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个成语小故事简短推荐

故事大全 2023-01-12 18:39:03

50个成语小故事简短推荐

1、淮南鸡犬成语故事

  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十分信奉道教,为了长生不老,他找到八公仙翁,按照八公仙翁的话炼制仙丹。丹药炼成后,刘安吃下觉得自己轻飘飘的升天而去。庭院里的鸡狗抢着吃剩下的丹药也纷纷飞上天成了仙。

  【解释】淮南王的鸡和狗。比喻投靠别人而得势的人。

2、朝秦暮楚成语故事

  公元前475年,中国进入了战国时代。从这一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为止,共有254载的岁月。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你争我斗,到处爆发战争。比较大的诸侯国有七个,即秦、魏、韩、赵、楚、燕、齐,它们有“战国七雄”之称。在这七个国家当中,以秦国和楚国的势力最为强大。

秦、楚两国为了争夺天下之主的位置,经常打仗。当时,一些小国为了更好地生存,时而为秦国效力,时而向楚国靠拢,不知道到底忠于哪个国家。许多说客也是这样,时而替秦国出主意,时而向楚国献计策。北宋才子晁补之,将这种现象概括为“朝秦暮楚”。

◎成语释义

比喻人反复无常,也可比喻生活极不安定,早在此,晚在彼。

◎故事出处

北宋晁补之的《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出处译文

一些小国为了更好地生存,时而为秦国效力,时而向楚国靠拢,不知道到底忠于哪个国家。

3、桂薪玉粒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擅长辩论,凭一张嘴到处游说。他去楚国要求见楚王,把守宫门的谒者索贿不成,故意陷害他,让他先住三天,卖给他的东西特别贵。楚王见苏秦后,谈得非常投机。苏秦说楚国的米像珍珠、柴火像桂木一样贵。

  【解释】指柴米昂贵。

4、遥遥华胄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吏部尚书何昌寓为人正直高雅,一个姓闵青年给他送来一大堆礼品,希望能举荐他做官。何昌寓给他讲子鱼拒鱼的故事。青年则说奉父母之命前来求一官半职,并说自己是子骞的后代。何昌寓笑着对在座人说遥遥华胄怎能联系呢?

  【释义】指名人的远裔。嘲人自夸出于名门。

5、乌头马角成语故事

  战国末年,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当人质,与秦王嬴政发生冲突被囚禁起来,太子丹请求放他回国。秦王说:“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太子丹只好仰天长叹,可能是上天有眼,牢房外飞来一只白头乌鸦,秦王只好遣送太子丹回国。

  【解释】比喻不能实现之事。同“乌白马角”。

6、剑及屦及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庄王派申舟去齐国访问,申舟没有经得宋国同意而路过宋国,被宋人所杀。楚王听说此事后,就调集军队,当年9月派兵围攻宋国,他迫不及待要为申舟报仇,快速跑出去,捧鞋的人追到寝门,捧剑的人追到寝门外才追上他。

  【解释】屦:鞋;及:赶上。形容行动坚决迅速。

7、噬脐莫及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文王向邓国借道攻打申国,邓国的国王邓祁侯是楚文王的舅舅,他亲自迎接楚文王,他的儿子要父亲提防这个外甥,可邓祁侯不听,让楚文王攻打申国,可等他灭了申国后回师途中就进攻邓国,邓祁侯真是后悔莫及。

  【释义】噬脐:用嘴咬肚脐。象咬自己肚脐似的,够不着。比喻后悔也来不及。

8、击碎唾壶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大将军王敦每次喝完酒后总是吟咏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边吟咏一边用如意敲打唾壶,壶口都给敲破了。

  【释义】唾壶:古代的痰盂。形容对文学作品的高度赞赏。

9、载酒问字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著名辞赋家扬雄因为生病而退养,后来被任命为大夫。他家十分贫穷,特别馋酒,人们很少登他家门。当时也有未出道的书生慕着他的名气,带着酒菜到他家去求教,他总是耐心教导。刘棻曾经跟从扬雄学作奇字就是一例。

  【释义】载:携带。带着酒去别人家问字。指人有学问,常有人登门求教。也比喻勤学好问。

10、天下汹汹成语故事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派人对刘邦说:“天下汹汹是因我们而起,为了结束这种战争局面,我们两人决一死战分胜负。”刘邦表示愿意斗智而不是斗力。项羽命一壮士前去挑战,汉营的神箭手楼烦出来迎战,壮士失败,项羽亲自上阵击败楼烦。

  【解释】汹汹:喧扰。形容局势动荡,群情喧扰。

11、土木形骸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身高七尺八寸,风度翩翩,善于行文。他的形体如同土木一样自然,不需要刻意修饰。他为人桀骜不逊,善于弹琴,终因与世俗不容而被杀害。

  【解释】形骸:指人的形体。形体象土木一样。比喻人的本来面目,不加修饰。

12、蛇珠雀环成语故事

  传说隋侯外出时,看见一条大蛇受伤从中间断开,他给蛇上药救了蛇一命。第二年大蛇衔一颗明珠来报答他。杨宝幼年时,看见一只黄雀被猫头鹰击伤,杨宝将黄雀带回家疗伤,伤好后就飞走了。第二天有一个黄衣童子拿四枚白玉环来报答他。

  【释义】指大蛇衔明珠、黄雀衔白环报恩的故事。同“蛇雀之报”。

13、数典忘祖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以荀跞和籍谈为使节出使周王室。周景王设宴款待二人,宴席中所用的酒壶是鲁国进贡的,景王于是问起:“各诸侯国都会进贡一些物品给周王室,为什么独独晋国没有物品进贡呢?”

籍谈回答说:“每个诸侯国都曾领受周王室的赠与,所以必须进献宝贵的器物回馈王室的恩典。由于晋国地处深山边塞,与周王室距离遥远,皇恩实在是没办法惠及,我们又穷于应付戎狄的骚扰,哪还有什么东西可用来贡献呢?”

景王听了颇不以为然,于是细数从晋国祖先开始,周朝王室曾经赠与的种种赏赐,并责问籍谈:“你的先人是负责掌管国家典籍的,为什么你会忘了这些史事呢?”

籍谈听了景王这番话后,张口结舌。等荀跞与籍谈离开后,周景王又评论籍谈说:“我看像籍谈这么忘本的人,后代子孙应该不会有什么出息吧!竟然会列举一堆典故来评论事情,却反而将自己祖先掌管典籍这件事给忘了!”

后来“数典忘祖”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人忘本。

【求解驿站】谈论历来的礼制、事迹时,把自己祖先的职守都忘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数,数着说;典,指历来的礼制、事迹。

14、盛气凌人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秦国派出军队攻打赵国,这时赵太后执掌赵国的军政大权。赵太后见势不妙,就向齐国请求救援,但齐国提出,要想让他们出兵,除非让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去当人质。赵太后心疼长安君,不愿意答应齐国的要求。大臣们觉得,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赵国就有覆亡的危险,于是纷纷劝谏。赵太后执意不肯。

老臣触龙知道这种情况,也来见赵太后。赵太后何等聪明,知道触龙肯定是来劝自己的,因此心中非常厌恶,露出恼怒的神色,骄傲蛮横,气势逼人。没想到,触龙并没有提长安君的事,只是和她说起了家常话。太后找不到发泄点,又想到触龙毕竟是个老臣,语气便慢慢和缓起来。

触龙见到气氛不那么紧张了,便向太后提出要求,要把自己的小儿子安排在王宫卫队。而且表示,因为自己对小儿子非常疼爱,所以请太后照顾一下。赵太后一听,以为触龙此来只是为了拉关系,就对他不再设防了。太后还笑嘻嘻地问,你是不是也喜欢最小的儿子,并说自己向来都是如此。

触龙却严肃地说道,太后一定是喜欢女儿比喜欢小儿子更多一点儿,并仔细给她分析:“你喜欢你的女儿,所以把她嫁到燕国做皇后,还整日向上天虔诚祈祷,希望她生个儿子成为燕国的太子。这样看来,你是在为女儿的长远利益考虑。可是你又是怎么对待长安君的呢?尽管你给了他大量的钱财,却不给他为国立功的机会,以后他在众人心中必定一点儿威望、一点儿地位也没有!这样看来,你处处考虑燕后的前途,却处处不考虑长安君的前途,所以说你更喜欢女儿一些。”

赵太后听了这番理直词正的话,觉得应该让长安君吃点苦,接受一些锻炼了。于是,她接受众人的意见,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齐国果不食言,真的发来了大队人马相助赵国。众百姓都知道齐军来援是长安君做人质换来的,心中对长安君非常感激。

◎成语释义

骄横傲慢,气势逼人。盛气:嚣张的气焰。凌:欺侮、侵犯。

◎故事出处

《战国策·赵策四》:“左师触龙愿见,太后盛气而胥之……”

◎出处译文

左师触龙自愿晋见赵太后。赵太后心中非常厌恶,露出恼怒的神色,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15、半夜鸡叫成语故事

  成语半夜鸡叫指突发不祥事件或不好的事件。源自《史记·孟尝君列传》周末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史秦,即将被捕时逃亡,夜半至函谷关。按规定,晨鸡报晓则开关。便命随从中善于口技者学鸡叫,果然顺利出关。

  在万恶的旧社会里,地主阶级压迫农民的累累罪恶,和农民起来反抗的英勇斗争,真是说不尽,写不完。《半夜鸡叫》只是其中一段小故事。

  地主周扒皮每天半夜里学鸡叫,然后把刚刚入睡的长工们喊起来下地干活。日子一长,长工们对鸡叫得这样早产生了怀疑。小长工小宝为了弄明白此事,在一天夜里,他独自躲在大车后边观察院内动静,不一会儿,只见周扒皮悄悄来到鸡窝跟前,伸长脖子学鸡叫,随后又用棍子捅鸡窝,直到公鸡都叫了起来,他才离开。

  小宝把看到的情况告诉了长工们,大家非常气愤,都到地里睡觉去了。天亮后,周扒皮到地里一看,长工们都在睡觉,他举起棍子又骂又打。长工们不甘心受压迫,他们想了个对付周扒皮的办法:当天夜里,正当周扒皮在鸡窝跟前学鸡叫的时候,躲在暗处的小宝喊了声:“捉贼!”早已准备好的长工们纷纷跑来,对着周扒皮一阵乱打。地主婆闻声赶来,说明被打的是老东家,大家这才住手,并故意表现出惊讶的样子。地主婆无可奈何地扶着狼狈不堪的周扒皮回到屋里去,长工们见状都高兴得笑起来。

  ----------------------------------------------------------

  高玉宝《半夜鸡叫》原文:

  晚上,天已很黑,地里走出了累得晃晃荡荡的人群,这是给周扒皮做活的伙计们。有的在唉声叹气地说:“困死我了!”有的骂起来:“那公鸡真他妈的怪,每天晚上,才睡着,它就叫了。老周扒皮——他也有那个穷精神,鸡一叫他就非喊咱们上山不可。到山上干半天,天也不亮。”有的说:“人家有钱,鸡也向他,这真是命好呀。”有的说:“什么命好命歹,为什么以前鸡不叫的早,现在就叫的早呢?这里边一定有鬼。看,我非把那个公鸡给打死不可。”大家你一言,我—语的走回家去。为了多睡点觉,伙计们回去一吃完饭就躺下了,有的抽烟,有的说话。

  玉宝这几天拉肚子,躺下不大时间,就起来去大便;回来时到牛圈去看牛槽有没有草,想再给牛添点草就快点回去睡觉。正在这时,他见一个家伙手拿长木棍,轻手轻脚地走到鸡窝边,晚上又没有月亮,也看不见脸面。玉宝心想:“怕是来偷鸡的,喊吧。”又想:“不,这人一定家中没有办法了才来偷鸡,我要喊了,不就坑了他了吗?我不吱声,偷有钱人的鸡是应当的,把鸡都偷走,就不用啼明了,我们还多睡点觉呢。”正想着,又见那人伸起脖子,象用手捂住了鼻子。玉宝很担心的想:“小心点呀!叫周扒皮听见,把你抓起来就坏了。”玉宝看看牛槽里还有草,想早点回去睡觉,又怕惊动了偷鸡的人。心想:“我要出去,把他吓跑了,他不是白来一趟吗?不,不惊动他,我在这看看,是谁来偷鸡。”玉宝就蹲下,要看个偷的热闹。谁知好半天没动静,倒听到偷鸡的学公鸡啼起明来。玉宝正在纳闷,只见那人又奔牛圈走来。玉宝忙起来藏到草屋子里。正好那人走到牛槽边,划了一根洋火,看看槽里有没有草。玉宝就着火光一看:“啊!原来是周扒皮,半夜三更什么鸡叫,原来都是老家伙搞的鬼!”周扒皮这一啼明不要紧,笼里鸡叫唤起来,全屯的鸡也都叫唤起来。玉宝憋着一肚子气没敢吱声,又听到周扒皮破着喉咙喊:“还不起来给我上山干活去?鸡都叫了!”说完就回家睡觉去了。玉宝走回屋一看,伙计们都气呼呼地说:“他妈的,早也不叫,晚也不叫,才躺下就叫了。这个鸡真不叫鸡!”刘打头的问:“不叫鸡叫什么?”“叫催命鬼呗。我看这样干,再干几天就得累死。”有的说:“我才睡……”有的说:“我躺下,一袋烟还没抽完呢。”玉宝心想:他们还不知道这是周扒皮搞的鬼呢,就坐下说:“咱们可省事了,连衣服还没脱下来。快走吧,我有一个笑话对你们讲。”大家忙问:“玉宝,有什么笑话?你快说。”“不,我现在不说,等到路上再说。”大家忙披好衣服,扛着锄头上山。在路上,大伙又问玉宝:“什么笑话?你快说。”玉宝笑了笑,瞪起小黑眼珠说:“叔叔,你们再别骂鸡,那不能怨鸡,是怨人呀。”大家奇怪地问:“怎么回事?”玉宝就把周扒皮学鸡啼明的事全告诉了叔叔们。刘打头的一听这话,气得直瞪着眼说:“今天晚上不干了,到地头去睡觉去。”大家都同意。看着空中不明的星星,走到了地头,放下锄头,打火抽了一袋烟,倒在地上就呼呼地睡了。人困的多厉害呀,那么大的露水,湿了他们的衣服,全都不知道。

  这个学鸡叫,是他们老周家起家的法宝呀。从周扒皮的老祖太爷子起,就有人说周家有这一手,一直传到周扒皮这一辈。这样,到三遍地快铲完时,把伙计们累跑了,他们就得着了,到秋天便一点粮也不给呀。

  伙计们躺在地头上,正睡得甜蜜,忽然觉着身上疼,大家“哎呀”一声就爬起来,看看太阳出来有一人高了,周扒皮拿着棍,正狠狠地挨着个儿的打呢,把伙计们打得全都爬起来了。周扒皮瞪着眼说:“你们吃我的饭,挣我的粮,就这样给我干活?活不干,到这里来睡觉,今天上午不把这一块地给我铲完,就别想吃饭。”回头对牛倌说:“把饭给我担回去。”

  原来周扒皮起得早,见伙计们还没回家吃饭,他想:“伙计们还一定给我赶活呢,我何不叫人把饭给他们送去,叫他们在山上吃了,省得来回走耽误工夫,好多给我铲点地。”他就到街上,把屯里放牛的老李头找来,给他担着饭,向山上送。谁想一到山上,见伙计们在那睡觉,一点活也没给他干,气得他饭也不给伙计们吃,又叫老李头给他再担回去。老李头走后,他又骂了一气才走。

  伙计们见周扒皮又打又骂,连饭都不给吃,有的气得坚决不干这个活了;有的要回去找他算账;有的当时就要回家。玉宝笑着忙拉住他们说:“叔叔,我看你们不要走。我有一个办法:咱们大家出出气,把那老小子打一顿就好了。”有人说:“玉宝,你这孩子傻了怎的?人家有钱有势力,儿子又当保长,现在是咱们的二朝廷,我们敢动人家一下子吗?”“叔叔,我没傻,我看你们真糊涂,他每天夜里不让咱们睡觉,他可能想把咱们累死吧,我常听周叔叔讲故事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咱们‘这般如此’的教训他一顿不好吗?”大家一听,都哈哈大笑起来说:“好好,就这样办。”刘打头的笑道:“这小家伙真有好办法。”晌午回家吃饭时,周扒皮还骂呢,大家也没说什么,就过去了。

  过了两三天,伙计们把棒子全准备好了。吃完晚饭,把灯熄了,叫玉宝在门后偷着看。等了有一个多钟头的工夫,周扒皮蹑手蹑脚,刚到鸡屋门口,玉宝喊了声:“有贼!”伙计们拿着棒子都跑出来,把老周扒皮捺倒就打起来。周扒皮说:“别打呀,是我。”伙计们说:“打的就是你。看你再来不来偷鸡!”玉宝跑到院子中间喊:“保长呀,快起来,有贼啦,我们抓着一个贼!”这一喊不要紧,鬼子军官正在西厢房里睡,听见了喊声,他带了两个护兵,拿着手枪就跑出来,边跑边喊:“毛贼一个也不要,统统打死。”正好保长这天晚上没有在家,他老婆和淘气在屋里听见了,就吓得忙喊:“快别打了呀,……”下面的话还没说出来呢,见子军官“哒哒!”照着老周扒皮就是两枪,周扒皮“哎呀”了一声说:“是我!”一头就钻进了鸡窝里,吓得拉了一裤兜子屎。鬼子军官赶上一步又要开枪。保长老婆光着上身,提着裤子慌慌张张地跑出来说:“他是老东家。”鬼子才住了手。伙计们忙围上说:“老东家从来也没到鸡窝门口来过,为什么今天深更半夜的来抓鸡呢。快拿灯来看看。”淘气从屋里拿出灯来一看,啊!这两枪正打在老周扒皮的大腿上,直流血。周扒皮好象大山上的野鸡一样,顾头不顾腚了,他头伸在鸡窝里,好象要吃鸡屎的样子。大家把他拉出来一看,满脸全是鸡屎,坐在那里抱着腿直叫唤。伙计们高兴得也不好笑出来。刘打头的说:“我们都当是贼呢,搞了半天是老东家。你为什么半夜来抓鸡呢?”鬼子军官也笑着问。老周扒皮哭叽叽的声音说:“别提啦,我在家睡个二二呼呼的,也不知什么东西把我拉来了。”大家忙说:“看这多危险。也可能闹鬼吧!以后可得多注意!”说完,大家把他抬到屋里,鬼子军官和大家一看,好象骨头也打坏了,大烟囱忙叫刘打头的派人快快找医生。老周扒皮倒霉丧气,一肚子的话说不出来。伙计们出了气,解了恨,都高兴地说:“要是叫鬼子一枪把他打死才好呢。”

16、乘兴而来成语故事

  “乘兴而来”这则成语的乘兴失趁一时的高兴。趁着兴趣浓厚的时候到来。比喻高高兴兴地到来。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王徽之传》,徽之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耶?”

  王徽之是东晋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三儿子,生性高傲,不愿受人约束,行为豪放不拘。虽说在朝做官,却常常到处闲逛,不处理官衙内的日常事务。

  后来,他干脆辞去官职,隐居在山阴(今绍兴),天天游山玩水,饮酒吟诗,倒也落得个自由自在。

  有一年冬天,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接连下了几天,到了一天夜晚,雪停了。天空中出现了一轮明月,皎洁的月光照在白雪上,好像到处盛开着晶莹耀眼的花朵,洁白可爱。王徽之推开窗户,见到四周白雪皑皑,真是美极了,顿时兴致勃勃地叫家人搬出桌椅,取来酒菜,独自一人坐在庭院里慢斟细酌起来。他喝喝酒,观观景,吟吟诗,高兴得手舞足蹈。

  忽然,他觉得此景此情,如能再伴有悠悠的琴声,那就更动人了。由此,他想起了那个会弹琴作画的朋友戴逵。

  “嘿,我何不马上去见他呢?”

  于是,王徽之马上叫仆人备船挥桨,连夜前往。也不考虑自己在山阴而戴逵在剡溪,两地有相当的距离。

  月光照泻在河面上,水波粼粼。船儿轻快地向前行,沿途的景色都披上了银装。王徽之观赏着如此秀丽的夜色,如同进入了仙境一般。“快!快!把船儿再撑得快点!”

  王徽之催促着仆人,恨不能早点见到戴逵,共赏美景。

  船儿整整行驶了一夜,拂晓时,终于到了剡溪。可王徽之却突然要仆人撑船回去。仆人莫名其妙,诧异地问他为什么不上岸去见戴逵。他淡淡地一笑,说:“我本来是一时兴起才来的。如今兴致没有了,当然应该回去,何必一定要见着戴逵呢?”
 

17、先声夺人成语故事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濮曰:“《军志》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哀。”
  释义“先声夺人”这则成语就是从《军志》里的话转化而来的,表示先造成声势,以破坏敌人的士气。
  故事宋国的司马华费逐,有三个儿子:华驱、华多僚和华登。华多僚得国君宋元公的信任,就经常在元公面前说两个弟兄的坏活。华登被迫逃亡到国外后,他又在元公面前诬陷华驱,说他打算接纳逃亡的人。宋元公经不住华多僚的一再挑拨,便派人通知华费逐,叫他驱逐华驱。华费逐知道这件事是华多僚干的,恨不得杀了他,但又只得执行元公的命令,准备叫华驱去打猎,然后打发他走。华驱了解到这是华多僚干的坏事,本想杀了他,但又伯父亲伤心,决定逃亡。临行时,华驱打算与父亲告别。不料,在朝廷上遇见了华多僚。他一时性起,就与侍从杀死了华多僚,并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国。元公请齐国的乌枝鸣帮助守卫城池。这年冬天,逃亡在外的华登带领了吴国的一支军队,前来支持华驱攻打宋国。眼看华登的队伍快要来到,有位名叫淄的大夫对乌枝鸣说:“兵书《军志》上有这样的话:先向敌人进攻可以摧毁敌人的土气;后向敌人进攻要等待他们士气衰竭。何不乘华登的军队很疲劳和还没有安定而进攻?如果敌人已经来到而且稳住,他们的人就多了,到那时我们就后悔不及了。”乌枝鸣听从了濮的建议。结果,宋国和齐国的联军击败了吴军,俘虏了两个将领。但是,华登率领余部又击败了宋军。宋元公想逃,淄拦住他说:“我是小人,可以为君王战死,但不能护送你逃跑。请君王等待一下。”淄说完这话,一面巡行,一面向军士们喊道:“是国君的战士,就挥舞旗帜:”军士们按照他的话挥舞旗帜。宋元公也壮着胆下城巡视,对军士们说:“国家败亡,国君死去,这是大家的耻辱,不仅是我一个人的罪过,大家拼死打吧!”乌枝鸣命军士们用剑与叛军拼博。齐军和宋军一起攻打华登,华登支持不住,节节败退。淄冲到前面刺死华登,将他的头砍下、裹在战袍里,一边奔跑一边喊道:“我杀了华登了!我杀了华登了!”

18、杞人忧天成语故事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19、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语故事


  西汉的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他曾向刘邦推荐了善于用兵打仗的韩信做大将军,使之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后来有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韩信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萧何设计以庆贺平叛胜利为理由,骗韩信进宫。韩信一进宫,就被吕后以谋反罪名杀于长乐宫钟室。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

20、成语故事如火燎原

商汤原是夏朝的属国商国的国君。由于夏朝末代君主夏桀昏庸暴虐,荒淫无道,惹得民众抱怨不断,众叛亲离。趁此时机,商汤在贤臣伊尹的辅佐下挥师伐夏,推翻夏朝。商汤建立商朝后,将国都定在了亳。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迁都。

从商汤开始,王位传了二十代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王族内部的混乱及社会不安定局面,决定再一次迁都。但是他的想法却没有得到商朝贵族的支持,大多数贵族都贪图安逸,不愿意搬迁,都希望能够改变盘庚的想法。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甚至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人心不安。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罪恶是容易滋长的,正如燎原的大火。等它燃烧起来,连接近都不可能,又怎么可以扑灭呢?如果真到了这个地步,那你们可是咎由自取,不是我的过失!”

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终于挫败了反对势力的阻挠。他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迁都到殷。在那里,盘庚励精图治,大力整顿朝政,从而使衰落的商朝开始复兴,人们生活逐渐殷实起来。以后的二百年里,商朝一直没有再迁都,所以后世又称商朝为殷朝或殷商。

经过数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商朝国都早已变成废墟。到了近代,人们偶尔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遗物,经反复研究,证明那里曾是商朝国都的遗址,就称它为“殷墟”。

在殷墟发掘的遗物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皿和兵器,种类繁多,制作十分精巧。同时发现一个名为“司母戊”的大方鼎,重量有八百七十五公斤,高一百三十多厘米,大鼎上下均饰以精美的花纹。出土这样大的青铜器,说明在殷商时期,冶金的技艺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盘庚迁殷之后,社会安定,商朝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发展,人民可以专注于社会生产,因此才能制作出如此精美的礼器。

——《尚书·盘庚上》

【求解驿站】如火在原野燃烧。比喻声势很大,难于阻抑。燎,烧;原,原野。

【活学活用】到期不能“剿灭”,反而~,他们有些做封疆大吏的,轻则降级、削职,重则下狱、砍头。(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六章)

【妙语点拨】盘庚迁都之所以能够成功,与其如火燎原的决心和敢于冲破阻重重阻扰的勇气,以及不贪图眼安逸生活的忧患意识密切相关。这场变革之后,商朝在盘庚等的励精图治下,逐渐走向复兴之路,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不难看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变革有时候是不可避免地,也是非常必要的。国家可以通过变革朝前迈进,甚至呈现跨跃式发展。

21、成语故事莫须有

宋代的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他幼年时期就胸怀大志,后来成为宋朝有名的大将。宋高宗时期,金兀术(zhú)入侵,岳飞用少数兵力,击败了金兵之后,决定渡过黄河继续向前追击,他慷慨激昂地对将士们说:“直捣黄龙府,与大家喝个痛快!”

金兀术看到形势对金国相当不利,就秘密写信给宋朝的奸臣秦桧(huì),要他设法害死岳飞。于是,秦桧就利用宰相的职权,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撤兵回朝。岳飞没有办法,只好放弃收复失地的计划,回到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秦桧为了达到杀害岳飞的目的,竟然无中生有地诬陷岳飞阴谋造反,把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关进了监狱。
这时,大将韩世忠心里很不平,跑去当面质问秦桧:“你说岳飞父子造反,有什么证据吗?”秦桧拿不出任何证据来,只好无耻地回答:“这件事莫须有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恐怕有、也许有的意思。韩世忠指着他的鼻子十分气愤地说:“‘莫须有’三个字怎么能让天下人服气呢!”
在秦桧的诬陷之下,岳飞被加上了“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到杀害,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九岁。
后来人们用“莫须有”作为成语,指无中生有,形容故意捏造罪名来陷害他人。

22、成语故事讳疾忌医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见蔡桓侯。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病,用不着你来治!”

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

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极为不悦地说:“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侯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说什么鬼话呢,我哪来的什么病!”

扁鹊走后,蔡桓侯更不高兴了。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他只看了一眼,马上掉头就走了。对此,蔡桓侯感到非常奇怪,便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

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逃到别的国家去了。没过多久,蔡桓侯就病死了。

——《韩非子》

【求解驿站】隐瞒病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愿接受批评帮助。

【活学活用】对错误采取~的态度很不明智。

【妙语点拨】蔡桓公因不听扁鹊的屡次劝说,以致自身病情不断恶化,终于病入膏肓,不治身亡。我们要引以为戒,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并不断改正自身存在的缺点。实际生活中,不少人其实骨子里都是讳疾忌医的蔡桓公,他们不愿意查漏补缺,也不情愿听取别人的逆耳忠言。殊不知,讳疾忌医,小到可以使一个人不能成才,大到可以毁了一个国家。

【近义】文过饰非、拒谏饰非

【反义】从善如流

23、成语故事起死回生的故事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人,本名秦越人。据传他少时曾从长桑君学医,擅长诊脉,能够洞察内腑五脏的症结,医术极为高明。

一次扁鹊到了虢国,听说虢国太子暴亡不足半日,还没有装殓。于是他赶到宫门告诉中庶子,称自己能够让太子复活。中庶子认为他所说是无稽之谈,人死哪有复生的道理。扁鹊长叹说:“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试着诊视太子,应该能够听到他耳鸣、看见他的鼻子肿了,并且大腿及至阴部还有温热之感。”中庶子闻言赶快入宫禀报,虢君大惊,亲自出来迎接扁鹊。

扁鹊说:“太子所得的病,就是所谓的‘尸厥’。人接受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阳主上主表,阴主下主里,阴阳和合,身体健康;现在太子阴阳二气失调,内外不通,上下不通,导致太子气脉纷乱,面色全无,失去知觉,形静如死,其实并没有死。”

扁鹊命弟子协助用针砭进行急救,刺太子三阳五会诸穴。不久太子果然醒了过来。扁鹊又将方剂加减,使太子坐了起来。又用汤剂调理阴阳,二十多天,太子的病就痊愈了。

这件事传出后,人们都说扁鹊有起死回生的绝技。


24、成语故事松筠之节的故事

【典故】梁主奕叶重光,委诚朝廷,而今已后,方见松筠之节。唐·魏征《隋书·柳庄传》

【释义】松与竹材质坚韧,岁寒不凋。用以比喻坚贞的节操。

【用法】作宾语;指人的气节

【成语故事】公元579年,北周宣帝宇文赟病死,年幼的静帝宇文阐即位,内史大夫郑泽和御史大夫刘昉伪造诏书召杨坚入宫总揽军政大权,后梁大臣柳庄奉明帝萧岿之意入关,杨坚召见他并夸梁明帝有松筠之节,缓和了双边关系,共同对付尉迟迥。

25、成语故事有名无实的故事

故事 一天,晋国的大夫叔向去拜访老朋友韩宣子。韩宣子是当 时晋国的六卿之一,职位很高。但他见了叔向,不住地唉声叹气,说 自己很穷。不料叔向听他这样说,便站起身拱手向他祝贺。 韩宣子不解地问道:“我是有卿的名,而没有卿的实际,无法跟 大夫们相比。我正为此犯愁。你为什么要祝贺我呢?” 叔向正色道:“我就是因为你贫穷才来道贺的呀!穷,不一定是 坏事;你只要回忆一下弈武子三代的遭遇,就可以知道了!“ 叔向知道韩宣子很清楚奕武子三代的不同遭遇,所以特地提起 了这件事。最后他又说:“我看你像弈武子一样贫困,就想到您已经 有了他那样的德行,所以才表示祝贺。不然,我只会担心,哪会再向 您表示祝贺呢?” 韩宣子听了叔向的话,顿时愁云消散,向叔向行礼说: “多谢您对我的指教,要不我连自己将走向灭亡也不知道呢。”

出处:《国语,晋语八》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 了我何故。”

释义:表示空有虚名,而无实际内容。

26、成语故事伯乐相马的故事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成语接龙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27、成语故事风吹雨打

杜甫在长安过了十年寄人篱下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了,潼关失守,四十五岁的杜甫去投奔肃宗皇帝,半路被抓,半年后逃出,在彭原郡见到肃宗,被封为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三年后,关中大饥荒,杜甫的孩子被饿死了好几个,生活难以维持,只好弃官逃难到成都,在朋友帮助下盖起了草屋,过了几年比较安定的生活。

有一次,杜甫在江边散步,忽然闻到阵阵馨香,原来是江边的楸树零零星星已经开花了。杜甫叹道:“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不久朋友死了,蜀中战乱不止,杜甫又开始了四处漂流的生活。

“风吹雨打”比喻对弱小生命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

(出自杜甫?《三绝句(一)》)

28、成语故事饮鸩止渴

东汉的霍諝,从小就很有胆识。他十五岁时,他舅舅宋光由于秉公执法,得罪了一些权贵,被他们诬告篡改诏书,关進了监狱。霍諝知道舅舅为人正直,不可能干这种事,就给大将军梁商写信,为舅舅辩白。信中说:“宋光身为州郡的长官,一向奉公守法,以便更好地为朝廷效力。他怎么会冒着死罪去篡改诏书呢?这不就是人为了充饥去吃附子(一种草药,有剧毒),为了解渴去饮鸩(“鸩”的羽毛泡过的毒酒)一样吗?如果这样的话,还没有進入肠胃,到了咽喉处就已经断气了。他怎么可能这样做呢?”梁商读了信,觉得说得有道理,把信拿给皇上看。不久,宋光被无罪释放。

“饮鸩止渴”比喻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其严重的结果。

(《后汉书?霍諝传》)

29、历史故事鸡鸣狗盗这个成语和秦昭襄王有什么关系?这

战国时期,七雄逐鹿,各国之间会有不同的矛盾和间隙,而在此时,外交人才是最不可或缺的。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有意思的故事,由于这些故事富有哲理,人们口语相传,最后就变成了有历史真实故事的成语。

鸡鸣狗盗这个成语,到如今也经常被运用到,它是一个贬义词,意思就是说微不足道的本领或者说做事偷偷摸摸。这个成语的出处是《史记孟尝君列传》,讲述了秦昭襄王时期,孟尝君和秦昭襄王之间的一段故事。

孟尝君,名田文,是齐国人,而且是齐国王室之人,他的父亲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儿子,也是齐宣王的异母弟弟。在齐威王、齐宣王时期,田婴都在齐国担任要职,后来还成为齐国的宰相。父亲死后,田文就继承了父亲的封地薛,成为了孟尝君。在封地,孟尝君就相当于是那个地方的土皇帝,需要精力和时间去治理封地。不过,孟尝君是个人才,他很喜欢有才能的人,爱才之心很盛。他喜欢在各地招揽人才,加上他自己的名声就很大,于是就有很多人慕名而来,长此以往,孟尝君门下的门客就特别多。孟尝君就是以拥有食客三千而闻名的。

这个孟尝君有一次,带着自己的许多的宾客出使秦国,到了秦国,他受到了秦昭襄王的隆重的款待。经过一番交谈,秦昭襄王就觉得孟尝君的确如传言中的那样具有才能,于是就动了要将他留在秦国的心思。他劝说孟尝君从此留在,秦国王位怎么办?该由谁来统治?他可不想让外戚钻了空子。

没过多久,相继有朝臣对秦昭襄王进谏,都是要求杀掉孟尝君的人。他们对秦昭襄王说:孟尝君是齐国人,在齐国的时候就已经位高权重,秦国的丞相他应该是看不上的,可是他却留下来了,一定是有什么阴谋。而且他在齐国有家人、朋友,他如何甘心永远留在秦国!所以,留孟尝君在秦国是非常不好的。秦昭襄王听了之后,也觉得十分的有道理,他也害怕孟尝君留在秦国不是因为真心。最后,秦昭襄王下令将孟尝君一行人软禁起来,他会为他们找一个合理的理由死掉。

孟尝君这是飞来横祸啊,他也没有想到,自己本来是出使的使者,对方的王非要自己留下来,好了,自己已经答应留下来了,为什么还会受到这种待遇呢?想了很多,孟尝君还是不想死。孟尝君曾经就听说了,秦昭襄王有一个十分宠爱的妃子,宠爱到这个妃子说什么,秦昭襄王都会努力去实现。他第二天就急急的派人去求见这位神秘的妃子,希望她帮帮忙,求一求秦昭襄王,让他不要杀了自己。

这位妃子听了孟尝君托人带的话,她略一思考就同意了,因为这对她来说并不是难事。可是她也提出了要求,她可不是善良到无偿帮助别人的人。她说事情办成以后,她一定要得到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孟尝君听了之后,很是为难,因为他在到达秦国的第一天,就将这件举世无双的狐白裘作为礼物献给了秦昭襄王。这时,孟尝君带来的一个门客就说自己有办法弄到那件狐白裘。原来,这个人惯会偷鸡摸狗,他先是打听到了秦昭襄王舍不得穿那件狐白裘,将它存放在了精品储藏室中。到了晚上,他就悄悄将狐白裘给偷取了出来,还拿给了那位妃子。

妃子拿到了报酬,就开始劝说秦昭襄王不要杀了孟尝君,总之就是什么理由她都用上了,最后秦昭襄王放弃了杀掉孟尝君的想法,还准备将孟尝君送回齐国。可是孟尝君害怕夜长梦多,计划提前回国。他们趁着夜色赶到秦国函谷关,却见到城门紧闭,原来函谷关是要听到鸡打鸣才会开门。他们一群人正发愁呢,突然听到一声鸡鸣,后来相继有了许多鸡鸣。是孟尝君手下的一个人学鸡叫,鸡听到打鸣声,就会跟着叫。就这样,城门打开了,他们终于回到了齐国。

30、囊里盛锥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毛遂主动自荐随同平原君前去与楚王谈判,平原君见他平时没有名气,说:“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毛遂说他愿意得处囊中才能脱颖而出。平原君允许他去,结果终于说动楚国出兵抗秦救赵。

【解释】指让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表现自己。

31、一顾倾人成语故事

汉朝时期,中山李氏兄妹三人到京城长安发展,李延年进入皇宫乐府,他向汉武帝推荐他妹妹是绝世佳人,一见倾城,再顾倾国。汉武帝十分高兴就召见李延年的妹妹并封她为夫人,生下昌邑王刘贺,汉武帝十分宠爱这个绝色夫人。

【释义】形容女子容貌艳丽。

32、视民如子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公子僚当上吴王,长子光心存怨恨,他设宴让专诸扮作厨师杀掉吴王,自己成为吴王阖闾。他任用伍子胥为相国,任用孙武为将军,特别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生活十分俭朴,视民如子,几年后,吴国就成为强国。

【释义】把百姓看得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形容爱民。

33、彩笔生花成语故事

彩笔生花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是比喻才思有很搭进步的,这个成语的出处故事是什么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做过不少诗篇,相传他年轻时文笔并不十分流畅,做一首诗有时要花一个月时间。他曾经做过一个梦,梦到自己曾经使用过的毛笔笔头上生长出花朵来,从那以后才思敏捷,作品源源不断,而且经常是一挥而就。

【释义】比喻才思有很大的进步。

34、魂飞魄散的成语故事

魂飞魄散的成语故事

魂飞魄散一般用来表现惊恐万分的意思,那么这个成语是出自什么故事呢?

北宋时期,洛阳女子贺怜怜与汴梁才子王涣一见钟情就订了婚。贺家嫌王涣家贫就把怜怜另许配给种师道手下军需官高常彬。王涣装作卖查梨的前去承天寺里见怜怜,遇到高常彬回家,王涣吓得魂飞魄散。王涣后来参军立下军功,夺回怜怜白头到老。

【释义】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35、尽善尽美的成语故事

1

尽善尽美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为了逃避战乱逃到齐国。他因此听到了齐国最美妙的音乐《韶》和《武》。他听后好几天连吃肉都感觉不到肉的味道,并仔细分辨两者的区别。他说《韶》非常完美,《武》也十分优美,但还是有缺点的

尽善尽美这个成语出自于《论语·八佾》,它的意思是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在生活中我们都是在努力往这个方向发展的,谁不想自己变的更好呢,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这个成语的具体的用法吧。

成语解释 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2

尽善尽美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jìn shàn jìn měi

【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处】《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虽不能尽善尽美;必有所处焉。”

【用法】联合式

【近义词】尽如人意 完美无缺

3

尽善尽美的成语故事点评

尽善尽美这个成语出自于《论语·八佾》,它的意思是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在生活中我们都是在努力往这个方向发展的,谁不想自己变的更好呢,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这个成语的具体的用法吧。成语解释 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36、名落孙山的成语故事

1

名落孙山的成语故事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2

名落孙山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pǐ fū zhī yǒng

【解释】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出处】《国语·越语上》:“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用法】作宾语;指个人的勇气

【近义词】血气之勇 一夫之勇

3

名落孙山的成语故事点评

“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37、百丈竿头的成语故事

1

百丈竿头的成语故事

“百丈竿头”这则成语也称“百尺竿头”。比喻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要继续努力,不断攀登高峰。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ji)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

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问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听讲的人发现,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ji)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罕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2

百丈竿头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bǎi zhàng gān tóu

【解释】佛教语,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达到很高境界。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景岑禅师》:“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

【近义词】头足异所 所在皆是

3

百丈竿头的成语故事点评

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ji)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罕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达到很高境界。


38、旁观者清的成语故事

1

旁观者清的成语故事

唐朝有位很有学问的人叫元澹。他撰写的《魏典》三十篇,受到当时许多学者的称赞。有一次,一位大臣上书唐玄宗,请求把唐初名相魏征修订、整理的《礼记》列为儒家经典。唐玄宗觉得这个主意好,便命元澹等人仔细校核,再加上注解。

过了一个时期,元澹完成了任务,把魏征的本子编成五十篇,并加了注解,呈送给玄宗。不料右丞相张说对这样做有不同意见,他认为,戴圣的本子使用到现在已近千年,东汉的郑玄也为它加了注解,为什么要改用魏征的本子呢?玄宗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但元澹认为本子还是改换一下为好,他写了一篇文章,用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这篇文章是采用客人和主人对话的形式写成的。

客人问:“《礼记》这部书,究竟哪个编的好?”主人答:“戴圣编的本子,从西汉到现在,已经过许多人的修订、注解,矛盾之处很多。魏征考虑到这个情况,对它进行了修订、整理,哪知那些墨守成规的人竟会反对!”客人说:“就像下棋一样,局中人反而迷糊,旁观者倒看得清楚。”

2

旁观者清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páng guān zhě qīng

【解释】对同一事物,局外人由于冷静、客观,比当事人看得清楚和全面。

【出处】《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观见审。”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常与“当局者迷”连用。

【近义词】了如指掌 洞烛其奸

【反义词】当局者迷

3

旁观者清的成语故事点评

旁观者清的意思是对同一事物,局外人由于冷静、客观,比当事人看得清楚和全面。往往局中人深陷其中,不能以冷静客观的角度对事情做出最好的判断,可是旁观者不会受到情境中的干扰打乱自己的客观判断。有时候身为局中人的我们做不出最理性的判断时,可以试着去听听局外人的建议和想法,或许能有效的解决我们的困惑呢。


39、道不拾遗的成语故事

1

道不拾遗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郑国国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使了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了依法治国,指定了严厉的刑罚来处置犯罪分子。所以,当时的郑国经济甚好。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富裕。

有一次,张三在路上看到了一包东西,疑似重物。可是张三观察了很久,来来往往的人非常多,可是就是没有人前去拾起。

这时他走到一个老百姓面前问:“地上的那个包看上去里面肯定有重要物品,为什么路过的人那么多,却没有一个拾起来的?”

老百姓回答:“我们的生活很富裕,不需要去捡别人丢弃的东西。更何况丢东西的人肯定很着急,他自会寻来。”

2

道不拾遗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dào bù shí yí

【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下》:“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齐景公患之。”

【解释】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好的社会风气。

【近义词】路不拾遗 弊绝风清 秋毫无犯 道不举遗 道不掇遗

【反义词】打家劫舍

【例句】解放了,社会安定,很快就出现了~,夜不闭户的新气氛。

3

道不拾遗的成语故事点评

在许多年以前,许多地方的人家哪怕晚上不锁门,也不会有贼来偷东西,因为自给自足,每家每户都要差不多,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欲望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满足,这就使得一些人用一些不好的手段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小朋友们,我们一定要洁身自好哦~


40、杜口裹足的成语故事

1

杜口裹足的故事

战国时代,策士说客之风很盛,他们凭仗口才,巧言善辩,以博取统治者的信任而掌握政治大权。范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

范雎(或作范睢)本是魏国人,起初投在魏国的“中大夫”须贾门下当些差使,没有干成什么大事,反而受了一顿冤枉,几乎伤了性命。后来,改姓换名,辗转到了秦国。

那时,秦昭王已在位三十六年,秦国政治上最有势力的人有四个:穰侯、华阳君,都是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兄弟;泾阳君、高陵君,都是宣太后宠爱的儿子,即昭王的同母兄弟。穰侯是宰相,把持国政,其余三人也轮流主持军事;他们依靠宣太后的关系,权力很大,并且拥有广大的封邑,家财之富,在国王之上。

范睢针对秦国当时的这一情况,先写一封信给昭王,要求面谈。昭王便派车子去把范睢接来相见。范睢进宫,故意乱走,内侍们吆喝道:“王来了!”范睢说:“秦国只有穰侯和太后,哪有什么王?”昭王恰巧出来,隐约听到了,心中不免一动,当即表示欢迎,特别隆重地接待范睢。旁边看的人,都感到很惊讶。

昭王吩咐左右的人都退出去,然后恭敬地对范睢说:“先生有什么见教?”范睢说:“嗯!嗯!”昭王连问三次,范睢三次都不回答,只说:“嗯!嗯!”昭王便跪着央求道:“先生终究不肯赐教吗?”

范睢这才开口说了一大篇道理,并且说:“现在我寄居秦国,和您的关系还很生疏,而我所要说的,却是关于君臣之间和骨肉至亲之间的事。今天说了,明天就可能有杀身之祸。死固然没有什么可怕,人终是要死的,只要我所说的话,对秦国有利,即便因此被杀,又有什么可怕呢?我所顾虑的是:天下有才能的人们,看见我为秦国尽忠,反而被杀,那么恐怕他们从此就要‘杜口裹足’,莫肯向秦了!……"

范睢的这次谈话,深深打动了秦昭王,因而取得了昭王的信任。后来,昭王就拜范睢为宰相;收回了穰侯的相印,叫他回到老家陶邑去;还让宣太后告老,不许她再过问朝政;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也都住到关外去了。范睢当了好多年宰相,一直到老。

2

杜口裹足的材料

【注音】dù kǒu guǒ zú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解释】杜口:闭住嘴;裹足:止步不前。闭着嘴不敢说,停住脚不敢走。比喻有顾虑而不敢接近,远远避开。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形容十分害怕

【近义词】闭口不言

【年代】古代

【例句】她被吓得杜口裹足不敢出门。

3

杜口裹足的点评

故事里范雎与秦昭王探讨的是国家大事以及骨肉至亲的事情,秦昭王认同便是皆大欢喜,要是不赞同,范雎就有杀生之祸。如果一心一意为国家考虑的人被杀,估计其他大臣也不敢轻易开口。所以如果你是领导或是班干部,一定要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哟~


41、划粥割齑的成语故事

1

划粥割齑的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在文学、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著名的《岳阳楼记》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深为后人喜爱,广为传诵。

他在担任陕西西路安抚使期间,指挥过多次战役,成功抵御了外族的入侵,使当地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西夏的军官互相告诫说: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话里对范仲淹充满敬畏之心、这在北宋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范仲淹之所以有这样杰出的才能,与他在青少年时期的刻苦努力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早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日后的丰硕果实。

范仲淹的祖籍原来是陕西影州,迁到江苏吴县是后来的事情。他不到3岁时,父亲因病故去。他随着母亲改嫁到朱家。十几岁时,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应天府书院,拜当时著名学者感同文为师,学习经邦治国的知识,立志报国为民。在应天府书院期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划粥割齑),当作一天的饭食。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他的同窗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的伙食非常糟糕,于心不忍,便拿出钱来,让范仲淹改善一下伙食,范仲淹很委婉但十分坚决地推辞了。他的朋友没办法,第二天送来许多美味佳肴,范仲淹这次接受了。

过了几天,他的朋友又来拜访范仲淹。他吃惊地发现,他上次送来的鸡、鱼之类的佳肴都变质发霉了,范仲淹连一筷子都没动。他的朋友有些不高兴地说:希文兄(范仲淹的字,古人称字,不称名,以示尊重),你也太清高了,一点吃的东西你都不肯接受,岂不让朋友太伤心了!

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我担心自己吃了鱼肉之后,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你千万别生气。朋友听了范仲淹的话,更加佩服他的人品高尚。

一次,有人问起范仲淹的志向,范仲淹说:不是当个好医生,就是当个好宰相。好医生为人治病,好宰相治理国家。这种不为个人升官发财而读书的伟大抱负,让周围的人非常敬佩。后来,范仲淹当了参知政事,提出许多利民富国的措施,实现了自己当年的志向,成为一代名人。

2

划粥割齑的材料

【注音】huà zhōu gē jī

【出处】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

【解释】等粥冻结后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形容十分刻苦。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划粥而食

【反义词】挥霍无度、挥金如土

【年代】古代

3

划粥割齑的点评

范仲淹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成就都是必须付出相应的努力和辛苦,没有刻苦没有辛苦,怎么可能取得骄人的成绩呢!现在的社会需要的就是勤快努力的人,有知识的人,一心只想安逸的等着,永远不会等到美好的结果和美好的事业,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哟~


42、心腹之患的成语故事

1

心腹之患的故事

春秋时期,越国和吴国是邻国,越国趁着吴国忙于进攻楚国而经常出兵去袭击吴国的边境。吴国被惹烦了,就出兵讨伐越国,不料却吃了败仗,吴王阖闾也因为受伤而死去。他的儿子夫差继承吴王之位后,为报父仇,励精图治,后来大败越国,并乘胜攻入了越国的都城。越王勾践率领着仅存的五千残兵败将退到了会稽,并派人向吴国求和。

吴国的大臣伍子胥对夫差说:“越王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今天要是大王不一举歼灭他,将来一定会后悔。”可是吴王夫差因为这次的大胜而骄傲自满,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劝谏,下令准许越国议和。吴王大胜越国以后,夫差自以为从此可无后顾之忧了,于是一心想到中原和晋国、齐国等国家比试比试,分个高下。而这时的越王勾践时刻不忘丧国之耻,卧薪尝胆,越国的国力渐渐恢复起来。伍子胥又规劝夫差说:“勾践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打算有所作为。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患。现在吴国有越国在身边,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原文是:‘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大王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致力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吗?”可吴王还是不听伍子胥的规劝。由于他连年用兵,结果国力空虚,终于在公元前473年被越国消灭了。

成语“心腹之患”由“心腹之疾”演变而来,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害。

2

心腹之患的材料

【注音】 xīn fù zhī huàn

【出处】《左传·哀公十一年》:“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后汉书·陈蕃传》:“寇贼在处,四肢之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

【解释】 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害。也泛指最大的隐患。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指最大的隐患。

【近义词】 心腹大患

【反义词】癣疥之疾

【年代】古代

【例句】这个心腹之患一天不除,就一天不得安宁。

3

心腹之患的点评

故事中的吴王夫差目光短浅,而且完全不停身边大臣的规劝,才导致最后国破家亡的局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及时发现了问题所在,一定要立刻解决,因为有的时候,你无法预计这个问题今后会造成多大的影响。当身边有人帮助你解决问题,你要懂得去思考,然后采纳他人的意见。

43、人言可畏的成语故事

1

人言可畏的故事

春秋时,郑国的大夫子皮打算让尹何担任自己封地上的主管,尹何是子皮家的小臣,没有管理这么大地域的经验和能力,许多人觉得此人难以胜任。

为此,子皮征求辅助自己执政的子产的意见。子产说:“尹何年纪轻,恐怕不行吧。”子皮不以为然,说:“尹何谨慎、敦厚,我很喜欢他,他也不会背叛我。他虽然缺乏经验,但可以让他学呀。学的时间久了,他也就懂得治理的道理了。”

子产反对说:“那不行,大凡一个人爱护另一个人,总希望对被爱护的人有利。现在你爱护一个人,却把这么重要的事交给他。这好比你让一个不会拿刀的人去割东西,那是会给割东西的人带来很大损害的。这样,今后又有谁敢再来求你保护呢?”

接着,子产诚恳他说道:“您是郑国的栋梁,要是屋栋断裂了,我们这些住在屋子里的人不是也要遭殃吗?再举一个例子说吧,如果您有一匹精致美丽的锦缎,您决不会把它交给一个不会裁衣的人去学着裁制衣服,因为您怕把锦缎结糟蹋了。”

说到这里,子产把话引到正题上来:“大官大邑是用来维护百姓利益的,这比那匹精致美丽的锦缎重要得多了。您连锦缎都舍不得给不会裁衣的人去裁制衣服,却为什么把大官大邑交给毫无经验的人去担任和管理呢?您这样的作法,岂不是把锦缎看得比大官大邑还要重了吗?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借做官的机会来学做官的。”

子产见子皮听了在点头,又进一层说:“再拿打猎来作例子吧,有个人连马车也不会驾、弓箭都不会射,他怎么能打到野兽呢?恐怕野兽没有打着,自己却要翻车呢。管理国家大事也是如此”总要先学会再去当政而不能先当起政来再去学。硬要这样子,必定会造成重大损失。”

子皮听了子产这席话,连连点头说:“您说得对极了,我太不聪明了。衣服是穿在我自己身上的,所以我知道要慎重地选择人来裁制。大官大邑关系到百姓的利益,我却非常轻视,真是太鼠目寸光了!”说到这里,子皮向子产拜了一拜,接着又说:“如果不是先生用这番话来提醒我,我还不知自己干了蠢事呢。记得从前我曾经说过,你治理郑国,我只治理我的家产,使我的身体有所寄托也就足够了。我向您请求从今以后,连我的家事也听从你的意见去做!”

子产听了连连摇头说:“人心各不相同,就像人面各不相同一样,我怎么敢说你的面貌与我的面貌相同呢?我心里觉得你这样做很危险,所以据实相告。”子产这话的言外之意是,我心里的想法并不见得与你子皮的相同。

子皮觉得子产对国家非常忠诚,所以把政事完全委托给他。后来,子产把郑国治理得富强起来。

2

人言可畏的材料

【注音】rén yán kě wèi

【出处】《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解释】人言:别人的评论,指流言蜚语;畏:怕。指在背后的议论或诬蔑的话很可怕。

【用法】主谓式;作分句、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流言蜚语

【反义词】有口皆碑

【例句】虽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但人言可畏,言谈举止,都要注意些。

走自己的路,即便那人言可畏,也要坚定不移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3

人言可畏的点评

文中的子产用了一个个鲜明的例子劝诫子皮不要做错误的决定,这样的人言便是有用的。希望小朋友们都能像子产一样敢于说出的自己的想法,做正确和理智的事情。但有时人言也非常可怕,比如在今天,有不少坏人坏事,是在舆论的压力下被制止或被揭露的。所以说人言的威力对坏人来说,能发挥应有的震慑作用,而对好人来说,则可能造成不应有的伤害作用。我们要懂得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须知,你无意中的一句话,却是会伤人的。

44、班门弄斧的成语故事

1

班门弄斧的成语故事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的能工巧匠,直到现在,人们还都说,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当时还有一个工匠,名字叫石,人们叫他匠石,是楚国京城郢都那个地方的人,他的本事据说和鲁班分不出高低。他的本领高到什么程度呢?庄子在《徐无鬼》这一篇里讲过一个故事。据说这个匠石有一个好朋友,两个人常常一起配合表演。这个朋友在鼻子尖上,薄薄地涂一层白灰,这匠石手中拿着斧子,瞅准了鼻子尖,"唰"这一下子,就用斧子把鼻子尖上白灰一下子给扫掉了,鼻子尖连皮都蹭不到。可见他的本领有多大了。所以后来柳宗元就说,假如有人"操斧于班、郢之门",拿着斧子敢在鲁班和郢都的匠石面前耍弄,那就有点儿"强颜",也就是不要脸了。

2

班门弄斧材料

【发音】bān mén nòng fǔ

【出处】1.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2.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解释】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近义词】布鼓雷门、贻笑大方、东施效颦

【反义词】虚怀若谷、自知之明、知人之明、自愧不如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

【成语举例】他居然在钢琴大师面前炫耀琴技,真是班门弄斧。

45、安然无恙的成语故事

1

安然无恙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赵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处理,赵威后是一个很能干的妇女。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赵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齐国使者听了很不高兴地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赵威后笑着说:“不是,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赵威后和使者的对话的原文是: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这也就是后来演化出的“安然无恙”这个成语。

2

安然无恙材料

【发音】ān rán wú yàng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

【解释】安然:平安的样子;恙:疾病,指伤害之类的产生忧伤的事。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未遭损坏或人身并无损伤。

【近义词】安然如故、安然无事、平安无事、完好无损、平安无恙

【反义词】九死一生、在劫难逃、危在旦夕、不堪设想、四面楚歌、伤痕累累、山高水低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举例】经历了这么危险的事,看到你~,我就放心了。

46、惊弓之鸟成语故事

1

惊弓之鸟成语故事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更羸并没有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只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本事!”更羸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后来用“惊弓之鸟”形容受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2

惊弓之鸟的故事成语典故

异日者,更羸(gēng léi)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发而)陨也。”

3

惊弓之鸟的资料

惊弓之鸟(汉语成语)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原指以巧制胜,现以“惊弓之鸟”来形容受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反过来说,它启示我们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问心无愧。俗话说的“未作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就是这个道理,也是与做贼心虚恰恰相反的意思。

47、为虎作伥成语故事

唐穆宗长庆年间,传说有个处士马拯,听说衡山祝融峰人住着一个伏虎长老。他带了一个童仆,上山去拜访那位长老。

他登上祝融峰,见到一座佛寺里,果然有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热情,一定要留马拯吃饭,可是厨房里的油和盐正巧用完了。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买油盐。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门。马拯独自一人站在寺边观赏山景。这时,从山下又来了一个叫马沼的隐士。两人互通姓名之后,马沼说他在半山腰看见一只猛虎在叫人……马拯问了那人的年龄、容貌、衣着,惊叫道:“那是我的童仆!”马沼又说:“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后,忽然变成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不一会,老和尚回来了,马沼轻声对马拯说:“正是这个和尚。”天晚了,老和尚要请他们住僧房,两人却喜欢住在斋堂里。他们把门紧紧闩上,观察着外面的动静。半夜里,有只老虎几次来撞门,两人用力顶住,门才没有被撞开。两人决心要除掉这只吃人的老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一早,两人说是后院一口井里传出怪声音,把老和尚骗到井边。当老和尚凑到井口看时,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变成了老虎。两人搬来大石头,把它砸死了。两人下山时迷了路,后来幸亏遇见一个猎人,就住在搭在树上的窝棚里过夜。

半夜里,马拯突然被树下的人声吵醒。他借着月光一看,竟有几十个人,叫嚷着要替老虎报仇。猎人告诉他们,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后却替老虎开道,成了伥鬼。马拯骂道:“你们这些伥鬼,死在老虎嘴里,还要为它痛哭、报仇!”

古代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还要为老虎效力。成语“为虎作伥”由此而来,现比喻为坏人做帮凶。

48、百步穿杨的成语故事

成语百步穿杨是什么意思呢?百步穿杨又有一个怎么样的成语故事呢?原来这源于秦国名将要去攻打魏国,谋士苏厉要去劝说而向白起讲的一个故事。

秦国的名将白起,领兵前去攻打魏国,有个名叫苏厉的谋士获悉后,赶紧去见周朝的国君,提醒他说: “如果魏国被秦军占领,您的处境就危险了。”

原来,这时周朝的国君名义上是天子,实际上对各诸侯国已没有管辖权。魏国如被秦国攻灭,秦国的势力将更强大,对周天子的威胁也更大。周天子问苏厉怎么办,苏厉建议周天子赶快派人去劝说白起停止进攻,并给白起讲一个故事。

苏厉介绍了一个应该向白起讲的故事: 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 练成了一手好箭法。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

一 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 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采声。潘虎也洋 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 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近、太大 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 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

接着,他拉开弓,“唆”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链正 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 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 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 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 “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

这一来,喝采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他说: “喂,有了百步穿扬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了!” 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 怎样教我射箭?”

那人平静他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 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 当注意保持名声!” 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 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苏厉介绍的向白起讲了上面这个故 事。白起听后,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战百胜的名气,不能轻易出战,便 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国的进攻。 这个故事还引申出另一条成语“百发百中”。

出处《战国策·西周策》

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释义 它与成语‘百发百中”意义相似。比喻射箭技艺高超,并引申为 本领非常高强。

49、世外桃源的成语故事

成语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园记》,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注音】shì wài táo yuán

【出处】晋·陶潜《桃花园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

【解释】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理想世界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洞天福地

【相反词】人间地狱

【押韵词】因人废言、慌作一团、塞上江南、一索得男、款款而谈、海水桑田、简断编残、却病延年、不知所言、古调独弹、......

【年代】近代

【灯谜】空中仙阁

【歇后语】陶渊明的理想

【语文同步】世界各地的观光者纷至沓来,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置身于细细的水雾中,感受着这世外桃源的清新空气,游客们常常为此陶醉不已,流连忘返。  佚名《* 大瀑布的葬礼》小学十一册·课文

【成语故事】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走了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两岸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而美丽,花瓣纷纷落下。他对此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渔人便下了他的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宽阔平坦的土地,排列整齐的房屋,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都神情愉快,自得其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的情况不必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成语举例】在这儿,在这世外桃源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嚣的声音。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

【成语造举】

◎ 像那种黑压压的一层又一层地延长去,人影接连着人影,市集的摊和摊,一切迟钝的骚动在暗淡的灯光下造成夜市的情景,恍然是工业社会里的世外桃源--没有机器的声音和烟筒的叫鸣,只有从手工造成的物件,摆满了闲散者的脚边。

◎ 当我旋开宾馆305号房门时,已是下午2时15分,我将行李往桌上一放,随即拿起高倍望远镜,从窗户上窥视那座世外桃源似的实验别墅。

◎ 在这种环境中,我国不可能成为风平浪静的"世外桃源"。

◎ 但是,在那吃人的旧社会,万恶的统治者,是不会让这离海岸仅几里远的沙砣成为受苦人的"世外桃源"的;时隔不久,官府、渔霸闻风而来,月牙砣也被投进了长夜难明的黑夜里。

◎ 不过在这「赤祸蔓延」的中国,S市究竟算是一个世外桃源,虽然近年曾因齐卢之战受过一点兵祸,但究竟是短时间的事,也没有多大的损失,况且现在又有那管辖五省,坐镇金陵的孙联帅在,小民托庇了联帅的福荫,总还可以安居乐业。

◎ 冷清的车间倒成了邵奇惠苦研学问、叮叮噹噹搞革新的"世外桃源"。

◎ 村名和地理环境,使人油然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想起"世外桃源"这个成语。

◎ 在电影的力量和深度受到特殊现实氛围制约的同时,纯情变成为电影所描绘的远离喧闹和浮躁的世外桃源,这几部影片都尽量淡化现实境遇的纷杂,尽量回避现实矛盾和人性矛盾的激化,都用相当封闭的叙事方法讲述相当封闭的关于乡情、亲情、爱情的纯情故事,用透明宁静的田园、落英缤纷的秋色、红装素裹的冬日、燕舞莺歌的春景来刻意营造一种诗情画意,将人们带入一个纯粹的、想象的艺术世界,在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中,他甚至用过去时彩色来与现在时黑白作为对比,突出想象中的纯情与现实中的苍白的视觉对比。

◎ 为保持一隅安身立命的清净地、一块世外桃源,也为保存先祖和故园古老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他们继承中原建筑风格的同时,因地制宜,发挥惊人的聪明才智,独创性的修筑一座抹着神奇色彩的古堡式大土楼,楼分外、中、内三圈,大厅、祖堂、粮仓、水井一应俱全,重重叠叠,气势恢宏,有的地方称作围龙屋,也有的地方叫它围楼。

◎ 于是那些从匆匆都市洪流中挤出来的游人们也渐渐地融入了这一切,这儿真有几分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呢。

◎ 在举世歼杀老鼠时,竟还有这样一块"世外桃源".幸未被全世界的老鼠都知道.--6--"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 看起来方便了学生,实际上,大学成了与外界隔绝的世外桃源、象牙之塔。

◎ 二十年代的中国,居然有如此"理想"的城镇,可不真是"世外桃源"么!怪不得那个"徘徊海滨的人,一溅水花,便觉得有所沾湿,狼狈起来",仓皇而逃的"孤雁"萧涧秋,一踏进这里就感到"无一不使他陶醉",从而"心里充满了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 "……这小小的芙蓉镇倒真是个世外桃源呢!"陶慕侃夸耀说。

◎ 在这样的情况和条件下,怎么能出现超社会的"世外桃源"呢?!

◎ 在六十年代的今天来鼓吹这种"世外桃源",它的反动性、危害性就更大。

◎ 可是,《早春二月》却企图使人相信,在阶级社会里可以出现没有阶级、没有阶级斗争的"世外桃源",你看,芙蓉镇就是一个标本!

◎ 如果我们把《早春二月》编造"世外桃源"的事实跟当前国内外形势联系起来考察一下,那末,我们就不难看出:这是国内外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在文艺领域中的一种反映。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50、成语小故事:守株待兔的故事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守株待兔”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人们用它来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

手机扫码阅读50个成语小故事简短推荐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