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到界评课稿

学习分享 2023-10-20 19:40:04

从种到界评课稿

1、从种到界评课稿

八年级生物上册从种到界听课稿,分享从种到界听课感受和记录

从种到界评课稿

《从种到界》

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生物之间相似程度的角度,将生物进行分类,从而初步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奠定基础。本节课与前面学习的分类原则紧密相连,并为指导生活中对生物进行分类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很好素材。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对提出的问题,练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沟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具有怎样给生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4、通过对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本节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点;

2、通过对本节学习,学生对课本图片的观察及教师的介绍,培养同学们爱护生灵、爱护地球的情感,提升自我素质。

【教学重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教学难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教学组织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的阐述。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

1、在上一节课我们尝试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我们将动物分成有脊椎的和无脊椎的两类,我们将植物分成有种子的和无种子的两类。那么我们能概括一下我们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吗?(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物方式)

2、展示课件第2页。蜜蜂既是动物、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又是昆虫。同一种动物为什么要冠以不同的类群名称呢?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

1、提问

(1)分类的单位有哪些?

(2)类的最基本单位是什么?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

学生讨论,回答:

(1)门、纲、目、科、属、种。

(2)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一种生物就是一个物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3)属、科、目、纲、门、界。

2、动作找一找

播放课件第5页,观看图中列出的所有动物,找出共同点最多的动物。

老虎、牛、鱼、狗、猫、羊、马、蚯蚓、蛇、蚂蚱、沙猫、企鹅

学生讨论回答

播放课件第6页,揭示家猫和沙猫都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食肉目猫科猫属

总结:分类级别越低,单位越小,同级生物的种类数量越多,相似性却越少。

3、延伸拓展

展示课件第8页:马和驴交配可以产生骡,但骡子没有繁殖能力。

总结:自然状态下,物种之间有明确的界限, 即互不交配,即使可以交配,也产生不可育的后代。

4、趣味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人在生物分类上的位置吗?答案在课件第9页

5、生物分类的规律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教师总结(课件第10页):生物学家按照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对生物进行分类,可以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更好地研究各种生物。

2、明天要远足评课稿

《明天要远足》说课稿

  本课是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9课。《明天要远足》是一首小诗,短短3节诗,把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活动生动的传达出来,情趣盎然。作品没有正面写远足,却让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一个孩子对远足的向往和期盼。本课我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 说教材】

  《明天要远足》这首诗包含童真,凝练、传神。3节诗中都用了感叹词唉,3次重复,一次次加重了情感的力度,所有的兴奋、激动、期待、期盼尽在唉声中。作品没有正面写远足,却让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一个孩子对远足的向往和期盼,比较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单元训练中提示,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入手,调动孩子的情感,结合生活实例,加深体验和感受。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学情特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写才等四个生字,会认睡等11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和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 说学生】

  优势:全班学生已初步认识汉字。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上有积极性、上进性、竞争性,学习气氛浓。

  劣势:个体差异大,因为这些孩子大多数是农村孩子,有少部分留守孩子,上学意识差,导致识字量少,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自主完成识字任务,所以我将识字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 说目标】

  首先会写4个生字,通过师生合作学习,会认11个生字。然后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孩子远足前期盼的心情。

  【说过程】

  《明天要远足》一课是一首优美的童诗。对这一课的教学预设,我预设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进行导入并组织学习字词。第(二)环节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初读课文。在初读课文后,感悟到内容,小朋友要去大海远足。通过唉的朗读,体会小朋友急切、无奈、期待的心情。在这里我结合生活体验创设情境,感受其心情,在朗读体验,这样的设计就降低了学生对远足前期盼心情的理解难度。第(三)环节精读课文,在朗读中学习3小节诗。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是我是小诗人让孩子在说话练习的同时尝试写诗

  【说方法】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采用看图与读文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期盼的心情。让学生自主识字、游戏检查、多形式的朗读感悟,从而获得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首先学生自读老师指导课文中我会认的生字,然后学习课文中11个我会写的生字以学生自学为主以男女竞赛的方法巩固。

  2、通过图文结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理解内容。

  3、精读课文,多形式朗读,体会课文情感。

  4、拓展延伸,增加孩子学诗的兴趣。

  【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分一个方面设计:就是按课文内容和孩子们的想象内容依次板书,整个板书简洁条理清晰 。为孩子们最后的写诗做提示。

  以上是我在设计《明天要远足》一文中几点想法,希望在座的各位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寻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3、青蛙写诗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青蛙写诗听课稿,分享青蛙写诗听课感受和记录

青蛙写诗评课稿第一篇:

《青蛙写诗》评课

  今天上午,听了xx老师执教的《青蛙写诗》这篇课文,受益匪浅。xx老师虽然是一名教龄才五年的老师,但上起课来丝毫不怯场。而且,年轻教师,充满活力,想法多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集中与分散并重,体现了生字教学的侧重点。

  本课共有14个生字需要识记,如果每一个生字都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进行教学,就会使整个教学环节过于零散,老师教得忙乱,学生学得疲劳,耗时而低效。为了让本课的生字教学有所侧重,扎实高效,郑老师采用了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本课只认不写的生字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互学的优势,以独特的开火车形式识字巩固。让学生同桌之间合作读一读、认一认、考一考,然后再互相交流识字方法,总结规律,高效识字。这样设计处理就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去完成会写生字的教学,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克服了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减轻了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负担,使识字教学更加轻松愉快,课堂变得短时高效。

  我想: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展示自己亲身实践中的所得,学会学习,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2.把阅读和巩固识字相结合

  在分散识字任务完成后,郑老师还安排了巩固识字这一环节,回文巩固识字,使生字教学回归整体,真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3.凸显语用

  凸显语用在于说话的训练。老师在让学生找找青蛙写诗谁来帮忙,学生很快找出了小蝌蚪,水泡泡和一串水珠,郑老师便马上出示:青蛙要写诗啦!来帮忙的朋友有()()和(),在这句掌握后又倒着让学生说一说,让他们成为一句完整的话。如果每节课中都会进行一些句子训练,我想对以后的说话和写话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4.写字指导,饶有趣味

  低年级的写字指导至关重要。本环节在写字指导的过程中并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所侧重。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中,雨是难点,所以在指导时重点指导雨字,结合一张女孩撑伞的图片,帮助学生逐步发现雨字的书写规律,上面一横是天,一竖横折勾是撑开的伞,直直一竖是伞柄,很生动很形象,也使学生很快掌握要点。下字笔画较少,而且对于独体字的书写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不作为重点指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在指导书写中培养学生自主观察、评议及正确书写的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观察体验,并让学生在扎实的书写练习、交流评议中给予鼓励,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当然一节课有得有失,我觉得郑老师在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话时,能够再入情入境一些,这样学生读起来也会更入情入境,更有感情些,一年级小朋友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大的,老师一定要做好示范.

青蛙写诗评课稿第二篇: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极富情趣,结构工整,琅琅上口的儿童诗。作家用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把池塘里的美丽景物蝌蚪、水泡泡、水珠拟人化,并生动准确地想象成逗号、句号与省略号,巧夺天工地组合成了青蛙的一首诗。

(二)教学对象分析

低年级学生是很乐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见解的。本课是向学生渗透标点符号的知识,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要让他们充分讨论,自己组织语言,同学之间可对彼此的语言内容及形式进行评价和争论,教师要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保护学生的思维灵性和创新意识。依据教材及学生学习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通过学习知道逗号、句号、省略号的一般用法。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朋友的重要性,懂得珍惜友情。同时也让他们感受春天,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认识14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通过学习知道逗号、句号、省略号的一般用法。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二、教学设计说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学低年级我们应注重学生识字、朗读和灵性的培养,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以鲜明的图画、生动的诗歌为识字载体,将阅读和识字教学相融合。立足学生丰富的生活,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多种方法饶有趣味的、形象生动的识字。充分优化教学资源,树立大语文观念,对教材进行了适当拓展延伸,丰富教学内容。

我首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趣味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进行随文识字。以青蛙写诗的内容为主线,随机引出生字,引导学生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猜谜语、实物演示、区别形近字、换词、出示象形字、扩词、练习说话等等,让学生能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自由地识字,掌握识字方法,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关于三个标点的教学,我充分利用学生形象思维的优势,先让学生从画面中找一找,然后把实物与标点连一连,最后对标点的作用讲一讲,再引导学生说一说。使学生对逗号、句号、省略号有了深刻的印象,对其用法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学最后我引导学生想象青蛙写的诗的内容,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对他们进行了珍惜友情和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思想教育。在识字和理解课文的任务都已完成后,再进行有感情朗读和背诵,可谓是水到渠成。

设计和教学时,努力体现三新,即理念新,设计新,方法新;凸现三重,即重识字,重朗读,重创造。力求构建一个情境化、生活化、个性化的开放性,充满生命活力的高效课堂。

课后反思:

今天我执教的课文是长春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2课《青蛙写诗》,文中以物拟人,生动地描绘了青蛙在下雨天呱呱呱叫着作诗的情景,本节课以此为情节学习生字,同时初步认识和了解三种标点符号。教材内容富于童趣,富于想象,富于创造,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性教学留下广阔的空间。

依据教材及学生学习特点,我对本课教学设计以鲜明的图画、生动的诗歌为识字载体,将阅读和识字教学相融合。立足学生丰富的生活,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多种方法饶有趣味的、形象生动的识字。充分优化教学资源,树立大语文观念,对教材进行了适当拓展延伸,丰富教学内容。

课堂上我力求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兴趣,开展了一些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活动,如吹泡泡、出示实物帮助理解词意、换词、猜谜语、区别形近字、出示象形字等等。从教学效果看,学生能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学习新知,生字掌握的较好。让我为之欣慰的是孩子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把逗号、句号、省略号与生活中的很多事物联系起来,比如逗号像豆芽,句号像旺仔小馒头和面包圈,省略号像纽扣在排队等等,对于青蛙写成的那首诗,全班的孩子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编得合情合理,富有童趣。

从这节课的教学来看,我认为合作学习没有引起我的重视,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教学生字的过程中,可以让同桌互相考考认字情况,也可以共同讨论识字方法。我以前总认为他们太小,不会合作和讨论,所以这样的教学环节安排的少,但我想老师要是不引导,孩子就永远不会,有时我太低估孩子的能力,其实他们经常给我带来惊喜,所以我今后要多为孩子们创造展示能力的机会。

4、大小多少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大小多少听课稿,分享大小多少听课感受和记录

大小多少评课稿第一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在探究三个关系符号的过程中,体会这些数学符号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数学符号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感受独立思考、同伴合作、全班交流评价的乐趣。初步体会分类及一一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掌握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写法。

2.教学难点: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准备: 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小朋友们,这些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参观了美丽的校园,又和小猪们一起帮小兔子盖好了漂亮的房子,接着上节课我们去一起来到了动物园。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昨天在动物园里看到了什么呀?

生1:1头大象,2只犀牛,3只长颈鹿,4朵白云,5个小朋友。

师:好极了,我们昨天学习了1,2,3,4,5这5个数字,小朋友们一起来读一读,写一写。

学生活动:齐读1,2,3,4,5,再把5个数字写给同桌的小伙伴看。

师:看样子小朋友们回家都复习了,这样很好,以后也要养成课后认真复习的好习惯哦。刚才小朋友们回忆了昨天在动物园看见的小动物,那你们都看见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了吗?

生:老师,我没看见小猴,我最喜欢小猴了。

师:咦?小猴去哪里了呢?老师也觉得很奇怪,决定要把小猴子找出来。老师找啊找,终于找到了小猴子。小朋友们想知道吗?

师: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的老朋友小兔子吗?那天其实小猴也帮助小兔子在盖房子,只是我们到的时候小猴因为有事先走了,所以今天小兔子打算把小猴请到新家里做客。

师:小兔子给我们的小猴准备了很多水果。小朋友们看有哪些水沟呀?(梨,桃子,香蕉)哇,这么多水果堆在小猴面前,小猴傻掉了,这么多水果我们怎么分啊?

师:老师说啊,这些小猴真的是傻掉了,要是我们小朋友的话早就动手拿来吃了,管别人有没有的吃啊,这样对不对啊?哎,这样不对的,要像我们的小猴一样懂得谦让。

师:那这么多水果,到底怎么摆才能让小猴们一眼看出哪一种水果多,哪一种水果少呢?小朋友们先自己摆一摆。

师:好,老师看到许多小朋友都摆好了,那把你们的成果在小组里摆一摆选出摆得最好的,最后老师要看哪个小组的小朋友最能干。

学生活动:摆一摆

师:反馈摆一摆情况,有两种,横摆,竖摆,都要给予肯定。

二、探究新知

1.教=

师:现在小猴是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了啊?那小朋友们说小猴先吃什么水果最好啊?

生:桃子

师:说桃子的小朋友谁来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桃子和小猴同样多,小猴刚好一人吃一个桃子。

师:恩,你说得相当好。老师把他的话补充一下,就是说桃子的数量和小猴的数量同样多,是不是这样啊?这是什么知识啊?是不是我们学过的比多少的知识啊?那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在比较同样多的事物时采用怎样的方法啊?(一个对一个)好,我们一起再来把小猴和桃子比一下。

师:(边指课件边说)一只小猴吃一个桃子,刚好够吃,我们就说小猴和桃子同样多。师:这时候啊,数字宝宝3也想来凑凑热闹了,请小朋友们先把他找出来。

师:小猴有3只,桃子有3个,那么3和3是什么关系呢?我们数学上呢就说3等于3,用一个符号表示就是3=3,因为3和3是一样的,所以中间的符号是两条同样长的短线,表示两边的数字一样大,小朋友们理解了吗?

师:一起和老师写一遍,3=3,读作3等于3。请你在自己的本子上再练习几遍,再和用桌的小伙伴互相说几遍,看看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掌握了他的写法和读法。

学生活动:同桌读写后再抽问几个学生,保证人人都会。

2.教学>(猴和香蕉比)。

师:小猴吃完了桃子,还没有吃饱,那他们接下来吃什么水果好呢?小朋友帮忙出个主意。

生:小猴爱吃香蕉

师:好,那我们来看看小猴和香蕉,怎么进行比较啊?

师:一个对一个,咦,发现小猴比香蕉多,怎么办呢?这时候数字宝宝们又按耐不住,想给小猴出个主意,大家把他们找出来。

后面程序与教学=相仿,略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三、知识运用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师:小猴吃饱了肚子,就一起在小兔家附近参观了起来,他们走出门,发现门上挂着两排灯笼。这可不是普通的灯笼,这里富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小猴灵机一动给小兔出了一道数学题,我们一起来帮小兔解答一下好吗?

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学生活动:读读写写完成的式子,自己读,再读给同桌听。

2.师:小兔被小猴的题目难住了不甘心,想给小猴也出一道难题。看见小猴在远处玩耍。

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活动:同上。

(二)做教科书第21页练习二第5题(对题目稍加修改,不出现和,让学生自我探索,出现两种答案,避免思维定势)

1. 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或者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或者小于几?

(三)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四)拓展题:

教科书22页的练习10

四、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大小多少评课稿第二篇:

《大小多少》

周末急匆匆得赶课件,读文本,周一大体思路出来,我就这样急匆匆得备了课,讲了课。这种急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展露无遗,急匆匆得讲生字,急匆匆得读儿歌,急匆匆得收尾。下课时,看着孩子离场的身影,心中无限愧疚。愧对于这些可爱的优秀的孩子。当时我想到的一个词就是厚积薄发!

其一,备课时要想到孩子的厚积薄发。

一年级孩子正处于学字用词的黄金时期,每一篇课文都是拓展积累运用的好材料。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只关注到了量词的积累,拓展了颗棵的用法,群和堆的用法。忽视了基本词语的积累,如黄,如杏,如鸭,本可以组词后拓展草字头的字,木字旁的字,鸟字旁的字,拓展中既有新知又有巩固,这样的基础词语教学才丰满。

其二,课余时间要想到自己的厚积薄发。

通过这一次短时间的备课,我知道自己的知识储备相当匮乏,前几次去上公开课,都是十天半月才定下来稿,慢慢地练,慢慢地思索,慢慢地收集资料,这种慢正是我自己储备不足的原因,这个原因在这次的授课中更是十分凸显,如,词语认读没有反复出现,没有适时渗透识字方法,没有有效的拓展;如字理的渗透没有儿童话的语言,没有考究清楚反犬旁的字和什么有关系,没有用心去搜集字理动画这些没有为什么不可以在我平时的学习积累中变成有!我想是可以的!我要读书,注意平时的积累,才可以在需要时拿来就用。

通过这次教学,我知道,没有积累,短时间拿出来的课就是一个没打地基的楼房虚而无用!

5、四季评课稿

《四季》评课稿

《四季》评课稿

听了xx老师上的《四季》一课,我感到xx老师她对课文的处理和教学设计和思路还是清晰。

1、注重从生活入手创设情境。如开始上课时,潘老师先问学生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从什么地方观察到是秋天。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发现大自然,接着让学生直观的欣赏优美的春、夏、秋、冬的风景图,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四季的美丽,从而激发他们对四季的探索和好奇心。

2、重视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四季》是学生刚刚接触的语文课文,所以潘老师在设计中也进行了精心处理,本节课中潘老师在教法上打破了以往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方法。以往学习课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孤立的认识生字词,再指导朗读课文。本节课,潘老师将生字词随同课文的句子一起学习,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中识字,落实扎实。同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潘老师事先让学生在句子中拼读生字,在,这样学生就有一定的语境。但本堂课上的效果还是缺少,由于学生刚刚从简短诗马上到课文学生的读书方法还是掌握不够,潘老师也感受到了,于是潘老师就马上进行逐个认识,让学生说说识记方法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识字,从而达到巩固识字的目标。

3、指导朗读,形式多样。大家知道,现在学生唱读的现象比较普遍,游老师在指导朗读时,形式是多样的,有指名读、教师范读、小组、开火车读等。在读中注意了纠正学生的唱读现象。

4、注重拓宽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如在讲春天这一部分时,老师提出了草芽还对小鸟说些什么呢?这一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但在这里,学生可以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去思考,如,桃花对小鸟说,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桃花是什么颜色?,从而让学生根据颜色说出:桃花红红,它对小鸟说:我是春天!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谁能把书中的小鸟也换掉? 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答,互相启发思维,充分展现自我。

6、9加几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9加几

教学内容:96-98页 (9加几)完成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9加几的凑十法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投影片、每人准备小棒18根。

教学过程:

一、例1

1、教师用投影出示课本第9697页的主题图。

老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

2、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师: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老师说明: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3、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9加几的?

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板书:9+4

9加4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边提问边指导操作: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了10盒?这个1盒是从哪来的?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10盒与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

4、利用课本主题图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接着看图,运动会上有9个踢踺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踺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9+6等于多少呢?自己用小棒摆一摆,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先告诉你的同桌,然后再指名说一说)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们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算的?

二、练习反馈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图意,并动手圈一圈,直接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会计算9+几了?

学生每说一个算式,就让学生说出得数。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有什么特点?

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计算9加几的题目,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四、课堂作业

做一做3题。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我努力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7、认识钟表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认识整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认读整时时间观念的建立的顺序编写。

钟表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就潜移默化地感知到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但这仅是粗浅的认识。尤其是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没有自己的亲身体会,难以理解,更谈不上掌握和运用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实践,充分体验,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看钟面上的整时数。

教具:课件,实物投影仪,实物钟,有时针、分针的钟面模型。

学具:有时针、分针的学具钟面。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顺势导入。

1、猜谜语: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个好朋友。它有三条腿,白天、黑夜不停跑,发出嘀哒、嘀哒声音提醒你,早睡早起习惯好,谁知道这是什么?

(学情预设:有趣的谜语易于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应该很容易猜出是钟表。)

2、师出示一个实物钟。

师:对啦,这就是钟表,聪明的小朋友们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吗?

3、揭示课题:钟表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设计意图:教学情境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课一开始教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形式引出钟表,能很好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

二、自主探究,认识钟表。

(一)认识钟面

1、小朋友拿出钟面模型,看一看、拨一拨。

2、小组交流:钟面上有什么?你有什么发现?(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概括、归纳。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总结出①钟面上有3根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较长的是分针,还有又细又长的秒针;②钟面有12个数字,这12个数字按从小到大顺序围成一圈;③分针跑得快,时针走得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由发言,加强钟面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方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钟表知识的程度,并以此作为调整课堂教学思路的主要依据。]

(二)认识整时

1、拨钟报时游戏

教师把钟拨到几时,让全班同学说说钟面所指的时刻是几时。

追问:这时分针指向的数字是几?时针指向的数字是几?

2、让学生观察8时、3时、6时、4时、9时等几个钟面。说一说,表示整时的时候,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

小结:当钟面上的分针都指着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3、同桌互动:一人说时刻,另一人拨钟面;一人拨钟面,另一人说时刻。

4、师发指令:学生拨出12时过一小时后是几时、1时再过2小时是几时、3时再走一圈是几时等。

(教学设想:让学生在动手拨一拨中感受整时,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到整时的形成及特点。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体验到实践的乐趣,学习的乐趣。)

5、引申: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除了钟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还有什么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答手表、手机、电脑、电视、电子表)

认识电子表,并教学电子表上时间的写法

(设计意图:在整时的两种写法教学中,时刻的后一种写法使用非常普遍,通过在我们生活中除了钟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还有什么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由电子钟表引出整时的两种写法,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一)认识小明的一天。

1、师:时间是很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作为一个学生如何珍惜时间呢?合理利用时间,安排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活,这儿有一个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请小朋友仔细看,然后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

2、出示P85小明的一天图片(或者制作成课件)。

(1)引导学生说说:小明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

(学情预设:一些学生可能不太在意是上午、中午、下午的时刻,还可能有个别学生分不清,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发言,适时点拨引导。)

(2)小结:钟表兄弟在嘀嗒嘀嗒地跑步,时间就这样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再也不回来了。我们从小就要像小明那样,做时间的主人,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好,这样每天都会有很多收获的。那么你们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呢?跟同组的小朋友说说。

(教学设想:用课件演示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把认识整时的基本练习、再过一个小时是几时?、一天中有早上8时和晚上8时等知识拓展融于一个具体情境中完成。并让学生感受到时间是永不停歇的,要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习惯。)

(二)课堂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练习十九的部分练习题,集体反馈评议。

2、听故事做练习。

(1)小山羊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准备请小猴到他家去做客。他给小猴打电话,说:喂!是小猴吗?今天我过生日,请你来我家做客,请你大约8时来。请你帮小猴想一想:他应该什么时候到小山羊家去呢?

全班交流后,归纳:

8时刚过:分针刚过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刚过;

快8时了:分针快到12(还没到12),时针接近8,就是快8时了。

(2)出示书上P87第6题图,让学生说一说钟面上的时间。

(三)出示时钟演变过程,了解从古到今计时器的变化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钟表,那你们知道钟表的由来吗?请看:

古时候没有钟表,人们根据太阳影子的长短来判断时间。后来又用沙漏、日晷、滴水的方法来计时。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设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钟和表(闹钟、石英钟、音乐钟、工艺钟、手表、怀表),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还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关于钟面上和时间的知识还有很多,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学习。

四、课堂总结。(略)

8、大禹治水评课稿

《大禹治水》评课

《大禹治水》评课稿

xx老师的课堂教学我觉得有以下特色: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

一、迁情入境,引入教学

这一部分教师主要是引入新课并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她是这样导入的:

1.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

2.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等等,然后通过引读的方式指导了第一节的朗读,突出抓住无家可归,以及滔滔这两个词,充分感知滔滔的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二、读中想象,体会感情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朱老师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 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有的说:大禹满头是汗,也顾不得擦。有的说:大禹遇到猛兽还要和猛兽作斗争。老师适时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了治理洪水,大禹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他渴了________,饿了_________,累了______,身上划出了_______,脚底磨出了______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在朗读过程中教师也适时地点出表现大禹治水辛苦的词走遍、吃尽、千山万水、九条大河、九座大山。通过学生反复的朗读,细细体会大禹治水的辛苦和不屈不饶的精神。

9、葡萄沟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葡萄沟听课稿,分享葡萄沟听课感受和记录

葡萄沟评课稿第一篇:

今天有幸听了xx老师执教的《葡萄沟》一课,课文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葡萄沟盛产水果;葡萄沟葡萄多,景色美丽,维吾尔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色鲜、粒大、味甜,非常有名。xx老师整堂课结构严谨,思路清晰。学习方法多样,课堂纪律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气氛活跃。听课者犹如品尝一道菜般,色、香、味俱全。

  一、读悟结合,达到目标

  《葡萄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词汇丰富,是训练朗读的好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至关重要。xx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特别注重读的重要性,以读代讲,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品读、体会,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发出感悟,在读中激发情感,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营造意境,突破重点。

  上课伊始,xx老师以带领孩子们去新疆这个好地方去旅游为线,引出课题,此环节干脆利索,不拖沓。随后,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句话组织教学,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又如:葡萄怎么样?你从哪里体会到的?这样顺学而导,学生自然能更好地体会葡萄沟盛产水果、葡萄味甜色美、老乡热情好客等吸引人之处。又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来总结全文,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葡萄沟就是个好地方。

  课堂上,xx老师运用多媒体和实物图片的方式把静止的文字还原为生动可感的画面,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课件把葡萄沟水果的多和葡萄颜色多、一个个凉棚的美通过画面展示出来了。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积累一些优美词句,如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

  三、知识延伸,情感升华

  教师课堂语言富于童趣,感染力强;教师善于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学过程中能保持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创造高效的课堂学习。

  为了带孩子们走进远在新疆的葡萄沟,彭老师更是化身为头带新疆特色小礼帽的阿姨,互致问候,师生们互动跳起欢快的新疆舞蹈,通过表演学生们较快突破了重点,理解了难点,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拨动了学生的情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议:提问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写字教学可再加强就整堂课而言,彭老师的课给人的感觉放得很开,又收得很好!

葡萄沟评课稿第二篇:

《葡萄沟》评课

xx老师执教的《葡萄沟》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对于低年级的阅读课到底应该怎么上,一直是小语界致力探讨的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这节课有几下几个特点:

一、课堂思路清晰

文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葡萄沟盛产水果;葡萄沟葡萄多,景色美丽,维吾尔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色鲜、粒大、味甜,非常有名。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引导学课生整体感知,葡萄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找找课文的中心句,初步感受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在初步感知后,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激发了学生再次朗读的兴趣。

二、学习形式多

xx老师上的这堂课可以用五光十色这个词来形容,在课堂上教师由歌曲导入,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挂葡萄,画葡萄 ,吃葡萄,跳舞等,学生一直很快乐。

二、多媒体课件运用恰当、适宜

无论从课堂开始的范读课文,还是后来的运用课件展示地图、梯田、阴房,整节课课件运用的恰当而不牵强,有实效而绝不做作。课件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起到了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目的。

当然,万物总是不完美的,美玉有暇,圆中有缺,圆月有亏,我们的教学也有缺陷。姚老师对于整堂课的总领句设计的可以,但准确度还不够,如果把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改为你从哪里看出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是否更加切入中心点呢?课堂上用于读书的时间是不是有点少?进行活动是为了达成什么目标?

10、日月潭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日月潭听课稿,分享日月潭听课感受和记录

日月潭评课稿第一篇:

今天我们学校的教研课是xx老师上的《日月潭》一课。从这堂课中我看到了xx老师精彩的地方,也认识到了自己某些不足的地方,应该说受益匪浅。黎老师今天我们学校的教研课是黎翠妃老师上的《日月潭》一课。从这堂课中我看到了xx老师精彩的地方,也认识到了自己某些不足的地方,应该说受益匪浅。xx老师执教的《日月潭》整节课都落实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充满活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

  一堂课精不精彩,课堂的导入也是一个因素。一般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非常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发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过来。黎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一开始播放风光片,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了美丽的日月潭。学生看着看着发出了发自内心的感叹:好美啊。学生在这样美的心境下进入课堂,有了这个美的情境,学生就能在学习中愉快地畅游了。到了这节课结束了,和生字朋友说再见了,小朋友们就会高兴地说出群山环绕、名胜古迹。

  二、以学生为本、以质疑为线、以朗读为主。

  我们说,要让孩子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疑问课堂出课堂。这堂课上黎老师从在这么美丽的地方,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质疑,带着这是岛?在什么地方?湖水面积多大、多深?为什么那么美?等问题进入文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与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读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真情实感自然流露。

  三、以人为本,自主学习、探究。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堂课中有一个非常闪亮的地方,那就是师生共同演绎群山环绕。学生开始是遥遥相对,这时第一个孩子说:不对,你们不应该和老师站那么远。有的说:群山就是有很多山,而山应该有高有低,你们应该有些人搞一点,有些人矮一点有的说:应该有几座山在后面,有几座山要重叠起来等等。整个环节给人的感觉特别真实,教师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而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整个课堂开放而灵活,充满生机。

  四、从课内到课外知识的不断延伸。

  在课的一开始,老师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简单介绍了那里的文武庙,独具匠心,注重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衔接与整合。

执教的《日月潭》整节课都落实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充满活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

  一堂课精不精彩,课堂的导入也是一个因素。一般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非常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发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过来。黎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一开始播放风光片,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了美丽的日月潭。学生看着看着发出了发自内心的感叹:好美啊。学生在这样美的心境下进入课堂,有了这个美的情境,学生就能在学习中愉快地畅游了。到了这节课结束了,和生字朋友说再见了,小朋友们就会高兴地说出群山环绕、名胜古迹。

  二、以学生为本、以质疑为线、以朗读为主。

  我们说,要让孩子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疑问课堂出课堂。这堂课上黎老师从在这么美丽的地方,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质疑,带着这是岛?在什么地方?湖水面积多大、多深?为什么那么美?等问题进入文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与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读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真情实感自然流露。

  三、以人为本,自主学习、探究。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堂课中有一个非常闪亮的地方,那就是师生共同演绎群山环绕。学生开始是遥遥相对,这时第一个孩子说:不对,你们不应该和老师站那么远。有的说:群山就是有很多山,而山应该有高有低,你们应该有些人搞一点,有些人矮一点有的说:应该有几座山在后面,有几座山要重叠起来等等。整个环节给人的感觉特别真实,教师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而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整个课堂开放而灵活,充满生机。

  四、从课内到课外知识的不断延伸。

  在课的一开始,老师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简单介绍了那里的文武庙,独具匠心,注重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衔接与整合。

日月潭评课稿第二篇:

《日月潭》评课稿

今天听了xx老师执教的《日月潭》一课,令我感受颇深,本课教学的是小学中年段一篇讲读课文的第一课时,也许讲读课文的第一课时总会让人觉得以枯燥乏味,但李老师的课上却是精彩不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李老师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不仅落实了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而且陶冶了品格。下面就我的体会与大家交流:

第一、优美动听的语言引入课文,既使学生很快的进入情境,又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涌起自豪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课件的不断呈现,使文字描述变成了可观、可感的直观体验。既活跃了课堂,又弥补了极尽言辞不能名其状的缺憾。

第二、多种读文方式的有效结合,加上适时的点评与指导,既达到了初知文意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正说明了多读文本的重要意义。

第三、多种识字方法的穿插利用,很好的诠释了中年段生字教学的教学方法,将知识落实;繁简适度的讲解与扩展,又使学生的自学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简单的一带而过,决不拖沓冗长;复杂的不厌其详,决不敷衍塞责。这既是教师备课态度的体现,也是语文基本功及驾驭课堂能力的体现。

第四、一曲终了,余音绕梁,本课教学任务完成时,又能启发学生思考,激发继续探究的兴趣,达到了课虽下,趣仍浓的效果。

11、认识米评课稿

(评价目标2)

钢笔长15( ) 长颈鹿高4( ) 小华身高120( ) 数学书长26( )

四、活动应用 (评价目标2)

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五、评价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米

最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学习目标检测】

1.最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 )作单位,它可以用( )表示。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 )做单位。

(2)量篮球场的长,用( )做单位。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铅笔长18( ) 一棵大树高10( )

一张床长2( ) 教室长10( ) 桌子高90( )

4.小刚身高有多少?

12、掌声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年级语文上册掌声听课稿,分享掌声听课感受和记录

掌声评课稿第一篇:

《掌声》说课稿

各位评委及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29课《掌声》,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一个美丽感人的故事《掌声》,让我们亲身体验掌声给予人的温暖和力量。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资源运用、说教学过程及作业设计。

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掌声这篇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的心里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掌声,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与关爱。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理解两次掌声的意义及英子的情感变化。

3.明白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鼓励。懂得在生活中我们既要主动的去关心别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理解人与人之间是需要关心和鼓励的。

教学难点是,通过感悟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这样能在有效的训练能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学习的方法,水到渠成的渗透情感价值观,使三维目标有机达成。

教法和学法,中段年级的阅读教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把低段年级的词句教学加以巩固和运用又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段篇阅读,对布局谋篇有初步的认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把听、说、读写相结合,以品读为主,让学生在个性飞扬的读书声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真谛。

老师教的是思考的方法而不是思考的结果,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通过创设情境感知词语的意思,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带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过程。

接下来我说说资源运用,通过多媒体教学缩小城乡的教育差距,跨越城乡的教育鸿沟。我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忧郁的英子和开朗的英子,让学生自己走入文本,缩小课文与同学们的距离,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为了充分利用我现有的教育资源,教学过程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即激趣导课,初读感知,精读感悟,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在激趣导课这一环节上我开门见山,利用情境让同学们为老师和自己鼓掌,并出示图片,掌声无处不在和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英子。

在初读感知环节上,我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解决难读的字词,最后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可能三年级学生概况能力比较弱很难把内容概况清楚,可以请其他的同学帮忙补充,老师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对整个文章的脉络有个整体感知。

精读感悟环节,我运用多种读法,引导学生说说过去的英子是什么样子的,现在的英子又是仕么样子的,让学生们找到有关的段落认识。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过去的英子是自卑的忧郁的,现在的英子是自信的快乐的。接着提问是仕么使英子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很自然的引出学生说出这如此大的变化来自两次掌声。

接下来重点学习课文的第3自然段,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这一段的学习我主要通过出示图片和引导提问让学生明白第一次掌声是同学们自发的鼓掌是同学们对英子能够上台演讲的勇气的鼓励,第二次掌声是对英子演讲成功的肯定对她努力付出后的赞扬和支持。

最后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英子的一封信,我提问从英子的信中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从英子的信中再一次体会到英子的重大变化强调两次掌声的作用,学完课文后回归整体,从这两次掌声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掌声的含义的出现是随着学生的理解而呈现出来的,就这样以学生为主体,始终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动,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爱,这样既加深了对人物的印象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全文后进入拓展延伸环节,说说在生活中爱是仕么,让学生简单理解本单元的主题爱。最后出示爱的这个图片,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怡,从而达到教材所能达到的情感目标。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根据课文内容,紧扣课文重难点,简洁、清晰让学生一目了然。课后作业我设计了给英子的一封回信,读了英子的来信,请你给英子写写你想对她说的话。布置此作业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人人都需要掌声,需要关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同时也希望各位能给我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改进。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掌声评课稿第二篇:

《掌声》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掌声》的第一课时。首先谈一下我的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新课程理念,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在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重点,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下面我将从新课标要求、赵化学区课改要求和我班实际情况等因素来谈《掌声》的设计构思,从主观愿望、客观效果来谈教学目标的达成。具体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谈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掌声》是教育部审定教材二年级下册第25课,这一课是本册第七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渗透了健康的心理品质教育,以及培养在现代社会中待人处事、与人交往的道德观念和能力。这篇课文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女孩小英因为小时候生病,腿脚落下残疾,从此内心很自卑,总是默默地独自坐在一角。一个偶然的机会老师让她上台讲故事,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当她犹豫再三一摇一晃走上讲台正紧张害怕的时候。想不到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走出了困境,打开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变得乐观开朗。

课文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言简情浓,透过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句,展现了两次掌声带给小英的内心变化过程。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鼓励和尊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文本的认识,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年段能质疑,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本要求,我根据本课内容及教学实际、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1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扣住词语理解句子,扣住句子体悟情感,扣住情感升华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初步领会掌声的内涵。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小英在掌声前后内心的变化。

三、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真、活泼、想像力丰富,而且语言的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我为学生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殿堂,使学生在激情、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爱、懂得爱、奉献爱,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的教法是:

1.启发点拨法:巧妙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多媒体演示法:引入音像视频资料,使课件符合班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直观、形象、视觉效果好。

3.合作探究法:采用独立学、互相学、小组学、和全班交流,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学习形式多样,学生参与性强,效果明显。

4.评价激励法:教育心理学认为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的肯定,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科学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充满活力。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方法的点拨与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我运用教学机智,引导学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活跃课堂气氛,在讨论中理解、感受爱,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批注记录法:带着疑问读课文时画出相关答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记录读书体会。这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需要2课时完成,在这里我只对第一课时进行详细的说明,结合模式流程,我是这样开展具体的第一课时课堂教学:

(一)、创境导入,激趣生疑:

1、开课伊始,教师就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早就听说咱们同学聪明,好学也会学。所以老师准备了个电视公益短片做礼物,奖励咱们小朋友,想看吗?(播放课件2.3.4.)

2、接着引导学生在看后交流:看来呀,同学们已被短片吸引住了。那谁能说说你从短片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①、看到了一些观众在给运动员鼓掌,这掌声中包含着一份深深的鼓励,相信运动员会在这鼓励的掌声中更高、更快、更强。

②、看到了一些少数民族姑娘在给游客鼓掌,这掌声中包含着一份欢迎的热情,相信游客们会在这欢迎的掌声中拥有一份宾至如归的感觉。

③、看到了许多人在给成功者鼓掌,这掌声中包含着一份真诚地赞美,相信成功者会在这赞美的掌声中不断的超越自我。)

3、师导入:同学们真了不起,看了这个公益短片,就能联想到这么多,其实生活中的一首歌曲,一幅图画,一段文字的确可以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我们平时就要注意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去感受生活中的美。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掌声的课文,一起到文中感受掌声的神奇。 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导学(点课件5.6)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综合利用多种媒体,创设了美好的意境,营造了学习氛围。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掌声的神奇,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二)、回顾自学,展示交流: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请你带着掌声曾经给予你的温暖和你对掌声的渴望再来美美的读一遍课题。

2、请同学们打开书71页,回忆一下预习收获。

3、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的预习收获,交流之前,谁来说说我们都应该交流些什么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明确,圈画生字词,查字典理解的生词,找几个自然段,主要内容,划出来的不懂的地方预习要求)(点课件7)

4、出示本课生字词,对于本课的生字词,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难,或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集中强调,点拨重难点字词)(点课件8.9)

5、希望大家在认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地方。同桌检测,反馈。

6、课文中,还有几个词语不太容易读准,你能试试读准他们吗?(点课件10)

7、指导掌握多音字:调、落(点课件11)

[设计意图:这样的识字教学环节设计为后面的阅读品味扫清字词的障碍,也是体现扎扎实实教语文的课改理念。]

(三)、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环节:

1、瞧,小小的拦路虎,被我们打败了。接下来我们来读课文,希望你也能把字音读准。

2、抽生读文,其他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点课件12)

3、交流课文主要内容。(课文讲了残疾女孩小英内心自卑,一次故事会上,同学们鼓励的掌声改变了她,使她成为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的一件事。)(点课件13)

(四)、初步感知人物品质:

1、通过朗读课文每个人对小英都有了了解,她应该给大家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你觉得小英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

(①、她是一个可怜的小姑娘。②、是一个特别怕别人歧视的小姑娘③、是一个自卑的小姑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就是想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分享各自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感悟领域,形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课场,实现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2、每个人读书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说话要有理有据,小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其实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画一画,想一想。

3、交流自学成果,抓住重点词句加以体会,随机交流以下句子:(点课件14)结合交流发言【板书】文静 忧郁 自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进行分析,并让孩子们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探究活动,使孩子们在情感上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从而获得思想上的升华。]

4、课文中有一段里描写的小英与第一段中的小英表现截然不同,同学们找找是哪个自然段?这一段中的小英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点课件15)

5、看到小英前后发生了如此判若两人的巨大变化,你的心情怎样?请读课文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吧!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最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朗读,找出相关语句,猜测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学习。]

6、现在谁能说说小英后来是个怎样的女孩?学生交流发言后(点课件16)【板书】活泼 快乐 自信

(五)、总结设疑,课外延展

一个文静、忧郁、自卑的孩子后来变成了一个活泼、快乐、自信的小女孩,瞧,一对对反义词同时出现在她的身上,你知道究竟是什么让小英有如此巨大的转变吗?(板书:掌声)(点课件17)

掌声真的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吗?掌声中究竟又蕴含着什么神奇的力量?我们下一节课再来深入学习课文。

[这一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掌声前后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小英性格的前后变化,初步体会掌声的神奇作用,也为下节课教学设下悬念。]

(六)、指导书写生字。(点课件18)【板书】况 谈 排 感 愿 意

1、教师示范,指导重点笔画和笔顺。

2、要求写端正写美观。

3、重视写字姿势,养成好习惯。

六、说板书设计

我是随着教学流程,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和学生发言中的精彩词汇适时给予板书,以突出重点。              

板书设计如下:点课件18

掌声

文静 活泼

小英: 忧郁 快乐

自卑 自信

况 谈 排 感 愿 意

13、灰雀评课稿

《灰雀》评课稿

《灰雀》评课

以对话为重点,研读。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抓住对话,质疑启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1、引导发现,质疑 在学生知道这是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非常喜欢它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抓关键段,引导质疑。一天,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结合课件,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请女同学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什么了?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回来了,男同学齐读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教师追问:读到这,(指板书)你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灰雀哪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   

2、再读对话,启思有了疑问,如何解决?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就让我们跟随着列宁和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配乐范读3-10自然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入境思考。为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带着灰雀哪去了呢?你从小男孩的什么话中知道的?的问题自读,思考、交流。顺势启发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了呢?学生初步明白受了列宁的启发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3、设境研读,深思 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难点,刚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含话中话的语言,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所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情境朗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10自然段,想一想,到底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呢?用波浪线划下来。培养学生读思划的语文学习能力。第二步,重点交流列宁的两句话: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考虑到学生对列宁的心理不能深入走进,所以虽然交流的落点在列宁,但切入点是男孩的感受,用这句话怎么打动男孩了呢?来体会列宁的心情。自言自语一句用简明、易懂的句子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 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通过分组读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男孩的心理变化;师生分角色读,加深理解;去提示语,同桌分角色读,深入感受;全班情境朗读,升华感悟。通过不同形式、层次分明的读,把心里所想表达出来。

14、掌声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听课稿,分享掌声听课感受和记录

掌声评课稿第一篇:

《掌声》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小英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作者以饱含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故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瞿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他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一、 评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瞿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1、紧扣关键点,突出内涵

所谓关键点指一篇文章中最敏感、关键部位,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句、一个过渡段等。本文的关键点是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瞿老师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同学们的两次掌声,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重点段第二至四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给小英的鼓励和赞扬,给小英带来的信心,由此突破口切入,突出掌声的内涵。

2、转换角色情,领悟内涵

当学生阅读文本时,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体会不到真切的情感。瞿老师就发掘学生善良天性,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如: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如果你是小英,你听到同学们热烈、持久的掌声,你会想些什么?学生变成文中的人物,产生联想或幻想,激发出情感,走入人物内心世界,就更真切地体会到了掌声给小英变化,领悟掌声的内涵。

3、抓住掌声义,延伸内涵。

同学们的掌声给了小英鼓励、赞赏,给了她生活的信心,掌声的内涵就是给人的尊重、鼓励和关爱。瞿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停止在对掌声内涵的理解,而是接着问:你想给同学或朋友送去勇气和自信,除了给他掌声之外,你还有什么办法?学生的回答延伸了掌声的内涵,可以直接说,可以写纸条,可以竖起大拇指等等,都对别人的鼓励和关爱。

4、出示《掌声》诗,升华内涵。

读完最后一节,瞿老师出示了一首小诗《掌声》,掌声的内涵都融化在这首短小精悍的诗中,一连串的比喻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形象地升华了掌声的内涵,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鼓励就是阳光、春风,温暖了我们的心,给了我们力量和信心,这就是一份真爱。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品读着这首小诗,会再次被感动,升华内心的体验,并将这暖暖爱意融人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去。

二、评教学特色

本节课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

1、教学思路清晰严谨

《掌声》一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四步进行:

(1)读第四自然段,找出课文写的两次掌声。

(2)品读小英上台演讲前的表现,体会两次掌声给小英带来的变化。

(3)结合小英演讲后变化,进而理解掌声的内涵。

(4)拓展阅读小诗,升华掌声的内涵。

这一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地反映了文章的脉络,围绕掌声的内涵设计教学环节,自然而合理。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定位在知识与能力上,更多的表现为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的升华,价值取向的引领。

2、教学语言优美工整

最后瞿老师出示的是一首自己写的小诗,可以看出瞿老师的语言功底优美而工整。在整堂中我们可以听到瞿老师优美工整的过渡语与小结语:只有短短的几步路。可是要走完这几步路,对于小英来说该有多难啊。每走一步,小英的内心都在痛苦地挣扎。这是期待的掌声、这是安慰的掌声,这是鼓励的掌声!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小英说,此时,千言万语都汇成了热烈、持久的掌声,他们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小英的鼓励、支持、理解这是多么的神奇的掌声啊!在小英最需要的时候,是掌声给了她勇气和力量,是掌声给了她自信的微笑。掌声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带来力量,带来自信,带来关爱。在生活中,我们的要给别人带来温暖、带来力量,带来自信,带来关爱,除了鼓掌,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呢?

3、教学细节扎实有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朗读的指导。因为,我们现在的朗读指导趋于一种虚化,目标也不明确,好像练读的目标就是读好这一段,而瞿老师的朗读指导扎实有效。学习第二到四自然段时,瞿老师让学生找出演讲前小英的三处表现,在练读这三处表现时,不只是从朗读技巧上读好,更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读是为了促进悟,悟是为了提升读,朗读与感悟相结合。如:练读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来。这段话。

师:读读这句话,体会她的心情,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

师:你认为这样读比较好。

指名读

师:上一堂课我们知道小英是个自卑、忧郁的孩子,平时,总是默默地走向那个角落,她不愿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她害怕别人注视的目光,而这时全班同学把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谁再来读。

指名读

师:此时的小英心里在想什么?

生:我不想让别人看我走路的样子,别人还逼我。

生:别人会说我很可怜的。

生:别人会笑话我的。

师:此时的小英胆小、害怕,把她的心里话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怎么读?

再次指名读

这已是第四次读了,但四次朗读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小英演讲前的胆小、忧郁,也为后面理解掌声对她的重要奠定基础。

三、一点看法

1、课文5-6小节的学习不够深入,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而这次演讲之后小英的变化,更能体现别人鼓励、关爱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2、最后一小节是文章的中心,它告诉大家两点:(1)珍惜别人的掌声。(2)献给别人掌声。而瞿老师只是让学生齐读了一遍,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

但这只是我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掌声评课稿第二篇:

今天我要评的是xx老师执教的《掌声》一课,在评课之前,我想送给xx老师一些掌声,我觉得我不是在评这堂课,而是我在向xx老师学习这堂课,这是一节成功的课,让学生学的愉快,听课老师听得轻松。

这篇课文生动的叙述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姑娘英子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变得开朗自信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要我们体会到:人人需要掌声,特别是在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掌声送给别人。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这个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中,读起来十分感人。

全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英子一系列的情感变化都是由掌声引起的,因此引导学生理解掌声的内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这整节课中,梅老师抓住这一重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段朗读体会,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亮点:

一、识字扎实有效

二、正确把握重点,优化课堂结构

语文课不像数学课那样层次清楚,由难到易,环环相扣,语文课要求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环节,不做无用功,这样学生听起来才有所侧重。这堂课梅老师没有循规蹈矩的按照事情的发展按部就班,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方式:原先的英子和后来的英子对比,比如梅老师在执教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出以前的英子是忧郁的。接下来梅老师又再让学生体会后来的英子是活泼、开朗、自信的,通过前后对比,老师不用刻意比较,学生自己就能在心里产生两次情感的巨大差异。然后老师在让学生说一说英子发生这么大变化的原因,学生很容易就说出来了,是两次掌声让英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这样一个隐形的对比中,梅老师轻轻松松就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三、关注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三年级正是学生从字词句向段篇过度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至关重要,学生只有掌握了读书方法,他才会读书,爱读书。梅老师这一点做得非常好,从识字开始,就启发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遇到难读的句子怎么办?到理解感悟课文时,梅老师更是注重了对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方法指导,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语言神态动作,体会人物的情感。在学生有了自己的读书体会后,梅老师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记下了,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梅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从昨天开始,我就在思考:如果由我来执教这一课,我会怎样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流程?今天又听了梅老师的课,我发现我们两个人在设计上,有一点是不同的,下面我说说我的设计:当孩子们说出是掌声让英子从忧郁自卑变得开朗自信时,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掌声的句子,然后到课文中去读一读,说一说这两次掌声的意义相同吗?学生练习上下文,很快就能感悟出这两次掌声是不同的,第一次掌声同学们为英子送去的是鼓励,第二次掌声同学们为英子送去的是赞赏。

最后,为xx老师提一个小建议:在老师配乐朗读时,音乐的声音太大,掩盖了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希望以后讲课的老师们注意这样的细节问题。

15、四边形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通过对四边形的观察和直观感知,能够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方法:通过找一找,涂一涂,说一说,分一分,围一围等多种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渗透分类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良好习惯,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四边形(特殊)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图形,钉子板,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 ?光明小学校园里,同学们也正在进行各种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主题图)

你都看到了什么?看到图形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闪动图形)师:大家真能干!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看来啊,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些图形把我们的校园装点得真美!其中像长方形,正方形,自动门上的形状(平行四边形),橘黄色(菱形)地砖的形状,足球场上拦网架上的形状(直角梯形)都叫四边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四边形.(板书

16、塔石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塔石听课稿,分享塔石听课感受和记录

塔石评课稿:

《搭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厚的文章,课文语言纯朴。在教学中,吉老师用她那带有浓浓感情色彩的语言把学生们带入了这个民风纯朴的乡间,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简而言之,我觉得吉老师这节课有以下三大亮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切入课题。  

上课伊始,吉老师便用一幅美丽的搭石图,一曲优美的乐曲,配以教师优美的诗意语言,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又美丽的搭石。)几句简短的话,搭石已在听课老师和学生心中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文本的兴趣。     

二、以点带面,加强对词语的理解。   

在教学中,吉老师始终注重对生字、词语和重点句子的学习和指导,特别是指导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人影绰绰、清波漾漾这四个词语时,所采用的方法语文味儿十足。比如老师问: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怎么办?学生马上说:人们就要脱鞋绾裤。老师顺势就进入学习词语的环节,先让学生解释一下绾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想象了人们在小溪上走路的情景,还组成了几个句式整齐的,像诗歌一样的句子: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绾裤)。学生对脱鞋绾裤的意思和走过小溪的艰辛就有了了解。一次次的引说练读,学生已经牢固地掌握了这个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学协调有序这个词语时,就让学生自己说说是什么意思,然后用一句让我们进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吧。让孩子们进入了当时的人们行走的情境中,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跟上去)理解了人们行走的协调有序。  

学习人影绰绰、清波漾漾这两个词语时,不仅让学生看图理解,而且还指导读,通过一看,一想,一读,美丽的画卷便跃然于学生的脑海之间。最后在教伏字时,吉老师又是通过让学生表演的形式来理解,很形象,老师无需过多的解释,学生便在这种形象直观的表演中理解了词意。老师就是这样有层次,有梯度,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在愉快的情境活动中不知不觉积累,感悟运用了新知,扎实有效地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使语文能力得以提高。  

三、浓浓的诗画情。

把一篇具有乡土文学气息的文章上出一番诗情画意,吉老师对课堂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吉老师在学完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老师反复导读这句话,语速由慢变快,孩子们也跟得很有节奏,书声朗朗,起起落落,好象是走搭石的人没有乱了步伐一样,最后总结这样的动作就叫作协调有序。又在读中领悟了词意。如此的情、境、意三者融为一体,整个过程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却有一番清新雅致的韵味。

再看这段话: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样的美感。经过吉老师独特的解读后,把它调整为这样一首清丽的小诗: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样的美感/引读之后就是配乐朗读了,大家好象都变成了一个个的小诗人,用诗人般的情感和语气读出了搭石的美,人们的情感美。这多亏了吉老师诗意的语言,诗意的设计,诗意的交流,才会有一个个的小诗人的出现。

厚实的功底,朴实无华的教学特色,吉老师将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地统一起来,简约而不简单,通过一堂《搭石》,巧妙地展示了语文教学的美,让人受益无穷。我相信,通过这次观摩会,我们的语文教学水平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17、母鸡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母鸡听课稿,分享母鸡听课感受和记录

母鸡评课稿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最近我们学习了几片描写小动物的文章,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揭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篇文章,(板书课题)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的什么态度?将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

  要求: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想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为什么了变化?

  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讨厌母鸡的?写喜欢的自然段是?

  2、反馈交流相机板书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讨厌这只母鸡,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笔画出来。

  3、学习1-3段

  a、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深化认识: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呻吟。

  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暗箭伤人。

  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b、读出母鸡以上的品行。

  过渡: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你找到了秘密了吗?

  4、学习4-10自然段

  a、 要求:自读用笔画一画,这些语句中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魅力与情怀?

  b、相机点拨并想象说话体会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

  母鸡可能会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

  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会说些什么?

  三、升华主题

  a、看到这令人心灵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敬佩地读)

  难怪作者会这样的赞叹道:读,第九段。

  B、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

  带着对母爱的崇敬,读。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话都在这一一地说出来,今天是回家的日子,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踏进家门前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写的那句话,记住: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课后反思: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她的讴歌与诠释从未有过终止。《母鸡》,老舍的另一篇佳作,通过描写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在体会作者由讨厌到敬佩的情感过程中,紧扣文章的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来梳理文章的脉络,学生的学习目标进一步的被明朗,学便有了针对性。文章的布局和教材的处理事实上是有异曲同工之趣的:讲究有详又略,详略得当。讲学习感悟作者对母鸡的讨厌部分时,放在了整个文本的大背景去体验,这事实上也是作者写作手法的体现:欲褒先贬、欲扬先抑、欲擒故纵。故在此环节的处理上无过分的张扬,为体验后面的主情感母爱埋下了伏笔,并进一以贯之。最后让学生在品析词句,体会情感的学法指导下,在朗读感悟母鸡对鸡雏的平凡细节中自然地联想到生活的场景,层层推进,勾起对母爱的回忆,从而揭示出:母亲是伟大的,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的文本主题。

  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待进一步的思考,过于沉重的表情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由于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过于犹豫,延误了时间显得有些拖沓;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要在平时花功夫加以落实。

母鸡评课稿第二篇:

《母鸡》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 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后半部分写了母鸡 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的情感由讨厌转为尊敬。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四、课时安排

  本课为略读课文,课时安排为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学时,从老舍的《猫》入手,让学生回忆老舍笔下的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再引出课题《母鸡》。

  (二)初读课文

  一读:想主要内容。

  二读:圈画生字,难词。

  小组合作学习字词,并全班交流。

  三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读:指名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细读课文,感悟文意

  在理解课文时,我从导读入手,梳理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问题。那就是1作者笔下的母鸡是什么样子的?画出问中的相关词句,并在书的边白处写上你的体会。2比较《猫》和《母鸡》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这样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会梳理问题,通过自主读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和理解能力。在交流时抓住两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一是母鸡的讨厌,表现在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三个方面,二是母鸡的可爱,表现在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几个方面,使学生的感情由喜欢升华到尊敬,和作者产生共鸣。最后全班同学交流《猫》《母鸡》两篇文章写法的特点,感受作者在表现小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四)在学习完课文的基础上,最后向学生推荐三篇文章,分别是屠格涅夫的《麻雀》,列那夫的《母鸡》。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旨在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18、学会看病评课稿

《学会看病》

《学会看病》是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作品,文章讲的是身为医生的母亲让生病的孩子独自上医院看病的事,在这件儿子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中,母亲却有着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文章从母亲的视角来反应了另一种方式的母爱,孩子们初读时可能会对母亲的行为有些不理解。仇老师用亲切的语言、娴熟的教学艺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感受母亲复杂的心理与情感变化,理解并体验到母亲这种更深沉、更宽广的爱。整节课以个体阅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真正地把读书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也充分的体现了只略教师的教,不略学生的学这一理念。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对这节课的所思所感。

一、主线明朗  层层深入

《学会看病》是一篇略读课文,仇老师通过回忆课文创设情境,进而揭示课题,使学生想合作,要合作。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仇老师用说说面对病中的儿子,妈妈是怎么做的?这种做法你们赞成吗?帮助学生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让学生粗浅的表达了自己对文中母亲做法的看法。当学生对母亲的看法有不一致时。仇老师用让我们走近妈妈,走进妈妈的内心世界,找找妈妈要生病的儿子学会看病的理由。用过渡语不露痕迹地帮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尽管妈妈的理由非常的充分,可儿子出门时和出门后,妈妈却又有着复杂的心理斗争。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学生刚开始只是感性的从原因和心理两个方面来感知母爱。,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心理的句子应交流体会,突出课文的教学重点。随着课文的逐步展开,阅读地不断深入,对课文语言地反复品味,揣摩,在师生的交流、感悟中,学生一次次地走进母亲的心里,深切地感悟到母亲的情感变化:做出决定后的犹豫不决和心软后悔,在等待中的自责担心,看到儿子后的勇气回升,每一种心理都是爱子之情的反映。在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份细腻而又理性的母爱基础上再出示母亲让儿子学会看病的心情表白,这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孩子和母亲的情感交流过程,融进了学生的感悟和认识。

二、读中感悟,激发情感。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

仇老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母亲的情感,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穿插在了交流情感体验中。即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吃透课文,更激发了学生的个体思维,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合作朗读,走近学生

在教学中,仇老师安排了师生合作朗读,老师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加入,这点会让学生倍感亲切。并且,在合作的同时,老师还相机指导了朗读,使学生的感悟加深,朗读水平得以提升。再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四、拓展阅读 增强体验

阅读是读者和作者的对话,了解作者能更好的读懂文本。在课末,学生对这位母亲已怀有深深的敬意,仇老师出示了作者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朱自清的《背影》、梁晓声的《母亲》,鼓励学生在课外读,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把课标中对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实到了实处,仇老师立足课文,把阅读拓展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在这堂课中,仇老师用朴实的教学风格,扎实地引领学生在训练中悟理,在朗读中悟情,在表达中抒发情感,在学习语言中飞扬情思。

最后想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建议:学课文时,是否可以加点这样的设计:

当儿子摇摇晃晃地独自到医院里看病的时候,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果当时是你的妈妈这样对待你,让生病的你独自去看病,你会怎想?类似这样的问题,以儿子的角度来说说看病时的心理活动,目的是为了学习课文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并联系自己的类似经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学生在情感铺垫的基础上,理解得更深入,他们真正读懂了母亲的心。

以上纯属个人的浅薄看法,望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19、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评课稿

字母表示 举 例

我们发现:

学生小组活动,填写报告单,一个学习小组上台板演。

〔在课堂教学中,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感受科学验证的方法,经历简便计算的过程,体验猜想成功的快乐。〕

四、师生交流

1、汇报:

师:仔细看看这组同学的成果,其余组有什么补充?

2、小结

师:我们通过实例推导了,乘法交换律适用于小数乘法也就是整数乘法运算定律 同样适应小数。(板书课题)。

〔学生在表述时内化知识,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五、实践应用

1、快乐填一填:

0.254.784=4.78( )

2.330.54= ( )

0.65(200+1)= +

6.70.7+0.36.7= ( + )

学生口答:

〔快乐一词赋予枯燥的习题生机和活力,投入情感因素。〕

2、抽数游戏

①运气题

规则:四组各选一名学生上台到信封里抽一个数,抽到这个数只能放到本组算式里,看能否组成一道能简便的算式

第一组:0.258.5( )

第二组:1.28( )+0.728.6

第三组:0.85( )

第四组:3.1299+( )

( 4 8.6 99 3.12)

师:你希望你们组抽到几?为什么?

学生抽数,贴好

师:你为什么叹气?

师:这次运气不好没关系,我们可以凭聪明才智改变运气。

②眼光题:

规则:四组各选一名学生上台到信封里抽一个数,抽到的这个数根据自己的判断放到合适的算式里组成一道能简便的算式

0.25( )

0.477.5( )6.5

0.1250.25( )

18.4101( )

( 36 0.47 8 18.4)

师:这次大家高兴吗?这些算式怎样简便呢?动手算算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上台板演说想法。

〔游戏不但激发兴趣,而且激活学生思维,学生在选择辨析中巩固知识,获得情感体验。〕

这块草地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①师:该怎样计算?同学们先动脑想想,

动手算算。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想法

②师:哪种方法最简便?

4、思维训练

巧算:4.70.35+0.476.5

师:看到这道算式,想到什么运算定律?能不能直接用?缺少什么条件?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想法。

六、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样获得知识的?

师:如果换成分数这些运算定律能适应吗?课后我们也可以象这节课一样通过举例验证。

20、解方程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解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结合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性质,学会解简易方程。

3、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并能用代入法进行检验。

过程与方法: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的代数思想。

教学重点: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会解简易方程,并能用代入法进行检验。

教学难点: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理解解方程的原理,掌握正确的解方程格式及检验方法。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观察、猜想、验证等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图片,练习题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1、回忆等式有什么性质?

2、什么是方程?

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也就是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齐读解方程,这种思考方法到初中解更加复杂的方程时仍然会用到。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它吧!

(设计意图:复习和巩固前两节学习的天平平衡道理导入新课,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另外强调解方程这种思考方法到中学解更加复杂的方程一直有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掌握新的思考方法的积极性。)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出示例1的主题图)

1、提出问题:

师:请看这幅图,请你说出图上的意思。

(盒子里有x个球,盒子外有3个球,合起来一共是9个球。)

师:能不能用我们新学的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出方程:X+3=9(引导学生根据加法的意义列出方程。)

师:同学们根据加法的意义得到方程X+3=9,(板书:X+3=9)

那么X是多少?(异口同声说6)

(设计思路:在这里学生能列出这个方程其实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一直是按以前算术方法的解题思路去分析,不假思索就会说出9-3=6,因此我在这里强调用加法的意义列出方程。为后面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做准备。)

2、结合天平探究解法

A、结合天平,理解方程

师:当然我知道这么简单的问题是难不住大家的,现在我们就将X+3=9这个方程转换到天平上来。(出示天平图1)

师:你能理解吗?说说他的意思。

师生结合图一起说:天平的左边是X+3,天平的右边是9,左右两边正好平衡,说明两边相等。齐读这个方程X+3=9

B、明确目的,寻找方法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解这个方程,哎,我不禁要问我们解方程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算出X=?)

师:对,我们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算出X等于几.

师:请你结合天平图思考,怎样才能使天平的左边只剩下X,而且还要保持

天平平衡?(同座位的同学可以相互讨论)

组织交流(指名学生说,再说一次,齐说一次)

进一步明确: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3个皮球,左边就只剩下X,右边剩下6个皮球,说明X代表6个皮球。

师:能不能把这个变换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自己试一试。

组织交流:谁愿意把你的做法展示给大家,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这些方法那

一种更合理,谈谈你的想法,

师:从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3个皮球,天平保持平衡,表示在方程里就是方

程的两边同时减去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师:(指着X+3=9)说: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2,左右两边相等吗?同时减去1呢?那为什么就要从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1或2。

再次强调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X。

(设计意图:先由学生结合图列出方程,再把方程转换到天平上来,根据天平平衡的道理,学生很容易就想到从两边各拿走3个皮球,天平仍然平衡,,再引导学生将这一变换过程反映到方程上,明白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3,方程的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使学生的思维由图转化成式,再由式子转化成图,最后再由图转换成式子,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另外,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我两次强调到解方程的目的,因为我觉得它很重要。)

3、规范书写,指导验算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67页解方程的书写格式。

问:书写解方程的过程要注意什么?

教师示范书写格式,①、先写方程X+3=9。②、接下来写解:。③、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3。④方程的左边只剩下未知数X。方程的右边9-3是6。得到方程的解是X=6。

师:在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解方程时每一步得到的都是一个等式,不能连等。另外还要注意等号对齐。

师小结:刚才我们计算出的x =6,这就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也就是说,x =6就是方程x +3=9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板书:方程的解 解方程)

4、引导:谁来说一说,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师引导学生小结:方程的解中的解的意思,是指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值;而解方程中的解的意思,是指求方程的解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

5、检验:师:我们怎么能知道X=6是不是就是正确答案呢?可以把x =6的值代入方程的左边算一算,看看是不是等于方程的右边。

即, 检验:方程的左边= X+3

=6+3

=9

=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让学生尝试验算,并注意指导书写。

师:同学们,检验的习惯要牢记,这样才会不出错。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这样的书写规范、整齐、清楚就像一件艺术品一样值得人们去欣赏,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解题的过程中都能这样去做。能做到吗?

6、质疑:看书第67页,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巩固练习

X+2=15  (自己解方程,对照答案,检查自己做的,哪儿错了。)

(设计意图:从一开始就强化必要的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

强势效应,有利于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

2、出示:第67页做一做的前两道题。

100+X=250 X+12=31

(1)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2)指名学生板演,并说说如何解答的?

先在练习本上试试看,有勇气的同学可以到前边来试试。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找老师或找小伙伴帮助。

订证答案让我们一起来看。他完成的怎么样?你对他的解题过程有什么意见要提吗?

2、加法会解了,那么减法又怎样做呢?我们来挑战一下。

(1)出示第67页做一做的第三道题:x-63=36小组讨论完成。

(2)展示学生的计算结果,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再来一起看X-63=36这一道题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加上63呢。

3、我最棒

(1)我是小法官

A:x+1.2=5.7 B:x-1.8=4

x+1.2-1.2=5.7-1.2 解:x-1.8+1.8=4+4

x=4.5 x=8

4、找朋友

8+ X =16 X =3

X -6=17 X =9.6

X +2.1=5.1 X =8

X -3.2=6.4 X =23

5、拓展

X -0.5=3+1.9

四、总结收获:

解方程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像我们用天平操作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做了什么?

五、课后作业:

数学课本70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中的前四题。

板书设计:

解方程

例1:

X +3=9

解:X+3-3=9-3

X=6

检验:方程的左边=X+3

=6+3

=9

=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1、统计与概率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概率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统计与概率内容变化及教学启示

统计与概率是实验稿所规定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之一。由于这部分内容与传统的确定性数学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教师对统计与概率的核心思想、统计与概率的联系和区别、课堂上应当突出的关键和重点,以及不同年级学生应当达到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等问题,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困惑和认识上的分歧。为此,新标准对这部分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一方面明确统计课程的核心是数据分析观念,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统计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想到用数据、愿意亲近数据,初步培养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习惯,在活动中逐步提高对随机现象的把握能力;另一方面,重新梳理、整合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及相关教学要求,使得义务教育阶段三个学段的学习层次更加明确,从而有利于广大教师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关键。

一、进一步明确和强调的内容

实验稿在前言部分给出了各部分内容学习的关键词,也是相关内容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所谓核心,不是指具体的知识点,甚至不是指具体的知识本身,而是概括很多知识的共性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和思维方式。[1]就统计而言,实验稿给出的关键词是统计观念,其内涵是: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容易看出,统计意识、统计过程、质疑评价是统计观念所关注的三个主要方面。相应地,新标准给出的统计学习的关键词是数据分析观念,其内涵是: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数据分析观念与统计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它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对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逐步培养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重视上;区别在于,后者更加关注数据在统计活动中的基础地位、数据分析方法的特点,以及数据处理过程所蕴涵的更为一般的数学思想。

1.统计研究的基础是数据,统计就是通过数据来进行分析和推断的。

当今世界,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数据越来越多,经济、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中都存在大量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来获取信息、作出决策的例子。因此,必须树立利用数据的意识,掌握一些分析数据的方法和模型。所谓数据,是指用来描述对客观事物观察测量结果的数值。当我们对某个随机变量(比如某个年龄的学生身高)进行观测时,事先不能预料会取到谁的身高,而一旦某位同学被抽取到,就称这个人的身高数值为这个随机变量(身高)的一个观测值,即数据。[2]广义地讲,数据不仅指具有现实背景的数,也包括图和语句。比如,网络中的搜索引擎就是用统计方法进行语句检索的,此时统计所处理的数据就是语句。[3]

作为统计研究基础的数据,往往具有随机性的特点。这种随机性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是不同的;另一方面,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例如,记录某位同学每天的上学时间,每天得到的数据可能是不一样的,事先无法确定;但只要记录的数据足够多,就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确定的信息,比如该同学每天上学时间大约是多少等。

构成数据随机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数据的抽样过程。首先抽样方法本身通常是随机的,因为按随机性原则抽取的样本,能够较好地排除人个主观的选择与成见,从而使得样本能够尽可能具有对总体的代表性;同时这种代表性也不是绝对的,相对于总体参数而言,它只是趋近于后者,而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后者。其次,抽样过程中的数据本身也可能是随机的,特别是连续性数据的测量,由于测量工具、观察者角度、测量时间等各种各样的原因,每次测量的结果事实上都会存在误差,也就是存在一定的随机性。二是由部分推断总体的过程。统计推断不同于演绎推理,它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不一定准确无误,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好的统计方法能够保证这种出错的可能性较小。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概率事件的随机性,而上述数据随机性则主要表现在统计活动过程中。换句话说,引导学生在统计活动过程中体会随机思想是数据分析观念的基本内涵之一,也是需要我们特别予以关注的一个重点。

2.数据分析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不同方法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好坏之分。

对不同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源自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对样本数据的不同理解;二是基于研究问题的目的和解决问题的需要。例如,对于两家公司最近五年出口贸易额的数据,我们既可以逐年比较它们的绝对数额,也可以逐个分析每家公司近五年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幅度。前者有利于我们了解每家公司的实力,后者则有利于我们掌握每家公司的发展潜力。又如,有两组同学的投篮成绩,一组是10人,另一组是8人。对这样的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是否一定要采用平均数呢?结论自然不是肯定的:如果我们要比较这两组同学投篮的整体水平,可以取每组成绩的均值──成绩相对比较均衡用平均数,有极端数据也可用中位数;如果想从中选拔投篮水平高的选手,则可直接比较每组的最高成绩或前三名成绩,等等。这就是说,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应该依赖于研究问题的目的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

小学数学中对统计图形的选择以及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不同的问题,事实上也可以看作是用不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同样的数据,希望研究的问题和获得的信息不同,所选择的数据分析方法自然也应有所区别。因为可以用各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判断,所以得到的结论可能不同也就十分正常了。同时,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各种数据分析方法本身通常很难区分对错,能够区分的只是好与不好──如果能够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这样的方法就是好的;反之,则是不好的。这也是统计与确定性数学内容十分重要的区别之一。

3.统计体现了一种不同于确定性数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创新意识。

传统数学由于其所研究的问题本质上是确定性的,基础是定义和假设,遵循约定的原则进行严格的计算或者推理,因而更多体现的是演绎;统计所研究的问题本质上是随机的,是非确定性的,需要通过较多的数据进行推断,也就是通过个别来推断一般,因而更多体现的是归纳。[4]

统计活动中的归纳还有别于一般数学规律和公式的归纳过程:公式和规律往往是确定的,学生用于归纳的素材可以不同,但得到的结论一定是相同的;统计活动中的归纳往往需要从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提炼信息、把握规律,或者从样本出发推断整体,这个过程本身就具有诸多不确定性,所以得到的结论也就具有个性化特点。显而易见,经历统计活动中的归纳过程,既有助于学生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结论,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初步学会用不确定的思维看待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知道世界上大部分事情都处于随机状态,它们是否发生以及怎样发生尽管不能完全确定,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二、教学要求有所调整的内容

新标准在进一步明确要把数据分析观念作为统计内容核心的基础上,又依据广泛调研的结果,针对教材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重新梳理并整合了统计与概率的课程内容。就小学阶段而言,内容难度有所降低,容量有所减少,具体有以下几点:

1.第一学段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数据整理的结果。

这里所说的学生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和表格,但显然不是指规范的统计图表形式,如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图等。换句话说,只要学生能将数据整理的结果清楚地呈现出来,我们不仅无需提出方式上的要求,而且应该鼓励他们采取富有个性的不同方式。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避免学生把注意力过早集中于统计图表的认识和制作等技能的学习,从而影响对数据收集、整理和呈现等学习过程的兴趣;二是为了引导学生基于感兴趣的实际背景,从数据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从而体会数据是蕴涵信息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可以通过收集数据,以及相应的分析和交流作出判断。

2.对平均数的认识从第一学段移至第二学段,对中位数和众数的认识从第二学段移至第三学段。

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开展统计活动时,关注的重点通常是一组数据内部所蕴涵的各种信息,例如,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各是多少,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多少,哪个数值出现的次数最多,与学生自身有关的数据处于什么位置,等等。到了第二学段,学生则应该更多地学会把一组数据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学会从整体上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或把一组数据与另一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用来刻画一组数据整体水平的统计量,因此,在学生初步积累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验之后,再安排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是较为恰当的。

另一方面,尽管简单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不复杂,但真正理解它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恰当地使用平均数,却并不是一个容易达成的目标。尤其是,如果在学习平均数之后,接着安排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就势必会涉及这三种统计量的比较和选择,即: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到底选择哪种统计量更具有代表性?真正弄清这些问题,既需要对统计活动的现实背景以及相关问题的特点具有较为透彻的理解,而且还涉及函数概念以及相关的代数运算。所以,把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移至第三学段是较为务实的选择。

3.降低了可能性的教学要求。

统计和概率都是用来摹写、刻画随机现象的数学方法。所谓随机现象,是指结果与条件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的现象,即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结果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尽管统计和概率都研究随机现象,而且从知识逻辑看,统计学的研究需要以概率论为基础,但从认知角度看,统计比概率更为具体,概念和定义也少得多,因而小学阶段通常以统计内容的学习为主。

新标准在第一学段删除了可能性的教学要求,同时在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随机现象中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这里有两点需要特别加以关注:一是明确所涉及的随机现象仅限于简单随机事件,即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亦是相同的;二是只要求对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而不要求进行定量表达。显然,这些教学要求的调整,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试验、游戏等蕴涵随机现象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体会相应的思维方式,积累学习经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多地学会从数据的角度看待可能性大小,知道有些事情需要通过调查去估计或推断,养成用数据分析问题的习惯,而不是急于从定义和假设出发进行概率计算。

4.删除了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教学要求。

就一组数据而言,大部分情况下它们是符合或近似地符合正态分布的,但也有一些情况下数据的分布是偏态的,也就是存在极端数据。对于后一种情形,如果不加分析地采用某种统计量(如平均数)去表示它们的整体水平,则可能使人产生一种错觉,这就是所谓的数据误导。认识到数据有可能产生误导,就应根据数据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以便更为客观地反映数据特点以及相关现象的本质。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考察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通过计算极差、方差等使数据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得以显现。显而易见,由于中位数、众数等知识的后移,对上述内容的认识和体会自然也不再适合放在第二学段。

三、几点教学启示

如前所述,小学生学习统计与概率,重要的不是制作统计图表、计算平均数,以及求某个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而是要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包括养成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习惯;初步建立随机的概念,学习如何去判断事情的主要因素[5]。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关键应依赖于他们的经验,特别是他们亲身经历的经验。也就是说,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学会提出用数据表达的问题,通过收集、组织、展示数据以及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方法分析数据,进而回答问题、作出判断、进行预测,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基本途径。

1.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数据。

收集数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回答那些无法立即找到答案的问题。事实上,培养数据分析观念的首要方面就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数据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也就是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够想到通过设计简单的数据收集计划来回答这些问题,从而体会数据是有用的,数据中往往蕴涵着我们想要的信息,数据能够帮助我们作出判断和决策。

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我们应该努力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学生有机会从这些情境中发现并主动提出一些需要借助数据来回答的问题,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展示和分析,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或使问题得到合乎情理的解释。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应侧重于引导他们提出一些与自身有关的趣味性问题,并使他们提出问题的自然倾向得到保护和延续。例如,喜欢的小动物,喜欢的运动项目,喜欢的饮料,喜欢的电视节目,作业本上小红花的数量,等。对第二学段学生来说,应引导他们更多地关注与学校、家庭、社区有关的现实问题,并把兴趣从自己的周边环境逐步转向其他情境,包括社会现象、自然现象以及其他学科中具有特定意义的问题。例如,自己家一周扔几个垃圾袋,同学们收看某个电视节目的情况,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情况,当地的气温变化情况,某种植物的生长情况,等。

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还应适当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数据收集方法。第一学段可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举手数数、逐个询问、投票等方式获取数据。第二学段则应鼓励学生多开展一些实际调查或测量活动,可以是在课堂上能够完成的,也可以是需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完成的。此外,作为收集数据计划的一部分,还可提醒学生:要根据数据收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适当调整相关选项甚至是最初的问题;也要注意数据收集的一些具体环节,如提什么样的问题及向谁提问题,观察什么及什么时候观察,测量什么及怎样测量,等等。

2.用不同的方式整理和展示数据。

无论是调查、测量,还是试验,得到的数据通常都显得有些杂乱,此时就需要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必要的整理。整理数据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理解数据、获得信息,同时也是为了与别人进行交流,与别人分享对问题的理解,并引发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从而也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进一步地展示数据。

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是分类。分类是需要标准的,不同标准下的分类结果往往是不同的,由此获得信息自然也会有所差异。就教学而言,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呈现每个数据逐步过渡到分类呈现数据,以及按不同标准分类呈现数据。例如,就家里有几口人这个问题,低年级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小组里每个同学家里的人数,此后可以逐步过渡到要求他们按3人以下、3人及3人以上的标准分类呈现全班同学家庭人口的情况;到了中年级,除了要求按家庭人口数进行分类之外,还可要求按两代人、三代人、三代以上这样的标准重新分类,从而进一步体会标准对于分类的意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己给出标准,并注意标准自身的严谨性。这里,数据类型标准通常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数据的数值范围标准则需要多一些指导。例如,就喜欢的小动物这个问题,学生通常不难给出标准;但如果进一步讨论你家饲养某种小动物的情况,那么大部分学生就会感到困难。此时要通过组织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可以采用诸如不养、养1只、养1只以上这样标准去收集和整理数据。

至于数据的展示方式,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表达对相关数据信息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合适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引入相关统计图表的必要性,并在统计图表的选择过程中不断把握各种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学会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恰当的数据展示方式。此外,还应适当引导学生从周围环境中了解各种富有特色的数据展示方式。

3.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据。

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以便从数据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发现蕴涵其中的一些规律,是数据分析观念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依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一般认为,教师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从统计图表(包括各种自己的方式)中获取信息、作出估计或推断。

第一,要引导学生从只关心个别数据(尤其是极端数据)逐步过渡到关注一组数据的方方面面。例如,就全班同学身高情况这个问题,学生通常首先会关注这组数据中的最大值是多少、最小值的多少、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多少等问题。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这组数据中每个高度段各有多少人,哪些高度段的人数较多,哪些高度段的人数较少,自己处于什么位置等问题,从而使他们初步体会分析数据的一些基本方法。

第二,要引导学生逐步意识到把一组数据看作一个整体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对两组相关数据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要清楚地确定两组数据间的异同,仅靠说明每组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或数据分布情况是不够的,由此引入均值的概念;也可在讨论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全部数据的分布情况后,要求学生找出一个能够代表这组数据整体水平的数值,从而感受平均数提供的是什么样的信息,它在相应现实背景中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

第三,要引导学生从关注数据本身能够说明什么逐步过渡到基于数据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推断。例如,从自己班同学中超过一半的人有蛀牙,是否可以推出同年级其他班级同学,乃至全校所有同学的蛀牙情况?上面哪个判断要可靠一些?要使推断更加可靠可以怎样做?事实上,这样的推断或多或少已经涉及样本与总体的关系。尽管小学生不大可能也无需理解样本与总体等概念,但可以借此初步感受样本与总体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够在活动中适当组织一些如上的讨论,或者将从全班同学中获得的数据与更大范围的相关数据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比较,相信学生对数据的理解将更加透彻,基于数据所进行的思考也将更加深入。

4.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估计可能性的大小。

我们知道,判断一个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列举出这个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再根据这些结果作出判断。二是先进行试验,并记录由试验所产生的数据,再根据收集的数据去估计相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实上,上述第一种方法是基于定义和假设的概率计算,而第二种方法则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推断。在第二种方法中,尽管每次摸出的球的颜色是不确定的,但是只要摸的次数足够多,我们就能从中发现一些规律,进而做出相应的估计和推断,而这些正是数据随机性特点的基本内涵。因此,这样一种运用数据进行估计的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对统计与概率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凸显随机思想。

此外,在上述摸球活动中,我们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讨论:要使估计的结果更准确,应该怎样做?通过讨论和相应的活动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要使估计的结果更加准确,需要增加摸球的次数;摸球的次数越多,估计的结果就越准确。一般来说,这样的经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增强数据分析意识,提高运用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22、可能性评课稿

(二)组织学生交流,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

师:通过亲自动手摸球验证,你们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你们的第一次试验情况?(学生汇报)

师:咦,我就不明白了。每个小组黄球的个数不一样,摸的次数也不一样,为什么结果却都一样呢?

生:因为里面全都放黄球,摸出来的就一定是黄球,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

师:看来呀,只要放的都是黄球,就一定能摸到黄球,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

师:那如果全放白球,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生:如果全都放白球,摸出来的就一定是白球,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

师:那第三种实验呢?情况如何?

师:不管黄球和白球的数量多少,只要既有白球,又有黄球,就有可能摸出白球,也有可能摸出黄球。

师小结:可能、不可能、一定是可能性家庭中的三个成员。我们在判断一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时,如果结果不能确定 [板书:结果不确定],我们就说可能;如果能确定 [板书:结果确定],就说不可能或一定。

(三)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师:刚才我们在试验中感受到了一定不可能可能这几种情况,现在谁能用这三个词来描述一下你们刚才试验的结果?

生1:如果袋子里全都放黄球,摸出来的就一定是黄球,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

生2:如果袋子里全都放白球,摸出来的就一定是白球,也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

生3:如果袋子里既放白球,又放黄球,摸出来的就有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没有老师的限制,只有根据学习目标的自主学习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教师的作用发挥在汇报过程中的引导学生反思上,让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黄球,就一定只能摸到黄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如果既放黄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黄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三、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师:看来你们对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几个生活中的例子。(电脑展示:例2的6种现象)

师:这道题在书上第107页,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

(生先自己判断,教师巡视指导,再全班汇报。)

师:同学们都已经作出了自己的判断,现在谁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来描述这些现象?你们可以自由选题回答,回答时,不仅仅要把这些现象描述清楚,还要说出你的理由。

师:准备好了吗?谁先来?

(1)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师:这个现象是一定的吗?

生1:我认为一定,因为如果地球不转动,就没有白天黑夜了。

生2:我也认为一定,因为如果地球不转动,就没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了。

师:也就是说,地球每天一定都在转动。(电脑出示 )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生3:地球每天一定都在转动。

生4:地球每天一定都在转动。

(课件出示:地球每天一定都在转动。 )

师:后面的题目谁也能像这题一样来说一说?

(2)三天后下雨

生1:我觉得不可能,因为这几天连续出太阳,所以三天后不可能会下雨。

生2:我觉得一定,因为电视上天气预报有台风,所以三天后一定会下雨。

生3:我觉得是可能,因为天气变化无常,说下雨就下雨,所以我觉得三天后可能会下雨。

师:是呀,我们常说,天气变化无常,连天气预报都不能准确地告诉我们三天后的天气情况,我们就更不能确定了,因此只能填可能。 (电脑出示○ )完整的说就是三天后可能会下雨。

(课件出示:三天后可能会下雨。 )

(3)吃饭时,人用左手拿筷子。

生1:我选可能,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有的是用右手拿筷子,有的是用左手拿筷子,所以都有可能。

生2:不可能。

生3:我也认为不可能!

师:到底是可能还是不可能呢?(生七嘴八舌,意见不一)

师:那我们就来现场调查一下吧!咱们班有用左手拿筷子吃饭的吗?(现场调查)原来证据就在我们身边。(电脑出示○ )

师:用上可能完整地说说这个句子。

生:吃饭时,人可能用左手拿筷子。

(课件出示:吃饭时,人可能用左手拿筷子。)

(4)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

生:绝对不可能。我一天不吃东西就受不了了,更何况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那岂不是要饿死!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电脑出示 )

师:用上不可能完整地把这句话说一说!

生: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

(课件出示: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

(5)太阳从西边升起。

生1:不可能。我们都知道太阳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生2: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我们怎么可能改变它?(电脑出示 )

师:谁能不可能来完整地说一说?

生: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

(课件出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

(6)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师:最后一个问题了,谁来攻克它?

生1:我觉得一定,因为每天都有人结婚,结婚了就会生孩子,所以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生2:我觉得不可能每天都有人出生。

生3:我觉得可能每天都有人出生。

师:你们各有各的想法,也各有各的理由,那到底是可能还是一定呢?让我们先来看一则小资料。(课件出示小资料:目前,全世界每秒钟大约出生4.3人、每分钟大约出生259人、每小时大约出生15540人、每天大约出生37万人。)

师:看完这则小资料,你现在想说什么?(电脑出示 )

师:完整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定每天都有人出生。

2、举生活中的例子。

师: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现象的结果是确定的,哪些现象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你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说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其他的同学给你评价评价,比比谁想得又快又多。(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现在,谁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全班同学听。

生1:每个人都一定有自己的属相。

师:你的属相是什么?大家知道自己的属相吗?(学生趣味盎然,相互诉说)告诉你们,张老师也有自己的属相,我是属羊的。

生2:公鸡不可能会下蛋。

生3:男人不可能会生小孩。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学生哄然大笑,并情不自禁地为他的绝妙发言鼓掌。)

生4:人一定会死。

师:死这个字听起来让人感觉心情沉重,不仅是人,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一定会死,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有限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多做一点贡献!

生5:今天,老师可能会表扬我。

生6:我可能会成为一个科学家。

师:那么多的同学还想说,这样吧,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们下次专门来举办一个这样的交流会,到时比比谁讲得最多最棒,好吗?

[设计意图:以夺小动物游戏渲染解决问题的氛围,学生兴趣盎然,再一次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与感悟数学,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借助现实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和列举哪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学生在描述、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对确定与不确定事件的认识。]

四、再次摸球,进一步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一)认识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影响后一次摸球。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小组摸球比赛,每一个组上来一个代表。看你们谁能摸出黄球,那谁就将成为今天的优胜小组!

师:(出示摸球的盒子)我在盒子里放入2个黄球和2个白球,先说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

生: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师:好,那开始摸球吧!谁先来?

师:先猜猜能摸出什么球?

生:黄球。

师:那你快摸吧,我们来看看。(学生先猜,再摸)

师:你是最后一个摸球,难道你就不担心摸不着黄球吗?

生:不用担心。因为盒子里还是放着2个黄球和2个白球,那我摸出来的就有可能是白球,也有可能是黄球。

师:你是说前面同学摸球的结果不影响你这一次摸球吗?

生:不影响。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师:好样的!你在玩的时候都在思考,那就摸一摸试试看吧!(生摸)

师:看看是什么球。

(二)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师:还想玩吗?

生:想。

师:再请4位同学上来。

师:先听要求:摸出一个球后,请将这个球放在另一个盒子里。谁先来?(学生先猜,再摸)

师(对已经确定的学生):先猜猜会摸到什么球?一定吗?说说理由。

师小结:刚才,前面的同学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可后面只剩下2个黄球,那么就一定能摸出黄球。也就是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指板书)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生活中就有着这样的例子。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关可能性的故事吧。古罗马帝国有一个忠臣受奸人陷害,被判处死刑。但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他有一个决定生死的机会,就是抽生死签。(出示:生签 死签)抽到生签就能免一死,抽到死签就马上处死。同学们,这位忠臣是生是死能确定吗?为什么?

生:不能确定。因为他有可能抽到生签,也有可能抽到死签。

师:陷害他的奸臣为了置他于死地,在生死签上做起了手脚,偷偷地将生的签都换成了死的签。(出示:死签 死签)同学们,这位大臣的命运将会如何?为什么?

生:他不可能活下来,一定会死。因为现在两张签都是死签,他必死无疑!

师:幸运的是,奸臣的小动作被一位富有正义感的士兵看见了,他急忙把这件事悄悄地告诉了这位被害的忠臣。同学们,快帮帮这位忠臣想想办法吧,他要怎样才能脱身呢?

生1:把死签换成生签。

生2:让士兵去求皇上,皇上就换成了生签。

生3:士兵偷偷地把死签换成了生签。

生4:可能大臣会拿出两张签说:这两张都是死签,这样不公平。就重新再抽一次。

师:想不想知道这位忠臣是怎么做的?

生:想!

师:这位忠臣特别聪明,当大法官要他抽取生死牌的时候,他郑重其事地抽取了其中的一张,然后迅速将它塞进嘴里一口吞下。大法官急了:你你你怎么这这这可怎么办?这时旁边的一位师爷说:大人,别急!看看盒子里剩下的另外一张签是什么,不就可以知道犯人抽到的是什么了吗?同学们,盒子里剩下的是什么?这位忠臣最后的命运会是怎样的?

生:盒子里剩下的是死签,就说明他抽到的是生签,那他就不会死了,一定能活下来。

师:你真聪明!这位大臣就是这么做的,所以他活了下来。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1:做事情一定要动脑筋,不动脑筋反而会害了自己。

生2:那个坏人想陷害忠臣,偷偷把生签换成了死签,却反倒救了忠臣。

生3:这个故事里的忠臣原本是可能生,但被奸臣陷害成了一定死,可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将一定死变成了一定活,从而使自己死里逃生。

师:说得真好!(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是呀,有些事并不是绝对的,只要肯动脑筋,还是会有转机的。

[设计意图:可能性作为一种随机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观愿望控制的。但许多学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即第一次摸到红球,第二次就该摸到白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我设计了第二次摸球活动,让学生先猜再摸,暴露学生的认识,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对于某一次摸球来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事先是无法确定的,并且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会对后一次摸球产生影响。通过逐步拿出球,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变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

五、深化认识,拓展延伸。

师:让我们再一起回到吉马超市的摸奖活动吧!(指板书)

师:如果你是超市的老板,会怎样放球?为什么?每种颜色的球放多少?

生1:我会放1个黄球、4个白球,这样就要看顾客的运气了。

师:为什么这么放?

生1:因为这样就不大可能摸到黄球了。

生2:太黑了!这样放有时候人家都只能抽到白球了。

生3:过黑了!因为别人如果总是运气不好,总是摸到白球,那就亏得很了,而老板一点儿也不会亏。

师:这位老板也是为自己考虑,他把白球放得多一些,那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中奖的可能性就小。

师:有没有其他的设计方案?

生4:我会全放白球。因为这样可以吸引顾客,又不会亏钱。

师:对这种做法,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1:这样做顾客根本就摸不到奖,不就上当受骗了吗?

生2:如果我是顾客,我才不去呢!

师:是呀,这是一种欺诈行为,千万要不得!

师:还有其他的方案吗?

生6:全放黄球。

生7:这样太亏了!

生8:这样太浪费钱了!

师小结:(指板书)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指黄多白少)这种方案是在奖金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奖项小一点,让更多的顾客能中奖。(指黄少白多)像这种,中奖面虽然小,同样也能吸引顾客。

师:刚才有同学说,中奖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可能性还有大小呀?可能性大小会跟什么有关系呢?下节课咱们再来一起研究,怎么样?

师: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感谢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度过快乐而又充实的40分钟,同学们,再见!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可能性》的第一课时,由于概率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注重学生的亲历和体验,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能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同时通过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到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不足:

一、以摸球贯穿全课,引发学生不同层次地进行探究。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这节课我始终以摸球活动为主线,在第一次摸球活动中,学生没有受到老师的限制,而是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黄球,就一定只能摸到黄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如果既放黄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黄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学生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了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可能性作为一种随机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观愿望控制的。但许多学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即第一次摸到红球,第二次就该摸到白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我设计了第二次摸球活动,让学生先猜再摸,既暴露学生的认识,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思考,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对于某一次摸球来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事先是无法确定的,并且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会对后一次摸球产生影响。通过逐步拿出球,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 一定、不可能、可能是可以互相转化。

二、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数学是一门严密的科学,因此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十分必要的。在本节课中,我尽力地去做到这一点。比如在学生想出多种放球的方案后,我适时评价: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放球的方案,说明你们考虑问题很全面,这可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当学生提出要摸球验证的时候,我马上说:的确,亲自动手试一试,摸一摸,也是验证猜测的好方法。在这里就无形之中地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也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投入起了积极的激励作用。

但一节课下来,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摸球前,教师让学生先进行猜测,这时学生的猜测较为随意,应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分析。课堂上,教师的部分语言还不够精练,评价语言还可以更有针对性些。

学习的道路是无止尽的,今后我还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为学生创造更加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历数学,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

23、穷人评课稿

《穷人》评课稿

穷人评课稿第二篇:

《穷人》评课稿

《穷人》第二课时,听后觉得这是一堂平实、有效的语文课堂。语文课标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借助学案引路,紧紧围绕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的四件事情展开的。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在事先布置学生预习学案的基础上,再找找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让他们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由于有了学案的预习,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加上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我觉得以下两点值得商讨

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在读中谈体会,如果重点句子以板书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上,引起学生的重视,效果会更好。

2课堂上学生写体会占用太多的时间,我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体会,这样既减少了写所浪费的时间,又可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

24、确定位置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确定位置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平面图中认识列和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能在比较中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同时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提高学生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正确地表示出物体位置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例题1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提出了什么问题?(小军坐在哪里?)

(2)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描述,如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

2.揭题。

刚才许多同学都知道小军的位置了,那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介绍列和行的知识。

(1)介绍:通常把竖排叫作列,横排叫作行。一般情况下,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向右数,确定第几行要从前向后数。

学生可能会提类似为什么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向右数这样的问题。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些都是规定,人们在确定位置时才有一致的思考和结论,才会能避免争议和混乱。

(2)课件出示下图,帮助学生理解列和行的知识。

第5行

第4行

第3行

第2行

第1行

第1列 第2列 第3列 第4列 第5列 第6列

教师任意指出图上的 ,让学生说出它在第几列第几行,并强调要先说列,再说行。

(3)用先说列数、再说行数的方法表示出小军的位置。

学生交流得出: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

2.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1)教师介绍: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4,3)表示。

(2)小组交流讨论。

提问:从数对(4,3)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

①用数对确定位置有规定的书写格式,要将列数与行数写在括号里,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把两个数隔开。

②数对指的是两个数,即列数与行数。

③在数对中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也就是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3.教学例题2。

(1)认识方格图。

课件出示教材第99页例题2红山公园平面图。

提问:观察这幅图,说说这幅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指导学生观察图,发现不同之处:一是红山公园的各个场所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所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表示各场所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10;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8,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2)尝试用数对表示图中场所的位置。

提问:你会用数对表示大门和书报亭的位置吗?

学生尝试用数对来表示。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怎样用数对表示大门和书报亭的位置,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启发学生认识到:大门在平面图中处于竖线3,横线1的交叉位置上,所以用数对(3,1)来表示;书报亭在平面图中处于竖线2,横线3的交叉位置上,所以用数对(2,3)来表示。

(4)让学生先用数对表示儿童乐园、盆景园、草坪等其他场所的位置,再与同学交流。

学生观察得出:儿童乐园(2,6),盆景园(5,7),草坪(7,6),饭店(5,2),水池(8,2),假山(9,4)。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8页练一练。

(1)在上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

学生先在图上找,然后用数对(2,4)来表示。

(2)指名说说(6,5)表示图中第几列第几行的位置。

2.完成教材第99页练一练。

这道题练习了用数对表示方格纸上点的位置,又练习了根据数对描出方格纸上的点。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一说。

3.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十五第1题。

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然后组织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25、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的第三课时,是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整数的乘法运算定律同样适合于分数乘法,利用旧的知识灵活解决新知。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自主探索,尝试迁移,合作交流的探究情境,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熟练地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先算二级运算,后算一级运算。)

2、哪些运算属于二级运算,哪些运算属于一级运算?(乘、除法属于二级运算,加、减法属于一级运算)遇到有括号的该怎样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进行计算)

3、观察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1)362+15 (2)56﹢83 (3)15﹙34-27﹚

二、新授

1、向学生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按照此规则,学生仔细确定运算顺序后计算下面各题。

(1) + (2) -

(3)﹙ - ﹚ (4) +

2、复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3)用简便方法计算:

①2574 ②0.36101

3、教学例5

让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然后,全班交流讨论并推导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由学生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适用。)

4、教学例6

(1)出示: 5,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

(2)出示:( + )4,学生先观察题目,然后指名说说这道题适用哪个运算定律?为什么?(适用乘法分配律,因为 4和 4都能先约分,这样能使数据变小,方便计算。)

(3)小结: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练习

(1)14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已知数的特点,说说怎样做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再独立完成。(教师引导:87 可把87看成86+1)

(2)根据刚刚完成做一做的经验,学生独立完成15页练习三的第一题。

板书设计: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适用。

26、三国鼎立评课稿

公元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孙刘联军胜利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合作探究:假如你是诸葛亮,赤壁之战后,召开新闻发布会,谈谈双方胜败的原因及赤壁之战之后的局势。

5、思考:如何正确评价曹操?(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教材内容,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三国鼎立的局面图,并写出以下详细信息:三个国家分别在什么时间,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里?(教师要重点强调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 曹魏重视农耕: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 诸葛亮治蜀:总结诸葛亮治蜀几个方面,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③ 吴国开发江南: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3、合作探究: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分裂是不是历史的常态?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可以用顺口溜来作小结,学生齐读,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当堂训练

利用课件,展示练习题

27、百家争鸣评课稿

代表人物 代表作或名言 主要思想

孟子 《孟子》 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可持续利用

庄子 《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支持正义战争

韩非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为什么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原因:(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并且势力不断壮大,他们要求获得政治上的权利,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政治理论为他们解决社会大变革中的一系列问题。

(2)一批士人四处游学、讲学,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促使他们不断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探索,由于士人成分复杂、立场不同,因此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

(3)各国国君为了实现称霸的目的,需要不断招揽人才。

(4)孔子创办私学,使私人办学盛行,为各学派学说的传播提供了阵地。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1)想一想: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公元前381年某天,楚国一人少年因家中生活困难,偷盗了邻人钱财,邻人把他告到国王那里去了。如果你是国王的谋士,你建议国王怎样处理?(分别从儒、墨、道、法四家的角度处理)

板书设计:

一、文字的演变 1、甲骨文 商朝 成熟文字 文字可考的历史

2、金文 商周时期 大篆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 1、天文 夏朝:日食

商朝:日食、月食

2、历法 夏历商朝历法:大小月战国24节气

3、医学 春秋战国 扁鹊 四诊法:望闻问切

三、诗歌和音乐 1、屈原和《离骚》 战国末年 楚国

2、音乐 钟鼓之乐 湖北随县编钟

课堂小结:

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巍巍泰山,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28、种子植物评课稿

教师活动与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由什么构成?

由图片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同学们也都知道了什么叫种子植物,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植物的种子有几部分的结构。同学们已经事先浸泡了芸豆和玉米的种子,因此要求学生对自己准备的种子进行解剖观察,讲解观察的顺序: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的观察顺序。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始观察植物种子并解剖,

在本次实验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种子分为几部分,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以及是否足够细心。此次并不要求学生得出种子各部分的结构,是因为学生对种子的结构并不熟悉。

学生跟着老师的讲解,认识自己手上的种子各部分的结构。种子切得不好的同学重新再做一遍。

通过实物与图片的双重对比,使学生加深对种子结构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并掌握了什么是种子植物,种子植物的结构,老师重新跟同学们一起总结归纳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点。并引导学生回顾反思: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总结归纳知识点,并思考老师的问题。 通过反思,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芸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解剖刀、镊子、放大镜、纱布、培养皿、碘液等。

一、观察芸豆种子的结构

(1) 种皮有什么作用?

1.比较芸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异同。

芸豆种子 玉米种子

子叶数量

有无胚乳

营养储存的部位

我们平时吃的豆腐、喝的豆浆主要来自黄豆种子的哪一部分?平时吃的玉米面呢?大米呢?

当堂达标:

一、请填写下图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根据大豆种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标号 所示部分既是大豆种子的主要部分,又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2)豆芽菜可供食用部分主要由图中标号 所示部分

发育而来。

(3)大豆种子与玉米、水稻种子的结构相比,大豆种子中

没有

课后实验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植物的种子结构,知道胚是新植物的幼体,那么,菜豆种子去掉种皮会萌发吗?

实验方法和步骤:1、准备20粒浸泡的菜豆种子,分两组,每组10粒,一组去掉种皮,注意不要破坏种子的胚。另一组不做处理。

2、取一个透明塑料碗,在碗中放入餐巾纸,将20粒种子放在纸巾上,加少量水,保持纸巾湿润,放在教室里,便于观察。

3、每天观察种子萌发的情况,注意种子各结构的发育情况,做好记录。

29、动物细胞评课稿

七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细胞听课稿,分享动物细胞听课感受和记录

动物细胞评课稿

动物细胞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植物细胞内容的自然延续。本节的实验活动也是以上一节的实验知识与技能作为铺垫。

学生在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之后,自然就想知道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两类细胞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又有哪些不同之处?想一想,议一议活动安排的内容,就是依据这种想法进行设计的。这体现了教材在帮助学生建构概念时,利用了学生已有的一些前概念的思想。

本节中的实验活动,因为有了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经验,因此,实验活动的难度不大。但需要教师理解的是,教材选择的材料是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一方面因为材料取自学生自身,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保证学生顺利地观察到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另一方面,由于口腔内壁上脱落的细胞较少,而且有不少是食物残渣,因此,采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无形地增加了学生操作的难度。教师需要在教会学生取材以及后期染色方面多加指导。

关于动物细胞的结构,同上一节一样,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后获得相关知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中,强调要将上皮细胞放置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中,其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便于观察细胞,特别是观察到细胞核。

在讲述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教材在正文中总结出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这一重要概念。从教材呈现这一重要概念的位置来看,教材是非常重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概念的,概念的形成是有事实性材料来支撑的。不仅如此,教材还在科学家的故事栏目中,介绍了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的过程和成功的原因,以及细胞学说建立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全面理解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的重要意义。

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活动,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活动,进一步巩固加深动物细胞基本结构的知识;另一方面,制作模型的材料成本并不高,如果注意卫生是完全可以食用的,这也无形地激发了学生动手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了前面的学习,知道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了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很自然会想知道动物细胞结构和人(自己)细胞结构的冲动和极大的兴致和好奇心。所以,同样会出现操作的盲目性,以及在操作过程中因为找不到细胞而出现心理波动,这些教师一定要注意。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概念的形成是这节课另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子在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后可获得相关知识。

制作模型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制作成功的可能性很高。正好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说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异同点。

3.建立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

2.尝试制作动物细胞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细胞学说史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认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三、教学难点重点

1.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实验材料用具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验分析教师实验演示组织学生实验学生汇总实验结果并分析总结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模拟制作进一步巩固

七、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绘制动物细胞结构简图,将进一步掌握制作、观察临时装片和绘制生物图的技能;通过观察总结概括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并经过比较知道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因此,建议采用边讨论边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八、学法建议

联系前边植物细胞的相关知识,延伸到本节课,进一步联系装片的制作和观察,同时注意操作的区别。在讨论后进行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比较。最后动手制作模型,进一步认识动物细胞结构。

九、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投影: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

复习:1.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七字步骤。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二、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投影:各种不同细胞的形状。

问:大家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它和植物细胞一样吗?(非常想)那么要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授新课:

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投影视频: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并阅读课本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并组织学生自主制作装片

提示学生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规范操作。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提示学生思考:(投影)

(1)为什么要用生理盐水而不用清水?

(2)怎样提取口腔上皮细胞

(3)动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制作过程和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制作过程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动手,进一步熟练操作,体验自主实验的成功,并且提高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2.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提示学生观察要按照规范的操作步骤:安放-对光-放置装片-调焦-观察;

在观察的过程中分析思考:(投影)

(1)口腔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是什么样的?

(2)与植物细胞比较有哪些不同之处?

(3)用不同的染料进行染色是否看到的效果一样?

观察过程中提示学生:

(1)如果在低倍镜下观察,见到口腔上皮细胞或成群或分散或呈现重叠状态是,应移动载玻片,选择单个、完整的细胞进行观察。

(2)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染色的结果较有层次:细胞核呈棕色,细胞质呈紫红色,细胞膜无色,效果不错。

(3)在取样很少的情况下,不容易找到细胞,可以自上到下,从左到右认真寻找,不要轻易放弃。

(设计意图:相互交流经验,相互促进,发现细节,促进提高)

3.绘图:绘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图

学生依照已有的经验绘制自己观察到的细胞图,实事求是画一个口腔上皮细胞图,(再次提醒,绘图要求)最后较好的绘图在全班展示。

让我们再来认识人体或动物体一些其他的细胞。媒体演示(投影片或多媒体)。这些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比较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投影:动物细胞模式图。

学生讨论归纳总结: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的形态虽然不同,但是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问:我们实际观察上能看见线粒体吗?(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看到)

问:动物细胞仅仅只有这些结构吗?还有没有其他结构呢?

投影:动物细胞还有哪些结构?

学生观看并总结。

我们已经知道了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那么除此之外的其他生物呢,是不是也是有细胞构成的呢?

投影:细菌、真菌和各种动植物细胞。

同时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家的故事,得出: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讨论比较中得到结论)

4.课外活动

制作动物细胞的模型。

模拟制作,可以在教师帮助下按照书中的方法制作,也可以在不用琼脂的情况下,利用现成的果冻加入一枚彩色糖粒示意细胞核,果冻即细胞质,包装果冻的塑料壳即细胞膜,能够达到效果,比较方便、卫生,不足之处是学生动手的成分要少一些。鼓励学生发掘更好的材料和办法,同时还可以制作植物细胞模型,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评比。

(设计意图: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延伸到课外,给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想象动手能力)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依然是以学生动手为主,有前面观察植物细胞的学习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难度较小,但是可能由于教学设备的局限,会造成课堂混乱,特别是在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时候会出现学生之间相互取材打闹的情况。同时实验的操作规范和细节依然会影响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十一、板书设计

动物细胞

方法步骤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擦、滴、刮、涂、盖、染、吸

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比较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异同点

植物细胞有而动物细胞没有的结构: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十二、关键词

动物细胞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0、植物细胞评课稿

制作苦叶(黑藻)临时装片(了解)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

2)细胞膜保护并控制物质的进出

3)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控制 细胞的生长、发育和遗传

4)细胞质新陈代谢的场所

5)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

6)液泡 内含有细胞液

七、练习题

(一)判断

1、要想观察血液中的红细胞,可以讲实验材料制成切片进行观察。( x )

2、制作的临时装片时,实验材料越大越有利于观察到细胞。(x )

3、绿色植物的每个细胞都含有线粒体和叶绿体。(x )

4、用钢笔画细胞结构简图时,要注意用粗线表示途中的教案的地方。(x )

(二)怎样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

一般来说,气泡在显微镜视野中呈现为具有较黑、较宽边缘的图像,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气泡就会变形或移动。

(三)制作临时装片时,染色会对细胞产生什么影响?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不经过染色的临时装片?

染色可以使细胞的结构显示得更清楚。但是对活细胞的生物活性会有很大影响,有时甚至是致死的。因此,在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应该使用不经染色的临时装片。

(四)挤压水果可以得到果汁,这些汁液主要来自细胞结构的哪一部分?

主要来自液泡中的细胞液

(五)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你有什么办法判断这个污点是在物镜上还是在目镜上?

边观察边移动玻片,如果脏东西也跟着移动,则脏东西在玻片上;

边观察边移动目镜,如果脏东西也跟着转动,则脏东西在目镜上;

如果以上都试了,脏东西未跟着转动,则脏东西在物镜上。

(六)为了使临时装片内不产生气泡或少产生气泡,盖盖玻片时应该( d )

A、把盖玻片平放在载玻片上

B、事先多滴几滴清水

C、让盖玻片的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重重地压

D、让盖玻片的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轻轻地平放

(七)7、植物细胞中,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作用的结构是( a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八)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的表皮细胞和番茄果肉细胞,在视野中,前者( b )

A.排列紧密、卵圆形

B.排列紧密、长方形

C.排列疏松、卵圆形

D.排列疏松、长方形

31、鸟评课稿

适应飞行生活的特征

流线型,减少空气阻力

减轻体重,呈流线型身体

胸肌发达

轻而坚固,胸骨发达

用肺呼吸,气囊辅助

食量大,消化快;无牙齿;心脏四腔;体温恒定;卵生,卵壳坚硬。

1.体形 2.羽毛 3. .肌肉 4.骨骼 5 呼吸 6 其他

生:完成下列表格:

课堂小结:略

五、板书设计:

一、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特点:

1、体形、体表

2、骨骼、肌肉

3、消化

4、呼吸

5、体温

二、鸟的主要特征

1、体表覆羽,前肢变翼。

2、有喙无齿。

3、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鸟的评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悟作者爱鸟、爱自由的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一些鸟的图片,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

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课文诵读及字词掌握情况。

3. 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梁实秋(1903~1987)中国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翻译家。原名治华,笔名秋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评文章和新诗。1923年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1928年与叶公超、徐志摩等人成立新月社。先后与鲁迅等就人性描写诸问题展开论战。他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学没有阶级性,宣传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后到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只身南下到四川,在重庆《中央日报》编辑副刊。1949年到台湾,曾在编译馆、台湾大学 、师范大学任职 。论著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文艺批评论》、《偏见集》、《文学因缘》,散文《雅舍小品》、《槐园梦忆》,编著有《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译有莎士比亚剧本20种、詹姆斯巴利的《彼得潘》、E.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还曾主编《远东英汉大字典》。

论《雅舍小品》。小品文的作者要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须在悠闲中才有所获得。我们都很清楚梁实秋先生是来自学院的教授学者,他既继承了晚明以来舒适的小品文风格,又接收了英国散文的个人笔调。他追求所谓雅的文调,批评市井之流的语气、村妇骂街的口吻,他的散文表现出一种闲和的雍容雅态。梁实秋自己嘴上常常挂着阿诺德的名言:文学是沉静地观察人生,并观察人生的全体。《雅舍小品》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小品集中雅趣横生。

三、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看课文可分为那三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本文大致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自己因为爱鸟而感受到鸟的苦闷。

第二部分(35节)生动细腻地描写了鸟悦耳的鸣叫和优美的体形,表达了对鸟的欣赏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6-7节)写鸟在带给人喜悦的同时也给人悲苦。

四、品析课文

1. 整理出描写鸟声音、外形的词语。

描写声音的词语:清脆、嘹亮、圆润、不单调、和谐、凄绝。

描写外形的词语:俊俏、玲珑饱满、细瘦而不干瘪 、丰腴而不臃肿、高踞枝头、临风顾盼

2. 这些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它们都是褒义词,都是表示作者喜爱、赞美之情的词语。

3. 在课文中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诵读,并在该句的空白处写上旁批,说明喜欢的理由。

(1)第二节: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它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鸟叫声的美妙动听。交响乐是艺术中最美的艺术,凡是懂音乐的人都喜欢交响乐,它是阳春白雪,作者把鸟叫声比做交响乐,可见作者对它声音的喜爱、赞美之情。

(2)第三节: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

生动地体现了鸟美妙的体形,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身材堪称完美的风华绝代的美女形象,无限的欣赏和赞叹渗透在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这些鸟是何等的喜爱啊!

(3)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

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向我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色彩明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动静结合,引人入胜,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中国画。作者把对鸟浓浓的喜爱化作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又用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4. 通过前面四节的语言品味,我们深深感受到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后面两节会出现悲苦、伤感这样的字眼,这跟前面的感情是不是矛盾呢?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如果说前面四节是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喜爱着鸟的可爱的话,那么后面两节却是诉说了作者悲苦着鸟的悲苦,同样反映了作者对鸟的关爱,这种爱比前面四节可能要显得更深刻更丰富。

5. 鸟被关在笼子里引起作者的同情,世界爱鸟组织有两句宣传标语:一、你爱谁,就把谁关起来吗?二、如果你爱鸟,就去观鸟,切勿关鸟!谈谈你的想法。

爱一样东西,不应该把它关起来,那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占有,为满足一己私欲的占有!真正的爱应该给它自由,应该放飞它,给它空间,自由翱翔的空间!

6. 第五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形体,并非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含义: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形容、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作者表明客观地看待事物的态度。因为鸟会带给人联想,比如杜鹃让人想到杜宇、望帝,想到啼血、客愁,所以往往忽略这种鸟的本性,作者虽爱鸟,但却是一种冷静的爱,单纯的爱,并不赋予过多的牵强的感情色彩。

7. 最后一段说自从离开四川以后,再也看不到那些跳荡的鸟儿,听不到悦耳的鸟鸣了,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明确:对鸟类自由、活泼、俊俏的尽情赞美。深深的故土之念。

五、文章主旨

1. 梁实秋谈散文:

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

2. 在这篇散文里,体现了梁实秋怎样的性格特点?

本文描绘了鸟的各种生动的情态,并且由鸟及人,借物抒情,通过写鸟来写自己对那种自由自在、潇洒自信的美好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喜爱。 (本文主旨)

六、拓展延伸

1. 作家笔下的动物。

我们从来没有要求过猫做什么事。他吃的不只是溪鱼,睡的也不只是毛毯,我们的住处没有鼠,他无用武之地,顶多偶然见了蟑螂而惊叫追逐,菁清说这是他对我们的服务。我们吃饭的时候他常蹲在餐桌上,虎视眈眈,但是他不伸爪,顶多走近盘边闻闻。喂他几块鱼虾鸡鸭之类,他浅尝辄止。他从不偷嘴。他吃饱了,抹抹脸就睡,弯着腰睡,趴着睡,仰着睡,有时候爬到我们床上枕着我们的臂腿睡。他有二十六七磅重,压得人腿脚酸麻,我们外出,先把他安顿好,鱼一钵,水一盂,有时候给他盖一床被,或是搭一个篷。等我们回来,门锁一响,他已窜到门口相迎。这样,他便已给了我们很大的满足。

猫和人一样,有个性。白猫王子不是属于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那个类型。他好像有他的尊严。有时候我喊他过来,他看我一眼,等我喊过三数声之后才肯慢慢的踱过来,并不一跃而登膝头,而是卧在我身边伸手可抚摩到的地方。如果再加催促,他也有时移动身体更靠近我。大多时他是不理会我的呼唤的。他卧如弓,坐如钟,自得其乐,旁若无人。至少是和人保持距离。

梁实秋《白猫王子五岁》

2. 诗歌中鸟的形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

七、小结

1. 梁实秋的散文小品,大都是从一己的人生经验出发,取材平易,亲切如话。他学识丰富,思路宽广,旁征博引,收纵自如,能在一个平凡的题目下,抒发人生的感慨和况味,发人深省,引人思考;他天性幽默,文笔轻松,篇幅适中,简洁明微,让人读来感到亲切自然,并于文中获得真趣与愉悦。

2. 老师寄语:

人和世间万物都属于自然,地球是人和一切生灵的共同家园。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别忘了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护一切生灵。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生灵,地球才生机勃勃,地球才风情万种,才姿态万千!

八、达标检测

九、作业

观察我们本地的一些小鸟,写一写这些小鸟。

3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听课稿,分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听课感受和记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评课稿第一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评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也是鲁迅先生的名篇。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体会鲁迅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也可以借鉴文章的写法。所以彭晓黎老师从导入就问学生没有自己对童年的回忆。

接下来,她采用抓题目的方式,让学生从题目中读出本文写作的事情先后顺序,空间顺序等,提出本节课重点要读的百草园。

在第一段中,让学生找出哪些词流露出作者的感情,学生找到乐园,看出他对百草园的喜爱。除此还有找到七八年的,他离开故乡那么久,还能记得很清楚,看出作者的怀念。也有找到相见的,从人与人之间才用相见,看出作者把百草园当成人来写,当成自己儿时的伙伴。这些词语都找得很准备,而且分析也够充分。

下一个问题是本节课的主问题为什么说百草园是作者儿时的乐园呢?学生自由读28段,找一处做批注,并说明理由。学生找到了雪地捕鸟,此处重点分析了一系列动词,尤其是老师强调他的乐趣在于过程这一点很好。而且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经45岁了,还能记得如此清晰,如果没有乐趣,应该不会如此难忘。接下来更重点分析了精彩段落第二段。

从教学环节来看,过程很清晰,过渡流畅,突出了重点。教学目标也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不过我有一个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有一些主题先行,如上次听过的《我的第一本书》类似,先提炼出幽默、温暖,然后去文章里找证据。这样的设计固然不错,但学生的兴趣就少了一点。如果这样设计也许会更好一些:从百草园直接问学生,鲁迅的百草园是怎样的?结合文章内容来说说。通过哪些手法表现出来的?(记叙、描写、抒情)一篇散文这些手法是有必要渗透给学生的。然后向学生展示现实中的百草园其实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菜园子,没有任何特色。为什么在鲁迅却写得如此生动有趣?此处交代写作背景。这样带着悬念,学生的兴趣应该会更浓一些,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作者笔下的物其实是内心感情的投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评课稿第二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评课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也是鲁迅先生的名篇。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体会鲁迅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也可以借鉴文章的写法。所以海桃从导入就问学生平时的写作题材有哪些,例如亲情、友情。不过这里好像不是很贴切,不如问学生有没有写过自己对童年的回忆,这样过渡自然一些。

接下来,她采用抓题目的方式,让学生从题目中读出本文写作的事情先后顺序,空间顺序等,提出本节课重点要读的百草园。

在第一段中,让学生找出哪些词流露出作者的感情,学生找到乐园,看出他对百草园的喜爱。除此还有找到七八年的,他离开故乡那么久,还能记得很清楚,看出作者的怀念。也有找到相见的,从人与人之间才用相见,看出作者把百草园当成人来写,当成自己儿时的伙伴。这些词语都找得很准备,而且分析也够充分。

下一个问题是本节课的主问题为什么说百草园是作者儿时的乐园呢?学生自由读28段,找一处做批注,并说明理由。学生找到了雪地捕鸟,此处重点分析了一系列动词,尤其是老师强调他的乐趣在于过程这一点很好。而且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经45岁了,还能记得如此清晰,如果没有乐趣,应该不会如此难忘。接下来更重点分析了精彩段落第二段。

从教学环节来看,过程很清晰,过渡流畅,突出了重点。教学目标也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不过我有一个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有一些主题先行,如上次听过的《我的第一本书》类似,先提炼出幽默、温暖,然后去文章里找证据。这样的设计固然不错,但学生的兴趣就少了一点。如果这样设计也许会更好一些:从百草园直接问学生,鲁迅的百草园是怎样的?结合文章内容来说说。通过哪些手法表现出来的?(记叙、描写、抒情)一篇散文这些手法是有必要渗透给学生的。然后向学生展示现实中的百草园其实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菜园子,没有任何特色。为什么在鲁迅却写得如此生动有趣?此处交代写作背景。这样带着悬念,学生的兴趣应该会更浓一些,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作者笔下的物其实是内心感情的投射。

33、病毒评课稿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通过观看资料及回忆调动课堂气氛,联系学生亲身体验打过

1.打过乙肝疫苗的同学请举手?

提问乙肝是由什么引起的?

学生叙述病毒发现过程了,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师引导并归纳

观察,认识病毒结构。强化记忆病毒结构。

幻灯片展示病毒结构、病毒的生活,繁殖。

请学生阅读两则有关禽流感和非典的新闻。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害处。

请学生回答所知道的由病毒造成的各种各样人体疾病、家禽、家畜疾病。

学生谈收获。 在学生谈的基础上,幻灯展示病毒自我总结,进一步巩固所学。

根据教师提供的题来巩固知识。

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利用课件练习

教后反思:1、导入新课的反思我通过提问下列问题引入新课:、我们班最多人患的是什么病?、大家最担心的、最难对付的有些什么病? 3、一个小东西能对付比它大几万倍的庞然大物,大家会相信以小能制大吗?用提问法导入新课一下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整一节课学生的神经无比兴奋。2、用图片说明病毒是伊万诺夫斯基和贝杰林克前后共同努力所发现的!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病毒的发现过程,教学简明直接学生印象深刻。3、通过课件展示各种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图片,比较细菌和病毒的大小,认识病毒的形态:杆状、球状、蝌蚪状。认识病毒的寄生类型: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这节有大量图片,学生的形象记忆效果明显。课件展示三种病毒的结构模式图,让学生找出病毒结构的共同点,归纳病毒的结构特点。还通过对比病毒、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学生都能记住病毒的结构。5、病毒的生活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所以用了比较多的时间进行教学。首先介绍了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再介绍病毒要是离开了它寄生的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了病毒的生活特征。6、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本节的第二个重点知识,应该重点突破!我除了介绍病毒的有害方面:使动物、植物、细菌致病和有利方面:制作各种疫苗、杀虫、帮助基因转移、基因治疗等。

34、鱼评课稿

特点 生理功能

背部呈深灰黑色,腹面为白色 不易被敌人发现,具保护作用,是一种保护色

身体呈梭形 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覆盖鳞片,并分泌黏液 保护和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分偶鳍和奇鳍两类,共7个鳍 运动器官

数量(片) 生理功能

2 保持鱼体平衡,转换方向的作用

2 保持鱼体平衡,辅助升降的作用

1 保持鱼体平衡

1 协调其它各鳍,起平衡作用

1 产生前进的动力,控制运动方向

2(条) 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的作用

(3)鱼的呼吸过程:水(含氧气)口鳃鳃丝,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毛细血管里的二氧化碳渗出毛细血管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完成呼吸。

例题:对鲫鱼侧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侧线与神经相连

B.侧线在鲫鱼身体两侧都有

C.侧线能减少水的阻力

D.侧线能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练习:鱼能在不同的水层间游泳或停留,主要依靠哪个器官( D )

A.口腔  B.鳃  C.鳍   D.鳔

变式练习:下列鱼的生活习性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生活在水中 B.鱼的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

C.都有洄流 D.鲫鱼最适合的生长温度是15℃-30℃

问题3、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有那些?

鱼儿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大多成流线型,体表大多覆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例题:鱼在水中不停地用口吞水,由鳃孔排水,这是鱼在进行( C )

A.取食 B.饮水 C.呼吸 D.排泄

练习:鱼鳞片上的粘液的作用 ( A  )

A.保护身体,减少阻力   B.保护身体,感知水流

C.测定方向,减少阻力   D.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变式练习:下列是鲫鱼的外部形态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鲫鱼在水中游泳时靠〔 ⑤ 〕 胸鳍 和〔 ⑥ 〕 腹鳍 维持身体平衡。靠〔 ③ 〕 尾鳍 掌握前进的方向。靠 尾部和躯干部左右摆动 提供前进的动力。

2.鲫鱼是高度近视眼,它在水中依靠〔 ⑦ 〕 侧线 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鲫鱼在水中游泳时口和鳃盖后缘在不停的张合,这是鱼在 呼吸 ,它的呼吸器官是 鳃 ,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是 鳃丝 ,其内密布大量的 毛细血管 ,所以适于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

问题4、鱼类和人类有何关系?

鱼类养殖为千百万人提供职业; 鱼类为人类提供富含蛋白质的实物; 鱼融入文化之中(年华、成语等)。

例题:挑选新鲜鱼的办法是( A )

A腮丝颜色鲜红的 B体表湿润的 C鳞片完整的 D体表无伤的

六、本课小结

1、鱼的种类;

2、鱼的主要特征;

3、鱼与人类关系。

七、课后作业

完成《课时掌控》练习P7-P8。

35、工业评课稿

工业中心 基地特色 形成

大连,沈阳,鞍山,辽阳

钢铁,机械,化工,石化 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特别是陆地交通,

【课堂构建】:

1、工业生产包括______以及对原材料进行_____, __ ___、______。

2、现代工业重要性为社会经济各部门提供________和设备、原材料 和________等生产必需的___________。

3、我国工业发展现状:①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_________,门类齐全,基础________,规模庞大。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________,产量处于世界首位的工业门 、 、 、 、 。改革开放后,形成了 、 、 、 等工业基地。

4、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______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____地区工业中心较多;____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_______。

【课堂检测】

1、下列产品不是来源于我国工业的是(  )

A.煤炭 B.羊毛 C.轮胎 D.服装

2、下列关于我国工业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旧中国工业十分落后,不能生产任何产品

B.旧中国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地只在长江沿线有一些工业

C.我国目前已拥有联合国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 D.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

3、读下图,完成1~3题。

1、图中分布着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中的(  )

A.辽中南工业基地 B.沪宁杭工业基地

C.京津唐工业基地 D.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2、该工业基地得以发展的基础是具有丰富的(  )

A.水力资源 B.铝、铜等有色金属资源

C.森林资源 D.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

3、作为一个传统的老工业区,今后工业发展的方向是(  )

A.大力开发资源 B.继续发展重工业

C.破产保护 D.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教学反思】

36、农业评课稿

运量 运费 运速

较大 较低 较快

较小 较高 较快

最大 最低 最慢

最小 最高 最快

农业部门 分析差异原因

种植业、林业、渔业 气候(热)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畜牧业

耕地类型 作物熟制 主要农作物

旱田 一年一熟

小麦、花生

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水田 一年两熟

水稻、油菜

甘蔗、棉花

(3)分析原因:气候(气温、降水)、地形

第二课时

板书: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4.活动四: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什么同一种植物生长在南方结出又大又甜的橘子,生长在北方却结出又苦又涩的枳子呢?(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畅所欲言。)

教师活动:水土异也也就是同学们所说的南北方气候、地形、土壤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发展农业生产时,我们能照搬其它地区的生产模式吗?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南北方地区是如何根据气候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

播放视频:南、北方农业发展差异

展示四幅景观图片:A 皖南山区的茶园、B呼伦贝尔的牧场、C渤海的水产养殖场、D东北平原农场,回答每幅图片的农业生产部门各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问题:

北方地区热量___,降水___,适宜发展____种植业;南方地区热量___,降水___,适宜发展____种植业;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高原草地___,适宜发展____业。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充分利用各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我们还要知道,发展农业生产还要受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也是遵循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表现。

板书:四、走科技强农之路

1.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我国科技兴农的典型案例,并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指导学生完成P99页的活动题。

课后作业:完成书本上的活动题。

37、气候评课稿

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 昼长时间

漠河 5329N 134 7时30分

北京 3954N 2640 9时12分

广州 238N 4325 10时43分

(读表)(1)比较一下,在冬至日,三地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和昼长时间有什么不同?(学生:冬至日,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

(2)想一想,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也比南方短?(学生:因为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愈往北去,太阳高度角愈小,白昼时间愈短)

(3)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这往往意味着什么?(学生:白昼时间越长往往意味着接受太阳光热越多,气温越高;反之,气温越低)

(教师小结)可见,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很大,与南北纬度位置高低不同很有关系。(板书)

教师强调:冬季风也是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另一因素

2.夏季普遍高温

(过渡)刚才,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

《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4)

(读图思考)①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我国七月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这说明了什么?②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什么地形区平均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③七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南北平均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并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

(教师小结)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小结: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7月等温线分布比1月等温线分布稀疏,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我国夏季气温的南北差值较小,全国普遍高温;②等温线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现明显向南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的地势很高造成的。③我国最北的黑龙江省北部七月平均气温在16℃,最南的海南省七月平均气温在28℃,七月南北平均气温相差12℃。由此可见,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夏季南北温差不大,全国(除青藏高原等地区)普遍高温。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小字材料,扩大其知识面。

(课堂活动)我国气温冬夏季分布特点的形成,与地势有没有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分组讨论)分A、B两大组(若干四人小组)讨论,A组结合《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讨论,B组结合《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讨论。各大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小结)①从《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上可看出,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说明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较大。特别是1月0℃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之所以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受青藏高原地势高的影响。②从《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上可看出,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说明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但等温线在四川盆地西部(即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向南出现明显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的地势很高造成的,因为地形地势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3.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过渡)前面,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夏季南北气温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温度带。

《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图2.17)

(读图观察)同学们读图2.17,观察一下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哪5个温度带?在我国西南部还有一个什么气候区?(学生: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还有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提问)我国的温度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学生: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这里的农业生产实际指的是什么?(学生阅读书中资料回答后,教师补充:这里的农业生产实际主要指一个地方气候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那么,我国的各温度带都包括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仔细阅图。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省级行政区等有关地图相对应,尤其应着重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并将其与0℃等温线相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它既是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教师小结)学生观察判断后,教师归纳小结:寒温带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中温带位于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暖温带位于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亚热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热带位于滇、粤、台南部和海南省。

(课堂活动)阅读下面的资料,再补充有关资料,说说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1)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如暖温带内适合种苹果、梨,柑橘只能在亚热带生长,芒果、香蕉主要分布在热带。

(2)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如中温带内一般只能一年一熟,到了热带就可一年三熟。

(3)南北气温的差异在传统民居的建筑上也有一定反映。如北方的房屋大多数坐北朝南,密闭程度较高,墙体较厚,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房屋多有双层窗户,房内或以炕代床,或有地炉、火墙,利于取暖保暖;南方的房屋则高大宽敞,比较注重通风透气。

(4)不同的温度带内,同一种粮食作物(如小麦)选择的播种时间也不同。暖温带适合于秋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冬小麦;中温带只适合于春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春小麦。

上述资料说明了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了解南北方不同温度带内生长的不同水果树及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分组讨论)分A、B、C、D四大组(若干四人小组)讨论,每大组讨论一个问题,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小结)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如下:

(1)不同的温度带,地面的植被不同,因而生长的水果也不同;

(2)不同的温度带,农作物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不同,因而农作物的作物熟制也不同;

(3)不同的温度带,冬、夏的气温高低差异很大,因而居民的建筑特色很不相同;

(4)不同的温度带,所处的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接受的太阳光热多少不同,气温高低不同,因而农作物(小麦)播种时间也不同。

结合实际:谈一谈我们这里属于什么温度带?有什么特点?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的差异和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明白了冬夏气温的分布与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有关,也与地形的地势影响有关,不同的温度带有不同的地面植被,有不同的作物熟制和农作物,民居的建筑特色也不同,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活动与探究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它与纬度位置的影响有什么关系?想一想,我国气温分布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地形、地势的高低,冬季气温分布还受冬季风的影响)

2.我国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南部和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海南岛各属于什么温度带?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呢?(寒温带、中温带、亚热带、热带和高原气候区;中温带、暖温带、热带;暖温带、亚热带、高原气候区)

反思:这节课所学内容,结合当地实际,兴趣较高,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分析问题较准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和原因。

2.记住几条特殊的等降水量线。

3.知道我国的主要干湿地区。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阅读等降水量图。

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

1.有关降水图的分析判读。

2.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绘制有关复合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

看图:《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

(学生活动)

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3)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提问)从《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

(教师小结)学生答后,教师补充: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阅读材料)同学们从《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上可看出: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较多,超过1600毫米,而西北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那么,我国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呢?同学们阅读并勾画一下课本P34小字资料就明白了。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特点)和总趋势,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干湿地区。

(板书)2.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

(1)引导学生观看我国不同干湿地区的植被录像,并出示有关图片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尝试着说明这个地区气候的特点,特别是降水的特点。

(2)引导学生阅读年降水量分布图,验证自己的想象与图像中反映的降水量特点是否吻合。

(3)引导学生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将植被与干湿地区相对应,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与干湿地区的划分相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对东北地区的湿润区产生疑问,教师可针对这一疑惑,解释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板书),而非单纯用降水量多少进行衡量。

(讲解)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若降水量远大于蒸发量,则该地为湿润地区;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该地为半湿润地区;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则该地为干旱地区;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则该地为半干旱地区。

(提问)从《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上可看出,我国分为哪四类干湿地区?(学生: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其中,什么干湿气候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区?(学生: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引导学生阅读、观察、对照复合投影图《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这个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及《我国行政区划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

1.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哪条等降水量线?(学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哪条等温线?(学生:0℃等温线)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学生:暖温带和亚热带)大致通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河流?(学生:秦岭、淮河)什么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2.为什么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湿润地区?(学生答后,教师小结:东北地区纬度位置较高,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降水量相对较大,因此气候较为湿润,属于湿润气候区)

3.地跨三个以上温度带或干湿地区的省级行政区各有哪些?(学生:①内蒙古、陕、甘、新、云;②内蒙古、陕、甘、藏)

4.我国四类干湿地区分布在什么地区?各以什么植被为主?各干湿地区年降水量有什么特点?(学生读图回答后,教师小结)

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 分布地区 植被

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800 mm

降水量>蒸发量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黑龙江西北、内蒙古东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森林

半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400 mm

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森林草原

半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200 mm

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草原

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200 mm

降水量<蒸发量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多荒漠

5.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将我国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部各为什么干湿气候区和农业区?(学生答后,教师小结:400 mm等降水量线,将我国大致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是我国主要农业区;西部为半干旱、干旱地区,是我国主要草原放牧业地区)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又将我国东部地区划分为南方和北方,南北方各为什么干湿气候区和农业区?(学生答后,教师小结:800 mm等降水量线;南方为湿润地区,是我国主要水田农业区;北方为半湿润地区,是我国主要旱地农业区)

(课堂活动)1.降水量的不同,会影响到建筑、饮食、民俗等许多方面。比较图2.23中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的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

《两种不同特色的民居》(图2.23)《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和《这个干湿地区的划分》图。并引导学生观看图,将不同的民居景观图、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干湿地区分布图联系起来,在年降水量和干湿地区分布图上找出活动题中提到的四个地区,对应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干湿状况比较、讨论后,说明民居的不同风格与当地降水情况的关系。

(教师小结)学生比较、讨论和发言后,教师补充:甘肃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年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房屋修建成平顶,可以用来晾晒粮食或其他农作物;吐鲁番年降水量很少,蒸发量很大,房屋通风效果很好,通风可以加速水分的蒸发,利于水果的晾晒;绍兴位于我国东南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大,斜顶房利于排水;黄土高原年降水量较少,气候较为干旱,因此人们利用黄土的直立性修建了窑洞,窑洞冬暖夏凉,防风避雨,很适合北方黄土高原人民的生活。

(课堂活动)2.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不同的影响,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加以补充,说明干湿地区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气候湿润程度,直接影响到植被的生长。因而湿润地区林木繁茂,干旱地区主要适合于草木植物生长。

(2)气候干湿程度不同,会影响到农业类型,如东部地区以耕作业为主;西北干旱地区以畜牧业为主。此外,还会影响到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如南方湿润地区主要以水田种植为主,北方地区主要以旱作为主。

(3)气候湿润程度影响了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进而影响到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如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喜食面。

(4)气候干湿程度不同,对人们的身体也有很大影响。如南方降水多,人们易患风湿病、关节痛,因而爱吃辣椒、爱喝麻辣汤;北方降水少,气候干,人们易上火,体力消耗大,因而爱吃菠菜,爱喝绿豆米汤。

(提问)上述材料究竟说明了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不同的影响呢?

(学生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干湿地区影响地面植被: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因而林木繁茂;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因而草木矮小。

干湿地区不同,植被不同,农业类型不同,农作物(经济作物)也不同。

干湿地区不同,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身体状况也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为什么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解线?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搞清了我国的降水不仅有南北的差异,也有东西的差异。年降水的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懂得了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不同的影响。

●活动与探究

1.试分析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为什么呈现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总趋势?(提示:可结合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加以分析。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东南沿海地区地势相对较低,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很大,形成的降水较多;而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在向西深入内地过程中受到重重山岭的阻挡,势力大为减弱,西北内陆地区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很小,因而形成了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我国年降水空间分布的总趋势)

2.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可参考P37活动题2回答)

反思: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明白了秦岭淮河一线为什么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冬、夏季风的成因和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冬、夏季风的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季风形成图的技能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

我国冬夏季风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

有关季风形成图的分析判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绘制有关复合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两课时,我们已了解了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降水的空间差异及我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那么,从气温和降水两个主要因素来看,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为何会形成这样的气候特征?这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何关系?它们各有什么优越性呢?同学们带着以上四个问题自学课文。

[讲授新课]

(指导自学)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一至两遍。

《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图2.24)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地图。

(提问)从图2.24上,你能发现什么呢?(学生:除了季风气候,我国还有其他气候类型:东部地区主要是北方的温带季风气候和南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南地区是高原山地气候,云南南部、广东南部和台湾南部及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从图2.24中,能否看出我国还有一个什么重要的气候特征?(学生: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或气候复杂多样)(教师板书:气候复杂多样)

(提问)我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气候类型?这种气候特征的形成与哪些因素的影响有关呢?(提示: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等)

引导学生观察图2.28《中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示意》图,在引导学生回忆或回顾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从图上观察出我国冬夏季风的源地、风向及海洋与大陆气压状况的区别后,进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冬(或夏)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还是从海洋吹向大陆,为什么?

(教师小结)学生读图、观察、思考、回答后,教师补充讲述:①冬季风从亚欧大陆内部纬度较高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吹向低纬的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洋面,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冬季大陆内部气温较低,气压较高,而热带洋面气温较高,气压较低,于是寒冷干燥的气流从大陆吹向海洋,从纬度较高的地方吹向纬度较低的地方,使沿途所经地区普遍降温,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样就形成了干冷的偏北风(西北风、东北风)即冬季风。可以说,我国南北受冬季风影响程度大小不同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②夏季风从低纬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热带洋面吹向纬度较高的大陆内部,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夏季低纬的热带洋面气温相对较低,气压较高;而大陆内部气温较高,气压较低。于是温暖湿润的气流从纬度较低的热带洋面吹向纬度较高的大陆内部,形成了温暖湿润的偏南风(东南风、西南风)即夏季风。

(提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除了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冬季风)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补充小结)

(教师小结)冬季风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一带频频南下,我国北方地区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冬季风在南下过程中,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势力逐渐减弱。南方受冬季风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比北方小。因此,寒冷干燥的冬季风的盛行,也是导致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结)综上所述,我国东部广大地区之所以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除了纬度位置的影响外,还有海陆位置的影响。

由《中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示意》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填写下表。

季风名称 成因 发源地 风向 陆地海洋

海洋陆地 性质 影响范围(地区)

冬季风 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 偏北

(西北、东北) 从陆地吹向海洋 寒冷

干燥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台湾岛)

夏季风 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洋面 偏南

(东南、西南) 从海洋吹向陆地 温暖

湿润 东南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西南季风:我国西南、华南、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

问题探究:.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大体相同的纬度位置上,但是气候差别却很大,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学生答后,教师补充小结: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洋流、气压和风等)

(讨论)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纬度位置大致相同(同处北纬15~30之间),但前者降水很少,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后者却气候湿润,物产丰富,人们称之为鱼米之乡,你认为影响二者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吗?(学生:不是)那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二者的气候差异呢?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刚刚学的知识四人一组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补充小结:根据刚学过的知识可知,我国东部背靠亚欧大陆,面临太平洋,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非常明显,因而夏季高温多雨。由此可知,造成两个地区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不是纬度位置而是海陆位置。正是由于海陆位置的影响,才使地处同纬度大陆西岸的阿拉伯半岛气候干旱,沙漠广布,而地处同纬度大陆东岸的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位于世界上著名的东亚季风气候区而且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因而成为气候湿润、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

拓展活动: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这对我国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请你举例说明。

气候多样,可以使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在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下,可以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如夏天可以去海滨、湖岸或山上避暑。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有不同。如四川、湖南、贵州等地一年四季,特别是冬季比较阴冷潮湿,当地居民爱吃辣椒,以驱寒抗风湿。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人们种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瓜果蔬菜也不同,如东北种植的是春小麦、甜菜;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的地区种植的是冬小麦、甘蔗;华北、东北种植的油料是花生、大豆;长江以南种植的油料作物是油菜;北方种植的是温带水果瓜菜,如苹果、梨、葡萄、萝卜、大白菜等,南方种植的是亚热带、热带水果瓜菜,如柑橘、菠萝、荔枝、香蕉、辣椒、绿茄子等。(教师及时表扬学生)

分组交流: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呢?

由各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归纳。

[课堂小结]

我们在第二节中学了哪些主要知识?各小组同学归纳后小组代表发言:我们明白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干湿的差异及成因,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分布,我国冬季最冷、夏季最热的地方,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在此基础上,着重学习了我国的两大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及其成因,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纬度大致相同,为何气候差别却很大。

38、杨辉三角评课稿

每行端点与结尾的数为1. C(n,m)= C(n,n-m)

第n行共有n项,数字和为2n-1

每个数等于它上一行的左右两个数字之和:

C(n,i)= C(n-1,i-1) + C(n-1,i)

第n行的第一列数字是1

第n行中,笫m列的系数等于

C(n,i)

1.每个数等于它上方两数之和(第n行的第m个数数等于第n-1行的第m-1和第m个的两数之和。

2.每行数字左右对称,由1开始逐渐变大。

3.第n行的数字有n项。

4.第n行数字和为2n-1。

5.第n行的m个数可表示为 C(n-1,m-1),即为从n-1个不同元素中取m-1个元素的组合数。

6. 第n行的第m个数和第n-m+1个数相等 ,为组合数性质之一。

7. 每个数字等于上一行的左右两个数字之和。可用此性质写出整个杨辉三角。即第n+1行的第i个数等于第n行的第i-1个数和第i个数之和,这也是组合数的性质之一。即 C(n+1,i)=C(n,i)+C(n,i-1)。

8. (a+b)n的展开式中的各项系数依次对应杨辉三角的第(n+1)行中的每一项。

9. 将第2n+1行第1个数,跟第2n+2行第3个数、第2n+3行第5个数连成一线,这些数的和是第4n+1个斐波那契数;将第2n行第2个数(n1),跟第2n-1行第4个数、第2n-2行第6个数这些数之和是第4n-2个斐波那契数。

10.

杨辉三角应用

性质5和性质7是杨辉三角的基本性质,是研究杨辉三角其他规律的基础。

与杨辉三角联系最紧密的是二项式乘方展开式的系数规律,即二项式定理。例如在杨辉三角中,第3行的三个数恰好对应着两数和的平方的展开式的每一项的系数(性质 8),第4行的四个数恰好依次对应两数和的立方的展开式的每一项的系数,即

,以此类推。

又因为性质5:第n行的m个数可表示为C(n-1,m-1),即为从n-1个不同元素中取m-1个元素的组合数。因此可得出二项式定理的公式为:

因此,二项式定理与杨辉三角形是一对天然的数形趣遇,它把数形结合带进了计算数学。求二项式展开式系数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组合数的计算问题。用系数通项公式来计算,称为式算;用杨辉三角形来计算,称作图算[3] 。

杨辉三角数在杨辉三角中的出现次数

由1开始,正整数在杨辉三角形出现的次数为,1, 2, 2, 2, 3, 2, 2, 2, 4, 2, 2, 2, 2, 4, ... (OEIS:A003016)。最小而又大于1的数在贾宪三角形至少出现n次的数为2, 3, 6, 10, 120, 120, 3003, 3003, ... (OEIS:A062527)

除了1之外,所有正整数都出现有限次,只有2出现刚好一次,6,20,70等出现三次;出现两次和四次的数很多,还未能找到出现刚好五次的数。120,210,1540等出现刚好六次。(OEIS:A098565)

因为丢番图方程

有无穷个解,所以出现至少六次的数有无穷个多。解为

,其中Fn表示第n个斐波那契数(F1=F2=1)。

3003是第一个出现八次的数。

这也是多项式(a+b) n 打开括号后的各个项的n次项系数的规律 即为

0 (a+b) 0 (0 nCr 0)

1 (a+b) 1 (1 nCr 0) (1 nCr 1)

2 (a+b)2 (2 nCr 0) (2 nCr 1) (2 nCr 2)

3 (a+b)3 (3 nCr 0) (3 nCr 1) (3 nCr 2) (3 nCr 3)

. ... ... ... ... ...

杨辉三角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两条斜边都是由数字1组成的,而其余的数则是等于它肩上的两个数之和。

因此 杨辉三角第x层第y项直接就是 (y nCr x)

我们也不难得到 第x层的所有项的总和 为 2x (即(a+b) x中a,b都为1的时候)

[ 上述yx 指 y的 x次方;(a nCr b) 指 组合数]

nCr的数学意义是从n个元素中选r个,一共有几种选法.数学公式

y nCr x=y![(y-x)!x!]

!是阶乘

n!=n(n-1)(n-2)...321

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

在线性写法中被写作C(n,m)。

组合数的计算公式为

n 元集合 A 中不重复地抽取 m 个元素作成的一个组合实质上是 A 的一个 m 元子集和。如果给集 A 编序

成为一个序集,那么 A 中抽取 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对应于数段

到序集 A 的一个确定的严格保序映射。组合数

的常用符号还有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sequence of number).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1项(通常也叫做首项),排在第二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2项排在第n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n项.

有时候也表示成:

(在旧版本里,排列数的字母写作P)

组合公式的推导是由排列公式去掉重复的部分而来的,排列公式是建立一个模型,从n个不相同元素中取出m个排成一列(有序),第一个位置可以有n个选择,第二个位置可以有n-1个选择(已经有1个放在前一个位置),则同理可知第三个位置可以有n-2个选择,以此类推第m个位置可以有n-m+1个选择,则排列数为

,而组合公式对应另一个模型,取出m个成为一组(无序),由于m个元素组成的一组可以有m!种不同的排列(全排列

),组合的总数就是

递推公式:

c(m,n)=c(m-1,n-1)+c(m-1,n)

等式左边表示从m个元素中选取n个元素,而等式右边表示这一个过程的另一种实现方法:任意选择m中的某个备选元素为特殊元素,从m中选n个元素可以由此特殊元素的被包含与否分成两类情况,即n个被选择元素包含了特殊元素和n个被选择元素不包含该特殊元素。前者相当于从m-1个元素中选出n-1个元素的组合,即c(m-1,n-1);后者相当于从m-1个元素中选出n个元素的组合,即c(m-1,n)。

39、分式方程评课稿

; (2)

练习题 草稿

40、分式的运算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分式的运算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分式的运算》教学

本节共包括三部分内容分式的乘除、加减、整数指数幂,可分为三个课时完成.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建议采用以类比法为主,并与发现法、归纳法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具体建议如下:

1.学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采取让学生自己观察,通过类比总结归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取数学知识,并通过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多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展示自我.在学习中,让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分式的运算;掌握整数指数幂.体会分式在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

2.教法

由特殊到一般归纳总结,由小学所学过的分数的相关运算逐渐推导出分式的运算,由幂的相关知识逐渐推导出整数指数幂,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体会分式运算,宜用类比法,并用语言叙述和符号表示互相补充;让学生主动探索出相关的运算法则,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来源,了解数学的归纳思想.

3.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1分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分式的约分紧密相连.

2.分式的加减:主要用到最简公分母、分式的约分,最后结果要化到最简.

3. 整数指数幂:以前所学的幂的相关知识.

4.分式的运算教学建议

本节主要内容是分式的乘除、加减、整数指数幂,注意法则的准确性,关键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另外在文字叙述时注意语言的严谨规范.

41、因式分解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因式分解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了解分解因式的意义及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感受分解因式在解决相关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解因式的意义及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教学突破:

充分利用类比思想,用分解因式的方法去探究整式的 分解因式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准备:

正方形、长方形卡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复习分解因数,尝试解决课本中提出的问题。然后解决下面两个练习题:

(1) 3475-3465能被10整除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 992-99都能被那些整数整除?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展示各小组答案,然后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我们能否把一些整式也化成乘积的形式呢?

二、引领探究。

做一做:

1、计算下列各式:

3y(y-1)=

m(a+b+c)=

(m+4)(m-4)=

(y-3)2=

2、把上面的式子反过来,结合刚才的计算填空。

3y2-3y=( )( )

ma+mb+mc=( )( )

m2-16=( )( )

y2-6y+9=( )( )

让学生观察从左到右的变形与上面式子进行比较,总结它们的变化特征。之后,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变化形式就叫因式分解。然后让学生结合上题变化形式,尝试归纳分解因式的概念。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通过练习,让学生比较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互为逆变形)

三、训练检测。

1、下列式子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

(1)y2-4=(y+2)(y-2)

(2)a2+2a+1=a(a+2)+1

(3)y2-9+8y=(y+3)(y-3)

(4)m(m-n)+n(m-n)=(m+n)(m-n)

2、检验下列因式分解是否正确。

(1)x2y-xy2=xy(x-y)

(2)2x2-1=(2x+1)(2x-1)

(3)a2+3a-4=(a+1)(a-1)

(4)a2+2a+2=(a+2)

四、总结升华。

通过上面的练习,引导学生归纳自己对因式分解的理解,师生归纳要注意的问题。

1、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而言的一致变形;

2、因式分解的结合仍是整式;

3、因式分解的结果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五、布置作业。

42、乘法公式评课稿

a b a2-b2 最后结果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个别学生口述结果。(多媒体出示结果)

辨一辨: 辨别下列两个多项式相乘,那些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多媒体出示)

(1) (2)

(3) (4)

(5)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个别学生口述结果。(多媒体出示结果)

反思:※ 怎样判断两个多项式相乘能否使用平方差公式?

※ 怎样寻找公式中的a和b?

学生总结交流,个别学生口述。

(设计意图:利用问题1.2.让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公式,分清结构,找准a、b,学会公式的应用,有效地进行难点突破。)

做一做: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多媒体出示)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4)(-1-2a)(-1+2a)

学生活动:独立练习,个别同学上台板演。

(设计意图:通过这组练习题,逐渐加深题目难度,让学生能够熟练利用公式计算,从而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换元、整体代换的思想方法,通过思考解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编一编:小游戏

每位同学各编一题。要求:(1)能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运算;(2)算式中的各项可以是数或字母,也可以是单项式;(3)所列算式自己要会做;(4)由同位做完后,进行批阅。

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参与,帮助部分同学,同时反馈同学们的做题情况,及时评价。活动完成后选出比较优秀的作品与同学们共享。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再次深化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维拓展: 解决开头引入问题:

(1)1001999

教师提出问题:它能运用平方差公式吗?怎样转化出a和b?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根据做题情况可适当讨论。个别同学板演。

(2)492-482

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算式能运用平方差公式吗?怎样运用平方差公式呢?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个别学生口述结果。(多媒体出示结果)

教师根据情况加以引导:我们能否逆向运用平方差公式呢?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练习,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进一步深化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同时达到前后呼应,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活动四】反思总结,巩固新知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能给自己和同学一个客观的评价吗?

学生活动:认真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及数学思想方法并对自己和同学

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这儿采取的是每个学生自己小结,把教师单人做小结变成了课堂上人人做小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由于人人都要做小结,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主动性加强。)

【活动五】课外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4页习题15.3第1题

2.选做题:计算:

(1) (2)

(3) (4)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处理有较大的弹性,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板书设计:

平方差公式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a+b)(a-b)=a2-b2 (a相同,b相反。)

a,b可以是数或字母,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设计说明: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在教学设计时,以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学生活动为主,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辅助手段,突出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语言叙述、推导验证、几何解释、应用巩固等活动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学知识的特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我紧紧抓住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突破一个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注意符号问题;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深刻理解这节课的关键:识别完全相同的项a和互为相反数的项b;精心选择练习题,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公式能力,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43、轴对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轴对称)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83页例1、例2及练习二十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的过程,培养审美意识,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教学的价值。

重点

探索形成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及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难点

在作图中探索对称轴本质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同学们,认识老师吗?可老师还是不很了解大家,我先认识一下大家,好吗?

想知道老师有什么爱好吗?

在你到过的地方中你觉得最美的是哪里?

你想知道老师心目中最美的地方吗?

行,上课后老师告诉大家!上课!

一、观察对称,通过看视频,初步感受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存在。从而引入新课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老师心目中最美的地方就是播放视频。

师:大家认为故宫美不美?

师:老师也有同感,看来英雄所见略同。你发现,这些建筑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特征?

生:都是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轴对称)

二、回顾对称,再次感受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师:为了进一步深入的了解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兴吗?

1.现场剪一幅树形轴对称图形,通过复习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概念,为进一步教学画对称轴、找对应点做准备。

师:老师要在现场剪一幅轴对称图形,大家告诉我,怎样才能更快?

老师根据学生说的步骤剪下一个树形轴对称图形。

师:谁还记得怎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生: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把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轴对称图形的

生:对称轴。

老师画出图形的对称轴。

说明:对称轴一般使用虚线表示,画的时候,要超过图形一点点。

让学生在主题图上的轴对称图形上画出对称轴(选择两条来画)。

大家对照老师画的,检查一下自己画对了没有?

三了解对称。通过引导,理解对应点和对称轴的关系,为画图做准备。

1、课件出示小树图案(教材例1)。

指名上台指出对称轴的位置,同时课件画出对称轴。

仔细观察图中的点A和点 A' 你有什么发现?

生:点A和点 A' 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格。

提示:如果把这个图形对折,你猜猜这两点会怎样?

师:将一个轴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点称为一组对应点(板书)。我们可以说点A是点A' 的对应点,还可以怎么说?

生:点A' 是点A的对应点。

师:通常我们把左边的点称为关键点,右边的点称为对应点,也可以叫做对称点。这两个点是相互依存(板书)的,不能单一的说哪个点是对应点。

引导学生说出B、B' ,C、C' ,D、D'

师:完全重合的对应点都有什么特征?

左边图形有一个关键点在对称轴上,依据对应和重合特征,就会有一个对应点和它对应。

(预设:1、如果学生指着F和G点说是对应点。师:为什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师:你是指这两点是一组对应点?还是这个点有一组对应点?这个点有一组对应点?如果学生没有找出来就引导)

3、理解对应点和对称轴的关系。

师:通过我们共同学习找出了所有的对应点,现在把每组对应点用虚线连接起来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课件演示:连接每两组对应点。

集体交流汇报。

如果学生不能归纳出以下两点,再做如下引导:

师: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有什么特征?

生: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板书)。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的?

生:数格子。

师:那如果没有格子呢?(课件演示)

生:还可以用直尺测量。

生:对折后能重叠就说明它们的距离相等。

追问,师:那他们的连线与对称轴的关系是什么?

(引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和直线是怎样的?)

生:连线互相垂直(板书)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因为你们的这两个发现,我们一不小心就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性质!(出示课件)

总结: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着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4.通过活动练习,加深对找对应点的理解。

活动方法:以学生为点,把四组同学分成平均的两半,把过道看作对称轴,让其中一个学生站起来,让他的对应点站起来。关键突出关键点和对应点的垂直和等距离。重点突出对称轴上的关键点和对应点是同一点。

师:谁知道,如果老师是关键点,我的对应朋友是谁?生:

四、画对称。在学生了解了找对应点后,学习掌握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步骤和方法。

师: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我们不仅可以用它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还可以运用这个性质画出轴对称图形。

1、课件出示例2。

2、你们能补画出这个图形的另一半吗?先想想怎样画能又快又好,再动笔。

3、学生独立试画。

4、汇报展示,把学生画好的进行展示。(展示前六名同学的作品)

引导学生总结:①.找关键点。②.数格子。③.标对应点。④.顺次连线。

课件出示总结好的方法并课件演示画的过程,同时板书。

师:你认为找哪些点是比较关键的?生:

五.巩固应用

1、展开想象:根据给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左半边,想象它的另一半,并判断给出的是什么轿车的标志。

2、自己确定对称轴,自由画出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看谁能画出与众不同的轴对称图形。

教师说明要求:1、读题。2、什么是与众不同?3、要画轴对称图形还缺少什么?4、可以怎样确定它的对称轴?(请一个同学比一比)4、要想与众不同关键看什么?5、老师请画得又快又与众不同的6个同学进行展示。6、画图。

展示小组作品。

六、欣赏对称,感受对称给我们带来的视觉美。

师:充实的时间过得真快!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现在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师:老师告诉大家,生活中的这些轴对称图形以其特有的对称美,给我们带来了和谐的美感。古今中外,对称性被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生活中。(播放图片)

七、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美的完美结合,老师希望大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把我们的生活装扮的更美丽、更精彩。

板书设计

轴对称

距离相等

对应点 对称轴

(相互依存) 连线互相垂直

1.找关键点 2.数格子 3.标对应点 4.顺次连线。

44、周亚夫军细柳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周亚夫军细柳听课稿,分享周亚夫军细柳听课感受和记录

周亚夫军细柳评课稿第一篇:

《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司马迁及其《史记》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熟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对比、反衬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抓住语言描写的感情色彩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4、参照注释,查阅词典,疏通语言文字,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的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这里面的将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今天我们来讲述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细柳,古地名,在今陕西咸阳西南。营,军队驻扎的地方。文题交代了事情的主要发生地。

2、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其父司马谈曾任汉武帝的太史令。司马迁早年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20岁开始多次出游,考察了许多历史著名人物如孔子、屈原、信陵君、刘邦等的遗迹。38岁继任太史令,开始整理史料。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开始写作《史记》。正当他专心著述的时候,巨大的灾难降临在他的头上。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因替兵败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下狱受宫刑。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和凌辱。但他想到著述还没有完成,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的宏愿。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这是由宦官担任的掌管文书机要的官,他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但他忍辱含垢,继续编写《史记》,终于在征和二年(前91)完成了这部巨著。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东汉末年才改称今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历史学和文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史记》在史学上和文学上的地位给予极高的评价。

《史记》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本纪是叙述历代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记载典章制度和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世家是先秦诸侯国的兴亡史和汉朝杰出功臣的传记,列传主要是历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特殊人物的传记。

司马迁记述历史人物,不仅忠于史实,而且能积极地运用史料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尽力避免泛泛地梗概式叙述,而是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活动。为了表现人物,司马迁常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之中,让人物在紧张的斗争中表现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丰满生动,个性鲜明,为后世的传记文学树立了典范。

3、学习生字:

祝兹(zī)侯 棘(j)门 彀(gu) 弓弩(nǔ) 按辔(pi)徐行

诏(zho) 揖(yī) 嗟(jiē) 胄(zhu) 轼(sh) 曩(nǎng)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

第一段:先点明背景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周亚夫等将军奉命备战匈奴。

第二段:写汉文帝劳军这一场面,用对比衬托的手法,集中表现了周亚夫治军有方、刚正不同的性格特点。

第三段:写汉文帝深明大义,赞叹周亚夫治军严格。

四、故事背景:

汉文帝即位之后,跟匈奴贵族采取和亲的政策,双方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后来匈奴的单于听信了汉朝奸细的挑拨,抢掠了不少财物。汉文帝派三位将军带领三路人马去抵抗;为了保卫长安,另外派了三位将军带兵驻扎在长安附近;刘礼驻扎在霸上,徐厉驻扎在棘门,周亚夫驻扎在细柳。

五、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

一、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改容式车(式,通轼。车前的横木。)

2、古今异义词:

(1)、持节诏将军(节:符节,古代使臣用来做凭证的东西。今常用于节日、节约等义。)

(2)、壁门士吏(壁:营垒。今常用于墙或像墙那样的直立的山石等义。)

(3)、请以军礼见(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义。)

(4)、使人称谢(谢:告知。今常用于感谢义。)

3、词类活用:

(1)、介胄之士(介胄:名词用做动词,穿戴着盔甲。)

(2)、军霸上(军:名词活用成动词,驻守。)

(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诏:名词用做动词,下诏。)

4、一词多义:

(1)、军:至霸上及棘门军(军:军营,名词。);军霸上(军:驻守,动词。)。

(2)、以:以宗正刘礼为将军(以,介词,把。);以备胡(以,连词,来。);以军礼见(以,介词,用,行。)。

(3)、上:上自劳军(上:皇上。);至霸上(上:与霸相连,地名。)。

(4)、使:使人称谢(使,动词,命令,派。);使持节(使,名词,使臣。)

(5)、将:诏将军(将:高级将领。);其将固可袭(将:将士。)。

(6)、之:已而之细柳军(之,动词,到,往。);文帝之后六年(之,助词,的。);称善者久之(之:补充音节,不译。)。

(7)、为:天子为动(为,介词,表被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为:做。)

(8)、诏:不闻天子之诏(诏,名词,皇帝发布的命令。);诏将军(诏:动词,下诏。)。

二、细读把握:

本篇课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正面描写周亚夫的言行,而是通过描写汉文帝慰劳军队将士这一场面,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自古以来,不论哪一代贤弟明君,要想治国安民,立法严纪是他们的首要之选。如果没有纪律,国家何以繁荣昌盛;如果没有纪律,社会何以安定有序;如果没有纪律,我们引以为荣德炎黄子孙何以踏向成功的大门!

三、材料补充:

周亚夫,西汉著名的军事家,绛侯周勃的儿子。先为河内守,因其兄绛侯胜之有罪,以贤封为条侯,续绛侯后。历仁文帝、景帝两朝,曾任河内郡太守、中尉、太尉、丞相等职。以善于将兵、直方持正著称。后因得罪景帝下狱,绝食而死。本文既记载他为河内守驻军细柳时的一段事迹。汉文帝亲自劳军,到了壩上和棘门军营,可以长驱直入,将军及官兵骑马相送。而到了细柳军营,军容威严,号令如山,即使是皇上驾到,也不准入营。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将军形象。周亚夫这种敬业精神是西汉朝廷之大幸,是安内攘外、拯救国家的精神支柱,的确值得敬佩。细柳也成了后人诗文中形容军中常备不懈、军纪森严的常用典故。

周亚夫虽然严谨有方,但营门挡驾,毕竟令当时的人们吃惊不小。有的认为周亚夫吃了豹子胆,太目无君主;也有人为周亚夫担忧。所幸文帝比较开明,深知周亚夫从严治军的一片苦心,不仅没有责罚他,反倒倍加称赞,誉为真将军,其后更拜亚夫为中尉,具体负责京师长安的卫戍事务,甚至在临终时还特意嘱咐太子: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可见,文帝是一位圣明的君主,他对刘礼、徐厉两位将军在工作上玩忽职守,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而对周亚夫兢兢业业、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在表赞扬。

四、合作探究:

1、文中的周亚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他是一个治军严谨,忠于职守的真将军

2、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明确: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可见军营戒备森严;在军纪上,必须由将军亲自命令才能开壁门,不能在营中驱驰;在个人言行上,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文章写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目的是将他们驻军的松弛情况与周亚夫的细柳军作对比,以表现细柳军的军纪严明。这样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形象。

4、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试举例说明。

明确:文中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是通过多次对比体现的。课文先写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与后面写文帝在细柳军营遇到的情况作对比,突现细柳军营军纪严明,令人对这支军队的统帅油然而生敬意。

再一处对比是:天子在霸上和棘门军中策马驱车直驰入;而在细柳军营,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由此可以看出,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即使天子也不得不遵从。这更让人加深了一层敬意。

第三处对比是:天子到霸上和棘门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事以讨好文帝;而周亚夫却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相比之下更显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五、教师小结:

当今时代,每一位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甚至工程设计师、一线工人等等他们的工作岗位就是一道防线,只要发扬周亚夫的这种敬业精神,恪尽职守,敬业乐业,我们的事业终会取得辉煌的成就。

新时期也不乏周亚夫式的人物。无论是在领导岗位上的孔繁森、郑培民、谷文昌,还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李素丽、张秉贵、徐虎,以及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周亚夫,他们忧国忧民,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四、板书设计:

23、细柳营

点明背景:匈奴入侵、边关吃紧,奉命备战匈奴;

上自劳军:霸上棘门长驱直入;细柳军先驱不得入、开壁门、按辔徐行。

文帝之口:赞周亚夫真将军的防范。

治军有方,刚正不阿,令行禁止。

周亚夫军细柳评课稿第二篇:

周亚夫军细柳

【教材分析】

《周亚夫军细柳》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文是《史记》中的节选片段,讲述了汉文帝在霸上、棘门、细柳三处军营劳军的故事,通过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勾勒出了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学习它,结合学生知识现状,引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并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作用;同时让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司马迁及《史记》;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作用。

2、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根据描写,合作探究,分析周亚夫治军的特点,归纳人物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周亚夫忠于职守的精神,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

【重点与难点】

1、重点是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衬托对比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2、难点是分析周亚夫治军的特点,归纳人物特征。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等七国发动叛乱,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汉 景帝任命一位将军为太尉,领兵平定了叛乱。当时的叛军正在猛攻梁国,但他并不想直接救援,他向景帝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计划:楚军素来剽悍,战斗力很强,如果正面决战,难以取胜。我打算先暂时放弃梁国,从背后断其粮道,然后伺机再击溃叛军。景帝同意了他的计划,取得了重大胜利。这是一位有大谋略的将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细读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吧。他是谁呢?

2.了解《史记》及作者: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史记》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史记》在史学上和文学上的地位给予极高的评价。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 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注意语气、停顿。

2.注意停顿: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已而/之/细柳军。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3.读音:棘门(j) 彀(gu) 弓弩(nǔ) 诏(zho) 按辔(pi) 揖(yī) 胄 (zhu) 曩(nǎng)

三、读懂课文:

学生自主学习,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感知课文内容大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

教师强调引导:结合ppt

1.重点实词

彀弓弩(张开)

天子先驱(先行引导的人员)

军中闻将军令(听从 )

居无何(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

将军亚夫持兵揖(手执兵器行礼)

2.通假字

(1)军士吏被甲(同披)

(2)改容式车(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3.一词多义

①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派遣)

(1)使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臣)

①军霸上 (驻军)

(2)军

②上自劳军 (军队)

①已而之细柳军 (到)

(3)之 ②不闻天子之诏(助词,的)

③称善者久之(无意义)

①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任命)

(4)以

②请以军礼见(用)

4.古今异义

(1)天子先驱至(古义:先行引导的人员;今义:走在前面引导)

(2)军中闻将军令(古义:听从;今义:用鼻子嗅)

(3)持节诏将军(古义: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今义:节日)

(4)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古义:营垒;今义:墙壁)

(5)请以军礼见(古义:请允许我;今义:希望对方做某事)

(6)使人称谢(古义:告知;今义:感谢)

5.词类活用

(1)军棘门(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2)介胄之士(名词用作动词,披甲戴盔)

(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用作动词,下诏)

(4)锐兵刃(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锋利)

6.翻译句子

(1)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

(2)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

(3)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

(4)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

(5)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

(6)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

四、整体感知,合作小结:

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

第一段:简要交待了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徐、周三军的驻地。 第二段:写周亚夫在细柳营严格治军。第三段:写汉文帝深明大义,赞叹周亚夫治军严格。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大意,希望同学们课后积累常见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释义,翻译句子。

二、合作与探究

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周亚夫的形象及描写方法,感受其人格魅力

(一)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说说皇帝是如何评价周亚夫的?(用原句答)

此真将军矣!

2.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从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等内容可以看出细柳军军纪严明,周亚夫是一个治军严谨,忠于职守的真将军。

(二)深层探究

1. 本文重点写细柳军,为什么还写霸上、棘门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写霸上、棘门军是为了对比衬托细柳军军容肃整、军纪严明和周亚夫的治军有方、恪尽职守的真将军风范。

2.军中都尉执行周亚夫的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的命令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军队,特别是战争时期的军队,号令应该统一,纪律应该严明,不是军队统帅的命令,都不能听从,这样才能打胜仗。

(三)人物形象

1.从军士吏的表现,以及亚夫乃传言开壁门请以军礼见可以看出周亚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治军严明、令出如山,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凛然不可犯的真将军。

2.从上自劳军和称善者久之等可以看出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以天下为重、体恤下情、宽宏大度、能明辨是非。

三、写法探究:

作者为了突出周亚夫的形象,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本篇课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

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四、总结:

本篇课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人。

五、谈谈周亚夫对我们的启示:

我们应该学习和发扬周亚夫的这种敬业精神,恪尽职守,敬业乐业。我们将来也要做一名默默无闻的周亚夫,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六、作业:熟读成诵,积累常见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

板书设计:

周亚夫军细柳

《史记》

积累常见文言词语

霸上、棘门 直驰入

上 群臣皆惊、军士文帝语言 侧面描写

细柳 不得入

衬托

亚夫语言、持兵揖 正面描写

治军严明、令出如山,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凛然不可犯的真将军

45、黄鹤楼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听课稿,分享黄鹤楼听课感受和记录

黄鹤楼评课稿第一篇:

《黄鹤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积累字词,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理解诗意和意境,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感情。

教学重点:积累知识,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诗意和意境的把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整体感知:

黄鹤楼是位于武汉市蛇山上的一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当仕途失意,飘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唱。

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著有《崔颢集》。

二、分组读译,概括意思:

1、自由诵读,积累字词

2、范读指导,体会感情

3、小组合作,概括诗意

诗句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三、研读共品,自由赏析:

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板书:人去楼空)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板书:岁月苍茫,探究:体会两个空字的意思)

明确: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板书:惆怅、失落、孤寂)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板书:写景抒情)

4、尾联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板书:悠长缠绵)

四、试题点睛,研讨探究:

1、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和萋萋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景致?

明确: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五、拓展阅读:

欣赏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

六、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首联↘ ↗人去楼空

登临怀古 惆怅、失落、孤寂

颔联↗ ↘岁月苍茫

颈联↘ ↗晴朗明丽

写景抒情 思乡、忧愁

尾联↗ ↘悠长缠绵

黄鹤楼评课稿第二篇:

《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 学习诗人借助神话传说和景物描绘抒发内心情感的表达手法。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难点:学习诗人借助神话传说和景物描绘抒发内心情感的表达手法。

重点: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历代有很多诗人都曾到这里游览,留下了不少诗篇。据说李白也曾来到黄鹤楼观赏景色,一时诗兴大发,正准备拿笔题诗,谁知一抬头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李白再三吟诵,大为折服,于是李白不题诗了,只在下面留下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崔颢的这首《黄鹤楼》,看看这是一首怎样的诗竟能令李白折服。

二、整体感知

1.抽一个学生读,纠正读音。

2.集体朗读,圈出表达诗人情感的字(愁)。

3.作者为何而愁呢?请结合注释,大致了解诗的意思。看看诗人登上黄鹤楼之时,他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三、研读诗句

1. 想到:传说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昔日的仙人和黄鹤都已飞去,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还有王朝的更迭、功名利禄、恩怨是非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看到:草木茂盛,欣欣向荣;暮色沉沉,烟波浩渺。

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

3.作者为何而愁?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5.齐读,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6.小结:全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四、拓展阅读

李白受崔颢诗的启发,后来在金陵凤凰台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黄鹤楼(七律)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引用神话传说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景:草木茂盛 欣欣向荣

日暮乡关何处是, 景:暮色沉沉,烟波浩渺

烟波江上使人愁。 情:漂泊异地的伤感和思念故乡的情怀

46、野望评课稿

导入:

背景介绍:

点名时间、地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萧瑟恬静的景色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孤独抑郁的心情

47、藤野先生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藤野先生听课稿,分享藤野先生听课感受和记录

藤野先生评课稿:

说说《藤野先生》这堂课,作为一篇几代人都学过的文章,自然是经典中的经典。刘老师把这堂课要解决的问题定位在对藤野先生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上,无疑是很准确的。总结而言,刘老师这堂课有很多的地方可圈可点:如表现出比较高的整体素质,语言清晰,举止得体,教学思路很清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板书,现在很多教师的板书真的需要提高。据我平时的观察,有的要么字如螃蟹满地爬,有人要么字如蝼蚁看不清,有的要么板面如蓬草随风飘,等等,不一而足。试想一想,作为学生,每天要面对一堆没有欣赏价值的板书,情何以堪?刘老师的板书非常好。从板面上讲,整个板面分三部分: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的内容放在黑板的中间,两边为各类旁逸知识点的讲解。这完全符合教师板书的要求,值得大家学习。从书写方面讲,虽然谈不上苍劲有力,但也质朴大方,有板有眼,作为一个女老师,能写出这样的字,不容易!

接着讲一讲存在的问题,这里只是针对本堂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与思考,同时探讨一下,如何提升普通班学生思考能力的问题。

下面具体谈。本堂课分为三个大环节:导入背影介绍扫清字词分析人物形象总结。

1.导入:存在的问题是,显得平淡,至少是作为公开课是如此。导入语的设计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刘老师采用的是回顾旧知识的办法,这种办法也是可行的,也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尤其是理科的老师喜欢采用,它起到巩固旧知识,链接新知识的作用。当然,如果刘老师设计一个与本课的重点人物形象分析有关的,比较生活化的,(这里要注意面对是普通班的学生)的导入语,语言尽量生动一些。我想可能会更好一些,会有更多的学生有反应。一般而言,上课一开始要把整个课堂的气氛搞起来,不能一开始就比较低沉,特别是下午第一堂课,经过一些教室时,常常看见教室里卧倒一大片,除了对一些实在没有办法的学生,我们不能剥夺他的睡觉权外,我们老师还要想一些招,以调起学生的兴趣,也我们的课上得更加清松一些,有效一些,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教学案例,或者课堂实录什么的。

2.背景介绍。这个环节是必要的,但不是必需的。所谓必要的,指对于与学生具有一定的时代间隔的文章,教师在讲解时文章之前,把作者其人、其事交代清楚。知人论世,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所谓不是必需的,指语文老师在解读课文时不要把背景介绍这个环节固定化,逢课必讲,必在解读文本内容之前讲。是否要讲?要根据课文内容与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以确定;是否一定要在导入语之后就讲,更要灵活处理,不要弄成一种模式,久而久之,不仅学生感觉乏味,自己都感觉生硬。虽然备课时不用花什么精力,但对于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能力大为不力。如果背景知识以前在其它课文讲过,可以让学生来讲,让其它学生去补充,这样既起到巩固旧知识的作用,又调动了学生,老师只需进行必要的补充;如果背景知识与本课的重、难点关联不是很大,我个人觉得还是少讲,直接进入文章内容的分析,在分析内容,当学生的思考碰到坎时,老师再融入背景知识的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思考文章内容。因此,就本堂课而言,从时间上看,导入与背景知识的介绍占了14分钟(8:559:09),显然,这是占时过长的,花了近1/3的时间,而且部分内容书上还在注释。从与本课的重节(人物形象分析)来看关系并不是很直接,有一定的关系,可在融入分析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时讲。所以,个人建议,这里仍有改进的余地。

3.扫清字词。这个环节,刘老师做法是一面要求学生找,一面自己带着学生找,这是可行的,也是常见的做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老师对于生活中常读错的字的进一步强调,如绯闻中的绯念fēi,我注意了一下,对于这个词在座的听课老师很多都念错了,这说明这类词的读音很重要,我们都认得,但都念错,而这些词是中考与高考中常考的词。所以刘老师这个强调是很值得肯定的。另外,要提出来的是,刘老师对发髻(j)一词注意弄错了,刘老师弄成了第二声。

4.人物形象分析。具体的人物特点就不罗列了。应该说,刘老师上得比较规范,但缺乏教学的艺术性。这也是很多老师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如何更加巧妙地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引导。这里扯开来说一点,现在很多教普通班的老师一天到晚抱怨学生无法教。的确,我也深知其中苦,同样的劳动付出,在重点班能开花结果,在普通班却连泡都不冒一个。但是细细想来,我们有的时候也要适当地反思一下自己,首先要明确,重点班与普通班的学生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学习能力,抑或乖乖度都是有差别的,但我想,老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要不一样,教学的方法也要适当地调整。可能一个问题在重点班,老师只要提出即可,剩下的事都可以由学生完成;但在普通班,老师则要思考多一些,你要思考这个问题学生能否答得出来,如果答不出来,我该如何分解这个问题,把这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另外,还要思考,当学生思考不到位时,老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去提示学生思考等等。具体到刘老师这堂课,整体上带引学生深入对文本的阅读还做得不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定要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的字、句、段的读品思上的,刘老师的做法是让学生找哪一些内容写了藤野先生,我观察了一下,只有几个学生有反应,这个时候,老师应迅速调自己的教学策略,让没有反应的学生在读一读别的学生找出来的段落,营造出一点课堂氛围,读完后,问其它学生这段写了藤野先生的什么,这其实是促使学生去思考,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要注意某个动词,或某个句子。刘老师的做法是,几个学生找出来了,于是肯定学生,随即就抛出一个问题:这一个段说明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做法可以,但显得生硬,因为这是普通班的学生,第一学生肯定没有能力这么快迅速进行课文定位;第二,学生也没有能力一下概括出来。果然不出所料,学生没有反应,老师这时候也比较急,没有办法,只好自己说出来,并板书,于是老师问:是不是啊?学生们只好应声而齐答:是!明眼人一下子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段无效师生互动,因为学生根本经过思考,老师说出答案后,这是明显的诱答学生。其它的教学过程大多如此。

语文组一直有一个良好传统,对事不对人,就课论事。从个人角度指出一些不当之处,旨在营造一个实实在在的教研氛围,更在帮助年轻教师的业务成长和促进我自己的业务提升。

总结建议如下:

1.课堂教案设计尽量精致一些,对知识点的掌握尽量全面一些,多买一些相关的参考书,丰富自我对文本的解读,而不是单一地依靠教参。

2.多思考如何更加有效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不同教学策略,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尽量让更多的差学生爱听你的课。

48、制取氧气评课稿

氧气实验室制法原理

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

多媒体演示 实验探究 对比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体验游戏 体会氧气的重要性

感受氧气的重要性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思考后回答

【作业】练习与应用:1、2、3.

【板书设计】

课 题3 制取氧气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二、实验室制法: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 氧气+水

3、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三、分解反应:

○1、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2、特点是一变多

复习和巩固本节学习的知识.。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在教学中带着学生观察视频播放实验和演示实验,依据探究模式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但是将探究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学生兴趣很大,使学生在体验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基本达成学习目标。

2. 学生刚接触化学,实验的探究意识还未建立,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记录现象、发现提出问题等能力都不具备,分组独立探究条件还不具备,但为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生成过程,我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采取教师示范,使学生感知化学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初步体验探究过程,为今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3.因为是第一课时,学生动手实践放在第二课时补充。

49、创造宣言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创造宣言听课稿,分享创造宣言听课感受和记录

创造宣言评课稿第一篇:

创造宣言

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陶行知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新课导入

有部分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如何重树自信,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崇拜(chng)  倘若(tǎng)  监牢(jiān)

懒惰(du) 遁词(dn) 鲁钝(dn)

懦夫(nu) 豢养(hun) 樵夫(qio)

灌溉(gi) 自暴自弃(bo)

(2)解释下面的词语。

鲁钝:愚笨,不敏锐。

豢养:喂养。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走投无路: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2.作者链接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快速自读课文,把握关键信息:

(1)看完整篇文章后,你发现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运用了大量例子,引用了很多经典的句子。

(2)文中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交流点拨】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等领域。

2.文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请指出这五种错误观点,并说说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进行反驳。

【交流点拨】①环境太平凡:八大山人白纸上的挥毫,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②生活太单调:文天祥狱中书写《正气歌》,雷塞布沙漠中开凿运河;③年纪太小: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④太无能:不识字的慧能是禅宗南宗创始人,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之哥伦布发现了美洲。

(二)品味语言

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交流点拨】1.排比

(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3)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2.比喻

(1)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三)写法分析

1.本文有破有立,既摆出了对方的错误观点,又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主张。试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因而不能创造的两个借口,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的主张。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陷入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原因,明确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2.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交流点拨】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交流】教育的最大成功: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标;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造;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

创造宣言评课稿第二篇:

创造宣言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陶行知,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作者关于创造的观点,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用事实反驳的方法。

  3.引导学生认识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以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关于创造的观点,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用事实反驳的方法。

  2.引导学生认识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以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设想

  从理解观点入手,理清论证思路;结合时代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以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陶行知,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本文的结构与观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创造宣言》阐述了他关于教育者如何进行创造的观点,学习本文能改变我们关于创造的一些糊涂观念,懂得如何进行创造的方法。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的观点,作者在文中要反驳的观点,用[ ]标出文章的论据等,用~标出扣论点议论的文字,并批注论证的方法与不懂之处,用序号标出意义段。

  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校正读音:

  崇拜(chng) 倘若(tǎng) 监牢(jiān) 懒惰(du) 遁词(dn) 鲁钝(dn) 懦夫(nu) 豢养(hun) 樵夫(qio)灌溉(gi) 自暴自弃(bo)

  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愚笨,不敏锐。

  懦夫:软弱无所作为的人。

  豢养:喂养。

  灌溉:利用渠道或管道输水到农田,满足耕作及作物生长的需要。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手机扫码阅读从种到界评课稿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