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子与河流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学习分享 2024-02-20 13:34:05

池子与河流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1、池子与河流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池子与河流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导语:

寓言故事也可以用诗的形式来讲。分角色朗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池子与河流的观点,你更赞同哪一种?

一、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

2、克雷洛夫寓言:

是世界寓言创作史上最后一座高峰。最大的特点是用诗歌的形式来讲寓言故事。

3、学习词语:

滚滚滔滔 木筏 抛开 生涯 蜿蜒 贯穿 贵妇人 鸭绒垫 胸膛 无忧无虑 代替 任凭 忙碌 哲理 遵循 安逸 尊敬 遗忘 应验 淤塞 青苔 芦苇 衰退 逐渐 一旦 懒惰

①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②交流难懂的词语意思。

懒惰:不想做事情。

遵循:遵照,遵守。(近义词)

遗忘:不记得。

安逸:安闲而舒适。

应验:预测变成了真的。

衰退:退化。

蜿蜒:本义是形容虫子歪歪扭扭地在爬,也用来形容河道、山脉、小路弯弯曲曲的样子。

贯穿:就是穿过的意思。

任凭:随便怎样,听凭。

淤塞:水道、小池塘被淤泥堵塞。

二、精读课文

1、齐读课文

思考:哪几节是池子在说话?哪几节是河流在说话?(关注:诗歌的押韵。)

1-6小节是池子说的话,7-8小节是河流说的话。(分别画上双斜线,分段。)

2、池子

池子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无忧无虑

是怎样的生活让他无忧无虑?

安闲地躺着

什么样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

清闲的生活

池子认为做人应该如何?

要放松;不要忙忙碌碌;不要太劳累。

3、河流

河流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不停地流动;抓紧工作。

河流认为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水要流动;不要放松自己。

4、结局

池子的结局:一年年淤塞

河流的结局:长流不断

5、小结

梳理板书:池子和河流的生活的状态、生活的观点、最后的结果。

生成寓意:课文的最后一小节。

三、交流练习册习题

1、梳理池子和河流的观点、结果,故事的寓意。

2、判断对错

池子不出名是因为什么?池子很懒惰,不流动,最后消失了。它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感受

本单元综合了三种形式的寓言,文言文、故事和诗歌。诗歌比较难读,作为略读课文,朱老师带着小朋友们朗读全文,重点交流难懂的词语;接着划分池子和河流说的话,梳理层次;最后结合课前的导语,抓住了池子和河流不同的生活状态、对生活的观点以及最后的结局,让学生感受寓意。这与前几课的教学过程相通,在略读课中更加精简,做巩固之用。

通过一个单元中三篇寓言的学习,学生对角色特点的把握更加精准,对寓意的感受更加敏感、丰富,能较好地掌握了单元训练的能力,老师越教越省力。

2、比尾巴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比尾巴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要求:

1.简要分析文本特点

2.设计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

1. 文本解读:本文是一首简短而精悍的儿歌,采用三问三答的排比手法,进行了两组问答,共展示了六种不同的尾巴,同时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用词简洁,抓住了六种动物独有的特征。儿歌韵味十足、朗朗上口,使学生在学习中便于记忆。

2. 教学设计

A、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学生的认知特征,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知识与能力:认识尾、猴、鼠等12个生字,会写比、巴等4个生字,熟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悉排比句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文学习中,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及热爱动物的美德。

B、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找出课文中不同动物的尾巴的特点,并能理解长、短、弯、扁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以致用。找出生活中其他可以用长、短、弯、扁来形容的物品。

C、教学工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在动物园里,你们都见到了哪些动物?

生1:猴子。

师:好,猴子。你见到猴子的尾巴是怎么样的吗?

生1:长长的。

师:嗯,长长的。还有什么动物的尾巴也是长长的?

生2:老虎的尾巴也是长长的。

生3:大象的尾巴也是长长的。

师:嗯,同学们都很棒!尾巴长长的动物已经找出来好多了。那有没有尾巴不一样的动物呢?

师:看来同学们一时想不出来。那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找一找尾巴不同的动物。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5页《比尾巴》。

导入设计意图: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利用提问解惑的谈话方式导入,可以开发学生的探索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能够更加认真地去学习,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

1. 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2. 指导字音:比、扁、弯、鼠、伞、孔。

3. 学生交流、老师补充:找出课文不同形状的尾巴,并把相应的动物对上号:长-猴子,短-兔子,像把伞-松鼠,弯-公鸡,扁-鸭子,最好看-孔雀。

4. 全班齐读。

(三)析读:

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1.句子中说哪种动物的尾巴像一把伞?(松鼠)

2. 伞是怎么样的?(展示伞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3.为什么要用好像这个词?(因为松鼠的尾巴不是真正的伞)

公鸡的尾巴弯

1.弯是怎么样的?(在黑板上划出弧形展示弯的形状)

2.公鸡除了尾巴弯还有什么特点?(会打鸣、有鸡冠)

3.请同学们说说公鸡与母鸡的区别。(公鸡会打鸣,母鸡会下蛋)

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1. 孔雀的尾巴是怎么样的?(展示孔雀多张图片,尤其是开屏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2.最是什么意思?(第一,没有能超过它的。)

3. 为什么要用最字?(显示孔雀尾巴好看的程度)

(四)品读:

1.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不同尾巴的特点,同桌之间交流,总结出生活中其他具有这些特点的物品。

2.课件出示:

板凳( ),方凳( ),香蕉( ),饼干( )

竹竿( ),筷子( ),月亮( ),扁担( )

(五)小结:

同学们,学了今天的课文,我们已经知道了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像把伞;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同学们下次再去动物园的话可以多观察一下这些动物的尾巴。好,我们大家现在最后朗读一下课文,在朗读声中结束今天的课程。(全班齐读课文)

(六)作业:

学科内:1.识字写字:将今天新学的生字(带拼音)抄写5遍。

2.阅读培养:熟读课文3遍。

3.口语交际:将文中6种动物的尾巴,描述给爸爸妈妈。

学科外:与爸爸妈妈一起观看科教栏目的《动物世界》,探讨里面动物的特点。

(七)板书设计:

3、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会用多种方法认记葫、芦等11个生字,会轻声读啊、葫芦的芦,能正确读写棵、谢等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做到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正确;能正确读写从前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用不同的语气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词句意思,了解课文内容,能说说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最后却一个也没得到的原因;

4、能根据有关语句说说对种葫芦的人的感想体会(或劝说种葫芦的人)感悟故事的寓意。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实物(图画)导入 揭示课题

师:(葫芦的图片或者实物)小朋友们,你们认识它吗?

生读:葫芦,发现:草字头,长在菜地里,

师:这不一个种葫芦的人来了。

生读课题(不拖音、读干脆)

二、读通课文,识记生字

预设:1、长句子,注意停顿(第一自然段两个长句子),不漏字(开出了的了字)、不添字、不回读。

预设2、找找藤字

预设3、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难读的句子,生读,指导。

预设4、朗读带有自言自语地、细长的的句子。

预设5、读藏在葫芦背后的词语,葫芦、花谢、藤上、蚜虫、比赛、奇怪的词语

三、读好课文、读准感悟之第一自然段

1、自读课文

2、顺学而导,指导朗读

五句话,五位学生读

雪白的读出可爱,细长形状的可爱,挂着样子的可爱,作者对葫芦的喜爱。朗读的时候,读出意思来、读出画面来。

读出可爱的语句,一边读,读出画面来。

读出逻辑重音,如挂。

四、读好第四自然段(结果)

1、用学过的方法读,读出画面变黄了、一个一个。

五、一手好字

有人种了一(棵)葫芦,每天(盯)着葫芦自言自语,奇(怪)的是,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书写:左右结构、高低、宽窄等

第二课时

一、引入喜爱,整体感知

导语:继续学习《我要的是葫芦》,这是谁说的话啊?

1、填空复习词语:我要的是葫芦,不是( 葫芦叶子 ),不是(藤 ),这个种葫芦的人真喜欢葫芦啊!

2、指导读出喜爱

导语:从前面的学习中,知道喜爱,还从哪里看出喜爱?

指导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读出喜爱;

读好带有盯、自言自语语言动作神态词语的句子,读出喜爱。

二、、圈画语句,找出原因

1、找到相关语句,找到一处,标一个①;找到两处,标一个②;找到三处,标一个③。

2、三位学生每人说一处,第四位同学把理由连在一起。

三、朗读续编,揭示寓意

1、分角色朗读(一个邻居看见了,)

2、顺学而导(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还用、不用,与生活的情景结合在一起,种葫芦的人不听劝告,只相信自己,自以为是,很固执,指导读出带有问号的句子的语气。

3、课件:小葫芦靠叶子提供养料,叶子上长满虫子,养料被小虫子吃光了,就不能给小葫芦提供养料了,所以,小葫芦掉下来了。

学生说,教师整合说。

四、叙说表达

种葫芦的人喜爱葫芦,最后一个葫芦也没有得到,很伤心。你的想法是什么?

预设:因为叶子被虫子吃光了,不能给小葫芦提供养料了,所以小葫芦落下来了。(找到食物之间的联系)

预设:我要的是葫芦没有错,可是有了蚜虫不治就错了。

五、师生小结,书写生字

出示带有生字小方格的句子,填空,说最难写的生字,书写。

这个人第二年又种了一(棵)(葫芦),开了(雪白)的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他每天(盯)着葫芦(自言自语),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马上就去(治),邻居们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今年抢着治蚜虫。他说,只有除掉蚜虫,葫芦才能长大!

六、拓展

1、因为懂了道理,所以他第二年种葫芦接受教训,所以得到葫芦。

2、推荐讲述道理的的文章、寓言。(翻页课件)

4、二年级上册一封信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一封信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封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削、锅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朝、重、结,会写封、信等10个生字,理解信、削、朝、冷清等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用不同的语气表现露西对爸爸的思念。

3.对比阅读两封信,感受妈妈和露西对爸爸的理解和关爱,仿照第二封信的内容,尝试以爸爸的口吻给露西和妈妈写一封回信,体会家人之间美好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汉字信,出示信的古字形,理解信就是人说的话。相机组词:书信、口信、信息。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给他人写信的经历?为什么要写信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对信的认识。

2. 有一个叫露西的小朋友也写了一封信,这是一封怎样的信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板书课题:一封信)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导入,先出示信的古字形,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字义,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认知。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信的认识,促使其在阅读中体会文中人物的感情。)

二、理解字词读通信

1.露西给谁写信?朗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露西为什么要给爸爸写信?

2.指名学生用因为所以说清楚原因。相机教学今,出示图文资料理解今的意思:上半部分口向下,中间有铃形。古人用铃响声表示现在,此时。因此今就是现在、此时的意思。今天就是现在这一天的意思。拓展理解词语今年古今。

3.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露西一共给爸爸写了几次信?在信中露西分别写了什么呢?

4. 检查课文朗读。

(1) 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相机教学生字词。

①指导学生辨别多音字朝的读音,理解朝(cho)就是向的意思。学习朝(zhāo)的读音并组词:朝阳、朝霞。

②结合图片理解削的意思,根据字义记忆字形,正确书写。组词:削苹果、削铅笔。

③联系生活,结合图片认识锅,组词:火锅、铁锅。根据意思记忆偏旁。

④结合实物认识圆珠笔:因笔尖是圆形的小钢珠而得名,小钢珠和笔杆内的墨水管相连,转动的时候带上墨水完成书写。

教学生字圆,出示圆的古字形,它是一个形声字,里面的员是它的意思,表示俯视鼎,看到鼎口是圆形的。所以这个圆表示圆形。指导学生和公园的园区分。圆是全包围结构,里面的部分要写得紧凑。

教学生字笔:古时候毛笔笔杆都是由竹子制成,因此笔是竹字头。

(2) 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相机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刮胡子,联系削来记忆:由立刀旁组成的汉字大部分都与尖锐的器具及使用这些器具的动作有关。拓展:割、刺、剑。

②教学生字修。修是形声字,彡表示它的意思,古时候指的是用来装饰的羽毛,所以它的本义是装饰,使一件物品变得完美,在文中指将物品恢复完好。

③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冷清的意思。出示填空:爸爸不在家,没人,没有,也没有 。

预设:爸爸不在家,没人逗露西玩 ,没有欢声笑语,也没有热闹的团聚。这种人很少、很冷落、很安静的场面就叫作冷清。它的反义词是热闹。

(3) 开火车读第4~14自然段,提醒学生读准多音字重和结,读准影字的后鼻音。

5. 说说露西一共给爸爸写了几次信。

指名交流,师小结:露西一共写了两次信。文章的第1~3自然段是露西写的第一封信;第7~14自然段是露西写的第二封信;中间第4~6自然段写的是露西觉得第一封信写得不好,又和妈妈一起写第二封信。

(设计意图:运用出示汉字古字形、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等识字方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辨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使汉字的学习更扎实,更有趣。)

三、對比内容读懂信

1.露西在写第一封信之前,还做了什么呢?默读第2自然段,说说你觉得露西是个怎样的孩子。

交流要点:从早早打开空调洗了一些土豆削好后放在锅里理解和感受露西是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2.对比阅读两封信。

(1)默读课文第3~14自然段,将第一封信的内容用横线画出来,第二封信的内容用波浪线画出来,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2)通过对比阅读,你感受到露西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3. 有感情地对比朗读两封信。

指导学生结合重点词语体会露西的心情,用低沉的语调、难过的语气表现第一封信的内容,用高昂的语调、快乐的语气表现第二封信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封信的内容,学生能更直观地体会到两封信中露西心情的不同,也更能感受到露西的懂事、坚强,为下一环节体会家人间的浓浓亲情做好铺垫。)

四、 体会情感写回信

1. 你觉得露西的爸爸收到两封不同的信分别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2. 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呢?为什么?

3. 体会亲情,仿写回信。

(1) 浓浓的亲情让我们感动,如果你是露西的爸爸,看到这封信,也想让露西和妈妈放心,你会写一封怎样的回信呢?请你仿照露西写的第二封信的句式,以爸爸的口吻给露西写一封回信吧。

(2) 出示句式填空:

亲爱的露西:

看到你的信,知道你和妈妈生活得很好,爸爸很开心。我在这里 。这里的风景不错,有 ,有,还有。我在这里吃得也很好,,住得 ,我把自己照顾得很好,很快我们就可以见面了。

(3)指导学生完成回信。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谈对两封信内容的认识,更能体会到家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亲情。在此基础上仿照第二封信的内容以爸爸的口吻写一封回信,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就更深刻、更具体了。)

五、指导书写,拓展阅读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指名读。

2.指导书写:封今电。封:左右结构,左边第二横最长,左边最后一笔要往上提。今:上下结构,撇捺要舒展,点在中心线。电:独体字,日字写宽扁,竖弯钩起笔在竖中线,转弯要圆润。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封信》记叙了主人公露西想念在国外工作的爸爸,给爸爸写信的故事,字里行间透露着真挚、温暖的亲情。文中的露西前后写了两封信,不同的表达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心情体验。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我以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主导问题,引导学生去读书,读懂内容,读出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露西的两封信。

学生准备:读课文三遍,字卡、词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直入主题

1.导入:如果你的爸爸去远方工作了,你想他的时候会怎么与他取得联系呢?(打电话或者发微信)那么,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除了这些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取得联系。(板书题目,齐读题目)

2.认读封字,明确一封是数量词,封字还可以组词为封住密封等。

3.过渡:这篇课文中的信是谁写给谁的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看看吧!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明白语文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同时也通过谈话激趣导学,为学习下文做铺垫。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听清字音,听清停顿。

2.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圈画出来,难读的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说说露西给爸爸写了几封信。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圈画生字,用____画出露西第一次写的信的内容,再用  画出露西第二次写的信的内容。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逐步培养学生对生字新词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在明确任务后,让学生自主读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读通句子,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对比体会,合作识字

1.指生回答:露西给爸爸写了几封信?

2.(1)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的内容。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纠正字音。

①读准削肩冷鲜的读音。

②指导学习多音字朝重结。能根据不同的读音组词语。如重在本课读chnɡ,另一个读音是zhnɡ,可组词为重量。

(3)小组合作,交流识记削刮胡修冷重的方法。

(4)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①动作识字削、刮。做一做削、刮的动作,想一想生活中和削、刮有关的词语:削皮、削铅笔,刮风、刮胡子等。

②字谜识字胡。古时明月今相见。

③生活识字修。引导学生思考在哪里见过这个字。(修理部)课件出示修理部的牌匾,仔细观察这个字,在书写时不要忘了中间的竖,学生书空练习。

④形声字识字冷。冫,表义;令,表音。组词:冷清、冷气。

⑤对比识字重与量字形相近,对比记忆。

(5)课件出示第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

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以前每天早上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

指生读,师生评价,然后生齐读第一封信。

3.露西的第二封信都写了些什么呢?指生回答,课件出示露西写的第二封信。

亲爱的爸爸:

我们过得挺好。太阳闪闪发光。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请爸爸告诉我们,螺丝刀放在哪儿了。这样,我们就能自己修台灯了。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

爸爸,我们天天想你。

(1)引导学生朗读并体会。

图片指导学生将第二封信和第一封信对比一下,确定第二封信应该用高兴、幸福的语气去读。

(2)巩固识字,集体交流, 师适时补充:

①指导学生学习期字可以用生活识字法,如:一个星期共有七天,从星期一到星期日。另外,期与胡字形相似,两个字的偏旁相同,古和其分别代表着两个字不同的读音,虽然偏旁相同,但意思不一样,胡中的月字旁指肉,而期中的月字旁则表示规定的时间或一段时间。

②指导学习鲜。图片 鲜字由鱼、羊两字组成,最早表示鱼名,泛指活鱼, 后来引申为新鲜、美味的意思。

(3)指生读第二封信,师生评价。

①课件在第二封信结尾和鲜花的位置出示词语结尾和一大束鲜花,指名朗读词语。并利用课件放大结束和鲜,指名反复认读,并交流识字方法。

②字谜识字:束口字藏在木中间。

4.小结过渡: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在这两封信中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朋友,还能把这两封信读得既通顺又流利,把掌声送给自己吧!下面会写字中的朋友也着急跟大家见面了,让我们一起去跟它们打个招呼吧!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创设语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本环节,将本课的重点字集中在露西给爸爸的信中,不仅给汉字提供了反复出现的平台,更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四、观察示范,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请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的结构。

2.上下结构的字:今、支、笔。

左右结构的字:封、信、珠、灯、影。

全包围结构的字:圆。

独体字:电。

3.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

今、支中都有捺,要写得舒展。

笔和电最后一笔都是竖弯钩,要注意强调这个笔画:竖要靠近竖中线,转弯要圆润,下面的部分要平,钩朝上。

4.学生描红,练写生字。

5.展示生字,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和基本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所以在写字指导上要从细微的笔画、结构入手,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1.把本课的生字读给家长听,口头组词,如果能将生字放入句子中读一读就更棒了。

2.将《一封信》读给家长听。

设计意图:适当巩固有利于帮助孩子们加深印象,而与家长的合作,既复习了课堂所学,又可以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1.复习:课件出示生字、词语,学生开火车读字,男女生读词。

2.导入:本文的主人公露西给爸爸写了几封信?信里都说了些什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一封信》,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复习巩固生字、词语。同时,回顾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

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第3~14自然段,找出露西给爸爸写的两封信。

(2)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想一想:这两封信有哪些不同?

3.学生自主学习,全班交流。

4.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用课件出示两封信的内容。

5.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第一封信里,露西说爸爸不在,我们很不开心。(板书:不开心)第二封信里,露西说我们过得挺好。(板书:很高兴)

图片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

(2)第一封信里,露西说爸爸不在家,不能逗她玩,没有意思。第二封信里,露西说她要和妈妈去看电影。

(3)第一封信里,露西说家里的台灯坏了,修不好,很心烦。第二封信里,她问爸爸螺丝刀放在哪儿,她和妈妈要自己修理台灯。

(4)第一封信里,露西说家里很冷清。(板书:冷清)第二封信里,露西写希比希又蹦又跳,家里很热闹。(板书:热闹)

图片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家里总是很冷清说明了爸爸在露西心里真的很重要。

(5)第二封信里,露西不仅写家里一切都很好,还写了她和妈妈很想爸爸。

6.小结并指导朗读。要从两封信中体会到露西的心情和想法的变化。第一封信里处处都是不开心,第二封信里字字洋溢着快乐的情感。

7.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这两封信,说说还有什么发现。(第二封信的结尾,露西还画了一大束鲜花。)

8.为什么露西的信前后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最主要的原因:第二封信是在妈妈的引导下完成的,妈妈的一句我们过得挺好一下子就让露西开始想开心的事情了,在这样的心态下,露西的第二封信才会充满快乐的气息。)

设计意图:文中只提到了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的相关内容,没有以信的形式出现。此环节设计,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形象直观的信件再现了露西不同的心情,也为识字提供了具体语境。

三、讨论交流,深化主题

1.讨论交流:比较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我更喜欢第二封信,因为这封信是露西带着快乐的心情写的,爸爸读了信会高兴,不用惦记家人了。)

2.思考交流: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们总会感到孤独,也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保持快乐的心情,想办法解决困难,不让爸爸妈妈操心。)

设计意图: 乐观地对待生活,这是一个生活道理。只有将这样深刻的道理融进具体的问题、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生才会有所领悟。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请你像露西一样给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最近的生活很快乐。

设计意图:以实践活动诱发学生乐观生活的情感,使文章的主题得以深化、延伸。

5、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说课稿

《曹冲称象》说课稿

一、说教材

  《曹冲称象》是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记述了曹冲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体重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给人以深刻启迪。

二、说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官员称象的方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巧妙。

3.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三、说教法

1.《曹冲称象》是一篇传统课文,记叙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在七岁时就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课文的重难点均应放在第3、4段的理解上。

2.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习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教师可利用简单的课件或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可制作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边分析边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

3.保证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候答时间,指导学生评价各种称象方法的优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4.我还采用自主发现式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有较大的自主权。于是,我设计了读完课文之际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的学习汇报活动让学生在相互补充之后,明白文章的脉络以及内容。避免教师的灌输式的教育。

5.从理解的角度看,曹冲所说的四句话全是重点和难点;从表达的角度看,它是读写的结合的范例;从学期的重点及阶段的连续性来看,它又是典型材料。在这里可以把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能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最后据此,还可以鼓励学生写写自己做过哪些聪明的事。抓住了它能一举多得。

四、说教学过程

  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巧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走进生活实际,了解秤是不能称大象的。所以称大象的难度是可想

而知的。

(二)复习生字,朗读课文。

学生复习生字词。教师适时指导朗读。使用个别读、齐读的方式。使同学们能够正确、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辅助动画,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初步感受。

  2.播放动画,整体感受曹冲如何称象。

  3.分步演示,深入理解课文。

  4.按照课件的提示,复述称象过程。

  5.独立叙述称象过程。

(四)总结全文,拓展积累。

通过几个小问题,使同学们懂得做事要像曹冲那样多动脑。

五、说信息技术的应用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切入点介绍一下信息技术在本课教学的整合。

  (一)创设情境,走进历史故事

任何一个历史故事都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本篇文章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遥远,但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就能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所以在开课时我以大家都很熟悉的秤来导入主题,进而出示大象的图片,大象是否能用秤来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考。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化静为动的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同时把教材比较抽象的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直接导入课题,便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

由于学生对于曹冲不是很熟悉,所以我出示一幅关于曹操和曹冲的图片,并且简单给孩子们介绍他们。他们生活在1800年前的三国时期,当时曹冲只有七岁。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呢?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考。

(二)多媒体游戏,复习旧知

二年级的识字是一个重点的内容,但是孩子们往往只是机械的记忆,达不到理想效果。我深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课件设计了游戏来复习生字,以多媒体游戏为载体,轻松突破教学难点。充分吸引孩子的眼球,提高了孩子兴趣。请看我的教学实录。在进行游戏教学时,同学们情绪高涨、精力集中、积极发言,生怕丢掉一个生字,同学们在妙趣横生的摘苹果游戏中复习了生字,使原本枯燥的识字变得富有生命力。达到了复习生字的学习目的。同时又通过谁能赶走大象的游戏,来进行词语填空,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复习旧知。

  (三)理解复述,突破难点

二年级的教学仍以朗读作为孩子们的主要任务,这个环节我借助信息教育技术,让孩子们由浅入深地进行朗读学习理解。最初的朗读要给学生一个准确的、直观的印象,所以将课文的重点句呈现在大屏幕上,同时,图片出示大象的身子和腿都像什么,训练孩子们口语表达能力。重点句单独呈现反复连读语气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让同学们把疑问的语气充分读出来。学生自读第二段课文,找到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并且理解这些办法行不行,为什么?同时知道学生读出反驳的语气。

二年级的同学具有初步理解词语的能力,但是要让他们对整个故事进行复述就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孩子们能更加直观的了解称象的过程,这个环节我设置了动画来帮助大家理解课文。这样能轻松突破教学难点。首先通过学生自读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对曹冲称象的过程有一个初步、抽象的理解。然后通过看动画片的方式,产生一个完整直观的感受。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身临其境的境界享受,同学们仿佛亲眼看到了,聪明绝顶的曹冲通过动脑筋、想办法称象的过程。

为帮助他们完整地讲出曹冲称象的过程做好铺垫,最后通过再次分步看图提示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出曹冲称象的过程。这样,把抽象化为具体、乏味化为有声有色的一个过程。这些动画能够唤起学生对语言的主动感悟,积累词语,乐于表达。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学习重点,练习从低年级开始就能有序地说一段话。让学生在一种现实感中进行主动学习。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他们爱学习、爱动脑筋的好习惯。借助多媒体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教学设计

《曹冲称象》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谁能说一说大象长得什么样?

(看课件)有没有见过称象?

(板书:称象)如果叫你称象,该怎么办?

然而大约早在1800年以前的时候,我们聪明的祖先中有一个才7岁的孩子,就出色地完成了称象的任务。他的名字叫曹冲。他是三国时代魏国国王曹操的儿子。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称象》。

二、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提醒学生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检查自读效果如果有的学生还没有读顺,再提醒他们自读相应的句子、段落,力求大部分学生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然后按谁做了什么事的思路口头填空。

课文讲了的故事

(学生填曹冲称象正确,填曹冲想出好办法称象更好,应给予充分肯定)

三、自主识字,有针对性地指导

1,给课文中要求会认的11个生字画上圆圈,自己读读字音,想办法记忆字形。

2,学生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3,在学生自主识字的基础上,教师作有针对性的指导。

4,教师出示生字组成词语的卡片,让学生认读词语,巩固识字。

5,学生再次自读课文,强化识字效果。

四、分步细读,读懂各段意思,重点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大象又高又大。

(1)指名朗读。

(2)学生画出写大象又高又大的语句,互相交流再出示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个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大象又高又大。

(3)激发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

大象的身子像(堵墙)

大象的身子还像( )

腿像(四根柱子)

腿还像( )

(4)指导朗读,提示学生读出惊奇、疑问的语气。

3、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官员们的称象办法。

(1)四个同学一组,分角色练习朗读,再互换角色朗读。

(2)思考、讨论:官员们提出了什么称象办法?他们的办法好吗?为什么?

4、学习第四自然段,感悟曹中称象办法的巧妙。

(1)自由朗读,要求读熟。

(2)教师出示先再然后等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再指名学生说,师生共同评价,看是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说清楚了。

(3)实验演示指名学生上讲台,一边说一边通过道具实验演示曹冲的称象办法教师提醒全班学生认真观察。

(4)思考、讨论:曹冲的称象办法好吗?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解决不能把大象宰割成一块一块称的问题,从而认识到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5、指导朗读最后一段,注意微笑着果然这两仑词的语气。

五、升华认识,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一头大象,官员们想不出好办法称它的重量,小曹冲怎么会想出这么个好办法呢?

(绝大多数学生会说曹冲善于观察、肯动脑筋,这也正确深层次探究曹冲怎么会想出这么个好办法,则缘于他善于联想秤提不动大象,曹冲想到船载得起;宰大象秤重量肯定是不行的,那么,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大象呢?曹冲又联想到石头,石头可以代替大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曹冲善于联想的特点)

2、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的故事,今天又学了曹冲想出好办法称象的故事,有的同学还知道比利时的小英雄撒尿浇灭导火索的故事那么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想了什么办法解决呢?还有什么难题,现在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说出来吧,大家帮你想办法,好吗?

三、完成课后第3题

1、自由朗读句子,再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正确的语气。

2、说说每组的后一个句子好在哪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 入.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二 范读课文

思考:围绕着称象,课文却写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试着提出来.

三. 出示目标

通过学生的质疑导入目标.

四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A:称象这件事的时间:古时候.

B:大象的来历:人家送给曹操的.

C:人物:曹操,曹冲,官员们.

2. 当时曹操什么心情?谁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过渡:曹操看到的那头象是什么样子呢?

五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来)

默读画句,这句话是个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 课文写的是称象的事,可为什么介绍这头大象的样子呢?

3 谁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4 官员们看着这头象,发出了议论,议论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5 官员们议论什么问题?

6 谁能把议论的语气读出来?

过渡:大家都在认真地看,都在不停地议论,曹操却提出了问题,官员们是怎样回答的呢?

六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默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官员们想出哪几种称象方法?用()画出来.

2 曹操听了他们的'话怎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3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4 谁能试着读读这段,看谁体会得最好?

指名读评议分角色读

过渡: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话都不满意,这时七岁的曹冲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曹冲的称象的办法是怎样的呢?

七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2做实验突破难点

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老师一边演示.

然后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3 指名朗读课文,其他民学看插图.

过渡:曹冲这样做对吗?他到底称出大象的重量没有?

八 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 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 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九 总结全文

1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2 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6、那一定会很好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那一定会很好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缩、努等7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了解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3.与《卖火柴的小女孩》进行比较,能发现两篇课文的异同点。

  【课前准备】

  学习单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主人公的生命历程,感受它享受生命中每一段历程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聊心愿,导入新课

  1.出示月亮图片,谈话:看图猜一猜老师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2.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老师最大的心愿就是能飞上月球,像嫦娥一样,在月亮上散散步,到桂树底下乘乘凉,说不定还能和嫦娥聊聊天呢!那一定会很好。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心愿呢?用上________,那一定会很好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自己的心愿。

  2.揭示课题:有一颗小小的种子,它也有着自己美好的心愿。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那一定会很好》。

  【设计意图】猜心愿激发兴趣,聊心愿导入课题,这样轻松愉快的谈话能够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学生进去良好的学习状态。同时,通过心愿的畅想,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向往那一定会很好。

  二、回顾课文,明确学习任务

  1.教师一边板书课题一边引导:课题上这个*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学期我们已经学过哪两篇略读课文?(课件出示第3课、第7课图片)

  2.谈话:大家之前是怎么学这两篇略读课文的呢?

  预设:迁移精读课文学到的办法、借助阅读提示学习

  3.出示阅读提示,教师引导:自己读一读阅读提示,提示中有哪些要求,并用序号标一标。

  4.学生自读阅读提示、标序号后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本课是三年级第三篇略读课文,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通过回顾前两篇课文及略读方法,读一读、标一标本课的阅读提示,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为接下来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三、初读课文,了解生命历程

  1.教师布置学习任务: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并在文中圈出主人公变成的事物。

  2.学生默读课文,圈画主人公变成的事物。

  3.学生自主交流种子生命经历中的4次变身,教师相机板贴主人公的卡片。

  4.同桌互相简单地说一说种子的生命历程。

  【设计意图】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三年级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快速默读并思考到圈关键词,再按顺序摆一摆卡片,帮助学生搭建了支架,并利用流程图,让课文主要内容一目了然。

  四、默读课文,体验美好心愿

  1.教师引导:主人公经历的一段段历程中,它所变成的事物都有自己美好的愿望。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它的愿望,并用横线划出来。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主人公愿望的句子。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出示4个愿望。请同学们读读愿望,想一想,如果你就是它,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愿望呢?

  (1)如果你就是它,想一想,你为什么一定想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学生汇报时相机正音缩成一团的缩是平舌音。引导学生感受种子的难受,并代入角色用迫切的语气说出自己的心愿。

  (2)你为什么想做一棵会跑的树啊?

  (3)你为什么想要休息一会儿,躺下来呢?

  4.教师小结: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如果这些愿望都实现的话,那一定会很好。来,大声地说出你的美好愿望吧!

  5.学生分小组感情朗读四个愿望。

  【设计意图】通过代入角色让学生想象那一定会很好的言外之意,学生才能切身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样的体验式想象不仅能引领学生感受这些愿望的美好以及心怀美好愿望所带来的幸福感,还在学生的情感意识中雕刻出一个个鲜活的童话形象,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五、再读课文,感悟人生态度

  1.布置学习任务:从美好愿望的产生,再一次次的转变,在这一段段历程中,心怀美好愿望的主人公都经历了什么事呢?再次默读课文,圈画出关键词句。

  2.课件出示学习单,自主探究完成学习单。

 

  3.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点评。

  预设:

  (1)努力生长、站在阳光下:出示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说一说它是怎样努力生长的?站在阳光下的感觉如何?并指导读出种子的努力和快乐,感悟它努力向上的心态。

  (2)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出示第5自然段,引导想一想当它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的时候会说些什么,感悟它积极主动的态度。

  (3)在山路上跑来跑去、听耳边呼呼的风声:出示第7自然段,引导学生说说省略了什么?手推车推着这么多东西的时候心里会想什么?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为什么会这么舒服?最后再感情朗读感悟它的知足和幸福。

  (4)骨头吱吱嘎嘎地响、费力地跑来跑去:相机正音吱吱嘎嘎,引导学生想一想它的骨头都会吱吱嘎嘎地响了,为什么还要这么费力地跑来跑去呢?并说一说这是这是怎样的手推车。感悟它负责任的工作态度。

  (5)吱呀摇晃、挺直腰背坐着:正音拆是翘舌音,引导学生想象椅子这么吃力,为什么还要挺直腰背呢?并用一句话来赞美它。感悟它负责任的态度。

  (6)满意地舒展着身子:引导学生说一说它此刻的内心想法,可能会说些什么?感悟它幸福、平和的心态。

  4.教师小结:你喜欢这样的主人公吗?为什么喜欢它?

  5.学生交流喜欢的理由。

  【设计意图】利用学习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明确自学任务,还能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不仅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探究创设了机会,更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搭建了展示的平台。

  六、比较学习,推荐阅读

  1.谈话:略读提示中的第一个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接下来思考第二个问题:比较一下,这篇课文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出示学习任务:

  (1)回顾《卖火柴的小女孩》,想一想两篇课文的异同点。

  (2)小组讨论,把关键词填在图表中。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展示学生的图表,并引导其他学生补充相关内容。

  3.教师小结并推荐阅读:同样是童话,但作者的想象不同,角色不同,地点不同,情感不同。童话的想象可真丰富、真有意思呀!像这样的童话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大家还可以读一读《红纱巾》《爷爷一定有办法》等,这些童话的想象也非常丰富。

  【设计意图】推荐的两个故事都用重复且富有节奏的文字细腻地描述了主人公经历的一段段神奇的历程。非常适合学生阅读,便于学生迁移运用课文中的阅读方法。

7、普罗米修斯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普罗米修斯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内容】

《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故事长廊 中的第三篇课文。

【指导思想】

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材的专题是故事长廊,安排的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本课排在了《寓言两则》和《文成公主进藏》之后,在学生对寓言和民间故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西方优秀神话故事,让学生知道普罗米修斯不但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神,而且是一位英雄,他不畏强暴,为人类谋取利益不惜牺牲自己。

因此,我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头脑中再现普罗米修斯这位英雄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使学生学习能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市的兴趣及了解西方文明的兴趣。

【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介绍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去阿波罗那里众取火种,从而给人类悄来了光明和幸福,但因此触怒了众神领袖宙斯,受到宙斯垃严厉的惩罚,但他不屈不挠,不向宙斯屈服,最后被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所救,重新获得了自由。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为民造福、甘愿为人类受苦的伟大精神。

【学情分析】

本课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改编,由于文化的差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本班学生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对古希腊神话不是十分了解。故课前要布置学生阅读有关的古希腊神话,使学生对普罗米修斯及其他众神有所了解。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种、喷射、火焰、驱寒取暖、驱赶、领袖、气急败坏、惩罚、敬佩、造福、违抗、狠心、双膝、啄食、肝脏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气急败坏、驱寒取暖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4.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忍受苦难的献身精神。

5.阅读课后阅读链接,感受中西方神话的不同神奇。

【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述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有关古希腊神话,并对火种有大致了解。

【板书设计】

14普罗米修斯

起因 经过 结果

盗取火种 遭受惩罚 获得自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阅读了许多中国神话故事,比如《女娲补天》、《猎人海里布》等。但你们知道吗?古希腊也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你能说说自己看过的古希腊神话故事吗?(生介绍,师可以适机梳理各位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正义之神普罗米修斯。对这个神,你们有所了解吗?(生根据收集的资料做简要的介绍: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提坦神,他创造了人,同时仿造音神,终于使人类发出声来,而且教给人类知识和技术方法。)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注意正音:恕是翘舌音。

3.在读文中,有没有艰涩的词或长句子不好读的,提出来当堂解决。(生提出,可采用学生互助的方式解决)

多音字:肝 脏( )

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人名连读,引导生多练习。

4.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懂的词语,在文中标注出来。

5.生提不懂的词语,可采用师启发或众生帮助的形式解决。(以下两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理解)

气急败坏: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本文指宙斯十分恼怒。

惩罚:严厉地处罚。本文中指宙斯对普罗米修斯采取了一些残忍的手段。

三、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讲述了普罗米修斯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答,注意引导学生说得简要一些,抓主去次。(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了火种。)

3.然后呢?这部分注意引导学生:普罗米修斯所受到的折磨不用一一说出来,可概括为:宙斯知道后,用残忍的手段严厉地惩罚了普罗米修斯。

4.最后呢?(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5.把这三部分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生自己先练习一下,再指名生说。)

四、分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众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答)

二、学习课文:

1.对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诸神,我们以前了解得不多。读了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我们接触到了几个神:普罗米修斯、众神领袖宙斯、火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不知道这几位神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结合课文有关词句谈一谈吗?(先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2.关于普罗米修斯:

(1)普罗米修斯很勇敢,他是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取火种。(有感情地读读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指名读,生评,师注意引导学生谈感受:这一句要读出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决心。因为从一开始,他就已经看到了盗火的后果冒生命危险,但他还是毅然决定去为人类盗火。)

(2)普罗米修斯是个真正的英雄,他很有正义感,认为是对的事,就义无返顾地去做,不怕受到宙斯的惩罚。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读出普罗米修斯的坚定和无畏。(自读、竞读、齐读)

(3)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勇敢的神,任凭宙斯用残忍的手段折磨他,他也不屈服。

宙斯用了哪些残忍的手段?(指名说)

(多媒体播放图片)师: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高加索山,到现在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他独自被锁在这里,既不能动,也不能睡,不光日夜经受风吹雨淋,凶恶的鹫鹰还每天剖开他的肚子,啄食他的肝脏,他要忍受撕心裂肺的痛苦。结合你的理解,再读读6.7.8自然段。

忍受这样的痛苦,普罗米修斯也没有屈服,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普罗米修斯还是一个善良的神,当他看到人类吃生东西,在无边的黑夜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长夜,他很同情人类,就决定为人类盗取火种。

(5)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值得敬佩的神,他的行为让执行惩罚的火神都敬佩。

3.对别的神,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宙斯:冷酷无情,看到人类受苦一点也不同情。而且,他还很残忍,就因为拿了一颗火星给人类,他就用那么残忍的手段折磨普罗米修斯。

宙斯作文众神的领袖,太霸道了,他很可怕,几乎没人敢违抗他的命令,一旦违抗,他就会给以最严厉的惩罚。

火神:是一位有正义感的神,他对普罗米修斯的行为很佩服,并且他想救普罗米修斯。(指导读第三自然段)但是,他也很软弱,尽管他知道普罗米修斯没有错,却不敢违抗宙斯的命令。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力气很大,还很有正义感。

4.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我想,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之所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大概是他为正义而战,不屈服权势的原因吧。在人们心中,他是真正的英雄!

三、充实所概括的主要内容:

(出示上节课概括的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能更准确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理解完了课文的基础上,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上节课所概括的主要内容,你可以怎样适当地添加一些词语,体现普罗米修斯的无畏、为人类献身的精神。(生试着添加,师作引导)

添加后的主要内容: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为人类盗取了火种,宙斯发现后,用残忍的手段严厉地惩罚了普罗米修斯,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四、课外拓展:

1.在我们的课文中,除了普罗米修斯,还有一位正义之神赫拉克勒斯,他也有一番不平凡的经历呢!有同学知道关于他的故事吗?(如生收集到了可由生介绍,师注意提醒学生讲故事的技巧)

2. 学生默读课后阅读链接对比阅读,小组讨论发现中西神话故事的不同。

3.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神还有很多很多,故事中除了英雄普罗米修斯,还有几个人物,他们是宙斯,火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通过故事,你一定对他们也有了个初步的评价。他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故事,如果想进一步了解他们,可以读读其他的古希腊神话故事。(了解众神,激发学生阅读古希腊神话故事的兴趣)

8、精卫填海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精卫填海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帝、曰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少,会写帝、曰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4.能和同学交流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篇课文,这三篇课文都和神话有关。谁来说说你对神话的了解?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精卫填海》,这篇课文和另外三篇不同,是一则文言文。

二、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练习写字。

(出示自学提示)

1.师:请大家读自读提示,按要求学习。

提示: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

2.师:课文读的这么熟练,把单字挑出来你还能读准么?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生字曰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日和曰的区别,曰字要写得扁平一些,中间的短横起笔靠着左边的竖,右边不能靠着折笔画。

3.引导学生读出课文恰当的停顿。

(1)师:文言文要读好停顿,才能读出韵味来。仔细听桑老师读,你再试着模仿读一读。

(2)师:在你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句子比较难读?重点强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停顿。

(3)再来练习读文,指名读,男女赛读。

(4)学生齐读课文。

三、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1.课文读得有滋有味,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读懂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

2.用你喜欢的方式来理解这个故事。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4.结合刚才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么?

5.朗读并背诵课文。

(1)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再读课文。练习背诵。

(2)自由背诵课文.

四、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1.师:孩子们,我们都知道神话具有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这篇文言文中,你觉得哪些地方很神奇?

2.师讲述: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玩,却不料发生意外,溺水而亡。但她不屈服与命运,化为了一只精卫鸟。我们再来看插图。

3.指导看插图:观察精卫的外形、动作、神态,说说此刻精卫眼中的东海是怎样的?(波浪滔天、十分凶险等)

4.面对波浪滔天,凶险的环境,精卫是怎么做的?精卫在填海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对这些困难,它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式:

面对狂风巨浪,精卫 。

面对他人的不解和质疑,精卫 。

面对 ,精卫 。

学生根据句式汇报想象。

师:文中的精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结合文中具体语句来谈一谈。

出示: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引导:衔西山之木石只坚持了一天吗?(抓住常衔,想象精卫填海的时间漫长、意志坚定、毅力顽强.....)。板书:不屈不挠

五、拓展阅读(《学习巩固》13课《夸父逐日》)

1.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特征才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打开《学习巩固》42页,结合注释理解这篇文言文。思考:1.你觉得哪些地方神奇?2.夸父是个什么样的人?

2.推荐阅读《山海经》。

9、四年级上册雪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雪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暮江吟》重在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美景;《题西林壁》重在感悟其中蕴含的哲理从不同的角度,多元化思考问题;《雪梅》借助雪梅之争,暗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之意。教学本课,重在创设情境,引领学生透过诗句走进古诗描绘的意境,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古诗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并通过辨析讨论,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朗读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引课,初读课文

1.导言: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为我们传递着独特的文字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古诗三首》(板书课题),领略诗歌的精彩。

2.课件出示三首古诗,请会读的同学范读。

3.学生自由诵读古诗,遇到读不准的字可以查看书中音节,也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设计意图:因为课前有预习过程,部分学生在以往的积累中也读过这三首诗,因此,此环节重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鼓励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体验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二、交流互动,集中识字

1.课件集中出示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暮、瑟、缘、降、骚、逊、输。

(1)引导学生自读、指读、赛读,读准每一个字音。

(2)降有几个读音?怎样组词语?(学生认读多音字降,并用不同音节组词。)

2.自由朗读三首诗,要求把诗句读得正确、流利。

设计意图:反复再现生字,借助具体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巩固字音。

三、自主阅读,学习《暮江吟》

1.教师利用课件播放《暮江吟》朗诵音频,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用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自由交流:透过这些文字,透过这些声音,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描写的两幅画面的景色之美;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品读诗歌:

(1)自由朗读《暮江吟》,尤其要读准暮和吟,注意吟读yn,不要读成ynɡ。

(2)仔细默读每一句古诗,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想一想:它们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指名朗读古诗,说一说:你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

预设:从暮江吟半江瑟瑟半江红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江面。

从暮江吟一道残阳九月初三夜可以看出古诗描写的是九月初三傍晚和夜晚的江边景色。

4.过渡:诗人在去杭州的路上,看到江边的风景,不禁陶醉其中,吟下了这首诗。就让我们再看看画面,去亲身领略当时诗人所看到的美景。

5.导学:古诗分两个时间段,那么我们也按两个时间段来学习、品读这首诗。

6.课件出示前两句诗。傍晚夕照,是怎样的景象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诗句,借助书中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

预设:铺体现了残阳的方位、光的柔和及面积广大而均匀;瑟瑟写出了江水碧绿的颜色,像绿宝石,像无瑕的翡翠。

红:江水红得像小孩子的脸,像红玛瑙,像火。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有一句:日出江花红胜火。在这儿,夕阳下的江水,不也是日落江水红胜火吗?

一道:夕阳西下,阳光斜射到江面上,全句应该是一道残阳光铺水中,只是古诗有严格的字数要求,所以省写了光,这在古诗中经常见到。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对愁而眠的应该是人,全句应该是江枫渔火对愁眠人,同样是因为字数的原因,省去了人。

(3)指导朗读:诗人的遣词造句非常精彩,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美景,以至历经一千多年,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它的美妙,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7.拓展延伸:夕阳无限好,古诗中有很多吟咏夕阳的名句。谁查了相关的资料?

预设:

李商隐的《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8.齐声诵读:看到这样的情景,诗人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那么,带着这样的愉快心情,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诗的前两句。

9.过渡: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诗人心情十分愉快,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天暗下来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这时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10.课件出示后两句,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感受。

11.学生汇报交流:夜晚的景物有哪些?

新月:如弓古诗中常有这样的描写,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露珠:在新月的映照下,好像珍珠一样晶莹、透明。

12.小结:如果说傍晚江边夕阳如火,那么夜晚江边新月当空,一片银白。这静谧的夜景令作者产生了美丽的遐思。

13.齐声诵读全诗。

可以配上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人笔下的景物及其特点,继而进入全诗的意境,体悟文章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描绘的意境,在品词析句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的同时领悟诗情。

四、观察交流,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暮、吟、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

2.学生自主观察每一个生字,遇到识记有困难的生字,提出来,然后和小组同学一同议一议。

3.集中交流,学生将小组识记过程中没有解决的生字提出来,师生一同交流。

预设:吟是形声字,今是声旁,因此,不要写成令。

庐是形声字,广是形旁,与房子相关,因此不要写成疒。

缘右上部分是撇折、横折。

4.课件出示这几个难写字的动态书写过程,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跟随动画进行书空。

5.学生观察田字格中这几个难写字的书写,然后在练习本中练写。

6.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动态书写过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和交流。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的书写练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布置作业

1.诵读三首古诗,背诵《暮江吟》。

2.查找描写江水的古诗,抄写在积累本上。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积累古诗的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直接入课

1.教师利用字卡,开火车认读本课生字,并口头组词。

2.学生背诵《暮江吟》。

3.直接入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两首古诗:《题西林壁》《雪梅》。

设计意图:巩固基础知识,开门见山,直接入课,提高课堂实效。

二、学习《题西林壁》

1.导入:(课件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风光吧!

2.引出课题: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是《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

4.初读,读通读顺。

读古诗先要读得字正腔圆,接下来要有板有眼,最后要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正音,练读诗句。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

(5)师生合作读。

5.再读,感受不同。

(1)学生借助注释学习古诗,说一说每一句话讲的是什么内容。

(2)苏轼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

(3)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想象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4)出示课件,借助画面真切感受不同,引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5)引发想象:苏轼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让我们沿着苏轼的踪迹到庐山去看看吧!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仿佛来到了何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小结: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

6.品读,感悟不识。

(1)看到庐山的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3)引读: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他是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他还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于是,他问自己,他问山中游客,他还问你们:孩子们,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揭示哲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5)吟诵全诗:于是,苏轼文思泉涌,挥毫在西林壁上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学生读全诗)

7.拓展链接:同是庐山,我们却能看到千姿百态的景象,是因为我们移步,让庐山换形。我们以前也学过一篇有移步换形效果的文章,是《画杨桃》。背诵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这首《题西林壁》,也是要告诉大家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但是,我们只看得片面的时候,不要忙着下结论,而是要客观、全面地去观察、去发现,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这也是诗人在游庐山后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诉世人的道理。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传诵的千古名句。我们平时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正是此理。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朗读,多种角度的思考,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感悟作者的所见和所感。

三、学习《雪梅》

1.自由读诗:读古诗,讲究的是抑扬顿挫,谁能有节奏地读一读?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大家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3.集体交流,相机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先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再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预设:

(1)降:服输。阁:同搁,放下。逊:不及,比不上。

(2)前两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服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3)后两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芳香了。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5.讨论交流: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

6.播放视频: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

7.总结: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8.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交流的基础上感知文本主题,突出文本主题,并通过朗读深化文本主题。

四、课后拓展,延伸巩固

1.苏轼赴汝州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他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另外还有四首。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了解学习,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诗里,还可以看到庐山更多的美和诗人丰富的感情。

2.卢梅坡在写完《雪梅》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大家也可以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10、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说课稿

《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

一:说教材

《呼风唤雨的世纪》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语文阅读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本组课文训练项目及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这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本单元对学生的要求,

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注意主体的参与,发展思维,培养学习能力,以达到教学目标,使用的方法为: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品词析句法、以读带讲法,练习法,讨论法,指导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学法:指导学生运用读、思、划、议、说,同桌互学,小组合作等方法

三、说教学流程:怎么样教学这节课呢?

我采用: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悟课文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简单介绍作者路甬祥及本文的写作意图。

设计依据: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自然引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用 划出来。

设计依据:让学生自由朗读、默读的方式先整体感知课文,带着问题读,让学生有目的的读,有价值地获取,初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少的一个环节,学生在读中能对整篇文章有个大致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

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

2、.细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理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区别。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自学提示(出示课件):

动笔画画:划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生活状态和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语句。

用心想想:课文用了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成就的?用这样的方法写有什么好处?

小组交流:把你的学习收获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分享。

学生自学,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巡视指导。

教师提出汇报要求,学生汇报自学收获。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理解农耕社会。

理解重点句子: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结合第四段内容,进一步理解发明和发现。(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体会对比的说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

学生举出其它的科技成就。(课件出示展示科技成就的图片。)

指导朗读。

总结写法和说明方法运用的好处。

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思考:你认为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

(课件出示)20世纪是一个的世纪。

同桌交流,补充空白。

(2)学生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心中的奇思妙想。

设计依据:让学生抓住重点,自渎自悟自得,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放飞到想象的自由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同步发展的效果。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把你的奇思妙想动笔画下来,讲给爸爸妈妈或长辈听,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然后运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

2.做一份名为《科技天地》手抄报,参加全班展评。

设计依据:课堂上有效的拓展,其实是对教材的优化重组,有针对性且及时拓展,不但能增加了阅读拓宽了视野,反过来又促进对课文理解的升华。

四、说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

科技发现和发明

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通过板书,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请思路,体会中心,知道选材,因此,我的板书力求体现这些,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11、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做到连贯有气势,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读懂课文,关注特殊形式,读出气势节奏。

3.结合资料,读出对于国家的热爱,对于旧中国的无奈和对青年的希望,对新时代的自豪。

教学重难点:结合注释,关注形式,读出气势和节奏。结合资料,读出浮躁情感。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课题《少年中国说》,谁来读这个题目,从学生朗读题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少年中国和说之间的停顿,引导学生了解说作为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和平常的说话是有区别的。带着理解,再读少年中国说。

二.分段教学,突出重点。

(一)第一自然段:理解意思,关注形式,突出气势。

联系课题,自读理解:

表扬学生理解课题后读得更有味道,自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第一自然段的意思,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学生交流,关注形式:

(1)通过自读理解,你知道了那句话的意思?

如学生有困难。出示第一句少年富则国富 尝试用一个关联词来替换则(如果 就)

(2)学生解释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第一自然段相同的句子形式。少年则国。这样的句子形式,我们以前见过(排比)

(3)你会怎么来读这个排比句?排比段落?

(二)第二自然段:关注注释,理解句意,读出气势。

1.理解意思,关注句式,我们就能读出文言文的形式。你能说说第二自然段的意思吗?

2.提示学生关注注释,通过注释,你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学生自主交流。了解意思后,请你再读课文,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3.关注特殊形式

课文中红日。伏流,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的意思我们都知道了,他们和少年中国有什么联系呢?

4.请你结合理解,再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三.结合资料,读出情感。

1.出示意启超的资料。(关注其爱国和改革家的身份,读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少年改变旧中国的希望)

2.出示清末列强割据的资料。(关注清末受列强割据的场面,将自己想象为梁启超,读出对时局的无奈,悲痛和对少年的希望)

3.出示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资料。(对比之前的资料,读出欢欣鼓舞,和对于国家民族的自豪之情)

12、宇宙生命之谜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宇宙生命之谜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并最终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文章的题目是宇宙生命之谜,因此,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紧紧扣住谜来组织文章。作者先提出疑问,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一个谜,接着作者分析了生命存在的四个条件,对太阳系除地球外的行星进行一一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行星中不可能存在生命或难以存在生命,但还需要继续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由谜导入,接着开始解谜,最后又由谜结束,文章浑然一体,既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让读者觉得余味无穷,增添了进一步探索的愿望,体现了作者在行文中的匠心。六年级的学生对记叙类文章更容易理解,而对科普类文章则稍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这篇文章,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逐渐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结构特点、语言特点,丰富阅读的广度,为以后学习说明文打下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重点理解猜测、揭开、抵御、嫦娥等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3.掌握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科普文的阅读方法;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的情况及成果。

教学难点:感受说明文的特点,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谜、嫦、娥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发达、仍然、理论、恒星、封冻等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3.初步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层次,把握主要内容。

3.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宇宙图片或小视频,交流感受,进入本课学习。

过渡: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宇宙是什么样子的?你是否幻想过去太空遨游,去其他星球做客?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宇宙的了解也越来越多,浩瀚的宇宙激发了人们无限的想象力。但是宇宙实在是太大太大了,有关它的谜也太多太多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个连科学家也解不开的谜,看我们是否能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呢?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1)提出问题:地球之外是否存在生命?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讨论。

(2)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1)读准字音、写对字形。

◆需注意的字音:嫦、尚、摄是翘舌音,燥、磁是平舌音,倾是后鼻音。

◆需注意的字形:辨字(娥蛾峨 燥躁澡操)

(2)理解词义:学生分组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预设: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大意,将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结合起来。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词义。本课有许多科技词汇不太好理解,要在课前安排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如核酸、厌氧菌、磁场、有机分子等,课堂上简单交流一下,读通即可,不需深入讲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阅读课文导语与侧栏点评,确定阅读重点,思考问题。

(1)请学生在图中的圈内填上合适的词语,训练整理信息的能力。(出示课件)

预设:要完成此题,需对课文第2自然段的内容进行消化、整理,通过图片填空,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宇宙之大和地球之小,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宇宙中还会不会有存在生命的星球?

(2)自读自悟。标上段序,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举手发言。

预设:引导学生读侧栏文字每个自然段往往有概括主要意思的一句话,阅读时我要注意找出来,试着运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说明文的语言往往比较精炼,内容也比较具体,对于训练概括段意是很好的尝试。

示例:①从神话引入,提出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②从理论上猜测地球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人类至今未找到另外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③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④经分析,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⑤猜测火星可能有生命存在。科学家发现火星和地球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发现火星表面的黑色条纹像运河,火星表面的颜色随季节变化。

⑥发现火星表面的黑色条纹是暗环形山和暗的斑点,火星表面的颜色变化是风把火星表面的尘土吹来吹去。

⑦发现火星的特点是干燥、空气稀薄、温度低、没有磁场和臭氧层,说明生命在火星上难以存在。

⑧进一步考察发现在火星的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分子,在火星表面取样的培养中未发现微生物的存在。

⑨科学家从陨石中找到了有机分子,大家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存在生命。

⑩总结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谜。

2.在了解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1)教师提示说明文常见的写作顺序:提出问题(质疑)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结论)。

(2)合作与交流。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出每一层次写了什么。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写从古到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分析问题。介绍了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通过研究后发现一部分天体不可能存在生命,重点介绍了科学家探索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得出结论。人类尚未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会继续探索宇宙的生命之谜。

3.提出质疑,师生交流。

质疑:课文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第1自然段,对了解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没有帮助,这段话是不是多余的?能否删除呢?

预设:教师可从以下角度引发学生思考: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古至今,强调时间之久远,人们一直对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感兴趣,可见这个问题实在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用了对比的手法,古代科学不发达,只能用神话来解释,而如今科学发达了,却依然没有确切的答案,可见这个问题确实是个谜,自然过渡到后文的探究。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信息量很大,还有一些专业术语,初读下来,同学们可能觉得有点难,但是只要抓住了每段的中心内容,了解了全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来说明,我们就能很清楚地把握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我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不少关于宇宙的知识,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希望大家能通过这篇文章打开眼界,跳出我们的常识圈认为地球非常非常大,而忘了宇宙的存在,其实地球只是茫茫宇宙中一个非常小的星球,下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其他星球看一看。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结合课前导语、课后习题和旁批阅读)。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2.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弄懂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其他星球的情况及成果。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再次提出课文的主要问题: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学生交流。

预设: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大致了解了科学上的结论,对在第一课时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可引导学生再说一说。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次讨论时,一些认为地球之外有生命的同学刚刚改变了观点,认为地球之外没有生命。老师的观点嘛,认为我们还是应该对这个问题存疑,因为宇宙是无限大的,只有地球上有生命似乎有点令人难以置信。而且这依然是个谜,等待着大家去不断地探寻。让我们先开始本课的学习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确定阅读重点: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

(1)学生自主阅读,标示相关语句。

(2)教师引导学生留意课后习题第1题,归纳阅读方法。

①与问题相关的内容仔细读,必要时多读几遍。与想要了解的问题关系不大的段落不需要细读。

②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有的信息可能是不准确的,需要再查查相关资料加以判断。

2.理解课文,寻找答案。

(1)学生讨论: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过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看课文是从哪里开始具体讨论宇宙生命之谜这个问题的。

明确:课文第3自然段中提到: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所以应重点研读第3自然段。

学生交流: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第一,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第二,必要的水分;第三,适当成分的大气;第四,有足够的光和热。

(2)借助上面的探讨,思考:太阳系中除地球、火星之外的其他行星有无生命存在?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①教师按离太阳的远近画出围绕太阳运动的八大行星的示意图: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出示图片也可)

②学生阅读第4自然段,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分析哪些行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哪些行星可能有生命存在。(火星放在后面单独说)

教师提示:指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表达。

交流示例:

?水星:因为它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三百至四百摄氏度,所以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金星:因为它缺氧、缺水,有着浓厚的云层,阳光辐射和云层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其表面温度极高,所以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因为它们离太阳很远,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一百四十摄氏度,所以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3)重点探究火星。学生阅读第58自然段,分析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预设:全文关于火星的内容相当多,信息量也大,而且关于火星是否有生命的探讨相对于其他行星要复杂得多。可将学生分成两组,分组思考下面的问题:

A.为什么火星上可能会有生命存在?(从理论角度思考)

B.为什么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从科学事实角度思考)

①小组一汇报交流。

两个猜测:火星表面有很多纵横的黑色线条可能是火星人开挖的运河;火星表面的颜色随着季节而变化火星表面的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因为火星与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自转一圈的时间接近;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倾角接近,昼夜长短相近,都有四季。所以火星上可能会有生命存在。

②小组二汇报交流。

两次科学探索:1971年,宇宙飞船进入环绕火星飞行的轨道,通过近距离观测,证实人们关于火星上有火星人、有植物的两种猜测是错误的。1975年,宇宙飞船登陆火星,进行分析和测试,证明火星的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分子,对火星表面取样的培养中未发现微生物的存在。

因为火星上非常干燥,水分少、大气稀薄、表面温度很低、没有磁场、没有臭氧层,所以火星上的生命难以生存。

③教师出示关于火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生快速阅读,了解相关知识。

资料一:为了探索火星,火星轨道上不仅有数量不少的探测器,而且在火星表面也有陆地车在进行登陆勘测。目前火星上有两架陆地探测器,其中好奇号火星探测器是最有实力的,它于2011年11月发射,已经在火星上工作7年多,拍摄回非常多的火星地表图片,而人类也对火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的两项重大发现:一是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接近火星地表处一块有30亿年历史的沉积岩中发现了有机分子,说明火星上曾经可能存在远古生命;二是发现火星大气中的甲烷含量存在季节性波动现象,或与现代火星生命有关。虽然这些发现不足以说明火星上一定存在生命,但对未来的火星表面和地下探索任务而言,这些发现无疑是个好兆头。

资料二:2018年7月25日晚间,据BBC(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来自意大利宇航局的团队日前在火星南极附近冰层的地下发现了一个液态水湖。这一发现刊登在《科学》期刊上。这个湖约20公里宽,在一个巨大的极地冰川下,位于火星地表下方约1.5公里处。根据刊登在《科学》期刊上的相关研究来看,这个湖的温度非常低,预计在零下90华氏度,远低于水的冰点,并且水体充满了盐和其他矿物质混合物。研究人员做出判断它可能是一个冰下湖,一个含水层,或一层被水浸没的沉积物。

④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小结。

小结:结合我们刚才阅读的一些最新的研究资料,我们能够发现,尽管有了一些新的发现,但对于火星上是否真的有生命存在还是没有非常明确的答案,但是火星是太阳系内最有可能有生命存在,或最有可能为人类提供移居场所的星球。关于火星的研究还在继续,这个谜还在探寻之中。

三、读法探究,写法借鉴

1.浏览课后习题第2题,交流阅读方法。

(1)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

(2)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预设:经过前一课《竹节人》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带着不同阅读目的去阅读的方法了。这里又给学生提供了两个阅读任务,请学生根据课后提供的阅读任务,自己去确定阅读的内容与重点,再进行交流。

明确:完成阅读任务(1),要重点阅读第3、4、7、8自然段,作者先提出了生命存在的四个条件,然后一一罗列科学事实,利用排除法来判断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

完成阅读任务(2),就要重点阅读介绍火星的几个段落(第58自然段),火星与地球在许多方面很相似,即使到目前为止,人类仍然没有在火星上发现有生命存在,但是,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天人们将有可能移居火星。

2.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出示说明方法,学生在文中勾画相关句子,自主交流。

(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

(2)出示例句,学生说说加点的字词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这些字词能否删掉或替换,为什么?

①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零下五十摄氏度至零上一百五十摄氏度之间

②所有这些因素都说明,在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

③近年来,科学家对落在地球上的一些陨石进行分析,发现陨石上存在有机分子,说明太空可能存在生命。

明确: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所有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的说法都要求准确无误。

四、课堂回顾,拓展活动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在这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科学地、有条理地对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疑问进行论证,感受到了说明文的语言虽然平实,却准确、严谨,当我们在说明一件事物时也要做到这一点。当然,我们从课文中感受最深的一点是,茫茫宇宙中蕴藏着的无限的奥秘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而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人类到底能不能移居火星,都将是我们持续关注的话题。这节课,大家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看来,许多同学都是太空迷,知道的知识比我还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都能积极地思考、积极地发言,

2.给学生提供课外拓展活动的素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逻辑能力、阅读能力。

(1)人类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上(火星或其他行星)?可以组织一次辩论会,运用课本及课外知识作为论据。

(2)课外观看BBC(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关于宇宙的纪录片,如《宇宙的奇迹》《太阳系的奇迹》《生命的奇迹》等。

(3)课外阅读关于宇宙的科普书籍,如《少儿科普百科》《宇宙的奥秘》等。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认读嫦娥、磁场、陨石、干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所讲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交流,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的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浩瀚无垠的宇宙,除了地球之外,其他星球上还有生命存在吗?多少年来这一直是一个谜。《宇宙生命之谜》要回答的也是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同去解开这个谜团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正确认读下列词语。

嫦娥 磁场 陨石 土壤 辐射 沧海一粟

2.齐读、指名读重点生字词。

3.借助资料解释关键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生字词)同桌互读,并试着解释关键词语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强调易读错的字的读音。并对学生解释词语的意思进行补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宇宙生命之谜》这篇文章,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说)

2.师:判断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的依据是什么。(学生交流)

明确:生命存在的条件有:

a.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零下五十摄氏度至零上一百五十摄氏度之间。

b.必要的水分。c.适当成分的大气。d.足够的光和热。

3.天体具备哪些条件,才可以有生命存在?

4.说说在围绕太阳运动的八大行星中,哪些行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为什么?

四、再读课文,分析理解

1.快速地浏览课文。

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讨论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的?

明确:第2~9自然段。

师:课文第1自然段和最后两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归纳:第1自然段写的是从古至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最后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人们至今没有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但是仍然相信有生命存在,一直在探索这个宇宙生命之谜。

2.分析理解课文。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的?

明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生合作交流后发言)

师: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说说在围绕太阳运动的八大行星中,哪些行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哪些行星可能有生命存在,为什么?

学生交流: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三百至四百摄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金星是一颗缺氧、缺水、有着浓厚云层的行星,阳光辐射和云层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得金星表面湿度极高,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离太阳很远,它们的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一百四十摄氏度,因此,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那么,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

五、课堂小结

关于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的问题,人类一直在思考,发展到近代,科学家们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进行了探索与分析,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但从落入地球上的陨石中包含着有机分子的情况看,我们仍然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这还有待人类去进一步探索。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那么火星上到底是否存在生命呢?让我们继续学习。

二、合作探究

教师指导学生建立五人学习小组,分小组讨论问题并汇报。一、二小组探讨第(1)小题;三、四小组探讨第(2)小题;五、六小组探讨第(3)小题。从第一小题开始依次选取小组代表汇报。

(1)火星与地球有哪些相似之处?科学家对火星有哪些猜测?

(2)科学家采取了什么措施对两种猜测进行了揭秘,结果怎样?

(3)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火星上没有生命?

(4)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谈谈自己的感想。(学生畅所欲言)

三、交流展示

(1)小组代表展示:火星与地球的相似点:1.自转一圈时间相似;2.昼夜长短相近,有四季更替。科学家的两种猜测:1.火星表面的黑色线条是运河;2.火星表面颜色随季节变化,认为那是植物随季节的变化而改变了颜色。

(2)小组代表展示:科学家就两种猜测进行了揭秘,并且过程很真实,一是拍照,二是近距离观测。这两种结果证实了火星上有运河和植物的说法是错误的。

(3)小组代表展示:作者为进一步证实火星上没有生命,阐述了宇宙飞船的发现。采用摆事实,列数字的方法,证明了火星上水分少,大气层稀薄,温度低,无磁场且大气层中没有臭氧层,无法抵御紫外线和各种宇宙线的照射,这说明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

同时科学家通过对火星进行实地考察,得出了两个结果:1.土壤中无有机分子,没有有机分子植物就不可能生长;2.在对火星表面取样的培养中,未发现微生物的存在。这证明,在飞船着陆的地区,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

(4)教师总结。

四、问题研究与拓展

虽然火星上没有生命,但在太阳系之外,还有许多人类不知道的星系。人们确信:在不断的探索中,一定会解开这个宇宙生命之谜。大家课后可以阅读《少儿科普百科》《宇宙的奥秘》等书籍,了解更多的宇宙奥秘。

【教学板书】

宇宙生命之谜

生命存在的条件 人类对火星的探索和发现

①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 ②必要的水分

③适当成分的大气 ④足够的光热火星的探秘

13、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蚱、啃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蝴、蝶等13个字,会写蝴蝶、蜻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蝴蝶、蚂蚱、倭瓜等园中景物的图片)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答)如果现在你有一个大大的园子,里面就有这些动物、植物,你会喜欢吗?(喜欢)为什么呢?(因为动物很可爱,因为有吃不完的瓜果,因为可以在园子里玩)是啊,如果有一个这样的园子,老师也会流连忘返呢!不过,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园子,而是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汇报,师指导识字:

(1)多音字晃:

huǎng(明晃晃) hung(晃动)

(2)正确区分拔(拔萝卜)与拨(拨打)。

(3)承:注意中间有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3.(出示生字)指名学生带读,注意读准字音。

4.(出示蝴蝶、蜻蜓、蚂蚱等词语)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并划分段落。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美丽的园子)

2.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的哪些场景?

3.全班交流:记忆中的园子(第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第4~15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自由的(第16~17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第18~20自然段)。

4.(出示第1~3自然段)

(1)学生齐读,说说祖父的园中有什么。(昆虫)有哪些昆虫?(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这里着重写了哪种昆虫?(蜜蜂)作者先是运用了ABB式的叠词,再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蜜蜂的可爱,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2)除了昆虫,园中还有什么?(树)哪些树?(樱桃树、李子树、大榆树)着重写了(大榆树)。(出示与大榆树相关的句子)仔细默读上面的句子,找出作者描写大榆树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有什么作用?(勾勒出大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大榆树的活力。)

(3)再次齐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此刻你正漫步园中,看到这些富有生机的景物,是多么陶醉啊。

四、小结。

 祖父的园子里有蝴蝶,有蜜蜂,还有大榆树,真是生机勃勃,但是不是只有这些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发现。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祖父的园子,看到了里面的小昆虫和大树。现在,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祖父的园子,看看祖父的园子里还有什么好玩的、有趣的事物。

二、精读课文,重点赏析。

1.走近祖父,感受祖父的慈爱。(出示第4~15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4~15段,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园中的什么?(人)主要是谁?(我和祖父)我和祖父在做什么呢?(在园中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

(1)这么看来,我是一个很能干的孩子啰?(不是)为什么?(因为我其实并不懂怎么干活,都是在捣乱。)从哪里看出来?(重点词:瞎闹、乱钩、马马虎虎)对于我这种帮倒忙的行为,祖父有没有生气?(没有)从哪里能看出?(祖父大笑起来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祖父对我怎么样?(疼爱)真是一位慈爱的祖父,怪不得我在园中能如此自由自在。

(2)除了这些,我在园中还有哪些乐趣?(摘黄瓜吃、追逐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玩)玩腻了,我就去帮祖父浇菜,怎么浇的?(把水往天上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从此处的语言描写,我们不难看出,我此刻无比快乐。

2.走近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出示第16~17自然段)

在园中,除了生活是自由的,还有什么也是自由的?

(1)齐读第16~17自然段,回答上面的问题。(一切都是自由的。)

(2)园子里太阳底下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句子:凡是回答。)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写出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我对阳光、对光明、对温暖的向往,在我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都充满活力。)太阳底下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呢?(出示句子:黄瓜愿意问它。)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我觉得黄瓜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可以看出我对自由的向往。)

(3)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太阳下的景物,它们都是什么样的?找出相关句子,与同学交流。(具体参照第17自然段)这些事物集中反映了一种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可见,我十分向往这种生活,这种生活令我感到十分惬意。因此,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快乐地进入了梦乡。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阅读阅读链接的内容,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从阅读链接的内容可以看出,萧红后来无限怀念祖父,怀念祖父的园子。作者之所以怀念这个园子,是因为这个园子里有祖父的疼爱、有快乐的童年。由此可见,童年这段幸福、自由、快乐的生活,在她的生命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以至于让她念念不忘。)

2.童年的生活、童年的回忆永远铭记在心,但是童年一去不返,我们也只能时刻回味与怀念了。带着对童年的留恋与怀念之情,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参观了祖父的园子,你一定流连忘返了吧?想一想,你周围有哪些景物也镌刻着你童年的回忆?试着把它写下来。

14、稚子弄冰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稚子弄冰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材分析: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  

【教学难点】  

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稚子弄冰》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本课,让学生提前想一千多年前的儿童生活的场景。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了解作者  

杨万里(公元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当时人称诚斋体。  

2、字词理解  

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④磬(qng):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3、划分节奏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了解本文的作者,学会尝试的给本诗文段,有感情的'朗读本诗。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2、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从盆里剜出,用彩线穿起来当做锣来敲。  

3、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玻璃一样的破裂声。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剜冰)的样子。  

【设计意图】通过翻译本诗,了解诗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形象。  

四、诗歌小结  

写一个孩子在冬天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锣来敲打,声音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被敲碎落地,发出像玻璃碎裂的声音,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五、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六、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稚子弄冰》。  

七、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5、赵州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赵州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赵州桥既坚固又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3.体会一段话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知道这段话是围绕什么讲的。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的第2、3自然段介绍了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和好处,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思路:

  教学本课时,要从整体入手,通过看图导入新课,初识赵州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细读课文,了解自然段主要内容;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指导学习方法;泛读课文,回顾总结等步骤,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和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具体而有重点地观察事物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用具:投影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看图导入新课,初识赵州桥。

  谈话:请同学们看图上这座雄伟而美观的桥,谁知道它叫什么桥?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是谁设计建造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仔细看课文,用心记。教师读完后,请同学们不看课文,谈谈你知道了有关赵州桥的哪些知识,看谁记得既准确又多。

  2.同学们谈谈自己记忆的内容。

  3.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并做好笔记。(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①请同学们分节读课文,看生字的读音是否正确。

  ②抽查对词语的理解,要求同学们不但能谈出字典上的释义,而且能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③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拱形、栏板、雕刻这几个词的意思。

  三、细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主要内容。

  1.轻声朗读课文,说说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在理解各自然段的基础上,完成填空:

  (1)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2)赵州桥既非常雄伟,又十分坚固。

  (3)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4)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四、朗读课文,质疑,解决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五、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并用生字组词。指导书写慧字。

2.读一读课后第一题,联系课文想一想这些问题分别在哪些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言。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赵州桥》(板书课题)。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指导学习方法。

  1.学习第1自然段(齐读)。

  (1)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请根据第一段内容用因为所以说一句完整的话来赞美赵州桥。

  (3)以自豪、赞美的语气朗读第1自然段。

  (4)回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第1段的学习过程是以朗读为主线,深入理解课文。学习方法是:一读,了解写了什么;二读,抓住词语,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三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第2自然段。

  (1)自读并思考:全段有几句话,说说每句话的主要意思。整个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文中具体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词语和句子。重点理解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只有横跨、创举各是什么意思。

  (3)同桌讨论上述词语在说明赵州桥雄伟坚固中的作用。

  (4)练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向大家介绍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以及其建筑结构在建桥史上的创举。

  (5)创举是什么意思?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是指怎样的设计?理解既又句式。

  出示文字投影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①划线部分的内容为可移动的文字片。②出示投影片后要求学习朗读。第一遍朗读按课文原句顺序进行。第二遍朗读时可将前后两条划线部分内容互相交换。这样,使学生从朗读的实践中理解既又是同一内容的两个方面,体会并列句式关联词语的使用。③在朗读中要求学生说出减轻和节省的反义词。)

  (6)指导学生以赞美的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7)引导学生小结:赵州桥非常雄伟,十分坚固。

  3.学习第3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讨论:

  ①第3自然段主要写什么?第3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的内容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②第3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2)用文字投影片练习填空:

  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①划线部分内容为可移动的文字复片,便于学生完成填空后,变换句子的顺序反复朗读,从实践中理解分号的作用。②在练习完毕,从实践中使学生了解分号的实际作用后,启发学生从感性上初步认识先总起后分述再总结的写法。)

  (3)小结:赵州桥的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4.学习第4自然段。

  (1)思考:课题是赵州桥,课文1至3自然段已把赵州桥建造的年代、外形特点和栏板上精美的图案作了介绍,为什么还要写第4自然段?

  (2)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怎样理解的;对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又是怎么理解的。

  (3)大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读出自豪的感情。

  三、读课文,回顾总结。

  1.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2.填空:这篇课文讲的是历史悠久,世界闻名的赵州桥既坚固又美观,它的建造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附:板书◆

16、怎么都快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怎么都快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设计说明

《怎么都快乐》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共有4个小节,分别写了一个人玩、两个人玩、三个人玩和许多人玩的不同乐趣。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有快乐,事事有快乐,在反复诵读中产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因此,本教学设计重在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快乐的含义:独处是一种快乐,与他人相处也是一种快乐,学会为别人付出更是一种快乐;游戏快乐,学习也快乐。

文中的词语搭配极为丰富,踢毽子、听音乐、下象棋、打排球、讲故事等,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良好素材。因此,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了解这样的词组,积累动宾结构的词语。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制作教学课件、生字词卡片。

2.准备学生课间游戏活动的照片。

学生准备: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课件播放学生做游戏时的照片)导入:同学们,刚才的课间十分钟你们玩得快乐吗?为什么?(生交流)

2.揭题:是啊,一个人玩有一个人玩的快乐,许多小朋友玩,大家会感到更快乐,怎么都快乐。

3.板书课文题目:怎么都快乐。

4.指导朗读课文题目,引导质疑: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

以课间游戏为话题和学生交谈,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师生对话情境,同时因为聊感兴趣的内容而产生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一)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仔细听老师读课文,想一想:文中的小朋友都玩了哪些游戏?他们快乐吗?

2.自由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读顺,边读边对照生字条圈出12个会认字和1个多音字。

(2)读完诗歌后,标一标诗歌一共有几个小节。

3.指名读课文,圈画游戏的名称,读准读好这些短语,读出短语的轻重。

4.交流正音。

(1)出示生字,指名朗读,相机正音。着重指导学生读准前鼻音怎、很、音,后鼻音绳、讲、行。读准多音字得,强调它在本文中读děi。读准平舌音怎和翘舌音绳。 图片 跑得快 得到 得劲儿

(2)课件出示表示游戏名称的词语,指导读准生字,读好词语。

(二)识记生字。

1.说说自己记忆生字的好方法,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1)教师课件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

(2)归类识记生字。

①出示游戏活动图片及相关词语,自由读一读:跳绳、讲故事、打排球、打篮球、打羽毛球、开运动会。

②动作模仿识记跳绳。跳字是什么偏旁?能做个跳的动作吗?( 跳与脚有关,是足字旁;绳是绞丝旁,和丝线有关。)

③哪些生字还可以利用偏旁来识记呢?(讲、排、篮、球)

④加一加,换一换识记羽、戏。(两个习加一加,认识羽;与找换偏旁,认识戏。)

⑤偏旁归类识记连、运。

2.合作朗读,发现规律。

(1)师生合作朗读游戏名称,老师说动词,学生说名词。

(2)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前面的字是表示动作的词,后面跟着的是表示名称的词。)

(3)你还能说出几个这样的短语吗?

设计意图:

低年级,识字是主要的教学任务。本课要认的生字大部分在游戏名称里。教学时,教师把识字、读词语融于一体,增加了学生识字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三、规范书写,形成习惯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两个生字讲、许。

2.指导写法。

(1)指导观察字形、结构。(左右结构,言字旁,左窄右宽。)

(2)观察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两个字的最后一个横画要写在横中线上。

(3)师范写,生书空。

(4)学生各描红一个,再临写几个。注意提醒学生写字姿势。 

(5)反馈,评价。

设计意图:

遵循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直观性原则,教师的示范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明确汉字书写的笔画和笔顺,突破书写难点。

第二课时

一、检测旧知,比赛朗读

1.教师出示字词卡片,学生开火车读。

2.朗读课文:同桌之间比赛读文,评一评谁读得好。

设计意图:

以本课生字复习导入,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氛围,巩固生字词的识记。

二、朗读感悟,迁移运用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1)学生交流。(一个人玩很快乐)

(2)一个人可以玩些什么?在书中圈出来,联系上下文理解独自的意思。

(3)指名朗读。

(4)除了这些,一个人还可以玩什么?

一个人玩,很好!

独自一个,静悄悄的,

正好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______________,可以______________

2.过渡:那么两个人玩,三个人玩,更多人玩,会有哪些乐趣呢?

3.指名分小节朗读第2~4小节。

4.同桌之间互读互听,互相交流,结合实际积累跳绳、踢足球、讲故事、听音乐、打排球、玩游戏等词语。

5.完成小创作。

两个人玩,很好!

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人______________,一个人______________

许多人玩,更好!

人多,什么游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______________,可以______________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快乐。

7.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许多人玩会更好,更快乐?

8.齐读,读出画面感,读出节奏,读出快乐。

9.男女生比赛读。

设计意图:

本文文字浅显,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理解。因此,这里并不需要过多分析,而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通过小创作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齐读课文,尝试背诵。

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2.讨论交流:你从课文中懂得了什么?

3.总结:这节课大家的心情真不错!老师也写诗歌了,送给你们!孩子们起立,快乐地拍起手来,聆听这首关于学习的诗歌。

一个人学习,挺快乐,静静思考有收获。

两个人学习,真快乐,互相帮助你和我。

三个人学习,很快乐,互相启发点子多。

许多人学习,更快乐,读出美妙的诗歌。

一个人玩是快乐,但与人相处、交往会更快乐。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量有明确的保底要求,但以课本为载体的阅读量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结合文本特点,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引导观察,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要写的字玩、很、当、音、行,指名认读。

2.游戏闯关:填一填,给生字找家。

玩 很 当 音 行

图片

3.课件出示这几个字的书写动漫,引导学生观察。

4.小组交流这几个字的横画的写法,教师及时点拨。

5.学生独立完成这几个字的书写,先描红再临写。

6.展示书写成果,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

学生已有一定的书写经验,本课这几个生字比较容易写,所以教师重点点拨关键笔画,可放手让学生独立书写,培养了学生独立书写的能力。

板书设计

怎么都快乐

一个人玩 很好

两个人玩 很好

三个人玩 很好

许多人玩 更好

17、在天晴了的时候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在天晴了的时候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习诗歌朗读的方法,感 受朗读的乐趣。

2. 联系生活,想象画面,读出诗的韵味,理解生 命的活力。

3. 搜集、整理资料,了解戴望舒诗歌的特点,用 小诗的形式写一写雨过天晴的景物。

【教学流程】

一、古诗导入初步感知意境

1. 同学们,在雨过天晴的时候你们都想做些什么?

2.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经写过一句诗描写雨过天 晴的景象,我们一起读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 晴。结合图片,你能试着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也写了一首描写雨过天晴 景象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读题《在 天晴了的时候》。

【设计意图:李商隐的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 晚晴描绘的是雨过天晴小草充满生机的景象,《在 天晴了的时候》这首诗同样也描写了雨后万物的活 力,两首诗的风格都是清新明朗的。让学生在导入中 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做铺垫。】

二、了解学情搭建朗读阶梯

(一)一读,正确通顺

昨晚的预习单,老师让大家读一读这首小诗,谁 能读给大家听一听?注意读准字音。

(二)二读,整体感知

1. 作者在诗中写了天晴后的哪些景物?(小径、 小草、小白菊、凤蝶、新阳、溪水、云)圈出来。瞧,写好 一首诗,我们首先要选景。(板书:选景)

2. 教师整体把握:写好小诗,选景很重要,要有 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设计意图:现代诗的选景很重要。这首诗不是 写实,是戴望舒写想象中的雨后景象,每一个景物都 写出了独特的视角,景物背后更蕴含了作者的微妙 情感和内心世界。这个环节让学生整体把握,也是在 学习写诗歌如何选景。】

(三)三读,不同感受

那我们到小路上去走一走吧!出示:给雨润过的 泥路,一定是凉爽又温柔。谁来读?

1. 给雨润过的泥路,是湿润又松软的,在作者的 笔下,却是如此凉爽又温柔。如果我在这样的泥地 里,就赤着脚静静地走,感受脚底的温柔,触摸迎面 拂过的凉风,那我会舒缓地读给雨润过的泥路, 一定是凉爽又温柔。

2. 你要是在那一片凉爽又温柔的泥路里,你最 想干什么?

预设:

赏风景多么惬意!你来读。

玩泥巴多么开心!你来读。

捉蝴蝶好不快活!你来读。

3. 你们看,一句诗因为朗读者的不同感受,朗读 的韵味也就不同。当我们透过文字去想象、去感受 时,你会获得属于自己的朗读。想一想:诗中的这些 景物有什么独特之处?在旁边空白处批注你的感受, 然后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对文本的品读、感悟要遵循学生的 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不能以教师的理解去代替学 生的感受,要提倡个性化阅读。尤其是现代诗的学习 离不开学生丰富的想象,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有着自 己的生活体验,要鼓励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

预设: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

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把它五彩的智慧书页,

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师生交流:抖雨后凤蝶的活力,这多彩的 衣装绝妙地闪耀在阳光下,这是怎样炫目的亮点啊!

新阳推开了阴霾了,

溪水在温风中晕皱,

看山间移动的暗绿

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

师生交流:晕写出了溪水闲游的状态,还有 哪些词让你感受到一种悠然自得?读一读。(板书:拟人)

4. 诗读到这儿,老师有一个问题:这些景物是 作者真正看到的吗?从哪儿看出来?他为什么写想 象中的景象呢?这时我们需要借助资料,穿越时空 去了解一下诗的作者戴望舒。昨天的预习单 上我们布置了三个搜集资料的主题。(出示:①戴 望舒的简介;②《在天晴了的时候》创作背景;③现 代诗的韵律。)

师生交流前两个资料。戴望舒在写这首诗时是 1944 年,那时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再读读这首诗,你 有什么新的收获?

5. 作者在描写的景物中寄托了他的精神和情感, 含蓄深刻,这种写法就叫作象征。(板书:象征)

【设计意图:在这首诗的朗读指导中,设计了有 梯度的朗读指导,让学生的学习也呈现出递进效果, 一步步引领学生走近诗歌的内涵,走进诗人的内心世 界。搜集资料是本单元学生要掌握的语文要素,而略 读课文就是前几篇课文学习方法的展示,学生应该已 经掌握了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课前布置学生搜集 三方面的资料,既是对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也是走 进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真正的内涵。】

三、为你读诗感受诗歌韵律

1. 这么温暖清新、饱含深情的诗歌,我们要好好 读一读,戴望舒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音乐性。著名诗 人余光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诗。(出示:失去了音乐 的成分,诗的生命便去了一半了。)这首诗的音乐性 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来交流一下昨晚搜集的第 三个资料现代诗的韵律。

2. 这首诗的韵律格式体现在哪里?你再读一读, 找一找,看谁有一双慧眼。师生交流:押韵、轻快、回 环往复。

下面我们就进行为你读诗展示,要读出诗的 韵律和节奏。老师先来尝试一下。(师范读)你们觉得 我读得怎么样?下面你们也来读一读,可以读给同桌 听,互相提提建议。

3. 指名学生展示读(配乐),学生评价。

4. 特别感谢这几位朗读者,听了他们的朗读,我 觉得根本没有胜负,因为他们都用心地为我们展示 了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设计意图:了解了诗歌的内涵后,还有一个教 学重点就是体会现代诗的创作形式。戴望舒的诗最 大的特点就是音乐性,读起来韵律和节奏感很强。这 个环节让学生借助资料和前几课对现代诗韵律的了 解,去寻找、发现这首诗的韵律特点,在此基础上从 教师范读到学生配乐读,让每个学生都读出诗的韵 律以及对诗的理解。】

四、为你写诗升华朗读情意

1. 同学们,读完了诗,我想大家一定跃跃欲试, 也想做一次小诗人。如果让你写雨后天晴的景物,你 还会写什么?(生上黑板写)

2.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雨后天晴的万物吧。(播放雨后天晴的景物视频)

3. 请大家仿照本文写一首小诗,送给自己最想 送的人。

师生交流作品。

4. 总结:同学们,希望你们就像自己创作的小诗 一样,做一个心中充满阳光的人,无论遇到什么困 难,都要像雨后天晴的景物,充满着无限的活力!

【设计意图:本单元最后的综合学习活动是创编 小诗集,通过本单元几首现代诗的学习,大部分学生 应该掌握了押韵、重复、呼告等现代诗的创作形式, 让学生学习创作一首小诗描写雨后天晴的景物,是 为了升华本课的朗读感情,同时也是对本单元学习 的综合运用,内化的情感再进行输出,使学生进一步 体会现代诗的韵味,丰富语言积累。】

18、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设计说明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是叶至善老先生的作品。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扮演一只老虎最后失败并遭到同学们哄笑的故事。基于文本,教学中可以以人物的心情变化作为切入点,架构整个教学流程,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再现当时的场景,并不断启发学生进行思辨性的阅读,体悟文中蕴含的道理。同时,引导学生默读时,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然后和同学交流。在开展思辨性的阅读的同时,注重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实践点,发掘语文元素,学习文本语言的表达,从一味关注内容理解,走向既关注内容理解,又关注语言的表达,充分发挥文本言语样式的例子功能,实现语言知识的迁移和内化。通过这样的教学,促进学生语言运用与建构思维发展与提升等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板书大老虎,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这三个字,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

2.同学们心目中的大老虎是多么的威风凛凛、凶猛强壮!可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指导学生读准生字囊的读音,再说说自己对窝囊的理解:(1)指因受委屈而烦闷;(2)指无能,怯懦。这里是第二种意思。

4.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这个课题,心中有什么疑问?(如:大老虎为什么会窝囊呢?这只大老虎窝囊在什么地方?)

设计意图:分步出示课题,先确立老虎威武的印象,再让学生理解窝囊的意思,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激发阅读的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根据自读要求自学。

(1)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边读边画出课文中包含生字的词语。

(2)准确认读生字,与同桌交流生字的书写注意点。

(3)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学习用比较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教师相机正音识字。

(1)出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窝囊 露脸 羡慕 角色 殷切 豁虎跳 撇嘴 啊呜啊呜 霉糨糊 亏得 哄堂大笑 笨拙 唉声叹气 砸锅

①指名朗读。

②指导多音字的读音:露脸的露读lu;角色的角读ju;啊呜啊呜的啊读ā;哄堂大笑的哄读hōnɡ;唉声叹气的唉读āi。

(2)说说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或者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①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课文中作者羡慕什么?你有羡慕的东西吗?用这个词语来说一句话。

②通情达理:形容很懂道理,言行合乎情理。文中讲谁通情达理?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她通情达理?

③砸锅:比喻办事失败。

(3)依托砸锅这个充满了生活气息的词语,相机出示词语:窝囊、比画、露露脸、将就。

要引导学生借助语境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①这篇课文中像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词语还有很多,指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

比画:用手或拿着东西做出姿势来帮助说话或代替说话。(请学生或教师演示理解)

露露脸:本课是指通过上台表演,让大家认识。

将就:勉强适应不很满意的事物或环境。本课中指谁将就?为什么事而将就?

②启发学生再说几个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词语。

白相:玩;玩耍;玩弄。

呱呱叫:形容极好。

下海:原来是指到海中去,现在也形容放弃原来的工作而经营商业。

穿帮:露出破绽;被揭穿。

3.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1)识记方法。

露豁撇霉哄等字都可以用部件相加法来识记。教师可以适当讲解偏旁的表音功能或表意功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识记和理解字义。

羡可出示图片,帮助识记、理解(也可以用部件相加法来识记):

图片

羡字上面是一个羊字,下面是一个次字,即一个人在流口水。合起来就是对羊肉垂涎的意思,本意就是喜爱或者贪慕得到。

图片

砸可出示图片,帮助识记、理解:(因为它是形声字,也可以用部件相加法来识记)石表意,右边的匝表音。用石头去砸,被砸之物满身破裂,本义是用力捶打。

(2)书写注意点。(教师边范写边讲解要点)

①裤左边是衤,不是礻。

②挖最后一笔横折弯钩的弯钩要写得圆转,底要平,力求与全字相协调。

(3)进行生字书写练习并组织反馈。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同时进行了生字、词语教学,注重结合课文来理解词语,体现词不离文的理解原则。在识字过程中,注重将字义和字形巧妙结合起来,利于学生交流识记和理解。

三、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朗读挑战:选择一个你觉得最难读或者最想读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2.师生共同评议。

课文篇幅较长,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来归纳课文内容。

3.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图片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作者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十分羡慕同学们上台表演,期待也能登台露脸。有一次老师让他上台扮演一只老虎,可惜他不会豁虎跳,将戏演砸了。作者最后一直在寻求原因。)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讲了这一次表演经历?(第3~19自然段)其他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1、2自然段写我期待参加演出;第20、21自然段写事情过去后,我寻找失败的原因。)

(3)作者是怎么写这一次表演经历的?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分派任务,排练节目,表演失败。)

设计意图: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这篇课文很长,是训练学生默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的有效载体。因此,教学中提出了相应的默读要求,并要求学生圈画生字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总结课堂:同学们读书读得认真,写字写得漂亮,而且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课后,请同学们把记不牢的生字多练几遍,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作业布置:抄写由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

设计意图:夯实识写基础,根据不同学情进行针对性巩固。

第二课时

一、巩固词语,回顾内容

1.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文艺 角色 羡慕 霉糨糊 比画 亏得 演技

撤换 砸锅 哄堂大笑

(1)指名朗读。

(2)选用其中的几个词语说几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

2.作者叙述了自己童年时一场特殊的表演经历。那么,这场经历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回到他的童年时代,一起去观看这场特殊的表演。

设计意图: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说几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回顾,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又可以引导学生准确地积累运用,促进学生运用的意识,提高运用的能力。

二、默读课文,体会心情

1.默读课文,体会表演前后我的心情变化,填写下面的表格。

我的心情

原因

期待表演

想在台上露脸,获得大家的掌声

充满自信

2.交流汇报。(填写表格)

我的心情

原因

期待表演

想在台上露脸,获得大家的掌声。

充满自信

扮老虎很简单,用不着说话,不用露脸。

紧张、狼狈

没有豁虎跳,表演笨拙,观众哄堂大笑,他们没见过这样窝囊的老虎。

后悔

认为因自己不会豁虎跳而使这场戏砸锅了。

设计意图:作者表演前是充满期待的,排练时充满信心,表演时是紧张、狼狈的,表演后是后悔的,以人物的心情作为切入点,架构整个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抓住语言文字,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抓住心情,品悟探究

(一)学习第一部分期待表演。

1.课文是怎么写我期待登台表演的?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2.根据交流出示句子:

看着同班的小朋友在台上又唱又跳,边说边比画,我真个羡慕得要死。我多想在台上露露脸,尝尝大家都看着我、给我鼓掌是什么味道。

(1)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作者的期待?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2)带着期待的心情读好这段话。

(二)学习第二部分表演经历。

1.默读课文第3~19自然段,画出课文中描写作者充满自信和紧张、狼狈的语段,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2.组织学生交流。

句段一:老师真是个通情达理的好老师。她说:不要紧,扮老虎不一定要豁虎跳。你先四脚着地爬上台,见了他们兄妹俩就站起来,啊呜啊呜叫着,向他们扑过去,他们逃,你就追。等到猎人上场,对你连开两枪,你就躺下来死掉。记住了吗?

(1)为什么听了这段话,我就变得自信起来?(一是老师说扮老虎不一定要豁虎跳;二是从下文知道,我当时认为老师说的表演很容易。)

(2)老师是怎样让我表演的?圈画出描写我表演老虎时的动作的词语。(爬站叫扑追躺)

表演时,引导学生关注动作的连贯性。

(3)根据老师的表述,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学着表演一下。图片

(4)朗读片段,再次想象场景,体会动作描写的作用。

(5)小结:恰当的动作描写可以为我们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语言表达方法。

(6)过渡: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又是怎么开始排练的呢?

句段二:我弯下身子向前爬,老师在一旁不断地提示:向前爬,再向前爬,快站起来,你没看见他们吗?向他们扑过去!唉,你怎么不叫哇?嗓门要大。别忘了你不是猫,你是一只老虎。

(1)从老师的提示中你能想象作者当时是怎样排练的吗?

(2)通过这次排练,我有什么样的体会?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想法?(抓住课文第14自然段谈体会,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似简单的一场表演,却需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才能成功等。)

(3)再次朗读,体会我当时窝囊、窘迫的状况。

句段三:我套上老虎皮,戴上老虎头罩,紧张地等候在后台的上场口他们从没见过这样窝囊的老虎。

我总算一直演到了躺下来死掉满头满脸都是汗珠我没回答他,可是心里想:是啊,要是我会豁虎跳,这场戏就不至于砸锅了。

(1)哄堂大笑是什么意思?

(2)启发想象:我怎样的出场引起了大家这种反应?又是用怎样的表演让全场的笑声一阵阵接连不断?

(3)这一段文字表达上的特色是通过观众的反应来衬托表演的情况,并融入了自己的心理描写。请同学们画出描写观众的表现的句子和描写作者的心理的句子。

①出示描写观众表现的句子。

只听见台下一阵哄堂大笑,笑得我脸上一阵热。

只记得耳边的笑声接连不断。

A.引导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观众的表现呢?

B.交流明确:通过写观众的反应更好地体现我表演的失败。

②出示描写作者的心理的句子:

我已经明白,我笨拙的表演把全场的老师同学都逗乐了,他们从没见过这样窝囊的老虎。

我没回答他,可是心里想:是啊,要是我会豁虎跳,这场戏就不至于砸锅了。

A.引导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当时的心理?

B.交流明确:表现了作者当时心里的沮丧。

③朗读第17~19自然段,体会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心情。

(4)你能为下面这段文字写上一段观众的表现吗?你觉得添加了观众的表现有什么好处?(课件出示)

比赛紧张极了!运动员们使出了浑身的力量,你追我赶,互不相让。观众们也激情投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那位演哥哥的小朋友认为导致我表演砸锅的原因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不会豁虎跳,课文中多处表明了这一点:第7自然段、第15自然段、第19自然段。)

(6)过渡:那么,演老虎是不是一定要会豁虎跳呢?豁虎跳又是怎么样的呢?作者一直在寻找原因。

(三)学习第三部分寻找原因。

1.指名朗读第20、21自然段,思考:作者至今还不明白的问题是什么?

2.联系作者在动物园看到的情况,你对这两个问题是怎么看的?(不会豁虎跳也可以扮演老虎,因为很多老虎都没豁过什么虎跳。我不会豁虎跳惹得哄堂大笑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我演得不够熟练;二是人们的偏见,认为演老虎必须要有豁虎跳。)

3.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我的演出窝囊吗?可以怎样开导我?

要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并结合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创新表达,只要意思合理即可。

如:(1)失败是成功的必经之道,只有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才能变失败为成功。(2)没有豁虎跳也可以演老虎,人们笑你并不一定是你演得不好,是因为他们用豁虎跳作为了扮演老虎的评判标准。(3)只要你好好训练,将动作排练熟练了,就一定能演出成功。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整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教师抓住作者表演前后心情的变化,引导学生圈画相应的句段,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再现当时的场景,并不断启发学生进行思辨性的阅读,如:通过这次排练,我有什么样的体会?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想法?你对这两个问题是怎么看的?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让学生逐步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时关注文本的表达,通过迁移转化,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四、拓展表达,类化体验

排练时的情形,我的印象很深刻,而表演时到底怎么演完的,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1.组织学生交流,拓宽思路。

2.学生写作,教师指导。

3.组织学生交流、修改。

设计意图:通过随文读写的形式,丰富学生的写作途径,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19、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 文本教学解读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文笔精致、结构清晰的好文章。整篇文章都在围绕名扬中外四个字来向我们介绍《清明上河图》这幅画。

课文第一自然的语言简单平实,平铺直叙的向读者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朝代、作者、画面场景以及现存位置,我们能从第一自然段中的八九百年的历史和完整地保存这些关键词中,了解到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围绕画面上人物众多来写的,从结构上看,第二自然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不同行业的人的不同姿态,省略号则留给了我们充足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想象文中未提及的更多行业的人的不同姿态;从内容上看,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各行各业的人物以及他们各自的状态,这也是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是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作者围绕着热闹,先写了各式各样的店铺,又写了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这样的描写让原本抽象的、看不见也摸不到的热闹具体化了,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我们既可以饱览当年汴梁城鳞次栉比的店铺,又可以一睹街市上形态各异的人各自的风采,作者这样的表达手法把静止的画面写动了、写活了、写热闹了!当然,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作者也不忘交代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画面上的这几百号人,有的不到三厘米,有的甚至只有黄豆大小,别看画上的人这么小,每个人干什么,我们依然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样高超的技艺,而且是在八九百年之前,怎能不令人惊叹啊!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画面局部一个传神的情景,这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是分-总结构,中心句位于段落的末尾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习过的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个段落中关键语句所处的位置,从而清楚地知道这段话是围绕传神来写的。读完这段文字后,给我的感觉是:我们之所以能够领略到张择端画的如此传神,是因为滕明道写得传神,他为了突出当时的紧急时刻,在描述经过的时候,他故意选择了短的句式,我们在读短句式的时候,节奏会不自觉地加快,如此一来,当时那万般紧迫的情景便会马上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不仅如此,动词的精准运用,如骑、撞、拽、又踢又跳、惊扰、赶等,也为滕明道传神的表达增色不少,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这些细节都是不容忽视的。

根据上述的文本教学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 运用学过的方式自主识字学词,自主朗读课文,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朗读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如作坊、一乘轿子、马笼头等;

2. 通过默读课文,思考并与同学交流《清明上河图》能够名扬中外的原因;在交流的过程中,清楚地知道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如何围绕热闹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 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以小组为单位向同学介绍《清明上河图》,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分享。

二、 学习活动设计

板块一:聚焦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 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

(1)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学生交流分享自己在预习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了的难懂词语;

2. 板书课题,新课导入

(1) 画是指哪幅画;

(2) 默读课文,思考《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在文中圈划关键词句,与同学家交流;

板块二:品读段落,落实语文要素

1. 指名学生梳理《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

预设1:张择端在画这幅画的时候,瞎了很大功夫。(教师继续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下了很大功夫,引导学生聚焦第二自然段中的具体描写,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从全文的角度,总结学生的回答, 梳理出画面上人物众多,点明名扬中外的原因)

预设2: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教师继续追问:画面上的人都在干什么,引导学生关注第三自然段的具体描写,师生交流这段话是如何围绕热闹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落实语文要素)

预设3:张择端画的画传神。(教师继续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张择端画的传神,引导学生关注第四自然的具体描写,质疑我们为什么能够看到张择端画的传神,引导学生关注滕明道的表达手法,并从句式特点和动词的使用两个方面来学习滕明道传神的表达方法,并尝试运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自己用口头言语的方式也说一个画面上的情景,可借助放大版的《清明上河图》来实现这一操作)

2. 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以小组为单位,向组员介绍《清明上河图》,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分享,师生结合评价标准点评同学的介绍词。

20、雪地里的小画家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雪地里的小画家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设计理念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根据教材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一颗童心将自己的教学机智与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朗读,营造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以此为这一篇极富童趣的儿童诗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自主识记11个生字,会写5个字。

  ★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热爱生活的情感。各学段有侧重点。1-2年级的重点便是识字与写字。而语文重在读,重在读中悟情,所以我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也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由于学生的经验少,观察能力还较差,为此了解四种动物爪(蹄)的不同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是本课要解决的难点。下面我就简单讲讲昨天这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环节的引言部分,不仅要向学生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上课初,我力争把学生带入兴趣的天地。课前,我向同学们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大自然中有一个动物王国,在那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可爱的小动物。昨天晚上啊,那里下了好大的一场雪,冷极了,小动物都躲在家里睡懒觉呢,可是却有几个调皮的小家伙听说老师要为大家上课,就吵着老师要把它们带来,没办法老师就把它们带来了,大家想认识它们吗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了,接着为同学们出示动物挂图,让他们认识雪地里的小画家们: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还有那只睡大觉的小青蛙。

  二, 层层递进,引导初读,识字。

  通过联想法,编字谜,象形法等多种形式来识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拼读,组词,造句,使学生掌握字音,记住字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放手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小组互动,师生合作,生生交流,寓学习于游戏之中,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体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结合生活实际与当代时代的特点,注意识字与生活的联系。这样不仅使学生记住了字形而且也了解了字义,增长,丰富了知识,从而在此基础之上初步感知文章。

  三,动情朗读,文里寻趣。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加强朗读训练,应遵循读通,读熟,读懂,会读的教学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加深理解.

  (一)初读阶段,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做到不破词,不丢字,不添字。

  (二)细读阶段,突出重点,理解词句。

  1,利用课件下雪图,引导学生读好感叹句。晶莹,洁白的雪落在小动物的家门口,小动物们多么开心,高兴,站在小动物的角度引导学生朗读;我们看到这么美的雪从空中飘落下来,情不自禁地喊着--联系生活,让学生读出高兴,惊喜,兴奋。

  2, 利用实物图片,让学生认识竹叶,枫叶,梅花和月牙的形状,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读懂重点句: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我再让学生上台贴画,玩找脚印游戏等形式解决本课难点。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不仅了解小动物脚趾的不同形状和脚印的美丽可爱,而且能深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无限情趣。

  3,利用角色转换,引读,体会小画家们本领高强。自己读读句子,从哪看出小画家很能干 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品读句子,理解重点词;再利用引读,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感受到小画家真了不起。

  (三)熟读阶段,把握整体,逐步成诵。

  在分析理解了课文之后,熟练的朗读,结合教学挂图和课件等联系背诵。

  四,发散思维,又增新趣

  为了引发学生将思维的触角引向新的领域,启发学生思考:(1)雪地里还会来哪些 小画家,它们会画什么 (2)还有哪些动物和青蛙一样没参加 为什么

  小孩子好奇,好胜,为此,在学生领悟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拓展思维,使他们了解更多的自然知识,由课内走向课外。

  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我从趣入手,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以读代讲,让学生读悟,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以情促学,使学生乐学,会学,逐步培养自学的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1、乡下人家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乡下人家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学习目标】

  1、认识檐、饰等五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已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课文插图的挂图及投影片。

  3、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⑴ 通过看图,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⑵ 从图上,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整体给你什么感觉?

  2、导入:

  这样自然亲切、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作者陈醉云是怎样描绘的呢?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2、练习将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用铅笔作上记号。

  (或者这样设计问题:课文围绕这哪一小节展开描写?)

  4、全班交流:

  教师导语: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情味,那就要有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这就需要同学们善于提出问题,因为任何的懂都是从疑开始的那些有助于你读懂课文的问题,也就是疑问,就是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5、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

  ⑴ 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

  ⑵ 为什么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四、梳理整合,浓缩场景

  1、小组讨论交流:

  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每人选自已喜欢的一个场景说说,再把描写这一场景的部分融入自已的情感读给大家听听。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个场景:

  (瓜藤攀檐图 鲜花轮绽图 雨后春笋图 鸭群觅食图 院落晚餐图 月明人静图)

  3、全班齐读最后一节,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教师小结: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吸引人,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吧。

  3、自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之美的语句做上记号,在旁边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然后美美地读一读,在脑海中勾画那美丽的画面。

  4、小组交流自学所得,为全班交流做好准备。

  五、指导书写生字

  1、生齐读生字,说说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

  2、师重点范写冠率搬三个比较难写的字。注意字的结构,摆放要匀称。

  3、学生练写:

  抄写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

  二、研读品味,感受乡村生活的美

  1、导语:

  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很美,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亲切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美,品味美。

  2、合作学习,感受美:

  同桌一起细细品味读课文:课文描写的哪一处乡村风景最美?试着说说自己的理由,并找出有关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⑴ 你从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乡下人家无论何时何地都散发着的独特、迷人的美?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

  (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通过评读的方式来参与学习)

  ⑵ 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一般是什么地方能看到的?(城市里)

  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课文中对乡下人家屋前景色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想象一下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的城市的景象,说说你的感觉。

  通过比较,感受到乡下人家的淳朴、可爱。

  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可爱吗?

  (说明: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只是一个预设,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言为主线,教师的点拨、指导适当地穿插其中,不可越俎代庖,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三、整体回顾,延伸拓展

  1、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现在,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2、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3、自由阅读《在天晴了的时候》,试着画出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自己有哪些感受。

  四、激发兴趣,布置综合学习活动的任务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了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吧!

  2、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然后分组商量一下自己的小组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如乡村图片展、收集国内外农村生活资料、乡村诗歌朗诵比赛等等)

  3、各组交流,汇报自己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

  4、教师统筹安排,确定活动日程。

  五、课外作业

  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段落。

  【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独特、迷人的风景

  无论何地无论何时

  屋前:瓜、藤、叶(别有风趣)春天

  院子里:花、竹、笋(朴素中带着华丽)

  四处:鸡(悠闲自得)

  小河:鸭(快乐游戏)

  门前:吃晚饭(和谐自然)夏天

  瓜架上:纺织娘(快乐歌唱)秋天

22、习作:我的心儿怦怦跳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习作:我的心儿怦怦跳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课前交流,读诗激趣

1.今天到大礼堂上课,看看台下的老师,紧张吗?人紧张的时候,身体会有变化。你察觉到了吗?

2.老师给你讲一个故事,放松一下。校园里,有两个小朋友在说话,不到十分钟,他们整整死了十二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想不想去看一看?

边讲述边出示:

死了十二次

校园里,有两个小朋友在说话

一个说:有一天晚上,我一个人走夜路,害怕死了。

一个说:运动会上,我参加百米比赛,紧张死了。

一个说:我的表演获了大奖,惊喜死了,还登上领奖台呢。

一个说:昨天,我参加班干部竞选,紧张得要死。

一个说:还记得第一次当众讲故事,我害怕得要死。

一个说:星期天,我在出站口等待久别的爸爸归来,激动死了。

两个人谈话不到十分钟,已经整整死了十二次。

3.原来,这里的死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形容一个人的心情,非常害怕,非常紧张,非常惊喜,非常激动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儿往往就会怦怦跳。

二、唤醒经历,初写片段

1.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不用死,也能说出人物的心情。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和这两位小朋友类似的经历,都有过心儿怦怦跳的时候。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回想一下,当时发生了什么事?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3.请5人左右交流。

4.同桌之间讲讲让自己心儿怦怦跳的事,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

5.老师请几位同学讲讲自己的故事。谁来说说?

6.什么时候,你的心跳速度特别快呢?打开作文本,把当时的情景写一写。时间7分钟。(轻音乐)

7.学生动笔。师找出3-4则片段,并打上五角星。(主要涵盖:1.环境、事物;2.动作描写;3.身体变化;4.心中想法;5.积累运用。)

三、阅读片段,学习方法

1.请同学们轻轻放下笔。作文本上打了五角星的同学,请起立。这些片段中,没有用上死,把心情写出来,他们是怎么写的?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呢?

(1)(用红笔画波浪线)这一句很精彩,环境的描写,写出让人害怕的气氛,奖励一颗星。(板书:环境、事物)

你写出让你心儿怦怦跳的环境、事物了吗?写出来的加一颗星。暂时没写出来的,可以想一想,在哪里添加一些呢?待会儿补充。

(2)(用红笔画波浪线)这一句写得很有意思,腿软了,这是身体的变化,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奖励一颗星。(板书:身体变化)

当我们紧张时,除了心儿怦怦跳的时,身体还会有很多变化,如腿发软、发抖、手心出汗、脸发热、流汗你写出身体变化了吗?奖励自己一颗星。

(3)(用红笔画波浪线)老师特别喜欢这一句,动作描写,表现出自己的害怕。奖励一颗星。(板书:动作描写)

也像这样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心情的同学,给自己一颗星。

(4)(用红笔画波浪线)这一句是心中的想法,直接写出了内心的感受。奖励一颗星。(板书:心中想法)写出心中想法的举手,奖励给自己一颗星。

老师问你,当时你还有什么想法吗?过一会儿,我们把这些想法补充进去,好吗?(老师示范用修改符号。)

(5)(用红笔圈画出)这个词语你在哪里学到的?能够用上积累的词语,奖励你一颗星。(板书:运用积累)你还积累了哪些表示心情的词语呢?可以用上这些积累的好的词句。

2.每用上一个方法,就可以得到一颗星,数一数,你一共得到了多少颗星?

3.有一位同学能用上这些方法,写出了五星级的好片段。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走夜路片段)

我走到了灯光比较昏暗的街角。冷不丁,喵,角落里传来一声野猫叫。我的汗毛都竖起来了,只觉得后背阵阵发麻。我心头一惊,不会有怪兽吧?瞬间,各种妖魔鬼怪的模样,都在我的脑海中一一闪现。顿时,我的心里打起鼓来,脑中一片空白。我裹紧外衣,缩着身子,不敢再往前移动一步。我恐惧地望着周围,熟悉的地方忽然变得那么陌生,真担心有什么怪物忽然从我身后冒出来。我真想立刻拥有一件隐身衣,让自己隐身。妈妈呀,快点来接我吧!快点来吧!我迈开沉重的脚步,提心吊胆地往前走着,额头上的冷汗已经流了下来。

四、修改片段,习作升格

1.想自我挑战一下吗?请你对照黑板上的这些方法,看看自己的片段,我可以怎样修改得更好呢?多用上一种方法,你就可以多得一颗星。

2.请大家用红笔修改。

3.师巡视指导。

五、交流评价,课堂总结

1.请两位同学分享。

2.你用上了哪些方法?老师看到了你的进步!

3.同学们,写心情,写非常紧张、非常激动、非常惊喜、非常害怕的心情,我们可以不用死,而是描写让你心儿怦怦跳的环境、事物,还可以写一写自己身体的变化,写写动作,心中的想法,平时积累的词语也可以运用。用上这些方法,我们就能把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写清楚。

板书:

我的心儿怦怦跳

环境、事物 身体变化

动作描写 心中想法

运用积累

23、习作:推荐一本书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习作:推荐一本书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说教材

推荐一本书是这次作文的主题,需要大家理清自己作文的思路:首先要确立作文的主题,再合理进行选材,确定文章结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分清主次,抓住侧重点进行详细的叙述。可以借由读书这个话题,阐述读书的意义和重要性,进而切入到书本上来,从书本的分类,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来推荐书本,归纳书本简要内容。循序渐进,主次分明,条理清晰,突出细节,让大家清晰明确的了解推荐的这本书,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这次习作的关键是逻辑思维的锻炼以及语言的使用技巧,巧妙的引起大家的学习共鸣,观察积累的生活素材进行巧妙的加工创造,从而写出精彩场面,成就自我记叙佳作。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好书,明白读书的重要性。

2.能把推荐的书的内容和推荐原因等信息表述清楚。

3.进一步认识读书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学生能清楚明白地介绍一木书。

2.通过习作明白读书有益的道理。

教学难点

讲述清楚推荐书本的相关信息。

四、学情分析

随着对小学教育的不断适应,五年级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初入学时的儿童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

五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目标归纳起来为:增强学习技能训练,培养良好的智力品质: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苫乐观,激发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望和勤奋学习的精神;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鼓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做事情的坚持性;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

在这个阶段是学生培养语文兴趣的最重要的时期,对语言能力的驾驭和习作的技能都会有迅速的提高,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多加引导。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师:我们上课前先来猜一个谜语: 厚薄大小不相同,世界万物都包容,只要你能打开看,增加知识力无穷。你们猜测它是什么? (生自由回答)你们喜欢它吗?为什么? (生自由回答) 今天大家都来说说自己喜欢的书,并向大家推荐好书。(师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1.生读习作要求,把握习作重点。

明确内容:推荐一本喜欢的书。

2.思考:要向别人推荐哪些内容呢?.

3.生畅所欲言

明确:要推荐书的基本信息、内容、推荐书中吸引人的情节或者推荐个性鲜明的人物等。

4.什么样的书值得被推荐呢?

5.生自由回答。

6.师总结。

(1) 内容健康向上的、生动有趣的。

(2)语言优美的。

(3) 启迪智慧,教人道理的。

(4)富含科学知识的。

(三)交流选材

1.生分组交流,将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大家。

(1)要介绍清楚书的信息、内容。

(2)要说清楚你的推荐理由。

2.生在小组内互相推荐自己的书,听的同学可以给他提问题或者意见。

3.小组内互评,注意对方是否说清楚了推荐的原因和推荐的书的信息。

4.生确定选材,列出习作提纲。

(四)佳作引航

1.师出示范文。

2.生根据范文,明确习作要求。

3.生独立完成初稿。

第二课时

(一)回顾习作要求

1.师出示小学生必读书目,指名生讲述该书主要内容。

2.指名生说说自己读书心得。

3.师检查生习作完成情况。

(二)赏析优秀习作

1.师出示范文,生自读范文。

2.生学习、点评优秀范文可借鉴的地方。

3.师带领生赏析范文,并积累好词好句。

(三)对照自评

1.师出示问题习作。

2.指名生说一说习作问题在哪儿。

3.师总结问题,指名生试着修改。

4.生按照师总结的问题,对照自己的作文试着修改。

(四)互评互改

1.同桌间交换作文,互相改正。

2. 一读,读出语句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二读,读推荐的书是否信息全面:三读,读推荐这本书的理由是否清楚明了;四读,读文中的叙述是否激起了你的阅读兴趣。

(五)写作文

1.生根据同桌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作文。

2.将作文誊写在作文本上,下课时上交作文。

六、板书设计

清楚明白 认真倾听

推荐者 打动别人 听众 学习优点

文明礼貌 提出建议

声音洪亮 安静倾听

24、雾在哪里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雾在哪里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文本分析:

《雾在哪里》是一个童话故事。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雾把大海、天空、城市等景物依次藏起,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的奇妙景象。作者赋予雾以孩子的语言,把大雾笼罩称作雾藏起了世界,把云开雾散称作雾藏起了自己,因此整篇课文显得生动有趣。课文的段落结构有共同点,描写雾的变化时,都是先写雾自言自语,再写雾把什么藏起来,最后写藏起之后的景色。课文的语言也很有特点,善用无论还是都等句式表达大雾笼罩下的景象,既让读者感受到雾的淘气、可爱,又为读者想象雾景提供了依托。教学时可让学生想象画面,在读与说的教学环境中了解雾这一自然现象,感受大雾笼罩大地是怎样一种景象,从而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鼓励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自然界中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雾、淘等12个生字,会写于、论等8个字,会写于是、无论等11个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出雾说话时的语气。仿照课文例句,说说雾来的时候的景色。

3.能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雾的样子,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

3.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课文,照样子说说雾来的时候的景色。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安排

1.认识雾、淘等12个生字,会写于、论、岸、屋4个字。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要点把握

识字、写字;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导语:有时候,我们推开窗,会发现天地之间好像挂起了一道巨大的纱帘,房屋、树木、行人都隐隐约约的,看不真切。原来,是淘气的雾孩子来和我们捉迷藏啦!雾孩子是怎么和我们捉迷藏的呢?学完《雾在哪里》,我们就明白啦!

出示谜语。

满天满地似白烟,不熏不呛性子绵。风儿吹来轻轻飘,太阳一晒就不见。(打一自然现象)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雾。出示山川、树林雾气弥漫的图片。

(1)学生交流识记雾的方法,积累雨字头的字,如霜、雹、雷、雪、霞、露,学生认读。

(2)教师小结:雨字头的字一般和水或天气有关。

3.回顾谚语。

预设:我们积累过识天气的谚语,说说你知道的与雾相关的谚语。

(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

4.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见过的雾。

(大雾弥漫,远处的景物模糊不清,只能看到建筑物的轮廓,空气湿度很大等。)

5.理解课题。

(板书课题)雾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哪里带有疑问,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随文识字,整体把握

1.看动画,听教师范读: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雾怎么样?(淘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圈画出要求会认的字词。

3.识记生字。

(1)学习生字岸。出示词语卡海岸,读准岸。出示海岸图片,让学生在图中找到海岸的位置。再进行拓展积累,河边可以说河岸,湖边可以说湖岸,河的两边叫两岸。

(2)学习生字暗。指名读。观察日字旁,引导学生理解没有太阳就暗,有了太阳就明,知道暗与明是一组反义词。

(3)扩词练习,比一比,谁组的词最多。

雾(大雾)(雾气)淘(淘米)(淘气)于(于是)(终于)暗(暗中)(黑暗)

岸(上岸)(海岸)街(大街)(上街)梁(房梁)(上梁)甚(甚至)(甚于)

至(至今)(至此)切(亲切)(关切)躲(躲藏)(躲避)失(消失)(失去)

4.课件出示重点句子,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从前有一片雾,他是个淘气的孩子。

于是,他把大海藏了起来。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

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

雾呢?消失了,不知到哪里去了。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然后同桌互相细读并点评。

(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观察探究,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于是、无论、海岸、房屋。

2.指名读词语。

注意,论的声母是l,岸是零声母音节。

3.课件出示带田字格的生字于、论、岸、屋。

指名朗读并组词,其他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及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笔顺。

4.教师讲解书写要领并范写。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做书空练习。

[于]第二笔横较长,第三笔竖钩的竖段落到竖中线上。

[论] 左窄右宽。第一笔点与第二笔不要贴上;右上部撇稍收,捺舒展,盖住下部,最 后一笔竖弯钩的竖段落到竖中线上。

[岸]山要写得扁一些,第五笔撇要写舒展,第六笔横在横中线上。

[屋]字形上短下长,第三笔撇要写得长而舒展,至的各笔画要写得紧凑些。

5.学生掌握书写要领后,在田字格中描红,再各写两遍。要求做到书写正确、端正。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指名读。

思考:雾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点几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贴出词卡:淘气。

3.课件出示雾自言自语的句子。

 我要把大海藏起来。 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

 现在我要把海岸藏起来。现在,我该把谁藏起来呢?

 我要把自己藏起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示范指导。

(2)指名读、齐读后教师引读:这片雾可真淘气,一会儿说一会儿说一会儿又说

(3)在小组内交流:雾都把什么藏起来了?

(4)课件出示,填一填:雾把( )、( )连同( )、( )都藏起来了,最后把( )也藏了起来。

(5)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明确,完成填空。

雾把大海、天空连同太阳、海岸都藏起来了,最后把自己也藏了起来。

五、课堂回顾,作业设计

1.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雾,还知道雾很淘气,藏起了很多东西。我们还认识了很多生字朋友,学会了于、岸、论、屋等字的书写,会写的字越来越多,字也写得越来越漂亮,真是太棒了!

2.作业:把《雾在哪里》这篇课文读给家长听。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出雾说话时的语气。

2.仿照课文例句,说说雾来时的景色。

3.能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雾是什么样子的,体会其中蕴含的生活情趣。

要点把握

朗读课文,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出雾说话时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雾宝宝,大家对他的印象是什么?(淘气。)淘气的雾宝宝把课文中学过的字词拼音也藏起来了,你能找到它们吗?谁读准了词语,拼音就会出来哦。

出示词语,学生认读,认读正确,显示拼音。

淘气 于是 变暗 岸边 街道 桥梁 甚至 躲藏 一切 消失 一片雾

2.回顾课文:雾把什么都藏起来了?

引导学生用雾真淘气啊,把藏了起来的句式说一说雾来时的景象

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更深入地认识这个淘气的孩子。(齐读课题)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读课文第3~6自然段。

想一想:雾把景物藏起来后,出现了什么情况?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

2.学生交流后出示下面的句子,逐句指导朗读理解。

(1)预设句一:于是,他把大海藏了起来。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

①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大雾中大海的景色,说说是什么样子的。

②教师引读第3自然段,学生试着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被藏起来的事物,由海水到船只,再到蓝色的远方,几乎涵盖了海面上的所有景物,再与都看不见了相连,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整片大海被浓雾笼罩的情景。

(2)预设句二:霎时,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

①指导学生用调皮的语气读一读。

②教师引读,学生自主理解霎时的意思,给霎时找近义词。(立

刻、瞬间。)

③播放视频(碧蓝的天空中飘浮着几朵白云,明亮的太阳挂在天空。接着,一阵雾飘过来,什么都看不见了),说一说雾藏万物的情景。

④比较预设句一,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共同的地方。

(3)预设句三: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

①指名读句子。

②通过范读、模仿读等各种方法反复朗读,帮助理解甚至一词。

明确:在大雾之下,远处大的事物,如房屋、街道、树木、桥梁,都看不见了,相对而言,行人、小黑猫就比较小,甚至这个词说明雾不仅能藏大的,就连小的也能藏。大雾遮蔽了一切,更令人感受到大雾笼罩万物的神奇景象。

③指导朗读这个长句子。朗读时,要注意停顿,顿号停顿的时间要比逗号稍短一些,甚至一切可以适当加重语气。

过渡:没想到,淘气的雾能把这么多东西藏起来,最后,它再也没有东西可藏了,竟把自己也藏了起来,结果怎么样了呢?

3.第3、4、6自然段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小组讨论。

路上走着行人。小黑猫也出现了, 它摇着黑尾巴,悠闲地散步。

4.读第9、10自然段,理解填空。

(课件出示)雾把 藏了起来。不久,大海连同 ,

天空连同 ,海岸连同 ,街道连同房屋和桥梁,都露出来了。

预设:(1)根据课文内容口头填空,再用课件显示完整句子。

(2)指导朗读:这个长句子由多个短语组成,语义连缀,一气呵成,写出了雾散之后所有事物显现出来的景象。朗读时,连接词连同的前面要稍作停顿,后面要连贯,声断意连,以体现云开雾散,万物复现的景象。

5.出示三组对比图,说一说感受。

一组是大雾中的大海和雾散后的大海,一组是大雾中的天空和雾散后的天空,一组是大雾中的城市和雾散后的城市。

预设:生1:我很高兴,一切又能看清楚了。

生2:我觉得雾真有趣,原来一切都看不见,现在又全都露出来了。

生3:我有些疑惑,雾把自己藏到哪里去了?

6.理解雾的消失。

(1)提问:雾消失到哪里去了?

(2)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给出科学解释。

7.仿照下列句式练习说话。

雾把 藏了起来,无论是 ,还是 ,都 。

(1)课件出示云雾弥漫的小院、树林、学校的图片,启发谈话:同学们,淘气的雾孩子又来到了美丽的小院、茂密的树林、可爱的学校的上空,他把谁藏了起来?藏起来后的景色又是什么样的?你能仿照课文说一说吗?

(2)学生独立思考后说一说,再在小组内交流。

(3)指名说,教师点评,应多鼓励,也要指出不足并加以指导。

说话示例:

雾把小院藏了起来,无论是小花、小草,还是小鸡、小鸭,都看不见了。

雾把树林藏了起来,无论是百灵鸟、小松鼠,还是奔跑的梅花鹿,都看不见了。

雾把学校藏了起来,无论是老师、同学,还是花坛里的花草树木,都看不见了。

8.自由朗读全文,注意体会雾孩子的心情,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指导观察,练习书写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不久、散步、一切。

齐读词语,自由读,还可选一两个词语造句;观察生字久、散、步、切的结构特点及关键笔画。

2.教师书写,学生跟随书空。教师逐笔范写,强调书写要点,学生仔细观察。

教师提醒独体字一般写在田字格的正中间,如本课出现的久和于。教散步时,请学生观察两个字的结构有什么不同,说说书写这两个字时需要注意什么。

[久] 横撇和捺要写得舒展些,最后一笔捺从田字格中心处起笔。

[散] 左右均宽,要写得紧凑些,注意左边长,右边短。第五笔是竖,不是竖撇。右部末两笔撇、捺交叉舒展,捺脚超出上部。

[步] 注意笔顺,上边宽、扁,下边窄、长。第五笔是竖,写在竖中线上。下边不是少,右上边没有点。

[切]注意笔顺。左边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提;右边是刀,撇不出头。

3.学生在田字格中先描红,再独立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书写汉字,师生共同评价。

注意:学生评价他人的字,要从字的笔顺是否正确、结构是否正确等方面来说,要有礼貌、得体。

四、介绍资料,拓展延伸

1.学生搜集关于雾的资料,科学地了解雾。

2.课件出示有雾的天气图,教师相机补充介绍。

气温下降时,在接近地面的空气中,水蒸气凝结成的悬浮的微小水滴称为雾。我们看到的雾一般是白茫茫的,随着温度的升高,雾逐渐散去。雾是千变万化的,我们要科学地认识雾,减少雾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3.课外查阅资料,了解雾霾的危害,办一期关于保护环境,减少雾霾的手抄报。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25、我的长生果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我的长生果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说教材地位及教学目标

《我的长生果》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以一种娓娓交谈的方式,用朴实的话语,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经历和读书收获,真诚抒写了阅读和写作带给自己的愉悦。字里行间融注了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给人思考和启迪。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据标志性的词句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在听说双方互动过程中,增强知识的筛选能力。

(2)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体味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感受散文形散神聚的魅力。

(3)通过删减,调序,改换,勾连等方法,引导生学自主品析,并在一定基础上进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2.情感目标:

(1)联系自己阅读,写作经历和生活实际,畅谈感受和收获。感受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2)体悟阅读与写作对于个人的成长,社会人生的价值意义,借以激发学生提升心智,丰富生命,完善自我。

二、说重点难点

叶文玲在本文中娓娓讲述了创新写作给她带来的乐趣。编者其意,旨在希望让阅读带给学生一点思想观念上的冲击,一些思维方式上的转变。故而,结合单元目标和本文特点,我将本文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读懂课文内容,体味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

难点:结合自身体验,畅谈学习本文的感受和收获。理解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的道理,并能进行创造性的写作。

三、说学情

我们的学生是山区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尤其体现于学法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前面三课的学习,学生已初具赏析和品读一般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能结合文本谈自身的阅读体验。

四、说教法和学法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根据我们学生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诵读法:三分散文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品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借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4.练习法:主要是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口语和写作)。

五、说教学设计:

(一)趣味引入,悬念入题。(从学生喜爱的神话故事人物轻松导入,激起学生兴趣,调动全体进入学习氛围)

(二)自读自悟,整体把握。(《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要要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此环节的设置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齐读,明确长生果的喻意。

2.个读,理清文章思路(我的读书经历和读书收获)。

3.轮读,积累优美词句。

4.范读,重点品读1,2节。

(三)批注精读,体会情感。(重点突出,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

讨论和圈点勾划:

1.作者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文中哪些词句(字里行间)体现出我对书的喜爱?请把你的理解或感受批注在旁边。

2.书对作者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信息的归纳整合)

3.对此,你是怎样理解文题的?那把它更换为我爱读书,或阅读对我的帮助好不好,为什么?

4.作者由阅读而获得了怎样的写作体验(创造的乐趣)?你有过同感吗?请你也谈谈。

(四)能动创造,享受乐趣(难点突破,创新精神的培养)

1.联系自己阅读,写作经历和生活实际延伸体验,畅谈学完本文后的感受和收获。(再次体悟作者的感受,提升对阅读,写作及人生的认识)

2.我也能!仿写:

书,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书,是

3.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4.创造性表达:

①口头创作故事:有一天,我在街头漫步,突然看到**同学(男)穿着一条裙子,

②小作文:《由男子汉穿裙子想到 》

(五)板书设计:

27.我的长生果

读书 博览群书 入情入境 读书笔记

写作 别出心裁 真情实感 呕心沥血

26、王戎不取道旁李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王戎不取道旁李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n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王戎不取道旁李》。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7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出自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以历史故事为主题,共包含三篇课文,它们都是文言文,其目的就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表现人物的品质。本文讲述了一个善于观察、分析的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仅四句话,表现出了王戎仔细观察、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推理的好品质。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故事,体会文言文的魅力。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抽象思维能力仍有待发展。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但是对于文章语言的分析和感受力仍有欠缺。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通过启发引导和语言直观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对于教材的分析和对于学情的把握,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戎等生字词,了解故事大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王戎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课文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所以:我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我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深入体会作者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方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秉着快乐学习的宗旨并结合本节课的特点,一方面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中心,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我采用朗读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谈话导入,激发求知欲上课伊始,我会运用谈话导入的方法提出问题:在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引人注目的小神童,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引导学生分享所知道的相关故事,如曹冲称象、孔融让梨等故事,进而引出课题。这样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同时还形成了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在初读部分,我会先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同时,边读边解决相关问题:比如:标题《王戎不取道旁李》的理解、生字词的指导、文体的把握。读毕,我会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汇报学习,我会适当的进行指导。这样,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一步步熟悉文本,既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也帮助学生感知文本,理清了文章脉络,实现长文短教,为析读文本作好铺垫。

环节三、析读课文,质疑问难。因此,我会再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觉得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我预设学生会找到如下的内容:

内容一:观察仔细。这主要体现在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针对这一问题,我会进行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又说明了什么?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不难回答出: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以此同时,我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王戎与其他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王戎不动也说明他在仔细地观察所看到的情形。接着,提问学生这是从哪个角度来对王戎进行描写?引导学生感受正面描写的手法。

内容二:善于思考。针对学生的这一回答,我顺势提问:经过思考,王戎得出了什么结论呢?最终结果是怎样的?找出课文原句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同时,经过品尝果子的确很苦。分析到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从王戎的故事中,你能体会到什么?预设学生懂得凡事要多动脑筋,多仔细观察的道理。

析读环节,重在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积淀语文素养。这一环节更多是学生讨论后的成果汇报,这充分做到了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便于学生领悟情感,与书本中的文字激情交流。

环节四、品读课文,深入体会。这里,我会请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看看哪位同学讲的故事最动听。这样的设计,可以再次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所有的关键和要点,而且在汇报发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这里我会进行小结,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并顺势布置这样一份作业:请同学们课下读一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下节课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部微型教案,这是我的板书,力图带给各位考官清晰直观的感受,同时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

27、司马光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司马光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的6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司马光》,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司马光》是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司马光在小时候,面对一个小孩爬瓮,失足落入水中,在危难之际,他用石头砸瓮救出了小孩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美好品质,本文在本单元中起到了引领主题、深化情感的作用。

二、联系实际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本文是他们初次接触文言文,面对小古文言简意赅等特性会有所不适。但本文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再加上故事本身流传甚广,学生学习起来并不会感到困难,并且在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同时,激起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有机整合说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分析,我将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感受文言文的文体特征,有感情的朗读本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文言文大意,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同时,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人物的形象,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相长说方法

新课标建议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基于此,

教法上:以读为主,读好停顿,读好理解,读中识人。在读的过程中,渗透组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和文言语言的训练。

学法上:看图法,朗读法和表演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感悟人物真品行。

五、情感交流说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下面我将具体说说教学流程。

环节一:动画激趣,姓氏导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上课伊始,我会播放司马光有关的动画片,请学生交流感受,并抓住主人翁提问学生:动画片中的主人翁司马光,根据一年级学过的《姓氏歌》,我们可以明白这里的司马是复姓,他姓司马名光。相信不少同学都听过司马光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正与他有关。顺势引入课题《司马光》。

有趣的动画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抓住契机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欲。

环节二:多重朗读,感知文韵

首先,请学生对比本文与以往的课文有何不同。交流中明确本篇为文言文的体裁特性,相机结合古人读书的方法,提示学生学习古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

接着,读准字音。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音,读通读顺。读毕,以击鼓传花游戏,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相机提醒多音字没的读音。

随后,读出节奏。教师示范读,要求学生跟读。并指名读,纠正误区,读出节奏。

最后,全班读,与同桌读等多种方式读出韵味。

环节三:图画释意,感悟品质

读通读顺之后,引导学生结合学古诗的方法:借助插图和注释读懂课文。并出示五幅顺序被打乱的场景插图,请学生对照古文的内容,理清顺序的同时感知文意和人物品质。预设与学生交流如下:

场景变化:嬉闹至淹没

这主要体现在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这句。对于此,

首先,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群儿戏于庭中抓住群这个字通过组词法体会群儿也即很多孩子的意思;并提示对照注释等,明确戏于这一文言句式的用法,进而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大意。

其次,在学生感受孩子们玩耍的喜悦之时,紧紧把握足跌没水中这处语句。相机提示学生总结学文言的方法:注释、插图等。鼓励她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紧急场面,营造紧张氛围。

再次,指导朗读,读出戏于庭时的喜悦以及跌没水中的急促。

面对这突发的紧急状况之时,其他孩子有何表现呢?顺势切换至

场景对比:弃去与持石

此处集中聚焦为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基于此,

一方面,紧扣弃这个关键字。在学生明确其为放弃、丢弃之意的基础上,启发思考他们是否真的丢弃瓮中的孩子。相机提示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瓮的图片、感知人物实际心理等,交流中体会出这些孩子并非无情,而是一时间恐慌不适的手足无措。顺势请学生想象其他孩子弃去后的举措,拓展思维。进而在朗读中领悟众儿虽弃亦有情的人物形象。

另一方面,聚焦司马光持石和击瓮这些动作。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领悟司马光在紧急状况中办法的巧妙;并鼓励学生亲身参与,以上台表演的形式参与互动,感悟人物真品行。这样在读演中,在设身处地体会人物心理中,进而明确其有情有义,一持一击无不充满着超越常规的智慧!最后,全班朗读,感知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

这样融观察、想像、朗读、表达于一体,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体会司马光的沉着、机智。有力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环节四:交流拓展,学习品质

学生互相交流从司马光身上学到的经验,并谈谈生活中类似的机智情况。顺势教育学生学习他遇事冷静思考,急中生智的智慧!

环节五:回顾小结,汇报收获

课的尾声,学生汇报收获,我予以补充。并请学生课下用自己的话,将这个故事以及从中得到的启发讲给父母听。

六、画龙点睛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堂课的袖珍版,我的板书图文结合,力图带给学生清晰直观的感受。

结束语: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下面我可以擦掉我的板书了吗?

28、守株待兔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守株待兔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折等5个生字,会写守株等9个生字。

2. 读准字音,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背诵课文。

3. 用替换法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并将这种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到其他两篇古代寓言故事的理解中。

4. 明白道理,懂得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用替换法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两篇古代寓言故事的学习中。

教学难点:明白道理,懂得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课前三分钟《滥竽充数》寓言故事。

感谢xx同学为大家带来的寓言故事分享,每一则寓言都是一个小故事,但在这些小故事中,却蕴含着大道理。今天我我们共同来学习一则古代寓言故事,看看从中我们又明白了哪些道理。(板书:守株待兔)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寓言的学习兴趣。

二、方法教学

1. 检查预习

(1)开火车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2)选择一人,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通句子。

(3)读好停顿,根据停顿提示读一读。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提高课堂效率。

2. 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文言文课文,上学期我们初步了解了文言文具有语言简洁的特点,要想知道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就要读懂课文,你能说一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板书: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2)你能简单说一说怎样借助注释吗?

(3)以田中有株为例,株字后的②表示与课下注释第二个是一一对应的,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就可以用树桩代替株,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叫做替换法,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田中有树桩。

(4)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话说通顺。

(5)出示同桌合作要求从文中选择一句话,用替换法借助注释,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6)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这个故事?

(7)将原文与解释进行配对,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我们不仅可以借助注释解释关键字词的意思,还可以加上一些修饰和合理的想象,使这个故事更加的生动和形象。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同时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明白道理

你能说说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吗?你身边有这样不劳而获的人吗?

设计意图:小故事大道理,通过寓言的的学习明白做人的做事的道理。

三、迁移运用

完成预习单上二、三项内容,并根据评价标准及时做好自我评价,汇报一下你读懂课文的方法。我们不仅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守株待兔》这则文言文寓言,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其他寓言故事。

1.自学《掩耳盗铃》填写学习单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南辕北辙》

四人一个小组,2号同学读文,组长讲故事,3号同学说道理,四号同学计时。

3.扩展:本单元日积月累寓言故事,读一读,了解部分文言文原文,课下选择一则,查找其文言文,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

设计意图:以文带文,学以致用,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运用替换法借助注释,读懂了课文,明白了道理,又运用这种方法学习了其他两则古代寓言故事,课下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其他古代寓言故事。课程结束之前,请同学们将自己的学习单交给组长,组长根据组员的表现依据课程保准对组员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

29、十五夜望月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十五夜望月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一般知识,本诗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反复吟诵本诗,达到当堂背诵。

3.结合声韵理解诗词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4.积累意象典故,明确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吟诵教学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中秋节导入

你说我说话中秋

教师语: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中秋节的传说呢?

(学生交流传说故事,此环节重点是可定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励其多多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明确: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折桂等。

2.中秋节的日期。

教师语:说了这么多有关中秋节的传说,那么中秋节是哪一天呢?

明确:农历八月十五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绘中秋节的诗篇《十五夜望月》。

二、初吟古诗,整体感知。

1.听一听:哪一个字的读音你有异议?

明确:思,读s,心绪,愁思的意思。

教师补充:秋思:乐府琴曲名,这里应当还有感秋之情思。此处的思当文读为s。在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卷五九《琴曲歌辞》中收录《秋思》九首。原诗另有题注为时会琴客。

(此环节,要求学生结合《古汉语字典》明确思字两个读音分别是什么意思,积累一字多义,可以回顾《采薇》里的今我来思的思,助词,无义。)

2.自主读诵

结合吟诵符号谱,自主读诵。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反复读诵吟咏,可以分小组读,分男女生读,指名读等)

3.思考:符号谱上的题目和课本上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符号谱上的题目多了四个字寄杜郎中。

4.题解: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明确:十五夜,当是中秋之夜,望月,观看月亮。有思乡怀人之感。

教师语:传统中国社会,秋收之后的中秋节是一家人的团圆之日,也是唯一凸显团圆主题的节日,这天的月亮也是一年之中最圆的一次满月,故而古人十分重视中秋节。漂泊在外的文人们,往往在离乡之后再不能与家人于中秋之夜团聚,故而中秋之夜、之月便多成为古代文人表达思乡怀归、怀人的重要题材。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据题可知是作者在中秋之夜,望月有感,进而作此篇。

补充材料:

1.了解背景

本诗题目一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此人姓名、资料均不详。另据王宗堂所作的题注时会琴客一句,可以得知,本诗是在中秋之夜与弹琴(即古琴)的朋友相聚时所作。

2.了解作者

王建(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唐代宗大历初,卒于唐文宗太和中),字仲初,唐代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一说生长于关辅(陕西省关中)。早年游历贝、洺、邢、魏等地(今冀南豫北),后从军塞上,为幽州藩镇幕僚,弓剑不离身。年过不惑始入仕,历任渭南尉、昭应县丞、太府寺丞、秘书丞、侍御史等,唐文宗太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病逝于任上。

王建工乐府歌行,格幽思远,其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也是中唐新乐府的代表。此外,王建尤擅《宫词》,传世百篇。其与韩愈、张籍、李益、孟郊等中唐名士亦交往深厚。

三、再吟古诗,深入理解。

1.结合吟诵文字谱,全班齐吟。

小组合作,理解古诗。

明确:庭院的地上洒满月光,树上乌鸦已经栖息,冰凉的露珠不知不觉打湿了树上的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明月,不知道是谁因此起了思乡怀归之情。

参考分析:

首句,中庭,即庭中,也就是庭院中,庭字拖长,有庭院开阔之感。地白二字读高,强调出地面的颜色,白入声字,表达了一种突然之感,好像地面突然变白了,也表现出了月亮的皎洁明亮。树读高,强调出庭院中的树上栖息着,而不是别的地方。栖鸦二字拖长,给人感觉栖息的乌鸦是不少的,而鸦本身也意寓秋天,也带来一种浓浓秋意之感。

第二句,冷露读得高,强调秋天的凄冷,露珠都是寒冷的。无声拖长,感觉一直都很安静。湿桂读高,强调出突然打湿了桂花树,湿是入声字,读的时候短而促,有一种突然之感。花字拖长,可见打湿的范围很广,同时,露,桂花,也是意寓秋天,还是有一种秋意浓重的感觉。

第三句,今夜读高,强调此时此刻,今天夜里,而不是其他任何时候,任何一个夜晚。明拖长,感觉月光非常的明亮,月光照亮了这广阔的天地,照耀着所有思乡的人。尽读高,强调所有人都在望月。月,意寓团圆,有一种强调出人人都是渴望团圆之意。

第四句,不字入声,读短读促,一种决绝之感,知拖长,感觉秋思飘得很远。思读得高,强调思乡怀人。落,入声短促,有一种突然之感。谁家拖长,感觉很广阔很遥远。

3.结合声韵,体会诗情。

明确:这首诗的韵字是鸦花家,押的是平声麻韵,韵母是ɑ,开口度很大,情感也是比较单一的,有开阔、辽远、嗟叹之感,以辽远衬托孤独,思乡怀人。

四、三吟诗歌,明确主题。

1.看图背吟诗歌。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看图尝试背诵全诗。

2.明确主题。

明确:这首诗的主题是悲秋思乡,也算是一种羁旅情愁。

教师语: 传统中国文人在走上实现济世安民的道路上之后,便开始了大半生的羁旅漂泊,这一过程几乎很难再回故乡与家人重逢相聚。故而每逢八月十五中秋夜,文人之间(琴客也是文人)或者文人自己便会望月起秋思,进而思乡怀归。秋思便是文人的哀叹,不知秋思落谁家流露出的也是天下文人共一叹。彼此在中秋之夜互相同情、理解、安慰、鼓励。

这首诗的文化精神便是文人对济世安民这一共同理想的坚守。文人自己为此理想要付出毕生的代价,从离开家起就漂泊四方,很难回乡。他们需要承受着这样的思念,坚持奋斗。他们舍小我而为天下,思乡也是他们的代价。

同学们,伟大而正确的人生理想,是要用一生来坚守并为之奋斗的,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出很多牺牲。为了天下人都能与家人团聚而牺牲自己与家人团聚,有时还可能因为坚守理想而付出生命,这便是真正的舍小我而为大家。现在我们身边还是有很多这样的人,每年春节都坚守岗位的人都是这样的人,对吗?我相信这样的精神在中华民族也会代代传承下去。

五、拓展延伸

1.月饼的来历

教师可以点拨结合寒假做的阅读理解《中秋节为何吃月饼》,让学生说说后,播放小视频,加深记忆。

2.齐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0、少年闰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少年闰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润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少年闰土》是写人的文章。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是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作品抓住了这些特点,将人物刻画得十分成功。课文中闰土的四件事都是采用对话的形式描述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闰土的语言来体会他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特点,同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这是本单元初识鲁迅的第一篇课文,教材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课文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学情分析】因为课文写的是少年时代的事情,学生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时代的原因,对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很难理解,教师要注意指导。

【教学重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幻灯片以及月夜刺猹、雪地捕鸟、分别时的动画)。

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课时安排】3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自学生新词,分段,教学一、二两大段,背诵第1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第1、4题。

教学过程

一、

1.简介鲁迅《少年闰土》的出处,出示课题。

2.生轻读课文,要求按注音读准生字,划出不懂的词语。

3.讨论分段。

二、1.抽读课后题1(1),贴挂图,放第一自然段的课文录音,师以教鞭随录音指图。

尔后提问:少年闰土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 (勇敢机智)那么,课文中哪几句话突出反映了少年闰土的这一形象呢?

(抽答,然后齐读其间逃走了一段话。理解其间和猹两个词语。)

为了衬托闰土的形象,课文开头描写了哪些景物(天空、圆月。西瓜),用了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 (深蓝,金黄、碧绿、)

情感朗读指导,齐读本自然段,体会梦幻般的美景衬托下的少年英雄形象。

二、学习第二大段。

1.轻读2、3小节,思考:①闰土因什么原因到我家来?②闰土来我家前,我听到了闰土哪些情况?

读后抽答。

2.释疑,师生共同讨沦理解少爷、值年、祭祀、郑重、仿佛、五行、装掠等词语的意思。

3.师生共同讨论小结本大段的主要内容。(本段主要写我结识闰土的原因)

三:熟读第自然段,抽背,同桌互背。

四、师课的小结。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第1、2两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三、四两大段。分辨课文详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完成作业本第5题。

教学过程

一、读读写写课后第5题的词语。

二、抽读第三段(第4、5两节),生划出描写闰上外

貌特点的语句。(紫色的圆脸银项圈)师生共同讨论,抓住紫色、毡帽、银项圈理解人物的外貌特点描写,并在黑板一侧作副板书:

外貌     特点

紫色的圆脸  生活特点

头戴小毡帽  地方特点

套一个银项圈 时代特点,

齐读这句话,深入体会闰土的外貌特点描写。

提问:第4小节的开头哪些词语反映了我迫切见到闰土的心情? (盼望、好容易、飞跑)那么,这小节的结尾又有几个关键词语反映了闰土和我刚见面就建立了友谊? (只是、便、于是)

31、三月桃花水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三月桃花水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5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能够联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本课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感受课文的整体美。

3、让学生用心体会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和对偶句的等句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学习重点:

让学生能体会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和对偶句的等句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学习难点:

与《春潮》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课文在语音、语速和用词方面的不同,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接受文化熏陶,提高思维水平。

教学准备:

流水潺潺的声音、配乐的范读,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特殊的音乐,希望你们能闭上眼睛,认真听、用心去感受,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放提前准备好的录音带,学生们用心欣赏流水潺潺的声音,放飞自己的想象,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3、谈话导入:

师:老师看到你们刚才听的非常的投入,我都不忍心将你们从那美妙的音乐中唤回来。你们能将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告诉我们吗?(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结:潺潺的流水让我们看到了春姑娘正向我们走来,她给我们带来了春天的温暖,让我们看到了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好了,还等什么,让我们赶紧走进这优美的文章中吧。

二、创设情境,感悟语言的美。

1、这是一篇诗一样的文章,听(放课文的范读录音)

2、同学们一定等不及了,也想美美地读读这优美的诗篇,请你们打开书,利用手中的字典、结合课后的生字表解决生字新词,将课文读通读顺。

3、学生初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教师巡回指导。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错误发音,指导个别字的发音。如弦(xian)的读音。

思考:你能谈谈这篇散文诗给你的印象吗?

三、深入学习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1、出示投影课件,指读: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你们能带着问题读课文,在文章中找到答案吗?

2、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找到问题的答案多读几遍。

3、指名回答问题,学习课文的三--六自然段。

4、出示课件: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每一条波纹,都是一根轻柔的弦。那

①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画出喜欢的句子,在读中悟,谈谈喜欢的原因。

②找找本段的比喻句。

③小组交流感悟桃花水的美,美在哪里?。

5、当作者看到这么美的三月的桃花水会是怎样的心情?(惊喜、兴奋、激动)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呵,河流醒来了!和醒字)学习课文第二小节,体会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

6:是啊,这么美的桃花水,作者禁不住发出阵阵的赞叹,--引读

出示:比金子还贵呵,三月桃花水!

比银子还亮呵,三月桃花水!

反复悟读,发自内心的赞美这三月的桃花水。学习作者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四、延伸:

你能根据三四自然段进行仿写吗?

布置作业:

1、回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与《春潮》进行对比,感受两篇文章的不同风格。

2、搜集春天的农谚,想想春水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板书设计:

三月桃花水

春天的竖琴比金子还贵

春天的明镜比银子还亮

32、千人糕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千人糕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本课生字,会写能、桌、味、买4个字。

2. 联系语境、联系生活经验理解、积累本课词语。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本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行文特点。

学习流程:

一、糕字导入,引出千人糕

1. 猜测糕的音和义。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猜读糕字的音和义。

2. 用糕字组多词,引出课题千人糕。

(1)交流:你吃过或者见过哪些糕?

(2)课件出示各种糕的图片,启发学生用糕字组词,巩固糕字。(绿豆糕、雪糕、椰汁红豆糕、三色蒸糕、红糖发糕、桂花糕、福寿糕、椰子糕、灯芯糕。)

(3)引出课题千人糕。

3. 提出问题:什么是千人糕?

(1)学生再读课题,思考:看到题目,你的头脑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预设:什么是千人糕?千人糕是一千个人制作出来的吗?

(2)导入:是啊,到底什么是千人糕呢?千人糕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找一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从糕字导入,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自主识字,自主提出问题。借助多张糕点的图片,丰富学生对糕的意义的理解,并通过生字的反复再现,巩固糕这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巧识生字,初步解疑

1.初读课文,巧记生字

(1) 借助拼音读课文

(2) 正确认读多音字:好种的应

(3) 在语境中识记、理解生字词,读好难句。

句子1:孩子说:是把大米磨成粉做的,还加了糖

(利用形声字特点识记生字:粉糖)

句子2:糖呢,是用甘蔗汁、甜菜汁熬出来的。

(在语境中读准生字字音,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图片理解、识记:甘蔗、甜菜、糖)

句子3:爸爸拿起面前的糕,说:你看,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读好长句)

(4) 一字组多词:如

糕:蛋糕 雪糕 糕点

粉:面粉 粉丝 粉笔

蔗:甘蔗 蔗糖 蔗农

劳:劳动 勤劳 疲劳

2.读后解疑

从爸爸和孩子的对话中初步解疑什么是千人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识字。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经验、图文结合、一字组多词等方法理解、积累词语。引导学生自主提取信息解决疑问。

三、默读发现课文行文特点

1. 默读课文:分别画出爸爸和孩子说的话。

2. 再读课文,读中进一步感受本文以爸爸和孩子的对话为主的行文特点。

【设计意图】:巩固默读方法,在默读与朗读中发现课文行文特点:以爸爸和孩子的对话为主,推动事件情节的发展。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教师在田字格内板书能桌味买四个字,引导学生观察并指出容易写错的笔画。

2.教师针对学生指出的易错笔画,进行范写,再次提示书写要点:

能:第三笔是竖,不能写成撇;右边的匕要先写撇,再写竖弯钩。

桌:上窄下宽,第一笔竖与中间部分相连,木占下格。

味:口字旁要写在横中线上面,右边是未,不要写成末。

买:注意下面头的三点位置及大小的不同之处。

3.学生练写,完成课后写字表中能桌味买四个字的书写。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作品,师生集体交流:

(1)说一说哪一个生字的哪一个笔画写得好,再仔细看一看他是怎样写的。

(2)看一看哪一个生字的哪一个笔画写得不够好,提出自己的建议。

5.根据同学和老师的评议和建议,自己再写一写。

【设计意图】:针对难点分析,立足难点思考书写方法,提升写字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课堂小结,课外收集

1.教师总结同学们课堂学习情况,鼓励学生继续用心品读课文。

2.课外实践:千人糕到底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可以利用上网、查阅书籍或者参观问询的方式了解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体会普通的米糕也来之不易。

【设计意图】:借助家庭资源展开拓展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米糕的制作经过,为下节课理解千人糕经过千万人的劳动做铺垫。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能有感情地读好对话,体会孩子的情感变化。

2. 默读课文提取主要信息,借助插图说出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适度拓展延伸,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3. 能够写好具、甘、甜、菜劳 5个字。

学习流程:

一、聚焦第一组对话,发现认知冲突

1. 读课文1-5自然段(第一组对话),发现爸爸和孩子对千人糕的不同态度。

2. 抓住重点词语好奇特别急忙笑了,联系上下文体会孩子情感的变化。

3. 在语境中理解特别的不同含义。

重点句指导:

(1)爸爸,什么是千人糕?孩子好奇地问。

这是孩子第一次听爸爸提起千人糕时产生的疑问,说明孩子对千人糕阳很感兴趣。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此句,教师通过反馈评价指引学生读,如:你读出了好问。读中感受到你对千人糕很感兴趣。这样读,说明你想弄明白什么是千人糕。非让学生知道有疑问,想弄明白就是好奇。最后让学生读出好奇的语气。

(2)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也许比桌子还大吧?

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

这两个句子是孩子听爸爸解释什么是千人糕和看到米糕后,心里进一步产生的疑向。第一句朗读时语气相对平和,第二句朗读时语气要相对强烈一些。教学中要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两个特别。第句中的特别是非常、十分的意思,读出重音,且语速稍慢,第二句中的特别在句中是与众不同的意思,可和第一一个 特别比较着读。

(3)孩子急忙尝了尝,笑了:这就是平常吃过的米糕嘛!您给我买过。

朗读时要注意提示语笑了,以及句中的语气词嘛。孩子为什么会笑?原来孩子尝了爸爸所说的千人糕后,感觉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以前吃过的米糕而已,太普通了。嘛后面是感叹号,语气要上扬点儿。指导学生要把孩子不以为然的语气读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发现孩子和爸爸对千人糕的不同认识。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孩子情感的变化。

二、聚焦第三组对话,发现孩子态度的转变

1. 品读孩子的话,发现孩子态度的转变。

孩子听了爸爸的话,仔细想了想,说:爸爸,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

抓住仔细想了想的确两个词语以及句子最后的感叹号,读出孩子恍然大悟后心服口服的语气。

2.从孩子前后态度的对比中产生新问题:米糕是怎么做成的?爸爸为什么把普通的米糕称为千人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联系具体的语境理解的确的意思,体会孩子的情感,引发对新问题的探究。

三、学习第二组对话(6-9自然段),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1.学生默读课文第六至九自然段,交流读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补充米和糖在生产、加工方面的信息,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千人在课文中的特殊意义。

(1)了解生产米所需的劳动。

①从标点符号引人:在第八自然段中,有个省略号,想想爸爸还有哪些话没有全部说出来。

②出示种植水稻的图文资料,了解耕地、播种、育苗、移栽、灌溉、施肥、防虫、收割等劳动过程。

③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一边想象一边说说农民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辛勤劳动的情景。

④提问:种稻子所需要的种子、农具、肥料、农药等,它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不是又需要许多人的劳动?

⑤提问:了解了米的生产过程,你想说什么?

(2) 了解熬糖所需的劳动。

①出示熬糖图片,指导学生现察:图中的人在干什么?

②巩固、理解生字熬。理解熬指的是长时间地煮。

③出示甜菜、甘蔗图,认识两种植物。学生认读由生字菜和蔗拓展的词语菜地、菜市蔗糖、蔗农。

④学生交流:甘蔗、甜菜是怎么来的?甘蔗汁、甜菜汁又是怎么来的?

(3)小结。

提问:米和糖是制作米糕的主要原材料,从它们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你感受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师生从制作工序、参与人员、辛劳程度等方面进行小结。

3. 品读句子:就算米糕做好了,还得要人包装、送货、销售,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劳动。

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米糕做好后还需要许多劳动?圈画出就算还得又

②对照插图,说一说米糕包装、送货、销售的情景。

③指导朗读。重读就算还得又,突出劳动的繁杂。

4.指导朗读第六至九自然段,读好爸爸说的话。

①引导学生想象爸爸说话时会是什么样的神情。

②思考:块普普通通的米糕, 需要经过那么多人、那么复杂的劳动才能做成,在朗读第八、九自然段时应该怎么读呢?学生先练读,再指名读。

【设计意图】:运用提取主要信息、图文结合、边默读边思考、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千人糕来之不易。

四、观察交流,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要求会写的生字具、甘、甜、菜、劳,圈出容易写错的笔画。

2.教师范写,提醒书写要点:

具:里面的三个短横距离均等,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甘:居于田字格的中央,左竖从左上向右下略微倾斜,右竖从右上向左下略微倾斜,形成一种开合呼应关系。

甜:书写时尽量向中间靠拢,避免结构松散。

菜:艹的横要写得稍长一点儿,下面采的横要紧靠横中线,撇捺左右舒展。

劳:中间的秃宝盖要写得宽一点,支撑起整个字的间架。

3.学生自主完成其他生字的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书写成果,针对同学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5.学生根据老师的评议和讲解再次书写。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书写难度不大,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自主交流,自主练写,自主修正。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需要经过什多人的劳动。

2.引导学生了解一件普通衣服的由来。①出示种棉花、摘棉花、纺纱、织布、服装加工、销售的图片。②借助图片,议一议:一件普通的衣服经过哪些人的劳动才能做成?

3.小结:回家后,可以和大人一起说说制作衣服的劳动过程。让我们记住,这些劳动成果的背后,是许多人的辛苦付出,珍惜这些劳动成果就是尊重这些了不起的劳动者的表现。

4.拓展延伸:我们生活中每一件物品都需要许许多多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你还能再举出一个例子(我们用的文具等),说一说这些物品要经过哪些劳动。

5.教师总结: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是很多劳动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才有了千人糕千人笔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创造美好的世界。

【设计意图】:由千人糕向生活中其他劳动成果延伸,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要珍惜。

33、千年梦圆在今朝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千年梦圆在今朝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设计说明

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和追求。教学时,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用以往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落实借助资料来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好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视频、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顺利进行互相拍摄的视频。

学生准备:搜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问题,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说说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预设:课文写了什么梦?千年梦是指什么?千年梦是怎么圆的?为什么说千年梦在今朝圆了?)

3.导学: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中千年梦指什么?千年梦圆在今朝又指什么?

4.过渡: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现在让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沿着时间的隧道,乘上时空飞船,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

设计意图:由课题入手,鼓励学生质疑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交流检测预习,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课文,说说中华民族千年的梦是怎样逐步实现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查资料,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2.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3.检测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九天揽月 火焰 先驱 实践 党中央 实施 不懈 宛若 里程碑

4.理清课文线索: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借助课文提供的相关资料来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既关注事件,又要关注这件事的意义。

5.全班交流:中国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先从课文中找相关语段,再用自己的话概括)(课件相机出示)

预设:

(1)在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有人飞上天、空中飞车的传说,还有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古人的奇妙想象。)

(2)传说,我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利用火箭上天的人。他把四十七支火箭安装在椅子背后,自己坐在椅子上,手拿两只大风筝,叫人点火发射(万户的火箭飞行。)

(3)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人造卫星的发射。)

(4)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

10月16日早晨6时23分,飞船在环绕地球十四圈后成功返回着陆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5)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月球探测技术的国家。)

(6)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传回了第一张月背近距离拍摄的清晰的月表形貌图。随后,嫦娥四号着陆器与它的月球车玉兔二号,顺利进行了互相拍摄,带有五星红旗的着陆器和月球车,在月球背面留下了历史性的珍贵影像。

设计意图:在学习提示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飞天梦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的。此环节,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运用以往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借助资料,解决问题

1.小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的资料。

指导学生合理使用资料,渗透利用查找的资料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2.全班汇报,教师相机补充。

3.出示课件,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4.观看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视频,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顺利进行互相拍摄的视频。

5.交流讨论: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逐步实现的?

(预设:我们的国家在不断发展,中华民族有着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中国的航天工作人员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所以,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引导学生经历借助查找的资料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资料,恰当、合理地使用资料,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练笔,升华情感

1.激发情感。

(1)课件出示(适时插入图片):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神舟五号飞行成功仅仅过去不到两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又飞上了太空;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空;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升空;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升空,3日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中华儿女的飞天之梦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2)指名读,齐读。

2.拓展练笔:同学们,请你课后查查资料,来为本文作者填补这一空白:把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八号、九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也写进课文中,加在你认为合适的地方。

3.总结:有梦就有希望,有梦就有追求,圆梦的任务将落在你们的肩上,让我们为中华民族更高远的梦想,时刻准备着吧!同学们,让我们接过先辈的旗帜,把航天精神发扬光大,刻苦学习,为实现千年的飞天梦而努力。

4.拓展实践:搜集资料,办一张以中国航天事业为主题的手抄报。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课外资料对理解课文内容的帮助作用。利用查找到的资料进行练笔拓展,深入体会恰当使用课外资料的重要性。在拓展与练笔中,提升自豪感,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千年梦圆在今朝嫦娥四号    月球背面软着陆嫦娥一号   探月成功

教学反思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查找相关资料会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借助资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更深的体会。

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课文比较长,是略读课文,要培养学生在快速默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所以,开课引导学生抓住梦和圆读懂课文,提示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梦?怎么圆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因为涉及查找相关资料,所以在课堂学习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摘抄的资料过于冗长,重点不突出,学生在进行汇报时,不会恰当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料。所以,在运用资料解决问题方面,多注重一些方法的指导,从而真正发挥资料的作用。

34、牛和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牛和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牛和鹅》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目标

本课时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正确认读三组词语。会写掐。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批注。

3.学习文中五处示范性批注,初步了解做批注的角度和方法,并尝试自己给课文做批注。

我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有四点: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的目标指出: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书写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这就要求我们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同时,课标对阅读要求:初步学会默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这又告诉我们要在第一学段的阅读基础上培养学生提炼概括语言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解读。统编教材在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首次提出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这是非常重要的单元,其特殊性不亚于策略单元。《牛和鹅》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放学回家途中,被鹅袭击,吓得惊慌失措,金奎叔帮我赶走鹅,致使我改变了对牛和鹅的看法。课文旁边呈现了学习伙伴的五处批注,分别有从内容中获得感受、启发、产生的疑问及评点写法的角度做的批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做批注的角度。

三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理解。本单元以成长故事为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单元语文要素之一就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旨在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用这种方法加深、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并围绕这一要素作了有层次、有梯度的安排:《牛和鹅》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掌握批注的方法和了解做批注的角度;后两篇课文以留白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练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

四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四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不是很丰富,阅读方法积累的也不多,虽然有圈点勾画符号式批注的能力,但让学生独立进行用批语式做批注阅读难度比较大。通过本课学习,指导学生在读文章时把从文章内容中获得的感受、启发,产生的疑问以批注的形式写下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课时教学重点确定为: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批注。教学难点确定为:学习文中示范性批注,初步了解做批注的角度和方法,并尝试自己给课文做批注。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以此理念为指导,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教学法、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启发讨论式教学。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准备指导学生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自主实践法、合作交流法、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屏幕出示牛和鹅的图片、视频,了解学生对牛和鹅的熟悉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认识课文中另一个形象的鹅做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感知课文。1.默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检测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这两个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认识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知识承接上单元知识,了解作者是如何把一件事写清楚的。

第三环节:认识批注,学习示范性批注。1.课件呈现前后学习过的课文,对比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初步认识批注。2.了解什么是批注。3.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前两处批注,根据批注了解课文内容,根据内容分析读者做批注的角度。4.学生自学后三处批注,了解批注的角度并汇报交流。

第三环节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批注及了解批注的角度。

第四环节:学习批注的方法并尝试自己给课文做批注。1.老师提供一处示范性批注,让学生从示范批注中获得批注的方法。2.学生根据前面了解的批注角度和批注方法尝试自己做批注。3.学生上台汇报交流自己的批注。

第四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检测做批注的方法是否学会了,知道从哪些角度去做批注。

第五环节:巩固拓展。1.诵读一首批注小诗。更好地掌握批注式阅读方法。2.布置作业。课后继续给课文做批注,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

35、鹿角和鹿腿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鹿角和鹿腿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 第7课与第6课的相同点:

①题目相像;

②篇幅长,可以对故事清晰了解。

(一生:两课都有一个好的一个坏的。师指正:学完课文后,你会有不同观点。)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 生自读课文

2. 出示词语,生齐读

匀称 珊瑚 噘起

配不上 抱怨 撒开

不禁

3. 师领读易读错词语,重点讲解词语:

①不禁:同情不自禁,正音,多音字学习。

②撒开:撒是个动作,正音,多音字学习,区分洒。

③匀称:词语解释身材比例好,正音,多音字学习。

④强调配与噘字书写。

4. 齐读词语,师示范朗读。

三、精读课文

1. 课文中对鹿角又怎样的描写?在文中圈划?

鹿角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鹿腿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2. 用关键词代表鹿角、鹿腿(尽量用文中的词)

鹿角精美别致

鹿腿太细了

3. 完整朗读第三自然段鹿说的话,强调读好提示语。

介绍珊瑚,量词、部首。

4. 完整朗读第四自然段鹿说的话。

5. 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的话:读出自豪,两个感叹号,语速快些、语气重些。

指名读,齐读。

6. 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的话:同样是感叹号,但语气不同,中间停顿。唉正音。

指名读,齐读。

7. 怎么配得上就是配不上,反问语气。

8. 当鹿遇到危险时,鹿角和鹿腿又怎么样呢?找句子。

归纳总结:

鹿角挂在树枝上

鹿腿把狮子甩在身后

四、总结寓意

1. 鹿角和鹿腿在遇到危险时,给鹿带来了不同情况,看了这样的对比,你有什么想法?

生:

①好看不重要,实用才重要。

②好看的东西未必好,外表难看的东西未必不好。

③有些东西中看不中用。

④不是每样东西都十全十美。

2. 哪个同学的收获最接近故事的寓意,为什么?第二个

(理由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分析寓意

1.上节课我们挑选了最好的寓意,另外三个为什么不好呢?

①不够严谨。

③太简单,没讲明白。

④太宽泛。

2. 读一则寓言故事,懂一个道理。

二、研读课文,交流鹿的心情并复述课文

1. 当鹿无意中看到自己倒映在水中的影子和鹿角时开心

2. 当鹿看到自己的细腿时没精打采

3. 当狮子要袭击自己时害怕

4. 当鹿看到狮子被自己甩在身后时松了一口气

5. 刚逃脱,鹿角挂在了树枝上时紧张

6. 再次脱险后高兴

7. 师还原整个故事与鹿的心情变化

8. 根据板书复述课文

9. 脱离板书复述课文

三、课后习题讨论

1. 书后第三题,赞成哪种说法?

①美丽的鹿角不重要,实用的鹿腿才是最重要的。

②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它们各有各的长处。

2. 生从两方面交流选择原因反对第一种说法的原因;说清鹿腿和鹿角的缺点。

36、昆虫备忘录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昆虫备忘录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读课文,读准字音,学会默读课文

2.能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与大家分享并简单总结该种昆虫的特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份昆虫备忘录。

3.具有对昆虫进行探究的欲望,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昆虫,总结该种昆虫的特征与大家分享  

教学难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份昆虫备忘录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昆虫资料教师准备表格、图片卡、教学片课件、视频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见过那种昆虫,有什么特点吗?   

(1)学生小组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昆虫。   

(2)各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全班交流。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看看你最喜欢哪一种昆虫。   

(1)学生观看视频   

(2)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哪一种昆虫,并说明原因。    

【设计意图:此处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由图片、视频转向文字,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适应过程,也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3.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汪曾祺的文章中,看看他是如何用文字描述这几种昆虫的。   

(1)学生了解作者简介   

(2)齐读课题《昆虫备忘录》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懂1.自由读通课文    

(1)默读课文,圈出生字    

(2)画出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预设点:   

(1)膜翅 益虫 瓢虫 马铃薯 霸王 蚂蚱 鞘翅 形态 丝绸 掌握 咯咯作响 黑斑 褐色 琢磨 瞎 款  多种方式认识生字生词   

(2)磨[m]1.摩擦磨合

2.阻碍,困难

3.消耗,消灭

4.拖延,耗时间

[m] 1.粉碎粮食的工具。

2.用磨将粮食加工成所需的状态。

3.掉转      

师提问在本课中琢磨应读哪个音

3.接读课文,在读中正音。

4.梳理课文内容    

(1)课文讲了哪几种昆虫    

(2)为什么不以名字命名小标题    

(3)每种昆虫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4)通过瓢虫的描写片段,你还知道哪些昆虫是益虫,哪些是害虫?  

三、制作昆虫备忘录

1.你最喜欢哪一种昆虫,说说原因。

2.如果不喜欢课文中出现的昆虫,可以从自己收集的资料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向同学介绍说明。

3.师出示范例,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制作昆虫备忘录    

预设:    

(1)表格式

(2)图片文字说明式    

(3)文字记录式      

例:瓢虫又名花大姐,膜翅是黑色的,硬翅是朱红色的,并且上面有小圆点,有吃蚜虫的益虫,也有吃马铃薯叶的害虫。      

【设计意图:采取多种方式,不拘泥于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昆虫备忘录,此时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兼得,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质疑探究、资料补充1.读了课文,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1)学生提出问题如:什么是复眼、蚂蚱飞起来为什么发出咯咯声、独角牛为什么只有一个角、有没有其他颜色的瓢虫。    

(2)交流解决2.出示视频资料补充    

小结:同学们,如果你对大自然中的昆虫感兴趣,想进一步探究,请在课下阅读杨红珍《走近大自然》之《探秘昆虫世界》,进一步了解千姿百态的昆虫和它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相信你对昆虫世界有更多的了解。    

37、口语交际:请教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口语交际:请教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材解析

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三上第八单元以美好的品质为人文主题编排,旨在引导学生受到熏陶。而这一单元的口语交际,也安排了请教这样的主题,看似常见常用,实则用意深刻。无论是请教者的有礼貌,找时机,还是被请教者的耐心帮助,细品之下都极为契合单元主题。

教材安排了三个板块。第一,以孩子生活中常见的两个情境为载体,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的共鸣,从而启发孩子们去思考,同时也示范了该如何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二,教材呈现了请教中的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如 :在别人方便的时侯请教;在请教别人时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说清楚;不管别人能否帮你解决问题,都要向别人表示感谢。第三,教材中还出现了两个小贴士 :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 ;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追问。

理念目标

【教学理念】

统编教材对口语交际部分的编写充重了口语交际的自身规律,更加重视交际的功能,更加注重交际 能力和交际习惯的培养,重在鼓励学生敢说,引导学生尊重他人,遵守交际规则。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交际情境、采用多元互动等手段,将情境教学与本课口语交际的训练点相依相映。

【教学目标】

1.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学会请教别人。

2.请教别人时如何把问题和困难说清楚,表达要有条理,注意有礼貌。

3.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追问。

【教学重点】

请教别人时如何把问题和困难说清楚,表达要有条理,注意有礼貌。

【教学难点】

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追问。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制作学习卡片,写上平时有困惑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识请教。

师:同学们,今天有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你的心情怎样?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上这一节课,既高兴又紧张。大家有什么好办法能让老师放松一些吗?

小结:同学们,听了你们的话,老师真是信心倍增,看来啊,以后我得多多向你们请教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如何请教。(板书请教)

【设计意图】

从导入环节入手,先用上课十分紧张这一个正在发生的情境,向学生请教,这样就使得学生无形之中进入到请教的情境之中。再以此为契机引入本课教学。这样的导入将会创建轻松、自然的教学环境。同时也点燃孩子们的交际热情,调动了他们交际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学习请教。

情境一:问路,请教要有礼貌。

1.视频出示:我们班最近新转来一名插班生,叫小颖,可是她来学校的第一天找不到自己的教室在哪儿。

2.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小颖,该如何去向别人问路呢?

(指名孩子练习。)

3.如果小颖向你请教,你该如何帮助她呢?

4.小结:请教别人要做到有礼貌。

【设计意图】

问路是比较简单也比较常见的交际情境,通过这种简单的情境,让孩子展开交际,再由请教中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注意事项礼貌入手,来激发孩子们表达的兴趣。

情境二:做游戏,请教需说清楚。

1.视频出示:元宵节的活动中,同学们正在教室里做猜字谜的游戏。

2.小康遇到了一个很难的字谜,他怎么都猜不出,他应该怎么样请教别人呢?

3.同桌练习,教师相机指导:请教的时候要说清楚问题、要有称呼和礼貌用语,无论别人有没有能够解答你的问题,都要道谢。

【设计意图】

元宵节猜字谜是我们真实经历过的活动,比较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三年级口语交际主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领会别人说话的要点。当孩子们把自己代入情境中后,在交际过程中会发现,在请教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把话说清楚,说清楚请教的问题,别人才知道你需要请教的是什么,才能帮你解决问题。

在请教的时候,大多数孩子都会在得到别人帮助之后道谢,这是孩子们已经养成的习惯。但很多孩子往往忽略了,有时别人尽了力但没办法帮我们解决问题,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也是应该礼貌道谢的。

情境三:师生合作表演,请教要找时机,会追问。

视频出示:第二节是数学课,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题,小明跟同桌争执了半天,也没有得出正确答案?怎么办呢?

练习请教老师。

师生合作表演:老师在办公室打电话,你会怎么请教?(引导学生发现请教需要在别人方便的时候,请教别人时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追问。)

4.师:如果数学老师不在办公室,你怎么向她请教呢?(引导学生明白,请教不只有当面请教的方式,还可以有打电话、写留言条等。)

5.小结:原来向别人请教还有这么多学问。

【设计意图】

课堂上遇到不会的问题和同学有争执,需要老师判定答案这个情境创设,也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这样熟悉的情境会让孩子更乐于表达。

孩子在尝试请教中,将会进一步了解请教的方法:例如请教的对象不同时,语气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再例如被请教的对象有可能出现没时间、不方便等情况,那么学生就会得出结论:请教也需要找合适的时机。

在师生合作表演时,教师通过设置不同的难题,引导孩子们发现:当我们请教别人时,要在别人方便的时候,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追问,这样才能更加有效解决问题。

三、回归生活,练习请教。

情境四:小组合作,再练请教

视频出示:小明周末回家,又遇到麻烦。邻居小辉借东西不及时归还,前些天借走了足球,到现在都没有还。提醒他吧,怕显得小气,不提醒的话,又担心他一直不还

小明应该向谁请教?怎么请教?

小组讨论,表演。

指名上台表演,评议。

【设计意图】

通过教材上的其中一个具体事例创设情境 :小辉借东西不还。让孩子思考请教的对象除了老师、同学之外还可以是谁。

通过小组议一议、演一演的方式,让每一个孩子充分参与到交际中来。在交际的过程中,孩子们还能改进之前交际中的不足,提升交际中的应对能力。

四、小结延伸。

1. 教师小结: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请教别人也大有学问,让我们学会了怎样请教别人,也尝试请教了别人。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可以请教别人,也别忘记了请教别人,要把请教的问题说清楚,说话要有礼貌,要得体。更别忘了我们同时也要真诚地帮助向我们请教的人。

2.齐读顺口溜。

【设计意图】

小结时总结请教的方法,帮助孩子们梳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方便他们把课堂中的知识和实际生活链接。同时让孩子们明白请教不是单方面地请求别人的帮助,而是在别人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也要乐于助人。这也恰好契合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美好的品质。

【板书设计】

请教

有礼貌 讲清楚 看时机 会追问 多方式

38、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导入

1.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旷古悠久,自黄帝时期算起约有5000年历史,历史人物故事浩如烟海。这些故事你知道吗?大家还读过哪些历史人物故事?

2.最近我们接触了不少历史人物故事,精心治邺的西门豹、不取道旁李的王戎、凿壁偷光的匡衡等,这些故事生动有趣,给人智慧和启迪,历经千百年仍然广为流传。我知道,课外大家也读了很多这样的故事,今天我们举行一个班级故事会,来讲讲那些历史人物故事。

二、梳理要求

1.怎么讲好故事呢?说一说。

2.课本中也给我们带来了好方法,大家读一读。

3.有哪些好方法?

交流时随机指导:小卡片小卡片小卡片上要写什么,主要内容要讲得绘声绘色,模仿人物的动作、语言等。

4.看一看,视频中的同学有没有给你启发呢?

5.出示好方法。

三、讲故事比赛

1.小组推选课前挑选出的故事大王为大家讲故事。讲故事的同学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打动同学。听故事的同学认真倾听,尽量不要打断。听完后有礼貌地提出你没有听明白的地方或是提出你的不同意见与同学商讨。

2.班级讲故事比赛

3.颁发最自然大方奖,最佳口才奖。

4.布置作业,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听。

39、琥珀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琥珀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材解读】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从一块琥珀的几个特征出发,推测出几千万年来琥珀形成的过程,告诉读者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故事内容严谨科学,语言生动优美,想象细腻真切,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优秀科学小品文。细读《琥珀》一文,可以发现作为科学小品文在内容与语言表达上的两个特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准晌午、 火辣辣、拂拭、每餐、渗出、划动、怒吼等词。

2.能在阅读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初步了解文章大意,能大致说出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文章大意,能大致说出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识琥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琥珀》,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王字旁其实是玉字旁,大多表示珍贵的宝石。琥珀就是一种珍贵的宝石。

2.你见过琥珀吗?(琥珀是松脂的化石)看,这就是琥珀(欣赏图片)

请用一个词来形容下你看到的琥珀。(晶莹透明 美丽高贵)

二、了解琥珀,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出示预学单中学生觉得难读的词,你会想到文中哪些事物?

课件出示:晌午 火辣辣 渗出 松脂 拂拭 挣扎 划动 美餐 怒吼 澎湃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词语,通过预习,能不能运用关键词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3.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什么是琥珀?课文出示最后一自然段,你发现了琥珀的样子了么?

4.你获取了哪些有效信息?(解决问题,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5.课件出示一段资料,读一读,你又对琥珀有什么了解?(可以查阅资料)

三、深入研读,聚焦重点

1.自由读课文,聚焦课文2--12自然段。

2.琥珀的形成离不开(太阳 松树 蜘蛛 苍蝇 大海)事物,再读。

3.运用关键词,讲述琥珀的形成。

4.同桌合作讲述琥珀形成过程。

5.课本资料袋出示,不动笔墨不读书,获取主要信息。

6.根据树脂---硬树脂---琥珀,再次讲故事。(天然琥珀)

7.课文在讲琥珀的形成,这段文字也在讲琥珀的形成,你觉得哪种表达更好,你比较喜欢哪种表达?你觉得哪好?

8.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9.聚焦推测你从哪句话里推测出松树有松脂?

四、延伸拓展

1.推测当时蜘蛛、苍蝇挣扎的画面,写一写。

2.交流汇报

五、作业布置

1.做一个讲解员,向自己的家人或是朋友介绍琥珀的形成过程。

2.阅读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

六、板书设计

5.琥珀

太阳 松树 联系上下文

查资料

蜘蛛 苍蝇

大海

40、荷花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荷花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材分析: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冒、挨挨挤挤等字词的意思。

3揣摩、理解精彩的语句,欣赏荷花的美丽。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课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借助情境展开想象,感受和花的美丽。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注重思维的发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冒、挨挨挤挤等字词。

2、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荷花的视频以及图片;

3、制作微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咱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看完以后,说说你看到什么。(播放荷花图片制作的视频)

学生交流。

2、这节课我们学习《荷花》,板书课题。

二、巧攻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有疑问的字词。

2、出示生字,开火车比赛读,抽读。指导写字:蹈。

3、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随机指名带读。

(1)指导读音:蓬提示轻声,挨在挨挨挤挤中读一声,展示多音字组词。。

(2)理解词语:莲蓬,学生说说是什么,拖拽莲蓬的图片帮助理解。

(3)游戏巩固:色块遮盖合作点读,拖拽选择正确的读音。

三、品味美丽。

(一)体会词语,品味美丽

1、学习第2、3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荷叶的句子,用~~~~画出描写荷花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在边上。

学生交流。

师: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写出荷叶的什么?

学生交流。

师:什么叫挨挨挤挤?请通同学来摆一摆荷叶。

句子对比感受荷叶之多(板书:荷叶多)指名读,指导朗读。

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会冒字的好处。

师:你能换个其他的词吗?学生交流。

播放冒字微课帮助理解。

师:想象假如你就是一朵白荷花,你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想干什么呢?

3、品味荷花姿态美

作者描写了荷花的哪几种姿态?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师:你最喜欢哪一种姿态的荷花?说出你的理由,并用朗读来赞美她吧。自由读。

(1)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2)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3)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学生交流,学生比赛读,伴乐读,边读边用动作展示荷花的姿态。

学生根据描写选择正确的荷花图片,男生读,女生做动作。

学生填空背诵。

4、想象写话:还有哪些姿势的荷花?播放荷花视频,学生欣赏。

生写话,教师展示一部分进行评价。(板书荷花千姿百态)

出示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出示句子)画家指的是谁?

生:大自然。

师:这满池的荷花色彩艳丽、形态各异,生机勃勃好似一幅活生生的画。(板书:活)

展示历代文人赞美荷花的诗句。

四、布置作业。

1、课后大家可以积累文章优美的语句,并配上美丽的图案。

2、也可以继续搜集有关荷花的诗句、美文,进一步了解荷花。

五、板书设计

荷花

荷叶 多

荷花 千姿百态

41、好的故事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好的故事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说教材

《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富有散文诗性质的短文,作者通过这简短的文字,展现给读者一种美丽而深邃的意境,表现了鲁迅先生关于人生的现实的与哲学的深沉思考。这些深邃的人生哲学和现实感慨,经过鲁迅先生在非常宁静的深夜里的深沉艺术思索,以精美的文字,新颖的联想和独特的构思呈现出来。

作者是在一种开头和结尾互相衔接与呼应的圆形结构中展开构思的。散文开头写我自身的现实处境,继而切入昏昏欲睡的梦境: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在梦境的想象中,错综的交织在一起,最后又由梦中醒来,回到现实中,书写了一种对于美丽的梦的失落和追念。这其中,昏沉的夜即使做梦所处的大的环境,也是鲁迅所生存的黑暗现实的象征;而美的人和美的事则是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绝望反抗心境之下,内心深处对理想、美好、和平境界的向往与抒写。

二、说教法

因课文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学生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和作者当时的境遇不了解,所以学习起来有难度。教师要积极引领,适时指导,补充课外资料,学生的探究活动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中雅、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超现实想象和情感的层次性变化。

3.品悟文本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四、说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五、说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六、说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时间

2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

由鲁迅先生写故乡情景的话题导入,引领学生走近他心中那好的故事(板书:好的故事)

(二)作者介绍

介绍鲁迅先生笔名由来和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三)介绍《好的故事》写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创造条件。

(四)初步感知

读课文,学习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再读课文,小组合作,简析本文结构。

(五)研习探究

出示下面五个问题,引导学生演习探究,学生反馈后,教师明确,是每个学生对文章有个总体上的认识。五个问题分别是:

1.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眼前这个好的故事。

2. 作者对梦境的描写共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简要概括一下。

3. 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 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从文章的开始到结束完成了一个美好的故事回环,这个美好的回环作者是怎样将这些看似琐碎的影像合成一个整体的?

九、重点赏析

教师找出课文中三个能够反映作者思想的句子,和学生一起重点赏析,结合作者的境遇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这三处重点分别是:

1.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2.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3.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十、写法探究

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圆形结构(现实梦境现实),懂得作者这种结构留给人们的思考。

探究结尾处的意义深长。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但我只见昏暗的灯光,只见昏沉的夜。希望和虚无,孤独和寂寞,给人一种淡淡的哀愁。

十一、提炼升华

鲁迅先生把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信念可以编织在梦里,再从梦中又回到现实里继续战斗,这真是一种执着的追求,也足以证明鲁迅先生对故乡的深厚情结和对昏沉的夜的憎恶。

十二、说板书设计

现实昏沉的夜

梦境

现实昏沉的夜

板书突出了文章的圆形结构,展示了梦境中的许多景物,这是作者心中最美好的向往和憧憬。

42、父爱之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父爱之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说教材

《父爱之舟》 是部编版五年级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课文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父亲和儿子在生活中的的几个场景,体现出了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爱和感念之情。感情深沉而浓烈,从生活小事中发掘伟大的情感,感人至深。本篇课文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但是它第二篇课文,是一篇课文情感的延伸和方法、能力的的应用。

二、说学情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对父母的爱体会不够,生活中认为得到父母的爱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在学习本课之前,让孩子回忆自己和父亲最温馨的画面,或者写出爸爸为自己做过的最令自己感动的事情,通过回忆点滴,体会父亲的爱。达到以情起调的作用。之前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慈母情深》,了解了课文中场景描写的作用,通过抓关键词感受细节中蕴含的情感。但是学生在用自己的语言谈感受时并没有讲课本和自己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所在学习之前布置了回忆和爸爸之间最感动的事,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课文时能感同身受,体会父亲的爱,并能发自肺腑的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结合本课训练要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茧、栈 、缴等14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字,会写渔船、报考等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场景,体会父亲深切的爱。 3.理解课文题目和课后第二题中的重点句子。

4.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四.说重难点 文章的重点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崇敬之情。教学难点是领悟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五. 说教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的精神,结合本课体裁特点和在本单元中的位置,并且根据学生的学情,在三维目标的指引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课件和点拨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学、自渎、自悟,以读促悟,达到学生的个性解读。通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创设情景,落实指向言语的教学目标。

六.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给学生出示一张课文插图(小船)让学生说说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船?学生对图片比较感兴趣,而且喜欢发挥想象力,最后我进行引导总结,引出课题《父爱之舟》

2.初读课文,为场景描写取小标题

课文描写了几个生活中的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地点的场景,情感描写细腻,要体会本文的情感,首先要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为几个场景描写取小标题,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3.品读课文,体会父爱

(1)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交流感受

品读课文要基于学生的阅读基础,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所以在品味课文时,让学生自主阅读并通过圈、画、点、注等方法进行批注,做批注时我不会规定批注符号,而是有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符号,体现自主阅读和个性阅读。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最后在交流中学习阅读方法,在浓浓的氛围中感受浓浓的父爱。

(2)联系生活场景,升华父子之情

联系生活实际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好的方法,是课文课读者、作者只见搭起一座沟通的桥,将难理解的内容转变为简单的,将抽象的转变为具体的。在本篇文章中,学生可能在理解具体场景时并不会联系整篇课文中反映家庭情况的句子,这样就会更加凸显出父爱的伟大。所以在找出家庭情况的句子时,让学生联系农村的生活实际,体会爷爷平时的简朴节省,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回忆爷爷奶奶对自己的爱,进而体会文中父亲对儿子的爱。

(3)理解课题和重点语句的含义

学生在感受到浓浓的父爱之后,结合课后第三,深入理解课题,以渔船为线索,回忆在于船上发生的事,渔船出现的次数以及渔船与我考上大学的关系。 在自然而然的交流中突破重点。 (4)体会写法

在感受细节描写中,学习作者以小见大,抓住生活琐事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4.总结

5.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是对课内的延伸和拓展,所以好的作业设计应该对课文内容起到巩固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运用的作用,并且能够让学生将课内所学运用于生活中。

(1)文中的作者有好多话想对父亲说,请你替作者为父亲写一段话。

(2)为父亲做一件表达爱的事情

七.说板书

板书应该在言简意赅的基础上体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记忆和形成知识框架,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思维训练。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与课文题目相呼应。

父爱之舟 父 船(画) 我 爱 以小见大

43、繁星一五九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繁星一五九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两个生字,会写繁、藤萝等生字和词语。

2.在诵读中体会现代诗歌的节奏、韵味,在想象中走进诗歌的意境,在品读中初步体会诗歌的语言内涵,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想象、品味、仿写,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看导言,轻叩诗歌的大门

1.出示单元导读页面:提取单元学习目标

2.介绍单元内容,揭示学习内容。

3.板书课题,指导书写繁。

4.出示《繁星》一书图片

简介:《繁星》。今天的这三首是会有哪些内容和思考呢?

二、读诗文,踏上诗歌的节奏

1.自由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读《繁星》(七一),读出自由的节律

(1)指名读。强调漫的读音,结合意思识记字形,指导读通诗句: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2)不可漫灭的是什么?联系上文:这些事--- 指导读好破折号的停顿

(3)具体回忆了什么?联系下文,指导读好相似的句式。

(4)发现诗行的排列。指导读出自由的节律。

3.读《繁星》(一三一),读出韵脚回环的节奏

(1)指名读。

强调啊的读音。读好最后一个反问句的停顿。

(2)发现问句和ang韵,读出问句里韵字的回环往复的节奏。

4.读《繁星》(一五九)

(1)指名读。强调啊的读音。

(2)发现诗句中相同的字韵:了,里。指导读好同字韵的节奏。

5.小结:现代诗歌的特点。

三、想诗画,走进诗歌的意境

1.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在中国的诗歌王国里,诗画是不分家的。在冰心的诗里,都有怎样的画面呢?

2. 出示(七一)

(1)引导想象:在作者的记忆里,那永不漫灭的回忆是哪里?作者都在干什么?

(2)多么美好的画面,多么温馨的时光。读出你的感受。

3.小结:有了想象的诗歌,内容更加的丰富,画面更加丰满。

四、品诗句,体悟诗歌的情感

1.出示(一三一)

(1)大海是诗人们笔下最喜欢描绘的事物,在你的印象里,大海是怎样的?在冰心的心里,大海有着怎样的位置?

出示资料:《繁星》短诗

(2)大海是作者写作的源泉,心灵的寄托,所以,在作者的思潮里,总有波涛的清响,浪涛的云涌。联系上文,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3)星星有光辉,花朵有芬芳,我的情感里有对大海的眷恋和感激。指导读出作者的情感。

2.出示(一五九)

(1)理解两个风雨的意思

在这首短诗里,有一个词用了两次:风雨,分别指什么?

(2)引导想象:天上的风雨来了,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心中的风雨,指的是遇到了什么事情?

(3)补充冰心经历和诗歌资料指导朗读。

3.小结:诗歌的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带着作者深深的情感。

五、仿诗语,学用诗歌的语言

1.出示(七一)

童年的这些事,永远留在了作者的记忆里。引读诗文。

2.在中国人的心中,明月代表的是思念,寄托的是情感,在作者的心里,那明月是作者对母亲的什么情感呢?指导朗读。

3.仿写:在你的童年记忆里,也有很多永不漫灭的诗,让我们用像诗人一样的语言把它记下来吧。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 )的( ),

( )的( ),

( )的( )。

4.交流分享

六、阅诗集,敲开诗歌的大门

在冰心的诗集《繁星》有很多这样写自己生活中琐碎思想的诗文,课后读一读,摘抄几首,也可以仿照着自己创编几首,为你的小诗集做准备。

44、繁星七一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繁星七一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会认漫、涛2个生字,会写藤、躲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波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冰心的诗歌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诵读诗歌,体会冰心诗歌的语言美,进而理解诗歌的内涵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冰心的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繁星》诗集)有没有同学读过这本书呢?

2.让学生简要说说对《繁星》的了解。

《繁星》是一部诗集,由164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唱出了爱的赞歌。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

3.作者简介: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著名的诗集有《繁星》《春水》,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集》《冰心散文集》《寄小读者》《小橘灯》等。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诗歌,明白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并想一想每首诗歌都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分小节朗读,教师正音,引导学生认识生字。

3.汇报主要内容。

(1)《繁星(七一)》主要回忆作者儿时和母亲在一起时的情景。

(2)《繁星(一三一)》抒发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3)《繁星(一五九)》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与感激之情。

设计意图:初读诗歌,明白大意。

三、品词析句悟情。

(一)学习《繁星(七一)》。

1.出示《繁星(七一)》。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感情是从文中哪些具体的诗句体现出来的?

2.学生自由朗读,感悟情感。

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这句诗写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满了旺盛的菜园,藤萝垂落在廊亭的边缘,诗人安静地趴在母亲的膝盖上,感受着母亲温柔而又关爱的抚摸,倾听母亲讲述诗人儿时的趣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童年生活、对母爱的难以忘怀之情。

3.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读了这句诗,你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4.师:童年生活虽然已经远去,但它已经根深蒂固地留在诗人的记忆深处,成了诗人无法挥去的眷恋情结。带着我们的感受,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尝试背诵。

(二)学习《繁星(一三一)》。

1.生自由读诗歌,说说读完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哪些具体的诗句让你产生这种感受?

生自由读后汇报。

2.课件出示: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这首诗运用排比和连续的反问,抒发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品味诗句,从诗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诗歌的方法。

学习《繁星(一五九)》。

1.出示《繁星(一五九)》。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感情是从哪些具体的诗句体现出来的?

学生模仿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读中品味诗歌表达的情感。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依赖,母亲的怀抱是永远的避风港湾。

2.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写母亲的诗歌,要写到鸟儿呢?文中两次出现的风雨含义相同吗?

同桌互相讨论后汇报: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对儿女的保护和关爱。第一个风雨是自然界中的风雨,第二个风雨则是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

3.抽学生朗诵,全班齐诵,要读出对母爱的赞美与感激之情。并尝试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设计意图:学习《繁星(一五九)》,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三、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我们学习了《繁星》里面的三首诗歌,那么你们发现这三首诗歌跟我们之前学过的古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

现代诗:写法自由,更能抒发出现代人的情感。

古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

设计意图: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谈收获,再次加深学生对现代诗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在班级举行一次《繁星》朗诵会。

设计意图:通过诗歌朗诵会,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增加累积。

【板书设计】

9 短诗三首

繁星(七一)  回忆往事

繁星(一三一) 抒发对大海的热爱

繁星(一五九) 歌颂母爱

45、村晚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村晚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读准古诗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

2.运用适当策略,自主理解古诗大意

3.抓住关键词语,想象诗歌画面,感受诗歌童趣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和插图想象诗歌画面,感受诗歌童趣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1.检查预习,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复习古诗三首中《四时田园杂兴》的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

3.ppt出示方法,提示学生借助学习单,自学古诗。

二、小组合作,了解古诗大意

1.借助学习单,自学诗歌中难理解的词语

(1)重点理解水满陂

可采取联系上文的草满池塘,猜测池塘水漫出来,快到到岸边的样子

也可采取将满字替换,如替换成溢(选择的方式)

(2)重点理解山衔落日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衔字。如小狗衔骨头,成语衔枚疾走。燕子衔泥

结合书中插图,为两座上标上眼睛,眉毛,根据对衔对理解,把太阳贴到对应的位置去。

2.借助学习单,选择感兴趣的句子自主理解

3.组内合作,利用学习单,了解诗歌的意思

4.根据诗歌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的,形成初步印象。

三、抓住关键词,展开具体想象

1.复习《四时田园杂兴》中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的方法

(1)选择有趣的画面(2)抓住关键词想象(3)可以从儿童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出发。

2.自主选择诗句中能够体现童趣的的关键词

(1)重点关注横牛背的横字

联系上文的归去,猜测儿童的心情,感受横字背后的轻松,快活

(2)重点关注无腔与信口

联系生活,说说自己什么时候会哼着不成调的小曲子

从生活实际出发,感受牧童此时的快乐自由

推己及人,猜测牧童愉快的心情的原因。进一步理解自由的意味

3.组合分句画面,形成总体印象,朗读展示想象出的画面。

四、方式我选择,表达诗歌情感

1.出示朗诵,绘画,诗歌配文字等方式

2.自由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将你感受到的童趣

46、村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村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诗、村、童3个生字,认识莺、拂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4.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平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2)学生质疑: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师点拨:这是古诗常用的方法,古人写诗常常不按照正常顺序写,为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草长/莺飞/二月天

(4)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5)指导读:河堤/杨柳/醉/春烟。

(6)老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让学生充分地说: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7)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8)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

(9)配乐全班齐读一二句。

3.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三、四句,读后,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2)(多媒体出示孩子放风筝的画面)指名说诗意,理解纸鸢。

四、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交流识记字形。出示:诗 村 童 加一加:诗讠+寺; 村是木+寸,童是立+里。

2.教师指导书写。

出示诗 村 童的田字格课件。

诗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村左右结构,左右等宽,木的捺变成点。

童上下结构,注意下面里的笔顺。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3.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板书设计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儿童散学

醉春烟

杨柳拂堤|忙放纸鸢

早春

47、春夏秋冬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春夏秋冬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青草、红花、游鱼等词语,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2.了解春天的特征。

3.学会留心观察四季中的自然现象,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生字,正确读写会写字。

教学难点:了解四季特征及现象,积累相关词语。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出示词语

1.教师谈话:小朋友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出示图片,做游戏。猜猜出示的图片分别是哪个季节。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声音、图画、颜色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顺应儿童的心理,开课伊始,创设新奇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出示课文中的四季图。认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先跟同桌说一说,然后告诉老师。

(2)根据交流出示词语:春风 夏雨 秋霜 冬雪

(3)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词语。

(4)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其中重点指导读好后鼻音:风 冬 翘舌音:霜

2.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景物,说出这些景物的特点。

3.出示:霜和雪

1)交流:你们生活中见到过霜、雪这两种自然现象吗?

(2)教师讲解有关霜的小知识。雨字头的字大都是一种天气现象。大家看,借助字的偏旁,我们还能认识这些字。

(3)相机识记生字。认识部首雨字头。

(4)仔细观察,说说雨作部首时,在写法上有什么变化。

(5)教师范写生字雪,学生书空,并口头说出笔顺。

4.教学词串:春风吹 夏雨落 秋霜降 冬雪飘

(1)出示短语。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说说春风吹过来的感觉。

(3)比较被夏天的风、秋天的风、冬天的风吹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4)说说夏天下雨的情景,读出雨下得大的感觉,读好落。

(5)了解霜降。认识部首左耳旁。交流自己积累的带有这个部首的其他字。

(6)指名说说下雪时的情景,感受雪花的轻盈。

(7)有感情地齐读第二组词串。

5.教学词串:青草 红花 游鱼 飞鸟 池草青 山花红 鱼出水 鸟入林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图上画了哪些景物。(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交流。

(3)出示词串三和四。

(4)小组合作,借助拼音等方法朗读词串,相互正音。

(5)指名朗读,开火车读,齐读。

6.仔细观察,自主识记生字。

(1) 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换偏旁法,如雪,可以通过换偏旁变成霜识记;比较识记法,如入字,通过和人比较识记;通过形象演变进行识记,如飞字,可以想象成鸟的形状等;加一加法,如落、飘,可以用部件加一加的方法记忆。)

(2) 小组内互相交流好方法。设计意图:教给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有层次性地、有目的性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可以说,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反复朗读,加强巩固

1.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可以按照课文顺序读,也可以打乱顺序自己调整读。

2.班内交流读。

方法1:按照词语词组词语词组的顺序。

方法2:调整次序,如:春风春风吹 夏雨夏雨落 秋霜秋霜降 冬雪冬雪飘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读。

4.教师总结。

教师:同学们,大自然是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体验,就能体会到更多的美。

《春夏秋冬》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朗读导入

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及其相应的自然现象。

二、学习生字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谜底。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会认读的生字

霜:shuāng(霜降、冰霜)

吹:chuī(吹牛、吹气)

落:lu(落叶、落下)

降:jing(降落、下降)

飘:piāo(飘洒、飘雪)

游:yu(游泳、游水)

池:ch(池塘、池水)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借助拼音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会写的生字

春:chūn(春风、春雨)

冬:dōng(冬天、冬至)

风:fēng(风雨、大风)

雪:xuě(大雪、雪人)

花:huā(开花、雪花)

飞:fēi(飞鸟、飞机)

入:r(入口、出入)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吹、落、降、飘、游、池、入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 春、风、冬、雪、花、飞、入,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写。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学习课文。

(一)认识春、夏、秋、冬。

1、同学们看图说出相应季节。

2、谁能说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现象?

(教师可引导提示,最终说出: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3、出示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图

师:谁能用三个字形容一下图上的内容?(教师适当的语言和动作提示)

生: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

学生齐读、男女生读。

(二)看图学习。

1.出示课本第3页的图

师:在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草、花、鱼、鸟?

师:能不能形容一下你发现的草、花、鱼、鸟?比如什么样的草?什么颜色的花?会做什么的鱼、鸟?

生:青草、红花、游鱼、飞鸟。

学生齐读、分组读。

仔细观察,具体形容草、花、鱼、鸟。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具体来形容一下我们发现的草、花、鱼、鸟?(教师可引导:哪里的草、花怎么样;鱼和鸟在做什么?)

生: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

全班齐读。

五、总结全文。

学了这一课,你知道了什么?了解了哪些自然现象

板书设计:

1春夏秋冬

春 春风

夏 夏雨

四季

秋 秋霜

冬 冬雪

48、敕勒歌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敕勒歌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阴、似等六个生字,正确地书写苍、茫二字,借助生活经验,在语境中理解字词含义。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大致了解诗句含义。

4.感受到草原天野辽阔、牧草丰茂,牛羊成群的美丽景象,体会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想象画面,大致了解诗句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题,了解背景

1.谈话引入

孩子们,你们的家乡在哪里?那里有什么特别美的景物吗?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学生交流家乡的景色。)

2.背景介绍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她也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她的家乡,你看,她来了......

(勒勒出场,介绍自己的民族、家乡。)

3.相机识字

根据字理理解阴字,并学会用阴组词。

(1)通过勒勒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我知道了她的家乡在阴山脚下。

(出示词语阴山及阴山图)

(2)原来勒勒的家乡有一座山叫作阴山,和老师读阴山。

4.创设情境

勒勒介绍自己的生活场景,并歌唱《敕勒歌》,邀请同学们进行比试。

5.板书课题

那咱们就来学一学来自勒勒家乡的这首民歌《敕勒歌》。(相机板书课题。)一起读一读它的名字。

生齐读《敕勒歌》。

过渡:这首敕勒族民歌呀,在一千多年前的北朝时期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直到现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是一首北朝民歌。

二、读课文,正字音

1.自由读文

师:那现在咱们借助拼音自己先读一读,还不熟悉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师巡视指导。

2.同桌互读

师:读好了吗? 要是读好了,咱们读给同桌听一听,他读得好,请你竖起大拇指给他点个赞,有不准确的地方你就当当小老师帮他纠正一下。

3.指生读诗歌,请同学评价、正字音,注意似和见的读音。

4.齐读诗歌。

三、想象与理解,随文识字

1.朗读、理解诗歌第一句。

(1)认识穹庐。

民歌不仅听起来好听,同学们读起来也很美。现在我们已经来到阴山脚下了,想不想去看看勒勒的家?

(出示穹庐图片及文字。)

(2)感知穹庐。

(出示穹庐内部图。)

(3)理解大意

从穹庐里走出来,看看这美丽的敕勒川吧!一抬头,这头顶的天空也是大大的,无边无际,把下面辽阔的草原都罩起来了,这就叫做笼罩。所以《敕勒歌》里写: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一起读: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4)指导朗读

师:这里说天似穹庐,你有办法记住似字吗?它是什么意思呢?似就是好像。

师:天空好像穹庐一样,把什么笼盖在下面了呢?大草原。所以四野也就是这一片辽阔的草原。你能用野组词吗?

师:是呀,这一片原野上也许就开满了野花和野草呢,谁能美美地读一读?

生读: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生评价,再读)

师:穹庐是敕勒族的小家,这一片辽阔的草原就是他们的大家。

师:如此热爱家乡的民族,难怪可以写下这样的诗句,读: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朗读、理解诗歌第二句。

(1)理解诗歌第二句。

师:敕勒川还有更美的风景,你在诗歌中能找到吗?

出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的风景,你觉得美不美?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描述高远的天空、辽阔的草原和成群的牛羊。

(相机板书:简单勾勒天空、草原上的景象。)

(2)朗读体味诗歌第二句。

过渡:听了你们的描述,这敕勒川仿佛变得更美了。同学们,站起来吧,想象着自己就站在这敕勒川上,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四方原野苍苍茫茫,一眼望不到边,风儿轻轻地吹过,草原上牧草丰茂、牛羊成群,这真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过渡:敕勒族人民在草原上悠闲地放牧,自由地奔跑,看到如此美丽的家乡,他们忍不住感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诵读诗歌,配图感知

1.诵读诗歌

师:这真是太美了,让人一下子就沉醉其中,咱们让声音再慢一些、长一些,仿佛随着草原上的风越飘越远,师范读《敕勒歌》,指名生读,生评价,齐读。

2.背诵诗歌

(出示诗歌填空。)

师:多么感谢勒勒,让我们见到了这么美丽的敕勒川,咱们闭上眼睛,把这首《敕勒歌》美美地送给勒勒吧,我猜她一定听得到。

根据提示背诵《敕勒歌》。

3.为诗歌配图

师:这《敕勒歌》让所有人的眼前都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现在,咱们坐下来,拿出课桌上的画纸,把你们脑海中的敕勒川画在画纸上,留在我们的心中。

学生配图,师巡视、评价。

过渡:老师知道,几分钟的时间不足以让你们把敕勒川的美景全都画下来,没关系,你听听勒勒怎么说。

五、书写生字,完成学习单

过渡语:你们想去吗? 咱们就把手中的那张画纸当作礼物送给勒勒吧,想要完成这个礼物,咱们还有一个任务哦,那就是学会本课的生字。

1.学写野茫二字。

(1)师:书写左右结构的字,咱们要学会三看:一看宽窄,二看高低,三看关键笔画。

指生观察汇报。

(2)茫字需要注意哪些?

(3)师范写,生书空。

(4)生观察、描红、书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优秀学生作品,生评价。

六、感受草原风光结束课堂

49、池子与河流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池子与河流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导语:

寓言故事也可以用诗的形式来讲。分角色朗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池子与河流的观点,你更赞同哪一种?

一、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

2、克雷洛夫寓言:

是世界寓言创作史上最后一座高峰。最大的特点是用诗歌的形式来讲寓言故事。

3、学习词语:

滚滚滔滔 木筏 抛开 生涯 蜿蜒 贯穿 贵妇人 鸭绒垫 胸膛 无忧无虑 代替 任凭 忙碌 哲理 遵循 安逸 尊敬 遗忘 应验 淤塞 青苔 芦苇 衰退 逐渐 一旦 懒惰

①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②交流难懂的词语意思。

懒惰:不想做事情。

遵循:遵照,遵守。(近义词)

遗忘:不记得。

安逸:安闲而舒适。

应验:预测变成了真的。

衰退:退化。

蜿蜒:本义是形容虫子歪歪扭扭地在爬,也用来形容河道、山脉、小路弯弯曲曲的样子。

贯穿:就是穿过的意思。

任凭:随便怎样,听凭。

淤塞:水道、小池塘被淤泥堵塞。

二、精读课文

1、齐读课文

思考:哪几节是池子在说话?哪几节是河流在说话?(关注:诗歌的押韵。)

1-6小节是池子说的话,7-8小节是河流说的话。(分别画上双斜线,分段。)

2、池子

池子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无忧无虑

是怎样的生活让他无忧无虑?

安闲地躺着

什么样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

清闲的生活

池子认为做人应该如何?

要放松;不要忙忙碌碌;不要太劳累。

3、河流

河流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不停地流动;抓紧工作。

河流认为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水要流动;不要放松自己。

4、结局

池子的结局:一年年淤塞

河流的结局:长流不断

5、小结

梳理板书:池子和河流的生活的状态、生活的观点、最后的结果。

生成寓意:课文的最后一小节。

三、交流练习册习题

1、梳理池子和河流的观点、结果,故事的寓意。

2、判断对错

池子不出名是因为什么?池子很懒惰,不流动,最后消失了。它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感受

本单元综合了三种形式的寓言,文言文、故事和诗歌。诗歌比较难读,作为略读课文,朱老师带着小朋友们朗读全文,重点交流难懂的词语;接着划分池子和河流说的话,梳理层次;最后结合课前的导语,抓住了池子和河流不同的生活状态、对生活的观点以及最后的结局,让学生感受寓意。这与前几课的教学过程相通,在略读课中更加精简,做巩固之用。

通过一个单元中三篇寓言的学习,学生对角色特点的把握更加精准,对寓意的感受更加敏感、丰富,能较好地掌握了单元训练的能力,老师越教越省力。

50、池子与河流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池子与河流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池子与河流

教学目标:

1.认识淘、涯等9个生字。读好应这个多音字,区分尊和遵这两个同音字。

2.理解诗歌表达的意思。分角色朗读课诗歌。

3.结合生活实际讨论:池子与河流的观点,更赞同哪一个?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表达的意思。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讨论:池子与河流的观点,更赞同哪一个?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视频,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1. 同学们,我们这一单元学习的都是寓言故事,有文言文的寓言故事,也有童话版的寓言故事。知道吗,寓言故事也可以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

2.板书课题。

(1)知道池子指的是什么吗?

(2)出示池子在词典中的解析:①池塘;②浴池;③舞池;④寺庙中烧香的香池。

(3)诗歌中的池子指的是什么呢?让我们去诗歌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借助课后生字表,自由朗读课文。并标出这首诗歌有多少个小节。

2.结合上下文,想一想本课中的池子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池子一词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平时习惯说池塘水池。为学生出示词典中的注释,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来准确理解池子的意思,有意识的促使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以提高自学能力。】

3.请九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小节。师随机正音。

预设点:

(4)应字正音。出示:应验、应该。

(5)池子到底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池子就是指池塘。

(6)找一找哪几个小节是池子说的话?哪些是河流说的话?

三、角色朗读,初识观点

1.分角色朗读池子与河流的对话。

2.学习池子说的话。

(1)自由朗读第1-5小节,想一想:池子要河流抛弃怎样的生活?

(2)池子为什么提议河流抛开原有的生活?

(3)全班交流。从河流的语言中可以感受到自己很满意如今安逸、清闲、平静的生活。

3.学习河流说的话

(1)自由朗读第6、7小节,想一想:河流赞同池子的提议吗?

(2)我是一条伟大的河流,那是因为我遵循着这条规律。河流遵循的是什么自然规律?

4.池子与河流最后的结局分别是怎样的?

四、辨析观点,总结寓意

1.你觉得池子与河流谁说的话更有道理?说说理由。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像池子与河流这样的人吗?

3.思考:你从这首诗歌中懂得了什么道理?生活与学习中,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板书设计

池子与河流

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

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

51、藏戏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藏戏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 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

2. 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学习课文开头形象概括藏戏特色的写法,照样子介绍一种艺术样式的特色。

【教学重点】

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选择最喜欢的戏曲上网查查资料,看看它有哪些特色,写下来,再把它介绍给大家。

【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引入新课。

1.在本组课文中,我们随作家老舍一同感受了美好快乐的春节,随作家沈从文品尝了美味的腊八粥,还从三首古诗里面了解了寒食节、七夕节、中秋节。我们的祖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这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板书:藏戏)

2.学习生字词。

(1)出示词语,读一读。

(2)理解词语。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 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2. 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

3.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落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落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分清内容的主次。

三、体会藏戏形成的神奇。

1.自由读第4-7自然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3. 藏戏的产生,是跟唐东杰布分不开的,请你结合文章,用一句话来评价一下他。

四、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自主学习:自由读第8-17自然段,把藏戏的主要特色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来。

①( )的面具;②( )的舞台;③( )的演唱风格。

2.集体交流。

(1)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出示课件:感受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的特点。

(板书: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2)舞台:简单、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体会:不要不要不要只要只要

演唱风格:不受时间限制。

3.思考:作者在描写藏戏的特色时,哪个部分写得详细,哪个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对照开头,体会写法。

(1)再读第8-17自然段,试着概括藏戏的特色。

(2)作者是怎样概括的?指名读第1-3自然段,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5.齐读最后一段: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五、课堂总结,学以致用。

1.小结。

2. 我国的戏曲文化丰富多彩,有许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你知道哪些?

4. 布置作业:你喜欢戏曲吗?选择你最喜欢的戏曲上网查查资料,看看它有哪些特色,写下来,再把它介绍给大家。

板书设计:

形成: 传奇

4、藏戏 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特色:舞台:简单、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演唱风格:不受时间限制

52、扁鹊治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扁鹊治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材依据】

本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本单元以围绕走进故事长廊,感受故事魅力为主题。《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病。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为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最后的非常不高兴,致使延误病情,小病酿成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课文以蔡桓公病死来结束故事,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要讳疾忌医,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设计思路】

1、指导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我确定本课的教学主题为关注语言表达,凸显文体征,采用角色驱动、朗读体会为主的教学方法,加深对人物想法的感悟,从而让学生明白做事做人的道理。做事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做人要听取别人正确意见,不要固执己见。全课以破解《扁鹊治病》千古之谜为情境,让学生以小侦探的身份去体验人物的想法。引导学生体验角色,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2、教学目标(1)会读会写蔡、睬、烫、剂等字。理解并积累敷烫、几剂汤药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想法。(3)学习课文,明白做事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语句,体会人物内心的想法,感受名医扁鹊神奇的艺术和高尚的医德。(2)懂得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新课。

3、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3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读寓言故事可以明白做人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故事。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题)师:扁鹊的扁没有马字旁,也没有单人旁。请同学们读一下题目。(生读题目)

师:请听老师读一下课题,扁鹊治病↗。你听出了什么?

预设:对扁鹊的不相信。

师:老师这样读是因为扁鹊犯下了惊天大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了解这个惊天大案吧,读准生字,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师纠正学生的读书习惯)

师:同学们课文读得很认真,能给大家说说这是怎么回事吗?扁鹊给谁治病?治了几次?结果如何?

预设1:扁鹊给蔡桓公治病。

预设2:治疗了三次。

预设3:蔡桓公死了。

师:我们先了解一下本案的最大嫌疑人扁鹊。好吗?

(PPT出示)扁鹊简介:

扁鹊真名叫秦越人,古代四大名医之一。他所创的望闻问切四大诊法,直到今天还被中医沿用。

师: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样的医生可以称的上名医?

预设:医术高超、医德高尚

师:同学们,望病人的什么?闻病人的什么?问病人的什么?切病人的什么?预设:望病人的脸色、精神面貌;闻病人的气味;问病人的情况;切病人的脉搏。

师:作为一位名医,怎么会把蔡桓公治死呢?这节课文同学们都是老师请来的侦探,用你们的智慧揭开这个千古之谜,好吗?我先做一些准备吧!

板块二:检查预习(2分钟)

(PP出示)指名读:本课词语

蔡桓公 扁鹊 理睬 敷烫 骨髓 肠胃 几剂汤药 敷烫:敷①涂上 ②布置 ③足够。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词语

板块三:学习课文(28分钟)

师:各位小神探,现在我们把第一次看病还原一下,探究探究吧!

1.补引语词指名读第一次:

(PPT出示)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 )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知,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蔡桓公( )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师:各位小神探,名医扁鹊用什么方法诊断扁鹊有病?各位小神探,你觉得蔡桓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再来研读研读第二次和第三次吧!

(学生随机板书)

2. 补蔡桓公的话语,分角色读第二、三次。学生练习,全班展示。(出示PPT)(1)第二次: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蔡桓公说:寡人,无疾

师:蔡桓公的病情怎么会加重呢?蔡桓公在想什么?各位小神探,你找到大王病死的原因了?(学生随机板书)

(2)第三次: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蔡桓公说:

师:蔡桓公的病情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各位小神探,你找到大王病死的原因了?(学生随机板书)

3.师:关于蔡桓公的病请扁鹊是这样解释的。

(出示PPT)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1)指名读

(2)师:左右回去后会怎么向大王说呢?

(3)师:大王听了后会怎么说?

板块四:归纳寓意总结全文(5分钟)(PPT出示)

病情变化

治疗方法

蔡桓公态度

第一次

皮肤

热水敷烫

不高兴

第二次

皮肉

扎针

很不高兴

第三次

肠胃

服汤药

非常不高兴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表格,你觉得蔡桓公不治身亡的原因是什么?请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随机归纳板书:防微杜渐 讳疾忌医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防微杜渐、讳疾忌医这两个词语。你明白了这则寓言故事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预设:要听取别人的真确意见

预设:做事要防微杜渐,千万不可以讳疾忌医。

各位小神探,扁鹊治病惊天大案可以结案了,这告诉我们,凡事不但要注意细节,还要听取别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伊索寓言》,你又能从中明白怎样的做人道理?

53、贝的故事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贝的故事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 认识甲、骨等 15 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漂,会写贝、甲、与、币4个字。

2. 了解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3. 朗读课文,能讲述贝的故事。

4. 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激发探究汉字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继续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了解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教学难点】能规范、端正地写生字与。

教学过程

板块一:温故知新,质疑导入

复习《树之歌》

1.复习用木作偏旁的字大多与树木有关。

2.质疑导入新课。

用贝作偏旁的字有哪些?这些字大多与什么有关呢?

板块二:读读课文,认认字

1.读准字音。

重点:甲骨文、漂亮、当作、随身携带、损失

2.读出停顿。

重点:读好顿号之间的停顿。

3. 朗读课文,圈画贝作偏旁的字。

板块三:探究用贝作偏旁的字与什么有关

主问题: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什么有关呢?

1. 了解贝字

图与文结合,认识甲骨文中的贝;

借助词语,帮助学生认识甲和骨两个字,了解汉字的演变。

2. 探究发现用贝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3. 汉字有故事,讲述有方法。

板块四:汉字书写,我能行

1. 认读、巩固词语

2. 指导书写四个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巩固本课 15 个生字,会写钱、财、关、骨、壳5 个生字。

2. 继续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借助图片,了解镜、珠等字的偏旁表示的意思。

3. 根据偏旁猜字义、正确选用形声字并查字典验证。

【教学重点】继续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借助图片,了解镜、珠等字的偏旁表示的意思,能借助形旁猜测字义。

【教学难点】了解王字旁为什么跟玉石有关?

教学过程

板块一:换语境认读,巩固词语

1. 认读两个语段,巩固生字。

2. 认读、积累词语。

换语境识字,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板块二:学以致用,汉字有规律

主问题:看图,猜一猜加点字的偏旁与什么有关。

1. 看图,猜一猜,自主发现规律。

2. 拓展词语,验证。

3. 质疑、解疑。

和玉石有关的字,为什么不是王字旁?4.学以致用,我会选。

要点:根据偏旁猜字义、正确选用形声字并查字典验证。

继续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借助图片,了解镜、珠等字的偏旁表示的意思,能借助形旁猜测字义。

板块三:听汉字故事,感受汉字文化

1.虫的故事;

2.日的故事;

学生听汉字的故事,感受形旁表义及汉字文化。

板块四:汉字书写,我能行

1.认读、巩固词语;

2.指导书写五个生字 。

54、白桦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白桦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设计说明

《白桦》以白桦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金晖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有色彩的变化,又富有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读与想象中仔细揣摩诗中重点语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细细品读,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理解诗人与白桦那种朝夕相伴、难舍难分的亲密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白桦树图片。查找作者相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1.查找白桦树的有关知识。

2.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谈话,猜想引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它吗?(出示图片)仔细观察,谁来向大家描述一下,你眼中的白桦。

2.那你们想不想看一看苏联的作家叶赛宁眼中的白桦呢?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介绍作者:叶赛宁(18951925),苏联诗人。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

5.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猜一猜,作者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内容,结合学习经验进行猜测。

学生猜测,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认识白桦。看课题,猜想文章内容,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引读:请大家带着刚才的猜想,自由朗读课文,看看猜出了哪些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把生字用笔圈一圈。

(2)与小组同伴合作,轮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2.学习字词:

课件出示白桦树叶图片,瞧,小树叶为我们带来了本课的会认字和会写字,快来念一念!

第一组:毛茸茸、绣花、潇洒、朦胧、金晖、徜徉、白雪皑皑(指名读并正音、齐读、开火车读)。

第二组:桦、涂、茸、绣、潇、穗、朦、胧、寂、霞、抹。

(1)学生自由认读。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在课件上圈出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学生交流讨论。

(3)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

(4)汇报交流,重点记住:

桦和树木有关,所以是木字旁。

抹可以做动作体会,明白是手部动作,强化记忆。

霞通过图片出示生字,记住偏旁。

朦胧绣都是用偏旁加上熟悉的字组成的新字,都是形声字。

穗与庄稼有关,用禾苗的禾做偏旁,右部结合图片识记。

把这些会写字放到词语中,你还能流利地读一读吗?

出示词语:

白桦、涂色、毛茸茸、绣花、潇洒、花穗、朦胧、寂静、朝霞、抹上。

(1)学生自由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词语,相互纠正字音,针对学生的共性错误,反复领读。

(3)开小火车读好词语。

3.过渡:能把生字和词语都读准确了,你们真了不起,相信读文章也难不倒大家。

指名读每一节。

设计意图:字词是学习的基础,鼓励学生自主识字,主动让学生运用识字方法,强化记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良好语感。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轮读课文,要求读通全文。

2.默读全文,思考: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指导学生提炼关键词进行概括。

预设:白桦的色彩,白桦的挺拔,白桦的高洁。

设计意图:在读中理解、感悟。读书必须读懂内容,抓住中心,否则阅读就是无效的。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和默读,了解诗歌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学生观察课后写字表,当当小老师交流写字方法。

2.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潇穗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学会笔顺。

3.学生再次观察课后写字表,先描红,再练写两个。

4.指导反馈,集体评议后修改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书写能力,并抓住重点进行书写指导,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五、课堂小结,拓展阅读

1.教师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3.拓展:你知道哪些与植物有关的诗歌,找一找,读一读,与大家交流。

设计意图: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营造积极浓厚的阅读氛围。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

白桦、涂色、毛茸茸、绣花、潇洒、花穗、朦胧、寂静、朝霞、抹上。

2.学生认读。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读文,说说白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复习字词,加强记忆;回忆诗歌内容,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二、品读诗歌,读出韵味

1.轻轻读诗歌,想想写了哪些内容,用笔圈画。

2.抬头望去,窗前那棵白桦,多么漂亮,多么特别,你喜欢吗?与同学进行交流,说说你读文的发现。

3.学生汇报。

(1)第一节总写白桦的特点。

白桦总体上的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能体现出这种特点?      

读这一节,哪些字用得好,好在哪儿?

指导学生抓住动词,体会用词的准确。

(一个涂字准确地表现出桦树主干上一层洁白的细皮;一个披字把桦树拟人化了,表明桦树对一身洁白的喜爱,突出白桦的高洁。)

好一棵通体洁白的白桦。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第二节写桦树的枝叶。

对枝头的描写,为什么是毛茸茸的?

(枝头未掉的叶上落满了松软的积雪,毛茸茸的。)

毛茸茸的,让我们想到了松鼠的大尾巴,在作者的眼中,毛茸茸的枝头像什么?

(雪绣的花边,串串绽放的花穗、流苏一般好看。)

指导朗读时毛茸茸雪绣的洁白的要读得轻柔些,绽要重读。

你能读出这种美吗?

雪后的桦树,展现着怎样的形象?(它傲寒挺立的形象。)

读出这种傲寒挺立的感觉。

(3)第三节写白桦静中有动的气质美。

朦胧的寂静写出了什么?(白桦的含蓄)

从玉立一词中感受到了什么?(写出它的挺拔,写出它的气质高尚)

灿灿的金晖,衬托它的绚丽辉煌。

闪着这一动词又突出了什么?(静静挺立的白桦有着一种特别的动态美。)

(4)第四节写朝霞的映照之下的白桦。

姗姗来迟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突出朝霞的形态之美,更加衬托出白桦的秀美)

朝霞渲染下的白桦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白桦由衷的喜爱、赞美和崇敬之情)

读出这种感受。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语句,在读与想象中揣摩,感受诗歌的意境,细细品读,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理解诗人与白桦那种朝夕相伴、难舍难分的亲密关系!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这首诗前两节重在描摹白桦的外在形象,后两节重在表现白桦的内在气质。为了突出白桦的形象气质,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或正面刻画,或侧面烘托,力求塑造的形象鲜明、生动。白桦是俄罗斯的国树,它生性耐寒,又通体银白,气质高雅,所以诗人对白桦的礼赞其中更包含着对民族的热爱,对祖国的炽烈情怀!

2.拓展:这段时间,我们阅读、收集了许多诗歌,还做了自己的诗歌摘抄本,大家可以交流一下。还可以试着当个小诗人写写诗,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写的时候要注意分析。写完后,和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诗中走出来。同时把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通过摘抄诗歌,试着当小诗人写写诗的活动,激发学生喜爱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板书设计

白 桦

外在    洁白

      傲然

内在    静中有动

      形态秀美

手机扫码阅读池子与河流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