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探究灯教案

大班教案五大领域及反思 2022-09-21 09:31:01

大班探究灯教案

1、大班探究灯教案

  一、主题的形成:

  一天,婷婷带了个钥匙圈,上面还有个小灯泡,一按,灯泡便亮起来,这个钥匙圈立刻吸引了许多幼儿,婷婷一脸的得意:“这是我姐姐送给我的钥匙圈,是小电筒,会照人的!”说着便演示给同伴们看。豪豪说:“我家有个大电筒,是装大电池的,你的里面是装什么的啊?”郭诗凡说:“这有什么,我的奥特曼身上也有灯的,是真的灯,也能亮的”“我妈妈昨天给我买了双鞋子,走起路来也会一亮一亮的。”小伙伴们你一句,我一句,议论开了,教师意识到孩子自发生成的这一问题十分有教育价值,为此提出了问题:“你还看见过其他灯吗?派什么用的呢?”于是孩子们都收集了有关灯的玩具、图片、图书等材料。就这样,灯的主题由此诞生了。

  分析:灯主题的萌发,形成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幼儿行为的敏感和对孩子发展水平的了解。教师能善于倾听孩子们的交谈,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热点—灯,适时介入与引导,有意识的将几个幼儿的兴趣点转化为集体的兴趣点,使幼儿对探索灯投入了更大的热情。同时,开放式的提问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索的愿望。这使我们认识到:教师要善于关注幼儿自发生成的问题,满足孩子的需要,使课程追随幼儿的经验与生活。但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更应为孩子提供更多发现问题的机会,引发幼儿的“问题意识”。

  二、主题的进行

  1、 瞧瞧我收集的灯

  主题产生后,几个幼儿开始自发地收集并与同伴讨论起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灯。个别孩子带来了照片、图片,还有些孩子在绘画活动时也描述着自己看到过的灯:“看,今天我画的是灭蚊灯,”敏敏指着自己的画说:“什么是灭蚊灯啊?”非凡不解的问道,敏敏的画的灯吸引了许多幼儿。为了及时的满足大部分幼儿交流分享的需要,激发他们更大的探索欲望,为此教师便在教室里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区域——娃娃资料区,鼓励幼儿把更多的关于灯的信息张贴在这里。果然,幼儿倾尽己囊,没过几天,娃娃资料区里变布置满了孩子们收集来的各种各样的灯的图片、照片、以及自己所画出来的灯,如:警灯、车灯、路灯、红绿灯等等,有些灯就连老师也是第一次听见,孩子们在娃娃资料区里分享着同伴的经验。而在资料区中除了有幼儿自己收集的信息外,也有教师在活动中为幼儿拍摄的照片以及所做的实录,留下幼儿探索的足迹。这次的收集展览活动,让孩子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自然而然的对这些灯的名称、用途等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分析:幼儿对周围环境有着强烈的愿望和好奇,老师根据孩子这个年龄特点满足幼儿探索、了解环境的愿望,注重让孩子获得直接经验,巧妙的为孩子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创设了娃娃资料区,鼓励幼儿寻找资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不同角度对“灯”进行探究,充分调动了孩子在探索活动中的积极性,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同时提高了幼儿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调整丰富了幼儿原有的认知结构,拓展了思路。

  2、着火了怎么办?

  一天凡凡带来了一个煤油灯放在了“灯”的区域玩具柜中,这盏灯立刻吸引了许多幼儿,孩子们都纷纷围过来对着凡凡的灯讨论了起来:“咦?这是什么啊?”军军问道:“是煤油灯”“这个灯怎么亮啊?电池装在哪儿啊?怎么没电源啊?”幼儿们七嘴八舌的问道,“这不装电池的,是装煤油的,”凡凡边向小朋友们边解释边用打火机向大家演示着灯的玩法。一团火焰燃起,小朋友们兴奋不已,“哇,怎么有股臭臭的味道啊?”“这会不会爆炸啊”说着军军便在地上打起了滚,嘴里不停的嚷道:“快卧倒,要爆炸了!”这时,旁边的几个孩子也跟着军军在地上打起了滚,顿时,只见教室里一片散乱,此时老师并不急于阻止孩子的行为,而是耐心地询问:“发生什么事了?”“要爆炸了,快救火啊!”孩子们回答道。听着孩子童稚的、富有创意的语言,教师提出了问题:“那还有什么方法也能救火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便借此机会提议幼儿去收集关于防火的方法。

  几天来,孩子们通过爸爸妈妈及一些其他的资源收集到了各种关于防火的方法,如:明明画了一幅用水泼火的画,而妞妞的爸爸则和孩子一起画了一副消防队员救火的画……老师以欣赏的目光,惊奇的、赞赏的语言给予了幼儿肯定。

  分析:教师能真正从幼儿发展需要出发,充分尊重和支持孩子,能站在孩子的立场观点赏识幼儿思维的见识,使孩子们充分地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而不是遏制、压抑孩子,从而使孩子得到满足。还能及时以开放式问题给予引导,鼓励幼儿深入探索、质疑和释疑,从而使幼儿产生持续不断的探索欲。在活动中孩子们是多么地自主,巨大的潜能得了自由释放和被充分开发,这正是教师引导的别具匠心的独到之处。

  3、我们发明的灯

  小朋友们对于灯的兴趣愈来愈浓厚,在他们的结构游戏中,常看到用各种插塑积木搭成的各种各样灯。于是老师就组织幼儿一起收集做灯的材料,并为他们准备了一个“百宝箱”,用来堆放材料。在幼儿收集来的材料中,有废旧的盒子,有可乐瓶,旧电池,彩色灯泡等等。于是孩子们便三三两两的做起了各种灯,有用蜡烛做的,也有用电池的,还有是幼儿自己发明的各种各样的彩灯……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大胆的想象着、创作着,其想象设计令人刮目相看。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的表现欲望。

  分析:在探索“灯”的过程中,幼儿产生了新的主题内容,萌发了做灯的愿望,教师能及时的鼓励孩子收集材料,引发幼儿与材料产生互动,使幼儿在主动尝试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自主的选择材料、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大胆地表现着自己对灯的理解和创意。这真正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和不断努力的意愿,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使思维真正“活”了起来。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配合,认真尝试,在自主练习里获取了经验,又在集体练习里感受到了快乐和喜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圆满的完成。

2、科学探究《建高楼》大班教案

  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积极自主探索用一次性杯子建高楼,分享交流搭建的方法,尝试用连接材料辅助叠高,能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

  大班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掌握了一定难度的架构技能,但单一的架构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时间久了,甚至会对建构失去兴趣。最近我园针对大班幼儿开放了“拼拼搭搭”建构区体验活动,孩子们对“拼拼搭搭”活动非常感兴趣,因此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孩子的搭建技能,让幼儿扮演建筑工人,在趣味游戏中进行搭建训练。具有挑战性、合作性的活动内容,满足了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的需求设计此活动大班科学探究《建高楼》。

  活动目标

  1.积极自主探索用一次性杯子建高楼,分享交流搭建的方法。

  2.尝试用连接材料辅助叠高。

  3.能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自主探索建高楼,分享交流搭建的方法。

  难点:尝试用连接材料辅助叠高,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1)对生活中的高楼有初步的认识。

  (2)有使用透明胶的经验。

  2.材料准备:记录纸、音乐、5种不同颜色的一次性杯子各20个、宽透明胶5个、剪刀5把。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引出课题。

  导入语:我看到很多小朋友在拼拼搭搭,喜欢用一次性杯子建高楼,今天我也请来了我的好朋友,看看是什么?(一次性杯子)

  二、基本部分

  1.引发用杯子建高楼的兴趣。

  师:这些杯子到底能不能建高楼?能建多高的楼房呢?

  点击课件。师:我们来看看小朋友在哪里?在干什么?(建构区)

  (环节评析: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说说看到的课件内容,唤醒幼儿关于建构的已有经验,帮助幼儿在了解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发出新的建构方法,激发幼儿参与的欲望及积极性。)

  2.自由探索,大胆尝试用杯子建高楼。

  (1)第1次操作(目的:积极探索用一次性杯子建高楼的方法)

  ●教师提操作要求

  4人一组,每组20个杯子,想一想可以怎样用这20个杯子建高楼?音乐结束前完成。

  ●幼儿动手操作

  师:让我们当一次建筑工人用一次性杯子搭一搭吧!赶紧到前面的桌子上试试吧!

  关注要点:观察幼儿的搭建过程,知道幼儿运用了几种方法,讨论交流搭建的方法。

  ●分享交流

  (目的:分享搭建的方法,培养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大家谈谈你们都用了哪些方法建高楼?(幼儿自由回答,老师记录。)

  师:用口对口的搭建方法会出现什么问题?有什么办法把这些杯子连接起来,让它变牢固吗?(出示透明胶)

  (环节评析:欣赏幼儿用一次性杯子搭建的几种不同的方法,给幼儿提供大胆发言、自主创作的机会,让幼儿在不断尝试、自由操作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然而然掌握了一次性杯子的可变性,为后面搭建任务的完成提供了经验和能力的准备)

  (2)第2次操作(目的:尝试使用连接材料辅助建高楼的方法,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教师提操作要求

  同样4人一组,每组20个杯子,比一比,在音乐结束时哪一组建的高楼最高,但不同的是,先找同伴商量,怎样合作?商量好后再进行合作建高楼。

  ●幼儿动手操作

  关注要点:幼儿是怎样合作的?

  幼儿是怎样使用透明胶来连接杯子的?

  ●交流杯子建高楼的经验

  (目的:分享操作经验和协作的方法,引发新的探究问题)

  师:比一比,哪一组胜利了?

  师:请建得最高的组来谈谈,你们是怎样合作的?(幼儿说,教师记录,目的是提炼协作的好方法,正确使用辅助材料的使用经验。)

  ●发现问题。

  教师小结:同样是用杯子建高楼,为什么有的建得又高又直?有的建得歪歪扭扭的呢?以现建的高楼让幼儿进行分析,教师并记录,小结用杯子建高楼时得将杯口对准,用连接材料连接牢固,才能将高楼建得高。

  (环节评析:如何辅助杯子叠高,成为了一次性杯子建高楼中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在尝试多种叠高和辅助连接的方法后,教师引导幼儿请透明胶来帮忙,于是,幼儿又积极投入到使用透明胶辅助建高楼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哪怕是作品歪歪倒倒的显现在孩子的眼前,这样既可以放在桌边与同伴交流分享,又可以在大家面前展示。最后,在幼儿操作的几组高楼对比下,引发了幼儿的又一次讨论:如何用杯子把高楼进得又高又牢固?)

  三、结束部分

  师:还有什么方法让高楼建得又高又稳呢?

  幼儿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接下来让我们去建构区试试,怎么样?

  活动总结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建筑工人是幼儿熟悉的角色,扮演建筑工人搭建高楼,这种有趣且有挑战性的任务,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建高楼的积极性,让幼儿在与生活相连接的模拟情景及开放的操作环境中,身临其境,根据问题选取材料进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两次操作。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提升用杯子建高楼的已有经验。

  2.教具的巧妙性,引发操作与探究,最后达到合作共赢。本次活动中教师提供与投放了非常巧妙的教学具(白板记录纸、一次性杯子等)这些东西操作性强,可重复使用且多变,能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主动发现,自由自主尝试与操作,有效的解决了活动中的重难点,确保了活动的有效性。根据平时我们在建构区对幼儿运用一次性杯子建高楼的情况进行观察。教师在根据幼儿的能力和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由易到难的操作环节。从自由的拼搭到多人合作的拼搭。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操作,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

  3.自主探索,引发创造。操作的主动性,氛围的平等性,让幼儿借助别人的设想开拓自己的思路,尝试更新奇的搭建方法,或补充他人的搭建方法,或将他人若干设想综合起来,提出新的搭建方法。在利用一次性杯子搭建高楼的过程中形成了新颖有趣的高楼造型,在幼儿的表达交流分享中获取到独特的想法,体验了创造后的成功感和幸福感。在此过程中,幼儿一会儿动手操作,一会儿交流讨论,一会儿合作探究,专注地完成了搭建高楼的任务。活动结束后。师生就第二次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共同的探讨,留下悬念,把材料投放到建构区,满足幼儿继续探索的愿望。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3、大班科学探究实验教案:吹泡泡

  “吹泡泡”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他们很喜欢的游戏活动之一。在孩子的兴趣上让幼儿去探究总结出吹泡泡工具必须满足的条件,在满足吹泡泡条件的经验基础上幼儿又探究吹泡泡工具的多样性和可变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活动目标

  1.知道有缝有空隙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对探究结果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2.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吹出泡泡,并能用图示、表征的方式记录。

  3.体验探究过程带来的快乐以及成功后的喜悦。

重点难点

  1.对探究过程的比较总结出结论

  2.通过结论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吹出泡泡。

活动准备

  记录表3张、笔,每人一套操作工具(吸管、漏勺、钥匙、树叶、树丫、扭扭棒、记录表、笔)泡泡水四小桶、材料包(剪刀、皮筋、绳子、胶布)、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一)引出吹泡泡

  1.小朋友们好,你们知道老师这个桶里是什么吗?(泡泡水)你们有没有吹过泡泡?

  2.请一位小朋友上前用吸管吹泡泡,老师引导小朋友吹泡泡要仔细观察,怎样才可以吹出泡泡。

  通过请一名幼儿在大家面前尝试操作过程中小结:我们提醒幼儿在吹泡泡时我们要注意,吹泡泡时嘴不能碰到吹的泡泡水,然后在吹泡泡时不能对着人吹,在吹的时候集中对准吹。

  (二)引出材料幼儿探究

  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吹泡泡的游戏,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材料,我们一起来看看有那些材料。(老师在出示表上采取遮盖种类的方法吸引幼儿注意,然后一张一张图撕下来。)你们看看猜一猜有那些材料。有吸管、漏勺、钥匙、树叶、树丫、扭扭棒。这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吗?

  黑板上出示记录表图。

  小朋友们理解这张图的意思吗?幼儿自由回答。这张图是记录小朋友们猜测这些材料能不能吹出泡泡,猜想能吹出泡泡我们在对应的筐里用符号“√”表示,不能吹出泡泡我们在猜想对应的框里用“×”表示。我们一起来猜猜这些材料能不能吹出泡泡呢?(老师在这张纸上记录孩子们的猜想。)

  这些材料能不能吹出泡泡呢?我们一起自己去试一试吧,小朋友们尽可能的都要试试这些材料哟,把你们的试验结果记录在你们的记录表上,当听到找朋友的音乐的时候请小朋友们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探究的过程。好吗?

  操作记录,能吹出泡泡的打“√”,不能吹出的打“×”。

  (三)小朋友们探究材料

  小朋友们探究材料,并做记录。老师巡回观察孩子们操作的过程。待孩子们都基本操作完材料后老师放音乐。

  (四)分享探究结果(预计有X人参与操作活动,有X人使用这种工具能吹出泡泡,X人使用这种工具不能吹出泡泡)

  黑板上出示记录表图。

  小结能吹出泡泡的特征:

  吸管能吹出泡泡的请举手?有几个就统计几个?不能吹出泡泡的请举手?然后请不能用吸管吹出泡泡的小朋友来分享一下他是怎么吹出泡泡的。再请一个能吹出泡泡的小朋友分享怎么吹出,不能吹出泡泡的小朋友再试试吸管能不能吹出来。证实吸管可以吹出泡泡来。同理,钥匙能吹出泡泡的请举手?有几个就统计几个?不能吹出泡泡的请举手?然后请不能用吸管吹出泡泡的小朋友来分享一下他是怎么吹出泡泡的。再请一个能吹出泡泡的小朋友分享怎么吹出,不能吹出泡泡的小朋友再试试吸管能不能吹出来。依次统计漏勺、树丫、树枝、扭扭棒的实验结果。

  小结:能吹出泡泡的材料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请小朋友们说出探究材料的共同特征,都有一个孔或者洞)老师用简笔画的方式记录孩子们探究的结果。

  (五)运用吹出泡泡结果来制作不能吹出泡泡的物体。

  1.这里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你们这会能不能吹出泡泡呢?请小朋友选择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包,材料包里有绳子、皮筋、剪刀、透明胶等工具,把这些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变成能吹泡泡的材料。一会听到音乐请小朋友们带着你们操作的结果,我们一起来分享。

  2.小朋友们操作,老师观察探究的过程,然后放音乐请小朋友回到位置上,分享小朋友们探究过程。树丫能不能吹出泡泡,你是怎么让树丫吹出泡泡的,分享你的操做方法,老师用简笔画的方法记录孩子操作的方法。同时也记录不一样的操作方法。孩子们没有争议又进行下一个探究。依次扭扭棒,和树叶的探究。

  小结选用什么工具使物体变成泡泡工具的:

活动总结

  小朋友们使用了剪刀、皮筋、绳子、胶布这些工具把不能吹出泡的物体变成了能吹泡泡的工具。其实泡泡水在通过有洞有缝隙的中间,会形成一成膜,当你吹出的气体通过这层膜时,气体就会被包裹起来,就变成了泡泡。

  今天小朋友把不能吹出泡泡的物体通过自己的操作变成能吹出泡泡的工具。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我们的思考变成可能。老师在区域里还可为你们提供了许多的材料,我们一起去思考思考,动动手,看能不能吹出泡泡呢。

4、科学探究《鸡蛋浮起来》大班教案

  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会观察现象并学会用符号记录,愿意探索什么材料能让鸡蛋浮起来,感知加入材料量越多鸡蛋浮得越高,体验鸡蛋浮起来实验成功的乐趣。

  设计意图

  户外进行钓鱼活动时,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细细一听,原来他们再说:为什么有的鱼是浮起来的,有的鱼是沉下去的呢?……看到孩子们讨论着沉与浮,我觉得应该设计一次专门的科学活动让他们对于物体的沉浮有一个正确认识。鸡蛋就是一个很好地选择。为此我设计科学《鸡蛋浮起来》这一活动,让幼儿去探索鸡蛋在水中的不同状态,认识鸡蛋上浮的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 愿意探索什么材料能让鸡蛋浮起来,感知加入材料量越多鸡蛋浮得越高。

  2. 在操作中学会观察现象并学会用符号记录。

  3. 体验鸡蛋浮起来实验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愿意探索什么材料能让鸡蛋浮起来,初步感知加入材料量越多鸡蛋浮得越高。

  活动难点:学会用符号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活动准备

  1.盐、味精、糖,生鸡蛋、筷子、勺子、水彩笔、透明杯、抹布、记录纸。

  2.盐、味精、糖标志,课件PPT。

  活动过程

  一、直接引入主题,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1.教师引导:出示一杯清水、一个鸡蛋。问幼儿,老师把鸡蛋放进水杯里,猜猜,鸡蛋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幼儿猜想后,老师轻轻地将鸡蛋放进水杯里,请幼儿观察。

  2.引导幼儿说出鸡蛋在清水里沉下去的。

  3.引出探究问题:清水里的鸡蛋是沉下去的,我们能不能想办法让蛋宝宝浮起来?

  二、探索什么材料能让鸡蛋浮起来。

  1.教师导入:我给大家提供了一些东西,你们能不能往水里加入其中的一样东西让鸡蛋浮起来。(教师介绍材料:盐、糖、味精)

  2.猜一猜:加什么东西能让鸡蛋浮起来?请猜加盐的小朋友请站在这边来,带上盐的标志,猜其他的依次类推。

  3.分组,探索什么材料加在水里能让鸡蛋浮起来。

  (1)按猜想分组,人数多的多分几组,人数少的少分几组完成。

  (2)师:请你们试一试,看看你的想法对不对呢?

  提出要求:铃声响起开始操作,使用勺子一勺一勺的加材料。加入材料后要用筷子轻轻地搅拌,搅拌完把筷子放入盘里,注意观察鸡蛋在水中的变化。听到铃声把材料放到展示台。

  (3)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使用的材料,激励幼儿大胆想象,用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

  4.幼儿回忆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分享。

  5.教师进行实验小结:小朋友们都进行了实验,那么哪种材料加在水里能让鸡蛋浮起来呢。幼儿回答:盐。

  6.课件展示实验结果。

  三、感知加入材料量越多鸡蛋能浮的越高。

  1.教师:请观察老师这里的两杯盐水,为什么有的鸡蛋浮得高,有的鸡蛋浮得低,是怎么回事呢?(如果幼儿的实验不明显,可事先准备两杯同样多盐水不同高度的鸡蛋)

  2.幼儿讨论。

  3.实验验证,提出实验要求:

  (1)每桌有两个杯子,一个杯子加3勺,一个杯子加5勺,需要在杯子上注明“3”“5”。

  (2)提出观察、记录的要求。

  要一勺、一勺加材料。实验完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纸上,看哪一组的小朋友记得清楚。

  (3)商量协作:谁做记录;谁加材料盐;谁进行搅拌;谁观察。

  2.幼儿实验,教师随机指导幼儿。(提醒幼儿注意观察鸡蛋浮起来的过程、真实记录)

  3.分享交流:幼儿分组交流实验结果,肯定幼儿分工和记录的方法。

  4.实验小结:同样多的水,加入的盐越多鸡蛋在水中就浮得越高。

  5.课件展示实验结果。

  四、经验提升

  1.现在我们实验都成功了,心情怎么样?

  2.现在我们知道鸡蛋浮起来的秘密是加入盐才可以的,我们做完实验了,那桌子上的东西需要收拾吗?我们一起来整理吧。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分为猜一猜,试一试,做一做,再做一做并说一说进行,经历了激趣,发问探索、交流的过程,做到激之以情,调之以趣。让幼儿在动中学习,玩中思考,观察发现鸡蛋如何浮起来的。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5、大班科学教案《探究神奇的牙签》

【活动目标】

  1、培养儿童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使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操作牙签,培养幼儿动手操作,探究问题的兴趣。

  3、使幼儿能适当的表达交流探究神奇的牙签的过程和结果。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牙签数根;方糖;肥皂;清水;水盆2个。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想一想,放在水里的牙签,会随着放在水里的方糖游动,还是放在水里的肥皂游动。

  二、观察牙签在装有方糖的水里和装有肥皂的水里有何变化。

  三、实验现象:

  1、把牙签小心的放在水面上。

  2、把方糖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远的地方。牙签会向方糖方向移动。

  3、把牙签放在另一个水盆中,把肥皂放在离牙签较近的地方。牙签会远离肥皂。

  四、思考:为何牙签会有不同的变化

  五、讲解:当你把方糖放入水盆中心时,方糖会吸收一些水分,所以会有很小的水流往方糖的方向流而牙签也跟着水流移动。但是,当你把肥皂投入水盆中时,水盆边的表面张力比较强,所以会把牙签向外拉。

【活动延伸】

  回家后小朋友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这个小实验,并请你试一试,如果将方糖和肥皂换成其他的物质,牙签将怎样变化。

6、科学探究活动《吹泡泡》大班教案

  在活动中让幼儿知道有缝有空隙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对探究结果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吹出泡泡,并能用图示、表征的方式记录,体验探究过程带来的快乐以及成功后的喜悦。

  设计意图

  户外活动回来,孩子们走到洗手台,抹上肥皂洗手,田田小朋友的手不停地搓手,然后她将大拇指和食指围成一个圈,用嘴开始对着吹气,从食指和大拇指围成的圈里飞出了一个泡泡,他的操作引起了许多孩子们的大胆探究。这给了我许多的灵感思考,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预设了这样的科学活动。《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要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师要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吹泡泡”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他们很喜欢的游戏活动之一。在孩子的兴趣上让幼儿去探究总结出吹泡泡工具必须满足的条件,在满足吹泡泡条件的经验基础上幼儿又探究吹泡泡工具的多样性和可变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探究中提升幼儿良好的科学素养。

  活动目标

  1.知道有缝有空隙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对探究结果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2.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吹出泡泡,并能用图示、表征的方式记录。

  3.体验探究过程带来的快乐以及成功后的喜悦。

  重点难点

  1.对探究过程的比较总结出结论

  2.通过结论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吹出泡泡。

  活动准备

  记录表3张、笔,每人一套操作工具(吸管、漏勺、钥匙、树叶、树丫、扭扭棒、记录表、笔)泡泡水四小桶、材料包(剪刀、皮筋、绳子、胶布)、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一)引出吹泡泡

  1.小朋友们好,你们知道老师这个桶里是什么吗?(泡泡水)你们有没有吹过泡泡?

  2.请一位小朋友上前用吸管吹泡泡,老师引导小朋友吹泡泡要仔细观察,怎样才可以吹出泡泡。

  通过请一名幼儿在大家面前尝试操作过程中小结:我们提醒幼儿在吹泡泡时我们要注意,吹泡泡时嘴不能碰到吹的泡泡水,然后在吹泡泡时不能对着人吹,在吹的时候集中对准吹。

  (二)引出材料幼儿探究

  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吹泡泡的游戏,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材料,我们一起来看看有那些材料。(老师在出示表上采取遮盖种类的方法吸引幼儿注意,然后一张一张图撕下来。)你们看看猜一猜有那些材料。有吸管、漏勺、钥匙、树叶、树丫、扭扭棒。这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吗?

  黑板上出示记录表图。

  他们能吹出泡泡吗?

  猜想?

  小朋友们理解这张图的意思吗?幼儿自由回答。这张图是记录小朋友们猜测这些材料能不能吹出泡泡,猜想能吹出泡泡我们在对应的筐里用符号“√”表示,不能吹出泡泡我们在猜想对应的框里用“×”表示。我们一起来猜猜这些材料能不能吹出泡泡呢?(老师在这张纸上记录孩子们的猜想。)

  这些材料能不能吹出泡泡呢?我们一起自己去试一试吧,小朋友们尽可能的都要试试这些材料哟,把你们的试验结果记录在你们的记录表上,当听到找朋友的音乐的时候请小朋友们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探究的过程。好吗?

  操作记录,能吹出泡泡的打“√”,不能吹出的打“×”。

  (三)小朋友们探究材料

  小朋友们探究材料,并做记录。老师巡回观察孩子们操作的过程。待孩子们都基本操作完材料后老师放音乐。

  (四)分享探究结果(预计有X人参与操作活动,有X人使用这种工具能吹出泡泡,X人使用这种工具不能吹出泡泡)

  黑板上出示记录表图。

  小结能吹出泡泡的特征:

  吸管能吹出泡泡的请举手?有几个就统计几个?不能吹出泡泡的请举手?然后请不能用吸管吹出泡泡的小朋友来分享一下他是怎么吹出泡泡的。再请一个能吹出泡泡的小朋友分享怎么吹出,不能吹出泡泡的小朋友再试试吸管能不能吹出来。证实吸管可以吹出泡泡来。同理,钥匙能吹出泡泡的请举手?有几个就统计几个?不能吹出泡泡的请举手?然后请不能用吸管吹出泡泡的小朋友来分享一下他是怎么吹出泡泡的。再请一个能吹出泡泡的小朋友分享怎么吹出,不能吹出泡泡的小朋友再试试吸管能不能吹出来。依次统计漏勺、树丫、树枝、扭扭棒的实验结果。

  小结:能吹出泡泡的材料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请小朋友们说出探究材料的共同特征,都有一个孔或者洞)老师用简笔画的方式记录孩子们探究的结果。

  (五)运用吹出泡泡结果来制作不能吹出泡泡的物体。

  1.这里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你们这会能不能吹出泡泡呢?请小朋友选择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包,材料包里有绳子、皮筋、剪刀、透明胶等工具,把这些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变成能吹泡泡的材料。一会听到音乐请小朋友们带着你们操作的结果,我们一起来分享。

  2.小朋友们操作,老师观察探究的过程,然后放音乐请小朋友回到位置上,分享小朋友们探究过程。树丫能不能吹出泡泡,你是怎么让树丫吹出泡泡的,分享你的操做方法,老师用简笔画的方法记录孩子操作的方法。同时也记录不一样的操作方法。孩子们没有争议又进行下一个探究。依次扭扭棒,和树叶的探究。

  黑板上出示记录表图。

  记录表图(3)预设

  他们能吹出泡泡吗?

  怎么改变材料吹出泡泡

  小结选用什么工具使物体变成泡泡工具的:

  活动总结

  小朋友们使用了剪刀、皮筋、绳子、胶布这些工具把不能吹出泡的物体变成了能吹泡泡的工具。其实泡泡水在通过有洞有缝隙的中间,会形成一成膜,当你吹出的气体通过这层膜时,气体就会被包裹起来,就变成了泡泡。

  今天小朋友把不能吹出泡泡的物体通过自己的操作变成能吹出泡泡的工具。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我们的思考变成可能。老师在区域里还可为你们提供了许多的材料,我们一起去思考思考,动动手,看能不能吹出泡泡呢。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7、大班优质科学教案《探究植物色素》

【活动目标】

  1、知道植物中含有各种色素,初步了解植物色素的用途。

  2、培养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一、幼儿操作材料:

  1、每人座位底下放一块白布和叶子;

  2、四各种植物的叶子、果实、花瓣等(如:草叶小番茄、各种颜色的花瓣等);

  3、小积木,白色棉布每人两份;

  4、各种食物:糖果、有颜色的馒头、面粉等;

  5、黑板一块、PPT、做彩色面的视频。

  二、教师示范材料:白布,绿叶。

【活动过程】

  一、观看魔术,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1、观看魔术表演。

  (1)你们有没有看过魔术?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很棒的魔术表演,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教师表演魔术:现在我的魔术开始了,这是什么?(出示白布)那这是什么?(出示叶子)看一看,我把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引起幼儿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2)魔术结束,发生了什么现象?(白布变成绿色的了)

  2、幼儿尝试操作。

  (1)你们觉得这个魔术有趣么?那现在我们自己来尝试变一次。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材料?(幼儿观察操作材料)

  (2)幼儿尝试自己动手操作变“魔术”。

  (3)观察自己“魔术”后白布的变化。

  老师提问:为什么布会变成绿色的呢?(因为叶子上的绿色跑到布上面去了)

  小结:原来植物的叶子里有绿颜色,它有一个名字叫植物色素。

  二、探索植物染色的秘密。

  1、幼儿预测猜想。

  我们已经在植物的身体里找到了绿色,那你们猜一猜植物的身体里还会不会藏着其他的颜色?(幼儿猜想)

  2、幼儿探索验证。

  (1)熟悉材料。

  师:我们现在自己来找一找,到底植物的身体里有没有其他的颜色。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各种材料,有植物的花、果实也有植物的叶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教师逐一介绍材料:胡萝卜、小番茄、柠檬皮青瓜皮杨梅各种花瓣等)

  (2)第二次操作。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魔术这个本领了,这一次请你们自己来变魔术。道具呢还是有一块白布,然后请你们在箩筐里选一样你喜欢的东西放在白布上来变魔术,看看最后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情。变好以后请你在白布上写上你的学号,把它送到这里来。(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交流分享。

  请幼儿把变好颜色的布按颜色分类摆放好。

  黄色的色卡

  紫色的色卡

  红色的色卡

  绿色的色卡

  其它

  提问:你变出了什么颜色?你是怎么变的呢?(引导幼儿用“我用什么变出了什么颜色的句式回答)

  (4)教师小结:

  原来植物的身体里藏着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紫色还有绿色。这些藏在植物身体里的颜色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植物色素。

  三、联系生活,提升经验。

  1、生活应用。

  (1)出示PPT

  这些植物色素还有很多作用噢,可以添加在我们吃的食物里,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

  播放ppt1(彩色面条):这是什么?它和我们平时吃的面条有什么不一样的?

  你知道它是怎么变出来的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2)观看视频。

  厨师在干什么?你在画面上找到了植物色素在哪里了么?

  小结:对了,这些植物色素就蕴含在这些蔬菜的汁液里,把它们加在面粉里,就做出了彩色的面条。

  (3)观看PPT。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食物也添加过植物色素呢?我们一起看一看。

  (4)教师小结:

  这种加在食物里的植物色素是安全自然的,我们可以吃的。它可以使我们的食物变得更加美观,更加的营养。

【活动延伸】

  刚才我们已经在白布上找到了一种颜色,想不想把这块布变得五颜六色,更加美丽?请你们一起回到教师继续来完成好不好?

8、科学探究《会悬空的纸盒》大班教案

  引导幼儿发现纸盒悬空的现象,探索让"纸盒悬空最多"的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感知纸盒悬空现象与重心的位置、辅助材料的轻重有关。

  设计意图

  纸盒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同时也可也作为幼儿的玩具。对于使纸盒悬空这一科学活动,它富有一定挑战性,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与科学视野。幼儿的科学学习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是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的活动。那么教师就要密切的关注幼儿、给予幼儿充分的材料支持以及引导幼儿自发的参加科学探究活动并组织贴近幼儿生活的探究内容。

  活动目标

  1、发现纸盒悬空的现象,探索让"纸盒悬空最多"的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

  2、感知纸盒悬空现象与重心的位置、辅助材料的轻重有关。

  重点难点

  发现纸盒会悬空跟重心有关,探索让"纸盒悬空最多"的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牙膏盒、纸盒、石头、栗子、玩具、橡皮泥等

  活动过程

  一、玩纸盒悬空的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玩具,你们猜一猜是什么?”(石头、盒子、小车等等)

  2.师:“不对,是牙膏盒,它们可厉害了,要给我们表演一个节目叫《悬空》,你们知道什么叫悬空吗?(悬空就是纸盒的一部分在桌子的外面)。那你们觉得它能成功吗?我请一个小朋友来试一试。”(孩子将没有装东西的纸盒娃娃悬空)

  师:“呀,失败了,谁能帮帮忙,让纸盒悬空起来呢?”(幼儿大胆的发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二、幼儿操作,发现悬空的方法。

  1.师:“老师为你们也准备了牙膏盒和一些小积木,请你们想想看怎样做才能让纸盒娃娃悬空的起来,看谁的方法最多。”(幼儿动手操作,寻找方法)

  2.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让纸盒娃娃悬空最多的?请一个幼儿来展示一下,并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描述一下原因。(幼儿:要将放进去的木块让木块在最下面,然后慢慢移动到它正好能稳稳站住的地方,轻轻地放手,就可以悬空的最多了。)”

  三、幼儿比较借助不同材料后的悬空现象,并记录操作结果。

  1.师:“老师这里还准备了一些小石头、橡皮泥、塑料玩具,孩子们你们猜猜看这些材料哪个可以让纸盒悬空最多呢?(幼儿猜测并记录)

  2.师:“那到底是谁可以使纸盒悬空最多呢,我们等一会儿就去试一试,并在你的表格上记录下来。”(如:积木多,表格上画出积木并写上数字1,以此类推)

  3.幼儿第三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结果。

  请幼儿来介绍一下自己的操作结果并引导幼儿说出纸盒能悬空多少和里面所装的物体有关,纸盒里的东西越重纸盒就悬空越多。

  五、活动延伸:

  老师会把这些纸盒放到科学区,小朋友可以在区域活动时过来玩,可以再找一找其他东西来试一试,看看还有什么材料能纸盒悬空的更多?

  活动总结

  以游戏的方式吸引幼儿注意。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猜一猜、说一说、做一做等,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气氛非常活跃,幼儿的参与度高。在幼儿的探索过程中,我充分的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把主动权留给孩子,而我则只是一个观察者和引导者。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就是动手尝试借助各种材料让纸盒悬空起来,当孩子们经过自己的操作、观察发现不同材料可以让纸盒娃娃悬空到不同程度并记录下来时,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他们学习的过程,即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经验的过程。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9、大班探究科学活动:多米诺公开课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骨牌的数量、间距及多样排法,并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

  2.能与同伴合作,体验骨牌游戏带来的乐趣,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多米诺骨牌视频、骨牌一人10张、辅助材料

  活动流程:

  一、说说多米诺骨牌(观察游戏图片,聊聊多米诺的玩法)

  今天老师就是带大家来玩两个两个朋友在一起玩的游戏,今天我们玩的游戏需要两个朋友合作,知道是什么是合作呢?两个人做同样一件事,要帮助要团结。

  那多米诺怎么玩呢,谁能用一句话说清楚呢?

  提问:这个游戏名字叫什么?能怎么玩?怎样算成功?

  小结:玩多米诺骨牌的时候要先将骨牌排好。推倒第一张骨牌,如果其余骨牌依次倒下则算成功。

  二、一起来玩多米诺骨牌(两两合作,进行多米诺的搭建)

  1.两人合作,尝试进行骨牌摆放

  过渡:大家都玩过了多米诺骨牌,那么我们来试一试,今天我们有好几关,每一关都会越来越难,看下第一关,开一下神秘的大门,大门后面有我们第一关的任务,我们来看下图片的意思,(两个人,十块骨牌)

  要求

  (1)两人合作完成排阵。

  (2)两人合作用10块骨牌搭建牌阵,搭建完成立即停手。

  观察指导:(1)同伴间合作情况(2)在搭建时骨牌间的距离控制。

  两个人合作,有的是一人摆一块,有的是一人摆,一人保护。

  骨牌大家都搭好了,我们就来试试刚才说的连锁反应能不能发生,两个好朋友选一个代表去推,推的时候让大家都看到,分享一下大家的成果。

  提问: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小结:完美合作,合适间距是成功的要素。

  2.两人合作,挑战多米诺任务

  观看课件PPT ,解释闯关图片表示的意思,任务要求是什么。

  要求1:用10块多米诺,完成从A点到B点的搭建。

  要求2:合作者,根据任务要求完成多米诺的搭建,搭建完成后即可停手。

  一定要听好要求,这次有两个点A点和B点,一定要碰到AB两点。

  搭建完成后,集体检查下,大家搭的是否符合要求,如果一个点没有碰到,也要宣布失败。大家看下,这两点之间,有的组搭的很直,有的有点弯,我们可以预测一下哪个可以成功。

  3.任务升级,挑战多米诺任务难度加大

  观看课件PPT ,明确任务具体要求。

  要求:两人合作,用20块多米诺,在两分钟内完成A点、B点、C点间的搭建。

  这次我们搭建是有时间限制的,一定要要在时间限制内完成,目前桌子上只有十块多米诺,需要去再拿十块,所以我们要学会合作,节约时间,保证能完成任务,两个人一定要搭配好。

  观察指导:

  (1)骨牌数量、间距的观察与思考

  (2)对于转弯处的处理。

  你们猜下排的这几组能成功吗,不能成功的会在哪里出现断掉的问题呢?为什么会断掉呢,是什么原因呢?

  观看课件PPT 两张图片,看看哪张能成功,并分析原因。

  小结:原来转弯处更加需要注意骨牌间的距离,而且同样数量的骨牌能搭出那么多种不同的线路出来。

  再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我们刚才说的问题一定要注意,这次再排一次,看看会不会成功。

  搭排成功后,实验一下能不能成功,不成功再次分析原因。

  三、骨牌达人(观看游戏视频,引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提问:骨牌高手们玩的骨牌跟我们玩得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原来加入各种机关之后骨牌能有更多更刺激的搭法。以后尝试时需要注意骨牌的数量,摆放的位置,可能对于机关的选择也需要进行不断地研究。

  活动反思:

  1、教学各环节比较清楚有条理性。在解决“力的传递”这个问题时引导幼儿探索还不够,因此幼儿没有很好的理解和表达。

  2、活动时应该让幼儿在地板上玩比较好,首先声音轻,其次利于幼儿的合作。

  3、活动中“幼儿交流演示”的时间安排可以再紧凑一些。

10、大班科学探究教案:密室逃脱之神奇的眼镜

  密室逃脱之神奇的眼镜教案下载,在日常生活中,二维码和3D电影都是孩子们经常接触到的科技产品,本课是以探索滤色片找出数字密码的游戏(密室逃脱之神奇的眼镜),引导幼儿在不断探索镜片组合的过程当中寻找走出“密室”的方法,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能用红和蓝2种滤色片进行不同的镜片组合,找到不同二维码中隐藏的图画,初步感知“滤色”的概念并感知立体图像的奥秘。

  2.在活动中能大胆猜想、主动探究,体验“密室逃脱”游戏的乐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用红和蓝2种滤色片进行不同的镜片组合,找到不同二维码中隐藏的图画,初步感知立体图像的奥秘。

  活动难点:

  能在探究中发现滤色片颜色与二维码识图的关联,初步感知“滤色”的概念。

活动准备

  “密室逃脱”PPT、红蓝滤色各一筐、空框眼镜人手1副、红色二维码图片3张(1.3.5)数字1、2、3各1张(桌子编号)、钥匙1把(贴在2号桌下)、观察记录单人手一份、红蓝彩色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进入密室

  1.教师:今天我们玩“密室逃脱”的游戏,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密室,开始游戏。

  2.旁白:欢迎来到眼镜密室,现在门已锁,要利用神奇的眼镜和聪明的大脑才能逃离密室。你们只有30分钟的时间(屏幕出现30分钟)。

  (游戏提示单)请在旁边的框里取一副眼镜框,并穿上合适的镜片让眼镜变得完整。

  3.教师和幼儿每人拿一个眼镜框。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副眼镜框,它并不是一副完整的眼镜,这里有两筐镜片,我们看看是什么样的?

  教师分别出示两种颜色滤色片,请幼儿观察并说出颜色(红色、蓝色)。

  教师:现在,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镜片让自己的眼镜变得完整。(幼儿自主取滤色片插入镜框)

  4.旁白:接下来去寻找桌上的秘密吧!

  (二)密室解谜

  1.单色滤色片解谜

  (1)(游戏提示单):请用手中的眼镜找出1号、2号、3号桌上的秘密,时间3分钟。

  (2)讲解观察记录单记录方法。(幼儿进行操作、屏幕上出现3分钟倒计时)。

  (3)教师:看到了什么?是用什么颜色的镜片看见的?(幼儿自由回答)

  (4)教师:接下来看看我们找到的秘密是否正确。

  --------出示第一张红底二维码,验证幼儿所看到的结果(出现数字1、红色镜片)。

  --------出示第二张红底二维码,验证幼儿所看到的结果(出现数字3、红色镜片)。

  --------出示第三张红底二维码,验证幼儿所看到的结果(出现数字5、红色镜片)。

  (5)小结:红色的二维码图用红色的镜片就能看清楚里面绿色的图形,红色的二维码不见了;这种现象就是滤色,有色镜片会过滤掉与它相同颜色的图案。

  旁白:是不是觉得自己很厉害,嘿嘿,游戏才刚刚开始呢?这里有一把密码锁,解开三张图就能找到接下来的线索。

  2.神秘的密码锁

  (1)(游戏提示单):请根据要求猜出三个数字密码解锁。

  ①猜测三位数字(屏幕上出现3张图片,分别对应3个数字)

  A.五边形(数字5)

  B.双色点阵图(数字4)

  C.前两位数字相加的总数(数字9)

  (2)按照幼儿的各种解锁思路,教师操作课件,直至解开密码锁。

  (3)旁白:“恭喜你们打开了锁。打开了这把锁,你们就会得到接下来的出门线索。

  3.双色立体图片解谜

  (1)(游戏提示单)请用眼镜找出三张卡片中隐藏的线索,根据线索找到钥匙。

  (2)屏幕上弹出3张叠放的二维码图片,观察3张双色立体图片寻求解谜途径。

  A.出示第一张立体图片(内容:立体图像---“长方形”)我们来看一下,看到了什么?你是用什么颜色的镜片看到的?针对没有看到的孩子提问,你又是用什么颜色的镜片看得?那么调整再试一试。

  (3)小结:原来同时使用蓝色和红色的镜片就能看出立体图像。那我们的密室里哪里有长方形?

  B.第一个线索已经得到,接下来我们寻找第二个线索,出示第二张立体图片,(内容:立体图像“2”)看到了什么?密室里面哪里有2?我们回想一下线索1是长方形,长方形的又有2的是哪一个?

  C.接下来我们看第三个线索,出示第三张立体图片(内容:立体图像---“下”),看到了什么?好,我们再想一下线索1、线索2,、长方形的2号桌下。

  (2)根据刚才找出的3个线索引导幼儿找出钥匙。

  师:现在我们去找一找钥匙。

  (三)逃出密室

  1.旁白:恭喜你们、闯关成功。

  2.我们终于逃出来了,我们在密室里发现了用红蓝两种颜色的镜片组合同时看,可以看出立体图形,我们平时看3D电影的时候也会用到眼镜,那我们今天的这副眼镜能不能看到3D电影呢?我们先放下眼镜看,能看清楚吗?是立体的吗?拿起你的眼镜再看看。

  3.观看3D动画1分钟,离开密室。

  4.结束语:3D电影好看吗?现在我们的密室游戏已经结束了,老师会把眼镜放到班级区域,你们可以用它发现更多的秘密,现在请孩子们有序离开密室。

活动总结

  一、目标达成情况:

  从本次活动当中,孩子对密室逃脱的这一游戏活动非常感兴趣,并能在活动中大胆猜想,主动探索寻找解密的线索,为目标1的达成铺垫了经验,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感知立体图形时只能用凹进去凸出来的语言进行表述,于是在环节中我直接为幼儿梳理概念“立体图形”提升幼儿经验,达成了我此次的活动目标。

  二、优点与不足:

  优点:1.本次活动用孩子们熟悉的科技产品为 这次活动增加了神秘感。

  2.整个活动中教师只是提供线索的参与者,对于个别有需要的孩子老师适时提供帮助与引导。

  3.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导,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发现。

  不足:活动结尾时缺少总结,虽然每一环节都进行了小结,但是最后还是应该总结一下。

  三、再教设计:

  1.在结尾教师进行总结,在第一环节后面加入关于“滤色”的科学视频。

  2.区域材料投放眼镜、二维码。

11、科学探究游戏《密室逃脱之神奇的眼镜》大班教案

  能用红和蓝2种滤色片进行不同的镜片组合,找到不同二维码中隐藏的图画,初步感知“滤色”的概念并感知立体图像的奥秘,在活动中能大胆猜想、主动探究,体验“密室逃脱”游戏的乐趣。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二维码和3D电影都是孩子们经常接触到的科技产品,所以我抓住这一兴趣点,结合《指南》提出的5--6岁儿童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并且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了以探索滤色片找出数字密码的游戏(密室逃脱之神奇的眼镜),引导幼儿在不断探索镜片组合的过程当中寻找走出“密室”的方法,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能用红和蓝2种滤色片进行不同的镜片组合,找到不同二维码中隐藏的图画,初步感知“滤色”的概念并感知立体图像的奥秘。

  2.在活动中能大胆猜想、主动探究,体验“密室逃脱”游戏的乐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用红和蓝2种滤色片进行不同的镜片组合,找到不同二维码中隐藏的图画,初步感知立体图像的奥秘。

  活动难点:能在探究中发现滤色片颜色与二维码识图的关联,初步感知“滤色”的概念。

  活动准备

  “密室逃脱”PPT、红蓝滤色各一筐、空框眼镜人手1副、红色二维码图片3张(1.3.5)数字1、2、3各1张(桌子编号)、钥匙1把(贴在2号桌下)、观察记录单人手一份、红蓝彩色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进入密室

  1.教师:今天我们玩“密室逃脱”的游戏,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密室,开始游戏。

  2.旁白:欢迎来到眼镜密室,现在门已锁,要利用神奇的眼镜和聪明的大脑才能逃离密室。你们只有30分钟的时间(屏幕出现30分钟)。

  (游戏提示单)请在旁边的框里取一副眼镜框,并穿上合适的镜片让眼镜变得完整。

  3.教师和幼儿每人拿一个眼镜框。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副眼镜框,它并不是一副完整的眼镜,这里有两筐镜片,我们看看是什么样的?

  教师分别出示两种颜色滤色片,请幼儿观察并说出颜色(红色、蓝色)。

  教师:现在,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镜片让自己的眼镜变得完整。(幼儿自主取滤色片插入镜框)

  4.旁白:接下来去寻找桌上的秘密吧!

  (二)密室解谜

  1.单色滤色片解谜

  (1)(游戏提示单):请用手中的眼镜找出1号、2号、3号桌上的秘密,时间3分钟。

  (2)讲解观察记录单记录方法。(幼儿进行操作、屏幕上出现3分钟倒计时)。

  (3)教师:看到了什么?是用什么颜色的镜片看见的?(幼儿自由回答)

  (4)教师:接下来看看我们找到的秘密是否正确。

  --------出示第一张红底二维码,验证幼儿所看到的结果(出现数字1、红色镜片)。

  --------出示第二张红底二维码,验证幼儿所看到的结果(出现数字3、红色镜片)。

  --------出示第三张红底二维码,验证幼儿所看到的结果(出现数字5、红色镜片)。

  (5)小结:红色的二维码图用红色的镜片就能看清楚里面绿色的图形,红色的二维码不见了;这种现象就是滤色,有色镜片会过滤掉与它相同颜色的图案。

  旁白:是不是觉得自己很厉害,嘿嘿,游戏才刚刚开始呢?这里有一把密码锁,解开三张图就能找到接下来的线索。

  2.神秘的密码锁

  (1)(游戏提示单):请根据要求猜出三个数字密码解锁。

  ①猜测三位数字(屏幕上出现3张图片,分别对应3个数字)

  A.五边形(数字5)

  B.双色点阵图(数字4)

  C.前两位数字相加的总数(数字9)

  (2)按照幼儿的各种解锁思路,教师操作课件,直至解开密码锁。

  (3)旁白:“恭喜你们打开了锁。打开了这把锁,你们就会得到接下来的出门线索。

  3.双色立体图片解谜

  (1)(游戏提示单)请用眼镜找出三张卡片中隐藏的线索,根据线索找到钥匙。

  (2)屏幕上弹出3张叠放的二维码图片,观察3张双色立体图片寻求解谜途径。

  A.出示第一张立体图片(内容:立体图像---“长方形”)我们来看一下,看到了什么?你是用什么颜色的镜片看到的?针对没有看到的孩子提问,你又是用什么颜色的镜片看得?那么调整再试一试。

  (3)小结:原来同时使用蓝色和红色的镜片就能看出立体图像。那我们的密室里哪里有长方形?

  B.第一个线索已经得到,接下来我们寻找第二个线索,出示第二张立体图片,(内容:立体图像“2”)看到了什么?密室里面哪里有2?我们回想一下线索1是长方形,长方形的又有2的是哪一个?

  C.接下来我们看第三个线索,出示第三张立体图片(内容:立体图像---“下”),看到了什么?好,我们再想一下线索1、线索2,、长方形的2号桌下。

  (2)根据刚才找出的3个线索引导幼儿找出钥匙。

  师:现在我们去找一找钥匙。

  (三)逃出密室

  1.旁白:恭喜你们、闯关成功。

  2.我们终于逃出来了,我们在密室里发现了用红蓝两种颜色的镜片组合同时看,可以看出立体图形,我们平时看3D电影的时候也会用到眼镜,那我们今天的这副眼镜能不能看到3D电影呢?我们先放下眼镜看,能看清楚吗?是立体的吗?拿起你的眼镜再看看。

  3.观看3D动画1分钟,离开密室。

  4.结束语:3D电影好看吗?现在我们的密室游戏已经结束了,老师会把眼镜放到班级区域,你们可以用它发现更多的秘密,现在请孩子们有序离开密室。

  活动总结

  一、目标达成情况:

  从本次活动当中,孩子对密室逃脱的这一游戏活动非常感兴趣,并能在活动中大胆猜想,主动探索寻找解密的线索,为目标1的达成铺垫了经验,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感知立体图形时只能用凹进去凸出来的语言进行表述,于是在环节中我直接为幼儿梳理概念“立体图形”提升幼儿经验,达成了我此次的活动目标。

  二、优点与不足:

  优点:1.本次活动用孩子们熟悉的科技产品为 这次活动增加了神秘感。

  2.整个活动中教师只是提供线索的参与者,对于个别有需要的孩子老师适时提供帮助与引导。

  3.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导,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发现。

  不足:活动结尾时缺少总结,虽然每一环节都进行了小结,但是最后还是应该总结一下。

  三、再教设计:

  1.在结尾教师进行总结,在第一环节后面加入关于“滤色”的科学视频。

  2.区域材料投放眼镜、二维码。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12、大班科学教案《探究植物靠什么喝水的》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植物是靠根部吸水、茎部输送水分的。

  2、萌发对植物喝水现象的探究热情,初步学会照顾植物的简单方法。

  3、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重难点】

  通过实验,了解植物喝水的秘密。

  能准确表达自己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1、课前和幼儿一起将芹菜放入红色墨水里。

  2、植物根吸水的视频,植物茎吸水的ppt。

  3、两位幼儿一组实验材料:已经吸水的芹菜,放大镜一个。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了解万物生长离不开水。

  ppt出示斑马、大象、小朋友喝水的情景,(同一张)

  问:他们在干什么?(喝水),为什么要喝水?他们是靠什么喝水的?人和动物都需要喝水,那么植物需要喝水吗?它没有嘴巴怎么来喝水?为什么?

  老师带来了一株芹菜,我们来猜一猜,它是靠身体的那一部分来喝水的?为什么?

  二、实验验证,引发孩子探究热情。

  1、PPT呈现实验结果,问:你看到了什么?植物是靠什么喝水的?

  小结过渡:原来植物是靠根来喝水的,那么水又是怎样“跑到植物全身的呢?”

  2、刚才我们一起将芹菜放在红色的颜料里,现在大家一起再来看看,出示植物喝水前和喝水后的变化,(出示芹菜喝水现象对比图)

  问: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小结:原来植物是靠茎部来传输水分的,植物的茎到底长得什么样呢?今天我们要来做小小植物学家,来解剖一下芹菜的茎。

  三、合作探究,了解植物茎的运输功能。

  1、用图示的方法显示茎的横截面和纵截面。

  2、讲解操作要求:两人一组,先把把芹菜横着剪,纵向剪,然后用放大镜看看茎的样子有什么不一样,等一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3、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孩子观察的横截面有红色的点,纵切时看到红色的线。

  4、集中交流、讨论,请你用红线上来画一画你看到的。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植物是怎样“喝水”的?

  5、出示一捆的吸管。

  小结:植物的茎纵向看像吸管,有长长的通道。横向看有一个个小孔,植物就是靠根吸收水分,然后利用茎这根长长的细细的小圆管运输水分的。

  四、迁移经验,进一步引发孩子关爱植物的美好情感。

  出示一盆腐烂的仙人掌,引导孩子观察:仙人掌怎么了?为什么会烂呢?说明自己的理由,再请相同意见的幼儿举手表决(由于小朋友给它浇了太多的水,让它的根烂了)

  教师总结:虽然植物需要喝水,但每一种植物要喝的水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自然角有许多植物,该怎么照顾呢?听听科学小博士的建议PPT播放浇水要领:第一、土壤干燥需要水,第二将水浇在根部,要浇透水;第三早上或傍晚是最好的浇水时间。

反思:

  在活动中我出现了一个以前在试教的时候从没有出现的现象,由于早上的芹菜都是比较湿,芹菜不再吸水了,它吸水的速度很慢,所以导致活动中实验的现象不是很明显。还有就是我们孩子的回答也是我始料未及的,我不知道我们班的孩子其实对于根吸水的现象已经有了感知,所以孩子在第一环节就很直接的将我的答案回答出来了,让我有些局促,所以可能对于根吸水的现象我们可以忽略,其实科学活动中我觉得自己的语言还是不够精炼,有些话说得有些啰嗦,孩子抛出的问题我并不能及时很好的给予回应。

13、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探究小蚯蚓的秘密》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了解蚯蚓的部分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探究蚯蚓,并能将结果记录与交流。

  3、产生对蚯蚓的进一步探索欲望,知道要保护蚯蚓,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蚯蚓若干条,实验用品(尺、放大镜、玻璃板、盆子、泥土等)

【活动过程】

  一、引题。

  昨天晚上,我听到窗台上两盆花在聊天:

  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太硬了;紧紧的裹着我的根部,我吸收营养都困难。你看,我都快枯萎了。

  另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松松,软软的,我可以尽情的吸收养分。你看,我长得多茂盛。

  为什么两盆泥土会不一样呢?这里面有什么秘密?

  (倒出来看看)

  原来是小蚯蚓在帮花儿松土,花儿才长得茂盛,葱绿。那我们帮花儿谢谢小蚯蚓。

  二、幼儿自主探究,实验并记录。

  1、小蚯蚓长是得什么样子的?请你仔细的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每人用盒子拿一条蚯蚓去研究研究。(为幼儿提供放大镜和透明的小盒)

  交流结果:小蚯蚓长得是什么样的?

  蚯蚓是环节动物,细细长长的,没有眼睛、鼻子和耳朵。身上有许多水分,摸上去湿湿的。头部有环带。

  2、小蚯蚓是怎么运动的呢?用动作学学。摸摸它的腹部。

  一伸一缩蠕动腹部有刚毛。蚯蚓借助刚毛爬行。

  3、小蚯蚓还有什么秘密呢?它到底有多长?蚯蚓在地上会爬,它在玻璃、纸上上会爬吗?哪里爬得快?它喜欢什么环境是干干的还是潮湿的?它为什么总是躲在泥土里?他喜欢光吗?我们来做几个实验研究研究。(出示表格)讲解操作方法与要求。

  实验一:提供尺量。

  实验二:提供玻璃和马粪纸

  实验三:提供手电和纸盒

  实验四:提供软硬不同的泥土

  另外:提供笔记录

  交流探索的结果:

  蚯蚓有不同的长度;蚯蚓在玻璃上、纸上也会爬,蚯蚓蚯蚓没有眼睛,但是他可以感受到有光。他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

  三、拓展研究。

  我们发现了蚯蚓的这么多秘密,你还知道蚯蚓的什么秘密?

  蚯蚓的粪是宝贝,可以养鸡、鸭、鱼等。

  蚯蚓是中药,叫地龙。

  蚯蚓还是一种菜,营养很好。

  现在有一些人养蚯蚓。

  (出示信)中国要举行奥运会,要请小蚯蚓来帮忙,这是为什么呢?

  蚯蚓会处理垃圾。

  小小蚯蚓真能干,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四、延伸活动。

  1、有一条蚯蚓受伤了,我们把它养在教室里,看看它会好吗?会有什么变化。

  2、把蚯蚓送回家。

活动反思:

  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幼儿兴奋紧张的场面比如:在摸蚯蚓环节时有的孩子胆小不敢摸、我们要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和处理好该事情,让幼儿处于一种轻松、自然地状态下完成认知。《纲要》提出: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它们大胆探索与表达。整个过程关注幼儿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应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14、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探究植物靠什么喝水的》含反思

  活动设计

  自然角是我们在幼儿园区角创设中的一个难题,怎样让孩子真正的走进自然角,承担起自然角中的主体责任,让自然角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植物的摆设,让自然角永远的充满生机是我们一直在探求和期望的,从今年上半年时我们幼儿园把自然角作为我们一个课题,将自然角和我们的课程能够结合起来,这段期间不光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还有我们的孩子都越来越关注自然角,但是在照顾植物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就是长期的忘记浇水,要么就浇过多的水,因为他们不了解浇水的方式方法,因此,让我们的孩子从本质上了解植物“喝水”的原理是很有必要的,让他们感知之后才可以在自然角中真正了解为什么要浇水,该怎么样浇水。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植物是靠根部吸水、茎部输送水分的。

  2、萌发对植物喝水现象的探究热情,初步学会照顾植物的简单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实验,了解植物喝水的秘密。

  活动难点:能准确表达自己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1、课前和幼儿一起将芹菜放入红色墨水里。

  2、植物根吸水的视频,植物茎吸水的ppt。

  3、两位幼儿一组实验材料:已经吸水的芹菜,放大镜一个。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了解万物生长离不开水。

  ppt出示斑马、大象、小朋友喝水的情景,(同一张)

  问:他们在干什么?(喝水),为什么要喝水?他们是靠什么喝水的?人和动物都需要喝水,那么植物需要喝水吗?它没有嘴巴怎么来喝水?为什么?

  老师带来了一株芹菜,我们来猜一猜,它是靠身体的那一部分来喝水的?为什么?

  二、实验验证,引发孩子探究热情。

  1、PPT呈现实验结果,问:你看到了什么?植物是靠什么喝水的?

  小结过渡:原来植物是靠根来喝水的,那么水又是怎样“跑到植物全身的呢?”

  2、刚才我们一起将芹菜放在红色的颜料里,现在大家一起再来看看,出示植物喝水前和喝水后的变化,(出示芹菜喝水现象对比图)

  问: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小结:原来植物是靠茎部来传输水分的,植物的茎到底长得什么样呢?今天我们要来做小小植物学家,来解剖一下芹菜的茎。

  三、合作探究,了解植物茎的运输功能。

  1、用图示的方法显示茎的横截面和纵截面。

  2、讲解操作要求:两人一组,先把把芹菜横着剪,纵向剪,然后用放大镜看看茎的样子有什么不一样,等一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3、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孩子观察的横截面有红色的点,纵切时看到红色的线。

  4、集中交流、讨论,请你用红线上来画一画你看到的。(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植物是怎样“喝水”的?

  5、出示一捆的吸管。

  小结:植物的茎纵向看像吸管,有长长的通道。横向看有一个个小孔,植物就是靠根吸收水分,然后利用茎这根长长的细细的小圆管运输水分的。

  四、迁移经验,进一步引发孩子关爱植物的美好情感。

  出示一盆腐烂的仙人掌,引导孩子观察:仙人掌怎么了?为什么会烂呢?说明自己的理由,再请相同意见的幼儿举手表决(由于小朋友给它浇了太多的水,让它的根烂了)

  教师总结:虽然植物需要喝水,但每一种植物要喝的水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自然角有许多植物,该怎么照顾呢?听听科学小博士的建议PPT播放浇水要领:第一、土壤干燥需要水,第二将水浇在根部,要浇透水;第三早上或傍晚是最好的浇水时间。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我出现了一个以前在试教的时候从没有出现的现象,由于早上的芹菜都是比较湿,芹菜不再吸水了,它吸水的速度很慢,所以导致活动中实验的现象不是很明显。还有就是我们孩子的回答也是我始料未及的,我不知道我们班的孩子其实对于根吸水的现象已经有了感知,所以孩子在第一环节就很直接的将我的答案回答出来了,让我有些局促,所以可能对于根吸水的现象我们可以忽略,其实科学活动中我觉得自己的语言还是不够精炼,有些话说得有些啰嗦,孩子抛出的问题我并不能及时很好的给予回应。

15、大班探究数学《贪吃的老鼠―5的减法》教案设计反思

  设计意图

  《3至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5至6岁幼儿数学认知的目标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十以内的加减运算,通过实物操作,引导幼儿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用简单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为此,我选择了大班探究数学《贪吃的老鼠――5的减法》,鼓励幼儿通过学习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家里来了五位客人,桌子上只有三个杯子,还需要几个杯子等。

  活动目标

  1、认识并理解减法算式,学习五的减法运算。

  2、尝试通过操作与游戏活动感知并理解减法的意义。

  3、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认识并理解减法算式,学习五的减法运算。(重点)

  2、尝试通过操作与游戏活动感知并理解减法的意义。(难点)

  活动准备教师用材料:挂图《贪吃的老鼠》、教具《贪吃的老鼠》、数字卡“1234”、符号卡1。

  幼儿用材料:探究册第22至23页、亿童数学区“点数高楼”、自备气球卡,雪花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请小朋友们猜一个谜语:嘴巴尖尾巴长,偷油吃又偷粮,白天洞里躲,夜晚出来忙。请小朋友们猜一种动物。(谜底:老鼠)。

  (二)集体探究。

  1、初步感知减法的意义。

  教师将教具中的五根香肠放在挂图上,提问:厨师晚上在储藏柜里放了五根香肠,贪吃的老鼠偷走了一根。大家看看还剩下几根香肠?教师引导幼儿用数字卡和符号卡记录操作结果。

  小结:储藏柜原来有五根香肠,老鼠偷走了一根,还剩下四根,可以用减法算式5一1=4表示。减法就是从原有的数量中减去拿走的数量等于剩下的数量。(用汉字算式表示出来:原有的一拿走的=剩下的)

  2、进一步理解5的减法。

  教师提问:还有一些食物也被偷走了,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储藏柜上每层还剩下多少食物?

  教师请幼儿展示结果后,小结:我们可以先数出储藏柜每层有多少食物,然后再数老鼠偷走的食物,最后将原有的食物减去偷走的食物就是剩下食物的数量。

  (三)分组探究

  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分组探究。

  第一组:操作亿童数学区“点算高楼”。幼儿在数字棒上操作方块积木,进行5的减法计算与填写算式的活动。

  第二组:操作自备材料气球卡。两人一组,一人在桌子上摆出五个气球卡片,另一人拿走其中几张气球卡,摆卡片的人迅速说出算式及答案。

  第三组:操作自备材料雪花片。两人一组。一人先用雪花片摆出总数,如五个雪花片,另一人用手遮住其中几个,同伴迅速说出算式及答案。

  (四)结束活动

  1、玩游戏“老鹰抓小鸡”。

  教师扮演鸡妈妈,请五名幼儿上台扮演小鸡,一名幼儿扮演老鹰。游戏开始后,“鸡妈妈”带领“小鸡”躲避“老鹰”的追捕。“老鹰”每抓到一只“小鸡”,其余幼儿说一说还剩下几只“小鸡”,可请其他幼儿轮流扮演小鸡和老鹰,尽可能让每名幼儿的参与游戏中。

  2、幼儿收拾材料。

  教师与幼儿共同收拾整理活动材料,结束活动。

  活动总结

  课程设置结合幼儿生活容易理解,活动过程清晰幼儿容易理解减法的意义。

16、幼儿园探究数学《贪吃的老鼠――5的减法》大班教案

  在活动中让幼儿认识并理解减法算式,学习五的减法运算,尝试通过操作与游戏活动感知并理解减法的意义

  设计意图

  《3至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5至6岁幼儿数学认知的目标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十以内的加减运算,通过实物操作,引导幼儿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用简单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为此,我选择了大班探究数学《贪吃的老鼠――5的减法》,鼓励幼儿通过学习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家里来了五位客人,桌子上只有三个杯子,还需要几个杯子等。

  活动目标

  1、认识并理解减法算式,学习五的减法运算。

  2、尝试通过操作与游戏活动感知并理解减法的意义。

  重点难点

  1、认识并理解减法算式,学习五的减法运算。(重点)

  2、尝试通过操作与游戏活动感知并理解减法的意义。(难点)

  活动准备

  教师用材料:挂图《贪吃的老鼠》、教具《贪吃的老鼠》、数字卡“1234”、符号卡1。

  幼儿用材料:探究册第22至23页、亿童数学区“点数高楼”、自备气球卡,雪花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请小朋友们猜一个谜语:嘴巴尖尾巴长,偷油吃又偷粮,白天洞里躲,夜晚出来忙。请小朋友们猜一种动物。(谜底:老鼠)。

  (二)集体探究。

  1、初步感知减法的意义。

  教师将教具中的五根香肠放在挂图上,提问:厨师晚上在储藏柜里放了五根香肠,贪吃的老鼠偷走了一根。大家看看还剩下几根香肠?教师引导幼儿用数字卡和符号卡记录操作结果。

  小结:储藏柜原来有五根香肠,老鼠偷走了一根,还剩下四根,可以用减法算式5一1=4表示。减法就是从原有的数量中减去拿走的数量等于剩下的数量。(用汉字算式表示出来:原有的一拿走的=剩下的)

  2、进一步理解5的减法。

  教师提问:还有一些食物也被偷走了,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储藏柜上每层还剩下多少食物?

  教师请幼儿展示结果后,小结:我们可以先数出储藏柜每层有多少食物,然后再数老鼠偷走的食物,最后将原有的食物减去偷走的食物就是剩下食物的数量。

  (三)分组探究

  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分组探究。

  第一组:操作亿童数学区“点算高楼”。幼儿在数字棒上操作方块积木,进行5的减法计算与填写算式的活动。

  第二组:操作自备材料气球卡。两人一组,一人在桌子上摆出五个气球卡片,另一人拿走其中几张气球卡,摆卡片的人迅速说出算式及答案。

  第三组:操作自备材料雪花片。两人一组。一人先用雪花片摆出总数,如五个雪花片,另一人用手遮住其中几个,同伴迅速说出算式及答案。

  (四)结束活动

  1、玩游戏“老鹰抓小鸡”。

  教师扮演鸡妈妈,请五名幼儿上台扮演小鸡,一名幼儿扮演老鹰。游戏开始后,“鸡妈妈”带领“小鸡”躲避“老鹰”的追捕。“老鹰”每抓到一只“小鸡”,其余幼儿说一说还剩下几只“小鸡”,可请其他幼儿轮流扮演小鸡和老鹰,尽可能让每名幼儿的参与游戏中。

  2、幼儿收拾材料。

  教师与幼儿共同收拾整理活动材料,结束活动。

  活动总结

  课程设置结合幼儿生活容易理解,活动过程清晰幼儿容易理解减法的意义。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17、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我是大侦探》推理探究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案件侦破过程中引导幼儿细致观察、迁移经验,尝试运用比较、分析、推理、排除等手段进行案情分析。

  2、感受对人物、场景等的细致观察在侦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细致观察、迁移经验,尝试运用比较、分析、推理、排除等手段进行案情分析。

  难点:能够准确地分析案情。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PPT、侦探卡、铅笔

  经验准备: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叫声

  活动过程

  一、事件起因――少了商品。

  师:小朋友们欢迎来到“真相大白”侦探所做客,大家叫我白侦探就可以了,玲玲玲,电话响了,一定是有什么事发生了,喂!(播放录音)引导幼儿提取电话信息

  人物:“猪大妈”地点:爱心超市事件:货物搜寻证据,大胆猜测证物一:商品清单,幼儿对照自己的清单卡,记录数量。

  师:算出来的单子仔细观察一下,发现什么问题?

  幼:货架上有0块糖果,记录单上有2块糖果,少了2块糖果。

  幼:货架上有2罐蜂蜜,记录单上有3罐蜂蜜,少了1罐蜂蜜。

  师:那少了的1罐蜂蜜,2块蛋糕会到哪里去了呢?

  幼儿猜测,自由交流商店可能发生的情况。引导幼儿说出有人拿走了。

  证物二爪爪录音笔

  师:到底可能是谁拿走的呢?让我们来看看爪爪录音笔有什么线索

  师:我们每个小侦探都有一张这样的侦探卡,请你们把留下脚印的小动物找出来,在第一行里做个记号,表示它是嫌疑人。

  幼儿操作,打勾记录,教师在大侦探卡上记录。幼儿纠错。

  (教师巡视)

  通过线索进行侦破。

  1、根据线索,圈定嫌疑人。

  证据三:脚印

  师:在糖果和蜂蜜的柜台前,留下什么呢?

  幼:弯弯的月牙形的是马的脚印。

  幼:像竹叶样的是鸡的脚印。

  幼:枫叶样的是鸭的脚印。

  幼:圆圆脚趾的是狗的脚印、

  师:留下这些脚印的人,很可能就是拿走蜂蜜和糖果的嫌疑人。

  线索四:蓝白色格子布。

  幼:一块蓝色的格子布。

  师:留下这块黄色格子布的人也可能是嫌疑人。这块布会是谁留下的呢?我们还是看看这些顾客仔细找找看。

  请幼儿找到后自己说说在哪些小动物身上有这块蓝色格子布,教师倾听。

  师:请你们把可能留下蓝色格子布的嫌疑人也找出来,做上记号。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幼儿操作,打勾记录,教师在大侦探卡上记录。统计找到了2位嫌疑人。

  2、思考:根据线索找到了这么多的嫌疑人,那到底谁最有可能是拿走蜂蜜和糖果的人?请幼儿看着自己的侦探卡,思考分析。

  幼儿讨论,引导幼儿从线索和对应的嫌疑记号着手,找出最有可能的嫌疑人。

  3、幼儿推理:谁是最可能拿走蜂蜜和糖果的人。

  师:不能光凭一条线索就能断定谁是嫌疑人!

  线索三:目击者。

  师:除了在柜台前发现的脚印和蓝色格子布外,我们还找到了一位目击者。

  我们一起来仔细听听目击者是怎么说的?

  (播放小白兔录音)

  引导幼儿拼接证据拼图,得出答案嫌疑人是小狗,幼儿操作,打勾记录,教师在大侦探卡上记录。

  四、推理、结案。

  1、幼儿自由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小狗)(3)、结案,了解真相。

  师:小狗就是拿走蜂蜜和蛋糕的人。那狗为什么会拿蜂蜜和糖果呢?

  请幼儿个别发表意见师:那我们一起去问问小狗,看看小狗会怎么说。

  小狗说:我是小白兔家的邻居,我的好朋友小猪生病了,很想吃蜂蜜糖果,可是家里的钱都拿去给白兔妈妈看病了,小白兔哭得很伤心。所以才到商店里拿了蜂蜜和糖果。

  2、案情动机讨论。

  师:真的是小狗拿走了蜂蜜和糖果,狗为什么要拿走蜂蜜和糖果呢?小狗这样做对吗?

  幼:不对的,因为小狗偷东西。

  幼:有点对的,因为他关心熊妈妈。

  教师提升幼儿经验:帮助别人这种想法是对的,但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去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

  活动延申

  游戏《找茬》

  活动总结

  本人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和组织活动,并根据幼儿的特点,将枯燥的教学活动融入到游戏活动中,比如:利用角色带入活动, 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幼儿生活常识,及兴趣,有助于孩子很好的领会和接受 ,创设情境引领孩子更投入地进入活动中,扮演角色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等,让孩子在有趣的游戏和情境中轻松学到本领,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和突破。引导幼儿时,语言简练到位不拖拉、简单明快问题,注重师生互动,掌握好了课堂节奏。

18、大班《友谊的滑轮畅想曲》科学教案STEM视角下项目活动的探究与实践

  在活动让幼儿了解滑轮的结构和功能,初步认识摩擦力;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制作滑轮,习得问题解决的方式;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发展综合性思维。

  设计意图

  大班的幼儿乐于探索物体和材料,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能通过简单的调查收集信息,并能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即幼儿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滑轮的结构和功能,初步认识摩擦力;

  2.技能目标:动手操作制作滑轮,习得问题解决的方式;

  3.情感目标:提高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发展综合性思维。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了解滑轮的结构和功能,初步认识摩擦力;

  活动难点:动手操作制作滑轮,习得问题解决的方式;

  活动准备

  一切幼儿可以查找的图文资料,以及可以寻找到的物质资料(保证使用安全)

  活动过程

  (仅限中文教案,由于照片涉及个人隐私及肖像权等问题,请不要添加含幼儿肖像的照片!)

  一、生成活动

  幼儿围绕着“鸟巢摔坏了”的事件,萌发出“用幼儿园的篮子给小鸟做鸟窝”的想法,在讨论中生成了“如何将篮子成功的放到树上?”的问题。

  二、探究活动

  (一)问题一:如何将篮子成功的放到树上

  1.头脑风暴并验证假设:

  (1)用直升机、消防车吊上去——找不到

  (2)用杆子把篮子杈上去——放不稳

  (3)搭凳子站上去放——不够高

  (4)像升旗那样把篮子升上去

  ……

  2.风暴结论:用滑轮把篮子升上去,方便随时投食和观察小鸟的窝

  3.收集信息:

  (1)观察旗杆,总结升旗所用材料——绳子、滑轮

  (2)询问升旗的饶老师,国旗是怎么被升上去的——向下拉绳子

  (3)了解滑轮的构成及功能

  4.寻找材料:绳子、瓶子、溜溜球、哑铃、滚轮……

  5原型制作:

  (1)了解滑轮的组成与功能。

  (2)选择摩擦力较小的材料。

  (3)按所选材料制作滑轮。

  (二)问题二:什么才是真正的滑轮

  1.头脑风暴:

  (1)圆形的柱体

  (2)光滑的表面

  (3)可以转动的材料

  2.收集信息:再次查找资料认识滑轮

  3.风暴结论:

  (1)中间轮轴可以转动

  (2)有凹槽

  (三)问题三:如何制作滑轮

  1.如何使矿泉水瓶转动

  头脑风暴并验证假设:

  (1)用毛线穿过矿泉水瓶——毛线太细

  (2)用铁丝穿过矿泉水瓶——铁丝太细、会变形

  (3)用木棒穿过矿泉水瓶

  2.木棒怎样穿过矿泉水瓶

  头脑风暴:

  (1)用剪刀剪——矿泉水瓶底太硬,剪不烂

  (2)用刀割——矿泉水瓶底太硬,割不烂

  (3)用火烧过的铁丝或者钉子烫

  3.如何制作凹糟

  头脑风暴:

  (1)买有凹槽的矿泉水瓶——矿泉水瓶太光滑,凹槽高度不够

  (2)把矿泉水瓶中间捏成凹槽——捏出的凹槽不光滑,不能转动

  (3)用麻绳绑住矿泉水瓶两端,使中间形成凹槽

  4.绘制蓝图——设计滑轮

  (四)问题四:绳子的长度为多少合适

  1.头脑风暴并验证假设:

  (1)跟树一样长——没有考虑到绳子会对折

  (2)比树长一点——还是不够长

  (3)两个树那么长——测量树的长度

  2.收集信息:

  (1)用直尺测量

  (2)用杆子丈量

  (3)用绳子比量

  3.寻找材料:

  直尺、杆子、绳子

  4.原型制作:

  按所选材料分小组进行测量

  三、安装与成果展示

  1.初步探索安装滑轮

  2.再次安装有铃铛装饰的滑轮

  活动总结

  经过此次项目活动的开展,我们发现幼儿的探究欲望很强且能提出很多奇思妙想的假设,幼儿愿意动手验证但欠缺动手操作能力,这是幼儿长期缺乏探究和动手实践操作所造成的,同时,此次项目活动的开展,我们也发现自身欠缺相应的引导能力,“唯有先正己,才能后及人。”教师的知识储备量还不够,在幼儿探究过程中,“管住自己的嘴和手”做得还不好。在面对幼儿的操作困难时,教师的智慧性引导还不够。

  当然,探索至此,幼儿们关于此项目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仍在延续,他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小鸟并不会去自己做的鸟窝里。由此,提出来“什么样的小窝是小鸟喜欢的”问题,这也成为了我们下一步的探究活动。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19、大班主题教案《灯》含反思

主题的形成:

  一天,婷婷带了个钥匙圈,上面还有个小灯泡,一按,灯泡便亮起来,这个钥匙圈立刻吸引了许多幼儿,婷婷一脸的得意:"这是我姐姐送给我的钥匙圈,是小电筒,会照人的!"说着便演示给同伴们看。豪豪说:"我家有个大电筒,是装大电池的,你的里面是装什么的啊?"郭诗凡说:"这有什么,我的奥特曼身上也有灯的,是真的灯,也能亮的""我妈妈昨天给我买了双鞋子,走起路来也会一亮一亮的。"小伙伴们你一句,我一句,议论开了,教师意识到孩子自发生成的这一问题十分有教育价值,为此提出了问题:"你还看见过其他灯吗?派什么用的呢?"于是孩子们都收集了有关灯的玩具、图片、图书等材料。就这样,灯的主题由此诞生了。

  分析:灯主题的萌发,形成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幼儿行为的敏感和对孩子发展水平的了解。教师能善于倾听孩子们的交谈,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热点-灯,适时介入与引导,有意识的将几个幼儿的兴趣点转化为集体的兴趣点,使幼儿对探索灯投入了更大的热情。同时,开放式的提问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索的愿望。这使我们认识到:教师要善于关注幼儿自发生成的问题,满足孩子的需要,使课程追随幼儿的经验与生活。但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更应为孩子提供更多发现问题的机会,引发幼儿的"问题意识"。

主题的进行

  1、瞧瞧我收集的灯

  主题产生后,几个幼儿开始自发地收集并与同伴讨论起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灯。个别孩子带来了照片、图片,还有些孩子在绘画活动时也描述着自己看到过的灯:"看,今天我画的是灭蚊灯,"敏敏指着自己的画说:"什么是灭蚊灯啊?"非凡不解的问道,敏敏的画的灯吸引了许多幼儿。为了及时的满足大部分幼儿交流分享的需要,激发他们更大的探索欲望,为此教师便在教室里为幼儿

  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区域--娃娃资料区,鼓励幼儿把更多的关于灯的信息张贴在这里。果然,幼儿倾尽己囊,没过几天,娃娃资料区里变布置满了孩子们收集来的各种各样的灯的图片、照片、以及自己所画出来的灯,如:警灯、车灯、路灯、红绿灯等等,有些灯就连老师也是第一次听见,孩子们在娃娃资料区里分享着同伴的经验。而在资料区中除了有幼儿自己收集的信息外,也有教师在活动中为幼儿拍摄的照片以及所做的实录,留下幼儿探索的足迹。这次的收集展览活动,让孩子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自然而然的对这些灯的名称、用途等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分析:幼儿对周围环境有着强烈的愿望和好奇,老师根据孩子这个年龄特点满足幼儿探索、了解环境的愿望,注重让孩子获得直接经验,巧妙的为孩子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创设了娃娃资料区,鼓励幼儿寻找资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不同角度对"灯"进行探究,充分调动了孩子在探索活动中的积极性,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同时提高了幼儿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调整丰富了幼儿原有的认知结构,拓展了思路。

  2、着火了怎么办?

  一天凡凡带来了一个煤油灯放在了"灯"的区域玩具柜中,这盏灯立刻吸引了许多幼儿,孩子们都纷纷围过来对着凡凡的灯讨论了起来:"咦?这是什么啊?"军军问道:"是煤油灯""这个灯怎么亮啊?电池装在哪儿啊?怎么没电源啊?"幼儿们七嘴八舌的问道,"这不装电池的,是装煤油的,"凡凡边向小朋友们边解释边用打火机向大家演示着灯的玩法。一团火焰燃起,小朋友们兴奋不已,"哇,怎么有股臭臭的味道啊?""这会不会爆炸啊"说着军军便在地上打起了滚,嘴里不停的嚷道:"快卧倒,要爆炸了!"这时,旁边的几个孩子也跟着军军在地上打起了滚,顿时,只见教室里一片散乱,此时老师并不急于阻止孩子的行为,而是耐心地询问:"发生什么事了?""要爆炸了,快救火啊!"孩子们回答道。听着孩子童稚的、富有创意的语言,教师提出了问题:"那还有什么方法也能救火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便借此机会提议幼儿去收集关于防火的方法。

  几天来,孩子们通过爸爸妈妈及一些其他的资源收集到了各种关于防火的方法,如:明明画了一幅用水泼火的画,而妞妞的爸爸则和孩子一起画了一副消防队员救火的画……老师以欣赏的目光,惊奇的、赞赏的语言给予了幼儿肯定。

  分析:教师能真正从幼儿发展需要出发,充分尊重和支持孩子,能站在孩子的立场观点赏识幼儿思维的见识,使孩子们充分地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而不是遏制、压抑孩子,从而使孩子得到满足。还能及时以开放式问题给予引导,鼓励幼儿深入探索、质疑和释疑,从而使幼儿产生持续不断的探索欲。在活动中孩子们是多么地自主,巨大的潜能得了自由释放和被充分开发,这正是教师引导的别具匠心的独到之处。

  3、我们发明的灯

  小朋友们对于灯的兴趣愈来愈浓厚,在他们的结构游戏中,常看到用各种插塑积木搭成的各种各样灯。于是老师就组织幼儿一起收集做灯的材料,并为他们准备了一个“百宝箱”,用来堆放材料。在幼儿收集来的材料中,有废旧的盒子,有可乐瓶,旧电池,彩色灯泡等等。于是孩子们便三三两两的做起了各种灯,有用蜡烛做的,也有用电池的,还有是幼儿自己发明的各种各样的彩灯……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大胆的想象着、创作着,其想象设计令人刮目相看。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的表现欲望。

  分析:在探索“灯”的过程中,幼儿产生了新的主题内容,萌发了做灯的愿望,教师能及时的鼓励孩子收集材料,引发幼儿与材料产生互动,使幼儿在主动尝试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自主的选择材料、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大胆地表现着自己对灯的理解和创意。这真正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和不断努力的意愿,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使思维真正“活”了起来。

教学反思:

  从执教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组织语言还有待加强,如何让孩子对你的提问或是小结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20、大班教案《信号灯》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掌握正确的奔跑方法,熟练走、跑的动作技能。

  2.提高运动的敏捷性、协调性和快速反应、随机应变的能力。

  3.商讨游戏规则,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4.乐于参与信号灯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红绿黄的信号等各一个,红绿布条各半(幼儿每人一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带领幼儿进入场地,进行队列队形的练习。

  2.和老师一起做身体各个部分的准备活动。

  二、花样跑、走

  幼儿分散站立在场地上提醒幼儿相互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根据教师发出的口令进行相应的动作锻炼。

  1.顺时针绕场地跑。

  2.逆时针绕场地走。

  3.踮脚小步自由走。

  4.半蹲自由走。

  三、游戏

  1.红绿灯

  ⑴幼儿看教师指示牌进行走、停的游戏。

  ⑵幼儿看教师指示牌进行跑、停的游戏。

  ⑶幼儿指挥指示牌进行红绿灯游戏。

  2.看信号灯追逐跑

  ⑴把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手臂缠红色布条,一组缠绿色布条,看老师信号等进行游戏,教师举红灯,缠着红布条的幼儿就在指定范围内追逐缠绿布条的幼儿;举绿灯反之。

  ⑵幼儿熟悉玩法后,更换信号灯速度加快,训练幼儿的速度及反应能力。

  四、结束部分

  1.幼儿听音乐随老师一起进行摇头、点头、摆臂、扭腰、甩腿、转圈等身体放松运动。

  2.教师小结本次活动,并组织幼儿收拾器械离开场地。

活动延伸

  家长和宝宝对面站立,用一手牵宝宝的手,同宝宝一起提起右腿只用左脚着地站立。然后告诉宝宝自己站稳,慢松手,一面数数,看看宝宝能自己支持几秒钟。休息一会儿再用右脚着地,反复练习。

活动反思

  在体育游戏活动和体育课教学中。注重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给幼儿以充分的自由。使他们自身能量尽可能地发挥出来。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教师在一旁注意发现动作符合教学要求的幼儿,一经发现,就以其为榜样,引导其他幼儿观摩学习。并给予表扬与肯定。

  围绕目标, 在幼儿已有经验和新学的内容有关经验,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自发主动的学习情景,让孩子在生活或类似的情境中,产生学习的兴趣,打开幼儿多种感官通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运动提供全方位的感受机会,让幼儿有丰富的感受,通过实践、让幼儿体会和表达。

21、大班主题教案活动《灯》含反思

主题的形成:

  一天,婷婷带了个钥匙圈,上面还有个小灯泡,一按,灯泡便亮起来,这个钥匙圈立刻吸引了许多幼儿,婷婷一脸的得意:“这是我姐姐送给我的钥匙圈,是小电筒,会照人的!”说着便演示给同伴们看。豪豪说:“我家有个大电筒,是装大电池的,你的里面是装什么的啊?”郭诗凡说:“这有什么,我的奥特曼身上也有灯的,是真的灯,也能亮的”“我妈妈昨天给我买了双鞋子,走起路来也会一亮一亮的。”小伙伴们你一句,我一句,议论开了,教师意识到孩子自发生成的这一问题十分有教育价值,为此提出了问题:“你还看见过其他灯吗?派什么用的呢?”于是孩子们都收集了有关灯的玩具、图片、图书等材料。就这样,灯的主题由此诞生了。

  分析:灯主题的萌发,形成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幼儿行为的敏感和对孩子发展水平的了解。教师能善于倾听孩子们的交谈,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热点—灯,适时介入与引导,有意识的将几个幼儿的兴趣点转化为集体的兴趣点,使幼儿对探索灯投入了更大的热情。同时,开放式的提问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索的愿望。这使我们认识到:教师要善于关注幼儿自发生成的问题,满足孩子的需要,使课程追随幼儿的经验与生活。但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更应为孩子提供更多发现问题的机会,引发幼儿的“问题意识”。

主题的进行

  1、瞧瞧我收集的灯

  主题产生后,几个幼儿开始自发地收集并与同伴讨论起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灯。个别孩子带来了照片、图片,还有些孩子在绘画活动时也描述着自己看到过的灯:“看,今天我画的是灭蚊灯,”敏敏指着自己的画说:“什么是灭蚊灯啊?”非凡不解的问道,敏敏的画的灯吸引了许多幼儿。为了及时的满足大部分幼儿交流分享的需要,激发他们更大的探索欲望,为此教师便在教室里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区域——娃娃资料区,鼓励幼儿把更多的关于灯的信息张贴在这里。果然,幼儿倾尽己囊,没过几天,娃娃资料区里变布置满了孩子们收集来的各种各样的灯的图片、照片、以及自己所画出来的灯,如:警灯、车灯、路灯、红绿灯等等,有些灯就连老师也是第一次听见,孩子们在娃娃资料区里分享着同伴的经验。而在资料区中除了有幼儿自己收集的信息外,也有教师在活动中为幼儿拍摄的照片以及所做的实录,留下幼儿探索的足迹。这次的收集展览活动,让孩子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自然而然的对这些灯的名称、用途等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分析:幼儿对周围环境有着强烈的愿望和好奇,老师根据孩子这个年龄特点满足幼儿探索、了解环境的愿望,注重让孩子获得直接经验,巧妙的为孩子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创设了娃娃资料区,鼓励幼儿寻找资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不同角度对“灯”进行探究,充分调动了孩子在探索活动中的积极性,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同时提高了幼儿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调整丰富了幼儿原有的认知结构,拓展了思路。

  2、着火了怎么办?

  一天凡凡带来了一个煤油灯放在了“灯”的区域玩具柜中,这盏灯立刻吸引了许多幼儿,孩子们都纷纷围过来对着凡凡的灯讨论了起来:“咦?这是什么啊?”军军问道:“是煤油灯”“这个灯怎么亮啊?电池装在哪儿啊?怎么没电源啊?”幼儿们七嘴八舌的问道,“这不装电池的,是装煤油的,”凡凡边向小朋友们边解释边用打火机向大家演示着灯的玩法。一团火焰燃起,小朋友们兴奋不已,“哇,怎么有股臭臭的味道啊?”“这会不会爆炸啊”说着军军便在地上打起了滚,嘴里不停的嚷道:“快卧倒,要爆炸了!”这时,旁边的几个孩子也跟着军军在地上打起了滚,顿时,只见教室里一片散乱,此时老师并不急于阻止孩子的行为,而是耐心地询问:“发生什么事了?”“要爆炸了,快救火啊!”孩子们回答道。听着孩子童稚的、富有创意的语言,教师提出了问题:“那还有什么方法也能救火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便借此机会提议幼儿去收集关于防火的方法。

  几天来,孩子们通过爸爸妈妈及一些其他的资源收集到了各种关于防火的方法,如:明明画了一幅用水泼火的画,而妞妞的爸爸则和孩子一起画了一副消防队员救火的画……老师以欣赏的目光,惊奇的、赞赏的语言给予了幼儿肯定。

  分析:教师能真正从幼儿发展需要出发,充分尊重和支持孩子,能站在孩子的立场观点赏识幼儿思维的见识,使孩子们充分地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而不是遏制、压抑孩子,从而使孩子得到满足。还能及时以开放式问题给予引导,鼓励幼儿深入探索、质疑和释疑,从而使幼儿产生持续不断的探索欲。在活动中孩子们是多么地自主,巨大的潜能得了自由释放和被充分开发,这正是教师引导的别具匠心的独到之处。

  3、我们发明的灯

  小朋友们对于灯的兴趣愈来愈浓厚,在他们的结构游戏中,常看到用各种插塑积木搭成的各种各样灯。于是老师就组织幼儿一起收集做灯的材料,并为他们准备了一个“百宝箱”,用来堆放材料。在幼儿收集来的材料中,有废旧的盒子,有可乐瓶,旧电池,彩色灯泡等等。于是孩子们便三三两两的做起了各种灯,有用蜡烛做的,也有用电池的,还有是幼儿自己发明的各种各样的彩灯……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大胆的想象着、创作着,其想象设计令人刮目相看。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的表现欲望。

  分析:在探索“灯”的过程中,幼儿产生了新的主题内容,萌发了做灯的愿望,教师能及时的鼓励孩子收集材料,引发幼儿与材料产生互动,使幼儿在主动尝试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自主的选择材料、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大胆地表现着自己对灯的理解和创意。这真正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和不断努力的意愿,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使思维真正“活”了起来。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配合,认真尝试,在自主练习里获取了经验,又在集体练习里感受到了快乐和喜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圆满的完成。

22、大班健康教案《信号灯》含反思

教材分析

  各种体育活动,都是孩子们很喜欢的活动,孩子们的身体正处于快速生长阶段,各种能力逐渐发展;又由于孩子们天性活泼好动,爱玩爱学,我们要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发展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和动作

  信号灯在我们生活中是常见的,孩子们对信号灯也比较熟悉,本节活动课以信号灯为题目,旨在让孩子们通过"信号灯"的活动,在遵守规则的同时,锻炼孩子的身体,发展各种能力,体验有规则活动的乐趣。

  大班的孩子各种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平衡能力、跳跃能力、走、跑等,利用这些基本的动作,适当增加难度,增加趣味性,变成孩子们喜欢的体育游戏活动,从而达到锻炼孩子发展孩子的目的。

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目标是设计的重要环节,它贯穿着整个教育活动,指导整个教育活动的进行,鉴于孩子的发展状况和性格特点,特制定本次活动的活动目标:

  1.利于利用易拉罐进行活动,锻炼30米跑、跳和平衡等能力。

  2.看信号行动,能够快速奔跑和立即停止,发展身体的控制力。

  3.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重点难点

  根据信号做跑、跳、奔跑—立即停止、平衡的动作

活动准备

  1.大班的孩子跑、跳跃、平衡的能力已经发展的不错了,这次活动就是给孩子增加了难度,增加了几个辅助的体育器械,这样更利于孩子兴趣的激发和身体动作的发展。

  2.物质准备:易拉罐人手一个,红、绿灯、哨子各1个。30米直跑道的宽阔场地。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

教法学法

  我结合本次活动特点,选用幼儿探索,教师示范法、幼儿练习法。

  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通过积极探索,大胆练习的方法进行活动。

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我先以幼儿跟随音乐做简单的律动放松动作,再做有趣味性的规则游戏,再选两个游戏进行比赛将活动推向高潮,最后以游戏“我们都是木头人”做放松活动。

  (一) 导入

  孩子们手持易拉罐,跟随音乐走、小跑,最后成一大圆圈,面向于圆心做动作,每个动作2个8拍。

  (1)双手分别在上下、前后、在耳边左右摆动,并拍易拉罐。

  (2)蹲下在体前拍易拉罐。

  (3)双腿打开,身体前倾,双手一前一后在腿中穿过拍易拉罐。

  (4)双脚跳起,双手上举在头上拍易拉罐。(这些跟随音乐的简单动作,能够让孩子心情愉快,肢体得到充分活动,为下面的活动做好准备。)

  (二)进行按规则进行游戏

  在进行游戏前,教师讲清游戏规则:在做各种活动时,只要听到教师的哨声,都要听从信号灯的指示,红灯就立即停止,绿灯继续活动。(教师讲清了游戏规则,有利于游戏的进行和组织。)

  游戏一:接力棒 教师节介绍名称后,说一说游戏玩法和游戏规则,然后按玩法和规则进行游戏,由于此游戏活动量比较大,孩子们在掌握玩法后进行一次即可,第二次活动用于比赛,这样可以减轻孩子开始时的运动量,便于后面的活动顺利进行。

  游戏二:跳障碍 教师可先示范跳,这样便于孩子掌握跳跃要领,然后让孩子练习,练习一会儿相互交流经验,在练习一会儿,最后看信号做动作。

  游戏三:走小桥 孩子先探索玩法,然后交流经验,让个别孩子示范,再练习,最后看信号做此游戏。

  三个游戏孩子都会玩后,孩子肯定还处于很兴奋的状态,因此我们把游戏一接力棒和游戏三走小桥进行一次比赛,让孩子玩的尽兴。孩子在游戏中尽兴了,游戏目标才能完成得更好,孩子的身体动作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才能真正让孩子得到锻炼的目的。

  (三)放松活动:游戏——我们都是木头人

  由于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活动量很大,因此身体会很累,精神也会很兴奋,因此要做一个没什么活动量,精神和身体都能放松的活动来调节孩子的状态,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选择了“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

  总之,我们在健康活动中,在锻炼孩子身体的同时,一定要保障孩子身体的健康,注意孩子身体动作的发展,也要保障孩子心情愉悦,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主要是从幼儿的兴趣引导,先激发幼儿兴趣,从而认识事物,在参与到游戏中领悟。

  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学习氛围浓厚,大部分幼儿都能在玩中认识到遵守交通的重要性。

  不足的地方就是,有一小部分幼儿只注重于玩的过程,而没能在过程中认识到游戏的真正意义。所以,如果再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游戏中多让幼儿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倾听领悟。

23、大班美术欣赏教案《柚子灯》含反思

  【活动背景】

  阳光灿烂的午后,和正上大班的小侄女一起吃柚子。调皮的小侄女捡起那半个剥得比较完整的柚子皮倒扣在自己头上,对我嚷嚷:“姑姑,你看我的帽子!”的确,真是一顶很形象的帽子。不一会,很爱动手做东西的她开始折腾柚子皮,在铅笔、剪刀等工具的轮番折腾下,柚子皮上留下了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洞洞,阳光透过小洞,心里瞬时燃起丝丝暖意,原来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竟然会带来如此美妙的体验。将这份美好的感觉和快乐的体验传递给孩子,正符合《纲要》中艺术领域“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体验创造的乐趣”的教育要求,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丰富多彩的审美情感将从多方位、多元化的感知空间中去获得,以此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提高孩子们的审美素质。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点戳、刀刻的方法进行柚子皮装饰,感受图案的对称美。

  2、能大胆创作,体验成功创作的乐趣。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人手半个柚子皮,勾线笔、牙签、塑料刀。

  2、蜡烛、打火机、细铅丝、小棒。

  【活动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活动。

  师:夜晚,厨房的角落里静静地躺着半个柚子皮,调皮的小老鼠米尼出洞的时候不小心钻了进去。里面好黑呀,米尼害怕极了,他着急地用尖尖的牙齿在厚厚的柚子皮上咬了圆圆的一大口,呀,一束圆圆的光马上从柚子皮外面射了进来,米尼一下子乐了起来,它又调皮地跑到圆的对面“啊呜”一口,一束圆圆的光又从那边的圆洞里射了进来。就这样米尼这边咬一口,对面咬一口,一会儿,黑黑的柚子皮里亮起了各种美丽的图案。米尼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好神奇的柚子灯哦,好漂亮的柚子灯哦!”

  二、柚子灯的设计制作。

  1、出示范例,引导观察。

  1)师:米尼好开心哦,你们开心吗?想不想来看看米尼的柚子灯呀?

  2)你发现了什么?米尼咬出了哪些图案?这些图案有什么规律?(对称)

  *如果你是米尼你还能变出哪些其他漂亮的图案呢?我们一起来试试,这边一个**,对面一个**。

  2、讲解制作要求。

  1)你们想跟米尼一样来做一盏漂亮的柚子灯吗?可是我们没有尖尖的牙齿怎么办呢?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勾线笔、尖尖的牙签和小刀,让他们和你合作。

  *图案

  师:先用勾线笔在柚子皮上画出对称的、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这些图案要画大一些,而且图案跟图案之间还要空出一些地方哦。

  *挖孔

  师:现在我们就请牙签和小刀来帮忙。直直地地方我们用小刀戳进去后慢慢划开,(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弯弯地地方我们就用牙签戳小孔,一个紧挨一个地戳,一定要戳穿柚子皮,这样就能挖下整个图案。

  三、幼儿制作,教师指导。

  1、师:是不是都想亲自动手来做柚子灯了?不过在动手之前我们还需再明确一些事情:

  1)幼儿图案要尽量大一点,要画中间一点;

  2)每个小朋友设计的图形尽量不同,这样做出来的柚子灯才会更加漂亮;

  3)牙签要用力戳下去,注意安全;

  4)挖下来的柚子皮不能乱扔,放在一个空的箩筐里;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提醒幼儿将图案设计得大一点,注意对称及间隔距离。

  四、欣赏、评价

  1、师:我们的柚子灯做好了,你们想看看它有了灯光是什么样的吗?

  请幼儿小心地把作品罩到点燃的蜡烛上。

  2、看到这么多点燃的柚子灯,开心吗?你最喜欢哪一盏?为什么?

  五、活动延伸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是有灯光的柚子灯,那没了灯光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把蜡烛吹灭了吧!

  师:(出示挑起的柚子灯)大家都知道今年5月12日我们国家的四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在地震中很多人都遇难了,也有许多人在为他们许愿祝福,小老鼠米尼做了这样一盏手提柚子灯,也想赶去参加祁愿活动,我们大家也一起去参加吧!

  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所以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自由发挥空间。本此活动在设计的时候就注重了幼儿的自主创造,这条大鱼是幼儿喜欢的任意一条鱼,它身上的装饰也是幼儿自己所设计涂画的。最后,幼儿的作品还可以按一定的思路进行二次创作,比如把幼儿画的大鱼按轮廓剪下来,粘贴成海洋里的鱼群或是鱼的队列,看上去也很有趣。在以前的美术活动中,往往会出现学生被动模仿老师的范例而难以有自己的独特创意的现象。当然,这个活动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些幼儿在分块时,有的分的太细,装饰时太密,不清楚;有的分的太宽,装饰时太空了,影响了效果,再如我在幼儿操作部分,没有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因而看到幼儿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品,便非常的无措,而忽视了对幼儿作品相学的破坏,对作品的内容提升不够。还有对个别幼儿的指导不够。在教具准备时稍有疏忽,水粉刷子太小了,在描线条的时候,有些幼儿很不细心,把线条描的很毛糙,会描到外面去,多出很多的小线条,影响了画面的效果。这些方面还需要加强练习。如果让我重新再上一遍,我会更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幼儿参与度,为幼儿自主活动提供条件,根据活动需要为幼儿提供交流机会,要使幼儿情绪积极愉快,乐于参与到活动当中。

24、大班科学教案《灯的故事》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灯的故事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讨论、了解灯的种类及灯的发展历史。

  2、尝试按类摆放、布置等的展览。

  3、了解保持个人卫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4、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情绪,逐渐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各种灯或者灯的资料。

  2、幼儿用书:《灯》

  活动过程:

  1、通过讨论介绍,了解灯的种类。

  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收集的灯和有关灯的资料。

  教师:请你们在小组里介绍一下你带来的灯和有关灯的资料,看看你们带来的灯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教师:你看到了哪些种类的灯?它们是什么样子的?这些灯有什么不同?你最喜欢哪盏灯?为什么?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灯?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灯的故事》

  2、教师和幼儿共同布置展览,引导幼儿观看各种不同的灯。

  教师:小朋友带来了这么多的灯和有关灯的资料,怎样让大家都能观赏我们带来的灯呢?(教师引导幼儿提出布置灯的展览)

  教师:怎样布置展览才能让别人看的更清楚呢?(引导幼儿按类摆放,注意不重叠摆放等。)

  教师和幼儿共同布置灯的展览,引导幼儿进一步认识灯。

  教师和幼儿共同观看灯展,引导幼儿进行评选,选出最受欢迎的灯、最特别的灯、最可爱的灯等。

  3、教师引导幼儿了解灯的发展历史。

  教师: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灯,你知道灯是怎么来的吗?以前的灯是什么样的呢?

  引导幼儿看幼儿用书《灯》,了解灯的发展历程。

  教师:你看到了哪些灯?

  教师根据幼儿用书、有关等的资料等介绍灯的发展历程,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灯的历史。

  活动反思:

  《灯的发展》是一节探索性较强的科学活动。主要是让幼儿通过对实物、视频、图片等直观接触了解灯的作用及发展史,感受科学的奇妙。并积极的参与活动,尝试给各种各样的灯进行分类,激发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本次活动我主要是通过借助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引导幼儿去探索与发现。在活动初,我直接让幼儿观察周围的灯饰,导入灯的话题,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灯的作用,很多幼儿能积极的针对生活中所熟悉的各种灯饰进行观察,除了观察灯的外形、颜色、作用外,个别幼儿还发现了灯的不同种类,借此机会我便顺其自然的引导幼儿为各种灯饰进行分类。

  在了解灯的发展史时,我以课件的形式向幼儿讲述了爱迪生的故事,以及灯是如何发明出来的。很多幼儿在了解科学家--爱迪生的故事后,都纷纷表示将来自己也要在某一方面有所进步,并对科学家的聪明才智表示敬佩。在了解灯的发展史时,幼儿对古代的照明工具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多幼儿在观察古代灯具时都会与现代灯具做对比,从而发现灯的不断发展与变化。

  在最后一环节,我让幼儿选出自己最喜爱、最特别、最可爱的灯具,很多幼儿都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灯具大胆发言,并表示长大后会做出更神奇的灯。

  总的来说,我班幼儿在本次活动中表现较好,因为出示了精美的课件,幼儿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很多幼儿针对自己的新发现表现出了较强的探索欲望,懂得通过与同伴讨论,向老师询问等方式寻找答案,达到了活动目标。我希望在延伸环节,能让家长带幼儿参加灯展,让幼儿能更直观的观察灯、了解灯。

手机扫码阅读大班探究灯教案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