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自然测量教案反思

大班教案五大领域及反思 2022-09-17 18:23:02

大班自然测量教案反思

1、大班自然测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探索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喜欢动手操作,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具:记录纸、水彩笔。

  2、幼儿用品:幼儿人手一份材料:记录纸、水彩笔、吸管、小木棒、毛线、积木、图形片、曲别针、矿泉水瓶、软尺、纸条。

  3、环境创设:将教室布置成‘宝宝学园’的环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帮助小动物测量‘宝宝学园’用具”引题。

  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交流、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导入:

  师:“小动物们想在森林里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可是‘动物学园’里的东西要怎么来设计和建造呢?熊猫校长认为我们教室的用具和玩具都很适合它们,可是它们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尺寸。所以想请我们帮助它们来量一量、记一记,然后把这些测量的结果告诉它们,好让它们照着这些样子来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

  2、教师让小朋友们探索学习用吸管测量自己坐的椅子的高度,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1)师:“我们教室里的小椅子高度正好很适合小动物们。所以,我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根吸管和一张记录表,请大家用吸管来量一量、记一记,看谁能更准确地测量和记录自己椅子的高度。”

  (2)教师提问:“你是怎么量的?量了几次?”

  (3)请有不同结果的两位幼儿示范用吸管测量椅子的高度,师生共同寻找正确的测量方法。师:“他们的方法都不同,那么谁的方法测量起来更准确呢?”

  (4)教师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及记录方法。

  师: “我们测量东西的时候,为了能测量和记录的更准确,测量的工具要和测量的东西一端对齐;量一次后用自己的方法做个记号;第二次量的时候,要和前一个记号对齐了再量;量一次记一次,为了不让自己忘记量了几次,可以用点、竖线来帮助自己来记,也可以心里记住次数。最后在记录表上画上用的工具和量的物体,记上量的次数。”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

  1、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教师介绍自由探索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现在教室里有许多物品都需要小朋友们来测量和记录?”

  “我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小方篮,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篮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你想测量什么就测量什么,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测量起来比较快。”

  ②根据幼儿的测量情况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可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师:“你量了什么?你用了几种工具来量?还可以用哪些工具?”

  2、引导幼儿通过再次的探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猜测及讨论。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正确的方法来量了一条直线的长度。现在,小动物们想知道我们桌椅的圆边——也就是那圈圈(曲线)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来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更合适?”

  ②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索。

  师:“大家的想法都不错!那么,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圆边的,它们到底有多长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伙伴一起合作,选出合适的工具,互相帮忙,完成测量的任务。你们能做到吗?”

  “如果你们在活动中碰到了什么困难,又没办法解决。那么,没关系,呆会儿可以和大家一起来讨论”

  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师:“你和谁一起合作?量了什么东西的圆边?用什么工具量的?为什么你们会选择用这种工具?你们又是怎么合作的?”

  ④幼儿演示,教师小结。

  三、结束语:

  教师:“今天大家学会了怎样来测量物品;又帮助小动物们测量了教室里的这么多东西;还知道了不同的东西应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量,这样才能更方便、更快捷、更准确。”

  延伸活动:

  想一想、记一记:如果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如:用脚步量操场的距离;用帽子测量头的大小等)

  师:“现在又有一个难题了:如果小动物想测量我们的大操场,但又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呢?”

  “呆会儿小朋友们可以用你的办法去试一试,然后告诉小动物们,帮助它们建造一个和我们幼儿园一样美丽又好玩的‘动物学园’。好吗?”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2、幼儿园大班数学自然测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2. 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

  3. 探索测量工具长度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4. 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 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对物体进行测量。

  活动难点

  感知测量工具长度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若干测量的自然物,如:铅笔、吸管等,初步懂得用生活中的自然物测量物体。

  2.知识准备:已认识物体的长、宽;以及记录的经验。

  3.材料准备:记录表10张;粉笔2人一根;铅笔、吸管、水彩笔等测量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问题引入,引导幼儿说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有个任务,要去做一块新黑板,我先量一量旧黑板。糟糕了 ,没有尺子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用哪些物品来测量旧黑板呢?

  (二)介绍测量工具及记录表。

  (三)第一次体验:幼儿用筷子测量活动室的物品。

  1.结合图示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师边讲解边用正确方法测量黑板)

  (1)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起点。

  (2)测量工具要沿边缘测量;

  (3)在测量记录表格中记录次数。

  (4)提出操作要求: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并作记录;两个人合作,一个人测量、一个人记录,轮流进行;操作时保持安静有序。

  2.幼儿自由操作,师观察幼儿测量与记录情况。

  (1)重点指导幼儿必须一次一次的连着量,中间不能留空,也不能重叠。

  (2)提醒幼儿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如果测量物的长度不是测量工具的整数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记录)

  3.教师提问,幼儿自由交流:测量的是什么物体?你是怎么量的?

  为什么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结果不同?

  4.师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小结: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开始。

  (四)第二次体验:幼儿再次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要求:运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可以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两种以上的工具测量同一种物品。

  3.讨论:为什么记录表中相同的物品,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呢?

  4.师幼共同小结: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五)活动延伸:请客人老师一起测量教室的其他物品,再次感受体验测量工具长度不同带来的不同测量结果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幼儿初步掌握了用不同的测量物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做记录,活动中,部分幼儿对于测量方法的记录并不是能正确地掌握好,在幼儿自由操作的时候,教师适时地介入引导;在感知不同的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时,幼儿能充分利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并做记录,这个环节幼儿的兴趣较高,在掌握测量方法后,对于自由选择测量工具幼儿更自主,活动更积极。在小结环节中,幼儿通过记录表,初步感知了测量工具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能自主地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探索。

3、大班教案《自然测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探索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喜欢动手操作,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具:记录纸、水彩笔。幼儿用品:幼儿人手一份材料:记录纸、水彩笔、吸管、小木棒、毛线、积木、图形片、曲别针、矿泉水瓶、软尺、纸条。

  3、环境创设:将教室布置成‘宝宝学园’的环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帮助小动物测量‘宝宝学园’用具”引题。

  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交流、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导入:

  师:“小动物们想在森林里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可是‘动物学园’里的东西要怎么来设计和建造呢?熊猫校长认为我们教室的用具和玩具都很适合它们,可是它们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尺寸。所以想请我们帮助它们来量一量、记一记,然后把这些测量的结果告诉它们,好让它们照着这些样子来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

  2、教师让小朋友们探索学习用吸管测量自己坐的椅子的高度,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1)师:“我们教室里的小椅子高度正好很适合小动物们。所以,我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根吸管和一张记录表,请大家用吸管来量一量、记一记,看谁能更准确地测量和记录自己椅子的高度。”

  (2)教师提问:“你是怎么量的?量了几次?”

  (3)请有不同结果的两位幼儿示范用吸管测量椅子的高度,师生共同寻找正确的测量方法。师:“他们的方法都不同,那么谁的方法测量起来更准确呢?”

  (4)教师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及记录方法。

  师: “我们测量东西的时候,为了能测量和记录的更准确,测量的工具要和测量的东西一端对齐;量一次后用自己的方法做个记号;第二次量的时候,要和前一个记号对齐了再量;量一次记一次,为了不让自己忘记量了几次,可以用点、竖线来帮助自己来记,也可以心里记住次数。最后在记录表上画上用的工具和量的物体,记上量的次数。”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

  1、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教师介绍自由探索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现在教室里有许多物品都需要小朋友们来测量和记录?”

  “我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小方篮,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篮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你想测量什么就测量什么,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测量起来比较快。”

  ②根据幼儿的测量情况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可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师:“你量了什么?你用了几种工具来量?还可以用哪些工具?”

  2、引导幼儿通过再次的探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猜测及讨论。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正确的方法来量了一条直线的长度。现在,小动物们想知道我们桌椅的圆边——也就是那圈圈(曲线)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来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更合适?”

  ②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索。

  师:“大家的想法都不错!那么,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圆边的,它们到底有多长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伙伴一起合作,选出合适的工具,互相帮忙,完成测量的任务。你们能做到吗?”

  “如果你们在活动中碰到了什么困难,又没办法解决。那么,没关系,呆会儿可以和大家一起来讨论”

  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师:“你和谁一起合作?量了什么东西的圆边?用什么工具量的?为什么你们会选择用这种工具?你们又是怎么合作的?”

  ④幼儿演示,教师小结。

  三、结束语:

  教师:“今天大家学会了怎样来测量物品;又帮助小动物们测量了教室里的这么多东西;还知道了不同的东西应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量,这样才能更方便、更快捷、更准确。”

延伸活动:

  想一想、记一记:如果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如:用脚步量操场的距离;用帽子测量头的大小等)

  师:“现在又有一个难题了:如果小动物想测量我们的大操场,但又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呢?”

  “呆会儿小朋友们可以用你的办法去试一试,然后告诉小动物们,帮助它们建造一个和我们幼儿园一样美丽又好玩的‘动物学园’。好吗?”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4、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探索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喜欢动手操作,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具:记录纸、水彩笔。

  2、幼儿用品:幼儿人手一份材料:记录纸、水彩笔、吸管、小木棒、毛线、积木、图形片、曲别针、矿泉水瓶、软尺、纸条。

  3、环境创设:将教室布置成‘宝宝学园’的环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帮助小动物测量‘宝宝学园’用具”引题。

  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交流、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导入:

  师:“小动物们想在森林里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可是‘动物学园’里的东西要怎么来设计和建造呢?熊猫校长认为我们教室的用具和玩具都很适合它们,可是它们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尺寸。所以想请我们帮助它们来量一量、记一记,然后把这些测量的结果告诉它们,好让它们照着这些样子来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

  2、教师让小朋友们探索学习用吸管测量自己坐的椅子的高度,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1)师:“我们教室里的小椅子高度正好很适合小动物们。所以,我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根吸管和一张记录表,请大家用吸管来量一量、记一记,看谁能更准确地测量和记录自己椅子的高度。”

  (2)教师提问:“你是怎么量的?量了几次?”

  (3)请有不同结果的两位幼儿示范用吸管测量椅子的高度,师生共同寻找正确的测量方法。师:“他们的方法都不同,那么谁的方法测量起来更准确呢?”

  (4)教师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及记录方法。

  师: “我们测量东西的时候,为了能测量和记录的更准确,测量的工具要和测量的东西一端对齐;量一次后用自己的方法做个记号;第二次量的时候,要和前一个记号对齐了再量;量一次记一次,为了不让自己忘记量了几次,可以用点、竖线来帮助自己来记,也可以心里记住次数。最后在记录表上画上用的工具和量的物体,记上量的次数。”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

  1、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教师介绍自由探索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现在教室里有许多物品都需要小朋友们来测量和记录?”

  “我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小方篮,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篮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你想测量什么就测量什么,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测量起来比较快。”

  ②根据幼儿的测量情况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可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师:“你量了什么?你用了几种工具来量?还可以用哪些工具?”

  2、引导幼儿通过再次的探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猜测及讨论。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正确的方法来量了一条直线的长度。现在,小动物们想知道我们桌椅的圆边——也就是那圈圈(曲线)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来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更合适?”

  ②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索。

  师:“大家的想法都不错!那么,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圆边的,它们到底有多长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伙伴一起合作,选出合适的工具,互相帮忙,完成测量的任务。你们能做到吗?”

  “如果你们在活动中碰到了什么困难,又没办法解决。那么,没关系,呆会儿可以和大家一起来讨论”

  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师:“你和谁一起合作?量了什么东西的圆边?用什么工具量的?为什么你们会选择用这种工具?你们又是怎么合作的?”

  ④幼儿演示,教师小结。

  三、结束语:

  教师:“今天大家学会了怎样来测量物品;又帮助小动物们测量了教室里的这么多东西;还知道了不同的东西应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量,这样才能更方便、更快捷、更准确。”

  延伸活动:

  想一想、记一记:如果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如:用脚步量操场的距离;用帽子测量头的大小等)

  师:“现在又有一个难题了:如果小动物想测量我们的大操场,但又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呢?”

  “呆会儿小朋友们可以用你的办法去试一试,然后告诉小动物们,帮助它们建造一个和我们幼儿园一样美丽又好玩的‘动物学园’。好吗?”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5、大班科学活动优秀教案:自然测量反思

  教学目的:

  1、学习自然测量长度的方法,尝试测量周围的物品并表达测量结果。

  2、了解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初步懂得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铅笔、长条积木、吸管、纸条等)、笔、记录表、黑板、粉笔、抹布等。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小猫想请小朋友帮个忙,,它想去吃鱼,这有两条路可走请小朋友为它找一条更近的路。(小朋友用目测的方法回答了问题)下面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来检验你们用目测法判断的是否正确那就是自然测量。

  二、量一量

  1、教师用纸棒(测量工具)示范量一下。

  师:刚才小老师是怎样测量的谁会说说。

  生:用一个小纸棒

  师:你说了老师想说的了,这个叫测量工具。

  师:还有谁看仔细了,请他来说说

  生:对着那条路量的

  生:有做记号的

  师:你们都说得更好了,观察得更认真了,都看到我有做记号了,还有要补充的吗?还有一个小朋友没有发现。

  师:那老师来告诉你

  2、师再演示,一边讲解一边操作(强调注意测量时应注意的事项。测量时工具要和被量的物体一边要对齐,每次测量都应做记号,测量中不能留有间隙,也不能重复测量)。这就要自然测量。

  3、出示记录表,讲解如何使用并记录次数。

  4、幼儿用同种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师:请小朋友用纸棒这个测量工具量一个桌子的长和宽,并在记录表上记录。

  (1)幼儿尝试用铅笔测量并在表(一)做记录。

  (2)请全班幼儿展示记录表,集体验证测量结果。

  师:请小朋友来说说长量了几次?宽量了几次?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桌子长所以量的就长,宽更短就量得少

  师小结:刚才这个小朋友说得很好,动脑筋了,当我们用同种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次数多的较长,次数少的较短。

  5、幼儿用不同的工具测量黑板的长度。

  师:老师这还有许多的不同的测量工具,请小朋友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1)幼儿尝试选择三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在表(二)做记录。

  师:小朋友都量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咦,大家的结果都一样吗?为什么

  师:对,结果不一样,因为你们用了不同的测量工具

  (2)请幼儿说说自己用了什么工具,各测量了几次

  生:我用了毛线来量,量了4次

  生:我用笔来量,量了6次

  师:我们来比一比这两个工具 ,你发现了什么 ?

  生:毛线长,笔更短

  小结:原来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6、幼儿说说: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当测量工具?

  三、结束活动

  请小朋友回家的时候用自然测量的办法量量家里家具电器等。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6、大班科学教案《自然测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选择自然物测量物品的长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体验测量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等。

  2.记录表:标明测量物体、测量工具与数据。

  3.幼儿学习资源。

活动过程

  1.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自己的身高、体重引出课题,知道测量要借助于工具。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自己多高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重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原来,要想知道身高、体重(要想测量)就得借助工具。

  2.请幼儿以组为单位测量桌子长度,初步探索自然测量的基本方法。

  (1)请幼儿讨论,除了尺子还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幼儿说出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如;小棍、绳子、手掌、脚步、书本等。(可为幼儿提供幼儿学习资源开拓幼儿思路)

  师:要是想要知道桌子有多长?咱们可以怎么办?(尺子量)

  师:除了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

  (2)幼儿自由选择用绳、小棒、铅笔等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师:孩子们,我在每一组投放了一份测量工具,请你们商量一下,一名幼儿记录,其他的孩子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桌子。

  教师提醒幼儿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都要记录好,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3)请多名幼儿演示不同的测量方法,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准确。

  师:哪位小朋友想来为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测量的?

  师:你们觉得哪位小朋友的的测量结果准确?

  3.教师示范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掌握其中要领。

  (1)重点请(运用首尾相接的)幼儿演示测量过程,(banzhuren)讨论:为什么量一次后要用手按住这个点,然后移动小棒从这个点开始继续测量?

  (2)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强调幼儿在测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如:用小棒测量时,小棒的首和尾要相接,不能有空,沿直线测量,记住总数。

  用绳子测量时,要将绳子拉直,做上标记。

  4.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运用正确方法进行二次测量。

  对运用不同测量工具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幼儿发现: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分布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越小)分步测量的次数越多。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7、大班数学课教案《自然测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3、同伴之间能相互合作,大胆的交流。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黑板、摸箱、标记

【活动过程】

  1、导入:将幼儿分成五组,进行跑步比赛。

  师:你们知道刚才跑了有多远?有什么办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测量要求:这里有许多材料,每组商量一下选一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工具和结果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3、幼儿第一次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4、请测量方法正误的两组幼儿分别演示,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精确。老师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是第二次测量的开始,依次接着量)。

  如幼儿测量的都正确,也请一位幼儿示范,教师加以解释。

  5、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进行第二次测量验证第一次的测量结果。

  6、请每组推选一位幼儿介绍本组的测量结果。

  7、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因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长、有的短,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8、游戏:找宝藏。第三次尝试测量。

  幼儿从摸箱里摸出一张画有宝藏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进行测量,找到宝藏。

  9、结束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8、大班数学优秀教案《自然测量》含反思

  设计意图: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幼儿要在一次活动中较为正确地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同时知道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的。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活动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学习记录的方法。

  2、探索用不同长度的量具进行测量,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课前组织幼儿进行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用笔代替尺子测量教室内的桌椅,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2、教师用记录纸、记录笔、小棒、磁带。幼儿人手一份动物挂饰(兔、猫、鸡、狗等)及测量用具。

  幼儿分组材料:吸管棒、笔、小木棒、线、积木、铁丝、抹布、记录纸等。

  3、将教室布置成“小熊乐园”的环境。(乐园大门、小火车、小熊家等)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到“小熊乐园”参观引题,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小结幼儿尝试测量活动的结果,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小熊请小动物们到“小熊乐园”参观学习,看看“小熊乐园”是怎么建造的,学会后回到森林里建造自己的乐园。"来;自.屈;老师;教.案;你们听,小熊乐园的火车来了,让我们坐着火车去吧!

  (幼儿做开火车律动入室)

  2、请个别幼儿尝试用小棒测量大门。

  3、教师根据幼儿活动情况小结。示范讲解用小棒测量大门的方法及记录的方法。

  4、教师让小动物学习用笔测量自己坐的积木椅子,教师指导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

  5、教师提问:你测量的椅子有几根笔这么长?为什么用一样的笔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教师根据幼儿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用同样的测量工具测量积木,积木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多,积木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少。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自由分组活动中继续学习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测量用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介绍分组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A组:让小动物们用吸管棒测量小熊家里的桌椅和床铺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B组:请小动物们分别用长短不同的小棒分别测量一下大门的一块砖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C组:小动物们可以自由选择盘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测量小熊火车的一节车厢有多长,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比较方便测量。

  2、教师交待分组活动的要求。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活动,重点帮助幼儿掌握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在B组活动的幼儿思考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展示A组幼儿的测量结果。

  2、教师根据B组幼儿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发现:为什么一块砖测量的次数会不同?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砖块时使用的工具长,测量的次数就少,测量的工具短,测量次数就多。

  3、教师提问:你选择了什么测量工具测量火车的车厢,你喜欢用哪种工具进行测量?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做为测量工具?

  4、师:小动物们测量了“小熊乐园”里的这么多东西,现在知道怎么建造动物乐园了吧,让我们回到森林里动起手来,建造我们的动物乐园。

  幼儿律动出室

  四、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利用各种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活动。

  2、寻找哪些工具进行测量更方便。

  活动反思: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9、大班优秀数学教案《自然测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2、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2、尺子、绳子、软尺、吸管、小棒、短积木、铅笔、筷子、纸卡段、盒子、书等物品。

  3、记录表、水彩笔、磁性板。

活动过程:

  一、引题:提出任务

  今天小朋友来当“小小测量员”,用三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相同的一条边,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二、探索:分组测量并记录

  1、幼儿两人自由结伴协商、自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同一条边。

  2、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三、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将各组幼儿的测量记录表张贴在磁性板上,幼儿边看边交流,讨论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引导幼儿分析记录结果,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并在分析比较中获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条边测量结果不同的经验。

  四、游戏:问答竞赛小游戏,启发幼儿再次测量。

  1、测量黑板的长边,用什么工具量的次数最少(或最多)?为什么?试一试。

  2、测量活动室长度有三种长短不同的工具,选取什么工具测量速度最快?为什么?试一试。

  3、如果没有这些工具,我们还能用什么办法来测量活动室的长度?试一试。

  五、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再次尝试探索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高度、远近等。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10、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学习自然测量,知道除了用测量工具量物体的长度外,还可以用其他许多的东西进行,并试着做记录。

  2.在活动中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为第二次测量的开始点,依次接着量)和初步探索量具长短和测量结果的简单关系。

  3.对自然测量感兴趣,愿意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探索,试着讲述操作结果。

  活动准备:

  各种不同形状的积木,笔,纸等。

  活动过程:

  1.初步探索:

  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做小小测量员,老师这里有一些纸条要请小朋友来量一量。

  提出要求:

  (1)不能用尺来量。

  (2)量好纸条后可以选择其他的东西进行测量。

  幼儿操作活动后,老师略作讲评:原来不用尺我们也可以知道纸的长度。

  2.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刚才,我们用许多的东西来测量了纸的长度,这次我们要用同样的工具来量这张纸的长度,用什么呢?"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和孩子进行讨论得出结论选择同一样测量工具。要求:在测量时,愿意记录小朋友可以进行记录。

  幼儿探索活动,老师观察记录,提醒幼儿作记录。

  讲评活动:我们已经量完了,现在一起来讲讲你量出这张纸有多长?

  从幼儿的讲述中得出正确的测量方法。(可以从孩子得出不同的结果后问:这是怎么回事,请几个小朋友上来操作。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

  3.探索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出不同的结果。

  刚才,我们用长方形的积木知道了白纸的长度,现在请你用其他的方法来测量,看看有什么不同?

  幼儿操作,老师指导,得出不同的结果后作讲评。知道量具和测量结果的简单关系。

  4.延伸活动:

  今天的小小测量员真能干,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出了许多东西的长度,现在,请能干的测量员去看看教室里还有什么可以测量的,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

  活动反思: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11、幼儿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3、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黑板、摸箱、标记

  活动过程:

  1、导入:将幼儿分成五组,进行跑步比赛。

  师:你们知道刚才跑了有多远?有什么办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测量要求:这里有许多材料,每组商量一下选一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工具和结果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3、幼儿第一次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4、请测量方法正误的两组幼儿分别演示,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精确。老师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是第二次测量的开始,依次接着量)。

  如幼儿测量的都正确,也请一位幼儿示范,教师加以解释。

  5、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进行第二次测量验证第一次的测量结果。

  6、请每组推选一位幼儿介绍本组的测量结果。

  7、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因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长、有的短,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8、游戏:找宝藏。第三次尝试测量。

  幼儿从摸箱里摸出一张画有宝藏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进行测量,找到宝藏。

  9、结束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活动反思: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12、大班科学教案活动《自然测量》含反思

教材简析:

  测量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科学内容,以往的测量活动大多是教师为幼儿提供一定数量的测量工具如:筷子、绳子、粉笔、吸管等,让幼儿进行测量的,他们的思维就大多被局限在教师所提供的工具内,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然而,现实生活中,可供幼儿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很多,有的甚至我们成人都想不到,但是幼儿却能够去发现。

设计理念:

  本活动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将幼儿身边的事物"桌子"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自主的探索、发现、操作,进而创造,从而获得测量的正确方法与经验,从中体验经过他们自己探索发现而获得的成功,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2.幼儿能积极动脑,解决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测量,体验合作的快乐。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蜡笔、纸人手一份

  2.桌子八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看,我们教室里有好多桌子,我们天天都要用到它,可是你们知道这些桌子有多长吗?

  那就让我们自己动脑去量一量吧!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幼儿生活中,可以用来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因此活动一开始我以幼儿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桌子来导入,直接进入正题,通过问题"桌子有多长"一下子调动起幼儿的兴趣,让孩子寻找身边的测量工具并积极地去动手操作,解决疑问。]

  (二)幼儿进行测量,自己动脑寻找量具进行测量。

  量完后提问:

  1.你刚刚是用什么量的?(幼儿介绍自己使用的量具)

  2.那你是怎么量的呢?请你来给大家示范一下。(请多个幼儿回答并示范)

  3.你觉得他的这种方法怎么样?(每请一个幼儿示范后,让其他幼儿评价一下)

  4.教师与幼儿一同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测量方法:从左往右或者从上往下开始测量,如果长度不够,做好标记,再从标记处接着往下量。

  [教室里可供幼儿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幼儿纷纷寻找测量的工具,有的孩子用的是自己的手,有的用的是蜡笔盒等等,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工具去初步感知测量,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而交流的过程则是让孩子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做法,教师始终支持孩子的活动,只作适当的引导,不同的做法其实是孩子智慧的碰撞,最终孩子在交流评价的过程中找到了正确的测量方法。这样的过程让幼儿感到是他们自己在获得经验,获得知识,而不是老师说教、灌输给他们的。真正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再次测量桌子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师:现在老师要请你们用和刚刚不一样的方法,再去量一量桌子的长度,然后把你用的量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你记录的结果要自己看得懂,别人也要看得懂。

  1.幼儿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指导。

  2.你是用什么量的?怎么量的?你量的结果是怎样的?(让幼儿出示测量记录表)

  3.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为什么同一张桌子,你们量了之后记录下来的结果不一样呢?(幼儿讨论后回答)

  4.教师小结(边演示边操作):虽然量的工具不同,但是量出来的桌子的长度还是一样的!

  5.介绍常用的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等。

  [本环节是对上一环节的巩固。有了第一次的测量经验,这次就容易多了,因而我在这一环节增加了难度,让幼儿用和第一次不一样的方法测量,而且还要记录。记录的过程也是幼儿创造力和能力的体现,因为幼儿由于能力差异,记录的方式会不一样。活动在此逐渐深入,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即"为什么同一张桌子测量记录的结果却不一样"然后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原来是测量的工具不一样,但桌子的实际长度是不会变的,教师同时适时的引入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工具,拓宽孩子的经验。教师始终都是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在关键时刻用问题来引领幼儿,起一个"推一把"的作用。]

  (四)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对象,进行测量并记录。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可以去量一量,你还想量什么呢?在量的时候,把你量的对象、量时用的工具和量的结果都记录下来。你还可以和别人对照一下,同一样东西,量的结果一样吗?如果你一个人不行的话,你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去测量。

  1.幼儿自由测量,教师观察并指导。

  2.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测量的过程。

  3.集体交流评价。

  4.教师总结。

  [孩子们在学会测量并记录之后,兴趣就更大了,为此,教师适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去量自己想量的东西,只是孩子们测量的范围更广了,教师也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和选择的权利:你还想量什么?同时鼓励幼儿进行合作测量:如果你一个人不行的话,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去测量,让孩子从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共同解决问题的快乐,使同伴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3、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自然测量》含反思

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14、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自然测量》含反思

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15、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自然测量》含反思

  活动目的:

  1、学习自然测量长度的方法,尝试测量周围的物品并表达测量结果。

  2、了解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指导要点

  提供小棒、吸管等测量工具,人手一份记录表

  活动过程:

  1、谈话引题:“桌子的一边有多长,有多宽?长比宽长多少?我们要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2、教师示范测量的方法:首尾相接,做下记号,记录次数。

  3、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结果。

  4、交流和比较各自的测量结果。

  5、组织幼儿讨论:

  大家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屈,老师.教,案,网"说一说分别用什么工具,比一比工具是不是一样。引导幼儿得出结论: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16、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评析《自然测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

  2.能用数字记录测量的结果,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用自然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吸管,稻草,绒条,笔,围巾图片(红色围巾和粉色围巾),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话题,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掌握正确测量的方法。

  (一)教师以“买围巾”为话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幼儿知道用自然物“吸管”来可以测量围巾的长度。

  1.师:我想买一条围巾的长度是“5个吸管一样长”的围巾。你们猜猜看哪条围巾可能是老师想买的呢?(请个别幼儿回答)

  2.师: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我们猜的对不对呢?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呢?(引导幼儿说出“量一量”)

  3.小结:我们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

  (三)师幼讨论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幼儿动手操作。

  1.师:我们应该怎样操作才能准确地测量出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呢?

  2.师幼讨论,请个别幼儿示范

  3.小结:吸管要放在围巾的下面,以围巾的一头“对齐”(对齐就是要让吸管的最边上要跟围巾的最边上在同一条直线上)

  4.师: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很多方法,现在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两条围巾,还有许多的吸管,请小朋友们帮老师量一量到底哪条围巾才是老师想买的呢?

  (1)提出操作要求:小声讨论;听到音乐声停下手中的材料。

  (2)教师观察指导,帮助幼儿理解正确测量的方法并指导幼儿借助笔做记号。

  (四)教师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1.提问: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2.请个别幼儿示范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每次测量时头尾没有衔接好,有的空了很长,有的重叠在一起了。

  3.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帮助幼儿直观感知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先从围巾的一头对齐开始量,量一次后在吸管的后面用铅笔做个记号,移动吸管从记号开始接着往下量,注意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一直量到最后,量完了最后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创设“买围巾”的情境,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系列问题启发幼儿用“量一量”的办法解决老师遇到的难题,在教给幼儿正确的测量方法之前,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并试着量一量,充分体现了幼儿活动的自主性。】

  二、教师出示吸管、绒条、稻草作为测量工具,正确的测量同一条围巾,并用数字记录结果。

  (一)教师出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除了带吸管来测量围巾,还带来了别的东西来(出示吸管、绒条、稻草等测量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帮老师量一量这条围巾的长度,用上我们刚才学的测量方法准确地测量。

  2.介绍记录表。

  (二)教师引导幼儿正确测量,并学会用数字记录。

  1.提出操作要求:

  (1)先用一种测量工具测量,测量完记录,再用另一种工具测量记录;

  (2)听到音乐停止操作,坐回座位上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三)教师引导幼儿感知测量工具的长度与测量数字的关系。

  引导语:小朋友们刚才测量时有没有什么发现呢?

  1.引导幼儿观察并分享交流

  (1)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和记录结果,提问: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用这两个工具测量出来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小结:原来我们测量的围巾长度是一样的,只是测量工具的长度不同,所以结果不同,长度越长,量的次数少,长度越短,量的次数多。

  【评析:此环节在幼儿了解测量方法之后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测量的方法,同时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结果,发现不同长度的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是不一样。】

  三、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运用自然测量来解决问题。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很多种物品来测量,小朋友们都学会测量和记录了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测量的,我们就可以用今天学的测量方法来解决问题。

  【评析:通过学习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把测量经验延伸到生活中去。】

  活动延伸:

  师:老师会把围巾放在益智区,小朋友们试一试还可以用什么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的结果。

  活动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科学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在感知具体事物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抽象,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下面就针对本次大班数学活动《自然测量》谈谈感受:

17、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活动《自然测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能选择自然物测量物品的长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测量方法

  2、 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体验测量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3、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绳子、长棍、纸筒、笔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身高、体重引出课题,知道测量要借助工具

  二、基本过程:

  1、 邀请幼儿测量桌子的长度,初步探索自然测量的基本方法

  (1) 请幼儿讨论除了尺子还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幼儿说出各种自然测量工具(长棍、绳子、笔等)

  (2) 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3) 请多名幼儿演示不同的测量的方法,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准确

  2、 教师示范演示首尾相接测量法,引导幼儿掌握其中要领

  (1) 讨论:为什么量了一次后要用手按住这个点,然后移动小木棍从这个点开始继续测量?

  (2) 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请幼儿操作

  3、 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工具进行自主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表的填写

  4、 对用不同工具测量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幼儿发现: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量的次数越多(自然结束)

活动延伸:

  借助自然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中的其他事物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18、大班数学教案《测量》含反思

  设计背景

  经过一个暑假,大 部分孩子都长高了不少,排队每个都在比较高矮,为了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高矮,设计了数学课——测量

  活动目标

  1 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自然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等。

  2 体验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3 初步理解测量的意义,增强幼儿动手能力。

  4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测量的意义,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

  活动准备

  直尺,长纸条,测量用的绳子,木棍,记录纸。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找到两种高矮差异不太明显的植物,请幼儿比一比,哪一株植物更高一些?

  2 启发幼儿用自然工具来测量两株植物的高矮,(如用手,用小棍,或者用直尺,等)。在测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测量时将测量工具首尾相接。

  3 分组活动:第一组用手或手臂来量桌子,门,窗的长度,宽度,说说测量的结果并且记录下来。第二组用绳或者脚步来测量教室,黑板的长度,宽度,说说测量结果并记录下来。[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第三组用棍子或者直尺来测量桌子,椅子的长度或宽度或高度,说出测量结果并记录下来。

  4 对照汇报结果引导幼儿探索:用长方形纸条自制量尺,写上0——10的数字做成量尺。

  5 交流小结,鼓励幼儿用书,铅笔,小棍,直尺来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教学反思

  学前阶段的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对于这一活动我进行了反思:1 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19、大班教案《学测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用自然物测量长度的方法,并学习记录。

  2、对数学操作活动感兴趣。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1. 纸条、冰糕棒、筷子、毛线、彩笔等若干。

  2. 不同的测量工具分放在教室四周。

  3. 记录纸、记录笔每人一份.

活动重难点:

  学习正确的用自然物测量的方法。

  知道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是不同的。

活动过程:

  一、提出任务导入。用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引出测量的概念。

  宝宝幼儿园想做一些和咱们一样的桌子,可是不知道每张桌子该做多长,想请小朋友帮他们量一量。

  二、幼儿自由探索操作,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

  1.请幼儿用同样长的纸条尝试测量桌子的长度。

  2.教师根据幼儿测量的结果提出问题:小朋友用同样长的纸条,测量同样长的桌子,测量的结果怎么样?(结果可能不相同)为什么?

  3.与幼儿讨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纸条的一端要和桌边对齐,并在纸条的另一端做好标记。第二次测量纸条的一端要与标记处对齐。测量工具要放平,并记录测量次数。)

  (这一环节,教师可请幼儿演示正确的测量方法,以显示榜样的力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4.用儿歌的方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儿歌:头对头做标记,对齐标记放平量,量几次记几次 。

  5.幼儿再次用纸条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

  6.幼儿用筷子,测桌子的长度并做记录。

  (交流测量结果,共同解决问题,教师或幼儿完整示范正确的测量过程,幼儿通过观察说出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利用儿歌帮助幼儿记忆测量方法。)

  三、幼儿尝试用正确的方法分组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1.幼儿自由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张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记录要求标记出自己所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

  2.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的测量情况并对个别幼儿做出指导。(及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鼓励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幼儿分组探索,提供不同的测量工具冰糕棒、毛线、水彩笔等,幼儿互相合作,测量桌子长度,从中得出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四、引导幼儿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及结果,知道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1.引导幼儿分析记录结果。我们用不同的工具测同样长的桌子,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分析比较中获得: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是不同的。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反之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2.帮宝宝幼儿园完成了任务,请老师帮助幼儿转送小朋友们的测量结果。

  活动延伸:

  1.我们用学到的自然测量方法,量一量黑板,钢琴等的长度.(这一环节可以为操作能力强的幼儿提供进一步活动的环境和材料。)

  2.我们该怎样量一量教室的长度呢? (我们还可以利用身体哪些部位作为测量工具,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在自然中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生活中,5—6岁的幼儿已经开始理解大小和长度的相对性质,并关注物体长度的守恒现象,教师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通过提供材料,让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感知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设计了自然测量这一活动。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幼儿要在一次活动中较为正确地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同时知道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我针对这一活动的重、难点,本着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及数学思维能力,设计了活动的教学流程:提出任务——幼儿自由探索——集中讨论学习——分组操作探索——集中讨论归纳。

  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社会经验,鼓励幼儿大胆动手尝试操作活动,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活动设计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开始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到有两位幼儿测量不积极,因为不知道测量的方法。教师从中发现问题,为下一环节作铺垫。让幼儿知道通过我们的数学活动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幼儿有一定的成就感,使幼儿对数学活动产生更高的兴趣。所以,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

20、大班教案《测量身高》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身高尺测量身高,初步了解正确的测量身高的方法。

  2、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营养、运动、睡眠等)

  3、培养幼儿的测量兴趣和探究欲望。

  4、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6、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身高尺、铅笔、记录好身高的表格与空表格各一张、幼儿测量身高的录像片段、记录纸。

教学重难点:

  掌握正确的量物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活动过程:

  (一) 比较刚进幼儿园时的身高与现在的身高的不同,体会自己长高了

  1、 刚进幼儿园时你有。

  多高?我们班谁最矮?谁最高?

  2、 现在你长高了多少?谁长得最快?(充分利用课前幼儿的记录表)

  小结:每个小朋友在进园的时候都是小小的个子,小朋友是最高的,小朋友是最矮的。现在每个人都长高了,说明我们都长大了。

  (二) 了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1、 你现在有多高?(出示预先测量的数据)

  2、 和老师给你们测量的结果会一样吗?(比较与正确数据间的差距)

  3、 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观看录像,帮助幼儿体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小结:测量的方法不对,测量的结果会不正确。人是否站直、尺是否放平、穿鞋与否、女孩辫子的高度等都会影响测量的结果。(幼儿互相测量,再次体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三) 交流讨论,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1、 你长高了吗?长高了多少?为什么有的人长得快,有的人长得慢?

  2、 怎样才能快快地长高、长大?(交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平衡营养、加强运动、保证睡眠可以帮助我们快快地长高长大。

  (四)讨论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小朋友为什么有的长得高,有的长的矮?怎样才能让自己快快长高呢?

  小结:影响长高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多加强营养、多运动,保证足够的睡眠都可以帮助我们快快长高。

活动延伸:

  在区角活动中让幼儿继续用正确的方式测量他人的身高,布置“成长快乐”的宣传画,请幼儿到中班和小班进行健康宣传。

活动反思:

  数学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与生活联系。设计与幼儿密切联系的事件,让幼儿将自己生活中的知识带到活动中,使幼儿感到无比的亲切。“体验数学”是现代数学课堂教学所倡导的,体验是指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是一种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参与的学习活动。体验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整节活动幼儿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手机扫码阅读大班自然测量教案反思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