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养评课稿

学习分享 2024-02-24 17:38:06

论教养评课稿

1、论教养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论教养听课稿,分享论教养听课感受和记录

论教养评课稿第一篇:

《论教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贸然、疲惫不堪、自持等字词的音形义。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

教学重点: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教 法:自读法、朗诵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俄罗斯的20世纪,被称为利哈乔夫的世纪。利哈乔夫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20世纪的俄罗斯风云变幻,许多权柄在握、不可一世的人物,来去匆匆,成了时代的过客,唯独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名字屹立不倒。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良心作家的一篇文章《论教养》。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恪守(k)   箴言(zhēn)  自吹自擂(li)

允诺(yǔn) 妨碍(i) 矫揉造作(jiǎo)

愚蠢(chǔn) 尴尬(gān) 絮絮叨叨(dāo)

积淀(din) 谚语(yn) 大发雷霆(t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恪守:严格遵守。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箴言:劝诫的话。箴,劝告、劝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堪,能忍受。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2.作者链接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入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2-17):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说明论题。

第三部分(18):再次强调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做一个有教养、有风度的人。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交流点拨】①教养首先应该体现在家里;②要有优雅的风度。

(二)深层探究

1.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论题。

2.文章谈论教养,为什么要谈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交流点拨】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这其实就是一种有教养的表现,是养成教养的基础。

3.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①对比论证。将没有教养的行为和有教养的行为加以比较,强调了教养应该首先体现在家里的观点。

②举例论证。文章列举大量的例子说明哪些是有教养哪些是无教养的表现,增强了说服力。

四、布置作业:抄写课后字词;写出阅读后本文的收获(选做)

五、板书设计

论教养评课稿第二篇:

今天先把本文中心思想告诉大家: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因为爹娘对崽的关系是世上最纯最亲的关系,所以三字经里才讲了孟母三迁的典故。

教养二字是两层意思:一个是教,通过教,人们由出生时的一样到不一样。人之初,性本善,性想近,习相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决定了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了人们的文明程度,决定了一生发展的方向,就象建摩天大楼要打好基础一样,基础处理不好大楼肯定建不起来。言下之意学习不好长大很难有什么造就;另一个就是养,养是养成。在天长日久的生活中把学到的东西养成习惯,如尊老爱幼、敬重领导、团结同事、讲究卫生、办事认真、勤劳勇敢、谦虚谨慎等等。而这些好习惯会决定你的人生。由此来看,教育是手段,养成才是目的。

集我几十年生活之经验,和没有教养的人在一起共事和生活是人间最苦的差事。一个有教养的人带给别人的是知识、上进、热情、善良、大度、友好,而一个没有教养的人带给大家的是苦恼、烦乱、焦躁、不安,甚至是人生的不幸!

从生活小事到理想前途,没教养人言行是和时代主旋律背道而驰的。他的一生绝对是不幸福的,不精彩的,也绝对不会给别人带来幸福的!

那么没教养人的出路在哪里呢?其实很简单,一是多观察,多体会,用心学,多向比自己优秀的人请教。人怎样都是过一生,累死、饿死的人少,没教养死的人更不多见。与其这样还不如用心学习,使自己变成一个有教养的人。二是教养就是不断的学习和养成,只要你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在生活中严格按照去做,你就会变成一个有教养的人。人的生活实际上是简单的:吃、穿、住、工作、学习,就那么点事,你稍微认真点,就会让人感觉到你变了。

2、小蜗牛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小蜗牛听课稿,分享小蜗牛听课感受和记录

小蜗牛评课稿第一篇:

小蜗牛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歌曲《蜗牛与黄鹂鸟》MV;制作蜗牛图片、生字词卡片和小蜗牛和蜗牛妈妈头饰;查找资料了解四季特点,搜集描写四季的古诗词。(教师)   2.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了解四季的特点。(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蜗牛和黄鹂鸟》MV,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唱的是哪两种小动物。你们见过蜗牛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小蜗牛的故事。(板书:小蜗牛)   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出示蜗牛图片)师生简介。   3.学写牛字。   强调书写时要注意第一横短,第二横长,竖写在竖中线上。   4.这篇课文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用歌曲和图片导入新课,形象直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以故事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事呢为引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随课文题目识记、学写牛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所学的汉字进行理解和记忆,适度分散了学生识字的难度。   二、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间互助认读生字。   3.检查识字情况。   课件出示带拼音词语:   zhzihiziwnqunbinhufāy   住在孩子完全变回发芽   hǎojiǔwōniwnbɑpyɑp   好久蜗牛玩吧爬呀爬   指名开火车认读,师生正音,注意下列生字的发音:子是平舌音,在孩子一词中读轻声;住、树是翘舌音;吧、呀是轻声。有错及时纠正。   4.学习新部首。   5.整体感知,学写生字。   导学: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课文,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同时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1)学生大声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师生以五不要求(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回读、不破读。)评议学生朗读情况。   (3)想一想,这篇课文是通过什么形式来向我们讲述这个小故事的?   (4)学写对字。   ①观察对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教师范写,强调又变成部首时第二笔是点,不是捺,右边的寸要比低一点,最后一笔点写在田字格的十字交叉点上。   ③学生动笔写一写。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本课的生字新词比较多,而且,课文没有拼音,这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从范读开始,教师就提出注意字音的要求,并在下面的自由读中安排同桌互相帮助,使学生能自主识字,并学会向他人请教。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小蜗牛和妈妈一共进行了几次对话?你是怎么找到的?   在学生的交流中,认识冒号、引号,并简单了解用法。   2.你能找到他们的第一次对话在第几自然段吗?   指名朗读第2、3自然段,教师相机正音。   3.这次对话讲述的是什么时候?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哪干什么?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交流、汇报教师提出的问题。   (3)学写妈字。   ①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个字。   ②观察妈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③教师范写,强调女字旁。   ④学生动笔写一写。   4.从这个自然段中,你还知道了什么?(春天来了,小树发芽了。)你知道春天还有哪些特点吗?   预设: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小草从地下钻出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   5.图文结合,指导朗读。   导学:蜗牛妈妈是怎么对小蜗牛说的呢?   (1)看第一幅图,观察小蜗牛和蜗牛妈妈在一起时的表情和姿态,想象一下,这对母子感情怎么样?(很好、很幸福)蜗牛妈妈会怎样对小蜗牛说话呢?   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朗读,注意声音要轻柔,语速可以稍慢,读出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   (3)小蜗牛看到蜗牛妈妈说的景象了吗?(没有)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读第3自然段第1句话。(爬呀,爬呀和好久要重读,而且语速要慢。)   (4)那他看到了什么?   出示第二幅图,说一说小蜗牛看到的草莓什么样?(又大又红)   (5)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小蜗牛的话,要读出小蜗牛的天真无邪。   (6)同桌分角色朗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一次对话,并评出最优秀的到前面戴头饰表演。   6.小蜗牛在春天出发,爬了好久才回到家,告诉妈妈他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阅读理解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本环节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并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帮助学生理解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及小蜗牛的天真烂漫。做到以读促讲、以读代讲,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小蜗牛评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孩、慢等10个生字。认识偏旁子(子字旁)、(爪字头)、身(身字旁)。   2.会写已、经等6个生字,认识树林、碧绿这两个词语。正确读写孩子、好久、对于、过冬等词语。   3.了解定语后置这种语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   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一年四季的变化与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和善于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已与己的字形区别;识记由孩扩展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一年四季的变化与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定语后置这种语言现象。   教具准备:   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   课型课时:新课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蜗牛图片。问:孩子们,你们见过它吗?它是什么东西?谁来看图说一说它的模样?(学生自由回答)同学们回答的很对,这是蜗牛。它是一种爬行昆虫。今天我们学习关于蜗牛的课,你们想学吗?好谁来读一下课文?(指名读课文)开火车读。   同学们读得很好,我来读一遍,同学们边听边画出生字好吗?(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   二、生字学习:   Hai   孩横撇、竖钩、提、点、横、撇折、丿、丿、丶(9画)孩子,小孩   Yi   已横折、横、竖弯钩(3画)已经、已在、已被、已是   Jing   经撇折、撇折、提、横撇、捺、横、竖、横(8画)已经、经过、经常   Cai   采丿丶丶丶横竖丿捺(8画)采取、采用、采访、采花   Xue   雪横、竖、横钩、竖、点、点、点、点、横折、横、横(11画)雪花、雪人、堆雪、下雪   Ba   吧竖、横折、横、横折、竖、横、竖弯钩(7画)吧台、好吧、走吧、去吧   三、认读生字   1.指名读生字。   2.男女生分别读生字。   3.小组读生字。   4.开火车读生字。   四、指导书写孩   1.学生观察孩,然后互相交流一起写。   2.教师示范写,边写边引导,领写这个字。(老师板书引导)写这个字时注意子字变成偏旁时第三笔横变成提。   3.学生描红,在书上写几遍。   小结:今天的学习中你学会了什么?你获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小蜗牛   孩横撇、竖钩、提、点、横、撇折、丿、丿、丶(9画)孩子,小孩   已横折、横、竖弯钩(3画)已经、已在、已被、已是   经撇折、撇折、提、横撇、捺、横、竖、横(8画)已经、经过、经常   采丿丶丶丶横竖丿捺(8画)采取、采用、采访、采花   雪横、竖、横钩、竖、点、点、点、点、横折、横、横(11画)雪花、雪人、堆雪、下雪   吧竖、横折、横、横折、竖、横、竖弯钩(7画)吧台、好吧、走吧、去吧   作业布置:抄写生字五遍(为了更好地掌握这节课的词语生字)

3、乌鸦喝水评课稿

《乌鸦喝水》评课

《乌鸦喝水》评课稿

《乌鸦喝水》人教版语文一下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极富有童趣及人生哲理的童话故事。徐丽曼老师所教学的第一课时的目标是:一是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找、办、法等难写的字;二是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三是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乌鸦的心情变化。徐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富有新意,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性格。整个课堂妙趣横生,充分地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交流很到位,很好地完成了这些目标,

本次教学研讨的主题是教学中的言语训练,以下针对这一主题,我浅谈自己对本堂课的几点看法。

一、激趣导入,引起学生说话的兴趣

徐老师在导入部分非常贴切,由图到字,出示乌鸦的图片,引出乌鸦二字,并及时抓住学生学生兴趣,利用图片让学生展开说话,乌鸦的乌为什么中间没有点?学生集体展开想象,并纷纷举手回答,当老师说乌鸦的眼睛被羽毛遮住了,所以看不到眼睛了时,学生就有疑问了,那乌是什么意思啊?老师立即出示一张乌云图,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乌是黑的意识。老师又马上让学生用乌黑组词,课件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孩子的言语训练。这个环节设计非常巧妙,但是徐老师急于教学,直接将答案告诉了学生,这样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的说话机会,言语训练就被限制了。但总得来说,徐老师导入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及说话的兴趣,为后面的课堂教学打下了深深的基础。

二、抓到处,引导说话,体会乌鸦的心情变化

在精读课文教学中,徐老师抓住第一段展开,虽然只有短短四句话,但是仔细观察,这四句话是紧紧联系着乌鸦的内心变化的。徐老师在这四句话中又有取舍,着重抓住到处二字层层展开分析。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设计非常巧妙,由字到词,再由词入句,很符合低年级孩子的思维。乌鸦喝水的故事之所以能发生,究其原因是它口渴了,所以才会到处找水喝。老师就紧抓到处,让学生体会当时乌鸦的心情,这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都能讲出自己的想法,这一环节,老师又让学生好好地训练了言语。但是徐老师可能考虑教学时间,所以过于浮表,没有完全让孩子充分展开体验与训练,有些地方是老师强加的,这样就没有达到这一环节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也不是很扎实,这是美中不足的。

其实,在精读教学中,老师完全可以多加几个语言训练点,让孩子自己说,这样对故事的掌握就深刻了。比如,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这里就有两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一是口渴,乌鸦为什么会口渴呢?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二是到处,乌鸦会到什么地方找水呢?学生同样能展开说话。不要觉得这是很幼稚的问题,一年的孩子,他们本来就还是幼儿,这样问题真是训练他们说话,训练他们想象的好问题。

最后,承接单志明老师的一句话:编者把这篇课文放在教材中的价值是什么?是呀,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重视文本的价值,把故事放大,不要只看到故事的本身,更重要的是看到价值所在。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4、青蛙写诗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青蛙写诗听课稿,分享青蛙写诗听课感受和记录

青蛙写诗评课稿第一篇:

《青蛙写诗》评课

  今天上午,听了xx老师执教的《青蛙写诗》这篇课文,受益匪浅。xx老师虽然是一名教龄才五年的老师,但上起课来丝毫不怯场。而且,年轻教师,充满活力,想法多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集中与分散并重,体现了生字教学的侧重点。

  本课共有14个生字需要识记,如果每一个生字都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进行教学,就会使整个教学环节过于零散,老师教得忙乱,学生学得疲劳,耗时而低效。为了让本课的生字教学有所侧重,扎实高效,郑老师采用了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本课只认不写的生字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互学的优势,以独特的开火车形式识字巩固。让学生同桌之间合作读一读、认一认、考一考,然后再互相交流识字方法,总结规律,高效识字。这样设计处理就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去完成会写生字的教学,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克服了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减轻了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负担,使识字教学更加轻松愉快,课堂变得短时高效。

  我想: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展示自己亲身实践中的所得,学会学习,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2.把阅读和巩固识字相结合

  在分散识字任务完成后,郑老师还安排了巩固识字这一环节,回文巩固识字,使生字教学回归整体,真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3.凸显语用

  凸显语用在于说话的训练。老师在让学生找找青蛙写诗谁来帮忙,学生很快找出了小蝌蚪,水泡泡和一串水珠,郑老师便马上出示:青蛙要写诗啦!来帮忙的朋友有()()和(),在这句掌握后又倒着让学生说一说,让他们成为一句完整的话。如果每节课中都会进行一些句子训练,我想对以后的说话和写话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4.写字指导,饶有趣味

  低年级的写字指导至关重要。本环节在写字指导的过程中并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所侧重。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中,雨是难点,所以在指导时重点指导雨字,结合一张女孩撑伞的图片,帮助学生逐步发现雨字的书写规律,上面一横是天,一竖横折勾是撑开的伞,直直一竖是伞柄,很生动很形象,也使学生很快掌握要点。下字笔画较少,而且对于独体字的书写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不作为重点指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在指导书写中培养学生自主观察、评议及正确书写的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观察体验,并让学生在扎实的书写练习、交流评议中给予鼓励,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当然一节课有得有失,我觉得郑老师在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话时,能够再入情入境一些,这样学生读起来也会更入情入境,更有感情些,一年级小朋友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大的,老师一定要做好示范.

青蛙写诗评课稿第二篇: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极富情趣,结构工整,琅琅上口的儿童诗。作家用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把池塘里的美丽景物蝌蚪、水泡泡、水珠拟人化,并生动准确地想象成逗号、句号与省略号,巧夺天工地组合成了青蛙的一首诗。

(二)教学对象分析

低年级学生是很乐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见解的。本课是向学生渗透标点符号的知识,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要让他们充分讨论,自己组织语言,同学之间可对彼此的语言内容及形式进行评价和争论,教师要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保护学生的思维灵性和创新意识。依据教材及学生学习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通过学习知道逗号、句号、省略号的一般用法。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朋友的重要性,懂得珍惜友情。同时也让他们感受春天,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认识14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通过学习知道逗号、句号、省略号的一般用法。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二、教学设计说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学低年级我们应注重学生识字、朗读和灵性的培养,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以鲜明的图画、生动的诗歌为识字载体,将阅读和识字教学相融合。立足学生丰富的生活,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多种方法饶有趣味的、形象生动的识字。充分优化教学资源,树立大语文观念,对教材进行了适当拓展延伸,丰富教学内容。

我首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趣味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进行随文识字。以青蛙写诗的内容为主线,随机引出生字,引导学生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猜谜语、实物演示、区别形近字、换词、出示象形字、扩词、练习说话等等,让学生能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自由地识字,掌握识字方法,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关于三个标点的教学,我充分利用学生形象思维的优势,先让学生从画面中找一找,然后把实物与标点连一连,最后对标点的作用讲一讲,再引导学生说一说。使学生对逗号、句号、省略号有了深刻的印象,对其用法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学最后我引导学生想象青蛙写的诗的内容,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对他们进行了珍惜友情和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思想教育。在识字和理解课文的任务都已完成后,再进行有感情朗读和背诵,可谓是水到渠成。

设计和教学时,努力体现三新,即理念新,设计新,方法新;凸现三重,即重识字,重朗读,重创造。力求构建一个情境化、生活化、个性化的开放性,充满生命活力的高效课堂。

课后反思:

今天我执教的课文是长春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2课《青蛙写诗》,文中以物拟人,生动地描绘了青蛙在下雨天呱呱呱叫着作诗的情景,本节课以此为情节学习生字,同时初步认识和了解三种标点符号。教材内容富于童趣,富于想象,富于创造,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性教学留下广阔的空间。

依据教材及学生学习特点,我对本课教学设计以鲜明的图画、生动的诗歌为识字载体,将阅读和识字教学相融合。立足学生丰富的生活,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多种方法饶有趣味的、形象生动的识字。充分优化教学资源,树立大语文观念,对教材进行了适当拓展延伸,丰富教学内容。

课堂上我力求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兴趣,开展了一些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活动,如吹泡泡、出示实物帮助理解词意、换词、猜谜语、区别形近字、出示象形字等等。从教学效果看,学生能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学习新知,生字掌握的较好。让我为之欣慰的是孩子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把逗号、句号、省略号与生活中的很多事物联系起来,比如逗号像豆芽,句号像旺仔小馒头和面包圈,省略号像纽扣在排队等等,对于青蛙写成的那首诗,全班的孩子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编得合情合理,富有童趣。

从这节课的教学来看,我认为合作学习没有引起我的重视,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教学生字的过程中,可以让同桌互相考考认字情况,也可以共同讨论识字方法。我以前总认为他们太小,不会合作和讨论,所以这样的教学环节安排的少,但我想老师要是不引导,孩子就永远不会,有时我太低估孩子的能力,其实他们经常给我带来惊喜,所以我今后要多为孩子们创造展示能力的机会。

5、画评课稿

《画》评课稿

《画》说课稿

《画》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部分第一课的内容,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

一、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为本课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能够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认: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认识11个生字。

    理解:理解: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学生反复地拼读,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学生通过听,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朗读,齐读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⑵ 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无形地识字,再通过齐读,开火车读,男女读等方法巩固生字。

   ⑶ 通过学生自己找反义词,读反义词,理解反义词,再记住它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内容,懂得这首古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感悟、体验,都是以读为本,读是语文教学重要手段。读的实践越多,自然感悟越深,体验也越深。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读得多了自然就见其义。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接触的字词量极少,这首古诗的意思非常浅显,只要他们反复地读,都能够理解其义。

 

二、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读准、读好、读懂、读背。

  1、读准:

    初读古诗,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这一点非常重要,假如学生连字音也读不准,哪来读的感悟。这里我安排了各种读法,由于学生已经学了所有的汉语拼音,能够独立地拼读音节,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己拼读,再同桌互读,接着指名读(2~3名),然后分小组读,最后齐读。通过各种不同的训练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读好,有些基础比较弱的学生要进行个别指导。虽然这首古诗只有20个字,但是里面的字比较难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难区分,比如说色读成sh,近读成jng,还有听、声、春、惊。近听水无声。这一句特别难读,学生容易把近听这两个字都读成后鼻音。我把这些字着重让学生练读,分开读,连起来读,放在诗句里读,直到学生读好为止。在这一教学环节,一定要沉着,不能浮躁。

  2、读好:

    怎样读好,读出古诗的韵味?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设计了两个环节:① 让学生听读,我范读,学生听;② 标上停顿记号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划两条的地方声音延得长一点,划一条的地方声音延得稍微短一些。然后反复练读,采用自由读,个别读,男女读,小组读,配乐读多种形式,最后熟读成诵。

  3、读懂:

    我这里所说的懂,并不是说要说出每个字词的意思。根据一年级的特点,我只要求学生初步知道这是一首谜语诗,谜底是画。水无声、花还在描写的就是这幅画。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再反复读。读好后,我例举诗中的一组反义词远──近,通过采用各种形式反复地读,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反义词,然后到书中找出其他两组反义词。

  4、读背:

    学生通过不同方式不断的练读,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能背出了,还不会背的学生,让他们课后再读,要求人人会背。

  通过读准、读好、读懂、读背这四部曲的层层深入,完成了读的教学目标。

三、本课的字词我是这样处理的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识写分流的识字教学新理念。我在教学本课生字时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通过前面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再让学生圈出自己已经认识的字,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所有的字。现在的识字不是像过去那样孤立地一个个学习生字,而是把生字直接放到课文里去识记。当生字与生动有趣的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识字难度就大大降低,这不是抽象的识记,而是一种有意义、有趣味的识记,孩子们通过反复阅读,不知不觉间就把生字记住了。

  然后我把要求掌握的生字拿出来,反复练读,采用齐读,开火车读,男女读,读的时候及时正音。然后把拼音擦了,再练读。接着我安排了一个送信的游戏,丁零零,丁零零,邮递员阿姨来送信拿到信的小朋友大声朗读,读对了,大家一起跟读,读错了,让其他人送信。学生们在学中玩,个个兴趣盎然。这些都是巩固识字效果的方法,让生字不断再现,不断重复,反复强化。在教学中创造各种再现重认的机会,尤其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把已经学过的生字进行温习巩固。

  本节课要学生会写两个生字人、火。写字时,首先还是要规范写字姿势,这是他们入学时就反复强调的。写字姿势不正确,事虽小,但危害不小。我在写字前要求学生背写字姿势很重要,身体做正书放平,一寸一尺和一拳,学好知识身体健。这样耳提面命,时间久了,印象也就自然深刻了。其次要着重强调写字的笔顺,要求学生一定要严格按照笔顺来写。最后要求写好每一笔,摆好每个字的结构。每课书后面都有描一描,写一写。我在教学这两个生字时,自己先在黑板上示范,然后让学生书空,书笔画,再描一描,最后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写一写,让学生在课内完成。

  语文教学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要不断探索。我这样设计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

6、加减混合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加减混合

学情分析

加减混合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之后进行的教学,学生已熟练掌握了加减运算,因此本课教学重点在教学生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让他们学会正确的计算。由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奇心强,且经过前段时间的教学发现在运用课件和教具时课堂学习效率更高,所以我在教学中将运用课件和教具来辅助教学,用图片和形象的模具吸引学生的注意,以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混合式题。

2.能看图列出加、减混合算式。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运算这类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加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会计算加减混合算试题。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记住第一次的运算结果。

教学方法

情境演示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苹果教具卡片、口算卡片、双色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听过丑小鸭的故事吗?这只受尽苦难的丑小鸭最终怎么样了呢?今天,就让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在我们身边变成现实。大家请看大屏幕,这里有4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都带来2道数学题。只要大家把这2道数学问题解决了,这些丑小鸭就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蜕变吗?

2.学生抢答丑小鸭身上附着的连加连减图。

2+2+1= 3+4+2= 10-0-2= 8-5-3=

6+4+0= 1+5+3= 7-2-2= 9-4-3=

3.将丑小鸭换成白天鹅。提问这些连加、连减算式是按什么顺序运算的。

二、探究新知,明确算法

1.学习先加后减。

(1)情境模拟。(课件出示主题图1)

①这些美丽的白天鹅飞啊飞啊,飞到了一个美丽的湖泊,这个湖泊实在是太漂亮了,它们被这么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无忧无虑在这里游玩。

问:有几只天鹅?(板书4)

②又飞来了3只白天鹅。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把自己看到的用一句话表述出来吗?

问:现在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板书4十3)

③这时,飞走2只白天鹅。现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表示现在还有几只白天鹅呢?

学生回答后板书(4+3-2)。

(2)教学读法,讨论算法。

①这个算式和以前学的连加、连减有哪些不同呢?

师:这个算式里有加法也有减法,是加和减混合在一起,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式题(板书:加减混合)

②这个算式怎样读?谁来读给大家听?

师:这样的算式读做:4加3再减2。

③学生自主算,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交流时强调第二步是计算几减2,强调要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7记在脑中。教师板书:

4 + 3 2 = 5

7

④小结:计算4+3-2也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加在前面,减在后面,就先算4加3得7,然后再算7减2得5。

(3)巩固练习。

①教师在黑板上演示,拿出7个苹果教具,再拿出3个,然后拿走4个,讨论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汇报结果)

②出示加减混合运算题的卡片,开火车说出计算顺序。(不说得数)

6+2-4 2+7-1 4+3-4 7+2-5

2、学习先减后加。

(课件出示主题图2)过渡:天鹅继续飞啊飞,它们又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边,请你注意看,白天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你们能根据情境图的意思,用双色卡片摆出白天鹅的变化过程吗?

(2)请同学说说摆放的过程并列算式。

(3)学生自主探究算法,教师组织交流。组织交流时注意提供反例,强调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如:

4 -2 + 3 = 5 4 - 2 + 3 = 5

2 5

(4)比较异同:今天学习的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他们又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呢?

3.小结。

今天学习的算式,无论是加在前还是减在前,都叫加减混合算式。它们的运算顺序和我们上节课学习的连加、连减是一样的,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三、练习巩固

1. 教材67页做一做。

(1)学生说图意。

(2)指名上台在黑板上列式计算,其他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学生自评、互评。

2.同桌合作完成教材第68页练习十五第3题。

四、课后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用自己的智慧,学会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你们的表现非常棒,老师希望你们能学会学习,做一个爱学习的好学生。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4 + 3 + 2 = 5 4 - 2 + 3 = 5

7 2

7、减法评课稿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复习数的组成,为学新知做铺垫。

板书设计: 减法

4 - 1 = 3

减号

8、0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0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初步掌握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索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感悟0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对身边及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在认识0的情景中体验知识及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在黑板上画好田字格

 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讲《狼来了》的故事。(播放动画课件)

 第一天放羊娃喊:狼来了,村里有5个人扛着锄头匆匆跑来帮助放羊娃,教师指导学生用5来表示;第二天放羊娃喊:狼来了,村里有4个人扛着锄头匆匆跑来帮助他,教师指导学生用4来表示;第三天放羊娃喊:狼来了,村里头再也没有人来帮助他,于是教师提出问题:没有人我们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当有学生回答用0来表示的时候,教师给与肯定,从而引出本节课题:0的认识(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理解0的第一个含义:没有。

 二、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探究

 1.找生活中的0

 大家回忆一下生活中在哪见过0?(让学生尽情地说)

 2.0表示起点

 刚刚有同学说直尺上也有0,你们都找到了吗?指给同桌看一看。

 师:同学们请大家认真观察直尺,你还发现了什么?生:这些数字,是按顺序排的。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右边数字越大,也就是说,数越大,离0也就越远。A、从0到1是一段,用数字1表示;从0到2是两段,用数字2表示;从0到3是三段,用数字几表示?从0到4是几段?用数字几表示?;从0到5呢?

 师:刚才我们数数的时候都是从几开始的?0还在1的前面,那这里的0还是表示没有吗?那0还可以表示什么?人们在用直尺量东西的时候,都是从0开始,0在这里表示什么?(起点)。用直尺量东西,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直尺上另一端到哪个数字,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多少。这个数字越大,表示这个物体的长度也就越长。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0除了表示直尺的起点,0还可以表示什么吗?

 想想我们学校操场上的赛跑跑道,有没有见到0呀?看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注意强调:尺子的0起点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课中操

 三、学习书写0

 1. 师:仔细观察,你能说说0像什么吗? 我们给0编首歌吧。

 听老师的儿歌:数字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

 2. 教师在田字格示范写0

 0是一笔写成的,起笔在右上角,向左下写在中线附近还与左线接触,然后向下拐,在下线接触在中间偏左部位,在向右上拐,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0的样子。然后伸出手指,在空中写一个0。

 3.打开书描红30页,比一比看谁描写的准确又漂亮。

 四、延续故事情境,讲授0的加减法

 又是一天,放羊娃去山上放羊,一共有8只羊在山上吃草。引导学生用加法算式表示0+8=8;放羊娃觉得无聊极了,于是呼呼大睡起来。等他睡醒的时候,天已经黑了。羊不见了踪影。8-8=0时,进一步渗透思想教育:要认真做事,不能粗心大意。

 五、尝试练习,巩固新知

 1、摆铅笔游戏:你能列出怎样的算式?

 摆铅笔,说算式。

 a、摆3根铅笔,然后拿走3根铅笔,桌面上还有没有铅笔?怎样列式?0表示什么?

 b、摆5根铅笔,然后拿走5根铅笔,桌面上还有多少铅笔?怎样列式

 ③学生自编一道得数是0的算式。

 2、(课件:苹果树)

 ①苹果树上有几个苹果?(3个)图片一

 ②摘掉一个,树上还剩几个苹果?(3-1=2个)图片二

 ③摘掉两个,树上还剩几个苹果?(3-2=1个)图片三

 ④摘掉三个,树上还剩几个苹果?(3-3=0个)图片四

 想一想 口算 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六、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教师点拨,让学生总结收获。收获最多的学生,教师奖励他(她)一颗小星星。

 课外延伸:你们还在哪里见到过0?(提示:温度计)

 想一想温度计上的0 表示什么意思呢?

9、用数学评课稿

教学设计(续页)

教学活动设计补充内容

一、情境激趣

师:看,游乐场有这么好玩的游戏。现在老师带大家一起到滑滑梯上去玩,而且还要请喜欢数学的同学帮助老师用数学解决实际的问题,你们能做到吗?

二、新课教学

1、教学有关6、7的加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①观察图画。

师:我们先看一下小兔子遇到了什么问题。

师:你看到了什么?自己思考一下。

师:那么在这里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数学朋友,你们高兴吗?

②认识大括号和?号并解答。

师:请你猜一猜这个朋友叫什么?

师:我们的新朋友叫大括号,他的意思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

师:你能根据这个场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师:你的问题提得真好。?就代表了我们同学提出的问 师:(巡视)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

师:这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4+2为什么等于6?

2、教学有关6、7的减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现在老师带你们小河边游船,你看到了什么?

师:你能为这道题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采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

师:看这幅画与刚才小兔子的图比较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强化

(课件出示书本企鹅图)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下。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师:大家快来看,这是要我们干什么?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写算式,集体订正。)

四、课堂练习

师:你们还想不想继续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师出示课本第47页做一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一题,同桌之间互相说题意,再独立完成。分别让学生说想法,对做对的及时表扬。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48页第1题。

五、总结。

师:同学们真聪明,帮助老师解决这么多问题,非常感谢大家。那么通过今天的游玩,你想对大家说什么吗?

师:数学知识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知识并用心学好它。

10、狐假虎威评课稿听课记录

《狐假虎威》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s版第五册寓言两则中的《狐假虎威》一课,我的说课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没有本领。寓言讽刺了仗势欺人者的奸诈狡猾。全文语言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和表演。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会用简单的方法积累喜欢的成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难点在于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进行角色扮演。

二、学情分析

在经过了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目标的要求,对学习语文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特别是对一些新颖的、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根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与人交往合作能力。

三、教法学法

1、教法设计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狐狸说的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学法指导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表演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理解课题。

我采用直接导入的方法,先在黑板上画狐狸和老虎的简笔画让学生进入课堂,并且进一步理解课题,知道狐假虎威中的假是借着的意思。

接下来大家一起读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读故事了解缘由的兴趣。

二、细读课文

(一)、学习狐狸和老虎的第一次对话。

学生自读课文2~6自然段,找出狐狸与老虎的对话。指导学生读出狐狸与老虎的语气与神态,重点把握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和老虎愣住了,体会狐狸的狡猾和老虎的疑惑。运用移情策略,提问学生狐狸内心想的说什么,让学生有了一次狐狸的角色体验,生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狐狸和老虎的第二、三次对话

让学生小组合作是新课标中倡导的合作学习的要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狐狸和老虎的第二、三次对话,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接着让学生自己探索狐狸没有趁着老虎松开爪子而立即逃走的原因。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狐狸和老虎的神态动作,我让学生演一演狐狸和老虎走路的样子,在这一环节中能让学生深入感受文本,自己体会到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和跟在后面的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的样子。

(三)、模拟森林里的百兽反应。

随机采访学生森林里的小动物逃跑的原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狐假虎威的含义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是被狐狸身后的老虎吓跑的。

三、点题,加深理解狐假虎威

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接着提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懂得了什么道理(狐狸自己没有本事,是借着老虎的本领吓跑百兽的)。而在本课中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告诉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现象:有的人自己没有本领,借着别人的本领耀武扬威,这是我们不能学的,做人一定要有真才实学。

四、拓展积累,课外延伸。

最后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一起交流还有哪些和动物有关的成语,充分让学生自己再现已学或积累到的成语,让学生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板书的内容往往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有助于学生记忆,便于学生理解相关内容,也便于学生记录和课后复习。该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形象生动,十分逼真。写出了人物的特征,写清了狐狸为什么借老虎的威风,怎样借以及借到威风的经过。完成了故事寓言的表达。教学时我引领学生紧扣借,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学习,板书也呈现描写人物这些方面的词语,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领悟寓意,记忆知识。

狐假虎威

神气活现 半信半疑

摇头摆尾 东张西望

狐假虎威评课稿第二篇:

狐狸分奶酪》说课稿

一、说教材

狐狸分奶酪》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相处,训练重点是引导孩子们,通过童话故事感受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本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角色个性鲜明,是匈牙利的民间故事,讲的是两只小熊捡到一块奶酪,狐狸趁他们拌嘴时提议帮他们分奶酪,在分的过程中,狐狸故意分配不匀,而小熊哥俩都不愿吃亏,让狐狸一次又一次的有机会吃奶酪,最后一整块奶酪都被狐狸吃光了,两只小熊这才恍然大悟,可狐狸还狡辩说他分得很公平!故事中的狐狸非常狡猾,他从一开始就打着如意算盘想吃掉奶酪,而文章的小熊们却傻乎乎的不明就里,总在奶酪的大小上斤斤计较,看不清楚狐狸行为的用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伴之间斤斤计较,就会让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本篇文章篇幅较长,有11个自然段,采用对话的形式推进故事的发展,文中配有一幅插图,图中的狐狸手拿两块一大一小的奶酪,一脸的自信得意,两只小熊抬着头,托着下巴一脸的困惑,生动形象的展示了人物表情及心理。

二、说目标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本阶段识字阅读的重点,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认识酪、捡等12个生字,会写奶、始等8个字。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读课文。

3、能力目标:读懂故事内容,能对狐狸的说法作出判断,初步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重难点

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我把本科划分为两个课时,本次说课的内容为第二课时,其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读课文,对狐狸的说法作出判断,初步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说教法、学法。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会的不教。

上课前一天下发本课前置小研究,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当堂解决孩子们困惑的地方,或者我认为学生需要了解并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教学,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以小组合作,展示交流为主。

1、简笔画激趣法,二年级的孩子同样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利用简笔画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质疑法,在教学中出示核心问题,狐狸说他分得很公平,谁也没多吃一口,谁也没少吃一口,你同意狐狸的说法吗?如果你是小熊,你会怎么做?贯穿课文,当然在教学方法中更重要的是顺学而导法,本课的内容比较浅显,虽然篇幅比较长,但是理解课文之后,分析人物的本质特点,让学生们自己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五、说过程

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预设为:

(一)、简笔画激趣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新朋友,是谁呀?简笔画当堂出示(狐狸)2、指名读好课文题目,板书课题。

(二)、巧解题

1、课件出示,学生小组交流有关从题目入手收集的资料,

2、教师相机补充:

(三)、巧浏览

1、自由读课文、懂内容、知体裁。

2、课件出示前置小研究的第二部分内容,全班交流,个别展示。

(四)、巧发现、会读文,

课件出示本课,狐狸谈话的次数和内容,主要内容是分角色读课文,也可以表演读,学生自带类似于奶酪的食物,重点是读出狐狸分奶酪时的语气和小熊与狐狸对话的语气。

(五)、巧探究

狐狸说,他分得很公平,谁也没多吃一口,谁也没少吃一口,你同意狐狸的说法吗?如果你是小熊会怎么做?这个不要求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想说什么说什么,全班交流。

(六)、巧拓展

分享你收集到的有关狐狸的故事吧,大声地读给同学听,或者个别展示,要读出其中的有趣!

七、说板书

狐狸分奶酪

狐狸 小熊

帮忙 分 捡 拌嘴

故意分不匀 同伴斤斤计较

一整块 谁也没吃到

本课板书分为三部分,一主人公狐狸和两只小熊;二是狐狸说话的内容和小熊说话的内容,形成对比;三是斤斤计较导致结果,每一次小熊和狐狸的对话,各自的心里都有不同的想法。

八、说反思,

(一)、教学设计上的特点:

1、突出以趣引路,以读领悟狐狸的狡猾本性教学。

2、引导个性朗读,与文本对话,激发情感的生成。

3、抓住文本特点,创设童话,落实说话训练,

(二)、教学设计中的困惑:

1、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时,教学中是否会出现课堂调控上的不足。

2、由于时间的关系,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是否会流于形式,展示时间不够充足是否过窄。

最后,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希望能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不断地遗憾中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1、雪孩子评课稿听课记录

《雪孩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及特点 

雪孩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课文部分的第19课。《雪孩子》这篇课文描述了一场美丽的大雪过后,小白兔和妈妈堆一个可爱的雪孩子,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了快乐但是后来,为了救大火中的小白兔,雪孩子却化了。它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表现了雪孩子奉献自已,救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同时将水的变化常识融于故事之中,易于激发兴趣。文章文质兼美、极有意境、极富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老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便用教材;看图读文,使学生获得了真实情感体验。进而学习雪孩子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在教学中,为了能够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节课我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加深感悟。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课程标准中教学法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认识10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及表演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感受雪地、云朵的美丽,体会雪孩子的美好心灵。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与依据

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雪孩子化了和雪孩子飞到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两句话,使学生知道雪会变成云,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这两种变化属于物理现象,对于刚刚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是极有难度的。所以教师要通过演示课件雪化成水、水蒸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自然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二、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制力较差,所以在教学中尽量让他们保持高昂的情绪,让他们在玩中学。但他们经过半年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尤其是本课课文首次以不注音的形式出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也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己阅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搜集了解雪和云的变化过程。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雪花生字卡片。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理念

基于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以故事情节导入,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低年级学生较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东西,为此,上课伊始,我先播放课件,以故事情节做为画外音,将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吸引到课堂上来。下面就请各位领导看一下这个小故事。(播放课件)我认为以动画形式巧妙导入新课,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有了美好的情感体验,声情并茂的动画片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2、图文结合,随文识字。

在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以后,我首先让学生图文对照欣赏课文,披文入情领略文章的语言美。(下面就请各位领导看一下课文内容)。我认为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就应该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所以我又让学生自由读并勾画出在生字,同时读出相关的句子,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在检查识字时我采用认读雪花生字卡片的游戏形式进行,这样就又一次调动了学生的积性。我还将课文中的10个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编成一首短小的儿歌。(兔妈妈,她赶早,连忙出去找食物,小白兔,点旺火,合上眼晴睡大觉,着了火,化成灰,自己全都不知道,雪孩子,把她救,从此变成白云美。)将生字的语言环境改换了,就很好地检测了学生的掌握情况。

3、朗读感悟,体验情感。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在这里我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对雪孩子舍己救人的精神给予肯定,对这种行为表示赞赏,因此才会体验到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后的高兴心情;而从另一角度,学生们也体验到了生命的宝贵,感悟到小白兔失去雪孩子后的悲伤之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所以在教学课文时,我采取了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分析在读时应注意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个我教学的小片段。当老师提出让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时,有的同学提出我最喜欢 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句。老师说,是啊!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有的同学说,我觉得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雪孩子虽然已经变成了白云,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白兔的平安,雪孩子觉得很高兴,所以要读出高兴的语气;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要读出伤心的语气,因为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小白兔觉得很伤心,所以要读出伤心的语气。这时老师追问,其他同学呢,你们同意谁的意见?(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适时总结,刚才小朋友们分别是站在雪孩子和小白兔的角度上来理解的,所以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现在大家就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学生自由朗读)

最后,我又请三名同学读,让其他学生评一评谁读的最好,好在哪里?老师在学生汇报中及时给予肯定。

在教学中,我觉的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表达出高兴、开心的心情。在此,我没有像以前一样,用一个统一而模糊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请大家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这一段,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用表情(满脸笑容)、动作(边读边跳)等方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学生心目中的高兴开心是什么样就怎么读,我觉的这样做比一味的好很好你真棒更重要,让学生在教师引导和鼓励中找到朗读技巧和方法。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新型教师,我们不仅不能以标准答案 来恒定学生,而应该给予鼓励,加以引导。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地发现,积极地创造,发展自己的个性。

4、帮助学生解疑。

雪孩子化了,他到哪里去了呢?你们想知道雪孩子怎样变成白云的吗?(播放课件演示雪与云的变化过程)

让学生理解雪孩子被火烤了,温度升高,化成了水。水又成了水蒸气,最后变成了白云。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化?有的学生可能说到:夏天里,我吃雪糕,含在嘴里雪糕一会儿就化了;我们把糖含在嘴里,糖慢慢地就化了;要是把塑料碗放在火炉上,就烧化了,变黑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学语文。在这里我抓住学生朗读中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搜集生活中的信息,在生活中寻找化 的现象。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了重点词化,扩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是语文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

5、结合图片,进行叙述。

指导学生合作表演课本剧虽有一定难度,但是借助动画,引导学生逐步模仿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及表演能力,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并且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取长补短。

  6、作业。让学生叙编故事,《雪孩子回来了》想象小白兔与雪孩子见面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样设计会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想像。

12、妈妈睡了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红妈妈睡了听课稿,分享妈妈睡了听课感受和记录

妈妈睡了评课稿第一篇:

《妈妈睡了》是部编教材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对熟睡中妈妈的端详,写出了妈妈的美丽、温柔及劳累。文章文笔细腻,人文性很强。

夏老师的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一读一写要求高,字词教学有实效

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学过程中,字词是低段教学的重点。夏老师非常重视字词教学。从板书课题开始,老师让学生一起书空,到睡字时,说左边是目,右边是垂。眼皮慢慢地垂下去,垂下去,人就快睡着了。简单几句话,使得学生在行动体验的过程中,朦胧感受到中国字的神奇与魅力。

本课要求认识的有13个生字,夏老师引领学生从带拼音认读,去拼音认读,到词语中认读,交流识字方法,多音字放到具体语境中选择读音等,由易到难,让孩子在多样的认读形式中自然巩固,水到渠成。启发学生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时,学生们说出了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老师又自然地告诉孩子们,拼音认读、猜谜语、生活中识字等,都是认字的好方法,只要用心,识字的效率就高了。特别是对脸字的识记,用一幅人体图,注明部位名称,从而知道与身体部位有关的字大多都带月部。学生也联想到肚、脑、腿、脚等。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获取的知识记忆会深刻。

二、 朗朗书声在其中,抑扬顿挫韵味浓

本课教学朗读的要求明确,让学生在每一次朗读中都有明确的任务,有的放矢,声声传情。如开始时的听老师范读,感知文章大意,让每一个字都进入你的耳朵,训练孩子听的习惯;听同学分段读,找出睡梦中的妈妈什么样?自己读,用声音表现妈妈的美丽、温柔和劳累等。

朗读的形式也多样,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人朗读,有师生合作读等,每一次读,学生都有收获,都有进步。

如教师开始的范读,教师标准的普通话,清亮甜美的嗓音,使课文的情趣在轻柔、纯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文本与教师的声音及传递出的情感为学生营造一种安静、亲切的氛围。对于这些学习语言文字不久的孩子们来说,这种极富韵味的诵读是最好的示范。这种浸润,体现了文本本身的文化价值,学科德育渗透润物无声。又如,在孩子感受了母子的亲情与爱,大声说出妈妈,我爱您。后,再带着这份爱读2-4段,女生、男生、全体,声音逐渐饱满,文本与情感共鸣。

三、 语言训练巧构建,核心素养重培养

夏老师在教学中,重视语言训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如,老师引导学生寻找文中哪些词语打动了你?学生关注到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模仿说词语()的眼睛。学生说出了美丽的眼睛漂亮的眼睛宝石似的眼睛水汪汪的眼睛等。仿照弯弯的眉毛,老师出示了生动的图片,孩子们说出了弯弯的月牙弯弯的小路弯弯的河流弯弯的彩虹等。再如,想想妈妈还会干什么活?妈妈洗衣服。妈妈拖地。妈妈送我去上学。妈妈辅导我学习等。在语言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开阔了,语言丰富了,也将找到了文本与生活的结合点,学语言、用语言,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部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说: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归根到底还是要读书。语文课要培养读书兴趣与习惯,语文课要有引导读书的意识。夏老师在课尾,推荐了本文作者张秋生的《小巴掌童话》,将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

总之,夏尧老师的课有其突出的特色,也有需要改进的方面,希望认真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

妈妈睡了评课稿第二篇:

听了《妈妈睡了》一课,我深有感触。整堂课衔接自然,语言生动,学生积极参与。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亮点:

  1、教学目的明确。

  这是一节培养学生美好情感的语文课。在教学中,路老师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1、认识字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文章的节奏美;3、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母子之间的关爱之情,培养学生爱的情感。

  2、导入亲切,自然、活泼。

  路老师首先问了一个小问题:同学们,怎么称呼我呢?有的学生说:老师,有的学生说妈妈,以此为开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描述一下路老师,紧接着送出礼物: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这种情境的渲染很到位,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文本。

  3、读书美中务实。

  读书体会,读书积累是我们新课标的重要理念。路老师牢牢把握着以读为原则,让学生在读书中悟情,引导学生美读,帮助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通、读懂。

  4、注重学生主体,焕发课堂活力。

  体现尊重是教育者的第一原则,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设计中, 充分体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努力不使课堂成为教案剧的舞台,并且路老师还注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在让学生自由读文时,学生们不由自主都变成了齐读。路老师强调:会读书的同学不跟别人一起读。从而引导学生以自己的体会,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出自己不同的感悟。

  整节课,路老师完成的踏实,有条理,手势的运用,和学生眼神的交流,得体而恰当,多媒体的运用也是锦上添花,结尾处,把文中句子换字改意,也是点睛之笔,使学生情感再次升华。

13、狐假虎威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狐假虎威听课稿,分享狐假虎威听课感受和记录

狐假虎威评课稿第一篇:

《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学生都非常喜欢、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抓住狐狸的动作:骨碌一转、窜、扑、逮等,启发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动作的含义,从而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动,体会它的狡猾。又从老虎的动作:楞、松,明白了老虎被狐狸骗了的经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发言踊跃,读出了狐狸步步得胜,老虎信以为真的味道来,然后再进行表演,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由于课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适合学生朗读和表演,所以我在教学时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1. 读、说结合。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特点,联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读、思结合。在教学中,我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认读。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狡猾的狐狸是如何借着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的。这样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3、创设情景,分角色表演。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朗读中不光要求学生的朗读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老师要积极指导。如:引导学生读句子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我先让学生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己自由读,个别指名读之后,让学生自己把句子演出来,看看是不是把这句句子读懂了。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边读边演,再让同桌之间进行进行合作表演。

通过创设情景、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懂句子,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指导学生朗读第2节时,提示小朋友读的时候注意旁白部分,帮助学生运用动作、面部表情进行朗读表演,初步掌握朗读技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朗读和表演中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

4、巧设问题,理解成语。围绕第8节进行提问。百兽为什么纳闷呢?它们在想什么?它们又为什么撒腿就跑呢?它们到底怕的是谁?这一系列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的关键。就像一个坡度,让学生一点一点,不知不觉走上去,慢慢领悟假是什么意思?威又是什么意思?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的形式,逐步揭示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突破这篇课文的难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引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对故事的情节不必再花太多的时间去理解分析,而应该把教学目标落实到我自己所定的读一读,演一演上,抓住文中特别关键的词句指导学生来演好,同时又通过表演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和感悟。但在教学中时间有限忽视了一部分不积极的学生,锻炼机会也很少。

因此,在今后在教学中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回答,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给更多的学生提供表达与朗读的机会,真正实现教师与全体学生间的互动。

狐假虎威评课稿第二篇:

《狐假虎威》评课稿

我校回归学习本真,走向深度学习为主题的同课续构校本教研活动已经结束,上周听了张静老师执教的《狐假虎威》一课感触颇深,以下我就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成功与不足,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张老师虽然刚代语文,但她以清新大方的教态,耐心的引导,引领孩子们与文本对话,进行了朗读、说话、字词句段品析和写字等方面的有效训练,让学生的双基得以不断巩固。课堂上张老师很善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及时鼓励他们的勇敢表现,让他们投入课堂,进入文本,从小小的故事中明白所蕴含的道理,初步感知寓言故事的魅力。

一、 层次分明,朗读指导到位。

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是语文学习的一条主线,是语文教学的主环节。张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努力做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理,读的形式多样。如:带着问题读,抓住关键词语读,感悟人物品质读,分角色读等,每次读的要求不同,指导效果层层深入。用狐狸是怎样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作为主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相关段落。抓住狐狸与老虎的三次对话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和感悟。在教学重点段落时,抓住狐狸的动作骨碌一转、扯着嗓子、摇,让学生想一想每个动作所表示的含义,进而来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动,体会它的狡猾;又从老虎的动作一愣、蒙住、松开,让学生明白百兽之王是被狐狸给骗了。依据学生的理解,教师顺势指导,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的朗读情绪高涨、踊跃。渐渐地,学生读出了狐狸的步步为营,老虎的信以为真。

二、 角色体验,挖掘人物内心。   

在教学中,张老师重在对学生两个主角的内心进行探索,挖掘文字以下的内容。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如:狐狸的眼珠子在骨碌一转,它在想什么啊?老虎怎么愣住了,它心里在想什么?还有采访的形式:老虎,你的表情怎么半信半疑,你在想什么?等问题,让孩子体会当时狐狸和老虎的内心活动。让孩子进行有效地思维。也同时避免了老师简单的说教。

三、 创设情景,进行表演。

在教学7、8两小节的时候,引导学生读句子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没有直接让学生去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而是让学生通过表演展现出来。再让学生自己自由读词,再放入句子中,指导读好句子,一气合成。也为之后的表演片段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接下来就是利用精心设计的表演,由小组长带领,依靠大家的力量,来参与演出。演出对文本的理解,既突破了教学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协调能力,质疑和解疑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教学主线的渗透清晰,阅读训练凸显整体性

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这个故事,知道狡猾的狐狸先蒙住老虎,又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在此基础上体会狐狸的狡猾。二年级的学生容易受知识和年龄特点的影响,对聪明和狡猾不能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因此这也成为教学的难点。张老师为处理好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可以抓住一个骗字逐渐展开,而且展开这一阅读教学一定要凸显整体性。扣住骗字后抓住狐狸和老虎的对话及神态,让学生知道狐狸怎样一步步使饥饿的老虎松开爪子,体会其狡猾。这一过程中又引导学生找到老虎的反应一愣、蒙住、松开、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些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老虎由不信到相信的心理变化,体会其愚钝,从侧面又感受狐狸的狡猾,对蒙这个字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建议:任务设计的策略可以改为:朗读课文2至6自然段,找到狐狸和老虎的三次对话,想想怎样读好它。总结课文是应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像狐狸一样的人;在教学两个生字假和借时,教师很自然巧妙的引了出来,如果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单人旁)和不同点(虽然都是单人旁,但是他们在田字格的位置不同)就更好了。

14、大禹治水评课稿

《大禹治水》评课

《大禹治水》评课稿

xx老师的课堂教学我觉得有以下特色: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

一、迁情入境,引入教学

这一部分教师主要是引入新课并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她是这样导入的:

1.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

2.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等等,然后通过引读的方式指导了第一节的朗读,突出抓住无家可归,以及滔滔这两个词,充分感知滔滔的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二、读中想象,体会感情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朱老师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 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有的说:大禹满头是汗,也顾不得擦。有的说:大禹遇到猛兽还要和猛兽作斗争。老师适时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了治理洪水,大禹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他渴了________,饿了_________,累了______,身上划出了_______,脚底磨出了______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在朗读过程中教师也适时地点出表现大禹治水辛苦的词走遍、吃尽、千山万水、九条大河、九座大山。通过学生反复的朗读,细细体会大禹治水的辛苦和不屈不饶的精神。

15、葡萄沟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葡萄沟听课稿,分享葡萄沟听课感受和记录

葡萄沟评课稿第一篇:

今天有幸听了xx老师执教的《葡萄沟》一课,课文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葡萄沟盛产水果;葡萄沟葡萄多,景色美丽,维吾尔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色鲜、粒大、味甜,非常有名。xx老师整堂课结构严谨,思路清晰。学习方法多样,课堂纪律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气氛活跃。听课者犹如品尝一道菜般,色、香、味俱全。

  一、读悟结合,达到目标

  《葡萄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词汇丰富,是训练朗读的好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至关重要。xx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特别注重读的重要性,以读代讲,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品读、体会,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发出感悟,在读中激发情感,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营造意境,突破重点。

  上课伊始,xx老师以带领孩子们去新疆这个好地方去旅游为线,引出课题,此环节干脆利索,不拖沓。随后,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句话组织教学,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又如:葡萄怎么样?你从哪里体会到的?这样顺学而导,学生自然能更好地体会葡萄沟盛产水果、葡萄味甜色美、老乡热情好客等吸引人之处。又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来总结全文,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葡萄沟就是个好地方。

  课堂上,xx老师运用多媒体和实物图片的方式把静止的文字还原为生动可感的画面,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课件把葡萄沟水果的多和葡萄颜色多、一个个凉棚的美通过画面展示出来了。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积累一些优美词句,如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

  三、知识延伸,情感升华

  教师课堂语言富于童趣,感染力强;教师善于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学过程中能保持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创造高效的课堂学习。

  为了带孩子们走进远在新疆的葡萄沟,彭老师更是化身为头带新疆特色小礼帽的阿姨,互致问候,师生们互动跳起欢快的新疆舞蹈,通过表演学生们较快突破了重点,理解了难点,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拨动了学生的情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议:提问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写字教学可再加强就整堂课而言,彭老师的课给人的感觉放得很开,又收得很好!

葡萄沟评课稿第二篇:

《葡萄沟》评课

xx老师执教的《葡萄沟》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对于低年级的阅读课到底应该怎么上,一直是小语界致力探讨的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这节课有几下几个特点:

一、课堂思路清晰

文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葡萄沟盛产水果;葡萄沟葡萄多,景色美丽,维吾尔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色鲜、粒大、味甜,非常有名。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引导学课生整体感知,葡萄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找找课文的中心句,初步感受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在初步感知后,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激发了学生再次朗读的兴趣。

二、学习形式多

xx老师上的这堂课可以用五光十色这个词来形容,在课堂上教师由歌曲导入,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挂葡萄,画葡萄 ,吃葡萄,跳舞等,学生一直很快乐。

二、多媒体课件运用恰当、适宜

无论从课堂开始的范读课文,还是后来的运用课件展示地图、梯田、阴房,整节课课件运用的恰当而不牵强,有实效而绝不做作。课件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起到了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目的。

当然,万物总是不完美的,美玉有暇,圆中有缺,圆月有亏,我们的教学也有缺陷。姚老师对于整堂课的总领句设计的可以,但准确度还不够,如果把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改为你从哪里看出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是否更加切入中心点呢?课堂上用于读书的时间是不是有点少?进行活动是为了达成什么目标?

16、日月潭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日月潭听课稿,分享日月潭听课感受和记录

日月潭评课稿第一篇:

今天我们学校的教研课是xx老师上的《日月潭》一课。从这堂课中我看到了xx老师精彩的地方,也认识到了自己某些不足的地方,应该说受益匪浅。黎老师今天我们学校的教研课是黎翠妃老师上的《日月潭》一课。从这堂课中我看到了xx老师精彩的地方,也认识到了自己某些不足的地方,应该说受益匪浅。xx老师执教的《日月潭》整节课都落实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充满活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

  一堂课精不精彩,课堂的导入也是一个因素。一般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非常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发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过来。黎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一开始播放风光片,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了美丽的日月潭。学生看着看着发出了发自内心的感叹:好美啊。学生在这样美的心境下进入课堂,有了这个美的情境,学生就能在学习中愉快地畅游了。到了这节课结束了,和生字朋友说再见了,小朋友们就会高兴地说出群山环绕、名胜古迹。

  二、以学生为本、以质疑为线、以朗读为主。

  我们说,要让孩子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疑问课堂出课堂。这堂课上黎老师从在这么美丽的地方,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质疑,带着这是岛?在什么地方?湖水面积多大、多深?为什么那么美?等问题进入文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与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读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真情实感自然流露。

  三、以人为本,自主学习、探究。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堂课中有一个非常闪亮的地方,那就是师生共同演绎群山环绕。学生开始是遥遥相对,这时第一个孩子说:不对,你们不应该和老师站那么远。有的说:群山就是有很多山,而山应该有高有低,你们应该有些人搞一点,有些人矮一点有的说:应该有几座山在后面,有几座山要重叠起来等等。整个环节给人的感觉特别真实,教师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而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整个课堂开放而灵活,充满生机。

  四、从课内到课外知识的不断延伸。

  在课的一开始,老师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简单介绍了那里的文武庙,独具匠心,注重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衔接与整合。

执教的《日月潭》整节课都落实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充满活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

  一堂课精不精彩,课堂的导入也是一个因素。一般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非常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发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过来。黎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一开始播放风光片,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了美丽的日月潭。学生看着看着发出了发自内心的感叹:好美啊。学生在这样美的心境下进入课堂,有了这个美的情境,学生就能在学习中愉快地畅游了。到了这节课结束了,和生字朋友说再见了,小朋友们就会高兴地说出群山环绕、名胜古迹。

  二、以学生为本、以质疑为线、以朗读为主。

  我们说,要让孩子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疑问课堂出课堂。这堂课上黎老师从在这么美丽的地方,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质疑,带着这是岛?在什么地方?湖水面积多大、多深?为什么那么美?等问题进入文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与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读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真情实感自然流露。

  三、以人为本,自主学习、探究。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堂课中有一个非常闪亮的地方,那就是师生共同演绎群山环绕。学生开始是遥遥相对,这时第一个孩子说:不对,你们不应该和老师站那么远。有的说:群山就是有很多山,而山应该有高有低,你们应该有些人搞一点,有些人矮一点有的说:应该有几座山在后面,有几座山要重叠起来等等。整个环节给人的感觉特别真实,教师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而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整个课堂开放而灵活,充满生机。

  四、从课内到课外知识的不断延伸。

  在课的一开始,老师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简单介绍了那里的文武庙,独具匠心,注重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衔接与整合。

日月潭评课稿第二篇:

《日月潭》评课稿

今天听了xx老师执教的《日月潭》一课,令我感受颇深,本课教学的是小学中年段一篇讲读课文的第一课时,也许讲读课文的第一课时总会让人觉得以枯燥乏味,但李老师的课上却是精彩不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李老师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不仅落实了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而且陶冶了品格。下面就我的体会与大家交流:

第一、优美动听的语言引入课文,既使学生很快的进入情境,又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涌起自豪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课件的不断呈现,使文字描述变成了可观、可感的直观体验。既活跃了课堂,又弥补了极尽言辞不能名其状的缺憾。

第二、多种读文方式的有效结合,加上适时的点评与指导,既达到了初知文意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正说明了多读文本的重要意义。

第三、多种识字方法的穿插利用,很好的诠释了中年段生字教学的教学方法,将知识落实;繁简适度的讲解与扩展,又使学生的自学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简单的一带而过,决不拖沓冗长;复杂的不厌其详,决不敷衍塞责。这既是教师备课态度的体现,也是语文基本功及驾驭课堂能力的体现。

第四、一曲终了,余音绕梁,本课教学任务完成时,又能启发学生思考,激发继续探究的兴趣,达到了课虽下,趣仍浓的效果。

17、解决问题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评课稿 解决问题一课是二年级下册第2~5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用两步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的教材,两步应用题是用文字叙述的,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在呈现形式上较以往有很大的改变。教材选用了贴近学生生活且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快乐的游乐园,提供了小朋友在游乐园里看木偶戏、丢沙包等丰富活动的信息资源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如何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掌握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呢?我在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对教材呈现的形式做了适当的补充和调整,具体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情境引入,激发学习兴趣。围绕喜欢什么活动的话题,从与学生交谈周六、周日喜欢到哪儿玩,喜欢玩什么,到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在玩什么的情境,调动了学生认真观察的积极性。教师说的这里面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呢!这句话激发了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生探究新知做准备。

18、掌声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听课稿,分享掌声听课感受和记录

掌声评课稿第一篇:

《掌声》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小英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作者以饱含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故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瞿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他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一、 评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瞿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1、紧扣关键点,突出内涵

所谓关键点指一篇文章中最敏感、关键部位,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句、一个过渡段等。本文的关键点是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瞿老师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同学们的两次掌声,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重点段第二至四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给小英的鼓励和赞扬,给小英带来的信心,由此突破口切入,突出掌声的内涵。

2、转换角色情,领悟内涵

当学生阅读文本时,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体会不到真切的情感。瞿老师就发掘学生善良天性,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如: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如果你是小英,你听到同学们热烈、持久的掌声,你会想些什么?学生变成文中的人物,产生联想或幻想,激发出情感,走入人物内心世界,就更真切地体会到了掌声给小英变化,领悟掌声的内涵。

3、抓住掌声义,延伸内涵。

同学们的掌声给了小英鼓励、赞赏,给了她生活的信心,掌声的内涵就是给人的尊重、鼓励和关爱。瞿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停止在对掌声内涵的理解,而是接着问:你想给同学或朋友送去勇气和自信,除了给他掌声之外,你还有什么办法?学生的回答延伸了掌声的内涵,可以直接说,可以写纸条,可以竖起大拇指等等,都对别人的鼓励和关爱。

4、出示《掌声》诗,升华内涵。

读完最后一节,瞿老师出示了一首小诗《掌声》,掌声的内涵都融化在这首短小精悍的诗中,一连串的比喻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形象地升华了掌声的内涵,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鼓励就是阳光、春风,温暖了我们的心,给了我们力量和信心,这就是一份真爱。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品读着这首小诗,会再次被感动,升华内心的体验,并将这暖暖爱意融人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去。

二、评教学特色

本节课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

1、教学思路清晰严谨

《掌声》一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四步进行:

(1)读第四自然段,找出课文写的两次掌声。

(2)品读小英上台演讲前的表现,体会两次掌声给小英带来的变化。

(3)结合小英演讲后变化,进而理解掌声的内涵。

(4)拓展阅读小诗,升华掌声的内涵。

这一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地反映了文章的脉络,围绕掌声的内涵设计教学环节,自然而合理。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定位在知识与能力上,更多的表现为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的升华,价值取向的引领。

2、教学语言优美工整

最后瞿老师出示的是一首自己写的小诗,可以看出瞿老师的语言功底优美而工整。在整堂中我们可以听到瞿老师优美工整的过渡语与小结语:只有短短的几步路。可是要走完这几步路,对于小英来说该有多难啊。每走一步,小英的内心都在痛苦地挣扎。这是期待的掌声、这是安慰的掌声,这是鼓励的掌声!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小英说,此时,千言万语都汇成了热烈、持久的掌声,他们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小英的鼓励、支持、理解这是多么的神奇的掌声啊!在小英最需要的时候,是掌声给了她勇气和力量,是掌声给了她自信的微笑。掌声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带来力量,带来自信,带来关爱。在生活中,我们的要给别人带来温暖、带来力量,带来自信,带来关爱,除了鼓掌,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呢?

3、教学细节扎实有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朗读的指导。因为,我们现在的朗读指导趋于一种虚化,目标也不明确,好像练读的目标就是读好这一段,而瞿老师的朗读指导扎实有效。学习第二到四自然段时,瞿老师让学生找出演讲前小英的三处表现,在练读这三处表现时,不只是从朗读技巧上读好,更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读是为了促进悟,悟是为了提升读,朗读与感悟相结合。如:练读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来。这段话。

师:读读这句话,体会她的心情,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

师:你认为这样读比较好。

指名读

师:上一堂课我们知道小英是个自卑、忧郁的孩子,平时,总是默默地走向那个角落,她不愿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她害怕别人注视的目光,而这时全班同学把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谁再来读。

指名读

师:此时的小英心里在想什么?

生:我不想让别人看我走路的样子,别人还逼我。

生:别人会说我很可怜的。

生:别人会笑话我的。

师:此时的小英胆小、害怕,把她的心里话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怎么读?

再次指名读

这已是第四次读了,但四次朗读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小英演讲前的胆小、忧郁,也为后面理解掌声对她的重要奠定基础。

三、一点看法

1、课文5-6小节的学习不够深入,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而这次演讲之后小英的变化,更能体现别人鼓励、关爱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2、最后一小节是文章的中心,它告诉大家两点:(1)珍惜别人的掌声。(2)献给别人掌声。而瞿老师只是让学生齐读了一遍,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

但这只是我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掌声评课稿第二篇:

今天我要评的是xx老师执教的《掌声》一课,在评课之前,我想送给xx老师一些掌声,我觉得我不是在评这堂课,而是我在向xx老师学习这堂课,这是一节成功的课,让学生学的愉快,听课老师听得轻松。

这篇课文生动的叙述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姑娘英子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变得开朗自信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要我们体会到:人人需要掌声,特别是在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掌声送给别人。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这个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中,读起来十分感人。

全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英子一系列的情感变化都是由掌声引起的,因此引导学生理解掌声的内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这整节课中,梅老师抓住这一重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段朗读体会,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亮点:

一、识字扎实有效

二、正确把握重点,优化课堂结构

语文课不像数学课那样层次清楚,由难到易,环环相扣,语文课要求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环节,不做无用功,这样学生听起来才有所侧重。这堂课梅老师没有循规蹈矩的按照事情的发展按部就班,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方式:原先的英子和后来的英子对比,比如梅老师在执教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出以前的英子是忧郁的。接下来梅老师又再让学生体会后来的英子是活泼、开朗、自信的,通过前后对比,老师不用刻意比较,学生自己就能在心里产生两次情感的巨大差异。然后老师在让学生说一说英子发生这么大变化的原因,学生很容易就说出来了,是两次掌声让英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这样一个隐形的对比中,梅老师轻轻松松就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三、关注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三年级正是学生从字词句向段篇过度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至关重要,学生只有掌握了读书方法,他才会读书,爱读书。梅老师这一点做得非常好,从识字开始,就启发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遇到难读的句子怎么办?到理解感悟课文时,梅老师更是注重了对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方法指导,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语言神态动作,体会人物的情感。在学生有了自己的读书体会后,梅老师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记下了,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梅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从昨天开始,我就在思考:如果由我来执教这一课,我会怎样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流程?今天又听了梅老师的课,我发现我们两个人在设计上,有一点是不同的,下面我说说我的设计:当孩子们说出是掌声让英子从忧郁自卑变得开朗自信时,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掌声的句子,然后到课文中去读一读,说一说这两次掌声的意义相同吗?学生练习上下文,很快就能感悟出这两次掌声是不同的,第一次掌声同学们为英子送去的是鼓励,第二次掌声同学们为英子送去的是赞赏。

最后,为xx老师提一个小建议:在老师配乐朗读时,音乐的声音太大,掩盖了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希望以后讲课的老师们注意这样的细节问题。

19、四边形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通过对四边形的观察和直观感知,能够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方法:通过找一找,涂一涂,说一说,分一分,围一围等多种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渗透分类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良好习惯,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四边形(特殊)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图形,钉子板,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 ?光明小学校园里,同学们也正在进行各种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主题图)

你都看到了什么?看到图形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闪动图形)师:大家真能干!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看来啊,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些图形把我们的校园装点得真美!其中像长方形,正方形,自动门上的形状(平行四边形),橘黄色(菱形)地砖的形状,足球场上拦网架上的形状(直角梯形)都叫四边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四边形.(板书

20、秦兵马俑评课稿

《秦兵马俑》评课稿

《秦兵马俑》评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

长期以来,我一直担任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今天有幸听了潘老师主讲的这节课,对我来说,真的是受益匪浅。在此,要说评课谈不上,我只是谈一谈我个人的听课感受和学习体会,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同仁予以批评指正。

纵观潘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大亮点:

一、运用了先进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思想上,潘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意培养了学生的基本语文素质,注重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大语文观、人文观。

二、确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文章条理清楚,潘老师抓住教材特点,紧扣中年段的教学,准确地定位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由此展开教学,目标明确,化难为易,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三、突出了鲜明的教学主线

本节课的教学,潘老师突出了两条教学主线:一条是内容主线,即理解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和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另一条是实践活动的主线,即以读为主,围绕读思悟读这一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思,思后说,说中悟,悟后再读,加深理解。整个课堂教学主线明确,流程清晰,思路明确。

四、读中学写,揭示规律,学以致用

1、这一点首先表现在对课题的教学上。

传统的教学中,课题往往只是导入课文学习的一个引子。然而,今天潘老师的课给了我一个启示:课题也可以是读写结合的一个训练点。教学中,潘老师首先通过齐读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来解读课题,理解题意,最后引导学生审题;如果让你写《秦兵马俑》,你想向大家介绍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内容,也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2、提示了过渡段的作用。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教学中,潘老师适时地向学生揭示了过渡段的作用,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为学生习作打下了基础。

3、课文学完以后,潘老师还布置了一个课后的小练笔,让学生试着用总分结构介绍我们的教室,并用上本节课所学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进一步落实了读写结合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五、重视了语文双基的教学

首先是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无论是对生字的教学,还是对南征北战、所向披靡、鸟瞰等词语的理解;无论是对第2自然段总起句的学习,还是对过渡段作用的揭示,纵观她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出她充分重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

其次,她还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本节课,她着力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朗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总之,从教学效果来看,这节课学生们学有所得,能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感受其宏伟的气势,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还掌握了一定的说明方法。

但是,我想如果教师课堂上的激情再饱满一些,课堂气氛可以会更好;还有教师课堂评价,还可以再丰富一些,学生的积极性可能会更好。

总之,语文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一片高效互动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21、颐和园评课稿

《颐和园》评课稿

《颐和园》是xx老师的一堂教学展示课。各环节结构安排合理,并运用各种手段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感受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与神奇。

一、名声在外,令人陶醉

课一开始,xx老师由第一单元学习的美丽的风光导入,引导学生欣赏作为《世界遗产》名录之一的颐和园美丽与神奇,引起强烈的阅读期待。更可贵的是老师预计去过颐和园的学生不多,出示了几张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图片。不过,这时要是能适时让学生描述一下眼中的颐和园的美的话,可能在下面的学习中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会更深一些,同时也促进学生的表达。

二、字词扎实,关注需求

四年级写字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有些容易写错的字,教师及时进行了必要而多样化的指导,如殿、栽、堤的字形强调,耸立、神清气爽的理解等。感觉xx老师想学生所想,课教学显现扎实的一面。

三、顺学而导,关注景点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为此,xx老师首先指导学生明确作者游览顺序,然后关注长廊与万寿山,品味其中的美。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为用好课文这一例子,学习作者抓住景物描绘的特点,xx老师在教学不同景时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长廊抓住长、美,特别是聚焦于每一间的横槛上没有哪两幅是相同。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画多,请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其中一幅画。从而达到读、写、说、想的结合。万寿山学习重点在于体会滑字的妙处,引导学生字斟句酌。

只是在教学中读的时间还可以充分些,读的形式还可以多样些。特别是当学生读得不够入境时,老师不妨示范引读。

颐和园评课稿第二篇: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第七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册教材的第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在第二组教材中设置的了解叙述的顺序,因而xx老师把了解叙述的顺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它虽不是新知识,但也有新知识。这篇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与前组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有所不同。因而,教师在开课初就引导学生把文章的叙述顺序理出来,并把此顺序贯穿课堂教学。结课前,又将顺序进一步落实,强化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色。课文先写长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接着写的是万寿山的景色。分别介绍了从脚向上,和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最后写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绍了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最后写颐和园处处有美景,看也看不完,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听了彭老师的这节课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2、创建了和谐的对话场境

教师角色的转换,使老师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时候,彭老师充分利于我们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导入新课时,展现了颐和园的照片,教学过程中,好几次播放了颐和园的实景录像,三番四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达到了和谐对话。

4、重视课文表现形式的教学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重视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花样增多了,教学过程变得热闹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也被丢弃了。如,读写结合的经验。阅读教学只重内容理解,忽视写法指导的现象还较为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时,彭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特点,学习它的写法。如全文的先总述后分述最后总结的写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点写长廊的写法。我现在的体会是: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不足:

1.语文强调多读,老师注意到了这点,但是如何读出其中的美,这就要强调感情朗读了。感情朗读有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课堂上老师也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但我个人认为,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准重音词后融入学生对美景的欣赏水平再读。这样,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也就加深了对游览景物的深刻了解。从而更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如何让学生对美景过目不忘?我想,除了让学生找出这些景物,还要对描写美景的词语进行推敲。课堂上,老师重点抓住了滑几乎等词进行教学,学生在对比教学中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如果教师在讲景物的特点之前先让学生用笔找出景物,然后在小结的时候让学生跟着板书回忆,效果会更好一些。

3.这堂课,教师主要是让学生学习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教学时可否将侧重点放在某一二方面,让学生掌握好学习方法,再运用于学其他两方面的景物特点。也就是说,可运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避免平均用力。也许,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景物课文的能力。

4.本节课的课件制作很好,但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老师应从幕后走到台前,改为白板操作会更好,

以上是本人肤浅的看法,不正之处还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22、长城评课稿

《长城》评课稿

《长城》是一篇传统课文,语言精炼、感情内敛,字字句句都流露出中华儿女对这一世界奇迹、民族象征的自豪之情。

整节课,金蓓蓓老师抓住文中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一句,不断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深入感受句中的智慧和血汗两个词语的内涵。最后,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由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在这节课上,我边听边观察边思考,发现xx老师的《长城》一课,与众不同,极富特点。

首先,我认为金老师的这个切入点找的十分精妙,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思考感悟的热情,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看,她的这一设想也确实符合学生的实情,证实了她的这一思路,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认真研究学生学情的结果。

其次,在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各段感受智慧与血汗时,王老师反复引导学生感受比照写法的作用,并不断抓住文中一些数字说明的语句,指导学生采用比照的写法把它形象化,使得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逐步理解了比照这种方法,并学会及时恰当地运用这种方法。这一做法说明,王老师在备课时并不是孤立的备这一课,而是自觉地联系了单元特点、单元重点,训练要点在备,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的落入了每一课的教学之中。

第三,金蓓蓓老师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她所展示给学生的图片也罢,文字也罢,都不是为用多媒体而用,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都是在为学生能够更好地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服务,处处显示出她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为上好这四十分钟的一节课,王老师在课下做足了功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使得她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显得游刃有余。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第四,金蓓蓓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了大量自己搜集来的有关长城的资料,这些资料的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长城的认知,弥补了学生由于自身年龄、阅历等等造成的缺憾,使得没有亲身感受过长城雄伟气势、不了解长城乃至中国历史的学生对长城这一停留在语言和图片中的形象变得亲近、立体起来,使得学生对长城这一民族的象征、中华的骄傲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在教师引读文章最后作者的赞叹时,同学们从从内心深处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当然,也正是由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十分扎实,资料的引入特别丰富,导致这一课严重超时,然而,这个现象也给我们全校语文教师提出一个个急需解决的教研问题,那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把一项项繁多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训练要点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如何合理化地处理和运用教师、学生搜集来的以及教学参考和课后资料袋里提供的大量资料,如何给我们平时略为浅薄的课堂增加容量但又不至于过度臃肿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就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使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通过这一次的教研活动得到有效的提高。

长城评课稿第二篇:

《长城》评课稿

听了陈墨贤老师的这堂课,却是让我刮目相看,惊讶于一位才从教一年的教师,竟然能有这么高的教学水平,真是让我这位从教几年的老师自惭形秽。下面我就本堂课谈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追求独立的阅读体验。

课堂伊始,陈老师就列出了几位世界名人对长城的评价,请学生进行朗读,无形中就奠定了课文的基调。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孩子,他们想要追求自己的个人阅读空间,陈老师抓住了这点,请学生自己来通过阅读课文,来体会长城的独特魅力。这样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第二、多媒体为教学服务,帮助了解长城特点。

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陈老师抓住了长城的长和长城的独特构造来学习。在学生找到了长城的长的特点时,我们其实不清楚一万三年多里到底有多长,这时候陈老师通过作比较的方法,说,如果能要走完长城,日夜不停地走,需要走五百多天,相当于我们绕着黄屿操场跑三万多圈,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长城的长的特点,还为语文园地五的相关练习做了铺垫。由于班级只有几位同学有真实游历过长城的经历,所以陈老师选了几张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从远到近来认识长城,给了大家正面的感官的印象。在介绍长城结构的时候,教师也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让学生自读课文,进行找找长城的结构,进行反馈。

第三、随文识字教学。

陈老师的课没有独立的字词教学,但是,随文识字却做得非常流畅。在讲解崇山峻岭这个词的时候,就通过联系偏旁和配合图片来解决,顺利的落实了这个词语。后面的教学,陈老师也按照这个方法,落实了蜿蜒、堡垒等词语。

第四,语用练习的设计

我们都知道,一篇课文,可以抓住的语用点很多。就拿长城来说,很多老师的练习点放在了联想这个方法上,但是,陈老师另辟蹊径,让学生来分析本文的观察是从整体到部分的写作方法,不仅是段与段之间是这个方法,更是第二段写作方法也是整体到部分的,这样的写作方法在小学阶段还是比较少见的。最后总结了写法,要学会有顺序的观察,有顺序地写。 

优点有很多,但是我认为本节课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细致。

  2.对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巧妙设计时处理得比较肤浅。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台的时候,只是知道了具体的位置,却忽视了这些设计的作用,可以适当交代一下。

3.语用点的设计是很好,可以还没有进行练习落实,建议进行小练笔,直接训练。

23、巨人的花园评课稿

《巨人的花园》评课

听了梁老师上的《巨人的花园》后,我收获很多,这篇课文以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为主轴展开故事情节。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教态亲切、自然,她能利用学案从美丽又神奇的巨人的花园入手,让学生从中感受花园的美丽,为之后花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做好伏笔。在引导学生找出主线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后进入课文的主导部分,引导学生找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以及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的句子。学生通过对比,反复的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使学生感受到巨人的花园冬天时的寒冷与冷清,巨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孤独,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孩子加入花园后的春景。然后以原来四季交替正常、景色美丽的花园,为什么巨人的加入会使花园产生如此大的变化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找出巨人的所作所为。通过想象巨人发火时的神态动作引导学生从生气、训斥、叱责的意思中感受巨人这三次发火是一浪高过一浪,指导读出语气,加深理解。再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巨人,最后揭示巨人终于明白的道理,让同学随着孩子们的欢笑声一起进入这美丽的花园。

  梁老师在揭示课文的道理之后能再回过头来引导学生发现童话语言上的特点,让同学体会到童话可以带领我们去到现实不可能去的地方,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童话中也可以通过奇妙的语言展现在大家面前,从中进一步感受童话带来的无穷魅力。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我觉得对于读的部分读得不是很透彻,尤其是描写有孩子与没孩子时花园的情景变化的内容,读得不够透,不够深刻。

巨人的花园评课稿第二篇:

《巨人的花园》评课稿

听了xx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也一直不停地学习思考她的教学方法,然后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际中。下面是我对本堂课的几点感受:

一、她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通过多种形式读课文,品味课文生动、形象,语言准确。

二、奇思妙想,让想象张开翅膀。

多媒体课件制作恰到好处,一开始,多媒体屏幕打出课题,同学们就喜欢上童话故事,一份想象快餐油然而生,能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构思一个美丽的故事。那些色彩绚丽、想象丰富的画面就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一下子将他们带入到情境中,奇思妙想更是层出不穷。正因为有了课件的引导,孩子们的想象之门被打开了,陈老师又及时引导孩子们想象(多媒体屏幕打出课题)深入的探讨花园里所发生的一切。

三、激励指导,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享受快乐。

很欣赏陈老师的评价语。每个孩子讲述完,陈老师都有精彩的点评。如你真是个善思的孩子,多有爱心啊,我替巨人谢谢你了。看似信手捏来,却给予孩子们莫大的鼓舞,激发孩子们创作的欲望。

24、乌塔评课稿

乌塔评课稿

乌塔评课稿

  一、说教材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在单元中的位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

  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独自一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怎样去的?

  指名个别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情况。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 岁就一个人周有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多么勇敢的孩子!我们来学习课文《乌塔》,看看乌塔靠的是什么周游欧洲的?这样设置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对这些事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把想到的和同学讨论交流,还可以写下来。

  (三)、深入学习,领悟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相机归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二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3、各组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如果我是乌塔,你想对我说些什么?

  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从而懂得一个

  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4、辩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1、检测的功能;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3、训练语感的功能。

  (四)、课外延伸

  根据自身的生活能力,虚拟一次旅行,具体地写出旅途经历,并写出自己的一些感想。

25、慈母情深评课稿

《慈母情深》评课稿

《慈母情深》

《慈母情深》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辛苦赚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表现了母亲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敬爱。听了陈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一课,令我感触颇深:

一、深入品读文本,丰满人物形象。

课堂上陈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学习,如环境描写中烤,人物描写中瘦弱、龟裂等,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想象、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咀嚼中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感悟慈母情深。不仅引导学生感受了人物形象,还渗透了写作方法,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重视朗读,细细地品词悟句。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陈老师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正是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比如,在学习重点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一句时,不仅没有简单地让学生去体会文字,而是通过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写法,比较写法的表达效果,这样由学生自然生发出的感受,在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母亲的疲惫和艰辛后,进行感情朗读;在学生理解了体现母亲辛劳的其他句子后,陈老师引领学生又回到这一句上,再练习朗读,体现了读、悟的层次性。她在无声处渗透着语文意识,让学生抓住字眼、词眼深刻地体会母亲的情是深沉的、深厚的、深刻的。

这堂课的教学,学生无疑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化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体会到了母亲挣钱的艰难,体会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陈老师引导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通过文字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又学习作者的写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6、珍珠鸟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上册珍珠鸟听课稿,分享珍珠鸟听课感受和记录

珍珠鸟评课稿第一篇:

《珍珠鸟》一课评课稿

五年级上册《珍珠鸟》一文,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 冯骥才先生精心结撰的优美散文。这篇散文描写了人鸟相亲的动人历程,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道理,情文并茂,寓理于事,值得我们品味鉴赏。  

而与此同时,《珍珠鸟》又是一篇略读课文。陈老师的教学平实、扎实,基本符合略读课的课型特点,教学较为成功。突出的特点有:

一、 整合教学问题,问题设计提纲挈领,统领全文

陈老师围绕我是怎样对待珍珠鸟的,珍珠鸟对我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一问题,让学生找出我照料与呵护珍珠鸟及珍珠鸟对我的感情发生变化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句子、关键段落进行学习,顺利地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领悟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特别是其中的一个话题设计我不管它。是指我不管它,不管它,不管它,引着学生联系上下文来接读。自然而然地学生就体会到,这不管它背后隐含着的宽容与关爱,更是作者给予小珍珠鸟的自由,真正的自由。这一话题设计看似简简单单,但却是陈老师的匠心独具。

二、激趣揭题,自然流畅,体察喜爱之情。  

陈老师在上课伊始,直接让学生读课题,再配合优美的语言文字介绍:它,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后背还生着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让学生说说珍珠鸟这一名字的来历,学生非常感兴趣。继而追问,如果此时你有机会亲近它,摸摸它,会是怎么样的感觉?这样的导入顺理成章,更是激起学生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三、延伸课外,拓展视野与思维,领悟美好境界  

在学完了课文以后,陈老师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与本课的主旨,巧妙地节选了沈石溪的《保姆蟒》片段,让学生阅读后说说读后的感受。这样,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无论是人与鸟,还是人与蛇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信赖,是创造美好境界的基础。  

四、关注插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新课标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大都配有精美的插图,图文结合,图文并茂。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对插图视而不见,白白浪费了大好的教学资源。陈老师在教学中关注插图,而且和课文教学有机结合。像生意葱茏等词语的理解借助了直观的插图,将抽象的含义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听了陈老师的这节课,我忍不住翻看别人的听课记录,看一看其他的老师究竟是怎样上《珍珠鸟》这节课的。虽然我没能看到他们亲临课堂的风采,但从记录上却能看出他们不拘一格的设计思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亮点,就拿陈老师这节课来说,我觉得陈老师抓的重点词语很恰当,话题设计有效,不过缺少朗读,学生体会不深。教师应该更多地倾听学生发言,利用有效的生成资源,顺势引导学生更多地去发现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能够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朗读,肯定能做到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并能准确传达作者的情感和读者独特的体验,打动自己,感染他人,给学生更多发展的空间。

诚然,对于一节课的看法,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仅是自己的一些浅见,加之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权当抛砖引玉,敬请批评指正。

珍珠鸟评课稿第二篇:

珍珠鸟是一篇文旨优美的课文,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文章主旨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所以我的教学重点就放在这两个方面。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就想如何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我与小珍珠鸟亲近的这一过程,这一过程体会不好,文章主旨的理解会显得生硬。所以我还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仔细的体会,并仔细观察图,利用这一具体的形象来体会抽象的东西,经过实践,同学们的反应不错,文章主旨水到渠成。

  整堂课教学我都试着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结果效果非常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极高,普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反思以前上的课总是不能彻底的解放思想,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不会,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所以老师们,把机会让给学生吧,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27、循环小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27~28页,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能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并能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意识。

3.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我们这节课来探索一些有趣的规律。先听老师讲一个故事,看你能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什么规律?

(教师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

生:这个故事总是在重复同一个内容。

师:不错!大家已经发现这个故事的一个特点了。

板书:不断重复

师:谁能根据这个特点接着老师的故事继续往下讲?

让几个学生继续讲这个重复的故事。

师:照这样讲下去,你发现这个故事还有一个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像这样重复下去,这个故事永远也讲不完。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讲不完。

师:这种不断重复的现象不但故事中有,在有的计算中我们也会遇到。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27页王鹏赛跑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后,列出算式40075。

师: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这个算式,看计算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40075这个算式的两个特点:①余数重复出现25;②商的小数部分连续地重复出现3。

师:像这样继续除下去。能除完吗?

生:可能永远也除不完。

师:怎样表示这种永远也除不完的商?这种商有些什么特点,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循环小数。

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二、认识循环小数

1.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请一位学生把40075的竖式计算放到视频展示台上。

师:刚才我们发现了这个算式的三个特点,下面我们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当余数重复出现时,商就要重复出现;商是随余数重复出现才重复出现的。

师:猜想一下,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是多少?它的第4位商是多少?第5位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如果继续除下去,无论是哪一位,只要余数重复出现25,它的商也就重复出现3。

师:是这样的吗?我们可以接着往下除来看看。

学生验证略。

师:那么我们怎样表示40075的商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永远除不尽的商。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40075=5.333

师:我们所说的重复也叫做循环,像5.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2.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

师:下面我们来继续研究循环小数,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78611。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在视频展示台上出示写有讨论问题的卡片,如:

①这个算式能不能除尽?

②它的商会不会循环?

③如果循环它是怎样循环的?

(学生计算、讨论、交流,大约控制在4分钟,然后组织全班汇报,学生的意见可能出现以下两种)

生1:我们小组认为这个算式不能除尽,但它的商不会循环。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不像例1那样连续出现数字3。

生2:我们小组认为这里的商不能除尽,而且会循环。

师:说说你们这样猜测的原因?

生2:因为我发现有数字4和5的重复。

师:大家觉得他们的猜测正确吗?请你们(指生1)这组的同学继续除下去,看商的小数部分会不会重复出现4、5。

学生计算后证实会重复出现4、5。

师:比较5.333和7.14545,你觉得这两个循环小数有什么不同?

生:前一个循环小数是一个数字循环,后一个循环小数是两个数字循环。

师:请同学们用循环小数的方式标出这个算式的商。

指导学生写出78.611=7.14545

师:你觉得这样的算式除到哪一位就可以不除了呢?

指导学生说出,只要余数重复了,就可以不除了。

师: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像这样的算式余数循环,商也会跟着循环。

师(指着5.333,7.14545):对了!像5.333,7.14545这样的小数都是循环小数。你能像这样写出几个循环小数吗?

学生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教师:观察这些循环小数,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后,指导学生说出:都是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都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三、学习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师:能把这些循环小数中循环的数字用你喜欢的方式标出来吗?

学生自主活动,并让几名学生在黑板上的循环小数上进行标示。如:

5.3333 7.14545

教师边指边介绍:这些在小数部分依次不断地重复的一个或几个数字,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把它写出来。如5.3333可以写作,7.14545可以写作。这就是用循环节表示循环小数,如果同学们对循环节有兴趣,可以看一看教材第28页的阅读材料。

学生看书。

师:请同学们计算1516和1.57。

学生计算后,问:从中你发现什么?

生:1516=0.9375,1.57=0.2142857

师: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如果得不到整数商,所得的商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你知道是哪两种情况吗?

引导学生说出一种是继续除下去能够除尽,像1516一样;另一种情况是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像1.57一样。

师:能够除尽的商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我们把它叫做有限小数;永远也除不完的商的小数部分是无限的,我们把它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的小数位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无限的。

师:所以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请同学们写几个无限小数,再写几个有限小数。

学生写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略。

五、运用巩固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5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完成第6*题。

28、穷人评课稿

《穷人》评课稿

穷人评课稿第二篇:

《穷人》评课稿

《穷人》第二课时,听后觉得这是一堂平实、有效的语文课堂。语文课标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借助学案引路,紧紧围绕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的四件事情展开的。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在事先布置学生预习学案的基础上,再找找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让他们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由于有了学案的预习,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加上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我觉得以下两点值得商讨

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在读中谈体会,如果重点句子以板书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上,引起学生的重视,效果会更好。

2课堂上学生写体会占用太多的时间,我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体会,这样既减少了写所浪费的时间,又可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

29、少年闰土评课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少年闰土听课稿,分享少年闰土听课感受和记录

少年闰土评课稿第一篇:

《少年闰土》评课稿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时,能注意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体会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围绕这个目标,这堂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当家作主。

一、重研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这节课,老师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以闰土的外貌为起点,以无穷无尽希奇的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课文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严老师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读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二、重启发点拨,引领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本堂课,严老师的讲解不多,但都点拨在节骨眼上。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大多数同学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严老师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体会到了我对自己所处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重情境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之中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雪地捕鸟这一段落时,严老师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来做一做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学生通过一边做一边讲,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在这堂课的收尾阶段,当学生学懂了闰土给我所讲的新鲜事,我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后,我出示离别图,引导想象: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手拉着手,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我会对闰土说些什么呢?闰土又会对我说什么呢?同学们反应积极感受到了我和闰土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对文章中心的体会也就更深刻了。

四、重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正堂课的结尾严老师让学生读读《故乡》的节选,让学生想象他们30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

少年闰土评课稿第二篇:

《少年闰土》评课稿

  【一】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家少年形象.章健文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这一课时,抓住两段人物形象,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明白鲁迅对闰土外貌描写的精妙之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用勾勒法描写自己的同学,描写要突出人物的特点.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新时期讲议教学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

  章健文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勾勒的方法来描写人物形象,她让学生练习描写自己的一位同学,要写出特点,请大家猜猜他是谁.这一教学设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他们要描写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是最熟悉的人,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老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将对课堂的动态生成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章老师在课堂行进过程中,不断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和蔼的表情,胸有成竹的神态感染了学生.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进一步让学生明白,背景描写要与人物形象之间有关系,是为了准确地展现人物的形象.同时,描写时要选择最关键,最主要的特点来突出人物形象.总结方法后,让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小短文,可以选择不修改,部分修改,重写,完成自己的短文.这不仅充分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还折射出设计者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在不断解决疑难的过程中,学生到了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在课堂上,让学生趣味盎然地学习知识.

  语文是一个例子,如何让学生在对例子的研读中习得知识,掌握方法,领悟情感才是最重要的.在《少年闰土》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进行了人物形象描写的实践,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明白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和重要性.

【二】

  潘老师能够抓住中心句,以读为本,学习四件稀奇事,从中让学生体会人物的特点。她从稀奇一词入手,让学生速读课文,归纳四件稀奇事,再理出哪件事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引导学生去读书,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体会闰土的机智勇敢。在学习四件稀奇事后,学生对闰土的人物特点有了比较鲜明的印象,教师就引导学生归纳闰土的人物特点。潘老师为了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情景,体会我对闰土的羡慕,对他生活的向往,反复读中心句,读中悟情,强化了训练重点。

30、青山不老评课稿

《青山不老》评课稿

《青山不老》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非常有幸参与区语文教研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备课、教学,让我也尝试了新教材略读课文的教法。下面我就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 教学理念与目标。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

《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

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

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导读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前两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再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也同时得到升华。对最后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安排了写,主要意图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最后,以读代讲,体验感悟。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时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课文。 备课时,抓住备读。要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课文,根据要求来自由读课文;交流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以读代讲,讲得少,用读去体会。最后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过写感想后读一读。

以上这些是我的教学意图,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还有很多问题(简单谈谈课的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一起探讨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最后,我以叶圣陶先生曾说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讲话,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和各位老师一起共勉。谢谢!

31、确定位置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确定位置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平面图中认识列和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能在比较中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同时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提高学生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正确地表示出物体位置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例题1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提出了什么问题?(小军坐在哪里?)

(2)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描述,如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

2.揭题。

刚才许多同学都知道小军的位置了,那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介绍列和行的知识。

(1)介绍:通常把竖排叫作列,横排叫作行。一般情况下,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向右数,确定第几行要从前向后数。

学生可能会提类似为什么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向右数这样的问题。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些都是规定,人们在确定位置时才有一致的思考和结论,才会能避免争议和混乱。

(2)课件出示下图,帮助学生理解列和行的知识。

第5行

第4行

第3行

第2行

第1行

第1列 第2列 第3列 第4列 第5列 第6列

教师任意指出图上的 ,让学生说出它在第几列第几行,并强调要先说列,再说行。

(3)用先说列数、再说行数的方法表示出小军的位置。

学生交流得出: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

2.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1)教师介绍: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4,3)表示。

(2)小组交流讨论。

提问:从数对(4,3)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

①用数对确定位置有规定的书写格式,要将列数与行数写在括号里,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把两个数隔开。

②数对指的是两个数,即列数与行数。

③在数对中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也就是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3.教学例题2。

(1)认识方格图。

课件出示教材第99页例题2红山公园平面图。

提问:观察这幅图,说说这幅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指导学生观察图,发现不同之处:一是红山公园的各个场所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所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表示各场所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10;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8,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2)尝试用数对表示图中场所的位置。

提问:你会用数对表示大门和书报亭的位置吗?

学生尝试用数对来表示。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怎样用数对表示大门和书报亭的位置,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启发学生认识到:大门在平面图中处于竖线3,横线1的交叉位置上,所以用数对(3,1)来表示;书报亭在平面图中处于竖线2,横线3的交叉位置上,所以用数对(2,3)来表示。

(4)让学生先用数对表示儿童乐园、盆景园、草坪等其他场所的位置,再与同学交流。

学生观察得出:儿童乐园(2,6),盆景园(5,7),草坪(7,6),饭店(5,2),水池(8,2),假山(9,4)。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8页练一练。

(1)在上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

学生先在图上找,然后用数对(2,4)来表示。

(2)指名说说(6,5)表示图中第几列第几行的位置。

2.完成教材第99页练一练。

这道题练习了用数对表示方格纸上点的位置,又练习了根据数对描出方格纸上的点。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一说。

3.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十五第1题。

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然后组织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32、大洲和大洋评课稿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评听课稿,分享大洲和大洋评听课感受和记录

大洲和大洋评评课稿第一篇:

《大洲与大洋》教案

课程目标 1-1-1描述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分布概况,说明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是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该单元的主题为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本课讲述的便是地球表面的两大组成部分:大洲和大洋,这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的第一步,学好本课,对之后的学习大有裨益。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从海陆分布开始讲起,进而具体带领学生具体认识七大洲与四大洋,并时时注意突出人地关系的主题,结构突出,重点鲜明。

教学重点 七大洋、四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 各洲分界线、重要地理位置轮廓辨认

学情分析 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本课内容多多少少知晓一些,但是这些知识是片段性的,零散性的。而且受年龄和经历所限,空间概念较为薄弱,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各大洲大洋的空间位置与联系,并需要大量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料。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通过观察地图及数字计算得出海陆分布不均的特点和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比例。②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地图和阅读书本说出四大洲和七大洋的名称、大体位置及大洲间的分界线。③学生在聆听教师讲课之后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出半岛、海峡、大陆、岛屿的含义,并能在地图上准确找到重要的海峡、半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前段时间有位中学老师的辞职信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封信只有一句话: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因为它说出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想出去看看世界吗?我也很想,只是很可惜不管是同学们还是我自己,我们暂时都还没办法去实现这个梦想。既然不能行这万里路,那我们不妨就先从书里来认识一下我们所共同生活着的广阔世界。

板块一:地球海陆面积分布教学

我们都知道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叫做地球,但是也有人对这个说法提出了异议,比如一个叫做加加林的苏联人。这个人特别幸运,因为他不仅能看世界,还能从非常特殊的角度去看,他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当他从飞船中看到地球时,他说地球更像是一个水球。这个说法的依据是什么呢?我们通过地球仪来体会一下。接下来我会旋转地球仪,由同学喊停,然后看看我们随机暂停到的地球半球是陆地的部分多还是海洋的部分多。

[旋转地球仪活动]

刚刚我们所暂停到的半球全都是陆地面积小于海洋面积,这是一个巧合吗?不是。实际上,哪怕是陆地最为集中的那个半球,也就是所谓的陆半球(以西经132,北纬4713为中心),依然是海洋面积仍占到了52%,也就是说在任意一个地球半球中,海洋面积都大于大陆面积。[展示陆半球]

接下来我们用数据说话,来计算一下海陆总面积的比例是怎么样的,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

[海洋总面积:3.61亿平方公里;陆地总面积:1.49亿平方公里]

[得出结果后展示饼状图]

好,通过计算我们知道陆地和海洋大概是三七分,那么这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是平均分布的吗?很明显不是。到这里我们就得出了地球海陆分布的两大特点:比例三七开,分布不均匀。大家记一下。

版块二:大洲位置形状教学

现在我们来深入认识一下陆地,它可以分为大陆和岛屿,这两者是人为划分的。大陆和其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就叫做大洲,请大家阅读书本告诉老师,一共有几个大洲,他们从大到小是怎么排列的。

[展示大洲面积柱状图,总结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欧大洋洲]

各大洲的位置分布是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其实大部分大洲的名字就暗示了它所在的位置,同学们能从书本中找到隐藏在名字中的暗示吗?

[p27阅读卡]

通过名字中的暗语,我们对各大洲的分布有了一个粗略的印象,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地图,回答老师下列问题。

1、大陆主体在赤道以南的大洲有哪些?大陆主体在赤道以北的大洲有哪些?

2、大陆主体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大陆主体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

3、被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分别有哪些?

4、请描述其他六大洲相对于亚洲而言的地理位置。

我们常常都说中国地图像一只雄鸡,但具体是怎样的雄鸡,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理解,着表示大家的想象力是不尽相同的。老师希望大家也能发挥想象,描述一下你眼中的各大洲的形状。我们以组为单位进行一个想象力大比拼。

[展示各种雄鸡想象图

]

学到这里,我们对各大洲的位置和形状都有了一定了解,请同学们再最后观察半分钟然后合上书本,拿出草稿纸,看能不能凭借印象画出一副世界地图。不需要特别精准,大体能表现就好。

[待同学们画好之后展示一笔画世界的方法]

板块三 大洲分界教学

在我们画的时候发现各大洲都不是圆滑的边缘,有各种凸起凹进,这里就可以引进几个新概念。像印度这种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就叫做半岛,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而像这样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就叫做海峡。老师这里列出了一些著名海峡,请大家从书本后面附录的两张地图上找出它们的所在。(两轮,第一轮按名字找地点,第二轮靠形状说名称)

[白令海峡、直布罗陀海峡、麦哲伦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土耳其海峡]

土耳其海峡在后面两幅图里没有明确标示,为什么老师还让你们找了呢?因为它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我们看书本图2-6,这里能找到土耳其海峡。在七大洲里面有欧洲和亚洲,但事实上欧亚大陆是一个整体,是人为划分了分界线,任何洲与洲的分界线都是人为划分的。土耳其海峡就是亚欧分界线上的一环,请大家观察地图,写出这条完整的分界线并找出其他相邻俩大洲的分界线。

由上,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大洲间的分界线可能会借助哪些?

由于大洲的面积较大,所以它往往还会有小的分区,请读图2-7回答按照地理方位,亚洲、欧洲可以分成几个地区。

[对亚洲分区稍加解释]

亚洲和欧洲各分成了哪几个地区?

亚洲: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

欧洲:东欧、南欧、西欧、北欧、中欧

中亚包括哪些国家?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南亚包括哪些国家?

尼泊尔、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东南亚包括哪些国家?

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

版块四 出示本课结构图,进行小结,

作业 完成相应课后练习

板书

大洲和大洋评课稿第二篇: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准备:

小地球仪、多媒体设备、七大洲和四大洋动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谁?

(原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

他到了太空,回头看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么样的?

(地球上大部分都是水,在太空中地球是如此的蔚蓝美丽)

提出问题:

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知识

板书: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1、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对地球面貌的探索,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探险家为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就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他们对人类所作的贡献。

(学生介绍的过程中用课件向学生提供古丝绸之路路线、郑和下西洋路线、哥伦布及麦哲伦航行路线等示意图)

学生分组活动:

1、丝绸之路 2、马可波罗游记 3、郑和下西洋 4、哥伦布地理大发现 5、麦哲伦环球航行

(学生互相评价)

(1)组织活动

①指导学生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平分成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比较海洋和陆地面积的大小

②指导学生先把地球仪按自转方向转动,闭上眼睛,让地球仪停止转动后用一个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然后统计分别陆地和海洋的人数并计算所占的比例。

(2)但是,由于我们只有40多人,所以我们算出的海陆面积是不准确的,那么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海洋和陆地各占全球面积的多少呢?

(出示教材图2.2世界海陆面积比较)

学生活动

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按照要求参与活动,计算出陆地和海洋的比例

学生回答

71%为海洋,29%为陆地。概括来说就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板书:2、全球海陆分布比例

(3)问:所以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时认为它应叫什么?

提问:

同学们,你对地球的名称有什么看法?

(鼓励学生)(水球)

(这是由于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结果;人们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的地球了,没必要再改成水球。)

提问:

这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均匀地分布于地球表面吗?显然不是。看手中地球仪,南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展示南北半球图及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比例,帮助学生总结海陆分布特点。)

板书:3、世界海陆分布特征

学生活动:

观察地球仪说明,并总结出海陆分布的特点为: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第二课时:

板书: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从地图上看,全球的陆地都被海洋围着,并被分割成几块面积广大的部分和许多面积较小的部分;面积广大的海洋也被陆地分割成几大片。我们经常听到大洋、大陆、半岛、岛屿、海、海湾、海峡等众多的称谓,究竟是怎么回事?请看图(用课件展示某地区的立体示意图和平面轮廓图,两图均标注注记),自学上述地理名词的意义

2、我们把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看教材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回答:

①世界上有哪几大洲和哪几大洋?

②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

(太平洋沿岸有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有亚洲、欧洲、北美洲。)

③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大洋洲、亚洲、欧洲、非洲)

④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南、北美洲)

⑤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的陆地

(南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

⑥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大洋?

(亚洲、太平洋)

⑦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和大洋

(大洋洲、北冰洋)

⑧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欧洲、北美洲)

⑨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

(南极洲、北冰洋)

⑩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南极洲、北冰洋)

3、有些大洲是相连的,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到这些大洲及其分界线,并把分界线描绘出来。重点指导学生读图2.7,找到亚、欧、非三洲的分界线,并描绘说明。

学生活动:

通过两图对比,明确其地理意义。

边查图边回答,进一步熟悉巩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巩固练习:

1、填图:在教材图2.1中填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绘图:在教材图2.9中,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并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按要求填图

33、角评课稿

知识目标:通过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形成,建立几何中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两种定义形式和四种表示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角的概念与角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角的概念。 教学方法: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1 教 学 设 计 二次备课 【探索1】

作业

必做 【练习】P138练习1,2,3 选做

知识目标: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的平分线; 能力目标:实际观察、操作,体会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角的测量和折叠等,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点: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从图形中观察角的和、差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1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探索1】

作业

必做 【练习】P140练习1,2 选做 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求出角的余角和补角,了解余角和补角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了解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也相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求出角的余角与补角 教学难点: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也相等。 教学方法: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进行讨论,并培养分类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1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探索1】

作业

必做 【练习】P144习题4.3第12,13题 选做

34、诗二首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二首听课稿,分享诗二首听课感受和记录

诗二首评课稿:

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天上的街市

一、导入新课

你喜欢星光灿烂的夜晚吗?能说说原因吗?(学生自由发言)

在星光灿烂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我们常常会产生许多遐思幽想,群星璀璨的天空令我们心驰神往。今天,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入《天上的街市》,去感受诗人笔下美丽、新奇的夜空。

二、自学指导一:朗读诗歌,整体了解诗歌内容。

(一)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2、指名读。)

(二)读出画面美。 (1、聆听配乐朗读,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2、配乐,沉醉在想象中朗读。)

(三)探究理解诗歌感情。 (有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三、自学指导二:探究诗歌感情。

1、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思考:诗歌是怎样逐步展开想象的?诗人想象的目的是什么?

2、描写诗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画面,并比较它跟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你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作者为什么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

3、诗中反复使用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明确: 1、逐步展开想象的过程是: 街灯、明星天上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物品牛郎织女的自由 2、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一大胆的改动恰恰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向往和执着的追求。

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借助丰富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奇妙的天街景象,表达出要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3、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象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

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收到感染和鼓舞。 四、读出情感美,思考:诗中描绘了星光闪烁的夜空,迷人的天街图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提示:含蓄委婉而又深沉执着,读时要注意体会、准确把握。

五、自学指导三:了解诗歌写法和风格,学习联想和想象的手法。

思考:诗歌开头为什么不直接写想象的天上的生活?

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既描绘出人间迷人的夜景,又巧妙地暗示出对现实的不满,为下文展开联想打下基础。

第二至四小节的想象,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六、当堂训练:发挥想象和联想,续写下面的句子

1)牵牛花开了,就像。。。。。。 2)雪花飘落在草地上,就像。。。。。。。 3)夜空中弯弯的月亮。。。。。。

七、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象的写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发挥想象,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九、板书设计:

天上的街市

街灯 明星

物品 珍奇 想象自然流畅

天河 牛郎织女

流星 灯笼

第二课时: 太阳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有听过月亮船,大家有听过太阳船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乘坐吴望尧的太阳船去感受一下其带给我们的奇特想象之旅吧!

1.吴望尧,浙江金华人。40年代在越南经商,抗战胜利后到台湾,继续从事商业。后旅居洪都拉斯。5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曾创设台湾现代诗奖。主要作品有诗集《灵魂之歌》、《玫瑰城》、《地平线》,散文集《自由的悲剧写给年轻的一代》、《越南沦亡琐记》、《阮氏娥写给年轻的一代》及《吴望尧自选集》。其作品曾获台湾文艺基金会特别创作奖。 今天我们学习吴望尧先生的太阳船,要注意体会作者的风格,以及通过独特的意象表达的言外之意。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诗歌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诗歌的意象,找出作者写作的思路, 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太阳船的?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明确:作者是按太阳运行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的,从早晨写到日落时分。 太阳升高以后,光芒万丈 穿过云层之后,霞光一片 没入云层之后,银星千颗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课堂探究,理解文意 1.太阳在运行的过程中,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金色(早晨)白色(升高到日落前)红色(日落时分)

2.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明确:当太阳升高以后,太阳没有的任何阻挡,发出了万丈光芒。

3.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含义?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比喻。作者用白银比喻阳光,用卸下批闪烁的白银比喻天色已晚,太阳光逐渐变暗,用驶向另一个港湾比喻太阳即将落山。 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光线的变化的,给人以美感及想像的空间。

4.但在它驶进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太阳下落没入云层,映射出晚霞一片。

三、背诵课文,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诗歌的意象以及寄托作者情感或主旨的诗句;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 诗言志,作者吴望尧借太阳船寄托自己什么情感呢?说一说你的理解? 明确:寄托自己对光明与幸福的渴望,对故乡与大陆的思念。 2.本诗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明确:

四、质疑问难,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1.你对本课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 2.你对本课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总结固趣: 你学习本课之后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预习《小圣施威降大圣》,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板书设计:

太阳船

航线 巨船 子午线

光波 海岸 白银 港湾 跳跃式想象

大火 银星

教学设计:

35、鸟评课稿

适应飞行生活的特征

流线型,减少空气阻力

减轻体重,呈流线型身体

胸肌发达

轻而坚固,胸骨发达

用肺呼吸,气囊辅助

食量大,消化快;无牙齿;心脏四腔;体温恒定;卵生,卵壳坚硬。

1.体形 2.羽毛 3. .肌肉 4.骨骼 5 呼吸 6 其他

生:完成下列表格:

课堂小结:略

五、板书设计:

一、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特点:

1、体形、体表

2、骨骼、肌肉

3、消化

4、呼吸

5、体温

二、鸟的主要特征

1、体表覆羽,前肢变翼。

2、有喙无齿。

3、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鸟的评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悟作者爱鸟、爱自由的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一些鸟的图片,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

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课文诵读及字词掌握情况。

3. 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梁实秋(1903~1987)中国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翻译家。原名治华,笔名秋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评文章和新诗。1923年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1928年与叶公超、徐志摩等人成立新月社。先后与鲁迅等就人性描写诸问题展开论战。他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学没有阶级性,宣传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后到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只身南下到四川,在重庆《中央日报》编辑副刊。1949年到台湾,曾在编译馆、台湾大学 、师范大学任职 。论著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文艺批评论》、《偏见集》、《文学因缘》,散文《雅舍小品》、《槐园梦忆》,编著有《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译有莎士比亚剧本20种、詹姆斯巴利的《彼得潘》、E.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还曾主编《远东英汉大字典》。

论《雅舍小品》。小品文的作者要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须在悠闲中才有所获得。我们都很清楚梁实秋先生是来自学院的教授学者,他既继承了晚明以来舒适的小品文风格,又接收了英国散文的个人笔调。他追求所谓雅的文调,批评市井之流的语气、村妇骂街的口吻,他的散文表现出一种闲和的雍容雅态。梁实秋自己嘴上常常挂着阿诺德的名言:文学是沉静地观察人生,并观察人生的全体。《雅舍小品》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小品集中雅趣横生。

三、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看课文可分为那三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本文大致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自己因为爱鸟而感受到鸟的苦闷。

第二部分(35节)生动细腻地描写了鸟悦耳的鸣叫和优美的体形,表达了对鸟的欣赏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6-7节)写鸟在带给人喜悦的同时也给人悲苦。

四、品析课文

1. 整理出描写鸟声音、外形的词语。

描写声音的词语:清脆、嘹亮、圆润、不单调、和谐、凄绝。

描写外形的词语:俊俏、玲珑饱满、细瘦而不干瘪 、丰腴而不臃肿、高踞枝头、临风顾盼

2. 这些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它们都是褒义词,都是表示作者喜爱、赞美之情的词语。

3. 在课文中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诵读,并在该句的空白处写上旁批,说明喜欢的理由。

(1)第二节: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它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鸟叫声的美妙动听。交响乐是艺术中最美的艺术,凡是懂音乐的人都喜欢交响乐,它是阳春白雪,作者把鸟叫声比做交响乐,可见作者对它声音的喜爱、赞美之情。

(2)第三节: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

生动地体现了鸟美妙的体形,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身材堪称完美的风华绝代的美女形象,无限的欣赏和赞叹渗透在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这些鸟是何等的喜爱啊!

(3)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

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向我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色彩明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动静结合,引人入胜,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中国画。作者把对鸟浓浓的喜爱化作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又用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4. 通过前面四节的语言品味,我们深深感受到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后面两节会出现悲苦、伤感这样的字眼,这跟前面的感情是不是矛盾呢?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如果说前面四节是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喜爱着鸟的可爱的话,那么后面两节却是诉说了作者悲苦着鸟的悲苦,同样反映了作者对鸟的关爱,这种爱比前面四节可能要显得更深刻更丰富。

5. 鸟被关在笼子里引起作者的同情,世界爱鸟组织有两句宣传标语:一、你爱谁,就把谁关起来吗?二、如果你爱鸟,就去观鸟,切勿关鸟!谈谈你的想法。

爱一样东西,不应该把它关起来,那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占有,为满足一己私欲的占有!真正的爱应该给它自由,应该放飞它,给它空间,自由翱翔的空间!

6. 第五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形体,并非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含义: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形容、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作者表明客观地看待事物的态度。因为鸟会带给人联想,比如杜鹃让人想到杜宇、望帝,想到啼血、客愁,所以往往忽略这种鸟的本性,作者虽爱鸟,但却是一种冷静的爱,单纯的爱,并不赋予过多的牵强的感情色彩。

7. 最后一段说自从离开四川以后,再也看不到那些跳荡的鸟儿,听不到悦耳的鸟鸣了,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明确:对鸟类自由、活泼、俊俏的尽情赞美。深深的故土之念。

五、文章主旨

1. 梁实秋谈散文:

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

2. 在这篇散文里,体现了梁实秋怎样的性格特点?

本文描绘了鸟的各种生动的情态,并且由鸟及人,借物抒情,通过写鸟来写自己对那种自由自在、潇洒自信的美好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喜爱。 (本文主旨)

六、拓展延伸

1. 作家笔下的动物。

我们从来没有要求过猫做什么事。他吃的不只是溪鱼,睡的也不只是毛毯,我们的住处没有鼠,他无用武之地,顶多偶然见了蟑螂而惊叫追逐,菁清说这是他对我们的服务。我们吃饭的时候他常蹲在餐桌上,虎视眈眈,但是他不伸爪,顶多走近盘边闻闻。喂他几块鱼虾鸡鸭之类,他浅尝辄止。他从不偷嘴。他吃饱了,抹抹脸就睡,弯着腰睡,趴着睡,仰着睡,有时候爬到我们床上枕着我们的臂腿睡。他有二十六七磅重,压得人腿脚酸麻,我们外出,先把他安顿好,鱼一钵,水一盂,有时候给他盖一床被,或是搭一个篷。等我们回来,门锁一响,他已窜到门口相迎。这样,他便已给了我们很大的满足。

猫和人一样,有个性。白猫王子不是属于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那个类型。他好像有他的尊严。有时候我喊他过来,他看我一眼,等我喊过三数声之后才肯慢慢的踱过来,并不一跃而登膝头,而是卧在我身边伸手可抚摩到的地方。如果再加催促,他也有时移动身体更靠近我。大多时他是不理会我的呼唤的。他卧如弓,坐如钟,自得其乐,旁若无人。至少是和人保持距离。

梁实秋《白猫王子五岁》

2. 诗歌中鸟的形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

七、小结

1. 梁实秋的散文小品,大都是从一己的人生经验出发,取材平易,亲切如话。他学识丰富,思路宽广,旁征博引,收纵自如,能在一个平凡的题目下,抒发人生的感慨和况味,发人深省,引人思考;他天性幽默,文笔轻松,篇幅适中,简洁明微,让人读来感到亲切自然,并于文中获得真趣与愉悦。

2. 老师寄语:

人和世间万物都属于自然,地球是人和一切生灵的共同家园。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别忘了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护一切生灵。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生灵,地球才生机勃勃,地球才风情万种,才姿态万千!

八、达标检测

九、作业

观察我们本地的一些小鸟,写一写这些小鸟。

36、秋天的怀念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听课稿,分享秋天的怀念听课感受和记录

秋天的怀念评课稿第一篇:

一、说教材

课题: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S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十一册第12课。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及课后联系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牵肠挂肚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使沟通成为永远的不可能,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

《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教学目标: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操作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三是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3、情感目标:一是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二是要懂得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

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二、 教法学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

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 导读

教师先简介史铁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欢树》中怀念母亲的句子:

(幻灯片 《合欢树》片段)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让学生默读这段话,并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这一教学设计的思想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走进文本对史铁生的作品、对本文的主题有一个初步但印象深刻的感知。

从这一段话引伸到本文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

(板书:12 秋天的怀念)

(二)初读

检查学生的读书预习情况为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首先检查学生对文中四个生词的认读理解

(幻灯片 词语:(1) 瘫痪 整宿整宿

(2) 诀别 好好儿活),

再指名分段初读课文,最后教师进行全文的范读。在这里教师一开始就范读全文是想为后面文本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也为学生的朗读、理解做好一个方向指引。

(三)品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品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首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幻灯片 学法指导)

(1)我们要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大家从这三方面认真去思考,就能读懂。请同学们默读1、3、5节哪些是写母亲行动的?哪些是写母亲的话?哪些是写母亲的神色的?边读边做好记号,圈出重点的词、句。

(2)好好体会你所画的词、句的意思。边读边想,从画的词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明白母爱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这里教师顺势进行学习的引导过渡到后面的学习。

(幻灯片 学习引导)

母爱就是一个行动、一句话语、一个神色。概括地讲母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如果把母爱比做大海,那细节就是一滴水,一滴水汇成了大海,一堆细节聚成了母爱。

史铁生通过一个个细节描写了母爱,细节往往是不起眼。我们来好好品位细节,想想母爱究竟是什么?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本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谈感受,通过感知母爱是一个个细节这个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重要环节的学习,教师的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主体地位。

然后再让学生读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通过交流、讨论、对话等多种学习方法好好地品悟这些细节,如文中的挡、躲、扑、抓、笑、悄悄地等字词,来感受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是呵护、是担忧、是细心。从而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新课标指出阅读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是朴实的、真切的。如何让学生从真切的话语中感受到母爱,读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伟大母爱,这就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精当点拨,让学生目透纸背读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感情。这个过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 (细节)

母亲     我

怀 念

(四) 悟读

这一部分主要透过作者对最后一段中菊花的描写来领悟好好活的意义,明白生命的真谛。首先让学生明白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就是希望兄妹俩好好活。如何体会这个好好活是怎样的活?教师布置学习活动:

(幻灯片 学习活动)

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他俩去看菊花的这段话,结合平时学习、理解的方法来体会文中菊花描写所隐喻的话语,讨论究竟该怎么活才是好好活。

学生讨论、交流懂得好好活三个字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嘱托,又是作者对生命存在终极意义的探询思考,更是对我们所有活于世上之人的告戒。

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既有开放性又有创设性,由菊花可以想到人、想到精神、想到生命的价值意义,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其人生观是正确的就是可取的,并且是值得称赞的。就如新课标所所提出的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母亲   好 好 活! 我

 怀 念

(五) 回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的学习,对文本的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知,情感得到升华。

首先教师郑重的向学生推荐史铁生的几部作品

(幻灯片 作品)

史铁生作品 《我与地坛》《病隙随笔》《务虚笔记》

告诉学生当史铁生用笔在他那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时候,他终于好好活了用他的笔在书写着好好活。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探询,更是对好好活三个字的诠释。

接着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说出自己的理解:这秋天的怀念到底是怀念什么呢?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学生再次齐读课题

最后教师总结

从史铁生的身上我们受到了启发,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局限这辈子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灵。为此,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作为站着的活着的我们必须好好活!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是本着简练、直观、大方的原则来设计的。板书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其中母爱是通过细节来表现的,而怀念也更是在这些细节中一步步加深体现。第二层次好好活三个字是本文的精神主旨,无论是母爱还是怀念都是好好活的延伸这三个字也是作者要告诉世人,世人要向作者学习的一种宝贵的人生态度。同时这则板书也将本文学习的重点、难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一目了然,明白易懂。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母亲   好 好 活! 我

 怀 念

五、课后练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语文学习,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三项练习,力求让学生在说、读、写三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1、表达练习:结合你对史铁生的了解及今天你在课堂上的所学,把这篇课文讲述给你的父母听,一定要说说自己学后的感受。

2、写作练习:回顾母亲爱你的点点滴滴的细节写一篇习作,体裁不限但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阅读练习:在课余时间,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文章

秋天的怀念评课稿第二篇:

可以从若干个亮点中提取四个字来谈谈感受:

1.抓住一个情字,连动全课

这篇课文融入了浓浓的亲情,教学这篇课文,我们也必须带着真情。赵老师这节课,从头到尾始终扣住一个情字。她的教学设计也体现了这个思路,课堂设计分为五个步骤:1.自由朗读,感知情;2.走近文本,理解情;3.品读细节,体验情;4.沐浴菊花,深思情;5.升华心灵,表达情。情情相扣,把史铁生母亲的爱子之情、史铁生的感激之情充分地挖掘出来。难得可贵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也带着真情和深情,带着学生品读文本,将学生的感情也调动起来了。所以我感觉这是一堂用浓浓深情营造的魅力课堂,文本的情、教师的情和学生的情相互交织,融入了整个课堂,在情的渲染之下我们享受了这个过程。

2.落实一个导字,渐入佳境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我们教师怎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不断走进文本,深入探讨,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在备课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赵老师在这节课上以几个主问题贯穿全文,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而且这种导是顺势而导,步步深入,不露痕迹。赵老师的课堂中有两个细节留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当学生自由朗读文本之后,老师问:从这篇文章里,你读到了什么?当第三个学生说我觉得文中的史铁生太不幸了,赵老师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回答引出第二环节,即走进史铁生,画出能够体现作者当时身体和精神状况的语句,体会作者心情。也许学生谈读到什么可能还没有完全达到老师所预设的目标,譬如还应读出史铁生对母亲的歉疚、理解和感激,但老师并没有要求学生的回答面面俱到,而是顺着学生思路,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努力寻找教学的切入点,抓住学生认知的生长点,同化与顺应,建构一个有生命成长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赵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科学施教,而且这个环节的转换非常自然,不留痕迹,体现了教者的教学机智。再如后来品读母爱的时候,赵老师也处理得很巧妙,她问:六年之后作者才写下这篇文章,他写这篇文章又是怎样的生活态度?他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学生回答是因为母爱。老师就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研读课文,关注细节,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表现出这种情深意浓、真挚美好的母爱的。我觉得赵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导而不牵,非常自然,如行云流水,这是我们很多老师需要修炼的。

3.扣住一个品字,研读文本

很多老师上《秋天的怀念》,可能会上成一堂感谢母亲的班会课,缺少语文味。语文老师怎样上出语文课的味道,关键在于欣赏语言,研读文本。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我始终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认真研读文本,从文本出发,行走在语言的世界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和语言表达能力。赵老师的课堂教学智慧,就是通过无痕的课堂教学语言引起学生共鸣,启发学生思索,促使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比如,老师引导学生品读母爱的环节里,学生从若干个细节、若干个动词挖掘母爱,如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里的扑和抓;赶紧准备准备里的赶紧;听说北海的花开了,母亲总是这么说里的总是。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让我吃惊,有人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作品当中也不是没有这些表情达意的字和词,可是我们很多学生,甚或我们的一些老师都没有那么敏感的能够找到,而赵老师引导学生品读这些字词,去感受、感悟,从字里行间读出母爱。再如学生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感悟、品味、分析好后,赵老师以声传情,以音动心,用丰富多彩、发自肺腑的语言给学生更多的情感铺垫和熏陶,她这样品评:是的,母亲无声的离开,是想让儿子发泄心中的怒火;母亲无言的守候,是担心她儿子对生活绝望啊;母亲无语的相望,是强忍着自己内心的悲伤啊!这里,老师用三个排比句式富有情感地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感情的真挚,以情唤情,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在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使学生的情感在老师情感的感染之下进入作者的情境之中,和作品表达的情感相通。课堂是动态变化的,评价语言也应当是随机而发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唤起学生的情感,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才能让他们走进作品中,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

4.体现一个 放字,突出主体

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能不能放得开,首先取决于教者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我们有些老师一开始上课,就抛出一个很高深的问题,一下子就把学生愣住了,课堂很容易出现冷场。赵老师在这节课上设计的几个主问题,能让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回答。作为一堂课的开始,她问:从这篇文章里,你读到什么?学生能从若干个不同角度,深的浅的、高的低的,都可以回答。再到后面品读母爱环节,赵老师就提出了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研读课文,关注细节,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表现出这种情深意浓、真挚美好的母爱的?学生可以从关键词、想象画面、母亲的情感、作者的心理、句式标点、上下文结合等方面去阅读品悟。这种问题的开放性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在沐浴菊花,深思情环节里,老师问:面对这一丛蓬蓬勃勃的菊花,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在放松的状态里自由自在地学,畅所欲言地说,收获着母爱和生命的哲思。

赵老师的放还体现在学生的发言在老师巧妙地点拨中形成了发言群。当有一个学生发言说:第二节的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此时最悲痛不是作者本人了,而是在他背后默默伤心的母亲,母亲伤心的不是儿子的瘫痪,而是儿子对生活消极的态度,所以更加体现了母亲的难过以及对儿子的爱。老师评价:分析得有深度。有没有谁再对这个问题作补充?此时,其他学生立刻补充,一个学生说:这里还有两个悄悄地和一个偷偷地,这就写出了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她周到细心,尽可能的不去打扰儿子,想让儿子自己平静下来。第二个学生说悄悄地躲出去是无声的离开,突出了母亲的小心谨慎,怕自己的存在增添儿子的痛苦。体现了她对儿子的理解。第三个学生补充说,一个躲字写出了母亲的小心翼翼,她不想让儿子看到自己难过,她不想让儿子因为看到自己而更加地感到心痛和绝望,她又不放心儿子一个人在家呆着,所以她只能躲起来,悄悄关注着儿子,可以看出母亲是细心的。此类学生发言群在课堂上时时出现,使问题的讨论更加全面深入。

37、春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听课稿,分享春听课感受和记录

春评课稿第一篇:

《春》评课稿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在教学设想中李老师,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

在教学设想中,李老师抓住了本文的妙词、佳句、锦段来分析美文。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多。如:涨、散、藏、和、晕等。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处之多。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下面是我的一些小小见意。

(一)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个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

(二)、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调整、细化则更好,学生所得则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活动效果更好。

(三)、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学流程有点涩。不够顺畅。(四)、课堂沉闷,缺少活力,及对学生情绪的激活和调动。压制了学生的积极的情感

春评课稿第二篇:

《春》评课稿

何所为一堂好的课堂,我以为好的语文课就是能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得,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能让学生感到有所收获,如果能够达到这一点,我觉得也就达到了目标。

  今天,聆听了李老师的《春》后,我感到受益匪浅。下面简单说说我听完这节课后的感受。

1、教师教态自然,基本功扎实,整个课的过程流畅自然,这所有的一切体现了执教者对课堂的把握能力。

2、师生沟通自然、亲切。

我们说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师生间思想的融合、智慧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汇。李老师不论是提问还是对学生的评价都是很自然地和学生沟通、对话,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自己(其实关注就是欣赏)。比如学生在顷情诵读时,唐老师总是很亲切的给与引导:你觉得这句该怎么读呢?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达到很好的教学助长的效果。这就是有效的沟通,自然的沟通。

3、课堂气氛动静结合,寓教于乐

在整节课中,李老师的表情没有任何做作与装饰,为教学活动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理解,更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升华。除此之外本堂课上李老师还做到了让,使学生在快乐中度过了这堂课,并有所收获和感悟。整堂课下来,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可以说,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是愉快的。愉快的学习心境在45分钟内持久保持着。学生那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整堂课上,能够持续地保持着,并和教师不断激起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动静结合,寓教于乐,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学生和老师都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对《春》一文的感悟更是有了新的认识。

4、整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步步设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步步设疑是学生思考的台阶,学生通过自身的朗读和自我的思考,渐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5、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品读课文,以读解疑,以读会义,以读悟情。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经越来越注重朗读,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或是为了朗读而朗读,或是朗读走过场,或是只注重朗读的技巧的指导等,这样的朗读教学使起不到任何的作用的。而真正的朗读教学是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而在李老师的这堂课中,她做到了,她首先以自己范读的方式将引领同学们走进了一个生机勃勃、春回大地的春的世界,接下来又以自读的方式让同学对课文进一步的进行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李老师进行了让学生自己品读、赏析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并在此环节中加入了对比朗读的方式,不仅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此外也使学生们在同学与同学上朗读的差异上碰撞出了知识的火花,使学生进而领悟作品的情感,使某种体验和感知更加的深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6、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在这篇课文中可感可学实在是很多,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有限,只能择其精要感悟。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让学生学会感动,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情感。本文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上所指出的六点使我个人对本堂课的亮点的看法,如果说本堂课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地方,可能就是课堂中问题的设置不是态明了,学生在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些迷茫,如大家看了这三个字,能感受到什么?当老师问道这个题目时,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因为学生当时对这个题目不是很明白,所以才导致这样情景的出现。所以建议在备课过程中关于问题设计方面要多花些时间,让题目更明确、更完整、更系统。

除此之外就是在让学生朗读课文中,李老师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自己有感情的去朗读,一个学生朗读好,另外的学生来读这样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自己的理解有所尊重,达到了学生对课文的多元化理解,但是在此环节上也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所以导致在最后并没有完成计划中的内容,这里建议李老师在几个学生朗读好的基础上,找出他们的不足并加以指导或范读,这样就会让学生很快的对文章的情感把握住。  

总之,本堂课无论在从教材处理、教学设计,还是学生学习的效果来说,这节课都不失为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但是也许是因为学生在整堂课上表现的太活跃了,所以在时间把握上不是态好,但这并不影响整堂课的效果。

38、细菌评课稿

资源名称 素材类型 水平 来源 使用时间 应用方式和作用

手术前,为何要先消毒? 视频 感知与体验 现有 3分钟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细菌的发现 图片+文档 感知+识记 现有 2分钟 自主阅读,感受技术进步会推动科学的发展。

观察细菌的形态 图片+文档 拓展学习 现有 2分钟 自主阅读,认知细菌十分微小及其形态。

观察细菌的结构,比较不同之处。 图片+文档+动画 拓展学习 现有 5分钟 自主阅读,认知细菌的结构特点及其营养方式。

探索细菌的生殖速度 图片+文档+视频 能力训练 现有 1分钟 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巩固与应用 文档 能力训练 现有 3分钟 拓展学习、延伸课堂。

评 价 标 准 等级(权重)分 自评 小组评 教师评

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是否了解列文﹒虎克、巴斯德其人,及其发现细菌的过程 8 6 4 3

10 8 5 3

10 8 5 3

8 6 4 3

8 6 4 2

是否运用网络搜集有关细菌形态结构特点的图片和视频。 8 6 4 3

8 6 4 3

8 6 4 2

课堂上积极参与,积极思维,积极动手、动脑,发言次数多 8 6 4 2

8 6 4 3

8 6 4 2

8 6 4 2

题目 成员1 成员2 成员3 成员4

八、帮助和总结

1、在知识上,注重化难为易。通过多媒体课件,努力将课本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方法上,着重突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自学感知、动手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讨论等手段,给学生提供充分学习的机会,并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让学生愉快全面地接受新知。

3、不能盲目提高难度和深度。对于繁、难、脱离生活的内容,坚决不补充。不要为学科系统性而加大学生负担。

4、对于能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材内容的材料,应该补充。这些资料应该具有趣味性、形象化和科学性并重的特点。例如:细菌繁殖得比地球重月球上的细菌这样的资料,能给学生很清晰的感受。

5、在情感上,重视教材本身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健康意识。同时,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发现、体验与感悟,真正做到愉快地学习,形成和谐、平等、民主以及积极互动的现代师生关系。

39、哺乳动物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哺乳动物听课稿,分享哺乳动物听课感受和记录

哺乳动物评课稿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明确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对兔、狼牙齿种类的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相适应、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兔狼牙齿的比较。

难点:引导学生明确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相适应、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形态各异,水、陆、空三种环境的哺乳动物的图片情境。请学生辨识这些动物,讨论这些动物是否都属于哺乳动物?并说出理由。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评价】教师评价并补充。

【设计意图】识别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差别很大的哺乳动物,初步讨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探究新知,合作升华

任务一:体表特点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体表被毛,但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动物体表的毛还是不同的。

展示生活在非洲等热带地区的河马和生活在北美北部的灰狼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动物及其生存环境。

思考:河马和灰狼分别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为什么河马几乎无毛发,而灰狼在寒冷的冬季有厚厚的体毛到夏天则变薄?哺乳动物的体毛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小组讨论等,能更深入地理解并认同哺乳动物体表被毛这一特征,更重要的是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的生物学观点。

【评价】生生、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比较不同环境中的哺乳动物皮毛不同,理解哺乳动物体表被毛的主要作用是保温,体毛的长短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任务二:生殖方式:

过渡:除了体表被毛这一外在特征之外,哺乳动物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

学生自学课本,P42第二段,思考:和其他类群的动物相比,为什么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师补充考拉、袋鼠等有袋目的哺乳动物,加深学生对哺乳动物哺乳这一重要特征的理解。

为什么说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胚胎在雌性体内发育,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师展示鸭嘴兽图片,解析它是卵生,但是用乳汁哺育后代,属于原始的哺乳动物。

【评价】复习初二知识,进行知识性评价。

【设计意图】和其他类群的动物相比,突出哺乳动物胎生、哺乳可提高后代成活率的优越性。

任务三:牙齿特点

与其他类群的动物相比,哺乳动物可以用牙齿撕咬、切断和咀嚼食物。它们的牙齿有什么特点呢?

请学生观看视频,比较兔、狼的牙齿,思考教材上的讨论问题。

通过此活动,学生会发现哺乳动物的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拓展:请同学互相看一下同桌的门齿、犬齿和臼齿,想一想门齿、犬齿和臼齿各自有什么作用。

学生:门齿啃咬或切断食物,臼齿主要是磨碎食物,犬齿主要是撕裂肉食。牙齿的分化使得哺乳动物能更好地摄取和消化食物。

教师:上述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评价】通过观看视频,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生生评价。

【设计意图】对比草食哺乳动物和肉食哺乳动物牙齿分化的不同,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任务四: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提供捕食者猎豹,被捕食者斑马、老虎捕食鸡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哺乳动物灵敏的动作。

请学生思考:哺乳动物是靠哪个系统对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作出反应的?

学生会想到是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教师总结: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此外哺乳动物的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都很发达。

【评价】教师评价并总结

【设计意图】观察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灵敏的动作,体会哺乳动物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归纳总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拓展:为什么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类群?(提示:从哺乳动物主要特征考虑,以及生理功能考虑)

生生讨论并回答,教师点拨总结。

【评价】小组互评

【设计意图】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确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抓住要点,会灵活运用到实际题目中。

课堂小结: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感受。教师最后进行知识性总结。

板书设计 :

【评价】利用概念图的形式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总结性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概念图让学生明确本节的知识点,形成知识框架。

40、河流评课稿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评听课稿,分享河流评听课感受和记录

河流评评课稿:

教学目标

1.识记我国主要外流河、内流河的名称及位置;了解内外流区的划分及分布;知道我国的两大湖区及主要的淡水湖、咸水湖。

2.理解并会分析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了解长江、黄河的源流情况及开发利用情况,并通过这两条大河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认识、研究一条河流。

4.利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2.长江的源流概况及开发利用情况。

3. 黄河的上、中、下游概况及黄河的综合治理。

教学难点

2. 黄河的综合治理1. 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课堂学习知识积累:

(一)、学习《外流河为主的河流》

1.自学教材P42页内容。概括这部分的知识要点:

流域:

水系:

外流河:

内流河:

外流区:

内流区:

2.阅读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内、外流区的分布区域及面积大小:外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内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外流区面积大,我国河流以外流区为主

3.读地图册20页水系图 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并判断其是外流河还是内流河,如果是外流河,它又流入哪个大洋?

河流 黑龙江 松花江 黄河 淮河 长江 珠江 雅鲁藏布江 额尔齐斯河 塔里木河

是否外流河

注入的海洋

4.(独立完成教材43页活动题。)4.

5.引导学生探讨河流水位、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等水文特征受哪些因素影响?

联系身边的河流(汉江河)的相关情况讨论影响河流水文特点的因素。

A.水位的高低、流量的大小主要受河流来水的影响,而河流的水源主要来源于降水、地下水及高山冰雪融水;

B.含沙量的大小受河流流经地区植被覆盖率高低影响;

C.外流河汛期的长短主要受雨季时间长短的影响

D.河流是否结冰以及结冰期时间的长短受气温高低的影响。

6.看书归纳内流河、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水文特征

内流河

河 秦岭淮河以南

秦岭淮河以北

7.引导学生推导水文特征特殊的河流:

①汛期最长的河流 ②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③结冰期最长的河流

④水量最大的河流 ⑤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二)、学习湖泊

1.在中国地形图中学习湖泊分布的相关知识并进行概括。

⑴哪些地形区湖泊分布比较集中?这个地区的湖泊是外流湖还是内流湖?是咸水湖还是淡水湖?

⑵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是哪一个?它是什么类型的湖泊?

⑶继续提问: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哪一个呢?

2.请学生读P45两幅地图,观察洞庭湖的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什么?了解我国湖泊现状:湖泊数量越来越少,面积越来越小;讨论:围湖造田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三)比较学习《长江与黄河》

长江 黄河

发源地

长度

注入的海洋

主要支流

主要水

文特征

分段点 上游

中游

下游

水能集中分布河段

干流流经省区

干流流经地形区

主要水利枢纽

其他特点

课 堂 练 习

一、选择题

  1.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是( )

  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基尔运河   D.京杭运河

  2.位于我国最北端的河流是( )

  A.黑龙江  B.乌苏里江   C.珠江  D.雅鲁藏布江

  3.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 )

  A.洞庭湖 B.鄱阳湖 C.青海湖 D.太湖

  4.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 )

  A.弱水 B.塔里木河 C.湘江 D.渭河

  5.下列河流中属于内流河的是( )

  A.弱水 B.渭河 C.汉江 D.辽河

  6.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是( )

  A.珠江 B.长江 C.额尔齐斯河 D.怒江

  7.下列河流中有凌汛发生的是( )

  A.珠江 B.黄河 C.长江 D.淮河

  8.形状像几字形的河流是

  A.黄河 B.长江 C.淮河 D.黑龙江

  9.1998年夏季,南北夹击,在我国出现了特大洪水灾害,发生洪水的两条河流是( )

  A.长江、黄河   B.长江、淮河   C.松花江、黄河  D.长江、松花江

  10.黄河干流流经的地形区,按从上游至下游的顺序是( )

  A.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B.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

  C.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

  D.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黄河流经十个省区,注入渤海   B.黄河流经十个省区,注入黄海

  C.黄河流经九个省区,注入渤海   D.黄河流经九个省区,注入黄海

  12.黄河断流现象出现的河段是(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中上游

  13.泾渭分明是我国的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事情的好坏,就像古时的泾水和渭水一样清浊分明。春秋以前泾河要比渭河清,但战国以后这两条河流就好像展开了竞赛,先是泾浊于渭,东汉以后,又渭浊于泾,两河越来越浊,至今都浊浪滚滚,泾渭不分了,其根本原因是:( )

  A.河水全无 B.河水清澈  C.流域内植被覆盖好 D.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

  14.治理黄河的关键是( )

  A.引黄淤灌 B.加固黄河大堤  C.全流域综合开发 D.中游水土保持

  15.被誉为塞上江南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华北平原  C.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 D.四川盆地

  16.目前我国最大的水电站是( )

  A.龙羊峡 B.葛洲坝 C.三门峡 D.丹江口

  17.长江流域水灾的多发地段是长江的( )

  A.四川盆地地区 B.长江三峡地区  C.中下游平原地区 D.上游地区

  18.我国被誉为黄金水道的内河航道是:( )

  A.长江 B.珠江 C. 松花江 D.京杭运河

  19.我国最长、年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 )

  A. 黑龙江 B. 黄河 C. 长江 D.珠江

  20.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分布在____省( )

A.湖北 B.湖南 C.江西 D.青海

二、填空题

  1.下列是我国主要河流:黑龙江、鸭绿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京杭大运河。

  在上述河流中:(1)属于我国和邻国界河的是:_______________。(2)发源于我国流经邻国入海的河流有:______________。(3)属于内流河的有:_______。(5)流入印度洋的河流有:____________。(6)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有:___________。(7)流程最长的河流是:________。(8)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_______。(9)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是:_________。(10)1月0℃等温线经过的河流是:________。

  2.填表:比较我国黄河与长江水文特征。

河流 水量大小 汛期长短 含沙量大小 有无结冰期

黄河

长江

  3.我国河流受地势影响,大部分河流自______向______流,最后流入______洋。

  4.我国外流河的水量变化,深受______气候的影响,汛期大多集中在______季节。

 三、综合题

  1. 读课本P42《中国的主要河流分布》图,答下列问题

 (1)用红笔画出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分界线。

  (2)对照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观察此线同 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走向近似,同时此线又同(气候分区) _______ 区和 __________ 区分界线走向基本一致。

  (3)图中位于外流区域的河流主要有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 河等,这些河流受气候影响,水量________,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_________ ,汛期主要在 _____ 季。

2. 读课本P47图2-37,做题:

 (1)长江发源于青海省______ 山,注入 _______ 海,自西向东依次流经 _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等四大地形区,总落差达到______ 米,因此 ______资源非常丰富。

  (2)长江流域的水灾多发生在 ________ 地区,因为这里地势 _________ 、水流 _______、泥沙 _______、排水 _________ ,一遇暴雨,洪水难以宣泄,往往泛滥成灾。

  (3)九八年夏季,长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后,秋冬季节,云南、四川等部分地区开始封山育林,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图P49图2-39做题

 (1)源头①发源于 _________ 山北麓,注入④ _________ 海。

 (2)支流②为 __________河,③为 ___________ 河

 (3)黄河上游流径我国地势第 ______、 _____ 级阶梯交界处,河流_______大,是黄河_________ 最集中的地区,因此建有水利枢纽a __________ ,b ___________ 。中游已建成的水利枢纽C是 ___________ ,正在建设中的水利枢纽d是_______省的 ____________。

(4)读P51图2-42,做题:因河床高出地面 ________ 米以上而称为_________。此种现象在黄河的 ___________ 段(A至B或B至C)最为明显。其形成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 。而要从根本上治理图中所反映的问题,必须在 _____________ 地区大力植树造林,综合整治。

参考答案:

一、1.D 2.A 3.B 4.B 5.A 6.D 7.B 8.B 9.D 10.B 11.C

  12.C 13.D 14.D 15.C 16.B 17.C 18.A 19.C 20.D

二、1.(1)黑龙江、鸭绿江(2)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3)塔里木河(4)京杭运河(5)怒江、雅鲁藏布江 (6)额尔齐斯河 (7)长江 (8)黄河 (9)雅鲁藏布江 (10)淮河

  2.

河流 水量大小 汛期长短 含沙量大小 有无结冰期

黄河 小 短 大 有

长江 大 长 较小 无

  3.西、东、太平洋

  4.季风,夏季 

 三、1.(1)略 (2)400,季风,非季风 (3)长江,黄河,主讲,淮河(答案不唯一),大,明显,夏季

  2.(1)唐古拉山,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6600,水能.

   (2)中下游,低平,缓慢,沉积,不畅

   (3)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

  3.(1)巴颜喀拉山,渤 (2)渭河,汾河 (3)一,二,落差,水能,龙羊峡,刘家峡 ,三门峡,河南,小浪底 (4)7,地上河(悬河), B至C,泥沙沉积,中上游

41、分式方程评课稿

; (2)

练习题 草稿

42、分式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分式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分式》的第一小节内容,主要内容是:分式的概念、分是有意义的条件和分时的值为零的条件。是本章后面内容:分式的性质和运算的基础,同时也是九年级下册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基础。要学好本节内容,必须要以分数和整式为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式的概念

2、理解整式和分式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并掌握判断分式是否有意义条件和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想象、合作探究、类比的教学活动,总结出分式的概念和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合作探究的魅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团队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1、分式的概念以及分式和整式的区别

2、分式是否有意义条件

【教学难点】分式是否有意义的条件和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复习引入(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1)长方形的面积为10 cm2 ,长为7 cm,宽应为 cm;

(2)长方形的面积是S,长为a, 宽应为

(3)圆的周长为10,圆的直径为

(4)把体积为Vcm3的水倒入底面积为33cm2 的圆柱形容器中,水面高度为 cm;

(5)把体积为V的水倒入底面积为S的圆柱形容器中,水面高度为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习题的答案,通过比较

得出分式的概念以及整式和分式的区别,考察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分析归纳能力

环节二: 冥思苦想,恍然大悟

冥思苦想: 分式的分母能为零吗?分式的分子能为零吗?(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教师指导)

恍然大悟:学生得出结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0;分式的分子是可以为零的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对数学思想的探究能力,让他们体会团队合作的魅力,自己总结出结论来提高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环节三: 例题讲解(师生合作完成)

(1)当x 时,分式 有意义;

(2)当x 时,分式 有意义;

(3)当b 时,分式 有意义;

(4)当x、y满足关系 时,分式 有意义.

【设计意图】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可以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环节四:小试牛刀

练习: 1.列式表示下列各量:

(1)某村有n个人,耕地40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为 公顷;

(2)△ABC的面积为S,BC边长为a,高AD为

(3)一辆汽车行驶a千米用b小时,它的平均车速为 千米/小时;一列火车行驶a千米比这辆汽车 少用1小时,它的平均车速为 千米/小时.

2、下列分式中的字母满足什么条件时分式有意义?

(1) (2) (3) (4)

【设计意图】 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达到检测和巩固的作用

环节五: 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想一想:当X为何值时,分式 的值为零?

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

当A=0且B0时 的值为零

环节六: 课堂小结

1、分式的定义

2、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3、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设计意图】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掌握预习和复习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板书设计:

分 式

一、分式的定义:

二、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三、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43、野望评课稿

导入:

背景介绍:

点名时间、地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萧瑟恬静的景色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孤独抑郁的心情

44、氧气评课稿

气味 状态 密度 溶解性 三态变化

实验现象 现象分析及结论

实验现象 反应前的物质 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空气中 氧气中

【交流讨论】

1.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2.硫的燃烧时集气瓶盛放水有什么作用?硫燃烧时,燃烧匙内硫的状态是什么?

3.①铁丝为什么绕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起什么作用?

②集气瓶底为什么要先放少量水?

③铁丝在空气中加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里燃烧,这说明了什么?

【归纳总结】1.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由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相对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

2.吸收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液态。

3.①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火柴是起引燃作用。②防止熔融的生成物溅入集气瓶瓶底,使集气瓶炸裂。③反应物的浓度会影响反应的发生。

【板书归纳】2.氧气的化学性质

(1)支持燃烧

(2)氧化性

硫+氧气 二氧化硫

碳+氧气 二氧化碳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分析讨论】通过比较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我们能发现这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归纳】①反应物中都有氧气;②反应条件都是点燃;③反应物都是两种,生成物只有一种;④生成物的名称都是几氧化几某。

【过渡】上述反应物有两种,而生成物只有一种,像这类反应称之为什么反应?

【学生回答】化合反应

【讲解】二、化合反应(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1.定义: 或 物质生成 新物质的反应。

2.特点:多变一。

3.字母表达式:A+BC

【讨论交流】

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此反应是否为化合反应?为什么?

【归纳】不属于,它的生成物有两种,不符合化合反应的特点。

【方法提升】判断化合反应的关键看生成物的种类是否为一种,若为一种,则属于化合反应,反之则不属于。

【过渡】上述四个反应中,反应物都含有氧气,这类反应,化学上又称之为什么反应呢?请大家从课本中寻找答案。

【讲解】三、氧化反应: 物质和 发生的反应。(不是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之一,是特征反应。)

【注意】1.在氧化反应概念中,氧指氧元素,包括氧气,也包括化合物中的氧元素,不能将概念中的氧改为氧气,会缩小氧化反应的范围。

2.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

3.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 。

【练习巩固】

1.下列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1)镁 + 氧气 氧化镁

(2)磷+ 氧气 五氧化二磷

(3)甲烷+氧气 二氧化碳+水

(4)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2.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案】1.化合反应:(1)(2)(4);氧化反应:(1)(2)(3);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1)(2)。

【拓展提升】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联系:有氧气参加,且生成物只有一种物质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的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的化合反应也一定是氧化反应。

4.缓慢氧化

【讨论交流】人呼出的氧气比吸入的氧气少,说明氧气参加了我们身体的新陈代谢,属于氧化反应,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都有氧气参加,也属于氧化反应,它们与碳、硫、铁在氧气中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小结】缓慢氧化: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很不容易察觉,这种氧化反应叫缓慢氧化。

【板书】

3.化合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1)定义

(2)特点

(3)字母表述式

4.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

1、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

2、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3、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课后练习】导学41-42页,1-8题.44页1-6题.

【教学反思】在以认识物质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突出实验环节,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些物质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从中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手机扫码阅读论教养评课稿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