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学习分享 2024-05-29 14:35:03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1、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上:指鱼逆江而上。

2、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绝句,惠崇春江晚景说课稿

教学目标:

1. 认识鸳鸯等六个生字,会写融、燕等 9 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3.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绝句》《惠崇春江晚景》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 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绝句》《惠崇春江晚景》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板块一:单元整体导读

1.从本册教材封面中获取信息。

出示 PPT:春分、谷雨、惊蛰、清明

2.读到这些词语你会想到什么?

3.是的,到了春天这个美丽的季节,大自然中一切可爱的生灵开始向我们展示出他们美丽的姿态。三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就以可爱的生灵为主题,编

排了《古诗三首》《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这几篇课文。

3.同学们,当你们读到第一单元的题目时觉得这一单元会向我们展现哪些大自然可爱的生灵呢?

对啊,可能会有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姿态万千的荷花,有趣的小昆虫。除此之外,这一单元更是通过古诗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美丽生动的画面呢。

【教学意图: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对单元一的内容有整体了解,明确学习内容。】板块二:读一读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引入课题,读正确:

过渡: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第一课《古诗三首》,首先来看看《绝句》与《惠崇春江晚景》。

(PPT 出示:两首古诗)

请你们自己来读一读这两古诗,借助拼音把诗句读正确。

2.整组入手,读出节奏:

古诗文的朗读要读出节奏,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看着 PPT 上的符号读一读。你可以用小手轻轻的敲击桌面,或者拍着巴掌来帮助你更好地朗读。

3.对比读一读这两首古诗,你发现老师为什么把这两首诗放一起学习呢?

有同学发现了,它们都是写春天的。你们猜对了!两位大诗人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教学意图:初读古诗扫清阅读障碍,初步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

板块三:想一想精读绝句,想象画面

1.解题,学生字

看到《绝句》这个题目是不是很眼熟,对我们二年级时就学过杜甫的绝句。对比着看一看,像这样只有四句的古诗就叫做绝句,而按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绝句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形式。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 诗人信手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

一起读读这首诗,(点红生字,提示学生)把诗句中的生字读准确。

出示:鸳鸯(字)

提示读音。你能借助字形猜猜它么?有的同学从都是鸟字旁猜出它是一种鸟

出示:鸳鸯(图)

让我们来看看这种鸟。真漂亮!鸳指雄鸟,鸯指雌鸟,出双入对。2.自读,理解诗句

我们已经学会了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可以用这种方法看看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3.读诗句,想画面

(1) 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每一首诗都是一片情。边读边想象画面也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种特别好的方法,三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了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今天我们来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想想这幅画面是由哪些景物组成。

(点红诗句中的景物词)有的同学看到画面中有:迟日、江山、花草、燕子、鸳鸯

(带学生想象): 迟日结合注释,就是春日。透过迟日江山你看到了什么? 温暖的阳光下碧水青山 这迟日江山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真是太美丽了!看!一个丽 字也表达了诗人同样的感受 春风拂过美丽的花草,你闻到了什么?清香,令人陶醉。

(2) 出示课件:我们一起画一画吧

(边读诗,边出示一个个画面)春天暖暖的阳光,远山似黛 ,江山一片明丽,暖暖的春风带了百花的芬芳,夹杂着春草的清香,令人陶醉。多么美丽的春景啊,带着我们的想象,来读读这两句诗。

小燕子和鸳鸯在做什么?

(出示 PPT:诗中飞、睡点红)有的同学看到了,燕子在蓝天下叽叽喳喳的飞着。时而掠过湖面,时而落在枝头,时而蹦蹦跳跳的衔来食物,时而在飘摇的柳枝间斜飞而过。沙地上两只鸳鸯相互依偎着,在暖融融的沙子上睡着啦, 这是多么美好静谧的画面啊。这一动一静多么富有春的趣味,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把这一动一静的画面表现出来。

诗句和画面让我们感受到春意盎然,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首古诗。

(3) 那好,你们能用自己的话完整的描述一下这幅画面吗?

(4) 是的,春天阳光普照山河秀丽,清风拂面、花草芬芳,泥土湿润,燕子衔泥筑巢,慵懒的鸳鸯睡在温暖的沙滩上。这一动一静、一忙一闲相映成趣, 让我们再完整的读一读这首古诗。

小结:杜甫向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前浣花溪一带美丽的春景,令我们陶醉, 真是一句一景。我们透过这些生动的文字展开想象读懂了诗句,尝试用这种方法读懂《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意图:结合诗句描写的景物,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诗中所描绘春景的美好。】

板块四:放手自学研读《惠崇》

1.解诗题

有的同学结合注释知道了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惠崇是本课生字, 读一读。

读懂了苏轼把这首诗写在了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图上,这样的诗就叫做题画诗。

2. 读诗句,想想画面

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想想这幅画出现了哪些景物?像刚才那样圈出来。

蒌蒿,它是长在洼地里的一种野草。(出示 PPT:蒌蒿图片,读读)

河豚,是一种有剧毒的鱼,肉嫩鲜美,在开春的时候它逆流而行来到江水中产卵。

3. 交流画面,回扣诗句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几名同学结合古诗绘制的图画吧。

(1)交流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个同学画的多有趣,你们看鸭子们是多么快乐的嬉戏呀。

(2)交流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预设 1:画出蒌蒿

评价:再看这满地新长出的蒌蒿,他们虽没有桃花的艳丽,但他们也给春天带来了生机。

预设 2:两幅图画,一幅有河豚买一幅没有河豚

同学们,这两幅图画哪一幅更符合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哪幅是苏轼联想的?

引发思考:联系上文中的欲我们可以判断这时可能并没有河豚。那苏轼为什么还要想象这里有河豚呢?老师这有一些资料,相信会对你有些帮助。

PPT 出示:资料

评价:借助资料我们知道了苏轼看到蒌蒿与芦芽很自然的想起了河豚。

4.带着想象,有感情的朗读: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想象再来读读这两首诗。

(2)当竹、桃花、春江,鸭、蒌蒿、芦芽、河豚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时,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特别热闹,春天已经来了,芦芽嫩嫩的,感受到了一种欢快

(3)把这些感受融入到诗中,我们一起读一读。

【教学意图:继续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学习古诗,通过想象画面、描绘画面深入理解古诗,并有感情朗读。】

板块五:说一说回扣整体,说出诗中画面

过渡:这两首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戏水的群鸭,飞翔的燕子,闻到了花草的芬芳,听到了春风春雨的簌簌声,昆虫的低喃声,更感受到春天迎面而来的气息。

读着《绝句》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看着《惠崇春江晚景》你眼前又会出现什么?选择其中一首诗完整的说一说。

【教学意图:用语言描绘画面,巩固所学。】

板块六:背一背积累语言

这么美丽的图景,这么美丽的诗歌,让我们大声的朗读出来,能背诵的同学可以尝试背诵。

【教学意图:背诵古诗,丰富语言积累。】

板块七:写一写燕

1.利用字源字理展示燕的演变,理解字形。

2. 利用动画,了解笔顺。

3. 观察结构。

4. 尝试书写。

【教学意图:指导书写,夯实基础。】

作业:

1.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绝句》

选择其中一首古诗,用诗配画的形式,或者语言描绘诗句意思。

3、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整首诗重难点课堂笔记

1.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3.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笔记之诗意理解

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笔记之诗意理解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词大意:

诗的大意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5、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全诗课堂笔记

①主要内容:

这首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现出词人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②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代表作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6、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重难点探究

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重难点探究

1.读了这首诗,你对小娃有了怎样的认识。

他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

2.小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

小娃偷采白莲会被发现,从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两句可看出。

3.读了这首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例:诗中描写了一个天真幼稚、调皮可爱的小娃,可以感受到纯真美好的童趣。

7、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译文

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8、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理解诗意

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理解诗意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藏:隐藏。

不解:不知道,不懂得,不明白。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9、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精彩赏析

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精彩赏析

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这两句介绍了故事的梗概:一个小孩子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去采莲归来,突出了孩子的可爱。一个偷字,形象地表现了小娃的天真调皮,写出了诗人对小娃的喜爱之情。采字和回字,表现小孩偷采一枝白莲花又匆匆忙忙返回,为的是不想让大人发现他的冒险举动。

2.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这两句巧妙地刻画了小孩子的天真:他自以为行动机密,不会被人发觉,谁知道小船驶来时,冲得水面的浮萍两边散开,水面波动,出现了一道长长的痕迹,自然完全暴露了她的行踪!藏字表现了小孩既不想让人发现又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踪迹,天真可爱之态毕现。开字表现浮萍上划出的一条水道,暴露了小孩的秘密这种善意的嘲笑,更增添了小孩幼稚可爱的天性。显而易见,一连串动词表现一连串的动作,儿童的天真可爱形象呼之欲出,读来仿佛一幅栩栩如生的采莲图就在眼前,让人的思绪又回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10、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将晓:快要天亮。 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泪尽:眼泪流干了。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11、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孤城:即边塞古城。 穿:指铠甲被穿破、磨破。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12、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的崇高精神。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同时,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诗的后两句以戍边将士的口吻发声抒发了他们的豪情壮志。黄沙突出了战场的环境特点,历经百战而穿金甲,则将戍边时间的漫长及战斗的频繁、激烈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将士的报国之志却没有因此而消磨,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在身经百战之后,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全诗将意蕴丰富的环境描写和宏伟豪迈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13、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①稚(zh)子:幼小的孩子。

②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③取:这里没有实在意义。

④钲(zhēng):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⑤馨(qng):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⑥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14、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这两句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脱生动地写出了孩子取冰的样子。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这两句诗声意俱美,写出了声音从玉磬穿林响的高到玻璃碎地声的清脆的变化,且颇具画面感,让我们仿佛看到孩子那失望的表情。

15、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诗的前两句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夏日的农忙?

一是时间上,昼夜忙个不停;二是内容上,既要耘田又要绩麻;三是劳动者,村庄儿女,各忙其事。

2.诗的后两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也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16、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两句表现了一个字忙,白天忙,夜里忙,昼夜不停,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两句通过儿童学种瓜的情景衬托忙,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一个学字让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17、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诗题是什么意思?由此你想到什么?

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2.衔和浸这两个动词用的好在何处?

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落日挂在山头的景象,富有画面感;浸字,写出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生动形象。

18、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塞下曲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塞下曲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月黑:没有月光。

遁:逃走。 将:率领。 轻骑:骑兵。

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范指侵扰唐朝的游牧民族首领。

19、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塞下曲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塞下曲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写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单于的溃败与逃跑时的狼狈,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也由此可见唐朝军队的英勇威武。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两句写我军准备追击的场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满字让人感受到突如其来的雪很大,写出了天气的严寒,塞外环境的恶劣。

20、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有棵梅花树,开出的朵朵梅花都带着淡淡的墨色。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好看,只希望留下清香之气充满天地之间。

21、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这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盛赞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有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自己不愿媚俗的品格。

22、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篱: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阴:树叶茂盛浓密而形成的树荫。

急走:奔跑。走,跑的意思。

23、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长出还尚未形成树阴。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就再也找不到了。

24、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①杂(z)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xng。

②肥:诗中指杏花落后,杏儿越来越大,越来越肥。

③蛱(ji)蝶:蝴蝶的一种。

25、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①前两句诗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突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色彩鲜丽,写出了田园之美。

②后两句农民或忙于农事,或正在午间休息,显得村中平和宁静。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做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橫生。

26、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27、三下语文古诗三首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生字组词

三下语文古诗三首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生字组词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甫住在成都时写下的一首诗。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江山如画多么秀丽,春风轻轻吹拂着,送来了花草的清香。燕子衔着湿软的泥土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地上,安静地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为什么要用融来形容春泥吗?因为春天来了,气温升高,泥土解冻,雨水也多起来了,泥土就会变得湿润松软,这样的泥土正好适合燕子筑巢。

这是北宋大诗人苏轼的一首题画诗。什么是题画诗呢?就是在画上题写的诗。这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和画相得益彰,欣赏起来更有意思。这幅画是由苏轼的好朋友惠崇画的。惠崇是北宋时期很有名的一位僧人,也就是和尚,他非常有才气,不但会写诗还会画画。

三衢,就是指浙江省的衢州,因为衢州有座三衢山,所以,衢州也被人叫做三衢。三衢道中,意思是在去衢州的路上。南宋诗人曾几在去衢州的路上有哪些见闻呢?

融rng 融化 融洽 通融 金融

燕 yn 燕窝 燕子 海燕 燕雀 (yān 燕赵 燕山 燕京)

鸳 yuān 鸳鸯 枕鸳 双鸳

鸯 yāng 鸳鸯 梁鸯 鸯浆

惠 hu 恩惠 贤惠 惠风 惠临

崇 chng 崇尚 崇拜 崇高 崇敬

芦 l 芦苇 芦荟 葫芦 芦席 芦花

芽 y 麦芽 豆芽 发芽 嫩芽

短 duǎn 短发 短处 短剧 长短

梅 mi 梅花 冬梅 腊梅 红梅

溪 xī 小溪 溪水 溪流 溪谷

泛 fn 广泛 泛滥 泛舟 活泛

减 jiǎn 减轻 减少 衰减 削减

28、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29、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作者简介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30、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此处指华山以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31、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

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2.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例:我认为独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例: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32、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梅子熟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都是苍翠的树木,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之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叫声,比来时更增添了几分幽静。

33、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第一句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

2.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两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34、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① 迟日:春日。《诗经七月》中有春日迟迟的诗句,春天一到,白昼渐长,所以说迟日。

② 泥融:冬去春来,气温回升,泥土融化,变得湿润、松软。

③ 鸳鸯:一种水鸟。鸳指雄鸟,鸯指雌鸟,雄鸟和雌鸟常常出双入对。

35、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36、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迟日即春日,春日迟迟:是说在春天白天变得长了。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花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这两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

2.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两句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动静结合,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泥融和沙暖都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

37、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上:指鱼逆江而上。

38、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生字词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生字词

《绝句》是诗人杜甫的作品,描绘了春日的草堂周围生机盎然的春色。这首五言绝句,格调高远,意境清新,勾勒出一幅春天的图画。自然流畅,不露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风神别具。表达了对春天美好的赞美。《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图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三衢道中》这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诗作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一、我会认:

鸳yuān(海鸳) 海鸳是信天翁的别称。

鸯yāng(鸳鸯) 惠hu(恩惠)

崇chng(崇尚) 豚tn(海豚)

减jiǎn(减少)

二、我会写:

融(融化)(融合)(融通)

燕(燕子)(乳燕)(燕窝)

鸳(鸳鸯)(海鸳)(鸳凤)

鸯(鸳鸯)(鸯锦)(鸯龟)

惠(恩惠)(实惠)(优惠)

崇(崇尚)(崇高)(崇拜)

芦(芦苇)(芦柑)(芦荟)

芽(发芽)(豆芽)(麦芽)

短(长短)(短处)(短暂)

溪(小溪)(溪水)(溪谷)

泛(广泛)(泛滥)(泛应)

减(减少)(加减)(减肥)

39、三年级惠崇春江晚景生字组词字词解释

融化 通融

燕 燕窝 燕子

鸳 鸳鸯 枕鸳

鸯 鸳鸯 梁鸯

惠 恩惠 贤惠

崇 崇拜 崇高

芦 芦苇 葫芦

芽 豆芽 发芽

短 短发 长短

梅 梅花 腊梅

溪 小溪 溪水

泛 广泛 泛舟

减 减轻 减少

字词解释: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欲:想要。 上:指逆流而上。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40、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近义词:坚劲坚韧 烈火猛火 焚烧燃烧

等闲平凡 清白纯洁 放松松开

千锤万凿千锤百炼

反义词:留去 尔吾 等闲不凡

清白污浊 坚劲泄气

41、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①陂(bēi):池岸。

②衔:口里含着。本诗中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漪(yī):水中的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42、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这首诗名为寒食,诗人为什么不写百姓的禁火的情形,只写汉宫和五侯的烛光绰绰,轻烟袅袅呢?

封建统治阶级享有特权,让自己凌驾于百姓之上,凌驾于传统之上,他们的这种特权与普通百姓的禁火形成鲜明地对比,从而有力地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不直接讽刺,而选择特权阶层生活上的某件事情加以描摹,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2.诗歌首联当中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无处不是用双重否定来表示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更能写出整个长安都充满了春意,热闹非凡,那么皇宫的情景也就更可想而知了,深刻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腐败。

3.诗歌的后两句中的传字用得很妙,请你分析一下它的妙处。

传字不但写出了动态,而且意味着皇帝的赐予,由此可以看出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43、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44、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①一个咬字将竹拟人化,一个定字写出竹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意志之坚定。

②千磨万击写竹遭受的打击之大。一个任字,表现出诗人无惧无畏、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45、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因为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依然坚韧挺拔,任凭你刮的是什么风。

46、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47、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这两句是描写边塞风景中的经典,以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得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大漠燕山是边塞征戍之地。自汉迄唐,这些地方,曾经有过无数次的鏖战,历来成为热血男儿显身手的处所,造就了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沙如雪月似钩,略作点染,极精炼地勾勒出战场的典型环境。平沙漠漠,朔风浩浩,塞外恶劣的气候条件。更加浓悲壮的气氛。如果说战争是威武雄壮的正剧。那么,这景象就是其舞台背景。唐代的边塞诗人们,正是连同这背景一并摄入彩笔下,写出许多豪壮的诗章的。此诗说砂砾飞扬如雪,突出其酷烈,说峰巔残月似徇,烘托其惨澹,可谓传神之笔。这两句写边塞,境界阔大,气势磅礴。

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二句借骏马喻怀抱。边塞为骏马驰骋的广阔天地,但骏马能否有机会一效千里之足,就要看是否有人赏识。诗人说自己就如这千里马,一旦得展骥足,即可万里腾骧。主人饰马以金络脑,表明特见赏爱。诗人借此以憧憬身当恩遇的荣宠。但这不过是诗人一己的愿望,所以说何当。何当一语承上启下,既写出对建立勋业的向往之情,又表现出对自己能够见用于时的渴念,以千钧之力逼出结尾这一句:快走踏清秋。这十个字,感慨奋发,是诗人火一样的热情所化成。

48、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这首诗的题目村居是什么意思?

住在农村(乡村)。

2.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青草、黄莺、杨柳、春烟等景物。

3.拂堤杨柳醉春烟的醉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那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醉字写出了堤旁的杨柳的美好姿态,。

4.从美丽的景色和孩子们放风筝的场景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乡村环境的优美和儿童生活的快乐。

49、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50、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手机扫码阅读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