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橘子有几瓣教案反思

大班教案五大领域及反思 2022-12-31 16:11:02

大班数学橘子有几瓣教案反思

1、大班数学橘子有几瓣教案反思

  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橘子有几瓣》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清楚地表达探索的过程与结果,探索橘子的大小与瓣数的多少是否有必然的联系,学习不受物体排列方式的影响计数,探索多种计数的方法,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数学优质课《橘子有几瓣》含反思教案吧。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橘子有几瓣》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橘子的大小与瓣数的多少是否有必然的联系;

  2.能清楚地表达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3.学习不受物体排列方式的影响计数,探索多种计数的方法;

  4.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6.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1.剥开的橘子人手一个、没剥开的橘子人手两个;

  2.笔、记录纸、卡片等。

  活动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思考与操作。

  (1)幼儿想办法点数橘子的瓣数并进行记录。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喜欢和大家分享东西,今天我们来分享橘子,分享之前老师要考验小朋友,如果你们挑战成功就可以分享橘子。挑战的问题是:如果你和大家分享一个橘子,每个人吃一瓣,可以有几个人吃到你的橘子,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

  幼:数一数。

  师:橘子是圆的又可以掰开,那可以怎样数呢?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可以跟旁边的小朋友商量,想好了拿一个橘子用你的办法试一试。数完了不仅要把数字记在心里,还要记在记录表上。

  教学反思:

  用表来记录全班幼儿计数的结果。运用统计表既有利于引导幼儿总结规律,让幼儿的知识系统化,增进幼儿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也有利于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同时还能够有效控制探究的方向,有助于探究目标的实现。

  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启发幼儿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提醒幼儿在数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橘子的特性。让幼儿与旁边的小朋友商量,主要是想让幼儿在操作前先进行理性的思考,避免活动中的盲目性?幼儿讨论激烈,纷纷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对方。

  (2)幼儿交流数的结果和计数的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都数了橘子,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数的那个橘子有几瓣?可以分给几个人吃?你是怎样数的?

  幼1:我数的橘子有9瓣,可以分给9个人吃,我把橘子掰成一瓣一瓣,然后数一数。

  幼2:我数的橘子有10瓣,可以分给10个人吃,我是用手指按住一瓣,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停下来。

  幼3:我数的橘子有12瓣,可以分给12个人吃,我的橘子有一瓣很小,我记住这一瓣的样子,然后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知道有几瓣。

  幼4:我数的橘子有9瓣,可以分给9个人吃,我把橘子的一瓣抠个小洞.然后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不要数了,最后是数字几就是几瓣。

  教学反思:

  集中分享能为幼儿的相互学习提供机会。在分享中幼儿学习同伴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运用多种办法、多角度解决问题。在交流中,幼儿用语言表达探索的过程与结果,体验探索的快乐。从幼儿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幼儿能充分考虑橘子的特性,能用多种方法数橘子的瓣数。这说明幼儿在面临新的问题时,能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灵活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

  (3)幼儿通过观察统计表发现橘子瓣数的规律。师:你们仔细观察表格,看看能发现什么?

  幼1:我发现有9瓣的橘子和10瓣的橘子一样多,都是4个:

  幼2:有的橘子是9瓣,有的橘子是8瓣。

  师:你的橘子有几瓣?

  幼3:有12瓣。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8瓣的橘子、9瓣的橘备赢几个?

  幼儿统计和记数。

  师:看一看,你还发现了什么?

  幼4:我发现8瓣的橘子只有1个,12瓣的橘子最多,有9个。

  幼5:一个橘子最多的有14瓣,一个橘子最少的有8瓣。

  师:今天我们只有30个小朋友参加活动,一个人数一个橘子,我们一共数了多少个橘子?

  幼:30个

  师:建瓯有很多的橘子,那么多的橘子中,是不是一个橘子最多有14瓣,一个橘子最少有8瓣呢?

  幼:不知道。

  师:以后你们吃橘子前数一数,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2、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橘子有几瓣》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橘子的大小与瓣数的多少是否有必然的联系;

  2.能清楚地表达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3.学习不受物体排列方式的影响计数,探索多种计数的方法;

  4.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6.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1.剥开的橘子人手一个、没剥开的橘子人手两个;

  2.笔、记录纸、卡片等。

活动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思考与操作。

  (1)幼儿想办法点数橘子的瓣数并进行记录。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喜欢和大家分享东西,今天我们来分享橘子,分享之前老师要考验小朋友,如果你们挑战成功就可以分享橘子。挑战的问题是:如果你和大家分享一个橘子,每个人吃一瓣,可以有几个人吃到你的橘子,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

  幼:数一数。

  师:橘子是圆的又可以掰开,那可以怎样数呢?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可以跟旁边的小朋友商量,想好了拿一个橘子用你的办法试一试。数完了不仅要把数字记在心里,还要记在记录表上。

  教学反思:

  用表来记录全班幼儿计数的结果。运用统计表既有利于引导幼儿总结规律,让幼儿的知识系统化,增进幼儿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也有利于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同时还能够有效控制探究的方向,有助于探究目标的实现。

  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启发幼儿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提醒幼儿在数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橘子的特性。让幼儿与旁边的小朋友商量,主要是想让幼儿在操作前先进行理性的思考,避免活动中的盲目性?幼儿讨论激烈,纷纷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对方。

  (2)幼儿交流数的结果和计数的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都数了橘子,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数的那个橘子有几瓣?可以分给几个人吃?你是怎样数的?

  幼1:我数的橘子有9瓣,可以分给9个人吃,我把橘子掰成一瓣一瓣,然后数一数。

  幼2:我数的橘子有10瓣,可以分给10个人吃,我是用手指按住一瓣,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停下来。

  幼3:我数的橘子有12瓣,可以分给12个人吃,我的橘子有一瓣很小,我记住这一瓣的样子,然后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知道有几瓣。

  幼4:我数的橘子有9瓣,可以分给9个人吃,我把橘子的一瓣抠个小洞.然后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不要数了,最后是数字几就是几瓣。

  教学反思:

  集中分享能为幼儿的相互学习提供机会。在分享中幼儿学习同伴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运用多种办法、多角度解决问题。在交流中,幼儿用语言表达探索的过程与结果,体验探索的快乐。从幼儿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幼儿能充分考虑橘子的特性,能用多种方法数橘子的瓣数。这说明幼儿在面临新的问题时,能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灵活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

  (3)幼儿通过观察统计表发现橘子瓣数的规律。师:你们仔细观察表格,看看能发现什么?

  幼1:我发现有9瓣的橘子和10瓣的橘子一样多,都是4个:

  幼2:有的橘子是9瓣,有的橘子是8瓣。

  师:你的橘子有几瓣?

  幼3:有12瓣。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8瓣的橘子、9瓣的橘备赢几个?

  幼儿统计和记数。

  师:看一看,你还发现了什么?

  幼4:我发现8瓣的橘子只有1个,12瓣的橘子最多,有9个。

  幼5:一个橘子最多的有14瓣,一个橘子最少的有8瓣。

  师:今天我们只有30个小朋友参加活动,一个人数一个橘子,我们一共数了多少个橘子?

  幼:30个

  师:建瓯有很多的橘子,那么多的橘子中,是不是一个橘子最多有14瓣,一个橘子最少有8瓣呢?

  幼:不知道。

  师:以后你们吃橘子前数一数,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教学反思:

  本环节利用统计表,让幼儿发现橘子的瓣数不相同,初步知道橘子大约的瓣数。设计这一环节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幼儿在操作的基础上对事物现象的简单规律进行思考与提升,以获得思维的发展;二是为后面的探索活动提供条件。“建瓯有很多的橘子,那么多的橘子中,是不是一个橘子最多有14瓣,一个橘子最少有8瓣呢?以后你们吃橘子前数一数,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教师抛出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幼儿知道并不是橘子最少只有8瓣,最多有14瓣。橘子到底有多少瓣,教师没有给予答案,而是提醒幼儿在生活中关注,为幼儿继续探索橘子的瓣数留下广阔的空间。

  2.抛出新的问题,启发幼儿猜想与验证。

  (1)幼儿猜想、验证大橘子瓣数多还是小橘子瓣数多。

  师:你们猜猜,一个橘子只有8瓣,它是大橘子还是小橘子?为什么?

  幼:是大橘子瓣数多,因为大橘子很大肯定瓣多,小橘子很小肯定瓣少。

  师:你们都觉得是大橘子瓣数多,小橘子瓣数少,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待会儿你们拿两个橘子数一数,然后记录在表我们一起来看记录表,左边第一列是一个大橘子、一个小橘子,第二列是猜一猜橘子有几瓣,第三列是数一数有几瓣。

  教学反思:

  利用统计表的数据引发幼儿探索橘子的大小是否与瓣数的多少有必然的联系,此环节采用猜想与验证的组织形式。猜想能让幼儿调动原有经验与面临的情况进行思维碰撞,训练了幼儿独立思维能力。猜想、验证符合大班幼儿学习特点,在猜想验证过程中幼儿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

  (2)幼儿交流猜想、验证的过程与结果。

  师:你们猜猜大橘子有几辫,小橘子有几瓣,是大橘子瓣数多还是小橘子瓣数多?数完后看大橘子有几瓣,小橘子有几瓣,是否猜对了?

  幼l:我猜大橘子12瓣,小橘子9瓣,大橘子瓣数更多,后来我数大橘子有13瓣,小橘子11瓣,大橘子瓣数更多,我猜对了。

  幼2:我猜大橘子14瓣,小橘子10瓣大橘子瓣数更多,后来我数大橘子有10瓣小橘子14瓣,,卜橘子瓣数更多,我猜错了。

  幼3:我的大橘子很大,我猜大橘子有15瓣,小橘子比较小,我猜有9瓣,大橘子肯定比小橘子瓣数多,后来我数大橘子有14瓣,小橘子14瓣,大橘子和小橘子瓣数一样多,我猜错了。

  教学反思:

  此环节让幼儿交流猜想、验证的过程与结果。幼儿通过自己的验证,意识到自己原有的认识是不对的,通过此环节,让幼儿学习客观地看待问题,建构辩证的思维方式。

  (3)利用探索的答案引发幼儿思考。

  师:刚才,小朋友经过验证,得出三种答案:第一种是大橘子瓣数多,小橘子瓣数少;第二种是大橘子瓣数少,小橘子瓣数多;第三种是大橘子和小橘子的瓣数一样多。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肯定有秘密,你们想通过什么办法找到答案?

  幼1:我问我爷爷,我爷爷是生物老师.他会知道。

  幼2:我看百科全书。

  幼3:我跟我爸爸上网查找答案。

  教学反思:

  教师归纳幼儿操作后的答案,利用三种不同的答案,引发幼儿继续探索,让幼儿关注橘子生长的条件。

3、大班下学期数学教案《数一数橘子有几瓣》含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不受物体排列方式的影响计数,探索多种计数的方法。

  2、探索橘子的大小与瓣数的多少是否有必然的联系;能清楚地表达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3、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教学准备】

  1、剥开的橘子人手一个、没剥开的橘子人手两个。

  2、笔、记录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思考与操作。

  (1)幼儿想办法点数橘子的瓣数并进行记录。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喜欢和大家分享东西,今天我们来分享橘子,分享之前老师要考验小朋友,如果你们挑战成功就可以分享橘子。挑战的问题是:如果你和大家分享一个橘子,每个人吃一瓣,可以有几个人吃到你的橘子,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

  幼:数一数。

  师:橘子是圆的又可以掰开,那可以怎样数呢?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可以跟旁边的小朋友商量,想好了拿一个橘子用你的办法试一试。数完了不仅要把数字记在心里,还要记在记录表上。

  (2)幼儿交流数的结果和计数的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都数了橘子,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数的那个橘子有几瓣?可以分给几个人吃?你是怎样数的?

  幼1:我数的橘子有9瓣,可以分给9个人吃,我把橘子掰成一瓣一瓣,然后数一数。

  幼2:我数的橘子有10瓣,可以分给10个人吃,我是用手指按住一瓣,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停下来。

  幼3:我数的橘子有12瓣,可以分给12个人吃,我的橘子有一瓣很小,我记住这一瓣的样子,然后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知道有几瓣。

  幼4:我数的橘子有9瓣,可以分给9个人吃,我把橘子的一瓣抠个小洞、然后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不要数了,最后是数字几就是几瓣。

  【教学反思】

  用表来记录全班幼儿计数的结果。运用统计表既有利于引导幼儿总结规律,让幼儿的知识系统化,增进幼儿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也有利于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同时还能够有效控制探究的方向,有助于探究目标的实现。

  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启发幼儿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提醒幼儿在数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橘子的特性。让幼儿与旁边的小朋友商量,主要是想让幼儿在操作前先进行理性的思考,避免活动中的盲目性?幼儿讨论激烈,纷纷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对方。

4、大班教案《橘子有几瓣》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橘子的大小与瓣数的多少是否有必然的联系;

  2、能清楚地表达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3、学习不受物体排列方式的影响计数,探索多种计数的方法;

  4、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5、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6、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启发幼儿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2、幼儿在数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橘子的特性。

活动准备

  1、剥开的橘子人手一个、没剥开的橘子人手两个;

  2、笔、记录纸、卡片等。

活动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思考与操作。

  (1)、幼儿想办法点数橘子的瓣数并进行记录。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喜欢和大家分享东西,今天我们来分享橘子,分享之前老师要考验小朋友,如果你们挑战成功就可以分享橘子。挑战的问题是:如果你和大家分享一个橘子,每个人吃一瓣,可以有几个人吃到你的橘子,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

  幼:数一数。

  师:橘子是圆的又可以掰开,那可以怎样数呢?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可以跟旁边的小朋友商量,想好了拿一个橘子用你的办法试一试。数完了不仅要把数字记在心里,还要记在记录表上。(教师边说边出示表一)

  (2)幼儿交流数的结果和计数的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都数了橘子,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数的那个橘子有几瓣?可以分给几个人吃?你是怎样数的?

  幼1:我数的橘子有9瓣,可以分给9个人吃,我把橘子掰成一瓣一瓣,然后数一数。

  幼2:我数的橘子有10瓣,可以分给10个人吃,我是用手指按住一瓣,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停下来。

  幼3:我数的橘子有12瓣,可以分给12个人吃,我的橘子有一瓣很小,我记住这一瓣的样子,然后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知道有几瓣。

  幼4:我数的橘子有9瓣,可以分给9个人吃,我把橘子的一瓣抠个小洞.然后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不要数了,最后是数字几就是几瓣。

  (3)幼儿通过观察统计表发现橘子瓣数的规律。师:你们仔细观察表格,看看能发现什么?

  幼1:我发现有9瓣的橘子和10瓣的橘子一样多,都是4个:

  幼2:有的橘子是9瓣,有的橘子是8瓣。

  师:你的橘子有几瓣?

  幼3:有12瓣。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8瓣的橘子、9瓣的橘各有几个?

  幼儿统计和记数。

  师:看一看,你还发现了什么?

  幼4:我发现8瓣的橘子只有1个,12瓣的橘子最多,有9个。

  幼5:一个橘子最多的有14瓣,一个橘子最少的有8瓣。

  师:今天我们只有30个小朋友参加活动,一个人数一个橘子,我们一共数了多少个橘子?

  幼:30个。

  师:建瓯有很多的橘子,那么多的橘子中,是不是一个橘子最多有14瓣,一个橘子最少有8瓣呢?

  幼:不知道。

  师:以后你们吃橘子前数一数,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2.抛出新的问题,启发幼儿猜想与验证。

  (1)幼儿猜想、验证大橘子瓣数多还是小橘子瓣数多。

  师:你们猜猜,一个橘子只有8瓣,它是大橘子还是小橘子?为什么?

  幼:是大橘子瓣数多,因为大橘子很大肯定瓣多,小橘子很小肯定瓣少。

  师:你们都觉得是大橘子瓣数多,小橘子瓣数少,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待会儿你们拿两个橘子数一数,然后记录在表我们一起来看记录表(见表二),左边第一列是一个大橘子、一个小橘子,第二列是猜一猜橘子有几瓣,第三列是数一数有几瓣。

  (2)幼儿交流猜想、验证的过程与结果。

  师:你们猜猜大橘子有几辫,小橘子有几瓣,是大橘子瓣数多还是小橘子瓣数多?数完后看大橘子有几瓣,小橘子有几瓣,是否猜对了?

  幼l:我猜大橘子12瓣,小橘子9瓣,大橘子瓣数更多,后来我数大橘子有13瓣,小橘子11瓣,大橘子瓣数更多,我猜对了。

  幼2:我猜大橘子14瓣,小橘子10瓣大橘子瓣数更多,后来我数大橘子有10瓣小橘子14瓣,,卜橘子瓣数更多,我猜错了。

  幼3:我的大橘子很大,我猜大橘子有15瓣,小橘子比较小,我猜有9瓣,大橘子肯定比小橘子瓣数多,后来我数大橘子有14瓣,小橘子14瓣,大橘子和小橘子瓣数一样多,我猜错了。

  (3)利用探索的答案引发幼儿思考。

  师:刚才,小朋友经过验证,得出三种答案:第一种是大橘子瓣数多,小橘子瓣数少;第二种是大橘子瓣数少,小橘子瓣数多;第三种是大橘子和小橘子的瓣数一样多。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肯定有秘密,今天回家后通过你们自己的办法找到答案?

教学反思

  1、 利用统计表,让幼儿发现橘子的瓣数不相同,初步知道橘子大约的瓣数。设计这一环节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幼儿在操作的基础上对事物现象的简单规律进行思考与提升,以获得思维的发展;二是为后面的探索活动提供条件。"建瓯有很多的橘子,那么多的橘子中,是不是一个橘子最多有14瓣,一个橘子最少有8瓣呢?以后你们吃橘子前数一数,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教师抛出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幼儿知道并不是橘子最少只有8瓣,最多有14瓣。橘子到底有多少瓣,教师没有给予答案,而是提醒幼儿在生活中关注,为幼儿继续探索橘子的瓣数留下广阔的空间。

  2、 让幼儿交流猜想、验证的过程与结果。幼儿通过自己的验证,意识到自己原有的认识是不对的,通过此环节,让幼儿学习客观地看待问题,建构辩证的思维方式。

  3、 教师归纳幼儿操作后的答案,利用三种不同的答案,引发幼儿继续探索,让幼儿关注橘子生长的条件。

5、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橘子有几瓣》

  活动设想:

  本活动取材来源于生活,以探索橘子的瓣数为主线展开活动。活动有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幼儿探索用多种办法点数橘子的瓣数,然后把结果记录在统计表中。幼儿通过观察统计表,了解橘子的瓣数并不相同。第二环节是利用统计得出的数据,让幼儿猜测是大橘子瓣数多还是小橘子瓣数多,然后提供大、小橘子让幼儿验证。

  活动目标:

  1.探索橘子的大小与瓣数的多少是否有必然的联系;

  2.能清楚地表达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3.学习不受物体排列方式的影响计数,探索多种计数的方法;

  4.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5.使幼儿懂得歌曲的诙谐幽默之处。

  6.借助图谱、动作、游戏情景理解记忆歌词并学唱歌曲。

  活动准备:

  1.剥开的橘子人手一个、没剥开的橘子人手两个;

  2.笔、记录纸、卡片等。

  活动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思考与操作。

  (1)幼儿想办法点数橘子的瓣数并进行记录。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喜欢和大家分享东西,今天我们来分享橘子,分享之前老师要考验小朋友,如果你们挑战成功就可以分享橘子。挑战的问题是:如果你和大家分享一个橘子,每个人吃一瓣,可以有几个人吃到你的橘子,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

  幼:数一数。

  师:橘子是圆的又可以掰开,那可以怎样数呢?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可以跟旁边的小朋友商量,想好了拿一个橘子用你的办法试一试。数完了不仅要把数字记在心里,还要记在记录表上。

  反思:

  用表来记录全班幼儿计数的结果。运用统计表既有利于引导幼儿总结规律,让幼儿的知识系统化,增进幼儿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也有利于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同时还能够有效控制探究的方向,有助于探究目标的实现。

  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启发幼儿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提醒幼儿在数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橘子的特性。让幼儿与旁边的小朋友商量,主要是想让幼儿在操作前先进行理性的思考,避免活动中的盲目性?幼儿讨论激烈,纷纷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对方。

  (2)幼儿交流数的结果和计数的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都数了橘子,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数的那个橘子有几瓣?可以分给几个人吃?你是怎样数的?

  幼1:我数的橘子有9瓣,可以分给9个人吃,我把橘子掰成一瓣一瓣,然后数一数。

  幼2:我数的橘子有10瓣,可以分给10个人吃,我是用手指按住一瓣,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停下来。

  幼3:我数的橘子有12瓣,可以分给12个人吃,我的橘子有一瓣很小,我记住这一瓣的样子,然后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知道有几瓣。

  幼4:我数的橘子有9瓣,可以分给9个人吃,我把橘子的一瓣抠个小洞.然后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不要数了,最后是数字几就是几瓣。

  反思:

  集中分享能为幼儿的相互学习提供机会。在分享中幼儿学习同伴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运用多种办法、多角度解决问题。在交流中,幼儿用语言表达探索的过程与结果,体验探索的快乐。从幼儿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幼儿能充分考虑橘子的特性,能用多种方法数橘子的瓣数。这说明幼儿在面临新的问题时,能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灵活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

  (3)幼儿通过观察统计表发现橘子瓣数的规律。师:你们仔细观察表格,看看能发现什么?

  幼1:我发现有9瓣的橘子和10瓣的橘子一样多,都是4个:

  幼2:有的橘子是9瓣,有的橘子是8瓣。

  师:你的橘子有几瓣?

  幼3:有12瓣。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8瓣的橘子、9瓣的橘备赢几个?

  幼儿统计和记数。

  师:看一看,你还发现了什么?

  幼4:我发现8瓣的橘子只有1个,12瓣的橘子最多,有9个。

  幼5:一个橘子最多的有14瓣,一个橘子最少的有8瓣。

  师:今天我们只有30个小朋友参加活动,一个人数一个橘子,我们一共数了多少个橘子?

  幼:30个

  师:建瓯有很多的橘子,那么多的橘子中,是不是一个橘子最多有14瓣,一个橘子最少有8瓣呢?

  幼:不知道。

  师:以后你们吃橘子前数一数,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反思

  本环节利用统计表,让幼儿发现橘子的瓣数不相同,初步知道橘子大约的瓣数。设计这一环节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幼儿在操作的基础上对事物现象的简单规律进行思考与提升,以获得思维的发展;二是为后面的探索活动提供条件。“建瓯有很多的橘子,那么多的橘子中,是不是一个橘子最多有14瓣,一个橘子最少有8瓣呢?以后你们吃橘子前数一数,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教师抛出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幼儿知道并不是橘子最少只有8瓣,最多有14瓣。橘子到底有多少瓣,教师没有给予答案,而是提醒幼儿在生活中关注,为幼儿继续探索橘子的瓣数留下广阔的空间。

  2.抛出新的问题,启发幼儿猜想与验证。

  (1)幼儿猜想、验证大橘子瓣数多还是小橘子瓣数多。

  师:你们猜猜,一个橘子只有8瓣,它是大橘子还是小橘子?为什么?

  幼:是大橘子瓣数多,因为大橘子很大肯定瓣多,小橘子很小肯定瓣少。

  师:你们都觉得是大橘子瓣数多,小橘子瓣数少,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待会儿你们拿两个橘子数一数,然后记录在表我们一起来看记录表,左边第一列是一个大橘子、一个小橘子,第二列是猜一猜橘子有几瓣,第三列是数一数有几瓣。

  反思

  利用统计表的数据引发幼儿探索橘子的大小是否与瓣数的多少有必然的联系,此环节采用猜想与验证的组织形式。猜想能让幼儿调动原有经验与面临的情况进行思维碰撞,训练了幼儿独立思维能力。猜想、验证符合大班幼儿学习特点,在猜想验证过程中幼儿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

  (2)幼儿交流猜想、验证的过程与结果。

  师:你们猜猜大橘子有几辫,小橘子有几瓣,是大橘子瓣数多还是小橘子瓣数多?数完后看大橘子有几瓣,小橘子有几瓣,是否猜对了?

  幼l:我猜大橘子12瓣,小橘子9瓣,大橘子瓣数更多,后来我数大橘子有13瓣,小橘子11瓣,大橘子瓣数更多,我猜对了。

  幼2:我猜大橘子14瓣,小橘子10瓣大橘子瓣数更多,后来我数大橘子有10瓣小橘子14瓣,,卜橘子瓣数更多,我猜错了。

  幼3:我的大橘子很大,我猜大橘子有15瓣,小橘子比较小,我猜有9瓣,大橘子肯定比小橘子瓣数多,后来我数大橘子有14瓣,小橘子14瓣,大橘子和小橘子瓣数一样多,我猜错了。

  反思

  此环节让幼儿交流猜想、验证的过程与结果。幼儿通过自己的验证,意识到自己原有的认识是不对的,通过此环节,让幼儿学习客观地看待问题,建构辩证的思维方式。

  (3)利用探索的答案引发幼儿思考。

  师:刚才,小朋友经过验证,得出三种答案:第一种是大橘子瓣数多,小橘子瓣数少;第二种是大橘子瓣数少,小橘子瓣数多;第三种是大橘子和小橘子的瓣数一样多。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肯定有秘密,你们想通过什么办法找到答案?

  幼1:我问我爷爷,我爷爷是生物老师.他会知道。

  幼2:我看百科全书。

  幼3:我跟我爸爸上网查找答案。

  反思:

  教师归纳幼儿操作后的答案,利用三种不同的答案,引发幼儿继续探索,让幼儿关注橘子生长的条件。

6、大班数学教案《圈里有几个》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内物体的数量。

  2、探索按标记图的要求在圈里摆放相应数量的物体。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和合作游戏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活动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大、小呼啦圈若干,瓶宝宝10只,幼儿操作用的小兔、圆圈等。

活动过程:

  一、玩套圈并看标记记录。

  1、出示瓶宝宝,数出瓶宝宝的数量,分别请两名幼儿玩套圈游戏。

  2.、出示标记图(红圈和黄圈),请幼儿说说标记图的含义。(www.banzhuren.cn)在标记图后面记录套圈游戏中套到的圈内瓶宝宝的数量。

  3、请几名幼儿和教师同时套圈,设置两个圈同时套中一个瓶宝宝的情境,引发幼儿讨论:蓝圈和红圈套中了同一个瓶宝宝,这个瓶宝宝该算谁套中的呢?

  二、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中瓶宝宝的数量。

  1、在PPT上演示两圈套中同一个瓶宝宝的过程,带领幼儿分析交叉部分瓶宝宝的特征:既在红圈也在黄圈,计数两个圈内瓶宝宝数量时都要将它算进去。

  2、出示图二,改变交叉部分瓶宝宝的数量,引导幼儿正确计数红、黄圈里各有几个瓶宝宝。

  三、操作活动:兔宝宝站圈。

  2只小兔来站圈,怎么站呢?又要来看标记图了。

  1、出示标记图一:红圈2只蓝圈2只,分析标记图要求:怎样给2只兔宝宝站圈。

  幼儿第一次操作。教师演示幼儿的操作,请大家检查进行验证。

  2. 出示标记图二: 3只小兔来站圈,看标记,什么要求?红圈2只蓝圈2只,怎么站?

  幼儿看标记进行第二次操作。请一个幼儿上来展示。

  3、出示标记图三:红圈2只蓝圈3只,3只小兔来站圈,怎么站?

  幼儿看标记进行第三次操作。讲评幼儿的操作。

  四、合作游戏:站圈乐

  你们想不想也来玩站圈游戏,看标记图一,几个人一组?(4个人一组)对,4个小朋友来站圈,怎么站呢?什么要求?(红圈里3人,蓝圈里2人),规则是4个小朋友全部都要参加站圈游戏,不能漏了一个人。

  1、幼儿4 个人一组站好后,老师给幼儿发红、蓝两个圈,幼儿自由站圈。

  2、分别出示图二(红圈里2人,蓝圈里4人),幼儿看标记玩站圈游戏,体验成功和合作的乐趣。

活动延伸:

  出示图四(红圈里4人,蓝圈里4人)

活动反思:

  在备课前,我就一直构思如何来安排这节课,我班班额过大(77名幼儿,最近常到园的也有70或72名幼儿),对幼儿的分组活动也做了认真的思考,组分多了没人管理(一个老师、两个保育员),最终把每个游戏活动时分成三个组来完成。

  在 “自由玩圈”活动中,当老师让幼儿自己想出圈的玩法时,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每个幼儿都能拿着圈玩,有几个幼儿表现特别突出,能用圈套自己、手上转、地上滚,老师请出玩法好的幼儿玩给大家看时,别的幼儿都积极地跟着做,活动中老师说的不多,幼儿能自主练习,每个幼儿都能玩起来。

  在 “小球钻圈”活动中,老师分组示范动作后让幼儿自己尝试,幼儿跃跃欲试, 第一次滚球的时候,老有幼儿滚不到圈里,老师让他们多看(看别的小朋友滚)多练,经过尝试后最终能把小球滚进地上的圈里,开始距离要远些,看到幼儿能滚进的不多,及时缩短距离后效果好很多。这个活动中,幼儿参与意识强,看到自己能把球滚进圈里时都很激动,都期盼能再滚一次。

  “过小河”时,老师在讲双脚跳的要领时,幼儿在原地就跟着做,都能双脚多前一个圈跳进后一个圈,只有少数幼儿能连续跳,几个年龄小、个子矮小的幼儿跳时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摔在地上,经过老师再次提醒方法以及同伴鼓励后,能坚持跳完,还有几个幼儿胆小不敢双脚跳,在老师的鼓励帮助下也敢跳了。

  “开火车”时,幼儿一个接一个做得非常好,用脚尖走比较平稳,用脚跟走时好些幼儿走不了几步就掌握不了平衡,这时我缩短了脚跟走的时间,幼儿就走得很好了。

  这次活动设计方案时幼儿我没把人数问题考虑周全,分成三个组活动,幼儿的等待时间都很长,后面没玩的幼儿玩的兴致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幼儿开始不能约束自己,经过老师的提醒后方能管住自己。活动前没考虑到小班幼儿的能力,第一次滚小球时,距离远了,幼儿滚球的准确性差,第一轮幼儿基本都没把球滚进圈里。

  如果现在让我再上一次,首先我会考虑到人数的问题,尽可能让每次活动的人数少一些,把幼儿分成两部分来上,一部分由一名保育员安排在教室做别的活动,每个游戏活动前把游戏规则讲清楚,让幼儿在活动时安全方面有保障。活动前多推敲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并对教案进行说课,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7、大班数学教案《有几颗花生米》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剥一剥、记一记中发现一颗花生中花生米数最多的是几粒。

  2、初步尝试用统计的方法了解一堆花生中几粒花生米的花生最多。

  3、学习在合作中做事。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准备】

  一盘花生,每组三个盘子,记录纸、笔、四列小火车。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剥一剥,感知花生内花生米数量的不同。

  1、情景谈话,梳理经验。

  (1)你喜欢吃花生吗?

  (2)你吃过的花生里有几颗花生米?

  2、猜一猜,剥一剥。

  (1)教师出示一颗花生:猜猜这颗花生里有几粒花生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2)幼儿选一颗花生,先猜猜里面的花生米粒数,再剥开验证。

  (3)你在剥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秘密?

  小结:花生里花生米的数量不相同。

  二、剥一剥,记一记,发现一颗花生中最多的花生米数。

  1、引发争论,提出记录。

  (1)引发争论:剥出来最多的有几粒花生米?

  (2)怎样记录?

  2、幼儿剥一剥、记一记。

  (1)幼儿把花生剥开,数数里面有几颗花生米,并记录在纸上。

  (2)注意观察每个幼儿剥与记的方法与步骤,了解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3、引导先完成的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单,找找剥出来最多的是几粒?

  三、尝试用统计的方法了解一堆花生中几粒花生米的花生最多。

  1、观察记录单上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讨论:到底是几粒的最多?用什么办法知道?

  2、幼儿示范统计。

  重点指导:怎样才能不漏数?

  3、幼儿分组统计。

  (1)将统计表粘贴在火车上。

  (2)两人合作统计。

  (3)幼儿相互比较验证。

  4、观察统计表,交流自己组几粒的花生最多。

  5、幼儿交流总结。

  活动反思

  花生是孩子们经常能吃到的一种食物,如果将剥花生和数学活动相结合一定很有趣。这节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让孩子学习用数字、符号记录花生米的数量,并尝试有计划、有条理的进行剥花生和做记录的活动。通过活动更让幼儿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并与同伴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8、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圈里有几个》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内物体的数量。

  2、探索按标记图要求在圈里摆放相应数量物体。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和合作游戏的乐趣。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

  白板课件,大、小呼啦圈若干,瓶宝宝10只,幼儿操作用的小兔、圆圈等。

  【活动过程】

  (一)玩游戏"老鼠笼",数数围住了几只小老鼠

  (二)玩套圈并看标记记录

  1、出示瓶宝宝,引导幼儿数出瓶宝宝的数量,请幼儿玩套圈。

  2、出示标记图,请幼儿说说标记图的含义,(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并记录圈内瓶宝宝的数量。

  3、请几名幼儿和教师同时套圈,设置两个圈同时套中一个瓶宝宝的情境,引发幼儿讨论:蓝圈和红圈套中了同一个瓶宝宝,这个瓶宝宝该算谁套中的。

  (三)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中瓶宝宝的数量

  1、白板上演示两圈套中同一个瓶宝宝的过程,带领幼儿分析交叉部分瓶宝宝的特征:既在红圈也在蓝圈,计数两个圈内瓶宝宝数量时都要将它算进去。

  出示图一(见光盘录像,下同),教师边在白板上演示边讲解:红圈套中一个瓶宝宝,蓝圈过来了,和红圈怎么样了?(交叉在一起)现在瓶宝宝在什么地方?(中间)你们说的"中间"是不是这个地方?(带幼儿徒手画一画公共地方)这是红圈和蓝圈公共的地方,小朋友们仔细看看,公共地方的瓶宝宝在红圈里吗?(将蓝色变浅)在蓝圈里吗?(将红色变浅)这个瓶宝宝既在红圈里,也在蓝圈里,我们数红圈套中几个瓶宝宝的时候要把公共地方的瓶宝宝算进去,数蓝圈套中几个瓶宝宝的时候也要把公共地方的瓶宝宝算进去,记住了吗?

  2、分别出示图二、图三、图四、图五,改变交叉部分瓶宝宝的数量,引导幼儿正确计数红、蓝圈里各有几个瓶宝宝。

  (借助白板的拖动、变色、移动等功能,让幼儿直观地看到两圈如何交叉形成一个公共部分,明确所要计数对象的范围,从而让幼儿真正理解公共部分物体的特征,这是本节活动的重、难点所在。)

  (四)操作活动:兔宝宝站圈

  1、出示标记图一:红圈2只蓝圈2只,分析标记图要求:怎样给3只兔宝宝站圈。

  教师设疑:红圈里要站两只,蓝圈里也要站两只,这可怎么站呀?想想看。白板上演示正确答案,组织幼儿表扬自己。

  2、出示标记图二:红圈3只蓝圈2只,幼儿看标记操作,重点引导幼儿思考两圈交叉部分站几只兔宝宝。

  3、出示标记图三:红圈1只蓝圈3只,怎样站圈?

  (五)合作游戏:站圈乐

  1、幼儿分组自由站圈,说说自己一组是怎样站的。(白板演示不同结果)

  小结:原来4个小朋友站两个圈有好多不同的站法。

  2、分别出示图一(红圈里2人,蓝圈里3人)、图二(红圈里2人,蓝圈里4人)、图三(红圈里4人,蓝圈里4人),幼儿看标记玩站圈游戏,体验成功和合作的乐趣。

  (3次不同的站圈任务对幼儿要求越来越高,教师注意语言提示的变化。)

  师:你们太厉害啦,这么难的任务都能完成,(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心里什么感觉?那我们一起庆祝一下吧!

  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活动延伸:

  1、为每组幼儿提供一个可随意翻动、组合的标记牌,让幼儿自行翻牌玩站圈游戏。

  2、鼓励幼儿尝试5人一组玩站圈游戏。(幼儿教育)

  活动反思:

  在备课前,我就一直构思如何来安排这节课,我班班额过大(77名幼儿,最近常到园的也有70或72名幼儿),对幼儿的分组活动也做了认真的思考,组分多了没人管理(一个老师、两个保育员),最终把每个游戏活动时分成三个组来完成。

  在 “自由玩圈”活动中,当老师让幼儿自己想出圈的玩法时,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每个幼儿都能拿着圈玩,有几个幼儿表现特别突出,能用圈套自己、手上转、地上滚,老师请出玩法好的幼儿玩给大家看时,别的幼儿都积极地跟着做,活动中老师说的不多,幼儿能自主练习,每个幼儿都能玩起来。

  在 “小球钻圈”活动中,老师分组示范动作后让幼儿自己尝试,幼儿跃跃欲试, 第一次滚球的时候,老有幼儿滚不到圈里,老师让他们多看(看别的小朋友滚)多练,经过尝试后最终能把小球滚进地上的圈里,开始距离要远些,看到幼儿能滚进的不多,及时缩短距离后效果好很多。这个活动中,幼儿参与意识强,看到自己能把球滚进圈里时都很激动,都期盼能再滚一次。

  “过小河”时,老师在讲双脚跳的要领时,幼儿在原地就跟着做,都能双脚多前一个圈跳进后一个圈,只有少数幼儿能连续跳,几个年龄小、个子矮小的幼儿跳时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摔在地上,经过老师再次提醒方法以及同伴鼓励后,能坚持跳完,还有几个幼儿胆小不敢双脚跳,在老师的鼓励帮助下也敢跳了。

  “开火车”时,幼儿一个接一个做得非常好,用脚尖走比较平稳,用脚跟走时好些幼儿走不了几步就掌握不了平衡,这时我缩短了脚跟走的时间,幼儿就走得很好了。

  这次活动设计方案时幼儿我没把人数问题考虑周全,分成三个组活动,幼儿的等待时间都很长,后面没玩的幼儿玩的兴致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幼儿开始不能约束自己,经过老师的提醒后方能管住自己。活动前没考虑到小班幼儿的能力,第一次滚小球时,距离远了,幼儿滚球的准确性差,第一轮幼儿基本都没把球滚进圈里。

  如果现在让我再上一次,首先我会考虑到人数的问题,尽可能让每次活动的人数少一些,把幼儿分成两部分来上,一部分由一名保育员安排在教室做别的活动,每个游戏活动前把游戏规则讲清楚,让幼儿在活动时安全方面有保障。活动前多推敲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并对教案进行说课,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9、大班数学优秀教案《圈里有几个》含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内物体的数量。

  2、探索按标记图要求在圈里摆放相应数量物体。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二、活动准备

  白板课件,大、小呼啦圈若干,瓶宝宝10只,幼儿操作用的小兔、圆圈等。

  三、活动过程

  (一)玩游戏"老鼠笼",数数围住了几只小老鼠

  (二)玩套圈并看标记记录

  1、出示瓶宝宝,引导幼儿数出瓶宝宝的数量,请幼儿玩套圈。

  2、出示标记图,请幼儿说说标记图的含义,并记录圈内瓶宝宝的数量。

  3、请几名幼儿和教师同时套圈,设置两个圈同时套中一个瓶宝宝的情境,引发幼儿讨论:蓝圈和红圈套中了同一个瓶宝宝,这个瓶宝宝该算谁套中的。

  (三)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中瓶宝宝的数量

  1、白板上演示两圈套中同一个瓶宝宝的过程,带领幼儿分析交叉部分瓶宝宝的特征:既在红圈也在蓝圈,计数两个圈内瓶宝宝数量时都要将它算进去。

  出示图一(见光盘录像,下同),教师边在白板上演示边讲解:红圈套中一个瓶宝宝,蓝圈过来了,和红圈怎么样了?(交叉在一起)现在瓶宝宝在什么地方?(中间)你们说的"中间"是不是这个地方?(带幼儿徒手画一画公共地方)这是红圈和蓝圈公共的地方,小朋友们仔细看看,公共地方的瓶宝宝在红圈里吗?(将蓝色变浅)在蓝圈里吗?(将红色变浅)这个瓶宝宝既在红圈里,也在蓝圈里,我们数红圈套中几个瓶宝宝的时候要把公共地方的瓶宝宝算进去,数蓝圈套中几个瓶宝宝的时候也要把公共地方的瓶宝宝算进去,记住了吗?

  2、分别出示图二、图三、图四、图五,改变交叉部分瓶宝宝的数量,引导幼儿正确计数红、蓝圈里各有几个瓶宝宝。

  (借助白板的拖动、变色、移动等功能,让幼儿直观地看到两圈如何交叉形成一个公共部分,明确所要计数对象的范围,从而让幼儿真正理解公共部分物体的特征,这是本节活动的重、难点所在。)

  (四)操作活动:兔宝宝站圈

  1、出示标记图一:红圈2只蓝圈2只,分析标记图要求:怎样给3只兔宝宝站圈。

  教师设疑:红圈里要站两只,蓝圈里也要站两只,这可怎么站呀?想想看。白板上演示正确答案,组织幼儿表扬自己。

  2、出示标记图二:红圈3只蓝圈2只,幼儿看标记操作,重点引导幼儿思考两圈交叉部分站几只兔宝宝。

  3、出示标记图三:红圈1只蓝圈3只,怎样站圈?

  (五)合作游戏:站圈乐

  1、幼儿分组自由站圈,说说自己一组是怎样站的。(白板演示不同结果)

  小结:原来4个小朋友站两个圈有好多不同的站法。

  2、分别出示图一(红圈里2人,蓝圈里3人)、图二(红圈里2人,蓝圈里4人)、图三(红圈里4人,蓝圈里4人),幼儿看标记玩站圈游戏,体验成功和合作的乐趣。

  (3次不同的站圈任务对幼儿要求越来越高,教师注意语言提示的变化。)

  师:你们太厉害啦,这么难的任务都能完成,心里什么感觉?“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那我们一起庆祝一下吧!

  四、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五、活动延伸

  1、为每组幼儿提供一个可随意翻动、组合的标记牌,让幼儿自行翻牌玩站圈游戏。

  2、鼓励幼儿尝试5人一组玩站圈游戏。

  活动反思:

  在备课前,我就一直构思如何来安排这节课,我班班额过大(77名幼儿,最近常到园的也有70或72名幼儿),对幼儿的分组活动也做了认真的思考,组分多了没人管理(一个老师、两个保育员),最终把每个游戏活动时分成三个组来完成。

  在 “自由玩圈”活动中,当老师让幼儿自己想出圈的玩法时,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每个幼儿都能拿着圈玩,有几个幼儿表现特别突出,能用圈套自己、手上转、地上滚,老师请出玩法好的幼儿玩给大家看时,别的幼儿都积极地跟着做,活动中老师说的不多,幼儿能自主练习,每个幼儿都能玩起来。

  在 “小球钻圈”活动中,老师分组示范动作后让幼儿自己尝试,幼儿跃跃欲试, 第一次滚球的时候,老有幼儿滚不到圈里,老师让他们多看(看别的小朋友滚)多练,经过尝试后最终能把小球滚进地上的圈里,开始距离要远些,看到幼儿能滚进的不多,及时缩短距离后效果好很多。这个活动中,幼儿参与意识强,看到自己能把球滚进圈里时都很激动,都期盼能再滚一次。

  “过小河”时,老师在讲双脚跳的要领时,幼儿在原地就跟着做,都能双脚多前一个圈跳进后一个圈,只有少数幼儿能连续跳,几个年龄小、个子矮小的幼儿跳时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摔在地上,经过老师再次提醒方法以及同伴鼓励后,能坚持跳完,还有几个幼儿胆小不敢双脚跳,在老师的鼓励帮助下也敢跳了。

  “开火车”时,幼儿一个接一个做得非常好,用脚尖走比较平稳,用脚跟走时好些幼儿走不了几步就掌握不了平衡,这时我缩短了脚跟走的时间,幼儿就走得很好了。

  这次活动设计方案时幼儿我没把人数问题考虑周全,分成三个组活动,幼儿的等待时间都很长,后面没玩的幼儿玩的兴致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幼儿开始不能约束自己,经过老师的提醒后方能管住自己。活动前没考虑到小班幼儿的能力,第一次滚小球时,距离远了,幼儿滚球的准确性差,第一轮幼儿基本都没把球滚进圈里。

  如果现在让我再上一次,首先我会考虑到人数的问题,尽可能让每次活动的人数少一些,把幼儿分成两部分来上,一部分由一名保育员安排在教室做别的活动,每个游戏活动前把游戏规则讲清楚,让幼儿在活动时安全方面有保障。活动前多推敲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并对教案进行说课,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10、幼儿大班数学教案《圈里有几个》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内物体的数量。

  2、探索按标记图的要求在圈里摆放相应数量的物体。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大、小呼啦圈若干,瓶宝宝10只,幼儿操作用的小兔、圆圈等。

  活动过程:

  一、玩套圈并看标记记录。

  1、出示瓶宝宝,数出瓶宝宝的数量,分别请两名幼儿玩套圈游戏。

  2.、出示标记图(红圈和黄圈),请幼儿说说标记图的含义。在标记图后面记录套圈游戏中套到的圈内瓶宝宝的数量。

  3、请几名幼儿和教师同时套圈,设置两个圈同时套中一个瓶宝宝的情境,引发幼儿讨论:蓝圈和红圈套中了同一个瓶宝宝,这个瓶宝宝该算谁套中的呢?

  二、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中瓶宝宝的数量。

  1、在PPT上演示两圈套中同一个瓶宝宝的过程,带领幼儿分析交叉部分瓶宝宝的特征:既在红圈也在黄圈,计数两个圈内瓶宝宝数量时都要将它算进去。

  2、出示图二,改变交叉部分瓶宝宝的数量,引导幼儿正确计数红、黄圈里各有几个瓶宝宝。

  三、操作活动:兔宝宝站圈。

  2只小兔来站圈,怎么站呢?。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又要来看标记图了。

  1、出示标记图一:红圈2只蓝圈2只,分析标记图要求:怎样给2只兔宝宝站圈。

  幼儿第一次操作。教师演示幼儿的操作,请大家检查进行验证。

  2. 出示标记图二: 3只小兔来站圈,看标记,什么要求?红圈2只蓝圈2只,怎么站?

  幼儿看标记进行第二次操作。请一个幼儿上来展示。

  3、出示标记图三:红圈2只蓝圈3只,3只小兔来站圈,怎么站?

  幼儿看标记进行第三次操作。讲评幼儿的操作。

  四、合作游戏:站圈乐

  你们想不想也来玩站圈游戏,看标记图一,几个人一组?(4个人一组)对,4个小朋友来站圈,怎么站呢?什么要求?(红圈里3人,蓝圈里2人),规则是4个小朋友全部都要参加站圈游戏,不能漏了一个人。

  1、幼儿4 个人一组站好后,老师给幼儿发红、蓝两个圈,幼儿自由站圈。

  2、分别出示图二(红圈里2人,蓝圈里4人),幼儿看标记玩站圈游戏,体验成功和合作的乐趣。

  活动延伸

  出示图四(红圈里4人,蓝圈里4人)

  活动反思:

  在备课前,我就一直构思如何来安排这节课,我班班额过大(77名幼儿,最近常到园的也有70或72名幼儿),对幼儿的分组活动也做了认真的思考,组分多了没人管理(一个老师、两个保育员),最终把每个游戏活动时分成三个组来完成。

  在 “自由玩圈”活动中,当老师让幼儿自己想出圈的玩法时,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每个幼儿都能拿着圈玩,有几个幼儿表现特别突出,能用圈套自己、手上转、地上滚,老师请出玩法好的幼儿玩给大家看时,别的幼儿都积极地跟着做,活动中老师说的不多,幼儿能自主练习,每个幼儿都能玩起来。

  在 “小球钻圈”活动中,老师分组示范动作后让幼儿自己尝试,幼儿跃跃欲试, 第一次滚球的时候,老有幼儿滚不到圈里,老师让他们多看(看别的小朋友滚)多练,经过尝试后最终能把小球滚进地上的圈里,开始距离要远些,看到幼儿能滚进的不多,及时缩短距离后效果好很多。这个活动中,幼儿参与意识强,看到自己能把球滚进圈里时都很激动,都期盼能再滚一次。

  “过小河”时,老师在讲双脚跳的要领时,幼儿在原地就跟着做,都能双脚多前一个圈跳进后一个圈,只有少数幼儿能连续跳,几个年龄小、个子矮小的幼儿跳时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摔在地上,经过老师再次提醒方法以及同伴鼓励后,能坚持跳完,还有几个幼儿胆小不敢双脚跳,在老师的鼓励帮助下也敢跳了。

  “开火车”时,幼儿一个接一个做得非常好,用脚尖走比较平稳,用脚跟走时好些幼儿走不了几步就掌握不了平衡,这时我缩短了脚跟走的时间,幼儿就走得很好了。

  这次活动设计方案时幼儿我没把人数问题考虑周全,分成三个组活动,幼儿的等待时间都很长,后面没玩的幼儿玩的兴致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幼儿开始不能约束自己,经过老师的提醒后方能管住自己。活动前没考虑到小班幼儿的能力,第一次滚小球时,距离远了,幼儿滚球的准确性差,第一轮幼儿基本都没把球滚进圈里。

  如果现在让我再上一次,首先我会考虑到人数的问题,尽可能让每次活动的人数少一些,把幼儿分成两部分来上,一部分由一名保育员安排在教室做别的活动,每个游戏活动前把游戏规则讲清楚,让幼儿在活动时安全方面有保障。活动前多推敲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并对教案进行说课,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11、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圈里有几个》含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内物体的数量。

  2、探索按标记图要求在圈里摆放相应数量物体。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二、活动准备

  白板课件,大、小呼啦圈若干,瓶宝宝10只,幼儿操作用的小兔、圆圈等。

  三、活动过程

  (一)玩游戏“老鼠笼”,数数围住了几只小老鼠

  (二)玩套圈并看标记记录

  1、出示瓶宝宝,引导幼儿数出瓶宝宝的数量,请幼儿玩套圈。

  2、出示标记图,请幼儿说说标记图的含义,并记录圈内瓶宝宝的数量。

  3、请几名幼儿和教师同时套圈,设置两个圈同时套中一个瓶宝宝的情境,引发幼儿讨论:蓝圈和红圈套中了同一个瓶宝宝,这个瓶宝宝该算谁套中的。

  (三)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中瓶宝宝的数量

  1、白板上演示两圈套中同一个瓶宝宝的过程,带领幼儿分析交叉部分瓶宝宝的特征:既在红圈也在蓝圈,计数两个圈内瓶宝宝数量时都要将它算进去。

  出示图一(见光盘录像,下同),教师边在白板上演示边讲解:红圈套中一个瓶宝宝,蓝圈过来了,和红圈怎么样了?(交叉在一起)现在瓶宝宝在什么地方?(中间)你们说的“中间”是不是这个地方?(带幼儿徒手画一画公共地方)这是红圈和蓝圈公共的地方,小朋友们仔细看看,公共地方的瓶宝宝在红圈里吗?(将蓝色变浅)在蓝圈里吗?(将红色变浅)这个瓶宝宝既在红圈里,也在蓝圈里,我们数红圈套中几个瓶宝宝的时候要把公共地方的瓶宝宝算进去,数蓝圈套中几个瓶宝宝的时候也要把公共地方的瓶宝宝算进去,记住了吗?

  2、分别出示图二、图三、图四、图五,改变交叉部分瓶宝宝的数量,引导幼儿正确计数红、蓝圈里各有几个瓶宝宝。

  (借助白板的拖动、变色、移动等功能,让幼儿直观地看到两圈如何交叉形成一个公共部分,明确所要计数对象的范围,从而让幼儿真正理解公共部分物体的特征,这是本节活动的重、难点所在。)

  (四)操作活动:兔宝宝站圈

  1、出示标记图一:红圈2只蓝圈2只,分析标记图要求:怎样给3只兔宝宝站圈。

  教师设疑:红圈里要站两只,蓝圈里也要站两只,这可怎么站呀?想想看。白板上演示正确答案,组织幼儿表扬自己。

  2、出示标记图二:红圈3只蓝圈2只,幼儿看标记操作,重点引导幼儿思考两圈交叉部分站几只兔宝宝。

  3、出示标记图三:红圈1只蓝圈3只,怎样站圈?

  (五)合作游戏:站圈乐

  1、幼儿分组自由站圈,说说自己一组是怎样站的。(白板演示不同结果)

  小结:原来4个小朋友站两个圈有好多不同的站法。

  2、分别出示图一(红圈里2人,蓝圈里3人)、图二(红圈里2人,蓝圈里4人)、图三(红圈里4人,蓝圈里4人),幼儿看标记玩站圈游戏,体验成功和合作的乐趣。

  (3次不同的站圈任务对幼儿要求越来越高,教师注意语言提示的变化。)

  师:你们太厉害啦,这么难的任务都能完成,心里什么感觉?.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那我们一起庆祝一下吧!

  四、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五、活动延伸

  1、为每组幼儿提供一个可随意翻动、组合的标记牌,让幼儿自行翻牌玩站圈游戏。

  2、鼓励幼儿尝试5人一组玩站圈游戏。

  活动反思:

  在备课前,我就一直构思如何来安排这节课,我班班额过大(77名幼儿,最近常到园的也有70或72名幼儿),对幼儿的分组活动也做了认真的思考,组分多了没人管理(一个老师、两个保育员),最终把每个游戏活动时分成三个组来完成。

  在 “自由玩圈”活动中,当老师让幼儿自己想出圈的玩法时,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每个幼儿都能拿着圈玩,有几个幼儿表现特别突出,能用圈套自己、手上转、地上滚,老师请出玩法好的幼儿玩给大家看时,别的幼儿都积极地跟着做,活动中老师说的不多,幼儿能自主练习,每个幼儿都能玩起来。

  在 “小球钻圈”活动中,老师分组示范动作后让幼儿自己尝试,幼儿跃跃欲试, 第一次滚球的时候,老有幼儿滚不到圈里,老师让他们多看(看别的小朋友滚)多练,经过尝试后最终能把小球滚进地上的圈里,开始距离要远些,看到幼儿能滚进的不多,及时缩短距离后效果好很多。这个活动中,幼儿参与意识强,看到自己能把球滚进圈里时都很激动,都期盼能再滚一次。

  “过小河”时,老师在讲双脚跳的要领时,幼儿在原地就跟着做,都能双脚多前一个圈跳进后一个圈,只有少数幼儿能连续跳,几个年龄小、个子矮小的幼儿跳时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摔在地上,经过老师再次提醒方法以及同伴鼓励后,能坚持跳完,还有几个幼儿胆小不敢双脚跳,在老师的鼓励帮助下也敢跳了。

  “开火车”时,幼儿一个接一个做得非常好,用脚尖走比较平稳,用脚跟走时好些幼儿走不了几步就掌握不了平衡,这时我缩短了脚跟走的时间,幼儿就走得很好了。

  这次活动设计方案时幼儿我没把人数问题考虑周全,分成三个组活动,幼儿的等待时间都很长,后面没玩的幼儿玩的兴致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幼儿开始不能约束自己,经过老师的提醒后方能管住自己。活动前没考虑到小班幼儿的能力,第一次滚小球时,距离远了,幼儿滚球的准确性差,第一轮幼儿基本都没把球滚进圈里。

  如果现在让我再上一次,首先我会考虑到人数的问题,尽可能让每次活动的人数少一些,把幼儿分成两部分来上,一部分由一名保育员安排在教室做别的活动,每个游戏活动前把游戏规则讲清楚,让幼儿在活动时安全方面有保障。活动前多推敲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并对教案进行说课,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12、大班数学教案《几点钟》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时钟,了解钟面的主要结构。

  2、学习分辨分针和时针,并了解他们呢之间的运转关系。

  3、学习记录整点。

  活动准备:

  时钟钟面10个。

  活动过程:

  1、谜语引入:嘀嗒嗒、嘀嗒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么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

  2、简单认识时钟的用途。

  ——提问个别孩子时钟的用途。

  教师小结:他能告诉人们时间,人们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时钟。

  3、认识钟面的结构。

  教师:出示一个时钟问:小朋友,你们看这个时钟表面有什么?钟面上有两根长度不一样的指针,两根指针一样长吗?介绍短针名字叫时针(也是大哥),长针的名字较分针(也叫二哥)。钟面周围有数字,有什么数字?这些数字是怎样排列的?钟面上有12个数字,数字从1开始按小到大、顺时针方向排列。

  4、认识整点。

  ——你们有谁会看时钟吗?你是怎样看的?个别幼儿回答。;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请个别幼儿来拨动指针,拨出你想要的整点呢?(多请几个幼儿来演示,没拨一个整点就展示在前面让幼儿观察)

  ——提问幼儿时钟整点时发现了什么规律?(整点时,分针总是指着12的,时针指着数字几就是几点)

  5、了解时针与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

  ——教师拨动时钟让幼儿观察时针和分针是怎么走的?

  ——教师小结:时针和分针是同一个方向走的,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走一格就是一个小时,无论是几点整,分针总是对着12,时针对着几,就是几点整)

  5、游戏:我拨时间你表演,巩固对整点的认识。

  ——教师拨时间,幼儿表演。

  ——幼儿两两拨时间表演。

  6、教师小结:时间是很宝贵,过去的时间不会在回头,结合日常生活教育孩子做事情要抓紧时间,如在每一个时间段我们规定要完成事情要抓紧时间完成,节约时间,我们才有更多的游戏时间。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我结合了之前看的“精品课”进行设计,活动流程基本都一样,但活动的效果却不理想,原因一: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是这个活动最失败的地方。原因二:没有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语言的组织不够精炼。

  在这个过程中活动流程是完成了,但由于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了活动的效果,如没有根据孩子的已有经验(大部分孩子对整点都已经认识)调整活动的重点,在孩子已认识整点的情况下,应把侧重点放在探索时针与分针的运转规律方面。

  另外这是孩子大班的最后一个学期,考虑到“幼小衔接”,在教学的方法上我也做了一些调整,如以故事情节、情景的引入相对减少了,这样不能很好地调动孩子的学期兴趣,这种比较直接的教学方法孩子可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如与孩子共同讨论制定相关的课堂纪律,让孩子清楚课堂纪律,才能自己管好自己。

  在第二组的活动时,我同样也是按第一组活动时的流程进行,但做了小小的调整,如针对孩子已有整点的经验,我把重点放在探索时针与分针的运转规律,活动中通过操作时钟让孩子观察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走的?通过几次操作观察,孩子基本上都能了解时针和分针的运转关系:时针和分针是同一个方向走的,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走一格就是一个小时。同时活动中加入了少许的情景把时针说成大哥、分针是二哥,说时间的时候要先叫大哥再到二哥,通过这中具体的比喻孩子基本上都掌握了整点的认识,加入了情景孩子的学习兴趣也相对提高了。

13、大班数学教案《8减几》含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用数的组成计算8的减法;

  2、使学生掌握看图列减法算式;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正确计算8减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动画片中的巧虎吗?(喜欢)

  师:今天巧虎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和小朋友们一起去学数学,好不好?

  三、复习

  首先巧虎带我们来到开心乐园里面,复习一下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

  1、开火车,算一算。

  师出示数字卡片,开火车回答问题。

  4+2=7-3=2+4=1+6=6-5=3+3=

  2、复习8的分成

  老师出示题目,让学生回答,8可以分成*和*

  3、揭题:刚刚我们复习了以前学习的知识,小朋友都表现的非常棒,下面我们一起来到聪明乐园里学习新的知识,好不好?那么,今天巧虎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什么呢?出示课题:8减几。学生齐读课题。

  四、探索新知

  1、吹气球

  师:看,这是什么?有几个气球?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生:8个气球

  电脑出示动画:气球正慢慢的飘动起来

  师:哎呀!气球怎么飞走了,飞走了几个气球?还剩下几个?你能完整地说吗?

  生(尝试说):原来有8个气球,飞走了1个,还剩下7个

  生(边操作边说)

  师:气球飞起来我们用虚线框起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减法)应该怎么列式呢?主要强调看见虚线就是用减法。

  生(尝试说):8-1=7

  师:算式中8,1,7表示什么呢?请学生回答

  如果老师把右边的七个气球用虚线框起来,表示七个气球飞走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怎么列式呢?学生尝试回答,然后列式:8-7=1

  师:算式中8,7,1表示什么呢?请学生回答。

  2、吃糖果

  师:巧虎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生:糖果

  师:图上有几个糖果呢?

  生:8个

  师:看一看吃掉了几个?还剩下几个?算式应该怎么列呢?

  师:我们用虚线把两个糖果框起来,表示吃掉了,用什么方法计算?应该怎么列式呢?主要强调看见虚线就是用减法。

  生(尝试说):8-2=6

  师:算式中8,2,6表示什么呢?请学生回答

  老师把这里的6个糖果用虚线框起来,现在吃掉了几个糖果?我们用什么方法,怎么列式呢?学生尝试回答,然后列式:8-6=2

  师:算式中8,6,2表示什么呢?请学生回答

  3.智慧果园

  巧虎带小朋友们来到了智慧果园,果园里有哪些水果呢?有草莓,有葡萄,师在黑板上出示磁性教具草莓、葡萄

  (1)师让学生数一数黑板上有几个草莓?

  (2)现在师拿走一个草莓,放在虚线左边,看到虚线用什么方法?怎么列式呢?。

  (3)让学生回答问题:8-1=7,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列式8-7=18-2=68-6=2

  五、游戏:摘苹果

  下面我们轻松一下,巧虎想和小朋友玩一个摘苹果的游戏,好不好?

  大家一起数一数树上一共有几个苹果,先看看老师摘了几个苹果,然后列式。请学生点击鼠标——摘苹果,提问:这位小朋友摘了几个苹果,树上还有几个?(齐数)我们把摘下的苹果用虚线框起来,谁能列出数学算式?(指名学生回答)

  四、巩固新知:

  师说:刚才我们学习了八减几的四个算式,你们都学会了吗?下面让我们带着新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好不好?

  1、看图列式

  课件出示各种生活中的图片

  (1)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

  (2)学生列式。

  (3)师评析,表扬回答问题好的学生。

  师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作业纸,师巡视指导。

  (4)师让学生上台说一说图的意思

  (5)让学生列式。

  (6)师评析,表扬回答问题好的学生

  六、小结:

  今天我们和巧虎一起学习了8减几,巧虎和我们玩的真开心,每个小朋友都非常聪明。最后我们一起和巧虎说再见吧!

活动反思:

  我在教学《8减几》第一课时的时候,注重遵循这样一个教学思路,即复习前面所学习过的减法算式,然后慢慢引出一系列的有关减法的问题,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最后完成教学目标。从总体来看,自始至终是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进行教学活动,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关注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如:细心观察画面,口头逻辑表达等,更明显的是重视学生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的养成教育、发展观点。

  上完本课有以下几点思考:

  1.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本节课我从学生喜欢的动物形象小鸭子引出数学问题情境入手,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图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找信息,并根据找到的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再通过课件演示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教学活动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

  智障学生的思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停留在具体直观阶段,为了让他们能够很好的计算8-1这个算式,我在教学中注重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具体的情境开始,先借助图来列式计算,再借助摆学具计算,然后通过掰手指计算,最后计算抽象的减法算式,这样的安排从具体到抽象,符合智障学生的学习特点。

  3.过于讲究数学算理

  在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时,为了让学生感知算式间的相互关系,我用较抽象的语言描述了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可是学生对这种比较显得有些茫然,因为他们对于抽象的语言很难理解,因此这个环节的设计有点问题。

14、大班数学游戏活动教案《几点钟》含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辨别时针和分针的作用,掌握整点的书面表达。

  2、培养口语表达整点的能力。

  3、教导幼儿学会珍惜时间。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识整点。

  2、口语表达整点。

教学难点:

  学会用时针和分针准确表达整点。

  教学准备:

  1、大灰狼头套一个

  2、教具时针若干个

  3、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律动和心算游戏提高幼儿兴趣。

  (一)、拍拍小手老师:"我的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拍拍上、我的小手拍拍下,请你坐好来!"

  (二)、心算游戏《碰碰车》

  老师:我们变成碰碰车,当我说出算式时候,你们说出得数和我碰碰!

  二、展示PPT,以小游戏的形式培养幼儿计算的能力。

  (一)、《飞机打怪兽》

  老师:"我们的数字宝宝被怪兽捉走了,现在请你们开着飞机去打掉怪兽救出我们的数字宝宝!"

  (二)、《宝剑打怪兽》

  老师:"刚才你们的飞机真厉害,现在我给你们是宝剑,你们能再帮帮忙吗?"

  三、认识和了解钟面的结构,辨别时针和分针学会整点的书面和口语表达。

  (一)、猜谜语导入老师:欢迎你们来到时钟王国,下面请你猜一猜谜语吧!

  (二)、认识时钟

  1、老师:"你们家里有时钟吗?长得怎么样子的?"

  2、欣赏PPT的时钟。

  3、展示钟面,学习时针和分针,教导幼儿掌握整点的书面和口语表达(时针指着"几",分针指着"12",现在是"几点整"。)

  四、《明明的一天》巩固整点的书面的口语表达。

  (一)、介绍老师的朋友明明,请小朋友们一起进入明明一天的生活。

  (二)、教师与小朋友们一起学习整点。

  1、首先要引导幼儿说出明明在做什么?

  2、培养幼儿对整点的口语表达。

  3、请幼儿动手操作写一写如何表达整点。

  五、游戏《狼出没了》

  规则:

  1、大灰狼出场了,请大灰狼告诉我们它几点起床!

  2、老师出示时钟,如果没到大灰狼起床的时间,小朋友跟着老师念"时针指着多少,分针指着多少,现在是几点!

  3、如果到了大灰狼起床的时间,全部小朋友要趴下不许动,大灰狼来吃小朋友了。(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六、互动游戏请小朋友拿着自己的时钟邀请一位老师调一调然后说出时针和分针和整点。

  六、教师小结: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整点,那我们就要做一个勤劳的小宝贝珍惜时间咯!

活动反思:

  本次教研我执教的是大班数学活动《现在几点钟》。在活动中我运用幼儿平时半日活动中的情景照片,让幼儿在积极互动的活动氛围中进行探究活动,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活动的顺利开展。分组练习则为幼儿提供了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不但激发了幼儿探究事物的兴趣,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通过《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给枯燥的数学活动带来了欢乐,让幼儿在玩中学的同时也巩固了幼儿对整点的认识。

  在本次活动中我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

  1、在讲解半点的时候部分幼儿还没有完全理解半小时等于30分钟。

  2、在教具方面应准备方便幼儿拿和旋转的小闹钟而不是笨重的大时钟。

  大班的孩子面临入小学,所以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就要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时钟又是孩子们了解时间、感受时间最直接的工具。通过本次活动增进了幼儿对时钟的进一步了解。从而使幼儿充分感受时钟对学习、生活有很大帮助,真实体会到时钟就在身边的生活中。

15、大班数学教案《现在几点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喜欢认表,能认出整点、半点,准确认读12点、3点、5点半。

  2、 建立时间概念,感受时间的不可逆性。

  3、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示范大钟一个 、幼儿人手一个小钟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活动。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谜语,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他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二、出示时钟,认识时钟

  1、(出示时钟)小朋友看这是什么?你们家里都有时钟吗?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时钟?他们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那么多地方要用到时钟?时钟有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时钟和手表都是计时工具,他可以告诉我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能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时钟是人类的朋友。

  2、请幼儿仔细观察一下,钟面上都有什么?(12个数字和针)那这三根针一样吗?

  教师小结:这三根针都有自己的名字,最细的叫秒针,最长的叫分针,最短的跑得最慢的叫时针。

  3、 教师拨时钟,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都指在那个数字上?(12点)今天时针和分针要进行一次跑步比赛,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分针和时针跑的时候,他们有什么秘密?教师反复操作,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这就是一小时。

  三、认识整点和半点。

  1、 认识整点。

  请幼儿看钟面:(分针指在数字12上,时针指在数字3上)提问:小朋友,现在是几点?你是怎么知道的?!.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整点时,分针总是指在12上,时针指的数字是几就是几点,当时针和分针都指在数字12上,表示12点)

  (幼儿操作)早晨7点起床,上午9点上课,11点午餐,下午5点放学。

  2、 认识半点。

  在理解整点的基础上认识半点,提问:分针走一圈是一个整点,分针走多少是半点?幼儿操作:上午9点半下课,下午1点半上课,下午5点半放学。

  教师小结:整点时,时针指在一个数字上,分针总是指在12上。半点时,时针指在两个数的中间,分针总是指在数字6上。

  四、幼儿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我结合了之前看的“精品课”进行设计,活动流程基本都一样,但活动的效果却不理想,原因一: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是这个活动最失败的地方。原因二:没有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语言的组织不够精炼。

  在这个过程中活动流程是完成了,但由于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了活动的效果,如没有根据孩子的已有经验(大部分孩子对整点都已经认识)调整活动的重点,在孩子已认识整点的情况下,应把侧重点放在探索时针与分针的运转规律方面。

  另外这是孩子大班的最后一个学期,考虑到“幼小衔接”,在教学的方法上我也做了一些调整,如以故事情节、情景的引入相对减少了,这样不能很好地调动孩子的学期兴趣,这种比较直接的教学方法孩子可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如与孩子共同讨论制定相关的课堂纪律,让孩子清楚课堂纪律,才能自己管好自己。

  在第二组的活动时,我同样也是按第一组活动时的流程进行,但做了小小的调整,如针对孩子已有整点的经验,我把重点放在探索时针与分针的运转规律,活动中通过操作时钟让孩子观察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走的?通过几次操作观察,孩子基本上都能了解时针和分针的运转关系:时针和分针是同一个方向走的,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走一格就是一个小时。同时活动中加入了少许的情景把时针说成大哥、分针是二哥,说时间的时候要先叫大哥再到二哥,通过这中具体的比喻孩子基本上都掌握了整点的认识,加入了情景孩子的学习兴趣也相对提高了。

16、大班数学教案《老狼老狼几点了》含反思

  教学目标:

  1、体验感知10以内数量不同组合的可能性、变通性。

  2、感受集体游戏的快乐。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大、中、小不同的圈若干。

  活动过程:

  1、做游戏前有一件事情要做,打招呼。

  今天我们玩这个游戏是有规则的,每一个圈里只能站一只小羊,如果小羊站到圈里,老狼就吃不天小羊了。

  教师放圈的同时让幼儿数几个圈?6个

  2、第一次游戏:在幼儿争抢进圈时,教师说:有时候让一让大家的安全都得到保障了。(突发事件,养成教育。)

  师自言自语 “我怎么一只羊也没抓到”?幼儿把上说:“你拿走一个圈就能吃到羊了”。(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教师马上和他握握手:“谢谢你,帮我想了一个好办法。”(突发事件处理)。

  板示:6 ΘΘΘΘΘΘ,6代表6只羊,-代表什么?

  3、师问:拿掉一个圈,为什么能抓到羊?

  有没有办法,让一个圈里躲几只羊。拿出大圈比一比,有什么不同?说的清楚拍手

  用二字表示:大小

  4、 新规则有了,大圈里躲二只羊

  要想6只羊都有地方躲,要几个大圈,几个小圈?

  幼:6只羊,5只圈,试试看

  教师要求,要会玩还要会说。

  5、 再试一试,4个圈能放6只羊吗?玩一玩

  说道理,他们是怎么躲的?6只羊最少用几个圈?用什么样的圈?

  10只羊呢,考考你们,最少用几个圈?(5个)还能少吗?(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伴说时要听好,有时候听也是学习。)

  幼:减少羊的数量(师说不行);用再大点的圈;

  6、看看有没有大圈,大中小一个大圈里站3只羊,试一试,玩一玩,只玩了一种没玩够,有什么办法,再想一想,你有其它办法吗?如果14羊,今天14个孩子一起玩,最少要几个?回去玩一玩。

  活动反思:

  1、感知不同组合的可能性,拓宽他们的思维,组合不仅是二个数组成一个数,在孩子不断解决问题中来思考的,对发展孩子思维是有帮助的,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

  2、在这个活动中,关注幼儿其它方面的发展,例:不但知道还要说出来,让大家都知道,说出自己想的对孩子发展有一个助推作用,抽象的符号,从形象到抽象转变的方法,表象符号,绘画,动作的方式,展现数学思维,能把内心思维通过外在的表达出来,今天活动的形式是游戏化的,老师在集体活动中是有预设目标的,老师在关键的部分进行小结。

  活动建议:

  1、数学最难设计,敢于突破,颠覆了以往数学活动的设计,当10个圈出来时,数学活动不主张太难。去让孩子去个别尝试怎样?太难,快乐就会降低,让每个孩子操作一下,尝试的过程,数学是自主建构着,可能性的支持,不要求一节课有一个结果,而且推广会难些,个别、集体有机的结合,感性的积累,放给孩子,各种尝试,就知道各种物品的关系,低结构高结构手拉手。

  2、跑上来讲规则,再说一遍,第一第二,听清楚了吗?心里要放着每一个孩子,对孩子倾听习惯的培养,有一个等待,一个重复,4个圈能放6只羊吗?这是一个坎,可以先来3个,再来4个,从易到难,尊重孩子对数学的理解。

17、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8减几》含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用数的组成计算8的减法。

  2、使学生掌握看图列减法算式。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教学重难点:

  正确计算8减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动画片中的巧虎吗?(喜欢)

  师:今天巧虎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和小朋友们一起去学数学,好不好?

  三、复习

  首先巧虎带我们来到开心乐园里面,复习一下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

  1、开火车,算一算。

  师出示数字卡片,开火车回答问题。

  4+2= 7-3= 2+4= 1+6= 6-5= 3+3=

  2、复习8的分成

  老师出示题目,让学生回答,8可以分成*和*

  3、揭题:刚刚我们复习了以前学习的知识,小朋友都表现的非常棒,下面我们一起来到聪明乐园里学习新的知识,好不好?那么,今天巧虎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什么呢?出示课题:8减几。学生齐读课题。

  四、探索新知

  1、吹气球

  师:看,这是什么?有几个气球?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生:8个气球

  电脑出示动画:气球正慢慢的飘动起来

  师:哎呀!气球怎么飞走了,飞走了几个气球?还剩下几个?你能完整地说吗?

  生(尝试说):原来有8个气球,飞走了1个,还剩下7个

  生(边操作边说)

  师:气球飞起来我们用虚线框起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减法)应该怎么列式呢?主要强调看见虚线就是用减法。

  生(尝试说):8-1=7

  师:算式中8,1,7表示什么呢?请学生回答

  如果老师把右边的七个气球用虚线框起来,表示七个气球飞走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怎么列式呢?学生尝试回答,然后列式:8-7=1

  师:算式中8,7,1表示什么呢?请学生回答。

  2、吃糖果

  师:巧虎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生:糖果

  师:图上有几个糖果呢?

  生:8个

  师:看一看吃掉了几个?还剩下几个?算式应该怎么列呢?

  师:我们用虚线把两个糖果框起来,表示吃掉了,用什么方法计算?应该怎么列式呢?主要强调看见虚线就是用减法。

  生(尝试说):8-2=6

  师:算式中8,2,6表示什么呢?请学生回答

  老师把这里的6个糖果用虚线框起来,现在吃掉了几个糖果?我们用什么方法,怎么列式呢?学生尝试回答,然后列式:8-6=2

  师:算式中8,6,2表示什么呢?请学生回答

  3.智慧果园

  巧虎带小朋友们来到了智慧果园,果园里有哪些水果呢?有草莓,有葡萄,师在黑板上出示磁性教具草莓、葡萄

  (1)师让学生数一数黑板上有几个草莓?

  (2)现在师拿走一个草莓,放在虚线左边,看到虚线用什么方法?怎么列式呢?。

  (3)让学生回答问题:8-1=7,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列式8-7=1 8-2=6 8-6=2

  下面我们轻松一下,巧虎想和小朋友玩一个摘苹果的游戏,好不好?

  大家一起数一数树上一共有几个苹果,先看看老师摘了几个苹果,然后列式。请学生点击鼠标——摘苹果,提问:这位小朋友摘了几个苹果,树上还有几个?(齐数)我们把摘下的苹果用虚线框起来,谁能列出数学算式?(指名学生回答)

  五、巩固新知:

  师说:刚才我们学习了八减几的四个算式,你们都学会了吗?下面让我们带着新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好不好?

  1、 看图列式

  课件出示各种生活中的图片

  (1) 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

  (2) 学生列式。

  (3) 师评析,表扬回答问题好的学生。

  师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作业纸,师巡视指导。

  (4) 师让学生上台说一说图的意思

  (5) 让学生列式。

  (6) 师评析,表扬回答问题好的学生

  六、小结:

  今天我们和巧虎一起学习了8减几,巧虎和我们玩的真开心,每个小朋友都非常聪明。最后我们一起和巧虎说再见吧!

活动反思: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数学操作用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进行分类实践活动,幼儿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和学到的知识进行操作,激发幼儿求知的兴趣,通过不断探索,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在活动中,教师运用游戏法、同伴评价法,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培养幼儿合作意识,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18、大班数学优秀教案《老狼老狼几点钟》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通过游戏较熟练地分辨单数、双数、并知道单数、双数的排序规律。

  2、 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 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 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 小玩具若干,1-10 的点卡1套,1-10的数卡1套。

  2、 不同颜色的垫子两块。

  活动过程:

  1、 第一次游戏,复习10以内单数、双数。

  ①今天,我们来玩“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游戏规则跟以前的有点不同。请小朋友仔细看、仔细听。

  ②教师扮老狼,报1点钟、3点钟、5点钟时回头,报2点钟、4点钟、6点钟时不回头。

  ③提问:游戏规则有什么变化?.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老狼什么时候回头?什么时候不回头?

  ④根据幼儿回答,教师把数卡分放在两块垫子上,请幼儿找出“老狼”回头的规律。

  ⑤游戏1-2遍。引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即双数整点时跟着“老狼”走,单数整点时不动。

  2、 第二次游戏,练习较正确、迅速地分辨10以内的单数、双数。

  ①介绍新的游戏规则:“老狼”在回答时间的同时,任意抽取一张10以内的数字卡片,如抽出的是双数,幼儿就找一个朋友相抱;如抽出的是单数,幼儿则单独站立不动。

  ②游戏2-3遍,要求幼儿逐步加快速度分辨单数、双数。

  3、 第三次游戏,感知单数、双数的排列规律。

  ①介绍新的游戏规则:教师扮老狼,幼儿分成红、绿两队进行比赛。“老狼”在回答的同时迅速翻出卡片,两队幼儿抢答是单数还是双数,并派代表按照“老狼”的要求来翻卡或回答问题。师幼共同检验正确与否,翻对或回答正确者即可得到一个小玩具。

  ②出示1-10的数卡,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在幼儿了解其排列顺序后将其反扣在垫子上。游戏开始,教师逐一提出要求:翻出所有的单数;翻出所有的双数;翻出比×大的单(双)数;翻出比×小的单(双)数;有没有比10大的双数,有没有比9大的单数,有没有比1小的单数,等等。

  ③“老狼”翻出一张卡片,问幼儿:它的小邻居是几?大邻居呢?它们是单数还是双数?

  ④统计玩具数量,确定游戏胜负。

  活动反思:

  1. 在备课过程中知道小朋友对钟表这一块认识有点薄弱,但小朋友在游戏中认识钟表的能力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2. 活动过程的反思,通过游戏边玩边学让小朋友愉快而主动的学习到知识是我们的目标。

19、大班数学教案《猜猜你是几》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排除的方法学习寻找缺失的数字。

  2.熟悉游戏的玩法并遵守游规则。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0把椅子(椅背上有1-10的数字),头饰(数字1-10)。

  活动过程:

  1.引出游戏--捉迷藏,并介绍游戏规则。

  (1)出示头饰,认认头饰上的数字,引出游戏--捉迷藏。

  师:"今天,朱老师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礼物--'花'。你们看,这些花上还藏着数字呢。咦,都有哪些数字呢?"(反过来,花朝下,一一出示花。)

  (2)介绍游戏规则。

  示范戴一顶帽子:"花儿戴在头上,就是一顶数字帽子了。你们想不想和数字帽子玩捉迷藏的游戏呢?好,那你们可要听清楚游戏规则:1.不能偷看自己的数字;2.不能说出别人的数字。明白吗?"

  析:礼物"数字花"变为"数字帽子"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他们对捉迷藏的游戏充满了期待。

  2.游戏一:根据少1或者多1的关系,寻找缺失的数字。

  (1)利用数字10、9的头饰和两名幼儿做游戏,交流用什么方法猜数字的。

  师:"好,那我们先请2个小朋友来玩游戏。先看看这两个数字是几?(9、10)它1两谁大谁小?哪两个小朋友先来?每人一顶帽子,请你猜出自己的数字后,赶紧坐到自己的位置。"(贴有相应数字的位置。)

  师:谁来介绍一下猜数字的方法?

  师小结:"要知道自己的数字,先要观察同伴的数字,缺少的那个就是自己的数字。"

  析:游戏初始,幼儿要明确游戏规则及玩法,再先观察同伴的数字是几,继而推理出缺少的数字才是自己的。

  (2)和数字6、7、8做游戏,并验证方法。

  师:"很好!现在,请3个小朋友过来做游戏了。看看是哪三个数字?(6、7、8)有谁知道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秘密?<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一个比一个多一:相邻数;多一和少一。)这么多秘密,我们记住它。我们还要记住游戏的规则!看谁坐得又快又对。开始!

  师:你为什么坐8 ?" (因为他们是6、7,所以,我就是8。)

  析:幼儿通过相邻数和数之间多一少一的逻辑关系,记住了是哪几个数。然后经过观察、思考。寻找出属于自己的那个数一一缺失的数字。

  (3)利用数字1-5做游戏。

  师:"刚才呀,9、10、6、7、8、都玩过了,还有几个数字没玩过?(1、2、3、4、5)嗯,对了。那刚才没玩过的,都上来。"

  师:"有人坐错了吗?为什么?"

  析:幼儿玩过前面五个数字后,已经渐渐掌握了游戏的方法了,也猜测出还剩下的是哪5个数,这次没玩过的幼儿都勇敢地表示要加入游戏,而且显得自信满满。

  3.游戏二:利用单、双数寻找缺失的数字。

  (1)利用数字1、3、5、7、9进行游戏。

  师:"现在,我们玩难一点的--选一些数字玩(1、3、5、7、9)。这些数都是什么数?(单数)哪几个勇敢地上来?""看谁猜得又快又对!"

  师:"谁说说,你怎么知道是9的?"

  师小结:"小朋友真厉害!你们知道了,要想猜到自己的数字是几,一定要记清楚原来有哪几个数字,然后再找一找,缺少的那个数字,就是你自己的数字。"

  (2)利用数字2、4、6、8、10进行游戏。

  师:"好,还剩下5个,会是什么数呢?(双数) (2、4、6、8、10)这些都是双数。谁来挑战一下?看谁猜得又快又对!"

  析:幼儿思维活跃,并坚信自己猜出的答案。还大胆地把思维的过程用语言进行完整地描述,对单双数的概念也进一步得到了理解与巩固。

  4.游戏三:利用随机的数字,寻找缺失的数字。

  (1)幼儿随意选择五个数字,一起进行猜数字游戏。

  师:"你们还想玩吗?还想怎么玩?(那我们10个数字一起玩)每人一顶帽子。相互看一看,自己再猜一猜,你应该坐哪里?"

  (2)请客人老师交换每个人头上的数字帽子,老师把几张椅子进行换位置,游戏再次进行。

  师:"一起把帽子拿下来,看看坐对了吗?"

  师:"游戏真好玩,那我们一起到教室里把好玩的游戏告诉其他小朋友吧!"

  析:利用随机数字进行游戏,再次挑战了幼儿的思维;通过换帽子和换椅子,又一次增加了游戏的难度。活动中,幼儿始终表现积极,情绪高涨,活动结束后,仍有意犹未尽之感。

  活动反思:

  1.活动的游戏性

  一个标有数字的花朵,又可以变成戴在头上的帽子,和幼儿玩捉迷藏的游戏。教师将数之间的多一少一关系、相邻数、单数和双数等一些数概念,巧妙地融合于游戏中,把枯燥、抽象、严谨的数学活动,变成幼儿喜爱的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思维,始终处于乐学的状态中。

  2. 内容的递进性

  游戏中有对数学符号的认识,有对幼儿思维能力和数学能力的训练,活动层层递进,逐步展开。在开始这一环节,是要求幼儿在游戏中逐步理解猜数字的方法:要记住两个数字,藏起一个时,只能看见一个数字,就能推理出另一个数字。随着幼儿在游戏中逐步理解猜数字的方法后,增加一些游戏的难度(包括单数、双数、随机的数字)。人数也从2个人、3个人到5个人、10个人参与。活动中,教师还注重引导幼儿将内化的思维活动,转化为外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则是通过外化的语言,引导幼儿找到正确的椅子,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幼儿"。

20、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老狼老狼几点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探索15以内数量组合的不同可能性,发展思维的变通性。

  2、分享数的组合经验,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大、中、小塑料圈若干

  活动过程:

  一、6人游戏

  1、说明游戏规则:

  小羊只要站到圈内,就不会被抓住;每个圈只能站1个人。

  场地上放置6个小圈, 请6名幼儿游戏。

  小结:每个圈里站1个人,有6个圈,合起来一共是6个人。

  2、出现中圈

  提问:

  如果拿掉一个圈,小羊还能都站进圈里吗?怎么站?(大一点的圈里能站2个人。)

  我们用了5个圈做游戏,如果只能有4个圈,该选怎样的圈?

  能不能用最少的圈,就把6只小羊都保护起来?该选怎样的圈?

  二、10人游戏

  提问:

  10个人做游戏,如果大家都不想被抓住,你觉得最少需要几个圈?

  同样是用4个圈,还有其他选择圈的方法吗?

  三、14人游戏

  提问:

  14个人做游戏,如果大家都不想被抓住,你觉得最少需要几个圈?

  圈的数量还能不能再少一点?

  活动反思:

  1、感知不同组合的可能性,拓宽他们的思维,组合不仅是二个数组成一个数,在孩子不断解决问题中来思考的,对发展孩子思维是有帮助的,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

  2、在这个活动中,关注幼儿其它方面的发展,例:不但知道还要说出来,让大家都知道,说出自己想的对孩子发展有一个助推作用,抽象的符号,从形象到抽象转变的方法,表象符号,绘画,动作的方式,展现数学思维,能把内心思维通过外在的表达出来,今天活动的形式是游戏化的,老师在集体活动中是有预设目标的,老师在关键的部分进行小结。

21、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比较轻重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越来越喜欢动手操作,进行简单的对比、分类、估量、判断等活动,对周围生活中不同物品的轻重、大小感兴趣,喜欢尝试比较,针对这个特点,因此,我设计了数学活动:比轻重,让幼儿用自然估量的方法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并通过目测、手握等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发展感知与判断能力。

  活动目标

  1.学会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估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能正确判断并用通顺、完整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3.体验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与成功感。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6.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7.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自然估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能正确判断并用通顺、完整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活动准备

  1.小熊、小兔、小鸭子毛绒玩具各一件;跷跷板;电脑课件。

  2.每人一个学具筐,装有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两块,大小相同的玻璃球两个,棉花球一个,小磁铁一块,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和适量的水。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利用跷跷板和毛绒玩具创设动物乐园的情境,并进行演示。启发幼儿用目测判断的方法比较小动物的重量,说出几个小动物中谁最重、谁最轻、谁不重也不轻。通过目测的方法判断轻重,生动自然、富有童趣,既成功导人了活动,又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2.多种材料的探索。

  引导幼儿充分运用学具进行操作,感知不同物品的重量,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

  (1)任意选择两件物品,感知并发现有的物品轻,有的物品重。放在手里掂一掂,说一说有什么感觉。(有的东西重,有的东西轻。)

  (2)比较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了解大的积木重、小的积木轻。

  (3)比较同样大小的玻璃球的轻重。

  (4)发现同样大小的棉花球与玻璃球,棉花球轻,玻球重。

  (5)比较大棉花球与小磁铁,幼儿比较后奇怪地感到大棉花球轻,小磁铁重。

  3.生活中的运用。

  为幼儿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水杯,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先比较、判断两个水杯的重量。

  (2)引导幼儿自由探索,体验通过多种思维方式改变物体轻重。

  教师引导幼儿比较生活中两个一样的水杯的轻重,将活动引入生活,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比较时,通过幼儿探索如何将两个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不一样重、不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一样重,调动了幼儿思维的创造性,而对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大班数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目标。

  通过前面的活动,幼儿对轻重有了感性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经验,挑战幼儿思维,通过对天平中不同的西瓜与梨,同等重量点燃着的蜡烛,皮球与融化冰块的比较,为幼儿探索比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得幼儿在争辩中,思维进一步激活并得到拓展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尊重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与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思想。活动一开始,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活动,选用压跷跷板这一生活场景,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对比较轻重产生了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比较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物品,通过对不同物品不同形式的比较,进行多角度顺向与逆向的提问,激发了幼儿积极思考,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整节活动设计紧凑,环环紧扣,幼儿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过程中,比较了物体的轻重,体验了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

22、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单双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6、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7、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水鬼卡片若干、手套、筷子、袜子等,卡片1——10圆点幼儿每人一张,三角形、圆形卡片幼儿每人各一份。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在森林里住着两个小精灵,一个叫单单,一个叫双双。单单小精灵所有的东西都是单数的,双双小精灵所有的东西都是双数的,可是有一天,调皮的小猫把它们的东西全弄乱了,这可急坏了单单和双双,它们想请小朋友帮帮忙,把它们的东西分出来,好不好?(出示单一的,成双的日常用品)让幼儿来分一份,哪些是单数,可以单独用;哪些是双数,要两个一起用。

  2、小结:生活中,有些物品是单数的,像剪刀、笔等, 可以单独使用,有些物品是双数的,如筷子、手套、袜子等,要两个在一起才能使用,这叫成双成对。

  二、寻找单、双数物体。

  请小朋友找一找,在你们身体上有那些是单数的好朋友,那些是双数的好朋友。

  三、巩固区分单、双数。

  游戏:寻找单单和双双给我们寄来了邀请卡,请我们到森林里玩。(出示图形)可是邀请卡上必须请小朋友填上正确的密码才能进入森林,小朋友看三角形图是单单的邀请卡,你要填上10以内的单数,而在双双的圆形图邀请卡上要填上10以内的双数。

  四、练习:

  请小朋友在已画有1——10圆点的纸上用笔圈一圈,然后把单数和双数按要求填写好。

  教学反思

  单数、双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单、双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活动的目标实而在,不空不广也不难,并已在过程中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寻找身体上的单双数”我觉得非常好,都是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而得到的正确答案。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反映。

23、大班数学教案《图形联想》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图形在孩子们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世界上各种物体都是由各种形状和它们的变体而构成。小班的时候,孩子们就认识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当我们把各种图形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时,他们就能自发的用稚气的小手拼出很多物体,为了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特设计这一活动,旨在让幼儿更好地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巩固对已经学过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认识。

  2、在了解这几种图形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进行图形的组合拼搭。

  3、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发展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套图片、胶棒、白纸、白板课件

  活动过程:

  (一)复习对图形的认识

  出示各种图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小朋友回答后,贴到黑板上,教师有意识的把出示的图形组合成一副画面,让幼儿观察。现在老师变成了一个魔术师,把图形组合在一起,发生了什么奇妙的事情呢?

  (二)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⒈点击乌龟。引导幼儿观察。提问:这是什么?它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⒉点击狐狸。方法同上

  (三)运用图形拼搭物体

  1、提供图形和图片,让幼儿尝试拼搭

  2、扩散幼儿的思维与想象力,激发幼儿拼搭的兴趣

  师:图形不仅可以拼搭成一个个物体,而且还可以变成不同的数字。你们觉得好不好玩?

  3、幼儿尝试运用多种图片组合拼搭物体

  (四)动手操作,自由想象拼搭

  幼儿自由拼物体,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老师拼的不一样。

  师:你们想不想像老师一样也做一名魔术师,用图形组合成各种各样的物品呢?

  (五)活动评价与延伸

  1、请个别有代表性的幼儿拿作品到前面,让他说出他拼的图片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并把制作理由讲给大家听。

  2、教师积极评价。

  3、老师鼓励幼儿用手中的图形自由组合画面,幼儿用自己的理解把这幅画编成故事讲述。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24、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1角,2角,5角,1元,5元,10元的币值。

  2、学习看钱币上的数字,知道钱币可以用来购买相应同等币值的商品。

  3、有钱币购买商品的愿望,体验自主购物的快乐。

  4、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并有不同的面价,探索相同面值人民币不同的换算方法。

  5、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6、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7、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与在超市做营业员的家长做好事先的购物安排。

  2、请家长为孩子准备不同币值的人民币10元。

  3、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教师让幼儿拿出自己带来的人民币,告诉大家:我带来的是几元钱?

  ◎老师分别出示各种货币的面值,让幼儿认一认。

  ◎观察钱币,读一读上面的数字。

  2、小组活动。

  ◎组织幼儿讨论:钱币有什么用?用钱可以做什么?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币值的人民币?

  3、实践活动。

  ◎说说自己带了多少钱?

  ◎提出超市购物要求:明天,我们要出去远足活动,为远足活动准备一些小食品,每个小朋友只有10元钱,每个小朋友事先考虑好,要买什么东西,观看商品的价值,然后在10元的范围内购物。

  ◎幼儿相互讨论,作出打算。

  ◎来到超市,自主购物。教师指导幼儿观看商品的价值,购满需要的商品。

  ◎到柜台结帐。自己核对商品和价钱。

  ◎回到教室,互相交流,讲述自己买了什么东西?用了多少钱?

  活动反思:

  在组织认识人民币这一课前,我们还在犹豫着是让老师自己准备,还是请幼儿自己带?起初我们想自己带省得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怕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园里要家长配合的地方太多,一会儿带这,一会儿带那,连钱也要带?又怕万一丢了,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但一想,明天刚好是远足活动,也许准备一些食物和水,何不趁此机会来一个购物实践活动?不是“结合家庭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活动”,很好的一个机会吗?通过孩子自己带钱,并去体验购物带来的快乐,一举两得,再麻烦,我们也决定抛开顾虑,试一试。

  于是,我们在家园知心屋中,告知家长需要配合的事项及缘由。大部分孩子都及时带了各种币值的钱币。在认识钱币的时候,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介绍自己带的人民币,我发现他们大多已经能准确无误的说出币值。我意识到,其实让孩子“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发现,探索,学习的过程。这样上起课来,轻松多了。在购物过程中,他们也会盘算着自己有多少钱,明天远足需要些什么东西?有多少钱能买多少东西?

  更令我们欣慰的是,在放学时,家长们见孩子拎着自己买的东西,兴奋地告诉他们自己购物时的经历,那快乐的模样,都感到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中确实成长了,对老师的做法也表示赞同,没有丝毫的责备麻烦的意识,他们纷纷表示,会更加支持我们的工作。

  对家长,对孩子,对自己,多一些信任,相信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25、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找朋友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本节课教学设计是在幼儿学习了10以内的数字后安排的一个新教学内容,对于幼儿来说这部分内容比较难理解,是抽象的数字概念。因此本节教学设计以游戏为主,通过游戏引导幼儿在“玩”中学,“趣”中练,“赛”中增勇气,“乐”中长才干。意在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使幼儿在玩中学,不知不觉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道中心数比相邻两数多1和少1。通过本科教学帮助幼儿在“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教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幼儿理解掌握概念、法规等知识,引导幼儿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活动目标:

  1.认识相邻数,初步探索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2.在游戏的情景中让幼儿能感知相邻数。

  3.进行朋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

  4.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6.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7.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1.圆片教具若、,磁性黑板、1--10的数字卡片(人手1套)、1——10的大数字卡片(人手一张)。

  2.幼儿已学会10以内的数字。

  活动过程:

  一、 通过语言引出主题:

  小朋友们,你们有朋友吗?你们的朋友是谁呢?

  二、认识相邻数,初步探索并体验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贴出对应并置的两排圆片,数量分别是2和3.师:第一排圆片有几个?第二排圆片有几个?第一排圆片比第二排圆片怎样?第二排圆片比第一排圆片呢?我们可以说2比3少1,3比2多1。

  2、教师在3个圆片下面再贴出第三排4个圆片。

  师:第三排有几个圆片?第三排圆片比第二排圆片怎样?第二排圆片比第三排圆片怎样?我们可以说3比4少1,4比3多1.

  3、教师以中间一个数为参照,先与前面一个数比,再与后面一个数比。

  师:3比2怎样?3比4怎样?

  4、师小结:3比2多1,3比4少1,所以3的“好朋友”就是2和4.通常我们就把这排在一起的3个数叫相邻数。

  5、教师把2个圆片取下,在4个圆片的下面贴上5个圆片,引导幼儿比较4比3怎样?4比5怎样?所以4的相邻数是3和5.

  6、教师把3个圆片取下,在5个圆片下面贴上6个圆片,引导幼儿比较5和4怎样?5比6怎样?所以5的相邻数是4和6。

  7、教师直接说数字6、7、8、9,请幼儿说出它们的相邻数是谁和谁?启发幼儿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找它们的相邻数,幼儿回答后,师可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理解10以内的各相邻数间多1和少1的关系。)

  三、玩游戏“找朋友”,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1、“找朋友”的游戏。

  将幼儿分为四组,每组幼儿胸前挂有1——10的数卡。教师请数字3的幼儿找朋友时,音乐开始,幼儿找本组的朋友时,音乐开始,幼儿找到本组的朋友,音乐停止,2、3、4的幼儿手拉手站一排。(先请10位幼儿演示,然后游戏继续。)

  2、卡片游戏。

  师事先发给幼儿1——10的数字卡片,教师说出一个数字,让幼儿找出该数的两个“朋友”,并将卡片举起。

  (通过游戏的形式巩固理解10以内各相邻数间多1和少1的关系。)

  四、结束部分。

  1、游戏后评价。

  2、师小结,教育幼儿要像数字宝宝一样,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设计意图: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友爱同伴的意识。)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流程安排合理清晰,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先是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再衔接到数字朋友中去。整个活动老师通过讲述、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再用卡片操作、评价总结操作结果几个环节帮助幼儿知道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说出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理解10以内各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达到了活动目标。

  在活动中孩子们情绪高涨,老师请幼儿找朋友时,孩子们的小手纷纷举起;老师问题刚提出,孩子们就争着回答;老师请小朋友们做“找朋友”的游戏时,活动气氛非常活跃。

  但在最后一个环节中,还有幼儿不能迅速地找出卡片,在活动后请家长回去利用扑克牌与幼儿巩固10以内的相邻数,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再玩几次类似的游戏。

手机扫码阅读大班数学橘子有几瓣教案反思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