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学习分享 2023-06-24 10:31:05

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1、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经典诗篇。全诗二十八个字将西湖的晴、雨两种美态描绘得生动而富有意境。王翠翠老师细致解读文本,熟悉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情为首要,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充满诗意的课堂。

一、以读为主,发现美

小学诗歌教学向来被认为是难题,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孩子的诗歌欣赏引导,因为孩子们没有生活积累,所以诗歌教学经常变成了诗歌背诵课或者诗歌字面意义的解释课。这样的课堂,只能使孩子们欣赏诗歌的兴趣慢慢磨灭了,也就对诗歌意境美和情感美趋于麻木。

课始,王老师的问候让学生倍感亲切,也让学生消除了与诗歌接触的紧张感。温故知新,随着引导学生背诵描写风景的古诗词,将学生轻松地带到 千里莺啼绿映红的西子湖畔。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诗题入手,并且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第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第二,要读出诗的节奏;第三,要读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王翠翠老师并没有急于去让孩子们去背诵,而是重视读诗。诗歌本身就是和着音乐而生、而长的文学珍宝。课堂上有自读、领读、范读、引读等多形式、多层次、多梯度的读。诗歌特有的音乐美与孩子们天生的韵律感达成共鸣,因此孩子们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也读出了古诗的韵味。教师的指导非常到位,引导学生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理解,看着老师的手势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王老师的引读和范读带领孩子们读得入情入境。

二、紧抓词语,品味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赏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例如,在教学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这句诗时,潋滟一词的理解,在诗中是个难点,王老师就抓住潋滟、方两个词,做足文章,结合图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象,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西湖在晴、雨两种气候下的迷人风姿,王老师还引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做比,更好的理解了诗意,更好地引导理诗人苏轼当时的那种美好的心情。

师:水光潋滟晴方好,潋滟我们根据注释知道了它是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那么生活中你见过这种景象吗?

生:见过,就是像白云一样。

师:啊,像白云一样,是风吹过的白云?对不对?好,请坐。

生:我见过,像星星的碎片洒在湖里一样。

师:像星星的碎片洒在湖里,特别美的比喻。水面波光粼粼、潋滟的样子还像什么?

生:就像水被风吹过的样子。

师:嗯,大家的观察能力都很强,想象力也很丰富。

生:像很强烈的阳光照在湖面上。

师:很好,再现了那个场景。

生:就像钻石磨成粉,撒在湖面上。

师:啊,金光闪闪的钻石,磨成粉,撒在湖面上,想象力很奇特。

生:就像金片撒在海里。

师:像金片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还有吗?

生:像海里游的鱼,鱼身上的鳞片撒在海里。

师:鱼在海里游,鳞片就映在海面上。同学们的想象力特别奇特,而且丰富。我们知道了潋滟的样子,我们来看一下水光潋滟的湖面到底有多美。

(PPT呈现水光潋滟的图片)

水光潋滟晴方好,一个方字将诗人心中晴日西湖恰到好处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足见诗人文学和文字的造诣之深,不禁让人联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西湖的美,在诗人心中,也许就是这种唯美的感受吧。

这是再典型不过的读诗的方法!没有以词解词的呆板,没有概念界定的机械,一切都是象的激活、提取、呈现和叠映,一切都是情趣、情味、情韵的自然流露。

三、诗化语言,享受美

王老师带领学生从欣赏美景自然过渡到走进诗人的情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品出诗人比拟的精妙,品出古诗语言的魅力。

师:晴空朗日下,苏轼与友人泛舟湖上,西湖山美水更美,于是苏轼禁不住感叹

生(齐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苏轼远望青山,一片苍翠葱茏,近观湖水,荷花满池,晴天的西湖这样美妙多姿,苏轼再一次感叹

生(齐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一阵微风吹来,湖面水光荡漾,波光粼粼,苏轼又一次感叹

生(齐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但是啊,天公好像不作美,忽然飘起了蒙蒙的细雨,青山隐隐,绿水悠悠,这样的西湖雨景,却让苏轼惊叹道

生(齐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雨水打湿了诗人的衣裳,却丝毫没有消减诗人的兴致,雨西湖真是别有一番韵致在里面啊!苏轼又一次感叹道

生:(齐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苏轼与友人,在雨中饮酒、赏景、作诗,提笔写下了这句

生(齐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它都这样美。晴天的艳丽,雨天的淡雅,就像女子的浓妆和淡妆。西湖这样美,美得像谁啊?

生:西子。

师:所以诗人感叹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四、启发引导,方法美

王老师在引领孩子体会每一句诗的意境时没有空洞的讲解,而是入情入境的引导。如,老师:同学们看这就是水光潋滟,水光就是日光洒在湖面上,映出的这种波光闪闪的样子。水光潋滟晴方好,方字能换一个词吗?师:特别棒,还可以换成什么?师:还有吗?晴刚好晴方好晴正好,还有?师:水光潋滟晴方好,方好就是刚刚好,西湖晴天的美,美得刚刚好,增之一分则太多,减之一分则太少。晴天这么美,那么雨天的西湖呢?我们来看第二句,雨天的西湖,你通过哪个词感受到了雨西湖的美?

在老师一步步引导鼓励下,学生思考有深度了,对西湖的美,理解的表达的也很到位了。三年级的孩子能有这样的表现非一日之功,我想与王老师平时这样启发教学方法是密不可分的。

五、安排练笔,体会美

王老师在让学生感受西湖的雨天和晴天的美景后,安排了一次的小练笔:西湖的景很美,但是它毕竟离我们比较遥远,我们生活在美丽的生态城,生态城是不是也和西湖一样,晴方好雨亦奇呢?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笔,写一写你心目中的生态城的美景。

图片

我爱生态城____________的美景。晴时,___________________,雨时,___________________ 。

无论晴雨,生态城都这样美,

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呀!

这个环节的设置,不但能让学生更深的理解诗歌反映的内容,更是升华了中心,由对西湖的赞美到对身边美景的赞美,写出了对生态城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纵观王老师的课,是一节饱含美的课,她用诗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授,把学生难理解的古诗讲得简单化、形象化,让学生能够真正读懂古诗,理解古诗,直至喜欢上古诗。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情感美。西湖美,王老师的课像西湖一样美!

2、大还是小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大还是小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你觉得自己是大还是小?随着周兆羽老师的问题,学生们一同走入了关于自己大和小的探究。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那我到底是大还是小?周老师循循善诱,巧妙地从文本中提炼出这三句话,启发学生思考。周老师通过什么时候大?什么时候小?一问,在锻炼学生提取文本信息能力的同时,精心设计识字教学,如用猜谜语识记穿,字源识字学习衣,注重学生学习体验,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同时,周老师教学中渗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

万物皆有源,字也不例外,孙娟老师采用字源识字的方法学习穿、衣、得等生字,引领学生探究汉字背后的奥秘。同时,孙老师采用拓词法学习候,拓宽学生的字词量。孙老师的课程兼具知识点学习与观察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她出示穿衣服、系鞋带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小朋友的表情,并以此以为引,引导学生探究大是什么意思,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的大不是长高,长一岁的大,而是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会自理、自立的大。

3、比尾巴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比尾巴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儿歌与儿童诗的区别

儿歌和 童诗加起来就是儿童诗歌,但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儿歌主要给不识字的幼儿诵唱,一般句式整齐,有明显得节奏和押韵,好玩有趣很浅显。童诗则是我们大一些的儿童阅读的诗歌,形式自由但内容更有内涵且具有诗歌的要素和特点。例如《明天去远足》是儿童诗,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抒情性。

教学思路1

先阅读后识字

上个世纪阅读教学中把生字词当做阅读的拦路虎,所以大多会在阅读之前进行识字教学,名曰扫除文字障碍。这一做法有很多人到现在还在沿用,看起来很有道理不识字怎么能进行阅读?其实这是违背儿童认知规律的。

相比之下,学生对句子的识记要比对生字的识记快得多,容易的多。两岁多的孩子可以很快的背诵许多古诗或者儿歌,其实他们根本不认识其中的字。但如果让他们识字就困难多了。

处理我们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和识字教学之间的关系也要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练习读几遍就能够记得住的课文完全可以先阅读后识字写字。

在老师范读之后,让学生齐读、男女生对读、分小组轮读、按节奏拍手读、同桌游戏读,很快学生就能够把课文背诵下来,完全不用担心孩子因为其中的11个生字而对课文读不下去。

为了便于背诵,诵读的过程当中需要帮助学生梳理儿歌4个小节的逻辑关系,知道先是哪三问哪三答,后是哪三问哪三答。可以配合简笔画给学生提示儿歌的内容顺序。

本课11个生字需要让学生当堂认识。先让学生从课文中认出这些生字,读准字音。

变换顺序开火车等方式让学生熟练认识这些生字之后,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反义词长和短,鼓励说出课文中弯扁的反义词。

鼓励学生发现把和巴的字形关系。

让学生自己找出其中的多音字长,可以补充多音字把谁尾。

指导学生注意公上面是八字头而不是之前学过的人字头。可比较一下伞与公。

本课的写字教学重点提示新的笔画竖提,避免与竖钩相混淆。巩固竖弯钩的写法。本课需要写的4个生字笔顺比较难掌握,需要反复练习几遍。本课的朗读教学要让学生体会到问句和陈述句的语气不同。老师读,学生听。分辨清楚之后老师用手势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问句的结尾语调上扬,陈述句结尾的语调平铺。

教学思路2

朗读-唱读-诵读

低年级学生朗读的时候喜欢拖腔拉调,所以在朗读之前先把尾巴的变调和词组的朗读练习过关。

本课的朗读教学要让学生体会到问句和陈述句的语气不同。老师读,学生听。分辨清楚之后老师用手势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问句的结尾语调上扬,陈述句结尾的语调平铺。

唱读儿歌的时候,为了读好节奏,我采用音乐简谱的记录方式,按照四二拍子让学生边拍手边读,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把需要拍手的字用黄颜色标记出来。

教学思路3

整体-部分-整体

阅读任何一篇文章都必须遵循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这样的一个思路。所以学生听到老师范读完课文以后,要对儿歌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

训练学生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可以把所有的问和所有的答列出来,让学生体会问句与答句之间的对应关系,明白不能答非所问。

梳理儿歌的结构顺序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说。

学完儿歌可以让学生谈一谈你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大自然万物的丰富多彩。

最后鼓励学生自己编儿歌,孩子们的想法五花八门,老师只是在押韵方面帮他们改一改就行了。

一年级的小朋友很天真,给他们上课会看到一些有趣的事情,听到一些有趣的话。有几个班的孩子在上课问候的时候,刚说完老师好就有学生提出应该说校长好。用生字公组词造句的时候,小女生说老公就引来一阵哄笑,说我妈妈经常叫爸爸老公就赢来掌声。拓展自己编儿歌更是笑点频出。

4、朱德的扁担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朱德的扁担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李玉妮老师执教《朱德的扁担》,这节常态课很扎实,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朱德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

指出老师们要学会组织课堂、学会指导学生朗读,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育人。曾芳枚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如何指导学习相对较弱的学生完成堂上学习辅导。孙校就曾芳枚老师的疑惑进行解答,指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课堂上要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最后张倩老师进行总结,在平时的教学中建议采用小组评价机制,多种形式调动学生集中注意力,将学习辅导的题目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从而更好的把教与学相融合。

本次学习共同体活动为成员们提供了一个教学设计展示、教学能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通过本次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研究,成员们都受益颇多,这将促进我校语文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帮助其成长为具有先进理念和较强教学技能的优秀教师,并进一步激发我校语文教师教育科研的热情。

5、二年级上册一封信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二年级上册一封信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封信》记叙了主人公露西想念在国外工作的爸爸,给爸爸写信的故事,字里行间透露着真挚、温暖的亲情。文中的露西前后写了两封信,不同的表达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心情体验。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我以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主导问题,引导学生去读书,读懂内容,读出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露西的两封信。

学生准备:读课文三遍,字卡、词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直入主题

1.导入:如果你的爸爸去远方工作了,你想他的时候会怎么与他取得联系呢?(打电话或者发微信)那么,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除了这些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取得联系。(板书题目,齐读题目)

2.认读封字,明确一封是数量词,封字还可以组词为封住密封等。

3.过渡:这篇课文中的信是谁写给谁的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看看吧!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明白语文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同时也通过谈话激趣导学,为学习下文做铺垫。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听清字音,听清停顿。

2.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圈画出来,难读的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说说露西给爸爸写了几封信。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圈画生字,用____画出露西第一次写的信的内容,再用  画出露西第二次写的信的内容。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逐步培养学生对生字新词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在明确任务后,让学生自主读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读通句子,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对比体会,合作识字

1.指生回答:露西给爸爸写了几封信?

2.(1)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的内容。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纠正字音。

①读准削肩冷鲜的读音。

②指导学习多音字朝重结。能根据不同的读音组词语。如重在本课读chnɡ,另一个读音是zhnɡ,可组词为重量。

(3)小组合作,交流识记削刮胡修冷重的方法。

(4)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①动作识字削、刮。做一做削、刮的动作,想一想生活中和削、刮有关的词语:削皮、削铅笔,刮风、刮胡子等。

②字谜识字胡。古时明月今相见。

③生活识字修。引导学生思考在哪里见过这个字。(修理部)课件出示修理部的牌匾,仔细观察这个字,在书写时不要忘了中间的竖,学生书空练习。

④形声字识字冷。冫,表义;令,表音。组词:冷清、冷气。

⑤对比识字重与量字形相近,对比记忆。

(5)课件出示第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

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以前每天早上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

指生读,师生评价,然后生齐读第一封信。

3.露西的第二封信都写了些什么呢?指生回答,课件出示露西写的第二封信。

亲爱的爸爸:

我们过得挺好。太阳闪闪发光。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请爸爸告诉我们,螺丝刀放在哪儿了。这样,我们就能自己修台灯了。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

爸爸,我们天天想你。

(1)引导学生朗读并体会。

指导学生将第二封信和第一封信对比一下,确定第二封信应该用高兴、幸福的语气去读。

(2)巩固识字,集体交流, 师适时补充:

①指导学生学习期字可以用生活识字法,如:一个星期共有七天,从星期一到星期日。另外,期与胡字形相似,两个字的偏旁相同,古和其分别代表着两个字不同的读音,虽然偏旁相同,但意思不一样,胡中的月字旁指肉,而期中的月字旁则表示规定的时间或一段时间。

②指导学习鲜。图片 鲜字由鱼、羊两字组成,最早表示鱼名,泛指活鱼, 后来引申为新鲜、美味的意思。

(3)指生读第二封信,师生评价。

①课件在第二封信结尾和鲜花的位置出示词语结尾和一大束鲜花,指名朗读词语。并利用课件放大结束和鲜,指名反复认读,并交流识字方法。

②字谜识字:束口字藏在木中间。

4.小结过渡: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在这两封信中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朋友,还能把这两封信读得既通顺又流利,把掌声送给自己吧!下面会写字中的朋友也着急跟大家见面了,让我们一起去跟它们打个招呼吧!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创设语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本环节,将本课的重点字集中在露西给爸爸的信中,不仅给汉字提供了反复出现的平台,更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四、观察示范,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请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的结构。

2.上下结构的字:今、支、笔。

左右结构的字:封、信、珠、灯、影。

全包围结构的字:圆。

独体字:电。

3.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

今、支中都有捺,要写得舒展。

笔和电最后一笔都是竖弯钩,要注意强调这个笔画:竖要靠近竖中线,转弯要圆润,下面的部分要平,钩朝上。

4.学生描红,练写生字。

5.展示生字,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和基本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所以在写字指导上要从细微的笔画、结构入手,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1.把本课的生字读给家长听,口头组词,如果能将生字放入句子中读一读就更棒了。

2.将《一封信》读给家长听。

设计意图:适当巩固有利于帮助孩子们加深印象,而与家长的合作,既复习了课堂所学,又可以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1.复习:课件出示生字、词语,学生开火车读字,男女生读词。

2.导入:本文的主人公露西给爸爸写了几封信?信里都说了些什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一封信》,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复习巩固生字、词语。同时,回顾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

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第3~14自然段,找出露西给爸爸写的两封信。

(2)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想一想:这两封信有哪些不同?

3.学生自主学习,全班交流。

4.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用课件出示两封信的内容。

5.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第一封信里,露西说爸爸不在,我们很不开心。(板书:不开心)第二封信里,露西说我们过得挺好。(板书:很高兴)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

(2)第一封信里,露西说爸爸不在家,不能逗她玩,没有意思。第二封信里,露西说她要和妈妈去看电影。

(3)第一封信里,露西说家里的台灯坏了,修不好,很心烦。第二封信里,她问爸爸螺丝刀放在哪儿,她和妈妈要自己修理台灯。

(4)第一封信里,露西说家里很冷清。(板书:冷清)第二封信里,露西写希比希又蹦又跳,家里很热闹。(板书:热闹)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家里总是很冷清说明了爸爸在露西心里真的很重要。

(5)第二封信里,露西不仅写家里一切都很好,还写了她和妈妈很想爸爸。

6.小结并指导朗读。要从两封信中体会到露西的心情和想法的变化。第一封信里处处都是不开心,第二封信里字字洋溢着快乐的情感。

7.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这两封信,说说还有什么发现。(第二封信的结尾,露西还画了一大束鲜花。)

8.为什么露西的信前后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最主要的原因:第二封信是在妈妈的引导下完成的,妈妈的一句我们过得挺好一下子就让露西开始想开心的事情了,在这样的心态下,露西的第二封信才会充满快乐的气息。)

设计意图:文中只提到了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的相关内容,没有以信的形式出现。此环节设计,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形象直观的信件再现了露西不同的心情,也为识字提供了具体语境。

三、讨论交流,深化主题

1.讨论交流:比较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我更喜欢第二封信,因为这封信是露西带着快乐的心情写的,爸爸读了信会高兴,不用惦记家人了。)

2.思考交流: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们总会感到孤独,也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保持快乐的心情,想办法解决困难,不让爸爸妈妈操心。)

设计意图: 乐观地对待生活,这是一个生活道理。只有将这样深刻的道理融进具体的问题、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生才会有所领悟。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请你像露西一样给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最近的生活很快乐。

设计意图:以实践活动诱发学生乐观生活的情感,使文章的主题得以深化、延伸。

6、一块奶酪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一块奶酪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一块奶酪》是部编版教材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节课时,尽管自己对教案经过了再三的修改,但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成功之处:

一、关注到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我帮助学生建立、感受童话和其他文体的不同之处,教给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要素串联法,学生能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生自主识字,老师巧妙点拨的生字教学效果较好。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识字,然后向大家介绍自己识字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识字的热情,学生积极参与,使课堂气氛活跃,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尤其是多音字的闯关练习,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根据要表达的意思选择正确的读音。

三、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这个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创设情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我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繁琐地讲解,整节课只有两大板块:梳理主要内容和感受人物品质,创设采访蚂蚁队长和小蚂蚁的情景以读代讲,感受人物形象。课上对一些重点句子我没有像以前一样进行深入地讲解,只是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去读,通过反复朗读自然就感受到了人物的美好品质,采用了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读演结合的方法,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为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进行设计,学生演得生动有趣,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互相评价,尽情说出表演后的感受,对蚂蚁队长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关爱幼小的品质有了更深的体会。

四、习得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续编童话,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说话是写作的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课堂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说话训练,让他们续编童话,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对本单元的习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对于略读课文,该放手就放手,老师完全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但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还是有所欠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放手不够。如果能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或不喜欢蚂蚁队长的理由,然后全班汇报,我想教学效果会更好,这样可以为个别胆怯、不善于大胆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小平台。今后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中,应该下足功夫,多为潜能生着想,试问每个孩子有多少收获,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

课堂就是一门缺憾的艺术,通过这次公开课,我再次感受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7、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今天早上,非常轻松地处理了《秋天的雨》,记录如下。

直接揭题

前几天,我们一起听了秋的声音,走过了一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今天,我们要来欣赏秋天的雨。

请你将课本翻开,听老师读课文。

初读感知

齐读课文,认读生字词,注意轻声及扇的读音。

读完之后,复习了一下总起句。这里上一节课处理过,不做赘述。

抓住重点词语

围绕总起句,每一段是怎么介绍的?先读第二自然段,试着找一找,这一段最重要的词语是什么。

孩子们说,是五彩缤纷。

如何理解这个词语?先通读这个自然段,不难得出,五彩缤纷说的是颜色很多。然而,如果都是灰色、黑色、蓝色等,颜色多,能说五彩缤纷吗?

答:不能。因为颜色不够鲜艳,不够好看。

好,请画出这一自然段中所有写颜色的词语。

得出结论,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个词语的意思。

再读第二自然段,梳理段落,挑战背诵。

拟人

背诵就下课了,所以剩下的是第二课时。

课文中有很多拟人句,边读第二自然段边想,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请孩子们分享,分享结束后,处理课后题。

我记得王浩阳说,它把绿色送给了爬山虎,绿绿的叶子就像一个个小手掌,爬啊爬啊,爬上了一根柱子。我给他改了改:它把绿色送给了爬山虎,绿绿的叶子就像一个个小手掌,爬啊爬啊,爬上了秋天的眉梢。

第二自然段分享完,小组合作,在3、4自然段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拟人句,小组交流。

终点处理:勾住。

总结这篇课文特点,自读阅读链接,看一看这篇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

其他事项

分享交流了语文园地二的交流平台,总结板书并做笔记。

词句段运用词语部分已经处理过,重点理解了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书写提示公开课上了,日积月累读一读,都是和秋天有关的四字词语,不做赘述。

习作写日记,二年级就讲了,重复了一下格式要求,第二单元告一段落。

作业布置

背诵第二自然段

仿写

自主复习一、二单元。

8、上册三年级第17课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诗句理解

上册三年级第17课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诗句理解

《饮湖上初晴后雨》抓住了夏季西湖时晴时雨的风光,以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惟妙惟肖地勾画了西湖的美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9、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经典诗篇。全诗二十八个字将西湖的晴、雨两种美态描绘得生动而富有意境。老师细致解读文本,熟悉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情为首要,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充满诗意的课堂。

一、以读为主,发现美

小学诗歌教学向来被认为是难题,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孩子的诗歌欣赏引导,因为孩子们没有生活积累,所以诗歌教学经常变成了诗歌背诵课或者诗歌字面意义的解释课。这样的课堂,只能使孩子们欣赏诗歌的兴趣慢慢磨灭了,也就对诗歌意境美和情感美趋于麻木。

温故知新,随着引导学生背诵描写风景的古诗词,将学生轻松地带到 千里莺啼绿映红的西子湖畔。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诗题入手,并且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第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第二,要读出诗的节奏;第三,要读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诗歌本身就是和着音乐而生、而长的文学珍宝。课堂上有自读、领读、范读、引读等多形式、多层次、多梯度的读。诗歌特有的音乐美与孩子们天生的韵律感达成共鸣,因此孩子们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也读出了古诗的韵味。教师的指导非常到位,引导学生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理解,看着老师的手势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紧抓词语,品味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赏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例如,在教学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这句诗时,潋滟一词的理解,在诗中是个难点,抓住潋滟、方两个词,做足文章,结合图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象,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西湖在晴、雨两种气候下的迷人风姿,引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做比,更好的理解了诗意,更好地引导理解诗人苏轼当时的那种美好的心情。

水光潋滟晴方好,一个方字将诗人心中晴日西湖恰到好处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足见诗人文学和文字的造诣之深,不禁让人联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西湖的美,在诗人心中,也许就是这种唯美的感受吧。

这是再典型不过的读诗的方法!没有以词解词的呆板,没有概念界定的机械,一切都是象的激活、提取、呈现和叠映,一切都是情趣、情味、情韵的自然流露。

让学生感受西湖的雨天和晴天的美景后,安排了一次的小练笔:西湖的景很美,但是它毕竟离我们比较遥远,我们生活在美丽的生态城,生态城是不是也和西湖一样,晴方好雨亦奇呢?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笔,写一写你心目中的生态城的美景。

教学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六单元17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全诗的意境整体透出一种空灵的美、含蓄的美、朦胧的美,这种美的格调与韵致,情欲浓淡,存乎一心,各得其所。课堂教学中首先抓住潋滟、空蒙这两个词语知音、明意。再放到句子中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大意。教学诗句时,借助音乐唤醒学生脑海中的记忆,想象古诗描绘的景色,将西湖的晴雨之美扩展至晨暮之美、四季之美,引发了学生对西湖美景的遐想。更为理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一千古一比做好铺垫。

这节课设计了五个版块,视频导入、初读感知、品悟积累、再识诗人、总结回顾,各板块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中、在一次次想象体会中走近西湖、走近诗人,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与爱怜。诗人苏轼在第二单元和学生初相识,在第六单元和学生再相遇,于是对诗人有了一个初识和再识的版块,再识的部分对三年级孩子来说有一些难度,走近一首诗还得走进一个人,课堂扩展了《饮》的其一,还有这首诗和诗人之间的人生关照,让学生看到一个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苏轼。

高品质的教学设计,源自教师对文本新颖独特的解读,教师要在文本中发现学生不易觉察的具有语文学习的价值的要素,并依据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判断将其转化为新颖的设计问题。与平常处见奇崛。形成教学设计的坡度。提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审美性。在这些方面还需要多钻研,多思考,多实践。

在备课过程中很感谢两位教研员老师于老师、阎老师拨云雾 ,指方向、名目标、给方法,一次次耐心指导,感谢李校长每一次的鼓励与指导,也感谢身边同事的无私帮助。

生活中有太多的美好要收藏,希望课堂学习成为有趣的旅行。

10、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7古诗三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7古诗三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古诗大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古诗主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抓住了夏季西湖时晴时雨的风光,以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惟妙惟肖地勾画了西湖的美景。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3(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三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1、爬天都峰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爬天都峰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我们年级组听了赵老师《爬天都峰》的示范课,这篇文章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

1. 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2. 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

赵老师的课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首先复习生字词语,请同学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答出爬山前,爬山时,登顶后。随后赵老师追问:如果让我们自己写,怎样安排详略呢?

赵老师的这一问实在是妙啊,因为这篇课文它不走寻常路,没有像我平时教写作方法时反复强调的起因、结果可以略写,经过要写得越详细越好。这篇课文恰恰相反,叙述事件的起因,它强调了我观峰之陡直的畏难心理和老爷爷的外貌细节。叙述结果时,重在刻画老爷爷、我与爸爸的语言描写,表现我和老人互相激励,给予对方勇气,攀上顶峰的精神力量。而对于我这教学水平不高的老师所强调的经过,作者仅仅用了69个字,但叙事清楚,绝不拖泥带水,颠覆了常用写作模式详略观。赵老师正好抓住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教给学生写作方法,让学生明白了不是任何事情的经过都要详写,对自己最有感触的部分要详写,学生从中获得了写作的金钥匙即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合理安排材料?怎样把一件事情写清楚?赵老师对这一环节的处理,不仅让学生茅塞顿开,而且我也从中受益匪浅。

赵老师不仅在课文教学中给予学生写作指导,而且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也是高手。

在默读第二自然段后,赵老师提出问题:说说天都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高、笔陡。学生脱口而出。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笔陡意在如何?突出天都峰不容易爬,要有勇气和力气。那我们该如何读这一自然段呢?师生间心灵相通,配合默契,好不快意!

赵老师进行了朗读指导:重点研讨啊字的读法。指多名学生朗读,老师引导:这段话要想读好,关键要读好哪个字? 以此来指导学生读好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这段话里的啊字,不能读成赞美的语气,要读成惊奇、害怕的语气。精妙之处:一字传情,突出了山高难爬,为下文的克服困难做了铺垫。

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是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很是精彩。学生弄懂句意后,赵老师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做朗读练习。学生从朗读中更能体会出:我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过程,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更加到位。

纵观赵老师的整节课,把阅读教学和习作指导很好的结合起来,整个教学目标明确而又恰当,教学重点集中而有深度,值得我学习。

12、女娲补天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女娲补天》课例后,内心有许多感慨。感慨朱老师对课时目标的准确把握,感慨朱老师对学生中肯及时有引导的评价语,感慨朱老师收放自如的课堂掌控能力。

本节课乍一看很朴实,没有刻意形式上的花哨,但细细品味确像我们一位领导概括的境界春风大雅:即课堂教学已臻化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深深吸引,能全身心投入去探寻未知世界,风格却十分平易,似乎没什么高妙技巧可言。但若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教学设计处处蕴含智慧,铺陈、转折、抑扬、开合均合情合理,达到几乎无迹可寻的地步。达此境界者,听其课如沐春风,品其课若闻大雅,其教育教学思想必然要产生大范围、长时期的重要影响,其人必然会成为课堂教学领域的大师级人物。

朱老师本节课课时目标明确,准确把握了新课标对叙事性作品的要求。在理解掌握字词的基础上,教孩子详细复述的能力, 认识了解先具体后概括的段落结构 。整节课就围绕这个目标展开,设计课堂教学,使学生学有所获。正如周鹏老师所言,在小学中、低段教学中,最好是心中有语法、口中无语法术语。用学生易懂的语言把抽象的语法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我们很多人恰恰缺乏了这一点。自己对这个年龄段课程标准缺乏深入了解,没有做到心中有标准,自然不能很好的把握它,理所当然给课文课时目标定位就不准,没有方向,教学设计怎会清晰呢?

感慨朱老师对学生中肯及时有引导的评价语。朱老师的课给人感觉很真实。学生会出错,回答可以不完美,而不是那种刻意营造的精彩。朱老师就是抓住这种不完美,一步一步引导孩子变得完美,这就是对孩子能力方法的培养。不像某些课堂上一味的赏识,连评价都变味了,都成了棒、好之类的语言。朱老师的评价中肯及时,有鼓励,更多的是点拨和引领 。

朱老师的教学设计呈现的由易到难梯度化设计,如复述的要求一步步达成,循序渐进,在复述得有条理的基础上说具体。先概括出女娲补天的过程,然后训练学生利用概括的词语复述课文;再训练学生把具体的语言说精炼;最后训练学生变成自己的语言。由易到难一步一步训练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这一课标要求,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朱老师整节课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但我认为他的语文教学意识更值得学习,更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借鉴、运用。

13、普罗米修斯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普罗米修斯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谭建英老师评阮德海老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谭老师认为阮老师虽然执教时间不长,但上课从容镇定,教学思路明确,指导学生抓关键词理解感悟普罗米修斯遭受到的痛苦,更进一步理解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谭老师认为,本文需要感受的不仅仅是普拉罗米修斯的善良、勇敢、正义,还应该有普罗米修斯为了给人类造福不顾自我、不畏苦难、坚定执着的精神。

14、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教学建议

1、课前,可建议学生查阅有关蟋蟀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有条件的可以观察蟋蟀和它的巢穴。

2、本文的题目比较新奇,可以用揭题来引起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初读课文时,让学生通读全文,读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概括出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来学习,然后进行交流。经过讨论、交流使学生了解到,对于蟋蟀住宅的特点,作者主要是从住宅的选址、外部和内部三方面来介绍的:

⑴选址──经过慎重选择,不肯随遇而安,不用现成的洞穴;

⑵外部──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

⑶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很卫生。

对于蟋蟀如何精心建造住宅,作者是从三方面介绍的:

⑴动工时间;

⑵怎样挖掘;

⑶不断修整。

在学生对课文的这两方面内容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叙述试着画一画蟋蟀住宅的示意图,然后师生进行评议。也可以提出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为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交流读文的体会。

3、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领略文章内涵。如:

⑴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运用上下文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先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随遇而安的意思;再和上下文进行对比,想想别的昆虫是怎样随遇而安的。(结合临时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体会)然后再读读课文,想想从哪里能看出蟋蟀是不肯随遇而安的。(慎重地选择住址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一点一点挖掘)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⑵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时,教师可以设疑:

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为什么?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潜心读书,引导学生从朝着阳光、倾斜的隧道、深度和宽度、隐蔽的门口、平坦的平台、光滑的墙壁、清洁干燥的屋子内部等,感受到蟋蟀身上似乎有一种聪明和才智,知道住宅要向阳,能排水,大小要适宜,住所要简朴、卫生。然而,它们用来建筑这座住宅的工具却又是那样柔弱的一对前足和一双后腿,让学生从这种明显的反差中体会到,蟋蟀能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绝不夸张。充分体会到这一点之后,我们不禁也要发出感叹: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4、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以及他对昆虫的特殊感情:

在文中,作者对蟋蟀的动作进行了极为细腻的描写,有些句子写得十分形象,同时作者也对自己如何观察蟋蟀作了简要的叙述。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品味、欣赏,说说自己的体会。文中采用的大量的拟人写法,如专家主人大厅卧室弹琴唱歌修理休息,可以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词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抄下来。

5、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较多,可以单独安排一个教学环节,进行生字教学。其中蔽、搜应提醒学生把笔顺写正确,倾、抛要提醒学生注意安排好间架结构。

15、四年级上册蝴蝶的家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四年级上册蝴蝶的家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一、复习与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2、齐读课题。读课题后质疑,学生的问题:蝴蝶的家是什么样的?蝴蝶的家在哪里?

3、本单元的前三篇课文,关于提问策略,你学到了什么?

陈怡卓说:可以从内容、写法、获得的启示、联系生活实际几个方面提问。

另一个角度:可以对全文进行提问,也可以针对某一部分内容进行提问。

师生回顾针对写法提问:修辞手法、文章结构、标点符号、句式、详略安排等。

(学生回答问题有时与前面回答的学生说法相同,我提醒他们注意倾听,认可他们敢于发言的勇气。教室里说错了也没关系,站起来表达过的想法记忆更深。)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巡视时,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读书不开口,眼神不集中,及时提醒。养成开口读书的习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

2、本课是略读课文,不过生字词肯定有。出示容易读错的词语,学生认读。雀字读音带入到相应的语句中,先个人读,后齐读。

(我发现学生拖腔、唱读情形,边说边做动作:朗读和走路一样,你看我的脚贴着地面走,不抬起来发出难听的噪音,脚抬起来走路的步伐就干脆利落。读书也是这样,要有节奏,有轻重缓急。)

三、默读批注

1、一边读一边下自己的疑问,批注问题可以写在对应部分的旁边,也可以写在课文后面。

(我在巡视时提醒学生,可以用为什么怎样等疑问词写问句,并口头说了两个例子。有的孩子不动笔, 有这等常用字几个人写错,对他们单独指导。这时,我表扬了几个孩子提的问题有价值。又表扬另一个孩子:批注也是一笔一画书写,认真是一种习惯,本不需要演给别人看。)

2、巡视学生批注的问题,帮助他们归纳意思相同的重复性问题,指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前标上星号,稍后可以举手说出来。

四、问答交流

我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师生互问互答,咱们1:60(我与60个学生互问互答),敢跟我挑战吗?(没有新鲜感学生会疲倦,说完,孩子们脸上的表情有变化。)

1、师问:读第一自然段,我很好奇:为什么详写下大雨的情景?(板书:写法铺垫)

引导学生先集体朗读第一自然段,请学生回答后小结:雨大风狂突出自然环境之恶劣,为写作者的担忧做了铺垫。

2、生问:第二自然段用了两个问句,为什么这样写?(板书:写法句式)

我请学生先读这两个问句,然后回答他们:蝴蝶怎么办呢?我读出了作者的疑问、担心,第二个反问句更体现出作者的担心,怜爱之情溢于言表。

3、师问:第二句带有喧嚷斜挂两个词语的句子,我改成雨越下越大,风把雨点吹斜了意思没变,哪个表达效果更好,好在哪里?(板书:写法用词)

生回答后小结: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子更生动,形容了雨点大而密、风雨交加的恶劣环境。

4.生问:第五自然段,为什么小女孩知道蝴蝶是高兴的?(文中说:蝴蝶那么高兴,那么鲜艳。)(板书:内容理解)

师答:说蝴蝶鲜艳,那是因为它身上的彩粉斑斓,雨后阳光的映照下,轻盈的身体更显得明丽;说蝴蝶高兴,那是经历了暴风雨的侵袭后有一种劫后重生般的喜悦,我想,小女孩肯定是个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她也因为蝴蝶的重现而高兴。

5.师问:文中有几处写我为蝴蝶着急的句子,为什么反复写我为蝴蝶着急?(板书:内容理解)

学生们动手画出相应的句子,读出来,找不全,又补充,接着集中读这些句子,学生很容易说出来,是为了强调我着急、担忧,对蝴蝶的怜爱之心。

6.生问:我在哪些地方寻找过蝴蝶?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启示看法)

该我回答了,我想办法把问题抛给他们,我问谁愿意做我的助理帮我回答,但是有难度,答不全,我得刮一下他的鼻子。一个男生说了没说全,两个学生补全了。我轻轻地刮了一下他的鼻梁,他乐的不得了。(当时我想假如我是个男老师,这个动作是不是不合适,但是,这个基本上一秒不到的动作是课堂中缓和节奏、调整气氛的,应该不过分。)

由此可见,作者是个爱观察、思考、有爱心的人。

五、再读全文

每个小组八个人选择一个自然段练习朗读,全班分八个小组展示,学生打分。按照我们的评星标准,第八组读得准确、声音响亮、有感情。

作业:

以表格形式梳理蝴蝶的家所在地以及寻找结果、作者心情。

蝴蝶的家还可能在哪里,写出自己的想法。

16、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板块一 明确学习目标

师:今天学习第6课,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读得很通顺,我们来看看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生读单元学习目标。读书要求不拖拉。

师:相当好,这是我听到的最通顺的朗读

师:有个词叫角度,请问什么是角度?

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地方来提问

师:什么叫方面?

生:题目是一个方面,结尾是一个方面,内容是一个方面

师:掌声鼓励,把角度说得很清楚,很可惜说错了。我也很好奇,什么是角度?于是我去读了读资料,发现角度其实是个数学概念,没那么复杂,就是数学中的直角、锐角......但是我不甘心,我教语文,于是我就查,语文学科也有角度,语文学科的角度就如他所说是一种观点。哎呀,这样一说,咱们这节课就能上下去了。语文学科的角度要思考,而且有的时候要思考,一起读这首诗。

生读

师:猜一猜这首诗中到底有几个角度?

生猜:2个

生猜:6个

师:哪6个角度?

生: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

师:掌声.......不能鼓励,还少一个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生:方位,在里面看山。

师:掌声送给这两位同学,共7个角度。语文的角度还真多。

板块二 走进课文,尝试自己提问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读一读课文导语,相信你们一定读得更通顺。

生读

师:实际上就是这段阅读提示就是让我们做三件事,读,第一件事

生答

师:第二件事

生答

师:同学的问题出现在两处?

生:旁边和文后

师:第三件事?

生答

师:现在我们一件一件来做,第一件事,怎么读。何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读书方式听读

师:我将播放录音,同学们可以一边听一边想,读了这篇课文我会提出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蝙蝠发出超声波,而我们却听不见?

师:对呀,真奇怪,为什么我们听不见?2号提问

生:这种能放射回来的无线电波到底有什么原理呢?

师:原理我们也想知道。三号问题

生:这些电波为什么不会被吹散呢?

师:是呀,电波在空气中传播,为什么没有被吹散呢?小朋友在联系自己生活在提问

生:除了人听不见超声波,其他动物能不能听见,如果其他动物能听见,会不会有吃蝙蝠的动物来捕食它。

师:是啊,发出超声波的同时,是不是也带来了危险?第五号问题

生:还有哪些动物也会发出超声波。

师:除了蝙蝠还有哪些动物能给我们带来帮助呢?第六个问题

生:人的耳朵是听不见超声波的,为什么科学家能发现呢?

师:是啊,科学家怎么这么聪明呢?

生:蝙蝠发出的超声波和飞机发出的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师:大家提出了各自的问题,不同的角度提出的。

板块三 关注课文,学习提问

1.关注旁批提问根据课文部分的内容提问

师:这是他在文中阅读时提出的两个问题,先看一个问题。

生齐读

师:小朋友请重点看,这是在读了前2段就提出的问题。当我们发现这里写了飞机也写了蝙蝠时,他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再读一遍这个问题。

生再齐读旁边批注第一个问题

生:你觉得他为什么会提出第一个问题?是根据什么提出的?

师:我觉得他是根据部分课文提出的这个问题?

生:他看到这里,会想到后面可能会写飞机的原理所以提出这个问题

师:这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了问题,掌声鼓励

师:我们来看第二处提出的问题,一起读。

生齐读

师:同样,也是看到了三次实验的内容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两处的批注都是根据什么提出的?

生:都是根据课文部分的内容提出的

师:掌声响起来。两次提问,方法我们要获得,读

生:根据课文部分内容提问

师:请在合适的位置的写上笔记。(生记笔记)我们这个单元不仅要学会提问,更要学会提问的方法。

生记笔记

2.关注课后提问联系生活经验提问

师:这篇课文除了根据课文内容提问,当他读完全文后他还提出了2个问题,请看 。来读读这两个问题,请看它是怎么提的?

生齐读课后第一个问题

师:这个问题跟课文内容有关系吗?有一点点联系,但更多的是他产生的联想。因为课文当中已经没有提这件事了,但他却关注了生活中类似的情况。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我们再看第二个,更有意思了。

生齐读课后第二个问题

师:瞧,这两个问题是这位同学读完课文之后提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关乎的是飞机飞行的安全,以及和这篇课文有点关联但和生活关系更密切的超声波等等,请问这两个问题提问的角度是什么?

3.学生牛刀小试小组合作进行提问

学生3分钟小组合作提问

每组推选代表上台

师:刚刚同学们的四人小组讨论得特别好,接下来要考验大家的学习习惯。全体坐正,我们来听一听他们的合作成果。听听他们的提问,看看他们是从哪个角度提问的。

比如说针对课文内容,手指示意1;针对联系生活经验,手指示意2。来试试看,如果他提的是针对课文的,请你指示;如果他是针对联系生活经验的,请你指示。好的,准备请听一号选手提问。

生1:蝙蝠的耳朵除了能听到超声波后还能听到其他声音吗?

师:针对哪个角度?

生手指示意1针对课文提问

师:非常好,下一位提问

生2:超声波和无线电波有什么关系?

师:这个问题课文已经提出来了。下一位

生3:蝙蝠的嘴巴是有什么超声波可以发出无线电波的吗?

师:是呀,这个问题真好,蝙蝠的嘴里有什么器官吗?为什么我们发不出来超声波?掌声鼓励

生4:蝙蝠在夜间飞行,难道眼睛就没有作用吗?

师:他想要探索眼睛的作用,这是针对什么提问?

生手指示意2联系生活经验提问

生5:为什么无线电波会传到雷达上?

师:他在探索雷达的奥秘

生6:为什么超声波在看到障碍物时会反弹回去呢?

师:真奇怪,一般情况我们看到障碍物会晕过去。掌声鼓励

生7:蝙蝠既然视力不好,为什么要在黑夜行动,而不是白天呢?

师:夜行侠。

4.关注课后习题,学会提问

师:同学们,我们的学习还要继续,我们来看课后练习中,这个同学所在的班级,小组也提出了3个问题,我们一起读。

生依次读

师:我们组成了4人小组,他也是四人小组,这里1和3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第1个问题师根据课文内容提问;第3个问题是联系生活经验提问。为什么我们没有提出第二个问题呢?我们把他的第二个问题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这是针对什么提问的?很难哦。

生:针对课文的写法。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因为第一个实验写得少,第二个实验写得多,写法不一样

师:好咧,这个判断的方式是错误的。不能根据写多写少,它不好衡量,你再读第二号问题,注意力集中,再读2号问题。

生读

师:你看看是怎么判断是从写法提?

生:因为有个写字?

师:对啊,具体写啊,你看他从提问的用词上就判断出它是从写法提的。

师总结三个问题

师:哪位小朋友很厉害,也可以从写法上进行提问。

生:第7段为什么是揭开,而不是知道

师:太棒了,你很敏感,关注到了用词的写法,还有谁?

生:既然是说飞机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什么写到后面都在写蝙蝠?

师:到底要不要多写飞机呢,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生:第六段是配合,为什么不是合作

师:嘴过来,耳朵过来这是合作,配合不需要过来。你很有语言的敏感度。

生:第7段反复研究,为什么作者不写

师:是啊,我们就想知道,但是作者就是不说,作者很理性。真是太棒啦。

师生合作总结提问的3种角度。

板块四 拓展提问,变换身份提问

师追问:提问只有这三种角度吗?这里提问者只是一位同学,如果提问者水平高,提问质量就高;如果提问水平不高,提的问题就没有意义。现在我要考考你的智慧,请接受挑战。假如读者是生物学家,你说他的问题跟什么有关?

生:生物

师:在这篇课文中生物是

生:蝙蝠

师:再问假如读者是雷达工程师,他的问题跟什么有关?

生:和雷达有关

师:掌声鼓励,果不其然。假如读者是语文老师,你觉得他最关注哪方面问题?

生:写法

师:假如是幼儿园的小孩,漫无边际,那是天问

师:假如是外星人,他已经知道了,他可能会问什么

17、圆明园的毁灭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今天上午我们听了三位新进教师的汇报课。随后我们在北二楼会议室进行了讲课教师自评和我们五位听课老教师的评课。说真心话,内心里很激动,为八中有这样优秀的教师团队而自豪,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给了我满满的信心。我们八中有这样高素质专业的教师,提升成绩指日可待。刚才五位老教师评价非常到位,下面我也谈谈我自己的看法。首先说这三位新进教师,个人素质都比较高,备课充分,讲课教态自然,落落大方,充分体现了教师应有的专业素养,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贡献点,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比如张萍老师的目标意识,堂清意识和关注考点这三个方面做的很不错,值得我们学习,闫俊涛老师整个教学过程注重浪读,这一点所有的教师都深有体会,尤其最后一段的朗读,让我们的心为之震撼。我们大家知道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抓住了读就等于抓住了整个语文。另外他的课堂评价非常值得我们肯定,说真心话,评价是我们课堂上最难做的一部分,因为只要是评价能做到位,做的有实效了,那么前面的教学问题都迎刃而解。甘雨露老师在课堂上关注语文要素和单元主题,关注课后作业,这些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三位教师的基本功都非常扎实,语言表达能力好,课堂讲解层次也非常清晰。为这三位高素质的新教师鼓掌。我们老教师的评课句句落到实处,老教师毕竟是教学经验丰富,对每一节课的评价非常的到位,比如说张老师的识字教学,虽然是形式多样,也达到了强化次数,但是大家都听出来了,课堂没有方法的引领,就是说一定在课堂上要关注到教学方法。这一点是每个评课老师都提了出来。

下面我分别来说一下三位新教师的课,张老师执教的是《黄山奇石》。教学环节设计比较的合理,虽然是刚刚登上讲台,但是给我们的感觉非常熟练,驾驭课堂轻松自如。尤其是这个目标意识强,课堂伊始出示目标,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了学习。比如说多种形式让学生学习生字,有自由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等等。可以说,在一节课上达到了学习教学知识应该有的强化次数,而且能根据学情来进行教学,时时关注到学生。美中不足的是学习方法的渗透需要加强,另外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语太少,尤其是这个针对性的评价几乎没有,比如学生回答问题声音洪亮,站姿大方等等,都没有进行及时的评价,这一点需要注意。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堂清意识强,在授课30分钟左右的时候,巧妙的出示了练习题,用形式多样的练习题来检测学生对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否达成,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地方。第二位教师闫老师上的是《圆明园的毁灭》。闫老师导入课题方法都比较的独特新颖,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是通过组词方法引出两个圆园的区别,简单讲了圆明园的美顺势把课文内容渗透进来,你看,不仅仅把课题板书出来,而且还把课文的内容渗透其中,这样一举两得,书写了课题,学生理解了课题,同时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做了铺垫。整个的课堂。围绕着读,以读促教,抓住读,训练学生朗读,教给学生读的方法。请同学们评价读书之前,先出示评价标准:从字音、断句、重音和感情四个方面来对朗读的同学进行评价。这样提前布置倾听任务,并相应地出示评价标准。这样的学习就落到了实处,让学生人人有事做,课堂效果比较好。

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能评价学生读书,写字、作文背诵评等等都可以出示评价标准,学生自主学习,评价。让学生知道干什么,还要知道干到什么样的标准是最好的。如果读书评价标准能再具体些会更好,这样能降低难度,给学生以扶手,效果会更明显。整个课堂教师用自己的激情来带动学生,把学生带入课文的境界中去。闫老师驾驭课堂也比较的强,能及时地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比如讲课时话筒突然没电,PPT突然就是放不出来,那么闫老师用简笔画来代替课件,课堂处理的特别巧妙。讲课过程中也有一个小小的瑕疵,板书虽下足了功夫,但是,出现笔画上的一个小失误,闫老师书写建时,笔顺颠倒了。这在我们的课堂上是绝对不允许的。我们可以少写,如果要写,就一定要正确,规范。甘雨露老师讲解的是《桥》,这是六年级的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小说单元,甘老师能关注到单元主题和这个语文要素,抓住小说的三个要素,情节、环境和人物这个主线来进教学,并关注到了课后作业,其实也就是关注到了考点,这一点特别值得表扬。

最后提几点要求:希望所有的教师都有目标意识,评价意识,堂清意识。在备课的时候都能关注学情,关注课标,关注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关注课后作业,关注我们的知识点和考点。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不当之处请大家谅解,谢谢大家。

18、搭石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搭石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第一部分: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21、搭石 好,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拿起你手中的课文,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有哪句话或是哪些内容你读不懂,就把它画下来,在旁边打上小问号,明白了吗?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老师听到咱不少同学已经开始读第二遍了,是吗?说明同学们都读得非常的认真。老师刚才听到这几个词语,咱有同学读不准。谁来读读第一个词?

清波洋洋。

师:对吗?你来

清波荡荡。

师:对吗?看清楚了,怎么读?好,这个小姑娘你来读。

清波漾漾。

师:哎,对不对呀?你再来读一遍。

清波漾漾。

师:全班一起读。

生齐读

师:第二个词,你来读

人影绰绰

师:全班一起读

生齐读

师:下一个词语,你来读

联结

师:全班一起读

生齐读

师:好的。那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还有哪些读不懂的地方吗?你先举手你来说吧。

第二自然段的那个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为什么这么说?

师:哦,这个问题你不明白,好的,请坐。(师板书)

师:其他同学呢?这个小姑娘来说。

我读不懂第三句的,每当上工下工是什么意思?

师:上工下工什么意思有人知道吗?有吗?后边男孩你来说。

就是说先去工作,工作之后又回来,那就是下工。下工的意思就是工作之后要回来?上工的意思就是上班的意思。

师:哦,同学们,在城市我们说上班,下班。要在农村就叫上工,下工。你明白了吗?还有什么问题?你来说。

我不懂第三自然段的 紧走搭石慢桥 什么意思?

师:哦,这个问题你不明白。(师板书)

师:还有问题吗?看来呀,还有同学有疑问。没关系,如果课文学完了,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你可以再提出来,好吗?

师:刚才呀,有同学提出他不懂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看什么叫搭石?能不能读一读书上的句子?谁来读?好,你来读。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这个字是个多音字。(师板书)应该读几声啊?间隔。齐读一遍。同学们,你们看,这些还在小溪中,供人们过小溪的石头就是

搭石

师:那如果,没有搭石,那人们是怎样过小溪的呢?你能不能也来读一读书上的句子?好,你来读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师:哦,你知道脱鞋挽裤是什么意思吗?

就是把鞋子脱下来,把裤脚挽起来。

师:是,这是夏天,可是到了秋天,溪水变凉了,人们过小溪时就不能脱鞋挽裤了。所以这时候人们出工,必须要

要走搭石。

师:赶集必须要

走搭石。

师:收工必须要

走搭石。

师:访友必须要

走搭石。

师:来来去去,都必须要

走搭石。

师:看呀,搭石实在是,太重要了。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什么叫搭石。

师:知道了,什么是搭石,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风景是什么你们知道吗?好你来说。

就是一些比较漂亮的地方。

师:对呀,就像课前我们看到的图片一样。一些美丽的可供人们观赏的自然景观或者是建筑,我们称它为风景。

师:哎同学们,到这儿老师就有一个问题了。你说搭石就是铺在小溪里的一块块石头呀!它怎么就能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呢!这又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

师:好的,先不着急举手,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到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人们走搭石的句子,开始吧!

师:好了,孩子们谁来读一读你画的句子。好,你来读。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看清楚每一个字来读好吗?好,请坐。还有谁来读一读你画的句子?好,你来读。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嗯,还有谁想读?好,你来读。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大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师:还有谁来读你画的句子?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好了,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这段话。自己小声的读一读你们能不能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出这段话主要讲了件什么事?谁来试一试?老师没有叫过你是吧,好你来说吧!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能不能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出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事?

师:没关系,那个孩子你来说。

背老人过去。

师:谁背老人?

年轻人总是要背老人过河。

师: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是吧!

师:同学们,那年轻人背老人过当时的时候,他是怎样做的?你再读读这段话,圈出相关的词语。

师:好,你来说一说你圈了哪个词?

伏下

师:嗯,伏下。同学们,谁知道伏下是什么意思?好,后面那个男孩子。

伏下就是蹲下。

师:是蹲下吗?不是,好,同学们,你们看。年轻人是这样蹲下的吗?

不是

师:那还要怎样呢?你来说

是弯着腰的。

师:是弯着腰,是这样弯的吗?

不是

师:那是怎样弯的,做一做让我看一看。

师:哦,这个男孩子,我看到你把腰深深地弯下去了。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老人没有那么大的劲儿,所以背的话要伏下身子。

师:心里想着老人呢!哎,这个女孩子,我刚才看到你也把腰深深地弯下去了。你又是为什么?

因为老人年岁比较大了然后年轻人就要,蹲下身子,把腰弯下来,让老人更加方便地爬到年轻人身上。

师:是呀,你真细心呀!老人趴在这样的背上,是多么舒服,多么安全呀!同学们,你们体会得真棒。谁再来读读这段话?好,那个男孩儿你来读。

生读

师:还有谁想来读?好,你来读。

生读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会场上的我们,还有老师都是这些年轻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我们来到小溪边,发现有一位老人,嗯,正要过搭石,这时候你会

背老人过搭石。

师:你是这样做的,你会

师:你也是这样做的,哎,这位小伙子,如果你遇到的是一个陌生的老人,你又会怎样做呢?

也是背老人过搭石。

师:是呀,遇到陌生的老人你还是这样做的。当我们把老人背过小溪,老人要谢谢我们了,你想说什么?你来说。

不用谢。

师:为什么不用谢?不要紧张,再想一想为什么不用谢?你呢?你需要老人谢谢你吗?

因为帮助老人是理所当然的。

师:是啊,你想说什么?

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哦,这些事儿啊,都是理所当然的!哎,理所当然什么意思?你知道吗?好,你来说。

很经常,一般见到的。

师:一般见到的,还有谁?你来说

应该的。

师:哦,应该这样做的。哎,同学们,这个 理 是什么意思谁知道?你说。

好像就是应该的意思。

师:应该的意思吗?你来说。

道理。

师:说得好,这个理呀,在这儿,是道理的意思。那么这个词,应该怎样解释?好,你来说。

是符合道理的事。

师:符合道理的,按道理就应该这样啊!同学们,你再读读这段话,这里的道理指的是什么?好,你来说。

我觉得道理应该就是背老人过搭石。

师:哦,还有谁想说?你说指的是什么?

我觉得应该就是对老人,应该尊敬老人。

师:是啊,尊敬老人是我们的优良品格!所以乡亲们把这样的事儿看作是

理所当然的事。

师:带着这样的体会,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好,你来读。

生读

师:还有谁想读?来,你来读?

师:同学们,如果,年轻人把背老人过搭石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那么结合刚才你画的人们走搭石的句子,你觉得还有哪些事儿会被乡亲们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呢?

师:这个男孩子,你来说。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师:哦,让对方先走,相互谦让,对乡亲们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儿。还有什么事儿?嗯,这个小伙子你来说说吧!

如果有哪块搭石不平稳,乡亲们就会找块合适的来搭上。

师:你知道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地把这件事说出来,真棒。同学们,就像他说的,上了点年岁的人为别人摆搭石,对乡亲们来说也是理所当然的事。还有谁没说?好,这位小姑娘,你来说。

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师:协调有序的过搭石,也被乡亲们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同学们,你想一想,除了课文中所讲述的。在搭石上还可能会发生哪些事儿被乡亲们看成是理所当然的?

师:想象一下,如果遇到一个怀抱妇女的阿姨,走在搭石上。好。你来说。

如果有一个小朋友他走搭石的话,我一定会背着他过搭石,省得他因为小,掉进水里。

师:哦,你把这看成是

理所当然的。

师:哦,你都这样想的,我们的乡亲们更会把这样的事情看作是理所当然的。还有什么事儿?你来说。

如果有一个人走搭石不小心跌在水里,那其他的乡亲们会伸手把他拉出来。

师:互相帮助,也被乡亲们看成是

理所当然的事。

师:同学们,这是一幕幕让我们感动的画面。可是在乡亲们眼中,这却是最最平常的事儿,都是些理所当然的事。有了这样的感受,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好,全班一起来读。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的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的学习,读懂了什么是理所当然。也读好了这段话。那同学们,这段话你们是不是也一定能把它读好了!

我们来试试。好,你来读。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大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同学们呀,老师也很喜欢这段话,给不给老师机会也来读一读呢!那就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读

师:睁开眼睛。有了自己的感受,加上你的想象,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那个女孩子,你来读。

生读

师:嗯,同学们,谁再来读一读,读得比她还要好。谁有勇气觉得自己读的肯定比她好。来,这个男孩子。

生读

师:是啊,同学们,也许是在瑟瑟的秋风中,也许是在凛冽的寒风中,我们总是会看见这样的乡亲们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看呀,就是这样一群善良淳朴的乡亲们,正协调有序的踏石而来。自己小声的读一读。

师:好,谁想自己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是呀,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这是一幅协调有序的画面呀!还有谁想来读?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听谁读呀?我们来推荐一位同学好吗?你呀,你来读。

生读

师:老师听你这句话读得特别好,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你能再给大家读一读吗?其他同学认真听。

生读

师:同学们,他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我觉得这样读更生动,更有感情。

师:是呀,更生动了,更有感情了,像轻快的音乐呀!那你来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因为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才不会摔跤。而且这本来就是天然石块,不平稳,走得快才能保持平稳。

师:哦,原来是这个原因呀,请坐。同学们,我们知道搭石就是一些天然的石头,它不平稳,走的时候要快一些,那一行人走的时候也要快一些,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走得多么的协调有序呀!难怪家乡有句俗语叫紧走搭石慢过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意思你知道了吗?

师:好的,还有哪位同学想把这段话美美地来读一读?刚才啊,有位同学想听老师来读,这样,老师和咱们同学合作来读怎么样?老师读第一句,还有想读同学就来读下边的,好吗?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的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接读

师:是呀,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真是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景呀!我们全班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好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呀,我们再来看这句话。

师: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那你觉得构成搭石这道风景的仅仅是搭石吗?还有谁?你说。

乡亲们。

师:是呀,走在搭石上,善良淳朴的乡亲们才是搭石这道风景中最美的风景呀!你现在知道为什么?作者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了吗?

师:是啊,难怪作者会说,

师:一排排搭石,起。

生齐读

师:让我们一起记住作者的家乡,记住作者家乡这道独特的风景

搭石

师:一道独特的风景

搭石

师:同学们,短短的四十分钟已经过去了,老师现在想说的是,今天你们的表现,是这个会场上最最靓丽的一道风景!好,同学们,下课。

19、金色的鱼钩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金色的鱼钩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简评:主要学习活动,应该是落实单元阅读训练要素,重点放在让学生运用方法(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体会老班长的精神品质。这是略读课文,重点在学生如何自主的学,不是教师的教。整个学习过程设计,重点稍偏了。】

评课,就是评自己。这话,我信。

同一节课,在不同评课者面前,会成为截然不同的课。特级名师刚上完课,崇拜者眼里,此课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不喜欢者眼里,此君上课太糟糕,此生不再听TA课。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事实。恕我不举例。

老师还是那个老师,课还是那节课,观感却如此不同!这究竟是为什么?

观者不同也!观者是什么,课便是什么。

20、桥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桥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雷老师这节课构思巧妙,引导得法,亮点多多,显示出她扎实的教学功底,让我心生敬佩。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雷老师在课堂上始终不忘带动学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比如上课之前,雷老师播放了一段关于山洪灾害的视频,这真实可怕的山洪镜头马上把学生和听课老师都带入了紧张的气氛中。雷老师抓住学生紧张的情绪,让学生谈谈此时的感受,非常巧妙的课前预热,营造了一种与课文相吻合的紧张气氛,奠定了学习的情感基调,为深入研读文本做好了铺垫。 二、对话文本,以情育情

整节课我们都能感受到雷老师把阅读教学看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读为本,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比如在交流描写洪水的句子这个环节中,雷老师让学生划出句子后,交流对洪水的感受。学生说是凶猛的、可怕的,雷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接触这些文字,在读中体会洪水的凶猛,并通过个别展示读、齐读等方式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品读中一次又一次的接触文本,感受一次比一次深刻。我想,此时学生对洪水凶猛的认识不仅是开始时那段视频带来的,更是他们自己在与文本的一次次对话中体会到的。

三、抓词品句,读中升情

本节课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雷老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比如雷老师抓住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让学生划出句子,读读说说。并抓住几个重点的句子和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品味。如抓住冲、推、揪等词体会老汉的做事果断,体会老汉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学生对老汉的敬爱之情在品词析句中层层深入,步步升华。

听了雷老师的课,结合我参加名师之路听名师讲授《桥》这一课,有一点心得再和大家一起分享。

10月18日至20日西安站的名师之路培训,以聚焦统编教材,创生新意课堂为主题。期间我聆听了童向感情朗读发起人王宗海老师讲授《桥》。王老师抓住山,让学生理解老支书在洪水来临时稳如泰山,在面对儿子时父爱如山,同样是山,但含义不同。王宗海老师对教材做这样的处理,让我受益匪浅。及至听了雷老师的课,我认为,老支书如同一座山,他更是一座桥,一座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生命桥,一座联系党群关系的情感桥,一座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使命桥。引导学生感知这一点,既升华了主题,又紧扣时代要求,赋予教材时代内涵。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雷老师的课最终没有落脚到桥上来,是为瑕疵。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希望以后有机会多多听雷老师的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

21、故宫博物院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故宫博物院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故宫博物院》教学实录01

师:在中国的名山达川中,有哪些给你留下深刻影响的

生:长城,乐山大佛呵呵,时刻不忘我们的家乡啊生少林寺武当山

师:就北京而言,还有生故宫

师:对啊,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即1406年),历时十四年才竣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1925年改名为故宫博物院,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

师:说到故宫,那么在同学们心中,故宫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以我所了解的故宫为话题,给大家说说你所知道的故宫

生:我听一个朋友说的,故宫有玖千玖佰九十久的房间,为什么呢?就是为了求一个吉利

师:呵呵,就是常常久久,九是中国人眼中最大的数字,还有长久的意思

师:还有哪些同学?

生:故宫

师:紫禁城墙是紫色的闲杂人等不得入类

师:我们举举手,哪些同学去过故宫啊?

很多举手

生:我抒发一下感想,故宫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水缸,让我对八国联军很痛恨

生:九龙璧很好看

师:嘿,还真巧,恰好有同学把九龙璧的照片照了下来,还给我们带来了地图,同学们传看一下。

生:很庄严,很肃穆,有一种皇家的尊严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文,注意文中的方位词语共有16段(朗读分工)生齐读读完后,同学们读的是升龙,降龙,朝阳对两个多音字的认读。关书,注音时间两分钟相互交换,订正。

师:在黑板上板书完毕,全对的举手,有不少同学举手问一个同学,错了一个,蟠错了,我写成了一声,又一个学生也是如此

师:哦,这个字我们要注意刚才让大家找方位词,大家找了哪些?

生:东门西门北门两旁中央周围向南往北中间上后面正中其他同学在书上勾画

师:为什么要找出来因为是空间顺序

师:那我们不急于来说空间顺序,我们先来看一下路线图大家合作一下,分小组,生相互合作,在一张事先准备好的故宫示意图上填充。写完了

师:帮助同学们整理了一下顺序好,下面我们进入故宫博物远的网址,故宫博物院总说我带大家游览一下,游览线路,太和门,非常雄伟壮观再看下金水河广场汉白玉石桥,

师:大家看铜狮什么表情?

生:很威武

师:起什么作用?

生:守护

师:接下来到太和殿这是内景红色的是什么生朱膝的宝座这个是什么?

生:藻井

师:注意看天花板,上面有什么?

生:彩画

师:书上写的是什么颜色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都拱大殿内的天花板,也有贴金的彩画铜鹤还有铜龟

师:这个是什么?

生:鳌头,书上在第几自然段?

生:六段还有第四段

师:作用是什么?

生:排水既起装饰作用,又有排水作用。

师:更精妙的是鳌头里面还有一颗珠子

师:我们再到中和殿看看,这是外景,中和殿的作用是什么?

生:皇帝在里面休息的地方。

师:这是内景,里面有什么?

生:龙屏

师:我门再到保和殿,呵呵,有没有走丢的啊。

生齐答:没有

师:这里又是用来干什么的啊?

生:殿试的地方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往前走

师:注意这有一个广场,前朝,后庭的分界线乾清宫,这是乾清们,乾清宫给我们影响特别深刻的是正大光明四个字吧,很多影视中都能看到。交泰殿,这里是皇帝放玉玺的地方紫宁宫,皇帝大喜的地方御花园中有多少座假山不大,但是都不重复,亭台楼阁,像我们的苏州园林啊,继续往前走,同学们,现在我们就浏览完了故宫

师:很显然,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以什么为点?

生:中轴线

师:对了,说明有哪三种顺序啊?

生:时间空间逻辑

师:对三种顺序简单介绍

师: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生: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群

师:它总体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区别于其他说明事物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生:齐答

师:对,建筑精美布局统一有几个词语我们要特别画下来到底独特在哪里?我们先来看一下权威的结果中分中北京的历史特点、概括艺术特点。

师:分写的哪些是重点内容?

生:三大殿

师:三大殿中详写了哪一个?

生:太和殿

师:具体是哪些段落?

生:567段是详写,

师:第五段写太和殿的什么?

生:外观

师:画出表现外观的词语

生: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师:六段写什么?用词语概括

生:齐答

师:第七段写什么?

生:太和殿的位置

师:第八段写太和殿的?

生:作用。

师:那么这些又是采用什么说明顺序?

生:逻辑顺序空间顺序

师:怎么会是逻辑顺序?

生:从外写到内

师:从外到内是什么顺序?

生:哦,应该是空间顺序

师:对,空间顺序,接下来老师让大家找立足点,方位词语提示怎样去理解和把握空间顺序

师:为什么要详写?

生:起代表作用有象征意义

师:有什么象征意义?

生:天子借助这些建筑来显示它的威严

师:文章还有一个重点,写到了很多有龙的句子,读一下吧

生:雕金蟠龙,升龙,降龙,等等

师:为什么写这么多龙?

生:突出皇帝的尊严。封建统治的中心,为封建统治服务,一朝一代的皇帝都把自己当作是龙的化身,是皇权的象征。

师:下节课我们用空间顺序,详略结合的说明方法来介绍我们的学校还可到网上查找自己喜欢的故宫

下课。

22、灯光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灯光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灯光评课

李德兰《灯光》评课

优点:饶姐姐是我学习的榜样,基本功扎实,教学的每个流程清晰流畅。整堂课师生互动多,并且把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建议:有两个地方教学步骤可以融为一体,比如聚集灯光,体会情感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这两个步骤合而为一去解决问题。

王小琴《灯光》评课

优点:饶姐的课整体的感觉就是扎实,非常注重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以文中三次多好啊,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自学,理解其不同意义。紧扣课前学习提示中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聚焦三处灯光,升华情感。

建议:细读课文部分可以再紧凑些,体会情感部分可以有更多的渲染,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郝副营长的品质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马江南《灯光》评课

优点:饶姐姐的课行云流水,值得学习!本节课设计巧妙、层层递进,由最能抒发作者情感的多好啊!巧妙设疑,引导学生理解三次多好啊!的含义,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同时,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建议:在解决为什么以《灯光》为题? 这一问题时,可能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参与面不大,略显仓促。

成雯《灯光》评课

优点:听了饶老师的《灯光》一课,受教良多。首先很自然的融入了单元主题,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解决本文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和倒叙的写作手法。紧接着根据问题深入探究,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学会概括。教学重点突出,延伸恰到好处,课文最后将学生思绪从战争年代拉回现实,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所拥有的幸福生活。

建议:可能由于时间关系,在解决为什么以灯光为题这一问题时,学生的参与度不够,略显仓促。

向崇慧《灯光》评课

一、饶老师教学准备充分,教学思路清晰,整节课如行政云流水,非常流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部分,提问有效,理清课文的脉络。找出文眼多好啊,为后面的学习辐射出许多小问题,这样巧妙过渡到后面的学习,即围绕多好啊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表格的填写。

三、体会情感和深入探究部分,也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学习和对文本表现的情感作深入的体会。

古智丽《灯光》评课

优点:饶姐姐是我学习的楷模她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课堂上运用了我校自导式教学模式,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上台展示,让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

建议:《灯光》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中老师放的不够,讲得过多过细。

黄茜《灯光》评课

优点:饶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运用了我校自导式教学模式,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

教学重难点突出,关注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堂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及时给予点评,小组活动适时开展,学情及时反馈。

建议:对课文的理解除了语句的品析,还应重在朗读中去感悟,本堂课有感情地朗读较少。在分析天安门广场的灯光、插图中的灯光、战斗中的火光三者关系时,几乎由老师讲述,建议放手让学生自行体会,老师点拨即可。

23、稚子弄冰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稚子弄冰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确实如此,从题目看也知道这首诗充满了童趣,与这个单元的主题童年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好的呢,我们就从这首开始学习吧。

我问小家伙们,读了这么多遍,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这首诗里的孩子,你会用哪一个字?

一个说:皮。

一个说:智。

一个说:乐。

一个说:牛。

一个说:趣。

我问大家:最想听对哪一个字的解释?

所有的小家伙都说:皮。

在诗歌里,找证据

你看,他偷偷摸摸地从被窝里出来,去把冰从盆子里取出来,还可能是抠出来,还可能是撬出来。

你看他还把彩丝穿进冰里,把这块冰当作是像钲一样的乐器,敲来敲去。

他还敲着这个玉磬在林子里走来走去。敲成玉磬穿林响,就是他把这块冰敲得非常响,就像声音穿过了林子一样,那他当然在林子里走来走去了。

有道理。看起来这个小家伙确实有点皮。除了皮,你还觉得哪个字,也非常贴切?我又问。

一个小家伙说:智。

你看,他居然想到用彩丝,就是彩色的线把这块冰穿起来,还很会玩,把冰当作乐器来敲打,我就觉得他特别聪明。

确实是个智慧的家伙。平日里我们都瞎玩,把冰弄出来,扔来扔去,哪想到还可以玩得这么有意思。我说,我发现,作者杨万里确实是个写童诗的高手。你看简简单单28个字,就把这个可爱的小朋友活脱脱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你能不能发现,他是怎么写的,可以写得这么生动,这么有趣?

仔细一分析,大家发现了,原来这首短短的诗里有声、有色,有小朋友一连串的动作,还有突如其来的转折。这样的诗歌怎么不生动呢?这样的作者怎么可能不是高手呢?

一个小家伙在总结的时候说:读了这首诗,我好像看见一个小孩子偷偷溜出家门,好像听见了他嘻嘻哈哈的笑声和一阵阵悦耳的音乐声,最后又听到玉碎的声音,就像玻璃摔到地上一样喳喳响。这喜乐悲伤就跟自己玩的时候,乐极生悲一模一样。

哈哈,这首诗也太有趣了吧!

24、只有一个地球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只有一个地球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1.《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是一篇说明性文章,它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告诫人们要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是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事情,学生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首先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地球是如此的美丽,和蔼可亲,以及人类对地球的破坏。这样,学生便真正体会到地球外表的可爱,内涵的丰富,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另外,教学中,我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主体内化,激发了孩子的情思。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地球母亲的怀抱时,他们的自由天性舒展了,他们尽情地诉说着自己对地球母亲的心声。一声声、一句句饱含真挚感情的话语,多么令人心酸,扣人心弦。那不是仅仅在用语言说,而是在用心说,在用情说,在用自己对地球母亲全部的爱说。

25、长相思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长相思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在整个教学设计当中,张老师分成了四个板块,从起相思、读相思、悟相思,到叙相思,应该说是比较有自己特点的一种吟诵教学的尝试和思考。应该说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整体来看是比较有效的,而且结合张老师对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及教学方法这三个环节,她对学生的了解,从年段特点到学生的吟诵基础,都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思考,所以她的教学有效性做得还是挺好的。

首先在开始的时候,张娜老师就给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吟诵情况,这也是我们非常期待的一种非岁月不可的感觉,就是没有那么多的急功近利,没有太多的今天要呈现出什么来的这样一种想法,而是用课间的时间,或是午饭后小广播的时间,或是清晨的时候用吟诵来做一天的开始,就是这么慢慢地熏染着,让老师和孩子都深深地把吟诵美好的声音,带着诗词的内涵扎进了我们的骨子里面。

然后在读、诵、吟、咏四个方面,张老师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我今天听到的张老师是她进行教学的第二稿,之前看到的第一稿,就像郑老师前面所说的那样,稍微在入短韵长、平长仄短这样的规则里面花的时间和功夫太多,但是我想,在我们平台听课的老师,有的是刚刚开始感觉自己有这个愿望想要去学吟诵,有的是浸淫了一段时间,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那么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老师,我首先建议老师们一定要很认真地去听徐建顺教授的指导,因为我们现在做的述课不是凭空拿出来给老师们做的,它在之前是有一个很详尽的专家解读的。那么张老师今天这个方向定位很好,在方法上有了很好的基础,就是她已经很仔细地去解读了徐老师对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的解读,所以在韵上面切哪一个情感更准确,已经很清晰了,然后包括在教学当中的一些难点,也就有了自己的方法。

我们毕竟是要站在巨人的肩上往前更进一步的,自己去解读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有专家引领这么好的条件下,老师们务必要去把这个环节仔仔细细地用起来,多看我们的吟诵教学里面关于语文吟诵的一些内容和要求,我觉得这个是能够让老师们事半而功倍的,所以要提醒一下。

另外一个建议就是,我期待我们更多的老师能够在听完徐老师的诗词讲解以后动起手来,你一定要去写。一样东西,你听到和你得到是有很长的距离的。你听了一遍以后,你自我感觉挺良好的,觉得都明白了,但是,一个最好的学习方法其实就是会教,当我们能够把别人的知识,把别人学术上面的一些研究,转换成自己的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再表达出来的时候,那个才是真正的习得,所以希望老师们在这上面多下一点功夫。

今天张娜老师的述课,我觉得一个教学三年的老师能够写出这样的吟诵教学设计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她自己是研究生出身,所以会比一般的老师在文学功底上面更好一些,而且她也会对自己要求更高,所以整个教学的板块设计,我个人觉得是相当不错的,没有什么特别要去修改和要求的地方。

如果说对于一个更加成熟,或者是效率更高的课堂教学而言,我想和张娜老师共同探讨这样几个点:

第一个点算是老生常谈,上一次点评《示儿》的时候我就讲过,就是我们不管是诗,还是词,还是文,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不是文学鉴赏课,它是隶属于统编版教材的语文教科书里面的内容。所以老师对于单元的要求一定要有所感知,比方说在这个单元里面,就是五年级上册的第7单元,它强调了一个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我们的这首词里面是确实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而且还比较典型,只是说它在教材的时候,包括课后问题和交流平台里面,都是用了另外两首诗和其它的一些文章,它恰恰没有提到《长相思》这首的静态和动态,它是一个拓展化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我提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在古诗内容的推陈当中要有文本价值的发现。

文本价值的发现,其实就来源于我们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把单线变成一个组块,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语文要素这种具有比较高的语文知识体系的东西,引领我们的同学、小朋友要借助这一一首的诗、一一篇的课文,落实语文要素。所以关于这一点,上一次的《示儿》也是存在这个问题。今天听张老师的这节课,也是非常希望老师要高度重视这个方面,在一个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把古诗的内容,对它的追究,我们已经脱离了那种反复的追问,那种琐碎的分析,而变成了质疑、提问,然后质疑、提问又是紧扣在文字的平仄上面来体现作者的情感。我个人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但是我们还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文本的价值。我们需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把一篇选入了语文教科书当中的课文,创设出它应该有的语文教学价值,而这个语文教学价值就是落脚在我们的语文要素上面的,切实地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搭建出学生的语文要素,也可以说是一个母语化的知识体系,要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凭借和重要的资源。

这是我的第一个建议。那么第二个建议就是吟诵教学当中的语感培养,因为我们的语言就是文本的教学价值,一般体现在两个状态,一个叫语识,一个叫语感。所谓的语识,就是语言的语,认识的识,它是一种理解状态。而语感它是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加上了逻辑性以及自己情感的交融,形成的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学生的语言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要把那些隐藏起来的、有陌生感、有新鲜感的东西发掘出来,像今天张老师借助徐教授前面的讲解,她把榆关和那畔做了一个非常深入的点析,我觉得是非常好的。

那么有一个点和您商榷,就是文本当中入声字的重视程度,我觉得要单成一个小版块,因为纳兰性德的这首词的韵原本是eng韵,eng韵它是雄浑壮阔的,但是在这里却要吟咏出深沉、悠长,甚至是比较哀愁的感觉的。我个人觉得是没有必要去给学生讲这个字音的流变,对于孩子来讲,过分艰深,而且在现在的学习阶段,是不需要了解的。我们就简单地讲一下,这个韵一般是雄浑壮阔的,但是在这首词里面,它恰恰要吟出的是深沉悠长的感觉,我们只需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就好了,让他能明白就好了。那么同样的,在这个里面,我觉得在吟唱出自己的体会的时候,与其把eng韵的流变作为一个重点,还不如让学生去感受和探讨一下入声字一在这首词里面不同的感觉。

张娜老师对一的评价是短促高亢,我对短促倒是没有什么意见,但是我觉得这个地方是不是一定要高亢,可能是个人感受和体会的不同。我在吟诵山一程,水一程的时候,我是把一读得比较哽咽的,有一点点像《锦瑟》里面的那种感觉,一弦一柱,就是那种说到这儿的时候心里挺难过的。因为高亢确实可以体现风雪大,可是在这儿它的意思,山,是一个一个数过去,就是遥遥无期,怎么山总是数不完;水,渡过了一个又一个,但是渡不完的那种感觉。

所以我们在这可以引导孩子去体会入声字在不同的诗句里面吟诵的感受,那么它一个是会有个性化的一种解读,我觉得高亢吟诵,它与整个的情感基调如果很吻合的话也没有错,但是它如果有另外的感受,先把短促体会到了,然后再有一种哽咽感的这种吟诵,我觉得又另成一种情调,也是挺好的。

有了这样的一个语感的训练,和对入声字,也就是在一首诗里面有一个点上面的解读,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在有规矩的情况下,去多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拓展,它就是一种陌生感、新鲜感的介入,就会引领着孩子对这样的词,有着无限的乐趣,无限的探索感。这个才是我们特别期待的,而且也能够和单元要求呈现出来的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个趣字对应起来。这个趣它不仅仅是一种乐趣,它也会是一种情怀,一种感知,把外延再给它扩大一点。

最后一个建议就是,《长相思》的第四个板块叫续相思,也就是一个课后的积累,也给出了一首宋代的词。我们知道长相思这个词牌,调名出自《古诗十九首》,它从古至今流传还是比较广的,从白居易的,到南唐后主李煜的,然后到宋朝欧阳修的,甚至明朝,然后一直到清朝的纳兰性德,都有过流传比较广的长相思的词牌。所以我建议这个环节,一个是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查,就是在中国的历史当中有过哪些《长相思》的词牌,然后让他去选择他最喜欢的一首来和纳兰性德的这首《长相思》做一个比较。因为前面张老师讲到了,她所在学校的学生对这一块其实非常热切喜爱的,然后也是有探究精神的。那么我们在学生已经具备这样能力的时候,我个人是比较建议学生有自己的一个主题化研究的。他可以先从面上去找到他能够搜到的所有的《长相思》,然后再拓展到选择一首自己特别喜欢的《长相思》,用同样词牌的词来和纳兰性德的比较,比较它们的韵,比较它们入声的运用,比较他们表达的情感,然后去体会谁写的更倾向于什么,或者是你读过了以后,你觉得谁的比纳兰性德写的更好,或者是纳兰性德写的比谁的更好?

我觉得这种语感的培养是比较高级的,也就是吟诵的魅力,我们是为了唱自己的歌,您说的非常得好,我们也是为了吟诵出自己深刻的体会。但是我觉得这个不是局限,当我们具备了这样的基础能力以后,我们是要做拓展的。这个拓展我前面讲了,一个是在语文要素上面的这种,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打开我们的视野,打开我们的眼界,让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都为孩子们所用,让他在其中遨游和探索,然后才能够得到更多的信心,甚至可能会成为他今后永远研究、都会有兴趣的一个方向。人要是没有一点自己真正的爱好是很乏味的,而我特别希望古代的诗词文能够成为我们孩子这一生的爱好,成为他生命当中的一种风骨。

所以最后我想表达的就是,在吟诵当中,在老师潜心的设计当中,让孩子通过正确的诵读,或者是正确的吟咏,能够美读我们的课文,形成非常好的语感。这个过程当中形成的画面,产生的话外音,形成的心中的文字,就是我们进行吟诵教学最核心、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培养我们孩子真正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并且形成自己学习的方法,把诗词作为自己毕生爱好的一个方向。

因为我们古代的诗词一直都是用来言志的,所以它表达的就是儒士成长过程当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感受。也就是说我们在吟诵教学当中,要看到天上唯一的那一个月亮,然后用这个月亮幻化出水中无数的月亮,选择那一个最适合孩子现在能感知的情意画面来进行设计,所以我觉得今天张老师的设计非常值得借鉴,也希望老师们今后一定要多看徐老师每次的讲解,也有逐字稿,既有文字又有声音,要反复去体会。我觉得张娜老师就体会得非常好,所以她这个方向,还有她的教学,我觉得可以借鉴的地方确实是非常多的。

总而言之,声音的高低快慢,它的疾缓,这种规律,就是把凝固的文字又幻化出了古人的声音,这个过程是非常美好的。所以也感谢张老师给我们、给她所在学校的小朋友们带来了这样一个别有匠心的《长相思》,抓住了特点,抓住了陌生感,抓住了新鲜感的这样一个教学设计。

26、元日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元日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一次学习,一次交流,一次反思,一次成长。

40分钟,一节课时间,很是短暂,但是小麦老师的这节《元日》仿佛带我走进了一个喜庆的古韵世界。从语文生根,文化发芽,传承落地,受益颇多。

诗中文化

这是一个文化生活的大千世界,互通古今。一幕幕过春节的喜庆场景从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这节课从浓浓文化中深入浅出,使人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传统文化气息。分解消化诗中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桃符等意象,让大家陷入了一种古时春节的气氛,再通过几幅图和三副对联的呈现,回到当下。在这一阵阵热闹喜庆的春节气息中,声声唤起大家现实记忆中的春节印象,在寻找春节符号的过程中,逐渐将生活带入语文,使语文课具有生活味。

一首古诗,学习什么?无疑,小麦老师给出了一种典例带领学生从古诗出发,寻找文化之根。学古诗,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在学习一种情调。诗中人,诗中景,诗中事,诗中情。个人拙见,能够带领学生做一个性情中人,能够进入一种心态和场景,就是一种收获。

诗中韵律

读出来,是一种学习方式,古诗需要以读的形式促进内容的笑话吸收。丝丝古韵,情境中来。穿越古今,来到古人的世界。通过平仄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吟诵是学习古诗的主要入门途径,在《元日》的学习中,小麦老师将读扎根到实处。有教师领读、打手势读、和老师齐读、自读、和同桌读、请生读等多种形式,诗词内容反复出现,内容记忆消化顺利在课堂完成。尤其是老师带领学生通过平仄读的方式,还原古诗的原本模样。

在古诗教学中,很难把握的一点就是在读的过程中,如何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小麦老师为孩子们营造了一种很微妙的气氛,从一开始上课,大家就被带到了这种气氛中。其次,再通过各种图片和谈话的铺垫,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动了起来。老师的领读是很关键的一步,且点到为止,让学生充分参与多变的读中来。

诗欲留白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在一节课的时间里,一直处于一种持续吸收的状态。就好比一个很饿的人,在不断进食的状态下,总有吃撑的时候,那时再逼着进食,就有点滴油不进的尴尬了。该如何把课堂时间真正的留给学生呢?

拓展学习环节中小麦老师设计了借助注释,自主学习两首古诗,并通过寻找诗中春节符号这一环节来巩固新知,容量大,学生接受空间略显局限。选择怎样的方式消化这些内容很是关键。

对于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我来说,这节课无疑是脚下很踏实的一块石子。我也似乎摸索出一点点过河的方法,在接下来的日子中,面对破涛不定的河面,我还会寻找新的落脚石,期待能早日渡河上岸。

27、饮湖上初晴后雨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赏析

从这首诗的题目便可知道,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之时,起初阳光灿烂,后来却突然下起了雨。但这两种不同的景致,在苏轼的眼里却有着各自独到别致的美。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无论怎样的环境事物,在他的眼中大自然都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能让美丽的西湖在不同的天气中尽显风姿,也会在他心中留下永恒的画卷,更让我们后人领略了西湖多姿多彩的美,给西湖增添了文化底蕴,使它成为人们心之向往的胜地。这正是苏轼与众不同博大胸怀的表现,他总能以欣赏的目光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自然界里的一切,在他的眼睛里都能折射出美丽的光环。

28、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了什么的景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了什么的景色

刚好从一场小病中康复,在湖上共饮美酒、共赏美景

这首诗写于苏轼在杭州为官期间。苏轼担任杭州通判是在宋神宗熙宁四年到熙宁七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到1074年。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苏轼一生中最愉悦的回忆之一了。

熙宁六年,也就是公元1073年的初春,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里,苏轼刚好从一场小病中康复,苏轼的好朋友杭州知州陈襄就盛情邀请苏轼一同前往城外去踏青散心。恰好有人送来了上好的官酒,苏轼就提出不如前往西湖吧。两人就在湖上共饮美酒、共赏美景。刚开始的时候天气还是非常晴朗的。景色宜人,但没过多久就突然下起雨来了,若换了别人也许就会扫兴而归,苏轼却不同,雨中的西湖同样让他赞赏不已,于是便有了《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两首诗歌。我们在这里赏读的就是广为流传的第二首。

29、忆读书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忆读书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忆读书》是冰心写于1989年9月8日,即教师节前夕。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一生读书经历和感受,质朴无华于无痕之中告诉我们读书方法,选书标准,勉励青少年要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通常在这一类的文章中,我们看到的都是理论性说教,而冰心回忆这篇回忆散文却另辟蹊径,首先,文章第一句,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让人听起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与自己谈话,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本文是五年级上册读书明智主题单元第二篇课文,契合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注意根据要求梳理文章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教学中要结合把握课文的要点,感受读书作用的大要求下,学习运用圈画法、表格法梳理信息方法,接下来我会采用两种信息梳理方法,顺利落实课后习题要求。

夏老师这堂课主要引导学生采用圈画法、表格法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以及好书的标准,读书方法等信息;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体会读书的好处,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课后拓展推荐一本好书为本单元的习作做好了铺垫,落实了读与写的结合。

本堂课,夏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抓住读书方法和批注方法进行教学,为学生以后阅读做好铺垫。

夏老师这堂《忆读书》,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设计很好,尤其是能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在读过的书、看过的电视、电影中情感的变化。一知半解读书法的好处与不足之处,这个教学环节夏老师也设计得很好,训练了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最后,作业设计也很完美,让孩子们热爱阅读,并且带着问题去阅读,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同时,让孩子们明白了: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好!

夏老师这节课课前准备充分,设计思路清晰,整堂课都是面带笑容,非常有亲和力。在学习课文时,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比如:自由读、小组读、齐读片段,抓住重点段落等,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答,从而让学生明确读书的重要性,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的能力,又很好的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30、一个接一个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一个接一个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教师在听课前缺乏必要的准备,缺乏观察、思考和整理;在评课时缺乏与做课教师的对话,缺少案例分析及自身对所听课程的思考。

要做到听课有效,首先要做到潜心读:读课标、读教材、读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要做到仔细听:听教师提出的问题特别是核心问题,听学生汇报的语言;用心观:观察学生的课前准备、课上状态、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观察教师的目标制定、环节设计、达成策略、指导方法、生成处理、教学效果;仔细记:记教学优缺点,自己听课的想法等;用心思:思考自己对教学设计的想法,换位思考自己如何会设计。

只有这样,在评课中才有依据,才有真实客观的反馈,评课时要遵循实事求是和科学性原则,对事不对人,开诚布公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31、燕子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燕子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课堂上张老师利用班班通平台,抓住重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在生活中学语文,悟语文,用语文。

张老师敢于跳出编者和自己以前思维定势的套子,带领学生大胆地进行改革创新,根据对教材的独特见解,灵活运用教材,处理教材,教学中结合课件,使教学更为生动、直观,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

本篇课文的课堂练笔聚焦【特点+事物】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模仿《燕子》中的段落描写自己写一写身边的动植物或是具体的画面。

课堂上张老师能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得扎实,各项能力得到了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后,全体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评议。

课堂结束以后,老师们对这节课作了详细的点评,本节课堂教学活动紧扣单元教学目标展开,张老师能创设很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语用训练。结合《燕子》一课的教学目标,曾校长也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改课建议。

此次研讨活动的举行,给予老师们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寻求新教材的最佳教学方法,为后续活动铺垫坚实的基础。

32、乡下人家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乡下人家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乡下人家》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一读课题,眼前就不由自主地呈现出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而本文也正如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张老师用她优美的语言将这幅画卷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人不由得心生向往,跟随她的脚步,一步步去探索乡村生活的独特之美。全文语言朴素而清新,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

一、主线分明,使教学过程清晰流畅。

教学中,张老师始终围绕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一条主线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多读课文,抓住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风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头脑中想一想作者描绘的画面,然后交流品味。这样就使整个教学结构清晰、合理,教学过程流畅。

二、以读促悟,品味诗情画意。  

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安排了多层次的朗读。齐读课文,学生读得整齐,有感情。指名读,自读品味,精读感悟,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的理解,让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在教学中,张老师还注意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读,能够使学生很快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借助文本对话的过程,有效地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来感受文中描绘的美好意境,一组一组的词语,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的美景,长长的藤、绿绿的叶,归巢的鸟儿、威武的公鸡,给人感觉不是在读词语,而是在欣赏画卷。教师采用以读为主的主策略,诱导学生跟老师一道来发现美,欣赏美,感悟乡村人家独特迷人之处。

三、以情动人,激发文本之情。

我觉得这节课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一个情感激发。她用文本之情来感染学生,用教师之情来示范学生;用生生之情,来互相影响。我觉得情感了首先应该具备深情、实情和真情,因此,张老师在情感的激发方面,我觉得这还是做的比较真实自然的,我觉得她的这种情感的波动,主要是通过读书诱发出来的。然后又回到到交流当中,通过适时地提供一些多媒体的资料。这么激发出来的,通过体会表达出的又回到了读书中,所以我们看到,在课堂上,学生始终是饱含着一种感情在学习交流的。

四、适时想象,建立独特感受。

在教学中张老师引导学生广泛的想象,让学生想象自己坐在瓜架下,想干什么?想象那花儿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是什样的情景?春笋探出头来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晚霞中在院子里晚餐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得到了发挥,从而也对乡下独特迷人的景色有了更深的了解。

另外,张老师优雅的教态,独特的个人魅力也是这节课如此动人的一个重要原因,短短的40分钟,学生对学习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课文中的景美,课堂更美。

33、夏日绝句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夏日绝句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夏日绝句》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教学设想】

基于人文主题和诗歌这一特殊的表现形式,本课的教学有两个价值点:一是通过诵读,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诗人如何表达强烈的爱国情怀;二是学习借助注释、结合时代背景等资料理解古诗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诵读)、借(借助注释理解)、引(拓展资料补充)、议(研讨)读通诗歌,读懂诗歌,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 积累背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歌了解诗人。

【课时安排】1课时

板块一:理解诗题,了解诗人。

1. 出示《夏日绝句》,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要点:夏日表明时间,这首诗写于夏天(公元1128年),绝句诗歌的一种体裁,由四句组成。这首诗为五言绝句。

2.这首诗的作者是?(李清照)

提示:结合自己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说说你了解的李清照。

要点:(1)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2)李清照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3)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设计意图】交流课前预习资料,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

板块二:朗读诗歌,把握节奏

1. 自由朗读诗歌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顺诗句;第二遍注意停顿,把握节奏。

提示:根据七言的停顿是二二三,和以前所学古诗的停顿,找出五言二三停顿的特点。

要点: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2.朗读展示,同伴互评。

提示:指名读,师生、生生合作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设计意图】基于诗歌的音韵美,诗歌教学应以读为本,通过与前两首七言诗的比较,在反复朗读体验的基础上,掌握五言诗二三停顿的特点,读出古诗的味道。

板块三:借助资料,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初知诗意。

提示:运用上两节课学习的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方法,结合课文注释,同桌之前互相说说各句诗的意思,再在小组中交流,然后推荐代表在班中交流。

2.拓展资料,理解诗意。

提示:出示拓展资料,阅读下面三个小典故,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3)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退至乌江边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设计意图】古诗文中,作者巧妙地引经据典,学生不容易理解,通过补充资料,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感受士可杀而不可辱的英雄气慨,和死不惧而辱不受的壮志豪情。

板块四:拓展背景,感悟诗情

1. 至今思项羽,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李清照,一个柔弱的女子为什么要去思念一位千年以前失败的英雄呢?

提示:学习诗歌还要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

2.阅读有关写作背景:

公元1127年,强悍的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开始了飘泊无定的逃亡生活。不久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知府的赵明诚没有恪尽职守指挥戡乱,而是悄悄地用绳子缒城逃跑了。叛乱被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和谐已经一去不返,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

1128年,他们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语气氛尴尬。行至乌江,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吟就了这首诗。

提示:如果你是李清照,你想说什么?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

对朝廷统治者:

对自己的丈夫:

对将领士兵们:

对 :

3.说说在你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李清照?

提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结合体会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1)面对浩浩江水,她吟道:

(2)丈夫的懦弱,她羞愧:

(3)外敌入侵,山河破碎,她渴望:

(4)朝廷的腐败,统治者的醉生梦死,只图安逸,她愤慨:

这就是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就是中国魂!

【设计意图】一首古诗,一段历史;一段心境,一卷人生;一声呐喊,满腔热血。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由诗及人,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拓展延伸,反复诵读,由诗及己,与诗歌共鸣,与诗人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作业布置】

1.同学们回去搜集爱国名言或诗句。

2.进一步了解李清照。

【板书设计】

作人杰(浩然正气)

夏日绝句

为鬼雄(铁骨铮铮)

34、西门豹治邺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西门豹治邺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在教学《西门豹治邺》第一课时时,我始终围绕这样一个目标:搭建支架,让学生的简要复述能力实现软着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目标定位?

《西门豹治邺》是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其核心就是复述。如果把复述这一训练要素置于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体系中去审视,其梯度清晰可见:第一学段要求乐于讲故事,第二学段要求复述大意,第三学段要求结合自己的感受描述。本单元的复述在课程标准目标体系中从属于第二学段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再从我们整个统编教材内来看呢,复述能力的培养始于二年级借助提示复述,三年级详细复述,四年级简要复述,五年级创造性复述。本单元是在三年级详细复述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可以说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编排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最后从我们这个单元语文要素安排上来看:了解故事情节,这是复述的前提,简要是复述的要求。选取的几篇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是结合注释,简要复述;《西门豹治邺》一文是了解情节,分清主次复述;《扁鹊治病》与《纪昌学射》是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有序复述。《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栏目梳理明确复述要点,对 简要的要求进一步具化明确。

因此,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出发,到教材编排体系分析,再聚焦单元整组,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了解故事情情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要内容,学习简要复述。

怎么使简要复述的目标在这堂课中得以落实?

从学情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复述基础与能力,但是学生的复述还是以具体化、形象化的复述为主,也就是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在本课教学中需要为学生搭建恰当的学习支架,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读,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显性化。

★要素式支架

课堂伊始,我通过出示篇章页,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复习前一课《王戎不取道旁李》借助注释,简要复述的方法,让学生带着清晰的学习目标开启本课的学习之旅。

简要复述并非简单复述,简要复述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内化,进而精炼表达的一种能力,是建立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的。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也明确指出复述前多读几遍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为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呢,做好简要复述的准备,在初读课文环节,我搭建了两个支架:

★词串式支架

借助四组词语,引导学生在正确认读生词的基础上用上这些词语,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将词语学习和课文内容理解结合起来,将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学过的语文要素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第二学段的学段目标要求,还有了解故事情节这一本单元的学习要素落实到位。

★流程式支架

本课课后练习的第一题以及《语文作业本》的第三题,都提供了梳理课文内容的流程式支架。这一支架的搭建,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情节进行简要梳理,在此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

这两个支架,先将长文章说成一段话,又将一段话缩成三个词,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熟悉了课文内容,为后面的简要复述做好了准备。

如果说理解课文内容是简要复述的前提,那么,重要内容的筛选就是简要复述的重难点了,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也搭建了两个支架,引导学生进行重要内容的合理筛选。

★范例式支架

首先,我扶着学生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引导学生圈画重要信息的过程中渗透能够推动情节发展的体现主要人物言行的都属于重要信息,并通过老师简要复述的范例,引导学生学习在抓重要内容的时候,可以保留、概括关键词句,删减不重要的信息的方法。通过范例式支架学生习得方法,进而去运用方法。

★表格式支架

本课19自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话。根据这一语言特点,我又搭建了表格式支架,引导学生聚焦调查民情这一情节,运用刚才习得的方法:保留、概括重要信息,删减不重要信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迁移学习,并在小组展示交流的过程中,继续渗透筛选重要内容的方法和理由,比如,和下文情节相关联的信息也是重要信息。同时学习长话短说,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转述。转述人物语言是简要复述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文本而言,这一方法尤为重要。教学中,我以课文第六自然段这一人物语言最长的一段话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转述别人说的话这种方式进行简要复述,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自如。最后,我再次借助表格,引导学生在简要复述时进行内容的整合,将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四问四答合并为一问一答,让复述更加地简洁。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可视化的。能够帮助学习习得方法、提升能力。

★评价式支架

读懂了课文内容,提取了故事的重要信息,可以说学生的简要复述就基本完成了。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复述的本质所在它是复述者对原文的个性化表达过程。因此,最后,我设计了简要复述19自然段的实践性学习,并搭建了评价式支架,让学生在互听互评中进一步习得简要复述的方法。当然,我整节课的板书也是清晰地呈现了简要复述的过程和方法,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总之,整堂课我就是通过搭建要素式支架、词串式支架、流程式支架、范例式支架、表格式支架、评价式支架这六个支架,帮助学生完成简要复述这一挑战性任务,让学生的简要复述能力实现软着陆。

35、天窗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天窗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结合经历,释慰藉

1.导入新课。

(1)师导入:同学们喜欢玩吗?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想象也是孩子们特有的优势,即使一个小小的天窗,也会成为孩子们的一个好玩的世界。这就是著名作家茅盾在《天窗》一文中告诉我们的信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天窗》。

(2)熟读课题。(板书:天窗)

2.整体感知。

(1)师引导: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师指名交流,相机课件出示: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①师指名读句子。

②师引导理解慰藉:谁能给慰藉找个近义词?

③预设:安慰。

④生齐读。(相机板书:唯一的慰藉)【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话语,既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快速带领学生走进五彩缤纷的课堂。紧接着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慰藉。

板块二 反复朗读,悟慰藉

1.再读课文,圈画感受最深的词、句、段。

(1)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圈画出文中相关的词、句、段,在空白处适当标注。

(2)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师巡视指导。

(3)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提示:结合给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来理解)

2.全班交流。(重点引导以下句段的交流)

(1)交流句段一,指名朗读,理解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出示课件)

①师指名读,相机引导:这时候是什么时候?(预设:夏天阵雨来了时)

②师引导: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③示例: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玩耍和嬉戏,天窗便成了唯一的自我安慰。

④师引导理解:此刻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能不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在什么时候也有过这样的心情?

⑤生自由交流。师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

a.到屋里来啊!这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预设:命令、不可违抗)师指名读。(板书:进屋)

b.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此时孩子们的心情怎样?(预设:无奈)师指名读。(板书:被逼)

⑥师小结:在失落和无奈中,天窗给孩子们的心灵带来抚慰,因此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交流句段二,指名朗读。(出示课件)

①生自由朗读。师引导:通过刚才的比较朗读,你发现了什么?

②示例:课文中的语言更生动形象。

③仿写练习。

a.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学习作者在这篇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模仿想象。

课件出示;

请运用拟人或比喻的手法将句子写具体:

这雨,像泼,像倒,从屋顶直泻下来;这风,用力地撕扯着大地;这雷,一声怒吼,震耳欲聋;这电,带子似的飞速一瞥。

b.生自由仿写。师巡视指导。

c.师指名交流,相机出示范例。

④生齐读。师引导:扫荡给了你怎样的感觉?为什么通过天窗感受到的风雨雷电的威力,比在露天真实感受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⑤师指名交流。(示例: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

⑥引导想象。

a.师引导:同学们,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透过小小的玻璃,你还可能看到什么?

b.示例:红叶(相机指导朗读,想象着风、雨、雷、电威力巨大无比的状况进行朗读)

3.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课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1)引导思考:

①为什么要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

②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预设:天窗给了孩子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板书:神奇)

③无有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2)示例:孩子们是善于想象的,想象出的东西比现实看到的更丰富。句中的有与实指的就是想象出来的事物。孩子们的想象既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又可以自由联想,自由组合,天马行空,所以就会更真切、阔达、复杂、确实了。

(3)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自己的理解。【设计意图】这一板块,在学生理解课文时,引导他们抓住文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感悟、品味,突破了课文中的重难点,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板块三 拓展交流,谈慰藉

1.拓展交流。

(1)师引导:同学们,在你们失落和无奈的时候,什么事是你的慰藉呢?请大家分成四人一组进行讨论交流。

(2)生小组讨论后师指名交流。

示例: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什么小玩具

2.小练笔。

师:大家也来像作者这样把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为自己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3.课后阅读茅盾先生的其他作品。【设计意图】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上,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这一板块,鼓励学生把教材与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真正落实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这样,语言得以运用,情感得以表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完美统一。

36、陶罐和铁罐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陶罐和铁罐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读全文,掌握文本线索,积累生字,掌握傲慢、谦虚、轻蔑、恼怒、朴素等新词。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对话理解文章的深刻寓意,认识语言运用在拟人修辞中的具体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陶罐与铁罐的形象象征,懂得只有谦虚待人,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在未来走得长远的深刻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读全文,掌握陶罐与铁罐的对话,体会拟人修辞的运用

难点

通过语句,理解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内涵,懂得只有谦虚待人,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在未来走得长远。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回忆寓言故事的特征:以短小的文体、精炼的语言编写的具有讽刺性或教育性的故事,通常会给读者深刻的启发。

提问:请大家回忆一下你知道的寓言故事,并说说其中揭示的深刻哲理。(《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画蛇添足》)

2.讲授新课

(1)初读文章。

出示词语,傲慢、谦虚、轻蔑、恼怒、朴素等,引导学生多读,并运用这些词语概括本文的主要线索事迹,以此达到理清脉络,熟悉文本的目的。

(2)二读文章。

引导学生是找出文中描写陶罐和铁罐性格特征的两个词语。(骄傲谦虚)

文中是通过什么方法来体现他们的特点的?(语言对话)

分别找出陶罐与铁罐的情绪变化的词语,和同桌分角色朗读陶罐与铁罐的对话,体会角色的语气变化。

再分小组进行朗读比赛,看看谁读的更有味道。(抓住本文的语言描写,角色的语气变化,更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

陶罐:谦虚兴奋(谦逊踏实平和稳重)铁罐:傲慢轻蔑恼怒(目中无人狂妄自大)

(3)再读文章。

启发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小组探讨的方式,思考:铁罐一开始为什么会傲慢?(认为自己比陶罐更加坚硬)

后来,他俩的结局分别是怎样的?(陶罐被人类视为珍宝,铁罐永远消失)

如果,铁罐提前知道他的命运,那么,在一开始,他又会怎样对待陶罐(谦虚),自己又会怎样生活?(做好自己,不与人争强好胜,正确认识自己)

(深入理解角色特征,启发学生站在铁罐这一悲剧角色的角度出发,初步感受本文蕴含的寓意)

3.巩固练习

铁罐想后悔也来不及了,可是,他的经历可以给我们生活的启示,能说说你从铁罐的事情中,明白了什么吗?

(只有谦虚待人,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在未来走得长远)(结合情境,启发学生揭示本则寓言的深刻寓意。)

4.课堂小结

通过对本则寓言的学习,我们从这则有趣的故事中,看到了骄傲与谦虚的人,所经历的不同的人生,从而明白了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只有谦虚待人,不要争强好胜,并且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在未来走得长远(生答)。

5.布置作业

假设在多年以后,铁罐在一个寂静的晚上,跑进了陶罐的梦里,他俩又开始了一番阔别多年的谈话

请你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想象,对他俩这次的谈话进行描写。

37、四个太阳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四个太阳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教师对学生的听、说、读、写都进行了训练,每个环节环环相扣,评价语及时、到位。

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超越了文本的局限性。在拓展知识的环节中,所展示的大量图像,更开阔了学生的 视野,从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与创作。以多种方式的读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从而引发其情感体验。教态自然,语言亲切,组织教学的能力很强,是一位素质较高的教师。

38、司马光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司马光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毕老师执教的是统编教材小学中段的一篇文言文《司马光》。英春的学习目标有三个:

第一个是读好这篇小古文的停顿,并背诵下来。她教给学生一种古文背诵的技巧,也就是切割句子,这样降低了难度,学生读着读着,很自然地就背诵下来了。

第二个目标是:说出文意,感受到司马光的机智,并与王戎对比,拓展学生思维。英春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尝试着去理解,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用重复教。重点是帮学生解决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如瓮和缸的区别,如弃、去等重点字的理解等。语文的学习还是从字、词、句到篇,写人的文章要有事,因此抓住司马光击瓮这事,抓住重点词,学生感受到司马光的仁、智、勇。与《道边李苦》的王戎对比,学生发现了相似点,都是七岁,都很聪明。但聪明又有不同,司马光是急中生智,王戎是事还没做就知道结果,做事理智,这儿的拓展延伸很有意义。第三块延伸到了孔子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把语文与做人,与传统文化很好地融合。

第三个目标是初步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简约而意丰。英春老师在开始时用册、典的图片导入,引起动机,让学生知道册是用线把竹简串起来的书,这跟后边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对比,发现文言文为什么字简而意丰做好了铺垫。古文与现代文比较的差异,跟书写的工具有关系,后来纸、笔的发明改变了很多,现在的人可以整天不拿纸笔也能活下来,因为可以借助网络。一节课后,学生已感受到了文言文简短、单字成词、从右往左排列等一些特点。

另外,英春老师把表现特别好的学生名字写到黑板上,有了老师的鼓励,说不定这两孩子将来也会成为特级教师。教师课堂上播下的种子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所以,好老师要让学生有更多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学尝试犯错的机会,给学生相当大的空间。

评析台北教育大学 林于宏

39、书湖阴先生壁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书湖阴先生壁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听了孙老师执教的《书湖阴先生壁》一课,我受益匪浅。孙老师的课有以下几大亮点:

一、孙老师导入新课时,首先复习了古诗学习的方法,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按照解诗题、知作者、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这五个步骤展开教学。整节课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高,效果好。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通过想象感悟、品读感悟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体会意境。如孙老师启发学生说湖阴先生怎么扫茅屋的苔藓,怎样栽院子的花木?又如孙老师学习一水护田和两山排闼结合文中插图,引导学生想象这水像母亲保护田间庄稼,这两山像父亲的手保护村庄,给山水赋予人的情感,写出了清静幽雅的自然环境。

三、孙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资料袋和典故,作为突破难点的手段。如出示护田、排闼的典故,不仅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含义,而且深入明白了水对田有一种护惜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使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温柔可爱,轻松突破难点。再出示王安石在朝廷仕途上的两起两落的故事,明白了王安石热衷山水、淡泊名利的心境及古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0、守株待兔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守株待兔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在三月明媚的阳光里,五小校园中的玉兰盛放,美丽的校园中飘散着花香与诗意。春天,破解着所有的迟疑,诠释着生命的律动,带来新生的希望和勇气。

第三周,我校的课堂教学全员达标评级活动步入新的阶段,在学校成长课堂评价标准修订之后,老师们对信息技术2.0的应用更加得心应手,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关注,注重学科思维培养、素养提升。我校会继续把课堂作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依据学情,立足教材,全员参与,合作共进,深入推进课堂教学全员达标评级活动的开展。

老师执教的《守株待兔》一课,首先通过看图猜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回忆寓言故事的特点和文言文的相关知识,解题明义。然后通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懂意思鼓励孩子在一遍一遍的读之中理解课文。接着运用之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句意,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并抓住细节,对话文本,揭示寓言中蕴含的道理。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和意蕴之美,达到熟读成诵。拓展延伸给孩子推荐读本,再一次激发孩子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整堂课紧扣目标设计教学环节,重难点突出,落实了语文要素。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中,既读懂了寓言故事的内容,又明白了寓言中蕴含的道理。

上午第四节,全体语文教师进行了集中评课。首先苏老师从教材内容、学情分析、课堂环节的设计思路、学习目标的制定及达成等方面进行了说课和自评。接着评委会委员、各教研组长和同年级老师针对本节课进行了点评:1.本节课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及学情制定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教学板块清晰,过程分明,环环相扣。2.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思维发展规律,适时搭建平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双向建构、共同成长。禹校长和评委会委员从细节处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要深钻教材,利用好手中的文本;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表达、朗读等能力。

添加王老师微信dyqywx03 免费送三年级语文课堂笔记与生字组词课后答案

41、神州谣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神州谣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今天听了陈老师执教的《云房子》一课后收益匪浅,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神州谣评课稿

一、坚持以读为本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没有琅琅书声是语文课堂的悲哀。早在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就将反复诵读作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记载于教育论述之中:熟读成诵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要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口诵心惟即边读边思,寻言明象,入情入境。读课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发现问题,在通过反复地读去分析、解决问题。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在本课教学中,陈老师引导学生不离课文,不离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在读中获得阅读能力。首先,通过绘声绘色的范读,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诱发他们模仿的欲望,同时增强学生读的信心,消除盲目、畏惧情绪。接着,我重点指导学生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课文,在读中弄清课文大意,读得融会贯通,让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真正体现了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

二、创设个性体验的空间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学习个体之间客观存在着种种差异。阅读教学多元论也指出:阅读是极个性化的行为。作为不同的生命个体,每个人对同一文本的解读角度往往是多维的、理解也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留给学生充足的个性体验的空间。这堂课中,陈老师说:你们这些小鸟想不想造云房子呀?那你们想造怎样的云房子呢?给学生戴上小鸟头饰,让他们成为小鸟中的一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有益于学生认知心理的发展,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在这个极为个性化的环节里,学生的'表演五花八门,精彩分呈的。

三、注重语言表达

语文阅读课上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各种各样的语言训练的环境,让学生所学的语言经常得到运用。本课的最后,学生通过说一说,将课文的符号语言内化为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学生所说出的已不仅是课文已有的符号的意义;而且补充、增加了许多游离于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课文所表现的人、事、物、景,由于学生赋予了情感与生命而得以复活;课文中隐含的思想、观念,因为与学生的经历接通而产生巨大的说服力与震撼力。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大脑就会如电脑被访问一样,把所有感悟的语词、图像、情景、事件等都贮存入记忆仓库中。可见口语表达,能使学生更好的感悟文章,并使其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42、少年闰土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少年闰土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少年闰土》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文章。在本节课教学中,余老师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在合作中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遵循了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

一、紧扣单元目标,做到一课一得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其单元目标是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本节课教学中,余老师注意渗透目标意识,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并通过拓展阅读,引导学生深入地去读《故乡》这样通过联系全文,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真正做到了一课一得

二、合理利用课件,优化教学过程

恰当运用多媒体,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教学信息的容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本节课,余老师合理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如文中有许多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的事物鬼见怕、猹、观音手等,余老师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事物形象直观,在对重难点句子的理解上,多媒体的运用对于突破重难点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转变自身角色,注重点拨引导

在课堂上,余老师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放手于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领会人物特点。如在学习课文第一段时,结合插图,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感受宁静美好的环境,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学生各抒己见,想象丰富,闰土的形象赫然浮现于学生面前。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四、注重读写结合,做到以读学写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却对人物的描写主要集中在事件上,而对闰土的外貌却只用了简单的一句话: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简短的一句话看似没有多少特殊之处,却能抓住人物最大的特点与旁人不一样的特点。余老师在此处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引导学生运用这样的描写方法也写一写你熟悉的一个人的外貌。另外,在教学完课文后,余老师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怎样把闰土这一人物特点写出来的?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明白了本课写人的一些方法,如外貌、神态以及侧面描写等,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也把一个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描写出来。这样从阅读走进写作,很好地渗透了写作方法,以读学写,学以致用。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如课堂缺乏一些激情,一丝语文味,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显得繁琐,教学语言不够精炼等,在精讲多读方面,略显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习,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43、三衢道中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三衢道中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诵读古诗,复习导入

文人墨客游山历水,在一首首纪行诗中留下痕迹,黄燕纯老师带领学生回顾祖国山河的秀丽壮美。

看图诵读《山行》《望天门山》《忆江南》,走入诗词中的山水,引入《三衢道中》。

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三读古诗,解决问题:

1.诗人何时游三衢山,路线如何?

2.沿途诗人有何所见所闻?

3.诗人心情如何,从何看出?

深入学习,感悟诗意

1.对比黄梅时节家家雨和梅子黄时日日晴,感受晴日诗人心情的明朗。

2.抓住关键字词,一溪、一山、一泛、一行,体会诗人游兴的高涨。

3.理解不减、添得,感受三衢道中的有声有色、秀美风光。

4.诵读诗句,感悟诗情。

精读古诗,品味鉴赏

1.关注色彩,体会对比。

绿荫给山水涂上了一层浓阴滴翠的底色,小溪泛舟就在这浓阴之中,何其清幽。但绿荫中还有亮色,梅子在绿叶中黄得耀眼,黄鹂灵动飞掠于绿树中,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映衬。

2.关注动静,体会结合。

舟行浓阴滴翠,是静境,山行添上婉转莺声,是动境。在绿荫里,莺声分外嘹亮清脆,静中见动,色中有声;又于动中见静,以黄鹂声反衬山林幽静,十分巧妙。

44、三年级语文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注释与译文

三年级语文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注释与译文

诗词译文

晴朗的日子里,西湖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微波粼粼,光彩熠熠,看起来更加美丽动人;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蒙蒙的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那朦胧之美也是非常别致奇妙的。如果把这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无论是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恰当得体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注释】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

濛,一作蒙。

亦:也。

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45、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全解

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全解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 释

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细雨迷濛的样子。濛,一作蒙。

亦:也。

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白话译文

天晴气朗时的西湖,水光盈盈波光楚楚;细雨迷蒙中的西湖,山色空灵似有似无。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那么无论浓妆还是淡抹,都令人倾倒折服。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写景状物的七言绝句。前两句写西湖初晴后雨的美景,诗人用水墨写意手法,生动地展现出西湖山水那变幻流动的光与色之美,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后两句承接上面两行,把西湖的宜晴宜雨比作古代美人西施的淡妆浓抹,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整首诗在结构上前后呼应,总分结合,结构严谨;在修辞方面巧妙地运用了对偶和比拟,生动呈现了西湖那妩媚多姿的神态。全诗语浅意明,给人以朴实平易之感。

46、清平乐村居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清平乐村居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长久以来,我们以散文的方式朗读诗歌,以散文的方式教学诗歌,诗歌自身的语文知识是极其含混的。我曾多次以《寻隐者不遇》为例,试图说明:如果把这首诗用叙事的方式去理解,认为它是写了一个故事,那正反映出我们远离诗歌太久,已经不认识诗歌的真面目了。以此诗为例,它乃是围绕一个隐字,用松下采药云深不知处不遇等意象和符码,勾勒出一个并未出场的隐者形象,或者说渲染了一种高洁的隐士文化。问题不是在松树下还是在柳树下;问题不是当时有没有云雾弥漫;问题不是最终有没有相遇;问题不是贾岛究竟是否真去访问一位隐者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它是用诗歌特有的意象、符码,营造了一种中国特有的境界,一种中国特有的形象。彭才华老师执教的 《清平乐村居》,正是抓住了意象、符码,用共时画面的方式,而不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揭示了这首词的妙处,揭开了这首词的隐秘。在彭老师的解读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村居正是全词的内容提纲,而其魂魄,倒在作为词牌名的清平乐三字上不妨暂时把它读成快乐之乐,孔颜之乐的乐。而构成村居整个画面的,正如彭老师课堂所呈现的那样,是溪上青草,是白发翁媪,是锄豆的大儿编笼的中儿和卧剥莲蓬的小儿,再加上低小的茅檐,整个画面已经呼之欲出。村居的主题,中国田园诗歌的主旨,或者说由学生发现的祥和之家,安宁之家,幸福之家,开心之家的情意,正蕴含于这组意象和由意象构成的整体画面中。课上到这里,我认为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这已经不再是停留在以散文的方式教学诗词了,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以诗词的方式教学诗词的意识与方法。但彭老师的课堂不止此,他在此后所作的两度深读,正表现出他在诗词教学上欲穷其林的执着追求。第一次深挖,是解析溪这个中国诗词特有的符码,或者说文化密码。他通过溪和江河湖泊的对比,通过与辛弃疾其他有溪字的诗歌的互文印证,揭示了词中的这条清溪,并不是普通的农居之溪,而是辛弃疾心目中的桃源之溪。第二次深挖,是把辛弃疾作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引入课堂,和《清平乐村居》进行比较阅读。这个比较是主题与诗歌境界的比较,而强烈的主题反差、艺术风格的反差,最后在家国中得到了统一,从而让一首无论怎么看都现为清平乐的小词,有了一个深厚博大的时代背景和生命背景,它的美好也就更显得弥足珍贵。当然,走到深处,也就是走到险处,作为最前沿的诗词教学探索,会不会有过犹不及之嫌?这正是我辈所需自我警惕的。就这首词而言,我认为值得商榷的关键点就在于村居究竟是不是辛弃疾自身的理想生活?如果是,那么无论是溪的文化秘密,还是小家与大国的统一,就不成为问题,彭老师此课堪称完美的诗词教学探索。但如果不是,那么这一幅安宁和乐的村居图,就是词人勾勒出来的农人之乐,而非直接就是词人之志趣。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作为隐秘符码的溪,还是小家与大国的统一性,就可能需要多一番咀嚼。也就是说,不同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辛弃疾可能并不是自居为渴望清平之乐的农人,而是渴望保家卫国、

让天下百姓过上和平幸福生活的将士。彭老师的课堂当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但诗词的微妙正在这毫厘之间。所以无论是解读还是教学,道路依然敞开着尽管彭老师的课,已经把这首词的理解和教学,推进到如此深远。

47、清贫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清贫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听、评课评语是我们教师在听课后需要去撰写的一种评价,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听评课评语及建议,欢迎阅读,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1) 知识点详尽,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听课评课意见和建议。并能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如能适当增添一些互动环节,气氛会更好。

2) 语言幽默风趣,将枯燥的讲解变为生动的传授,能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双基落实,效果大为显著。

3) 能精选习题,题目设置有梯度,提问面向中下等学生。注意知识的衔接,运用知识迁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懂。学生主动参与性不够,有待提高。

4) 板书工整清晰,语言流畅有条理,课堂条理清楚,题目设置有梯度,课堂容量足,要加大学生参与面。

5) 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了引领、导航作用。新课程理念有所体现,但课堂内容略显单薄,平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知识的积累,丰富学生知识面

6) 知识点归纳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整理。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能结合物理现象给予解析,学生容易理解。复习内容详略得当。但作为复习课,课堂容量还需加大。

7) 知识点归纳条理清晰,采用学生回忆复习知识点,便于学生记忆和整理,范文《听课评课意见和建议》。结合知识点辅以相关例题、习题,讲练结合。例题规范,针对学生基础少扎实,采用此类复习方法能进一步夯实基础,值得肯定。

8) 习题设计难易合理有序。整堂课围绕找公因式这个关键,设计了多种题型,并通过老师讲解、学生探索、学生口答、学生模拟练习、学生板演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基本上能解决问题,但课堂气氛略显沉闷。

9) 过分数运算类比引出分式的约分,学生容易理解,易于接受。课堂容量较大,但习题还需优化。老师讲解较多,师生双边活动需增多。

10)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内容安排有序,但学生反映稍显沉闷。

48、青山不老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青山不老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一、有层次感。群山起伏方显跌宕之美,小路蜿蜒才呈幽深之境,课堂教学起承转合无缝对接,乃见层次之感。陈老师的讲授课《青山不老》,40分钟,像一幅画卷逐层展开,点面相谐。教学思路清晰,陈老师处理教材独具章法,一篇课文就是一个例子,有鉴于此,陈老师遵循一课一得、以点带面、一课多篇等处理教材的原则,从课文典型选材的角度切入,以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再读课文,思考作者用哪些内容来表现老人的伟大?(陈老师善于换位思考,深知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因而设身处地的尽量不用或少用文章写作方法如选材、典型性、代表性、正面、侧面等,改用内容、事例或者启发学生回到课文找寻知道、说着、看见等提示性词语)为问题牵引,逐步地让学生生成了课文从所知、所闻、所见、所想四个维度选材,展现了执着坚韧、不惧困难、无私奉献的老人形象的智慧性答案,进而给学生提供抓手借助《青山不老》的选材技巧,去比照《别了,语文课》、《老王》等课文选择典型材料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教学结构严谨,陈老师横向设计的层次与环节别致精巧,如课堂开头新颖鲜活,将一则中国在保护地球、守护家园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国际消息以PPT呈示,有图案、有数据,直观而具体,加深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迅速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学生手捧课本禁不住先读《青山不老》为快;学法多样,如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针对两组代表的演板找优点指不足等,展开思维激荡,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于活跃的气氛中收到了敏而好学、教学相长的效果。如此创设,使教学结构成为促进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的中介和动力,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层次由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创新步步升华,且各环节的时间分配合理,推进节奏疏密缓急适中。

二、有仪式感。这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即是布置课堂练习:若当地政府要表彰这位老人在植树造林、保护环境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请你为老人写一则颁奖辞。80字左右。颁奖辞,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在颁奖典礼上,它是作为某种主题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存在的,缺少了这个环节,活动的策划就不是很完美,活动过程就显得不是很完整。而运用颁奖辞解读语文教材文本,是指在整体阅读、理解、分析、鉴赏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主要内容、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藉助颁奖辞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然后在课堂上予以宣读。通过这种教学范式,让学生了解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体现的一种超乎寻常的人格精神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取得一种加强语文综合学习的教学效果与可供学习、陶冶性情的教育效果。该班的小朋友仅用不到6分钟的时间,不少同学完成写作颁奖辞的作业,请听一位身穿橘红色校服、佩戴红领巾的男同学宣读:﹍﹍老人用双手和白发让荒山长满绿意﹍﹍,白发与绿意形成鲜明对比,个子瘦高、声音甜润的女同学宣读:﹍﹍你以有限的时间,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两句对偶,节奏匀称,准确概括了老人的伟大之处,你第二人称,更有亲切感﹍﹍撰写颁奖词,以读促写,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老人形象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感悟老人精神若青山不老的基础上,运用富有诗意的语句去表达学生崇敬、赞誉老人之情和以之为楷模的决心,宣读声、鼓掌声,心跳加快、神态端庄、眼眶湿润,课堂平添了一种尊崇感、仪式感。

49、浪淘沙其一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浪淘沙其一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老师执教的六年级《浪淘沙》(其一),老师自然的教态,亲切的语言,灵活的教育机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听课老师来说,值得我们学习。

1、设计独特,充满智慧

这是一堂智慧的语文课。对六年级课时观念把握十分到位,善于挖掘教学资源,调控教学流程,处处显示了教育机智。由黄河导入到初读古诗,学习重点诗句,品悟情感,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老师基本功扎实,,教师有目的的教,学生有目的的学,以单元学习目标为立脚点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学习古诗方法,联系旧知、主动唤醒,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学习方法。

2、以读促悟,以读促思

阅读是语文课的灵魂,思维是语文课的血肉,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李老师一改古诗常规教学方法,打破古诗学习的承接点,通过朗读体会古诗的情感,反复朗读把握古诗的语感;找出古诗学习的生长点,让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注释、图片感受古诗意境;拓展古诗教学的延伸点,深层次挖掘文本,如微课(古诗中的用典)的使用,是基于学情的多媒体教学应用,不仅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典故还能拓展。

50、腊八粥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腊八粥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教学重难点清晰,同学们从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

课后教师互相交流听课意见及感受,授课教师认真吸取经验,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学区负责人也进行一对一指导,给每堂课提出具体建议,使教师受益颇深。

51、军神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军神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军神》一课是一篇歌颂军魂的典范之作,赞扬了刘伯承将军超人的坚强意志。文字朴实细腻感人至深。文章讲述的是88年前的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久远,学生理解起来会很难。可是,邹老师却以自己精心的设计,巧妙的构思,使文章与学生拉近了距离,让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启发下得以发展。现就邹老师的这节课,谈谈几点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导学单贯彻始终,激发兴趣

本节课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之一是导学单的巧妙运用。课前,邹老师就将导学单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课上,教学伊始,邹老师在简单复习词语之后,就请学生抓住导学单上的问题对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话质疑,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文本。课末,邹老师又出示导学单上的题目:刘爷爷,我想对您说。以此结合课内外,让学生在感悟人物品质的基础上能心生向往,学以致用,进一步深化主题。

品味细节,抓住人物品质

本文在教学时的重难点就是要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感悟人物刘伯承钢铁般的顽强意志。邹老师带领学生细致品读文本,抓住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语言,抓住刘伯承一声不吭紧紧抓住汗如雨下抓破等动作,抓住沃克医生不悦愣住亲切等神情从正面和侧面两方面体会刘伯承军神的钢铁意志以及沃克医生对他由衷的佩服。邹老师带领学生抓住细节,抽丝剥茧,层层深入,走进了文本,走近人物。

多样朗读,感悟人物品质

邹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有方,多角度,多层次的让学生以读促悟,以读促情。感情朗读方式多样,方法不一,但万变归宗,读、体、悟、说,不仅让学生进入了文本,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读、说能力。学生在多层次的朗读中加深了对人物的感悟,深化了情感。

学以致用,学习人物品质

课末,邹老师出示导学单上的最后一题,让学生说说学了本课,想对刘伯承说的话。学生集思广益,大胆述说了自己的想法。很多学生都已经体悟到要学习刘伯承坚强不屈的精神,并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感受到要坚强面对困难,勇往直前。邹老师还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拓展深化感悟。

52、景阳冈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景阳冈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一、快板引入,梳理文路

师:(说快板)

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山东好汉武二郎!

那武松学拳到过少林寺,功夫练到八年上。

这一天,思念亲人回家乡。

中途经过景阳冈,那山上,斑斓猛虎把人伤,

赤手空拳打老虎,为民除害把名扬!

师:这段话说的是什么事?

生:武松打虎。

师:这篇课文按照顺序都讲了什么?

生:先写喝酒,再写上山,最后写打虎。

师:这篇课文文白夹杂,是古代的白话小说,我先考考你们:大虫是什么?

生:老虎。

师:什么是吃酒?筛酒?

生:喝酒,倒酒。

【点评:快板书是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之一。用快板书开课,形式新颖,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渲染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梳理了课文,拉近了学生和古代白话小说的距离,一举多得,简洁明快。听!好汉武松景阳冈打虎的故事就要开讲了!】

二、喝酒研读语言,体会倔强

1.体会喝酒酒量大,动作爽

师:好!我们先来看武松喝酒。武松喝酒与众不同古代的酒度数比较低,一般人可以喝到三碗,武松喝了几碗?

生:十八碗。

师:对,十八碗酒!相当于六个人的酒量!而且,十八碗酒他都是怎么喝的?

生:一饮而尽。

师:连起来,一起读。

生:十八碗酒,一饮而尽!

【点评:好一个一饮而尽!武松的豪爽、率真、坦荡的性格尽显无疑。】

2.体会语言豪爽、倔强的性格

师:我们来读一读武松和店家的对话。这样吧,同桌两人一人读武松的话,一人读店家的话,先来练一练。(出示对话。生同桌合作读。)

【点评:由读到演,让学生扮演一回武松和店家,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别有一番滋味,别有一种感受。看!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了!】

师:选一组同桌来读。

(一组同桌分角色读对话)

师:大家给他们提提意见。

生:武松读的时候没表情,声音不够洪亮。

生:店家好像不是在说话,而是在念书。

师:是啊!说话还是要更自然一些。不过,他的台词比较多,我们表示谅解。我们看武松他很留心,一边读一边做动作,把括号里的内容都表现出来了,真好!但是后面有个表情不对武松的笑,这个同学嘿嘿一笑,行吗?

生:不行!

师:应该豪爽地哈哈大笑! 下面一起来,你们都当武松,我当店家,我们来试一试!

【点评:由读书到讲话,从拿腔捏调的读到自然平实的说,是读的升华,需要在练读中下功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相互转化既有助于提高读的质量,也有利于增强说的能力。】

师:我们看,在这个过程中武松一直在干什么?

生:叫人筛酒。

师:叫人筛酒就是要酒。第一次他敲着桌子说快来筛酒,第二次他奇怪地问怎么叫做三碗不过冈,第三次他笑着说哈哈!我可不醉,第四次,干脆直接把钱拿了出来别胡说,给你钱。是这个意思吧?

生:是。

师:这一段对话很精彩,但不能光看表面。谁说说,从这个要酒的过程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

生:倔强。

生:固执。

师:对!倔强你不让喝,我非喝!从这一段的描写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倔强的武松,一个酒量很大的武松。(板书:倔强,酒量)

【点评:在学生活动之后,师生理清层次,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的表层去发现语言背后的意蕴从要酒的过程看出怎样的武松。在文本具象的描写中,引导学生尝试初步的抽象了解武松的性格。这既是一种语言训练,也是一种思维训练。】

三、上山研读心理,体会犹豫

师:武松吃了十八碗酒,然后要上山。店家告诉他山上有虎,他不相信,执意上山。可是上山之后,武松看到一张官府的榜文(出示)

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师:谁把这段话解释一下。

【点评:榜文半文半白,语言简洁。教师引导学生对关键词语字斟句酌,很有必要。把关键词语弄懂了,这段话自然就懂了。这也是阅读我国话本小说的方法之一。】

生:近期因为景阳冈老虎伤

人,如果有客商经过,要结伴过冈。

师:就是说过冈需要两个条件。一是

生:趁午间过冈。

师:二是

生:结伴过冈。

师:武松现在是午间过冈、结伴过冈吗?

生:不是。是独自一人,黄昏过冈。

师:(指勿)请勿自误。这个勿是什么意思?

生:不要。

师:(指误)这个误呢?

生:错误。

师:应该是耽误,请不要自己耽误自己,就是自己送死自己负责,是这个意思吧?

生:是。

师:这个告示,武松读出了八个字

生:山中有虎,单身莫行!

师:看到这样的公文,武松心里有了想法,请你拿出笔,打开书,读第4、5、6自然段,把几处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语句画出来,看看他都想了什么。

【点评:研读榜文,读出山中有虎,单身莫行八个字。此情此景,武松怎么会没有想法呢?让学生在相关段落中把武松的想法画出来,认真研读,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探究,也是读书方法的指导。】

(生边读边批画。之后师生共同交流,找到四处心理描写的语句。师相机出示。)

武松看了,笑道∶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武松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点评: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从人物的神态、语言中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品读就是让学生慢慢品尝,细细品味。】

师:我们来细细地品一品。读第一句。

(生读)

师:这时,武松相信有虎吗?

生:不相信。

师:但是,当他看到了官府的公告,他想

生: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师:武松怎么样了?

生:他想马上转身回酒店。他有点害怕了。

师:武松也怕老虎吧?但是转念一想

生: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师:心里害怕不害怕?

生:害怕。

师:但是他要做

生:好汉!

师:武松怎样?

生:爱面子!要脸面!

师:在面子和性命之间,武松宁愿选择

生:面子。

师:后来,他细想了一回

生: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师:他有什么心理?

生:侥幸心理。

师:再看最后一句

生: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师:什么意思?

生:他在给自己壮胆。

生:他是在自我心理安慰,在骗自己。

师:你看,害怕的武松,要面子的武松,有侥幸心理的武松,自欺欺人的武松,是这样吧?

生:是。

【点评:这一部分还是让学生通过读自己去体会。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的了解只有通过学生内心的体验方能领略一二。对小学生不必作过高的要求。】

师:整个过程在上山和下山之间,武松其实一直在干什么?一个词

生:犹豫。

生:矛盾。

生:纠结。

师:但武松最后还是

生:上山。

师:说明他有什么?

生:胆量。

【点评:犹豫,就是心理矛盾,内心冲突。在特定的情势下的犹豫是人之常情,即使武松也不例外。关键是犹豫之时如何抉择取舍,是否当机立断,这也是杰出者和平庸者之间的重要区别。课文中这一段细致的描写,课堂上这一段较长的对话,绝非可有可无。它清晰地展示了武松从犹豫到决断的心路历程,为后文写景阳冈打虎作了必要的铺垫。】

师:有人说,文章这样写有问题。如果让我来写,我就写:武松看了公告,然后毫不犹豫地主动上山打死老虎,为民除害。这样好吗?

生:人毕竟打不过老虎,他怎么可能主动去打?

师:是啊,武松以前打过老虎吗?

生:没有。

师:所以,他一听说山上有老虎,就说我上去打死它,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这样写真实不真实?

生:不真实。

师:他写武松害怕了,要面子,自己安慰自己,这样写真实吗?

生:真实。

师:真实!这就是武松的犹豫,武松的胆量!(板书:犹豫、胆量。)

【点评:艺术的真实源于生活的真实。武松乃血肉之躯,本是个普通的人,他也会害怕,也会要面子。但是武松又是一个杰出的人,他有胆量,有气魄,有本事,所以他才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四、打虎研读动作,体会慌乱

师:不管怎么说,武松还是上山了,最精彩的打虎场面开始了。我们来读打老虎的场面。先请一个同学来读打虎的第一段。

生1:(读)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师:这个同学读得很流利。但是,他放的是慢镜头吧?(生笑)我们再来试试,读出紧张的气氛,语速要快!

生:(语速很快地读)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师:这样读才能再现场景,一起读一遍,要读出武松闪得快。

(生齐读)

师:大虫的所有动作,都突出了一个字

生1:快。

生2:猛。

生3:凶。

师:快,猛,凶。我们要通过朗读把这些读出来。我先问问你,这一段实际上是写谁在进攻?

【点评:大虫一扑一掀一剪,武松一闪再闪三闪,均在毫发之间。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浓缩成三个字:快、猛、凶。这是引导学生由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训练。此时,教师又让学生回到文本,通过读来感悟,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而且使武松的英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由隐而显了。】

生:大虫。

师:谁在防守?

生:武松。

师:我问你,大虫做了三个进攻动作,分别是

生:扑、掀、剪。

师:武松也做了三次动作,但是这三次动作用了一个字叫什么?

生:闪!

师:好!现在我们明白了,大虫是扑掀剪,武松是闪闪闪。是这样吧?

生:是。

师:(指一个学生)你就是大虫,来,我请你做一个高难度的动作掀!你把这句话读一读,你一读就知道怎么掀了。大虫背后看人

生: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做相应动作)

师:你先看前面大虫扑过来,武松往旁边一闪,现在武松在大虫的哪里?

生:背后。

师:对,背后,所以大虫要背后攻击。这个大虫是个高手啊,知道现在回头来不及了,怎么办?

(一生表演大虫用腰胯掀的动作,师生鼓掌。)

师:掀完了还不算,还有一个动作更难做,要用尾巴一剪!怎么剪?读这句话

生: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

(师指导生用手当尾巴,表演剪的动作。)

师:大家想想,假如老虎的尾巴碰到武松,会怎样?

生:武松就会受伤。

师:假如老虎的腰胯撞到武松,会怎样?

生:武松就会很危险。

师:是啊,一切都在瞬息之间!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在表演之后慢慢读,细细读,边读边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打虎的情景。这样指导学生读书,有趣有效。学生学习了语言,了解了作者的表达方法,还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师:我们慢慢读,细细读,边读边想象,再现了打虎的场景。老虎扑掀剪,武松只用了一个动作

生:闪!

师:我把它换一个词,换哪个?

生:躲。

师:哪个词语好?

生:闪的速度很快。

生:用躲的话说明他很胆小。

师:所以他是闪,闪了以后就是后面的进攻,这叫以退为进。

【点评:换词比较,足见作者用词之精妙。看,一个闪字,武松的英气、豪情、胆识尽显无遗。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词语,必要时咬文嚼字,值得提倡!】

师:好,我们再来读一读。你们来读写武松的语句,我来读写老虎的语句。力求读出紧张的场面。

【点评:武松一闪又闪,化险为夷。先挫其锐,避其锋芒,再蓄势待发。看!武松是怎样收拾大虫的!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教学过程波澜起伏,起承转合,过渡承接自然流畅,可见教师的功力。】

师:大虫扑完了,该谁打了?

生:武松。

生:(读)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师:好,这两句话跟我读一读:只听见一声响,簌地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下来(生接读)

【点评:此处,教师的范读很有必要。烘托了气氛,读出了气势,静态的语言文字化为鲜活的形象,也为学生树立了朗读的榜样。此时,教师还要求学生在听读中找出描写关键动作的词语。的确,说的不如做的,英雄行为更能表现英雄的精神品质。】

师:好,武松动手了吧?可惜,唯一的武器哨棒断了。这一次武松要赤手空拳面对老虎进攻,我们来看最惊心动魄的场面!这一段我来读,但是你们有一个任务,这里面武松做了很多动作,你们边听边把最关键的动作找出来。(师范读,生听读,梳理出几个关键动词:跳、按、踢、打。)

师:武松有几个关键的动作。第一个是什么?(生:跳。)第二个是(生:按。)然后他就干什么?(生:踢。)最后是(生:打。)在这四个动作中,有一个动作至关重要,是武松转败为胜、转守为攻的关键。你认真比较一下,是哪个动作?

生:按。按住老虎的头,他就控制住了老虎。老虎的爪子、尾巴、腰胯都不能用劲了。这时他才可以踢老虎。

师:对啊,按住老虎,转败为胜!这个动作最关键!

【点评:行为由若干动作构成。教师引导学生紧扣描写动作的关键词语品读,不但使武松打虎具象化,而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辨析哪个动作最关键,看似平常,却是引导学生去分析事情的关键点,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师:打虎过程异常紧张。你觉得武松整个过程的表现怎么样?

【点评:让学生说说武松打虎过程的表现,是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由部分到整体的归纳。由放到收,由开到合,收放自如,开合有度,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特色。】

生:非常勇猛。

生:动作很快。

生:惊恐。

师:惊恐?武松在打虎过程中,他是不是非常冷静?

生:不是。

生:要不他也不会拿棒打的时候棒就折了,武松有点惊慌。

生:武松按住老虎之后,是乱踢,说明他比较惊慌。

生:武松是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是乱打,也说明他慌乱。

师:但是从按这个字,我们也看出武松具有超人的气力,如果是你去按,我估计老虎一抬头,你就到树上去了!(生笑)从这一段我们看出了武松的慌乱和武松的力量。(板书:慌乱 力量)想不想看看武松打虎的场面?

生:想!

师:注意:一边看,一边和课文中的描写对照,感受惊险的场面。(播放《武松打虎》录像)

【点评:教师这里的提示十分重要:一边看,一边和课文中的描写对照,看语言描写如何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

师:惊险吗?过瘾吗?我们再来读一读打虎的场面。你们读,我来闭眼想象画面。

(生齐读,在对话处分开对读。)

五、总结拓展

师:真过瘾!好像看见真的一样!你们发现没有,这篇课文写得很有意思,如果我们从头来梳理一下阅读的感受,就会发现:武松酒醉要上山,我们的心就

生:提起来了。

师:后来店家劝他,我们的心又

生:放下了。

师:结果他不听,我们的心又

生:提上来了。

师:当他看见了公文,我们以为他要回去,我们的心又

生:放下来了。

师:结果他非要上山,心又

生:提上来了。

师:老虎一攻他,他躲过去了,我们放心了;拿起棒一打,折了,我们的心又提起来了。整个过程我们的心随着描写一起一伏,一提一放!这就是一波三折!武松打虎真过瘾,我们读书真揪心!

师:(指板书)你们看见没有,第一排我写了这几个字

生:倔强。

生:犹豫。

生:慌乱。

师:这些,其实都是我们一般人身上都有的,对不对?所以这个叫什么?

生:人!

师:但是第二排写武松的酒量,胆量,力量这是不是一般人都有的?

生:不是。

师:这是

生:神!

师:清朝有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评论家金圣叹讲了一句话,讲到武松,他说武松是人,也是(生:神!)他有人的(生:倔强。)神的(生:酒量。)人的(生:犹豫。)神的(生:胆量。)人的(生:慌乱。)神的(生:力量。)

【点评:教师引用金圣叹对武松的评价,适时、准确。当然,金圣叹的评论是对武松一生英雄行为的总结,而武松打虎不过是刚刚拉开了序幕。许多惊心动魄的英雄故事即将展开。此时,本课的拓展延伸就顺理成章了。】

师:这就是《水浒传》中最闪光的英雄,千百年来人们最喜欢的好汉!施耐庵浓墨重彩描写了一位亦人亦神的好汉武松。关于武松,《水浒传》一共有十回书描写,他还有很多故事,谁知道?

生:斗杀西门庆。

生:醉打蒋门神。

生:大闹飞云浦。

生:血溅鸳鸯楼。

师:对,最后武松上了梁山。同学们,看看武松一生的经历,你觉得他只是打了一只虎吗?(生答)对!除了景阳冈的猛虎,人间的恶虎他也打!欺男霸女的西门庆杀!强抢豪夺的蒋门神杀!陷害好人的张都监杀!武松的一生,就是打虎的一生!这些故事你们随后去读《水浒传》。下课!

【点评:留下回味的余地,留下故事的悬念,让学生欲罢不能,这时再要求学生读整本书,就不勉强了。】

【总评】

张学伟老师的《景阳冈》是一堂渗透了课改新理念的好课,是一堂体现语文特点,散发着浓浓语文味的有特色的课,是一堂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充满童趣、生动活泼的课。

张老师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采用读、思、议、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抓重点句段、关键词语,通过读书,让静态的语言文字化为鲜活的人物形象,又通过抠关键词语,回归文本,学习作者的表达特点。还通过议,让学生自行揣摩,探究字里行间背后的意蕴。议后多有小结归纳,意在从形象到思想,升华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中有收有放,收放自如;有分有合,分合有度;有疏有密,疏密有致。学生活动面大,参与度高,教师只是从旁指点,在关键时点拨疏导,在衔接过渡处穿针引线,表现出教师极强的调控课堂的能力。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由话本演进而成书。作者主要依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不像西方小说有大段的心理描写。教师特别注意到这一点,对人物的语言主要通过读来体会,对人物的动作,除了读,还通过演来加深印象,从而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需要说明的是,武松打虎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武松打虎作为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即不畏强权、迎难而上、嫉恶如仇、除恶务尽。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生的英雄故事,不应以类似老虎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等所谓的现代解读来曲解武松打虎的文学形象和思想价值。

教学总会有遗憾。本课有几处议多读少,失之于碎,需要改进。

53、江南春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江南春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前年,一批外地同行来沪交流,我为大家上了《江南春》。课后互动,一位老师问: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写的是诗人感叹岁月匆匆,物是人非,怎么不跟学生讲讲呢?我笑笑说:讲了,学生能懂吗?

教小学生读古诗文,教师最要紧的是控制住自己的讲述欲。教师是成年人,有生活阅历,能读到一些参考资料,自觉对古诗有一定理解。于是走进教室就想多多讲给学生听。但孩子没有成人那么多的生活体验,教师一股脑地把自己的感受,或者把鉴赏辞典的注解灌输给学生,是不合适的。当然,有的同行也许是这样想的,哪怕学生现在不懂,我先说给他们听。以后总会懂。或许某些孩子确实如此,但一定有更多的孩子不是这样的。因为每个孩子的学习方式不同。教师用灌输的方式教厌恶灌输的学生,那么对这些学生而言,他们不仅学不好当下的知识,连以后总会懂的情况也不会出现了。总之,教学古诗文尤其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适切性上花功夫。我在《让课堂说话(古诗文卷)》中列举了八种常用的古诗教学方法。但如果在一节古诗课中,数种方法一拥而上,那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好。前几天就听到一节这样的古诗课。多形式的朗读,仿写,补充资料,问题辨析,重点字词的理解,情境想象等等,一应俱全,可以全都用得不合适。

也是前年,素芬在农村学校支教,邀请我去为农村教师上示范课。去之前,素芬几次提醒我,那边的孩子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上课基本不发言。我让素芬录一段学生读课文的音频给我,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那次上了《半截蜡烛》,仍是用上海的教学设计。课堂上发言的学生不少,而且还组织了情境表演。据说那节课给当地老师留下很深的印象,过了一年,还有人提及。如果探究成功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两个字适切。首先教学设计要适切。其次,教学实施也要适切。该慢的时候要慢,该快的时候就快。学生有困难的地方就做足铺垫。

适切真要做到,也是难的因为需要教师放下自己,真正关注学生成全学生。

54、狐假虎威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狐假虎威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一:

1.抓住重点、理解成语、精妙导入。上课伊始,王老师引导学生找到老虎和狐狸的成语,激趣导入。用书中的话解释狐假虎威的意思,并特别强调了假的含义。这样,学生在整体上对成语有了大概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2.利用五精活力课堂的教学模式,环环紧扣,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朗读指导到位。王老师用狐狸是如何蒙骗老虎的?作为主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2-6自然段。抓住狐狸说的三次话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和感悟;在教学重点段落时,抓住狐狸的动作、老虎的动作朗读体会。让学生明白百兽之王是被狐狸给骗了。

3.角色定位,现场表演。对于七、八两个自然段,王老师采用分角色表演的形式进行处理,并准备了小动物的头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建议:

1.在分角色表演时,我觉得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对词语进行想象表演,最后把整个句子和段落表演出。2.可以让学生互相评价,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会对角色的各种动作、神态更加了解,表演起就心中有数,游刃有余了。最终达到在丰富多彩的朗读和表演中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的目的。

二:

1.环节紧凑、语言精练

教学环节紧凑,教师课堂用语精炼。一节课安排了很多内容:从导入、生字词复习、新课、角色表演到拓展延伸,环环紧扣,紧密衔接。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教学氛围。

2.以读代讲、加强理解

王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努力做到以读为本,以读悟情,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带着问题读,抓住关键词语读等,抓住狐狸与老虎的三次对话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和感悟。

3.角色体验、情感升华

在学习到狐狸和老虎走进森林时的情景,生生小班合作扮演老虎和狐狸的角色,以演代悟,为学生理解文本打好了基础。学生轻松领悟课文内容。建议:学习文本过程老师可以更加大胆放手一些,相信孩子能够充分体会角色特征,能够自己从文本中找到表现个性特征的词汇和语句进行理解。更加凸显孩子在课堂中的主体性。

三:

这是二年级的一篇寓言故事,王老师按照五精课堂下的活力课堂设计,环节清楚,流程清晰,课件精美,重点突出,课堂评价及时,充满了童趣。从一开始的精妙导入猜寓言故事引出本课课题《狐假虎威》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检查精心预习中的认识词语,收集到关于狐和虎的成语达到了检测学生的收集、整理、巩固词语的目的。精彩展练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抓重点词句中体会狐狸的狡猾,明白了吓走百兽到底是谁最威风。朗读形式多样,在接龙读,老师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精彩展练中进行读中悟,理解了狐假虎威的含义,精要测试想对课文中谁说,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课文。课本剧的表演充满童趣,课后作业的布置合理,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学生回答语句的完整,学生对同学的评价看出老师平时对学生的训练。整堂课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真正做到是学习的主人。

建议:在文中描写狐狸和老虎的句子让学生回答后课件再出示。问题的设计不要太多,让学生说出读后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再响亮些,充满自信些。

55、猴王出世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猴王出世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近日,观摩了郑春燕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这一课,我认为以下几点尤为突出: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郑教师运用孩子们所提的问题进行教学,突出了课文的重点。完成、解决了问题,也就完全了本课的教学任务,目标相当明确。

二.体现教与学的互动

课堂上郑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的语句,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描写,感受优美的语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三.重在指导朗读。体会句子,学习写法

教学中,郑教师适时出示了文中的重点语句,反复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有个别试读,集体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创设语境,让学生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正所谓在读中感悟,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美,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新课标特别强调将朗读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整堂课书声琅琅,一步步将学生引入情境,入境悟神。

然后,指导学生赏析句子,学习句子所采用的表达方法,感受到不同的表达方法所表达的意思效果有明显的不同,即学生们在学习中学到了方法。

四、抓住关键词句品析。

关键词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存在于文中。语言文字做到训练扎实。抓住了重点词句食草木,饮涧泉那石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这句话,要求学生把目光放在语言文字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结构?让学生通过把品读,把这些关键词找出来,体会这是一个怎样的石猴?字词的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学习语言的基本活动,是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语文味浓郁的学习活动,老师做得很到位。

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这堂课,郑老师构建民主、平等的对话,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的始终,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效果扎实、有效。这是一堂很好的略读课文教学的范例。

当然,任何一堂课都会留下遗憾,如果老师在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上在深入一步的话,可能效果会更好。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潜心的研究,是很难发现问题的。学生在学习中无疑可问,这与他们不深入思考是密切相关的。因为疑问的产生是与深入思考相联系的。能思则能疑,思得越深,提出的问题就越多,就越深;相反,不思考,当然也就无所谓疑了。

56、荷花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荷花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荷花》一课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传统的讲读课文,可以说这堂课整体来看是成功的,体现了教者的设计意图。

一、贴近新课程,较好地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者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教者用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荷花好,是怎样具体写荷花美好的?这一个大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学生读书自悟,给了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在学生探究汇报的过程中老师相机知道了修辞方法如何排比、比喻等。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了冒字为什么用的好?换一个词行不行和如果把眼前的一大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大的了不起。用这些词句的理解和感悟,对学生进行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受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阅读贯穿全文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形成独立阅读能力。而多读中又特别强调了朗读。《荷花》一课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同此,教者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多次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自己的语句,在教师相机引导时又再次引导学生去读,在课文结束后,双配乐齐读。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读文过程中,学生逐步感悟到文章的含义。感到荷花的美,体会到语言的生动和优美,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引导搜索、拓展延伸了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课标》提出努力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看出学生查找了很多有关荷花的`诗、文。教师在教学中抓住省略号,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想下去,从开始想像蜻蜓、小鱼会说什么。到后来想象还有哪些什么呢?这种想象能力的训练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设计。四、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学生整体感知的时候,出现了荷花的配乐画面、在学生读文过程中多次出现荷花的画面。在结尾学生在读体会全文时,又加入了优美动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美妙的境界。

57、寒食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寒食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这节课的资料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4,对策问题是数学综合实践与应用领域的资料。本节课的学习从同学们熟悉的故事入手,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数学知识不仅仅从生活中处处可见,在比赛中还有很大的学问。本节课教师在学生兴趣正浓时,借助合作、探讨、找规律。在兴趣一犹未尽之时,经过游戏,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节课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设计新颖别致。

开课伊始,教师充分抓住学生好玩、爱玩的天性,设计了玩扑克牌的游戏,然后教师设疑引入新课。方法巧妙,课堂气氛活跃,无疑教师对本环节的设计是成功的。

2、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经过动态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感受田忌赛马中的对策问题,引出探究的资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流程生动、流畅、层次感强,活动扎实有效。经过活动将知识赋予其中,突出了学生解决问题这一新的理念,教学流程科学合理,合作学习扎实有效,交流评价充分到位,给学生充分交流和研讨的时间和空间,并且教师也参加到了学生小组活动之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进取思考的主动权也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活动交往中,当学生应对实际问题时,教师能引导学生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了知识的互补互联,,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了异位思考,学会了在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会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滋生优化意识。

4、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资料的编排,生活气息浓,都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遇事要善于思考,讲究策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几点见建议: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否多举些实例。

二、在游戏时,任务要明确要求。

58、海滨小城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海滨小城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在《说文解字》中,对于城这个字的解释是,以盛民也;而市则是买卖之所,可见城市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我们抛除经济基础的影响,一个城市对于个人的植入骨髓的影响则不仅仅在于经济,更多的是百姓的居住之所,是一日三餐,是胡同里弄,是那浓郁的人情味儿。

这学期仔鱼团队磨课的第一篇课例就是《海滨小城》。能代表小组出课,我紧张且满怀感激。

由于我们生活所在的城市与文中的城市相差较大,所以我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上课伊始,请学生先谈一谈自己居住的城市的样子,再引入课文插图,发现图中城市的不同。孩子很容易发现这是一个靠海的城市,顺势引入海滨一词,并拓展河滨、湖滨等词语,导入新课。

初读感知开始是检查预习的环节。我将本课词语分了两组:第一组是海滨小城中出现的景物,第二组则是易读错的词语。我将本课出现的多音字放入一句话中,游行的人们挥舞着手臂(b),朝阳为他们的脸和胳臂(bei)镀上了一层金黄色。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降低学生的识记难度。

在写字指导中,本着同类项优先这一不成文的规定,我选择的是载、栽两个字。先从字形上区分两个字,让学生交流,得到一个小口诀有木来栽(zāi)树,有车来载(zi)货。此时再出示色块、辅助线等工具,从结构上认识它是半包围结构,出示辅助线明确小撇的穿插,主笔斜勾要写的舒展。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载的书写口诀车字避让,斜勾舒展,小撇穿插,学生仿照着这个字的口诀,补充完成栽字的口诀木字避让,斜勾舒展,小撇穿插。出示这一类的字还有截、裁、戴都可以用类似的技巧进行书写。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同桌交换评价,修改再写。

我们团队的指导老师李乐老师和郝雁冰老师以及队友老师们,针对这一部分给出了很多批评建议,先不提我那令人发指的烂字,但是从细节上就有很多问题。我在PPT中给出的生字太小了,辅助线选择的颜色不清晰,孩子看不清楚;而在我的学习单上给出的田字格则太大,学生不会写那么大的字,把字都写散了。并且指出了我们对于写字教学上的研究远远不够,二年级有二年级的研究方向,并结合优质课中出现的几个写字指导的范例,与我们进行探讨。同时我个人由于紧张的关系,还忘记了再我范写结束后,对照着小口诀,再标红一些穿插、避让、舒展的笔画,我的教学基本功不行啊。

在学生自读课文后,进行了指名轮读全文,查读正音。交流围绕文中写了海滨小城的哪些景象。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我有意识的让回答完的同学站着等待其他同学进行了补充,希望训练学生提取信息要完整,但是我相应的总结没有到位,课后我思考如果当时我进行总结海与天、船舰、海鸥、云及早上镀上了金黄色的事物,勾画出了海上的场景;各色的贝壳、喧闹的船队,写出了海滩的场景。此时板书海上、海滩才显得行云流水。之后板书了孩子比较容易找到的庭院、公园、街道,并且在这里指出,海上和海滩两处场景是写海滨的,庭院、公园和街道是写小城的,借助课题完成了一个思维导图,并请学生根据板书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此时完成了对全文的初步整体感知。

接下来就是进入这节课的重难点了,学习找关键句。我用了一个非常尬的处理方法,重点学什么就直接上什么。我直接跳过了前三个自然段,看第四自然段。我认为根据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情况来讲,或者前摄干扰等诸多因素,直入正题,有提高注意力、明确重点的作用。

在原定的教学设计中,我结合学生的前置学习基础,这篇课文是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后紧接着出现的,而那一课借助泡泡语我发现这段话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 学生学完后就应该掌握了寻找关键句的方法,即先读懂每一句话,再想想这些句子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那句话我们就叫它关键句。在这样的学习基础上,我这时要求学生自己默读《海滨小城》第四自然段,找出关键句,圈出有关词语。

然而通过课堂教学情况来看,这样处理是十分失败的。我前一天去见学生的时候,确实了解到学生的还没有学习本课所在的第六单元,这样我教学设计中的前置假设就不成立,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在明知道学生还没有学习找关键句时,就让他们回顾之前的方法这是不合理的,没有及时调整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没有真正尊重学生,仿佛我给出我的剧本,孩子们就跟我一起演下去。

在听了李乐老师和郝雁冰老师的指导后,我渐渐明确,先学方法,才能用方法。要让孩子充分的读后三段,以第四自然段为例,先读,理解每一句,在看看这些句子都是在写什么,都是写树多,都是围绕第一句写的,第一句这样的句子就是关键句,可以帮我们理解整段内容,之后到了第五、六段,你发现了什么,怎么写的,围绕着哪一句写,通过读来感受。也可以拓展阅读,继续找关键句;或者教师提供素材,学生来写。这样才能真正达成我们预设的教学目标。

针对团队老师们提出的怎样处理课文第1-3自然段,指导老师给出了围绕着读进行,整体感知后顺着读,通过读来感受美。语文课堂就应该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静思默想、滔滔不绝。而我原来在处理这一部分时,抓住颜色词,进而提出了感官参与的概念,则过于拔高,部编版教材编排是循序渐进的,每一节课处理好一个问题,积累下来就能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我有些偏离正轨了。

在课文的语用点训练上,结合本单元习作与交流平台,要求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这是对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阅读方法在习作中的运用,是由读到写的学习路径。我设计了看图,利用抓关键词、感官参与两个方法说一段话,也就显得十分唐突了。

纵观这节课,我有许多的问题,但从备课到三次校内试讲,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我们学校学生人数少,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我先用了五年级讲了这节课,感觉就是无比顺畅,但是我想孩子们是在帮我,本身是没有什么收获的;之后在三年级讲,真的遇到了几个问题,我们学校的同事们一起帮我想办法,思考怎样解决。最后又在四年级讲了一遍,算是帮我巩固。这其实也在提醒老师,要向郑立平老师说的笑着做教师,蹲着看学生,真正去了解学生,知其所需,授其所用。

另外,本课人文要素就是体会作者对小城的热爱,反复朗读最后一段,激发爱家乡的情感。另一位老师引用的作者介绍,作者生在河南,却说自己的家乡在广东,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放在这里十分合适。

指导老师也解答了我心中的一个疑惑。我觉得写景状物的文章,其归根到底是为了抒情,关注的终究还是人的情感。我在这篇文章中真的读到了人情味儿。寂寞的贝壳其实是写物产的丰饶,喧闹的海滩则是写丰收的喜悦,石凳上坐满了人是生活的惬意,整洁的街道就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这些都是人们幸福、和谐生活的体现。对于这些人文情感,老师要不要渗透?或者怎样渗透?指导老师指出了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应该是深刻的、全面的,但是课堂上带给学生的应当是慎重的,要把握好学情,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进行的。

虽然我的这节课有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但正如,李乐老师所说关键是研讨的过程。通过这样一次研讨交流活动,带我走出原有的闭塞,打破原有的孤寂。在讲课、听课、研课中,我有尴尬的小九九,有紧张的怦怦跳,有羞怯的红脸蛋,有张扬的不安分,有上万字的手写稿,有其他老师无私的帮助,有指导老师的悉心点拨,这点点滴滴都将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愿所有的小语人,在与语文的邂逅中找到人生的坐标,在与教学的缠绵中活出精彩。

59、慈母情深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慈母情深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一 慈母慈在支持阅读,情深深在长远

关于这篇课文的不少教学设计喜欢分慈母和情深两方面进行讲析。

课堂上老师也着重引导学生剖析母亲辛勤、坚韧、通情达理的形象,再通过一些重点句的品读引领学生体味母亲深长的感情。

课堂这样展开当然也可以,只是这样的教材处理有点隔靴搔痒,应该说没有吃透文章的意涵,没有触及母亲的核心魅力和价值,没有真正体认到她对孩子的深厚感情。

其实,慈母与情深不应割裂,慈者,仁爱,母慈就是对孩子的爱,爱得到位,爱到点子上才称得上情深。

相较于一般母亲,梁晓声笔下的母亲爱孩子爱得得法,爱得深刻,体现了她眼光的独到和见识的高远。只有理解了她的这些特质,才能真正解悟课文中母亲对孩子的这份深情。

母亲爱孩子有很多种方式,有的重在物质上的给予,有的重在精神上的哺育,有的只是一时的愿望满足,有的则看重长远的人生基础的夯筑,有的宠溺无度,有的则抠门吝啬。

但正所如《战国策》所言: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

很显然,按人们的共识,只有那些真正有助于孩子成长,有助于孩子长远发展的言行,才可以称得上慈母,尤其是非常年代,能牺牲自己,成全孩子,更有资格谓之情深。

毋庸置疑,课文中的母亲契合了这个标准。

梁晓声的母亲是一个文盲,却有远见卓识,能鼓励、支持孩子阅读,志在长远,在那个时代、那样的环境下,确实难能可贵。

梁晓声本人也因母亲这样的别样慈爱而改变了命运,成为这份母爱的最大受益者。无论是作为孩子,还是作为文章的作者,拥有这样的母亲,亲身感受这样的教诲,其感受自然是慈母情深。

在梁晓声这一代作家,尤其是知青作家群体中,他是难得的一个中文科班出身的。而这份幸运首先要归功于他的母亲,归功于她对孩子阅读的坚定支持。

1968年,在时代的大潮中,年轻的梁晓声插队到北大荒,因为他看过不少书,有较好的文字功底,他担任过生产兵团的教员和报道员。期间,梁晓声也写过一些作品发表在当地的小报上。

1974年,复旦大学到黑龙江招生的老师在入住的招待所里看到了梁晓声发表在《兵团战士报》上的小说,深为叹服,就按图索骥,找到了梁晓声,推荐他进了复旦大学中文系。

试想,如果梁晓声的母亲在教育孩子的理念和行为发生了偏离,他的人生走向可能就截然不同。

在长篇散文《母亲》里,梁晓声就以饱含深情的文字抒写母亲如何不遗余力地鼓励他阅读,如何冒着危险保护他的那些书。

在作者的心目中,母亲就是他走上文学道路的第一个引路人。

成名后的梁晓声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从事全民阅读的推广事业,担任了全民阅读的形象大使。

梁晓声是从小阅读,持久阅读的真正受益者。

回眸来路,他必定深深感激母亲为他做的这一切,尤其要感激母亲在阅读上超越时代的深邃眼光。

在社会获得长足发展的当下,父母鼓励孩子多看书,爱阅读并不稀罕,但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一个没有文化的工厂女工能有如此见识实属不易。

课文中,母亲的一个女工已经很好地做出了对比,况且她还比课文中母亲年轻不少。

这样的母亲堪称伟大,我们应该带着孩子读透这份伟大,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讲析中国那个时代大多数母亲都具备的艰辛慈祥、通情达理等品质和形象上。

在教学上,我们只要抛出一个问题,问问孩子课文中的母亲与一般母亲爱孩子的方式有何不同,就可以和学生一起快速抵达课文的主题。

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与现实生活中进行比对,在课文中的母亲与自家母亲之间区分异同,在这过程中,教师不需要费太多的口舌和时间,学生就应该能理解课文中的母亲慈在何处,情意深在何处。

从这个角度处理这篇课文,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强调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阅读,培养起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这应该也是编者编排这篇课文的一个潜在意图,我们也可以在教学中借势落实。

二 学习课文层层铺垫烘托的绵密手法

梁晓声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字功夫非常扎实,这篇课文值得学习借鉴的写作方法很多,亮点迭出。

像场景描写、细节刻画、反复手法都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至于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也能见出梁晓声笔触的细胞,值得学生品读揣摩。

但这些写法在很多课文中都能见到,不应是这篇课文写法上的学习重点。我以为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最有价值的应该是它在整体布局上层层铺垫烘托的手法。

虽然这篇课文只是节选,却能独立成篇,浑然一体,无疑与这种写法的充分运用密切相关。

课文就写了一件事,写母亲掏钱给我买《青年近卫军》,但梁晓声没有直接切入,而是设置了很多铺垫。

也就是说,作者为了表现母亲支持买书、鼓励孩子阅读的情怀,做了很多的铺垫和烘托,层层推进,步步渲染,在这个过程中,母亲爱孩子的深情款款道尽。

有的老师在梳理这篇课文的思路时习惯性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勾勒出想买书,初至工厂,寻找母亲,向母亲要钱,母亲塞钱,我买了罐头,我买到了书这样一个写作思路。

可这样的梳理显然体现不出作者文笔的绵密精到。

如果我们换个思路,不按时间线展开,围绕钱与书进行分析,就能很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表达上的铺垫效应和思路的严密。

如果围绕钱与书梳理课文的思路,那第一部分作者写了家贫钱缺,买书无望,第二部分则重点写母亲赚钱艰辛,不该买书,第三部分写了母亲给钱爽快,支持买书,第四部分写母亲再次给钱,我买回了书。

从中可以看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都是有效的铺垫,反衬出母亲掏钱的干脆,写出了母亲支持孩子阅读的鲜明态度,写出母亲眼界的高远和深沉的母爱。

而我给母亲买了罐头,母亲毫不犹豫地再次给钱买书,这个情节一方面写出了孩子对母亲的体谅,一个能被孩子体谅的母亲肯定是深爱孩子的,另一方面再度突出了母亲对我买书的坚定支持,这两个方面都从侧面烘托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强化了文章的中心。

此外,同厂女工反对母亲掏钱给孩子买书,这个情景同样起到侧面衬托的作用,突出了母亲在孩子阅读上态度的坚决,认识的深刻,也有力地支持了文章的中心。

铺垫和烘托使得课文中的每一部分,甚至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都是不可缺少的。

比如文章开头写到收音机,这个环节既点明作者想买《青年近卫军》的缘由,又写出了家境的贫寒,实在不该买书,有着鲜明的中心指向。

再说课文中写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既可为下文孩子体谅母亲作铺垫,又能突出母亲赚钱的艰辛,反衬出母亲掏钱支持孩子买书的伟大。作者收放自如,形散神聚,毫无废言。

这种紧密围绕文章核心意旨精选材料,层层铺垫烘托,有序布局的写法,使得文章无闲笔,处处有向心力,行文紧凑,针脚绵密。

我国古代的著名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过: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这篇课文就是这样的文章,不宜再增删,此文选作课文后,相较于原文,一些删改客观上还是损害了一些表达效果,好文章是不容轻易删改的。

小学高段的学生对于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等写法已基本理解,欠缺的是认真精到的练笔,但他们更缺的是谋篇布局的能力,如何强化主题的能力。

这篇课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只要我们教师讲解到位,五年级的孩子应该能够理解和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运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应该能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写法。

比如,我们可以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收音机?作者为什么要写母亲工作的环境?作者为什么要写同厂的女工反对母亲给钱?作者为什么用四个立刻写母亲的忙碌?

老师抛出一二个问题作为示范,在讨论过程中再适当追问,课文的主题和写法就会越聊越清晰。再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自问自答,学生就会越读越深,课堂目的自然达成。

所谓恰当的语言,也包括有层次地高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课文这种层层铺垫烘托的手法也是一种恰当的语言形式,学生如果能学会并运用,无疑也是对本单元语言训练要求的一种有力呼应。

一篇课文解读的角度可以很多,只要我们能应和时代要求,顺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学设想能落地,那么就不必太拘泥于既有思路,重复于陈词。

教学如爬山,偶尔走走新路,有时能欣赏到全新的风景。

也希望在校的师范生们能精读梁晓声的《母亲》全文,参悟文章感情上的深沉和写法上的精妙。

60、传统节日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传统节日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评课的优点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课的结构清晰。准备部分、基本部分与整理部分的衔接科学、过渡自然。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教学内容丰富,联系体育知识,拓展恰当。评课的缺点是:课堂上细节讲解不够。对学生的带动性不够。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

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61、猜字谜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猜字谜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优点:有侧重点检查,关注后进生。引导学生深情朗诵,学习雷锋精神得到升华。小组讨论充分,延伸思想教育,说说身边的小雷锋和如何向雷锋学习。

建议:培养小组合作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提高。

优点:创设购买图书的故事情境,导入新课。结合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讨论,获取验算的方法。

建议:课堂练习时要面向全体。

优点:让学生充分交流,加深对括号的认识和四则运算的理解。提出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建议:要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特别要关注后进生。

优点:准备充分,教态亲切、平易近人,让孩子们经历了学习知识的过程,在活动中感悟、在合作中积累。

建议:教学时间的掌控上,可能是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差一些,后面时间控制稍紧。

优点:目标明确,围绕目标展开教学,能注意到细节。让学生用英语表达,注重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对课堂处理跟进到位,练习与新授穿插。

建议:发挥高年级小组学习优势,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优点:课前让学生准备好练习本等课堂用品,养成好习惯。放手让学生讨论计算方法效果较好,指导很详细,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

建议:个别环节有些松散,后半节课学生有些松懈,部分不在学习状态,用该考虑如何调动。

优点:学生听讲状态非常好,时刻提醒学生坐姿端正认真听讲。抓住小学生容易满足的特点,夸奖、鼓掌给与学生极大的鼓舞,积极性非常高。

建议:讲究方法,有讲有练、由浅到难,穿插游戏,值得学习。

优点:学生积极参与老师提出的任务,这是平时养成的好习惯。注重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特别是让学生叙述六幅图,要求学生用课文语言来描述,这一环节非常好。

建议:有满堂灌的痕迹,学生自己的时间少。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缺少互动。

优点:把握教材,课堂环节安排合理,善于引导。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到黑板上标注生字拼音、大写字母、偏旁部首非常熟练,平时有这方面的训练。建议:没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讲的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少,听讲习惯需要加强。

优点:学生学习状态较好,能参与到课堂上来。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时间,深入理解课文,小组讨论有成效。

建议:给差生提供更多的回答问题、参与的机会。学生小组汇报以后,可以安排课后写下来当做一次练笔。

优点:准备很充分,把握古诗主要内容,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走进古诗情景。注重引导,学生兴趣比较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授课自然,顺势指导学生回答问题中出现的错误。

建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可以多说,也可以尝试做听课笔记或随机练习

62、北京的春节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北京的春节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先说说我自己的好课观:第一,学生有没有收获,尤其是语文学习方面的收获;第二,学生有没有动起来,尤其是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动起来;第三,师生的教学活动是否符合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第四,教师的教是否符合学生的学情。

综合以上几点来看,这节课无疑都是很出色的。

第一,学生知道了散文写作的一点秘密,明白了散文阅读的一点窍门。

歌德有一句话现在大家很熟悉,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进入高年级的学生,要不要开始领略文章的秘密?我认为是需要的,而且很有必要。缺少对文本秘妙(言语形式)揭示的教学,我认为是不完整的教学。缺少对文本秘妙关注的阅读,我认为是不完整的阅读。

这节课,汤俊老师通过他的慧眼(其实是深厚的学养功底),看出了文本的秘密,而在课堂上,他又很有策略地让孩子们领悟到了这个秘密。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象叠加,还知道了选材的秘妙选择合适的意象,意象指向的感觉要一致。尽管汤老师给学生的关于意象的定义不是非常准确,但是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至少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意象的痕迹,这对孩子们今后的散文阅读、散文写作是很有帮助的。以后读散文,孩子们会主动去文中寻找并思考: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作者想借这些意象表达什么感觉?这些感觉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作者的什么情感?比如,孩子们再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也许就和以往不一样了。孩子们也许就会捕捉到花德国人种花这两个意象,就会想:花给人什么感觉?美好?奔放?热烈?应该都有!德国人种花给人什么感觉?为他人着想?对他人的尊重?为别人奉献?我想也应该都有。那么,这两个意象的后面,又藏着怎样的情感呢?那无疑有对生命的尊重,对美好的向往,对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社会的憧憬这样的阅读,就不会仅仅停留在散文的表面。

以后写散文,孩子们也许会主动思考,我想表达什么感觉?我的这些感觉需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我的感觉表达得是否充分?是否需要添加新的意象来强化?我选择的意象是否指向同一个对象?是否有互相矛盾的地方?

其实,不仅散文阅读与创作如此,诗歌的阅读与创作更是如此!从这一点来说,汤俊老师此课的教学,对学生影响深远!

第二,学生理解到了本文的内涵,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里蕴含的文化。

我一直以为,无论我们教学什么类型的文本,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引导孩子们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没有文本内容的理解做基础,其他方面内容的学习都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也是我一直不赞同语文本体教学论的原因)。只是有的文本内容浅显,我们无需着力,孩子们可以自能得知(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往往在前两个板块中安排文意把握训练后,再安排其他训练项目,或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把握文意)。汤俊老师在着眼于教意象的时候,没有忘记这个任务。他让孩子们一次次体会意象给自己的感觉,就是文本内涵的解读。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欢乐、温暖、富足、祥和一一注到孩子们心头。感受尤其深刻的一点,汤老师课件背景音乐的运用非常妥帖。那悠扬的音乐,让我们深深沉浸在春节的美好氛围之中,勾起我们对春节的无限回味,与文本内容浑然一体。对于在课件中使用音乐来渲染气氛的做法一贯持审慎态度的我,也忍不住在这里为汤俊老师点赞了。

我们再来看,孩子们有没有动起来?

这节课上,我们先看到孩子们是比较沉默拘谨的,但是,随着汤俊老师的朗读指导,孩子们慢慢打开了,口打开了,心也打开了。绷着的脸放松了,笑声也多了表情也自然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学生发生这么神奇的转变,可见汤俊老师课堂驾驭能力之高超。这一段选择的意象给你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选择了九个意象?梁实秋先生选择了哪些意象?给我们什么感觉?可否把斯妤文中的一段插入到梁实秋先生的文中?这些问题密切指向本文的核心教学任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还有,课堂上汤俊老师多次安排的朗读训练,也保证了学生的参与面。

接下来看师生的教学活动是否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

《北京的春节》篇幅较长,汤俊老师没有平均用力,而是选择了课文前面几段,引导学生细细品、细细读,从中发现作者的表达秘妙意象叠加,感觉的强度与意象的多少成正比。这一部分做足做充分之后,学生便可以大展拳脚了。根据全息理论整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含有整体的信息,比如,一块玻璃碎片的构成元素与整块玻璃的构成元素是一样的,人的某个部位的DNA与整个人的DNA是一致的学生便能运用意象分析的方法,解读整篇文章了,不仅能读这一篇,还能读梁实秋的散文、斯妤的散文,乃至这一类的散文。这不就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坦途吗?现在,很多老师研究的群文阅读其原理不就是如此吗?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汤俊老师本课的教学是符合语文学规律的,具有普遍学术意义。

最后看教师的教是否符合学生的学情。

真实的学情,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学的归宿用师生的双边活动改变学生的学情。我从来不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有一条必须遵守而且永远不变的真理。如果有,那就是遵循规律、顺应规律。而运用这个规律的前提,依然是尊重学情、符合学情。只要你尊重了学情,符合了学情,你的做法就应该是值得肯定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很多问题便不再是问题。很多命题,便是伪命题。比如,我第一课时应该干什么,这还是问题吗?比如,我这节课没有教写字,是问题吗?这节课,我没有让孩子动笔,是问题吗?语文特级教师郭蕾说:一个真正优秀的语文老师,不在于他(她)可以把课上得多么精彩,也不在于他(她)的讲座讲得多么美妙,而在于他(她)对自己每个学生学习状态的了如指掌。我觉得这话说得太有道理了!这个学习状态就是学情,而且这位老师强调每个学生的学情都要清楚,不仅是目前的学情我们老师要清楚,还意味着我们知道怎么帮这个孩子们改变目前的学情,让他(她)不断进步。汤俊老师的课,对学情是有充分预测和准确预测的,所以,他的教学很有针对性。通过他的教学,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上,有看得见的变化和进步。当然,我们更要练就的本领是怎样巧妙地去调控学情,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当然,这节课也略有自己的不足,我也跟大家一样期待汤老师加以改进,下次能以更完美地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余映潮老师的告诫也应时时回荡在我们耳边:摒弃碎问碎答!摒弃浅层问题!合理利用课文!注重集体训练

教学的确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所谓最好的课,永远是下一节!

63、白桦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白桦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一、 识字教学的多样化和层次性。

用讲故事的方式创设识字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赋予字词生命力,大大激发学生丰富的识字乐趣, 学生在这种兴趣情感支配下识字、释意,一点都不枯燥乏味。

在理解徜徉时,更是图文结合,建立字形符号与事物表象的联系,对形近字的辨析、识记抓细、抓实。使学生对汉字的演变过程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自然而然理解了词义,感受汉字的魅力,体会到识字的乐趣。丁老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借助短语描述这棵白桦高洁的品质,说说白桦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理解了这些词语表达的意象,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丁老师的词语讲解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体现了训练的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过程。

二、巧妙地运用了读的艺术。

让我印象较深的是对朦胧一词的处理,丁老师出示了这个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抓住词意读诗句,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这个词语,引导学生体会一种梦幻般的,似有似无的寂静。并读出朦胧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读出来。雪地寂静无声,在冰雪的映照下,四周呈现朦胧的光线。这样的理解并非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在多次的朗读中自己去感悟。

读,永远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丁老师巧妙的运用了读的艺术,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去走入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个性化的感悟。正是这样充分有效的读书,学生自然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道、读出神,读的特别有层次。

三、充分留足学生对话的时间。

教师真正俯下身子去倾听,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精彩对话,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诗歌的魅力在于诗人情感的流露,它需要解读,需要遐想,需要与诗人来个心灵之约。抒情诗,应该用抒情的语言来教学,给语文课堂带来美的享受。

丁老师作为引导者,总是默默等待,留足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在读中熟悉内容,领悟情感。现代诗是一种良好的载体,承载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滋养、情感的熏陶、语言素养的提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行在语文路上的我们,且行且思。

纵观整节课,亮点纷呈,精彩不断。这便是:教师得法,闲庭信步;学生得法,学趣盎然。原来阅读课的第一课时也可以上的这样扎实灵动!丁老师丰富的教学智慧,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手机扫码阅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