陆漂移说问世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自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大陆漂移说重新被人们所重视。

④引导同学们观察,当中有静谧宁静都表示静。抓住静 ,引导同学们在积累本上积累更多的词语。

寂静 幽静 鸦雀无声 万籁俱寂 (齐读)

⑵检查自学要求之二

①提问: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②介绍魏格纳的资料(板书:魏格纳)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在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和论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⒋以读带讲

⑴年仅32岁的魏格纳,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成为一颗耀眼的科学新星。魏格纳在观察地图的时候有什么惊人的发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至4自然段,并把相关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果然,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状相似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重点研究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这一句,提出问题:

①这两个地方指哪两个地方?

②吻合什么意思?

③我们看地图和地球仪找出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是不是文中所描述的那样?

④不可思议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问题讨论总结后引导学生体会魏格纳惊喜的心情,自由练习这句话,把惊喜的心情读出来。(范读、个别读)

⑵同学们有过惊喜的感受吗,惊喜的时候是什么样子?那么文中魏格纳有了惊人的发现之后的惊喜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

魏格纳幸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⑶小组讨论汇报:年轻的魏格纳为什么会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呢,他靠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加以说明。

①仔细观察(板书)。他常常耐着性子,面对墙上的地图呆呆地出神。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魏格纳幸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

②敢于思考(板书)。于是,这位年轻人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漂移,才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③反复求证(板书)。教授肯定了他的假想有道理,并说也曾有人提起过,但都没有足够的事实加以证明。也曾有人提起过,虽然没有足够的事实证明,但是魏格纳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的精神支持着他踏上求证之旅。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浩如烟海,表现了魏格纳求证的艰辛,也表明了魏格纳求证的决心。

一种叫中龙的爬行动物,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显然,这些动物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否则,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㈢巩固环节

请同学们回答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的。

总结时对应板书做出强调,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

㈣结课环节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感受?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吧?

㈤拓展延伸环节

①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②请同学们收集关于观察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小故事,积累在作文素材本上。

(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两者任选其一做拓展延伸)

五、说板书设计

(指板书说)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附上板书: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魏格纳 仔细观察 大陆漂移

敢于思考

反复求证

28、给予是快乐的评课稿听课记录

《给予是快乐的》说课稿

《给予是快乐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给予是快乐的》。

给予别人,快乐自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给予是快乐的》。 

本课主要讲保罗偶然认识了一个小男孩,被他一心为弟弟着想的品质感动了,主动邀请他们乘坐自己的新车去兜风。本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这一课要求学生继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感情,体会勇于付出,乐于奉献,生命才有意义。

一、学情分析

作为刚进入四年级的孩子,经过三年的学习,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阅读方法,但对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理解不够;还不知道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课文,理解文本的主要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能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学生一心为他人着想的思想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能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在反复的研读中领悟给予是快乐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尊重学生人格,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建立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展现教学预设和动态生成的和谐课堂。这就是我教学这篇课文的设计理念。

四、教法、学法

我设计的教法是:在情境中引入;在初读中感知;在再读中感受;在切己体察中感悟;在交流互动中升华,让学生的情绪经历从心动――行动――情动――激动的过程。

我设计的学法是:在读中思、在读中品、在读中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螺旋上升。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前,我还制作了PPT课件,收集了与给予相关的生活见闻和故事。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课题给予是快乐的,从五个层面来加以理解。

第一个层面、在情境导入中,引入给予是快乐的。

在这个环节,我将联系学生生活,让他们回忆自己在得到礼物时,得到别人帮助时是什么心情进行谈话,让学生明确得到往往是快乐的,然后,老师话锋一转可是,美国作家丹。克拉克却说给予是快乐的,这是为什么呢?以此悬念来引入本课课题,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产生心动的感觉。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引入学生对课题的思考,既让学生获得了给予是快乐的的初步印象,又激励学生产生了阅读的行动。

第二个层面、在初读课文中,感知给予是快乐的。

 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老师教过的方法读懂课文。在此环节,我先引导学生对阅读方法进行复习,然后要求他们运用读、思、圈、注的方法,自学课文。在自学时,我还提出了明确的自学要求,引导他们去进行有效的学习。然后,我将对孩子们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测,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以感知给予是快乐的。 第三个层面;在深入研读中,感受给予是快乐的。

 这个环节是我本堂课的重点。首先,我将针对学生不知道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状况,出示问题在哪的图示,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然后,我放手让每个学生去提出自己的问题。例如:保罗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我想要这样的哥哥和我要当这样的哥哥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说他们三个人在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等等,鼓励学生深入地阅读课文,并尝试着在文中去寻找答案,也可以跟同伴合作交流。最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有价值的问题,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的感情动起来,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并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第四个层面、在切己体察中,感悟给予是快乐的。

在这个环节,我将联系自己的切身经历,向学生讲述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是否有给予别人的快乐。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口语训练,又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了给予是快乐的的深刻内涵。

 第五个层面、在交流互动中,升华给予的意义。

在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给,永远比拿愉快》这篇短文,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给予的内涵,知道我们应该给别人留下美好的思想,美好的行为等。最后,我还引导孩子联系自己谈:我们还有两年就要毕业了,我给予的意义,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白:乐于奉献,勇于付出,这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最后,我引导学生激情满怀地再读课文,把学生的感情推向高潮。

  课后作业的设计,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我采用的是开放式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自选作业。

六、板书:

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小男孩

        有这样的哥哥-------------当这样的哥哥

    风光自己(或板书自己神气)----关爱弟弟 

29、卡罗纳评课稿听课记录

《卡罗纳》说课稿

《卡罗纳》说课稿

一、说教材

《卡罗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小说《爱的教育》。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四年级的意大利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她,默默地关爱他。

二、说学生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身子女,缺乏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所以在教这一课时我把引导学生了解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大家是怎么做的,从而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三、说目标

针对本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在读中感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大家对卡罗纳的关怀,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重难点)。

四、说教法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难理解。老师只做适当的点拨、引导,运用自主、合作、研究的教学法放手让学生自读,自学,自悟,真正做到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导地位。教学时以爱为主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感知文本,到亲近文本,走入文本,最后超越文本这样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情景导入,烘托气氛课前检测,了解字词深入课文,感受真爱课堂检测,加深理解根据年龄,推荐好书这一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烘托气氛

在导入《卡罗纳》这课时我让学生猜谜语引出妈妈,然后课件出示有关母爱的图片让学生感悟母爱的深沉与博大,为理解卡罗纳失去母亲的巨大悲痛做好铺垫。

(二)课前检测,了解字词

为了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设计字词进行认读。

(三)深入课文,感受真爱

1.整体把握

根据自学提示一,学生初读课文,读通句子,大体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然后进行一一回答。

2.深入课文

根据自学提示二,默读课文,想一想,卡罗纳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在句子旁边写上批注,然后点名进行回答。

根据自学提示三:(小组合作讨论)文中的卡罗纳是不幸的,但也是幸福的,用画出大家是用什么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卡罗纳的关爱的。通过讨论感受人间处处都是爱。

(四)课堂检测,加深理解

设计了与文章有关的习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五)根据年龄,推荐好书

《爱的教育》是一部日记体儿童小说,记述了发生在四年级学生中的一百个动人的故事。

六、说作业

通过小练笔,自己成了卡罗纳,晚上回到家,提起笔,想起老师和同学们所做的,于是写下自己的内心感受。

七、说板书设计

30、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评课稿听课记录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评课稿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评课记录

  一、评**老师的课:

  1.教师紧扣本文,整体把握,利用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抓住重点词句,适当的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读书、思考、品析,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林**老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通过播放地震视频,并深情读出地震带来的伤害及损失,情景交融,为学生领悟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进行酝酿,做了铺垫。

  3.角色采访这个教学环节很有特色,通过师生的互动,体会两岸人民的深厚感情。

  4.搭建想象平台,落实生活,读写结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评钟**老师的课:

  1.钟**老师语言准确,很有亲和力。这节课中,钟老师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元素,抓住重点,关键词句反复品味,教师语言精炼,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

  2.教师整合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入情入境。教师利用地图,课文插图,地震的图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探究人物内心的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和两岸的亲情。

  3.钟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活学活用。

31、颐和园评课稿听课记录

《颐和园》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它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写景游记。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

a、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 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b、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明白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本课的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四、说学法

为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达到目标,我主要让学生采用朗读法、对话法、想象法、圈划法、背诵法、摘抄法等,来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流程

(一) 导入,整体感知

1、 板书课题(颐的左边用红粉笔写,落实它的字形),读好课题。

2、 快速浏览课文,概括介绍颐和园的一句话。引出第一自然段,男女生分读。再让学生根据这句话把颐和园的特点浓缩成两个字,随机板书:大、美。

(二) 品读,触摸语言

这是课堂的重难点所在,将文路、教路和学路结合起来。我主要分四步走:

第一步:悟言之有序在初读中,明白作者记叙的顺序

1、生初读,主要自学有关生字词。

2、我问学生:作者给我们介绍颐和园,是按照什么顺序的?(板书:游览顺序)生读二到五自然段,我再问: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请用波浪线划出来。

3、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学习交流:

(1)句子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2)我最后问:你读完这些词句,发现什么?(作者的观察很有顺序言之有序;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这些词句,你能猜到作者着重要介绍的景物吗?请把它们圈出来。(板书:长廊、佛香阁、昆明湖)

第二步:悟言之有物在细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

1、学习长廊句子

(1)找到相关句子。

(2)感受怎么表达?你发现什么?(板书:颜色、长度、美丽)

(3)体会语言: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意思?(全部是不同的)

(4)我接着问:文中像这样的表达的句子还有吗?找出来读一读!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2、学习佛香阁句子

(1)生读三四段;

(2)作者先后怎样观察?请你圈出表示作者在不同的地方观察的词语。

反馈:板书:抬头一看下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

(3)怎么介绍佛香阁?出示句子研读你能调换一下词语的顺序,也能将将它介绍清楚吗?比较一下,哪一句更顺口?

(4)怎么介绍昆明湖?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写出了什么?让你想起怎样的词句?(水平如镜、优美画卷)你能给滑字换一个字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水静、水平、水美)

3、学习昆明湖句子

(1)作者观察到什么?读第五自然段

(2)交流:板书:堤岸、石桥、垂柳、小岛

(3)重点介绍什么?怎么介绍得清楚?

第三步:悟言之有法在总结中,回顾作者的观察的方法

1、讨论:作者是怎样介绍清楚的?

2、梳理归纳:准确选择观察点有顺序介绍多角度观察

第四步:背背抄抄积累语言

选择自己喜欢的三句话,背一背,抄一抄。

六、说板书设计

长廊:颜色、长度、美丽 游览顺序

颐和园{ 佛香阁:抬头一看下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

言之有序

(大、美)昆明湖:堤岸、石桥、垂柳、小岛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思路的设置中,我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在教学中尽量把教书与育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的统一起来,从而促进教学的优化。

七、教学反思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和昆明湖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和昆明湖的特点。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十七孔桥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1)朗读指导上:这节课因为容量比较大,所以在朗读上指导不到位。

(2)整个教学过程,自己设计得比较死板,

(3)学生的发言不够积极。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都不乐于动脑筋,不善于表现自己。

32、长城评课稿听课记录

《长城》说课稿

长城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首篇课文《长城》,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将带领学生观赏我国三处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文化景观。长城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文不仅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气势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文中配有两幅插图,由远及近地观察长城,并由此产生联想。依据这一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图文结合,学习由远及近的观察及表达方法。

2、能力目标:学会搜集,整理,利用信息,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长城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3、情感目标:激发民族自豪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点:初步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二、学情分析:

维果茨基说过: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有效备课。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偏僻的小镇,对于长城大多只知其名,不知其真,对长城的了解也只是微乎其微,同时,这类说明性的文章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将课文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采取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

基于新课标倡导的以读为主思想理念,我采用了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为主线,抓住中心句及相关语句进行朗读的方法,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逐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资料,既可以使师生双方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指向教学内容,使精力节约化,体现有效教学的特征,又可以化繁为简,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简单化,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效应。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手段,缩小与文本的距离,把学生心目中遥远的长城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并加工的心理倾向。

四、教学流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三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展示图片在情景中激情

于漪老师说过:语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开课我请同学们欣赏了一组长城的图片。一幅幅震撼人心的长城图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苍凉而厚重的《长城谣》随之缓缓地响起。(播放课件说导语仿佛巨蟒游弋于起伏的山岭中, 又似蛟龙翻腾在辽阔的海面上,

长城, 炎黄子孙为之自豪的瑰宝, 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灵魂。 经历过太多次暴风雨的洗礼, 接收过太多场硝烟战火的考验, 你,巍然不动!长城,中国人永远的骄傲!长城,中国人不变的脊梁!)这一环节的设计,为本课学习创设了情景,使学生感受到了长城的气势磅礴,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期待,激发了学生探究长城文化的兴趣。

第二环节 走进文本

1、品词析句在文本中动情

学生们的读书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带着老师温馨提示语通读课文。初读时要求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指读课文,要学生说说知道了哪些内容,从而理请课文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自我的揣摩、感悟和体验。因此,在精读全文时,我以学生品读、感悟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首先,我请学生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课文中哪部分的描写最能表达作者对长城的赞美之情。学生们普遍认为课文最后一段最能集中表达作者的这种感情,我请同学们读这句话,体会气魄雄伟和奇迹的意思,然后回读上文,看看从哪些地方能看出长城气魄雄伟。

学生在充分阅读勾画体会之后,就有了自己的感悟。然后组织学生自由地汇报交流,相机指导学习作者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的表达方法。在充分感悟之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图文结合,直观感受

大屏幕出示长城远景图,直观感受长城的长,抓住反映这一特点的两处一条长龙和一万三千多里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理解长城的气势,如计算,打比方,举例子等。为了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学生构建教师与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我在一幅中国地图上绘制了长城的东西两点,并用激情的朗诵进一步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这种有效的师生互动无疑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再现中心句,学生激情朗读,情感得以升华。

3、合作学习,动手动脑

大屏幕拉近长城的画面,学习作者由远及进观察事物的方法,新课程实施以来,合作学习成为有效教学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有三个要素:恰当的内容,健全的小组和有效的指导。其中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合作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为了帮助学生了解长城的结构特点,我让同学们进行合作学习,画出长城的结构图,并用笔标出你知道的名称,同时把描写长城结构和特点的语句区分开,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最后为学生提供一组数据,再读中心句,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升华。

第三环节课内外结合,提升情感

在作者联想的这部分教学中,重点体会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是朗读的重点,也是学文的难点。我设计了知长城,小小展示台的准备活动。

课堂虽然画上了句号,但情感还在延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也成为研究者。

五、说板书设计

图文并茂,紧紧围绕课文内容,体现长城的结构特点和历史作用,重点突出,简明扼要。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将三维目标有效确立,采用了科学有效的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得到了调动。学生在参与中成长,在快乐中收获,教师运用语言激情,文本感悟激情。学生朗读激情,相关资料渗透激情等策略,挖掘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节课的缺憾是个别学生由于受时间,家庭条件的限制,课前预习不够充分,参与积极性受到了影响。今后应该多考虑个体差异,想尽办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真正实现全员参与,整体互动。

我不期待这节课的完美,也不期待它的精彩,但求它的充实与真实,更希望学生能有所收益,我将不遗余力地勇于探索,在有效教学的道路上再创佳绩。

 

33、四年级乌塔评课稿听课记录

《乌塔说课稿》

《乌塔》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由此,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读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在单元中的位置,我觉得教学重点、难点是;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学法:在阅读中感悟,在交流中升华

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读教学要求与精读要求不同。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古罗马教育家普罗塔克说过,学生不是一个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我把这篇课文作为一个引子,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燃起他们的讨论热情,进而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我期待每一个孩子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能有所发展。

三、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到过哪些地方旅游?是和谁一起去的?

师: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德国小姑娘,一位稚气未脱的小学生,年仅14岁就一个人游遍了全欧洲。大家知道她是谁吗?(乌塔)对,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阅读课前导读,了解阅读的初步目的:出示幻灯片(1)。

⑴认真默读课文,看看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⑶想一想:乌塔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三)、整体入手,把握课文

1、师:同学们,你们读完这篇课文,一定感触很深,那么课文讲了什么事呢?

师生共同交流总结:这篇课文主要就是讲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

(总结时老师引导:乌塔14岁,我们十一、二岁,她可以说是我们的小姐姐了。这样,可以拉近学生和乌塔之间的距离,进入情境,同时便于学生将自己与乌塔进行比较。)

你认为乌塔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什么?

2、师:是啊,乌塔才14岁,就能一个人出国旅游,可真不简单。她旅游了哪些地方?还准备去哪儿旅游?(出示幻灯欧洲地图)

四、领悟乌塔的独立生活能力

1、师:大家说说看她是不是随随便便就出国旅游了?她还做了哪些准备?同学们再一次读课文,并画出乌塔为了出国旅游,她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的句子。

2师:乌塔为什么能一个人跑到欧洲去旅游呢?

生:因为她做了充分的准备。

师:乌塔为了这次旅行做了哪些准备?

生:乌塔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

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她还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

她还自己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师小结:乌塔花了三年的时间,做了这么多的准备,才能到欧洲旅游。她可不是打的无准备之仗哦。

3、从这些准备中可以看出乌塔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⑴自理能力强,能照顾好自己。如:说话间,它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⑵生活经验丰富。如: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激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卖。

⑶热情、活泼,很容易交到朋友。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马上拿糖给我吃

⑷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

⑸有责任感。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买礼物。

⑹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的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4、师:假如是我们,我们敢独自一人出国去旅游吗?不敢。为什么不敢呢?是啊,这就是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外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老师这里有一些资料,请大家一起填空填空。(出示幻灯)

★中外父母爱孩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中国父母是百般呵护,孩子一般没有机会独立锻炼;

外国父母是给孩子自由,放手让孩子去锻炼;

★中外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差异:

中国孩子靠父母养活、资助;

外国孩子靠自己打工,努力挣钱;

★认识世界的途径不同:

中国孩子不出家门;

外国孩子走出家门;

★中外孩子处理事情的能力:

五、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是啊,中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同,也决定了中外孩子的能力的差异,现在老师想请大家讨论:(出示幻灯)

⑴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

⑵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⑶你赞同中国父母谨慎小心的教育方式,还是赞同外国父母这种开放自由的教育方式?为什么?

⑷我们能向乌塔学习什么?

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从而懂得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六、教师总结

是啊,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生活能力,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就是这篇课文的精髓。

七、布置实践作业:(幻灯片)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小调查《从乌塔身上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分析中外小学生在计算机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理能力、家庭责任感等方面的不同,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四、板书设计:

                乌 塔

         热情、活泼、有主见、独立、胆大心细

                自立自强

                正确认识

34、四年级上册2课走月亮评课稿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2课走月亮评课稿听课记录

师:点苍山山脚下有一棵大青树,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题目叫《大青树下的小学》。

师:课文写的就是云南。看插图,衣服一样吗?白族在中秋之夜走月亮的一种习俗。

读题,打开课文,找出一句话,说说什么是走月亮。

生:第三自然段:这时候走月亮。

师:一起读。

师:什么叫走月亮?

生:就是在月光下散步。

所以课文一开始就写了读第一段。引读第一二段。

读了这两段话,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怎样的月亮?

生:柔和、明亮的月亮;像是被洗过一样的月亮。

师:那是非常明亮的。非常美丽。

生:像盘子一样圆的月亮;一个闪耀的月亮;仿佛是用圆规画的一样圆。

读课文。

师引读:月亮升起来了,它就照亮了

照亮了整个的村庄、整个的山村,整个的世界对吧?

师:从天上往下照,从远处照到了近处,一连用了4个照亮了

再读句子。引读,这时候

师:走月亮,不是我一个人走,而是我和阿妈一起走。这句话还出现在哪里?

第五自然段,在哪里走月亮画出在溪水边

师:他们曾经在哪里走月亮?生:稻田里、村道里、果园里。

师:都是走在田地间对吧?

师:这是第三次出现,还有吗?看看文章的结尾。

在月夜里。

师:我们来看走月亮,我和阿妈走在月光下,走到了溪水边,我们走在田地间,走在月夜里。

师:你看,走月亮,走到了溪水边。看到了这样一条小溪流,生读文。

读了这一段,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条小溪?

生:一条在月夜里缓缓流淌的小溪;清澈的溪水,流进了一个个小水洼。溪水倒映着天空上月亮和星星的倒影;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映射着月光的一个月亮;我仿佛看到了山山草和野花长在溪边,小水塘抱着一个月亮,那里那里好多的月亮跟着水流在流着,还有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引读课文。生个别读,读出月光闪闪的小溪。

走在这样的小溪边,心情怎样?再读课文。

师:有一个同学说,这段话写得真美,但是有一个字用错了,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香味应该用什么字?飘。

流着香味不是用错了吗?

生:扑鼻而来,一直没有断;山草和野花、落到了小溪,带着它们一起流;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是和溪水融为一体的,溪水流到哪里,它们的香味也就流到哪里。

师:香味是闻到的,水流是用眼睛看到的,叫视觉。香味只能用闻,是嗅觉。飘着香味,香味就是山草、野花的,而流着香味,香味就是小溪的了。一个流就把你的眼睛和你的鼻子打通了,融为一体了。

所以这条溪不仅仅是小溪了,前面可以加一个什么字?香溪。

师:这条小溪还流着月光,月光只能看见的,现在不但能看见还行,还能用手摸得到了。

这个月光不是月亮的,现在成了谁的?小溪。

所以小溪还可以叫什么名字?月溪。

用了一个流字,小溪就成了香溪、月溪。美不美?他故意用错了一个字就有了诗情画意,一起读。

那位同学说这里还用出了一个字,怎么可以用抱?倒映在水里应该用映。

生:写出了可爱的小水塘,要是用抱的话就可以形容出它的可爱。

生:拟人的手法。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把小水塘当作人来写。

把月亮当作小娃娃,对了,那个水塘就是妈妈。

妈妈抱着一个孩子,这样的一个情景给你一种什么样的一种感觉?

美好的、温暖的、很幸福的感觉,快乐的感觉。

35、四年级上册10课爬山虎的脚评课稿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10课爬山虎的脚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 课堂导入

处处留心皆学问 什么意思?

师总结:无论工作还是学习都需要这样的能力,今天来看看叶圣陶老爷爷是如观察的,观察了什么,怎么观察的。

二 整体感知

1、第一自然段教学:

写了什么?

除了位置,还有什么发现?

太棒了,随处可见,说明了什么?说明这样常见的事物仍然值得留心观察

2、看其他自然段,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3、留下印象深刻的句子有哪些,谁能说说这些句子好在哪?

漾、爪子、相当牢固、逐渐

作者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写出这样生动形象的句子

三、小组自学

1、小组自学,找出仔细观察的方面

(巡视,表扬勾画的同学)

2、小组交流后,点一组同学展示 师点评合作的有效性

3、时间的词-连续观察

细微的观察-动静结合

蜗牛的比喻-形象

4、请同学打分,展示小组选择最佳倾听小组

5、老师幻灯片砖石各个时期的爬山虎,进一步总结作者的观察细致

四、课堂活动

1、如果你是植物园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别人介绍爬山虎是如何爬的?要抓住什么词?

请同学们默读第四段,思考后,站起来介绍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2、同学讲解+动作表演,师点评

3、一脚一脚教学,师通过动作表演说明为什么是一脚一脚而不是一步一步。

总结升华-仔细、连续观察

思考:

1、训练点明确,授课围绕观察什么和怎么观察两个方面进行讲授

观察什么,即通过对文章的整体结构的把握,引导学生明白观察的内容

怎么观察,即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词语,去了解观察的奥秘细致、连续(表示时间的词)

2、对抽象化的教学具象化操作,如在讲解蛟龙的爪子和蜗牛时,强调把不熟悉的事物比作熟悉的实物,就是形象

3、通过创设情景和实践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当小小讲解员,讲解爬山虎如何爬,怎么讲到重点,讲得生动,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动词运用的准确。

导入时,强调观察是把文章写得形象生动的奥秘,今天我们就来跟叶圣陶老爷爷学习如果通过观察,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会不会更好呢?

36、我的”长生果“评课稿听课记录

《我的长生果》教学说课稿

《我的长生果》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我的长生果》。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 说教材

《我的长生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组中的第四篇课文。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这篇略读课文通过著名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

课文的教学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作者对书的情感,体会作者所悟出的道理;二是结合实际让学生明白读写间的关系,学习一些读写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2、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因为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所以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按阅读提示,先让学生自读自悟,把握主要内容,想想作者写了少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然后,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做一些批注,同小组的同学交流体会。最后,明确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并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下面我就说一下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是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先提出问题,什么是长生果?

2、在大家眼中的长生果和作者眼中的长生果一样吗?

3、为什么把书叫做我的长生果?

第二部分是设问导读,自主合作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读准确字音,然后小组互相评价。

第三部分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作者写了年少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

第四部分教师点拨,知识生成

从这几件事情中,大家悟出什么道理?请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

1、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

2、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 心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第四部分小组合作 ,重点落实

1、反复读一读作者列举的两篇作文,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悟出的道理的?

2、你自己在写作中有过类似的体会吗?(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五部分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回答到底什么是长生果。它的寓意是什么?

长生果,指营养极其丰富。将书比作长生果,意思的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作者就是在书的引领下写作越来越成熟的。

2、把书必做长生果,说明作者对书有着特殊的感情,那么从哪里可以感受感受到作者对书的特殊感情?

A、看香烟人小人书时的津津有味;

B、看连环画时的废寝忘食;

C、读文艺书籍时的不求甚解;

D、读中外名著时的如醉如痴 ;

第六部分品读语言,学习积累

课文的语言特点:生动的比喻,恰当的词语

第七部分积累释放

抄写文中优美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把自己在读书中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

五、板书设计

读书 博 览

写作 童年我的长生果 做笔记 学习

感悟 借 鉴

37、走遍天下与书为侣评课稿听课记录

《走遍天下书为侣》说课稿

走遍天下书为侣(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鞠躬)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遍天下书为侣》,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从说教材与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说教材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鲁教版小学语文 四 年级 下 册的一篇 精读 课文。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作者以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娱乐的假设开始,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新鲜的比喻来说明选择的理由,随后列举了读书的方式和方法。全文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层次鲜明,语言简练,起承转合自然流畅。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和阅读理解能力,可以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但理解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上还需要老师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要求,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阅读的方法。

4.领悟作者比喻、假设的写作方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学会抓住关键词,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难点是:领悟作者写作方法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本课,依据新课标精神,以 生本高效教学策略为主旨,我采用朗读感悟法: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感受文本的魅力。同时我还采用讨论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说说我是如何体现生本高效,落实教学目标的。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开课之初,我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旅行吗?假如让你独自驾舟环游世界,在漫长的旅途中你会选择哪样东西供你娱乐呢?学生畅所欲言后,我说: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英国作家尤安艾肯的选择。然后我顺势揭开课题。这样的导入可以激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以学定教,对预习的检查,我将从两方面着手:落实难读词语,识记、听写难写的生字,如豫等字。

接下来,我鼓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随后我抽选几位学生分段朗读,朗读完后我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之后我再进行评价,使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从而获得情感共鸣。学生读完课文后在小组内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然后我引导学生汇报交流,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本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览全局,为研读打下基础。

3、精读课文,感悟语言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读中积累语言,体验情感,突破重难点。本着这一理念,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选择书呢?并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在课文中圈画出有关的语句,写下批注,批注的内容既可以是从中体会到的思想情感,也可以是体会到的表达方法。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理由:像朋友 像家(板书)。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关注6、7段,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自读自悟,理解(中心或重点一句话)作者反复读书的方法和乐趣板书。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的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所以,我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最后一段话,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深入阅读,通过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感情色彩引导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对书的情感对书的热爱。

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出比喻、假设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可以在以后的写作中运用这种方法,这样架起了语文学科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的桥梁。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4、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基于此,我引导学生试着用上文中表达方法,写一个小练笔(自己组织语言)

六、说板书设计

一份好的板书设计就是一份微型教案,可以使重点清晰明了的展现给学生,基于此,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走遍天下书为侣

理由:像朋友 想家

方法:一遍一遍地读

总之,教师再完美的预设也无法取代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彩的生成。在教学中我会随时捕捉学生疑问、想法,随时调整自己的预案。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38、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评课稿听课记录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二、说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三、说教法

1.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所以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2.本文是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在反复自读把握主要内容后,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或模拟采访。在朗读中要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是个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而季老毫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在幽默的谈吐中善于诱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文中有许多多音字,如《水浒传(zhun)》、绿(l)林好汉、一百单八将(jinɡ)、《济公传(zhun)》等要注意读准确。还要注意对话是口语化的,如跟前儿偏科起码这些北京方言,更是透着亲切,所以要读得像说话一样自然,毫不做作才好。

3.在弄清苗苗同季老交流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的问题后,可以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然后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应有的启发,如,要加大课外阅读,才能促进写作的提高;不要偏科,全面发展;加强古诗文积累,增强文化底蕴等。

苗苗与季老的对话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如,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在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可行吗;苗苗的爸爸打她对吗;学生偏科与任课教师有关系吗;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我们能成为三贯通的人才吗

4.在本文的学习中,要注意从对话中感受到季老谈笑风生中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关心关爱下一代成长的人格魅力。还有在访谈中如何有礼貌地请教、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对方的表述等,学习一些采访的技巧,用于指导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就本文还可做一些拓展,如,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等。

5.在读书、讨论、交流后,可以品味题目的寓意: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39、窃读记评课稿听课记录

《窃读记》说课稿

《窃读记》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窃读记》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窃读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林海音。这篇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我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本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以我爱阅读为主题,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读书的乐趣,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本文在单元中起着以篇带篇的作用。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识并掌握本文中的生字,理解文章中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体会窃读的滋味,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二说学情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好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我来说说学情分析。 从学生性格上看,预五年级学生活泼开朗,容易对新知产生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敢于发表自己意见,喜欢与同学交流讨论,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薄弱。 从语文学习方面看,已学过且基本了解散文的阅读方法,以及小说的阅读方法,也还不会运用和解读,本课的学习对他们的小说阅读以及散文阅读包括写作有着促进作用。

三说教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我采用了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四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在学法上,本课拟引导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议议、想想,合作探究来读懂课文,让学生眼口手脑并用,自己探究感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则格言进入题目解读、由窃读的意思进入文本学习。 (同学们: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读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海音孩童时代那奇特的窃读生活吧。首先、看看题目、窃字的原意是指什么 窃读又是什么意思 连起来、窃读记可以解释为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读书的名言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做到由已知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整体感知课文.

a.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b.认读生字词.

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

(三)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1.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3)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

(4)结合生活体验,老师指导朗读.

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1)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

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道,窃读时,我的心理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吗?

3.自主品读窃读的滋味.

a.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b.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

c.相机指导朗读.

(四)深悟窃读,回归整体

观察课文插图,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确实是这样,她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书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读好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

作业与练习: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将体现窃读者心情的句子画出来写一篇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窃读记

快乐---惧怕

我用什么方法窃读:

1假装问价钱2贴在大人身边3下雨天4饥肠辘辘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窃读的滋味,激发阅读兴趣。这样的板书既简洁明了又点明中心,让学生深刻的的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从而激发对读书的无限热爱。

40、假如没有灰尘评课稿听课记录

《假如没有灰尘》说课稿

灰尘的作用 使用的说明方法

削弱阳光 列数字、做假设

使天空颜色起变化 做假设

调节气候

做假设

八、说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思路清晰,说明有序,加上前面已经掌握了说明文的学习方法,教师也从课文的特点出发,给学生充分的主动性。因此,学生探究的兴趣很浓。然而,这篇课文中有许多科学的专业名词,如:光源、散射、三色光、日晕等词语,学生很难理解,因为那需要物理知识作铺垫,学生初读比较困难。因此,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并根据不理解的词语来查找工具书,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41、新型玻璃评课稿听课记录

《新型玻璃》说课

《新型玻璃》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3课《新型玻璃》。我将分以下四大板块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新型玻璃》是五年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的发展的状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3、体会作者介绍玻璃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训练、创新设计,发展语言及创新思维。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拓展科学知识的意识及能力。

5、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积极性。

同时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学习作者介绍玻璃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训练。教学难点为能正确区分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由于本文的内容特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本课中主要从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来体现,我将创设一个让学生推销新型玻璃的情景,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2.问题教学法,教师针对本课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理解课文,最终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同时,也更加深入的理解本课的知识。在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中,会重点体现这种教学方法。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带着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去学习本课。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确定学生的学法有: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阅读法,培养学生爱学语文的兴趣,进一步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自学过程中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三、说电教媒体的使用

通过制作媒体课件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本课件是由PowerPoint制作,用于展示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以及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使课文中所讲的东西不再只是凭学生想象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能亲眼看到,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中将有所体现。

四、说教学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我所思考的新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这样的:

构建新的课堂模式。让课堂成为学生思想碰撞的场所;让课堂成为学生激情燃烧的火场;让课堂成为学生智慧的加工厂;让课堂成为学生梦想开始的地方。改变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大占天下的局面,把活动引入课堂,把训练贯彻课堂,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活化课堂教学。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在这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情景,让学生介绍自己在生活中所见到的玻璃。再引出新型玻璃。(这个过程教师运用了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

(二)确定目标,自主阅读

要了解这些新型玻璃,得首先学好课文,熟悉新型玻璃。你们都想了解有关新型玻璃的哪些知识?怎样才能了解新型玻璃的这些知识。

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采取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自学阅读的学习方法)

(三)交流讨论,互相补充

1、同桌或四人小组或自己找小伙伴,交流自学情况,互相补充,相互释疑。(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2、全班交流:通过自学交流,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教师适时点拨,强调结合实际和收集到的资料谈)。

3、我在这一部分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情况,让学生想帮老师的家里选择一种新型玻璃。(这里教师运用了问题教学法)

(四)发挥潜能,创造设计

要求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自己也研制设计一种新型玻璃吗。  

(五)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1、总结评价:你觉得今天的语文课你自己学得怎么样?(学生自我评价)

  2、布置作业:将自己最喜欢的新型玻璃(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课文中介绍的)的特点、作用等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

对于这种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够突出教学模式,体现教学方法。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

五、说板书设计:               

这个板书是采用了表格的形式,简洁明了,概括性强,把本课所涉及的几个新型玻璃都列举出来了,由新型玻璃出发,进而放射的推出其他类型的玻璃,更便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记忆。

在这次说课的过程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更是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42、小桥流水人家评课稿听课记录

《小桥流水人家》说课

8.《小桥流水人家》说课稿

知识目标:读准潺潺、干涸、婀娜、粼粼四个词语;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由爱家乡到赞家乡,由咱家乡到思家乡的情感。

知识目标在课前由学生根据导学提示中的学习要求已经分组合作学习,并汇报交流了。情感目标对于一个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不算重点。因此,这节课我把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作为难点来突破。因为整篇文章都是以爱字贯穿全文。作者的思乡情,怀乡意蕴藏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细细去品味。

三.说教学、学法。

水无常形、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的利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使教与学和谐完美的统一。《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既让学生感受到江南特有的优美景色,又不失语文学科的性质,让学生学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把多种教法进行优化组合,设计出本课的教法学法。教法有三个:1、直观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幻灯片,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突破难点,有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始终认为教师的教法对学生的学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学法上,我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让学生通过读找品悟的学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流程。

首先是揭题导入。上课伊始,我请学生介绍课下搜集的资料。当学生介绍到马致远的词《天净沙秋思》时,我引导学生读诗悟情。然后用词中的句子小桥流水人家导入本课,揭示课题。这样用学生找到的古诗导入,既引导学生体会到诗的感情,又让学生明白课文题目的出处。这为学习课文奠定了感情基础。而且课文的题目从学生动手搜集的资料中找出也会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的体验。接着我让学生回顾学案中准备的有关江南水乡的资料。用幻灯片出示天净沙秋思的古诗,潺潺流淌的小溪的图片。这样,一方面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另一方面唤起学生记忆,激发再次阅读的兴趣。接着组与组,互换检查课文朗读及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接着小组成员汇报交流后,我又相机引导学案中的第一个问题作者对家乡的哪些景致久久不能忘怀?孩子们很快回答作者对家乡的美景、趣事久久不能忘怀。继而我又引出导学案中的第二个问题作者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呢?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出来呢?组内交流预习所得。全班汇报。接着让学生结合幻灯片说一说:此刻在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或用笔画出来。小组派出代表到前面汇报,这样做一方面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所得,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一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由于这部分是教学的难点, 接下来为了深入理解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我用幻灯片出示了三组句子一组是写景的。如: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在作者眼里,家乡的日出是美的,清风是美的,小溪小桥是美的,杨柳也是美的,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作者借景物的描写,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第二组是叙事的。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儿时的趣事,仍记忆犹新,对家乡太有感情了。作者回忆往事,来表达思念之情。)

还有一组是直接表达感情的: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作者出生的平房虽然矮小潮湿,但它是作者的老家,是作者的出生地。作者爱老家,不须任何理由,爱它没商量。这里直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爱和思念之情。)

这些句子我分组让学生读。采取对读、自读、齐读、配乐读等形式。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品味。然后说说作者分别是通过什么表达思乡爱乡情的。 为了巩固所得,我设计了拓展延伸,实践环节。记得叶圣陶先生有这样一句话: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学生要凭借这个例子能够举一反三,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以作业的形式来拓展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巩固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我又选了几篇文章如《外婆桥》、《家乡的枣树》为例子,让学生读,然后组内交流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课下以可爱的家乡为题目用学到的方法写一写。 这节课从学情、教法的考虑到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具体体现了先学后教,当堂运用的教学理念。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文中描写的优美景色和小桥流水人家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领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以及表达感情的方法。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乐于接受。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力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老师、学生、文本、作者、生活多向对话互动,使学生的自读自悟有一个质的提升,润物细无声地把感悟语言、体会情感、指导学法、领悟学法等融于教学过程中,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揉合。

【板书设计】

8、小桥流水人家

景美:小桥、流水、柳树、野花、

事欢:捉鱼、虾、螃蟹

爱、怀念:扔野花、摘菜叶、赏野花

  这一板书,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直观形象,条理清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3、学会看病评课稿听课记录

《学会看病》说课稿

《学会看病》说课稿

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二十课《学会看病》,结合教学设计,现说课如下:

一、说教材

《学会看病》是五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课文从母亲以尽责的独特的视角,反映母爱的广袤深远。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本组教材的训练要求,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理解艰涩、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三、说教学难点

针对以上的学习目标,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我又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我让导学生通过读,划,理解体会重点语句,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和感悟,以达到解决这一重点的目的。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走进母亲的心里世界,去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之情。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引导他们说读后理解,在说的基础上我适时的进行点拨,小结,推波助澜,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真正走进母亲的心里,感受母爱的伟大。

三、说教学理念:

这篇文章感人至深,教学设计时我重在立足文本,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亲身体验,通过 说与读、读与悟的结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四、说教法,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2011版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节课我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尽量启发学生、跟学生谈话,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利用课件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本课时的教学方法有如下三种:

(1)情境渲染法:如开始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学中教师激情的点拨和总结;以及最后播放歌曲等,这些情境的渲染对学生学习文本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自制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2、学法指导: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带着学习要求默读自学,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全班汇报交流,实时引导点拨。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和多种形式的朗读,完全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在书声琅琅中,在汇报交流中,真切感受到了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也体现了精彩纷呈的课堂生成。

五、说教学过程:为了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结合学生实际,突破难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第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询问学生平时生病是谁带自己到医院看病?这一平实的问题,打开学生说的欲望,即而转为有这样一位母亲,在自己孩子生病时却让孩子自己到医院看病,这又是一位怎样的母亲,顺理成章的使孩子在初始阶段已搞清这是一位不寻常的母亲,为后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第二、闯关检查预习

这一环节主要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先通过让学生过字词关,句子关,为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在学生正确认读了本课的词语后,适时考察了学生对沙漏,雪上加霜、按图索骥的理解,在理解这些词语时,采用看图片,说出处的不同方法引导理解,使枯燥的理解变得形象、生动。因为课文篇幅较长,所以在检查朗读课文时,采用让学生选择难读的句段进行挑战,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第三、初读感知,把握主要内容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用自己学过的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四、学习课文,体味母爱

这个环节是先放手让学生按照要求自学、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教学过程围绕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来体味母亲对孩子特殊的爱进行展开。在这个环节中,我要求学生认真读,用心品,把自己的理解、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使他们更真切地走进文本。

第五、拓展阅读

让学生默读《剥豆》,并交流它在写法上与本文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找出两位母亲的共同点,及心理与语言的描写,充分渗透211教学模式。

第六、联系实际,课堂练笔

通过播放关于母爱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母爱的伟大。写出自己对父母爱的理解,可以是赞美的,可以是感恩的,可以是愧疚的等,以达到语文不仅仅是教知识,更是育人的目的,也为本单元的作文教学奠定基础。

第七、作业设计:

1、把你认为本课的好词佳句摘抄在积累本上。

2、课堂上没有完成的小练笔完善好,并读给自己的妈妈。

3、回家后为自己的父母做件事。

第八、说板书

20学会看病

母亲 儿子

学会放手 学会独立

母爱

根据课文的结构及内容,设计简洁性概括性的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课文。

44、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听课记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编者意图: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承受着他们的点点滴滴的爱,父母之爱滋养我们成长。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力量;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在品读文本中,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3、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标中的学段目标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本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通过联系上下文,抓住父亲的动作、神态、外貌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三、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很能催人泪下的文章。但是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文本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的。对此,学生可以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品读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四、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课堂才能在对话中充满活力,才能呈现出生动活泼、主动的生命状态。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在教学时注重:

1、以读代讲法。

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体会,读中悟情。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

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引导学生用心阅读文本,读中品情悟情。

学习方法:

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

1、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

2、入情入境感悟父子情深

在教学时,力求创设情境,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反复吟诵中领悟文本的情感,把握文中的感情基调,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五、教学思路:

通过一个中心词,两个板块、一条主线,使教学脉络更为清晰

首先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进入学习,以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从父亲的了不起与儿子的了不起两个板块来体会感受,清晰明了;始终以一条主线,即父亲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阅读。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杭州接坠楼女孩最美妈妈吴菊萍的事例)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意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由一篇报道引入,贴近学生生活,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意。

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概括能力,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学生在预习中已经解决,这也是对预习的一个检测。)

三、再读课文,直指终点

1、再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了不起)

(意图:语文课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或句子,这样课堂能顺水推舟一样很好开展。另外,抓住重点问题,引导学生交流探讨,能训练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

(意图: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文本的突破口。)

3、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意图: 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引向自发的学习、主动地探究,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

4、学生初步交流各自的看法。

(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虽没有深入细致的阅读,但是学生一定对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也是对文章内容的一个整体感知。

四、抓住重点,合作研究

读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帮助学生解疑,我利用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地方,说说为什么感动?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它。

2、用 __ 划出父亲了不起的句子。用~~~~划出儿子了不起的句子。细细品读,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班级交流。

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引导学生读中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

(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指名读,评议,齐读。

①引导学生转换时间单位来体会36小时是多长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父亲在做什么?父亲只在做一件事,不断地(板书)挖。通过两个句子的比较,读出时间的漫长。

②如果是你这么长时间疯狂地挖,你会感到怎样?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累,继续启发学生想象父亲当时的样子,让学生想象父亲遇到的困难,理解挖掘的艰难。用不论总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让学生把父亲的形象读出来。

③为了让父亲了不起的高大形象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我又通过创设情境,(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看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他满脸血迹,还是在不停地挖呀,挖呀)让学生用心去读书,感受伟大的父爱,此时学生对父亲的了不起得到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我随即追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连续不断地进行挖掘?是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父亲是这样承诺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回扣中心句)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师: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以一位了不起的儿子。父亲在废墟里找了36小时,而儿子也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对于儿子来说,这是怎样的36小时呀?

1、小练笔:请展开想象: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感悟废墟里的艰险、儿子的坚强,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

2、由学生的回答,品读两个重点句:

①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

②不! 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指名读,评议,齐读。(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为了进一步凸显文章主线,创设情境:

在废墟下,不停劝说和鼓励同学时,阿曼达想到是这句话 _______

在不吃不喝,不眠不休的等待父亲来解救的38 小时里,阿曼达充满信心和希望的还是那句话 ________

3、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这么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再次回扣中心句。

(意图:课文中描写父子了不起的句子就是那些有关父子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学生从中能感受到父亲那深沉的爱,也能感受到父子之间的信赖。从而理解父子为什么了不起?解决了难点。)

五、升华情感,加深体验

1、(出示课件)在父亲永不放弃的努力下,(接读)这位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2、究竟是什么让这对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信任;父子深沉而伟大的爱)板书:爱

3、夸夸这对父与子

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感动也无处不在。把你的感动、你的心情,你想对父亲和儿子说的话,静静的想一想通过自己的心声表达出来。

4、为了使文章的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情感基调达到高潮,以一首现代诗作为感情的烘托。

(意图:学生回答一般都是围绕信任爱这些字眼,这就表明,学生知道文文中要彰显的是父子亲情,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情感方面的教育。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是对学生文章内容理解的一个考察,也是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个考察,学生理解了文章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夸这对父与子,这表明学生对文本内容已经理解了。)

六、作业设计 

1、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边阅读边找出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的句子。(积累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的句子,从中习得语言,悟得学法,为单元作文打基础。)

2、父母对我们的爱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形容的,你们想过要怎样报答父母吗?(围绕单元主题,让学生懂得感恩,以爱促爱。)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了不起是文中的关键词,简明扼要,爱字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附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45、珍珠鸟评课稿听课记录

《珍珠鸟》说课稿

《珍珠鸟》说课稿

一、说教材

《珍珠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文章生动、细致地描述了珍珠鸟的外形特点及在我的爱心呵护下,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过程,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文本,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体会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的深刻含义。

2、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要爱护动物、善待生命。

三、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珍珠鸟由怕人到不怕人的变化过程,并探寻其变化的原因。

2、理解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的句子含义。

四、说教法

在教法上,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提问法、点拨法、师生互动法配以图文对照、以读带讲、品词斟句等教学手段,巧妙抓住珍珠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的情感变化为切入口,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对课文进行探究。

五、说学法

在学法上,让学生采用朗读法、讨论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学习抓住关键词联系实际去揣摩、品味, 并有所感悟,培养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整堂课我设计了四大板块。

一、复习导入,亲近文本:

在揭题并齐读课题后,直接提出在你的印象中,珍珠鸟是怎样的一种鸟?复习第一课时所学,回顾中,由鸟鸣声激发学生的欲望,增强第二课时学习的亲近感。

二、细读文字,体会可爱:

你们想看看这只小家伙吗?引导学生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找一找小珍珠鸟长什么样。出示图文: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指名读)

细读句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珍珠鸟的外形的?(媒体:嘴、脚、毛、后背、身子变红色)小结:作者是按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来介绍这只鸟的。我们今后在写作过程中也要学习使用这种方法。(指向写作)

三、品读课文,深入了解:

多么可爱的珍珠鸟,读来让人特别想亲近,可在冯骥才先生的原文中说这是引说一种怕人的鸟。从哪儿看出来了?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圈画并作批注。交流中引导学生从探出脑袋、只在笼子周围等关键词句体会珍珠鸟怕人的模样 。是什么原因使珍珠鸟由怕人变为不怕人的呢?课件出示重点段(一)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

(1)指名读,谈体会。

(2)采访小鸟。

(3)师:小鸟落在柜顶上,站在书架上,撞到灯绳上(多媒体演示)这一连串举动文中用什么词连接?(课件操作:文字中的一会儿变成红色。)

(3)师:这三个一会儿让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珍珠鸟?它还会飞到哪里呢?老师给小珍珠鸟的这一活动场景起了个小标题屋里飞。

(4)师:多么顽皮可爱的小家伙,让我们也来读一读,读出珍珠鸟的淘气、不怕人。

课件出示重点段(二)

渐渐地它胆子大了,竟然落到了我的小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

生:从竟然这个词语看出,珍珠鸟的胆子又变大了,出乎了作者的意料。

生:从蹦、俯、瞧体会珍珠鸟的胆子比刚才还要大,还敢俯下身子喝作者的茶了,不过还在观察我的反应。

生:从一点点挨近发现珍珠鸟的胆子尽管大了,可是还是很小心、很谨慎的,是一点点挨近的,不是一下子挨近的,还是心存戒心。

生:从索性、啄笔尖这里,我觉得体会珍珠鸟的胆子才真正变大了,它再也不怕主人了。鸟甚至啄我的笔尖,完全没有了戒心。珍珠鸟已经对人产生了好感,与人和睦相处了。

课件出示重点段(三)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

生:从 居然体会到珍珠鸟能与我如此近距离接触,出乎了我的意料。

生:从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中体会珍珠鸟和我之间已经没有任何距离了,它对我是绝对地信赖了。

3、小结:课文第4自然段抓住珍珠鸟的动作和神态来写,向我们呈现了一只活泼、机灵的鸟儿形象。那么这小家伙是一下子由怕人变为不怕人的吗?圈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

4、用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复述小鸟的变化过程。

让学生明白是作者的关爱让珍珠鸟发生了变化,由此感悟信赖,能创造美好的境界。

四、总结升华,布置作业:最后通过欣赏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画面、练笔等环节总结升华。并推荐课外阅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这本书。

六、说板书

怕人不怕人(体现珍珠鸟的变化过程)

信赖,能创造美好的境界(揭示文章中心)

七、教后反思

课堂设计的预设与生成肯定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教师更应该在学生课堂生成进行有效教学。

46、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评课稿听课记录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说课稿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说课稿

说教材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为略读课文,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导人生,使人终身受益的文章。文章从我回忆小时候,有一次随父亲登上高高的塔顶,看蛛网般通往城市广场的街道,父亲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给了我一把开启心扉的钥匙切入,随后记叙了我人生道路上两次身陷困境、面临挑战的时候,就是父亲的教诲使我得到了走另一条路试试的灵感和勇气,最后走出困境,取得成功的事实,让人从中感悟到: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了苦难之后,通往广场的路就又多了一条。

说学习目标

  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的崭新的要求,在学习语文中,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情感世界的丰富,观察领悟能力的提高以及创造、探索精神的培养等。因此,我在设计《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课的教学时,着重体现了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能借助词典,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核心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抓住关键词句,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

  拓展目标:

  以作者为榜样,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以作者为榜样,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难点是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一句话在生活中的含义。

说学情

  五年级的大多孩子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还有一定的难度。

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为略读课文,根据叶圣陶提出的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我采用情感朗读理解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体现学生的自主地位,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学生以自读自悟为主,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思议结合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结合,用抓住重点词句的反复朗读,对重点内容进行感悟,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体验情感,用读来表达感受,交流感受,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说教学流程

  本课我计划用一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主要分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两个环节。

  一、课前预习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不例外。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好的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听课效果,巩固所学的知识,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事情,特别是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已有所加强,自己有能力独自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所学的知识才会更加牢固。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学习本课前布置了以下预习任务:

  1、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文中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用横线画出我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二、课堂教学

  第一板块:激趣导入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所以,在教学的第一板块,我由谚语激趣,导入新课:西方有一句谚语叫条条大道通罗马听说过吗?谚语中的罗马在哪里知道吗?此时,多媒体课件出示罗马广场,师生一起欣赏那美丽、古老的地方。这时,借助声色并茂的画面,学生已能顺理成章说出谚语条条大道通罗马的字面意思,从而引出课题《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第二板块:交流预习成果

  上课后,通过不同形式朗读课文、组内交流和全班展示,检查同学们的生字掌握情况以及对词语的理解情况。

  第三板块:整体阅读,概括大意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和孩子们共同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哪些内容?读完后,再次默读思考,并与同伴交流意见,最后共同明确: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重点讲了作者人生途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第四板块: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本环节中,我想这样设计:

  1、默读课文,思考: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画一画,把你读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说一说,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这样,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读、画、说)可以培养孩子合作的能力,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3、品读,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理解:

  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

  ②假如你发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在反复朗读之后,引到学生说说在学习中自己有什么收获,父亲的话给了你什么启示?进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力争做到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些重点语段,让学生自己的思想进行运转,从而有更深刻的理解,我认为这样学习所得比老师直接教给要来的记忆深刻。当然也不能听之任之,对于他们所找到的句子,在理解之初还是先要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有了一个大方向之后,才让学生自己思考那些细节。老师再做适时的引导,最后得出结论。这样设计不仅培养了孩子的朗读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五板块:拓展总结

  同学们在学完课文后再一次回顾,读一读、背一背父亲的话,说一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想一想:当你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你将如何去面对?这样,不仅加深了课文的印象,同时联系实际真正理解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也就突破了本文的难点,让学生明白了:要是因为一条路不通,你不再去走第二条,那么你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人就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彼路不通,再走另一彼路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接近目标,走向成功的。这时,让学生尝试练笔把心中要对自己说的话写出来,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达到了共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小组评议,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思议结合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说板书设计

                 14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希望

                   努力

47、五年级上册第5课搭石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第5课搭石评课稿听课记录

教学过程:

一、借助单元导语,导入新课

1. 生观察单元导语页,说说你能从中了解到什么?(生说:阅读有一定的速度、本单元的目标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等)

2. 你有没有在平时的阅读中尝试过提高阅读速度呢?(生沉默)没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试一试,翻到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书写课题,齐读课题《搭石》。齐读课题下的学习提示。

二、运用三次默读,完成目标

(一)一读。全文六百多字,你能用多少时间读完呢?读完后你是否知道什么是搭石呢?根据学习要求,默读课文,读完后关注你用了多少时间,然后完成学习单任务一。(屏幕上出现计时器)

1. 学生自读。

2. 抽生分享:你用了多少时间?什么是搭石?(合上书说)(抽三位同学)

3. 师生总结什么是搭石,在课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齐读。(进入秋天,天气变凉)是啊,这就是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搭石,板书:介绍搭石

4. 抽生比较刚才三位同学的发言,你发现了什么?(生:有的同学速度慢,对内容不是很清楚、有的同学速度快,对于课文内容却了解得比较准确)

5. 师采访同学们:你觉得你刚才读的速度慢吗?是什么原因导致你速度慢?(不认识字,就停下来了;不理解词语,停下来,拖慢了速度)

6. 看来不同的原因影响了我们的速度,没关系,有人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书中的学习小伙伴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看看他是怎么说的。(放小视频,同学讲述遇到不认识的字不停留,不回读,师板书:不停留,不回读)

(二)二读。用上刚才总结到的方法,再次默读全文,读完后关注自己用了多少时间,想一想:围绕搭石,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并完成学习单任务二。(屏幕上出现计时器)

(三)三读。再次用较快的速度默读全文,关注课文中的生字你是否都认识了?

1. 学生自读。

2. 抽生交流:你认识了哪些生字,是怎样认识的?

生1:人影绰绰绰号(联系生活)

生2:平衡平稳(猜测)

生3:协调有序(拼音)

3. 师出示生字条,齐读生字,学习多音字间。

4. 记词游戏:10秒速记词语。出示12个词语,集中注意力,看你在10秒内能记住多少。(生记抽生挑战记)

5. 写字。(1)观察标红的会写字,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哪些地方?(生提醒:懒、惰、衡笔画比较多,要注意写正确)(2)师总结并范写讲解:这些笔画多的字要怎样写才好看。(3)生抄写词语。(学习单任务三)(4)展示评价。

三、回顾三次默读,总结全文。

师:这节课我们在一次次的默读中,提高了阅读速度,也知道了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是不停留,不回读作者的字里行间是怎样来借搭石表达情感的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48、穷人评课稿听课记录

《穷人》说课稿

穷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选自人教版初中一年级的《穷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归纳、教学过程和教学心得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教材 首先是教学分析,《穷人》这篇文章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表现了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善良,以及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

学生情况方面,本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比较远,我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独立阅读上,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感受作品中蕴含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基于以上两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欣赏故事的认知,提高总结归纳、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的能力,并进一步升华情感,用心感悟人物的心灵美。而这恰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理念。

教学重点则定位在感悟人物的高贵品格方面,教学难点则是赏析描写人物的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 人教版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我也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使所有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参与、动脑思考。因此,在具体讲习时,我用到了这样几种教学方法:

开放式探究 、启发式引导 、互动式讨论 、反馈式评价。

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导入新课,使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的美好心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给学生以充分的美感享受。这点是语言和文字无法描摹的。

二 检查预习 本环节采用词语小擂台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字词如:搁板 魁梧 汹涌澎湃等词语的掌握,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从而完成认知目标。

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个环节:走进穷人故事。学生通过预习、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从而实现了长文短教。

接着进入第四个环节,走进故事中的人物,欣赏人物美。让学生通过诵读课文、小组讨论等形式总结归纳文中的穷人以及他们的品格特征,发现人之情,品味人之美。整个过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稍作点拨,再以图片呈现总结,形象生动,一目了然。最后再融入学生形式多样的有感情的诵读,至此,这节课的重点品味人物的高贵品格可以说得到了很好的阐释。

下面进一步探讨文章的描写手法。首先观赏《穷人》的课文Flash情景朗读视频,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美好心灵的同时,探讨表现人物品格的方法。本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加之教师适时的点拨来解决。这样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了解了语言的表达方法,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至此紧扣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展现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

进一步引申探讨,文章写到桑娜和渔夫收养孩子后,便戛然而止,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怎样?会遇到怎样的困难?这一个个未知的疑问牵动着学生绷紧的心弦。学生至此对人物的感悟达到高潮,进入当堂写作训练:展开想象,续写穷人。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它凝聚了学生整堂课的聆听、思索和感悟,也是对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一个强化。

而课后作业,则对整堂课起到了一个巩固作用,也提升了学生对人生的感悟能力。

最后,我的教学心得是:感受穷人生活的艰难、凄惨,即一个穷字,生活上的贫穷。品味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坚强,即一个富字,精神上的富有。从聆听歌曲到欣赏故事,从观赏课文情景朗读视频到品读人物,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碰撞和情感共鸣,是我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49、彩色的翅膀评课稿听课记录

《彩色的翅膀》说课稿

《彩色的翅膀》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战士小高回家探亲,从黑龙江探亲返回的路上,提了一纸箱小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赞扬了边防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质。本文以小昆虫为线索,我随小高上宝石岛一路见闻为顺序展开。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边防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热爱海岛、热爱祖国的情感

  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边防战士爱祖国海岛的独特方式,体会战士的爱海岛、爱祖国的情感。

   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难点:理解战士小高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感受战士们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四、说教法、学法

结合本课内容和所制定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所用的教法是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抓住战士小高说的话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学法是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放声读,在读中勾画来学习本文。

五、说教学准备:课前阅读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的资料

六、说教学时间: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时我以形象、直观的课题展示。也就是结合课题给课题插上翅膀。,之后通过质疑:这里讲的翅膀是谁的翅膀,你见过什么的翅膀是彩色的?通过这样的质疑引出谈话话题,引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二)自学互动,适当点拨

在这环节中我把高效课堂基本范式中的第二、三环节结合在一起。

课标指出,六年级的阅读教学不但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也要求默读有一定速度。因此本课我注重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

学生初读时,我指出,要弄清楚文中的主人公做了什么事,目的是让学生心中存疑,带着疑去读课文才有动力。再加上有目标引领,学习的目的更明确。。当学生默读之后我出示:本文通过对________(谁做什么事),让学生自己试着补充。

学生明白了文中的主人公战士小高探亲回来是带回一纸箱小昆虫时,我接着质疑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战士小高为什么要带这一纸箱的小昆虫回宝石岛呢?通过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为下边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联系和理解战士小高说的话,明白题目的双重含义埋下了伏笔。学生在点拨下理解了全部的内容,之后又出示赞扬了________(谁有什么样的精神或者品质)。达到再次巩固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实现全面达标。

(三)自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文章透露出来的是感动,战士带着昆虫归队,大家对那个来之不易的瓜的爱,扩大开来,是对海岛对祖国的爱,那样的爱由那彩色的翅膀舞动着,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字里行间里所透露出来的浓浓的爱。)

2、这些感受又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次,并在旁边做上批注,写上自己一些感受。

  (边防战士的生活很苦,昆虫与瓜果蔬菜有密切的联系,小高爱海岛,爱祖国,有扎根边疆的心愿,也想改造海岛,让海岛越变越美) 

(1. 小高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却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可是小高的嘴唇又紧闭了,脸色比先前还难看。

  体会到因为海面上波涛起伏,船身前后晃荡,小高担心纸箱被损坏;另外纸箱里装着的小昆虫,在小高心中比什么都重要,他要保护它们。而且小高在晕船,身体极不舒服的情况下紧紧抱着纸箱的。) 

(2. 两年前,战士们来到荒芜人烟的小岛上,垒出海岛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于没有昆虫授粉,一个西瓜也没有结。今年战士们用人工授粉,结出小瓜,谁知又被暴风雨袭击。那个唯一残存的小瓜在战士们精心的照料下,才结出了第一个大西瓜。

  体会到战士们为了西瓜的生长,付出了许多心血。它凝结着战士们建岛、爱岛的深情。)

  (3. 好像一股甜丝丝的甘浆,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体会到这个西瓜是战士们对祖国、对小岛无限热爱的结晶,是战士们在艰苦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美好果实。)  

(4.我就不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宝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体会到战士相信小昆虫会在岛上愉快地生活、劳动。这段话充分地表明边防战士们早已作出了在海岛扎根的打算,并努力地在这里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同时,又反映出他们为保卫祖国而不怕艰苦,自觉在那比大陆苦得多差得多的环境中生活的高尚品    

  (四)交流表达,朗读深化,归纳总结。

  1.交流自己的感受。

  2.从你们所找到的句子中,可以体会到一个什么中心?读所勾画的句子。

  (边防战士热爱海岛,热爱祖国。)

  3.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段。  

 八、板书:

   彩色的翅膀

  

边防战士爱海岛、爱祖国

50、詹天佑评课稿听课记录

詹天佑评课稿第一篇:

《詹天佑》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要向各位评委老师道一声:辛苦了!,(因为你们历经了几个小时,为我们这些竞聘的老师进行指导。)我是语文()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詹天佑),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詹天佑》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第五单元课文的精读篇目。这篇课文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清朝末年在帝国主义欺侮压迫我国的历史条件下,詹天佑不怕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和嘲笑,毅然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

  文章是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的,全文分为四大部分,先概括介绍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接着,通过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介绍,揭示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重大意义;然后,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最后,讲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赞扬和怀念,同时点明了京张铁路修筑的意义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的藐视和嘲笑。

  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但这篇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对于五年级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来说,如果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读去思,他们可能抓不住文章的魂。如果为了让他们听懂而老师一味的讲解,学生则会感到乏味不堪。所以我决定教学时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本课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课文、学生本身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体会詹天佑爱国的情感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的能力。

  3、自学生字新词,理解阻挠、要挟、藐视等词在课文中的含义。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5、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教学重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两种开凿隧道方法的好处以及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妙处。

之所以这样确定本课的难点,主要是因为在八达岭隧道与居庸关隧道开凿过程中,具有创新精神的詹天佑成功运用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开凿法,成功开凿了隧道。并在青龙桥这个大陡坡设计了人字型线路。突显了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詹天佑的丰功伟绩。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重点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詹天佑的杰出才干,我还准备在这部分教学时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出詹天佑根据不同的山势创造出的两种不同的开凿隧道的方法,并用笔等文具模拟火车在人字形线路行驶。然后我播放相应的动画演示,用形象的动画替代苍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轻松、形象的动画中完成本课的教学重点学习。

【教学难点】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通过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文的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中,通过詹天佑的所说、所想、所做体现了詹天佑对工作一丝不苟、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和强烈的民族意识、爱国热情,并且表现出詹天佑有着常人所不可比拟的顽强意志,有着超人的杰出才华,有着吃苦耐劳,不怕生命危险的奉献精神,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而文中并没有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老师的引导启发,才会使学生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这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我把它作为教学要突破的难点。

  【说教法】

  本课我准备采用关键词语推敲法、导读式教学法、变序教学法和图示法进行教学。

  之所以确定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因为本文不是一篇趣味性文章,而是一篇蕴含着强烈思想感情的人物传记。对于五年级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来引导。因此,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前,我用导读式教学法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给孩子一个思维的定向,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随着老师的思路去阅读、去理解。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的乱读,再加之好奇、探求一切是孩子的本性,他们一定会在不自觉中,兴趣浓厚地进入文章,探求问题的答案,进而学懂课文。例如: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一节,我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去读,从文中找出答案:

  ①这段话主要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②詹天佑对工作人员说了些什么?你怎么理解?

  ③詹天佑是怎样做的?

  ④遇到困难,他又是怎样想的?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定向阅读,既避免了学生读书漫无目的,走过场的形式,同时也向学生暗示着用关键词语推敲法抓一段话中重点词语来理解文章内容的阅读方法。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还准备用变序教学法。比如讲到詹天佑在勘测线路遇到困难时内心活动的那个句子,为了让学生弄清詹天佑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与他克服困难有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等问题,我就转入了第二大段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詹天佑接受任务时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和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历史条件。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这个内心活动的句子交待了:必须为中国人争一口气就是詹天佑的思想动力。也只有这样的爱国热情,才使得詹天佑得以克服重重困难。

  【说学法】

  现在说说学法:根据本课特点和我采用的导读式教学法,以及大纲对五年级学生阅读要求: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与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我教学生用读(发现并提出问题)──思(思考问题)──议(讨论解决问题)──再读的方法仔细品味、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过程】

  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准备用三课时教学全文。

  这里我主要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铁路建设者工作的视频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采用导读式教学法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并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如:回顾课文,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詹天佑的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 詹天佑爱国热情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我还让学生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研读赏析做好铺垫。

三、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在这里,我引导学生利用以上几个思考题读懂重点段,分四个步骤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一步:默读课文,思考以上几个问题;

  第二步:各抒己见,讨论问题。 这一步,是学懂课文的关键,不仅要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题,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句,评议结合,揣摩作者的用意,体会文中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如:毅然,不怕、也不怕、精密、周密、一点儿、亲自、扛着、背着、攀山越岭、白天、晚上等等。让学生采用换词法、填补法,进行知识的迁移思维训练,理解句意。同时,我再用引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中情感。

  第三步:理解讨论詹天佑的爱国热情,通过他的所说、所做、所想三个片段让学生明白:为中国人争口气就是詹天佑克服困难的思想动力。这样一来,学生就清楚地明白了: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祖国争口气的坚强决心,正是他克服困难的动力。

  第四步:回读全段,自读自悟。

在学生突破了难点后,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反复地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最后请学生将感受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抓住课文的空白点进行大胆想象写一段话;可以以话外音的形式进行感情丰富的朗读;可采用人物评说的方式;还可通过采访詹天佑的工友恰当真实地表现人物

这样的做法远胜于教师直接把答案奉送给他们!这样,学生从灵魂深处感受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活力四射的个性得到了无限的舒张,鲜活四溢的思想得到了自在的飞翔! 这时,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当堂归纳本段的学习方法:读思议读。进入第四个环节。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我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让全体学生对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加深理解,并要求学生运用学法,自学五、六自然段进行学习方法的再次体验。

为了表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这两个自然段举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两个最经典的例子,所以学生自主学习前我会这样引导:同学们,假如你是詹天佑的小助手,你能帮他画一张设计图纸,并给大家汇报一下设计意图吗?

在冠以工程师小助手头衔的诱惑下,同学们一定来劲:他们会小组合作,画的画,演的演,讲的讲,煞有介事的!每位学生都会认为自己的设计图纸是最佳的,在他们激烈的讨论中,课堂成为他们彼此交流、合作、享受成功的乐园!

在学生画出两端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示意图以及人字形线路图并实际操练后,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再现开凿隧道的示意图以及火车在人字形线路行驶的动画。

就这样,学生的疑难全在读书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得到了解决,课文的重点也得到了突出。

 第五环节:安排作业,复习强化。

为了复习、强化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验课文詹天佑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安排两道课后作业:

作业1:请大家将本节课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到《优美词句》笔记本上;

作业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写你想对詹天佑说的话。这也与本单元综合学习的小笔头联系了起来,为学生的习作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很简单,两个中心词:杰出、爱国;通过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来突显詹天佑的杰出和创新;通过勘测线路时他的所说、所想、所做来突显詹天佑的爱国热情,说明京张铁路的提早竣工是对帝国主义的有力回击。这一板书,简单明了,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

詹天佑

开凿隧道 创新精神

杰出

设计人字形线路 推、拉

勘测线路 说、想、做

爱国

提早竣工 有力回击

51、只有一个地球评课稿听课记录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

只有一个地球评课稿第二篇: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__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只有一个地球》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版学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该单元以抓住文章要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主题展开。《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范围很小,地球所用的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的开采、随意破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研究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最后得出结论: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和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够认读、会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重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2、难点: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我计划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本课的教学。本节说课主要针对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六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勾画出优美词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将这样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最亲的人,她给了你生命,哺育你成长,无私的把全部的爱给了你,慷慨的把自己的一切给了你,他是母亲。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你们想过吗?我们全人类有一个共同的母亲,我们世世代代在他的怀抱里生息繁衍,他孕育了世间万物,是一个生命的摇篮。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回答 地球。是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可是我们对他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他,让我们打开课本,走进课文《只有一个地球》。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呢?你能找出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我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个别指导,扫清学生阅读文本的障碍。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环节做好铺垫。

在这一环节中,明确课文讲了地球 美丽又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三方面内容,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服力强,语言准确严谨。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在本环节中,我首先抽选几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此时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宇航员说: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可爱表现在哪里?找出文中的语句体会。

学生明确地球的可爱表现在:①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②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③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在品读这些语句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思想感情,并通过朗读表达思想感情。如:抓住晶莹透亮、相互交错、薄薄的、纱衣这些词语体会地球的美丽壮观,读出地球的美,读出对地球的赞美之情;抓住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这些词语体会地球的可敬可亲,用亲切、深情的语气读;抓住无私、慷慨体会地球的伟大,读出感激之情。

之后我会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交流地球的容易破碎表现在哪里?

学生明确地球的脆弱表现在:①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②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③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还是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品读句子。有两个地方值得挖掘:一个是本来一词,引导学生体会本来一词说明因为人类的破坏,现在地球上的部分可再生资源已经不能再生,不能长期给人类作贡献了。另一个地方是生态灾难,虽是平平淡淡的四个字,却写尽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全部担忧和震撼。

进而我会追问:地球这样脆弱,我们能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去?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来分析。

引导学生找到5到7自然段,明确科学家已经证实,地球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唯一星球,呼吁我们应该珍爱地球,善待地球,保护地球。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这是学生的情绪已是汹涌澎湃,他们肯定迫切的想告诉人们要爱护地球妈妈。

新课标指出: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因此在对课文做出总结和评价后,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思考学了课文,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通过知识的延伸讨论,为复习强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本节课我计划安排一道课后作业:

给地球妈妈献上一份礼物,如:一份保护地球环境的倡议书,一张环保宣传画,给人类的一封信形式不限,要求表达真情实感。

这样的作业既能很好的拓展学生思维,又能把对学生的环保教育落到实处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要求是合理、简介、明了,能突出课堂所讲重点。所以我将这样安排板书内容:

总之,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52、最后一头战象评课稿听课记录

《最后一头战象》说课稿

《最后一头战象》说课稿

各位评委:

下午好!如果用一句话表达我此刻的心情,那就是在不断期盼中等待着,在不断地参与中感受并收获着,今天希望我的表现能得到各位评委老师的认可。

我说课的内容是令人感动的情义世界《最后一头战象》,第一课时,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做具体的阐述。下面我就先说第一个板块教材分析中的第一个环节。

第一个板块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美丽的西双版纳,神秘的动物世界,感人的一段故事!

《最后一头战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描写了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在生命终结前,再次披挂象鞍,重回战场,庄严埋葬自己的故事。文章抓住战象嘎羧的神态、动作来刻画形象,记叙了嘎羧生命历程最后的辉煌和庄严。曲折反映战象嘎羧复杂而深邃的内心情怀,读之让人潸然泪下。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这样一篇长文,他们能很快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和情节,对嘎羧临死前情感的复杂、深邃也有模糊感知。可作者采用哪些形式和手法,组织情节,展现形象,学生是没有很清晰的概念,需要老师用一定的策略引领。还有,以前所学的课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相对比较单一、单薄、直白,而此篇小说的主角复杂的内心世界都是间接表达,隐晦而多变,需要层层剥笋般一步步揭示。这样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才能由其形抓住其神。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练习抓住主要情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读、说、思、写等方式训练学生的理解、感悟、表达能力,感受战象嘎羧的情怀,体会作者通过嘎羧神态、动作、叫声的描写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表达手法。

3、激发阅读动物小说的兴趣,推荐阅读相关经典,多一个了解世界的途径。

(四)教学重点:从内容出发,解读文字背后藏着复杂而深邃的情感。

(五)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神态、动作、叫声的描写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表达手法。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充分预习了本篇课文

第二个板块说教学策略

(一)说教法: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运用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想象感悟法,评价激励法,通过读、说、思、写等形式的训练,将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转换成同战象嘎羧对话的过程,辅以音乐、图像等课程资源给学生的内心以猛烈的撞击,深深的震撼,进而学生必然读出情感,诉出情感,写真情感,由言表之意悟出了言内之意,基本遵循熟读之后把握文本深层含义,进而提炼文章中心,总结写作手法,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规律,在感性理解的基础上,理性的分析了作者的表达方法,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另外,这是一篇很长的文章,我努力做到对长文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体现长文短教的尝试。

(二)说学法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采用连缀段意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遵循阅读心理学,善于抓住阅读初感,从惊异、惊诧处进入文本核心,感悟嘎羧的情怀,能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丰富嘎羧的形象,学会鉴赏作品的好坏。此外还有审题归纳法,重点段落分析法等学法的指导。

第三个板块教学流程

一、由题及文

1、板书:战。解释:形声字,从戈,本义:作战,打仗,交流这个词让你想到什么样的场景?(用几句话描述)

2、继续板书:战象,师:同学们了解战象吗?课文中间有这样的描写,(大屏幕出示课件:第一自然段文字)请大家读一读。

3、完成课题板书,师讲述:同学们,就是这群英勇的战象在一次打击日寇、保卫家园的战斗中,不幸全部中弹倒地,人们在清理它们的尸体的时候,惊喜地发现了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活着,它叫嘎羧,它就是最后一头战象,且是最后一头,这个题目意味深长。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它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从形声字入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为本课奠定了情感基调]。

二、整体感知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1、课前大家进行了预习,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主要情节,并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其中的一个情节,进而用四个字的词语概括情节,教师板书。

3、依据主要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4、总结:抓住主要情节来概括主要内容是一种好方法连缀段意法。[设计意图:根据文本特点,抓要主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由文及异,走进嘎羧的内心。

1、默读全文,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写上批注。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交流指导

3、全班交流,老师点拨。

预设点为:

第一部分:学习重披象鞍

(1)聚集语句: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2)从久别重逢入手,引出第九自然段。

师点拨:让它念念不忘的老朋友是什么样啊?请大家读读第九自然段。

(3)抓重点词感悟,安静、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

师点拨:好朋友就在眼前,嘎羧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嘎羧不会说话,请你替他说说憋在它心里二十六年的话(学生交流)

(4)指导读出情感,读出你想象到的画面。

(5)初步体会写法,再次指导朗读。

嘎羧不会说话,它在用什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呢?(动作、神态)

(6)小结:学习这段话,我们知道嘎羧是用动作和神态来表达情感的,你看作者的话并不多,寥寥数语便可传情。(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以读作讲,读出画面,读出情感,体会写法,体现对读法,学法,写法的指导]。

第二部分:学习再回战场、

师:象鞍里究意藏着些什么,我们可以想象,却无法求证。可谁说嘎羧不会说呢?战象自有战象表情达意的方式,那二十六年后重回战场的嘎羧又是怎样说又说了些什么呢?

(1)聚集语句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一读:用自己感受到的心情朗读。

二找:寻找嘎羧说方式,凝望,亲了又亲,吼叫

三说:按课件(19)补充空白,进行表达训练(提示:思考时可以快速记下主要词便于交流)。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仿佛看到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这礁石也许是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它吼叫道:

①分句指导,想象画面,丰富嘎羧形象。

师点拨:它都望到了什么?把你想象的画面读出来。这亲了又亲的礁石或许是什么呢?感悟嘎羧的情感变化,体会破折号的作用,从震耳欲聋的吼声中听出了什么(播放吼叫声)?想象着场景,用你的声音把嘎羧复杂的情感读出来。

②由表及里把握嘎羧对象兵的吊念,对同伴的怀念,对敌人的仇恨,对战斗的悲愤等复杂而沉痛的心情。

四比,对比朗读,体会情感。

师:此时的嘎羧已内心涌动着战斗激情,就像发起冲锋的战士一样焕发了青春的英姿,我们一起往后读。这时,(课件出示)

师生对比读:

师读:脖子歪得历害,嘴永远闭不拢,整天滴滴嗒嗒地淌着唾液,本来就很稀疏的象毛几乎都掉光了,皮肤皱得像脱水的丝瓜。

生读: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师读: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朝你看一眼。

生读: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五、激发情感,配乐朗读全段。

六、归纳写法:通过动作、神态、声音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嘎羧内心的情感及变化,师板书。

小结:同学们26个春秋,9000多个日日夜夜,再次回到战场嘎羧心潮澎湃,读着这样的文字也让我们心潮激荡。

[设计意图:在重点段落运用层层剥笋法、、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师生对比读、品味细节等多种方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第三部分:略读光荣归去

师: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牢牢记住嘎羧最后离去时那庄严的时刻吧!

(1)聚集语句:

土坑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师点拨:这段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课文中有这样的介绍说大象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每头象都能预感到自己的死期,回到祖祖辈辈留下的象冢,嘎羧为什么没有这样,而是和战友们躺在一起?

(2)朗读出感情

四、回顾文章整体,总结写作方法

1、感受形象

现在嘎羧逝去了,但我相信它在生命弥留之际的壮举会永远印刻在我们的心中,它留下的是什么呢?

2、发现写作方法

通过动作、神态和声音表达情感,正是动物小说的一大特点。

小结:动物没有人类所明了的表达方式,但是作者通过对嘎羧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嘎羧就像一位战士,深深震撼着我们。(出示课件:沈石溪的原话)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感悟战象精神,发现本篇动物小说的特点。]

五、拓展课外阅读

拓展阅读《第七条猎狗》《狼王梦》《斑羚飞渡》

[设计意图]:语文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推荐学生课后阅读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沈石溪的作品,从作品中感受到动物世界的奇异和壮美。

板书设计:

战后幸存

重披象鞍

再回战场

光荣归去

第四个板块教学评价

一节课的成败实际在备课时就注定了,我们对文本是否有层层剥笋的解读,从内容到形式,从形式到主题思想、内心情感,从内心情感到核心价值等。在这一篇设计中,应该均有设计与处理。为最重要的是我们对学生了解,他们的阅读水准如何,理解能力到哪,如何推进他们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如何扩展他们的视野,由一篇作品看到一类作品,由一类作品延伸到另一种发现世界、理解世界的角度等,都是我们应该竭尽全力所思考的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爱上阅读,爱上智慧,爱上这复杂多变的世界。所以我们要努力给予他们的是那种惊喜而具挑战性的课堂生存状态。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足,请多多指教。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学习作者通过对动物神态、动作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仿写文中的一个场景。

3、拓展阅读,进一步感受动物小说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对动物神态、动作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仿写文中的一个场景。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基础知识

(二)复述课文

1、按照课文的主要情节,练习复述课文。

2、汇报,教师评价、指导。

(三)仿写片段

1、出示7、14、22、23自然段重点语句,朗读,体会写法。

2、选择一个场景,想象嘎羧的内心情感,进行仿写。

3、小组交流。

4、汇报,教师指导。

(四)作业

1、继续阅读沈石溪的作品。

2、推荐阅读世界动物小说之父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等作品。

53、老人与海鸥评课稿听课记录

《老人与海》说课稿

《老人与海鸥》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的肖天旭。在汇景这个优秀的团队,我有幸参加了6个课题的研究。先后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16篇,同时借助市百千万学习的平台,有机会到深圳、杭州、上海等地去学习和锻炼,近五年承担了区以上公开课26节,其中两节国家级公开课还被录成光盘,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我的导师特级教师何莹娟老师认为我的课具有:朴实、扎实,大气、灵动的特点,那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我希望我今天说的课也尽可能的体现这四个词语。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法、说目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第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老人与海鸥》。《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精读课文。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读来令人难以忘怀。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作为单元的开篇之作,我反复把课文读了几遍,课文写的是一个老人与海鸥之间充满深厚情谊的感人故事。教师一定用好这个例子帮助学生学习语言、体验情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第二,说学情: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与中低年级的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想法开始更加独特,他们也具备一些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是思维的深度和宽度都还不够,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用文本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桥梁,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中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不仅要会学习,更要会理解,会运用。

第三,说教学法:

教学要遵循以学定教,以生为本,以读为主的思路,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品读悟情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第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内容及特点,学生的情况,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预习学会本课生字、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3.学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前两个目标是侧重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工具性目标,后面两个目标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文性目标,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老人与海鸥之间有着怎样的感情。难点是体会课文是怎样真实、具体地表达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

以上目标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解决字词,疏通文意,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的情感,揣摩写作方法。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做一个课外阅读的交流汇报。我今天重点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第五,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我将分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学习导读,明确爱的主题(约2分钟)

自读导读内容,思考:

1.本单元的学习的主题是什么?(人与动物和谐共处。)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一定要渗透方法,帮助学生养成习惯。学习每组课文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读导读的内容,学会带着问题去学习。)

二、听写词语,引发爱的思考(约5分钟)

1.板书课题。

2.听写词语:塑料、褪色、饼干、节奏、乐谱、吉祥、抑扬顿挫、相依相随。

3.大屏幕显示,集体评改,提出要注意的字。

4.提问:

(1)在这些词语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学生找到相依相随)

(2)相依相随什么意思?(换词理解,拓宽词汇量)

(3)谁和谁相依?谁和谁相随?哪一部分写的是相依,哪一部分写的是相随?(学生找到:老人和海鸥相依,海鸥和老人相随。1-13自然段写的是相依,14自然段到最后写的是相随。)

(设计意图:听写是对学生预习课文的检查,落实了第一个目标,而且突出了新课标提出的对写字的强调。同时借助最能体现老人与海鸥深厚情谊的关键词语相依相随,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弄清课文大意。)

三、品读句段,感悟爱的深情(约20分钟)

1.默读课文1-13自然段。

2.划出能体现老人与海鸥深情的句子和段落。

3.写上批注。

4.小组交流。

5.汇报。

6.有感情的朗读,用读来表达自己感受。

7.体会写法: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写具体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学习,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突破难点,是这节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一定要顺学而导,把关键的句段出示在大屏幕上,比如第3自然段、第4自然段、第9自然段等,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读出情感。同时及时补充老人的相关资料,添补学生对老人理解的空白,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为海鸥着想的爱。在品读句段的同时引导学生揣摩写法。学生经过自主、合作、探究可以发现,通过动作描写(3、4自然段),语言描写(5、6、7、8、11、12自然段),神态描写(8、10、12自然段),外貌描写(2自然段),把老人对海鸥的情谊写得感人肺腑。适时让学生上来板书他们总结的方法。)

四、想象写话,升华爱的情感(约10分钟)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配乐想象写一段话:

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同学们,闭上你们的眼睛想象,这十多年来,他经历了什么?在狂风中,在暴雨中,在皑皑白雪中,在生病的时候你看到的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的画面将是怎样的?请用一段话写出你看到的故事。

(设计意图:课堂练笔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布置作业,延伸爱的内涵(约3分钟)

1.你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

2.课后收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诗句、名言、故事。

(设计意图: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教好语文,除了用教科书,还要大力推进儿童阅读,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中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第六,说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以老人与海鸥的情感为主,以文章写法为辅,突出了文章重点与难点,简单明了。

相依 动作描写 外貌描写

27 老人与海鸥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相随

54、六年级上册17课盼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7课盼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大问题意识是我们讨论与交流的主要内容。本篇课文以雨衣为线索,写了小女孩蕾蕾得到雨衣、盼穿雨衣、穿上雨衣这个充满童心童趣的故事。我们聚焦在作者是怎样写出盼的心理的?第一次试讲,我重点落在了朗读与梳理情节,在主要内容上,出现了理解性错误。另外,王院长指导我列举事例是写出盼的心理活动的方法,教师不可越俎代庖。于是,我和学校业务领导、老师共同探讨,第二天又进行了第二次试讲,对于朗读环节加入了指生分段读文,找一找心理活动的语句,着重指导关键句的朗读,分析语言、心理、环境描写的妙处。这些也都是第二次试讲以后有所发现。对此,有个心得,教学经验往往是每一次试讲以后才出现的,并且旁观者清,执教者本人不但要选择性吸取建议,还要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这样才能自然的去教学。

试讲第二次的第二天,来到额如小学正式讲课,孩子们的课本中没有预习,课文很干净,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不能表达的很到位,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不能拿尺子去衡量他们,所以我努力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去激活文字,读出小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我看来,一节课的成败与否,都不能归咎学生,教师才是要多多反思,他们是一张张白纸,等待教师去唤醒,用智慧去点拨,课后尽管身边的认可很多,但心底里仍然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对于如何写出盼的心理描写的这个点,还是没有落实啊!所以,从那天以后到现在,我一直在思索怎么打开这个点,这段时间看了于永正的《儿童的语文》这本书,对于理解学生和解读文本,貌似有了朦朦胧胧的认识。对于《盼》这节课的第二课时,我想应该有这样的教学思想,就是站在六年级学生的语文知识经验来搭梯子,实现更深一层的学习目标如何写出盼的心理,具体思路为:

1.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即写了什么。

2.学生默读课文能够发现作者运用了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这些方法才将盼的心理写得有趣生动。

3.运用个性化阅读的语文教学理念,圈画批注。

4.小组交流。(这次出课仍然有许多感悟)

5.全班交流。

6.总结。写好心理并不难,贵在运用事例和真情实感。

我想这样的教学思路就突出了教学重点,即如何将盼的心理写出来的。作为教师真的要有大局观,学会取舍。多有预设,并运用儿童的语言去揭开孩子心中一个又一个谜团。另外,一课一得的点,落在哪,怎么落?这也将是我以后思索的问题。

学贵有疑,经常对学生说的话,如今也用在了我自己身上,问题越多,想要研究的也就越来越多了......

教学反思2:

《盼》是六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选自作家铁凝的第一本出版小说《夜路》,是一篇儿童文学类的小说。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课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天的渴盼,穿着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这篇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画面,文中的我心底的渴盼更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表现了童真童趣。

一、研读教材、精心设计。

根据教材及学情特点,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研读文本,加深感悟;(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二、回顾课堂、浅谈得失。

文章内容符合孩子的心理,学生在课堂上有着浓厚的兴趣。一节课下来,整体感觉字词处理的特别好:验收预习,在检查预习中中发现问题,然后重点读音纠正,生字孩子们把握难点,在这一环节重点指导书写了嚷、唇、酱,酱字不但指导了书写,还讲了字源字理,有助于孩子理解记忆。这节课的第二个亮点也就是孩子们在课堂上词语读得非常的有非常好,有感情,有温度,有声音,有色彩,所以在读文章中引起共鸣的段落,读的也特别好,读出了真情实感。遗憾的是第三环节把握课文的内容,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围绕主题课文通过哪些事来突出主题,我运用了速读的方法,因为六年级第二单元已经已经练习了速度,但是因为我们是初步接触新教材,孩子们虽然掌握了方法,但是还不熟练,在这个环节用时最长,这篇课文比较长,所以总结这篇课文有哪些事例突出中心用时15分钟,孩子们总结的也不到位。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中,我还发现我有一点限制了孩子的思维,本来孩子总结事例就比较难,但是我用短语的形式来限制了孩子,孩子这一段时间的发言积极性不高。反思过之后,我觉得孩子把握主要内容能说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这一节课,浪费的时间就在于概括事例这个环节。同时补救的方法就是课前把课文读熟练,预习到位,这样可以有效地达成第一课的目标。第二节课让孩子们能够自由发言,围绕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教学。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本文的语言浅显精炼、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所以在一开始讲课,我就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走进课文,学会在读中感悟。另外,本文以盼为题目,文中始终围着盼这条线索写出了我盼望穿上雨衣时的不同的心理活动。通过引导学生体悟个别语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种心理,从而引起共鸣。

三、再度研读、课堂重建。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更多一点的时间来读文,用心关注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发言交流,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另外,在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环节时,教会学生如何提取关键信息,如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语段及文章的内容,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手机扫码阅读穷人评课稿听课记录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