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戴嵩画牛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学习分享 2024-02-06 11:32:04

书戴嵩画牛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1、书戴嵩画牛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书戴嵩画牛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材分析】

《书戴嵩画牛》是《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课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本单元人文主题为艺术之旅,语文要素为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这篇课文应当将指导朗读,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故事、能合理想象,讲故事、深刻理解故事所传达的道理作为本课的重点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疏通字词,读出节奏、韵味。结合注释、插图理解文本意思,把故事讲完整。

2.发挥想象,补充细节,把故事讲生动。

3.讲出故事中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疏通字词,读出节奏、韵味。结合注释、插图理解文本意思,把故事讲完整。

2.发挥想象,补充细节,把故事讲生动,围绕观点展开思辨,讲出故事中的哲理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谈话简介文言文: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哲理性的文言文。

2.引出课题《书戴嵩画牛》,师生齐书写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导入,既让学生知道了本节课的内容体裁,又让学生知道了本文的基本结构特点。齐书写、齐读课题为接下来的学习预热。】

二、走进人物

1.指名生说说你了解的苏轼;

2.师补充关于苏轼的介绍评论,认识不一样的苏轼:他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一个求真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试验家,一个会配药的郎中,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师......

3.师:听完老师的介绍,你们一定对苏轼有了新的认识,你觉得他还是一个怎样的人?(预设:博学多才、不所不能、多才多艺)

4.师简介戴嵩及其《斗牛图》。

【设计意图:了解不同朝代的苏轼和戴嵩,由《斗牛图》引出本文的来历,将本文和画相联系,旨在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三、解课题,知体裁,认识题跋

1.生再次齐读课题,师提问:为什么要在书字后面停顿?生回答,师补充,理解课题中书的意思;(书是动词,记录。)

2.引出题跋,认识题跋:题跋,指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后的文字,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题跋这一文学体裁,通过了解其特点加之对题目意思的了解,对文章的来历以及大概内容有了初步认知】

四、悟读文本

1.指名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读出节奏、韵味;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

2. 师强调四个多音字处、好、数、曝的读音。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环节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并且读出节奏,实际上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学生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对文章的理解也在逐步加深。这一环节对文言文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五、想象细节讲故事

1.疏通字词,结合注释、插图理解文本意思;

(1)整体感知第一段,并体会杜处士的形象特点;(两个轴的理解、杜处士的才高志雅)

(2)整体感知第二段:

①体会牧童天真勇敢的形象特点,并化长句为短句,更好地理解主要内容;(因为____________,所以谬矣;反之,____________,才是对矣。)

②指名生说耕当有奴,织当问婢的道理,体会苏轼以文说理的用意。

2.扣人物,讲完整;

3.发挥想象,补充细节,把故事讲生动;

①补场景,扣常以自随,丰富喜爱;(走亲访友,常以自随;________,常以自随)

②补动作,扣拊掌大笑,丰富自信;(有一牧童________地走过来,________ 脸上________,顿时,拊掌大笑)

③补心理,扣笑而然之,丰富人物。(杜处士听了牧童的一番话,陷入了沉思,他心想________,遂笑而然之)

【设计意图:讲故事的过程,是学生内化语言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具体表现,在这一过程加之合理想象,使故事更加生动饱满,学生的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得到了锻炼。】

六、再读文本获启示

1.聚焦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引发质疑;

2.根据道理,推及填空:疾当问( ),( )当问师,养花当问( ),打鱼当问( ),( )当问( ),( )当问( )

3.补充材料,丰富思考,学习辨证。

①观看斗牛视频;

②师:在我们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仅凭问可以得到最正确的答案吗?

③指名生谈启发。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文中道理,联系生活,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抓住机会点拨指导,再提出关键性的问题,随着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不断增加,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自然显现,可谓水到渠成。】

七、小结及作业

1.回顾课堂,小结方法:讲完整,讲生动,讲出哲理,讲出变化;

2.变换角色,变换角度讲故事。

【板书】

22.书戴嵩画牛

杜处士 牧童 苏轼

才高志雅 天真勇敢 以事说理

心胸宽广

完整生动哲理

2、大还是小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大还是小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说设计意图】

大和小是通过比较得来得一组相对概念。幼儿不仅要在学习中获得这些相对的概念,还要让大和小的概念应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本设计以系列游戏的活动,使幼儿在大和小的惊喜探索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初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的方法。

【说活动目标】

1.学会目测有明显大小差异的物体,懂得物体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

2.通过游戏使幼儿初步体会到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之间的转变,初步发展幼儿的多向思维。

3.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说活动准备】

1.硬纸鱼20条(有大小差别)、钓鱼竿若干、用大积木围搭成一个池塘。

2.吹泡泡用具:装有肥皂水的塑料瓶人手一份,吸管(单孔、多孔、粗细不一)数量多于幼儿人数,气球若干。

3.可变大或变小的食物若干种,如饼干、水果、青菜、木耳干等。

4.照相机、大白纸和画笔,幼儿自带小时候的照片和近照。

【说活动过程】

游戏一:钓鱼

1.每次请一名幼儿来钓鱼,要求钓池塘中所有鱼中最大的一条和最小的一条。鱼钓上来后,分别放在大鱼筐和小鱼筐里。

2.尝试:请幼儿自由地钓鱼,仍旧要求钓最大的和最小的鱼。

游戏二:超级比一比。

1.请幼儿将手放在眼睛前当望远镜,大家一起来找找教室里的大和小。

2.将幼儿分成两组,玩超级比一比的游戏:比比谁的鞋子最大?谁的头最大?谁的嘴巴张得最大?谁的手最大?谁穿的衣服最大?

游戏三:吹气球

1.引导幼儿想一想:有哪些能够变大和变小的物体?

(游泳圈、气球、蹦蹦床、折叠床、扇子、被子、雨伞。)

2.幼儿尝试让气球变大的方法。

(1)请几名幼儿用口将气球吹大。

(2)用口吹难度太大,可以用气筒打气。

3.思考用什么方法让气球变小。

(1)用自己的身体部位(用手戳破、用脚踩爆、用屁股压破)。

(2)借助外力的方法(用针刺破、用锤子或砖头砸破、用钉子戳破)

(3)将绑紧气球的绳子解开,直接放气。

4.幼儿自由地到户外玩气球。

游戏四:食物变变变

1.大家围坐在桌前,观察饼干、水果、青菜、火腿、干木耳、面粉等食物。

2.提问:怎样使食物变大、变小?:

(吃一吃、炒一炒、切一切、剁一剁、摘断、真空包装、晒干、浸泡、油煎。)

3.分享食物,把好吃的东西变小、变没有。

3、比尾巴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比尾巴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要求:

1.简要分析文本特点

2.设计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

1. 文本解读:本文是一首简短而精悍的儿歌,采用三问三答的排比手法,进行了两组问答,共展示了六种不同的尾巴,同时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用词简洁,抓住了六种动物独有的特征。儿歌韵味十足、朗朗上口,使学生在学习中便于记忆。

2. 教学设计

A、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学生的认知特征,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知识与能力:认识尾、猴、鼠等12个生字,会写比、巴等4个生字,熟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悉排比句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文学习中,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及热爱动物的美德。

B、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找出课文中不同动物的尾巴的特点,并能理解长、短、弯、扁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以致用。找出生活中其他可以用长、短、弯、扁来形容的物品。

C、教学工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在动物园里,你们都见到了哪些动物?

生1:猴子。

师:好,猴子。你见到猴子的尾巴是怎么样的吗?

生1:长长的。

师:嗯,长长的。还有什么动物的尾巴也是长长的?

生2:老虎的尾巴也是长长的。

生3:大象的尾巴也是长长的。

师:嗯,同学们都很棒!尾巴长长的动物已经找出来好多了。那有没有尾巴不一样的动物呢?

师:看来同学们一时想不出来。那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找一找尾巴不同的动物。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5页《比尾巴》。

导入设计意图: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利用提问解惑的谈话方式导入,可以开发学生的探索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能够更加认真地去学习,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

1. 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2. 指导字音:比、扁、弯、鼠、伞、孔。

3. 学生交流、老师补充:找出课文不同形状的尾巴,并把相应的动物对上号:长-猴子,短-兔子,像把伞-松鼠,弯-公鸡,扁-鸭子,最好看-孔雀。

4. 全班齐读。

(三)析读:

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1.句子中说哪种动物的尾巴像一把伞?(松鼠)

2. 伞是怎么样的?(展示伞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3.为什么要用好像这个词?(因为松鼠的尾巴不是真正的伞)

公鸡的尾巴弯

1.弯是怎么样的?(在黑板上划出弧形展示弯的形状)

2.公鸡除了尾巴弯还有什么特点?(会打鸣、有鸡冠)

3.请同学们说说公鸡与母鸡的区别。(公鸡会打鸣,母鸡会下蛋)

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1. 孔雀的尾巴是怎么样的?(展示孔雀多张图片,尤其是开屏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2.最是什么意思?(第一,没有能超过它的。)

3. 为什么要用最字?(显示孔雀尾巴好看的程度)

(四)品读:

1.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不同尾巴的特点,同桌之间交流,总结出生活中其他具有这些特点的物品。

2.课件出示:

板凳( ),方凳( ),香蕉( ),饼干( )

竹竿( ),筷子( ),月亮( ),扁担( )

(五)小结:

同学们,学了今天的课文,我们已经知道了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像把伞;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同学们下次再去动物园的话可以多观察一下这些动物的尾巴。好,我们大家现在最后朗读一下课文,在朗读声中结束今天的课程。(全班齐读课文)

(六)作业:

学科内:1.识字写字:将今天新学的生字(带拼音)抄写5遍。

2.阅读培养:熟读课文3遍。

3.口语交际:将文中6种动物的尾巴,描述给爸爸妈妈。

学科外:与爸爸妈妈一起观看科教栏目的《动物世界》,探讨里面动物的特点。

(七)板书设计:

4、四季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四季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儿、九、无4个生字。认识两种笔画乚和 四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难点

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法 创设情景法

教学过程

一、画面渲染激情导入

1.渲染激情。

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多媒体课件:秋天的景色)看,那满山遍野都充满着红色和金色。这里简直成了花的海洋、火的世界。瞧,那一棵棵高大的白桦树,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挺拔。金灿灿的叶子随风摆动,在细细看那一片片枫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耀眼。叶子红了,果实也熟了。瞧,那鲜红的山楂是多么可爱。那一串串水晶似的紫葡萄,更是惹人喜爱。还有这不知名的果实也挂满了枝头。这不,就连那小小的蘑菇也被这迷人的景色吸引了。一阵风吹来,一片片金色的叶子慢慢地飘落下来。

2.导入课题。

看了画面上的景色你们想说点什么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季节?(板书:秋)你是从哪看出的?秋天,除了我们刚从画面上看到的景色之外,你还知道些什么?一年之中,除了秋季,还有哪些季节?(春、夏、冬)真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季,去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揭题,板书:四季)齐读课题。

3. 听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看大屏幕,听课文朗读录音。

二、自主读书、合作探究

1.借助拼音,自主识字。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同桌交流,相互帮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组长检查,总结方法,练习说话。

(1)认读课件中上的生字。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2)交流记字方法。指导学生记住字形。

  (3)扩词练习。用圆、叶、秋扩词。注重词汇的积累。

(4)练习说话。用是练习说一句话。注重说话训练。

4.自由读文。在读中体现层次,培养学生的语感。

同学们生字学得这样好,相信课文读得更棒。我们先自由读一读,然后比一比,谁读得声音最响亮,字音读得最准确,课文读得最熟练。

朗读要求:

 (1)咬字准确,声音响亮。

 (2)读通句子,语速稍快。

 (3)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5.教师范读,学生评价。

6.学生赛读,师生评价。

  (1)每组选一名代表,读后师生评价。

(2)组与组齐读,评出优胜组。

7.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同学们,你们想把课文读得更美、更好听吗?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读一读,然后再比谁读得最美。

  (1)小组合作、探究,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美美地读一读。

  (2)出示课件,启发、指导把课文读美。

  (3)生生、组组、师生挑战读。

  (4)熟读成诵。

  (5)离开课本,看四季的画面,读一读,也可以试着背一背。

8.欣赏、背诵。

  (1)学生边欣赏画面,边做动作,边背诵全文。

  (2)师生合作,共同背诵。

(3)师:这么美的景物,大家知道是谁送的吗?生:大自然

9.学生质疑,读中感悟。

  让学生说一说。

  (1)小草、荷叶、谷穗、雪人都是景物,怎么会说话呢?

  (2)谷穗是什么?它为什么要弯弯的呢?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来解决。

  【在阅读教学中,应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注重学生词汇的积累、说话的训练、语感的培养,体现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教学原则。注意体现读书的层次性,读熟课文,读懂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三、思维拓展,强化训练

1.看大屏幕,模仿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桃花(红红),他对(蜜蜂)说:我是春天。

   知了(吱吱),他对(大树)说:我是夏天。

   果实(累累),他对(小朋友)说:我是秋天。

   雪花(飘飘),他对(大地)说:我就是冬天。

  同学们说的可真好,大自然中除了诗中所描写的这些景色,还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景象。谁愿意把课前收集的描写四季景色的资料带上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2.介绍收集的图片,练习说话。

3.分组活动,采用不同的形式来颂四季。采用背一背、画一画、唱一唱、说一说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展示,尽情发挥。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通过背一背、画一画、说一说的方法,让学生在课程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四、写字指导

  同学们不但说得好,画得好、而且写得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两个新朋友乚 ,你看它们像什么?

1.认识笔画乚、 指导书空练习。

2.指导书写七、儿、无、九。

  (1)引导学生发现七、儿、无、九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提醒学生在书写每个字时应注意些什么。

  (3)学生练习书写,每字练写2遍。

五、课堂小结

教学设计及评析

一情境导入,赏四季

1.小朋友们,喜欢郊游吗? 让我们一起坐上小火车,去大自然妈妈的怀抱里尽情游玩,好吗?(师逐一出示四季风景图片)大自然妈妈家里有四个兄妹,你认识吗?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2.这四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一个? 为什么?

3.引导概括,板书课题:四季。

4.这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薛卫民的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诗,开始我们的四季之旅吧!

评析

上课伊始,教师创设情境,新课在学生饶有兴趣的郊游中缓缓拉开序幕。在联系生活经验,交流各自喜爱的季节之后,教师引导同学们适当概括,出示课题后又自然开启四季之旅,使教学在浓浓的情趣中悄然展开。

二多渠并进,读四季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认真看书聆听。

2.学生充分自读,要求做到:一读,咬字准确,声音响亮;二读,读通句子,读得流畅。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初读情况。小朋友们,小火车开进花园啦! 请大家擦亮眼睛看看大树上的生字宝宝,喊喊他们的名字,和他们交朋友吧!

(1)出示生字进行认读,引导对比字音,归类识记,巩固朗读:

(2)引导学生用加一加比一比换偏旁猜谜语等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3)读一读,说一说。

草芽 尖尖 草芽尖尖

荷叶 圆圆 荷叶圆圆

谷穗 弯弯 谷穗弯弯

菜花   

苹果 

4.多种形式练读诗文,引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5.交流,教师小结:这首小诗句式整齐,语句押韵,读来琅琅上口,很有节奏感。

评析

这是一首情感性较浓的儿童诗。教学伊始,老师在美妙的音乐和画面中绘声绘色地朗读,能迅速让学生陶醉其中,激发其读好课文的强烈愿望。其次,教师立足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起点,关注伙伴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之初,教师给予两读三听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就能慢慢培养起来。再者,结合学生刚学完拼读方法,教师有意识地将生字按照双拼音节、三拼音节、整体认读音节归类强化识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巩固拼音知识的同时,明晰学生对全诗押韵、富有节奏的特点的认识。

三丰富想象,赏四季

1.品读第一句。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看图,思考:怎样把句子读好?

(2)交流,教师相机贴图。

(3)引导想象:我们郊游的小火车来到了春天。春风吹拂,小草从地里钻出了尖尖的脑袋,他会怎么说呢?

(4)学生加上动作,配合音乐画面自由地演读。

(5)拓展想象:小朋友们,春天还有哪些景物,他们会对谁说话呢?

(6)练习创编诗句:

他(她)对 说:

我是春天。

2.品读第二句。

(1)自由朗读,看图促进朗读。

(2)指导多形式练读,着重引导读好荷叶自豪的话语。

(3)练习创编诗句:

他(她)对 说:

我是夏天。

3.品读第三句。

(1)轻声朗读第三句,边读边想:这一句和前面学过的两句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交流:这一句加上了谷穗的动作鞠着躬。

(3)尝试加上动作,体会朗读。

(4)角色采访:小谷穗,你为什么不停地鞠着躬说话呢? 引导学生想象谷穗成熟的样子,相机品味他们谦虚、有礼的内在品质。

(5)练习创编诗句:

他(她)对 说:

我是秋天。

评析

在情境中对话,是以上环节的亮点所在。在语言情境中,教师紧紧抓住第三句与前两句话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关注谷穗的动作,在角色对话中体会作者抓住谷穗成熟的特点,将诗句写得生动、优美,并通过适度拓展和延伸练习,使句式表达及时得到运用。

4.品读第四句。

(1)指名读,相机指导加上动作朗读。

(2)引导体会:顽皮是什么意思? 你能给它换个词语吗? (调皮)

(3)情境中引导质疑:小朋友,我们的郊游小火车开到了冬天,这里寒风呼啸、雪花飘飘,人们都冻得瑟瑟发抖,为什么雪人还这么神气呢? (引导体会雪人的调皮、可爱,积极向上)

(4)练习创编诗句:

他(她)对 说:

我是冬天。

评析

学贵有疑。在情境体验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提出心中的疑问。在质疑、释疑中进一步体会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内涵,使教学呈现一种 向上、向善、向雅的美感, 让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有了初步的感知。

四拓展延伸,创四季

1.小朋友们,我们快乐的郊游活动即将结束了,这一路上,大家看到了一年四季的景物,品读了美丽的小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分享各自的收获吧!

2.学生分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各类与四季相关的词语或图片,选择学到的表达形式尝试创编小诗。(可以说一说,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画一画)

3.分小组展示创编成果,师相机评价并指导修改。

评析

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习得语言的表达方式,并通过课前的资料搜集、创作图画等,使言语形式得到有效的拓展训练,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语文之美、表达之美。

5、小小的船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小小的船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儿,认识偏旁门字框。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了解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正确地朗读课文。

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想不想猜谜语啊!老师这有个谜语想请大家帮忙猜一猜(课件出示谜语) 有时挂在天边,有时落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学生猜出答案是月亮教师适当进行鼓励)

2. 同学们真聪明,都知道是月亮,那你们对月亮了解多少呢?平时,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分别展示出蔚蓝的天空中圆圆的月亮、弯弯的月亮、半圆形的月亮最后定格在屏幕上的是书上的插图。)

3. 师:晴朗的夜晚,蓝蓝的天空,可爱的月亮,闪闪的星星,美丽的小姑娘,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有位老爷爷把它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就是《小小的船》。

4. 教师相机板书课题《小小的船》,请生拼读船;再适时提出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船?根据学生回答,将小小的字体缩小,并引导学生朗读叠词,并注意的是轻声。

5.师:像这样可爱的词语,文中还有很多呢!(课件出示文中的叠词和轻声词)看谁的耳朵最灵?最会学着老师读?(师带读后学生展示,再齐读)

(二)、配乐,师范读课文。

现在老师把这些可爱的词语送回课文里,认真听老师读。

(三)、趣味识字

1.小朋友们,我们的课文里不光有可爱的词语,还有好多生字宝宝呢?这些生字宝宝特别淘气,它们蹦呀跳呀离开课文,来到美丽的夜空,一会儿坐在月亮船上,一会儿躲在闪闪的星星后面和我们捉迷藏呢!我们把它们找出来好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2.相机进行书写指导儿,认识笔画竖弯钩。

3.摘星星,开火车,男女生读生字。

4.齐读课文。

(四)、品读一、二行

蓝蓝的天空上,风在儿吹,月儿在摇,美丽的小姑娘,坐在月亮船上,就好像坐在摇篮里,多舒服呀!你们看,那弯弯的月儿什么样儿啊?我们来画个弯弯的月儿。(师生一起画),它像什么呢?还像什么呀?

(课件出示:弯弯的月儿像_____。)引导孩子把话说完整。

小朋友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同学们看,经过我们的想象,天上的月亮不只是月亮,它还变成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多么美的月亮,让我们跟着音乐,美美地读读这一句吧。)

(六)、我说你想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师:请小朋友们轻轻的闭上你们明亮的眼睛,想象着,在一个晴朗的夜晚,你们手拉着手慢慢地走到一片绿草地上,抬头看向蓝蓝的天空,那忽闪忽闪的星星在调皮地跟我们眨眼睛呢!看!那弯弯的月儿真像一只小小的船呀!船上还坐着一位美丽可爱的小姑娘,仔细听,她在吟着一首诗歌,让我们一起跟着她念______(学生试着背诵)

2.小组背诵,指名背诵。

四、布置作业

你如果像这个小姑娘一样,坐在弯弯的月儿上,你能看到什么呢?还想看到什么?把你想象的夜空画下来。

6、妈妈睡了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妈妈睡了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妈妈睡了》是一篇浅显的抒情性的阅读课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慈祥、好累。文章以流畅自然的语言为基调,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见雕琢的痕迹,但是给人亲切热情的感觉。我们透过小作者对睡梦中的妈妈的描绘,不仅可以感受到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同时更能体现出作者对妈妈的爱。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8个生字,会读文中1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母子之间的关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的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建立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团结有爱的情感。

三、设计思路

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路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观察,交流对话

读文识字 小组合作,扫清文字障碍

引导探究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引导表达 读 说 写 评

引导拓展 搜集、处理信息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把相信学生能学会作为这课教学的核心理念,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启动情感,揭示课题

1.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刚一上课他们的思维不能马上集中到课堂上来,如果利用歌曲导入,会很吸引学生,能有效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引到课文中来。所以课一开始,我和孩子们一起唱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2.由于每个人都有爱自己的妈妈,妈妈在孩子心目中是神圣的,伟大的,学生乐于亲近自己的妈妈,因此当歌曲唱完以后我就问大家:歌中唱到了谁呀?非常明显唱到了妈妈,于是我创设了谁愿意把观察到的妈妈介绍给大家?这样的情境。我想这样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使儿童既有经验与文本产生冲突,寻找到孩子心跳与文本心跳的合拍点,产生移情效应。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自由介绍生活中的妈妈。

有的学生会说:生活中的妈妈很美丽,尤其是那双大眼睛。或有一头又黑又亮还很长的头发。

有的会说:妈妈做的饭菜特别好吃。还有可能说平时特别关心自己的学习。如天天接我、送我放学,辅导我学习等。因为学生有真实的生活体验,说起来一定很全面,而且学生的参与率也会很高。同时也调动了孩子们对妈妈的情感体验。

4.在学生介绍自己妈妈的基础上,我接着说:有一位小朋友也观察了自己的妈妈,你们看,妈妈在干什么?同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揭示并课题板书《妈妈睡了》。

紧接着我说:我们应怎样读课文的题目呢?根据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他们肯定知道《妈妈睡了》要小声,如果大声会吵醒妈妈。根据此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题《妈妈睡了》,这样又一次调动了学生对妈妈的情感体验,使孩子们在对妈妈的爱的情感体验下进入了文本。

5.学生练读题目。

然后我说:那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听老师读课文。老师配以舒缓优美的《摇篮曲》朗读课文。在教师动情的朗读下,可以使学生置身其中,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

(二)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在老师感情的渲染下,我想学生肯定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都跃跃欲试的想自己读一读。于是,下一步放手学生自读课文,识记生字。按照平时的习惯学生的学习流程是这样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课文边圈画生字。

2.同桌互读,检查读文情况。

3.在读文过程中进一步识字,加深印象。

4.教师检查学困生的读文情况,其他学生听后评价。

5.教师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23名学生)对于全读对的学生奖励识字大王的标志。

6..组内检查,并进行奖励。

(设计意图:

1.对于生字的识记,学生已经有了一年的基础,所以教师干脆直接教给学生自学,发挥学生主体性,使他们成为识字的主人。

2利用识字大王的评价机制,能有效的促进学生们主动识字。因为我校的学生成长记录中有识字闯关过级,每节课都有识字大王的评选,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十分诱人的。所以孩子们识字的兴趣很大,积极性很高,他们都会自主进行识字活动,在此手段的激励下,学生的识字量很大。

3.采用师生共同评价的形式,避免了评价单一性,顾全了整体,另外也体现了师生的平等关系,为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奠定了基础。)

(三)读中感悟,体会深情。

1.我先总结上一环节的学习情况:有这么多同学都成为了识字大王祝贺你们,现在我们已经顺利通过了读文和识字,那下一步该干什么了?

学生按照平时的学习过程回答:我们该理解课文了。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我顺接学生的观点说:好,就按你们说的,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你能读懂什么?把不懂得地方画出来。

2.己读课文,画出不懂得的地方,以便交流时提出。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汇报。

设计意图:尝试质疑问答,鼓励自主发现解答问题。邱学华先生创立的尝试教学法,主张先学后教,先讲后练,正是着眼于让学生知不足,而后再学;让教师知困,然后再教。尝试教学法改变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被动的现象,真正实现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教学的主导。尝试教学法倡导在教授新知识时,先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能自己学会的内容,发现不懂的地方,然后教师在就学生的质疑进行讲解、点拨,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疑难的问题、渴望学到的知识,精力会更集中、思维会更活跃。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先愤后启,先悱后发的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4.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不会有很大问题。课文只分三部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慈祥,好累。所以我把文本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能学会让他们自读课文,之后谈论感受最深的地方。

因为我知道学习活动是学生的潜能得以生发、表现的基础。学生有活动的时空、有选择的权利、有展示的舞台、就有了更多感知、观察、思考和探索的机遇,就有了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在这儿进行课文分析时,我准备通过展开读、说、写、评等活动,充分地表达了学生从文本中体验到的情感。

5.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学后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进行交流。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读懂了睡梦中的妈妈好累,我是从窗外,小鸟在唱着歌,风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看出来的加上自己的理解。

6.这时我抓住这段引导学生都来分析。学生还可能说:我从妈妈干了好多活,累了,乏了。看出妈妈很累。这是我紧紧抓住这里进行生活拓展,问:根据你的观察,妈妈一天里都可能干哪些活?因为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 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所以我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生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

7.在这部分有两个词语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是深沉和均匀。对于呼吸深沉的理解采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对于呼吸均匀的理解采用表演的方式,先来表演呼吸不均匀是什么样的,再表演呼吸均匀是什么样的,这样通过对比学生理解就不会太难。这样做的目的是: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逐步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强化个性体验。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

8.有的学生可能对睡梦中的妈妈很美丽感触较深,在谈论时,就可能抓住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等词句进行交流。

在平时的训练中我总是鼓励学生多样化地语言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因为语文课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舞台,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多样化的表达,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对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汇报时,有的直接摘录了书上描写的原句来表达,有的加以概括列出几个关键词语,有的联系自己的生活,还有的可能加上想象等,学生在表达中思辨,在倾听中评判,不仅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提高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同样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情朗读。因为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感受加深,情感被激活,他们才会不容自遏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是,因为要求表情朗读,这就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

9.在谈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时,估计这里学生可能要提出疑问,处理这个问题,我准备用读文分析的方法。出示这段文字: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话,看看能有什么收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该可以抓住睡梦中妈妈在微笑,很温和,另外,通过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一会儿要讲给我听。来体会妈妈对孩子的爱。

在读中感悟,体会深情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始终以《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为指导思想。在《妈妈睡了》的教学中,课始情境的创设,问题的引出,教师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当学生就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小组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塑造学生心灵。

(三)小结,生读文升华情感。

师:睡梦中的妈妈是那么美丽,那么温柔,又是那么的累,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音乐再读课文,读给我们亲爱的妈妈,读完后,从这三部分中选出一段背下来。注意一定要小声点儿,别吵醒了睡梦中的妈妈。

师;我们的妈妈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一天天操劳着,可是她却无怨无悔,多么值得我们去爱呀!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沉的爱再读一读这篇课文,注意可千万不能吵醒妈妈。

(生随音乐读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在通过各种手段,如:教师的语言,眼神,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的设计等营造自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因为只有自由宽松的语文课堂才会激起学生智慧的波澜。我们老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获得自我满足。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纵横,充分展示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在这儿,老师再也不是传统定义中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了,更像一个专业的主持人。)

四、拓展整合

现代阅读教学观需要我们以生活的理念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所布置的作业也力求体现人文性。如:

关于妈妈,你还想写些什么?课下认真观察,像文中的小作者一样也来写一写自己的妈妈。

小作者写了自己的妈妈,你想写谁呢?课下认真观察,把他写下来吧!

这种实践性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亲近长辈,很好得淡化了训练意识,消除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妈妈睡了》是一篇浅显的抒情性的阅读课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慈祥、好累。文章以流畅自然的语言为基调,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见雕琢的痕迹,但是给人亲切热情的感觉。我们透过小作者对睡梦中的妈妈的描绘,不仅可以感受到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同时更能体现出作者对妈妈的爱。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8个生字,会读文中14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母子之间的关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的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建立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团结有爱的情感。

  二、设计思路

  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路为: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观察,交流对话

   读文识字小组合作,扫清文字障碍

   引导探究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引导表达读 说 写 评

   引导拓展搜集、处理信息

  三、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把相信学生能学会作为这课教学的核心理念,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启动情感,揭示课题

  1.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刚一上课他们的思维不能马上集中到课堂上来,如果利用歌曲导入,会很吸引学生,能有效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引到课文中来。所以课一开始,我和孩子们一起唱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2.由于每个人都有爱自己的妈妈,妈妈在孩子心目中是神圣的,伟大的,学生乐于亲近自己的妈妈,因此当歌曲唱完以后我就问大家:歌中唱到了谁呀?非常明显唱到了妈妈,于是我创设了谁愿意把观察到的妈妈介绍给大家?这样的情境。我想这样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使儿童既有经验与文本产生冲突,寻找到孩子心跳与文本心跳的合拍点,产生移情效应。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自由介绍生活中的妈妈。

  有的学生会说:生活中的妈妈很美丽,尤其是那双大眼睛。或有一头又黑又亮还很长的头发。

  有的会说:妈妈做的饭菜特别好吃。还有可能说平时特别关心自己的学习。如天天接我、送我放学,辅导我学习等。..因为学生有真实的生活体验,说起来一定很全面,而且学生的参与率也会很高。同时也调动了孩子们对妈妈的情感体验。

  4.在学生介绍自己妈妈的基础上,我接着说:有一位小朋友也观察了自己的妈妈,你们看,妈妈在干什么?同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揭示并课题板书《妈妈睡了》。

  紧接着我说:我们应怎样读课文的题目呢?根据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他们肯定知道《妈妈睡了》要小声,如果大声会吵醒妈妈。根据此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题《妈妈睡了》,这样又一次调动了学生对妈妈的情感体验,使孩子们在对妈妈的爱的情感体验下进入了文本。

  5.学生练读题目。

  然后我说:那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听老师读课文。老师配以舒缓优美的《摇篮曲》朗读课文。在教师动情的朗读下,可以使学生置身其中,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

  (二)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在老师感情的渲染下,我想学生肯定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都跃跃欲试的想自己读一读。于是,下一步放手学生自读课文,识记生字。按照平时的习惯学生的学习流程是这样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课文边圈画生字。

  2.同桌互读,检查读文情况。

  3.在读文过程中进一步识字,加深印象。

  4.教师检查学困生的读文情况,其他学生听后评价。

  5.教师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23名学生)对于全读对的学生奖励识字大王的标志。

  6.组内检查,并进行奖励。

  (设计意图:1、对于生字的识记,学生已经有了一年的基础,所以教师干脆直接教给学生自学,发挥学生主体性,使他们成为识字的主人。2利用识字大王的评价机制,能有效的促进学生们主动识字。因为我校的学生成长记录中有识字闯关过级,每节课都有识字大王的评选,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十分诱人的。所以孩子们识字的兴趣很大,积极性很高,他们都会自主进行识字活动,在此手段的激励下,学生的识字量很大。3、采用师生共同评价的形式,避免了评价单一性,顾全了整体,另外也体现了师生的平等关系,为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奠定了基础。)

(三)读中感悟,体会深情。

  1.我先总结上一环节的学习情况:有这么多同学都成为了识字大王祝贺你们,现在我们已经顺利通过了读文和识字,那下一步该干什么了?

  学生按照平时的学习过程回答:我们该理解课文了。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我顺接学生的观点说:好,就按你们说的,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你能读懂什么?把不懂得地方画出来。

  2.自己读课文,画出不懂得的地方,以便交流时提出。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汇报。

  设计意图:尝试质疑问答,鼓励自主发现解答问题。邱学华先生创立的尝试教学法,主张先学后教,先讲后练,正是着眼于让学生知不足,而后再学;让教师知困,然后再教。尝试教学法改变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被动的现象,真正实现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教学的主导。尝试教学法倡导在教授新知识时,先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能自己学会的内容, 发现不懂的地方,然后教师在就学生的质疑进行讲解、点拨,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疑难的问题、渴望学到的知识,精力会更集中、思维会更活跃。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先愤后启,先悱后发的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4.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不会有很大问题。课文只分三部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慈祥,好累。所以我把文本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能学会让他们自读课文,之后谈论感受最深的地方。

  因为我知道学习活动是学生的潜能得以生发、表现的基础。学生有活动的时空、有选择的权利、有展示的舞台、就有了更多感知、观察、思考和探索的机遇,就有了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在这儿进行课文分析时,我准备通过展开读、说、写、评等活动,充分地表达了学生从文本中体验到的情感。

 5.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学后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进行交流。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读懂了睡梦中的妈妈好累,我是从窗外,小鸟在唱着歌,风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看出来的加上自己的理解。

  6.这时我抓住这段引导学生都来分析。学生还可能说:我从妈妈干了好多活,累了,乏了。看出妈妈很累。这是我紧紧抓住这里进行生活拓展,问:根据你的观察,妈妈一天里都可能干哪些活?因为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所以我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生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

  7.在这部分有两个词语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是深沉和均匀。对于呼吸深沉的理解采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对于呼吸均匀的理解采用表演的方式,先来表演呼吸不均匀是什么样的,再表演呼吸均匀是什么样的,这样通过对比学生理解就不会太难。这样做的目的是: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逐步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强化个性体验。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

  8.有的学生可能对睡梦中的妈妈很美丽感触较深,在谈论时,就可能抓住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等词句进行交流。

  在平时的训练中我总是鼓励学生多样化地语言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因为语文课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舞台,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多样化的表达,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对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汇报时,有的直接摘录了书上描写的原句来表达,有的加以概括列出几个关键词语,有的联系自己的生活,还有的可能加上想象等,学生在表达中思辨,在倾听中评判,不仅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提高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同样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情朗读。因为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感受加深,情感被激活,他们才会不容自遏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是,因为要求表情朗读,这就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

  9、在谈睡梦中的妈妈好慈祥时,慈祥一词对于学生理解来说是一个难点。估计这里学生可能要提出疑问,处理这个问题,我准备用读文分析的方法。出示这段文字: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话,看看能有什么收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该可以抓住睡梦中妈妈在微笑,很温和,另外,通过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一会儿要讲给我听。来体会妈妈对孩子的爱。

  在读中感悟,体会深情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始终以《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为指导思想。在《妈妈睡了》的教学中,课始情境的创设,问题的引出,教师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当学生就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小组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塑造学生心灵。

  (三)小结,生读文升华情感。

  师:睡梦中的妈妈是那么美丽,那么慈祥,又是那么的累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音乐再读课文,读给我们亲爱的妈妈,读完后,从这三部分中选出一段背下来。注意一定要小声点儿,别吵醒了睡梦中的妈妈。

  师;我们的妈妈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一天天操劳着,可是她却无怨无悔,多么值得我们去爱呀!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沉的爱再读一读这篇课文,注意可千万不能吵醒妈妈。

(生随音乐读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在通过各种手段,如:教师的语言,眼神,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的设计等营造自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因为只有自由宽松的语文课堂才会激起学生智慧的波澜。我们老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获得自我满足。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纵横,充分展示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在这儿,老师再也不是传统定义中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了,更像一个专业的主持人。)

  四、拓展整合

  现代阅读教学观需要我们以生活的理念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所布置的作业也力求体现人文性。如:

  关于妈妈,你还想写些什么?课下认真观察,象文中的小作者一样也来写一写自己的妈妈。

  小作者写了自己的妈妈,你想写谁呢?课下认真观察,把他写下来吧!

  这种实践性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亲近长辈,很好得淡化了训练意识,消除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

7、玲玲的画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玲玲的画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会认玲、催等15个生字,会写画、候、奖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段。

3、明白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

1、板书:玲玲

学习生字铃(出示课件2):读音(后鼻音,第二个玲念轻声。);辨别相似的字铃龄零领岭。

2、补充板书:的画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设疑: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带着问题读课文(听课文录音朗读,老师带读,学生自读。)

三、读中识字

1、出示词语:端详 评奖 脑筋楼梯 催眠 糟糕 弄脏 肯定懒洋洋 叭叭响 一幅画

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指导书写糟糕中的米字旁最后一笔要变成点;而楼梯中楼上面的米不用变。肯定中的月字竖撇变成了一竖,且这个月要写得稍微宽一点;而弄脏中脏月字旁不用变。

2、出示句子:

(1)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bā)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2)小花狗懒洋洋地趴(pā)在楼梯上。 辨析叭与趴的读音、字形。学习生字狗,强调反犬旁的书写撇、弯钩、撇。

3、积累词语:仔细地看 懒洋洋地趴 满意地笑 高兴地说 满意地端详 (指名读,齐读。)

第二课时

一、读中悟理

1、依次出示图画,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A、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做动作帮助理解端详(仔细地看、反复地看)。指导朗读。读出喜爱、激动、兴奋之情。

B、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思考:不就是一幅画吗,弄脏了就弄脏了,有什么好哭的!什么原因让玲玲哭得这么伤心?

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小结:玲玲画这幅画用了好长时间,已经很晚了,很迟了,很不容易,她画得太认真了。

指导朗读。第一句话抓住时间不早了又在催她了读出时间长;第二句话抓住来不及了读出玲玲的着急和无奈。

C、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指导朗读。读出喜悦、满意之情。

说说你认为哪一幅更好?(最后一幅比第一幅更生动了!)

(在读中梳理玲玲的情感变化,板书:满意地端详哇地哭了起来满意地笑了。)

在哭了和笑了之间画上一个弯箭头(或虚线)。

(指着板书)同学们,从玲玲的哭了到笑了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出示句子: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板书:坏事 好事)

如果要在这个箭头上写四个字,你会写哪四个字?(肯动脑筋) 玲玲刚才动了脑筋吗?从哪看出来的?(想了想) 除了玲玲动了脑筋,还有谁也动了脑筋?从哪看出来的?(爸爸,仔细地看了看,爸爸在看的过程中动了脑筋。) 指导读。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往往两个字能去掉吗?(不是所有的坏事都能变成好事的,但是我们要尽可能地把坏事变成好事。)

二、拓展延伸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一起来动动脑筋,帮忙把坏事变成好事:

a、手里的笔筒掉在了地上被摔了一条缝。(用彩色卡纸折几朵漂亮的小花贴在有缝隙的地方)

b、漂亮的裙子被勾出了一个洞。(在破洞地方绣上一朵花或小动物)

2、出示我要说: 在今后,如果我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我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5 玲玲的画

满意地端详哇地哭了起来满意地笑了

(肯动脑筋)

坏事 好事

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文章语言朴实,故事情节简单,学生一读便明了。在这一课 的教学中,我以识字、识词为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收获,亦有遗憾。

收获之一:四步识字扎实有效

根据二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字词教学是重中之重。教学中,我分四步落实。首先是初读课文,让学生借助拼音整体认读;然后跳出语境识字,先借助拼音识词,再去掉拼音识词、识字,循序渐进,体现低段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其次是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加深记忆。最后,巩固识字,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由字到词再到句子最后到课文。通过检查学生的识字率达99、8℅ 。

收获之二:手段语文化,使语文课更像语文课。

无论是生字词语的教学,还是文章重点句的学习,都运用了语文的手段来习得语言,内化语言。在认识叭字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字形,结合动作演示,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口字旁的叭表示声音。

收获之三:抓字词落实训练、 积累语言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之一,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根据词语的一定情境展开想象,通过朗读体会词语的含义,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词语内在的含义和丰富的感情色彩,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抓住了课文中的端详进行训练。学生对端详比较陌生,教师进行空洞的解释无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个词,而如果采用表演这种外在的形式,让学生看表演说意思并用词语说话,学生就对端详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学生就对谴词造句的妙处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以后的写作积淀了语言,使学生的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收获之四:通过质疑为归纳主要内容搭建平台

出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在学生识记生字,通读课文后回答提出的问题,然后教给学生把这些问题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归纳起文章内容就容易多了。

收获之五:写字教学扎实、有效

在写字教学这一环节,我先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组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接着师范写较难写的字,最后生临写。

遗憾的是在教学中,对于读我指导的不够,在检查学生识字情况时,我出示了句子,指名让学生读,但没有及时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在读课文时读的不是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在指导读上下功夫。

8、田家四季歌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田家四季歌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田家四季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准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八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田家四季歌》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是一个识字单元,而这首歌谣是一首描写田家四季生活的歌谣,也是由四幅季节图组成的田家四季图。而图画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以赏、看图、说图为主体思路,引领学生在在赏图中识字、学词、朗读,在说图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借助图画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多种形式的阅读中培养了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之情。

二、说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和研究学生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做到分析好教材,还需要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课堂中教师要设置很多环节来努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听说读写的能力,特别爱幻想,但识字量还不够多,语言积累刚刚起步,理解能力还很弱,所以联系生活实际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美文美读、是他们学习这节课的主要成长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课文训练的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本课蝴蝶、麦苗等11个词语,掌握场、了两个多音字的读音,会正确书写季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农民在不同季节里的农事活动,体会农民的辛苦和快乐。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二年级的学生重在识字和阅读,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而将难点定位:

了解农民在四个季节里的主要农事活动,体会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快乐。

五、说教学准备:本节课我将利用多媒体的图片、音频等工具有效辅助教学,使教学活动多样化。

六、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设置,激发兴趣法以春季美丽的图片导入,引起兴趣,激发情感。

2.多元识字法随文识字,自主识字。

3.读悟法以读代讲,读中促悟。愿意表现自己是儿童的共同特征。因此,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用集体读、分组读、男女生赛读、老师引读等多种方式来朗读儿歌,达到了情感朗读的效果,也让学生能更好的体会到四个季节的变化,体会到诗歌的语言美。

4.展开想象,拓展思维法--------培养低年级学生积极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是新课标中低年级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之一,我采用这样的方法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二)、说学法:

而对于学生而言,以读为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本篇课文郎朗上口、节奏欢快的语言特点,从而越读越想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同时结合课文插图来理解句子,了解田家人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体会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快乐。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从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精彩的导入能迅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之初我会出示一张充满春天气息的图片,将学生快速的代入到春季的情境中去。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阶段,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既形象又具体,并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精读课文,感悟体验

这个环节我以读代讲,通过一定情景和语言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在在学习春天这一小节时,你怎么样才能把春天读得既美好又动听呢?在学习秋天这一小节时提问,什么是喜洋洋?你怎样通过读来表现喜洋洋的情绪呢?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季节的特点,感悟田家生活的与辛劳和幸福。充分的发挥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此设计注意到了低年级儿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无形的东西变得形象生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在学习课文的同时随文识字,边学边记,引导发现,渗透学法。写字教学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独立、正确书写。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字形的特点,帮助学生记忆,从而直观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写字能力。例如季字,让学生自主观察字形、结构、写法及田字格的站位等等。

(三)课外延伸,巩固提升

通过把儿歌进行改编,让孩子们觉得语文课堂也是充满趣味性的,从而激发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首先让学生来谈一谈自己对田家生活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在作业布置上尊重学生差异,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让作业不再是学生的负担。

八、说板书设计

至此,我的教学环节已经基本说完了,然而一个完整的教学必然离不开教师的板书,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使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我的板书设计是由文中四个典型的农事活动和四幅图画构成的,图文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同时设计了学生共同板书的环节,也激发了孩子们的课堂积极性,加深印象。

本节课我力求让学生在一个积极、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上就是我对《田家四季歌》这篇课文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教学目标:

1.认识季、蝴等1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场、了,会写季、农等10个字,会写农事、辛苦等9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田家四季农事,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解读课题

1.背一背课文《四季》。

2.春有草芽,夏有荷叶,秋有谷穗,冬有雪人。一年四季,大自然有不同的风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儿歌也和四季有关。(板书课题:田家四季歌)师相机指导写季。

3.课题中的田家是什么意思?(农村人家)一年四季农村人家会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去儿歌中看一看吧。

二、识写生字,读好儿歌

1.自由读儿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

(1)出示本课带生字的词语,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

蝴蝶麦苗桑叶农事谷粒辛苦

(2)同桌交流记字方法。

(3)借助图片识字:蝴蝶、麦苗、桑叶、谷粒。

(4)借助字理,学习农,指导书写:农事。

借助农的字理帮助学生识记。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我们称他们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居住的地方叫农村: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工作叫农事。

事这个字是个独体字,上下都宽,中间的口字稍窄。它的横画比较多,注意观察横画的距离,均等才好看。最后一笔竖钩是主笔,要写得有力、挺拔。

(5)联系生活,学习辛苦,指导书写。

联系生活,用辛苦来说一句话。

辛,前鼻音,上下结构,上面的立宽扁,下面的十瘦长。立字末横在横中线上,最长。

3.学习多音字场了。

(1)场。大多数情况下读第三声,表示处所,能适应某种需要的较大的地方。同学们在校园里活动的地方叫操场;国庆阅兵的地点在天安门广场;开会的地方叫会场。另一个读音是二声,专指平坦的空地,多半用来脱粒、晒粮食,比如说打谷场。在这首儿歌中,它的读音应该是二声。

(2)了。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读le。比如:我的作业写完了。你吃饱了吗?表示明白或完结、结束的时候,要读liǎo,我们可以组词了解、了结、了如指掌,在这首儿歌中,它的读音是liǎo。农事了意思是一年农事全都结束了。

(3)出示含有多音字的句子,读一读。

秋收过后,打谷场就变成了剧场。据了解,这是人们在庆祝丰收呢。

4.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教学时,采用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相结合的方法,减轻学生的识字压力。多音字的学习离不开具体语境,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从教读音到教意思,再送到具体语境中朗读,让学生从学到用,扎实有效。)

三、诵读儿歌,了解农事

1.这首儿歌不仅读来朗朗上口,充满着音韵美,它也给我们描述了田家四季美丽的画面。(出示课文四幅插图)看看图上画了什么,每一幅图描绘的是哪一个季节中的农家景象呢?

2.学习第1节,体会春季的勃勃生机。

(1)看第一幅插图。这幅图描绘的是哪个季节,图上都有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它对应课文中的哪一节呢?

(2)学习肥字:肥这个字是肉月旁,指的是肉多。文中的桑叶儿正肥意思是桑叶生长茂盛,叶片厚实。

(3)读出春季的勃勃生机。

3.学习第2节,了解夏季田家的忙碌。

(1)夏季的田间地头,又是一派怎样的景象呢?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农事忙。

(2)说一说,从哪儿能看出农事忙呢?

(1)借助插图理解采桑养蚕插秧。

补充介绍:相传早在5000年前,我们的先祖就已经懂得采桑养蚕,制作丝绸,纺丝织绢。

(2)宋代诗人翁卷有诗云: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秧。

(3)除了采桑养蚕,农民们还要忙些什么呢?学习课后习题中表示农事活动的词语。

(3)农事这么多,于是勤劳的人们就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学习归和戴字,感受农家人的辛劳。

(1)给归组词,理解字义。

出示:早出晚归落叶归根同归于尽完璧归赵

(2)戴这个字比较复杂,你能从中找到几个字?(十、田、共、戈)

当它表示把东西放在头、面、胸、臂等处,我们可以组词戴眼镜、戴红领巾、戴帽子;当它表示头顶着的时候,我们可以组词披星戴月;后来又引申为拥护尊敬,我们可以组词爱戴。课文中的归来戴月光意思就是回来的时候顶着月光。夏季的农活特别多,农家人出去得很早,回来得很晚,这就叫早出晚归。

(3)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农家人十分辛劳。读一读。

4.学习第3节,品味秋季丰收的喜悦。

(1)辛苦了一夏的农家人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秋季。齐读第3节。

(2)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从哪儿能感受到农家人的收获?稻谷成熟了谷像黄金粒粒香。

(3)说话训练:____像____。

(4)夏日里的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现在都变成了丰收的喜悦身体虽辛苦,心里喜洋洋。怎么读才能读出农家人的喜洋洋呢?(语调上扬,语速稍快。)

5.学习第4节,感受冬季田家的欢乐。

(1)秋去冬来,寒冷的冬天,辛苦了一年的农家人又在干些什么呢?指名读。

(2)一年的农事了结了,农民伯伯和家人们此刻坐在家里会干些什么,聊些什么呢?

(3)想象着这美好的画面,读一读第4节,读出农家人的欢乐。

6.出示填空,引导学生背诵儿歌。

春季里,(),

()蝴蝶飞。

麦苗儿(),

桑叶儿()。

(设计意图:本单元是识字单元,教学重点是放在识写生字上。在诵读儿歌的同时,重点识记归戴等字。结合课后习题,以农事为主题,进行集中识字活动,因为这些农事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所以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课外拓展,好书推荐

同学们,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农民伯伯播种、插秧、除草、打谷的时间是依照二十四节气来进行的,他们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农谚。老师给大家推荐一套非常有意思的绘本《写给孩子的二十四节气》,这里面依着春、夏、秋、冬的时令,展现了许多农民劳作的场景,同学们想要了解更多的田家生活,就赶紧打开这本书吧。

五、作业

1.背一背儿歌。

2.说一说你知道的农事活动。

9、拍手歌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拍手歌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识字3《拍手歌》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识字3》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拍手歌的形式,带出10个本课学习的生字,这首拍手歌告诉学生人和动物是朋友保护动物要牢记,内容通俗易懂,读音押韵,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渗透一些汉字的演变以及造字规律的知识,学用结合教给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效率,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中受到保护动物、关爱自然的情感熏陶。

二、说学生

低年级的小学生都喜欢小动物,对小动物有着自然的感情,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更加热爱动物,保护动物。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要求的10个生字,学习书写物牢猫等字。

2.在自主学习,生生互学,师生互动中获得多种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3.有节奏地朗读拍手歌,了解翱翔雁群会写字唱不休等词句的意思,受到保护动物、关爱自然的情感熏陶。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会认10个生字,会写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本课难点:让学生领悟人与动物互相依存,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意愿。

五、说教法:

1.创设情境导入: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展示动物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句式,在动物里,我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边。

2.读文,初认生字。在这个环节,我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营造良好、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体会识字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图文结合,巩固生字。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动物的喜爱,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4.朗读儿歌、巩固全文。本节通过拍手游戏,让学生了解拍手歌节奏感强,押韵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动物的认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意愿。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非常喜欢小动物,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精彩的动物世界去看一看。

2.出示课件,学生欣赏感受。

(1)欣赏各种动物在不同环境活动的场面,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说说自己看到了哪些动物。

导语:多么广阔、美丽的大自然啊!动物们有的在空中自由飞翔,有的在地上快活地奔跑,有的在水里无忧无虑地玩耍。他们生活的可真幸福啊!今天,老师从美丽的大自然中邀请了5位美丽的客人来咱们班做客,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美丽的客人吧!

(二)看图、读词、识字

1.出示课件,看图片,认识动物。

2.出示词语,图文对照,认读词语,与动物打招呼如孔雀,你好。

(1)自由认一认,读一读。

(2)小老师领读。

(3)开火车认读。

导语:美丽的客人走了,它们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我们牢牢记住它们的名字吧!

3.出示生字,识记生字孔、雀、灵、鹂、锦、鹰。

(1)同桌合作识记生字。

(2)交流汇报。

(三)出示课件谁能帮帮我,学习生字丛、牢、嬉、护

1.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2.交流汇报。

3.组词说话练习。

导语:你们帮了老师,你们这么喜欢帮助别人,一定有很多朋友,是吧?那我们一起来做找朋友的游戏好吗?

(四)巩固生字

1.找朋友游戏。

(1)教师示范。

(2)做游戏。

导语:孩子们,看得出来,你们不但喜欢猜谜语,还会编谜语,那我们就来一起猜谜语,好不好?

2.课件出示我会猜。

小牛戴帽子──牢。一只美丽的鸟──鹂。女孩喜欢做游戏──嬉。火烧的山倒了──灵。手拿户口本──护。两个小人走独木──丛。

导语:你们真是太聪明了,有一位孩子跟你们一样聪明,也非常喜欢动物,他根据大自然中动物的特点编了一首非常有趣的拍手歌,你们想读吗?打开课本读读。

(五)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同桌互读互听。

3.分小节展示朗读。

4.评价。

5.课件出示(拍手歌)练读。

(1)自由模仿练读。

(2)男女分小节接力读

(3)师生拍手加动作表演读。

(4)自由练读,说说读了拍手歌,你知道了什么?

导语:是啊,大家说得太好了,大小动物都有家,人和动物是朋友,我们人人都应该关心动物,保护动物。在这儿,我们可爱的大熊猫也提醒大家要保护动物,并编了一首保护动物的小儿歌。

(六)出示课件(稀有动物图片),介绍认识稀有动物

七、说教学效果

整节课气氛活泼,环环相扣,充满童趣,师生合作愉快,轻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1.认识拍、靠、蚕、插、根、棍、把、掰、苞、鸣、闯、匹12个生字,会写拍、合、豆、谷、蚕、匹6个生字。学习新部首提手旁、人字头、虫字旁、三框儿。

2.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感悟汉字的表意功能。

4.利用拍手歌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儿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效率。

5.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重点:

掌握生字,能读准12个新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难点:

了解生字的意思,并能运用生字组词造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引入新课。

1.听儿歌。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儿歌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儿歌。请听歌曲,一边听一边想: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

2.播放《幸福拍手歌》。

3.生回答:这首歌名叫《幸福拍手歌》。

4.师:你们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拍手歌》这首儿歌。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读文识字。

1.引导学生自由读儿歌,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会认字和会写字,然后反复拼读。

师:同学们,老师已经布置你们圈出课文中会认和会写的字,你们都做好了吗?(出示课件:课文生字。)

师:请同学们合作读生字,看看你们同桌都会读了没有?如果你的同桌读不准或读不对,请你帮他纠正,好吗?

生:汇报读字情况,教师纠正。

3.同桌之间互读儿歌,互相正音。

师: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好,现在调皮的生字宝宝跑到儿歌里面去了,它们想考考大家是不是还认识它们呢。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一起读儿歌,互相正音。

4.检查读文情况。

5.再次学习生字。

(1)儿歌中的生字宝宝又跑出来和我们见面了,大家还认识吗?

(出示课件:带拼音的会写字。)

(2)学生齐读带拼音的生字。

(3)采用多种形式读生字。

a.领读。

b.小组读。

c.开火车读。

6.认清字形。

(1)请学生观察字形,想办法识记字形。

(2)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7.理解字义。

联系儿歌、图片和动作,理解掰苞谷、闯进、把门闩这几个生字词。

8.生字开花:看谁组的词最多。

师:同学们真能干,会组很多词!

9.开火车读词语。并能用所组的词语说一句话。

师:谁能用你喜欢的词语来说一句话呢?

例:谷,稻谷:妈妈去田里收稻谷。三、指导书写。

1.学生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生:我用加一加,例如:扌+白=拍;天+虫=蚕。

生:我用顺口溜,例如:一人一口便是合。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师: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起笔在田字格的位置。

3.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拍、蚕、匹。

(1)师:出示这几个字的笔画顺序。

(2)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跟着书空。

(3)学生描红,书写。

4.展示学生作业并点评。

5.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课件(生字课件),学生齐读。

2.齐读儿歌一遍。

二、细读课文。

1.引导学生接力读课文。

(1)师生接力读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来读一读,老师读前一句,同学们读后一句。

例如:老师读:你拍一,我拍一,

学生读:人靠大树好休息。

(2)男生读前一句,女生读后一句。

(3)全班同学拍手齐读。

2.小组比赛读。

(1)指名2或3个小组读儿歌,看哪一组读得好。

(2)师生点评。

3.读完了儿歌,聪明的你发现这些汉字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生字有一部分由偏旁和独体字组合而成。

例:拍扌+白=拍。

生:有些是由两个独体字组合而成。

例:蚕天+虫。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添上扌后的字,它表达了什么意思?

拍:要用手,所以加上提手旁。

4.教师进行补充:利用字理教学学习拍谷字。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5.教师小结。

6.拓展说字。

师:你还认识哪些带有扌旁的字?

7.玩你来说,我来猜的游戏。

例如:一生:上面是合,下面是手,这个字是

另一生:我知道这个字是拿。

三、指导编儿歌。

1.齐读儿歌。

2.学生小组交流编儿歌。

3.教师范读新编儿歌。

4.学生汇报。

5.师生评议。

6.师小结。

四、学生谈学习收获。

五、板书设计。

识字4拍手歌

天+虫=蚕

扌+白=拍

部编2017秋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识字3《拍手歌》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拍、靠等12个生字,会写拍、合等6个生字。

2.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的过程中识记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图片:一个人靠在大树上。

2.出示休,引导理解:一个人靠着大树,就是休。

3.那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汉字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拍手歌》,看看儿歌中有哪些有趣的汉字吧!(板书课题)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播放《拍手歌》乐曲,让学生跟着欢快的音乐节奏朗读儿歌。

2.边读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不会读的请同学帮助或向老师请教。

3.同桌或四人一组互相认读,正音。

4.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开火车读。

5.做游戏:摘苹果。巩固识记。1.认一认,连一连。

蚕chā

插pǐ

苞chuǎnɡ

闯bāo

匹cn三、小组合作,整体感悟

1.师: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并且识记了课文中的生字,大家的表现都很棒。可是,这些生字宝宝有个小小的要求,它们想和大家一起读一读儿歌,你们愿意吗?(愿意)

2.自由读儿歌,同桌互读。(一人一句)

3.指名读。(加上动作表演)

4.全班齐读。2.加一加,学生字。

天+虫=

扌+白=

匚+儿=四、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并口头扩词。

2.师:课文读熟了,生字会认了,我们还要(引答)会写。下面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些生字。

3.教师范写,学生认真看,仔细观察老师的书写笔顺。

4.学生自由书写,教师组间巡视,个别指导。

5.展评书写,奖励五角星。3.填一填。

匹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组词为( )。

10、麻雀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麻雀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麻雀》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课文讲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其免受伤害的故事,赞扬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学情分析:

很多学生都很喜欢小动物,但对于有关动物的母爱的文章,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关于老麻雀的行为,和猎狗的后退学生可能会理解不透彻。

教学建议:

1.体现学用语言的教学原则。即通过品词析句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将阅读和写作关联,促使学生把思想感情迁移到生活中,以表达真情实感。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围绕爱字展开教学,先整体感悟故事中的爱意,再逐一品析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形象,借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想象情境,感受老麻雀对孩子无私的爱、感悟爱创造的奇迹;最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感恩有爱的生活,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文章是怎样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不畏强暴的精神,感受母爱的伟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读、悟、演、写的方法逐步深入了解老麻雀对小麻雀深深的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动人故事中,懂得动物也有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理清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难点

感受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伟大母爱。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母爱的事例。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文中角色间的关系。

难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读课题。

2.《麻雀》是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一百多年来,这个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你们想读读这个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录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自学生字,想想你用什么方法记字形,可与同学讨论交流。

4.检查自学情况,借助字词卡,多种形式认读。

5.同桌互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6.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标出自然段。

三、指导书写生字

1.自由认读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2.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上的位置,要写好这些生字有哪些地方必须特别注意?

3.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4.学生自由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麻雀

初步感知内容:老麻雀救小麻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2.通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难点

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些什么?

二、默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

1.根据课后第二题自学。根据题中的三个内容,试着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2.与同桌或小组里的同学讨论交流,了解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3.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为什么?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默读课文,讨论交流。

(1)遭到大风猛烈的摇撼,从树上巢里掉在地上的小麻雀是怎样的?画出表现小麻雀弱小可怜的词语。

(2)猎狗走近小麻雀,它想干什么?画出表现猎狗凶猛厉害的词语。

(3)引导学生将上面的内容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小麻雀处境的危险。

(4)就在小麻雀即将遭到不测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图文对照,讨论、探究:

①为什么老麻雀飞下来时像一块石头落地?

②在文中找出两个描写老麻雀临战前紧张姿态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④老麻雀为什么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

⑤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老麻雀形象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动之情读出来。

2.齐读第6自然段。

思考讨论:凶恶的猎狗竟然在小小的麻雀面前愣住了,后退了,这是为什么?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3.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上文,品味感悟。

(1)看到老麻雀和猎狗搏斗,我会怎样想?

(2)我为什么急忙唤回猎狗,并把它带走?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小结:母爱,这是存在于小生灵老麻雀身上的令人钦佩的伟大情感,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是它驱使老麻雀放弃自己安全的环境,铤而走险飞落在凶恶的猎狗面前,誓与猎狗进行殊死的较量,掩护和拯救自己的幼儿。母爱,是多么的无私和伟大啊!

四、朗读背诵,积累语言

1.把自己最受感动或最喜欢的段落找出来,多读几遍,熟读成诵。

2.把自己读了本文后的收获与同学交流。

3.提出自己还没弄懂的问题与大家讨论。

4.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在采集本上。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2.老麻雀为什么使你感动?

3.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赞颂一下母爱。

六、课后延伸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用实际行动,回报妈妈的爱。

板书设计:

麻雀

11、爬山虎的脚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爬山虎的脚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内容】

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绕语文要素时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围绕语文要素准确表达,学会观察。《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叶老专门为孩子们写的一篇观察范文。文章的结构非常的清晰,先写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再写引人注意的爬山虎的叶子,最后写爬山虎的脚。让学生以品读感悟,想像画面为主要手段,去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开启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前两段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图片

我们通过这些准确形象的语句,感受到了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这节课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在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吧!

二、研读3、4自然段,交流体会

1.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1)读文画句

①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如果你也学着叶圣陶爷爷此时在观察爬山虎的脚,你发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的呢?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

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提出比喻句,仿写比喻句)

(2)读文画脚

1.学生用自己的话再次复述爬山虎脚的样子,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重点理解以下几点:图片

最后展示呈现爬山虎的脚的图片

学生们为什么可以画的这么像?(作者描写的详细)

为什么描述的这么详细?(指导学生要仔细观察)

跟着音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脑海里想象爬山虎脚的样子。

2.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过渡:

师:我们知道了爬山虎的脚很独特,那你们知道它更独特的地方是什么吗?让我们默读第四段。

(1)让我们默读第四段,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①生回答:爬山虎会往上爬

师: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画出相关语句。

生: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②再次默读第四段,把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词用▲标出来(触、巴、贴、爬)

指名读爬山虎往上爬的这一段,注意划线的词,要重读。同学表演(讲解动词)----同桌边说边表演(体会动作)小组讨论:动词可不可互换

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顺序性的。

从这些动词我们可以体会到叶圣陶爷爷用词准确、观察细致。

③质疑问难

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呢?

一步一步:脚交替着爬

一脚一脚: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在长出一只新脚来

在这儿,叶圣陶爷爷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到什么?

(连续观察 细致观察 用词准确)

那我们观察爬山虎的脚与那些东西相似呢?

(最后一句蛟龙爪,蜗牛的触角等等)

这是一天就观察到的么?是怎样观察的?(长期观察)

那大家想看一看爬山虎向上爬的情景吗?(播放课件)

最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动词的变化和作者的用词准确)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爬山虎脚的样子和时如何向上爬的,那除了这些叶圣陶爷爷还发现了一个秘密,他是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在一起去探索吧!

三、回归整体,领悟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具体形象。作者将爬山虎的脚描写的十分详细,跟着作者就可以领略爬山虎的风采。

罗丹也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

四、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2.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再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叶子、爬山虎脚的特点、爬山虎是怎样用脚来爬行。在教学时要启发学生学会深入、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情分析】

小学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学生第一次接触爬山虎,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活跃回答,积极动脑筋,但注意要引导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本课教学内容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深入、细致的观察习惯和能力。首先,学生对爬山虎这一植物的命名会倍感兴趣,有助于调动学生观察的欲望;其次,在表达方式上,本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另外,课文在描写上细致入微,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观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掌握会写的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能流利的朗读课文。

3、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重点语句品读法、表演法、画图法、课件演示法、朗读法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培养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难点:1、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2 、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动画效果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进入课文,引导质疑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读完这个题目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有谁知道爬山虎是什么?

生:是一种植物!

师:原来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啊!大家都知道人类是有脚的,那爬山虎属于植物为什么还会有脚呢?爬山虎的脚又是长得什么样子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学习今天的新课文《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老爷爷观察到的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交流预习,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和不懂的词语。

①课前我们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生字的认识情况。(随机点学号读生字词)

②哪位同学来当当小老师领读一下生字词?(老虎、占领、铺平、均匀、重叠、茎叶、把柄、触角、痕迹、追逐、蛟龙)

③除了生字词以外,课文中还有哪些你认为写得好的字词?

带领学生分析生字,掌握较难字的写法,解释学生不懂的词语。

2、初读课文

(1) 听老师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 自己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在讲什么。

(3) 你喜欢哪个自然段?选出来读一读,再说说这个自然段在讲什么。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划分段落

一二三四自然段分组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想想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

根据段落大意进行课文的分段,并归纳大意。(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将课文课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家里和学校都有爬山虎,引起作者的观察兴致,引出下文。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段(第三到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时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三、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2)(课件展示爬山虎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四、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出示爬山虎叶子的图片,提问:这是爬满墙的爬山虎,首先引起你注意的是爬山虎的哪个部分?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指名答。(爬山虎的叶子很多,铺满了墙面。叶尖一顺朝下,没有重叠的。)

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1、思考一下: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这一段共四句话:

第一句写叶子颜色的变化。色美:由嫩红到嫩绿再到绿得那么新鲜。

第二句写长大的叶子引人注意。

第三句讲叶子形美,排列整齐、均匀。形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缝隙。从新鲜和那么体会出来的。新鲜就是说叶子水灵,鲜嫩;加上那么就说明叶子非常鲜嫩。从均匀一顺朝下体会到叶子分部得很匀称,叶子之间间隔一般大,体会到叶子的整齐美。叶子尖都朝着一个方向,非常有条理,看起来很美。

第四句讲风吹过时的景象,动态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这么美的叶子,让我们再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师生齐读)。

2、一顺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爬山虎的叶子一顺儿朝下,铺得很均匀并且没有重叠?(一顺儿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爬山虎的叶尖一顺儿朝下,是说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长得非常整齐。我们知道,爬山虎是靠着脚向上爬的,而与它的脚相反方向长的叶柄便向下垂,叶尖便自然也向下垂。叶子的生长要吸收阳光,如果重叠生长,那么有的叶子就不能吸收阳光了,所以叶子铺得均匀,没有重叠。)

3、女生读第四句,体会漾字的生动之处。想象微风吹过,成片的叶子随风起伏,如绿色的海荡起的波纹,让人的心里不由得震撼。引导学生读出美感。

4、从文中找出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5、叶圣陶的笔下爬山虎的叶子是那么的美丽,那么哪位同学能把那种美读出来呢?(找学生朗读课文第二段)

师:作者能够把叶子写的这么美,是与作者的一种好习惯分不开的,你知道是什么好习惯吗?(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的叶子:嫩红--嫩绿

长大了的叶子: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一课时结束,教师布置家庭作业,预习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前两段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三四五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就让我们跟着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看一看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和特点,以及它究竟是怎么爬上去的吧!边读边把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划下来,仔细品味品味,还可以学着做做动作。

一、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一)读文画句

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过渡: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这一段,通过同学们认真读书,自己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请同学们这样认真去读,看看这一段,你们能知道什么?

(二)读文画脚

1.教师板画,提出要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2.学生读书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①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

方案一:学生选择的是红色

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教师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说课文依据)

方案二:学生选的不是红色 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

②画脚。学生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③全班评议。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

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方案一:学生画得不对

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方案二:脚的位置画错了

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学生如果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了,但又不知道画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置的句子,对照图文评议、理解、感悟。

教师最后可展示呈现爬山虎脚外貌细节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与自己的画的差别。

二、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过渡:

师:作者把爬山虎的脚描写得多么细致呀!是什么原因呢?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谁能独具慧眼找出来呢?

对了,正是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颜色了解得那么仔细。刚才同学们提出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问题,那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4自然段。(板书:爬)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有关句子。

2、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 把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词用▲标出来(触、变、巴、贴、爬)

①巴住墙是什么样子?(紧紧地贴、吸在墙上)为什么要巴住墙?(这样茎才不会掉下来?)这么细小的脚,怎么可能巴住墙的呢?(因为六七根细丝的头上都变成小圆片了)

②巴住墙了,再怎么往上爬?(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同学们,假如我们的手指就是爬山虎的脚,和你的同桌一起演示一下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

4、指名读爬山虎往上爬的这一段,注意划线的词,要重读。

5、体会朗读。注意:只要读好这些词,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

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二)看画面配解说

教师可呈现幻灯片,展示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随着动画效果的变化读出文中相应的句子,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直观的观察到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么爬的。

(三)质疑问难

学到这儿,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质疑:①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②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解决问题

1. 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方案一:可以用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此时教师不动声色,请其他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方案二:理解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教师请学生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是怎样爬的。

2. 教师板画描述启发: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3.在这儿,叶圣陶老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叶圣陶老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非常恰当。)

小结:体会叶圣陶老爷爷作了连续观察,观察细致,用词准确。

三、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墙和脚的关系)

2、这是一天就观察到的么?是怎样观察的?(长期观察)

3、叶爷爷还说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自己试过了)

我们观察物体时,可以用眼、手、闻、触,这些都是观察的好方法,叶爷爷就是利用这些方法来观察爬山虎的脚的。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观察,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的许多奥秘。

4、叶圣陶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观察细致)

四、回归整体,领悟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课题,为什么这篇课文的标题是《爬山虎的脚》,现在你有没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这脚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脚爬山虎就没法往上爬了!)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4、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六、作业

背诵三四自然段。

12、雪梅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雪梅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降、骚、逊、输4个生字,会写降、费、须、逊、输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理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本诗。

教学难点:

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忆古诗,轻叩古诗的大门

1. 游戏引入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跟同学们玩一个高难度的游戏,敢不敢接受挑战?(生齐答)

师:游戏的名字叫看图忆诗句。(PPT出示雪梅的图片)请说出含有雪或梅的诗句,任意一字即可。

生: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师:能够从脑海中快速地提取出来,得益于你们大量的古诗积累,给大家点赞!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3句古诗,找同学读一读吧。

师:同学们,雪花和梅花不仅是冬日里的美景,也是报春的使者呢。大雪纷飞,寒梅怒放,仿佛在告诉我们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百花争艳的春天就要到来。可是,这两位报春的使者今天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吧。

2. 板书课题雪梅。

二、初读古诗,认写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1. (出示自读提示)借助拼音和注释,大声朗读古诗。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生读)师:目标完成了吗?同桌互读,帮助正音。

2.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3.老师把生字去掉拼音,组成词语,你们还能读正确吗?先自己试一试。

4.出示会认会写的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读。

(认输 逊色 骚人 必须 费力 投降 )

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共同解决。

(1)逊色(不及之处。造句:跟第一幅画比起来,第二幅画要稍稍逊色一些。跟姐姐相比,她的学习成绩一点儿也不逊色。)学习方法:结合注释、近义词、在句子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了解骚人的来历。骚人:战国时期,屈原创作了《离骚》,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后人称屈原为骚人。

5. 学习多音字。在表示放弃、屈服、认输的意思时读xiang,在表示落下时读jiang。

6.书写降,学生书写提示,教师范写。费(看书写视频)。

7.生写,同桌互评,再次修改。

8. 这些生字又回到了古诗中,没有拼音,你还能读好吗?指名读古诗。

9. 读出节奏。师:他不仅读正确流利了,还读出了节奏。谁能根据节奏符号,向这位同学一样读出节奏来呢?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梅花和雪花在争什么?

三、品诗句,想画面,悟道理。

师:知道答案了吗?生答:争春。学习第一行诗:(出示:梅雪争春未肯降)

1.联系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你有跟别人争过什么东西或者争论过什么事情吗?生交流。

2.猜猜看,关于春天,两位报春使者会争执什么呢?(预设2位同学)

3.两位同学表演争春。师:它们两个你一句,我一句,都不肯(生齐:投降、服输)

4.同桌演一演。

师:好一派热闹景象。

女同学,让我们热热闹闹地读一读吧!(梅雪争春未肯降)

男同学,让我们不服输地读一读吧!(梅雪争春未肯降)

学习第二行诗:

师:争来争去,谁才是真正的报春使者呢,让我们找大诗人来评评理吧!一起读:骚人阁笔费评章。

阁笔就是放下笔。评章就是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学习方法: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诗人轻轻松松就分出高下来了吗?从哪个字能看出来?(生齐:费)

出示字典里面费的意思,理解在这里是花费、耗费的意思。(学习方法总结:查字典)

师:也就是说,诗人花费了很大精力,也(生接:难以评判)。

演一演,读一读。

师:梅雪争春,难以评判,所以诗人放下笔,摇着头,说_______。(一二组)

梅雪争春,难以评判,所以诗人眉头紧锁,叹了一口气,说____。(三四组)

学习三、四行诗。

师:难以评判,原因何在?读读后两行诗,也许我们能找到答案。

(出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齐读。

师:你知道答案了吗?生交流。

1.原来雪花胜在:颜色比梅花白 梅花赢在:有香味(板书 白 香) 也就是说它们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

2.那它们有没有不足呢?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生回答:逊和输。

3.你能根据提示说一说对这两行诗的理解吗?(重点:找两位同学说)

梅花在晶莹洁白上比雪花稍稍逊色了一些,而雪花却输在了没有梅花的清香。

原来它们各有长处: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它们吧!(生读)

原来它们也各有短处,让我们语重心长地劝一劝它们吧!(生读)

4.让我们再来完整地读这首诗,思考:各有长短,怎样才完美呢?生交流。

师总结: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花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不能显示出梅花的傲然独立。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互相映衬,取长补短,才是冬日里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板书:互相映衬 取长补短)

5.学到这里,你有没有明白些道理,请联系学过的课文和生活实际说一说。(生交流)

6.诗中有景,诗中有理。让我们一起在美妙的音乐声中静静的聆听、吟诵、品味吧。(生配乐朗读)

7.背诵古诗。

四、了解作者,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师:作者卢钺非常喜欢梅花。相传他在写完这首诗后大有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找同学来读一读吧!课件出示:

《雪梅 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师:梅花、雪花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物,诗人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终有所悟。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希望我们都可以做生活的有心人,都可以经得一番寒彻骨,报的梅花扑鼻香。

作业:1.积累其他描写雪和梅的诗句。

2.把今日所学、所思画出来,写下来。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3.能够运用所学方法,理解《画眉鸟》,感悟观察的角度不同,感悟的道理不同。

4.会写费。

教学难点

1.展开想象理解画面。

2.感悟思考问题,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所悟的道理不同。

教学过程

导入

以梅花和雪的图片导入,同学们看到这两个图片想到了什么?或什么诗句?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宋朝诗人卢钺的《雪梅》

师: 板书课题

新授

(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请同学们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谁来为大家都一读。

(二)品味争与评

1.师:古诗讲了什么季节的发生的事情?

生:春天

师补充:春天分早春、仲春、暮春,这里是早春

2.早春时节梅和雪在做什么?

生:他们在争谁更美?

3.师:他们是怎样争的?

学生先试着说:

教师再创设情境:

白雪皑皑的原野上,一支梅花凌寒独放,她看着身边厚厚的白雪说:( )。一阵风吹来,雪花在梅花枝头飞舞,它对梅花说:( )

【设计理念】通过角色转换感受当时的情景。

4.有一群骚人也坐不住了,他们搁下笔,也来评论他们到底谁更美。这里的骚人指的是(教师出现骚人的解释)

5.诗人评议的轻松吗?

生:不轻松。

师: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生:费

师先出示费的会意字写法,再带领大家在田字格里写费,在费尽心思的一番评论之后,诗人得出怎样的结论。

6.出示原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7.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说了什么:(学生用不同方式说梅比雪少了三分白,梅比不上雪的洁白,雪比梅多了一丝洁白)

8.无论我们怎样说都不及(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三)感悟整体意境

1.同桌合作,一人读原句,一人说意思。(2分钟)

(四)配乐读出意境之美

(五)感悟道理:从一争一评之间,我们看到了梅花之美,美在馨香四溢,白雪之美,美在洁白无瑕。看来不同的事物,观察角度不同,感悟的道理也不同。

(六)情境练习

三、拓展

1.《雪梅其二》正因为雪梅各美其美,所以让诗人卢钺爱不释手,于是又写下第二首,

2.师出示第二首《雪梅》

3.学生默读,说说从中诗读出了什么?

正是因为两首诗,卢梅坡的才被古今知晓。

四、书写练习

配乐尽情书写

【设计意图】

五、作业

1.把这首古诗背诵给自己的家人。

2.试着根据观察到身边两种不同特点的植物或动物编一首诗。

13、太阳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太阳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知识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 寸草不生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3、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熟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德育目标: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熟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学难点: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熟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等词语。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简单的几种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之前我们读过《后羿射日》这篇神话故事,文中讲后羿射掉了九个太阳,你认为是真的吗?为什么?你能结合你平时阅读到有关太阳的知识来说说吗?

小结:是呀,太阳离我们这么远,又那么大那么热,怎么能射得下来呢?再说,一个太阳就那么热,要有十个太阳,不要说后羿,就是万物都无法生存。所以《后裔射日》只是个传说而已,要想真正了解太阳,我们必须用科学知识才能解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说明文《太阳》一课。

2、出示:说明文概念(指名学生读)

大屏出示: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开课前用《后羿射日》与资料交流作对比的形式,让孩子初步科学地认识太阳,从而从概念上区分神话和说明文的不同,为课中学习说明文做铺垫,以防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新文学体裁感到生疏。

出示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传说 寸草不生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简单的说明方法。

三、出示前置性作业单,明确本课时交流任务。

1、查找有关太阳的知识:了解什么是说明文?

2、用一圈(圈生字)二画(画词语)三批注(用近义词、反义词或查词典的形式批注难理解词语的意思)的形式熟读课文。

2、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四、学生依据前置性作业单自学此环节学生在家自行完成,不占用课堂时间。

四、小组检查自学效果。1、课文朗读检测(四人小组轮读后相互及时纠错)

2、字词认读情况检测(四人小组分工认读,相互纠错)

3、交流课文主要内容(讲了太阳的那些知识)

[设计意图] :给孩子明确交流目标,让孩子有目的、有方法的去学。

五、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进行评价补充,教师相机指导更正。

1、小组分工朗读课文,读后师生互动强调重点字音、梳理难读句子。

★多音字差的四个字音

★认读生字:摄氏度sh 野兽 生存 繁殖zh 蔬shū菜 较好 治疗(注意带拼音的生字)

★交流摄氏度、繁殖两个词的意思。摄氏度:摄氏度符号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温标,用符号C表示现在的摄氏温度已被纳入国际单位制。★繁殖:是生物为延续种族所进行的产生后代的生理过程。生字书写指导:繁殖、蔬(强调:三个字笔画较多,书写时要结构紧凑, 繁下面是系少一撇;蔬,左下最后一笔是提,右边中间是死亡的亡多一点;殖左边是歹字部。

2、课文主要主要讲什么?哪几个自然段讲特点?(1-3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讲太阳与我们的关系? (4-8自然段)

六、课堂延伸,拓展阅读。小组合作学习:作者是怎么写这些特点的?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太阳特点的句子后读读,想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2、组长根据汇报情况选择一个特点分工后进行全班汇报。

(1) 、太阳的远:句子: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➊、引导学生发现句中的数字,体会通过数字具体说明的方法,感受这些数字的精确性、科学性。②、教师板书:列数字。

(2) 、太阳的大:句子: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从句中的哪些信息点感受到太阳大的? (130万个地球)②、出示太阳与地球的课件图,让学生从直观角度进行比较,感受太阳之大。板书:作比较列数字

(3) 太阳的热:句子: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

(4) ①、抓关键词.....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太阳的热。小结:像这种将太阳比作大火球,将太阳的发光、发热的特点生动呈现出来的方法,叫打比方。

3、用人们熟知的钢铁碰到太阳变为汽来说明太阳的温度高,这种说明方法叫举列子。板书: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4)指导朗读,深入体悟太阳特点及表达方法,自己练习朗读感兴趣的段落,要读出太阳的特点。

八、课堂练习:运用今天学过的说明方法,把下面句子说具体。

1、妈妈工作真辛苦。

2、月亮照在湖面上。

3、我的书包很大。

[设计意图] :孩子们容易把修辞手法比喻句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混为一体,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孩子们在争议中明晰在说明文中叫打比方,并通过说话练习检测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是否掌握刚学的几种说明方法,并及时纠正,使新学知识尽可能当堂消化。(6)、交流自己的句子,判断说明方法使用的准确性。

板书设计:

15.太阳

特点

远 大 热

列数字 打比方 举例子 作比较

14、盼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盼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盼》是六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选自作家铁凝的第一本出版小说《夜路》,是一篇儿童文学类的小说。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小主人公情感和心理的变化,表现了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1.疏通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厘清行文思路,感受小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的盼。

3.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过程】

核心问题:作者如何围绕一个盼字展开描写,表现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一、导入

【由标题盼字导入。】

盼字是什么意思,从目从分眼睛黑白分明直勾勾地看,眼巴巴地看

内心的渴望每一个盼的背后都有一个愿望,那么本文的小主人公蕾蕾,她盼的是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盼什么?为主问题,引导梳理出文章结构。】

问题 预设回答 设计意图

主人公蕾蕾盼的是什么呢?

晴天多好啊,盼下雨干什么呢?下雨穿雨衣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吗?有什么可盼的?(一般我们盼的事情,都是特别的、喜欢的或者是新鲜的)插入作者的写作背景

哪里可以看出雨衣的特别?哪里可以看出我很喜欢? 盼下雨

盼下雨穿雨衣

新雨衣很特别(怎么、竟然、不像)

我很喜欢(立刻,抖开)

文中第1、2节

新雨衣那么独特、我那么喜欢,所以我开始盼下雨,盼下雨穿新雨衣。

给大家2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全文,看看作者围绕盼字,写了哪些事。梳理一下情节,划分一下段落。 找出文章围绕盼写的几件事情:

开始盼变天

盼到下雨却未能出门

盼到雨继续下终于如愿以偿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以怎么盼?为主问题,引导关注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问题 预设回答 设计意图

新雨衣那么独特,我那么喜欢,所以开始盼下雨穿新雨衣,那么我是怎么盼的呢?在这个盼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阅读指导】回忆:文章可以借助什么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呢?

板书学生提出的表达人物情感的词。

人物(心理、神态、动作、对话)、环境、其他(修辞、标点、句式等)

1、2节由老师带领,引导学生解读文章,剩下部分。由学生自主研读,结合学过的阅读技巧,和前三节的示范,尝试体会文中我的情感变化。

回顾全文,尝试结合我的情感变化,给我画一个心电图。

正是因为情感的高低起伏,充满变化,才会让人印象深刻(结合前文介绍的,作者成年时以儿童的视角记述这个故事,不是别的,而是这件事,必有它的特别之处,让人印象深刻。)才更加真实动人。整篇文字的背后,其实作者还想表达属于孩子的那一份童真童趣。也希望大家能永葆一份好奇心,永葆对生活的热情,永葆这一份童真童趣。 高低起伏。见板书。 引导学生感受盼的过程,心情是复杂的,是跌宕起伏的。

四、作业

1.本文题目为《盼》,若改为《我的新雨衣》,你觉得是否合适?请说说你的理由。

2.请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改成小课本剧,并演绎出来,下节课展示。

二、教学实录(精彩片段

难点突破

教师出示问题:

1.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写盼的。

2. 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思考,讨论。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生:我看出了一个地方,就是第三自然段,这段的开头就说我开始盼着变天。

师:盼着变天,实际上是盼着做什么?

生:盼着穿新雨衣。

师:这一自然段里面,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地方谁来读一读?

生: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师:这里用了两个问句,为什么要用问句,直接说天上不长云彩,天不下雨好不好?

生:不好,这样说更能表现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

师:如果你是小作者,你会怎样埋怨老天呢?

生:我也会用问句,老天呀,你怎么就是不下雨呀?

师:对,一定是这样的。谁还能看出写盼的事例?

生:大晴天的穿雨衣也算。

师:对,这当然是盼,作者说为了穿雨衣,她竟然热了一身汗。盼 的心情可真是急切呀!那还有什么地方能看出作者在盼呢?

生:有一天,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师:你能说一说从哪几个词语中最能看出作者的兴奋劲儿吗?

生:甩打、大步、跑。

师:你注意到了,真不错。大家想一想,我们遇到了兴奋的事情会是怎样的表现呢?(跳起来)大家继续说。

生:我觉得作者和妈妈对话的那一部分都能看出作者盼的心情。

师:作者是找种种借口想出去,妈妈看透了她的心思,不想让她出去,于是就有了这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我们请两位同学来表演一下好不好?谁来演妈妈,谁来演蕾蕾? (两名学生练习对话)

师:从这一部分我们都看出了蕾蕾一心想穿新雨衣,于是就说想去打酱油、炖肉、爸爸说要炖肉,但是妈妈却说自己把酱油带回来了、不炖肉,最终我也没得到妈妈的允许,只能是看着外面的雨,心里干着急。下面同位同学分角色来读一读这一段。

师:大家都很投入,一定体会到蕾蕾当时盼着出去的急切心情了。还有表现盼的地方吗?

生:蕾蕾希望雨先停下,等明天再下,这是不是盼?

师:同学们说一说,这是盼吗? 生:盼着雨停下,盼着明天下,自己就可以穿雨衣了。我觉得这里也是写的盼。

师:对,太对了,分析得头头是道。

生:接下来的地方还是盼的一个表现,蕾蕾看见雨后的景色,想象着雨点淋在雨衣上的情景。因为盼所以才会这样想。

师:我们也有很多的盼,很多时候梦里还会出现,你有这样的体验吗?能和大家说一说吗?

生:我一直盼着放风筝,好几次都梦见自己在草地上放起了风筝,飞得好高好高,后来我都看不见了。

师:你这是盼飞心切呀!其他同学还有想说的吗?

生:我一直想有一个卡丁车,在外面一看见有人玩卡丁车,我就走不动,总要看上一会儿。

师:你这是盼驾心切,哈哈!刚才我们先从课文中找到了蕾蕾的盼穿新雨衣的几件事,然后有几位同学又讲出了自己心中的盼,应该知道:写文章要围绕中心意思选择事件来写,写最能表现中心的事例,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找一找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心理活动就是心里的想法。大家说一说吧!

生: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师:这两句话是心理活动描写。蕾蕾认为老天在和自己作对,故意不让自己有穿雨衣的机会,你们怎么看?

生:当然不是作对,只是蕾蕾一心盼着穿雨衣,太着急了,就认为是老天不给机会。

生:以前晴的天气很多,因为没想穿雨衣,所以没在意。

师:说得真精彩,比我说的还好,了不起!

生: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师:一般人都怕下雨,可蕾蕾说雨点儿打在头上是最美的事。我们从此处可以看出蕾蕾是多么盼呀!

生: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师:窗外有什么?(下雨了)向窗外看一眼有什么用?(知道外面下雨了。)知道又会怎样呢?(也许会同意让我穿上雨衣去外面玩一会儿。)

生: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师:这也是蕾蕾的心理活动,她一心想着穿新雨衣的事情。

生:还有一处: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师:虽然我们知道这种担心实在没必要,但这个句子逼真地写出了一个孩子天真的想法,她太想穿新雨衣了。

师:这些心理活动描写有什么好处呢?能更好地刻画人物,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同学们以后在写人或记事的文章中也要学习这种写法。

15、故宫博物院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故宫博物院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 运用寻读法、面试阅读法、跳读法等阅读方法有目的地阅读。

2. 学习按明确阅读任务、快速阅读全文、锁定相关材料、仔细阅读局部、筛选相关信息、完成阅读任务的六步骤完成本课阅读任务一。

3. 迁移有目的地阅读六步法,自主完成任务二。

教学过程:

一、出示游览路线图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暑假里,国庆节,很多同学都出门旅游了,饱览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老师在暑假里去了一趟贵州,这是我游览的路线图。我从成都东站坐高铁到达贵阳市,当天游览了市区的甲秀楼和黔灵公园。第二天驱车往东北方向,游览佛教名山梵净山。第三天往东南方向,去感受了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镇远古城,然后向南参观了千户苗寨,这是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地,品尝了那里的长桌宴。然后西南到达有地球绿宝石之称的荔波大小七孔,最后一站游览黄果树瀑布,回到贵阳市。在这张简易的路线图上有景点、线路和方向,我还标注了起点。我了解到国庆节很多同学没能出远门,今天我们就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大家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去北京参观故宫,大家齐读课题。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走,我们出发了!

二、学习用六步法完成任务一

1. 播放故宫视频,欣赏了这气势恢宏的皇家宫殿,相信大家一定迫不及待想走进去一睹它的美,但参观前我们需要设计好路线图,这样才能玩得更有意义。请大家读第一个任务。

2. 为完成这个任务,给大家一些提示,出示自读提示一,再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生读。

3. 谁来分享这四则材料所讲述的内容,生汇报。那哪几则材料是我们画路线图所需要的呢?生答,师板书(一 景点 三 出入 四 平面图)

4. 为了画出路线图,我们锁定了一三四则材料。请大家读自读提示二,给大家一个建议,可将材料一和材料四结合起来阅读,每读完一段,就圈出景点,然后在材料四中找到相应的景点,这样故宫的整个布局就装进你的脑袋里了。学生五分钟后汇报自己提取的信息。

5. 提取这些信息后,大家可以画路线图了,路线图上应该画出什么呢?(板书:景点 线路 方向)出示ppt,现在用两分钟时间画出路线图。谁先来给大家介绍你设计的路线图,最先尝试的同学离成功最近哦!(通过你的介绍,我非常明确我的游览路线了,谢谢你!还有没有不一样的路线?)

6. 我们完成了第一个阅读任务,回顾一下我们的步骤和方法。第一老师先让大家明确了阅读任务,然后迅速浏览全文,锁定了一三四则材料,再仔细阅读局部,最后画出了路线图。又用到了哪些方法呢?

三、练习用六步法完成任务二(迁移)

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步骤和方法完成第二个任务,时间8分钟,开始。每人先独立完成再分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四、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谈)

2.老师小结: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再按照这样的步骤来完成阅读任务,这是我们要掌握的阅读策略,也是本单元我们要掌握的语文要素。

故宫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它都能体会到不一样的美,我们下节课再来感受它的美。下课!

板书设计:

故宫博物院

阅读步骤: 阅读方法:

1. 明确阅读任务 寻读法

2. 快速阅读全文 面式阅读法

3. 锁定相关材料 跳读法

4. 仔细阅读局部 提取关键信息

5. 筛选相关信息

6.完成阅读任务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本节课的阅读步骤和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方法肯定是还没有完全掌握的,需要在学习这个单元的其他几篇课文中再不断地运用。之前在磨了课后才发现其实应该选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然后把这个有目的的阅读步骤和方法教给学生,然后再借助后面几篇课文来反复运用,这样就能达到融会贯通,按照教材编排来说,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应该用来练习的。

这篇课文是出自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形成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这是部编版教材第四次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的单元内容。第一次是三年级上册,教学生会猜测,第二次是四年级上册会提问,第三次是五年级上册教提高阅读的速度的方法。这种特殊的阅读策略单元是以前北师大版没有的,在教这样的单元时我思考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安排这几个阅读策略单元?2.这几个单元与其他单元是什么关系?3.其他单元不教阅读策略吗?思考了这些后,我明白了这个单元重在通过课文教方法,所以教学方法上不同于其它单元,不能按照常规课文那样解决字词,理解课文内容那样的流程来上。

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故宫博物院》是一组非连续性文本,课上我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寻读法、面式阅读法、跳读法等阅读方法有目的地阅读。学习按明确阅读任务、快速阅读全文、锁定相关材料、仔细阅读局部、筛选相关信息、完成阅读任务的六步骤完成本课阅读任务一。迁移有目的地阅读六步法,自主完成任务二。遵循从认知到实践再到迁移的规律。

这个单元的教学强调不让学生提前预习,就是为了让他们在课堂上习得方法,然后实践迁移。路线图听起来简单,但我们在磨课的过程中发现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学生拿到四则材料非常陌生,对于画路线图无从下手,要么照搬材料四的平面图,这样其实就违背了通过课文来教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这一初衷。下次遇到没有图的材料就会束手无策。所以我采用出示贵州旅游路线图的方式导入,让学生明确简易的路线图是怎样的,再进入课文。

本单元的教学与其它单元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课文需要反复、多次地阅读。为了体会不同的阅读目的下阅读材料选择的不同、阅读方法选择的不同,课文的学习就不能一次完成。学生每带着一个目的阅读,都需要再回到课文中,选择各自对应的内容,运用恰当的方法,完成相应的任务。所以这堂课有两个阅读任务,每次方法会不同,而且完成第一个任务出现了两次自读提示,都属于带着不同的要求在读。

16、祖父的园子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祖父的园子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8个生字,会认读蚂蚱、樱桃、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园中景物自由与快乐的语段课文,理解课题为什么叫祖父的园子。

3.感受园子的生机勃勃和自由自在,体会祖父对我的包容与疼爱。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园子的生机勃勃和自由自在,体会祖父对我的包容与疼爱。

教学难点:理解课题为什么叫祖父的园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课文。

一、谈话导入,走近萧红

1.回忆课题,出示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师: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描写晚霞的课文是?(《火烧云》)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萧红)出示关于萧红的资料,了解其主要作品《呼兰河传》的内容。

(幻灯出示: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黑龙江省呼兰人。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体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对故乡的回忆录。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中用许多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尤其着重写家里的园子,把它称为《祖父的园子》)

2.质疑,引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师:为什么把这个园子叫做祖父的园子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女作家萧红,一起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板书课题:7.祖父的园子(学生齐读课题)

二、预习感知,了解学情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效果到底如何呢,老师先来考考大家。师:课文中有很多词语,你会读吗?能读正确吗?

1.你会读吗?

幻灯片出示:

(1)你会读吗?

蝴蝶 蜻蜓 蚂蚱 樱桃

蚌壳 倭瓜 水瓢 蚯蚓

下了种 溜平 锄头杆 似的

胖乎乎 圆滚滚 明晃晃 毛嘟嘟 蓝悠悠

马马虎虎 嗡嗡地飞着

(教师请三位同学来读,其它同学认真听,评价并纠正错误的读音,教师强调后齐读)

(师: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在这些词语之中红色的字体都是?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音读准确,老师要强调的是水瓢的瓢字和飘扬的飘字,还有漂亮的漂字它们字形很像,我们把这样的字叫做?形近字,可要好好区分呀!第四行都属于ABB式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语呢?)

2.你知道吗?

师:看来大家对字词预习的不错,那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老师以填空的形式给大家提示哦!

(幻灯片出示-----你知道吗?)

这篇课文写了园子里的( )以及( )和( )在园子里的( )。

这篇课文写了园子里的(景象)以及(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

师:好,扫清了字词的障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我们走进这个园子,初步感受这个园子。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入园初体验

1.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试着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2.学生交流并汇报:(预设生:生机勃勃、无拘无束、应有尽有、丰富多彩、自由自在)有这种感觉的请举手,还有不同的感觉吗?

3.师: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课文,对园子有了大致的了解,要想对祖父的园子做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还得深入读文,透过字里行间,感受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

四、深入读文,感受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体会情感

师:首先,让我们走进园子,看看园中有哪些景物?课文的哪些段落是集中描写园子的?(第1和17自然段)找的很准确!

1.感受园子里的昆虫生机活力(学习第1自然段)

(方法:找中心句,抓关键词,通过朗读、想象,从而感受这是一个

生机勃勃、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热闹的花园)

师:课文的第1、17段写了园子,下面,让我们先来把目光聚焦第一自然段。

师: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想一想:这段话写了什么?(学生读第一段,教师对朗读做出评价,从字音读的正确与否、流利方面做评价)

这段话中有一个中心句,谁来说一说?(学生汇报并出示文字)

(出示文字: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同意吗?用笔把这句话话出来,那中心句的作用是什么呢?(点明中心)听老师来读这句话: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你听出了什么?(师预设:花园里昆虫种类很多,样样都有)都有什么呀?(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蝴蝶怎么样呢?(生接读: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那蜻蜓呢?你来读(学生接读:蜻蜓是金的)蚂蚱呢?(蚂蚱是绿的)那蜜蜂呢?(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拟人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把蜜蜂胖乎乎、圆滚滚的姿态和样子比作一个小毛球)真好!真是样样都有想一想,还会有什么?(学生想象并交流)

从这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祖父的园子昆虫丰富多彩;五彩缤纷;昆虫很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活力、热闹;作者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那我们再来齐读本段文字,读出园子的热闹和生机勃勃。

2.感受园子里的一切都充满生命、富有活力,自由自在(学习17自然段)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园子里的昆虫充满生机和活力,那园子里的其他事物呢,是否也是这样?让我们把目光转移到课文第17自然段,请大家自由朗读第17段,找出本段中心句并画出来。)

(学生找中心句并交流汇报,教师出示中心句后齐读)

(出示中心句: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师:听老师来读这句话,这一切指的是?活字表现在哪?(学生谈理解和体会)

师:是啊,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你看,师:花开了----生接读: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师:此时此刻,你的感受是什么?(园子里的生物都很自由自在、快乐)如果去掉后面的描写,你觉得好吗?(拟人化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增加了趣味性)那你能仿照这样的拟人话写法,再来想象还有什么怎么样呢?(引导学生说:蝴蝶飞来了,就像蝴蝶在跳舞似的;白云一会儿飘来一会儿飘走,就像在玩捉迷藏似的;对面吹来一阵风,就像在唱歌似的)

师:大家想象力可真丰富,说的真好!那园子里除了花、鸟,虫,还有哪些景物呢,它们都在干什么呢?快找一找,告诉老师。(学生找、交流汇报)

师出示文字:引读是啊,一切都活了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

愿意爬上房,就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

愿意结一个瓜,就

若都不愿意,就是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

蝴蝶想怎么飞,就

想往哪飞,就

师: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这段话中一连运用了十几个就字,读起来会不会觉得重复啰嗦呢?(预设生回答:不会,从反反复复中读到了快乐、自由)读了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园中的一切自由自在,充满活力,感受到了快乐)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齐读这段文字。

3.感受我的自由(学习4-15自然段)

师:大家想一想,自由快乐的,仅仅是院中的昆虫和植物吗?还有谁也是自由、快乐的?请快速浏览课文的415段,找出这部分的中心句,看看写了什么?(学生快速浏览,找中心句)

出示中心句: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

同桌交流讨论: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哪些事?请快速提取关键词语(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菜等)同意吗?很好!

师:(出示文字)瞧,在园子里,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种菜,我就种菜;

祖父铲地,我就铲地;

祖父浇地,我也来浇地;

祖父干活,我也来干活;

祖父劳动,我就劳动

师:想想看,祖父劳动,我就劳动,我是真的劳动吗?(不是,是在玩耍,实在瞎闹)你从哪里看出是在玩耍,而不是在真的劳动呢?(学生找文中词语瞎闹、踢飞、乱闹或相关句子)可见小时候的萧红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活泼、淘气天真等)面对这样一个孩子,祖父的态度如何?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学生找)从祖父的笑以及他对我的态度里你能感受到了什么?(祖父对我的爱宽容、包容、有耐心)

师:是啊,正是由于祖父的包容和疼爱,童年时代的萧红才是那么的自由和快乐,正因为有了祖父的爱和呵护,萧红才有了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五、回归课题,领悟写法

1.师:课文学完了,我们回到课题: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祖父的园子,能否改为园子呢?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精神家园 童年乐土)

2.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板书:观察、感受、表达、做生活有心人)

六、课后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并背诵。

2.完成小练笔:在你的童年中出现过哪些有趣的人和物?用心感受,然后写一段话简述一下。

七、推荐阅读:《呼兰河传》

同学们,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对的有关萧红的童年生活,请继续阅读《呼兰河传》吧!

板书设计: 7.祖父的园子

生机勃勃

自由自在

包容、疼爱

自由、快乐

17、纸的发明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纸的发明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创、携、蔡、伦等10个生字,重点认识携、蔡、。会写录、册、欧、社等13个字,注意指导录、存、阿、欧的笔顺,尤其是社字左边是礻不是衤。能正确读写 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概括出自然段意思。

3.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4.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概括出段落意思,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教学难点:

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造纸术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知道你们现在用的纸是谁发明创造的吗?(孩子们表达)

2.板书课题。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纸的发明》。对于纸,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在课件上出示蔡伦和造纸术等资料,师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处理生字。

对于纸的了解,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

2.检查生字和词语

术、创、录、册、保、存、约、验、阿、伯、欧、洲、社。(字)

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词语)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等。

三、书写汉字 相机指导

1.形近字辨析

洲和州

洲有水字偏旁,是水中之地的意思。

州大体上同现在的省差不多。因此,现在我们自己称中国还有神州九州说法。

2.笔顺讲解

录的第七笔是撇;欧的第二笔是撇。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生字,老师相机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电脑屏幕出示术、创、录、册、保、存、约、验、阿、伯、欧、洲、社。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二、浏览课文 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概括的表达能力。】

2.蔡伦为什么要改进这个造纸的方法呢?

3.蔡伦用什么方法改进造纸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重点词语感悟文本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但也常常是三年级孩子的一个难点。在归纳时老师引导孩子用画重点词语的方法归纳。】

三、品读课文 深入探究

1.默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小组讨论,请将课后题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中年级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而在默读中边读边画,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2.小组讨论后,选出本组发言人汇报。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研究重点知识,突破重点,这样可以兼顾所有学生,也可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思考和乐于表达的热情。】

3.再次默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

(1)把描写蔡伦改进造纸方法的动词画出来

剪碎、切断、浸在、捣烂、铺在、揭下等动词

(2)从这些动词中你可以体会出蔡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设计意图:一是赞扬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对中国的巨大影响。二是学会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四、总结全文: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术是中国古达四大发明之一,我们要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

五、作业布置:

课下在搜集一下中国古代另外三大发明。

板书设计:

10、纸的发明

蔡伦总结前人经验自己专研造纸术

18、纸船和风筝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纸船和风筝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材分析:

《纸船和风筝》是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充满温情的童话故事。本文共有11个自然段,是本册中第一篇全文无注音的文章。讲的是松鼠和小熊用纸船和风筝给彼此带去问候和祝福,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七彩的友谊长桥的故事。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前六个自然段的内容,体会小熊与小松鼠获得友谊的幸福。

学情分析:

童话故事是学生们乐于接受的文学形式,而乐于结交好朋友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二年级的小学生对课文所提供的故事情节没有太大的陌生感,这样在读中理解本文是非常容易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11个生字。

2、会区分漂哇漂与飘哇飘。

3、在阅读中体会小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时的那种快乐的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区分漂哇漂与飘哇飘。

难点:让学生体会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时的那种快乐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我们课堂上来了两位小客人,一位是小熊,另一位是松什么呢?(根据图片猜测)他们还给我们带来礼物了呢!看!(师手指向黑板已粘贴好的纸船和风筝剪纸)分别是纸船、风筝。(移动图片显现课题)

(一)齐读课题

筝这个字单独出现时读一声,与风组成风筝时读轻声。

(二)质疑学习

师:松鼠和小熊为什么送我们这两份礼物呢?是不是这两份礼物里包含着什么有趣的故事呢?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里面的答案,快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吧!

二、初读课文,识读生字新词

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103页,在读这篇课文之前,你想给自己提些什么要求呢?(生回答)

师:老师也想给你们提点要求,拿出笔,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识它们,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开始自由读吧!(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完毕后坐端)

学习生字词

1、师: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松鼠决定放些纸船考一考你们。

2、出示本课的生字。

师:纸船漂来了,你会读吗?(指生拼读生字,全班学生跟着拼读出来)

3、同学们读得非常准确,于是小熊也想放些风筝让你们读一读。(开火车进行比赛读)

4、交流识字

师:看,刚才的纸船都漂到湖里去了,你还认识它们吗?(玩生字宝宝游戏你指我猜)

三、学习课文,感悟体会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板画

同学们写得真不错,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童话世界!(老师边画边描述:那里有高高的山,清清的水,绿绿的小草,还有美丽的花朵)

听说松鼠和小熊就把家建在这里,大家看,这就是他们的家(出示教具,小熊和松鼠的家)请大家快速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他们的家应该建在哪里呢?

2、贴房子

谁愿意上来把他们的家贴在合适的位置?(找两名学生把他们的家贴在合适的位置)(真不错,看来你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

师:是呀,它们一个住山顶,一个住山脚,那么远的距离,他们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二到六自然段,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吧!

(二)学习课文第26自然段

1、师:是什么让他们俩成为好朋友的呢?(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二成了好朋友。)

2、师:松鼠先是怎么做的呢?(指生拿起书读第二自然段)

(师随机拿起黑板上的纸船在黑板上沿着小溪漂到小熊家门口,并粘贴漂哇漂词卡)

3、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师示范读,你体会到什么?师指导朗读,它是带着快乐的心情漂来的)全班再齐读。

4、小熊收到纸船后心情怎么样?你从哪儿看出小熊乐坏了?(看图片形容)课文又是怎么说的?你体会到什么?

(重点指导朗读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指生朗读、齐读)

5、小熊不仅收到朋友的礼物,还得到了朋友真诚的祝福,当然乐坏了。于是,小熊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松鼠,可是,纸船不能漂到山上去,怎么办呢?

(生从书中找答案回答,指生回答。师随机摆动黑板处的风筝贴图,并粘贴飘哇飘词语卡片)

6、那我们的松鼠收到礼物心情是怎么样呢?

7、总结:是啊,是他们都很高兴,因为他们不单单是收到了礼物,还收到了朋友的祝福,所以交朋友是那么有趣,我们再来读一读高兴的句子。

四、练习巩固

1、师:老师这里有些小练习想要送给同学们。(课件出示两道练习题)

2、区别漂哇漂和飘哇飘。你发现了什么?(指生回答)老师编一支手指舞来帮大家区别这两个字,让我们一起动起来!

五、布置作业

纸船和风筝把松鼠和小熊联系在一起,让我们在你制作的纸船或风筝上写下你想对朋友的祝福,写完后将祝福送给他。

六、板书设计

19、赵州桥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赵州桥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找出描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句子,体会赵州桥独特设计。

2.体会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中起到的作用。

3.感受赵州桥美观的特点,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4.抓住关键词向游客介绍赵州桥,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

1. 感受赵州桥美观的特点,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2. 抓住关键词向游客介绍赵州桥,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引发思考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赵州桥是一座历史悠久、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它具有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课文又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特点写具体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赵州桥》,感受它的魅力吧!

二、品读句子,了解特点

(一)感受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1.出示学习要求: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一、用____画出本段的中心句。二、用~~~画出具体描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阅读批注。

师:现在谁来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句子?

(1)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2)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女生合作读读这两个句子,再次感受赵州桥的雄伟。

过渡:同学们,如此雄伟的一座石拱桥,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据史料记载,1400余年中赵州桥经受多次洪水及地震,桥至今没有多大大变动,这说明了赵州桥的什么特点?(生:坚固)。那这座桥为什么如此坚固呢?

(3)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过渡:是的,赵州桥能在一次又一次洪水来临时屹立不倒,是来源于它独特的设计。

师生问答读

过渡:那这种独特的设计好处是什么?文中有没有告诉我们?

(4)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过渡:(播放视频1)经精确计算,四个小桥洞有泄洪的作用,这样就大大减轻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

2. 观看视频,理解创举

(1)观看视频

过渡:我们再来看一个视频,在外国人世界的眼中,赵州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播放视频2)欧洲人建造同样的桥,比中国晚了这么多年,这种世界领先的独特的设计,我们就叫创举,而且是惊人的创举。

(2)全班齐读:来,让我们全班一起再读第二自然段。

(二)赏析美观,体会写法

出示:第3自然段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1.学习过渡句,迁移运用

(1)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呢?对,这句话很重要,这样的句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叫过渡句。

(2)给片段,学习写过渡句。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篇写荷花的片段,中间有个过渡句,我们该怎么填呢?请男生读第一段(男生读)这里写了荷花的什么?(生:颜色多)请女生读第三段,这里又写了荷花的什么?(生:姿态各异)

齐读过渡句。

2. 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写法

(1)完成学习单任务

师:那第三自然段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呢?请你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描写栏板图案的语句,然后完成学习单上的练习,填完之后再读读课文,想一想这段话中哪些地方表达上写得很有特点,开始吧!

(2)生汇报

师:那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些地方语言表达上写得很有特点?

生:运用了排比有的有的还有的写出了栏板上的图案很精美。

(3)师生接读

(4)找出动词,体会精美

(5)总结写法,运用表达

A:总结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写法

师:我们来看,这段先写一个中心句,再围绕这个中心句,用生动的语言把美观这个特点写得更清楚,更详细,最后加上自己的感受,这就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让我们也来小组合作写一写吧!

B:仿写练习

师:请你从这几句话里任选一句作为中心句,然后写一段话。

三、小组合作,导游介绍

师:同学们,学习完这篇课文,世界闻名、雄伟、创举、美观这几个关键词就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深深为有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自豪。现在,请你小组合作讨论,当一回小导游,试着用下面的词语向游客介绍赵州桥。注意要围绕赵州桥特点的关键词说清楚哦!

世界闻名 雄伟 创举 美观

生小组汇报。

四、拓展延伸,感中国桥梁之地位

1.分享桥梁资料袋

师:谢谢刚才这位同学,介绍得真不错。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关于中国桥梁的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请一位小助手来帮忙读一读。

2.认识中国5座有名的桥梁

20、找春天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找春天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动作演示等方法识记脱、袄、羞等14个生字,通过观察比较,学写柳、桃、杏等9个生字。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探、遮掩、害羞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品读描写春天的句段,想象画面,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春天、对自然的热爱。

3.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发现春天的美好,仿照第4~7自然段把所见所闻写下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读春整体感知,积累运用

1.播放歌曲,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学生倾听歌曲。

导语:春天在不经意间悄悄地来了,她躲在哪里呢?让我们仔细听,一起到歌曲里找答案。

2.指导朗读,体会心情。

导语:在歌曲里,春天羞羞答答地躲在青翠的山林里、湖水的倒影里和小朋友的眼睛里。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也迫不及待地想去寻找春天呢!

出示段落: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1)指名朗读,识记生字。

用加偏旁或换偏旁的方法识记脱袄两个生字。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发现,读出感叹的语气,体会春天来到,孩子们惊喜、兴奋、激动的心情。

(3)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圈画动词,从一连串的动作中,体会孩子们寻找春天的急切。通过重读动词,加快朗读速度,读出孩子们的急切心情。

(4)通过读这段话,我们知道了孩子们去了哪里找春天。

3.揭示课题,自读反馈。

(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导语:我们必须仔细观察,才能发现春天的踪迹。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这些孩子的脚步,去田野看看,他们找到春天了吗?怎么找到的呢?

(2)自读课文,检查反馈。

出示自读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想一想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在课文中用横线画一画。

(1)检查反馈。

出示: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提示:运用加偏旁的方法识记羞,联系生活理解害羞的意思是感到不好意思,难为情。

遮读准翘舌音,运用加偏旁或换偏旁的方法识记遮和掩。联系生活经验,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意思。句子里面有一对近义词,遮遮掩掩躲躲藏藏都表示因害羞而躲藏的样子,拓展表示动作的叠词。

文中还有一个这样的叠词,它是表示什么的?出示:叮叮咚咚。

提示:叮读准后鼻音,借助形声字规律识记生字。叮叮咚咚是表示声音的叠词,拓展表示声音的叠词,如:叽叽喳喳、乒乒乓乓、滴滴答答等。

过渡:文中还有一句特别长、比较难读的句子,你能读准确、读流利吗?

出示句子: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哇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提示:枝读准翘舌音,筝读准翘舌音、后鼻音,借助形声字规律识记两个生字。杜鹃:通过图片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提示:划分停顿符号,根据停顿朗读句子。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哇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2)指导写字。

出示生字:柳桃杏

提示:观察字形,回顾木字旁的书写要点:木字在左,瘦又长,撇要舒展捺变点;木字在上,宽又扁,撇、捺舒展横略短。生描红仿写。

(设计意图:用歌曲创设春天的情境,把学生带到与课文相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朗读是学生个性化的体现,通过关注标点、重读动词、划分停顿等方法的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喜欢上朗读。本课生字较多,融识字于朗读中,运用多种方法识字积累,学生更有兴致。)

板块二觅春比较体会,朗读想象

过渡:孩子们是怎样找春天的?他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读以下自然段。

出示段落: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1.指名朗读,认识生字。

提示:探读准前鼻音,通过动作演示理解字义。嫩读准前鼻音,溯源汉字本义识记生字。敕本义是小树苗十分柔弱,就把木杆插入土中,与小树苗捆绑在一起,帮助小树苗更好地生长。女和敕联合起来就表示需要大人呵护的小女孩。解读准字音,了解作姓时读xi。结合语境理解解在文中是融化的意思。

2.交流春天的样子。

导语: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

交流要点:小草、树木发芽,野花开放,小溪解冻。

3.体会比喻的恰当,读出疑问的语气。

出示: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1)体会比喻的恰当。出示小草和眉毛的图片,学生说一说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

(2)出示: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

通过朗读比较,了解作者用疑问句表达内心的猜测与不确定,指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

(3)依次指导朗读后面的句子。男女生合作读,注意疑问语气和重音,排比句的朗读能读出变化。

4.关注字词,感受仔细。

交流:孩子们是怎样寻找春天的?为什么要仔细地找哇,找哇,才能找到春天?

要点:孩子们是需要仔细寻找春天的,因为小草才从地下探出来,野花才开了一两朵,嫩芽点点,小溪的声音也很轻,如果不仔细地去寻找,孩子们是不能发现这些变化的。

5.观察图片,说话练习。

让我们去田野里仔细找一找,春天还会藏在哪里呢?(出示图片,学生仿照第4~7自然段说话。)

提示:长长的柳枝随风摆动,那是春天的头发吧?风儿拂过树梢沙沙地响,那是春天的笑声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比较朗读句子,让学生体会比喻的恰当、奇妙。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感受早春风光的无限美好,学习作者诗一般的语言表达。)

板块三悟春细读体验,读中想象

过渡:正是这些微小的变化让孩子们确定春天来了,他们还想找到更多春姑娘的踪迹呢!他们还会怎样寻找春天呢?

出示句子: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1.指名朗读,认识生字。

提示:读准触的翘舌音,通过动作演示和找近义词理解字义。

2.圈画交流寻找春天的方式。

交流:看、听、闻、触。

过渡:看、听、闻、触,孩子们调动身体各个感官去寻找春天,他们在哪里找到了春天?

出示: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哇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3.指名朗读,生交流。

提示:春天在柳枝上、风筝尾巴上、喜鹊杜鹃嘴里、桃花杏花枝头。

4.体会动词的准确。

导语:春天在这些地方干什么?为什么用不一样的动作描写春天?

交流提示:春天在荡秋千、摇哇摇、叫、笑,因为春天来了,柳枝细细长长,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晃动,像荡秋千一样;人们来到公园、郊外放风筝,五颜六色的风筝乘风高飞;喜鹊和杜鹃都出来觅食了,叽叽喳喳地叫着;桃花杏花都开放了,好像绽开的笑脸。

5.用心观察,练习说话。

我们也去找春天吧!用心去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春天还在哪里干什么呢?练习用她在_______说话。

(设计意图:此处对文本进行补白的练习,是在内化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说话练习。)

板块四写春指导书写,拓展提升

1.生字归类。

按照结构归类6个生字,上下结构有寻、荡;左右结构有冲、姑、娘、吐。教学时,归类出示生字,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观察结构和笔画。

2.左右结构的字书写要点指导。

提示:左窄右宽,除了柳桃左高右低,冲、姑、娘、吐4个字,都是左低右高。写字时要注意部件和笔画之间的避让和穿插。

3.指导书写上下结构的字寻、荡。

寻字书写要点:上收下放横托上,横山间距要均匀,长横略斜贴中线,竖钩靠右点偏左。

荡字书写要点:草头横长盖下面,点提偏左有弧度,横折折折钩一笔成,上窄下宽要有力,两撇间距要均匀。

4.生练写,师点评后再次练写。

5.赞美春天,留心观察。

总结:今天,我们跟随孩子们的脚步,仔细观察,用心体会,终于找到了春姑娘的踪迹。现在,你有什么话想对春姑娘说吗?现在,春意正浓,大家可以走出家门,去户外寻找春天,感受春天,也可以尝试把你找到的春天写下来。

提示:指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留心观察生活,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设计意图: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读帖基础,按不同的结构归类生字,让学生依据不同结构的汉字的书写规律,观察一组生字。再由面到点,关注细节。既节省了时间,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读帖能力。)

21、忆读书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忆读书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津津有味、一知半解、索然无味等词语的意思。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根据要求梳理信息,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含义,学习读书方法,感受读书乐趣。

3.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交流各自的读书经验与独特的感受。

教学过程:

、话题导入,走近作者冰心

1.同学们,还记得古人读书的方法吗?(生交流)

2古人的学习教诲、读书方法让我们深受启迪。今天,我们要走近一位现代作家,她特别喜欢少年儿童,她的作品吸引了无数小读者我们亲切地叫她冰心奶奶。(出示作者照片)

3关于作者你有哪些了解呢?(生交流,师相机出示作者资料。)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女作家寥若晨星,但冰心却是常青树,从她19岁成名到晚年一直都在创作。在89岁高龄的时候,她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美好的读书经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忆读书》(齐读课题)跟着冰心奶奶,探寻更多的读书方法,感受不一样的读书乐趣。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读书明智,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从古至今学者读书的态度、经历、方法与感悟,为学生的读书学习指明了方向。教学伊始,从古人谈读书导入,既是对之前读书方法的回忆,又自然地引出本课作者冰心,让新课与学生认知构建联系,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产生学习动力,为后面的学习交流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默读课文,理清叙述顺序

1.快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1)想一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自己的读书经历的,圈出相关词语。

(2)思考:作者多年读书的切身体会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2 学生交流汇报。

(1)时间顺序。明确表示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十二三岁时,中年以后,1980年后。

(2)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九个字可谓是字字珠玑,三个分句各自强调的重点是什么?指名读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板书: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3.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告诉了我们整篇文章的要点。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作者回忆了她读书的经历和感受,指导我们少年儿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设计意图: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让学生从关键词语中理清叙述顺序,从重要语句中感受作者的感受,再依据捕捉到的信息,用一句话来概括主要内容,不仅锻炼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学习就在学生亲身参与中真实有效地发生了。)

三、把握要点,体会读书感受

1.体会读书好。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圈画重点信息完成表格。每一小组可选择一个或几个阅读时间进行研读,然后尝试结合表格说一说冰心某一阅读时间的阅读经历。

阅读时间

阅读书目

读书方式

读书感受

七岁时

十二三岁

中年以后

1980年后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一:《三国演义》

①根据交流呈现表格:

阅读时间

阅读书目

读书方式

读书感受

七岁时

《三国演义》

听故事

一知半解地读

反复地读

从一本到一类

津津有味

越看越明白

引起了对章回小说 的兴趣

②教师相机指导。

关于读书方式:

理解津津有味,体会作者儿时对书的着迷。何为一知半解地读?结合内容说一说理解。为什么作者两次把书丢下,又继续读完?抓住哭了一场又哭了一场,体会作者读书投人,反复阅读。

关于读书感受:

介绍章回体小说。

出示:

章回体,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叙述体式。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千章节,称为回或节。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

出示各类书中的回目读一读。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

③读完这些回目,你有什么感受?作者就是被这些回目深深吸引,所以从阅读一本书变成阅读一类书。

④小结:像这样圈画、提炼信息要点,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因故事内容生动作者猜着读、反复读《三国演义》越看越明白,甚至引起了对章回体小说的兴趣。这不就是读书的好处吗?

预设二:《水浒传》

①据交流呈现表格:

阅读书目

读书方式

读书感受

《水浒传》

比较读

尤其欣赏,人物形象生动。

②教师相机指导: 通过比较阅读发现《荡寇志》人物没有个性,而《水浒传》着力描写人物,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

看过《水浒传》吗?说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形象。

比如豹子头林冲棒打洪教头,武艺高强;花和尚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侠肝义胆;行者武松景阳冈打虎,有勇有谋

③小结:瞧,生动的人物形象,鲜明的性格特点,这就是作者尤为欣赏《水浒传》的原因,也是她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

预设三:《红楼梦》

①据交流呈现表格:

阅读时间

阅读书目

读书方式

读书感受

十二三岁

《红楼梦》

厌烦地读

兴趣不大

中年以后

《红楼梦》

回读

尝到滋味

②教师相机指导:

对于《三国演义》《红楼梦》这两部书,作者都进行了反复回读,那前后两次有差别吗?

同一本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受也会不一样,真是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啊!

(3)刚才我们用图表法较快地梳理了课文内容,并抓住要点来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发现作者写得最多的是读《三国演义》的经历。那如果你竖着看呢,会发现什么?

阅读时间 阅读书目 读书方式 读书感受

七岁时 《三国演义》 猜着读 引起兴趣

《水浒传》 对比读 尤其欣赏

十二三岁 《红楼梦》 反复读 尝到滋味

中年以后

1980年后 ...... ...... 读书好,多读 书,读好书

①阅读的时间很长:七岁-1980年,80年的阅读时间。

②阅读书目多而广。

补充原文片段,了解冰心阅读的其他书目。

鲁迅先生也曾告诉我们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猫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③阅读方法多样。

作者的这些读书方法你们都赞同吗?有没有相同的经历或不同的方法?

学生交流猜着读、反复读的经历和其他读书方法。

的确,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些读书方法我们至今都受用。

④阅读感受独特。

冰心奶奶在回忆读书经历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齐读第8自然段,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板书:快乐、明理)

冰心读书的最大快乐在哪里?你的读书快乐在哪里?结合具体的读书经历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读书能获得美感,增长知识,有助写作,提高修养

⑤小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管是从作者的经历,还是从自己的经历,都可以看出读书是有好处的。难怪人们总说开卷有益!

(设计意图:让学生依托表格把握信息要点,先默读圈画,再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作者的读书经历。在探讨中发现作者写作中的详略安排,学习作者的读书方法,体会读书感受,并且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读书经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读书的快乐,理解读书好的含义,让学生对读书的好处有了更为广泛的理解,也引导着他们走向阅读深处。)

2.体会读好书。

(1)书看多了,作者学会了挑选、比较。那冰心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①(出示第9自然段)作者把哪些书进行了比较?

《西游记》内容精彩

《封神榜》内容烦琐

《水浒传》栩栩如生

《荡寇志》索然无味

理解精彩烦琐栩栩如生索然无味的意思。

从比较阅读中发现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的书更受欢迎。(板书:情节、人物)

②除了关注情节、人物外,还有什么呢?

理解朦朦胧胧无病而呻心动神移不能自己等词语。

结合冰心阅读《三国演义》两次哭的经历,发现语言文字质朴,富有真情实感的篇章更能打动人心。(板书:语言、情感)

(2)这是冰心眼中的好书,那你认为还有哪些是好书?

结合交流平台,联系自己的阅读经历推荐好书。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能激发阅读兴趣的,能让人开阔视野的,能明白道理的,有助于写作的都是好书。

(3)小结:同学们,在交流中,我们发现好书的标准不是唯一的。但我们肯定的是,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我们可以先从课本中寻找好书。

(设计意图:什么样的书是好书,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讨论交流,提炼出关于好书的几个要点,即情节、人物、语言、情感,但这还不能真正体悟到好书的好。所以需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根据这几个要点来推荐自己阅读过的好书,也可以分享自己认为的好书。在语言的交流中,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读好书的理解逐渐加深,逐渐透彻。)

四、总结方法,拓展延伸阅读

1.同学们,回顾冰心的读书经历,你们都收获了什么呢?

2.指名交流。

(1)我们读书时可以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比如猜着读、对比读、反复读。

(2)我们可以从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方面,通过对比来评价一本书,还可以根据这些要点来向他人推荐书。

(3)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自己的读书经历。

3.请同学们按照时间顺序,抓住要点,介绍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读书方法,谈谈阅读感受。

4.课外阅读推荐:冰心的《寄小读者》《小橘灯》总结:冰心能成为一名作家,与她的好学乐读、会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今天起,让我们带着冰心奶奶的读书方法多读书、读好书,逐步感受读书好的妙处!

(设计意图:读中悟法,读中学写。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的表达方法,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适时地安排静默书写,展示交流的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提升对书的认识,感受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变化。课外阅读的推荐,更是让学生从读一篇课文,了解一位作家,延伸到读相关书籍,让学生真正愿意去多读书,读好书。)

2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设计说明

略读课文的教学在内容理解上要求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上要更加放手。本课的教学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并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去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对阅读方法的运用。这堂课,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几百年前的画面拉至学生的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读写结合,把一篇课文浓缩成一张资料卡,把书读薄。引领学生去多种形式地读、欣赏,调动各种感官,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1.了解北宋的时代背景,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等。

2.一张图画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学生拿出图画纸)现在请同学们在这张纸上画出你所能画的人物。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你可以自己设计。(学生画画)在这张长25厘米,宽18厘米的纸上大家最多画清楚了四五个人,那么依此类推,在一张长约528厘米,高24.8厘米的纸上最多也就能画100多个人物。可是你们知道吗?有这样一个人,他在这样的纸上画了好几百个人物,个个活灵活现,你相信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吧!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理解名扬中外。(名:名字。扬:传布。中外:形容广泛,可指全世界。)

3.微课演示:《清明上河图》画面,让学生欣赏。

4.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预习交流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出示此图的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会给学生带来更深刻的感受,引起更强烈的兴趣,所以一开始让孩子们动手画画,为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自主阅读奠定基础。另外,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会更加顺利地进入阅读阶段,为后续的自主学习做铺垫。因此,上课时对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资源共享就尤为重要。

二、初读课文

让学生默读课文,说一说自己在读文后知道了什么。(读文时注意纠正字音。如:官吏、惊扰。)(相机板书:简单介绍年代 作者 大小 内容)

预设:

生1:《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生2:这幅画画的是北宋京城汴梁一角的风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生3:这幅画中的人物神态毕现,栩栩如生。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时,要把握中年级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三、自主探究

1.明确学习方法。

(1)提出学习方法:从刚才同学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这幅画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那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朗读课文呢?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做提示: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老师告诉你们学习本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2)指导学习:自由读文,对照图画,先选一个你最喜爱的场面,再去细心品读、体会,然后和大家说说自己的感受。

2.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品读,教师相机出示局部画面。

(1)课件出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图画,读读课文第2~5自然段,找一找从哪儿可以感受到这是一幅著名的画,动笔画一画,并简单地做做批注。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学习第2自然段:把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从画面中找出来,边读边对照,并补充文中省略的人物,深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这句话的含义,了解张择端完成这幅画下了很大功夫。

学习第3自然段:说说本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这一词语,品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个句子,深入体会一寸黄豆那么大的具体含义,可以借助实物来理解,从而体会画面内容的丰富,张择端画技的高超。

学习第4自然段:说说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体会这幅画的生动、精彩。老师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这句话的意思。(板书:人多、行业多、街市热闹非凡)

学习第5自然段: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生动的课文,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带着自豪的感情朗读全文,体会这幅著名的画。(板书:历史价值再现历史情景 高超绘画技艺 传世佳作 艺术瑰宝)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全员参与,个个兴趣盎然,纷纷读文、质疑、谈看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与同桌交流学习心得,创设了一个较好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空间进行自主阅读,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课上,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历史价值,以及与图画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部分虽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但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应顺势梳理和归纳学生提供的零散信息,并将个体的读书收获传给全体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信息,对课文的内容及文章的脉络有了大致的了解。

四、单元总结

1.体会情感: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畅谈感受,体会民族文化的灿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等。)

2.回顾单元内容: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古代著名诗人王安石、杜牧、王维;了解了蔡伦是怎样发明造纸术的;欣赏了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赵州桥;了解了张择端著名的画《清明上河图》。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畅谈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对祖国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

3.布置作业,拓展知识: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我们随时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比如精美的民间工艺品,独特的民族艺术、风俗习惯,等等。今天的作业是搜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以备展示课的时候进行展示和交流。

设计意图:《清明上河图》让大家赞叹不已,但它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激励学生课后继续阅读相关的资料、书籍来拓展相关的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板书设计

23、乡下人家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乡下人家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会读准5个生字,会把率、巢等14个生字写正确,写端正。

2、能抓住独特、迷人的关键之处,在反复诵读瓜藤满架、鲜花竹笋等场景中感受乡下人家场景美。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课文优美的句段。

4、能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中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文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乡村生活的独特、迷人。

教学突破口:

选找独特、迷人的关键之处,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乡下人家场景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借助多媒体,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向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农家风景画,让学生陶醉其中,紧接着引出课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习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每段写了什么?

2、交流反馈生字掌握情况,并重点指导学生写好率、巢等生字。

3、全文围绕哪一句话来写,你能找出来吗?

【意图:学生自由阅读全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感受,初步领悟这篇文章是围绕课文最后一段话来写,尤其紧扣独特、迷人这两个关键词展开具体描写,从而让学生明白,这段话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把它放在篇末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

三、品读课文,感悟美景

◆默读全文,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乡村风景反复诵读,并具体说说自己的体会。

策略一:反复诵读第一自然段,感受乡下人家门前种瓜的独特装饰。

1﹑指名读这段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2、从哪里读出了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之处?再读这段话,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对比品味乡下人家的独特装饰。

【意图:作者选择了农家最平常、最普通的事物瓜、藤、叶,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乡下人家屋前搭瓜架的独特装饰。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到这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策略二:反复诵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乡下人家门前种花,屋后种竹的独特美。

1﹑指名读这段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2、从哪些语句你读出了门前屋后的独特、迷人之处?读着读着,你的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品味探字拟人妙用,感受竹笋的调皮与生机。

【意图:作者选取了乡下人家门前鲜花和屋后竹笋来写,运用拟人的手法呈现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此环节教学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鲜花绽放、雨后春笋的独特风情。】

策略三:自主诵读,感受其他段落中乡下人家生活场景的独特之处。

【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诵读课文中鸡鸭觅食、院落晚餐等其他画面的独特之处。感受乡下人家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领悟到课文每个段落都是抓住景物的独特之处来写的。】

四、美读品味,积累语言

1、创设情境,配乐朗读课文。

2、用诗的形式诵读课文。

3、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句段。

4、推荐课外阅读描写乡村风光的文章

【意图:新课标指出,中年级阅读教学要注重积累课文中的优美句段,并能够试着背诵积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此环节以诗的形式诵读,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美读品味,感悟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田园诗情,积累了优美句段。】

五、领悟写法,练笔延伸

1、总结本文的写作方法:围绕一个意思,抓住最平常、最普通的事物,通过对比、拟人的手法,写出景物的特点。

2、出示画面,学生练笔

3、交流反馈,相互评议

【意图: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意在落实学语文、用语文的思想,提高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立足教材实际,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科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年段特点,以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形成为载体,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亲历边读边想边想边读的学习过程,努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效率,。

24、习作我的拿手好戏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习作我的拿手好戏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仿照提纲,学会合理安排内容、顺序、详略。

2.运用详过程多角度加感受的方法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发期待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学校每年元旦都会举行受师生欢迎的慈善义卖活动。今年这个活动有了新的内容慈善义演,号召同学们通过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募集捐款。请看学校发布的征稿启事:

2.板书题目,理解拿手好戏。

(1)拿手好戏就是指人特别擅长的本领。如果要给唐僧师徒四人的找出他们对应的拿手好戏,你怎么选?

唐僧念紧箍咒 孙悟空打妖怪

猪八戒吃 沙僧挑担子

(2)看照片说说同学的拿手好戏是什么?(活动图片展示)

3.拿手好戏可以是文艺类的跳舞,唱歌,画画,变魔术;有、是手工类的剪纸,捏泥人,做标本,做航模;是生活类的挑西瓜,做面包,炒拿手菜:是游戏类的吹口哨,玩魔方,钓鱼等。还有很多,比如打羽毛球,踢足球,跑步这样的体育类。

4.俗话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你想想,你熟悉的,你擅长的,你做得好的事情是什么(板书:?)。请同学们围绕这三个问题说说你的拿手好戏。

你们的拿手好戏真有趣!你们的拿手好戏有因为自己喜欢而练成,有受别人影响而练成,有一次机缘巧合发现自己的潜能而练成。关于拿手好戏的故事,有发生在学校的,有发生在家里的,有发生在上下学路上的一幅幅生活画面在你们的讲述中展开。我们这次习作就是写你的生活,到你的生活中去回味,去感悟关于拿手好戏的故事。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后去审清作文题,首先理解拿手好戏;其次寻找课内课外人物和班级同学的拿手好戏;再激发学生自信,寻找自己的拿手好戏。从学生自己的生活出发,调动学生的元认知,只有这样确定的写作内容才不会空洞无物。】

二 探讨提纲,理清思路

1.以提纲为例,分析提纲包含的内容、顺序、详略。

拿手好戏谁都有,怎么写成文字,从众多习作中脱颖而出呢?我去咨询了评委老师,评委老师给了我一个同学的写作提纲,说:这个习作提纲很不错,可以帮助你的学生写出好作文。同学们,让我们自由地阅读这个提纲,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一:能从提纲中读出这个同学的拿手好戏是挑西瓜。(这是习作的主要内容)

预设二:从提纲中读出了这个同学先写哪些内容,再写哪些内容,每一部分之间是递进的关系。(这是习作的基本顺序)

预设三:提纲里点明简单介绍具体写这些词语,可以知道作者选择哪部分内容重点写,哪部分内容简略写。(板书:点明、简介、具体写)

小结:通过提纲,我们知道了这个同学的拿手好戏是什么,知道了他的写作顺序,还知道了他的详略安排。评委老师要我们学习的就是在下笔前,要先想好写什么,并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地安排好各部分内容。

2.分析提纲用过程详,角度多,加感受的方法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1)如提纲所示,这个同学用了三个小部分来具体写周末和同学郊游时,挑西瓜、吃西瓜的趣事,这是重点部分,也是详写部分。仔细阅读提纲里这三个部分,找出具体写一件事的办法是什么?

预设:为了在提纲里具体写出这件事,这位同学按事情的先后顺序详细地写了事情主要的经过。(过程详一点)

(2)写拿手好戏,应该展示自己的做得好的部分,为什么作者写了一个西瓜挑得好,还写了一个西瓜挑得不好?

预设:写的虽是一件事,但这个同学从两个角度出发,写了挑成功和挑失败的两种情况,让我感受到他的故事真实、有趣。(角度多一点)

(3)从提纲中,我们很容易找到表达这个同学感受的词,请找出来,说说你的看法。

预设:提纲中讲述事情经过时,用了自信、得意、尴尬表示感受的词。提醒着我们具体写一件事时,感受很重要。(感受多一点)

小结:从提纲中我们知道了,围绕我的拿手好戏具体写事情时,过程要详一点,角度要多一点,感受要加一点。从这三个方面去深思熟虑,你的拿手好戏,一定能吸引到评委注意。

3.提纲能让我们一目了然知道习作的内容、顺序、详略安排,在提纲里重点部分也要体现出过程详,角度多,感受丰富的特点。请按这样的方法,去列出的我的拿手好戏的提纲。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运用范例教学法,充分利用提纲范例,目的让学生通过分析进而理清自己思路,学习本次习作如何选材,如何安排顺序,如何确定详略。运用此法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进一步发展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行动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提升。】

三 运用提纲,完成习作

1.结合提纲,提出写作要求:

对于一只盲目的船来说,所有方向的风都是逆风。有了提纲,也就有了我们的习作支架,我们的写作就有了方向,不再是一只盲目的船。现在就请依照自己列出的提纲去完成这篇我的拿手好戏吧!谨记习作要像列出的提纲那样,有顺序,有详略,叙事时过程详一点,角度多一点,感情加一点。

【设计意图:此环节变学生的提纲为文字写下来。利用学生已列出的习作提纲,提出有顺序,有详略,有真情实感等写作要求,使学生主动地建构习作支架,在大脑中做出分析和梳理。让学生的思维更具创造的特质和生命的张力,让学生在深思熟虑中把隐形的思维变成显性的文字。】

四 合作评议,反思修改

1.用读的方式,让学生自行修改标点、错字、语句不通顺之处并根据评价表展开自评。

2.小组内交换品读,勾画优美词句,用两优一缺的方式批注意见,并根据评价表展开组评。

3.组评四星习作,全班展示并根据评价表进行全班评议。

4.学生再次自行修改,并进行誊抄。

结束语:课上交流让我们都要有自信拿手好戏谁都有,课上探讨让我们发现了提纲里藏着的内容、顺序、详略,课上学习让我们找到了写好习作的方法,过程详,角度多,加感受。本课中提纲就是我们的习作的支架,列好提纲,搭好支架,我们受益良多。希望今天课上所学所悟,能助你在元旦节实现展示拿手好戏,募得善款,奉献爱心的美好心愿。更希望今后的习作中,你能运用今天所学,下笔有神。

【设计意图:习作评价表是影响学生评价的导向,互相学习是相互影响的过程,自我修改是被影响的结果。此处采用自我修改同学修改全班修改自我再修改,这阶梯上升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中,运用批判性思维更加认真地去思考,积极地对习作进行修改。】

25、习作即景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习作即景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并把题目补充完整。

2.能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重点)

3.对不满意的地方能够有针对性地修改。

教学过程:

一、回顾精彩片段,初步感知习作方法

1.出示《鸟的天堂》插图:大榕树,这幅图同学们熟悉吗?

2.出示《鸟的天堂》中描写榕树和鸟的两段文字,思考:这两段文字分别介绍了什么?

文字一: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文字二: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乌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3引导学生思考:巴金先写树,再写鸟,写法一样吗?

小结:通过复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在写景的时候将动态的情况和静态的情况交织在一起,这样的文章才能给我们的阅读带来愉悦。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精彩片段的回顾,引出本单元的习作方法: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为学生之后的习作做铺垫。)

二、引导学生审题,打开学生习作思路

1.出示习作题目《____即景》,引导学生思考:写景的文章我们以前写过,这次的习作题目和我们以前写的有什么不同?

预设: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景字前面加了一个即字。

2.什么是即景?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点拨:我们在当下,眼前所看到的景色就是即景。

3.请你们回忆一下,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哪一瞬间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吸引了?那是一处怎样的景色呢?学生交流。

4.结合学生交流的自己所看到的美景,适时引导学生把题目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审题,使学生准确理解习作题目。之后,通过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美景,打开学生的思路,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三、明确习作要求,深入指导习作方法

1.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以前学过如何写景,首先要注意什么?

预设:要按一定的顺序写。

2.出示题目《窗外即景》引导学生思考:你可以按照什么顺序来写?

预设:可以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

出示题目《雨中即景》引导学生再次思考:你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来写?

预设:可以仿照《雷雨》这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来写。

3.写景,除了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之外,本次习作,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教材第3自然段,试着提炼出关键词,圈画下来。

预设:写动态变化。

4.本次习作的重点是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思考:本单元的课文中有哪些动态描写的片段,找出你喜欢的一两处,同桌交流一下,作者是如何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的?

预设:

片段一: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作者使用恰当的动词,写出了天空颜色的变化。

片段二: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1)作者通过月亮形状的变化写出了月亮慢慢升高的动态过程。

(2)作者在写景物变化时运用了先再渐渐地这些表达承接关系的词语,使月亮升高的过程更清晰。

(3)溜爬两个动词用得极其准确,这样写使月亮的动态变化更生动。

点拨:作者在写景时运用动态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景物的变化,实际上也表达出了作者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品味经典,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帮助学生理清习作思路,掌握习作方法。)

四、赏析片段,抓住习作关键点

1同学们,这篇习作要求我们抓住景物的动态变化来写,那么这个动态变化该怎么抓呢?我们来看一看这几位同学的精彩小练笔,并说一说你自己的体会。

学生交流讨论。

片段一:

看!雨丝如牛毛,像银针,斜斜地落到地面上,溅起朵朵小水花。听!雨点轻敲树叶,有节奏地滴答着,像是一位音乐家在演奏轻音乐。道路两旁的树木都挺直了腰板,贪婪地吮吸着这甘甜的雨水。刚走上天桥,雨点儿骤然变大了,噼里啪啦如子弹般猛打在雨伞上,水花四溅。行人急匆匆,我跟上疾走几步。雨水如注,像瓢泼似的,又密又急。不一会儿,天桥台阶水流汩汩,恰似小小瀑布。雨声、脚步声与桥下的汽笛声交织在一起,仿佛一曲交响乐。

点评:这位同学抓住了雨的特点,是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来写的,通过观察,写出了雨的变化,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片段二:

清晨,当第一缕夏日的风吹过花丛,花草顿时随风摇曳,翩翩起舞空气里充满了浓郁的花香。中午,骄阳似火,空气里仿佛有一团火。小草蔫了,树叶也耷拉着脑袋。田野里劳作的农民,更是汗流泱背。这时,风来了,拂过万物,好似一股清凉的甘露沁入人们的心田。要时,人们情不自禁地伫立在风中任凭风掀起他们的衣襟,梳理他们的头发。晚上,凉风习习。孩子们在院中望着天空,挥动着小手。咿咿呀呀地数着星星。

点评:这位同学按照时间的顺序写出了夏日的风的可爱,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片段三:

城镇的傍晚是喧闹的,而乡村的傍晚却是宁静的、柔和的。当夕阳恋恋不舍地下山之前,这片绿色的村庄的每一个角落都变成了金黄色。啊,家乡的傍晚多么美丽啊

你瞧,太阳慢慢地下山了。绿荫掩映的村庄上空升起了一层层薄薄的烟雾,真像一层细腻的轻纱罩住了整个村庄。竹林里响起叽叽喳喳的声音,原来是小鸟们在尽情歌唱。虽然我不懂它们在唱什么。可是我知道它们的心情一定是欢快的。

点评:这位同学写的是乡村傍晚的景色,他的描写中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以静衬动。

2.小结:同学们,写景物动态变化的角度可以有多种,我们可以像刚才这几位同学一样抓住所写景物的特点,如景物的形状、颜色数量、声音等方面的变化,来描述景物的动态美,也可以写写在不同时间段里景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还可以在你的文章中既有动态描写也有静态描写,从而表达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而且在写的时候,要按照-定的顺序描写,并要写好事物之间的衔接。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小练笔中的精彩片段予以示范,使学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掌握习作要领,确定描写景物动态变化的角度,降低习作难度。)

五、构思文章写习作

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思考,在你观察的景物中,哪些是有动态变化的?你会抓住它的哪些方面来描述?注意描写所观察的景物的动态变化应是文章的主体段落。

学生动笔写作。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相机指导。

六、明确习作修改重点,完成修改

1小组内互读习作,初步评价习作,得出评价标准。

(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就本次习作而言,好作文的评价依据是什么?(点拨:能按顺序写出动态变化。)

(2)让学生四人一组,互相读读小组内同学的习作,议一议谁的习作写得好,好在哪里。

2.优秀片段赏析。

通过刚才你们的交流,我发现每位同学的习作都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几位同学的优秀习作片段,看看你们能不能和我一样发现他们习作中的一些闪光点。(通过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片段,学生交流。)

3.聚焦动态变化,初步修改片段。

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习作中优秀的片段,本次习作的主要要求是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针对这一要求,我们对自己习作中这部分的描写还要进行修改,如何修改呢?出示典型片段,全班讨论,提出修改建议。

4.学生自主修改习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习作注意事项和同学的习作,总结出本次习作的评价标准。通过师生对典型片段的共同修改,使学生明确本次习作的关键点是写出景物动态变化,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修改自己的习作。)

26、西门豹治邺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西门豹治邺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设计说明

阅读教学的重点不仅是得意,分析内容、读懂课文,更重要的是得言得法,学会相关语言知识、建立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能力。《西门豹治邺》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来体现人物品质。教学设计中,摆脱传统的学习方式,鼓励、帮助、推动学生运用提要式阅读和构建思维导图的阅读策略,由内容分析式阅读转向策略性阅读,放手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课文插图制成的课件;思维导图课件。

2.制作学习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熟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引入课题

1.导言: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将带领你们了解一件战国时期发生的事。(板书课题:西门豹治邺)

2.生齐读课题。

3.师:课题中西门豹是一位历史人物,谁能说说他的姓跟我们的姓有什么不同?(西门是复姓,豹是名字。)

4.你还知道哪些复姓?(上官、司马、欧阳)

5.出示课文插图:(指西门豹)这就是今天咱们要认识的人物。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对他的第一印象吗?(威风凛凛、身材高大魁梧、威严、不怒自威)

6.过渡:同学们的词汇量还真是丰富!看来啊,大家都是善于积累词语的有心人。这是你对西门豹的外在印象,那么西门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认识一下!

设计意图:由课文插图入手,让学生直观地说出对主人公的第一印象,便于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一个威风凛凛的人做了什么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检测字词

1.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初读我能做到:

(1)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圈画本课的生字,遇到生字要再读一次。

(2)自主完成学习卡片。

(3)小组成员交流学习卡片,准备全班汇报。

2.教师下发学习卡片(一)。

学习卡片(一)

检测字、词:

(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灌溉(    )   磕头(    )

流淌(    )   开凿(    )

(2)想一想,再组词。

娶(   )取(   )) 淹(   )掩(   )) 饶(   )浇(   )) 旱(   )早(   ))

(3)我觉得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生字和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特别喜欢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对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小组成员学习交流,教师做课堂观察。

(1)小组成员结合学习卡片进行组内汇报。

(2)组员之间纠正字词读音,说一说需要提醒伙伴注意的字词。

(3)组长利用字词卡片组织检测、轮读等活动。

(4)小组共同商量全班汇报方式。

过渡:老师仔细地观察了小组学习的情况,发现每个小组都能采用自己小组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而且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互相帮助,真好!我们都要发挥集体学习的力量。下面,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情况?

5.各组交流收获,检测生字词掌握情况。

(1)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字音。

绅、饶是翘舌音,凿是平舌音,媳读二声。

(2)课件出示词语,开火车读: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面如土色、开凿渠道、灌溉庄稼。

    图片可以渗透分析综合法、寻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3)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出示田地荒芜的图片,理解荒芜是(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的意思。

②出示人烟稀少的图片,理解人烟稀少为荒无人烟的意思。

③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官绅们的表情,理解面如土色的意思是:脸的颜色像泥土的颜色一样。形容极端惊恐或气急的样子。

6.指导书写。

(1)学生主动观察要求会写的字,汇报写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要注意派、淹、浮的三点水在田字格中占的位置;娶、媳、妇的女字旁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及写法有所不同。

旱的下部是干,不是于;豹的右边是勺,不是勾;饶的右边不要多写一点。

徒的笔顺要注意。

灌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2)教师范写娶、媳、徒、饶。

(3)学生练习书写。

(4)大屏幕展示,师生共同评价,提出意见。

(5)结合评价意见,再次书写,强调一个比一个写得好。

(6)小结:同学们写得真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只要用心去做,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卡片并进行组内交流,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伙伴的互助力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将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因此,在写字过程中注重了师生共评、改后再写。

三、熟读课文,建思维导图

1.师:这篇课文的篇幅虽然比较长,但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故事情节,条理十分清晰,下面我们就采用提要式阅读的方法来构建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理清课文的脉络,同学们有信心吗?老师相信你们!也会帮助你们!

2.课件出示:

运用提要式阅读对课文进行摘要整理: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在书上标注、勾画。

(2)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找到相关段落。

(3)小组交流你的阅读摘要。

3.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完成阅读摘要。教师随时指导。

4.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1)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预设:

起因:第1~9自然段,写西门豹调查邺这个地方人烟稀少的原因。

经过:第10~15自然段,写西门豹惩治坏人。

结果:第16自然段,写西门豹发动百姓开凿渠道,这个地方有了好收成。

(2)师:同学们的摘要做得不错,每组都有自己的摘要标准,那么,你们能根据你们的摘要来构建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吗?试一试吧!

5.课件出示:

我能为课文构建思维导图

(1)继续读课文,根据小组阅读摘要,共同构建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

(2)小组每个成员都能根据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理顺课文脉络。

(3)准备全班汇报。

6.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构建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

7.教师做课堂观察,随机提问构建的想法。

8.全班展示汇报。

(1)1组:

起因一问怎么回事二问这话谁说的三问新娘哪来的四问发过大水没有 ⇨ 经过扔巫婆、官绅头子下水)

⇨ 结果 年年获得好收成

(2)其他小组展示。

(3)各小组根据每组的结构思维导图练习复述课文。

(4)集体交流,丰富思维导图。

图片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只要合理就可以,无需统一。

设计意图:随着年段的升高,学生接触的文章难度会越来越大,篇幅会越来越长,要想真正地教会学生阅读,学会思维导图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思维导图的构建是学生梳理课文脉络的有效途径,但是构建思维导图必须有课文摘要做基础,这样的学习过程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

四、布置作业,期待阅读

1.师:通过你们的努力,我们已经完善了课文结构思维导图,也练习了复述故事,老师希望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的人听一听。

2.西门豹用妙计惩治了恶人,那妙计究竟妙在哪里?西门豹的机智表现在哪里?希望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我们在下节课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阅读期待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布置继续阅读课文的作业能使下节课的交流建立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构建了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学习了生字,老师想听写几个词语,考一考大家,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老师找一名同学到前面来写。你们看看他写得对吗?对照自己写的字,把错误的改过来。

2.找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

娶媳妇 上浮 逼迫 干旱 徒弟 求饶

3.师生共同订正。

4.师:(出示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请同学回忆一下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

5.全班同学自由说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字词仍然是中年段的教学重点,在第二课时,课前复习字词是很好的练习契机。

二、精读课文,感悟妙言

1.师:上节课,我记得刚开始同学们对西门豹的印象是威风凛凛、身材魁梧、威严、有气派。那么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对他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机智、善良、关心老百姓)

2.师: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近西门豹,体会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办法好在哪里。

3.感悟西门豹言的巧妙。

(1)课件出示自学指南(一)。

自学指南(一)

A.默读课文第1~9自然段,用  画出西门豹的问话。

B.同桌合作分角色读一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四次对话,说一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展开交流,教师参与各个小组的交流,进行课堂观察。

(4)课件出示四次问话,全班交流汇报,概括出西门豹四次发问的主要内容:

是怎么回事?

这话是谁说的?

新娘是哪儿来的?

那么漳河发过大水没有呢?(板书:巧妙提问)

了解原因;了解作恶的坏人及其头目;了解受害者;了解漳河的情况。(板书:调查原因,掌握证据)

(5)男女生合作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四次对话。

(6)(课件出示)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神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师:西门豹为什么这样说呢?

预设:为了不惊动这些坏人,以免打草惊蛇;不能走漏消息;巫婆官绅导演了一场骗局

小结:原来老百姓都不明白,都认为是河神娶媳妇给闹的,他们都信巫婆的话,这就是迷信啊。西门豹在演一出戏,想帮助老百姓破除迷信。所以,西门豹才会这样说。(板书:思考计策,成竹在胸)

设计意图:让学生围绕问题自主探究,寻求答案。更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学生通过对西门豹的四次问话的品读、剖析,逐步体会到了西门豹的机智。

三、研读课文,感悟妙行

1.师: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办法好在哪里?我们接着学习第10~14自然段。

2.出示自学指南(二)。

自学指南(二)

A.默读第10~14自然段,找找体现西门豹言行巧妙之处,好好读读,细细体会。

B.完成学习卡片(二)。

C.小组内交流学习卡片,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D.小组内练习朗读,比一比谁能通过朗读再现西门豹的聪明才智。

3.教师下发学习卡片(二),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内容见学生活动卡设计。)

4.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做课堂观察记录,准备全班交流重点。

5.课件出示表格,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重点语句。

学习卡片(二)

学习活动:我能通过理解西门豹的行为,感受西门豹的品质。

语言1: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神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神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行为1:他叫卫士架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语言2: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行为2:又叫卫士把官绅的头子投进了漳河。

语言3: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

行为3: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1)学生交流汇报描写西门豹语言的句子。

图片 学生汇报时,可以让学生以西门豹的身份读一读这些话,引导学生说一说西门豹这样说的原因。

预设: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可以先救下姑娘,同时安排周密,将计就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两个麻烦、两个催体现了西门豹不动声色假戏真做。(相机板书:惩治恶人,教育百姓)

图片引导学生抓住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头子与惩治官绅的不同,体会这种做法的巧妙之处。

(2)汇报描写西门豹行为的句子,引导学生从这三次行为中体会西门豹的果断决绝和杀鸡儆猴的威慑力。(板书:有智慧,讲策略)

(3)指导朗读。(角色扮演;朗读竞赛,比一比谁能读出西门豹的语气。)

6.小结学法:体会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作方法。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先找出了描写西门豹言和行的句子,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做动作等方法感受西门豹的言妙,行更妙。从而了解了西门豹的聪明、勇敢。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外在语言和行为是一个人内心想法和品质的表现,我们只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加以分析,就一定能揣摩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那么,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尝试着运用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为的方法来表现你要描写的人物的品质。

7.课件出示最后一段,齐读: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庄稼得到灌溉,年年都获得好收成。

(1)说一说西门豹又为百姓做了什么。(板书:兴修水利,改变面貌)

(2)谈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考虑了抓住人物言行的阅读方法。教会了学生透过人物言行感受人物的品质。把教师的讲堂变成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堂,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对这种方法进行了小结,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进行应用。

四、设计对话,读写结合

1.过渡:西门豹的计策可真是巧妙哇!不仅破除了封建迷信,而且让老百姓明白了只有开凿河道才能获得好收成的道理,更让官绅和巫婆的女徒弟们以后再也不敢害人了。假如你现在是一名跨时空的小记者,来到了这里,目睹了这样精彩的一幕,去现场采访一下老百姓、巫婆做女徒弟们、官绅或者西门豹,好吗?

2.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1)小组内分角色对话。(分别扮演记者、老百姓、巫婆的女徒弟们、官绅、西门豹。)

(2)组内表演。

3.选择一个身份,写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把读写结合赋予一定的情景小记者采访。既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又能有利于学生走进人物内心去设身处地地感受当时的情景,更能写出真情实感。

27、迢迢牵牛星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迢迢牵牛星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并且可以熟练吟诵、背诵全诗。

2. 学会本诗中的生字章、泣、盈、脉四个字,并且理解它们在诗中的意思。

3. 能借助想象去思考诗中描绘的画面,并且能体会诗人所表达出的情感。

4. 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者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之前了解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背景,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古诗文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由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诗文

老师配乐诵读诗文,学生初步感悟诗文内容。

(二)解诗题

孩子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迢迢牵牛星》,透过这首诗的题目我们捕捉到了什么信息呢?

迢迢形容路途的遥远。我们常见的词语有千里迢迢。

相隔遥远的牵牛星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继续走进古诗。

(三)诗的出处简介

以往我们学习古诗,都会先研究诗人的创作背景。今天不同的是,我们对于这首诗的作者无从考证,只知道这首诗来自《古诗十九首》选辑。《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这些诗习惯上以首句为标题。一般认为,这些诗作大多出于东汉末年,它们的内容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情,多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其艺术成就很高,语言质朴,长于抒情,情景交融,对五言诗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迢迢牵牛星》就选自这组诗歌,他根据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无法相见的故事创作而成的。

(再读古诗)

(四)诗意解读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遥远的样子。

牵牛星:星座名,俗称牛郎星(和织女星隔银河相对)。

皎皎:明亮的样子。

河汉:指银河。

河汉女:指织女星。

银河东边的牵牛星遥遥可望,银河西边的织女星皎洁明亮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

擢:抽出,伸出的样子。

素:洁白,雪白的样子。

札札:象声词,纺织机工作发出的声音。

弄:摆弄。

杼:指织布机上的梭子。机杼常见于古诗词当中,例如:《乐府诗集木兰诗》中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声,唯闻女叹息。;孟郊《织妇辞》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后汉书列女传》中关于机杼是这样说的杼,织布梭子,成于机杼。

织女伸出纤长洁白的手指织布,织布机的梭子来回摆弄,不停地发出声音。

3、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章: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涕:眼泪。

零:落下。

织女一整天也织不下一整张的布帛,泪水像下雨般纷纷地落下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相去:相离,相隔。

复:又。

几许:多远。

银河看起来清清浅浅,两岸相隔又能有多远?

5、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形容水清澈、晶莹的样子。

一水:银河。

间:间隔。

脉脉:指含情相视的样子。

虽然只相隔了一条清浅的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的相视无言

6、叠字词分析

诗中的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都是叠字词,这些叠字赋予诗歌音乐节奏和韵律美,内容上起到寓情于景,使情感表达更加缠绵悱恻,韵味悠长。

(五)诗情总结

此诗明写传说故事,暗写现实生活。表面上字字在续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之情,实际句句在抒发人世间的离妇之苦,以曲折委婉的手法,抒发了有情人被分割两地的相思之苦。

(六)课后拓展

寻找描写和七夕有关的诗句,感悟诗情,并把所悟所想分享给朋友、老师及家人。

28、树和喜鹊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树和喜鹊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一、说教材

《树和喜鹊》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三单元第6课,这篇课文给我们描绘了小鸟和小树由孤单到快乐,一同玩耍,一同游戏,共同享受快乐的生活的过程。

课文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又像是一幅的连环画,画面清新质朴,留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孤单、快乐。学完本文,希望同学们学会互助友爱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目标的制定是从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创造力,重视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考虑的。

因此,结合本篇文本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从以下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维度:

1.写田字格里的6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认识新笔画横折弯钩

2.正确认读12个生字。

3.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学生在互帮互学中熟记生字。

2.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质疑问难,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增加学生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积累词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2.培养学生互助友爱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

会写六个生字,正确认读12个生字

三、说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学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课我将采用初读感悟再读理解拓展延伸等读悟结合方法,让学生通过思考、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的中心,最后让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谈体会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这样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体。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知道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我设计了一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5分钟)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文本兴趣,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呈现树和喜鹊的图片、播放配乐朗读的方式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景中,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讲授新课(25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将根据前面设计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联系学生的实际、教学设备情况的综合考虑,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1.解决生字词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用我来当小老师的方式让学生互帮互学。

2.初读感悟

以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切入点,训练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以及组织概括能力,这样学生就会对文本有初步的把握,从而起到导航的作用。

3.再度理解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反复对重点自然段落的阅读以及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辅之以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文本的思想,形成自己的认识。

4.拓展延伸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学生学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要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则显得更加的重要。我将以课堂为平台,训练为主线,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训练点,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我设计了以下训练点:

(1)孤独是什么意思?树和喜鹊为什么会感到孤独?

(2)为什么树和喜鹊会感受到快乐?

(3)练习生活实际,你有没有以上的经历。

(三)作业安排,复习强化(35分钟)

根据新课程目标,和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负担的情况之下,对作业做了如下的设计:

(1)复习和巩固生字,用上一个你喜欢的词语造句

(2)搜集有朋友才会有快乐,有友爱才会有幸福这些内容相关的散文、诗歌等,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份微型的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洁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体现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树和喜鹊

一棵树 好多树

孤单快乐

一只喜鹊 好多鸟

29、手术台就是阵地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手术台就是阵地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先找出重点段再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使学生了解白求恩大夫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坚守阵地,连续三天三夜冒着生命危险为伤员动手术的事迹,教育学生学习白求恩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第二段,抓住三次环境描写及与之相对应的三次人物描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白求恩对卫生部长所讲的话的含义,尤其是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目标。

1.师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27课:手术台就是阵地。请同学齐读课题。(师板书课题:27、手术台就是阵地)

2.师口述并用投影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二、通读课文,理清思路。

1.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时间在什么情况下谁做了什么事?

2.默读课文,思考:哪几个自然段是讲白求恩坚持在火线上抢救伤员的事的?

3.师归纳总结:课文2-4自然段集中讲述了白求恩以手术台为阵地,坚持在前线抢救伤员的经过,可以合并成为一段,这就是课文的中心内容,也就是课文的重点段。

4.指读课文一和五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5.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板书:第一段:(1) 第二段:(2-4) 第三段:(5)

6.请学生回忆分段的方法,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如下:

(1)通过自读课文,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

(2)找出课文中表现主要内容的段落,即重点段。

(3)思考其它自然段各讲了什么,给课文分段。

7.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种新的分段方法,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板书:先找出重点再分段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事件背景。

指名一人读第一段,其他人思考:通过读这一段,你了解什么?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白求恩的事迹,体会白求恩的伟大精神。

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二节:用______划出描写战斗情况的句子,用----划出描写白求恩表现的句子。思考:你从中懂得了什么?(板书?情况表现)

(2)集体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板书:读句子 抓词语 谈体会

①抓住几发炮弹、小庙前、弹片、烟雾等词语,体会出战斗形势很紧张。

板书:几发炮弹 小庙前 弹片 烟雾

②抓住敏捷、十分镇定等词理解白求恩医术高明、临危不惧、不考虑个人安危的崇高品质。

板书:敏捷 十分镇定

(3)教师归纳总结:战斗形势这样紧张,白求恩时刻处于危险之中,但他心中只有伤员,坚守在手术台前是那样镇定从容。

(4)指导朗读。

(5)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分角色读。

(6)打出投影,总结学法。

一读了解内容

二找重点词语

三议深入理解

四读体会感情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采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形式学习。

①学习这自然段主要抓下语句:

情况:敌机不断吼叫 炮弹不断在周围爆炸

表现:低下头继续做手术

板书以上语句。

②重点指导学习理解白求恩说的四句话。

指名学习角色读卫生部长与白求恩的话。理解:上级命令,甚至恳求白求恩撤走,白求恩完全可以服从命令,但他为了给伤员做手术,坚决不走。

默读、指名读、齐读、反复读白求恩说的四句话,思考:白求恩为什么不肯走?

引导学生体会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事业的伟大的精神。

③指导学习读这一自然段。

(2)第四自然段自学后讨论交流。

抓以词语并板书:

情况:一连几发、落下瓦片、布帘烧着

表现:仍然、争分夺秒、一个又一个

3.整体感知全段内容。

指读第二大段,思考:二、三、四自然段是怎样连起来的,说明了什么?

板书:对工作极端负责 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

五、学习课文第三段。

齐读这一段,思考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六、师总结全文,生带着对白求恩的崇敬之情,再次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对工作极端负责

30、十五夜望月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十五夜望月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一般知识,本诗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反复吟诵本诗,达到当堂背诵。

3.结合声韵理解诗词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4.积累意象典故,明确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吟诵教学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中秋节导入

你说我说话中秋

教师语: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中秋节的传说呢?

(学生交流传说故事,此环节重点是可定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励其多多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明确: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折桂等。

2.中秋节的日期。

教师语:说了这么多有关中秋节的传说,那么中秋节是哪一天呢?

明确:农历八月十五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绘中秋节的诗篇《十五夜望月》。

二、初吟古诗,整体感知。

1.听一听:哪一个字的读音你有异议?

明确:思,读s,心绪,愁思的意思。

教师补充:秋思:乐府琴曲名,这里应当还有感秋之情思。此处的思当文读为s。在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卷五九《琴曲歌辞》中收录《秋思》九首。原诗另有题注为时会琴客。

(此环节,要求学生结合《古汉语字典》明确思字两个读音分别是什么意思,积累一字多义,可以回顾《采薇》里的今我来思的思,助词,无义。)

2.自主读诵

结合吟诵符号谱,自主读诵。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反复读诵吟咏,可以分小组读,分男女生读,指名读等)

3.思考:符号谱上的题目和课本上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符号谱上的题目多了四个字寄杜郎中。

4.题解: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明确:十五夜,当是中秋之夜,望月,观看月亮。有思乡怀人之感。

教师语:传统中国社会,秋收之后的中秋节是一家人的团圆之日,也是唯一凸显团圆主题的节日,这天的月亮也是一年之中最圆的一次满月,故而古人十分重视中秋节。漂泊在外的文人们,往往在离乡之后再不能与家人于中秋之夜团聚,故而中秋之夜、之月便多成为古代文人表达思乡怀归、怀人的重要题材。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据题可知是作者在中秋之夜,望月有感,进而作此篇。

补充材料:

1.了解背景

本诗题目一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此人姓名、资料均不详。另据王宗堂所作的题注时会琴客一句,可以得知,本诗是在中秋之夜与弹琴(即古琴)的朋友相聚时所作。

2.了解作者

王建(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唐代宗大历初,卒于唐文宗太和中),字仲初,唐代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一说生长于关辅(陕西省关中)。早年游历贝、洺、邢、魏等地(今冀南豫北),后从军塞上,为幽州藩镇幕僚,弓剑不离身。年过不惑始入仕,历任渭南尉、昭应县丞、太府寺丞、秘书丞、侍御史等,唐文宗太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病逝于任上。

王建工乐府歌行,格幽思远,其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也是中唐新乐府的代表。此外,王建尤擅《宫词》,传世百篇。其与韩愈、张籍、李益、孟郊等中唐名士亦交往深厚。

三、再吟古诗,深入理解。

1.结合吟诵文字谱,全班齐吟。

小组合作,理解古诗。

明确:庭院的地上洒满月光,树上乌鸦已经栖息,冰凉的露珠不知不觉打湿了树上的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明月,不知道是谁因此起了思乡怀归之情。

参考分析:

首句,中庭,即庭中,也就是庭院中,庭字拖长,有庭院开阔之感。地白二字读高,强调出地面的颜色,白入声字,表达了一种突然之感,好像地面突然变白了,也表现出了月亮的皎洁明亮。树读高,强调出庭院中的树上栖息着,而不是别的地方。栖鸦二字拖长,给人感觉栖息的乌鸦是不少的,而鸦本身也意寓秋天,也带来一种浓浓秋意之感。

第二句,冷露读得高,强调秋天的凄冷,露珠都是寒冷的。无声拖长,感觉一直都很安静。湿桂读高,强调出突然打湿了桂花树,湿是入声字,读的时候短而促,有一种突然之感。花字拖长,可见打湿的范围很广,同时,露,桂花,也是意寓秋天,还是有一种秋意浓重的感觉。

第三句,今夜读高,强调此时此刻,今天夜里,而不是其他任何时候,任何一个夜晚。明拖长,感觉月光非常的明亮,月光照亮了这广阔的天地,照耀着所有思乡的人。尽读高,强调所有人都在望月。月,意寓团圆,有一种强调出人人都是渴望团圆之意。

第四句,不字入声,读短读促,一种决绝之感,知拖长,感觉秋思飘得很远。思读得高,强调思乡怀人。落,入声短促,有一种突然之感。谁家拖长,感觉很广阔很遥远。

3.结合声韵,体会诗情。

明确:这首诗的韵字是鸦花家,押的是平声麻韵,韵母是ɑ,开口度很大,情感也是比较单一的,有开阔、辽远、嗟叹之感,以辽远衬托孤独,思乡怀人。

四、三吟诗歌,明确主题。

1.看图背吟诗歌。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看图尝试背诵全诗。

2.明确主题。

明确:这首诗的主题是悲秋思乡,也算是一种羁旅情愁。

教师语: 传统中国文人在走上实现济世安民的道路上之后,便开始了大半生的羁旅漂泊,这一过程几乎很难再回故乡与家人重逢相聚。故而每逢八月十五中秋夜,文人之间(琴客也是文人)或者文人自己便会望月起秋思,进而思乡怀归。秋思便是文人的哀叹,不知秋思落谁家流露出的也是天下文人共一叹。彼此在中秋之夜互相同情、理解、安慰、鼓励。

这首诗的文化精神便是文人对济世安民这一共同理想的坚守。文人自己为此理想要付出毕生的代价,从离开家起就漂泊四方,很难回乡。他们需要承受着这样的思念,坚持奋斗。他们舍小我而为天下,思乡也是他们的代价。

同学们,伟大而正确的人生理想,是要用一生来坚守并为之奋斗的,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出很多牺牲。为了天下人都能与家人团聚而牺牲自己与家人团聚,有时还可能因为坚守理想而付出生命,这便是真正的舍小我而为大家。现在我们身边还是有很多这样的人,每年春节都坚守岗位的人都是这样的人,对吗?我相信这样的精神在中华民族也会代代传承下去。

五、拓展延伸

1.月饼的来历

教师可以点拨结合寒假做的阅读理解《中秋节为何吃月饼》,让学生说说后,播放小视频,加深记忆。

2.齐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1、千年梦圆在今朝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千年梦圆在今朝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激情导入。

导语: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

(1)同学们,看着这壮观的一幕,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教师小结:现在让我们乘上时空飞船,沿着时间的隧道,跨越历史的长河,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板书课题:千年梦圆在今朝)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1)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开始了中国进军太空的万里长征。

东方红一号卫星进入轨道以后,运行情况良好,各种仪器工作正常。卫星上的短波无线电发射机,循环播送《东方红》乐曲和遥测信号,乐曲声音清晰嘹亮。每分钟循环一次,首先以40秒的时间连续播送两次《东方红》乐曲,间隔5秒钟后,播发遥测信号10秒钟,又间隔5秒钟,进入另一个循环。人造地球卫星上的遥测仪器不断地发回各种数据。人们从广播和报纸上获知卫星什么时候经过各大城市上空的信息,这个时间一临近,人们情不自禁地走到室外,兴奋地仰望蓝天。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技术取得的首次重大突破,使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和发射航天器的国家。

(2)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分作三步走

按照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规划,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分三步来实施:

第一步是发射载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并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随着我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于2003年10月16日安全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第一步任务已经完成。

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在突破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即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计划开始启动,下一步中国载人航天的目标将是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

第三步是建立永久性的空间试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航天员和科学家可以来往于地球与空间站,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试验。

2.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读准字音:

施是翘舌音,读作shī;懈读xi,不要读成jiě。

◆多音字:

cho朝代 chun传说

zhāo今朝传 zhun传记

◆形近字示例:

驱 (先驱) 践 (实践)

躯 (身躯) 贱 (卑贱)

岖 (崎岖) 浅 (浅显)

(2)重点词语释义。

[九天揽月]揽,采摘。到天的最高处去摘月。常形容壮志豪情。

[绚烂]灿烂。

[先驱]①走在前面引导(多虚用)。②先驱者。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里程碑]①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②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4.学生练习书写、识记,教师巡视、纠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文章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的爱国情和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2.学生汇报自读收获。

预设:学生可能有以下认知(仅举例)。

(1)传说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利用火箭上天的人,万户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飞行探索的先驱。

(2)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3)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并成功返回祖国大地。

(4)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

(5)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在月球背面留下了历史性的珍贵影像。

3.梳理课文结构,理清课文条理。

课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简要叙述了中华儿女为了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千年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重点描述了明代的万户所尝试的人类首次火箭飞行。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叙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呈现的勃勃生机,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四、重点研读,理解感悟

1.抓住具体事例和重点语句体会交流感悟深刻的句子,体会圆梦的艰辛和不易。

(1)相机引导体会写法。在谈体会的过程中,重点点拨并理解以下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灵活出示):

①在实现飞天梦的过程中,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预设:抓住但是无数惨重始终没有放弃等词体会实现飞天梦的艰辛,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明确:这句话一方面承接上文,用万户的火箭飞行失败说明中华民族在追求遨游太空的梦想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了很多失败和挫折;另一方面开启下文,说明中华民族并没有因为失败放弃飞天的梦想,而始终坚定执着,不断努力。

②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

预设:引导学生具体抓住一百一十多个单位这庞大的数字体会参加到研制、建设、发射任务的单位及工作人员之多。

③飞船飞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骄傲。

读了课文,你怎样理解杨利伟的这三句话?

明确:杨利伟对飞船的评价,也是对研制飞船的航天人的赞扬。说明神舟五号飞船是很安全、很稳定的,也说明我国的航天工作人员的水平很高。

(2)让我们怀着对航天人的崇高的敬意齐读这三句话。学生读完,相机出示第6自然段内容,体会交流梦圆的意义。以情激情,师生带着敬佩和民族自豪感合作读: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师小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是一次巨大的成功。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这真是(生)千年梦圆在今朝。神舟六号的问天,标志着中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

2.感悟课题:千年梦圆在今朝。

明确:梦飞离地球,遨游太空。

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并返回,探月工程的实施。

千年──古代产生梦想、明代万户飞行、人造卫星上天、神舟飞船飞天、探月工程实施,历时数千年。

3.读完全文,从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变为现实,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明确:认识中华民族的航天历程,从中感悟到:要有远大理想,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不怕失败,不怕付出惨痛代价,永不放弃,坚定而执着地追求,积极与他人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五、拓展阅读,学有所获

过渡:是啊,正是中华儿女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才使得中华飞天梦从古到今一刻也没有停歇过;正是中国航天工作人员有着团结协作、默默奉献的精神,使得几千年的飞天梦在今朝实现。

1.播放美国及前苏联载人飞船文字及图片资料,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及返回以及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和嫦娥四号发射时的部分录像资料。

预设: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会将自读时的感受、课堂学习的感受融为一体,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观看教学录像,不仅让学生感受飞船发射的壮观场面,而且给学生传达两个信息:一是我国的航天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二是祖国未来的发展要靠年轻一代。

2.军旅作家蔡桂林在飞天梦圆后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写下了《炎黄飞天梦》一诗,齐读、配乐。

六、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写一个片段,可以想象地描述杨利伟等其他科技工作者在太空中的情形。

3.搜集资料,办一期关于以中国航天事业为主题的手抄报。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32、鸟的天堂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鸟的天堂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设计说明】

《鸟的天堂》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精读课文,作者巴金。本单元的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单元学习要素是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本文是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与前两篇课文相比,《鸟的天堂》在静态与动态描写上更为典型。教学设计以鸟的天堂没有鸟(静)鸟的天堂有鸟(动)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融)为整体框架,围绕三个聚集点推进:

1.以朗读的形式展开榕树部分的学习,借助文学化的指导语言,感受课文从多角度描写树的静态;

2.自学写鸟的部分,同桌互读,讨论:作者是怎样写鸟的动态的?

3.由静到动,理解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两次写鸟的天堂的内容,读中感悟榕树的静态美,鸟儿的动态美,体会景物的变化,感受和谐之美;

2.交流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深化理解;

3.拓展阅读,巩固静态与动态,在朗读交流中欣赏美。

【教学过程】

梳理课文,问题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鸟的天堂》。在课文里,鸟的天堂指哪里?(板书:大榕树),鸟的天堂里有没有鸟?(板书:鸟)

2.作者最终看到了鸟,这是结果,其实经过更有意思。你能根据题目和这两个词说说作者去鸟的天堂的经过吗?(根据需要提供支架)

傍晚,我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 ;

第二天早晨,我们又经过鸟的天堂, 。

我不禁感叹: !

3.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带有鸟的天堂的句子,一共有几句话?请同学读。你们有什么发现或疑问吗?

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

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

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预设

最后一个鸟的天堂不加引号,其余都加了引号,为什么?这里的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设计意图

从课题鸟的天堂进入文中直接写鸟的天堂的句子,梳理出课文的两个板块: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一株大榕树,没有见到鸟;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看见很多鸟,作者发出感叹。按概括课文提炼句子发现异同的顺序,巧妙引入课后习题中的问题,让精读的目标精准。

读大榕树,感悟静态美

鸟的天堂是大榕树,我们先去看看,这是怎样的一株榕树?

1.课文中写榕树的是哪几个自然段?指名读。(58)你看到一棵怎样的榕树?(初印象:榕树很大,很茂盛。)作者见过榕树,但从没见过这么大的一株,它形成了独木成林的美妙奇观。(出示图,板书:独木成林)

2.这样一棵独特的大榕树,我们边读边欣赏它。(再印象)

(1)自由读一读,喜欢的段落多读两遍,读到令你惊叹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

(2)朗读分享、交流感受。

预设一

朗读指导:1.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师生评价;2.建立生活联系,推荐朗读,如:谁见过榕树?读给大家听一听;3.建立前后文联系,读出不同视角的树叶,体会远看与近看。(板书:树叶 远近)男女生分读,指导远与近的不同。

朗读指导:怎样叫不可计数?静静的大榕树,柱根相连,柱枝相托,枝枝蔓蔓,蔚为壮观,我们一起读一读(板书:树干、树枝)。

预设二

3.小结。

此时是黄昏,没有鸟,有落日的余辉,灿烂的红霞,四周环水的小岛上,这株南国的树尽情地展示出它静谧的美。而作者就是按这样的顺序,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它的美。

设计意图

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虽没见到鸟,心有疑惑,又有惊喜。这一部分从树叶、树枝、树干几个方面写出了大榕树独木成林、生机勃勃的奇观。此环节的学生活动以朗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学生在朗读中发现作者描写榕树的视角变化,教师用文学化的指导语言渗透榕树的静态美。

自读鸟的部分,交流动态美

美好的景致是值得等待,值得一看再看的。随着鸟儿的加入,这幅画面活起来了。

1.自读交流 鸟的部分,出示要求:

(1)同桌互读1013自然段;

(2)讨论:作者从哪些方面把鸟的画面写活的?

2.交流,指导:

预设

叫声、颜色、样子从一只鸟到多只鸟,再到一只鸟。(相机板书)

重点指导朗读第13自然段: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

有一个词写出了鸟儿漫天飞舞,数不胜数的景象?(应接不暇),应接不暇就是?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对,就是这种感觉,欣喜呀!我们来读一读文中的句子。

设计意图

由读大榕树到读鸟,画面由静转动。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这一部分的活跃、欢快。作者从哪些方面把鸟的画面写活的承接前一环节,由扶到放,从教结构到用结构。

动静融合,理解鸟的天堂

1.我们读了大榕树,又读了鸟,这两幅场景给我们不同感觉,你发现了吗?

(板书:静态动态)

2.师生合作读,动静相融。

静有静的美,动有动的活泼,有变化才有生趣。现在,我们来合作读一读。老师读第一部分写榕树的内容,你们读对应的第二部分写鸟的句子,感受段与段、静与动是怎样联结在一起的。(屏幕虚化课文背景,变化呈现榕树和鸟两部分。)

提醒

我们读的不一样哦,想想怎么应该读。老师会静静地读,你会(欢快地读);老师会轻轻地读,你会(热闹地读)。

师: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

生: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上,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

师: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生: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师: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

生: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师: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生: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

师: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生: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3.理解: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回到课初的问题,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上一节课,我们读出了鸟的天堂是一棵榕树,这是从文中来的答案。现在,你觉得鸟的天堂指什么呢?同桌讨论。

(2)全班交流。

(3)作者从广东回到上海,念念不忘,写下了《鸟的天堂》,记录这段愉快的旅程,最后发出这样的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齐读)

设计意图

学到这里,对比两个部分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学生不难发现其不同之处静态美与动态美。两种感受虽不同,却又不是割裂的。因为有大榕树的茂盛、安静,所以有鸟儿的自由、欢快。两次经历,体验不同,又前后关联,融为一体。师生对读,建立关联,感受动与静的和谐美。

拓展阅读,感悟动静之美

1.这节课,我们读了《鸟的天堂》,体会到静态与动态的变化之美。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两篇文章,课后我们在阅读中继续发现这样的美。

2.小组分发阅读材料《海上日出》《灰椋鸟》,每个同学一篇(随机)。要求:认真阅读文章,从两项任务单中选一项完成,小组评价。

(1)画出文中静态与动态描写的句段,练习朗读,在小组里分享。如果能配上背景音乐,录制音频,分享到班级读书群就更好了。

(2)把特别喜欢的内容摘抄下来,可以搜索图片,为喜欢的文字做配图。

设计意图

围绕本课的语文要素体会景物的静态美与动态美拓展阅读,课中读悟,课后巩固运用。因为美,所以要欣赏。阅读活动设计注重朗读体验,同伴分享,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表现力。这个过程,既聚集动静美,又适度开放,学生的阅读材料、阅读方式、交流评价都有选择性。阅读,不止步于课本。学习一篇课文,带出一类作品,让学生打开辽阔的阅读域,获得更丰富的滋养。

33、梅兰芳蓄须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梅兰芳蓄须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材分析:

《梅兰芳蓄须》 是一篇介绍人物事迹的记叙文, 主要讲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为拒绝日本人的邀请而蓄须,充分显示了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梅兰芳先生比较陌生,所以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故事、音乐等,让梅兰芳这个人物形象走入学生心中,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知道文中讲梅兰芳在蓄须的时候都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思想。从人物的行为语言中体会人物的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并通过有感情朗读,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

教学建议:

可以用蓄须这件事为线索展开教学,或问题引导,或抠词抠句,或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各自的认识、体会、表达,适时地进行点拨、补充,进行语言能力训练和感情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个生字,掌握本课多音字。

2.默写课文,说说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它经历哪些危险和困难。

3.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激发对梅兰芳尊敬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梅兰芳其人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梅兰芳资料,梅兰芳戏曲片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梅兰芳蓄须。

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吗?

2.过渡: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什么是爱国。

3.教师简介梅兰芳。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

(1)画出生词,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2)要求学生掌握新词。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点拨。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个结构段。

(2)讨论分段。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读。

2.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3.反馈学习情况。

4.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自主学习第1自然段。

2.找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3.第1自然段中哪几个词语是对梅兰芳的评价?

五、学习第2~7自然段

1.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勾画圈点、批注,加深自己的感悟。

2.汇报交流。

(1)学生研读之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学生在汇报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说出他蓄须之后的做法,让学生体会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人蓄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2)句式练习,加深理解。

梅兰芳在蓄须的时候都经历了会遇到哪些危险和困难?随着问题的提出,教师出示句式练习:他宁愿____________,宁愿____________,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中国人应具备的民族气节。

(3)学生汇报自己朗读的感受,学生将自己的感受朗读出来。

六、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师激情导语:是啊,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凭着高尚的民族大义,梅兰芳承受着无尽的痛苦终于击碎了侵略者的痴心梦想,使国人不能不为之慨叹!

1.学生齐读课文,谈自己的理解。

2.教师讲解,学生体会。

七、通读全文,整体感悟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文。学生汇报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

八、情感升华,激情总结

茫茫青史写春秋,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中华的尊严,一代大师挺直了脊梁,他高尚的情操照耀着万代千秋。老师即兴做了一首小诗,就让我们以这首小诗来结束全课。(齐读:一代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表衷肠。拒演举债八年整,梅兰芬芳四海扬。)

九、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结合学习链接和资料办一份以梅兰芳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梅兰芳蓄须

34、梅花魂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葬、腮等8个生字。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

4.能说出对题目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梅花的图片)看到梅花,同学们第一时间想到了什么呢?(墙角数枝梅为有暗香来。)哦大家想到的是王安石写的《梅花》!但是,我们今天却不是要学习这首诗,而是要学习一篇关于梅花的文章《梅花魂》。(板书课题)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吗?(梅花的魂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师正音。

(2)(出示生词:幽芳、玷污、欺凌等)指名学生带读,注意读准字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思考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读诗词落泪、珍爱墨梅图、因不能回国而哭泣、赠我墨梅图、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

2.这些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爱梅,热爱祖国、思念祖国)

四、精读课文,感悟探究。

1.外祖父是个爱梅、敬梅的人,那你了解梅花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出示梅花图,赏梅,对梅花形成初步印象。(梅花,原产中国,耐寒,冬季或早春开花,有粉红、白、红等颜色,气味清香。)

3.外祖父喜欢梅花,而且将它和自己的生命融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

(1)学生朗读第13自然段,思考梅花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可以用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

(2)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齐读几千年来不肯低头折节。中华民族涌现过哪些有气节的人物?(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图片:岳飞、文天祥、江姐、刘胡兰、王二小等。简略介绍江姐事迹,配乐《红梅赞》。)在和平年代,梅花精神已然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人民子弟兵抢险救灾,白衣战士救死扶伤,等等。想到这些你对梅花魂又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引导理解梅花魂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3)出示一个中国人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想一想:外祖父只是教育我做梅花一样的人吗?(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齐读这段话。

(4)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激发爱国之情)

4.师朗诵课文,学生画出最受感动的地方,说说理由。(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出示有关语段,结合言语表达和朗读指导,体验感情。)

(1)出示每当读到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①外祖父为什么落泪?

②读到这些思乡诗词,外祖父会想些什么?

③我们应该怎样读这句话呢?指名读。

(2)出示我五岁那年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①我们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②从哪些词语能体会到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爱惜?(轻轻刮去、慢慢抹净)

③外祖父为什么这样爱惜墨梅图?

④怎样读外祖父的话?

(3)学生自由选读受感动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感动。(方法迁移运用,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思考:文章除了借写外祖父对梅花的特殊情感,表达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外,还表达了什么?(我对外祖父的深切怀念。)

六、小结。

 童年往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时时闪耀着迷人的光芒。你的童年,有什么难忘的往事呢?与同学交流交流吧。

板书设计

35、绝句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绝句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杜甫的《绝句》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意境开阔的自然美景。古诗里面对仗工整严谨,有近有远,有虚有实,一迎一送,读起来非常有意思。本课的字词重点是想通过看图、甲骨文、书空等形式趣味学习。难点想通过有感情朗诵古诗、趣读古诗、吟诵古诗、背诵古诗多种方式来理解诗句,感受诗歌的大气明丽的画面美。

教学目标:

1 .多方式认鹭鹂等字,会正确写窗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 ﹑解题导入

1.什么是绝句?

2.了解诗人杜甫。

【这首诗是七言绝句,本环节设计主要让孩子初步了解题目中绝句是什么,初步了解诗人杜甫。】

二、 趣味识字,读准字音

1.看图识字,读准字音:黄鹂 白鹭 翠柳 泊船

2.观看甲骨文、小篆猜猜这是什么字:

鸣 鹭 流 绝

3.重点指导书写:窗 。

主要通过观察大篆、小篆的窗字,让孩子们猜猜这是什么字?接着让孩子观看古今的窗户的图片,再读一读窗字,最后师生书空学习窗字。

【这环节主要想通过观图识字、寻根识字、书空识字等多方式学习本课生字,让孩子在趣味中学习,也初略了解中国汉字来源】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送字宝宝回家,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朗读古诗,教师正音。

【将生字宝宝带回到古诗当中,考查学生能不能读准字音,正确朗诵古诗。】

四、多形式读古诗,感受古诗画面美

一)趣读古诗,了解诗意

1.对对子 : 天对( ) 雨对( )

红花对( ) 白天对( )

2.趣读古诗,理解诗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学生自由发言,随机指导,点到为止:

预设A:两个一行相对,都是数字。

B:门和窗相对。

C:黄鹂和白鹭相对,都是鸟类。诗歌里面还有哪些颜色呢?师:这么多清新的颜色相映衬,色彩清新明丽。谁来读读这早春的美丽景色呢?指导朗读。

D: 千秋雪万里船相对。

这里教师可以配图稍作解释,简单理解一下诗意:千秋雪是千年不化的意思,窗外西岭山上积雪仿佛千年不化,巍然屹立在那里;门外停泊着从东吴万里迢迢开来的船只一远一近,画面非常开阔呀,谁想读读这两句诗?指导读出画面美。

E:西岭和东吴相对,都是地方

二) 情感吟诵,体会诗情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杜甫的这首诗都写了哪些景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还有千秋雪﹑万里船,鸣叫的黄鹂,飞翔的白鹭,远处千年不化的高山积雪,万里归来的船只,构成一幅意境开阔的风景画呀! 让我们有感情吟诵这首诗吧?

平仄吟诵古诗。师范读,生练读,男女赛读。

三)配乐背诵,积累古诗。

这么美的诗,你们把他记在心里了吗?

【这一环节主要想通过趣读古诗、吟诵古诗、背诵积累古诗等方式以读促悟,让学生大致了解诗意,感悟诗情,教师指导点到即止,主要让学生有感情读诗,从诗歌中感受画面美就可以了。】

四、拓展延伸

拓展赏析另外一首含有对子的古诗。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舟雪。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拓展相关的古诗让学生加深对对子的理解,加深对古诗画面美的感受。】

36、惠崇春江晚景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惠崇春江晚景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设计说明

《绝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前两句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后两句具体描写燕子和鸳鸯,一静一动,生动地表现出春天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的气氛。《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惠崇的画题的诗。诗中既依画面所绘,又融进作者的想象,刻画了一派江南春天的景象。《三衢道中》是诗人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写出了他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古诗教学,吟诵是重点,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感觉、色彩、气味等方面想象景物特点并且在交流中使认识更加清晰。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诗的韵味,理解诗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注:1.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见前面的课文备课方案。

2.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涉及的学生活动卡请使用手机扫描封面二维码进行下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出示图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你的头脑里跳出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吧!

2.你们又想起了哪些古诗呢?

预设:《春晓》《咏柳》。

3.春天在我们的眼中是美丽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三首》中的前两首古诗,就是描写春天的,我们一起看一看在诗人的眼中春天是怎样的。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色彩明丽的图画刺激学生的视觉,调动积极性,在头脑中搜索春天,激起探究古诗内容的欲望。

二、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1.质疑:第一首诗,是描写春天的诗,但是,从题目怎么也看不出与春天有关。

绝句是一种诗歌体裁,它的特点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五个字的简称五言绝句,七个字的简称七言绝句。诗人以绝句为题,是因为事先没有想好题目,就用这种诗的体裁名称作了诗题。

2.了解作者。

学生汇报搜集到的资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

杜甫,字子美,汉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为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为杜少陵、杜草堂。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3.读通读顺,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检查学生读古诗的情况。

(3)相互纠正字音,针对学生的共性错误,指正区分,反复领读。

鸳鸯:一种鸟,常在水边嬉戏,雄鸟与雌鸟常结对生活。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

鸯是后鼻音;崇是翘舌音;豚与村屯的屯同音;惠下部是心。

4.标出停顿,把古诗读通。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指名读,男女生读。

设计意图:掌握生字,扫除学习障碍,学生交流识字的方法,标出停顿,有节奏地读古诗,把古诗读通,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三、理解古诗,感受春之美

1.学习《绝句》。

(1)指名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春天)

(2)自读古诗,再看看插图,思考:诗的前两句中有哪些景物?

预设: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你能说说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吗?

预设:温暖的阳光,秀丽的江山,轻柔的春风,五颜六色的花,嫩绿的小草。

(4)多么美好的春色!诗中写道:迟日江山(  ),春风花草(  )。学生填空。

什么是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

诗中有美景,还有气味呢?(香)

谁闻到了?怎样读这两句诗?

(5)美丽的春景也吸引了小动物,读读古诗,找一找哪些小动物出来了。

预设:燕子、鸳鸯。

(6)小燕子在做什么?(飞来飞去)为什么要飞来飞去?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泥融飞燕子。春天来了,天气变暖,冰冻的泥土也变得湿软,小燕子飞来飞去地衔泥垒窝。

(7)勤劳的小燕子忙着垒窝,那鸳鸯在干什么呢?

预设:在沙滩上睡觉。

(8)看图,鸳鸯睡得多香甜哪!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呢?

预设:春天,温暖的阳光照射着大地,照在沙滩上,沙子渐渐地变暖了,在沙滩上休息的鸳鸯在温暖的春风中睡着了。

(9)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幅图,你会画什么?

(10)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尝试背诵。

2.学习《惠崇春江晚景》。

(1)出示春江晚景图,你能感觉到这是哪个季节?(春季)

(2)这幅画是惠崇画的,简介惠崇。

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僧人,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作的一首题画诗,我们来读一读。

(3)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多年生草本植物。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肥而味美的鱼,有毒。

(4)谁读懂了第一句?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

(5)春天来了,谁得到了这个讯息?(鸭)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天来了,寒冰消融,水温升高,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可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

(6)除了最先感知春天的群鸭,一些植物也发生了变化。

预设:蒌蒿满地芦芽短。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

(7)整个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的气息,苏轼的短短的几句诗就把画面中的景物都呈现出来了。再读古诗,哪些句子是写景的?(前三句)第四句是写什么的?(作者的联想)

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面。

(8)题画诗,依画而题,苏轼通过观察,引发联想,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的季节。他的联想是有根据的,不是胡乱的想象。

请你朗读古诗,结合插图,想象画面。

(9)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中结合插图、生活实际、想象,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产生热爱之情。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学生观察课后写字表中在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交流哪些生字的书写有难度,需要注意什么。

2.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融、燕、鸳、鸯、惠、崇、芦、芽、短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学会笔顺。重点强调:

融:左下内部不是羊。

燕:廿是燕头,口是燕身,北是燕子的翅膀,灬是燕子的尾巴。

鸳:上部分的右侧不是巳。

惠:第六笔是竖,不是竖提。

短:右边是豆,不是委。

3.学生独立观察课后写字表,先描红,再练写两个。

4.展示反馈,集体评议后修改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书写指导要结合学生已有的书写能力,教师抓住难点进行指导,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古诗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将古诗读熟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营造积极浓厚的阅读氛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学过的两首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绝句》《惠崇春江晚景》。

2.曾几的《三衢道中》又描绘了怎样的美景呢?

设计意图:回顾学过的古诗,进入古诗的意境,激发学习热情。

二、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1.读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三衢山的道中)

2.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今江西赣州)人。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著有《茶山集》。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了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古诗的同时,对诗人也要有所了解。

三、图文结合,理解古诗

1.掌握生字。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组内交流,纠正字音。

(3)指名读,汇报生字。

溪、泛:左部都是三点水旁。与水有关。溪右边中间部分有点。

减:减法的减。

梅: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每天的每。

(4)指导写字。

课件演示梅、溪、泛、减的书写。

这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

溪:写时注意右部分,爫幺大,不要忽视中间的幺有点。写时要紧凑。

减:右边不是成,里面是一口。

(生练习写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2.标出停顿,读通读顺。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读古诗,提出疑问。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的?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与同学交流。

(3)作者的心情怎样?

4.学生交流汇报。

5.你读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

6.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日日晴),给人以(喜悦)之感。这句应该怎样读?

学生练读。

(2)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而行。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小溪泛尽却山行这句诗写了什么?(一溪,一山,一泛,一行)它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指导学生读这句诗。

这两句诗的意思:梅子成熟的季节,正是江南的雨季,却遇上天天都是晴朗的日子,我乘船到了小溪的尽头以后再走山路。

诗人游兴未至,又上山路,自有一份惊喜于心头。那么,该怎么读这两句诗呢?

(3)正当诗人走在山路上的时候,看到树上美丽的黄鹂,听到其叫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下面两句。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绿阴:苍绿的树荫。阴,树荫。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这两句诗的意思:一路上绿阴并不比来时看到的少,而绿阴深处又传来了黄鹂的声声啼鸣,更增添了不少游兴。

黄莺清脆的叫声突出了山林的寂静,绿阴、黄莺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那么,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

7.朗读古诗并想象画面。

8.欣赏江南景色。

9.学生配乐诵读古诗。

设计意图:调动多种感官,理解诗句意思,读与悟结合,体会诗人心情。

四、综合比较,总结全课

1.将这三首古诗连着背一遍。

2.比较异同:

同:

情感同。(都是表达喜爱之情)

异:

内容不同;作者朝代不同;景物地点不同。

3.再读三首古诗,总结全课。

4.布置作业。

读古诗,想象画面,为喜欢的古诗配一幅画。

设计意图: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的内容及相关知识,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37、荷花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荷花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花的魅力,体会大自然的神奇。

2.理解如果把眼前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的含义。(重点)

3谈自己从中学到的写作方法或感受。(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出示谜面请学生朗读并说出谜底。一个小姑娘,家住在水乡,身穿粉红袄,坐在绿船上。(表扬孩子,善于思考,并出示课件题目《荷花》并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写荷花。

二、复习上节课生字词和形近字。

1.荷花是很多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植物,不仅是荷花的清新脱俗,更是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吸引着大家。

2.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在叶圣陶笔下的荷花又呈现出一幅怎样的姿态呢?

3.我们把上节课的生字词来复习一下。(出示课件,利用挑豆豆的游戏,来让同学们开火车读,读过后加上拼音再读,有了拼音的帮忙,字音就能够读的更准确了。)

4.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双胞胎,在字里也有很多形近字,找学生来区分一下。(指名学生读,读过后男女生对比读。)

三.出示学习目标,有目标就有学习的方向,带着目标去学习。

(请学生读一读学习目标)

四.欣赏视频朗读《荷花》(感受感情,激发朗读兴趣)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默读,大声读,同桌读,小组读)

2.出示问题,整体感知。

(1).作者笔下的荷叶是怎样的?荷花又是怎样的?

(2).作者为什么把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画?画家指的是谁?

(3).当作者陶醉在这种美的境界中的时候,他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象?

六.精读细研。

1.边读边想:作者笔下的荷叶是什么样的?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来。

(生:荷叶挨挨挤挤,运用拟人的修辞)

(师:请学生表演挨挨挤挤,体会荷叶的多,并请学生读一读,读出荷叶的挨挨挤挤,多。板书:荷叶挨挨挤挤)

(生:荷叶还像碧绿的大圆盘,运用比喻)

(师:你真厉害,这都被你发现了,请你也用比喻的修辞说一个句子,出示图片,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仿写比喻。)

(师:板书到明写法下边学比喻)

2.在这挨挨挤挤的荷叶衬托下的荷花又是什么样呢?请用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生: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你觉得哪个字用的好?看图片感受冒。老师板书荷花)

(师:请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并演一演)

3. 你能说说荷花的三种姿态吗?

(师:请学生上台来贴贴图片荷花的三种姿态)

(生:读一读发现这是一个排比句)

(师:看图片,请选自图片也来说一说图片中的排比,板书到学方法中:仿排比)

4. 看图片,展联想。

(师:我们看到这样的图片,想到什么?)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看来大家都是小诗人,叶圣陶为什么把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画?画家指的是谁?)

(生:这一池荷花不仅很美,而且竞相开放,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作者把它看作是一幅活的画。画家就是大自然。)

5. 展开想象,幻化荷花。

(师:当作者陶醉在这种美的境界中的时候,他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色?)

(生: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生: 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师:动态下的荷花美轮美奂,静态下的呢?)

(生: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教师板书明写法里写:动态,静态。

6. 深入联想。

(师:如果,你也变成了一朵荷花,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生:各抒己见,青蛙、蝴蝶、蝌蚪)

(师:作者怎样发现这一池荷花的?回到开头)

(生:闻。从赶紧和跑中也可以体现作者对荷花的喜爱。)

七、跟音乐,带着感情再次朗读。

请学生一人一段,跟音乐有感情读一读,其他学生做听众,来感受荷花的姿态美以及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八、畅所欲言。

说收获,谈感想。可以说自己,也可以说作者。

九、布置作业。

1.喜欢画画的同学,去校园里观察月季的姿态,画一幅月季图。

2.喜欢写作的同学,用今天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种植物。

38、古人谈读书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古人谈读书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会认矣、耻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每篇文章所表达的重点。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和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生讲述故事,师加以引导和评价)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2.这课总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的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三篇文章,从中获取营养。

(出示课件3)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出示课件4)

1.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好学 是知也 识

2.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3.大声朗读课文。

4.指名读。

5.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全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5)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一)1.谦虚 2.求实 3.勤奋

3.读第二部分,试着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

四、拓展。(出示课件6)

学习了这两部分,你有什么收获?

生畅所欲言,师进行指导

五、作业

1.背诵这两部分。

2.掌握重点词语,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文意。

3.学习古人读书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8)

1.谁来说说《论语》三则的意思?

2.朱熹的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行了介绍,让我们受益匪浅。现在,我们学习第三篇文章。这是曾国藩对读书人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出示课件9)

1.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师补充:恒:恒心

自足:自我满足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划分指导:我们在划分节奏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把完整的词划分开来,要保持词语的完整。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试着解释意思。

三、细读课文,深入把握。(出示课件10)

1.默读课文,思考:读书人对读书有什么要求:

生读课文,总结并汇报:

板书:有志 有识 有恒

2.再读课文,思考: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识、有恒?

生总结,汇报

板书:有志----不甘为下流

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

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3.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出示课件11)

师加以引导,生汇报

板书: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出示课件12)

正面: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最后作者进行总结,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点明这三点的重要性。

四、再读文章,说说你受到什么启发?

生畅所欲言

五、拓展延伸(出示课件14)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畅所欲言,师加以指导

六、作业

背诵这三篇文章

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三篇文章的意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这篇文章是由三篇古文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效果较好。

2.在教学中,我还通过抓重点词句,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论语》的其他几则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

美中不足的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39、父亲树林和鸟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父亲树林和鸟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生字,学习用硬笔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用一瞬间、舒畅造句。

3.一边诵读,一边想象,感受自然的美好,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根据体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情

1.蓝天是白云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草丛是蟋蟀的家,朝阳小学是孩子们的家,那孩子们,小鸟的家在哪里呢?(课件展示:小河、蓝天、草丛、校园等图片)

2.你喜欢鸟儿吗?为什么?

请你用我喜欢鸟儿,因为说话。(板书课题)

3.和你们一样,我们今天也将在课文中接触两个人,他们和你们一样,十分喜爱鸟儿。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看看能读懂什么。

2.检查自读情况:

①大家看,课文里有好多生字娃娃,你们认识它们吗?能和它们做好朋友吗?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生字,注意正音。重点指导:黎、喃、腾、喙、翎、瞬。齐读;开火车读。

②看来大家已经和汉字娃娃交上朋友了,不知道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抽生指明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老师相机进行字音指导,然后齐读课文。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看看还有哪些不懂的,作上记号。自由朗读、勾画、标注。读通顺、正确。

4.交流朗读,评议。

5.结合同学老师的发言,纠正读音。齐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讨论,交流记字的记忆方法。

2.教师指导学生对本课要求会写字的识记。

小结:大家真能干,虽然咱们汉字中有不少的同音字、形近字,但只要你根据部首想字义,自然能把这些调皮的汉字娃娃分清楚了。

3.词语练习:师提供词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4.学生书写生字,师提示:注意根据字的间架结构合理安排书写。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课文生词。

2.孩子们,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告诉我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吗?

二、品读欣赏

(一)引导学生自己读。

1.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勾画自己认为最能够说明父亲喜欢林子和鸟的语句。批注:为什么。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点拨,相机指导朗读。

(1)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父亲看到叶子就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这个可以说明什么?我们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2)还有鸟味。

①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②出示图片:鸟儿群居睡觉的图片。

③请孩子们注意,我们上学期学习了引号的使用方法,知道引用别人的发言需要用引号,今天,你看这几个自然段,发现什么没有?

④听老师朗读父亲的话,看又能够体会到什么。

⑤我们自己也来读读吧。

(3)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快活这个词语,用换词语的方法,可以怎样换?为什么父亲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对之后的一句话的理解是怎样?

(4)鸟最快活的时候也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你怎样理解一瞬间,生活中什么事情发生在一瞬间,来练习说话。你又读懂了什么?

(二)讨论升华。

你对课文最后一句: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是怎样理解的。我们一起来讨论吧!

提示:如果父亲是猎人,又可能怎样呢?把自己的理解批注在课后的第三题处。

三、拓展延伸

1.课题为父亲、树林和鸟,我们还可以怎样定课题?在此之后补充几个字,就可以总结出我们这篇课文的思想感情了,你体会到的是什么?

2.你还搜集到哪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子?

父亲对我的谈话不仅是在对我说,更是对树林和鸟的谈话,是人和大自然的真情告白,是父亲对大自然深深的爱。

四、布置作业

1.写词语。

2.摘抄佳词佳句。

3.用给出的词语造句:一瞬间、舒畅

五、板书设计

22、父亲、树林和鸟

看叶知鸟

闻鸟有味

知其快活

怕其受害

父亲深爱大自然

六、作业设计

一、给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1.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

2.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

3.为什么?我惊愕地问。( )

4.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

二、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1.一瞬间:

2.舒畅:

三、请你为鸟儿写一些保护鸟类的标语口号吧!

40、繁星一五九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繁星一五九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设计理念

通过资料收集、美文诵读、音乐欣赏、讨论分析、写作训练等方式,使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综合的训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提高分析表达能力,发展联想思维,在审美的愉悦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本课的性质和地位

本课是初一语文教材的第二课,担负了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感悟及表述能力的任务;本课紧呈第一课的修辞练习,是学生加深对修辞手法的认识的好机会;同时,作为一篇教材建议略读的课文,本课应以练习为主,是放手让学生锻炼、展现语文素质的舞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收集关于课文作者、背景及相关修辞手法的资料,学习本文修辞的运用。

2、诵读欣赏课文,理解作者观察繁星的感受,产生欣赏星空的共鸣,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3、仰望星空,发挥想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完成写话练习。

重点:发挥想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完成写话练习。

难点:理解、感悟作者观察繁星的.感受。

重点的实现:通过预习与检测巩固学生对修辞的认识,通过朗读、思考、讨论、分析使学生明确作者感情的基调,再通过欣赏音乐与图片使学生产生感悟与联想,激发创作欲望,达到教学目的。

难点的解决:引导学生注意抓住课文的细节,对重点的句子仔细分析、讨论,联系学过的内容与自己的经历理解作者的感受。重点的词汇通过词汇联想练习加以感悟。

给学生的学习建议:A.认真做好课前预习与资料收集,可以先做一点修辞练习

B.在欣赏中注意用心去感悟和思考,在讨论中求同存异

C.发挥联想与想象,思维活泼开放

指导思想

倡导学生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意识;在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发扬合作精神;在思考与创作过程中体现出个人独特的感悟,鼓励学生提出探究性的新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预习

课前请同学通过网络或书籍,获取关于巴金的情况和创作背景。

回顾第一课学习的修辞手法,复习它们的概念,观察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

有兴趣的同学写一首关于星星的小诗或一段关于星空的文字。

二、导入与预习成果的展示

请同学朗诵自己创作的关于星星的诗歌或文段,引出课题:繁星

请同学展示自己收集的巴金生平、代表作品、本文的创作背景等资料,老师加以补充。

学生指出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说出它的概念,并造一个使用该手法的句子。如: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使用了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例句: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是一种智慧的积累,也是一种感情的积累。

三、朗读比赛

指导学生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品味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邀请学生分别朗读第三段,比一比,谁读得更有感情。

四、讨论与分析

思考:文中写了作者几次看星?每次看星的时间、地点怎么样?作者看到的星空是什么样的?思考的结果请学生以表格形式写在黑板上。

注意仔细阅读课文,抓住课文细节,通过这一环节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对于看星是三次还是四次的争论,鼓励有不同的意见。

讨论:作者每次看星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利用原句回答,应注意引导学生注意作者观察与感受变化的规律。

第二个问题可启发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来谈,还可以联想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的内容,得出感受随环境、心情、修养、阅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适当联系第一单元的作文指导思想:有感而发)

分析:课后第三题列出的重点语句,在这些句子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鼓励学生抓住重点词汇,进行跳跃式的联想,如看到母亲就联想摇篮、温馨、安详或家园、故乡、祖国等,从词汇练习中明确作者的感受,分析中请学生保持求同存异。

五、感悟与联想

欣赏关于星空的不同风格音乐(温柔浪漫的、平静自然的、凄楚哀伤的),注意用心感悟音乐中流露的情感,听完后发表自己的感悟。

看星空图片,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音乐欣赏中的感悟,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完成以繁星为主题的写话练习。

设计特色: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实践,从听说读写等多方面锻炼学生能力。不拘泥于知识的系统与完整,强调联想与感悟,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41、繁星一三一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繁星一三一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设计理念

通过资料收集、美文诵读、音乐欣赏、讨论分析、写作训练等方式,使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综合的训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提高分析表达能力,发展联想思维,在审美的愉悦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本课的.性质和地位

本课是初一语文教材的第二课,担负了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感悟及表述能力的任务;本课紧呈第一课的修辞练习,是学生加深对修辞手法的认识的好机会;同时,作为一篇教材建议略读的课文,本课应以练习为主,是放手让学生锻炼、展现语文素质的舞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收集关于课文作者、背景及相关修辞手法的资料,学习本文修辞的运用。

2、诵读欣赏课文,理解作者观察繁星的感受,产生欣赏星空的共鸣,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3、仰望星空,发挥想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完成写话练习。

重点:发挥想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完成写话练习。

难点:理解、感悟作者观察繁星的感受。

重点的实现:通过预习与检测巩固学生对修辞的认识,通过朗读、思考、讨论、分析使学生明确作者感情的基调,再通过欣赏音乐与图片使学生产生感悟与联想,激发创作欲望,达到教学目的。

难点的解决:引导学生注意抓住课文的细节,对重点的句子仔细分析、讨论,联系学过的内容与自己的经历理解作者的感受。重点的词汇通过词汇联想练习加以感悟。

给学生的学习建议:A.认真做好课前预习与资料收集,可以先做一点修辞练习

B.在欣赏中注意用心去感悟和思考,在讨论中求同存异

C.发挥联想与想象,思维活泼开放

指导思想

倡导学生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意识;在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发扬合作精神;在思考与创作过程中体现出个人独特的感悟,鼓励学生提出探究性的新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预习

课前请同学通过网络或书籍,获取关于巴金的情况和创作背景。

回顾第一课学习的修辞手法,复习它们的概念,观察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

有兴趣的同学写一首关于星星的小诗或一段关于星空的文字。

二、导入与预习成果的展示

请同学朗诵自己创作的关于星星的诗歌或文段,引出课题:繁星

请同学展示自己收集的巴金生平、代表作品、本文的创作背景等资料,老师加以补充。

学生指出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说出它的概念,并造一个使用该手法的句子。如: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使用了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例句: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是一种智慧的积累,也是一种感情的积累。

三、朗读比赛

指导学生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品味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邀请学生分别朗读第三段,比一比,谁读得更有感情。

四、讨论与分析

思考:文中写了作者几次看星?每次看星的时间、地点怎么样?作者看到的星空是什么样的?思考的结果请学生以表格形式写在黑板上。

注意仔细阅读课文,抓住课文细节,通过这一环节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对于看星是三次还是四次的争论,鼓励有不同的意见。

讨论:作者每次看星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利用原句回答,应注意引导学生注意作者观察与感受变化的规律。

第二个问题可启发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来谈,还可以联想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的内容,得出感受随环境、心情、修养、阅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适当联系第一单元的作文指导思想:有感而发)

分析:课后第三题列出的重点语句,在这些句子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鼓励学生抓住重点词汇,进行跳跃式的联想,如看到母亲就联想摇篮、温馨、安详或家园、故乡、祖国等,从词汇练习中明确作者的感受,分析中请学生保持求同存异。

五、感悟与联想

欣赏关于星空的不同风格音乐(温柔浪漫的、平静自然的、凄楚哀伤的),注意用心感悟音乐中流露的情感,听完后发表自己的感悟。

看星空图片,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音乐欣赏中的感悟,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完成以繁星为主题的写话练习。

设计特色: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实践,从听说读写等多方面锻炼学生能力。不拘泥于知识的系统与完整,强调联想与感悟,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42、读不完的大书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读不完的大书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认识麻、旋等9个生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观察字形、分析字体结构,会写读、册等10个生字。

2.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乐趣,明白大自然中有无穷的奥秘和极大的学问,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

3.学习我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在大自然这本读不完的大书中读到的内容。

02

教学过程

一、聊读书,学大书

1.出示书籍封面图片。围绕读书展开交流:同学们,你们爱读书吗?这些书读过吗?哪本书让你觉得很有趣?

2.简介朱维之。

朱爷爷是一位爱读书的老爷爷,更是一位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他一生从教六十余年,桃李满园,精通英语、日语、俄语等多国语言,著作等身,在我国教育界、学术界都享有崇高的声誉。

3.导入新课学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他向大家推荐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4.板书课题。

从字体结构入手,范写、教学读的书写:

强调右半边头字中的横画要从言字旁的空白处起笔,最后两笔撇和点要写舒展。

二、听大书,读大书

1.出示听读要求,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1)圈画生字、不懂的生词。(2)思考:这部读不完的大书是什么?

2.组织交流回答问题:这部书是什么?(大自然)

3.出示自读要求,组织学生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学过的方法试着理解生词。

(3)思考:朱爷爷为什么称大自然是一部

永远读不完的大书?

4.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出示词语:不仅麻雀盘旋敬佩姿态春笋几寸一副秋高气爽指名认读词语,交流认读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重点教学:

①寸。

出示寸字的演化过程图,解读并演示:

一寸的距离大约就是从手掌根至脉门的长度。摸一摸脉门,能感觉到脉搏的跳动。

②副。

组织交流:认识和它样子相近的字吗?(富、幅、福)

出示:

照样子,填一填:一副(样子)一副( )

(2)学习写字四步法,学生自主学写字。

①教师用四步法教学写册。

一步看字形:独体字。

二步说笔顺:强调最后一笔是长横,横穿

过整个字,左右两边露出的距离相等。

三步动笔写:教师范写。

四步对字帖:对照字帖,看看每一笔是不是写在田字格相应的位置上。

学生按四步法学写册,教师巡视,相机指导改进。

②同桌分别学写梨柔。

要求:独自看,互相说,安静写,仔细对。

同桌推荐并展示,师生共评。

3.交流问题,梳理课文结构。

(1)出示问题:为什么称大自然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梳理课文结构

强调句中无穷的奥秘无尽的乐趣,启发学生寻找课文中对应的内容:这无穷的奥秘无尽的乐趣都藏在哪里呢?文中哪个段落告诉我们了?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

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

①课文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总起总结。

②剩下的第2~5自然段,写的又是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具体描写。

三、品读大书,体验乐趣

组织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借助学习单自学课文第2~5自然段:

出示学习单和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第2~5自然段。

2.小组分工,各自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自然段仔细品读。

3.画出段落中你觉得有趣、生动的句子读一读,想想课文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

4.和小伙伴们交流,说说朱爷爷为什么喜欢这些好玩的东西,以及自己的感受。

围绕好玩的东西展开汇报交流:

1.在课文第2~5自然段中,课文具体向大家介绍了哪些好玩的东西?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归纳并板

书:飞鸟、昆虫、花草、树木。

2.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完成的学习单进行汇报,相机点拨精读。

预设飞鸟篇:

①课文写了哪些鸟?好玩在哪儿?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

相机板书:声音描写、动作描写。

②指名读句子。从文字中,你

感受到了什么?

③指导朗读:怎么读,才能读出这样有趣的画面呢?师生评价。

预设昆虫篇:

①写了什么昆虫?它们在做什么好玩的事?你们见过蚂蚁搬家吗?说说自己见到的情景。

②课文是用什么方法写了这件好玩的事?

相机板书:拟人。

③指导朗读:小小的蚂蚁竟能让人类敬佩它们,怎样读才能让大家感受到它们勇敢忠贞的精神呢?

预设花草树木篇:

①组织学生运用学习飞鸟昆虫篇的方式进行小组汇报。

②相机板书:颜色描写、形态描写、比喻。

③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对暑寒荣枯超凡脱俗倒影的理解。

④指导朗读。

四、仿照方法,续写大书

1.回顾文中的写作手法,指导学生准备续写。出示将课文设计成书页形式

的动画演示,引导学生对照板书中作者使用的方法,领悟作者是如何将文章写生动的。

2.出示课题,组织讨论:这本读不完的大书里还有些什么?

3.出示海底珊瑚、鱼群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并组织交流:仔细看一看,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4.组织同桌在学习单中合作仿写一个小片段。

5.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讨论修改。

例文:

原文:海底有成群的鱼儿围绕着珊瑚游来游去。它们有的在珊瑚上面,有的躲在珊瑚里面,有的游得快,有的游得慢。在光线的照射下,它们有的是黄色的,有的是绿色,有的还是黄绿相间,美丽极了。因为它们,大海热闹起来了!

修改后:在深蓝色的海底,成群的鱼儿围绕着珊瑚丛游来游去。它们有的绕着珊瑚漫步,有的结伴在珊瑚丛的枝丫间你追我赶,还有的躲进珊瑚丛的空

穴中和小伙伴们玩躲猫猫。在光影的照射下,它们的身体仿佛会变色一样,时而黄、时而绿、时而黄绿相间,美丽极了。因为它们,宁静的大海深处也变得热闹起来了!

五、作业设计

1.发挥想象,为学习单中的课文段落配上画面,把它做成绘本

读给低年级的同学听。

2.合作或是独立地为这份学习单继续加页,把自己在大自然中寻找到的好玩的东西写下来,让你的这部读不完的大书越来越厚。

43、村晚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村晚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读准古诗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

2.运用适当策略,自主理解古诗大意

3.抓住关键词语,想象诗歌画面,感受诗歌童趣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和插图想象诗歌画面,感受诗歌童趣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1.检查预习,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复习古诗三首中《四时田园杂兴》的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

3.ppt出示方法,提示学生借助学习单,自学古诗。

二、小组合作,了解古诗大意

1.借助学习单,自学诗歌中难理解的词语

(1)重点理解水满陂

可采取联系上文的草满池塘,猜测池塘水漫出来,快到到岸边的样子

也可采取将满字替换,如替换成溢(选择的方式)

(2)重点理解山衔落日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衔字。如小狗衔骨头,成语衔枚疾走。燕子衔泥

结合书中插图,为两座上标上眼睛,眉毛,根据对衔对理解,把太阳贴到对应的位置去。

2.借助学习单,选择感兴趣的句子自主理解

3.组内合作,利用学习单,了解诗歌的意思

4.根据诗歌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的,形成初步印象。

三、抓住关键词,展开具体想象

1.复习《四时田园杂兴》中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的方法

(1)选择有趣的画面(2)抓住关键词想象(3)可以从儿童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出发。

2.自主选择诗句中能够体现童趣的的关键词

(1)重点关注横牛背的横字

联系上文的归去,猜测儿童的心情,感受横字背后的轻松,快活

(2)重点关注无腔与信口

联系生活,说说自己什么时候会哼着不成调的小曲子

从生活实际出发,感受牧童此时的快乐自由

推己及人,猜测牧童愉快的心情的原因。进一步理解自由的意味

3.组合分句画面,形成总体印象,朗读展示想象出的画面。

四、方式我选择,表达诗歌情感

1.出示朗诵,绘画,诗歌配文字等方式

2.自由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将你感受到的童趣

44、伯牙鼓琴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伯牙鼓琴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一、说教材

1、《伯牙鼓琴》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艺术之美《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篇文言文。《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文章用墨极简,画面感很强,讲述了春秋时期,楚国的俞伯牙和锺子期是怎样成为知己的故事,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2、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学生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感悟文言文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二、说学生

本课教学,是学生进入六年级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相比之前北师大版教材,人教版教材添加了注释,学生学习难度降低了,但在文言文的朗读上还是有难度,还需老师的范读引导,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结合注释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部分学生还存在学习方法上的难度,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互帮互学,达到全部掌握,最终指导学生习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路,揭题激趣:

播放《高山流水》,学生欣赏聆听,教师语言引导:这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就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它记载了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古文《伯牙鼓琴》。

设计理念:为下文伯牙与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节奏。

设计理念:采用自悟交流法,适时的范读指导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依法自学,疏通文意:

1、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看注释、请教老师同学、查工具书。

2、指导学生运用如上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说全文大意。

3、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文章不厌百回读,再来读一读这千古绝唱,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吧。

设计理念:读懂课文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那些能力较弱,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四)想象意境,感情朗读:

1、配乐再读,想象情境,山的巍峨高耸,水的浩荡无边,指导学生读出巍巍的重音和汤汤的绵长。

2、仿照句式补充说话善哉,悠悠兮若白云。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教师引导:想一想,伯牙的琴声只是在表现这些美好的事物吗?古人往往诗以言志,借物抒情,他在琴声还表达了什么?

教师升华总结:如此理解我心意的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以想象画面展现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后人感动于他们之间的情谊,谱写了《高山流水》,让我们再一次静静地聆听,细细的品味。播放音乐。

师:孩子们,再一次来看课文, 全文仅仅不足100字,却让我们读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识相知,读出了情深意长,这就是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阅读《警世通言》补充资料,学生谈感受。

设计理念:通过补充资料,使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

五、说板书

伯 牙 鼓 琴

善鼓 知 音 情 深 善听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手机扫码阅读书戴嵩画牛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