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评课稿
1、百家争鸣评课稿
代表人物 代表作或名言 主要思想
孟子 《孟子》 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可持续利用
庄子 《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支持正义战争
韩非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为什么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原因:(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并且势力不断壮大,他们要求获得政治上的权利,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政治理论为他们解决社会大变革中的一系列问题。
(2)一批士人四处游学、讲学,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促使他们不断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探索,由于士人成分复杂、立场不同,因此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
(3)各国国君为了实现称霸的目的,需要不断招揽人才。
(4)孔子创办私学,使私人办学盛行,为各学派学说的传播提供了阵地。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1)想一想: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公元前381年某天,楚国一人少年因家中生活困难,偷盗了邻人钱财,邻人把他告到国王那里去了。如果你是国王的谋士,你建议国王怎样处理?(分别从儒、墨、道、法四家的角度处理)
板书设计:
一、文字的演变 1、甲骨文 商朝 成熟文字 文字可考的历史
2、金文 商周时期 大篆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 1、天文 夏朝:日食
商朝:日食、月食
2、历法 夏历商朝历法:大小月战国24节气
3、医学 春秋战国 扁鹊 四诊法:望闻问切
三、诗歌和音乐 1、屈原和《离骚》 战国末年 楚国
2、音乐 钟鼓之乐 湖北随县编钟
课堂小结:
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巍巍泰山,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2、比尾巴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比尾巴听课稿,分享比尾巴听课感受和记录
比尾巴评课稿第一篇:
《比尾巴》评课稿
今天,听了xx老师执教的《比尾巴》一课,可以看得出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活泼、自主的学习空间。下面就谈谈我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然后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并且在整堂课中,穿插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实践,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
一.注重情境创设
一年级学生课堂常规较差,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创设一个与小动物交朋友的情境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始终情绪盎然,有声有色地投入学习中去。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促使学生主体能动作用与现实环境的统一,使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的充分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创设出理想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使教学不断发展和提高。
二.生字教学力求扎实
新教材识字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识字量增加是一明显特点。识字教学要注重识字过程,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会读到会认,由简到难地进行学习。抓住识字规律,把几个相似的字巴、把、公、松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发现识字规律,渗透识字方法。教师采用随机教学法,把学习生字一一落实。有层次地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与认识的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就轻轻松松地掌握了本课的生字。
三.形式多样,强化朗读训练
在朗读中,教师不但运用了指名读、自由读、范读、齐读、同桌分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而且让学生评议,评后再读,强化了朗读训练,培养了朗读能力。
四.练读课文,体会语气
本节课重点指导疑问句的读法。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练读,目的是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在读中体会感情,在读中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方式。
比尾巴评课稿第二篇:、
《比尾巴》评课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上周两位老师的精彩课堂演绎,诠释了他们背后的辛苦与付出,也同样展示了辛苦后所获得的成功。在这两堂课中,我就陈晓苏老师上的《比尾巴》来谈谈我的看法。
在这堂课中,陈老师的亮点有很多。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课前游戏导入生动有趣
上课之初,陈老师就让小朋友们跟他做,摸摸自己的鼻子、嘴、耳朵,到摸摸自己的尾巴?到这里,小朋友们都没有尾巴,课堂上是一阵笑声!老师适时的提出问题,谁有尾巴呢?动物们有。接着说道,对,今天小动物们在动物王国里举行了一场比赛,是什么比赛呢?这时恰到好处的引入课题---比尾巴。这样的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人觉得是水到渠成。
二、形式多样,促进识字教学,突出本课重点
低年级识字和写字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识字的过程中,陈老师多次出现本课的生字,(1、先出示来参加比赛的动物,并一起教学动物的名字,让学生第一次与生字见面。并把偏旁鸟字边八字头穿插于教学中。让生字与偏旁教学相结合2、接着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出示动物和动物尾巴的特点,第二次与生字见面3、最后集中识字,出示本课所有的生字。利用带拼音读,让学生自由读、全班读、抽生读、开火车去拼音读、摘苹果等多种方式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真正做到让生字不断复现在学生眼前,达到识字的目的,为突出重点而努力。
三、范读引领,突破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读好问句。在完成对文本的初步了解后,老师出示文中的句子,让学生观察他们有什么特点?通过观察,学生都知道有一个问号?如何才能读好问句呢?这时老师身先示范,自己朗读了问句。在示范读以后,通过学生的自由练习,抽生读并指导读好问句的方法,学生轻而易举的了解了读好问句关键在于读到句末时语气要上扬。在掌握了方法后,接着进行第三四小节的自由学习,做到有扶有放。以种形式的朗读进行练习:一问一答、三问三答、师生问答、生生问答等。这样问句朗读这个难点就轻松地被攻克了。
当然世界上找不到两个相同的人,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教学思路。在这堂课中我也有以下几点思考,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1、在低段中的某一课时教学中,生字教学与课文教学时间比例的安排是对半开,还是关注点在某一个方面。陈老师的课堂我发现时间差不多是各用一半。我觉得,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主要是以识字为主,那么我们更多的关注点是否应该在识字上多下功夫,而对课文则让它真正做到是为识字而服务的。
2、课文的拓展面可以更宽一点。在学习松鼠的尾巴像把伞的时候。陈老师师主要讲述了松鼠的尾巴有什么作用。我觉得把这里换成还有谁的尾巴像什么?更具实效性呢?例如燕子的尾巴像剪刀,鱼的尾巴像扇子。这样既锻炼的学生说话的能力,又让学生拓宽了知识面。
3、评价鼓励对较少。在整个课堂中,学生的表现非常不错,如果陈老师能对他们的表现即时的肯定与鼓励,相信在他们的心中学习兴趣会更浓厚,表现还能更棒。
以上是我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与大家共同学习探讨。最后非常感谢陈老师为我们带来这样一节富有灵动的课,也感谢能给我这么好的学习机会,辛苦了!
3、四季评课稿
《四季》评课稿
《四季》评课稿
听了xx老师上的《四季》一课,我感到xx老师她对课文的处理和教学设计和思路还是清晰。
1、注重从生活入手创设情境。如开始上课时,潘老师先问学生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从什么地方观察到是秋天。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发现大自然,接着让学生直观的欣赏优美的春、夏、秋、冬的风景图,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四季的美丽,从而激发他们对四季的探索和好奇心。
2、重视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四季》是学生刚刚接触的语文课文,所以潘老师在设计中也进行了精心处理,本节课中潘老师在教法上打破了以往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方法。以往学习课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孤立的认识生字词,再指导朗读课文。本节课,潘老师将生字词随同课文的句子一起学习,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中识字,落实扎实。同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潘老师事先让学生在句子中拼读生字,在,这样学生就有一定的语境。但本堂课上的效果还是缺少,由于学生刚刚从简短诗马上到课文学生的读书方法还是掌握不够,潘老师也感受到了,于是潘老师就马上进行逐个认识,让学生说说识记方法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识字,从而达到巩固识字的目标。
3、指导朗读,形式多样。大家知道,现在学生唱读的现象比较普遍,游老师在指导朗读时,形式是多样的,有指名读、教师范读、小组、开火车读等。在读中注意了纠正学生的唱读现象。
4、注重拓宽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如在讲春天这一部分时,老师提出了草芽还对小鸟说些什么呢?这一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但在这里,学生可以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去思考,如,桃花对小鸟说,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桃花是什么颜色?,从而让学生根据颜色说出:桃花红红,它对小鸟说:我是春天!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谁能把书中的小鸟也换掉? 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答,互相启发思维,充分展现自我。
4、加减混合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加减混合
学情分析
加减混合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之后进行的教学,学生已熟练掌握了加减运算,因此本课教学重点在教学生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让他们学会正确的计算。由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奇心强,且经过前段时间的教学发现在运用课件和教具时课堂学习效率更高,所以我在教学中将运用课件和教具来辅助教学,用图片和形象的模具吸引学生的注意,以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混合式题。
2.能看图列出加、减混合算式。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运算这类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加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会计算加减混合算试题。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记住第一次的运算结果。
教学方法
情境演示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苹果教具卡片、口算卡片、双色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听过丑小鸭的故事吗?这只受尽苦难的丑小鸭最终怎么样了呢?今天,就让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在我们身边变成现实。大家请看大屏幕,这里有4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都带来2道数学题。只要大家把这2道数学问题解决了,这些丑小鸭就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蜕变吗?
2.学生抢答丑小鸭身上附着的连加连减图。
2+2+1= 3+4+2= 10-0-2= 8-5-3=
6+4+0= 1+5+3= 7-2-2= 9-4-3=
3.将丑小鸭换成白天鹅。提问这些连加、连减算式是按什么顺序运算的。
二、探究新知,明确算法
1.学习先加后减。
(1)情境模拟。(课件出示主题图1)
①这些美丽的白天鹅飞啊飞啊,飞到了一个美丽的湖泊,这个湖泊实在是太漂亮了,它们被这么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无忧无虑在这里游玩。
问:有几只天鹅?(板书4)
②又飞来了3只白天鹅。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把自己看到的用一句话表述出来吗?
问:现在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板书4十3)
③这时,飞走2只白天鹅。现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表示现在还有几只白天鹅呢?
学生回答后板书(4+3-2)。
(2)教学读法,讨论算法。
①这个算式和以前学的连加、连减有哪些不同呢?
师:这个算式里有加法也有减法,是加和减混合在一起,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式题(板书:加减混合)
②这个算式怎样读?谁来读给大家听?
师:这样的算式读做:4加3再减2。
③学生自主算,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交流时强调第二步是计算几减2,强调要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7记在脑中。教师板书:
4 + 3 2 = 5
7
④小结:计算4+3-2也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加在前面,减在后面,就先算4加3得7,然后再算7减2得5。
(3)巩固练习。
①教师在黑板上演示,拿出7个苹果教具,再拿出3个,然后拿走4个,讨论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汇报结果)
②出示加减混合运算题的卡片,开火车说出计算顺序。(不说得数)
6+2-4 2+7-1 4+3-4 7+2-5
2、学习先减后加。
(课件出示主题图2)过渡:天鹅继续飞啊飞,它们又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边,请你注意看,白天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你们能根据情境图的意思,用双色卡片摆出白天鹅的变化过程吗?
(2)请同学说说摆放的过程并列算式。
(3)学生自主探究算法,教师组织交流。组织交流时注意提供反例,强调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如:
4 -2 + 3 = 5 4 - 2 + 3 = 5
2 5
(4)比较异同:今天学习的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他们又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呢?
3.小结。
今天学习的算式,无论是加在前还是减在前,都叫加减混合算式。它们的运算顺序和我们上节课学习的连加、连减是一样的,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三、练习巩固
1. 教材67页做一做。
(1)学生说图意。
(2)指名上台在黑板上列式计算,其他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学生自评、互评。
2.同桌合作完成教材第68页练习十五第3题。
四、课后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用自己的智慧,学会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你们的表现非常棒,老师希望你们能学会学习,做一个爱学习的好学生。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4 + 3 + 2 = 5 4 - 2 + 3 = 5
7 2
5、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立体图形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各种图形的画面。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图形的认识。
(出示课题:图形的认识)
看!这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机器猫)
今天,机器猫想请同学们到图形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图形乐园里的景色可真美,机器猫最喜欢玩积木了,你们喜欢玩吗?
【本节课以玩积木引入,选取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内容。这一情境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后边的各种体验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展开活动,提出问题
1.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这样的积木,现在,你们就一块玩一玩吧!
(分小组活动)
2.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为了便于下一次玩的时候挑选起来方便,我有个建议,能不能把手中的积木先分类,再整齐地摆放回去呢?
3.师:请各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把这些积木按什么分?分几组?
4.小组汇报。
(请学生将积木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按大小分组,还有的按形状分组)
师: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分的这种情况(出示按形状分的组)来研究。
【一上课,让学生自己玩。这是随意的玩,是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的玩,这时,学生眼中的积木仍旧是玩具。收积木时,教师建议学生把积木分类摆放整齐,这时学生开始关注积木的形状。】
三、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一)球的认识
1.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喜欢球。请每人拿一个球,放在桌子上。
2.问一个学生:你拿的是什么球?(小皮球)再问其他学生:你呢?其他同学呢?
3.师:虽然他们拿的是不同的球,仔细观察,你们发现它们的形状怎样?
师:(出示图)我们把这样的形状,统称为球。
4.师:除了刚才你们手里拿的这些形状是球,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5.师:老师刚才提的要求是把球放在桌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
6.师:为什么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呢?
看来,球是能滚动的。
(二)圆柱的认识
1.教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放在硬纸板上,滚一滚,问学生:这块积木也能滚,它的形状是球吗?为什么不是?
2.师:请你从桌上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摸一摸,再看一看,你还发现什么了?
3.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一样大。
4.师:(出示图)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柱。
5.师: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
(三)正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大屏幕中正方体这组积木问:你们把这几块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了一起,谁知道它们的形状叫什么?
2.贴图并板书正方体。
3.请你拿一块形状是正方体的积木,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板书摸。
小结:我们通过摸,感觉到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4.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当学生发现正方体6个面都一样时)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的?能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吗?
板书数。
5.师:还有的同学说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样?
板书看。
小结:我们通过数,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用心观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
(四)长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大屏幕中长方体的积木问:这些积木的形状是正方体吗?
2.师:请你从这堆积木中任意拿出一块,用刚才研究正方体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样的积木有什么特点。
3.汇报交流。
(1)每个面都是平的。
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
(2)长方体也有6个面。
问: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请你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
比比看,谁的注意力最集中,能看清它是怎样数的?
【通过数的反馈,引导学生掌握有序地数的方法。】
(3)长方体对着的两个面一样。
(学生发现这一特征后,教师用教具演示长方体的这一特征)
①师:这些积木的形状叫什么?(长方体)
②师:我们把这种图形,称做长方体。(贴图并板书)
③教师举起两块长方体(一般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④教师再举起一块长方体(特殊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采取放手让学生根据总结出的研究正方体的方法,进行独立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对学习方法的反思。】
师:下面请同学们收学具,各组把积木倒在袋子里。看来,我们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数学知识。想一想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五)基本练习
师:看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四、游戏活动,发展思维
(一)神奇魔术师
看过魔术表演吗?谁愿意上来当一回魔术师,从这个魔术箱里,变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游戏1:请一个学生在箱子里摸,随意摸到一个物体,先告诉同学给大家变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然后拿出来请同学判断。
游戏2:问学生:你们想得到什么形状的东西?谁能实现他的愿望?
(请一个学生上来,根据同学们指定的形状摸一个物品)
游戏3: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做这个游戏。
【神奇魔术师的游戏,让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对各个形体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促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
(二)超级侦探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藏着一样东西,这回不许看,也不许摸,只能用耳朵听一听,然后根据你听到的声音,猜一猜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你们能行吗?
游戏1:教师把盒子左右晃一晃。问:你听到什么声音了?
你能猜出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吗?(球)
你能肯定是球吗?还可能是什么?(圆柱)教师再把盒子前后晃一晃,转圈晃一晃。问:现在你能肯定里面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吗?(球)打开看看。你们猜对了吗?
看来,通过听我们也能判断出物体的形状。板书听。
游戏2:再拿出一个盒子,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晃,让学生听。
师:谁来说说,你觉得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根据声音猜出可能是长方体,可能是正方体,也可能是圆柱。)
在大家出现了不同意见时,我们想知道谁猜得对,应该怎么办呢?
生:打开看看吧!
(教师打开后,把里面的东西放到实物投影下边。让学生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个面是正方体,学生猜是正方体,这时再举起来让大家看。是长方体)
讨论:说一说为什么会看错?通过这个游戏,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超级侦探的游戏,则是通过听使学生在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沟通了形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发现图形特征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可能性思想的渗透,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时方法不是唯一的,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渗透观察物体、考虑问题时要全面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五、观察生活,解决问题
(一)欣赏
五一放假期间,我带孩子出去玩儿,发现周围的环境变化可大了。一座座造型各异的建筑使我们城市越来越美了。请你们欣赏一组我拍的照片。
(展示多种建筑物的图片)
(二)数一数
1.小动物们看到我们的城市这么美,它们可羡慕了。他们找来了一些材料,准备建一座动物乐园,你们看看他们都找来了什么形状的材料?
2.(出示图)动物乐园建好了,请你帮助统计一下,他们所有的建筑材料的数量。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对于每种图形的特征,不需要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进行描述,因为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通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以玩为主线,将各个教学目标贯穿其中,使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情绪中学习和体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层的玩,是让学生无意识地玩,学生是在原有的对积木认识的基础上玩。(这时的积木在学生眼中就是玩具。)
第二层的玩,是让学生整理积木。学生在整理积木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从而使无意识的玩开始向研究数学知识的方向转化。
第三层的玩,则是在学生发现了图形的特征之后,教师设计的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摸一摸、猜一猜。学生在袋子里摸出指定形状的积木的过程,就是对图形的特征进行再认识的过程。
第四层的玩,实际上是一个发展性练习──让学生用听的方法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形状。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每个图形特征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到几个图形特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使学生意识到任何研究方法都不能孤立存在,要学会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由于情境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层次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比较恰当。因此,全班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6、比大小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各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课时安排:(61课时)
第一单元:数一数 (共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1-10各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等。
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点: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兴趣。
教学过程:
一. 按要求观察。(课本2.3两页的主题图)
1.看第2页的图,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谁能告诉大家,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2.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上到底有哪些东西。汇报的时候要说清楚,个数是1的是什么,个数是2的是什么,个数是10的是什么?
3学生独立观察。
二. 汇报。
1. 生按1、2、3的顺序汇报,师板书1、2、3
个数是1的有 红旗、教学大楼、老师、操场、风向标、气温箱、足球
个数是2的有 双杠、跳绳、门柱
个数是3的有 石凳、帽子
个数是4的有 垃圾箱、国旗护栏 问:你是怎么知道有4个垃圾箱的?
个数是5的有 高楼、
个数是6的有 花、大树、
个数是7的有 小鸟、
个数是8的有 小树
个数是9的有 女同学
个数是10的有 男同学
(允许学生说10以上的。)
2.指板书,这些数你能数一数吗?
3.能完整的说有1个什么,2个 同桌互相说一说。
4.谁上来说给大家听。(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说对了要拍手。)
三.讨论。刚才小朋友们都很能干,现在你能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些什么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等一下来汇报。
四.汇报。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小结:这节课小朋友的表现都很棒,现在你能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吗?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板书设计; 数一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7、黄山奇石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石听课稿,分享黄山奇石听课感受和记录
黄山奇石评课稿第一篇:
《黄山奇石》
在教学中,教师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孩子在赞美声中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们在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无拘无束地参与学习活动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师一句恰当的赞美能让让孩子欣喜若狂,拥有一种成就感。一句赞美的话并不难说,但是在平日的教学中发自我们内心对学生的赞美确实很少。其实,学生身上有很多动人之处,这都是要靠老师用心去发现的。赞美在孩子们的眼里,是老师对自己的认可、肯定奖励,他们常常从老师的赞美中来悄悄地衡量自己,从赞美中获得成功、信心。既然一句赞美的话对孩子们如此重要,我们为什么还还要那么吝惜赞美的语言呢?
保护学生大胆、奇特的想象。想象是儿童的天性,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刚踏进校园的学生,对学习充满了渴望,他们也很想通过老师、课堂来了解身边的人和事,来认识这个奇妙的世界。在他们的脑海里,有一套属于他们自己认识世界的独特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成人看来,可能是滑稽可笑,更有可能是嗤之以鼻。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不被重视、不受关注,甚至是不允许的。不管什么问题,都求唯一答案,不允许独立思考。可正是这种独特的思维才得以让孩子们在想象的天空自由的翱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他们可以不受任何束缚,特别是不受外界的约束,从而畅快的表情达意。为什么儿童的想象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在慢慢地下降,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为的破坏。作为教师再也不能成为破坏者,而应该是保护者、开发者。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自由想像畅所欲言,尤其是 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弹琴等,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我的想像,我不禁为他们精彩的表现喝彩。很多时候,我们总抱怨学生的想象力太贫乏,思维方式太单一,这时候我们是否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
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充分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尽情地表演。有很多老师忽视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经常是越俎代庖,这样一来,教得省事,教学任务又完成得快。但这样造成的后果确实相当严重,完全背离《课标》的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是改变学习方式,改变一种学习习惯,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来实施课程改革。因而,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在课堂上就应该让学生成为主人,老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
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中的知识生成,它意味着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因而自主对话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唱主角的舞台,也不再是部分学生成功的乐园,而是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天地。
黄山奇石评课稿第二篇:
《黄山奇石》一课,作者用凝练的语言介绍了黄山石的奇趣,情感充沛,是一篇极好的带领学生感悟祖国壮美河山的文章。曾老师制作了幻灯片来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热情,课堂效果非常显著,突出了语文教学特色。曾老师教学体现了教学思想正,教学方法活,语言训练实等特点,反映在:
第一、重视自学能力培养。从小严格训练,狠抓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指导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第二、引导学生把阅读过程真正变成主动探索的过程,将感知性语言训练、理解性语言训练、运用性语言训练有机结合,训练非常落实;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了思维。
第三、第三,重视良好学习惯的训练,如认真读书,边读边想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等。
另外,针对学生实际,各段采用不同的方式检查,使学生会学、乐学,将感知性语言训练、理解性语言训练、运用性语言训练、熟记性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促进语言发展,培养观察能力、新闻记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8、妈妈睡了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红妈妈睡了听课稿,分享妈妈睡了听课感受和记录
妈妈睡了评课稿第一篇:
《妈妈睡了》是部编教材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对熟睡中妈妈的端详,写出了妈妈的美丽、温柔及劳累。文章文笔细腻,人文性很强。
夏老师的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一读一写要求高,字词教学有实效
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学过程中,字词是低段教学的重点。夏老师非常重视字词教学。从板书课题开始,老师让学生一起书空,到睡字时,说左边是目,右边是垂。眼皮慢慢地垂下去,垂下去,人就快睡着了。简单几句话,使得学生在行动体验的过程中,朦胧感受到中国字的神奇与魅力。
本课要求认识的有13个生字,夏老师引领学生从带拼音认读,去拼音认读,到词语中认读,交流识字方法,多音字放到具体语境中选择读音等,由易到难,让孩子在多样的认读形式中自然巩固,水到渠成。启发学生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时,学生们说出了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老师又自然地告诉孩子们,拼音认读、猜谜语、生活中识字等,都是认字的好方法,只要用心,识字的效率就高了。特别是对脸字的识记,用一幅人体图,注明部位名称,从而知道与身体部位有关的字大多都带月部。学生也联想到肚、脑、腿、脚等。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获取的知识记忆会深刻。
二、 朗朗书声在其中,抑扬顿挫韵味浓
本课教学朗读的要求明确,让学生在每一次朗读中都有明确的任务,有的放矢,声声传情。如开始时的听老师范读,感知文章大意,让每一个字都进入你的耳朵,训练孩子听的习惯;听同学分段读,找出睡梦中的妈妈什么样?自己读,用声音表现妈妈的美丽、温柔和劳累等。
朗读的形式也多样,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人朗读,有师生合作读等,每一次读,学生都有收获,都有进步。
如教师开始的范读,教师标准的普通话,清亮甜美的嗓音,使课文的情趣在轻柔、纯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文本与教师的声音及传递出的情感为学生营造一种安静、亲切的氛围。对于这些学习语言文字不久的孩子们来说,这种极富韵味的诵读是最好的示范。这种浸润,体现了文本本身的文化价值,学科德育渗透润物无声。又如,在孩子感受了母子的亲情与爱,大声说出妈妈,我爱您。后,再带着这份爱读2-4段,女生、男生、全体,声音逐渐饱满,文本与情感共鸣。
三、 语言训练巧构建,核心素养重培养
夏老师在教学中,重视语言训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如,老师引导学生寻找文中哪些词语打动了你?学生关注到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模仿说词语()的眼睛。学生说出了美丽的眼睛漂亮的眼睛宝石似的眼睛水汪汪的眼睛等。仿照弯弯的眉毛,老师出示了生动的图片,孩子们说出了弯弯的月牙弯弯的小路弯弯的河流弯弯的彩虹等。再如,想想妈妈还会干什么活?妈妈洗衣服。妈妈拖地。妈妈送我去上学。妈妈辅导我学习等。在语言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开阔了,语言丰富了,也将找到了文本与生活的结合点,学语言、用语言,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部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说: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归根到底还是要读书。语文课要培养读书兴趣与习惯,语文课要有引导读书的意识。夏老师在课尾,推荐了本文作者张秋生的《小巴掌童话》,将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
总之,夏尧老师的课有其突出的特色,也有需要改进的方面,希望认真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
妈妈睡了评课稿第二篇:
听了《妈妈睡了》一课,我深有感触。整堂课衔接自然,语言生动,学生积极参与。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亮点:
1、教学目的明确。
这是一节培养学生美好情感的语文课。在教学中,路老师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1、认识字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文章的节奏美;3、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母子之间的关爱之情,培养学生爱的情感。
2、导入亲切,自然、活泼。
路老师首先问了一个小问题:同学们,怎么称呼我呢?有的学生说:老师,有的学生说妈妈,以此为开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描述一下路老师,紧接着送出礼物: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这种情境的渲染很到位,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文本。
3、读书美中务实。
读书体会,读书积累是我们新课标的重要理念。路老师牢牢把握着以读为原则,让学生在读书中悟情,引导学生美读,帮助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通、读懂。
4、注重学生主体,焕发课堂活力。
体现尊重是教育者的第一原则,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设计中, 充分体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努力不使课堂成为教案剧的舞台,并且路老师还注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在让学生自由读文时,学生们不由自主都变成了齐读。路老师强调:会读书的同学不跟别人一起读。从而引导学生以自己的体会,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出自己不同的感悟。
整节课,路老师完成的踏实,有条理,手势的运用,和学生眼神的交流,得体而恰当,多媒体的运用也是锦上添花,结尾处,把文中句子换字改意,也是点睛之笔,使学生情感再次升华。
9、曹冲称象评课稿
《曹冲称象》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曹冲称象》是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记述了曹冲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体重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给人以深刻启迪。
二、 说学情说目标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语能力。但曹冲称象这个历史故事远离孩子们生活实际,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图片和动画等帮助理解。本课是第二课时,重点在于理解课文。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训练。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官员称象的方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巧妙。
3、 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三、 说内容过程
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分别是: (一)巧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走进生活实际,了解秤是不能称大象的。所以称大象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二)复习生字,朗读课文 学生复习生字词。教师适时指导朗读。使用个别读,齐读的方式。使同学们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辅助动画,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初步感受。
2、播放动画,整体感受曹冲如何称象。
3、分步演示,深入理解课文。
4、按照课件的提示,复述称象过程。
5、独立叙述称象过程。
(四)总结全文,拓展积累 通过几个小问题,使同学们懂得做事要想曹冲那样多动脑。
四、说信息技术的应用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切入点介绍一下信息技术在本课教学的整合。
(一)创设情境,走进历史故事
任何的一个历史故事都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本篇文章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遥远,但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就能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所以在开课我以大家都很熟悉的秤来导入主题,进而出示大象的图片,大象是否能用秤来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考。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化静为动的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同时把教材比较抽象的内容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直接导入课题,便于学生很多接受知识。由于学生对于曹冲不是很熟悉,所以我出示一幅关于曹操和曹冲的图片,并且简单给孩子们介绍他们。他们生活在1800年前的三国时期,当时曹冲只有七岁。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呢?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考。
(二)多媒体游戏,复习旧知
二年级的识字是一个重点的内容,但是孩子们往往只是机械的记忆,达不到理想 效果。我深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课件设计了游戏来复习生字,以多媒体游戏为载体,轻松突破教学难点。充分吸引孩子的眼球,提高了孩子兴趣。请看我的教学实录。在进行游戏教学时,同学们情绪高涨、精力集中、积极发言,生怕丢掉一个生字,同学们在妙趣横生的摘苹果游戏中复习了生字,使原本枯燥的识字变得富有生命力。达到了复习生字的学习目的。同时又通过谁能赶走大象的游戏,来进行词语填空,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复习旧知。
(三)理解复述,突破难点
二年级的教学仍以朗读作为孩子们的主要任务,这个环节我借助信息教育技术,让孩子们由浅入深的进行朗读学习理解。最初的朗读要给学生一个准确的,直观的印象,所以将课文的重点句呈现在大屏幕上,同时,图片出示大象的身子和腿都像什么,训练孩子们口语表达能力。重点句单独呈现反复连读语气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让同学们把疑问的语气充分读出来。学生自读第二段课文,找到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并且理解这些办法行不行,为什么?同时知道学生读出反驳的语气。 二年级的同学具有初步理解词语的能力,但是要让他们对整个故事进行复述就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孩子们能更加直观的了解称象的过程,这个环节我设置了动画来帮助大家理解课文。这样能轻松突破教学难点。首先通过学生自读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对曹冲称象的过程有一个初步、抽象的理解。然后通过看动画片的方式,产生一个完整直观的感受。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身临其境的境界享受,同学们仿佛亲眼看到了,聪明绝顶的曹冲通过动脑筋、想办法称象的过程。
为帮助他们完整的讲出曹冲称象的过程做好铺垫。最后通过再次分步看图提示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出曹冲称象的过程。这样,把抽象化为具体、乏味化为有声有色的一个过程。这些动画能够唤起学生对语言的主动感悟,积累词语,乐于表达。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学习重点,练习从低年级开始就能有序的说一段话。让学生在一种现实感中进行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他们爱学习、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借助多媒体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的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五、说评价与反思 在本课,我运用了静态图片和动态动画结合的方式,针对重难点,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巧妙的利用多媒体能突出曹冲称象的过程这一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了课堂效率。
曹冲称象评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要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基于以上认识,再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将《曹冲称象》一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知识与技能
1.在制作过程中学会看一些纸工折粘的符号;
2.学会画点画线的标记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对称形折纸、剪纸法来制作纸手工艺品;
2.巩固折、画、剪、粘等手工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认真、耐心、细致与合作的习惯;
2.渗透语文学科知识,在学学玩玩说说中体会乐趣,增强动手动脑和创作能力,激发劳动兴趣。
【教学设计】
下面我简要说说如何指导学生折纸、画点、画线这一教学过程。这也是本课中我将攻克的教学难点。
定位
首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边长为24厘米的正方形卡纸,然后指导学生将纸对折再对折变成边长为12厘米的小正方形。折好后,让学生检查小正方形的边沿是否都对齐,然后重点提醒学生要将纸的开口朝右朝下地平放在桌面上。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纸的对折和摆放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最后裁剪出的作品能否展开变成曹冲称象模型,所以特别需要指导和提醒学生准确操作。)
定点
完成定位后,提示学生拿好铅笔和直尺。先让学生一边观看课件演示,一边听我的讲解,如何在折好的小正方形的每条边沿上标注出两个三等分点。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回忆标注:将尺跟纸边对齐,每四厘米画一个点。
边上的八个三等分点标注出后,还要再标注中间的四个点。我先让学生自己说说该如何标注。然后确定一个方法,如:将尺对齐左右两边的点摆放,每四厘米画一个点。
最后给这12个点分别用字母标注好。
(设计意图:四条边上的8个点的确定能为下一步准确快速画线提供帮助;而中间4个点的确定则能使所画线条的长短方位更加精确。)
定形
有了纸上的这12个点,下面画线条就能比较容易把握了。我仍旧先让学生一边观看课件演示,一边听我的讲解,即如何利用三等分点将线条标注好。如:表示大象鼻子的两条线就要尤其强调,右边的一条直线在中间左边的两个三等分点之间,但是离上边的点大概还有一厘米。而右边的线则是弧形的。
之后再让学生讨论说说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看投影实物,将线条标注好。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点击,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线条是如何在点之间产生的,从而更方便学生记忆,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指导学生折纸、画点、画线这一环节,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要观察记忆,专心致志,又强调自主学习,耐心细致,做到眼、口、手、脑并用,真正实现了趣味性、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10、狐狸分奶酪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狐狸分奶酪听课稿,分享狐狸分奶酪听课感受和记录
狐狸分奶酪评课稿第一篇:
教学目标:
1、会认识捡、酷、俩、始等12个新字,会写奶、吵、急、第等8个生字。
2、读懂故事中狐狸做了什么事。
3、能用关键词概括故事中的狐狸的品性。
4、能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
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狐狸的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激发兴趣
同学们,打开你的回忆的闸门,想想,你们曾读过哪些有关狐狸的故事,想好后告诉我。并说说讲了狐狸干什么了?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狡猾)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另一个关于狐狸的故事(课件出示故事题目)《狐狸分奶酪》
二、走进故事 感悟道理
我们先来学习《狐狸分奶酪》
(1)这篇课文讲了狐狸干了什么事?
(2)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熊哥哥和熊弟弟在路上捡到了一块奶酪,高兴极了,可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分这块奶酪,小哥俩开始拌起嘴来。
这时有只狐狸跑了过来。
小家伙们,你们吵什么呀?狐狸问道。
我们有块奶酪,不知道该怎么分。熊弟弟对狐狸说。
这事好办,我来帮你们分吧!狐狸笑了笑,把奶酪拿过来掰成了两半。
你分得不匀!小哥俩嚷着说,那半块大一点儿。
狐狸仔细瞧了瞧掰开的奶酪,说:
真的,这半块是大一点儿。你们别急,看我的--。说着便在大的这半块上咬了一口。
可是现在没咬过的那半块又大了一点儿!两只小熊又嚷了起来。
于是,狐狸在那半块上咬了一口,结果第一个半块又大了点儿,狐狸就这样轮流地咬着两半块奶酪。咬着咬着,奶酪全被他吃光了,一点儿也没剩下。
你可真会分!两只小熊生气了,整块奶酪都被你吃光了!
小熊,我分得可公平啦,狐狸笑着说,你们谁也没少吃一口,谁也没多吃一口。
狡猾、聪明、奸诈、善辩
(3)你从文章的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小朋友,故事中的狐狸是不是够狡猾的?狐狸一口一口吃掉奶酪。假如,两只小熊相互谦让,不给狐狸可乘之机,那块香甜的奶酪不就不会落入狐狸的口中了。狐狸分奶酪的故事告诉我们小朋友在面对物资分配的时候不能让外人来插手,要有团队信任,要相信自己的队友,过分得斤斤计较反而失去的更多,对自己的小伙伴不应该内讧,要一致对外不能让敌人钻了空子。相信自己的敌人不相信队友的人最后只能让敌人抢夺你们的胜利果实。
(4)指导朗读
分角色,注意对话。两只熊,一只狐狸
3、让我们回顾一下是怎么阅读《狐狸分奶酪》这篇故事的内容。
4、简单汇报
狐狸说,他分得很公平,谁也没少吃一口,谁也没多吃一口。你同意狐狸的说法吗?如果你是小熊,会怎么做?
狐狸是故意分成半边大,半边小的,对吗?
三、童话的特点:
(1)拟人化描写
(2)想象丰富
(3)有趣有理
四、总结收获 布置小练笔
假如你想写一个狐狸,你笔下的狐狸有是怎样一只狐狸呢?下课后,自己编一个关于狐狸的故事》,老师期待着
一只乌鸦蹲在树杈上,嘴里含着一块奶酪。这时,一只狐狸从树下经过,看了看乌鸦,对她说:乌鸦小姐,你去参加选美吗?去乌鸦一张嘴,奶酪掉了下去,狐狸叼起奶酪走了。乌鸦一拍大腿,恨恨地说道:哎呀,刚才说不去就好了!
拓展练习,仿编故事 狐狸还会有那些故事?想一想,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编一则与狐狸有关的故事。
五、推荐阅读 拓展提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二、检查学习生字。
1、认真读一读课文,圈画出课后生字和新词,在组内互相检查。
区分:拌与伴,分别组词
2、小组展示学习。
3、全班交流。
三、学习词语
读一读,记一记。
开始 起始 始终 帮忙 帮助 帮手
方便 便利 便于 整个 整数 完整四、指导书写
1、找出难写的生字。两个复杂的字:掰、嚷
2、指名说说难写的生字。
3、练习组词。
捡(捡到)(捡拾)
酪(奶酪)(乳酪)
俩(他俩)(我俩)
始(始终)(开始)
拌(搅拌)(拌饭)
帮(帮忙)(帮助)
嚷(吵嚷)(叫嚷)
瞧(瞧见)(瞧着)
便(方便)(便利)
轮(车轮)(轮胎)
剩(剩下)(剩余)
整(整个)(整齐)
4、教师示范。
5、学生练习。
五、作业
1、生字词语抄写。
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23《狐狸分奶酪》
一半大 一半小
左一口 右一口
成员不团结 奶酪被吃光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有较深的哲理,兄弟之间本该相互谦让,两个人都想占便宜,结果却让别人钻了空子,便宜了狡猾之人。对成员内部来讲,要团结,不计较,如果过于贪心,很可能到最后得不偿失。学生要明白这些有难度,一般停留在狡猾等层面,分析熊兄弟也是必要的。我推荐学生阅读狐狸群文阅读选文,包括教材后面的狐狸养鸡系列,因为群文能打开学生人文教育的眼界,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狐狸分奶酪评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1、会认识捡、酷、俩、始等18个新字,会写奶、吵、急、第等
8个生字。
2、读懂故事中狐狸做了什么事。
3、能用关键词概括故事中的狐狸的品性。
4、能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激发兴趣
1.同学们,打开你的回忆的闸门,想想,你们曾读过哪些有关
狐狸的故事,想好后告诉我。并说说讲了狐狸干什么了?它们给你留
下的印象是什么?(狡猾)
出示:高洪波写的小诗《我喜欢你,狐狸》。
2、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另一组关于狐狸的故事(课件出示故�绿�
目)《狐狸分奶酪》、《狐狸和马》、《狐狸孵蛋》、《瞎眼狐清窝》。
二、走进故事 感悟道理
1、我们先来学习《狐狸分奶酪》
(1)这篇课文讲了狐狸干了什么事?
(2)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3)你从文章的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4)指导朗读
2、让我们回顾一下是怎么阅读《狐狸分奶酪》这篇故事的内容。
3、让我们采用刚才的阅读方法继续阅读后三篇(小组合作学习
完成题单)
4、简单汇报:
(3)《瞎眼狐清窝》慈爱的狐狸
三、走出故事 总结特点
1、《狐狸和马》、《狐狸孵蛋》这两篇文章是什么类型的文章(童
话)
2、童话的特点:
(1)拟人化描写
(2)想象丰富
(3)有趣有理
3、学生齐读高洪波的小诗《我喜欢你,狐狸》。
四、总结收获 布置小练笔
善良、聪明和慈爱。这些故事一部分来自民间流传的,一部分是作家
创作的,但这些故事都来源于生活,假如你想写一个狐狸,你笔下的
狐狸有是怎样一只狐狸呢?下课后,自己编一个关于狐狸的故事》,
老师期待着
五、推荐阅读 拓展提升
《中国童话大师经典丛书》
板书设计
故事中的狐狸
狡猾
聪明
善良
慈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二、检查学习生字。
1、认真读一读课文,圈画出课后生字和新词,在组内互相检查。
2、小组展示学习。
3、全班交流。
三、学习词语
开始 起始 始终 方便 便利 便于
四、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课后生字,找出难写的生字。
2、指名说说难写的生字。
3、练习组词。
4、教师示范。
5、学生练习。
五、作业
1、生字词语抄写。
2、完成练习册。
11、寒号鸟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寒号鸟听课稿,分享寒号鸟听课感受和记录
寒号鸟评课稿第一篇: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运用对比手法写的童话。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垒巢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内容:
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喜鹊和寒号鸟是邻居。第二部分(从几阵秋风到正好睡觉)写冬天快到了,喜鹊忙着垒巢准备过冬,而寒号鸟却又是玩,又是睡,不去垒巢。第三部分(从冬天说到就到到得过且过)写冬天到了,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得过且过,还是不肯垒巢。第四部分(从寒冬腊月到结束)写寒冬腊月,喜鹊在温暖的窝里熟睡,寒号鸟却冻死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四部分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最后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范例讲故事,学生回家也把故事变成自己的话讲给父母听。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几句话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教师引导学生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教学重点:
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教学方法:
引导理解法、读书指导法、示范演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课
1.揭题。(教师出示第1张有课题的幻灯片)
(1)齐读课题寒号鸟,读准多音字号。
(2)你知道寒号乌是怎样一种动物吗,我们一起来认识主人公寒号鸟。(教师出示第2张有寒号鸟样子的幻灯片)并介绍:传说这种鸟经常在冬天的晚上不断地号叫,发出哆啰啰、哆啰啰的声音,所以人们叫它寒号鸟。(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寒号鸟的样子,对课外知识丰富的的同学及时鼓励。)
2.教师布置自学要求: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我们学习后从中能明白什么道理,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要求。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用点出你认为容易写错的字,用?注出不理解的词或句。
(2)读通课文,用划出表示季节变化的句子。
(3)填空:这篇童话通过()和()作对比,写出了喜鹊是()的,寒号鸟是()的。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语: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按照阅读提示读书学习很认真,这时候老师检查一下你们学习的情况。
(1)开火车朗读课文。(同学们听后互评并纠正)
(2)(教师出示第3张有词语的幻灯片)指名学生读一读词语:石崖、垒巢、懒惰、寒冬、吵闹、厉害、悲哀、腊月、狮子、寒号鸟、伸伸腰、缝隙、大雪纷飞、得过且过、冻得打哆嗦。(学生读词语后互相交流评点)
(3)学生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教师点拨:懒字中间束羽写成束。)
(4)练习按时间顺序组句成段。
a.指名读读用划出的表示时间的句子。
b.学生独立默读体会,哪些句子跟季节变化有关,哪些句子不能表示季节变化?(删去跟季节变化无关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读懂三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哪句话的意思是最主要的。(教师出示第4张第一自然段句子的幻灯片)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读句子体会意思: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漫山遍野一片白色,北风像狮子那样狂吼,河里的水结了冰,崖缝里冷得像冰窖。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冬天快要到来的自然环境。(学生理论,互评)
(3)齐读第1自然段。
2、学习2~5自然段。
a.默读2~4自然段,思考: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一一一划出)
b.检查(教师出示第5张幻灯片)抓太阳暖和,正好睡觉体会寒号鸟懒惰。
c.还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1):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
d.抓不听劝告深人体会寒号鸟懒惰。
(1)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教师出示第5张幻灯片后半部分内容指导学习)
(2)喜鹊怎么劝告?(喜鹊第一次劝告:寒号鸟,别睡觉,大好晴天,赶快垒巢。教师结合喜鹊劝告的话语指导读评点范读自读齐读)
(3)从哪里看出寒号鸟不听劝告?(寒号鸟说:傻喜鹊,不要吵,太阳暖和,正好睡觉。)(圈圈划划,自读体会,结合指导读寒号鸟的话:指读评点自读男女生对读)
(4)教师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喜鹊是怎样再次劝告寒号鸟的?现在天气(),你看我(),你却(),()
e.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喜鹊劝告寒号鸟,寒号鸟不听劝告的语句。(想象自读指读评点女生齐读)
f.教师引导学生读第5自然段体会交流。
3、学习6~8自然段。
a.回顾学法:抓不听劝告这几个重点词语提问解答,深入理解课文。
b.启发学生围绕还是不听劝告(教师出示第6张幻灯片)讨论交流:
(1)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2)谁怎么劝告?(喜鹊第二次劝告寒号鸟:趁天晴,快垒巢,现在懒惰,将来糟糕。)
(3)从哪里看出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寒号鸟说:傻喜鹊,真啰嗦,太阳暖和,得过且过。)
(4)想象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的结果会怎样?
c.四人一小组讨论,准备汇报。
d.汇报自学。(学生自由汇报,老师随机点拨,穿插朗读训练)教师点拨要点:①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说:体会感情变化指导读好语气。②结合理解得过且过,教师指导学生读出寒号鸟不耐烦的语气。③结合理解最后的哀号、漫山遍野等词,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寒号鸟在冰天雪地里发出最后哀号时的样子,你想对寒号鸟说一些什么?指导读好语句:寒号鸟悲哀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寒号鸟最后的哀号: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教师出示第7张前面的幻灯片的内容朗读)
f.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后明白的道理用明日歌展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凡事适时做,明日不待我。万事待明日,明日能几何?只有努力做,才不负日月。(教师出示第8张幻灯片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第9张幻灯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故事一:第二天喜鹊在枝头邻居寒号鸟,却发现邻居已经在严寒的夜晚冻死了,喜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喜鹊的话里可以用上如果、假如等词。)
2、(教师出示第10张幻灯片)引导学生讲解故事二:如果寒号鸟接受了喜鹊的第二次劝告,在那个晴天垒巢了,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五、续讲故事:
1、(教师出示第11--16张幻灯片)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编故事范例:
传说五台山上有一种鸟,人们叫它寒号鸟。寒号鸟长着一身漂亮的羽毛。它到处卖弄自己的羽毛,看到别人干活,反而嘲笑。
好多好心的鸟儿提醒它说:快垒个窝吧!不然冬天来了,怎么过呀!寒号鸟说:冬天还早呢,着什么急!
冬天眨眼就要到了。鸟儿们晚上躲在自己暖和的窝里,而寒号鸟却在寒风里,冻得发抖。它在山脚下找了一条缝,就把这条缝当做自己的窝。旁边有一棵大树,树上住着喜鹊。
有一天,天气晴朗。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找回来一些枯枝、棉絮,给它的窝添加铺盖,准备过冬。寒号鸟却整天飞出去玩,玩累了就睡觉。
晚上,寒风呼呼地刮着。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在石缝里冻得直打哆嗦,悲哀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
第二天,风停了,太阳很暖和。喜鹊又对寒号鸟说:趁着天气好,赶快垒窝吧。寒号鸟不听劝告,伸伸懒腰,又睡觉了。
晚上又来临了,寒号鸟又冻得直打哆嗦,悲哀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
就这样重复了几个晚上,大雪突然降临,鸟儿们奇怪寒号鸟怎么不发出叫声呢?原来,寒号鸟早就被冻死了!
六、布置作业:
(教师出示第17张幻灯片)布置课外作业:1、回家把故事讲给父母听!2、向父母说出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你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七、教学板书:
寒号鸟喜鹊
懒惰勤劳
玩睡垒巢
直打哆嗦住暖窝
最后哀号熟睡
不幸幸福
八、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民间故事,教学的要求是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评判故事的角色,从寒号鸟可悲的下场懂得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是不行的,应该像喜鹊那样看得远,着眼于未来,从现在做起。第二点就是按照顺序去理清课文层次,能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编续写课文,改编故事。最后就是教师培养儿童自学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及分角色朗读课文。
我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分别安排了六个教学步骤:描述带入情境,自学课文,交流检查自学,读讲课文,创造性地复述(新编,续编)补充课文和小结。我的教学设计比较注重小学生的复述和造句表达能力。
首先我引导学生描述带入情境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引入了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了课题,很好地让学生注意了号这个多音词。接着我是要学生去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我当时要求学生进行两次阅读课文,第一次是解决生字词,整体感知,同学基本了解了文章大意,都谈了自己的感受,他们都说出了不同的感受的,得出了不同的道理。第二次阅读是我引导学生有表情朗读喜鹊两次劝告寒号鸟的语句,目的是让他们弄清时间的顺序是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最后教师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我的教学设计比较注重学生的语句表达能力!
寒号鸟评课稿第二篇:
《寒号鸟》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是一个可以不断创造的动态体系,
而表演不失为一种优化的选择。以表演法导读课文,在实现学生主体
与文本客体的对话过程中,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生命体验。
设计特色:
以表演法贯穿课文阅读的全程,充分发挥表演的教学价值。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要求:自学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预习可在课前进行,也可在课内进行。)
二、出示课题,介绍寒号鸟。
寒号鸟,也叫寒号虫,哺乳类动物,形状跟蝙蝠相似,体长一尺
多,有冬眠的习性,睡时倒悬在树枝上。
三、检查预习,认识字词。
1、出示生字(包括会认字和会写字)
号、堵、缝、阵、朗、衔、枯、做、劝、趁、却、将、且、纷、
腊、狂、吼、复、夜、哀
多种形式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出示词语:
晴朗、劝告、将来、腊月、狂风、吼叫、重复、哀号、做窝、寒
号鸟、伸伸腰、一道缝、一堵石崖、衔枯草、大雪纷飞、得过且过。
多种形式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出示会写字:阵、朗、枯、做、却、将、纷、夜
学生观察字形,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重点示范书写,学生观察书空。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阅读第一节。
1.指名读。
(1)谁能把这一节课文的内容用简笔画画出来。(指名两人分别
画在小黑板上。)
全体同学默读,想想第一节有几句话,每句话介绍什么。等一会
儿看图是否画得对。
(设计意图�荷杓瓢训谝恍〗诳挝幕换庋幕方冢唤鑫�
使小朋友进一步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角色之间的关系,还在于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沟通抽象的文字符号与形象的生活画面之间的
联系,以求在学习本课的全过程中发挥积极影响。)
(2)谁能看着图把第一节课文说一说。
指图看崖和缝。
(3)为什么说寒号鸟是把缝当作窝?
2.小结:这一节主要讲喜鹊和寒号鸟是邻居。由于它们是邻居,
所以能经常见面、对话,才发生了下面的故事。
五、阅读课文第二节至课文结束。
1.默读这部分课文。
读后问:(1)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2)你们觉得可以用什么方
法来学?(用表演的方法。)
(设计意图:征求小朋友的意见,把学习方法的选择权交给孩子,
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教师以学定教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师先引导学生确定表演的方式,不仅是为了强化阅读的动机,激发
阅读的兴趣,更是为了以表演的要求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2.准备表演,阅读课文。
(1)指导读对话。
要表演就要把对话读熟。找出喜鹊和寒号鸟说的话,多读两遍,
努力记住。
①男女同学分别读喜鹊和寒号鸟说的话。
②寒号鸟哪两次话的内容是一样的?寒号鸟两次说的时候感情是
不是一样的?第一次是怎样的?第二次呢?
比较:悲哀哀号
⑧为什么悲哀?为什�春罄淳喊Ш�?
小结:(1)这都跟天气有关系。(2)体会描写天气的句子。
①找出描写寒号鸟悲哀地说和哀号时的天气的句子。用笔画出
来。
板书:初冬寒冬
比较:呼呼地刮狂吼(怎么呼,怎么吼,大家来试试。)
冷得厉害冷得像冰窑
②天亮了,太阳普照大地课文上没写出说的话,你看看课文,
想想谁会说什么。
板书:呼唤
③其他对话前,也都有描写天气的句子,把它画出来。
指名读。
板书:深秋
小结。
指名两人表演对话,要读出感情。老师读描述天气的句子。
(设计意图:带着表演的目的,教师指导学生读对话,体会
描写天气的句子。这样两部分正好覆盖了全部课文,充分发挥了表
演导读的教学价值。)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字词,巩固字词。
号、堵、缝、阵、朗、衔、枯、做、劝、趁、却、将、且、纷、
腊、狂、吼、复、夜、哀
晴朗、劝告、将来、腊月、狂风、吼叫、重复、哀号、做窝、寒
号鸟、伸伸腰、一道缝、一堵石崖、衔枯草、大雪纷飞、得过且过。
2、分组朗读描写天气的句子以及喜鹊和寒号鸟的话。
二、指导表演。
表演的时候只有对话不够生动,所以还得有动作和表情。
1.找一找叙述喜鹊和寒号鸟动作、神态的句子。
(1)指名读,指导学生找出写它们动作的关键词语。
板书:
飞 找 衔 垒 玩 睡
住在窝里 直打哆嗦 熟睡 哀号 冻死
比较:哆嗦哕嗦
(2)分三组讨论设计动作表情。
(3)由三组同学选派代表分别表演喜鹊和寒号鸟在深秋、初冬、
寒冬三个时间的对话及表情动作。
2.谁能用一句话把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喜鹊怎样?结果怎
样?寒号鸟怎样?结果怎样?)
3.指名三个学生完整地表演故事。一个学生读描写天气的话,
另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喜鹊和寒号鸟。
三、讨论。
1.读了课文,看了表演,说说有什么感想。
2.从喜鹊和寒号鸟说的话里体会一下,喜鹊勤劳,因为它有什
么想法?(现在懒惰,将来糟糕。)寒号鸟懒情,因为它有什么想法?
(得过且过)得过且过是什么意思?
3.说说这篇文章使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总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
勤劳的人才会得到幸福。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按下列格式,写一篇阅读笔记。
【评点】
以表演法渗透阅读教学的全程,是本案的设计特色。理想的课堂
教学,一般都离不开认知价值与趣味价值的黄金搭配。教学需要
唤醒学生的兴趣,已为人们所共识。但是在教学的价值总体取向中,
只有在认知价值大于趣味价值时,才成为合理的追求。如果过分追求
了趣味价值,而大大超越于认知价值,就会产生负面效应。本案的设
计正体现了这样的可贵之处,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深深地感受到执教
者对表演认知价值的倾心追求,表演自始至终都是解读课文、
发展语文能力的一种富有意趣的手段。
12、葡萄沟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葡萄沟听课稿,分享葡萄沟听课感受和记录
葡萄沟评课稿第一篇:
今天有幸听了xx老师执教的《葡萄沟》一课,课文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葡萄沟盛产水果;葡萄沟葡萄多,景色美丽,维吾尔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色鲜、粒大、味甜,非常有名。xx老师整堂课结构严谨,思路清晰。学习方法多样,课堂纪律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气氛活跃。听课者犹如品尝一道菜般,色、香、味俱全。
一、读悟结合,达到目标
《葡萄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词汇丰富,是训练朗读的好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至关重要。xx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特别注重读的重要性,以读代讲,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品读、体会,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发出感悟,在读中激发情感,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营造意境,突破重点。
上课伊始,xx老师以带领孩子们去新疆这个好地方去旅游为线,引出课题,此环节干脆利索,不拖沓。随后,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句话组织教学,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又如:葡萄怎么样?你从哪里体会到的?这样顺学而导,学生自然能更好地体会葡萄沟盛产水果、葡萄味甜色美、老乡热情好客等吸引人之处。又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来总结全文,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葡萄沟就是个好地方。
课堂上,xx老师运用多媒体和实物图片的方式把静止的文字还原为生动可感的画面,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课件把葡萄沟水果的多和葡萄颜色多、一个个凉棚的美通过画面展示出来了。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积累一些优美词句,如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
三、知识延伸,情感升华
教师课堂语言富于童趣,感染力强;教师善于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学过程中能保持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创造高效的课堂学习。
为了带孩子们走进远在新疆的葡萄沟,彭老师更是化身为头带新疆特色小礼帽的阿姨,互致问候,师生们互动跳起欢快的新疆舞蹈,通过表演学生们较快突破了重点,理解了难点,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拨动了学生的情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议:提问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写字教学可再加强就整堂课而言,彭老师的课给人的感觉放得很开,又收得很好!
葡萄沟评课稿第二篇:
《葡萄沟》评课
xx老师执教的《葡萄沟》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对于低年级的阅读课到底应该怎么上,一直是小语界致力探讨的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这节课有几下几个特点:
一、课堂思路清晰
文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葡萄沟盛产水果;葡萄沟葡萄多,景色美丽,维吾尔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色鲜、粒大、味甜,非常有名。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引导学课生整体感知,葡萄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找找课文的中心句,初步感受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在初步感知后,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激发了学生再次朗读的兴趣。
二、学习形式多
xx老师上的这堂课可以用五光十色这个词来形容,在课堂上教师由歌曲导入,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挂葡萄,画葡萄 ,吃葡萄,跳舞等,学生一直很快乐。
二、多媒体课件运用恰当、适宜
无论从课堂开始的范读课文,还是后来的运用课件展示地图、梯田、阴房,整节课课件运用的恰当而不牵强,有实效而绝不做作。课件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起到了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目的。
当然,万物总是不完美的,美玉有暇,圆中有缺,圆月有亏,我们的教学也有缺陷。姚老师对于整堂课的总领句设计的可以,但准确度还不够,如果把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改为你从哪里看出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是否更加切入中心点呢?课堂上用于读书的时间是不是有点少?进行活动是为了达成什么目标?
13、日月潭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日月潭听课稿,分享日月潭听课感受和记录
日月潭评课稿第一篇:
今天我们学校的教研课是xx老师上的《日月潭》一课。从这堂课中我看到了xx老师精彩的地方,也认识到了自己某些不足的地方,应该说受益匪浅。黎老师今天我们学校的教研课是黎翠妃老师上的《日月潭》一课。从这堂课中我看到了xx老师精彩的地方,也认识到了自己某些不足的地方,应该说受益匪浅。xx老师执教的《日月潭》整节课都落实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充满活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
一堂课精不精彩,课堂的导入也是一个因素。一般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非常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发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过来。黎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一开始播放风光片,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了美丽的日月潭。学生看着看着发出了发自内心的感叹:好美啊。学生在这样美的心境下进入课堂,有了这个美的情境,学生就能在学习中愉快地畅游了。到了这节课结束了,和生字朋友说再见了,小朋友们就会高兴地说出群山环绕、名胜古迹。
二、以学生为本、以质疑为线、以朗读为主。
我们说,要让孩子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疑问课堂出课堂。这堂课上黎老师从在这么美丽的地方,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质疑,带着这是岛?在什么地方?湖水面积多大、多深?为什么那么美?等问题进入文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与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读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真情实感自然流露。
三、以人为本,自主学习、探究。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堂课中有一个非常闪亮的地方,那就是师生共同演绎群山环绕。学生开始是遥遥相对,这时第一个孩子说:不对,你们不应该和老师站那么远。有的说:群山就是有很多山,而山应该有高有低,你们应该有些人搞一点,有些人矮一点有的说:应该有几座山在后面,有几座山要重叠起来等等。整个环节给人的感觉特别真实,教师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而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整个课堂开放而灵活,充满生机。
四、从课内到课外知识的不断延伸。
在课的一开始,老师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简单介绍了那里的文武庙,独具匠心,注重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衔接与整合。
执教的《日月潭》整节课都落实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充满活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
一堂课精不精彩,课堂的导入也是一个因素。一般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非常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发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过来。黎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一开始播放风光片,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了美丽的日月潭。学生看着看着发出了发自内心的感叹:好美啊。学生在这样美的心境下进入课堂,有了这个美的情境,学生就能在学习中愉快地畅游了。到了这节课结束了,和生字朋友说再见了,小朋友们就会高兴地说出群山环绕、名胜古迹。
二、以学生为本、以质疑为线、以朗读为主。
我们说,要让孩子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疑问课堂出课堂。这堂课上黎老师从在这么美丽的地方,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质疑,带着这是岛?在什么地方?湖水面积多大、多深?为什么那么美?等问题进入文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与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读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真情实感自然流露。
三、以人为本,自主学习、探究。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堂课中有一个非常闪亮的地方,那就是师生共同演绎群山环绕。学生开始是遥遥相对,这时第一个孩子说:不对,你们不应该和老师站那么远。有的说:群山就是有很多山,而山应该有高有低,你们应该有些人搞一点,有些人矮一点有的说:应该有几座山在后面,有几座山要重叠起来等等。整个环节给人的感觉特别真实,教师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而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整个课堂开放而灵活,充满生机。
四、从课内到课外知识的不断延伸。
在课的一开始,老师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简单介绍了那里的文武庙,独具匠心,注重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衔接与整合。
日月潭评课稿第二篇:
《日月潭》评课稿
今天听了xx老师执教的《日月潭》一课,令我感受颇深,本课教学的是小学中年段一篇讲读课文的第一课时,也许讲读课文的第一课时总会让人觉得以枯燥乏味,但李老师的课上却是精彩不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李老师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不仅落实了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而且陶冶了品格。下面就我的体会与大家交流:
第一、优美动听的语言引入课文,既使学生很快的进入情境,又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涌起自豪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课件的不断呈现,使文字描述变成了可观、可感的直观体验。既活跃了课堂,又弥补了极尽言辞不能名其状的缺憾。
第二、多种读文方式的有效结合,加上适时的点评与指导,既达到了初知文意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正说明了多读文本的重要意义。
第三、多种识字方法的穿插利用,很好的诠释了中年段生字教学的教学方法,将知识落实;繁简适度的讲解与扩展,又使学生的自学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简单的一带而过,决不拖沓冗长;复杂的不厌其详,决不敷衍塞责。这既是教师备课态度的体现,也是语文基本功及驾驭课堂能力的体现。
第四、一曲终了,余音绕梁,本课教学任务完成时,又能启发学生思考,激发继续探究的兴趣,达到了课虽下,趣仍浓的效果。
14、线段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一、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理解并掌握知识。在认识线段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教师先示范操作,再放手让学生人人操作体验。让学生在拉线的操作过程中,感受线段的特征,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能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线段,由摸一摸,指一指,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
二、教学设计层次分明,形式丰富
练习形式多样有趣,通过不同的途径来丰富学生的认识,有效地巩固了新知识。精心设计数线段折线段连线段简笔画等练习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来加强对线段特征的认识,并使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数学学习的意义。
三、注重观察比较,加深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线段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直的,二是有两个端点,在教学中教师始终不离开这两点。在练习中,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教师除了让学生找出哪些是线段,还要学生知道为什么是,而其他的又为什么不是。在画线段这一过程中,展示了学生画得两张图,其中一张没有画端点,一张在端点上也提了一些要求,通过观察比较,从而深化对线段两个特征的认识。
15、认识时间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认识时间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一年级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首先通过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大格与小格来认识时针走一大格就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就是1分,再让学生仔细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从而发现时与分的关系,知道1时=60分。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钟面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知道1时=60分;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让学生知道钟面上刻度的含义,会读写几时几分;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1时=60分,并能准确的数分(5分、5分地数),能准确地认、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几时差几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好朋友,大家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啊?这位朋友出了个谜语让同学们猜一猜:
(课件展示)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呀?(钟表)那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呢?(时间)同学们认识时间么?有没有认真观察过时间啊?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观察体验,活动探究
师:同学们,你能说出自已的一些作息时间吗?(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时针和分针)
(一)认识时针,分针
(1)认识钟面
①要学会看时间,我们首先就要进一步了解钟面,(出示钟面模型)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说一说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格子
师:确定是12个格子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课件动态展示)从12开始数,12到1是一个,1到2是一个.11到12总共12个格子。
②刚刚我们数格子的时候,有细心的同学就发现了每个格子中间还有一些小格子,你能数出每个大格中间有几个小格子么?
学生:4个,5个
师:到底是几个小格子呢?现在我们来数一数大格里面有几个小格子(课件动态展示:从12开始,数到数字1)学生一格一格的数出有5个小格子。
师:那这12个大格里,都是有5个小格子么?现在啊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数数看,这个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学生自由数,然后汇报)
学生1:我一大格一大格的数,一共60个小格
学生2:我小格小格的数,一共有60个小格
那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以及60个小格
(2)认识时针
师:钟面上有两根针,那哪根针是时针呢?(钟面上的短针)
那现在移动时针,走一格是几时?(1时)两格呢?
我们现在知道了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那我们看时间要看什么呀?(看时针,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那分针怎么办呢?
(3)认识分针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在认时间的时候,不仅要看时针,也要看分针,只看其中的一根针是不全面的!
刚刚我们用自己的方法数出了钟面上共有60个小格,我们发现时针与大格有关,那小格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时针,分针
师:对,小格与时针分针都有关系,认时间时,我们知道不仅要看时针,也要看分针,那小格究竟与什么针的关系最好呢?请同学们翻开书,从第90页找找答案。
学生:小格与分针关系最好,书上说,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师:分针走1小格是1分,那走2小格呢?走3小格是几分?走一大格呢?
师:分针从刻度12走到刻度1是5分钟,现在用同样的方法数下去,刻度2刻度3分别表示多少分?(课件展示书上第90页的钟面图)
【游戏】同学们有没有试过1分钟到底有多久呢?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来看一看1分钟到底有多久。(课件一分钟倒计时,准备两个盒子和若干个乒乓球,然后把同学们平均分成两组,每组各选出一名同学来比赛,需要两名同学每次只能运一个,来比赛看看哪位同学在一分钟之内运的乒乓球多)
(二)认识时、分的关系
师:我们知道了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那时和分又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请看:教师拿起钟面,将时间拨到12时,观察现在时针、分针分别在什么位置?
学生:在12时
师:在钟面学具上按顺时针方向边拨边读,再仔细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时针和分针都在转动,分针转的快,时针转的慢
师:他们同时转,分针现在走到哪了?(12:05)现在分针继续走,同学们仔细观察,分针现在走到了刻度6,是多少分?(30)那时针走了多少?(时针走了1大格的一半)那也就是说:分针走30分,时针走了1时的一半,所以30分也可以说成半时。
师:请大家猜一猜,如果分针继续转,时针会怎么样?(同时转)那分针转到了刻度12,时针走到几?(1时)仔细思考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师引导)
学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1时
师:对的,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1大格,他们用的时间是相同的,时针走1大格是()时,分针走一圈是()分(板书:1时,60分)那1时和60分是什么关系?
学生:相等(板书:=)
(三)会读会写时间
1.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时间,那同学们会写会读么?(课件出示例2的三个钟面图)看一看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是多少啊?
学生:4时5分
师:你是怎么知道是4时5分的呢?
学生:时针指着4,分针指着1也就是5分,所以是4时5分
师:对了!我们说过看时间要看时针和分针,所以是4时5分,那怎么写出来表示呢?我们学过的两种方法同学们还记得么?一种是普通计时法(板书:4时零5分),一种是电子计时法,(边板书边说)是几时就在左边写上几时,中间写2个小圆点,是几分就在右边写上几分,特别要注意,如果分针数不到10,那么我们就要在这两个小圆点后面加上一个0(板书:4:05)
2.那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来认一认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么?谁来说说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是多少?
学生1:4时30分
学生2:4时半
师:真是太棒了,这里的时针已经过了4,而分针指在刻度6,所以就是4时30分,刚刚我们说过了30分也就是半小时,所以也可以说4时半。怎么写?
学生:4:30
3.看来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现在来看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我想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写写这个钟面的时刻。(学生上台写)
我们来看看写对了没有:我们可以看到时针指在哪?(4和5的中间)时针看起来是指向5的呀,你怎么认为是4时呢?看起来是指向5时,但是呢还不到5时;分针指在哪里呢?(刻度9,也就是45分)那么也就是4时45分,这两位同学写对了么?我们在认时间的时候,当分针走过半时,时针会靠近下一个刻度,同学们要认真加以区分。
4.教师具体指导三种代表性时间:第一幅图强调几时零几分的读写法;第二幅图强调半时的两种读法;第三幅图强调每当分针走过半时,时针会靠近下一个刻度,要认真加以区分。
5. 总结方法:刚刚我们是怎么读出这些时间的,谁能用上先看再看来说一说
小精灵也为小朋友们总结了方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展示)
【记忆游戏】老师拨动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学生回答是几时几分
老师说一个时间,指名学生拨动时针分针到相应刻度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看钟面认时间
(课件出示:书上91页内容做一做)
7:15 7:30 7:40 8:00
7时15分 7时30分(7时半)7时40分 8时
1:20 10:45 9:55 6:05
1时20分 10时45分 9时55分 6时零5分
2.表示作息时间
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吃早餐,吃午饭,放学,睡觉大概是几时几分,并动手拨一拨
早上 7:05吃早餐
中午 12:00吃午饭
下午4:10放学
晚上8:45睡觉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这节课同学们学的真积极,表现非常好,老师送给你们一首儿歌,请你们记住它
小朋友请记住,钟面数字十二个,两数之间有五格,一圈共有六十格,时针转大格是一时,分针转小格是一分,一时共是六十分,六十分也是一时,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16、去年的树评课稿
《去年的树》评课稿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整篇童话内容简单、语言朴实,全文无华丽的词句,只用白描的手法叙事,以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金老师的这节课条理清晰,主线十分明朗。整个课堂,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感性的认识,有统揽全局的大气,也有精雕细刻的细腻。老师引领孩子们通过回旋品味、真情朗读、想象画面,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鲜活的童话世界,让他们领略了童话的至美与至善,获得了心灵的感动、情感的升华、精神的享受。而这一切,都源于金老师对文本的深挖细掘,多元解读。
从金老师的这一节课中,我就收获这么多,真可谓:听君一节课,胜读十年书!
下面重点谈一谈金老师多层次、全方位、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
一、在字词间体味情感
一堂课的呈现体现了一个老师一个阶段的教学思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堂课,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上法,同样一堂课,一百个老师听了可能有一百种解读。 下面,我听了我校程老师讲的《去年的树》,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读中感悟,程老师在开头用得很好,也情由心生,学生很容易进入当时友好的情谊之中收起了学生心里的共鸣。为此,也能体会当时鸟与大树的情感。体会小鸟的真情,当最后剩下树根,有何感想?这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护树的环何意识。
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小鸟与树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鸟寻访大树时的焦急、伤心之情,以及鸟两次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的内心活动,让学生自已去猜想,说出对友谊的看法,以及自己是怎样对待友谊的,体会鸟对树的深情与留恋。在教学中,老师紧扣目标,突出重点。例如小鸟的三个问句:当它只见到树根时,问: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这是鸟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当它一次又一次地找不着时,心里是非常焦急的。所以,读鸟向门先生和小女孩的问话时,心情一次比一次急切。当它得知树被砍倒,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卖掉了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火还亮着,它的内心越来越忧伤,读时要突出一次比一次伤心、一次比一次难过。在此,她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让学生带着忧伤,带着对大树的同情,深深的去体会,去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二、读想写有机结合,升华课文的主题。
语文教学,永远离不开听说读写,永远是在想一想、读一读,读一读、想一想,想一想、写一写这样的过程中螺旋上升的。整堂课中,读、想、写并不是人为割裂的,读为想打下了基础,而想象写话又能促进更好地读,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将一步一步加深。祝老师先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渐渐的,孩子们了解到课文中的小鸟和树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把握了朗读的感情基调。又如教学最后三个自然段时,这里既是情感的暴发点,更是情动辞发指导学生练笔的训练点。老师让学生读,让学生变成小鸟读,在读中感悟,
整堂课中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教师适当引导,又安排了一个练笔的环节。这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又使听说读写得到很好的结合。
去年的树评课稿第二篇:
本文虽然浅显易懂,然而许多词句细细品味,却回味无穷:如天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这样的朋友吗?体味到鸟与树的真挚情谊。如两飞离别时的慢慢飞,边飞边回头,一飞一徘徊,体味到鸟的难受与难舍难分。而为相见时的飞,体味到鸟儿为实践诺言的坚定决心。再如两看从第一个看,解读出了鸟儿的大吃一惊、疑惑不解,甚至绝望伤感;第二个看,是一种不舍和理解,为树的归宿而难过悲伤。
师生对文本的解读使静态的文本灵动起来,学生于平静之中见波澜,在平淡之处悟深意,倾听了文本发出的最细微最动人的声响。
二、在空白点演绎画面
本文大量的空白点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新空间。金老师,拓展学生的想象,演绎丰富的画面,于是,几处精彩画面仍历历在目:①鸟儿与树幸福相处;②鸟依依不舍地飞去;③鸟儿焦急万分地寻找树;④鸟与树的真情告白。
最为巧妙的是鸟与树的真情告白这个环节, 假如你是那只小鸟,一年之后,你满怀期待回来寻找自己的老朋友,可是一切都不一样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呢?你想对谁说些什么?此处的留白真的太精彩了,我不禁要感叹作家的伟大,真的是此处无声胜有声言有尽而意无穷。每每读到这里,总会有一种莫名的酸楚涌上心头。然而年幼的学生能体会到小鸟复杂的心情吗?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鸟儿的那一双瞪大的眼睛中,实在蕴涵着太多太多的话语。这个画面是情感的爆发点,鸟与树互诉衷肠,再配上唯美的音乐,学生情动而辞发,将鸟与树的真挚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一个个用语言描述的精彩画面,给了孩子们一次难忘的情感经历,一份温暖的人文关怀,一种崇高的精神享受。
三、在情感中涵养精神
这篇文章的主旨,单单理解成鸟和树的真挚情谊,鸟实践诺言的决心,或者是环保,我觉得都有些许的狭隘。管老师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解读出了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解读出了对人性美的讴歌,解读出了对生命价值的感悟等等。在这种多元解读中,学生自由独立的思想得到发展,实现了和文本、作者间的心智交流、心灵碰撞,给语文课堂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也许有人会说,这种境界学生不一定能达到,不一定能体味得这样深刻,这样挖掘是否拔苗助长。然而我想说得是:《去年的树》不是一个唯美的童话,读起来有淡淡的忧伤,更多的是深深的敬意。这个简单的故事种在儿童心灵深处,就算一下子读不懂,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结出执着、勇敢、敬意的果实。
无论是我们大人还是孩子,都需要童话,而童话所放飞、所畅想、所追求的,永远比天空更广大,比天空更自由
吹毛求疵,对于这节课,也留给了我几点思考:
1、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语文课堂上浓浓的情是学生读出来的,而这种感情朗读需要学生入情入境地读。管老师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情境引读、静思默读等多种读书方式,去感悟了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教师的指导有很明显的层次,但学生的读却没有明显的变化,情感没有呈阶梯式上升。由此可见,学生的朗读需要我们平时下足功夫细细指导。
2、本课最后的画面是鸟和灯火的凝视。老师光让学生说鸟对灯火的话,然后写树对鸟的话,这本是课堂最高潮,能将两者的内心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可是,分成两个阶段,我总感觉不够流畅,不够直白,只是自言自语。我想,如果在出示最后三段时就打开音乐,把两个环节合成一个环节鸟和灯火的直接对话,情感渲泄可能会更直接、更感人、更催人泪下。
3、人文性与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特点。而这节课语文工具性的缺失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一节课,学生们都沉浸在这浓浓的童话故事中,或悲伤,或感动,也是千言万语,难以道尽。童话的语言是美的,我们为何不抓住这些美来进行字词句的积累和训练呢?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景色之极致,工具共人文一色,意韵兼得,情文共振,则是语文教学理想之境界。要让语文课堂全面达于此境,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
同时我个人也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这样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童话,陪伴着孩子们走进童话的王国,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实现心灵的成长。
语文阅读是最富个性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最美好的心灵之旅。各位语文老师,让我们共同创造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诗意的栖居地,让我们的语文如美丽的童话一般,永远芬芳在孩子们的生命之中吧!
17、灰雀评课稿
《灰雀》评课稿
《灰雀》评课
以对话为重点,研读。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抓住对话,质疑启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1、引导发现,质疑 在学生知道这是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非常喜欢它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抓关键段,引导质疑。一天,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结合课件,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请女同学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什么了?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回来了,男同学齐读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教师追问:读到这,(指板书)你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灰雀哪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
2、再读对话,启思有了疑问,如何解决?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就让我们跟随着列宁和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配乐范读3-10自然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入境思考。为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带着灰雀哪去了呢?你从小男孩的什么话中知道的?的问题自读,思考、交流。顺势启发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了呢?学生初步明白受了列宁的启发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3、设境研读,深思 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难点,刚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含话中话的语言,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所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情境朗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10自然段,想一想,到底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呢?用波浪线划下来。培养学生读思划的语文学习能力。第二步,重点交流列宁的两句话: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考虑到学生对列宁的心理不能深入走进,所以虽然交流的落点在列宁,但切入点是男孩的感受,用这句话怎么打动男孩了呢?来体会列宁的心情。自言自语一句用简明、易懂的句子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 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通过分组读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男孩的心理变化;师生分角色读,加深理解;去提示语,同桌分角色读,深入感受;全班情境朗读,升华感悟。通过不同形式、层次分明的读,把心里所想表达出来。
18、掌声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听课稿,分享掌声听课感受和记录
掌声评课稿第一篇:
《掌声》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小英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作者以饱含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故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瞿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他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一、 评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瞿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1、紧扣关键点,突出内涵
所谓关键点指一篇文章中最敏感、关键部位,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句、一个过渡段等。本文的关键点是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瞿老师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同学们的两次掌声,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重点段第二至四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给小英的鼓励和赞扬,给小英带来的信心,由此突破口切入,突出掌声的内涵。
2、转换角色情,领悟内涵
当学生阅读文本时,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体会不到真切的情感。瞿老师就发掘学生善良天性,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如: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如果你是小英,你听到同学们热烈、持久的掌声,你会想些什么?学生变成文中的人物,产生联想或幻想,激发出情感,走入人物内心世界,就更真切地体会到了掌声给小英变化,领悟掌声的内涵。
3、抓住掌声义,延伸内涵。
同学们的掌声给了小英鼓励、赞赏,给了她生活的信心,掌声的内涵就是给人的尊重、鼓励和关爱。瞿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停止在对掌声内涵的理解,而是接着问:你想给同学或朋友送去勇气和自信,除了给他掌声之外,你还有什么办法?学生的回答延伸了掌声的内涵,可以直接说,可以写纸条,可以竖起大拇指等等,都对别人的鼓励和关爱。
4、出示《掌声》诗,升华内涵。
读完最后一节,瞿老师出示了一首小诗《掌声》,掌声的内涵都融化在这首短小精悍的诗中,一连串的比喻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形象地升华了掌声的内涵,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鼓励就是阳光、春风,温暖了我们的心,给了我们力量和信心,这就是一份真爱。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品读着这首小诗,会再次被感动,升华内心的体验,并将这暖暖爱意融人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去。
二、评教学特色
本节课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
1、教学思路清晰严谨
《掌声》一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四步进行:
(1)读第四自然段,找出课文写的两次掌声。
(2)品读小英上台演讲前的表现,体会两次掌声给小英带来的变化。
(3)结合小英演讲后变化,进而理解掌声的内涵。
(4)拓展阅读小诗,升华掌声的内涵。
这一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地反映了文章的脉络,围绕掌声的内涵设计教学环节,自然而合理。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定位在知识与能力上,更多的表现为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的升华,价值取向的引领。
2、教学语言优美工整
最后瞿老师出示的是一首自己写的小诗,可以看出瞿老师的语言功底优美而工整。在整堂中我们可以听到瞿老师优美工整的过渡语与小结语:只有短短的几步路。可是要走完这几步路,对于小英来说该有多难啊。每走一步,小英的内心都在痛苦地挣扎。这是期待的掌声、这是安慰的掌声,这是鼓励的掌声!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小英说,此时,千言万语都汇成了热烈、持久的掌声,他们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小英的鼓励、支持、理解这是多么的神奇的掌声啊!在小英最需要的时候,是掌声给了她勇气和力量,是掌声给了她自信的微笑。掌声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带来力量,带来自信,带来关爱。在生活中,我们的要给别人带来温暖、带来力量,带来自信,带来关爱,除了鼓掌,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呢?
3、教学细节扎实有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朗读的指导。因为,我们现在的朗读指导趋于一种虚化,目标也不明确,好像练读的目标就是读好这一段,而瞿老师的朗读指导扎实有效。学习第二到四自然段时,瞿老师让学生找出演讲前小英的三处表现,在练读这三处表现时,不只是从朗读技巧上读好,更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读是为了促进悟,悟是为了提升读,朗读与感悟相结合。如:练读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来。这段话。
师:读读这句话,体会她的心情,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
师:你认为这样读比较好。
指名读
师:上一堂课我们知道小英是个自卑、忧郁的孩子,平时,总是默默地走向那个角落,她不愿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她害怕别人注视的目光,而这时全班同学把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谁再来读。
指名读
师:此时的小英心里在想什么?
生:我不想让别人看我走路的样子,别人还逼我。
生:别人会说我很可怜的。
生:别人会笑话我的。
师:此时的小英胆小、害怕,把她的心里话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怎么读?
再次指名读
这已是第四次读了,但四次朗读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小英演讲前的胆小、忧郁,也为后面理解掌声对她的重要奠定基础。
三、一点看法
1、课文5-6小节的学习不够深入,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而这次演讲之后小英的变化,更能体现别人鼓励、关爱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2、最后一小节是文章的中心,它告诉大家两点:(1)珍惜别人的掌声。(2)献给别人掌声。而瞿老师只是让学生齐读了一遍,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
但这只是我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掌声评课稿第二篇:
今天我要评的是xx老师执教的《掌声》一课,在评课之前,我想送给xx老师一些掌声,我觉得我不是在评这堂课,而是我在向xx老师学习这堂课,这是一节成功的课,让学生学的愉快,听课老师听得轻松。
这篇课文生动的叙述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姑娘英子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变得开朗自信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要我们体会到:人人需要掌声,特别是在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掌声送给别人。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这个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中,读起来十分感人。
全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英子一系列的情感变化都是由掌声引起的,因此引导学生理解掌声的内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这整节课中,梅老师抓住这一重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段朗读体会,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亮点:
一、识字扎实有效
二、正确把握重点,优化课堂结构
语文课不像数学课那样层次清楚,由难到易,环环相扣,语文课要求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环节,不做无用功,这样学生听起来才有所侧重。这堂课梅老师没有循规蹈矩的按照事情的发展按部就班,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方式:原先的英子和后来的英子对比,比如梅老师在执教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出以前的英子是忧郁的。接下来梅老师又再让学生体会后来的英子是活泼、开朗、自信的,通过前后对比,老师不用刻意比较,学生自己就能在心里产生两次情感的巨大差异。然后老师在让学生说一说英子发生这么大变化的原因,学生很容易就说出来了,是两次掌声让英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这样一个隐形的对比中,梅老师轻轻松松就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三、关注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三年级正是学生从字词句向段篇过度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至关重要,学生只有掌握了读书方法,他才会读书,爱读书。梅老师这一点做得非常好,从识字开始,就启发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遇到难读的句子怎么办?到理解感悟课文时,梅老师更是注重了对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方法指导,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语言神态动作,体会人物的情感。在学生有了自己的读书体会后,梅老师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记下了,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梅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从昨天开始,我就在思考:如果由我来执教这一课,我会怎样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流程?今天又听了梅老师的课,我发现我们两个人在设计上,有一点是不同的,下面我说说我的设计:当孩子们说出是掌声让英子从忧郁自卑变得开朗自信时,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掌声的句子,然后到课文中去读一读,说一说这两次掌声的意义相同吗?学生练习上下文,很快就能感悟出这两次掌声是不同的,第一次掌声同学们为英子送去的是鼓励,第二次掌声同学们为英子送去的是赞赏。
最后,为xx老师提一个小建议:在老师配乐朗读时,音乐的声音太大,掩盖了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希望以后讲课的老师们注意这样的细节问题。
19、四边形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通过对四边形的观察和直观感知,能够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方法:通过找一找,涂一涂,说一说,分一分,围一围等多种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渗透分类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良好习惯,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四边形(特殊)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图形,钉子板,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 ?光明小学校园里,同学们也正在进行各种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主题图)
你都看到了什么?看到图形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闪动图形)师:大家真能干!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看来啊,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些图形把我们的校园装点得真美!其中像长方形,正方形,自动门上的形状(平行四边形),橘黄色(菱形)地砖的形状,足球场上拦网架上的形状(直角梯形)都叫四边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四边形.(板书
20、口算乘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口算乘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 行计算。
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互通之 处,并能熟练运用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看!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小导游,她的名字叫小精灵。小精灵要带我们到游乐园去玩好吗?同学们高兴的说好,看荷花池,(课件:荷花池)
师:荷花池上有一座趣味桥,它是有许多算式搭成的,在我们学习新课之前先一起来算一算吧。
课件:逐一点击出现算式98 87 47 5632 85
80里面有( )个十,12个十是( )。
4000里面有( )个千,26个百是( )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算式都是一位数乘一位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师:过了趣味桥,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到游乐园去玩一玩,你们高兴吗?(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的主题图)
师:小精灵带我们来到游乐园,看看游乐园里都有哪些好玩的游乐项目?(生观察)你们喜欢玩哪些游乐项目?根据价格表,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想好后在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复习旧知的同时,又为探究新知埋下伏笔,一举多得。]
(二)探索算法:
1、教学例1(1)。
师:小精灵看到我们班同学那么喜欢玩,非常高兴,她想带到我们一起玩旋转木马,你们高兴吗?(课件出示情境图)
(1)课件出示:9个人玩旋转木马,每人2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①组织学生列出算式,师板书:29=18
②学生独立解决,然后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10个人玩旋转木马,每人2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①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教师板书:210)
②小组讨论:等于多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③学生进行班内交流,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a、可以先算29里有9个2,用口诀二九十八,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所以210=20;
b、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10个2相加是20,所以210=20;
c、第三种想法非常巧妙,
明明是102,为什么可以看成12呢?
根据乘法的意义,也可以把210看成是2个十,因为2个十是20,所以210=20。这种方法口算得很快。
21、长城评课稿
《长城》评课稿
《长城》是一篇传统课文,语言精炼、感情内敛,字字句句都流露出中华儿女对这一世界奇迹、民族象征的自豪之情。
整节课,金蓓蓓老师抓住文中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一句,不断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深入感受句中的智慧和血汗两个词语的内涵。最后,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由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在这节课上,我边听边观察边思考,发现xx老师的《长城》一课,与众不同,极富特点。
首先,我认为金老师的这个切入点找的十分精妙,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思考感悟的热情,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看,她的这一设想也确实符合学生的实情,证实了她的这一思路,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认真研究学生学情的结果。
其次,在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各段感受智慧与血汗时,王老师反复引导学生感受比照写法的作用,并不断抓住文中一些数字说明的语句,指导学生采用比照的写法把它形象化,使得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逐步理解了比照这种方法,并学会及时恰当地运用这种方法。这一做法说明,王老师在备课时并不是孤立的备这一课,而是自觉地联系了单元特点、单元重点,训练要点在备,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的落入了每一课的教学之中。
第三,金蓓蓓老师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她所展示给学生的图片也罢,文字也罢,都不是为用多媒体而用,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都是在为学生能够更好地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服务,处处显示出她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为上好这四十分钟的一节课,王老师在课下做足了功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使得她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显得游刃有余。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第四,金蓓蓓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了大量自己搜集来的有关长城的资料,这些资料的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长城的认知,弥补了学生由于自身年龄、阅历等等造成的缺憾,使得没有亲身感受过长城雄伟气势、不了解长城乃至中国历史的学生对长城这一停留在语言和图片中的形象变得亲近、立体起来,使得学生对长城这一民族的象征、中华的骄傲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在教师引读文章最后作者的赞叹时,同学们从从内心深处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当然,也正是由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十分扎实,资料的引入特别丰富,导致这一课严重超时,然而,这个现象也给我们全校语文教师提出一个个急需解决的教研问题,那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把一项项繁多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训练要点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如何合理化地处理和运用教师、学生搜集来的以及教学参考和课后资料袋里提供的大量资料,如何给我们平时略为浅薄的课堂增加容量但又不至于过度臃肿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就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使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通过这一次的教研活动得到有效的提高。
长城评课稿第二篇:
《长城》评课稿
听了陈墨贤老师的这堂课,却是让我刮目相看,惊讶于一位才从教一年的教师,竟然能有这么高的教学水平,真是让我这位从教几年的老师自惭形秽。下面我就本堂课谈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追求独立的阅读体验。
课堂伊始,陈老师就列出了几位世界名人对长城的评价,请学生进行朗读,无形中就奠定了课文的基调。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孩子,他们想要追求自己的个人阅读空间,陈老师抓住了这点,请学生自己来通过阅读课文,来体会长城的独特魅力。这样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第二、多媒体为教学服务,帮助了解长城特点。
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陈老师抓住了长城的长和长城的独特构造来学习。在学生找到了长城的长的特点时,我们其实不清楚一万三年多里到底有多长,这时候陈老师通过作比较的方法,说,如果能要走完长城,日夜不停地走,需要走五百多天,相当于我们绕着黄屿操场跑三万多圈,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长城的长的特点,还为语文园地五的相关练习做了铺垫。由于班级只有几位同学有真实游历过长城的经历,所以陈老师选了几张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从远到近来认识长城,给了大家正面的感官的印象。在介绍长城结构的时候,教师也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让学生自读课文,进行找找长城的结构,进行反馈。
第三、随文识字教学。
陈老师的课没有独立的字词教学,但是,随文识字却做得非常流畅。在讲解崇山峻岭这个词的时候,就通过联系偏旁和配合图片来解决,顺利的落实了这个词语。后面的教学,陈老师也按照这个方法,落实了蜿蜒、堡垒等词语。
第四,语用练习的设计
我们都知道,一篇课文,可以抓住的语用点很多。就拿长城来说,很多老师的练习点放在了联想这个方法上,但是,陈老师另辟蹊径,让学生来分析本文的观察是从整体到部分的写作方法,不仅是段与段之间是这个方法,更是第二段写作方法也是整体到部分的,这样的写作方法在小学阶段还是比较少见的。最后总结了写法,要学会有顺序的观察,有顺序地写。
优点有很多,但是我认为本节课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细致。
2.对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巧妙设计时处理得比较肤浅。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台的时候,只是知道了具体的位置,却忽视了这些设计的作用,可以适当交代一下。
3.语用点的设计是很好,可以还没有进行练习落实,建议进行小练笔,直接训练。
22、白公鹅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白公鹅听课稿,分享白公鹅听课感受和记录
白公鹅评课稿第一篇:
1教学目标
1、学生能以一定的速度进行默读,能够体会这只白鹅的特点。
2、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3、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具体描写,唤起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学情分析
学生阅读感悟能力较强,搜集和存贮的好词、佳句、文段较多,能灵活运用所积累材料。
3重点难点
1. 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白公鹅海军上将军衔的特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一)、对比复习导入 1、师 :我们刚刚认识了著名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公鹅,谁来说说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 印象?板书;白鹅? 2、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只白鹅,它就是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板书课题:白公鹅 师:在学课文之前,让我们大胆推测一下,这只鹅会有哪些特点呢? 生: 师板书:高傲 生: 师:你从公鹅推测它很好斗(高傲)同学们已经做出了很多猜想,下面让我们读一读这篇课文。 (二)、根据阅读提示,学习目标 1、指学生答学习方法:默读蓝色块的阅读提示,看看编辑叔叔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完成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读课文 2、学生默读阅读提示,划出问题,同桌交流。 3、指学生答:默读课文,想想这只白公鹅有哪些特点? 再比较一下,作者的写法又与丰子恺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生: (三)、按学习目标学课文 (1)初读课文,回答: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公鹅?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概括一下。生答: 师:好一只(海军上将派头)的大公鹅,理解海军上将衔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是怎样写这白公鹅具有海军上将衔的?师生对读。 2、你们喜欢这只具有海军上将衔的白公鹅吗?就请你们带着这种感情大声地读一读。读完后你们有什么新发现?生:。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写白公鹅的派头十足? (3)学习最后几段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根据课文中的句子, 再指学生回答(师:归纳并板书)。 2、学第二自然段:生:从白公鹅走路的姿态,这方面具体写白公鹅的派头十足。师:它走路的姿势怎样?用文中一个词来说?生:慢条斯理,并理解这个词语。从这个词可以看出这只鹅具有海军上将的派头。可看出作者对白公鹅充满什么感情?带着感情读第二自然段具体描写的句子。 师:除了从它走路的姿势这方面具体写,作者还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3、生答:(第3、4段)。师:同学们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把句子读出来。(全班读,边读边想象)说感情。 4、生答:(第5、6段)师:同学们对哪些段感兴趣?分别指学生读,以读代讲,读完让学生说感受,如果你是作者对这鹅会怎么办? 5、小节: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儿时,你们觉得这只白公鹅是不是具有海军上将的派头,派头到有点霸道。让作者无可奈何,它是那么可爱,让作者深深喜欢,才留心观察鹅的一举一动。 六、作业 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七、板书 走路:慢条斯理 生活:无忧无虑 个性:自以为是 教学活动
白公鹅评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白公鹅的特点。
2、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引入:同学们,我们刚刚认识了丰子恺笔下那只( 高 傲 )的白鹅,它是那样可笑而又可爱。(板书:白鹅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今天,我们再去了解俄国作家叶诺索夫描写的鹅。(板书:白公鹅)
2、读课前导语,明学习目标:叶诺索夫描写的这只白公鹅有哪些特点?两位作家的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同桌互教互查生字词的读音,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确。
腔调 掂量 涟漪 属于 主宰 荣膺 甭想 勾当 率领 嬉戏
车辄凌乱 无忧无虑 自由自在 耀武扬威 从从容容
2、试读课文,注意正音,要求读准,读通顺。
3、这只白鹅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在书上勾一勾,写一写。
4、交流:这究竟是只什么样的白鹅?概括一下。
(派头十足)的大公鹅 (耀武扬威)的大公鹅 (威风凛凛)的大公鹅
板书: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
三、再读课文,了解白公鹅的特点。
1、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现白公鹅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特点的句子。读出它的特点
2、汇报展示。
四、对比阅读,感悟交流《白鹅》与《白公鹅》写法上的异同点。
交流:
(1) 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同:傲慢、派头;
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
(2)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
A、 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食料简单 三眼一板,要人伺候 老爷脾气)
B、 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喜欢戏水 无忧无虑 自由自在,抢占地盘 耀武扬威,从从容容 主宰一切)
C、 讨论: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的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抓特点,围绕特点来写等)
四、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读一读。
2、两位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样的感情?
五、作业设计
1、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在采蜜本上。
2、认真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作好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13 白鹅 14* 白公鹅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可爱) 海军上将的派头(可爱)
叫声 步态 吃相 步态 活动
(喜爱与赞美) (喜爱与赞美)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难以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课文的难度高;二是学生预习不充分;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教学语言、表情不够丰富,并且我太着急了,在一两个学生的回答达不到要求时,我会自己说出答案,这也可能与学生发言不积极,我问不下去有关。课后评课老师们提出建议,对于某些不难的问题,可以对学生多引导;对于某些较难的问题老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但仍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23、数与代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数与代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 数与代数》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等)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
3.使学生熟练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
亿作单位的小数
复习难点:小数相关的一些灵活题,
复习重点:数位顺序表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
复习过程:
1.将第四单元的概念画出,让学生回家归纳在练习本上。
2.复习数位顺序表
请一学生说一说小数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记数单位的区别,帮助学生记忆。
小组比一比:
小数点( )是整数部分,( )是小数部分。
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
(1)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左边第二位 是( ),它的计数单位是(
)。
(2)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
(3)小数一定比1小吗( )举例
(4)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
(5)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 )个
(6)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 )个,二位小数有( )个
(7)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
(8)0.4里有( )个十分之一,有( )个百分之一
注:在小组比赛中复习小数相关易错知识
3.小数性质
(一) 复习概念
(二) 小数化简1.2300000,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但是如果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者去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改变
。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几位
练习:
0.6里面有( )个0.01 0.61里面有( )个0.01
3.61里面有( )个0.01 0.061里面有( )个0.001
7/100改写成小数( ); 23/1000改写成小数( )
34/10000改写成小数( ); 3/1000改写成小数( )
0.25写成分数( ); 0.312写成分数( )
把小数90.90100化简后是( )
将小数40.070化简后是( )。
4.小数点的移动
复习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线图,这样不容易出错。小数点前面要添零,小数点后面不必添零
练习 1) 把300缩小为原数的( )是0.3
(2)由0.56到0.056是( )。
a 缩小10倍 b 扩大10倍 c 缩小100倍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比原数( )
5.小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计算及验算时的注意事项。
例如:
a) 小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
b)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
c)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为什么要把除数化成整数?
d) 怎样判断游戏是公平的?
小数除法:小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除法
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除法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近似数(积、商)
循环小数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复习运算律)
6.复习将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
(要求掌握好单位间的进率和小数点的移动)。
将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7.复习小数单位改写、小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
(1)复习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师:想想,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如何应用这个变化规律把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缩小它的1/10、1/100、1/1000
练习:12.37610=( )100=( ) 1000=( )
(2)复习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教师提问:
这些题是从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从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几位?
通过上面的改写,再想一想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低级单位的单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
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复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这个方法与以前学的名数的变化有什么联系?
(3)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
练习:345670000千米=( )亿千米( )亿千米(保留二位小数)
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一位?
24、数量关系评课稿
数字本身成等差、等比、质和、对称等规律
每个数都加减乘除、多次方运算后成规律
每个数多次方后加减1或2成规律
前后两个数加减乘除后成规律
前三个数加减乘除、多次方后成规律
奇、偶项成规律
整数、小数,分子、分母各自或联动成规律
基本数列
质数、合数相关数列
周期数列
两项等差数列及变式
两项等比数列及变式
三项数列
三项和数列及变式
三项差数列及变式
三项积数列及变式
三项商数列及变式
多次方数列
平方数列及变式
立方数列及变式
多次方数列及变式、
多重数列
奇、偶项数列
分组组合数列
分数数列
分子分母分别变化数列
分子分母联动变化数列
多级数列
因式分解数列
创新数列
图标型数字推理
三角形数字推理
圆圈形数字推理
九宫格数字推理
从行间、列间或整体规律
25、慈母情深评课稿
《慈母情深》评课稿
《慈母情深》
《慈母情深》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辛苦赚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表现了母亲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敬爱。听了陈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一课,令我感触颇深:
一、深入品读文本,丰满人物形象。
课堂上陈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学习,如环境描写中烤,人物描写中瘦弱、龟裂等,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想象、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咀嚼中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感悟慈母情深。不仅引导学生感受了人物形象,还渗透了写作方法,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重视朗读,细细地品词悟句。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陈老师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正是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比如,在学习重点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一句时,不仅没有简单地让学生去体会文字,而是通过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写法,比较写法的表达效果,这样由学生自然生发出的感受,在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母亲的疲惫和艰辛后,进行感情朗读;在学生理解了体现母亲辛劳的其他句子后,陈老师引领学生又回到这一句上,再练习朗读,体现了读、悟的层次性。她在无声处渗透着语文意识,让学生抓住字眼、词眼深刻地体会母亲的情是深沉的、深厚的、深刻的。
这堂课的教学,学生无疑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化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体会到了母亲挣钱的艰难,体会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陈老师引导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通过文字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又学习作者的写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6、珍珠鸟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上册珍珠鸟听课稿,分享珍珠鸟听课感受和记录
珍珠鸟评课稿第一篇:
《珍珠鸟》一课评课稿
五年级上册《珍珠鸟》一文,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 冯骥才先生精心结撰的优美散文。这篇散文描写了人鸟相亲的动人历程,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道理,情文并茂,寓理于事,值得我们品味鉴赏。
而与此同时,《珍珠鸟》又是一篇略读课文。陈老师的教学平实、扎实,基本符合略读课的课型特点,教学较为成功。突出的特点有:
一、 整合教学问题,问题设计提纲挈领,统领全文
陈老师围绕我是怎样对待珍珠鸟的,珍珠鸟对我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一问题,让学生找出我照料与呵护珍珠鸟及珍珠鸟对我的感情发生变化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句子、关键段落进行学习,顺利地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领悟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特别是其中的一个话题设计我不管它。是指我不管它,不管它,不管它,引着学生联系上下文来接读。自然而然地学生就体会到,这不管它背后隐含着的宽容与关爱,更是作者给予小珍珠鸟的自由,真正的自由。这一话题设计看似简简单单,但却是陈老师的匠心独具。
二、激趣揭题,自然流畅,体察喜爱之情。
陈老师在上课伊始,直接让学生读课题,再配合优美的语言文字介绍:它,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后背还生着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让学生说说珍珠鸟这一名字的来历,学生非常感兴趣。继而追问,如果此时你有机会亲近它,摸摸它,会是怎么样的感觉?这样的导入顺理成章,更是激起学生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三、延伸课外,拓展视野与思维,领悟美好境界
在学完了课文以后,陈老师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与本课的主旨,巧妙地节选了沈石溪的《保姆蟒》片段,让学生阅读后说说读后的感受。这样,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无论是人与鸟,还是人与蛇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信赖,是创造美好境界的基础。
四、关注插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新课标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大都配有精美的插图,图文结合,图文并茂。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对插图视而不见,白白浪费了大好的教学资源。陈老师在教学中关注插图,而且和课文教学有机结合。像生意葱茏等词语的理解借助了直观的插图,将抽象的含义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听了陈老师的这节课,我忍不住翻看别人的听课记录,看一看其他的老师究竟是怎样上《珍珠鸟》这节课的。虽然我没能看到他们亲临课堂的风采,但从记录上却能看出他们不拘一格的设计思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亮点,就拿陈老师这节课来说,我觉得陈老师抓的重点词语很恰当,话题设计有效,不过缺少朗读,学生体会不深。教师应该更多地倾听学生发言,利用有效的生成资源,顺势引导学生更多地去发现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能够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朗读,肯定能做到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并能准确传达作者的情感和读者独特的体验,打动自己,感染他人,给学生更多发展的空间。
诚然,对于一节课的看法,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仅是自己的一些浅见,加之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权当抛砖引玉,敬请批评指正。
珍珠鸟评课稿第二篇:
珍珠鸟是一篇文旨优美的课文,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文章主旨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所以我的教学重点就放在这两个方面。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就想如何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我与小珍珠鸟亲近的这一过程,这一过程体会不好,文章主旨的理解会显得生硬。所以我还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仔细的体会,并仔细观察图,利用这一具体的形象来体会抽象的东西,经过实践,同学们的反应不错,文章主旨水到渠成。
整堂课教学我都试着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结果效果非常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极高,普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反思以前上的课总是不能彻底的解放思想,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不会,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所以老师们,把机会让给学生吧,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27、循环小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27~28页,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能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并能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意识。
3.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我们这节课来探索一些有趣的规律。先听老师讲一个故事,看你能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什么规律?
(教师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
生:这个故事总是在重复同一个内容。
师:不错!大家已经发现这个故事的一个特点了。
板书:不断重复
师:谁能根据这个特点接着老师的故事继续往下讲?
让几个学生继续讲这个重复的故事。
师:照这样讲下去,你发现这个故事还有一个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像这样重复下去,这个故事永远也讲不完。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讲不完。
师:这种不断重复的现象不但故事中有,在有的计算中我们也会遇到。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27页王鹏赛跑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后,列出算式40075。
师: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这个算式,看计算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40075这个算式的两个特点:①余数重复出现25;②商的小数部分连续地重复出现3。
师:像这样继续除下去。能除完吗?
生:可能永远也除不完。
师:怎样表示这种永远也除不完的商?这种商有些什么特点,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循环小数。
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二、认识循环小数
1.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请一位学生把40075的竖式计算放到视频展示台上。
师:刚才我们发现了这个算式的三个特点,下面我们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当余数重复出现时,商就要重复出现;商是随余数重复出现才重复出现的。
师:猜想一下,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是多少?它的第4位商是多少?第5位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如果继续除下去,无论是哪一位,只要余数重复出现25,它的商也就重复出现3。
师:是这样的吗?我们可以接着往下除来看看。
学生验证略。
师:那么我们怎样表示40075的商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永远除不尽的商。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40075=5.333
师:我们所说的重复也叫做循环,像5.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2.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
师:下面我们来继续研究循环小数,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78611。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在视频展示台上出示写有讨论问题的卡片,如:
①这个算式能不能除尽?
②它的商会不会循环?
③如果循环它是怎样循环的?
(学生计算、讨论、交流,大约控制在4分钟,然后组织全班汇报,学生的意见可能出现以下两种)
生1:我们小组认为这个算式不能除尽,但它的商不会循环。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不像例1那样连续出现数字3。
生2:我们小组认为这里的商不能除尽,而且会循环。
师:说说你们这样猜测的原因?
生2:因为我发现有数字4和5的重复。
师:大家觉得他们的猜测正确吗?请你们(指生1)这组的同学继续除下去,看商的小数部分会不会重复出现4、5。
学生计算后证实会重复出现4、5。
师:比较5.333和7.14545,你觉得这两个循环小数有什么不同?
生:前一个循环小数是一个数字循环,后一个循环小数是两个数字循环。
师:请同学们用循环小数的方式标出这个算式的商。
指导学生写出78.611=7.14545
师:你觉得这样的算式除到哪一位就可以不除了呢?
指导学生说出,只要余数重复了,就可以不除了。
师: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像这样的算式余数循环,商也会跟着循环。
师(指着5.333,7.14545):对了!像5.333,7.14545这样的小数都是循环小数。你能像这样写出几个循环小数吗?
学生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教师:观察这些循环小数,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后,指导学生说出:都是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都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三、学习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师:能把这些循环小数中循环的数字用你喜欢的方式标出来吗?
学生自主活动,并让几名学生在黑板上的循环小数上进行标示。如:
5.3333 7.14545
教师边指边介绍:这些在小数部分依次不断地重复的一个或几个数字,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把它写出来。如5.3333可以写作,7.14545可以写作。这就是用循环节表示循环小数,如果同学们对循环节有兴趣,可以看一看教材第28页的阅读材料。
学生看书。
师:请同学们计算1516和1.57。
学生计算后,问:从中你发现什么?
生:1516=0.9375,1.57=0.2142857
师: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如果得不到整数商,所得的商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你知道是哪两种情况吗?
引导学生说出一种是继续除下去能够除尽,像1516一样;另一种情况是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像1.57一样。
师:能够除尽的商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我们把它叫做有限小数;永远也除不完的商的小数部分是无限的,我们把它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的小数位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无限的。
师:所以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请同学们写几个无限小数,再写几个有限小数。
学生写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略。
五、运用巩固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5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完成第6*题。
28、统计与概率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概率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统计与概率内容变化及教学启示
统计与概率是实验稿所规定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之一。由于这部分内容与传统的确定性数学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教师对统计与概率的核心思想、统计与概率的联系和区别、课堂上应当突出的关键和重点,以及不同年级学生应当达到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等问题,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困惑和认识上的分歧。为此,新标准对这部分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一方面明确统计课程的核心是数据分析观念,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统计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想到用数据、愿意亲近数据,初步培养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习惯,在活动中逐步提高对随机现象的把握能力;另一方面,重新梳理、整合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及相关教学要求,使得义务教育阶段三个学段的学习层次更加明确,从而有利于广大教师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关键。
一、进一步明确和强调的内容
实验稿在前言部分给出了各部分内容学习的关键词,也是相关内容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所谓核心,不是指具体的知识点,甚至不是指具体的知识本身,而是概括很多知识的共性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和思维方式。[1]就统计而言,实验稿给出的关键词是统计观念,其内涵是: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容易看出,统计意识、统计过程、质疑评价是统计观念所关注的三个主要方面。相应地,新标准给出的统计学习的关键词是数据分析观念,其内涵是: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数据分析观念与统计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它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对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逐步培养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重视上;区别在于,后者更加关注数据在统计活动中的基础地位、数据分析方法的特点,以及数据处理过程所蕴涵的更为一般的数学思想。
1.统计研究的基础是数据,统计就是通过数据来进行分析和推断的。
当今世界,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数据越来越多,经济、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中都存在大量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来获取信息、作出决策的例子。因此,必须树立利用数据的意识,掌握一些分析数据的方法和模型。所谓数据,是指用来描述对客观事物观察测量结果的数值。当我们对某个随机变量(比如某个年龄的学生身高)进行观测时,事先不能预料会取到谁的身高,而一旦某位同学被抽取到,就称这个人的身高数值为这个随机变量(身高)的一个观测值,即数据。[2]广义地讲,数据不仅指具有现实背景的数,也包括图和语句。比如,网络中的搜索引擎就是用统计方法进行语句检索的,此时统计所处理的数据就是语句。[3]
作为统计研究基础的数据,往往具有随机性的特点。这种随机性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是不同的;另一方面,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例如,记录某位同学每天的上学时间,每天得到的数据可能是不一样的,事先无法确定;但只要记录的数据足够多,就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确定的信息,比如该同学每天上学时间大约是多少等。
构成数据随机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数据的抽样过程。首先抽样方法本身通常是随机的,因为按随机性原则抽取的样本,能够较好地排除人个主观的选择与成见,从而使得样本能够尽可能具有对总体的代表性;同时这种代表性也不是绝对的,相对于总体参数而言,它只是趋近于后者,而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后者。其次,抽样过程中的数据本身也可能是随机的,特别是连续性数据的测量,由于测量工具、观察者角度、测量时间等各种各样的原因,每次测量的结果事实上都会存在误差,也就是存在一定的随机性。二是由部分推断总体的过程。统计推断不同于演绎推理,它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不一定准确无误,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好的统计方法能够保证这种出错的可能性较小。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概率事件的随机性,而上述数据随机性则主要表现在统计活动过程中。换句话说,引导学生在统计活动过程中体会随机思想是数据分析观念的基本内涵之一,也是需要我们特别予以关注的一个重点。
2.数据分析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不同方法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好坏之分。
对不同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源自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对样本数据的不同理解;二是基于研究问题的目的和解决问题的需要。例如,对于两家公司最近五年出口贸易额的数据,我们既可以逐年比较它们的绝对数额,也可以逐个分析每家公司近五年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幅度。前者有利于我们了解每家公司的实力,后者则有利于我们掌握每家公司的发展潜力。又如,有两组同学的投篮成绩,一组是10人,另一组是8人。对这样的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是否一定要采用平均数呢?结论自然不是肯定的:如果我们要比较这两组同学投篮的整体水平,可以取每组成绩的均值──成绩相对比较均衡用平均数,有极端数据也可用中位数;如果想从中选拔投篮水平高的选手,则可直接比较每组的最高成绩或前三名成绩,等等。这就是说,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应该依赖于研究问题的目的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
小学数学中对统计图形的选择以及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不同的问题,事实上也可以看作是用不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同样的数据,希望研究的问题和获得的信息不同,所选择的数据分析方法自然也应有所区别。因为可以用各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判断,所以得到的结论可能不同也就十分正常了。同时,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各种数据分析方法本身通常很难区分对错,能够区分的只是好与不好──如果能够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这样的方法就是好的;反之,则是不好的。这也是统计与确定性数学内容十分重要的区别之一。
3.统计体现了一种不同于确定性数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创新意识。
传统数学由于其所研究的问题本质上是确定性的,基础是定义和假设,遵循约定的原则进行严格的计算或者推理,因而更多体现的是演绎;统计所研究的问题本质上是随机的,是非确定性的,需要通过较多的数据进行推断,也就是通过个别来推断一般,因而更多体现的是归纳。[4]
统计活动中的归纳还有别于一般数学规律和公式的归纳过程:公式和规律往往是确定的,学生用于归纳的素材可以不同,但得到的结论一定是相同的;统计活动中的归纳往往需要从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提炼信息、把握规律,或者从样本出发推断整体,这个过程本身就具有诸多不确定性,所以得到的结论也就具有个性化特点。显而易见,经历统计活动中的归纳过程,既有助于学生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结论,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初步学会用不确定的思维看待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知道世界上大部分事情都处于随机状态,它们是否发生以及怎样发生尽管不能完全确定,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二、教学要求有所调整的内容
新标准在进一步明确要把数据分析观念作为统计内容核心的基础上,又依据广泛调研的结果,针对教材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重新梳理并整合了统计与概率的课程内容。就小学阶段而言,内容难度有所降低,容量有所减少,具体有以下几点:
1.第一学段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数据整理的结果。
这里所说的学生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和表格,但显然不是指规范的统计图表形式,如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图等。换句话说,只要学生能将数据整理的结果清楚地呈现出来,我们不仅无需提出方式上的要求,而且应该鼓励他们采取富有个性的不同方式。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避免学生把注意力过早集中于统计图表的认识和制作等技能的学习,从而影响对数据收集、整理和呈现等学习过程的兴趣;二是为了引导学生基于感兴趣的实际背景,从数据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从而体会数据是蕴涵信息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可以通过收集数据,以及相应的分析和交流作出判断。
2.对平均数的认识从第一学段移至第二学段,对中位数和众数的认识从第二学段移至第三学段。
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开展统计活动时,关注的重点通常是一组数据内部所蕴涵的各种信息,例如,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各是多少,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多少,哪个数值出现的次数最多,与学生自身有关的数据处于什么位置,等等。到了第二学段,学生则应该更多地学会把一组数据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学会从整体上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或把一组数据与另一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用来刻画一组数据整体水平的统计量,因此,在学生初步积累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验之后,再安排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是较为恰当的。
另一方面,尽管简单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不复杂,但真正理解它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恰当地使用平均数,却并不是一个容易达成的目标。尤其是,如果在学习平均数之后,接着安排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就势必会涉及这三种统计量的比较和选择,即: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到底选择哪种统计量更具有代表性?真正弄清这些问题,既需要对统计活动的现实背景以及相关问题的特点具有较为透彻的理解,而且还涉及函数概念以及相关的代数运算。所以,把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移至第三学段是较为务实的选择。
3.降低了可能性的教学要求。
统计和概率都是用来摹写、刻画随机现象的数学方法。所谓随机现象,是指结果与条件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的现象,即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结果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尽管统计和概率都研究随机现象,而且从知识逻辑看,统计学的研究需要以概率论为基础,但从认知角度看,统计比概率更为具体,概念和定义也少得多,因而小学阶段通常以统计内容的学习为主。
新标准在第一学段删除了可能性的教学要求,同时在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随机现象中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这里有两点需要特别加以关注:一是明确所涉及的随机现象仅限于简单随机事件,即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亦是相同的;二是只要求对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而不要求进行定量表达。显然,这些教学要求的调整,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试验、游戏等蕴涵随机现象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体会相应的思维方式,积累学习经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多地学会从数据的角度看待可能性大小,知道有些事情需要通过调查去估计或推断,养成用数据分析问题的习惯,而不是急于从定义和假设出发进行概率计算。
4.删除了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教学要求。
就一组数据而言,大部分情况下它们是符合或近似地符合正态分布的,但也有一些情况下数据的分布是偏态的,也就是存在极端数据。对于后一种情形,如果不加分析地采用某种统计量(如平均数)去表示它们的整体水平,则可能使人产生一种错觉,这就是所谓的数据误导。认识到数据有可能产生误导,就应根据数据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以便更为客观地反映数据特点以及相关现象的本质。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考察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通过计算极差、方差等使数据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得以显现。显而易见,由于中位数、众数等知识的后移,对上述内容的认识和体会自然也不再适合放在第二学段。
三、几点教学启示
如前所述,小学生学习统计与概率,重要的不是制作统计图表、计算平均数,以及求某个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而是要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包括养成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习惯;初步建立随机的概念,学习如何去判断事情的主要因素[5]。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关键应依赖于他们的经验,特别是他们亲身经历的经验。也就是说,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学会提出用数据表达的问题,通过收集、组织、展示数据以及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方法分析数据,进而回答问题、作出判断、进行预测,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基本途径。
1.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数据。
收集数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回答那些无法立即找到答案的问题。事实上,培养数据分析观念的首要方面就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数据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也就是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够想到通过设计简单的数据收集计划来回答这些问题,从而体会数据是有用的,数据中往往蕴涵着我们想要的信息,数据能够帮助我们作出判断和决策。
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我们应该努力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学生有机会从这些情境中发现并主动提出一些需要借助数据来回答的问题,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展示和分析,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或使问题得到合乎情理的解释。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应侧重于引导他们提出一些与自身有关的趣味性问题,并使他们提出问题的自然倾向得到保护和延续。例如,喜欢的小动物,喜欢的运动项目,喜欢的饮料,喜欢的电视节目,作业本上小红花的数量,等。对第二学段学生来说,应引导他们更多地关注与学校、家庭、社区有关的现实问题,并把兴趣从自己的周边环境逐步转向其他情境,包括社会现象、自然现象以及其他学科中具有特定意义的问题。例如,自己家一周扔几个垃圾袋,同学们收看某个电视节目的情况,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情况,当地的气温变化情况,某种植物的生长情况,等。
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还应适当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数据收集方法。第一学段可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举手数数、逐个询问、投票等方式获取数据。第二学段则应鼓励学生多开展一些实际调查或测量活动,可以是在课堂上能够完成的,也可以是需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完成的。此外,作为收集数据计划的一部分,还可提醒学生:要根据数据收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适当调整相关选项甚至是最初的问题;也要注意数据收集的一些具体环节,如提什么样的问题及向谁提问题,观察什么及什么时候观察,测量什么及怎样测量,等等。
2.用不同的方式整理和展示数据。
无论是调查、测量,还是试验,得到的数据通常都显得有些杂乱,此时就需要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必要的整理。整理数据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理解数据、获得信息,同时也是为了与别人进行交流,与别人分享对问题的理解,并引发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从而也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进一步地展示数据。
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是分类。分类是需要标准的,不同标准下的分类结果往往是不同的,由此获得信息自然也会有所差异。就教学而言,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呈现每个数据逐步过渡到分类呈现数据,以及按不同标准分类呈现数据。例如,就家里有几口人这个问题,低年级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小组里每个同学家里的人数,此后可以逐步过渡到要求他们按3人以下、3人及3人以上的标准分类呈现全班同学家庭人口的情况;到了中年级,除了要求按家庭人口数进行分类之外,还可要求按两代人、三代人、三代以上这样的标准重新分类,从而进一步体会标准对于分类的意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己给出标准,并注意标准自身的严谨性。这里,数据类型标准通常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数据的数值范围标准则需要多一些指导。例如,就喜欢的小动物这个问题,学生通常不难给出标准;但如果进一步讨论你家饲养某种小动物的情况,那么大部分学生就会感到困难。此时要通过组织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可以采用诸如不养、养1只、养1只以上这样标准去收集和整理数据。
至于数据的展示方式,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表达对相关数据信息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合适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引入相关统计图表的必要性,并在统计图表的选择过程中不断把握各种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学会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恰当的数据展示方式。此外,还应适当引导学生从周围环境中了解各种富有特色的数据展示方式。
3.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据。
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以便从数据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发现蕴涵其中的一些规律,是数据分析观念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依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一般认为,教师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从统计图表(包括各种自己的方式)中获取信息、作出估计或推断。
第一,要引导学生从只关心个别数据(尤其是极端数据)逐步过渡到关注一组数据的方方面面。例如,就全班同学身高情况这个问题,学生通常首先会关注这组数据中的最大值是多少、最小值的多少、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多少等问题。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这组数据中每个高度段各有多少人,哪些高度段的人数较多,哪些高度段的人数较少,自己处于什么位置等问题,从而使他们初步体会分析数据的一些基本方法。
第二,要引导学生逐步意识到把一组数据看作一个整体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对两组相关数据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要清楚地确定两组数据间的异同,仅靠说明每组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或数据分布情况是不够的,由此引入均值的概念;也可在讨论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全部数据的分布情况后,要求学生找出一个能够代表这组数据整体水平的数值,从而感受平均数提供的是什么样的信息,它在相应现实背景中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
第三,要引导学生从关注数据本身能够说明什么逐步过渡到基于数据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推断。例如,从自己班同学中超过一半的人有蛀牙,是否可以推出同年级其他班级同学,乃至全校所有同学的蛀牙情况?上面哪个判断要可靠一些?要使推断更加可靠可以怎样做?事实上,这样的推断或多或少已经涉及样本与总体的关系。尽管小学生不大可能也无需理解样本与总体等概念,但可以借此初步感受样本与总体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够在活动中适当组织一些如上的讨论,或者将从全班同学中获得的数据与更大范围的相关数据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比较,相信学生对数据的理解将更加透彻,基于数据所进行的思考也将更加深入。
4.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估计可能性的大小。
我们知道,判断一个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列举出这个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再根据这些结果作出判断。二是先进行试验,并记录由试验所产生的数据,再根据收集的数据去估计相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实上,上述第一种方法是基于定义和假设的概率计算,而第二种方法则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推断。在第二种方法中,尽管每次摸出的球的颜色是不确定的,但是只要摸的次数足够多,我们就能从中发现一些规律,进而做出相应的估计和推断,而这些正是数据随机性特点的基本内涵。因此,这样一种运用数据进行估计的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对统计与概率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凸显随机思想。
此外,在上述摸球活动中,我们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讨论:要使估计的结果更准确,应该怎样做?通过讨论和相应的活动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要使估计的结果更加准确,需要增加摸球的次数;摸球的次数越多,估计的结果就越准确。一般来说,这样的经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增强数据分析意识,提高运用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29、确定位置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确定位置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平面图中认识列和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能在比较中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同时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提高学生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正确地表示出物体位置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例题1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提出了什么问题?(小军坐在哪里?)
(2)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描述,如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
2.揭题。
刚才许多同学都知道小军的位置了,那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介绍列和行的知识。
(1)介绍:通常把竖排叫作列,横排叫作行。一般情况下,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向右数,确定第几行要从前向后数。
学生可能会提类似为什么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向右数这样的问题。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些都是规定,人们在确定位置时才有一致的思考和结论,才会能避免争议和混乱。
(2)课件出示下图,帮助学生理解列和行的知识。
第5行
第4行
第3行
第2行
第1行
第1列 第2列 第3列 第4列 第5列 第6列
教师任意指出图上的 ,让学生说出它在第几列第几行,并强调要先说列,再说行。
(3)用先说列数、再说行数的方法表示出小军的位置。
学生交流得出: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
2.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1)教师介绍: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4,3)表示。
(2)小组交流讨论。
提问:从数对(4,3)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
①用数对确定位置有规定的书写格式,要将列数与行数写在括号里,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把两个数隔开。
②数对指的是两个数,即列数与行数。
③在数对中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也就是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3.教学例题2。
(1)认识方格图。
课件出示教材第99页例题2红山公园平面图。
提问:观察这幅图,说说这幅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指导学生观察图,发现不同之处:一是红山公园的各个场所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所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表示各场所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10;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8,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2)尝试用数对表示图中场所的位置。
提问:你会用数对表示大门和书报亭的位置吗?
学生尝试用数对来表示。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怎样用数对表示大门和书报亭的位置,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启发学生认识到:大门在平面图中处于竖线3,横线1的交叉位置上,所以用数对(3,1)来表示;书报亭在平面图中处于竖线2,横线3的交叉位置上,所以用数对(2,3)来表示。
(4)让学生先用数对表示儿童乐园、盆景园、草坪等其他场所的位置,再与同学交流。
学生观察得出:儿童乐园(2,6),盆景园(5,7),草坪(7,6),饭店(5,2),水池(8,2),假山(9,4)。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8页练一练。
(1)在上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
学生先在图上找,然后用数对(2,4)来表示。
(2)指名说说(6,5)表示图中第几列第几行的位置。
2.完成教材第99页练一练。
这道题练习了用数对表示方格纸上点的位置,又练习了根据数对描出方格纸上的点。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一说。
3.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十五第1题。
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然后组织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30、动物细胞评课稿
七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细胞听课稿,分享动物细胞听课感受和记录
动物细胞评课稿
动物细胞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植物细胞内容的自然延续。本节的实验活动也是以上一节的实验知识与技能作为铺垫。
学生在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之后,自然就想知道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两类细胞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又有哪些不同之处?想一想,议一议活动安排的内容,就是依据这种想法进行设计的。这体现了教材在帮助学生建构概念时,利用了学生已有的一些前概念的思想。
本节中的实验活动,因为有了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经验,因此,实验活动的难度不大。但需要教师理解的是,教材选择的材料是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一方面因为材料取自学生自身,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保证学生顺利地观察到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另一方面,由于口腔内壁上脱落的细胞较少,而且有不少是食物残渣,因此,采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无形地增加了学生操作的难度。教师需要在教会学生取材以及后期染色方面多加指导。
关于动物细胞的结构,同上一节一样,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后获得相关知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中,强调要将上皮细胞放置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中,其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便于观察细胞,特别是观察到细胞核。
在讲述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教材在正文中总结出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这一重要概念。从教材呈现这一重要概念的位置来看,教材是非常重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概念的,概念的形成是有事实性材料来支撑的。不仅如此,教材还在科学家的故事栏目中,介绍了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的过程和成功的原因,以及细胞学说建立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全面理解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的重要意义。
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活动,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活动,进一步巩固加深动物细胞基本结构的知识;另一方面,制作模型的材料成本并不高,如果注意卫生是完全可以食用的,这也无形地激发了学生动手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了前面的学习,知道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了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很自然会想知道动物细胞结构和人(自己)细胞结构的冲动和极大的兴致和好奇心。所以,同样会出现操作的盲目性,以及在操作过程中因为找不到细胞而出现心理波动,这些教师一定要注意。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概念的形成是这节课另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子在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后可获得相关知识。
制作模型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制作成功的可能性很高。正好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说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异同点。
3.建立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
2.尝试制作动物细胞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细胞学说史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认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三、教学难点重点
1.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实验材料用具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验分析教师实验演示组织学生实验学生汇总实验结果并分析总结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模拟制作进一步巩固
七、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绘制动物细胞结构简图,将进一步掌握制作、观察临时装片和绘制生物图的技能;通过观察总结概括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并经过比较知道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因此,建议采用边讨论边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八、学法建议
联系前边植物细胞的相关知识,延伸到本节课,进一步联系装片的制作和观察,同时注意操作的区别。在讨论后进行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比较。最后动手制作模型,进一步认识动物细胞结构。
九、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投影: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
复习:1.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七字步骤。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二、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投影:各种不同细胞的形状。
问:大家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它和植物细胞一样吗?(非常想)那么要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授新课:
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投影视频: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并阅读课本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并组织学生自主制作装片
提示学生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规范操作。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提示学生思考:(投影)
(1)为什么要用生理盐水而不用清水?
(2)怎样提取口腔上皮细胞
(3)动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制作过程和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制作过程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动手,进一步熟练操作,体验自主实验的成功,并且提高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2.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提示学生观察要按照规范的操作步骤:安放-对光-放置装片-调焦-观察;
在观察的过程中分析思考:(投影)
(1)口腔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是什么样的?
(2)与植物细胞比较有哪些不同之处?
(3)用不同的染料进行染色是否看到的效果一样?
观察过程中提示学生:
(1)如果在低倍镜下观察,见到口腔上皮细胞或成群或分散或呈现重叠状态是,应移动载玻片,选择单个、完整的细胞进行观察。
(2)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染色的结果较有层次:细胞核呈棕色,细胞质呈紫红色,细胞膜无色,效果不错。
(3)在取样很少的情况下,不容易找到细胞,可以自上到下,从左到右认真寻找,不要轻易放弃。
(设计意图:相互交流经验,相互促进,发现细节,促进提高)
3.绘图:绘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图
学生依照已有的经验绘制自己观察到的细胞图,实事求是画一个口腔上皮细胞图,(再次提醒,绘图要求)最后较好的绘图在全班展示。
让我们再来认识人体或动物体一些其他的细胞。媒体演示(投影片或多媒体)。这些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比较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投影:动物细胞模式图。
学生讨论归纳总结: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的形态虽然不同,但是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问:我们实际观察上能看见线粒体吗?(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看到)
问:动物细胞仅仅只有这些结构吗?还有没有其他结构呢?
投影:动物细胞还有哪些结构?
学生观看并总结。
我们已经知道了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那么除此之外的其他生物呢,是不是也是有细胞构成的呢?
投影:细菌、真菌和各种动植物细胞。
同时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家的故事,得出: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讨论比较中得到结论)
4.课外活动
制作动物细胞的模型。
模拟制作,可以在教师帮助下按照书中的方法制作,也可以在不用琼脂的情况下,利用现成的果冻加入一枚彩色糖粒示意细胞核,果冻即细胞质,包装果冻的塑料壳即细胞膜,能够达到效果,比较方便、卫生,不足之处是学生动手的成分要少一些。鼓励学生发掘更好的材料和办法,同时还可以制作植物细胞模型,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评比。
(设计意图: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延伸到课外,给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想象动手能力)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依然是以学生动手为主,有前面观察植物细胞的学习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难度较小,但是可能由于教学设备的局限,会造成课堂混乱,特别是在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时候会出现学生之间相互取材打闹的情况。同时实验的操作规范和细节依然会影响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十一、板书设计
动物细胞
方法步骤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擦、滴、刮、涂、盖、染、吸
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比较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异同点
植物细胞有而动物细胞没有的结构: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十二、关键词
动物细胞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1、金色花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金色花听课稿,分享金色花听课感受和记录
金色花评课稿第一篇:
金色花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3、学习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一、引入
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印度有一位大文豪泰戈尔,他用一种很特别的方式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亲密感情。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这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走近作者
我们今天将一起结识一位伟大的人物,感受一种伟大的精神。
泰戈尔,印度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处处可以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最高尚、最纯洁的爱。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
三、检查预习学生展示积累的字词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匿( n )笑 祷告( dǎo ) 花瓣( bn ) 衍( yǎn )
2、 解释下列词语。
匿笑:偷偷地笑。 祷告:宗教徒向神求保佑。
四、激情诵读,感悟亲情
1、范读
2、小组间朗读比赛 :看哪组读的最好,人物的感情表达的最贴切?
请其他小组根据刚才的朗读和自己的理解,点评小组朗读,并说明理由。如:感情基调的喜悦、温馨、深情,从中我读出了妈妈的或孩子的,或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妈妈、孩子。
诗中写的是怎样一个孩子,怎样一个母亲?
(诗中的母亲是一个充满深深的爱、是一个教徒、爱好文学的人,孩子是顽皮的、活泼可爱的。)
3、朗读一下你最喜欢的词或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重点句子示例:
(1)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母亲焦急,我调皮)
(2)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爱怜,责怪)
(3)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调皮,撒娇)
五、深入研读,合作探究
刚才我们师生用我们自己的声音演绎了这首优美的诗歌。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一对多么可爱的母子啊!
讨论:
1、我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文中的孩子,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的?
因为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圣洁而美丽,变成金色花就是意味着自己给予母亲的爱是圣洁而美丽的,正可以表达自己回报母爱的心愿。
这种写作方法叫借物抒情:物和情之间有某种类似(精神) 如:诗人可借梅、莲、松、竹等表达特定的情感。诗言志、歌咏言,就是这个道理。好处是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通俗化、具体化,特别是表达情感类的题材,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常用的表现手法。这种写作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形象化,读来意味悠长,那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借助某种具体可感的形象,用生动、鲜活的事例来表达某种情感,使我们的文章更有韵味。
2、一天之中,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
诗人借金色花构成三次嬉戏画面来表现母子情深的
妈妈 我
做祷告时散发香气
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拿灯去牛棚时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
3、我变成金色花后,为什么不让妈妈知道?
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只是悄悄地让妈妈感到温馨,就是瞒着妈妈。
4、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并用一句话来概括。
本文作者借金色花,通过金色花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对母亲的爱
五、小结
本文作者借金色花,通过金色花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对母亲的爱,借景抒情,把母子间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散香气
金色花 投身影 母子情深
捉迷藏
①借用具体的形象 ② 以生活图景 ③ 来抒发对母亲的爱。
六、反馈提升
1、泰戈尔的另外的几句诗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你;我要变成水的涟漪,当你浴时,把你吻了又吻。我要变成一个梦儿,从你的眼皮的微缝中,钻到你睡眠的深处。当你醒来吃惊地四望时,我便如萤火似的熠熠地向暗中飞去了。《告别》)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和《金色花》有什么相似之处?
(都借助一些物象,再赋予诗人的想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2、回报母爱
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借助一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来表达你对妈妈的感情,写一两句诗。例如:妈妈,我想变成(凉风、清茶、阳光、雨伞、) 当你的时候, 我 ,当你的时候, 我 ,当你的时候, 我
例: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假如我变成了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结束语:
给同学们的寄语:如果把父爱比作高山,只因为它挺拔、深沉、雄浑。那么母爱就是一条长河,就是一片大海,它恬静、清澈、轻柔。人类之爱中,她最崇高、最神圣、最仁慈、最伟大!
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像一阵和煦的风,吹去纷飞大雪,带来春光无限。
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
母亲-----一生一世值得你爱!
祝愿我们的妈妈永远健康、幸福、快乐!
板书:
散香气
金色花 投身影 母子情深
捉迷藏
①借用具体的形象 ② 以生活图景 ③ 来抒发对母亲的爱。
金色花评课稿第二篇:
《金色花》教学设计
一、导入
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们感受到了深沉的、超越生死的母子之情,阅读泰戈尔的《金色花》我们又能感受到怎样的母子之情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金色花》。
二、散文诗简介
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1.本质上: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
2.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
3.形式上: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三、金色花简介
金色花: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译名亦作瞻波伽或占博伽 。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是受到人们尊敬的,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可能和他们的信仰有关。
四、泰戈尔简介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代表诗集《新月集》、《飞鸟集》、 《园丁集》。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
泰戈尔1913年凭《吉檀tn迦jiā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世界最高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人,被称为东方圣人。
五、初读感悟
除读完后,请合上书本,想想现在脑海里回荡着怎样的画面。
六、朗读PK赛
分成两个大组,各推荐一位选手进行朗读PK,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老师随机点拨,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去把握句子的情感尤其是文中的几个语言描写的句子。
示例一: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纯真、顽皮)
示例二:孩子,你在哪里呀? (关心、着急)我暗暗地在那
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示例三: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慈爱、责备)
示例四:我不告诉你,妈妈。(天真、淘气)
七、人物形象
我从课文读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我从课文读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妈妈。
八、咀嚼母爱
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依依小草怎回报得了春日阳光的恩泽呢?汪国真说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无论如何,用小草的芳馨,用溪流的欢歌来回报我们的母亲。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这篇文章!
九、沉淀母爱
妈妈,假如我变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当你__________,当
你__________,当你__________。
十、创作艺术
同样是写母子之情的文章,读泰戈尔的散文诗和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最大的不同感受是什么?
明确:泰戈尔的散文诗轻松、愉快,让人感觉温馨而深感幸福。
补:
泰戈尔!谢谢你以快乐的诗情,救治我天赋的悲感,谢谢你超卓的哲理,慰藉我心灵的寂寞。
冰心《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
我每天读泰戈尔,读他的一行,便把世界上所有的烦恼都忘了!
英国诗人叶芝
十一、课堂小结
让我们深情吟诵这段文字,再次体悟那最温馨美好的情感吧!
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的涟漪,当你浴时,把你吻了又吻。大风之夜,当雨点在树叶中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当电光从开着的窗口闪进你的屋里时,我的笑声也偕了它一同闪进了。
如果你醒着躺在床上,想你的孩子到深夜,我便要从星空向你唱道:睡呀!妈妈,睡呀。
我要坐在各处游荡的月光上,偷偷地来到你的床上,乘你睡着时,躺在你的胸上。
我要变成一个梦儿,从你的眼皮的微缝中,钻到你睡眠的深处。当你醒来吃惊地四望时,我便如闪耀的萤火似地熠熠地向暗中飞去。
泰戈尔《告别》
32、散步评课稿
《散步》评课稿
《散步》评课
一、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设计合理;
在本节课,黄老师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品味优美的语言;3、体会亲情。对于《散步》这篇简短的美文,结合初一学生的特点,目标设计完全合理。
二、教材的重难点把握到位;
在本课的实际学习过程中,黄老师突出了三点:1、积累生字词;2、概括文章内容,体会中心;3、品味优美词句;重点把握十分到位。
三、课堂结构的设计有层次感;
首先,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默读体会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精读品味优美语言。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由浅入深的层次感。
四、学生活动比较充分,体现课堂的以学为主;
整节课所有问题的解决,均能由学生先自学后交流解答,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懂得用主问题带动整篇课文的学习;
整节课主要提出了两个问题:1.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你认为谁做得好?为什么?2.文章中哪些细节能体现文章的主题?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关注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从而自然地分析了人物形象,更深刻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第二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关注了文章的细节描写,品味了一些优美的词句。
六、敢于让学生发问,具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比如,在处理生字词的过程中,让学生发问。
由于年轻,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因此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一、对课文读得不透,导致出现了两个问题。
1.对难点的解答不够清晰透彻;
文中最后说: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如何理解?老师只是模糊地解答说:这一家人是由三代人组成的。其实,可以
进一步告诉学生:这一家人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而整个世界也是如此,那么这一家人是这个世界的代表,所以作者说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解释学生可能就明白了。
2.品味语言,涉及到的美点不够。
文章中除了有感人的人物描写之外,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如: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写出了春天来临时的生机活力;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么美丽的景色也正是儿子走小路的理由。这些语言是值得学生积累的。
另外文章中浓浓的亲情还表现在许多朴实的语句中,学生没有体会出来。这和老师的主问题设计不当有关,更和老师没读透教材有关。
二、课堂设计不够合理。
1.课堂以赏析为主,缺乏琅琅的读书声。
整节课读课文仅有三遍,而且以默读为主,不适合初一的孩子特点。应当变换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要求读准字音时可以听读,在感知内容时可以自由朗读,在分析人物时可以指名读,在找到优美语句时可以齐读,甚至在积累语句时可以背诵。以及锚文本关键词:小说下载
2.拓展训练的设计不当。
学完本文后的拓展训练,要求学生以亲情为话题写一段话,训练目的不明确。很多学生写了一些抒情句,与散步这篇叙事散文毫无联系。其实,以后在进行读写结合的拓展训练时,要找到课内外的衔接点,如:写一件发生在你身边的能表现亲情的事件,学习文章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或者环境描写,或者模仿文中某个优美句式造句等。
建议:
一、教师多读课文,研究文本比研究教法更有价值。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课文,许多问题是在学生一遍遍朗读中解决的,多读书少分析。
三、多读教育教学专家的作品,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捷径。篇二:《散步》评课
《散步》评析
心理教研室 王海霞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通过学习,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可以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
听了修老师的《散步》,我认为,修老师教学基本功比较好,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说话比较得体,能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点拨、诱导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字正确、工整、熟练。教态自然、亲切。 教学设计方面,课堂目标、教学设计基本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故事导入、学习目标、初读感知、体会感情、研读赏析、自我分享、课下延伸,设计合理、流畅,一环接一环。能够熟练配合使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配乐朗诵,更好的营造了朗读和欣赏的氛围。
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有序,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活动,有师生、生生各种课堂互动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适时进行引导启发,比如在讲解咕咕和熬字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去掉,以体会作者文字应用之恰当;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老师能够给予学生以恰当的肯定和鼓励;比如:讲到熬换成度过为什么不好时,学生从两个角度,儿子的角度和母亲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修老师肯定的说,很说,思考问题就是要多个角度;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对比,如讲到霎时一词时,还有讲到语言评析时,修老师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小草偷偷地发出嫩芽,让学生齐背,起到了很好的知识联想和巩固写法的作用;也注重对学生生活的联系和引导,如:在讲到文中蕴含了怎样的感情时,教师将学生家中的亲情与课文中的亲情作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亲情有很多表达方式,父母因为我们考试成绩不好而生气、焦急,也是一种亲情,批评甚至打骂,有时候也是亲情的表达方式,当然是否恰当,还有待商榷;进而引申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也需要我们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关爱,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管理。在讲到在你的家中,亲情常常表现在哪些小事上时,当一个学生说到无意发现
帮妈妈治疗痘痘的偏方时,老师引导学生以后要有意的去寻找,教师用词非常巧妙和灵活的教学机智。
另外,修老师也比较注意对学生的课前心理调试,因为学生是第一次上公开课,难免紧张,用轻松的语言和简单的鼓掌欢迎帮助学生缓解紧张的情绪。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交流。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材中学到的多。因此,这更加强调教师在对教材、内容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巧妙设计教学环节,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表达方式,让学生参与语文知识发生、发展及形成的全过程;给予学生学法指导。
作为非语文学科的老师,我虽对语文教学不甚了解,但作为老师,我想我们都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才能更快的进步。对这节课,我也有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教师明确设定了知识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好像缺乏过程和方法目标,我感觉,本节课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文章巧妙构思,体会文章平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教会学生如何去以小见大。同时,本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不是可以更准确恰当些,在体味浓浓的亲情和亲人之间互相的爱和理解的基础上,重要的是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理解父母作为中年人的责任的意义,进而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感。否则,如果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在教学过程中,虽多次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联系,但仍有浅尝辄止的感觉。
对一些重点和细节,修老师能够与学生一起研读、品位、赏析,但我认为线条稍显粗疏,对细节的把握还不够。优秀的记叙文之所以会产生撼人的力量,细节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细节,更重要的是发现这些细节所隐含的特殊意义。
比如散步出现的分歧,假如处理不好,就可能产生冲突或矛盾,应更多的与学生一起探究,让学生明确,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妻子听我的,现在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别别扭扭就会影响家庭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的重大,表达我对母亲、妻子和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这里还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办?这
样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并深入其中,充分体会真情实感,学生或许还会迸发许多奇思妙想。
人生要面临很多抉择,不只是走大路、小路,自然会遇到很多痛苦,有时无论怎样抉择,都是痛苦的。然而抉择又是幸福的。作者想到母亲,母亲想到孙儿,他们都作出了成熟的抉择,我虽然委屈了儿子,母亲放弃了平坦的大路,有了小小的痛苦,但他们也抉择了幸福,才会有那温馨动人的一幕。这是爱的抉择,这是亲情的自然流露。
研读赏析部分,能够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但必然稍显零乱,其实本节课的重点是体味人物心情,不仅仅是赏析重点语言这些文本信息,因此在这个环节之后,可以与学生一起品味这四个人物,如,通过赏析,请同学们说说这一家四口分别是怎样的人物性格?或者,四个人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爸爸,孝顺、有责任。奶奶,慈爱,体谅。妈妈,温柔、孝顺。我,乖巧、懂事。这样在设定的情景中评价人物,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丰富的情感,融自己的情感于学习过程中。将会超越简单的静态的对人物实施归纳,使教学效果精彩纷呈。
再如:书上写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那么在家里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妻子的角色,甚至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也展示了生命奇妙的过程。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具有非常强的画面感,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把握生命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由于生活中的经验局限,学生并不能一下子透彻地理解其中的含义,需要老师一步步的提示和引导,才能让学生理解中年人两肩背着老人和小孩,靠的是责任。中年人正在承担责任,上有老、下有小,要顾两头,难。老年人已经承担了责任,小孩子将来也要承担,责任维系三代人,中年人要顾两头,应该。 这里的责任,既有尊老、又有爱幼,他们同样重要。
另外,在一个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说到咳嗽一词时嗽字念错,修老师没有纠正,我感觉在语文课上还是应该给学生纠正过来的。
四人讨论环节,设置不够细致,最后的回答还是个人的,因此,讨论不能只是形式,要让学生明确讨论的要求,是选出组内最感动的,然后全班交流,还是每个人只是说说自己的,最后在全班说自己的呢?这节课中
有三个同学超过三次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如果不能在讨论环节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话,那么学生的整体参与度是有待提高的,因此,讨论环节还应细致进行设置。
研读赏析之后,修老师带领学生体悟了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一件小事去反映一个大的主题,一滴水可以反射阳光。只要用心去感悟生活,再平凡的事情也能够发掘出深厚的主题。语文教学不仅要学生知道文本写了什么,还要体会是怎么写的。因此,如果能够在下一环节,联系在你的家中,亲情常常表现在哪些小事上?教师能够重点让学生尝试学习一点淡淡的语言,会更好,甚至可以让学生用三五分钟写几句话,学习作者,注意个别词语的运用,这样能够更好的体会写作中小如何见大,事情发生了,怎样把它准确恰当有感情的描述出来。
临睡前的拥抱营造了温馨的家庭画面,family一词的解释稍显时尚了一点,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不适合,尤其是本文淡淡的语言风格中。
最后的总结,因为目标设定不够到位,因此只提到亲情是需要互相关爱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还是要引导学生,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当然,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不能苛责求全,也不能一叶障目。在这节课上,教学活动比较扎实、真实、充实,但可能还不够丰实。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并在教师引导下感悟和体验文本,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阔的思维和想象力还需充分发挥。精品就是精品,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足够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从作者淡淡的语言中,真正品出浓浓的亲情,充分理解作者独具匠心的《散步》。篇三:散步说课稿
散步说课稿
一、说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自读课文,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学习本文要进一步落实单元要求,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同时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2.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人情美。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为: ①揣摩精美词句,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人情美。
②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至于教学难点,即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确定教学难点为:理解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难点突破: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三、教学创意
本文通过生活小事和细节体现亲情美,学习本文正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感悟亲情的一次极好的机缘。所以我确定课堂结构以情感为线索,贯穿对文本的品味,使学生能真正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内心有所触动,从而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美读引路,涵泳亲情。这篇散文,虽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因而,要让学生品出其中的语言美、人情美,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如听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
2.以写促读,深化感情。《散步》之美就在于以小见大,反映出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在触动学生内心情感,激发其写作欲望的前提下,要求他们为亲人写一张贺卡。
3.媒体辅助,增色课堂。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适时给予友情提
示(朗读、品味方法的指导),体现人文性。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
1.营造氛围,谈论亲情。播放歌曲《我爱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2.初读课文,认识亲情。
①听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②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快速抢答。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感知能力以及综合概括的能力,又可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浅层的直接的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愉悦,真正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同时又能缩短不同层面学生的距离,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搭建平台。
3.品读课文,享受亲情。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美最能表现亲情最有深意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说说它美在哪里。
②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语句,交流心得。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以突出重点。 ③教师范读精美语句,适当指导,学生齐读。
④指名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教师点拨,以理解主旨,突破难点,并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愉悦。在探究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去品味语言的精妙,感悟人性的淳美,感受亲情的温馨,探究生命的真谛,从而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4.拓展延伸,拥抱亲情。幸福家庭是美好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它不仅在莫怀戚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家里。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学生与教师的经历体验就是课程,社会生活就是课程。设计讲述亲情故事,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形成他们对社会、人生的双向理解,获得对生命意义和生命本质的认识,并进而形成自己健康的个性。
5.动情落笔,抒写亲情。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拨动了,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写在贺卡上送给亲人。
6.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下面是老师在资料中看到的由本课生发的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五峰县第一中学)篇四:散步 说课稿
《散步》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散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作业布置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散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编者将目光转向家庭与亲情,已引起我们对亲情的共鸣!《散步》表现的是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长辈,体味人间亲情,树立一种责任意识。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二、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2、合作、探究、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并通过指导朗读,品味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的高尚美德,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那么,如何将目标转化成现实?这就要看重难点的准确定位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较难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意识。同时散文诗意的语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无穷。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1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将重点化解到教学中,又如何引领学生寻找解除难点这一杂症的灵丹妙药就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法宝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学法这一环节中。
四、教法和学法
1、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经纬交织的方法。以朗读及朗读指导为经,以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讨论、探究为纬。 2、学法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关键语句,深入思索,反复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五、教学过程
1.营造氛围,谈论亲情。播放歌曲《我爱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2.初读课文,认识亲情。 听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3.品读课文,享受亲情。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美最能表现亲情最有深意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说说它美在哪里。
②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语句,交流心得。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以突出重点。 ③教师范读精美语句,适当指导,学生齐读。
2
④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教师点拨,以理解主旨,突破难点,并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4.拓展延伸,拥抱亲情。(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讲述亲情故事)
5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六、作业布置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3篇五:散步说课稿
散步说课稿
竹泓初中
一、 说教材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散步》,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苏教版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它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亲情之美。
二、 说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亲情,体味亲情。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① 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浓浓的亲情。
② 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③ 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三、 说教法学法
教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增强直观性。
学法:
1.圈点勾画。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渲染亲情
投影出示family这一英文单词,然后播放family的公益广告视频, 唤起学生对亲情的理解,然后老师导课:家是什么?家就是爱!爸爸妈妈爱你们,你们也爱爸爸妈妈,有了爱,也就有了一切。今天就让我们陪同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体验爱的朴素与厚重。
(二)、初读感知
①练习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注意生字词。)
嫩芽nn 霎时sh 拆散chāi 熬过o 分歧 水波粼粼n .....q..l
②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畅,融入自己的情感。)
③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文章记叙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南方初春的田野散步的事情。
(三)熟读感悟
师:一家四口,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初春时节去散步,很温馨,很甜美。这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亲情,是透过优美而朴素的语言传递给我们的,我试着来朗读这篇散文,希望你们能用心去感受这份温情。同时,也请同学们去感受:这四个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师:范读课文。(四分钟左右)
师:文章开头说到四个人,你最喜欢谁?你喜欢他什么?为什么?要从文中找出对应的段落或句子来谈,前后左右先交流交流。
生:自由交流。(师行间巡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对形象材料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划分文章段落、归纳段意、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中心思想、认识写作特点、表明自己的观点等等。过针对性较强的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人物的一言一行)寻找回答问题的依据,同时他还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典型人物身上寻找典型的形象特征,使学生学会在形象中捕捉特定的意义。当然他还没有忘记培育他的施教对象对形象的感知能力,让他们用声音来准确地再造形象。优秀的记叙文之所以会产生撼人的力量,细节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细节,更重要的是发现这些细节所隐含的特殊意义。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细节,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书本中的细节与生活中的细节联系起来思考。细节的发现也离不开细腻的情感体验,两者也应结合起来。
(四)精读课文,突破难点
师:这四个人物,大家都非常喜欢,也许同学们要说,老师,你最喜欢谁呀, 师:这一家人我都喜欢。你看,
师:春风和煦,阳光明媚,一家人向着那菜花(你帮老师读下去)
生:读最后一段。
师:好一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背上的是(母亲)
师:妻子背上的是(儿子)
师: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是――(整个世界)
师:我背上的加她背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一家一世界。
师:我背母亲是尊老,妻子背儿子是(爱幼)
师:尊老爱幼,就是
师: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世界。
师:我背上的是生命的源头,妻子背上的是生命的(延续或未来)
师:生命的源头加上生命的延续就是
师:就是生命绵延的整个世界。
师:请一位同学再读最后一节(生读)
师: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幅图画,这是多么诗意的一幅图画!能用一个字给这幅画取个名字吗?
师:板书 爱
师:家庭的幸福大厦就是由爱支撑起来的,散步所体现出来的温馨与幸福就在于此。
师:我们齐读文章的最后一个段落,共同分享一家人的和谐幸福。请说说你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33、观沧海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观沧海听课稿,分享观沧海听课感受和记录
观沧海评课稿:
1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歌,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豪迈内涵。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朗诵能力。
4.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对于刚上初一的学生而言,这篇古典诗歌,学生感觉很新鲜,加上对前几单元课文所进行的朗读训练,以及这首诗歌的激情豪迈,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
2.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观沧海
1、今天我们来学习曹操的名著《观沧海》。
2、师生谈对曹操的认识、印象。
活动2【活动】观沧海
初读诗歌,探读诗方法。
1、全班齐读。
2、指名评读,怎样才能把诗歌读好?(注意节奏,边读边欣赏朗诵)。
活动3【讲授】观沧海
1.预读作业检查
2.整体感知全诗(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2)分层(3)诗人观看到什么景色,这些景色的特点。(4)诗中哪些诗句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表达的意境。
3.逐句赏析改诗。
活动4【作业】观沧海
1.熟读背试着背诵本诗。
2.查找曹操的其他诗歌。
观沧海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观沧海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观沧海
1、今天我们来学习曹操的名著《观沧海》。
2、师生谈对曹操的认识、印象。
活动2【活动】观沧海
初读诗歌,探读诗方法。
1、全班齐读。
2、指名评读,怎样才能把诗歌读好?(注意节奏,边读边欣赏朗诵)。
活动3【讲授】观沧海
1.预读作业检查
2.整体感知全诗(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2)分层(3)诗人观看到什么景色,这些景色的特点。(4)诗中哪些诗句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表达的意境。
3.逐句赏析改诗。
活动4【作业】观沧海
1.熟读背试着背诵本诗。
2.查找曹操的其他诗歌。
余思孟评论
优点:
内容丰富,课堂进奏,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缺点:
一课时来上本节课,时间不是很充足,下节课还需要点时间。
34、哺乳动物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哺乳动物听课稿,分享哺乳动物听课感受和记录
哺乳动物评课稿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明确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对兔、狼牙齿种类的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相适应、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兔狼牙齿的比较。
难点:引导学生明确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相适应、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形态各异,水、陆、空三种环境的哺乳动物的图片情境。请学生辨识这些动物,讨论这些动物是否都属于哺乳动物?并说出理由。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评价】教师评价并补充。
【设计意图】识别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差别很大的哺乳动物,初步讨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探究新知,合作升华
任务一:体表特点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体表被毛,但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动物体表的毛还是不同的。
展示生活在非洲等热带地区的河马和生活在北美北部的灰狼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动物及其生存环境。
思考:河马和灰狼分别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为什么河马几乎无毛发,而灰狼在寒冷的冬季有厚厚的体毛到夏天则变薄?哺乳动物的体毛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小组讨论等,能更深入地理解并认同哺乳动物体表被毛这一特征,更重要的是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的生物学观点。
【评价】生生、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比较不同环境中的哺乳动物皮毛不同,理解哺乳动物体表被毛的主要作用是保温,体毛的长短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任务二:生殖方式:
过渡:除了体表被毛这一外在特征之外,哺乳动物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
学生自学课本,P42第二段,思考:和其他类群的动物相比,为什么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师补充考拉、袋鼠等有袋目的哺乳动物,加深学生对哺乳动物哺乳这一重要特征的理解。
为什么说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胚胎在雌性体内发育,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师展示鸭嘴兽图片,解析它是卵生,但是用乳汁哺育后代,属于原始的哺乳动物。
【评价】复习初二知识,进行知识性评价。
【设计意图】和其他类群的动物相比,突出哺乳动物胎生、哺乳可提高后代成活率的优越性。
任务三:牙齿特点
与其他类群的动物相比,哺乳动物可以用牙齿撕咬、切断和咀嚼食物。它们的牙齿有什么特点呢?
请学生观看视频,比较兔、狼的牙齿,思考教材上的讨论问题。
通过此活动,学生会发现哺乳动物的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拓展:请同学互相看一下同桌的门齿、犬齿和臼齿,想一想门齿、犬齿和臼齿各自有什么作用。
学生:门齿啃咬或切断食物,臼齿主要是磨碎食物,犬齿主要是撕裂肉食。牙齿的分化使得哺乳动物能更好地摄取和消化食物。
教师:上述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评价】通过观看视频,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生生评价。
【设计意图】对比草食哺乳动物和肉食哺乳动物牙齿分化的不同,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任务四: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提供捕食者猎豹,被捕食者斑马、老虎捕食鸡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哺乳动物灵敏的动作。
请学生思考:哺乳动物是靠哪个系统对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作出反应的?
学生会想到是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教师总结: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此外哺乳动物的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都很发达。
【评价】教师评价并总结
【设计意图】观察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灵敏的动作,体会哺乳动物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归纳总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拓展:为什么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类群?(提示:从哺乳动物主要特征考虑,以及生理功能考虑)
生生讨论并回答,教师点拨总结。
【评价】小组互评
【设计意图】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确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抓住要点,会灵活运用到实际题目中。
课堂小结: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感受。教师最后进行知识性总结。
板书设计 :
【评价】利用概念图的形式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总结性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概念图让学生明确本节的知识点,形成知识框架。
35、农业评课稿
运量 运费 运速
较大 较低 较快
较小 较高 较快
最大 最低 最慢
最小 最高 最快
农业部门 分析差异原因
种植业、林业、渔业 气候(热)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畜牧业
耕地类型 作物熟制 主要农作物
旱田 一年一熟
小麦、花生
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水田 一年两熟
水稻、油菜
甘蔗、棉花
(3)分析原因:气候(气温、降水)、地形
第二课时
板书: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4.活动四: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什么同一种植物生长在南方结出又大又甜的橘子,生长在北方却结出又苦又涩的枳子呢?(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畅所欲言。)
教师活动:水土异也也就是同学们所说的南北方气候、地形、土壤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发展农业生产时,我们能照搬其它地区的生产模式吗?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南北方地区是如何根据气候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
播放视频:南、北方农业发展差异
展示四幅景观图片:A 皖南山区的茶园、B呼伦贝尔的牧场、C渤海的水产养殖场、D东北平原农场,回答每幅图片的农业生产部门各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问题:
北方地区热量___,降水___,适宜发展____种植业;南方地区热量___,降水___,适宜发展____种植业;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高原草地___,适宜发展____业。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充分利用各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我们还要知道,发展农业生产还要受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也是遵循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表现。
板书:四、走科技强农之路
1.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我国科技兴农的典型案例,并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指导学生完成P99页的活动题。
课后作业:完成书本上的活动题。
36、交通运输评课稿
八年级地理上册交通运输听课稿,分享交通运输听课感受和记录
交通运输评课稿
《交通运输》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交通运输是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开篇章节, 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直接影 响着经济的发展, 因此, 本节的学习在本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且与人们 的生活联系紧密, 是学生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 同时也能够着力体现地理课程标 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基本理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能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 能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南北、东西向的铁路干线,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及 命名方法。
3. 能够在地图上分析交通枢纽的重要性。
4. 能运用地图说出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学会使用列车时刻表。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以上知识的学习,能够设计经济、合理的旅游路线。
2. 学会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交通运输网络的学习, 形成热爱祖国、 奋发图强, 力争使祖国早日富强起 三、教学重点
1. 我国主要铁路线的名称,我国重要交通枢纽名称。
2. 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地区分布特点。
3. 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四、教学难点
设计经济合理的旅游路线。
五、教法、学法
教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多媒体直观演示法、活动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六、教具准备
绳子、收集的资料、活动设计的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第二课时 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
第三课时 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 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题:
交通运输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通枢纽,都可以办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业务。
交通枢纽可分为 型的枢纽和 型的枢纽
2、预习检测:检查与习题的完成情况
(二课堂教学
1、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
知识目标:能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线。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分布格局, 学会使用列 车时刻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遵守交通规则、爱护交通设施、注意交通安全的 观念
2、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
读图 图 4.1(分析 :交通运输工具的不断发展, 证明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 由原来只利用自然的原始运输工具改为了利用人工制造的先进工具。 同时也可以 就此提问学生:三个阶段的交通工具相比, 哪个对环境的影响最大?这说明了什 么?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 。
(显示插入投影片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 内河航运、海洋运输、其他运输方式,管道运输。
(解释前面几种运输方式都可以兼顾货运与客运,而管道运输只能用于货运。 (活动请看下面的图, (插入各种运输工具的图片判断他们分别属于何种交 通运输方式。 (介绍高速公路。 (放映高速公路的资料片,在放映的同时简单介 绍与画面相关的高速公路的有关知识。
合作探究 2、
(阅读课本 96页的两段阅读材料,学生读或将它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点击后 播放。
(提问 刚才的两段阅读材料给了你什么信息? (说明了交通运输对于一个地区 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讲解 无论是对发达的城市来说, 还是对落后偏僻的农村而言, 交通运输都是关 系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补充 材料一提到以中关村为核心的一区五园, 它们分别是海淀中关村科学 城、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丰台高科技园区、昌平科技园区、酒仙桥电子城和上 地信息产业基地。
(活动: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再来看下面的两个实例:
实例 1 我国的四大米市
(显示 四大米市的图片。
(提问历史上,我国有四大米市,它们分别是哪几个城市?(长沙、九江、芜 湖和无锡
(提问 请大家从地理位置的角度, 分析它们当时能够成为著名米市的原因。 (提 示 既然是米市,米从哪里来?米又卖给谁?
(总结 人口密集, 消费大米的市场广大; 气候以及土壤适宜种植生产大米, 是我 国重要的稻米产区;位置紧靠运河,交通便利
实例 2 五岭县的变化
(显示插入两张反映五岭县 80年代和 90年代面貌的图片,或看课本图 4.3 ,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相关的资料分析书本上所提出的四个问题。 五岭县自然条件件怎么样 ?
五岭县有哪些自然资源 ?
比较两幅图 , 你认为哪方面变化最大 ?
如何使五岭县进一步发展 , 同学们向县政府进言献策 .
(角色扮演 假如你是五岭县的县长 , 你将怎样加快本县经济发展 , 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 ?
(评出最佳县长
(与学生同分析 从 A 图上看, 五岭县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地形上属于山地, 有 一条河流穿过,东北部有温泉,南部有煤矿。 B 图与 A 图相比,新建了铁路线和 公路线, 乡村土路也比过去密集了, 并且有些乡村土路改建成了公路。 尤其应该
注意的是, 温泉和煤矿附近盖起了建筑, 铁路通到了煤矿, 图中最东侧的南北向 土路延伸到了山脚下。这些都是五岭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分析了五岭县的自然条件之后,就可以问学生:当地适合发展什么经济项 目?(山区的多种经营、温泉旅游、煤矿生产等接着看第二幅图,从基本建 设上来看, 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在温泉和煤矿的附近新建了建筑?说明这里已 经发展了哪些项目?新增的铁路、公路是否发挥了作用?至于书上提到的第 4个小题,可以让学生自由回答,大家讨论,不一定要有统一的答案 (这个事例与 实际紧密联系,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头脑。
(讲述 :以上两条新闻及两个实例充分说明了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交通运输不 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且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在实 际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的是先行官的角色 !
(显示板书:交通运输的重要性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3、交流展示
小组合作展示合作探究结果,对表现好的学生和小组奖励加分。
4、精讲点拨
交通运输的重要性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5、达标检测
1、填空题:
(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有 _________、公路 ___________、 __________和管道运输等。
(2从铁路的基本延伸方向看,我国的铁路干线大体可以分为 __________向和 _____________两大组。
(3我国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的密度 ______,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的密度 ________。 2、单项选择题
(1下列经济部门被称为发展经济先行官的是(
A. 商业 B.旅游业 C.交通运输业 D.农业
(2目前我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是(
A. 铁路 B.公路 C.航空 D.水运
(3下列铁路干线既跨黄河又过长江的是(
①京沪线 ②宝成线 ③焦柳线 ④湘黔线
A. 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④
(4下列铁路线中,穿过山东省的是(
A. 京广线 B.京沪线 .C焦柳线 D.京哈线
(5对我国南方地区东西交往和经济发展起了十分重要作用的铁路线是( A. 陇海兰新线 B.宝成成昆线
C. 焦柳线 D.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三课后拓展:1、完成中国铁路干线图 ;
2、 《地理填空图册》 。
九、板书设计
交通运输的重要性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37、杨辉三角评课稿
每行端点与结尾的数为1. C(n,m)= C(n,n-m)
第n行共有n项,数字和为2n-1
每个数等于它上一行的左右两个数字之和:
C(n,i)= C(n-1,i-1) + C(n-1,i)
第n行的第一列数字是1
第n行中,笫m列的系数等于
C(n,i)
1.每个数等于它上方两数之和(第n行的第m个数数等于第n-1行的第m-1和第m个的两数之和。
2.每行数字左右对称,由1开始逐渐变大。
3.第n行的数字有n项。
4.第n行数字和为2n-1。
5.第n行的m个数可表示为 C(n-1,m-1),即为从n-1个不同元素中取m-1个元素的组合数。
6. 第n行的第m个数和第n-m+1个数相等 ,为组合数性质之一。
7. 每个数字等于上一行的左右两个数字之和。可用此性质写出整个杨辉三角。即第n+1行的第i个数等于第n行的第i-1个数和第i个数之和,这也是组合数的性质之一。即 C(n+1,i)=C(n,i)+C(n,i-1)。
8. (a+b)n的展开式中的各项系数依次对应杨辉三角的第(n+1)行中的每一项。
9. 将第2n+1行第1个数,跟第2n+2行第3个数、第2n+3行第5个数连成一线,这些数的和是第4n+1个斐波那契数;将第2n行第2个数(n1),跟第2n-1行第4个数、第2n-2行第6个数这些数之和是第4n-2个斐波那契数。
10.
杨辉三角应用
性质5和性质7是杨辉三角的基本性质,是研究杨辉三角其他规律的基础。
与杨辉三角联系最紧密的是二项式乘方展开式的系数规律,即二项式定理。例如在杨辉三角中,第3行的三个数恰好对应着两数和的平方的展开式的每一项的系数(性质 8),第4行的四个数恰好依次对应两数和的立方的展开式的每一项的系数,即
,以此类推。
又因为性质5:第n行的m个数可表示为C(n-1,m-1),即为从n-1个不同元素中取m-1个元素的组合数。因此可得出二项式定理的公式为:
因此,二项式定理与杨辉三角形是一对天然的数形趣遇,它把数形结合带进了计算数学。求二项式展开式系数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组合数的计算问题。用系数通项公式来计算,称为式算;用杨辉三角形来计算,称作图算[3] 。
杨辉三角数在杨辉三角中的出现次数
由1开始,正整数在杨辉三角形出现的次数为,1, 2, 2, 2, 3, 2, 2, 2, 4, 2, 2, 2, 2, 4, ... (OEIS:A003016)。最小而又大于1的数在贾宪三角形至少出现n次的数为2, 3, 6, 10, 120, 120, 3003, 3003, ... (OEIS:A062527)
除了1之外,所有正整数都出现有限次,只有2出现刚好一次,6,20,70等出现三次;出现两次和四次的数很多,还未能找到出现刚好五次的数。120,210,1540等出现刚好六次。(OEIS:A098565)
因为丢番图方程
有无穷个解,所以出现至少六次的数有无穷个多。解为
,其中Fn表示第n个斐波那契数(F1=F2=1)。
3003是第一个出现八次的数。
这也是多项式(a+b) n 打开括号后的各个项的n次项系数的规律 即为
0 (a+b) 0 (0 nCr 0)
1 (a+b) 1 (1 nCr 0) (1 nCr 1)
2 (a+b)2 (2 nCr 0) (2 nCr 1) (2 nCr 2)
3 (a+b)3 (3 nCr 0) (3 nCr 1) (3 nCr 2) (3 nCr 3)
. ... ... ... ... ...
杨辉三角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两条斜边都是由数字1组成的,而其余的数则是等于它肩上的两个数之和。
因此 杨辉三角第x层第y项直接就是 (y nCr x)
我们也不难得到 第x层的所有项的总和 为 2x (即(a+b) x中a,b都为1的时候)
[ 上述yx 指 y的 x次方;(a nCr b) 指 组合数]
nCr的数学意义是从n个元素中选r个,一共有几种选法.数学公式
y nCr x=y![(y-x)!x!]
!是阶乘
n!=n(n-1)(n-2)...321
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
在线性写法中被写作C(n,m)。
组合数的计算公式为
n 元集合 A 中不重复地抽取 m 个元素作成的一个组合实质上是 A 的一个 m 元子集和。如果给集 A 编序
成为一个序集,那么 A 中抽取 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对应于数段
到序集 A 的一个确定的严格保序映射。组合数
的常用符号还有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sequence of number).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1项(通常也叫做首项),排在第二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2项排在第n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n项.
有时候也表示成:
(在旧版本里,排列数的字母写作P)
组合公式的推导是由排列公式去掉重复的部分而来的,排列公式是建立一个模型,从n个不相同元素中取出m个排成一列(有序),第一个位置可以有n个选择,第二个位置可以有n-1个选择(已经有1个放在前一个位置),则同理可知第三个位置可以有n-2个选择,以此类推第m个位置可以有n-m+1个选择,则排列数为
,而组合公式对应另一个模型,取出m个成为一组(无序),由于m个元素组成的一组可以有m!种不同的排列(全排列
),组合的总数就是
递推公式:
c(m,n)=c(m-1,n-1)+c(m-1,n)
等式左边表示从m个元素中选取n个元素,而等式右边表示这一个过程的另一种实现方法:任意选择m中的某个备选元素为特殊元素,从m中选n个元素可以由此特殊元素的被包含与否分成两类情况,即n个被选择元素包含了特殊元素和n个被选择元素不包含该特殊元素。前者相当于从m-1个元素中选出n-1个元素的组合,即c(m-1,n-1);后者相当于从m-1个元素中选出n个元素的组合,即c(m-1,n)。
38、分式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分式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分式》的第一小节内容,主要内容是:分式的概念、分是有意义的条件和分时的值为零的条件。是本章后面内容:分式的性质和运算的基础,同时也是九年级下册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基础。要学好本节内容,必须要以分数和整式为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式的概念
2、理解整式和分式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并掌握判断分式是否有意义条件和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想象、合作探究、类比的教学活动,总结出分式的概念和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合作探究的魅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团队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1、分式的概念以及分式和整式的区别
2、分式是否有意义条件
【教学难点】分式是否有意义的条件和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复习引入(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1)长方形的面积为10 cm2 ,长为7 cm,宽应为 cm;
(2)长方形的面积是S,长为a, 宽应为
(3)圆的周长为10,圆的直径为
(4)把体积为Vcm3的水倒入底面积为33cm2 的圆柱形容器中,水面高度为 cm;
(5)把体积为V的水倒入底面积为S的圆柱形容器中,水面高度为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习题的答案,通过比较
得出分式的概念以及整式和分式的区别,考察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分析归纳能力
环节二: 冥思苦想,恍然大悟
冥思苦想: 分式的分母能为零吗?分式的分子能为零吗?(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教师指导)
恍然大悟:学生得出结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0;分式的分子是可以为零的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对数学思想的探究能力,让他们体会团队合作的魅力,自己总结出结论来提高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环节三: 例题讲解(师生合作完成)
(1)当x 时,分式 有意义;
(2)当x 时,分式 有意义;
(3)当b 时,分式 有意义;
(4)当x、y满足关系 时,分式 有意义.
【设计意图】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可以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环节四:小试牛刀
练习: 1.列式表示下列各量:
(1)某村有n个人,耕地40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为 公顷;
(2)△ABC的面积为S,BC边长为a,高AD为
(3)一辆汽车行驶a千米用b小时,它的平均车速为 千米/小时;一列火车行驶a千米比这辆汽车 少用1小时,它的平均车速为 千米/小时.
2、下列分式中的字母满足什么条件时分式有意义?
(1) (2) (3) (4)
【设计意图】 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达到检测和巩固的作用
环节五: 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想一想:当X为何值时,分式 的值为零?
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
当A=0且B0时 的值为零
环节六: 课堂小结
1、分式的定义
2、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3、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设计意图】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掌握预习和复习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板书设计:
分 式
一、分式的定义:
二、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三、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39、因式分解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因式分解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了解分解因式的意义及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感受分解因式在解决相关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解因式的意义及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教学突破:
充分利用类比思想,用分解因式的方法去探究整式的 分解因式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准备:
正方形、长方形卡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复习分解因数,尝试解决课本中提出的问题。然后解决下面两个练习题:
(1) 3475-3465能被10整除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 992-99都能被那些整数整除?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展示各小组答案,然后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我们能否把一些整式也化成乘积的形式呢?
二、引领探究。
做一做:
1、计算下列各式:
3y(y-1)=
m(a+b+c)=
(m+4)(m-4)=
(y-3)2=
2、把上面的式子反过来,结合刚才的计算填空。
3y2-3y=( )( )
ma+mb+mc=( )( )
m2-16=( )( )
y2-6y+9=( )( )
让学生观察从左到右的变形与上面式子进行比较,总结它们的变化特征。之后,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变化形式就叫因式分解。然后让学生结合上题变化形式,尝试归纳分解因式的概念。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通过练习,让学生比较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互为逆变形)
三、训练检测。
1、下列式子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
(1)y2-4=(y+2)(y-2)
(2)a2+2a+1=a(a+2)+1
(3)y2-9+8y=(y+3)(y-3)
(4)m(m-n)+n(m-n)=(m+n)(m-n)
2、检验下列因式分解是否正确。
(1)x2y-xy2=xy(x-y)
(2)2x2-1=(2x+1)(2x-1)
(3)a2+3a-4=(a+1)(a-1)
(4)a2+2a+2=(a+2)
四、总结升华。
通过上面的练习,引导学生归纳自己对因式分解的理解,师生归纳要注意的问题。
1、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而言的一致变形;
2、因式分解的结合仍是整式;
3、因式分解的结果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五、布置作业。
40、周亚夫军细柳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周亚夫军细柳听课稿,分享周亚夫军细柳听课感受和记录
周亚夫军细柳评课稿第一篇:
《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司马迁及其《史记》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熟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对比、反衬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抓住语言描写的感情色彩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4、参照注释,查阅词典,疏通语言文字,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的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这里面的将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今天我们来讲述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细柳,古地名,在今陕西咸阳西南。营,军队驻扎的地方。文题交代了事情的主要发生地。
2、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其父司马谈曾任汉武帝的太史令。司马迁早年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20岁开始多次出游,考察了许多历史著名人物如孔子、屈原、信陵君、刘邦等的遗迹。38岁继任太史令,开始整理史料。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开始写作《史记》。正当他专心著述的时候,巨大的灾难降临在他的头上。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因替兵败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下狱受宫刑。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和凌辱。但他想到著述还没有完成,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的宏愿。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这是由宦官担任的掌管文书机要的官,他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但他忍辱含垢,继续编写《史记》,终于在征和二年(前91)完成了这部巨著。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东汉末年才改称今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历史学和文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史记》在史学上和文学上的地位给予极高的评价。
《史记》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本纪是叙述历代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记载典章制度和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世家是先秦诸侯国的兴亡史和汉朝杰出功臣的传记,列传主要是历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特殊人物的传记。
司马迁记述历史人物,不仅忠于史实,而且能积极地运用史料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尽力避免泛泛地梗概式叙述,而是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活动。为了表现人物,司马迁常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之中,让人物在紧张的斗争中表现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丰满生动,个性鲜明,为后世的传记文学树立了典范。
3、学习生字:
祝兹(zī)侯 棘(j)门 彀(gu) 弓弩(nǔ) 按辔(pi)徐行
诏(zho) 揖(yī) 嗟(jiē) 胄(zhu) 轼(sh) 曩(nǎng)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
第一段:先点明背景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周亚夫等将军奉命备战匈奴。
第二段:写汉文帝劳军这一场面,用对比衬托的手法,集中表现了周亚夫治军有方、刚正不同的性格特点。
第三段:写汉文帝深明大义,赞叹周亚夫治军严格。
四、故事背景:
汉文帝即位之后,跟匈奴贵族采取和亲的政策,双方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后来匈奴的单于听信了汉朝奸细的挑拨,抢掠了不少财物。汉文帝派三位将军带领三路人马去抵抗;为了保卫长安,另外派了三位将军带兵驻扎在长安附近;刘礼驻扎在霸上,徐厉驻扎在棘门,周亚夫驻扎在细柳。
五、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
一、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改容式车(式,通轼。车前的横木。)
2、古今异义词:
(1)、持节诏将军(节:符节,古代使臣用来做凭证的东西。今常用于节日、节约等义。)
(2)、壁门士吏(壁:营垒。今常用于墙或像墙那样的直立的山石等义。)
(3)、请以军礼见(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义。)
(4)、使人称谢(谢:告知。今常用于感谢义。)
3、词类活用:
(1)、介胄之士(介胄:名词用做动词,穿戴着盔甲。)
(2)、军霸上(军:名词活用成动词,驻守。)
(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诏:名词用做动词,下诏。)
4、一词多义:
(1)、军:至霸上及棘门军(军:军营,名词。);军霸上(军:驻守,动词。)。
(2)、以:以宗正刘礼为将军(以,介词,把。);以备胡(以,连词,来。);以军礼见(以,介词,用,行。)。
(3)、上:上自劳军(上:皇上。);至霸上(上:与霸相连,地名。)。
(4)、使:使人称谢(使,动词,命令,派。);使持节(使,名词,使臣。)
(5)、将:诏将军(将:高级将领。);其将固可袭(将:将士。)。
(6)、之:已而之细柳军(之,动词,到,往。);文帝之后六年(之,助词,的。);称善者久之(之:补充音节,不译。)。
(7)、为:天子为动(为,介词,表被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为:做。)
(8)、诏:不闻天子之诏(诏,名词,皇帝发布的命令。);诏将军(诏:动词,下诏。)。
二、细读把握:
本篇课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正面描写周亚夫的言行,而是通过描写汉文帝慰劳军队将士这一场面,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自古以来,不论哪一代贤弟明君,要想治国安民,立法严纪是他们的首要之选。如果没有纪律,国家何以繁荣昌盛;如果没有纪律,社会何以安定有序;如果没有纪律,我们引以为荣德炎黄子孙何以踏向成功的大门!
三、材料补充:
周亚夫,西汉著名的军事家,绛侯周勃的儿子。先为河内守,因其兄绛侯胜之有罪,以贤封为条侯,续绛侯后。历仁文帝、景帝两朝,曾任河内郡太守、中尉、太尉、丞相等职。以善于将兵、直方持正著称。后因得罪景帝下狱,绝食而死。本文既记载他为河内守驻军细柳时的一段事迹。汉文帝亲自劳军,到了壩上和棘门军营,可以长驱直入,将军及官兵骑马相送。而到了细柳军营,军容威严,号令如山,即使是皇上驾到,也不准入营。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将军形象。周亚夫这种敬业精神是西汉朝廷之大幸,是安内攘外、拯救国家的精神支柱,的确值得敬佩。细柳也成了后人诗文中形容军中常备不懈、军纪森严的常用典故。
周亚夫虽然严谨有方,但营门挡驾,毕竟令当时的人们吃惊不小。有的认为周亚夫吃了豹子胆,太目无君主;也有人为周亚夫担忧。所幸文帝比较开明,深知周亚夫从严治军的一片苦心,不仅没有责罚他,反倒倍加称赞,誉为真将军,其后更拜亚夫为中尉,具体负责京师长安的卫戍事务,甚至在临终时还特意嘱咐太子: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可见,文帝是一位圣明的君主,他对刘礼、徐厉两位将军在工作上玩忽职守,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而对周亚夫兢兢业业、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在表赞扬。
四、合作探究:
1、文中的周亚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他是一个治军严谨,忠于职守的真将军
2、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明确: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可见军营戒备森严;在军纪上,必须由将军亲自命令才能开壁门,不能在营中驱驰;在个人言行上,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文章写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目的是将他们驻军的松弛情况与周亚夫的细柳军作对比,以表现细柳军的军纪严明。这样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形象。
4、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试举例说明。
明确:文中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是通过多次对比体现的。课文先写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与后面写文帝在细柳军营遇到的情况作对比,突现细柳军营军纪严明,令人对这支军队的统帅油然而生敬意。
再一处对比是:天子在霸上和棘门军中策马驱车直驰入;而在细柳军营,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由此可以看出,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即使天子也不得不遵从。这更让人加深了一层敬意。
第三处对比是:天子到霸上和棘门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事以讨好文帝;而周亚夫却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相比之下更显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五、教师小结:
当今时代,每一位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甚至工程设计师、一线工人等等他们的工作岗位就是一道防线,只要发扬周亚夫的这种敬业精神,恪尽职守,敬业乐业,我们的事业终会取得辉煌的成就。
新时期也不乏周亚夫式的人物。无论是在领导岗位上的孔繁森、郑培民、谷文昌,还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李素丽、张秉贵、徐虎,以及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周亚夫,他们忧国忧民,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四、板书设计:
23、细柳营
点明背景:匈奴入侵、边关吃紧,奉命备战匈奴;
上自劳军:霸上棘门长驱直入;细柳军先驱不得入、开壁门、按辔徐行。
文帝之口:赞周亚夫真将军的防范。
治军有方,刚正不阿,令行禁止。
周亚夫军细柳评课稿第二篇:
周亚夫军细柳
【教材分析】
《周亚夫军细柳》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文是《史记》中的节选片段,讲述了汉文帝在霸上、棘门、细柳三处军营劳军的故事,通过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勾勒出了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学习它,结合学生知识现状,引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并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作用;同时让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司马迁及《史记》;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作用。
2、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根据描写,合作探究,分析周亚夫治军的特点,归纳人物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周亚夫忠于职守的精神,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
【重点与难点】
1、重点是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衬托对比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2、难点是分析周亚夫治军的特点,归纳人物特征。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等七国发动叛乱,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汉 景帝任命一位将军为太尉,领兵平定了叛乱。当时的叛军正在猛攻梁国,但他并不想直接救援,他向景帝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计划:楚军素来剽悍,战斗力很强,如果正面决战,难以取胜。我打算先暂时放弃梁国,从背后断其粮道,然后伺机再击溃叛军。景帝同意了他的计划,取得了重大胜利。这是一位有大谋略的将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细读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吧。他是谁呢?
2.了解《史记》及作者: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史记》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史记》在史学上和文学上的地位给予极高的评价。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 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注意语气、停顿。
2.注意停顿: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已而/之/细柳军。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3.读音:棘门(j) 彀(gu) 弓弩(nǔ) 诏(zho) 按辔(pi) 揖(yī) 胄 (zhu) 曩(nǎng)
三、读懂课文:
学生自主学习,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感知课文内容大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
教师强调引导:结合ppt
1.重点实词
彀弓弩(张开)
天子先驱(先行引导的人员)
军中闻将军令(听从 )
居无何(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
将军亚夫持兵揖(手执兵器行礼)
2.通假字
(1)军士吏被甲(同披)
(2)改容式车(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3.一词多义
①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派遣)
(1)使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臣)
①军霸上 (驻军)
(2)军
②上自劳军 (军队)
①已而之细柳军 (到)
(3)之 ②不闻天子之诏(助词,的)
③称善者久之(无意义)
①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任命)
(4)以
②请以军礼见(用)
4.古今异义
(1)天子先驱至(古义:先行引导的人员;今义:走在前面引导)
(2)军中闻将军令(古义:听从;今义:用鼻子嗅)
(3)持节诏将军(古义: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今义:节日)
(4)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古义:营垒;今义:墙壁)
(5)请以军礼见(古义:请允许我;今义:希望对方做某事)
(6)使人称谢(古义:告知;今义:感谢)
5.词类活用
(1)军棘门(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2)介胄之士(名词用作动词,披甲戴盔)
(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用作动词,下诏)
(4)锐兵刃(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锋利)
6.翻译句子
(1)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
(2)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
(3)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
(4)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
(5)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
(6)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
四、整体感知,合作小结:
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
第一段:简要交待了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徐、周三军的驻地。 第二段:写周亚夫在细柳营严格治军。第三段:写汉文帝深明大义,赞叹周亚夫治军严格。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大意,希望同学们课后积累常见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释义,翻译句子。
二、合作与探究
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周亚夫的形象及描写方法,感受其人格魅力
(一)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说说皇帝是如何评价周亚夫的?(用原句答)
此真将军矣!
2.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从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等内容可以看出细柳军军纪严明,周亚夫是一个治军严谨,忠于职守的真将军。
(二)深层探究
1. 本文重点写细柳军,为什么还写霸上、棘门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写霸上、棘门军是为了对比衬托细柳军军容肃整、军纪严明和周亚夫的治军有方、恪尽职守的真将军风范。
2.军中都尉执行周亚夫的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的命令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军队,特别是战争时期的军队,号令应该统一,纪律应该严明,不是军队统帅的命令,都不能听从,这样才能打胜仗。
(三)人物形象
1.从军士吏的表现,以及亚夫乃传言开壁门请以军礼见可以看出周亚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治军严明、令出如山,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凛然不可犯的真将军。
2.从上自劳军和称善者久之等可以看出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以天下为重、体恤下情、宽宏大度、能明辨是非。
三、写法探究:
作者为了突出周亚夫的形象,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本篇课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
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四、总结:
本篇课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人。
五、谈谈周亚夫对我们的启示:
我们应该学习和发扬周亚夫的这种敬业精神,恪尽职守,敬业乐业。我们将来也要做一名默默无闻的周亚夫,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六、作业:熟读成诵,积累常见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
板书设计:
周亚夫军细柳
《史记》
积累常见文言词语
霸上、棘门 直驰入
上 群臣皆惊、军士文帝语言 侧面描写
细柳 不得入
衬托
亚夫语言、持兵揖 正面描写
治军严明、令出如山,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凛然不可犯的真将军
41、渡荆门送别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听课稿,分享渡荆门送别听课感受和记录
渡荆门送别评课稿第一篇:
《渡荆门送别》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难点、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三、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和手段
讲授,小组研讨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复习前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导入新课。
【二、目标引领】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疏通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把握诗歌的意境。
【 三、意义建构】
二、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三、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四、赏析这首诗
第一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历来有蜀楚咽喉之称。楚国,今湖北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属于楚国。李白这首诗是写于青年时期,即乘船顺江离川之际。此时李白才二十四岁,是第一次离开家乡,比起他以后的走南闯北、浪迹天涯的一生游历来说,荆门之行实在算不得什么,可的确是他生平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又是乘船走水路,所以路途就显得格外遥远而漫长。到达荆门山下时,蜀中家乡的山川已不复在望,所以不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觉得离家乡已经十分遥远了,因而这首诗的头两个字就是渡远,他感到来到了一个与家乡完全陌生的地方,从蜀入楚,他在心理上,是把荆门山当做家乡的最后一个标志,通过这座山,就走出了家乡,所以叫荆门外。第一句这五个字两组词的确说明了李白的做诗虽然天纵豪情,但是一旦写起律诗来,同样是非常注意字斟句琢、中规中矩的。
第二联开始描写楚地的山川景物,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江流到荆门山时,地势已经渐趋平缓,眼界也随之开阔起来,大荒,是辽阔无边的原野。李白刚刚从两岸高山夹峙的三峡中出来,随着江船的东下,身后蜀中的群山已经越去越远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而长江从落差极大的三峡奔泻而下,至此也渐次平静下来,浩浩荡荡地流向这一片广袤的新天地。这一联是李白写景的最著名的句子,一般来说,李白的名句都是抒发内心的满腔豪情的,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吟天姥吟留别》),都张扬着极其强烈的个性光芒,使人一望便知是李太白的情怀与风格,而无人能望其项背。不过这一联却纯粹是写景,而且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句式相近,用词相似,气势相当,同为唐诗中最华彩的乐章,而被许多评论家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我们知道,李白的精神世界是最容易为山川景物所打动、所感染的,当他突然面对一个与自己二十多年来所熟悉的巴山蜀水完全不同的楚地的平野和大荒时,不但在视野上大为开阔,而且内心感到一种无形的震撼,充满了喜悦,他要迫不及待地随着大江一起,带着自己年轻浪漫的心和建功立业的情,扑向这一片崭新的天地,山随平野尽,预示着作者在船到荆门山时,已将巴山留在身后,已把在蜀中生活的一页翻了过去,留在了记忆之中;江入大荒流,是望眼远眺,楚天辽阔,境界超远,宣告了诗人在即将进入楚水之际,已经在憧憬一种全新的人生历程,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忍不住跃跃欲试、大显身手了。这一联实际上既是写景,同时也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旷世英才,面对新生活,走向新世界时的真情告白呀!
第三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然是写景,不过用的是远近结合、虚实相间的写法。飞天镜,天空中飞落的镜子。海楼,即现在所说的海市蜃楼。荆门山以下,江流减缓,夜幕降临,在平静的江面上,可以看到有一轮明月的影子在波光中浮动,明月与江水同时出现在笔下,都是李白最喜爱的入诗的景物。月亮在这个夜晚,也不安心于独自呆在寂寞的广寒宫了,她从天上下凡来到了人间,跳入了江中,浮上了水面,宛如一面明亮的镜子,她随着江面的涟漪而愈发显得摇曳生姿,并且与江船一起结伴前行,是那样的情意绵长,含情脉脉。写过柔美的夜景,李白意兴未尽,大笔一挥,又勾勒出绚丽的日景,云生结海楼,月落之后,黎明降临,天空彩云,舒展起伏,变幻万千,不时出现海市蜃楼般的奇观。可以断定,初出四川的李白此时肯定没有见过真正的海市蜃楼,但是他却大胆地运用这一在沙漠中才会出现的景物,来形容他面前那无限高远的荆楚天地间变化莫测的景象。其中所传达出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李白此时那种出得峡来以后,豁然开朗的心胸与跃跃欲试的豪情。飞天镜也好,结海楼也好,在崇山峻岭、江水湍急的三峡之中,是不可能领略的,现在不论是夜晚,还是晴日,都可以极目楚天舒了,以明亮如镜的月影反视江流的平缓,用层出不穷的云楼衬托江天的辽阔,这一联,一上一下,一远一近,白昼夜晚,明月彩云,把作者本人一直生活在蜀中,初次出峡,见到广漠平原时的欣喜与振作一览无遗地合盘托出,使人们既欣赏了大自然的奥妙,又体会到了诗人那充满年轻活力的脉搏,写景即是抒情,状物更是言志,从颔联和颈联这四句诗中,你能说年轻的李太白不就已经俨然成为一个融情入景的行家里手?
全诗的最后一联也写得十分精彩,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正当李白陶然沉醉于荆楚大地神奇旖旎的风光而思绪万千之时,船外那无语东流的江水却不知怎的,引发了他思乡的情怀。李白从小在蜀中长大,从五岁诵六甲开始,遍访蜀中名山,早年读书于江油县的戴天山中,后来又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挚的情感。现在辞亲远游,乘船离开四川,如今已经远离故土了,心中难免依依不舍,而这种对家乡的留恋之情一时又无处宣泄,结果聊胜于无地在江水中找到了寄托,他不说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却说从家乡来的江水一路上对自己殷勤呵护,万里护送,这种看似无情却有情的写法使得全诗在结尾处显得分外凝重含蓄。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这联结句得象外于圜中,飘然思不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过全诗直到结束也没有一个字提及送别朋友的离情别恨,看来这首诗并不是什么赠别朋友,而是诗人自己在远离故土之际向家乡告别,所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这首诗题中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以这种形式来告别自己的家乡,除了李白之外,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人了。
五、问题探究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提示: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渡荆门送别》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提示: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3、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
提示:随字将群山语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提示: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5、尾联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6、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提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7、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提示: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8、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提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9、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四、巩固提升】
齐读,背诵这首诗。自选角度,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五、回顾小结】
李白的《渡荊门送別》诗历来为诗坛所注目,这不仅是因为第二联写得气势非凡,大气包举,更是因为全诗充滿了一种无人可及的浪漫情调。开头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尤其着力描写了长江出三峡、入平原的浩荡之势。全诗以渡远始,以送行结,从开篇到结尾一气呵成,給人以回肠荡气的美感享受,丝毫沒有送別诗所慣有的感伤与悲凉,是千古奇诗。
【六、检测反馈】
(1 )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七、布置作业】
《渡荆门送别》练习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记叙。地点、目的
2、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3、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4、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李白
首联 交代了旅程
颔联 喜悦开朗
颈联 新奇的景色
尾联 思念故乡
教学反思:
渡荆门送别评课稿第二篇:
《渡荆门送别》教学反思
日前,听了赵卓青老师的一堂作文课及她关于作文教学的报告,收获颇大。她指出,最好能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即使一堂很简单的课也可以上得很深,或者花很长的时间,不必担心赶不上进度。她也讲了她自己的一些做法,很有启示。今天,当即现炒现卖。
原本《渡荆门送别》的设计是采用常规思路,即诵读分析背诵,只要半节课就可完成任务。但这次想在写作方面花点工夫,就用了一节课时间。
上课伊始,诵读全诗后,即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诗内容。还没布置完,已有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地叫了起来。可当我要求他们把这一句话写下来后,立即鸦雀无声了。不是学生忙着写,而上要把这句话写通顺颇得费一些心思。过了一会儿,我叫了两个学生上台板演。果不其然,如此简单的题目,两个学生写了这样的句子:一为写李白在荆门送别友人。这是受题中送别两字的误导。一为在荆门山看到的美丽景色。过于简略,没有写出要点。我要求这两学生讲出自己的理由,然后其余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把题目中的渡字讲掉了,也把整首诗的内容理了一遍。最后终于把这句话修改成比较令人满意的句子了。虽然花的时间有点长,但无论是对整首诗的理解,还是对句子的表述,都达到了设想的目的。
其次是在讲颔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时,要求学生给这两幅图画各拟一个小标题。经过思索,第一句很快就出来了:水中映月图。但第二句要求与第一句结构相同,就得好好斟酌一番了。当然,最后也得了一些好句,如:江上飞霞图、天边流云图。应该说这一环节还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他们的兴趣也很大。
这样一来,一节课就过去了。虽然说时间花得较多,但我自认为这堂课还算是能令人满意的。
可见,在阅读课中渗透作文教学还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这需要教师花很多的心思去设计、引导。
42、三峡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听课稿,分享三峡听课感受和记录
三峡评课稿第一篇:
《三峡》评课稿
郦道元的《三峡》这篇散文,富有诗情画意,布局自然,思路清晰,摇曳多姿,融情于景,的确是一篇美文。封潇老师就以美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悟,悟中学。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读得多,说得多,老师适当的点拨,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封潇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这些亮点:
一、反复朗读,感受美景
在诵读课文,感受美景这个授课环节,教师授以诵读方法指导,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和感情。通过学生听教师范读,学生展示朗读,教师引导再读、全班齐读的形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构思精巧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共四部分,识文、寻景、绘景、写作收获,教师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赏析和品味。
三、品味语言,赏析美景
寻景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教师请学生从文章中寻找三峡的美景,由峡字引入,峡即两山夹水,奇妙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美景即山和水,然后利用我从文中的
话看到了 景的句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寻找美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抓住句中关键词分析山水特点,指导学生朗读,并解决重点字词的意思,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突出对话式的教学特色。
教学建议:
1、根据学情,合作交流,理解文意这一环节不可忽视。初一学生应学会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圈点批注,补充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班内提出,然后学生讨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学生读懂了文言文,理解了基本内容,才能进行分析文章内容。可是公开课上由于时间的问题,如何处理还字词和文意的理解还真是有些困惑!
2、在品味语言,赏析美景,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风景、语言三个方面来追踪美点,重点探究三方面的问题:(1)、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什么方法来写。(2)、写水时怎样安排四个季节的顺序,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顺序?(3)、写三峡四季景色中有许多精彩的词语,你能找出这些具体的词语,以此来赏析各个季节的美景吗?学生通过这个环节对本节课的学习有系统、完整、深刻的印象。并且体会到作者在本文的多种写作技巧,更接近了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鉴赏和审美。
3、在初读课文的环节中,学生对同学的朗读进行了评价,因为是初读,所以更应该侧重于对字音、断句、节奏的把握方面。而在听了教师范读以后,可以侧重于对情感的指导。所以教师的配乐范读这一环节是不是应该放在理解文意之后,或者放在品味语言、赏析美景之后。这样以来学生的朗读才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
三峡评课稿第二篇:
《三峡》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揣摩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
4.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
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人。地理学家、散文家。著有《水经注》。《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3.读准下列加点字:
郦道元 阙处 重峦叠嶂
曦月 襄陵 沿溯
乘奔御风 绝 献 素湍绿潭
飞漱 属引
三、合作交流:
1.学生自读课文,全班交流: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多读。
明确:导朗指读:读出节奏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沿/溯/阻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3.合作解决相关内容: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自: (2)略无:阙:
(3) 嶂(zhng): (4)自非:自:非
(5)亭午:夜分: (6)曦(xī):
(7)襄(xiāng) 陵, (8)沿:溯(s):
(9)或:王命:宣: (10) 朝:
(11)江陵: (12)虽:奔:御:
(13)不以:疾: (14)素湍:素:绿潭:
(15)回清倒影: (16)绝巘(yǎn):绝:巘
(17)悬泉:飞漱:漱 (18)清荣峻茂:
(19) 良: (20) 晴初:霜旦:
(21)属引:属(zhǔ):引:凄异:(22)哀转久绝:绝:
(23)沾: (24) 三声:
(25) 裳(chng):
(2)句子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四、点拨探究: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试找出相关的语句)
第一层(从开头至不见曦月)写三峡两岸的山
第二层(从至于夏水襄陵至不以疾也)写三峡的夏水
第三层(从春冬之时至良多趣味)写三峡的春冬景色
第四层(从每至晴初霜旦至文末)写三峡的秋天景象
五、归纳反馈:
学生放声朗读,体会作者情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复习课文:字词检查、重点句子翻译
二、自主学习:
文中描写了三峡的山、夏水、春冬景色、秋天景象,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三、合作交流:
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小组交流,每组选一代表展示)
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点拨探究:
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
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有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五、归纳反馈:
1.写作特点:
动静结合
全文:山静,文气平静舒缓
夏水动,文气激烈紧张
春冬景色静中微动,文气轻松晓畅
萧瑟之秋凄清、悲凉
从部分看:第三层
动 素湍、回清
静 绿潭、倒影
静 多生怪柏
动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互文两个(三个)语句内容相互揉杂,彼此隐含,理解时,要上下文应并成一句。
如:重岩叠嶂重叠岩嶂
隐天蔽日隐蔽天日
林寒涧肃林涧寒肃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
3.并提:
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绿潭倒影
4.完成作业:《同步练习》
43、创造宣言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创造宣言听课稿,分享创造宣言听课感受和记录
创造宣言评课稿第一篇:
创造宣言
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陶行知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新课导入
有部分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如何重树自信,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崇拜(chng) 倘若(tǎng) 监牢(jiān)
懒惰(du) 遁词(dn) 鲁钝(dn)
懦夫(nu) 豢养(hun) 樵夫(qio)
灌溉(gi) 自暴自弃(bo)
(2)解释下面的词语。
鲁钝:愚笨,不敏锐。
豢养:喂养。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走投无路: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2.作者链接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快速自读课文,把握关键信息:
(1)看完整篇文章后,你发现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运用了大量例子,引用了很多经典的句子。
(2)文中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交流点拨】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等领域。
2.文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请指出这五种错误观点,并说说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进行反驳。
【交流点拨】①环境太平凡:八大山人白纸上的挥毫,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②生活太单调:文天祥狱中书写《正气歌》,雷塞布沙漠中开凿运河;③年纪太小: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④太无能:不识字的慧能是禅宗南宗创始人,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之哥伦布发现了美洲。
(二)品味语言
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交流点拨】1.排比
(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3)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2.比喻
(1)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三)写法分析
1.本文有破有立,既摆出了对方的错误观点,又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主张。试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因而不能创造的两个借口,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的主张。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陷入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原因,明确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2.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交流点拨】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交流】教育的最大成功: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标;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造;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
创造宣言评课稿第二篇:
创造宣言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陶行知,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作者关于创造的观点,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用事实反驳的方法。
3.引导学生认识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以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关于创造的观点,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用事实反驳的方法。
2.引导学生认识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以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设想
从理解观点入手,理清论证思路;结合时代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以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陶行知,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本文的结构与观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创造宣言》阐述了他关于教育者如何进行创造的观点,学习本文能改变我们关于创造的一些糊涂观念,懂得如何进行创造的方法。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的观点,作者在文中要反驳的观点,用[ ]标出文章的论据等,用~标出扣论点议论的文字,并批注论证的方法与不懂之处,用序号标出意义段。
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校正读音:
崇拜(chng) 倘若(tǎng) 监牢(jiān) 懒惰(du) 遁词(dn) 鲁钝(dn) 懦夫(nu) 豢养(hun) 樵夫(qio)灌溉(gi) 自暴自弃(bo)
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愚笨,不敏锐。
懦夫:软弱无所作为的人。
豢养:喂养。
灌溉:利用渠道或管道输水到农田,满足耕作及作物生长的需要。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