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政治和北方名族大交融评课稿

学习分享 2023-11-22 12:33:07

北魏政治和北方名族大交融评课稿

1、北魏政治和北方名族大交融评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名族大交融听课稿,分享北魏政治和北方名族大交融听课感受和记录

北魏政治和北方名族大交融评课稿: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导入新课】

教师: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至中原地区,那么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哪五个少数民族?

生:匈奴、鲜卑、羯、氐、羌

教师:其中一个少数民族灭亡西晋,是哪个少数民族?

生:匈奴

教师:那么在匈奴灭亡北方后,西晋皇室司马睿于建康重新建立晋朝,历史上称为东晋。与此同时北方同时出现了十六个相互交替的政权,期中一个民族逐渐强大统一北方,是哪个民族建立的哪个政权那?

生:氐族建立的先秦政权

师:好,那么先秦统一北方后,想要一统全国,要实现这个一统全国的梦想,就必定要打败?

生:东晋

师:于是先秦与东晋于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我们就先来学习一下淝水之战。在了解淝水之战前,前请同学们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讲课过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找到淝水之战的相关信息。

生:3分钟阅读。

师:出示PPT

生:淝水之战时间383年,地点淝水,战争双方前秦和东晋、在战争过程中那,前秦苻坚信誓旦旦的带领80万军队和东晋的8万军队相隔于淝水两岸,两军对峙的紧张时刻,有人大喊一声:前秦被打败了于是前秦军打乱阵脚发生了踩踏事件,这是晋军趁机发动猛攻,打败前秦军。其实用三个成语就可以总结这场战役,同学们想一想用哪三个成语来解释呢?

生:投鞭断流、草木借兵、风声鹤唳

生1:草木皆兵形容秦军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的疑神疑鬼。

生2:风声鹤唳是指秦军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的样子。

老师:投鞭断流来形容前秦军的骄傲和狂妄。那么草木皆兵苻坚在遥望对岸感觉对岸的一草一木都是晋并,前秦军对开始有所畏惧。最后在逃跑的路上听见一草一木都觉得是晋军在追赶。于是昼夜不停的的逃跑不敢停歇。总结结果东晋胜利前秦失败,特点以少胜多。意义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老师:同学们来回想,我们所学过的历史,还有那些是以少胜多的战役那?

生:巨鹿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

老师:那么想一想,我们以前所讲过的这些战役中胜利者胜利的原因,失败者失败的原因?

生: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长平之战。

师:在这些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失败者的一方都有要么是骄傲轻敌。要么是战略战术上运用的错误。

师:请同学们试着分析一下先秦军失败的原因?

生:骄傲自大

生;盲目轻敌

师:那么东晋胜利的原因呢?

生;渴望统一

老师:好这是同学们对于胜败的分析。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淝水之战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生: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在北方混战之时,有一个民族逐渐发展壮大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北魏。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北魏政治。请同学们找一找,北魏的建立情况。(出示PPT)书写板书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生:北魏建立439年、民族:鲜卑族、政权名称:北魏、影响

师:这是北魏的建立情况,我们都了解鲜卑族是五胡中的一支,那么鲜卑族发源于哪里?又是从什么时候迁至中原地区的那?

生:大兴安岭

师;出示PPT鲜卑族在汉之前生活在大鲜卑山就是大兴安岭山脉,大兴安岭山脉中的嘎仙洞就是鲜卑族的发祥地。出示嘎仙洞图片,嘎仙洞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方向9公里处,是鲜卑族人 的发祥地。嘎仙是鄂伦春语, 猎民之仙的意思。这里所说的大兴安岭是指大兴安岭山脉,从黑龙江境内一直绵延至内蒙古境内。

师:嘎仙洞离我们非常近,那么同学们有谁去过嘎仙洞么?能不能为大家讲一讲今天的嘎仙洞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1:

生2:

师:ppt出示嘎仙洞内的石刻,我们在嘎仙洞内发现了刻石。这个刻石记录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人来到嘎仙洞内祭祀祖先这一事情。由此人们才得知大兴安岭山脉上的嘎仙洞就是少数民族鲜卑族的发祥地。大家都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那么大家都知道冬天特别的寒冷。寒冷怎么办呢?迁往南方,于是于东汉时期,鲜卑族的拓跋部前往了山西平城(点ppt出示,迁徙至平城的图片。)指出绿色西晋时期是鲜卑族生活的地区。在前秦于淝水之战溃败,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之时,鲜卑族逐渐壮大,建立了北魏。那么在北魏在建立政权后,北魏孝文帝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我们成为北魏孝文帝改革,那么我们来看看北魏孝文帝通过哪些措施来实现其巩固统治的目的呢?

师:孝文帝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将都城迁至洛阳。PPT出示图片。孝文帝为什么要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呢?

生1:平城气候寒冷,洛阳相较于平城较温暖。

生2:洛阳是很多朝代的统治中心,政治经济比较发达,便于北魏的统治。

师: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第一步将都城迁至今天的洛阳?那么改革的第二部又是什么呢?我们来读一则材料,通过这则材料来总结一下改革的第二项内容。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阅读一下这则材料,来归纳总结。

生:1分钟阅读时间

师:下面找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这则史料。注意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翻译文言文要求的是逐字逐句翻译,那么在历史中我们独古文能读出一个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生1:今天想要不再说鲜卑语,而说汉语,要求30岁以上的人,已经习惯于说汉语,可以宽容他不一下改变。那么30岁一下的在朝廷做官的人,不能再说鲜卑语,如果仍然有说鲜卑语的,给予降官甚至开除官职的处罚。

师:那么从这则材料中同学们可以看出,第二项改革措施可以说明什么?

生:说汉语。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

师:再来看一个表格。以前姓拓跋,今天改名为元。北魏孝文帝的原名就是拓跋宏,后来改问元宏。这可以说明改革的有一个内容是?

生:穿汉服

师:我们再来看一段史料,了解一下孝文帝改革的最后一项的措施。通过阅读这段材料,同学们看一看这项改革的措施是?

生:通汉婚。

师: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来总结一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都有?

生1:迁都、

生2:说汉语

生3:穿汉服

生4:改汉姓

生5:鲜卑族和汉族联姻。

师: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请同学们齐读一遍。那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是什么呢?

生: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师:促进了民族交融,那么民族交融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民族交融PPT。

师:那么从魏晋时期五胡迁入中原,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共同生活,相互交往。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地区交融的景象。那么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是怎样相互学习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少数民族和汉族相互交往和学习的内容。

生:34分钟阅读教材。找出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内容。

师:出示表格找出相互学习内容。联系实际,请同学们想一想今天少数民族和汉族相互学习的内容。

师:提示:大兴安岭来自于锡伯语,意思是夏恩阿林意思是白色的山岭,口语说急便是兴阿林即兴安岭。

今天的口语划拉、磨蹭、喇忽、秃噜、嘚瑟、来自于满语。

食物:火锅:战国时期起源于中国,传至蒙古一带是开始涮羊肉和牛肉。

师:我们再来看两个图片。第一个同学们小时候肯定都坐过。这是什么狗拉爬犁。这个狗拉爬犁是我国少数民族赫哲族的一种交通工具,赫哲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地区。但是我们看今天不单单只是赫哲族人来乘坐,而是很多北方小朋友的一种娱乐工具。我们再来看这个沙琪玛大家都吃过吧(出示ppt),这个呢粘豆包(出示ppt)大家是不是也都吃过。沙琪玛和粘豆包都是我们满足的食物,但是我们看在现在超市是不是都有卖的?在东北非常普遍,满族呢?也是我们今天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除此之外呢,像我们今天的东北语言大多数也都是受到满族的影响。这也是一种民族交融的现象。例如

师:那么我们来看,民族大交融的意义是什么呢?出示ppt

生:民族融合的意义: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师:好,现在我们来看黑板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

生:淝水之战。时间、地点、双方、结果、特点、影响。

生: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政权的建立。建立时间、都城、为巩固统治,北魏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生:改革的内容、改革的影响。

生:北方民族大交融,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学习

生;影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大还是小评课稿听课记录

大还是小评课稿第一篇:

《大还是小》说课稿

一、说教材。《大还是小》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快快长大,成为独立的人,与此同时,他们也离不开父母的呵护,课文通过3个有时候和更多时候吧文章紧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课文多出运用对比的方式来展现儿童的内心世界,儿童的内心世界是矛盾的,又是充满有趣的。第二自然段的大,第四自然段的小就是这种矛盾的具体体现。

二、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根据本教材的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时、候等11个生字和双人旁和京字头,竖心旁3个偏旁,会写自、己、衣3个字。

(2)能正确划分段落,流利正确的朗读课文,体会我自相矛盾的内心世界。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体验,说说什么时候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我自相矛盾的内心世界;会写自、己、衣3个字

四、说教法。

泰勒说过:教师的责任在于运用各种方法手段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可以活跃心灵以及充满智慧与人类经验的环境中。因为学龄初期儿童活泼,富于想象的心理特点,依据教材我拟定了以下教法:

1、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符合低龄孩子的年龄特征,顺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感知,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想象,为充分挖掘大脑潜力创造条件上课开始,利用课件展示土豆娃娃由小到大的生长和幼儿园到小学的改变,引出学生自己的成长经历,引领孩子进入课文的学习,让孩子感受长大后的不同,把激励与情感带入课堂,做到课伊始,趣即生。

2、自主学习

一年级学生已经接触到自然段和拼音,要求学生分好自然段和纠错,自主的朗读拼音,正确的拼读课文

3、自主识字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也是这册教材最后七单元中的主体课文,本课学习的得、衣、快等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双人旁和单人旁的区别,了解京字头的写法,竖心旁的写法等。认识课文需要学习的字,从接南瓜和开门游戏接龙的认识新字。学会引入课文,将所学的生字引入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来。

五、说学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传授知识重要,让学生会学比学会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渗透学法。这节课主要让孩子学会朗读体验这一方法,懂得自主识字和与人交流,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阅读、思考、学习。

六、说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利用课件展示土豆娃娃由小到大的生长和幼儿园到小学的改变,引出学生自己的成长经历,引领孩子进入课文的学习,让孩子感受长大后的不同。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读文,自主分层识字。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即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又是一种激励手段。要想把课文读得熟、演得好、就要先和生字宝宝交上朋友。(出示生字)

(1)独立自主解决已认的字。学生已经养成一种习惯。先有拼音到生字,先自己拼读再由去掉拼音读,最后单独识字,圈出文中的新生字等巩固练习。

(2)朗读课文,多媒体的朗读,老师的范读和学生跟读等

(3)理解课文:为什么有时候大,有时候小。从能自己系鞋带、穿衣服总起句感到自己变大,从自己身高不够按按钮,打雷找妈妈感到自己小,对比的方式说明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让学生体验这种矛盾之间的微妙。

(4)设疑:为什么有时候希望自己不长大因为长大了失去童真,失去快乐的玩乐等。为什么盼望自己快点长大盼望说出了急切,说明了对大人世界的好奇

(5)识字练习:自、己、衣的笔顺练习和组词

(6)生活总是充满了矛盾。我们有时会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有时又觉得自己还很小。结合自身经历,说说自己是大还是小,这里要列举多项事件引导学生多说话,体会到作者的内心矛盾。

(三)小结:体验成功,树立参与的自信。成功是求知者的有力支柱,自信是成功的动力,我们作为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获得成功。

总之,本节课我力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悟情、悟理,扎实训练以趣字贯穿,学生的创新火花将在学习过程中时时闪烁!

大还是小评课稿第二篇:

大还是小

《大还是小》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同时富有教育意义。文章通过有时候大和有时候小的比较,使孩子们感知成长,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们懂得如何变大。本课设计凸显以下三个方面:

1.着眼于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比如:分段朗读课文、小组赛读究、男女生对读等。

2.激趣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3.突出读的作用,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 会认时、候、觉等11个生字,认识彳、忄2个偏旁,会写自、己2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形式帮助孩子树立自立思想。

教学重点:会认、会写生字。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引疑

  1.以大引入,大的反义词小,并借助两个小朋友设疑。

  2.板书课题《大还是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看拼音读准字音,找出生字作上记号;读通句子,要把语句读正确,注意停顿。

  3.检查预习效果。

  三、识字,识字读文

  1.认读生字、生词。

  2.指名读,去拼音开火车读。

3.认识新部首彳、忄。得多音字。

4.游戏设计:打开门和小猴过河、青蛙跳、学习生字,生词。

5.指名分段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6.小组赛读

7.男女赛读。齐读。

四、指导写字

通过小朋友送出生字。

  1.课件展示生字:自、己。

  2.分析字形,范写,巡视指导。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字卡大。

大声读这个字。说说和它意思相反的字是什么吗?

2.出示字卡小。

小声读这个字。(生读:小)

提醒:上课时,回答问题声音不能太小,否则别人就听不到了。

3.同时出示字卡大小,一起来读一读。

4.质疑:你认为自己是大还是小呢? (指名回答)哪些小朋友觉得自己大?说说为什么?哪些小朋友觉得自己小?说说为什么吗?

有一个小朋友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他是怎么回答的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大还是小》。(板书课文题目)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老师范读课文。

师:下面把语文书翻开到96页,先认真地听老师读。要求左手拿书,右手指着字,听准字音。

2、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

师:你们想不想读一读课文呢?接下来,自由读课文。

教师出示自探提示一。

3、游戏检测生字。

(1)再请同学起来读课文之前,生字宝宝们先把路拦住了,你们要先扫清生字宝宝们的路障才能继续走下去哦。

候单独读2声,时候一词读就要读轻声。衣服的服单独读2声。

得多音字:板书。de轻声,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效果或程度

, d 得到,获得、得意。得děi 就得 、可~注意,一般在句子里。

相机学习新偏旁,双人旁(比单人旁多了一撇,单人旁大多和人有关系,如人的类别、行为。带双人旁的字很多和道路,行走有关系),竖心旁(带有竖心旁的字大多和内心活动有关系,比如悦高兴,愉快。 2.使愉快、怡和悦,愉快)

(2)指名读生字,小老师领读。

(3)开火车读(去拼音)

(4)师:我把生字的拼音去掉,你们还认识吗?那大家一起来开火车吧!

恭喜你们,生字宝宝们设的路障被你们推到啦,那下面生词宝宝们也忍不住出来帮你们指引方向啦。

(5)出示指路牌,开火车读。

师:火车稳稳地到站了。我们再齐声读一读这些生词吧。

师:你们可真厉害,一路闯关,齐读。

4、【指名读课文】

(1)师:因为大家的课前预习工作都很好了,所以接下来请预习过的同学告诉我,课文一共有几段话?(6段),那我们请6位同学来读一下课文,一人一段,其他同学仔细听,字音读准了吗?句子读的通顺吗?如果没有读准字音,你就举手告诉他,如果他读的很好,请在他读完后给她掌声。

(相机纠正轻声,后鼻音)

生一:你给大家开了一个好头,下面的同学要向他学习哦。请男生齐读帮帮他。

生二:你的朗读真精彩,像一个小小播音员。

生三:这么难读的句子你都读对了,你一定下了很多功夫。生四:你的声音真响亮,老师很喜欢。

生五:你的声音小了,能大声一点吗?我们上课前说回答问题要大声一点哦。

(23)【小组赛读】师:谢谢六位同学的朗读,给他们掌声。其他同学也跃欲试了,一共六段,我们来比一比,哪一组读的更好。

(2)【男女赛读】师:小组比完赛,我们来看看我们班里男女生比一比,看看男生还是女生读的更有感情、更流利。先请男生。

(3)【齐读】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把书捧起来,摆好读书姿势。注意句子的停顿,齐读课文。

三、指导生字

1、师:下面小朋友觉得大家课文读的很好,给大家送来了两个生字宝宝给大家认识啦。

Ppt出示 自和己 他们再说悄悄话,的结构

2、 教师示范书写,边写边说

(先看自、他和那个生字宝宝很像啊,白。要注意白里面只有一横。自里面的2横,靠左不靠右,第二个短横在横中线上,下面伸出手指笔,跟着老师一起写这个字 、说笔顺。再和老师一起把生字宝宝送进田字格里去吧。)板书。

【自】 横平竖直、横之间的距离要相等,指名组词。(再看己、下面伸出手指笔,跟着老师一起写这个字 、说笔顺。再和老师一起把生字宝宝送进田字格里去吧。)

【己】 自己的己,第一笔,第二笔,第三笔,要注意上边窄下边宽,竖弯钩要充分舒展,写出来的字漂亮,可以组词。自己 知己。

3、 学生描红、写字,教师指导点拨。   

请同学们现在轻轻打开习字册,摆好写字姿势,马苏扬念口诀,找到自、己、各描两个写两个。

先听老师说笔顺,老师说一笔,你写一笔。再着着急一遍笔顺。

4.投影展示。

3、比多少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多少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知识面进行拓宽。除了会比较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外,还会比较事物的远近、厚薄、宽窄等等。

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建立一个比较的概念 难点:根据实际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教科书上学过的知识。

⒈电脑显示:数学王国里的两只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出现在电脑屏幕上。这时聪聪说:同学们,我叫聪聪。明明接着说我叫明明。您们好!我们俩是数学王国的两只小精灵。你们想到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游玩吗?那里有很多有趣的数学活动和游戏。可好玩啦!聪聪接着说:可是,去数学王国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而这些知识我们可能在教科书上没学过。你们有信心做对吗?

教师接着问学生:你们有信心吗?有信心的请举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都举手,建立自信心。)

⒉出示复习题。

教师指出:同学们聪聪有话要跟我们说。我们一起安静地听听聪聪要说什么,好吗?(电脑放出聪聪的话)聪聪说:同学们你们要去数学王国必须到玩具房里面取两样东西。一是在最高的那个柜子上有三条钥匙,你们必须取最长的那条钥匙。二是在最多玩具的那个木箱里有一个多拉A梦,请你把他带上。你别小看他。有困难的时候他可是你的好帮手噢!只要你把多拉A梦按一下,他就会发出声音召集小朋友来帮忙。(老师提示学生把多拉A梦放在桌面的右下角的正方形筐里。)

⒊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复习题。

二、进入数学王国,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

⒈进入数学王国。

电脑放出明明的话:同学们,你们都很聪明。现在,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好吗?请大家跟我来。接着画面出现了一个写着数学王国四个大字的门口。但是通向数学王国有两条路,一宽一窄。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两条路的异同,并提出问题:应该走哪条路呢?我们听听聪聪是怎样说的好吗?电脑放出聪聪的话:同学们请大家由较宽的路进入。然后,用你们刚才拿到的钥匙打开大门。(老师引导学生完成。)

⒉遨游数学王国。

⑴比大小。

老师引导学生参加游戏一:钓鱼。电脑显示一个小鱼池。鱼池里有大鱼和小鱼。请学生把钓到的大鱼放在大筐里,把钓到的小鱼放在小筐里。每条大鱼5分,每条小鱼2分。看看谁的分数最高。老师指出,请大家注意,放错了位置不给分。

⑵比厚薄。

老师说:同学们,你们肚子饿了吗?老师请大家吃三文治。(电脑显示两块厚薄不同的三文治。)在大家面前有两块三文治。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两块三文治的异同。)其中较厚的已经过期了,不能吃。请大家把厚的三文治放到垃圾筒。把薄的三文治放在碟子里。

⑶比远近、比直曲。

电脑显示两条河,一直一曲。在两条河上都分别有两条远近不一的船。老师指出河的对岸还有很多有趣的游戏。我们一起乘船过去玩,好吗?但是,直河上较近的船才是通向对岸的,别乘错船噢!(老师引导学生完成此题。)

⑷自由活动时间。

过河以后,老师指出在这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你们可以自由活动,自己选择参加哪项活动和游戏。做对了会加分,还有奖品。相反,做错了会扣分的。你们要认真思考。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按一个多拉A梦,老师听到多拉A梦的呼叫就会来帮助你的。附近的同学听到哪位同学需要帮助的,也可以离开座位帮助他们。(电脑显示一个游乐园的环境。游乐园里有很多小动物和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等待着同学们的参加。)

4、四季评课稿

《四季》评课稿

《四季》评课稿

听了xx老师上的《四季》一课,我感到xx老师她对课文的处理和教学设计和思路还是清晰。

1、注重从生活入手创设情境。如开始上课时,潘老师先问学生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从什么地方观察到是秋天。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发现大自然,接着让学生直观的欣赏优美的春、夏、秋、冬的风景图,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四季的美丽,从而激发他们对四季的探索和好奇心。

2、重视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四季》是学生刚刚接触的语文课文,所以潘老师在设计中也进行了精心处理,本节课中潘老师在教法上打破了以往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方法。以往学习课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孤立的认识生字词,再指导朗读课文。本节课,潘老师将生字词随同课文的句子一起学习,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中识字,落实扎实。同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潘老师事先让学生在句子中拼读生字,在,这样学生就有一定的语境。但本堂课上的效果还是缺少,由于学生刚刚从简短诗马上到课文学生的读书方法还是掌握不够,潘老师也感受到了,于是潘老师就马上进行逐个认识,让学生说说识记方法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识字,从而达到巩固识字的目标。

3、指导朗读,形式多样。大家知道,现在学生唱读的现象比较普遍,游老师在指导朗读时,形式是多样的,有指名读、教师范读、小组、开火车读等。在读中注意了纠正学生的唱读现象。

4、注重拓宽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如在讲春天这一部分时,老师提出了草芽还对小鸟说些什么呢?这一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但在这里,学生可以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去思考,如,桃花对小鸟说,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桃花是什么颜色?,从而让学生根据颜色说出:桃花红红,它对小鸟说:我是春天!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谁能把书中的小鸟也换掉? 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答,互相启发思维,充分展现自我。

5、秋天评课稿

《秋天》评课稿

《秋天的雨》评课

今天我听了xx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一课,像是在欣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秋天的雨》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弓老师在执教时,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无论哪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她的匠心独运。

一、导课新颖

弓老师在导课时采用了猜谜语的形式:同学们,我们来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都不见。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都能猜到是雨。学生大都喜欢猜谜语,这个谜语与课文联系紧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弓老师又让学生说都见到过什么样的雨,学生有的说绵绵的春雨,有的说哗哗的雷雨,有的说大雨,有的说暴风雨等。让学生回顾曾经见过的不同的雨,以与本课要学的秋雨形成对比。然后弓老师话锋一转:刚才我们领略了多姿多彩的雨,秋雨却像一把无声的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悄悄地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给人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

二、导读巧妙

弓老师在导入新课后的环节是检查预习。她共检查了两项内容,一项是认读生字和词语,一项是检查读文中的五个句子。这五个句子分别是文中五个自然段的首句。她出示了这五个句子,让学生先读好这五个句子,然后告诉学生这五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优美的小诗,让学生再美美地读一读。学生读完后,弓老师说:这五句话就藏在课文中,同学们赶快读一读课文吧!这样导读课文,非常巧妙,不露痕迹,又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一个美文美读的基调。

三、以读为本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朗读可以促进理解,促进感悟,还可以培养语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指导学生美美地读是教学本文的一个重点,而这个重点被弓老师抓住了。在这节课中,弓老师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默读、男女生赛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而适时地点拨与指导更是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如: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弓老师点拨道:这句话把银杏树的叶子比作一把把小扇子,不但把银杏树泻火了,而且把银杏树写得更美了。接着她用柔美深情的语调范读,学生马上就明白像这样的句子该怎样读了。

四、注重语言训练

我们的课本仅仅是一个载体,我们并不是为了教教材而教教材,而是通过文本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弓老师这节课把这一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品读完第二自然段后,她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设计了一个写作片段练习,让学生模仿文中句子秋天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把黄色送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进行写话练习,实现了学习迁移,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可以说实现了教学文本的终极目的。

6、减法评课稿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复习数的组成,为学新知做铺垫。

板书设计: 减法

4 - 1 = 3

减号

7、曹冲称象评课稿

《曹冲称象》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曹冲称象》是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记述了曹冲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体重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给人以深刻启迪。

  二、 说学情说目标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语能力。但曹冲称象这个历史故事远离孩子们生活实际,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图片和动画等帮助理解。本课是第二课时,重点在于理解课文。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训练。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官员称象的方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巧妙。

  3、 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三、 说内容过程

  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分别是: (一)巧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走进生活实际,了解秤是不能称大象的。所以称大象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二)复习生字,朗读课文 学生复习生字词。教师适时指导朗读。使用个别读,齐读的方式。使同学们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辅助动画,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初步感受。

  2、播放动画,整体感受曹冲如何称象。

  3、分步演示,深入理解课文。

  4、按照课件的提示,复述称象过程。

  5、独立叙述称象过程。

  (四)总结全文,拓展积累 通过几个小问题,使同学们懂得做事要想曹冲那样多动脑。

  四、说信息技术的应用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切入点介绍一下信息技术在本课教学的整合。

  (一)创设情境,走进历史故事

  任何的一个历史故事都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本篇文章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遥远,但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就能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所以在开课我以大家都很熟悉的秤来导入主题,进而出示大象的图片,大象是否能用秤来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考。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化静为动的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同时把教材比较抽象的内容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直接导入课题,便于学生很多接受知识。由于学生对于曹冲不是很熟悉,所以我出示一幅关于曹操和曹冲的图片,并且简单给孩子们介绍他们。他们生活在1800年前的三国时期,当时曹冲只有七岁。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呢?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考。

  (二)多媒体游戏,复习旧知

  二年级的识字是一个重点的内容,但是孩子们往往只是机械的记忆,达不到理想 效果。我深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课件设计了游戏来复习生字,以多媒体游戏为载体,轻松突破教学难点。充分吸引孩子的眼球,提高了孩子兴趣。请看我的教学实录。在进行游戏教学时,同学们情绪高涨、精力集中、积极发言,生怕丢掉一个生字,同学们在妙趣横生的摘苹果游戏中复习了生字,使原本枯燥的识字变得富有生命力。达到了复习生字的学习目的。同时又通过谁能赶走大象的游戏,来进行词语填空,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复习旧知。

  (三)理解复述,突破难点

  二年级的教学仍以朗读作为孩子们的主要任务,这个环节我借助信息教育技术,让孩子们由浅入深的进行朗读学习理解。最初的朗读要给学生一个准确的,直观的印象,所以将课文的重点句呈现在大屏幕上,同时,图片出示大象的身子和腿都像什么,训练孩子们口语表达能力。重点句单独呈现反复连读语气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让同学们把疑问的语气充分读出来。学生自读第二段课文,找到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并且理解这些办法行不行,为什么?同时知道学生读出反驳的语气。 二年级的同学具有初步理解词语的能力,但是要让他们对整个故事进行复述就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孩子们能更加直观的了解称象的过程,这个环节我设置了动画来帮助大家理解课文。这样能轻松突破教学难点。首先通过学生自读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对曹冲称象的过程有一个初步、抽象的理解。然后通过看动画片的方式,产生一个完整直观的感受。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身临其境的境界享受,同学们仿佛亲眼看到了,聪明绝顶的曹冲通过动脑筋、想办法称象的过程。

  为帮助他们完整的讲出曹冲称象的过程做好铺垫。最后通过再次分步看图提示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出曹冲称象的过程。这样,把抽象化为具体、乏味化为有声有色的一个过程。这些动画能够唤起学生对语言的主动感悟,积累词语,乐于表达。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学习重点,练习从低年级开始就能有序的说一段话。让学生在一种现实感中进行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他们爱学习、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借助多媒体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的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五、说评价与反思 在本课,我运用了静态图片和动态动画结合的方式,针对重难点,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巧妙的利用多媒体能突出曹冲称象的过程这一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了课堂效率。

曹冲称象评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要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基于以上认识,再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将《曹冲称象》一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知识与技能

1.在制作过程中学会看一些纸工折粘的符号;

2.学会画点画线的标记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对称形折纸、剪纸法来制作纸手工艺品;

2.巩固折、画、剪、粘等手工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认真、耐心、细致与合作的习惯;

2.渗透语文学科知识,在学学玩玩说说中体会乐趣,增强动手动脑和创作能力,激发劳动兴趣。

【教学设计】

下面我简要说说如何指导学生折纸、画点、画线这一教学过程。这也是本课中我将攻克的教学难点。

定位

首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边长为24厘米的正方形卡纸,然后指导学生将纸对折再对折变成边长为12厘米的小正方形。折好后,让学生检查小正方形的边沿是否都对齐,然后重点提醒学生要将纸的开口朝右朝下地平放在桌面上。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纸的对折和摆放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最后裁剪出的作品能否展开变成曹冲称象模型,所以特别需要指导和提醒学生准确操作。)

定点

完成定位后,提示学生拿好铅笔和直尺。先让学生一边观看课件演示,一边听我的讲解,如何在折好的小正方形的每条边沿上标注出两个三等分点。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回忆标注:将尺跟纸边对齐,每四厘米画一个点。

边上的八个三等分点标注出后,还要再标注中间的四个点。我先让学生自己说说该如何标注。然后确定一个方法,如:将尺对齐左右两边的点摆放,每四厘米画一个点。

最后给这12个点分别用字母标注好。

(设计意图:四条边上的8个点的确定能为下一步准确快速画线提供帮助;而中间4个点的确定则能使所画线条的长短方位更加精确。)

定形

有了纸上的这12个点,下面画线条就能比较容易把握了。我仍旧先让学生一边观看课件演示,一边听我的讲解,即如何利用三等分点将线条标注好。如:表示大象鼻子的两条线就要尤其强调,右边的一条直线在中间左边的两个三等分点之间,但是离上边的点大概还有一厘米。而右边的线则是弧形的。

之后再让学生讨论说说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看投影实物,将线条标注好。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点击,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线条是如何在点之间产生的,从而更方便学生记忆,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指导学生折纸、画点、画线这一环节,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要观察记忆,专心致志,又强调自主学习,耐心细致,做到眼、口、手、脑并用,真正实现了趣味性、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8、狐假虎威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狐假虎威听课稿,分享狐假虎威听课感受和记录

狐假虎威评课稿第一篇:

《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学生都非常喜欢、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抓住狐狸的动作:骨碌一转、窜、扑、逮等,启发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动作的含义,从而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动,体会它的狡猾。又从老虎的动作:楞、松,明白了老虎被狐狸骗了的经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发言踊跃,读出了狐狸步步得胜,老虎信以为真的味道来,然后再进行表演,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由于课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适合学生朗读和表演,所以我在教学时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1. 读、说结合。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特点,联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读、思结合。在教学中,我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认读。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狡猾的狐狸是如何借着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的。这样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3、创设情景,分角色表演。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朗读中不光要求学生的朗读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老师要积极指导。如:引导学生读句子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我先让学生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己自由读,个别指名读之后,让学生自己把句子演出来,看看是不是把这句句子读懂了。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边读边演,再让同桌之间进行进行合作表演。

通过创设情景、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懂句子,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指导学生朗读第2节时,提示小朋友读的时候注意旁白部分,帮助学生运用动作、面部表情进行朗读表演,初步掌握朗读技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朗读和表演中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

4、巧设问题,理解成语。围绕第8节进行提问。百兽为什么纳闷呢?它们在想什么?它们又为什么撒腿就跑呢?它们到底怕的是谁?这一系列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的关键。就像一个坡度,让学生一点一点,不知不觉走上去,慢慢领悟假是什么意思?威又是什么意思?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的形式,逐步揭示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突破这篇课文的难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引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对故事的情节不必再花太多的时间去理解分析,而应该把教学目标落实到我自己所定的读一读,演一演上,抓住文中特别关键的词句指导学生来演好,同时又通过表演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和感悟。但在教学中时间有限忽视了一部分不积极的学生,锻炼机会也很少。

因此,在今后在教学中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回答,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给更多的学生提供表达与朗读的机会,真正实现教师与全体学生间的互动。

狐假虎威评课稿第二篇:

《狐假虎威》评课稿

我校回归学习本真,走向深度学习为主题的同课续构校本教研活动已经结束,上周听了张静老师执教的《狐假虎威》一课感触颇深,以下我就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成功与不足,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张老师虽然刚代语文,但她以清新大方的教态,耐心的引导,引领孩子们与文本对话,进行了朗读、说话、字词句段品析和写字等方面的有效训练,让学生的双基得以不断巩固。课堂上张老师很善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及时鼓励他们的勇敢表现,让他们投入课堂,进入文本,从小小的故事中明白所蕴含的道理,初步感知寓言故事的魅力。

一、 层次分明,朗读指导到位。

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是语文学习的一条主线,是语文教学的主环节。张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努力做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理,读的形式多样。如:带着问题读,抓住关键词语读,感悟人物品质读,分角色读等,每次读的要求不同,指导效果层层深入。用狐狸是怎样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作为主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相关段落。抓住狐狸与老虎的三次对话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和感悟。在教学重点段落时,抓住狐狸的动作骨碌一转、扯着嗓子、摇,让学生想一想每个动作所表示的含义,进而来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动,体会它的狡猾;又从老虎的动作一愣、蒙住、松开,让学生明白百兽之王是被狐狸给骗了。依据学生的理解,教师顺势指导,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的朗读情绪高涨、踊跃。渐渐地,学生读出了狐狸的步步为营,老虎的信以为真。

二、 角色体验,挖掘人物内心。   

在教学中,张老师重在对学生两个主角的内心进行探索,挖掘文字以下的内容。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如:狐狸的眼珠子在骨碌一转,它在想什么啊?老虎怎么愣住了,它心里在想什么?还有采访的形式:老虎,你的表情怎么半信半疑,你在想什么?等问题,让孩子体会当时狐狸和老虎的内心活动。让孩子进行有效地思维。也同时避免了老师简单的说教。

三、 创设情景,进行表演。

在教学7、8两小节的时候,引导学生读句子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没有直接让学生去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而是让学生通过表演展现出来。再让学生自己自由读词,再放入句子中,指导读好句子,一气合成。也为之后的表演片段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接下来就是利用精心设计的表演,由小组长带领,依靠大家的力量,来参与演出。演出对文本的理解,既突破了教学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协调能力,质疑和解疑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教学主线的渗透清晰,阅读训练凸显整体性

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这个故事,知道狡猾的狐狸先蒙住老虎,又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在此基础上体会狐狸的狡猾。二年级的学生容易受知识和年龄特点的影响,对聪明和狡猾不能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因此这也成为教学的难点。张老师为处理好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可以抓住一个骗字逐渐展开,而且展开这一阅读教学一定要凸显整体性。扣住骗字后抓住狐狸和老虎的对话及神态,让学生知道狐狸怎样一步步使饥饿的老虎松开爪子,体会其狡猾。这一过程中又引导学生找到老虎的反应一愣、蒙住、松开、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些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老虎由不信到相信的心理变化,体会其愚钝,从侧面又感受狐狸的狡猾,对蒙这个字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建议:任务设计的策略可以改为:朗读课文2至6自然段,找到狐狸和老虎的三次对话,想想怎样读好它。总结课文是应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像狐狸一样的人;在教学两个生字假和借时,教师很自然巧妙的引了出来,如果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单人旁)和不同点(虽然都是单人旁,但是他们在田字格的位置不同)就更好了。

9、雪孩子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雪孩子听课稿,分享雪孩子听课感受和记录

雪孩子评课稿第一篇:

说教材:

《雪孩子》这篇课文选自语文人教版第一册第六单元。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叙述了勇敢的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成了一朵白云的童话故事。文章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借助图画阅读的能力。本篇课文为首次出现不注拼音的课文,让学生尝试着自己阅读,激发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根据文章在本册中的安排位置及低段孩子现在的学习特征和学习情况,我为孩子们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本文安排2课时,第1课时,认识生字初读课文,学习一、二自然段。第2课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课文3~8自然段,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体会雪孩子助人为乐的精神。会写瓜、衣来3个字。

说学生:

小学生在他们幼儿时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开始明显地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初级抽象逻辑思维的方向,一个是一般形象思维的方向。无论哪一个方向都离不开具体的物象,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这种学习特点,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一个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中。当充满情趣的画面展现在孩子面前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认字,自己想办法记字,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识记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就会事半功倍。

说教法:

低段孩子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形象思维又离不开具体的物象,故在设计本文的教学过程时,我采取情境教学的模式,声画同步、视听结合的教学手段,反映课文的内在意义,刺激孩子形象思维对具体物象的感知力,帮助他们从具体形象思维的比较粗糙的、外表的、现象的层次中,向一般形象思维的精确的、内在的和本质的较高层次过渡。

说学法:因本文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故学习课文时,首先让学生采用图文结合、字句结合、互帮互助的方式,在游戏中学的形式,来学习文章及生字,其次让学生读中识字、读中观图、读中说话、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讲一讲我是如何运用教法及学法,来帮助孩子完成以上学习目标的。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雪花纷飞的场景)下雪啦!下雪啦!雪花可真美啊!(板书:雪)谁知道雪花是怎么样的?美丽的雪花下了一天一夜,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看雪地上来了一个孩子,(出示雪孩子图形剪影)同学们,你们知道它是谁?(雪孩子、雪娃娃、雪人)(板书:孩子)谁认识孩这个字?(说说孩的音形义)最后齐读课题。这一环节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美丽的情境,通过板画雪花、出示雪孩子引起孩子们学习《雪孩子》这篇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雪孩子长得怎么样?(可爱、很漂亮、很白)是的,它很美,很可爱。老师这里有一个关于这个可爱的雪孩子的非常感人的故事,你们想读吗?在读课文前,胡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遇到不认识的字,你会怎么办?(预设:问同学,问老师,看后面的生字表)这一环节在交流认字的办法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1、下面老师就让大家读这个故事,请同学们注意,自己读一读课文,并圈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弄懂圈出的字的读音。这一步是想让学生先自己学会不认识的生字,这样的印象可能会更深。 2、学习生字词。

(出示以下生字词)让 往 /一起玩 化了 /休息 知道 /烧着了 睡觉 /玩累了 救出了 柴堆

指名学生领读(第一组都是后鼻音,第三组的第2个音节读轻声,第四组的着觉是多音字,第四组词中很多没出现过)。出现不带拼音的词语组合,及单字气球游戏,学生认读。(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学生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3、再自己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讲了雪孩子的一件什么事?

预设:

1、这个故事讲的是雪孩子舍己救人的事。

2、这个故事讲的是雪孩子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从大火中救出了小兔子。

三、品读课文

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物象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让他们描述

1、学习第一自然段;那么这个故事发生前天气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大声

2、学习第三自然段;师讲述第二自然段内容导入(出示图片3)这幅图画了;你能看着图中小白兔和雪孩子的神态,用又又;汇报朗读

3、师讲述期间发生的事情导入第7、8自然段;雪孩子讲的是雪孩子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的故事

这个环节是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说话能力训练。

三、品读课文。

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物象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让他们描述那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引发他们的想象。而想象是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自由度极高的思维活动,学生们可以根据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或生活中尚未出现过的事物,让自己的思维自由地驰骋,任意变换和组合。老师在思维教学活动中只是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具体材料,给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机会,使学生的想象力在自由的环境中得以增长。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那么这个故事发生前天气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第一段,然后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朗读课文)(故事发生前,天气是这样的,大雪一连下了好几天。)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雪下得大,下的时间也长呢?用波浪线画下来。( 一天一夜)谁能用读来表现雪下得很大,下得久的意思。(指名读,再齐读第一段的第一句)下了这么大的雪,屋外该是怎样的美景呢?(出示图片与句子: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这是一幅多美的雪景图啊。(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这一步帮助学生读中观图,理解文本内容。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讲述第二自然段内容导入(出示图片3)这幅图画了什么?(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很开心)从哪里看出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很开心?(引导学生从图中、文中找出体现开心的人物动作、神态及相关的词语)又唱又跳这个词你是怎样理解的?(两个动作同时进行)

你能看着图中小白兔和雪孩子的神态,用又又来说说他们的神态吗?(又说又笑)还能说说雪孩子的样子吗?(又白又胖)

汇报朗读。(学生在读中悟出要用高兴的语气来读这一自然段)除了又唱又跳,你想象一下,他们还可能玩什么?(生交流)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多高兴,多快乐啊,那他们玩累了坐下来休息时,会互相说些什么呢?(生交流)小白兔多高兴啊!那谁想做小白兔,来读一读这一段话呢?

3、师讲述期间发生的事情导入第7、8自然段。

雪孩子跑到小白兔的家门前,面对滚滚的浓烟,熊熊燃烧的大火,想到自己的好朋友就在大火中,它会怎样做呢?(生交流)的确,在雪孩子救小白兔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深受感动。多好的雪孩子啊,面对将被大火吞没的小白兔,它不顾一切地冲进火海。烟是那么呛人,火是那么烫人,它全然不顾,在大火中寻找着小白兔,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了小白兔,它一把抱起小白兔向屋外冲去。让我们一起带着感情读读第7自然段吧。(学生齐读课文)由于雪孩子的舍身相救,小白兔得救了。

然而我们可爱的雪孩子呢?(放录象:雪孩子融化一段)是啊,当雪孩子抱起小白兔冲出屋来时,它已经没有什么力气了。它全身的雪在不住地融化,可它仍然紧紧地抱着小白兔,摇晃着身体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声音越来越低沉)它想坚持把小白兔抱到一个最安全的地方,但它已经没力气了,最后,它的头也完全融化了,眼珠掉到了地上,我们的雪孩子化成了一地的水。

(停顿)现在,我们的男生有感情地读读第8自然段。(男生齐读课文)小白兔得救了,然而,当他醒来发现雪孩子不见了的时候,小白兔怎样了?多好的雪孩子啊,难道它真的就这样离小白兔而去,离我们而去了吗?不,它不会离开我们的,你们看,它不是还在吗?(放录象:雪孩子变成白云一段)

猜想故事的结局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猜想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课文中的某些提示,根据自己充满个性化的愿望,想象出丰富奇特的结局,运用这种常用的思维教学方法,可以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雪孩子离开我们了吗?那它在哪儿呢?(学生想象说:我们可爱的雪孩子在天上,它变成了一朵美丽的白云。)兔妈妈看着那朵美丽的白云会说些什么呢?

小白兔又会怎样说呢?但那白云慢慢地飘走了,越飘越远,小白兔看见了,多么难过啊,同学们,我们给小白兔想个办法把雪孩子留住,让它永远和小白兔在一起吧。

五、情感的升华。

说得真好。学了这个故事,同学们也喜欢上了这个可爱的雪孩子,你们愿意永远和雪孩子在一起吗?(愿意。)那我们怎样才能让雪孩子永远在我们身边呢?同学们,只要我们心地善良,从小事做起,处处为别人着想,雪孩子就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我们也就是一个个可爱的雪孩子。(全班配乐朗读。)

六、写字指导

①根据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原则,学生看田字格的笔画笔顺,书空一遍。

②瓜和衣都有一长撇、一短撇,它们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出示这两个字,并将字中的长短撇用红笔标明,以方便学生观察,特别要注意撇、捺两笔的对称。)指导写瓜和衣。注意两长撇的不同:一个竖撇,另一个是斜撇。两短撇的不同:一个是卧撇,另一个是短撇。 学生练写。学生自己写来。(注意撇捺两笔的对称)

学生展示写字本,互相评议。

七、阅读儿歌《堆雪人》

八、作业:续编故事《雪人回来了》

雪孩子评课稿第二篇:

这是一篇童话,讲述一个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快乐,为小白兔解除灾祸,最后自己变成了云朵的故事。课文将水的变化常识融于故事之中,易于激发兴趣。

教学目的: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唱、赶、旺、帝等8个汉字,认识1个偏旁子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认识13个生字,知道雪会变成云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学前准备:布置学生课前读通课文,为不认识的字词注上拼音,并标上段落。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趣

1、板书孩子教认孩字,再出谜语让孩子们猜一猜:说是花,不长叶子不结果,没有树根没有杈,漫天遍地都是花。得出答案,再补上雪字。

2、激趣:雪孩子是什么样的

猜谜语:雪花飘,他就到, 站雪里,戴草帽。身穿一件白皮袄, 不怕冷来就怕热, 只能站岗不能跑。

3、课文说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学习21、雪孩子(孩子们读题)

二、看图自读课文

1、仔细看图,想想图上画了什么?

2、读读图旁的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桌。

三、检查自读情况,读后正音组词:

累(劳累)(累了)

添(添加)(增添)

柴(砍柴)(柴火)

旺(兴旺)(旺盛)

渐(渐渐)(逐渐)

冒(冒尖)(冒雨)

奔(投奔)(嫦娥奔月)

冲(冲突)(冲向)

烫(烫手)(滚烫)

终(终于)(始终)

浑(浑水)(浑然)

淋(淋雨)(淋湿)

激(激动)(感激)

1、指名接读课文,互相评价。

2、正音后同位互相接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雪,下个不停,一连下了好几天。

这天早上,天晴了,兔妈妈要出门去。小白兔嚷起来:妈妈,妈妈,我也要去!

兔妈妈说:好孩子,妈妈有事,你不能跟着去。

兔妈妈在门外的空地上给小白兔堆了个雪孩子。小白兔有了小伙伴,就不跟妈妈去了。(交待雪孩子的来历)

小白兔跳舞给雪孩子看,唱歌给雪孩子听。他玩累了,就回家去睡午觉。

屋子里真冷,赶快往火堆里添把柴吧!

小白兔添了柴,把火烧的旺旺的,屋子里渐渐暖和了。他躺在床上,闭上眼睛,一会儿就睡着了。

火越烧越旺。哎呀,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了!小白兔睡得正香,他一点儿也不知道。

不好啦!小白兔家着火了!雪孩子看见从小白兔家的窗户里冒出黑烟,蹿出火星,他一边喊,一边向小白兔家奔去。

小白兔,小白兔!你在哪里?雪孩子冲进屋里,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找哇找哇,终于找到了小白兔。他连忙把小白兔抱起来,跑到屋外。

小白兔得救了,雪孩子却浑身水淋淋的。

这时,救小白兔的雪孩子不见了。他已经化成水了。

不,雪孩子还在呢!瞧,太阳晒着晒着,它变成了很轻很轻的水汽。飞呀,飞呀,飞上天空,变成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

1、议论:雪孩子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变成了什么?先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后自己化了变成水)

雪孩子是怎样飞到天上的?还会回来吗?(让学生看黑板的简图,为孩子们了解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

2、指导朗读

本课朗读中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正确处理轻声的读法。

如:房子上、树上、地上的上

休息的息

不,雪孩子还在呢!瞧,太阳晒着晒着,它变成了很轻很轻的水汽。飞呀,飞呀,飞上天空,变成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

要读得慢些,表达出赞美喜爱之情。

你喜欢雪孩子吗?用一句话夸夸他。

五、想想说说

1、看图,说说小白兔望着白云会说些什么?

2、你想对雪孩子说些什么?

这么可爱、善良、勇敢的雪孩子,我真希望他能再回来。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来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有创意的表达。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求证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六、续编故事

《雪孩子又回来了》,想像小白兔与雪孩子见了面会做什么,说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回答课后练习题:雪孩子还会回来吗?

小结:一个多么可爱的雪孩子啊,他纯洁善良,助人为乐,舍己救人。危急时刻用自己的生命救出了小兔子,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二、分小组自学生字

1、认字

注意读准柴、奔、烧、知4个字的字音。

起、玩、往、觉、知、化都可以利用熟字变化来记忆。

可以进行同音字比较化-画,到-到,只-知,还-孩。

2、写字

写好唱、轻、谁等。

三、复习巩固

1、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雪孩子变成了一朵白云。

雪孩子变成了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

雪孩子变成了水汽。

雪孩子变成了水汽,很轻很轻的水汽。

2、布置作业:

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雪孩子》

怎样的雪孩子?    哪里去了?     会回来吗?

       

为救小白兔   飞到空中  舍己救人

教学反思: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了预习,我预设学生可能说不清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但没想到,在读了两遍课文之后,有的学生就能讲清楚: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变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课文却读得很不流利,这说明学生的表达能力要强于朗读能力,原因就是在读明白故事情节之后,就懒得再读了。

为了再次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学文时采用情景导入的方法: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大雪覆盖山川、房屋、田野的情境。学生观察后回答:看到什么景物?(天上下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地面上、房屋上、树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兔妈妈在堆什么?(堆雪孩子)这么漂亮的雪孩子你喜欢吗?(喜欢)不仅你们喜欢,小白兔也很喜欢,快去看看雪孩子跟小白兔是怎么玩耍的吧!然后引导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在读中感悟雪孩子舍己救人的品质。课文结尾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从很美很美一词中体会到什么?有的学生说:这朵白云很漂亮。对,这种美是外在的。学生从我的评价中马上反应过来:这里的很美很美是说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心灵美。这是我没想到的,没想到在我的点拨下学生能说出心灵美这个词语,我想这与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是分不开的。

10、寒号鸟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寒号鸟听课稿,分享寒号鸟听课感受和记录

寒号鸟评课稿第一篇: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运用对比手法写的童话。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垒巢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内容:

  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喜鹊和寒号鸟是邻居。第二部分(从几阵秋风到正好睡觉)写冬天快到了,喜鹊忙着垒巢准备过冬,而寒号鸟却又是玩,又是睡,不去垒巢。第三部分(从冬天说到就到到得过且过)写冬天到了,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得过且过,还是不肯垒巢。第四部分(从寒冬腊月到结束)写寒冬腊月,喜鹊在温暖的窝里熟睡,寒号鸟却冻死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四部分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最后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范例讲故事,学生回家也把故事变成自己的话讲给父母听。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几句话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教师引导学生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教学重点:

  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教学方法:

  引导理解法、读书指导法、示范演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课

  1.揭题。(教师出示第1张有课题的幻灯片)

  (1)齐读课题寒号鸟,读准多音字号。

  (2)你知道寒号乌是怎样一种动物吗,我们一起来认识主人公寒号鸟。(教师出示第2张有寒号鸟样子的幻灯片)并介绍:传说这种鸟经常在冬天的晚上不断地号叫,发出哆啰啰、哆啰啰的声音,所以人们叫它寒号鸟。(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寒号鸟的样子,对课外知识丰富的的同学及时鼓励。)

  2.教师布置自学要求: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我们学习后从中能明白什么道理,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要求。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用点出你认为容易写错的字,用?注出不理解的词或句。

  (2)读通课文,用划出表示季节变化的句子。

  (3)填空:这篇童话通过()和()作对比,写出了喜鹊是()的,寒号鸟是()的。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语: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按照阅读提示读书学习很认真,这时候老师检查一下你们学习的情况。

  (1)开火车朗读课文。(同学们听后互评并纠正)

  (2)(教师出示第3张有词语的幻灯片)指名学生读一读词语:石崖、垒巢、懒惰、寒冬、吵闹、厉害、悲哀、腊月、狮子、寒号鸟、伸伸腰、缝隙、大雪纷飞、得过且过、冻得打哆嗦。(学生读词语后互相交流评点)

  (3)学生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教师点拨:懒字中间束羽写成束。)

  (4)练习按时间顺序组句成段。

  a.指名读读用划出的表示时间的句子。

  b.学生独立默读体会,哪些句子跟季节变化有关,哪些句子不能表示季节变化?(删去跟季节变化无关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读懂三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哪句话的意思是最主要的。(教师出示第4张第一自然段句子的幻灯片)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读句子体会意思: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漫山遍野一片白色,北风像狮子那样狂吼,河里的水结了冰,崖缝里冷得像冰窖。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冬天快要到来的自然环境。(学生理论,互评)

  (3)齐读第1自然段。

  2、学习2~5自然段。

  a.默读2~4自然段,思考: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一一一划出)

  b.检查(教师出示第5张幻灯片)抓太阳暖和,正好睡觉体会寒号鸟懒惰。

  c.还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1):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

  d.抓不听劝告深人体会寒号鸟懒惰。

  (1)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教师出示第5张幻灯片后半部分内容指导学习)

  (2)喜鹊怎么劝告?(喜鹊第一次劝告:寒号鸟,别睡觉,大好晴天,赶快垒巢。教师结合喜鹊劝告的话语指导读评点范读自读齐读)

  (3)从哪里看出寒号鸟不听劝告?(寒号鸟说:傻喜鹊,不要吵,太阳暖和,正好睡觉。)(圈圈划划,自读体会,结合指导读寒号鸟的话:指读评点自读男女生对读)

  (4)教师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喜鹊是怎样再次劝告寒号鸟的?现在天气(),你看我(),你却(),()

  e.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喜鹊劝告寒号鸟,寒号鸟不听劝告的语句。(想象自读指读评点女生齐读)

  f.教师引导学生读第5自然段体会交流。

  3、学习6~8自然段。

  a.回顾学法:抓不听劝告这几个重点词语提问解答,深入理解课文。

  b.启发学生围绕还是不听劝告(教师出示第6张幻灯片)讨论交流:

  (1)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2)谁怎么劝告?(喜鹊第二次劝告寒号鸟:趁天晴,快垒巢,现在懒惰,将来糟糕。)

  (3)从哪里看出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寒号鸟说:傻喜鹊,真啰嗦,太阳暖和,得过且过。)

  (4)想象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的结果会怎样?

  c.四人一小组讨论,准备汇报。

  d.汇报自学。(学生自由汇报,老师随机点拨,穿插朗读训练)教师点拨要点:①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说:体会感情变化指导读好语气。②结合理解得过且过,教师指导学生读出寒号鸟不耐烦的语气。③结合理解最后的哀号、漫山遍野等词,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寒号鸟在冰天雪地里发出最后哀号时的样子,你想对寒号鸟说一些什么?指导读好语句:寒号鸟悲哀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寒号鸟最后的哀号: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教师出示第7张前面的幻灯片的内容朗读)

  f.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后明白的道理用明日歌展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凡事适时做,明日不待我。万事待明日,明日能几何?只有努力做,才不负日月。(教师出示第8张幻灯片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第9张幻灯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故事一:第二天喜鹊在枝头邻居寒号鸟,却发现邻居已经在严寒的夜晚冻死了,喜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喜鹊的话里可以用上如果、假如等词。)

  2、(教师出示第10张幻灯片)引导学生讲解故事二:如果寒号鸟接受了喜鹊的第二次劝告,在那个晴天垒巢了,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五、续讲故事:

  1、(教师出示第11--16张幻灯片)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编故事范例:

  传说五台山上有一种鸟,人们叫它寒号鸟。寒号鸟长着一身漂亮的羽毛。它到处卖弄自己的羽毛,看到别人干活,反而嘲笑。

  好多好心的鸟儿提醒它说:快垒个窝吧!不然冬天来了,怎么过呀!寒号鸟说:冬天还早呢,着什么急!

  冬天眨眼就要到了。鸟儿们晚上躲在自己暖和的窝里,而寒号鸟却在寒风里,冻得发抖。它在山脚下找了一条缝,就把这条缝当做自己的窝。旁边有一棵大树,树上住着喜鹊。

  有一天,天气晴朗。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找回来一些枯枝、棉絮,给它的窝添加铺盖,准备过冬。寒号鸟却整天飞出去玩,玩累了就睡觉。

  晚上,寒风呼呼地刮着。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在石缝里冻得直打哆嗦,悲哀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

  第二天,风停了,太阳很暖和。喜鹊又对寒号鸟说:趁着天气好,赶快垒窝吧。寒号鸟不听劝告,伸伸懒腰,又睡觉了。

  晚上又来临了,寒号鸟又冻得直打哆嗦,悲哀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

  就这样重复了几个晚上,大雪突然降临,鸟儿们奇怪寒号鸟怎么不发出叫声呢?原来,寒号鸟早就被冻死了!

  六、布置作业:

  (教师出示第17张幻灯片)布置课外作业:1、回家把故事讲给父母听!2、向父母说出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你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七、教学板书:

  寒号鸟喜鹊

  懒惰勤劳

  玩睡垒巢

  直打哆嗦住暖窝

  最后哀号熟睡

  不幸幸福

  八、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民间故事,教学的要求是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评判故事的角色,从寒号鸟可悲的下场懂得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是不行的,应该像喜鹊那样看得远,着眼于未来,从现在做起。第二点就是按照顺序去理清课文层次,能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编续写课文,改编故事。最后就是教师培养儿童自学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及分角色朗读课文。

  我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分别安排了六个教学步骤:描述带入情境,自学课文,交流检查自学,读讲课文,创造性地复述(新编,续编)补充课文和小结。我的教学设计比较注重小学生的复述和造句表达能力。

  首先我引导学生描述带入情境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引入了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了课题,很好地让学生注意了号这个多音词。接着我是要学生去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我当时要求学生进行两次阅读课文,第一次是解决生字词,整体感知,同学基本了解了文章大意,都谈了自己的感受,他们都说出了不同的感受的,得出了不同的道理。第二次阅读是我引导学生有表情朗读喜鹊两次劝告寒号鸟的语句,目的是让他们弄清时间的顺序是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最后教师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我的教学设计比较注重学生的语句表达能力!

寒号鸟评课稿第二篇:

《寒号鸟》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是一个可以不断创造的动态体系,

而表演不失为一种优化的选择。以表演法导读课文,在实现学生主体

与文本客体的对话过程中,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生命体验。

设计特色:

以表演法贯穿课文阅读的全程,充分发挥表演的教学价值。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要求:自学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预习可在课前进行,也可在课内进行。)

二、出示课题,介绍寒号鸟。

寒号鸟,也叫寒号虫,哺乳类动物,形状跟蝙蝠相似,体长一尺

多,有冬眠的习性,睡时倒悬在树枝上。

三、检查预习,认识字词。

1、出示生字(包括会认字和会写字)

号、堵、缝、阵、朗、衔、枯、做、劝、趁、却、将、且、纷、

腊、狂、吼、复、夜、哀

多种形式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出示词语:

晴朗、劝告、将来、腊月、狂风、吼叫、重复、哀号、做窝、寒

号鸟、伸伸腰、一道缝、一堵石崖、衔枯草、大雪纷飞、得过且过。

多种形式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出示会写字:阵、朗、枯、做、却、将、纷、夜

学生观察字形,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重点示范书写,学生观察书空。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阅读第一节。

1.指名读。

(1)谁能把这一节课文的内容用简笔画画出来。(指名两人分别

画在小黑板上。)

全体同学默读,想想第一节有几句话,每句话介绍什么。等一会

儿看图是否画得对。

(设计意图�荷杓瓢训谝恍〗诳挝幕换庋幕方冢唤鑫�

使小朋友进一步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角色之间的关系,还在于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沟通抽象的文字符号与形象的生活画面之间的

联系,以求在学习本课的全过程中发挥积极影响。)

(2)谁能看着图把第一节课文说一说。

指图看崖和缝。

(3)为什么说寒号鸟是把缝当作窝?

2.小结:这一节主要讲喜鹊和寒号鸟是邻居。由于它们是邻居,

所以能经常见面、对话,才发生了下面的故事。

五、阅读课文第二节至课文结束。

1.默读这部分课文。

读后问:(1)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2)你们觉得可以用什么方

法来学?(用表演的方法。)

(设计意图:征求小朋友的意见,把学习方法的选择权交给孩子,

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教师以学定教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师先引导学生确定表演的方式,不仅是为了强化阅读的动机,激发

阅读的兴趣,更是为了以表演的要求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2.准备表演,阅读课文。

(1)指导读对话。

要表演就要把对话读熟。找出喜鹊和寒号鸟说的话,多读两遍,

努力记住。

①男女同学分别读喜鹊和寒号鸟说的话。

②寒号鸟哪两次话的内容是一样的?寒号鸟两次说的时候感情是

不是一样的?第一次是怎样的?第二次呢?

比较:悲哀哀号

⑧为什么悲哀?为什�春罄淳喊Ш�?

小结:(1)这都跟天气有关系。(2)体会描写天气的句子。

①找出描写寒号鸟悲哀地说和哀号时的天气的句子。用笔画出

来。

板书:初冬寒冬

比较:呼呼地刮狂吼(怎么呼,怎么吼,大家来试试。)

冷得厉害冷得像冰窑

②天亮了,太阳普照大地课文上没写出说的话,你看看课文,

想想谁会说什么。

板书:呼唤

③其他对话前,也都有描写天气的句子,把它画出来。

指名读。

板书:深秋

小结。

指名两人表演对话,要读出感情。老师读描述天气的句子。

(设计意图:带着表演的目的,教师指导学生读对话,体会

描写天气的句子。这样两部分正好覆盖了全部课文,充分发挥了表

演导读的教学价值。)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字词,巩固字词。

号、堵、缝、阵、朗、衔、枯、做、劝、趁、却、将、且、纷、

腊、狂、吼、复、夜、哀

晴朗、劝告、将来、腊月、狂风、吼叫、重复、哀号、做窝、寒

号鸟、伸伸腰、一道缝、一堵石崖、衔枯草、大雪纷飞、得过且过。

2、分组朗读描写天气的句子以及喜鹊和寒号鸟的话。

二、指导表演。

表演的时候只有对话不够生动,所以还得有动作和表情。

1.找一找叙述喜鹊和寒号鸟动作、神态的句子。

(1)指名读,指导学生找出写它们动作的关键词语。

板书:

飞 找 衔 垒 玩 睡

住在窝里 直打哆嗦 熟睡 哀号 冻死

比较:哆嗦哕嗦

(2)分三组讨论设计动作表情。

(3)由三组同学选派代表分别表演喜鹊和寒号鸟在深秋、初冬、

寒冬三个时间的对话及表情动作。

2.谁能用一句话把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喜鹊怎样?结果怎

样?寒号鸟怎样?结果怎样?)

3.指名三个学生完整地表演故事。一个学生读描写天气的话,

另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喜鹊和寒号鸟。

三、讨论。

1.读了课文,看了表演,说说有什么感想。

2.从喜鹊和寒号鸟说的话里体会一下,喜鹊勤劳,因为它有什

么想法?(现在懒惰,将来糟糕。)寒号鸟懒情,因为它有什么想法?

(得过且过)得过且过是什么意思?

3.说说这篇文章使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总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

勤劳的人才会得到幸福。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按下列格式,写一篇阅读笔记。

【评点】

以表演法渗透阅读教学的全程,是本案的设计特色。理想的课堂

教学,一般都离不开认知价值与趣味价值的黄金搭配。教学需要

唤醒学生的兴趣,已为人们所共识。但是在教学的价值总体取向中,

只有在认知价值大于趣味价值时,才成为合理的追求。如果过分追求

了趣味价值,而大大超越于认知价值,就会产生负面效应。本案的设

计正体现了这样的可贵之处,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深深地感受到执教

者对表演认知价值的倾心追求,表演自始至终都是解读课文、

发展语文能力的一种富有意趣的手段。

11、认识直角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直角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认识直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学重点 :

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画直角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画直角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学会用直尺画角直角,用直尺量直角)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12、认识厘米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 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 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2) 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

体验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突破方法:通过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谈话、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图钉、刻度尺、小木棒、纸条、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盒、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老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布臵教室挂拉花时发现差了截,同学们准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还要做多长呢?我们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结论:测量的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为了准确的测量,人匀发明了带刻度的尺子,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厘米。

①认识刻度尺。 大格、小格、数字和厘米。 0刻度线

②认识1厘米。 1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③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4厘米有几大格?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汇报。

(2) 用厘米量。

① 每人发一张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② 说一说是怎样量的? (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③ 课件演示测量纸条过程。

④ 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

三、 拓展延伸,学会应用

(1) 完成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

(2) 小组使用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 四、 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13、周长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感知周长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充分观察,体验感知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一大一小树叶型纸板,钟表,习题纸

学生:一片树叶,彩笔,尺子,毛线

教学过程及步骤

师生活动

(一)初步感知,理解周长

现在正是秋季,许多同学都会跟着家长去汉阳陵欣赏银杏,老师收集了一片(课件出示图片)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的树叶。

1.感知、理解 一周。

(1)描一描

教师:你们能描出这片树叶的一周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描的?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叶子的边线再回到起点,就将树叶的一周描出来了。

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随老师来描一描屏幕上银杏叶的一周。

(2)找一找,摸一摸。

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像树叶一样有一周。

① 同学们用一根手指摸一摸钟面的一周,再请同学们摸一摸课本封面的一周。

08 08 08 08

② 同桌互向找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

2.感知周长的概念。

(1)感知树叶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线绕一周再回到这儿,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长度、周长)

(2)感知图形的周长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描一描,这些图形的周长。(学生动手独立完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教师:像这样,首尾相连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3)完善周长的概念。

①出示: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教师:这个图形有周长吗?为什么?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边不能回到开始的这一点。

教师:看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周长的概念?

预设: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②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能描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结合实例,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找一找、说一说、描一描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使学生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获得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

(二) 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要想知道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多长,怎么办?(测量)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1.小组合作要求。

(1)测量准备了直尺、绳子,请大家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出它们的周长。

(2)小组4人每人选择1个图形进行测量。请先独立思考选择什么测量工具,有想法或者有困难的都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再动手。

2.动手测量。

3.展示方法。

谁来说一说你们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预设:可以将围成图形的所有边进行测量,再把测量结果加起来就行了。

(学生小组代表发言,汇报交流)

小结:先测量图形的各边有多长,再把几条边的长度加在一起,就是图形的周长。

(2)心形等曲边的测量方法。

预设:我们是用绳子直接沿着它的边绕一圈,再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绳子的长度就是心形的周长。

小结: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碰到无法直接用直尺测量的情况,就可以向同学们这样先用绳子围一围,再将绳子拉直,测量绳子的长度,这也就是化曲为直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之后,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图形的周长,让学生在测量、计算中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同时感受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2、下面的长方形分成两个部分,哪个部分的周长长?

01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辨析加深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体会图形的转化思想。

(四)归纳总结,内化新知

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谈谈你都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是对本课知识的梳理和加深,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板书设计

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化曲为直

教学反思

14、母鸡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母鸡听课稿,分享母鸡听课感受和记录

母鸡评课稿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最近我们学习了几片描写小动物的文章,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揭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篇文章,(板书课题)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的什么态度?将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

  要求: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想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为什么了变化?

  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讨厌母鸡的?写喜欢的自然段是?

  2、反馈交流相机板书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讨厌这只母鸡,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笔画出来。

  3、学习1-3段

  a、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深化认识: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呻吟。

  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暗箭伤人。

  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b、读出母鸡以上的品行。

  过渡: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你找到了秘密了吗?

  4、学习4-10自然段

  a、 要求:自读用笔画一画,这些语句中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魅力与情怀?

  b、相机点拨并想象说话体会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

  母鸡可能会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

  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会说些什么?

  三、升华主题

  a、看到这令人心灵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敬佩地读)

  难怪作者会这样的赞叹道:读,第九段。

  B、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

  带着对母爱的崇敬,读。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话都在这一一地说出来,今天是回家的日子,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踏进家门前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写的那句话,记住: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课后反思: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她的讴歌与诠释从未有过终止。《母鸡》,老舍的另一篇佳作,通过描写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在体会作者由讨厌到敬佩的情感过程中,紧扣文章的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来梳理文章的脉络,学生的学习目标进一步的被明朗,学便有了针对性。文章的布局和教材的处理事实上是有异曲同工之趣的:讲究有详又略,详略得当。讲学习感悟作者对母鸡的讨厌部分时,放在了整个文本的大背景去体验,这事实上也是作者写作手法的体现:欲褒先贬、欲扬先抑、欲擒故纵。故在此环节的处理上无过分的张扬,为体验后面的主情感母爱埋下了伏笔,并进一以贯之。最后让学生在品析词句,体会情感的学法指导下,在朗读感悟母鸡对鸡雏的平凡细节中自然地联想到生活的场景,层层推进,勾起对母爱的回忆,从而揭示出:母亲是伟大的,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的文本主题。

  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待进一步的思考,过于沉重的表情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由于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过于犹豫,延误了时间显得有些拖沓;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要在平时花功夫加以落实。

母鸡评课稿第二篇:

《母鸡》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 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后半部分写了母鸡 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的情感由讨厌转为尊敬。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四、课时安排

  本课为略读课文,课时安排为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学时,从老舍的《猫》入手,让学生回忆老舍笔下的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再引出课题《母鸡》。

  (二)初读课文

  一读:想主要内容。

  二读:圈画生字,难词。

  小组合作学习字词,并全班交流。

  三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读:指名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细读课文,感悟文意

  在理解课文时,我从导读入手,梳理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问题。那就是1作者笔下的母鸡是什么样子的?画出问中的相关词句,并在书的边白处写上你的体会。2比较《猫》和《母鸡》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这样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会梳理问题,通过自主读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和理解能力。在交流时抓住两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一是母鸡的讨厌,表现在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三个方面,二是母鸡的可爱,表现在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几个方面,使学生的感情由喜欢升华到尊敬,和作者产生共鸣。最后全班同学交流《猫》《母鸡》两篇文章写法的特点,感受作者在表现小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四)在学习完课文的基础上,最后向学生推荐三篇文章,分别是屠格涅夫的《麻雀》,列那夫的《母鸡》。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旨在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15、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亿以内数的认识》里的例题4。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一开始就联系生活,先呈现六个其他国家来我国旅游的人数,从小精灵的提问出发,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己探索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然后教材设计了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练习,意在巩固和发展学生比较数的大小的能力。本节教材是小学数学数的认识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基础上,对亿以内数的深入认识;另一方面,学好了本节课内容,也为以后学习更大的数大小比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本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已经能够很熟练的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同时在本单元的前3课时中,学生已经认识了亿以内的数,知道了什么是数位、计数单位、数级和位数,在这样的知识基础上学习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学生会比较容易的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迁移到亿以内的数上,进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同时本课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把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溶合在学生所进行的抽数比大小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节教材内容,以课标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切入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正确比较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数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方法。

4.通过比较两个数大小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5.结合现实素材,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多个数的大小比较。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本节课中我采用设疑诱导法、游戏激趣法、发现学习法,把这三种教法融合到整个教学中。我还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为: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类比迁移法、分析发现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开课伊始,我从学生喜欢比赛、游戏的特点入手,借助让学生翻数字卡片的游戏,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引起学生对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回忆,另一方面自然的导入到新课。引出课题后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资料,大家看一看。接着课件出示例4图画,启发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并借助小精灵的提问,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

(二)小组交流,探究新知

本节课我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从猜测到验证,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①设疑提问。

师:请大家想一想、猜一猜: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可能是怎样的?

学生可能说出: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跟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是一样的。

②验证猜想。

老师从例4图中取出两个数:

美国:2116100 泰国:608000

并请来数位顺序表帮忙验证。

(学生对照数位顺序表写下这两个数,可能发现:果然是位数多的数就大。)

再取出两个数:印度 606500 泰国:608000

将这两个数对照数位顺序表再读一读,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发现:这两个数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左起第二位上的8比5大,485000>454800)

③尝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再从例4六个数中任意选出两个数比较它们的大小。

④总结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师:比较亿以内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相同的怎么比较?位数相同时,怎么比较?

⑤比较多个数的大小。

师: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了,那如果是一些数呢?

出示一组数据:50500 500500 55000 40005

师: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后,试着独立完成。然后教师激起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习纵向对齐比较的方法。。

(三)应用新知、拓展练习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对书中的练习进行了补充,我设计了基础练习、延伸练习、拓展练习三个层次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基础练习。

(1)比较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的大小。

92504○103600 50140○63140

28906○28890 620300○307300

35万○352000 599999○60万

(2)完成课本练习。

基础练习巩固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便于学生熟练的掌握方法。

2.延伸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有几个答案写几个)

78642=78□42 688310>□98310

( ) ( )

45760<4576□ □6204<57204

( ) ( )

3.拓展练习。

请六位同学拿着数字卡片站在讲台上,其他同学以小组为单位,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排队,看哪个小组排得又对又快。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总结延伸

在本课即将结束时,我让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感受?学生可以说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可以说情感、态度方面的。最后我结合教材素材,激励孩子们好好读书,将来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繁荣、富强,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国友人来我国旅游观关。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总之我希望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老师精心预设、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也水到渠成的、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掌握了此方法和规律,不仅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也会举一反三的比较更大的整数,乃至将来为学习小数的比较大小奠定基础。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想法,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还恳请各位同仁指正,我自己也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提高。

16、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评课稿

《亿以上数的读法》评课

听了xx老师讲的《亿以上数的读法》一课,我收获颇多,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由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导入,既复习旧知,又给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精心组织数学活动。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是学生探索亿以上数的读法,在教学时,老师设计了三个数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即 :①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探索。先让学生借助读亿以内的数的读法,试读出例 1 中的三个数。②交流方法。再让学生交流读数的过程,并由此讨论总结读数的方法。③练习活动。然后,组织读数活动,请学生用自己总结的方法读数,这三个基本环节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尝试探索交流总结熟悉恐固获取亿以上数读法的全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通过与 伙伴的交流讨论形式正确简便的读数方法,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教学效果达成较好。

第三, 本节课上老师能够调动潜力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的时候,让班上的潜力生比一比,后进生答对的时候,能够及时鼓励,这点很值得我学习。

不足之处:学生在说读法的时候,语言表达不够准确,老师指导不够,应在以后的课上加强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17、电脑住宅评课稿

《电脑住宅》评课稿

今天,在学校的语文教研活动中听了《电脑住宅》同课异构的两节课。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它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建筑面积370多平方米,内部安装有100多台电脑,设计师是东京大学教授坂村健。课文表现了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快捷、方便、安全和舒适,使我们体会到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唤起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科学技术的探索与追求。张老师和朱老师两节课的课型不同,各有千秋。下面,我谈谈我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首先,来说张劼曼老师的课,这是一节读写结合的习作类型的课。在导入环节张老师出示很多新型住宅的图片,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引来阵阵惊叹,再让学生谈感受,这样的谈感受比较有感而发。接着,张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发现电脑住宅的特点:神奇、方便、舒适、安全。我想这里是否可以紧扣学生说出的这几个特点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展开教学呢?在学生默读课文,感受电脑住宅的神奇的时候老师只是指名个别学生说,这个学生说完之后就让全班齐读整段。生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这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应该是比较优秀的,那么其他的孩子呢?教学应从点到面,最好幻灯片上能出示一些关键词句。张老师的教学中有一个知识点:用便、以便、即便、便会。这里有一个这样的填空是可以的,但感觉跟整个设计联系不大,如果能找到联系更为紧密一些的知识点就更好了。这节课的重难点是学生通过感受学习空间转换顺序写作,自己动笔设计一所电脑住宅。关于引导学生想象是要异想天开呢,还是要合理想象,有科学依据呢?这是一篇关于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是要以科学发展为前提的,不可幻想、空想。可是如果没有那样大胆的想象,学生又如何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呢!

朱丽霞老师的课是围绕词语,从点到面展开教学。教学设计环节紧凑,环环相扣,亮点出彩。课伊始,直接导入,简洁有效。并能用课文中的语言解释课题在某城市的中心,有一栋实验性的电脑住宅。这座住宅里安装了一百多台电脑,一切都由电脑指挥。这种由电脑指挥的房子就叫电脑住宅!进入初读课文解词环节,朱老师先后出示三组词语。第一组词语仓库 防盗 综合 判断要求很明确,那就是要读正确。第二组词语烹调 烹饪 烹炒朱老师在这渗透了一种解词的方法,那就是根据后面的关键字区别近义词,这样的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积累也学习到了方法的运用,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同样的,第三组词未经登记 集装箱 休息状态 预约先理解本义,再以一个?激起疑问,再次通过阅读最后教给学生我们要联系上下文解词,联系词语要在特定的语境中去理解它的含义。整个过程不是老师一直牵着学生的手前进,而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而这个放,又不是完全放手,而是像通过填空这样给予适当的帮助。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朱老师那精心设计的过渡语,例如让我们进入住宅吧,好不好?当大家都说好的时候,老师说:可是我们无法进去啊!从而很自然地导入到要想进入住宅必须输入密码。门口还装有微型摄像机,能将客人的面貌特征输入电脑。如果电脑确认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即便知道密码也无法将大门打开。这时,只有主人下达同意入内的指令后,大门才会打开。这一段的教学。

听了这两节课后,我想学习这些科普类文章,大部分学生觉得很抽象,还有一些内容讲得不透彻。本文有些词语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的,学生对这些词语比较陌生,导致他们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朱老师这样的词语教学非常值得我学习,但感觉会不会挤掉了后面学习课文的时间呢?但我还是觉得追求一课一得是非常好的,毕竟学生是有所得,而不像我平时的教学想这个也想,那个又舍不得去掉,然后满把抓,结果什么都抓不好!对于这类文章到底要怎样进行教学,是我现在正思考的。

电脑住宅评课稿第二篇:

《电脑住宅》是一篇略读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很吸引小学生。回顾整节课,我觉得 王老师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有许多亮点。我以略读课文的目标把握为出发点谈谈自己的感受:

略读的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致内容,语言修辞等不是它要关注的重点。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能读懂课文,粗知文章大意。这一点上,本节课有较好体现。老师并没有扶着学生对文本进行细细咀嚼,而是创设了一个个机会,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感知文本。例如:初读课文,说说住宅给你留下的印象,这其实就是让学会初步感知文本的好形式。接着,再让学生围绕三个问题:介绍了哪些地方?哪些设施?特点?自由阅读,在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由阅读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探索中自主阅读,粗知课文。这些都体现了老师对略读课文定位的准确性。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学生学会略读,学会用课内所学方法去从事课外的阅读实践。因此,略读课文教学中,方法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本课学习中,教师用开放式的合作学习, 用列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种做法具有实效性。由于这篇课文的条理清楚,讲述具体,语言风趣,吸引力强,落实理解课文时,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根据表格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读通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确是一个好方法。同时,通过填一填,议一议,在这种合作学习中,也体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原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阅读习惯。在课文学习的最后环节,让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创造,设计未来的学校,未来的医院,立足于文本,立足实际,又是对课文的提升与拓展,实现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协调发展。而这部分的奇思妙想并不是脱离学生的,而恰好的是学生兴趣所在,这也是这节课的高潮部分,使一些优生大显身手的时刻。若不是以兴趣作为出发点,这部分拓展未必有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成绩差一些的学生虽然参与交流,但交流时候少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也就自然充当了客人的角色。我想,如果能挤出时间,每个人都能写一写,会更好。

但是我觉得文章的积累是不是可以稍微强化些,因为课文中有不少词语用得较精确,带有科普类文章的味道,如果在积累这些词语的基础上,再进行拓展,这样学生表达起来会不会更有味道呢?

18、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评课稿

平行四边形。

梯形。

对比。

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4、应用概念判断。

呈现题目:下面的图形中.是平行四边形的画,是梯形的画○。

师:纸上写写看(学生完成)。

师:你是怎么写的?

学生汇报:平行四边形(2个),梯形(2个),○,第一个图形既不是平行四边形也不是梯形。

长方形如有争议,教师引导学生分两组选代表辩论,解决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引导错误学生说明原因。

三、确立关系

到目前为止,我们都研究过哪些四边形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出示集合图: (指长方形)我们用椭圆形的圈表示所有的长方形,它(指正方形)表示(生:所有的正方形),它(指平行四边形)呢?(生: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它呢?(生:所有的梯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属于 (生:四边形),也就是说,四边形里包含着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

呈现: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进入四边形。

这样能不能表示这几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呢? 不能! ?

1.包含关系。

引导学生说明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2.并列关系。

师:那梯形呢?梯形属于四边形,但不属于平行四边形。

3.出示韦恩图,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谁能结合图说说它们的关系?

四、空间想象

1.猜图形。

说到四边形,瞧,这就有一个!PPT呈现,可它被数学书挡住了,我们再来做一次猜图形的游戏,它是什么图形? 学生猜测,课件随学生汇报在图形下面逐个呈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师:注意看!不可能是什么?书往一旁移动,排除正方形。 师:再看,不可能是什么?书移动露出两个角,排除长方形。 师:现在呢?一定是什么?出现三个角

2.分图形。

师:通过一次次的猜想,我能感觉到大家对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想挑战吗? 生:想! 呈现题目:在平行四边形中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可能是什么图形,画画看,比一比,哪个组的分法多? (学生操作并汇报。)

①两部分都是平行四边形。(只要我们画的这条线段和其中的一组对边平行就可以)

②两部分都是三角形。

③两个梯形

④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⑤一个三角形和一个五边形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19、解方程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解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结合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性质,学会解简易方程。

3、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并能用代入法进行检验。

过程与方法: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的代数思想。

教学重点: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会解简易方程,并能用代入法进行检验。

教学难点: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理解解方程的原理,掌握正确的解方程格式及检验方法。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观察、猜想、验证等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图片,练习题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1、回忆等式有什么性质?

2、什么是方程?

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也就是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齐读解方程,这种思考方法到初中解更加复杂的方程时仍然会用到。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它吧!

(设计意图:复习和巩固前两节学习的天平平衡道理导入新课,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另外强调解方程这种思考方法到中学解更加复杂的方程一直有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掌握新的思考方法的积极性。)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出示例1的主题图)

1、提出问题:

师:请看这幅图,请你说出图上的意思。

(盒子里有x个球,盒子外有3个球,合起来一共是9个球。)

师:能不能用我们新学的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出方程:X+3=9(引导学生根据加法的意义列出方程。)

师:同学们根据加法的意义得到方程X+3=9,(板书:X+3=9)

那么X是多少?(异口同声说6)

(设计思路:在这里学生能列出这个方程其实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一直是按以前算术方法的解题思路去分析,不假思索就会说出9-3=6,因此我在这里强调用加法的意义列出方程。为后面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做准备。)

2、结合天平探究解法

A、结合天平,理解方程

师:当然我知道这么简单的问题是难不住大家的,现在我们就将X+3=9这个方程转换到天平上来。(出示天平图1)

师:你能理解吗?说说他的意思。

师生结合图一起说:天平的左边是X+3,天平的右边是9,左右两边正好平衡,说明两边相等。齐读这个方程X+3=9

B、明确目的,寻找方法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解这个方程,哎,我不禁要问我们解方程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算出X=?)

师:对,我们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算出X等于几.

师:请你结合天平图思考,怎样才能使天平的左边只剩下X,而且还要保持

天平平衡?(同座位的同学可以相互讨论)

组织交流(指名学生说,再说一次,齐说一次)

进一步明确: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3个皮球,左边就只剩下X,右边剩下6个皮球,说明X代表6个皮球。

师:能不能把这个变换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自己试一试。

组织交流:谁愿意把你的做法展示给大家,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这些方法那

一种更合理,谈谈你的想法,

师:从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3个皮球,天平保持平衡,表示在方程里就是方

程的两边同时减去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师:(指着X+3=9)说: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2,左右两边相等吗?同时减去1呢?那为什么就要从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1或2。

再次强调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X。

(设计意图:先由学生结合图列出方程,再把方程转换到天平上来,根据天平平衡的道理,学生很容易就想到从两边各拿走3个皮球,天平仍然平衡,,再引导学生将这一变换过程反映到方程上,明白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3,方程的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使学生的思维由图转化成式,再由式子转化成图,最后再由图转换成式子,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另外,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我两次强调到解方程的目的,因为我觉得它很重要。)

3、规范书写,指导验算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67页解方程的书写格式。

问:书写解方程的过程要注意什么?

教师示范书写格式,①、先写方程X+3=9。②、接下来写解:。③、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3。④方程的左边只剩下未知数X。方程的右边9-3是6。得到方程的解是X=6。

师:在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解方程时每一步得到的都是一个等式,不能连等。另外还要注意等号对齐。

师小结:刚才我们计算出的x =6,这就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也就是说,x =6就是方程x +3=9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板书:方程的解 解方程)

4、引导:谁来说一说,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师引导学生小结:方程的解中的解的意思,是指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值;而解方程中的解的意思,是指求方程的解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

5、检验:师:我们怎么能知道X=6是不是就是正确答案呢?可以把x =6的值代入方程的左边算一算,看看是不是等于方程的右边。

即, 检验:方程的左边= X+3

=6+3

=9

=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让学生尝试验算,并注意指导书写。

师:同学们,检验的习惯要牢记,这样才会不出错。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这样的书写规范、整齐、清楚就像一件艺术品一样值得人们去欣赏,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解题的过程中都能这样去做。能做到吗?

6、质疑:看书第67页,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巩固练习

X+2=15  (自己解方程,对照答案,检查自己做的,哪儿错了。)

(设计意图:从一开始就强化必要的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

强势效应,有利于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

2、出示:第67页做一做的前两道题。

100+X=250 X+12=31

(1)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2)指名学生板演,并说说如何解答的?

先在练习本上试试看,有勇气的同学可以到前边来试试。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找老师或找小伙伴帮助。

订证答案让我们一起来看。他完成的怎么样?你对他的解题过程有什么意见要提吗?

2、加法会解了,那么减法又怎样做呢?我们来挑战一下。

(1)出示第67页做一做的第三道题:x-63=36小组讨论完成。

(2)展示学生的计算结果,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再来一起看X-63=36这一道题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加上63呢。

3、我最棒

(1)我是小法官

A:x+1.2=5.7 B:x-1.8=4

x+1.2-1.2=5.7-1.2 解:x-1.8+1.8=4+4

x=4.5 x=8

4、找朋友

8+ X =16 X =3

X -6=17 X =9.6

X +2.1=5.1 X =8

X -3.2=6.4 X =23

5、拓展

X -0.5=3+1.9

四、总结收获:

解方程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像我们用天平操作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做了什么?

五、课后作业:

数学课本70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中的前四题。

板书设计:

解方程

例1:

X +3=9

解:X+3-3=9-3

X=6

检验:方程的左边=X+3

=6+3

=9

=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0、穷人评课稿

《穷人》评课稿

穷人评课稿第二篇:

《穷人》评课稿

《穷人》第二课时,听后觉得这是一堂平实、有效的语文课堂。语文课标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借助学案引路,紧紧围绕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的四件事情展开的。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在事先布置学生预习学案的基础上,再找找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让他们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由于有了学案的预习,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加上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我觉得以下两点值得商讨

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在读中谈体会,如果重点句子以板书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上,引起学生的重视,效果会更好。

2课堂上学生写体会占用太多的时间,我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体会,这样既减少了写所浪费的时间,又可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

21、少年闰土评课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少年闰土听课稿,分享少年闰土听课感受和记录

少年闰土评课稿第一篇:

《少年闰土》评课稿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时,能注意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体会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围绕这个目标,这堂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当家作主。

一、重研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这节课,老师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以闰土的外貌为起点,以无穷无尽希奇的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课文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严老师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读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二、重启发点拨,引领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本堂课,严老师的讲解不多,但都点拨在节骨眼上。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大多数同学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严老师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体会到了我对自己所处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重情境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之中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雪地捕鸟这一段落时,严老师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来做一做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学生通过一边做一边讲,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在这堂课的收尾阶段,当学生学懂了闰土给我所讲的新鲜事,我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后,我出示离别图,引导想象: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手拉着手,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我会对闰土说些什么呢?闰土又会对我说什么呢?同学们反应积极感受到了我和闰土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对文章中心的体会也就更深刻了。

四、重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正堂课的结尾严老师让学生读读《故乡》的节选,让学生想象他们30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

少年闰土评课稿第二篇:

《少年闰土》评课稿

  【一】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家少年形象.章健文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这一课时,抓住两段人物形象,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明白鲁迅对闰土外貌描写的精妙之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用勾勒法描写自己的同学,描写要突出人物的特点.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新时期讲议教学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

  章健文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勾勒的方法来描写人物形象,她让学生练习描写自己的一位同学,要写出特点,请大家猜猜他是谁.这一教学设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他们要描写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是最熟悉的人,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老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将对课堂的动态生成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章老师在课堂行进过程中,不断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和蔼的表情,胸有成竹的神态感染了学生.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进一步让学生明白,背景描写要与人物形象之间有关系,是为了准确地展现人物的形象.同时,描写时要选择最关键,最主要的特点来突出人物形象.总结方法后,让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小短文,可以选择不修改,部分修改,重写,完成自己的短文.这不仅充分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还折射出设计者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在不断解决疑难的过程中,学生到了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在课堂上,让学生趣味盎然地学习知识.

  语文是一个例子,如何让学生在对例子的研读中习得知识,掌握方法,领悟情感才是最重要的.在《少年闰土》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进行了人物形象描写的实践,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明白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和重要性.

【二】

  潘老师能够抓住中心句,以读为本,学习四件稀奇事,从中让学生体会人物的特点。她从稀奇一词入手,让学生速读课文,归纳四件稀奇事,再理出哪件事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引导学生去读书,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体会闰土的机智勇敢。在学习四件稀奇事后,学生对闰土的人物特点有了比较鲜明的印象,教师就引导学生归纳闰土的人物特点。潘老师为了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情景,体会我对闰土的羡慕,对他生活的向往,反复读中心句,读中悟情,强化了训练重点。

22、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说课稿

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百分数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

对于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应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相关信息,让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的教学方法:

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导入新课,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新课开始,联系学生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出百分数,再让学生试着找出日常生活见到的百分数,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节课主要通过几条信息让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进而概括百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理解百分数的读、写法,发挥教科书的示范作用。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进一步深化百分数的意义。这样教学循序渐进,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说学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合作交流,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教学设计

一、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组织学生讨论三杯糖水含糖率的问题,在比一比哪杯糖水最甜的过程中引出了百分数,此时,学生已经隐约之中感悟到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为了比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学生已初步感悟出百分数的含义,也初步感受了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

二、密切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未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因此,我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知识对于个人的意义,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节课中,我直接把学生调查到的数据和问题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学生是在理解和解释自己及同学调查得来的数据的过程中认识百分数的。

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予学生。

在执教《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中,从学习目标的拟定到评价,我都是让学生主体参与。同学们,对于百分数,你想了解些什么?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我想知道什么叫百分数?、我想知道百分数在什么时候用?、我想知道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这一系列的疑问经过整理后,正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流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初步理解百分数

给学生一段含有百分数的信息:期末考试,我们班的数学成绩情况如下:得优的学生占65%,得良的学生占25%,及格的学生占10%。

师:在这条信息中出现了一种我们没有学过的数,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吗?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是怎样理解这里的百分数的?在生活中你见过百分数吗?说一说自己收集到的信息。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二、百分数的意义

出示两条信息: ① 长城干红葡萄酒的酒精度是11%; ② 五粮液酒的酒精度是39%。 问: 喝同样多的长城干红葡萄酒和五粮液酒,哪个容易醉?为什么?

(2)出示信息: 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提问学生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得出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比五年级大。

(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三、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分三个层次学习:(1)、学生先自由看书;(2)、指名学生汇报百分数的写法,老师要重点指导百分号的写法,做示范;(3)、汇报百分数的读法,学生容易把分母100的分数的读法与百分数的读法混淆,要指出两者的区别,并出示不同的百分数让学生读

四、探究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师提供信息,下列三句话中的分数,哪些可以改成百分数?哪些不能?

修了一条路的3/5。(2)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4 。(3)一根绳长5/8 米

 学生在做出判断后,组织学生讨论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并小结。

五、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先读出下列百分数,再用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100% 2% 120% 90% 10%

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 )

今天来这上课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 )

由于这次测验,同学们准备很充分,不及格人数只占总人数的( )

)去年植树节,我班植树中,成活的棵数占总棵数的( ),死亡的棵数占总棵数的( )。

出示信息: (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2)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2%。

看了这两条信息,你想到什么?

出示两种衣服的标签:A 含棉100%,B含棉75%,如果你是顾客,你会买哪一种,请说说你的想法。

(四)、全课总结。

 主要总结三个方面内容: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2、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是什么?3、百分数的优点是什么?

23、北魏政治和北方名族大交融评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名族大交融听课稿,分享北魏政治和北方名族大交融听课感受和记录

北魏政治和北方名族大交融评课稿: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导入新课】

教师: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至中原地区,那么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哪五个少数民族?

生:匈奴、鲜卑、羯、氐、羌

教师:其中一个少数民族灭亡西晋,是哪个少数民族?

生:匈奴

教师:那么在匈奴灭亡北方后,西晋皇室司马睿于建康重新建立晋朝,历史上称为东晋。与此同时北方同时出现了十六个相互交替的政权,期中一个民族逐渐强大统一北方,是哪个民族建立的哪个政权那?

生:氐族建立的先秦政权

师:好,那么先秦统一北方后,想要一统全国,要实现这个一统全国的梦想,就必定要打败?

生:东晋

师:于是先秦与东晋于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我们就先来学习一下淝水之战。在了解淝水之战前,前请同学们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讲课过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找到淝水之战的相关信息。

生:3分钟阅读。

师:出示PPT

生:淝水之战时间383年,地点淝水,战争双方前秦和东晋、在战争过程中那,前秦苻坚信誓旦旦的带领80万军队和东晋的8万军队相隔于淝水两岸,两军对峙的紧张时刻,有人大喊一声:前秦被打败了于是前秦军打乱阵脚发生了踩踏事件,这是晋军趁机发动猛攻,打败前秦军。其实用三个成语就可以总结这场战役,同学们想一想用哪三个成语来解释呢?

生:投鞭断流、草木借兵、风声鹤唳

生1:草木皆兵形容秦军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的疑神疑鬼。

生2:风声鹤唳是指秦军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的样子。

老师:投鞭断流来形容前秦军的骄傲和狂妄。那么草木皆兵苻坚在遥望对岸感觉对岸的一草一木都是晋并,前秦军对开始有所畏惧。最后在逃跑的路上听见一草一木都觉得是晋军在追赶。于是昼夜不停的的逃跑不敢停歇。总结结果东晋胜利前秦失败,特点以少胜多。意义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老师:同学们来回想,我们所学过的历史,还有那些是以少胜多的战役那?

生:巨鹿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

老师:那么想一想,我们以前所讲过的这些战役中胜利者胜利的原因,失败者失败的原因?

生: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长平之战。

师:在这些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失败者的一方都有要么是骄傲轻敌。要么是战略战术上运用的错误。

师:请同学们试着分析一下先秦军失败的原因?

生:骄傲自大

生;盲目轻敌

师:那么东晋胜利的原因呢?

生;渴望统一

老师:好这是同学们对于胜败的分析。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淝水之战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生: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在北方混战之时,有一个民族逐渐发展壮大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北魏。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北魏政治。请同学们找一找,北魏的建立情况。(出示PPT)书写板书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生:北魏建立439年、民族:鲜卑族、政权名称:北魏、影响

师:这是北魏的建立情况,我们都了解鲜卑族是五胡中的一支,那么鲜卑族发源于哪里?又是从什么时候迁至中原地区的那?

生:大兴安岭

师;出示PPT鲜卑族在汉之前生活在大鲜卑山就是大兴安岭山脉,大兴安岭山脉中的嘎仙洞就是鲜卑族的发祥地。出示嘎仙洞图片,嘎仙洞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方向9公里处,是鲜卑族人 的发祥地。嘎仙是鄂伦春语, 猎民之仙的意思。这里所说的大兴安岭是指大兴安岭山脉,从黑龙江境内一直绵延至内蒙古境内。

师:嘎仙洞离我们非常近,那么同学们有谁去过嘎仙洞么?能不能为大家讲一讲今天的嘎仙洞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1:

生2:

师:ppt出示嘎仙洞内的石刻,我们在嘎仙洞内发现了刻石。这个刻石记录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人来到嘎仙洞内祭祀祖先这一事情。由此人们才得知大兴安岭山脉上的嘎仙洞就是少数民族鲜卑族的发祥地。大家都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那么大家都知道冬天特别的寒冷。寒冷怎么办呢?迁往南方,于是于东汉时期,鲜卑族的拓跋部前往了山西平城(点ppt出示,迁徙至平城的图片。)指出绿色西晋时期是鲜卑族生活的地区。在前秦于淝水之战溃败,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之时,鲜卑族逐渐壮大,建立了北魏。那么在北魏在建立政权后,北魏孝文帝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我们成为北魏孝文帝改革,那么我们来看看北魏孝文帝通过哪些措施来实现其巩固统治的目的呢?

师:孝文帝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将都城迁至洛阳。PPT出示图片。孝文帝为什么要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呢?

生1:平城气候寒冷,洛阳相较于平城较温暖。

生2:洛阳是很多朝代的统治中心,政治经济比较发达,便于北魏的统治。

师: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第一步将都城迁至今天的洛阳?那么改革的第二部又是什么呢?我们来读一则材料,通过这则材料来总结一下改革的第二项内容。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阅读一下这则材料,来归纳总结。

生:1分钟阅读时间

师:下面找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这则史料。注意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翻译文言文要求的是逐字逐句翻译,那么在历史中我们独古文能读出一个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生1:今天想要不再说鲜卑语,而说汉语,要求30岁以上的人,已经习惯于说汉语,可以宽容他不一下改变。那么30岁一下的在朝廷做官的人,不能再说鲜卑语,如果仍然有说鲜卑语的,给予降官甚至开除官职的处罚。

师:那么从这则材料中同学们可以看出,第二项改革措施可以说明什么?

生:说汉语。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

师:再来看一个表格。以前姓拓跋,今天改名为元。北魏孝文帝的原名就是拓跋宏,后来改问元宏。这可以说明改革的有一个内容是?

生:穿汉服

师:我们再来看一段史料,了解一下孝文帝改革的最后一项的措施。通过阅读这段材料,同学们看一看这项改革的措施是?

生:通汉婚。

师: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来总结一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都有?

生1:迁都、

生2:说汉语

生3:穿汉服

生4:改汉姓

生5:鲜卑族和汉族联姻。

师: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请同学们齐读一遍。那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是什么呢?

生: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师:促进了民族交融,那么民族交融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民族交融PPT。

师:那么从魏晋时期五胡迁入中原,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共同生活,相互交往。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地区交融的景象。那么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是怎样相互学习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少数民族和汉族相互交往和学习的内容。

生:34分钟阅读教材。找出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内容。

师:出示表格找出相互学习内容。联系实际,请同学们想一想今天少数民族和汉族相互学习的内容。

师:提示:大兴安岭来自于锡伯语,意思是夏恩阿林意思是白色的山岭,口语说急便是兴阿林即兴安岭。

今天的口语划拉、磨蹭、喇忽、秃噜、嘚瑟、来自于满语。

食物:火锅:战国时期起源于中国,传至蒙古一带是开始涮羊肉和牛肉。

师:我们再来看两个图片。第一个同学们小时候肯定都坐过。这是什么狗拉爬犁。这个狗拉爬犁是我国少数民族赫哲族的一种交通工具,赫哲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地区。但是我们看今天不单单只是赫哲族人来乘坐,而是很多北方小朋友的一种娱乐工具。我们再来看这个沙琪玛大家都吃过吧(出示ppt),这个呢粘豆包(出示ppt)大家是不是也都吃过。沙琪玛和粘豆包都是我们满足的食物,但是我们看在现在超市是不是都有卖的?在东北非常普遍,满族呢?也是我们今天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除此之外呢,像我们今天的东北语言大多数也都是受到满族的影响。这也是一种民族交融的现象。例如

师:那么我们来看,民族大交融的意义是什么呢?出示ppt

生:民族融合的意义: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师:好,现在我们来看黑板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

生:淝水之战。时间、地点、双方、结果、特点、影响。

生: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政权的建立。建立时间、都城、为巩固统治,北魏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生:改革的内容、改革的影响。

生:北方民族大交融,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学习

生;影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4、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评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听课稿,分享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听课感受和记录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评课稿: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医学成就和文化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佛教和道教。

2.通过引导学会阅读历史校本教材、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通过学习西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对学生进行初步的

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们科技文化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学习难点】

历史巨著《史记》的地位及影响。

问题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仔细阅读教材,做圈点批注。

方法指导二:

注重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可以用百家讲坛、颁奖典礼等形式从科技领域、时期、人物、成就方面列表展示。

方法指导四:

歌谣记忆历史:

西汉发明造纸术,

东汉蔡伦又改进。

质优价廉宜推广,

文明传播 世界行,

东汉末年张仲景,

出书《伤寒杂病论》。

外科祖师是华佗,

麻沸散五禽戏立根基。

司马迁著《史记》,

记录黄帝到武帝。

编撰使用纪传体,

文笔简洁是范例。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本、所用的练习本、阅读的各种报刊、杂志等都离不开纸。纸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那么大家知道纸是怎样发明的吗?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造纸术的发明

自主阅读课本P67~68内容,完成第1~2题。

1.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纸?谁在什么时候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有什么特点?造纸术改进的意义是什么?

西汉早期的麻纸。

东汉,蔡伦,特点: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意义: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2.纸发明之前,中国人写字曾经用过哪些书写材料?和纸相比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不足之处?

书写材料:龟甲或兽骨、青铜器、竹木简、帛等。

成本高、贵重不方便携带、不易推广等缺点;纸不仅携带方便,而且造价低廉,纸的出现大大便利了人们的书写,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

知识模块二 张仲景与华佗

自主阅读课本P69内容,完成第3题。

3.华佗和张仲景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

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编创五禽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知识模块三 历史巨著《史记》

自主阅读课本P70内容,完成第4~5题。

4.简述《史记》的作者、内容、地位。

作者:司马迁。

内容: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地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和史学著作。

5.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一书?对照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事例,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原因:(1)汉武帝时文化得到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条件;

(2)司马迁的父亲曾任太史令,司马迁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

(3)司马迁个人因素,他阅读了大量史书,也到过很多地方进行游历,且刻苦写作,忍辱负重。

态度:我们应该勇敢面对,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逃避。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要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知识模块四 道教和佛教

自主阅读课本P71内容,完成第6题。

6.为什么佛教和道教都受到统治者的提倡?它们分别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文学、艺术方面)?

佛教宣扬忍苦受难、寄希望于来世,客观上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统治阶级把它作为愚民的一种手段。

对建筑的影响:佛教寺院、佛塔很常见。

对雕塑的影响:开凿石窟,如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内雕刻有佛像等。

此外还带来文字词语的变化,如借花献佛、当头棒喝、涅槃、无常等等。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西汉时期的科技成就(造纸术和医学)。

2.我国西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学习科学家们怎样的精神?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图中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纸,它出现于( B )

A.秦朝

B.西汉前期

C.西汉后期

D.东汉

2.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文中记载的是下列哪一人物改进的( C )

A.杜诗      B.华佗

C.蔡伦 D.张仲景

3.秦汉时期对人类文化传播 贡献最大的科技成就是( A )

A.造纸术 B.地动仪

C.《九章算术》 D.《伤寒杂病论》

4.现代临床医学中,若要给患者做手术,一般在手术前会对患者实施局部或全身麻醉。世界上最早在外科手术中使用全身麻醉的人是( D )

A.黄帝 B.炎帝

C.张仲景 D.华佗

5.我国科学家已成功研制出人用禽流感疫苗。你知道我国东汉末年为防治传染病而写成《伤寒杂病论》的医学家是( C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蔡伦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张仲景

(1)材料一反映了哪位医学家的什么成就?除此之外,该医学家还有哪些医学成就?

华佗编成的五禽戏;创始了麻醉药剂麻沸散。

(2)材料二这句话是张仲景哪本著作的宗旨?该书在中国医学史上有何地位?

《伤寒杂病论》;这部书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理论、经验、医方等至今对治疗传染病、内科杂病有指导意义。

(3)两位医学家都生活于哪一时代?两人分别获得了什么称谓?

东汉时期;华佗被后世尊为外科鼻祖,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叙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历代史作者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至极则也。

材料二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

材料三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

(1)材料一中司马迁所创的全史的名称是什么?这部书采用了什么写作体例?

《史记》;纪传体。

(2)材料二中通古今之变中的古今分别指何时?

古指远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今指汉武帝时期。

(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三这句话的?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与《离骚》在文学上地位相同等。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两汉科技文化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医学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麻沸散五禽戏文化历史巨著《史记》道教与佛教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25、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评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听课稿,分享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听课感受和记录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评课稿: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文景之治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建立之初究竟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来学习第十一课。首先,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一、西汉建立(自主学习)

刘邦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汉,定都长安,刘邦即汉高祖。接下来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内容,回答老师所给的问题。PPT

问题:西汉建立之初的社会景象是如怎样的?

1.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

2.经济萧条

3.百姓生活得不到温饱,

4.皇帝出行配不齐毛色相同的马匹

生;略

师:既然社会如此凋敝,假如你是汉高祖,你首先要做的事应该是什么呢?

生:恢复社会生产

师:很好,接下来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第二部分内容。完成老师所给的问题。

二、休养生息政策(自主学习)

1.原因

(1)汉初经济萧条,恢复发展生产

(2)吸取秦亡教训,实习修养生息

2.措施

(1)解甲归田

(2)劝民还乡

(3)释放为民

(4)十五税一

3.作用

巩固西汉统治;推动经济发展;奠定强盛基础

生:略

师:总结,汉高祖采取的修养生息的政策使得汉初的经济状况有所回转,生产力得到恢复,社会局势逐步稳定下来。

探究合作:

材料一: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陆贾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刘邦在接受陆贾的建议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3.你知道休养生息的含义吗?

4.推行修养生息政策有何作用?

生:略

师:那么在刘邦之后,继任的统治者又是怎么做的呢?西汉的社会现象又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接下来同学们自主学习第三部分的内容,完成老师所给的问题。

三.文景之治(自主学习)PPT

1.措施

(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2) 减轻赋税,三十税一

(3)废除严刑苛法

(4)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2.影响

国力增强;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吏安其官,民乐其业,史称文景之治。

生:略

师:总结

师:接下来咱们一起来看一则史料

材料一:文、景之际,建元之始,民朴而归来,吏廉而自重,殷殷屯屯,人衍而家福。

《盐铁论》

师:同学们先尝试着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生:略

师:补充;文帝、景帝年间,汉武帝刚即位的时候,百姓纯朴,全力务农,官吏廉洁,清慎自爱。国库充实,人口众多,家家富裕。

文景之治为汉朝的大一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课堂小结

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归纳西汉吸取秦朝灭亡的哪些教训,如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所有的政策的实施,离不开良好的经济基础,正是有了汉初的修养生息政策,是汉朝经济的得到充分的发展,才有了后来汉武帝大一统的实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四、习题练习

1.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这一事件发生在( )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2.以注意节俭而著称的西汉皇帝是( )

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3.下列与文景之治相关的表述不准确是的( )

指刘邦统治的时期 B.指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

C.前后近40余年 D.吏安其官,民乐其业

4.西汉末年,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投资政策,其主观原因是( )

A.经济凋敝 B.土地兼并严重

C.政治腐败,灾荒连年 D.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

5.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力倡节俭 B.大兴文治 C.休养生息 D.平抑物价

板书设计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建立

二.休养生息政策

三.文景之治

1.文景之治的措施

2.文景之治的成就

26、百家争鸣评课稿

代表人物 代表作或名言 主要思想

孟子 《孟子》 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可持续利用

庄子 《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支持正义战争

韩非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为什么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原因:(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并且势力不断壮大,他们要求获得政治上的权利,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政治理论为他们解决社会大变革中的一系列问题。

(2)一批士人四处游学、讲学,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促使他们不断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探索,由于士人成分复杂、立场不同,因此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

(3)各国国君为了实现称霸的目的,需要不断招揽人才。

(4)孔子创办私学,使私人办学盛行,为各学派学说的传播提供了阵地。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1)想一想: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公元前381年某天,楚国一人少年因家中生活困难,偷盗了邻人钱财,邻人把他告到国王那里去了。如果你是国王的谋士,你建议国王怎样处理?(分别从儒、墨、道、法四家的角度处理)

板书设计:

一、文字的演变 1、甲骨文 商朝 成熟文字 文字可考的历史

2、金文 商周时期 大篆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 1、天文 夏朝:日食

商朝:日食、月食

2、历法 夏历商朝历法:大小月战国24节气

3、医学 春秋战国 扁鹊 四诊法:望闻问切

三、诗歌和音乐 1、屈原和《离骚》 战国末年 楚国

2、音乐 钟鼓之乐 湖北随县编钟

课堂小结:

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巍巍泰山,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27、开花和结果评课稿

七年级生物上册开花和结果听课稿,分享开花和结果听课感受和记录

开花和结果评课稿

《开花和结果》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讲述的是被子植物的一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本节是本章的第三节,是在前面了解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的基础上,认识植物的开花、结果的过程。从教材内容设计看,本节由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三部分组成。其中,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这部分内容较抽象,需要教师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抽象思维已有较大的发展,但仍需要具体的感性知识作支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导入时要从生活入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多种(如实物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分析问问题、解决问题。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课标》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基于课改理念及《课标》要求,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目标引领、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在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顺其自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知、情、意、相结合,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概述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爱花、护花的自觉习惯。

2、教学重点、难点

(1)花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2)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3)爱花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3、教学方法: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教学模式辅助多媒体教学。

4、教学评价:本节课教师对学生探究的过程及时给予多种评价,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求知欲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就感。

5、课时安排:1课时

6、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新鲜的植物的花;教师准备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初中学生的学习往往带有感情色彩,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如果直接进入主题,学生往往会觉得不感兴趣,就不会去主动的探求知识。所以,我运用了一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让学生的情绪兴奋起来,继而产生了观花、赏花的愿望。接着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让学生联想桃花落了会长出什么?继而引出课题《开花和结果》

(二)第一部分:花的结构

1、老师首先说:说起花你们并不陌生,你们是否知道

①花是由什么芽发育成的?

②花都有艳丽的色彩和香味吗?

③不同的花它们的大小、形状和颜色一样吗?

请同学们讨论,进而让学生明确:虽然花的大小、形状和颜色不同,但它们的结构却基本相同。

2、出示学习目标:花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探究你手中的桃花的基本结构,画出你喜欢的花,并尝试标出各部分结构名称。思考:花的哪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3、自主学习:学生动手探究花的基本结构,画出花并标出各部分结构名称。

讨论思考题,尝试解决。

4、教师释疑:教师巡视、指导,不能解决的问题给与点拨。

5、当堂反馈:①出示桃花图片,让学生指出各部分结构名称。(板书)

②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这朵花还能发育成果实吗?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花的雌蕊和雄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

(三)第二部分:传粉和受精

1、目标引入:教师播放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的片段,问: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在做什么?什么叫传粉?传粉的方式有哪些?

2、自主学习:学生带问题自学课本内容,解决问题。

3、目标引入: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以后,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学生自学受精的过程。

4、自主学习:学生带问题自学课本内容,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播放受精的过程动画,让学生观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受精的过程。

(四)第三部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1、目标引入:首先教师创设情境:花开花落,似水流年,盛开是一种美丽,凋谢也是一种美丽,只有花凋谢了,新的生命才会诞生。那么传粉和受精后花的哪些结构会凋谢呢?继续发育的是什么结构?发育成什么?

2、自主学习:学生带问题自学,解决问题。

3、联系实际:①你知道我们平时吃的农产品中哪些是果实,哪些是种子吗?②你是否知道我们平时吃的玉米穗有缺粒的现象、向日葵的籽粒有空瘪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怎样弥补呢?学生自由谈,引出人工辅助授粉的知识。使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五)情感教育

从种子萌发到植株生长、开花、传粉、受精到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看来植物要产生后代还真不容易啊!但是生活中往往有不尽人意的现象发生:随意的采摘鲜花、攀折树木的现象屡有发生。小花也有情,它们也会流泪。假如你是一朵花,虽然你每天用笑脸迎接着人们,但有时仍难逃厄运,那么你将向人类发出怎样的呼吁?让学生抒发情怀,谈感受,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花护花的教育。

(六)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七)当堂反馈:(出示测试题,由学生完成)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

一、花的结构

花托

萼片

花瓣

柱头

雌蕊 花柱

子房胚珠

雄蕊 花药花粉

花丝

二、传粉和受精

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

子房壁果皮

胚珠种子

受精卵胚

七、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和我校的阳光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引领下,我设计并实施了这节课的教学。通过教学我有以下体会:

1、导入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习情趣。

抓住学生易受感染的心理,运用图片和歌曲激起学生的兴趣,在观花、赏花中引出课题。引入既自然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探究活动完成了对知识的构建

在学习花的结构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花的结构,通过切身的体验真正的认识了花的结构。使学生在体验探究的乐趣的同时又记忆了知识。

3、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教学中对玉米的缺粒和向日葵空瘪的现象进行了讲解,传授人工辅助授粉的知识,达到了教学服务于生活的目的。

4、对学生适时的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让学生以一朵花的身份向人类发出呼吁,教育学生要爱花、护花,爱护绿色植物,做环保小卫士。

28、种子植物评课稿

教师活动与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由什么构成?

由图片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同学们也都知道了什么叫种子植物,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植物的种子有几部分的结构。同学们已经事先浸泡了芸豆和玉米的种子,因此要求学生对自己准备的种子进行解剖观察,讲解观察的顺序: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的观察顺序。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始观察植物种子并解剖,

在本次实验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种子分为几部分,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以及是否足够细心。此次并不要求学生得出种子各部分的结构,是因为学生对种子的结构并不熟悉。

学生跟着老师的讲解,认识自己手上的种子各部分的结构。种子切得不好的同学重新再做一遍。

通过实物与图片的双重对比,使学生加深对种子结构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并掌握了什么是种子植物,种子植物的结构,老师重新跟同学们一起总结归纳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点。并引导学生回顾反思: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总结归纳知识点,并思考老师的问题。 通过反思,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芸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解剖刀、镊子、放大镜、纱布、培养皿、碘液等。

一、观察芸豆种子的结构

(1) 种皮有什么作用?

1.比较芸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异同。

芸豆种子 玉米种子

子叶数量

有无胚乳

营养储存的部位

我们平时吃的豆腐、喝的豆浆主要来自黄豆种子的哪一部分?平时吃的玉米面呢?大米呢?

当堂达标:

一、请填写下图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根据大豆种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标号 所示部分既是大豆种子的主要部分,又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2)豆芽菜可供食用部分主要由图中标号 所示部分

发育而来。

(3)大豆种子与玉米、水稻种子的结构相比,大豆种子中

没有

课后实验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植物的种子结构,知道胚是新植物的幼体,那么,菜豆种子去掉种皮会萌发吗?

实验方法和步骤:1、准备20粒浸泡的菜豆种子,分两组,每组10粒,一组去掉种皮,注意不要破坏种子的胚。另一组不做处理。

2、取一个透明塑料碗,在碗中放入餐巾纸,将20粒种子放在纸巾上,加少量水,保持纸巾湿润,放在教室里,便于观察。

3、每天观察种子萌发的情况,注意种子各结构的发育情况,做好记录。

29、大洲和大洋评课稿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评听课稿,分享大洲和大洋评听课感受和记录

大洲和大洋评评课稿第一篇:

《大洲与大洋》教案

课程目标 1-1-1描述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分布概况,说明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是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该单元的主题为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本课讲述的便是地球表面的两大组成部分:大洲和大洋,这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的第一步,学好本课,对之后的学习大有裨益。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从海陆分布开始讲起,进而具体带领学生具体认识七大洲与四大洋,并时时注意突出人地关系的主题,结构突出,重点鲜明。

教学重点 七大洋、四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 各洲分界线、重要地理位置轮廓辨认

学情分析 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本课内容多多少少知晓一些,但是这些知识是片段性的,零散性的。而且受年龄和经历所限,空间概念较为薄弱,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各大洲大洋的空间位置与联系,并需要大量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料。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通过观察地图及数字计算得出海陆分布不均的特点和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比例。②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地图和阅读书本说出四大洲和七大洋的名称、大体位置及大洲间的分界线。③学生在聆听教师讲课之后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出半岛、海峡、大陆、岛屿的含义,并能在地图上准确找到重要的海峡、半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前段时间有位中学老师的辞职信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封信只有一句话: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因为它说出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想出去看看世界吗?我也很想,只是很可惜不管是同学们还是我自己,我们暂时都还没办法去实现这个梦想。既然不能行这万里路,那我们不妨就先从书里来认识一下我们所共同生活着的广阔世界。

板块一:地球海陆面积分布教学

我们都知道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叫做地球,但是也有人对这个说法提出了异议,比如一个叫做加加林的苏联人。这个人特别幸运,因为他不仅能看世界,还能从非常特殊的角度去看,他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当他从飞船中看到地球时,他说地球更像是一个水球。这个说法的依据是什么呢?我们通过地球仪来体会一下。接下来我会旋转地球仪,由同学喊停,然后看看我们随机暂停到的地球半球是陆地的部分多还是海洋的部分多。

[旋转地球仪活动]

刚刚我们所暂停到的半球全都是陆地面积小于海洋面积,这是一个巧合吗?不是。实际上,哪怕是陆地最为集中的那个半球,也就是所谓的陆半球(以西经132,北纬4713为中心),依然是海洋面积仍占到了52%,也就是说在任意一个地球半球中,海洋面积都大于大陆面积。[展示陆半球]

接下来我们用数据说话,来计算一下海陆总面积的比例是怎么样的,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

[海洋总面积:3.61亿平方公里;陆地总面积:1.49亿平方公里]

[得出结果后展示饼状图]

好,通过计算我们知道陆地和海洋大概是三七分,那么这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是平均分布的吗?很明显不是。到这里我们就得出了地球海陆分布的两大特点:比例三七开,分布不均匀。大家记一下。

版块二:大洲位置形状教学

现在我们来深入认识一下陆地,它可以分为大陆和岛屿,这两者是人为划分的。大陆和其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就叫做大洲,请大家阅读书本告诉老师,一共有几个大洲,他们从大到小是怎么排列的。

[展示大洲面积柱状图,总结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欧大洋洲]

各大洲的位置分布是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其实大部分大洲的名字就暗示了它所在的位置,同学们能从书本中找到隐藏在名字中的暗示吗?

[p27阅读卡]

通过名字中的暗语,我们对各大洲的分布有了一个粗略的印象,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地图,回答老师下列问题。

1、大陆主体在赤道以南的大洲有哪些?大陆主体在赤道以北的大洲有哪些?

2、大陆主体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大陆主体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

3、被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分别有哪些?

4、请描述其他六大洲相对于亚洲而言的地理位置。

我们常常都说中国地图像一只雄鸡,但具体是怎样的雄鸡,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理解,着表示大家的想象力是不尽相同的。老师希望大家也能发挥想象,描述一下你眼中的各大洲的形状。我们以组为单位进行一个想象力大比拼。

[展示各种雄鸡想象图

]

学到这里,我们对各大洲的位置和形状都有了一定了解,请同学们再最后观察半分钟然后合上书本,拿出草稿纸,看能不能凭借印象画出一副世界地图。不需要特别精准,大体能表现就好。

[待同学们画好之后展示一笔画世界的方法]

板块三 大洲分界教学

在我们画的时候发现各大洲都不是圆滑的边缘,有各种凸起凹进,这里就可以引进几个新概念。像印度这种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就叫做半岛,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而像这样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就叫做海峡。老师这里列出了一些著名海峡,请大家从书本后面附录的两张地图上找出它们的所在。(两轮,第一轮按名字找地点,第二轮靠形状说名称)

[白令海峡、直布罗陀海峡、麦哲伦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土耳其海峡]

土耳其海峡在后面两幅图里没有明确标示,为什么老师还让你们找了呢?因为它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我们看书本图2-6,这里能找到土耳其海峡。在七大洲里面有欧洲和亚洲,但事实上欧亚大陆是一个整体,是人为划分了分界线,任何洲与洲的分界线都是人为划分的。土耳其海峡就是亚欧分界线上的一环,请大家观察地图,写出这条完整的分界线并找出其他相邻俩大洲的分界线。

由上,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大洲间的分界线可能会借助哪些?

由于大洲的面积较大,所以它往往还会有小的分区,请读图2-7回答按照地理方位,亚洲、欧洲可以分成几个地区。

[对亚洲分区稍加解释]

亚洲和欧洲各分成了哪几个地区?

亚洲: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

欧洲:东欧、南欧、西欧、北欧、中欧

中亚包括哪些国家?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南亚包括哪些国家?

尼泊尔、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东南亚包括哪些国家?

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

版块四 出示本课结构图,进行小结,

作业 完成相应课后练习

板书

大洲和大洋评课稿第二篇: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准备:

小地球仪、多媒体设备、七大洲和四大洋动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谁?

(原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

他到了太空,回头看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么样的?

(地球上大部分都是水,在太空中地球是如此的蔚蓝美丽)

提出问题:

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知识

板书: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1、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对地球面貌的探索,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探险家为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就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他们对人类所作的贡献。

(学生介绍的过程中用课件向学生提供古丝绸之路路线、郑和下西洋路线、哥伦布及麦哲伦航行路线等示意图)

学生分组活动:

1、丝绸之路 2、马可波罗游记 3、郑和下西洋 4、哥伦布地理大发现 5、麦哲伦环球航行

(学生互相评价)

(1)组织活动

①指导学生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平分成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比较海洋和陆地面积的大小

②指导学生先把地球仪按自转方向转动,闭上眼睛,让地球仪停止转动后用一个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然后统计分别陆地和海洋的人数并计算所占的比例。

(2)但是,由于我们只有40多人,所以我们算出的海陆面积是不准确的,那么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海洋和陆地各占全球面积的多少呢?

(出示教材图2.2世界海陆面积比较)

学生活动

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按照要求参与活动,计算出陆地和海洋的比例

学生回答

71%为海洋,29%为陆地。概括来说就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板书:2、全球海陆分布比例

(3)问:所以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时认为它应叫什么?

提问:

同学们,你对地球的名称有什么看法?

(鼓励学生)(水球)

(这是由于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结果;人们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的地球了,没必要再改成水球。)

提问:

这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均匀地分布于地球表面吗?显然不是。看手中地球仪,南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展示南北半球图及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比例,帮助学生总结海陆分布特点。)

板书:3、世界海陆分布特征

学生活动:

观察地球仪说明,并总结出海陆分布的特点为: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第二课时:

板书: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从地图上看,全球的陆地都被海洋围着,并被分割成几块面积广大的部分和许多面积较小的部分;面积广大的海洋也被陆地分割成几大片。我们经常听到大洋、大陆、半岛、岛屿、海、海湾、海峡等众多的称谓,究竟是怎么回事?请看图(用课件展示某地区的立体示意图和平面轮廓图,两图均标注注记),自学上述地理名词的意义

2、我们把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看教材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回答:

①世界上有哪几大洲和哪几大洋?

②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

(太平洋沿岸有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有亚洲、欧洲、北美洲。)

③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大洋洲、亚洲、欧洲、非洲)

④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南、北美洲)

⑤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的陆地

(南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

⑥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大洋?

(亚洲、太平洋)

⑦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和大洋

(大洋洲、北冰洋)

⑧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欧洲、北美洲)

⑨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

(南极洲、北冰洋)

⑩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南极洲、北冰洋)

3、有些大洲是相连的,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到这些大洲及其分界线,并把分界线描绘出来。重点指导学生读图2.7,找到亚、欧、非三洲的分界线,并描绘说明。

学生活动:

通过两图对比,明确其地理意义。

边查图边回答,进一步熟悉巩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巩固练习:

1、填图:在教材图2.1中填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绘图:在教材图2.9中,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并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按要求填图

30、角评课稿

知识目标:通过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形成,建立几何中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两种定义形式和四种表示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角的概念与角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角的概念。 教学方法: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1 教 学 设 计 二次备课 【探索1】

作业

必做 【练习】P138练习1,2,3 选做

知识目标: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的平分线; 能力目标:实际观察、操作,体会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角的测量和折叠等,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点: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从图形中观察角的和、差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1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探索1】

作业

必做 【练习】P140练习1,2 选做 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求出角的余角和补角,了解余角和补角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了解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也相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求出角的余角与补角 教学难点: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也相等。 教学方法: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进行讨论,并培养分类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1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探索1】

作业

必做 【练习】P144习题4.3第12,13题 选做

31、杞人忧天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杞人忧天听课稿,分享杞人忧天听课感受和记录

杞人忧天评课稿: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读懂故事。

2.结合语境,分析人物。

3.转换视角,讨论寓意。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读懂故事。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讨论寓意。

【教学策略】 一线串珠,层层推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用忧字引领课堂学习。

二、抓住忧字,理清情节,读懂杞人故事。

1. 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 按照为何而忧忧成何状谁来解忧何以解忧是否解忧的顺序,寻找对应原句,串译课文。

3. 教师小结:解释重要文言现象,强调重点文言字词用法和句式特点。

三、 紧扣忧字,分析人物,讨论故事内涵。

4.分角色朗读,体验杞人忧状,看作者如何看待他。

明确:讽刺不必要的担忧。

5.转换角度,联系杞人表现,谈我们如何评价他。

明确:杞人是一个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乐于放下的人,是一位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人。以后的众多天灾地难,证明了忧者该忧。他是一位具有远见的人,是一位真正的智者。

6.学生质疑,解析晓之者是否解忧? 明确:智者非智。

7.教师小结:我们要深忧远虑,敢于问天。

四、创读忧字,研讨问题,赋予新的寓意。

8. 根据下面《杞人忧天新篇》提示,尝试寄寓新的寓意。

杞人在朋友圈发布了一则信息,内容是他将要在宜昌东山开辟旅游度假村。消息一传出,网友纷纷评点赞、吐糟。一时众说纷纭、热闹非凡。看到这些,杞人开始坐卧不安、茶饭不思了,他一会儿担忧降雨滑坡造成交通堵塞、一会儿又担忧环境污染破坏景区风光。

一筹莫展之际,他打电话把晓之者和一群朋友约来,对他们说出了他的忧虑,最后终于找到了解忧良策。

如今,他的度假村已经门庭若市,游客爆满。

思考:①杞人的忧虑对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②展望我们的未来生活,你有什么值得忧虑的事情吗?

五、齐读课文,小结忧字,强调学习态度。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觉得遥不可及的忧虑大可不必,是因为那时认识局限或发展缓慢。在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当今,防患未然的深忧远虑确实必须。

我们学习寓言,既要走进去追根求源,把握本意,又要走出来结合当今,获得新知。

六、延伸阅读,推荐书目。

1. 出自《列子》的其它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

2.《伊索寓言》。

【板书设计】

杞人忧天

《列子》

讽刺不必要的担忧

提倡深忧远虑,敢于问天

32、狼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狼听课稿,分享狼听课感受和记录

狼评课稿第一篇:

《狼》评课稿

有幸欣赏了周老师这节洋溢着创新气息、人文关怀的《狼》。总的来说,这一课课型新颖,过程流畅,方法新颖,合适有效,调动合理,应该是一节很不错的古文教学课。但任何人、任何一堂课,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瑕疵,下面略微谈谈,与周老师商榷。

周老师的这堂课,按照设置情境,导入新课;疏通字词,读顺句读;变换角度,读评故事;读出情境 整体欣赏;拓展迁移,思维创新等思路依次展开,清晰有序,易于把握。下面分点说说。

一、关于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采用话题导入法,与文本有关联,但关于狼的动物性生性凶残,是由其生物性所决定,所以需要讲究立意准确,切入合适。但类似问题是狼的凶残之中,又渗透着智慧的成份这样的表述有点童话化,基于《狼》这一课凸显狼的凶残、狡猾、贪婪与人的勇敢、机制、无畏的主题,我才给出这样的评论。

二、关于内容感知。

对于此课的文意感知,周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参照注释,或者运用已经掌握的一些文言文知识尽力自行解决文字障碍问题。对于文本中实词和虚词的解释,周老师采用小组合作探讨,学生主动质疑,教师解释,注重引导和启发。如果能对文本中出现的知识点筛选梳理,分门别类,有指向性的给予理解层面的辅导,效果可能会更好。

至于周老师主张要学生多说,我个人认为:作为教师,针对古文学习,一定要教会学生相当一部分可以作为工具的知识类的东西,这是教师必须要讲的。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理解文言文意,朗读是很好的办法。朗读可以正音,可以明确停顿节奏,感受人物情态(动作、语言),因此学习文言文,利用多种形式的读是必不可少的。很显然周老师辅导学生读的少了,缺少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注定是缺少灵性的!

三、关于变换角度,读评故事。

第三个步骤变换角度读评课文可谓新意迭出,让学生揣摩屠户的心理来进行表演,再让学生以狼的角度表演,学生一方面兴趣十足,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与进行思考。这个环节应该是很好的,课程标准也主张教学形式多样化,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四、关于拓展迁移,思维创新。

拓展延伸这样的设计,每每公开课,竞赛课,研究课,展示课,大都会见到这样的设计。个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需要这样的设计,即使需要这样的设计,也要讲究合情合理合适。

《狼》是则故事,现实生活中,狼也会袭击人,故事中是狼主动攻击人的,请把我们的语文课还原生活化吧,毕竟不是童话。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下审视问题的传统视角,从狼的角度说一说,它们听完故事后会有什么想法?作为狼,它从同类失败的遭遇中,又能汲取哪些教训呢?有的学生说知彼知己才能百战百胜(不应以身强力壮并手持快刀的屠夫为敌),有的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抓住时机(在屠夫弛担持刀之前下手)最重要,有的说不要自作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贵有自知之明,这倒有一点误导之嫌,功利味道太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倘若这样的策略,学生记在心里,以后......想想都害怕。所以,迁移拓展一定要合情合理合适,把握好一个度,切勿为求新而求新,哗众取宠。

以上纯属一家之拙见,欢迎批评指正。

狼评课稿第二篇:

《狼》

蒲松龄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积累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背诵、翻译课文。

2、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理解故事的寓意及其现实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本文语言简炼生动、在记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4、引导学生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理解古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故事复述,多角度地阐释自己对古文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故事讲述,激趣引读

1、故事讲述:教师呈现狼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读过、听过有关狼的故事吗?谁能给同学们讲一个呢?(狼外婆、狼与东郭先生等)听了以后,谁能说说狼是怎样一种动物呢?

2、激趣引读:

同学们,一提起狼这种动物,我们马上就会意识到它是我们人类最狡猾、凶残的敌人之一。当然,对于狼的本质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段过程的,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不是险些被它吃掉吗?幸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屠夫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又会怎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篇发生在屠户和狼之间的故事,相信它会给你带来独特的感受的。

3、作家作品: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异是记载奇闻异事的意思。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于是他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属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现实意义,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二、熟读课文,积累理解

1、读一读:学生自读课文。

先叫一学生范读;然后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得顺畅;第三遍读出语气、节奏和表情。

正字正音:

缀zhu 窘jiǒng 苫shn 蔽b 弛ch

眈dān 瞑mng 隧su 尻kāo 黠xi

2、译一译:

①圈点勾画,解决重要字词,粗通文意。如果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提问,师生共同解决。

实词: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

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一词多义:

  止: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 一狼得骨止

  意: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 盖以诱敌

  前: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

词类活用:

  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②学生试译短文,弄清内容大意,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重要语句翻译:

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恐前后受其敌(屠户)恐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

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

犬坐一一像狗似的坐。

洞其中在其中打洞。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会儿功夫两只狼先后毙命,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3、述一述:学生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本文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学生可按照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这样一个过程进行复述。)

三、合作探究,创作提升

1、合作探究:

①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贪婪凶恶、狡诈阴险的本性的?

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②文章是如何来刻画屠户的形象的?(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以课文例句加以分析)

讨论明确:a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B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

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

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

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③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④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让学生自由讨论,要求自己的观点必须在文中找到根据。)

讨论明确:A标题。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B行文。通过屠夫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狡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C结尾。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在狼。

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夫的机智勇敢,更在于突出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这一中心的。

⑤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屠户胜利的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示?

明确:作者写《聊斋志异》这部书主要是借狐仙鬼怪来讽喻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所以作者嘲讽的不仅仅是恶狼,而是借狼来讽喻当时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启示:△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都自取灭亡的。

△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要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并且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样两狼齐毙,不留后患。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从投、复投等词看,屠户为什么不一次将骨投尽,使两狼并止,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屠户对狼的心态是怎样的?后来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又可看出当时屠户是怎样的心态呢?

②从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可以看出狼此时的心态是怎样的?后来狼眈眈相向 又可看出狼当时是怎样的心态呢?

③如果此时两狼有一番对话,它们会说些什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④如果你遇到像狼一样的坏人你会怎么办呢?

明确:*要冷静、镇定,利用周围有利地形摆脱对方。

*要大声喊救命,向周围人求救。

*万一对方有利器,要智取,先保住性命,再寻找有利时机摆脱,并记住对方相貌特征,及时报警。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这篇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故事的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明白: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拓展延伸:

①请大家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版狼故事。

②收集有关狼的资料,以我眼中的狼为题,写一篇短文,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狼,并在班上开展交流活动。

③课外阅读《聊斋志异》并收集与 狼有关的成语和故事。

④解释下列其的含义:

a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b场主积薪其中。(指代麦场) 

 c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d一狼洞其中。(指代柴草堆)

  e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f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⑤请用原文回答:

两狼的计谋: 前狼假寐的姿势:

前狼假寐的神态: 前狼假寐的目的:

后狼径去的目的:

附板书:

遇狼 狼:缀行--------狡

惧狼 屠:投骨--------惧

狼:并驱如故----贪

御狼 屠:窘 恐

倚薪、弛担持刀-----智

杀狼 前狼:犬坐于前

后狼:径去、洞其中-------黠

屠:暴起、刀劈----------勇敢      

1 缀行甚远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2 请结合图片思考: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 屠夫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4、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体现了狼的什么品性?

5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6请指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

7、 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原文回答)

8、狼的表现呢?

9请用原文回答

两狼的计谋:

前狼假寐的姿势:

前狼假寐的神态:

前狼假寐的目的:

后狼径去的目的

10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前狼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特点?

11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后狼的经过,体现屠夫的什么特点?

12、朗读最后一段,作者的感叹是怎样的?

13、用现代汉语解说这句话的意思?

分析小说的情节。可用评狼二字概括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全文分为两大部分,前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叙述故事情节;第5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作者发表评论。然后要求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概括每一层次的大意,讨论后明确

第一自然段 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自然段 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自然段 写屠户御狠,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进一步发展。

第四自然段 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狠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教后感:初一学习文言文,属起步阶段,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设计了说狼入题的导入形式。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语感、帮助理解的主要方法,指导学生通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应作为教学本文的重要环节。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进行自读理解、疏通文义。其间,教师起到指导作用,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可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围绕思考题,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形象和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得到的启示。这是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课文拓展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思路,全方位认识事物。

33、咏雪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听课稿,分享咏雪听课感受和记录

《咏雪》评课稿第一篇:

教材分析: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文章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世说新语》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本文只有70多字,却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等典故。本文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我以为咏雪固然体现了亲情,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所以,我想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学生分析:

我们之前已经学过《童趣》等三篇文言文,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并且熟悉了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步骤,本课先学了《陈太丘与友期》,学生对《世说新语》的风格也有了初步的感受,要读懂这个故事没有太大的困难。所以,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文言知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努力创造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咏雪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想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复习巩固作者及《世说新语》;

2、掌握俄而、骤、欣然、差可拟、因等文言词语;

3、情景再现,走近古人讲论文义的情境中。

过程与方法:1、检测掌握的作家作品情况,并补充相关内容;

2、同伴互助,解决疑难词语,并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表演,讲论文义,再现故人读书的情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感受文化故人的情操,感受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情境再现,讲论文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前预习反复朗读,课堂朗读,注意字音、断句,强调似差的读音。

2、同伴互助,解疑答难,掌握字词,老师引导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全体参与表演,再现当时情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对照课件进行讲解】

一、布置预习:

1、熟读《咏雪》,了解大意,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2、搜集学过的关于雪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是《红楼梦》中写给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判词,停机德讲的是乐羊子的妻子为劝丈夫继续求学而剪断织布机上的娟的故事。咏絮才讲的是什么呢?今天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了。

三、展示目标:提醒学生注意互助、归纳、再现等词语。【板书本节课的两大环节:讲论文义、再现情境】

四、温故知新:

1、学生回顾上节课讲的文学常识填空;

2、补充:鲁迅的评价,《世说新语》分的门类,《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五、讲论文义:【师生共同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步骤并板书】

1、读:字音、断句。【学生齐读完后,强调似差这两个多音字】

2、译:提出疑难字词,同伴互助解决。

3、词语抢答:用我们常规的抢答方法,检测字词掌握情况,并注意联系学过的知识,如:与俄而意思相近的未几,无何,既而,逾时等,与欣然的然用法相同的莽莽然,黯然。

4、直译接龙:一人译一个标点的句子。

5、整理归纳: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归纳本课的古今异义词、判断句、人物称呼、成语柳絮才高,此时学生就知道咏絮才的含义了。

6、拓展阅读:展示材料,老师解释谢公、谢玄、淮上,学生还有不明白的再解释,最后学生直译。这则材料讲的也是谢安的故事,俄而、至、默然、徐等词语都是学过的,可检测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并且这则材料中谢安得到捷报都不动声色,在《咏雪》中却大笑,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人物的性情。

六、再现情境:

1、师生共同确定:时间、地点、天气、事件、人物。重点在人物上,文中有谢安的表情,谢朗和谢道韫只有话语,先让学生从文中发现、想象他们的表情,再推荐同学扮演角色,其他同学扮演众儿女,思考:他俩谁说的好?白雪纷纷何所似?

2、创造条件,师生表演。重点探讨谢朗和谢道韫谁说的好,各抒己见。再说说白雪纷纷何所似,可以用学过的诗句,可以是自己的想象,最好是自己写的七字一句的诗句。

3、看看诗中雪,展示几句写雪的诗句。

4、想想:历史中堪称咏絮才的,还有谁?【李清照】

5、评评:本节课,我们班的咏絮才。

七、布置作业:

A:1、完成《全效学习》;

2、积累词语;

B:读几则《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写读书笔记。

反思:我以为,一堂课就像一篇文章,有铺垫,有悬念,有伏笔,有照应,有过渡,有升华,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行文严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这堂课贯穿始终的是咏絮才,由咏絮才设疑导入,中间解读、想象、拓展,都是学生才华的展示,最后再照应开头说咏絮才,发现我们身边的才子才女。在设计中,我力求一种诗意的表达,力求让学生感到书中那些人的生活情景是活着的,让学生感到文化延续不断的脉络。

咏雪评课稿第二篇:

1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意义(如内集因等)以及文言词、句的特殊用法(如儿女为古今异义词、何所似为倒装结构等)。

2、反复诵读,通过想象、比较,品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优美意境。

3、通过对比,透过文字感受文学作品中丰满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以反复诵读的形式,通过想象、比较,分析谢安为何而笑乐的可能性,品析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两句语言的妙处。

2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的目的在于,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导入

晚唐昭宗年间有位宰相叫郑綮,很善写诗。一次有人问他:相国近有新诗否?他回答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是啊,似乎风雪与诗向来有缘,与诗家的灵感灵气有缘。有人冒雪吟诗,有人踏雪寻诗,而东晋名士谢安和晚辈们在家里也能咏雪联诗。今天,让我们穿越到1600多年前谢安家中的联诗现场,欣赏他们的诗句,感受他们的雅趣。

活动2【活动】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全班同学自由诵读课文两遍(力求读准字音,不回读)。

2、请一个学生朗读没有标点的文章,第一步要求加上句读,第二步要求读出句中停顿。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请一个学生朗读有句读的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流畅、情感、语速、轻重音等角度评价。

4、请该生在听取同学的点评意见后,再读。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在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活动3【活动】合作探究,掌握文意

1、自读课文,同桌互助,结合注释,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教师PPT投影展示重要文言词语,以提问形式补充落实)。

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俄而:不久,不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不如;因:凭借;即:就是;何所似:倒装句,即似何,像什么。

2、根据屏幕上的注释和书本注释,主要以自我翻译为主,可以同桌互助,翻译全文。请一学生翻译全文,全班同学和老师修正、补充。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很大,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大笑了起来,很高兴。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意:(1)大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未若柳絮因风起:改变下顺序,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说话用语习惯,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全班学生再齐读课文

活动4【讲授】逐步深入,品味语言

1、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析:谢家子弟在下雪日家庭聚会,比赛咏雪。

2、谢家子弟的咏雪比赛是在谁的主持下进行的?他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析:谢太傅(谢安)。

3、谢太傅对比赛的结果有何表示?(用原文字词回答)

析:大笑乐。

4、(主问题)谢太傅为何会大笑乐?(教师恰当引导,充分挖掘学生不同意见,学生小组间展开热烈讨论,言之有理的答案教师都可认可)

析:

(1A)谢太傅对两个人的两个答案都满意,故笑乐。(追问拓展:两句话各好在何处?)

撒盐空中好在:

A、撒盐空中在晋代可能是一种常见的风俗,以敬神、驱邪,这一比喻来自于生活,有现实根据可依,说明胡儿善于体会、感悟生活。

B、历史上也不乏以盐喻雪的名句:李贺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白居易盈尺白盐寒,满炉红玉热、 苏轼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后庭已堆盐。皆可见以盐喻雪恰当。

C、雪的颜色和下落的姿态都跟盐比较接近,因此将雪比作盐,十分形似。

柳絮因风起好在:

A、柳絮凭借风力满天飞舞,富有生命力。

B、柳絮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未若柳絮因风起有深刻的意蕴。

(1B)谢太傅笑前喻,乐后喻。(即:对胡儿的比喻有略含贬义的笑,对兄女的赞许之乐。)(追问拓展:为何笑前喻乐后喻)

柳絮因风起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未若柳絮因风起有深刻的意蕴。况且柳絮凭借风力满天飞舞,富有生命力,而盐是被动的死的意象。

撒盐空中过于追求形似,却忽略了神似,忽略了诗句应当具有意蕴美的要求,追求形似忽略神似,没有意蕴美的诗句自然比不上形神皆备、意蕴深刻的诗句,自然撒盐空中也是比不上柳絮因风起的。

注:上述两种答案学生都有可能会想到,出现的次序皆有可能。若(1A)出现在前,即按照上述过程上课;若(1B)出现在前,可用追问(追问: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撒盐空中这句比喻差到一无是处?)的形式在充分肯定柳絮因风起句子更佳的基础上,也附带对撒盐空中的正面评价。

(3)谢太傅对未若柳絮因风起笑乐。(此处分析未若柳絮因风起句子的优美意境即可,对胡儿的未评价,对兄女的高度肯定。)

(4)谢太傅对家庭氛围的笑乐。

追问:本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家庭,这个家庭具有怎样的家庭氛围?你是从文章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看出来的?

析:氛围:融洽、和睦、欢快、轻松、文化氛围浓厚

从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欣然、未若(说话直率,可见氛围轻松)等句子、词语看出。

注:可能会有学生认为谢太傅是对撒盐空中的认可(撒盐空中更好),因为雪的颜色和下落的姿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随风往上飞扬,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用盐更加形似。碰到这个答案,教师应用好的诗句应该不仅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是有意蕴美来进行讲解。

5、兄子胡儿和兄女对自己的诗句有无评价?

析:学生很可能会说没有(找不到相应语句。)

教师要善于引导:差和未若,不自信和自信的区别,其实是有评价的。

6、追问:作者有无对这两句比喻有个谁优谁劣的评价?

生:有。

师追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最后一句可以明显看出: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一句特意交代谢道韫的身份(不刻意去写胡儿谢朗),暗示谢道韫既有天资才气,又有后天的艺术熏陶等。表明了作者对谢道韫的才气是赞赏的。

7、资料补充

师:其实后人也多是对谢道韫的这句诗赞赏有加:

宋人蒲寿宬当时咏雪句,谁能出其右?;朱淑真凭阑观雪独徘徊,欲赋惭无咏絮才,秋瑾咏絮辞何敏,清才扫俗氛。

《咏雪》中,谢道韫说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名句时才7岁,小小年纪才气就已外显,她长大后成为了一个才女,人们因此句叫她为咏絮才女,曹雪芹《红楼梦》中对薛宝钗、林黛玉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他的判词从侧面写出了对谢道韫此句的肯定。

34、金色花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金色花听课稿,分享金色花听课感受和记录

金色花评课稿第一篇:

金色花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3、学习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一、引入

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印度有一位大文豪泰戈尔,他用一种很特别的方式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亲密感情。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这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走近作者

我们今天将一起结识一位伟大的人物,感受一种伟大的精神。

泰戈尔,印度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处处可以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最高尚、最纯洁的爱。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

三、检查预习学生展示积累的字词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匿( n )笑 祷告( dǎo ) 花瓣( bn ) 衍( yǎn )

2、 解释下列词语。

匿笑:偷偷地笑。 祷告:宗教徒向神求保佑。

四、激情诵读,感悟亲情

1、范读

2、小组间朗读比赛 :看哪组读的最好,人物的感情表达的最贴切?

请其他小组根据刚才的朗读和自己的理解,点评小组朗读,并说明理由。如:感情基调的喜悦、温馨、深情,从中我读出了妈妈的或孩子的,或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妈妈、孩子。

诗中写的是怎样一个孩子,怎样一个母亲?

(诗中的母亲是一个充满深深的爱、是一个教徒、爱好文学的人,孩子是顽皮的、活泼可爱的。)

3、朗读一下你最喜欢的词或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重点句子示例:

(1)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母亲焦急,我调皮)

(2)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爱怜,责怪)

(3)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调皮,撒娇)

五、深入研读,合作探究

刚才我们师生用我们自己的声音演绎了这首优美的诗歌。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一对多么可爱的母子啊!

讨论:

1、我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文中的孩子,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的?

因为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圣洁而美丽,变成金色花就是意味着自己给予母亲的爱是圣洁而美丽的,正可以表达自己回报母爱的心愿。

这种写作方法叫借物抒情:物和情之间有某种类似(精神) 如:诗人可借梅、莲、松、竹等表达特定的情感。诗言志、歌咏言,就是这个道理。好处是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通俗化、具体化,特别是表达情感类的题材,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常用的表现手法。这种写作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形象化,读来意味悠长,那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借助某种具体可感的形象,用生动、鲜活的事例来表达某种情感,使我们的文章更有韵味。

2、一天之中,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

诗人借金色花构成三次嬉戏画面来表现母子情深的

妈妈 我

做祷告时散发香气

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拿灯去牛棚时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

3、我变成金色花后,为什么不让妈妈知道?

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只是悄悄地让妈妈感到温馨,就是瞒着妈妈。

4、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并用一句话来概括。

本文作者借金色花,通过金色花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对母亲的爱

五、小结

本文作者借金色花,通过金色花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对母亲的爱,借景抒情,把母子间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散香气

金色花 投身影 母子情深

捉迷藏

①借用具体的形象 ② 以生活图景 ③ 来抒发对母亲的爱。

六、反馈提升

1、泰戈尔的另外的几句诗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你;我要变成水的涟漪,当你浴时,把你吻了又吻。我要变成一个梦儿,从你的眼皮的微缝中,钻到你睡眠的深处。当你醒来吃惊地四望时,我便如萤火似的熠熠地向暗中飞去了。《告别》)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和《金色花》有什么相似之处?

(都借助一些物象,再赋予诗人的想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2、回报母爱

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借助一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来表达你对妈妈的感情,写一两句诗。例如:妈妈,我想变成(凉风、清茶、阳光、雨伞、) 当你的时候, 我 ,当你的时候, 我 ,当你的时候, 我

例: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假如我变成了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结束语:

给同学们的寄语:如果把父爱比作高山,只因为它挺拔、深沉、雄浑。那么母爱就是一条长河,就是一片大海,它恬静、清澈、轻柔。人类之爱中,她最崇高、最神圣、最仁慈、最伟大!

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像一阵和煦的风,吹去纷飞大雪,带来春光无限。

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

母亲-----一生一世值得你爱!

祝愿我们的妈妈永远健康、幸福、快乐!

板书:

散香气

金色花 投身影 母子情深

捉迷藏

①借用具体的形象 ② 以生活图景 ③ 来抒发对母亲的爱。

金色花评课稿第二篇:

《金色花》教学设计

一、导入

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们感受到了深沉的、超越生死的母子之情,阅读泰戈尔的《金色花》我们又能感受到怎样的母子之情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金色花》。

二、散文诗简介

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1.本质上: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

2.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

3.形式上: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三、金色花简介

金色花: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译名亦作瞻波伽或占博伽 。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是受到人们尊敬的,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可能和他们的信仰有关。

四、泰戈尔简介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代表诗集《新月集》、《飞鸟集》、 《园丁集》。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

泰戈尔1913年凭《吉檀tn迦jiā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世界最高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人,被称为东方圣人。

五、初读感悟

除读完后,请合上书本,想想现在脑海里回荡着怎样的画面。

六、朗读PK赛

分成两个大组,各推荐一位选手进行朗读PK,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老师随机点拨,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去把握句子的情感尤其是文中的几个语言描写的句子。

示例一: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纯真、顽皮)

示例二:孩子,你在哪里呀? (关心、着急)我暗暗地在那

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示例三: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慈爱、责备)

示例四:我不告诉你,妈妈。(天真、淘气)

七、人物形象

我从课文读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我从课文读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妈妈。

八、咀嚼母爱

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依依小草怎回报得了春日阳光的恩泽呢?汪国真说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无论如何,用小草的芳馨,用溪流的欢歌来回报我们的母亲。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这篇文章!

九、沉淀母爱

妈妈,假如我变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当你__________,当

你__________,当你__________。

十、创作艺术

同样是写母子之情的文章,读泰戈尔的散文诗和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最大的不同感受是什么?

明确:泰戈尔的散文诗轻松、愉快,让人感觉温馨而深感幸福。

补:

泰戈尔!谢谢你以快乐的诗情,救治我天赋的悲感,谢谢你超卓的哲理,慰藉我心灵的寂寞。

冰心《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

我每天读泰戈尔,读他的一行,便把世界上所有的烦恼都忘了!

英国诗人叶芝

十一、课堂小结

让我们深情吟诵这段文字,再次体悟那最温馨美好的情感吧!

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的涟漪,当你浴时,把你吻了又吻。大风之夜,当雨点在树叶中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当电光从开着的窗口闪进你的屋里时,我的笑声也偕了它一同闪进了。

如果你醒着躺在床上,想你的孩子到深夜,我便要从星空向你唱道:睡呀!妈妈,睡呀。

我要坐在各处游荡的月光上,偷偷地来到你的床上,乘你睡着时,躺在你的胸上。

我要变成一个梦儿,从你的眼皮的微缝中,钻到你睡眠的深处。当你醒来吃惊地四望时,我便如闪耀的萤火似地熠熠地向暗中飞去。

泰戈尔《告别》

35、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评课稿

八年级生物上册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听课稿,分享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课感受和记录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评课稿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设计

一、课题: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五节。本节内容主要涉及的是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益的方面,即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制作发酵食品以及如何控制细菌和真菌来保存食品等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在本章第一节已经学习了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但接触的都是它们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学生容易形成片面的认识。本节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细菌和真菌对人类的益处,让学生学会辩证性地认识细菌和真菌,并从现实生活中体会到学习生物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生物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活动能力。此外,初二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发言,乐于对各种问题进行推理和判断,我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引导学生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和主动思考获得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并尝试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方法;

3、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及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做发酵实验和尝试制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和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多项活动中,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学会辩证看待细菌和真菌的两面,更好的利用它们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课型:新授课

六、课时:1课时

七、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食品的保存方法以及细菌、真菌在疾病防治上的作用。

八、教学难点

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上的应用。

九、教具

多媒体课件

十、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发现法、练习法、探究教学法等;

学法:探究学习法、问题学习法、归纳学习法、思考学习法等。

十一、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内容从日常生活中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讲起,首先分析日常生活中它们与食品制作的关系,然后又分析了细菌和真菌与食品保存的密切关系。这两个方面都是与人类的吃有关的,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学习,同学们会认识到,细菌和真菌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从理性到感性的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在情境学习中讨论研究,达成共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参与到活动中来,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在活动中理解知识,在活动中应用技能,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提升认知。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全面而正确的认识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教学流程:

引入新课发酵现象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细菌与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课堂检测课堂小结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其中一些细菌、真菌会寄生在人体引起各种疾病,这是细菌和真菌有害的一面,但是细菌和真菌对人类生活有没有好处呢?

学生活动:现在请大家阅读一段同学的作文,找出文中可能与细菌、真菌有关的地方。

周末,妈妈在厨房准备着晚餐,正在柴、米、油、盐、酱、醋手来手往之间,不小心却切到了手,于是拿了些消炎杀菌的药膏涂抹后继续炒菜,炒完菜后,妈妈又开始做起了面包,当做明天的早点。爸爸此时却愁眉苦脸,因为他的脚气又犯了。我在房间一边写作业,一边喝着酸奶,而姐姐的扁桃体正在发炎,所以只能躺在自己的房间休息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文中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害的一方面:使人体患病(脚气和扁桃体发炎);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制作食物和治疗疾病。

因此,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了解人们是如何让细菌和真菌为我们生活来服务的。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思考生活中哪些方面与细菌、真菌有关。

(二)推进新课

(一)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细菌和真菌是如何帮助制作食物呢?不得不提的,就是细菌和真菌的发酵作用了。

指导学生观看视频:发酵现象

看完后,引导学生思考:

(1)实验中,使气球鼓起的气体是什么?

(2)如何证明该气体?

(3)酵母菌为何会产生这种气体?

(4)实验中,为何将锥形瓶放入40-42℃的环境中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体内含有大量的酶,能够将有机物分解。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发酵,产物也会有所不同。

有氧条件

葡萄糖+氧气 二氧化碳+水+大量能量

无氧条件

葡萄糖 二氧化碳+酒精+少量能量

人们利用酵母菌的发酵制作出了各种美味的食物。

1、酵母菌

例如,人类利用酵母菌的发酵来制作馒头和面包、蛋糕等。

学生活动:

思考;制作馒头时,馒头中的许多小孔是怎么形成的呢?

(提示:酵母菌发酵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膨胀。)

想一想:制作馒头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发酵吗?

(提示:制作馒头时,面团内部并无氧气,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发酵。)

想一想:馒头为什么没有酒味?

面团中的酒精会在蒸烤过程中挥发。

除了制作面食,酵母菌还被用来酿酒。

思考:酿酒时,酵母菌又需要什么特殊的发酵条件呢?

(提示: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发酵才会产生酒精。)

联系生活:如果同学们要在家中自己酿制葡萄酒,一定要注意密封容器。

(板书:酵母菌馒头、酿酒)

2、乳酸菌:制作酸奶和泡菜。(图)

引发学生思考:

想一想:这些食物都是酸味的原因?

(提示:因为乳酸菌在发酵时产生了乳酸。)

想一想:做泡菜时,为什么泡菜坛子要加盖且要加圈水密封坛口?(图)

(提示:乳酸菌是一种厌氧细菌,需要在无氧条件下生存!

因此,我们需为乳酸菌的发酵提供无氧的环境。

3、醋酸菌:制作醋(图片)

霉菌:制酱油、豆腐乳、臭豆腐(图片)

连一连:

可以看到,由于细菌、真菌的存在,我们人类制造出了许多风味独特的食物,其实除了帮助制作食物,细菌和真菌也与食品保存的问题密切相关。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实验视频中的酵母菌的发酵现象,并通过小组讨论调动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由浅入深,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实验现象寻找内在的原理。

(二)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困扰:

一到夏天,天气越来越热,食物也容易腐坏变质,我们该怎样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呢?

设疑:食品腐坏到底是什么引起的?(学生根据经验会说出:食品腐败是由 细菌 和 真菌 引起的)为什么是细菌和真菌?

教师提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一个作用是: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细菌、真菌不仅会分解枯枝败叶,当然也能够分解食物了。

小任务:

认识生活中常用的食品保存方法。

1、直接杀死细菌、真菌

①巴氏消毒法(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发明的,本质为高温灭菌)(图片:牛奶、啤酒)鲜牛奶、干啤。

②防腐剂法绝大多数加工食品(图片:各种加工食品)

这些加工食品的背面食物成分表中的苯丙酸钾、山梨酸钠等就是防腐剂,可用来杀死食品中的细菌和真菌。

想一想:对于不适用巴氏消毒法和防腐剂法灭菌的食物,例如,新鲜的蔬果、粮食,我们又该如何保存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来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提示:细菌、真菌也需要一定的生存条件)

2、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①脱水法(图片:木耳、香菇,脱水蔬菜、水果)木耳,香菇等

学生回答:使细菌、真菌缺乏水分无法生存。

②渗透保存法(图片)

原理:用高糖除去鲜果中的水分,防止细菌和真菌生长

果脯、蜜饯

学生回答:使细菌、真菌缺乏水分无法生存。

③腌制法(图)咸鱼、腊肉

晒制和烟熏法(图)熏肉

原理:用高盐、日晒、烟熏除去水分,防止细菌和真菌生长

学生回答:使细菌、真菌缺乏水分无法生存。

④真空包装法(图:粮食、肉类)肉类、粮食等

学生回答:使大多数细菌、真菌缺乏氧气无法生存。

⑤冷藏法、冷冻法(图:冰箱),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防腐方法

3、直接杀死细菌、真菌同时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罐藏法(图)罐头类食品

学生回答:高温灭菌并密封保存,使细菌、真菌缺乏氧气。

总结:食品保存的原理

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他们的生长和繁殖。

设计意图: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食品腐坏的原因引导学生回忆起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再引导学生去利用已学习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去杀死细菌、真菌或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去注意生活中对知识的应用各种食品保存的方法。

小结:人类通过研究细菌和真菌的特点,制作出了各种风味独特的食物,还找到了各种保存食物的方法,然而,最为重要的是人类还研制出了各种药物来治疗疾病,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青霉素了。

学生阅读:青霉素的发现

1928年,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18811955)在研究细菌时发现,培养基的其余部分都布满了葡萄球菌的菌落,只有青霉菌菌落的周围没有葡萄球菌的菌落。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青霉能够产生一种杀死或抑制葡萄球菌生长的物质--青霉素。弗莱明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教师提问:青霉素有什么作用,它是由谁产生的?(学生回答)

青霉素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是由真菌产生的一种物质。

(三)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1、不仅青霉素可以杀死或抑制致病细菌,红霉素(链霉菌产生)等药物也能对致病细菌起作用,因此,我们将有些真菌产生的能杀死或抑制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称作抗生素。

想一想:现在很多专家呼吁不要滥用抗生素,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可诱发细菌产生耐药性;

损害人体器官;

打破体内菌群的平衡等。

2、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药品

科学家将控制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转入到大肠杆菌内,使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以治疗糖尿病。(图:胰岛素生产车间、胰岛素注射液)

除了研制药品,人类还利用了细菌的分解作用开发出了清洁能源。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青霉素的发现史,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并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通过设疑使学生思考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并注意在就医时不应主动要求去服用抗生素。虽然某些细菌或真菌会导致疾病,但人们却可以利用其特点去研制药物反过来服务人类,使学生学会客观、辩证的去看待问题,明白凡是事物均有两面性。

(四)细菌与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

1、例如,甲烷菌能将农作物秸秆、人粪尿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并产生清洁能源甲烷。(图:沼气池)沼气可以用于家庭照明和供暖,且燃烧不会产生有害物质。

2、一些细菌能够净化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图:污水处理厂)

设计意图:进一步说明细菌、真菌和人类的关系中有益的一面,使学生注意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我们该如何看待细菌、真菌和人类的关系呢?

不好的一面:细菌、真菌会使食品腐坏、还有些细菌、真菌能使人或动植物患病,是对人类有害的。

好的一面:人们利用细菌、真菌制作食品,保存食物,防治疾病,治理环境,因此很多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

因此,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弊但也有利!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内容,客观辩证的去看待细菌、真菌和人类的关系。

十二、作业布置

(一)课堂检测作业

1.利用酵母菌酿酒和制作面包时,酵母菌分解葡萄糖的共同产物是 。

2.酸牛奶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价值高,这是因为在牛奶中加入了 。

3.牛奶的保鲜一般选用的方法是 。

4.从青霉菌培养液里提取的一种医药上常用的抗生素是 。

5.在无氧条件下,一些细菌将水稻秆、粪便、污水等其中的有机物通过发酵分解产生一种可用于家庭照明和供暖等用的气体,该气体是 。

设计意图: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使学生能更正确地评价自己

(二)实践作业

现在酿酒可以用酒曲,做馒头和面包可以用干酵母,这两种材料市场上都能买到,请同学们尝试亲自动手制作米酒和馒头。

(三)课后作业

完成《生物课堂练习册》本节内容

十三、板书设计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与食品制作发酵

二、与食品保存防腐的方法、原理

三、与疾病防治抗生素;转基因技术

四、与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沼气池;污水净化

36、真菌评课稿

八年级生物册真菌听课稿,分享真菌听课感受和记录

真菌评课稿

《真菌》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重点)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知道真菌与人类息息相关。

能力目标:

1、制作及观察酵母菌、青霉、黑根霉临时装片。(难点)

2、尝试绘制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2、通过真菌的学习体验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真菌的主要特征、真菌的营养和繁殖方式。

2.难点:真菌的主要特征、真菌的营养和繁方殖式。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利用图片视频及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质疑,逐步探究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并区分青霉和曲霉,使学生对酵母菌和霉菌有一个确切的认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客观理解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礼物,其中一件是一物生来像小伞,林中树下把家安,小伞撑开收不拢,做汤做菜味道鲜。猜一猜是什么?

生:蘑菇

师:呈现蘑菇实物。

问:蘑菇属于哪类生物?

生1:植物

生2:菌类

进一步引导:蘑菇能进行光合作用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体内没有叶绿体

师:所以蘑菇不能属于植物,那么它属于细菌还是真菌?为什么?

生:真菌,因为细菌都是单细胞个体,我们用眼是看不到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真菌世界,认识真菌这类生物。

二、探究新知

真菌的种类很多,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种类约有12万种,我国大约有4万种。有个体微小的单细胞个体,也有个体较大的多细胞个体,还有一些结构较为复杂的大型真菌。

师:今天中午我们就来一个真菌大聚会。

(一)、真菌的形态结构

1、酵母菌

过渡:老师这里还有一件礼物,(出示酵母)这里面是什么?

生:酵母菌

师:我们家里做什么的时候用到它?

生:做馒头

师:想想看,还有做什么也要用到它?

生:做面包,酿酒。

师:想不想看看酵母菌的庐山真面目?

生:想

1:观察酵母菌

师:出示实验的目的要求、利用图片和视频了解酵母菌

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有的学生能发现酵母菌是单细胞的,有的说是多细胞的。

师给予表扬:你们观察得很仔细。

师:展示酵母菌在显微镜下的图片

讲:酵母菌的确是单细胞生物,两个长在一起的是一个酵母菌在进行出芽生殖。

补充:酵母菌在条件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在环境营养缺乏时进行孢子生殖。

生对照视频,填出教师出示的PPT课件上酵母菌结构:

2、霉菌

酵母菌是真菌中的单细胞菌类,在真菌中还有些多细胞菌类非常常见,例如霉菌,在学习了解霉菌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有关霉菌的震撼的视频

过渡:老师还给大家带了些橘子和核桃但没保存好。(师展示带来的发霉的橘子和核桃)

生:长毛了, 发霉了

师:这些毛我们称它什么?

生:霉菌

师:霉菌长什么样?下面你可以仔细观察你桌上的霉菌。

分组实验2:观察青霉、黑曲霉

师:出示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及方法步骤

生:检查自己的材料用具后按照方法步骤操作

师:巡视指导

问: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疑问?

生:橘子上的霉菌是绿色,面包上的霉菌是黑色。

师:长在橘子上的是青霉,长在面包上的是黑根霉。

生:霉菌下面是白色, 它是一丝一丝的

师:生物学上叫它菌丝,也就是说霉菌是由菌丝构成的。

生:上面有很多小点点,小点点是什么?

师:小点点与生殖有关,你猜是什么呢?

生:孢子

师:你看到的青霉是绿色,其实就是因为它的孢子是绿色的,黑根霉是黑色的,也是因为它的孢子是黑色的。

师:还有什么疑问?

生:菌丝里面是什么样?

生:孢子是什么样的?

生:青霉和黑根霉有什么区别?。

师:展示显微镜下的青霉、黑根霉的孢子排列图片,学生区分。

师总结:青霉、黑根霉都是丝状真菌,菌丝内不含色素,是无色的,霉菌的颜色是由孢子囊中孢子的颜色决定的。

讨论:霉菌与酵母菌的形态结构有什么区别?

生:酵母菌是椭圆形的单细胞个体,霉菌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霉菌的直立菌丝顶端有孢子囊。

3、大型真菌

师:你吃过或者听说过哪些蘑菇?

生:介绍自己吃过的蘑菇

师:你知道蘑菇的各部分名称吗?

生:对照图2.313识记

师:蘑菇,被称为21世纪的健康食品,富含维生素和氨基酸,同学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应该多吃点,有利于大家的生长发育。

过渡:是不是所有的蘑菇都可以食用呢?

生:毒蘑菇不能食用

师点击图片:这是一些毒蘑菇。专家建议,不熟悉的野生蘑菇最好不要采摘食用,小心中毒。

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当地的食用菌有哪些?

师出示各种大型真菌:大家看你认识这些真菌吗?

生介绍自己认识的各种真菌:木耳、香菇、银耳、金针菇、平菇

(二)、真菌的生命活动

师:酵母菌能发面、酿酒,那你能不能推测出它的营养方式?

生:腐生

师:酵母菌在条件适宜时进行 生殖?在环境营养缺乏时进行 生

生:在条件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在环境营养缺乏时进行孢子生殖。

师:霉菌靠什么生活呢?

生:分解橘子、面包里的有机物。

师:它们的营养方式是?

生: 腐生

师:你知道蘑菇的培植过程吗?

生:交流

师:同学们根据蘑菇的生活环境,你能不能推测出蘑菇的营养方式?

生:它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应该属于腐生。

师:霉菌和蘑菇依靠蔓延到营养物质内部的菌丝吸收有机物。

问:我们吃的蘑菇大多是种植的还是野生的?

生:种植的

师:那种蘑菇是种种子吗?

生:种孢子

师:孢子是什么样的呢?你见过吗?

生:没见过,太小了

师:我们可以通过制作蘑菇的孢子印来认识它们, 这是课前老师和部分同学制作的几个孢子印(出示孢子印),想做一个吗?课下向小组长请教就会了。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孢子印激发学习的兴趣,加深记忆,培养学生课下动手能力。

师:我们今天探究的这三种真菌:酵母菌、霉菌、蘑菇,它们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生:有

师:哪些共同特点?

生:交流

师补充:有的真菌在其他生物体上营寄生生活,如我们皮肤上的癣就是由真菌引起的。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归纳的就是真菌的特征。

点击屏幕出现真菌的特征:

细胞的结构基本相似,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它们主要营腐生生活,有的寄生;大多靠孢子繁殖。

生: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而其它都有成形的细胞核。

师:和细菌的最主要区别是,植物、动物、真菌细胞中有明显的细胞核,有核膜将细胞核与细胞质分开,由这种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动物、植物和真菌都属于真核生物。

小结:真菌多数对人类有益,也有的有害。

三、延伸:师:真菌和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我们下节课继续探究。

四、小结巩固

1、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课件展示小结内容)酵母菌是单细胞的个体,霉菌、蘑菇是多细胞个体,但细胞的结构基本相似,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它们主要营腐生生活,有的寄生;大多靠孢子繁殖;多数对人类有益,也有的有害。

2、关于本节课的内容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生: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讨论、交流。

五、课堂达标:

六、板书设计:

一、真菌的种类

二、真菌的形态结构

三、真菌的繁殖

37、细菌评课稿

资源名称 素材类型 水平 来源 使用时间 应用方式和作用

手术前,为何要先消毒? 视频 感知与体验 现有 3分钟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细菌的发现 图片+文档 感知+识记 现有 2分钟 自主阅读,感受技术进步会推动科学的发展。

观察细菌的形态 图片+文档 拓展学习 现有 2分钟 自主阅读,认知细菌十分微小及其形态。

观察细菌的结构,比较不同之处。 图片+文档+动画 拓展学习 现有 5分钟 自主阅读,认知细菌的结构特点及其营养方式。

探索细菌的生殖速度 图片+文档+视频 能力训练 现有 1分钟 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巩固与应用 文档 能力训练 现有 3分钟 拓展学习、延伸课堂。

评 价 标 准 等级(权重)分 自评 小组评 教师评

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是否了解列文﹒虎克、巴斯德其人,及其发现细菌的过程 8 6 4 3

10 8 5 3

10 8 5 3

8 6 4 3

8 6 4 2

是否运用网络搜集有关细菌形态结构特点的图片和视频。 8 6 4 3

8 6 4 3

8 6 4 2

课堂上积极参与,积极思维,积极动手、动脑,发言次数多 8 6 4 2

8 6 4 3

8 6 4 2

8 6 4 2

题目 成员1 成员2 成员3 成员4

八、帮助和总结

1、在知识上,注重化难为易。通过多媒体课件,努力将课本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方法上,着重突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自学感知、动手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讨论等手段,给学生提供充分学习的机会,并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让学生愉快全面地接受新知。

3、不能盲目提高难度和深度。对于繁、难、脱离生活的内容,坚决不补充。不要为学科系统性而加大学生负担。

4、对于能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材内容的材料,应该补充。这些资料应该具有趣味性、形象化和科学性并重的特点。例如:细菌繁殖得比地球重月球上的细菌这样的资料,能给学生很清晰的感受。

5、在情感上,重视教材本身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健康意识。同时,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发现、体验与感悟,真正做到愉快地学习,形成和谐、平等、民主以及积极互动的现代师生关系。

38、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评课稿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通过ppt课件呈现以下内容:

联系生活常识和兴趣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1.仔细观看并记录视频短片中出现了哪些动物,它们在做什么?

1.强烈的视觉冲击,进一步激发学习欲望。

1.选取短片中出现的六种动物的行为作为分析的素材:①北极熊吃奶、②丹顶鹤学飞、③黑脸琵鹭育雏、④警犬学艺、⑤蜘蛛结网、⑥侏儒鸟求偶。

1.利用经验,将六种行为分为两类:

1.调动生活经验进行分析,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教材对话,运用概念区分实例。

1.阅读课本P3233资料分析,区分5则资料所描述的行为。

及时反馈,检测学习效果,提升学习成果。

1.开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1.引发进一步思考,认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本质和意义。

1.精心设疑,讨论题4: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吗?学习行为有遗传因素的作用吗?

1.进一步思考。

1.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深化理解。

讲述狼孩的故事,提出问题:从这个故事中,你对人类的学习行为有什么新的认识?这对你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有什么启示? 各抒己见,总结:学习是有关键时期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应该珍惜学生时代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增长才干。人类的生存质量更多地依赖学习行为,应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将话题延伸到自身的学习上,适时的情感激励,效果良好。

1.通过板书总结本课内容:

展示12幅有趣又有意义的动物图片,分享动物教你如何做人。 观看图片和讲解,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认同我们研究动物的行为可以更好地保护动物。 情感升华。

作业设计

配套练习《新课程,新练习》相关内容;

39、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评课稿

通过观看图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通过对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学习,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青蛙的观察实验。

2、为什么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青蛙和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乌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内容。

二、互动授课

(一)两栖动物

教师出示青蛙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第25页观察与思考的内容仔细观察,回答以下问题:

1、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2、青蛙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的皮肤有什么特点?

3、前肢与后肢有何区别?这与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关系?

4、他靠什么呼吸?

学生找出问题并回答,教师总结。

1、与环境保持一致,引导学生总结出这种现象是生物不断适应环境的结果,是生物进化的方向。

2、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青蛙的皮肤具有辅助呼吸作用。提出问题:青蛙冬眠时用什么呼吸?

3、引导学生观察青蛙幼体,幼体用什么呼吸?像什么?指出两栖动物与鱼类的关系。

让学生找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并默记。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通过回答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二)爬行动物

多诶提延时蜥蜴的生活,学生观看图片,自学教材第27~28页并思考以下问题:

1、蜥蜴生活在哪里?

2、蜥蜴的身体分部有何喝点?有何好处?

3、蜥蜴的四肢有什么特点?

4、蜥蜴的皮肤是怎么适应陆地生活的?

5、蜥蜴用什么呼吸?

6、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学生观看图片讨论、分析题目。找出答案;教师检查自学成果,根据学生的回答做简要讲解。

师:请同学们找出并记住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生背诵,同桌互查,教师抽查。

师:同学们知道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最大的爬行动物吗?

生:恐龙。

学生自我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恐龙灭绝的原因,并请学生总结出生物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纠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提前查阅网络上关于恐龙的资料,培养学生多途径学习的习惯以及对不明实物不断探究的行为。

三、课堂小结

(一)、两栖动物

1、青蛙

2、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爬行动物

1、蜥蜴

2、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40、地形和地势评课稿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⑥ D.①②④⑤

B.阴山 C.喜马拉雅山 D.巫山

平均海拔   地形类型  

       

       

       

       

       

B.南岭 C.长白山 D.台湾山脉

2.下列山脉不是东北西南走向的是( )

A.大兴安岭 B.太行山 C.巫山 D.天山

(三)目标检测:

5.我国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走向为( )

A.南北走向 B.东西走向 C.东北一西南走向 D.西北一东南走向

6.下列省区中跨第二、第三级阶梯的是( )

A.吉林 B.云南 C.内蒙古 D.山西

(四)课堂小结: 

我国五种地形都有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各种地形区形态各异,我国人民也充分利用各种地形发展各具特色的生产与生活。  

七、作业超市:

同步训练P22 二、1、2

八、板书设计: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二、山脉纵横交错

1、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2、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3、我国主要地形区分布

九、教学反思:

41、疆域评课稿

八年级地理上册疆域听课稿,分享疆域听课感受和记录

疆域评课稿: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尝试运用地图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记住我国领土面积,运用地图查阅我国领土的四至点。

3.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理解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读图、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和读图的能力。

2.学会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对我国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等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增强学生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实现祖国统一的责任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濒临海洋,主要岛屿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理解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教学难点

能够对我国地理位置的判读和与其他国家位置的比较,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以图释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巩固练习,当堂达标。

3. 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歌曲《大中国》,多媒体展示天安门、长白山天池、乐山大佛、桂林山水等的图片。

(引导)伴随着一首慷慨激昂的祖国赞歌,我们饱览了祖国壮丽的山河,灿烂的文化,优美的景观。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祖国,都热爱这个和谐幸福的大家庭中国。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中国。学习第一节《疆域》。

二、展示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本课学习目标,提示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带着目标学习,能使学习更有针对性。

三 、我找我家中国的地理位置

(过渡)同学们,初一我们学过可以从哪几个主要方面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呢?读图结合课本第三页,完成下列问题。

1.从半球位置看,我国位于____半球(南、北),____半球(东、西)。

2.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_______跨纬度广,北回归线穿过我国____部,我国陆地大部分位于_______带,南部小部分位于____带。

3.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东临_______洋,西靠______大陆,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我夸我家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知道(过渡)那我国的位置好不好?不比不知道,一比全知道。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四页图文,完成合作探究题。

1.比较我国与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的纬度位置,说说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第1组解决

2.比较我国与日本、蒙古的海陆位置,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特点。第2组解决

3.议一议,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填表)

中国位置的优越性

(提升)通过对我国地理位置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分析一个地区位置的方法?回忆前面的知识,讨论得出:从所在半球、所处纬度和海陆位置三方面进行分析。进行小结。

(过渡)学习完中国的地理位置,我们下列了解我国辽阔的疆域

我赞我家辽阔的国土

每天,当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晨曦初露的时候,西部的帕米尔高原还是星斗满天的夜晚。

每年农历立春前后,我国北方的松嫩平原还是冰天雪地的时节,南方的海南岛已经春意盎然。

请同学们议一议为什么会出现那么的差异。

展示我国疆域和领土四至点.

分成两个小组:

小组1填写最南端(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和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计算相隔纬度(大约49)

小组2填写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和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计算相隔经度(大约62)

(过渡)我国辽阔的疆域周围有许多陆地邻国和海洋,下面就一起认识我国的邻国和海洋

我赞我家填我国土

1..我国幅员辽阔陆地面积约_____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____位。我国陆上国界线长____万多千米,与____个国家接壤。我国大陆海岸线长____万多千米,与____个国家隔海相望。

2. 我国大陆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其中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所环抱的______海,以及海南岛和雷州半岛之间的______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3.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是______岛,其东面直接濒临______洋;我国第二大岛是______岛。

我赞我家欢乐旅行

开展祖国边境游的活动进行比赛。小组1沿着陆地边界走,小组2沿海海岸线走,都从中国和朝鲜的交界处开始,分别汇报沿途的见闻。

小组1:沿途能够见到的国家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4个国家。

小组2:沿途经过了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洋,看到了隔海相望的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6个国家。还看到了我国最大的台湾岛和第二大岛屿海南岛

采用分组比赛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材料分析

2001年4月1日8时36分,美国军用侦察机向我国三亚外海抵近侦察,我军某部派两架飞机对美军进行跟踪监视,9时07分,中方飞机在离我领海104海里处正常飞行,美机突然大动作转向,撞我一部飞机尾部,致使我机失控坠海,飞行员王伟英勇牺牲。美机肇事后,未经中方允许闯入中国领空并降落中国机场。

1.从材料中议一议美机的行为。

2.王伟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作为中学生的我们现在怎么做?

以我的收获为题,组织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回忆和总结。教师适当补充。给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总结,然后采用个人发言的形式进行我的收获活动让学生总结内容,能使学生养成回忆整理知识的习惯

课堂小结

本课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因此学生理解和掌握难度不是很大,其关键是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分析一个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方法和能力方面的提升,有利于后面内容的学习。还有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也是一个重点,要通过图片展示和讲解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观念。

42、分式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分式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分式》的第一小节内容,主要内容是:分式的概念、分是有意义的条件和分时的值为零的条件。是本章后面内容:分式的性质和运算的基础,同时也是九年级下册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基础。要学好本节内容,必须要以分数和整式为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式的概念

2、理解整式和分式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并掌握判断分式是否有意义条件和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想象、合作探究、类比的教学活动,总结出分式的概念和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合作探究的魅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团队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1、分式的概念以及分式和整式的区别

2、分式是否有意义条件

【教学难点】分式是否有意义的条件和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复习引入(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1)长方形的面积为10 cm2 ,长为7 cm,宽应为 cm;

(2)长方形的面积是S,长为a, 宽应为

(3)圆的周长为10,圆的直径为

(4)把体积为Vcm3的水倒入底面积为33cm2 的圆柱形容器中,水面高度为 cm;

(5)把体积为V的水倒入底面积为S的圆柱形容器中,水面高度为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习题的答案,通过比较

得出分式的概念以及整式和分式的区别,考察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分析归纳能力

环节二: 冥思苦想,恍然大悟

冥思苦想: 分式的分母能为零吗?分式的分子能为零吗?(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教师指导)

恍然大悟:学生得出结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0;分式的分子是可以为零的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对数学思想的探究能力,让他们体会团队合作的魅力,自己总结出结论来提高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环节三: 例题讲解(师生合作完成)

(1)当x 时,分式 有意义;

(2)当x 时,分式 有意义;

(3)当b 时,分式 有意义;

(4)当x、y满足关系 时,分式 有意义.

【设计意图】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可以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环节四:小试牛刀

练习: 1.列式表示下列各量:

(1)某村有n个人,耕地40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为 公顷;

(2)△ABC的面积为S,BC边长为a,高AD为

(3)一辆汽车行驶a千米用b小时,它的平均车速为 千米/小时;一列火车行驶a千米比这辆汽车 少用1小时,它的平均车速为 千米/小时.

2、下列分式中的字母满足什么条件时分式有意义?

(1) (2) (3) (4)

【设计意图】 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达到检测和巩固的作用

环节五: 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想一想:当X为何值时,分式 的值为零?

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

当A=0且B0时 的值为零

环节六: 课堂小结

1、分式的定义

2、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3、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设计意图】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掌握预习和复习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板书设计:

分 式

一、分式的定义:

二、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三、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43、乘法公式评课稿

a b a2-b2 最后结果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个别学生口述结果。(多媒体出示结果)

辨一辨: 辨别下列两个多项式相乘,那些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多媒体出示)

(1) (2)

(3) (4)

(5)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个别学生口述结果。(多媒体出示结果)

反思:※ 怎样判断两个多项式相乘能否使用平方差公式?

※ 怎样寻找公式中的a和b?

学生总结交流,个别学生口述。

(设计意图:利用问题1.2.让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公式,分清结构,找准a、b,学会公式的应用,有效地进行难点突破。)

做一做: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多媒体出示)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4)(-1-2a)(-1+2a)

学生活动:独立练习,个别同学上台板演。

(设计意图:通过这组练习题,逐渐加深题目难度,让学生能够熟练利用公式计算,从而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换元、整体代换的思想方法,通过思考解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编一编:小游戏

每位同学各编一题。要求:(1)能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运算;(2)算式中的各项可以是数或字母,也可以是单项式;(3)所列算式自己要会做;(4)由同位做完后,进行批阅。

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参与,帮助部分同学,同时反馈同学们的做题情况,及时评价。活动完成后选出比较优秀的作品与同学们共享。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再次深化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维拓展: 解决开头引入问题:

(1)1001999

教师提出问题:它能运用平方差公式吗?怎样转化出a和b?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根据做题情况可适当讨论。个别同学板演。

(2)492-482

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算式能运用平方差公式吗?怎样运用平方差公式呢?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个别学生口述结果。(多媒体出示结果)

教师根据情况加以引导:我们能否逆向运用平方差公式呢?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练习,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进一步深化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同时达到前后呼应,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活动四】反思总结,巩固新知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能给自己和同学一个客观的评价吗?

学生活动:认真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及数学思想方法并对自己和同学

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这儿采取的是每个学生自己小结,把教师单人做小结变成了课堂上人人做小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由于人人都要做小结,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主动性加强。)

【活动五】课外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4页习题15.3第1题

2.选做题:计算:

(1) (2)

(3) (4)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处理有较大的弹性,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板书设计:

平方差公式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a+b)(a-b)=a2-b2 (a相同,b相反。)

a,b可以是数或字母,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设计说明: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在教学设计时,以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学生活动为主,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辅助手段,突出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语言叙述、推导验证、几何解释、应用巩固等活动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学知识的特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我紧紧抓住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突破一个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注意符号问题;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深刻理解这节课的关键:识别完全相同的项a和互为相反数的项b;精心选择练习题,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公式能力,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44、赤壁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听课稿,分享赤壁听课感受和记录

赤壁评课稿第一篇:

赤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赤壁之战的简述

二.教学新课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见课件)

(2)出示古诗,朗读诗歌

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字音读准,把握古诗的朗读节奏。

(3)课堂知识普及咏史诗

(4)学生参照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三.问题探究

1.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由叙事引发议论

2.后两句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见解和思想感情?

(1)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政治见解。

(2)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3)认为周瑜的成功在于东风之便,暗含自己怀才不遇,曲折的表达了作者感慨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四.总结

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做学案上的题。

赤壁评课稿第二篇:

《赤壁》教学

背景:这首诗写的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作者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教学过程中,要穿插历史事件的讲述,便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从而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案例描述:

一.导入。

1.教师解题,赤壁是著名的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学生就赤壁之战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学生零散的发言,拼凑出较为完整的事件,对其中的主要人物周瑜要重点讲解。

2.教师由学生曾学过的《清明》、《泊秦淮》引出诗人杜牧,要特意点出诗人所处的时代是晚唐,渗透一些在晚唐时期文人的一般境遇与情怀。

设计意图:

1.学生对《三国演义》是不陌生的,每个学生都能对其中的人物或事件说上几句,学生说出自己熟知时的心情是高兴的,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氛围是高涨的。教师适时纠正、点拨、归纳知识要点,学生是乐于接受的,为新诗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激进作用。

2.人在大的环境中会产生大众的情怀,了解了大众才能更好的把握住个性。通过对晚唐时期文人的一般境遇与情怀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对本诗的阅读理解。

二.朗读。

学生出声朗读,并思考三大问。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眼到,心到,口到,感受诗歌带给人的最初语感体验。

三.合作学习分析课文。

一问:文章写什么? 二问:文章为什么写?

学生在朗读中,首先吸入眼球自然是跟三国人物有关的后两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那教师就从这两句开始教学。

师:东风与周郎在赤壁之战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与作用?

生1:周郎即周瑜,孙刘联军的统帅,就是他以少胜多,成就了著名的赤壁之战,东风在最后的胜利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一成语就从这里来的。

师:周瑜能以少胜多,说明了什么?

生2:他足智多谋,满腹才华。

师:铜雀是什么?二乔又是谁?

生3:铜雀是曹操为了自己享乐建的豪华楼阁,名叫铜雀台。

生4:二乔是东吴的两姐妹花,也整个三国都是有名的大美女。姐姐大乔是孙策的妻子,也就是孙权的嫂子,妹妹小乔是周瑜的妻子。

师:铜雀台怎么能跟大小乔联系在一起了呢?

生5:在 赤壁之战的最初,诸葛亮来到东吴商谈结盟时,有一场精彩的舌战群儒,其中就有一条说到曹操一旦胜利就会掳走大小乔,关在铜雀台,供曹操享乐。

师:事实上曹操并没有胜利,但在诗句却不是这样表达的,那又如何表达的?

生6:诗句中是把二乔锁进了春深的铜雀台,那就是大小乔被掳走了,曹操胜利了。

师:诗人是怎样设计曹操会胜利?

生7:因为东风没有给周瑜方便。

师:按照诗人的思路,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因为周瑜捡了东风这个便宜,诗人是有意贬低周瑜吗?还是另有深意?

生8:周瑜才华横溢是事实,如果诗人真的有意贬低,这首诗也不会成为传世佳作。

生9:诗人应该强调的是,周瑜的才华因为东风的便利,让他有机会在赤壁之战中大胜全胜,尽显一代枭雄风采。

师:那也就是才华横溢的周瑜在施展抱负时赶上了好时候,他遇到了能重用他的明君。文如其人,诗人拿周瑜说事,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

生10:大概是诗人羡慕周瑜,能够有机会施展抱负。而自己空有才华,不能施展。

生11:在古代,要想施展才华,得得到明君的重用。诗人生活在晚唐,那时皇帝昏庸,社会腐败,有太多的人怀才不遇,诗人很可能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是要借周瑜来感慨壮志难酬之无奈,以及对当时统治者的讽喻。

师:是的,这才是诗人真正的用意。那诗人是如何引发要对历史评析?

生12:诗人发现了一把折戟,折断的兵器,说明这里经历了战争。折断的戟已沉进沙底,铁还没销蚀掉,说明战争据今有点年岁了。

生13:发现了就会拿起来,磨洗一下,自然认前朝,引发后两句的论史抒怀。

师:这种用别的事物来引发所要抒怀内容的表现手法,在以前学的一篇古文也用过,是哪篇,什么表现手法?

生14:《陋室铭》,起兴手法。

三问:文章怎么写的?

教师结合一问和二问的分析过程,引导学生赏析并讲解三问。

1.借物兴感;

2.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3.立意新奇。

45、春望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春望听课稿,分享春望听课感受和记录

春望评课稿第一篇:

【教学目标】

   1. 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学习《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习名句赏析方法。

   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中心,学习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笔记,充实预习笔记。

  二、解释文题及创作背景:

    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感时恨别、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2.画出今天要学习的生字:

     溅jin

    【释义】液体向四面飞出:溅了一身泥|浪花飞溅。

   3.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1)个人自由读。(2)两人合作读。(3)四人小组合作读。

  四、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1、指名试读诗,请仔细听后评议。

   2、再放音频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及韵律特点。师生共读。

   3、请学生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1、 合作解决;(2)请教老师;(3)师生讨论。

   5、注释:

     城:长安城。

     草木深:草木从生。

     时:时事,时局。

     抵:抵挡。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浑:简直。

   6、 理解诗意。

     1、诗与诗意结合起来读一读,认真感悟。

     2、同桌两人互相说诗,对诗意。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像,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这首诗的大意是:国家残破而山河依然存在,都城的春天竟是满目荒凉,忧国思乡看到繁花盛开而不禁落泪,恨与亲人分别听到鸟叫都暗自心惊。战争的烽火长久不息,盼到一封家书真是价值万金。想得头上白发越梳越少,简直连簪子都要插不住了。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六、指导背诵,当堂检查,及时反馈

    1、教师抓住重点词指导背诵:

    2、学生自由背诵。

    3、抽查学生背诗,指出优缺点。

  七、作业:抄写诗句。

春望评课稿第二篇:

《春望》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杜甫。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这首诗是我们儿时就已经能琅琅背诵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赏析首联

问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问2:你认为在这四个描写对象中作者着力要体现哪一个事物的特点?为什么?(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国之破。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国都,通常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驻扎地,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词典词条)

开篇即是春望所见,先用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遍地。这一联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出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政权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问3: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在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自选式)

破:着一破字一字统全貌,未言一处破败之象,但是满目疮痍之态已赫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

在:青山不言,流水永恒,更衬李唐之倾颓惨境。(略)

春:春回大地,应生机勃勃,草长莺飞。(略)

深: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重点赏析深:

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这深就是《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就是《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桥边红药,就是《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贵胄名门的郊游喧闹不见了,市井黎民百姓的劳作平淡不见了,再没有那摩肩接踵、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商铺林立、行旅如织的富盛,只见枝繁草盛满眼绿意,墙倒城坏千门闭锁。疮痍遍布,满目凄然。一个深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长。草木深实意是说只剩下了山河依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

背景对比:

昔日长安城: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杜甫《丽人行》)

今日长安城:

小结:此联对仗工巧,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对照强烈,出人意料。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为全诗渲染了悲怆的气氛。(本段引述鉴赏辞典语言)

赏析颔联

问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历来有两种翻译的版本,谁来试着给大家翻译一下?

第一种:人溅泪惊心。第二种:花鸟溅泪惊心。(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问2: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好呢?

第一种,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

第二种,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

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前者触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郁之情。

问3:这一联中的溅和惊两个字用得甚好,请用简洁的语言批注这两个字的妙处,写在老师发的纸上,写好之后撕去背胶粘到前面的纸上。(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指定式)

溅:含悲带愤,感情浓烈。

惊:敏感惊恐,心灵柔软。

小结: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人。

赏析颈联和尾联

介绍背景:

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引诗拓展:

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本诗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问1: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忧虑,焦急。

问2:对比诗人的《望岳》和本诗的尾联,想象一下两首诗中的诗人形象有何不同?(再造想象赏析落实点)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本诗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在齐赵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漫游,《望岳》大约就写于这一年。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望岳》中的诗人:年富力强,意气风发。

《春望》中的诗人:垂垂老矣,沉郁悲痛。

问3:诗人写这首诗年仅45岁,却已白发,而且稀到不胜簪的地步,这可能吗?是什么使诗人如此?

是感时,恨别所致。是国与家共同的打击所致。是因为艰难苦恨繁霜鬓。

诗的最后两句给我们勾勒了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心情沉郁痛苦。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频频搔发,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问4:相比《望岳》,诗人的气度是不是变小了?例如诗中先忧国,再思亲,最后写到自己的衰老。

从背景上看: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从年龄上看:从裘马轻狂、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历尽沧桑、日渐衰颓的老年;

从情感上看:由壮志凌云的豪情到对国家命运前途忧虑的悲情,

从胸怀上看:都是广大的胸怀,《望岳》更凌厉自信,《春望》更深沉蕴藉。

问5:比较《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这两首诗一悲一喜,然而你能否找到他们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的相同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诗人的天赋就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

小结:家与国紧密相连,个人和民族血脉相融。以爱家之心爱国,以忧国之心忧家,心系国家,胸怀天下。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爱国方式,这一直是圣哲先贤思考问题的方式。家国天下的背后,有高尚的情感,更有精神的智慧。杜甫在诗中把家愁同国忧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也是杜甫伟大之所在。

整体赏析

问1: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沉郁悲痛。

问2:作者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抒发的?

借景抒情,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炼字。

借助自身形象描写。

问3:面对同样的景致,为什么作者会产生忧国之思?从你了解的杜甫说一说。

背景:知人论世部分。(具体材料见后面附件)

奉儒守官的家世

壮志凌云的理想

艰难坎坷的经历

悲悯博爱的胸怀

问4:让我们来共写一段话,望杜甫的一生,看杜甫的诗歌,他是(饱经风霜)的杜甫,他是(忧国忧民)的杜甫,他是(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杜甫,他是(温柔慈爱)的杜甫

本课总结

杜甫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句拓展品析: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755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757年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768年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去世前

结课ppt: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结课朗读:

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来一起朗读《春望》。

结课语:

十三年后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不得不继续漂泊,59岁那年,他在一叶小舟中悄然离世。他的生命是那样坎坷脆弱,而他的精神却那样不朽永恒。他的厚重与伟大,不是我们这个年龄能完全理解的,因为杜甫是一首要用一生来解读的诗,杜甫是一曲要用灵魂来倾听的歌!

板书:

主板书: 春望

沉郁的家国凝望

己家国

老离破

副板书1:感时、恨别

副板书2:抒情方法:借景抒情;借助炼字;借助形象。

46、富贵不能淫评课稿

解释下列语段中的之字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拓展延伸

富贵不能淫孟子的论点与大丈夫能屈能伸你更赞同哪个? PPT16

这两个观点并不对立。 孟子是说在这种些情况下能够洁身自好,不改自己初衷。你不能把大丈夫能屈能伸当做是妥协,这是一种隐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不是畏惧而成奴仆,正是不屈于强权,所以才隐忍下来积蓄实力。

【附:板书设计】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教学反思

自我满意之处:

1-学法指导具体有效。识记作家的方法(名、时、地、代、评),读文言文的方法(读出节奏,读出语气)

2.课堂有生成。学生提出了不会翻译的句子,不理解的词(淫 媳)

3、教学目标确定的具体明确,符合学情,容易实现,也基本实现了。并且一开始就交代展示目标。

4.重视学生思维培养。让学生辩证地理解威武不能屈与大丈夫能曲能直的关系。肯定学生从孟子举例妾妇之道中得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的结论。

5、以学生为本,落实了学生的学。疏通文意主要靠学生完成。讨论问题也是留足充裕的时间,思考交流表述。

遗憾之处:

1、前松后紧,自我检测和练习环节没完成。

2.背诵目标没落实到位。

3.使动用法没重点落实。

富贵不能淫评课稿地二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读文本,识记重点字词,背诵精彩片段。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文章观点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大致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

理解并恰当运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白杨礼赞》,茅盾说:白杨树,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呢?(学生回答) 每个人心中都有大丈夫的定义,在孟子的眼里什么是大丈夫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富贵不能淫》。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学生个读

公孙衍(yǎn ) 丈夫之冠(ɡun)

妾妇之道(qi ) 不能淫(yn)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三、读懂大意

1、小组合作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疑难问题小组代表提出。

2、课堂讨论

3、及时巩固

通假字:女

词类活用:冠,淫,移,屈

古今异义:安居,熄,正,命

翻译句子: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读出理解

1、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的?这两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呢?

背景介绍战国纵横家(出示ppt),公张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判断善恶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在迎合君主的喜好,极端个人主义。妾妇之道。

3、孟子首先对景春的观点进行了反驳,接着正面提出了何谓大丈夫的标准。孟子提出的大丈夫标准的内容是什么?

4、古往今来,你认为哪些人算的上是大丈夫?

五、读出感悟

1、在你的心中大丈夫的标准是否有新的认识?并谈谈其的现实意义。

结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谈。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你们对什么样的人是大丈夫有了新的认识。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

七、作业布置

《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课外阅读《孟子》并积累名言警句。

47、三峡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听课稿,分享三峡听课感受和记录

三峡评课稿第一篇:

《三峡》评课稿

郦道元的《三峡》这篇散文,富有诗情画意,布局自然,思路清晰,摇曳多姿,融情于景,的确是一篇美文。封潇老师就以美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悟,悟中学。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读得多,说得多,老师适当的点拨,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封潇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这些亮点:

一、反复朗读,感受美景

在诵读课文,感受美景这个授课环节,教师授以诵读方法指导,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和感情。通过学生听教师范读,学生展示朗读,教师引导再读、全班齐读的形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构思精巧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共四部分,识文、寻景、绘景、写作收获,教师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赏析和品味。

三、品味语言,赏析美景

寻景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教师请学生从文章中寻找三峡的美景,由峡字引入,峡即两山夹水,奇妙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美景即山和水,然后利用我从文中的

话看到了 景的句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寻找美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抓住句中关键词分析山水特点,指导学生朗读,并解决重点字词的意思,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突出对话式的教学特色。

教学建议:

1、根据学情,合作交流,理解文意这一环节不可忽视。初一学生应学会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圈点批注,补充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班内提出,然后学生讨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学生读懂了文言文,理解了基本内容,才能进行分析文章内容。可是公开课上由于时间的问题,如何处理还字词和文意的理解还真是有些困惑!

2、在品味语言,赏析美景,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风景、语言三个方面来追踪美点,重点探究三方面的问题:(1)、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什么方法来写。(2)、写水时怎样安排四个季节的顺序,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顺序?(3)、写三峡四季景色中有许多精彩的词语,你能找出这些具体的词语,以此来赏析各个季节的美景吗?学生通过这个环节对本节课的学习有系统、完整、深刻的印象。并且体会到作者在本文的多种写作技巧,更接近了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鉴赏和审美。

3、在初读课文的环节中,学生对同学的朗读进行了评价,因为是初读,所以更应该侧重于对字音、断句、节奏的把握方面。而在听了教师范读以后,可以侧重于对情感的指导。所以教师的配乐范读这一环节是不是应该放在理解文意之后,或者放在品味语言、赏析美景之后。这样以来学生的朗读才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

三峡评课稿第二篇:

《三峡》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揣摩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

4.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

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人。地理学家、散文家。著有《水经注》。《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3.读准下列加点字:

郦道元   阙处 重峦叠嶂 

曦月 襄陵   沿溯

乘奔御风 绝 献    素湍绿潭

飞漱 属引  

三、合作交流:

1.学生自读课文,全班交流: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多读。

明确:导朗指读:读出节奏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沿/溯/阻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3.合作解决相关内容: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自: (2)略无:阙:

(3) 嶂(zhng): (4)自非:自:非

(5)亭午:夜分: (6)曦(xī):

(7)襄(xiāng) 陵, (8)沿:溯(s):

(9)或:王命:宣: (10) 朝:

(11)江陵: (12)虽:奔:御:

(13)不以:疾: (14)素湍:素:绿潭:

(15)回清倒影: (16)绝巘(yǎn):绝:巘

(17)悬泉:飞漱:漱 (18)清荣峻茂: 

(19) 良: (20) 晴初:霜旦:

(21)属引:属(zhǔ):引:凄异:(22)哀转久绝:绝:

(23)沾: (24) 三声:

(25) 裳(chng):

(2)句子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四、点拨探究: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试找出相关的语句)

第一层(从开头至不见曦月)写三峡两岸的山

第二层(从至于夏水襄陵至不以疾也)写三峡的夏水

第三层(从春冬之时至良多趣味)写三峡的春冬景色

第四层(从每至晴初霜旦至文末)写三峡的秋天景象

五、归纳反馈:

学生放声朗读,体会作者情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复习课文:字词检查、重点句子翻译

二、自主学习:

文中描写了三峡的山、夏水、春冬景色、秋天景象,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三、合作交流:

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小组交流,每组选一代表展示)

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点拨探究:

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

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有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五、归纳反馈:

1.写作特点:

动静结合

全文:山静,文气平静舒缓

夏水动,文气激烈紧张

春冬景色静中微动,文气轻松晓畅

萧瑟之秋凄清、悲凉

从部分看:第三层

动 素湍、回清

静 绿潭、倒影

静 多生怪柏

动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互文两个(三个)语句内容相互揉杂,彼此隐含,理解时,要上下文应并成一句。

如:重岩叠嶂重叠岩嶂

隐天蔽日隐蔽天日

林寒涧肃林涧寒肃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

3.并提:

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绿潭倒影

4.完成作业:《同步练习》

48、元素评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听课稿,分享元素听课感受和记录

元素评课稿:

《元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理性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常见27种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前面课程学生已经知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需要结合原子结构知识,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进行比较确定的概念定义,将物质的宏观元素组成与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有机统一起来。

1、元素概念是化学概念的教学难点,这里可以淡化概念的具体教学,可以通过生活物品中元素组成的大量实例,促进学生认识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只需了解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2、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根据,因而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以课本列举27种元素为重点,包括每种元素的符号、名称,做到会写、会读、会用。

3、简介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个化学工具,依据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可以安排学生组织探究活动,从原子序数查找一些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定元素分类等信息,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方便,建立良好的使用学习工具习惯。

教学准备:系列生活物品,教学课件,学生导学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展示课题:

【生活启示】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实物、图片、食品包装标识等,让学生阅读分析这些物品所给出的信息。

【展示实物】提供生活中的系列用品(食品、饮料和日用品等)。

【教师导语】生活中我们使用过加碘食盐含氟牙膏AD钙奶,这里的氟碘钙分别指的是什么?应该是分子、原子、元素中哪种呢?

【学生回答】这些指的是都是元素。

【投影课题】第2课题:元素

(评析):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要注重化学联系生活,积极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用品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等,运用化学的观点认识。

二、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理解元素的概念:

【问题探究】那么什么叫做元素?

【学生演板】要求书写几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O2、CO2、H2O、H2O2等。

【共同分析】四种物质分子里都含有氧原子,虽然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从上次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中知道: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于是将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学生1】我们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学生2】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定义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题讲解】氧元素和氢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B )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相对分子质量 D、核外电子数

【师生分析】在原子结构中,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因此选择(B)。

【引导讨论】下述化学反应:2H2O==2H2+O2,S+O2===SO2中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1】分子种类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2】元素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生活应用】

1、生物细胞无论来源于动物还是植物,微生物,其中元素种类及其质量分数都相近。

2、从生物学或科普书刊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阅读图表】了解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即质量分数。

【发现规律】地壳中元素含量(质量分数)从多到少次序:氧硅铝铁

【师生讨论】为了加强记忆,可以采取谐音记忆技巧:养闺女贴(心)。

【知识拓展】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引导归纳】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2千万种,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

(评析):现阶段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和原子之间的关联,认识到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则用原子,运用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加强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突破两个概念容易混淆的认识误区。

三、熟记常见元素符号,领悟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

【趣味话题】外国友人不会认识实验桌上的三瓶金属材料,他问都是些什么物质?他说我不认识。

【教师提问】科学上使用什么来表示元素呢?

【学生讨论】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需要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表示各种元素。

【阅读资料】常见元素符号的历史演变过程,了解道尔顿在化学上的又一贡献。

(评析):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动漫形式介绍,有利学生从乐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充分了解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这样就便于不同国度的化学界进行学术交流。

【学生1】书写元素符号应该注意法则:一大二小。

【提出问题】氧元素符号为O表示什么?

【学生2】O表示氧元素

【学生3】O表示一个氧原子

【共同归纳】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阅读资料】从中文元素造字规律来看,将元素分成哪三种?

【学生1】有金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如生活中的五金即金银铜铁锡Au、Ag、Cu、Fe、Sn。

【学生2】有气字头一般是气态非金属元素O、N、Cl、H等,有石字旁的是常温下的固态非金属元素,C、S、P等。

【学生3】记住三种常见稀有气体元素:氦He、氖Ne、氩Ar等。

(评析):元素符号作为学习化学的第一种化学用语,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为马上学习的化学式做好准备。

四、开展课外探究,简单认识元素周期表

【类比引入】超级市场为了便于顾客选购采用分门别类、有序方式排放成千上万种商品。而化学上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规律探索】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序排列构成元素周期表。

【学生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学生2】共有18个纵行,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

【教师提问】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我们可以从元素周期表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可以查找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2】通过计算还可以知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中子数等。

【学生3】确定该元素属于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

【拓展视野】通过科普书刊或互联网查询: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评析):由于认识元素种类不多,暂时无法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规律,因而需要适当降低运用知识的难度系数,重要的让学生积极拓宽知识视野,体验门捷列夫和道尔顿等科学家研究化学的乐趣。

【教学反思】

一、组织科学探究要重视学习过程和探究经历

化学新课程组织化学原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参与体验学习的快乐,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过程,重视科学探究的全程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学习方面的巨大收获,知道学习上的暂时失败,还是今后人生的偶然失败都是难得的人生经历,是人生中一笔精神财富,遭遇失败的滋味也许是刻骨铭心的永久记忆,自我慢慢体味,但是要在不成功的记录中寻找失败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我们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收益。

强调元素符号记忆的学习任务,可以采取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前三单元教学中有计划的逐步提供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让学生逐步熟悉常见元素符号和物质化学式,着实减轻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体现出化学用语的启蒙性和工具性。也可以安排学生个人自制学习卡片或学习包,将化学用语记忆分解成阶段性学习任务,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基础性,体现认知发展规律的渐进性。

二、广泛联系社会生活,将抽象的知识原理具体化

本单元组织元素化学概念和元素周期律原理的教学,都可以运用类比方法,有利将元素、元素周期表内容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将抽象的知识体系具体化,增强学生对元素概念、元素周期表的感性认识。

前三个单元知识学习,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触和认识常见物质有空气、氧气和水,但是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这样势必要求组织教学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化学新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师生对话和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明确强调要求进一步淡化化学概念的教学,对于概念的知识要求只需学会应用,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正确运用,因而理解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个问题,领悟元素和原子之间有什么异同,可以通过类比的事例进行讲解:0-9九个数字就是组成无数个数字的元素,26个字母就是英文的基本元素等,让学生知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引入元素周期表这个化学学习工具,不直接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内在规律,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为了取用存放的方便考虑,例如超市的商品需要分门别类、有序的排放,其中有共同的有序性,那么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科学的有序排列。总之,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学习的每个方面,评价方式可以设计成社会调查、课外探究、课前导学单和课后检测等。

49、氧气评课稿

气味 状态 密度 溶解性 三态变化

实验现象 现象分析及结论

实验现象 反应前的物质 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空气中 氧气中

【交流讨论】

1.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2.硫的燃烧时集气瓶盛放水有什么作用?硫燃烧时,燃烧匙内硫的状态是什么?

3.①铁丝为什么绕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起什么作用?

②集气瓶底为什么要先放少量水?

③铁丝在空气中加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里燃烧,这说明了什么?

【归纳总结】1.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由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相对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

2.吸收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液态。

3.①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火柴是起引燃作用。②防止熔融的生成物溅入集气瓶瓶底,使集气瓶炸裂。③反应物的浓度会影响反应的发生。

【板书归纳】2.氧气的化学性质

(1)支持燃烧

(2)氧化性

硫+氧气 二氧化硫

碳+氧气 二氧化碳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分析讨论】通过比较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我们能发现这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归纳】①反应物中都有氧气;②反应条件都是点燃;③反应物都是两种,生成物只有一种;④生成物的名称都是几氧化几某。

【过渡】上述反应物有两种,而生成物只有一种,像这类反应称之为什么反应?

【学生回答】化合反应

【讲解】二、化合反应(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1.定义: 或 物质生成 新物质的反应。

2.特点:多变一。

3.字母表达式:A+BC

【讨论交流】

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此反应是否为化合反应?为什么?

【归纳】不属于,它的生成物有两种,不符合化合反应的特点。

【方法提升】判断化合反应的关键看生成物的种类是否为一种,若为一种,则属于化合反应,反之则不属于。

【过渡】上述四个反应中,反应物都含有氧气,这类反应,化学上又称之为什么反应呢?请大家从课本中寻找答案。

【讲解】三、氧化反应: 物质和 发生的反应。(不是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之一,是特征反应。)

【注意】1.在氧化反应概念中,氧指氧元素,包括氧气,也包括化合物中的氧元素,不能将概念中的氧改为氧气,会缩小氧化反应的范围。

2.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

3.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 。

【练习巩固】

1.下列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1)镁 + 氧气 氧化镁

(2)磷+ 氧气 五氧化二磷

(3)甲烷+氧气 二氧化碳+水

(4)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2.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案】1.化合反应:(1)(2)(4);氧化反应:(1)(2)(3);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1)(2)。

【拓展提升】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联系:有氧气参加,且生成物只有一种物质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的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的化合反应也一定是氧化反应。

4.缓慢氧化

【讨论交流】人呼出的氧气比吸入的氧气少,说明氧气参加了我们身体的新陈代谢,属于氧化反应,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都有氧气参加,也属于氧化反应,它们与碳、硫、铁在氧气中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小结】缓慢氧化: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很不容易察觉,这种氧化反应叫缓慢氧化。

【板书】

3.化合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1)定义

(2)特点

(3)字母表述式

4.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

1、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

2、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3、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课后练习】导学41-42页,1-8题.44页1-6题.

【教学反思】在以认识物质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突出实验环节,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些物质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从中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50、实验与探究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九年级数学上册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第二节第三课时。这节课是继学习了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之后进行的又一图形间的关系的探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动眼、动手、动口等能力,同时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圆与圆的组合图形具有一些特殊的位置关系和性质,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工业制造方面应用较多。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图形辨认圆与圆五种位置关系,根据具体图形说出相应的位置关系名称。

(2)通过公共点个数来决定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3)了解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两个圆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

(2)通过平移实验直观的探索两个圆之间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经历探索图形的位置关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了解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2、教学难点:

探索两个圆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过程。

51、弧长和扇形面积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九年级数学上册弧长和扇形面积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弧长和扇形面积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公式并能正确、熟练的运用两个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2、经历用类比、联想的方法探索公式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介绍扇面的文化,渗透艺术文化熏陶和情感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和有关的计算。

难点: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老师通过扇子文化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新课时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探究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n圆心角所对弧长公式后,再利用类比方法得出n圆心角所对扇形面积公式。同时再启发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得出扇形面积的第二公式。本节课设置多个练习,由简到难,重点巩固两个公式,培养和渗透学生几何建摸和几何推理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幻灯片展示:扇子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并逐渐传入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中国民间流传的活佛济公的形象,惹人喜爱,它头戴破僧帽,衣衫褴褛,手持破蒲扇,疯疯癫癫,却爱济困解难,助人为乐,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三国时蜀相诸葛亮,足智多谋,风流倜傥,辅助刘备建立霸业,每每羽扇纶巾装束,羽扇常不离手,成了他身份和智慧的象征。明代唐伯虎喜在扇面上作画题诗。有时一把普遍的扇子,一经名家题诗作画而身价百倍。在中国,最常见的是折扇。(一学生朗读)

幻灯片展示中国各种扇子,引出课题:弧长的扇形面积

(一、)弧长:

1、复习什么是弧?结合幻灯片演示。

2、探求新知:

学生思考:

(1)半径为R的圆,周长是多少?圆的周长可以看作是多少度的圆心角所对的弧?

(2)1圆心角所对弧长是多少?

(3)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多少?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弧长和圆周长之间的关系,推导出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逐步分析,尽量提问学生回答,相互补充,得出结论。使学生明确探索一个新的知识要从学过的知识入手,找寻它们的联系,探究规律,得出结论。

3、小试牛刀:

①已知弧所对的圆心角为900,半径是4,则弧长为______

②已知一条弧的半径为9,弧长为8 ,那么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为_1600_。

4、简单应用:

③制造弯形管道时,要先按中心线计算展直长度,再下料,试计算图所示管道的展直长度L(单位:mm,精确到1mm)

学生解题,(一人板演)提问学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弧长公式中弧长、半径、圆心角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步分析,分步计算。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二)、扇形面积

1、扇形定义

(1)通过幻灯片演示引出扇形,学生总结扇形定义。

(2)由组成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2、练一练:

④判断五个图形是否是扇形。

观察图片,得出扇形定义,并能准确判断出什么样的图形是扇形。

由观察图片和图形得出概念,记忆较深刻,对熟练判断是否为扇形铺平道路。只有明确定义才能更好的学习更深一层次的知识。

3、探索扇形面积公式:

学生类比弧长公式的推导过程,探究扇形面积公式。

(1)半径为R的圆,面积是多少?圆面可以看作是多少度的圆心角所对的扇形?

(2)1圆心角所对扇形面积是多少?

(3)n的圆心角所对的扇形面积是多少?

学生在探索出弧长公式的基础上,自己尝试寻找探索方法,将扇形面积和圆的面积结合起来,分析得出n的圆心角所对的扇形面积公式。学生要学以致用,在弧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是由老师引导着分析;而扇形面积公式完全由学生自己推导,锻炼他们的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弧长表示扇形面积?

S=1/2lR

4、随堂练习:

⑤若扇形的圆心角为120,弧长为 ,则扇形半径为( ),扇形面积为( )。

⑥ 如果一个扇形面积是它所在圆的面积的 ,则此扇形的圆心角是( C )

(A)300 (B)360 (C)450 (D)600

5、能力提升:

⑦如图,水平放置的一个圆柱形排水管道的横截面半径为0.6m,其中水高0.3cm,求截面上有水部分的面积(结果精确到0.01cm2).

分析:要求图中阴影(弓形)面积,没有直接的公式,需要转化为图形组合的和差问题,即扇形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差。容易想到做辅助线利用垂径定理,先根据公式分别求出扇形和三角形面积,问题得到解决。

解:连接OA,OB,作弦AB的垂线OC,垂足为D,连接AC,则AD=BD.

∵OC=0.6,CD=0.3,

OD=OC-CD=0.3,

OD= CD

∵ADDC,

AD是线段OC的垂直平分线,

AC=AO=OC.

AOD=60,从而AOB=120

S扇形OAB=

在Rt⊿AOD中∵OA=0.6,OD=0.3

AD=0.3 ,

AB=0.6 ,S⊿OAB=

S= S扇形OAB- S⊿OAB0.22(m2)

所以截面上有水部分的面积约为0.22m2。

变式1、如图、水平放置的圆柱形排水管道的截面半径是0.6cm,其中水面高0.9cm,求截面上有水部分的面积。(结果保留 )

有水部分的面积= S扇+S△

6、点击中考

⑧(2006,武汉)如图,已知⊙A、⊙B、⊙C、⊙D,它们的半径都是1,顺次连接四个圆心得到四边形ABCD,则图形中四个扇形(空白部分)的面积之和是___________.

(三)、回顾反思: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

作业:练习册:弧长和扇形面积

五、板书设计:

24.4弧长和扇形面积

一、扇形弧长 二、扇形面积

52、正多边形和圆评课稿

内角 中心角 外角 3 4 6 n 探究4: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

半径 边长 边心距 周长 面积 3 4 1 6

2. 若正多边形的边心距与半径的比为1:2,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3.如图是一枚奥运会纪念币的图案,其形状近似看作为正七边形,则一个内角为 ___度.(不取近似值)

4. 要用圆形铁片截出边长为4cm的正方形铁片,则选用的圆形铁片的直径最小要____cm.

5.如图,M,N分别是⊙O内接正多边形AB,BC上的点,且BM=CN.

(1)求图①中MON=________;

图②中MON= ;

图③中MON= ;

(2)试探究MON的度数与正n边形的边数n的关系.

【答案】

1.

2. 3

3.

4.

5. 120 ;90 ;72

六.板书设计

正多边形和圆

七、作业布置

课本P6练习 练习册相关练习

八、教学反思

53、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九年级数学上册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有关性质,被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所涉及的数学知识较为广泛;学好本章内容,能提高解题的综合能力。而本节的内容紧接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它体现了运动的观点,是研究有关性质的基础,也为后面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高中继续学习几何知识作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认知和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并能概括其定义,会用定义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及观察、实验等活动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关系及其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合作研究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由观察得到圆心与直线的距离和圆半径大小的数量关系对应等价于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从而实现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转化,渗透运动与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转化数学思想的运用,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直线与圆的相交、相离、相切三种位置关系;

难点:学生能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之间的数量关系,揭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判定方法的运用。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是对他们传授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初三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解力,但在某种程度上特别是平面几何问题上,学生还是依靠事物的具体直观形象,所以我以参与式探究教学法为主,整堂课紧紧围绕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模式,并发挥微机的直观、形象功能辅助演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发现其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这样,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用创造性思维去学会学习。

三、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流程设计是:

创设情景、孕育新知;2、启发诱导、探索新知;3、讲练结合、巩固新知;

4、知识拓展、深化提高 5、小结新知,画龙点睛 6、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景,孕育新知,引入新课

1、微机演示唐朝诗人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第三句以出色的描写,道出了边塞之景的奇特壮丽和作者的孤寂之感。荒芜人烟的戈壁滩上只有烽火台的浓烟直冲天空,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看到的将是这样一幅几何图形: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圆圆的落日慢慢地沉入黄河之中又是怎样的几何图形呢?请同学们猜想并动手画一画。

借助微机展示圆圆的落日慢慢地沉入黄河之中的动画图片从而展现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3、引入课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探究情况

展示动画但不明示学生三种位置关系的名称

教师板书题目

观察思考,动手探究,交流发现

通过直观画面展示问题情景,学生大胆猜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探索问题的氛围。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处不有。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二)

启发诱导、讲解新知,探索结论;

1、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1)、概括直线与圆的有哪几种位置关系,你是怎样区分这几种位置关系的?

(2)如何用语言描述三种位置关系?

(3)回顾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你能不能探索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小组交流合作)

2、讲解新知:利用直线与圆的交点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小结三种位置关系:(1)直线与圆没有交点,称为直线与圆相离

(2)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称为直线与圆相切,此时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公共点叫切点。

(3)直线与圆有两个交点,称为直线与圆相交。此时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大胆猜想,探索结论:

微机演示三个图形,观察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半径r之间的大小关系。

(当dr时,直线在圆的外部,与圆没有交点,因此此时直线与圆相离;

当d=r时,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此时直线与圆相切;

当dr时,直线与圆有两个交点,此时直线与圆相交)

即:dr 直线与圆相离

d=r 直线与圆相切

dr 直线与圆相交

反之:若直线与圆相离,有dr吗?

若直线与圆相切,有d=r吗?

若直线与圆相交,有dr吗?

总结:

dr 直线与圆相离

d=r 直线与圆相切

dr 直线与圆相交

教师层层设问,让学生思维自然发展,教学有序的进入实质部分。在第(1)个问题中,学生如果回答从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上来进行区分,则顺利地进行后面的学习;如果回答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比较圆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的大小进行区分,则在补充交点个数多少的区分方法。

教师引导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完成

教师板书讲解内容并总结:可利用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判断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特别强调只有一个交点的含义

教师重复演示引导学生探索,学生归纳总结之后教师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回答,并强调: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半径r之间的大小关系也可以判断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观察、思考、猜测、概括

学生回答问题,概括定义

学生观察图形,积极思考,归纳总结,获得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两种判断方法

通过学生概括定义,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由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迁移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较容易想到画图、测量等实验方法,小组交流合作,教师适时指导,探索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

在本环节中教师应关注如下几点:1、学生是否有独自的见解;2、学生能否理解互逆的关系。如有需要,教师应在课中或课后加以解释。

(三)

讲练结合,应用新知,巩固新知

已知圆的直径为10cm,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是:(1)3cm ;(2)5cm ;(3)7cm。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为什么?

已知Rt△ABC的斜AB=6cm,直角边AC=3cm。圆心为A,半径分别为2cm、4cm的两个圆与直线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半径r多长时,BC与⊙A相切?

变式训练1、在上题中,圆心为C,半径分别为2cm、4cm的两个圆与直线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半径r多长时,直线AB与⊙C相切?

变式训练2、在上题中,若将直线AB改为边AB,⊙C与边AB相交,则圆半径r应取怎样的值?

组织学生完成,引导学生探索

教师加强个别指导,收集信息评估回授,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调控功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全体学生即使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达到基本的学习目标,获得成功感。

观察分析,独立完成,同桌点评,自我修正

观察分析

积极思考,

小组交流

合作

本环节的练习难度层层加大,其目的是让学生加强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题目和变式题目的结合既面向全体学生,也考虑到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在本环节中,一定要充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调控功能。

(四)

知识拓展、深化提高

在某张航海图上,标明了三个观测点的坐标,如图,O(0,0),B(6,0),C(6,8),由三个观测点确定的圆形区域是海洋生物保护区。

求 圆形区域的面积(取3.14)

某时刻海面上出现一渔船A,在观察点O测得A位于北偏东45,同时在观测点B测得A位于北偏东30,那么当渔船A向正西方向航行时,是否会进入海洋生物保护区?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规范解题格式;让学生明白解此题的关键是:圆半径的大小、点A的坐标。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把渔船A向正西方向航行时,是否会进入海洋生物保护区的问题转化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问题。

分组讨论,理解数学建模思想和转化化归思想。

这一阶段是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但也是学生因疲劳而注意力易分散的时期。如果教师此时教学设计得当、选题新颖,由于学生前面已尝到成功的甜蜜,则会乘胜追击,破解难题;否则学生会就此罢休,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和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也适时进行环保教育。

(五)

小结新知,画龙点睛

一、填表: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

相交

相切

相离

公共点的个数

圆心到直线距离d与半径r的关系

直线名称

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两种判断方法:

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的多少

圆心到直线距离d与半径r的大小关系

教师提问,注意数学语言的简洁、准确

学生回答,同时反思不足

通过提问方式进行小结,交流收获与不足,让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同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巩固学习效果。

(六)

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阅读教材55、56页

P56练习1.2.3

提高练习:台风是一种在沿海地区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它在以台风中心为圆心的数十千米乃至数百千米范围内肆虐,房屋、庄稼、汽车等将遭到极强破坏。2006年8月7日,台湾省的东南方向距台湾省500公里处有一名叫桑美的台风中心形成。其中心最大风力为14级,每离开台风中心30km风力将降低一级。若此台风中心沿着北偏西15的方向以15km/h的速度移动,且台风中心风力不变。若城市所受到的台风风力为不小于4级,则称为受台风影响

台湾省会受到桑美台风的影响吗?

若会受影响,那会台风将会影响台湾省多长时间呢?最大风力将会是几级呢?

本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养成课后复习阅读的良好习惯并通过适量的练习复习巩固课堂知识,另一方面设计提高练习,旨在培优,体现了分层教学的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渗透爱国注意教育。

教案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作准备的理念,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学习的方法、能力和数学的思想,同时获得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服务者,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开放、富有情趣的学习新知识的探究氛围。本课引用唐朝诗人王维的千古绝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配以美伦美奂的景色,营造了探索问题的氛围;例题和提高练习的选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处不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不数学,从而在生活中主动发觉问题加以解决,达到乐学的目的;把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逐步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让学生掌握到更多的技能技巧。

课前设问,呈现本课知识目标。课前的3个设问,直奔主题,学生对本课应掌握的知识一目了然,重点分明。

变式训练,把学生置于创新思维的深入培养过程之中。众所周知,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有让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问题,而变式训练就是让学生展开创新思维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的去挖掘教材,有意识的去训练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思维品质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54、三顾茅庐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听课稿,分享三顾茅庐听课感受和记录

三顾茅庐评课稿第一篇:

三顾茅庐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令后人叹服不已。

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写张飞的关键词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3.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因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中国的智多星。今天,我们将学习的三顾茅庐不过是诸葛亮众多故事之一,但是,仅仅从这一个故事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们就可见一斑。(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   纶巾(guān)  末胄(zhu)

愧赧(nǎn) 倾颓(tu) 存恤(x)

殆尽(di) 疏懒(lǎn) 鄙贱(bǐ)

如雷贯耳(gun)   顿开茅塞(mo)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窗外日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未审得入览否:明白,知道。

不胜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

总揽英雄:广为延揽。

惟将军图之:考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高低。

②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2.作者链接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山东东原(今山东东平)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回答:谁三顾茅庐干什么?

【交流点拨】刘备三顾茅庐寻求智者诸葛亮的帮助。

2.以各种形式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通过读课文,了解刘备、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刘备求贤如渴、礼贤下士;诸葛亮满腹经纶,智慧过人。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

第二部分(2-3):刘备与诸葛亮见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4):诸葛亮随刘备出山。

(二)深层探究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交流点拨】第二段中张飞、刘备的对话以及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等了半晌、又立了一个时辰等细节描写;第四段中在庄中共宿一宵等情节。

2.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亮的见面,却多次写到张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交流点拨】文章多次写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是通过写张飞的急躁、鲁莽来反衬刘备三顾茅庐的耐心与诚心,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美好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文章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交流点拨】小说通过典型的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为了见到诸葛亮,他甘愿立上半晌一个时辰,态度十分恭敬,张飞则是粗犷豪放,莽莽撞撞。诸葛亮则是一个经天纬地之才,从他未出茅庐而能对天下形势正确分析即可看出。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1.学了《三顾茅庐》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交流】①我们对人一定要诚心诚意;②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③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2.课后阅读《三国演义》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

三顾茅庐评课稿第二篇:

《三顾茅庐》评课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沈老师在教学中抓住了《三顾茅庐》一文中刘备诚心诚意这一中心,引导学生深入地朗读、理解、感悟文本中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人物的特点。课堂有三点值得学习:

一、思路清晰,教学设计巧妙合理。教学板块清晰,复习导入后,直接从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入手,让学生品读文章,品味重点词句。通过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诚心诚意是真的,从而也体现了教师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

二、重点突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教者紧扣刘备尊重人才这一中心组织教学,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特点。通过刘备和张飞语言的对比,品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表示刘备动作的词,进而加深学生对刘备尊重人才的感受。课堂中,沈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说出刘备下马步行,轻轻敲门、阶下等候,快步见面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刘备的谦恭和诚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

三、拓展适度,课外延伸恰到好处。对下马代表尊敬的拓展,对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的拓展,对刘备、诸葛亮年龄与地位的拓展,帮助学生对尊重的理解;对三分天下及诸葛亮出山后所打胜仗的拓展,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所有的拓展无不围绕着教学的重点,可谓点睛之笔。

四、对于恭的教学也是匠心独运。既进行了生字教学,又因为心字底,让学生明白刘备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正的诚心诚意。

建议:

1、课文中的三句比喻句教学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如果沈老师能巧妙地将其进行集中教学,就能很好地化解了教学的难点,凸显教学的重点了。

2、本文可以学习的重点比较多,可以做适当的取舍,有舍才有得。

55、创造宣言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创造宣言听课稿,分享创造宣言听课感受和记录

创造宣言评课稿第一篇:

创造宣言

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陶行知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新课导入

有部分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如何重树自信,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崇拜(chng)  倘若(tǎng)  监牢(jiān)

懒惰(du) 遁词(dn) 鲁钝(dn)

懦夫(nu) 豢养(hun) 樵夫(qio)

灌溉(gi) 自暴自弃(bo)

(2)解释下面的词语。

鲁钝:愚笨,不敏锐。

豢养:喂养。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走投无路: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2.作者链接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快速自读课文,把握关键信息:

(1)看完整篇文章后,你发现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运用了大量例子,引用了很多经典的句子。

(2)文中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交流点拨】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等领域。

2.文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请指出这五种错误观点,并说说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进行反驳。

【交流点拨】①环境太平凡:八大山人白纸上的挥毫,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②生活太单调:文天祥狱中书写《正气歌》,雷塞布沙漠中开凿运河;③年纪太小: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④太无能:不识字的慧能是禅宗南宗创始人,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之哥伦布发现了美洲。

(二)品味语言

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交流点拨】1.排比

(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3)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2.比喻

(1)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三)写法分析

1.本文有破有立,既摆出了对方的错误观点,又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主张。试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因而不能创造的两个借口,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的主张。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陷入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原因,明确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2.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交流点拨】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交流】教育的最大成功: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标;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造;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

创造宣言评课稿第二篇:

创造宣言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陶行知,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作者关于创造的观点,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用事实反驳的方法。

  3.引导学生认识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以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关于创造的观点,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用事实反驳的方法。

  2.引导学生认识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以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设想

  从理解观点入手,理清论证思路;结合时代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以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陶行知,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本文的结构与观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创造宣言》阐述了他关于教育者如何进行创造的观点,学习本文能改变我们关于创造的一些糊涂观念,懂得如何进行创造的方法。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的观点,作者在文中要反驳的观点,用[ ]标出文章的论据等,用~标出扣论点议论的文字,并批注论证的方法与不懂之处,用序号标出意义段。

  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校正读音:

  崇拜(chng) 倘若(tǎng) 监牢(jiān) 懒惰(du) 遁词(dn) 鲁钝(dn) 懦夫(nu) 豢养(hun) 樵夫(qio)灌溉(gi) 自暴自弃(bo)

  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愚笨,不敏锐。

  懦夫:软弱无所作为的人。

  豢养:喂养。

  灌溉:利用渠道或管道输水到农田,满足耕作及作物生长的需要。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56、论教养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论教养听课稿,分享论教养听课感受和记录

论教养评课稿第一篇:

《论教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贸然、疲惫不堪、自持等字词的音形义。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

教学重点: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教 法:自读法、朗诵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俄罗斯的20世纪,被称为利哈乔夫的世纪。利哈乔夫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20世纪的俄罗斯风云变幻,许多权柄在握、不可一世的人物,来去匆匆,成了时代的过客,唯独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名字屹立不倒。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良心作家的一篇文章《论教养》。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恪守(k)   箴言(zhēn)  自吹自擂(li)

允诺(yǔn) 妨碍(i) 矫揉造作(jiǎo)

愚蠢(chǔn) 尴尬(gān) 絮絮叨叨(dāo)

积淀(din) 谚语(yn) 大发雷霆(t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恪守:严格遵守。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箴言:劝诫的话。箴,劝告、劝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堪,能忍受。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2.作者链接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入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2-17):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说明论题。

第三部分(18):再次强调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做一个有教养、有风度的人。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交流点拨】①教养首先应该体现在家里;②要有优雅的风度。

(二)深层探究

1.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论题。

2.文章谈论教养,为什么要谈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交流点拨】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这其实就是一种有教养的表现,是养成教养的基础。

3.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①对比论证。将没有教养的行为和有教养的行为加以比较,强调了教养应该首先体现在家里的观点。

②举例论证。文章列举大量的例子说明哪些是有教养哪些是无教养的表现,增强了说服力。

四、布置作业:抄写课后字词;写出阅读后本文的收获(选做)

五、板书设计

论教养评课稿第二篇:

今天先把本文中心思想告诉大家: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因为爹娘对崽的关系是世上最纯最亲的关系,所以三字经里才讲了孟母三迁的典故。

教养二字是两层意思:一个是教,通过教,人们由出生时的一样到不一样。人之初,性本善,性想近,习相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决定了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了人们的文明程度,决定了一生发展的方向,就象建摩天大楼要打好基础一样,基础处理不好大楼肯定建不起来。言下之意学习不好长大很难有什么造就;另一个就是养,养是养成。在天长日久的生活中把学到的东西养成习惯,如尊老爱幼、敬重领导、团结同事、讲究卫生、办事认真、勤劳勇敢、谦虚谨慎等等。而这些好习惯会决定你的人生。由此来看,教育是手段,养成才是目的。

集我几十年生活之经验,和没有教养的人在一起共事和生活是人间最苦的差事。一个有教养的人带给别人的是知识、上进、热情、善良、大度、友好,而一个没有教养的人带给大家的是苦恼、烦乱、焦躁、不安,甚至是人生的不幸!

从生活小事到理想前途,没教养人言行是和时代主旋律背道而驰的。他的一生绝对是不幸福的,不精彩的,也绝对不会给别人带来幸福的!

那么没教养人的出路在哪里呢?其实很简单,一是多观察,多体会,用心学,多向比自己优秀的人请教。人怎样都是过一生,累死、饿死的人少,没教养死的人更不多见。与其这样还不如用心学习,使自己变成一个有教养的人。二是教养就是不断的学习和养成,只要你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在生活中严格按照去做,你就会变成一个有教养的人。人的生活实际上是简单的:吃、穿、住、工作、学习,就那么点事,你稍微认真点,就会让人感觉到你变了。

手机扫码阅读北魏政治和北方名族大交融评课稿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