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20个原版

故事大全 2023-07-28 11:32:06

经典成语故事20个原版

1、鼠窃狗盗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造反。丞相赵高却指鹿为马说传信人在造谣生事,并把他们投入大牢。秦二世胡亥问有关农民起义的事情,叔孙通则说是鼠窃狗盗罢了,不必惊慌。二世升了他的官。然而不久秦朝就被农民起义所推翻。

  【释义】象老鼠少量窃取,象狗钻油偷盗。指小偷小摸。

2、鹊巢鸠居成语故事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讲到鹊巢鸠占的事情,原诗《召南·鹊巢》如下:“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辆御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辆将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辆成之。”

  【解释】本喻女子出嫁,住在夫家。后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妻室等。

3、收之桑榆成语故事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派大将冯异与邓禹去围剿赤眉农民起义军,邓禹与义军交战后不幸损兵折将,冯异命令部队加强防御,收拢溃散的散兵,同时派军装成赤眉军打入其内部,结果大获全胜。朝廷下文书表彰他们的战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解释】指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后指事犹未晚,尚可补救。

4、义无反顾成语故事

  西汉的时候有一位辞赋家,叫司马相如。他自幼好学,会击剑,会抚琴,但他最擅长的还是写诗写赋,他写的《子虚赋》、《上林赋》等都在当时流传一时,是一个满腹诗书的风流才子。因此汉武帝很赏识他,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做官。

  公元前130年,汉武帝派大臣唐蒙去修治“西南夷道”。

  因为唐蒙征用大量民工,又杀了当地部落的首领,引起了当地巴蜀人民的不安,以至于发生了骚乱。汉武帝接到这个消息后,决定让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并让他写一篇文告,以安抚当地的百姓。

  于是,司马相如写下了《谕巴蜀檄》。在这篇文告里,他说明调集民工、士兵修筑道路是应该的,但是惊扰了当地父老乡亲并不是陛下的本意。有人不晓得国家的法令制度,惊恐逃亡是不对的。士兵作战的时候,应该迎着刀剑而上,宁可战死也不能转过脚跟逃跑。你们也应该从长计议,急国家之难。经过深入的沟通,双方最终化解了矛盾,民心迅速地安定下来,修路工程又顺利地进行了。汉武帝非常高兴,提拔司马相如做了中郎将。

  后来人们就用“义无反顾”这一成语来形容干事情时,从道义出发,为了正义的目的而勇往直前,不能犹豫。义,道义;反顾,向后看。

5、安居乐业成语故事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并反对当时政治革新,他怀念着远古的社会,认为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痛苦。他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他的“小国寡民”社会大概的样子是: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多的器具,人们也不去用它。不让人民用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上面的这段文字就是安居乐业的大概意思,这个成语来源于《老子》,原文是“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成语的意思是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6、成语故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传说古时候有八个神仙,他们分别是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吕洞宾、何仙姑与韩湘子。这八个神仙外貌和脾气都各有特色,经常在一起聚会论道,展示自己的独门法术。
有一天,他们一同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pán)桃大会,途中需要渡过东海。茫茫东海,浩瀚无边,天下的凡人和船只根本就没有办法穿越它。于是吕洞宾就提议:“不如我们八个人每人都将自己随身所带的一件宝物投进大海,让这些宝物载我们过海。”大家一致同意吕洞宾的意见。铁拐李首先把拐杖投进水里,自己稳稳地站在上面,屹立在浪花之上。接下来,韩湘子投下花篮,吕洞宾投下箫,蓝采和投下大拍板,汉钟离投下鼓,张果老投下一个纸驴,曹国舅投下玉笏(hù),何仙姑投下竹罩。他们各自站在自己投放的东西上面,依靠自己的神力,乘风破浪,终于顺利地到达了东海对岸,如期参加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概括成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来比喻在某一个集体中,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的本领去完成共同的任务。

7、成语故事暗箭伤人的故事

解释:

比喻暗中进行伤人的行为或诡计。

春秋时,郑国的郑庄公得到鲁国和齐国的支持,计划讨伐许国。(许国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许昌市。郑国在许国的北边,今河南的新郑就是它当时的都城。)

件事情在《左传·隐公十一年》里有记载。那年夏天,五月里,郑庄公在宫前检阅部队,发派兵车。一位老将军颍[yǐng]叔考和一位青年将军公孙子都,为了争夺兵车吵了起来。颍叔考是一员勇将,他不服老,拉起兵车转身就跑;公孙子都向来瞧不起人,当然不肯相让,拔起长戟飞奔追去。等他追上大路,颍叔考早已不见人影了。公孙子都因此怀恨在心。

到了秋天,七月间,郑庄公正式下令攻打许国。郑军逼近许国都城,攻城的时候,颍叔考奋勇当先,爬上了城头。公孙子都眼看颍叔考就要立下大功,心里更加忌妒起来,便抽出箭来对准颍叔考就是一箭,只见这位勇敢的老将军一个跟斗摔了下来。另一位将军瑕叔盈还以为颍叔考是被许国兵杀死的,连忙拾起大旗,指挥士兵继续战斗,终于把城攻破。郑军全部入了城,许国的国君许庄公逃亡到了卫国。许国的土地于是并入了郑国的版图。

象公孙子都那样趁人不备暗放冷箭的,就叫做“暗箭伤人”。不过,作为成语却并不限指以暗箭为凶器,凡是采取任何不光明的手段暗地里伺机伤害别人的,都可叫做“暗箭伤人”。 这里不妨讲一讲关于宋朝人刘攽[bīn]的故事。

刘攽,字贡父,据说颇有文才,尤其精于历史的研究,曾参加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的编写工作。宋朝邵博的《闻见后录》中有他的一段故事,看来此人还相当幽默。故事说: 有一次,有一位“中司”(官名,即“御史中丞”,专负弹劾监察之责)想发动同僚攻击某人。有人问刘攽,某人是否真有什么劣迹,中司竟要鸣鼓攻之。刘攽很冷淡的回答道:“中司自可鸣鼓儿,老夫难为暗箭子!”

这里所谓的“暗箭子”,也就是暗害他人的冷箭。刘攽不愿意参与暗害他人的阴谋勾当,所以他说不充当暗箭子。(关于“鸣鼓”的典故,可以参看“鸣鼓而攻”)

8、成语故事车载斗量的故事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出兵伐吴,吴主孙权派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援。曹丕傲慢地侮辱他,赵咨十分巧妙地回敬曹丕,使曹丕十分佩服他的才能,问他东吴像他这样的人才多不多,他回答说可以车载斗量。

【典故】遣都尉赵咨使魏。《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裴松之注引《吴书》

【释义】载:装载。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用法】作谓语、定语;表示事物数量很多

【近义词】不可胜数、不计其数

【反义词】凤毛麟角、寥若晨星、屈指可数

9、成语故事不远千里的故事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支!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释义: “不远千里”又称:“不远千里而来”,表示不以千里为远来到 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遥远。

故事: 梁惠王见了孟子,热情地说:“先生,您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我们魏国,一定是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了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开口就讲利?有仁义就行了。如果君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说怎样有利于自身,这样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么就危险了。”接着孟子说道:“在能出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二等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大国的大夫能从万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千辆,二等国家的大夫能从千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说不多了,但是,他仍永远不会满足。所以您不能再宣扬私利了。”

梁惠王听了很受触动,焦急地问:“那先生以为该怎么办呢?”孟 子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他的双亲,也没有讲义的人会不尊 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再讲利呢?”

10、成语故事饥寒交迫

隋末唐初,由于多年战乱,天下盗贼很多。唐高祖李渊有一次审问犯人:“你为什么要做贼?”犯人说:“饥寒交迫,没办法只好做贼”。李渊叹息说:“我作为你们的国君,让你们贫穷,这是我的罪过啊。”就把那人放了。唐太宗和大臣们议论防盗的事。有人建议用严刑来禁止。太宗说:“老百姓所以做盗贼,是因为劳役赋税繁重、官吏贪婪盘剥,使得老百姓无法活下去,因此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浪费、减轻劳役和赋税、选拔清廉的官吏,使老百姓衣食有余,这样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哪里用得着重刑呀?”

经过几年的治理,天下太平,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晚上大门用不着关,商人在野外露宿。杜甫写道:“九州道路无豹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普天之下的道路上,都没有拦路抢劫的强盗;那些出远门的人,也用不着求神问卜,选个“出门大吉”的好日子)。

“饥寒交迫”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出自宋.王谠《唐语林》和《资治通鉴》和杜甫《忆昔》)

11、谈笑自若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与孙权、刘备为首的孙刘联军在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进行了一场大战,结果曹操被打败。孙刘联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南郡(今湖北省江陵县)。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以逸待劳,击败了吴军的先头部队。

孙权手下的大都督周瑜大怒,准备与曹仁一决雌雄。东吴名将甘宁上前劝阻,认为南郡与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互为犄(jÿ)角,应该先袭取夷陵,然后再进攻南郡。周瑜接受了他的建议,命他领兵攻取夷陵。甘宁率军直逼夷陵城下,与魏军守将曹洪激战。曹洪败走,甘宁命令部下迅速夺取夷陵。当时他的兵力很少,只有几百人;入城后立即招兵,但也不过千人。当天黄昏,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派曹纯和牛金引兵与曹洪汇合,共聚五千余人,把夷陵城团团围住。曹军架设云梯攻城,被甘宁守军击退。

第二天,曹军堆土构筑高楼,然后在高楼上向城中射箭。箭如雨下,射死射伤不少甘宁的士兵。城中的将士们都恐惧起来,唯独主帅甘宁跟平时一样镇定,谈话笑容非常自然。(原文是:“城中士众皆惧,唯宁谈笑自若。”)他命人收集曹军射来的数万枝箭,选派优秀射手,与魏军对射。由于甘宁率军沉着顽强地固守夷陵,使得曹军一直无法攻破。

后来人们就用“谈笑自若”来表示平静地对待所发生的情况,说说笑笑,不改常态。自若,跟平时一样.

12、和璧隋珠成语故事

和璧隋珠成语故事

春秋时珠宝匠卞和发现一块璞玉,进献给楚厉王,楚厉王砍了他的左脚;进献给楚武王,楚武王砍了他的右脚,只有楚文王识货,这块玉叫“和氏璧”。“汉东之国”姓姬的隋侯救蛇,蛇吐出一颗大珍珠报答他,这颗珍珠就是“隋珠”。

【解释】和壁:和氏璧,隋珠:古传说中的夜明珠。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13、覆水难收的成语故事

1

覆水难收的成语故事

“覆水难收”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表示事已定局,不可挽回。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王桃《野客丛书》,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入。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商朝末年,有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因先祖封于吕,又名吕尚。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后来封在齐,是春秋时齐国的始祖。

姜太公曾在商朝当过官,因为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弃官而走,隐居在陕西渭水河边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为了取得周族的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经常在小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装模作样地钓鱼。

姜太公整天钓鱼,家里的生计发生了问题,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离开他。姜太公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并说有朝一日他定会得到富贵。但马氏认为他在说空话骗她,无论如何不相信。姜太公无可奈何,只好让她离去。

后来,姜太公终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

姜太公已看透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

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于是姜太公冷冷地对她说:“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块儿。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


2

覆水难收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bái miàn shū shēng

【解释】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出处】《宋书·沈庆之传》:“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

【近义词】白面儒冠 文弱书生

3

覆水难收的成语故事点评

姜子牙的老婆马氏因为姜子牙穷就想离开姜子牙,后来姜子牙发达了又想回到姜子牙身边,姜太公已看透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于是姜太公冷冷地对她说:“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块儿。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


14、太公钓鱼的成语故事

1

太公钓鱼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十一世纪时,八十老人姜子牙曾任商朝下大夫,因见纣王荒淫无道,便弃官逃往西岐本想自投西伯姬昌,又怕被人耻笑,所以暂时隐居在渭水河边的小村庄里,以待时机。一天,他正在渭河边钓鱼解闷,有一樵夫武吉担柴路过,,见他竟用直钩钓鱼,还离着水面三尺远,鱼钩上也没挂香饵,便问长者贵姓。姜尚答道:"姓姜名尚,字子牙,号正熊。"武吉叹了口气说:"真是有志不在年高,无谋空言百岁。象你这样愚拙的人,还自号正熊,实不相称!"姜尚微微一笑:"老夫钓鱼是假待机进取是真。然而要钓王与侯,宁在直中取,不可曲中求!"武吉道:"你哪像王侯倒像活猴。"说罢,就担起柴担进城去了。不料武吉进城失手打死了守门的军士招来杀身大祸,巧逢西伯姬昌路过,得知武吉是个孝子,家中有老母无人奉养,便赠与黄金十两,命他回去安顿好老母再来领罪。老母绝望,便带武吉来向姜尚求教解救之法。姜教他如此这般,从此武吉只在乡中干活,不再进城去了。

光阴似箭,不觉又是一个春天。一日,西伯来到渭河边踏青打猎。忽听有人唱道:"凤非乏兮麟非无,但嗟治世有污。龙兴云出虎生风,世人慢惜寻贤路……"姬昌命人将歌者找来,见是武吉,大喝道:"你怎敢欺我,不来领罪,反在此唱歌?"武吉便照实说了,并说这歌也是姜尚所作,姬昌认为姜尚必是贤者,便当即赦免了武吉的死罪,命他带路来河边寻访姜尚。姜尚为试姬昌的诚心,未理采而避入芦苇丛中。姬昌求贤心切,三日后,又封武吉为武德将军,再次带路,亲率百官一同再访姜尚,封为太公。后来太公辅佐文王,随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

2

太公钓鱼的成语故事材料

【成语】:太公钓鱼

【拼音】:tài gōng diào yú

【解释】:比喻心甘情愿地中别人设下的圈套

【出处】:《武王伐纣平话》

3

太公钓鱼的成语故事点评

太公钓鱼讲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时,八十老人姜子牙曾任商朝下大夫,因纣王荒淫无道本想自投西伯姬昌,又怕被人耻笑,所以暂时隐居在渭水河边的小村庄里,以待时机。太公钓鱼,要钓王与侯,宁在直中取,不可曲中求,太公是个贤能之人,至于重不重用,看姬昌是否真正求贤心切,姬昌亲率百官一同再访姜尚,封为太公。说明太公也猜对了,自己能够辅佐一代明君,后来太公辅佐文王,随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


15、拒谏饰非的成语故事

1

拒谏饰非的故事

荀子(邯郸[hán dān]籍学都)经常探讨国家政体与管理的问题,他在《荀子·成相》这篇著作中写道:人世间的灾祸,往往就是愚昧无知而陷害忠良;而对于君主来说,没有贤臣辅佐,就像瞎子无人领路,不知走向何方。

荀子接着写道:君主愚昧无知,却又要独断专行,荀子接着写道:君主愚昧无知,却又要独断专行,苟且胜过他人,如果群臣又不予以谏诤,这就必然要遭到不幸。如果说臣下的过失,那就是“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即是说,拒绝谏诤,掩饰过失,这就是作为臣下的愚昧和过失,而这样的臣下和主上苟同,国家必然会引起灾祸。

荀子说,什么是无能?那就是国家多弊,君主疏远贤能,接近邪僻,忠臣没有出路,君主的地位也就要转移了。

荀子又写道,什么是贤能?那就是通达于君臣之礼,对上能尊敬君主,对下能顺从民意,君主真正能听贤臣之言,这样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荀子又说,君主的罪孽往往是由于谗臣当道,贤臣隐居,愚昧加愚昧,昏庸加昏庸。这样,国家就必然要覆灭,君主必然要成为夏桀[jié]一类的贼子。

荀子这里所说的“拒谏饰非,愚而上同”,为后世许多政治家引为借鉴,汉唐时期还将此作为法律规范而列入法典之中。

2

拒谏饰非的材料

【注音】jù jiàn shì fēi

【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成相》:“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解释】谏:直言规劝;饰:掩饰;非:错误。拒绝劝告,掩饰错误。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近义词】文过饰非

【反义词】严于律己、从善如流

【年代】古代

3

拒谏饰非的点评

在故事中,荀子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无能,二是贤能。作为君主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思想,而且能够认真听取大臣们的意见,有自己的思考。一个国家的大臣也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解决问题,这样天下的百姓才能幸福的生活。


16、失斧疑邻的成语故事

1

失斧疑邻的故事

从前,山里住着两个樵夫,他们是相处很好的邻居。其中一个姓李,另一个姓王。李樵夫平时喜欢跟王家的孩子一起玩。一天,他进山去砍柴,在路上发现斧子忘记带了,于是返回家中。他四处寻找,屋里屋外都找遍了,也没找到。李樵夫想:是不是邻家的孩子把斧子偷去了呢?因为他平时经常来我家玩啊!于是李樵夫就暗中注意邻居家的孩子,觉得这个孩子的行为十分的可疑:说话小心翼翼,打招呼的声音小,笑容很勉强,来他家做客的次数明显减少。于是他断定:没错,一定是这个孩子偷的,我早觉得这个孩子平时就不怀好意。李樵夫心里很气愤,决定找机会质问那个孩子。没想到,过了几天,他上山砍柴被东西绊倒了,一看竟然是自己的斧子。原来啊,是他上山砍柴不小心把斧子丢在了那里。回到家,他再观察邻居家的孩子,觉得这个孩子走路并不是鬼鬼祟祟的,他再仔细看那个孩子的神情态度,也没有丝毫可疑之处,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过斧子的样子,他觉得这个孩子其实很可爱。于是心里想:我胡乱猜测,把一个可爱的孩子当作小偷,差点犯了大错。

2

失斧疑邻的原文

失斧疑邻的成语出自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人有亡斧者,疑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3

失斧疑邻的寓意

故事中的樵夫因为自己找不到砍柴的斧头了,没经过仔细调查就怀疑是邻居家的小朋友偷的,后来才发现斧头是被自己不小心弄丢的。这个故事说明不经过仔细询问调查,就随便主观臆造、胡乱猜疑事情的真相,是会犯错误的,还很可能会冤枉好人哦!


17、东施效颦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她的美貌简直到了倾国倾城的程度。无论是她的举手、投足,还是她的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西施略用淡妆,衣着朴素,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

乡下有一个丑女子,名叫东施,不仅相貌难看,而且没有修养。她平时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仍然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

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哪知这丑女的矫揉造作使她原本就丑陋的样子更难看了。其结果,乡间的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乡间的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带着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

这个丑女人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简单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讥笑。看来,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18、六字以上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注音】zuì wēng zhī yì bù zài jiǔ

  【出处】醉瓮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宋·欧阳修《醉瓮亭记》

  【解释】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用法】作分句;形容人的行动与言语

  【结构】复句式

  【相近词】醉翁之意

  【押韵词】回春妙手、免开尊口、低头倾首、捏脚捏手、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呼朋唤友、决命争首、白发相守、随风倒柳、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年代】古代

  【谜语】沛公舞剑

  【英文】thedrinker'sheartisnotinthecup

  【法文】avoiruneidéedederrièrelatête,unearrière-pensée

  【语文同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初中四册·课文·28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滁州太守欧阳修在县城西南风景秀丽的琅琊山“酿泉”边的亭子里,经常约朋友一起喝酒,他给这个亭子取名“醉翁亭”,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因此他作散文《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成语示列】松坡果乐此不倦,我也可高枕无忧,但恐醉翁之意不在酒,只借此过渡,瞒人耳目呢。★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二回

  【其它使用】

  ◎ 到前一种酒店里去的自然是为了口腹的享用,后一种的顾客,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假定这些喝酒的都是"名士",那么就得替他们在"名士"上面,加上"风流"二字的形容了。

  ◎ 越是有点钱的女人对钱越是敏感,她们总怕别人接近她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 暂不论其是否"醉翁之意不在酒",但其宣称的20多种图书销售渠道、30多种宣传方式,全方位、立体式、高投入、高风险的大手笔运作,还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 熊腊庆知道黄科长醉翁之意不在酒,看望他是假,要那套三室一厅住房是真,但黄科长不明说,他也不点破,于是打着哈哈,说:"难得难得。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19、四字成语:沉默寡言

  【注音】chén mò guǎ yán

  【典故】梁崇义,长安人,以升斗给于市,有臀力,能卷金舒钩。后为羽林射生,从来瑱于襄阳,沉默寡言,众悦之,累迁为偏裨。  《旧唐书·梁崇义传》

  【释义】沉默:不出声;寡:少。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人性格沉稳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默不做声、沉吟不语、默默无言

  【相反词】夸夸其谈、口若悬河、喋喋不休

  【同韵词】空谷幽兰、一应俱全、车殆马烦、快意当前、自以为然、簸之扬之,穅粃在前、月缺重圆、蹈刃不旋、海内澹然、头角崭然

  【年代】古代

  【谜语】少说

  【英语】silent

  【日语】寡默(かもく)だ

  【语文同步】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初中六册·课文·11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长安人梁崇义投奔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来瑱,跟随他到襄阳。他在军中沉默寡言,人们认为他沉稳,逐渐升迁到偏将地位。来瑱被诬陷后,群龙无首,大家推举他为首领,不久朝廷正式封他为节度使

  【成语示例】沉默寡言,深沉不露,令我忆君之丰采。  陈毅《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

  【成语造句】

  ◎ 岁月的艰难过早地印入他的心灵深处,他变得沉默寡言,整天像成人一样只想着劳动收获,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他很小就随父母种田下地,老人的善良顽强刚毅的性格给了他一颗诚挚的心,也激起了他生存进取的欲望。

  ◎ 这个叫人一想就不寒而栗的童年 ,在贝多芬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使他沉默寡言 、性格内向 。

  ◎ 在现实生活中,也常看到一些活泼乐观的人,遭到某种重大打击之后,变得沉默寡言。

  ◎ 真正掌钳的把式姓陈,是个极沉默寡言的人。

  ◎ 杜喜春是个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的小伙子,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里,只知道埋头干活、读书,从不惹是生非。

  ◎ 他原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但当他激动起来时,便极容易忘情。

  ◎ 会说爱笑的主母变得沉默寡言。

  ◎ 区武装部长知道吴莲英虽然沉默寡言,但却是个说到做到的倔性子,没奈何点了点头。

  ◎ 外倾的人活泼、开朗、热情、善于交际;内倾的人则沉默寡言,反应缓慢,性情孤僻,但也有兼此二者的中间型。

  ◎ 她的学习成绩下降,变得沉默寡言。

  ◎ 除了上学的时间.我很少出门,在班上我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没有同学喜欢与我交往.我也懒得去结交。

  ◎ 在上下班的路上,我常见到满头白发、沉默寡言的退休老编辑。

  ◎ 川端之家正如川端之人,川端是一个冷静孤独沉默寡言的人,几次见面从未见他开口讲话,他瘦得出奇,但是显示出一身坚硬的骨架,特别是那两只炯然发亮的大眼睛,使人感到他的一身风骨。

  ◎ 他沉默寡言,为人敦厚,言行一致,待人和蔼,凡决定的事、写的文章无不坚持原则,毫不犹豫,给留深刻的印象。

  ◎ 到了中学,由于连续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活跃的女儿变得沉默寡言了。

  ◎ 那一段时间,在我的眼里,徐指导变了很多,变得沉默寡言,虽然他走路依然腰杆挺直,但在他的眼睛里,有一层看不透的雾。

  ◎ 巴人发表了这封来函,然后以调侃的口吻答复道:"弟生性实在不好,表面上看去,虽则满下巴胡须,颇恂恂懦雅,沉默寡言,然则毛笔一提墨迹一落,便难免要恶口骂几句。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20、四字成语:老成持重

  【注音】lǎo chéng chí zhòng

  【出处】守正持重,不及父贤,而文采过之。《汉书·韦元成传》师中老成持重,为时名将。  《宋史·种师中传》

  【解释】老成:阅历多而练达世事;持重:做事谨慎。办事老练稳重,不轻举妄动。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老道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深思远虑、少年老成

  【反义词】初出茅庐、操之过急、轻举妄动

  【押韵词】切肤之痛、锥刀之用、强本节用、挨饿受冻、刑措不用、材大难用、食指大动、灵机一动、担饥受冻、放荡驰纵

  【年代】古代

  【英文】beexperiencedandprudent

  【日文】穏蕅で自重(じちょう)する

  【语文同步】老成持重的院长不动声色地:“我的困惑,主会指点我的,贝尔塔嬷嬷”。  勒曼《音乐之声》初中六册·课文·16

  【成语故事】宋朝时期,金兵入侵中原,种师中奉诏迎敌,乘胜收复寿阳、榆次等地。金兵故意分散兵力,前方侦探上报朝廷认为是上好的出兵机会,老成持重的种师中认为这是敌人的阴谋,可君命难违,只好出兵,结果中了敌人的埋伏,全军覆没

  【成语举例】我们只要看举了老成持重的汤蛰山先生做都督,就可以知道是不会流血的了。  鲁迅《南腔北调集·谣言世家》

  【成语例举】

  ◎ 故"老成持重"一直是评价很高的从政风格。

  ◎ 虽然,我尽力让自己的行动老成持重一些,但一定还是很慌张、忙乱。

  ◎ 一向精明能干、胸有成竹老成持重的队长李仕福,也显得激动不安。

  ◎ 林子看着像片想:“原来是这样一个老成持重的人,所以他一直叫我小姑娘。

  ◎ 坐在他身旁的是一个青年,白皙的脸上一对黑黑的大眼睛透出聪慧和好奇的光彩,颀长的鼻梁使他显得老成持重。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手机扫码阅读经典成语故事20个原版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