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1课小蝌蚪找妈妈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学习分享 2023-04-13 15:36:05

二年级上册1课小蝌蚪找妈妈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1、二年级上册1课小蝌蚪找妈妈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1课小蝌蚪找妈妈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内容生动有趣,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上课倾听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上课伊始,我神秘地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则谜语,想不想猜猜?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说出了谜语,学生猜出是小蝌蚪。然后,直接进入课题。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我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并要求学生仔细听。a.老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我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我侧重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适时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一年级语文上册i u ü y w评课听课记录教学反思二

一年级语文上册i u y w评课听课记录教学反思二

(二)学习单韵母u

1.读准音。

(1)(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有哪些小动物?

教师引导说出:树上乌鸦在休息,河里乌龟在玩耍,乌鸦的乌、乌龟的乌读音里都含有u。

(2)(课件出示单韵母u、乌龟图)教师示范发音,学生认真听音,观察教师发音的嘴形,掌握发音方法,跟读、齐读。

图片

发音指导:发u时,开口度很小,双唇拢圆留一小孔,舌头向后缩。

(3)回忆学过的汉字五,帮助正音。

(4)师生共编顺口溜:嘴巴突出u,u,u。

2.识记形。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u的样子像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相关图片。

(2)教师做u的手指操,学生模仿,看谁的手指操做得最标准。

3.u的四声

(1)(课件出示:ū、、ǔ、)引导学生观察并自由读,同桌互读,再放录音正音正调。

(2)师生共编顺口溜识记。如,师:火车进站生:ū,ū,ū;师:屋中无人生:,,;师:蝴蝶跳舞生:ǔ,ǔ,ǔ;师:爱护公物生:,,。

(3)分组自由读u的四声,教师变序指名读。

3、一年级上册13课乌鸦喝水教学反思评课稿

一年级上册13课乌鸦喝水教学反思评课稿

在本案中,我以一个平常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很快地从文中找到了答案,这也是我在备课中所需要的。然而,课堂并非一成不变,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地进行。就因为课中的意外生成了美,惊醒了我的思维,学生的那一问恰是我未曾想到的,通过学生的疑问激活了我的思维。我原以为学生都会说乌鸦能喝到水,但却有一学生例外,提出了乌鸦可能喝不到水。这一问是我在备课时从未考虑过的问题,这可能就是情境的瞬息万变,课堂的意外生成。根据新课程的标准,我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成为他的听众,听他把话说完,而不是打断他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将自己的独特之处演示出来。

在本案例中,杯子、水、石子,恰巧教室里都有,通过学生的演示,其他学生很直观地观察到了什么情况下投石子水上升,什么情况下投石子,石子会淹没水,从而理解了投石子不一定就会使水上升的道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本案例中,正因为这一意外的提问,学生的实验,才使我对教材有了新的认识,从而通过我的有价值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动脑,深入思考,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课文的质疑,释疑,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问题意识。正因为给了学生质疑、释疑的机会,学生才敢说、敢做。同时这意外的事件也凸显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教育是一门艺术。面对各具特点的学生,教育应该是万花筒,在不断的旋转中化出无穷的精美图案。而教育的成功,光泛泛的表扬、批评是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的。一次契机的捕捉,给孩子展示的平台,教师利用课堂意外生成资源,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评议的价值,再因势利导进行教学,将会让我们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才是真正的鲜活的课堂。

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晴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小蝌蚪找妈妈评课稿听课记录

小蝌蚪找妈妈评课稿第一篇:

小蝌蚪找妈妈评课稿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有趣的课文。 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在课堂中周老师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们乐学。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周老师巧妙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她是这样设计的:上课伊始,老师板书找,然后神秘地问学生,今天是谁丢东西了呢?出示蝌蚪图片,教师又不失时机地问:小蝌蚪要找什么呢?这样很自然地出示了课题:《小蝌蚪找妈妈》。那么小蝌蚪是怎么找妈妈的呢?这时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他们个个拿着铅笔全神贯注地这里画画,那里圈圈,偶尔还能听到同桌之间窃窃私语地讨论。瞧!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字词教学扎实

字词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周老师在字词教学的设计中,一步步非常扎实。如:[出示:大大的脑袋 黑灰色的身子 长长的尾巴 碧绿的衣裳 雪白的肚皮 ]让孩子们先自己认读这些词组,再指名读、领读。然后结合练习让孩子们连一连来进行巩固。又如:[游来游去] 先让孩子们自己发现这个词的特点,再告诉孩子们老师也找了几个这样的词飞来飞去、跳来跳去、说来说去,请他们读读,最后让学生自己练习说。最后结合课堂作业本中的练习写一写。

三、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

1、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学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提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孩子朗读的情况,正视孩子们水平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语言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着急。读得真不错,如果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扬,而是表扬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搭建朗读展示的舞台。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的第一自然段时,孩子们就抓住了一群、甩、快活这几个词语,体会到了小蝌蚪的快乐、自由。更从这里感受到了小蝌蚪的外形特点:大大的脑袋,灰黑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周老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朗读训练,(带表情读、带动作读等),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读的浓厚兴趣,学生通过读,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语感。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孩子们一定会喜欢阅读,喜欢语文的。

小蝌蚪找妈妈评课稿第二篇:

小蝌蚪找妈妈评课稿

昨天听了田花老师上的一节《小蝌蚪找妈妈》,她亲切的教态,灿烂的笑容,投入的情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师生合作学习的愉快、生生共同探讨的成功,学生主动学习的愉悦,以及获得成功的满足。而这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是课堂上的几个亮点带来的。

一、整体感知,以图学文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看图学文。田老师紧紧抓住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做到图画与文字相结合。通过看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通过看图进行小蝌蚪与鲤鱼妈妈、乌龟阿姨的对话练习;通过看图从而复述课文中的句子;通过看图理解重点词句等。田老师由图入手,从图到文,再从文到图。

二、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搭建朗读展示的舞台。

语文新课标注重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比如说田老师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指导学生抓住一群、甩、快活这几个词语,体会到了小蝌蚪的快乐、自由。更从这里感受到了小蝌蚪的外形特点:大大的脑袋,灰黑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与此同时,田老师还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朗读训练(如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带表情朗读、带动作朗读等),这对于聋校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读的浓厚兴趣,学生通过读,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语感。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到中年级段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在本节课中,田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进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时,田老师提出学习要求,比如读一读自然段,思考小蝌蚪的样子有什么变化,划出小蝌蚪和鲤鱼妈妈、乌龟阿姨的对话,分角色朗读等等,然后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自学第三、四自然段。这就体现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四、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对学生的熏陶与感染。在在巩固环节,田老师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再现故事情景,并对一些重点词(如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加以指导。此环节的设计突出教师导的作用,教师导得恰到好处,学生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让听课者一目了然。

总而言之,田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值得我学习的示范课。特别是她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都显得很有默契。这也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功夫在平时。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稳扎稳打,力争让每一节课都变成有效课、示范课。

昨天听了田花老师上的一节《小蝌蚪找妈妈》,她亲切的教态,灿烂的笑容,投入的情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师生合作学习的愉快、生生共同探讨的成功,学生主动学习的愉悦,以及获得成功的满足。而这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是课堂上的几个亮点带来的。

一、整体感知,以图学文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看图学文。田老师紧紧抓住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做到图画与文字相结合。通过看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通过看图进行小蝌蚪与鲤鱼妈妈、乌龟阿姨的对话练习;通过看图从而复述课文中的句子;通过看图理解重点词句等。田老师由图入手,从图到文,再从文到图。

二、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搭建朗读展示的舞台。

语文新课标注重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比如说田老师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指导学生抓住一群、甩、快活这几个词语,体会到了小蝌蚪的快乐、自由。更从这里感受到了小蝌蚪的外形特点:大大的脑袋,灰黑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与此同时,田老师还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朗读训练(如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带表情朗读、带动作朗读等),这对于聋校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读的浓厚兴趣,学生通过读,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语感。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到中年级段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在本节课中,田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进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时,田老师提出学习要求,比如读一读自然段,思考小蝌蚪的样子有什么变化,划出小蝌蚪和鲤鱼妈妈、乌龟阿姨的对话,分角色朗读等等,然后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自学第三、四自然段。这就体现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四、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对学生的熏陶与感染。在在巩固环节,田老师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再现故事情景,并对一些重点词(如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加以指导。此环节的设计突出教师导的作用,教师导得恰到好处,学生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让听课者一目了然。

总而言之,田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值得我学习的示范课。特别是她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都显得很有默契。这也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功夫在平时。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稳扎稳打,力争让每一节课都变成有效课、示范课。

5、二年级上册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二年级上册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谁?请展开想象写一写。

鸭妈妈带着孩子游过来,小蝌蚪迎上去问:鸭妈妈,鸭妈妈,您知道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吗?鸭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在荷花旁边,你们快去找吧!谢谢您,鸭妈妈!小蝌蚪高高兴兴地向前游去。发现那边也有一个黑皮肤的泥鳅妈妈在那边带着孩子玩耍,小蝌蚪看着和自己长得挺像的泥鳅妈妈开心的游过去喊着:妈妈~妈妈~泥鳅阿姨看到小蝌蚪轻轻的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哦~你们的妈妈在荷花那边的叶子上。

6、二年级上册课文1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二年级上册课文1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教材插图根据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塘、脑、袋等14个生字,会写两、就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做到不懂就问,增强爱动物、爱科学的意识。

4、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理解乌龟为什么不是小蝌蚪的妈妈。

三、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时,学生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能会出现唱读的现象。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创建了多向互动、合作探究的主体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法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朗读感悟,个性展示的方法。让学生借助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文字,在充分的朗读训练中培养语感,展示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时,我用谜语引出蝌蚪,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整体感知是学好课文内容的重要前提。我让学生看课件听范读课文,学生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范读,身临其境后,就能轻而易举地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

(三)识字教学。

我采用儿童的语言,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注重培养识字兴趣和培养好的识字习惯,循循渐进,教会学生学习多种识字方法,掌握规律,主动识字。

(四)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因为本文是一篇看图学文,所以在学这段课文前,我用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先让孩子们观察图上有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再结合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词(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在孩子们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把这段课文读好,读出小蝌蚪快活的心情。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先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再找出相应的段落自由读,边读边画出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的话。

(2)这幅图上的小蝌蚪和前幅图的小蝌蚪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对比图)

(3)思考:小蝌蚪怎么想起要找妈妈?

(4)分角色表演迎上去,通过亲身演绎,使得孩子们在情境中亲身去感受,就很容易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这比苍白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5)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小蝌蚪和鲤鱼妈妈的对话,(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的语气)多种形式读(分角色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小蝌蚪听了鲤鱼阿姨的话,有没有找到妈妈呢?

(1)出示图,先观察图,小蝌蚪遇到了谁?再找到相应的段落自由读,画出小蝌蚪和乌龟说的话。

(2)观察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对比图)

(3)表演追上去。

(4)指导朗读好本段,(重点读好对话)

(5)分角色朗读

4、学习后面几段

(1)出示课件(总结前两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提示:观察图,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小蝌蚪又看到了谁?用笔画出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读一读。画出青蛙妈妈对小蝌蚪说的话,有感情地读一读。小蝌蚪变成青蛙后,跟着妈妈去干什么了?

5、总结全文

再次演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这个知识点再一次强化。

6、实践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青蛙的哪些知识,交流。

7、课件出示课堂作业(填空)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帮助孩子记忆。

(五)、板书设计

针对低年级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的板书设计采用图片的形式,再现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起到了以图引趣、以趣学文的作用。

六、总结

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大自然无穷的奥秘等待着孩子们去探索,去发现。《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语句浅显易懂,趣味性强。我运用了相应的电教媒体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同时,实现知识与能力、创新与实践的巧妙融合,达到寓德育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7、二年级上册课文6一封信评课稿听课记录反思

二年级上册课文6一封信评课稿听课记录反思

教学反思1:

作为一名老师,每一天的快乐与烦恼都来源于孩子,或许原本早上起来莫名糟糕的心情,就会被孩子在课上可爱的样子所转变。最近在讲瞿祖红翻译的课文《一封信》。又让我对如何能够在零经验的情况下,真正的掌握学情,同时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产生了新的想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语文学习来说,预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习惯,这是调动孩子主动学习、思考和创造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我的预习要求就是熟读三遍课文,但是在上课时,我却发现好像作用不大,并未达到我想要的预习效果。

教学反思2:

《一封信》是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主题,以儿童视角,表现儿童生活。因此,在课内设计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启发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本课讲述了露西给爸爸写信的过程。课文语言通俗易懂,通过信的内容,表达了露西对生活细腻的感受、对亲人细致的体贴,对于学生能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一、教学效果

从学生的切身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课上,我先让学生扫清生字障碍,然后通过辩论的方式,针对第一封信和第二封信哪一个更好为辩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大多数学生会选择第二封信,观点就是:爸爸远在国外,不想让他担心家里的事。而也有人觉得第一封信更好,理由是第二封信写得那么欢乐,然后又说思念爸爸,就会觉得很虚伪。因为第一次辩论,孩子们热情高涨,在孩子们激烈的辩论后,我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作文本上。这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理解了露西的心情,把学生带进了露西的内心世界,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1.我首先从课文的生字入手,利用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的办法,让学生注意字的读音、笔画顺序以及书写等问题,解决了本课基本的生字,为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教学评价及时且有针对性。课堂上利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评价语言丰富、多样化,评价实效性强。

3.教学设计连贯,思路敏捷。整节课,我紧紧抓住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通过让学生初步朗读课文,大致了解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出主人公露西的心情,然后我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们谈一谈如果自己的爸爸不在身边心情会怎么样,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三、不足之处:

1.在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没有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导致学生比较盲目,没有目的性。

2.在教学生字时,我只是让个别学生起来分享他的识字方法,说完之后就一带而过了,也没有让大家一起重复,所以导致生字词的掌握不够牢固,没有加强记忆。

3.课堂设计内容过多,不利于学生吸收;缺少读,孩子读得少;在课堂上也没能教孩子书写,练习写字。

四、改进措施:

1.在今后的教学中,精简课堂,删繁就简,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

2.重视阅读,加强阅读,多读多悟,在读中感悟和理解。

3.重视每单元中课与课之间的联系。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进行充分的预设和生成,及时处理课堂生成。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会弥补不足,积极向各位前辈老师求教。

8、二年级上册课文4曹冲称象评课稿听课记录反思

二年级上册课文4曹冲称象评课稿听课记录反思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二年级语文上册《曹冲称象》,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整篇课文一共分为5个自然段,我们先把每个自然段的重点内容标记出来。

①段落大意的划分

第一自然段介绍文章信息,

有个人叫曹操,介绍大象不是买的而是别人送的;曹操非常高兴,所以官员和儿子一起去看这头大象

第二自然段写明了称象的原因。

又高又大的大象到底多重呢?大家都很纳闷。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象的身子比作一堵墙,腿比作四根柱子,非常生动的写出了大象体型的高大。

第二自然段还出现了ABAC式的短语-又高又大,关于ABAC的词语再一年级上册我们就已经讲过,有需要的家长可以自己往前翻阅一下,不做赘述。

第三自然段提出了称象遇到的问题。

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也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但是大家提出的造大秤的方法显然不科学,所以曹操听了直摇头,这三个字说明了曹操不赞成官员们的办法。

这里的直我们也可以换成不停地或者不住地都是可以的。

第四自然段曹冲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难题

曹冲才七岁,其中一个才字突出和强调了曹冲只有七岁,年龄小,本领却大,善于思考。

曹冲用了等量代换的方法圆满的解决了问题,总共分三步,第一步把大象赶到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装石头,装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石头的重量,石头有多重大象也就有多重。

这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是平时老师教的时候很容易忽略的,就是上面用粗线标记的把、再、然后,这三个词让把曹冲称象的步骤衔接非常自然,简单明了!

第五自然段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微笑点了点头和前面的直摇头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了曹操对曹冲的办法很满意。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和设想的一样,表示曹冲的方法真的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9、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一、教材解读及教学目标:

这是二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安排的第一次口语交际,话题聚焦有趣的动物,要求学生向别人介绍有趣的动物,讲清楚动物有趣的地方,让别人听明白。

教材首先列举了鹦鹉、萤火虫、松鼠等动物的有趣的特点,教材图文并茂示出示了没有脚但爬行速度很快的蛇,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身体颜色的变色龙,只能站着睡觉的高个子长颈鹿,走路会分泌黏液的小蜊这组动物围坐一起,可爱有趣,引发学生对动物趣闻的好奇和思考。

引导语和小贴士从两个方面作出提示和要求:

一是把话讲清楚先想好要讲的内容,再讲给同学听吐字要清楚,这是讲清楚 的基本要求;

二是听明白听 的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有不明白的地方要有礼貌地提问,通过向同学提问和交流,听明白对方想表达的意思。二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活动侧重训练学生如何讲清楚,如何听明白,并迁移运用于日常交际。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经验,清楚地介绍种动物, 能讲出有趣之处。

2.能认真听别人介绍有趣的动物,有不明白的地方,有礼貌地提问或补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借助插图,感受有趣。

(1)师:同学们,动物双语学校开学啦!你们看,已经有几个同学早早地来到教室里了。

它们每一个都有自己有趣的特点。快看,它们是谁?你能说出它们身上有趣的特点来?

学生交流。

生:我看到蛇来了,它虽然没有脚,却可以爬得很快。

生:我看到变色龙也来了,它最神奇的是能随着环境的变化改变身体的颜色,这样让敌人无法辨认,从而保护了自己的安全。

生:我知道长颈鹿有一个睡觉的秘密,那就是它可以站着睡觉哦!

师:同学们真是动物的好朋友,都能把这些小动物有趣的特点介绍出来。

2.自主选择,介绍动物。

(1)师:你能根据平时了解和观察,用两句话简单说说一个动物有趣的地方吗?同桌互相交流1分钟。指名一组同桌向全班交流,教师及时点评。

(2)师:动物双语学校开学仪式是有趣的动物都要上台介绍自己,可是有一位动物朋友临时有事不能赶来,它寄来了一段录音,想不想听?(播放录音:大家好!我的体型很小,身体软软的,背着重重的壳,像圆圆的房子。我喜欢在雨后爬来爬去,不过爬得很慢。遇到危险就缩进壳内,对方就拿我没办法了。你们猜猜我是谁? )

师:你们猜这是哪种小动物?

生:蜗牛。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我听到它说自己身体软软的,背着重重的壳。

生:它说自己爬得很慢。

生:它介绍了自己的特点,遇到危险就躲进壳内。

师:对了,你们听得很认真,一下子抓住了它的特点,包括它的外形、习性、能力,不过,蜗牛还有更有趣的地方呢,大家一起读一读。

(出示材料:蜗牛爬过的地方会留下一条亮晶晶的路线,那是它分泌的粘液。这些粘液可以降低摩擦,帮助蜗牛向前爬行。

(3)师:这么多有趣的动物。每一个都有自己有趣的特点,有的是外形很有趣,有的是有特别的生活习性,还有的拥有了不起的本领。(相机板书:外形、生活习惯、独特的本领)

你们每个人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有趣的动物,有的同学还能从同一个动物身上发现几个不同的有趣的特点,真了不起!

二、明确交际要求

1.观看视频,围绕有趣指导。

师:河马老师介绍了大熊猫哪些方面的内容?

生:走路时的姿势一摇一摆特别可爱。

生:熊猫贪吃竹子的样子憨态可掬!

师:同学们如果能抓住动物有趣的特点来介绍,大家一听就记住了。

2.围绕吐字清楚指导。

师:河马老师讲得怎么样?

生:讲得很清楚,没有多余的话,不啰嗦。

生:河马老师介绍的时候眼睛是看着大家的;音量适合,听着很舒服呢......

师:对了,我们每个同学介绍的时候也要口齿要清楚,每个字都发音准确,说话的速度也不能太快,这样才能让每个人听清楚。

3.围绕有礼貌地提问指导。

师:刚才有的同学提问时,用上了请、谢谢这样有礼貌的词,和我交流的时候面带微笑,真好!这样有礼貌地交流才会得到对方的认可。

师:要做到有礼貌地提问,就要认真听别人的介绍,当遇到没听明白的地方时,可以举手发问,发问时也要做到吐字清楚,还可以用上请问等礼貌用语,对方回答完问题后要说谢谢等。

三、练习表达,展示交流

1.学生借助模板自主练习。

师:同学们,现在就选择你最喜欢的动物也练习介绍一下吧!

同桌互相练习。教师巡视,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 小组内交流

3. 班级内交流

利用口语交际单,从表达与倾听两方面做出评价。

4. 出示图片,说一说你喜欢的动物,说清楚他们的外形和有趣的地方吧!

5. 出示资料袋拓展

五、小结

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有趣的小动物,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外阅读或户外活动的时间,更多地了解他们,我们也知道了向别人做介绍时,要做到吐字清楚,听的时候要认真思考,有问题时可以有礼貌地提出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不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

10、二年级上册22课狐假虎威评课记录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22课狐假虎威评课记录教学反思

狐假虎威是一篇成语故事,指的是自己本身并没有什么本事,却借助别人的能耐吓唬其它人。这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结合了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课标中该学段的目标进行设计。

一、设计思路

(一)随文识字

因为是二年级上册的课文,所以在教学目标上首先就要明确,要通过这篇课文实现识字教学。所以在这二十分钟的课程里,我结合词语神气活现处理了神和活两个字。在处理神这个字的时候,先是观察这个字的结构,然后区分偏旁示字旁和衣字旁。通过讲解衣字旁的特点,再来讲解神的字义。然后在组词的过程中,了解这个字更多的意思。

(二)以读代讲

这篇课文中有很多四字词语,包括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表演朗读的方式,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然后通过师生配合读、齐读、自己读等多种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三)读写结合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让孩子发挥想象,这一次狐狸通过他的聪明才智,成功的欺骗了老虎,可是如果过了几天,老虎和狐狸又见面了,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孩子们在学习课文课文后,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础,接着在情境中展开想象,先自由的表达,激活孩子的思维,然后在落在笔上,做到读写结合。

二、存在问题

1.词语的处理不够细腻。在这节课我重点处理了神气活现这个词语,但是在解释这个词语的时候,我是出示了这个词的概念,神气:因为某种优越条件而感到得意和傲慢的样子。其实这种处理,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个词,因为学生对得意和傲慢这两个词的处理也有障碍。所以王校长提出了可以不出示词语概念,而是通过品味此时狐狸的心理特点的方式,来不断的都课文,将朗读、理解、品词三者结合在一起。这样才是真正的遵从了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

2.课文整体感觉散乱。这二十分钟内,我主要讲授了七八九三个自然段,是以一段一段按照顺序推进的方式。但是在评课时,王校长提出了可以用借这个字为头,通过借什么、怎么借这两个大问题进行推进,在这两个大问题下,不断的进行追问,然后在这过程中处理生字。

三、收获与成长

这是来到这个学校,参加的第三个毓秀杯比赛,每一次的比赛都会让我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掌握有一个新的认识。诚然,磨课备课的过程非常辛苦,不断的查阅资料,设计、推翻然后再设计,再更改。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身的很多不足,比如这学期在准备《葡萄沟》和《狐假虎威》这两篇课文时候,对如何处理词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常思常新,在不断的思考和反思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11、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生字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生字

《小蝌蚪找妈妈》: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捉害虫的故事。本文蕴含了从小要学会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①会认的字

两两个 两人 这里有两只蝌蚪。

哪哪里 哪儿 你家住哪儿呀?

宽宽广 宽阔 这是一条宽阔的马路。

顶头顶 山顶 青蛙的头顶有两只眼睛。

眼眼睛 眼球 我们要爱护眼睛。

睛眼睛 目不转睛 她的眼睛真好看!

肚肚子 肚皮 我的肚子好饿。

皮皮球 肚皮 我会踢皮球。

孩孩子 女孩 姐姐是一个好孩子。

跳心跳 跳高 跳高是体育运动。

②生字拼音组词

两 liăng (两个)(两人)(两块)(斤两)(两边)(两篇)

就 ji (就是)(就来)(成就)(迁就)(就业)(就位)

哪 nă (哪里)(在哪)(哪些)(哪边)(哪天)(哪个)(哪样)

宽 kuān (宽大)(宽容)(宽广)(宽阔)(宽心)(宽裕)(宽和)

顶 dǐng (房顶)(头顶)(屋顶)(顶尖)(顶楼)(顶点)(顶峰)

睛 jīng (眼睛)(点睛)(目不转睛)(画龙点睛)(点睛之笔)

肚 d (肚子)(肚皮)(肚量)(鱼肚)(肚脐q)

皮 p (果皮)(瓜皮)(皮球)(表皮)(毛皮)(羊皮)

孩 hi (小孩)(女孩)(孩童)(男孩)(孩提)(婴孩)(孩子)

跳 tio (跳绳)(跳动)(跳高)(跳远)(跳水)(跳伞)(跳舞)

12、三年级上册13课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3课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学习13自然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指导愁。

师:他为什么发愁?一天不刮的话,两天不刮的话,三天不刮的话...(相机出示浓密的胡子叠加)如果你是胡萝卜先生,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指名说。

师:像这里心里很烦恼,都没时间玩,这就叫做发愁,所以这个愁底下是心,我们来读出这种苦恼。

2.指导朗读,相机创设小伙伴

师:发愁的胡萝卜先生会发生什么事呢?接龙读故事。

师:你们第一次读到沾果酱的胡子,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生:胡子越长越长、越飘越远

师:有一个小孩子第一次读这个故事,读到这里,他做了个预测,播放录音:沾到果酱的胡子被刮掉了。

师:你同意他预测的吗?能不能说说依据?

生:因为他近视;课题上写的是长胡子,刮掉了就没长胡子;看插图胡子很长;沾到果酱胡子会越长越长。

师:看来,这根胡子是不会被刮掉。

指导读好长多音字,而且这根胡子很神奇,胡萝卜先生走到哪里,胡子就长到哪里,能不能把这种神奇的感觉读出来呢?自己读。指名读。评价时引导学生关注一点儿一点儿、多长字眼,师生合作朗读。你看这根胡子真的变长了,看来你们的朗读也是这根胡子的营养品。

小男孩听了之后的想法,播放录音:我猜哦,这根胡子越长越长,后面还会发生很多有趣的故事。听完他说的话,你有没有什么话想表达的?指名说。

师:像这个小男孩发现自己预测错了就及时改正,我们把它叫做修正,板书。

师:有个学习小伙伴,他在学习的时候也有类似的体验,生齐读:当发现自己的预测和故事的实际内容不同时,可以及时修正自己的想法,接着猜测后面可能发生什么。

学习第49自然段

1.指名概括情节

那这个小男孩修正完自己想法之后就能预测正确吗?默读49自然段,看看故事发生了什么。指名说,板贴。

师生合作朗读。

2.合作预测

这个故事还没结束,接下来要请大家合作预测:

小组合作:

1.独立预测,完成学习单。

2.交流预测,投票选择最喜欢的故事结局,写在预测卡片上。

指名上台说,你们觉得他们预测有依据吗?

你发现这个故事的规律了吗?指名说,出示。

板贴小组合作猜测的故事,上台板贴,你们最想听哪个?

师:读到故事的后面,或许会不一样的。有个小男孩跟你们的预测一样,我们来读读他的思考:故事讲到了长胡子的各种用处,可以依据这个内容和生活常识作一些预测。

3.播放原作者结局

你想不想看作者阿姨是怎么写的呢?出示。

师:这位作者阿姨写的故事结局也不一样哦,居然帮胡萝卜先生自己系了眼镜。不过她的这个故事不是乱写,故事前面有很多地方都在告诉我们胡萝卜先生会去眼镜店,请你找找。

生:说它近视;他是上街去买眼镜;

师:故事的结局就藏在这些地方,让我们预测得有理有据。

一节精心准备的课,能学习到许多。

1.紧扣单元元素。

(1)以绘本《第五个》导入,让学生进行猜测,从而引出预测也要有依有据。

(2)以一个小男孩的预测(播放语音)贯穿全文,联系起了整个课堂。

(3)整个课堂在预测中进行,第一次:这根沾满果酱的小胡子会怎么样呢?第二次:出示小男孩的预测,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说出依据。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预测的方法。第三次:小组合作进行预测,给出明确的合作要求,小组代表分享。

2.教师的评价值得学习,这节课我记录了一部分评价,老师的评价都是有方向的,引导式为了内容。例如,评价学生朗读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读好这个词,而是根据评价出示几个词语。

3.生字教学有机地贯穿到课文中,课题的轻声,愁字,多音字长,在文中的讲解一点都不突兀,生字的教学各有侧重,是为了更好的课文讲解。

13、三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在那奇妙的王国里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在那奇妙的王国里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初步了解童话的三大特点:奇妙的角色、奇妙的情节、奇妙的想象,对阅读童话有兴趣。

2. 学生能掌握阅读童话的两大方法:想象角色、想象情节。

一、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故事,看看你们能猜出故事的名字来吗?

第一则(师读):猛一看,这些锡兵长得好像都一样,但仔细看就会发现,最后浇铸出来的那个锡兵只有一条腿。《坚定的锡兵》

第二则(生读):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三则(齐读):注意啦,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一块奶酪》

2.小结:孩子们,这三则故事都是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就要走进童话王国,看看在那里会有哪些奇妙的人和奇妙的事儿。

3.板书:奇妙

4.齐读课题:在那奇妙的王国里。

二、想象奇妙的角色

(一)感受童话角色万物皆人的特点。

1. 根据音乐猜角色

(1)在这个王国里,住着许多我们熟悉的老朋友,他们藏在音乐中。听,有哪些你熟悉的老朋友?

(2)小结:是的,这首歌里还藏着

2. 根据图片描述角色

(1)他们还藏在图片里呢。谁来猜一猜?

(2)生上舞台,游戏规则:坐着的孩子根据图片描述该角色的外貌,或者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不能直接说出角色的名字。(训练学生的表达,拓展中外童话)

图片一:美人鱼《海的女儿》(动物)

图片二:玫瑰花精《玫瑰花精》(植物)

图片三:匹诺曹《木偶奇遇记》(玩具)

3.小结:你们发现了吗,不论是动物、植物、玩具,都和人一样会说话,有喜怒哀乐。

4.板书:(想象)只要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世界万物都能成为童话中的角色。

(二)将自己想象成角色,体会人物形象

一只不好看的小鸭子,在安徒生的想象中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经典角色,他就是《丑小鸭》。

1.初步感知丑小鸭的形象

(1)自由朗读《丑小鸭》片段,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后来一天比一天糟。

大家都要赶走这只可怜的小鸭,连他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对他生起气来。他们老是说:你这个丑妖怪,希望猫儿把你抓去才好!于是妈妈也说起来:我希望你走远些!鸭儿啄他,小鸡打他,喂鸡鸭的那个女佣人用脚来踢他。于是他飞过篱笆逃走了。灌木林里的小鸟一见到他,就惊慌地向空中飞去。这是因为我太丑了!小鸭想。

于是他闭起眼睛,继续往前跑。他一口气跑到一块住着野鸭的沼泽地里。他在这儿躺了一整夜,因为他太累了。

预设:生1 可怜 (追问:从哪里读到的?别人的行为、语言)

生2 沮丧 (追问:在哪里感受到的?丑小鸭的动作、心理描写)

(2)A.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B. 生1评价: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2评价: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3)谁再来读一读。

2.想象角色,体会人物形象

读要读出人物的心理情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岳老师有一个锦囊妙计送给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1)出示文本,大声自由朗读。

后来一天比一天糟。

大家都要赶走我,连我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对我生起气来。他们老是说:你这个丑妖怪,希望猫儿把你抓去才好!于是妈妈也说起来:我希望你走远些!鸭儿啄我,小鸡打我,喂鸡鸭的那个女佣人用脚来踢我。于是我飞过篱笆逃走了。灌木林里的小鸟一见到我,就惊慌地向空中飞去。这是因为我太丑了!我想。

于是我闭起眼睛,继续往前跑。我一口气跑到一块住着野鸭的沼泽地里。我在这儿躺了一整夜,因为我太累了。

(2)采访:把自己当成了丑小鸭来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3.小结:这就是岳老师送给大家的第一个阅读童话的方法。

(出示小贴士一)

我们把自己想象成童话中的主人公,才能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世界,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悲伤。

4.齐读阅读片段2:我们一起来化作小鸭子,再来读读。

三、想象奇妙的情节

1.和老朋友们会了面,来认识一些新朋友吧。看看在他们身上会发生哪些奇妙的事儿。

2.根据图片猜情节

(1)出示图片,这是箱子。生活中,他能用来做些什么呢?

(2)在那奇妙的王国里,他又会有什么奇异功能呢?出示视频。

(3)你觉得这个飞箱怎么样?

小结:是啊,神奇的飞箱还带着商人的儿子经历了许多奇妙的事儿呢。

3.这些都是源于安徒生的想象。现在,该你们发挥想象啦。

(1)出示图片,这是黑天鹅,他又会有什么奇妙的经历?大胆猜!

(2)生1。(看来,你跟安徒生的想象一样大胆;看来,你们的想象还不够大胆。)

(3)读:太阳一落山,这些天鹅马上就变成了十一位美貌的王子。《野天鹅》

小结:孩子们,在童话王国里,箱子会飞,天鹅会变王子这些奇妙的事儿就是故事的情节。

(4)齐读:在童话王国里,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一切都妙不可言。

4.根据文本猜情节

(1)擦涂,师讲故事。

(2)根据文本,猜情节

瞧,这是一粒大麦种子,是一个女人从巫婆那里求来的。女人把种子种进花盆里,很快长出了一朵红花。这是一朵很美的花。女人说,同时在那美丽的花瓣上亲吻了一下。突然

(3)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4)小组讨论:

a.猜一猜: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b.说一说。选出小组内最富有想象力的成员。

(5)小组分享。同时在那美丽的花瓣上亲吻了一下。突然

(6)大家真敢想,让我们看看安徒生的想象。

出示原文:

(师读)突然噼啪一声,花开放了

(生齐读)在这朵花的正中央,在那根绿色的雌蕊上面,坐着一位娇小的姑娘,她看起来又白又嫩,又可爱。她还没有大拇指的一半长,因此人们都叫她拇指姑娘。

小结:孩子们,这是岳老师送给大家阅读童话的第二个方法。

(出示小贴士二)

当我们读到某个特别精彩的片段时,我们会忍不住想象故事的情节,甚至还会想出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也是阅读童话的方法想象情节。

5.板书(情节)

四、设计童话角色、想象情节。

1.想象家们,我们已经来到了奇妙的王国的最后篇章。在这里,鱼会变成美人鱼;玩偶会成为匹诺曹;黑天鹅会变成王子。看看你手中拿到的物品,它们又会变成什么?它们又会遇到哪些奇妙的事儿呢?发挥你的想象,赶紧创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童话王国吧!

2.(音乐)生单独完成奇妙童话卡。

3.小组分享。(投屏展示)

(动物:狐狸、啄木鸟;植物:玫瑰、土豆;工具:橡皮、地毯;空白)

14、三年级上册27课一个粗瓷大碗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27课一个粗瓷大碗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1.目前我对略读课文的想法是:略读课文多数是叙事,所以教学重点放在梳理故事脉络和品析人物形象,朗读可以放低要求,因为这些文章本身较难朗读,且语句并不会很美。

2. ian连起来读yan,lian。

3. 课堂前5分钟抽学生上台听写,效果不错,较高效。昨天教授的生字,第二天及时巩固,即及时复习。

4. 期末复习阶段要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适用于整个学期的任何一个时期)

5.生字的学习,要带入词语、句子当中练习,这样效果更好。(还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教学反思2

《一个粗瓷大碗》是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7课的课文,本文围绕粗瓷大碗讲述了赵一曼把小通讯员盛给她的高粱米饭倒进病号灶的锅里,和战士们一起喝野菜粥;把小通讯员给她找的用来吃饭的碗又一次丢掉了的故事,从送碗到还碗,从盛饭到倒饭,到最后又丢了碗的过程,表现了她在艰苦的环境中关爱战士胜过关心自己,与战士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高贵品质。本课既要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又要让学生体会深刻感受赵一曼高尚的精神品质。

板块二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试课的过程中发现都是老师带着学生学,仅仅停留在老师指导学生句子的品析上,抓魅力星值华而不实,教学过程缺少梯度。如何把联系上下文方法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抓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进行品析人物品质,实现自主实践和感悟,是需要思考的方向。所以最终稿在郑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以下修改:

我们以赵一曼的四个动作为教学,猜测她的心理想法,感悟她的品质。以学习小伙伴的微课作为教学支架扶学,放手让学生独学、合学,孩子对赵一曼各个举动与语言背后的情感感悟更加深刻,朗读自然也更加入情入境。这样的设计教学思路也更加清晰了,教学过程也如剥丝抽茧,层层深入,有了明显的梯度。

15、三年级上册25课灰雀评课稿听课记录

三年级上册25课灰雀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学习概括,练习表达

1.师:用心体味人物说话的意思、话中的情感。列宁一开始是着急,后来是担心、伤心又有点儿期待。复杂的感情用语言表现出来真不容易。

2.师:这篇课文读得读得懂吗?

生:不懂。为什么小孩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死却没有讲,我感觉这篇课文漏掉了一些东西。

师:很多小朋友发现了课文改编以后会漏掉一些东西,你是一个很敏感的孩子,了不起!现在我们不讨论这个问题。

3.我来提三个问题。(板书)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师:第一个词。

生:有一年冬天。

师:再往下找一个词。

生:一天。

师:再往下找一个词。

生:这时、第二天。

师小结:写下来,这叫时间顺序。(板书:有一年冬天、一天、这时、第二天)

2)师:有一年,冬天列宁看见

生:三只灰雀。

师:灰雀前加一个词语,怎样的灰雀?

生:欢快。

师: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

生:有一年冬天,列宁看见三只欢快的灰雀。

师:一天,列宁又来到白桦树下。他发现什么?

生:发现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不见了。

师:说完整。

生:他发现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不见了。

师:老师把这个句号改成逗号(板书)。

生:一个男孩告诉列宁: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师:重要的句子画下来。第二天

生:第二天,列宁又看见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在欢快地蹦跳着。

师:你能用一段话把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嘛?

生:有一年冬天,列宁看见一棵树上有三只灰雀。一天,列宁又来到白桦树下。他发现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不见了。一个男孩告诉列宁灰雀会飞回来的,他还活着。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见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在树上蹦跳着。

师:掌声鼓励。根据老师的提示,你画下来的重要语句这叫概括。概括要掌握两点:第一点,按一定的顺序,有一年冬天,一天。第二,要抓住课文中重要的语句。刚才这个孩子在最后一句用了一个词,很特别。第二天,列宁

生:果然。

师:你为什么用果然?

生:因为小男孩告诉他会飞回来的,列宁半信半疑。第二天,灰雀飞回来了。所以我用果然。

师:掌声。前面有预言,后面有结果。两者一致,就叫果然。课文读得懂嘛?这样概括是初步读懂,老师有个问题:列宁最后问:灰雀,你好,昨天你去哪儿了?灰雀昨天去哪儿了?

生:被抓了。

师:没讲完。

生1:灰雀昨天被小男孩抓了

生2:灰雀昨晚飞到小男孩家门口了。

生3:被小男孩关起来了。

生4:被男孩抓走,放在鸟笼里,放在他家里了。这里用了省略号,表示男孩说谎了。

师:哪一句说明他说谎了?你像侦探一样分析一下。

生:如果他诚实,会说:他昨天被我抓走了。

师:如果没有抓灰雀,小男孩会说

生:我没有看见。

师:你说抓走要有证据。这是第一个证据没我没看见。

生:他又不敢讲。

师:作者的话判断小男孩不敢讲。第二个证据。

生1: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如果没抓灰雀,他是不会这么说的。

生2:他说一定会飞回来的,是肯定地说。

师:也就是说这只灰雀飞回来的决定权在谁手里?

生:男孩

师:还有吗?你们看到的都是小男孩的话和作者的话。

生:原文。

师(笑):这篇文章就是编者考验我们能不能猜得到,像侦探一样。

生: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如果没犯错,怎么会低着头呢?还没有说一句话。如果他没抓灰雀,看到列宁他会说嗨,你的灰雀飞回来了。

师:这叫有根据地说话,五个地方证明了小男孩把灰雀抓走了。

二、引导质疑,揣摩心理

师:你们都猜到是被小男孩抓走。列宁知不知道?

生:知道。最后一句。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小男孩是诚实的。图片

师:哪一句他就判断出是小男孩抓住灰雀?

生:没我没刚看见。

生:为什么列宁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列宁该怎么说?是不是你抓走的?是不是?说!

生笑。

师:有意思了。小男知道灰雀去哪里了,列宁也知道灰雀去哪里了。小男孩有没有说灰雀是我抓走的?列宁有没有说是你抓走的?明明谁都知道,谁却都没有说。能读懂吗?这堂课的秘密就在这里。

生笑。

师:有时人们心里怎么想的,嘴上就是这么说的。这叫心口一致。还有一种话,是心里想的话和嘴上说的话不一致。(面对一个学生)比如,我喜欢你,我就说我喜欢你。但有的人喜欢你,不会说我喜欢你。有时候,心里想的话和说出来的话是一致的。比如,列宁心里想灰雀怎么不见了?于是他就问小男孩

生:孩子,你看见过一只胸脯

师:列宁心里这么想,就这么问了。但有的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是不一样的。小男孩说没我没看见,心里怎么想的?

生:是我抓走的。

师:但是

生:但又不能告诉你。

师:能不能直说?

生:不能。

师:你发现了吗?有时候,人物想的话,并不是人物说的话。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拿出纸,看看哪些句子心里想的和说的不一样?

把想的话写在后面,写下来。一样的就不用写了。两个人可以讨论。(8分钟)

师请一位孩子上台,我们听一听,人物说话,嘴上这么说的,心里却是那么想的。他猜得对不对?

师:列宁说: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他心里也是这么想的。男孩嘴上说:没,我没看见。其实,他心里想

生:它被我抓走了,但是不能告诉你。

师:列宁嘴上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其实他心里想

生:一定是被你抓走了。

师:男孩沉默,不说话。心里想

生:真想告诉你,可是

师:男孩心里很复杂,他用了一个省略号。不错!列宁嘴上说: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心里想

生:你会把它放了吗?

师: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心里想

生:我会放了他。

师:列宁问:会飞回来?心里想

生:你要把它放了吗?

师: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其实男孩心里想

生:我一定会把它放了。

师:列宁微笑着说:你好!列宁心里想

生:嘿,灰雀,我们又见面了。

师:列宁说: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其实心里想

生:你在他家里过得好吗?

师:你再想想。

生1:灰雀,你昨天是不是被他抓走了呢?

师:昨天你又没在他家?

生2:做客?

师:做客还用问吗?他很担心它哦!

生3:昨天你又没在他家吃晚饭呢?

师:有没有受虐待呢?有没有受伤害呢?明白了吗?最后小男孩没说话,其实心里想

生4:对不起灰雀,是我把你抓走了。

生5:如果灰雀一说,我不就露底了吗?

师:露底是什么意思?

生:我抓他的就暴露了。

生:糟了,灰雀一说我不就完蛋了吗?

师再请一位学生。

师:女孩除了可爱,还要大方。我来说,你来读这个句子。列宁说: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他心里也是这么想的。男孩嘴上说:没,我没看见。其实,他心里想

生:是被我抓走的,但我不告诉你。

师:列宁嘴上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其实他心里想

生:一定是被你抓走的。

师:男孩沉默,不说话。心里想

生:他在我家里活得好好的。

师:列宁嘴上说: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心里想

生:你为什么抓他?

师: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心里想

生:我一定会让他飞回来,放了他。

师:列宁微笑着说:你好!列宁心里想

生:你好灰雀,昨天你在他家过得好吗?

师:列宁说: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其实心里想

生:对不起,灰雀,我再也不伤害你了。

师:掌声!谢谢你啊!如果他们把心里的话说直接说出来?会怎么样?

生:再也做不了朋友了。

三、升华情感,感悟品质

师:好。现在我们讨论一个问题,小男孩心里想的为什么不说?

生:一说就暴露了。

师:他为了什么?

生:为了隐藏这个秘密。

师:每个人都有秘密。害怕列宁知道这个秘密来批评他。这是可以理解的。列宁为什么心里想的话不说出来?

生:因为他不想用天的话去伤害小男孩的情感。

师:说得真深刻!再说一遍。

生:因为他不想用天的话去伤害小男孩的情感。

师:要尊重别人,爱护孩子。伟大的人。还有么?列宁为什么不实话实说?

生:列宁知道了他心里的秘密。

师:那就让人很难堪,下不了台,

生:他想考验一下小男孩。

师:考验什么?

生:考验男孩诚不诚实。

生:让他改正自己的错误。

再说一遍。

让他自己改正错误。

再说一笔那

让他改正自己的错误。

师:给小男孩改正错误的机会。列宁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伟大的人!小男孩你们喜欢么?

生:喜欢。

师:小男孩就是你们,只要改正错误就还是好孩子。

16、三年级上册22课读不完的大书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22课读不完的大书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是把大自然比喻成读不完的大书。课前的生字,因为比较简单,我只用了十分钟。课前,我设计了几个主要问题:①这本大书是什么?内容是什么?这本书怎么样?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述了大自然好玩的东西?③读2-5自然段,找一找作者具体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④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看不完的大画册?⑤联系生活说说,大自然里还有哪些奥秘和乐趣?

前三个问题我主要是想让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的印象,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然后我就直接带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了,过渡语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却没有说,应该让学生走进课文去看看作者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第一自然段,我抓了三个词语,读书要用眼睛去体验和感受,所以第一个词语寻找。读书要用心去体会,找到词语沉思和遐想。那遐想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说不准确,只能说到在心里去想,所以我让孩子们去查一下字典,遐是远的意思,悠远的思索或想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我应该让学生用这个词语造句。另外,这个自然段不仅还也应该让学生仿写。我只关注了基本知识,语文素养没有进行训练。

第二自然段主要问题:动物的表现是什么?有什么遐想?

第三自然段主要抓有趣二字。但是我仅仅是让学生读了,却没有让学生说出哪里有趣。有趣的是什么?

第四自然段应该仿写句子,我没有仿写。只说了果子的味道。

第五自然段应该让学生想象棕榈树倒映在池塘水中的美丽。引导学生想象大自然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

两个课时,太多的内容没有顾及到,课后主题的小练笔也没有写,课堂应该再紧凑一些,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有连贯性,有顺序性,尤其是在细读课文的时候。

教学反思2

有了第21课的基础,在这篇课文继续学习怎么把对摘抄句的赏析理由说清楚。这篇课文的语言特色和《大自然的声音》中的大量拟声词不同,它不仅写了事物、景物是什么样的,还写了给人的感觉。文中有好几处让人叫人给人以的感觉,通过唤起学生对这样的表达形式的关注,引导学生可以仿照这样的句式写出生动的语言。借助课后思考题和练习册上的示例和题目,主要教了用两个句式来赏析,一个是作者把当作人来写,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另一个是读了这句句子,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给人以的感觉/让我感受到小麻雀的句子是练习册上给的范例,以此为例进行模仿练说,赏析老鹰那一句,各层次都至少抽了两个同学来说,还是老样子让说得好的示范,不会说的重复。课堂上要求一起动笔写下来的是对竹叶声和棕榈树这两句的赏析,在分开的两个课时内各写一句,要求全员当堂完成。

17、三年级上册21课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21课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中运用多种方法描写了大自然中的美妙声音,语言生动丰富。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美读来引导学生体会散文语言的魅力。从读词语入手,到句子的情境式复沓读,配乐师生承接读,小组合作读、师生问答读,再到段落填空读。认真对待每一个字词、每一个短语,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形式不同的读,贯穿了整堂课,从分析课文内容转变为朗读语言,培养语感,感受文本传递的语言魅力。

文章整体结构清晰,先总后分;段落结构富有特色,总写只有一句话,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分写各段,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结构化思维十分明显。因此学生在完成课后第二题时速度很快,难度不大,可见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把握是准确的,只是他们不知道总分结构这一名词。

二、三、四自然段的首句,即总写的中心句,都奠定了整段的写作手法:拟人化。这种写法,本身就充满情趣,符合儿童的阅读趣味。学生在学习是也相对容易接受,特别是在朗读时能比较容易地带入情感,在朗读课文时情感、语气把握较好。

课文的语言的美,更重要的在于能根据不同声音的特点,选择适切的词语和句子的长短、节奏。微风轻轻柔柔,狂风让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小溪淙淙,河流潺潺,大海哗啦啦;鸟叫叽叽喳喳,虫鸣唧哩哩唧哩哩,蝈蝈歌唱无论是描述声音的特点,还是拟声,用词准确、适切。

在本堂课的教学上,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练习朗读,对课文内容没有做太细致的讲解,也花了较多的时间去积累关于风、水、动物的象声词。因此学生在课后背诵第二三两段速度较快,朗读也比较有感情,很顺畅,但是在做课堂作业本时出现困难:

问题:读着片段中的呢喃细语,我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读着片段中的______,我又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

学生对于呢喃细语的理解基本都写对,但是对于仿佛后面的自由练习就不会了,发散性思维较弱。部分学生表示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填什么,后来我告诉他们这是要形容风的声音,想象不同的风吹起时的景象,学生也能很快明白,只是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或者说是学生的词汇积累太少。心求通而未得知意,口欲言而未能知貌。

在课后小练笔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来,可见这堂课还是有所收获的,作业本上的小练笔是在课堂上写的,但是我发现班里21位同学,怎么大部分学生写的东西都差不多呢,选取了相同的事物,用了相似的修辞。

18、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一组祖国美好河山图片,让学生欣赏。)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课前我们欣赏了祖国壮丽的大好河山,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你会选择去哪里?

生1:我会选择去大海。

大海边,大海你去不了。(师及时补充)

师:为什么选择去大海边?你想看什么?你能说说吗?

生:我想看到大海与蓝天相连之间的船只。

师:很好,有想法!

生2:我想到山峰上去,从山顶上往下看风景。

师:不错。

生3:我想到草原上去,去看看动物在草原上到底在干嘛?我还想去草原上骑马。

师:嗯,策马奔腾,那简直是太爽了!

生4、5、6:我也想去草原,去看看草原上万马奔腾,还有看牛羊吃草。

师:瞧!咱们的小手好多好多啊,说明一个问题,大家都喜欢旅行是不是?

师: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也有一个喜欢周游天下的人。他字太白,号谪仙人 ,被后世称为诗仙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齐呼:李白。

师:对呀,他就是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同时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今天我们就追随李白的足迹,一起游天门山去。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这个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心领神会)

师:对,远远地看。看什么呢?

生:天门山

师:既然是远远地看,那我们的声音就得放出去,就应该读出向远看的意思,我们再来读一遍,齐。

生:望-天门山

师:读完课题后,你有什么想问的?

生1:天门山在哪里?

2:天门山上有什么?

3:李白在哪里望天门山?

4:天门山上的景色怎么样呢?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师:好了,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首古诗。但是,学之前首先要学会怎样去读诗,怎么样读呢?有几个要求,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强调自由读,读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师:老师刚才看了一下,有摇头晃脑的读,有抱成一团的读,那有没有谁来展示一下呢?

生(纷纷举手)

(师指名朗读。)

师:同学们,刚才他读的怎么样?有没有谁来评一评?

生1:我觉得他没有读出断句。

师:(故作惊讶状)哦,那你来试试,把他的断句读出来好吗?

生反馈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评评他读的怎么样?

生2:他刚才重音没有读出来。

师:嗯,也就是说停顿有了,重音却没读出来,那你来给同学们演示一下。

(生抑扬顿挫、激情高昂地读。)

师:同学们,他读的好不好啊?

生大声呼道:好并且掌声鼓励。

师:看着你们读,杨老师心里痒痒的也想来试一试,你们来评评,杨老师读的怎么样吧?

(师范读古诗。)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啊?(生大呼特别好)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请你们学着杨老师的样子再读一读,好吗?(生大声齐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教学反思

一次我教李白的《望天门山》,因为这是我非常熟悉的一首唐诗,所以我草草地备一下课,就走上了讲台,开始了滔滔不绝的讲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正当我讲的尽兴时,一个学生的问话打断了我的思路:老师,天门山高吗?为了突出下面我要讲的气氛,我不假思索地说高,太高了,不然就叫天门山了吗?于是我在黑板上画出了高高的东梁山和西梁山,并画出了长江的走势,学生都很赞叹地点了点头。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了芜湖,并有幸目睹了天门山风姿,想象着当年李白乘舟欲行的豪迈,我亲自爬到山顶上,没一会,只几分钟的时间,我就爬到了山顶上,感觉这山并没有我想象的高,但为什么李白写的那么有气势呢?观察的角度不同,当年李白是乘船,现在你在山顶上,感受当然不一样了。一个同事提醒了我。于是我下了山,租了船,重温了一下乘舟将欲行的感觉。此时,我想起了我曾和学生讲过的天门山的事,一种愧疚油然而生,挥之不去。

想想自己参加工作也已经十多年了,教育教学中,我总是兢兢业业,认认真真,所以心里一直很坦然,虽然没有取得过什么优异的成绩,但也从来没出过什么差错,可自从我教过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并亲眼目睹天门山的风姿时,我的心里就觉得很愧疚。

从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需要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不能仅凭自己的感觉。

19、四年级上册课文1观潮评课稿听课笔记及反思

四年级上册课文1观潮评课稿听课笔记及反思

这篇课文的层次很丰富,从老师的板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的行文思路,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以及学生学习的思路。

首先是时间的梳理,朱老师在这里梳理出四个部分:潮来前,潮来了,潮近了,潮退了。

接着,进入课文学习时,通过一个核心的问题贯穿始终:从哪些方面,来写出怎样的心情。这是梳理课文、深入读文的一个切入视角,也是对学生写作的方法指导。

从2-4自然段,每一段都由这个问题来推进。观潮,最重要的就是视觉和听觉这两个角度的感受,学生以此为抓手,来归类找到相关的语句,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取出关键词,从而顺势进行有坡度的背诵指导。

朱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板书,这是对课文更宏观的,更深入的感受。学生试着从某一个方面的纵向关系来看,再逐步将两个方面联系起来剖析,比如:描写的视角的增多,对情感递增的表达作用。这种思维的方式越来越高阶。

除了对课文的精读,对结构的梳理,对写法的剖析,朱老师一直非常注重学生语言的训练、运用。在背诵3-4自然段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视频,通过导游解说的方式,让学生图文结合,将内化的语言在相对生活化的真实情境中进行自由地输出。

最后,课堂中老师充分将书后练习,练习册习题融入教学设计,使得课堂效益大大提高,学生做起作业来轻松省时。天气很热,老师很可爱,除了语言,还会通过肢体动作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节课堂的氛围,提高学习效率。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学生学得更轻松,扎实而有效。

20、四年级上册课文1观潮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课文1观潮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说是教后反思,准确讲应该是线上教学课后反思。

开学第一天,线上教学井然有序地进行着,不知道孩儿们在家里到底学得咋样?课后,我留了一点抄写和朗读的作业,打开学生作业批改,你不得不感叹:好学生就是好啊!认真的书写让我超级感动,一笔一划中你能读出这个孩子的踏实和上进,感觉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我仿佛从字里行间看到这些孩子在冲老师招手微笑呢!赏心悦目的作业真的可以给老师续命啊!

说回《观潮》这篇课文,我觉得太难上好了。这篇文章按照总分的结构,清楚地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时钱塘江大潮的盛况。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该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呢?

方法一:逆向思维教学

老师教学时一般会先出示一些词句,朗读后会问孩子:读到这儿,你的脑海中想到了什么画面?谈谈你的感受。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第二课时的重点段落分析。如果要把语文要素贯穿整篇课文,在第一课时的字词教学环节,我们也可以这样设计:

同学们读到这些词语的时候,脑海中一定会浮现一些画面。老师出示几幅图片,你能不能说出对应的生词?

方法二:归纳言语支架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个要素听起来挺虚的,如何让学生做到对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侃侃而谈呢?这需要老师提供有助于学生表达的言语支架。比如:课文第四段旁边有个气泡,旨在引导学生谈想法的时候把话说完整,并且尽可能多的调动自己的感官,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感受。

如果想让学生的话变得更多,我们还可以适时地鼓励学生采用关键词法、联系生活经验、结合插图等方式丰富孩子的表达。

教学反思2:

《观潮》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平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是:

1.理解重点词、句、段。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抓重点段,领悟钱塘大潮的奇。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天下奇观这个词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感悟钱塘潮的奇,更近一层理解天下奇观。主要抓住课文的3、4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描写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写出了潮的气势宏伟。如隆隆响声白浪翻滚白色水墙风号浪吼等,运用了比喻、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的景象。再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对观潮者神态、动作的描写,如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又沸腾起来等词语,体会观潮的人数多、热情高涨,体会间接描写的表达方法,感受大潮的奇特。

2.指导朗读,感受雄伟奇特的景象。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接着我进行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重点抓住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塘江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一些,强调指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短语或词语。然后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边读边想象画面,再读课文,感受大潮的奇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统领全文,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潮来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生从大潮的声与形的变化中,就能知道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再让学生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观潮的过程,学生一下子就找到早晨中午一点左右这些表示时间的字眼。本课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是一篇习作的好典范。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三、不足之处

1.字词的学习、理解过于粗略。由于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预习的不够充分,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懒得查阅工具书进行理解,对个别词语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阻碍了对文本的理解。这个自学能力在四年级一定要培养好。为高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

2.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待提高。过了一个假期,学生有些懒散,读书不积极,拖长音,不整齐。以至于个体朗读也令人不满意。通过指导,有所改善。以后还要加强训练。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启发谈话:平时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玩?把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和同学介绍一些,并说说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好玩。接着在初读感知后,让学生谈谈读完课文后的体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进行教学,进行引导第一段的学习。然后再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加深巩固。并进行相应拓展,最后让学生在课后找找资料,培养对家乡,对祖国美好景色的热爱之情。

21、四年级上册10课爬山虎的脚评课稿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10课爬山虎的脚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 课堂导入

处处留心皆学问 什么意思?

师总结:无论工作还是学习都需要这样的能力,今天来看看叶圣陶老爷爷是如观察的,观察了什么,怎么观察的。

二 整体感知

1、第一自然段教学:

写了什么?

除了位置,还有什么发现?

太棒了,随处可见,说明了什么?说明这样常见的事物仍然值得留心观察

2、看其他自然段,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3、留下印象深刻的句子有哪些,谁能说说这些句子好在哪?

漾、爪子、相当牢固、逐渐

作者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写出这样生动形象的句子

三、小组自学

1、小组自学,找出仔细观察的方面

(巡视,表扬勾画的同学)

2、小组交流后,点一组同学展示 师点评合作的有效性

3、时间的词-连续观察

细微的观察-动静结合

蜗牛的比喻-形象

4、请同学打分,展示小组选择最佳倾听小组

5、老师幻灯片砖石各个时期的爬山虎,进一步总结作者的观察细致

四、课堂活动

1、如果你是植物园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别人介绍爬山虎是如何爬的?要抓住什么词?

请同学们默读第四段,思考后,站起来介绍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2、同学讲解+动作表演,师点评

3、一脚一脚教学,师通过动作表演说明为什么是一脚一脚而不是一步一步。

总结升华-仔细、连续观察

思考:

1、训练点明确,授课围绕观察什么和怎么观察两个方面进行讲授

观察什么,即通过对文章的整体结构的把握,引导学生明白观察的内容

怎么观察,即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词语,去了解观察的奥秘细致、连续(表示时间的词)

2、对抽象化的教学具象化操作,如在讲解蛟龙的爪子和蜗牛时,强调把不熟悉的事物比作熟悉的实物,就是形象

3、通过创设情景和实践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当小小讲解员,讲解爬山虎如何爬,怎么讲到重点,讲得生动,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动词运用的准确。

导入时,强调观察是把文章写得形象生动的奥秘,今天我们就来跟叶圣陶老爷爷学习如果通过观察,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会不会更好呢?

22、四年级上册10课爬山虎的脚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10课爬山虎的脚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在教学时,我除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外,还设计了这样的几个教学环节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尽可能地获取知识。

一、借助画图,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

喜欢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课上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画画有时更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智慧,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画画议议,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位置、颜色就非常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二、通过表演,让文字活起来。

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细节的问题。学生面对课本的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运用具有一些表演性质的行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文字活起来,更好的帮助学生的理解,从而拉近了他们与文学的距离,使他们在语文课上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

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部分,我让学生先自读并提出不懂的地方。读完后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引导他们梳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细丝怎么变成小圆片的?为什么细丝巴住了墙,就弯曲呢?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然后分小组表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再指名上台表演,演完学生就有了更真实的感受: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这些小圆片就像吸盘一样,紧紧地巴住墙,由于巴产生的力量,使细丝弯曲,这样,细丝就拉动与它相连的嫩茎,嫩茎就朝墙上靠拢并贴在墙上。这样就完成了一只脚爬墙的过程。然后它还会继续长出脚来,又把嫩茎拉一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学生通过自己表演,真实地感受到了触、巴、拉、贴这几个动作的连续性,而且深刻地体验到这几个动作的内在力量,同时还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课堂中的学习应该不拘形式,灵活多变,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通过画一画、看一看,演一演等多种形式,让课堂活起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轻松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3、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宋代卢梅坡的这首《雪梅》,是咏物说理诗中的一篇精品。尤其是对梅花的评语,可谓入木三分,非梅之知音不可然也。这首诗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 说理精辟深刻,很有启发性。

诗人在首句梅雪争春未肯降中巧用一个争字,运用拟人的写法,就把梅、雪为争春发生的摩擦,双方都认为自己各自占尽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让谁的情态,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在写法上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诗的后两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对骚人阁笔费评章原因的回答,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并且巧妙地写出了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借用梅雪争春告诉人们: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互相欣赏,懂得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更完美的境界。

24、四年级上册6课夜间飞行的秘密评课稿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6课夜间飞行的秘密评课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之所以要印问题清单、写问题清单、收问题清单,就是为了避免在教学中把个体发言当全班水平,要是以掩耳盗铃的心态来开展教学,那教学必然是无效的。所以明知道学生的提问一定是有很多不足的,也要鼓起勇气去做这件事,越有不足,越要面对。如我所料,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以针对内容提问为主,在表述上也存在问题,所以以其中一张提问清单为例示范点评提问,再让学生讨论、修改问题清单中的问题,像这样直观地在例子中看懂问题的分类,然后就重点教怎么针对写法提问。在练习册中有一道习题要求写下问题并尝试解答,就要求学生写针对写法进行的提问。

那么什么叫针对写法进行提问呢?我认为朱老师的解析是很清晰的,他又往下细分为字词、句段、结构三部分,针对字词,主要解决为什么用,针对句段,解决有什么作用可否省略,针对结构,解决选材组材、写作顺序、文题与文章关系。我也从这三方面引导学生尝试对写法提问。学生对句段作用的概念还不够清晰,我根据学情,在这个地方又进行了补充,要求孩子格外关注三点:一重复,二标点,三手法。第一,关注文中重复出现的词句;第二,关注文中有别于常用句号逗号之外的标点,如分号、省略号、问号等,其实就是关注句式,但是说句式,孩子们不一定能很快转过弯来,但是找标点,对他们来说难度就降低很多了;第三,关注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从这三个方向去问为什么,往往就是针对写法来提问。在这篇文章中,补充提的问题有:

作者为什么在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中用了问句?(关注句段中的标点)

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关注详略)

为什么作者要用横七竖八这个词语来描述实验中的绳子?(关注词语用法)

这篇课文原本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你觉得哪个题目好,为什么?(关注文题,这个问题也可以用另一种问法:为什么作者要以夜间飞行的秘密为题。)

梳理完问题的下一步是筛选问题,我们选出了课上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因为在这一课中要了解提问的三个分类,所以关于内容、写法、启示的内容各选一个关键问题,然后就逐一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强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先要解决什么问题,以此让学生发现问题和问题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筛选问题的关键。比如说,要想解决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有什么关系,就要先解决飞机夜间怎么飞,蝙蝠又怎么飞,再去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要想解决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就要先解决科学家们做了几次实验,实验的准备、过程、结果分别是什么和这些和实验相关的内容有哪些是必须要写的,哪些可以不必写。这样也就顺势做完了练习册上梳理表格的练习。

练习册也是备课必看的好工具,练习册上这一课的习题中,选择题是针对终于提问,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是针对写法提问。在做这两题时,我还让孩子们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去想想,这几题其实是在考什么,问什么?试着用提问的形式给这几道题改改措辞,这也是锻炼提问的能力。

教学反思2.

《夜间飞行的秘密》属于科普知识短文,富有趣味,主要将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章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 本文的教学重点: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激发学生爱科学从小就探索科学的兴趣;难点: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空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课题质疑,引发探究。在课堂开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图片和雷达的图片,并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蝙蝠和雷达的了解。学生课前已经进行了预习,很快便说出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而雷达是人类发明的探测仪器,学生答后我再质疑: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科技产品,课题用和字连接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设疑是探究学习的开始,一下子学生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作铺垫。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课前,我加强了预习指导,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我又指几名学生上台分别介绍三个试验过程,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学生在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3. 渗透方法指导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方式是影响学习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较强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意识,有坚实的语文知识基础,能凭借学习内容,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内容与如何学习统一在同一过程中,寓学法于教学之中,久而久之,学生领悟各种学习方法。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如果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有效方法,运用到其他课内阅读或课外阅读,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导。我让学生仔细阅读完课文后,找出课文中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的句子,因为这些句子合起来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当学生找到后,就让他们连起来说一说,并且告诉他们有时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以后的自己阅读中也可以试试。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课前,我加强了预习指导,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学生在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三、不足之处 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参与兴趣,现在咱们开个小小的招聘会,这里有两种职业供大家选择,一种是记者,一种是科研工作者 。接着自学课文,记者朋友们把你要提的问题罗列在纸上;科研工作者要把你研究的过程按要点罗列到纸上。然后合作探究:蝙蝠是怎么探路的?再谈一谈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最后,拓展练习,培养创新精神: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创造发明也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你现在最想发明什么?这一拓展练习,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外,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同时,激起了学生创造的欲望。

25、四年级上册6课夜间飞行的秘密评课稿听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6课夜间飞行的秘密评课稿听课笔记

一、因题质疑,感知课文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小品文。(出示图片)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雷达是电子设备。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一个同学读了课题后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吸引我们去读课文、找答案。请认真读课文,读准读通,并想想这个问题。

(生自读)

师:这些含有生字的词语,你会读吗?

(出示)

横七竖八 许多绳子 系着铃铛

(生读)

师:这组词中的生字,你都读准了。系着铃铛的系读j,是打结、扣的意思,所以,系鞋带系着围裙把领扣系上中的系都读j。除此之外,一般都读x。横七竖八是什么意思呢?

生:课文中表示屋子里乱糟糟的,有许多绳子。

师:绳子很多,很杂乱。联系课文来理解词语真是一个好办法。这一组词语,说明实验准备充分。

(出示)

没头苍蝇 到处乱撞 响个不停

(生读)

师:文中说蝙蝠在什么时候像没头苍蝇到处乱撞?

生:在蝙蝠的嘴被封住、耳朵被塞上的时候,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

师:这是科学家做的实验,语言简练而又生动。

(出示)

反复研究 实验证明 揭开秘密

(生读)

师:反复研究懂吗?

生:失败了再重新开始研究。

师:一次又一次研究,就叫反复研究,最后揭开秘密。

(出示)

超声波 障碍物 无线电波 荧光屏

(生读)

师:谁知道无线电波和超声波的不同之处?

生:无线电波是电磁波。超声波在文中是指蝙蝠发出来的声音,我们耳朵听不见,它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

师:说得真好。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查到的资料超声波是超过人能听到的最高频的声波,我们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赫20000赫,低于20赫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赫的叫超声波,我们人类听不到。无线电波是电磁波,速度和光一样快,用于广播、传输电视信号、通信。明白了吗?

(生齐读以上四组词语)

师: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可以用上蝙蝠探路雷达启示等词来说说。

生: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就更安全了。这是科学家从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中得到的启示。

师:真了不起。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这是读书的好方法。

(出示)

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生读)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

生:提问。

师:对,这是这堂课的主要目标。

二、关注内容,学会提问

师: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这是根据课文内容来提的问题,准确地说是针对题目来提的。我们还可以就课文中的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一个段落来提问。比如,课文第6自然段的左侧空白处有这样一个问题,谁来读?

生:(读)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

师:谁来告诉我,这是针对课文中的什么内容来提问的?

生:这个问题是针对课文中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句话来提问的。

师:对,就是这句。那么,你会针对课文的内容来提出问题吗?比如读到第3自然段时,哪些地方让你有疑问呢?

(出示)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生默读)

生:蝙蝠这么厉害,难道是因为它的眼睛特别敏锐?

生:蝙蝠从来没有跟其他东西相撞,为什么呢?

师:真好。老师也提出了一些问题,跟大家分享一下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蝙蝠有什么魔法吗?极细的电线都能避开,它是怎么做到的呢?蝙蝠竟然这么厉害,到底是为什么呢?提问的时候可以用上有什么怎么做到的为什么等词。

三、聚焦写法,学会提问

师:从课文的内容来提问不难,难的是根据课文的写法来提问。写的时候用到了无论即使也这些关联词。用上这些关联词,读起来有什么感觉呢?这就是一个从写法上对第3自然段提出的问题。

生:用上这些关联词,强调了蝙蝠身体非常灵巧,本领非常大。

师:刚才是从关联词来提问,还可以找什么来提问呢?比如,第3自然段中有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个反问句,你能从写法上来提问吗?

生: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呢?

师:这就是从写法上来提问。还可以这样提问:反问句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

(生纷纷举手)

师:大家都知道答案,我们就不讨论了。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作者不说其他东西,只说一根极细的电线,你有问题吗?

生:作者为什么一定要强调一根极细的电线?

师:掌声送给他!这就是从写法上来提问的。还有吗?

生:避开极细的电线,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呢?

师:这个问题好!再来看第2自然段,你会针对写法来提问吗?

(出示)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生读并提问)

生:这里为什么要自己问自己答?

生:老师,我来说,因为这样写能引起我们的注意。

师:你们看,学到这里我们知道,针对写法来提问,可从修辞手法、文章结构、标点符号等方面来考虑。

师:为了弄清原因,科学家做了实验,默读第4、5自然段,试着填写表格。

(出示表格,生自学,同桌交流)

师:第二次实验方式是什么?结果呢?

生:第二次实验方式是塞上耳朵,结果是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

师:那第三次实验方式和结果是什么?

生:第三次实验方式是封住嘴巴,结果也是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

师:真聪明。同学们,第一次实验写了6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合在一起才写了4行。在写法上你有问题吗?

生:为什么第一次实验写了6行,而后面两次合起来才写了4行?

师:可以。

生:为什么第二、三次实验要合在一起写?

师:真好。答案谁知道?

生:因为这两次的实验结果是一样的,所以可以合起来一起写。

生:第一次主要写做的实验是怎样的,特别是准备工作,所以要具体一点。

师:是的,第一次具体写做了什么准备,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实验结果是一样的,有什么好分别详细写的呢?这就告诉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要详略得当。这样写之后,就非常清楚地得出了如下结论

生:(读)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这是第7自然段告诉我们的。谁能说说是怎样配合的?

生:蝙蝠的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碰到前面的障碍物就会反射到蝙蝠的耳朵里,然后蝙蝠就会改变飞行的方向。

师:掌声送给她。

(出示)

师:第8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吗?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默读)

生: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就会看到并调整飞行的方向。

(师出示)

生:蝙蝠是怎样探路的,飞机是怎样工作的,这两者很相似。

师:工作方式相似,写法也相似,我们一读就懂。

四、联系生活,学习提问

师:读读课文后面的第二个问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

(出示)

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

(生读)

生: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来提出问题。

师:是的,这是从得到的启示来提问的。这个不难,比如,这篇课文后面的两个问题都是从这个方面来提的,谁来读?

生:(读)蝙蝠发出的超声波碰到了飞蛾、蚊子会怎样?

师:这就是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来提问。

生:(读)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

师:针对启示来提问,你们觉得难吗?

生:不难。

师:提问有三个角度,分别是内容、写法和启示。

五、当堂练习,迁移运用

师:默读课后练习,试着提问。

(出示《它们是茎,还是根?》片段)

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它们躲在泥土里变了模样,你不要把它们认错了。这种变了模样的茎,有一个总的名称,叫作变态茎。

变态茎分好几种。马铃薯和洋姜长得肥肥胖胖,叫作块茎;荸荠、慈姑和芋头长得圆头圆脑,叫作球茎;洋葱和大蒜头,长得一瓣一瓣的,好像鳞片一样,叫作鳞茎;藕和生姜长得像根一样,就叫作根状茎。

师:认真读,找到你想提问的那个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提问,把问题写下来。

(生读、写,然后交流)

生:为什么它们长在泥土里却不是根呢?这是针对内容提出的问题。

生: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用上不是而是,强调了什么呢?这是针对写法提出的问题。

生:变态茎,还有哪些呢?这是针对启示提出的问题。

师:很好。我观察了一下,从写法上来提问,你们感觉比较难。既然有难处,老师就要帮帮大家,跟大家分享根据写法的提问。它们躲在泥土里,躲用在这里合适吗?

生:很合适,这个字让人觉得它们很可爱,写出了独特之处。

师:第2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生:围绕变态茎分好几种这句话写的。

师:这一段的构段方式呢?

生:总分的构段方式。

师:怎么要举那么多例子呀?

生:因为它们都是变态茎。

生:因为这些茎形状不同,名字不同。而且,举了例子,我们就有印象了。

师:会问,还会答,真好。学了这篇科普小品文,我们知道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还尝试着从内容、写法、启示等方面去提问。同学们,我们既要勇敢地提问,还要会问、善问,从不同的角度去问。阅读时可以问,阅读后可以问,阅读前看到题目也可以问。古人说得好

(出示)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生读)

师:是啊,做学问就怕没有疑问,有了疑问就能进步。好,祝大家天天有进步!课后完成两个作业:一是运用今天的提问方法,去阅读《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二是整理今天从三个角度提出的问题,试着自己来解答

26、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花牛歌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花牛歌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1.为什么是一穗剪秋罗?

穗,做量词使用的时候,形容一个多籽的植物。而剪秋罗的花其形像穗头,花瓣多,和许多多籽植物的果实很像。这里的一穗,不是一朵的意思,是一堆的意思,说明花牛坐下压扁的剪秋罗有很多。

2.这首小诗里有时间顺序吗?

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借助文中插图,标画诗中出现的景物,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想到的画面。刘同学站起来说:早晨花牛吃饱了,就到草地里坐着,它把一穗剪秋罗压扁了;中午它在草地里睡觉,白云过来给它遮阴;下午花牛在草地里走来走去,小尾巴甩得滴溜溜的;傍晚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落下西山的青峰,归去了。

这个学生的发言让我很吃惊,我没想到花牛歌里还有时间的顺序。我觉得这个同学的理解很精彩,这样来想画面,不仅有了事物,还有了时间的概念,画面更清晰了。而且花牛一天的行为都有了,更表现了花牛生活的悠闲、快乐、美好。

3.花牛歌可以改成花牛行吗?

不可以,因为歌可以是歌唱,可以是欢歌,这个字就透着欢快与美好。改成花牛行,就没了这种情感与韵味。

27、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秋晚的江上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秋晚的江上》这首诗中,作者以凌空高蹈的视角,敏锐地捕捉到了悄然发生于暮晚秋江上的动人一幕:倦鸟归巢,背驮斜阳,忽又抖落斜阳于江水之中。诗人以清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旷远,奇异瑰丽,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创造出的是一种意趣丛生,情味绵绵,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

《花牛歌》牛的造型童趣盎然,毛茸茸的云朵,毛绒绒的花牛,还有毛融融的小草,让人忍不住伸手想去抚摸。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儿童诗之于儿童,首先是感受诗的趣味。

诗的趣味首先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花牛歌》诗人以一种逆向的思维,表达了儿童独特的探究精神,以酣畅淋漓的语言抒写了童心童趣,引发了小读者更为开阔的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读诗的延伸,可以丰富对原作的认知,从而在感情上引起共鸣,让内心得到抚慰,让心灵得到庇护,从而进入了诗的意境。读儿童诗,更多的是为诗中所表现的超拔奇特的幻想所感染。如果是小读者,他可能为之赞叹;如果是大读者,他又会为久违了的童年的异想天开而快乐。阅读这些儿童诗,会使我们更亲近儿童,更佩服他们的想象力。想象力丰富的人是智慧的人,是有创造力的人。

2.孩子们心气健旺,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有灵性的。面对一朵小花,一场春雨,或悄然凝思,或与之对语。《秋晚的江上》一时的情与境会,那些平凡的景物便纷至沓来,倦鸟、斜阳栩栩然活了起来,都成了童话王国的角色。细细品味这些小诗,我们的灵魂早已伴随着花朵、白云、小鸟飞入了幻境。我们感受到的是童年纯美的情境和隽永的趣味。

3.读诗还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故事情节之外的乐趣,这就是诗的独特的表现形式。

诗不但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也是在形式上处于不断变化的样式。因此,读诗不能不注重它的形式,这也是读诗的一种趣味。

中国的新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索表现形式。从所收入的二十首诗看,就可发现诗的艺术风格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有的遵守一定的格律,有的靠近民歌体,有的追求散文美。无论哪一种形式,诗都不可涣散,要凝练集中;诗都不可呆板,要气韵生动。如徐志摩的《花牛歌》,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说到诗与画的关系,古人常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加以褒奖,这是因为诗有很强的画面感,借景抒情,情景交触,景语即情语,都可以让我们在读诗时产生种种幻象。而画又是有内涵的,画所表现的意境与诗意很贴近,这也就是诗与画的相映成趣。

4.总之,读诗要细致入微,不漏掉只言片语,而要紧紧地追踪着诗人的情感脉络。读诗,要引发感情的共鸣,要激发想象力,要读出乐趣。读诗,还常常会引发并不相同的理解,有的理解轻浅,有的理解深邃,甚至超出作者的原意,这都是允许的。因为诗讲究含蓄,有字面的意义,有时还有隐含的意义。由于读者生活阅历的不同,审美趣味的不同,对诗的鉴赏也就有了差异。

古人说的诗无达诂,正是说明了好诗没有终结的诠释,这给我们理解诗歌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这也是读诗的一种乐趣。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两首现代诗的教学中,培养了读诗的乐趣,是一种审美的阅读,这种阅读有利于提高文学整体的鉴赏水平。以诗歌为文学基础的图画书,更是画家的挥毫写意,他们通过对诗的理解,创造了新的意象,帮助了我们对诗的理解,同时,也帮助我们感受绘画的神韵。

三、不足之处

教学时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过多的让学生说,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老师的调控引导作用,但反过来想,如果孩子们热情高涨还不让说的话,不知又会产生怎么样的效果?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接着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结合重点词语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最后拓展延伸,发挥想象,自创一首现代诗。

28、四年级上册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这周年级组内的公开课轮到我了,我选取了第八单元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这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选自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等人写的《世说新语》,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并冷静分析的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仅用四句话,就表现了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快速了解《世说新语》,我出示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4个小故事导入新课。

一般文言文的学习,我认为大概过程是:1、初读课文,疏通文字,2、再读注释,理解词义,3、联系上下文,逐句翻译,4、再读课文,复述故事,5、背诵全文,体悟内涵。

按照这个过程,在学习中,我注意方法的指导,朗读课文时,提醒学生要注意文言文的停顿,理解文章意思时,根据注释和插图把短文读顺,读懂,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将王戎看到路边李子时不动和其他小伙伴竞走取之的行为进行对比,关注王戎的语言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从而得出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聪明机智的孩子。虽然带孩子们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漏洞百出,缺点多多。年级组老师以及曹主任给出的建议,让我醍醐灌顶,收获满满。

要读好文言文,在哪里停顿是非常重要的,而文言文的停顿要声断气连,教师应该进行规范的示范,带领学生读。而我恰好没有做好这一点,直接出示了停顿节奏。赵老师提出的异议是:对于文言文的停顿指导,是放在一开始,由老师直接给出停顿,还是在学生尝试理解文章意思时,让学生自己体会停顿,后者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

是啊,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就自然而然的,能体会到在哪里停顿了。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就能明白课文中之字的意思了,之字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可当时在课堂上学生并没有一下子明白三个之字的意思。

李老师给出的建议是,在小组交流时需注意音量,不打扰到其他小组的交流。这一定得改,孩子们平时纪律比较差,导致课上不管不顾,影响到他人,实属行为习惯没养成,作为班主任的我,有一定责任啊!

最后曹主任又做了总结评价:导入环节很花心思,引起了学生浓厚兴趣,但在让学生了解《世说新语》时,应注意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换成学生可理解的词语,所以在搜集资料时,要有取有舍。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是讲故事,教师不应再逐字逐句要求学生准确的翻译。在讲故事时可以小组合作,相互吸取优点。背诵放在讲故事后,用填空的形式帮助背诵很好,作业的布置上去掉无效作业,有布置就要有检查。

听了大家的这些建议,心里明朗了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注意教师的评价语言,对于课堂的反思,重点放在改进和今后的措施上。

29、五年级上册第4课珍珠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第4课珍珠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1.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把握主要内容时不能再用填空的形式,应该整个问题在开始时放给学生们去解决,并且可以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比如这个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培养快速阅读和概括文章的能力。

2.在解决文章的阅读提示时,我应该扣住文章的主线信赖的产生过程进行分析,而不是单独的罗列显得凌乱。应该把握住身体上的距离与心的距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同学们就会更加容易理解。

3.在文章学习进入到自主探究阶段前,最好将本课的方法再次进行梳理与呈现,帮助学生进一步进行自主阅读与思考。同时在学生发言时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回答,有问题及时指出。

4.文章的学习落脚必须在写,所以文章最后关于写法的整理也是必要的,必须让学生懂得作者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反思2

1.通过查找课文相关语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理解、体会珍珠鸟的可爱及作者的情感;

2.通过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和宽容,进一步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内涵,使学生懂得不论是人与动物,人与自然,还是人与人之间,必须互相信赖、理解、宽容,才能和睦相处,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30、五年级上册14课圆明园的毁灭节选评课稿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4课圆明园的毁灭节选评课稿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重点要求通过朗读、学习,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于是,教学中,首先我由复习课文重点词语导入,唤起学生注意力,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顺,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以此引导学生走进圆明园:让学生学生快速浏览2、3、4自然段,巡视点拨后,让学生交流感受,引领学生走进圆明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辉煌,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结合大量图片,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到圆明园的辉煌。在饱览了圆明园后,在进入到毁灭部分,引导学生自读第5自然段,结合资料领会统统掠、任意毁、放火烧的强盗行径和野蛮罪行,将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深深烙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进而激起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1、五年级上册10课牛郎织女一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10课牛郎织女一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初读课文,学习新词。

1、默读故事。

2、读黑板上的词语:嫂子、勤恳、筛子、稀罕、裂开、酿酒、瞌睡、梭子。

①罕hǎn:(音)在词语稀罕中读轻声;

③嫂子:(形)嫂的右边部分易写错;(义)嫂子是指哥哥的妻子。

②酿酒:(形)和酿造有关的,一般是酉字旁。

(识字教学,从音形义三方面,各有侧重地进行简要的提醒和解释。朱老师的字理识字特别有趣,讲得清楚明白,让学生能更好地记住和区分。)

二、抓住关键词句,交流阅读感受。

方法指点:我们学习了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快速读懂文章内容。

(一)牛郎:身世可怜

1、读完后,牛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可怜(老师引导:身世可怜)

什么叫身世可怜?(结合课文内容谈理解)

父母双亡、家人对他不好。

2、课文中,哪里直接写出了牛郎的身世可怜?(找句子,划出)

①主要集中在第一段:父母双亡;吃不好、睡不好;遭遇冷暴力;哥嫂独占家产;名字都没有

②还有学生找到第6段中:嫂子在旁边,三分像笑,七分像发狠,说:我们挑顶有用的东西给你,你知道吗?你要知道好歹,赶紧离开这儿。天还早,能走就走吧。

(这句话虽然不是直接描写牛郎身世可怜,但也十分重要,老师顺势让学生通过朗读、抓住关键词理解,来进一步感受到牛郎的身世可怜。)

理解句子,先要读通,读透,读出语气、感情。请学生齐读、单独读、再齐读。

这句话非常有意思,所谓有意思不是有趣,而是要理解其中一些关键词背后的意思。老师引导学生去找关键词,如:知道好歹(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好,才会说重话);赶紧(哥嫂恨不得让牛郎快点离开);顶有用(说反话,实则是一些没用的破烂东西,欺负欺骗牛郎。)

③再读一读:集中描写牛郎身世可怜的第一自然段。

(二)牛郎与老牛

1、牛郎身世可怜,好在有一头老牛相伴。找一找,牛郎和老牛之间是如何相处的?(划出)

学生主要找到第3、4自然段中的句子,内容较多。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有些内容是写牛郎照顾老牛,有些内容是写老牛照顾牛郎。

①牛郎照顾老牛:主要集中在第3自然段。归纳:牛郎照看那头老牛挺周到。(第一句话)板书:照顾周到。

具体从哪里看出?饮食、清洁。(学生找句子,老师帮助归纳。)

②老牛照顾牛郎:主要集中在第4自然段。归纳:相处亲密。(板书)

具体从哪里看出?倾听、陪伴。(学生直接归纳出。)

(朱老师先请学生找到关于牛郎和老牛之间相处的句子,再把较多的内容分成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概括;再找到具体的句子,归纳他们彼此照顾的具体表现。方法在反复的训练、运用中习得。)

③师小结:可见,对他人或者对一个动物好,是要有具体的表现的。

④读第4自然段,老牛对待牛郎,是比较神奇、有趣的地方。

3、想象:牛郎在与老牛的相处过程中,他会和牛说些什么事情?

成家立业;期待遇到好心人(学生主要联系下文,进行想象。)

师引导:当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最想与别人倾诉。想象一下牛郎会遇到什么困难?

没有粮食,生病,没有钱,没有衣服御寒等(学生思路被打开)

师小结:独自一人在外生活,衣食住行都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32、五年级上册第5课搭石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第5课搭石评课稿听课记录

教学过程:

一、借助单元导语,导入新课

1. 生观察单元导语页,说说你能从中了解到什么?(生说:阅读有一定的速度、本单元的目标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等)

2. 你有没有在平时的阅读中尝试过提高阅读速度呢?(生沉默)没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试一试,翻到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书写课题,齐读课题《搭石》。齐读课题下的学习提示。

二、运用三次默读,完成目标

(一)一读。全文六百多字,你能用多少时间读完呢?读完后你是否知道什么是搭石呢?根据学习要求,默读课文,读完后关注你用了多少时间,然后完成学习单任务一。(屏幕上出现计时器)

1. 学生自读。

2. 抽生分享:你用了多少时间?什么是搭石?(合上书说)(抽三位同学)

3. 师生总结什么是搭石,在课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齐读。(进入秋天,天气变凉)是啊,这就是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搭石,板书:介绍搭石

4. 抽生比较刚才三位同学的发言,你发现了什么?(生:有的同学速度慢,对内容不是很清楚、有的同学速度快,对于课文内容却了解得比较准确)

5. 师采访同学们:你觉得你刚才读的速度慢吗?是什么原因导致你速度慢?(不认识字,就停下来了;不理解词语,停下来,拖慢了速度)

6. 看来不同的原因影响了我们的速度,没关系,有人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书中的学习小伙伴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看看他是怎么说的。(放小视频,同学讲述遇到不认识的字不停留,不回读,师板书:不停留,不回读)

(二)二读。用上刚才总结到的方法,再次默读全文,读完后关注自己用了多少时间,想一想:围绕搭石,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并完成学习单任务二。(屏幕上出现计时器)

(三)三读。再次用较快的速度默读全文,关注课文中的生字你是否都认识了?

1. 学生自读。

2. 抽生交流:你认识了哪些生字,是怎样认识的?

生1:人影绰绰绰号(联系生活)

生2:平衡平稳(猜测)

生3:协调有序(拼音)

3. 师出示生字条,齐读生字,学习多音字间。

4. 记词游戏:10秒速记词语。出示12个词语,集中注意力,看你在10秒内能记住多少。(生记抽生挑战记)

5. 写字。(1)观察标红的会写字,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哪些地方?(生提醒:懒、惰、衡笔画比较多,要注意写正确)(2)师总结并范写讲解:这些笔画多的字要怎样写才好看。(3)生抄写词语。(学习单任务三)(4)展示评价。

三、回顾三次默读,总结全文。

师:这节课我们在一次次的默读中,提高了阅读速度,也知道了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是不停留,不回读作者的字里行间是怎样来借搭石表达情感的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33、五年级上册25课古人谈读书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25课古人谈读书评课稿听课记录

这篇课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选自《论语》的三则关于读书的语录,第二部分是朱熹谈读书,第三部分是曾国藩谈读书。

一、 简单学习第一部分:朗读正音。

论语中的语录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朱老师没有重点学习,让学生读后,老师进行正音。比如知同智,是一个通假字,简单介绍通假字;识读zh,是记住的意思。重点学习第二、三部分。

二、重点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促讲,生生互学。

1、简介作者。朱老师简单介绍了朱熹的生平,根据作者所处的年代,从而发现他的文章接近白话文,他写有不少关于读书方法的文章。

2、多形式的朗读。文言文的学习,教师的范读很重要。朱老师先范读,让学生一句句跟读;再完整示范,请学生关注停顿和轻重音,再请学生模仿着老师的样子完整地读;最后拿起书本齐读。朗读指导有坡度,在老师的范读中拉近学生与古诗文之间的距离,以读促讲。

(在我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朗读示范也非常重要。我也会让学生仔细听老师的停顿、重音,请小老师来模仿,来带大家读,引导学生去发现,比老师机械地强调要有效得多,也会把学生教聪明,这就是以读促讲的效益所在吧,语文课堂就应该书声琅琅。)

3、学生相互答疑解惑。读完后,朱老师抛出两个开放的问题:①你有什么地方没有读懂?②你读懂了什么?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随意,但却设计高明。先让学生学会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勇敢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让另一些读懂了的学生来答疑解惑,老师仅仅是稍作纠正和引导。朱老师曾说,让学生来教学生,比老师教得更有效。确实如此,在这两个问题的深入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被其他同学相继解答。

(这是一个对新老师而言学得来的地方,在课堂上多神秘地问几个你有什么发现吗?瞬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思考起来。比如我在教《天地人》一课时,把你、我、他放在一起,把你、他二字标红,让学生去发现,他们会发现这两个字都有单人旁,都和人有关;再将他、地二字放在一起时,学生发现这两个字都有也字,但左边的部分不同,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偏旁,来理解字义,来进行有效的识字辩字。)

4、熟读成诵,深入理解。在课堂上,通过反复的朗读和交流答疑,老师借助填空的方式,帮助学生高效地积累。

接着,朱老师再引导学生发现:古人写文章时,有没有用到什么特殊的句子?学生随即发现反问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老师让学生尝试改成陈述句,学生改得非常出彩,如:心既到矣,眼口皆到。 心既到矣,眼口必到。等。

最后,朱老师问: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和经历来说一说。在这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古人所谈的读书道理更深入学生的内心。

二、学习第三部分:创设情境,抓住核心问题。

1、简介曾国藩。

2、教师范读,学生多形式朗读。

3、扫除疑难词句,在情境中理解深意。盖这个字是语气词,表示开始说话。最难读的是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其中举了两个例子:河伯观海、井底之蛙。朱老师请学生和自己互动,以对话的形式演一演这两个故事。这是课堂最灵动的地方,学生投入情境中,更明白了什么是没有见识的人。

4、抓住核心,来提问题。这里,是老师由扶到放的过程,也是体现课堂生长性的地方。朱老师在教学第二部分时,提出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在这里,老师引导学生模仿着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提出一个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给水平较高的小朋友准备的。学生果然抓住了最后一句关键句,问为什么此三者缺一不可? 给这节课留下一个完美的问号。

(在课堂上,我也常会学生: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啊?你们觉得老师为什么用这个颜色来写?等问题,这些问题,会让学生转换角色,体会作者的行文思路,体会老师的设计思路,从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34、五年级上册19课父爱之舟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19课父爱之舟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作者父亲简介。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 舟就是小船,载着父爱的小渔船。

3.吴冠中父亲简介,出示词语:

卖茧子 卖猪 粜稻

4.他赚什么钱?(辛苦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农民兼教员,在农村没有一个父亲是容易的,他为我做了哪些事呢?出示句子,指名学生读。(卖茧子给我买枇杷吃)

2.读课文,找出父亲为我做的事情,完成阅读单。

做万花筒、买热豆腐脑、送我报考无锡师范、雨雪天背我上学、摇船送我上学、

3.再读一读。

4.课文写了为我做的,这就是父爱,体现在一件件事情中。他从不花冤枉钱,为了我花钱

5.他宁愿自己省吃俭用,这就是天下的父亲,

6.这些小事中体现出父亲对我的爱,作为儿子,体会到这种父爱了吗?

7.哪几个词感受到父亲的爱?(早已深深体会到)

8.他怎么做的?(不肯加钱换房间)

9.齐读,读这两个关键短语,一个是心里想的,一个是做的,体现了懂得父爱。

10.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我体会到了父爱,画出来。指名说。

三、抓细节,品读父爱。

1.对父亲点点滴滴的爱非常感动

2.课文第九自然段第一句话,齐读,哪个词说明他已经理解父爱了?

3.齐读课题,父爱体现在一件件寻常小事中,真正理解父爱,心中有特别的滋味心酸。心酸,你有过的举手。

4.课文中我在什么时候体会到心酸?自己大声读三遍。

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都不大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

(1)指名读,看看哪里出现心酸?心酸的是什么?为什么心酸呢?指名说。

(2)挣你钱的不易,对父亲的依恋,这种心酸说明我长大了,懂得了,懂得了什么呢?请写下来。指名说。(挣钱不易、钱都花在我身上、期望、独立生活、坎坎坷坷靠自己迈过去、关爱和期待)

(3)小结。

(4)再读: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都不大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

5.出示学习内容:

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渔船,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始,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但我也睡不好,因为确确实实已意识到考不取的严重性,自然更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船上备一只泥灶,自己煮饭吃,小船兼作旅店和饭店,节省了食宿费。只是我们的船不敢停到无锡师范附近,怕被别的考生及家长见了嘲笑。

(1)哪些细节让我有心酸的感觉?用一个词写在学习单上。(停船、摇橹、泥灶、缝补棉被、小渔船、背影)

(2)小结。

(3)再读,把心酸的感觉读出来。

6.出示内容:

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1)指名读。

(2)齐读。

(3)这只小船能画出来吗?为什么?指名说。

(4)表达了对父亲怎样一种感情?还包含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指名说。(父亲已去世愧疚感激)

(5)小结。

7.齐读课题。画不出来为什么还说父爱之舟?指名说。(文字可以表达出来)

8.小渔船是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带着父亲的辛劳,让我勾起了往事,父亲对我的爱,用爱送我到成长的任何角落,到达人生的彼岸。

四、把情感藏起来写。

那一年初夏,父亲卖了茧子,我跟他路过一处水果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指名学生读自己的作品。

2.老师点评。

3.学生修改。

4.再读作品。

五、总结全文。

35、五年级上册17课松鼠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7课松鼠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1、了解说明对象松鼠的特征与习性,培养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2、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3、体会科学小品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针对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我通过完成填空、自我介绍的环节,先对松鼠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与习性。再通过你说我猜的环节,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完课内的知识点之后,学会迁移和灵活运用。

2、在梳理完文章内容之后,让学生思考《松鼠》一文运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在学生答出逻辑顺序后,带领学生明确逻辑顺序的概念,同时简单复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以达到第二个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文章是如何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3、在再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通过比较辞海词条和课文《松鼠》第二自然段对松鼠的不同说明,来体会《松鼠》一文语言的生动性。在对比阅读后,学生表示更喜欢课文第二自然段对松鼠的说明,因为辞海词条的语言平实,对于学生来说稍显枯燥,《松鼠》一文的语言更生动形象,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说明文的语言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遵循一个原则准确。在辞海词条中,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松鼠的体长。在《松鼠》一文中,经常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我利用板书将文章的结构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作业布置方面,学生在当堂练口头作文的基础上,如果能补充介绍小动物习性或其他方面的特点,就能写成一篇生动形象的科学小品文。回家后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写在大作文本上,将学生的口头练习最后落实在笔头上。

5、学生的情感培养方面,我在教学的最后对《松鼠》一文进行了总结和升华:布丰写松鼠,不是完全用客观主义的态度来写,而是带着亲切的情感,用形象的语言替它们画像。所以整篇文章语言生动,饶有趣味。对待万物,我们应保有一颗温暖的心,有真爱,才有美好。

在整节课中,我认真落实了听说读写,围绕着中考考点来设计提问问题。总体来说,预设的教学内容基本完成,各环节的用时和预设的相差不大,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积极主动。

作为一名新老师,面对公开课,心情是忐忑紧张的。在讲课结束后,我结合课堂观察和评课时各位老师的评价,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反思,课文《松鼠》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如下:

1、专业行为表达:从指标的数据来看,指导学生阅读和朗读有4次,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有3次,指导学生分析评鉴有1次,指导学生读写结合有2次,引导发现并解决问题有1次,点播思考问题的路径有2次,进行思维方法指导有1次,用文本指导审美有1次,重视人文熏陶有1次,讲授精彩之处有3次,重要知识解释准确有1次,关联旧知识和课内外迁移有2次,强调重点恰当有1次,板书运用恰当有3次,点评学生到位有2次,纠错及时有2次。根据具体数据进行分析,因势利导培养使命感方面,由于文体的关系,在教学中有缺失。

根据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专业行为表达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在讲解的过程中,有些环节可以放手让学生们去完成,比如自我介绍时,我担心学生找不到关键词,就自己先作了漂亮一词的示范。后来我课下和学生聊天的时候,发现漂亮恰恰是他们最感兴趣的部分,所以在学情分析上,还要再下功夫。

(2)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要更有针对性,要学会抓住学生回答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总结,不是简单地评价很好、不错等词。对于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和引导。

(3)预设性过强,引导的语言过多,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用词不够准确,语言不够精炼,有些时候话语过于重复啰嗦。

2、媒体应用行为:从指标的数据来看,投影预设的课件页面有9次,现代媒体运用有11次,投影学生学习成果有1次,播放声像资料有1次,阅读教科书内容有5次,完成教科书活动有2次,教师板书有4次。根据具体数据进行分析,纸媒教材运用、传统媒体运用和现代媒体运用效果都为等级A。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媒体运用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课堂导入播放海绵宝宝的片段,使学生较快进入情境,幻灯片重点突出,板书条理清晰。但在播放幻灯片和书写板书时,有时会出现延迟的情况,所讲内容和幻灯片展示没有及时对应上。

(2)由于文体限制,利用实物模型教学和电子模拟实验没有出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3、核心素养培育行为:从指标的数据来看,语言积累丰富有11次,解读文本精当有3次,表达阐述到位有2次,联想想象丰富有1次,思维发展与提升有5次,探究有理有据有2次,收获审美体验有2次,发展审美体验有2次,口头书面创作有2次,文化传承与理解有1次。根据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文化视野与增强使命感这两个方面在教学中都呈现得较少。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核心素养培育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在审美鉴赏和创造方面,让学生对比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和生动,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热爱自然,善待万物。文化传承和理解方面有所欠缺,这与《松鼠》一文的文体有一定的关系。

(2)文本解读详略得当,但在语言品味板块,留给学生思考感悟的时间还是有些短。对于作者如何做到生动地说明小松鼠这个问题,应该留出较宽裕的时间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之后再进行回答。

4、师生交往行为:从指标的数据来看,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有8次,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有8次,教师提问全班回答有5次,学生回答教师理答有4次,学生质疑教师解答有1次,学生交流互相评议有2次,指导学生讨论或辩论有2次,教师激情感染有3次,班级气氛热烈有2次,个体表现突出有3次,教师点评用语有针对性有3次,教师点评用语有激励性有2次,有理有据纠错且保护学生自尊心有1次,进行形成性检测有2次,及时反馈检测效果有2次。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师生交往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语言具有感染力,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比重较大,学生对文本的主动思考和探索还是少了一点。教师提问,个体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较多,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学生互评较少,这个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加注意。

(2)在点评过程中,针对性不够,很多时候重复使用很好、不错、非常好等词,没有很好地抓住学生回答的重点,并及时地进行总结。

(3)教学预设方面可以更灵活些,不一定要学生答到幻灯片上预设的关键词,对学生多元的想法和感受再包容一些。

5、课堂提问行为:从柱状图的数据来看,问题指向性明确,没有模糊不清的问题。问题类型方面,描述性问题的百分比为43.33%,判断性问题的百分比为23.33%,论证性问题的百分比为6.67%。获得答案的途径方面,42.86%靠阅读教科书和资料,54.29%靠学生思考,2.86%靠学生谈论。应答方式方面,80%为个人应答,20%为集体回答,无合作交流。学生应答水平方面,74.29%的应答基本正确,25.71%的应答正确有逻辑。教师理答方式方面,48.48%为直接评判,48.48%为追问和补问,3.03%为组织评议,无批评或不理睬的情况。课堂提问与学生应答情况总体来较好。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课堂提问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问题明确,针对性强,难度适中,学生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来。问题类型多为描述性问题和判断性问题,论证性问题的比重较低,问题的类型较为单一。

(2)获得答案的途径多为读书和思考,应答方式多为个人回答。在课堂问答方面比较缺憾的地方是缺少小组讨论。在课前预设时,关于说说辞海词条与《松鼠》第二自然段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这个问题,我预设的是学生先集体朗读辞海词条,女生再朗读《松鼠》第二自然段,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来回答问题。结果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我太过紧张,在学生自行比较后就让个人来进行发言回答。教学结束后,我觉得这个疏漏是可以避免的,在今后的公开课教学中我也会调整心态,以更好的状态来进行教学。

去年六月,我从上海回到家乡,来到昆明三中,转眼一年,秋去春来。怀着对昆明三中的向往和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憧憬,我捧着一颗炽热的心重返校园,完成了新的人生角色的转变。我听过晨光中最动人的读书声,我看过灿若云霞的三月樱花,我在星光下静静聆听风穿过操场的声音。我遇到了我教育生涯的第一届学生,他们调皮可爱,也认真踏实,在愉快的校园生活中,我与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进步。我遇到了帮助我成长的老师们,我在三中的大家庭里被爱和温暖包围着,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在三中积极向上的氛围里,我督促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我坚持阅读教育类书籍和期刊以拓展自己的视野,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在学习和培训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打造自己的源头活水,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和道德修养。

这次公开课,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在准备此次公开课的过程中,我有过困惑,有过迷茫,每次磨课,都是一次蜕变,都是一次成长。感谢我的师傅陈玉英老师,安抚我焦虑的情绪,一遍又一遍耐心地听我讲课,每一个细节都提出改进的建议。

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反思是面莹澈的镜子,在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就要及时地去调整和改进。我会将此次公开课的收获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去,不断向老教师学习,不断完善自己,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站好站稳三尺讲台。

36、五年级上册15课小岛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5课小岛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小岛》讲述的是一位将军在视察自己管辖的小岛驻军时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反映了小岛战士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们具有热爱海岛,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表现了将军关心战士疾苦,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

本课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故事情节。全文以战士以岛为家为主线,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训练的好文章。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以下几点指导学生感悟文本,努力达成高效课堂。

一、给学生质疑问难的契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上课伊始,我先营造问题情境,让学生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问,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求知欲望的不断提升和思维习惯的不断养成。《论语》中共有117个问题,其中109个是弟子问孔子的,7个是弟子互问的,只有1个是孔子问学生的。这对我们应有所启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问题。因为这种发现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智慧与鲜活。

二、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契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关系到学生能否自主学习的关键。

第一,教法服从学法。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教师的一切行为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法,这是向学生传授学法的最好形式。从学生学会一篇课文的角度来设计教路,每个程序中,既有要达到的目标,又有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教学中,学生按这样的顺序由浅入深地学习,逐步达到学懂学会。久而久之,经过反复训练,这种教法逐渐会转化为学生的学法。

第二,练习紧扣学法。学生有了学习方法,还应转化为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设计多种变式练习,促进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

三、给学生揣摩作者写作方法的契机,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感悟文本语言。如,语言描写:战士们有蔬菜吃吗?走,去看他们吃什么!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动作描写:将军重重地放下筷子。将军把手中的菜倒进汤里把菜汤舀到战士们的碗里。外貌描写:喉咙哽了一下。将军凝视着那片绿色。心理描写:将军留宿小岛了解战士的生活;将军准备推广这种种菜方法,让这一带守岛部队都吃上新鲜蔬菜。学生从这些描写中读懂了将军是一个关心战士,与士兵平等的人。

四、给学生主动探索的契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的。教师如果担心学生不会学习,如果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学习,学生怎么能学会学习?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抱着的孩子永远不会走,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实际问题。

五、给学生合作交流的契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只有在合作学习中才能学会合作。教师要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留意课文中的细节,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本情感,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感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7、六年级上册第2课丁香结评课稿听课记录

六年级上册第2课丁香结评课稿听课记录

第一课时:

一、说说自己喜欢的花

二、板书课题

三、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从哪个小节开始提到了丁香结

四、请三位同学读前三个小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所写的是哪里的丁香结

1、指名读第一小节,强调缀字读音,指名回答:宗璞是在哪里赏丁香?(城里街边)

2、指名读第二小节,对比理解优雅和幽雅,指名回答:宗璞是在哪里赏丁香?(城外校园图书馆)

3、指名读第三小节,强调生字读音:斗室、笨拙、单薄,指名回答:宗璞是在哪里赏丁香?(城外校园斗室外)

4、说说不同地点的丁香给作者什么印象

五、学习第一小节

六、在二、三小节中找出描写丁香白的句子

1、指名回答

2、谈体会

3、齐读

七、找出描写丁香结香的句子

八、宗璞最喜欢的是哪一处的丁香?

第二课时:

一、说说自己看到的丁香花是什么样的

二、作者从丁香身上想到了什么

1、齐读

2、关注联想到的星星

3、关注银妆

4、齐读

5、齐读下一段,体会有联想和没有联想的区别

三、默读课文,圈划出宗璞的联想

1、指名回答后板书:雪、印象派的画、盘花扣、诗、忧愁、人生

2、说说联想的事物和丁香的关联

3、齐读相关的文段

4、齐读《雨巷》

5、指名读文后的诗句后齐读,体会愁

6、还有什么也是愁的代名词:酒、大雁、红豆、乌鸦

7、宗璞看到丁香之后,想到了什么?指名读课文

8、了解宗璞生平

9、体会文字

四、拓展:由菊花联想到了什么

1、四人小组讨论

2、指名回答

五、结课

38、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这次习作的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虚构故事的特点,自己创编故事。在实际教学中,我先和学生一同回顾了刚刚学过的三篇课文,也就是说三个虚构的故事,让学生真切感受虚构故事的特点,为自己的创作做准备。然后学生自读三组环境和人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组去展开联想写作文。在这个环节,我做了较为具体的指导,让学生注意到时间、地点、人物身份、性格特点等,这样学生的联想才切合实际,编写出的故事才有可能吸引人。这些地方做的比较到位,学生完成情况较好。

对教材提出的写作时让学生尝试写环境,以及写心理活动的建议没有落实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适时地予以补充。

教学反思2: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口语交际中来,每个同学都能开口讲话,懂得了要说服别人支持自己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该怎样去说。

在教学中,学生练习交流和教师指导占用时间较多,导致后面的分组练习时间不够用,很仓促。今后在教学中一定做好预案,充分考虑好时间因素,合理分配。

39、六年级上册第8课灯光评课稿听课记录

六年级上册第8课灯光评课稿听课记录

整节课堂思路很清晰,环节流畅。说课老师围绕灯光记叙了战争年代,郝副营长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抓住重点三次灯光并贯穿全文,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课堂扎实有效,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张老师上课自然、流畅,富有感染力,值得我去学习!

上课时说课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学,边读边做批注,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说课老师在课堂上抓住了郝副营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分析理解,然后在小组讨论时结合重点词语谈郝副营长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在理解多好啊三个字时,引导学生想象:在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借着微弱的亮光,在注视着书上的插图,他沉思什么,憧憬什么?检查阅读效果时,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从中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40、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德,通过字形了解德的内涵。

2、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3、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4、背诵全诗。

重难点

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难点:

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教学过程

一、诗文回顾,情境导入

师简介羁旅诗后展示相关诗句,全班齐读,而后师创设情景导入。

PPT展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师引入《宿建德江》:唐代诗人孟浩然孤身一人,漫游吴越途径建德江的时候也写下了一首流传至今的羁旅诗《宿建德江》,我们今天一起来感受感受孟浩然的情思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羁旅诗有个初步认识,初步了解羁旅诗大多抒发思乡思亲之情,便于体会诗人在《宿建德江》抒发的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解读诗题,初读感知

1、学生字:齐读课题,师指导书写德, 通过字形讲解德的内涵

2、解诗题:读了诗题后,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宿的意思,宿住宿、留宿。建德江是一个地名。诗人正在建德江留宿。

师生对话中点出理解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

3、初读诗歌,疏通字词,读出节奏

(1)个人读师点评,指导读音:烟渚的渚,多音字宿泊

(2)自由读

(3)点名读,点名学生评价

(4)PPT展示节奏,师生合作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多种方式朗读,把握朗读节奏,体会诗歌的味道。

三、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1、借助创作背景悟情

介绍诗人写作背景,PPT展示,全班齐读

师:你们觉得求官不成、仕途失意的孟浩然是什么心情呢?

预设 :愁愁苦(板书:仕途失意)

设计意图:联系写作背景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情,是学诗的重要方法。

2、细品字眼,感受愁苦(赏析诗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1)思考:因为没有办法做官,诗人原来就已经愁绪满怀,此刻面对黄昏的落日,诗人还在愁苦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预设:还在发愁。愁新。

(2)思考:为什么诗人还是在愁苦呢?从这句诗的哪一些字眼可以看出诗人发愁的原因呀?他在愁什么呀?

预设生回答:客、日暮

根据生的回答,师引导详细分析,层层追问,总结得出诗中情感是思乡之愁。(板书:思乡之愁)

(3)全班齐读多遍,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设计意图:抓住诗歌中表情达意的字眼,更易于把握情感。同时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3、分析景物特点,初悟借景抒情(赏析诗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思考:在书本中把第三第四句诗中写到的景物圈划出来,并且静下心来想象画面,找一个词来形容形容这些景物带给你的感受,动笔写下你的批注。

生分析诗中景物天树月的特点,了解到景物带有诗人的情感。(板书:天 树 江 月)

四、紧扣单元要素展开课堂练笔

1、小练笔: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孟浩然身边的月亮,你想对孤独的孟浩然说些什么?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用孟浩然啊孟浩然开头,写一写月亮对孟浩然的回应吧。

PPT展示:

此时此刻,你就是孟浩然身边的月亮,你想对孤独的孟浩然说些什么?

句式:这月亮仿佛在说:孟浩然啊孟浩然, 。

播放月亮视频素材,生随着音乐,想象写话。

师追问:听了月亮的回应,孟浩然又会对月亮说什么呢?

师:同学们,是啊,这一轮月亮的陪伴,给诗人孟浩然孤寂愁苦的内心带来了一丝丝喜悦,一点点慰藉。是月亮安慰了孟浩然啊!

2、点明抒情方式为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

五、师范读,创设情境引读全诗(PPT出示诗句,播放配乐)

六、小结情感,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全班齐读导入时出示的诗句

师总结,布置作业:是啊,诗人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停顿)那一轮皎皎的明月上。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在月亮的光影里,每一个诗人都曾经陶醉,每一次陶醉都是一幅美的画面。请各位同学课后继续去积累通过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同时还请同学们背诵本首古诗。

41、六年级上册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听课记录

六年级上册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听课记录

课前谈话

1.课前谈话:2021,不平凡的一年(建党100周年、纪念孙中山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

2.简单介绍鲁迅,六上第八单元主题就是走近鲁迅,学习目的就是认识鲁迅,了解鲁迅。就像我们今天读地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一、导入

1.反馈预习结果,这篇课文和前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

(1)展示发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写的。

(2)小结认识人物途径是多样的:鲁迅自己写的作品、别人写鲁迅的作品。

2.《少年闰土》你认识了怎样的鲁迅?《好的故事》呢?

图片

3.这篇课文又将认识怎样的鲁迅呢?

二、概括伯父鲁迅先生的五件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回忆录,他的侄女周晔写的。文章开篇这样写。出示开头,自由朗读,从周晔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什么?

(1)生:人们的悲痛和震惊。(各色各样的人)

(2)小周晔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她年纪小,只记得这样的画面,齐读:

(3)周晔伤心不已。伯父鲁迅先生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让我们从周晔回忆伯父的几件小事中寻找答案。

2.出示课前概括:周晔回忆了伯父鲁迅先生的几件事?有没有需要修改的?

(1)生:小标题字数太多了

(2)师:改一改帮助拉黄包车的人、女佣阿三聊鲁迅先生生前的事

(3)出示写的较好同学的答案,边交流边板贴。

(4)小结:周晔回忆了伯父鲁迅先生这五件事

三、感受伯父的形象

回顾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四人小组学习,从这五件事中你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用一两个词语概括。(4分钟,师巡视生板贴)

(1)整理板贴,相似的留下一个

(2)关心人民、勇于面对困难、乐观积极待会请你们来解释说明。

3.可是就是一个这么好的伯父却去世,小周晔怎能不心难过呢?再读

4.总结。

42、六年级上册26课好的故事评课稿听课记录

六年级上册26课好的故事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导入

师:一起看黑板,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诗《好的故事》(齐读三遍)

1.看大屏幕:

课后思考和联系一: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2.打开课文,哪些词语是你第一次读课文的时候跳过去的?每人说一个。

生:我在读课文时伽蓝是跳过去的。

生:我在读课文时泼辣奔放是跳过去的。

生:我在第一次读课文时,膝髁是跳过去的。

生:我在第一次读课文时,错综是跳过去的。

生:我在第一次读课文时,乌桕是跳过去的。

师:孩子们你们刚刚跳过了很多个词语。现在我粗粗一听发现你们刚刚说的一些词语就属于现代文学初创时期的词。有没有孩子知道现代文学初创时期大概在什么时候?

师:老师我们带手机不能上网查资料啊。不需要,细心的孩子在这篇课文当中就能捕捉到一个重要的信息。

生:我估计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在1925年前后。

师:凭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依据是这篇文章是1925年2月24日鲁迅写的。

3.黑板出示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师:二月二十四日我们不一定要记,但一九二五年要再读。

师:一九二五年距离我们现在差不多一百年,现代文学初创时期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一百年以后的词语和一百年后的词语当然会有差异。

二、进入课文

1.学习字词

石油、鞭爆、膝髁、蒙胧、伽蓝、皱蹙、虹霓

师:这就是一百年前初创时期的词语,很多词语我们现在不说了,那么现在这些词语又变成什么样子呢?

煤油、鞭炮、膝盖、蒙眬、寺庙、皱缩、彩虹。

师: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胧变成眬。为什么课文不把那些词换成现在这些词?

生:篡改不尊重鲁迅。

生:鲁迅写这篇文章时是现代文学初创时期没有这些词语。

师:那你读到的时候什么感觉?年代感。

2.原来《好的故事》写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黑板再次出示时间)

3.初读时怎么做我们知道了,那么再读时怎么做呢?

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4.在这句话中,就有两个在初读时容易放过的词语,谁来读?

a.读:澄碧荡漾

b.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没有解释要联系上下文。

生:跟水的清澈度有关。

生:澄碧的近义词是清澈。

生:澄碧的近义词是澄澈。

清澈见底、清澄

c.荡漾,这个词和哪个词连在一起,你大概就懂了。

生:轻微波动。联系萍藻游鱼。

生:随着每一打浆,水中荡起了波纹。

师:每一打浆,波纹开始波动。一圈一圈散开去,这就是荡漾。

师:好的故事就和小河有关。

生朗读这句话。

d.师:联系上下文放过的词语并不局限于一句话的内部,有时你可以把眼光再打开,看看前面一段后面一段,以及整篇课文。我们来看。

课件出示:

错综

由错综读一段文字,看你能不能捕捉到关键字眼。

生:交错和织就理解了错综。

师:错综交错和织都是指一种事物,有谁知道?

生:写的水中倒影。

师:有难度。不猜啦。太难了。专业不怪你们。

e.出示云锦:

师:仔细看看左边的云锦十秒钟。说说你看到云锦的第一印象。

解读材料。

三、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图片

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图片

1.打开课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认定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生:闭上眼睛

生:第三自然段中朦胧中看到一个好的故事。朦胧

生:第十自然段顿时睁开眼将整片影子撕成片片了

这时候作者醒了,说明之前就在梦里。

生:眼前还有几点虹霓色的随影梦境留下的回忆。

师:有没有直接在好的故事找到依据。

生:错综起来像梦境中发生

师:整个光怪陆离、变幻莫测这只可能在梦境中发生。

依据六,继续在好的故事本身找。

生:小船一会在屋子里一会在小船上.

师:这些依据说明这好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梦境里。

2.找出鲁迅先生用的三个词语形容好的故事(梦境)

生:美丽、幽雅、有趣。

师:圈出来。(板书)

3.一起来看看好的故事。蓝色老师读。(配乐)

这样的梦境如此美丽、幽雅、有趣。

我又经过另外一条河(把意象竖着编排)读。

师: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首诗歌中至少出现了十九种景物。底下还是个省略号。

孩子们,这样写是不是有点乱?说说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第一直觉。

生:这些景物排列在一起,和谐。

生:这个梦境写于江南地区。

师:故乡的梦。这么多景物排列在一起我们不会感觉到乱,我们感受到和谐、纯洁,感受到美丽。其实这美丽、有趣的梦境还在继续。

4.课件出示: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吧。

师:之前的梦境是个广角镜头,出现的事物太多太多,现在,先生的梦境聚焦了。梦境中有个景物在放大。

师:梦境还有颜色,还是红色。梦境还在继续。读。

课件出示:

大红花和斑红花

师:又是大红花、斑红花又是胭脂水,梦境被染得更红了。继续读。

课件出示: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

师:大红花成了红锦带,多美丽。再看。

课件出示:

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师:看,梦境就这样聚焦在了一丈红,孩子们发现没有,在梦境当中写到了那么多和红色有关的事物。我们来读一读红色有关词语。

生读。

师:梦境一般什么颜色?灰色。鲁迅先生的梦境有颜色还是以红色为主。

生:红色给了我一种光明和正义的感觉。

生:红色给我感觉光艳夺目。

生:希望透出来的感觉。

生:自由、幸福。

师:你们非常敏感。红色感受到热烈、自由、幸福和光明、希望。这样的梦境用三个词语来形容

生:美丽、幽雅、有趣。(师指着黑板)

5.资料补充

师:一九二五年的鲁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记录这样一个梦?我们来看一则资料。

课件出示:

选自冯雪峰《论》

这段话大致能够读懂的有哪些同学。这段话有哪些主要信息。

生:最后一句话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

生齐读。

师:锁定这句话,这句话中最关键的哪个词?

生:希望。

齐读希望,请把这个词写在课文题目边上。

师:鲁迅先生之所以写这个好的故事在于这是希望。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是他的希望。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日有所思和当时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孩子们一定不会忘记,这个故事写于一九二五年(生答)。有没有孩子找过资料,一九二五年的鲁迅处于怎样的境况。

生:鲁迅举报了一个人叫章士钊,滥用职权,发生在一九二五年。

师:举报后的结果。

生:一九二五年中国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生活,当时社会混乱,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希望中国有幸福自由的生活。

师:一九二五年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下,社会混乱这非常重要。

生:一九二五年创作了《碰壁之后》《忽然想到八》抨击滥用职权。

师补充资料。

课件出示:

找一个词形容一九二五年的鲁迅,你会找到哪个词?

苦闷、孤独、怅惘(生说师板书)

6.借助资料,发现暗示。

日有所思,也有所梦。课件出示:

其实,鲁迅当时所处的现实环境和社会北京,在文中是有所暗示的。

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课文的那些地方在向你暗示当时的现实环境和社会背景。

生:昏暗的夜

生:斑红花影正在碎散

生:撕成片片了

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出这样的梦来呢?读,再读,这样的故事如此幽雅,再读。是的,这样的梦境哪有怅惘可言,这如此有趣,你有什么问题?

生:社会现状混乱,为什么鲁迅先生的梦境仍然这么幽雅?

生:鲁迅先生写这么美梦境的原因是什么?

7.借助资料,深化思考。

师:我们再来看一段(播放视频)

8.现在应该有答案了,拿出作业纸,写下答案。

课件出示:

鲁迅啊,既然现实如此黑暗,生活让你如此苦闷、如此怅惘、如此孤独,你为何还要苦苦寻觅美的梦境,为何总是记得这样一个好的故事呢?(生配乐写)

师:把鲁迅改成我,此刻你就是鲁迅。

师:我问你回答。

生回答。师出示课件上的语句,再读。

三、师总结。

43、六年级上册23课月光曲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23课月光曲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无论是乐曲、语言还是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月光曲》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也值得反复诵读体会,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我的设计重点是通过指导朗读和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和乐曲的美妙。例如在盲姑娘与哥哥的对话中,我引导同学们抓住了那该多好啊!进行朗读指导,从而感受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渴望。在之后的朗读中,我让学生抓住了哥哥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妹妹的善解人意,使学生进一步的感受到了兄妹俩之间的情谊,从而理解贝多芬当时的心境,即被感动与同情。再举个例子,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我先出示了视频,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美景。随即让学生说一说眼前景物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自然地连接了音乐与文字,体会到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化。接着再通过一次次朗读加以巩固和融合。在课堂的最后我做了拓展,我设计了另外一首曲子给学生听,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而通过聆听音乐的旋律来联想相关的景物,体会音乐的魅力,达到本节课的最终目的。

今天这堂课学生比较少,而且比较胆小,所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很重要,于是我在课堂中留意学情,用幽默的语言适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对于这节课我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对学生的朗读抓得不够充分等,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以提高自己教学水平为追求,多向前辈师傅们取经!

教学反思2:

《月光曲》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讲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文中没有描写月光曲优美旋律的文字,但我们分明会感受到月光曲变化的旋律、曲调、节奏,它主要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的,在文中是第9自然段,也是课文写得最美的一段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贝多芬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这重点、难点对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要突破它,靠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必须让学生反复地读,自己感悟出来。

上午的语文课上,学生通过读书,把皮鞋匠的联想想象成了三幅画,即:月亮升起,洒满银光;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云涌。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从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化。但是对乐曲的变化正是来自音乐家情感的变化以及情感变化的原因这个问题似乎没有感觉。我有点着急。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认识到给学生安排的读书时间还不充分,老师的引导还不到位,要想真正让学生自己感悟出来,应该引导学生着眼于全文来读,而不是仅仅局限在第9自然段。

下午的语文课,我把这个问题专题来研究,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体会到了在创作过程中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以及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即: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心情轻松悠闲,此时心情是平静的;当听到茅屋里穷兄妹俩的对话,有感于兄妹来的善良、纯洁、善解人意、互相体贴,更出于盲姑娘对音乐的奢望,此时贝多芬平静的心情变成得非常感动,走进去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当一曲弹完,贝多芬看到了一个爱音乐而且懂音乐的盲姑娘,他认为他找到了知音,感情变得更加激动,创作激情顿时而生------)

只是,老师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问题设计还应该更加精炼,课堂上仍有点着急,缺乏等待意识。要改!

44、六年级上册20课青山不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20课青山不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本周三我讲了一节汇报课《青山不老》,课程是这样设计的:一、聚焦老人,提取老人重要信息 ,感受人物形象;二、聚焦青山,体会创造奇迹之艰难,感悟精神之伟大;三、理解青山不老之含义;四、明白作者之情感。对前两点的设计,我觉得挺满意,后两点总觉得内容有点多,强调人文精神太明显,毕竟是语文课,但不知怎么修改,便这样开讲了。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的实践学科,而我更多关注的是人文精神的构建,并且只是通过单一的、想当然的说来训练,很少兼顾听、读和写的训练,好像有点儿上思想品德课的味道 。11月初,在人民会堂听了白皛老师的古诗文教学巜江南春》,白老师主要通过想象画面指导学生读好古诗,在读中品作者之情感 ;肖绍国老师的《湘云醉卧》,关注细节描写想象画面进行各种读,品味文字的美 ;赵志祥老师的《司马光》,让学生采用普通话读、河南话读、周口话读,横版读、竖板读,有标点读、无标点读,简化字读、繁体字读,品味文言文之美。他们传递的是语文之美,传承的是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而我的语文课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没有根据学情细致入微的方法引领和对语文态度的培养,突然觉得自己这20年的语文课白教了 。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却没有抓住重点,尤其看到任教授见缝插针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更有种想提高生命质量的想法 。

梳理思路,断舍离,直奔目标 。

教学反思2: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这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另外一个特点是课堂动静结合,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手机扫码阅读二年级上册1课小蝌蚪找妈妈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