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第三课古诗三首之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

学习分享 2023-11-15 18:39:07

六下第三课古诗三首之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

1、六下第三课古诗三首之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五言诗的特点。

2.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

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重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难点)

三、教学方法及设想

以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以小练笔辅助教学效果的办法,利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具与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欣赏图片让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出示教学目标。

3.作品介绍,写作背景介绍。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古诗已形成一种特定含义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发展成为一种新诗体,后人有不少拟古作品。

4.朗读课文(点拨字词和读法)

1)给三分钟时间,学生自我朗读,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初步揣摩课文的意蕴。

2)全班齐读课文,点拨字词和读法。

注意掌握五言诗的朗诵节奏。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全班读书,自学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自行鉴赏诗歌、展开联想、说说你喜欢的诗句。(词、句、艺术手法)教师进行适当点拨。

(2)分析诗中的叠字的作用。

(3)《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

(4)本诗的创作目的是什么?(主旨)

6.学生讨论,互助答疑(8分钟)

7.师生合作探究。

(1)点播:

A、这首诗的意象就是一个人,她就是织女。为什么用河汉女而不用织女星?与前面的星重复,又不押韵,而且河汉女还引起下文人物的活动和情态。起笔就引导人们抬头仰看深邃广阔、星汉灿烂的夜空,让人们神思直飞向那个凄婉美丽的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B、擢让人如见其形,弄让人如闻其声。这句既写出了织女的勤劳,又写出她试图借忙碌的劳动来掩饰排遣自己的愁思。

C、织女是天上最能织布的人,而且那么忙碌,却织不成一匹布,表明她被思念折磨得没有心思织布,织女内心强烈的悲凄之感和悲痛之情 。这句该读出怎样的语气?伤心

D、银河很清很浅,应该能自由往来,那为什么两人却不能见面呢?是有人压制了她的爱情。这句朗读时应该读出什么语气?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反问的语气,表现了怨恨、痛苦的感情。这句不是与迢迢相矛盾吗?因为思念而觉得距离很远。空间距离上理应相去不远;然而情感的相思却又因无法传递显得非常邈远 ,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

E、读了这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画面?一位女子泪光盈盈地站在水边,含怨带愁地望着牛郎的方向。以女子的饱受离愁、楚楚动人、凝眸深情远视的神态结束,既给人以美感,又让人想象回味。

(2)迢迢: 写星空的距离,远

皎皎: 写星的光辉,亮

纤纤: 写手的形状,秀美

札札: 写织机的声音,(织布繁忙)

盈盈: 写水的形态,清且浅

脉脉: 写人的神情,含情

(3)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排遣苦闷。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4)诗篇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

如果再进一步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

8.小结诗歌鉴赏的方法:

(1)把握诗歌的特点。

(2)从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方面来理解古诗。

(3)反复诵读,品味,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4)抓住关键字词或诗句,以点代面。

9.当堂练习:(赏析《杳杳寒山道》)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寒山是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盈六百首,现存三百余首。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这首杳杳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迭字是它的特点。通篇句首都用迭字,是不多见的。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迭字最难。《卫风。硕人》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他提出了用迭字的要求:复而不厌,赜而不乱。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变化。寒山这首诗使用迭字,就很富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迭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迭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

使用迭字的效果,大抵象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寒山这首诗中的迭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接连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再如,朝、岁,单个的名词,本来不带感情色彩,但一经迭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心情的守一、执着,也就加强了诗意,具有感情色彩了。

这首诗还由于使用迭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借助于音节的复沓,使人读起来感到和谐贯串,一气盘旋,并借助于形式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1)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

(2)赏析诗中叠字艺术效果。

1.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2.叠字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中,不知时间变化,分辨不出春去秋来的感受,表达他冷漠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融为一体。

2、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之清明字词解释与译文

①字词解释:

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②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3、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篇是一首咏物说理的七言绝句。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说理精辟深刻,很有启发性。尤其评梅之语,入木三分,非梅之知音不可然也。诗人从视觉雪比梅白,嗅觉梅比雪香入手,一色一香,一长一短,观察入微,评判独到。这种写得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巧妙地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揭示了诗人搁笔费评章的真正原因。在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是意在言外的,诗人借雪和梅的争春,告诫人们世上万物都各有千秋,无论何人都各有所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文字生动精粹,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2.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3.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一剪寒梅傲立雪中,雪花和梅花️都是冬天的景物,都是报春的使者,它们各自的长处是什么呢?

顺势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生字词

2.解题+背景介绍

3.听读古诗,边听边想象画面。

4.看视频,思考诗中描写的景物。

读完了这首诗,我们知道了梅和雪的长处分别是:()和()

三、精读

1.课件出示图片

梅花️和雪到底谁更美呢?我们看一看诗人是怎么说的。

学习梅雪争春未肯降

梅花和雪花各自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2.骚人阁笔费评章

诗人放下笔,难以评论她们的高下

3.梅须逊雪三分白

梅花比不上雪花三分晶莹洁白

4.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思考:梅花和雪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香 白

现在我们知道了每句诗句的意思,你能来完整的说出整首诗的意思吗?

梅花和雪花各自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诗人放下笔,难以评论她们的高下。梅花比不上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缺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学完古诗,想一想: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好贵品格。

​​从他们的比较中,你明白了什么?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四、拓展延伸,思维训练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略)

4、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1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题西林壁》(板书课题),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对于《题西林壁》这篇课文,我是这样解读的: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一共包含四篇文章,这四篇课文都讲的是通过细心观察和仔细思考发现新现象的故事。《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作者通过描写游览庐山的经历,总结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的道理。

二、说学情:

对于学生的情况,我是这样认为的: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对于文中描写的景物有自己的感触。但是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本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除此之外,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和稳定性还是较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媒体、图片等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我设立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题、横看、侧、缘等词的意思;翻译全诗;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从自然景物中总结出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诗中所蕴含的观察问题要客观全面的道理,学会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看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诗句,走进诗句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与领悟全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五、说教学方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配合朗读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探索。

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它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对此我会采用温故知新导入,给学生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具体过程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同学们,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一个怎么样的道理啊?对,这首诗告诉我们想要看得远,就要站的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也是一首哲理诗,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能够从中读出哪些哲理。(板书:题西林壁)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会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自主解决以下3个问题:

1.借助相关工具书,理清字词。

2.自主翻译全文。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读毕,我会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字词方面重点强调横、侧、缘等词的意思。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翻译全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最后理清本诗的写作背景:苏轼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环节三:析读课文,整体感悟

首先我给学生播放录音,跟随名家朗读这首诗,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针对前两句,我会向学生提问是什么导致了庐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接着我会向学生展示庐山不同角度拍摄照片,让学生对这些照片自主描述,根据学生的描述,总结出观察角度的不同,导致所看到的景色不同。随后,我会接着问你们有过对事物或者事情观察角度的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同的经历吗,请学生分享他们的经历,并引导学生要多角度看问题。(板书:看问题、多角度)

针对后两句,我会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这里我引导学生从他们登山的经历出发,总结出是在深山中无法看清山的全貌,所以就不识庐山真面目。接着我又会说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结合本诗和这个成语,分小组讨论你们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你们有什么感受,并且是怎么做的。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从全局出发,摆脱主观成见。(板书:解决问题 、全局)

环节四:品读课文,领悟升华

我会让学再次生品读这首诗,想一想你还能够总结出哪里哲理。

环节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我会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

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背诵全诗;记叙一件你从中发现哲理的小事。

六、说板书设计(略)

5、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对文中项羽宁死不屈、李清照爱国情怀的赞美、敬佩情感。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3、理解人杰、鬼雄,明白古诗大意。

4、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体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价值。

5、了解历史背景,感受民族豪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及李清照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人复杂情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民族之魂,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他们所反映的民族魂是什么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夏日绝句》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夏日绝句》。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五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二后三)板书;有韵味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① 绝句:

绝句?有五言或七言两种。

②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李清照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历城(山东济南)人。她少年时就颇有诗名。她的文学作品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情调活泼优美,主要抒写少女、少妇闺情与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后期金兵入侵,丈夫去世,她只身漂泊,在愁苦中度过晚年,作品情调低沉、凄苦、深厚的故土之情,悲凉的身世之感和慷慨的国家兴亡之痛,一并抒发其中。其词清新俊逸,擅长白描,善用口语,风格独特。我们看看,猜猜这首词是属于哪一时期的作品?(也可出示李清照前期作品,对照让学生发现其不同。)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

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

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杰:人中的豪杰。鬼雄:鬼中的英雄,指壮烈死去的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思:怀念。直到今天,人们还怀

念思忆着项羽,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逃回江东。

D、请12位同学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

② 悟诗情:抓住至今、思感受诗的情感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这首绝句,是李清照的传世名作,我们就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之处。请你边读边想,你有什么感受?

你先感受到什么?(项羽是英雄豪杰,他虽然失败,但不屈服。)

你是从哪感受到的?(至今、思:到现在人们还怀念项羽。人们赞美项羽什么?)

C、这首诗为什么写项羽?为什么诗人要至今思项羽呢?深入思考一下。提示:可以结合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背景来体会,你又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在动荡的年代,李清照亲眼看到宋朝统治者仓皇逃窜,北方沦入敌手,与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人借赞扬项羽来批评南宋王朝的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从诗中,体会出李清照的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把满腔的爱国情,集中在对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思念与赞美中。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诗人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读下面两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两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6)自学古诗

①介绍两首诗的作者.

②解决字词。

出示: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读词语。

拓展词语:千()万()

③朗读古诗。想一想古诗的意思,想一想这两首古诗的特点?

6、五下第1课古诗三首之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

①主要内容: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乡村农人耘田、绩麻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闹的劳动场面。

②作者简介:

范成大,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其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7、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重点)

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难点)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重点)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难点)

教具准备:教材、教案、电子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具体内容,具体方法,设计意图。)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今天,让我们将继续欣赏这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二、新课或复习的每个知识点:(知识点内容,具体教学方法,设计意图,结果有多种情况的要有预设。设计有学生活动的要有 具体组织措施,注意事项,有活动评价的方法。)

1.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一名巩祚,易简,字(王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 礼部主事。他支持林则徐禁烟,建议加强战备。他反对清末土地兼并,反对君主独裁。其为文纵横,自成一家,诗风瑰丽奇肆,有《龚自珍集》。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2.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他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统名曰《己亥杂诗》,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3.诗词赏析

(1)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2)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4.写作特点

寓情于景,景中生情,情景交融,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议论和抒情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学生默读课文、大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同桌互相讨论。

5.这首小诗写了三种心境,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细读诗句,仔细品味作者的爱国情。

三、练习:(练习内容,设计意图,评价方法。)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浩荡:无限。

(2)吟鞭:诗人的马鞭。

(3)落红:落花。

(4)化作春泥:变成春天的泥土。

2.听读诗歌,理解诗意。

满怀无限离愁别绪,在白日斜的时候告别久居的京城,吟咏着诗句挥动着马鞭,(马鞭)举处便是离京师越来越远的天涯。落在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落花)要变成泥土把故枝滋养。

3.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落花完全结合起来,移情于花,表达诗人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惜献身化为春泥,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的感情。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离京,却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具体方法。)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五、作业布置:(具体内容,完成时间要求。)

1.熟读并背诵《己亥杂诗》

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黯然辞官

不甘退伏,憧憬未来

以落红自喻,寄予爱国情怀

8、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题临安邸》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诗是宋代诗人林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作者先通过山、楼两个叠词的运用,让鳞次栉比的亭台楼阁,重重叠叠的青山,彷佛出现在眼前,给人以美好的感受。但是面对国家大好河山被金人践踏,南宋官员却不思故土,诗人的愤怒之情跃然纸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暖风熏得游人醉中,暖风一语双关,不但介绍了当时的自然春风,又指出了当时的淫靡之风;游人在这里不是指一般游客,而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最后以只把杭州作汴州结尾,讽刺了南宋权贵们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为难之中,被淫靡之风熏得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苟且偷安,更表达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较好的古诗学习基础,对古诗有一定的学习热情。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但由思悟,在学生充分阅读思考、质疑的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来了解一段历史,感悟一种民族情怀,带领学生充分学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方法与策略: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情景,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并受到心灵的熏陶。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历史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一座城市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呢,能否把印象最深的一处介绍给大家呢?

(生自由发言。)

2.下面老师也给大家推荐一个地方,请看大屏幕。

(播放杭州宣传片)

3.这是哪里?觉得怎么样呢?

(生自由发言。)

4.你们用了最简单最简约的一个词来表达对这座城的印象,其实啊,单单一个美字不足以评价这座城,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想杭州在人们心中的地方是蛮高的,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都为它写下过浓浓的一笔。比如说

(出示描写杭州的名句)

5.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杭州的诗,它的名字叫《题临安邸》。

(板书课题,指导临和邸字)

(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运用谈话的方式引出杭州,并利用视频让学生感受杭州城的繁华,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为学习诗意以及领悟诗情做出了很好的铺垫。】

二、学会一首古诗

1.大家看这个题字,我们在四年级曾经学过一首关于题字的诗。

(齐背《题西林壁》)

2.揭示诗题。

3.出示诗文,提出要求: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生读诗文)

4.谁能给大家读一下?

(生展示读,在读好停顿的基础上师指导读长短音的技巧。)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在多次朗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进而为后面的诗文理解,与作者产生共鸣做好夯实的基础。】

5.师: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懂了吗,透过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关于杭州的哪些画面?

师板书山,楼,歌舞。

6.出示图片。

何为山外青山?一座连着一座,此时此刻你能否想到一句符合画面的诗句?

7.出示图片。

(1).我们再看,楼是什么样的楼?

(2).穿越到宋朝,透过这些楼,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样的城市?

(3).人们在这座繁华的城市里干什么呢?

(4). 此城,此风,此景,此歌舞给游人怎样的感受呢?

生:暖风熏得游人醉。

8.是香风吹到我们的面颊上让我们陶醉了吗?

生:是美酒。

生:是美景。

生:是繁华的城市。

生:是美女。

生:是这种生活状态。

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能力,透过图片,文字去探索诗中更深刻的内涵。】

三、记住一段历史

1.再看这首诗,题目提到了一座城临安,诗文写了一座城杭州,貌似文不对题啊!其实这里有一段屈辱的历史。

(师讲解杭州的历史以及临安的名字由来)

(播放短片)

2.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游人仅仅只指到杭州游玩的游客吗?

(指当时居住在杭州城里的人们。指当时的朝廷里的官员们。指当朝的皇帝。)

3.那么这个醉字貌似有了另一层含义?

(指当时杭州从上到下的一种生活状态。纸醉金迷的生活风气,苟且偷生的生活风气,不思复国的生活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写作背景,了解南宋权贵们不思复国,苟且偷安,进而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情怀。】

四、认识一位诗人

1.这一切,被一个人看到了,他就是林升,也就有了这首传世千古的古诗《题临安邸》。(生齐读诗文。)

2.假如你是林升,你想说些什么吗?

生:杭州的人们,醒醒吧,我们应该停止这种生活,要发奋图强,去收复旧山河。

3.所以说诗人写出了三个字几时休?

(师板书)

4.当林升看到杭州城里的人们沉迷于这种安于现状的生活,发出了感叹。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5.当林升看到南宋小朝廷不思复国,一味的求和,用文字做出了这样的讽刺。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做汴州。)

6.林升担心这样长此下去,这个羸弱的小朝廷又能坚持多久呢?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设计意图:通过再读诗文,达到读者与文本共鸣,与作者共鸣,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情怀。】

五、传承一种精神

1.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延续了五千年,那是因为我们华夏子孙有着一种气节,每当国难当头的时候,总会有些爱国之士站出来,宋代也如此,林升只是其中之一。

(出示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是啊,盼了一年又一年,宋朝的军队怎么还不回来收复失地呢,最后等到了白发苍苍,久卧病床,将死之时带着遗憾写下了

(出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林升的担忧成了现实,苟且偷生只换来了短暂的安定,临安府后来被攻破了,南宋亡国了,爱国诗人文天祥誓死不降,临死前写下了

(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一首诗了解了一座城市,一段历史,一位诗人,知道了国家强大的重要性,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绝对不能让历史重演。最后我们以齐诵的方式致敬林升!

(生齐诵《题临安邸》)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进一步感受诗人们的爱国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山 楼

歌 舞 几时休

权贵 醉生梦死 林升 忧国忧民

暖 风 游人醉

杭 州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题临安邸》。

2.收集描写西湖的古诗,互相交流。

9、六年级第10课古诗三首之马诗翻译解读

六年级第10课古诗三首之马诗翻译解读

①字词解释: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一种兵器。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走,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②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10、六年级第10课古诗三首之马诗课堂解读笔记

六年级第10课古诗三首之马诗课堂解读笔记

①诗句的主要内容:

《马诗》是一组以马诗为题材的组诗,共有二十三首,名为咏马,实则咏人。这首诗为组诗中的第五首,诗人借咏马来抒写自己的情怀。这首诗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②马诗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作为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人物,李贺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著有《昌谷集》。

11、六下第三课古诗三首之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五言诗的特点。

2.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

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重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难点)

三、教学方法及设想

以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以小练笔辅助教学效果的办法,利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具与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欣赏图片让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出示教学目标。

3.作品介绍,写作背景介绍。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古诗已形成一种特定含义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发展成为一种新诗体,后人有不少拟古作品。

4.朗读课文(点拨字词和读法)

1)给三分钟时间,学生自我朗读,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初步揣摩课文的意蕴。

2)全班齐读课文,点拨字词和读法。

注意掌握五言诗的朗诵节奏。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全班读书,自学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自行鉴赏诗歌、展开联想、说说你喜欢的诗句。(词、句、艺术手法)教师进行适当点拨。

(2)分析诗中的叠字的作用。

(3)《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

(4)本诗的创作目的是什么?(主旨)

6.学生讨论,互助答疑(8分钟)

7.师生合作探究。

(1)点播:

A、这首诗的意象就是一个人,她就是织女。为什么用河汉女而不用织女星?与前面的星重复,又不押韵,而且河汉女还引起下文人物的活动和情态。起笔就引导人们抬头仰看深邃广阔、星汉灿烂的夜空,让人们神思直飞向那个凄婉美丽的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B、擢让人如见其形,弄让人如闻其声。这句既写出了织女的勤劳,又写出她试图借忙碌的劳动来掩饰排遣自己的愁思。

C、织女是天上最能织布的人,而且那么忙碌,却织不成一匹布,表明她被思念折磨得没有心思织布,织女内心强烈的悲凄之感和悲痛之情 。这句该读出怎样的语气?伤心

D、银河很清很浅,应该能自由往来,那为什么两人却不能见面呢?是有人压制了她的爱情。这句朗读时应该读出什么语气?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反问的语气,表现了怨恨、痛苦的感情。这句不是与迢迢相矛盾吗?因为思念而觉得距离很远。空间距离上理应相去不远;然而情感的相思却又因无法传递显得非常邈远 ,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

E、读了这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画面?一位女子泪光盈盈地站在水边,含怨带愁地望着牛郎的方向。以女子的饱受离愁、楚楚动人、凝眸深情远视的神态结束,既给人以美感,又让人想象回味。

(2)迢迢: 写星空的距离,远

皎皎: 写星的光辉,亮

纤纤: 写手的形状,秀美

札札: 写织机的声音,(织布繁忙)

盈盈: 写水的形态,清且浅

脉脉: 写人的神情,含情

(3)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排遣苦闷。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4)诗篇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

如果再进一步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

8.小结诗歌鉴赏的方法:

(1)把握诗歌的特点。

(2)从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方面来理解古诗。

(3)反复诵读,品味,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4)抓住关键字词或诗句,以点代面。

9.当堂练习:(赏析《杳杳寒山道》)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寒山是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盈六百首,现存三百余首。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这首杳杳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迭字是它的特点。通篇句首都用迭字,是不多见的。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迭字最难。《卫风。硕人》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他提出了用迭字的要求:复而不厌,赜而不乱。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变化。寒山这首诗使用迭字,就很富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迭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迭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

使用迭字的效果,大抵象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寒山这首诗中的迭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接连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再如,朝、岁,单个的名词,本来不带感情色彩,但一经迭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心情的守一、执着,也就加强了诗意,具有感情色彩了。

这首诗还由于使用迭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借助于音节的复沓,使人读起来感到和谐贯串,一气盘旋,并借助于形式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1)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

(2)赏析诗中叠字艺术效果。

1.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2.叠字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中,不知时间变化,分辨不出春去秋来的感受,表达他冷漠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融为一体。

12、六年级语文下古诗三首之寒食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 )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3、六年级下册10课古诗三首之《竹石》教学设计

《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感情朗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3.通过对诗文的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立志、做人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反复诵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幻灯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诗谜导入

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开动开动脑筋,猜两则谜语。

请看第一则: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唐代】李峤

【简析】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二)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爆竹》【明代】黎淳

【简析】虽然我的身材瘦小,全身被扎得紧紧的,但是,我并不因而心灰意冷。等到适当的时节,我的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

2.男女生分读两首诗。

一、了解咏物诗

1.我们学过写景诗、送别诗,那么大家说以上两首诗是什么诗呢?(板书;咏物诗)

2.什么是咏物诗呢?抽生说。

师:简而言之,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板书: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咏物诗竹石。

二、学诗悟情

(一)今天老师教大家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叫三步学习法,即:解诗题、知作者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

(二)学习《竹石》(板书;竹石)

1.解诗题,知作者

(1)读诗题,知道了什么? 竹石是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抽生展示收集到的作者郑燮的资料,其他学生捕捉信息。

(3)一般我们看到的竹子是长在什么地方?从诗题你猜猜作者郑燮要写什么?猜猜作者郑燮想表达什么情感?

(4)学生猜测

究竟作者郑燮写的和大家猜的是否相同呢?我们来登上第二级台阶读诗文明诗意。

2.读诗文,明诗意

(1)请大家自读这首诗,借助注释和已有的经验读读诗文,想一想每句诗讲的是什么意思?我相信大家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

(2)看大家学得认真,大家都是自信、勇敢的学生,谁来试一试说说诗意?

《竹石》诗意:竹子抓住青山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你是吹来酷暑的东南风,还是吹来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3.第二级台阶的任务已经完成。我们来挑战最难任务悟诗情。

同学们,《竹石》这首诗中哪一个词最打动你?为什么?

预设:

(1)咬,咬字什么意思?(本义:用牙齿把东西夹住或切断弄碎。)竹子他有牙齿吗?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手法,表现出竹子具有与人一样的倔强和坚韧的性格。,

谁来读出竹子的这种性格。(你就是那棵竹子,读出你的性格,抽2生读)评价:一个咬字使我们感到竹子多么顽强的力量呀!齐读。

(2)作者在这里写的破岩东西南北风写的是什么?面对这些竹子有什么表现?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凛风而立无畏无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破岩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竹枝咬住青山,扎根破岩,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寒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我们能体会到竹子的什么精神?

(3)补充作者郑燮辞官回乡卖画为生的故事

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

(4)引读

破岩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千磨万击写恶势力之甚,东西南北写恶势力无处不有,但是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那里还只是竹子,分明是坚韧顽强的斗士!他什么都不怕!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下面让我们把体会到的情感带回全诗,有感情地读诗,通过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竹子的精神,诗人的品质。

学生练习感情读。

抽三个学生读

预设评价:你的读让我们感到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坚韧不拔的品质。

预设评价:你的读让我们感到郑燮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预设评价:你的读让我们感到郑燮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三、书法展示(配乐)

学懂了诗,背会了诗,请同学们认真地将这首诗写到展示纸上。

四、拓展延伸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我们描摹歌咏的对象。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咏物诗,进一步积累。

同学们,《竹石》这首诗给了我们以生命的感动,让我们伴着优扬的乐曲一齐来背诵这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无论面临怎样恶劣的环境,怎样大的困难,都要像竹石一样刚强勇敢,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14、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生字组词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生字组词

侯 (hu) (侯爷) (王侯将相)

章 (zhānɡ) (文章) (章法)

泣 (q)(哭泣)(抽泣)

盈 (ynɡ) (充盈) (笑盈盈)

脉 (mi) (脉搏) (叶脉)

栖 (qī) (栖息) (两栖)

鸦 (yā) (乌鸦) (寒鸦)

15、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古诗三首生字注音训练答案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

lu chu fn gōu m nǎo

二、给下列汉字注音并组词

凿 zo 开凿 凿井 吟 yn 吟唱 吟诗

烈 li 烈火 猛烈 碎 su 碎片 破碎

岩 yn 岩石 岩浆 踏 t 踏步 踩踏

谦 qiān 谦虚 谦让 击 jī 打击 敲击

三、比一比,再组词

络 网络 脉络 锤 铁锤 锤子

格 格局 风格 捶 捶背 捶打

焚 焚烧 焚毁 钩 鱼钩 铁钩

禁 禁止 严禁 钓 垂钓 钓鱼

磨 磨炼 磨难 脑 脑筋 脑袋

摩 摩擦 按摩 恼 恼火 恼怒

四、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燕 yān 燕山 yn 燕子 劲 jn 劲头 jng 坚劲

五、咬文嚼字

1.①B ②A 2.①D ②A ③C

16、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17、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译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译文

《宿建德江》: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18、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之浪淘沙一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之浪淘沙一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 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19、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之浪淘沙好词好句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之浪淘沙好词好句

诗意:弯弯曲曲的黄河中裹挟的无数砂砾,随同滔滔河水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冲洗和狂风簸荡,从天边一直来到这里。如今好像又要直直地飞上高空,飞向浩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0、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生字组词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生字组词

德d彳左右品德 道德 他按照严格的道德准则生活。

鹊 qu鸟左右喜鹊 声名鹊起 喜鹊整天在喳喳叫。

蝉 chn 虫左右捕蝉 蝉鸣 蝉鸣声声,诠释着夏的酷热。

卷 juǎn 卷尺 卷发 散 sǎn 松散 散漫

jun 画卷 试卷 sn 散步 散发

21、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生字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生字

《古诗词三首》中《宿建德江》描写了作者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 所见的景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作者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 山雨欲来 和 雨过天晴后 的景色;《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 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 热爱 之情

①会认的字

德品德 道德 他按照严格的道德准则生活。

鹊 喜鹊 声名鹊起 喜鹊整天在喳喳叫。

蝉捕蝉 蝉鸣 蝉鸣声声,诠释着夏的酷热。

②生字拼音

德:品德 美德

鹊:喜鹊 鹊桥

蝉:蝉联 噤若寒蝉

22、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小池课堂笔记之译文

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小池课堂笔记之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23、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译文

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24、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精彩赏析

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精彩赏析

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这两句介绍了故事的梗概:一个小孩子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去采莲归来,突出了孩子的可爱。一个偷字,形象地表现了小娃的天真调皮,写出了诗人对小娃的喜爱之情。采字和回字,表现小孩偷采一枝白莲花又匆匆忙忙返回,为的是不想让大人发现他的冒险举动。

2.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这两句巧妙地刻画了小孩子的天真:他自以为行动机密,不会被人发觉,谁知道小船驶来时,冲得水面的浮萍两边散开,水面波动,出现了一道长长的痕迹,自然完全暴露了她的行踪!藏字表现了小孩既不想让人发现又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踪迹,天真可爱之态毕现。开字表现浮萍上划出的一条水道,暴露了小孩的秘密这种善意的嘲笑,更增添了小孩幼稚可爱的天性。显而易见,一连串动词表现一连串的动作,儿童的天真可爱形象呼之欲出,读来仿佛一幅栩栩如生的采莲图就在眼前,让人的思绪又回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25、迢迢牵牛星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迢迢牵牛星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并且可以熟练吟诵、背诵全诗。

2. 学会本诗中的生字章、泣、盈、脉四个字,并且理解它们在诗中的意思。

3. 能借助想象去思考诗中描绘的画面,并且能体会诗人所表达出的情感。

4. 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者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之前了解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背景,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古诗文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由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诗文

老师配乐诵读诗文,学生初步感悟诗文内容。

(二)解诗题

孩子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迢迢牵牛星》,透过这首诗的题目我们捕捉到了什么信息呢?

迢迢形容路途的遥远。我们常见的词语有千里迢迢。

相隔遥远的牵牛星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继续走进古诗。

(三)诗的出处简介

以往我们学习古诗,都会先研究诗人的创作背景。今天不同的是,我们对于这首诗的作者无从考证,只知道这首诗来自《古诗十九首》选辑。《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这些诗习惯上以首句为标题。一般认为,这些诗作大多出于东汉末年,它们的内容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情,多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其艺术成就很高,语言质朴,长于抒情,情景交融,对五言诗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迢迢牵牛星》就选自这组诗歌,他根据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无法相见的故事创作而成的。

(再读古诗)

(四)诗意解读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遥远的样子。

牵牛星:星座名,俗称牛郎星(和织女星隔银河相对)。

皎皎:明亮的样子。

河汉:指银河。

河汉女:指织女星。

银河东边的牵牛星遥遥可望,银河西边的织女星皎洁明亮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

擢:抽出,伸出的样子。

素:洁白,雪白的样子。

札札:象声词,纺织机工作发出的声音。

弄:摆弄。

杼:指织布机上的梭子。机杼常见于古诗词当中,例如:《乐府诗集木兰诗》中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声,唯闻女叹息。;孟郊《织妇辞》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后汉书列女传》中关于机杼是这样说的杼,织布梭子,成于机杼。

织女伸出纤长洁白的手指织布,织布机的梭子来回摆弄,不停地发出声音。

3、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章: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涕:眼泪。

零:落下。

织女一整天也织不下一整张的布帛,泪水像下雨般纷纷地落下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相去:相离,相隔。

复:又。

几许:多远。

银河看起来清清浅浅,两岸相隔又能有多远?

5、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形容水清澈、晶莹的样子。

一水:银河。

间:间隔。

脉脉:指含情相视的样子。

虽然只相隔了一条清浅的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的相视无言

6、叠字词分析

诗中的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都是叠字词,这些叠字赋予诗歌音乐节奏和韵律美,内容上起到寓情于景,使情感表达更加缠绵悱恻,韵味悠长。

(五)诗情总结

此诗明写传说故事,暗写现实生活。表面上字字在续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之情,实际句句在抒发人世间的离妇之苦,以曲折委婉的手法,抒发了有情人被分割两地的相思之苦。

(六)课后拓展

寻找描写和七夕有关的诗句,感悟诗情,并把所悟所想分享给朋友、老师及家人。

26、迢迢牵牛星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迢迢牵牛星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一首小诗--《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是梁太子萧统编入文选的十九首古诗之一,被称为 五言诗冠冕 。正如《诗经》一样,《古诗十九首》抒写了许许多多的爱恨情愁。其实这也是心灵的觉醒,状写这份情感表述妙处也很难,于是便涉及到教学中惯常的思路 短诗长教 ,也就是把这首10句短诗,放在文化的背景上,放在诗的长河中,放在审美的坐标中,去引导学生解读、感悟。

下面我就谈我的四个教学设计,三个 追求 ,两个 遗憾 。

第一个教学设计:神话切入。《迢迢牵牛星》借助的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于是开篇我直奔主题,直问:《迢迢牵牛星》借助了 牛郎与织女 这个美丽凄婉的爱情神话传说,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写离别有什么好处?这一问,解决的表层问题是《迢迢牵牛星》的主题和大意,其实深处触及的是神话传说在文学中的地位。这种举重若轻,使学生们不畏难,自然而然地去联想相关的优秀作品,去叩问神话的经典,甚至浪漫主义流派,因而对学生的积累和写作都会有较大的帮助。但决不能细抠、深挖,只能 蜻蜓点水 ,点到为止,还要做到 红炉一点雪 ,了无痕迹。叠字的美主要体现在音韵上,因此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应通过 读 去体悟、去感受。其一,在反复的诵读中体味。其二,把这种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其三,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理性升华。其四,师生一起将这首诗放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定位、比较。由点到线到面,桐城派的刘大槐说过: 天下可告人者,唯法耳。 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春风化雨中完成了一个超越,突破了诗歌教学中一个重点。

第二个教学设计:体悟形象。鉴赏中学生们抓住了河汉女的真、善、美、痴、勤劳等特点,从人性、民族审美、写法较全面具体地对文本进行解读。

第三个教学设计:比较阅读。将《迢迢牵牛星》与《鹊桥仙》比较是许多教师英雄所见略同的共识,然而,寻找比较点却应格外用心、细心。我仍然沿用着从面到点这样的思维规律,先从主题、风格、表现手法、语言四个方面粗线勾勒比较,然后重锤敲重音, 拉网式 进行 含英咀华 ,于是便有了许多独特的发现和意外的收获,课堂有了许多亮点。这种师生对话式的教学在平等、合作、切磋中,使教学走向高潮。师生共同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

第四个教学设计:仿句。仿句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绝好的训练形式。一可以从课内到课外,由已知到未知。二可体现一种创造力,对文本进行再一次的解读和创造性的应用。

总之,四个教学设计既环环相扣,逐层深化,又能各自独立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另外,利用分组讨论法既节省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内化知识,又使知识共享,合作探究。

下面我简单谈一谈我语文教学中的三个 追求 :

一是学生的回答有思想深度。

二是学生的回答语言有文采。

三是学生的回答有文化含量。

这绝非一日之功,这是长期不懈的熏陶、培养、训练的结果。主要的做法,第一,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今中外文质兼备的诗,一年完成二百首左右。第二,设计专题性诗歌鉴赏十讲左右,教学生鉴赏的方法。第三,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点点滴滴的语言示范。第四,打印几十篇适合学生阅读鉴赏的文章。只有做到了这些,才可以有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美的对话。以上四种做法可谓是四座平台,为我以上中的四个教学追求层层铺垫,最终水到渠成,使学生有了 慧眼 和 诗心 。我想语文教师有那么一个神圣的使命,就是让孩子们漂亮而又优雅诗意地存在着。

任何艺术都充满了遗憾,《迢迢牵牛星》这节课最大的遗憾有二:其一,整节课的节奏感不甚分明。这种对话式的、谈话式的教学弄不大清 快板 和 慢板 ,因此,在剪裁和取舍上难度很大,有一种参差的立体感固然好,但很难突显主线。随意中的刻意很难做到。当同学们对一个问题滔滔不绝时,教师如果想扭转话题往往于心不忍,于是,有些环节显得拖沓冗长。其二,我在语文教学上一向追求 语不惊人死不休 ,教师的这种示范也势必带来学生的这种语言风貌,我既喜且忧,迫使自己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上还应在纯美上下功夫。

有人问球王贝利说: 哪一个球踢得最好? 贝利说: 下一个。 是啊,好在还有下一节课,可以让我努力讲得好一些。

二、评析:从活化资源到文化浸润

董老师的这则《迢迢牵牛星》教学实录也可以说是一次成功地引导学生学习的语文教学课例。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几乎都是徜徉在我国古文化的长河里,体味着语言的高雅,品着文化的情韵。教师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每组讨论的主题有所侧重。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言说,让学生在比较中探究,并通过仿句练习让学生掌握诗词的语言表达技巧。因此,大体上看,其教学内容的创新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将课外的大量文化资源引进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了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

拓展

这里的文化资源引进至少有两种方式。第一,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把秦观的《鹊桥仙》搬到课堂上,让学生拿它与课文进行比较辨析;将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做仿写练习;教师将自己整合的文化资源以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模拟训练。第二,教师通过讲述把饱含着文化意蕴的文学故事传达出来,将富有审美趣味的优美诗句指点出来,激发学生产生丰富的审美想象和文化感悟,拓宽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其中包括:《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的前世今生感,李清照的《声声慢》开篇十四叠字,还有关于写手绘人、以点带面的写法,涉及韦庄的《菩萨蛮》、杜甫的《月夜》、《诗经硕人》和《孔雀东南飞》,以及间接描写的文学形象,点出了杨贵妃、李夫人和海伦的有关故事。

(二)通过问题和比较将学生的知识经验转化成生动的语文课程资源,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例一开始就是提问,虽然要求学生讨论的是用典的好处,其实是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学生明了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追问: 你还知道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哪些经典故事? 再由故事联系到作品,学生的叙说丰富多样,沉睡在他们心底的知识经验被激活了。当然,董老师的主要问题分散在对四个学习主题的讨论探究中。学生在对问题的讨论和言说中生成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如第一组学生谈对于叠字的认识中就谈到了 音韵美 、 情意深长 、 意境开阔 、 绘出距离、光彩、外貌和感情 、 文化传承性 等。董老师特别善于追问,还故意提出不同看法,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如第二组关于 河汉女 形象的几个问题:讨论得怎么样?美丽是怎么读出来的?这叫什么写法?学生说 河汉女 勤劳,董老师则有不同看法, 明明是 终日不成章 嘛 。这样的语文教学就如同引导学生剥笋一样,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的认识,而是立足于本质,逐层深入。

比较 其实是贯穿在本次教学过程的始终的,学生的不同观点作用于学生的心理,自然形成一种反思和比较的功效。最为明显的是,董老师安排学生将《迢迢牵牛星》和《鹊桥仙》联系起来,比较分析。比较的功能是为理解课文提供一个很好的参照系,在参照互渗透中突出了某种思辨性。学生从主题、风格、表现手法和评议四个方面加以比较,对课文的思考更加细致和严密,同时更好地丰富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让学生通过仿写训练,浸润并超越诗歌爱情美感和文化内涵

仿写本身是一个寻求同化和顺应的问题,读写结合也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策略。董老师让第四组学生进行仿句练习,先是依照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结合《迢迢牵牛星》的内容写一段文字,这里主要是让学生表达对诗歌中牛郎织女爱情有审美感受;后是教师由《鹊桥仙》中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爱情 诗句开头,抓住其中的 胜却 两字展开联想,教师提供示范,学生进行仿句练习,这里主要是让学生对牛郎织女爱情故事进行文化扩展。两者结合起来,不仅是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是在丰富学生的情感,打造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个过程显然就是教学内容的创造性生成过程。

不过,从学理的角度去审察,本课例也存在着以下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第一、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掌声不断,教师赞美不断,

这让人怀疑课堂生活内在的真实性与合理性,也诱发出关于教师作用和教师民主意识的深层思考。

本次课堂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如果学生在课前没有比较认真细致地阅读,仅仅课堂上的短时间讨论,学生能够做出如此精彩的解读,这本身是值得怀疑的。这堂课学生学习两首诗(严格说来不止两首),而且又是审美鉴赏和文化感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如果本次课堂是有其内在的真实性的话,那么必定中有一种可能:回答教师问题的都是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这就出现另一个问题:语文课堂仅成为学习优秀的学生表演的舞台,这对学习并不突出或沉默寡言的学生而言是否公平和公正?在本次教学中,虽然教师的确做到了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但是无形中将引导锁定在表现突出的学生身上,而对表现不突出的学生不闻不问,没有发挥出教师在这些学生身上本应有的协调作用与促进他们理解的功能,是弱化教师作用的表现。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习不突出的弱势群体,注意倾听他们的观点和心声,对他们不到位的见解加以鼓励,进行协调,为他们实现知识意义的建构搭建一个有利的思维平台,为他们从事有意义的学习提供一些可能的机会和便利,不仅是教师作用的发挥,也是教师德性的体现。

第二、学生有的理解并不一定是确切的,有穿凿附会之嫌,教师对此并不指正,

反而加以充分肯定和大力表扬,从而导致教学内容上的非科学性。

例如在第三组同学的比较阅读中,有学生说《迢迢牵牛星》的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由于设立恰当的距离,达到了情感的最高境界,有点像《诗经蒹葭》中的 在水一方 的感觉,而《鹊桥仙》中的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过于世俗和香艳。这里的说法是值得推敲的。《鹊桥仙》中也有距离感,是通过 飞星传恨 和 银汉迢迢 传达出来的;《诗经蒹葭》的 在水一方 中也有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的意思,不过一个含蓄、一个直露(其实只是轻微的)而已,它们实在有着相通的地方。学生说《鹊桥仙》因此过于世俗和香艳未必妥帖,而教师认为学生 有极高的审美品位,允许见仁见智 。再如接下来有学生将《迢迢牵牛星》和《鹊桥仙》分别比作中国女子和西洋女子,是理由不充分的高度主观化。就是现在的中国女子,也总是摆脱不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西洋女子不能相提并论的。这种脱离了一脉相承的文化基础上的比方和类推是错误的,站不住脚的,而董老师认为 学生谈得很深刻 。以上都是教师缺乏理性的审视与判断的表现,它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耐心倾听和价值判断提出了要求和挑战。语文新课程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但是学生的 个性化 和 创造性 必须立足于教材文本这个实际,也必须立足于中国文化这个背景,否则就是盲目的主观和片面的夸大了。

另外,教学中朗读的指导薄弱了些,而对这样优美的诗词,教师应该加强朗读方面的指导和训练。个别地方语言表述存在偏误,如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迢迢牵牛星》和《鹊桥仙》过程中,有这样一句话: 下面我们要对这一诗一词进行 地毯式 的 含英咀华 的鉴赏,你们喜欢哪一句诗或哪一个字,全体同学共同参与,把直觉感悟谈出来。 地毯式 意味着全面的,一个词语也不要放过;而后面明明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有重点地加以鉴赏,结合学生的具体反应来看,确实如此。因此, 地毯式 这个短评用得不恰当。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的。

这个课例也给我们一种有益的启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并不一定追求形式的 精彩 !教师要关注所有学生,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一些语文学习上的 问题 学生。语文教学内容追求 精彩 ,但是不回避 问题 !教师帮助学生艺术地解决课文学习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 摘桃 的过程,恰恰是语文教学内容不断生成的重要体现,是教师作用充分发挥的有力体现。

27、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塞下曲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塞下曲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月黑:没有月光。

遁:逃走。 将:率领。 轻骑:骑兵。

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范指侵扰唐朝的游牧民族首领。

28、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这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盛赞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有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自己不愿媚俗的品格。

29、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译文】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的行人,个个都是断魂般地落魄。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可以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问题归纳:

1、《元日》一诗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表现了怎样的节日气氛?

答:这首诗写出了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旧符(贴春联)的节日情景,表现了一种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2、《清明》一诗描绘了这个节日怎样的图画?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表现了作者哀伤的情感。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你们是怎么过这个节的?

答:写的是重阳节,外出的人登高望远思念家人,在远方想象家里的亲人也在这一天登高望远,插上茱萸,在想念自己。我们这儿叫老人节,给家里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过节,人们会逛庙会,为老人祈福。

4、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什么样的情景?

答: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元宵节人们挂上各种灯笼,会猜灯谜,煮元宵吃;端午节人们会做镜糕、吃粽子、赛龙舟,门上插艾草、沙枣花等;中秋节一家团聚,烙月饼,看月亮

30、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

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重要节日,照例应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此刻自然想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祛祛寒,也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

2.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

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酒馆的标帜。

31、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梅子熟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都是苍翠的树木,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之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叫声,比来时更增添了几分幽静。

32、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杜甫的诗中有画,读一读,结合课本插图,看看诗中画了什么?

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2.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33、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春日照着江山,多么秀丽,春风吹来了花草的香味。燕子们衔着刚融化的泥土忙着筑巢,温暖的沙滩上睡着成对的鸳鸯。

34、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3.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5、六下语文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生字组词

六下语文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生字组词

全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宫(ɡōnɡ)(宫殿)(宫门)

侯(hu)(侯爷)(王侯将相)

素(s)(色素)(素菜)

章(zhānɡ)(文章)(章法)

盈(ynɡ)(充盈)(笑盈盈)

脉(mi)(脉搏)(叶脉)

栖(qī)(栖息)(两栖)

鸦(yā)(乌鸦)(寒鸦)

36、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近反义词多音字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近反义词多音字

《寒食》一诗描摹出了寒食节时浓郁绚烂的春景,以及皇室的雍容恩宠、王侯的富贵娴雅,不仅再现了唐时的节日习俗,也呈现出一派承平景象。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十五夜望月》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多音字:

处:ch办事处 chǔ处理

相:xiāng相处 xing相貌

传:chun (传说)zhun(传记)

脉:mi(山脉)(m(脉脉)

纤:xiān(纤维)qin(纤夫)

37、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重难点探究:

1.请揣摩咬字在表达上的作用。

一个咬字,运用拟人手法,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2.这首诗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操?

这首诗用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写法,全诗借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意思对即可)

38、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原来。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磨:折磨,挫折,磨炼。

击:打击。

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

尔: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39、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重难点探究:

1.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描写这幅悲凉肃杀战场景色,也代表有志之士报国的决心。

2.《马诗》中抒发自己情怀的诗句是那句?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3.《马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写出了一匹骏马渴望驰骋疆场,表达了建功立业的热切愿望和不被重用的感慨。

4.马诗是怎么样运用比兴手法的?

《马诗》开篇以雪喻沙、以钩喻月,是比;全诗借马喻人,借咏马及其命运,来抒写志士的远大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感慨、愤懑,通篇是比。开篇两句从富有沙场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发驰聘疆场的豪情,这是起兴。全诗抒发了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郁闷。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40、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脉络 网络

锤 chu 锤子 锤炼

凿 zo 确凿 开凿

焚 fn 焚烧 焚毁

41、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马诗

[唐]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走,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42、六年级下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六年级下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特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迢迢牵牛星》并能熟读成诵后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画面美。

3.抓住重点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意美。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掌握鉴赏此类诗歌的技巧。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懂得古情今懂,古为今用。

确立重点和难点的依据:理解诗歌,感受到音韵美和画面美,这是第一层次的学习,真正能让诗歌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诗歌文化的传承,这才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了解背景

1.出示图片,重温牛郎织女民间故事。

星空广阔而神秘,关于星空也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奶奶和外婆都讲过的这个神话故事。(学生简述)

今天我们将以诗歌的形式重温这动人的传说,学习古诗《迢迢牵牛星》。

2.了解出处《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

△都是五言诗,被誉为千古五言之祖。

△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为五言之冠冕,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读后点拨字音。

2.学生自读,读通顺,读准确,读出节奏;指名读,同学互评。

3.师生配合读。(教师读上句,注重强调出叠词和节奏,让学生在接读时,自然读出诗歌的音韵美。)

三、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1.借助注释和结合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理解诗意。

2.交流诗歌大意。

课件出示:牵牛星在遥远的银河对岸,织女星明亮而皎洁。织女摆动着纤细雪白的手,札札地穿梭织布。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帛,哭得泪如雨下。银河既清且浅,他俩相距也没有多远,仅有银河相隔,却只能含情脉脉相望,而不能互诉衷肠。

3.再读诗歌,要求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美感。

四、理解诗歌,评析感悟

1.这首诗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织女对勤劳善良的牛郎的相思之苦。)

2.全文没有一个思字,诗歌借助哪些诗句传递了这份相思的哀怨与痛苦呢?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是遥远的地方,这与诗中的哪句诗矛盾?河汉清且浅,先去复几许。仅仅是一水之隔,何谈遥远一说呢?有王母娘娘这样强大的势力阻隔,它们很难相见,相望而不能相见更能让人感觉遥远,心生思念。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织女是织布最好的神仙,所以,取名织女,为什么会不成章呢?一个弄字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伸出素手,但无心织布,只是抚弄着机杼。这动态的描写,写出人物内心悲苦。零如雨,思念的泪水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呢?这夸张和比喻的修辞,直接写出了织女的相思之苦。

(3)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河水盈盈,泪水也盈盈,只是深情的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出话来,近在咫尺,若隔天涯。这句诗含蓄而深沉地表达出相思之苦。

3.诗中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织女对牛郎的思念,让我们用朗读表达出这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吧!

4.小结: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荡时期,男子从征服役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的局面,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妻久别是他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他们的心声,夫妻团聚成了他们的向往。

五、诗文迁移,领会技巧

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织女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主要从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节描写,这样生动细腻的描写,把织女这样一个寂寥愁闷的少妇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纤纤素手一一外貌描写。

擢弄一一动作描写。

泣涕 脉脉一一神态描写。

运用描写方法把人物形象写传神,这在我们平时作文中也可以用。

六、诗词拓展,品味语言。

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天上人间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这样的浪漫不仅在内容,还有他的语言形式上。

1. 找叠词,谈感受

诗歌中用了大量的叠词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让我们把他们找出来,读一读,你有怎样的感受?

(叠词的加入使诗歌准确而生动,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2.诗词拓展,品味叠词。

你还读过哪些使用叠词的诗歌?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一《诗经》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一《诗经》青青的是他的衣领,日日萦绕在我心里。

七、课堂练习,背诵古诗,吟唱古诗。

1. 课堂练习

填空。

诗中写出了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折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2. 练习背诵古诗,吟唱古诗。

板书:

两星的现状

迢迢牵牛星 织女的相思 离别之思

分离的痛苦

43、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写了地、树、鸦、露、桂花、月等事物,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气氛,将离别思聚,希望与家人团聚、对月怀人大情怀表现的委婉动人。

2.体会诗歌中落的表达效果。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44、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月光照在庭院地上,树上栖息着乌鸦,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

45、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里的柳树。

传蜡烛:指工种传赐新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46、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①前两句描写了一片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②后两句借马抒情,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而又得不到赏识发出呼喊,表达了一种愤慨之情。

手机扫码阅读六下第三课古诗三首之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