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船的鸟评课

学习分享 2024-06-11 16:37:05

搭船的鸟评课

1、搭船的鸟评课

搭船的鸟评课

曹老师执教的搭船的鸟一课,是一节很有语文味道的课,是一节语文与思维,语文与表达相结合的好课.《搭船的鸟》作为习作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就是直指学习作者是如何仔细观察,在观察中感受缤纷世界的美好,体验到观察的好处与乐趣,从而学会把生活中观察到的印象深刻的事物或者场景写下来。曹老师明晰这篇精读课文所承载的教学意图,定位精准。我觉得曹老师在这节课中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教学目标确立精准。

曹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分别是:

1.会认本课父、啦等5个字,会写搭、父等13个字,认识多音字啦,理解文中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不同的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的。

3.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作者对翠鸟外貌和动作所做的观察,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定非常精准,是基于本单元为统编版教材设定的习作单元设定的。这个单元是统编教材中第一次出现习作单元,主题是留心观察。观察是写作的核心能力,养成观察的意识和习惯,掌握一些观察的基本方法,就可以解决学生写作的素材问题。本单元综合性强,以观察为主线,开展阅读的习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完整的体系中体会仔细观察的好处,激发观察生活的意识和兴趣,并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基于这个单元的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篇课文的使命感和价值感。除了阅读教学的任务之外,更重要的是承载着作为本单元习作的范例之重任。

二、重点环节设计巧妙。

在曹老师这节课的教学中,重点环节设计巧妙。

1.紧扣观察。在引导学生发现作者通过视觉观察写翠鸟的外形特点这个环节中,曹老师专注了颜色的词语,巧妙运用了翠鸟的标本让学生来观察与发现,而且还把学生的实体观察与作者的观察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发现作者的观察是特定情况下的观察。这个环节的教学始终是扣着观察来进行的。

2.教学层次分明。在引导学生观察翠鸟的动作这一部分教学中,曹老师分为了好几个层次,首先让学生找到这个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关注了动词,还引导学生发现了表示时间的词语,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更充分体会到翠鸟动作的敏捷性,然后通过视频对视觉的冲击让学生体会到翠鸟动作的敏捷。

3.习得观察方法。这篇文章和我们常规写观察的课文不一样,不仅是常规的视觉与听觉观察,还伴随着作者的思考。如何让学生对这一段产生兴趣?所以曹老师在这一段的教学中,先把看到的听到的进行理解,然后通过这一段能不能删掉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让学生讨论,促进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段,学生通过讨论很快就会发现,我们不仅要看、要听、还会有思考,这样一直鲜活的少见的搭在自己船上的翠鸟一定会激起一个孩子的好奇,这就是说视觉和内心是同步进行的,在这篇课文的写作中,作者用文本呈现的淋漓尽致。但是我们要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去发现。在这个基础上,曹老师又让学生去反复读。

4.重视学以致用。我们的教学不能止于内容,止于观察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初步运用这些观察方法,进行浅层的迁移运用。这样就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解、分析、朗读、口头的层面,而是进入到语言的实践层面。曹老师后半阶段的教学就进行了一个比较深度的推进,这个深度的推进中,运用了松鼠吃东西的视频。从学生说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基本掌握了观察的方法,能够说出自己看到的松鼠的外形、动作,当然,他们在观察中也有自己的思考,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前面内容的学习得到了一个有效的检测和反馈,如果说前面一部分的学习是观察方法的习得,那后面一部分就是观察方法的迁移和运用。翻阅这一单元的习作,就是写眼中的缤纷世界,习作要求就是用各种感官去观察,我想,今天曹老师的这种课型应该是很好的完成了习作单元的教学。

三、教学氛围轻松愉快。

曹老师的课堂就像一块磁铁,把每一个孩子都深深吸引在其中。曹老师非常注重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与鼓励,极大带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每一个孩子都不甘落后,每一个孩子都忍不住揉入其中去认真思考、学习......整个课堂形成一个和谐、乐学的场,我想,这是老师的个人魅力所在。

2、立体图形的拼组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立体图形的拼组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了带来的实物,并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使学生体会到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因此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使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了情趣。

2认识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重视学生的感知、体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节课中,教师将学习融入到活动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解决教学重难点。课堂上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摸物体、说感觉、给物体分类等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听讲、讨论、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获得了对立体图形最直观的体验。

3、小小的船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小小的船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一:

教学反思:对于刚游历完拼音王国,即将步入汉字这个殿堂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小小的船》这首优美的儿童诗会带给他们奇妙的想象,唤醒孩子们对自然的向往,让他们爱上文字。作为一名新教师,虽然做到了课程呈现的完整性,但欠缺之处还有很多,如:课堂上还做不到关注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夸奖、鼓励形式语言单一;缺乏教育机智,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意料之外的问题不能妥善处理;教学过程中无法做到在亲切与激昂中灵活转换等等。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才能做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学目标:

  1、幼儿随着音乐的旋律和歌词,展开关于月亮船的积极想象。

  2、幼儿学唱和演奏时,能将内心的感受和想象表现出来。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教学准备:

  1、钢琴伴奏

  2、录音机、录音磁带

  3、乐曲图谱

  4、小乐器:碰铃、串铃和铃鼓若干

  教学过程:

  一、欣赏乐曲

  1、请幼儿欣赏乐曲,并跟随音乐的旋律,两两相对,手牵手,好似乘着小船一般轻轻地摇动。

  2、教师说:夜晚真安静呀,我们坐在月亮船上看看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吧。

  请幼儿再次完整地欣赏乐曲一遍。

  3、教师提问:听着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些什么?这段音乐给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幼儿思考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这段音乐给我们的感觉是安静、优美的,!来自屈.老师教案.!好像坐在两头翘起的小船上,听闪闪的星星给我们讲述好听的故事。

  二、学唱歌曲

  1、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唱出随波荡漾、遐想绵绵的感觉。

  2、教师提问:小小船像什么呢?幼儿回答(像月亮弯弯的)

  歌曲中唱的小船是怎样的?幼儿回答(小小的船儿两头翘)

  坐在小小的船里,你看到了什么?幼儿回答(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3、幼儿学唱歌曲三遍,教师进行指导。

  4、教师播放录音,边听音乐边用小乐器为乐曲敲打节奏,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5、幼儿自由选择小乐器,尝试边听音乐边演奏乐曲。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轻轻地敲击小乐器,知道听着音乐演奏,知道歌曲是四三拍的,引导幼儿表现出三拍子强弱弱的变化。

  6、师生一起听音乐演奏乐曲《小小的船》。

  7、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幼儿参与度较高,但是对一些发展较快的幼儿来说,活动相对较简单,因此出现了个别幼儿的热情持久度不高的现象。今后在活动设计中这方面应考虑充分。以使得所有的幼儿都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4、小小的船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小小的船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儿,认识偏旁门字框。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了解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正确地朗读课文。

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想不想猜谜语啊!老师这有个谜语想请大家帮忙猜一猜(课件出示谜语) 有时挂在天边,有时落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学生猜出答案是月亮教师适当进行鼓励)

2. 同学们真聪明,都知道是月亮,那你们对月亮了解多少呢?平时,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分别展示出蔚蓝的天空中圆圆的月亮、弯弯的月亮、半圆形的月亮最后定格在屏幕上的是书上的插图。)

3. 师:晴朗的夜晚,蓝蓝的天空,可爱的月亮,闪闪的星星,美丽的小姑娘,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有位老爷爷把它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就是《小小的船》。

4. 教师相机板书课题《小小的船》,请生拼读船;再适时提出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船?根据学生回答,将小小的字体缩小,并引导学生朗读叠词,并注意的是轻声。

5.师:像这样可爱的词语,文中还有很多呢!(课件出示文中的叠词和轻声词)看谁的耳朵最灵?最会学着老师读?(师带读后学生展示,再齐读)

(二)、配乐,师范读课文。

现在老师把这些可爱的词语送回课文里,认真听老师读。

(三)、趣味识字

1.小朋友们,我们的课文里不光有可爱的词语,还有好多生字宝宝呢?这些生字宝宝特别淘气,它们蹦呀跳呀离开课文,来到美丽的夜空,一会儿坐在月亮船上,一会儿躲在闪闪的星星后面和我们捉迷藏呢!我们把它们找出来好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2.相机进行书写指导儿,认识笔画竖弯钩。

3.摘星星,开火车,男女生读生字。

4.齐读课文。

(四)、品读一、二行

蓝蓝的天空上,风在儿吹,月儿在摇,美丽的小姑娘,坐在月亮船上,就好像坐在摇篮里,多舒服呀!你们看,那弯弯的月儿什么样儿啊?我们来画个弯弯的月儿。(师生一起画),它像什么呢?还像什么呀?

(课件出示:弯弯的月儿像_____。)引导孩子把话说完整。

小朋友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同学们看,经过我们的想象,天上的月亮不只是月亮,它还变成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多么美的月亮,让我们跟着音乐,美美地读读这一句吧。)

(六)、我说你想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师:请小朋友们轻轻的闭上你们明亮的眼睛,想象着,在一个晴朗的夜晚,你们手拉着手慢慢地走到一片绿草地上,抬头看向蓝蓝的天空,那忽闪忽闪的星星在调皮地跟我们眨眼睛呢!看!那弯弯的月儿真像一只小小的船呀!船上还坐着一位美丽可爱的小姑娘,仔细听,她在吟着一首诗歌,让我们一起跟着她念______(学生试着背诵)

2.小组背诵,指名背诵。

四、布置作业

你如果像这个小姑娘一样,坐在弯弯的月儿上,你能看到什么呢?还想看到什么?把你想象的夜空画下来。

5、8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8的乘法口诀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8的乘法口诀》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8的乘法口诀,并在应用口诀的过程中熟记8的乘法口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编制口诀,培养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8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几到几的乘法口诀了?

预设:1-7。

师:那我们一起来背一背1-7的乘法口诀。(背诵)

看来大家都背得很流利了,那老师就要跟大家对对口诀,看你们反应速度怎么样?

三六?五七?三四?一六?二七?五五?

很棒,大家都回答得很快!那么今天,我们就要继续学习8的乘法口诀。(板书:8的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看这张图,小狗从左往右跳,第一次它从0跳到了8,第二次从8跳到16,那谁来说说小狗第三次跳到了多少?

预设:24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小狗第一次跳了8,第二次8到16页跳了8,那么第三次就是从16跳到24.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很棒,他很聪明,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小狗第一次从0跳到8,第二次从8跳到16,都是一次跳了8,也就是他每跳一次都加多少?(生答:8)对了!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它看做,跳完第一次就是几个8?(生答:1个8,板书:1个8)跳完第二次就是几个8?(生答:2个8,板书2个8),那跳完第三次就是几个8?(生答:3个8,板书3个8)所以3个8是多少?(生答:24)再跳一次是几个8?(生答:4个8,板书4个8)是多少?(32)再跳一次是几个8?.....跳完最后一次是几个8?(生答:8个8,板书8个8)是多少?(64)

大家看黑板上这些内容,谁能把这些几个8的句子编成关于8的乘法口诀?

预设:举手的学生很多。

师:看来大家都知道怎么编,谁来第一句?(指名学生编)

预设:1个8的乘法口诀是一八得八。

师:它的乘法算式是什么?

预设:18=8或者81=8

师:很好,他说的很棒,谁来试试第二句?

预设:2个8的乘法口诀是二八十六,乘法算式是28=16或者82=16

.

.

.

.

.

.

师:好的,还有最后一句,谁来试试看?

预设:8个8的乘法口诀是八八六十四,它的乘法算式是88=64

师:真棒,大家成功的把8的乘法口诀编了出来,现在大家一起连一起读一遍,一八得八,预备,起......

学会了8的乘法口诀,我们就要试着使用它。大家看这张图(课件出示乐队图),你们能任选一句口诀,边指着主题图,边用口诀表示你们想表示的人数吗?老师给大家举个例子,老师想表示其中一列的人数,那老师用口诀表示就是一八得八,表示这是一列,一列有8个人,就是2个8,总共有18=8个人。

下面大家先同桌之间像老师一样互相说一说,一个说一个听,如果听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同桌说得很好,就给他竖个大拇指,然后再换过来,听的说,说的听。等会儿老师请几位同学站起来说说看......时间到了,得到了同桌大拇指表扬的同学举起手来看看?这么多啊,看来大家都说的很好,那谁来站起来说说看?

预设:我想表示其中2列的人数,用口诀是二八十六,表示这是2列,每列8个人,就是2个8,总共有28=16个人。

师:他说的对不对?(对)很好,请坐,谁再来说说看?

预设:我想表示其中6列的人数,用口诀是六八四十八,表示这是6列,每列8个人,就是6个8,总共有68=48个人;

师:他说的好不好?(好)最后一次机会,谁来说?

预设:我想表示全部的认识,用口诀是八八六十四,表示这是8列,每列8个人,就是8个8,总共有88=64个人;

......

师:非常棒,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大家给自己鼓鼓掌!

三、运用口诀,巩固练习

师:看来大家都把8的乘法口诀掌握得很熟悉了,那我们就来做做练习题。

大家看屏幕,第一题很简单,填口诀,老师相信大家都会。来,大家一起响亮的回答老师,答案是什么?(六八四十八)

下面翻开书本,第75页,做一做第一题,填口诀,大家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完成后放下笔坐好,第二题不要做。

老师看大家都端正的坐好了,下面大家一起来按顺序回答

师生同步:五八四十、二八十六、八八六十四......

师:真棒,下面继续看屏幕,第二题,问我们图中一共有多少个蘑菇?大家想一想......谁来回答?要说出你是怎么答出来的?

预设:有32个,它每个小圈里有4个蘑菇,一共有8个圈,48=32个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它的乘法口诀是什么?大家一起来回答(四八三十二)

很好,下面我们继续翻到书本,75页做一做第二题,算乘法算式,而且它还要你说说每一题用的是哪句口诀?我们不说,直接把口诀写在每个乘法算式的边上,写好了就坐端正。

大家都写好了,那我们就来对一对答案。第一个式子,83=?(24)它是哪句乘法口诀?(三八二十四)第二个48=?(32)......

大家都做对了吗?全对的举手。

下一题,看屏幕,哪个乘法算式的积与花上的数相等,请写在括号里,老师给大家一个提醒,乘法算式是不止一个的。谁知道?

预设:46=24、64=24、38=24、83=24

28=16、82=16、44=16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是的,他们的答案是正确的。

大家还记得之前我们编过的青蛙的儿歌吗?今天,我们再来遍一首儿歌,今天我们编的是螃蟹的儿歌,大家把书翻到第76页,第六题,我们给螃蟹的腿的数量编儿歌。

预设:1只螃蟹8条腿,2只螃蟹16条腿......8只螃蟹64条腿。

四、课堂小结

师:最后,我们进行一下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预设:8的乘法口诀。

师:那我们最后再一起来背一遍8的乘法口诀。

师生同步:一八得八、二八十六......八八六十四。

师: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五、板书

8的乘法口诀

1个8 18=8 一八得八 81=8

2个8 28=16 二八十六 82=16

3个8 38=24 三八二十四 83=24

4个8 48=32 四八三十二 84=32

5个8 58=40 五八四十 85=40

6个8 68=48 六八四十八 86=48

7个8 78=56 七八五十六 87=56

8个8 88=64 八八六十四

6、7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七巧板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闯关游戏。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导入新学)

二、自主探索,总结规律

1.引入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非常棒,作为奖励,老师要带你们去美丽的海底看一看,看大屏幕,这是什么?(海底各种各样的鱼类),这些鱼美丽吗?我们用七巧板也可以拼组成。

师:用几块呢?同学们一起数一数。

生:7块

师:如果拼成两条鱼,四条鱼,七条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数一数,拼1条鱼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生说师填).拼2条鱼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生说师填).你能像这样自己填完这个表格吗?(书72页)

2.观察表格,说发现

师: 师生一起完成表格,引导学生说出1个7是7,2个7是14, 3个7是21,4个7是28,5个7是35,6个7是42,7个7是49,你们填对了吗?

3.合作探究,编制口诀:

1).学编口诀

师:拼一条鱼用了几块拼板?是几个几?

生:1个7

师:1个7是多少?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

生:17 =7 71=7

师:你能试着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吗?

生:一七得七,齐读一遍。

师:想一想:表示2个7,3个7,7个7的乘法算式大家会写吗?每填一道乘法算式就想一想,可以编出什么口诀?请自己试着编写口诀。(教师巡视指导)

2)、同桌交流并思考:7的乘法口诀共有几句?每句口诀中的积依次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指出:在7的乘法口诀中,后一句的得数是前一句得数加7得到的,所以后一句口诀的积比前一句多7。

3)、学生说,教师板书,共同完成7的乘法口诀的编写。

4)、导出课题:7的乘法口诀。

引导观察,一句口诀可以列几道乘法算式?哪一句口诀只可以列一道乘法算式?为什么?(因数相同)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并利用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让他们独立、自主地编制口诀,在编制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乘法口诀的来源和含义)。

4、发现规律,记忆口诀

1)读口诀。

师:经过大家的努力,咱们编出了7的全部乘法口诀,那就赶快读一读吧。然后让学生自己记忆口诀。

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哪句容易记?为什么?

2)、课件出示动画片情境,让学生寻找7的乘法口诀,并运用联想记忆口诀。

师:看,这些故事和生活中的俗语也能帮助我们联想到乘法口诀。

3)、观察口诀,谈发现。

7的乘法口诀还有什么特点?

生:从上往下观察,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依次多1,第二个数都是7,积依次多7.

4)、利用发现再次记忆口诀,闭上眼睛一起背一背。之后进行对口令的游戏。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发现规律,同时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三、巩固口诀,灵活运用

我们已经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我们下面就用这些口诀来解决一些问题。

1、课件出示题目

2.口算比赛

要求看算式,说得数,再说出口诀。

3、计算天数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好吗?请同学们听清要求:

师说要求。(一个同学提问,全班回答,然后第二个同学接着提问,全班回答,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提问)。

问题是: 一个星期有多少天?

4对口令比赛,男女生对比,师生对答

4、编儿歌,七个小矮人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通过多种练习(如对口令、口算、计算天数编儿歌等游戏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活动中熟练运用7的乘法口诀,同时注重与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几的乘法口诀?大家学得开心吗?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请小朋友说一说。

板书设计: 7的乘法口诀

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

四七二十八

五七三十五

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

7、搭船的鸟三年级第15课的生字组词造句

搭船的鸟三年级第15课的生字组词造句

①生字组词造句

搭搭配 搭船 她自己选择和搭配衣服。

亲亲切 亲密 他的声音是温和亲切的。

父父亲 外祖父 这就是他的外祖父。

沙沙子 沙堆 我们约好去沙滩上玩沙子。

啦沙啦 啦啦队 啦啦队一直在喊着加油。

响响声 音响 吊车发出隆隆的响声。

羽羽毛 羽翼 它全身羽毛黑亮黑亮的。

翠翠鸟 翠绿 小山岗换上了翠绿的新装。

嘴嘴巴 嘴角 她的嘴巴老是嘟着。

悄悄悄 静悄悄 暮色正在悄悄地笼罩下来。

吞吞没 吞咽 火焰吞没了那里的一切。

捕捕获 捕捉 猎狗在林中捕获了一只野兔。

哦哦, 我想起来还有事没完成呢。

②生字组词

搭dā(搭船、搭车、勾三搭四)

亲qīn(母亲、父亲、亲密无间)

父f(祖父、父亲、父老乡亲)

沙shā(沙漠、豆沙、沙滩)

啦lā(来啦、沙啦、哗啦)

响xiǎng(响声、音响、不同凡响)

羽yǔ(羽毛、羽绒、羽翼)

翠cu(翠绿、翠竹、翠色欲流)

嘴zuǐ(张嘴、嘴巴、七嘴八舌)

悄qiāo(静悄悄、悄悄、悄悄话)

吞tūn(吞下、吞咽、吞吞吐吐)

哦(好哦、来哦、走哦)

捕bǔ(捕鱼、捕鸟、捕捉)

鹦yīng(鹦鹉)

鹉wǔ(鹦鹉、鹦鹉舌、绿鹦鹉)

8、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搭船的鸟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搭船的鸟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读课文,想想作者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观察,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文中的我观察很细致。

坐在船舱里,我听到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响的声音。

翠鸟出现后,我看到了它美丽的外形: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我仔细地观察了翠鸟的羽毛、翅膀和长嘴,通过写样子的这些部分,把一只美丽的翠鸟呈现在我们眼前。)

接着,我又看到了翠鸟捕鱼时冲飞衔站吞等一系列敏捷的动作。

(翠鸟捕鱼的动作都这么快了,作者都看得这么清楚,观察得可真是够细致啊。正是因为有了细致的观察,我才有这么多的发现,看来细致观察是写好文章的重要一步。)

我在观察的时候,用眼近看,耳朵听,观察了翠鸟羽毛、翅膀和长嘴的颜色,写出了翠鸟美丽的样子。通过观察翠鸟捕鱼的动作,写出了翠鸟捕鱼速度的快,动作的敏捷。我们要学习作者我留心周围的事物,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9、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课堂笔记之分段段落大意

《搭船的鸟》是第一篇精读课。本单元以留心观察为主题,力图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体会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本课课文描写我旅途中的观察所得,既观察到了旅途的雨声,又观察到翠鸟的外形、动作之美。本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表现翠鸟的外形之美,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观察的妙处。

段落大纲:

全文共5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我和母亲乘船到外祖父家去。

第二自然段:写小鸟的外形特点。

第三自然段:写我对小鸟的好奇。

第四自然段:小鸟的捕鱼过程。

第五自然段:母亲告诉我这是翠鸟。

10、搭船的鸟有哪些佳句

搭船的鸟有哪些佳句

搭船的鸟好句

1.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

这句话交代了天气、地点等背景,为下文描写翠鸟作了铺垫。另外,我仔细倾听,留意到雨点打在船篷上发出的声音。仔细倾听,能够使我们深入了解周围的世界,这是观察事物的一种方法。

2.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这一部分作者按顺序观察了静立中的翠鸟,先整体写出翠鸟羽毛的颜色,然后具体写它翅膀边儿和长嘴。彩色说明鸟儿身上的颜色多而艳丽。作者将翠鸟与鹦鹉进行对比,翠鸟比鹦鹉还漂亮,可感受到作者对翠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它静悄悄地停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

这几句话是我看到这只彩色的小鸟后产生的疑问和揣测。我对小鸟长时间待在船上感到很纳闷,所以揣测它的行为:是不是要跟着我们去外祖父家呢?表现了孩子的天真。

4.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这一句话描写的是翠鸟捕鱼的情形。冲进、飞、衔着、站、吞,这一连串的动词描绘出翠鸟捕鱼时敏捷的动作。一下子、没一会儿、一口,这些词语同样描写出翠鸟捕鱼动作快,用时短,从侧面更加衬托出作者观察的细致。

5.母亲告诉我,这是一只翠鸟。哦,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

课文的结尾,照应克日,同时对上文我的疑问作出了回答:翠鸟搭船是为了捕鱼吃。搭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即顺便乘坐船。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11、搭船的鸟好词好句

搭船的鸟好词好句

搭船的鸟好词

①理解词语

搭:乘;坐(车、船、飞机等)。 衔:用嘴含。

吞:不嚼或不细嚼而咽入。

船舱:船内载乘客、装货物的地方。

蓑衣: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静悄悄:状态词。形容非常安静没有声响。

②词语搭配

一只小鸟 一只彩色的小鸟 一只翠鸟 静悄悄 沙拉沙拉

一张长嘴 一张红色的长嘴 一条小鱼 暖洋洋 哗啦哗啦

③课内词语

母亲 外祖父 雨点 船夫 用力 船头 羽毛 翠绿 静悄悄 翠鸟

捕鱼

搭船的鸟好句

1.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

这句话交代了天气、地点等背景,为下文描写翠鸟作了铺垫。另外,我仔细倾听,留意到雨点打在船篷上发出的声音。仔细倾听,能够使我们深入了解周围的世界,这是观察事物的一种方法。

2.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这一部分作者按顺序观察了静立中的翠鸟,先整体写出翠鸟羽毛的颜色,然后具体写它翅膀边儿和长嘴。彩色说明鸟儿身上的颜色多而艳丽。作者将翠鸟与鹦鹉进行对比,翠鸟比鹦鹉还漂亮,可感受到作者对翠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它静悄悄地停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

这几句话是我看到这只彩色的小鸟后产生的疑问和揣测。我对小鸟长时间待在船上感到很纳闷,所以揣测它的行为:是不是要跟着我们去外祖父家呢?表现了孩子的天真。

4.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这一句话描写的是翠鸟捕鱼的情形。冲进、飞、衔着、站、吞,这一连串的动词描绘出翠鸟捕鱼时敏捷的动作。一下子、没一会儿、一口,这些词语同样描写出翠鸟捕鱼动作快,用时短,从侧面更加衬托出作者观察的细致。

5.母亲告诉我,这是一只翠鸟。哦,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

课文的结尾,照应克日,同时对上文我的疑问作出了回答:翠鸟搭船是为了捕鱼吃。搭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即顺便乘坐船。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12、搭船的鸟的生字组词拼音

搭船的鸟的生字组词拼音

《搭船的鸟》文章记录的就是我乘船去乡下的外祖父家的途中的一景,我运用善于观察的眼睛捕捉到了鸟搭船捕鱼这一情景,便让读者看到了一只充满灵性的鸟儿。文章还重点观察了翠鸟捕鱼时的动态,一下子冲进水里,没一会儿,它又飞出来了。一下子没一会儿表现了翠鸟飞行速度之快。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抓住了瞬间的动作来描写,这样完全口语化的表达,出自孩子的心,出自孩子的口,通俗易懂。

我会写:

搭dā(搭船、搭车、勾三搭四)

亲qīn(母亲、父亲、亲密无间)

父f(祖父、父亲、父老乡亲)

沙shā(沙漠、豆沙、沙滩)

啦lā(来啦、沙啦、哗啦)

响xiǎng(响声、音响、不同凡响)

羽yǔ(羽毛、羽绒、羽翼)

翠cu(翠绿、翠竹、翠色欲流)

嘴zuǐ(张嘴、嘴巴、七嘴八舌)

悄qiāo(静悄悄、悄悄、悄悄话)

吞tūn(吞下、吞咽、吞吞吐吐)

哦(好哦、来哦、走哦)

捕bǔ(捕鱼、捕鸟、捕捉)

我会认字:

鹦yīng(鹦鹉)

鹉wǔ(鹦鹉、鹦鹉舌、绿鹦鹉)

13、搭船的鸟课文生字词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搭船的鸟有哪些生字词?

搭船的鸟课文生字词

搭(dā)搭配 搭车 搭台

父(f)父亲 祖父 神父

舱(cāng) 船舱 机舱 货舱

沙(shā)风沙 沙滩 沙土

啦(lā)好啦 错啦

夫(fū)渔夫 农夫 车夫 轿夫

翠(cu) 翠绿 翠竹 翠鸟

漂(piāo)漂浮 漂泊 漂洗

嘴(zuǐ)嘴巴 张嘴 多嘴

悄(qiāo)悄然 静悄悄 悄悄话

吞(tn)吞吐 吞咽 忍气吞声

14、搭船的鸟近义词反义词

三年级语文上册搭船的鸟近义词反义词

搭船的鸟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看见望见 美丽漂亮 难道莫非

反义词:后来先前 静悄悄闹哄哄

起来躺下 下去上来

三年级语文上册搭船的鸟相关拼音组词:

搭(dā)搭配 搭车 搭台

父(f)父亲 祖父 神父

舱(cāng) 船舱 机舱 货舱

沙(shā)风沙 沙滩 沙土

啦(lā)好啦 错啦

夫(fū)渔夫 农夫 车夫 轿夫

翠(cu) 翠绿 翠竹 翠鸟

漂(piāo)漂浮 漂泊 漂洗

嘴(zuǐ)嘴巴 张嘴 多嘴

悄(qiāo)悄然 静悄悄 悄悄话

吞(tn)吞吐 吞咽 忍气吞声

15、《搭船的鸟》读下面这段话,注意加点的词语,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

三年级语文上册《搭船的鸟》课后练习题答案解析,读下面这段话,注意加点的词语,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答:加点词描写了翠鸟捕鱼的动作,通过这几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出翠鸟捕鱼时动作敏捷、迅速,是个捕鱼能手。

16、《搭船的鸟》朗读课文,想想作者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观察,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三年级语文上册《搭船的鸟》课后练习题答案解析,朗读课文,想想作者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观察,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答:作者对翠鸟的外形作了细致观察。相关词句:彩色的小鸟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17、不会叫的狗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会叫的狗听课稿,分享不会叫的狗听课感受和记录

不会叫的狗评课稿: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吗、讨、厌等1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吗、担、压、中、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预测后面的内容,展开充分的想象,提高语言表达和想象力。

3.引领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预测后面的内容,展开充分的想象,提高语言表达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

引领学生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2)谜题:走起路来落梅花,从早到晚守着家,看见生人就想咬,见了主人摇尾巴。学生猜谜语,打一动物。教师小结:其实这是狗啊。

2.(课件出示3狗的图片)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喜欢养狗?(学生自由发言)

3.(课件出示4封面)就是这本书的封面,你看到了谁在干什么?你觉得它看上去是一位怎样的狗?这只狗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这个故事的题目就是《不会叫的狗》,作者是贾尼罗大里。  

4.(课件出示5作者简介)介绍作者罗大里:1920年生于意大利,是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他长期担任记者和儿童副刊的编辑,办过儿童杂志,非常了解儿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一生为儿童写出大量作品。其中《洋葱头历险记》《吹牛男爵历险记》等已经被译成各种语言在全世界儿童中广为流传。1970年罗大里被授予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世界儿童文学领域内的最高奖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给我们带来的故事《不会叫的狗》。齐读课题。(板书:不会叫的狗)

5.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不禁要问:还有不会叫的狗?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狗?)想不想知道答案?好,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齐读、开火车读词语。(课件出示6)

干吗 压根儿 讨厌 发怒 批评 来访 担保

发疯 搞不清 汪汪 差不多 百发百中 忍着 模仿 子弹

(1)认读形式灵活多样。

师生参与评价,重点强调生字差、中为翘舌音;厌、担是前鼻音,访、疯、汪是后鼻音。

另外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吗在这里读m,组词为干吗,还有一个读音是ma,组词为好吗;压在本文中读y,组词为压根儿,还有一个读音yā,组词为压力;担本课读dān,组词为担保,还有一个读音是dn,组词为扁担;中在本文读zhng,组词百发百中,还有一个读音是zhōng,组成为中间;弹在本文读dn,组词子弹,还有一个读音是tn,组成为弹琴。

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学生练读。

(2)多音字我能分(课件出示7)

辨析多音字吗 压 担 中 弹的读音,在下面的括号中写出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a.行吗( ) 干吗( )

b.压力( ) 压根儿( )

c.担心( ) 重担( )

d.中国( ) 打中( )

e.子弹( ) 弹琴( )

3.识记生字

(课件出示8:生字)吗 讨 厌 怒 批 访 担 压 差 忍 模 中 弹 疯 汪 搞

形声字结构特点:识记吗 怒 批 访 疯 汪 搞,注意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如吗口字旁是形旁,表示该字表示语气词,马表音,与吗音相近。

熟字比较:付一讨 庄一压 着一差

组词扩展:厌恶 讨厌 发怒 访问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三、理清文脉,了解文意。

1.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2.试着给全文分段,再试着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9自然段):从前有一条不会叫的狗到了一个没有狗的国家,因为不会叫,受到了人们的批评。    

第二段(10~24自然段) 这只狗向小公鸡学叫,受到了狐狸的嘲笑。

第三段(25~37自然段)这只狗向杜鹃学叫,差点被猎人的子弹射杀。

第四段(38自然段~结尾)三种结局。

四、品读感悟,深化认识。

1.学习课文1~9自然段。

(1)(课件出示9):从前,有一条不会叫的狗。它不会像狗一样叫,不会像猫一样叫,也不会像牛那样哞哞叫,更不会像马那样嘶鸣。它是一只孤零零的小狗,不知道怎么到了一个没有狗的国家。它并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毛病,是别人让它知道,不会叫其实是一种很大的缺陷。

(2)鼓励学生朗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了解到这是个怎样的狗?(不会叫的狗)

(3)自由朗读课文1~9自然段,说说自己了解到什么?(人们对这条狗的指责、批评)

(3)指导朗读,读出人们对狗批评的语气,读出狗的委屈、可怜、无奈。

师:预测一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小狗会在大家的劝说下、帮助下学习叫。

小狗会遇到很多奇怪的事情。

2.学习课文10~24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10~24自然段,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

(2)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小公鸡教这条狗学叫,这条狗练习学叫,受到狐狸的嘲笑。)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读出小公鸡对狗的关心、热心和诚心诚意地教,读出这条狗开始的认真勤奋,读出狐狸对狗看不起、嘲笑,读出这条狗受到狐狸嘲笑后的委屈。)

(课件出示10)(板书:

小公鸡关心小狗,诚心诚意地教。

狐狸嘲笑、看不起。

(4)狐狸为什么嘲笑小狗?小狗知道原因吗?

预测:狐狸因为小狗学的是小公鸡叫,很搞怪,所以笑。

预测:小狗并不知道自己是因为学了公鸡叫而被嘲笑,以为自己学的不像呢!

预设:小狗并不知道自己是因为没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老师,学到不适合自己的东西而被嘲笑。

(4)分角色朗读课文10~24自然段。

3.学习课文25~37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25~37自然段,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

(2)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杜鹃教这条狗学叫,这条狗练习学叫,受到猎人的射杀。)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读出杜鹃对狗的同情、关心。)(板书:杜鹃同情、关心)

(课件出示11)杜鹃同情、关心。

(4)猎人为什么朝狗开枪?小狗知道原因吗?

预测:猎人听到小狗的咕咕叫声,以为是杜鹃,所以开枪。

预测:小狗并不知道自己是因为学了杜鹃叫而被射杀。

(5)分角色朗读课文25~37自然段。

五、探究结局,深化认识。

1.谈话过渡:这样一只可怜但有尊严、勤奋的,有人生追求狗,我们都期盼着他有一个精彩的人生结局。课文为小狗设计了三种结局,但都不完整,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给这条狗规划一个完整的结局。

2.小组同学从课文的三个结局中任选一个互相交流,给这条狗规划完整的结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对学生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

六、展示结局,阅读欣赏。

(课件出示12)第一种结局。

  不坏。可我不敢担保是不是一首正确的诗。你是一头奶牛啊

  我当然是奶牛。

  可我不是,我是狗。

  当然,你是狗,这又怎么啦?没有什么东西阻止你学我的语言呀。

  好主意!好主意!小狗突然喊起来。

  什么主意?

  这会儿我脑子里正在酝酿一个主意。我将学习各种动物的语言,我让一个马戏班子雇佣我,我会成功的,变成大富狗,娶一个国王的女儿。国王也好,狗也好,成为一家子,彼此沟通感情。

  好样的,想得真美。那好吧,我这就叫,你好好听着:哞哞哞

  哞小狗也叫起来。

  这是一只不会汪汪叫的狗,却是一位语言大师,精通各种语言。

(课件出示13)第二种结局。

狗跑啊,跑啊,它碰上了一个农民。

  你往哪里跑?

  连我自己也不清楚。

  那么到我家去,我正缺一只狗给我守鸡笼子哩。

  好,我去。可我告诉你,我不会江汪叫。

  这样更好,汪汪叫的狗会吓跑小偷的。而你呢,他们不知道你在那儿,他们走近笼子,你冷不防扑上去咬伤他们,这样,他们就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那我去。狗说。

  这样,不会汪汪叫的狗找到了职业,被一条铁链子拴着,每天喝一盘子稀粥。

(课件出示14、15)第三种结局。

  长颈鹿吗?不是。也许是鳄鱼,鳄鱼可是极凶恶的动物。我必须小心翼翼地走近它。

  小狗在树林里匍匐前迸,一步一步朝传出汪汪叫声的那个方向爬了过去,不知怎么的,这个声音使它那颗藏在毛皮下面的小心脏突突地乱跳。

  汪汪,汪汪。

  呀,是另一只狗。

  它正是刚才听到咕咕声开了一枪的那个猎人的猎犬。

  你好哇,狗。

  你好哇,狗。

  你能告诉我,你正在吟的是什么诗吗?

  诗?我不是吟诗,我是在汪汪叫。

  汪汪叫?你会汪汪叫吗?

  当然会。你可别异想天开地希望我学大象的哼哼或学狮子的吼叫。

  那么你教我,好吗?

  你不会汪汪叫吗?

  不会。

  听着,好好听着。就这么叫:汪汪,汪汪

  汪汪,汪汪。小狗马上叫起来。它沉浸在幸福和激动中,心里想:嗨,我终于找到了我的正确的老师啦!

(板书:小狗找准老师很重要)

七、整体回味,感悟主题。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课堂小结:童话是一个陪伴着我们走过童年的神奇世界,儿时,我们曾被其中美妙的故事和奇异的幻想吸引过、陶醉过,而今天的我们、未来的我们依然会深爱童话,因为它像一湾智慧的清泉,会随时随地滋润我们的心田。也正因为如此,意大利作家贾尼罗大里才带着激情与真诚不知疲倦地抒写着拥有永恒魅力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爱童话、读童话,从而拥有一把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金钥匙。

八、课后作业。

1.续写第四种结局。

2.课下搜集查找阅读罗大里的其他作品。

【设计意图: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课堂作业新设计】

、看拼音,写词语。

tǎo yn t bi pī pnɡ

( ) ( ) ( )

二、组词。

仿( ) 没( ) 哄( ) 猪( ) 从( )

访( ) 设( ) 洪( ) 猎( ) 丛( )

三、错别字门诊。

1.小狗天天都炼习。 ( )

2.他已经学得想当不错。 ( )

3.子弹察过小狗的耳边。 ( )

参考答案

、讨厌 特别 批评 

二、模仿 没有 哄笑 野猪 从前

访问 设计 洪水 猎人 草丛

三、1.小狗天天都炼习。 ( 练 )

2.他已经学得想当不错。 ( 相 )

3.子弹察过小狗的耳边。 ( 擦 )

【板书设计】

14 不会叫的狗

小公鸡关心小狗,诚心诚意地教

狐狸嘲笑、看不起

杜鹃同情、关心

狗找准老师很重要

18、去年的树评课稿

《去年的树》评课稿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整篇童话内容简单、语言朴实,全文无华丽的词句,只用白描的手法叙事,以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金老师的这节课条理清晰,主线十分明朗。整个课堂,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感性的认识,有统揽全局的大气,也有精雕细刻的细腻。老师引领孩子们通过回旋品味、真情朗读、想象画面,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鲜活的童话世界,让他们领略了童话的至美与至善,获得了心灵的感动、情感的升华、精神的享受。而这一切,都源于金老师对文本的深挖细掘,多元解读。

从金老师的这一节课中,我就收获这么多,真可谓:听君一节课,胜读十年书!

下面重点谈一谈金老师多层次、全方位、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

一、在字词间体味情感

一堂课的呈现体现了一个老师一个阶段的教学思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堂课,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上法,同样一堂课,一百个老师听了可能有一百种解读。 下面,我听了我校程老师讲的《去年的树》,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读中感悟,程老师在开头用得很好,也情由心生,学生很容易进入当时友好的情谊之中收起了学生心里的共鸣。为此,也能体会当时鸟与大树的情感。体会小鸟的真情,当最后剩下树根,有何感想?这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护树的环何意识。

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小鸟与树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鸟寻访大树时的焦急、伤心之情,以及鸟两次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的内心活动,让学生自已去猜想,说出对友谊的看法,以及自己是怎样对待友谊的,体会鸟对树的深情与留恋。在教学中,老师紧扣目标,突出重点。例如小鸟的三个问句:当它只见到树根时,问: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这是鸟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当它一次又一次地找不着时,心里是非常焦急的。所以,读鸟向门先生和小女孩的问话时,心情一次比一次急切。当它得知树被砍倒,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卖掉了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火还亮着,它的内心越来越忧伤,读时要突出一次比一次伤心、一次比一次难过。在此,她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让学生带着忧伤,带着对大树的同情,深深的去体会,去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二、读想写有机结合,升华课文的主题。

语文教学,永远离不开听说读写,永远是在想一想、读一读,读一读、想一想,想一想、写一写这样的过程中螺旋上升的。整堂课中,读、想、写并不是人为割裂的,读为想打下了基础,而想象写话又能促进更好地读,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将一步一步加深。祝老师先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渐渐的,孩子们了解到课文中的小鸟和树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把握了朗读的感情基调。又如教学最后三个自然段时,这里既是情感的暴发点,更是情动辞发指导学生练笔的训练点。老师让学生读,让学生变成小鸟读,在读中感悟,

整堂课中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教师适当引导,又安排了一个练笔的环节。这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又使听说读写得到很好的结合。

去年的树评课稿第二篇:

本文虽然浅显易懂,然而许多词句细细品味,却回味无穷:如天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这样的朋友吗?体味到鸟与树的真挚情谊。如两飞离别时的慢慢飞,边飞边回头,一飞一徘徊,体味到鸟的难受与难舍难分。而为相见时的飞,体味到鸟儿为实践诺言的坚定决心。再如两看从第一个看,解读出了鸟儿的大吃一惊、疑惑不解,甚至绝望伤感;第二个看,是一种不舍和理解,为树的归宿而难过悲伤。

师生对文本的解读使静态的文本灵动起来,学生于平静之中见波澜,在平淡之处悟深意,倾听了文本发出的最细微最动人的声响。

二、在空白点演绎画面

本文大量的空白点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新空间。金老师,拓展学生的想象,演绎丰富的画面,于是,几处精彩画面仍历历在目:①鸟儿与树幸福相处;②鸟依依不舍地飞去;③鸟儿焦急万分地寻找树;④鸟与树的真情告白。

最为巧妙的是鸟与树的真情告白这个环节, 假如你是那只小鸟,一年之后,你满怀期待回来寻找自己的老朋友,可是一切都不一样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呢?你想对谁说些什么?此处的留白真的太精彩了,我不禁要感叹作家的伟大,真的是此处无声胜有声言有尽而意无穷。每每读到这里,总会有一种莫名的酸楚涌上心头。然而年幼的学生能体会到小鸟复杂的心情吗?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鸟儿的那一双瞪大的眼睛中,实在蕴涵着太多太多的话语。这个画面是情感的爆发点,鸟与树互诉衷肠,再配上唯美的音乐,学生情动而辞发,将鸟与树的真挚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一个个用语言描述的精彩画面,给了孩子们一次难忘的情感经历,一份温暖的人文关怀,一种崇高的精神享受。

三、在情感中涵养精神

这篇文章的主旨,单单理解成鸟和树的真挚情谊,鸟实践诺言的决心,或者是环保,我觉得都有些许的狭隘。管老师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解读出了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解读出了对人性美的讴歌,解读出了对生命价值的感悟等等。在这种多元解读中,学生自由独立的思想得到发展,实现了和文本、作者间的心智交流、心灵碰撞,给语文课堂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也许有人会说,这种境界学生不一定能达到,不一定能体味得这样深刻,这样挖掘是否拔苗助长。然而我想说得是:《去年的树》不是一个唯美的童话,读起来有淡淡的忧伤,更多的是深深的敬意。这个简单的故事种在儿童心灵深处,就算一下子读不懂,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结出执着、勇敢、敬意的果实。

无论是我们大人还是孩子,都需要童话,而童话所放飞、所畅想、所追求的,永远比天空更广大,比天空更自由

吹毛求疵,对于这节课,也留给了我几点思考:

1、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语文课堂上浓浓的情是学生读出来的,而这种感情朗读需要学生入情入境地读。管老师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情境引读、静思默读等多种读书方式,去感悟了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教师的指导有很明显的层次,但学生的读却没有明显的变化,情感没有呈阶梯式上升。由此可见,学生的朗读需要我们平时下足功夫细细指导。

2、本课最后的画面是鸟和灯火的凝视。老师光让学生说鸟对灯火的话,然后写树对鸟的话,这本是课堂最高潮,能将两者的内心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可是,分成两个阶段,我总感觉不够流畅,不够直白,只是自言自语。我想,如果在出示最后三段时就打开音乐,把两个环节合成一个环节鸟和灯火的直接对话,情感渲泄可能会更直接、更感人、更催人泪下。

3、人文性与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特点。而这节课语文工具性的缺失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一节课,学生们都沉浸在这浓浓的童话故事中,或悲伤,或感动,也是千言万语,难以道尽。童话的语言是美的,我们为何不抓住这些美来进行字词句的积累和训练呢?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景色之极致,工具共人文一色,意韵兼得,情文共振,则是语文教学理想之境界。要让语文课堂全面达于此境,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

同时我个人也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这样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童话,陪伴着孩子们走进童话的王国,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实现心灵的成长。

语文阅读是最富个性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最美好的心灵之旅。各位语文老师,让我们共同创造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诗意的栖居地,让我们的语文如美丽的童话一般,永远芬芳在孩子们的生命之中吧!

19、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声音听课稿,分享大自然的声音听课感受和记录

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第一篇:

《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洒脱的!自然的!幽默的!智慧的!诗意的最终是有魅力的!那么,语文课的魅力在哪里?我认为,它应该在课堂中师生的情感和智慧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关键点。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文本对话而不能披文入情,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经历一次心里历程、情感洗涤,哪还有什么魅力而言呢?而张越主任却能够把语文课的魅力在这节课中完美地展示了出来。着实让人佩服!

但语文课仅有情感,魅力就够了吗?不是,好的语文课要能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唯有情和智和谐共生,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

那么,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呢?下面我试以张主任《大自然的声音》的课例来作阐释。

xx老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大自然的声音真的是美妙无比的。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在森林里演奏手风琴;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喜欢玩打击乐器;动物也是大自然的歌手,在快乐地歌唱。这些熟悉的声音围绕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相伴,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这些声音,让这些声音通过语言文字的意象传达给我们与平时听觉上不一样的奇妙感受。文章谴词造句生动,修辞手法多样,是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的极好材料。

  xx老师在教学中让孩子们理性地去分析什么声音美妙,怎样美妙?一种一种在孩子耳朵旁铺展开来,还有让孩子尽情模仿,更加具象的感受声音。那种美妙还能降临孩子心间吗?一句一句单独来看,也能感受到声音的妙处,但是惟有把声音作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感受同样是风,同样是水,声音却是那么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每一片叶子不同的声音,微风的轻柔,狂风的雄壮把这些放在一起来用心倾听,细心品味,那份美妙的感受会直击心房,让人流连,让人陶醉。感受的方法是多样的,读是最主要的方法,读出声音的变化,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感悟也是很重要的方法。

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第二篇:

  《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教完后,体会有三:

  1.朗读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常常不打心里过,这样的朗读不仅使阅读流于形式,而且会削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时教师不妨变换一下方法,由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而让学生闭眼倾听,放飞想象的翅膀,在聆听教师朗读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文的意境,这样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个性化课标中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外,还应该尊重和鼓励学生有个性化的想法和体验。有学生提到大自然中有蚊子嗡嗡嗡的声音,对于这样的回答,老师的反应大概一般是不满意的,而我在教学中,非但没有否定学生的回答,反而鼓励学生有独到见解,并且指出大自然中并不都是美妙的声音,同时也有不悦耳的声音,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实话,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以童心看世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引导学生联想与延伸,如果仅仅停留于让学生聆听教师朗读和复述课文中提到的声音,那么这堂课算不上成功。成功的课堂应该对课本进行超越与升华。在课堂中,我以课本为出发点,并且跳出了课本的限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让学生去感受更多的大自然的声:雷公公、冰雹、大公鸡、小青蛙这些都是课本中所没有提到的。这样一来,学生既拓展了学习空间,又可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可谓一举而多得。

20、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理解并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二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导入语: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刚过完中秋节,你们有吃月饼吗?小明和小红两个人正在一起分月饼呢!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请看大屏幕,这里有4个月饼,分给他们2个人,怎么分公平?

生:每人分2个。

师:每人分2个也就是他们分得同样多,你们还记得在数学里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叫做什么吗?

生:平均分。

师:如果是把2个月饼分给他们2个人呢,怎么分公平?

生:每人1个。

师:这也是什么分法?(平均分)

师:如果只有一个月饼呢,我想平均分给他们两人,你们知道每人分几个吗?

生: 每人一半。

师:那这一半的月饼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1/2

师:同学们,老师准备了一个圆片代表这一个月饼(板书:一个月饼)接下来该怎么分?

预设1:平均分。师:怎么做可以平均分。生:对折。

预设2:对折。

师:你能上来折一折吗?生讲台操作

师:请你说一说你为什么要对折?对折的话会怎么样?

生:对折的话可以分得一样多。

师:对折能保证分到同样多,也就是能保证平均分,所以我们为了公平地分这个月饼, 一定要怎么分?(板书:平均分)

师:现在月饼分好了,那它的一半在哪里呢,谁能用手指一指。

生:这个饼的左边。师:那另外一部分呢?

生:也是这个月饼的一半。

师:好,老师把其中的一半涂上颜色。

师:这半个月饼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板书:)

师:那右边的呢?生:也可以用来表示。

师:月饼的一半可以用来表示,那么该怎么写呢?

师一边说一边示范写法:先画一条短短的横线,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再在分数线下面写2,叫做分母,表示平均分成2份,分数线上面写1,叫做分子,表示其中的1份,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板书)

师:你们学会了吗?请在本子上写一写,并和同桌说一说每个部分的名称。

师:学会了的写法和读法,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分月饼的过程:把一个月饼怎么分?(平均分) 分成几份?(2份),涂色的部分是什么?(是这个月饼的)(板书:是这个月饼的)

师:那空白部分呢?(也是这个月饼的)

师:既然涂色部分和空白部分都是这个月饼的,所以我们可以直接用每份这个词来代替涂色部分和空白部分。(板书:每份)

师:现在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说一说分月饼的过程。(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2.及时练习

师:我们已经找到月饼的1/2了,你能找到左边这些图形是谁的1/2吗?

3.折纸活动

师:看来这个小练习难不倒你们。月饼的已经表示出来了,那长方形的你会表示吗?请同学们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方式表示出来,你能想出几种?

教师通过巡视挑选学生的作品展示:

生1:横向平均分表示1/2

生2:纵向平均分表示1/2

生3:对角线平均分表示1/2

先看生1的作品:

师:谁看懂了?长方形的1/2在哪里?

预设:把一张长方形对折成两半。

师:对折为了什么?(平均分)把对折这个词换成平均分再重新说一说。

生: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涂色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1/2。

师:那空白部分呢?

生: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空白部分也是这个长方形的1/2。

请多位同学说一说。

师:老师有一个疑问,这三位同学的折法都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1/2表示呢?

生:因为都是平均分成2份。

师:说的很好,只要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4.不同大小纸张1/2的比较

师:老师还有一个疑问,长方形和圆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2来表示?

生:一个是长方形的1/2,一个是圆的1/2。

师:说得非常正确,他们都可以用1/2来表示,但是是不同图形的1/2。

5.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练习。根据我们对二分之一的理解,现在快速判断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能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能的打勾,不能的打。

1号能,生说一说理由:把一个六边形平均分成2份,涂色部分是它的1/2。

2号、3号不能,为什么?因为没有把图形平均分,即使是分成了2份,1份也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

4号不能,它是不是平均分?是平均分,那为什么不能?(因为它平均分成了三份),既然我们把平均分成两份的用二分之一表示,那平均分成三份该用什么分数表示?(三分之一)太厉害了,老师教了一个二分之一,你就学会三分之一了,真太了不起了!

5号,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请你猜猜可能是几分之一?学生猜。到底是几分之一,有什么好办法?要看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一起来数,大声地告诉大家,几分之一?

6.归纳认识分数

师:既然平均分成两份、三份、四份分别用1/2、1/3、1/4,那我们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如果我们继续写,还能写很多,写的完吗?

师:像1/2、1/3、1/4、1/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四)、巩固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形的涂色部分。

(四)课堂总结

师:不知不觉我们的课堂即将接近尾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1、三年级上册15课搭船的鸟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一

三年级上册15课搭船的鸟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想】

认识翠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人与动物和谐共处,互相亲近的照片或图片供学生欣赏。

2.谈话导题: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它不仅漂亮而且还特别聪明,它会搭船。

板书课题(15 搭船的鸟),齐读课题。

3.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

(1)是什么鸟要搭船?

(2)这只鸟是什么样子的?

(3)这只鸟为什么要搭船?

(4)这只鸟搭船要去哪里?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情导入,使学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谈话过渡: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序号标出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

2.听范读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3.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4.生字宝宝被大家的读书声吸引,跳出来在课后排好队等着我们和它们交朋友呢,认识的字把拼音藏起来读,不认识的利用拼音和它打招呼。

5.学生利用生字卡片小组内互读。

6.利用大屏幕出示生字,学生齐读。小组内说认字好方法,学生互助识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其自主识字的能力、合作意识及良好的识字习惯。]

7.检查识字,小组之内互查。(开小火车读)

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书写会写字,教师巡视。

2.投影学生写字作品,师生评议。

3.学生继续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2、三年级上册23课父亲、树林和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23课父亲、树林和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成功之处】:

1.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情感。我抓住文章的父亲对我说的话进行重点教学,引领孩子们感悟。多次让学生合作讨论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学会与文本对话,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感受父亲知鸟爱鸟,促使学生达到感情的熏陶。

2.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大胆想像,创意表达的能力,加深了对课文中爱鸟护鸟这一主题的深刻认识。

【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时还是有些紧张,准备的仍不够充分,课堂上出现了离不开讲稿的现象。总感觉课堂还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仍然放不开。如果换一种思路,又怕自己把握不住。比如:这样设计: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你还有哪些疑问?合作探究,解决难点。由于准备不好,教学中的引导语,仍然需要修改完善,加以精练。其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朗读较少,使不能充分体会人物的情感。

教学反思2

关注语文要素:

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这一训练点是对2011年版课标中提出的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的细化与落实,又是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要求在这一单元教学的具体操作。

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理解感受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在教学中的实施要求应该这样把握:教师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关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体会、交流等手段或形式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获得对语言文字美的体验。

确立教学要点(非教学目标):

1.生字词教学:读准生字词,尤其注意凝、热腾腾的读音,写好蒙、鼻、吸等生字;通过注释理解滹沱河的意思,找近义词理解喃喃,联系上下文理解茫茫然,借助图片理解兀立。课堂范写蒙、鼻。

2.走进父亲和我:借助鱼骨图梳理父亲知鸟的本领,通过父亲和我的对比,体会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品读20-23自然段,体会我的形象。

3.走进树林:关注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借助图式,情景朗读等方法体会形容词连用的特点。

4.关注鸟:找出写鸟的句子,情境朗读感受鸟的欢快。角色转换,仿写文章。

5.关注标点:引号。

23、三年级上册15课搭船的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5课搭船的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一:导入课题。(1分30秒)

师:孩子们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

生:15 搭船的鸟

师:是的,真好听!看老师写课题。搭字右下部分撇窄捺收,注意笔画间的穿插。来,孩子们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嗯,读得自然一些行吗?就像我们平常说话一样。搭船的鸟。

生:齐读课题。

师:真好。

二、初感课文。(5分30秒)

师:孩子们看,这是课文的插图(配乐),如果此时你就坐在这样一条静静行驶的小船上,和妈妈一起到乡下外祖父家,在这趟旅途中,你会有着不平常的发现,一会儿老师为你们读课文,你们一边看课文一边做动作,如果老师读得是坐在船上的你眼睛看见的,就指指自己的眼睛;如果是耳朵听见的,就指指耳朵;假如是脑袋想的,就指指小脑袋瓜。来,我们演练演练,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棒!来,我们开船了。(师有感情读课文)

师:孩子们,这搭船的鸟是一只什么鸟?

生:翠鸟。

师:你在船上,都看见什么了?听见什么了?(板书:听、看)谁来说说?

生: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坐在船头,多么美丽啊!

师:这是你的观察!好,你呢?

生:我听见了雨沙拉沙拉地响。

师:能够及时修正自己的答案,真好!我们,就是在不断地修正中成长的!还有想说的呢!

生:我看见一只小鸟,坐在船头,多么美丽啊,他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师:你看得真仔细,孩子们看,这听和看就是我们最常用的观察方法,那么像作者那样认真地听,仔细的看就叫做?细致观察。(板书)一起说。

生:细致观察。

师:课题是搭船的鸟,你发现这5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作者对它的细致观察啊!都有发现,一起说说。

生:第2和第4自然段。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聚焦这两个自然段,一起去发现,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并且把观察所得写清楚地。

三、品读第二自然段。(15分50秒)

1、品读翠鸟的特点,发现写作密码。

师:这是第2自然段,孩子们读读看,读清楚,读准确。

生:读

师:孩子们在读的时候,可以自己读自己的,这段话,谁想读给大家听?

生:读2自然段。

师:哇,你声音真好听,第一次读就读的这么准确,一字不差。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孩子们,你发现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啊?一句话说一说?

生:我发现这是一只漂亮的小鸟,因为文中说它比鹦鹉还漂亮。

师:谢谢,你呢?

生:我也觉得它是一只漂亮的小鸟。

师:还有别的词儿吗?

生:它是彩色的鸟。

生:它是一只美丽的小鸟。

师:是啊,作者都观察了这只小鸟哪些部位呢,请你拿出笔,在文中圈一圈?有圈好了的,是吧?说给大家听!

生:作者观察了这只鸟的羽毛、翅膀和嘴。

师:真准啊 来我们一起看屏幕,作者一打眼,先看了这只鸟儿的羽毛,接着又看了它的翅膀,最后注意到一张长嘴,吸引了目光。孩子们看,这翠鸟的羽毛、翅膀和嘴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吗?哦,有一半的同学还不知道怎么回答是吧!我先问问你们,小手先放下,平常咱们最常看见,最最普通,随处可见的鸟儿是什么啊?

生:麻雀!

师:那么我们就有请麻雀出场,好吗?(出示麻雀和翠鸟的图片)请你左看看,右看看,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同?你手举得最高,你是不是一个高手,请高手发言。

生:麻雀的羽毛是偏棕色的,翠鸟的羽毛肚皮好像是橙色的,羽毛是蓝色的,麻雀的嘴巴尖尖的,但是很短,特别小,翠鸟的嘴巴特别长特别尖。

师:哇,你观察得很仔细啊!你从他们不同的颜色,嘴的长短都有发现。现在我想邀请一位同学跟我合作,我来描述这只麻雀,你来读读屏幕上这段话,我们来比较比较!

(邀请一个女生上台,你一句我一句对比着读)

师:我们这一比较,大家是不是就发现了,原来翠鸟外貌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啊?

生:它每个部位的颜色不一样。

师:也就是说它身上的颜色特别?

生:鲜艳。

师:你也想说吗?

生:它的嘴与别的鸟与众不同,很长。其他鸟的嘴巴很短。

师:而且嘴的颜色都是红色的。原来啊,翠鸟外貌最大的特点就像这两位同学说的一样,颜色特别的鲜艳!(板书)

师:我们一起来合作读,读出小鸟的色彩美!(配乐)作者具体写了翠鸟身上的哪些颜色呢?

生:羽毛是:翠绿色 翅膀:蓝色 还有一张红嘴

师:你能直接说出这三个颜色的词吗?

生:翠绿、蓝色 、红色

师:真准,蓝色和红色是我们常见的颜色,你知道翠绿是什么颜色吗?怎样的绿?

生:刚长出来的叶子。

师: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绿,翠绿是?

生:还要长上一阵子。

师:孩子们,翠绿,跟一种玉石有关!(配图)翡翠,是一种珍贵的玉石,像翡翠一样的青绿色,我们就叫它翠绿!

师:下次,别人问你,这种小鸟为什么要叫翠鸟,你会怎样回答?

生:因为羽毛是翠绿色的,所以叫它翠鸟。

师:现在你有么有发现作者给我们送来了,观察动物的小妙招,也就是?我们要寻找动物身上最与众不同的?特点。(板书:寻找特点)

教学反思:

文章以搭船的鸟为题,搭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即顺便乘坐船。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我也正是抓住了这个字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理解 搭字在课题中的含义,感受题目所蕴含的深意。在这里我喊了两位学生回答搭意思,他们也都说出是顺便乘、坐的意思,但是后面从这个题目你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回答的都是这是只可爱、聪明的小鸟。因为不是我要的答案,所以我没有说什么就让孩子坐下了。在这里我应该进行适当的评价,把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学完课文后自己判断。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细致观察进行学习。先初步感知作者对那些事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第一自然段中作者留心观察了旅途中的环境,第二、四自然段作者观察了翠鸟的外形以及翠鸟捕鱼时的动作。

接下来重点教学第二、四自然段,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在学习翠鸟的外形时 ,首先学生带着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的问题自读思考。我叫了几个学生来谈,其实应该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切实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让学习真正发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后再由小组代表汇报。今后的教学中要做到真正关注学生学习。我进行小结后引导学生边读第二自然段边想象画面,并出示翠鸟图片进行观察,说一说翠鸟的样子,感受翠鸟外貌的美丽,体会我观察的细致。学习作者从整体到部分并把每一部分观察得清清楚楚的方法。然后,出示鹦鹉图片说一说样子,给予孩子扶手进行写一写。这个地方因为太害怕孩子们写不出来,给与的提示过多,反而限制了孩子们思维。今后应该放手给学生,把更多的学习空间、学习时间给学生。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观察翠鸟的外形,在学习翠鸟捕鱼时的动作时,进行了简单处理,聚焦动词,观看翠鸟捕鱼视频。继而引导学生体会观察事物不仅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要用心去感受。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一、让学生读课题后提出自己的疑惑,明确想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通过抓重点词语,词语的替换,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体会作者用词是经过反复推敲的。三、提出问题要全班讨论,让学习真正发生。四、课堂上要多读书,多有感情地朗读和精心的默读。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还需要下功夫,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更上新台阶。

24、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搭船的鸟读后感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搭船的鸟读后感

读后感一:

这篇课文以搭船的鸟为题,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写了他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一颗童心对自然的爱。

童心可以表现在任何年龄,下至襁褓之儿 上至耄耋老壮。童心可以出现在任何年龄段中,改变宿主的一言一行。更可以使人的言行动作更加充满童心,形似游乐儿童,古往今来,无数的人经历过童年。可能会在不久后认为自己很傻,但老了,会怀念。

读后感二:

老师们常常说,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善于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最近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搭船的鸟》,我觉得这篇课文的作者就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

  作者和妈妈一起坐船去外祖父家,天气不好,下着雨,这该多无趣啊!但作者却在无趣中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一只聪明的鸟儿在搭船!这种鸟儿是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没见到过的,但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仿佛看到这只鸟儿活灵活现的就在我的眼前,它有红色的嘴,翠绿的羽毛,翅膀上还有一点蓝色。我也有和作者相同的思考,这只鸟儿是飞累了吗?它要到哪里去呢?它要干什么呢?通过作者接下来的描写,我恍然大悟,原来它在观察,一发现猎物一下子冲进水里没一会,它又飞了出来;一口把小鱼吞了进去​,这真一只动作迅速、充满灵性的鸟儿啊!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认识到了翠鸟,这种会捕鱼,吃鱼而不是吃虫子的鸟儿。

  我的同学们看到这篇文章都是非常兴奋的,但慢慢的我就有点伤感了。作者是去外公外婆家,他的外公外婆一定给他准备好了好吃的好玩的等着他。但我从来没享受过外公外婆的爱,因为在我出生前外公外婆都去世了,每当听到别的小朋友说外公外婆又给他们买了新衣服、新玩具,外公外婆又来接他们了,我心里都是很伤心难过的,暗暗的羡慕着他们。听妈妈说,外婆在我出生前几天去世的,她生了很严重的病,但一直坚持着等我出生想看我一眼,但最后还是被无情的病魔带走了。我的妈妈由于太伤心,我也提前了一个多月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我经常想,如果外公外婆还在这个世界上,我也一定会每到周末就去乡下陪伴他们,他们会如何的疼爱我呢?是不是会像妈妈小时候一样,带我去捉鱼摸虾,采摘瓜果,那该多有趣啊,我一定会比现在更加的幸福。妈妈知道我的心事,常常给我说,外公外婆虽然去了另一个世界,但在天上看着我呢,他们牵挂着我,他们对我的爱一直存在,所以我一定要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3(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三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5、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搭船的鸟好词好句摘抄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搭船的鸟好词好句摘抄

好词:

船蓬、蓑衣、摇着橹、翠绿、

悄悄地、冲进、衔着、吞下去、捕鱼

搭(dā)搭配 搭车 搭台

亲(qīn)亲朋 亲自 亲爱

父(f)父亲 祖父 神父

沙(shā)风沙 沙滩 沙土

啦(lā)好啦 错啦

夫(fū)渔夫 农夫 车夫 轿夫

响(xiǎng)影响 音响 响声

翠(cu) 翠绿 翠竹 翠鸟

嘴(zuǐ)嘴巴 张嘴 多嘴

悄(qiāo)悄然 静悄悄 悄悄话

吞(tn)吞吐 吞咽 忍气吞声

哦( )吟哦 咏哦 哦呀

捕(bǔ)追捕 捕捉 捕获

好句:

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又飞出来了。红色的长嘴里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海盗船就像发疯了一样,我的手紧紧地握住栏杆,感觉自己一会儿像一只飞翔的小鸟,一会儿又像要从船上掉下去似的。

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3(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三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6、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5搭船的鸟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5搭船的鸟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鹦yīng(鹦鹉)

鹉wǔ(鹦鹉、鹦鹉舌、绿鹦鹉)

搭dā(搭船、搭车、勾三搭四)

亲qīn(母亲、父亲、亲密无间)

父f(祖父、父亲、父老乡亲)

沙shā(沙漠、豆沙、沙滩)

啦lā(来啦、沙啦、哗啦)

响xiǎng(响声、音响、不同凡响)

羽yǔ(羽毛、羽绒、羽翼)

翠cu(翠绿、翠竹、翠色欲流)

嘴zuǐ(张嘴、嘴巴、七嘴八舌)

悄qiāo(静悄悄、悄悄、悄悄话)

吞tūn(吞下、吞咽、吞吞吐吐)

哦(好哦、来哦、走哦)

捕bǔ(捕鱼、捕鸟、捕捉)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3(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三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7、搭船的鸟生字词语组词

搭船的鸟生字词语组词

《搭船的鸟》课文主要讲了我在坐船去外祖父家的路上遇到了一只美丽可爱的翠鸟,在对翠鸟详细观察的描述中,流露出了我对翠鸟的喜爱之情。课文以一个儿童的口气,写他眼中的翠鸟,语言真实、朴素、浅显易懂。

生字组词:

搭dā(搭船、搭车、勾三搭四)

亲qīn(母亲、父亲、亲密无间)

父f(祖父、父亲、父老乡亲)

沙shā(沙漠、豆沙、沙滩)

啦lā(来啦、沙啦、哗啦)

响xiǎng(响声、音响、不同凡响)

羽yǔ(羽毛、羽绒、羽翼)

翠cu(翠绿、翠竹、翠色欲流)

嘴zuǐ(张嘴、嘴巴、七嘴八舌)

悄qiāo(静悄悄、悄悄、悄悄话)

吞tūn(吞下、吞咽、吞吞吐吐)

哦(好哦、来哦、走哦)

捕bǔ(捕鱼、捕鸟、捕捉)

鹦yīng(鹦鹉)

鹉wǔ(鹦鹉、鹦鹉舌、绿鹦鹉)

词语搭配

一只小鸟 一只彩色的小鸟 一只翠鸟 静悄悄 沙拉沙拉

一张长嘴 一张红色的长嘴 一条小鱼 暖洋洋 哗啦哗啦

28、搭船的鸟课堂笔记之好词好句积累

搭船的鸟好词

一只小鸟 一只彩色的小鸟 一只翠鸟 静悄悄 沙拉沙拉

一张长嘴 一张红色的长嘴 一条小鱼 暖洋洋 哗啦哗啦

好句

1.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

这句话交代了天气、地点等背景,为下文描写翠鸟作了铺垫。另外,我仔细倾听,留意到雨点打在船篷上发出的声音。仔细倾听,能够使我们深入了解周围的世界,这是观察事物的一种方法。

2.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这一部分作者按顺序观察了静立中的翠鸟,先整体写出翠鸟羽毛的颜色,然后具体写它翅膀边儿和长嘴。彩色说明鸟儿身上的颜色多而艳丽。作者将翠鸟与鹦鹉进行对比,翠鸟比鹦鹉还漂亮,可感受到作者对翠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它静悄悄地停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

这几句话是我看到这只彩色的小鸟后产生的疑问和揣测。我对小鸟长时间待在船上感到很纳闷,所以揣测它的行为:是不是要跟着我们去外祖父家呢?表现了孩子的天真。

4.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这一句话描写的是翠鸟捕鱼的情形。冲进、飞、衔着、站、吞,这一连串的动词描绘出翠鸟捕鱼时敏捷的动作。一下子、没一会儿、一口,这些词语同样描写出翠鸟捕鱼动作快,用时短,从侧面更加衬托出作者观察的细致。

5.母亲告诉我,这是一只翠鸟。哦,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

课文的结尾,照应克日,同时对上文我的疑问作出了回答:翠鸟搭船是为了捕鱼吃。搭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即顺便乘坐船。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29、习作例文:小木船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习作例文:小木船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教学反思:

我在第一次批改时,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作文,边读边琢磨学生作文中有突出语病的句子,找出一堆来,但一堂课,只解决一两种较为典型的,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作文的最大问题就是语句不通,如果我们长期坚持地使用这种方法,让孩子们一次学会修改一两种病句,渐渐地,你会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病句越来越少。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两极分化缩小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另外,作文讲评要把多数学生作文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讲清楚,讲明白,引发学生的共鸣,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学才会出现勃勃活力。

教学反思二

最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揭示题目,学习船字;初读课文,随文识字;趣味识字,品读课文;字词盘点,指导书写。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上完课后,颇有感悟。

1.在复习拼音后通过图片结合学生生活已有生活经验学习船字。我先通过四副图片引入船字,然后借助拼音认读船字,后通过孩子们的生活认识了解更多的船,有小朋友说玩过海盗船,坐过游船,见过小木船。由此引入课文,我们一起去认识一艘《小小的船》,这样的导入环节处理我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

30、习作例文:小木船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习作例文:小木船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读懂文章内容,懂得同学之间要相互体谅,珍惜友谊。

2.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将一件事情的重要内容写清楚,不重要的内容简单带过。

3.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人物之间互动的过程写清楚的。

[教学流程]

一、

出示学生习作,发现问题

1.回顾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的学习:学习精读课文《麻雀》《爬天都峰》习作例文《杏儿熟了》后,同学们借助交流平台归纳梳理了哪些把一件事写清楚的方法?

2.生交流,师相机总结:

(1)把一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交代完整,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

(2)记事的文章一般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游记类文章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写。

(3)围绕一个意思或主题把事情写完整,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具体的叙述。

(4)抓住动作分步骤把一件事的经过写清楚。

3.展示学生初试身手实践成果。

(1)交流点评学生推选的优秀习作。

(2)出示一篇习作片段,发现叙事新问题。

加油!加油!一定要得第一!操场上传来呐喊声。原来操场上正在进行800米长跑比赛,拉拉队员们在为运动员加油鼓劲。参赛的运动员有小明、小汪、小亚,三位运动员拼命挥动手臂,迈开腿向前跑,你追我赶,都想争第一。一开始小汪不紧不慢地跑在前面,后来被小明超过了,小亚紧紧地跟在他俩后面。到了最后一圈,小明稍稍领先,小汪也不甘落后,一直拼命地想要超过小明。跟在他俩后面的小亚渐渐掉队了,只见他满脸通红,气喘吁吁,一定是体力不支了。大家看到了,有的挥动手里的小旗子,有的用手围成喇叭的样子,一起大声喊:小亚加油,小亚加油!有了伙伴的助威,小亚好像充了电似的,振作起精神,他咬紧牙关,紧紧盯着终点,迈开步子,向前跑去(习作片段:《长跑比赛》)

图片

4.生交流,师相机总结:

(1)对事件内容过多的叙述使得文章重点不突出,中心不明确。

(2)事件中出现多个人物时,很难同时写清多个人的表现。

二、

通读习作例文,感知主次

1.过渡:本单元第二篇习作例文《小木船》写了一件发生在同学之间的事情。学了这篇文章,我们能找到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和诀窍。

2.通读课文,理清文脉。

(1)自读课文,结合批注,思考《小木船》这课以围绕小木船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交流归纳,出示板书:

小木船

1 看船引发回忆

2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我和陈明)

起因:失手摔船

3-4 经过:为船绝交

结果:送船和好

5 看船点明中心(友谊)

3.联系中心,感知主次

(1)出示课后问题:我和陈明的矛盾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为什么课文只用了转眼几个月过去了一句话加以交代?作者有没有把事情写清楚?

(2)生交流:

①文章主要写了两个人友谊破裂和和好的过程,把事情写清楚了。

②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测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不用再展开来写。

③文章的中心是珍惜友谊,这部分内容和中心关系不大,不是文章的重要内容。

(3)小结:一篇文章内容的主次是根据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课文主要写的是两个人友谊破裂的过程,让我们感受到友谊的脆弱,再写两个人和好的过程,体现友谊的珍贵。两个人矛盾持续的部分和中心关系不大,不是文章的重要内容,因此作者只用一句话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4.学以致用:根据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来决定习作《长跑比赛》一文的重要内容。

(1)体现运动员的运动精神重点写三位运动员的表现。

(2)体现小亚坚强不服输重点写小亚的表现。

(3)体现拉拉队员的精神面貌重点写拉拉队员的表现。

三、

精读例文片段,提炼方法

1.过渡:解决了对事件过多具体的叙述使得文章重点不突出,中心不明确。这个问题,接下来,我们解决如何避免事件中出现多个人物时,难以同时写清多个人的表现这个问题。

2.引入例文,提炼写法。

(1)男生女生合作朗读《小木船》课文片段:

他一看,急了,哭着要我赔。我分辩说:我不是故意的。 / 他生气地说:谁叫你不小心,非赔不可!还用力推了我一下。我往后一退,正好一脚踩在小木船上,把它踩碎了。/ 这一下,陈明更生气了,他拿起我的小木船,使劲摔在地上,用脚踩了两下,一把抓起书包,头也不回地走了。看着被他踩坏的小木船,我也气得说不出话来。/

图片

(2)仔细观察,作者是怎么写清两个人物的表现的?

(3)生交流:

①一来一往交替着写两个人的表现。

②按照顺序来写人物的互动的过程。

②两个人的表现前后照应,层层推进。

3.小结:一件事中如果出现多个人物,可以按照顺序理清人物互动的过程,交替着写人物的表现,做到前后照应,层层推进。

4.学以致用:根据情节需要梳理《长跑比赛》一文的人物互动过程,并选择其中一个练说片段。

(1)拉拉队员运动员拉拉队员

(2)运动员拉拉队员运动员

(3)小亚拉拉队员小亚

(4)拉拉队员小亚拉拉队员

四、

借助修改清单,完善习作

1.回顾从《小木船》习作例文中学到的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方法。

图片

2.根据清单,评改习作。

(1)教师根据清单对习作片段《长跑比赛》进行示范评改。

(2)学生根据清单自改初试身手习作片段,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修改原因。

(3)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评改,教师和其他同学提出进一步修改建议。

(4)根据修改清单对修改后的习作片段进行自改和互改。

31、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

《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整理及评课

  教材分析:

  文章充满激情地歌颂20世纪,开篇便用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点明中心、总起全文。紧接着,第二自然段进一步说明是人类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发明、发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下文三、四自然段用对比的方法,对第二自然段进行了细致阐述:20世纪将幻想变为现实,百年间的改变胜过了百万年的总和。最后,通过第五自然段进行总结。文章各段落间内在联系非常密切。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科技发展迅速,科技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

  2.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科技发展、生活变化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照片中这位慈祥的老爷爷就是路甬祥,他是中国科学院院长,一个非常有名的科学家。

  4.理解课题:读过课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

  A.什么是呼风唤雨?指名一生解释。引导: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其实是指能够支配和控制?生答:大自然。能够支配控制大自然,多了不起呀,能把那种气势读出来吗?再读课题。

  B.是谁呼风唤雨?

  C.为什么能呼风唤雨?归纳: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个世纪是靠什么力量呼风唤雨的?

  D.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个世纪?

  E.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什么样的?

  F.为什么这个世纪能够呼风唤雨?

  相机板书:谁?靠什么?哪个?什么样?为什么?)

  二、全文初探

  1.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棒,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随时画出答案。师板书:( )世纪,( )靠( )呼风唤雨。

  [评:通过这一填空,把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便于他们浏览自学课文。]

  2.交流,填空。

  3.(指后两空)考考大家,这两个答案是从哪句话得来的?能读一读吗?发现了吗?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设问)

  4.(指第一空)这个答案是从哪儿找到的?齐读句子。纵观全文,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生可能说到总起段、中心段)师引导:前几天学课文,咱们学到了结尾和题目相照应,叫什么?(篇末点题)这篇课文呢?(引导为开头点题)

  [评: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教师主导,同时也注意了把空间留给学生,学生并没有学过开头点题,但联系旧知,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总结。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旧知后,便把空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由篇末点题悟得开头点题。]

  三、精读文章三、四自然段。

  1.为什么说20世纪,人类靠科技呼风唤雨?那就需要研究一下20世纪之前的上百万年,以及20世纪以来的一百年了。(板书:百万年 百年)看看,这两个时间段,有什么感受?

  2.在如此漫长的百万年间,在如此短暂的一百年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分别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三、四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3.交流句子,第三自然段中你画了哪几句话?出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4.师引读:那时候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能不能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进行补充?出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 ),没有( ),没有( ),也没有(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5.总结:在这长达百万年的历史中,什么也没有,(板书:没有)想象一下,人们过的是怎样的日子?(靠天吃饭,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十分寂寞)

  [评:填空的设计,不单为了训练学生说话,更是为了通过这样的说话练习,让学生感悟20世纪以前的百万年中,人们的生活是如何单调寂寞,艰难贫困。

  不足之处:作者写20世纪前的百万年,还是为了反衬20世纪的百年,两者之间的对比关系强调的还不够。教学中应该在抓住幻想这个点,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1.寂寞单调的日子中,人们只能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于自己的幻想中。他们可能在幻想什么?(幻想能看到远方的亲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幻想能飞上月亮,看看那轮皎洁的明月;幻想能有一种快于骡马的交通工具)

  2.过渡:百万年中,这一切只能是幻想,人们只能在幻想中艰难度日。但是,在20世纪,仅仅一百年的时间中,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

  6.过渡:在长达百万年的历史中,人们一直过着寂寞无味,靠天吃饭的日子。但是,20世纪,仅仅一百年,人们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画了哪些句子?指名读,出示: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7.看看这两个分句,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可提示:第一个分句说的都是人们的发?第二个呢?板书:发现 发明。能根据这些说说发现和发明的区别吗?(发现:原本就有,后来人们才找到它,研究它;发明:原本没有,是人们新创造出来的。)还能分别几个例子吗?

  8.有了这些发现和发明,人们的生活有了哪些变化?比如:有了电话这一发明,相隔遥远的人们可以随时通话,互通信息,交流情感,电话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改变。你能这样说一句话吗?(提示生:也可以说发现、说物质生活)出示:

  有了( )这一( ),( ),( )使人们的( )生活得到了改变。

  [评:以上理解发明发现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这样几个层次:

  A、出示分句引导发现,总结词语。

  B、根据分句理解词语。

  C、举出例子深化理解,此环节中,学生开始的发言并不到位,提到发明,他们只想到了那些探月卫星、电子蛙眼、雷达等等,脱离了自己的生活。此时,教师引导:不单这些,从咱们的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是20世纪的新发明?这一点拨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于是他们马上说出了如手机、电视、冰箱之类的日用品,这些都属于20世纪的新发明。

  D、说话练习,锻炼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两个分句其实照应了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句中提到的这些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明和发现,是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第二自然段同样是文章的总起段,此处教师总结时可以引读句子。]

  9.小结:即使相隔千里万里,只要打个电话就能互诉情谊,只要利用网络就能立刻见面,只要坐上飞机就能相聚相守,广袤的地球好像一下子变?(小了)所以,人们称之为?(地球村)

  10.20世纪,人们有那么多的发明,那么多的发现,说也说不尽,回顾着这一切,你现在心情怎样?(自豪、激动、高兴)带着这种感情,咱们一起读读这几句话。

  11.文章中还有了一句诗来写这些变化,赶快找找,是什么?联系上下文,你怎么理解这句诗?(下过大雪,许许多多的树上都落满了积雪,像开满了白色的梨花。比喻人们的发明和发现很多。)能给大家读一读吗?提示喜悦之情,齐读。

  12.把咱们刚才画的两处句子联系起来看,同学们发现文章的写作特点了吗?提示: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3.过去百万年中只存在于人们幻想中的东西,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都变成了现实,顺风耳就是?千里眼呢?腾云驾雾呢?

  14.这一百年的改变,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让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能用自己的话评价一下这一百年吗?出示:这是( )的一百年

  四、回归课题

  正因为同学们所说的这一切,所以,我们不得不由衷赞叹,20世纪确实是一个引读课题。

  [评:作者作为中国科学院的院长,他是满怀着自豪、激动之情写作本文的,也正因如此,他的文章有些片面。其实百万年和百年之间,是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过程,如果没有那百万年的积累,也肯定没有20世纪100年中飞跃。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20世纪的战争死亡人数,超过百万年中历次战争死亡人数的总和;20世纪的疾病瘟疫爆发,也超过以往任何世纪。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现代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但也带来了一种虚浮的繁华。教师授课时如果能把这些也传达给学生,就会引发他们更深刻的思考,让他们看待问题更加客观、理性。]

  附 板书: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百万年:没有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百年:发明 发现

32、角的度量评课稿

角的度量这一内容是小学数学测量教学的一个难点。传统的教法一般是按照认识量角器揭示量角方法进行量角练习的顺序组织数学活动。

本节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探索,实现了对量角工具的再创造。学生在探索中不断生成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多次感受了量角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量角器,学会了量角方法,而且在经历量角工具探索过程的数学活动中,多方面的数学品质得到培养,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33、珍珠鸟评课稿听课记录

《珍珠鸟》说课稿

《珍珠鸟》说课稿

一、说教材

《珍珠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文章生动、细致地描述了珍珠鸟的外形特点及在我的爱心呵护下,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过程,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文本,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体会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的深刻含义。

2、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要爱护动物、善待生命。

三、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珍珠鸟由怕人到不怕人的变化过程,并探寻其变化的原因。

2、理解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的句子含义。

四、说教法

在教法上,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提问法、点拨法、师生互动法配以图文对照、以读带讲、品词斟句等教学手段,巧妙抓住珍珠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的情感变化为切入口,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对课文进行探究。

五、说学法

在学法上,让学生采用朗读法、讨论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学习抓住关键词联系实际去揣摩、品味, 并有所感悟,培养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整堂课我设计了四大板块。

一、复习导入,亲近文本:

在揭题并齐读课题后,直接提出在你的印象中,珍珠鸟是怎样的一种鸟?复习第一课时所学,回顾中,由鸟鸣声激发学生的欲望,增强第二课时学习的亲近感。

二、细读文字,体会可爱:

你们想看看这只小家伙吗?引导学生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找一找小珍珠鸟长什么样。出示图文: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指名读)

细读句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珍珠鸟的外形的?(媒体:嘴、脚、毛、后背、身子变红色)小结:作者是按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来介绍这只鸟的。我们今后在写作过程中也要学习使用这种方法。(指向写作)

三、品读课文,深入了解:

多么可爱的珍珠鸟,读来让人特别想亲近,可在冯骥才先生的原文中说这是引说一种怕人的鸟。从哪儿看出来了?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圈画并作批注。交流中引导学生从探出脑袋、只在笼子周围等关键词句体会珍珠鸟怕人的模样 。是什么原因使珍珠鸟由怕人变为不怕人的呢?课件出示重点段(一)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

(1)指名读,谈体会。

(2)采访小鸟。

(3)师:小鸟落在柜顶上,站在书架上,撞到灯绳上(多媒体演示)这一连串举动文中用什么词连接?(课件操作:文字中的一会儿变成红色。)

(3)师:这三个一会儿让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珍珠鸟?它还会飞到哪里呢?老师给小珍珠鸟的这一活动场景起了个小标题屋里飞。

(4)师:多么顽皮可爱的小家伙,让我们也来读一读,读出珍珠鸟的淘气、不怕人。

课件出示重点段(二)

渐渐地它胆子大了,竟然落到了我的小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

生:从竟然这个词语看出,珍珠鸟的胆子又变大了,出乎了作者的意料。

生:从蹦、俯、瞧体会珍珠鸟的胆子比刚才还要大,还敢俯下身子喝作者的茶了,不过还在观察我的反应。

生:从一点点挨近发现珍珠鸟的胆子尽管大了,可是还是很小心、很谨慎的,是一点点挨近的,不是一下子挨近的,还是心存戒心。

生:从索性、啄笔尖这里,我觉得体会珍珠鸟的胆子才真正变大了,它再也不怕主人了。鸟甚至啄我的笔尖,完全没有了戒心。珍珠鸟已经对人产生了好感,与人和睦相处了。

课件出示重点段(三)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

生:从 居然体会到珍珠鸟能与我如此近距离接触,出乎了我的意料。

生:从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中体会珍珠鸟和我之间已经没有任何距离了,它对我是绝对地信赖了。

3、小结:课文第4自然段抓住珍珠鸟的动作和神态来写,向我们呈现了一只活泼、机灵的鸟儿形象。那么这小家伙是一下子由怕人变为不怕人的吗?圈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

4、用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复述小鸟的变化过程。

让学生明白是作者的关爱让珍珠鸟发生了变化,由此感悟信赖,能创造美好的境界。

四、总结升华,布置作业:最后通过欣赏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画面、练笔等环节总结升华。并推荐课外阅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这本书。

六、说板书

怕人不怕人(体现珍珠鸟的变化过程)

信赖,能创造美好的境界(揭示文章中心)

七、教后反思

课堂设计的预设与生成肯定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教师更应该在学生课堂生成进行有效教学。

34、难忘的一课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一课听课稿,分享难忘的一课听课感受和记录

难忘的一课评课稿第一篇:

《难忘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一位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我认为李老师认真钻研教材,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设计清晰有条理,语言简练有感染力,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教给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学习的方法,也称得上是精彩的难忘的一课。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不管偏离了谁,都会使语文失去了语文味。我认为李老师记得这节课就和好的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简约有效和美丽转身。

在我们平时讲公开课时,好多老师一直不明白略读课文究竟该怎么讲,让学生读书的度该如何把握。归根到底,是对略读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所以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是略而不略,把略读课上成了精读课;一是教而不教,没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前者是因为老师觉得略读课文中有好多值得仔细品味的语句,不舍得放手,于是像精读课一样细细品味。后者是因为老师觉得既然是略读课,就让学生读读课前导语,然后自学去吧。其实,略读教学是充分利用课例,引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品质。具体教学要求主要有: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粗知文章大意;向课外延伸。在《难忘的一课》一课的教学中,这些教学目标都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课前交流中,教师就让学生各自谈谈语文学习的方法,教师做一简单的总结与指导。。揭示课题后,指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靠同学们自己读懂课文。接着引导学生关注阅读提示:我们还可以带着问题读书,把书读薄。这些引导,都体现了略读教学的特点。在进入读书环节后,老师让学生先进行第一遍读,思考,那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出反复出现的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教给学生抓住主线脉络,把书读薄的方法。紧接着教师抓住重点环节,把目光放在写这一环节。让小组同学用横线画出台湾老师、作者、孩子们读书的情形的句子,认真品读所画句子,写体会、作批注。又一次交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笔一画地写、一遍一遍地读、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等语句来体会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认真态度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懂得这里作者是抓住他在台湾小学里所看到的师生认真学习祖国文字这一感受最深的事来叙述,从而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光复一词是这一环节中的情感处理难点,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词却是全文情感的基调,没有了这个基调,所有的体验和情感都是苍白无力的。可喜的是李老师很好的解读了文本,抓住了这个情感点,从光复资料的推荐,朗读,语言引领上起到了很好的点睛之笔。这充分体现了李老师的课堂智慧。

把书读薄之后,教师又通过反复朗读,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课文中的三次出现,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赏、在读中化。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台湾师生那严肃认真、富有感情、火热而真挚的心;让孩子们明白了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浓郁的爱;更让孩子体验到了台湾与祖国之间永远也割舍不断的亲情;还让我们的学生那颗纯朴的爱国之心沸腾了!这样的读,给语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这样的读,让语文课承载了生命的涌动;这样的读,使语文课升华了厚重的精神。这样就做到了把书读厚。这厚重的读,使语文课升华了厚重的精神。就在课堂中,不仅是学生全部的注意力凝聚在这一课,我们听课者也被这一课深深地感动了。在这节课上,学生获取的已经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多的是对祖国的铭心之爱,是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体验。这种体验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

总之,我认为本节课既有语文知识的生成,学习技能的掌握,又有情感的体验和升华,实现了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融合。

难忘的一课评课稿第二篇:

《难忘的一课》评课稿

《难忘的一课》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 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 , 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 , 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 , 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 我觉得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 , 联系时代背景 , 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 既是教学的重点 , 又是教学的难点。

今天听了贾宁老师的教学,贾老师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1、贾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课堂设计有条理,抓住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条主线,层层深入,使学生和作者一起感受那浓浓的爱国情意。2、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注重创设情境,通过歌曲、图片、诗歌等营造氛围,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运用情境教学法,以采访的形式,让学生和文本融为一体。3、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始终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比如初读课文后,她说,找出贯穿全文的一句话是不是可以了呢?我们还要认真地读课文,读出作者的感受,并把我的感受变成自己的感受。4、教师教态自然,亲切平和,表现在首先她以引领者的身份出现,其次在课堂上始终亲切地称呼孩子们,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而且她善于及时地表扬鼓励学生,而评价语言极其丰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一个学生读正确词语之后,她是这样评价的:你真是口齿清楚,字正腔圆哪!我想学生听到这句评价语一定学得更认真了。

但是,在品读感悟的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教师牵得太紧,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完全是一问一答地进行的,我觉得这样不能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没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可以在找到这些句子之后,让学生谈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者疑问。比如教师的问题:老师和孩子们对我的到来为什么不感到意外?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由学生来提出,并组织讨论。对第二部分参观小礼堂的教学,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这句话应该引导学生感悟到伟人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这是在用日本的民族精神来毁灭中华民族的精神。这是非常残酷的精神统治,因为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精神支柱,他们就只能沦为亡国奴。我觉得老师还没有引领到位。

35、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xx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对于这位老师来说是非常不简单的,相信xx老师付出了不少汗水和时间。这节课的教学中,xx老师将爱与恨,圆明园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教学设计,合理妥当。

xx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林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柱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三、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xx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出了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老师先播放影片引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让学生带着痛惜、仇恨读好这段话,学生切实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怎样传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四、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xx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朗读,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来,教师在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后,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的思路,抓住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当看完了圆明园被毁灭的一段录相后,让学生谈感受、谈感想,这样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五、运用电影画面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利用电影画面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xx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电影画面,如: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这段时,虽然文中具体描写了被毁灭的经过,但究竟是怎样一个场面,由于学生没有亲眼所见,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教学时播放一个圆明园被毁灭大致经过后的课件,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利用展电影画面展现教学内容,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真观,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由于我们还处于传统教育向新课程探索的转轨阶段,所以,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过程中,xx老师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还有就是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以上几点是我个人对这节课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出、纠正。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第二篇:

日前,我听了xx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上,xx老师的讲解和多媒体的短片播放,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心灵的震撼。

  听xx老师的课,总是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简洁明快的条理,一板一眼的引导语言,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xx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如

  在这节课中,xx老师抓住了圆明园的毁灭前的辉煌和毁灭后愤慨两个要点带动学生感情,使他们对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损失感受的更深。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蓄起满腔的情感波澜。

  在一上课,她在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这一环节中,由一张圆明园的照片开始,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通过阅读课文介绍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的部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明园的美。xx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

  2、追忆昔日辉煌景观,抒发曾经的自豪之情

  在这部分里,xx老师仅设置了三个问题和大量的视频短片儿引导学生在读和看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她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3、引发强烈的内心震撼,宣泄喷涌而出的情感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这一部分,xx老师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五自然段,通过对强盗们抢东西的几个动词的理解,和展示的好多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被其他国家的博物馆收藏的图片,阅读和视觉的震撼,帮助他们更加透彻地了解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和无耻嘴脸,骄傲与悲愤强烈的情感反差,表大了学生对圆明园的深沉的爱

3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九册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第一小节的内容。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行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二、学生分析

新课程沐浴下成长的五年级学生,在灵活开放的课堂中,学生们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十分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本课学生对数格子法、剪割拼补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操作与观察,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新课程对图形与空间的教学要突出探究性活动的要求,体现《数学课程》的过程性目标,同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确立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难点:使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五、 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

教学方式: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靠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学习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着观察、操作、推理、比较、交流

模拟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本课多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

实践,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讨论,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

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梳理来完成探究任务。

评价方式1、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学习状况、学习态度的评价。

3、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4、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

六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 平行四边形课件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梯形

学具 学生每人一个任意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 剪刀

七、 教学流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学生特点,设计如下环节。

(一)结合生活设疑 激发情趣导入 

  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伊始,我结合生活实际(课件出示小故事)设疑导入, 根据学生的兴趣特征设计了学生在现有知识水平中无法解决的生活实际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不是在学习纯碎的数学知识。而是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玩中初步理解了抽象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二)动手实践,多维探究

我提出怎样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大小呢?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小组讨论。小组学习中,学生不受任何束缚,开动脑筋,各自想尽一切办法,这样不但达到大家参与,共同提高的学习效果,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汇报交流时,找准切入点,突破难点。利用从小组汇报中得来的信息,引导学生确定办法的可行性。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如:数方格(学生有计算长方形面积的能力)、重叠卡片对比法,剪割拼补法等等。不论哪一种方法都是宝贵的,因为,这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学生自己研究讨论的结果,是课堂中生成的收获。引导学生分析、验证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的方法。所以,在学生汇报出多种答案时,我组织学生分组实践各种办法,并要求说明实践过程,要合情合理 ,学生在认真、细致的操作中认知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

首先(课件出示数方格图)要求认真观察,然后填写表格,最后讨论总结出:即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并得出两个图形面积相同的答案。这一组实践操作,实际上是组织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与高相同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进行合作探究,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汇报交流时,他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自然形成,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为下一步推导平行四边面积计算公式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抓住重点环节,深入推导梳理

学生认知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动手实践,他们已经知道:两个图形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底相等,宽和高也相等。但这三个结论之间并没有在学生思维中产生联系,而这个联系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于是让学生自主操作探索,探究新知

(1)实验操作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并选取小组代表把拼剪的图形张贴在黑板上。学生操作方法如有误,可用课件演示正确方法,使学生学会平移图形的方法。这一环节的安排,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概念,更为下一步探究面积公式积累了感性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2)合作探究

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结果,讨论:

a、是不是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剪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

b、拼成长方形的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c、拼成长方形的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小组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课件展示板书)

整个新知识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现、比较、归纳,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具体到 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突破了难点,解决了关键,培养发展了学生能力。

(四)分层运用新知,逐步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

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几道练习题:

1 基础练习 出示填空判断题,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提升练习 出示例1及实际应用题。熟练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3 发散练习 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此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使学生明白等地等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本课小结 (课件出示 )

九 板书设计

37、10.世界上最重的鸟是鸵鸟,最轻的鸟是蜂鸟。鸵鸟的平均体重是蜂鸟的多少倍?请在正确答案后的□内画“√”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整理与复习 巩固应用》

10.世界上最重的鸟是鸵鸟,最轻的鸟是蜂鸟。鸵鸟的平均体重是蜂鸟的多少倍?请在正确答案后的□内画

900.0016= (90X10000)(0.0016X10000)=56250

38、五年级上册第4课珍珠鸟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第4课珍珠鸟评课稿听课记录

善读生活之书,学做有心之人。导课时,老师引用几段话来提醒学生:要读好生活之书,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和发现,并用文字记录下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这样的导入设计,既点明了语文学习离不开对生活的感悟积累,又引出了《珍珠鸟》作者冯骥才的写作背景,从而使学生带着好奇和思考开始了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谓一箭双雕。而课尾,再一次提醒学生要读好生活之书,可谓画龙点睛。

体现授之以渔,进行学法指导。《珍珠鸟》是一篇略读课文,相对于精读课文,对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有不同的方法。虞老师首先出示了略读课文学习策略,即:凭借快速浏览,抓住主要问题进行大略地学习,也就是要快速地默读,达到一目十行;然后,又引导学生找出这篇课文的中心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最后,指导学生就这个句子提出了一小一大的两个问题:美好的境界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美好的境界是由信赖创造的?还使用提问同学的名字分别命名为王肖宁问题和曹文魁问题,并幽了一默:我们先集中火力解决掉王肖宁,再来解决曹文魁。虞大明老师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巧妙地教给学生学习一篇略读课文的基本方法,不得不为之叹服。

品味重点词句,注重语言训练。首先引导学生画出课文中最能体现美好境界的一段,并从中找出两个重点词语居然、竟,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巧妙使用这两个词语更能表现人与鸟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然后再用添词的办法,把两个词语移植到后面的句中,即我轻轻一抬肩,它(居然、竟)没醒,睡得好熟!(居然、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通过这样的办法,使学生学会更深入地体会课文意境,也强化了遣词品句的意识。

另外,虞老师还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写我对珍珠鸟的呵护以及珍珠鸟变化的句子,并学习使用越来越这个词来概括和表述人鸟之间这种和谐相处的画面,即:人对鸟越来越呵护,鸟对人越来越信赖,为下面的师生对话做好准备。

巧妙设计对话,体悟文本内涵。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觉得设计最巧妙的就是师生的对话,也就是把描写作者与鸟的表现的句子穿插在一起,形成师(作者)生(珍珠鸟)之间的对话形式,利用师生配合读的手段,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份信赖,说出只有人呵护鸟,鸟才能信赖人这样深刻的感受。到此环节,听课者大都会以为已经达到了使学生读懂课文的目的了,但没想到虞老师却反其道而行之,转变了作者对鸟的态度,变善待为厌烦,再读下来,学生就会逐渐体会到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只有人善待鸟,鸟才会亲近人,才能创造出人鸟和谐相处的美好的境界来。

感受想象艺术,体验写作精妙。一篇美文之所以能使读者百读不厌,离不开作者独特写作方法的运用。而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是新课标中规定的高年段学生重要的阅读目标。虞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对啄着书背上大文豪的名字这段话的理解,使学生了解想象手法在写作中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到作者刻画动物形象的生动传神;然后引入老舍先生的《猫》以及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通过对小梅花和官司这两个词语的品读,领会作家的高超的想象艺术运用,从而为学生今后的习作打下良好基础。

虞大明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可谓精湛。一堂课,不仅指导学生学习、运用了语言文字,而且在亲近文字的过程中,用心体悟了作者(编者)所要传达给我们的那种和谐美好的境界,可谓是言意兼得,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9、五年级上册第4课珍珠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第4课珍珠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1.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把握主要内容时不能再用填空的形式,应该整个问题在开始时放给学生们去解决,并且可以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比如这个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培养快速阅读和概括文章的能力。

2.在解决文章的阅读提示时,我应该扣住文章的主线信赖的产生过程进行分析,而不是单独的罗列显得凌乱。应该把握住身体上的距离与心的距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同学们就会更加容易理解。

3.在文章学习进入到自主探究阶段前,最好将本课的方法再次进行梳理与呈现,帮助学生进一步进行自主阅读与思考。同时在学生发言时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回答,有问题及时指出。

4.文章的学习落脚必须在写,所以文章最后关于写法的整理也是必要的,必须让学生懂得作者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反思2

1.通过查找课文相关语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理解、体会珍珠鸟的可爱及作者的情感;

2.通过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和宽容,进一步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内涵,使学生懂得不论是人与动物,人与自然,还是人与人之间,必须互相信赖、理解、宽容,才能和睦相处,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40、圆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材简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教材首先讲圆的认识,通过圆的直径和半径以及它们长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圆的特征;然后讲圆的画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通过对圆的认识,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本节内容,不仅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圆,而且为学生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2、理解和掌握同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会画圆。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具学具:8开白纸2张、硬币、直尺、圆规、棉线、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探求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了哪些平面上的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

师:上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围成的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师:很好,这是以前你们都学过的,那么圆是什么线围成的?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曲线。

师:对,现在我们来研究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圆。

板书课题:圆

点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入新的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圆:

1、表象认识。

师:你们以前初步认识过圆,请同学们说一说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生:硬币、钟面、圆形桌面、瓶盖等。

点评:在学生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采取让学生举实例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的表象认识。既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注意了学生的思维特点,为进一步认识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动手操作,认识圆心。

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操作)

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

生: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板书)

点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操作,自己发现,主动获取知识。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3、动手操作,认识半径。

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你所量的长度。(学生操作)

生1:相等,都是2.3厘米。 生2:相等,都是2.4厘米。

生3:相等,都是2.5厘米。 生4:相等,都是2.8厘米。

师:你们的结论,教师不否定。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操作)

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所量的数据。

生1: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生2: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生3: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生4: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师: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规律?若有,这个规律是什么?

生:有,相等。

师:相等说明了什么?

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点评:老师首先引导学生量数据,然后指导学生看数据,找规律,归纳出同一个圆内半径相等的结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概括能力。

:师: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老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

生:有无数条,都相等。

师:回答非常正确。(板书)

点评:让学生回味知识,强化结论,有助于学生对结论的掌握。

4、动手操作,认识直径。

师 :请同学们沿着对折的一条折痕画出一条线段来,观察后回答,画出的线段两端在什么地方?通过圆心吗?

生:两端在圆上,通过圆心。

师: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板书)

师: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吗?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回答,并说出道理。

生: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无数条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所以说,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无数条。直径是由两条半径组成的,同一个圆的所有半径相等,所以,同一个圆的所有直径都相等。

师:很好。(板书)

点评:学生有了这种推理能力,难能可贵。

5、回顾讨论,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讨论回答直径与半径存在着什么关系?并说出你是怎样找到这种关系的?

生1: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我们是通过量来的。

生2: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1/2。我们是这样想出来的:

圆心把直径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每一部分是半径,所以说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1/2。

师:你们回答都对。(板书:d=2r或r= d/2)。但找到关系的路子不一样,同学们,哪一个同学回答的好一些?

生:后一位同学回答的好一些,后一位同学是推理出来的,能力高一些。

点评:老师这种指导性的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6、尝试练习:课本58页 做一做 :1题 、2题。

三、画圆。

1、尝试画圆。

师:你们会画圆了吗?请同学们在白纸上任意画一个圆(不凭借圆形物体)。(学生操作)

师:你们都画出来了吗?若画出来了,请回答是怎样画出来的?并说出画圆的依据。

生1:画出来了,是凭手圈出来的,没有什么依据。

生2:没有画出来。

生3:画出来了,我是先在白纸中间点一点,把棉线的一端固定在这一点上,把捆着铅笔头的另一端放在白纸上,拉直棉线转动一圈,铅笔头留下的痕迹就成了一个圆。根据是: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相等,固定的一端端点是圆心,棉线长是半径,铅笔头留下的痕迹便是圆。

师:后一个同学画得对,道理说得好,不会的同学不要紧,请注意看老师示范。

点评:让学生尝试画圆,并让学生说出画法和依据,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规范画圆的步骤。

老师以圆规画圆为例示范。(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画法:1、定圆心;2、定半径;3、画圆。在画圆的同时标出圆心和半径。

3、学生练习画圆,画半径为2.5厘米、直径为4厘米的圆各一个,并说清画法和依据。

4、学生分组讨论:圆的位置、大小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请同学们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答,(略)。

师: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怎样?请同学们课后讨论,回答这个问题。

点评:课堂小结,延伸课外。既注重了本节学习任务的落实,又注重了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知识的欲望。

五、目标检测。(略)。

六、作业:课本60页: 1题、2题。

总评: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求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做到了教师心中有标,教学过程靠标,课堂结束达标。

3、教学的指导思想端正,教师始终处在指导的地位,学生始终处在主体地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

4、教法独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初步认识圆),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体形象表象抽象)和认知规律,采取动手操作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操作(折、量、画、观察、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在探索中分别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再让学生分析比较,总结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从而完成对圆的整体认识。

5、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例如:在认识圆心时老师提出了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了⑴折痕一样长,⑵交点在圆的中心,⑶每条折痕一样长,⑷交点把折痕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学生的发现,无疑是一种创新。老师提出的这个开放性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认识半径时,让学生观察数据组,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同圆的半径相等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例如:老师让学生回答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时,注重引导学生推理出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6、课堂教学结构严密,层次分明,并注意了课堂延伸,解决课内的余留问题。

7、基础知识落实的很好,重难点知识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发现,自己分析总结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巩固。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较好地贯彻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中由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发现。自己分析总结,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

41、 比的意义评课稿

联系 区别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 值 一种关系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个数

师:请尝试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 。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15:10也可以写成 ,仍读作15比10。

师:足球比赛中的比分3:0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一样吗?

引导学生理解: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设计意图:在讨论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理顺各个知识点,让学生明确学习了什么内容,反思自己知识掌握情况。】

(三)课时作业

1.P49做一做第1题。

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买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4元。

①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②小敏和小亮花的钱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③小敏所花的钱数和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④小亮所花的钱数和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思考:这几个比的量是同类量吗?比值表示什么意思?

答案:① 6∶8 , 或0.75 ② 1.8∶∶2.4, 或0.75

③ 1.8∶6,0.3 ④ 2.4∶8,0.3

解析: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巩固比的概念和比值的求法,为以后学习比例打下基础。反馈交流时引导学生明确比的前项、后项是有顺序的,前项、后项所表示的量与数据之间必须一一对应;后两个题目请学生说说比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表示两个量的比在此不用化简,如果学生化简也是可以的;比值的结果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或整数。【考查目标1】

2.P49做一做第2题。

3∶( )=24 ( )∶8=0.5

答案: ; 4

解析: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引导学生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求出未知的前项或后项,归纳一般方法:前项=比值后项;后项=前项比值。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除法的关系,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考查目标1、2】

3.小杰爸爸的身高是175cm,他的身高是1m,小杰说他和他爸爸的身高比是1∶175,对不对?如果不对,你认为是多少呢?

答案:不对。100∶175或4∶7

解析:两个同类量相比,单位必须统一。本题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比较,需要先统一单位,再表示比。通过这个练习,一方面让学生对比的意义理解和运用更熟练,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考查目标1】

42、东汉的兴亡评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亡听课稿,分享东汉的兴亡听课感受和记录

东汉的兴亡评课稿:

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习难点】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

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

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3. 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隐患。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阅读教材,回答。

(1)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东汉后期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不堪

2.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这首民谣体现了百姓们不畏强权,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且不卑不亢,视死如归的精神。

三.黄巾起义

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领导者、口号、结果)

2.材料分析。

材料一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1)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材料二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

(2) 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直击中考】

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2.东汉的首都在( )

A.长安 B.洛阳 C.大泽乡 D.巨鹿

3.( )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A.大泽乡 B.军阀 C.黄巾 D.外戚

4.光武中兴出现在( )

A.西汉中期 B.东汉初期 C.东汉中期 D.东汉末期

5.动摇了东汉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是( )

A.黄巾起义 B.州牧割据 C.宦官专权 D.光武中兴

A B C B C

43、远古的传说评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远古的传说听课稿,分享远古的传说听课感受和记录

远古的传说评课稿:

《远古的传说》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黄帝及其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原始社会走向终结。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

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

【教学难点】

尧舜禹 禅让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民族被称为华夏民族,我们是炎黄子孙,我国具有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那么我们为什么被称为炎黄子孙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我们的祖先是谁?

二、新课学习

(一)炎黄联盟

教师:今天,占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一个大家庭,被称为炎黄子孙。传说中以游牧为主的黄帝部落和以农耕为主的炎帝部落。

教师:中国历史上对轩辕黄帝的公祭,大致起于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为了表示对黄帝的尊敬,各地都建立了黄帝庙,作为祭祀轩辕黄帝的专用场所,轩辕黄帝曾经生活居住及其安葬之地的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麓的轩辕庙便拔地而起。正式将桥山轩辕设列为国家祭祀场所是在距今1200年前的唐太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从些以后,桥山轩辕庙的祭祀活动,就成为国家组织的具有鲜明公祭性质的典礼,轩辕黄帝庙便成为华夏民族心驰神往、遥寄情思、谒陵拜祖的一方圣地。自唐代以后,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世代相传,绵延不绝。

教师:大约4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在黄河流域有两个强大的部落,分别由炎帝、黄帝领导。在南方,蚩尤领导者一个强大的部落。

1.黄帝

教师:黄帝,姓姬,号轩辕氏。著名的部落首领,被后人尊为华夏族的祖先,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多媒体展示

2.炎帝

教师:炎帝姓姜,号神农氏。他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同时还是医药之神,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

教师:为争夺土地和财富,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发生了阪泉之战。最终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多媒体展示阪泉之战图片

3.蚩尤

教师:据说蚩尤是位桀骜不驯的野心家.据《山西通志》和《安邑县志》载:他是安邑蚩尤村人。传说蚩尤姜姓,牛首人身、铜头铁额、四目六手,不食五谷,以铁石充饥。他好兵杖刀戟,能飞空走险,喷云吐雾。

教师:原来居住在我国东部地区,后来发展到山东、河南、安徽一带,是最早进入中原的部落。

多媒体展示炎帝黄帝大战蚩尤图

教师:战争爆发后,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然而,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 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教师:传说,涿鹿之战十分激烈。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使黄帝、炎帝迷失了方向,黄帝命部下制造指南车,辨别了方向,才把蚩尤打败。

多媒体展示涿鹿之战图

教师:炎帝与黄帝两个部落联盟共同战蚩尤最终形成了华夏族。

多媒体展示华夏族形成的图片

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为何叫炎黄子孙了。

多媒体展示祭拜轩辕图

教师:炎帝、黄帝、蚩尤和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末期社会的情况,

多媒体展示图片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教师:炎帝,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还制作乐器琴瑟、还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多媒体展示炎帝发明图片

教师: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挖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弓箭和指南车。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

多媒体展示黄帝发明图示

教师:在文中划出重点内容

多媒体展示

教师:《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嫘祖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器、昌意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五帝中的颛顼帝。

多媒体展示图片

问题思考: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发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你认为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

学生:在生产上:制作出了陶器、发明了纺织等

学生:在生活上:教会人们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等。使人们的生活有所保障。

学生:在经济交流上:教会人们通商交换。

学生:有科学依据:在西安半坡、河南仰韶等遗址发现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等。考古学家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水井的遗迹。蚕茧和石制品等。

讨论: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远古传说: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没被考古资料证明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洪荒时期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涵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学生:历史事实:被考古资料证明的、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三)尧舜禹的禅让

教师:禅让制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实质: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一种制度。

多媒体展示禅让制图片

教师: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教师:尧舜禹的表现?

学生:尧教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解除水患;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

教师:大禹治水用什么方法治水的?

学生:挖沟开渠疏、导结合。

教师:治水的结果这样呢?

学生:把洪水引入大海,百姓过上了安康生活。

多媒体展示大禹治水图片

教师:舜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乃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

教师:大禹的尊称怎么来的?

学生: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休息。他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不敢进家门。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因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问题思考: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精神?

学生:以工作为主,为国家建设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三、课堂总结

从黄帝以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由此发端,西汉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著《史记》落笔第一人也是黄帝。他是我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依托,是十几亿炎黄子孙心系一处的文化巨擘。由他及历代有为国君的努力,中国不断发展、壮大,走向统一、团结,民主,富强!

四、课堂练习

1.2005年5月6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首站拜谒了陕西桥山的黄帝陵,因为黄帝( D )

A.是文字的发明者

B.曾今打败了炎帝

C.制造出了指南车

D.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在我国,汉字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相传文字的发明者是( A )

A.仓颉 B.嫘祖

C.黄帝 D.伶伦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教学反思】

《远古的传说》学习中要注意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层层设问,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在进行总结说明,应该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44、植株的生长评课稿

七年级生物上册植株的生长听课稿,分享植株的生长听课感受和记录

植株的生长评课稿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一、课程资源分析

上节课测种子发芽率的发芽种子可作为本节课的课程资源,从中挑选一部分生长状况好的,用来探究幼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根尖各部分的生长变化情况和芽发育成枝条的情况,都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可开发多媒体课件资源,使它变得形象直观。开发利用农民种地都要施肥这一课程资源,学习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农场各连队的农业技术人员、学生家长中以种地为生的,是学生调查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的良好课程资源。

二、教材分析

植株的生长过程同种子萌发的过程一样,也是一个抽象的动态过程,也要靠学生的想象才能理解。通过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根的生长。植株为什么会生长能?它是通过什么途径生长的呢?通过对教材中植物生长情况的探究,知道任何生命活动形式都需要营养物质、水和无机盐。会促使学生探究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根对水分的吸收情况;营养物质的来源等,使前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对植物体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需要学生探讨的东西较多,学生们能力有限,部分学生由于作业的压力较大,一些探究、调查活动经常完不成任务,为了能保证探究计划的顺利实施,要求各组安排好组内成员的具体任务。

四、教学策略

利用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中发芽的种子,引导学生从中挑选一部分生长状况好的,作为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材料,在上面均等地用细毛笔画4条线,每天观察相邻两线之间的距离,并记录下来,分析判断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开发多媒体课件学习根尖各部分的生长变化情况和芽发育成枝条的情况。

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植物缺少含氮的、含磷的和含钾的无机盐会表现出什么病症。

五、教学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难点:理根与枝条的伸长方式

七、教学流程

课前布置:

1、作完种子发芽率的实验后,要求各小组从中挑选生长状况好的幼根,用细毛笔在上

面画等距离的四条线,要求各组每天观察并记录各段距离的长度,判断哪部分生长

最快。

2、调查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施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调查目标是连队的农业技术人员和自己的家长。

分析汇报:

1、根尖各段距离的变化情况,判断哪部分生长最快?

2、植株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施肥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课件展示:展示根尖生长变化情况的课件。

引导讨论:教师引导说:根是不断向下生长的,根是怎样生长的?

总结提升: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伸长区的细胞来自分生区。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课件展示:展示牙发育成枝条的多媒体课件。

引导讨论:让学生依据根生长的原理讨论芽生长的原理。

总结提升:芽中也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

生长连线:分析芽与枝条的对应结构,给芽的结构图与枝条的图的相应部分连线。

另拓空间:教师讲述,无论是根的生长,还是芽的生长,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根据情况指出:都离不开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的生长都需要营养物质,植物不论是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细胞体积的增大,都需要不断补充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它们是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教师接着问:植物生长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是含氮的、含磷的和含钾的无机盐。

图片展示:展示一些缺少某种无机盐出现的病症的植物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八、教学反思

幼根的生长中,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伸长,都是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虽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多数学生掌握了这一内容,但由于课件制作水平有限,少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仍处于死记硬背的状态。

枝条是芽发育成的这部分知识,虽然与幼根的生长一样,也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过程,但叶芽的结构与枝条的结构有形态上的联系,所以比较容易使学生理解,教学效果比幼根的生长好。

关于植株生长需要营养物质的知识,与农场的实际情况联系比较密切,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很好。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利用了上节课萌发的种子。即降低了实验的成本,完成了探究实验,又使学生将本节课与上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对学生掌握全章内容都有宜处。

植株的生长这一节教学内容是与农场的实际情况联系比较密切的,生活中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的课程资源比较容易开发。各连队都有农业技术人员,大多数家长都有种地的经验,只要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都能完成调查任务。

本节课开发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制作了幼根的生长和枝条的发育的动画。尽管制作的课件与植物生长的真实情况有一定的差距,但还是对大多数学生理解根的生长和芽的发育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45、种子的萌发评课稿

1号 2号 3号 4号

10粒种子 10粒种子 10粒种子 10粒种子

无 适量水 适量水 过量水

橱柜 橱柜 冰箱 橱柜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适宜 过量 无 适宜 适宜

25℃ 25℃ 25℃ 0℃ 25℃

有 有 有 有 无

萌发 不萌发 不萌发 不萌发 萌发

回答问题:(1)4号培养皿种子萌发的结果是________。

(2)此探究实验设置了______组对照实验;1号与4号形成对比,实验变量是_________;1号与5号形成对比,实验变量是________;1号与______号形成对比,实验变量是水分;其中对照组是__________号。

46、海陆的变迁评课稿

利用兴趣话题引入,激发兴趣,引起求知欲。 1分钟

师 生 活 动 设 计 依 据 1分钟

1、运用有关资料说明亚非大陆之间的红海会逐渐成为新的大洋的道理。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实际问题,使知识得到实际运用。

总结本课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 沧海桑田

1、海陆变强市不断进行着的

2、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都会导致海陆变迁

3、人类活动也对海陆变化起到影响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三、板块的运动

1、地球表层有板块构成,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不断运动

3、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配练、填充图册

课后反思

海陆的变迁评课稿第二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通过实验演示,探究发现板块运动的方式和产生的地形,探究发现地震、火山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地震、火山相关内容的学习,培养防灾减灾的观点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海陆地形的成因。

三、教学方法

1.教法;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绘画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听说过台湾与大陆有过亲密接触、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吗?日前,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东山县博物馆考古人员,从水下考古地挖掘到了100多件与台湾有关的哺乳类动物化石。近些年来,台湾渔民先后在台湾海峡捕捞作业时拖网拖上来的有3000多件陆生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象、亚洲象、古菱齿象、熊、中国犀、马、猪、四不象鹿、斑鹿、山羊等。至此,近年来在台湾海峡已通过海底考古挖掘、收集了哺乳类动物化石达3100多件。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就说明了地球自形成以来,海陆变迁就一直在不断的发生,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新课教学:

一、沧海桑田(实例展示,动画演示,实验探究)

(一)展示图片

(二)提出问题

谁能解释这些现象?你能推断出什么变化?(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那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课件动画演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由海变成陆地?而东部陆地为什么会变成了海洋?

(三)模拟实验

通过模拟实验,学生探讨并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展示荷兰的围海造田图片,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海陆变迁,然后通过模拟实验二进行验证。

让学生再举几个人类活动的例子。

以上是地表形态的缓慢变化,那么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有哪些呢?学生猜测,教师适时展示课件:火山和地震。

承转:海洋变为陆地,陆地变为海洋,海陆是不断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二十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问题导引,动画展示,寻找证据)

(一)走南闯北,问题导引南极洲大陆地处极地,被称为冰雪大陆,但科学家在南极厚厚的冰层下面发现很多种矿产资源,其中最丰富的是铁和煤。对于南极洲上发现大量煤的事实,你想到了什么?

(二)动画展示,体验假说

教师简介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及其内容。你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师展示Flash动画穿越时空:现在的海陆分布是这样的,2亿年前的大陆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跟随时光倒流,追溯到两亿年前的地球吧。

(三)观察预测,寻觅证据学生先预测,然后分组寻找证据证实大陆是否会漂移。动手把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看看是否能拼合成一个整体,小组代表用剪好的南美洲和非洲地图,演示并分析,教师点评指导。

三、板块的运动(大胆预测,探寻证据,分析验证)

(一)猜一猜: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小组长负责分工安排,并协调探究过程: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记录员。搜集资料的组员适时向大家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大陆漂移说的资料,然后大家交流发言,记录员记录主要的发言,组长整理答案,达成一致,得出相关结论。

(二)板块运动会形成哪些地形呢?火山、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呢?

实验演示:既然板块能运动,那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那么力的方向有几种呢?

学生用书本作为实验材料,演示板块运动以及所受力的方向。

深入探究: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导致什么结果?

大胆预测: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探寻证据:在板块碰撞处填写主要山脉的名称。

分析验证:用书本演示板块运动和山系的形成,并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如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落基山、安第斯山和东亚岛屿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得出结论: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过渡:两个板块在碰撞过程中,除了形成山脉,预测一下还会发生什么情况?

大胆预测:在板块碰撞挤压处地壳会震动,可能会引发地震、火山。

探寻证据:通过观察下图寻找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认识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证实预测。(教师出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学生观察世界上多火山、地震的位置)

得出结论: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课外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问题。

1.热点聚焦:阅读下列的图文资料,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发现四川雅安地震的成因。雅安与汶川同处龙门山断裂带,在科学家看来,从汶川到雅安,龙门山地震带上的城市接连被摧毁,绝非偶然。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知名地质专家栾锡武表示,青藏和成都两个板块活跃的地区不仅是龙门山断裂带这300千米,从甘肃陇南到云南昆明,沿线十几个城市都位于两个板块之间的活跃带上。青藏板块与成都板块之间的角力从汶川地震后从未停止。

2013年4月2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分析雅安地震成因时说,汶川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北面破开了一个100多千米的口子,释放了能量,但南边没有释放出来。而这次正是龙门山的南边发生地震,是汶川地震未释放能量的一次爆发。

虽然雅安地震只是汶川地震破坏强度的十分之一。但可怕的是,过一段时间,两个板块之间的能量会再这样积聚,周而复始,产生新的能量和新的地震。

2.视野拓展:小组成员合作,从前面学过的板块位置图进一步探究世界地震的主要分布,比如说为什么日本、印尼多火山地震,而同为岛国的英国却很少发生地震?

3.防震图解:小组成员合作,探究防震措施,了解地震后应如何学会自我保护?

第四环节:

1.走进身边的地理:请充分利用已学知识和网络资源查找以下问题的相关资料,并以此为主题写一篇地理日记。

(1)地震前常出现哪些异常现象?

(2)你家乡的城市有专用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吗?

2.观察下图,想一想,当地震发生时,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是正确的?

五、板书设计

47、地形图的判读评课稿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听课稿,分享地形图的判读听课感受和记录

地形图的判读评课稿第一篇: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3.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找出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2 .能够运用地形图上分辨出五种主要地形类型

4.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复习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

1.比例尺:①会运用比例尺,通过测量图上距离,换算出实际距离;②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2.方向:(在地图上有三种表示方法)①指向标(课件展示);②

经纬网;③按惯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

经纬网;③按惯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

激趣导入

国庆黄金周将要来临,某班的一位同学准备随家人去郊外的一些地方自助游(注意:途中要爬山)。你觉得他们应该随身携带的物品有什么?(地图)

还记得我们做过的题目野外旅行一般用什么地图?(地形图)很好,人们最常用的两种地形图是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图。那这两种地图怎么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怎么去阅读地形图。

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预习定标

情景创设国庆黄金周将要来临,某班的一位同学准备随家人去郊外的一些地方自助游(注意:途中要爬山)。因为要爬山,所以出发前搜集了一幅南京地形图。这下他们犯难了,地形图怎么读呢?

下达任务教师告诉学生:判读地形图其实并不困难,只要像关云长一样过五关斩六将就可以学会地形图的判读了。哪五关呢?

合作达标

第一关:会读地图上的高度

设疑:小甲和小丁各自站在自己所在位置测得甲山和丁山的高度都是1000米,可是图上显示甲山确实比丁山高,这是为什么?

电脑出示动画:表示高度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阅读书本P24,帮我找出相对高度和海拔的定义。

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注意: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情况下的都是海拔。

闯关题(一):

甲山的海拔为 米,丁山的海拔为 米,

甲山相对丁山的相对高度为 米。

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米。

AC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米

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

第二关:绘制等高线

学生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

动画:P16图1.28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形象感知)

学生交流感悟心得(教师可以用切土豆演示)

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即为等高距。

注意:同一幅地图中等高距相同。

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点的高度相同。

高度不同的两条等高线 (会,不会)交叉。

如果绘的是等深线,图中由内向外高度 。

闯关题(二):(见上右图)

那么地形坡与等高线有什么关系呢?

第三关: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一) 坡度陡缓

设疑:有一老一少要爬山(出示图片),请你为二人安排一下各自的登山路线,并说说原因。

提问:你能把你的原因用这座山的等高线图加以解释吗?(出示等高线图,学生解释,教师引导归纳)

闯关题(三):(电脑出示)

(二)山体不同部位的地形形态

第四关:判读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

读图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本P16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

(1)认识山体素描图上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形态。

(2)辨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

教师精讲点拨:用电脑出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相关图进行分析对比。

演示:用拳头演示

第五关:分层设色地形图

设疑:用电脑出示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怎么读呢?

学生活动:先让学生读课本P27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辨认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五种地形并区分它们的特征。然后再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对比高度表从颜色上区分五种基本地形。(教师点拨)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闯关题(五):找找图中的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互动展示

闯关题(四):

(1)写出右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类型名称:

A C

D E

F

(2)读左下图,找出图中的山顶、鞍部、山谷和山脊。

(到屏幕前指出来)

交流反馈

见课堂作业。

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过五关斩六将学会了地形图的判读,在学习和生活中为了大家更好的运用地形图,我给大家了总结了一段歌谣:

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

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

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

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

结束语:我已经基本弄懂了等高线地形图,要出发去爬山了。

课余大家可以搜集几幅地形图来读读试试,还可以利用课本上的方法做一个等高线模型或者沙盘。有很多知识等着你们去学习呢,大家努力啊~

地形图的判读评课稿第二篇: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3、情感目标:  

  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小组之间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2、了解等高线概念,明确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图上识别主要地形类型  

2、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  

【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实践探究法、直观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课件、等高线地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件展示: 几种地形类型的图片)  

导言: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高原,这是物产丰富的盆地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画面,有高山、有低地。然而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她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呢?大家想不想知道?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能引发动力。 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地理有一定的兴趣,热情高,思维活跃,在这里用地理学科特有的魅力设疑导思吸引着他们。  

板书:地形图的判读  

二、指导学习,探究创新:  

学生自读课本,结合第31页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学案第1题: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   

学以致用:  

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据测量,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 8844.13米 ,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却说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 珠穆朗玛峰高 8844.13米 指的是什么高度? (海拔高度)。而青藏高原上的藏民说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4000多米则指的是什么高度?(相对高度)  

【设计意图】  

首先让学生通过课本文字自学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的定义。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看学法提示相近的概念,要从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进行比较,这样记忆得才牢固。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然后延伸与实际相联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珠穆朗玛峰的两个高度值,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的能力。

(活动)陆地表面主要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等五种基本地形类型,课件展示图片,并引导学生完成相关表格。

【设计意图】同学们通过欣赏图片,分小组讨论完成表格,既能让学生以轻松完成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知道取长补短的重要性,相信集体的力量大。 

(过渡)电影《红河谷》里的片断: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来一幅图,两个英国人撒谎说他们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们画的是一只只的蝴蝶。后来就是这几张蝴蝶图带来了英国的军队。这幅图到底是什么呢?(学生读课本找出等高线地形图)。  

(一)等高线地形图(板书):  

1、什么又是等高线呢?学生自读课本完成学案第2题,什么是等高线?  

【设计意图】  

在这里又提升到理论层次等高线就是指在地图上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如等深线、等温线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的理解等高线的含义,而且为今后学习等深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打下基础。  

师问:学生那么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  

2、(课件演示:等高线示意图的制作) 学生通过观看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过程,小组共同探讨学案第3题,等高线有哪些基本特征?  

该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第四个特点等高线的疏密状况与地面坡度的陡缓有什么关系?在这里我利用了自制的等高线模型,并举例:爬山比赛,请你选择路线并说明理由。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3、在山地,各部位都有各自的名称。请同学们对照大屏幕上出示的各部位局部图,小组合作试着在模型准确指出山地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部位。  

                                                  4、等高线地形图上,山地不同部位如何区分?  

运用地形模型与课本中的图文相结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逐个了解山地各部位的名称及分析各部位等高线的表示形态特点,完成学案第4题。学生快速巩固记忆之后,到黑板抢答自己最熟悉的部位名称。(利用支你一招提醒学生要观察不同部位等高线的海拔变化规律及其弯曲方向与高度变化的关系来辩认属于哪个部位。)  

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利用新闻直通车潭獐峡大峡谷洪水事件让学生思考  

①请你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一下本次事故的原因 。  

②如果你是潭獐峡景区的导游,你会对游客们提出哪些警示: 。  

进而又提出开放性问题:请看等高线模型图你还能发现哪些生活常识?   

【设计意图】  

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形图的基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因此,利用自制感观教具,依赖学生最直观的自身体验,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实践探究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用教法:即运用等高线地形模型,结合课件演示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对于山地不同部位名称,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去观察、分析,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其观察能力。  

哪里容易形成河流?在山区下大雨时能不能往山谷部位跑?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感知体会,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过渡)同学们,请看课件同一地区的两种不同的地形图。在绘有等高线地形图上,按不同的高度或深度,着上不同的颜色,能够使得地表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清晰可见,这是什么地形图呢?它是用什么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请大家看课本第35页图 。(生答:分层设色地形图,颜色)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板书)  

课件展示某地的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出我们最常见的五种地形类型。这五类地形判读时一般借助颜色进行,比如蓝色的代表海洋,绿色的代表平原,黄色代表山地、高原、丘陵;白色表示雪线以上。  

根据该地区的地形素描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完成学案第5题。分析一下各种地形类型的地表特征。师用坐标折线图让学生辨别分别表示哪种地形类型。  

【设计意图】  

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根据颜色来判断高度的,每一种颜色的海拔都是指一个区间。然后用地形素描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相结合,感知几种地形类型的地表起伏景观,让概念有了素材依据。小组活动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最后用坐标折线图让学生对比辨别平原与高原、丘陵与山地地形类型的区别。同时又为下一步学习地形剖面图自然过渡。  

(过渡)同学们,前面我们学到的两种地形图都属于从上空观察到的俯视图。如果想要像这幅坐标折线图这样更直观的了解地表沿某一方向上的地形起伏状况,我们需要借助于什么地图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5页。  

(三)地形剖面图(板书):  

先请同学们自己看书,看看地形剖面图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课件展示制作过程)  

同学们,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自己试着制作一下。  

【设计意图】  

用实体模型形象直观的教具,表达难以理解的概念。  

三、知识小结:  

师:我们这节课主要了解三种基本的地形图,每种地形图都有着不同的判读方法,比如:等高线地形图我们要借助等高线上标注的海拔高度及其排列特点来判断,这类地形图这种地图一般用于小范围的军事、勘探、野外实习等。分层设色地形图则可以根据颜色的不同一目了然的辨认是哪种地形。而要直观的看出某地在某一方向上的地表起伏状况,则用地形剖面图最好,可以说这三种地图一个比一个更加形象直观。  

学生依照学案熟练巩固所学知识。  

熟读本节课的知识小结:  

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  

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  

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  

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靠颜色辨;  

坡度陡缓和高低,山地丘陵来辨析;  

沿着剖线作剖面,高低陡缓特直观。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归纳与总结能力,及时梳理本节知识结构,不断反思自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四、内化知识,拓展延伸  

1、时下流行的蹦极运动在( )部位进行。A、山脊 B、山谷 C、鞍部 D、陡崖  

2、下列关于等高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山脊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B、在山谷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C、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地面坡度小 D、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小  

3、能力大挑战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王红的村子东西都是山谷,南北都是山顶;刘明的村子在河流沿岸且海拔最低;赵建的  

村子与刘明村的相对高度大约是300多米。  

假如他们的朋友来访,你能帮他引路吗?  

王红 张村,地处 部位  

刘明 李村,地处 部位  

赵建 王村,地处 部位  

五、课堂小结:  

畅谈收获与不足         

【设计意图】  

练习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机械回顾,而是设计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习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空间思维想象力,提高学习能力。  

五、课堂小结:  

1、学生自由发言七嘴八舌话收获。  

2、老师课堂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地形图的判读,其中的奥妙还有很多,我们唯有努力学习,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将来为社会、为人类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设计意图】  

并及时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动力。  

   

附板书提纲:  

地形图的判读  

一、等高线地形图  

1、坡度疏密:坡陡线密  

坡缓线疏  

2、部位: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三、地形剖面图

【教学反思】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地形图的判读》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立体空间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学习难度较大。所以本节课没有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针对学生感性思维仍起主导作用的特点,用问题导入,通过探险队探宝这一形式引入,多次富含趣味性的导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同时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演示一些相关生动、直观的课件,动手操作模型、画等高线图直观性、形象性比较强的方式,降低学生学习的困难,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效果较好。

但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课件还不能较为细致的表达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势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理解程度降低;课件没有完备的交互功能,部分学生不能参与到课件的操作演示当中去,对学生动手实践缺乏的有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把握等。今后要加强课件制作知识的学习,优化课堂结构,使现代教育技术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48、地图的阅读评课稿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地图等。

用一些地图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地图之美,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交流探讨

组内交流

通过探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图知识的必要性。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阅读地图的方法吧!

(一)地图语言──图例

1.尝试对照课件或课本自学本部内容

(二)地图语言──比例尺

1.学生对照自学提示,尝试学本小节内容

联系小学时学过的知识,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的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

(三)地图语言──方向

学生自学,并结合课件明确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并用手指出任意方向。

本部分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实际生活及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

两项活动,任选其一:

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咱们了解了地图的语言,也希望地图能成为同学们生活、学习的良师益友。 学生尝试以画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本节所学内容,畅谈自己的收获。

拓展方法: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讨论、发言 多媒体展示有代表性的导游图、

根据导学案完成 安排任务一、根据需要选择比例

组长主持组内交流探究成果 维持秩序,帮助学困生

分三个组展示 点拨、评价

根据导学案完成 安排任务二、现代高科技地图的应用、

组长主持组内交流探究成果 帮助学困生

由两个组的学生代表发言 点拨、评价

五、教学板书设计

选择适用的地图:

方法一、根据使用目的,选择地图的种类 如交通图、旅游图

方法二、根据需要,选择比例尺合适的地图 如大比例尺地图

方法三、选择现代高科技地图 如电子地图、遥感影像

六、教学反思

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所以应使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要培养学生阅读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49、鸟评课稿

适应飞行生活的特征

流线型,减少空气阻力

减轻体重,呈流线型身体

胸肌发达

轻而坚固,胸骨发达

用肺呼吸,气囊辅助

食量大,消化快;无牙齿;心脏四腔;体温恒定;卵生,卵壳坚硬。

1.体形 2.羽毛 3. .肌肉 4.骨骼 5 呼吸 6 其他

生:完成下列表格:

课堂小结:略

五、板书设计:

一、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特点:

1、体形、体表

2、骨骼、肌肉

3、消化

4、呼吸

5、体温

二、鸟的主要特征

1、体表覆羽,前肢变翼。

2、有喙无齿。

3、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鸟的评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悟作者爱鸟、爱自由的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一些鸟的图片,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

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课文诵读及字词掌握情况。

3. 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梁实秋(1903~1987)中国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翻译家。原名治华,笔名秋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评文章和新诗。1923年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1928年与叶公超、徐志摩等人成立新月社。先后与鲁迅等就人性描写诸问题展开论战。他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学没有阶级性,宣传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后到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只身南下到四川,在重庆《中央日报》编辑副刊。1949年到台湾,曾在编译馆、台湾大学 、师范大学任职 。论著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文艺批评论》、《偏见集》、《文学因缘》,散文《雅舍小品》、《槐园梦忆》,编著有《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译有莎士比亚剧本20种、詹姆斯巴利的《彼得潘》、E.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还曾主编《远东英汉大字典》。

论《雅舍小品》。小品文的作者要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须在悠闲中才有所获得。我们都很清楚梁实秋先生是来自学院的教授学者,他既继承了晚明以来舒适的小品文风格,又接收了英国散文的个人笔调。他追求所谓雅的文调,批评市井之流的语气、村妇骂街的口吻,他的散文表现出一种闲和的雍容雅态。梁实秋自己嘴上常常挂着阿诺德的名言:文学是沉静地观察人生,并观察人生的全体。《雅舍小品》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小品集中雅趣横生。

三、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看课文可分为那三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本文大致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自己因为爱鸟而感受到鸟的苦闷。

第二部分(35节)生动细腻地描写了鸟悦耳的鸣叫和优美的体形,表达了对鸟的欣赏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6-7节)写鸟在带给人喜悦的同时也给人悲苦。

四、品析课文

1. 整理出描写鸟声音、外形的词语。

描写声音的词语:清脆、嘹亮、圆润、不单调、和谐、凄绝。

描写外形的词语:俊俏、玲珑饱满、细瘦而不干瘪 、丰腴而不臃肿、高踞枝头、临风顾盼

2. 这些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它们都是褒义词,都是表示作者喜爱、赞美之情的词语。

3. 在课文中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诵读,并在该句的空白处写上旁批,说明喜欢的理由。

(1)第二节: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它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鸟叫声的美妙动听。交响乐是艺术中最美的艺术,凡是懂音乐的人都喜欢交响乐,它是阳春白雪,作者把鸟叫声比做交响乐,可见作者对它声音的喜爱、赞美之情。

(2)第三节: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

生动地体现了鸟美妙的体形,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身材堪称完美的风华绝代的美女形象,无限的欣赏和赞叹渗透在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这些鸟是何等的喜爱啊!

(3)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

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向我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色彩明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动静结合,引人入胜,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中国画。作者把对鸟浓浓的喜爱化作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又用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4. 通过前面四节的语言品味,我们深深感受到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后面两节会出现悲苦、伤感这样的字眼,这跟前面的感情是不是矛盾呢?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如果说前面四节是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喜爱着鸟的可爱的话,那么后面两节却是诉说了作者悲苦着鸟的悲苦,同样反映了作者对鸟的关爱,这种爱比前面四节可能要显得更深刻更丰富。

5. 鸟被关在笼子里引起作者的同情,世界爱鸟组织有两句宣传标语:一、你爱谁,就把谁关起来吗?二、如果你爱鸟,就去观鸟,切勿关鸟!谈谈你的想法。

爱一样东西,不应该把它关起来,那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占有,为满足一己私欲的占有!真正的爱应该给它自由,应该放飞它,给它空间,自由翱翔的空间!

6. 第五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形体,并非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含义: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形容、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作者表明客观地看待事物的态度。因为鸟会带给人联想,比如杜鹃让人想到杜宇、望帝,想到啼血、客愁,所以往往忽略这种鸟的本性,作者虽爱鸟,但却是一种冷静的爱,单纯的爱,并不赋予过多的牵强的感情色彩。

7. 最后一段说自从离开四川以后,再也看不到那些跳荡的鸟儿,听不到悦耳的鸟鸣了,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明确:对鸟类自由、活泼、俊俏的尽情赞美。深深的故土之念。

五、文章主旨

1. 梁实秋谈散文:

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

2. 在这篇散文里,体现了梁实秋怎样的性格特点?

本文描绘了鸟的各种生动的情态,并且由鸟及人,借物抒情,通过写鸟来写自己对那种自由自在、潇洒自信的美好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喜爱。 (本文主旨)

六、拓展延伸

1. 作家笔下的动物。

我们从来没有要求过猫做什么事。他吃的不只是溪鱼,睡的也不只是毛毯,我们的住处没有鼠,他无用武之地,顶多偶然见了蟑螂而惊叫追逐,菁清说这是他对我们的服务。我们吃饭的时候他常蹲在餐桌上,虎视眈眈,但是他不伸爪,顶多走近盘边闻闻。喂他几块鱼虾鸡鸭之类,他浅尝辄止。他从不偷嘴。他吃饱了,抹抹脸就睡,弯着腰睡,趴着睡,仰着睡,有时候爬到我们床上枕着我们的臂腿睡。他有二十六七磅重,压得人腿脚酸麻,我们外出,先把他安顿好,鱼一钵,水一盂,有时候给他盖一床被,或是搭一个篷。等我们回来,门锁一响,他已窜到门口相迎。这样,他便已给了我们很大的满足。

猫和人一样,有个性。白猫王子不是属于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那个类型。他好像有他的尊严。有时候我喊他过来,他看我一眼,等我喊过三数声之后才肯慢慢的踱过来,并不一跃而登膝头,而是卧在我身边伸手可抚摩到的地方。如果再加催促,他也有时移动身体更靠近我。大多时他是不理会我的呼唤的。他卧如弓,坐如钟,自得其乐,旁若无人。至少是和人保持距离。

梁实秋《白猫王子五岁》

2. 诗歌中鸟的形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

七、小结

1. 梁实秋的散文小品,大都是从一己的人生经验出发,取材平易,亲切如话。他学识丰富,思路宽广,旁征博引,收纵自如,能在一个平凡的题目下,抒发人生的感慨和况味,发人深省,引人思考;他天性幽默,文笔轻松,篇幅适中,简洁明微,让人读来感到亲切自然,并于文中获得真趣与愉悦。

2. 老师寄语:

人和世间万物都属于自然,地球是人和一切生灵的共同家园。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别忘了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护一切生灵。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生灵,地球才生机勃勃,地球才风情万种,才姿态万千!

八、达标检测

九、作业

观察我们本地的一些小鸟,写一写这些小鸟。

50、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评课稿

八年级地理上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听课稿,分享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听课感受和记录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评课稿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运用图片资料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认识我国资源的现状,呼吁学生积极参与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实际行动中去,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时时讲环保,处处当节约。

【指导思想】

遵循新课标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设计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

【设计理念】

运用大量的图片和资料来学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认识我国资源的现状,呼吁学生积极参与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实际行动中去,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时时讲环保,处处当节约,最终达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帮助学生的地理知识、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有所提升。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整章教材中起到了概述和引言的作用,为后几节的学习作了知识和价值观的铺垫。教材首先提到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教师需要为学生解释清楚。其次,利用一系列的数据,使学生认识到了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的需求量增加,资源的供给已不容忽视。针对资源供给不足,呼吁学生节约使用资源,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学情分析】

1.认知心理特征

八年级学生年龄尚幼,感知觉有了一定发展,想象力比较丰富,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自我意识明确,自主、独立,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大部分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表达。但是他们的注意力水平有限,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其心理发育略显不成熟。

2.已有知识和能力储备

八年级学生通过之前的地理课程学习,读图能力和思维能力均有所提高,已经对自然资源有了一定的了解。

3.个性化学习策略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发展方面的差异,导致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尽相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力图采用个性化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的提升。

4.课堂中可能随机生成的问题

由于各教学班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不同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可能会生成一些问题,如自然资源的判断及分类对此,应有所准备,在课堂上解决生成性问题,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分析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及中国的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现状。

过程与方法 利用数据对比我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的基本国情。通过图片、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节约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树立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理念,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节约资源。

【教学重点】

1.会举例说出一些常见的自然资源及分类。

2.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会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理解可再生资源如果不被合理利用和保护,也将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2.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现状。

【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理论联系实际,使用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稿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知道4月22日是什么纪念日吗?(世界地球日)地球上的资源是自然界给予我们的物质,这是一种自然资源,那么什么是自然资源呢?自然资源有什么基本特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揭题: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讲授新课】

一、自主预习

1、在 中对人类 的土地、阳光、 、 水和水能等等,称为自然资源。

2、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循环使用的资源,属 资源;还有些自然资源,总是用一点就少一些的资源,是 资源。

3、自然资源分为 资源和 ___资源。

4、常见的可再生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见的非可再生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______利用,并注意___________,便能够实现可持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更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总量 ,人均 。

二、交流合作

1、猜猜看:下列图片用到了哪些自然资源?引出自然资源的概念,并总结出判断是否属于自然资源的两个条件。

2、学以致用:判断下列资源是否属于自然资源?

3、提问:水和煤炭在使用结果上有何不同?引出自然资源的分类。

4、学以致用:将所给资源进行分类,引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方法。

5、提问:我国是地大物博,还是地大物薄?从数据来分析我国资源的现状,总结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6、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的需求量增加,资源的供给已不容忽视。

针对资源供给不足,呼吁学生节约使用资源,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三、作业:请同学们为节约、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写一些宣传标语。

【板书设计】

概念

可再生资源,如 、 、

分类

自然资 非可再生资源,如 。

源的基

本特征 特征 :总量 ,人均 。

做保护地球资源的小主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基于本节内容涉及面广、资料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新颖、多样,给学生以听觉、视觉、感觉等多维度、立体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通过数字的比较、资料的分析,结合讨论、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思考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合理利用、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重要意义的认识。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对抽象的概念进行拓展和补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来推导、理解新知识,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规律。注重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下面将本节课的不足做以下总结:

1、没有写板书;

2、在节约、保护资源的具体做法上应再拓展;

3、在奖励机制上,加分活动有些乱。

51、水的净化评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水的净化听课稿,分享水的净化听课感受和记录

水的净化评课稿:

水的净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纯净水与天然水的区别。

(2)知道沉淀、吸附、过滤、蒸馏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能述说自来水的

净化,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及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与探究、讨论归纳等活动,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对浑浊水进行净化的实验探究,认识净化水的各种方法。

3、情感价值观

(1)认识到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感受水的净化不容易,树立珍惜水、爱护水的思想。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自来水的净化过程,过了操作的原理和实验。

教学难点:过滤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

【讲授】引入新课

展示展示鲁滨逊在荒岛提取饮用水的图片,同事展示一瓶河水和一瓶纯净水,让学生比较并说出他们的区别。

学生:河水比较浑浊,纯净水较澄清透明。

教师:纯净水虽然较澄清、透明,但纯净水不等于纯水。

我们能不能将比较浑浊的河水变成澄清的水呢?

学生:能

教师:我们如何将比较浑浊的水变成比较澄清的水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水的净化问题。

活动1、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课本74页,完成导学案上的1、2、3题的问题。

教师: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检阅,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活动2、活动与探究

学生动手完成实验4-1:向小烧杯中倒入半杯浑浊的泥水,再加入3药匙明矾,搅拌溶解后,静置,观察现象。

教师:同学们,从这个实验当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烧杯底部有些固体颗粒,上层水更清了,下层水较浑浊。

教师:我们用什么方法将杯底的固体颗粒除去呢?

学生回答:静止一段时间,再过滤。

(引导过度到过滤操作)

活动3、合作探究

1、教师:演示过滤实验,学生观察。边演示便给学生讲解。

2、学生:分小组做过滤实验完成P7 4-2,每个小组实验完毕后总结出过滤操作要领以及注意事项。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操作要领: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①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 。②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①杯紧靠玻璃棒, ②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部分。③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

活动4、小组讨论

(1)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2)河水过滤后,滤液可以喝吗?

(3)在生活 中还能用什么来代替滤纸?

活动5、课堂检测

1.下图是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其中除去水的异味主要是在(  )

A.沉淀池 B.过滤池

C.吸附池 D.清水池

2、下列混合物可用过滤方法来分离的是( )

A、水和二氧化锰 B、铁粉和铜粉

C、酒精和水 D、食盐和水

3、下列净化水的操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过程的是( )

A、沉淀 B、消毒

C、过滤 D、配水

4、指出图中的错误:

(1) 。

(2) 。

5.某化学科技小组在实验室中对一烧杯浑浊的 河水进行了简单净化。请完成操作中的有关问题:

(1)先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明矾粉末,这是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________,使杂质________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2)再进行过滤液体:

①过滤操作所必需的仪器:________。

A.烧杯 B.酒精灯 C.铁架台(带铁圈) D.试管 E.玻璃棒 F.漏斗 G.托盘天平 H.蒸发皿

②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玻璃棒下端接触的部分是________层滤纸处。

③若操作过程中发现过滤速度太慢,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若滤液仍然浑浊,你认为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再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味,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作用。

活动6、课堂小结

1、学完本课你应该知道些什么?

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净水,通过静置、沉淀、过滤、吸附等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2、过滤:

原理: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颗粒和液体分离。

操作要领::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①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 。②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①杯紧靠玻璃棒。

②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部分。

③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

3、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

①滤纸破损;

②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③收集滤液的烧杯不洁净。

活动7、布置作业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78页练习与应用的2、4题.

【选做题】

教材第78页练习与应用的3题.

二、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导读练习题

三、实践活动

用生活中的用品自制一个简易净水器。

水的净化教案

52、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导字,也就是在课堂上教师不再只一个传递信息、讲书本知识复制给学生的人,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促进者。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热爱劳动人民;憎恨黑暗的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文中有许多重点的句子在教学时要注意点拨学生理解。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重点句的含义,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揣摩鲁迅先生的内心的心理活动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体悟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

  1、先让学生说说体会,然后引导咀嚼两个清清楚楚: 这里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伯父的面庞)

  2、还记得上节课,在趣谈《水浒》笑谈碰壁中,鲁迅先生是如坐春风、谈笑风生,现在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了呢?(学生谈感受)此刻,鲁迅先生可能在心里想些什么?

  生:这位车夫冒着严寒出来拉车,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

  生:这都是社会的黑暗造成的。

  生:现在的社会怎么这么黑暗呢?

  生:现在的社会这么黑暗,不知道以后我的孩子还会不会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

  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局限,这时,如果教师不作适当的点拨,学生的理解就只能在这里停滞不前了。于是,我就顺势做了引导:从你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中,你一定对鲁迅有了很深的认识,你觉得在面对旧社会的黑暗时,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他是一位战士。

  生:他用笔写文章来和反动势力做斗争。

  师:对。他是一个积极斗争的。即使碰壁了也不放弃希望的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此时此刻,他回想些什么?

  学生再思考,再发言。

  生:从他的叹声中,我想象鲁迅先生可能想:唉,我这一辈子还没有完成我的事业。只有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生:他想,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推翻呢?

  生:他想,我们老一辈没有推翻旧社会,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进行到底。

  生:他想,我们决不能再让下一代过这种痛苦生活了。

  生:他想,这个社会太黑暗了,下一代将来一定要推翻这个腐败无能的政府。

  生:他想,我已经老了,希望寄托在这些娃娃身上,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叶圣陶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孜其如,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53、三年级搭船的鸟小练笔参考答案

三年级搭船的鸟小练笔参考答案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

dā qīn shā tūn bǔ yǔ f

二、给下列汉字注音并组词

啦 lā 沙啦 啦啦队 悄qiāo 悄悄 静悄悄

鹦yīnɡ 鹦鹉 鹦舌 鹉 wǔ 鹦鹉 鹦鹉学语

响xiǎnɡ响声 音响 翠cu 翠鸟 青翠

嘴zuǐ 嘴巴 嘴角

三、比一比,再组词

搭 搭配 搭船 亲 亲切 亲密

答 回答 答题 新 新奇 清新

沙 沙子 沙堆 吞 吞没 吞咽

吵 吵闹 吵架 谷 山谷 谷粒

祖 祖宗 祖先 捕 捕杀 捕捉

组 小组 组成 铺 铺满 铺张

羽 羽毛 关羽 父 父亲 祖父

习 学习 练习 斧 斧头 斧子

四、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长 zhǎnɡ 长大 chnɡ 长度 悄 qiāo 静悄悄 qiǎo 悄无声息

54、三年级搭船的鸟小练笔

搭 亲 沙 吞 捕 羽 父 哦

二、给下列汉字注音并组词

啦( )( )( ) 悄( )( )( )

鹦( )( )( ) 鹉( )( )( )

响( )( )( ) 翠( )( )( )

嘴( )( )( )

三、比一比,再组词

搭( )( ) 亲( )( )

答( )( ) 新( )( )

沙( )( ) 吞( )( )

吵( )( ) 谷( )( )

祖( )( ) 捕( )( )

组( )( ) 铺( )( )

羽( )( ) 父( )( )

习( )( ) 斧( )( )

四、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zhǎnɡ( ) qiāo( )

长 悄

chnɡ( ) qiǎo( )

55、鸟的天堂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鸟的天堂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设计说明】

《鸟的天堂》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精读课文,作者巴金。本单元的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单元学习要素是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本文是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与前两篇课文相比,《鸟的天堂》在静态与动态描写上更为典型。教学设计以鸟的天堂没有鸟(静)鸟的天堂有鸟(动)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融)为整体框架,围绕三个聚集点推进:

1.以朗读的形式展开榕树部分的学习,借助文学化的指导语言,感受课文从多角度描写树的静态;

2.自学写鸟的部分,同桌互读,讨论:作者是怎样写鸟的动态的?

3.由静到动,理解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两次写鸟的天堂的内容,读中感悟榕树的静态美,鸟儿的动态美,体会景物的变化,感受和谐之美;

2.交流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深化理解;

3.拓展阅读,巩固静态与动态,在朗读交流中欣赏美。

【教学过程】

梳理课文,问题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鸟的天堂》。在课文里,鸟的天堂指哪里?(板书:大榕树),鸟的天堂里有没有鸟?(板书:鸟)

2.作者最终看到了鸟,这是结果,其实经过更有意思。你能根据题目和这两个词说说作者去鸟的天堂的经过吗?(根据需要提供支架)

傍晚,我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 ;

第二天早晨,我们又经过鸟的天堂, 。

我不禁感叹: !

3.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带有鸟的天堂的句子,一共有几句话?请同学读。你们有什么发现或疑问吗?

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

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

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预设

最后一个鸟的天堂不加引号,其余都加了引号,为什么?这里的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设计意图

从课题鸟的天堂进入文中直接写鸟的天堂的句子,梳理出课文的两个板块: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一株大榕树,没有见到鸟;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看见很多鸟,作者发出感叹。按概括课文提炼句子发现异同的顺序,巧妙引入课后习题中的问题,让精读的目标精准。

读大榕树,感悟静态美

鸟的天堂是大榕树,我们先去看看,这是怎样的一株榕树?

1.课文中写榕树的是哪几个自然段?指名读。(58)你看到一棵怎样的榕树?(初印象:榕树很大,很茂盛。)作者见过榕树,但从没见过这么大的一株,它形成了独木成林的美妙奇观。(出示图,板书:独木成林)

2.这样一棵独特的大榕树,我们边读边欣赏它。(再印象)

(1)自由读一读,喜欢的段落多读两遍,读到令你惊叹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

(2)朗读分享、交流感受。

预设一

朗读指导:1.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师生评价;2.建立生活联系,推荐朗读,如:谁见过榕树?读给大家听一听;3.建立前后文联系,读出不同视角的树叶,体会远看与近看。(板书:树叶 远近)男女生分读,指导远与近的不同。

朗读指导:怎样叫不可计数?静静的大榕树,柱根相连,柱枝相托,枝枝蔓蔓,蔚为壮观,我们一起读一读(板书:树干、树枝)。

预设二

3.小结。

此时是黄昏,没有鸟,有落日的余辉,灿烂的红霞,四周环水的小岛上,这株南国的树尽情地展示出它静谧的美。而作者就是按这样的顺序,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它的美。

设计意图

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虽没见到鸟,心有疑惑,又有惊喜。这一部分从树叶、树枝、树干几个方面写出了大榕树独木成林、生机勃勃的奇观。此环节的学生活动以朗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学生在朗读中发现作者描写榕树的视角变化,教师用文学化的指导语言渗透榕树的静态美。

自读鸟的部分,交流动态美

美好的景致是值得等待,值得一看再看的。随着鸟儿的加入,这幅画面活起来了。

1.自读交流 鸟的部分,出示要求:

(1)同桌互读1013自然段;

(2)讨论:作者从哪些方面把鸟的画面写活的?

2.交流,指导:

预设

叫声、颜色、样子从一只鸟到多只鸟,再到一只鸟。(相机板书)

重点指导朗读第13自然段: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

有一个词写出了鸟儿漫天飞舞,数不胜数的景象?(应接不暇),应接不暇就是?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对,就是这种感觉,欣喜呀!我们来读一读文中的句子。

设计意图

由读大榕树到读鸟,画面由静转动。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这一部分的活跃、欢快。作者从哪些方面把鸟的画面写活的承接前一环节,由扶到放,从教结构到用结构。

动静融合,理解鸟的天堂

1.我们读了大榕树,又读了鸟,这两幅场景给我们不同感觉,你发现了吗?

(板书:静态动态)

2.师生合作读,动静相融。

静有静的美,动有动的活泼,有变化才有生趣。现在,我们来合作读一读。老师读第一部分写榕树的内容,你们读对应的第二部分写鸟的句子,感受段与段、静与动是怎样联结在一起的。(屏幕虚化课文背景,变化呈现榕树和鸟两部分。)

提醒

我们读的不一样哦,想想怎么应该读。老师会静静地读,你会(欢快地读);老师会轻轻地读,你会(热闹地读)。

师: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

生: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上,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

师: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生: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师: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

生: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师: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生: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

师: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生: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3.理解: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回到课初的问题,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上一节课,我们读出了鸟的天堂是一棵榕树,这是从文中来的答案。现在,你觉得鸟的天堂指什么呢?同桌讨论。

(2)全班交流。

(3)作者从广东回到上海,念念不忘,写下了《鸟的天堂》,记录这段愉快的旅程,最后发出这样的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齐读)

设计意图

学到这里,对比两个部分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学生不难发现其不同之处静态美与动态美。两种感受虽不同,却又不是割裂的。因为有大榕树的茂盛、安静,所以有鸟儿的自由、欢快。两次经历,体验不同,又前后关联,融为一体。师生对读,建立关联,感受动与静的和谐美。

拓展阅读,感悟动静之美

1.这节课,我们读了《鸟的天堂》,体会到静态与动态的变化之美。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两篇文章,课后我们在阅读中继续发现这样的美。

2.小组分发阅读材料《海上日出》《灰椋鸟》,每个同学一篇(随机)。要求:认真阅读文章,从两项任务单中选一项完成,小组评价。

(1)画出文中静态与动态描写的句段,练习朗读,在小组里分享。如果能配上背景音乐,录制音频,分享到班级读书群就更好了。

(2)把特别喜欢的内容摘抄下来,可以搜索图片,为喜欢的文字做配图。

设计意图

围绕本课的语文要素体会景物的静态美与动态美拓展阅读,课中读悟,课后巩固运用。因为美,所以要欣赏。阅读活动设计注重朗读体验,同伴分享,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表现力。这个过程,既聚集动静美,又适度开放,学生的阅读材料、阅读方式、交流评价都有选择性。阅读,不止步于课本。学习一篇课文,带出一类作品,让学生打开辽阔的阅读域,获得更丰富的滋养。

56、鸟的天堂近义词反义词词语搭配

鸟的天堂近义词反义词词语搭配

《鸟的天堂》课文主题:

本文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见到的不同景象,分别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榕树上群鸟活动的情景,展现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赞美。

①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茂盛茂密 留恋眷恋 应接不暇目不暇接

纠正改正 陆续继续 不可计数数不胜数

反义词:茂盛稀疏 灿烂暗淡 静寂喧闹

起初最终 注意忽视 不可计数屈指可数

②词语搭配

三支桨 一段红霞 一支乐曲 一株榕树 一声鸟叫

划船 纠正错误 灿烂的红霞 茂盛的榕树 好听的歌声

美丽的树 兴奋地叫着 注意地看着 平静地移动 明亮地照耀

57、父亲树林和鸟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父亲树林和鸟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生字,学习用硬笔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用一瞬间、舒畅造句。

3.一边诵读,一边想象,感受自然的美好,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根据体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情

1.蓝天是白云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草丛是蟋蟀的家,朝阳小学是孩子们的家,那孩子们,小鸟的家在哪里呢?(课件展示:小河、蓝天、草丛、校园等图片)

2.你喜欢鸟儿吗?为什么?

请你用我喜欢鸟儿,因为说话。(板书课题)

3.和你们一样,我们今天也将在课文中接触两个人,他们和你们一样,十分喜爱鸟儿。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看看能读懂什么。

2.检查自读情况:

①大家看,课文里有好多生字娃娃,你们认识它们吗?能和它们做好朋友吗?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生字,注意正音。重点指导:黎、喃、腾、喙、翎、瞬。齐读;开火车读。

②看来大家已经和汉字娃娃交上朋友了,不知道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抽生指明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老师相机进行字音指导,然后齐读课文。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看看还有哪些不懂的,作上记号。自由朗读、勾画、标注。读通顺、正确。

4.交流朗读,评议。

5.结合同学老师的发言,纠正读音。齐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讨论,交流记字的记忆方法。

2.教师指导学生对本课要求会写字的识记。

小结:大家真能干,虽然咱们汉字中有不少的同音字、形近字,但只要你根据部首想字义,自然能把这些调皮的汉字娃娃分清楚了。

3.词语练习:师提供词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4.学生书写生字,师提示:注意根据字的间架结构合理安排书写。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课文生词。

2.孩子们,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告诉我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吗?

二、品读欣赏

(一)引导学生自己读。

1.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勾画自己认为最能够说明父亲喜欢林子和鸟的语句。批注:为什么。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点拨,相机指导朗读。

(1)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父亲看到叶子就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这个可以说明什么?我们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2)还有鸟味。

①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②出示图片:鸟儿群居睡觉的图片。

③请孩子们注意,我们上学期学习了引号的使用方法,知道引用别人的发言需要用引号,今天,你看这几个自然段,发现什么没有?

④听老师朗读父亲的话,看又能够体会到什么。

⑤我们自己也来读读吧。

(3)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快活这个词语,用换词语的方法,可以怎样换?为什么父亲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对之后的一句话的理解是怎样?

(4)鸟最快活的时候也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你怎样理解一瞬间,生活中什么事情发生在一瞬间,来练习说话。你又读懂了什么?

(二)讨论升华。

你对课文最后一句: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是怎样理解的。我们一起来讨论吧!

提示:如果父亲是猎人,又可能怎样呢?把自己的理解批注在课后的第三题处。

三、拓展延伸

1.课题为父亲、树林和鸟,我们还可以怎样定课题?在此之后补充几个字,就可以总结出我们这篇课文的思想感情了,你体会到的是什么?

2.你还搜集到哪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子?

父亲对我的谈话不仅是在对我说,更是对树林和鸟的谈话,是人和大自然的真情告白,是父亲对大自然深深的爱。

四、布置作业

1.写词语。

2.摘抄佳词佳句。

3.用给出的词语造句:一瞬间、舒畅

五、板书设计

22、父亲、树林和鸟

看叶知鸟

闻鸟有味

知其快活

怕其受害

父亲深爱大自然

六、作业设计

一、给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1.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

2.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

3.为什么?我惊愕地问。( )

4.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

二、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1.一瞬间:

2.舒畅:

三、请你为鸟儿写一些保护鸟类的标语口号吧!

58、草船借箭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草船借箭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聚焦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特点。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1.引语:有人说,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最具谋略,而《草船借箭》就是这谋略中的谋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

2.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省时高效。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你最敬佩谁?为什么?

预设:诸葛亮,因为他神机妙算。

2.板书:神机妙算

设计意图:从整体切入,抓住主要人物,扣住人物的主要特点。

三、聚焦句段,品析人物

语句: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过渡。请同学们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画下来。

2.指导朗读第7自然段。读出大雾满天的大。(师示范读)

3.追问:雾这么大,是碰巧遇上的,还是诸葛亮算准的?

预设:是诸葛亮算准的。

4.师:既然是诸葛亮算准的,那么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到依据。

预设: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师:老师把这句话变成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行不行呢?

预设:不行。这样就不能体现诸葛亮的设计妙算。

小结:我们读名著可以像这样,前后联系着读。 板书:联系上下文

设计意图:学习和实践联系上下文的阅读方法。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

对话: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6.师:我们也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去品读人物的特点,这一自然段中诸葛亮有什么样的语言呢?请同学们画出来。

预设: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7.师:请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诸葛亮和鲁肃的对话。

8.师:其实课文写诸葛亮语言不止这一处,请同学们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画出这些对话,看总共写了几处诸葛亮的语言,你又从中发现了什么?

预设1:写了十一处诸葛亮的语言。

预设2:只有第七自然段有提示语。

9.师:从一个笑字你又读出了什么?诸葛亮有可能在笑谁?请同学们猜一猜。

预设1:在笑曹操,你生性多疑,我就知道你不敢派兵追击。

预设2:在笑鲁肃,你忠厚老实,怎么会知道我的神计妙算呢?

预设3:在笑周瑜,周瑜小儿,你设计陷害与我,没想到我诸葛亮让你的诡计落空了吧。

小结:看来我们不光可以联系上下文读名著,还可以通过猜读的方式读。板书:猜读

10.有感情地朗读第七自然段。

设计意图:巩固联系上下文的阅读方法,学习并运用猜读的方法,在阅读中发现语言文字运用的秘钥,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运用联系上文和猜读的方式认识了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同学们课后可以运用这两种方法读一读课文中的其他人物,看这些人都有什么特点?

手机扫码阅读搭船的鸟评课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