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健康滚动教案反思

大班教案五大领域及反思 2023-02-13 11:22:03

大班健康滚动教案反思

1、大班健康滚动教案反思

  活动意图:

  大班孩子对自己的身体能力有了初步了解,并积累了一定的动作技能,在运动的需求量上也相对较强。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让孩子探讨对身体协调性要求相对增高的“横躺滚”。以激发和扩展孩子的滚动动作上的兴趣和需求,获得愉快的感受。

  活动目标:

  1.运用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尝试在地面做横躺滚。

  2.利用绸带的合作性游戏,从多种角度发展幼儿创新技能。

  3.培养合作互助的精神。

  4.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5.乐于参与体育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废旧横幅五条,圆形筒一只。

  2.队形标志圆点、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以参与奥运会团体操表演的情景,激发孩子的兴趣。

  二、热身准备活动“我是小小运动员”

  1.教师领跑,带领孩子们绕绸带蛇形跑和绕场慢跑进入场地。

  2.幼儿成散点式队形自由站在教师周边合适位置。

  3.教师领操、幼儿随口令动作到位。

  三、幼儿尝试在绸带上做各种不同的滚动

  1.教师:孩子们,我们的身体本领可大了,你们会用身体表现什么动作?(幼儿尝试表现)

  2.梳理孩子展示的身体动作,引导幼儿尝试不用的滚动:除了走、跑、跳,我们的身体还可以像球一样滚动,你们还有不一样的滚动方法吗?(幼儿自由分散尝试、探索)

  3.教师启发,并有目的的观察和指导

  4.幼儿展示多种滚动的方式

  四、教师幼儿一起探索新的滚动动作“横躺滚”

  1.教师出示直筒状滚筒,滚动滚筒引导幼儿观察:“这个直筒它是怎么在绸带上滚动的,仔细看哦!”

  2.幼儿尝试模仿直筒状滚筒的滚动方式。

  3.教师与个别幼儿共同尝试和展示自己模仿后的表现动作,其余幼儿观察评价

  4.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横躺滚的动作要领

  5.幼儿自由尝试练习横躺滚,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我是快乐小滚筒”的竞赛

  6.团体操部分展示“花样滚”

  五、快乐游戏时间

  1.游戏一:“舞龙”教师与幼儿合作将各小组绸带连接(各绸带上有链接扣)成“长龙”,幼儿与教师集体将绸带举过头顶,舞动“长龙”。

  2.游戏二:“蛟龙戏洞”,幼儿部分举绸带,部分钻洞;轮流进行。

  六、放松活动“划龙舟”

  教师带领幼儿一手持绸带成“龙舟状”,随乐边做划船动作,边慢慢放松脚部、手部离场。

  活动反思:

  一、活动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目标制定切实可行。

  大班幼儿的身体活动能力发展较好,在动作上更加灵敏、平稳,有较强的自控能力,体力和合作意识都有所发展,并且有一定的责任感和集体观念。所以,在选择和组织大班体育活动“滚动”时,设计者者不失时机地考虑到动作增多、难度增大、内容丰富、运动量大、竞赛性强、脑体结合、规则稍复杂等因素,以保证所选择组织的活动让大班幼儿喜欢,同时又有效的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活动中,教师还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水平,给予不同目标要求。

  二、在情境中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主要的思维方式。幼儿对具体的、形象的事物容易感知,而对于抽象的概念却不太感兴趣。体育活动中单纯的动作练习不能引起幼儿兴趣,就是因为在他们现有的头脑中没有具体的形象。本活动中带有角色和情节的游戏活动,使幼儿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深入游戏,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也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

  三、在音乐中烘托幼儿活动的氛围。

  音乐是以声音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它以其特有的艺术形象吸引、感染着我们。优美生动、节奏鲜明的音乐会让人们感到精力充沛、情绪愉快;舒缓轻柔的音乐会让人们身心放松。本活动在组织进行体育活动时,充分运用了音乐的效果,以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音乐的烘托下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活动当中去。

2、大班健康教案《滚动》含反思

活动意图:

  大班孩子对自己的身体能力有了初步了解,并积累了一定的动作技能,在运动的需求量上也相对较强。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让孩子探讨对身体协调性要求相对增高的“横躺滚”。以激发和扩展孩子的滚动动作上的兴趣和需求,获得愉快的感受。

活动目标:

  1.运用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尝试在地面做横躺滚。

  2.利用绸带的合作性游戏,从多种角度发展幼儿创新技能。

  3.培养合作互助的精神。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5.了解多运动对身体有好处。

活动准备:

  1.废旧横幅五条,圆形筒一只。

  2.队形标志圆点、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以参与奥运会团体操表演的情景,激发孩子的兴趣。

  二、热身准备活动“我是小小运动员”

  1.教师领跑,带领孩子们绕绸带蛇形跑和绕场慢跑进入场地。

  2.幼儿成散点式队形自由站在教师周边合适位置。

  3.教师领操、幼儿随口令动作到位。

  三、幼儿尝试在绸带上做各种不同的滚动

  1.教师:孩子们,我们的身体本领可大了,你们会用身体表现什么动作?(幼儿尝试表现)

  2.梳理孩子展示的身体动作,引导幼儿尝试不用的滚动:除了走、跑、跳,我们的身体还可以像球一样滚动,你们还有不一样的滚动方法吗?(幼儿自由分散尝试、探索)

  3.教师启发,并有目的的观察和指导

  4.幼儿展示多种滚动的方式

  四、教师幼儿一起探索新的滚动动作“横躺滚”

  1.教师出示直筒状滚筒,滚动滚筒引导幼儿观察:“这个直筒它是怎么在绸带上滚动的,仔细看哦!”

  2.幼儿尝试模仿直筒状滚筒的滚动方式。

  3.教师与个别幼儿共同尝试和展示自己模仿后的表现动作,其余幼儿观察评价

  4.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横躺滚的动作要领

  5.幼儿自由尝试练习横躺滚,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我是快乐小滚筒”的竞赛

  6.团体操部分展示“花样滚”

  五、快乐游戏时间

  1.游戏一:“舞龙”教师与幼儿合作将各小组绸带连接(各绸带上有链接扣)成“长龙”,幼儿与教师集体将绸带举过头顶,舞动“长龙”。

  2.游戏二:“蛟龙戏洞”,幼儿部分举绸带,部分钻洞;轮流进行。

  六、放松活动“划龙舟”

  教师带领幼儿一手持绸带成“龙舟状”,随乐边做划船动作,边慢慢放松脚部、手部离场。

活动反思:

  一、活动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目标制定切实可行。

  大班幼儿的身体活动能力发展较好,在动作上更加灵敏、平稳,有较强的自控能力,体力和合作意识都有所发展,并且有一定的责任感和集体观念。所以,在选择和组织大班体育活动“滚动”时,设计者者不失时机地考虑到动作增多、难度增大、内容丰富、运动量大、竞赛性强、脑体结合、规则稍复杂等因素,以保证所选择组织的活动让大班幼儿喜欢,同时又有效的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活动中,教师还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水平,给予不同目标要求。

  二、在情境中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主要的思维方式。幼儿对具体的、形象的事物容易感知,而对于抽象的概念却不太感兴趣。体育活动中单纯的动作练习不能引起幼儿兴趣,就是因为在他们现有的头脑中没有具体的形象。本活动中带有角色和情节的游戏活动,使幼儿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深入游戏,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也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

  三、在音乐中烘托幼儿活动的氛围。

  音乐是以声音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它以其特有的艺术形象吸引、感染着我们。优美生动、节奏鲜明的音乐会让人们感到精力充沛、情绪愉快;舒缓轻柔的音乐会让人们身心放松。本活动在组织进行体育活动时,充分运用了音乐的效果,以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音乐的烘托下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活动当中去。

3、大班健康详案教案《滚动》含反思

  设计背景

  通过观察我发现本班大多数幼儿活动能力弱,动作不够灵活和协调。单纯让他们跑跑、跳跳对幼儿来说是没有太大的兴趣,也得不到更好的发展,于是我设计了健康活动《滚动》。在活动中,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让幼儿在探索滚动的活动中寻找横躺滚的方法,同时培养幼儿的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横躺滚动作,发展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

  2、培养合作精神,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

  3、能在地毯上探索各种滚动的动作。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掌握横躺滚动作,发展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

  活动难点:在地垫上探索各种滚动的动作。

  活动准备

  地垫上有红、黄、蓝、绿各队标志若干;录音机、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准备部分

  幼儿成散点式队形在教师的带领下做热身操,模仿游泳、举重、投篮、自由体操等动作。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分组在地垫有圆点标志一端排队,尝试做各种不同的滚动动作。

  2、刚才你们做了各种滚动的动作,有的团身滚,有的横躺着滚,请你们想一想怎样才能滚得又直又快?

  3、引导幼儿带着问题探索又直又快的滚动方式。

  4、请个别幼儿展示探索结果。

  5、教师邀请一名幼儿一起示范,引导幼儿比较哪种方法滚得更快,从而发现基本的动作要领:手脚伸直,和身体保持一条直线,这个动作叫“横躺滚”。

  6、幼儿自主练习。

  7、幼儿成四路纵队,按顺序在地毯上做横躺滚动作,根据全组幼儿完成动作的累计时间,在记分牌上记录成绩:第一名4分,第二名3分,第三名2分,第四名1分。"出自:屈;老.师"竞赛共进行两次,引导幼儿计算两次竞赛的总成绩,最后向胜利队颁发红旗。

  三、结束部分

  活动延伸:户外活动时幼儿再次与同伴活动。

  活动反思

  我上了节大班健康活动,通过校方领导听课、评课,现将活动反思如下:

  1.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因前滚翻主要是头部,但我在做准备活动时头部运动忘了,只做了坐位体前屈,上身下压运动,跟前滚翻动作直接引入了 。

  2.垫子设想不够好,应该每位一块,垫子的缺少直接导致小朋友们活动量的不充分,也没有让孩子们练习尽心。

  3. 探究多种团身姿势的滚动方法,“那种方法最容易,最实用。”就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讨论一、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翻滚本身就会,这节课主要以在会的基础上让小朋友知道横躺滚能保护自己,侧滚翻滚在迎面遇到危险时可以翻滚保护自己。老师们还谈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意外。如:在下楼梯时、抱小孩跌倒和迎面遇到墙跌倒时等的反应和自己做出的动作。觉得上这一课的重要性。

  4.不足的地方:就是虽然本次课的主动权交给了幼儿,孩子们在快乐的气氛中积极的参与,并且每个人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提高,但在结束部分我应该做小结,这样幼儿和听课的教师都清晰了本节活动的主题。

  5.幼儿学会了横躺滚的方法之后,不妨再去扩展一下,引导他们去尝试,在高处跳下、意外跌倒状态下使用滚动动作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使幼儿的学习更有动力,生活更有安全感。让幼儿觉得掌握好滚动的能力将会使他终身受益。

4、大班健康优质课教案《大班健康活动:蜈蚣竞走》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蜈蚣爬”的合作行走方式,锻炼腿部力量。

  2.体验按左右方向顺序游戏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辨别左右方位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玩过一些合作的小游戏。

  2.团队做蜈蚣爬游戏的图片1张,小鼓1副,皮球人手1个,放皮球的塑料筐6个。

  活动过程:

  1.热身运动:队列练习。

  大圆一开花走一六路纵队一向左、右、前、后四个方向高人、矮人走。教师可以用哨音提示幼儿。

  2.一起玩向左向右走的游戏,为学习新动作做铺垫。

  教师与幼儿一起玩“1、2、3”游戏。1是向左走,2是向右走,3是原地不动。看谁能按信号做动作。

  请幼儿分别面向或背对教师玩“1、2、3”游戏,教师巡回指导,注意观察幼儿,提示幼儿注意找准左、右方向。快思教案网可以请玩得好的幼儿示范,鼓励幼儿相互学习

  3.学习新游戏“蜈蚣爬”。

  (1)教师交代游戏名称,引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和愿望。

  (2)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了解“蜈蚣爬”的玩法,并请幼儿找一名同伴,两人一组试一试。

  (3)请幼儿逐渐增加人数到三人、四人一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集中幼儿,共同讨论:很多人一组一起玩的话,如何才能协调地完成动作?

  总结动作要领:后面幼儿双手扶前面幼儿的腰两侧,身体半蹲;前面幼儿与后面幼儿商量好,走时先迈出身体一侧的脚,再迈出身体另一侧的脚,这样可以像蜈蚣一样的协调一致地向前走,注意两人方向的一致性(先左后右或先右后左)。

  (5)多人组合再次尝试玩“蜈蚣爬”游戏,教师敲鼓表示快、慢节奏,并进行指导与帮助。请合作得较好的一组幼儿示范。

  (6)变换条件,继续引导幼儿学习。

  引导幼儿变换排头、一起喊“一二、一二”的口令练习蜈蚣爬,并变换节奏练习。

  4.教师组织幼儿做放松活动。

  听音乐,幼儿两人一组跳集体舞放松身心,拍打腿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条理清晰,形式新颖。在活动中,幼儿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尽管动作技能有一定的难度,但幼儿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在比赛中,幼儿为了追求名次,往往忽略了动作的一致性,这点需要强调,同时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5、大班教案《滚动》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运用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尝试在地面做横躺滚。

  2.利用绸带的合作性游戏,从多种角度发展幼儿创新技能。

  3.培养合作互助的精神。

  4.锻炼幼儿坚持到底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

  5.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观念。

活动准备:

  1.废旧横幅五条,圆形筒一只。

  2.队形标志圆点、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以参与奥运会团体操表演的情景,激发孩子的兴趣。

  二、热身准备活动“我是小小运动员”

  1.教师领跑,带领孩子们绕绸带蛇形跑和绕场慢跑进入场地。

  2.幼儿成散点式队形自由站在教师周边合适位置。

  3.教师领操、幼儿随口令动作到位。

  三、幼儿尝试在绸带上做各种不同的滚动

  1.教师:孩子们,我们的身体本领可大了,你们会用身体表现什么动作?(幼儿尝试表现)

  2.梳理孩子展示的身体动作,引导幼儿尝试不用的滚动:除了走、跑、跳,我们的身体还可以像球一样滚动,你们还有不一样的滚动方法吗?(幼儿自由分散尝试、探索)

  3.教师启发,并有目的的观察和指导

  4.幼儿展示多种滚动的方式

  四、教师幼儿一起探索新的滚动动作“横躺滚”

  1.教师出示直筒状滚筒,滚动滚筒引导幼儿观察:“这个直筒它是怎么在绸带上滚动的,仔细看哦!”

  2.幼儿尝试模仿直筒状滚筒的滚动方式。

  3.教师与个别幼儿共同尝试和展示自己模仿后的表现动作,其余幼儿观察评价

  4.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横躺滚的动作要领

  5.幼儿自由尝试练习横躺滚,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我是快乐小滚筒”的竞赛

  6.团体操部分展示“花样滚”

  五、快乐游戏时间

  1.游戏一:“舞龙”教师与幼儿合作将各小组绸带连接(各绸带上有链接扣)成“长龙”,幼儿与教师集体将绸带举过头顶,舞动“长龙”。

  2.游戏二:“蛟龙戏洞”,幼儿部分举绸带,部分钻洞;轮流进行。

  六、放松活动“划龙舟”

  教师带领幼儿一手持绸带成“龙舟状”,随乐边做划船动作,边慢慢放松脚部、手部离场。

活动反思:

  一、活动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目标制定切实可行。

  大班幼儿的身体活动能力发展较好,在动作上更加灵敏、平稳,有较强的自控能力,体力和合作意识都有所发展,并且有一定的责任感和集体观念。所以,在选择和组织大班体育活动“滚动”时,设计者者不失时机地考虑到动作增多、难度增大、内容丰富、运动量大、竞赛性强、脑体结合、规则稍复杂等因素,以保证所选择组织的活动让大班幼儿喜欢,同时又有效的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活动中,教师还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水平,给予不同目标要求。

  二、在情境中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主要的思维方式。幼儿对具体的、形象的事物容易感知,而对于抽象的概念却不太感兴趣。体育活动中单纯的动作练习不能引起幼儿兴趣,就是因为在他们现有的头脑中没有具体的形象。本活动中带有角色和情节的游戏活动,使幼儿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深入游戏,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也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

  三、在音乐中烘托幼儿活动的氛围。

  音乐是以声音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它以其特有的艺术形象吸引、感染着我们。优美生动、节奏鲜明的音乐会让人们感到精力充沛、情绪愉快;舒缓轻柔的音乐会让人们身心放松。本活动在组织进行体育活动时,充分运用了音乐的效果,以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音乐的烘托下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活动当中去。

6、大班教案《探索滚动》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

  2、自主探索出三类物体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体滚动路线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积木等。

  2、小棒8根。(为游戏《赶小猪》而备的赶“猪”棒。)

  3、大记录纸一张,记号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

  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找一找:“小朋友,这里有些我们平时用过、玩过的东西,请你们把会滚动的东西找出来。”

  评析:开放、自由的空间很快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玩一玩:请你们玩一玩,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呢?

  评析:这个时候,幼儿手上拿着自己找到的会滚动的东西,开始有些兴奋了,都忍不住想把它放在地上滚一滚,玩一玩,那么作为教师,应给予幼儿自由玩的空间,但并不是让幼儿毫无目的地玩,而是带着问题去玩。这个问题就是:想一想,为什么它们都能滚动呢?让幼儿在玩中发现,玩中思考,初步感知能滚动物体的特征。

  3、说一说:为什么这些东西都能滚动?

  评析:幼儿带着问题自由玩,对问题的答案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都急于想把自己的观点告诉大家,这时老师及时给予幼儿大胆表达的机会,幼儿自由发表意见,老师适当引导,总结出答案:因为它们总有一个地方是圆的,所以会滚动。

  二、第二次探索:物体滚动的路线是怎样的?

  1、游戏:滚进球门。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小朋友两两一组,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轮流进行。

  评析:这个游戏的优点在于,缩短了幼儿等待游戏的时间,一个人滚动物体时,两个合作伙伴能同时观察,共同探究发现不同物体的滚动路线,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老师所做的就是观察与倾听,必要时和孩子们一起玩,做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鼓励者,最大限度地放手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会发现,有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小组的两个合作伙伴对发现的这一现象进行了质疑、思考、讨论。这时,老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有必要带领全体幼儿对这一发现作一个总结和提升。

  2、集体交流,并尝试记录物体滚动的路线。

  老师:“哪些小朋友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幼儿回答、交流后,请幼儿把这些滚不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前面来,这样可以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

  老师以惊奇的口气提出疑问:“咦,为什么这些纸杯、方便面筒、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幼儿思考、讨论。

  当幼儿回答出“这些东西都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滚动的时候会转圈”等答案时,老师及时作现场演示,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观点和想法的接纳、重视和赞赏,同时也可以让全体幼儿对圆锥台滚动时会转圈这一科学现象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这时再请幼儿上来在大记录纸上记录它们滚动的路线,幼儿都跃跃欲试。在记录出圆锥台滚动路线的基础上,再来记录圆柱体和球体滚进球门的路线对幼儿来说就更容易了。

  评析:在这一环节里,幼儿学会了记录,懂得了当自己在科学探究中有了结论或观点时,可以通过记录把他们呈现出来,让幼儿了解如何真正地“做科学”,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第三次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1、游戏“赶小猪”。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这是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小朋友自愿组合成三人组,其中两人做小树,一人分别赶“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在“两棵小树”中间绕“8”字型走,三人轮流进行。

  评析:上一个环节中,幼儿已经自主探索出三种物体的滚动路线,但对圆柱体和球体滚动路线的异同还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作为教师,有必要为幼儿提供更进一步的观察、经历、体验的机会,让幼儿探究出球体、圆柱体的外型与它们滚动路线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老师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设计了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赶小猪。这个游戏巧妙之处在于,幼儿在赶这两种小猪绕“8”字走时,由于圆柱体和球体的不同特性,幼儿赶着它们转弯会有很明显的差别,一定会有不同的感觉,为顺利解决活动难点埋下伏笔。教师在游戏中继续扮演活动支持者的角色,对幼儿的探究活动尽量不去打扰。

  游戏结束后,老师提问:

  “刚才,我们赶了‘圆筒小猪’和‘皮球小猪’,你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

  评析:这一问题给了幼儿较大的发散思维空间,由于幼儿都分别赶过这两种“小猪”,有了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所以都有话说,乐于说。根据幼儿的回答,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幼儿经过思考和观察发现圆柱体是一个长长的圆筒,而皮球从各个角度看上去都很圆,由于它们形状上的不同,导致它们在滚动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教师这时及时演示,同时请幼儿上来说一说,指一指,并注意肯定和赞赏幼儿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我们把它往哪儿推,它就只能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

  得出结论后,让幼儿在记录纸上补充出球体可以向各个方向任意滚动的路线。

  四、结束活动

  老师小结活动情况,对积极参与游戏和探索的幼儿给予表扬,并提出问题和要求:“你们还在哪儿看到过会滚动的东西?它们滚动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回去找一找、滚一滚,把它们滚动的路线也画下来,带到幼儿园来给大家看。”

  评析:会滚动的东西不只局限于课堂上幼儿所看到的,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幼儿对它们依然有好奇和疑问,于是老师顺理成章地在活动小结以后向幼儿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幼儿课后继续进行滚动路线的探究和记录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7、大班科学教案《滚动》含反思

设计意图:

  在贯彻《规程》、《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从常识教育逐渐过渡到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一味地灌输、传授的方式,让科学教育赋予孩子们以操作和探索,让科学活动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盲无目的,而是要适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探究去解决问题。

  本次设计的活动就是遵循这样一种教育方向。活动前让幼儿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能滚动的现象,然后在本次活动中抛出一个需要幼儿去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不能滚动的东西,也能滚动起来,这就需要幼儿将已有的形体认识运用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将已有的动手能力发挥出来。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将会生成出新的问题,这个新问题也就是下一阶段孩子们可以探究的内容了。如此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决不断的生成新问题,就可以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学习。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长方形的牙膏盒和纸张滚动起来。

  2、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纸张、记录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纸张、VCD光盘、圆形玩具、彩色卡纸、小球、铅笔、剪刀、胶带座

活动过程:

  一、引题

  1、老师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复习滚动的概念。

  2、出示牙膏盒、纸张,引导思考皮球和易拉罐为什么会滚动?

  二、提出问题:

  请小朋友将不会滚动的牙膏盒和纸张变得也能滚动起来。

  提示:可以改变它们的形状,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卡纸、小球、VCD光盘、圆形玩具、铅笔帮忙,让它们滚动起来。

  要求:可以先帮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帮助纸张变一变,做好一个后要放在地上滚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个。看谁今天想出来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请有代表性的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据他们出示的作品记录。

  2、同样作品的幼儿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本课的教学从生活实际的情境出发,通过出示几幅运动图片让学生分类并归纳出滑动与滚动的概念。然后,可以让学生找找身边相关的滑动与滚动现象,加深对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理解。为了引出探讨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我向学生介绍古人是如何利用滚木将大型巨石拖入海洋的,让他们猜测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大小如何?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滚动摩擦力较小,但还是存在部分反对的声音。究竟真理是什么呢,需要通过科学实验得出数据来证明。继而进入本堂课的重点探究环节,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的关系。在试验设计时学生只注意了变量,却忽视了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提醒学生关注仅仅通过一个因素的改变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的变化。学生很快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控制变量。接下来提出问题:怎样根据现有的小车进行改变使其分别进行滑动和滚动呢?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很多同学都提出了只要把小车的轮子固定住,小车运动时就是滑动摩擦了。这个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全班的一致赞成。于是,每个小组都以此方案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得出了本节课的重要结论:滚动摩擦要比滑动摩擦小得多,从实验中可以知道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滑动摩擦大约是滚动摩擦的5倍。实验得到真知,同时也可以用此结论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常见现象,如:为什么刹车后很快会停下来,为什么工人在搬重物时要在底下垫几根管子等等。紧接着又给学生介绍自行车上的滚珠轴承,通过演示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因为内外圈间有滚珠,这样只有外圈转动,灵活轻便。在课堂结尾部分请同学思考:是不是在生活中人们都在减少摩擦力,有没有故意增大摩擦力的例子,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举例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更好地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所用。

8、幼儿大班科学教案《滚动》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滚动

  大班科学活动:滚动

  设计意图:

  在贯彻《规程》、《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从常识教育逐渐过渡到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一味地灌输、传授的方式,让科学教育赋予孩子们以操作和探索,让科学活动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盲无目的,而是要适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探究去解决问题。

  本次设计的活动就是遵循这样一种教育方向。活动前让幼儿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能滚动的现象,然后在本次活动中抛出一个需要幼儿去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不能滚动的东西,也能滚动起来,这就需要幼儿将已有的形体认识运用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将已有的动手能力发挥出来。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将会生成出新的问题,这个新问题也就是下一阶段孩子们可以探究的内容了。如此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决不断的生成新问题,就可以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学习。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长方形的牙膏盒和纸张滚动起来。

  2、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滚动》

  准备:

  1、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纸张、记录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纸张、VCD光盘、圆形玩具、彩色卡纸、小球、铅笔、剪刀、胶带座、

  过程:

  一、引题

  1、老师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复习滚动的概念。

  2、出示牙膏盒、纸张,引导思考皮球和易拉罐为什么会滚动?

  二、提出问题:

  请小朋友将不会滚动的牙膏盒和纸张变得也能滚动起来。

  提示:可以改变它们的形状,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卡纸、小球、VCD光盘、圆形玩具、铅笔帮忙,让它们滚动起来。

  要求:可以先帮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帮助纸张变一变,做好一个后要放在地上滚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个。看谁今天想出来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请有代表性的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据他们出示的作品记录。

  2、同样作品的幼儿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9、大班科学教案《探索滚动》含反思

  活动来源:

  大班数学活动中,有认识圆柱体和球体的教学活动,我请幼儿从家里带一些形似圆柱体、球体的东西,幼儿带来了薯片筒、方便面筒、纸杯、茶叶筒、皮球等物品。课间活动的时候,孩子们把这些东西拿出来,放在地上滚来滚去地玩儿,还有些幼儿互相比赛,有的说:“看,我的茶叶筒滚得比你的纸杯快!”有的说:“我的这个还会转圈圈呢!”大家玩得兴高采烈。《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在一日活动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更多地在一日活动中随机生成,顺应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基于这一理论指导,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探索活动——有趣的滚动。

  设计意图:

  既然幼儿对“滚动”有很大的兴趣,那我就设置情境让幼儿尽情地玩一玩滚动游戏,满足幼儿好奇、爱玩的天性。这些滚动游戏中,也蕴涵着许多科学现象,幼儿通过玩中观察、玩中发现、发现后尝试记录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发现物体滚动路线与其形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自主构建新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这样做可以发展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保护了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有助于培养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

  2、自主探索出三类物体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体滚动路线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积木等。

  2、小棒8根。(为游戏《赶小猪》而备的赶“猪”棒。)

  3、大记录纸一张,记号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

  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找一找:“小朋友,这里有些我们平时用过、玩过的东西,请你们把会滚动的东西找出来。”

  评析:开放、自由的空间很快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玩一玩:请你们玩一玩,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呢?

  评析:这个时候,幼儿手上拿着自己找到的会滚动的东西,开始有些兴奋了,都忍不住想把它放在地上滚一滚,玩一玩,那么作为教师,应给予幼儿自由玩的空间,但并不是让幼儿毫无目的地玩,而是带着问题去玩。这个问题就是:想一想,为什么它们都能滚动呢?让幼儿在玩中发现,玩中思考,初步感知能滚动物体的特征。

  3、说一说:为什么这些东西都能滚动?

  评析:幼儿带着问题自由玩,对问题的答案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都急于想把自己的观点告诉大家,这时老师及时给予幼儿大胆表达的机会,幼儿自由发表意见,老师适当引导,总结出答案:因为它们总有一个地方是圆的,所以会滚动。

  二、第二次探索:物体滚动的路线是怎样的?

  1、游戏:滚进球门。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小朋友两两一组,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轮流进行。

  评析:这个游戏的优点在于,缩短了幼儿等待游戏的时间,一个人滚动物体时,两个合作伙伴能同时观察,共同探究发现不同物体的滚动路线,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老师所做的就是观察与倾听,必要时和孩子们一起玩,做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鼓励者,最大限度地放手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会发现,有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小组的两个合作伙伴对发现的这一现象进行了质疑、思考、讨论。这时,老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有必要带领全体幼儿对这一发现作一个总结和提升。

  2、集体交流,并尝试记录物体滚动的路线。

  老师:“哪些小朋友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幼儿回答、交流后,请幼儿把这些滚不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前面来,这样可以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

  老师以惊奇的口气提出疑问:“咦,为什么这些纸杯、方便面筒、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幼儿思考、讨论。

  当幼儿回答出“这些东西都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滚动的时候会转圈”等答案时,老师及时作现场演示,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观点和想法的接纳、重视和赞赏,同时也可以让全体幼儿对圆锥台滚动时会转圈这一科学现象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这时再请幼儿上来在大记录纸上记录它们滚动的路线,幼儿都跃跃欲试。在记录出圆锥台滚动路线的基础上,再来记录圆柱体和球体滚进球门的路线对幼儿来说就更容易了。

  评析:在这一环节里,幼儿学会了记录,懂得了当自己在科学探究中有了结论或观点时,可以通过记录把他们呈现出来,让幼儿了解如何真正地“做科学”,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第三次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游戏“赶小猪”。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这是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小朋友自愿组合成三人组,其中两人做小树,一人分别赶“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在“两棵小树”中间绕“8”字型走,三人轮流进行。

  评析:上一个环节中,幼儿已经自主探索出三种物体的滚动路线,但对圆柱体和球体滚动路线的异同还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作为教师,有必要为幼儿提供更进一步的观察、经历、体验的机会,让幼儿探究出球体、圆柱体的外型与它们滚动路线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老师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设计了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赶小猪。这个游戏巧妙之处在于,幼儿在赶这两种小猪绕“8”字走时,由于圆柱体和球体的不同特性,幼儿赶着它们转弯会有很明显的差别,一定会有不同的感觉,为顺利解决活动难点埋下伏笔。教师在游戏中继续扮演活动支持者的角色,对幼儿的探究活动尽量不去打扰。

  游戏结束后,老师提问:

  “刚才,我们赶了‘圆筒小猪’和‘皮球小猪’,你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

  评析:这一问题给了幼儿较大的发散思维空间,由于幼儿都分别赶过这两种“小猪”,有了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所以都有话说,乐于说。根据幼儿的回答,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幼儿经过思考和观察发现圆柱体是一个长长的圆筒,而皮球从各个角度看上去都很圆,由于它们形状上的不同,导致它们在滚动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教师这时及时演示,同时请幼儿上来说一说,指一指,并注意肯定和赞赏幼儿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我们把它往哪儿推,它就只能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

  得出结论后,让幼儿在记录纸上补充出球体可以向各个方向任意滚动的路线。

  四、结束活动

  老师小结活动情况,对积极参与游戏和探索的幼儿给予表扬,并提出问题和要求:“你们还在哪儿看到过会滚动的东西?它们滚动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回去找一找、滚一滚,把它们滚动的路线也画下来,带到幼儿园来给大家看。”

  评析:会滚动的东西不只局限于课堂上幼儿所看到的,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幼儿对它们依然有好奇和疑问,于是老师顺理成章地在活动小结以后向幼儿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幼儿课后继续进行滚动路线的探究和记录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10、大班教案《有趣的滚动》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认识球体、圆柱体,探索发现球体与圆柱体的特征。

  2.比较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知道形与体的主要区别并能正确命名。

  3.初步培养幼儿观察和探索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活动准备:

  1 . 示范用的皮球和图形纸片。

  2 . 幼儿人手一份圆形纸片和球,圆柱体积木。

活动过程:

  一、探索圆形纸片与球体的不同。

  1.小朋友们,你们看一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老师出示圆形纸片,请幼儿回答后再出示球。

  2.引导观察发现,圆形纸片和球体有什么区别。

  指名幼儿幼儿自由说。

  3.幼儿按小组探索圆形纸片和球体的不同点。

  指名幼儿说一说。

  4. 教师小结圆形纸片和球体的区别,并用儿歌的形式念一念。

  二、区别球体和圆柱体。

  1.教师出示圆柱体,引导幼儿观察圆柱体有什么特点?

  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个物体吗?指名说一说。

  2.探索圆柱体的特点。

  按小组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探索球体、圆柱体的不同点。

  提问: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小结:像这样上下一样粗,上面下面都是圆形,两头一样大,只能朝一个方向滚动的物体叫圆柱体。

  3.小朋友你发现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像球体?哪些物体像圆柱体?

  三、幼儿操作

  1.教师按提示要求指导幼儿完成作业“找一找哪些是球体、哪些是圆柱体”

  2.找一找那种搭法最稳固,请在圈里打勾

  3 . 师幼校对,

活动延伸:

  小朋友今天我们认识了球体和圆柱体,下课以后到区域里找一找球体和圆柱体吧。

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要尽量创设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本节课能围绕目标,首先让幼儿了解球体和圆形的不同,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滚一滚、比一比的方法去感知他们的不同,再让幼儿动手操作球体和圆柱体,从而探索球体和圆柱体的特征。最后结合幼儿实际生活了解生活中关于球体和圆柱体的物体。

  在这节课中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还不够到位,太过于形式,幼儿没有探索到什么就收了,没有让幼儿真正在探索中去发现问题,让更多幼儿说出生活中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之处。让幼儿说一说生活中的球体、圆柱体这一环节时,可以利用PPT的形式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对探索产生更大的兴趣。

11、大班游戏教案《好玩的滚动》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我班教材有一节课是《认识球体和圆柱体》,在孩子们上这堂课时孩子非常感兴趣,孩子们拿着老师提供的材料在桌面上滚动玩耍,于是就决定给幼儿上一堂关于物体的滚动。

  活动目标

  1、给物品进行分类(不会滚动的为一类,会滚动的为一类)。

  2、初步了解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5、乐意参与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自主探索出物体的滚动路线。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杯子、球、积木、纸盒、石头、风车等。

  2、 大记录纸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今天呀,吕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些东西请你们玩,请你们找一找玩一玩,如果它会滚动请你拿一个在手上,如果它不会滚动请你把它放在这个框里,明白了吗?

  2、幼儿把物品进行分类

  3、 来我们来检查一下框里面的东西都是怎么样的呢?!.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

  4、 幼儿回答:

  5、 让幼儿说说自己手上拿的是什么物品。

  6、 这些东西为什么会滚动呢?

  7、 来宝贝我们把这些东西都放在地上玩一玩、滚一滚。

  8、 幼儿在地面玩耍。

  二、 游戏:滚进球门

  1、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小朋友两两一组,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轮流进行。

  2、 集体交流,并尝试记录物体滚动的路线。

  三、 结束活动

  老师小结活动情况,对积极参与游戏和探索的幼儿给予表扬,并提出问题和要求:“你们还在哪里看到过会滚动的东西?它们滚动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回去找一找、滚一滚,把它们滚动的路线也画下来,带到幼儿园给大家看。”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兴趣及生活,然后设置了游戏情景,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教师适当的指导、提升,培养了幼儿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也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12、教案大班科学活动《滚动的轮子》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观察、测量等操作活动,了解我们的周围世界有各种轮子。他们大小不同,所用的材料各异,但都有相同的形状,使得轮子能滚动,并能使物体移动。

  2、学习测量技能,发展幼儿观察、操作能力,扩展幼儿的思路,培养幼儿探索 科学的兴趣。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请每一个幼儿带一个轮子或有轮子的玩具。

  2、教师准备有轮子和缺一个或二个轮子的玩具几个,短绳子若干条。

  活动过程:

  教师:“请你们把带来的轮子或玩具在桌上或地上移动,然后告诉我,是什么使你们的玩具移动的?”

  幼儿:“轮子”

  教师:“请你们观察一下轮子是什么,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允许幼儿互相观察玩具。

  教师:“你们还可以用小绳子量量它有多长。”

  教师示范用绳子量轮子的大小,讲述量的方法,允许幼儿相互测量玩具。

  教师小结:“有的轮子大,有的轮子小,它们的大小不一样。有的用塑料,有的用木头,有的用铁,有的用橡胶做的,它们做的材料都不一样,但它们的形状是相同的,都是圆形的。”

  教师:“你们想过吗?为什么轮子都是圆的呢?”

  “现在你们可以再玩玩,观察你的玩具,或者拿一个其他形状的东西来比较一下,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发现,请告诉大家,为什么轮子是圆形的?”

  小结:“圆形的轮子能滚动,长的、方的积木不会滚动,有轮子的玩具移动省力。”

  “你们在幼儿园、家里、街上还看到过有哪些东西有轮子?”

  “如果这些东西没有轮子将会怎样?轮子坏了又会怎样?”

  教师:“请你们以后在街上、家里、商场里各个地方观察有轮子的车子、机器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以后请你们再来讨论。”

  活动反思:

  幼儿对实验活动的兴趣比想像中要旺盛,有不足之处,就是关于“滚动”这一个词,应该给予简单的解释:圆形的东西能滚动。

13、大班科学详案教案《滚动》含反思

  设计意图:

  在贯彻《规程》、《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从常识教育逐渐过渡到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一味地灌输、传授的方式,让科学教育赋予孩子们以操作和探索,让科学活动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盲无目的,而是要适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探究去解决问题。

  本次设计的活动就是遵循这样一种教育方向。活动前让幼儿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能滚动的现象,然后在本次活动中抛出一个需要幼儿去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不能滚动的东西,也能滚动起来,这就需要幼儿将已有的形体认识运用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将已有的动手能力发挥出来。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将会生成出新的问题,这个新问题也就是下一阶段孩子们可以探究的内容了。如此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决不断的生成新问题,就可以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学习。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长方形的牙膏盒和纸张滚动起来。

  2、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

  3、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准备:

  1、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纸张、记录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纸张、VCD光盘、圆形玩具、彩色卡纸、小球、铅笔、剪刀、胶带座、

  过程:

  一、引题

  1、老师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复习滚动的概念。

  2、2、出示牙膏盒、纸张,引导思考皮球和易拉罐为什么会滚动?

  二、提出问题:

  请小朋友将不会滚动的牙膏盒和纸张变得也能滚动起来。

  提示:可以改变它们的形状,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卡纸、小球、VCD光盘、圆形玩具、铅笔帮忙,让它们滚动起来。

  要求:可以先帮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帮助纸张变一变,做好一个后要放在地上滚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个。"出自:屈;老.师教案网"看谁今天想出来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请有代表性的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据他们出示的作品记录。

  2、同样作品的幼儿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14、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滚动》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

  2、自主探索出三类物体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体滚动路线的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积木等。

  2、小棒8根。(为游戏《赶小猪》而备的赶“猪”棒。)

  3、大记录纸一张,记号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

  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找一找:“小朋友,这里有些我们平时用过、玩过的东西,请你们把会滚动的东西找出来。”

  评析:开放、自由的空间很快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玩一玩:请你们玩一玩,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呢?

  评析:这个时候,幼儿手上拿着自己找到的会滚动的东西,开始有些兴奋了,都忍不住想把它放在地上滚一滚,玩一玩,那么作为教师,应给予幼儿自由玩的空间,但并不是让幼儿毫无目的地玩,而是带着问题去玩。这个问题就是:想一想,为什么它们都能滚动呢?让幼儿在玩中发现,玩中思考,初步感知能滚动物体的特征。

  3、说一说:为什么这些东西都能滚动?

  评析:幼儿带着问题自由玩,对问题的答案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都急于想把自己的观点告诉大家,这时老师及时给予幼儿大胆表达的机会,幼儿自由发表意见,老师适当引导,总结出答案:因为它们总有一个地方是圆的,所以会滚动。

  二、第二次探索:物体滚动的路线是怎样的?

  1、游戏:滚进球门。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小朋友两两一组,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轮流进行。

  评析:这个游戏的优点在于,缩短了幼儿等待游戏的时间,一个人滚动物体时,两个合作伙伴能同时观察,共同探究发现不同物体的滚动路线,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老师所做的就是观察与倾听,必要时和孩子们一起玩,做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鼓励者,最大限度地放手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会发现,有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小组的两个合作伙伴对发现的这一现象进行了质疑、思考、讨论。这时,老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有必要带领全体幼儿对这一发现作一个总结和提升。

  2、集体交流,并尝试记录物体滚动的路线。

  老师:“哪些小朋友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幼儿回答、交流后,请幼儿把这些滚不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前面来,这样可以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

  老师以惊奇的口气提出疑问:“咦,为什么这些纸杯、方便面筒、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幼儿思考、讨论。

  当幼儿回答出“这些东西都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滚动的时候会转圈”等答案时,老师及时作现场演示,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观点和想法的接纳、重视和赞赏,同时也可以让全体幼儿对圆锥台滚动时会转圈这一科学现象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这时再请幼儿上来在大记录纸上记录它们滚动的路线,幼儿都跃跃欲试。在记录出圆锥台滚动路线的基础上,再来记录圆柱体和球体滚进球门的路线对幼儿来说就更容易了。

  评析:在这一环节里,幼儿学会了记录,懂得了当自己在科学探究中有了结论或观点时,可以通过记录把他们呈现出来,让幼儿了解如何真正地“做科学”,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第三次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1、游戏“赶小猪”。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这是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小朋友自愿组合成三人组,其中两人做小树,一人分别赶“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在“两棵小树”中间绕“8”字型走,三人轮流进行。

  评析:上一个环节中,幼儿已经自主探索出三种物体的滚动路线,但对圆柱体和球体滚动路线的异同还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作为教师,有必要为幼儿提供更进一步的观察、经历、体验的机会,让幼儿探究出球体、圆柱体的外型与它们滚动路线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老师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设计了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赶小猪。这个游戏巧妙之处在于,幼儿在赶这两种小猪绕“8”字走时,由于圆柱体和球体的不同特性,幼儿赶着它们转弯会有很明显的差别,一定会有不同的感觉,为顺利解决活动难点埋下伏笔。教师在游戏中继续扮演活动支持者的角色,对幼儿的探究活动尽量不去打扰。

  游戏结束后,老师提问:

  “刚才,我们赶了‘圆筒小猪’和‘皮球小猪’,你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

  评析:这一问题给了幼儿较大的发散思维空间,由于幼儿都分别赶过这两种“小猪”,有了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所以都有话说,乐于说。根据幼儿的回答,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幼儿经过思考和观察发现圆柱体是一个长长的圆筒,而皮球从各个角度看上去都很圆,由于它们形状上的不同,导致它们在滚动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教师这时及时演示,同时请幼儿上来说一说,指一指,并注意肯定和赞赏幼儿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我们把它往哪儿推,它就只能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

  得出结论后,让幼儿在记录纸上补充出球体可以向各个方向任意滚动的路线。

  四、结束活动

  老师小结活动情况,对积极参与游戏和探索的幼儿给予表扬,并提出问题和要求:“你们还在哪儿看到过会滚动的东西?它们滚动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回去找一找、滚一滚,把它们滚动的路线也画下来,带到幼儿园来给大家看。”

  评析:会滚动的东西不只局限于课堂上幼儿所看到的,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幼儿对它们依然有好奇和疑问,于是老师顺理成章地在活动小结以后向幼儿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幼儿课后继续进行滚动路线的探究和记录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15、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滚动》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滚动

  一、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体验游戏的快乐。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方形积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种圆的物体。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滚动》

  三、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出示一圆形物体,操作滚动。

  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怎么样了?还有哪些东西会滚动呢?(幼儿自由发言)

  2、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实验操作。

  3、教师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为什么它们会滚动呢?

  〈2〉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玩中的新发现、新问题。

  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启发式提问:它们滚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二)幼儿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为什么有的物体滚一下不动了,有的能滚很远。有的可以到处滚,

  有的却朝一个方向滚。为什么有的滚得很直,有的会拐弯。

  (三)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2、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什么物体滚动的轨迹不同。

  3、教师操作两种不同的形状的物体,验证幼儿猜想。

  4、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茶叶筒可以滚直是因为两头是一样粗的,一次性纸杯滚不直是因为两头粗细不一样。

  (四)幼儿滚动自己身体

  小朋友,我们的身体也会滚动,大家一起试一试。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小百科:滚动释义为转动体沿转动方向的运动称作滚动。也指的是物理中转动与位移的平面复合运动。

16、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滚动》教案反思

  一、教学内容

  了解带圆的物体会滚动,有角的物体不可以滚动。

  二、教学目标

  1、幼儿了解物体的形体,知道哪些物体可以滚动。

  2、通过操作幼儿感受可以滚动物体的特征。

  3、激发幼儿乐于动手动脑的兴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可以滚动物体的特征

  难点:认识物体的形体,并可以流利地说出它的形体和特征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讲授法.操作练习法.引导发现法.总结归纳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1、 情景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老师:体育场今天有一场滚动比赛,我们来看一下有哪些参赛选手呢?(皮球、魔方、文具盒、报纸、八宝粥桶)

  2、学习新知识:

  (1)引导幼儿了解球体和圆柱体为什么会滚动?

  (2)幼儿了解正方体、长方体、长方形为什么不可以滚动?

  小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角,圆圆的,所以会滚动。

  (3)、幼儿操作并作出判断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物体,幼儿来动手试一试它可不可以滚动,可以滚动的打√,不可以滚动的打×。

  (4)、归纳总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角,圆圆的,所以会滚动。

  3、布置作业:家中寻宝

  我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家中可以滚动的物体。

  活动反思:

  在这节课中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还不够到位,太过于形式,幼儿没有探索到什么就收了,没有让幼儿真正在探索中去发现问题,可以利用PPT的形式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对探索产生更大的兴趣。

17、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滚动的轮子》含反思

活动背景:

  我班幼儿男孩子较多,对交通工具很感兴趣,对于圆头圆脑的轮子更是有无穷尽的探索乐趣,每次活动后,都围着我嘁嘁嚓嚓,意犹未尽。我便由此想出再让孩子对于轮子有进一步的探索。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观察、测量等操作活动,了解我们的周围世界有各种轮子。他们大小不同,所用的材料各异,但都有相同的形状,使得轮子能滚动,并能使物体移动。

  2、学习测量技能,发展幼儿观察、操作能力,扩展幼儿的思路,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请每一个幼儿带一个轮子或有轮子的玩具。

  2、教师准备有轮子和缺一个或二个轮子的玩具几个,短绳子若干条。

活动过程:

  教师:“请你们把带来的轮子或玩具在桌上或地上移动,然后告诉我,是什么使你们的玩具移动的?”

  幼儿:“轮子”

  教师:“请你们观察一下轮子是什么,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允许幼儿互相观察玩具。

  教师:“你们还可以用小绳子量量它有多长。”

  教师示范用绳子量轮子的大小,讲述量的方法,允许幼儿相互测量玩具。

  教师小结:“有的轮子大,有的轮子小,它们的大小不一样。有的用塑料,有的用木头,有的用铁,有的用橡胶做的,它们做的材料都不一样,但它们的形状是相同的,都是圆形的。”

  教师:“你们想过吗?为什么轮子都是圆的呢?”

  “现在你们可以再玩玩,观察你的玩具,或者拿一个其他形状的东西来比较一下,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发现,请告诉大家,为什么轮子是圆形的?”

  小结:“圆形的轮子能滚动,长的、方的积木不会滚动,有轮子的玩具移动省力。”

  “你们在幼儿园、家里、街上还看到过有哪些东西有轮子?”

  “如果这些东西没有轮子将会怎样?轮子坏了又会怎样?”

  教师:“请你们以后在街上、家里、商场里各个地方观察有轮子的车子、机器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以后请你们再来讨论。”

活动反思:

  幼儿对实验活动的兴趣比想像中要旺盛,有不足之处,就是关于“滚动”这一个词,应该给予简单的解释:圆形的东西能滚动。

18、大班科学游戏教案《球的滚动》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摆弄,引发幼儿对球在地面上和斜坡上滚动的现象感兴趣。

  2、学习用语言和图表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操作和体验。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 不同粗糙、长度程度的板(洗衣板、木板、包地毯的板、滑梯等)积木、椅子、记录纸、笔等。

  2、 已学过做单一物体的观察记录。

  3、 幼儿在科学活动角对球的滚动产生兴趣。

  4、 在户外大场地上活动。

活动过程:

  一、诱发情趣:让球滚起来

  1、 提问:球可以怎么玩?(滚、抛、踢等)

  2、 教师将球放在地上。提问:这个球怎么又不动了呢?(因为没有去踢它,拍它,没有去推它等。)

  3、 提问:我们那能不能不用踢、拍、推等这些动作让球自己滚动起来或滚得快呢?请小朋友去用那边你们自己带来的材料试试。看看到底能不能不用踢、拍、推等这些动作让球自己滚动起来或滚得快?

  4、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提示:想想用这个洗衣板、木板怎样让球自己滚起来?还可以不用这些材料,在你的身上让球自己滚起来。(板的一端放在腿上、椅子上、积木上,手拿着板的一端往上提等方法)。

  5、 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球自己滚动起来或让球滚得快的?

  6、 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情况。

  小结:刚才大家发现不用踢、拍、推等这些动作,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工具在斜坡上也能让球自己滚起来而且球滚得很快。

  二、引导体验:尝试使球滚动的各种方法

  1、 下面老师还想请大家来做一个实验:请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想办法让2个球同时从2个不同的斜坡上滚下来你会发现什么?想想为什么?想想怎样才能让2个球同时从不同的2个斜坡上滚下来?怎样做出不同的斜坡。

  2、 请小朋友一边玩,一边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每玩一次都要把你的发现记下来。记录的内容要让别人一看就明白。

  3、 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引导。(提示:小朋友可以想出许多种办法。如两块板都是平整的,面朝上,但积木垫的高低不一样。或是,一块板的面是平整的,一块的面是凹凸不平的,积木垫得一样高。)

  三、创造表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录

  1、鼓励幼儿想不同的办法进行记录,可以用(★、▲;1、2;Α、Β;√、Ⅹ;-、-;Ο、ΟΟ等等)

  四、成果表示:表达自己的成果

  1、请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和好朋友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什么?

  2、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你的发现的?图中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3、表扬运用不同方法记录的幼儿。

  4、小结:刚才小朋友两个人一起玩时发现了:不同的斜坡,球滚下来的速度是不同的:斜坡面一样时,坡度越大,球滚得越快;坡度越小,球滚得越慢。另外,斜坡一样高时,坡面光滑,球就滚得快,坡面粗糙,球就滚得慢。

  5、那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图中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6、表扬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记录的幼儿。

  五、延伸活动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球,这些不同的球它们在不同的地方还滚动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小朋友可以先去观察一下,以后我们再一起来讨论。

活动反思:

  大班的科学活动《球的滚动》中有两点目标一是对球滚动时的速度变化感兴趣,乐于进行比较观察。二是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操作中的发现和体验。在活动中老师的导入环节首先是让孩子将球滚起来,让幼儿在球滚动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球滚动时候速度的快慢关系,然后自己主动的寻找材料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发现,并且大胆的进行交流。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经验的建构是在与材料、与老师、与同伴的互动中形成的,但更需要教师深入、有效的参与和引导,这也是有效互动的关键。教师的“把”和“推”就是为幼儿“动”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把”是教师把握幼儿基本的发展情况,在活动中的第一、第二环节老师把握了幼儿能够自己主动地发现让球滚动的方法,鼓励幼儿自主的进行探索,没有过多的进行指导。“推”则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指导促进幼儿的提高,例如在活动的第三环节,当幼儿将球自由的滚动起来之后,教师推了一下:一起合作玩“快快慢慢”的游戏,想办法使两个球滚动的速度不一样。这样幼儿就有了一个目标,一起合作向着这个目标进行探索。“动”则是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放手让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索,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在探索、操作、交流、讨论中完成的,没有老师过多的说教,有的只是幼儿自主的探索,并从中感受探索的乐趣,从而丰富自身经验。

  《纲要》指出,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环境…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看法…”“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活动的第三环节中教师和幼儿一起来制订游戏的规则,由大家商量、讨论,最后形成了游戏的规则,所以在游戏的进行过程中,幼儿都能遵守游戏的规则,使得活动有序的开展。其次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与启发者,在操作中,教师鼓励幼儿与同组的同伴互相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建议。每一次的操作结束后进行集体交流,由每组选出一位代表,描述本组幼儿的做法。这样,在小组、集体相结合的方式交流,使幼儿都真正有表达的机会,教师再适时加以梳理与点拔,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在这样的师幼互动关系中:幼儿体验了合作、探究的快乐,幼儿的经验从模糊、零碎到清晰、完整的过程,主动学习历程得以推进。活动中不管教师扮演什么角色,都是在朝着让幼儿在快乐中发展的目标努力。

19、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有趣的滚动》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方形积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种圆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出示一圆形物体,操作滚动。

  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怎么样了?还有哪些东西会滚动呢?(幼儿自由发言)

  2、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实验操作。

  3、教师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为什么它们会滚动呢?

  〈2〉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玩中的新发现、新问题。

  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启发式提问:它们滚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二)幼儿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为什么有的物体滚一下不动了,有的能滚很远。有的可以到处滚,

  有的却朝一个方向滚。为什么有的滚得很直,有的会拐弯。

  (三)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2、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什么物体滚动的轨迹不同。

  3、教师操作两种不同的形状的物体,验证幼儿猜想。

  4、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茶叶筒可以滚直是因为两头是一样粗的,一次性纸杯滚不直是因为两头粗细不一样。

  (四)幼儿滚动自己身体

  小朋友,我们的身体也会滚动,大家一起试一试。

活动反思:

  在这节课中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还不够到位,太过于形式,幼儿没有探索到什么就收了,没有让幼儿真正在探索中去发现问题,可以利用PPT的形式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对探索产生更大的兴趣。

20、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滚动的球》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摸弄,引起幼儿对球在斜面上滚动的现象感兴趣。

  2、学习用语言和图表表达自己的操作和体验。

  活动重难点:

  1、物体在斜面上会移动的。

  2、在不同的坡度上,物体移动的速度是不同的。

  活动准备:

  1、幼儿在科学角活动中已对物体的滚动发生兴趣。

  2、已学习过作单一物体的观察记录。

  3、网球、洗衣板、积木、记录纸、笔等。

  活动过程:

  一、初次探索

  1、设疑:怎样不用力推,球也能滚起来。

  2、探索:幼儿自由的操作摆弄,教师巡回观察。(可能出现:板的一端放在腿上、椅子上、积木上,手拿着板的一端往上提等等)

  3、讨论:

  (1)幼儿讲述自己的方法并演示。

  (2)小结:板的一端垫高了,不用力推球就会从高的地方往下滚。

  二、再次探索

  1、设疑:请小朋友两个人一起玩,想办法使两只球在板上滚的快慢不一样。

  2、探索:幼儿自由结伴操作摆弄,教师巡回观察。(可能出现:两块板都是平整的面朝上。但积木垫的高低不一祥。或者是,一块板的面是平整的,一块板的面是凹凸不平的,积木垫的一样高)

  3、讨论:

  (1)幼儿讲述合作的经过,并进行演示。

  (2)小结了两块平整的板面,积木垫的低不一样,的滚动快慢也不一样,垫的高的板球滚的快,垫的低一点的球滚的慢。"屈,老师.教案,网出,处!两块积木垫的一样高,平的一块球滚的快,凹凸不平的一块板球滚的慢。

  4、幼儿体验

  三、 记录

  1、请小朋友把玩的方法记录下来,让大家一看就明白。

  2、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记录。

  四、延伸:

  今天我们玩的是球,那么别的东西放在上面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21、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滚动》反思

  一、教学内容

  了解带圆的物体会滚动,有角的物体不可以滚动。

  二、教学目标

  1、幼儿了解物体的形体,知道哪些物体可以滚动;

  2、通过操作幼儿感受可以滚动物体的特征;

  3、激发幼儿乐于动手动脑的兴趣;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可以滚动物体的特征

  难点:认识物体的形体,并可以流利地说出它的形体和特征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讲授法.操作练习法.引导发现法.总结归纳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1、 情景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老师:体育场今天有一场滚动比赛,我们来看一下有哪些参赛选手呢?(皮球、魔方、文具盒、报纸、八宝粥桶)

  2、学习新知识:

  (1)引导幼儿了解球体和圆柱体为什么会滚动?

  (2)幼儿了解正方体、长方体、长方形为什么不可以滚动?

  小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角,圆圆的,所以会滚动。

  (3)、幼儿操作并作出判断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物体,幼儿来动手试一试它可不可以滚动,可以滚动的打√,不可以滚动的打×。

  (4)、归纳总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角,圆圆的,所以会滚动。

  3、布置作业:家中寻宝

  我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家中可以滚动的物体。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22、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滚动》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圆柱体,探索发现球体与圆柱体的特征。

  2、比较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知道形与体的主要区别并能正确命名。

  3、初步培养幼儿观察和探索能力。

  4、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示范用的皮球和图形纸片。

  2、幼儿人手一份圆形纸片和球,圆柱体积木。

  【活动过程】

  (一)探索圆形纸片与球体的不同。

  1、小朋友们,你们看一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老师出示圆形纸片,请幼儿回答后再出示球。

  2、引导观察发现,圆形纸片和球体有什么区别。

  指名幼儿幼儿自由说。

  3、幼儿按小组探索圆形纸片和球体的不同点。

  指名幼儿说一说。

  4、教师小结圆形纸片和球体的区别,并用儿歌的形式念一念。

  (二)区别球体和圆柱体。

  1、教师出示圆柱体,引导幼儿观察圆柱体有什么特点?

  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个物体吗?指名说一说。

  2、探索圆柱体的特点。

  按小组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探索球体、圆柱体的不同点。

  提问: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小结:像这样上下一样粗,上面下面都是圆形,两头一样大,只能朝一个方向滚动的物体叫圆柱体。

  3、小朋友你发现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像球体?哪些物体像圆柱体?

  (三)幼儿操作

  1、教师按提示要求指导幼儿完成作业“找一找哪些是球体、哪些是圆柱体”。

  2、找一找那种搭法最稳固,请在圈里打勾。

  3、师幼校对。

  (四)延伸

  小朋友今天我们认识了球体和圆柱体,下课以后到区域里找一找球体和圆柱体吧。

  【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要尽量创设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本节课能围绕目标,首先让幼儿了解球体和圆形的不同,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滚一滚、比一比的方法去感知他们的不同,再让幼儿动手操作球体和圆柱体,从而探索球体和圆柱体的特征。最后结合幼儿实际生活了解生活中关于球体和圆柱体的物体。

  在这节课中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还不够到位,太过于形式,幼儿没有探索到什么就收了,没有让幼儿真正在探索中去发现问题,让更多幼儿说出生活中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之处。让幼儿说一说生活中的球体、圆柱体这一环节时,可以利用PPT的形式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对探索产生更大的兴趣。

23、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球的滚动》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摆弄,引发幼儿对球在地面上和斜坡上滚动的现象感兴趣。

  2、学习用语言和图表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操作和体验。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不同粗糙、长度程度的板(洗衣板、木板、包地毯的板、滑梯等)积木、椅子、记录纸、笔等。

  2、已学过做单一物体的观察记录。

  3、幼儿在科学活动角对球的滚动产生兴趣。

  4、在户外大场地上活动。

  活动过程:

  一、诱发情趣:让球滚起来

  1、提问:球可以怎么玩?(滚、抛、踢等)

  2、教师将球放在地上。提问:这个球怎么又不动了呢?(因为没有去踢它,拍它,没有去推它等。)

  3、提问:我们那能不能不用踢、拍、推等这些动作让球自己滚动起来或滚得快呢?请小朋友去用那边你们自己带来的材料试试。看看到底能不能不用踢、拍、推等这些动作让球自己滚动起来或滚得快?

  4、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提示:想想用这个洗衣板、木板怎样让球自己滚起来?还可以不用这些材料,在你的身上让球自己滚起来。(板的一端放在腿上、椅子上、积木上,手拿着板的一端往上提等方法)。

  5、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球自己滚动起来或让球滚得快的?

  6、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情况。

  小结:刚才大家发现不用踢、拍、推等这些动作,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工具在斜坡上也能让球自己滚起来而且球滚得很快。

  二、引导体验:尝试使球滚动的各种方法

  1、下面老师还想请大家来做一个实验:请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想办法让2个球同时从2个不同的斜坡上滚下来你会发现什么?想想为什么?想想怎样才能让2个球同时从不同的2个斜坡上滚下来?怎样做出不同的斜坡。

  2、请小朋友一边玩,一边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每玩一次都要把你的发现记下来。记录的内容要让别人一看就明白。

  3、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引导。(提示:小朋友可以想出许多种办法。如两块板都是平整的,面朝上,但积木垫的高低不一样。或是,一块板的面是平整的,一块的面是凹凸不平的,积木垫得一样高。)

  三、创造表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录1、鼓励幼儿想不同的办法进行记录,可以用(★、▲;1、2;Α、Β;√、Ⅹ;-、-;Ο、ΟΟ等等)

  四、成果表示:表达自己的成果

  1、请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和好朋友是怎么玩的?。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你发现了什么?

  2、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你的发现的?图中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3、表扬运用不同方法记录的幼儿。

  4、小结:刚才小朋友两个人一起玩时发现了:不同的斜坡,球滚下来的速度是不同的:斜坡面一样时,坡度越大,球滚得越快;坡度越小,球滚得越慢。另外,斜坡一样高时,坡面光滑,球就滚得快,坡面粗糙,球就滚得慢。

  5、那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图中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6、表扬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记录的幼儿。

  五、延伸活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球,这些不同的球它们在不同的地方还滚动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小朋友可以先去观察一下,以后我们再一起来讨论。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24、大班科学教案《这些东西会滚动》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主动探索,感知物体会滚动的原因及特征。

  2、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情感。

  3、培养幼儿愿意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操作材料(两个海洋球、一大一小圆柱体、方形、三角形积木各一);两大篮各种可滚动的物体。活动过程: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导入课题:

  1、“小朋友,请你玩一玩篮子里的东西,请你仔细看看这些东西会怎么样?”

  2、幼儿自由操作。

  3、讨论:“刚才玩的时候,这些东西怎么样啦?”(动起来了),“它是怎么动起来的?”(幼儿讲述并上来演示)。幼儿滚动物体,探索会滚动物体的特征及原因。

  1、幼儿讨论:这些东西都会滚动吗?(幼儿讨论,教师不做正面回答)。

  2、请幼儿把筐子里每一样东西都滚动一下,相互交谈发现了什么?教师小结;有的东西会滚动,有的东西不会滚动。

  3、幼儿讨论;那些物体对滚动,那些物体不会滚动?为什么?(幼儿讨论)

  a、请幼儿分别摸一摸会滚动的物体和不会滚动的物体,比较它们的区别。

  b、师生共同小结:原来圆的东西会滚动,因为它没有角。

  讨论:你是怎么是圆物体滚动起来的?教师小结:我们用力推了一下,圆的物体就滚动起来了。幼儿继续操作试验,探索物体滚动时的特征。

  1、幼儿第一次滚动实验,探索不同物体同时滚动的速度差异。请小朋友左、右手各拿一件不同的物体,同时滚动发现了什么?

  2、幼儿第二次滚动实验。探索相同物体同时滚动时的速度差异。请幼儿左、右手各拿一件相同的物体,同时滚动,观察有什么发现。

  3、幼儿相互交谈自己的发现(幼儿自由讨论)

  4、别幼儿讲述并操作自己的发现。(幼儿发言并行操作)

  5、小结:同时滚动不同物体,它们的速度不一样;同时滚动相同物体时,用的力越大,速度越快;用的力越小,滚动速度越慢。

延伸活动:

  探索会滚动物体的其他特征。

活动反思:

  在这一次的活动中,是科学探索活动。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有幼儿自身的经验储备中以亲身例证的方法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动手活动又是幼儿比较喜欢的,所以,在活动中幼儿的兴趣比较浓厚。指南中指出:“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分享交流。”在这几点上做的还不够好,不够到位,也存在着很多教学的困惑。

  1.语言的表达。对于科学活动,总结性的话语在活动中起着重要性的作用。特别是具有科学性的。在活动中,“有圆面的物体会滚动,没有圆面的物体不会滚动。”是整个活动的重点,也为幼儿找出会滚物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话语中,也要切合幼儿的实际,不能太过于深奥要更符合幼儿语言直白,在讲述的时候动作语言和口头语言相结合的方式也带动幼儿的理解。因此,科学活动中语言的表达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

  2.合作的意识。在活动中,在这个活动我请幼儿用合作的方式进行活动。但在活动中幼儿往往自我操作的居多,在合作性上比较缺乏。所以,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我在请幼儿操作的时候,所说的要求可能还不够清晰。其次,也要加强幼儿合作的意识。游戏方式或者其他形式让幼儿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我们班的幼儿还是比较欠缺。

  3.记录的方式。操作单是科学活动中有时候必不可少的。但操作单的形式我觉得在活动中还缺乏了一点心意,比较单一。在这一方面,在操作单的制作中还需要多用心去斟酌。怎样的形式更方便幼儿操作也便于我们去做教学前准备。

  科学活动,也对我们教学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我们更好的用心去设计、科学的解答让幼儿获得更多科学性的知识。

手机扫码阅读大班健康滚动教案反思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